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節慶如麻 文化在哪?

【2008.003 論壇引言】

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台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貢寮
海洋音樂祭、苗栗桐花祭、彰化花卉博覽會、宜蘭綠色博覽會……,近年來在台
灣各地以「節」、「季」、「祭」、「博覽會」為名的藝文活動,如雨後春筍般
輪番上演,但在喧囂沉寂、人潮散去之後,文化創意的種子是否真已深耕?

各縣市開始辦理文化藝術節慶活動,肇因於文建會在民國八十三年開
始的全國文藝季轉型的文化政策。在過去以精緻展演為主的全國文藝
季活動,在八十二年開始下放由各縣市策劃主辦,在全國各地全面展
開,活動主題含括族群、宗教、歷史、古蹟、民俗節慶等,從山巔到
海角,從城市到鄉村,可說是一波台灣文化的再發現運動。

民國八十三年全國文藝季的轉型,是一個巧妙的政策,將傳統以宗教
信仰為核心價值的節慶活動,巧妙的轉換成一個以文化藝術為核心的
現在廟會活動。其實當初全國文藝季轉型的政策中,有很清楚的政策
目的,文建會籌組了一群專家輔導團,一一與各縣市溝通理念並輔導
如何籌辦活動,其重要的方針包括:其一,以生活化的藝文、藝文的
生活化來為文化藝術發展注入活力;其二,形塑地方特色與魅力;其
三,以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的方式振興地方發展;其四,建立民
眾的文化自信與驕傲;其五,累積、發掘地方的藝文資源,成為地方
的財富;其六,讓地方具有主體性,落實文化自治;其七,發揮文化
活動具有經濟產值的效益;其八,塑造國際形象,成為國際交流的一
份子 1 。

台灣藝文節慶以振興地方產業、提昇文化素質為初衷,立意甚佳,新鮮感與行銷
策略,往往讓節慶活動在第一、二年時,為地方帶來觀光人潮與經濟效應,但當
南南北北放煙火,櫻花、桐花、荷花處處開時,藝文節慶往往也成為文化大拜拜
或政治角力場,甚至招來地方政府燒錢的批判。我們想問: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
的出路究竟何在?

細數國際知名成功的藝文節慶,如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法國亞維儂戲劇節,皆是
由非營利組織策劃舉辦;反觀國內藝文節慶則多由地方政府主導,以招標方式進
行,策劃團體經常變動且籌備時間短促,再加上政黨輪替的變因,藝文節慶說辦

1
孫華翔(2005 年,7 月)。台灣文化節慶的評估指標與永續發展。《傳統藝術》。

Npo-emba forum 20080301 [http://npo-emba.org] 1


就辦、說停就停,缺乏延續性與長遠性,也因此,在狂歡節慶的同時,我們不免
為台灣文創的未來揣揣難安。

台灣節慶活動看似熱鬧繽紛,卻也毀譽參半,只問人氣不論品質;打著「文化」
旗幟但卻不見文化的內涵。

龍教授直指,台灣各個城市舉辦的節慶文化活動,大半是「塑膠花」式
的型式和內容,忽視自己存在的文化元素,汲汲營營的移植外來文化元
素,或截取淺薄時髦的元素,作為節慶文化活動,跟著熱鬧和媚俗,自
無從產生具有在地性的文化內涵。

文化節慶活動極具盛名的歐洲各個城市,都有很長的歷史,不論是德國
的啤酒節、西班牙的奔牛節,甚至是日本的小城鎮的祭典活動,節慶主
題都是取自於自己的土壤、民俗,或依據春夏秋冬節氣所產生的生活韻
律、或是長遠的宗教、歷史和美學所延伸出來的文化元素 2 。

縣市政府用納稅人的錢大張旗鼓舉辦節慶活動,但卻沒有任何機制可以來監督、
評鑑節慶的優劣。文建會曾委由台灣智庫進行台灣文化指標研究計畫,開始對於
政府的文化政策或所舉辦的文化活動,發展出用來評估國家文化力的標準,可供
參考 3 。

