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自由電子報 2008/7/27 下午 7:28

自由時報
五、六、日出刊

量多質不精 產學合作遇瓶頸 ( 2008-07-27 ) 友善列印∣複製到剪貼簿∣ 關閉視窗

〔記者劉力仁、胡清暉、陳宣瑜/台北報導〕被形容為大學全民運動的「產學合作」,推動六年
來,專利、技術開發產量驚人,但學界及業者都傳出「量多質不精」的檢討聲音;教育部長 瑞
城表示,產學合作 一塊幫助很多技職體系的孩子學習,教育部也投下很多資源,但他相信仍有
改善空間。

六分之一技轉成功

全台一百六十三所大專校院及技職校院,幾乎校校都在推廣「產學合作」,範圍從尖端科技到
傳統產業幾乎無所不包,包括光電、精密機械、電子、生技、文化創意與數位服務、環境生態與
飲服務。

但檢視教育部設立的四十所技術研發中心績效,過去五年間共成功媒合四千三百六十八件產學
合作案,獲得一千零四十三件專利,但最後獲得廠商青 ,進行成果轉移 七百四十五件,等於
每六件產學合作案 有一件成功技術轉移。教育部官員坦承,量多質卻不精,有待檢討。

補助454億 回收1.9億

行政院科顧組統計去年共投入四百五十四億元研發,資源最豐富的國立大學比例最大,總研發
經費三百一十九點九億元,但最後智慧財產權收入 一點九一億元,明顯「高投入,低產出」。

教育部官員形容,現在產學合作變成各大學「自得其樂」的活動,大部分研究都不具技術轉移
誘因,吸引不了企業興趣。

交大研發長李鎮宜坦言,台灣技轉收益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每年約有二十
億元的技轉收入,就遠超過全台各大學的總和。

淪為廠商服務

以光電專長獲得三次國科會傑出研究及技轉貢獻獎的台大電工所教授陳良基指出,很多教授在
學校研究,與業界技術無法搭配,產學合作流於廠商的「委託服務」,才會產生落差。

陳良基認為,申請專利並非亂槍打鳥,必須訂定目標去布局,「每個角落插旗卡位,不如全方
位布局」,他舉iPod、iPhone重視「觸控式功能」為例,學者借用業界資源進行研究,獲得業者
青 的機率將會大增。

Copyright (C)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l/27/today-life4.htm Page 1 of 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