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由企業管理看學校經營

講者:卓火土(宏達電創辦人、宏達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執行長)
主持:黃秉德(政大NPO-EMBA召集人)
時間:2007.06.09(六)09:00-12:00
地點:政治大學商學院 210R

【第一階段:演講】

引言/黃秉德

歡迎大家參與今天的論壇,一同關心台灣現在、未來最重要的議題-偏遠小學的存廢。
很高興邀請到宏達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後文簡稱「宏達基金會」)執行長卓火土先生
,為大家介紹「平衡計分卡在非營利組織的應用」。

在座可能有些人對平衡計分卡有點陌生,容我為大家介紹這個工具。在探討偏遠小學問
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校的行政主管處於以往不曾發生的困境,他們開始要為了學校
的生存、學童的受教權,甚至是當地居民的權益而奮鬥,而不再只是接受政府的預算,
視經費多寡做事。遊學網的誕生,更是「小校」校長力求突破困境的表徵,為了學校的
存廢,費盡心思。過程中,更展現企業家的特色,例如:開始自行籌募經費、結合地方
文化、跳出原有限制創新課程,甚至「行銷」校園特色,從事種種超出專業訓練的工作
。如此的情境之下,激發無限的創意,為求延續自我理念,也因而出現「教育企業家」
的美名,即不再只執行政府預算,而是結合各方資源,如:結合旅遊、社會福利事業等
等,宛如創新創業,多樣性的創意讓教育事業更趨完善,使教育不再只是教育。

今天的主題「平衡計分卡在 NPO 的運用」,這個工具是美國兩位學者 Kaplan & Norton


在輔導企業的經驗中發展而來。它不只是個工具,更是一種嶄新的思考模式。平衡計分
卡檢驗工作的績效成果是否符合效標,讓資源能精準地用在各個地方。目前普遍用於營
利組織,是否也能在 NPO 組織發揮其強項,讓資源、經費的管理更有效率,稍後卓執
行長會有一番精闢的見解。

今天也邀請幾位政大教育系的教授列席,分別是鄭同僚教授、馮朝霖教授、詹志禹教授
,希望在「管理」與「教育」的對談下,能激盪出令人驚豔的火花。

卓火土

校長是再生計畫的靈魂人物

Npo-emba forum 0706 [http://npo-emba.org] 1


今天的談話主要分三部分,首先從偏遠小學談起,再對其管理問題及平衡計分的之運用
跟大家分享。本身擔任過一些對偏遠小學贊助計畫的評審,一直覺得有個隱憂,深怕學
校只是為了存續,一味爭取經費,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質。宏達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也和
一些小校合作,參與過程中發現,校長的確是整個再生計畫的靈魂人物,除了熱誠,更
需要正確的心態、作法,一舉一動都是孩子們的榜樣。尤其是在面對眾多學童時,更是
難以面面俱到,這也是我們基金會目前積極輔導的一環,希望藉由我們的協助,讓師長
能為更多孩子盡一份心力。

就企業管理來看學校的問題,我比較著重在老師對學生的態度,及學校行政管理的創新
面。為何要提到創新?就經營學校來看,「態度」是最重要的一環,領導學校的過程中
,更多部分是在與人的互動交流上,跟老師、學生的互動,從態度便可看出領導人的決
心。因此,基金會開辦許多課程,延請專業講師為校長、老師提供不一樣的思考模式,
著重在課程的創新、與學生的溝通等方面,甚至是老師與校長間的溝通,跳脫以往制式
的規範。

其中「聆聽」是我們最重視的環節,師長在聆聽學生的意見時,是否有「尊重」的態度
?其實這在工作、家庭亦是極重要的部分,長官不專心聆聽下屬的意見;父母不專心聆
聽孩子的意見,這對雙方的溝通無疑是一種傷害,基金會為避免這樣的情況一再發生,
設計一連串相關的課程,透過演練讓師長知道「當別人不專心聽我講話」是件令人不愉
快的事,藉此強調「尊重孩子」的重要性,以期雙方能更有進一步的瞭解。

溝通凝聚團隊 先重意見的「量」

「管理」最重視的是團隊的力量,放諸學校亦然;校長、老師、學生三者的溝通,是支
持學校經營的重要支柱,彼此交流創意、創新的概念,完善經營理念。一定要完整表達
自我的意見,讓整體團隊有明確的目標,確定「客戶」的需求,蒐集全面的訊息,統整
各方的意見,主管要避免妄下判斷、獨斷獨行,先重意見的「量」再重意見的「質」,
逐步實踐計畫,測試有無缺失之處,再考慮擴大規模,多方考量才能有效經營;「正直
、誠信」更是領導者應有的態度;此外「開放的環境」也是不可或缺,若上層階級無接
納異己的雅量,對學校的經營有損無益;最後,「以身作則」亦是不容忽略的環節,領
導者的行為直接影響到老師、學生的認知。兼具上述要素才能在經營學校的過程中,有
出色的成果。

