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2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草案)

壹、目標

一、引導學生認識重要的歷史知識。
二、培養學生具備蒐集資料,探討歷史問題,進而提升其歷史思維的能力。
三、幫助學生理解自己文化的根源,建立自我認同感。
四、透過認識世界重要的歷史發展,培養學生尊重與欣賞其他文化的開闊胸襟。
五、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以充實其生活內涵。

貳、核心能力

經由歷史教學,期望能培養學生具備下列核心能力:
一、表達歷史時序的能力
(一)能運用各種時間術語描述過去,並認識幾種主要的歷史分期方式。
(二)能認知過去與現在的不同,並建立過去與現在的關聯性。
二、理解歷史的能力
(一)能就一個歷史文本,掌握其內容與歷史意義。
(二)能設身處地瞭解一個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
(三)能從歷史脈絡中,理解相關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的不同重要性。
三、解釋歷史的能力
(一)能對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提出解釋。
(二)能對相關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的不同重要性提出評價。
(三)能分辨不同的歷史解釋,說明歷史解釋之所以不同的原因。
四、運用史料的能力
(一)能根據主題,進行史料蒐集的工作。
(二)能辨別史料作為解釋證據的適切性。
(三)能應用史料,藉以形成新的問題視野或撰寫自己的歷史敘述。

10
參、時間分配

高中一、二年級,每學期二學分,每週上課二節。一年級第一學期為臺灣史,第二學期為中
國史。二年級第一學期前半段為中國史,後半段為世界史,第二學期為世界史。

肆、教材綱要

編輯凡例說明:
1.本課綱中之「單元」、「主題」及「重點」,都必須涵括在教科書之中。「單元」、「主題」及「重
點」之標題,編者可以參考自行設計,不必援用。
2.課綱右欄中之「說明」,是針對該「單元」、「主題」及「重點」的解釋,提供相關使用者參考。
在「一綱多本」的理念下,應以「說明」欄中的知識為基礎;凡說明欄中提及的事項,務必於
教科書中交待。編者可依照各單元的順序,自行安排撰寫歷史脈絡。「說明」欄中如有條列式之
細目,不必逐條照列。

表1 高一第一學期:臺灣史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一、早期臺灣

(一)臺灣的史前 1.考古發掘與文 1-1 說明臺灣的地理環境和考古發掘所呈


文化與原住民 字記載 現的史前文化。
族 2.臺灣的原住民 2-1 介紹南島語族的概況;利用文字記
族 錄、人類學與歷史學的研究成果,簡
介原住民的分類、社會文化的特徵及
其對漢人的影響。有關臺、澎的文字
記錄始於三國東吳與隋代的相關爭
議,一併討論。
(二)國際競逐時 1.大航海時代 1-1 說明大航海時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
期 色、16 世紀中葉以後東亞情勢的變
化,漢人、日本人與臺灣原住民的接
觸,進而敘述荷、西及鄭芝龍時期臺
灣與世界體系的互動。
2-1 介紹荷、西統治下的措施及當時族群
2.荷西治臺
間的互動,如濱田彌兵衛事件、麻荳
事件、郭懷一事件、原住民文字的創
造。
(三)明鄭統治時 1.漢人政權的各 1-1 說明鄭成功從事反清復明運動以及攻
期 項措施 取臺灣的經過,進而敘述鄭氏三代統
治下的政經、社會及文化建樹。
2.涉外關係 2-1 說明鄭氏的對外關係,如與荷、英所
11
訂條約的內容,並述及其與清朝的談
判。
二、清朝統治時期

(一)政治經濟的 1.治臺政策與相 1-1 說明清代治臺的政策與措施,強調「開


發展 關措施 港」以前臺灣為「帝國邊陲」特色,
因而有限制人民渡臺、禁止攜眷、採
行班兵制,並劃定番界。
1-2 說明統治機構和行政區劃的調整及其
對原住民族社會的影響。
2-1 說明農商業的發展,農業方面敘述移
2.農商業的發展
民、土地開墾、水利建設、主要作物;
商業活動可分對大陸貿易與島內城鄉
交易,並述及手工業的狀況。
(二)社會文化的 1.族群關係 1-1 說明原住民、閩、客間的互動及性別
變遷 與人口問題。
1-2 敘述不同人群透過通婚、合夥、聯庄
而共存共榮;但亦有抗清事件、漢原
衝突、分類械鬥、幫會與盜匪問題發
生。
2.社會流動 2-1 以科舉、捐納、軍功、事業經營與社
會流動的關係,說明臺灣住民社會地
位的變動。
3.菁英文化與庶 3-1 臺灣社會的文化包括菁英與庶民文
民文化 化。菁英文化與生活受到中國傳統士
紳的影響,庶民文化深受原鄉影響,
但也摻合原住民因素和在地的新發
展。敘述紳民共有的生活內容、生命
禮俗、歲時節慶,以及民間宗教活動。
(三)對外關係與 1.外力的衝擊 1-1 說明外國人對臺灣通商、傳教與戰略
近代化 位置的興趣,19 世紀後期臺灣所受到
的外力衝擊,如鴉片戰爭、「羅妹號」
事件、「開港」通商、牡丹社事件、
中法戰爭等。
2-1 說明面對外力挑戰而由政府主導的近
2.清朝的因應
代化措施,如「開山撫番」、建省,
加強防衛等的因應;並述及開港所提
供的經濟機會與產業調整。
3.後期的政經社 3-1 敘述後期社會文化的變遷,並討論政
會與文化 經中心的北移,以及生態環境的改變。

12
三、日本統治時期
(一)殖民統治前 1.統治政策與臺 1-1 說明乙未之役後,日本人一方面採用
期 民反應 軍警壓制手段、實行六三法以穩固其
統治,另一方面則籠絡紳商、從事建
設爭取民心。殖民當局的「理蕃政策」
亦一併敘述。
1-2 說明日本的高壓與警察制度,引來不
少武裝抗日活動,如後壁林之役、噍
吧哖事件、霧社事件。
1-3 說明由武官總督到文官總督統治的變
化,及臺灣人由 1920 至 1930 年代上
半期的非武裝抗日運動。
2.基礎建設與經 2-1 說明日本殖民政府為爭取民心,方便
濟發展 統治並擴大殖民地的價值,而致力於
「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基礎建設
與經濟發展。基礎建設包括交通、水
利、電氣、金融、新式教育的推展;
經濟發展則討論農業改良、新式糖廠
的設立、林產與特產的開發;並討論
臺日間之商業往來及殖民統治的「近
代性」與「殖民性」問題。
(二)社會與文化 1.殖民地的社會 1-1 說明新型態本土知識菁英的形成,及
的變遷 與文化 其對社會的影響,如領導殖民地反抗
運動和鼓吹各種新思潮等;又臺日社
群關係、差別待遇、階層結構、習俗
改良、婦女地位之改變等,亦一併敘
述。
2.文學藝術的發
2-1 說明臺灣開始接受近代文學與藝術,

討論文學家、藝術家及其作品,介紹
新產生的創作歌謠、電影與傳統文化
的存續情況;簡述《臺灣青年》的創
刊、演變及連橫《臺灣通史》等的意
義。
(三)戰爭時期 1.皇民化政策與 1-1 敘述 1930 年代起,日本殖民政府所推
臺人的因應 動的南進、皇民化與工業化三大政
策。說明武官總督統治的恢復和日本
帝國「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並提
及臺灣人民對改姓氏、「國語」家庭
等皇民化政策的反應,與臺人在臺或
赴中國大陸的抗日運動。
2.太平洋戰爭與 2-1 說明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臺灣人民被
戰時體制 捲入戰爭的種種面相,包括軍事動
員、物資統制、社會動員、慰安婦等,
及戰爭後期盟軍轟炸臺灣的狀況。

13
四、中華民國時期:當代臺灣
(一)從戒嚴到解 1.接收臺灣與遷 1-1 說明中華民國接收臺灣、中央政府遷
嚴 臺 臺及臺灣國際地位確立的過程。
2.民主政治的道 2-1 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臺灣的
路 政治變遷,如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
長期戒嚴與民主發展。
3.國際關係的演 3-1 簡述中華民國政府從代表中國到外交
變 孤立的歷程,以及之後發展實質外交
的努力。並述及自 1979 年以來影響臺
灣海峽兩岸關係的重大事件及演變。
(二)經濟成長與 1.經濟的發展 1-1 說明戰後臺灣經濟發展的幾個階段,
挑戰 詳述政府政策、民間成就與國際因素
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2.社會與環保問 2-1 討論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與環保等
題 問題。
(三)社會變遷 1.社會型態的改 1-1 討論臺灣在人口、族群、家庭結構與
變 兩性關係等方面,歷經工業化、都市
化與國際化後的變遷。
2.解嚴前後生活 2-1 說明解嚴前後思想、言論、日常生活
形態的變化 的變化。
(四)文化發展 1.教育體制的變 1-1 說明學前教育、國民教育、中等教育、
遷 技職教育、師範教育、高等教育等的
2.多元文化的型 發展與變遷。
塑 2-1 從學術、文學、藝術等方面,說明臺
灣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及其多元發展。