其一為「創造力」,指作品的創新能力與價值,以及政策所能激發的創
意環境;其二為「文化累積」,看政策或活動能否發展、保存、研究、
教育、宣揚文化資產,致力於文化經驗的累積即予地方文化特色的接
軌;其三為「多元共存」,評估政策或活動是否對於少數文化、另類文
化、異文化、生態文化的尊重與交流;其四為「可親近性」,在於評估
政策或活動是否將文化作品廣為傳播,讓社會大眾分享,這其實也是文
建會現在一直在倡導的「文化公民權」概念。在四個核心價值之外,另
外再加上經濟效益指標,是指政策或活動所創造出的經濟效益;另外則
是培力向度指標,指政策或活動所創造的文化培力效益。

節慶活動一時的熱鬧,只能帶來短暫承平盛世的假象,文化的提昇需要長期永續
的經營;文化即生活,當文化真正融入生活,由民眾本質散發出來,那才有意義。

文化,節慶要不要?要不要,你都有權發聲。

2
〈龍應台:文化假拜拜 一片塑膠花海〉中國時報 2006.03.13
3
孫華翔(2005 年,7 月)。台灣文化節慶的評估指標與永續發展。《傳統藝術》。

Npo-emba forum 20080301 [http://npo-emba.org] 2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4

愛丁堡藝術節於每年八月中旬至九月初舉行,為期約三個禮拜的藝術盛會,是全
世界喜好藝術文化活動的人們所注目的焦點。

愛丁堡藝術節是由許多藝術節所組合而成,包含了愛丁堡國際藝術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ringe Festival)、愛
丁堡國際電影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愛丁堡國際爵士
及藍調音樂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Jazz & Blue Festival)、愛丁堡國
際書展(Edinburgh International Book Festival)
、愛丁堡軍樂儀隊分列式(the
Edinburgh Military Tattoo)、愛丁堡國際科學展(Edinburgh International
Science Festival)、蘇格蘭國際兒童節(Scottish International Children
Festival)、愛丁堡民俗藝術節(Edinburgh Hogmanay)等九個節慶。每個藝術
節都有自己的演出節目、展覽、演講、研習活動等,其中又以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及愛丁堡藝穗節規模最大也最為重要。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緣起與發展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建立於西元 1947 年,當時的藝術節創辦人 Henry Harvey Wood


有鑑於二次大戰後藝術活動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創辦了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希望
藉此帶動歐洲文化更加豐富且恢復朝氣,並提供蘇格蘭人、英格蘭人乃至全世界
一個表演的舞台,延續著人類的精神文明。藝術節已經經營了半個世紀之久,其
經營目標都圍繞在最初的五個目標和方針:

1. 推廣、鼓勵最高水準的藝術活動。
2. 展現國際文化給蘇格蘭民眾並同時將蘇格蘭文化展現給國際民眾。
3. 以其他機構不易達成的創新方式規劃節目內容。
4. 提供相等的機會讓各類不同的觀眾可以欣賞、接觸藝術,從而透過一整年其
他機構的活動鼓勵大眾參與。
5. 為蘇格蘭的民眾提升教育、文化和經濟方面的福利。

藝術節的節目常透過藝術及行政總監來邀請,包含音樂、舞蹈、戲劇等,是一個
綜合性的藝術節。最初創立愛丁堡藝術節的行政總監 Rudolf Bing 期望以文化活
動振奮人心,帶動經濟發展,重建歐洲家園,因此在當時 Henry Harvey Wood
的協助與政府願意全力支持下,這個國際藝術節的構想便誕生於愛丁堡並且成為
目前世界矚目的國際藝術節。

4
吳淑鈴(2002)。台灣國際藝術節建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Npo-emba forum 20080301 [http://npo-emba.org] 3


