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50

说 明

《世界海军潜艇》PDF文档是制作者本人学习、尝试PDF软件制
作,提高自身技能的试验作品,同时可作为读者购买《世界海军潜
艇》一书前的试阅参考之用。制作者本人对《世界海军潜艇》编辑部
并无任何恶意,所有《世界海军潜艇》书籍相关版权均归《世界海军
潜艇》编辑部所有。
坚决反对任何将本PDF文档作为商业牟利使用之目的及行为,如
有此种行为发生与制作者毫无任何关系,将本PDF文档商业化利用者
将受到法律严惩!
同时希望经过对本PDF文档试阅后,对《世界海军潜艇》一书有
购买愿望的读者请在各新华书店或网上销售网站处购买实体书籍。
如有其它问题请联系制作者。
E-mail:doublewolf@vip.sohu.com.cn

doublewolf
2007-10-01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世界海军潜艇/汪玉,姚耀中主编. —北京:国
防工业出版社,2006.10
ISBN 7-118-04553-5
Ⅰ.世... Ⅱ.①汪... ②姚... Ⅲ.海军—潜艇—简
介—世界 Ⅳ.E925.6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053902号

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23号 邮政编码100044)
北京四季青印刷厂印刷
新华书店经售
*
开本787×1092 1/16 印张40½ 字数935千字
2006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印数1—2500册 定价100.00元
——————————————————————————————
(本书如有印装错误,我社负责调换)
国防书店:(010)68428422 发行邮购:(010)68414474
发行传真:(010)68411535 发行业务:(010)68472764
世 界 海 军 潜 艇

主编 汪 玉 姚耀中

主审 曹志荣

·北京·
编 写 人 员

汪 玉 姚耀中 曹志荣 闵瑞红

吴崇健 张林根 信世堡 王光荣

刘监波 李 方 陆 坡 赵赛玉

胡刚义 陈 强 马 骋 吕襄波

缪旭弘 顾 磊 罗 斌 李兆俊

钱正芳 伍克波


现代军用潜艇自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问世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特别
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诸多国际事务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个多世纪
的时间里,潜艇装备及其技术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迅猛发
展的高科技对潜艇性能的提高和完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潜艇在攻击能力、隐身性
能以及探测手段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世界各国海军普遍地感受到了潜艇所具有的
军事威慑作用。冷战结束之后,世界上严峻的两极对抗局面虽然不复存在,但是,自冷
战结束之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以及各种地域性的经济、政治和战
略利益的彼此交织,导致各种冲突与矛盾错综复杂,地域性军事冲突仍然此起彼伏,国
际形势更加复杂和多变。在这一期间,潜艇无论在非冲突地域还是冲突地域,都发挥了
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关注着潜艇装备及
其技术的发展。现代军用潜艇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建造得到了世界各国海军的高度重
视。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共有大约16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海军,其中拥有潜艇的
有46个国家和地区,而且拥有潜艇的国家数量正在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这46个国家
和地区中,拥有核潜艇的仅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等5个国家,此外,印
度、巴西、荷兰、韩国等国家正在进行多方面的技术储备和积累,为尽快跻身于核潜艇
国家序列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从世界潜艇拥有量的情况来看,美国、俄罗斯、中国、
法国和英国这5个国家拥有了全世界所有的核潜艇,但是其他国家却拥有全世界大部分
的常规动力潜艇。在潜艇力量的均衡中,这些国家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特别应该指出
的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德国、瑞典、荷兰、日本等国家设计和建造的常规动力
潜艇逐渐成为全世界非核动力潜艇的中坚和骨干,引起了世界各国海军的瞩目和重视。
近20年以来,上述国家对于常规动力潜艇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中心战的概念开始在世界军事斗争的舞台上崭露头
角。未来的海上战争将以信息化为基础,以网络中心战为主要形式。网络中心战的概念
将对传统的海上作战方式提出严峻的挑战,使得作为海上战争中坚兵力的潜艇面临着新
的考验。潜艇在未来的网络中心战模式中将要发挥的作用、潜艇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在
未来战争环境中潜艇应该具备的技术特点等基本概念,已经是迫在眉睫、亟待认识和解
决的问题。在网络中心战中,潜艇的作用不仅不会削弱,相反地将会得到加强。特别是
包括弹道导弹核潜艇、巡航导弹核潜艇以及攻击型核潜艇在内的各种类型核潜艇,其性
能和作用将在新的网络中心作战背景下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核潜艇可在无需依靠支援
保障舰艇或者陆基保障设施的情况下,长期地从事水下作战活动,从而增加了水下作战


兵力部署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核潜艇具有隐身性、高度的水下机动性、精确的目标打击
能力以及独立作战的能力。核潜艇利用自身携带的精确制导导弹可对敌人的重要指挥节
点发动出其不意的突然打击,在与敌人进行对抗的环境中,具有高度生存能力。
在网络中心战背景下,潜艇的基本使命任务是提供战略威慑;对敌人的水面目标、
陆上目标实施直接打击;进行反潜战;支援特种作战;收集情报;开展水雷战;把作战
空间外延并进行控制,同时提供协同火力支援。除了这些传统的使命任务之外,潜艇还
将作为海上战争中联合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其水下信息节点的特殊性,完成信息的
实时交换、传递和转化处理,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提供必要的情报信息。另外,未来的
潜艇将要携带数量更多的有效武器载荷、对抗设施以及探测设备和传感器。这些武器、
对抗设施以及探测设备可以对网络中心战中位于陆上、海上、空中等不同作战空间内的
作战单元的作战能力产生影响。潜艇还可利用其进攻性信息战技术执行电子战的打击任
务以摧毁敌人的情报枢纽和通信链路,破坏敌人的信息库或者削弱敌人信息库的性能,
切断敌人与外部数据和信息源的通信联络,从而降低敌人继续战斗的能力。装备在潜艇
上的精确制导战术弹道导弹可以使得潜艇无需进入敌人附近的海域而直接打击敌人的高
价值日标。此外,潜艇将通过艇上装备的传感器以及利用艇上携带的水下自主航行器来
拓宽其作战活动的空间,提高潜艇参与和执行复杂使命的效能。随着潜艇隐身性、下潜
深度和机动性的增加,潜艇在网络中心战背景下的生命力将获得不断提高,可以肯定地
说,潜艇在未来的海上高科技战争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未来的海上战争中,潜艇将作为网络中心战中一个强有力的节点,它不仅可以作
为一个独立行使作战使命的水下作战平台发挥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使命的完
成来实现对整个联合作战网络提供有力的支援。此外,网络中心战的背景要求潜艇必须
不断获得先进的技术系统,充分发挥潜艇作为网络节点和水下作战平台在网络中心作战
行动中所起到的双重作用。在未来的海上战争中,不仅要使潜艇继续发挥海洋控制、海
上威慑以及精确打击等传统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必须赋予潜艇具备执行新型使命的能
力。可以预期,潜艇在未来的网络中心战背景下将具备和发挥多样化的能力,具有对联
合作战产生超出传统影响的巨大潜在能力。
在军事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作为军事斗争舞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海上战场
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潜艇作为可以在水下完成多种任务的、复杂的综合作战系统,将
活跃在海上军事舞台上,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潜艇像其他武器平台一样,属于高科技
产品。从潜艇的艇体直到潜艇内部的每一个设备,都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
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国家将会把不同程度的先进技术应用在
新一代的潜艇上。潜艇技术将会在世界各国科技人员的努力之下获得越来越迅速的进
步,具有高新性能的潜艇将会与日俱增。在21世纪里,国际环境将呈现多极格局,世界
局势将更加捉摸不定和变幻莫测,作为一种可在大洋深处潜藏且具有长期海上自持力的
强有力的隐蔽性武器系统,潜艇可以发挥多种用途而不易受到敌人的攻击,这种兼具攻
击能力和隐蔽性于一身的水下作战平台,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保护国家安全的迫切需
要,并且在未来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必将更有作为。如果未来发生海上军事冲突,潜
艇将会起到一种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
鉴于潜艇具有如此之高的军事价值,因此,潜艇技术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引起了当


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密切关注。与国外先进的潜艇国家相比,我国海军潜艇设计、研制
以及建造虽然起步较迟,但是我国潜艇技术进步幅度大,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潜艇研
制方面已经跻身于国际上仅有的5个核潜艇国家的行列。不过,从我国目前的潜艇技术
总体水平来看,与国外最先进的潜艇技术尚有一定的差距。潜艇技术属于国际上尖端、
敏感的专业领域,世界各国均把潜艇技术视作国家最高机密之一,并且以美国为首的潜
艇技术发达国家对潜艇技术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在此之前,国内尚没有任何一
本全面反映国外现代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全貌的专业书籍。为了对国外潜艇发展思路、
潜艇发展基本指导思想、最新潜艇技术、现状以及发展动态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
借鉴国外的先进潜艇技术,把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和先进的技术用于我国潜艇的研制和
发展,《世界海军潜艇》一书的编者们花费了许多人力和数年时间搜集了不同层次和侧
面的大量国外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对于一些内容加以鉴别、分析和
对比,以便使这些资料更准确、更客观和更实用,并且最终将这些国外资料编著成《世
界海军潜艇》这本书。
《世界海军潜艇》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世界各国海军潜艇设计思想与潜艇装备及技术
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世界主要的潜艇发达国家的潜艇技术发展情况以及潜艇技术的发展
趋势。该书从潜艇的基本特征、军事作用、潜艇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潜艇推进系统、
潜艇探测、潜艇武器装备等方面详尽地论述了现代潜艇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自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潜艇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历程,对美国、苏联/俄罗斯、
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荷兰以及日本等先进的潜艇国家所研制和建造的现代潜艇及
其战术技术性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综合分析,深入地探讨了上述国家潜艇在不同侧面
体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和崭新设计思想,展现了一些新型潜艇在不同领域里的进步和最新
水平。此外,该书还对一些国家在潜艇技术发展过程所持有的不同技术观点和设计风格
进行了客观的对比与分析。
《世界海军潜艇》一书的内容全面,具有专业深度,并且对于国外不同国家发展潜
艇的各种观点与指导思想广采博纳、兼收并蓄,客观地反映了当代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
的过程和现状,为我国潜艇研制提供了一份完整、丰富的参考资料,填补了我国在全面
反映和介绍国外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方面的空白。该书取材广泛、数据丰富、论点明
确,为我国从事潜艇研究和设计的人员拓宽了视野,对我国潜艇技术的开拓和发展提供
了可以借鉴和参考的翔实内容。

少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部部长
2006.8


前 言

潜艇的历史源于16世纪,此后有各式各样的构想和试验潜艇产生,用于实战的军用
潜艇则始于美国的南北战争期间,当时南方军队利用潜艇曾经击沉了北方军队的军舰。
但是,当时的潜艇结构简单,需要利用人力驱动。到了19世纪末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
展,潜艇逐步装备了内燃机、电机和蓄电池作为动力装置,艇上鱼雷也逐渐采用水下发
射方式,现代军用潜艇开始具备雏形。当时,世界上较为发达的海军国家几乎都在独自
研制和开发潜艇,美国、俄国、法国、瑞典、意大利等国家建造的潜艇,基本上都已经
达到了可以用于实战的水平。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潜艇性能得到飞快的提高,从而
潜艇作为一种以隐蔽性为主要特性的作战系统被推上了世界军事斗争的舞台并且发挥了
重大的军事潜力。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曾经击沉过不计其数的军舰和船只,使敌
对的国家陷入被动无援和饥馑,并迫使敌人为了对付潜艇而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潜艇的设计手段和各种支持潜艇高级性能的先进技术都达到
了空前发达的水平。洲际导弹与核潜艇的结合,构成了一个国家最有生命力的战略核威
慑力量。迅速发展起来的潜射导弹,随着其射程的不断加大和打击精度的提高,使得所
有装备了远程潜射巡航导弹的潜艇都将具有战略潜力。进入21世纪以来,潜艇在其质
量、性能以及所具有的军事威慑力量等方面不断地得到改进和提高。如今最安静的潜
艇,其航行噪声已经降低到几乎与海洋背景噪声十分接近的水平。在21世纪里,国际环
境将呈现多极格局,世界局势将更加复杂和变幻莫测。作为一种可在大洋深处潜藏且具
有长期海上自持力的强而有力的隐蔽性武器系统,潜艇可以发挥多种用途而不易受到敌
人的攻击,这种兼具攻击能力和隐蔽性于一身的水下作战平台,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保
护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并且在未来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必将更有作为。
目前,世界各国均把潜艇装备及技术列为尖端、敏感的专业领域,并把潜艇技术视
作国家最高机密之一,为此世界各国对潜艇技术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正是由于
这一原因,有关国外潜艇装备及技术的资料,特别是有关国外最新型号潜艇的资料十分
缺乏,多年来国内没有任何一本能够全面反映国外现代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全貌的专业
书籍。为了对国外最新潜艇技术、现状以及发展动态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借鉴国
外的先进潜艇技术,把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和先进的技术用于我国潜艇的研制和赶超方
面,《世界海军潜艇》一书的编写人员花费了许多人力和时间,从各种不同层次搜集了
世界各国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方面的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和其中的数据进行鉴别、分
析和对比、筛选和整理,以便使资料和数据更加准确、客观和实用。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世界海军潜艇》一书客观地反映了世界各国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的发展历程、技
术水平、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我国新型号潜艇的研制和设计提供了一份较为完整、丰
富的参考资料,为我国潜艇技术的发展展现了客观的科学依据。《世界海军潜艇》一书


填补了我国在全面反映和介绍国外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这一方面的空白。
《世界海军潜艇》一书从现代潜艇技术的诸多方面详尽地论述了现代潜艇在近一个
世纪以来,特别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发展历程,对美国、苏联/俄罗斯、英
国、法国、德国、瑞典、荷兰以及日本等先进的潜艇国家研制和建造的现代潜艇及其战
术技术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全面论述。这本书的显著特点是,该书的作者通过对搜集
到的世界上有关国外现代潜艇技术的资料和数据进行了精心筛选、剔除、整理、归类、
对比,站在21世纪的高度上对世界各国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潜艇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客
观的评价和深入的分析。此外,本书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海军在潜艇设计
思想和潜艇技术等方面的重要突破给予了重点阐述,评价和分析了潜艇主流技术的现状
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即潜艇设计思想与潜艇装备及技术的发展历程
与现状的宏观叙述与总结、世界各国海军潜艇装备及潜艇技术发展情况、世界范围内的
潜艇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该书第一部分在对世界各国海军在潜艇设计与发展进行概括介
绍的同时,重点从潜艇的基本特征、潜艇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潜艇武器装备以及潜艇
在历次战争中发挥的重大军事作用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和介绍了世界各主要海军国家潜
艇技术的发展过程,深入地探讨了一些国家潜艇设计在不同侧面体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和
崭新设计思想,展现了一些新型潜艇在不同领域里的进步和最新水平。此外,在本书的
第一部分内容中还对美国、苏联/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自二战之后
在潜艇技术发展过程中所持有的不同技术观点和设计风格进行了客观的对比与分析,对
于潜艇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本书的第二部分详细、具体地介绍了美国、苏联/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
本、瑞典以及荷兰等46个国家和地区潜艇装备及技术的发展情况、各种新型号潜艇的研
制特点以及新型潜艇的设计指导思想,此外,还对上述国家在战后研制的各种主要型号
的潜艇战术技术性能、技术特点、最新动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分析。
本书的第三部分结合潜艇总体技术、动力装置、探测设备、武器系统以及降阻和流
体动力等技术领域的内容,概括地论述了世界各国在21世纪潜艇技术发展方面的趋势和
远景,指出了潜艇装备及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各种先进技术在未来潜艇上应用的前
景。
本书在资料和数据方面的获取、分析和加工具有很大难度,并且为了对一些资料内
容和数据进行验证和分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该书的编著人员根据所搜集到的
数百万字的国外不同侧面和层次的资料以及多年工作实践中积累的有关国外潜艇技术数
百篇文献,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筛选和对比分析,去粗取精;利用微机和已经建立起来的
数据库对该书中的几千个重要数据反复进行核对,去伪存真。保证了该书中的内容和数
据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世界海军潜艇》一书,从时间跨度上来说阐述了在长达一个世纪内,特别是自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半个世纪期间内潜艇装备及技术在各个领域里获得的飞速发展
和变化;从潜艇技术领域而言,涵盖了一个世纪以来现代潜艇上应用的所有主要技术;
从地理范围来看多达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了目前世界所有拥有潜艇的国家和地区研
制的所有新型号的潜艇。从总体上来看,本书在内容和体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它


立足于潜艇发展的宏观角度,结合各国研制潜艇的特点,全面地介绍了世界46个国家和
地区的现代潜艇发展的历程以及现状。此外,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各国典型
潜艇的情况,本书给予了重点阐述与介绍,同时该书也是到目前为止我国首次出版的全
面介绍世界各国潜艇技术发展和现状方面的书籍,它填补了我国在潜艇技术发展书籍这
方面的空白。
《世界海军潜艇》是为开展我国新型号潜艇的研制提供参考和借鉴而编写的。该书
取材广泛、数据丰富、资料翔实、论点明确,技术含量高,对我国潜艇技术的开拓和发
展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考的翔实内容。本书可为我国从事潜艇研究和设计的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以及决策机构拓宽视野,给予启迪,并为潜艇科研设计部门、教学部门、潜艇
部队、潜艇维护部门以及潜艇建造部门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尽管编著人员做出了诸多辛勤努力,但是由于我们的水平和具
体工作环境所限,资料搜集的范围受到各种限制,因此一些数据或资料反映到本书的内
容之中或许有片面、讹误甚至错误之处,恳请各界读者不吝批评与指正。另外,在本书
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曾经得到了一些部门和同志的帮助和有益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
谢。

编者
2005.11


目 录

1 潜艇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现状 …………………………………………………………1

1.1 1945年以前的世界各国潜艇…………………………………………………………1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潜艇的发展…………………………………………9
1.2.1 美国 …………………………………………………………………………9
1.2.2 苏联 ………………………………………………………………………11
1.2.3 英国 ………………………………………………………………………13
1.2.4 法国 ………………………………………………………………………15
1.2.5 德国 ………………………………………………………………………17
1.2.6 日本 ………………………………………………………………………17
1.2.7 荷兰 ………………………………………………………………………18
1.2.8 瑞典 ………………………………………………………………………18
1.3 世界潜艇发展史上的五个里程碑 ………………………………………………19

2 美国潜艇 ………………………………………………………………………………22

2.1 概况 ………………………………………………………………………………22
2.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美国海军潜艇 …………………………………22
2.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海军潜艇 ………………………………………23
2.1.3 战后美国海军潜艇的发展 ………………………………………………24
2.1.4 核推进时代的美国海军潜艇 ……………………………………………26
2.1.5 小结 ………………………………………………………………………29
2.2 美国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 …………………………………………………30
2.2.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美国海军潜艇(1900年—1918年) …………30
2.2.2 舰队型时代的美国海军潜艇(1920年—1945年) …………………………48
2.2.3 二战后美国海军潜艇(1946年—2004年) ………………………………57
2.2.4 美国海军战略潜艇 ………………………………………………………131

3 苏联/俄罗斯潜艇 …………………………………………………………………155

3.1 概况 ………………………………………………………………………………155
3.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苏联海军潜艇 …………………………………155
3.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联海军潜艇 …………………………………157
3.1.3 战后苏联海军的新型潜艇…………………………………………………157


3.1.4 战后第二代常规动力潜艇…………………………………………………161
3.1.5 核推进时代…………………………………………………………………162
3.1.6 第二代核潜艇………………………………………………………………164
3.1.7 第三代核潜艇………………………………………………………………166
3.1.8 不断削减的俄罗斯海军核潜艇……………………………………………167
3.2 俄罗斯/苏联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168
3.2.1 沙皇俄国时代的潜艇(1834年—1916年)…………………………………168
3.2.2 苏维埃时代的潜艇(1917年—1945年)……………………………………175
3.2.3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常规动力潜艇(1946年至今)……………………196
3.2.4 攻击型核潜艇………………………………………………………………217
3.2.5 试验性核潜艇………………………………………………………………265
3.2.6 巡航导弹潜艇………………………………………………………………271
3.2.7 战略导弹潜艇………………………………………………………………293

4 英国潜艇…………………………………………………………………………………319

4.1 概况…………………………………………………………………………………319
4.1.1 英国皇家海军潜艇的早期发展……………………………………………319
4.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英国皇家海军潜艇…………………………320
4.1.3 战后英国皇家海军潜艇的发展……………………………………………321
4.2 英国皇家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326
4.2.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英国潜艇(1901年—1918年)………………326
4.2.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英国潜艇(1919年—1945年)………………340
4.2.3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英国潜艇(1946年至今)…………………………350

5 法国潜艇…………………………………………………………………………………370

5.1 概况………………………………………………………………………………370
5.1.1 法国海军早期的潜艇………………………………………………………370
5.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海军潜艇的独立发展……………………………371
5.2 法国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375
5.2.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法国潜艇(1899年—1945年)……………………375
5.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法国潜艇(1946年至今)…………………………382

6 德国潜艇…………………………………………………………………………………401

6.1 概况………………………………………………………………………………401
6.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德国海军潜艇………………………………401
6.1.2 纳粹德国海军潜艇的发展…………………………………………………402


6.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海军潜艇…………………………………………404
6.2 德国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405
6.2.1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德国潜艇…………………………………………405
6.2.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潜艇…………………………………………409
6.2.3 纳粹德国海军潜艇…………………………………………………………415
6.2.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海军潜艇…………………………………………439

7 日本潜艇…………………………………………………………………………………448

7.1 概况…………………………………………………………………………………448
7.1.1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日本海军潜艇……………………………………448
7.1.2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日本海军潜艇…………………………………………449
7.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潜艇………………………………451
7.2 日本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452
7.2.1 摇篮期的日本潜艇(1904年—1915年)……………………………………452
7.2.2 摸索时期的日本潜艇(1916年—1923年)…………………………………456
7.2.3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日本潜艇(1923年—1935年)………………………466
7.2.4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潜艇
(1936年—1945年)…………………………………………………………473
7.2.5 特种潜艇……………………………………………………………………483
7.2.6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潜艇…………………………………………486

8 瑞典潜艇…………………………………………………………………………………499

8.1 概况…………………………………………………………………………………493
8.1.1 1945年以前的瑞典海军潜艇………………………………………………499
8.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典海军潜艇…………………………………………500
8.2 瑞典皇家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503
8.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瑞典皇家海军潜艇
(1904年—1945年)…………………………………………………………503
8.2.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瑞典皇家海军潜艇(1946年至今)…………509

9 荷兰潜艇…………………………………………………………………………………517

9.1 概况………………………………………………………………………………517
9.1.1 荷兰海军早期潜艇…………………………………………………………517
9.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荷兰海军潜艇……………………………………518
9.2 荷兰皇家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520
9.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荷兰皇家海军潜艇


(1906年—1945年)…………………………………………………………520
9.2.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荷兰皇家海军潜艇(1946年至今) ………527

10 意大利潜艇 …………………………………………………………………………531

10.1 概况 ……………………………………………………………………………531
10.2 意大利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 ……………………………………………532
10.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意大利潜艇(1893年—1945年) ………532
10.2.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意大利潜艇(1945年至今) ……………545

11 挪威潜艇 ……………………………………………………………………………548

11.1 概况 ……………………………………………………………………………548
11.2 挪威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 ………………………………………………550
11.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挪威潜艇(1893年—1945年) ……………550
11.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挪威潜艇(1959年至今) ………………………552

12 欧洲国家潜艇 ………………………………………………………………………555

12.1 保加利亚 ………………………………………………………………………555


12.1.1 概况 ……………………………………………………………………555
12.1.2 保加利亚海军潜艇装备 ………………………………………………555
12.2 克罗地亚 ………………………………………………………………………556
12.2.1 概况 ……………………………………………………………………556
12.2.2 克罗地亚海军潜艇装备 ………………………………………………556
12.3 丹麦 ……………………………………………………………………………556
12.3.1 概况 ……………………………………………………………………556
12.3.2 丹麦海军潜艇装备 ……………………………………………………557
12.4 希腊 ……………………………………………………………………………558
12.4.1 概况 ……………………………………………………………………558
12.4.2 希腊海军潜艇装备 ……………………………………………………559
12.5 波兰 ……………………………………………………………………………560
12.5.1 概况 ……………………………………………………………………560
12.5.2 波兰海军潜艇装备 ……………………………………………………560
12.6 葡萄牙 …………………………………………………………………………561
12.6.1 概况 ……………………………………………………………………561
12.6.2 葡萄牙海军潜艇装备 …………………………………………………562
12.7 罗马尼亚 ………………………………………………………………………562
12.7.1 概况 ……………………………………………………………………562

ⅩⅢ
12.7.2 罗马尼亚海军潜艇装备 ………………………………………………563
12.8 西班牙 …………………………………………………………………………563
12.8.1 概况 ……………………………………………………………………563
12.8.2 西班牙海军潜艇装备 …………………………………………………564
12.9 乌克兰 …………………………………………………………………………565
12.9.1 概况 ……………………………………………………………………565
12.9.2 乌克兰海军潜艇装备 …………………………………………………565
12.10 前南斯拉夫 …………………………………………………………………566
12.10.1 概况 ……………………………………………………………………566
12.10.2 前南斯拉夫海军潜艇装备 ……………………………………………566

13 亚太地区潜艇 ………………………………………………………………………568

13.1 韩国 ……………………………………………………………………………568
13.1.1 概况 ……………………………………………………………………568
13.1.2 韩国海军潜艇装备 ……………………………………………………568
13.2 朝鲜 ……………………………………………………………………………571
13.2.1 概况 ……………………………………………………………………571
13.2.2 朝鲜海军潜艇装备 ……………………………………………………572
13.3 印度 ……………………………………………………………………………573
13.3.1 概况 ……………………………………………………………………573
13.3.2 印度海军潜艇装备 ……………………………………………………576
13.4 伊朗 ……………………………………………………………………………578
13.4.1 概况 ……………………………………………………………………578
13.4.2 伊朗海军潜艇装备 ……………………………………………………578
13.5 巴基斯坦 ………………………………………………………………………579
13.5.1 概况 ……………………………………………………………………579
13.5.2 巴基斯坦海军潜艇装备 ………………………………………………579
13.6 印度尼西亚 ……………………………………………………………………581
13.6.1 概况 ……………………………………………………………………581
13.6.2 印度尼西亚海军潜艇装备 ……………………………………………581
13.7 马来西亚 ………………………………………………………………………582
13.7.1 概况 ……………………………………………………………………582
13.7.2 马来西亚海军潜艇装备 ………………………………………………582
13.8 新加坡 …………………………………………………………………………583
13.8.1 概况 ……………………………………………………………………583
13.8.2 新加坡海军潜艇装备 …………………………………………………583
13.9 中国台湾 ………………………………………………………………………585
13.9.1 概况 ……………………………………………………………………585

ⅩⅣ
13.9.2 中国台湾海军潜艇装备 ………………………………………………587
13.10 越南 ……………………………………………………………………………588
13.10.1 概况 ……………………………………………………………………588
13.10.2 越南海军潜艇装备 ……………………………………………………589
13.11 土耳其 …………………………………………………………………………589
13.11.1 概况 ……………………………………………………………………589
13.11.2 土耳其海军潜艇装备 …………………………………………………589
13.12 以色列 …………………………………………………………………………591
13.12.1 概况 ……………………………………………………………………591
13.12.2 以色列海军潜艇装备 …………………………………………………591
13.13 澳大利亚 ………………………………………………………………………595
13.13.1 概况 ……………………………………………………………………595
13.13.2 澳大利亚海军潜艇装备 ………………………………………………596

14 南北美洲国家潜艇 ………………………………………………………………603

14.1 加拿大 …………………………………………………………………………603


14.1.1 概况 ……………………………………………………………………603
14.1.2 加拿大海军潜艇装备 …………………………………………………603
14.2 阿根廷 …………………………………………………………………………604
14.2.1 概况 ……………………………………………………………………604
14.2.2 阿根廷海军潜艇装备 …………………………………………………604
14.3 巴西 ……………………………………………………………………………606
14.3.1 概况 ……………………………………………………………………606
14.3.2 巴西海军潜艇装备 ……………………………………………………606
14.4 智利 ……………………………………………………………………………608
14.4.1 概况 ……………………………………………………………………608
14.4.2 智利海军潜艇装备 ……………………………………………………608
14.5 哥伦比亚 ………………………………………………………………………609
14.5.1 概况 ……………………………………………………………………609
14.5.2 哥伦比亚海军潜艇装备 ………………………………………………610
14.6 秘鲁 ……………………………………………………………………………610
14.6.1 概况 ……………………………………………………………………610
14.6.2 秘鲁海军潜艇装备 ……………………………………………………611
14.7 厄瓜多尔 ………………………………………………………………………611
14.7.1 概况 ……………………………………………………………………611
14.7.2 厄瓜多尔海军潜艇装备 ………………………………………………611
14.8 委内瑞拉 ………………………………………………………………………612
14.8.1 概况 ……………………………………………………………………612

ⅩⅤ
14.8.2 委内瑞拉海军潜艇装备 ………………………………………………612

15 非洲国家潜艇 ……………………………………………………………………614

15.1 埃及 ……………………………………………………………………………614
15.1.1 概况 ……………………………………………………………………614
15.1.2 埃及海军潜艇装备 ……………………………………………………614
15.2 南非 ……………………………………………………………………………614
15.2.1 概况 ……………………………………………………………………614
15.2.2 南非海军潜艇装备 ……………………………………………………615
15.3 阿尔及利亚 ……………………………………………………………………616
15.3.1 概况 ……………………………………………………………………616
15.3.2 阿尔及利亚海军潜艇装备 ……………………………………………616
15.4 利比亚 …………………………………………………………………………616
15.4.1 概况 ……………………………………………………………………616
15.4.2 利比亚海军潜艇装备 …………………………………………………617

16 世界各国潜艇的发展趋势 ………………………………………………………618

参考文献 …………………………………………………………………………………622

ⅩⅥ
第1章 潜艇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现状

1 潜艇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现状

1.1 1945年以前的世界各国潜艇

建造能够在水下航行的潜艇,自古以来就是许多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梦想和孜孜以求
的目标,但是,由于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这一梦想一直难以成真。1578年,英国人威
廉·伯恩在他出版的一本著作中对潜艇的原理作出了明确的阐述,这是人类历史上对潜
艇原理的第一次系统的描述。在威廉·伯恩出版了他的有关潜艇专著的40多年之后,大
约在1620年,长期旅居英国的荷兰物理学家克尼里斯·德雷布尔根据威廉·伯恩描述的
潜艇原理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实用性的潜艇。
克尼里斯·德雷布尔制造的潜艇,被当时的人们称为“隐蔽的鳗鱼”,该艇是木质
结构,并且外部装有铁制环箍以保证艇体强度。整个艇体的外表面蒙有一层涂油的牛
皮,以便达到水密效果,艇内装有羊皮囊作为压载水舱。当潜艇需要下潜时,往羊皮囊
内注水;当潜艇从水下上浮时,则把水从羊皮囊中挤出。该艇的下潜深度为4m~4.5m。
据目前可以查询到的记载表明,德雷布尔制造的潜艇曾经在英国的泰晤士河中成功地进
行过水下航行,但是令人感到十分遗憾的是,德雷布尔制造的潜艇图形却已经遗失。
潜艇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于军事行动,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1776年9月6日夜
间,埃兹拉·李一个人驾驶着由戴维·布什内尔设计和建造的“龟”号潜艇,在夜幕的
掩护之下,向停泊在纽约港外的皇家英国海军的“鹰”号快速战舰驶去。“龟”号潜艇
是利用人力摇动螺旋桨前进的,艇上装有一个炸药包(图1-1)。虽然“龟”号潜艇在水下
潜航靠近了“鹰”号快速战舰并准备发起袭击,但是最终没有奏效。

图1-1 美国的“龟”号潜艇
时隔80多年之后,1864年2月17日傍晚,一艘“亨利”型潜艇在艇长G.E.狄克逊中
尉的指挥下,隐蔽地向北军停泊在查理斯顿港的“休斯顿”号木制战舰驶去。“亨利”
1
世界海军潜艇

型潜艇也是一种人力推进潜艇,利用艇内的8名艇员摇动一根曲轴,转动一个三叶螺旋
桨推动潜艇前进(图1-2)。该型潜艇的艏部装有一个向前伸出的长杆,长杆的前端装有一
个炸药包。“亨利”型潜艇靠近敌人的舰船时,长杆端部的炸药包触及敌人舰船之际即
可发生爆炸。

图1-2 美国“亨利”型潜艇
1864年2月17日夜晚9时左右,当G.E.狄克逊中尉指挥的“亨利”型潜艇冲向“休斯
顿”号木制战舰之际,固定在“亨利”型潜艇艏端长杆端部的炸药包把“休斯顿”号战
舰的舷部炸开了一个大洞,于是,“休斯顿”号战舰很快沉没。但是,当外界海水迅速
涌进“休斯顿”号战舰内部时,那艘“亨利”型潜艇却由于汹涌的水流抽吸作用使其艏
部插进“休斯顿”号战舰舷侧的大洞里,随同“休斯顿”号战舰一起沉没了。“亨利”
型潜艇上的9名艇员全部遇难。
1879年,英国的一位名叫雷温伦德·乔治·加莱德的牧师建造了一艘“复活”号潜
艇,该艇长度为15m左右,中部为圆柱形,两端为圆锥形。“复活”号潜艇在水面航行
时利用蒸汽机推进。当该艇下潜到水下时,则利用锅炉中保存的一部分水蒸气,可以继
续驱动蒸汽机来推动潜艇前进大约几千米的距离。
到19世纪80年代时,世界各国对于潜艇的研究和制造呈现了十分繁荣的局面,法
国、瑞典、意大利以及俄国等许多国家都在潜艇设计和建造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
这一期间,世界各国虽然涌现出了许多对潜艇发展进行着不懈探索和努力的杰出潜艇设
计师和建造师,但是其中最有成就并且对其后潜艇发展贡献最大的是英裔美国人约翰·
菲利普·霍兰。
约翰·菲利普·霍兰从1878年建成他的第一艘潜艇之后,经过多年来锲而不舍的努
力,使得他相继建造的“霍兰”型潜艇性能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后来,约翰·菲利普
·霍兰建造的第9艘潜艇——“霍兰”-9号潜艇终于得到美国海军的认可,并且于1900
年4月被美国海军购置,成为美国海军的第一艘潜艇。“霍兰”型潜艇正式加入美国海
军舰队,标志着潜艇从此成为海上战争的武器而走上世界军事斗争的舞台。
虽然约翰·菲利普·霍兰在潜艇技术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但是法国在潜艇的设
计方面却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法国的马克西姆·劳伯夫在1898年建成的“一角鲸”号
潜艇采用的是双壳体结构,与“霍兰”型潜艇的单壳体结构完全不同。在单壳体结构的
潜艇上,潜艇的压载水舱布置在耐压艇体内部,而在双壳体结构的潜艇上,压载水舱则
布置在耐压艇体与非耐压艇体之间。实际上,潜艇采用单壳体结构或者双壳体结构,是
两种不同设计思想的体现。潜艇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国家根据各自
的需要,对不同型号的潜艇采取了单壳体结构设计或者双壳体结构设计,并且都取得了
非凡的成就。这一客观事实表明,这两种设计基本思想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
第1章 潜艇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现状

从1900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世界许多国家在这14年间逐渐认识到潜
艇具有的军事作战潜力,积极发展和扩充本国的潜艇兵力。在这期间,潜艇设计的基本
趋势是从海防型向远洋型潜艇转变。但是,由于当时的各个海军强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不
同,因此各个国家对于所谓“远洋”的概念,其理解也各不相同。当时比较典型的两个
国家——英国和德国,对于远洋的概念便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对于英国皇家海军来
说,它的假想敌人是德国,因此一旦德国与英国之间爆发战争,英国潜艇如果要航渡到
德国海域去执行作战任务的话,就必须至少要具有3800n mile的续航力。只有在具备这
种程度续航力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英国皇家海军潜艇在德国的海域里保持10昼夜左右的
作战巡逻活动时间。英国皇家海军根据这一具体情况所定义的“远洋”概念是指从英国
的朴茨茅斯到德国海域的距离,即3800n mile左右。
但是,德国海军制定的战时策略是,一旦英德之间的战争爆发,德国海军潜艇的主
要任务是拦击和消灭驶往英国的舰艇和海上运输船只,为此,德国海军潜艇就必须要绕
过苏格兰之后进入大西洋或爱尔兰海。为了完成这样的任务,德国海军潜艇的续航力至
少需要5000n mile~6000n mile。因此,德国对于“远洋”的定义是5000n mile~6000n
mile的距离。
除此之外,不同国家的战争策略也导致了各个国家建造潜艇数量和潜艇性能方面的
差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国皇家海军采取的战略是封锁敌人的基地和港口,
这样既可挫伤敌人的战斗力,又能保护英国的海上运输安全。英国认为最能胜任此项任
务的就是潜艇。因此,英国需要大力发展潜艇兵力。到1914年时,英国皇家海军已经拥
有74艘潜艇,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潜艇舰队。德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作战
原则是强调近海和沿岸防御,因此,1914年之前德国海军只是拥有有限数量的潜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世界上的各主要海军国家虽然都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潜
艇,但是那些潜艇毕竟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实战考验。潜艇究竟在军事上能够发挥什么样
的重要作用,对于各国海军来说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英国与德国首先在欧洲的陆地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厮
杀。当时,英国军队在欧洲大陆战场上所需要的武器弹药和后勤给养物质,几乎全靠英
国的运输船队横渡英吉利海峡运送到欧洲大陆上。战争期间,比利时的奥斯坦德港被英
国作为战时向欧洲大陆战场输送增援部队和补给品的枢纽。德国为了获得在欧洲大陆战
场上的胜利,必须切断欧洲大陆与英国的联系。于是,德国海军派遣了一些潜艇到英吉
利海峡设置伏击阵地,除了准备攻击向奥斯坦德港输送援军和各种作战物资的英国运输
船只之外,还打算伺机攻击进出英吉利海峡和泰晤士河口的英国皇家海军舰艇。1914年
9月20日,德军的U-9号潜艇在英国至比利时一带海域设伏袭击。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
间里,一艘排水量仅为数百吨的德国U-9号潜艇竟然轻而易举地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3艘
12,000多吨的装甲巡洋舰,创造了海战史上的奇迹。除此之外,在战争爆发的头4个月
内,德国海军潜艇还先后击沉英国皇家海军3000吨级的“帕斯法达因”号轻巡洋舰、
“豪克”号巡洋舰以及“福米达布尔”号战列舰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投入战争的潜艇总数为372艘。德军潜艇不断攻击协
约国的军舰和商船,企图切断英国赖以生存的海外贸易,加速英国工业基础的崩溃,从
而迫使英国退出战争。1916年和1917年,协约国家的商船被德国潜艇大量击沉,最为严
重的时候每月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吨位大约为30万吨左右。1917年4月,英国的商船
3
世界海军潜艇

在一个月之内便被德国潜艇击沉350多艘,总吨位达85万多吨。为了尽快取得战争的胜
利,德国决定制定并实施一项加速建造潜艇的战时应急计划,打算迅速建造更多的潜艇
来投入战争。
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派遣了大量的驱逐舰直接参加协约国家商船队的护航,使得受
到德军潜艇威胁的商船队具备了适当的防卫能力。特别是当协约国的护航制度走上正规
化之后,德国潜艇能够成功袭击商船的几率开始不断降低,协约国的商船损失日益减
少。这是反潜战的一个巨大进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协约国的商船受到德军潜
艇的攻击越来越少,而德国潜艇的损失数量却相反地不断增加。1918年,德国的潜艇战
终于宣告失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尽管英国和法国拥有潜艇的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德国,但
是英法两国潜艇的性能却比较差,并且其中的大部分潜艇已经老化过时。尽管如此,英
国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仍然有所建树。战争期间,德国的舰队在波罗的海入口处
的几个十分狭窄的海峡布置了重兵扼守,以此形成了一道难以突破的屏障,从而保障了
德国—瑞典之间的运输线的畅通无阻,使德国保住了赖以维持战争的运输生命线。1914
年10月中旬,英国海军派遣了3艘E型潜艇前往波罗的海去袭击德国—瑞典运输线上的德
国运输船只。后来,又有一些英国潜艇陆续进入波罗的海。这些英国潜艇相互配合,主
动出击,击沉和击伤了许多德国军舰、铁矿石运输船以及商船,使德国—瑞典之间的这
一运输线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和严重威胁,对于战胜德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385艘潜艇,其中在战争中损失
了210艘潜艇,战争结束时仍有175艘潜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鉴于战争期间德
国实施的无限制潜艇战几乎把英国置于濒临灭亡的教训,因此在凡尔赛条约中明确地规
定了德国不许建造、购买或者拥有潜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残存的175艘潜艇
于战后全部移交给协约国。后来这些潜艇几乎全部被协约国沉入大海。另外,到第一次
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还有224艘潜艇正处于不同的建造阶段,这些潜艇在战后也被协约
国就地毁掉。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即1918年—1939年之间,世界各国除了认真总结在第一次世
界大战期间关于潜艇作战的经验和教训之外,还对潜艇的继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
思考。但是,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各个国家境遇千差万别,因此对于潜艇
在军事斗争中所发挥的作用的认知程度有所不同,从而在考虑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潜
艇发展政策方面亦有不同的见解。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尝尽了德国海军潜艇的苦头,因此即使到了第一次世界
大战结束之后,英国人对于战争期间由德国潜艇造成的恐惧感一直没有消除。所以在对
待潜艇发展的问题上英国一直持有双重标准:在国际上,英国不断强烈呼吁,要求应该
废除潜艇,或者限制各国对潜艇的建造和发展。但是与此同时,英国本身却并没有放松
对潜艇技术的继续研究和发展。此外,英国在这一时期还加大了对反潜武器的研制力
度。特别是在声呐的研制方面,在经过了短短几年时间的研究之后,很快取得了突破性
的进展——利用声呐可以对水下的潜艇进行搜寻和定位,从而为其后英国开展反潜作战
奠定了基础。
在1918年—1939年之间的这一时期,英国皇家海军在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的
基础上,对远洋潜艇的续航力提出了新的概念。因为,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4
第1章 潜艇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现状

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日本可能成为英国在东南亚一带的潜在敌人。当时英国皇
家海军的L型远洋潜艇的活动半径是1700n mile。一旦英国与日本之间发生军事斗争,驻
扎在香港的英国皇家海军的L型潜艇在到达日本海域之后仅可维持一个星期左右的活动
时间,作为在未来战争中将要发挥重要作用的潜艇,每一次出海执行作战任务期间,在
敌人的海域仅仅活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这显然是不够的。为了弥补L型潜艇在续航
力方面的不足以及应付未来战争的需要,英国决定设计和建造具有更大续航力的新型潜
艇。在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之后,英国皇家海军最后决定建造T级远洋型潜艇来代
替原来的L型潜艇。T级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1300t,水面航速为15kn,当该级潜艇以
11kn的航速航行时,其续航力可达4500n mile。除此之外,英国还建造了具有中等程度
续航力的S级潜艇以及用于欧洲战略的近海型UN级潜艇,以便满足不同层次战略的需
要。
对于美国而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的海军舰队以及海上运输船只基本上没有
受到德国海军潜艇的致命攻击。战争结束之后,日本与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利益冲突凸显
出来,美国把未来与日本争夺太平洋上的制海权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战略方针。
在未来对日本的战争中,美国海军潜艇的主要任务是要对横渡太平洋的美国海军舰队提
供支援。因此,美国海军的潜艇除了必须具有跨越太平洋的巨大续航力之外,还必须具
有比较高的水面航速,以便减少美国潜艇远涉重洋的航渡时间。在这种军事需要前提之
下,美国海军于1925年提出了“舰队型潜艇”的概念。所谓舰队型潜艇,就是指它的基
本任务是随同水面舰艇部队一起在海上行动。这就要求舰队型潜艇必须具有很高的水面
航速、足够大的续航力以及很强的作战攻击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制定的战略计划是未来与美国在太平洋上一争雌雄。对
于日本海军来说,在太平洋上与美国开展海上作战将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日本海
军潜艇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太平洋上截击远道而来的美国海军舰艇。另一方
面,日本高度重视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各岛屿以及南太平洋地区具有的不可低估的战略价
值。为了在未来的战争中占领太平洋上的这些战略重地,日本与美国海军在太平洋的广
大海域展开争夺战将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日本海军从1918年开始
重点加强了远洋型潜艇的研制,但是对近海型潜艇的研制却没有投入太大的力量。日本
海军认为,近海型潜艇的主尺度和排水量相对较小,一旦未来战争需要的时候,日本有
能力在很短的时间里大批量地建造这种潜艇。
1918年,日本开始设计大型的远洋型潜艇,这种远洋型潜艇的水面航速为20kn~
22kn,续航力为10000n mile~12000n mile。但是由于日本当时尚未拥有制造大功率柴油
发动机的技术,所以,日本海军只好放弃大型远洋潜艇的设计方案。与此同时,日本人
看到了他们实际的技术水平与军事需要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和矛盾,于是转而大力发展与
大型远洋型潜艇相关的基础技术。1928年,日本海军把潜艇分为A、B、C、D四个类
型,以便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按照日本海军的定义,A类潜艇是远洋型潜艇,它在海
上的活动时间至少要超过3个月。B类潜艇是随同舰队在海上进行活动的舰队型潜艇,海
上的活动时间为2个月。C类潜艇是海上活动时间为半个月左右的近海型潜艇。D类潜艇
为远洋型布雷潜艇,它的主要使命是到远洋海域去布放水雷,封锁敌人的海上交通线。
1934年,日本海军建成了属于A类的“海大”-6型和“巡潜”-1型远洋型潜艇,这两种
型号潜艇的排水量为1785t~2135t,续航力为14000n mile~24400n mile,可以到达世界
5
世界海军潜艇

的任何海域开展作战活动。接着,日本海军又建造了属于D类的“伊”-21级布雷潜艇,
该级潜艇的续航力为10500海里,可以到世界的大部分海域去从事布放水雷的任务。到
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夕,日本海军还建造了“伊”-9、“伊”-15和“伊”-16
级潜艇。这些潜艇的排水量均在2500t以上,水面航速都超过23.51kn,续航力为14000n
mile~16000n mile。
在当时世界各国的潜艇之中,这些型号的潜艇均属于性能优秀的潜艇序列。1929年
初,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在伦敦召开了“伦敦海军裁军会议”,会议的主
要议题是协商这5个国家除战列舰和航空母舰之外的潜艇以及其他舰艇的拥有数量问
题。美国、英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达成了协议,并且缔结了条约,而法国和意大利对这
次会议的协议方案表示反对,没有在协议上签字。
缔结了“伦敦海军条约”之后,美国海军几乎每年都建造少量的舰队型潜艇,同时
不断淘汰陈旧过时的潜艇。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海军总共拥有111艘潜
艇,此外还有73艘潜艇处于建造之中。这一时期的美国海军潜艇基本上只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1930年—1938年期间建造的舰队型潜艇,其排水量为1200t~1500t,水面航速为
18kn~20kn,续航力为12000n mile。另一种是1920年—1925年间建造的S级潜艇,其排
水量为920t,水面航速为15kn左右,续航力为8000n mile。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正是年轻的苏维埃国家面临重重困难的时期。尽管如
此,苏维埃政府仍然非常重视潜艇的发展。1926年11月,苏维埃政府批准了苏联海军六
年发展计划,按照这项计划,苏联将要建造6艘1354吨级的“十二月党人”级潜艇和6艘
为1335吨级的L级潜艇。1928年,苏联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
划的指标时,苏联决定在原来的海军六年发展计划的基础上再增加建造6艘潜艇。其
后,苏联高层领导人又对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造潜艇的数量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决定
建造88艘潜艇。这88艘潜艇之中,“十二月党人”级6艘,L级6艘,“梭鱼”级43艘,
“真理”级3艘,M级30艘。
在1933年—1938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计划建造169艘潜艇。按照苏
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制定的目标,到1937年年底结束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将要拥有369艘潜
艇,但是由于受到潜艇建造能力的限制,实际上在1937年年底时,仅有150艘潜艇建成
服役。在制定1938年—1942年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苏联计划到1942年底完成341艘潜
艇的建造任务。然而,由于德国在1941年夏季入侵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受阻。实际
上,到1941年6月21日德国进攻苏联时,苏联海军总共拥有276艘潜艇,另外还有51艘潜
艇处于建造之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惨败的德国,受到凡尔塞条约的限制,不再建造、购买或
拥有潜艇。然而希特勒在1933年攫取了政权之后,于1934年便无视凡尔塞条约的限制,
开始秘密建造潜艇。1935年,德国与英国进行了谈判并达成了一项“英德海军协定”,
规定德国可以建设一支海军,其舰艇总吨位不许超过英国舰艇总吨位的35%,但是,德
国的潜艇总吨位却可以放宽到英国潜艇总吨位的45%。
1935年德国重建海军时,德国的潜艇技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得到恢复并迅速地发
展起来。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总共建造了57艘潜艇,其中,排水量为
300t以下的沿海用小型潜艇30艘,排水量为900t以下的中型潜艇20艘,排水量为1000t以
上的远洋型潜艇7艘。这时德国潜艇的性能已经远远地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
6
第1章 潜艇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现状

国潜艇性能。
1939年9月1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仅仅两个星期之后,德国的潜艇便击沉
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勇敢”号航空母舰。同年10月,德军的U-47号潜艇向停泊在斯卡帕
湾的英国皇家海军的“皇家橡树”号战列舰进行了偷袭,结果使得这艘排水量为33,000
多吨的巨型战列舰在短短的十几分钟便迅速沉没,包括舰队司令在内的舰上近800名官
兵葬身海底。
1940年,德国加紧了潜艇的建造步伐,仅在1940年这一年之中,德国便建造了66艘
各种型号的潜艇并且利用这些潜艇在海上不断袭击英国的运输船只。1940年6月,英国
有近30万吨的的运输船只被德军潜艇击沉。1940年10月,英国运输船只被德国潜艇击沉
的总吨位达35万吨。1940年秋季,德军潜艇部队司令卡尔·邓尼茨开始推行“狼群战
术”,使得盟军海上运输船队遭到了极大的损失。为此,盟军不得不加强了护航船队的
反潜作战能力。为了有效地遏制德军潜艇对大西洋航线上护航船队的袭击,盟军调拨了
大量作战飞机参加大西洋上船队的护航。从大西洋的东西两岸一直延伸到大西洋的纵深
海域,盟军的护航船队都可以得到在大西洋东西两岸起飞的盟军战斗机的空中支援。当
时,凡是参加护航的战斗机都装备了经过改进的机载雷达,利用这种机载雷达,即使在
天气条件十分恶劣的时候,也能在远距离处发现德军在水面航行的潜艇,并且可以迅速
地对那些德军潜艇实施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之后,德军的潜艇被迫退缩在大西洋中间一
条500英里宽的狭长海域里活动,因为这一条狭长海域是盟军战斗机因受到其续航力的
限制而无法实施有效空中巡逻的海域。
在1942年8月至1943年4月期间,盟军的反潜作战兵力与德军潜艇展开了殊死战斗,
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的1939年,德国海军潜艇平均
每击沉11艘盟军的船只,就要损失一艘潜艇,双方的损失比为11:1。到了1940年时,由
于德军采用了狼群战术,双方的损失比上升到22:1。1941年下半年,由于美国加入了海
上护航活动,双方损失比降低到12:1。后来,由于美国加强了反潜作战力量以及盟军的
战斗机加入了护航活动,德军潜艇的损失日渐增加。到了1943年时,双方损失比降低到
4:1。从交战双方的损失比例方面来看,德军潜艇从1943年之后在大西洋作战活动中付出
的代价日渐沉重。
1942年夏季之前,德军平均每月损失5艘潜艇,1942年秋季之后,德军每月平均损
失的潜艇为15艘以上。由于潜艇损失数量的明显增加,德国开始加快建造潜艇的步伐以
便保证向战场上输送足够数量的潜艇。这一期间,德国动员了国内的16家造船厂日以继
夜地建造潜艇,以平均每个月建造20艘新潜艇的高速度源源不断地充实了德国海军潜艇
部队。1941年,德国在这一年期间总共建造了210艘新潜艇,1942年这一年又建造了307
艘新潜艇。尽管德军潜艇的损失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德国源源不断地补充了新建造
的潜艇,因此到1943年下半年时,德国在役潜艇的数量仍保持在300艘以上的水平。
在德国加速建造新潜艇的同时,盟军也在加紧新式反潜武器的研制。盟军的新式反
潜武器投入反潜战场之后,有效地遏制了德国海军潜艇进攻的势头。特别是装备了高性
能机载搜索雷达的盟军战斗机加入了反潜作战活动之后,盟军的战斗机可以不分昼夜地
开展海上搜索活动,德军潜艇为了免受盟军的空中打击,被迫将其大部分时间的活动改
为水下活动方式。当时德军潜艇在水下以8kn~10kn的最高航速航行时,艇上蓄电池组
只能维持一个小时。然后,潜艇必须要上浮到海面,利用艇上的柴油机为蓄电池充电。
7
世界海军潜艇

但是,充电时间却往往需要4个小时左右。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时,德军潜艇
的这种做法相对比较安全,但是到了1943年,德军潜艇只要在海面上停留的时间稍长一
些,便随时都可能被盟军的空中反潜巡逻机发现。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充电过程中,德
军潜艇随时可能会遭到盟军飞机的轰炸或盟军反潜兵力的打击。在海上作战形势不断严
峻的情况下,改进潜艇的隐蔽性,减少潜艇在水面的充电时间已经成为德国海军迫切需
要解决的问题。1943年,德国海军研制出潜艇通气管装置。通气管装置使潜艇的隐蔽性
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大大减少了被盟军雷达发现的几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气管
装置将潜艇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且对战后世界各国潜艇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另外,为了在海上作战中重新夺回主动权,德国对水下高速潜艇加紧进行了研制。
1944年,德国海军成功地研制出两种型号的水下高速潜艇——U-ⅩⅪ型和U-ⅩⅩⅢ型潜
艇。U-ⅩⅪ型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1819t,水面最高航速为15.6kn,水下最高航速为
17.2kn,以10kn的水面航速航行时,其续航力可达15500n mile。U-ⅩⅪ型潜艇上装备了
通气管装置,当该级潜艇在二级海况以上的环境下利用通气管装置航行时,盟军的机载
雷达几乎无法将其探测到。德国海军在二战末期总共建造了131艘U-ⅩⅪ型潜艇,但是
建成的U-ⅩⅪ型潜艇之中,能够达到设计指标的潜艇数量甚少。德军在二战末期虽然把
U-ⅩⅪ型潜艇投入战场,但是却无法挽救德国失败的命运。
U-ⅩⅪ型潜艇对战后世界常规潜艇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结束之后,
美国、苏联、英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都从缴获的U-ⅩⅪ型潜艇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启发
和借鉴,在战后建造的潜艇中都采用了U-ⅩⅪ型潜艇上的许多先进技术。
二战期间德国在潜艇技术方面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开辟了潜艇AIP技术发展
的先河。当时德国潜艇的典型AIP装置是“沃尔特”型闭式循环汽轮机装置,该装置利
用过氧化氢在封闭环境下产生推进动力,使潜艇能够在水下进行长时间的持续潜航。
1944年春季,德国建造了装备“沃尔特”型汽轮机装置的U-ⅩⅦ型潜艇。该级潜艇的水
下排水量为350t,在进行水下高速航行时使用“沃尔特”型汽轮机装置,最高水下航速
可以达到21.5kn。
“沃尔特”型闭式循环汽轮机装置对于战后世界各国开展常规动力潜艇的AIP技术
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际,美国、苏联、英国等国家
对潜艇的AIP技术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纷纷不惜重金开展潜艇非核式闭式循环推进系统
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20世纪世界各国再度掀起常规动力潜艇
AIP技术的研制高潮以及至今为止在AIP技术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重大进展奠定了重要
的基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投入战争的潜艇共有1150艘,其中的807艘潜艇被盟
军击沉。盟军一侧被德军潜艇击沉的舰船为2882艘,受到重创的舰船为264艘,盟军舰
船损失的总吨位为1440万吨。
1941年6月22日,当德国纳粹军队入侵苏联时,苏联海军已经拥有215艘潜艇。从
1941年—1945年这近4年的时间里,苏联海军潜艇尽管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去破坏德军的
海上交通运输线,但是从总的方面来说,苏联海军潜艇取得的战果不是十分理想。除了
对德国舰艇展开攻击行动之外,苏联海军潜艇曾经为受困的苏军提供给养和供应品,并
且利用潜艇及时撤出苏军部队人员。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海军潜艇虽然对
8
第1章 潜艇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现状

德军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但是,苏军潜艇的损失也是十分严重的,损失的潜艇共有
110艘。
日本于1941年12月8日偷袭珍珠港从而引发太平洋战争时,总共拥有62艘潜艇,到
1945年8月15日战败投降的近4年间建造了117艘潜艇,此外还从德国引进了8艘潜艇。在
将近4年的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总共损失127艘潜艇。日本战败投降之后,剩余的60艘
潜艇,除少数几艘被美军作为战利品运送回美国之外,其他所有潜艇均被美军沉没于太
平洋或就地拆毁。
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潜艇在太平洋海域击沉美国及盟军航空母舰3艘、重
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5艘以及潜艇2艘。此外,日军潜艇还击沉美国及盟军
运输船只179艘,总吨位为90余万吨,击伤运输船只49艘。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与日本潜艇作战活动相对比的是美国海军潜艇取得的出色作战
效果。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海军拥有在役潜艇111艘,另外有73艘潜艇正处于建造
阶段。战争期间,美国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加紧建造大批量的潜艇,总共建造了217
艘以“小鲨鱼”级为代表的舰队型潜艇。
美国海军于1942年研制出潜艇用的水面搜索雷达。由于装备了水面搜索雷达,美军
潜艇即使在夜间或浓雾的天气条件下仍可探测到日军的水面舰艇和在水面上航行的潜
艇,所以美军潜艇可以比日军舰艇抢先一步采取进攻或规避战术,从而使美军潜艇在战
争期间与日军舰艇对抗时获得了很大的主动权。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潜艇的发展

对于世界各国海军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改变了潜艇作战的技术,而且也使得
潜艇战术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二战期间的德国海军潜艇技术以及设计思想,改变了潜艇
的整个概念,并且对战后世界各国海军潜艇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战后至20
世纪90年代这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在以美国与苏联为首的冷战对峙中,潜艇,特别
是核潜艇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纷纷应用在潜艇上,从而推动了
世界各国潜艇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

1.2.1 美国

对二战经验的总结使美国海军受益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深刻认识到巡航导弹与潜艇的
有机结合在未来军事斗争中的重要作用。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
一批德国制造的V型导弹被美军缴获,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对德国的这种V型导弹
进行了仿制,并且于1947年2月在SS-348“鳕鱼”号潜艇上进行了导弹的发射试验。其
后,美国海军根据多次导弹试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数据,终于制定了一系列由潜
艇发射导弹的研制计划。在淘汰了其他型号的巡航导弹方案之后,美国海军最终选择了
“天狮星”型巡航导弹。从1964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美国海军在潜射弹道导弹
的发展方面取得了迅速进展,因此放弃了对潜射巡航导弹的进一步研制。然而苏联却在
美国海军放弃“天狮星”巡航导弹计划的时候一如既往地开展了对潜射巡航导弹的研
制,并且在短短的几年里相继推出了许多型号的巡航导弹潜艇。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
9
世界海军潜艇

国海军看到了它与苏联海军在潜射巡航导弹方面的差距,于是便加紧研制了可从潜艇的
鱼雷发射管发射的“捕鲸叉”反舰巡航导弹,接着又成功研制了潜射“战斧”巡航导
弹。巡航导弹与潜艇的结合,使得潜艇的攻击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把潜艇的重点研制方向始终瞄准了核推进技
术,并且为此不遗余力地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从1954年建成服役的第一艘核潜艇“鹦鹉
螺”号开始,美国海军至今总共建造了14个型号137艘攻击型核潜艇(含“弗吉尼亚”级
预计建造的第一批核潜艇)和4个型号59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建造核潜艇总数多达196
艘。目前美国海军在役核潜艇为73艘,其中攻击型核潜艇55艘,以“洛杉矶”级为主,
弹道导弹核潜艇18艘,全部是“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另外,目前“海狼”级攻
击型核潜艇在建1艘,“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在建4艘。
在发展不同型号核潜艇的半个世纪的历程中,美国海军十分重视核潜艇基本性能的
延续性和先进性,根据不同时期的技术基础,选择不同的主要研制方向,分阶段地逐步
解决核潜艇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从而使得其海军核潜艇的性能终于达到了今天居于世界
前列的水平。
美国在核潜艇发展初期就将弹道导弹核潜艇纳入与攻击型核潜艇几乎同步的计划之
中。美国海军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装备“北极星”弹道导弹的“华盛顿”级弹
道导弹核潜艇。该级核潜艇的首制艇“华盛顿”号于1959年12月30日服役,“华盛顿”
级总共有5艘核潜艇先后服役,艇上装备的是射程为2200km的“北极星”A1弹道导弹。
紧接着,美国海军在随后又建造了5艘“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艇上装备了
射程为2800km的“北极星”A2弹道导弹。在此基础上,美国海军于20世纪60年代至70
年代持续建造了31艘“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拉菲特”级后期型的23艘弹道导
弹核潜艇全部装备了“北极星”A3弹道导弹,原来已经装备了“北极星”A1弹道导弹
的“华盛顿”级的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于1966年—1967年期间全部换装了“北极星”A3
弹道导弹,“拉菲特”级的前期型号8艘核潜艇和“伊桑·艾伦”级的全部5艘核潜艇也
相继换装了“北极星”A3弹道导弹。这样,到1964年底为止,美国海军当时的41艘弹道
导弹核潜艇全部装备了射程为4600km的“北极星”A3弹道导弹。美国海军对在役的41
艘弹道导弹核潜艇逐步完成了从“北极星”A1到“北极星”A3导弹的更新和部署,集
中地体现出在美国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展中“以艇定弹”的指导思想。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海军展开了关于多弹头对硬目标和软目标覆盖能力
方面的研究,具有这些性能的新型导弹被命名为“海神”C3弹道导弹。“海神”C3弹
道导弹的有效载荷是“北极星”A3弹道导弹的两倍,能把弹头投向单个或多个目标,攻
击范围更大,突防能力更强。从1971年至1977年,美国海军“拉菲特”级的31艘弹道导
弹核潜艇全部换装了“海神”C3弹道导弹。自此之后,“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美国战略核潜艇的主力。
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1968年起,美国海军着手研制“海神”C3导弹之后的新一代
武器系统——水下远程导弹系统,1972年初,水下远程导弹系统正式命名为“三叉
戟”-Ⅰ(C4)导弹。“三叉戟”-Ⅰ导弹的质量虽然稍大一些,但是其射程是“海神”导
弹的两倍,其战斗部装有6个~8个分弹头,每枚分弹头爆炸当量为10万吨TNT当量,圆
概率偏差为450m。中早期建成服役的8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的是“三叉

10
第1章 潜艇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现状

戟”-Ⅰ型弹道导弹,从第9艘SSBN-734“田纳西”号开始装备“三叉戟”-Ⅱ型弹道导
弹,“三叉戟”-Ⅱ型导弹的战斗部装有12个分弹头,各分弹头的爆炸威力为30万吨~
47.5万吨TNT当量,圆概率偏差为90m。“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将要持续服役到
2020年前后,在这期间它将一直作为美国海军战略核威慑力量的主力。