14
表2 高一第二學期與高二第一學期前半段:中國史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一、先秦時代

(一)史前與夏商 1.史前時代的傳 1-1 簡介史前考古重要成果與文明成就,


周三代的傳承 說與考古 並舉例說明古籍記載的「傳說」與「考
古」及人類學的相互對應之處。特別
介紹夏朝的遺址,及其在中國歷史上
的地位。
2-1 說明殷商為中國信史的開始及其政
2.商至西周的文
體,並介紹文字、工藝、曆法的成就
明進程
和宗教之發展。
2-2 討論西周封建制度的內涵,及與宗
法、禮樂、井田制度的關係。西周人
文精神的展現與社會生活亦可提及。
(二)春秋戰國時 1.從封建到郡縣 1-1 說明春秋與戰國時期的分界,從「尊
代 王攘夷」到「強國兼併」的轉變;討
論戰國時期「七雄」的富國強兵策略
與中國走向大一統的趨勢,並說明列
國於封建體制崩壞之餘,各自建立中
央集權制,其中鄭國子產鑄刑書,是
中國域內第一部公佈的成文法,也象
徵國君中央集權的強化。
2.社會經濟的變 2-1 說明東周封建制度瓦解所造成的階級
遷與學術的百 流動,平民崛起。經濟部分可從農、
家爭鳴 工商業分別討論之:農業方面說明鐵
製農具的使用、牛耕技術的推廣、土
地私有制度的出現、重要的水利工程
興建等;工商業方面,介紹重要的手
工業、大商人的崛起、大城市的出現,
以及各國錢幣的使用等。
2-2 簡述「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及重要
學派,如儒、道、墨、法、陰陽、名
家等的思想主張。
二、秦漢至隋唐帝國

(一)秦漢統一王 1.政府規模與政 1-1 介紹始於秦的皇帝制度及其演變,此


朝的建立與發 治演變 處應說明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
展 「郡縣」制;「皇權與相權」及其運
作。漢代則應簡要說明武帝時,
「內」、
「外」朝形成的背景及其影響。
1-2 從秦到兩漢的政治演變,簡述秦速亡
的原因;西漢初期實行「郡國」制的
背景及其解決,新莽的興滅;東漢光
武帝的「表彰氣節」,後期的「黨錮」
之禍,以及黃巾之亂後的地方州郡割
據等。
2.對外關係 2-1 簡述自西周以來的「天下秩序」觀;
以匈奴、朝鮮、南越、「西南夷」為
重點,討論秦漢與周邊地區人民或政
權的關係;並略述「張騫通西域」之
15
後,中西絲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概況。
(二)秦漢學術教 1.學術教育 1-1 以「儒學」為中心,旁及其他學術,
育與社會文化 講述秦漢時代學術的發展。其中應簡
的發展 介秦末「焚書」對西漢初期儒學發展
的影響;西漢前期的黃老之學興衰始
末,武帝時儒學的官學化、旁及陰陽
五行之學、律令之學的發展,晚期經
學的「古、今」之爭;東漢時官學的
盛衰,民間經學的發展等。
2.社會文化 2-1 社會文化方面,在編戸齊民的社會
下,敘述西漢的「重農抑商」政策以
及地方豪強的發展;西漢武帝與新朝
的財稅政策;東漢時期的商業與土地
生產的關聯。禮俗部分,如過年、燈
節、端午、七夕、重陽等,許多重要
傳統節日起源於此時,可簡略介紹。
生活娛樂方面,如下棋、博弈亦可擇
要介紹。
(三)從分裂到帝 1.政局演變-從 1-1 敘述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士族政治的特
國的重建 魏晉到隋唐 色與性質的轉變,並提及士族的社會
生活。
1-2 說明隋唐盛世的形成背景及興衰的過
程,介紹此時期的重要制度,如隋唐
的三省六部制、科舉考試、府兵制的
演變等。
2.制度演變與經 2-1 說明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土地及
濟發展 賦稅制度的演變,如晉「占田令」;
北魏的「均田制」;唐的租庸調與兩
稅法,農業技術的進步,如水車的使
用。
(四)民族互動與 1.北方胡族與華 1-1 選取主要的北方胡族與南方土著族群
社會文化 南土著 略作介紹,南方土著必須介紹「蠻」
與山越等族群。
2.道教的形成與 2-1 介紹太平道(黃巾)、五斗米道(天
佛教的興盛 師道)以及江南士人道教。
2-2 介紹東晉以來佛教的發展,並可討論
南北朝末期至隋唐佛教「中國化」的
跡象。
3-1 介紹唐代的「天可汗體系」,特別著
3.隋唐的國際性
重唐帝國透過絲路與中亞、西亞的密
與東亞文化圈
切聯繫,以及唐帝國的外國人社群。
的形成
以唐代軍隊多胡人以及長安的國際色
彩為例,說明唐代的國際風貌。
3-2 說明隋唐文化對東亞的影響,討論東
亞文化圈的初步形成及其特色。

16
三、宋、元、明與盛清時期
(一)夷夏爭勝與 1.文治國家的建 1-1 說明宋代為矯正五代武人專擅、地方
政權形態 立 割據等流弊而強化君權,推行中央集
權、重文輕武、強榦弱枝等政策。
1-2 略述宋代優容士人與士大夫政治的形
成。
2-1 敘述遼、金、夏與元(蒙古)帝國等王朝
2.北亞民族的興
的迭興,及其與兩宋的競逐關係,應

說明宋朝企圖恢復漢唐聲威的對外政
策與策略,如「聯夷攻夷」、「歲幣
買和」等,及其與北方民族形成新的
外交關係。
2-2 說明遼、金、元的重要體制與政策,
如遼的二元統治、金的本位文化、元
的種族等級與行省制度。
2-3 說明滿清帝國的建立、統治策略與對
外擴張。
3.皇權的擴張 3-1 敘述明太祖廢宰相以後的中央政府體
制及其影響,並討論宦官專權與專制
皇權的關係。
3-2 說明明清時期以科舉取士及捐納制
度,有效選拔人才,以及八股文、文
字獄等亦產生桎梏思想的流弊。
(二)經濟的繁榮 1.農業發展與貨 1-1 說明宋代長期安定形成的農業生產力
與變遷 幣經濟 提高、人口增加與市場經濟的繁盛。
從部曲到佃戶的基層生產關係變化、
庶民地主的增加、貨幣經濟的發展與
紙幣的出現,揭示宋、元經濟的新局
面。
1-2 說明此一時期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
以及江南經濟的持續發展。
1-3 敘述晚明以來耕地與人口的變化。
2.工商業興盛 2-1 相對於此一時期世界其他地區,中國
處在經濟較發達的情勢中,說明明代
中葉以迄清朝前期,工商及貿易發展
與專業市鎮興起的狀況。介紹宋元至
盛清的若干大城市、重要市鎮及商幫
行會的組織,與商人地位的明顯提升。

17
(三)學術文化的 1.科舉、士紳與 1-1 宋代透過擴大實施科舉考試,形成有
演進與社會新 學術思想 異於中古士族的新士人階層,逐漸演
貌 變成明清士紳的基礎,並說明士人在
地方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和重要性。
1-2 略述宋明理學的形成、要旨及演變。
1-3 略述清初經世之學與乾嘉考據之學的
形成背景及要旨。
2.宗族組織的形 2-1 略述宋元以降,宗族以儒家禮教規範
成與發展 為基礎的發展,如祭祖、建祠堂、修
族譜、設立宗族公產等事項,並說明
此現象先由士大夫提倡,在士人階層
中發展,最後流行到民間。
3.民間社會與庶 3-1 說明此一時期民間生活,如節慶、藝
民文化 文活動、戲劇等的內容及其社會文化
意義。
3-2 說明此一時期的重要民間信仰與宗
教。
4-1 敘述宋代以後海上貿易的興盛,以及
4.海洋發展
明代從鄭和遠航到實施海禁的轉折,
並提示朝貢貿易的概念及相關現象。
4-2 敘述華商貿易網絡的形成與白銀流通
在近代初期世界體系中的重要性。
4-3 說明新航路發現後,明末清初中西早
期接觸與西學輸入的概要及其中斷的
原因與影響。
四、晚清之變局

