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對現代型貧窮問題的省思

從受法律扶助基金會扶助者的資力談起

撰文/郭怡青(執業律師)
《律師雜誌》(第三三七期,2007 年 10 月號)

大前研一提出「M 型社會」一詞,立刻獲得廣大迴響,而因 M 型社會所產生的「新貧


族」,也常為媒體提及。大家或許認同這些名詞代表的現象,但新貧族實態究竟如何?
不曾經歷類似環境的人,恐怕很難理解。

除了特定極度弱勢族群(如身障、原住民及外籍等)及法律規定族群(刑案被告)外,
法扶之扶助對象,多以新貧族為主。而什麼樣的人會向下沈淪成為新貧族?就筆者於法
扶與其接觸的經驗,大致上有下列數種類型:

1、家中有傷病者:不論是患有長期慢性病,或因突如其來的事故導致傷病(職業傷害
),治療都是一筆可觀的費用。若傷病者為家中主要收入來源,將立刻使一家人陷入經
濟困境;縱使傷病者非家中經濟支柱,家庭經濟亦會因為治療的耗時耗財而被拖垮。

2、做生意或投資失敗:如自營業因生意無人上門而倒閉;亦有於先前有能力時進行各
種投資結果失敗,導致負債累累。

:長期施暴、酗酒、賭博者屬之。而家庭之所以有麻煩製造者
3、家中有「麻煩製造者」
,大多又係因前述二項因素,造成其心理及經濟壓力使然。

4、受與他人之紛爭困擾:此類型在法扶頗為常見,可說是法律扶助機構的特有族群。
長期與他人間之糾紛會帶來極大的壓力,且縱經法律程序得到解決,心理壓力也難以平
復。更何況仇恨會帶來仇恨,互相告來告去的結果便是相互官司纏身,並因此增加許多
額外開銷;為一個紛爭從經濟小康到身無分文者比比皆是。

上述原因通常並非單獨存在,而係盤根錯節地圍繞在新貧族身上;如職場不順遂,出現
精神疾病致無法工作,經濟產生壓力後便開始有施暴、酗酒等行為。

又新貧族尚有下列特徵:

Npo-emba forum 200807 [http://npo-emba.org] 1


1、多受有一定程度的教育,不少人為白領階級。
2、原本有穩定的收入或獲利,因為上述原因而於短期內陷於無收入狀態,導致貧窮化

3、上述原因產生惡性循環,使其再也無法正常就業,從此再難自貧窮中脫身。
4、因原有不錯的經濟環境,因此以外表難以判斷,且手邊或多或少有一般認為的非生
活必需品。
5、多發生於都會地區。

上述特質都與傳統認知,長期處於社會底層之「長期貧困者」狀態不大相同。但新貧族
的存在,確實為社會整體開始貧窮化的警訊。惟新貧族常被經濟地位較高階層者「歧視
」,不認為其應受到社會幫助。但他們確實陷入貧窮漩渦,坐視不管任其狀況惡化,則
與積極為社會製造貧窮問題無異。

這群新貧族在台灣,以卡債族為代表。因向銀行借錢容易,新貧族為擺脫經濟壓力,自
然會選擇最方便的借錢方式。但對於卡債族的協助,卻有不少人,以社會大眾對卡債族
不正確的認知,認為卡債族不值得協助;實則這正代表多數人對新貧族的不理解,甚或
不諒解。

筆者認為,「法扶的存在是為了實現憲法保障的訴訟權」這個觀點,只能說是法律扶助
機構較具體的近程目標。但所有的社會救濟制度之最終目標均相同,即協助有需要者脫
離貧窮。法扶並非福利津貼發放機構,不能正面協助新貧族脫貧,但協助其解決紛爭,
亦能有效阻止其經濟狀況惡化。期待法律人不要再對貧困者懷有舊式刻板印象,新貧族
所遭遇問題確已與昔日大不相同,吾人不應以其特定之特質不符合一般人對於貧窮者之
「期待」,否定國家對其伸出援手之義務,而應省思其背後之成因及其所代表之社會意
義,於自己能力所及範圍,協助其脫離現有困境;此當為法律扶助基金會存在之最大意
義。

Npo-emba forum 200807 [http://npo-emba.org] 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