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網路大眾算命議題的發問與回應:以台灣

「知識+」星座為例

薄懷武∗

本研究是以「知識+」星座做為研究對象,探尋其中算命行為的認知與期待;經
研究發現,發問者自身的期望,與社會大眾的認知迥異:如發問者自選之最佳解答,
多以與自己同星座,或是有親朋好友擁有相同星座經驗者為主;但若以票選方式選出
最佳解答,則多半為理性或網路回答為主。研究者認為,這與現今星座算命已經擁有
「故事化」傾向,以及「去算命化」之特質有關,故所謂的星座算命,則已成為「社
交工具」,成為私人認識他者的手段,而不再具有神秘色彩之故。

關鍵字:世俗化、心理輔導、故事化、星座個性、星座經驗、社交工具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研究生。
第一章 研究動機

強調並預設人類以理性為基礎的「第二現代」之社會學家 Anthony Giddens,在其


著作《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中曾經表明過,直至今日,人們
仍時而會產生個人無意義感的潛在威脅。這是因為,在高度現代化的今日,經驗的聯
合與分裂、機會的無力與佔有、權威與不確定性、個人化與商品化等層面的兩難,所
造就而成。當然,並非隨時隨地都會感受到此種威脅,而是在「人面臨困難的時候才
會出現」(Giddens 2005: 285)。

儘管人不會隨時感到困難,但從生活經驗可以直觀發現,當人們遇到困境時,並
無如 Giddens 的想像一般,最後造就的是自我到政治的無限辯證。人並非天生理性,
且並非隨時理性。事實上, 「理性告訴我們空難必有死傷,但是無法解釋為什麼偏偏是
這班飛機發生事故?空難新聞的外一章就是在描述有人『逃過一劫』,有人『在劫難
逃』。這個時候『劫』比科學理性更具解釋力。」(陳美蘭 1999: 45)因此,理性有其
限度,反而是另一種非理性的解釋──「劫」,對大眾更具說服力。而此「劫」,屬於
命理範疇,卻也是所謂當今的現代化理性社會,無法摒棄的一部分。

弔詭的地方就在這裡。理性化之除魅功能,並無法使得現代化的今日,摒除對於
命理的依賴。而如今,命理成為現代人的又一次顯學,在象徵大眾知識的奇摩「知識
+」這個網站中,更將命理歸類為知識的範疇。然而,將命理納入知識體系,亦並非
第一次,早在十七世紀之前,占星術成為知識份子的最愛與必修科目之一。從西方歷
史來看,占星術曾經與天文學本為一家,從知識社會學的知識鬥爭1角度來看,再度被
新媒材納入網路知識體系,也並無不可,或許這正是另一場命理知識復興,而此知識
體系,又普遍世俗化與簡化,並受到大眾青睞。其中尤以星座血型等西方式命理為最,
因此,研究者極想理解,網路大眾對於命理的認知觀感究竟如何。

第二章 研究目的

從占星術的角度來看,占星術共可分為較低層次的占星術或稱之為大眾占星術
(low or popular astrology),中等層次的占星術或稱之為決疑占星術(middling or
judical astrology),以及高等層次的占星術或稱之為宇宙論哲學式的占星術(high or
cosmological-philosophical astrology)。後者是指對於天體運行的古老宇宙論的哲學思
考,目前已因科學的興起而消失;決疑占星術則是指尋求對於疑問的解答(如觀看星
盤解命、解惑) ,而大眾占星術,則是以簡易的曆書或分類學角度,來做最粗淺的判斷
(如十二星座的人格特質與太陽星座命運)。

1
科學僅為一種視角,而科學觀從知識的一種躍升為幾乎唯一主流,其中蘊含著知識鬥爭的因子。
「如果可以將占星術粗略地分為二個層面,那麼哲學宇宙論式的占星術,可謂是
『神聖的占星術』(sacred astrology),而決疑占星術和大眾占星術則是『世俗的占星
術』
(profane astrology)。」
(范維君 1999: 69,71)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的是,「神聖的
占星術」等級的命理系統,已經逐漸消失,而以大眾命理與決疑命理之「世俗的占星
術」等級者為重心。

因此,以台灣大眾而言,如果人們在「富有命運特徵的時刻2」,需要的是命理做
為解決的方式,或是做為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如今,
「知識+」的系統,是最光明正
大、討論踴躍的地方。

「知識+」中,將命理稱做為算命,列於休閒嗜好之下。以分類的角度來看,為
「非正式知識」,但卻仍是一個「可知」的知識體系;算命底下共有五大子項,分別為
「星座血型」
、「塔羅占卜」、「命理風水」
、「紫微斗數」、
「其他」,直至九月中為止,共
有十萬筆問題資料。從提問數量來看,「星座血型」明顯最受歡迎,其次為「命理風水」

再其次為「紫微斗數」,「塔羅占卜」敬陪末座,約為「紫微斗數」的四分之一,代表
社會接受、理解、需求上的差異。

所以,在如此大眾化的、象徵另一新知識域的「知識+」,研究者期望從中發現網
路大眾在「問」與「答」的內容中,所隱含的「現代命理觀點」,以及焦慮和期待。以
此研究結果來進一步解析,現代人對於命理的依存,以及所倚賴的層面與程度。而此
被研究體,統稱為「網路大眾3」,做為一體而觀之,以獲得整體性的網路大眾認知與
解答。

第三章 文獻回顧

一、大眾化之建立

在如今的社會中,命理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來看,已可視做為一種「大眾化」

2
Giddens 用語,其認為多數轉捩點,多是因為外在標準迫使而成;Giddens 以生死為例,其具備的轉
捩重要性,主要是在於其經驗被系統化存封所致。當人們無法經驗其生活的片段,甚至是儀式性的經
歷時,則無法應付由此帶來的焦慮。此處借用解釋為命運的關鍵時刻,但暫不考慮其背後複雜的成因,
甚至,略帶點懷疑。
3
參照戴怡君、董旭英之研究論文《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討》之界定,認為網路使用者
「大都具有一類似的社會背景或相同特質,這些使用者將會形塑新的溝通習慣,對社會文化具有一定
的主導權。」其包括身份隱藏性、溝通能力普遍欠佳、男性居多、年齡年輕化、良好教育、所得超過
平均值(學生族群是另一相同龐大族群,約佔四成以上)等特色。 (戴怡君、董旭英 2002:33-38)故此,
網路大眾足以視為一個整體做為探討。
-3-
(massification)現象;而從目前的網路使用者來看,大多具有一類似的背景或相同特
質,故亦擁有大眾特質(戴怡君、董旭英 2002: 33)。大眾化的過程中,則會因為溝
通的必要,而予以簡單化,以落實世俗的認知,故亦同時「世俗化」,如以星座而論,
幾乎人人都能說出一些關於星座的認知,並擁有普遍性的溝通。換句話說,這必須藉
由某種全盤性的社會力量,致使行動者屈從或被攝服(Cazeneuve 2003: 14)。這種攝
服的力量,以高科技的意象最為明確,如今的高科技消費,使得人們足以被科技擁抱,
「如一個子宮所能提供的保護、信賴和緊密之空間。」(Hills 2005: 188)

二、大眾算命的企圖

但至於一般大眾算命的企圖,陳美蘭則歸類為「心理輔導」和「趨吉避凶」兩方
向;研究者認為,
「心理輔導」是從理性科學的角度切入,認為是可以輔佐大眾找尋自
我、面對問題的方法;而「趨吉避凶」較具有神秘主義色彩,包含部份宿命論,以及
法術成份。其實「心理輔導」與「趨吉避凶」應為一體之兩面,前者可稱之為實際成
果,也是一種互動過程,後者關切著算命者之意圖。范維君(1999)的兩段論述,似
乎可做為陳美蘭論述的補充:

「有時候不是占星學家使人相信,或是占星術的這套論述可行,而是在占星諮商
的過程中,特別是案主和占星學家共同參與的這一個過程,而『使得占星術有效』。」

「現代這種表面上似乎已經『除魅』的社會中,仍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人(71.9%)
相信宿命論或是命運決定論,這其中或許有一些是透過『宗教』或『民間信仰』這個
因素所起的作用,但是這也算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

三、關於宿命的解釋

至於宿命觀,在此必須深入探討:宿命觀背後蘊含著神秘控制力量,其來自於神。
蔡永寧(2001: 4)分析,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感受到的某種外在力量的支配和限制,
便將其歸為一種神的力量;後來又稱為「天」,於是,天所預設的人生,便成了「天
命」。但是,行動者即使相信「天命」,但卻不代表完全「認命」;比方說,「有德
有才之士應該重用,應該『貴』;無德無才之輩不該重用,不該『貴』。然而,事實
上卻是有德有才之人往往懷才不遇;無德無才之輩常常飛黃騰達。」(蔡永寧 2001:
14-15)行動者無法理解箇中原因時,只好歸納為「命」,但卻有改變的期望。事實上,
這個案例的意義在於,行動者對於「應然」和「實然」之間,缺乏和諧連結性,而「命
運說」彷彿是發洩的出口。