(一)帝國的衰微 1.外患頻至 1-1 概述清朝自嘉道年間之走向衰微,此


與西力衝擊 後外患、內亂接踵而來。
1-2 敘述鴉片戰爭、英法聯軍與俄國侵
略。其後則為中日甲午戰爭、瓜分危
機、門戶開放政策、八國聯軍。
2-1 敘述太平天國之亂、捻亂、回變的背
2.內亂迭起
景、經過及影響。因平亂有功導致地
方勢力漸起,漢人地位提升,士紳更
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
(二)改革、革命與 1.改革與革命的 1-1 敘述西學的引介與傳統學術的重新反
中華民國的建 消長 省;西方生活方式,如食衣住行育樂
立 與宗教等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
1-2 敘述自強運動的「器物」、戊戌變法
的「制度」、庚子後新政與立憲運動
的「政體」等先後改革。
2-1 敘述孫中山倡導的革命運動、「庚子
2.辛亥革命
拳亂」後革命勢力的擴大,以及帝制
的覆滅;並論及改革派官紳對辛亥革
命之影響。

18
五、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
(一)中華民國的 1.民國的建立與 1-1 說明辛亥革命何以成功、民國臨時政
創建與政權分 臨時約法 府的成立和臨時約法的頒布及爾後所
裂 遭遇的挫折,並介紹二次革命、護法
戰爭及南北分裂情況。
2.政權統一前的 2-1 說明與俄國、日本及英國等列強的關
中外關係 係,以及巴黎和會引發的五四運動。
(二)統一建國與 1.國家的統一與 1-1 說明北伐統一的過程,統一後國民政
抗戰 建設 府在財政、經濟、交通、軍事、教育
與學術各方面的努力,以及因抗日戰
爭爆發所造成的建設中斷。
2.抗日戰爭及動 2-1 說明日本侵華的經過及暴行;中華民
亂下的經濟與 國從獨立作戰到與同盟國並肩作戰;
民生 國民政府在外交上的成果,如廢除不
平等條約、參與聯合國的建立;並概
述此時期的其他國際關係。說明戰時
的人民生活與人員遷徙的影響,及政
府喪失精華地區資源卻面臨戰爭支出
擴大的挑戰等。
(三)戰後復員與 1.國家復員的困 1-1 說明抗戰勝利後財政困窘、接收弊
國共內戰 難 端、東北問題及中共勢力的擴大。
2.制憲、行憲與 2-1 說明政府制憲與行憲的背景與經過,
國共決裂 國共決裂的原因及國共內戰的結果。
(四)清末至 1949 1.社會與文化的 1-1 說明受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興起、新
年的社會經 變遷 文化運動及其影響;財稅結構的改
濟與文化 變,工商業者及婦女地位的提高。
2.農村困乏與惡 2-1 說明清末民初雖有新式工商業和城市
性通貨膨脹 興起,但廣大的農村因天災人禍而陷
入困境。政府因抗戰軍興,以增加發
行貨幣來支應財政所需,造成物價不
斷上漲,終致財政崩潰。

19
六、當代中國與臺海兩岸關係
(一)毛澤東黨國 1.中央集權黨國 1-1 中華民國播遷來台後之歷史已在高一
體制的建立和 體制的建立 上有所敘述,此處不再重覆。說明中
發展 共占領中國大陸,奉行主張階級鬥爭
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建立黨領導一切
的國家體制,高度中央集權,黨國體
制紮根邊疆和深入社會基層。
2-1 說明中共建國以後,以群眾動員方式
2.從混合經濟階
首先消滅地主、官僚資產和買辦資產
段(1949-1955)
等「階級」(土地革命和鎮壓反革命運
到單一計畫經
動),接著整治民族資產和小資產「階
濟階段
級」(五反運動),擴大經濟中的國家
(1956-1978)
部門。鼓吹向蘇聯學習,開始知識分
子的思想改造。進行反帝國主義動
員,並參加韓戰,提高國家聲望,同
時利用蘇聯援助全面現代化中國軍
隊,建立基礎國防工業。
2-2 敘述中共消滅和改造私有經濟部門,
全面向社會主義計畫經濟邁進。一方
面透過「統購統銷」和「農業合作化」 ,
控制農業資源,另一方面以群眾動員
方式鼓勵農業自力更生,並號召大躍
進,企圖創造農業生產奇蹟。在社會
主義建設口號下,城鄉分別發展,經
由戶口和配給制度的制訂,形成城鄉
隔離的二元社會結構。
3-1 敘述毛澤東在三年大饑饉(1959-1961)
3.文化大革命
後,清理農村基層組織,接著又推行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改造整個官僚體系上
層,以求永遠確保社會主義體制,反
而帶來體制癱瘓、政治迫害、經濟停
滯和教育倒退的嚴重後果。
4.人口成長的壓 4-1 說明農民生活的改善、公共衛生的推
力 廣、「人多好辦事」的理念,以及採
用勞力密集式的農業發展策略,帶來
史無前例的人口快速成長,儘管大躍
進中餓死數千萬人,人口壓力仍迫使
中共採取強制節育政策。

20
(二)鄧小平格局 1.告別馬克思主 1-1 敘述鄧小平恢復私有經濟部門,讓中
下的政治經濟 義的階級革命 國參與以資本主義國家為主的世界經
發展 濟體系。同時,透過對中共建政以來
大量政治鬥爭案件的平反及對文化大
革命的全面否定,告別毛澤東的階級
革命。鄧小平強調經濟上向資本主義
學習,政治上雖有「四個堅持」,但
實際已明顯背離毛澤東政策。
2.六四天安門事 2-1 敘述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開展,大部
件及其後的快 分人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經濟快速
速經濟發展 發展,崛起為龐大的經濟體。惟其內
部也有嚴重隱憂,例如官僚濫權、貪
污腐敗、貧富差距以及民族矛盾。六
四天安門事件暴露政治體制和經濟體
制間的矛盾。事件結束後,中共強調
政治穩定重於一切,全力吸引台資、
僑資和外資,以出口貿易的策略帶動
經濟發展。
(三)中共外交政 1.毛澤東時代的 1-1 說明中共在冷戰時期的外交政策,包
策和海峽兩岸 外交政策與兩 括以下三個面向:(1)從向蘇聯「一邊
關係的演變 岸關係 倒」到中蘇分裂(1950-1962),(2)從「打
倒美國帝國主義」到以美制蘇
(1950-1976),(3)從萬隆會議和平五原
則到向第三世界國家輸出革命
(1955-1976)。在兩岸對峙的關係上,
中華民國揭櫫反攻大陸旗幟,漢「賊」
不兩立,打倒「朱(德)毛(澤東)匪幫」;
中共高喊武力解放臺灣口號,與「蔣
匪蔣幫」誓不兩立,曾侵犯外島並不
斷以武力威脅臺灣。
2.鄧小平時代的 2-1 敘述中華民國先後開放中國大陸探親
外交政策與兩 和旅遊,但維持兩岸對峙情勢,甚至
岸關係 向昇高對抗發展。天安門事件後,大
量台資進入中國大陸,成為推動其經
濟發展的重要力量。1979 年以後,中
共一面宣稱放棄武力解放臺灣,一面
以經濟手段爭取兩岸和平統一,兩岸
經濟來往漸趨密切,但政治方面依舊
涇渭分明。
中國史授課時間配置說明:授課 1.5 學期,共計 24 週,各單元授課時間配置如下:
(一)第一單元「先秦時代」 :3 週。
(二)第二單元「秦漢至隋唐帝國」 :5 週
(三)第三單元「宋元明與盛清時期」:6 週
(四)第四單元「晚清之變局」:2 週
(五)第五單元「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 :4 週
(六)第六單元「當代中國與臺海兩岸關係」 :4 週

21
表3 高二第一學期後半段與第二學期:世界史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一、文明的興起與交會

(一)亞非古文明 1.兩河流域、埃及 1-1 簡介上古時期兩河流域文明的興起。


的興起 與印度的古文 1-2 簡介埃及、印度等文明的誕生與發
明 展,並說明世界文明興起的動力與要
素。
(二)歐洲的古典 1.希臘與希臘化 1-1 簡述希臘城邦政治的發展、亞歷山大
文明 的文明 帝國及希臘化時代的發展。
2.羅馬共和與帝 2-1 簡介羅馬從共和到帝國的政治發展與
國的發展 社會、經濟概況,並略述猶太教與早
期基督教的發展。
2-2 說明希臘、羅馬文明的成就及其在西
方文明中的重要性。
(三)印度與伊斯 1.印度王朝的發 1-1 簡述孔雀、貴霜、笈多王朝的發展與
蘭文明 展及對東南亞 宗教傳播,以及印度文明對東南亞的
的影響 影響。
2.伊斯蘭世界的 2-1 介紹穆罕默德與伊斯蘭教的創建以及
興起與發展 早期伊斯蘭帝國的擴張。
2-2 說明伊斯蘭文明與其周邊地區交會的
情形,包含和印度、東南亞的經貿與
文化交流,以及在西班牙奧瑪雅王朝
的盛況。
(四)中古歐洲與 1.拜占庭帝國的 1-1 簡述拜占庭帝國的發展概況、希臘正
歐亞交會 興盛與影響 教的特色與傳播,及其在東歐之重要
地位。
2.歐洲的封建社 2-1 說明歐洲封建制度的形成、莊園經濟
會 的特色、及基督教會的重要性。
3.歐亞文明的交 3-1 說明十字軍東征及其帶來東西方文明
會 的接觸,並促進歐洲商業城市、大學
興起等的變遷。
3-2 介紹蒙古西征促成伊斯蘭世界的政治
重組,並說明其對歐亞文化交流的影
響,包括中國重要發明的西傳。
二、近代世界的轉變