1.2.2 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海军对于潜艇的发展采取了质量与数量并重的基本发展
方针。苏联潜艇作战力量的增强,对于世界的军事形势、西方国家海军的建设方针以及
西方国家海军潜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6年之后,苏联海军从近海防御型的海
军成长为远洋型海军。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苏联的海军作战力量可以在全球的任何
海域上从事作战活动并与美国海军进行抗衡。在苏联海军作战力量之中,潜艇作战兵力
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苏联海军潜艇的主要使命是对美国实施战略性攻击,确保苏联的海上安全,对西方
国家的海上运输线实施打击,支援苏联的陆上作战兵力,协助实现苏联的国家政策。从
20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苏联便着手设计和建造战后初期的潜艇,战后初期的第一批潜
艇是W级、Z级和Q级常规动力潜艇,其中W级潜艇总共建造了236艘。
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政领导人之后,苏联海军的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此
开始大力建造潜艇。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苏联在建造了大量的R级常规动力潜艇
的同时还开始建造弹道导弹潜艇。此外,核潜艇的研制在这一时期也已经起步。到1958
年时,苏联已经拥有450艘潜艇,到1960年时,苏联拥有的潜艇数量达到了500多艘。
1952年6月14日,美国海军的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正式开工建造,这一情况
使得苏联的国家领导人感到了苏联在核潜艇技术方面已经落后于美国。于是,苏联人加
紧了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工作的步伐。1953年1月,苏联正式开展了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
工作。第一代核潜艇的苏联工程代号是672型,北约组织为该级核潜艇的命名为“十一
月”级核潜艇,简称为N级核潜艇。N级核潜艇的研制主要解决了核动力在潜艇上的应
用问题,因此,N级核潜艇上除了核动力装置之外,其他设备基本上均采用了苏联海军
同时代其他型号常规动力潜艇上相应的设备。N级核潜艇的首制艇于1954年6月开工,
1959年4月正式在苏联海军服役。N级核潜艇的服役,标志着苏联海军核潜艇时代的开
始,也为其迅速发展和壮大核潜艇部队的实力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至50年代初期,苏联就在探索利用潜艇发射弹道导弹的可行
性。1955年9月,苏联海军在一艘经过改装的W级潜艇上首次成功地发射了改进的“斯
科达”-A型弹道导弹。一年之后,苏联海军建造的Z级潜艇之中的5艘逐步被改装成弹道
导弹潜艇。其后,苏联海军在此基础上于1955年—1956年建造了常规动力的G级弹道导
弹潜艇。为了进一步发挥弹道导弹潜艇的核威慑作用,在建造G级弹道导弹潜艇的同
时,苏联海军也在同步建造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G级弹道导弹潜艇与H级弹道导弹核潜
艇于1964年首次开始执行定期的作战巡逻任务,其中一些G级和H级潜艇在亚速尔群岛
以西、纳弗斯科的亚半岛以东以及夏威夷以西海域执行作战巡逻任务。
1964年,苏联最高领导阶层调整了几乎完全依赖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方针,决
定大力加强海基核威慑兵力。苏联国防政策的这一转变,除了导致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11
世界海军潜艇

的问世之外,同时还奠定了从此之后弹道导弹核潜艇在苏联国家安全和战略核威慑方面
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础。
苏联海军的第一批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于1967年建成。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是苏联
海军第二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它与苏联海军的V级攻击型核潜艇和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
属于同一时期的产品。到1974年的时候,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总数量已经达到了34
艘。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携带的SS-N-6型弹道导弹的射程为3000km,为了保证艇上的
潜射弹道导弹能够对美国的重要城市和军事目标造成致命的打击,该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必须到比较靠近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的海域中进行巡逻。但是,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要
到达美国东海岸附近海域之前,必须要经过海上远程航渡且通过北约组织在格陵兰-冰
岛-英国之间设立的反潜屏障,这对Y级核潜艇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20世纪70年代初期,苏联开始研制SS-N-8型潜射弹道导弹以及携带该型导弹的D-I
级弹道导弹核潜艇。SS-N-8型潜射弹道导弹的射程为7800km,可携带一个80万吨级的核
弹头,它可把美国领土的绝大部分置于它的核攻击范围之内。1973年,苏联海军开始建
造D-Ⅱ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该级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11300t,装备16枚SS-N-8Mod2型
潜射弹道导弹。1976年,苏联海军开始建造水下排水量为11700t的D-Ⅲ级弹道导弹核潜
艇,该级核潜艇装备16枚苏联新研制的SS-N-18型潜射弹道导弹,该型导弹可以携带3个
20万吨级的分导式核弹头,最大射程为6500km,圆概率误差为900m。1982年,苏联海
军开始建造D-Ⅳ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该级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12150t,可以装备16枚
SS-NX-23型潜射弹道导弹。SS-NX-23型潜射弹道导弹的最大射程为8300km,可携带10个
10万吨级的分导式核弹头,圆概率误差为500m。
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海军正在加紧建造“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苏联为
了在弹道导弹核潜艇方面与美国抗衡,决定建造“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台风”
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26500t,装备20枚SS-N-20型潜射弹道导弹。该型导弹
最大射程为8300km,圆概率误差为500m,每枚导弹可以携带10个各自为20万吨当量的
分导式核弹头。“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可以在苏联的领海范围内发射SS-N-20型潜
射弹道导弹打击美国本土的任何重要城市、陆基洲际导弹基地或者军事目标。“台风”
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首制艇是于1977年3月1日开工建造的,1981年11月服役。“台风”
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成服役,标志着苏联与美国的冷战对抗达到了顶峰。
除了弹道导弹核潜艇之外,苏联在发展多用途核潜艇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的努力。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为了对抗美国及其盟国快速航空母舰编队的威胁,苏联建立了
反航母作战体系,该作战体系的核心兵力是由携带空-舰导弹的轰炸机、巡航导弹潜艇
以及携带舰-舰巡航导弹的水面舰艇等组成。因此,苏联从1954年便开始制定一项发展
巡航导弹潜艇的计划。1956年,苏联海军把一艘W级潜艇改装成装备SS-N-3C“沙道克”
型巡航导弹的潜艇。接着,开始研制常规动力的J级巡航导弹潜艇,并于1962年建成J级
的首制艇。1961年,建成第一批装备巡航导弹的核潜艇——E-Ⅰ级核潜艇。1967年,建
成第一批可以从水下发射巡航导弹的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问
世,标志着苏联海军巡航导弹在技术方面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20世纪80年代,苏联在巡航导弹核潜艇及其武器装备系统的发展方面出现的一个重
要的进展是建成了世界上攻击力最强、排水量最大的巡航导弹核潜艇——“奥斯卡”级
巡航导弹核潜艇。“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装备的SS-N-19型反舰巡航导弹的最大
12
第1章 潜艇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现状

射程为450km,可携带质量为750kg的高爆炸药弹头或者爆炸当量为50万吨级的一个核弹
头。“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具有强大的攻击能力,艇上装备的巡航导弹数量多,
是世界上排水量最大、威力最强的巡航导弹核潜艇。
苏联海军在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N级核潜艇服役之后,为了进一步增加攻击型
核潜艇的作战力量,决定发展第二代的攻击型核潜艇——V级核潜艇。V级攻击型核潜
艇具有比较高的水下航速,其水下最高航速为30kn以上。到了1970年—1971年的时候,
苏联海军服役的核潜艇再加上正在建造中的核潜艇,其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海军核潜艇
的总数。1971年—1972年期间,苏联海军的P级多用途核潜艇和“阿尔法”级攻击型核
潜艇开始正式服役。P级多用途核潜艇被誉为当代具有最高水下航速的核潜艇,而“阿
尔法”级则是被誉为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核潜艇。西方国家的一些潜艇专家认为,P
级和“阿尔法”级核潜艇的设计体现了苏联人在核潜艇技术上所具有的高超水平。
苏联海军第三代攻击型核潜艇的代表性潜艇是水下排水量为9100t的“阿库拉”级
攻击型核潜艇。“阿库拉”级核潜艇的首制艇是于1984年7月下水的。“阿库拉”级核
潜艇的航行噪声非常低,大大出乎西方国家的意料之外。“阿库拉”级核潜艇的建成标
志着苏联海军在核潜艇的降噪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
苏联海军核潜艇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中,苏联海军高速发展核潜艇的政策
使西方国家感到心有余悸。

1.2.3 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皇家海军潜艇的发展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
段是从1945年至1949年。在这一时期,英国重点发展和研制具有常规动力的柴油机—电
机推进的潜艇。第二个阶段是从1959年至今,在这一时期内,英国把发展和研制潜艇的
重点由常规动力潜艇转向核潜艇。
二战结束之后,英国也像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一样,积极总结英国皇家海军潜艇在二
战期间的经验和教训,并且在此基础上建造战后的新型潜艇。英国战后建造的第一批常
规动力的潜艇是“小鲸”级潜艇。该级潜艇虽然是战后建造的,但是其总体性能却仍未
摆脱二战时期潜艇设计基本思路的影响。1957年,英国在总结“小鲸”级潜艇研制经验
的基础上设计并建造了“奥白龙”级潜艇。“奥白龙”级潜艇虽然与“小鲸”级潜艇比
较相近,但是在总体性能方面却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接着,英国又在“奥白龙”级
潜艇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和建造了“支持者”级潜艇,该级潜艇上装备了先进的控制
系统、声呐和雷达探测系统等,可以在海上连续从事长达49天的作战活动,从而把英国
皇家海军常规动力潜艇的性能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在发展常规动力潜艇的同时,英国开展了核潜艇的前期研究和探索工作。后来经过
美国与英国共同协商,美国于1957年同意与英国共享核反应堆方面的关键设计资料和数
据。同年晚些时候,美国与英国进而达成了一项关于研制核潜艇的协议。根据这项协
议,美国将向英国海军的第一艘核潜艇“无畏”号提供整套的核反应堆系统。因此,这
项协议加速了英国建造核潜艇的进程。但是,英国出于在核潜艇技术方面的长远发展考
虑,它并未因此打算长期依赖于美国的援助。在接受美国核技术援助的同时,英国仍然
在独立研制和发展自己的潜艇核反应堆技术。
13
世界海军潜艇

1960年英国的第一艘核潜艇“无畏”号下水,这艘核潜艇实际上是一个混合体,它
的核动力装置是原封不动由美国提供的,其他部分则是英国自己研制的。在“无畏”号
核潜艇的基础上,英国开始了“勇敢”级攻击型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勇敢”级核潜艇
的突出特点是自身噪声较低,具有良好的水下隐蔽性。在英国与阿根廷进行的马岛海战
中,英国“勇敢”级之中的“征服者”号核潜艇曾经于1982年5月2日把阿根廷海军的
“贝尔格莱诺将军”号巡洋舰一举击沉,为英国获得整个战争的主动权奠定了基础。
1967年10月,英国又开始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敏捷”级核潜艇的设计与建造
工作,该级的首制艇于1971年1月下水,1973年3月服役。作为英国第三代攻击型核潜
艇——“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建造是于1983年完成的。“特拉法尔加”级攻
击型核潜艇的建成服役,标志着英国皇家海军在核潜艇技术方面的研制日渐成熟。目
前,英国已于1999年开工建造新一代的“机敏”级攻击型核潜艇,实际上是“特拉法尔
加”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改进型,该级核潜艇将要建造5艘,预计该级核潜艇的首制艇将
于2006年服役。
20世纪60年代初期,英国的战略核威慑兵力曾经由英国皇家空军担任。后来,由于
美国在向英国提供核反应堆的基础上又同意向英国提供可以装备在核潜艇上的“北极
星”型潜射弹道导弹,英国的战略核威慑兵力才改由英国皇家海军承担。在此基础上,
英国决定大力发展弹道导弹核潜艇。1964年,英国开始建造4艘“决心”级弹道导弹核
潜艇。“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是在借鉴和参考了美国海军“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
潜艇基础上研制的。在总布置方面,“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沿袭了美国海军弹道导
弹核潜艇的总布置思想。“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了16枚“北极星”-A3型潜
射弹道导弹,最大射程为4630km,圆概率误差为900m,每枚导弹可以携带3个由英国自
制的、当量为20万吨的A-3TK型分弹头。
英国皇家海军的“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投入使用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艇上
装备的“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逐渐处于技术落后状态。为了对其潜射弹道导弹系统加
以改进和更新换代,英国政府于1986年9月决定建造装备“三叉戟”导弹的“前卫”级
弹道导弹核潜艇以便取代“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的
动力装置为英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压水堆,功率约为27500马力①,艇上装备了16枚“三
叉戟”-Ⅱ型潜射弹道导弹,每枚导弹可以携带8个当量为10万吨~12万吨级的分导式核
弹头,射程为12000km,圆概率误差为90m。“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总共有4艘,目
前该级的4艘核潜艇已经全部建成服役。
从英国目前在役的潜艇实力来看,英国皇家海军的潜艇全部都是由核潜艇组成,其
中攻击型核潜艇12艘,即“敏捷”级5艘,“特拉法尔加”级7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只有
“前卫”级3艘。目前在建的有“机敏”级攻击型核潜艇1艘,“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
艇1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英国皇家海军总共建造了78艘潜艇,其中常规动
力潜艇41艘,核潜艇27艘。

① 1马力=0.746Kw

14
第1章 潜艇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现状

1.2.4 法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法国海军拥有80艘在役潜艇,另外还有22艘潜艇正处于
建造之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曾经沦陷,因此,法国海军的潜艇在二战中几
乎丧失殆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仅剩下14艘潜艇。虽然法国在战后加入了北大
西洋公约组织,但是法国却在极力摆脱美国对其在军事上的控制。为此,法国踏上了独
立自主发展海军潜艇的道路。
战后的法国最初建造的是“一角鲸”级远洋型潜艇。该级潜艇是以德国的U-ⅩⅪ型
潜艇为母型进行设计的,因此,其性能与那些以德国U-ⅩⅪ型潜艇为母型的战后世界各
国的潜艇都十分相似。由于战后的法国经济能力不足,因此,“一角鲸”级潜艇只建造
了6艘。法国海军在完成了“一角鲸”级远洋型潜艇的研制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其反
潜作战能力,从1953年开始便筹备建造一批具有反潜作战能力的小型近海潜艇——“树
精”级潜艇。“树精”级潜艇从艇体线型、艏部水声设备的布置、艇体的结构、舱室布
置等方面都体现出法国独特的潜艇设计思想和风格。
另一方面,法国海军在建造“一角鲸”级潜艇的过程中,于1952年开展了“女神”
级潜艇的设计和建造工作。“女神”级潜艇沿用了法国传统的双壳体结构,所有的燃油
舱和压载水舱都布置在耐压艇体的外面。“女神”级潜艇总共有11艘,是法国海军战后
建造批量最大的潜艇。除了在法国海军服役的11艘“女神”级潜艇之外,法国还为世界
其他一些国家建造了数量可观的“女神”级潜艇。1967年—1969年期间法国为葡萄牙建
造了4艘“女神”级潜艇,1970年为巴基斯坦建造了3艘,1970年—1971年为南非建造了
3艘。另外,法国还通过技术援助的方式于1973年—1975年期间在西班牙建造了4艘“女
神”级潜艇。
二战之后的法国也曾积极建立自己的核威慑力量。最初,法国和英国一样,在建立
核威慑力量时主要依靠美国的援助。但是,由于战后法国与美国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美国撕毁了向法国提供“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的协议。这些变化使得当时法国正处于
建造阶段的第一艘核潜艇Q-244被迫中途下马。1958年法国政府决定独立发展核潜艇及
核威慑兵力。于是,中途下马的Q-244核潜艇便被改成了“电鳗”号导弹试验潜艇。为
了配合潜射弹道导弹的试验,“电鳗”号潜艇上装备了4个垂直状态的导弹发射筒。
“电鳗”号潜艇服役之后,先后曾经进行过M-112型、M-012型以及M-013型等数种型号
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法国在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过程中走过的道路与美国不
同,法国直接利用“电鳗”号导弹试验潜艇,缩短了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周期,为法
国拥有水下核威慑力量赢得了许多时间。20世纪60年代初期,法国开始执行发展水下核
威慑作战力量的计划,将要建造5艘“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可畏”级弹道导弹
核潜艇的外形和总布置均与美国海军的“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相似,是法国在二
战之后首次采用单壳体结构的潜艇。该级核潜艇装备的是16枚M-1/M-2型潜射弹道导
弹,射程为3000km。1985年,法国海军研制出M-4型潜射弹道导弹并利用M-4型潜射弹
道导弹取代了最初装备在“可畏”级核潜艇上的M-1/M-2型潜射弹道导弹。M-4型弹道
导弹射程为5300km,可以携带6个分导弹头,每个分导弹头的爆炸当量为15万吨级。
“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成,标志着法国已经拥有了一支独立的水下战略核威慑
15
世界海军潜艇

作战力量。
法国在建造了弹道导弹核潜艇之后,曾经打算尽快建造一些攻击型核潜艇,以便对
法国弹道导弹核潜艇提供保护作用。但是,由于法国的经济力量有限,只好建造一种排
水量较大的远洋型常规潜艇,使其弥补暂时没有攻击型核潜艇的空缺。于是,法国海军
的“阿哥斯塔”级远洋型潜艇应运而生。“阿哥斯塔”级远洋型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
1510t,水下排水量为1760t,主尺度为67.6m×6.8m×5.4m。法国海军于1972年—1978年期
间总共建造了4艘“阿哥斯塔”级潜艇。另外,还有4艘“阿哥斯塔”级潜艇由法国提供
建造技术在西班牙建成,有2艘“阿哥斯塔”级潜艇由法国卖给了巴基斯坦。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时,法国第一代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工作已经获得明显
的成就,于是法国政府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决定着手执行攻击型核潜艇的建造计
划。法国海军把战后建造的第一批攻击型核潜艇命名为“红宝石”级核潜艇。法国海军
在对“红宝石”级核潜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曾经以“阿哥斯塔”级远洋型潜艇为母
型,同时还参考了美国海军早期的“鲣鱼”级和“白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设计。从
“红宝石”级的第5艘“紫石英”号核潜艇开始,法国海军对原来的设计做了较大的改
进,其总体性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到目前为止,法国海军总共建造了6艘“红宝
石”攻击型核潜艇。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法国海军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逐渐进入退役时期,为了
保证继续拥有独立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后续力量,法国海军决定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
始建造6艘“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以便在21世纪初期全部取代第一代弹道导弹核
潜艇。苏联解体之后,世界冷战格局已不复存在,法国对原定的“凯旋”级弹道导弹核
潜艇的建造计划进行了削减,最后决定只建造4艘“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16枚M45型潜射弹道导弹。M45型潜射弹道导弹的
射程为5300km,每枚导弹可以携带6个爆炸威力为15万吨的TN75型分导式核弹头。目
前,“凯旋”级的前三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已经服役,最后一艘正处于建造状态,计划于
2010年建成服役。自从二战结束以来,法国海军总共建造了9种型号60艘潜艇,其中常
规潜艇46艘,攻击型核潜艇6艘,弹道导弹核潜艇8艘。
美国著名的潜艇专家斯坦·齐默尔曼在他撰写的《二十一世纪的潜艇设计》这本书
中,把世界上拥有潜艇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五类。第一类潜艇国家是美国和苏联;第二类
潜艇国家是中国、法国和英国,这些国家能够独立设计和建造核潜艇、艇上作战系统以
及艇上武器装备,但是在核潜艇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与美国和苏联尚有一定差距。第三类
潜艇国家是只能设计和建造常规动力潜艇、艇上电子设备以及艇上武器装备的国家,他
们包括德国、日本、瑞典和荷兰。第四类潜艇国家具有建造潜艇的能力,但是不能自行
设计潜艇,这些国家可以维持本国潜艇的建造、修理和大修设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具
有选择潜艇型号的自主性,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战略选择的独立性。第四类潜艇国家包
括土耳其、印度、澳大利亚、西班牙、朝鲜、以色列、巴西、阿根廷、韩国和意大利等
国家。第五类潜艇国家则既无设计潜艇的能力,又无建造潜艇的能力,只能从外国购买
自己需要的潜艇。第五类潜艇国家大约总共有25个。
从世界潜艇拥有量的情况来看,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这5个国家拥有了
全世界所有的核潜艇,但是第三类、第四类以及第五类潜艇国家却拥有了全世界大部分
的常规动力潜艇。在潜艇力量的均衡中,这些国家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特别应该指出
16
第1章 潜艇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现状

的是,第三类潜艇国家设计和建造的常规动力潜艇成为全世界非核动力潜艇的中坚和骨
干,引起了世界各国海军的瞩目和重视,他们对于常规动力潜艇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推进作用。

1.2.5 德国

德国潜艇在世界潜艇发展史上曾经占有重要的一席,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
潜艇曾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德国潜艇,对战后世界潜艇
技术的发展更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战败的德国被国际
上禁止建造潜艇。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组织,它便开始了战后潜艇技术的研制。
西德海军于二战之后建造的第一艘潜艇是试验性潜艇,该艇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末
期时由原来纳粹德国海军建造的U-ⅩⅩⅢ型潜艇为母型而设计和建造的。试验性潜艇建
成并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西德海军在战后的潜艇设计和使用方面逐渐积累了一些
经验,于是便决定建造201级和202级潜艇。1962年,国际上对西德海军潜艇吨位的限制
放宽,西德海军于1963年开始研制206级潜艇,总共建造了18艘206级潜艇。
在国外订货和国内需求的刺激下,西德的潜艇建造能力和潜艇技术水平迅速得到了
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西德的潜艇建造业开始逐渐转向国际出口市场。为此,德国提出
了209级潜艇的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方案性能优秀,价格不高,因此对财力有限的第三
世界国家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209级潜艇的设计方案公布于世之后,先后有12个国家
向西德定购了约37艘209型潜艇。209级潜艇可以根据用户要求进行设计和建造,因此,
能够适应用户的不同需求。
1990年,德国海军计划建造212级潜艇,作为德国在21世纪的主力潜艇。1991年,
德国海军完成了212级潜艇的方案设计,并且于同年年底由德国国会批准建造首批4艘
212级潜艇。为了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德国在212级和209级潜艇的基础上又推出了214
级潜艇,该级潜艇兼具212级和209级潜艇的优点,很快得到国际上的青睐。

1.2.6 日本

日本海上自卫队发展战后的现代潜艇是从1955年开始起步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在发
展潜艇方面走过的道路是模仿、借鉴、赶超和完善。1945年8月,当日本战败投降时,
二战中残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日本海军潜艇,或是被废弃,或是被解体拆毁。从那时开始
直到1955年,日本在潜艇的研制和发展方面形成了为期10年的空白期。1955年,美国把
它的一艘曾经在二战期间使用的“小鲨鱼”级舰队型潜艇借给了日本,这是日本战后的
第一艘潜艇。日本技术人员对该艘潜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此后日本独立研制、设计
和建造战后现代潜艇奠定了有力的基础。1956年,日本政府决定自行设计和建造战后的
第一艘潜艇——“亲潮”号潜艇。“亲潮”号潜艇是由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神户造船厂
建造的,该艇于1962年6月30日建成服役。从1959年开始,日本陆续建造了“早潮”
级、“夏潮”级、“大潮”号、“涡潮”级、“夕潮”级、“春潮”级以及“亲潮”级
潜艇。日本从1955年开始发展战后的潜艇,至今总共设计和建造了9种型号43艘潜艇。

17
世界海军潜艇

日本在潜艇技术发展方面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从多方面改进和提高潜艇的质量而不是
急于增加潜艇的数量。以质为主,以量为辅,这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发展潜艇的基本方针
和显著特点。

1.2.7 荷兰

荷兰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均奉行中立政策。二战之后的荷兰,在潜艇方面曾经是一
个空白。1945年7月,荷兰从战败的德国接收了3艘潜艇。20世纪40年代末期,荷兰从英
国购进2艘T级潜艇,正式组建了荷兰皇家海军的潜艇作战部队。1953年,荷兰皇家海军
又从美国海军租用了2艘二战期间建造的舰队型潜艇。在借鉴美国、英国和德国潜艇技
术的基础上,荷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独立设计、建造战后的第一代潜艇——“海豚”
级潜艇。从各方面的综合性能来说,“海豚”级潜艇是战后比较成功的潜艇。该级潜艇
的问世,引起了世界各国对荷兰皇家海军潜艇的注目。1964年,荷兰决定建造战后第二
代潜艇——“旗鱼”级潜艇,“旗鱼”级潜艇是以美国海军的“长颌须鱼”级潜艇为母
型而设计的。为了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荷兰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旗
鱼”级潜艇的基础上着手设计和建造“海象”级潜艇。“海象”级潜艇在其总体性能方
面比“旗鱼”级潜艇有了很大提高。
荷兰皇家海军在发展本国潜艇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瞄准了潜艇的国际市场,并且
努力把最新型的潜艇推向国际市场。20世纪90年代初期,荷兰开始研制新型的“海鳝”
级远洋型潜艇。“海鳝”级潜艇是荷兰战后设计的第四代潜艇,是在“海象”级潜艇的
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其总体性能比“海象”级潜艇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建造该
级潜艇的鹿特丹乾船坞公司在经费方面的拮据,“海鳝”级潜艇的建造工作至今尚未开
始。
自1954年以来的50多年的时间里,荷兰皇家海军按照每隔10多年更新换代一批潜艇
的基本计划,使其潜艇技术稳步发展并且逐渐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荷兰曾一再计
划开展核潜艇的研制,但终因经费不足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忍痛割爱。近年来,荷兰
皇家海军对常规动力潜艇的AIP开展了积极的研制并使AIP装置达到了可以装艇的实用化
水平。所有这些都显示了战后荷兰在现代潜艇技术方面所拥有的雄厚实力。

1.2.8 瑞典

瑞典在整个二战期间一直奉行中立政策。1945年二战结束时,瑞典共有4个型号24
艘潜艇。4个型号的潜艇之中,有2个型号是攻击型潜艇,另外2个型号是布雷潜艇。
1946年,瑞典开始设计战后的第一批潜艇——“鲨鱼”级潜艇,由于“鲨鱼”级潜
艇直接采纳了德国的U-ⅩⅪ型潜艇的一些先进技术,其主要性能指标与同一时期美国、
英国及苏联等国家所建造的常规潜艇具有同一水平。“鲨鱼”级潜艇的建成是瑞典在潜
艇技术方面的一次飞跃,它对其后瑞典潜艇技术的发展与提高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也
使瑞典在现代潜艇的设计方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后期,瑞典开始设计
和建造战后第二批潜艇——“天龙”级潜艇。20世纪60年代末期,瑞典开始设计第一批

18
第1章 潜艇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现状

具有本国特色的潜艇——“海鹰”级(A-11B型)攻击型潜艇。20世纪70年代初期,瑞典
在“海鹰”级潜艇的基础上开始了新型号潜艇——“水怪”级潜艇的设计与建造。“水
怪”级潜艇在武备、隐身性以及航速方面都显示出它独具的优秀性能。20世纪70年代末
期,瑞典皇家海军决定建造“西约特兰”级以替换“天龙”级潜艇,该级4艘潜艇分别
于1983年—1986年间陆续开工建造,1987年—1990年间相继建成服役。
1990年,瑞典开始设计并建造“哥特兰”级潜艇,此时,瑞典的斯特林发动机已达
到实用阶段,瑞典皇家海军不失时机地做出决定,将斯特林发动机装备在新一代的“哥
特兰”级潜艇上,以替代将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退役的“海鹰”级潜艇。1995年2月2日
“哥特兰”号潜艇下水,这标志着战后常规动力潜艇技术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性
进展。它是世界上第一艘装备了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的常规潜艇。“哥特兰”级的3艘
潜艇相继服役之后,其出色性能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注目。
二战结束以来的50多年间,瑞典潜艇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模仿到独立设计的过程,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和特点,走过了与其他一些国家颇为不同的道路,如今终于
跻身于世界先进潜艇技术国家的行列。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瑞典陆续推出的常
规潜艇,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更显示了瑞典在潜艇设计和建造方面所拥有的雄厚实
力。

1.3 世界潜艇发展史上的五个里程碑

英国的罗伊·伯切尔和路易斯·赖迪尔这两位资深潜艇专家在他们合著的《潜艇设
计基本原则》一书中,曾经把现代潜艇技术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的代表是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的“霍兰”型潜艇。
第二个里程碑的代表是德国海军于1915年建造的、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协
约国的舰船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的U-35型潜艇。
第三个里程碑的代表是德国海军于1945年建造的、推动了战后世界各国潜艇技术迅
速发展的U-ⅩⅪ型潜艇。
第四个里程碑的代表是美国海军于1953年建造的、在潜艇发展史上首次采用水滴线
型的AGSS-569“大青花鱼”号实验潜艇。
第五个里程碑是美国海军于1958年建造的,把压水型反应堆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
与潜艇水下高速、机动性以及水下无限续航力进行完美结合的SSN-585“鲣鱼”级攻击型
核潜艇。上述五个里程碑的代表性潜艇,都曾把当时的最新技术与潜艇设计进行了史无
前例的结合与统一,从而推动潜艇设计和潜艇性能发生了革命性的跃变。
作为第一座里程碑的“霍兰”型潜艇是由爱尔兰裔的美国人约翰.P.霍兰在经过了长
达25年的长期不懈的执着研究之后才建造成功的。约翰.P.霍兰设计建造的“霍兰”型潜
艇,体现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显著特点。该型潜艇的长宽比相对较小,艇体呈现一种轴
对称的回转体外形,艇上采用单轴单螺旋桨推进,整个潜艇的上层建筑较小。“霍兰”
型潜艇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是其后数十年中现代潜艇最有效的基本特征。“霍兰”型潜
艇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军用潜艇,为其后世界各国潜艇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为
世界各国研制建造各种潜艇奠定了基础,其产生的影响和启示是长远和深刻的。

19
世界海军潜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德国海军建造了大约150
艘潜艇。作为现代潜艇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的代表型潜艇——U-35型潜艇即是
属于德国海军在这一时期建造的潜艇。从总体性能方面来看,U-35型潜艇的排水量和主
尺度虽然都不是很大,然而该型潜艇的艇体强度高,它在“霍兰”型潜艇的基础上向前
发展了一大步。从性能特点方面来说,U-35型潜艇的设计重点放在提高该级潜艇的水面
航行性能方面。这样,U-35型潜艇的艏部与水面舰艇的艏部十分相似,而且其指挥台结
构与上层建筑结构都比较大,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该级潜艇进行水面航行的需要而进行设
计的。U-35型潜艇采用的是双螺旋桨推进,其甲板上布置有舰炮,艇体上还装备了各种
附体。另外,U-35型潜艇的艇体表面还开设了数量众多的流水孔和通气孔,以便保证该
级潜艇能够迅速下潜和上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U-35型潜艇发挥了出色的作用,
击沉了大量的船只,向世界各国展示了潜艇作为一种新型的军事斗争武器所具有的威
力。从“霍兰”型潜艇第一次进行试航之时算起,仅仅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之后,以U-
35型潜艇为代表的潜艇便向世界各国表明它所具有的军事价值和潜力。而U-35型潜艇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的战果向世界各国表明,潜艇从此登上了军事斗争的舞台,成
为一种海上军事斗争的有力武器。
作为第三座里程碑的U-ⅩⅪ级潜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建造的最具有影
响力的潜艇之一,该级潜艇对于战后世界各国潜艇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尽
量降低水下航行阻力,U-ⅩⅪ级潜艇上采用了许多空前的降阻措施。这一系列的降阻措
施,使得U-ⅩⅪ级潜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水下高速得到了充分保障。U-ⅩⅪ级潜艇最为
突出的特点是装备了通气管装置。通气管装置的使用,是潜艇技术的一次飞跃,它标志
着潜艇从以水面行动为主的可潜舰艇朝着以水下行动为主的真正潜艇跨进了一大步。装
备通气管装置的U-ⅩⅪ级潜艇可以在水下状态为艇上的蓄电池进行充电。该级潜艇利用
通气管装置时的水下航速可以达到12kn。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该级潜艇的出色性能引起了盟军各国的高度重视。因此,
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在战后都得到了不同数量的U-ⅩⅪ级潜艇,并且这些U-ⅩⅪ级
潜艇成为世界各国战后发展水下高速潜艇的重要基础和借鉴。
作为第四座里程碑的“大青花鱼”号潜艇虽然仅仅是一艘实验性潜艇,但是该艇在
建成之后,美国海军立即对其开展了多方面的试验。验证了许多在其后发展潜艇方面的
关键性技术问题。首先,“大青花鱼”号潜艇证明了高强度钢在现代潜艇上的适用性,
为美国海军在其后使用高强度钢建造潜艇方面指出了方向,并且为其后建造的美国海军
潜艇上大量使用HY-80型高强度钢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这种高强度钢材的成形技术和焊
接技术的发展。其次,“大青花鱼”号潜艇证明了采用对称性回转体形的艇体外形、单
螺旋桨以及艉舵设在螺旋桨后面布置方式的可行性。另外,“大青花鱼”号潜艇验证了
多用途天线在潜艇上的适用性,并且被推广到其后美国海军建造的各种型号的潜艇上。
“大青花鱼”号潜艇没有装备任何武器,它并不是一艘具有强大作战能力的实用性
作战潜艇,它只是美国海军在二战之后建造的一艘多功能水下试验平台。尽管如此,美
国海军利用该艇进行的一系列试验取得的出色成果,对于美国海军其后的潜艇发展乃至
全世界各国海军潜艇的设计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作为第五座里程碑的“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是美国海军首次采用水滴线型的核潜
艇,它把水滴线型与核动力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成为世界各国水滴形核潜艇的先驱。另
20
第1章 潜艇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现状

外,“鲣鱼”级核潜艇是美国海军首次采用S5W型紧凑型压水堆的核潜艇。S5W型反应
堆在该级核潜艇上的应用,标志着美国海军在反应堆技术方面的一个显著进步。“鲣
鱼”级核潜艇的水下航速达到了28.3kn。这一水下航速在当时来说,是美国海军作战潜
艇的最高纪录。“鲣鱼”级核潜艇的水下航速使得世界各国海军从中看到了核潜艇所具
有的优越性,从而在客观上奠定了核潜艇在世界海军中的重要地位。
“鲣鱼”级核潜艇在美国海军潜艇设计方面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该级核潜艇是
美国海军第一代核潜艇中性能突出的一种型号,鉴于“鲣鱼”级核潜艇在设计和实用方
面取得的成功,美国海军作出决定,自此之后建造的潜艇全部都采用核动力,并且都采
用水滴形线型。如果说“鹦鹉螺”号核潜艇是美国海军在核动力推进方面具有开创意义
的潜艇的话,那么,“鲣鱼”级核潜艇则是具有实用性的水下高速核潜艇的原始母型,
它为其后美国海军核潜艇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

21
世界海军潜艇

2 美 国 潜 艇

2.1 概 况

2.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美国海军潜艇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制和建造军用潜艇的国家之一。自从1900年4月美国海军购置
了约翰.P.霍兰设计和建造的“霍兰”-9号潜艇以来,美国海军潜艇的发展至今已经拥有
100余年历史。早在1893年时,美国海军已经预见到潜艇在军事上的潜在作用,而且对
于海军潜艇的基本战术技术性能提出了如下8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1)潜艇必须具有安全性;
(2)潜艇在水下的航行运动方便、可靠;
(3)潜艇应具有适当的水面航速;
(4)潜艇应具有适当的水下航速;
(5)潜艇应该具有一定的续航能力;
(6)潜艇应该具有攻击能力;
(7)潜艇应该具有航向稳定性;
(8)潜艇应该具有对攻击目标予以观察和确认的能力。
从上述8个方面来看,美国海军在使用潜艇之前,便对潜艇的基本战术技术性能做
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由此反映出美国海军对于潜艇的重视程度。1900年,美国
海军在经过多方面的考察之后,终于认可了“霍兰”型潜艇的性能,并且购买了“霍
兰”-9号潜艇并且将其命名为美国海军的SS-1“霍兰”号潜艇。
SS-1“霍兰”号潜艇是美国海军的第一艘潜艇,它采用单壳体结构,水面航行时,
利用装备在艇上的汽油发动机,水下航行时则利用艇内的蓄电池/电机。SS-1“霍兰”
号潜艇是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先驱,同时也是美国海军发展现代潜艇的起点。1906年,
美国海军为了促进潜艇技术和潜艇兵力的快速发展,决定公开募集优秀的潜艇设计,在
这一过程中,美国许多出色的潜艇设计脱颖而出,参加了角逐,其中最为出色的设计是
约翰.P.霍兰设计的“章鱼”型潜艇和西蒙·莱克设计的“莱克”型潜艇。在这种情况
下,美国海军对“章鱼”型潜艇和“莱克”型潜艇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章鱼”型潜艇在总体性能方面略胜一筹,于是,美国海军最终选择了约翰.P.霍兰设计
的“章鱼”型潜艇,并且决定建造5艘“章鱼”级潜艇。
根据1909年度计划建造的“鲤鱼”级潜艇是美国海军第一批装备柴油机的潜艇,它
解决了潜艇汽油发动机容易发生爆炸事故的迫切问题,使潜艇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程度
的提高和改善。1910年之后,美国海军对潜艇的作战性能有了进一步的明确要求,希望
能够得到具有水面高速性能的、可以伴随海上主力舰队行动的远洋型潜艇,但是,由于

22
第2章 美国潜艇

受到当时技术方面的限制,美国海军的这一设想无法付诸实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爆发之后,欧洲国家潜艇的战绩,特别是德国海军潜艇的战绩引起了美国海军对潜艇军
事潜力的进一步重视,但是,这一时期美国海军潜艇的性能却始终无法满足美国海军的
需要。美国海军潜艇虽然后来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由于潜艇的战术技术性能不
够突出,因此战果平平,没有发挥出令人注目的出色作用。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一时期,美国海军潜艇的发展方针相对来说比较单一。
1925年,随着潜艇技术的发展,美国海军在1910年对潜艇设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舰
队型潜艇”的新概念。作为舰队型潜艇,它的基本任务是要随同水面舰艇部队一起在海
上行动。这就要求舰队型潜艇必须具有很高的水面航速、相当大的续航力以及很强的作
战攻击能力。此外,为了能够保证在海上长期进行活动,舰队型潜艇必须具有比较好的
居住性,保证艇员在海上长期航行期间保持足够的体质和健康,不至于影响潜艇战斗能
力的发挥。舰队型潜艇的具体任务是担任美国海军主力舰队的前方警戒和搜索,对敌人
的水面舰艇进行跟踪和攻击,削弱敌人舰队的作战能力。
1929年初,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这5个当时世界上的海军强国在伦敦
召开了“伦敦海军裁军会议”。美国、英国和日本这3个国家则达成了协议,并且缔结
了条约。由于缔结了“伦敦海军条约”,使得1929年末拥有119艘潜艇的美国海军在
1930年便淘汰了32艘潜艇。接着,美国海军于1931年又淘汰了9艘潜艇,从而使美国海
军所拥的潜艇总吨位达到了条约规定的限额指标。自此之后,美国海军几乎每年都建造
少量的舰队型潜艇,同时不断淘汰陈旧过时的潜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时,美
国海军总共拥有111艘潜艇,此外还有73艘潜艇处于建造之中。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
美国海军基本上只有两种类型的潜艇。一种是1930年—1938年期间建造的“抹香鲸”
级、“小鲸”级、“鲨鱼”级、“鲈鱼”级、“鲑鱼”级以及“红石鱼”级等舰队型潜
艇,它们的排水量为1200t~1500t,水面航速为18kn—20kn,续航力为12000n mile,水
下航速为9kn,艇上装备有8具~10具鱼雷发射管。另一种是1920年—1925年间建造的S
级潜艇,其排水量为920t,水面航速为15kn左右,续航力为8000n mile,水下航速为
9kn,艇上装备4具~6具鱼雷发射管。

2.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海军潜艇

1941年12月7日早晨7点55分,从日军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日军轰炸机开始对美国
夏威夷的珍珠港海军基地进行了突然轰炸袭击,从此拉开了持续将近4年的太平洋战争
的序幕。当日军轰炸机的炸弹落在珍珠港的时候,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对美国海军作战部
队发出了一项作战命令——对日本实施全面的空中作战和潜艇战。这项命令的含义是,
从此之后美国海军潜艇可以对日本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任何悬挂日本国旗的船只,
无论是军舰还是商船,都将被列为美国海军潜艇的攻击目标。此时,美国海军拥有在役
潜艇111艘,另外有73艘潜艇正处于建造阶段。美国海军几乎把所有的潜艇都投入了对
日战争,美国海军潜艇的主要任务是袭击日本的运输船只,破坏日本的海上交通线;攻
击日军舰艇,削弱日军舰队的作战能力;布放水雷,进行侦察,输送特种部队,营救飞
行员等。鉴于美军潜艇所要执行的这些任务,战争期间美国潜艇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是
加强潜艇的水面机动性能,增加潜艇的下潜深度,加大潜艇的续航力以及尽可能地在潜
23
世界海军潜艇

艇上装备最新的通信设备、声呐和雷达等。这一时期,美国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加紧
大批量地建造潜艇。以“小鲨鱼”级为代表的舰队型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建
造了217艘。“小鲨鱼”级潜艇的突出优点是装载鱼雷数量多,艇上居住性良好,全艇
装有通风换气装置和艇内空气温度调节装置。这些具有现代化的条件保证了该级潜艇的
艇员们能够在海上长期舒适地生活,从而使“小鲨鱼”级潜艇具有了可以长期在海上从
事持续作战的能力。
1942年的上半年,美国海军研制出潜艇用的水面搜索雷达并且把雷达陆续装备在各
个海域从事作战活动的美军潜艇上。由于装备了水面搜索雷达,美军潜艇即使在夜间或
浓雾的天气条件下仍可探测到日军的水面舰艇和在水面上航行的潜艇,所以美军潜艇可
以比日军舰艇抢先一步采取进攻或规避战术,从而使美军潜艇在战争期间获得了很大的
主动权。接着,美国海军又研制成功防空雷达并进一步把防空雷达与预警系统在潜艇上
结合使用。美军潜艇利用防空雷达和预警系统可以大胆地在水面上进行高速航行。一旦
发现日军飞机,即可在日军飞机飞临潜艇上空之前潜入水下以逃避其对潜艇实施的攻
击。这样,美军潜艇便大大地提高了由潜艇基地到作战巡逻海区之间的航波速度,增加
了潜艇的作战巡逻时间,同时还减少了潜艇因受日军飞机的攻击所带来的损失。美军潜
艇利用艇上雷达先期发现日军舰艇并且迅速将日军舰艇击沉的战例,在二战期间是相当
多的。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海军潜艇除了攻击日军潜艇之外,还屡次对日军的大型军
舰实施了积极的攻击行动,这些军事作战行动的结果,不仅对日本作战舰艇给予了沉重
打击,削弱了日本帝国海军的实力,而且对日本帝国海军产生了巨大的心理破坏作用。
1945年8月初,美国海军潜艇结束了在太平洋上为时将近4年的战斗活动。在整个战
争期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总共击沉日本运输船只1150艘,总吨位为486万吨,占日
本全部运输船只损失总量的57%。此外,美军潜艇还击沉日军作战舰艇214艘,总吨位
约为58万吨。被击沉的日军舰艇之中,航空母舰13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13艘,驱逐
舰38艘,潜艇22艘。
美国海军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损失52艘,潜艇官兵牺牲3505名。52艘损失的
潜艇之中有48艘为战斗中的直接损失,它们之中的大部分是被日军水面舰艇击沉的。

2.1.3 战后美国海军潜艇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海军对于战后潜艇的发展采取了重新审视的态度。在总
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作战经验的基础上,美国海军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既改
变了潜艇的技术,又改变了潜艇作战的概念。从总的方面来看,美国海军利用其战后经
费较为充足的优势,主要是沿着两条并行的途径发展其战后潜艇的。其中之一是通过一
系列的改换装措施对二战期间遗留下来的潜艇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这些潜艇的水下性
能;另外一条途径则是加紧开展新型号潜艇的研制,以便迅速提高美国海军潜艇兵力的
整体实力和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缴获了德国各种型号的在役潜艇、正处于建造阶段的潜
艇以及有关德国潜艇的各种资料。当时在与盟军协商之后,有10艘被缴获的德国潜艇直
接被送回了美国,其中2艘潜艇是德国在二战结束前夕建造的U-ⅩⅪ型潜艇。美国海军
24
第2章 美国潜艇

在对U-ⅩⅪ型潜艇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之后,认为该级潜艇在潜艇技术的许多方面都
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列。因此,美国海军以德国的U-ⅩⅪ型潜艇为母型,拟定了一些改
进和提高美国海军潜艇水下性能以及提高美国海军潜艇部队整体作战能力的计划。这些
计划反映出美国海军对于潜艇在未来新形势下应该发挥的作用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美国海军执行的战后第一项计划是改进舰队型潜艇水下性能的计划,简称为“加
皮”(GUPPY)计划。为了与其他未经改进的潜艇加以区别,美国海军把战后根据“加
皮”计划经过了改换装的潜艇统称为“加皮”型潜艇。在从1946年至1951年的这5年期
间里,美国海军总共对其在二战遗留下来的潜艇之中的42艘执行了“加皮”计划而进行
了大规模的改换装施工,从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整体上大幅度地提高了作战能力。42艘
“加皮”型潜艇之中;有一些潜艇在美国海军建造了核潜艇之后仍然在第一线继续服
役,并且最后一批“加皮”型潜艇一直在美国海军中服役到20世纪70年代。
二战之后,美国海军除了执行“加皮”计划之外,还运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获
得的经验教训对一些舰队型潜艇进行了其他方面的改换装施工,把它们改装成具有不同
功能的专用型潜艇,以便在未来水下战场上适应不同的需要。这些被改装成具有专用用
途的潜艇,包括雷达预警潜艇(SSR)、反潜潜艇、特种输送潜艇(SSP,ASSP,APSS)、
运输潜艇(SSA,ASSA)、加油潜艇(SSO,AOSS)、巡航导弹潜艇(SSG)以及试验潜艇
等。
美国海军于20世纪40年代形成的以潜反潜的概念在核潜艇时代到来之后受到了进一
步的重视,但是,美国海军在核潜艇问世之后却再也没有继续建造专用的反潜潜艇。美
国海军认为,任何性能优秀的大型潜艇,特别是攻击型核潜艇,都应该具备反潜能力,
它们除了可以执行一般潜艇所应完成的任务之外,还应该胜任反潜作战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除了大规模地对舰队型潜艇进行改换装以便提
高舰队型潜艇的性能之外,从1948年5月至1965年3月,美国还把32艘舰队型潜艇借给了
12个国家的海军,其中土耳其11艘,希腊3艘,意大利3艘,西班牙1艘,荷兰2艘,巴基
斯坦1艘,日本1艘,加拿大1艘,阿根廷2艘,巴西4艘,智利2艘,委内瑞拉1艘。
对二战经验的总结使美国海军受益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深刻认识到巡航导弹与潜艇的
有机结合在未来军事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二战期间的德国陆军似乎最先预见到用潜艇发
射导弹可能具有的潜在威力。还是在二战期间的战事正酣的1943年时,德国陆军设在佩
内明德的火箭研制中心的一些工程师便在德国海军的U-511号潜艇上成功地实施了小型
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从而开创了水下发射导弹的先例。1945年3月,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即将结束的时候,一批德国制造的V型导弹被美军缴获。当时,美国陆军和海军对于
德国的这种V型导弹立即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他们打算在1945年—1946年对日本发
起最后的攻击时便使用这种V型导弹。尽管在对日战争中V型导弹最终并没有被美军投
入战场,但是,美军却对V型导弹进行了多次发射试验,并且还把V型导弹作为战后美
军制造的第一批导弹——“潜鸟”型导弹的原型。为了实现在潜艇上发射“潜鸟”型导
弹,美国海军对SS-348“鳕鱼”号舰队型潜艇进行了相应的改换装,装设了供“潜鸟”
型导弹发射用的发射架。1947年2月,美国海军第一次在SS-348“鳕鱼”号潜艇上进行了
“潜鸟”型导弹的发射试验。其后,美国海军又把另外一艘舰队型潜艇也改装成发射导
弹的试验潜艇,并且利用这两艘潜艇进行了多次“潜鸟”型导弹的发射试验。根据“潜
鸟”型导弹试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数据,美国海军制定了研制装备在潜艇上的导
25
世界海军潜艇

弹发展计划,这些导弹是美国战后最早研制的巡航导弹。在淘汰了其他型号的巡航导弹
方案之后,美国海军最终仅仅保留了“天狮星”型巡航导弹,这是唯一一种被保留下来
的美国海军用的巡航导弹。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把SS-282“金枪鱼”号和SS-
317“巴伯罗鱼”号潜艇改装成可以携带“天狮星”-Ⅰ型巡航导弹的专用巡航导弹潜艇。
然而,从1964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海军放弃了对潜射巡航导弹的进一步研制,
然而苏联却在美国海军放弃“天狮星”巡航导弹计划的这一期间一如既往地开展了对潜
射巡航导弹的研制并在短短的几年里相继推出了许多型号的巡航导弹潜艇。20世纪70年
代末期,美国海军看到了它与苏联海军在潜射巡航导弹方面的差距,于是便加紧研制了
可从潜艇鱼雷发射管发射的“捕鲸叉”反舰巡航导弹,接着又研制成功潜射“战斧”巡
航导弹。

2.1.4 核推进时代的美国海军潜艇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在研制和建造核潜艇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
力。从1954年建成服役的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开始,至今总共建造了14个型号
137艘攻击型核潜艇(含正在建造的第一批“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和4个型号59艘弹道导
弹核潜艇,建造核潜艇总数多达196艘。目前美国海军在役核潜艇为73艘,其中攻击型
核潜艇55艘,以“洛杉矶”级为主,弹道导弹核潜艇18艘,全部是“俄亥俄”级弹道导
弹核潜艇。
美国海军武器资深专家诺曼·波尔玛把美国研制和发展的核潜艇分为四代,其中第
一代核潜艇包括:
(1)SSN-571“鹦鹉螺”号攻击型核潜艇;
(2)SSN-575“海狼”号攻击型核潜艇;
(3)SSN-578“鳐鱼”级攻击型核潜艇;
(4)SSRN-586“海神”号雷达预警核潜艇;
(5)SSGN-587“大比目鱼”号巡航导弹核潜艇。
第二代核潜艇包括:
(1)SSN-585“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
(2)SSN-593“长尾鲨”级攻击型核潜艇;
(3)SSN-597“白鱼”号攻击型核潜艇;
(4)SSBN-598“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5)SSBN-602“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6)SSBN-616“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7)SSN-637“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
(8)SSN-671“一角鲸”号攻击型核潜艇。
第三代核潜艇包括:
(1)SSN-685“利普斯科姆”号攻击型核潜艇;
(2)SSN-688“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
(3)SSN-6881“洛杉矶”级改进型攻击型核潜艇;
(4)SSBN-726“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26
第2章 美国潜艇

第四代核潜艇包括:
(1)SSN-21“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
(2)SSN-774“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
在发展不同型号核潜艇的半个世纪的历程中,美国海军十分重视核潜艇基本性能的
延续性和先进性,根据不同时期的技术基础,选择不同的主要研制方向,分阶段地逐步
解决核潜艇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从而潜艇性能终于达到了今天居于世界前列的水平。
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发展建造核潜艇,其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主要侧重于攻
击型核潜艇,它经历了初期试验探索阶段和初期稳定发展阶段,并且最终为第二代核潜
艇的研制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美国海军在核潜艇方面的主要研制方向
是:解决潜艇核反应堆与潜艇环境的适应性;解决反应堆与艇上其他设备的有机衔接、
配合运行以及验证核反应堆的连续长期运行性能;解决不同形式反应堆在核潜艇上的应
用问题。
虽然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美国初期核潜艇的技术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与不足,但是它
们在潜艇技术领域里的影响却是长远的、深刻的。“鹦鹉螺”号核潜艇问世之前,首先
必须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是潜艇反应堆如何装备在艇体内的问题。另外,因为反应堆
是装在经常运动着的且极有可能在很近距离上受到水下爆炸冲击的潜艇里,因此,这就
要求潜艇反应堆及其屏蔽应该具有足够的抗冲击性能。这对潜艇反应堆来说,是非常重
要的先决条件。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当潜艇反应堆处在临界状态时,如果此时在核潜艇
附近的水下爆炸的冲击波致使潜艇上的反应堆发生停堆或失控,或者由于冲击使得屏蔽
铅块发生破损,其结果都可能使潜艇无法操纵或者酿成重大事故。因此,潜艇用反应堆
与陆用反应堆相比,其环境条件相对要苛刻得多,对于美国海军来说,许多棘手的技术
问题有待于解决。“鹦鹉螺”号和“海狼”号核潜艇的问世,表明美国海军已经成功地
突破了反应堆尺寸、质量和屏蔽等方面在潜艇这种特殊环境中受到的各种严格限制,解
决了把潜艇用反应堆装备在耐压艇体内的重大技术关键。另外,上述两艘核潜艇的实际
运行效果以及冲击试验结果表明,用于上述2艘核潜艇上的主要设备能够承受水下爆炸
产生的冲击,而且艇上装备的空调设备以及海水制氧设备的运行是十分有效的。
美国海军发展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的典型代表是“鲣鱼”级核潜艇,其主要研制方
向是:解决核潜艇的水滴线型和水下高速航行问题;解决核潜艇的水下高速带来的水下
机动性问题;解决由于核潜艇采用水滴线型对潜艇总体布置产生的影响。
美国海军自从根据1950财政年度计划建造了具有水下阻力最小的水滴线型的“大青
花鱼”号实验潜艇之后,利用该艇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并取得了出色的成果。特别是
“大青花鱼”号实验潜艇获得的水下33kn的速度达到了美国海军常规动力潜艇史无先例
的水下最高航速,这一点使得美国海军深受鼓舞。为了使得“大青花鱼”号潜艇的水滴
线型得到实用上的有效发挥,美国海军在1956财政年度开始建造具有水滴线型的核潜
艇——“鲣 鱼”级 攻 击 型 核 潜 艇。“鲣 鱼”级 攻 击 型 核 潜 艇 的 主 尺 度 为
76.8m×9.75m×7.9m,水面轻载排水量为2859t,水面正常排水量为3024t,水下排水量为
3494t。“鲣鱼”级核潜艇是美国海军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中的佼佼者,其性能以及设计
思想方面具有多方面的特色,并且在许多方面突破了美国潜艇的传统设计思想,为其后
更加成熟的“长尾鲨”级和“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等第二代核潜艇的研制提供了重要
的基础。
27
世界海军潜艇

美国海军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技术特征是水下性能获得了较大幅度的完善和
提高,加大了潜艇的下潜深度,增强了潜艇的水下攻击力,降低了水下运行的噪声,为
实现第三代和第四代核潜艇在若干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提供了基础。
美国海军第三代攻击型核潜艇的代表是“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该级核潜艇装
备了性能优良的艇上武器系统,其作战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艇上装备了功率强大的动
力装置,保证了该级核潜艇具有更高的水下航速;该级核潜艇体现了独特的总体设计思
想,其耐压艇体内部装设了两个耐压横隔壁,把整艘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分隔成三个大
型的舱室,它表明美国海军在核潜艇不沉性的概念方面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提高了该级
核潜艇水下高速航行的稳定性;采用了充分的减震降噪措施,因此大幅度地降低了艇内
的噪声。
第四代攻击型核潜艇的典型代表是“海狼”级和“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这两种型
号的核潜艇都是利用最新的技术武装起来的,主要担负起21世纪的作战使命,因此具有
明显的时代特征。
美国在核潜艇发展初期就将弹道导弹核潜艇纳入与攻击型核潜艇几乎同步的计划之
中。美国海军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装备“北极星”弹道导弹的核潜艇,也就是
“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该级核潜艇的首制艇“华盛顿”号于1959年12月30日服
役,“华盛顿”级总共有5艘核潜艇先后服役,艇上装备的是射程为2200km的“北极
星”A1弹道导弹。紧接着,建造了5艘“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艇上装备了
射程为2800km的“北极星”A2弹道导弹。在此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持续
建造了31艘“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拉菲特”级后期型的23艘弹道导弹核潜艇
全部装备了“北极星”A3弹道导弹,原来已经装备了“北极星”A1弹道导弹的“华盛
顿”级的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于1966年—1967年期间全部换装了“北极星”A3弹道导
弹,“拉菲特”级的前期型8艘核潜艇和“伊桑·艾伦”级的全部5艘核潜艇也相继换装
了“北极星”A3弹道导弹。这样,到1964年底为止,美国海军当时的41艘弹道导弹核潜
艇全部装备了射程为4600km的“北极星”A3弹道导弹,逐步完成了导弹的更新和部
署,集中地体现出美国海军在战略核潜艇发展中投入的巨大努力。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增加弹道导弹的有效载荷以及改进导弹的制导系
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射弹道导弹的战略威慑作用,美国海军把提高弹道导弹性能
的重点放在了增加导弹的灵活性和改进导弹的突防能力等方面,为此决定采用多弹头分
导系统。于是,美国海军展开了关于多弹头对硬目标和软目标覆盖能力方面的研究,具
有这些性能的新型导弹被命名为“海神”C3弹道导弹。经过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的多次试验与研究,“海神”C3弹道导弹终于最后定型。“海神”C3弹道导弹是采用
惯性制导系统的两级固体推进剂导弹,它的精度和灵活性都有很大提高,有效载荷是
“北极星”A3弹道导弹的两倍,能把弹头投向单个或多个目标,攻击范围更大,突防能
力更强。从1971年至1977年,美国海军的“拉菲特”级的3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全部换装
了“海神”C3弹道导弹。自此之后,“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里一直是美国战咯核潜艇的主力。
从1968年起,为了对抗苏联不断扩大的潜艇舰队规模,美国海军准备着手研制“海
神”C3导弹之后的新一代武器系统——水下远程导弹系统。1971年底,水下远程导弹系
统的预研工作正式开始。1972年初,水下远程导弹系统正式命名为“三叉戟”-Ⅰ(C4)导
28
第2章 美国潜艇

弹系统。“三叉戟”-Ⅰ导弹系统最突出的一些技术进步体现在导弹的电子设备方面,
特别是在导弹飞行控制电子装置与仪表方面。“三叉戟”-Ⅰ导弹是一种带有机动母舱
的新型三级固体推进剂导弹,采用高效的推进剂,使用经过改进的壳体材料以及质量
小、耐腐蚀的喷管材料,采用了石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造导弹的结构部件以减少结构
部件的质量。“三叉戟”-Ⅰ导弹的长度和直径与“海神”导弹基本相同,命中精度也
与“海神”导弹基本相同。“三叉戟”-Ⅰ导弹的质量虽然稍大一些,但是其射程却是
“海神”导弹的两倍,“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属于美国海军第三代核潜艇,该级
早期建成服役的8艘核潜艇装备的是“三叉戟”-Ⅰ型弹道导弹,其战斗部装有6个~8个
分弹头,每枚分弹头爆炸当量为10万吨TNT当量,圆概率偏差为450m,从第9艘SSBN-
734“田纳西”号核潜艇开始装备“三叉戟”-Ⅱ型弹道导弹,战斗部装有12个分弹头,各
分弹头的爆炸威力为30万吨~47.5万吨TNT当量,圆概率偏差为90m。“俄亥俄”级弹
道导弹核潜艇将要持续服役到2020年前后,在这期间它将一直作为美国海军战略核威慑
力量的主力。
总之,美国海军自从20世纪50年代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之后,
半个世纪以来,先后建造了18个型号的核潜艇,其核潜艇无论在质量和数量方面都始终
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当前,美国海军还没有对下一代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进行论证,因为
“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足以在未来数十年内充份担当使命;另外,由于采用了模
块化技术和数字化建造技术,美国海军可以根据新的形势需要及时设计和建造出新型的
核潜艇。美国海军在新时期采取的核潜艇发展策略是使核潜艇具有多种功能和多种用
途,淡化以往的所谓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之间的界限。目前,一种全新的设
计和建造概念已经深入到潜艇设计师们的思想之中,当前正在建造的“弗吉尼亚”级核
潜艇正在将这种思想变成现实。陆续建成服役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作为一种多用途
型水下作战平台,将会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界军事斗争的舞台上。

2.1.5 小结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在建造各种潜艇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
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结果,美国海军自1949年至今总共建造了28个型号217艘潜艇,其中
常规动力潜艇10个型号21艘,攻击型核潜艇14个型号137艘(含正在建造的第一批“弗吉
尼亚”级核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4个型号59艘。各种型号和数量具体见表2-1。
表2-1 二战后美国海军潜艇型号及数量
型 号 建造年代 数量 型 号 建造年代 数量
“刺尾鱼”级常规动 “鹦鹉螺”号攻击型
1949年—1950年 6艘 1951年 1艘
力潜艇 核潜艇
“海鲫”号常规动力 “海狼”号攻击型核
1954年 1艘 1953年 1艘
潜艇 潜艇
“东方旗鱼”级常规
K级常规动力潜艇 1949年—1950年 3艘 1953年—1954年 2艘
动力潜艇
“大青花鱼”号试验 “灰鲸”级常规动力
1952年 1艘 1954年—1955年 2艘
潜艇 巡航导弹潜艇
X-1号小型常规动力
T级常规动力潜艇 1952年—1953年 2艘 1954年 1艘
潜艇

29
世界海军潜艇

(续)
型号 建造年代 数量 型号 建造年代 数量
“鳐鱼”级攻击型 “拉菲特”级弹道
1955年—1956年 4艘 1961年—1965年 31艘
核潜艇 导弹核潜艇
“长颌须鱼”级常 “海豚”号常规动
1956年—1957年 3艘 1962年 1艘
规动力潜艇 力实验潜艇
“鲣鱼”级攻击型 “鲟鱼”级攻击型
1956年—1958年 6艘 1963年—1971年 37艘
核潜艇 核潜艇
“海神”号雷达预 “一角鲸”号攻击
1956年 1艘 1966年 1艘
警核潜艇 型核潜艇
“大比目鱼”号巡 “利普斯科姆”号
1957年 1艘 1971年 1艘
航导弹核潜艇 攻击型核潜艇
“长尾鲨”级攻击 “洛杉矶”级攻击
1958年—1961年 14艘 1972年—1992年 62艘
型核潜艇 型核潜艇
“白鱼”号攻击型 “俄女俄”级弹道
1958年 1艘 1979年—1996年 18艘
核潜艇 导弹核潜艇
“乔治·华盛顿” “海狼”级攻击型
1957年—1958年 5艘 1989年—2005年 3艘
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核潜艇
“伊桑·艾伦”级 “弗吉尼亚”级攻 目前首批4艘处
1959年—1961年 5艘 1998年开始建造
弹道导弹核潜艇 击型核潜艇 于建造状态

2.2 美国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

2.2.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美国海军潜艇(1900年—1918年)

