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2009第二季論壇】公民媒體的實踐系列

新科技打造新公益

講者:孫窮理(「苦勞網」創辦人)
與談:楊建民(政大EMBA執行長‧數位創新研究室召集人)
主持:黃秉德(政大NPO-EMBA召集人)
時間:2009.04.02(四)19:30~21:30(19:10開放入場)
地點:政大公企中心(台北市金華街187號)綜合大樓C202教室
主辦:政治大學EMBA非營利事業管理組‧EMBA校友會‧公企中心
贊助:林仲鋆文教基金會

引言:楊淑芬(NPO-EMBA帄台計畫辦公室總監‧政大新聞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我們可以發現,現在很多人都把獲取資訊的管道從帄面媒體、電視媒體轉移到網路世界
。在網路上也能看到從草根崛起的媒體,比如說今天邀請到的「苦勞網」。這些媒體與
一般商業媒體不同,它們對於社會議題是有一些責任,且不斷進行對話。

今天請到孫老師來談苦勞網的經驗-從12年前一場勞工運動開始,到去年獲得卓越新聞
獎社會公器獎的這段過程。社會公器獎在媒體界是很重要且具指標性的獎項,因為它代
表著媒體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而第二屆社會公器獎頒給了苦勞網-一個不是商業媒體
的單位。因此我們今天邀請到苦勞網,希望與大家分享一個公民媒體如何在網路發聲,
而NPO、NGO如何一同參與這樣的活動。

【第一階段:演講】

孫窮理

工人罷工引發契機

苦勞網大概從1997年開始運作,由一場工人罷工引發契機。

那時是單純因為我們有一群人、也有一台電腦,可以固定在世新大學裡使用,有固定的
IP,可以架站、可以持續運用。我們這群人也都蠻關注社會議題,就持續把相關資料蒐
集放在網站上。

NPO-EMBA Forum 20090402 [http://npo-emba.org] 1


1998年發生了統聯客運司機罷工事件。最主要的原因是薪水結構問題,造成這些司機要
以不斷加班的方式來獲取獎金。並不是老闆強迫他們加班,而是因為低底薪、高獎金的
誘因,讓司機不得不加班,每天工作近16小時,也造成這些南北奔波的司機不得不靠吸
食毒品等方式來提振精神。

這個問題非常嚴重,為了增加工作時數,許多必須的安全檢查時間也都被迫省略,在這
種薪資結構之下,客運業勞動界是越來越辛苦。

當時我們直達現場,看到罷工現場架設了封鎖線,當時所有的媒體一致認為罷工背後一
定有跟黑道結合,是暴力事件,但卻忽略了背後存在的社會大眾「行」的權利等,甚且
是勞動權益的面向等。

也因此我們認為:「事情明明就不僅如此!既然我們有網站,那我們就把『事實』寫出
來,透過網站公佈。」雖然我們一夥人都不是新聞科班出身的,但不管怎樣我們就是把
報導寫出來了。後來發現似乎發揮了一些作用,有些關心社運的人士或學生看見了,大
家的反應還不錯,因為大家反應還不錯,我們也就繼續運作。

在1998、1999年陸續發生一些事件:第一是反核四廠事件,第二則是美濃反水庫事件,
第三個是中華電信民營化事件;1999年的大事件則是921地震。

98到99年,可說是苦勞網確立工作的兩年,這兩年可說是社會運動在這幾年間走下坡時
最後力量的展現,而苦勞網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媒體‧運動 苦勞網的社運角度

苦勞網到今年已經12年的時間,很多人會問:「為什麼要做苦勞網?」一開始其實是沒
什麼想法的,也回答不太出來,反正就是有台電腦,也在眾人的推力之下,繼續走下去
。不過過程中,比較明確的是我們設下了媒體的方向「運動的媒體、媒體的運動」。