進一步來說,天賦條件建構了未來的基礎,這是一種確定性因素,而其中各式各

-4-
樣的不確定因素,會讓天賦條件更彰顯、平庸或是敗壞;但是,若是行動者認為其不
如預期──即現象學大師 Robert Sokolowski(2005: 113)所言,行動者在進行某一計
畫時,所展開的想像,稱之為「預期」(anticipation),例如廣告,便是讓觀眾想像
其購物之後的未來樣貌──則將其不確定因素,稱之為「命運」。

但是,行動者完全臣服於宿命觀的「命運」,並不符合事實;從蔡永寧(2001:
60,69-71)的另一個「心理內在動力系統」中的「理想」來看,理想是人們對未來的
追求,故也可稱之為一種「預期的嚮往」;這種具有超前性特質的動力,則成了行動
者的:前進指南、精神支柱、力量泉源。故此,當我們推論宿命論的完全束縛力量之
際,則不可避免要再度思索,這個「心理內在動力系統」,關於「理想」的想像與行
動力。

四、心理輔導做為研究重點下的互動過程

由於本研究為「知識+」的星座問答之間的關聯,故針對「心理輔導」的梳理更
為重要,在此進一步論述;研究占星術的范維君,便將占星術諮商,歸納出三部份:

第一,對於出生宮圖的判讀,通常是由占星學家解說,案主聆聽;
第二,諮詢,這通常包括了幾個部份,而且是由案主參與對話,而占星師詢問案
主的問題,則通常包括了案主的基本生活狀況(過去和現在的),自覺的
個性和最近的遭遇到的問題等;
第三,治療,這通常是一種進行式的互動模式,案主會針對所面臨到的問題,尋
求占星學家的幫助和意見,以便再次的回到正常的一般生活,及找回控制
生活的能力。

然而無獨有偶,凌坤楨(1993:88-89)研究紫微斗數算命歷程,也發現類似動作:

第一,印證。確認命盤是否為算命者個人命盤,或是由於來客時辰不確定,要先
試排一個命盤,以命理顯現的狀況印證之;
第二,取證。即訴說算命者過往之事,以讓算命者取信;
第三,驗證。算命者則藉由與算命師的互動,來驗證其功力與真確性。

既然占星與紫微斗數具有類似的算命互動模式,則羅正心(1997: 56)針對紫微
斗數研究的發現,也有可能做為類比:算命師不但建構其論述文本(text),並不斷
詮釋算命者的提問過程,所展現的內容、聲調與態度,透露出的文本內容。羅正心利
用「羅織」的概念,以網羅合乎情境需要的資料,編職成為特定的論述形式,利用社
會文化界定好的「說者」與其「說話之對象」之角色地位,不斷加強語言行為,以導

-5-
向羅織者之預設目的。換言之,此為編織一套「生命故事」。

五、占星術的認同與語言特色

然而,從算命互動的過程中,研究者根據范維君的研究發現,可以整理出以下的
認同模式,以及用語文字的特性:

占星術與紫微斗數比較表
西洋占星術(范維君)
算命的認同模式 1、占星學的解釋方式,通常具有普遍效度;
2、人們傾向於用正面的方式去思考與確認;
3、占星學的有效性,是落實在現實生活的層面,並非科學合理的
驗證;
4、在不斷被強化的過程中,只要是相信占星術的人,便很難產生
懷疑;
5、占星術的諮詢方式和心理諮詢的功能很像,而且其收費又比正
統的心理諮商便宜三分之一,並且沒有被「烙印」(stigma)
的顧慮,因此可以藉大眾文化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用語文字之特色 1、雙重形勢取向:亦即事在人為,好壞自決;
2、條件式的論述:如時間、身份條件限制,以及「雖然…但是…」
語法;
3、時間效應(Time will solve everything):亦即時間能改變一切;
4、忠告與建議,亦即提出生活上的建言。

從以上表格內文可以發現,占星術較講求的是具有「普遍性效度」的用詞,以達
到「一網打盡」的可能,再經過不斷強化的過程,讓算命者自我暗示與自我實現的過
程中,承認其算命結果的認同;而事實上,只要進入占星術算命的過程,多被對其正
面性思考,而不會產生過度的懷疑與批判立場,因此,成了一套有效的認同模式。再
加上同樣是處理無法抉擇的苦惱問題,算命較心理諮商,不具有「烙印」的特色,又
較為便宜,是為重要誘因。

至於在詞彙運用方面,占星術講求的語言模式,主要是「事無好壞,一切自決」、
「雖然…但是…」
(雖然你有桃花運,但是如果你最近老是加班,那就一切都泡湯了)、
「時間改變一切」
、「生活建議」
。換言之,占星術的語言多沒有說死,一定有可破解的
方式,
「只要…就可以…」似乎是很好的收尾,或是一切不在預言之中,也有所退路,
而最終就是生活建議。這可以說是一套完美的「自圓其說」論述。

-6-
六、數位命理的特質

但是,當算命行為,從一般生活上的互動過程,轉而到網路上,成為數位命理,
則依然能保有原有的算命互動模式與用語嗎?根據戴怡君、董旭英(2002: 32-33)的
研究發現,網路的互動模式包括:一、互動性;二、匿名性。然而,一般的網路算命
行為,卻是藉由資料庫的命理資訊選取,則缺乏「互動性」;郭貞(2005)的研究則
發現,網路算命的優勢,在於其「便利性」與「隱匿性」 ;郭貞於另一篇研究《從多重
學理取徑探討網路之算命行為》,則將網路算命網站的算命結果獲得,做了以下的統
計:網上算命程式直接回覆 73 個、E-mail 回覆 73 個、信函回覆 48 個、電話回覆 32
個、傳真回覆 14 個。可見「即時性」是網路算命的重要優勢與條件。

而進一步參考其 5,817 位網路問卷調查,則發現線上免費試算佔 5,508 人次,其


次是閱讀算命資訊 3,125 人次,使用付費線上算命者有 1,672 人次。換言之,真正付
費算命者十分之少,而期望閱讀算命資訊、免費算命者眾,故如此再可解釋,為何「知
識+」命理如此興盛之故。

而算命談論的問題,范維君認為,一般與愛情為主,主要是因為「人際互動中,
角色期待最模糊也最沒有規範可供遵循的,非愛情莫數了。」但相反地,若問及是否
知道自己的上昇星座或月亮星座等星盤資訊,則有七成是完全不知道。范維君將此結
果,視作為文化工業作祟下的結果。也就是說,藉由粗淺的十二分類,創造簡單歸屬
感與商機。而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化工業化顯然是算命世俗化的一個重要影響力。而
同樣的,占星術「自圓其說」的語言模式,也正向的讓文化工業得以用獨特的語言模
式而廣為流傳,以通盤的將十二星座的簡單劃分,可以一網打盡。

若以郭貞(2005)的研究,則感情排名第一,佔 4,256 人次,其次是事業,佔 3,894


人次,桃花與異性緣居第三,佔 2,810 人次,婚姻居第四位,佔 2,177 人次。其實,
總體而論,可分為廣義的「感情」(包含感情、桃花與異性緣、婚姻)與廣義的「事
業」(事業運與財運),這也是與「知識+」中的抽樣吻合。

若從算命工具的角度,陳建榮(2004: 274)針對大專學生所做的調查,則發現,
483 人有網路算命經驗者,算命使用項目最多為「星座」,佔 91%,「姓名學」68.5%,
「生肖」60%。陳建榮認為,「星座」提供出生年月、「姓名學」提供姓名、「生肖」
提供出生年,因此廣受歡迎。除了生肖之外,其它都符合「知識+」的抽樣,而生肖
之所以在「知識+」並不流行,其可能原因在於,儘管其網路算命機制便利,但對於
學生而言,一個班級的同年同質性過高,便沒有在「知識+」討論的必要性。

至於郭貞的調查研究則發現,使用最多的線上算命方式,中國式的前三名分別是:

-7-
姓名學佔 4,337 人次、紫微斗數佔 3,093 人次、八字佔 3,049 人次,西洋式的前三名是
星座佔 4,337 人次、血型佔 2,144 人次與塔羅牌佔 1,636 人次。這與研究者抽樣發現,
有部份類似的結果。研究者抽樣所得為,星座居冠、八字與紫微斗數居次(由於「知
識+」中,發問者常無法分清八字與紫微斗數的不同,故合併,如此,與數據也吻合)、
第三為姓名學,第四為測字;而「知識+」塔羅部份排第七,純血型發問僅一題。這
樣的落差,可能在於線上算命無法測字,而「知識+」多了互動力,故測字便可居上;
而血型過於簡單,僅四種模型,於「知識+」發問較無必要;而塔羅若需在「知識+」
發問,則本身尚須有牌可算,故亦較少人發問。