2.2.1.1 “霍兰”号(Holand)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4t/74t;主尺度:16.4m×3.1m×2.6m;主机:奥托型6缸2冲程汽
油发动机1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1台(用于水下航行),单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50马力/5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6.0kn/5.5kn;续航力:水面6kn航速时,续航力
为200n mile;水下5.5kn航速时,续航力为3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1具,装
载鱼雷3枚;安全潜航深度:23m;艇员人数: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SS-1“霍兰”号潜艇(图2-1)是美国现
代潜艇的著名开创者约翰.P.霍兰设计的第
9号潜艇。约翰.P.霍兰从1875年开始设计
“霍兰”-1号潜艇,该艇是当时世界上颇
具影响的潜艇之一。在此之前,霍兰曾经
多次与美国海军接触,企图向美国海军出
售他本人设计的“霍兰”型潜艇,但是一
直没有获得成功。1900年,美国海军对于
海军潜艇的基本战术技术性能已经做出了 图2-1 SS-1“霍兰”号潜艇

明确的规定,预见到潜艇在军事上的潜在
30
第2章 美国潜艇

作用,而且对于军用潜艇的战术技术性能做出了8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在
经过多方面的考察之后,认为“霍兰”型潜艇基本上可以满足美国海军对于军用潜艇的
要求,因此购买了“霍兰”-9号潜艇并且将其命名为美国海军的SS-1“霍兰”号潜艇。
SS-1“霍兰”号潜艇是美国海军的第一艘潜艇,该艇的长宽比为5.3,艇体外形为水
滴形的雏形,该艇采用单壳体结构,上层建筑很小,指挥台高度也很低,这些结构特点
反映了约翰.P.霍兰十分重视该艇的水下航行性能。SS-1“霍兰”号潜艇在进行水面航行
时,利用装备在艇上的汽油发动机,水下航行时则利用艇内的蓄电池/电机。SS-1“霍
兰”号潜艇的这种运行方式,奠定了常规动力潜艇在其后一百余年期间的基本运行模
式。为了使得“霍兰”号潜艇得到良好的水下操纵性能,该艇的艉方向舵布置在螺旋桨
的后方。SS-1“霍兰”号潜艇的运行实践表明,该艇的设计在当时世界各国开发的潜艇
之中稳居榜首,因此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和青睐。
SS-1“霍兰”号潜艇是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先驱,同时也是美国海军发展现代潜艇
的起点。由于SS-1“霍兰”号潜艇的优秀性能,因此,当时英国和日本都先后购买了
“霍兰”型潜艇,并且以此为基础开始了本国海军潜艇兵力的发展和建设。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霍兰”型潜艇不仅是美国海军现代潜艇的先驱,也是日本和英国现代海军潜
艇的先驱。美国海军于1900年4月购入SS-1“霍兰”号潜艇之后,该艇在美国海军服役了
10年,于1910年11月21日退役。
2.2.1.2 “潜水者”级(Plunger)潜艇 7艘
1) 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7t/123t;主尺度:19.5m×3.6m×3.2m;主机:奥托型6缸2冲程
汽油发动机1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1台(用于水下航行),单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180马力/7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8.5kn/7.2kn;续航力:水下航行4个小时;武
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1具,装载鱼雷3枚;安全潜航深度:46m;艇员人数: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潜水者”级潜艇(图2-2)是SS-1“霍兰”号潜艇的改进型,该级潜艇是美国海军第
一次批量建造的潜艇。美国海军于1900年做出决定建造7艘“潜水者”级潜艇。与SS-
1“霍兰”号潜艇相比,“潜水者”级潜艇的安全潜航深度增加了一倍,指挥台的尺寸也
有了相应增加,主机功率增加了将近3倍。“潜水者”级的7艘潜艇是于1903年1月—
1903年9月期间相继建成服役的,该级7艘潜艇服役不久之后,美国海军又在该级潜艇上
增加了潜望镜等设备,从而使得该级潜艇具有更强大的实用作战性能。但是,由于“潜
水者”级潜艇的上层建筑结构强度不高,水面航行时的耐波性能较差,因此,只能作为
港湾沿海的防御性潜艇。1911年,“潜水者”级潜艇被美国海军改为A级潜艇,从此一
直服役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该级的7艘潜艇,除了首制艇“潜水者”号潜艇于
1913年退役之外,其余6艘潜艇直到1922年才退出现役。

图2-2 SS-2“潜水者”级潜艇
31
世界海军潜艇

2.2.1.3 “章鱼”级(Octopus)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40t/273t;主尺度:32.1m×4.2m×3.3m;主机:“莱克”型2冲程
汽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480马力/33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1kn/9kn;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
航距离为800n mile;水下8kn航速时,续航距离24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2
具,装载鱼雷4枚;安全潜航深度:61m;艇员人数:1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06年,美国海军为了促进潜艇技术和潜艇兵力的快速发展,决定公开募集优秀的
潜艇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出色的潜艇设计脱颖而出,其中最为出色的设计是约
翰.P.霍兰设计的“章鱼”型潜艇和西蒙·莱克设计的“莱克”型潜艇。在这种情况下,
美国海军对“章鱼”型潜艇和“莱克”型潜艇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章
鱼”级潜艇在总体性能方面略胜一筹,于是,最终选择了约翰.P.霍兰设计的“章鱼”型
潜艇(图2-3)。1905年美国海军决定建造5艘“章鱼”级潜艇。之所以选择了“章鱼”级
潜艇,主要是由于该级潜艇的排水量比“潜水者”级潜艇的排水量增加了一倍,安全潜
航深度也比“潜水者”级潜艇增加了大约三分之一,此外,“章鱼”级潜艇的武备也得
到了加强,该级潜艇的艏部装备了2具鱼雷发射管,艇上还装备了无线电通信装置。

图2-3 SS-9“章鱼”级潜艇

“章鱼”级的5艘潜艇于1908年—1910年期间陆续建成服役,1911年美国海军把
“章鱼”级潜艇更名为C级潜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章鱼”级潜艇担任了对
巴拿马运河的保卫任务。“章鱼”级的5艘潜艇于1920年4月13日同时退役。

2.2.1.4 “蝮蛇”级(Viper)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5t/173t;主尺度:25.1m×3.8m×3.2m;主机:奥托型2冲程汽
油发动机1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1台(用于水下航行),单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
250马力/115马力;航速(水面/水下):9.2kn/8kn;续航力:水面9kn航速时,续航距离
为54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距离12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
鱼雷4枚;安全潜航深度:46m;艇员人数:1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蝮蛇”级潜艇(图2-4)与“章鱼”级潜艇都是根据1905年度计划而同时建造的,该
级潜艇由电船分公司设计,总共建造了3艘,分别于1907年10月18日和12月3日建成。该
级3艘潜艇的编号为SS-10、SS-11和SS-12。
32
第2章 美国潜艇

图2-4 SS-10“蝮蛇”级潜艇

“蝮蛇”级潜艇作为“潜水者”级潜艇的后续型潜艇,也是属于港湾型的防御潜
艇。与“潜水者”级潜艇相比,“蝮蛇”级潜艇的上层建筑相对较大,几乎覆盖了该级
潜艇从艏至艉的整个艇体,指挥台上装备了潜望镜,艏部装备了2具鱼雷发射管。但
是,“蝮蛇”级潜艇的最大缺点是艇内的居住空间非常狭窄,环境恶劣,水下航速偏
低,而且2具鱼雷发射管不能同时齐射2枚鱼雷。该级的3艘潜艇于1907年建成服役,并
于1911年被更名为B级潜艇。1914年,“蝮蛇”级潜艇被派往菲律宾,作为一种防御型
的潜艇,该级潜艇曾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22年1月16日,“蝮蛇”级的3艘潜艇同时
退役。

2.2.1.5 “一角鲸”级(Narwhal)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88t/337t;主尺度:41.1m×4.2m×3.8m;主机:NLSECO型2冲程
汽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600马力/33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3kn/9.5kn;续航力:水面9.6kn航速时,续
航距离为1179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距离24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
具,装载鱼雷4枚;安全潜航深度:61m;艇员人数:1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SS-17“一角鲸”级潜艇(图2-5)是“章鱼”级潜艇的改进型,该级潜艇在“章鱼”级
潜艇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艇上的鱼雷武备。“一角鲸”级潜艇在设计过程中,改正了
“章鱼”级潜艇上存在的一些缺点。另外,SS-17“一角鲸”级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设置
了两个耐压横隔壁,把艇内分隔成鱼雷舱、指挥舱和机械舱。这种布置方式表明,SS-
17“一角鲸”级潜艇已经具备了现代潜艇的基本布置方式。当时,世界各国潜艇均以汽

图2-5 SS-17“一角鲸”级潜艇
油发动机作为主机,而汽油发动机经常发生爆炸事故,对潜艇的正常运行乃至性能的发
挥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世界各国海军在潜艇主机的研制方面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并且
逐渐开始采用安全性很高的柴油发动机来代替汽油发动机。在国际上的这种发展趋势的
33
世界海军潜艇

影响下,美国海军也逐渐意识到在潜艇上采用柴油发动机的重要意义。SS-17“一角鲸”
级潜艇虽然仍然以汽油发动机为主机,但是,该级潜艇是美国海军潜艇中采用汽油发动
机的最后一种型号的潜艇。从此之后,美国海军的潜艇开始采用柴油发电机作为其主
机。
SS-17“一角鲸”级潜艇是根据美国1908年度计划建造的,总共建造了3艘,其编号
为SS-17、SS-18和SS-19。它们分别于1909年11月—1910年9月陆续建成服役,并且于
1922年6月—7月陆续退役。
2.2.1.6 “海豹”级(Seal)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00t/516t;主尺度:49.1m×4m×3.8m;主机:2冲程汽油发动机4
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1200马
力/75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kn/10kn;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
2500n mile;水下8kn航速时,续航距离24n mile;武备:450mm鱼雷发射管6具(其中艏部4
具,上层建筑内2具),装载鱼雷6枚;安全潜航深度:61m;艇员人数:2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前面曾经提及,1906年美国海军在募集优秀潜艇设计的过程中,与约翰.P.霍兰一起
脱颖而出的西蒙·莱克设计的潜艇,也曾经引起了美国海军的高度重视。因此,美国海
军于1908年决定订购一艘由西蒙·莱克设计的潜艇,这艘潜艇就是“海豹”号潜艇(图2-
6)。“海豹”号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其上层建筑内布置了2具鱼雷发射管,左右两舷
各自装设了3个水平舵。除此之外,更为奇特的是“海豹”号潜艇的艇底还装有车轮,
可以使得该艇在海底行走,在不使用车轮时,则把车轮回收起来。

图2-6 “海豹”号潜艇
不过,“海豹”号潜艇的最大缺点是主机振动十分严重。从“海豹”号潜艇的设计
方面来说,似乎十分出色,但是该艇建成之后实用性较差。“海豹”号潜艇于1912年10
月28日建成服役,1921年6月21日退役。
2.2.1.7 “鲤鱼”级(Carp)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30t/400t;主尺度:43.5m×4.7m×3.7m;主机:NLSECO-维克斯
型6缸冲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
面/水下):780马力/62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3.5kn/11.5kn;续航力:水面11kn航
速时,续航距离为23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距离100n mile;武备:450mm艏鱼
雷发射管4具,装载鱼雷8枚;安全潜航深度:61m;艇员人数:2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SS-20“鲤鱼”级潜艇(图2-7)是美国海军根据1909年度计划建造的,该级共有4艘潜
34
第2章 美国潜艇

艇。在“鲤鱼”级潜艇的建造过程中,美国海军将该级潜艇更名为F级潜艇。“鲤鱼”
级潜艇是美国海军第一批装备柴油机的潜艇,为了保证该级潜艇与水面高速舰艇相适
应,在设计过程中,美国海军对“鲤鱼”级潜艇的航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外,“鲤
鱼”级潜艇采用了西蒙·莱克的部分设计思想,在潜艇的两舷各自装备了3个水平舵,
以便使得该级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灵活的机动性。“鲤鱼”级潜艇最
初装备的是维克斯系列的柴油机,但是这种系列的柴油机经常发生故障,后来,美国海
军选择了NLSECO型柴油机替换了维克斯系列的柴油机,提高了“鲤鱼”级潜艇的总体
性能。但是从总的情况来看,“鲤鱼”级潜艇经常发生事故,从而影响了该级潜艇的运
行效率。

图2-7 SS-20“鲤鱼”级潜艇
“鲤鱼”级的4艘潜艇于1912年—1913年建成服役之后,在短短的数年之内,便有2
艘潜艇发生事故。其中,该级的首制艇SS-20“鲤鱼”号潜艇于1917年12月17日在海上发
生碰撞事故沉没。SS-23“鳐鱼”号潜艇于1915年3月25日在海上发生艇内浸水事故而沉
没。该级之中其余的2艘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于1922年8月17日退役。
2.2.1.8 “鲣鱼”级(Skipjack)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87t/342t;主尺度:41.2m×4.4m×3.6m;主机:NLSECO-维克斯
型4缸4冲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
(水面/水下):700马力/53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3.0kn/11.0kn;续航力:水面11kn
航速时,续航距离为2100n mile;水下9kn航速时,续航距离27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
发射管4具,装载鱼雷8枚;安全潜航深度:61m;艇员人数:2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军事力量日益加强,美国为了应付日本可能对其造成的军事威
胁,认为有必要对太平洋方面的潜艇兵力予以加强,因此,决定在西海岸的造船厂建造
SS-20“鲣鱼”级潜艇。但是,当时美国西海岸的造船能力不足,为了尽快弥补在这方面
的弱势,美国海军决定在东海岸的一些造船厂建造一些排水量稍小的潜艇,利用国内铁
路运输手段,把这些在东海岸建造的潜艇运输到西海岸去。为此,美国海军决定建造
SS-24“鲣鱼”级潜艇(图2-8)。SS-24“鲣鱼”级潜艇是美国海军根据1909年度计划建造
的,总共建造了2艘,而且这2艘潜艇同时于1912年2月14日建成服役。
SS-24“鲣鱼”级潜艇的指挥台上布置了两根靠人力转动的潜望镜。此外,该级潜艇
虽然在鱼雷武备方面得到了加强,但是主机却经常发生故障。美国海军曾经在1915年对
SS-24“鲣鱼”级潜艇进行了实战考核,结果SS-24“鲣鱼”级的2艘潜艇仅仅在海上行动2
天的时间,便接连发生了主机破损、发动机排气不良等故障,艇员无法在艇内休息和睡
眠,只得到甲板上休息和睡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海军于1917年利用NLSECO型
35
世界海军潜艇

图2-8 SS-24“鲣鱼”级潜艇

柴油发动机取代了“鲣鱼”级潜艇上的维克斯型柴油机,但是,NLSECO型柴油机的功
率仅为维克斯型柴油机功率的一半左右,因此,更换了主机之后的SS-24“鲣鱼”级潜
艇,虽然其主机发生故障的几率大幅度降低,航速却降低了许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之后,SS-24“鲣鱼”级的2艘潜艇于1922年4月19日同时退役。
2.2.1.9 “鸫鸟”号(Thrasher)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70t/452t;主尺度:48m×5.3m×3.5m;主机:菲亚特型2冲程柴
油发动机4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1000马力/4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0kn/9.5kn;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
航距离为2200n mile;水下8kn航速时,续航距离24n mile;武备:450mm鱼雷发射管4具
(艏部2具,上层建筑内2具),装载鱼雷8枚;安全潜航深度:61m;艇员人数:2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从1900年开始,经过数年的努力,美国海军虽然建造了一些潜艇,但是对于它们的
水面性能却感到不是十分满意。为了尽快改善这种情况,美国海军决定在国外寻找性能
更好的潜艇。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比较,认为当时意大利的“罗兰奇”型潜艇比较满
意,因此决定根据1909年度计划建造一艘“罗兰奇”型潜艇,并且把该艘潜艇命名为
SS-26“鸫鸟”号潜艇(图2-9)。“罗兰奇”型潜艇是由意大利的海军工程师C.罗兰奇设计
的。C.罗兰奇把该型潜艇设计成具有双壳体结构,而且主压载水舱即使在没有充满压载
海水的情况下仍能保证该型潜艇进行水下航行。另外,“罗兰奇”型潜艇的耐压艇体横
截面不是圆形,而是一种椭圆形,这样为了保证耐压艇体具有足够的强度,必须对耐压
艇体进行特别的加强,结果使得该型潜艇增加了许多质量。

图2-9 SS-26“鸫鸟”号潜艇

SS-26“鸫鸟”号潜艇于1914年1月22日建成服役,但是该艇服役之后,很快便暴露
出其明显的缺点——由于该艘潜艇没有采用离合器,而把主机与推进轴直接连接,因
此,在主机运行过程中发生强烈的振动。据有关方面的记载表明,当时SS-26“鸫鸟”号
潜艇上的振动过于激烈,致使主机几乎无法运行,使得SS-26“鸫鸟”号潜艇无法正常执
行海上任务。因此,SS-26“鸫鸟”号潜艇在其渡过了短暂的6年服役生涯之后,便于
36
第2章 美国潜艇

1920年4月15日退役。SS-26“鸫鸟”号潜艇在其服役期间,被改为G-4号潜艇。SS-26“鸫
鸟”号潜艇在其短暂的服役生涯中给美国海军带来的诸多麻烦使得美国海军接受了一次
深刻的教训——在潜艇上引入新技术之际,应该尽量予以全面考虑,并且应该采取谨慎
态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2.1.10 “金枪鱼”级(Tuna)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75t/418t;主尺度:49.1m×4.4m×3.8m;主机:2冲程柴油发动
机4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1200马
力/75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0kn/10.5kn;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
1680n mile;水下8.5kn航速时,续航距离25.5n mile;武备:450mm鱼雷发射管4具(艏部3
具,艉部1具),装载鱼雷8枚;安全潜航深度:61m;艇员人数:2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SS-27“金枪鱼”级潜艇(图2-10)是美国海军继“海豹”号潜艇之后根据西蒙·莱克
的设计而建造的第二批潜艇,根据1908年度计划和1909年度计划,每年各建造一艘,总
共建造了2艘。但是,当SS-27“金枪鱼”级的这2艘潜艇陆续进入建造阶段之后,西蒙·
莱克经营的公司破产倒闭,因此,SS-27“金枪鱼”级潜艇的建造进度受到了严重的影
响,大约花费了将近4年的时间,直到1915年2月—3月,这2艘潜艇才好不容易建成服
役。SS-27“金枪鱼”级潜艇在服役过程中后来被美国海军改为G-2级潜艇。

图2-10 SS-27“金枪鱼”级潜艇
SS-27“金枪鱼”级潜艇在设计方面值得指出的创新内容是,其艉部装备了一具鱼雷
发射管,这是美国海军所有潜艇设计中的创举。由于当时世界潜艇的发展趋势是作为潜
艇主机的汽油发动机正在逐渐被柴油机取代,因此,SS-27“金枪鱼”级的第二艘潜艇就
没有再装备汽油发动机,而是装备了柴油发电机。另外,在设计和建造SS-27“金枪鱼”
级潜艇的过程中,对于出现在“海豹”号潜艇上的各种缺欠和不足,尽量做了改进和修
正。尽管进行了如此努力,但是,SS-27“金枪鱼”级潜艇在建成之后,其性能仍然难以
满足需要。特别是SS-27“金枪鱼”级潜艇的第二艘潜艇,严重地暴露出其储备浮力不足
和稳性不足等问题,后来虽然采取了某些补救措施,但是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设计方
面存在的致命缺陷。该级潜艇设计师西蒙·莱克,由此也暴露出在潜艇设计方面缺乏足
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且受到了潜艇界人士的非难。SS-27“金枪鱼”级潜艇的首制艇
于1919年7月30日因艇内浸水而沉没,第二艘潜艇因存在致命缺点而于1922年提前退
役。
2.2.1.11 “海狼”级(Seawolf)潜艇 9艘
1)基本性能数据
37
世界海军潜艇

排水量(水面/水下):358t/434t;主尺度:45.8m×4.8m×3.8m;主机:NLSECO-MAN
型6缸2冲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
(水面/水下):950马力/34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0kn/10.5kn;续航力:水面11kn航
速时,续航距离为2300n mile;水下8.5kn航速时,续航距离25.5n mile;武备:450mm艏
鱼雷发射管4具,装载鱼雷8枚;安全潜航深度:61m;艇员人数:2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SS-28“海狼”级潜艇(图2-11)是“鲤鱼”级潜艇的改进型,美国海军首先根据1910
年度计划建造了首批3艘SS-28“海狼”级潜艇,接着,又继续建造了6艘SS-28“海狼”级
潜艇。

图2-11 SS-28“海狼”级潜艇
SS-28“海狼”级的首批3艘潜艇刚刚建成服役之际,其航速并不比“鲤鱼”级潜艇
高出许多。但是,到了1918年时,美国海军利用可靠性较高的NLSECO型4冲程柴油机
更换了原来的主机之后,SS-28“海狼”级潜艇的航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向世界各国
证明,潜艇主机的可靠性往往要比潜艇主机的功率更加重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开始对SS-28“海狼”级潜艇的出色功能有所认识,当时英国苦于潜艇
数量不足,正在急欲寻求潜艇的供应商,于是选中了“海狼”级潜艇并且与美国的电船
分公司签订了购置“海狼”级潜艇的合同,根据这一合同,在美国和加拿大为英国建造
了20艘“海狼”级潜艇以及一些“海狼”级的改进型潜艇。“海狼”级中的首制艇SS-
28“海狼”号潜艇于1920年3月24日触礁沉没,该级的其他潜艇一直在美国海军中服役了
很长时间,后来,“海狼”级潜艇被美国海军重新命名为H级潜艇,直到1930年—1931
年才陆续退役。
2.2.1.12 “黑线鳕”级(Haddock)潜艇 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92t/520t;主尺度:46.8m×5.1m×4m;主机:NLSECO-MAN型6
缸2冲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
面/水下):950马力/34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0kn/10.5kn;续航力:水面11kn航
速时,续航距离为3150n mile;水下8.5kn航速时,续航距离25.5n mile;武备:450mm艏
鱼雷发射管4具,装载鱼雷8枚;安全潜航深度:61m;艇员人数:2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SS-32“黑线鳕”级潜艇(图2-12)是美国海军根据潜艇部队提出的要提高潜艇远洋行
动能力的要求而建造的,根据1911年—1912年度计划总共建造了8艘,8艘潜艇全部于
1914年1月—12月期间建成服役。SS-32“黑线鳕”级潜艇在船厂建造过程中,被美国海
军重新命名为K级潜艇。
SS-32“黑线鳕”级潜艇的鱼雷发射管的防波板被设计成非独立式结构,因此,该级
38
第2章 美国潜艇

图2-12 SS-32“黑线鳕”级潜艇

潜艇装备的4具鱼雷发射管无法进行4枚鱼雷的齐射。此外,该级潜艇艇内没有足够的空
间保存备用鱼雷。这些因素决定了“黑线鳕”级潜艇难以满足美国海军潜艇部队提出的
远洋行动要求。但是,美国海军于1915年利用“黑线鳕”级潜艇实施了从西海岸至夏威
夷之间的远航试验,结果获得成功。这次试验证明“黑线鳕”级潜艇拥有一定的远航能
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黑线鳕”级潜艇在参加亚速海海域的作战中曾经发挥了该
级潜艇的远洋航行能力。“黑线鳕”级的8艘潜艇于1930年12月8日同时退役。
2.2.1.13 L-1级潜艇 7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50t/548t;主尺度:51.3m×5.3m×4.1m;主机:NLSECO-MAN
型6缸2冲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
(水面/水下):900马力/34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0kn/10.5kn;续航力:水面11kn
航速时,续航距离为3150n mile;水下8.5kn航速时,续航距离25.5n mile;武备:450mm
艏鱼雷发射管4具,装载鱼雷8枚,76mm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61m;艇员人数:28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L-1级潜艇(图2-13)是美国海军根据1913年—1914年度计划建造的沿海型潜艇,总共
建造了7艘。从总体设计思想来说,L-1级潜艇基本上沿袭了“霍兰”型潜艇的设计思
想,仍然采用单壳体结构。为了保持L-1级潜艇的水面航行性能,其排水量比“黑线
鳕”级潜艇稍有增加,艇体长度也比“黑线鳕”级潜艇增加了将近5m,尽管如此,L-1
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仍能达到14kn。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L-1级的7艘潜艇全部被派
遣到爱尔兰执行作战任务。当时英国皇家海军也拥有一些L级潜艇,为了区分,美国海
军的L-1级潜艇又被称作AL级潜艇。L-1级的7艘潜艇全部是于1916年4月—9月陆续建成
服役的,但是该级潜艇的退役则是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是3艘潜艇,于1922年7月31日同
时退役,第二组为4艘潜艇,于1930年12月18日同时退役。

图2-13 L-1级潜艇
2.2.1.14 L-5级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39
世界海军潜艇

排水量(水面/水下):451t/527t;主尺度:50.3m×4.5m×4.0m;主机:BS型6缸2冲程柴
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1200马力/8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0kn/10.5kn;续航力:水面11kn航速时,续
航距离为315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距离15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
具,装载鱼雷8枚,76mm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61m;艇员人数:2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L-5级潜艇(图2-14)是与L-1级潜艇几乎同时建造的,也是美国海军根据1913年—
1914年度计划建造的。L-5级潜艇与L-1级潜艇的基本区别是,L-1级潜艇是按照“霍
兰”型潜艇的基本设计思路设计的,而L-5级潜艇则是按照西蒙·莱克的设计思路设计
的。L-5级潜艇采用的是双壳体结构,另外,L-5级潜艇的宽度比L-1级潜艇小0.8m,主
机功率比L-1级潜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在总体布置方面,L-5级潜艇的最大特征是在
机械舱与电池舱之间设置了隔壁。L-5级潜艇上装备的主机是BS型柴油机,该型柴油机
从理论上来说具有十分优秀的性能,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是故障层出不穷。美国海
军在对比约翰·霍兰与西蒙·莱克两人的潜艇设计优劣时,最后认为约翰·霍兰的设计
高出一筹。因此,L-5级潜艇建成之后,仅仅在美国海军中服役了7年的时间便退出了现
役。

图2-14 L-5级潜艇

2.2.1.15 M-1号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88t/676t;主尺度:60m×5.8m×3.4m;主机:NLSECO型6缸2冲
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840马力/34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0kn/10.5kn;续航力:水面11kn航速时,
续航距离为2400n mile;水下5.5kn航速时,续航距离25.5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
射管4具,装载鱼雷8枚,76mm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61m;艇员人数:2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M-1号潜艇(图2-15)是美国海军为了提高潜艇的远洋航行性能而特别设计的潜艇。该
艇是根据1913年度计划建造的,于1918年2月16日建成服役。M-1号潜艇采用双壳体结
构,因此该艇的储备浮力比L级潜艇的储备浮力增加了15%左右,并且具有较好的水面
航行性能。不过,M-1号潜艇的缺点是其续航力较小,没有达到美国海军预期的程度。
另外,M-1号潜艇在进行水面航行的过程中易发生较为强烈的振动,主压载水舱在吹除
海水的过程中,该艇也常常突然发生严重横倾。除了上述缺点之外,M-1号潜艇的耐压
艇体强度也略显不足,艇内的居住环境较差。由于M-1号潜艇存在着如此之多的缺点,
因此该艇服役仅仅4年之后,便于1922年9月25日退出现役。
40
第2章 美国潜艇

图2-15 M-1号潜艇

2.2.1.16 “施莱”级(Schley)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106t/1487t;主尺度:81.9m×6.9m×4.3m;主机:NLSECO型6
缸2冲程柴油发动机4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
面/水下):4000马力/15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20.0kn/10.5kn;燃油装载量:柴油
89t~91t;续航力:水面14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3000n mile;水下5.0kn航速时,续航时
间为20h;武备:450mm鱼雷发射管8具(其中艏部4具,上层建筑内4具),装载鱼雷12枚,
102mm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46m;艇员人数:5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施莱”级潜艇(图2-16)是美国海军舰队型潜艇的先驱,美国海军根据1916年—
1917年度计划总共建造了3艘。在进行“施莱”级潜艇的设计之前,美国海军对于即将
建造的“施莱”级潜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施莱”级潜艇的水面航速必须要达到
20kn,当其以1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应该达到3000n mile,艇上装载的食品至少
应该保证可供海上30天的消耗,鱼雷发射管至少装备10具以上。但是,有关部门在设计
过程中发现,由于当时潜艇用的柴油机单机功率较低,无法满足美国海军对“施莱”级
潜艇提出的水面最高航速要求,因此,最后决定在“施莱”级潜艇上装备4台柴油机。
由于“施莱”级潜艇的建造期间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该级3艘潜艇的建造周期
拖延了很长时间,直到后来该级潜艇的主机功率达到了一定要求之后,“施莱”级的3
艘潜艇才于1920年—1922年陆续建成服役。“施莱”级潜艇建成服役之后,在实际运行
中很快便暴露出该级潜艇的缺点——主机振动剧烈,由于储备浮力较小导致水面航行性
能较差。鉴于该级潜艇的这些缺点,美国海军认为“施莱”级潜艇难以达到舰队型潜艇
的性能指标。因此,“施莱”级潜艇在服役不久之后,便于1930年退役。

图2-16 “施莱”级潜艇
2.2.1.17 N级潜艇 7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47t/414t;主尺度:44.9m×4.8m×3.8m;主机:NLSECO型/BS
型6缸2冲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
(水面/水下):480马力/56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3.0kn/11.0kn;续航力:水面11kn
41
世界海军潜艇

航速时,续航距离为35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距离3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


发射管4具,装载鱼雷8枚;安全潜航深度:61m;艇员人数:2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N级潜艇(图2-17)是美国海军根据1913年度计划建造的沿海型潜艇。当时,美国海军
制定了一项方针,鼓励民营造船厂参与潜艇的建造。因此,美国海军把N级潜艇分为两
组,其中一组由摩朗公司建造,称为摩朗型,其编号为SS-56~SS-59;另外一组则由莱
克公司建造,称为莱克型,其编号为SS-53~SS-55。在建造N级潜艇的过程中,两家造
船公司可以有权对承造潜艇的主机进行独立选型。经过各方面的考察,最后摩朗公司采
用的是NLSECO型6缸2冲程柴油发动机,而莱克公司采用的则是BS型6缸2冲程柴油发动
机。

图2-17 N级潜艇

由于N级潜艇是由两家完全不同的船厂建造的,因此,最终建成的两组潜艇在排水
量和主尺度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莱克型潜艇的排水量为347t/414t,主尺度为
44.9m×4.8m×3.8m;摩朗型潜艇的排水量为331t/385t,主尺度为47.2m×4.4m×3.8m。另
外,两家船厂对主机的选型也有许多差别,莱克型潜艇为NLSECO型6缸2冲程柴油发动
机2台,功率为480马力,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560马力。摩朗型潜艇的主机为BS型6缸2
冲程柴油发动机2台,功率为600马力,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300马力。莱克型潜艇的艇
员人数为25名,摩朗型潜艇的艇员人数为29名。N级的7艘潜艇于1917年—1918年相继建
成服役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摩朗公司建造的3艘N级潜艇,由于其
主机运行可靠性较高,具有较好的运行实绩,而莱克公司建造的4艘N级潜艇,由于BS
型柴油机性能较差,加上艇内的居住环境较为恶劣,因此,难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美国海军便立刻把莱克公司建造的4艘N级
潜艇做了退役处理。摩朗公司建造的那3艘N级潜艇,由于具有较好的性能,因此美国海
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仍然作为第一线潜艇使用,后来,当这3艘N级潜艇从第
一线退出来之后,美国海军又把这3艘N级潜艇用作训练潜艇,这3艘潜艇直到1930年才
退出现役。
2.2.1.18 O-1级潜艇 1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20t/629t;主尺度:52.5m×5.5m×4.4m;主机:NLSECO型6缸2冲
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ED型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
面/水下):880马力/74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0kn/10.5kn;燃油装载量:柴油88t;
续航力:水面11.5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550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装
42
第2章 美国潜艇

载鱼雷8枚,76mm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61m;艇员人数:2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由于N级潜艇的排水量过小,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缺点,美国海军决定
在N级潜艇的基础上加以若干改进,设计和建造O-1级潜艇(图2-18)。美国海军根据1916
年度建造计划总共建造了10艘O-1级潜艇。O-1级潜艇沿袭了约翰·霍兰的设计,但是,
美国海军十分重视O-1级潜艇的居住性能,在O-1级潜艇上,按照艇员的人数,每一个艇
员都拥有自己独立使用的床铺。这一点是美国海军潜艇在居住性方面的一个巨大进步。
O-1级的10艘潜艇是于1918年5月—1918年10月期间陆续建成服役的。当时第一次世界大
战尚未结束,因此,O-1级潜艇建成服役之后,立刻便被派遣到美国东海岸执行作战任
务。当时,O-1级潜艇主要在东海岸海域担任海上巡逻和警戒任务。1928年,O-1级潜艇
从美国海军的第一线上撤出,后来,该级潜艇之中有7艘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
为练习艇,曾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7艘潜艇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才退出现役。

图2-18 O-1级潜艇
2.2.1.19 O-11级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85t/566t;主尺度:53.3m×5.1m×4.2m;主机:BS型6缸2冲程柴
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1000马力/8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0kn/11.0kn;续航力:水面11.5kn航速
时,续航距离为550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装载鱼雷8枚,76mm舰炮1
座;安全潜航深度:61m;艇员人数:2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O-11级潜艇(图2-19)是由美国海军根据莱克设计的图纸建造的,当时,在1916年度
建造计划中,美国海军决定建造10艘由约翰·霍兰设计的O-1级潜艇和6艘O-11级潜艇。
从总体性能来说,O-11级潜艇与O-1级潜艇同属沿海用小型潜艇。但是,O-11级潜艇终
归与O-1级潜艇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O-
11级潜艇的主机是BS型柴油机;第二,O-11级潜艇的艇体侧面装设了两个水平舵;第
三,O-11级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增加了耐压横隔壁的数量。但是,O-11级潜艇的BS型
主机的可靠性非常低,使得该级潜艇难以充分发挥其预期的性能,因此导致该级潜艇的
服役时间大大短于O-1级潜艇。O-11级的6艘潜艇都是于1918年建成服役的,它们于1924
年便已经脱离了美国海军的现役部队,1930年,美国海军签署伦敦海军条约之际,O-11
级潜艇便全部被淘汰。
2.2.1.20 R-1级潜艇 2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74t/685t;主尺度:56.8m×5.5m×4.7m;主机:NLSECO型6缸4冲
43
世界海军潜艇

图2-19 O-11级潜艇

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ED型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
面/水下):880马力/934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3.5kn/9.3kn;燃油装载量:柴油75t;
续航力:水面6.2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4700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装载
鱼雷8枚,76mm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61m;艇员人数:3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16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炽热期间,美国海军为了增强其潜艇作战兵
力,制定了战时3年潜艇建造计划,R-1级潜艇(图2-20)属于战时3年潜艇建造计划的内容
之一。从总体性能方面来说,R-1级潜艇是O-1级潜艇的改进型,基本上沿袭了约翰·霍
兰的潜艇设计思想。到1919年为止,美国海军总共建造了20艘R-1级潜艇。

图2-20 R-1级潜艇

R-1级潜艇的最大特点是装备了533mm的鱼雷发射管。另外,该级潜艇装备了性能
可靠的NLSECO型6缸4冲程柴油发动机作为主机,大幅度降低了主机的故障率,而且,
该级潜艇的居住性得到了很大改善,曾经得到艇员们的广泛好评。由于R-1级潜艇具有
较高的使用价值,因此,该级潜艇一直在美国海军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整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曾经把3艘R-1级潜艇借给英国皇家海军使用,另外还派
遣了一些R-1级潜艇在大西洋担任海上警戒任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尚有半数
R-1级潜艇仍然在美国海军服役。后来这些潜艇于1945年—1946年逐渐退出现役。
2.2.1.21 R-21级潜艇 7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97t/652t;主尺度:53.3m×5.1m×4.2m;主机:BS型6缸 4冲程
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1000马力/8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kn/11kn;续航力:水面11kn航速时,续
航距离为3253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装载鱼雷8枚,76mm舰炮1座;安
全潜航深度:61m;艇员人数:2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R-21级潜艇(图2-21)也是属于战时3年潜艇建造计划的内容之一,但是,该级潜艇是
44
第2章 美国潜艇

根据西蒙·莱克的设计图纸建造的。根据1916年度建造计划,美国海军总共建造了7艘
R-21级潜艇,它们分别于1919年6月—10月建成服役。

图2-21 R-21级潜艇
西蒙·莱克设计的最大特点是艇体的中部布置了水平舵,采用这样的布置方式虽然
提高了水下机动能力,但是却增加了水下航行时的阻力。另外,由于R-21级潜艇的长宽
比较大,因此在水面航行状态时,其航行阻力较大。R-21级潜艇的另外一个缺点是该级
潜艇装备的鱼雷发射管直径为450mm,这种较小直径的鱼雷发射管在当时那种年代已经
显得有些落伍。此外,该级潜艇上装备的BS型柴油机故障较多,直接导致该级潜艇的下
潜时间比设计的时间延长了80多秒钟,而在当时,潜艇的下潜时间长短曾经是潜艇主要
的性能指标之一。正是由于R-21级潜艇存在如此之多的不足和缺点,美国海军在对该级
潜艇实际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认为,R-21级潜艇不适于参加实际的海上作战行动,因此,
该级潜艇在建成服役之后,仅仅经过了10年时间,便于1930年退出现役。
2.2.1.22 S-1级潜艇 2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54t/1062t;主尺度:66.8m×6.3m×4.9m;主机:NLSECO型8缸
4冲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ED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
面/水下):1200马力/15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5kn/11kn;燃油装载量:柴油
168t;续航力:水面6.5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342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时间为
20h;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装载鱼雷12枚,102mm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
度:61m;艇员人数:3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美国海军根据1916年制定的3年潜艇建造计划,除了建造了前面提到的R-1级、R-21
级潜艇之外,还决定建造S系列的近海用潜艇。S系列潜艇实际上分为三种型号,即S-1
级、S-2级和S-3级潜艇。为了彻底考察S系列潜艇的实际运行情况,美国海军在1917年
首先建造了3艘S系列潜艇,即S-1级、S-2级和S-3级潜艇各自建造了一艘,然后才开始分
别批量建造S系列的各级潜艇。到1924年时,总共建造了25艘S-1级潜艇(图2-22)。

图2-22 S-1级潜艇
按照美国海军最初的设想,建成服役的S-1级潜艇将要被派往大西洋参加作战行
45
世界海军潜艇

动,但是该级潜艇的续航力显得稍小一些。于是美国海军便对S-1级潜艇进行了适当改
装,把该级潜艇的一部分主压载水舱改为燃油舱,从而使得S-1级潜艇的最大续航距离
从原来的3420n mile增至7600n mile,同时艇上装载鱼雷的数量也由原来的12枚增至16
枚。S-1级潜艇的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级潜艇具有比较令人满意的性能,因此,一直
到1930年时,S-1级潜艇都被美国海军作为其潜艇兵力的主力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
发时,S-1级中有18艘参加了战争,还有6艘借给了英国皇家海军用于战争。S-1级中除了
在二战期间退役和沉没的潜艇之外,其余的潜艇都是在战后退役的。
2.2.1.23 S-2级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00t/977t;主尺度:63.1m×6.0m×4.9m;主机:BS型6缸4冲程柴
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1800马力/12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5kn/11kn;续航力:水下5kn航速时,续
航时间为20h;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装载鱼雷12枚,102mm舰炮1座;安全潜
航深度:61m;艇员人数:3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S-2级潜艇(图2-23)是美国海军根据1917年度计划建造的S系列之中的第二种型号的
潜艇,该级潜艇的基本设计是西蒙·莱克完成的。S-2级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设计,主
压载水舱位于艇体中部,艉部布置了倾差调节水舱。S-2级潜艇的缺点是在下潜过程中
需要的时间过长,水平舵以及主压载水舱的阀门动作不够灵活自如。在经过实际运行之
后,美国海军认为S-2级潜艇是一种不成功的潜艇,因此,该级潜艇仅仅建造了一艘,
没有继续进行批量建造。仅有的S-2号潜艇是1920年建成服役的,1931年退出现役。S-2
级潜艇是西蒙·莱克长期从事潜艇设计与建造生涯中设计的最后一种型号的潜艇。

图2-23 S-2级潜艇
2.2.1.24 S-3级潜艇 1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75t/1088t;主尺度:70.4m×6.7m×4m;主机:NLSECO型8缸4
冲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
水下):1400马力/12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5kn/11kn;燃油装载量:柴油148t;续
航力:水面11kn航速时,续航距离35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时间为20h;武
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装载鱼雷12枚,102mm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61m;艇
员人数:3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S-3级潜艇(图2-24)是美国海军根据1917年度计划建造的S系列之中的第三种型号的
潜艇,该级潜艇是由美国海军组织海军造船厂的技术人员设计的,因此该级潜艇亦被称
46
第2章 美国潜艇

为“海军造船厂”型潜艇。S-3级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最初时仅仅建造了一艘。由于
该级潜艇的性能出色,其后又批量建造了14艘;这样,S-3级潜艇总共有15艘。由于S-3
级潜艇上装备的主机功率较大,因此该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可以达到15kn。该级潜艇
的缺点是由于主压载水舱的布置不够合理,因此在水下航行时艇体发生倾斜现象。美国
海军迅速对S-3级潜艇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并且把改进的结果应用于后期建造的S-3级潜
艇上,从而使得最初建造的S-3级潜艇上存在的缺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S-3级的15
艘潜艇是在1919年—1923年期间建成的,其中相当数量的潜艇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有7艘S-3级潜艇直到1946年才退出现役。

图2-24 S-3级潜艇

2.2.1.25 S-42级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63t/1135t;主尺度:68.7m×6.4m×4.9m;主机:NLSECO型6缸
4冲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ED型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
(水面/水下):1200马力/15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5kn/9.5kn;燃油装载量:柴
油185t;续航力:水面6.5kn航速时,续航距离251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时间为
20h;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装载鱼雷12枚,102mm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
度:61m;艇员人数:3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S-42级潜艇(图2-25)是约翰·霍兰继S-1级潜艇之后设计的另外一种型号的潜艇,美
国海军根据1919年度建造计划建造了6艘,这6艘潜艇于1924年—1925年建成服役。从排
水量方面来看,S-42级潜艇比S-1级潜艇增加了一些,但是S-42级潜艇的艉部却更为尖细
一些。一般情况下,S-42级潜艇在水面航速为6.5kn时,其续航距离为2510n mile。但
是,当该级潜艇的两舷装备了舷侧燃料舱之后,艇上装载的燃料数量大增,当该级潜艇
的水面航速为8.1kn时,其续航距离为10000n mile。在美国海军建造的S系列潜艇之中,
S-42级潜艇建成的时间最迟,因此,艇上的装备相对较为先进,被美国海军作为潜艇主
力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S-42级潜艇全部参加了战争,在战争期间主要从事海上
巡逻与警戒任务。参战的6艘S-42级潜艇之中,1艘被击沉,其余5艘则于战后的1945年
11月退役。

图2-25 S-42级潜艇
47
世界海军潜艇

2.2.1.26 S-48级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03t/1230t;主尺度:73.2m×6.7m×4.1m;主机:BS型4缸2冲程柴
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BDY型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
水下):1800马力/15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8kn/11km;燃油装载量:柴油177t;
续航力:水面11kn航速时,续航距离59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时间为20h;武
备:450mm鱼雷发射管5具(艏部4具,艉部1具),装载鱼雷16枚,102mm舰炮1座;安全潜
航深度:61m;艇员人数:3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S-48级潜艇(图2-26)是美国海军组织海军造船厂技术人员设计的第二种型号的潜
艇。根据1919年度建造计划,美国海军最初打算建造8艘,但是最终仅仅建成了4艘。该
级建成的4艘潜艇是于1922年5月—10月竣工服役的。S-48级潜艇艉部布置了一具533mm
鱼雷发射管,这种布置方式是在设计方面深受德国潜艇设计思想影响的结果,S-48级潜
艇的长度较大,因此其水下回转性能较差,这样便直接导致该级潜艇在水下转弯抢占有
利阵位过程中动作较为迟缓。另外,S-48级潜艇的主机运行可靠性较低。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之前,S-48级中有3艘潜艇便于1930年—1931年期间退役,该级之中仅存的一艘
潜艇SS-159号潜艇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直到1945年9月17日才退役。

图2-26 S-48级潜艇

2.2.2 舰队型时代的美国海军潜艇(1920年—1945年)

2.2.2.1 V-1级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000t/2620t;主尺度:104.1m×8.4m×4.6m;主机:BS型6缸2冲程
柴油发动机2台,MAN型6缸4冲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EL型电机2台(用于水
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6200马力/24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
18.7kn/9kn;燃油装载量:柴油364t;续航力:水面11kn航速时,续航距离6000n mile;水
下5kn航速时,续航时间为10h;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
鱼雷12枚,127mm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61m;艇员人数:8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V-1级潜艇(图2-27)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便已经列入美国海军的建造计划,但是
由于战时复杂的形势没有得以实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根据1921年度
计划,决定开始建造V-1级潜艇,并且于1924年—1925年期间建成了3艘。
V-1级潜艇采用个半壳体结构,艇上装备的主机功率有了很大的增加,以便达到水
48
第2章 美国潜艇

图2-27 V-1级潜艇

面21kn的最高航速。按照美国海军最初的设想,打算把建成的V-1级潜艇部署在太平洋
海域从事海上的单独作战活动。但是建成服役之后,美国海军发现,V-1级潜艇在水面
航行过程中艏倾过大,经常出现埋艏现象,对该级潜艇的水面航行造成十分不利的影
响。另外,由于设计过程中一些因素的影响,V-1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实际上也没有
达到最初设想的21kn的设计指标。1930年美国海军将V-1级潜艇重新命名为“梭子鱼”
级潜艇。该级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参加了战斗,但是基本上没有作为主力潜
艇兵力。在二战期间,美国海军曾经打算把“梭子鱼”级潜艇改装成专门从事运输的运
输型潜艇,但是这一计划尚未实现之时,二战便已经接近尾声。于是,“梭子鱼”级的
3艘潜艇便于1945年3月10日退出现役。
2.2.2.2 V-4号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710t/4164t;主尺度:116.1m×10.3m×5.0m;主机:MAN型6缸4
冲程柴油发动机3台(用于水面航行),RDY型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
(水面/水下):3175马力/22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5kn/8kn;燃油装载量:柴油
696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距离80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时间为
10h;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4具(艏部4具),装载鱼雷16枚,152mm舰炮1座;安全潜航
深度:91m;艇员人数:8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V-4号潜艇(图2-28)是继V-1级潜艇之后的大型远洋潜艇,它是美国海军根据1925年
度计划建造的,并且仅仅建造了一艘。在对V-4号潜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美国海军充
分汲取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海上破交战的潜艇特点,决定V-4号潜艇采用
双壳体结构,因此该艇的储备浮力比V-1级潜艇增加了一倍。V-4号潜艇的主要特点是艇
上装备了大口径舰炮,具有强大的海面作战性能;艇上装载了数量较多的备用鱼雷,且
具有很大的续航力。V-4号潜艇在二战之前被重新命名为“舡鱼”号潜艇。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舡鱼”号潜艇在战争中主要从事兵员运输和配合登陆突袭作战活动,表现
十分活跃。1943年,该艇受到日本反潜兵力的攻击而沉没。

图2-28 V-4号潜艇

2.2.2.3 V-5级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730t/4050t;主尺度:113.02m×10.1m×5.2m;主机:MAN型10
49
世界海军潜艇

缸2冲程柴油发动机2台,MAN型6缸4冲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WH型电机2
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5600马力/16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17kn/8kn;燃油装载量:柴油732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距离9380n mile;
水下5kn航速时,续航时间为10h;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
载鱼雷24枚~26枚,152mm舰炮2座,76mm机枪2挺;安全潜航深度:91m;艇员人数:89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V-5级潜艇(图2-29)是美国海军根据1926年度计划建造的,总共建造了2艘。虽然V-5
级潜艇是以V-4号潜艇为母型进行设计的,但是,V-5级潜艇却与V-4号潜艇有着较大差
别。V-5级潜艇不仅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水面航速,而且艇上装载的鱼雷数量也有明显的
增加。尽管如此,V-5级潜艇仍然没有达到美国海军舰队型潜艇的基本要求,而且从V-5
级潜艇的主要特点——续航力大、装载鱼雷数量多、舰炮口径大等方面来看,V-5级潜
艇的基本设计思想尚未摆脱德国海军潜艇设计思想的影响。1931年,美国海军把V-5级
潜艇重新命名为“一角鲸”级潜艇。1940年—1941年期间,美国海军把该级潜艇的主机
更换成FM型柴油机。美国与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战争爆发之后,“一角鲸”级潜艇参加
了战争,直到二战结束之后,该级的2艘潜艇才于1945年5月—7月退出现役。

图2-29 V-5级潜艇
2.2.2.4 “海豚”号(Dolphin)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560t/2240t;主尺度:97.3m×8.5m×4.0m;主机:MAN型6缸4冲
程柴油发动机4台(用于水面航行),WD型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
面/水下):4400马力/175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7kn/8kn;燃油装载量:柴油412t;
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距离49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时间为10h;武
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18枚,102mm舰炮1座,7.6mm
机枪4挺;安全潜航深度:76m;艇员人数:6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SS-169“海豚”号潜艇(图2-30)是美国海军根据1930年度计划建造的。在SS-169“海
豚”号潜艇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正是伦敦裁军条约生效时期,缔结伦敦条约的各国,
其潜艇排水量受到严格限制。因此,SS-169“海豚”号潜艇的排水量比V-4号和V-5级潜
艇排水量减少了许多。不过,从潜艇的战术技术性能方面来看,SS-169“海豚”号潜艇
并没有明显的提高。由于SS-169“海豚”号的水面最高航速仅为17kn,因此美国海军认
为该艇仍然没有达到舰队型潜艇的基本要求。鉴于这种情况,在建造了一艘SS-169“海
豚”号潜艇之后,美国海军便没有继续批量建造后续艇。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SS-169“海豚”号潜艇被部署在珍珠港,主要用于潜
艇艇员训练。这一期间,由于该艇的艇体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尽管其安全深度为
50
第2章 美国潜艇

图2-30 SS-169“海豚”号潜艇

76m,但是,美国海军把该艇的潜航深度严格限制在46m之内。二战结束之后,SS-
169“海豚”号潜艇的基本使命也随之结束,并于1945年10月24日退役。
2.2.2.5 “抹香鲸”级(Cachalot)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110t/1650t;主尺度:82.7m×7.5m×4.2m;主机:MAN型9缸2冲
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WD型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
面/水下):3070马力/16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7kn/8kn;燃油装载量:柴油333t;
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距离60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时间为10h;武
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16枚,76mm舰炮1座,7.6mm
机枪4挺;安全潜航深度:76m;艇员人数:4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SS-170“抹香鲸”级潜艇(图2-31)是美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便计划建造的舰
队型潜艇,但是,由于战争期间的战事繁忙,美国海军没有更多的财力和时间完成“抹
香鲸”级潜艇的设计和建造,因此该级潜艇一直到1932年才列入建造计划。由于SS-
170“抹香鲸”级潜艇受到伦敦裁军条约的限制,因此其排水量比以前美国海军建造的潜
艇小一些。不过,SS-170“抹香鲸”级潜艇在一些方面也展现了美国海军潜艇技术的进
步。第一,SS-170“抹香鲸”级潜艇上装备了鱼雷射击诸元计算装置,提高了鱼雷射击
的精度;第二,该级潜艇的部分艇体结构采用了电焊工艺,缩短了建造周期。

图2-31 SS-170“抹香鲸”级潜艇

二战初期,SS-170“抹香鲸”级潜艇曾经担任过海上巡逻任务,但是,由于该级潜
艇的排水量较小,而且续航力也不很大,随着战争的深入和战事的日益激烈,其缺点日
益暴露出来,因此,到了二战的中期便被美国海军转为训练潜艇。二战结束之后,该级
的2艘潜艇于1946年7月退役。
2.2.2.6 P级第一组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310t/1960t;主尺度:90.7m×7.6m×4.2m;主机:WINTON型16
缸2冲程柴油发动机4台+EL型电机4台(采用柴油机-电机推进方式),双推进轴;功率(水
面/水下):4300马力/2085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9kn/8kn;燃油装载量:柴油373t;
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距离60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时间为10h;武
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16枚,76mm舰炮1座,12.7mm
51
世界海军潜艇

机枪2挺;安全潜航深度:76m;艇员人数:5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P级第一组潜艇(图2-32)是美国海军根据1934年度特别预算建造的,总共建造了2
艘。P级第一组潜艇的主要技术特征是推进系统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在此之前美国海军
潜艇的推进方式全部是采用霍兰型潜艇的的基本推进方式,即潜艇处于水面状态航行时
利用柴油机推进,当潜艇潜入水下时,则利用蓄电池驱动推进电机使潜艇前进。P级第
一组潜艇则是采用柴油机-电机作为该级潜艇水面航行的推进方式,并且该级潜艇的水
面最高航速达到了19kn。此外,该级潜艇采用了双壳体结构,而且在该级潜艇的艏部浮
力水舱上设置了注排水孔,从而大幅度缩短了潜艇下潜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总之,P级
第一组潜艇的所有技术特征体现了美国海军在发展潜艇技术方面的革新思想。另外,该
级潜艇所具有的基本战术技术性能使其为后来美国海军发展舰队型潜艇提供了坚实的基
础。P级第一组潜艇的2艘潜艇分别于1935年8月和1935年12月建成服役。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之后,这2艘潜艇主要从事海上警戒巡逻作战任务,后来随着美国海军大量舰队
型潜艇的建成服役,P级第一组潜艇则成为美国海军新建潜艇的艇员训练潜艇,并且这
一任务一直持续到战后。1956年2月—8月,P级第一组2艘潜艇陆续退役。

图2-32 P级第一组潜艇
2.2.2.7 P级第二组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315t/1968t;主尺度:90.8m×7.6m×4.6m;主机:WINTON型16
缸2冲程柴油发动机4台+EL型电机4台(采用柴油机-电机推进方式),双推进轴;功率(水
面/水下):4300马力/2085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9.5kn/8.25kn;燃油装载量:柴油
347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距离60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时间为
10h;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16枚,76mm舰炮1座,
12.7mm机枪2挺;安全潜航深度:76m;艇员人数:5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P级第二组潜艇(图2-33)是美国海军根据1934年度建造计划建造的,总共建造了2
艘。从艇上的武器装备和主机等方面来说,P级第二组潜艇与P级第一组潜艇基本上没有
很大的区别。但是,美国海军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战争情况下的批量建造问题,因此,
在设计和建造P级第二组潜艇时采用了全焊接建造工艺,这样便可以保证在战争期间紧
急需要时,能够迅速批量建造。P级第二组潜艇于1936年1月—3月建成服役。第二次世
界大战爆发之后,这2艘潜艇参加了海上作战,其中的SS-174“鲨鱼”号潜艇于1942年2
月11日遭到日本飞机轰炸沉没。另外一艘一直到战后的1956年退出现役。

图2-33 P级第二组潜艇
52
第2章 美国潜艇

2.2.2.8 P级第三组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330t/1997t;主尺度:91.6m×7.6m×4.6m;主机:WINTON型16
缸2冲程柴油发动机4台+EL型电机8台(采用柴油机-电机推进方式),双推进轴;功率(水
面/水下):4300马力/2336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9.25kn/8.75kn;燃油装载量:柴油
371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距离110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时间为
10h;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16枚,76mm舰炮1座,
12.7mm机枪2挺,7.6mm机枪2挺;安全潜航深度:76m;艇员人数:5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美国海军于1934年制定了一项计划,在伦敦海军条约的限制之内,每年组建一个潜
艇中队。在这项建军原则的指导下,美国海军根据1935年度建造计划建造了6艘P级第三
组潜艇(图2-34)。按照最初的的计划,6艘P级第三组潜艇由美国的电船分公司和海军造
船厂各自建造3艘,并且采用全电焊建造工艺。但是,由于承担潜艇建造任务的造船厂
没有及时添置电焊设备,因此P级第三组潜艇之中有3艘潜艇仍然采用了铆接建造工艺。
这3艘潜艇是美国海军中最后采用铆接建造工艺的潜艇。自此之后,美国海军的所有潜
艇再也没有采用铆接建造工艺。由于P级第三组的6艘潜艇的建成服役,美国海军舰队型
潜艇兵力得到很大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P级第三组潜艇全部作为主力作战
潜艇参加了战争,其中有3艘在战争中沉没,其余3艘于战后的1946年退役。

图2-34 P级第三组潜艇
2.2.2.9 新S级第一组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49t/2198t;主尺度:93.9m×8.0m×4.8m;主机:HOR型9缸对
向活塞柴油发动机4台+EL型电机8台(采用柴油机-电机推进方式),双推进轴;功率(水
面/水下):5500马力/266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21kn/9kn;燃油装载量:柴油384t;
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距离11000n mile;水下2kn航速时,续航时间为48h;武
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4具,艉部4具),装载鱼雷20枚,76mm舰炮1座,12.7mm
机枪2挺,7.6mm机枪2挺;安全潜航深度:76m;艇员人数:5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新S级第一组潜艇(图2-35)是美国海军根据1936年度建造计划建造的,总共建造了6
艘。该级潜艇也是美国海军为了执行每年组建一个潜艇中队的计划而建造的。在新S级
第一组潜艇的设计过程中,美国海军特别重视加强其作战能力,因此,新S级第一组潜
艇上装备了8具533mm鱼雷发射管,这样便可保证每艘潜艇可以装备20枚鱼雷,明显地
增强了该级潜艇的攻击能力。另外,新S级第一组潜艇的水面航行速度可以达到21kn,
基本上可以满足伴随美国海军水面主力舰队在远洋进行活动的要求。从美国海军潜艇的
发展历史来说,新S级第一组潜艇是美国海军潜艇技术发达的起点。从此之后,美国海
军潜艇性能开始进入迅速提高的时期。新S级第一组的6艘潜艇是于1937年12月—1938年
53
世界海军潜艇

6月相继建成服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新S级第一组的6艘潜艇作为美国海军
潜艇的主力全部参加了战争,主要袭击日本在海上的中小型运输船舶,并且这6艘潜艇
在战争中没有受到任何创伤。二战结束之后,新S级第一组潜艇于1945年10月—1948年4
月陆续退役。

图2-35 新S级第一组潜艇

2.2.2.10 新S级第二组潜艇 1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50t/2350t;主尺度:94.6m×8.2m×5.1m;主机:HOR型9缸柴
油发动机4台+EL型电机4台(采用柴油机-电机推进方式),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5500马力/274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20kn/8.75kn;燃油装载量:柴油428t;续航
力:水 面 10kn 航 速 时,续 航 距 离 11000n mile ; 水 下 2kn 航 速 时,续 航 时 间 为 48h ; 武
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4具,艉部4具),装载鱼雷20枚,76mm舰炮1座,12.7mm
机枪2挺,7.6mm机枪2挺;安全潜航深度:76m;艇员人数:5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新S级第二组潜艇(图2-36)是美国海军根据1937年—1938年度计划建造的,总共建造
了10艘。新S级第二组的这10艘潜艇全部是在1939年建成服役的。从总体性能方面来
说,新S级第二组潜艇是新S级第一组潜艇的改进型。新S级第一组潜艇建成之后,美国
海军在运行实践中发现,该级潜艇的主要缺点是主机舱过于狭小,艇员的工作环境较
差。因此,在对新S级第二组潜艇进行设计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同样的缺点,其耐压
艇体的长度增加了0.7m,但是其柴油机的功率没有变化,这样,新S级第二组潜艇的水
面航速和水下航速都有一些降低。尽管如此,由于新S级第二组潜艇装备的是4台柴油机
作为主机,因此,即使艇上有一台柴油机发生故障,该级潜艇的水面航速仍然可以保持
在17kn以上。从总体战术技术性能方面来看,可以说新S级第二组潜艇是具有较强实用
性的舰队型潜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该级潜艇全部参加了战争,其中有5艘沉
没,剩余的5艘潜艇则于战后的1946年—1948年期间陆续退役。

图2-36 新S级第二组潜艇
2.2.2.11 T级潜艇 1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75t/2370t;主尺度:93.6m×8.3m×4.5m;主机:GM型16缸2冲
程柴油发动机4台+GE型电机4台(采用柴油机-电机推进方式),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5400马力/274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20kn/8.75kn;燃油装载量:柴油374t;续航
力:水 面 10kn 航 速 时,续 航 距 离 11000n mile ; 水 下 2kn 航 速 时,续 航 时 间 为 48h ; 武
54
第2章 美国潜艇

备:533mm 鱼 雷 发 射 管 10 具 ( 艏 部 6 具,艉 部 4 具 ),装 载 鱼 雷 24 枚,76mm 舰 炮 1 座,


12.7mm机枪2挺,7.6mm机枪2挺;安全潜航深度:76m;艇员人数:6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T级潜艇(图2-37)是美国海军根据1938年度建造计划建造的,总共建造了12艘,于
1940年6月—1941年6月相继建造完成并服役。T级潜艇排水量与新S级潜艇的排水量几乎
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T级潜艇装备的鱼雷发射管数量却增加到10具,并且艇上在进行
再次装填鱼雷时十分方便易行,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该级潜艇的攻击能力,使得该级潜
艇成为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量建造舰队型潜艇的基础。由于T级潜艇的
性能出色,当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海军把T级潜艇作为主力潜艇,全部投入了战
争。

图2-37 T级潜艇
T级潜艇之中的SS-211“白杨鱼”号潜艇是在二战期间最早有所建树的潜艇。日军偷
袭珍珠港之后,SS-211“白杨鱼”号潜艇于1942年1月26日收到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
一份电报,指示该艇对于在附近海域活动的日军潜艇实施攻击行动。接到舰队司令部的
指示之后,SS-211“白杨鱼”号潜艇的艇长格伦费尔上尉决定采用水下航行的方式隐蔽
地接近日军潜艇,并且出其不意地向其发起攻击。1月27日,SS-211“白杨鱼”号潜艇击
沉了日军排水量为1883t的“伊”-173号潜艇。SS-211“白杨鱼”号潜艇的这一次袭击行
动开创了太平洋战争期间利用潜艇攻击潜艇的先例。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由于对日本作战异常激烈,虽然T级潜艇屡建奇功,但是,其
自身也沉没7艘,其损失比例为58%,是美国海军参战各种型号潜艇中损失比例最高的
潜艇。该级其余的5艘潜艇1947年—1959年期间陆续退役。
2.2.2.12 M级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25t/1190t;主尺度:74.1m×6.7m×4.4m;主机:EB型6缸4冲程
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ED型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
水下):1700马力/15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6kn/9kn;燃油装载量:柴油116t;续航力:
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距离650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
具),装载鱼雷12枚,76mm舰炮1座,12.7mm机枪2挺,7.6mm机枪2挺;安全潜航深
度:76m;艇员人数:3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美国海军曾经于1916年建造的O级、S级等近海潜艇,到了1939年时已经显得性能老
化,无法适应可能爆发的未来战争的需要,因此,决定根据1939年度建造计划试制2艘
M级潜艇(图2-38),以便探讨取代O级、S级等近海潜艇的可行性。在对M级潜艇进行设
计的过程中,最初把它的续航力定为3000n mile。但是,在其后进行的设计中又把该级
潜艇续航力增加到6000n mile~7000n mile。太平洋战争初期,M级的2艘潜艇全部参
战,并且于二战结束之后的1945年11月28日退役。
55
世界海军潜艇