平衡計分卡在 NPO 組織的應用

最後以「宏達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為例,分別從使命、價值觀、願景及組織等方面,
探討平衡計分卡在 NPO 組織的應用,希望能對 EMBA 的學生有所助益。

Npo-emba forum 0706 [http://npo-emba.org] 2


平衡計分卡主要的功用是把使命、目標等抽象的意念,以準確的量表呈現,不獨重單一
面相。在 NPO 組織裡,其困難度在於成果的檢測,究竟到何種程度才算「成功」?從
基本的觀念出發,NPO 在「財務」上如何向捐款人交代,在「顧客」上如何確認受助
者確實收到幫助,此外更包含對「學習成長」 、
「內部流程」方面的評量,箇中最不受重
視也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學習成長」。透過學習,才能精準地呈現團隊的核心價值,也
能更明確地朝目標前進,進一步刺激企業體的發展。

大抵的流程是從使命、價值觀出發,在確認願景後擬定策略計畫,進一步從四個層面檢
視策略的正確性,是否需要修正策略,甚至有無修正使命、願景的必要性。當套用至
NPO 組織時,最困難處便是對績效的檢測。對此,有學者提出從四方面考量,分別為
「經濟性」 、「顯著性(跟別的同類型組織比較)」、「謹慎性(有無謹慎運用各個捐款人
的善心,不論金額大小一律一視同仁)」、「組織性(透過與外界合作影響更多力量投入
)」
。亦有學者建議應從三方面檢視,第一:是否有捐款「公器私用」的情形,錢有沒有
用對地方;第二:投資情況有無控管,避免過多投資風險;第三:成效是否夠好。以上
是學者對 NPO 組織看法。

從關心出發

目前宏達基金會主要的工作包括舉辦各式課程,邀請學校的校長、主任等行政主管參與
,設計一連串有關「尊重」、
「聆聽」的課程,希望管理階層能瞭解學童的想法,最重要
的一環是從「關心」出發,真誠地瞭解孩子的需求,而不是一味的給予協助,更避免無
理的謾罵,用最正確的態度面對學童。目前的成效還算差強人意,已有八千多位教職人
員參加過這項課程,未來也希望能吸引更多關心教育的人士參與。

過程中,我們也反覆檢視自身,在沒有外在壓力(股東的監督)下,是否確實做到對自
己的要求,一再確認基金會的發展方向,有沒有把資源用在對的地方,評估成果的績效
,確保捐款人的善心到達受助者手中。並持續進行教育計畫,建立正直、誠信的價值觀
,培養優良的品格,從校長、老師為起點,進一步影響學生,甚至是家長,擴大品格教
育的範圍,建立開闊的視野,尊重對方的「不同」,強調道德教育,讓下一代有更美好
的生活環境。透過「平衡計分卡」的運用,檢視基金會課程的成效,對學員持續追蹤,
觀察「顧客」滿意度,透過策略規劃與管理,讓社會大眾瞭解基金會的運作,最後具體
呈現基金會的目標,建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希望能以宏達基金會為「實驗品」,建立「
平衡計分卡運用在 NPO」的公信力,成為更多非營利組織的典範,讓更多組織往這個
方向前進。

【第二階段:對談與交流】

Npo-emba forum 0706 [http://npo-emba.org] 3


NPO—EMBA & 卓火土、鄭同僚、馮朝霖、詹志禹

馮朝霖:
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參與這個論壇,上了寶貴的一課,瞭解 NPO 組織的營運及管理。基
金會對教育的付出特別令人動容,雖然自己也有一些投身非營利組織的經驗,相較之下
真是小巫見大巫。在聽完卓先生的演講後,自己有一點小小的心得,由其使命、願景便
可得知基金會對教育的熱誠,從而延伸至對整個社會甚至地球的關懷,這一份「大愛」
著實值得讚賞。

從基金會的工作及成就看來,若要對偏遠小學的經營有所改善,似乎必須把學校當成一
個「有機體」,確實瞭解箇中的生態。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曾參觀過新竹縣尖石鄉的
司馬庫斯,目前他們面臨的困境在於縣政府不確定應否支持其成為分校,甚至是獨立的
小校,但從這個小校的角色來看,它結合了當地的社會、文化、經濟,甚至是周遭的原
住民部落文化,若能成功樹立典範,對其他小校不啻為一劑強心針。

