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兼岳麓版)

专题八: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基础 要点归纳 】
一、人 类面临的 主要环境 问题
1.环境问题 及其发展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
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
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
及人类的生存。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城市地区主要表
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
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
移。
2.环境问题 的防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可
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产生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
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防治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
国土整治工作;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3.中国的环 境问题与 环保保护
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以占世界约 7%的耕地、3.4%的 GDP 供养 21%的人口);资源短缺
(缺水问题突出);深刻的环境危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
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
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面对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的发展只能选择走可
持续发 展的道路。
中国的环 境保护:中国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长
期发展战略之一;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
和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河流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过程,重点地区天然
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
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投
入巨额资金用于污染控制工程;树立公众环保意思。
4.几种主要 的环境污 染问题

1
2
3
二、可持续 发展 的内涵 与人地协 调
1.可持续发 展
⑴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
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必须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内
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2.协调人地关 系的主要 途径主要 包括:
⑴ 控制人 口规模
⑵ 转变发 展与消费 模式
① 循环经 济与清洁 生产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
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资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
到合理利用;其特征是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
经济。
清洁生产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的问题,即在污染前采取防止对策,而不是在污
染后采取措施治理,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使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
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人类与环境的风险。它主要包括:①对生
产过程,要求节约材料和能源,减少降低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②对产品,要求减少
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③对服务,要求将环境效益纳入到
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去。
② 绿色农 业、生态 农业
绿色农业是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总称。凡从事有利于环境保
护、有利于食品安全卫生之类的农业生产都可以被认为是绿色农业,它强调农业在生产、加
4
工、消费等各个环节都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损害,符合绿色环境标志规定的要求,包
括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产后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安排农业生产各部门,使农业区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
促进的良性生态系统,比如通过稻田养鱼既可消除稻田的虫害,减少农药的消耗和对环境
的污染,又解决了肥料问题,促进了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的提高。我国华北的鱼塘—台田模
式、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③ 适度消 费
生态环境及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适度消费必然成为人类必须自觉遵循的基本原则,这
是人类消费观念的重大转变。传统经济以刺激和鼓励消费的方式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而不顾
及资源与环境后果。适度消费提倡满足基本需求条件下的适度、适量消费,减轻对资源、环境
的压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区 域可持续 发展与国 土整治
1.我国三江 平原土地 利用的转 变
三江平原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但由于当时拓荒与环境保护未同
时进行,目前出现了黑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土地沙化严重、灾害发生频度增大、风蚀毁种减
产面积增多等生态危机。造成上述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大片天然林被砍伐,森林覆盖率下
降,失去了绿色屏障;湿地(主要是沼泽)开垦恶化了水文状况,水位急剧下降等。其治理的
措施主要有:①植树造林;②实施工程治理,对已沙化严重并危及周围耕地的沙岗、沙坑、
沙带等实施专项综合治理,如挖隔沙沟,营造防护林带;③保护天然林;④改变不合理耕
作方式,推行深松免耕,禁止深翻引起黄土上翻,秸秆还田,休耕,提高黑土层厚度和有
机质含量;⑤实行排水和蓄水相结合,保护现有湿地,防止湿地逆向演替;⑥提高认识,
加强管理,处理好减地增产与发展、土地效益最大化和少投入、排水与蓄水、眼前利益和长远
利益的关系。
2 . 中 国 能 源 基 地 建 设 的 两 大 战 略 性 工 程
(1) 西 电 东 送
目前,“西电东送”工程正通过北、中、南三大通道向前推进,自西而东打通中国能源大
动脉的宏伟构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其北部通道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两大地区。
主要任务是将“三西”(即内蒙古西部、山西、陕西)的煤电基地的火电和黄河上游的水电送往
京津唐地区。中部通道将沿长江展开,可望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输电通道。三峡工程,是举
世瞩目的跨世纪大工程,也是目前形成“西电东送”中部通道的关键工程。南部通道以开发
云南、贵州、广西的水电为主,以开发贵州等地火电为补充,向广东等东部用电负荷中心送
电 。 这 条 大 通 道 的 建 设 , 正 在 如 火 如 荼 地 进 行 。
(2) 西 气 东 输
西气东输工程长 4000 公里,西起新疆轮南,经甘肃、宁夏进入陕西,在陕西的靖边与长
庆气田连接,再穿越黄河经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东抵上海,把塔里木盆地储量丰
富的天然气资源不断地送抵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同时,为改善能源结构和人类
生活环境,许多国家都经历了“煤炭一石油一天然气”的优质能源转换过程。西气东输将有
助于我国加速实现这一转变。西气东输,也是我国能源工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举措。
我国国内石油产量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天然气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前景看
5
好,可以“以气补油”。西气东输项目将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从而在中国产生更广泛的
社会效益。西气东输项目天然气将被用作工业原料和工业能源,用于以天然气为动力的发电
项目,以及随着城市管网的发展供居民使用。西气东输管道还将为未来开发包括位于中亚和
俄罗斯的天然气资源提供通路。该项目还将为中国的收支平衡作出贡献。
3.珠江三角 洲地区的 工业化和 城市化过 程中存在 的问题与 对策