图2-38 M级潜艇
2.2.2.13 “小鲨鱼”级(Gato)潜艇 217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526t/2424t;主尺度:95.0m×8.3m×4.6m;主机:GM型16缸2冲
程柴油发动机4台+GE型电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5400马力/2740马力;
航速(水面/水下):20.25kn/8.75kn;燃油装载量:柴油389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
航距离11000n mile,水下2kn航速时,续航时间为48h;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10具(艏
部6具,艉部4具),装载鱼雷24枚,76mm舰炮1座,40mm机枪1挺,12.7mm机枪1挺,
7.6mm机枪2挺;安全潜航深度:91m;艇员人数:80名~8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40年,欧洲已经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太平洋方面则处于美、日之间即将爆
发太平洋战争的状态。针对这种形势,美国为了加强太平洋和大西洋这两方面的潜艇兵
力,首先根据1940年度计划建造了第一批73艘“小鲨鱼”级潜艇(图2-39)。1941年,日
本在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海军在1941年—1944年期间进一步增加了“小鲨鱼”级潜艇
的建造数量。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总共计划建造251艘“小鲨鱼”级
潜艇,其中建成服役的为217艘,其余的潜艇尚未建造完毕便迎来了二战的结束。从外
形上来看,“小鲨鱼”级潜艇具有很大的舷弧,艏部浮力舱的容积很大,保证了该级潜
艇具有十分良好的水面航行性能。该级潜艇的艏水平舵采用向上折起结构,指挥台结构
庞大,螺旋桨的外面装有很大的护架。“小鲨鱼”级潜艇采用典型的双壳体结构,耐压
艇体的内部分为8个舱室,从艏部开始各舱室依次是艏鱼雷舱、前蓄电池舱、指挥舱、
后蓄电池舱、前主机舱、后主机舱、控制舱、艉鱼雷舱。该级潜艇上装备了声呐、雷达
和2根潜望镜。“小鲨鱼”级潜艇的突出优点是艇上居住性良好,全艇装有通风换气装
置和空气温度调节装置。这些现代化的条件保证了该级潜艇的艇员们能够在海上长期舒
适地生活,从而使“小鲨鱼”级潜艇具有了可以长期在海上从事持续作战的能力。
自从1925年以来,美国海军煞费苦心研制舰队型潜艇,而“小鲨鱼”级潜艇则是其
在10多年的时间里在舰队型潜艇方面所做努力的结晶。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
别是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小鲨鱼”级潜艇为美国海军最终战胜日本建立了卓著的功
勋。
1945年2月,“小鲨鱼”级中的SS-310“黄貂鱼”号潜艇曾经在3天之内一举击沉了3
艘日军潜艇,取得了辉煌战绩,并且由此开创了以潜艇进行反潜作战的辉煌先例。“小
鲨鱼”级中的SS-255“鲻鱼”号潜艇,也是一艘在二战期间建立奇功的潜艇,该艘潜艇
在1944年5月执行作战任务过程中,勇敢善战,取得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作战效果。

图2-39 “小鲨鱼”级潜艇
56
第2章 美国潜艇

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小鲨鱼”级潜艇一直活跃在各个海域,发挥了出色的作
用,是名副其实的对日作战的主力潜艇。战争期间,参战的“小鲨鱼”级潜艇之中,有
29艘潜艇被日军击沉。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在实施“加皮”计划期间,对许多“小
鲨鱼”级潜艇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使其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且一直在美国海军中
服役到20世纪60年代。另外,还有一些“小鲨鱼”级的潜艇被美国转让或者卖给其盟友
国家。
2.2.2.14 “淡水鲤”级(Tench)潜艇 3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570t/2428t;主尺度:95.0m×8.3m×4.6m;主机:FM型10缸对
向活塞柴油发动机4台+GE型电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5400马力/2740马
力;航速(水面/水下):20.25kn/8.75kn;燃油装载量:柴油454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
时,续航距离11000n mile,水下2kn航速时,续航时间为48h;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
10具(艏部6具,艉部4具),装载鱼雷24枚,127mm舰炮1座,40mm机枪1挺,12.7mm机
枪1挺,7.6mm机枪2挺;安全潜航深度:122m;艇员人数:80名~9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淡水鲤”级潜艇(图2-40)是美国海军于二战期间批量建造的潜艇,美国海军根据
1943年—1946年度建造计划,最初打算建造80艘“淡水鲤”级潜艇,但是,二战结束时
有31艘“淡水鲤”级潜艇建成服役,该级之中其余的潜艇则处于不同建造阶段而没有继
续建造下去。与“小鲨鱼”级潜艇相比,“淡水鲤”级潜艇的排水量稍有增加,但是该
级潜艇的下潜深度却有大幅度的增加。另外,“淡水鲤”级潜艇不再采用减速齿轮,从
而大幅度降低了噪声,改善了水下航行的隐蔽性能。“淡水鲤”级潜艇与“小鲨鱼”级
潜艇共同构成了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潜艇主战兵力,为美国赢得太平洋方
面对日作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淡水鲤”级潜艇是美国海军发展史中强调海上破
交战性能的最后一种舰队型潜艇。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对“淡水鲤”级之中的一些
潜艇也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其性能得到明显改进,服役时间一直延长到20世纪70年代。
“淡水鲤”级之中还有一些潜艇在战后被美国转让或者卖给了其他国家,在那些国家的
海军中继续服役了多年。

图2-40 “淡水鲤”级潜艇

2.2.3 二战后美国海军潜艇(1946年—2004年)

2.2.3.1 “刺尾鱼”级(Tang)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800t/2400t;主尺度:82m×8.2m×5.2m;主机:费尔班克斯·莫
尔斯型对置式活塞型柴油机3台+GE型电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4500马
力/56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8kn/18.3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距离
57
世界海军潜艇

115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时间为43h;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6具,
艉部2具),装载鱼雷24枚;安全潜航深度:210m;艇员人数:8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的一些高级军官获悉,德国正在加
紧研制一些先进的水下高速潜艇,不过当时由于战争尚未结束,因此无法获得有关水下
高速潜艇方面的详尽情况。后来,随着盟军在欧洲战场上不断胜利,在向德国推进的过
程中,盟军占领了一些德国正在建造U-ⅩⅪ型潜艇以及其他一些新型潜艇的造船厂,缴
获了大批有关德国U-ⅩⅪ型潜艇以及其他一些新型潜艇的设计图纸、艇上的零部件、建
造U-ⅩⅪ型潜艇以及其他一些新型潜艇必需的资材。此外,盟军还俘获了相当数量的德
国潜艇设计师、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盟军因此全面掌握了德国当时建造的U-ⅩⅪ型潜艇
以及其他一些新型潜艇的具体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英国和苏联根据1945年7月的波茨坦公告的精
神,把在二战期间缴获的德国U-ⅩⅪ型潜艇以及其他一些新型潜艇作为战利品予以分
享。经过美国、英国和苏联三方代表协商,把缴获的德国新型潜艇之中取出30艘由美
国、英国和苏联平均分配,每个国家分得10艘潜艇。这30艘潜艇之中,有11艘是U-ⅩⅪ
型和U-ⅩⅩⅢ型潜艇,美国分到了2艘U-ⅩⅪ型潜艇,即U-2513号潜艇和U-3008号潜
艇。美国在分到了这2艘潜艇之后,立即将其拖带回美国,利用它们开展了范围广泛的
试验和研究。
在二战结束之后不久的那段时期,美国海军曾经利用这2艘U-ⅩⅪ型潜艇进行了多
次反潜战训练和演习,在训练和演习过程中发现,U-2513号和U-3008号潜艇具有出人意
料的水下隐蔽性,美国当时最先进的反潜兵力往往难以探测和跟踪这两艘潜艇。在利用
U-2513号潜艇开展各种试验期间,该艇的优秀性能吸引了许多高级将领前来登艇参观,
包括当时的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W.尼米兹上将以及当时担任美国总统的哈里.S.杜鲁门都
先后登上过U-2513号潜艇。
美国海军认为,德国U-ⅩⅪ型潜艇的综合性能不仅超过了美国海军的舰队型潜艇,
而且也大大超过了当时世界上其他各国的潜艇。于是,为了改善和提高战后舰队型潜艇
的水下性能,美国海军一方面以U-ⅩⅪ型潜艇为样板,迅速推动“加皮”计划的执行,
把大批舰队型潜艇进行现代化的改换装。另外一方面,又决定以U-ⅩⅪ型潜艇为母型,
开始建造战后第一批大型常规动力潜艇。美国海军计划在1947年—1949年这3年的时间
里,每年建造2艘,总共建造6艘战后新型潜艇。根据美国海军对潜艇的命名原则,新型
的战后潜艇被命名为SS-563“刺尾鱼”级潜艇(图2-41)。按照美国海军舰船性能委员会的
决定,“刺尾鱼”级潜艇的编号是SCB-2A。“刺尾鱼”级潜艇的最初2艘是于1947年8
月由美国海军发出订单的,从此之后,美国海军正式开始了战后新型常规动力潜艇的批
量建造。美国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承担了“刺尾鱼”级潜艇的设计和首制艇“刺尾鱼”
号的建造任务。

图2-41 “刺尾鱼”级潜艇
58
第2章 美国潜艇

“刺尾鱼”级潜艇的主尺度为82m×8.2m×5.2m,水面轻载排水量为1615t,水面正常
排水量为1800t,水下排水量为2400t。“刺尾鱼”级潜艇是以德国海军的U-ⅩⅪ型潜艇
为母型设计和建造的,该级潜艇在设计方面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是非常重视其水下性
能。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刺尾鱼”级潜艇被设计成外形与U-ⅩⅪ型潜艇比较相
像,指挥台围壳的尺寸较小且呈流线型,指挥台围壳的内部不再设置耐压指挥台。由于
该级潜艇的艇体直径较大,因此与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建造的舰队型潜艇相此,“刺尾
鱼”级潜艇的长度较短,整个外形显得比较丰满。与舰队型潜艇的外形对比来看,“刺
尾鱼”级潜艇与舰队型潜艇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舰队型潜艇的艏部与水面舰艇艏
部十分相像,而“刺尾鱼”级潜艇的艏部更加圆钝。舰队型潜艇从指挥台围壳至艏部这
一段的上甲板呈倾斜向上,而“刺尾鱼”级潜艇的这一段的上甲板线几乎与水线平行。
“刺尾鱼”级潜艇在外形上的这些特征不仅表明了战后美国海军在潜艇设计方面的
进步,更主要的是反映了美国海军充分地吸收了二战期间潜艇作战的经验和教训,抛弃
了二战期间潜艇以水面航行为主的传统设计思想,采用了潜艇以水下航行为主的设计指
导思想。客观地说,“刺尾鱼”级潜艇的设计与建造集中反映了美国海军战后对潜艇认
识的变化。
“刺尾鱼”级潜艇的艇内舱室划分基本上沿袭了美国海军在二战期间设计和建造的
舰队型潜艇的舱室划分原则。“刺尾鱼”级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分为7个舱室,从艏至
艉依次为一舱——艏鱼雷舱,二舱——前蓄电池舱,三舱——作战指挥舱,四舱——后
蓄电池舱,五舱——主机舱,六舱——动力装置控制舱,七舱——艉鱼雷舱。
在一舱艏鱼雷舱里布置有6具533mm鱼雷发射管。这些鱼雷发射管是Mk-54型水压式
鱼雷发射管。这种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14型、Mk-27型等533mm的鱼雷,此外还可以
利用鱼雷发射管布放Mk-10型以及后来美国海军研制的各种型号的水雷。“刺尾鱼”级
潜艇总共装备了8具533mm鱼雷发射管,其中艏部6具,艉部2具。艏鱼雷舱还兼做备用
鱼雷舱、艇员生活居住舱以及艏部应急逃生舱。
二舱前蓄电池舱设有一层甲板,把二舱的空间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军官舱、军官
餐室、艇长室、军官寝室、军士长居住室、无线电通信室及声呐室等,下层布置的是前
蓄电池组,该蓄电池组由252个电池单元组成。
三舱作战指挥舱位于该级潜艇的中间部位,作为战后新型潜艇的“刺尾鱼”级潜
艇,在艇内作战指挥舱的布置方面有所改进,该级潜艇的操纵部位、作战指挥部位都布
置在作战指挥舱内的同一层甲板上。潜望镜布置在作战指挥舱内靠向艏部一侧,潜望镜
的右侧是作战指挥部位,左侧是操纵指挥部位,操舵室布置在潜望镜的前面。“刺尾
鱼”级潜艇的作战指挥舱采用这种布置方式,可以使得艇长在利用潜望镜进行观察的同
时,兼顾艇内的作战指挥,从而保证艇长的作战指挥行动更加快捷简便。但是,这种布
置方式的缺点是,由于作战指挥舱室的面积有限,当指挥控制舱内的全部人员都在各自
岗位上就位时,舱内显得有些拥挤。
四舱后蓄电池舱由一层甲板将其分隔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厨房、艇员餐室、艇员居
住舱,下层布置的是后蓄电池组,该蓄电池组也由252个电池单元组成。
五舱主机舱内没有设置甲板,布置着3台纵向排列的X型2冲程柴油机和主推进电
机。六舱动力装置控制舱的空间相对较小,该舱内布置着整个动力装置的控制板。七舱
艉鱼雷舱内布置了2具533mm艉鱼雷发射管,艉鱼雷舱的功能与艏鱼雷舱相同,它还兼
59
世界海军潜艇

做备用鱼雷舱、艇员居住舱和艉部应急逃生舱。
“刺尾鱼”级潜艇上主要的水声设备是装设在艏部艇底的AN/BQR-2型被动声
呐,它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舰队型潜艇上装备的声呐更加完善,性能也有了
很大的提高和改进。另外,“刺尾鱼”级潜艇的艏部上甲板位置处安装了一个主动/被
动式声呐。
“刺尾鱼”级潜艇采用双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其水面最高航速为18kn,由于艇上
装备了两组大容量蓄电池组,因此,当“刺尾鱼”级潜艇采用一小时放电制时,该级潜
艇的水下最高航速为18.3kn。“刺尾鱼”级潜艇在水面状态以10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
距离为11500n mile;水下状态以3kn速度航行时,续航时间为43h。“刺尾鱼”级潜艇的
安全潜航深度为210m,与美国海军在二战期间建造的“淡水鲤”级舰队型潜艇的安全潜
航深度相比,增加了90m左右。美国海军自从“刺尾鱼”级潜艇建成之后,便把其后建
造的各种型号潜艇的安全潜航深度都定为210m。
从潜艇的战术技术性能方面来说,“刺尾鱼”级潜艇基本上满足了战后美国海军设
计和建造高性能潜艇的期望。作为战后第一批新型常规动力潜艇,“刺尾鱼”级潜艇上
装备的各种武备、系统以及该级潜艇的设计思想对美国海军其后设计和建造的潜艇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为美国海军战后潜艇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刺尾鱼”级潜艇在设计方面体现了美国海军对战后潜艇认识的发展和转变,该级
潜艇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积极借鉴德国海军在二战期间设计和建造的U-ⅩⅪ型潜艇所具有的优点。美国海
军的舰队型潜艇的传统设计是在主压载水舱内既设置高压空气吹除管,又设置低压空气
吹除管。当舰队型潜艇从潜航状态上浮时,首先利用水平舵、垂直舵和潜艇的航速,使
潜艇上浮到潜望镜深度,然后用高压空气吹除浮力舱和主压载水舱,当潜艇的上层建筑
露出水面时,停止高压空气吹除,换用低压空气继续吹除水舱内的剩余海水。但是,在
德国海军的U-ⅩⅪ型潜艇上,其主压载水舱和其他水舱内没有装备低压空气吹除管,而
是利用主机的废气吹除压载水舱内的剩余海水。在“刺尾鱼”级潜艇的设计过程中,美
国海军借鉴了德国U-ⅩⅪ型潜艇的这一优点,从而简化了艇上的吹除设备。
(2)“刺尾鱼”级潜艇是美国海军中首次采用Mk-54型水压式鱼雷发射管的潜艇,当
该级潜艇在水下状态利用Mk-54型水压式鱼雷发射管发射鱼雷时,主要是依靠液压缸内
的活塞高速运动时产生的水压把鱼雷发射出去,这样可以保证在发射鱼雷时没有气泡上
浮,增加了在发射鱼雷过程中的隐蔽性。另外,Mk-54型水压式鱼雷发射管可以在大深
度上发射鱼雷,从而提高了“刺尾鱼”级潜艇水下作战的灵活性。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
是,Mk-54型水压式鱼雷发射管采用了一种联动保险装置,当发射管的前盖若稍微开启
一点时,后盖就无法打开;反之,如果后盖稍微开启,则前盖也无法打开。这种保险装
置体现了战后美国海军潜艇技术的进步。自“刺尾鱼”级潜艇之后,美国海军在其后建
造的所有型号的潜艇上都装备了水压式鱼雷发射管。
(3)“刺尾鱼”级潜艇的设计宗旨是尽量提高其水下航速,因此,“刺尾鱼”级的指
挥台围壳被设计成流线型,且尺寸较小。该级潜艇上不再装备舰炮和机枪,取消了可能
增加该级潜艇水下航行阻力的所有附属性结构。另外,“刺尾鱼”级潜艇的艉部形状也
经过了改进设计,不再装备螺旋桨护架。除了上述措施之外,“刺尾鱼”级潜艇还装备
了大容量蓄电池组。所有这些措施使得“刺尾鱼”级潜艇的水下航速超过了该级潜艇的
60
第2章 美国潜艇

水面最高航速,这是美国海军潜艇第一次实现了水下航速超过水面航速的潜艇,它标志
着战后潜艇在提高水下航速方面获得的显著进步。
美国海军总共建造了6艘“刺尾鱼”级潜艇,虽然这6艘潜艇同属“刺尾鱼”级,但
是彼此不尽相同。根据1947财政年度和1948财政年度计划建造的4艘“刺尾鱼”级潜
艇,即SS-563“刺尾鱼”号、SS-564“鳞鲀”号、SS-565“坚头鲣”号以及SS-566“鳟鱼”
号,这4艘潜艇装备的主机是通用动力公司制造的X型2冲程柴油发动机。该型柴油机共
有16个气缸,这些气缸分为4排布置,每排4个。每艘潜艇上装备3台纵向排列的X型2冲
程柴油机,而且柴油机与发电机直接连接。每一台X型2冲程柴油发动机的功率大约为
1500马力,总功率为4500马力。根据1949财政年度计划所建造的2艘“刺尾鱼”级潜
艇,即SS-567“白杨鱼”号和SS-568“鲻鱼”号潜艇装备的是费尔班克斯·莫尔斯型对置
式活塞型柴油机,每艘潜艇上装有3台这种型号的柴油机。
另外,根据1947财政年度计划建造的“刺尾鱼”级中的SS-563“刺尾鱼”号和SS-
564“鳞鲀”号这2艘潜艇,其主电机是埃利奥特型电机,1948财政年度计划建造的“刺
尾鱼”级中的SS-565“坚头鲣”号以及SS-566“鳟鱼”号这2艘潜艇上装备的电机是通用电
气公司制造的电机,1949财政年度计划建造的“刺尾鱼”级中的SS-567“白杨鱼”号和
SS-568“鲻鱼”号这2艘潜艇,艇上装备的电机是威斯汀豪斯公司制造的电机。虽然“刺
尾鱼”级中不同潜艇上装备的电机型号不同,但是该级各艘潜艇上电机的功率均为4700
马力。
“刺尾鱼”级潜艇虽然是由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设计的,但是该级的6艘潜艇却是
由通用动力公司电船分公司和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共同建造的,其中SS-564“鳞鲀”
号、SS-566“鳟鱼”号和SS-568“鲻鱼”号这3艘潜艇是由电船分公司建造的,它们建成服
役之后被部署在大西洋舰队。首制艇SS-563“刺尾鱼”号、SS-565“坚头鲣”号以及SS-
567“白杨鱼”号这3艘潜艇则是由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建造的,它们建成服役之后被部
署在太平洋舰队。
“刺尾鱼”级的6艘潜艇在相继建成并服役之后,经过数年的使用,美国海军发现
该级之中最早建造的4艘潜艇,即SS-563“刺尾鱼”号、SS-564“鳞鲀”号、SS-565“坚头
鲣”号以及SS-566“鳟鱼”号这4艘潜艇,其装备的X型2冲程柴油发动机在工作时噪声非
常大。主机噪声的严重程度甚至于使得在主机舱内值班的艇员感到难以忍受。另外,当
“刺尾鱼”级潜艇在通气管状态航行时,噪声过大的主机对艇上声呐造成了十分严重的
干扰,从而使得“刺尾鱼”级潜艇原来设计的水下探测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鉴于
这种情况,美国海军于1957年对这4艘“刺尾鱼”级潜艇进行了改换装施工,撤掉了原
来的X型2冲程柴油发动机主机,换装了3台费尔班克斯·莫尔斯型对置式活塞型柴油
机,由于费尔班克斯·莫尔斯型对置式活塞型柴油机的结构、尺寸以及在主机舱内的布
置方式与X型2冲程柴油机差别很大,因此原来的主机舱必须要加长。在对4艘“刺尾
鱼”级潜艇进行改换装施工期间,造船厂首先把这些潜艇的主机舱部位切开,并把耐压
艇体的长度增加了2.7m。因此,经过改换装施工的这4艘“刺尾鱼”级潜艇,其总长度
增为84.7m,排水量也增加了大约55t,达到了2455t。
3)建造情况

61
世界海军潜艇

表2-2 “刺尾鱼”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1976.6.30改为辅助型
朴茨茅斯海
1947年 SS-563 刺尾鱼 1949.4.18 1951.6.19 1952.10.25 1980.2.8 潜艇,1980.2.8转让给
军造船厂
土耳其

1974.7.10转让给意大
1947年 SS-564 鳞鲀 电船分公司 1949.2.24 1951.6.14 1952.3.31 1974.2.20

原计划卖给伊朗,后来
朴茨茅斯海
1948年 SS-565 坚头鲣 1949.10.24 1951.8.21 1952.5.30 1980.6.27 该计划取消,
军造船厂
1983.7.15拆除
原计划卖给伊朗,后来
1948年 SS-566 鳟鱼 电船分公司 1949.12.1 1952.6.11 1952.6.27 1978.12.29
该计划取消

1978.4.1改为水声试验
朴茨茅斯海
1949年 SS-567 白杨鱼 1950.5.20 1951.12.3 1952.11.21 1983.9.30 艇,1979.11.1改为辅
军造船厂
助性潜艇

1974.2.20转让给意大
1949年 SS-568 鲻鱼 电船分公司 1950.6.30 1950.6.30 1952.8.19 1973.7.10

2.2.3.2 “海鲫”级(Darter)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870t/2372t;主尺度:81.8m×8.2m×6.2m;主机:费尔班克斯·
莫尔斯型对置式活塞型柴油机3台+埃利奥特型电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4500马力/56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8kn/18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
航距离115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时间为43h;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
6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24枚;安全潜航深度:210m;艇员人数:8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刺尾鱼”级的6艘潜艇于1952年11月全部完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运行考验,
美国海军认为“刺尾鱼”级潜艇在总体性能方面基本上满足要求,但是还有一些不尽人
意的方面。为此,美国海军一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对“刺尾鱼”级潜艇进行改进;另
一方面决定在1954财政年度建造3艘“刺尾鱼”级潜艇的改进型,即SS-576“海鲫”级攻
击型潜艇(图2-42)。
“海鲫”级攻击型潜艇的设计方案是在“刺尾鱼”级潜艇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吸收
了“刺尾鱼”级潜艇的优点,摒弃了该级潜艇不足而成的。从总体性能的各项技术指标
来说,“海鲫”级潜艇与“刺尾鱼”级潜艇大体相同,因此在设计“海鲫”级攻击型潜
艇过程中,美国海军的一些潜艇专家曾经建议把计划建造的3艘“海鲫”级潜艇列为
“刺尾鱼”级潜艇。后来经过美国海军高层的认真考虑,认为“海鲫”级潜艇毕竟与
“刺尾鱼”级潜艇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不宜划为同一型号。
“海鲫”级潜艇的首制艇“海鲫”号是美国海军于1954年6月30日向电船分公司造
船厂发出订单的,电船分公司给予“海鲫”号潜艇的设计编号是EB265-A,美国舰船性
能委员会授予该艇的编号是SCB-116。

62
第2章 美国潜艇

图2-42 “海鲫”级潜艇
除了首制艇之外,“海鲫”级的另外2艘潜艇——“灰鲸”号和“黑鲈”号潜艇,
在其建造期间被美国海军改为装备“天狮星”型巡航导弹的潜艇,因此,最初计划建造
的“海鲫”级3艘潜艇,最后仅仅保留了“海鲫”号一艘潜艇。
“海鲫”级潜艇的主尺度为81.8m×8.2m×6.2m,水面轻载排水量为1590t,水面正常
排水量为1870t,水下排水量为2372t。无论从主尺度还是从排水量方面来看,“海鲫”
级潜艇与“刺尾鱼”级潜艇都十分接近。另外,从外形特征方面来看,“海鲫”级潜艇
与“刺尾鱼”级潜艇也没有很大的区别。
“海鲫”级潜艇艇内舱室划分与“刺尾鱼”级潜艇完全相同,其耐压艇体内部分也
分为7个舱室。
虽然“海鲫”级潜艇在大部分方面都与“刺尾鱼”级潜艇相同,但是“海鲫”级潜
艇毕竟是在“刺尾鱼”级潜艇的基础上经过若干改进之后设计和建造的,因此,“海
鲫”级潜艇在某些方面仍然显示出该级潜艇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先进性。这些独特性和先
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刺尾鱼”级潜艇相比,“海鲫”级潜艇在总布置方面最为明显的改进是在
“海鲫”级潜艇的作战指挥舱内设立了中央操纵台,操舵采用了飞机操纵杆方式,艇上
的操舵程序得到了简化,降低了艇员的工作负荷。“海鲫”级潜艇上采用的这种先进的
操艇方式对其后美国海军潜艇的设计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此之后,美国海军潜艇
基本上都采用了飞机操纵杆操艇方式。
(2)“海鲫”级潜艇采用了战后新颖的减震降噪设计思想。为了杜绝“刺尾鱼”级潜
艇主机舱内噪声过高的弊病,“海鲫”级潜艇的主机基座下面增设了橡胶减震垫,主机
舱的舱内表面还敷设了吸声材料。因此,“海鲫”级潜艇的主机在运行过程中,艇内环
境比“刺尾鱼”级潜艇安静得多。
(3)“海鲫”级潜艇的总体设计和布置改变了美国海军的传统,艏部不再布置浮力
舱,在传统设置浮力舱的位置上,改装主压载水舱。按照美国海军潜艇设计的传统,潜
艇的艏部设置浮力舱,主要是为潜艇在水面航行提供保证。取消艏部的浮力舱,意味着
美国海军从此更加重视的是潜艇的水下性能。虽然仅仅这一点变化,仍然反映了美国海
军对战后潜艇基本性能要求的变化以及战后潜艇设计基本原则的改进。
3)建造情况
63
世界海军潜艇

表2-3 “海鲫”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1954年 SS-576 海鲫 电船分公司 1954.11.10 1956.5.28 1956.10.20 1989.12.1 1990.1.17拆除

2.2.3.3 K级潜艇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90t/1165t;主尺度:59.7m×7.6m×4.9m;主机:GM型柴油机3
台+GE型电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1125马力/105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13kn/8.5kn;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4具(艏部2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8枚;安全潜
航深度:210m;艇员人数:47名~5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在总结二战期间潜艇作战的经验和教训基础
上,对潜艇战以及反潜战开展了深入研究。美国海军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潜战
的重要经验之一便是利用潜艇消灭敌人的潜艇。在历时将近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潜艇在反潜战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战果。二战期间日本海军总共损失了127艘潜
艇,其中有20艘潜艇是被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的潜艇击沉的。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情报部曾经做出过预测,认为苏联到20世纪60年代时,可
能将要建造1200艘,或者甚至建造2000艘各种型号的潜艇。美国海军清楚地认识到,在
未来可能发生的东西方军事冲突中,苏联将会利用其庞大的潜艇兵力对美国与欧洲战场
之间的海上运输线造成极大的威胁。为了对付苏联海军战后迅速崛起的实力雄厚的潜艇
舰队,美国海军认为除了迅速发展战后高性能潜艇之外,还应该尽快建造一定数量的专
用反潜潜艇。
另一方面,美国海军在德国U-ⅩⅪ型潜艇上装备的水声设备的基础上已经仿造出
AN/BQR-2型声呐,并且进而成功研制了性能更为完善的AN/BQR-4型声呐,这些声
呐如果装备在潜艇上,可以使得潜艇的水下探测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高性能
潜艇用声呐的问世,为美国海军建造专用反潜潜艇创立了必要条件。于是,美国海军决
定建造3艘K级反潜潜艇(图2-43),其中根据1948财政年度计划建造2艘,根据1949财政年
度计划建造1艘。
K级潜艇的主尺度为59.7m×7.6m×4.9m,水面轻载排水量为750t,水面正常排水量为
890t,水下排水量为1165t。该级潜艇的艏部布置一个6m×3m×2.5m的AN/BQR-4A大型
被动声呐,由于声呐的导流罩比艇艏还高,因此在K级潜艇艏部形成一个台阶状的外
形。这个奇特的外形成为K级潜艇的典型标志。K级潜艇的艏部艇底向上倾斜,这样可
以保证K级潜艇在大陆架海区范围内安全地坐沉海底。除了艏部的大型声呐基阵之外,
K级潜艇指挥台围壳前面的上甲板处还设置了一个回转式的水听器。
K级潜艇耐压艇体内分为6个舱室,这些舱室从艏到艉的舱室顺序是:一舱——艏鱼
雷舱,二舱——蓄电池舱,三舱——作战指挥舱,四舱——居住舱,五舱——主机、电
机舱,六舱——艉鱼雷舱。K级潜艇上装备了4具533mm的鱼雷发射管,由于该级潜艇的
艏部空间几乎全部被体积庞大的声呐基阵所占据,因此,在十分有限的空间条件下,艏
部只能布置2具鱼雷发射管,另外2具鱼雷发射管只好布置在艉部。K级潜艇的主机为3台

64
第2章 美国潜艇

图2-43 K级潜艇
1—主机舱;2—后蓄电池舱;3—前蓄电池舱;4—艏部声呐。

通用动力公司制造的柴油机,每台柴油机的功率为1050马力。该级潜艇采用双推进轴、
双螺旋桨推进,水面和水下最高航速均为13kn,下潜深度为213m。由于排水量的限制,
K级潜艇上只装备了由126个电池组成的一组蓄电池组。K级潜艇的十分突出的特点是水
声设备得到了特别强化。
美国海军总共建造了3艘K级潜艇,它们分别是SSK-1“梭子鱼”号、SSK-2“鲈鱼”
号以及SSK-3“东方狐鲣”号。这3艘潜艇在1951年—1952年相继竣工并服役之后,SSK-
2“鲈鱼”号以及SSK-3“东方狐鲣”号潜艇被部署在太平洋舰队,SSK-1“梭子鱼”号潜艇
则被部署在大西洋舰队。
K级反潜潜艇的建成,标志着美国海军已经具备了利用潜艇开展反潜作战的能力。
K级潜艇服役之后,美国海军利用K级潜艇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潜演习和试验,并对K级潜
艇的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有关方面得出的评价结论是,K级反潜潜艇具有十分出色的
安静性,水下操纵性好,但是它的最大缺点是水下航速偏低,续航力小,艇内居住性
差。
鉴于K级潜艇存在的这些严重缺点,美国海军于1959年8月做出决定,把K级潜艇从
反潜潜艇序列中解除,把它们划入攻击型潜艇序列。由于K级潜艇被解除了反潜潜艇序
列,美国海军的反潜潜艇序列成为空白,因此,美国海军便于1959年对7艘二战期间遗
留下来的“小鲨鱼”级舰队型潜艇进行了改装施工,把它们改装为专用的反潜潜艇,并
以此填补了专用反潜潜艇的空缺。
3)建造情况
表2-4 K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后来更名为“梭子鱼”
1948年 SSK-1 K-1 电船分公司 1949.7.1 1951.3.2 1951.11.10 1973.10.1 号,1959.7.3改为靶标
潜艇,1973.10.1拆除

65
世界海军潜艇

(续)

建成/服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役时间

后来更名为“鲈鱼”
玛尔岛海
1948年 SSK-2 K-2 1950.2.23 1951.5.2 1952.1.11 1957.12.20 号,1955.12改为常规潜
军造船厂
艇,1965.4.1拆除

后来更名为“东方狐
玛尔岛海
1949年 SSK-3 K-3 1950.3.17 1951.6.21 1952.2.11 1958.11.7 鲣”号,1955.12改为常
军造船厂
规潜艇,1965.4.1拆除

2.2.3.4 “大青花鱼”号(Albacore)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516t/1837t;主尺度:62.2m×8.2m×5.6m;主机:GM型16缸2冲
程柴油机2台+WH型电机1台,单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000马力/7500马力;航速
(水面/水下):15kn/25kn(后来经过改进最高速度达到33kn);武备:没有装备任何武器;
安全潜航深度:183m;艇员人数:4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现代军用潜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刚刚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当时的潜艇设计师们
为了使潜艇具有出色的水下性能,曾经把潜艇的艇体设计成纺锤形或者雪茄形,以便降
低其水下航行的阻力,利用潜艇的有限功率获得尽可能高的水下航速。但是第一次世界
大战爆发之后,世界各国海军追求的是潜艇攻击水面舰船的效果,在这种思想的指导
下,世界各国海军仅仅把潜艇作为一种可以潜入水下的水面舰艇,因此,这一时期潜艇
设计的重点是追求其水面航行性能,并且这种指导思想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
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后期,盟军加强了反潜作战力度,因此迫使德国和日本加大
了对以水下活动为主的新型潜艇的探索和研究力度。于是,德国和日本的水下高速型潜
艇应运而生。潜艇的设计思想转变为以水下性能为主。
对潜艇水下性能展开大规模的科学性和系列性的深入研究,是从二战结束之后的20
世纪40年代末期才真正拉开序幕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美国海军就对潜艇艇体
线型开展了研究。1948年初,当时担任美国海军潜艇作战部队副司令的C.B.莫姆森海军
少将提出了建造一艘具有最佳水下性能的战后潜艇的建议,C.B.莫姆森海军少将的这项
建议得到美国海军的认可之后,大卫·泰勒试验水池的研究人员建议开展潜艇模型的系
列性研究,以便通过这种系列性的研究来确定水下高速潜艇艇体线型。经过严密的计算
和系列试验之后,大卫·泰勒试验水池的研究人员最终确认,水滴形艇体线型是水下高
速潜艇的最佳线型。为了进一步验证水滴线型的适用性,研究人员又在美国航空研究所
的兰利风洞进行了试验、对比和验证。经过了长达数年时间的研究、试验、分析和计
算,最后美国海军决定建造一艘采用水滴形线型的AGSS-569“大青花鱼”号潜艇试验性
潜艇。1951年,美国政府批准建造“大青花鱼”号潜艇(图2-44),预算经费为1000万美
元。美国海军把“大青花鱼”号潜艇列入了1950财政年度建造计划。1950年11月24日,
美国海军对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下达了建造“大青花鱼”号潜艇的订单。
66
第2章 美国潜艇

“大青花鱼”号潜艇的主尺度为62.2m×8.2m×5.6m,水面标准排水量为1242t,水面
正常排水量为1516t,水下排水量为1837t。“大青花鱼”号潜艇的艇体,是现代潜艇自
1900年以来半个世纪发展过程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形状。在严格控制“大青花鱼”号潜艇
长度的条件下,艇上只装备了2台通用动力公司制造的柴油机,推进电机则是威斯汀豪
斯公司制造的电机。另外,“大青花鱼”号潜艇上还装备了2个蓄电池组,每组为252个
电池单元。

图2-44 不同试验阶段的“大青花鱼”号潜艇
1—后蓄电池舱;2—前蓄电池舱;3—艏部蓄电池舱;4—艏部声呐;5——主机舱。
“大青花鱼”号潜艇建成之后,美国海军有计划地对该艇开展了多方面的试验。为
了有序地对“大青花鱼”号潜艇开展试验工作,“大青花鱼”号潜艇的试验根据其试验
内容被分为5个阶段。为了配合这5个阶段的试验内容,美国海军对“大青花鱼”号潜艇
的外形和艇内都作了相应的改装。
第一阶段的试验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检验利用HY-80型高强度钢制造潜
艇耐压艇体的适用性;其二是检验“大青花鱼”号潜艇上采用对称性回转体形的艇体外
形、单螺旋桨以及艉舵设在螺旋桨后面布置方式的可行性;其三是在艇上装备了一根多
用途天线,验证这根多用途天线在减小指挥台围壳尺寸和减小艇内指挥控制舱空间等方
面具有何种程度的优越性。
第二阶段的“大青花鱼”号潜艇是于1956年完成改装的,改装之后的“大青花鱼”
号潜艇,艉水平舵和艉垂直舵移到了螺旋桨的前面,呈十字形布置。在第二阶段的试验
中,证明了这种艉舵布置方式的合理性。另外,第二阶段的“大青花鱼”号潜艇上装备
了数字式多波束扫描声呐,通过多次运行试验,证明了数字式多波束扫描声呐技术的有
效性,它为后来美国海军核潜艇上广泛应用大型、先进的BQR系列声呐奠定了重要基
础。
第三阶段的“大青花鱼”号潜艇的改装是于1959年完成的。这一阶段的主要试验内
容是验证X形的艉操纵面的有效性。虽然试验结果证明X形的艉操纵面具有许多优点,
但是,由于考虑到艉操纵面控制的可靠性以及潜艇的安全,最终还是没有在其后各种型
号潜艇上采用X形的艉操纵面。不过,“大青花鱼”号潜艇X形的艉操纵面的试验结果
却被瑞典和荷兰这两个国家应用到了他们在其后建造的“西约特兰”级、“哥特兰”
级、“海象”级以及“海鳝”级等常规动力潜艇上,并且在上述各型潜艇的实际运行中
经受了实践的考验。

67
世界海军潜艇

在第三阶段的试验中,美国海军还对“大青花鱼”号潜艇上安装的新型主动/被动
声呐进行了试验,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此外,美国海军还在“大青花鱼”号潜艇上
进行了拖曳声呐基阵的试验,试验结果令人满意。这些结果为美国海军其后研制的核潜
艇装备新型主动/被动声呐、拖曳声呐基阵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的“大青花鱼”号潜艇于1965年完成改装。在第四阶段的试验内容主要是
检验高容量的银锌电池对提高潜艇水下高速续航力产生的影响。另外,第四阶段的“大
青花鱼”号潜艇的推进器改为双反转螺旋桨,艇上装备了一台7500马力的推进电机。潜
艇水下航行试验的结果表明,该艇的水下最高航速达到33kn,这是战后世界潜艇中最高
的水下航速纪录。
第五阶段的“大青花鱼”号潜艇被美国海军用于验证了许多新的设计概念。但是,
这一阶段的所有试验情况至今仍然处于保密状态,尚未对外公开。
美国海军曾经计划对“大青花鱼”号潜艇实施第六阶段的试验,但由于资金短缺,
计划中的试验工作迟迟无法开展。此时,“大青花鱼”号潜艇的主机经过长时间的运转
已经破损,需要更换新的主机。由于更换新的主机将会导致费用的激增,因此,美国海
军只好把“大青花鱼”号暂时封存起来。
现代潜艇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之后,如今世界各国海军的潜艇,无论从性
能还是从外观上来说,都与一个世纪之前处于刚刚萌芽状态的早期现代潜艇大不相同
了。在这漫长的潜艇发展百年历史中,对战后世界各国潜艇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战
后潜艇水下性能飞速发展的,应该首推“大青花鱼”号潜艇,国外一些潜艇专家为此曾
经把“大青花鱼”号潜艇誉为现代潜艇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72年9月1日,美国海
军宣布“大青花鱼”号潜艇退役。但是对“大青花鱼”号潜艇实施退役之后的处置问题
却使得美国有关部门和人士大伤脑筋。经过多方面的论证,最后美国海军于1980年5月1
日作出决定,把“大青花鱼”号潜艇作为美国国家级的纪念品,陈列在该艇的诞生地—
—新罕布什尔州的朴茨茅斯公开展出,以供人们观赏和缅怀这艘曾经在美国海军潜艇发
展史中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潜艇。
“大青花鱼”号潜艇仅仅是一艘实验性潜艇,因此艇上没有装备任何武器装备。尽
管如此,美国海军利用该艇进行的一系列试验取得的出色成果,对于美国海军其后的潜
艇发展乃至全世界各国海军潜艇的设计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大青花
鱼”号潜艇对后来潜艇的影响,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青花鱼”号实验潜艇所获得的水下33kn的速度不仅达到了美国海军常规
动力潜艇史无先例的水下最高航速,而且在全世界范围来说也是空前的。“大青花鱼”
号潜艇的水下高速使得美国海军深受鼓舞,使美国海军在对“大青花鱼”号潜艇的试验
过程中深深地认识到,“大青花鱼”号潜艇如此之高的水下航速并不仅仅是利用增大水
下航行电机功率来获得的,更主要的是由于有关方面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制出水下阻力
最小的水滴线型,从而使得潜艇的水下航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为了使得“大青花鱼”号潜艇的水滴线型最终在核潜艇上得到有效发挥,美国海军
紧接着便建造了具有水滴线型的常规动力的“长颌须鱼”级潜艇和具有水滴线型的“鲣
鱼”号攻击型核潜艇,并且在“鲣鱼”号核潜艇的设计和建造方面获得一些经验之后,
又不失时机地继续建造了5艘“鲣鱼”级的后续艇,从而形成了世界上第一支水下高速
的水滴形核潜艇舰队。
68
第2章 美国潜艇

第二,HY-80型钢材是美国海军自从战后的20世纪40年代以来致力研制的新型钢
材,美国海军在“大青花鱼”号潜艇上积累了足够的使用HY-80型高强度钢材经验之
后,紧接着便在“鲣鱼”级核潜艇上也采用了这种钢材,该级核潜艇是美国海军首次使
用这种钢材批量建造的核潜艇。后来,这种钢材在美国海军潜艇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国在冷战时期建造的各种型号的核潜艇,基本上都用HY-80型钢材制造耐压艇体。另
外,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建造的潜艇从中也获得了不少启发,基本上按照美国的标准逐渐
在潜艇上采用了HY-80型钢材或者与其性能相近的高强度钢材,从而迅速推出了战后一
大批性能先进的潜艇。
第三,如果说“鹦鹉螺”号核潜艇是美国海军在核动力推进方面的具有开创意义的
潜艇的话,那么,“大青花鱼”号潜艇则是具有实用性的水下高速核潜艇的原始母型,
它为其后美国海军核潜艇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美国海军在“大青
花鱼”号潜艇的试验数据基础上,研制了“鲣鱼”级核潜艇,并且其水下最高航速达到
了28.3kn,比“鹦鹉螺”号核潜艇提高了将近6kn。28.3kn这一水下航速在当时来说,是
美国海军作战潜艇的最高纪录。“鲣鱼”级核潜艇的水下航速使得世界各国海军从中看
到了核潜艇所具有的优越性,从而在客观上奠定了核潜艇在世界海军中的重要地位。
“鲣鱼”级核潜艇的这一设计思想成为其后美国海军核潜艇的标准模式,并且对世界各
国海军的核潜艇以及常规动力潜艇的设计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鲣鱼”级核潜艇所取
得的这一切成就,应该主要归功于“大青花鱼”号潜艇。
第四,装备在“大青花鱼”号潜艇上的许多新型设备都具有鲜明的试验特点,那些
试验设备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美国海军在战后潜艇设计思想的发展。装备在“大青花
鱼”号潜艇上的众多带有试验性的设备,在试验中被证实是成功的,并且在其后进一步
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试验中被证明是不成功的设备或设计思想,经过后来的改进得到
了成功,逐渐装备或者应用对美国海军后来研制的一些型号的潜艇上。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大青花鱼”号潜艇对美国海军以及世界海军潜艇技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
刻的。西方一些国家的潜艇专家对“大青花鱼”号潜艇给予了高度评价,把该艇誉为世
界潜艇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潜艇。
3)建造情况
表2-5 “大青花鱼”号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1980.5.1存放在
朴茨茅斯海
1950年 AGSS-569 大青花鱼 1952.3.15 1953.8.1 1953.12.5 1972.9.1 朴茨茅斯作为纪
军造船厂
念品陈列展出

2.2.3.5 T级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05t/345t;主尺度:40m×4.3m×3.4m;主机:GM型柴油机2台+
埃利奥特型电机1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50马力/38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10kn/10.5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距离200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

69
世界海军潜艇

管1具(艏部);安全潜航深度:69m;艇员人数:14名~1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苏联在总结和吸收二战期间德国潜艇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迅速建造了数量众多的新型潜艇。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倍感需要加强反潜作战力量。一
方面,美国大力开展“以潜制潜”方面的反潜作战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水
面舰艇的反潜作战力量。与此同时,美国海军频频举行水面舰艇反潜作战的演习和训
练,力图积累战后新形势下的反潜作战经验。为了配合反潜作战兵力的训练和演习,美
国海军利用舰队型潜艇作为靶标潜艇。但是,利用舰队型潜艇作为靶标潜艇,在实际运
作中花费颇大,为了缩减在这方面的开支,美国海军决定建造小型的T级靶标潜艇(图2-
45),并将其列入1951财政年度的计划。T级潜艇只有2艘,首制艇T-1号于1952年5月12
日在电船分公司开工,1953年10月14日下水,1953年11月28日完工。T级的第二艘潜艇
T-2号于1952年4月1日在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开工,1953年7月17日下水,1953年10月9
日完工。

图2-45 T级潜艇
T级靶标潜艇的水面轻载排水量为270t,水面排水量为305t,水下排水量为345t,主
尺度为40m×4.3m×3.4m。T级潜艇的耐压艇体内分为5个舱室,从艏至艉依次是艏鱼雷
舱、前蓄电池舱、指挥舱、后蓄电池舱和主机舱。T级潜艇的武器装备是在艏鱼雷舱内
装备的一具艏鱼雷发射管。前蓄电池舱和后蓄电池舱装备有2组蓄电池,每个电池组由
126个电池组成。主机舱内装备2台通用动力公司制造的柴油发动机和一台功率为250马
力的埃里奥特型电机。T级潜艇采用单推进轴、单螺旋桨,其水面和水下航速均为
10kn。
按照最初的计划,美国海军仅仅打算把T级潜艇设计成靶标潜艇。后来又在该级潜
艇的设计方面增加了一些其他方面的特殊功能——遣送和收容水下突袭队员,运送特殊
登陆作战人员以及输送水下排险人员等。T级潜艇在建成并服役之后,美国海军曾经利
用这2艘小型的特殊潜艇进行过多次特种任务的训练和演习,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由于T级潜艇的主尺度和排水量较小,因此每艘T级潜艇的艇员编制人数仅为14名~
18名。该级潜艇在服役之后,经常作为靶标潜艇参加美国海军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反潜作
战训练和演习,不仅对美国海军提高其反潜作战能力以及积累反潜战的经验等方面发挥
了重大作用,而且节约了许多费用。但是,由于T级潜艇的主尺度和排水量过小,它在
水下航速、水下续航力以及下潜深度等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与缺陷是十分明显的。1956
年,美国海军决定T级2艘潜艇退出靶标潜艇系列,将其划归为辅助潜艇序列,同时把这
2艘潜艇的艇号分别改为SST-1号和SST-2号,并且将SST-1号潜艇改名为“鲭鱼”号
(Mackerel),SST-2号潜艇改名为“马林鱼”号(Marlin)。1973年1月31日,这2艘潜艇同
时退出现役。
3)建造情况
70
第2章 美国潜艇

表2-6 T级潜艇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后来更名为“鲭鱼”
1952年 SST-1 —— 电船分公司 1952.4.1 1953.7.17 1953.10.9 1973.1.31 号,1973.1.31改为
靶标潜艇

后来更名为“马林
鱼”号,1973.1.31
1952年 SST-2 —— 电船分公司 1952.5.1 1953.10.14 1953.11.20 1973.1.31
存放在奥马哈作为纪
念品陈列展出

2.2.3.6 “东方旗鱼”级(Sailfish)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485t/3168t;主尺度:106.8m×9.1m×5.5m;主机:费尔班克斯
·莫尔斯型对置式活塞型柴油机4台+埃里奥特型电机4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9600马力/82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20.5kn/15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
续航距离16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距离120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
2具(后来经过改换装之后装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鱼雷16枚);艇员人数:9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海军为了防止舰艇受到日本自杀飞机的特种攻击,把相当数
量的水面舰艇改装成了雷达预警舰艇。利用雷达预警舰艇可以提前发现日军飞机并发出
警报。这种雷达预警舰艇虽然减少了美国海军舰艇的损失,但是,却因为担任了预警任
务而遭受到了比较大的损失。为了减少雷达预警舰艇的损失,在二战末期美国海军打算
建造一些雷达预警潜艇。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在总结战争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决
定把一定数量的舰队型潜艇进行改装,在艇上装备一些功能强大的对空雷达,使其成为
雷达预警潜艇。美国海军认为,雷达预警潜艇的优点是,当其提前探测到敌人前来袭击
的飞机并且发出了预警信号之后,在敌人飞机赶来袭击之前可以迅速潜入水下以避免遭
到敌人飞机的攻击,这样便可把担任预警的舰只损失降低到最低的程度。此外,雷达预
警潜艇还可充分利用潜艇所具有的隐蔽性深入到距敌人很近的海区,从而更能充分地发
挥先期发现敌人飞机的作用。1948年1月,美国海军首先把3艘在役的舰队型潜艇改装成
雷达预警潜艇,同年3月,又把另外一艘在役的舰队型潜艇改装成雷达预警潜艇。被改
装成的雷达预警潜艇,全部装备了AN/SPS-6大型防空雷达。到1951年年末时美国海军
总共已经拥有10艘由舰队型潜艇改装的雷达预警潜艇。但是,美国海军认为仅有10艘雷
达预警潜艇仍然不能满足海军在预警方面的需要。于是决定在1952财政年度建造新型的
“东方旗鱼”级雷达预警潜艇(图2-46)。
1952年2月27日,美国海军对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下达了建造“东方旗鱼”级雷达
预警潜艇的命令,该级共有2艘潜艇——SSR-572“东方旗鱼”号(Sailfish)和SSR-573“鲑
鱼”号(Salmon)潜艇。其中,“东方旗鱼”号潜艇于1953年12月8日开工,1956年9月30

71
世界海军潜艇

日服役。“鲑鱼”号潜艇于1954年3月10日开工,1956年12月31日服役。

图2-46 “东方旗鱼”级潜艇
1—后蓄电池舱;2—前蓄电池舱;3—艏部声呐;4—艏鱼雷舱;5—主机舱;6—电机舱。
“东方旗鱼”级雷达预警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2485t,水下排水量为3168t,主尺度
为106.8m×9.1m×5.5m。“东方旗鱼”级雷达预警潜艇的总长度很大,它的上甲板基本上
呈现平直形状,没有明显的舷弧。艏水平舵采用向上折叠式结构。艏部艇体底部向下隆
起部位布置的是AN/BQS-4型声呐导流罩。该级潜艇的指挥台围壳位于艇中间稍稍偏向
艏部的位置,指挥台围壳的尺寸也非常大,指挥台围壳内布置了BPS-2大型对空雷达的
天线。当“东方旗鱼”级潜艇处于水面状态执行警戒任务时,便把BPS-2型雷达天线升
起。当艇上不使用雷达天线或者当该级潜艇处于水下航行状态时,雷达天线就收藏在指
挥台围壳里。在指挥台围壳的后部上甲板处,还有一部可以测量空中目标方位的BPS-3
型三维雷达。“东方旗鱼”级潜艇的基本任务是以雷达预警为主,该级潜艇的武备相对
显得较为薄弱,该级潜艇的艏鱼雷舱内只装备了2具533mm鱼雷发射管。
“东方旗鱼”级潜艇装备4台费尔班克斯·莫尔斯型对置式活塞型柴油机,总功率
为9600马力。主推进电机则是4台埃里奥特型电机,功率为8200马力,采用双轴双螺旋
桨推进方式。该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为20.5kn,水下最高航速为15kn。到了20世纪50
年代末期,美国不仅在陆上固定式雷达技术方面获得了迅速发展,而且在舰用雷达技术
方面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时期,美国海军的“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和
“长滩”号核动力巡洋舰上开始装备功能十分强大的AN/SPS-65型或者AN/SPS-33型
相控阵雷达,它们的探测距离可以达到300n mile以上,从而使水面舰艇对空搜索能力有
了空前提高。对比之下,雷达预警潜艇既没有足够的空间装备高性能的雷达,其上甲板
也没有足够的高度来装备远程探测雷达。因此,美国海军于1961年对于雷达预警潜艇进
行战术价值评估之后得出结论认为,雷达预警潜艇已经无法胜任新形势下的海上预警使
命,美国海军决定废除雷达预警潜艇这个舰种。已经被改装成雷达预警潜艇的10艘美国
海军舰队型潜艇之中,2艘做退役处理,一艘转让给加拿大海军,剩下的7艘则转为辅助
潜艇序列。另外,由于“东方旗鱼”级的2艘潜艇是战后新建造的潜艇,因此美国海军
决定对其加以改装之后转做他用。
“东方旗鱼”级潜艇于1961年3月被改装成攻击型潜艇,艇上原来装备的BPS-3型三
维雷达被拆掉,装备了当时新研制的AN/BQR-2B型被动声呐,艏部原来的2具533mm
鱼雷发射管也改成了6具533mm鱼雷发射管。当时,洛克希德公司正在为美国海军研制
深潜救生潜艇,为了对这种救生潜艇进行试验和性能评价,美国海军于1968年5月把
“东方旗鱼”级的“鲑鱼”号潜艇改装成输送深潜救生潜艇的母艇,用于深潜救生潜艇
的投放和回收等试验活动。1978年9月29日,美国海军宣布“东方旗鱼”号潜艇退役,
并将该艇送往美国的昆西作为纪念品进行陈列。“鲑鱼”号潜艇则于1977年10月1日退
役并被解体。

72
第2章 美国潜艇

3)建造情况
表2-7 “东方旗鱼”级潜艇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1961.3.1改为攻击型
朴茨茅斯海 潜艇,1978.9.30存放
1952年 SS-572 东方旗鱼 1953.12.8 1955.9.7 1956.4.14 1978.9.29
军造船厂 在昆西作为纪念品展

1961.3.1改为攻击型
潜艇,1968.6.29改为
朴茨茅斯海 辅助性潜艇,用于深
1952年 SS-573 鲑鱼 1954.3.10 1956.2.25 1956.4.14 1977.10.1
军造船厂 潜救生器,1969.6.30
重新改为攻击型潜
艇,1977.10.1拆除

2.2.3.7 X-Ⅰ号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1.5t/36.3t;主尺度:15.1m×2.1m×2.0m;主机:过氧化氢闭式
循环发动机,单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3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5kn/12kn;续航
力:续航距离500n mile以上;武备:无;艇员人数: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45年之前,世界各主要海军国家把具有远洋能力的潜艇作为努力发展的重点对
象。因此,在战争期间各国潜艇的发展趋势是主尺度和排水量在不断增加,水面航速也
有大幅度增长。由于小型潜艇或者袖珍潜艇在战争中也曾经活跃一时,因此,在重点发
展大型潜艇的同时,世界各国对于小型潜艇或者袖珍潜艇也给予了特别重视。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后期,德国和日本为了挽救节节败退的不利战局,曾经大量建造了袖珍潜艇,
专门用于沿海防御。在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在充分认识到港口、基地水域防御的重
要性后,决定研制并建造小型潜艇。当时,美国海军建造小型潜艇的目的有两个,第一
是加强港口、基地海域防御力量,输送身负特种任务的蛙人;第二是利用小型潜艇排水
量小、水下行动灵活等方面的特点,把它作为反潜战训练的靶艇使用。
根据1952财政年度计划,美国海军于1952年10月31日向费尔柴尔德发动机飞机公司
发出了建造小型潜艇的订单。之所以选择费尔柴尔德发动机飞机公司建造小型潜艇,是
由于该型潜艇的主要结构材料是由轻合金制成的,在制造轻合金飞机方面拥有丰富经验
的费尔柴尔德发动机飞机公司可以充分
发挥其特长。事实证明,费尔柴尔德发
动机飞机公司果然不负众望,按时高质
量地完成了小型潜艇的建造任务。这艘
十分特殊的小型潜艇被美国海军命名为
X-I号潜艇(图2-47),该艇于1954年6月8
日开工,1955年9月7日下水,1955年10 图2-47 X-Ⅰ号潜艇

73
世界海军潜艇

月7日完工。
X-Ⅰ 潜 艇 的 水 面 排 水 量 为 31.5t,水 下 排 水 量 为 36.3t,其 主 尺 度 为
15.1m×2.1m×2.0m。X-Ⅰ号潜艇基本上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建造的X级小型
潜艇仿造的,不过两者的外形却颇为不同。X-Ⅰ号潜艇的指挥台围壳尺寸很小,外形呈
轿车形状的流线型,围壳前部装有透明的玻璃窗,主要是用于在水面航行时供指挥人员
进行观察。该艇艏部两舷装有耳环,用于被拖曳时系缆使用。该艇的上层建筑从艏部向
艇艉逐渐变细,在艉部形成艉垂直舵上部舵板的固定支架。X-Ⅰ号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
仅仅有两个舱室,即前舱和后舱。在前舱的艏端,设有供潜水人员进出潜艇的设闸室。
当X-Ⅰ号潜艇输送水下特种人员时,在该艇到达指定海域之后,潜水人员首先从艇内的
前舱进入设闸室,然后艇上开始向设闸室注水,待到水位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利用高
压空气对设闸室内加压,使设闸室内与外界海水压力均衡,然后打开设闸室外盖,潜水
人员便可离艇进入海水环境之中。当潜水人员需要返回X-Ⅰ号潜艇时,则采用相反的程
序。X-Ⅰ号潜艇的前舱下部是蓄电池,上部是操艇部位、声呐以及艇员居住区。后舱主
要布置艇上的主机。X-Ⅰ号潜艇的主机是过氧化氢闭式循环发动机,它是美国海军中唯
一一艘装备了闭式循环推进系统的潜艇。除了主机之外,X-Ⅰ号潜艇还装备了低速航行
时使用的小型电机。X-Ⅰ号潜艇的推进器是直径为1.5m的一个5叶螺旋桨,其水面最高
航速为15kn,水下最高航速为12kn。X-Ⅰ号潜艇上的艇员编制为8名,其中军官2名,艇
员士兵6名。但是该艇的人员数量可以根据执行任务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裁减,但是保持
水下运行的艇员数量最低为4人。当艇员为5名时,X-Ⅰ号潜艇的海上自持力为10天。
1958年2月,X-Ⅰ号潜艇在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内的码头上停泊期间,艇内过氧化
氢发生爆炸,该艇艇体前部受损严重。爆炸事故发生之后,破损的X-Ⅰ号潜艇艇体被美
过海军打捞起来之后于1960年12月被送往费城海军造船厂进行大修。在大修的过程中,
美国海军对X-Ⅰ号潜艇进行了一些改装——增设了艏水平舵;艇上的过氧化氢闭式循环
发动机被拆除,换装了海格里斯型柴油机;装备了用于水下航行主推进电机。但是保留
了低速航行用的小型电机。经过了大修之后的X-Ⅰ号潜艇又重新服役,但是过了不久,
X-Ⅰ号潜艇便划归为位于安纳波利斯的美国海军舰船发展部所属,专门从事有关海洋与
流体力学的各种试验。
美国在建造了X-Ⅰ号潜艇之后,打算在袖珍潜艇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20世纪60年
代至70年代期间,美国海军拟定了一项命名为“海鳝”的计划。该计划的内容是研制
“海鳝”型潜艇,它是一种可以从水面舰艇或者潜艇发射的可以携带2名艇员的超小型
高速潜艇。它根据母舰的指令改变航向和深度,利用自艇的探测设备捕捉敌人的潜艇并
向其发射威力很大的攻击武器。1960年,美国海军军械试验站建造了一艘“海鳝”型潜
艇的模型。按照军械试验站的研制目标,这种“海鳝”型潜艇的艇体材料为铝合金,排
水量约为15t,长度为10.7m,艇体直径为1.6m,外形颇像一枚鱼雷。该艇主机采用过氧
化氢为燃料的闭式循环汽轮机,功率为1400马力,在水下以40kn速度航行时,续航时间
为1.5个小时。当该艇以15kn的速度航行时,水下续航时间为27个小时。后来,由于前面
提到过的X-Ⅰ号潜艇的爆炸事故,因此美国海军决定不在“海鳝”型潜艇上使用过氧化
氢为燃料,而是采用过热纯氧为燃料。因为过热纯氧不像过氧化氢那样极易发生爆炸。
但是,当“海鳝”型潜艇的发动机以过热纯氧为燃料时,其最高速度航行时的水下续航
时间减少到只有一个小时。
74
第2章 美国潜艇

“海鳝”型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虽然可以达到40kn,由于其续航时间有限,因此,
该型潜艇的续航距离十分有限。另外,“海鳝”型潜艇离开母舰之后难以与母舰保持联
系,在水下对敌人的潜艇目标实施攻击是十分困难的。另外,当时美国海军的水面舰艇
已经开始逐渐装备“阿斯洛克”远程反潜武器、遥控反潜直升飞机、中程反潜线导鱼雷
以及近程声制导反潜鱼雷等较为先进的反潜武器,具备了比较强大的反潜功能。与其相
比,“海鳝”型潜艇在反潜方面已经基本上不再具有优势。1966年,美国海军军械试验
站在经过了充分论证之后,决定暂时把“海鳝”型潜艇方案搁置起来。于是,曾经酝酿
数年时间的“海鳝”计划,最后只是停留在试验研究阶段而没有继续执行下去。
3)建造情况
表2-8 X-Ⅰ号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1974.7.9存放在
朴茨茅斯海
1952年 —— X-Ⅰ 1954.6.8 1955.9.7 1955.10.7 1973.2.16 安纳波利斯作为
军造船厂
纪念品展出

2.2.3.8 “鹦鹉螺”(Nautilus)号攻击型核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682t/4091t;主尺度:98.5m×8.5m×6.7m;主机:S2W型压水反
应堆1座,齿轮传动汽轮机2台,双轴双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13400马力;航速(水
面 / 水 下 ):20kn / 23kn ; 武 备:533mm 艏 鱼 雷 发 射 管 6 具,鱼 雷 24 枚 ; 安 全 潜 航 深
度:213m;艇员人数:10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美国海军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便对利用核能推进潜艇的远景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1934年,埃利克·费米发现了核裂变现象。1941年,在埃利克·费米的领导下,美国哥
伦比亚大学建成了一座实验用核反应堆。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首先实现了
在反应堆内使原子核发生连锁反应并放出能量,不过,当时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反应堆在
第一次连锁反应中释放出来的能量,其功率仅有0.5W。到1942年12月12日时,该实验反
应堆的功率已经提升到200W。后来,由于有关方面担心该实验反应堆将会产生危及到
人类的放射性,于是这座实验反应堆便被拆除。但是芝加哥大学紧接着又在芝加哥市的
郊区重新建造了一座更为大型的反应堆。重建之后的反应堆,其正常功率为2kW,经过
一个小时的全功率运行之后,其功率可以达到100kW。
从刚刚开始实现核裂变的时候,美国海军的有关部门在如何利用这种新型的动力源
方面便开展了研究,并且开始考虑把核反应堆应用于潜艇推进方面。不过,把核反应堆
装备在潜艇上,必须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潜艇对于核反应堆的重量和尺寸
有着严格的限制,而且核反应堆必须具有足够的功率,使得装备核反应堆的潜艇具有符
合起码要求的水下航速。其二是装备核反应堆的潜艇将是一个水下作战平台,在战争中
有可能近距离受到水下爆炸冲击。因此,潜艇反应堆及其屏蔽必须具有足够的抗冲击性
能,否则的话将致使潜艇上的反应堆发生停堆或失控,使潜艇无法操纵或者酿成重大事
故。

75
世界海军潜艇

到1949年秋季时,美国海军已经确定了第一艘潜艇用核反应堆的主要技术参数。海
曼·里科弗认为应该建造两座反应堆,其中一个是STR-Ⅰ型陆地模式反应堆,而另外一
个则是装备在潜艇上的STR-Ⅱ型反应堆。STR-Ⅰ型陆地模式堆安装在与核潜艇的反应
堆舱相同尺寸的艇体舱段内,反应堆的每一个部件提前制造和安装。在安装、调试、运
行以及维护保养等方面获得足够经验之后,再制造和安装艇上的STR-Ⅱ型反应堆,这样
可以减少许多失误以及设计核潜艇时的工作量。
1950年2月,位于康涅狄格州格罗顿的电船分公司与美国海军签订了用于STR-Ⅰ陆
地模式堆的堆舱艇体舱段的建造合同。同年秋季,美国海军与威斯汀豪斯公司签订了制
造陆地模式反应堆的合同,并决定在美国爱达荷州的阿尔科附近建造STR-Ⅰ型陆地模式
堆。
海曼·里科弗认为,美国海军的第一艘核潜艇应该是具有战斗能力的军用潜艇,不
能把它设计和建造成一艘试验性质的潜艇。为了检验第一艘核潜艇上的主要设备在战争
环境下的可靠性,海曼·里科弗决定把即将装备在第一艘核潜艇上的那些主要设备都装
在一艘无人的旧式“乌拉”号潜艇上,使其在浅水域下潜之后,向“乌拉”号潜艇附近
投掷深水炸弹。这次实际冲击试验结果表明,用于第一艘核潜艇上的主要设备能够承受
水下爆炸产生的冲击。接着,美国海军又把将要装备在第一艘核潜艇上的空调设备、利
用海水制氧的装置等装备在“鳕鱼”号潜艇上进行水下长时间的时效试验。“鳕鱼”号
潜艇经过了6个星期的连续水下航行,证明了即将在第一艘核潜艇上装备的空调设备以
及海水制氧装置的运行是十分正常的。
1950年8月,美国总统哈利·杜鲁门签署了建造第一艘核潜艇的命令。接着,美国
海军的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SSN-571“鹦鹉螺”号(图2-48)。1951年8月20日,美国海军
与电船分公司签订了“鹦鹉螺”号核潜艇的建造合同。“鹦鹉螺”号核潜艇于1952年6
月14日在电船分公司正式开工建造,杜鲁门总统出席了“鹦鹉螺”号核潜艇的开工典
礼。1954年1月21日,“鹦鹉螺”号核潜艇在格罗顿的电船分公司下水,此时,艾森豪
威尔已经入主白宫,下水典礼由总统艾森豪威尔夫人主持。

图2-48 “鹦鹉螺”号核潜艇
1—艉舱;2—主机舱;3—指挥舱;4—艏部声呐;5—艏鱼雷舱;6—反应堆舱。
与此同时,STR-Ⅰ型陆地模式堆的建造工作也在加紧进行。1953年5月31日,STR-
Ⅰ型陆地模式堆达到了临界状态,并且开始产生出相当数量的电力。同年6月25日,
STR-Ⅰ型陆地模式堆功率达到了满功率状态。1954年12月30日,装备在“鹦鹉螺”号核
潜艇上的反应堆开始启堆,经过了4天的系泊试验之后,艇上的反应堆功率逐渐提升到
满功率。1955年1月17日上午,“鹦鹉螺”号核潜艇的艇长尤金.P.威尔金森上校站在该
艇指挥台上发出了解缆的命令,“鹦鹉螺”号核潜艇缓缓地驶离了电船分公司的系泊码
头。当“鹦鹉螺”号核潜艇刚一驶入泰晤士河的主航道时,艇上的信号兵在11时00分用
灯光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信号——“我艇正在使用核动力航行!”