另一個成功的例子便是柑園國中,在前校長王秀雲的經營下,成功在社區扎根,在這塊
土地茁壯,擺脫以往學校與社區分離的困境,強化居民對其的認同,這便是將學校當成
一個生命體,與社區緊密結合。前陣子參加國立高中職的校長遴選會議,其中所謂「成
功的校長」具備完整且豐富的生態概念,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家長、老師的支持,因為家
長通常代表社區的意見,如能成功結合當地文化,對學生的權益有莫大的幫助,而老師
更是直接檢視學校內部的生態,只有完整瞭解學校的運作,才能獲得下屬的認同。

政府對教育也有改革的想法,之前委託我們對「學校型態實驗法案」進行評估,在研究
德國的案例後,我們發現在二十世紀末,德國開始強調學校的自主性,而所謂的「自主
性」,並不是完全獨立、脫離主管機關的管轄,而是對課程、行政、人事甚至是財務鬆
綁,讓學校有自己的基金,與當地社區結合,激發嶄新的觀念,創造更豐富生態體系。

目前台灣教育的困境主要有四點:第一,法制的落伍,太多不合時宜的法令限制學校型
態的發展,舉全能中學為例,創辦至今已有 16 年的時間,雖然是一所出色的另類學校
,但囿限於政府法規,仍不被正式承認;第二,行政的僵化,縱使有新的法令出現,政
府的行政效率往往拖垮改革的步伐,甚至與執行者持反對意見;第三,社會資源的浪費
,台灣太多宗教慈善團體,在瓜分社會資源後,對教育的挹注實在有限;第四,創新的
概念,多數的家長目前仍未能接受另類教育的觀念,認為教育不應該「不一樣」 。在這
樣的背景下,台灣的教育如要求突破,應該朝「美學教育」的方向前進。強調生態的美
,吸引更多觀光客注目;強調文化的美,豐富的多元文化是台灣獨有的特色;強調教育
的美,凸顯在亞洲甚至全球華人的地位;強調生活的美,讓更多人願意駐足這片土地。
以上是個人一些淺見,希望能跟各位有更進一步的討論。

Npo-emba forum 0706 [http://npo-emba.org] 4


詹志禹:
前幾天我跟某個教授在討論偏遠小學的議題,他提到廢校已成必然的趨勢,偏遠地區阻
擋不了人口外流,既然是社會必然的現象,為何不順勢而為?我這才發覺原來還有這種
聲音。但仔細思考後,廢校是實然面的問題,但卻缺乏價值觀的判斷。犯罪率的增加不
也是趨勢,我們還是要盡力阻止,可見價值觀的判斷仍有其必要性。除了偏遠地區學童
的受教權外,當地居民的社區文化、環境發展等等,都是偏遠小學存在的目的。

目前我主要關心的議題是「全球暖化」,也開始構思如何結合兩者。偏遠地區的生態便
是兩者連結的關鍵處,在促成偏遠小學再生的同時,強調其生態之美,維護當地的環境
,甚至結合企業進一步推動當地的發展,不僅讓學校再生、社區再生,更讓生態再生,
將價值觀拓展至全球的面向。

至於「平衡計分卡」的應用,在我看來應該是工具的突破,讓原本不夠完善的評量方法
更趨完備,創造一套嶄新的思維模式,套用至非營利組織的營運,想必能激盪出新的火
花。

鄭同僚:
綜觀台灣目前的教育環境,主要存在兩種困境,第一是「管理主義」,第二是「升學主
義」。這兩種主義影響台灣的教育最明顯的現象便是「一致化」
,培養的人才大多是適合
工業革命後,一致化生產線的員工,而小校正是解決僵化教育最佳的辦法,因為它「小
」,更存在無限的可能,所以更需要瞭解整個「生態」的人才。在這裡我想請教卓執行
長有關法制的問題,在培育、創新小校生命力的過程中,免不了會遭遇外在的壓力,甚
至政府的反對,不知執行長有無建議。

舉日本為例,在 1992~2003 年間開始有廢校的政策,以 12 到 18 班為最適規模,過大


或過小都是廢校的標的。再者,以通勤的距離為依據,超過 4 公里的國小及超過 6 公里
的國中不得廢校。最後,希望學校能成為當地的文化據點,因此,在廢校的過程中,又
創造出嶄新面貌。日本在政策執行上有明顯的法規依據,這是台灣目前最缺乏之處,是
我們應努力的目標。行政的僵化也是令人詬病的地方,以全能中學為例,日前為遴選校
長,校內的老師、學生共同擬定一套辦法,卻因違反教育部規定而被駁回,主要因為教
育部怕其他學校也「起而效尤」,對行政管理造成不便。又如種籽實驗小學至今仍被定
位為私立小學,這讓我們在電腦設備的更新上,無法享受公立學校的優惠。種種行政上
的僵化,對教育發展的限制有益無害。

Q&A

Q1:想請教卓執行長,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學校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才能受企
業的青睞,或是在世界的舞台嶄露頭角?