故此,一般網路算命,具有「即時性」、「便利性」、「匿名性」等特質,而「知
識+」命理詢問的特色,除了兼具上述特質,並遞補了一般網路算命「互動性」的缺
憾,又正好符合免費的特質,是當下重要的算命管道。更重要的是,「知識+」的命
理資訊,其陳列意味著「命理知識化」(知識性),也就是除魅化的過程,這點也將
可能使得算命的迷信化認知逐漸淡薄,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事實上,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廣義的科學不過也是知識的一個種類而已;
如同所有不同類型的知識,其本身並不存在著什麼優越性,也不存在任何正確無誤的
保證,它或許僅可以當成追求或建構知識的手段之一(范維君 1999)。從這個角度,
「知識+」將命理界定為一種知識來看,可以視作為命理活動的媒介轉讓。從救國團
的才藝教室,一直到報紙、電視等,無不充滿著知識傳授、解惑、資訊傳遞的任務(陳
美蘭 1999)。因此,可以這麼說,不論是藉由人際傳播或大眾傳播的力量,命理就算
不能稱之為一種知識的散佈,也至少可視為資訊的普及。范維君從網路上星座人口隨
機抽樣 3,249 份問卷中發現,約有 46%和 48%的人,經常會及偶爾會去看平面或是電
子媒體上關於自己的星座運勢(一週星座運勢);認為描繪準確的佔 3.2%,大部分是
準確的佔 49%,認為不準確的佔 8.5%,而 1.5%是完全不相信。換言之,九成以上的
網路大眾,是靠著各式管道,了解星座運勢資訊。

七、知識+算命風行之因

但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命理活動如此普及化,光是「知識+」的相關討論,便
可以破十萬筆資料呢?事實上,陳美蘭(1999)曾論述認為,是規範與價值的失序,
導致命理行為的延續,而范維君則認為,從占星術的角度,其根本未曾消失;「它提
供了最便宜、方便和快速的參考架構,及一組有秩序的世界觀」。而曾智彥(2004)
更表示,「網路算命的興起,人們原本的需求是不變的」,只是剛巧網際網路的推波
助瀾,以及付費機制的成熟,才會轉換算命媒介。

但是,針對「知識+」而言,這或許不只是社會失序的自我追尋過程,或是提供

-8-
了算命的「互動性」,還包括新族群運用了數位系統的資訊交流。換句話說,儘管「知
識+」討論者,本身繼承了各式媒體的命理資訊認知,但在「知識+」的討論過程中,
這是一群懂得使用「數位媒體」者,對於命理理解、疑惑解答、人生奧義的資訊交換,
是屬於獨特的一群人;以范維君 3249 份調查中可以驗證,15.3%經常會、71.3%偶爾
會聊星座;甚至是初識者間,也有一半的人,會以星座做為聊天話題;星座資訊的交
流,可說為極為世俗化的表現;如今的占星術,大部分談論的是個性,因此,了解星
座彷彿是擁有一張出示的「名片」,讓人際交流可以更為順暢。曾智彥也認為,網際網
路的出現,使人成為片斷化的個體,而人們將算命行為視為一種「交際的工具」,故
此,資訊時代的算命行為,某種程度是一種與人溝通的層次。

總而言之,在大眾化時代,算命將呈現世俗化的普及;當不如預期之際,則算命
過程,呈現為一種「有效」的「心理輔導」的生活工具,以意圖解決難題,或是撫平
心靈。而在算命師與案主交互的過程,亦可以視其為編織故事的過程,而星座算命的
過程,傾向於「自圓其說」的語言策略,更足以讓故事編織得完美。這樣的語言策略
將可承襲到數位命理中,而一般數位命理缺乏互動性,卻可在「知識+」中獲得,使
得其兼具「知識性」
、「即時性」
、「互動性」
、「匿名性」
、「便利性」
,這是在目前偏低付
費網路算命的現實中,成為一條網路算命的出路。

第四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知識+」之最大宗──「星座」為研究對象,採取質性內容分析法,
以理解對話內容之間的關係。所謂內容分析法, 「是另外一種間接觀察方法,分析文件
資料傳達之資訊,據以證驗或推論。」(席汝楫 2003: 186)且「特別適用於傳播媒介
方面的研究」
,並足以回答「誰說了什麼、對誰說、為什麼說、如何說、以及產生什麼
影響?」之功能(Babbie 1998: 486)。以「知識+」之媒介,以及問題意識之分析,
都符合內容分析法的界定與特性。

此外,張紹勳(2001: 462-463)在引證 Berelson、Dane 等人的論述表示,如今內


容分析已擴展至「潛在內容」(latent content)分析,而此分析正適合於本研究中,探
索命理發問者的潛在企圖,以及回應者言詞脈絡中的屬性,和於票選過程中的社會期
待。其又表示,「定性研究適用於『潛在內容』之構成文件材料之推論的、蘊含的,及
潛在意義」,故使用質化內容分析法,有其特殊意義與重要性。

但是,本研究並非排斥所有量化資料的統計分析,而僅以質化做為唯一參考的分
析法則;不過,張紹勳(2001: 466)索引述游美惠(1991)的一段文字,卻更能表現
研究者對於本研究主題的企圖: 「與其對其中的人物、字詞或其他要素加以量化並作描
述性統計分析的意義,不如多花工夫做意義的詮釋與解構批判。」換言之,由於本研

-9-
究其目的,是為了探索發問者與回應者交互下的內在脈絡,量化僅能提供「傾向性」,
卻無法展現「脈絡性」
,於研究目的不符,故將重心著重於意義的詮釋與探索;但研究
者亦不思其偏廢,仍提出必要之量化數據,做為研究客觀參照的依據。

除此之外,本研究亦同時採取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做為研究方法之基
礎。蓋因關於命理研究者少,更何況以數位化、內容分析視角下之研究與理論,更是
難敷使用。徐宗國(2005: 47)便曾引用 Glaser 和 Strauss 說法,「不斷檢驗他人,尤
其是社會學大師的理論,而無法產生足以解釋新興變化、複雜的、現代社會的理論。」
由此可知,紮根理論可說是命理相關研究,在缺乏理論依據的條件下的一大解脫之道。

紮根理論與一般質化理論不同之處,在其著重資料分析與建立理論。「研究者在
研究開始之前一般沒有理論假設」(陳向明 2005: 444),是一套由下而上的理論建立
手法,經由「歸納、演繹與假設驗證」週而復始的運作(翁懿涵、許瀛方、黃瓈葳 2000),
使得資料與理論能夠產生更密切的關聯性。

因此,根據紮根理論的原則,做為樣本數的決策依據。「紮根理論案例的多寡全
憑研究者的判斷,並不像量化研究般為進行統計分析而在樣本上必須達到一定的標
準。」,換句話說,樣本數的多寡,須視研究個案與「理論性飽和(theoretical saturation)
而定。但儘管沒有樣本限制,但也至少要有一定程度的「多」,才能分析資料中的多
種特徵與歧異性。(翁懿涵、許瀛方、黃瓈葳 2000)

依上而論,由於研究母群多達十萬筆,資料過於龐大,加上「知識+」系統的支
援限制,僅能回推四千多筆資料,因此,在顧及有效性與全面性的條件下,決定抽取
2006 年 9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共一個月的資料,並根據一個月內的有效母群採取系統
抽樣,每十個抽取一有效樣本,沒有樣本數限制。而選擇九月份的好處在於,此時已
遠離鬼月,較能抽離外部影響,而學生族群業已經開學,將減少學生族群過度網路使
用,所造成的抽樣與分析膨脹的誤差。根據郭貞(2005)「星座算命類型」網站的網
友性別與年齡、族群發現,男比女為 23.2%比 76.8%,年齡層集中於 15 至 24 歲,學
生族群居多,故至少在星座層面上,學生族群居於關鍵主力。

至於有效母群的界定,則是基於為摒除回答過於冷淡的題目,缺少答案選擇競爭
性,以致於發問者被迫於「強迫中獎」 ,在多日觀察下,參照「知識+」官方公佈資料,
每題已完成知識,平均回答數為 2.7,亦即每一完成之知識,平均有 2.7 人回答,近乎
於 3 人,故抽取的樣本,尚必須兼顧「該題回答須三人以上」之必要條件。此外,若
發問者採取「網友票選」模式,如無最佳解答,或是題目遭刪除,亦不在研究樣本範
疇中。

- 10 -
於是,根據抽樣過程發現,2006 年九月份,星座血型有 734 有效樣本,同期其他
命理亦分別抽取,以為比較,總共擁有有效母群 2085 份有效母群;從中可抽樣出 207
份有效樣本,如下表:

九月份有效樣本與抽樣數
命理類型 有效母群 抽樣數
1 星座血型 734 73
2 塔羅占卜 92 9
3 命理風水 781 78
4 紫微斗數 413 41
5 其它 65 6
小計 2085 207

至於研究層面,則依分析需求差異,包括三個部份:

(一)、發問題目類型分析:此分析之意義,在於理解發問者的生活期待。
(二)、發問問題與「自選最佳解答」特性分析:發問者在選取最佳解答的過程與
原因之分析,以進階理解發問者期待的回應內容。
(三)、發問問題與「票選最佳解答」特性分析:網友票選之最佳解答,其意義在
於大眾的共同認知結果。

最後,除了非最佳解答之「其他回答」,統籌為附屬參考資料外,其他如票選數、
其他意見、知識評價、發問者解答贈點等,則因多有為積點緣由或言論評價不用負責、
惡意報復等低可信度理由,則不在分析範疇。