问题 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人地矛盾加剧 重复建设突出


具 (1)环境污染有加重 由于土地开发过热,农业 一些城镇盲目扩大规模,追求基
体 趋势; (2)部分城市 用地急剧减少,致使珠江三 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造
表 和地区缺水严重 角洲地区人均耕地急剧下降,成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以及
现 人地矛盾加剧 投资的巨大浪费
方案 治理污染,保护生 优化产业结构 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具体 建设 “青山蓝天碧 珠江三角洲要加强第一产业;(1)防止建成区的盲目扩大,确保
措施 水工程”,采取措 注重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利 比较理想的空间发展形态;(2)城
施治理环境污染, 用技术、人才优势发展高新 镇规模要适度;(3)城镇布局要合
保护水土资源 技术产业,改造并淘汰耗能 理,加强不同地域的城乡规划、建
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业, 设和管理,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调发展模式

【要点 深化与能 力提升】


1.发展与增 长的区别 :
增长是物质财富增长的简称。多用于生产、财富、人口、消费的增长。人类活动正是陷入了
这一系列增长的旋涡而难以控制。这些增长曾被认为是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表现,但人
类正是在追求这些增长时,忽略了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其最终后果是生态环境遭破坏,而
使自身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
而发展的含义更丰富,指标更综合。它除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产品的种类、生产技术
和方法、就业状况、教育卫生状况、对外贸易、城市化、贫富差异等。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的发展观。其含义有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讲究生态效益、注重社会平等、
倡导精神和文化追求等。然而发展总是要以经济增长为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发展。发
展不是不要增长,而是更加强调社会进步的全面性、持续性。所以发展需要人的观念更新。行
为的转变,也需要国际间相互援助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2.田纳西河 流域治理 开发经验 对我国河 流开发的 启示
① 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但绝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例如,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水
能蕴藏量占全国的 l/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一半。但是,现在长江水能资
源的开发占可开发利用的 8.6%。其他河流开发程度也很低。今后要大力发展水电事业,以
满足国家对能源的需要。
② 流域的开发要综合治理开发整个流域
6
我国许多水利工程没有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给进一步实现流域多目标
开发和促进流域经济综合发展造成了障碍。不过,我国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如成立了黄
河水利管理委员会就是对黄河水资源统一调配的指挥机构。
3.鲁尔区经 济振兴对 我国工业 发展的启 示
综观鲁尔区的由繁荣到衰落再到繁荣,其发展过程对当前我国工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
借鉴意义。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国有大中型企业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对一些传统的老
工业基地,如辽中南重工业区更具有积极意义。加入 WTO 后,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的产
业结构、生产与组织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为减轻损失,少走弯路,壮大我国的国
有大中型企业,迎接国际市场的挑战,可以结合我国工业地域类型,从区位角度进行评价,
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

【典例 剖析】
【典例 1】 (2006 年江苏地理卷)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组将人类社会划分
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读
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 表示 ,它是决定 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 时代。试分
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此阶段社会发展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 : (1)土地 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
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
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3)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
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4)社会、经济、
生态协调发展 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解 析 : 本题实际上是将课本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图形化了,其横轴表示四个发
展阶段,纵轴表示各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在原始文明时代,人类只需凭劳力到自然界
7
狩猎、采集野果即可。到了农业文明时代,则主要通过劳力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来获得物
质产品。在工业文明时代,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它们显示该时代内资本的影响力在下降,而
科技的影响力在上升;这一时代,因人类增长过快、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地矛盾也
最为尖锐,因此人类必然谋求人地的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当然就需要遵循可持续
发展的三个原则。
【典例 2】(200 6 年 广东卷 )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 1:见图 a

资料 2:图 b 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资料 3:下表是图中 A—B 线上某乡的有关资料。

(1)根据资料 1,从 B 至 A 反映出 和 地域分异规律,穿


过的经济地带包括 。
(2)根据资料 2,当年降水量小于 300mm 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
。当年降水量在 mm 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
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当年降水量超过 450mm 之后,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明
显 。
(3)根据资料 3,从干湿区上划分,该乡属于 区,耕作制度是 。
(4)根据上述资料,目前该乡的人地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协调?