Npo-emba forum 0706 [http://npo-emba.org] 5


A:從企業的觀點來看,正直、誠信是對人才的基本要求,操守直接影響員工對工作的
態度。此外,如創新、對團隊的向心力等等,都是條件的一部分。但教育並不完全只為
培養企業人才,更重要的是對社會的回饋,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相較於企業對員工的要
求,這些部分並不著重,但對整體大環境卻是不可或缺。總的來說,學校應該為教育而
教育,而不是為企業而教育。

Q2:能否請老師針對「生態」的概念,進一步作詳細的解釋。

A:生態只是一種隱喻,其中的內涵,主要是指一種「平衡」。要瞭解學生需求,要尊
重老師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連結社區的資源,避免與社區脫離,讓社區學校化、學校社
區化,讓這些「部門」都處於「平衡」的生態。更是一種「去中心化」,讓學校經營能
與老師結合,與學生結合,與家長結合,最後與社區結合。不要只是在一方小小的天地
,容易限於坐井觀天、故步自封的弊病。這是我一些淺見。

「生態」,不僅從人文的觀點來看,更可以從自然的維護出發,不知是否因為政大以人
文科學為主,對自然生態的認知實為不足,簡單就「冷氣的使用」而言,許多學院都過
於浪費資源,這對自然生態是一種傷害,對於最關切自身的環境都不知保護,遑論更抽
象的「人文生態」,這種普遍存在各學院的問題,我認為應要盡早改進,讓更多學生從
基本觀念做起,才能對「形而上」的概念有所體認。

Q3:想請教馮教授有關「柑園國中」一些問題。在王秀雲校長離職後,新上任的校長
無力承續原先的政策,或是「不想」承接前任校長的工作,以致於王校長的努力逐漸化
為烏有。在人治與法制之間的銜接,甚至是如何讓人治有效成為法制,讓個案不在只是
個案,其中的延續性,不知教授有高見。

A:當前台灣的教育型態,「校長」仍是擔任重要的角色,如果不能獲得老師、家長的
支持,不論再有想法都無能為力,這也是目前的弊病,至於如何讓人為的努力,轉化為
學校經營的「規範」,這是我們還再努力的方向。

這的確是有其困難度,校長的選擇並不存在「接班人」的制度,前任校長跟現任校長之
間理念若有不同,整個學校的經營色彩可能丕變,這是目前仍無法解決的一塊。學校不
像企業,只要確認經營目標,不論是誰掌權,大方向都不至於過度偏差,相信這是教育
部未來應該要重視的一個挑戰。

Q4:「弱勢青少年」亦是宏達基金會關懷的一環,不知道何謂「弱勢青少年」?
你們又是如何「聆聽」他們的需求?

Npo-emba forum 0706 [http://npo-emba.org] 6


A:我們基金會的人力有限,這部分的工作主要是和其他團體合作,建立對弱勢青少年
的品格教育。其實我自己也跑過幾個地方,有時會想「我們是不是在破壞平衡」,所謂
的援助大多是「要人家跟我們一樣」,這對對方其實是一種傷害,我們的文化不見得優
於受助者,一味要人家接受我們的「協助」,是否會破壞原有的生態,我們基金會還在
考量這部分是否有潛在的缺失。

結語

先前教育部委託中山大學作調查,訪問現在的企業對大學生有何要求,結果並不只要求
專業能力,更是要求品格、態度等等人格特質,但細看現在的學生鮮少具備這些特質,
我期待小校能為將來盡一份心力。(鄭同僚)

談品格教育不如談品味教育,誰有權力決定哪種品格是最好的,又有誰敢自稱「完人」
,如果沒有典範,我們倒不如從另一條路出發,培養孩子對「美」的感受,從美學培養
對品德的建構。(馮朝霖)

品格教育不應該有「專門」的課程,它應該是從生活做起,完全地融進生活,才不至於
與民主生活格格不入,更應該由師長以身作則,對學生潛移默化,從文化氛圍與結構出
發,避免「品格教育」成為制式的規範課程。(詹志禹)

我很認同各位教授的見解,品格教育的確要從生活做起,更準確地說,我們希望未來台
灣是個怎麼樣的社會,要如何平衡經濟發展、人文發展、環保問題等等,這些目標直接
或間接都影響我們對孩子的希望。(卓火土)

Npo-emba forum 0706 [http://npo-emba.org] 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