我們從媒體的工作之中找到社會運動參與的位置,這個定位也逐漸被接受。苦勞網是個
社會運動的媒體,但不屬於任何一個組織。苦勞網對社會運動有一定的看法,是社會運
動的媒體,而不是哪一個組織的媒體。我們也不太參與連署,以維持媒體性格的獨立性
。苦勞網存有挑戰主流媒體的意識,存在著運動性,也因此產生許多趣味。

自己ㄍㄢˋ媒體‧苦勞網與獨立媒體

1999年發生了一件全球性的抗爭事件:西雅圖的反WTO事件。

NPO-EMBA Forum 20090402 [http://npo-emba.org] 2


來自世界各地的農民、NGO團體聚集在場外抗議。當時主流媒體都在報導場內發生的
事,卻忽視場外抗議的聲音,因此當時他們就自己創立「IndyMedia」-全球性的獨立
媒體,作為意見發聲管道。

墨西哥也有一個查巴達民族反抗軍,自稱是副領袖的馬訶士曾說過一句話:”Don’t hate
media; be the media.”我自己的詮釋是:「不要恨媒體,快來『幹』媒體。」英文的”be”
做為動詞可以有很多意思,中文的「幹」也有很多意思,可以是「譙訐」、也可以自己
「做」媒體。

其實不只是國外,台灣也有所謂的獨立媒體,比如說早期拍攝社會運動紀錄片的綠色小
組,或是地下電台等,可說是獨立媒體的發展前哨。台灣對另類媒體並不是真的很陌生
,只是近年來又有了不同的改變。

不可否認,媒體都存有意識形態,觀眾很難了解事情的真相。如果不藍不綠,媒體就會
忽視。除了政治、娛樂、商業之外,很難接觸到其他新聞。雖然現在有許多「媒體識讀
」、「解讀媒體」等等回應,然而在改造媒體上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自己幹媒體」成為這幾年的發展趨勢。這趨勢當然與科技發展有相當大的關係,每一
個人發聲的機會變多。科技應用普及化讓大家方便接近、使用媒體。

現在號稱是web2.0的時代,更有人說是web3.0時代。訊息傳播不限於電腦而擴及手機等
其他設備,比如說現行的twitter或plurk(噗浪),任何地方都可成為資訊傳播的節點,
每個人都可成為資訊交換的節點,這有點類似資訊民主的理想。

對應到實際案例,樂生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般來說組織最忌寡頭政治,或私底下操
作,但因為在樂生事件當中,每個人都不能代表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也因此很
難被突破或瓦解,這是web2.0的一個特徵。

NGO、NPO如何運用媒體?

如果說組織要運用媒體,除技術上的準備工作,也有內部資訊互通的問題。不是把所有
工作交派給網管即可,而是所有工作人員都需要了解。此外,也要思考自己要讓瀏覽者
接收什麼訊息-準備好向民眾說話了嗎?

身兼發稿與訊息帄台

目前苦勞網稿件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記者寫稿。在這過程中可以累積人脈,也磨
練、掌握新聞觀察的角度。第二部分是資料整理與收集。從現在發生的社運事件彙整成

NPO-EMBA Forum 20090402 [http://npo-emba.org] 3


文章串連。第三部分是成為NGO、NPO的發稿帄台。苦勞網也漸漸發展成社會運動的
訊息帄台。

我常稱苦勞網是個「老」媒體,因為苦勞網還守著傳統媒體編採作業流程,也有守門的
機制,並不符合web 2.0的精神-苦勞網的新其實沒那麼「新」。

展望未來‧苦勞網的困境

1999年苦勞網開始租辦公室,就面臨到財務支出的壓力-在那之前,還真的不知道財務
要怎麼處理、錢要拿來幹嘛。

但隨著苦勞網漸漸發展,也發現組織發展的問題。除了不向公部門提案、有財務困難的
問題-這其實也解釋了台灣大部分NGO處理財務上,依賴政府資源的處境-在這樣的
結構下,一個組織還有多少力氣能作自己的事?

