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9

第一 章 马 克思 主义 中国 化的 历史 进程 和理 论成 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学习要求:
1、基本考查办法:总成绩(百分制)=平时成绩 60%+阶段成绩 40%。平时成绩=出勤
10%+课堂提问 10%+笔记 20%+作业 30%+综合表现或者学习态度 30%。阶段成绩由教师根据情
况组织期末测评得出。
2、学习具体要求:倡导生动活泼氛围,但要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许无故不到课堂及
旷课。做好预习,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积极参与课堂回答问题和讨论,按要求完成作业。做
好读书笔记、课堂笔记,勤于做课外摘抄,写好感悟、体会、时评等。
3、学习思想引导:一定要注意本课的重要性,加强理论政策的学习,为以后担当重任
做好准备。注意处理好人文知识学习和专业知识技术的关系,提高人文修养,德才兼备。倡
导师生交流互动,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思想认识和生活、学习、情感实践方面的问题。
(古罗马哲人西塞罗说,不知道他出生前发生过的事情的人,永远是个孩子。我国东汉思想家王充说,人
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也。就是说学习历史和理论,能使人耳聪
目明、高瞻远瞩,使人成熟起来,全面发展。)
组织教学 :本讲涵盖“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重点是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这部分内容。但开学伊始,学习要求也要特别强调。
一、马克思 主义中国 化的提出 及历史进 程
背景简介: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西欧的诞生,第一次世
界大战中产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二战后,中国等一大批国
家在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下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示范效应及其
“革命输出”,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效仿了苏联模式。而苏联模式的弊端就是照搬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神圣化,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实际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样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在 20 实际 80 年代 90 年代初解体。而中国领
导人及时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探索适合自己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特别是
1978 年以来的改革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欣欣向荣。而中国改革的主线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
化、中国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胜利和失败的例证向人们昭示了把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性和长期性。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越南、朝鲜、古
巴、老挝也纷纷提出改革,逐步探索适合各自国情的社会主义。
(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政党。然而,找到了马克
思列宁主义这个救国救民的理论体系,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
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是因为,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万能的教义,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
丹妙药。马列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反复告诫他们的后人:马克思主义是发
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
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对具
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称为“放之四海而皆准”,是因为贯
穿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对于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是普遍适用的。但是,马
克思主义并不直接提供解决各国革命和建设中各种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这就需要各国的
马克思主义者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用运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
义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中,才能开辟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更新、提升、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各
1
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革命与建设、改造社会与世界的认识工具和行动指南。所以,我们
党也必须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
中国化,这样才能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把中国社会推向前进;另一
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鲜内容, 为其他国家的
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动素材。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
史进程)
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并非易事。需要一个逐步认识和探索的
过程。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办封建的东方大国,不仅
革命的条件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不相同,而且中国社会历
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可能相同;同样,在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要真正用用马克思主
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
的具体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种理论越是贴近社会实际,就越能解决实际问
题,就越能被人们所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之所能够在中国焕发生机,体现威力,不仅
因为它是科学,更是因为中国社会需要这种理论的指导,它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
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被人民认识和掌握并满足了人民的利益需求。
1、在党的幼年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在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
中,就已经提出过要研究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
指导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思想。我们收集到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恽代英、蔡和森、毛泽
东等早期领导人在 1927 年以前提出的有关思想。早在 1919 年,李大钊在最初传播马克思
主义的时候就提出:一个社会主义者,“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精良应用于环绕
着他的实境。”(《李大钊文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 页)1920 年,他又说
过: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
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
英、德、俄……有异。”(《李大钊文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 页)恽代英在
1920 年也指出:“我们的任务,在寻求一个适合国情,而又合于共产主义的方针来。“
(《恽代英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258 页)张太雷在 1921 年提出:要“把
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张太雷文集》
续,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2 页)陈独秀在 1922 年把马克思的学说和行为的精
神归纳为两条:第一,“实际研究的精神”;第二,“实际活动的精神”。他说:“我很
希望青年诸君能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最重要的是现社会的政治
及经济状况,不要单单研究马克思的学理。”(《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 1984 年版,
第 177 页)
1923 年 5 月,李达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一文中提出了“中国可以应用马克思学说改造社
会”的论断,同时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对于目前的政治运动,究应怎样决定,这一点马
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上并未为中国共产党筹画”,但我们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的一般
原理,“按照目前中国国情”,既“当时产业的情况和文化的程度”,完全可以定出一个
政策来。(《李达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02 页)1926 年,蔡和森指出: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
才行的。要在自己的争斗中把列宁主义形成自己的理论的武器,即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的机关凝神来定出适合客观情形的策略和组织才行。”(《中共党史报告选编》,中央党校
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24 页)我们在教材中之所以只提了李大钊的名字,一是因为他作为
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地位人们没有争议;二是当时有类似思想的人好多位,我们从
2
历史文献中已经查到这几人,很可能还有其他人,李大钊是主要代表。
但是就整体而言,处于幼年时期的党对这个问题还未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 1935 年遵义会议之后,而就全党来讲,则
是在延安整风(1942-1945 年)之后。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
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
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
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
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系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
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
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
题”。毛泽东之所以大力倡导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缘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
面的实践经验。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 年,即大革命或国民革命时期)、第二
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1937 年,即土地革命时期)时期,我们党经历了两次胜利和两次
失败。从国共第一次合作并胜利北伐到国共合作破产大革命失败;再从党领导人民进行土
地革命,开辟革命根据地、创建并扩大红军,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到第五次反“围剿
”失利,红军被迫长征。这种胜利与失败的反复交替与鲜明对比,促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什么时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客观实际结合得好,中国的革命事
业就取得进展,什么时候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中国革命
就遭受挫折,甚至陷入绝境。1935 年党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
导集体,我们党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
了符合自己国情的革命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
的共识。1945 年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代表中央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
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
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以毛泽东为核
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领导人民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确立了社会
主义制度。1956 年到 1976 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领导人民又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艰辛探索,其间虽然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但是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在曲折中前
进,即使其间的失误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2、文革结束,特别是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地基础上 ,
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开辟了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1982 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3、1989 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
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
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
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他的本世纪头 20 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进一步明
确了我们新世纪的发展步骤)
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
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3
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
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
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还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
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如下图所示 :
一脉相承
马克 思 主 义 + 中 国 实际 =马 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的 理 论成 果 毛泽 东 思想 ( 中 国特
色的革命理 论、社会 主义改造 理论、 建设和改革 理论) 邓小 平理论 “三
个代 表”重要 思想 胡 锦涛 为代表的 第四代党 中央提出 科学发展 观、构建 社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等 重 要 思 想
与时俱进
二、马克思 主义中国 化的科学 内涵
究竟应该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这是第一章的重点问题。教材
主要是根据毛泽东的概括来阐述的。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有过多次论述,
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讲的;一种情况
是就相结合的基本途径讲的。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在毛泽东的话语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和“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这两个提法是并存的,比较来说,前一个提法多于后一个提法。特别是在新中国成
立后,由于顾及到斯大林和苏共的中国党主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搞民族主义的误解 ,
毛泽东基本上停止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在编辑《毛泽东选集》时,他亲笔将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
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提法一直没有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在最初的意思是一样的。
1937 年 4 月 15 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告全党同志书》中就说:“马克思列宁
斯大林主义的原则必须使之具体化,成为具体行动的指南针。”[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1 册,第 202 页]毛泽东 1938 年 10 月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
中国化”的命题,强调的也是“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中共
中央文件选集》第 11 册,第 658 页] “具体化”和“中国化”在大的方面是同义语;“使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们的思想实质都是“马克思主
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在 1961 年 1 月的一次讲话中还说过: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跟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统一,一个普遍一个具体,两个东西
的统一就叫中国化。(见吴冷西:《十年论战》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50—451
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由来已久,不过,文字的表述有一
个演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普遍真理”与“基本原理”的联系;二是“具
体实际”与“具体实践”的区别。就第一种情况说,在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话语中,比较多
地采用“普遍真理”这个提法,而在江泽民和胡锦涛的话语中,比较多地采用“基本原理
”的提法。把“普遍真理”改为“基本原理”,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过,现在强调的重
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那些最基本的东西,以防止人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所有
4
的内容都误认为是“普遍真理”。只有那些能够称之为“基本原理”的东西才能够称为“
普遍真理”。
就第二种情况说,马克思主义“同具体实际相结合”和“同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两
种表述方式都有。关于“实际”与“实践”的联系和区别,我们可以从《毛泽东选集》第一
卷收入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的关于“实际”概念的注释中受到启发。注释中
说:“‘实际’这一概念,按照中国文字,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真实的情况,一种是指
人们的行动(也即一般人所说的实践)。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应用这个概念,时常是双
关的。”(见《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238 页)从这个注释中可以看出,“实际”这个概念
大于“实践”这个概念,“实际”是指我们头脑以外的一切;而“实践”指的是人们改造
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它是实际的一部分。概论课教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命题,这个命题的含义可以包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在这里“同具体实际相结合”除了“实践”而外,还
有国情中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等。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结合的基本途径
毛泽东在 1943 年 5 月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
际的决定》中的一段话讲得比较展开,比较全面:“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
想、道德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
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
运动,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
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4 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 年版,
第 41 页)这段话把“相结合”的思想具体分解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的革命