76
第2章 美国潜艇

“鹦 鹉 螺”号 核 潜 艇 的 水 面 排 水 量 为 3582t,水 下 排 水 量 为 4091t,其 主 尺 度 为


98.5m×8.5m×6.7m。“鹦鹉螺”号核潜艇的艏柱为圆弧型,干舷较低,上甲板为平直形
状,艏水平舵采用收放式结构,在不使用时则可向上折叠收放。“鹦鹉螺”号核潜艇的
指挥台围壳位于该艇的中间偏靠艇艏的位置上。“鹦鹉螺”号核潜艇的艉部采用了常规
动力潜艇的艉部结构形式,艉舵位于螺旋桨的后面,但是艉垂直舵却分成上下两块,与
艉水平舵呈十字形布置。“鹦鹉螺”号核潜艇采用两根推进轴、两个螺旋桨。“鹦鹉
螺”号核潜艇上装备的声呐是AN/BQR-2B型艏部声呐,1958年美国海军在对“鹦鹉
螺”号核潜艇进行改装之后,又在该艇的前甲板右舷增设了AN/BQR-3A型声呐,增加
了该艇的水下探测能力。
“鹦鹉螺”号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内总共分为6个舱室,其布置顺序从艏至艉依次是
一舱——鱼雷舱,二舱——居住舱,三舱——作战指挥舱,四舱——反应堆舱,五舱—
—主机舱,六舱——艉舱。在鱼雷舱里除了布置了6具533mm鱼雷发射管,还装载了18
枚备用鱼雷,艇上鱼雷的总装载量为24枚鱼雷。居住舱分为三层:上层是供10名军官居
住的军官舱室和军官会议室,中层是艇上的烹调室和士兵艇员餐室,底层是蓄电池舱和
信库。作战指挥舱也分为三层,上层是潜望镜和攻击指挥室,攻击指挥室的后部是无线
电通信室;中层是操纵指挥室,“鹦鹉螺”号核潜艇上所有舵的操纵都集中在这里,操
纵指挥室的后部是士兵艇员居住舱;下层是各种液舱、蓄电池舱、泵室以及仓库等。反
应堆舱里布置了一台S2W型压水反应堆、热交换器、各种泵以及反应堆用水舱等。反应
堆舱的顶部利用铅屏蔽进行了密封,从而在反应堆舱的顶部形成了一条屏蔽走廊,它是
艇上人员前后来往的安全通道。主机舱内布置有2台齿轮传动汽轮机和各种辅机,动力
装置的控制台也布置在主机舱。“鹦鹉螺”号核潜艇上的2台齿轮传动汽轮机,在反应
堆产生的饱和蒸汽的驱动下,可以发出13400马力,从而使得“鹦鹉螺”号核潜艇的水
面最高航速为20kn,水下最高航速为23kn。位于“鹦鹉螺”号核潜艇最后部的艉舱是士
兵艇员的居住舱。“鹦鹉螺”号核潜艇上的艇员人数的编制为93名,大部分艇员都使用
二层或者三层的床铺。每一个床铺的三个壁面采用的都是轻金属围壁,形成一个基本独
立的个人支配空间,床铺上装有个人使用的照明灯具,每一个艇员都有一个存放个人用
品的专用柜。
“鹦鹉螺”号作为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的问世,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潜艇技术发展具
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潜艇技术的迅速更新换代、潜艇战术的发展变化以及反潜战战术
及技术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鹦鹉螺”号核潜艇于1980年3月30日退役,在讨论如何处理退役之后的“鹦鹉
螺”号核潜艇的问题上,美国海军曾经因为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而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
地。4年之后,即在1985年终于决定将拆除了反应堆装置之后的“鹦鹉螺”号核潜艇放
在格罗顿作为国家纪念品陈列起来,以供人们参观。
3)建造情况
表2-9 “鹦鹉螺”号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1985存放在格罗顿
1951年 SSN-571 鹦鹉螺 电船分公司 1952.6.14 1954.1.21 1954.9.30 1980.3.30
作为纪念品展出

77
世界海军潜艇

2.2.3.9 “海狼”号(Seawolf)攻击型核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495t/4110t;主尺度:100.6m×8.5m×6.7m;主机:S2G型液态金
属冷却剂反应堆1座,齿轮传动汽轮机2台;双轴双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15000马
力;航速(水面/水下):19kn/20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鱼雷22枚;安全潜
航深度:213m;艇员人数:10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在美国海军决定建造“鹦鹉螺”号核潜艇的时候,即决定在1952财政年度建造第二
艘核潜艇——SSN-575“海狼”号核潜艇(图2-49)。虽然这两艘核潜艇的设计先后相差的
时间相当短暂,但是美国海军对于它们的设计目标却是不同的——“鹦鹉螺”号核潜艇
的作战对象主要是敌人的水面舰艇,而SSN-575“海狼”号核潜艇的作战对象则是以敌人
的潜艇为主。

图2-49 “海狼”号核潜艇
1—主机舱;2—耐压指挥台;3—艏部声呐,4—艏鱼雷舱;5—指挥舱;6—反应堆舱;7—艉舱。
在美国决定建造SSN-575“海狼”号核潜艇之前,通用动力公司改变了核反应堆的研
制方向,开始对中能中子反应堆进行研制。中能中子反应堆以浓缩的U-235为燃料,石
墨为减速剂,液态金属钠为冷却剂。1952年初,通用动力公司开始在西米尔顿建造SIR-
A型陆上模式反应堆。SIR-A型陆上模式堆像“鹦鹉螺”号核潜艇的STR-Ⅰ陆上模式堆
一样,也被安置在一个潜艇耐压艇体的舱室分段之中。1955年3月,SIR-A型陆上模式堆
在西米尔顿开始运行,并于3月20日达到临界状态。
1952年7月21日,美国海军与电船分公司签订了建造SSN-575“海狼”号核潜艇的合
同。1953年9月15日,SSN-575“海狼”号核潜艇在电船分公司正式开工,该艇于1955年7
月21日下水,1957年3月30日服役。
SSN-575“海狼”号核潜艇的水面正常排水量为3495t,水下排水量为4110t,其主尺
度为100.6m×8.5m×6.7m。“海狼”号核潜艇的艏部布置了一个大型被动声呐基阵,在艏
部上甲板处布置了一个主动式声呐导流罩。“海狼”号核潜艇的艏水平舵采用的仍然是
折叠式结构,在不使用时则把艏水平舵向上折起。“海狼”号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的前
部呈阶梯形状。
“海狼”号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内分为6个舱室,其布置顺序从艏至艉依次是一舱—
—艏鱼雷舱,二舱——居住舱,三舱——作战指挥舱,四舱——反应堆舱,五舱——主
机舱,六舱——艉舱。“海狼”号核潜艇装备6具533mm鱼雷发射管和BQR-4A型被动声
呐基阵。美国海军在“海狼”号核潜艇上装备大型被动声呐基阵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
强该艇的水下探测能力,以便更加有效地开展反潜作战。从反潜搜索能力方面来说,
“海狼”号核潜艇超过了“鹦鹉螺”号核潜艇。
“海狼”号核潜艇上装备的反应堆是S2G型反应堆,该反应堆于1956年6月25日达到

78
第2章 美国潜艇

临界状态。S2G型反应堆用铍做部分慢化剂,利用液态金属钠做一次冷却剂。该艇上的
主机为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齿轮传动汽轮机,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最大
输出功率为15000马力。“海狼”号核潜艇的主机使用的是过热蒸汽,这样可使该艇水
下最高航速达到30kn。但是由于“海狼”号核潜艇在试航之前发生了一次液态金属钠冷
却剂漏泄事故,因此美国海军在对“海狼”号核潜艇上的反应堆系统进行了适当的修理
之后,改为使用饱和蒸汽驱动主机。于是,“海狼”号核潜艇的输出功率被限制在最大
设计输出功率的80%,“海狼”号核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因此便降低至20kn。
SSN-575“海狼”号核潜艇上装备的输出功率受到限制的S2G型反应堆一直运行到
1958年12月。在这一时期,该反应堆利用它的第一次核燃料总共航行了23个月,总航程
为71611n mile,其中水下航程为57118n mile。此后,由于反应堆屡屡发生故障,因此美
国海军决定对“海狼”号核潜艇上的反应堆进行更换。1958年12月13日,“海狼”号核
潜艇在电船分公司正式开始换装核反应堆的施工,拆掉了S2G型反应堆,换装上新的
S2W型反应堆,该型反应堆与“鹦鹉螺”号核潜艇上完全相同。
“海狼”号核潜艇在美国海军服役了整整30年,于1987年3月30日退役。1987年7月
10日,“海狼”号核潜艇被报废拆除。
3)建造情况
表2-10 “海浪”号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1952年 SSN-575 海狼 电船分公司 1953.9.15 1955.7.21 1957.3.30 1987.3.30 1987.7.10拆除

2.2.3.10 “鳐鱼”级(Skate)攻击型核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552t/2581t;主尺度:81.7m×7.9m×6.1m;主机:S3W型(或者
S4W型)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1座,齿轮传动汽轮机2台;双轴双螺旋桨;功率(水面/
水下):70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5.5kn/19kn;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6
具,艉部2具),鱼雷22枚;安全潜航深度:213m;艇员人数:8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美国海军的“鹦鹉螺”号和“海狼”号核潜艇进入建造阶段不久,当这两艘核潜艇
尚未达到完工状态之时,美国海军舰船局便建议在1955财政年度和1956财政年度再建造
4艘排水量较小且造价较低的“鳐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美国海军舰船局的计划是把
“鳐鱼”级核潜艇的主尺度和排水量保持在“刺尾鱼”级常规动力潜艇的程度。当时,
“鹦鹉螺”号和“海狼”号核潜艇正处于建造阶段,核潜艇具有的各方面优点尚未充分
显露出来,因此,按照美国海军舰船局的想法,只是打算把“刺尾鱼”级潜艇所具有的
水下航速与核动力的无限水下续航力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鳐鱼”级核潜艇
就是装备了核反应堆的“刺尾鱼”级潜艇。因此,“鳐鱼”级核潜艇的主要性能就是按
照这种设想定位的。
“鳐 鱼”级 核 潜 艇 的 水 面 排 水 量 为 2552t,水 下 排 水 量 为 2851t,其 主 尺 度 为
81.7m×7.9m×6.1m。“鳐鱼”级核潜艇的外形与“鹦鹉螺”号核潜艇十分相似,艇艏上

79
世界海军潜艇

部呈圆弧形,艏柱为笔直垂直形状。“鳐鱼”级核潜艇的上甲板为平直形状,基本上没
有舷弧,在上甲板靠近艇艏的部位,有一个小型主动声呐导流罩。艏水平舵在不使用
时,被拉到斜后方放置。该级核潜艇的上层建筑从艏向艉逐渐变低、变窄,最后在艉部
与主艇体相接。“鳐鱼”级核潜艇的艉垂直舵与艉水平舵呈十字垂直状态。艉垂直舵由
上下两块舵板组成。“鳐鱼”级核潜艇的推进轴几乎位于艇体的中心线上。所以,当该
级核潜艇位于水下航行状态时,螺旋桨的尾流能够充分地作用于艉水平舵和艉垂直舵。
“鳐鱼”级核潜艇除了在艏鱼雷舱和艉舱这两个舱段采用了双壳体结构之外,整个潜艇
的中部采用的是单壳体结构。在这种特殊的混合结构潜艇上,全部采用了内肋骨结构。
“鳐鱼”级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内分为5个隔舱(图2-50),从艏至艉的顺序依次是一
舱——艏鱼雷舱,二舱——指挥控制兼居住舱,三舱——反应堆舱,四舱——主机舱,
五舱——艉舱。

图2-50 “鳐鱼”级核潜艇
1—反应堆舱;2—艏鱼雷舱;3—艏部声呐;4—指挥舱;5—主机舱;6—艉舱。
“鳐鱼”级核潜艇的艏鱼雷舱中布置了6具533mm鱼雷发射管以及油压式鱼雷存放
架。此外,该舱中还有士兵艇员床铺、厕所等。艏鱼雷舱的上部设有一个兼做鱼雷装载
口的逃生舱口。所以,该舱又是“鳐鱼”级核潜艇的应急逃生舱。指挥控制兼居住舱是
“鳐鱼”级核潜艇内最大的一个舱室,该舱分为三层。上层是军官居住舱、军官会议室
和艇长室。军官居住舱区的后面,是艇上的作战指挥室。在作战指挥室里布置了两根潜
望镜。潜望镜的左舷侧是艇的操纵部位。在操纵部位上,布置着两个舵轮以及舵杆式操
纵装置的台架、各液舱通气阀和溢流阀的油压操作装置、纵倾调节装置、高压空气排水
装置等。作战指挥室内布置有一个独立的声呐室和艇上总指挥部位。作战指挥室的最后
部是无线电通信室。指挥控制兼居住舱的中层主要布置着士兵艇员舱室、空气净化室以
及电子仪器舱室。指挥控制兼居住舱的下层,布置着蓄电池室、海水舱、淡水舱、仓
库、粮食舱、冷藏冷冻舱以及泵舱等。反应堆舱内布置着反应堆装置。反应堆舱的后面
是主机舱,在主机舱里布置有2台主机和各种辅机。该级核潜艇最后面的舱室是艉舱,
在艉舱里除了布置2具533mm鱼雷发射管之外,还布置有放射性和辐射剂量检查室,此
外,艉舱还有部分土兵艇员住在那里。艉舱也用做该级核潜艇的应急逃生舱。
“鳐鱼”级核潜艇上总共装备8具鱼雷发射管,其中艏部6具,艉部2具。艏鱼雷舱
里可以装载备用鱼雷12枚。艉舱内布置的2具鱼雷发射管是发射Mk-57型短鱼雷的480mm
发射管,艉舱内可以装载2枚备用鱼雷。作为水声探测设备,“鳐鱼”级核潜艇上装备
了AN/BQR-2B型被动声呐和AN/BQS-2型主动声呐。“鳐鱼”级核潜艇的主机是由威
斯汀豪斯公司制造的2台齿轮传动汽轮机,总功率为7000马力,水下最高航速为19kn。
“鳐鱼”级的各艘核潜艇上装备的核反应堆有两种型号,其中该级的首制艇“鳐鱼”号
和第三艘艇“棘鬣鱼”号装备的是堆体高度较小的S3W型反应堆,该型反应堆是由威斯
汀豪斯公司研制的。“鳐鱼”级的另外2艘核潜艇“旗鱼”号和“海龙”号装备的则是

80
第2章 美国潜艇

堆体高度较大的S4W型反应堆。由于这两种型号反应堆的高度不同,因此在装备这两种
不同型号反应堆的潜艇上,各自布置在反应堆舱上部的屏蔽走廊的形状也不同。“鳐
鱼”号和“棘鬣鱼”号核潜艇上的屏蔽走廊是隧道式的,其横截面为圆形。而“旗鱼”
号和“海龙”号核潜艇上的屏蔽走廊是平面式的,横截面为拱形,反应堆顶部的屏蔽在
屏蔽走廊的底面上突出出来。
“鳐鱼”级核潜艇的首制艇SSN-578“鳐鱼”号于1986年9月12日退役。该级的第二
艘艇SSN-579“旗鱼”号于1988年5月15日退役,1989年6月2日被美国海军拆除解体。该
级的第三艘艇SSN-583“棘鬣鱼”号于1987年5月6日退役,1988年4月21日被拆除解体。
该级的第四艘艇SSN-584“海龙”号于1984年6月12日退役,1986年4月30日,SSN-584“海
龙”号核潜艇被美国海军宣布拆除解体。
3) 建造情况
表2-11 “鳐鱼”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1955年 SSN-578 鳐鱼 电船分公司 1955.7.21 1957.5.16 1957.12.23 1986.9.12 1986.9.12拆除

朴茨茅斯海军
1955年 SSN-579 旗鱼 1956.1.25 1957.8.27 1958.9.15 1988.5.15 1989.6.2拆除
造船厂
玛尔岛海军造
1956年 SSN-583 棘鬣鱼 1956.2.21 1957.10.10 1958.10.1 1987.5.6 1988.4.21拆除
船厂
朴茨茅斯海军
1956年 SSN-584 海龙 1956.6.20 1958.8.16 1959.12.5 1984.6.12 1986.4.30拆除
造船厂

2.2.3.11 “长颌须鱼”级(Barbel)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123t/2637t;主尺度:66.8m×8.8m×7.6m;主机:费尔班克斯·
莫尔斯型对置式活塞型柴油机3台+GE型电机3台,单推进轴单螺旋桨;功率(水面/水
下):3150马力/47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kn/18.5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
续航距离14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时间为102h;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
具,鱼雷22枚;安全潜航深度:213m;艇员人数:9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建造成功了U-ⅩⅪ型潜艇,这种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可
以达到17.5kn,并且首次出现了潜艇水下航速高于水面航速的情况。德国U-ⅩⅪ型潜艇
的问世,无疑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要经过努力,提高潜艇水下最高航速还是可以
实现的。战后,美国在认真研究了德国的U-ⅩⅪ型潜艇所具有的技术特点之后,很快在
U-ⅩⅪ型潜艇的基础上建造了水下最高航速与其相当的“刺尾鱼”级潜艇。然而,美国
海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于继续提高潜艇水下最高航速的努力和追求。后来,在建造了
“大青花鱼”号实验潜艇并且利用该艇进行了大量实验之后,美国海军对于如何提高潜
艇水下航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青花鱼”号潜艇虽然在线型、艉部结构、推进装
置以及高能蓄电池等方面为美国海军提高潜艇水下航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大青

81
世界海军潜艇

花鱼”号潜艇毕竟是一艘实验潜艇,艇上没有装备真正的作战潜艇上应该装备的各种武
器和相应设备。为了把“大青花鱼”号潜艇的所有优点应用到实用的战斗潜艇上以及把
“大青花鱼”号潜艇的优点与“鹦鹉螺”号核潜艇上的核动力结合在一起,美国海军决
定首先建造具有“大青花鱼”号水滴线型的常规动力潜艇。于是,美国战后唯一的具有
水滴线型的常规动力潜艇——“长颌须鱼”级(Barbel)潜艇便应运而生(图2-51)。

图2-51 “长颌须鱼”级潜艇
1—主机舱;2—指挥舱;3—艏部声呐;4—艏鱼雷舱;5—前蓄电池舱;6—后蓄电池舱艉舱;7—电机舱。
1955年8月24日,美国海军向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发出了建造“长颌须鱼”级首制
艇的订单,接着又在1955年6月29日向英戈尔造船公司和纽约造船公司分别发出了建造
“长颌须鱼”级的另外2艘潜艇的订单。
“长 颌 须 鱼”级 潜 艇 的 水 面 排 水 量 为 2123t,水 下 排 水 量 为 2637t,其 主 尺 度 为
66.8m×8.8m×7.6m。从外形上来看,“长颌须鱼”级潜艇与“大青花鱼”号潜艇比较相
似,都是水滴线型,但是两者之间仍然有一些差别,“长颌须鱼”级潜艇显得比“大青
花鱼”号潜艇丰满一些。“大青花鱼”号潜艇是一艘实验性潜艇,艇上没有装备任何武
器,因此艇型可以按照水下阻力最小的目标进行设计。但是,“长颌须鱼”号潜艇是作
战用的潜艇,首先应该在保证“长颌须鱼”级潜艇具有相应作战性能的基础上,再尽量
满足减小水下阻力的水滴线型的需要。
“长颌须鱼”级潜艇的艉水平舵和艉垂直舵呈十字形,螺旋桨布置在艉舵的后面。
“长颌须鱼”级潜艇的指挥台围壳的尺寸显得有些偏大。该级潜艇的艏水平舵采用折叠
式结构形式,在不使用时可以向上折起。为了在该级潜艇进出港时便于艇员们在甲板上
进行操作以及在危急情况下对该级潜艇安放救生钟时的需要,该级潜艇的上层建筑甲板
比较平坦。“长颌须鱼”级潜艇的水声设备全部都集中在艏部,球状艇艏的上部布置着
AN/BQR-4型主动声呐基阵,下部则布置着AN/BQR-2B型被动声呐基阵。“长颌须
鱼”级潜艇耐压艇体内部,仅仅利用2个耐压横隔壁把整个耐压艇体分为3个大舱区。这
3个大舱区从艏至艉的顺序是鱼雷舱区、指挥控制及居住舱区和机舱区。在鱼雷舱区
里,布置着6具533mmMk-58型鱼雷发射管,备用鱼雷架和鱼雷装填用的台架,艇上可携
带12枚备用鱼雷,鱼雷装载总量为18枚。该舱的上部设有一个鱼雷装载舱口,它还兼做
该艇的出入和逃生舱口。
“长颌须鱼”级潜艇的指挥控制及居住舱分为三层。上层布置着潜艇的2个操纵
台、艇上压载系统控制板、电子对抗显控台、全艇作战指挥中心、火控系统和目标数据
收集系统、潜望镜、无线电通信设备以及导弹制导装置等。此外,上层的中部至后部是
军官会议室、艇长室以及军官寝室等居住区。中层布置着声呐室、艇员居住区、艇上的
厨房和餐室等。下层布置着泵室和蓄电池舱。
机舱区内靠近艇艉的位置上,设有一个非耐压的横隔壁,把电机舱和主机舱隔开。

82
第2章 美国潜艇

主机舱内并排布置着3台与主发电机直接相连的费尔班克斯·莫尔斯型对置式活塞型柴
油机,电机舱的控制板安装在大型电机的上部。
“长颌须鱼”级潜艇的主机功率为4500马力,主推进电机的功率为4820马力。艇上
装备2组大容量蓄电池组,每组有252个电池。“长颌须鱼”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为
14kn,水下最高航速为19kn。当该级潜艇以水面10kn的速度航行时,其最大续航力为
14000n mile。当该级潜艇以水下3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时间为58个小时。“长颌须
鱼”级潜艇的安全下潜深度为210m,艇员人数编制为77名,其中军官8名,士兵艇员为
69名。
当“长颌须鱼”级的3艘潜艇相继建成并服役之后,美国海军便作出一项决定——
从此之后,不再建造常规动力的潜艇,美国海军的水下作战部队将全部由核潜艇组成。
1961年,在“长颌须鱼”级潜艇进行大修期间,美国海军对该级潜艇进行了改装。改装
之后的“长颌须鱼”级潜艇从外形上看没有很大的变化,只是该级潜艇的艏水平舵被改
成了围壳舵。
“长颌须鱼”级的首制艇SS-580“长颌须鱼”号于1990年1月17日退役,然后该艇被
美国海军作为纪念品陈列在俄勒冈州波特兰。第二艘潜艇SS-581“红大麻哈鱼”号一直
在美国海军服役到1990年10月30日,是美国海军中最后退役的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第
三艘潜艇SS-582“北梭鱼”号于1988年3月24日曾经发生火灾,其后便于1988年9月28日
被美国海军退役并作报废处理。
3)建造情况
表2-12 “长颌须鱼”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1990.1.17存放在
朴茨茅斯海军
1955年 SS-580 长颌须鱼 1956.5.18 1958.7.19 1959.4.1 1989.12.4 波特兰作为纪念品
造船厂
展出

英格尔斯造船
1955年 SS-581 红大麻哈鱼 1957.4.15 1959.5.16 1960.6.3 1990.6.30 1990.10.3拆除
公司

1988.3.24发生火
1956年 SS-582 北梭鱼 纽约造船公司 1957.6.3 1958.11.22 1959.7.11 1988.9.28 灾,1988.9.28拆

2.2.3.12 “鲣鱼”级(Skiplack)攻击型核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024t/3494t;主尺度:76.8m×9.75m×7.9m;主机:S5W型压水
反应堆1座,齿轮传动汽轮机2台,单轴单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15000马力;航速
(水面/水下):16kn/28.3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鱼雷24枚;安全潜航深
度:213m;艇员人数:8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为了使得“大青花鱼”号潜艇的水滴线型得到实用上的有效发挥,美国海军根据
1956财政年度计划建造了具有水滴线型的常规动力的“长颌须鱼”级潜艇和一艘具有水

83
世界海军潜艇

滴线型的核潜艇——“鲣鱼”号攻击型核潜艇(图2-52)。

图2-52 “鲣鱼”级核潜艇

“鲣鱼”级核潜艇的首制艇“鲣鱼”号是由电船分公司建造的,该级其后的5艘核
潜艇的建造任务则由电船分公司以及其他造船厂承担。根据1957财政年度计划建造的
“鲣鱼”级中的SSN-589“锯鲉”号攻击型核潜艇于1957年11月1日在电船分公司正式开
工之后,由于当时美国海军打算尽快建造装备“北极星”型潜射弹道导弹的弹道导弹核
潜艇,因此在1957年12月31日把正在船台上建造的“锯鲉”号攻击型核潜艇改成了弹道
导弹核潜艇,于是该艇的艇名也被改为“乔治·华盛顿”号弹道导弹核潜艇,并且成为
美国海军第一艘装备“北极星”弹道导弹的核潜艇。在这次应急变化的过程中,美国海
军并没有取消电船分公司建造“锯鲉”号攻击型核潜艇的合同,因此,电船分公司于
1958年8月20日重新开工建造另外一艘“锯鲉”号攻击型核潜艇。
“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3024t,水下排水量为3494t,其主尺度为
76.8m×9.75m×7.9m。该级核潜艇上的艇员编制人数为83名,其中军官8名,军士长和士
兵艇员75名。“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外形是一种典型的水滴线型,指挥台围壳的尺寸
相对较大,指挥台围壳的两侧装有围壳舵(图2-53)。在此之前,美国海军的所有潜艇的
艏水平舵都是装设在艏部两舷,而“鲣鱼”级核潜艇则是美国海军第一次把潜艇的艏水
平舵移装到指挥台围壳上。

图2-53 “鲣鱼”级核潜艇外形图
“鲣鱼”级核潜艇是美国海军首次使用HY-80型高强度钢材的潜艇,自从“鲣鱼”
级核潜艇建成之后,这种经过长期研制的新型钢材在美国海军潜艇上逐步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几乎遍及美国在冷战时期建造的各种型号的核潜艇。“鲣鱼”级核潜艇的耐压艇
体内分为5个舱室,从艏至艉依次是一舱——艏鱼雷舱、二舱——指挥控制兼居住舱,
三舱——反应堆舱,四舱——辅机舱,五舱——主机舱。“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采用
了单、双壳体混合式结构,主压载水舱布置在双壳体结构的舱段以及艏艉两端。该级核
潜艇的5个舱段之中,艏鱼雷舱和辅机舱这两个舱段采用的是双壳体结构,其他各舱段
则采用的是单壳体结构。
在“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球形艏部的上部,布置的是AN/BQS-4型主动声呐基
阵,艏部的下部则布置着AN/BQR-2型被动声呐基阵。由于“鲣鱼”级核潜艇采用了

84
第2章 美国潜艇

水滴线型,减少了艇体湿表面积,降低了水下航行阻力,使得该级核潜艇的水下最高航
速达到了28.3kn。
在“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艏鱼雷舱里,布置着6具533mm鱼雷发射管,该舱的
上部有一个鱼雷装载舱口,该舱口还兼做艇上的逃生舱口。另外,在艏鱼雷舱里还设有
液压升降和装载鱼雷的台架、备用鱼雷台架等。艏鱼雷舱的上部剩余空间被用作设有11
个床位的艇员居住区、仓库以及各种器具室等。
“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指挥控制兼居住舱是该级核潜艇上最大的一个舱室。该
舱利用三层甲板,把艇内空间分隔为四层。上层为指挥控制区,在这个区域里布置着两
个潜望镜平台、操艇部位、注/排水控制板、潜艇航迹自动记录仪、海图工作台、水下攻
击指挥控制台、声呐工作室、无线电通信室以及电子支援措施室等。第二层布置的是艇
长室、军官寝室、军官会议室、配膳室、军官淋浴室和厕所等军官居住区,此外还有食
品冷冻室、低温蔬菜储藏室、士兵艇员餐室、厨房、空调室以及二氧化碳处理室等。
第三层主要是士兵艇员的居住区,这里布置着具有11个床位的军士长居住舱和具有
53个床位的士兵艇员居住舱。此外还有洗漱室、淋浴室、士兵艇员厕所、放射性检测室
以及艇上的泵室等。最下层是蓄电池舱和各种液舱。
“鲣鱼”级核潜艇的反应堆舱位于单壳体结构的舱段,舱内布置着一座紧凑型的
S5W型压水反应堆,功率为15000马力。此外该舱室里还布置有与反应堆系统相关的各
种管路、一回路主泵、稳压器以及蒸汽发生器等。在反应堆舱的上部,布置着一条供艇
内艏艉方向相互联系用的屏蔽走廊。整个反应堆舱利用数层铅块包复起来,形成了一个
防辐射的生物屏蔽层,以便减弱由反应堆产生的放射能对反应堆舱外其他舱室形成的影
响。
反应堆舱的后面是辅机舱,辅机舱是采用双壳体结构的舱段。辅机舱内布置2台柴
油发电机组、造水装置、高压空气压缩机以及舱内空调主机等设备。“鲣鱼”级核潜艇
的主机舱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布置着一台两级齿轮减速式的汽轮机、一台辅助推进电
机。主机舱的下层布置有冷凝器、备用给水舱、供主机、螺旋桨轴以及柴油机用的润滑
油舱、液压用油舱、艉部纵倾平衡水舱等。“鲣鱼”级核潜艇的艉部呈圆锥形,布置了
十字型的尾翼,艉部的端部装备了一个5叶螺旋桨。
“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内部布置了攻击潜望镜和搜索潜望镜、搜索
雷达的升降装置、甚高频通信及敌我识别器的升降装置、鞭状天线升降装置、电子对抗
设备升降装置、柴油机通气管装置的进气管升降装置等。另外,在指挥台围壳里还布置
有驱动围壳舵的舵板转动的液压机构。
“鲣鱼”级核潜艇上的武备是全部集中在艏部的6具533mm水压式鱼雷发射管,该
级的每艘核潜艇的鱼雷装载总量为18枚。“鲣鱼”级核潜艇上的水声设备是艏部的
AN/BQR-2B型被动声呐和AN/BQS-4型主动声呐。此外,在该级潜艇的指挥控制兼居
住舱内还布置有巡航导弹的制导装置。
“鲣鱼”级核潜艇上的反应堆是威斯汀豪斯公司制造的潜艇用S5W型反应堆,主机
是一台齿轮减速汽轮机,功率为15000轴马力,其水面最高航速为16kn,水下最高航速
为28.3kn,水下自持力为2500个小时。另外,“鲣鱼”级核潜艇还装备了使用推进电机
驱动螺旋桨轴的辅助推进装置。该辅助推进装置可以使得“鲣鱼”级核潜艇获得水下
4kn~5kn的安静航速。“鲣鱼”级核潜艇的下潜深度为213m。
85
世界海军潜艇

“鲣鱼”级核潜艇在美国海军潜艇设计方面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自从“鲣鱼”
级核潜艇问世之后,美国海军在其后建造的核潜艇之中,除了个别的核潜艇之外,全部
都采用了水下阻力最小的水滴线型单推进轴的基本艇型。
“鲣鱼”级中的第3艘潜艇“锯鲉”号于1968年5月参加地中海的军事演习之后,在
返回美国的诺福克基地的途中,于1968年5月22日由于不明原因在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
西南400n mile的水域沉没。
“鲣鱼”级的首制艇“鲣鱼”号于1990年4月19日退役,第2艘核潜艇“阔鼻鲈”号
于1988年4月28日退役,第4艘核潜艇“大头鱼”号于1990年8月3日退役,第5艘核潜艇
“鲨鱼”号于1990年9月30日退役,第6艘核潜艇“梭鱼”号于1986年10月8日退役。
3)SSN-589“锯鲉”号核潜艇沉没原因分析
1968年5月中旬,“鲣鱼”级中的SSN-589“锯鲉”号攻击型核潜艇参加了美国海军
在地中海方面举行的军事演习。结束了演习任务之后,SSN-589“锯鲉”号攻击型核潜艇
在返回美国诺福克海军基地的途中,于1968年5月22日在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西南400n
mile附近海域沉没,艇上的99名艇员全部丧生。
“锯鲉”号核潜艇失事沉没的前一天,即在1968年5月21日下午,美国海军的诺福
克基地收到了正在返回美国基地途中的“锯鲉”号核潜艇发回的“我艇已经完成秘密使
命”的一份简短电报。5月22日下午,“锯鲉”号核潜艇仍然按照原来的航速和航向返
回基地。接下来,该艇便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与诺福克基地失掉了联系。
当“锯鲉”号核潜艇失踪之后,美国海军立即组织了有关方面人员组成了一个搜索
小组,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托马斯.H.穆勒上将指示首先要尽快找到“锯鲉”号核潜艇沉没
的海域。搜索小组根据“锯鲉”号核潜艇的返航路线以及5月21日下午“锯鲉”号核潜
艇与诺福克海军基地的联络情况推断,“锯鲉”号核潜艇可能沉没在亚速尔群岛以南一
带海域。
这一期间,美国设在大西洋上加那利群岛水声工作站以及美国海军的EAC-153“康珀
斯岛”号海洋水文研究船根据它们记录到的水下声音信号进一步提供了准确的信息,这
些信息表明,“锯鲉”号核潜艇是于1968年5月22日18时42分由于发生爆炸而沉没的。
水下记录的数据还表明,“锯鲉”号核潜艇在发生爆炸90s之后,便已沉没在超过该艇
极限下潜深度的海底,外界海水的强大压力已经把“锯鲉”号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压垮。
另外,加那利群岛水声工作站还记录了一个情况——在“锯鲉”号核潜艇发生爆炸事故
之前约20min时,“锯鲉”号核潜艇曾经发出一个十分微弱的声音信号。
为了进一步查明“锯鲉”号核潜艇发生事故的原因,美国海军首先派遣了“北斗六
星”号海洋研究船前往“锯鲉”号核潜艇沉没现场进行调查。1968年10月28日,“北斗
六星”号海洋研究船正式确认“锯鲉”号核潜艇沉没在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西南400n
mile附近海域的大西洋底,其深度为3353m。1969年6月2日—8月2日,美国海军利用
“曲斯特”-Ⅱ号深潜器对海底的“锯鲉”号核潜艇的残骸做进一步的调查。在2个月的
时间里,“曲斯特”-Ⅱ号深潜器先后9次下潜到海底对“锯鲉”号核潜艇的残骸进行了
全面的调查,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调查结果显示,“锯鲉”号核潜艇的艇体已经破碎成

86
第2章 美国潜艇

3段——艏鱼雷舱段、从指挥舱到艉端的后部舱段以及指挥台围壳。从已经破碎的艇体
外观上来看,“锯鲉”号核潜艇没有受到来自外界的鱼雷攻击和爆炸。在“锯鲉”号核
潜艇的艏鱼雷舱段部的残骸上,鱼雷舱完好无损,没有发生爆炸的迹象。看样子,“锯
鲉”号核潜艇在沉没的过程中,艏鱼雷舱首先已经进水,内外的压力很快达到平衡,因
此该舱没有被外界海水压力压溃。两个鱼雷发射管盖仍然处于紧闭状态。但是令人不可
思议的是,艏部逃生和鱼雷装填舱口的舱口盖以及逃生通道的盖子却没有在艇体上,而
是散落在艏部艇体舱段残骸的附近。
“锯鲉”号核潜艇的后部舱段残骸的情况是,主机舱被压进了辅机舱里,第90号肋
骨被压到第67号肋骨的前面。奇怪的是后部逃生通道的盖子已经处于开启状态。看样子
指挥舱很可能是与主机舱同时被压垮的。蓄电池组中有几块蓄电池脱落出来。
“锯鲉”号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是该艇的第三段残骸。通往指挥台的通道已经从指
挥台围壳中脱落,该通道下部的舱口盖散落在指挥台围壳残骸的附近。“锯鲉”号核潜
艇的第2号潜望镜以及导流罩和环状天线均处于升起状态。此外,“曲斯特”-Ⅱ号深潜
器还在“锯鲉”号核潜艇残骸附近的海底发现一位身着救生衣的艇员遗体。
美国海军组织了一些专家对“曲斯特”-Ⅱ号深潜器在水下拍摄的“锯鲉”号核潜
艇的残骸照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根据照片反映的情况来判断,“锯鲉”号核潜艇的沉
没是由于位于指挥舱底部的蓄电池发生爆炸引起的。照片显示了指挥舱与艏鱼雷舱之间
的隔壁的受损情况,该隔壁受到的载荷来自指挥舱方向。这些专家经过分析认为,“锯
鲉”号核潜艇上的蓄电池发生爆炸之后,导致了该艇艇内进水。当该艇向水下沉落时,
外界的海水压力不断增大,从而使得该艇内部受到损坏。
不过,还有一些专家对“锯鲉”号核潜艇沉没的原因提出了另外一种见解。他们认
为“锯鲉”号核潜艇的艇员们在艇上移动艇上携带的Mk-37鱼雷时,引起鱼雷的爆炸,
从而导致该艇进水沉没。虽然专家们对“锯鲉”号核潜艇的沉没原因提出了各种见解和
解释,但是其中一些细节总是令人感到难以信服,“锯鲉”号核潜艇沉没的真正原因,
至少在目前难以得到确切的结论。
4)建造情况
表2-13 “鲣鱼”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1990.4.19
1956年 SSN-585 鲣鱼 电船分公司 1956.5.29 1958.5.26 1959.4.15 1990.4.19
拆除
玛尔岛海军造 1988.4.28
1957年 SSN-588 阔鼻鲈 1959.1.23 1960.10.8 1961.6.5 1988.4.26
船厂 拆除
1968.5.22
1957年 SSN-589 锯鲉 电船分公司 1958.8.20 1959.12.19 1960.7.29 ——
沉没
英格尔斯造船 1990.8.3
1957年 SSN-590 大头鱼 1958.2.3 1960.3.31 1961.6.1 1990.8.3
公司 拆除
纽波特纽斯造 1990.9.30
1957年 SSN-591 鲨鱼 1958.2.24 1960.3.16 1961.2.9 1989.10.11
船厂 拆除
英格尔斯造船 1986.10.8
1957年 SSN-592 梭鱼 1958.4.7 1960.10.31 1961.10.24 1986.5.15
公司 拆除

87
世界海军潜艇

2.2.3.13 “海神”号(Triton)雷达预警核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963t/7773t;主尺度:136.4m×11.3m×7.3m;主机:S4G型压水
反应堆2座,齿轮传动汽轮机2台,双轴双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34000马力;航速
(水面/水下):20kn/27kn;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鱼雷15
枚;安全潜航深度:213m;艇员人数:18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把从战争中遗留下来的一些舰队型潜艇改装成雷达预警潜
艇,同时还建造了“东方旗鱼”级2艘雷达预警潜艇。由于改装和新建造的雷达预警潜
艇装备的是常规动力装置,因此,这些潜艇的水面和水下航速以及水下续航力都受到了
相当大的限制。1954年,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已经基本处于建造完工状
态,于是,海曼·里科弗便提议建造一艘由核动力推进的雷达预警潜艇。这艘新建造的
雷达预警核潜艇将要装备2座反应堆,它可以在水面上进行高速航行,并且能够直接担
任由高速航空母舰等舰艇组成的海上快速机动部队的前卫预警潜艇。根据海曼·里科弗
的这项建议,美国海军决定在1956财政年度建造一艘核动力的雷达预警潜艇。
1956年5月29日,这艘雷达预警核潜艇在电船分公司开工。1958年8月19日该艘雷达
预警核潜艇下水并被命名为SSRN-586“海神”号(图2-54)。1959年11月10日,“海神”号
雷达预警核潜艇正式加入美国海军现役序列。

图2-54 “海神”号雷达预警核潜艇
“海神”号雷达预警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5963t,水下排水量为7773t,其主尺度
为136.4m×11.3m×7.3m。“海神”号核潜艇的艇体采用了常规动力潜艇的线型,艏部瘦
削,艏柱的下部采用了球鼻艏结构。“海神”号核潜艇采用这种形式的艏部结构,主要
是为了有助于在水面航行时获得更高的航速。
“海神”号雷达预警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尺寸很大,指挥台围壳长度为20m左右,
高度将近8m。“海神”号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尺寸之所以很大,是因为在指挥台围壳之
中装备了AN/SPS-6C型对空搜索雷达的巨大天线以及其他雷达、潜望镜等设备。当该
艇在使用AN/SPS-6C型对空搜索雷达的时候,首先需要利用液压设备将其巨大的天线
上升到指挥台围壳的顶部。
“海神”号雷达预警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共分为8个舱室,从艏至艉依次是一
舱——艏鱼雷舱,二舱——指挥控制兼居住舱,三舱——1号反应堆舱,四舱——2号反
应堆舱,五舱——1号主机舱,六舱——辅机舱,七舱——2号主机舱,八舱——艉舱。
艏鱼雷舱里装备4具533mm水压式鱼雷发射管和备用鱼雷,此外还有部分士兵艇员床
位。指挥控制兼居住舱里共有3层甲板将其分为4层空间。第一层布置着该艇的操纵部
位、作战指挥部位、无线电通信室、电子仪器室、雷达室、声呐室以及其他舱室。第二
层布置着作战情报室、军官会议室、军官寝室、厨房、士兵艇员餐室、粮食舱等。第三
层是士兵艇员居住舱。最下层则是各种液舱和蓄电池舱。
“海神”号核潜艇的艉舱布置着2具482mm的鱼雷发射管以及士兵艇员的床位等。
88
第2章 美国潜艇

“海神”号核潜艇的水声设备是AN/BQR-2B型被动声呐以及AN/BQS-2型主动声呐。
另外,在该艇的指挥台围壳里装备了升降式的大型AN/SPS-6C对空搜索雷达天线。当
“海神”号核潜艇位于潜望深度上时,仅把雷达天线伸出海面即可进行对空警戒。
“海神”号核潜艇上的2座反应堆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S4G型压水堆,该型反
应堆是由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诺尔斯原子动力试验所设计并负责研制的。“海神”号核
潜艇上的2座反应堆可以为艇上的齿轮传动汽轮机提供足够的动力,使得该艇获得较高
的水面航速。“海神”号核潜艇上的主机为2台齿轮传动汽轮机,该艇采用双轴,输出
总功率为34000马力。该艇的水面最高航速为27kn,水下最高航速为20kn。
“海神”号核潜艇在雷达预警方面的作用与其他常规动力的雷达预警潜艇一样,均
因美国陆上雷达技术和水面舰艇用雷达技术的迅速发展而迅速失去了其战术价值,成为
美国海军战后昙花一现的特种潜艇。1961年3月1日,也就是“海神”号核潜艇在服役仅
仅一年半之后便被美国海军改成了攻击型核潜艇。后来,鉴于“海神”号具有宽大的艇
内容积,于是美国海军又把该艇改为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潜艇部队的指挥潜艇。当美国
本土受到核攻击时,“海神”号核潜艇将被当作美国指挥剩余三军继续进行作战的水下
作战大本营。1965年5月3日,美国海军宣布“海神”号核潜艇由现役转为预备役,1986
年4月30日,“海神”号核潜艇正式退役。
3)建造情况
表2-14 “海神”号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1961.3.1改为攻
1956年 SSN-586 海神 电船分公司 1956.5.29 1958.8.19 1959.11.10 1969.5.3 击型核潜艇,
1986.4.30拆除

2.2.3.14 “白鱼”号(Tulibee)攻击型核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318t/2607t;主尺度:83.1m×7.3m×5.8m;主机:S2C型压水反
应堆1座+汽轮机1台+电机,单轴单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15000马力;航速(水面/
水下):12.9kn/18kn;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4具,鱼雷12枚;“萨布洛克”远程武器系
统;安全潜航深度:213m;艇员人数:6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美国在建造6艘“鲣鱼”级核潜艇期间,便已经开始考虑对“鲣鱼”级核潜艇的设
计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当时,美国海军的长期项目小组认为,未来建造的核潜艇都应
该加强反潜性能。当时担任海军作战部长的阿利·伯克上将采纳了长期项目小组的这一
建议,在1958财政年度计划中选择了反潜核潜艇作为一种新型的、但是价格又比较低廉
的发展对象,并且计划建造4艘这种类型的反潜核潜艇。后来,当计划之中的这4艘反潜
核潜艇后来被美国海军把其中的3艘改成了巡航导弹核潜艇时,初始计划中的反潜核潜
艇只剩下了一艘,这就是“白鱼”号核潜艇(图2-55)。
1956年3月,“白鱼”号反潜核潜艇的初步设计工作正式开始,其后,美国海军很
快便发现,由于反应堆以及其他辅机设备的重量增加,使得“白鱼”号核潜艇的排水量

89
世界海军潜艇

图2-55 “白鱼”号核潜艇

可能要达到1400t/1725t,并且该艇的排水量还有增大的趋势。这样一来,“白鱼”号
核潜艇便将不再是一艘装备小型反应堆的反潜核潜艇了。1956年底,美国海军对“白
鱼”号核潜艇进行了重新设计,决定在该艇上装备S3W型压水堆。
在这一期间,海曼,里科弗上将强烈地主张在“白鱼”号核潜艇上采用汽轮机—电
力推进方式,他认为这是解决核潜艇上齿轮减速汽轮机推进噪声的有效途径。当“白
鱼”号核潜艇上关闭反应堆,仅仅利用蓄电池驱动其主推进电机使艇前进时,该艇可以
做到十分安静地航行。这样,“白鱼”号核潜艇上的声呐可以获得十分有利的工作环
境。1956年12月,美国海军水下系统中心建议在“白鱼”号核潜艇的艏部噪声最小的位
置上布置一个综合声呐,同时把鱼雷发射管从艏部后撤,这样可以保证“白鱼”号核潜
艇在进行水下高速航行时大幅度降低流体噪声。后撤之后的鱼雷发射管分别向两舷外
伸,与“白鱼”号核潜艇纵中心线成10°角。
1958年5月26日,“白鱼”号核潜艇在电船分公司正式开工,1960年4月27日下水,
同年11月10日服役。SSN-597“白鱼”号的水面排水量为2318t,水下排水量为2607t,其
主尺度为83.1m×7.3m×5.8m。从外形上来看,“白鱼”号核潜艇艏端呈半球形,干舷较
低。“白鱼”号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位于该艇中间偏向艏部的位置上,采用围壳舵的形
式。从整体比例上来看,“白鱼”号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显得低矮和短小。“白鱼”号
核潜艇的艉部采用的是十字形的艉舵结构。
“白鱼”号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分为5个舱室,从艏至艉依次是,一舱——艏
舱,二舱——指挥控制舱,三舱——反应堆舱,四舱——辅机舱,五舱——主机舱。
“白鱼”号核潜艇的艏舱,主要布置了艇员的居住舱室区以及该艇的声呐工作室。该艇
的指挥控制舱分为三层。上层布置有操艇部位、射击指挥部位、声呐室、无线电通信
室、轮机部门的工作室以及军官居住舱室等。中层布置有鱼雷舱、厨房和士兵舱室,在
鱼雷舱中布置了4具533mm的水压式鱼雷发射管,该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鱼雷和“萨布
洛克”远程反潜导弹。为了配合“萨布洛克”远程反潜导弹的使用,艇上装备了Mk-112
型火控装置。下层布置有舱底泵、蓄电池室以及各种液舱等。
“白鱼”号核潜艇装备了AN/BQQ-2型综合声呐和AN/BQG-4型被动测距声呐。
AN/BQG-4型被动测距声呐的3个水听器分别被装设在“白鱼”号核潜艇的艏部、指挥
台围壳后方的上层建筑内以及艉部,基阵长度约为60m。
“白鱼”号核潜艇装备的是S2C型反应堆,主机是威斯汀豪斯公司制造的汽轮机,
该艇利用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再利用发电机发出的电力驱动主推进电机和带动推进轴,
这种推进方式是典型的汽轮机—电力推进方式。“白鱼”号核潜艇上的主推进电机的功
率为4500马力,该艇的水下最高航速仅为18kn。“白鱼”号核潜艇上的艇员人数编制为
90
第2章 美国潜艇

66人,其中军官为9人,士兵艇员为57人。“白鱼”号核潜艇是美国海军第一艘装备汽
轮机—电力推进装置的核潜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鱼”号核潜艇是美国海军在核
潜艇降噪减震方面进行努力尝试的一艘试验性核潜艇。“白鱼”号核潜艇在服役之后,
主要用于对美国海军潜艇水声设备的发展提供试验平台,研究和探讨利用核潜艇进行反
潜搜索和攻击战术等方面。“白鱼”号核潜艇在上述试验和研究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1987年12月1日,“白鱼”号核潜艇退役,1988年6月18日该艇被拆卸解体。
3)建造情况
表2-15 “白鱼”号核潜艇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1958年 SSN-597 白鱼 电船分公司 1958.5.26 1960.4.27 1960.11.10 1987.12.1 1988.6.18拆除

2.2.3.15 “长尾鲨”级(Thresher)攻击型核潜艇 1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750t/4310t;主尺度:84.9m×9.6m×7.9m;主机:S5W型压水反
应堆一座,齿轮传动汽轮机2台,单轴单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15000马力;航速
(水面/水下):15kn/31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鱼雷23枚;安全潜航深
度:396m;艇员人数:9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美国海军于1956年10月开始进行“长尾鲨”级核潜艇的论证工作。当时,美国海军
对于攻击型核潜艇担任快速水面舰艇编队的护卫任务寄予很大的期望,不过,担任护卫
任务的核潜艇,其首要条件之一是必须具有很高的航速。美国海军的大西洋舰队潜艇部
队和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殷切地希望“长尾鲨”级核潜艇能够担当这样的角色。
1957年7月底,“长尾鲨”级核潜艇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得到批准,该级核潜艇的
初始设计任务由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承担。“长尾鲨”级核潜艇是美国海军的第一批高
性能的核潜艇(图2-56)。从战术技术性能方面来说,“长尾鲨”级核潜艇属于真正的多
用途攻击型核潜艇。1958年5月28日,“长尾鲨”号核潜艇在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开
工,1960年7月9日下水,1961年8月3日服役。

图2-56 “长尾鲨”级核潜艇
“长 尾 鲨”号 核 潜 艇 的 水 面 排 水 量 为 3750t,水 下 排 水 量 为 4310t,其 主 尺 度 为
84.9m×9.6m×7.9m,下潜深度为396m。“长尾鲨”级核潜艇具有水滴形艇体,指挥台围
壳靠近艇艏并且其尺寸相对较小。
“长尾鲨”级核潜艇的艉部装有呈十字形布置的垂直舵和水平舵,艇体末端是7叶
大侧斜螺旋桨,这种形状奇特的螺旋桨的主要特点是推进效率高、空泡噪声低且桨叶噪
声也低。“长尾鲨”级核潜艇的艏部为半球形,这主要是为了在艏部布置AN/BQQ-2
91
世界海军潜艇

型综合声呐的球形基阵。“长尾鲨”级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分为5个舱室,从艏至艉
的顺序是一舱——艏舱,二舱——指挥控制及鱼雷舱,三舱——反应堆舱,四舱——辅
机舱,五舱——主机舱。
“长尾鲨”级核潜艇的艏舱分为两层,上层为艇员居住区,下层为水声电子设备
室。指挥控制及居住舱内分为4层,第一层布置的是作战指挥控制室、总指挥室、通信
室、艇长室以及通风机室等。第二层布置的是声呐室、军官会议室、军官寝室、士兵艇
员居住舱、厨房、艇员餐室以及食品仓库等。第三层是鱼雷舱。由于“长尾鲨”级核潜
艇的半球形艏部布置了AN/BQQ-2型综合声呐,因此艏鱼雷发射管向后移动到指挥控
制舱内。“长尾鲨”级核潜艇上总共装备4具533mm鱼雷发射管,每舷2具,布置在两舷
的鱼雷发射管各自向两舷外偏10°角。第四层布置的是专用压载水舱、各种液舱、蓄电
池室以及仓库等。
反应堆舱内布置有一座S5W型压水堆。辅机舱内布置的是辅助推进装置。“长尾
鲨”级核潜艇是美国海军的核潜艇之中首次采用辅助推进装置的核潜艇。“长尾鲨”级
核潜艇装备了“萨布洛克”远程武器系统。“萨布洛克”武器系统能够早期搜索到远距
离的敌人潜艇并且对其进行准确的打击。“萨布洛克”武器系统采用水下—空中—水下
飞行方式的固体燃料火箭助飞鱼雷,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潜射反潜导弹。其弹头可以是
核深水炸弹、Mk-46型或者Mk-44型自导鱼雷。“萨布洛克”可以由标准的533mm直径
的鱼雷发射管进行发射。
“长尾鲨”级核潜艇主要利用AN/BQR-7型被动声呐进行早期警戒,当其搜索到
敌人目标时,首先利用AN/BQR-6型主动/被动声呐对目标发射一个探测信号,以便
对目标进行定位。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再利用AN/BQQ-3型识别声呐对目标进行识别。
接着艇上即可计算出对敌人目标进行射击所需的各种数据。
“长尾鲨”级核潜艇上装备的是S5W型压水反应堆。为了保证具有比较强的水下航
行能力,“长尾鲨”级核潜艇上装备了三种推进装置。其一是齿轮减速汽轮机,它是
“长尾鲨”级核潜艇上的主推进装置,其功率为20000马力,可以使该级核潜艇发挥出
水下31kn的最高航速。其二是辅助推进电机。平时不使用时,辅助推进电机收在主压载
水舱内。当需要使用辅助推进电机时,便把辅助推进电机的推进轴和螺旋桨向下放出,
使其吊在“长尾鲨”级核潜艇的底部,保证该级核潜艇以低速航行。第三种推进装置是
应急推进电机。当“长尾鲨”级核潜艇上的反应堆发生故障时、主机发生故障或者因主
机发生故障进行通气管航行时以及“长尾鲨”级核潜艇利用艇上声呐搜索敌人的目标时
使用。
在“长尾鲨”级的首制艇投入建造之后,美国海军分别在1958财政年度计划建造3
艘,1959财政年度建造5艘,1960财政年度建造4艘,1961财政年度建造1艘。这样,美
国海军总计建造了13艘“长尾鲨”级核潜艇。参加建造“长尾鲨”级这13艘核潜艇的公
司共有电船分公司、玛尔岛海军造船厂、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英格尔斯造船公司以及
纽约造船公司等5家造船厂。“长尾鲨”级的各艘核潜艇从1990年开始陆续退役,该级
中的SSN-615“小鲨鱼”号于1994年退役,是“长尾鲨”级中退役最迟的一艘核潜艇。
3)“长尾鲨”号核潜艇的沉没悲剧
1962年7月16日至1963年4月初,“长尾鲨”号核潜艇在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进行第
一次大修,大修完毕之后,美国海军决定于1963年4月9日对“长尾鲨”号核潜艇进行深
92
第2章 美国潜艇

潜试验,以便进行大修之后的验收。“长尾鲨”号核潜艇在进行这次试验时,艇上以艇
长约翰·韦斯利·哈维海军少校为首的共有129人,其中艇上编制军官12名,士兵艇员
96名,此外还有临时上艇的海军军官、文职官员、技术专家以及承包商的代表等21名人
员。
按照美国海军对潜艇从事深潜试验的规定,任何潜艇在进行深潜试验时必须要有一
艘水面舰艇伴随。“长尾鲨”号核潜艇进行这次深潜试验时,伴随航行的水面舰艇是由
S.W.赫克海军少校指挥的“云雀”号潜艇救援舰。“云雀”号潜艇救援舰上装备有一个
巨大的潜水救生钟,可以对因失事而沉没于大约259m深度上的潜艇实施救援工作。
1963年4月9日上午,“云雀”号潜艇救援舰与“长尾鲨”号核潜艇会合,4月9日下
午,“长尾鲨”号核潜艇艇长约翰·韦斯利·哈维海军少校与“云雀”号潜艇救援舰舰
长S.W.赫克海军少校商定于4月10日早晨在科德角以东200n mile会合,准备在那里的大
陆架进行深潜试验。
4月10日清晨,“长尾鲨”号核潜艇向“云雀”号救援舰报告说向最大深度下潜的准
备工作已经就绪。上午7时47分,“长尾鲨”号核潜艇向“云雀”号救援舰报告说,它
正在开始向试验深度下潜。7时52分,“长尾鲨”号核潜艇报告说,它已经下潜到大约
122m的深度上。8时09分,“长尾鲨”号报告说它已经下潜到位于1/2试验深度上。8时
53分,“长尾鲨”号报告说“正在向试验深度接近”。9时13分,“长尾鲨”号核潜艇
向“云雀”号救援舰发出了它的最后一次完整的通信信息。但是,当时水下电话不很清
楚,其基本内容是“……艇上遇到一点小问题……改为上浮……准备吹除。”接着,
“云雀”号救援舰上的人员听到了一阵响声,他们认为这是“长尾鲨”号核潜艇上的高
压空气吹入压载水舱时发出的声音。
“云雀”号救援舰上的人员根据情况判断,“长尾鲨”号核潜艇在水下出了问题。
于是,“云雀”号救援舰向“长尾鲨”号核潜艇发出了联络信号,但是没有得到“长尾
鲨”号核潜艇的回答。接着,“云雀”号救援舰的舰长S.W.赫克少校拿起话筒又连续几
次向“长尾鲨”号核潜艇发出联络信号,但是都没有得到“长尾鲨”号核潜艇的回答。
9时17分,从“长尾鲨”号核潜艇上发出一组声音信号,但是这个声音信号受到了
严重的干扰,“云雀”号救援舰的舰长S.W.赫克少校无法判断这组声音信号的含义,并
且这组声音信号的结尾还夹杂着似乎是潜艇艇体受压破裂的声音。
9时17分之后,“云雀”号救援舰便再也没有收到“长尾鲨”号核潜艇发出的任何
信号。当“云雀”号救援舰想尽一切办法与“长尾鲨”号核潜艇联系而毫无结果之后,
舰长S.W.赫克少校决定向位于新伦敦的核潜艇司令部发出紧急报告。
当这份紧急报告被送到美国大西洋舰队司令部之后,华莱士·比克利海军中将立刻
命令“海狼”号核潜艇、“海鹰”号常规动力潜艇、“恢复”号打捞舰以及“太阳鸟”
号潜艇救护舰前往“长尾鲨”号核潜艇的试验海区进行搜索。另外,大西洋舰队司令部
还派遣了装备声呐的水面舰艇、潜艇以及装备有磁探仪的飞机对“长尾鲨”号可能停留
的每一个海域都进行了仔细的搜索。接近黄昏的时候,“恢复”号打捞舰在海面上发现
了一大片油迹,这通常是潜艇在水下遇难的第一个信号。接着,其他舰艇在油迹附近又
发现了几块软木和几片黄色塑料,这些物品后来被证实是“长尾鲨”号核潜艇上大量使
用的材料。
在“长尾鲨”号核潜艇失事的当天,美国海军迅速成立了一个调查该艇失事原因的
93
世界海军潜艇