(一)伊斯蘭世界 1.鄂圖曼土耳其 1-1 說明鄂圖曼帝國在此時期的發展,介


的擴張 帝國的擴張 紹蘇丹穆梅特二世消滅東羅馬帝國
與蘇里曼一世在位時期的重要事蹟。
2.印度蒙兀兒帝 2-1 介紹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兀兒帝國在印
國的建立 度的重要發展。
(二)歐洲民族王 1.文藝復興與百 1-1 簡述文藝復興,並說明其對歐洲民族
國的崛起 年戰爭的影響 王國形成的影響。
1-2 說明百年戰爭及之後民族王國的建立
與對外發展,如英國、法國、西班牙
等國的興起。
2.宗教改革及其 2-1 介紹宗教改革及教會的多元發展,並
影響 說明宗教戰爭對民族王國形成的影
響。

22
(三)近代歐洲的 1.歐洲人的海外 1-1 說明歐洲人十五世紀以來的航海活動
海外探險與 探險與全球貿 與重商主義的發展,及其以遠洋貿易
影響 易的萌芽 方式進入非洲、亞洲、美洲等地,建
立起世界體系的貿易網絡。
2.新舊大陸的接 2-1 扼要介紹大航海時代新舊大陸接觸後
觸與美洲文明 物產的交流,以及中美洲的馬雅文
的浩劫 明、阿茲特克帝國、南美洲的印加帝
國,與他們在歐洲人入侵後面臨的劫
難。
(四)歐洲政體與 1.歐洲政體的變 1-1 說明此時歐洲的君主專制,如法國路
思想的變化 化 易十四、俄國彼得大帝,以及英國的
君主立憲。
2.科學革命與啟 2-1 說明歐洲科學革命、啟蒙運動及其與
蒙運動的影響 現代性的關係,並闡述受啟蒙思想影
響的開明專制政治,如普、俄、奧等
國改革的特色。
三、歐美國家的遽變

(一)美國獨立與 1.美國獨立革命 1-1 說明北美殖民地人民追求獨立的經


法國大革命 與建國 過、建國後的制憲運動及其意義。
2.法國大革命與 2-1 說明法國大革命之原因、經過及影
拿破崙帝國的 響,敘述從君主立憲、共和政治到拿
興亡 破崙帝國的出現,並解釋法國大革命
為何是近代世界歷史上重要的轉捩
點。
(二)工業革命 1.工業革命的背 1-1 介紹工業革命發生的背景及其初期拓
景與傳佈 展。
2.發展與影響 2-1 說明工業革命初期對西方社會各層面
的影響,包含中產階級的成長,童
工、貧富不均、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
出現及相關的社會改革。
(三)維也納會議 1.政治思潮的對 1-1 說明維也納會議後,自由與保守思潮
後的歐洲政 立 的對立影響歐陸政局的動盪。
局 2.政局演變 2-1 介紹英國政治的改革及法國政治體制
的變遷。
(四)民族國家的 1.19 世紀美洲的 1-1 簡介中南美洲的獨立運動。
潮流 發展 1-2 介紹美國西部開拓、南北戰爭、戰後
重建。
2.歐洲民族主義 2-1 說明法國大革命以來歐洲民族主義的
的擴展 發展,並介紹德、義建立民族國家的
過程,及其對歐洲和世界的影響。

23
四、資本主義國家的擴張
(一)新帝國主義 1.資本主義與新 1-1 說明歐美國家在 19 世紀後期挾著工業
的形成 帝國主義的關 資本、技術及軍事的優勢,加上商業
係 與傳教的動機,積極向非西方世界擴
張而形成的新帝國主義。
1-2 說明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及其帝國主
義的形成與發展。
(二)新帝國主義 1.在印度與東亞 1-1 說明英國及其他國家在印度的殖民統
國家的競逐 地區的競逐 治。
1-2 介紹歐美諸國與日本在東亞地區,如
中南半島、南洋群島、琉球、臺灣、
朝鮮、菲律賓等的殖民情況及各地的
回應。
1-3 說明英國「白澳政策」的實施與演變。
2.對非洲地區的
2-1 介紹歐洲勢力進入非洲後的巨大變
瓜分
化,與環大西洋的奴隸貿易對美洲與
非洲的影響。說明柏林會議後,歐洲
列強加速瓜分非洲,並述及當地人民
和帝國主義者間的關係。
五、兩次世界大戰

(一)第一次世界 1.由競爭到戰爭 1-1 說明戰爭的背景,敘述戰前國際間的


大戰與國際 各種競爭與國際關係中聯盟體系的
變局 運作;歐陸各國之宗教、族群政策與
殖民地經濟利益衝突的尖銳化。
1-2 說明一次大戰的特質,如集團的對
峙、武器的精進、持久戰、總體戰、
人口死亡數等,並強調美國的參戰對
戰局的影響。
2.俄國革命與共 2-1 說明俄國 1917 年的兩次革命、內戰與
產政權的建立 共產黨建立極權統治。
2-2 說明史達林時代的「五年計畫經濟」
政策,一面贏得不少國際人士稱讚,
影響左派思潮高漲;同時因農業集體
化與政治「大整肅」,而犧牲了許多
人民的自由和生命。
(二)第二次世界 1.戰間期的國際 1-1 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局勢,
大戰 局勢 如巴黎和會的影響、義大利法西斯、
德國納粹政權及日本軍國主義的興
起。扼要介紹國聯的成立及其重要活
動、美國孤立主義、經濟大恐慌與羅
斯福新政。
1-2 說明綏靖主義及歐洲政局的發展。
2.戰爭始末
2-1 簡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過程、結
果及開羅、雅爾達等重要國際高峰會
議。

24
六、從兩元對立到多元世界
(一)冷戰的形成 1.戰後復原 1-1 介紹聯合國的成立與意義。
與發展 2.美蘇對峙 2-1 說明戰後美蘇的對峙,如杜魯門主義
及圍堵政策、馬歇爾計畫與經濟互助
委員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公
約組織的出現,以及爾後雙方在軍
備、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競爭。
3-1 說明冷戰期間的韓戰、越戰等戰爭以
3.冷戰下的東亞
及亞洲局勢的轉變。
局勢
(二)世界各地的 1-1 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紛紛
1.印度的獨立與
反殖民運動 發展
追求國家獨立的原因。
1-2 介紹甘地的不合作運動、印度與巴基
斯坦獨立建國與印巴之間的衝突。
2.中東的變局 2-1 說明以色列建國、以阿衝突及阿拉伯
國家之間的矛盾。
3.非洲與拉丁美 3-1 說明非洲各地在 1950 年代至 70 年
洲的獨立運動 代,獨立建國的概況與面臨的問題。
3-2 介紹 1959 年古巴革命及其日後親蘇的
影響,並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拉
丁美洲與美國的關係。
4.第三世界的覺 4-1 介紹萬隆會議、東南亞國協組織、非
醒 洲團結組織及「南北對抗」,並簡述
各地追求民主或獨立的過程。
(三)歐美社會的 1.歐美國家的學 1-1 簡介 1960 年代美國的反戰運動、民權
反思 運與民運 運動、及法國的學生運動,並說明
1980 年代歐美政經政策的轉向。
2.勞工、婦女與環 2-1 簡介歐美的勞工、婦女與環境保護運
保運動 動
的發展及其成果。
(四)1990 年以後 1.蘇聯解體與歐 1-1 敘述後冷戰時期的世界大事,如蘇聯
的世界新局 亞情勢的轉變 解體、歐盟成立及亞洲的新形勢。
1-2 說明中東問題、波斯灣戰爭、911 事
件與美國的「反恐政策」等。
2.人類生活的新 2-1 說明網路時代的來臨、大眾日常生活
貌與挑戰 與文化的變遷、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衝
突、生態危機與綠色革命。
一、世界史課綱編輯內容說明:
(一)第一單元主要闡述西元 14 世紀以前世界重要的史實。因中上古時期的授課時間
較少,古文明以概述的方式介紹,中世紀則以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拜占庭與
西歐的發展、歐亞文明的交會等主要文明的發展與交流扼要說明之。其它重要的
文化發展在高三文化史中介紹。
(二)第二單元主要闡述西元 14-18 世紀世界重要的歷史。以伊斯蘭世界的擴張以及歐
洲近代歷史的重要變化為內容說明之。
(三)第三、四單元主要闡述西元 18,19 世紀歐美國家在政治、經濟與社會等方面快
速改變所形成的優勢,促使他們向外擴張,發展出新帝國主義,及其在美洲、非
25
洲、亞洲的拓展和對各地的影響。
(四)第五、六單元在介紹西元 20 世紀的世界歷史。以兩次世界大戰、從兩元對立到
多元世界等單元說明之。
(五)教師可依教學實際情況自行調配進度。
二、世界史授課時間配置說明:授課 1.5 學期,共計 24 週,各單元授課時間配置如下:
(一)第一單元「文明的興起與交會」:4 週
(二)第二單元「近代世界的轉變」:4 週
(三)第三單元「歐美國家的遽變」:4 週
(四)第四單元「資本主義國家的擴張」:3 週
(五)第五單元「兩次世界大戰」:4 週
(六)第六單元「從兩元對立到多元世界」:5 週