(这个革命是一个大概念,也可以包括建设和改革,主要强调的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
正在做的工作)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这样三个方面,三个途径。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结
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来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发展理论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以至无穷的原理)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旧中
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在
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
照搬外国经验,是不行的。同样,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
当教条,更无法照搬别人的经验。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
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
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关起门来搞纯粹的理论工作,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它的基础是中国人民的实践。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
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例如联产承包责任制,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东西从而丰富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总结中
国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
5
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
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例如,毛泽东从中国历史上
的农民起义吸取了不少经验,从中国古代的兵法学到了很多战略战术)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应该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的特点、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
达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实践之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认识。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这也就是毛泽东
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
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
用,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对
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
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
真的清理,以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所喜闻
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样的结果,就使马克思主
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例如,实事求是,对立统一
等,就是毛泽东用中国民族语言反映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典范)
概括地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
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
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和谐社会建设,既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张,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要求社会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社会和
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规律的反映)
三、马克思 主义中国 化重要意 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
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
最高表现形式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
着许多的困难和极大的挑战,更需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凝聚力
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没有一个科学的主义(即系统化的思想理论)来统摄人们的思想
和行动,一个社会就很难形成强大的前进动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大成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的强大精神支柱。这个理论指导
下的实践——建设者国特的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没有那一个民族能像今天的中国
人民一样,对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如此充满信心,对事业和生活如此充满希望,对祖国发展
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成就如此感到自豪,在困难和灾害面前能表现得如此团结有为。这就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凝聚人心国力的真实写照。国外日益感到中国的
崛起,惊呼中国的强大,这种强大不仅是国家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实力的强大,更是民
族凝聚力、自信心、创造力等无形实力的强大。2008 年,我们抗击南方雪灾、四川地震的胜
利,成功举办奥运会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就可见一斑。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它们的
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
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
6
四、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 系是马克 思主义中 国化的最 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
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所以 ,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1、旗帜问题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正
确选择和伟大创造,同时也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不断发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
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大政方针、政策举措,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
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不断取得新
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使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
大国取得了摆脱了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七大把这些
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
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
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
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践
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前,我国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需要我们对“举什
么旗”这个问题做出明确回答。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在当代中国,只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
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高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历史的、时代的、人民的选择。
2、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
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历程。历史和实践都已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
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
了明确界定,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
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
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
7
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3、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党的十大对改革
开放 30 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
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
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
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毫无疑问,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
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
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
义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
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一理论体系及坚
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
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还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发
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结: 略

8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回顾提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组织教学 :本讲涵盖“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其中重点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这部
分内容。结合毛泽东生平做讲析。
一、毛泽东 思想的形 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20 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
成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 20 世纪前中期。当时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战争与革命。1914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造成革命形势。1917 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
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欧洲许多国家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东方各国的民族解
放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由于俄国与中国相邻,且地大人多,经济文化落后,沙皇统治时
期政治腐朽,其国情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
的影响更为巨大和深刻。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中认识到世界历史潮流的变化,得出了“走俄
国人的路”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努
力运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运动,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因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适合于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就成为时代的基本要求。毛
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
2、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
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1919 年五四运动前,中国已有产业工人约 200 万),一方面迫
切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想来指导,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3、思想理论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
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1915 年 9 月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两个时期),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
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给封建专制主义、封建的伦理道德和迷信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对
启发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激起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探索民族解
放运动新途径的热情,为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传人中国敞开了大门,从而为中国先进
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1917 年俄国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之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巨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
子开始由从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中寻找出路转而向俄国学习,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俄国革命经验重新考虑中国问题。1920 年左右,李大钊、陈独
秀、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等人已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学
习、宣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斗争,扩大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阵地,使之成为中国进步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需要指出的
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中国思想界,各种外国的新思潮被引进,可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
而且各种思潮都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旗号,例如空想社会主义、社会改良主义、无政府
主义。包括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宣扬通过互助进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无命令、无权力、
无制裁的绝对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认为“劳工神圣”,
9
劳动是人类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自然现象,劳动者的力量是巨大的)、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
主义(主张学习日本的改造旧村活动)很是流行,对相当一部分知识青年产生了诱惑。正
是经过对各种主义与学说进行研究比较、鉴别,与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
子最终理智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阐明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领导力量、依
靠力量、革命方式等)。中国的先进分子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考察、思
考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并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适合于中国情况的正确
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主要理论渊源。没有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就不可能产生毛泽东思想。
4、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伟大的中国革命斗争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实践依据。中国革命的实践,是毛泽
东思想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沃土。革命实践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而革命理论又必须经受革
命实践的检验。实践需要和实践检验
5、历史渊源:中华民族优秀历史遗产,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秀历史遗产和光荣革命传统的伟大民族。它创造出了闻名于世
的东方文明,积淀了有着深厚底蕴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中不乏民主性的精华和朴素的政治
哲学思想;她酷爱自由,反对外来侵略,富有爱国主义的革命传统,一些先进代表人物都
提出过治国平天下的方略。这成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可以说,中华文化是毛泽东
思想的文化底蕴。毛泽东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剔除其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
精华。在政治思想方面,他继承了中国思想史上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优良传统,将其发
展为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思想。他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导,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民本”思想,创立了党的群众路线。他在继承中国历史上“自强不息”、“人定胜
天”思想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劳动人民与自然抗争,英勇抗击外来敌人入侵的斗
争精神,提出了独立自主这一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的思想。在军事思想方面,毛泽东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地总结了中国战争史上的经验(毛泽东喜欢研究《水浒
传》

《三国演义》、
《孙子兵法》等)及古代兵法,为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 装
割据”的红色政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材料,也为后来创立游击战争的理论和战略战术原则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哲学思想方面,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一民族化的语言,进行了新
的诠释,并赋予其深刻内涵,以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此外,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对
毛泽东的《实践论》、
《矛盾论》等著作,以及军事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如《论持久战》中阐 述
的敌我双方的防御、进攻、相持、反攻等都是矛盾运动的体现),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是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同各种错误思潮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
的过程中,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
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并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期:从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 1927 年大革命失败,是毛泽
东思想的萌芽时期,在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大革命)时期毛泽东虽不是主要领导人,但
他却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他在领导工农运动和国民党实行统一战线等实践的基础上,对中
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国民革命与农民 运