调查委员会。该调查委员会由5名在核潜艇指挥、搜索以及救援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的
资深海军军官组成。调查委员会经过几次调查会议之后,又对“长尾鲨”号核潜艇在建
造和大修期间所作的工作展开了详细的调查。1963年5月初,调查委员会完成了有关方
面的技术证据调查。1963年6月6日,调查委员会宣布他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工作。该调
查委员会在近2个月的调查活动中形成了15份调查报告,这些报告在送往美国海军大西
洋.舰队司令部后,经舰队司令官签署之后呈交华盛顿。两个星期之后,在一家报刊上公
布了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
调查委员会在继续进行调查取证活动的过程中,美国海军对“长尾鲨”号核潜艇残
骸的搜索活动也在持续进行着。首先“康德拉”号海上调查船拍摄的海底搜索照片中显
示出有一个空气瓶、一段破裂的管子、一块2.4m×2.7m的金属板、一把刷子以及一把勺
子。根据照片提供的线索,美国海军把“曲斯特”号深潜器派往该海区进行海底搜索。
从6月19日至7月1日,“曲斯特”号深潜器在深度为2560m的深海总共下潜搜索了5次,
在海底发现了大量的纸张和其他碎屑。在那些被发现的碎屑中有一只黄色的橡胶套鞋,
模压在那只套鞋上的编号可以说明它是“长尾鲨”号核潜艇上的遗物。
8月28日,加装了一个供水下回收用的机械手的“曲斯特”号深潜器在海底取回
“长尾鲨”号核潜艇上的一段管子。进一步的海底搜索发现,“长尾鲨”号核潜艇的残
骸碎片在海底散落的范围相当大。由此可以说明,“长尾鲨”号核潜艇在沉向海底的过
程中便被强大的海水压力压碎了。
“长尾鲨”号核潜艇失事之后,美国海军采取了迅速而及时的反应,以最快的速度
组建了一个以麦基海军中将为首的研究小组。这个研究小组除了对“长尾鲨”号核潜艇
的设计和建造的所有细节进行研究之外,还对美国海军所有在役、在建的核潜艇的航速
和航行深度规定了严格的限制。这种做法虽然给核潜艇的建造进度造成了一些拖延,但
是它却保证了其后的美国海军核潜艇得以按照更高的安全标准进行建造。“长尾鲨”号
核潜艇的灾难事件促使了美国海军开始对深海救生的重视,同时也促进了美国海军深海
救生潜艇的诞生。
4)建造情况
表2-16 “长尾鲨”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1963.4.10
1957年 SSN-593 长尾鲨 电船分公司 1958.5.28 1960.7.9 1961.8.3
失事沉没

玛尔岛海军 1991.2.23
SSN-594 大参鱼 1959.7.16 1961.7.1 1962.5.29 1991.2.23
造船厂 拆除

玛尔岛海军 1990.1.31
1958年 SSN-595 潜水者 1960.3.2 1961.12.9 1962.11.21 1989.2.10
造船厂 拆除

英格尔斯造 1990.8.31
SSN-596 石首鱼 1959.11.9 1962.2.12 1963.8.24 1989.12.20
船公司 拆除

94
第2章 美国潜艇

(续)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SSN-603 鳌绿鳕 纽约造船公司 1960.3.14 1962.3.17 1964.5.26 1989.1.30 1989.4.1拆除

SSN-604 座头鲸 纽约造船公司 1960.9.9 1962.8.18 1964.12.16 1991.6.12 1991.6.12拆除

朴茨茅斯海军
1959年 SSN-605 小梭鱼 1960.9.16 1963.4.24 1967.3.31 1990.6.11 1990.6.29拆除
造船厂

朴茨茅斯海军 1991.7.15封
SSN-606 黑参鱼 1959.11.24 1961.12.9 1964.10.17 1992.1.15
造船厂 存,后来拆除

英格尔斯造船
SSN-607 鲦鱼 1960.6.6 1962.8.18 1964.4.4 1988.12.2 1989.3.30拆除
公司

从1991.5.14开
SSN-612 鹤鱼 纽约造船公司 1961.2.28 1965.5.15 1968.12.20 1992.2.4
始封存

从1991.6.18开
SSN-613 三叶尾鱼 电船分公司 1961.4.14 1963.6.22 1966.7.22 1992
始封存
1960年
从1993.10.31
SSN-614 鲦身鱼 电船分公司 1961.8.15 1964.4.4 1967.11.3 ——
开始封存

SSN-615 小鲨鱼 电船分公司 1961.12.15 1964.5.14 1968.1.25 1994

英格尔斯造船 从1992.2.3开
1961年 SSN-621 黑线鳕 1961.4.24 1966.5.21 1967.12.12 ——
公司 始封存

2.2.3.16 “鲟鱼”级(Sturgeon)攻击型核潜艇 37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140t/4630t;主尺度:89m×9.7m×8.8m;主机:S5W型压水反应
堆1座,齿轮传动汽轮机2台,单轴单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15000马力;航速(水
面 / 水 下 ):15kn / 26kn;武 备:533mm 艏 鱼 雷 发 射 管 4 具,鱼 雷 24 枚 ; 安 全 潜 航 深
度:396m;艇员人数:10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美国海军在对“长尾鲨”级核潜艇建造过程中,发现了该级核潜艇仍然存在着一些
不足,因此对“长尾鲨”级核潜艇进行了修改设计。由于“长尾鲨”级核潜艇的储备浮
力过小,对“长尾鲨”级核潜艇做进一步改进设计的裕度非常小。另外,当时“长尾
鲨”级中的各艘核潜艇已经陆续处于开工建造阶段,从时间以及施工建造等方面来说也
不允许对“长尾鲨”级核潜艇的设计进行过大的改动。
为了彻底地克服“长尾鲨”级核潜艇在设计方面的重大缺点,必须对其进行较大范
围的设计更改,于是,经过重大设计修改的“长尾鲨”级核潜艇便成了另外一种新型号
的攻击型核潜艇——“鲟鱼”(Sturgeon)级核潜艇(图2-57)。然而,就在“鲟鱼”级核潜
95
世界海军潜艇

艇尚未开工建造之际,“长尾鲨”号核潜艇便发生了沉没事故。于是,美国海军在总结
“长尾鲨”级核潜艇教训的基础上再次对“鲟鱼”级核潜艇进行了改进设计。这样,
“鲟鱼”级核潜艇的设计拖延了一段时间才得以完成。“鲟鱼”级核潜艇的建造时间从
1963年—1969年持续了6年的时间,在这6年建造期间,美国海军对“鲟鱼”级核潜艇边
建造、边修改设计,使得“鲟鱼”级的37艘核潜艇在持续建造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和完
善,经过改进的结果都被应用到后期建造的“鲟鱼”级核潜艇上。“鲟鱼”级的首制艇
“鲟鱼”号于1963年8月10日开工,1966年2月26日下水,1967年3月3日服役。

图2-57 “鲟鱼”级核潜艇
1—主机舱;2—反应堆舱;3—艏舱;4—艏部声呐;5—指挥舱;6—辅机舱。
“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4140t,水下排水量为4630t,该级核潜艇
的主尺度为89m×9.7m×8.8m,水下最高航速为26kn,下潜深度约为300m。从设计特点来
说,“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是“长尾鲨”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改进型,在设计“鲟鱼”
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过程中保留了“长尾鲨”级核潜艇的优点,克服了“长尾鲨”级核潜
艇的不足和缺陷。
“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外形呈现了更加光顺的流线形,指挥台围壳比较靠近艇
艏,由于“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内部安装了声呐和被动式测距声呐的换
能器,因此其尺寸和容积都比较大。另外,为了使该级核潜艇在北冰洋能够破冰上浮,
除了对指挥台围壳的顶部进行了特别加固之外,在指挥台围壳内部还装设了可使围壳舵
转动90°的机构,以便避免该级核潜艇破冰上浮时将围壳舵损伤。
“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分为5个舱室,从艏至艉依次是一舱——
艏舱,二舱——指挥控制兼鱼雷舱,三舱——反应堆舱,四舱——辅机舱,五舱——主
机舱。
“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艏舱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士兵艇员居住舱兼逃生舱,
下层是水声探测方面的电子仪器室。指挥控制兼鱼雷舱分为4层,在该舱的不同甲板层
上,布置有指挥室、操纵室、作战情报室、无线电通信室、事务室、通风机室、军官会
议室、军官寝室、厨房、餐室、放射性检测室、空调室、泵室、蓄电池室以及各种液舱
等。鱼雷舱里装备有4具533mm的鱼雷发射管,这4具鱼雷发射管在左右两舷各布置2
具,发射管的中心线与艇体中心线的夹角大约为10°。“鲟鱼”级核潜艇上装备的“萨
布洛克”远程武器以及Mk-48型线导鱼雷是该级核潜艇的攻击武器,可以从艇上的
533mm鱼雷发射管进行发射,与该级核潜艇上武器发射相匹配的是Mk-113型射击指挥
仪。“萨 布 洛 克”远 程 武 器 系 统 的 水 声 探 测 部 分 是 AN / BQQ-2 型 综 合 声 呐,构 成
AN/BQQ-2型综合声呐的主体是安装在“鲟鱼”级核潜艇艏部的AN/BQS-6型主动式
声呐球形基阵以及从艏部到前部主压载水舱之间配列在两舷的呈带状的AN/BQR-7型
被动声呐基阵。除此之外,“鲟鱼”级核潜艇还装备了以主动式为主、被动式为辅的
AN/BQS-13型和AN/BQS-8型声呐。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美国海军把

96
第2章 美国潜艇

“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上的AN/BQQ-2型综合声呐换装成AN/BQQ-5型综合声呐,
此外,该级核潜艇上还新增了BQR-23型拖曳声呐基阵。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
“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开始装备潜射“鱼叉”型反舰导弹,80年代末期,“鲟鱼”级
攻击型核潜艇又装备了“战斧”巡航导弹。“鲟鱼”级核潜艇的反应堆舱内布置的是一
座威斯汀豪斯公司制造的S5W型反应堆。主机舱内布置了一台齿轮减速汽轮机,最大功
率为20000马力,使该级核潜艇的水面航速为15kn,水下最高航速为26kn左右。
“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内布置的是搜索潜望镜和攻击潜望镜、BPS-
14型或BPS-15型警戒雷达、超高频通信天线以及4个以上的测向天线和电子侦察天线。
此外,该级潜艇上还装有通信用的鞭状天线和浮动天线。美国海军在对“鲟鱼”级核潜
艇进行设计阶段便注意加强该级核潜艇在侦察方面的性能,并且把北极海域作为其后该
级核潜艇展开作战活动的主要海区之一。此外,“鲟鱼”级核潜艇上还装备了与“长尾
鲨”级核潜艇上完全相同的两种辅助推进装置——垂吊式电动辅助推进装置和驱动主螺
旋桨的应急电力推进装置。
为了加强第一线的攻击型核潜艇的作战实力,美国海军从1967年至1975年期间总共
建造了37艘“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这是当时美国海军在战后建造的最大批量的核潜
艇。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美国海军建造服役的“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数量日
益增多,“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开始逐渐退役,到1999年时,该级的37艘核潜艇已经
全部退出美国海军的现役序列。
3)建造情况
表2-17 “鲟鱼”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该艇为“鲟鱼”级攻
SSN-637 鲟鱼 电船分公司 1963.8.10 1966.2.26 1967.3.3 1994.4 击型核潜艇的首制
艇,1994.4封存

通用动力公
1962年 SSN-638 鲸鱼 司昆西潜艇 1964.5.27 1966.10.14 1968.10.12 1995 1991.2.23拆除
建造厂

英格尔斯造
SSN-639 食用鱼 1964.1.27 1967.4.15 1968.8.17
船公司

朴茨茅斯海
SSN-646 茴鱼 1964.5.12 1967.6.22 1969.10.11
军造船厂

1963年
纽约造船公
SSN-647 鲱鱼 司/英格尔 1964.5.5 1967.6.3 1971.5.15
斯造船公司

97
世界海军潜艇

(续)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英格尔斯造
SSN-648 金吉鲈 1963.11.23 1967.11.29 1969.2.20 1994 1994.9封存
船公司

通用动力公
SSN-649 翻车鱼 司昆西潜艇 1965.1.15 1966.10.14 1969.3.15
建造厂

SSN-650 海鳊 电船分公司 1964.6.3 1966.9.17 1968.1.5 1995 1995年封存

1963年
1990.9.27封
纽波特纽斯
SSN-651 女王鱼 1964.5.11 1966.2.25 1966.12.6 1991.11.8 存,1991.11.8
造船公司
拆除

英格尔斯造
SSN-652 河豚 1965.2.8 1968.3.30 1969.8.9
船公司

纽波特纽斯
SSN-653 鳐 1965.1.4 1967.4.12 1966.6.21 1993 1992.7封存
造船公司

朴茨茅斯海
SSN-660 玉筋鱼 1965.1.15 1969.11.11 1971.9.25
军造船厂

纽波特纽斯
SSN-661 黑黑 1965.7.26 1966.12.16 1967.12.14 1992.6.25 1991.10.1封存
造船公司

玛尔岛海军
1964年 SSN-662 鲂鲋 1964.12.22 1967.5.20 1968.12.6 1995 1995年封存
造船厂

纽波特纽斯
SSN-663 撞木鲛 1965.11.29 1967.4.14 1968.1.28 1995 1995年封存
造船公司

1991.2.25封
纽波特纽斯 存,
SSN-664 华脐鱼 1966.4,12 1967.10.5 1969.1.30 1991.10.16
造船公司 1991.10.16拆

98
第2章 美国潜艇

(续)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玛尔岛海军造
SSN-665 犁头鲛 1965.12.9 1968.7.27 1972.9.9 1992.5.29
船厂

玛尔岛海军造
SSN-666 玳瑁 1966.9.12 1969.4.12 1971.2.4
船厂

SSN-667 玫瑰鱼 电船分公司 1966.4.16 1968.2.17 1969.6.13

1965年
纽波特纽斯造
SSN-668 鳅鱼 1966.12.12 1968.5.15 1969.8.14
船公司

SSN-669 海马 电船分公司 1966.8.13 1968.6.15 1969.9.16 1995 1995年封存

纽波特纽斯造
SSN-670 长须鲸 1967.6.26 1968.12.7 1970.2.4
船公司

玛尔岛海军造
SSN-672 青花鱼 1967.10.27 1969.8.16 1971.9.11
船厂

SSN-673 飞鱼 电船分公司 1967.6.30 1969.5.17 1970.4.29

SSN-674 海参 电船分公司 1967.10.28 1969.9.27 1970.8.14

1966年

SSN-675 参鱼 电船分公司 1968.3.13 1970.1.10 1971.1.8

SSN-676 帆鱼 电船分公司 1968.9.20 1970.5.1 1971.3.12

玛尔岛海军造
SSN-677 鼓鱼 1968.8.20 1970.5.23 1972.4.15 1995 1995年封存
船厂

SSN-678 射水鱼 电船分公司 1969.6.19 1971.1.16 1971.12.17

SSN-679 银鱼 电船分公司 1969.11.28 1971.6.4 1972.5.5 1994 1994.2封存

威廉.H. 英格尔斯造船
1967年 SSN-680 1969.11.24 1971.12.11 1973.5.5
贝茨 公司

SSN-681 黄貂鱼 电船分公司 1970.2.9 1971.10.9 1972.9.1

英格尔斯造船
SSN-682 金枪鱼 1970.5.20 1972.6.10 1974.1.26
公司

99
世界海军潜艇

(续)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英格尔斯造
SSN-683 鲷鱼 1970.12.10 1973.1.13 1974.8.17 目前在役
船公司
1968年

SSN-684 棘鳍 电船分公司 1970.1.4 1972.2.19 1973.2.9

L.曼德
纽波特纽斯
SSN-686 尔.里弗 1971.6.26 1973.6.2 1975.2.1
造船公司

1969年
里查
纽波特纽斯
SSN-687 德.B.拉 1971.10.19 1974.1.12 1975.8.16 1993 1993.7.1封存
造船公司
塞尔

2.2.3.17 “一角鲸”号(Narwhal)攻击型核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450t/5350t;主尺度:109.2m×11.6m×7.9m;主机:S5G型压水
反应堆1座,汽轮机1台,单轴单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170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20kn/25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4具,鱼雷26枚;安全潜航深度:396m;艇员
人数:10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美国海军自从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建成服役之后,通过对不同型号核潜艇的
研制,在不断研制和使用核潜艇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核潜艇噪声的认识,对不同的降
噪途径进行了各种努力,逐步对核潜艇产生的噪声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当美国海军在完成了一系列降噪措施并且在核潜艇上降噪取得了一定效果之后,核
潜艇上反应堆一回路主泵的噪声问题变得相对突出起来。于是,美国海军根据1964财政
年度计划决定建造“一角鲸”号(Narwhal)核潜艇(图2-58),在该艇上装备安静化的新型
反应堆。1966年1月27日,“一角鲸”号核潜艇在电船分公司开工,1967年9月9日“一
角鲸”号下水,1969年6月14日服役。

图2-58 “一角鲸”号核潜艇
“一 角 鲸”号 核 潜 艇 的 水 面 排 水 量 为 4640t,水 下 排 水 量 为 5350t,主 尺 度 为
109.2m×11.6m×7.9m。从外形上来看,“一角鲸”号核潜艇的艏部尖瘦一些,不再是半
球形的艏部,指挥台围壳舵更加偏靠艏部,从指挥台围壳舵后面到该艇的艉段之间是一
段较长的平行舯体结构。这一段平行舯体相对平坦,上面布置有等距的3个声呐导流
罩。
“一角鲸”号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分为5个舱室,从艏至艉依次是一舱——艏
100
第2章 美国潜艇

舱,二舱——指挥控制兼居住舱,三舱——反应堆舱,四舱——辅机舱,五舱——主机
舱。艏舱是艇员居住区,主要是艇员士兵居住的舱室。“一角鲸”号核潜艇的指挥控制
兼居住舱内,除了艇上军官居住区之外,还布置了4具533鱼雷发射管,每舷2具,各自
斜向艇外伸出。利用艇上的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Mk-48型线导鱼雷和“萨布洛克”反潜
导弹。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角鲸”号改为装备“战斧”反舰导弹、“捕鲸叉”导弹
以及Mk-48型鱼雷。
“一角鲸”号核潜艇刚刚建成的时候,装备的是AN/BQQ-2型声呐,到20世纪80年
代时改为BQQ-5型主动/被动低频攻击和搜索声呐。此外艇上还装备有EDO BOS8型测
冰声呐,以便保证该艇能够在北极冰下的水域中从事活动。
“一角鲸”号核潜艇上装备有一座由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S5G型自然循环反应堆。
S5G型自然循环反应堆的主要特征是,经过加压加热的一回路冷却剂不再利用循环泵进
行强制循环,而是采用自然循环方式维持冷却剂在一回路中的循环。由于S5G型反应堆
采用自然循环技术,因此简化了反应堆系统的配套设备,提高了反应堆系统的可靠性,
最主要的是降低了该艇上的噪声。当“一角鲸”号核潜艇进行低速航行时,艇上的噪声
明显地低于其他型号的核潜艇。
不过,“一角鲸”号核潜艇仍属于带有试验性质的核潜艇,因此,美国海军仅仅建
造了一艘。“一角鲸”号核潜艇为美国海军后来建造的“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
装备带有自然循环能力的S8G型反应堆的研制积累了大量可靠的科学数据。
“一角鲸”号核潜艇上的主机是2台汽轮机,功率为17000马力。该艇的水面航速为
20kn,水下最高航速为25kn。另外,“一角鲸”号核潜艇装备有3种推进装置,即主推
进装置、辅助推进装置以及应急推进装置。“一角鲸”号核潜艇上的艇员人数编制为
107名,其中军官为12名,士兵艇员为95名。
3)建造情况
表2-18 “一角鲸”号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1964年 SSN-671 一角鲸 电船分公司 1966.1.17 1967.9.9 1969.7.12 1999

2.2.3.18 “格莱纳德·利普斯科姆”号(Glenard.P.Lipscomb)核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813t/6480t;主尺度:111.3m×9.7m×9.5m;主机:SSWa型压水
反应堆1座,齿轮传动汽轮机2台,单轴单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11000马力;航速
( 水 面 / 水 下 ):18kn / 25kn ; 武 备:533mm 鱼 雷 发 射 管 4 具,鱼 雷 15 枚 ; 安 全 潜 航 深
度:396m;艇员人数:12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美国海军于1960年11月建成“白鱼”号核潜艇之后,该艇主要担负着发展美国海军
反潜战术方面的任务。接着,美国海军决定在“白鱼”号核潜艇的基础上,开展一项新
型核潜艇的研制任务,其根本目的是最终建造具有实用性的、可以配备在第一线使用的
汽轮机—电力推进的攻击型核潜艇。

101
世界海军潜艇

海曼·里科弗认为,这种新型的核潜艇应该既具有“鲟鱼”级核潜艇性能,又采用
汽轮机—电力推进方式。但是,在这种新型核潜艇上如果仍然采用“白鱼”号核潜艇上
那样的直流电机的话,那么装备在新型核潜艇上的直流电机的尺寸将是核潜艇主尺度根
本无法接受的。如果采用具有相同功率的交流电机,则可以大幅度减小电机的尺寸,并
且在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少。不过,交流电机和汽轮发电机组如果要满足核潜艇
的推进要求,就必须要增设变流机组等许多额外的设备。这样,为了避免核潜艇推进系
统过于复杂,美国海军最终决定采用直流电机推进;
但是,美国国防部办公室认为这种汽轮机—电力推进式核潜艇造价过高,不适于批
量建造。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论证之后,美国海军决定仅仅建造一艘汽轮机—电力推进式
核潜艇,并且将其列入1968财政年度的建造计划,该艇被命名为SSN-685“格莱纳德·利
普斯科姆”号攻击型核潜艇(图2-59)。

图2-59 “格莱纳德·利普斯科姆”号核潜艇
1971年6月5日,SSN-685“格莱纳德·利普斯科姆”号核潜艇在电船分公司开工,该
艇于1973年8月4日下水,1974年12月21日服役。“格莱纳德·利普斯科姆”号核潜艇的
水面排水量为5813t,水下排水量为6480t,其主尺度为111.3m×9.7m×9.5m。该艇在总布
置方面与“长尾鲨”级和“鲟鱼”级核潜艇基本相同,艏部装备有球形声呐基阵,4具
533mm标准型鱼雷发射管布置在指挥控制舱下部的两舷,每舷2具,艇上装备“萨布洛
克”远程反潜导弹和反舰/反潜鱼雷,火控系统为Mk-113 Mod8型射击指挥装置。
“格莱纳德·利普斯科姆”号核潜艇上装备一座S5W型压水堆,主机为通用电气公
司制造的汽轮机-发电机组和主推进电机,主推进电机的输出功率为11000马力左右,水
下最高速度为25kn,艇员编制人数为120名,其中军官12名,士兵艇员108名。
20世纪80年代,美国海军对“格莱纳德·利普斯科姆”号核潜艇进行了改换装,用
“战斧”型和“捕鲸叉”型导弹取代了原来的“萨布洛克”远程反潜导弹,艇上的火控
系统也改成相应的Mk-117 Mod3型火控装置。
美国海军仅仅建造了一艘“格莱纳德·利普斯科姆”号核潜艇,该艇没有同级艇。
从许多方面来看,“格莱纳德·利普斯科姆”号核潜艇仍然属于试验性的核潜艇,该艇
服役之后,水下航速较低等缺点和不足便逐渐暴露出来。1989年,美国海军决定对“格
莱纳德·利普斯科姆”号核潜艇做退役处理,1990年7月11日,“格莱纳德·利普斯科
姆”号核潜艇被拆除解体。
3)建造情况
表2-19 “格菜纳德·利普斯科姆”号核潜艇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格莱纳德·
1968年 SSN-685 电船分公司 1971.6.5 1973.8.4 1974.12.21 1989 1990.7.11拆除
利普斯科姆

102
第2章 美国潜艇

2.2.3.19 “海豚”号(Dolphin)深潜实验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00t/930t;主尺度:46.3m×5.9m×4.9m;主机:GM型V-71柴油
机 2 台,电 机 1 台,单 轴 单 螺 旋 桨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15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7.5kn/15kn;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1具,鱼雷1枚;安全潜航深度:1392m;艇员
人数:23名+3名~7名科学考察人员。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为了加强对海洋特性的研究,曾经采取了许多鲜为人
知的措施并且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美国海军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
后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继续加强开展海洋特性方面的研
究,其基本目的是为了确切掌握供海军舰艇,特别是供海军潜艇开展作战活动所必需的
数据和深海特性。对于一些特殊海区中的水声测量方面的特性,美国海军认为很有必要
利用一些能够在大深度的特殊海区活动的深潜潜艇,前往环球各大海洋的海沟、海渊以
及大陆架的海底峡谷进行水文环境的测量,搜集那里的水文数据,为日后的反潜战做好
准备。另外,美国海军也需要以大深度潜航的深潜潜艇作为实际靶标,以便积累在实施
反潜战中对付深潜潜艇的各种宝贵数据和经验。为此,美国海军根据1961财政年度计划
决定建造一艘新型的大深度实验潜艇,并于1960年8月10日对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下达
了建造命令,该艘潜艇被美国海军命名为SS-555“海豚”号潜艇(图2-60)。

图2-60 “海豚”号深潜实验潜艇
SS-555“海豚”号大深度实验潜艇于1962年11月9日在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开工,
1968年6月8日下水,1968年8月17日完工并服役。“海豚”号潜艇的水面标准排水量为
800t,其主尺度为46.3m×5.9m×4.9m。“海豚”号潜艇的主要艇体部分是圆柱形,该艇
耐压艇体的材料是HY-80型高强度钢材。指挥台围壳尺寸比较小,指挥台围壳里布置有
潜望镜和各种升降装置。“海豚”号潜艇没有装备艏水平舵,艉水平舵和艉垂直舵的舵
板面积很大。
“海豚”号潜艇上只装备了一具533mm标准鱼雷发射管,但是1971年在对“海豚”
号潜艇进行改换装时却把该艇上的这仅有的一具鱼雷发射管拆除了,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方面。其一是为了进一步减少耐压艇体上开孔的数量,以便使“海豚”号潜艇耐压艇体
的强度得到更加可靠的保证。其二是“海豚”号潜艇担负海洋深处水文考察和勘测任
务,该艇极少有与敌人潜艇在水下遭遇并与其进行水下战斗的机会。“海豚”号潜艇采
用柴油机—电机推进,艇上装备了2台德特罗伊特型12V71柴油机,总功率为1500马力。
此外,“海豚”号潜艇上装备有3组银—锌蓄电池,每组110个电池。“海豚”号潜艇的
下潜深度为1392m,安全系数为1.5,水下最高航速为15kn,水下航速为5kn时的持续续
航力为16个小时。
“海豚”号潜艇与其他类型的小型深海考察潜艇的重要区别是,“海豚”号潜艇具
103
世界海军潜艇

有相当大的排水量以及非常大的活动范围,而且承载人员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型号的
小型深潜调查潜艇。“海豚”号上的艇员编制人数为23名(其中军官3名,士兵艇员20
名),此外,还可搭乘3名~7名科学考察人员。
“海豚”号潜艇装备了适用于水下考察任务的特殊电子计算机系统。该电子计算机
系统除了用于艇上安全保障和水下悬浮等方面之外,还能纠正该艇处于大深度潜航时艇
员在操艇时的失误,自动进行操艇控制以确保该艇的安全。
3)建造情况
表2-20 “海豚”号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朴茨茅斯海
1961年 海豚 1962.11.9 1968.6.8 1968.8.17
军造船厂

2.2.3.20 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80t/930t;主尺度:42.7m×3.65m×4.5m;主机:压水反应堆1座+
气轮发电机组+电机1台,双轴双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15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4.6kn/3.6kn;武备:无;安全潜航深度:900m;艇员人数:5名+2名科学考察人员。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先后建造了28个型号217艘潜艇,其
中常规动力潜艇10个型号21艘,核潜艇18个型号196艘。在这数量众多的潜艇之中,最
为与众不同和耐人寻味的,则是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
潜艇在其研制背景、主尺度、排水量、主要性能、肩负使命以及使用情况等方面,都具
有其独特的设计,而这一切使得世界许多国家的潜艇专家对其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
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并不属于战斗序列的潜艇,它的用途与美国海军建造的
其他各种型号潜艇大相径庭,特别是该艇的研制背景,使人感到颇为神秘。虽然到目前
为止NR-1号核潜艇已经建成并运行了30余年,但是该艇的神秘面纱至今没有全部撩开。
有关NR-1号核潜艇的方方面面,实在是令人遐想不止。
建造NR-1号核潜艇的设想,萌生于20世纪60年代。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推动了
空间技术的长足进步。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环绕地球的人造卫星已经在空间轨道
上正常运行,人类开始进入所谓的开发宇宙空间时代。空间技术所具有的潜在军事意义
已经被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所认知,然而,占地球表面积70%的海洋,却存在着大量的未
知领域。特别是海洋深处所具有的军事意义,同样令世界许多国家颇感兴趣。在这一时
期里,美国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做法,在积极开发宇宙空间技术的同时,对开发和探索海
洋也投入了很大的努力。
其实,美国对海洋的探索和研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便已经开始起步,当时美
国曾经建造了可以在北极冰冠下进行考察活动的潜艇以及深潜器,创办了海军水声技术
学校,成立了水声技术研究所等。这一系列的潜艇、学校以及研究机构为研究海洋特
性、为美国海军提供海洋数据并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鲜为人知的贡献。二战结束

104
第2章 美国潜艇

之后,美国海军除了对战前的那些水声技术学校和研究机构进一步加强和扩充之外,还
相继成立了一些其他水声研究机构,大大地推动了对海洋方面的研究。
从军事战略角度上来说,美国海军加强对海洋的研究,其宗旨是为了确切掌握供海
军舰艇,特别是供海军潜艇进行作战活动所必需的数据和海洋特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后,美国海军战术之中发生变化最大的就是反潜作战指导思想方面的变化。美国海军认
为,为了在战后的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利用潜艇进行反潜作战的效果,除了大力对潜艇技
术加以改进、推陈出新之外,还必须对于未来海战环境的特点了如指事。为此,美国海
军于1957年开始着手研究和调查北大西洋海域的海洋表层温度以及海水温度变化层,进
而于1959年开始建立“反潜武器环境预报系统”网,美国仅在其1963财政年度对“反潜
武器环境预报系统”投入的预算即高达1.24亿美元。“反潜武器环境预报系统”网可以
使得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以及地中海方面的各作战海区能够定期地交流供声呐用的海洋
情报和海洋情况预报等信息。为了搜集“反潜武器环境预报系统”网所需的各种信息以
及对其信息加以分析,美国海军除了规定各反潜作战部队必须及时提交各种有关海洋特
征的情报之外,还利用浮动声学试验站、浮动海洋水声研究站等搜集海水温度分布状
态、盐度分析、海底地质分析以及其他方面的海洋环境资料,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美国
海军声呐的使用方法和探测方式。尽管如此,美国海军后来仍然发现,对于广阔大洋之
中的深海或者海沟以及大陆架的海底峡谷中藏身的敌人潜艇,仅仅利用“反潜武器环境
预报系统”网仍然难以发现它们的踪迹。对于上述那些特殊海区中的水声测量方面的特
性,美国海军认为很有必要利用一些能够在大深度的特殊海区活动的深潜潜艇,前往环
球各大海洋的海沟以及大陆架的海底峡谷进行水文环境的测量,搜集那里的水文数据,
为日后的反潜战做好准备。另外,美国海军也需要以大深度潜航的深潜潜艇作为实际靶
标,以便积累在实施反潜战中对付深潜潜艇的各种宝贵数据和经验。为了获得更为全面
的环球水文数据和信息,美国海军曾经建造了常规动力的“海豚”号深潜潜艇和其他型
号的深潜器,但是,“海豚”号深潜潜艇和其他深潜器受到动力的限制,无法开展长期
的水下活动,这给海洋水文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遗憾。为了弥补遗憾和克服这些困
难,美国海军深切感到需要一种能够长期在深海活动的潜艇。
另一方面,在潜艇核动力技术进入相对稳定之后,以海曼·里科弗上将为首的美国
海军核动力推进计划部门于20世纪60年代正在致力于包括小型反应堆在内的各种不同型
号核动力装置的研制与发展。此外,1963年发生的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的沉没
事件使得美国海军加强了深海搜索、救援以及海洋工程计划的实施。所有这些必然和偶
然因素的结合,构成了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的催生基础。
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是根据美国1965财政年度计划建造的。该艇是美国海军
委托电船分公司进行设计的。1967年10月10日,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在电船分公
司格罗顿船厂开工,1969年1月25日该艇下水,1969年8月该艇进行了水下航行试验,同
年10月27日该艇正式服役。
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的外形与普通潜艇几乎没有任何差异(图2-61)。该艇的
水面排水量为365.5t,水下排水量为为393t,总长度为42.7m。该艇的主艇体为圆柱形,
从艏至艉有一个比较大的上层建筑。在指挥台围壳上装设了一对围壳舵。该艇装备了6
台 推 进 电 机,采 用 双 轴 双 螺 旋 桨 推 进,其 水 面 最 高 航 速 为 4.5kn,水 下 最 高 航 速 为
3.5kn。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为1000m,这一指标超过了美国海军
105
世界海军潜艇

所有核潜艇的下潜深度。

图2-61 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
驱动艇上推进电机以及供给艇上电力的动力源是装备在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
上的一座小型的压水反应堆,由该压水堆通过蒸汽发生器产生的水蒸气来推动汽轮发电
机组产生电力。换句话说,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上的推进动力与“白鱼”号核潜
艇上采用了相同的汽轮机—电力推进方式。在直径为3.65m的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
艇艇内,装备一座反应堆、配套的完整设备以及相应的控制设备,客观地证明了美国在
反应堆小型化设计和制造方面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便已经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NR-1
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上装备的反应堆是由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诺尔斯核动力实验所研
制的。
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主要用于在大陆架海域进行海洋考察和海底地貌、地形
考察,因此,在艇的底部装有可供该艇在海底行走的两个大型车轮。这些车轮被装在可
伸缩的车轴架上,在不使用时,收进该艇内部,需要该艇在海底行走时,则放下车轮。
美国海军建造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把该艇作为小型核动力装置
的实验平台,该艇上装备了供海洋考察用的观察窗、电视摄像机、采样装置以及艇外照
明等装置,此外,艇上装备了近距离探测声呐和遥控机械手。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
艇的艇员人数编制为11人,此外该艇可携带科学考察人员2名。该艇在水下的正常持续
力为210天,水下最大续航力为300天。换句话说,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具有将近
一个月的水下连续工作能力,像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这样具有长达30天水下活动
能力的海洋考察潜艇,在世界上尚无其他先例。
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在其性能方面令人略感不足的是,由于该艇的航速过
低,因此该艇在部署和使用等方面受到比较大的限制。在指定海域使用该艇之前,为了
减少不必要的航渡时间,必须利用水面舰艇或者核潜艇将其拖曳到相应海域。一般情况
下,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在海面上被拖曳时,其最高拖曳速度为10kn,在水下状
态被拖曳时,其最高速度为11kn。
美国海军当年在设计和建造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的时候,曾对其抱有多重军
事目的。在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对峙时间里,美国海军对于建造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
艇的真实目的讳莫如深,守口如瓶。
1965年4月,当时身为美国总统的林登·约翰逊在发表即将建造NR-1号核动力深潜
研究潜艇的声明时,曾经透露了些许有关研制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的真实意图,
这份声明指出:“深潜研究潜艇上装备的核动力装置的研制,将会为深潜研究潜艇提供
更大的自由度和更为长久的续航力。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所具有的这种能力将会对人类
的探险活动以及对海洋丰富资源的探索做出巨大的贡献。”当时,负责NR-1号核动力深
106
第2章 美国潜艇

潜研究潜艇研制计划的美国海军管理办公室被授权只能公开约翰逊总统的声明内容,而
有关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研制的其他方面的任何信息则禁止公布于众,甚至于连
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在海上进行航行试验的一幅照片都被列入禁止发表之列。据
后来的逐渐透露出来的一些信息表明,约翰逊总统于1965年4月发表的那一声明,实际
上是海曼·里科弗上将的办公室为其起草的。由此可见,有关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
艇的各方面信息,当时均被牢牢控制在海曼·里科弗上将的手里。
冷战结束之后,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的主要活动情况,仍然被美国海军冻结
而处于保密状态。据外界一些潜艇专家的推测,即便是在冷战结束之后的最初几年时间
里,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所进行的绝大部分活动内容仍然与美国海军高度机密的
范畴有关。该艇可能承担着对美国海军的水下声响监视系统的维护保养工作,也可能在
海底从事某些水下探测系统的安装工作,还有可能担负着对苏联和美国沉没在海底的舰
船和潜艇的残骸进行调查和回收工作。但是,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的另外一些活
动内容则在最近逐渐被公开,但是这些被公开的内容显然都是与军事内容没有重大联系
的。例如,曾经有媒体报道说,1976年时,“约翰·肯尼迪”号航空母舰上的一架携带
着当时新型“不死鸟”导弹的F-14型“雄猫”战斗机从该舰的甲板上滚落在海中并沉没
在600多米的海底,在对该架战斗机的回收过程中,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发挥了
重大作用。1986年,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参加了对失事坠落于大海的“挑战者”
号航天飞机残骸的打捞和回收工作。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之
中,还有为数不多的一些活动,也曾经被媒体做过一些零星报道。例如,国外媒体曾经
报道说,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于1970年曾经帮助北约倡议的、由8个国家联合建
立的亚速尔群岛水下固定式声响测距系统完成安装工作。当时,当NR-1号核动力深潜研
究潜艇进入亚速尔群岛的德尔加达角市的港口时,不少当地居民都目睹了停泊在港口的
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还有一些人拍摄了该艇的照片。
直到最近几年,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的作用似乎才有了一些变化。曾经专职
于军事秘密活动的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开始逐渐参加民用的水文科学考察活动。
1996年春季,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在佛罗里达州的基拉戈参与了支援一项名为
“嘉森计划Ⅶ”青年教育计划的活动。1996年夏季至秋初,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
曾经远赴北欧,前往挪威协助参加了由该国政府主持的对挪威附近海域的海峡、港湾、
沉船残骸以及水下建筑物所进行的水下调查活动。1997年6月至8月底,NR-1号核动力深
潜研究潜艇应以色列海军的紧急请求,前往东地中海,参与搜索以色列海军于1968年1
月沉没的“达卡”号潜艇的残骸。此外,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在这一期间还参与
了对“泰坦尼克”号的姊妹船——“布里塔尼克”号轮船的沉没残骸的水下搜寻活动。
在对“布里塔尼克”号的沉船残骸进行水下搜寻期间,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总共
下潜19次,在水下活动的总时间长达403个小时。
如今,曾经身居秘密王国的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终于走进寻常百姓家。近年
来,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除了参与上述民用水下考察活动之外,美国海军还把该
艇提供给技术学院、大学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使得该艇从而有了更多机会去广泛
参与民用的水下考察活动。为了进一步增加人们对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的深层了
解,美国海军还特别制作了一盘大约11min的录像带,向美国的学术界和科学界详细地
介绍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的历史、技术特点、曾经做出的贡献。除此之外,美国
107
世界海军潜艇

海军还印制了许多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的小册子和宣传广告,广为散发。
毫不间断的军事用途以及逐渐增加的民用科学需要,将使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
艇在将来获得日益广泛的使用。1990年至1993年期间,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在船
厂更换了核燃料。根据目前对该艇的使用情况,美国海军预计在2003年对NR-1号核动力
深潜研究潜艇进行大修,2012年再次对该艇换装核燃料。
尽管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的用途逐渐得到各界的首肯与共识,但是至少在目
前,美国海军尚未制定建造第二艘NR型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的计划。1976年,海曼·
里科弗上将曾经建议美国海军建造第二艘NR型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但是这位在美国
海军中颇具影响的将军所提出的这一建议,却没有得到美国海军和国会的回应和支持。
迄今为止,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已经服役长达30余年,该艇为西方国家在海
洋搜索、考察以及海洋工程等方面建立了卓著功勋。今后,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
在军事和民用这两个领域里,仍将继续活跃在水下活动的第一线。
虽然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目前已经逐渐向世人撩开了神秘的面纱,但是美国
海军对该艇当年的研制背景仍然吞吞吐吐,不肯直言。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的设
计师雷克范尔在描述该艇的功能时曾经说:“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可以对海底、
海洋温度、海流,以及其他军事或者民用的海洋水文参数进行详细的研究。该艇装备的
核动力推进装置将使其大大减少对水面供应舰只的依赖,实际上核动力装置为该艇进行
海洋考察提供了几乎是无限的推进动力和辅助动力,……在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艇
的工作深度范围内,该艇可以在大陆架海域以及含有丰富矿物质和食物资源的海域从事
水下调查。这种水下调查和探索将有助于美国确立在大陆架海域的统治权,……。”雷
克范尔的这段话语,或许是迄今为止美国海军有关人士对研制NR-1号核动力深潜研究潜
艇背景的最为直截了当的表露。
3)建造情况
表2-21 NR-1号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时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1965年 NR-1 电船分公司 1967.10.10 1969.1.25 1969.10.27

2.2.3.21 DSRV深潜救生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5t;主尺度:长度15.2m,直径2.5m;主机:燃料电池系统+电机
1台,单轴单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不详;航速(水面/水下):不详;武备:无;安全
潜航深度:1500m;艇员人数:2名(每艘可救助24名人员)。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长尾鲨”号核潜艇沉没事件证明了美国海军当时没有能力处理在深海发生的潜艇
事故。从那时开始,美国海军对于在深海发生事故而沉没的潜艇如何开展水下营救工作
进行了研究。经过了数年的潜心研究,美国海军花费了巨资,终于在1977年由洛克希德
公司建成了DSRV深潜救生潜艇(图2-62)。

108
第2章 美国潜艇

图2-62 DSRV深潜救生潜艇
1—倾斜导流管;2—主推进电机;3—推进器控制器;4—纵倾平衡水舱;5—水平辅助推进器的导管;6—平衡水舱;7—辅
助压载水舱;8—横倾平衡控制泵;9—出入舱口盖;10—球形耐压舱;11—声呐导流罩;12—艏部垂直辅助推进器的导
管;13—蓄电池组;14—压载水舱;15—环形水舱;16—机械手;17—拖运绞车;18—设闸室;19—水银压载舱;20—横
倾平衡水舱;21—液压动力装置;22—高压空气;23—液压及推进控制装置;24—导流管转动支架。
DSRV深潜救生潜艇的排水量为35t,长度为15.2m,直径为2.5m,艇上能源为燃料
电池。燃料电池不受工作深度的影响且整个动力装置的尺寸很小,因此燃料电池是
DSRV深潜救生潜艇上十分理想的动力装置。
DSRV深潜救生潜艇的耐压艇体是由3个彼此连接的球形耐压结构组成,各球形耐压
结构之间互相连通。前部的球形舱是操纵室,可容纳2名驾驶操纵人员以及艇上使用的
各种控制设备。中部为救生舱,在该舱的下部,连接着一个可与失事潜艇的救生孔对接
的半球形耐压设闸室。后部为机械和动力舱。
DSRV深潜救生潜艇的推进和水下姿态控制是由艉部的螺旋桨及其可转动的导流罩
以及4个导管螺旋桨来完成的。此外,DSRV深潜救生潜艇还有一个集中控制的电子计算
机显示系统,它可以把各种传感装置获取的数据显示并提供给驾驶员,还可以把驾驶员
的指令送往控制系统和推进系统。
美国海军最初计划建造12艘深潜救生潜艇,每艘救生潜艇每一次可以营救12名艇
员。后来深潜救生潜艇的建造数量被削减为6艘,但是每艘救生潜艇可以营救人员的数
量却增加为24名。最终美国海军仅仅建造了2艘DSRV深潜救生潜艇。这2艘救生潜艇都
是由洛克希德公司承包建造的。其中DSRV-Ⅰ“神秘”号救生潜艇于1970年6月下水,
DSRV-Ⅱ“阿瓦隆”号救生潜艇于1971年5月下水。与此同时,美国海军又把3艘攻击型
核潜艇改装成携带DSRV深潜救生潜艇的母艇。
DSRV深潜救生潜艇可在全球范围内对失事潜艇进行紧急救援活动。平时的时候,
DSRV深潜救生潜艇停放在机场附近。当指挥部门接到呼救信号之后,由3架C-141型喷
气运输机把DSRV救生潜艇及其附属设备空运到距失事潜艇最近的港口。与此同时,携
带DSRV救生潜艇的母艇以及水面供应舰也尽快驶往该港口。然后,DSRV救生潜艇被
母艇或者水面供应舰送往失事现场实施营救行动。
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在美国海军中使用的“麦卡恩”式潜艇救生钟相比,
DSRV深潜救生潜艇既不需要潜水人员系固牵引钢缆,又不需要在失事潜艇上方停泊水
面舰船。这种富有创新意义的DSRV深潜救生潜艇可以在1500m的深度上运行,而1500m
这样的深度,已经超过美国海军目前在役的所有潜艇的极限下潜深度。在1500m以内的
各种深度上,DSRV深潜救生潜艇可由一艘经过改装的潜艇携带运载、释放和回收。利

109
世界海军潜艇

用DSRV深潜救生潜艇对失事潜艇救援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保证对失事潜艇的救援活动
不受海面天气状况和海面浮冰等条件的影响。目前,美国海军DSRV深潜救生潜艇实际
救生活动的水深限制是610m。
DSRV-Ⅰ“神秘”号和DSRV-Ⅱ“阿瓦隆”号深潜救生潜艇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建成
服役。服役的这2艘DSRV深潜救生潜艇之中,总有一艘始终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哥的美
国海军北岛一级航空站处于待命值班状态,在需要使用救生潜艇时,可以随时将其装在
C-5运输机上运往目的地。当携带DSRV深潜救生潜艇的C-5运输机降落在距失事潜艇最
近的盟国港口之后,DSRV深潜救生潜艇即可被转装在经过改装的美国或盟国海军潜艇
上,或者被转装在专门建造的救援舰艇上前往失事潜艇海域实施救援活动。另外一艘
DSRV深潜救生潜艇则经常要用运输机运往各地参加美国或盟国海军举行的救援演习活
动。当一艘DSRV深潜救生潜艇参加演习期间,另外一艘DSRV深潜救生潜艇则必须处
于待命值班状态。
美国海军曾经打算让DSRV-Ⅱ“阿瓦隆”号DSRV深潜救生潜艇于2000年9月1日退出
现役,另外还打算让DSRV-Ⅰ“神秘”号DSRV深潜救生潜艇在最近几年内退出现役。如
果DSRV-Ⅱ“阿瓦隆”号DSRV深潜救生潜艇一旦退役,美国海军将只有一艘DSRV深潜
救生潜艇。这将意味着当DSRV-Ⅰ“神秘”号DSRV深潜救生潜艇参加救生演习活动期
间,一旦发生潜艇失事需要救援时,美国海军的救援活动可能要比规定的时间有所推
迟。当前虽然北约的其他成员国家也拥有救援潜艇,例如英国皇家海军的LR-5型救援潜
艇,但是这些救援潜艇都是用水面舰艇释放和回收的,因此,其救援活动往往受到海面
天气条件的限制,并且在冰层覆盖的海面上也不能使用。此外,那些救援潜艇在水下开
展活动的深度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英国皇家海军的LR-5型救援潜艇的救援深度只有
369m左右。俄罗斯海军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沉没事故,使得美国海军重新思考
DSRV深潜救生潜艇的退役问题。
无可否认的是,当美国海军的DSRV深潜救生潜艇利用核潜艇作为运载携带平台
时,它们是最为有效的救援系统。目前,美国海军拥有7艘经过改装的核潜艇,它们可
以作为DSRV深潜救生潜艇的运载携带平台。另外,法国海军拥有2艘经过改装的潜艇,
英国皇家海军拥有4艘经过改装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它们均可运载和携带美国海军的
DSRV深潜救生潜艇。此外,美国海军的DSRV深潜救生潜艇亦可由日本海上自卫队的
潜艇来运载。
为了弥补DSRV深潜救生潜艇退役之后美国海军救援力量出现的空白,美国海军目
前正在计划研制一种被称作“潜艇救援潜水再加压系统”(SRDR)的水下救援系统。这种
水下救援系统由水面舰艇、救生模块以及潜水员组成。“潜艇救援潜水再加压系统”需
要采用空运的方式,并且在水面舰艇上装备有相应的解压舱。在对失事潜艇进行救援过
程中,首先由潜水员使用先进的下潜装置与水下失事潜艇接触并且将起吊缆索固定,然
后利用水面舰艇将一个救生模块结构吊入水下对潜艇实施救援。水面舰艇将利用助推器
来保持其在失事潜艇上方水面的定位,从而无需再利用水面抛锚的办法进行定位。据说
这种先进的水下救生系统预计可以在600m的水下从事救援活动。不过,这种先进的水下
救援系统的重大缺点是易受气候条件以及海面天气条件的影响,并且在带有浮冰的海面
无法开展救援工作。美国海军的一些专家对于美国正在计划研制的“潜艇救援潜水再加
压系统”能否真正替代目前在役的DSRV深潜救生潜艇颇有疑虑。这些专家指出,“厍
110
第2章 美国潜艇

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救援工作便是受到海面气象条件的严重影响而使得救援潜艇即使在
到达失事现场海面之后,仍然无法开展救援工作,从而错失了救援良机。而美国海军这
种先进的“潜艇救援潜水再加压系统”依然可能会遇到在对“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救援
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美国海军的一些专家认为,在减少军事防卫预算和裁军的今天,拥有并保持一支昂
贵的救援力量是十分难以做到的。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海军总共沉没了
4艘潜艇,其中2艘是常规动力潜艇,2艘是核潜艇。在2艘常规动力潜艇的失事沉没过程
中,只有一名非军事的技术人员丧生,但是2艘核潜艇的失事却使艇上的所有艇员无一
幸免。在失事沉没过程中,无论是逃生手段还是救援手段,对于“长尾鲨”号和“锯
鲉”号这2艘核潜艇上的艇员都无济于事。如今,对于美国海军潜艇艇员来说,他们既
需要高性能的逃生装置,又需要高性能的救生装置。美国海军的专家认为,美国海军潜
艇上采用英国研制的Mark10型潜艇脱险潜水服将会为美国海军潜艇的艇员们提供优秀的
脱险逃生系统,但是美国海军对潜艇的救援这一方面决不应该予以忽视。美国海军应该
对DSRV深潜救生潜艇那样的先进救援系统继续开展研制和建造,不过其费用应该由北
约的一些成员国分摊。
美国海军的一些专家指出,美国海军的潜艇艇员们期望着他们永远也不要使用脱险
逃生系统和救援系统,但是,如果一旦让美国海军潜艇艇员们进行选择的话,潜艇艇员
们的首选倒是宁愿选择救援系统而不是脱险逃生系统。就像消防车那样的公共设施一
样,人们希望拥有它们,但是决不希望使用它们。美国海军应该研制和拥有非常重要
的、可以深潜水下的、并且由潜艇运载的救援系统。
3)建造情况
表2-22 DSRV深潜救生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役时间

1965年 DSRV-Ⅰ “神秘”号 洛克希德公司 1970.1.24 1971.8.6

1965年 DSRV-Ⅱ “阿瓦隆”号 洛克希德公司 1971.5.1 1972.7.28

2.2.3.22 “洛杉矶”级(Los Angeles)攻击型核潜艇 6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080t/6927t;主尺度:109.7m×10.1m×9.9m;主机:S6G型压水
反应堆1座,齿轮传动汽轮机2台,单轴单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35000马力,水下
航 速:32kn ; 武 备:533mm 艏 鱼 雷 发 射 管 4 具,鱼 雷、导 弹 总 共 26 枚 ; 安 全 潜 航 深
度:450m;艇员人数:13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美国海军在一系列型号的攻击型核潜艇的发展历程中,其水下航速呈现一种逐渐降
低的趋势。作为美国冷战对手的苏联,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把性能越来越好的攻击型核
潜艇不断地投入世界各大洋,其攻击型核潜艇的发展与美国海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

111
世界海军潜艇

国海军认为,为了与苏联海军的核潜艇进行对抗,必须尽快研制出新一代的高航速的攻
击型核潜艇,其航速至少应该比被他们所拦截的苏联高速核潜艇的航速要高出5kn。美
国海军的核潜艇只要对苏联核潜艇具有几节的速度优势,仍然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因
为,利用高速冲刺的方式可以使得美国海军的核潜艇在执行侦察任务时更加容易摆脱苏
联核潜艇的尾随跟踪。除此之外,美国海军认为攻击型核潜艇的高航速具有的更为重要
的意义是可以与它所承担的对水面舰艇直接支援的任务密切地结合起来。
利用攻击型核潜艇担任快速航空母舰的护航任务,这种思想早在1955年便已经开始
酝酿。但是由于当时在声呐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这一思想无法成为现实。到1966年时,
美国海军在利用攻击型核潜艇的指导思想方面进一步发展,美国海军要求担任护航的攻
击型核潜艇在航母编队前面10n mile~30n mile的距离上作先导式航行,这一距离刚好是
护航作战声呐的有效探测距离。担任护航的攻击型核潜艇可以对它所发现的敌人潜艇直
接发起攻击,也可以引导美国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对敌人的潜艇发起攻击。
1966年3月,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初步设计方案完成,根据初步设计的结果,新
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排水量为6670t,长度为109.7m。由于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主尺度
和排水量的增幅过大,因此它的造价之高肯定也是空前的。1967年7月,美国海军作战
部长命令对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造价和可行性开展研究。这时,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
的排水量已经增加到6900t。到1967年12月时,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长度为111.6m,排
水量为7040t。
这时,以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为代表的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主张发展一种居住性良
好的安静型攻击型核潜艇,但是它的水下最高航速却稍低一些。这种新型核潜艇被称为
CONFORM型核潜艇。而海曼·里科弗上将却从更为实用的角度来构想新一代攻击型核
潜艇。海曼·里科弗上将认为,苏联陆续推出的新型攻击型核潜艇向美国提出了严峻的
挑战,美国必须尽快研制出能够在总体性能方面比苏联攻击型核潜艇高出一筹的高性能
攻击型核潜艇。按照海曼·里科弗上将的理解,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应该是“鲟鱼”级
攻击型核潜艇的改进型。在海曼·里科弗上将的影响下,美国海军作战部于1966年8月
拟定了一项有关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特别研制项目。在这一特别研制项目中,海军作
战部规定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性能要比“鲟鱼”级核潜艇更好,航速更高,艇上应该
装备经过改进的各种先进设备,以便保证其后与苏联将要在1975年—1985年研制出来的
新型核潜艇对抗时占有优势。1967年4月,海军作战部提出了一份关于研制新一代攻击
型核潜艇的技术分析报告。接着,海军作战部又于1967年5月命令开展对新一代攻击型
核潜艇的可行性研究和成本分析。
正当主张发展CONFORM型核潜艇的一派意见与海曼·里科弗上将主张的高速型核
潜艇的意见相持不下之际,1968年发生的一个事件促使美国海军高层领导对于新一代攻
击型核潜艇性能目标的选择发生了有利于海曼·里科弗上将的倾向性变化。
1968年1月,美国海军的CVAN-65“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正在加利福尼亚附近海
域航行时,发现有一艘苏联的N级攻击型核潜艇在后面进行尾随跟踪。于是“企业”号
航空母舰便开足马力高速航行起来,打算把尾随跟踪的苏联N级核潜艇甩掉,然而令美
国人感到意外的是这艘N级核潜艇竟然以相同的航速,仍然保持着对“企业”号航空母
舰的持续性尾随跟踪。最后,“企业”号航空母舰以31kn的速度全速航行终于把尾随跟
踪的N级核潜艇甩掉,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人惊奇地发现,苏联的N级核潜艇尾随的
112
第2章 美国潜艇

航速竟然也能达到30kn左右。这一事实证明了苏联N级核潜艇的最高航速可以达到
30kn,远远超过了美国海军对苏联N级核潜艇航速的估计,使得美国海军及其情报机构
感到十分震惊和忧虑。除此之外,更令美国担忧的是苏联竟然以每年20艘的速度在建造
着性能出色的攻击型核潜艇。这些因素使得美国高层军方领导对于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
的性能重新进行了审视。于是,以安静性为基本特征的CONFORM型核潜艇和以高速为
基本特征的攻击型核潜艇这两种意见的相持失去了平衡,高速型的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
终于战胜了CONFORM型核潜艇。这场持续了数年之久的争论终于划上了句号。于是,
新一代的攻击型核潜艇被命名为“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
1969年年中,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作出决定,为了争取时间,“洛杉矶”级核潜艇的
设计工作可以在某些艇上重要设备研制完成之前便开展起来。一些暂时无法在短期完成
的研制项目,可以考虑将来装备在“洛杉矶”级核潜艇的后续艇上。于是,“洛杉矶”
级核潜艇的设计工作正式开展起来。1969年3月,“洛杉矶”级核潜艇的初步设计工作
开始。1969年8月中旬,“洛杉矶”级核潜艇的主尺度已经确定,该级核潜艇的长度为
106.7m,水下排水量为6600t。同年11月,“洛杉矶”级核潜艇的长度增至109.7m,水
下排水量增为6927t。
“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6080t,水下排水量为6927t,其主尺度
为109.7m×10.1m×9.9m,艇上装备一台S6G型压水堆,2台汽轮机,单推进轴,输出功率
为35000马力,水下最高航速为32kn。该级核潜艇的艇员编制为133名,其中军官13名,
艇员士兵120名。

图2-63 “洛杉矶”级核潜艇
1—主机舱;2—反应堆舱;3—指挥舱;4—艏部声呐;5—艏鱼雷舱。
“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耐压艇体采用的是HY-80高强度钢材,该级潜艇的下
潜深度为450m,极限下潜深度为530m。“洛杉矶”级核潜艇有着比较大的平行舯体,
因此,该级核潜艇艇体呈细长的圆柱形。“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相对
较小,小尺寸指挥台围壳带来的优点是可以降低该级核潜艇水下航行的阻力。但是,由
于指挥台围壳舵的高度较小,因此装设在“洛杉矶”级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上的水平舵
不能转动到垂直的位置,因此,这一缺陷限制了该级核潜艇在北冰洋冰层下开展作战活
动的能力。为了克服这一缺点,美国海军在该级后来建造的核潜艇上把围壳舵改为装在
艏部的可伸缩式的艏水平舵。另外,“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艉部仍然采用了与“鲟
鱼”级核潜艇相同的十字形艉部结构,艉水平稳定翼的两端各有一块端板,这两块端板
可以保证该级核潜艇在水下高速航行时具有足够的航行稳定性。
“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上装备了S6G型压水堆,当“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
在低速航行时,艇上的反应堆可以不必启动一回路中的循环主泵而采用自然循环方式运

113
世界海军潜艇

行,以尽量降低艇上的噪声。但是,当艇上的反应堆以高功率运行使该级核潜艇高速航
行时,一回路中的循环主泵则必须要启动运行。S6G型压水堆使用的是长寿命堆芯,工
作寿命长达12年,可使该级核潜艇的续航力达40万海里左右。
“洛杉矶”级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装设了两个耐压横隔壁,把整艘潜艇的耐压艇
体内部分隔成三个大型的舱室。这三个大型舱室是鱼雷/中央指挥舱、反应堆舱和主
机/辅机舱。在鱼雷/中央指挥舱和主机/辅机舱的上部各自设有一个逃生舱口,逃生
舱口的外部可以与美国海军的深潜救生潜艇对接。“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装备了高
性能的BQQ-5型综合声呐系统,这种声呐系统包括AN/BQS-13DNA艏部球形基阵。该
声呐主要功能是以主动工作方式对水中目标进行定位,把目标的距离和方位等数据连续
地提供给射击指挥系统。另外,该声呐还具有被动探测和跟踪等辅助性功能。当艇上的
其他被动声呐失效时,它可以用于对水中目标进行被动式的探测和跟踪。AN/BQS-
13DNA艏部球形基阵利用数字式多波束扫描方式取代了早期声呐的机械扫描方式,可以
同时跟踪多个目标。此外,“洛杉矶”级核潜艇上还装有BQG5D宽孔径舷侧阵声呐、
BQR23/25型细线型拖曳阵声呐、BQS-15型主动式高频近程测距声呐以及MIDAS水下
探雷及测冰声呐等。
“洛杉矶”级中的SSN-688“洛杉矶”号~SSN-750“纽波特纽斯”号,艇上装备的是
由UYK7计算机支持的CCS Mk1型作战指挥系统。从SSN-751“圣胡安”号~SSN-773“夏
延”号,艇上装备的是由UYK43/UYK44计算机支持的BSY-1型作战指挥系统,从而使
得该级核潜艇的作战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上的4具533mm鱼雷发射管,布置在艇体舯部附近,左
右两舷各布置2具,鱼雷发射管的中心线与艇体中心线的夹角大约为10°。鱼雷发射管可
以发射Mk-48型线导鱼雷。早期建造的那些没有加装垂直发射装置的“洛杉矶”级核潜
艇,每艘核潜艇总共可装载“战斧”导弹8枚,“鱼叉”导弹4枚,鱼雷14枚。从1978年
起,该级核潜艇上开始装备“鱼叉”反舰导弹。1983年起,该级核潜艇开始装备“战
斧”巡航导弹,并且“鱼叉”反舰导弹和“战斧”巡航导弹均可利用艇上的533mm鱼雷
发射管进行发射。从该级的第32艘SSN-719“普罗维登斯”号核潜艇之后的31艘潜艇上装
备了垂直发射系统,设在耐压船体外面的该发射系统共有12个垂直发射筒,用于发射
“战斧”型对陆攻击型巡航导弹。
另外,从“洛杉矶”级的第40艘核潜艇开始,艇体外表面敷设了消声瓦,改善了该
级核潜艇的声隐身性能,并且美国海军还利用对“洛杉矶”级的前39艘核潜艇进行大修
的机会逐步为其敷设消声瓦。
“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的首制艇SSN-688“洛杉矶”号是于1972年6月8日在美国
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铺设龙骨的,1974年4月6日该艇下水,1976年11月13日该艇服役。
从1972年开始,美国海军持续建造了62艘“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这是美国海军在
二战之后所建造的批量最大的核潜艇。
虽然“洛杉矶”级总共有62艘核潜艇,但是它们彼此却有一些细微的差别。SSN-
688“洛杉矶”号~SSN-699“杰克逊维尔”号这12艘核潜艇,其水面/水下排水量分别为
6080t/6927t;SSN-700“达拉斯”号~SSN-714“诺福克”号这15艘核潜艇,其水面/水
下排水量分别为6130t/6977t;SSN-715“布法罗”号~SSN-718“火奴鲁鲁”号这4艘核潜
艇,其水面/水下排水量分别为6165t/7012t。上述31艘核潜艇被美国海军内部称为
114
第2章 美国潜艇