第五章 基本資料分析

首先,我們根據所蒐集到的基本資料,做出以下的「九月份有效樣本之有效比例
對應表」
,此表於 2006 年十月二十五日製作。
「命理風水」有效比例明顯最高、其次是
「紫微斗數」,「星座血型」居三,卻低於有效比例平均值;有效比例的高低,意味著
單題回答人數偏低率與偏高率,換句話說,回應者對於「其它」的回應度較低,對於
「風水命理」的回應度較高。

但觀看「星座血型」的實際母群偏高,而有效比例雖未達到平均有效比例,卻相
去不遠,亦可以視之為「星座血型」相似問題過高,致使平均有效比例偏低。此外,
「星
座血型」是學生族群最愛,而學生族群回應問題,常有放假、開學、考試等週期影響,
故也會降低其回應度。

- 11 -
九月份有效樣本之有效比例對應表(十月二十五日計)
命理類型 實際母群 有效母群 有效比例
1 星座血型 39398 734 1.86%
2 塔羅占卜 5612 92 1.64%
3 命理風水 30056 781 2.60%
4 紫微斗數 20714 413 1.99%
5 其它 13212 65 0.49%
小計 108992 2085 1.91%

再從「九月份抽樣題庫自選與票選對應表」中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
「星座血
型」與「紫微斗數」都是自選數比例較高的命理活動;而「塔羅占卜」和「其它」由
於數量不足,故無法估算;僅有「命理風水」的自選數與票選數比例相當。從以上條
件看來,發問者對於「星座血型」與「紫微斗數」回應答案的掌握度較高,對於「命
理風水」的答案較為不置可否。

九月份抽樣題庫自選與票選對應表
命理類型 自選數 自選數比例 票選數 票選數比例
1 星座血型 45 61.64% 28 38.36%
2 塔羅占卜 5 55.56% 4 44.44%
3 命理風水 38 48.72% 40 51.28%
4 紫微斗數 26 63.41% 15 36.59%
5 其它 3 50.00% 3 50.00%
小計 117 56.52% 90 43.48%

從以上二表格交叉分析,「紫微斗數」既有高有效比例回應,亦有高自選比例,是
回應度高且發問者能自我掌控的命理資訊;「星座血型」實際母群數量最多,或許會調
降「有效比例」與「自選數比例」,但仍達到高「自選數比例」,故應為大眾可掌握的
命理資訊。至於「有效比例」最高的「風水命理」,其「自選數比例」卻差強人意,則
意味著回應內容豐富,但發問者卻無法掌握資訊正確性(如果有正確性可言的話)。事
實上,
「命理風水」的範圍最為廣博複雜,理應可包括如八字、姓名學、測字、風水、
法術、解籤、解夢等等,故發問者難以通曉各種命理形式的「答案標準」可信邏輯,
遂最後顯現出「自選數比例」並不突出之故。

但是,由於各種算命模式,其意義並不相同,此外,各類項的算命提問亦有錯置
情形,故應更為精緻分類。研究者根據算命模式的不同,分列出十四種算命型態,以
及一種資訊資料,和一種無關資訊。於是,根據總抽樣數 207 份,除以 16 的結果,得
- 12 -
到 12.94 的平均值,因此,可進一步獲得自選項與票選項資格的命理媒介,則必須超
過 13 份資料者。如是,可得到符合條件者為「星座」、「八字或紫微斗數」(因大眾難
以分別此二種命理模式特性) 、
「姓名學」、
「測字」,以及「資訊資料」五種。資訊資料
純為補充資料。

從四種算命模式中可以發現,除了「測字」外,其它模式都是以自選為主,其中
「星座」最高,可見一般大眾對於此種算命模式的掌握性最高。初步觀之, 「星座」相
較於其他算命方式,有「問題題數多(原始母群充足)」
、「尚可的回答率(回答率充足)」

「自選比例高(發問者自我卻知性高)」三種特性,故十分具有本次研究條件。

命理模式比例表
命理模式 總數 總數比例 自選 自選比例 票選 票選比例
星座 48 27.12% 29 60.42% 19 39.58%
八字或紫微 43 24.86% 24 55.81% 19 44.19%
姓名 27 15.25% 16 59.26% 11 40.74%
測字 18 10.17% 8 44.44% 10 55.56%
小計 136 77.40%
風水 10 5.65%
星座+血型 8 4.52%
塔羅 7 3.95%
法術 5 2.82%
手相+面相 4 2.26%
解籤 2 1.13%
占卜 2 1.13%
血型 1 0.56%
解夢 1 0.56%
解籤+八字
1 0.56%
紫微
小計 41 22.60%
合計 177 100%
資訊資料 22
無關資訊 8
30

第六章 問題內容分析

從抽樣的問題可以發現,絕大部份都與感情有關,從是否適合交往、追求方式、
- 13 -
企圖了解星座對象的個性與想法、相處方式,到曖昧情感的迷惑、分手危機,甚至是
如何讓對方在分手後回心轉意等等,幾乎囊括了一段戀情會碰到的所有問題。也就是
說,人們原則上相信星座的差異性,以及試圖從中找尋出可依循的脈絡,以讓自己能
更加「掌握」情感問題。

除此之外,尚有部份發問者,產生了自我認同的障礙問題。比方說,案例 A004X
便提問:
「有人會因為星座解析太準,而開始討厭自己的所屬星座嗎?」當事人顯然是
因為個性被看透,或是對於缺點公開的無可忍受。這使得當事人缺乏了面具的安全感。

剩下的則還有少數是期待改變星座的缺點,或是挑禮物給特定星座的方式,都是
提問者的問題;再來是少部份人知道星盤,會前來詢問星盤的排列,但都沒有進一步
理解其背後複雜的內容,可見大眾對於複雜的星盤只是一時好奇罷了。另外,有些提
問者則想知道「星座之最」的資訊,這是太陽星座刻板化的極致表現,這也影響了一
般提問者,所擁有的星座固有的概念。最後是星座資訊和其它,與生命境遇求教不完
全有關,其它類甚至不含任何星座暗示,直接提問感情或其它問題,若不是放錯詢問
類別,就是認定星座類目能提供同樣的資訊。

一、星座自我認同:

從抽樣中發現,共有 5 篇出現關於自我認同的問題;其中 A004X 認為自己是個標


準的雙魚座,由於符合星座書籍所有的說法,最近開始感到十分厭惡自己的星座;
A022X 則是一位水瓶座女孩,以其與男友外出的經驗,開始懷疑水瓶座是不是很沒有
主見?A001Y 的案例,則是自我質疑天蠍座「真/的會/忌妒心/占有慾/強嗎??」
A006Y 的案例則是,由於其為魔羯座,但生日接近射手座,因此自覺自己的個性更接
近射手,所以產生疑惑,期待得到解答。A016Y:「生日/真的可以看出一個女生的個
性嗎??」

二、星座交往適合度:

這包含兩種配對,一種是明確以兩星座做配對,期望得到是否合適的答案,如「水
瓶女跟天秤男交往看好嗎?」(A001X),或是少數更進一步,提供金星做為配對「我
跟男朋友分別是牡羊跟巨蟹座~/好像大家都不看好這兩個星座在一起呢?/我是牡
羊金星在金牛/他是巨蟹金星在雙子」(A030X)。

另一種則為開放式配對詢問,如「牡羊座跟天平座或射手座較合?」(A008X),
或是完全開放式的「處女座和誰合?」(A025X)

- 14 -
由上觀之,大部分都是以某某星座男與某某星座女,做為提問的重點,亦即是彼
此已經產生某種情感連結,而企圖以星座的方式,來做為情感的肯定或否定。提供細
緻的生日、星盤資料等,為數較少,亦多半不完整,可見大眾對於星盤論命的基本知
識十分缺乏。

三、星座追求方法:

包括第一種,是追求手段的詢問,如「如何得到射手男芳心?」
(A010X)
、「金牛
男如何用 MSN 追天蠍女」(A021X);另一種則是,在一段曖昧的關係中,想了解自
是否被追求,如「想知道魔羯男對我的感覺是怎樣?」(A012X)、「水瓶男搞曖昧是喜
歡嗎?喜歡他會怎麼表達追求?」 (A021Y)
、「金牛座男生這樣是代表什麼?!」
(A010Y)

簡言之,本提問即分成兩種,一是當事人期望追求對象,在不明瞭對方真確性格
之下,而以太陽星座化約,以詢問有經驗或星座當事人;另一則是當事人感到一種情
愫的曖昧性,心中感到迷惑,於是以星座性格來回推理解對象的星座情感與表白手段,
即「曖昧與迷惑的追求手段反問」。兩種模式相當,換句話說,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在示
愛的過程中,產生迷惘感,因此求助於星座。

四、星座個性探究:

為提問最多的一種,首先是星座觀念的探究,如「摩羯座的男生表面悶騷...私底
下呢?」(A019X)、「我想知道天蠍座的男生有什麼特質」(A003Y)、「金牛女的你~如
果你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會麻煩別人嗎?」(A019Y)、「雙子女很花心嗎?/雙子女會
腳踏兩條船?」(A028Y);第二種是面對個案的個性反應探究,如「天蠍男生氣時的
表現」(A003X)
、「處女座男生會接受姐弟戀嗎?」
(A015X)等等。第三種是個性相處
上的問題,如「如果跟處女座的女性相處」(A039X)、「如何跟男方家人相處呢?」
(A012Y);第四種為企圖改變星座個性的詢問,如「如何整治一個超愛晃點的水瓶
男??」(A045X)

從上述的題項可以發現,提問者將「某星座」等同為一實體之人,認為只要能夠
找到同一種類項的「個性範例」,便可以發現其對象的「觀念傾向邏輯」。針對「個案
事件反應探究」部份,其中不乏可能無關個性的因素,歸咎於「星座個性」上,比方
像是 A015X 關於「處女座男生會接受姐弟戀嗎?」
,這是個人可接受度問題。這一類項
的特色是,具有生命故事性,因此推估需要同樣「星座個性」或「故事脈絡者」 ,才能
得到解答。至於「星座相處方式」,則其實可以視作為星座個性的延伸關係。

五、星座情感徬徨與分手:

- 15 -
相關的問題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尚未分手的感情徬徨,如「不知道該不該把握現
在的男友」(A017X)、「想知道如何才能讓牡羊女自動提分手」(A020Y)、「希望理解
摩羯男的分手前兆」 (A023Y)
;第二種為已分手後的期盼,
「雙子男分手後還會這麼做
嗎?!」(A013X)、「如何讓射手男再次愛上自己?」(A043X);「如何挽回太陽雙子,
金星,水星,幾乎其他都是巨蟹的男朋友」 (A015Y)等等。這些議題也是跟感情極度
相關,只是主題牽涉到的是分手問題。

第七章 星座類別內容分析

第一節 自選分析:

在自選題的問與答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發問者常帶有較多的「故事敘述」的部份,
而回答者則多半具有「經驗性」,也就是說,回答者若具有相同的「星座經驗」,則成
為發問者選擇為最佳答案的可能性便增高。其次則是「網路星座資料」與「純理性建
議」。綜合而論,星座自選分析,發現了以下幾個特徵:

一、星座分男女:

在發問者或是回應者的角度,星座絕大多數都具有性別劃分,如「水瓶女」與「天
秤男」
(A001)等。從這個角度可以推論,
「星座」是有性別差異性。但分男女的過程,
卻並不一定意味著,是「星座命運」的不同,而卻是世俗性別的意義,如 A014X「我
是魔羯女,你所指的她會做這些舉動/以我的觀點來看,她應該是喜歡你的/為何要
在1,2點才回簡訊的原因是/喜歡還是要有扲持才行」,其中的「矜持」,則是傳統
對女性的教育。

從廣大的資料庫來看,真正的視角應該是,性別角色本身,必須找到同樣的星座
性別,最為生命的類推,否則便有可能產生生命藍圖不契合的可能,如「天蠍男非常
大男人」
(A026X)
,則無法與天蠍女的星座個性或生命藍圖契合。或是說,
「我是魔羯
女,你所指的她會做這些舉動以我的觀點來看,她應該是喜歡你的」(A014X),如果
換成回應者為魔羯男,則由於男女之間本來就存在著強烈的認同差異,故雖屬同一星
座,卻不同性別,仍然無法讓生命藍圖的認知吻合,畢竟對大眾而言,性別之間是充
滿鴻溝的。

二、發問者個人故事化導向:

如果發問者不是單純詢問一個星座的個性、想法,則常常會以托出整個故事
的方式,來尋求解答。如 A012X 的內文節錄:
「知道這個魔羯男已經ㄧ(誤,應為「一」)

- 16 -
年了吧/他是朋友的朋友...覺得他話很少/對他也沒什麼感覺/直到最近 1.2 次朋友
帶他來我家玩牌…他坐我對面我們常常就會對看到之後有大家一起出去玩過ㄧ(誤,
應為「一」)次/他就有主動和我講話…後來他更主動問另一個朋友說可不可幫他跟
我照相/我雖然有點嚇到/但還蠻高興的…魔羯男對沒感覺的女生也會這樣媽(誤,
應為「嗎」)…而且他們會注意外表嗎??」幾天之後,她又繼續補充「昨天他突然帶
朋友來我家玩牌,那些是他在當兵的朋友,他整個人變得很活潑還一直很嗨的來鬧我,而
且他明明是我朋友的朋友,說真的我跟他也沒很熟,連電話都沒有!讓我覺得他怎麼變了
一個人,魔羯都會這樣嗎?」簡單來說,就是本來較少互動的兩者,在多次互動後,男
方變得較為活潑主動,令發問者感到奇怪,因此企圖用星座尋獲解釋。

三、回應者經驗導向:

不論是不是個人故事化的發問,經驗導向的回應,常常都能獲得被信任,成為最
佳解答。如:「我是水瓶女曾經和天平男交往過,我覺ㄉ這是我交往過最滿意ㄉ(誤,
應為「的」)一個喔!」(A001)此回答者自己的星座性別與交往過的男友星座,與發
問者完全雷同,因此獲得了最佳解答。

然而,除了回應者被動的以同樣星座經驗類比,成為最佳解答外,也有發問者主
動要求,以特定星座回答。如 A003X 問及天蠍男生氣時的舉動,便要求「也請各位蠍
男大大談談自己在氣憤時會有滴(誤,應為「的」)表現!!」、「水甁男請進 快幫我一
下」
(A038X)。A038X 的案例發現,在於雖然指定水瓶男回應,但回應的水瓶男,儘
管全程不以星座解釋,而僅以個人認知、經驗解釋,卻依然得到最佳解答的回饋。

除了自身經驗的類比,身邊親密者的星座經驗,也是可以經驗類比的。如有人問
及要如何取得射手座男生的芳心,得到的最佳解答內文則是:「我家有哥哥和同事都
是射手男/他們都很白吃白吃我覺ㄉ滿好相處就算要跟他們吵架也是我先氣死~」
(A010X)
,而於之後敘述射手男的相處喜好,做為闡述射手男特性的佐證。或是 A015X
的「我男友是處女座的」,也是得到經驗答案認同的標準。

而另一題 A026X,雖然也是因為「交往過三個天蠍男和認識一堆天蠍男所觀察到
的心得」,與發問者巨蟹女面對天蠍男的問題星座相同,所以才被選為最佳解答,但不
同的是,回應者本身也是「天蠍男」 。換句話說,這是天蠍男用同志經驗,做為星座經
驗類比。因此,星座個性雖分男女,卻可能並不區分性取向特質,換言之,天蠍男「同
志」的經驗同樣可以類比至天蠍男異性戀者。但由於在抽取中,此乃唯一案例,故無
法類推。

在 A016X 關於發問者問及,為何對方(天秤男)不願意加入他的即時通,則少見

- 17 -
的答案非以星座經驗回應,而是直接以生活經驗,且從頭到尾未提及星座。回應者的
答案是:

「我也曾經把人家ㄉ(誤,應為“的”)不小心刪掉,姐(誤,應為“結”)果再加
他一次,他也沒怎樣,他因(誤,應為“應”)該只是沒注意看你加入他ㄉ(誤,應為
“的”)原因,所以他以為是駭客ㄅ(誤,應為“吧”)。」由此推論,尋求星座個性,
只是希望找到共同命運者的經驗類比,而若有共同經驗,不一定是星座經驗,一樣會
得到認同。

事實上,A040X 中,回應者便一方面解說星座個性,一方面表示:「不需要管什
麼星座和自己ㄉ星座最合啦!!/不管自己真心喜歡的人是什麼星座.../那些只是用來
參考一下ㄉ(誤,應為「的」)/而並非要相信阿!!」
,而 A043X 的回應更是毫無星座
內容,全是經驗與說理。故整體而言可以發現,星座經驗的類比,通常容易獲得最佳
解答,但卻不是唯一的條件,如果擁有同樣生命經驗者,也是可提供相同的經驗,甚
至無須提及星座命理的部份。

四、矛盾化論述:

回應者在論述自己的解答時,卻時常犯下邏輯矛盾錯誤;如 A003X 回應者有一段


這麼說:「天蠍很討厭犯上的人/所以被打的人/輩份或社會地位大多比他低」,但於
下一句馬上又說:「但若對方各方面都比他高時/他下手更不保留/會更加狠毒
/...因為他知道對方事後可能還會找他算/ㄚ不如一次湊個整數」,換言之,便
是天蠍不喜歡犯上,但還是會犯上,正如范維君(1999)所分析的「條件式的論述」。
但不同的是,本問題的回應者,並沒有企圖讓解答涵蓋一切,只是企圖將「自認的真
相」還原,卻忽略了自身本來便具有的矛盾性,因此以矛盾語句陳述之。