动》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但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当处于幼年时期,还不能 独
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存在
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问题。对共产国际的主张和意见缺乏正确的分析,特别是对共产国际
在大革命时期的错误指导缺乏有效的抵制。党对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现实状况还没有深刻
的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一些认识还不够科学、准确,党的一些主张和设想还未形成
10
科学的纲领、路线、和政策。正是由于党在幼年时期还没有确立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科学的
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也只能在实践中逐步萌芽,显现。
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期: 20 年代后期和 30 年代前期。当时,以李立三、王明、博
古等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照搬苏联经验,强调城市中心论,犯了“左”倾冒险主义。使革
命遭受巨大损失,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正是同“左”倾错误不断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
结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井冈山的斗争》 、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反对本本主义》 、
《怎样分析农村阶 级》
等重要文章。重点讨论了中国走“工农武装割据”新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际上确立
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毛泽东称自己是“革命的山大王”);阐述了与这条道路相关的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例如, 1930 年他写的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到群众中
作实际调查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常被王明之类不了解中国情况的
人剥夺发言权);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他反对把马
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经验神圣化,主张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走群众路线。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期:从 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到 1945 年党的七大的十年,也就是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整个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毛泽东思想发展
史上最值得称颂的时期。这期间,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
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代表作《实践论》 、
《矛盾论》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论 持
久战 《

、〈共产党人〉发刊词》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新民主主义论》 、
《改造我们的 学
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 。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期:从 1945 年党的七大到 1956 年党的八大十多年间,毛泽
东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思想也得到了丰富和
发展,如,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 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不仅丰富和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而且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
主义改造的和建设的许多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当然,1957 年夏季之后,毛泽东在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最终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
但这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5、毛泽东思想在新时期的重大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毛泽东 思想科学 体系和主 要内容
党的历史上,1945 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所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毛泽东
思想的定义和内涵、体系等作了概括。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含义做了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概括:毛泽东
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
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982 年,党的十二大又对这个决议进
行了补充,在第二句上加了“和建设”三个字,改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
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把毛泽东思想的
主要内容规定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919—1927 (国民革命或大革命时期)
1927-1937(土地革命时期)1937-1945(抗战时期)、1946-1949(解放战争时期),新中
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
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实际上,毛泽东思想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政
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实事求
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即其活的灵魂。( 1949-1956 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 ,
经国民经济恢复期,社会主义改造期,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步入社会主义社会。)
由于这些内容将在后面各章里详细展开,这里从略,学生要认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11
三、毛泽东 思想的历 史地位和 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
动。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
2、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理论成果的实践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
对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关
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
工业关系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等。
3、毛泽东思想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理论成果的长远指导意义)毛泽
东思想体系中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永远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它给我
们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
开展工作的方法等。
特别 强调: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怎样评价毛泽东和
毛泽东思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
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
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76 年文革结束后,在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出现了两
种错误倾向:一是“左”的错误。以当时中央负责人华国锋为代表“两个凡是”的观点认
为,凡是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
全面肯定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的理论。按这种主张,势必会使中国在文革的老路上继续滑行 ;另一部分人犯“右”的
错误,这部分人以毛泽东晚年犯错误为缘由,企图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
想,进而否定党,否定社会主义。如此,又必将给中国带来动荡和混乱。此外,国际社会也
异常关注我们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关注毛泽东后的中央领导人的领导能力和
水平,以此来观察我们国家的走向,判断我们的政策是否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不解
决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错误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不能消除党内外的思想混乱状况,统
一全党的思想;就不能结束文革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摆脱徘徊的局面;实现党的工作重
心的转移;就不能坚持科学的毛泽东思想,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也不可
能真正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确立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的奋斗成就,关系到党的团
结,国家的安危,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这是毛泽东逝世后我们党遇到的一
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在邓小平主持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实事求是
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正确区分了科学的毛泽东思
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认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毛泽
东晚年的错误主要指他晚年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实践及其指导思想”“无产阶
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 ,
而是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一场内乱;其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
续革命”的理论,既违背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也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既没有政治
基础,也没有经济基础,只能造成混乱、破坏和倒退,是一个完全错误的理论。此外,我们
应当严格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的思想是个人的思想,有正确错误之分 ,
而毛泽东思想体系只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伦理原则和经验总
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党绝不能以错误的理论为指导,作为马克思
主义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决不能包含错误的理论,社会主义事业要发展决不能靠错误
12
的理论。
同时,由于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党和新中国的缔造者,我们还必须正
确看待毛泽东的是非功过,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既不能掩盖他晚年的错误,也
不能过于贬斥他,因为这样做是给党和国家抹黑,我们不能把一个浑身错误的人作为我们
的奠基人,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功绩远远大于
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即使他在晚年犯的错误,从性质上讲
也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政治错误,是他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他之所以发动文革,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党和国家人民
的利益,只不过所采取的方式是错误的,造成的结果适得其反。 毛泽东曾经说过,死了张
屠夫,就吃混毛猪,离了谁地球还是要转的。邓小平却说:“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
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拯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
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补充资料: 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1893 年 12 月 26 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实为富农,
其父有 18 亩地,后略有扩大,雇有一名长工,做点小生意)。其家庭比韶山的大部分人要宽裕。他很小就
有反抗精神,能够反对他认为专制的父亲和老师(他认为私塾先生高高地坐在上面,让学生站在下面低
着头、背着手背书很不平等)。少年的他爱看《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崇尚反叛精神。但毛泽东 从
小体贴和接济穷人,很有爱心(背着他吝啬的父亲给穷困的同学分吃午饭)。8 岁开始读私塾,13 岁时辍
学,其父让他干农活和管帐。14 岁时,毛泽东拒绝父亲给他娶童养媳,决心求学,实现自己的志向。16 岁
就读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1911 年辛亥革命后,他崇拜孙中山参加了革命,到湖南新军当了半年士兵,
干些杂活,没有打过仗,常替别的士兵写家信、读报,很受人喜欢。1914 年进入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就读。
他喜欢学习文史哲学等,不喜欢自然科学和绘画(考试时用笔画个圆,题名鸡蛋,或画一水平线,再画
半个圆,题名“半壁见海日”,常不及格)。他在第一师范特别对道德哲学感兴趣,而且坚持读报纸,了
解天下大事,遇到他的良师杨昌济。他热衷于体育运动,曾倡导体育救国,抹去国人头上“东亚病夫”的
帽子。为实践“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要诀,坚持冷水浴,日光浴,迎风读唐诗,雨浴,游泳,爬
山。他不仅要锻炼身体,更要磨练自己的意志。他在日记中写道:“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
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自信人生二百年”。曾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体育方面的文章。后在
报纸登广告结交有志于救国济世的青年。1918 年,毛泽东毕业于第一师范。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
团体新民学会。1918 年到北京,经杨昌济介绍在北大图书馆当雇员,结识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同
时他还专心学习,常旁听当时北大名师讲课。 1919 年下半年他回到长沙,成为长沙地区新文化运动和反
对帝国主义的先锋,创办了《湘江评论》,但由于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查禁被迫停刊。张敬尧压制湖南革命运
动,毛泽东带头进行推翻军阀张敬尧的活动,后为逃避张的拘捕,毛泽东去了北京,代表新民学会组成
一万多人的驱张请愿团,迫使当局把湖南地方领导人调换为较开明的谭延恺。在北京他广泛学习马克思主
义,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1920)。1920 年,他同杨昌济之女杨开慧结婚。后经熟人推
荐任第一师范附小修业学校的主事(相当于校长)。他创办了青年图书馆,教育促进会,创办文化书社。
1921 年和何叔衡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1921 年,他作为湖南代表参加了上海召开的党的一大,成为
党的创始人之一,后担任党的湘区区委书记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两职务,开办工人夜校 ,
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并和刘少奇、李立山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3 年,毛在党的三大上当选为中
央委员。1926 年,在国民党二大上被选入国民党的农民部(他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主办第六届农民运
动讲习所)。担任过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曾任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
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 年国共合作失败,毛泽东参加了八七会议,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
员(会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随后领导了秋收起义(他在农村发动农民是被一个宪兵捕获,他用大洋
贿赂宪兵求得释放),失败后改变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开进,在江西
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28 年,朱毛会师后,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井冈山革命根据
13
地的创立,燃起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29 年后毛泽东到赣南、闽西开辟了新根据地,为建立
中央根据地打下了基础,成立红一军团(即中央红军),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但当时在莫斯科
召开的中共六大,并未认识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重要性,仍坚持城市中心论。
1930 年,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强令各地红军攻击中心城市,为此付
出了惨痛代价。1930 年,中国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周恩来、瞿求白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错误,取消城市暴
动计划。1931 年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在共产国际米夫的帮助下取得中央领导权,随后的王明、博古继续
照搬苏联革命经验,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政策,强令根据地红军出击大城市,导致革命力量损失巨大。后由
于严重的白色恐怖,国统区内党的工作也受挫,王明离开上海(当时中共中央在上海)到莫斯科。博古接
着负责中央工作,在上海成立临时中央,继续推行王明“左”的路线。 1933 年初,临时中央在上海无法
立足,被迫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而在毛泽东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和
扩大了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 到 1931 连续击败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1931 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
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毛泽东任主席,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是在六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派遣中央代表
进入各个革命根据地,但“左”倾政策还没来得急贯彻执行的情况下取得的) 1932 年,蒋介石发动第四
次“围剿”,(当时“围剿”的重点是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所在的中央根据地),打算先攻击
鄂豫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得手后全力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的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左倾冒险主
义方针的主导下失败了。湘鄂西的红二方面军虽然是拥护毛泽东的贺龙等人领导,但受“左”倾冒险主义
的左右也失败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率红一方面军在前线作战,中央根据地“左”倾错误领导人撤了毛
泽东在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由周恩来兼任。但中央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按毛泽东的作战思想
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 年临时中央迁到瑞金,“左”倾冒险主义政策在中央革命根据地
全面推行。在江西福建开展反“罗明路线”的斗争(罗明任中央福建省委书记,反对左倾冒险主义),矛
头直指毛泽东的各项正确主张,对持不同意见的人“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的直接危害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在开始强令红军出击犯
冒险主义,在防御中实行保守主义,同敌人打阵地战拼消耗,最终失利。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和红军被
迫长征,“左”倾领导人在退却中实行逃跑主义。12 月,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后由 8 万多人锐减到 3 万人,
这时蒋介石已看出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是要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立刻调来重兵布置好第五道口袋形的