伍、實施方法

一、教材編選

(一) 高中一年級第一學期為臺灣史,第二學期為中國史。二年級第一學期前半段為中國史,後
半段為世界史,第二學期為世界史。學生進入高中,學習歷史的態度與方法應與國中時期
有所不同;高中學生應該比國中學生更加強「理解過去」
,培養歷史科的「核心能力」為主。
台灣史正是高一學生最為熟悉的歷史知識內容,最容易引導學生藉由史料運用、歷史理解
與歷史解釋的討論,達到教學目標。學生經由高一上學期的練習,可以將學習方法運用於
今日臺灣傳統文化來源的中國史,以及與我們目前情況息息相關的世界史等課程上。教科
書的編者應該對於基本架構有所了解。
(二) 高一、高二之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都採略古詳今之原則。各冊以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之整體史為教學內容。臺灣史之主題在於讓學生從自己成長的地方培養自主的歷史思
維。中國史的主題在於讓學生瞭解中國的歷史傳承以及近代史上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編寫
教科書時,應參考國中歷史教材,如果內容重複時,高中課本應簡略說明即可。世界史的
教材,應從全球的視野呈現一套世界史架構,不宜將東西世界的歷史寫成完全孤立的章節。
(三) 教材應能反映當今歷史學界的研究成果。
(四) 內容大綱中之單元、主題、重點與說明為教材編撰之依據。單元、主題之標題,編寫者可
以自行設計,不必援用。
(五) 文字敘述應力求流暢易讀。所附文字資料,若嫌艱深,可加以改寫。地圖、圖片、表格等
各種資料,應與課文內容相配合。
(六) 編寫教材內容,應考慮到實際講授以及各種教法運用所需時間,而做適當安排。
(七) 教材所用年代以西元為主,重要年代下附注相關紀元。
26
(八) 外國人、地、物譯名,以部頒統一譯名為準;無統一譯名者,以最適當、最通行者為準,
並於初現時附注英(外)文原名。
(九) 教師手冊應配合教科書,提供補充資料與相關文獻等,並配合教學目標、核心能力設計適
當教學活動,以利教師教學參考之用。教師手冊應與教科書同時出版,以利於教學活動的
順利進行。

二、教學方法

(一) 教學時需考量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起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經驗(包括誤解、成見、特定
立場、生長背景等)
,預先擬定適切之教學計畫,提供適當之教材,並根據教學實際狀況修
正、調整。不同學生彼此的能力差距甚大,應提供學生個別表達、陳述的機會以瞭解學生,
以有利於教學目標與核心能力的達成。
(二) 綱要內容與核心能力相輔相成,綱要內容是理解過去的基礎與材料,核心能力是學生理解
過去的方法與歷程,學生能力必須透過內容方可落實,教師需時時檢驗教學是否能將能力
落實於內容之中。
(三) 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注意引導學生,了解學習歷史必須要理解過去。核心能力中「理解歷史
的能力」是其他三個部分的基礎。學生理解歷史首先得建立時間架構,所以需要「表達歷
史時序的能力」;理解歷史所形成的觀點、說法是一種「解釋歷史的能力」;理解過去所採
取的方法則需「運用史料的能力」
。這四個部分環環相扣,而以「理解歷史的能力」為依歸。
(四) 教師教學應避免單一歷史人物、事件、年代的學習;宜注意事件與事件之間的聯繫、事件
前因後果的分析、歷史人物及其時空脈絡的結合,才能有助於展開有意義的學習,以發展
學生的核心能力。
(五) 歷史教學的內容不應侷限於教科書,應以課程綱要所提示的目標、內容、核心能力為依據,
靈活運用講述、課堂討論、角色扮演、參觀訪問、閱讀史料、心得撰寫等各種教學方法,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之精神。其中,課堂教學除講述法外,宜營造具啟發性之學習環境,適
時搭配發問與討論等教學活動,協助學生發展核心能力,並引導學生嘗試從不同的史料探
究問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六) 小組討論法是發展學生核心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師應就教學單元設計適當的「歷史問題」

由學生分組(三至五人一組,以三人一組最佳)討論並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與同
組成員交換意見,使學生在討論中逐漸檢驗、澄清與修正看法。
(七) 教師教學時,應充分運用各種視聽媒體、網路資訊,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教學
的效果。視聽媒體、網路資訊是教學的方法而非目的,運用時應注意落實教學目標與核心
能力的培養。
27
三、教學評量

(一) 教學評量應包括總結式、形成式與診斷式評量,以瞭解學生的行為起點、學習過程、學習
成果、學習態度和個別進步情形。
(二) 教學評量除瞭解學生學習成果外,應配合教學目標、核心能力、教材綱要內容之要求,考
量學生之認知與語文能力,選用適當的評量方式,以瞭解學生學習成就或學習困難,作為
改進教學、提升教學成效的依據。
(三) 教學評量應採多元化的方式,除定期紙筆測驗外,可包括課堂的發問與討論、撰寫心得報
告、專題報告、口頭報告、分組討論、辯論比賽、角色扮演等。此外,亦可採取檔案評量
的方式,將學生之各項學習活動表現詳加紀錄,並將相關作品整理成個人檔案,作為評量
之參考。

四、教學資源

為提升教學品質與教學效果,應成立歷史科專科教室,其教學之軟、硬體設備宜包含下列
各項:
(一)歷史掛圖:如疆域圖、地方行政區劃圖、政權沿革圖等相關掛圖。
(二)重大歷史事件演進歷程表。
(三)古代器物、遺址、傳統建築、都城及其他重要文物之模型。
(四)歷史教學的幻燈片、投影片、錄影帶、影音光碟、電腦軟體等。
(五)視聽教學設備:幻燈機、單槍投影機、電視機、音響、電腦等。
(六)參考文獻、書籍、人物畫像影本、歷代碑帖拓片、名畫影本及與教材相關之照片等。

五、教學相關配合事項:

(一) 引導學生善用學校設備、圖書館與網路資源,以蒐集相關資料與史學新知,進而活用歷史
知識,探究歷史問題,在潛移默化中增進歷史思維能力。
(二) 應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使教學資訊化、活潑化與多元化,以提升歷史教學效果。
(三) 師生可嘗試共同建置歷史教學網站,內容可包含授課綱要、補充教材、重要試題分析及意
見交流,提供師生互動、多元的教學環境。

28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草案)

壹、目標

一、培養學生認識世界各重要文化的內涵,進而養成思考、分析、比較、論證、評價等方面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從今日臺灣看世界文化演變的重大問題及現象,進而養成重視本土、尊重多元、關懷
弱勢文化的胸襟。
三、培養學生從文化省思與傳承的角度,關懷世界重要文化的發展,以形成寬闊的世界文化視野。

貳、核心能力

經由歷史教學,期望能培養學生具備下列核心能力:
一、表達歷史時序的能力
(一)能運用各種時間術語描述過去,並認識幾種主要的歷史分期方式。
(二)能認知過去與現在的不同,並建立過去與現在的關聯性。
二、理解歷史的能力
(一)能就一個歷史文本,掌握其內容與歷史意義。
(二)能設身處地瞭解一個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
(三)能從歷史脈絡中,理解相關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的不同重要性。
三、解釋歷史的能力
(一)能對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提出解釋。
(二)能對相關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的不同重要性提出評價。
(三)能分辨不同的歷史解釋,說明歷史解釋之所以不同的原因。
四、運用史料的能力
(一)能根據主題,進行史料蒐集的工作。
(二)能辨別史料作為解釋證據的適切性。
(三)能應用史料,藉以形成新的問題視野或撰寫自己的歷史敘述。