8
答案: (1)纬(经)向 经(纬)向 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2)较低(或弱,或不强) 300 至 450 增强
(3)半干旱 一年一熟
(4)存在问题:①降水量少(或半干旱区),降水季节不均(或年际变化大),气候
灾害对农业影响大;②垦殖过度,土地贫瘠,土壤侵蚀强度大(或水土流失严重);③耕
作不合理,土地收益低,土地生产力低,土地利用不合理(或土地利用向恶性发展);④
人口增长快,人均耕地减少;⑤农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水平低。
协调措施:①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草);②治理水土流失;③提高农业技术水
平,提高土地生产力;④调整农业结构;⑤政府支持;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⑦控制放牧;⑧(适当)移民,缓解环境压力。
解析:(1)从 B 至 A 反映了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方向上热量和水分的变化,所以
属于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沿线穿过三个经济地带。
(2)根据资料 2 中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即可判断。
(3)干湿地区的划分主要是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中年降水量在
350 毫米,可判断该乡属于半干旱区;耕作制度主要是由热量条件所决定的,可结合表中积
温和耕作方式来判断。
(4)人地关系存在的问题既要回答出地理环境自身存在的问题,又要回答人类不合理
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在协调人地关系上要注意综合考虑,多方面寻求解决途径。
【典例 3】(2006 年高考天津卷)天津市为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因地制宜发展了结构
多样化的城郊农业。
(1) 据图说明本市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2)参考范例,用简练词语(不多于 8 个字)分别概括某乡镇农业持续发展三类措施所
要达到的目的。
范例: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调整产业结构,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定期组织农业科技
培训。   优化农业人口  
1 采用喷灌、滴灌;施行间作、套种;冬季发展大棚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② 用农家肥,少用化肥;生物治虫,少用农药;发展沼气,少用矿物燃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选用优良品种,集约化生产;开拓销
售渠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本市推广上述某些措施,能减少哪些自然灾害的影响?

答案 :(1)海岸线长,沿海滩涂地广,适合发展海水养殖;湖泊、水库和洼淀较多,适
合发展淡水养殖。
(2)① 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率);②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③发
展商品农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3)旱灾(虫灾);寒潮(冻害)。
解 析 : (1)天津市临近渤海,市区内有海河等河流,都是发展水产养殖的场所。(2)①
三个措施都属于农业技术,节水技术、种植技术、大棚生产技术,可以高度概括为提高农业
效率或发展农业技术。②从增加土壤肥力上的措施、防治病虫害措施和农村使用能源的措施
中,可以看出,这些措施都尽可能减少污染,可以高度概括为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有机农业、
绿色农业等。③三项生产措施都在于面向市场,可以高度概括为发展商品农业或提高农产品
商品率等。(3)喷灌、滴灌可以有效利用这里有限的水资源,针对天然降水少的现象;季风气
候旱涝多变无常,生物治虫针对了病虫害多发;大棚可以抵御冬季严寒低温;增加土壤肥
力,可以使因为风沙而降低的肥力得到恢复等,所以可以减少旱灾、虫灾和风沙灾害等。
【典例 4】(2006 广东卷)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图 A
(1)目前广东呈现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相对落后的粤北山区经济发展格局(图
A)。2004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年末户籍总人口为 2451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678 万人。按
户籍人口计算,此地区城市化水平是 。(保留整数)
(2)读图 B—C,指出景观特征。
图 B: 。图 C: 。

10
(3)适合粤北山区发展的产业有 。
(4)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发展成为城市密集区,其田地整治的重点是 。(填
写正确项的字母)
A.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B.建立城市绿地系统,构建城市绿化隔离带
C.大量移种山区古树绿化城市 D.鼓励新建“花园式”工厂
E.改善交通体系,减缓交通拥挤
答案 :(1)72.0% (2)图 B:城郊农村;菜地,精耕;楼房密集 图 C:山区
农村;稻田,较粗放;低矮泥瓦房 ( 3)绿色农业;资源型产业;旅游业;水电;农
副产品加工 (4)A B E
解 析 : 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比重,特征是以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山区产
业要联系本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本区的区位来分析。