封锁线,准备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种紧要关头,毛泽东建议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放弃与红
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得到多数人的赞同。1935 年部队到达遵义,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批判了“左
”倾领导人的错误军事路线,拥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毛泽东被选
为政治局常委,与周恩来,王稼祥负责军事。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到达陕北,建立了巩固
的根据地(长征途中毛泽东成功地应对了张国焘分裂党的阴谋,避免了红军自相残杀)。之后,毛泽东领
导八路军进行抗战,后又领导了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1943 年,毛泽东任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 年在党
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这一任职直到他去世)。 1949 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主席。1954 年 9 月至 1959 年 9 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76 年 9 月 9 日在北京逝世。毛泽东是伟大的
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浪漫主义诗人。他博览群书,智慧超群,富有谋
略。他性格豪放,尚强,富有反抗和斗争精神。他自信乐观,意志坚强,不屈不挠。他热爱民众,经国济世,
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小结: 略

14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回顾提问: 简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组织教学 :本讲涵盖“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我们重点讲授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这
部分内容。结合邓小平的生平做讲析。
一、邓小平 理论的形 成和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
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
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段
论述,集中概括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
1、时代背景:20 世纪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前半个多世纪是以战争和革命为主题
的历史时代,后半个世纪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时代。邓小平理论正是在以和平与
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和国际背景下产生的。
2、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
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同马列
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坚持,邓小平理论所依据和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世界观和方
法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都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又是对马列主义、毛
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它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
3、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以及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
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根据。
4、现实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性的实
践,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最深厚、最直接的源泉。
5、主观条件: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邓小平个人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精神品质、价值观念
等主观条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邓小平同志名字命名,
这是与邓小平一生的伟大实践和卓越贡献分不开的。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他
的革命实践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七十多年奋斗探索的英雄史诗。他的一生有三次大起大落,
使他很富有传奇色彩。让我们看看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要创立者的革命经历
和风格:
(1)邓小平一生的经历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民主革命时期:这是他逐渐成长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下
独当一面的领导骨干的时期。在民主革命时期,邓小平是毛泽东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坚
定的拥护者和出色的执行者。他屡膺重任,不畏艰险,英勇奋斗,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
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新中国开国元勋这个群体中比较年轻的
一位成员。
第二个时期,建国以后:1952 年进京、1954 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56 年任中共中央
总书记以后,这是他进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的时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探索一条
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邓小平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
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担负起繁重的任务,
15
进行了有效的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文化大革命”后
期复出,他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领导全面整顿,与“四人帮”
进行坚决的斗争,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为后来再一次复出并成为新时期中央领导集体
的核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个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是他成为新时期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的时期。
(2)邓小平政治生涯经历的“三落三起”:
邓小平曾说: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之一
的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尤其是对实事求是思想有深刻的领会。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行为准则。这种始终不渝从邓小平
“三落三起”的特殊革命经历上表现得尤为充分,或者说就是因为他相信并坚持实事求是 ,
才有了他政治生涯的“三落三起”。
第一次“落”是发生在 30 年代:在领导红七军和担任江西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及江西
省委宣传部长时,邓小平因坚决支持毛泽东的军事主张,坚持实事求是,抵制李立三、王
明在军事上的“左”倾冒险主义和理论上的教条主义,1933 年被撤职,受到党内“最后
严重警告”的处分,随后被派到江西乐安县南村当巡视员(实际是劳动改造)。后来在李富
春特别是王稼祥的力荐下,在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时,相应地第二次担任党
中央秘书长;第二次“落”是发生在“文革”期间的 60 年代到 70 年代:邓小平作为中国
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打倒。在 1968 年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通过了决定,
刘少奇被视为“叛徒、内奸、工贼”而被开除党籍。邓小平则被撤消了党内外的一切职务,
保留党籍。这次邓小平从党的总书记,一下子变成了“文革”专政的对象;从党和国家的
高层领导,一下子变成了平民百姓;从“红墙”院内,一下子发配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
造厂劳动三年。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二落,同第一落相比,这次是一落千丈。直到 1971
年林彪篡党夺取阴谋的暴露,使邓小平第二次“起”,重新出来工作得到转机;1973 年 3
月 10 日党中央做出决定,恢复邓小平的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在 1975 年 1
月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周恩来病情沉重,在毛泽东支持下,邓小平身兼数职,出任
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共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中央
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第三次“落”是发生在“文革”后期:邓小平在主持党中央和国务
院日常工作期间,大胆地、实事求是地、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他说: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
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不久,我
又被“四人帮”打倒了。1975 年 11 月毛泽东病重期间,听信“四人帮”的诬告,年底毛泽
东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发出了他的最新指示,其中一条就是翻案不
得人心。1976 年 4 月 7 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做出决定,“撤消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 ,
保留党籍,以观后效”,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直到 1977 年 7 月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
小平原来的所有职务。
(3)他因缘时会,参加了标志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的三次会议:
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两次,他还不是参与中央决策的领导人;
后一次,历史把主持中央决策的责任摆到了他的肩上,他成为这次会议实际上的领导者。
(4)邓小平身跨两代中央领导集体:
他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这是由历史形成的:第一、中华
人民共和国是从革命战争中打出来的,邓是“刘(伯承)邓大军”两首长之一,并且作为总
前委书记,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统一指挥过两大野战军。这是他在军队工作的经历。第
二,在解放战争中和全国解放初期,他先后担任过四个大区中央局书记:晋冀鲁豫中央局
书记、中原局第一书记、华东局第一书记、西南局第一书记。这是他在地方工作的经历。第三,
16
他三任中央秘书长:1928 年至 1929 年在上海第一次任中央秘书长;1934 年底在红军长征
途中第二次任中央秘书长;1954 年在北京第三次任中央秘书长。毛泽东在推荐邓小平担任
总书记时曾说过:中国的秘书长相当于外国的总书记。这是指第三任秘书长的情况说的,
第一第二两次所任的秘书长情况不同。但这都是他在中央工作的经历。正是这样的经历,使
他在八大上成为我们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他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由历史形成的:第一,这是由他
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曾经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这个枢纽位置上任职十年之久的经历形成的 。
第二,更重要的,这是由他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两次被打倒的经历形成的。第三,最
重要的,这是由他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推动拨乱反正,实现历史转折,开创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道路的过程中所起的伟大历史作用形成的。
(5)邓小平的革命风范和党性人格魅力:
邓小平的革命品格和风范,邓小平的党性人格魅力,突出地表现在关键时刻的关键事
情上。第一件事情是“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后复出时所表现的党性人格魅力。复出时的邓
小平,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兵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
极大破坏,而“四人帮”又还在猖狂肆虐。面对这种复杂和艰险的局势,邓小平下决心抓
整顿。他说:“现在问题相当多,要解决,没有一股劲不行。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
“有的人怕字当头,不敢办事,不敢讲话,怕讲错了挨批。共产党员为什么怕?为什么不敢
讲话?为什么不敢负责任?”邓小平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多年的人,明知冒着再一
次被打倒的风险,但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没有犹疑和退缩。 他果然再一次被打倒了,
然而他的形象在党内、在人民中反而更高大了;第二件事情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再一次
复出时所表现的党性人格魅力。在决定恢复他职务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说:“
坦率地说,我自己也考虑了一下,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
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
有别的选择”。江泽民在邓小平逝世后致悼词时引用了这段话。念到这里,江泽民为之动情。
听到这里,读到这里,听者读者也为之动容。许多地方在讨论中,都特别提到悼词中引用
的这段话。海外一份华文报纸专门以“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做官”为题,
发表文章,说:“江泽民的悼词引述了邓小平生前的一句话,令人十分感动。”并说:“
中国儒家推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正是此意。邓小平先生没有官气 ,
是个实干家,他为老百姓的幸福沥尽心血,人民也就感激他,怀念他。”经历过当时情景
的国内同胞,从邓小平的这段话里不仅看到他“忧乐天下”的传统情操,而且看到他在决
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讲这样的话所表现出来的共产党领导人物的风骨。 邓小平复出
说这番话时,中国局势仍然很复杂。他自己恢复了名誉,恢复了原职。就个人来说,应该说
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中国如何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灾难和困境中摆脱出来,大步
前进,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两个凡是”的错误还没有澄清,“文化大革命”和“无产
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还被奉为圭臬,许多老干部的冤案还没有平反,许多知识分
子还背着“右派”之类的恶名没有改正,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是非还没有清理,中国还处
在徘徊中前进的艰难局势中。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怎样自处?他不是没有考虑。可是他说
他没有别的选择,就是说,他表明自己不可能做轻松的选择,不可能做避开矛盾、明哲保
身、悠闲度日的选择。他只能而且毅然作了艰难的、勇敢的选择。这正是人民期望于他的。他
忠于自己的诺言,在重大原则、重大决策上,当人民的利益要求他出来讲话的时候,他没
有畏惧和犹豫,没有规避共产党人的责任;第三件事情是在如何对待毛泽东的问题上表现
出来的两个方面的政治勇气、政治魄力、政治智慧。一个方面的勇气和魄力,就是敢于指出
毛泽东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错误。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
的事情。另一个方面的勇气和魄力,就是敢于顶住因此而纷至沓来的种种怀疑和否定毛泽
17
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潮流。这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指出和纠正毛泽东
晚年错误的时候,邓小平反复说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功绩是第一位的,并且指出过去的
错误也不能归之于毛泽东一个人。他一再申言:“在‘文化大革命’前,工作搞对的有我
的份,搞错的也有我的份”。这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实事求是精神,也从一个方面表
现了邓小平的政治道德和党性人格力量。
当然,体现邓小平革命风范的决不止这几件事情。正如江泽民在悼词中说的:“他的
崇高品格和风范,体现在他全部革命实践活动中,体现在他‘三落三起’的经历和他勇敢
地开拓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的进程中。”
(6)邓小平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
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邓小平的业绩和风范,归根到底要学习邓小平同人民群众的联
系和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在审阅十四大报告的时候,邓小平说过,讲他的功绩一定要放在
集体领导的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
的智慧,他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要写得合乎实际。这也体现着他的
一贯风格,中国共产党人的风格:始终把自己放在群众中间,放在集体中间,一切为了人
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
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对邓小平的这种紧密地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革命风范作
了精彩的概括:“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
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
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
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非常感人。党中央为邓小平逝世告全国人民书用了这句话:
“他的光辉一生充分表明,他不愧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他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
民,祖国人民也深情地爱戴他。”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邓小平理论起始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初
步探讨。第二阶段:从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 1982 年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
起步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第三阶段:从十二大到 1987 年党的十三大,在全面
改革初步推进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第四阶段:从十三大至 1997 年
党的十五大,在经受国际、国内严峻形势考验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走
向成熟,形成体系。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总之,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
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邓小平 理论的科 学体系和 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
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
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
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
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3、主要内容:教材主要讲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实,邓小平理论主要包含如下方面: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主张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
段上,要一切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必
18
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4)在社会主义的
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
路。(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建立国际
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我国现代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上,
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
代化,实行台阶式的发展战略。(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中国共产党是领
导核心,要紧紧地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全国各民族人民。(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由于这些内容将在后面各章里