29
參、時間分配

高中三年級選修課程,每學期三學分,每週授課三節。第一學期為東亞文化圈、印度及伊斯
蘭文化,第二學期為歐洲文化圈、非洲及中、南美洲文化。

肆、教材綱要

一、編輯凡例說明:
、「主題」及「重點」,都必須涵括在教科書之中。「單元」、「主題」及
(一)本課綱中之「單元」
「重點」之標題,編者可以參考自行設計,不必援用。
,是針對該「單元」
(二)課綱右欄中之「說明」 、「主題」及「重點」的解釋,提供相關使用者參
考。在「一綱多本」的理念下,應以「說明」欄中的知識為基礎;凡說明欄中提及的事項,
務必於教科書中交待。編者可依照各單元的順序,自行安排撰寫歷史脈絡。「說明」欄中如
有條列式之細目,不必逐條照列。
二、教材內容配置說明:
(一)高三上學期教授「世界文化史」上冊,內容包含表 1「東亞文化圈」、表 2「印度文化」與
表 3「伊斯蘭文化」。其中的「東亞文化圈」包含中國、日本、韓國與東南亞諸國。
(二)高三下學期教授「世界文化史」下冊,內容包含表 4「歐洲文化圈」、表 5「非洲文化」與
表 6「中、南美洲文化」。

表1 東亞文化圈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一)文明起源與發 1.地理環境與文 1-1 敘述華夏文明誕生的環境因素,著重
展 明之演進 說明與世界其他大河文明的發展有
一 所不同。
、 1-2 說明史前農業文明的演進和興衰過
華 程。
夏 2-1 說明夏商文化的多方淵源,如其銅
文 2.夏商文化
器、陶器、玉器、冶金術、馬車、
明 農作物與中原龍山文化、歐亞草原
的 文化、東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東
誕 南的良渚文化等之關係。並以湖北
生 、江西等地發現的商城來說明商文
化的擴張。
3.華夏核心的形 3-1 敘述中原之外的古文明,如廣漢三星
成 堆文化、北方青銅器文化、楚文化、
30
滇文化等之興衰。
3-2 說明周人的物質文明、天下觀及禮樂
之治。
3-3 說明東周時期華夏意識的凝聚過程,
如諸侯國的禦「戎」、驅「戎」及建
長城以隔絕北方戎狄,與「黃帝」始
祖傳說的流播。
3-4 從甲骨文、金文到具多元變化的戰國
文字,至秦朝統一的文字來敘述中
國文字的發展,並說明文字對形塑
中國文化特色的影響。
3-5 說明在華夏認同及核心文化形成後,
在華夏領域內及其周邊仍存在著多
種文化。
(二)學術思想 1.從王官學到百 1-1 敘述早期王官學及其流入民間的過
家言 程。
2.孔子與儒家 2-1 敘述孔子的生平與重要思想。
2-2 敘述儒家的出現以及孟子、荀子等人
的思想內涵。
3.其他思想 3-1 敘述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
家的思想內涵。
二 (一)學術思想與宗 1.學術思想 1-1 敘述漢初黃老思想的源流與發展。
、 教 1-2 敘述漢武帝之獨尊儒術及漢代的儒
秦 法關係。
漢 1-3 敘述陰陽五行觀念與漢代思想的關
至 係。
隋 1-4 略述魏晉玄學的內涵與發展。
唐 2.佛教與道教 2-1 敘述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教義、派
的 別與佛教的中國化。
文 2-2 敘述佛教對中國社會、文藝、建築的
明 影響。
開 2-3 說明道教之淵源及演變。
展 2-4 討論道教的生死、問卜、畫符、念咒、
神仙、醫療、養生等觀念對大眾生活
的影響。
2-5 簡述佛、道傳入東亞諸國。
(二)文化發展與中 1.科技的發展 1-1 簡介秦漢至隋唐科技發展的時代背
外交流 景與主要項目,如醫學、天文、數學、
造紙、農耕技術、礦冶等。
2-1 以秦陵、馬王堆、武梁祠等之出土文
2.藝文發展 物,說明文學、繪畫、書法及休閒活
動之狀況。
3-1 介紹此時期西北陸路、東南海路交通
3.文化傳播與交
所帶來的文化交流、意義與影響,如

農作物、佛教造型藝術的演變、新羅
的唐化等。周邊文化對中原文化的影
響亦一併述及。
31
(一)學術思想與文 1.儒學復興與理 1-1 略述唐宋變革的社會、經濟及文化基
化 學的形成 礎。
1-2 敘述唐代後期儒學的復興到宋代理
學的形成與發展。
2-1 說明唐詩、宋詞、庶民文學、繪畫、
三 2.文學與藝術 書法與戲曲的興起與表現。

唐 (二)社會生活 1.家族與倫理 1-1 敘述家族倫理觀念的演變,可以稱謂
末 、婚喪與「法律儒家化」等來加以說
至 明。
宋 1-2 介紹婦女生活內容與地位的演變。
代 2-1 敘述過年、清明、端午等節慶活動與
2.節慶娛樂與文
的 民間娛樂,如遊戲、雜技、戲劇、奕
化交流
文 棋、博戲等。
明 2-2 略述契丹、西夏、女真等民族與中原
新 的文化互動。
貌 (三)科技與物質文 1.科技發展的背 1-1 從自然觀、教育、政治、經濟、制度
明的發展 景 等方面,討論科技發展的背景。
2.科技發明與醫 2-1 敘述數學、天文學、農學的成就以及
學發展 印刷術、火藥、羅盤等重要發明。
2-2 簡述唐宋醫學的發展及其影響,與醫
療制度的概要。
四 (一)元明的文化與 1.海上交通與文 1-1 敘述宋元明的海上絲綢之路、西南的
、 交流 化 茶馬古道、鄭和的遠航及其影響。
元 2.元明的儒學發 2-1 敘述元朝對儒學的影響及明代心學
明 展 的發展。
清 (二)近世亞洲的國 1.朝鮮 1-1 簡述朝鮮在李朝建立前的文化發展
時 家與文化 及李朝的文化政策。
期 1-2 敘述李朝的科舉制度與儒學教育,及
的 其對士大夫階層和民眾生活的影響。
東 1-3 簡述李朝文學與建築的特色以及佛
亞 教對人民日常生活的影響。
文 2.日本 2-1 追溯敘述天皇制度的起源與大化革
明 新。
2-2 敘述幕府制度與武家政治的建立與
發展,以及日本文化的重要內涵,
如神道、佛教、文藝、建築、武士
道、理學、茶道、服飾,與元祿時
代的商人文化等。
2-3 簡述鎖國時期的蘭學及國學。
3.歐亞貿易與東 3-1 簡述在香料貿易的發展下,歐洲人傳
南亞的發展 教事業與殖民統治對東南亞文化的
影響。
3-2 略述安南建國後的科舉考試制度與
儒家文化發展,及之後在法國殖民
統治下的文化變遷。

32
(三)中國帝制晚期 1.學術思想 1-1 敘述晚明至清代的經世致用思想、乾
的文化變遷 嘉考據學派。
2.西方科技 2-1 敘述明末清初耶穌會教士的東來、傳
教活動及歐洲科技之輸入與影響。
五 (一)挑戰與反應 1.中國的應變 1-1 敘述清代中葉以後今文經學的復興
、 以及士人應變圖強的努力。
現 1-2 敘述晚清至民國對傳統文化的再詮
代 釋與新文化的引介,包括諸子學的
世 復興、中體西用、新文化運動、新
界 儒家思想的發展與 1960 年代後期以
的 來臺灣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對 2.日本與朝鮮的 2-1 敘述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脫亞入歐
立 改革 論與亞細亞主義。
與 2-2 敘述朝鮮開港後開明派與保守派之
交 爭。
流 2-3 敘述日本帝國形成後,左派與右派
思想的發展狀況。可簡述 1930 年代
以後日本右派思想的高漲,左派知
識份子與人道主義者對殖民主義與
戰爭的反思。
3.全球化時代下 3-1 敘述以漢字、儒學為基礎所形成的
的東亞文化 東亞知識圈,中、日、韓、越各國
間思想與語彙的相互影響和變遷,
及其在引介西方知識過程中的互動
。同時,東亞各國間的影視節目、
流行歌曲、動漫等大眾文化,也產
生密切的交流。
3-2 東亞各國文化在西方文化衝擊下仍
呈現其個別特性。
說明:「東亞文化圈」授課 12 週,共計 36 節,各單元的時間配置如下:
(一)第一單元「華夏文明的誕生」 :2 又 2/3 週
(二)第二單元「秦漢至隋唐的文明開展」 :2 又 1/3 週
(三)第三單元「唐末至宋代的文明新貌」 :2 又 2/3 週
(四)第四單元「元明清時期的東亞文明」 :2 又 2/3 週
(五)第五單元「現代世界的對立與交流」 :1 又 2/3 週

表2 印度文化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一 (一)文學與哲學 1.背景概述 1-1 簡述印度次大陸地區屢遭外族入
、 侵後,所呈現出種族與語言的複
古 2.經書與詩歌 雜性。
典 2-1 敘述《吠陀經》與《奧義書》兩
時 大經書、《摩訶婆羅多》與《羅摩
期 耶那》兩大詩歌,在印度哲學與
文學發展上的重要性。
33
(二)宗教與社會 1.種姓制度的形 1-1 簡述種姓制度的淵源、內容,以
成 及該制度能長期存在的原因。
2.不同教派的信 2-1 簡述在伊斯蘭教傳入前,婆羅門
仰 教、佛教與印度教的信仰及其興
衰。
二 (一)文化的發展 1.多元文化的影響 1-1 簡述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
、 人與蒙古人對印度文化發展的影
中 2.新教派的出現 響。
古 2-1 敘述錫克教出現的背景、教義及
的 發展狀況。