A004X 的矛盾回應則為:「不一定星座就真的那麼準啊,如果真的那麼準,那全
球 65 億人口,只有 12 種個性,那還得了啊~~~= =|/星座因為是一門統計學,所以才
會準啊,不準還有人看嗎?不準還可以沿續 5000 年嗎?才怪啦!」所以,究竟星座
準不準?理性的看待時,若都準,則成了過於泛化而不合理,但若不準,則以統計學
角度,又成了另一種不合理。因此,觀看其回應發問者對於自己星座個性被看透的回
應,應解釋為:「那只是巧合啦!」也就是說,完全準的機率很低。但從言詞可以看
出,回應者對於星座不置可否的態度。這與上一題的狀況都很像,要將生活經驗包含
在星座個性的述說中,卻變成自相矛盾。

至於其它矛盾說法,A019X 是一個二次矛盾案例:「魔羯男專情時很專情/但是
要劈腿也批(誤,應為“劈”)的(誤,應為“得”)很快」、「所以說...........魔男專不專

- 18 -
情...../這點我不予置評!」第一句中,若摩羯男專情,便不該會劈腿,如果會劈腿,
又如何叫專情呢?第二句中,回應者表示,所以她自己對於摩羯男會不會劈腿,則不
予置評,則又明顯牴觸上一句的任何一個結果。兩段話的綜合結論,便是摩羯男不劈
腿的話就不會劈腿,會劈腿的話就會劈腿,但發問者則可以自行於經驗印證,其中一
個答案。

A039X 則包含了發問者與回應者的矛盾組合;「我也知道個人有獨特的特色,不過
以大眾而言,哪些話是她們所希望聽到的?哪些話又是不該對她說」 ,原文是發問者想要
了解某星座,卻又自知每個人有其獨特性,卻又要藉由大眾的觀點,將該人的該星座
予以分類歸納。整體的問題在於,既然認知了人的獨特性,卻又期待可以得到普遍性
的解答,這顯然是自相矛盾的。但此處的自相矛盾,則顯現出其「可預期」的期待。
至於回應者的答案則是「處女座有呆的有聰明的」,則意味著,若處女座為一整體,
其不是呆的,就應該是聰明的。但如果說,處女座本身「包含」聰明與呆的,並不具
備說明性,因為這代表在面對處女座或廣泛的星座而言,關於智慧或聰明度,都是無
穩定結論的。

若參考 A043X 的發問,則可以看出的是關於「期待」的矛盾;「查過其他的的相


關問題/知道射手男一旦分了就不會聯絡」 、
「我跟前男友目前還是有聯絡/關係不算
太差/我也知道他可能真的把我當成朋友了/還是希望以後還有可能一起!」前一句
為星座刻板印象,後一句則又與前一句矛盾,卻代表著「期待」可能讓人寧可「放棄
理性」。換言之,星座命理呈現出的是,既相信星座,卻同時展現期待的矛盾性。

五、文化建構與標籤化:

文化建構對於發問者有著深刻的影響。如 A004X「我是一個標準的雙魚座女孩/
星座書上寫的一切/就讓我覺得我就像是活跳跳的從書本裡跳出來的感覺」。這之中
所謂的「標準」,便標籤化了星座個性。於是,發問者開始厭惡自己,深覺自己被看透
了。這一題的回應卻並非使用「星座經驗」,而是採取說理的方式:「我沒有厭惡自己
的星座哦,我反而還去研究它,把書上寫的缺點改過來,這才是寫書的人所要我們達
到的吧!要不然現實社會上,很難找到可以直接糾正自己缺點的人了a(誤,應為
「啊」)!」這是難得的以說理可以獲得最佳解答的一題。可能的原因在於,本題的
問題不在於星座個性之故。因此,說理反而成為可以信服的方式。從中也可以發現,
理性可為當星座無法解釋之後,卻讓人信任的手段。

另一種文化建構的標籤,則在於回應者使用網路星座資料。從資料中可以發現,
這些資料都傾向量化處理,如: 「白羊 VS. 天秤/配對評分:60/互相吸引又互相排
斥的一對/星座比重:50:50」(A008X)、「男處女座情歸何處/與白羊座的女性-合

- 19 -
適度30%」
(A025X)
。這樣的量化處理,則讓資料看起好像「更精確」 。這似乎是現
今網路算命的趨勢,正如廣良億科技王文華總經理的處理方式相同: 「我們將命理變成
數量化指標,明確且清楚用圖表化展現,而非用模稜兩可的話語說明,盡量以現代化
的工具,如:直方圖、曲線圖、向量圖、雷達圖等。」(陳慈暉 2000: 41:16)

標籤化也有被回應者以經驗驗證的可能;如 A013X 有一段:「雙子男跟女生分手


通常都不願意再有任何復合的機會不是嗎?!/如果換作是我去找他的話/身為雙子男
的他可能逃更快吧」,而回應者如是說:「因為對他其實感覺不多,所以很多時侯,其
實是沒什麼理他的,但是呢!他都會自己黏我黏的緊緊的…但是呢!無論我不理他,
還是不接他電話,都還是每天會打…我覺得不理會他,他反而會更黏」。表面上,似
乎可以推論,越不理睬雙子男,雙子男反而更黏,但卻忽略了一個先決條件,回應者
當初的基本態度是「因為對他其實感覺不多」
,互動態度被忽視,而直接轉化為星座經
驗,加上發問者刻板認為,雙子男本來就是如此,於是,錯誤的經驗前提,卻轉換成
星座個性的通例,最後被發問者所認可。

星座的問題常會造成概化一切的結果,如 A015X 的標題便是:「處女座男生會接


受姐弟戀嗎?」如此全稱的命題,讓人發現,發問者真的認為星座包含了所有的同屬
的「命運脈絡」。但是,處女座究竟哪一點必須跟姐弟戀相關,則沒有人關心,所以,
回答者則以男友同屬於處女座的個性,回應道:「他說雖然會接受女大男小,但是他
會很介意外表,如果你長得很幼齒,讓別人看不太出來,他可能會接受。」結論則是,
處女男喜歡看起來年輕的女孩?而這「看起來」,也是主觀的認定,則進而推論的結果,
則是沒有客觀依據可言。

迷信也是文化建構與標籤化的結果。「根(誤,應為“跟”)男友這幾天大家都叫
我仔細想想是不是真的對方是我想要的/雖然身邊周圍的人都說我脾氣不好..可是我
男友也沒多好..也不是說對我非常好」,文中發現,一方面朋友認為發問者脾氣不佳,
而發問者則認為男友相去不遠,顯然相處是有問題,所以才會有人建議他們要思索繼
續交往的必要性。但發問者並沒有思索這些問題,她直接將問題丟給星座: 「以星座來
說的話..我跟他真的不合..他巨蟹..我牡羊」,甚至想再丟給算命,「不知道算命的話我
跟他合不合ㄟ..因為我本身屬金..他好像屬水吧」
。「每當我不知道該怎麼半的時候我都
只能用神明來問..例如我平時也沒信菩薩的..可是每當大考一來我就拿准考證去燒香
拜拜」、「這次我對感情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突然想到月老」。言下之意,是自我認知
不清,而若真的相信算命,在星座說不合時,便會當機立斷,而無須再求神問卜了。
合理的推論,則是當事者並沒有放棄與否的打算,只是把生命交託給外力,而不斷的
循環罷了,直到有一力量足夠造成定局為止。

六、媒介成為問題重心:

- 20 -
研究者發現,發問者在鋪陳故事的同時,許多事件常與媒介有密切關係。如 A013X
中,兩情人因兩地相隔而分手,「自從變回朋友之後,我們就沒有再傳簡訊、打電話,
但最近我常把我的心情打在狀態上,他會問我怎麼了、太累的話要多休息、多照顧身
體之類的話,不過有時候他還是會不敲我,雙子男分手還會這樣嗎?!還是他沒有忘了
我?!」其中提到的媒介,包括簡訊、電話、即時通訊軟體。而本案例則發現,即使彼
此在傳統管道不再聯繫,卻可以利用即使通訊軟體互相聯絡。因為具有某種「遠距親
密」(李英明 2001: 62-63,65-66),因此本狀況便產生了現實分手與虛擬連結的矛盾,
因此發問者才不理解,為何對方還會說些關懷的話語。

A014X 也有類似的案例: 「之前一陣子.我跟她都會有互相傳簡訊的習慣/(但她都


是晚上 1.2 點回我..只有情人節例外)/我在想她是不是希望我早上起來看手機/看到
她傳給我的簡訊..希望我一整天都會想到她」,此中包含著簡訊與手機,回應的非即時
性,成為一種與生活脫勾的結果,因此,則造成了焦慮。因此,發問者才會於標題寫
道:
「這樣魔羯女在想什麼呢??」但是,由於發問者也是魔羯座,因此,便產生了「我
也是魔羯做(誤,應為“座”)的耶..她也會搞不懂我在做什麼嗎」。這裡有邏輯上對應
的矛盾,也就是說,按照星座邏輯來說,如果彼此屬於同一星座,而星座個性是共通
的,那只要知道自己的星座個性,也等於知道對方的星座個性,而若不了解對方的星
座個性,則原則上,是不了解自己的星座個性。而另一種可能是,星座個性本身有模
糊性,所以無法完全類比;第三種可能,則是性別干擾了星座個性的認識。不論答案
如何,發問者顯然沒有釐清各種變項(或釐清的能力) ,這樣的狀況層出不窮,因此可
以推論,發問者有以「主觀感受」來認識世界的傾向,而無意或無能於因果本身。