详细展开,这里从略,学生要认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三、邓小平 理论的历 史地位和 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补充资料: 邓小平生 平简介( 1904— 19 97)
少年 时代 邓小平的家乡是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一九零四年八月二十二日,他出生在这里。
童年时候的邓小平名叫邓先圣,学名邓希贤。他五岁开始读书,先进私塾发蒙,七岁时转入新式小学。高
小毕业后,考入中学。一九一九年,重庆开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他考入了这所学校。少年的邓小平
已经有了朴素的爱国思想。五四运动后,他同全校同学一起参加了抵制日货活动。他当时对救国的想法,
还只是在学生中流行的“工业救国”的思想。只是满怀希望能到法国去一面做工、一面求学,学点本事回
国。
  出国留 学 一九二零年夏,邓小平在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于十月和同学抵达法国马赛。那时邓小
平刚满十六岁,在同学中是最年轻的。邓小平到法国后,情况同他的愿望相反,大部分时间只是做工,而
且是学不到多少技艺的苦力工。到法国后两个月,他去克鲁梭钢铁厂做杂工,以后又在巴黎比扬古雷诺工
厂当过钳工,在火车上当过司炉.还到饭馆里做工,收入刚够糊口。只有短时间在百恩斯中学、夏蒂荣中
学等校学习。邓小平家中已无力寄钱给他,他只能艰难度日。冷酷的现实,使邓小平原来出国留学时的理
想化为泡影。但是,一种新的革命思想强烈地吸引了这个年轻人。当时的法国,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的影响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广为流行,一批先进的中国留学生先
后接受了马克恩主义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较年长的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
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一九二二年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
支部)。一九二四年下半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青年团旅欧总支部的领导成员。邓小平从十六岁到
二十一岁,在法国生活了五年多、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他革命生涯的开端。当时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组织有一份油印出版的《赤光》杂志,是帮助在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的中国同志学
习理论的。邓小平既参加编辑.撰写文章,又要刻蜡纸、油印。后来,在欧洲的中国党团员有很多人分批转
赴苏联学习。一九二六年初,邓小平离法赴苏,到了莫斯科。他先进东方大学,不久转入中山大学。那时,
国内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下,大批有志青年去中山大学学习。邓小
平记得在他们年级中有两个人是最年轻的,一个是冯弗能(冯玉祥长女),一个是蒋经国。邓小平在中山大
学学习一年。他专心读书,钻研马列主义基本理论。遇到其第一任夫人张茜元。这时,控制着中国西北地区
的国民军领导人冯玉祥到了苏联。他正准备参加国民革命、要求派一批中国同志到他的部队工作。邓小平是
被选出的二十几个人中的—个。他途经蒙古,穿过沙漠,在一九二七年春回到祖国。
回国初 期 邓小平回国时,国共两党的合作已处在走向破裂的前夕。一九二七年三月到西安,在中
山军政学校工作。这是他在国内从事革命实践活动的第一个场所。这所学校隶属于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总部,
实际上由刘伯坚等几位共产党人筹建。邓小平担任政治处处长兼政治教官,并任该校中共党组织书记。这
所学校培养出一批有革命觉悟的初级军官和党政工作干部,陕北红军的一些将领,就是从这所学校里出
来的。一九二七年四月,中国政局发生突变。六月间,冯玉详下令要所有在他部队工作的共产党员集中到
19
开封,名曰训练,其实是“礼送出境”。邓小平根据党组织的安排、离开西安转赴当时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汉口,担任秘书。这时,国内的政治局势继续恶化。不久,武汉政府公开反共,严酷的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为了适应秘密环境,他从这时起改名为邓小平。八月七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
开紧急会议,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邓小平列席会议。中共中央秘密迁到上海后,二十三岁的邓小
平担任了中央秘书长,主要管理中央机关的文书、机要,交通、财务等工作。同年与张茜元结婚。
创建红 七、 八军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中国共产
党为了挽救革命,发动了一系列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一九二九年夏,刚刚掌握广西军政大权
的李明瑞、俞作柏酝酿反对蒋介石。中共中央派邓小平以中央代表身份,同张云逸、叶季壮等先后前往广西,
领导当地党的工作,准备武装起义。这是他独立担负一个地区领导重任的开始。邓小平到南宁后,化名邓
斌,同俞作柏、李明瑞接洽,并发展革命力量。十月,俞、李公开反蒋失败,邓小平、张云逸把中国共产党
掌握的三支部队拉出南宁,转移列左江右江地区。月底,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书记。十二
月,他同张云逸、韦拔群等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他任红七军政
治委员、前委书记。一九三零年二月,他又同李明瑞等发动龙州起义,建立红军第八军和左江苏维埃政府,
他兼任红八军政治委员。同月,邓小平曾秘密回到上海,向中共中央报告工作。中共中央决定由李明瑞担
任红七、红八两军总指挥,邓小平为政治委员。他们在右江地区建立各级革命政权,使红军发展到七千人,
红色区域扩及二十多个县,拥有一百多万人口,成为当时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这时的中共中央领导发
生“左”倾错误。—九三零年十月,中央代表到达广西传达了立三路线,大讲全国革命向潮已经到来,指
令红七军(红八军因受挫已并入红七军)立即出动,离开根据地打到柳州、桂林、广州去。邓小平认为要打下
这些城市是没有把握的,提出了不同意见,但多数人主张服从中央代表的指示,他只得随军行动。后来因
为部队作战连连受挫,伤亡很大,兵力己不足四千人,才不得不放弃攻打大城市的计划。前委决定部队转
向江西、同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会合。邓小平到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1931 年张茜元因难产在上海去世。
  长征 前后 —九三一年夏,经中共中央批准,邓小平前往以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为中心的中央革命
根据地。(途中结识第二任妻子金维映, 1933 年小平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批判,金维映亦被迫而离
开邓小平,不久与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李维汉结为伴侣。)不久,邓小平担任了瑞金县委书记。一九三二
年冬,他调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领导会昌、寻乌、安远三县的工作。半年后,又调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
就在这个时候,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邓小平同毛泽覃、谢
唯俊、古柏等一直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临时中央开展了一场对邓、毛、
谢、古的斗争。邓小平被撤销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职务,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的处分,派到边远的乐安县
属的南村区委当巡视员。当时的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样、组织部长罗荣桓,对邓小平是了解的,把他调
到总政治部当秘书长。不久他又被分配到总政宣传部,负责主编总政机关报《红星》报。
《红星》报先后开 辟
了十多种副刊和专栏,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从未中断、被称为“红军党的工作指导员”。一九三四年十月、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前,邓小平第二次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参加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他任红一军团政治部
宣传部长。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在抗日 战场 邓小平先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不久调一二九师任政治委员,师长是刘伯承。一二九
师深入日本侵略军占领区的后方,以太行山为中心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报据地。接着,又率部越过平汉铁路,
东下冀南平原,开辟了冀南抗日根据地,还先后建立了太岳和冀鲁豫抗日报据地。一九四零年八月起,刘
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所部三十八个团(未包括地方部队)参加“百团大战”,进行大小战斗五百二十九次,
给了日、伪军很大打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一九四二年九月,邓小乎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
记。彭德怀、刘伯承回延安参加整风后,他于—九四三年十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
部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扔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任。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曾短期回延
安三次:一九三八年九月,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一九三九年七月,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
会议,八月同浦琼英(卓琳)在延安结婚。(时年邓三十六岁,卓琳二十四岁。卓琳自抗大毕业,在邓小
平领导的北方局妇女促进会工作。) 一九四五年六月,参加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他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
20
央委员)。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邓小平同刘伯承亲密合作,前后共事达十三年。两人感情非常融冶,工作
非常协调,“刘邓不可分”被人传为佳话。邓小平这样说过:“人们习惯地把‘刘邓’连在—起,在我们
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与伯承一起共事,一起打仗,我的心里是非常愉快的。”
  决战 岁月 蒋介石在发动全面内战前,一方面同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一方面加紧战争准备,并不
断挑起局部战争。那时,邓小平正担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司令员是刘伯承。晋冀
鲁豫解放区处于中原,有平汉、津浦、同浦三条铁路纵贯其间,正堵住国民党军队向华北、东北解放区进攻
的道路,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矛头首先就指向这个地区。一九四五年九月,在刘伯承
和邓小平的指挥下,在晋东南的长治地区进行了著名的上党战役,全歼入解放区腹地的阎锡山部队十三
个师、三万五千多人,巩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后方。接着,移师东进,阻击沿平汉铁路北犯的国民党军
队,在邯郸战役中歼敌两个军,争取一个军起义,共消灭国民党军队四万人。这两次战役的胜利,有力地
遏制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大大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对停战协定的达成起
了重要作用。
一九四六年六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陇海铁路南北
开展运动战,连续作战,进行了陇海、定陶、巨野等九次较大规模的战役,大量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
量。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时,国民党军队虽然受到很大削弱、总兵力仍比人民解放军多出将近一倍。武器装
备更占着明显的优势。他们气势汹汹地从山东和陕北这两翼发动重点进攻,力图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
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根据整个战局发展的情况,决心不等敌人的进
攻被完全粉碎,不等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装备上超过对方,立刻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敌人兵力
薄弱的中原地区为主要突击方向,实施中央突破,转入外线作战,直插敌人的战略后方,将战争引向国
民党区域,从而改变整个战争态势的格局。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下的及冀鲁豫野战
军主力,首先担负起这个艰巨的任务。一九四七年六月底,刘邓率领十二万大军,以突然的行动,强渡黄
河天险,在鲁西南地区,经过二十八天的连续作战,歼敌五万六千余人,打开了南下的通路。接着,出人
意料地疾速南进。他们不采取逐城逐地推进的方式,而是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跨过陇海铁路,穿
越宽达三十多里、遍地积水淤泥的黄泛区,抢渡沙河、汝河和淮河,以二十多天行程,从几十万敌军前堵
后追中杀开一条血路,千里跃进到长江北岸、位于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地区。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东慑
南京;西遏武汉,南临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在长江以南的广大统治区,迫使国民党军队调动主力回援。
围困大别山地区的敌军增加到三十多旅、约二十万人。而刘邓大军由于连续行军,极度疲劳;部队在南方
作战缺少经验,许多北方战士不服水土;刚到新区,政权还没有建立,群众还没有充分发动起来,粮食、
服装和弹药奇缺。于是,刘伯承率一部分兵力跳出圈外,向淮西—线展开,扩大根据地。邓小平和中原军
区副司令员李先念率领精干队伍在大别山顽强斗争,创立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国民党军队对大别山地区
的重兵轮番“进剿”被粉碎了。刘邓大军同相继南下的陈毅、粟裕和陈赛、谢富治两支野战大军,在江淮河
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牵制吸引了敌人南线一百六十多个旅中约九十个旅的兵力,把
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
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
一九四八年五月,中共中央决定邓小平担任中原局第一书记、随着辽沈、淮海、平律三大战役的相继发
动,解放战争终于进入决定性的阶段。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历时六十五天的淮海战役开始了。负责淮海前
线一切事宜、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总前委,由邓小平担任书记,其他成员是刘伯承、陈毅、
粟裕和谭震林。他们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和毛泽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及时做出正确的部署。每项作
战计划决定后,邓小平又承担起大量的组织实施和前敌指挥工作。淮海战役胜利,国民党军队在南线的精
锐主力已被消灭,南京门户洞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己指日可待了。
  一九四九年四月,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继续统率第二和第三两支野战军,进行渡江作战。百万
雄师一举突破国民党长期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浩浩荡荡渡过长江,解放了南京、上海及苏、皖、浙、赣等
省广大地区。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渡江作战前夕,邓小平又兼任华东局第一书记,
负责接管国民党政府原来的统治中心——华东地区。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邓
21
小平参加了开国大典。随后,又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踏上了解放大西南的征途。
解放西 南 中国的大西南,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以及当时的西康,总面积达二百三十多万平
方公里,是国民党逃离大陆前最后控制的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解放西南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方针。刘
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贺龙率第一野战军一个兵团,分南北两路开进,迅速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西
南全境,把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最后逐出中国大陆。
  邓小平在西南工作期间,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
他同刘伯承、贺龙等在指挥部队坚决追剿土匪顽敌的同时,注意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分化原来敌人营
垒中一切可能分化的人;谨慎稳妥地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促成了各民族的团结;广泛发动群
众,顺利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社会改革,加强了各级政权的民主建设,在西南地区创造了稳定的
新局面。
他们迅速着手恢复西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作出了兴修成渝铁路的决定。一九五二
年七月一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四川人民数十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邓小平等还担负起领导
解放西藏的任务,进行了艰巨的工作。一九五一年西藏和平解放,他们所领导的一支部队把五星红旗插上
世界屋脊。
  任总书 记 一九五二年七月,中共中央调邓小平到中央工作,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中又一个重要的
历史时期。他先任政务院常务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后任过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长。一
九五四年,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长,还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一九五五年,在中
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一九五六年九月召开党的八大,邓小平在会上作了关于修
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随即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这时他刚满五十二
岁,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整整当了十年总书记,主
持书记处的工作。邓小平后来说:“在我的一生中最忙的就是那个时候。”
  十年危 艰 毛泽东领导和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把中国引入歧途。以林彪、江青为首的一帮野心家
阴谋家利用它进行篡党夺权,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遭受空前浩劫。邓小平在十年动乱中两次被打倒,
经历了他革命生涯中最艰难、最曲折的时期。一九六六年八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发表《炮打司
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随后刘少奇和邓小平就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邓小平被扣上“中国第二号
最大的走资派”的帽子,亲属也受到株连,正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的大儿子邓朴方被迫害致残。一九六
九年十月,林彪为篡党夺权而发布“第一个号令”后,邓小平被押送到江西省新建县。这时,他已经被撤
销一切职务,每天上午被押送到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半天。邓小平干的是钳工活,这是他年轻时在法国就
学过的,虽时隔多年,但干起来还是那样熟练。孩子们都不在身边,只有他和妻子卓琳、继母夏伯根三人
相依为命,年龄加起来有二百多岁。邓朴方致残后无人照料,经三位老人一再要求,把他接到了身边,邓
小平每天为他擦澡翻身。邓小平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书籍。
他在深深地思考着,度过了三个艰难的春秋。林彪的反革命政变阴谋失败和自我爆炸导致了邓小平的复出。
毛泽东于一九七二年开始有意让邓小平出来工作。在周恩来支持下,邓小平于一九七三年恢复了国务院副
总理职务。一九七四年他代表中国政府在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
划分的论断。周思来因病住院后,他在一九七五年一月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
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
  江青对邓小平重新工作,一开始就进行阻挠。到了—九七五年,“四人帮”同邓小平之间的斗争日趋
激烈,邓小平力挽狂澜,对“文化大革命”以来所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顿。要求做到
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他的这种坚强的决心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全面整顿在短时间内
就收到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当邓小平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毛泽东对他的工作
是支持的,但是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文发动了所谓“批邓、反击右
倾翻案风”运动。全国因而再度陷入混乱。“四人帮”又乘机诬陷,以“天安门事件总后台”的莫须有的
罪名强加给邓小平。邓小平再一次被错误地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全国继续笼罩在—片阴云之中。
  开创 新局 面 文革结束后,需要有新的领导人物。邓小平由于他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历史功勋,由
22
于他对“四人帮”的坚决斗争和在动乱中主持全面整顿取得的显著成效,在党和人民中享有巨大的威望。
在全国人民的殷切期待中,在叶剑英等的积极推动下,一九七七年七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
小平原来的职务。1978 年 3 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81 年 6 月,中共十
一届六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82 年,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