“洛杉矶”级的第一批核潜艇。
从SSN-719“普罗维登斯”号核潜艇至该级的最后一艘SSN-773“夏延”号核潜艇,这
31艘核潜艇被美国海军内部称为“洛杉矶”级的第二批核潜艇。其中,SSN-719“普罗维
登斯”号~SSN-725“海伦娜”号以及SSN-750“纽波特纽斯”号这8艘核潜艇,其水面/
水下排水量分别为6255t/7102t;SSN-751“圣胡安”号~SSN-770“图森”号这20艘核潜
艇,其水面/水下排水量分别为6300t/7147t;SSN-771“哥伦比亚”号~SSN-773“夏
延”号这3艘核潜艇,其水面/水下排水量分别为6330t/7177t。
从SSN-751“圣胡安”号~SSN-773“夏延”号这23艘核潜艇,由于在各方面有了比较
大的改进,因此,这23艘核潜艇又被美国海军称为688-Ⅰ型核潜艇。国外媒体以及相关
资料中常常提及的688-Ⅰ型核潜艇,指的就是这23艘核潜艇。
“洛杉矶”级核潜艇中的62艘核潜艇之间的主要差别体现在如下方面:
(1)就潜艇的综合性能方面来说,从SSN-719“普罗维登斯”号核潜艇至该级的最后一
艘SSN-773“夏延”号核潜艇,即第二批“洛杉矶”级核潜艇,由于改进了设计,因此这
31艘核潜艇的首部球形声呐与耐压艇体首端封头之间的耐压水舱中装备了12个“战斧”
巡航导弹的垂直发射筒,从而增加了每艘核潜艇的武器携带数量,加强了“洛杉矶”级
核潜艇的对陆攻击能力。
另外,第二批“洛杉矶”级核潜艇之中的SSN-753“奥尔巴尼”号和SSN-754“托皮
卡”号核潜艇的部分耐压艇体采用的是HY-100型钢材,这主要是为其后的SSN-21“海
狼”级攻击型核潜艇采用HY-100型钢材积累必要的经验。除了上述两艘核潜艇之外,第
二批“洛杉矶”级的其余核潜艇,全部采用的是HY-80型钢材。另外,第二批“洛杉
矶”级的全部31艘核潜艇,其艇艏均采用玻璃钢增强塑料作为BQQ-5-A球形基阵的导流
罩。这31艘核潜艇的应急备用辅助推进装置,装备的是费尔班克斯·莫尔斯公司制造的
38D8Q型柴油发电机组以及蓄电池组。
从SSN-751“圣胡安”号~SSN-773“夏延”号这23艘核潜艇,即688-Ⅰ型核潜艇不再
在其指挥台围壳两侧布置围壳舵,而是在艏部布置可回收方式的艏水平舵。这样,688-
Ⅰ型核潜艇具备了可以在北极海域破冰上浮的能力,因此,688-Ⅰ型核潜艇又被称为
“极地核潜艇”。另外,这23艘核潜艇的艇体外表面都敷设了消声瓦,降低了潜艇的水
下目标强度。从SSN-768“哈特福德”号~SSN-773“夏延”号这6艘核潜艇,在艇的降噪
性能和推进系统等方面亦做了许多改进,并且其中已有数艘核潜艇采用了泵喷推进装
置,进一步降低了推进噪声的量级。
(2)在艇上的作战系统方面,自从SSN-751“圣胡安”号以后的“洛杉矶”级核潜艇,
即 688-Ⅰ 型 核 潜 艇 装 备 的 是 BSY-1 作 战 指 挥 控 制 系 统。SSN-688“洛 杉 矶”号 ~ SSN-
699“杰克逊维尔”号这12艘核潜艇在建成服役的时候,曾经装备的是Mk113 Mod10型鱼
雷射击指挥仪,后来于1983财政年度被改装成可以对“萨布洛克”导弹实施指挥和控制
的Mk117型鱼雷射击指挥仪。SSN-688“洛杉矶”号~SSN-718“火奴鲁鲁”号这31艘核潜
艇,即“洛杉矶”级的第一批核潜艇,每艘核潜艇上可以装备8枚利用鱼雷发射管进行
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而SSN-719“普罗维登斯”号核潜艇至该级的最后一艘SSN-
773“夏延”号核潜艇,即第二批“洛杉矶”级的31艘核潜艇,由于装备了巡航导弹的垂
直发射系统,因此包括12枚垂直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在内,每艘核潜艇可以装备20
枚“战斧”巡航导弹。
115
世界海军潜艇

另外,该级之中的SSN-700“达拉斯”号核潜艇已经于1995年—1996年期间被改装成
携带干式甲板装置的专用核潜艇,利用这种干式甲板装置可以运送“海豹”突击队员或
蛙人输送器以及20名“海豹”突击队员相应的全套装备。此外,SSN-688“洛杉矶”号、
SSN-690“费城”号以及SSN-701“拉霍拉”号这3艘核潜艇亦相继被改装成携带干式甲板
装置的专用核潜艇。
该级其他各艘在役的核潜艇,根据美国海军的一项改换装计划,将于1997年—2005
年期间陆续利用商用计算机设备把每艘艇上的声呐处理设备更换成最新式的设备。SSN-
751“圣胡安”号~SSN-773“夏延”号这23艘核潜艇,即688-Ⅰ型核潜艇,美国海军从
2000年前后开始在这一批的每艘核潜艇上装备BQG-5A型宽孔径被动舷侧基阵声呐。另
外,美国海军还计划对SSN-721“芝加哥”号~SSN-773“夏延”号这29艘核潜艇进行现代
化改换装,使它们具有携带无人驾驶空中飞行器的能力、具有发射改进型Mk48ADCAP
浅水鱼雷的作战能力以及装备最新型声呐设备。
(3)一些“洛杉矶”级核潜艇被改装成水下试验平台。该级之中的SSN-691“孟菲斯”
号核潜艇于1989年被美国海军改装成试验潜艇。该艇主要从事用于制造核潜艇耐压艇体
的复合材料试验、水下无人运载器的试验、先进声呐试验以及艇体降阻试验等,以便把
试验的结果迅速应用于其后建造的“洛杉矶”级的其余核潜艇上及后来建造的SSN-
21“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对SSN-691“孟菲斯”号核
潜艇进行了改换装,在该艇的指挥台围壳后面增加了一个由玻璃钢增强塑料制成的“龟
背”形结构,里面可以容纳数个遥控的无人运载器,此外,这个“龟背”形结构内还装
备了拖曳声呐基阵收放用的绞车和鼓轮,以便该艇对拖曳声呐基阵进行试验。这次改换
装的结果,使得SSN-691“孟菲斯”号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50t。
SSN-710“奥古斯塔”号核潜艇自从1987年7月以来,一直被美国海军作为BQG-5D型
宽孔径被动舷侧基阵声呐的试验潜艇。此外,SSN-710“奥古斯塔”号和SSN-724“路易斯
维尔”号核潜艇还被美国海军用作BQQ-10 ARCI声呐的试验潜艇,该声呐采用的是商用
计算机插件技术,可以十分简单方便地进行升级换代。SSN-773“夏延”号核潜艇目前被
用作试验和研制基于商用设备的具有新型平面显示器的互动式声呐显示技术的潜艇。
SSN-721“芝加哥”号核潜艇于1996年年初曾经参加了一项秘密试验,在该项试验
中,SSN-721“芝加哥”号核潜艇在水下状态的潜望镜深度上,曾经指挥和控制一架“食
肉动物”-Ⅱ型无人驾驶侦察机,使该架无人驾驶侦察机的飞行高度大约达到6000m,飞
行距离为100n mile。1996年12月,美国海军利用SSN-758“阿什维尔”号核潜艇对“海上
搜索者”型无人侦察机的飞行进行了指挥和控制试验,最终,美国海军计划利用“洛杉
矶”级核潜艇上的潜射“捕鲸叉”导弹发射装置来发射“海上搜索者”型无人侦察机,
并且在水下状态对“海上搜索者”型无人侦察机实施飞行指挥和控制。此外,SSN-
758“阿什维尔”号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上还装备了用于先进水雷探测系统的高频主动声
呐,这种先进水雷探测系统,可以用于水下目标探测、水雷回避以及海底导航等。
从“洛杉矶”级的首制艇于1972年服役至今已经有30多个年头了,在这30年期间,
“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与“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一起,构成了美国海军攻击型核
潜艇的主力阵容。由于“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建造时间持续了长达20余年的时
间,因此,在“洛杉矶”级中的最后几艘核潜艇尚处于建造阶段时,该级之中早期建造
的核潜艇便已经逐步开始退役。当“洛杉矶”级核潜艇的最后一艘SSN-773“夏延”号于
116
第2章 美国潜艇

1996年服役时,该级已有3艘退役。到2002年年初时,“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已经
有11艘退出了现役。因此,美国在役的“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目前仅有51艘。目前
已经退役的11艘“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是SSN-689“巴吞鲁日”号(1994年)、SSN-
692“奥马哈”号(1995年)、SSN-693“辛辛那提”号(1995年)、SSN-694“格罗顿”号(1997
年)、SSN-695“伯明翰”号(1997年)、SSN-696“纽约”号(1997年)、SSN-697“印第安纳波
利斯”号(1998年)、SSN-702“菲尼克斯”号(1998年)、SSN-703“波士顿”号(1999年)、
SSN-704“巴尔的摩”号(1998年)以及SSN-712“亚特兰大”号(1999年)。根据美国海军的
预测结果表明,美国海军将要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发挥“洛杉矶”级攻
击型核潜艇的主力作用,直到2020年前后,当美国海军目前建造的“弗吉尼亚”级多用
途核潜艇数量逐步增加之后,届时“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将逐渐把美国海军主力潜
艇的位置退让给“弗吉尼亚”级多用途核潜艇。
3)建造情况
表2-23 “洛杉矶”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纽波特纽斯
SSN-688 洛杉矶 1972.1.18 1974.4.6 1976.11.13
造船公司

纽波特纽斯
1970年 SSN-689 巴吞鲁日 1972.11.18 1975.4.26 1977.6.25 1999
造船公司

SSN-690 费城 电船分公司 1972.8.12 1974.10.19 1977.6.25

纽波特纽斯
SSN-691 孟菲斯 1973.6.23 1976.4.3 1977.12.17
造船公司

SSN-692 奥马哈 电船分公司 1973.1.27 1976.4.13 1977.12.17 1999

1971年
纽波特纽斯
SSN-693 辛辛那提 1974.4.6 1977.2.19 1978.6.10 1999
造船公司

SSN-694 格罗顿 电船分公司 1973.8.3 1976.10.9 1978.7.8 1999

纽波特纽斯
SSN-695 伯明翰 1975.4.26 1977.10.29 1978.12.16 1999
造船公司

SSN-696 纽约 电船分公司 1973.12.15 1977.6.18 1979.3.3 1999

1972年 SSN-697 印第安纳波利斯 电船分公司 1974.10.19 1977.7.30 1980.1.5 1999

SSN-698 布雷默顿 电船分公司 1976.5.8 1978.7.22 1981.3.14

SSN-699 杰克逊维尔 电船分公司 1976.2.21 1978.11.18 1981.5.16

117
世界海军潜艇

(续)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SSN-700 达拉斯 电船分公司 1976.10.9 1979.4.28 1981.7.18

SSN-701 拉霍拉 电船分公司 1976.10.16 1979.8.11 1981.10.24

SSN-702 菲尼克斯 电船分公司 1977.7.30 1979.12.8 1981.12.19 1999

1973年

SSN-703 波士顿 电船分公司 1978.8.11 1980.4.19 1982.1.30 1999

SSN-704 巴尔的摩 电船分公司 1979.5.21 1980.12.13 1982.7.24 1999

科珀斯克里
SSN-705 电船分公司 1979.9.4 1981.4.25 1983.1.8
斯蒂城

SSN-706 阿尔伯克基 电船分公司 1979.12.27 1982.3.13 1983.5.21

1974年 SSN-707 朴茨茅斯 电船分公司 1980.5.8 1982.9.18 1983.10.1

明尼阿波利
SSN-708 斯——圣保 电船分公司 1981.1.30 1983.3.19 1984.3.10

海曼.G.里科
SSN-709 电船分公司 1981.7.24 1983.8.27 1984.7.21

1975年 SSN-710 奥古斯塔 电船分公司 1982.4.1 1984.1.21 1985.1.19

纽波特纽斯
SSN-711 旧金山 1977.5.26 1979.10.27 1981.4.24
造船公司

纽波特纽斯
SSN-712 亚特兰大 1978.8.17 1980.8.16 1982.3.6 1999
造船公司
1976年
纽波特纽斯
SSN-713 休斯顿 1981.1.29 1981.3.21 1982.9.25
造船公司

纽波特纽斯
SSN-714 诺福克 1979.8.1 1981.10.31 1983.5.21
造船公司
1977年
纽波特纽斯
SSN-715 布法罗 1980.1.25 1982.5.8 1983.11.5
造船公司

纽波特纽斯
1978年 SSN-716 盐湖城 1980.8.26 1982.10.16 1984.5.12
造船公司

118
第2章 美国潜艇

(续)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纽波特纽斯
1979年 SSN-717 奥林匹亚 1981.3.31 1983.4.30 1984.11.17
造船公司

纽波特纽斯
SSN-718 火奴鲁鲁 1981.11.10 1983.9.24 1985.7.6
造船公司
1980年
SSN-719 昔罗维登斯 电船分公司 1982.10.14 1984.8.14 1985.8.27

SSN-720 匹兹堡 电船分公司 1983.4.15 1984.12.8 1985.11.23


1981年
纽波特纽斯
SSN-721 芝加哥 1983.1.5 1984.10.13 1986.9.27
造船公司

纽波特纽斯
SSN-722 基韦斯特 1983.7.6 1985.7.20 1987.9.12
造船公司
1982年
俄克拉何马 纽波特纽斯
SSN-723 1984.1.4 1985.11.2 1988.6.9
城 造船公司

SSN-724 路易斯维尔 电船分公司 1984.9.16 1985.12.14 1986.11.8


1983年
SSN-725 海伦娜 电船分公司 1985.3.28 1986.6.28 1987.7.11

纽波特纽斯
SSN-750 纽波特纽斯 1984.3.3 1986.3.15 1989.6.3
造船公司

1984年 SSN-751 圣胡安 电船分公司 1985.8.16 1986.12.6 1988.8.6

SSN-752 帕萨迪纳 电船分公司 1985.12.20 1987.9.12 1989.2.11

纽波特纽斯
SSN-753 奥尔巴尼 1985.4.22 1987.6.13 1990.2.11
造船公司

SSN-754 托皮卡 电船分公司 1986.5.13 1988.1.23 1989.10.21


1985年
SSN-755 迈阿密 电船分公司 1986.10.24 1988.11.12 1990.6.30

纽波特纽斯
SSN-756 斯克兰顿 1986.6.29 1989.7.3 1991.1.26
造船公司

亚历山德里
SSN-757 电船分公司 1987.6.19 1990.6.23 1991.6.29

纽波特纽斯
SSN-758 阿什维尔 1987.1.1 1989.10.28 1991.9.28
造船公司
1986年
纽波特纽斯
SSN-759 杰斐逊城 1987.9.21 1990.3.24 1992.1.30
造船公司

SSN-760 安纳波利斯 电船分公司 1988.6.15 1991.5.18 1992.1.30

119
世界海军潜艇

(续)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斯普林菲尔
SSN-761 电船分公司 1990.1.29 1992.L4 1993.1.9

SSN-762 哥伦布 电船分公司 1991.1.7 1992.8.1 1993.7.24


1987年
SSN-763 圣菲 电船分公司 1991.7.9 1992.12.12 1994.1.8

纽波特纽斯
SSN-764 博伊西 1988.8.25 1990.10.20 1992.11.7
造船公司

纽波特纽斯
SSN-765 蒙彼利埃 1989.5.19 1991.4.6 1993.3.13
造船公司

纽波特纽斯
1988年 SSN-766 夏洛特 1990.8.17 1992.10.3 1994.9.16
造船公司

纽波特纽斯
SSN-767 汉普顿 1990.3.2 1991.9.28 1993.11.6
造船公司

SSN-768 哈特福德 电船分公司 1992.4.27 1993.12.4 1994.12.10


1989年
纽波特纽斯
SSN-769 莱多 1991.5.6 1993.8.28 1995.2.24
造船公司

纽波特纽斯
1990年 SSN-770 图森 1991.8.15 1994.3.19 1995.9.9
造船公司

SSN-771 哥伦比亚 电船分公司 1993.4.24 1994.9.24 1995.10.9


1991年
纽波特纽斯
SSN-772 格林维尔 1992.2.28 1994.9.17 1996.2.16
造船公司

纽波特纽斯
1992年 SSN-773 夏延 1992.7.6 1995.4.4 1996.9.13
造船公司

2.2.3.23 “海狼”级(Seawolf)攻击型核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060t/9142t;主尺度:107.6m×12.9m×10.9m;主机:S6W型压
水反应堆1座,齿轮传动汽轮机2台,单轴单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45000马力;水
下 航 速:39kn ; 武 备:660mm 艏 鱼 雷 发 射 管 8 具,鱼 雷、导 弹 总 共 50 枚 ; 安 全 潜 航 深
度:594m;艇员人数:13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苏联核潜艇技术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它把数量众多的弹
道导弹核潜艇和攻击型核潜艇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北冰洋海域开展作战巡逻活动。苏联核
潜艇利用其自身水下远程航行的特性,在北冰洋常年覆盖的冰冠保护之下,对美国构成
了更大的战略威慑。面对实力强大的对手呈现出来的咄咄逼人之势,美国海军深切认识
120
第2章 美国潜艇

到北极冰下作战的重要性,并且将此列为美国海军战略的重点。
另外,自二战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美国核潜艇的性能一直遥遥领先于苏联的核潜
艇,美国在核潜艇方面的优势从未受到任何威胁。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苏联
大力加强核潜艇降噪方面的研究,经过将近10年的潜心努力,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
时候,苏联核潜艇在噪声控制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缩短了与美国海军核潜艇在降
噪技术方面的差距。与此同时,苏联核潜艇的数量日渐呈现超过美国的趋势,并且苏联
核潜艇的活动踪迹遍及世界各大海洋,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可与美国对峙的状态,这无
疑是对美国海军的一个严重挑战。
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的主力阵容主要由“鲣鱼”级、“长尾
鲨”级、“鲟鱼”级以及“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组成。这些在役核潜艇之中,“洛
杉矶”级核潜艇虽然性能出色,并且其建造数量正在稳步增加以逐渐取代“鲣鱼”级、
“长尾鲨”级和“鲟鱼”级核潜艇,但是“洛杉矶”级仍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而
且在21世纪中可能也无法与苏联的新型核潜艇进行有效的对抗。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感到必须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以便在核潜艇方面拥有足
够的质量优势以确保在未来与苏联对抗中处于主动地位。于是,美国海军从20世纪70年
代末期开始,便着手酝酿研制新一代的攻击型核潜艇,以便在21世纪取代作为美国海军
攻击型核潜艇最新主力阵容的“洛杉矶”级核潜艇。美国海军把这种新一代的攻击型核
潜艇称为SSN-21型核潜艇。按照当时美国海军的初步计划,SSN-21型核潜艇建成的时
间,估计将是1991年—1997年,届时服役时间约为30年的“鲣鱼”级、“长尾鲨”级、
“鲟鱼”级以及早期建造的“洛杉矶”级的一些核潜艇将要退出现役,而SSN-21型攻击
型核潜艇则替补那些退役的攻击型核潜艇,承担美国海军作战舰艇编队的护航,探测、
跟踪敌人核潜艇和水面舰艇,对敌人核潜艇进行拦击等多方面的任务。
1982年,美国海军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来研究和评估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
安静型核潜艇对美国SSN-21型攻击型核潜艇可能造成的威胁。此外,该特别委员会还对
美国SSN-21型攻击型核潜艇的速度、下潜深度、鱼雷发射管、北极冰冠下的作战能力、
潜艇辐射噪声以及潜艇壳体的信号特征等6个主要参数进行了研究并作出了规定。1983
年,美国海军对上述的有关SSN-21型攻击型核潜艇的6个要素及其可行性进行了评估。
根据这一评估的结果,美国海军作战部于1984年确定了新型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性能要
求。不久之后,SSN-21型核潜艇便被美国海军正式命名为SSN-21“海狼”级攻击型核潜
艇(图2-64)。

图2-64 “海狼”级核潜艇
1—指挥舱;2—艏部声呐;3—反应堆舱;4—主机舱。
然而,在对SSN-21“海狼”级核潜艇进行论证期间,针对该级核潜艇能否实现预定
的作战要求,从一开始时便爆发了持不同观点人士之间的剧烈争论。为了保证SSN-
21“海狼”级核潜艇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美国海军采取了低调的回避态度,尽量不与

121
世界海军潜艇

那些“海狼”计划的反对者在公开场合下进行争论。美国海军坚信,“海狼”计划所具
有的政治意义绝对不会由于反对者的意见像浪潮一般涌来而有所降低。1987年底,SSN-
21“海狼”级核潜艇的初步合同被授予通用动力公司电船分公司和纽波特纽斯公司。此
时,众议院武装力量小组委员会为了统一各小组委员会的不同意见,对SSN-21“海狼”
级核潜艇是否能够满足未来作战需要问题开展了一次调查活动。另外,为了确定SSN-
21“海狼”级核潜艇的作战效果,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拨款委员会在他们的1989年的会
议报告中要求五角大楼对“海狼”级核潜艇的预定服役年份和其后10年之内的作战任务
进行动态分析。这时,尽管“海狼”级核潜艇已经于1989年10月25日在通用动力公司的
电船分公司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但是由约瑟夫·马丁主持的动态分析研究工作仍在紧
张地进行。1990年4月,约瑟夫·马丁在众议院的国家作战立法和安全小组委员会上作
证时说:“动态分析的结果表明,‘海狼’级核潜艇经过适当的改进之后,能够对付在
该级核潜艇服役时以及其后10年内出现的各种威胁。”于是,经受了各种非难之后的
“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终于纳入了比较顺利的建造轨道。
但是好景不长,1990年8月中旬,当时担任国防部长的迪克·切尼在对“海狼”级
攻击型核潜艇进行“主要战舰审查”时,最后结论是决定把“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
建造速度降低50%。此前,根据美国海军“前沿防御”战略计划,美国海军最初的计划
是从1989财政年度至2000财政年度总共建造29艘“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在1991财政
年度和1992财政年度中每年建造2艘,再接下去是每年建造3艘。把“海狼”级攻击型核
潜艇的建造速度降低50%,这意味着最初制定的建造29艘“海狼”级核潜艇的计划将要
面临着修订。此外,“海狼”级首制艇高达30多亿美元的高昂预算费用日益受到美国各
界人士的猛烈抨击。接着,苏联宣布解体,世界冷战格局不复存在。作为冷战产物的
“海狼”级核潜艇的命运犹如雪上加霜,更加岌岌可危。1992年1月,即在苏联解体的
56天之后,美国国防部长迪克·切尼终于宣布废除“海狼”计划,并且要求国会取消第
二艘和第三艘“海狼”级核潜艇的拨款。这时由于首制艇SSN-21“海狼”号于1989财政
年度已批准,并且于1989年10月23日在通用动力公司电船分公司开工建造,且正在船台
上处于建造阶段,美国只好硬着头皮把“海狼”号核潜艇继续建造下去。“海狼”级核
潜艇计划经过美国海军长达将近10年的论证和研制,但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美国
国内的反对派形成的巨大冲击浪潮的席卷之下,生不逢时的“海狼”计划终于陷入不可
逆转的夭折之路,它的庞大建造计划在顷刻之间戛然而止。面临这一突变,曾经为“海
狼”级核潜艇呕心沥血的美国海军当时发出了这样的哀叹:“海狼”已经变成了孤狼!
后来,美国国会在1992年5月初和其后又相继戏剧性地恢复了对第二艘和第三艘
“海狼”级核潜艇的拨款。建造第二艘和第三艘“海狼”级核潜艇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为
了军事上的需要,而是美国为了稳定核潜艇研制和建造技术工人的队伍,防止人才流失
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海狼”级核潜艇的基本设计工作是于1982年—1983年期间正式开始的,设计部门
在进行设计期间,自始至终保持的设计重点是:采用先进的推进装置;提高安静性;采
用先进的作战指挥系统。按照美国海军的设想,“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必须具备鲜明
的攻击型核潜艇的特性,这些特性主要的体现是,“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在保持美国
海军“鲣鱼”级、“洛杉矶”级等典型攻击型核潜艇的基本性能基础上,其航速不仅要
高于“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航速,而且“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上必须要装备更
122
第2章 美国潜艇

多数量的鱼雷发射管,装载数量更多的武器。此外,“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必须具有
较小的长宽比,以便取得更好的水下机动能力。另外,“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必须具
有出色的冰下作战能力。实践证明,“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总体特性达到了设计部
门制定的指标,满足了美国海军对“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提出的各项性能指标要求。
“海狼”级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8060t,水下排水量为9142t,比“洛杉矶”级核
潜 艇 水 下 排 水 量 增 加 约 32%。“海 狼”级 攻 击 型 核 潜 艇 的 主 尺 度 为
107.6m×12.9m×10.9m,它的长宽比为8.34,因此“海狼”级核潜艇比长宽比为10.86的
“洛杉矶”级核潜艇显得更加丰满。潜艇艇体长宽比较小带来的优点是,在排水量一定
的条件下,减少潜艇的表面面积,降低潜艇艇体表面的声呐信号反射强度;在排水量和
主机功率给定的情况下,艇体的摩擦阻力较小,从而可以增加潜艇的水下航速;减小潜
艇的回转半径,提高潜艇的水下机动性能。
“海狼”级核潜艇采用典型的单壳体结构,其耐压艇体为HY100型钢材,这种高强
度钢既可减少耐压艇体的重量,有利于航速的提高,而且又能承受更大的压力。据《简
氏舰艇年鉴》披露,“海狼”级核潜艇的下潜深度为594m,比“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
艇的下潜深度增加了144m。从外形上来看,“海狼”级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形状与此前
美国海军建造的所有型号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有着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海狼”级核潜
艇指挥台围壳前部的根部与潜艇艇体的连接处增加了一种圆弧状连接结构,从而使艇体
与垂直的指挥台围壳外缘之间形成了平滑过渡。这种特殊形状的指挥台围壳,不仅可以
降低指挥台围壳的阻力,而且还可改善指挥台围壳周围的流场,减少流体噪声。“海
狼”级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上没有装设围壳舵,可回收式的艏水平舵装在艏部偏低的位
置上,这样更加有利于该级核潜艇在北极冰下执行任务过程中做到安全破冰上浮。
“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艉部稳定翼总共有6个,除了美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传
统的呈十字形布置的4个艉部稳定翼之外,在下部的垂直稳定翼的左右两侧,还布置有
两个斜向的稳定翼,这6个稳定翼呈“木”字形布置。“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采用这
种特殊的艉部稳定翼布置,可以增加该级核潜艇在水下高速航行时的稳定性。
“海狼”级核潜艇的动力装置是一台S6W型压水堆,2台汽轮机,功率为45000马
力,单推进轴,采用泵喷式推进装置,其水下航速高达35kn。1997年7月,SSN-21“海
狼”号核潜艇在进行海上试航期间,据说该艇的水下最高航速曾经达到37kn。为了降低
“海狼”级核潜艇的信号特征,提高该级核潜艇的综合隐身性能,设计人员在对“海
狼”级核潜艇开展设计的过程中采取了完善的降噪设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降噪措
施。该级核潜艇上安装了隔音和防振装置,艇体外表面敷设了消声覆盖层,采用泵喷射
推进装置,艇上的所有设备都安装在高性能的减震机座、弹性支座或者弹性减震器上。
主机和辅机等艇上重要的机械设备均采用了整体浮筏式双层减震基座,振动较大的设备
都采用缓冲振动的覆盖层和空气夹层以便减少机械振动的幅度。艇体表面尽量减少开孔
数量和艇体突出物,以求大幅度地降低艇的航行噪声。“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装备的
S6W型压水堆,具有很大的自然循环能力,可以使该级核潜艇的水下静音航速达到
20kn。
“海狼”级核潜艇的武器系统,达到了美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中空前强大的程度。
该级核潜艇上装备的鱼雷发射管不仅增加到8具,比“洛杉矶”级核潜艇上的鱼雷发射
管的数量增加了一倍,而且鱼雷发射管的直径也增大到660mm。“海狼”级核潜艇上的
123
世界海军潜艇

鱼雷发射管的直径由美国海军潜艇上目前通用的533mm扩大到660mm,为其后装备和发
射更为先进的大型鱼雷留有了余地,可以适应将来装备性能更加先进的大型鱼雷。这8
具大直径的鱼雷发射管分左右两排布置在艏部向后的左右两舷,后面配以两套鱼雷装填
设备,可以实现发送武器的快速再次装填,增加对目标实施攻击的密度和节奏。
“海狼”级核潜艇装备的主要鱼雷是Mk48 ADCAP线导鱼雷,该鱼雷采用主动/被
动制导模式,以40kn/55kn航速航行时,其射程为50km/38km,战雷头质量为267kg,
作战深度为900m。另外,“海狼”级核潜艇还可装备对陆攻击型“战斧”巡航导弹,该
巡航导弹的巡航高度为15m~100m,飞行速度马赫数为0.7,射程为2500km,圆概率误
差为80m,其弹头或者为一个爆炸当量为20万吨级的核弹头,或者为一个454kg的高能炸
药的常规弹头。每艘“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装载鱼雷及巡航导弹总数为50枚。如果不
装载导弹和鱼雷时,则每艘“海狼”级核潜艇可以装载100枚水雷。
“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声呐系统主要由BQG-5D型舷侧贴壳式宽孔径基阵、
BQS-24导航/测冰声呐、艏部球形主动/被动综合声呐、TB-16D和TB-29被动拖曳基阵
声呐等组成。由于声呐系统使用了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对
目标的被动探测能力、攻击能力和冰下导航的能力。另外,“海狼”级核潜艇还装备了
WSN-3型静电陀螺导航仪、WRN-6型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BPS-16型导航雷达、WRR-
7型低频/甚低频接收机、R-1051/URR型中、高频接收机、WLR-10型超高频接收机、
BRA-34型综合无线电系统;WSC-3型卫星通信系统等。“海狼”级核潜艇上装备的作
战指挥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AN/BCY-2型综合作战指挥系统,它比AN/BCY-1型作
战指挥系统具有更为优良的性能。AN/BCY-2型作战指挥系统主要由声呐分系统和作
战指挥、武器控制分系统这两大部分组成。AN/BCY-2型作战指挥系统将探测、识
别、跟踪、分析、传递、决策、执行等任务融为一体,通过总线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相
连。如果其中的一台计算机出现故障,另一台计算机可自动替补去执行该机的任务,因
此大大增强了该级艇的可靠性和生命力。
“海狼”级核潜艇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采用了模块化技术,该级核潜艇的模块化技
术是在“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初始模块化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在美
国海军潜艇建造史上,“海狼”级核潜艇是首次以计算机作为设计工具,实现了“无图
纸设计”的潜艇。在“海狼”级核潜艇的设计过程中,由于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
算机辅助采购以及后勤支持,因此可以允许每一个专业的工程师参加“海狼”级核潜艇
的设计全过程。后勤工程师可以对艇上设备的拆卸和安装路线进行设计,制造工程师可
以安排生产制造过程,力学工程师可以对艇体的力学状态进行各种分析,设计工程师则
可以对自己承担的专业范围内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以适应其他专业的需要。由于在整
个设计过程中各专业的工程师均可利用公用信息,因此大量地减少了实体模型的制造数
量。各专业之间可以通过一个电子实体模型对所需要的数据进行交流以及对产品的各种
技术数据的连续审查予以合作。
“海狼”级的3艘核潜艇都是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的电船分公司建造的。首制艇
SSN-21“海狼”号于1989年10月25日开工,1995年6月24日下水,1997年7月19日正式服
役。第二艘核潜艇SSN-22“康涅狄格”号于1992年9月14日开工,1997年9月1日下水,
1998年12月11日服役。已经服役的SSN-21“海狼”号和SSN-22“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均
被部署于大西洋舰队。“海狼”级的第三艘核潜艇SSN-23“吉米·卡特”号于1995年12
124
第2章 美国潜艇

月12日开工,2005年2月服役。
3)令人瞩目的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
随着冷战格局的消失,世界核潜艇发展的表面主流特征是质量重于数量,实际上以
美国为首的国家正在紧锣密鼓地潜心研究并更新核潜艇的传统概念,提出一系列与当前
核潜艇技术几乎完全不同的崭新思路,虽然当前在役核潜艇的技术基础仍以传统技术为
主,但是新概念、新技术统治核潜艇的时代已经曙光初现,美国正处于核潜艇技术概念
的转型时期。与此同时,美国迅速调整了发展核潜艇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积极探讨
和研究在全球战略基础上的地区性战争对核潜艇的需求以及核潜艇将要承担的任务和使
命,并且结合网络中心战的新概念,深入剖析核潜艇在未来海上信息化战争环境中的技
术特点和使命。1995年11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曾经组织有关方面的机构和专家对于其
后40年的美国海军装备技术发展战略进行了系列性的研究,其目的是全面研究和预测新
技术对美国海军装备及其作战能力的影响。美国海军潜艇则是这项系列研究之中的重点
项目之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在21世纪,美国海军潜艇的作战使命主要为夺取制海
权、实施精确打击、隐蔽地渗透到敌人腹地、提供协同火力支援、搜集情报、实施反潜
作战、攻击敌人水面舰艇、发挥战略核威慑作用、进行导弹防御以及开展水雷战等10项
内容。为了使得未来的潜艇能够担负起上述10项基本使命和任务,美国海军认为必须在
潜艇隐身性、潜艇结构、传感器技术以及通信联络、有效负载技术、提高功率密度以及
发展潜艇外部航行器等6个技术领域里加速发展相应技术,以便为21世纪中期之前的美
国潜艇发展提供必要的先提条件。对于未来潜艇而言,发展其有效负载技术将会大幅度
地拓宽潜艇的作战空间,提高潜艇的探测能力,使得部署在前沿的潜艇大幅度地提高其
作战效能。
1995年—1997年期间,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国防工业联合会以及电船分公司对于
未来潜艇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美国海军认为,攻击型核潜艇在21世纪中
的使命,将会随着潜艇技术的更新而不断扩大。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海军的潜艇
技术并没有发生重大的突破,但是像卫星导航、高数据率通信技术、声学和目标定位技
术以及先进的数字处理技术等新型技术却不断融入潜艇的各种性能之中,从而使得美国
海军潜艇作战性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在今后的40年中,美国海军不仅要努力争
取在潜艇技术上获得重大的突破,而且还要注意随时把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最新技术不断
融入潜艇的设计之中,使潜艇执行使命的效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为此,美国海军选
择了正在处于建造状态的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作为“21世纪潜艇任务革命的
研究平台”。1999年,美国海军与电船分公司签订有关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
改建的合同,该项合同具体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建造一个独立的嵌加舱段,它被美国
海军称为“多任务平台”;其二是对建造中的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进行必要
的改装。在签订这项价款为8.87亿美元的合同时,美国海军特别强调说,在SSN-23“吉
米·卡特”号核潜艇上增加“多任务平台”独立嵌加舱段以及对其进行改装,其前提是
不降低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的基本战术技术性能,使其仍能保持“海狼”级
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性能设计指标,增加“多任务平台”独立嵌加舱段的主要目的是为
了“支持秘密研究、研制、试验以及对海上特种作战任务、水下战术侦察以及水下战概
念进行评估”。此外,经过改装之后的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将具备新的功
能——它将与海洋具有更加灵活的接口,也就是可以发射和回收水下无人运载器。美国
125
世界海军潜艇

海军潜艇计划执行官员约翰.P.戴维斯少将在谈到对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实施
这次特别改装时指出,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经过这次特殊的改装之后,不仅
可以用于各种水下运载器的试验,而且还可以对于核潜艇的各种运行新概念予以试验和
评估。
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的艇体上新增设的“多任务平台”独立嵌加舱段,
其位置在该艇的指挥台围壳的后部,“多任务平台”独立嵌加舱段的长度约为30m,其
形状酷似一个沙漏。采用这种形状的嵌加艇体,可以有助于简化各种有效载重与外界海
水之间的界面影响,降低海水对于从该嵌加舱段施放出去的各种武器的形状或尺寸、辅
助装置以及各种传感器等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一嵌加舱段既可以容纳美国海军“海豹”
突击队员的指挥设备,又可容纳许多不同种类的新型试验装置。此外,这一嵌加舱段还
可以使得 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配置更多数量的有效负载和拖曳式的支援设
施,而这些有效负载和支援设施均是该艇执行多样化任务以及从事各种类型试验所必不
可少的。嵌加舱段还可以为该艇在未来执行特种作战任务所需的新一代“海豹”突击队
输送艇的释放与回收以及为进行干式储存提供足够的空间,并且为进行维护保养提供通
路。在这个“多任务平台”独立嵌加舱段里,可以容纳开展特种作战活动的指挥和控制
设施,并且还能容纳大约50名特种作战人员。此外,嵌加舱段还有助于美国海军利用该
艇研制新一代武器、对抗技术以及各种传感器,这些系统从嵌加舱段进行释放的过程中
可以避免该艇装备的鱼雷发射管以及垂直发射装置对它们产生的诸多不利影响。嵌加的
舱段,其材质是HY-100型高强度钢,与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的耐压艇体材料
相同,因此具有同等强度。为了降低这次改装工作的成本以及使得SSN-23“吉米·卡
特”号核潜艇在增设了这个“多任务平台”独立嵌加舱段之后随时保持与时代同步的技
术先进性,“多任务平台”独立嵌加舱段内所有设备选型尽量利用成熟商业技术,并且
设备的配置采用模块化开式结构,可以根据需要实施简单易行的换代和升级。
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嵌加的这一舱段,实际上是一段双壳体结构,这
样,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是一种单双混合结构艇体,它与前两艘姊妹艇SSN-
21“海狼”号和SSN-22“康涅狄格”号的单壳体结构不再相同。美国海军在此30年之前建
造的“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以及“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曾经采用过单
双壳体混合结构,但是自从“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以来,美国海军核潜艇一直采用
典型的单壳体结构。虽然如此,但是美国海军潜艇界人士对于潜艇的结构形式却一直处
于争论状态,并没有一个定论。这次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上的改装令人感到
美国海军在潜艇基本结构设计方面出现了一种回潮现象。或许是美国海军走过了近30年
的单壳体潜艇设计之路以后,终于认识到双壳体结构潜艇所具有的优点,因此在SSN-
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的“多任务平台”独立嵌加舱段采用了双壳体结构;或许是
由于美国海军急于在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上增加更大的各种有效负荷,以便
使该艇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水下试验平台,而“海狼”级核潜艇的原来设计无法提供
更大的浮力,因此嵌加舱段必须采取双壳体结构以保证该艇具有足够的平衡浮力。
据美国海军透露,由于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增加了“多任务平台”独立
嵌加舱段,该艇的水下排水量为12151t,比SSN-21“海狼”号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增加
了3014t,储备浮力由原来的12.86%降低为11.88%,水下最高航速比原来降低了2kn,水
下航行噪声增加了2dB。另外,由于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的这一变化,使得该
126
第2章 美国潜艇

艇原定的下水日期推迟了27个月。
除了对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增加了“多任务平台”独立嵌加舱段之外,
其他方面的改进主要是该艇增加了一根先进的通信桅杆和一个辅助推进装置。新增加的
先进通信桅杆主要用于对网络中心战所需要的高容量数据提供支援,而辅助推进装置则
保证该艇在局域性浅水海域以及在离靠码头时能够具有更好的机动性。“海狼”级的前
两艘核潜艇上仅在其艉部装备一个辅助推进装置,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上新
增加的辅助推进装置位于艏部,这样,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上便装备了2个辅
助推进装置,其艏艉部各有一个。新增的辅助推进装置采用可回缩式结构,并且可以旋
转360°,为该艇提供各种方向的推力。
目前,美国海军对于将来如何解决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在实际部署运行
与水下试验平台之间的矛盾方面仍未作出最后的决定,并且甚至连该艇建成服役之后的
常驻母港也还没有作出决定。虽然如此,但是美国海军的一些专家认为,SSN-23“吉米
·卡特”号核潜艇的这次改装为美国海军将来对核潜艇进行类似改装闯出了一条可供参
考之路,今后美国海军有可能对更多的核潜艇采取像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那
样的嵌加舱段式的改换装。特别是“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由于该级核潜艇采取了模块
化设计技术,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做到嵌加舱段式的改换装。美国海军潜艇计划执行官
员约翰.P.戴维斯少将指出,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的这次改装行动将具有深远
的影响,“弗吉尼亚”级的第5艘核潜艇可能就要进行类似的嵌加舱段式的改换装。
SSN-23“吉米·卡特”号核潜艇的“多任务平台”独立嵌加舱段式的改装引起了世界各
国海军的重视与关注。
2004年5月10日,美国海军建造的“海狼”级的第三艘,同时也是该级最后一艘核
潜艇SSN-23“吉米·卡特”号在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电船分公司的格罗顿造船厂被缓缓拖
出建造车间,进入下水之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它标志着“海狼”级核潜艇自从20世纪70
年代后期至今长达20余年的研制、建造历程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
“海狼”级核潜艇虽然集时代尖端技术于一身,具有超一流的性能,但是美国各界
人士却对“海狼”级核潜艇褒贬不一,毁誉各半。今天,当人们回忆“海狼”级核潜艇
的曲折发展历程时,甚至连美国人自己都不回避,在美国潜艇百年发展历史中,“海
狼”级核潜艇是最受争议的潜艇。
4)建造情况
表2-24 “海狼”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1989年 SSN-21 海狼 电船分公司 1989.10.25 1995.6.24 1997.1.19

1992年 SSN-22 康涅狄格 电船分公司 1992.9.14 1997.9.1 1998.12.11

1993年 SSN-23 吉米·卡特 电船分公司 1995.12.12 2004.6 2005.12

127
世界海军潜艇

2.2.3.24 “弗吉尼亚”级(Virginia)攻击型核潜艇 在建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水下排水量:7800t;主尺度:114.9m×10.4m×9.3m;主机:S9G型压水反应堆1座,齿轮
传动汽轮机2台,单轴单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40000马力;水下航速:34kn;武
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4具,“战斧”巡航导弹垂直发射装置12个,鱼雷、导弹总共38
枚;安全潜航深度:488m;艇员人数:13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美国海军的“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最初处于酝酿阶段的时候曾经被命名为
“百人队长”级核潜艇,1993年美国海军又把该级核潜艇改为NSSN(新型攻击型核潜
艇),1998年9月,在正式开工建造之前,被美国海军最终命名为“弗吉尼亚”级攻击型
核潜艇。1998年9月10日,即将离任的海军部长约翰·道尔顿宣布,新型攻击型核潜艇
的首制艇将被命名为“弗吉尼亚”号核潜艇。
冷战时代,美国与苏联核潜艇在全世界各大洋上的角逐和对抗导致美国海军十分重
视攻击型核潜艇的高速和安静性。冷战时期研制的“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使美国海
军在攻击型核潜艇的主尺度和建造经费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当时,首制艇“海
狼”号的30亿美元的高昂造价受到美国各界的猛烈抨击,美国各界的舆论几乎一致要求
中止“海狼”级核潜艇的建造计划。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海狼”级之后的“百人队长”级核潜艇的初始方案论证工作
便开始着手进行。1992年1月,即在苏联解体之后还不到两个月的时候,美国国防部长
迪克·切尼便正式宣布中止了“海狼”级核潜艇的建造计划。
苏联的解体以及冷战局面的结束,促使美国海军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海军
攻击型核潜艇设计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美国海军认为,作为出色的水下作战平
台,3艘“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设计可以满足与苏联潜艇力量进行对抗的冷战需
求。然而,在冷战之后,对于美国实现军队小型化以及按维持最低军事力量水平所需数
量,“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造价实在是太昂贵了。从1992年开始,海军开始重新考
虑,必须使它的潜艇战能力与重点作战海区的变化相适应,虽然“弗吉尼亚”级攻击型
核潜艇完全具备在传统的辽阔海洋上执行反潜战和反水面战任务的能力,但是该级核潜
艇的设计和策划是专为在沿海作战环境中多用途运行考虑的,因此,该级核潜艇在其重
要性能方面以多功能、多用途为主。所谓多用途包括如下内容:
●秘密进行情报收集、监视及侦察;
●在浅水海域和辽阔海洋中开展反潜战;
●支援航母战斗群;
●秘密输送特种作战部队;
●对陆上部队进行直接支援;
●开展隐蔽的水雷战,探测和规避水雷,敷设用于攻击和防御的水雷;
●开展反水面舰艇作战。
因此,美国海军开始迅速地修正冷战时期制定的“百人队长”级核潜艇的性能指
标,其具体指标是保留“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降噪技术;适当降低最高航速;基本
保留“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上作战系统的性能;减少艇上的武器载荷和武器的投放速
度;减少最大下潜深度;减少艇员人数。美国海军认为,这是在对美国海军作战威胁不
128
第2章 美国潜艇

断增加的时代所必不可少的能力。
承担“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设计和建造任务的电船分公司,在设计“弗吉尼亚”级
核潜艇的过程中,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方法与手段,完全采用CATIA计算机辅助设计
建造系统。CATIA能够使工程师和设计师们通过三维设计来替代传统的工程制图,从而
取代了该造船厂以往一直使用的制图板和1:1的木制模型进行潜艇内部舱室的总布置设
计。CATIA是由法国的达索公司开发,由IBM公司发布、销售和支持的设计程序。该程
序曾经得到了建造实践的检验,波音公司在此之前曾经利用CATIA设计新型的波音777
商用喷气式飞机,该型飞机在复杂性和设计方面与核潜艇有类似的特点。CATIA程序将
设计中的每一个部件的几何信息和属性存储在一个数据库中,这就大大地增加了设计数
据的一致性。按照保守的估计,设计和建造“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所需要的数据总量是
波音777型喷气式飞机的制造和设计信息总量的13倍,这些信息如果装在3.5英寸的软盘
中,那么将所有的软盘叠放起来将有大约300m高。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成
功的应用,使得在建造“弗吉尼亚”期间出现的图纸更改次数比“海狼”级核潜艇减少
了一个数量级。实际情况证明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设计方法的优越性。
仿真技术的广泛采用是“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设计和建造中的另一个创新。采用
Deneb IGRIP软件进行相关方面的仿真,可以生动地描述和预测出“弗吉尼亚”级核潜
艇设计、建造和操作的过程。以仿真技术为基础的的设计,可以使得设计人员置身于处
于尚未建成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内部,不需要制造传统的实体模型就可以查看设计
尺寸、外形和布置情况。另外,虚拟建造技术使管理人员能够在第一块钢板被切割前就
能预测船厂生产流程的有效性和协调性,为将要进行的实际建造提供十分宝贵的“制造
经验”,调度规划程序Artimus技术可以使得电船分公司在“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设计
和建造之间实现平稳的过渡。
除此之外,在“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设计和建造的其他方面的革新,是采用“开式
系统结构”设计作为一种易于总体和系统更新的手段,大幅提高使用成熟商业技术的比
例。在“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上90%的紧固件由商业等级替代了专用的军用等级。另
外,“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设计中广泛采用复合系统,减少泵、阀门等单件设备的数
量。这些先进设计思想的采用,降低了电子仪器、系统更新换代和后勤保障的成本。
“开式系统结构”设计原则的运用,可以使得“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在未来更加
方便、快捷地进行技术移植,将会使得“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高度适应于未来使命、威
胁和资源的变更,从而满足美国海军对未来核潜艇的各种要求。
在“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建造方面的巨大进步是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模块化建造
技术取代了核潜艇艇体内传统的工作方式,可以使得设备在装入艇体分段之前即可在模
块中进行调试。使用模块建造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劳动成本和建造周期,更重要的是实
现了“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崭新建造方式。这种建造方式相对于“洛杉矶”级攻击型
核潜艇来说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在“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上使用了首创的模块
化隔离甲板结构,这是一种创新的甲板与噪声和振动隔离方法,它在简化了艇体外部构
造和测试的同时将会推动成熟商业技术的使用,并且将使得“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改换
装中新技术和新系统的移植变得十分容易。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与在此之前其他型号的核潜艇建造工作根本不同的是,该级
核潜艇是由两家造船厂——电船分公司和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同时进行建造,轮流总装和
129
世界海军潜艇

负责最终测试。电船分公司负责制造所有的耐压艇体部分、主机舱和指挥控制系统模
块,而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则负责制造耐压艇体封头、所有的艏、艉段结构以及辅机舱和
鱼雷舱。然后,这两家造船厂轮流把相应承担制造的部分运送到对方的总装车间,在各
自的总装车间完成整艘核潜艇的最终总装任务。
“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图2-65)的主尺度为114.9m×10.4m×9.3m,水下排水量
为7800t,下潜深度为488m,艇上装备一座S9G型压水堆,水下最高航速为34kn。“弗
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上装备了4具533mm鱼雷发射管。利用艇上的鱼雷发射管不仅
可以发射Mk-48型反潜鱼雷、“捕鲸叉”反舰导弹以及布放水雷,还可发射/回收水下
无人驾驶遥控装置,大幅度提高“弗吉尼亚”核潜艇在危险海域的水下探测和侦察能
力。此外,“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装备了12个“战斧”巡航导弹的垂直发射筒,
可发射射程为2500km的攻击陆地目标的“战斧”巡航导弹,能够对陆地纵深目标实施打
击。

图2-65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内装有光缆数据总线,艇内的各计算机系统构成网络。艇上
配备的计算机系统不再是以往那些专用的军用计算机,而是以成熟商业技术为基础的民
用计算机系统。民用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的进步和更新换代非常迅速,从而保证了“弗
吉尼亚”级核潜艇上装备的计算机技术获得与时代同步的发展,大幅度地加强了“弗吉
尼亚”级核潜艇的作战指挥系统的情报处理能力。
为了支持特种作战任务,“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上专门装设了一个可以放出和回收
的特种人员运载器以及与其对接的艇上接口。“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把可容纳9名特种
作战人员及其装备特种人员的运载器在水下秘密遣送出去之后,特种作战人员可执行救
援、搜索、破袭、情报收集以及引导空中打击等任务,在完成上述任务之后,特种作战
人员可以利用运载器隐蔽地返回“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上。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主机舱采用浮筏式减震的整体模块设计,大幅度降低了艇
上的噪声。另外,“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上推进设备使用的动力电缆和阀门、断路器、
泵等,其数量分别仅为“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的50%、40%和30%左右。“弗吉尼
亚”级核潜艇至少可以保持或者甚至优于“海狼”级核潜艇的安静性,它将成为世界上
最安静的核潜艇之一。
由于采用了由计算机技术支持的模块化设计技术,因此在21世纪中,美国海军将根
据环境的需要和未来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在“弗吉尼亚”级新艇建造的过程中或者利用
“弗吉尼亚”级在役艇大修的机会可以迅速、便捷地更换具有不同功能的舱段模块,使
“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在标准型的基础上衍生出不同种类的或者具有不同专项用
途的核潜艇。
除了“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艇体结构之外,该级核潜艇首端的声呐系统、
指挥控制舱中的作战指挥系统以及武器装备等艇上的重要装置和设备也都采用了功能模
130
第2章 美国潜艇

块的设计原理。艇上的重要设备全部可以利用换装模块的方式及时地装设最新的功能模
块,使该级核潜艇可以永远保持与时代高新技术处于同步状态的先进性能。
目前,“弗吉尼亚”级之中的首制艇SSN-774“弗吉尼亚”号和第二艘核潜艇SSN-
775“得克萨斯”号正处于建造阶段,其中SSN-774“弗吉尼亚”号核潜艇已于1998年9月
30日在电船分公司开工,2003年8月16日下水,2004年10月13日正式服役。SSN-775“得
克萨斯”号于2000年开工,预计2005年下水,2006年完工。
3)建造情况
表2-25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1998年 SSN-774 弗吉尼亚 电船分公司 1998.9.30 2003.8.16 2004.10.13

纽波特纽斯 目前正处于建
1999年 SSN-775 得克萨斯 1998.12.7 2004.7.31 2006
造船公司 造之中

目前正处于建
2000年 SSN-776 夏威夷 电船分公司 2000.11.13 2006 2007
造之中

纽波特纽斯 目前正处于建
2001年 SSN-777 北卡罗来纳 2002.1.29 2007 2008
造船公司 造之中

2.2.4 美国海军战略潜艇

2.2.4.1 “灰鲸”级(Grayback)巡航导弹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671t/3652t;主尺度:98m×8.2m×5.2m;主机:费尔班克斯·莫
尔斯型柴油机3台+埃利奥特型电机2台,双轴双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4500马
力/40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5kn/12kn;续航力:水面以10kn速度航行时,续航
距离为13000n mile;水下以3kn速度航行时,续航时间为44个小时;武备:533mm鱼雷发
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天狮星”-Ⅱ型巡航导弹2枚;安全潜航深度:213m;艇
员人数:8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海军便于1945年开始在潜艇与导弹之间的有机结合
方面开展了相应的研制活动。其实,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陆军最先注意到利用
潜艇发射导弹所具有的巨大潜在威力。1943年,德国火箭研制中心的一些工程师利用德
国海军的U-511号潜艇,在水下7.6m深度上成功地发射了12枚小型火箭。这一次利用潜
艇在水下的火箭发射试验,开创了世界上潜艇水下发射导弹的先例。在此之后,德国进
一步对海上发射大型V-2型弹道导弹的技术进行研制和试验。海基发射V-2型弹道导弹的
基本方式是,V-2型导弹被置在一个密封的容器中,利用潜艇把装载V-2型导弹的容器隐

131
世界海军潜艇

蔽地拖曳到指定位置后,V-2型导弹便从容器中被发射出来。但是,当时由于德国在盟
军的打击之下政局风雨飘摇,这项研制工作因此受阻而无法继续下去。
1945年初,美军缴获了一批德国制造的V型导弹。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开始了战后
大规模的导弹研制活动。并且以二战期间德国的V型导弹为基础制造了第一批“懒汉”
型导弹。与此同时,美国海军将“鳕鱼”号潜艇改装成可以发射“懒汉”型导弹的潜
艇。1947年2月12日,美国海军第一次在“鳕鱼”号潜艇上成功地进行了“懒汉”型导
弹的发射试验。其后,美国海军又进行了多次“懒汉”型导弹的发射试验。
在此基础上,美国海军成功研制了“天狮星”型巡航导弹,并且决定把“天狮星”
型巡航导弹装备在潜艇上。但是,经过改装之后装备导弹的潜艇无法满足要求,在这种
情况下,美国海军决定建造2艘专用的“天狮星”型巡航导弹潜艇。这2艘潜艇被美国海
军命名为“灰鲸”级潜艇(图2-66)。它们是美国海军战后建造的第一批巡航导弹潜艇。

图2-66 “灰鲸”级巡航导弹潜艇
“灰鲸”级的2艘潜艇,其排水量和主尺度彼此稍有不同。SS-574“灰鲸”号潜艇的
水面排水量为2671t,水下排水量为3652t,主尺度为98m×8.2m×5.2m。而SS-577“黑鲈”
号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2543t,水下排水量为3515t,主尺度为97m×8.3m×5.1m,从主尺
度和排水量等指标来看,严格地说这2艘潜艇只是准同级潜艇。
“灰鲸”级巡航导弹潜艇的导弹库布置在潜艇的艏部,因此该级潜艇的艏部呈隆起
形状,外形显得十分奇特。在“灰鲸”级潜艇艏部布置了艏浮力舱,艏浮力舱可以保证
潜艇在发射“天狮星”型巡航导弹时,能够处于比较稳定的水面状态。另外,该级潜艇
艏部上甲板布置了主动声呐导流罩,艏水平舵采用可折叠式结构。“灰鲸”级导弹潜艇
的指挥台围壳相对比较小。指挥台围壳后部的上端,是该级潜艇的通气管装置的进气
管。
“灰鲸”级巡航导弹潜艇的耐压艇体由主耐压艇体和艏部耐压舱段组成。位于该级
潜艇最前端的是艏鱼雷舱,该舱布置着4具533mm鱼雷发射管。艏鱼雷舱与主耐压艇体
之间是一段过渡性的耐压连接舱段结构。在这个连接舱段里,其上层是艇员士兵居住
舱。在过渡连接结构的上方,位于上层建筑内的是呈倾斜状态的导弹库。导弹库的长度
为21.3m,内径为3.35m,“天狮星”型巡航导弹便放在这个导弹库中。
“灰鲸”级巡航导弹潜艇主耐压艇体内的舱室布置从艏至艉的顺序是前蓄电池舱、
作战指挥舱、导弹制导室、后蓄电池舱、主机舱、控制室和艉鱼雷舱。前蓄电池舱的上
层是军官居住区,主要布置着军官会议室和军官寝室等。作战指挥舱内除了布置潜艇作
战指挥需要的各种设备之外,在该舱的后部设有一个专用的导弹制导室。后蓄电池舱的
上层是厨房、艇员士兵的餐室以及艇员士兵居住舱室等。控制室的下层是主电机舱,艉
鱼雷舱里布置有2具483mm鱼雷发射管。
“灰鲸”级潜艇上的武备是2枚“天狮星”型巡航导弹,艏鱼雷舱则装备4具Mk-54
型533mm鱼雷发射管,艉鱼雷舱装备,2具Mk-55型483mm自航式鱼雷发射管。“灰
鲸”级潜艇上的声呐设备与“刺尾鱼”级潜艇相同,没有经过特别的加强。
132
第2章 美国潜艇

“灰鲸”级潜艇上的主机是3台费尔班克斯·莫尔斯型柴油机,总功率为4500马
力,主电机为2台埃利奥特型电机,总功率为4000马力。“灰鲸”级潜艇上的主蓄电池
是2组大容量蓄电池,每组有252个电池。该级潜艇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推进,其水
面最高航速为15kn,水下最高航速为12kn。当该级潜艇水面以10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
力为13000n mile;水下以3kn速度航行时,续航时间为44个小时。
SS-574“灰鲸”号于1957年7月2日下水,1958年7月31日服役。SS-577“黑鲈”号于
1958年4月5日下水,1958年12月15日服役。1958年9月16日,美国海军曾经利用“灰
鲸”号潜艇在加利福尼亚海域成功地进行了“天狮星”型巡航导弹的发射试验。然而,
仅仅经过了3个月之后,美国海军的研制重点转向了“北极星”弹道导弹系统,“天狮
星”型巡航导弹的生产计划中止下马。由于在新的形势下巡航导弹潜艇逐渐失掉其战略
作用,因此美国海军于1964年5月把SS-577“黑鲈”号潜艇划入预备役潜艇序列,紧接着
又于1964年6月把SS-574“灰鲸”号潜艇划入预备役潜艇序列。
1964年12月,美国海军决定把SS-574“灰鲸”号潜艇改装成登陆运输潜艇。1969年5
月,“灰鲸”号潜艇的改装工作在玛尔岛海军造船厂完成。改装之后的“灰鲸”号潜
艇,增加了新式声呐设备,可以运送由7名军官和60名士兵组成的登陆作战队伍。此
外,“灰鲸”号潜艇还可以运送水下突击队员、登陆艇以及袖珍潜艇等。“灰鲸”号潜
艇于1984年1月16日退役,“黑鲈”号潜艇则于1980年8月1日退役,然后被移送到纽约
舰船博物馆里作为展品陈列起来。
3)建造情况
表2-26 “灰鲸”级潜艇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1967.11.7被改装
玛尔岛海军
1952年 SSG-574 灰鲸 1954.7.1 1957.7.2 1958.7.31 1964.5.25 成运输潜艇,
造船厂
1984.1.18拆除
1980.8.1存放在
朴茨茅斯海
1954年 SSG-577 黑鲈 1955.2.16 1957.5.16 1958.8.30 1964.5.25 纽约舰船博物馆
军造船厂
作为纪念品展示

2.2.4.2 “大比目鱼”号(Hahbut)巡航导弹核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854t/4895t;主尺度:106.7m×8.8m×6.1m;主机:S3W型压水反应
堆1座,齿轮传动汽轮机2台,单轴单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6600马力;航速(水
面/水下):18kn/16kn;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4具(艏部2具,艉部2具),“天狮星”-Ⅰ
型巡航导弹5枚或者“天狮星”-Ⅱ型巡航导弹2枚;安全潜航深度:213m;艇员人数:119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美国海军把数艘舰队型潜艇改装成巡航导弹潜艇之后,又建造了装备“天狮星”-
Ⅱ型巡航导弹的“灰鲸”级专用导弹潜艇。其后,美国海军计划在1956财政年度再建造
一艘装备“天狮星”-Ⅱ型巡航导弹的常规动力潜艇。这时,“鹦鹉螺”号和“海狼”
号等核潜艇的实际运行结果证明了核动力推进技术的可靠性和突出优点,美国海军决定
再建造一艘核动力的巡航导弹潜艇,这就是“大比目鱼”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图2-67)。
133
世界海军潜艇

“大比目鱼”号巡航导弹核潜艇于1957年4月11日在玛尔岛海军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
1959年1月9日下水,1960年1月4日服役,该艇的艇号为SSGN-587。

图2-67 “大比目鱼”号巡航导弹核潜艇
1—艉舱;2—主机舱;3—导弹库;4—指挥舱;5—反应堆舱。
“大比目鱼”号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3845t,水下排水量为4895t,其主
尺度为106.7m×8.8m×6.1m。从总体外形来看,“大比目鱼”号巡航导弹核潜艇采用的是
常规动力潜艇的艇型,其艏柱为垂直形状,上甲板与吃水线平行。“大比目鱼”号巡航
导弹核潜艇的艏水平舵采用折叠式结构,不使用时向上折起。另外,该艇的“天狮星”
型导弹库的后盖导流罩不像“灰鲸”级巡航导弹潜艇上那样醒目,仅仅是稍微突出于上
甲板之上。“大比目鱼”号核潜艇的艉垂直舵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与艉水平舵呈十字形
状态。
“大比目鱼”号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划分为7个舱室,它们依次是一舱——导弹
库兼艏鱼雷舱,二舱——军官舱,三舱——导弹控制舱,四舱——指挥舱,五舱——反
应堆舱,六舱——主机/辅机舱,七舱——艉鱼雷舱。导弹库兼艏鱼雷舱位于该艇的最
前部,具有很大的容积,在这个舱内放置着2枚“天狮星”-Ⅱ型巡航导弹。在该舱的前
部布置有2具533mm鱼雷发射管。导弹舱的后部上方是“天狮星”-Ⅱ型巡航导弹的出入
口,下方则开有一个与后部其他舱室连通的普通舱口。军官舱是艇上军官的居住生活
区,军官舱是导弹舱与其后面主耐压艇体之间的一个过渡型连接结构。导弹控制舱里布
置着“天狮星”-Ⅱ型巡航导弹的制导设备和导弹检修设备。艉舱布置着2具533mm鱼雷
发射管。
“大比目鱼”号巡航导弹核潜艇装备的武器是2枚”天狮星”-Ⅱ型巡航导弹和4具
533mm鱼雷发射管。其中,鱼雷发射管艏艉各自布置2具。之所以艏艉各布置2具鱼雷发
射管,主要是为了在执行海上任务期间进行必要的自卫。“大比目鱼”号巡航导弹核潜
艇的声呐设备主要是AN/BQR-2型和BQS-4型声呐。
“大比目鱼”号核潜艇上装备的是一座S3W型压水堆,主机是2台威斯汀豪斯公司
制造的齿轮传动汽轮机,功率为6600轴马力,采用双轴、双螺旋桨推进,水面最高航速
为18kn,水下最高航速为16kn。
“大比目鱼”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在发射“天狮星”型巡航导弹之前,必须要浮到水
面上来。当该艇上浮到水面之后,打开导弹库的后盖,把导弹从导弹库中拉出,置于上
甲板的发射装置上,再把发射装置调到适当的仰角进行发射。“大比目鱼”号巡航导弹
核潜艇每次只能发射一枚“天狮星”型巡航导弹。“大比目鱼”号巡航导弹核潜艇本来
是按照装备“天狮星”-Ⅱ型巡航导弹来设计和建造的,但是,当它于1960年1月4日服
役时,由于“天狮星”-Ⅱ型巡航导弹的生产计划被美国海军取消,其导弹库只好装载
“天狮星”-Ⅰ型巡航导弹。“天狮星”-Ⅱ型巡航导弹的长度是“天狮星”-Ⅰ型巡航导
弹的2倍以上,因此,原定装载2枚“天狮星”-Ⅱ型巡航导弹的弹库可以同时容纳5枚