其它如 A016X 的「天秤座的男生拒絕我加他的即時通ˊˇˋ」


、A021X「金牛男如
何用 MSN 追天蠍女」
。A021X 這個案例,是想要追天蠍女的金牛男問的;換句話說,
則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處理方式,而轉嫁給星座個性,期待共同經驗的搭載。結果回
應者是一位「32 年蠍女」,她先以說理、諮商的手法, 「msn 上你若都無法引起她與你
聊的興趣, 那面對面你又能怎辦呢?」、「建議你現在開始碰到她 就表現積極點, 直接
問她在幹啥? 忙不忙 ? 要不要出來見面?...接下來再碰到她時 問她的近況 週末去哪
玩啦? 編個理由 找她訴苦 最好是工作上的, 告訴她你碰到麻煩」 ,上述都是無關星座
的通則。但之後,回應者又將自身經驗,轉化成星座個性,做另一層次的回應: 「我對
金牛男都不具有好感 碰到的幾個都囉嗦又夾纏, 我們欣賞的是簡捷有力又明快且有
風格及風趣的男性」。所以,星座與個性之間,彼此是交互轉換的,經驗與星座經驗
也是,常讓兩者混淆不清。其實,媒介的進入,其主要則意味著星座的世俗化與生活
化,具有強烈的大眾特質,而非封閉的命理專業知識。

第二節 票選分析:

- 21 -
從星座票選資料庫中,發現其發問與回應內容,並無跳脫星座自選所歸納出的六
大項。至於為何會使用票選,做為真確解答的方式,目前只在 A001Y 的發問者主動提
出:
「大家都說到我的心坎裡了/真是難以覺(誤,應為「抉」)擇/所以投票表決吧!!」
可見難以抉擇,是決定票選的決策因素之一。

不過,根據研究者發現,在自選的回應內容,主要是以「星座經驗」做為最佳解
答,但在票選內容中,
「星座經驗」固然仍佔有一席之地,但純說理建議或網路星座資
料被選為最佳解答,其相對變高。

不過,在純說理建議的部份,除了 A012Y,發問者問及「如何跟男方家人相處
呢?」、「我個性又大喇喇,也是有話就講的(雙子)/可是其他家輩又不一定都喜歡這
樣像朋友一樣亂哈啦」 、「我的太陽是雙子,金星在金牛。/男方媽媽的太陽是天平」,
使用較精細的星座觀念來看待「婆媳關係」,而回應者的說法為:「你可以主動一點/
把他的家人當你的家人一樣/就不會怪怪的/你去他家時/要打招呼哦/不要不敢
去和他們互動」,簡單來說,就是「禮貌」與「互動」,是一種生活建議;而 A007Y、
A022Y 則都是關於星座生日禮物選取的回應建議,文中毫無提到星座。

而 A010Y 中,以故事化方式詢問:
「金牛座男生這樣是代表什麼?!」
,回應者除了
以弟弟是金牛男,做為「星座個性」與「星座經驗」的根據與轉讓外,尚輔以網路星
座資料。A011Y「處女男根(誤,應為「跟」)處女女速配嗎?」 、A024Y「射手座和水
瓶座配嗎 ???」、A027Y「天秤座女孩~是怎樣的人呢?」,都是以網路星座資料做為
回應,而被票選為最佳解答。這些票選最佳解答的網路星座資料,不乏量化資料,且
內容量也相對較多、較豐富,如 A011Y 提供的部份資料連結如下:

處 女 座 Virgo ﹙8 月 24 日至 9 月 22 日﹚
☆處女座簡介 ☆處女座的男性宣言 ☆玩樂購物旅遊
☆處女座的特質 ☆配對排行榜 ☆裝扮衣著珠寶
☆處女座的秘密檔案 ☆處女座男子之愛 ☆音樂情歌電影
☆處女座的剋星 ☆男處女座情歸何處 ☆健康秘訣
☆處女座的藝術家 ☆透析妳的他系列 ☆處女座減肥妙法
☆處女男孩喜歡的女孩
☆處女座的個性 ☆處女座音樂療法
類型
☆處女座正義感指數 ☆解析處女座男人 ☆處女座雞尾酒
☆處女座個性隨身包 ☆處女座的女性宣言 ☆處女座的人際關係
☆處女座超猛厚黑學 ☆處女座女子之愛 ☆處女座同事
☆處女座的黑暗面 ☆如何勾引處女座女子 ☆處女座的星座知己
☆處女座的八卦 ☆透視你的她系列 ☆處女座的校園雜談

- 22 -
☆處女女子 V.S.十二種
☆處女座神話篇 ☆A 型處女座
男人
☆處女座的守護神 ☆處女座女子概括篇 ☆B 型處女座
☆處女座星座占卜 ☆處女座女子透視篇 ☆O 型處女座
☆處女座占星術 ☆處女座女子絕招篇 ☆AB 型處女座
☆處女座的優缺點 ☆處女座的愛情宣言 ☆金星的處女座
☆處女座的幸運手冊 ☆處女座的獵物 ☆木星的處女座
☆迎考衝刺必勝術 ☆處女座追愛 ☆水星的處女座
☆處女座 EQ 指數 ☆與處女座為友 ☆火星的處女座
☆處女座的心靈思考 ☆處女座的戀愛觀 ☆土星的處女座
☆適合您的工作 ☆處女座的愛情觀 ☆處女座星座互動
☆處女座名人排行榜 ☆處女座愛情評價 ☆與男星座之合適度
☆給您的建議 ☆處女座網路愛情 ☆與女星座之合適度
☆處女座生日解析 ☆處女座的性愛婚姻 ☆處女座 VS 白羊座
☆太陽的處女座 ☆婚後的處女座 ☆處女座 VS 金牛座
☆月亮的處女座 ☆處女座婚外情 ☆處女座 VS 雙子座
☆月亮的處女生氣時 ☆處女座婚禮特色 ☆處女座 VS 巨蟹座
☆月亮的心靈補帖 ☆枕邊性事--處女座 ☆處女座 VS 獅子座
☆如何發展生命潛能 ☆處女座老婆 ☆處女座 VS 處女座
☆上昇的處女座 ☆處女座老公 ☆處女座 VS 天秤座
☆處女座上昇星座表 ☆處女座的理想伴侶 ☆處女座 VS 天蠍座
☆向上昇星座拉攏投誠 ☆處女座的求愛秘訣 ☆處女座 VS 射手座
☆從上昇星座看性態度 ☆處女座的情人禮物 ☆處女座 VS 魔羯座
☆愛的秘密在金星 ☆情人花語香息 ☆處女座 VS 水瓶座
☆處女座三區間 ☆花卉小百科 ☆處女座 VS 雙魚座

以上表格僅為回應正文後的參考資料,可見資料之豐富度,不言而喻。至於為什
麼星座票選內容,會逐漸傾向純理性建議與網路星座資料,根據研究者推論,主要在
於其回應內容,投票者並無法清楚理解,其「星座個性」、「星座經驗」是否符合發問
者的事實處境;更甚者,投票者本身並不屬於該星座,或許也沒有該星座經驗,即使
有,星座經驗類比也不一定完全等同,故相對而言,提出理性建議的答案,反而更為
清晰易掌握。

而網路星座資料的多與廣博,不但豐富,也具有星座權威性,因此,當無法得知
是否符合發問者境遇的同時,以選擇網路星座資料是更為穩當的。如此也正反映出,
網路大眾對於網路星座的文化建構的認同,而同時也受其資料而產生標籤化認知。

- 23 -
第八章 資訊資料類別內容分析

經過研究發現,西方算命部份,除了部份問及「星座故事」(如 A005X「有沒有
天蠍座的故事及圖片」
、A018X「我要雙魚座的故事」),屬於家庭作業特殊要求外,其
它都是問及「星座之最」(如 A023X「有些星座特別有女人緣,請問是哪個星座?」、
A031X「雙魚座有哪些第一名」)與「星盤資訊」 (如 A034X「我要問上升.金星在什麼
地方」 、A041X「誰可以幫我找我的上升星座」)兩類;詢問「星座之最」 ,其目的在找
尋星座的典型化,這有助於發問者迅速認識該星座,但同時亦會刻板化認知,尤其回
應者多以網路資訊為依據(即使 A023X 回應者自己撰寫三種星座敘述,其知識來源,
不也是媒體刻板化的結果嗎?)而「星盤資訊」則顯示出,世俗化的太陽星座認知,
使得許多人對如較複雜的星盤知識,缺乏真確認知,如 A034X 便於發問句末,加上一
句:「如果還需要什麼資料請跟我說!」A041X 甚至只提供自己是射手座,而毫無其它
資料(正確應提供生辰年月日時),可見世俗對於星盤的認知極為缺乏。