务委员。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主任。在 1983 年 6 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他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9 年 11 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他辞去了最后
担任的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在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顺利过渡、保持党和国家稳定的过程中,他起了关键的作用。退休以后,他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1992
年视察中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上
回答了一些重大问题。以这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97 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指出这
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
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1997 年 2 月 19 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
未能实现他在香港回归祖国后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夙愿。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
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
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小结: 略

23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回顾提问: 简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组织 教 学 : 本讲涵盖“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这部分。
一、“三个 代表”重 要思想的 形成和发 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以江泽民为
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深刻总结党成立以来
的历史经验,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站在历
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
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而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
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
体智慧的结晶。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时代背景:世情的新变化。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
总体处于低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一超多强
格局),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
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经成为时代
的潮流。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又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
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世界科学技术处于新的重大突破之中,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
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
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2、实践基础:国情的新变化。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
提高,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五年内连升两
位居于第四位。2002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120333 亿元,2007 年达到 246619 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加
25257 亿元。2002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 13.9%、37.0%和 71.8%,到 2006 年
已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 20.0%、60.6%和 90.7%。相应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也不断
提高,2002 年为 4.4%,2006 年提高到 5.5%,2007 年又会有提高。另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 年中国 GDP 排
在美、日、德、英之后,居世界第五位,美国 14,486,624;日本 4,663,823;德国 2,730,109;英国
2,227,551;中国 2,054,880 百万美元;2006 年,中国 GDP 排世界第四,约 2.7 万亿美元,接近于德国
的 2.86 万亿美元;2007 年,中国的 GDP3.01 万亿美元,因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没能超过位居世界第三的德
国 3.28 万亿美元的 GDP。)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充满活力。与此同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
处于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思想观念
等日益多样化。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推进现代化建设、
完成诸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仍是党在 21 世纪担负的三大历史任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特
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4
3、现实依据:党情的新变化。经过 80 多年的发展,我们党的地位、任务、队伍状况和所
处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
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
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随着党和国
家事业的单发展,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
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既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
战。(据中央组织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07 年 6 月,全国党员总数为 7336.3 万名,比 2002 年党
的十六大时增加 642.2 万名,平均每年增加 142.7 万名,平均每年增长 2.1%。全国现有党的基层组织
360.7 万个,比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时增加 14.2 万个;统计数据表明,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
部中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截至 2007 年 6 月,全国党员中,工人 796 万名,
占 10.8%;农牧渔民 2310.2 万名,占 31.5%;机关干部及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2134.6
万名,占 29.1%;军人、武警 159.7 万名,占 2.2%;学生 194.7 万名,占 2.6%;离退休人员 1377.6 万
名,占 18.8%;其他 363.5 万名,占 5%。非公有制单位职工党员 318 万名,占党员总数比例的 4.3%。全
国党员中,女党员 1461.7 万名,占 19.9%;少数民族党员 472.1 万名,占 6.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
党员 2279.7 万名,占 31.1%。)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
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原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王宝森、中央政治局委员、
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主
席)、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贵州省省委书记刘方仁、河北省省委书记程维高、国家药监局局长、党组书记郑
筱萸、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等大批高官因腐败落马]这些要求党从新的实际出发,
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的
国际、国内形势,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进行了
探索。2000 年 2 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 2001
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
容。2002 年 11 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
求。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
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004 年又写入宪法。2003 年 7 月,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更加全面的阐述。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而创立的。
二、“ 三个代表 ”重要思 想的科学 体系和主 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
一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2、主要内容:
(1)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几个观点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一系列内涵丰富、相互联系
的思想观点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的最
主要内容和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
25
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 ,
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
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
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
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
化利益。
(2)“三个代表”的相互关系
“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
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先进文化
是人类社会的灵魂和旗帜。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文
化通过对人的培养和塑造来体现它对生产力发展和实现人民利益方面的作用;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
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他们的利益要求,改革和建设才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
众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推进我国的物质文化发展 。
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实践中。
三、“三个 代表”重 要思想的 历史地位 和指导意 义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
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特别需要搞清楚的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
的,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理论发展形态。
1、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中是一以贯之的。
第一,它们共同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它们共同的政治立场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
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本宗旨。
第三,它们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第四,它们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改造社会的根本手段。
第五,它们共同的政治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共产党的领导。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体系的组成和特征上也是一脉相
承的。
虽然它们都是相对独立的体系,但都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等领域,涵盖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方面;同时,它们也都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显著
的特征即阶级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从本质
上看是一脉相承的。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的不
同历史任务的产物。
26
由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面临着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历史任务,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因而它们的具
体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它们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毛泽东
思想主要解决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取得革命胜利并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
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它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则主要解决的是经济文化比较落
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
它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解决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
民如何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问题,所以,进一步回答“什
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是它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具体内容上的不同,正体现了它们
的科学性,体现它们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补充资料: 江泽民同 志简历
生于 1926 年 8 月 17 日,江苏省扬州市人。1943 年起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46 年 4 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1947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上海解放后,历任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副工程师、工务科科
长兼动力车间主任、厂党支部书记、第一副厂长,上海制皂厂第一副厂长,一机部上海第二设计分局电器
专业科科长。1955 年赴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实习。1956 年回国后,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力处副处
长、副总动力师、动力分厂厂长。1962 年后任一机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一机部武汉热工机械研
究所所长、代理党委书记,一机部外事局副局长、局长。
1980 年后,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党组成员。1982 年
后,任电子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部长、党组书记。1985 年后,任上海市市长,中共上海市委
副书记、书记。
1982 年 9 月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87 年 11 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
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9 年 6 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9 年 11 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0 年 3 月
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2 年 10 月在中共十四届
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3 年 3 月在第
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7 年 9
月 19 日在中共第十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
席。1998 年 3 月 16 日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
委员会主席。
自幼喜爱篆刻艺术、读书,懂器乐,会讲俄、英语。其夫人王冶坪,生于 1928 年,江苏扬州人。毕业于
上海外国语学院。曾任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文书、副主任、主任,现已退休。他们有两个儿子。
附江泽民诗 一首赏析
新华社北京 2002 年 5 月 28 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 5 月 17 日至 24 日
在安徽考察工作,期间登了黄山,欣然赋诗一首。全诗如下:
登黄 山偶 感
江泽民 辛巳四月廿七于黄山
  黄山乃天下奇山,余心向往久之,终未能如愿。辛巳四月廿五,始得成行。先登后山,再攀前峰,一
览妙绝风光。见杜鹃红艳,溪水清澈,奇松异石,和风丽日,山峦起伏,峭壁峥嵘,云变雾幻,豁然开朗,
此黄山之大观也。江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更感祖国河山之秀美,特书七绝登黄山偶感一首以记之。
遥望天 都倚 客松 ,
莲花始 信两 飞峰 。
且持梦 笔书 奇景 ,
27
日破云 涛万 里红 。
▲补充原理: 通过社会 结构系统 讲析“三 个代表” 重要思想 (示意图 )

上 思想观 精神文
文化
念 明


筑 政法 设施 政治 政治文明
、制 度

会 生产关系 (经济基
结 础) 经济 物质 文明

生产力

概念:
1、生产力:传统的定义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后来由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就
改成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由劳动者、劳
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因为
人的需求是无限发展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
2、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人在同自然界打交道时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因此人们在
生产劳动及由此衍生出的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相对于生产力而言。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时,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常说经
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合为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
3、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之上并为之服务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
及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系统。(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主观反映形成
社会意识。按社会意识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
式。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又叫意识形态,它是对社会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具有鲜明的阶
级性,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绝大部分的社会科学;非上层建筑
的意识形式是对社会经济基础的间接反映,大多与社会生产力直接联系,不具有阶级性,
包括自然科学和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例如语言学、逻辑学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并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
4、经济:是一个具有复合含义的概念。一是指(金钱、力气、时间、资源等的)节省、节约,
没有浪费,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二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
产活动,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活动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三是指人
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