歷經兩年的籌備,1947 年愛丁堡藝術節開始時 Rudolf Bing 擔任第一任的藝術
及行政總監,市長為非正式顧問,愛丁堡政府則負責監督藝術節的運作,其各項
預算也必須經過市政府財政局的同意。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之營運組織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主要是由非營利機構 The Edinburgh Society 所負責營運,


他們主要工作就是辦理國際藝術節。The Edinburgh Society 的所有事物都必須
由 the Festival Council 監督管理,其成員有二十一名:七位由愛丁堡市政府
指派,市長為當然主席;七位由 The Edinburgh Society 會員選出;三位由
Scottish Arts Council 指派;一位由 Edinburgh Chamber of Commerce 指派;
二位由 the Festival Council 其他成員共同選出。藝術與行政總監由 the
Festival Council 指派,其主要負責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每年的節目規劃與執行。
並管理愛丁堡藝術節的財務與行政事務。藝術與行政總監可以僱請其執行小組,
但成員必須經由 the Festival Council 同意。

目前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平時約有 20 位全職員工;在八至九月藝術節進行期間,
兩百多名臨時職員。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之經費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資金來源十分廣泛,來自票房收入與政府補助等項目,近年
來政府補助減少許多,而票房、贊助的比例卻提升不少。根據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2000 年的年度報告統計指出,自 1985 年至 2000 年以來的藝術節經費來自政府
公部門的補助已漸趨減少,而靠藝術節本身所賺來的經費比例卻漸趨提高。以
2000 年為例,34%是來自政府補助,66%是藝術節籌湊而來的。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之節目規劃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所有節目都是由藝術總監根據每年不同的主題需求做挑
選,其中蘇格蘭藝術家、作品更是藝術節的每年主題之一,而在王子街公園舉行
的煙火音樂會更是常年的固定壓軸。因為每年有不下百場的演出,因此平時為一
般演出團體所租用的表演場所,到了藝術節期間便會盡量配合藝術節演出的需
求。1994 年 6 月 25 日市政府的另一個產業——藝術節劇場(Festival Theatre)
正式開幕,為藝術節提供另一個完備的表演場所。

1992 年開始,一般民眾便可透過郵購、傳真、電話等方式在世界各地訂購演出
票券。近年來主辦單位更提供七萬伍千份的免費專刊,內容以主題詳細區分,詳

Npo-emba forum 20080301 [http://npo-emba.org] 4


細介紹節目特色提供觀眾進一步的節目訊息。

香港藝術節 5

香港藝術節之源起與發展

香港藝術節協會有限公司(Hong Kong Arts Festival Society Limited)於 1972


年成立,為一非營利性質的機構,並於 1973 年舉辦了第一屆香港藝術節,其目
的之一是希望吸引更多海外遊客到香港旅遊。

【第一階段】
:伊安•韓德(Ian Hunter)和哈羅德•霍爾特(Harold Holt Ltd.)
負責前三屆藝術節實際的策劃與管理工作,邀請了國際藝壇上一流的藝術家及表
演團體,其花費巨大資金,但因節目安排、宣傳方式等經驗不足,導致票房失利,
引起了藝術節存廢問題的爭議。

【第二階段】:如何收支平衡是香港藝術節第二階段所要努力的工作,第四屆
(1976)開始由安東尼•沙達(Anthony Chardet)和修伯•威利士(Hubert Willis)
所執掌的安東尼•沙達製作公司接管。他們將目標觀眾群轉回廣大的市民,而非
先前的海外旅客,並且將學生票發展為藝術節的工作重點之一,再加上與傳播媒
體的合作,使得這時期票房收益相當高。不過這種以票房收益作為節目設計重點
的作法亦引起了質疑,加上第一、二階段的藝術節節目都是由英國背景的藝術製
作公司來規劃管理,不免被人批評有英國愛丁堡藝術節的影子。