三 (一)西方文化的影 1.殖民文化 1-1 簡述葡、荷、法、英引進印度的


、 響與本土文化 殖民文化。
當 的潛力 1-2 簡述西方文化影響下的反殖民文
代 化與文藝。
的 2.大眾文化 2-1 簡述印度的瑜珈、電影及飲食的
際 傳播與影響。

說明:「印度文化」授課 2 週,共計 6 節
(一)第一單元「古典時期」時間斷限為遠古~700A.D.,授課時數為 2/3 週。
(二)第二單元「中古的發展」時間斷限為 700A.D.~1700A.D.,授課時數為 2/3 週。
(三)第三單元「當代的際遇」時間斷限為 1700A.D.迄今,授課時數為 2/3 週。

表3 伊斯蘭文化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一 (一)伊斯蘭教的信 1.教義與聖訓 1-1 簡述《古蘭經》中的基本信條、
、 仰 聖訓的內涵及其對伊斯蘭教信仰
宗 2.禮儀與實踐 的影響。
教 2-1 簡述穆斯林必須履行的宗教義
與 務。
伊 (二)多元民族與文 1.阿里發制度與伊 1-1 簡述阿里發制度的形成與衰敗,
斯 化融合 斯蘭世界的擴 其在伊斯蘭文化發展中的意義。
蘭 張 1-2 簡述伊斯蘭教在阿拉伯人、波斯
世 人、突厥人、蒙古人、中國人、印
界 度人及馬來人間的擴張。
2.文明的表現 2-1 簡述伊斯蘭文明發展的各階段
中,其詩歌、散文、建築、哲學、
科學所呈現的特色與對東西方文
化發展的影響。

34
二 (一)泛伊斯蘭主義 1.發展階段與內 1-1 簡述十九世紀末至一次大戰泛伊
、 的發展 涵 斯蘭主義復興運動的開展。
當 2.伊斯蘭信仰的 2-1 從以阿衝突、阿富汗抵抗蘇聯的
代 強化 入侵、兩伊戰爭等事件,說明伊
伊 斯蘭國家在面臨西方文化的挑戰
斯 下,仍以回歸伊斯蘭宗教為核心
蘭 價值上的努力。
(二)極端主義的發 1.被西方激化的 1-1 說明伊斯蘭世界極端主義即西方
展 反抗行為 世界泛稱的「恐怖主義」
,其發展
的思想背景與社會基礎,可以塔
利班與基地組織的活動為例。
2.聖戰的試鍊 2-1 說明極端主義者藉聖戰之名採取
的行動,及其與泛伊斯蘭宗教信
仰者間的異同。
(三).社會文化現 1.現代化與全球 1-1 簡述伊斯蘭世界受西方文化影響
象 化的影響 下的改變,如教育制度、女性地
位、城市生活等。
2.地域差異 2-1 說明伊斯蘭世界中不同國家在文
化挑戰下所呈現的不同回應。

說明:「伊斯蘭文化」授課 2 週,共計 6 節。
(一)第一單元「宗教與伊斯蘭世界」時間斷限為 600A.D.~1800 A.D.,授課時數為 1 週。
(二)第二單元「當代伊斯蘭」時間斷限為 1800A.D.迄今,授課時數為 1 週。

表4 歐洲文化圈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一 (一)從神話到理性 1.神話與宗教 1-1 介紹希臘、羅馬的神話及其寓意。
、 1-2 敘述希臘人宗教信仰的特性以及
古 祭祀在政治與社會中的重要性。
典 2-1 簡述希臘、希臘化到羅馬時代哲學
希 2.哲學與科學 的萌芽與發展、代表人物及其思
羅 想。
文 2-2 介紹希臘、希臘化到羅馬時代對自
明 然的認識,以及在數學、物理學及
3.史學與法律 天文學的成就。
3-1 簡述希臘與羅馬的史學發展及代
表人物。
3-2 簡述羅馬法的淵源、特質與發展。
(二)教養與藝術 1.人格理想 1-1 敘述古希臘時代透過體育活動以
及文學與戲劇的涵養,達成身心
合一的理想人格。
2.藝術表現 2-1 介紹由希臘、希臘化到羅馬時期的
審美觀及其建築與雕塑。

35
二 (一)教會與羅馬 1.基督教的起源 1-1 簡述教義與傳道、耶穌復活與信徒
、 帝國 與發展 殉道、教士與修會的作用。
基 2.教會影響力的 2-1 簡述基督教國教化的意義、教階制
督 擴張 度的出現及蠻族王國對教會的支
教 持。
與 (二)拜占庭文化 1 政教合一制 1-1 簡述拜占庭帝國東正教的發展狀
中 況、神權政體的建立、聖像破壞運
古 動及其對東歐與俄羅斯的影響。
歐 2.建築藝術 2-1 介紹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建築與鑲
洲 嵌藝術。
3.法律成就 3-1 說明查士丁尼大帝法典的內容與
意義。
(三)哲學與教育 1.經院哲學 1-1 簡述經院哲學的意義與內涵。
2.大學的出現 2-1 簡述大學教育的精神與內容。

(四)藝文與生活 1.方言文學與宗 1-1 簡述中古時期騎士精神與方言文


教藝術 學的崛起,列舉代表人物並說明其
時代意義。
1-2 介紹建築、繪畫等藝術之特色。
2.宗教迫害 2-1 從十字軍運動與宗教裁判所之撲
滅異端及教會對信仰之嚴格規
範,敘述宗教迫害的發展狀況。
三 (一)復古與改革 1.文藝復興運動 1-1 介紹文藝復興運動的基本內涵、發
、 展地區、人文主義的意義,及歐洲
古 人自信仰世界中重新發現自我的
典 「全人」理想。
文 1-2 介紹文藝復興式建築的美學準
明 則、繪畫方法的創新、繪畫派別的
的 發展及代表人物。
復 2.宗教改革運動 2-1 說明宗教改革對歐洲文化的影
興 響,如家庭傳教功能的提升、人神
與 關係的直接化、國際法的出現等。
創 (二)理性與啟蒙 1.科學革命 1-1 敘述「科學革命」的內容,說明歐
新 洲人研究自然現象的方法、理論及
宇宙觀。
2.啟蒙運動 2-1 敘述「啟蒙運動」的淵源、意義及
進步觀的內涵,並列舉代表人物的
思想。
(三)新古典主義 1.藝術表現 1-1 簡述巴洛克到洛可可建築與繪畫
風格的轉變。
1-2 簡述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特色。
四 (一)浪漫主義 1.感性與直覺 1-1 說明浪漫主義興起的背景、特質、
、 影響及其與民族主義的關係。
當 2.藝術表現 2-1 介紹音樂、繪畫流派與建築的變
代 遷,強調其民族色彩與異域情調的
思 3.文學創作 特色。

36
3-1 敘述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與寫實主
義的文學創作,並列舉代表人物。

(二)資本主義與社 1.自由競爭 1-1 簡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出現的時


會主義 代背景、內涵、影響及代表人物。
2.平等分配 2-2 簡述社會主義出現的時代背景、內
涵、派別、影響及代表人物。
(三)現代主義 1.繪畫 1-1 介紹繪畫的流派,如印象派、野獸
派、立體派、表現主義等。
2.建築與音樂 2-1 說明建築風格、音樂的特點及其作
品。
3.文學 3-1 介紹現代主義文學的特色、流派及
其作品。
(四)其他重要理論 1.進化論 1-1 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及社會達爾
文主義對世界的影響。
2.心理分析 2-1 介紹佛洛伊德的心理學學說及影
3.相對論 響。
4.後現代主義 3-1 簡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及其影響。
4-1 簡述後現代主義的意涵。
(五)美國精神 1.政治文化 1-1 簡述美國的立國精神、民主制度的
發展與美國夢的型塑。
2.實用主義 2-1 說明實用主義的內涵及其對美國
人生活的影響。
3.大眾文化 3-1 簡述美國電影、廣播、電視、印刷
的發展與影響。
說明:歐洲文化圈」授課 10 週,共計 30 節。
(一)第一單元「古典希臘文明」時間斷限為 500B.C.~300A.D.,授課時數為 2 週。
(二)第二單元「基督教與中古歐洲」時間斷限為 300A.D.~1500A.D.,授課時數為 2 又 2/3
週。
(三)第三單元「古典文明的復興與創新」時間斷限為 1500A.D.~1800A.D.,授課時數為 2
又 1/3 週。
(四)第四單元「當代思潮」時間斷限為 19~20 世紀,授課時數為 3 週。