济制度。我们常说的经济建设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也包括生产关系的调整、完善活
动。例如,国家既要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又要通过价格、进出口等对市场上各种农产品的供
求进行调节。
5、政治: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
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的本质归根到底就是为什么人的利益服务的问题。
6、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分为物
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仅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
28
学艺术、教育等与精神生产有关的活动及其成果。文化的本质及“人化”。
7、文明:同广义的文化。但文明专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状态及进步的成果。不包括愚昧
落后的、方面的文化。例如图腾文化、汉奸文化等。
8、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取得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
活的改善。
9、政治文明: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关于政治统治、政治体制、政治管理以及政治
生活的科学认识和合理行为模式。(政治体制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定政治制度的具体实现形
式。例如同是当权,既可以采取个人专权,又可以采取民主决定。)
10、精神文明: 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取得的精神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
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现在又增加了生态文明,下节课再讲)
虽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初是针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提出的,但由于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所以它必然覆盖到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方
面,必然要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所以它是涵盖整个
社会领域的系统理论,绝非仅仅三句话,那三句话是这个理论的集中概括。我们在学习和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既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看问题,又要联系各行各业每个
人的具体工作实际切实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小结: 略

29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回顾提问: 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组织教学: 本讲涵盖“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重点讲授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这部分。
一、科学发 展观的形 成
基础知识 补充: 发展可以理解为社会由相对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持续迈进的过程,实
际上就是现代化。通常认为人类的现代化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工业化,即由传统农业社
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的过程。不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大多数发
展中国家还未实现工业化,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二是信息化,即由工业社会向信息
社会迈进的过程。西方一些国家已经迈入了信息社会,也叫知识经济或后工业社会。现代化
发端于工业革命时期(文艺复兴是其先声),分为早发内生型和后发外生型两类模式。我
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在具备了较好工业化基础的
条件下同时启动了信息化步伐,两步并作一步走,加速赶超。现代化的道路有科学和非科
学之分。例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传统现代化之路就暴露了畸形态势,我国可以借鉴其
经验教训,探索一条科学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程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
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
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2003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
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 年 9 月,党的十六
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
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
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
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
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2006 年 3 月,十届人大四次会
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十一五”
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7 年 10 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
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他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础和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
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进入社会
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
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社会;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
个阶段。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十七大报告指
30
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
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
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
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
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2、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只有正确把握我国
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
政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
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
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
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
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
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
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
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
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
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
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以上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
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
环境等方面得到巨大压力;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
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
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
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新的
思路、新的方法推进现代化建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二战后,加快经济
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
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建设、不解决社会公平
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有的国
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如西欧
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
后劲不足(如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
政治动荡等问题(如拉美、东南亚国家)。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
的根本规律和基本动力的思想,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也表明,
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
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完成工
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
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
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
31
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案例: 半个 世纪 人类 发展 观大 反省
自从 18 世纪工业革命在西方发轫以来,人类便以为自己寻到了自我发展的终极密码,随着滚滚的车
轮与隆隆的机器轰鸣,一番无边无际、无限无量的乐观发展前景被反复展示。但这种乐观最终被环境问题
击碎,“技术万能论”与“无限发展观”一步步沦陷。
作为一个富于潜力的专有名词,“可持续”最早是出现在 19 世纪关于林木的“可持续产量”的研究
之中,此后关于渔业的“可持续产量”问题再次被提及。然而最终促发人类大反思的机会,却是一系列充
满死亡气息的公害事件:1930 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8 年美国宾州多诺拉烟雾事件、1961 年日本
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5 年开始的日本富士山县骨痛病事件(镉中毒)……这些动辄令人大面积患病甚
至死亡的环境事件,成为“自然界的报复”,冲击着一味掠夺自然进而破坏环境的片面发展模式。
1962 年,一本读后令人毛骨悚然的作品登上美国畅销书的排行榜——这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大作,
并非什么惊悚小说,而是美国生物学家卡森论述杀虫剂、特别是滴滴涕对鸟类和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危害
的著述。此书的问世,给作者带来了一些麻烦,但发展必须顾及环境问题的思维,却从此根深蒂固地走进
了全球政治、经济议程的中心。书中提到的“可持续性”一词,逐渐成为流行概念。
一个真理,往往需要被不断地论说,才可能在人类“致命的自负”里挤出引起注意的空间来。而这样
的一种注意,自然还跟整个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要求“以理性质疑理性”的社会热潮紧密相关:嬉皮
士、摇滚乐、同居潮……一系列要求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再“启蒙”的热浪“颠覆了世界”。(工具理性和价
值理性之别)[ 注:嬉皮士(英语 Hippie 或 Hippy 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 20 世纪 60 年代
和 70 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
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
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
陈府”。嬉皮士经常参加和平运动,包括反越战的游行和争取人权的游行。青年国际党是嬉皮士中特别政
治活跃的亚群。 使用毒品至今被看作是嬉皮士文化的一个中心内容。他们尤其希望利用毒品所产生的幻
觉来达到内心的修养。虽然也有许多嬉皮士不用毒品,但毒品往往被看作是嬉皮士的一个标志和他们不肯
遵从社会守则的原因。 嬉皮士后来也被贬义使用,来描写长发的、肮脏的吸毒者,以及不愿参加社会活
动,缺乏社会义务感和缺乏卫生感的人。直到最近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的自由主义
人士的侮辱。 新嬉皮士是对 21 世纪的嬉皮士的称呼,他们恢复了一些 20 世纪 60 年代嬉皮士运动的观
点,比如他们也强调自由,穿他们愿意穿的衣服,做他们想要做的事。与 20 世纪 60 年代的嬉皮士不同的
是新嬉皮士一般不具有政治性,而 20 世纪 60 年代的嬉皮士实际上是一个政治运动。而雅皮士是美国人根
据嬉皮士仿造的一个新词 Yuppies(亦作 yuppy),也有人把“雅皮士”称为“优皮士”。是指西方国家年
轻的都市专业工作者。他们一般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年轻能干有上进心,有较高
的社会地位。从事那些需要受过高等教育才能胜任的职业,如律师、医生、建筑师、计算机程序员、工商管理
人员等,年薪很高。雅皮士们工作勤奋,事业上十分成功,踌躇满志,恃才傲物,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
与嬉皮士们不同,雅皮士们没有颓废情绪,不关心政治与社会问题,只关心赚钱,追求舒适的生活。]
  在这样的思潮下,人类可以一力主导经济前行与社会进程的认识论基础也发生了动摇。 1968 年,来
自全球(主要是欧洲)的 100 多位学者、名流聚会罗马,讨论当时人类的困境与出路。聚会中,基于共同
的担忧,与会者以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粮食生产、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等人类面临的五大严重问题为研究
对象,成立了一个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组织。4 年后,这个组织发表了震动世界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
限》。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 破
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否则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 报告也给出了一个
激烈的解决方案:零增长。这显然有失偏激而遭诟病,以至反对者以同样的关键词撰书《没有极限的增长》
进行反驳。但这样的瑕疵不能淹没《增长的极限》的后劲,在“可持续发展”大行其道之后,这个闪耀着人
类自我反省光辉的报告,被奉为了“绿色行动”的“圣经”。
  1972 年实在是新发展观的一个好年头,除了罗马俱乐部的经典奉献之外,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
32
德哥尔摩举行,同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成立。在经过了“有机增长”、“全面发展”、“同步发展”、
“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概念观念的嬗变之后,联合国选择从民间机构手中接过了“可持续发展”的大旗。
  1980 年代初,在美国连续出版《公元 2000 年的地球》与《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两本报告之后,
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的时机已经日益成熟。 1983 年 11 月,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ECD)。经过 4 年的研究与论证,WECD 于 1987 年提交了成果——《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是在这份
报告中,“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被正式提出。这一全新的发展模式深刻地检讨了“唯经济发展”理念的弊
端,强调需要从当代和后代两个维度谋划发展,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明确提出要变革人类沿
袭已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调整现行的国际经济关系。及至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UNCED)通过《21 世纪议程》,更进一步确认和明晰了“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与内涵。
  几十载的理论突破,终于在 20 世纪的最后十年开始有了实践的收获。美、德、英等发达国家与中国、巴
西等后发国家,都先后提出了自己的 21 世纪议程或行动纲领,不约而同地强调要在经济、社会与环境等
方面协调共进。针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质疑与突破,无疑是首先在西方国家发轫并逐渐成熟的,这跟西方发
达国家首先完成了经济繁荣并遭遇相应问题有关。事实上,传统模式聚焦于经济的片面发展,一方面是人
类的理性认知存在时代局限,同时更跟发展的程度有关——发展的自由要优先于发展的正义。如今,发达
国家的经验已经呈现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路线,后发国家理当可以避免踏入同样的误区——不少后发国
家在自己的经济赶超阶段都声明,自己不会重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然而结果还是往往存在
一个相对集中的发展自由优先于发展正义的阶段,但前车之鉴在眼,国际潮流所示,这样的阶段可以得
到尽量的缩短,而跟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不限于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的人本关怀,被纳入协调、
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最丰富地吸纳新发展观的内涵,而尽量缩短步向新发展时代
的必要过程,是后发国家的一个重要后发优势。
二、科学发 展观的主 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
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
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
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
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更加有效地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
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打下坚实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党根据历史唯物
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
持以人为本,与党提出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党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
最广大人民群众。(是以物为本、以官为本还是以人为本;是以部分人、部分阶层为本还是
以最广大人民为本)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
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
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
33
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
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
谋(人称新“三民主义”。例如,领导干部要“三问”,即向老百姓问需、问情、问计),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此处可结合胡锦涛、温家宝
等第四代中央领导的亲民、近民、为民的案例讲析)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
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
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
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
众,紧密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
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
业;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
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
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
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
思想前提和工作基础;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
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
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
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
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
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社会的发展应有综合的评价指标)
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涸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
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就是指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
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