苦勞網目前靠的是小額定期定額捐款。我們希望以一個月幾百元、幾千元的方式來募款
。目前每各月固定會有4萬元,不過我算過,需要的營運金額應該是一個月24萬元。在
金錢有限的狀況下,組織內部資源如何分配就很重要。

苦勞網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我們的工作沒辦法成為一個人長期職涯發展的規劃選擇。
在我們這邊工作的人,大多是工作想換跑道,或只是短期服務。換言之,目前還沒發展
出一套長期發展、常態性的規劃。

總言之,目前苦勞網遇到的問題有三層面:內部財務資源、組織工作常態化,以及如何
讓不同族群發聲並進行常態討論─討論民主化的問題。

【第二階段:與談】

楊建民

我來分享剛剛聽完孫老師演講的心得。

剛剛提到了兩大部分:一個是媒體,另一個是運動。媒體和運動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
呢?為何一般人如此關心媒體?

媒體是影響力的總集成。媒體本身是一種群眾運動,比實體群眾運動還厲害。因為媒體
是虛擬的,動員更快速、傳播速度也更快。

NPO-EMBA Forum 20090402 [http://npo-emba.org] 4


社運是實體的群眾運動,媒體可說是虛擬的群眾運動,兩者間是相輔相成的。

小差異大變動‧媒體的影響力

為何媒體有影響力呢?我常在課堂上講,人其實是很容易被影響的。

有一個實驗:在桌子中間開一個洞,兩邊放兩堆糖,當螞蟻從洞口爬出時,可以隨機爬
向兩邊,並且隨時補充糖,讓兩邊的糖保持一樣多。照理說螞蟻爬向兩邊的數量應該差
不多,但假設前一隻螞蟻對後一隻螞蟻是有影響力的話,就會影響結果。實驗結果發現
,螞蟻會集中在左邊或右邊。

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福布斯‧納什、約翰‧C‧海薩尼,以及萊因哈德‧
澤爾騰三位提出「賽局理論Game Theory」
,說明了為什麼種族形態,或台灣的藍綠會產
生如此壁壘分明的現象?如果你一個一個去問,其實並沒有如此壁壘分明的現象,但為
何每次選舉時藍綠爭議如此之大?

假設你今天在課堂上,只有你一個是支持國民黨,周圍有3至4個人支持民進黨,你或許
還能接受,但如果超過半數都是綠的,你也許就覺得很不自在,想離開現場。換言之,
當周遭的影響力大於個人能承受的程度,就會開始移動。

當兩端勢均力敵時,媒體是有能力改變某一端的力量。一旦帄衡遭受破壞,勢力變大的
一端就會繼續加大,就如俗諺說的「西瓜偎大邊」。

只要開始產生差異,慢慢的就會往勢力大的一邊移動。也就是說 micro motivation就能


產生macro behaviors。若能成功操控媒體,就能改變原本帄衡的狀態,也就能讓取得勢
力的一邊越來越龐大。

網路造成媒體新革命

從前媒體多半是掌握在有權、有資源的人手上,以往的媒體可謂是貴族式的媒體,他們
可利用媒體來獲取更多資源與權力。但網路出現後,改變世界的情勢。有些人把網路看
成傳輸工具,但我認為它最大影響力在於「成為另一種媒體」。網路、媒體和社運,其
實有同樣的性質。

網路並沒有一個網管中心,是任何人都能隨意加入的。這也就像社運一樣。此外,如果
要破壞這樣的網絡,也相當困難,因為這樣的組織是沒有所謂的「頭」。網路一開始在
發展,就符合這樣的需求-沒有所謂的「頭」,在任何地方都能重振旗鼓。

NPO-EMBA Forum 20090402 [http://npo-emba.org] 5


新組織誕生‧擺盪的帄衡

一種新型態的組織和模式也應運而生。不是傳統的軍隊或功能型組織,因為傳統的組織
都是有結構的,而凡有結構者就可被破壞。新形態的組織是bottom up(從下而上)、不
是top down(從上而下),是一種自然形成的狀態。

當然,這樣的組織也會面臨結構性的問題。產生結構是為了更有效率,但為了效率可能
會犧牲彈性,這之中總是一種trade off(交換)
。我目前還沒有好的解答,不過我認為大
家可以仔細觀察生物界是如何運作的,也許能找到一些答案。

新一代的媒體、組織帶給我們一個新的思維:到底是秩序好?還是渾沌比較好?