表5 非洲文化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一 (一)黑人文化 1.古文明的發源地 1-1 簡述非洲早期社會組織的演變、
、 由採集到農業的發展,以及鐵器
近 的出現;可以班圖人勢力的擴張
代 與加納帝國的出現加以說明。

期 (二)宗教傳播 1.基督教 1-1 簡述早期基督教在非洲的傳播。

前 2.伊斯蘭教 2-1 簡述伊斯蘭教自七世紀以後對非
洲文化的影響。

37
二 (一)文化的轉變 1.殖民與反殖民 1-1 簡述葡、西、荷、比、法、英、
、 文化 德、義等國引進的殖民文化。
從 1-2 西方文化影響下的反殖民文化與
殖 文藝。
民 2.種族與文化衝 2-1 簡述非洲原始的部落主義與歐洲
地 突 殖民政策,於二戰後所帶來的種
到 族與文化衝突。
獨 (二)困境與希望 1.面向世界 1-1 簡述二次大戰後非洲所面臨的文
立 化困境。
建 1-2 簡述當代非洲在音樂、藝術與運
國 動各方面在國際社會上的表現。

說明:「非洲文化」授課 1 週,共計 3 節
(一)第一單元「近代初期以前」時間斷限為遠古~1500 A.D.,授課時數為 2/3 週。
(二)第二單元「從殖民地到獨立建國」 ,授課時數為 1/3 週。

表6 中、南美洲文化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一 (一)殖民下的巨變 1.種族與宗教 1-1 簡述「中、南美洲」的意涵,並
、 說明本區人種複雜的歷史背景;
殖 由於原住民人口因屠殺與疾病幾
民 乎被滅絕,殖民者大量引進外來
統 勞動力及日後不同階段的移民,
治 混血兒成為當地社會的主要組成
時 基礎。
期 1-2 說明受歐洲移民的影響,住民主
要信仰天主教。時至今日,當地
人已將自己的傳統信仰,融入天
主教中而呈現不同風貌。
2-1 簡述本地區普遍呈現出城鄉與貧
2.社會與經濟
富極度落差的情況及成因。
2-2 說明歐洲殖民者早期在經濟上主
要以出口穀物、動物製品、木材
與礦物資源為主,之後在農業發
展上,則仰賴非洲奴隸從事大農
莊式的耕種狀況。

38
二 (一)困境與展望 1.政治動盪 1-1 說明中、南美洲各國獨立之後政
、 局的動盪,及外國勢力如美、俄
近 兩國,對該地區的影響。
現 2.經濟改革 2-1 簡述本地區在獨立之後,先後朝
代 社會主義與自由市場經濟的改革
的 狀況,並以巴西等為例,說明本
發 區當前的發展潛力。
展 3.文化發展 3-1 以墨西哥、玻利維亞或其他國家
為例,說明中、南美洲的獨立運
動所產生的英雄事蹟及其形象,
並以文學、音樂、體育、飲食等
簡述該區近現代的文化發展。

說明:「中、南美洲文化」授課 1 週,共計 3 節
(一)第一單元「殖民統治時期」時間斷限 1500 A.D.~1900A.D.,授課時數為 1/2 週。
,時間斷限 1900A.D.迄今,授課時數為 1/2 週。
(二)第二單元「近現代的發展」

伍、實施方法

一、教材編寫:

(一)高三選修課程目的是為學生進入大學做準備,具有大學預科性質,為社會組學生進入大學
文、法、商科系提供認識中、外文化發展與差異的基礎知識。故在課程設計應與高一、高
二必修課有所區隔。高三歷史科選修課程訂為「世界文化史」
,分上、下冊。課程內容上冊
以「東亞文化圈」(包含中、日、韓與東南亞諸國)及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為主,下冊以「歐
洲文化圈」(包含歐、美)及非洲文化、中南美洲文化為主。
(二) 教材應能反映當今歷史學界的研究成果。
(三) 內容大綱中之單元、主題、重點與說明為教材編撰之依據。單元、主題之標題,編寫者可
以自行設計,不必援用。
(五) 文字敘述應力求流暢易讀。所附文字資料,若嫌艱深,可加以改寫。地圖、圖片、表格等
各種資料,應與課文內容相配合。
(六) 編寫教材內容,應考慮到實際講授以及各種教法運用所需時間,而做適當安排。
(七) 教材所用年代以西元為主,重要年代下附注相關紀元。
(八) 外國人、地、物譯名,以部頒統一譯名為準;無統一譯名者,以最適當、最通行者為準,
並於初現時附注英(外)文原名。
(九) 教師手冊應配合教科書,提供補充資料與相關文獻等,並配合教學目標、核心能力設計適
當教學活動,以利教師教學參考之用。教師手冊應與教科書同時出版,以利於教學活動的

39
順利進行。

二、教學方法

(一) 教學時需考量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起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經驗(包括誤解、成見、特定
立場、生長背景等)
,預先擬定適切之教學計畫,提供適當之教材,並根據教學實際狀況修
正、調整。不同學生彼此的能力差距甚大,應提供學生個別表達、陳述的機會以瞭解學生,
以有利於教學目標與核心能力的達成。
(二) 綱要內容與核心能力相輔相成,綱要內容是理解過去的基礎與材料,核心能力是學生理解
過去的方法與歷程,學生能力必須透過內容方可落實,教師需時時檢驗教學是否能將能力
落實於內容之中。
(三) 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注意引導學生,了解學習歷史必須要理解過去。核心能力中「理解歷史
的能力」是其他三個部分的基礎。學生理解歷史首先得建立時間架構,所以需要「表達歷
史時序的能力」;理解歷史所形成的觀點、說法是一種「解釋歷史的能力」;理解過去所採
取的方法則需「運用史料的能力」
。這四個部分環環相扣,而以「理解歷史的能力」為依歸。
(四) 教師教學應避免單一歷史人物、事件、年代的學習;宜注意事件與事件之間的聯繫、事件
前因後果的分析、歷史人物及其時空脈絡的結合,才能有助於展開有意義的學習,以發展
學生的核心能力。
(五) 歷史教學的內容不應侷限於教科書,應以課程綱要所提示的目標、內容、核心能力為依據,
靈活運用講述、課堂討論、角色扮演、參觀訪問、閱讀史料、心得撰寫等各種教學方法,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之精神。其中,課堂教學除講述法外,宜營造具啟發性之學習環境,適
時搭配發問與討論等教學活動,協助學生發展核心能力,並引導學生嘗試從不同的史料探
究問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六) 小組討論法是發展學生核心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師應就教學單元設計適當的「歷史問題」

由學生分組(三至五人一組,以三人一組最佳)討論並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與同
組成員交換意見,使學生在討論中逐漸檢驗、澄清與修正看法。
(七) 教師教學時,應充分運用各種視聽媒體、網路資訊,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教學
的效果。視聽媒體、網路資訊是教學的方法而非目的,運用時應注意落實教學目標與核心
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評量

40
(一) 教學評量應包括總結式、形成式與診斷式評量,以瞭解學生的行為起點、學習過程、學習
成果、學習態度和個別進步情形。
(二) 教學評量除瞭解學生學習成果外,應配合教學目標、核心能力、教材綱要內容之要求,考
量學生之認知與語文能力,選用適當的評量方式,以瞭解學生學習成就或學習困難,作為
改進教學、提升教學成效的依據。
(三) 教學評量應採多元化的方式,除定期紙筆測驗外,可包括課堂的發問與討論、撰寫心得報
告、專題報告、口頭報告、分組討論、辯論比賽、角色扮演等。此外,亦可採取檔案評量
的方式,將學生之各項學習活動表現詳加紀錄,並將相關作品整理成個人檔案,作為評量
之參考。

四、教學資源

為提升教學品質與教學效果,應成立歷史科專科教室,其教學之軟、硬體設備宜包含下列
各項:
(一)歷史掛圖:如疆域圖、地方行政區劃圖、政權沿革圖等相關掛圖。
(二)重大歷史事件演進歷程表。
(三)古代器物、遺址、傳統建築、都城及其他重要文物之模型。
(四)歷史教學的幻燈片、投影片、錄影帶、影音光碟、電腦軟體等。
(五)視聽教學設備:幻燈機、單槍投影機、電視機、音響、電腦等。
(六)參考文獻、書籍、人物畫像影本、歷代碑帖拓片、名畫影本及與教材相關之照片等。

五、教學相關配合事項:

(一) 引導學生善用學校設備、圖書館與網路資源,以蒐集相關資料與史學新知,進而活用歷史
知識,探究歷史問題,在潛移默化中增進歷史思維能力。
(二) 應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使教學資訊化、活潑化與多元化,以提升歷史教學效果。
(三) 師生可嘗試共同建置歷史教學網站,內容可包含授課綱要、補充教材、重要試題分析及意
見交流,提供師生互動、多元的教學環境。

4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