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
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环
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
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
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和
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
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
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
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
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加快经济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是目前世
34
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就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但它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
构,不能全面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例如,环境污染、贫富悬殊)。因此,要以科学精神、科
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国内生产总值,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绝对化]。
三、科学发 展观的指 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必须通过革命和改革,使生产关系与
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
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
集体在自己没有经验和环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
出要根据本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
的矛盾和问题,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
衡等重要思想。(见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 邓
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强调社会
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提出实行改革开放、分三
步走实现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讲效益、统筹东西部两个大局等重要战略思想和方针原则,实现了对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的一次飞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国
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全面发展,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正确处理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理论。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思
想来源。同时也要看到,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的过程。科学发展观还将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
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
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
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 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
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
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
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科学发展观
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体现
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
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
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社会主义在消除资本主义弊端方面的优越性。 科学发
展观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
展看成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
适应,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相
35
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全面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
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
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针
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
快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
路,逐步指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
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
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补充资料:
1、胡 锦涛 同志 简历
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男,汉族,1942年12月生,安徽绩溪人,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1965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1959年━1964年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
  1964年━1965年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并任政治辅导员
  1965年━1968年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参加科研工作,并任政治辅导员(“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终止)
  1968年━1969年 水电部刘家峡工程局房建队劳动
  1969年━1974年 水电部第四工程局八一三分局技术员、秘书、机关党总支副书记
  1974年━1975年 甘肃省建委秘书
  1975年━1980年 甘肃省建委设计管理处副处长
  1980年━1982年 甘肃省建委副主任,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1982年9月━12月)
  1982年━1984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
  1984年━1985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1985年━1988年 贵州省委书记,贵州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1988年━1992年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2年━1993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1993年━1998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
  1998年━1999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党校校

  1999年━2002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
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2002年━2003年3月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
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2002年12月不再兼任)
  2003年3月━2004年9月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
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2004年9月━2005年3月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2005年3月━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36
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委员,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
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十五届四中全会增补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副主席。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胡锦涛任中共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第六届全
国政协常务委员。其夫人是他上清华大学时的同班同学刘永清,他们有一子一女。
2、温 家宝 同志 简历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男,汉族,1942 年 9 月生,天津市人,1965 年 4 月入党,
1967 年 9 月参加工作,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程师。
  1960-1965 年 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矿产系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学习
  1965-1968 年 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研究生
  1968-1978 年 甘肃省地质局地质力学队技术员、政治干事、队政治处负责人
  1978-1979 年 甘肃省地质局地质力学队党委常委、副队长
  1979-1981 年 甘肃省地质局副处长、工程师
  1981-1982 年 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
  1982-1983 年 地质矿产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党组成员
  1983-1985 年 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
  1985-1986 年 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1986-1987 年 中央办公厅主任
  1987-1992 年 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兼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书记
  1992-1993 年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书记
  1993-1997 年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1997-1998 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1998-2002 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中央金融工委书记
2003 年 3 月任国务院总理。
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六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3、习近平 同志 简历
习近平,男,汉族,1953 年 6 月生,陕西富平人。1974 年 1 月入党,1969 年 1 月参加工作,清华大
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现任中央政治局
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国家副主席。
  1969-1975 年 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知青、党支部书记
  1975-1979 年 清华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学习
  1979-1982 年 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现役)
  1982-1983 年 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
  1983-1985 年 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
  1985-1988 年 福建省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
  1988-1990 年 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
  1990-1993 年 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1993-1995 年 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1995-1996 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1996-1999 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
  1999-2000 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
  2000-2002 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1998-2002 年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
37
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2-2002 年 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
  2002-2003 年 浙江省委书记,代省长
  2003-2007 年 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7 年 3 月-2007 年 10 月 上海市委书记
  2007 年党的十七大上 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后任中央党校校长
2008 年 3 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中共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他的妻子是少将歌唱家彭丽媛。其父是开国元老习仲勋,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广东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
副委员长、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等职。
4 、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 GD P ) 与 国 民 生 产 总 值 ( GNP ) 对 比 : 国 内生 产总 值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 1 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和提供的劳务价值
总和。所谓“常住单位”,其内涵与“常住居民”相同。一国的“常住居民”包括:(1)居住在本国的本
国公民;(2)暂居(一年以内)外国的本国公民;(3)长期(一年及一年以上)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居
民。也就是说,在一国领土范围内,其居民无论国籍如何,只要符合本国常住居民定义,在一定时期内所
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都可算作本地的地区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是指一定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 1 年)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
提供的劳务价值总和。它等于本地区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国外净要素收入是指从国外得
到的生产要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可见,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国
外的净要素收入。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不一定都是本国居民,有时也有外国居民,本国居民也有向外国的经
济活动提供要素的。国内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作为要素收入,既分配给本国居民,也分配给外国居民。
相反,国外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也分配给本国居民,这两项的差额就是国外净要素收入。由此可见,
国内生产总值是“领土”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生产要素”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国
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在经济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开放的
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 GN P= GD P+ 国外 净要 素收 入( 本国
投在国外的资本和服务获得的收入 -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服务获得的收入) 因此,国内生产总值
和国民生产总值是两个不同但又有联系的指标。
5、社会发 展综 合评 价指 标体 系: 是一种用来描述社会发展状况、监测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评价社
会发展水平的一套社会指标体系。它是政府制定社会发展计划和进行政策研究,对现状和未来做出评价从
而进行科学决策必不可少的量化评估依据。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社会指标紧密联系而又有区别。
社会指标泛指反映社会现象的所有指标,它覆盖的范围广、指标较多。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则是根
据目的和需要,依据一定的理论原则,从众多的社会指标中选择出有内在联系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
按照特定的结构有机地组合成的指标群或指标集合。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是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托的。九十
年代初期,由国家统计局制定了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社会发展综合评
价指标体系由环境保护、人口状况、经济基础、居民生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卫生保健、教育科技、文化体
育、社会治安、社会参与等 11 个子领域,129 个指标构成。它采用了多级综合的评价方法。社会发展水平综
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 129 项指标,由于计量单位的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综合。需要用一种综合的方法加以
量化,使反映各领域特征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成为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总指数。这就叫综合评价方法。
6、生 态文 明的 概念 及内 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
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
38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
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以有效地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文化价值观上,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
和价值目标。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道德成为普遍道德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
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第三,在生活方式上,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
害自然生态的生活。人类个体的生活既不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
第四,在社会结构上,表现为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结构之中,但这只是社会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整个社
会结构发生变化。诸如在社会政策上考虑如何组织好经济,以便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制定决策
上,使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人文学者对有重大影响的发展战略决策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以期维护人类活动
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能够进行一定的生态建设。
生态产 业:即产业化的生态学。生态(Ec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
境。因此,生态产业,可泛指一切与生态和环境相关联的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关系的集合体。包
括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交通运输业生态、邮电通讯业生态、商业饮食服务业生态、文教卫生业生态等。例如,
生态饲料采用先进的饲料配方技术,提高畜禽的消化率、平衡其营养、减少其排泄物。既降低饲料成本,又
提高畜禽肉的质量,还能降低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太阳能技术、雨水收集技术、沼气等技术,节
能降耗,减少污染;推广 CDMA 系列手机降低辐射;饮食业界盛行绿色无公害食品,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等。
小结: 略

3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