從票選資料中,研究者歸類問題包括「星盤資訊」(如 A013Y「各個星座的代表」、
A025Y「我是射手座那我的其他星座是什麼?」),星座部份的票選題減少,應為大眾
普遍對星座資訊的認知足夠,無須票選,僅有「星盤資訊」的認知較為薄弱、模糊,
尤其星座資訊票選題中,發問者完全無提供生辰年月日時,顯然對其理解不夠,故需
要票選,而此處都如自選一樣,提供網路資訊或連結鏈。

第九章 結論

根據本研究發現,網路大眾算命的生活期待,除了自我探尋之外,另外便是解決
問題。從提出的問題可以發現,星座主要皆以愛情為主,或許正如范維君所言:「人
際互動中,角色期待最模糊也最沒有規範可供遵循的,非愛情莫數了。」並以「星座
個性」做為基礎。故此,
「星座個性」可說是一切算命的基礎。而發問者與回應者的經
驗交疊,最後則「羅織」出一套「對應個性」或「對應經驗」
,是為一彼此經驗互補或
共識下的結果,但由於這只是一種暫時的協商認知,故其具有浮動性,與另外一人的
互動中,又會對應出新的結果。

細緻而論,星座在提問與回答的過程中,多半大量使用「故事化」的結構,其實
為「經驗類比」的過程;換言之,「個人經驗」進入星座系統後,便轉換為「星座經驗」
或「星座個性」,然後再與他人類比,以企圖在相似的事件中,找到一條確定的方向。
星座的使用最為世俗化,主要是其已可從「個人經驗」出發,去介入星座的「預測流
程」,且「故事化」的「個人經驗」,本身實屬於分享的過程,具有一種「星座特殊情
誼的交流」,解決命運的機會不多,解決生活上的遭遇,倒是事實,此符合「心理輔導」
的功能。為了讓「星座個性」與「星座經驗」足以回推至生活而達到完美的預測,由

- 24 -
於星座概略分類的特性,則時常必須藉由「矛盾論述」才能達成,否則會出現論述漏
洞。一般的大眾,對於星座的知識非常淺薄,多倚靠網路資訊標籤化概念,並對星座
認知扁平化,其談論的星座,並不屬於真正的命理活動,而只是一種「生活分享」或
「生活預測」的過程,其「心理輔導」的功能,確實大過於「趨吉避凶」的期望。

但是,當遇到發問者無法自行決策最佳答案之際,而改由票選時,「星座個性」與
「星座經驗」的回應則會大為失去其魅力;研究者認為,這是由於投票者並不一定經
歷相同的個性與經歷,故無法以「星座個性」與「星座經驗」判定,故如圖,紅圈的
「文化建構」下的網路資訊(由於其量多,更顯現完整性)和「說理回應」,才更容易
顯現其作用。換言之,當發問者與回應者擁有共同經驗之際,其轉碼為「星座個性」
或「星座經驗」的可能性增大;而若無,社會旁觀者則會以網路上的「星座標準答案」
或是「說理回應」認為之。故此,整體社會運用了兩套系統,一是可藉由星座轉碼的
經驗系統,一是理性化的旁觀系統,彼此交錯著,故「星座個性」與「星座經驗」在
欠缺相同經驗者的參與時,其本身失去了意義,故可得證,如今星座確已成為社交工
具。而若「星座個性」僅為一種社交工具,則「星座個性」即為一種「名片化」的效
果,提供他者一種化約的交互認知。再用「星座個性」回歸彼此之個人個性或經驗,
以強化交談與理解的可能。

星座發問與回應交流圖

第一印象

名片化
矛盾論述
羅織 個性對應
個人個性 星座個性
經驗對應
個人經驗 星座經驗
(發問) 故事化






網路 標 籤 化
量化 /

個人個性
個人經驗
社會化性別 (回應)

文化建構 說理回應

- 25 -
至於「便利性」、「即時性」
、「匿名性」
、「知識性」這四個部份,原則上在研究中,
都有些許發現;「便利性」是無須出門,便可以在家等著答案;「即時性」的穩定度較
不夠,回應者不一定馬上回應,有可能要拖上幾天,這必須視回應者的時間而定; 「匿
名性」是絕對的,「知識+」除了提供「暱稱」功能外,亦可以使用「完全匿名」功能,
讓他人無法查詢發問者的檔案資料(回應者也可以設定不開啟檔案資料);「知識性」
則是提供算命論點、生活建議等功能。

至於「互動性」方面,
「知識+」中的主要呈現的是一次性互動,也就是說,發問
者提出的問題,有回應者陸續回應,但當發問者要做細部發問,或是言談交流時,普
遍性都少有人再次回應。但儘管如此,由於發問者一次的發問,卻有多數的回應者回
答,而回答的時序也有所不同,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算是互動了,只是階段性與
不同人互動罷了,後來者仍然有機會把發問者初次問不清楚的事,給找到一些答案。

以下獲得結論:

一、個人個性與經驗,可以與星座個性、星座經驗交互轉碼;
二、當轉碼成星座個性或星座經驗時,則彼此產生交流;
三、所有的星座概念是藉由媒體提供,當事人多無法自行生產;
四、星座交流是一種私密行為,無共通經驗者難以進行交流;
五、由於不同個人經驗化約為星座經驗之故,所以容許在回推時使用矛盾論述;
六、最後所對應的個性或經驗,都只是一個含糊的概念。

第十章 研究限制、未來研究方向與建議

本研究的最大限制,是由於研究方法採取內容分析法所致,故只是探究行動者藉
由算命行為的互動過程,所透露出的潛在關係,做為分析的基礎,但卻無法理解行動
者對於算命活動之後的實質反應,是一美中不足之事。

此外,由於本次研究採整體研究的策略,儘管發現了不同星座所展現的不同面向,
但對於議題之研究深度,卻顯有不足之處。故於未來應針對特定主題深入研究,如針
對「星座愛情」研究,如此一來,才能進入「知識+」算命互動的精髓。

而又因為時間因素,無法比較「最佳解答」與「其它解答」之間的差異,也是一
個漏洞;換言之,從「最佳解答」與「其它解答」的差別,更能突顯出,發問者選取
答案的期待,這是未來可以改進的地方。

- 26 -
總體而言,本次研究僅能稱之為「知識+」星座算命行為的初探,對於「行動者」
和「社會大眾」認知的差異發現,也尚有細節無法探索,期望未來有更多研究者,能
夠跨入本領域,共同挖掘大眾命理認知的寶藏。

第十一章 參考文獻

李英明,2001,《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
李曉東,2006,<披著高科技外衣的迷信:網路算命豈能當真>,
http://202.98.123.203:82/nsichuan/sckj/20060310/200631085920.htm。
2006/12/12。
林基興,1997,<命術的科學人文觀>,刊於《科學月刊》,336:1048-1049
范維君,1999,占星術與日常行動:一個知識社會學的考察,政治大學社會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席汝楫,2003,《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徐宗國,2005,<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刊於《質性研究:理
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編。台北:巨流。
凌坤楨,1993,算命行為之歷程分析,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
論文
翁懿涵、許瀛方、黃瓈葳,2000,<紮根理論>,
http://web.ed.ntnu.edu.tw/~panhu/groundedtheory.pdf。2007/1/25。
郭士賢、張思嘉,2006,<類比思維的文化心理學意義:以算命行為為例>,《宗
教與民俗醫療學報》,3:263-281
郭貞,2004,《從多重學理取徑探討網路之算命行為》,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91-2412-H-004-024-SSS,1。
郭貞,2005,<影響網路算命行為因素與動機之探討:找尋網路算命行為之動力
心理模式>,刊於《新聞學研究》,85:141-18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
系,http://www.jour.nccu.edu.tw/mcr/0085/05.html。
陳向明,2005,《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建榮,2004,<網路社會中的巫術文化:臺灣網路算命之初探>,《崇右學報》,
10:263-281
陳美蘭,1999, 「科學理性論」或「功能論」?:大眾媒體的算命論述,輔仁大學
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慈暉,2000,<新興網路商機:廣良億科技之 NET5 線上神算網站>, 《商業現
代化》,41:10-17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中:滄海。
許耀焜,2004,<網路算命和真人算命的不同之處>,
http://www.88say.com/images/newsletter/142/88saynews_142_normal.htm。

- 27 -
2007/1/4。
曾智彥,2004,<從傳統算命到網路算命>,《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1 期,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1/41-06.htm。2007/1/4。
楊幸娟,2006,<速食化的網路行為(上)>,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27300。2006/12/12。
蔡永寧,2001,《解讀命運:關於人生命運的哲學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
戴怡君、董旭英,2002,<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討>,刊於《資訊
社會研究(2)》:29-58,翟本瑞編,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羅正心,1997,<算命技巧裡的語言表演>,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
刊》:37-6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Babbie, Earl,1998,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李美華譯。台北:時英。
Cazeneuve, Jean,2003, 《社會學十大概念》 (Dix Grandes Notions de la Sociologie),
楊捷譯。上海:上海人民。
Giddens, Anthony,2005,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趙旭東、方文譯。
台北:左岸。
Hills, Matt,2005,《迷文化》(Fan Culture),朱華瑄譯。台北:韋伯文化。
Sokolowski, Robert,2005,《現象學十四講》(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李維倫譯。台北:心靈工坊。

- 28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