【针对 训练】
读我国某河流流域图,回答 1~4 题。
1.造成流域内 I、Ⅱ两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温
C.降水 D.植被
2.关于 I、Ⅱ两区河流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I 区河流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搬运作

B.Ⅱ区河流的外力作用仅有沉积作用
C.I 区河流切割作用显著,使河谷呈“V”字型
D.Ⅱ区河流流水作用使左岸沉积、右岸侵蚀
3.合理开发利用该河流的资源优势,正确的是
A.开发 I 区河流侧重修建大型水库以发展旅游业和航运
B.开发Ⅱ区河流侧重于水力发电和灌溉
C.Ⅱ区河流沿岸应广泛发展茶树种植
D.I 区河流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应同时进行
4.有关该河流的假设能够成立的是:
A.若该河位于西北地区,则该河一定是内陆河
B.若该河位于东北地区,则该河可能有两次汛期
11
C.若该河位于华北地区,I 区河流易发生凌汛
D.若该河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则该河流量一定大于北方任何河流
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右图表示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回答第 5-6 题。
5.三幅图按治沙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A.A→B→C B.B→C→A
C.B→A→C D. C→A→B
6.在我国进行这项工作时,最适宜选种的植物是
A.杨树 B.桦树
C.沙拐枣 D.柳树
读“1954 年与 1998 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损失对比表”
回答 7—9 题。

7.1998年洪水淹没面积和死亡人数都比1954年少,其主要原因是
A.1998年洪水水位没有1954年的高
B.新建设的许多防洪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C.1998年的降水时间比1954年的短
D.1954年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1998年要大得多
8.1998年的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1954年损失的十几倍,其原因是
A.1954年洪水到来前,政府组织军民对财产进行了及时转移
B.1954年洪水发生的时间比1998年稍晚,农田的农作物已经基本收割
C.1998年长江流域与1954年相比经济迅速发展,资产密度加大
D.1998年洪水主要淹没的是市,而1954年主要淹没的农村
9.关于1998年特大洪水发生的人为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①天气预报严重失误,没有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②近年来长江上游植被的破坏导致水
土流失严重,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③大量的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缩小,洪水调
控能力减弱 ④堤岸设计标准过低及工程质量不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读洞庭湖的变迁,回答 10~11 题。
10.下图中,与洞庭湖面积的变化最相符合的是 1,

12
11.1950~1958 年期间,洞庭湖面积迅速缩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 B.因为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
C.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 D.湖泊沼泽化速度加快
读田纳西河流域在美国本土的位置图,完成 12—14 题。

12.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热带湿润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上流程最长、流量最大的支流
B.田纳西河流域地形全为平原
C.田纳西河流域虽然降水少,但河床比降大,所以水能资源丰富
D.流域内有丰富的煤炭、铅锌等矿产
14.田纳西河流域的平原区,是美国农业带中的
A.乳畜带 B.小麦带
C.棉花带 D.畜牧和灌溉混合农业区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德国鲁尔区相继遇到了产品
滞销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20 世纪 60 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据
13
此并结合下图,判断 15~18 题。

15.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
A.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B.第三、第二、第一产业
C.第二、第三、第一产业 D.第三、第一、第二产业
16.鲁尔区形成于 19 世纪中叶,其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A.丰富的铁矿资源 B.丰富的煤炭资源
C.广阔的消费市场 D.便捷的水陆交通
17.“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的出现,主要原因不是:
A.能源消费从“煤炭时代”进入了“石油时代”,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明显下降
B.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区所产煤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
乏力
C.钢铁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的状况,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受到各国钢铁产品低价格
的冲击
D.鲁尔区铁矿资源主要来自法国西南部,运输成本不断提高
18.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鲁尔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A.旅游、商业、金融和保险业等“无烟经济”受到重视,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B.很多工厂变为农田,农业的地位不断提高
C.煤炭和钢铁企业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以增强对外竞争力
D.开发本国铁矿资源,减少进口铁矿石数量
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
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际间的流动。据此回答 19—21 题。
19.20 世纪 80 年代初,世界产业开始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这些产业一般为
A.技术密集型产业 B.资金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能源密集型产业
20.这些产业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这一特殊时期开始转移到我国,是因为我国
A.采取了有效的产业政策,进行了体制改革,改善了投资环境
B.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解放,大量涌向东南沿海地区
C.东南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D.东南沿海地区科技发达,法制健全
21.关于世界产业的转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4
① 最大的受益者是发达国家 ②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③这种产业转移也可

由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 ④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环境恶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读“我国某河流沿线地势剖面图”,结合上述材料,完成 22-23 题。