如果回歸到自然法則,也許就像是《三國演義》開頭所言:「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很難說哪個比較好,而是一個動態運作的過程。秩序與渾沌,可能是我們這一生永
遠要面對的問題。

老子有一句話是「上善若水」。假如你的組織就像水結構一樣,能夠依任務馬上形成小
組、迅速解決問題,也能在任務結束後解散組織,這種任務導向的組織,也許是未來的
一種模式。

孫窮理

回應楊老師的分享,在社運界也有類似的討論:過去結構化、架構化的組織,必定存在
著暴力,因為這組織內可能有多數決、有一個首長來決定,包括利益分配、政策決定等
。有一些人提出了對結構的挑戰:沒有結構就不會有暴力,但結果變成無架構的暴政。
如果大家都不要決定好了,誰決定?但還是有人決定,卻不是循正常體制。

最近一直在討論無架構暴力的問題,這中間是有很多東西值得討論的。

【第三階段:交流與分享】

Q1:請問苦勞網新聞議題產生、選擇的過程,與其他媒體有何差異?
Q2:請問討論群組內,每個人關注的角度不同,要如何在之中進行分組?
Q3:如何向閱讀/瀏覽群眾推廣苦勞網?增加讀者量?
Q4:如果是新興團體或社運組織,如何把網站發送出去,增加能見度?
Q5:苦勞網如何擴大影響力?

NPO-EMBA Forum 20090402 [http://npo-emba.org] 6


孫窮理

到底如何掌握社會的變化?能不能穩定一些?苦勞網是不是能回答這些問題,我仍舊存
疑。苦勞網很擅長彈性分組,這是苦勞網12年以來最強的地方,臨時發生的事件可以迅
速應變。但是不是符合有結構的組織,也不盡然。

有很多東西是隨機的,但我們每周都有一個會議討論的方式,針對議題討論。大家在處
理議題時有什麼樣的看法,類似議題出現時,就會有一個比較類似的處理方式。基本上
,苦勞網是透過集體討論的過程,十幾年下來會有一些累積、有一些共識。

至於宣傳管道與擴大影響,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以目前苦勞網來說,每天瀏覽
人次大概是5000名,瀏覽頁數是15000左右。改版到現在,大概有兩百多萬人次吧,人
數也是慢慢在成長。

我覺得網路有一個特性,就是無法預測。比如說,目前靠twitter連結進來的,已經排名
第二了。但這些行為都不是靠控制而來的,網路使用者的使用行為真的是很難控制。

但團體如果想讓自己在網路上被看見,自己是不是網路使用的節點,就是一個可以思考
的問題。過去大家思考網頁呈現,都是把網站當作一本書,討論版型、顏色如何等,但
其實大家仔細去看現在的網站點閱率,重點是內容文章。這有點像學術研究─如果你的
文章被引用次數越多、或被越重要的網站連結引用,你的重要性就越高。

目前苦勞網的Page Rank值為7(page rank評鑑標準是網頁被連結的程度),奇摩等入口


網站大概是8。苦勞網能夠有這樣的成績,除了是文章被大量連結引用、議題較廣之外
,我們也常集中時間大量處理某些議題,把議題推出去。當然,有時候是缺乏計畫,但
也有靠計畫推動的時候。

如果你的網站還很新,你們自己的社群有沒有頻繁使用?社群之間有沒有作很好的連結
?親朋好友知不知道呢?一開始的節點建立是蠻重要的。當然,內容是不是值得被引用
,也是更重點。可以思考當我們要推廣網站的時候,要如何讓這些東西更容易流動出去