【第三階段】:1982 年藝術節聘請英國富有藝術行政經驗的史達敦(Keith
Statham)為藝術總監,開啟了節目走向多元發展之路,並成為 80 年代藝術節的
發展策略。1983 年開始邀請一個海外大樂團的政策也延續至今,1986 年啟用香
港演藝學院劇院、1990 年香港文化中心也開始成為演出場地,大型歌劇製作、
大陸節目的邀請都慢慢成為慣例。

【第四階段】
:1988 年香港藝術節增設總經理一職,由香港富有藝術行政經驗的
鄭新文接任藝術總監和經理,掌管節目策劃與管理工作。這階段的特色除了更加
強本土意識外,並積極擴展觀眾市場,而且積極創造一個傳統與前衛並重的香港
藝術節,透過增加例如莎士比亞專題等的主題性活動,或增加創意挑戰性的節

5
吳淑鈴(2002)
。台灣國際藝術節建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Npo-emba forum 20080301 [http://npo-emba.org] 5


目、或是民族色彩濃厚及較冷僻的節目,以豐富香港藝術節。然而這些改變使得
此階段藝術節增加了娛樂性豐富的節目,大大擴展了觀眾群,並於 1992 年設立
「藝術節青少年之友」的組織。1993 年總經理一職也改稱為行政總監。

香港藝術節之營運組織與經費

香港藝術節是由香港藝術協會有限公司主辦,是一個公共慈善團體。其營運組織
並沒有藝術總監一職,除了行政總監之外,上有節目總監、市場經理、發展經理、
接待經理、會計等。

藝術節經費是由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賽馬會及市政局撥款資助:一般而言約
45%來自中央政府的演藝發展局、市政局及香港賽馬會,40%來自門票收益,剩下
15%幾乎來自商業贊助。2000 年初因應香港特區政府重新調整文化及藝術架構,
原先來自香港藝術發展局及前臨時市政局的撥款,現在已改由香港特區政府透過
民政事務局直接撥款給予香港藝術節,至於香港賽馬會的部分則維持不變。因為
經費大部分仰賴政府部門的補助,因此藝術節的籌辦也伏有一筆不確定因素,尤
其 97 年前後更是一個特別時期。近年來香港政府公部門對香港藝術節的經費補
助也是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不過到目前為止都至少維持在 40%以上。

扣除行政費、製作費、節目費用,每年盈餘至少有 100 萬港幣以上(約台幣四佰


多萬元以上)。財政方面,門票收入最少能達到八成左右,而其重要的工作之一
便是確保每年藝術節的最低限度達到收支平衡的標準,必且必須爭取贊助和維持
其他的收入來源。

香港藝術節之節目規劃

根據香港藝術節的年度報告指出,他們的目標為:
1. 豐富香港文化生活。
2. 引起催化的作用,引發大眾對藝術濃厚興趣。
3. 促進文化交流。

在節目安排方面,節目是由委員會決定,除了確保節目品質外,更要兼顧到票房、
贊助單位的要求等多方面之考量。每年都會邀請當地、大陸、亞洲,甚至世界頂
尖藝人演出各類別具特色的節目,其範圍包含古典傳統與創意新奇和當地罕見的

Npo-emba forum 20080301 [http://npo-emba.org] 6


表演形式,尤以新作品或特別為藝術節製作的演出、突顯香港文化特色的節目為
優先考慮。並鼓勵當地藝人與海外創作團體合作,以推動香港當地的文化發展。

1992 年推出針對中學生而籌設的「青少年之友」計劃,至今擴展迅速,除每年
遞增的會員人數外,參與者更是踴躍出席講座及欣賞藝術節節目。此外,「藝術
節之友」計劃亦是香港藝術節協會所努力經營的,它是專為經常欣賞藝術節節目
的觀眾而設,可在第一時間或的藝術節的消息,並可優先訂購下一年的票券和享
有折扣等。

Npo-emba forum 20080301 [http://npo-emba.org] 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