22.该河流可能是
A.京杭运河 B.黄河 C.长江 D.淮河
23.我国已利用该河道实施大规模调水工程,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
B.该工程不需动力调水,可以自流完成
C.该工程可调水量较为丰富,但水质较差
D.该工程实施过程中地形复杂,工程量很大
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 24—25 题。

24.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
B.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
C.对环境的影响经历了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的过程
D.这种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
25.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增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B.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人,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C.产业移出地区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
D.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
26.读“以某海湾为中心及周边地区轮廓”甲和乙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5
甲 乙
(1)写出甲、乙两地区相同的大宗农产品(经济作物)名称。并简述两地种植该农作物
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共同点和甲地区有利、乙地区不利的因素。

(2)分析乙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甲地区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崛起,请分析其原因。

(4)乙地区河口三角洲在开发和整治中,应如何协调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5)两海湾都是风暴潮的易发区。简析两海湾易发风暴潮的原因。

27.读“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图”,回答问题:

(1)关于“西气东输”工程沿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16
A.工程西北段所经地区,森林茂密,稻田连片
B.工程东南段所经地区,城市密度大,经济实力较强
C.图中①地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带,天然气资源较丰富
D.图中②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2)“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线路中,地形最复杂、施工最困难的是________线。中线经
过的气候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修建青藏铁路需要克服哪些不利的自然条件。

(4)从我国东、西部能源资源的分布和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为什么要建设“西电东送”工
程?

28.下图为欧洲某跨国公司在我国某地设立的分厂,其产品全部销往欧洲。根据图中提供的
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6 : 00 接到定

18 : 00 发货
第二天到货

(1)该企业生产的产品运输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分析选择该运输方式的主要原因。

(2)该地区吸引跨国公司的在此设厂的主要区位因素有那些?

(3)跨国公司分厂的设立,对该地区的工业从图中看产生了那些影响?试分析导致这
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29.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从因特网上搜集到的两则信息,分析回答。
资料一:东北曾是世界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区,是我国主要食用油的来源。自加入 WTO
17
后,2001 年江苏某榨油厂即进口美国大豆 1396 万吨,约相当于我国一年的大豆产量,同年
东北大豆却有七成积压在农村。
资料二:东北和美国进口大豆的产销成本调查
东北大豆 美国大豆
生产成本(元/千克) 1.6 0.8
运输(元/千克) 0.045 0.04
出油率(%) 17 20
加工成本(元/吨) 10+X X
其中 X 为美国每吨大豆的加工成本。
(1)2001 年江苏某榨油厂“舍近求远”从美国进口大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请你分析造成东北大豆生产成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3)该学习小组要将研究成果“东北大豆的出路”呈报给政府供决策参考。如果你是
小组成员,你会提出哪些建议?

参考答案
18
1.A 2.C 3.D 4.B 5 D 6 C 7.B 8.C 9.D 10.C 11.B 12.C 13.D 14.C
1.
15.B 16.B 17.D 18.A 19.C 20.A 21.C 22.A 23.C 24.A 25.B 1,
26.(1)棉花 相同点:两地的热量条件较好,光照充足,地形平坦。
不同点:
1.
甲地区水热条件更优越,灌溉条件良好,土壤肥沃;乙地区旱涝灾害和盐碱地较多。
(2)有利:矿产和海洋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科技力量雄厚,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
充足。 不利:水资源和能源缺乏。
(3)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富,平原
面积广阔;气候相对优越,空气新鲜,阳光明媚,适宜人们居住,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②
联邦政府的支持,同时通过国防工业的建设来刺激局部工业发展。③科技、教育发达,劳动
力素质高。
(4)防止土壤盐碱化,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合理发展沿海水产养殖业,保护湿地,防止
黄河断流等。
(5)甲图海区在夏秋季节形成飓风较多;乙图海区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大,风力强盛,易
形成风暴潮。
27.(1)B (2)西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温带季风气候区 (3)地势高峻,气候
严寒;气压低,缺氧;多冻土,多河川 (4)西部地区水能和煤炭资源丰富,经济比较
落后,电力大量过剩;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但资源不足,电力紧缺
28.(1)航空运输 产品的附加值高 (2)工业联系方便;工业基础好;劳动力质优
价廉;地租低
(3)工业出现集聚现象 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29.(1)东北大豆出油率低,价格高,加工成本高
(2)东北大豆生产科技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
(3)建立高油大豆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规模生产;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种,发展面向
市场的产品;机械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大豆产品的深加工,提
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1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