You are on page 1of 2

婦女新 知二十年 引領 台灣婦運 向前行

日期:2008 年 12 月 19 日

演講主題:婦女新知基金會參與婦女運動之歷程

講者: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 曾昭媛

文/王玉燕(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專任助理)

2008 年 12 月 19 日,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曾昭媛受邀與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
料庫成員分享婦女新知基金會參與婦女運動之歷程,談述如何倡議性別議題,
建立女性之主體意識,致力打造兩性平等、消除壓迫與歧視的社會。

1971 年,呂秀蓮提出「新女性主義」的理念,可視為台灣婦女運動的發端。隨後,
言論自由慢慢打開,婦女運動因而嶄露萌芽的契機。然,隨著呂秀蓮在 1978 年
因美麗島事件入獄,此波逐漸勃興的運動力量遭到重挫。

及至 1982 年,台灣第一個女性主義雜誌社「婦女新知雜誌社」成立,在台灣婦女
運動史上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鼓勵不少女性知識份子起而參與公共事務,主
動爭取婦女權益。

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於 1987 年獲准立案,在長達二十餘年的運動參與歷程


中,婦女新知嘗試運用多重的運動策略,使其訴求獲得公眾注視,並積極採行
議會路線,遊說政府藉由立法確實保障婦女權益。以 1984 年首波發起的「婦女性
騷擾問題」為例,便是透過提出「性騷擾」一詞,將之問題化,使得社會大眾正視
此問題的嚴重性,進而謀求解決之道。此舉順利促使立院通過優生保健法。

1987 年,聯合 32 個婦女、原住民、人權團體發動「抗議販賣人口─關懷雛妓」活動,


翌年,更發起救援雛妓華西街千人遊行。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此一倡議無疑對
社會大眾既有的思惟造成相當程度的挑戰與撼動。然而卻也得到許多社會支持,
引發媒體大幅報導。

曾昭媛表示,婦女新知基金會在推行婦女運動的進程中,能夠跟隨台灣民主化
的節奏,不斷提出相對應的政策,並從中學習如何監督性別政策,要求政府落
實兩性平等之原則。如 1987 年開始著手「男女工作平等法」起草工作,期間反覆
參照其他國家的相關法規,歷時兩年始完成,這也是民間首次主動制定法規草
案。此後,「男女工作平等法」草案屢次修訂,第五版於 1995 年出爐,增訂職場
性騷擾防治專章。為求更精準地擬定草案,婦女新知曾主動了解基層婦女面臨的
困境,作為修法的參照點。

1996 年,爆發彭婉如事件,婦女團體發起「女權火照夜路」夜間大遊行,主張保
障婦女人身安全,1997、1998 年便相繼通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及「家庭暴力防
治法」。曾昭媛指出,這是婦女團體首次學習與政府進行細緻的政策辯論,以 捍
衛婦女權益,改善婦女處境。

累積了豐富運動經驗的婦女新知基金會也致力於開發各種不同的運動劇碼,如
搬演行動劇、拍攝反性騷擾紀錄片《玫瑰的戰爭》、舉辦「請叫我…」不要叫我外 籍
新娘徵文活動等。

曾昭媛表示,組織內部會隨著社會脈動思考是否調整組織行動的方向,決定預
計倡議、推廣的核心議題。自 2000 年起,婦女新知基金會開始訂定年度主題,近
年來推出的主題包括「原住民婦運」 、「好聚好散年」
、「落實兩性工作平等法年 」
、「多元姊妹」、「性別與媒體」
、「性別公民運動年」 、「歡喜從母姓年」等 。

近幾年,婦女新知基金會嘗試開展多元觸角,將性別議題與族群、新移民、媒體
等範疇結盟,戮力促進女性自我覺醒與成長、消除一切污名與歧視。然而,就推
動原住民婦運而言,曾昭媛坦承遭遇瓶頸而決定暫時退出。根據曾昭媛的分析,
部份原因在於原住民婦女和組織間的信任關係無法建立;再者,原住民部落有
其特殊的社會情境,致使就業問題、文化推廣成為原住民婦女主要關切的公共事
務,故兩性平權之議題難以彰顯。

至於婦女新知基金會發起並參與的「移民移住人權修法聯盟」、
「公民參與媒體 改
造聯盟」則頗具成效。
「移盟」成立的目的在於促進、倡議國際移民、移工與其他 移
住者之權益,由於婦女新知擁有豐富的倡議經驗,故可就推動修法、訴訟、街頭
示威、影響輿論與政策論述等行動進行協力。「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成立的 積
極意義在於推動媒體自律,建立媒體和公民社會的對話機制,聯盟並建議 NCC
應將媒體自律條文作為政府換照審議的參考。

綜觀婦女新知基金會二十年來推動婦女運動的實戰經驗,曾昭媛認為進行社會
倡議時很少就法理上做辯論,而多半是在價值面上採行遊說,如移盟就必須不
斷強調人權價值。最後,曾昭媛建議應視議題發展出不同的論述、不同的行動策
略,以獲取社會大眾的重視與認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