楊建民

我們可以思考什麼樣的東西流動最快:八卦和謠言。所以當我們在傳播的時候,往往要
刻意去推動不見得容易,但若能引領風潮,可能速度就會加快了。

比如說,如果你是個新網站,在熱門網站旁邊就能沾點人氣了。若以「小世界理論」來

NPO-EMBA Forum 20090402 [http://npo-emba.org] 7


看,窮盡我們一生是很難認識全球60多億的人口,但其實只要靠中間6個人,就能接近
另一個人。

其實說真的,要一直維持人際之間的連結是不容易的。所以這邊說的是一種弱連結,如
不同領域的人等,而不是自己原本熟悉的社群或親朋好友。透過這些弱連結,反而容易
擴散到不同領域去。我想social network、小世界理論,是可以在這邊應用的。

媒體身為一個資訊的中介者,可說是越來越新。編採會越來越不形式化。但到底這個中
介是越來越重要,需要強而有力的單位幫我們作篩選,還是越來越式微,每人都是媒體
?有人在主導內容表達,還是直接讓民眾去發表?這些都是有趣的問題。

這邊有兩個概念。一個是設計編輯的概念,另一個則是演化的概念。有沒有可能是用演
化、競爭的概念,自由競爭留下的就是好的─這其實也就是wikipedia的概念。

但這意涵著我們不需要媒體嗎?我想不是的,反而是我們需要很多很多的媒體,讓它們
去競爭。假如我們有很多人在發聲,社會每一個公民就會成為一個編輯、審稿者,去評
斷什麼訊息值得留下來。

Q6:請問NGO Online的計畫目前運作狀況?
Q7:渾沌和秩序之間一定只能二選一?公益和利益只能擇其一,而不能混搭?

孫窮理

在NGO和程式工作者之間,缺乏一個專案管理的人才、溝通的橋梁,成功地進行工作
分配。

當一個組織開始想:「是不是需要一個人專門來處理資訊的問題?」就表示這組織已面
臨資訊散佈的問題,也註定未來一定會失敗。如果說真的找一個網管/資訊專業人員,
就表示整個組織沒辦法去共同面對資訊的問題。

如果有人可以處理專案管理的問題,NGO online的計畫就能再往前走。

對苦勞網現階段而言,過去一直在渾沌的狀態。但是我們一直在渾沌、秩序中間搖擺。
這個搖擺不是我們要的,但有可能產生好的結果。比如說,我們常常在組織邊緣發現新
的工作、新的議題,也在組織邊緣開始吸納新的人員。那個模糊地帶有可能讓組織成長
,但重點是要把這些成長納進組織內、如何消化?這是我們常處理的問題。不是說我們
故意在渾沌、秩序間擺盪,而是目前情況就是這樣。

NPO-EMBA Forum 20090402 [http://npo-emba.org] 8


我們也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在討論資源分配的問題,什麼樣的工作可以領薪、領多少,這
些問題花了我們很多時間,也可說是組織的磨合期吧。

楊建民

如果要很有資源才能作的話,也許就沒有yahoo和Google了。我想這牽涉到競合問題。
每個人都是機關算計太聰明,也就很難成其大。如果在過程中,越能放得開、與他人分
享資源,組織就越能擴大,越能發揮影響力。

剛剛講到議題、組織、傳播策略三個環節,比如說傳播策略太大實會影響到其他層面─
這讓我想到泡沫。每一個泡沫一開始都是極具價值的。如果不是極具價值,後來是無法
產生這麼大的泡沫。這是實、虛的問題,因為當我們過度擴張,就會從很有價值的東西
變成泡沫,我想傳播就有這種現象。

最後提到渾沌和秩序之間。其實有一個說法是渾沌邊緣。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組織要
有點黏但不要太黏。如果組織過度保護自己,就無法與別人合作;但太分的話,就沒辦
法集合力量。所以在利己和利他之間,若我們能以這樣的心胸去擴張,就能凝聚影響力
。由近及遠,如果一個人越開放、越願意分享,就越能建立一個「合」、與人合作的組
織。

NPO-EMBA Forum 20090402 [http://npo-emba.org] 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