134
第2章 美国潜艇

“天狮星”-Ⅰ型巡航导弹。
在这一时期,美国海军对“北极星”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获得成功,美国海军认
为巡航导弹潜艇的作用将由弹道导弹核潜艇取代。于是,美国海军于1965年7月决定把
“大比目鱼”号巡航导弹核潜艇改装成攻击型核潜艇。改装之后的“大比目鱼”号核潜
艇,其艏部的鱼雷发射管由原来的2具增加到4具,推进装置也进行了较大的改进。但
是,“大比目鱼”号核潜艇的巨大导弹库却仍然保留了下来,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美国海
军打算把“大比目鱼”号和“海狼”号这2艘核潜艇作为深海研究潜艇的母艇来使用。
美国海军最初计划建造4艘“大比目鱼”级巡航导弹核潜艇,SSN-587“大比目鱼”
号核潜艇是该级的首制艇。由于美国海军决定中止“天狮星”-Ⅱ型巡航导弹的计划,
所以“大比目鱼”号核潜艇之后的3艘后续艇在建造阶段便被改为“长尾鲨”级攻击型
核潜艇。
1964年,美国海军把装备“北极星”弹道导弹的核潜艇派往太平洋海区执行作战巡
逻任务,装备“天狮星”巡航导弹潜艇的使命由此便宣告终结。于是,装备“天狮星”
巡航导弹潜艇被美国海军改做其他用途。SSN-587“大比目鱼”号核潜艇则被改成供研究
用的辅助性潜艇,并于1986年4月30日退役。
3)建造情况
表2-27 “大比目鱼”号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役时间

1965.8.15改为攻击
玛尔岛海军 型核潜艇,用作深潜
1956年 SSGN-587 大比目鱼 1957.4.11 1959.1.9 1960.1.4 1976.6.30
造船厂 救生器的试验艇,
1986.4.30拆除

2.2.4.3 “乔治·华盛顿”级(George Washington)弹道导弹核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900t/6880t;主尺度:116.3m×10.1m×8.8m;主机:S5W型压水
反应堆1座,齿轮传动汽轮机2台,单轴单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15000马力;航速
(水面/水下):16kn/22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鱼雷12枚,“北极星”A1型
弹道导弹16枚;安全潜航深度:396m;艇员人数:13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57年10月4日,苏联从它的里海北岸的火箭发射台上向太空成功地发射了质量为
84kg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苏联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向全世界表明了这样一
个事实——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西方国家,都已被笼罩在苏联带有核弹头的弹道导弹的
攻击范围之内,这使美国军政各方感到十分震惊。美国的军事领导人由此意识到,苏联
从此已经拥有功率足够大的火箭发动机以及相当精确的导弹飞行制导系统,美国的所有
城市和军事设施都将有可能遭到苏联核武器的打击。面对这种紧急局势的巨大压力,美
国海军特种计划局重新审查了当时正在执行研究过程中的“北极星”计划,建议把第一
艘携带“北极星”弹道导弹的核潜艇的建成日期提前到1960年11月底。
美国海军期望着尽快拥有弹道导弹核潜艇,但是,美国海军内外的许多专家都感到

135
世界海军潜艇

没有一定的把握。在经过了各方面的论证之后,电船分公司提出了一个应急解决办法—
—全面利用“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详细设计和该级核潜艇的艇体和设备,把当时正
在船台上处于建造状态的“鲣鱼”级的第二艘攻击型核潜艇“在鱼”号的艇体在部,在
在指挥舱与反应堆舱之间切开,嵌加上一段长度约为40m的弹道导弹舱。于是,一艘新
型的核潜艇终于诞生了,这艘核潜艇就是美国海军的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乔治
·华盛顿”号,它是“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首制艇,美国海军后来又相
继建造了4艘。
“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图2-68)的水面排水量为5900t,水下排水量为
6880t,其主尺度为116.3m×10.1m×8.8m,水下航速为24kn,水下自持力为60昼夜,下潜
深度为213m。“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艏部和艉部形状与“鲣鱼”级攻击
型核潜艇完全相同。但是,该级核潜艇的中部有一个庞大的上层建筑,该上层建筑实际
上是一个导流罩,它从指挥台围壳的前面一直向艇艉方向延伸,覆盖着导弹舱的16个弹
道导弹发射筒,构成发射筒外盖的一部分。“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指挥
台围壳相对较大,指挥台围壳后部内装有3根潜望镜、雷达升降装置、电子对抗设备的
升降装置、鞭状天线、无线电六分仪升降装置以及通气管升降装置的进气管等。指挥台
围壳上装有围壳舵。

图2-68 “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艏部呈半球形,其上部布置着AN/BQS-4型
主动声呐基阵,半球形的下部布置着AN/BQR-2B型被动声呐基阵。“乔治·华盛顿”
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分为7个舱室,在一舱——艏鱼雷舱,二舱——指挥
舱,三舱——导弹舱,四舱——第一辅机舱,五舱——反应堆舱,六舱——第二辅机
舱,七舱——主机舱。
艏鱼雷舱布置有6具533mm水压式鱼雷发射管和备用鱼雷架,可以存放艇上的备用
鱼雷。艏鱼雷舱的上层是艇员的居住区。该舱的上部耐压艇体上开有鱼雷装载口,该装
载口兼作艇上的逃生舱口。指挥舱被三层水平甲板分为4层。上层为指挥和操纵中心,
操纵部位、航海部门、水下攻击指挥部位、通信部位等均设置在这一层。第二层主要布
置有军官寝室、军官会议室、厨房和士兵餐室等。第三层布置的是艇员士兵居住区以及
通风机室等。底层是各种液舱和蓄电池室等。
“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导弹舱内,布置着16个“北极星”弹道导弹
的发射筒,它们沿着艇体的纵向分为两排,每排8个。“乔治·华盛顿”级核潜艇的导
弹舱的上层布置了一部分艇员居住区。导弹舱的中层两舷位置上布置着导弹射击指挥
仪。第一辅机舱里主要布置着一个质量为50t的陀螺消摆稳定器,它的作用是为“乔治·
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在水面和水下航行时消除艇的摇摆,使该级潜艇能够在水下
形成一个十分稳定的弹道导弹发射平台。此外,第一辅机舱里还设置了水泵室等。
反应堆舱里布置有一座由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制造的S5W型压水反应堆。与S5W型
压水堆配套的主机是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齿轮减速汽轮机,其功率为15000马力。“乔
136
第2章 美国潜艇

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采用单推进轴、单螺旋桨,水面最高航速为15kn,水下
最高航速为24kn。
“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16枚“北极星”A1潜射弹道导弹。导弹发
射使用的指挥系统是Mk-80型导弹射击指挥仪。“北极星”A1导弹的射程为2200km,可
以携带一枚6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此外,该级核潜艇艏部装有6具533mm鱼雷发射管,
连同艇上的12枚备用鱼雷总共可装载18枚鱼雷。艇上的鱼雷射击指挥控制系统是Mk-112
型鱼雷射击指挥仪。
“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总共建造了5艘,该级的首制艇“乔治·华盛
顿”号弹道导弹核潜艇于1959年12月30日服役,至今已经具有40余年的时间了。在这40
余年的漫长时间里,苏联、英国和法国紧随其后,已经相继建成了数量众多的弹道导弹
核潜艇,并且,包括美国在内的上述几个国家还研制和发展了几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如
今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与40年前的“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相比,在战术技术
性能、核打击力度、隐身性以及其他许多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乔治·华盛
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无论对于美国海军核潜艇技术还是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核潜艇技术
的发展,都曾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推进作用。
第一,“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成服役,标志着潜艇在世界军事斗
争舞台上的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潜射弹道导弹与核潜艇技术的有机结合,改变了潜艇
的传统作用与角色,使其从过去的战术作战平台一跃而成为现代化的战略武器平台,成
为举世关注的重要战略军事威慑系统。
第二,“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总体布置模式,成为后来世界各国研
制的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总体布置模式的先驱。自从“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
艇建成服役之后,美国、苏联、英国以及法国相继建成了12种型号总计162艘弹道导弹
核潜艇,除了苏联“台风”级的6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之外,其余的156艘弹道导弹核潜艇
全部采用了与“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基本相同的总体布置模式,在艇上的
弹道导弹舱布置在指挥台围壳的后面。这种总体布置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海军弹道导
弹核潜艇的主流布置模式。
第三,“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方式,为数十年之后世界各国设
计和建造潜艇的模块化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当年为了尽快弥补与苏联在战略
导弹技术方面的差距,美国海军采取了应急的做法,把正处于建造状态中的一艘攻击型
核潜艇从其在部切开,嵌加了一段整体导弹舱。这种建造方式,虽然从今天高度发达的
技术角度上来说尚属十分粗糙和幼稚,但是这种思维的基本原则可以说是在世界范围内
开创了整体舱段模块化设计与建造的先河,预示了数十年之后潜艇设计与建造模块化技
术的基本发展方向。另外,“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这种建造方式,还为
当前世界各国海军普遍重视的常规动力潜艇AIP技术的发展指明了途径。目前较为成熟
的常规动力潜艇的AIP系统,除了斯特林发动机系统和燃料电池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于
军用潜艇之外,还有闭式循环柴油机系统、小型核动力系统以及法国的MESMA(水下能
源系统)等。这些AIP系统被加装在已经建成服役的常规动力潜艇时,全部都是采用在原
来潜艇的在部切开,嵌加整体AIP舱段的做法。这种建造方式,可以说与40余年之前的
“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方式如出一辙。
“乔治·华盛顿”级的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目前已经全部退役。“乔治·华盛顿”
137
世界海军潜艇

号弹道导弹核潜艇曾经于1981年11月被改装成攻击型核潜艇,1985年1月24日退出现
役。SSBN-601“罗伯特·李”号弹道导弹核潜艇是“乔治·华盛顿”级5艘核潜艇中最迟
退役的。该艇于1982年10月也被改装成攻击型核潜艇,1986年4月30日,SSBN-601“罗伯
特·李”号弹道导弹核潜艇退役。SSBN-601“罗伯特·李”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退役,
标志着“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在将近30年的期间里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
命。
3)建造情况
表2-28 “乔治·华盛顿”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1981.11.20改为
SSBN-598 乔治·华盛顿 电船分公司 1957.11.1 1959.6.9 1959.12.30 1985.1.24 攻击型核潜艇,
1985.4.30拆除

1981.10.24改为
1958年 帕特里克·亨
SSBN-599 电船分公司 1958.5.27 1959.9.22 1969.4.9 1984.5.25 攻击型核潜艇,

1985.5.25拆除

西奥多·罗斯 玛尔岛海军
SSBN-600 1958.5.30 1959.10.3 1961.2.13 1981.2.28 1981.2.28拆除
福 造船厂

1982.10改为攻
纽波特纽斯
SSBN-601 罗伯特·李 1958.8.25 1959.12.18 1960.9.16 1986.4.30 击型核潜艇,
造船公司
1986.4.30拆除
1959年

亚伯拉罕·林 朴茨茅斯海
SSBN-602 1958.11.1 1960.5.14 1961.3.11 1981.2.28 1981.2.28拆除
肯 军造船厂

2.2.4.4 “伊桑·艾伦”级(Ethan Allen)弹道导弹核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900t/7900t;主尺度:125m×10.1m×9.8m;主机:S5W型压水反
应堆1座,齿轮传动汽轮机2台,单轴单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15000马力;航速(水
面/水下):16kn/21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4具,鱼雷12枚,“北极星”A2型弹道
导弹16枚;安全潜航深度:396m;艇员人数:11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是为了在弹道导弹技术方面赶超苏联,在“鲣鱼”级
攻击型核潜艇的设计基础上加以修改之后建造的。因此,它存在着一些无法克服的缺
点,例如,导弹舱的外部整流罩和上层建筑十分庞大,对该级核潜艇的水下性能带来许
多不良的影响;艇内的居住性较差,不利于执行长期水下作战巡逻任务等。
另外,“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建造阶段时,美国海军正在开展“北极星”A2
弹道导弹的研制。“北极星”A2弹道导弹比“北极星”A1导弹的射程增加了600km,具
有更大的爆炸威力。美国海军计划把“北极星”A2弹道导弹装备在专门为它设计和建造

138
第2章 美国潜艇

的核潜艇上。于是美国海军第二代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伊桑·艾伦”级核潜艇便应
运而生(图2-69)。“伊桑·艾伦”级共有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它们从1959年至1962年之
间相继被投入建造。
“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主尺度为125m×10.1m×9.8m,水面轻载排水量
为6300t,水面正常排水量为6900t,水下排水量为7900t。“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
潜艇的排水量比第一代的“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增加了约1000t。“伊桑·艾伦”
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水下速度为21kn,下潜深度为396m,海上自持力为60天。

图2-69 “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伊桑·艾伦”级核潜艇的外形与“华盛顿”级核潜艇十分相似,但是它的上层建
筑却与“华盛顿”级核潜艇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伊桑·艾伦”级核潜艇的上层建筑从
艇的前部开始,包着指挥台围壳的周围,经过导弹舱上部一直延伸到艇的尾部才结束,
整个上层建筑结构虽然尺寸较大,但是却十分光顺。因此,其水下航行阻力比“华盛
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降低了很多,水下航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美国海军计划把
“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部署在具有常年冰冠的北冰洋。在北冰洋的浮冰之下
从事战略巡逻活动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必须要具有破冰上浮的能力。因此,“伊桑·艾
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的顶部装设了特制的钢罩,这样可以更为方便地撞
破浮冰而上浮。
“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分为7个舱室,它们是一舱——艏鱼雷舱,二
舱——指挥舱,三舱——导弹舱,四舱——第一辅机舱,五舱——反应堆舱,六舱——
第二辅机舱,七舱——主机舱。“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各个舱室的布置情况
基本上与“华盛顿”级核潜艇相同。
“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的声呐设备是AN/BQR-2B被动声呐和
AN/BQS-4主动声呐。“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的反应堆是一座由威斯汀
豪斯公司研制的S5W型压水堆。该级核潜艇的主机功率为17000马力,水面最高航速为
15kn,水下最高航速为25kn。另外,“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也装备了辅助
推进装置和应急推进装置。
“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导弹舱内装有16枚“北极星”A2弹道导弹,其
射程为2800km,可以携带一枚8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另外,“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
核潜艇的艏部设有4具533mm鱼雷发射管。
“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在美国海军潜艇建造的发展历史中占有一席之
地,其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伊桑·艾伦”级5艘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全部都采用了HY-80高强度钢,因
此,该级核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可以达到396m。396m的下潜深度成为其后美国海军各
种型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标准下潜深度。自此之后,美国海军的所有弹道导弹核潜艇的
139
世界海军潜艇

最大下潜深度均定为396m。
第二,“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虽然是美国海军第二代的弹道导弹核潜
艇,但是,从实质上来说,该级核潜艇是从初始设计阶段在作为标准型的弹道导弹核潜
艇加以设计的,因此,该级核潜艇为美国海军其后的各种型号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设计
提供了许多借鉴和参考的依据,对美国海军其后数十年期间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基本设
计模式起到了定型和固化作用。
第三,“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在美国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发展中,起
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于该级核潜艇的设计和建造,使得美国海军的弹道导
弹核潜艇技术从“华盛顿”级平稳地过渡到“拉菲特”级,为完成美国海军“北极星”
计划的全部过程发挥了关键的衔接作用。
“伊桑·艾伦”级共有5艘核潜艇,其首制艇“伊桑·艾伦”号弹道导弹核潜艇于
1961年8月8日服役,1980年9月1日被改装成攻击型核潜艇,1983年5月31日退役。该级
中的SSBN-609“萨姆·豪斯顿”号和SSBN-611“约翰·马歇尔”号弹道导弹核潜艇于
1981年被改装成可以输送“海豹”突击队员的运输核潜艇。该级中的另外2艘弹道导弹
核潜艇也曾被改装成攻击型核潜艇。至1991年时,“伊桑·艾伦”级中的5艘弹道导弹
核潜艇全部退役。
3)建造情况
表2-29 “伊桑·艾伦”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 退役时间 备注

1980.9.1改为攻击
伊桑·艾
SSBN-608 电船分公司 1959.9.14 1960.11.22 1961.8.8 1983.5.31 型核潜艇,

1986.4.30拆除

1981.11.10改为攻
萨姆·豪 纽约造船公
SSBN-609 1959.12.28 1961.2.2 1962.3.6 1991.8.12 击型核潜艇,用于
斯顿 司
输送特种部队,
1959年
托马
1980.10.6改为攻
SSBN-610 斯.A.爱 电船分公司 1960.3.15 1961.6.15 1962.3.10 1983.12.1
击型核潜艇,
迪生

1981.2改为攻击型
约翰·马 纽波特纽斯
SSBN-611 1960.4.4 1961.7.15 1962.5.21 1991.11.22 核潜艇,用于输送
歇尔 造船公司
特种部队,

1981.4改为攻击型
托马斯· 纽波特纽斯
1961年 SSBN-618 1961.2.3 1962.2.24 1963.1.4 1985.1.24 核潜艇,
杰弗逊 造船公司
1986.4.30拆除

2.2.4.5 “拉菲特”级(Lafayette)弹道导弹核潜艇 3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350t/8250t;主尺度:129.5m×10.1m×9.6m;主机:S5W-Ⅱ型压
水堆1座,齿轮传动汽轮机2台,单轴单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20000马力;航速(水
面/水下):16kn/25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4具,鱼雷18枚,“北极星”A3型弹

140
第2章 美国潜艇

道导弹16枚;安全潜航深度:396m;艇员人数:14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美国海军在建造“乔治·华盛顿”级和“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同时,
为了有效地推行全球战略,决定进一步充实和装备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潜艇群。在此期
间,美国国内富有核潜艇建造经验的一些造船厂与海军有关部门密切合作,曾经提出过
有关新型舰队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许多设计方案,经过海军的审查之后,最后决定采用
电船分公司的设计方案,在“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设计方案,并且从1961年度计
划开始实施建造。“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是美国海军的第三代弹道导弹核潜艇,
该级核潜艇是“北极星”武器系统中性能最为优秀的潜射弹道导弹发射平台(图2-70)。
美国海军在1961年—1967年期间总共建造了31艘“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其
中首制艇“拉菲特”号于1961年1月17日开工建造,1962年5月8日下水,1963年4月23日
服役。该级中的最后一艘核潜艇“威尔·罗杰斯”号于1967年4月1日建成服役。
“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7350t,水下排水量为8250t,其主尺
度为129.5m×10.1m×9.6m,水下最高航速25kn,下潜深度396m,自持力为90天。艇员人
数编制为140人,其中军官14名,艇员士兵126名。

图2-70 “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1—辅机舱;2—反应堆舱;3—指挥舱;4—艏部声呐;5—艏鱼雷舱;6—导弹舱;7—主机舱。
从外形上来看,“拉斐特”级核潜艇比“伊桑·艾伦”级核潜艇更为光顺,全艇呈
现十分光顺的流线形。该级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的两侧装有围壳舵,指挥台围壳内部布
置了潜望镜、雷达、无线电天线以及通气管装置等。为了降低该级潜艇的水下航行阻
力,各种升降装置在指挥台围壳顶部的开孔均装设了可关闭式挡板。“拉斐特”级弹道
导弹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也划分为7个舱室,它们依次是一舱——艏鱼雷舱,二舱—
—指挥舱,三舱——导弹舱,四舱——第一辅机舱,五舱——反应堆舱,六舱——第二
辅机舱,七舱——主机舱。
在艏鱼雷舱里,布置有4具533mm鱼雷发射管,利用这些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48型
鱼雷和线导鱼雷。该舱中的备用鱼雷架上可以存放18枚备用鱼雷。艏鱼雷舱的后部上层
为艇员居住舱室区,该舱还兼做艏部应急逃生舱,因此在该舱的上部开有一个供逃生用
的舱口。在艏鱼雷舱里,鱼雷装载甲板具有比较大的面积,因此,在增加了一定的保护
设施之后,该舱还用做艇员从事运动和健身的场所。鱼雷装载甲板的下面是各种液舱。
指挥舱内由3层甲板将该舱内的空间分隔成4层。上层布置着该级核潜艇的导航中心、全
艇操纵中心以及作战指挥中心等。第二层布置着艇员餐室、军官会议室和导弹控制中心
等。第三层布置着艇员士兵舱室、储藏室和艇员盥洗室等。最下层则是蓄电池组。
导弹舱内布置着16枚垂直状态的弹道导弹发射筒。该舱内也由3层甲板将其空间分
隔为4层。在每层甲板相应高度上的导弹发射筒侧壁处均开有检查孔,以便艇员对装载
在发射筒内的潜射弹道导弹进行定期的检查,或者随时更换出现故障的零部件。
在第一辅机舱内,主要布置了用于全艇范围的空调装置和用于保持该级核潜艇水下

141
世界海军潜艇

稳定状态的陀螺稳定仪等。反应堆舱内布置一座S5W-Ⅱ型压水堆。反应堆舱的下部为
包覆有屏蔽的反应堆压力容器,上部是屏蔽走廊。第二辅机舱和主机舱内分别布置着该
级核潜艇上的各种辅机和汽轮机。
在对“拉斐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进行设计时,该级核潜艇的居住性受到了美国海
军的高度重视。美国海军认为,居住性问题是保证“拉斐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作战能
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级核潜艇内的空气调节系统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由电船分公司
承担设计的,充分保证了艇内的居住性要求。在该级核潜艇的第一辅机舱内,装备有一
台采用溴化锂的主空调装置和一台采用氟里昂的辅助空调装置。利用这两台空调装置,
可以使得“拉斐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指挥舱内的最高环境温度被控制在29℃左右,
相对湿度50%左右。第二辅机舱以及主机舱内的最高环境温度被控制在37℃左右。
“拉斐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装有一台S5W-Ⅱ型压水堆,功率为20000马力。反应
堆一次装料可以航行40万海里,能够连续使用6年。S5W-Ⅱ型压水堆一回路压力为
155MPa,进出载热剂分别为250℃和280℃,一回路流量为2090t/h,该级核潜艇的水下
最高速度为25kn左右。
“拉斐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采用二级减速齿轮汽轮机组,在高速运行时,主机的
噪声较高,甚至对在机舱内的值班人员的听力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美国海军从该
级的第20艘核潜艇,在从SSBN-640“富兰克林”号开始,对其后建造的所有该级核潜艇
的减速装置和机座进行了改进,降低了主机的噪声。
“拉斐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采用了三种推进装置。主推进装置是通过减速齿轮
带动直径约为4.27m的7叶螺旋桨。该级核潜艇利用这种方式虽然可作高速航行,但是齿
轮减速装置和螺旋桨的空泡噪声都比较大。该级核潜艇上的辅助推进装置是由一台电机
驱动的可以旋转360°的小螺旋桨。这个小螺旋桨在不使用时可以收放到艇内。辅助推进
装置的作用是,当“拉斐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发生了主机故障或者该级核潜艇在进
出港口、停靠码头以及低速航行时使用,低速航行时的最高速度为4kn。“拉斐特”级
核潜艇上的第三种推进装置是应急推进装置,该应急推进装置是一台舷侧电机,带动主
轴并驱动螺旋桨。
“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了对水中目标进行定位并为鱼雷发射指挥提供
水中目标坐标数据的AN/BQS-4B主动声呐和对水中目标进行探测警戒的AN/BQR-2被
动声呐。此外,该级潜艇上还装备了用于警戒和搜索跟踪的AN/BQR-7被动声呐、采
用数字式多波束操纵技术并能够同时跟踪5个目标的BQR-21被动探测声呐、用于警戒和
探测水面舰艇的BQR-19声呐、BQR-15拖曳线列阵声呐以及可为水声对抗提供参数的
WLR-8声呐。
“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的导航系统主要的是2套MK-2型惯性导航系统,一
台包括接收天线、无线电接收机和数字式数据处理机的AN/BRN3B型卫星导航接收装
置,一套包括“奥米伽”远程导航装置以及“雷迪斯特”高精度近程导航装置的无线电
导航系统,此外还有WSC-3型卫星通信系统等。
“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之中早期的前8艘潜艇装备的是16枚“北极星”A2型
导弹,从第9艘至第31艘潜艇,装备的则是“北极星”A3型导弹。从1970年至1977年,
该级的3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全部换装成“海神”C3导弹。1978年9月至1982年12月期
间,“拉菲特”级的中后期所建造的12艘潜艇又被换装成“三叉戟”-Ⅰ型导弹,这12
142
第2章 美国潜艇

艘装备了“三叉戟”-Ⅰ型导弹的潜艇又被称作“本杰明·富兰克林”级弹道导弹核潜
艇,实际上,这12艘所谓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级核潜艇与前面的19艘“拉菲特”级
核潜艇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拉斐特”级中的每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都配备了两班艇员,每班艇员轮流上艇执
行为期70昼夜的海上巡逻任务。1967年4月1日,“拉菲特”级的最后一艘潜艇“威尔·
罗杰斯”号服役,至此,美国海军的4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全部服役。“拉斐特”级弹道
导弹核潜艇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是:
第一,“拉斐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是美国海军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标准型
弹道导弹核潜艇。该级核潜艇对后来英国和法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设计都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同时也对苏联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第二,“拉斐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全部建成,标志着美国海军的“北极星”计
划已经完成,同时也预示着“三叉戟”计划时代的在将到来。
“拉斐特”级的3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除了SSBN-642“卡梅亚梅亚”号和SSBN-
645“詹姆斯.K.波尔克”号被改装成输送“海豹”突击队员的特种输送潜艇并且仍然在役
之外,其他29艘目前全部退出了现役。
3)建造情况
表2-30 “拉斐特”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SSBN-616 拉斐特 电船分公司 1961.1.17 1962.5.8 1963.4.23 1991.8.12

亚力山大·
SSBN-617 电船分公司 1961.6.26 1962.8.18 1963.6.27 1999 1992.10.1封存
汉密尔顿

1981.4改为攻击
托马斯·杰 纽波特纽斯
SSBN-618 1961.2.3 1962.2.24 1963.1.4 1985.1.24 型核潜艇,
弗逊 造船公司
1980.4.30拆除

安德鲁·杰 玛尔岛海军 1989.8.31改装


1961年 SSBN-619 1961.4.26 1962.9.15 1963.7.3 1989.9.6
克逊 造船厂 成系泊训练潜艇

约翰·亚当 朴茨茅斯海
SSBN-620 1961.5.19 1963.1.12 1964.5.12 1988.9.14 1989.9.30拆除
斯 军造船厂

詹姆斯·门 纽波特纽斯
SSBN-622 1961.7.31 1962.8.4 1963.12.7 1990.6.23 1990.9,25拆除
罗 造船公司

SSBN-623 内森·黑尔 电船分公司 1961.10.26 1963.1.12 1963.11.23 1986.11.3 1987.1.31拆除

143
世界海军潜艇

(续)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伍德罗·威 玛尔岛海军
SSBN-624 1961.9.13 1963.2.22 1963.12.27 1993 1993.11封存
尔逊 造船厂

纽波特纽斯 1990.11.6拆
1961年 SSBN-625 亨利·克莱 1961.10.22 1962.11.30 1964.2.20 1990.11.6
造船公司 除

丹尼尔·韦
SSBN-626 电船分公司 1961.12.28 1963.4.27 1964.4.9 1990.8.30
伯斯特

詹姆斯·麦 纽波特纽斯
SSBN-627 1962.3.5 1963.3.15 1964.7.28 1992.2.17
迪逊 造船公司

1993.2.15封
SSBN-628 特库姆塞 电船分公司 1962.6.1 1963.6.22 1964.5.29 1993

丹尼尔·布 玛尔岛海军
SSBN-629 1962.2.6 1963.6.22 1964.4.23 1993 1993.10封存
恩 造船厂

约翰.C.卡尔 纽波特纽斯
SSBN-630 1962.6.4 1963.6.22 1964.9.15
霍恩 造船公司

尤利塞斯.S.
SSBN-631 电船分公司 1962.8.18 1963.11.2 1964.7.17 1992.2.14
格兰特
1962年

纽波特纽斯
SSBN-632 冯斯托本 1962.9.4 1963.10.18 1964.9.30 1993 1993.7封存
造船公司

卡西米尔·
SSBN-633 电船分公司 1963.1.12 1964.2.1 1964.8.14 1993 1993.10封存
普拉斯基

斯通沃尔· 玛尔岛海军
SSBN-634 1962.7.4 1963.11.30 1964.8.26 1994 1994.9封存
杰克逊 造船厂

萨姆·雷伯 纽波特纽斯 1989.8.28拆


SSBN-635 1962.12.3 1963.12.20 1964.12.2
恩 造船公司 除

纳萨尼尔· 朴茨茅斯海 1987.1.31拆


SSBN-636 1962.5.21 1964.5.12 1964.10.19 1986.12.12
格林 军造船厂 除

144
第2章 美国潜艇

(续)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本杰明·富 1993.4.1封
SSBN-640 电船分公司 1963.5.25 1964.10.5 1965.10.22 1993
兰克林 存

西蒙·博利 纽波特纽斯
SSBN-641 1963.4.17 1964.8.22 1965.10.25
瓦 造船公司

1992.8改装
玛尔岛海军
SSBN-642 卡梅亚梅亚 1963.5.2 1965.1.16 1965.10.10 成攻击型核
造船厂
潜艇

1963年
乔治·班克 1993.3.1封
SSBN-643 电船分公司 1963.8.24 1965.3.20 1966.1.22 1993
罗夫特 存

刘易斯-克拉 纽波特纽斯
SSBN-644 1963.7.29 1964.11.21 1965.11.22 1992.6.27
克 造船公司

后改为输送
詹姆斯.K.波 特种部队的
SSBN-645 电船分公司 1963.11.23 1965.5.22 1969.10.11
尔克 攻击型核潜

乔治.C.马歇 纽波特纽斯
SSBN-654 1964.3.2 1965.5.21 1966.4.29 1992
尔 造船公司

亨利.L斯廷 1992.11.2封
SSBN-655 电船分公司 1964.4.4 1965.11.12 1966.8.20 1993
森 存

乔治·华盛 纽波特纽斯 1992.11.2封


SSBN-656 1964.8.24 1965.8.14 1966.6.15 1993
顿·卡弗 造船公司 存
1964年

弗朗西斯· 1992.2.1封
SSBN-657 电船分公司 1964.12.5 1966.4.23 1966.12.3 1993
斯科特·基 存

玛里安诺.C. 玛尔岛海军
SSBN-658 1964.7.7 1965.10.23 1966.12.16 1995
瓦利霍 造船厂

威尔·罗杰 1992.11.2封
SSBN-659 电船分公司 1965.3.20 1966.7.21 1967.4.1 1993
斯 存

145
世界海军潜艇

2.2.4.6 “俄亥俄”级(Ohio)弹道导弹核潜艇 1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6600t/18750t;主尺度:170.7m×12.8m×11.1m;主机:S8G型压
水堆1座,齿轮传动汽轮机2台,单轴单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60000马力;水下航
速:25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4具,“三叉戟”-Ⅰ型或者“三叉戟”-Ⅱ型弹道导
弹24枚;安全潜航深度:244m;艇员人数:15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美国海军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完成了“北极星/海神”武器系统计划之后,便立在
从1968年开始着手水下远程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水下远程导弹系统是一种效能更高、
生存能力更强、具有更大核威慑能力的战略武器系统,它将以美国本土为基地,从高性
能的核潜艇上发射具有洲际射程的弹道导弹。
在对水下远程导弹系统进行方案研究和论证期间,美国海军对新一代的弹道导弹核
潜艇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和研究。此时,美国海军已经拥有了41艘装备“北极星”A3和
“海神”C3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它们将保持有效的战略威慑作
用。因此,水下远程导弹系统的研制,不存在着压力和急迫感,可以从容地开展调查和
论证。1971年9月,水下远程导弹系统计划得到批准,1971年12月,水下远程导弹系统
的预研工作正式开始。1972年3月,水下远程导弹系统改名为“三叉戟”-Ⅰ(C4)导弹。
装备“三叉戟”-Ⅰ导弹的潜艇将是“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该级核潜艇是一种
隐蔽性强、效率高且能够携带大型远程导弹的核潜艇,每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
艇将装载24枚“三叉戟”-Ⅰ导弹,“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服役寿命应为30
年,并且每9年进行一次大修和换装核燃料。
在对“俄亥俄”级核潜艇进行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吸取了“北极星”与“海神”
系统研制过程中的许多成功的经验。作为“三叉戟”弹道导弹发射平台的“俄亥俄”级
核潜艇的首制艇将要装载“三叉戟”-Ⅰ型潜射弹道导弹。与“华盛顿”级、“伊桑·
艾伦”级以及“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相比,“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在性能
以及核打击力量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俄 亥 俄”级 弹 道 导 弹 核 潜 艇 ( 图 2-71) 的 水 面 排 水 量 为 16600t,水 下 排 水 量 为
18750t,主尺度为170.7m×12.8m×11.1m,下潜深度为300m。该级核潜艇上装备S8G自然
循环压水反应堆一座,汽轮机2台,功率为60000马力,单轴单螺旋桨推进,水下最高航
速为25kn以上。艇员人数编制为157人,其中军官15名,艇员士兵为142名。

图2-71 “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1—主机舱;2—辅机舱;3—指挥舱;4—艏部声呐;5—导弹舱;6—反应堆舱。
“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艇体形状比“拉斐特”级核潜艇显得更为光顺,其
耐压艇体基本上呈圆柱形。从指挥台围壳的前方向艏,耐压艇体逐渐变细,直至耐压艇

146
第2章 美国潜艇

体艏端,并且形成球形艏端。从指挥台围壳的后部向艉,艇体直径逐渐变小,直至螺旋
桨的端点。“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艏部没有装设水平舵,而是采用了围壳舵。
指挥台围壳内装有各种无线电天线桅杆和攻击潜望镜、导航卫星接收器、电子对抗桅
杆、搜索雷达桅杆、通气管升降装置等。
“俄亥俄”级核潜艇的内部被划分为5个舱室,它们依次是一舱——艏舱,二舱—
—导弹舱,三舱——辅机舱,四舱——反应堆舱,五舱——主机舱。“俄亥俄”级之中
SSBN726~733的各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携带24枚“三叉戟”-Ⅰ(C4)型战略导弹,其射程
为7400km,每枚导弹携带7个~8个10万吨级的分导热核弹头,圆概率误差为457m。该
级之中的SSBN734之后的各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每艘携带24枚“三叉戟”-Ⅱ(D5)型战略
导弹,射程为 12000km,每枚导 弹可携带 12个10万吨 级的热核弹头,圆概率 误差为
90m。此外,“俄亥俄”级核潜艇装备4具艏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Mk-48型鱼雷、“捕
鲸叉”导弹等多种武器以及与其配套的CCS Mk2 Mod3作战系统、Mk98型导弹射击指挥
系统、Mk118数字型鱼雷射击指挥系统等。另外,该级核潜艇上还装备了I/J波段的
BPS15A型海面搜索/导航/火控雷达。“俄亥俄”级核潜艇上的对抗技术是8座Mk2型
鱼雷诱饵发射器,WLR-8(V)5侦察雷达以及WLR-10警戒雷达。“俄亥俄”级核潜艇上
的声呐系统是BQQ6型被动搜索声呐、BQS15型高频主动/被动声呐、BQR15型被动拖
曳阵声呐以及BQR19型主动式高频导航声呐等。
“俄亥俄”级核潜艇的动力装置是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S8G型反应堆装置,其功率
是“拉斐特”级核潜艇反应堆功率的4倍,是“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上反应堆功率
的2倍。S8G型反应堆活性区的寿命预计是9年,主机轴功率为50000马力~60000马力,
该级核潜艇水下最高航速25kn以上。此外,“俄亥俄”级核潜艇装备了备用柴油机,可
以使该级核潜艇产生5kn的应急航速。除了上述两种推进系统之外,“俄亥俄”级核潜
艇还装备了第三个备用推进系统。该备用系统可以驱动两个位于艉压载水舱内的应急螺
旋桨,能够使“俄亥俄”级核潜艇以略低于5kn的速度航行。后期建造的“俄亥俄”级
的每一艘核潜艇,从一开始便涂敷了先进的消声涂层。在“俄亥俄”级核潜艇上,所有
设备的基座都是双层的,以保证进一步消除艇上噪声。
作为“三叉戟”武器系统主体的“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尚在襁褓之中时,反
对派就不断提出言辞激烈的否定意见,同时,各种代替“俄亥俄”的方案也纷纷出台。
对于“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而言,无论在其设计过程中还是在其建造过程中,都
没有摆脱外来不利因素对它的干扰,并且它还面临着建造初期的一些失误和由此所引起
的成本激增以及潜在的灾难性的整个计划的推迟。从初始的各种迹象就表明,“俄亥
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发展途中将会充满曲折和困难。
自“俄亥俄”级核潜艇开工建造以来,承担该级核潜艇建造任务的电船分公司出现
了许多建造质量方面的问题,这些质量问题很快被美国电视台在黄金时间的电视系列节
目中进行了炒作,接着,《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和其他一些杂志,对于“俄亥
俄”级核潜艇建造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持续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的文章。其他一些杂志,
也不断向“三叉戟”计划发起了攻击。在专题电视新闻节目中,美国广播公司把“俄亥
俄”级核潜艇出现的诸多问题归咎于美国海军的错误管理。
1981年6月11日是“三叉戟”潜艇的首制艇“俄亥俄”号弹道导弹核潜艇准备进行
海上试航的日子。当天凌晨,栏杆外面挤满了兴高采烈的水手们和反对核武器的抗议者
147
世界海军潜艇

们。抗议者们声称,“俄亥俄”级核潜艇出海航行是一种疯狂行为,“这种不可告人的
疯狂行为应该无需人们的抗议而不再继续下去”。有几个抗议者跳进冰冷的水里,打算
游到“俄亥俄”号核潜艇上,还有几个抗议者划着小艇准备靠上“俄亥俄”号核潜艇,
但是这些人的企图均遭到了保安人员制止、阻拦和驱赶而没有获得成功。接着,“俄亥
俄”号弹道导弹核潜艇便在电船分公司船只的引导下缓缓地驶离了码头,沿着泰晤士河
与“俄亥俄”号核潜艇同行的还有由美国海军观测船组成的小型船队、反对核武器的抗
议者们的船只,此外还有空中的飞机和直升机。
在“俄亥俄”号弹道导弹核潜艇潜入深海之前,它必须首先从泰晤士河航行到长岛
海峡。然而,当“俄亥俄”号潜艇到达了长岛海峡并准备深潜时,艇员们却突然发现艇
上一个设备的部件被遗忘在岸上。正当这个时候,一艘拖船匆匆忙忙把那个部件送到了
艇上。然而这一切情形却都被那些随行的记者、摄影师,甚至附近的苏联间谍船的人员
看个一清二楚。
对于“俄亥俄”级核潜艇的建造表示强烈抗议的反对派代表人物之中,值得一提的
是皮特·西格,他是以“持久的抗议者”而著称的反对派之中的极端人物。1981年11月
2日在格罗顿举行的“俄亥俄”级首制艇“俄亥俄”号交艇仪式的时刻,皮特·西格赶
到了交艇的现场,以个人的名义表示了抗议。一年之后,皮特·西格的“同仁们”又冲
破了电船分公司设立的警戒,袭击了一艘正在建造的“俄亥俄”级核潜艇,并扬言要把
他们的鲜血洒在“俄亥俄”级核潜艇上。
在“俄亥俄”级核潜艇的建造过程中,反对派人士的活动有增无减。1982年7月,
有9名反核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在正处于建造过程中的一艘“俄亥俄”级核潜艇的艇体外
壳上喷涂了“美国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这几个醒目的大字,使“俄亥俄”级核潜艇的外
观形象大大受损。另外,这些环境保护主义者继而还捣毁了那艘“俄亥俄”级核潜艇上
的两个声呐装置,还用锤子砸击艇上的导弹发射筒盖。事后查明,这些环境保护主义者
是从泰晤士河乘船进入电船分公司造船厂的,然后他们登上那艘正在建造的“俄亥俄”
级核潜艇。在他们溜进电船分公司造船厂时,因被误认为是造船厂的工人而根本没有受
到保安人员的任何盘查。
除了“俄亥俄”级核潜艇的建造遇到困难之外,在“俄亥俄”级核潜艇的基地选址
和建设问题上同样遇到许多反对意见。1973年,当美国海军决定把班戈作为“俄亥俄”
级核潜艇的驻扎基地之后,班戈当地的许多居民认为“俄亥俄”级核潜艇将会破坏当地
的生态环境,因此他们表示强烈反对把班戈建设成“俄亥俄”级核潜艇的基地。就在班
戈基地的建设工程刚刚开工不久,当地的三个环境保护团体和两个地产主便向美国哥伦
比亚区的法院提出了诉讼,控告美国海军忽视或者违反了全国环境政策法律中的若干条
款。他们指责说,把班戈建设成为“俄亥俄”级核潜艇基地的决定是蛮横无理的。
法院对这件诉讼案件的审理于1975年5月一审结束,三个环境保护团体和两个地产
主的起诉被驳回。9月,对一审结果表示不服的三个环境保护团体和两个地产主再次提
出了上诉,但是最后的判决结果是班戈基地应该继续进行建设。不过,法院要求美国海
军在1977年的10月份之前要提交一份关于“俄亥俄”级核潜艇基地的建设对班戈地区环
境影响的补充报告。
尽管美国海军尽其最大的努力来维持班戈地区的环境不受到破坏,但是班戈基地的
建设却仍然在不断地遭到环境保护团体的反对。1976年,当地的环境委员会起诉说班戈
148
第2章 美国潜艇

基地的三角形码头设施是不适当的,并且在最后确定该码头时“没有提出多种方案的设
计和供选址的多种方案”。另外,环境委员会还指控美国海军违反了水污染法。后来,
经过了多方面的斡旋,这一诉讼案件终于撤诉。
还有一宗与“俄亥俄”级核潜艇基地有关的环境诉讼是在1977年11月提出的,那是
由洛伦·伯格等人对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等人提出的起诉。洛伦·伯格等人提起这一
诉讼的理由是他们认为印第安岛上的“三叉戟”弹道导弹和弹药中心对周围的环境产生
了不利的影响。由于这一诉讼是在美国海军关于印第安岛的环境影响报告提出之后的第
17个月才受理的,所以美国海军认为这一诉讼不会引起太大的麻烦。然而,令美国海军
始料不及的是,甚至到了1980年班戈基地已经基本处于完工的状态时,环境保护主义者
们仍然在继续进行反对活动。当地的环保团体制定了一项取名为“走到莫斯科”的宣传
计划,根据这个计划,环保主义者们准备穿越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和西伯利亚最后到
达莫斯科,并且一路上进行宣传。后来,那些环保团体又进一步宣布说他们还要准备走
到耶路撒冷。最后,当地的环保团体计划的“走到莫斯科”的宣传行动由于各种原因没
有成行。
当美国海军正在班戈基地进行着迎接“俄亥俄”级核潜艇进驻基地的准备工作的时
候,当地的抗议者们和核武器的反对者们准备了一个“祈祷之夜”计划,打算利用“太
平洋和事佬”号和“WOZ蜥蜴”号这两艘小船在海上形成障碍以阻止“俄亥俄”号弹道
导弹核潜艇进入班戈基地。在这些反对者之中有一个名叫吉姆·道格拉斯的人,曾经为
了反对“三叉戟”计划而三次从加拿大非法入境来到美国,并且为此三次被捕入狱。吉
姆·道格拉斯到处宣扬说,“三叉戟”导弹是极具毁灭性的“第一次打击力量”。西雅
图的罗马天主教大主教管区的雷蒙德·亨索尔森大主教对吉姆·道格拉斯的观点表示支
持,这位大主教把班戈基地称作是“普吉特湾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当“俄亥俄”号核潜艇在到达班戈基地的途中经过胡安·德富卡海峡时,美国海岸
警备队受命执行对“俄亥俄”号核潜艇的保卫工作。美国海岸警备队封锁了胡德运河,
限制了苏联间谍卫星摄像仪和苏联军事人员的观察。此外,美国海岸警备队另外一个任
务是必须时时提防着那些抗议者采取近距离抗议的方式,以防发生意外事件。
美国海军最为担心的是“俄亥俄”级核潜艇在它们离开港口之前就丧失了作战能
力,为此,美国的有关部门对“俄亥俄”级核潜艇采取了许多防范措施,防止敌人利用
间谍、破坏分子和突击队员对停泊在港口内的“俄亥俄”级核潜艇实施破坏。为了防止
“俄亥俄”级核潜艇在进行大修期间遭到敌人潜水员的破坏,美国安全部门对处于大修
状态的“俄亥俄”级核潜艇的艇体外壳进行经常性的检查,保证在大修期间的“俄亥
俄”级核潜艇艇体上不被敌人的潜水员放置水下炸弹。此外,有关部门还对处于维护保
养期间以及在坞期间的“俄亥俄”级核潜艇提供了保护。
对“三叉戟”计划的严重威胁总是接连不断地出现,似乎永远不会停止。早在1979
年像洪水一样流入苏联的资料和信息使得苏联出版了一系列的文章和书籍。在苏联的那
些出版物之中,最为关键的是有一本书详细地披露了美国潜艇护航舰队和潜艇拦截路线
的位置,直接暴露了美国潜艇战术的秘密。自从“俄亥俄”级核潜艇的水下声呐探测系
统的详细情况被一篇公开出版的文章披露之后,“俄亥俄”级核潜艇便成了公开刊物直
接泄密的对象。
“俄亥俄”级的首制艇“俄亥俄”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第二次进行海上试航时,在码
149
世界海军潜艇

头附近潜伏着一艘苏联的间谍船。这艘间谍船佯装成一艘拖网渔船,等待着“俄亥俄”
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离开长岛,它企图使用船上的电子“捕鱼”设备跟踪和监视“俄亥
俄”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试验航行。“俄亥俄”号弹道导弹核潜艇在进行“三叉戟”-
Ⅰ型导弹发射试验期间,美国海军对整个港口进行了封锁,禁止船只出入港口,防止苏
联的间谍船只前来刺探相关机密。尽管如此,苏联的拖网渔船还是千方百计地赶到了导
弹发射试验的弹着点海区现场。
3)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改装计划
自从“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首制艇于1981年服役以来,至今已经20余年
了。在这一段历史时期里,“俄亥俄”级的18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相继服役并且构成了美
国水下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随着苏联的解体以及世界冷战格局的终结,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海
军的战略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从过去的远洋作战型转向沿海作战型。为此,美国
海军的舰艇在役数量和构成也都发生了相应的重大变化。另外,根据1993年美俄之间签
署的第二次战略武器限制条约的规定,美国的战略武器削减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
段将战略弹道导弹装备的核弹头数量削减到2160个之内,第二阶段将把战略弹道导弹装
备的核弹头数量削减到1750个之内。为了满足第二次战略武器限制条约的规定,美国决
定将18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削减为14艘。被削减的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
弹核潜艇,从早期建造的“俄亥俄”级中装备“三叉戟”-Ⅰ的8艘核潜艇中选出,剩余
4艘核潜艇则将被改装为装载“三叉戟”-Ⅱ的弹道导弹核潜艇。
然而,被削减的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应该如何处理,最初的时候,美
国海军并没有明确的意见。当时,“俄亥俄”级的首制艇“俄亥俄”号核潜艇服役时间
还不到20年,还不能考虑将其退役和报废处理,所以,如何继续利用和发挥这4艘被削
减下来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作用,一度成为美国海军内外讨论的热点。为此,美国海军
曾经委托许多海军部门和单位参与此事的讨论,此外还邀请了一些民用企业积极发表意
见,众多部门和企业形成的较为集中的原则意见是,希望对这4艘裁减下来的“俄亥
俄”级核潜艇赋予新的使命,美国国防部最后采纳了这一原则意见。接着,美国国防部
和美国海军对于上述的原则意见进行了细化处理,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这4艘被削减下来
的“俄亥俄”级核潜的新使命是不再承担战略任务,而是执行包括对陆攻击、支援特种
作战等在内的战术任务。
美国国防部和美国海军对4艘被削减的“俄亥俄”级核潜艇新使命进行考虑的基本
背景之一,是由于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作战战略发生了改变,海军执行沿海作战任务
受到了重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1997年秋季美国海军“武库舰”计划被废除产生
的影响。“武库舰”计划的基本思想是把对空防御和侦察、情报收集等任务置于第二
位,而把对陆攻击放在首位。当时美国各个派别对于发展“武库舰”曾经展开过广泛的
争论,虽然最后“武库舰”计划被彻底否决,但是在“武库舰”计划处于风雨飘摇的动
荡时期,甚至在“武库舰”计划被彻底废除之前,美国海军仍投入适量的经费,一直在
勉强维持“武库舰”计划的艰难执行,以求尽快解决对陆攻击力不足的问题。与此同
时,美国海军把综合攻击战斗机和DD-21等新一代驱逐舰作为满足沿海作战时精确打击
目标基本要求的武器系统。
然而,由于计划进度所限,综合攻击战斗机首期批量机的交货时间,计划在2008年
150
第2章 美国潜艇

左右,正式投入使用要到2010年。装备强大的对陆攻击武器的DD-21驱逐舰的首制舰,
预定在2009年服役,因此,在新一代飞机、舰艇、武器等投入使用前的21世纪初期,美
国海军对陆攻击能力,实际上形成了空白。由于这种背景,把4艘被裁减的“俄亥俄”
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改装成强有力的对陆攻击作战平台——巡航导弹核潜艇,自然而然成
为美国海军的首选方案。虽然武库舰与巡航导弹核潜艇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案,但它们
都能以相对低的成本在不久的将来于近海区域提供强大的精确打击火力。经过改装的
“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所具备的主要有利条件是,“俄亥俄”级核潜艇已经经过
了10余年的运行实践考验,被证明具有良好的水下航行安全性和机动能力,艇上的各种
设备的可靠性也得到了客观的验证,技术方面相当成熟,此外,将“俄亥俄”级弹道导
弹核潜艇改装成巡航导弹核潜艇所需投入的费用,明显低于重新设计和建造一种新型的
并且未经试验的舰艇所需的费用。
1997年,“武库舰”计划被彻底否定之后,美国海军真正认识到“俄亥俄”级弹道
导弹核潜艇改装的迫切性。为了加速执行“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改装计划,美
国国防部和白宫的计划人员在2000年财政年度预算中为“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
改装计划申请了前期资金,以便保证改装计划的进一步落实。
按照美国海军的设想,被改装的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首先需要将每
艘核潜艇上的24个弹道导弹发射筒之中的22个改装成巡航导弹发射筒,使每个发射筒可
以发射包括远程“战斧”巡航导弹以及海军型NTACMS导弹在内的6种对陆攻击型巡航
导弹。另外,通过对艇上目标瞄准系统、导航和通信系统的更换或者改装,可以保证每
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对其装备的100多枚精确制导对陆攻击型巡航导弹进行
指挥和发射控制。而装备在每艘核潜艇上的这些对陆攻击型巡航导弹,其特点是射程
远,具有多方位攻击能力,可以对付各种地面目标。除此之外,每艘核潜艇上的剩余的
2个弹道导弹发射筒,将被改装成海军的“海豹”突击队队员进出核潜艇的设闸室,以
便核潜艇在发生近海冲突之前或冲突过程之中执行特种任务。“俄亥俄”级核潜艇内部
的巨大空间再加上它所具有的隐蔽性、机动性和先进复杂的技术特征,使得它们能够隐
蔽地接近装备精良的敌人海岸执行各种任务,对于那些现代的水面舰艇而言,如果完成
同样任务的话,必须置身于远离敌人海岸数十海里以外的公海。
另外,经过改装的“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可以实时地与联合攻击战斗机以及
联合攻击目标监视雷达系统联系起来,这种先进的性能与美国海军将“平台中心”的作
战概念转变为“网络中心”的作战概念是完全一致的,而且通过数字技术和16数据链等
通信网络技术,可以保证被改装的“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在未来的“网络中心
战”中有效地发挥其重要的节点作用。
2002年9月,美国海军与“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设计及建造公司——通用
动力公司电船分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5年、价款数额为4.43亿美元的合同,按照该项合同
的规定,目前电船分公司已经对计划进行改装的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开始
施工设计,并且开始采购改装施工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原编号为SSBN-726的“俄亥
俄”号核潜艇,现在已经改为SSGN-726编号,自2002年11月起,该艇已经在普吉特海
峡海军船厂的船坞里开始了它的长达3年的核燃料换装以及改换装施工,届时,在完成
了相应的试验与评估之后,美国海军计划于2007年把经过改装的SSGN-726“俄亥俄”号
巡航导弹核潜艇重新部署于美国海军。
151
世界海军潜艇

SSBN-728“佛罗里达”号核潜艇计划于2003年8月在诺福克海军船坞开始进行换装核
燃料以及改装施工。SSBN-729“佐治亚”号核潜艇将于2004年10月开工,SSBN-727“密
执安”号核潜艇按计划将于2003年11月在普吉特海峡海军船厂开始其长达3年的换装核
燃料及改装施工。SSGN-726“俄亥俄”号巡航导弹核潜艇重新服役之后,其他 3艘巡航
导弹核潜艇在大约6个月后在2008年初也将重新被部署于美国海军。
实际上,具体承担“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导弹发射筒改装施工的,是诺斯
罗普·格鲁曼公司,该公司的具体任务是把“三叉戟”弹道导弹发射筒改装成可以发射
常规巡航导弹的发射筒。在具体对原来的导弹发射筒进行改装之前,诺斯罗普·格鲁曼
公司首先设计了一个可以容纳数枚巡航导弹的“多弹密集发射筒”,然后试制出“多弹
密集发射筒”并且对其进行了各种试验。“多弹密集发射筒”是经过改装的“俄亥俄”
级核潜艇上的攻击武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将取代原有的“三叉戟”弹道导弹发射筒。
另外,通用动力公司下属的先进信息系统分公司,承担的任务是研制装备在巡航导弹核
潜艇上的攻击武器控制系统。
按照电船分公司制定的方案,首先把每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的No.1和
No.2弹道导弹发射筒改为两个“海豹”突击队队员出入该艘核潜艇的通道,每个通道内
可以装设两个各自容纳5名“海豹”突击队员的设闸室,此外还装有与干式甲板运载装
置或“海豹”突击队运送装置相匹配的系统以及可以存放装特种部队军械的具有4.2m³
的空间。每艘“俄亥俄”级核潜艇上另外的22个“三叉戟”弹道导弹发射筒,则被改装
成“多弹密集发射筒”,每个“多弹密集发射筒”可装载7枚“战斧”巡航导弹,这
样,每艘经过改装的“俄亥俄”级核潜艇可以装备154枚“战斧”巡航导弹。
如果某艘被改装的“俄亥俄”级核潜艇需要运送额外的“海豹”突击队员或其他特
种部队及其装备,则可利用配置于美国海军的8套运送特种部队的模块化发射筒结构,
替换No.3~No.10发射筒中的“多弹密集发射筒”。同样,“多弹密集发射筒”也是采
用了模块化设计技术,它们可以从巡航导弹核潜艇中整体取出,迅速换装特种部队运送
筒,届时只需更换各自的基座在可。
在正常情况下,每艘巡航导弹核潜艇在远航中可以输送一支有66名成员的特种部
队,如果巡航导弹核潜艇在短期航行时,则可容纳一支多达102名成员的特种部队。相
比较而言,“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最多只可携带40名“海豹”突击队员,在役的“洛杉
矶”级核潜艇装载量更小,只在鱼雷舱可以容纳人数较少的特种作战部队人员。不过这
里需要指出的是,当巡航导弹核潜艇在容纳了最大数量的特种部队后,只能装备98枚
“战斧”巡航导弹。
为了完成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改装,美国海军在2004财政年度对这
个项目的建议预算为12亿美元,然而,根据美国海军立法办公室的估计,总预算将要达
到39亿美元,在每艘核潜艇的改装费用为9.75亿美元。这些预算包括艇上所有武器装备
的改装、居住条件的改进、指控和通信系统的提高、导航系统的升级以及为保证这些核
潜艇在改装之后的重新服役期间的核燃料换装所需的费用。经过改装而成的巡航导弹核
潜艇,将与“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采用同样的两套艇员编制。
为了使得4艘被列入改装计划的“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整个改装工作得到
充分客观的验证,美国海军在2003年1月中旬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巨型幽灵”海上导弹

152
第2章 美国潜艇

发射试验。在发射试验之前,参试部门在SSBN-728“佛罗里达”号核潜艇上的24个“三
叉戟”导弹发射筒中的一个发射筒内装备了一个“多弹密集发射筒”模块,另外,还装
设了一套燃气发生器。发射“战斧”巡航导弹试验是在水下进行的,在发射“战斧”巡
航导弹时,首先利用燃气发生器产生的燃气将“战斧”巡航导弹推出“多弹密集发射
筒”,当“战斧”巡航导弹尚在水下时,“战斧”巡航导弹的火箭助推器发动机点火,
将导弹加速并使其进入预定弹道,当导弹两翼展开之后,火箭助推器脱落,导弹的巡航
发动机开始点火工作。
这次试验的海区选在佛罗里达州海岸西部的墨西哥海湾,主要内容是由SSBN-
728“佛罗里达”号弹道导弹核潜艇利用其弹道导弹发射筒发射两枚“战斧”导弹。2003
年1月14日,第一次发射的是一枚配备了一套M-106火箭发动机的“战斧”Block-Ⅲ型巡
航导弹,其目的是试图获得与研制中的战术型“战斧”巡航导弹相似的推进能量曲线。
利用SSBN-728“佛罗里达”号核潜艇的一个弹道导弹发射筒,把一枚不带战斗部的“战
斧”巡航导弹垂直发射出来。该枚“战斧”巡航导弹离筒升空之后,利用全球卫星定位
系统,按着埃格林空军基地事先制定的飞行路线进行巡航,最后埃格林空军基地将其回
收,整个试验获得圆满成功。2003年1月16日进行了第二次发射试验,试验结果也获得
成功。第二次试验发射了一枚配备了一套Mk-111火箭发动机的“战斧”Block-Ⅲ巡航导
弹,这枚巡航导弹也没有携带战斗部。
通过这次“巨型幽灵”海上导弹发射试验,美国海军不仅验证了利用弹道导弹发射
筒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的可行性,而且还进行了多方面的测试,收集了用于评估水下
发射“战斧”导弹风险的数据,这些重要的数据将被用于“多弹密集发射筒”的系统开
发和设计过程。由于每一个“多弹密集发射筒”将要储放多枚“战斧”巡航导弹,因
此,必须要确认位于同一个“多弹密集发射筒”内的一枚导弹在发射过程中对其他未发
射导弹产生的影响。为此,在这次试验之前,有关部门把一套测试仪器安装在“三叉
戟”发射筒内,以便测量导弹发射对相邻导弹所产生的影响。除此之外,在这次“巨型
幽灵”海上导弹发射试验中拍摄的水下录像带,也为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的整个改装工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数据。据美国海军高级官员透露,这些颇有价值的数
据将与以前的地面相关试验以及计算机仿真得出的数据结合在一起,进行更加深入的分
析,然后将其应用于整个改装工程之中。
SSBN-728“佛罗里达”号核潜艇于2003年1月16日完成了“巨型幽灵”海上导弹发射
试验之后,目前正在进行更加深入的多项内容测试,其目的是测试和验证经过改装而成
的巡航导弹核潜艇在未来的网络中心战格局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对特种部队的支持能力
等。
目前,美国海军正在按照计划实施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改装施工,
世界各国海军也对这一改装计划给予异常的关注,因为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
艇经过改装之后,将会引起美国海军概念发生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将会对未来海战的
特征产生许多影响。4艘“俄亥俄”级核潜艇被削减之后,美国海军将要调整原来的弹
道导弹核潜艇编制,原来的18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分为三个潜艇中队,其中
第16潜艇中队的5艘和第20潜艇中队的5艘以美国东海岸的金斯湾基地为母港,第17潜艇
中队的8艘则以西海岸的班戈基地为母港。但是,4艘被削减之后,其余的14艘“俄亥
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将会缩编成两个潜艇中队。
153
世界海军潜艇

4)建造情况
表2-31 “俄亥俄”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
计划年度 艇号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退役时间 备注
时间

1974年 SSBN-726 俄亥俄 电船分公司 1976.4.10 1979.4.7 1981.11.11

SSBN-727 密执安 电船分公司 1977.4.4 1980.4.26 1982.9.11


1975年
SSBN-728 佛罗里达 电船分公司 1977.6.9 1981.11.4 1983.6.18

1976年 SSBN-729 佐治亚 电船分公司 1979.4.7 1982.11.6 1984.2.11

亨利.M.杰克
1977年 SSBN-730 电船分公司 1981.1.9 1983.10.15 1984.10.6

SSBN-731 亚拉巴马 电船分公司 1981.8.27 1984.5.19 1985.5.25


1978年
SSBN-732 阿拉斯加 电船分公司 1983.3.19 1985.9.14 1986.1.25

1980年 SSBN-733 内华达 电船分公司 1983.8.8 1985.9.14 1986.8.16

1981年 SSBN-734 田纳西 电船分公司 1986.6.9 1986.10.13 1988.12.17

1983年 SSBN-735 宾夕法尼亚 电船分公司 1987.3.2 1988.4.23 1989.9.9

1984年 SSBN-736 西弗吉尼亚 电船分公司 1987.10.18 1989.10.14 1990.10.20

1985年 SSBN-737 肯塔基 电船分公司 1987.10.18 1990.8.1l 1991.7.13

1986年 SSBN-738 马里兰 电船分公司 1987.10.18 1991.8.10 1992.6.13

1987年 SSBN-739 内布拉斯加 电船分公司 1987.10.18 1992.8.15 1993.7.10

1988年 SSBN-740 罗德岛 电船分公司 1993.7.17 1994.7.9

1988年 SSBN-741 缅因 电船分公司 1994.7.16 1995.7.29

1989年 SSBN-742 怀俄明 电船分公司 1995.7.15 1996.7.13

1990年 SSBN-743 路易斯安那 电船分公司 1996.7.27 1997.9.6

154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3 苏联/俄罗斯潜艇

3.1 概 况

3.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苏联海军潜艇

苏联/俄罗斯潜艇的发展,基本上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沙皇时代,第
二个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第三个时期是二战结束之后至今。
沙皇俄国是世界各国之中较早独立发展潜艇的国家之一。1717年,居住在莫斯科省
巴克罗夫斯基村的叶菲姆·尼科诺夫,给当时的俄国皇帝彼得一世写了一封信,向彼得
一世皇帝报告说,他设计了一艘可以在水下航行的船只,这艘特殊的船只可以潜到水下
把敌人的船只击沉。于是,叶菲姆·尼科诺夫被彼得一世皇帝召至彼得堡。1724年,当
时一些技术人员根据叶菲姆·尼科诺夫的设计建造了一艘潜艇,这是俄国的第一艘潜
艇。
1834年5月,俄国的亚历山大·安德烈耶维奇·希尔德工程师在彼得堡设计并建造
了一艘潜艇,该艘潜艇的排水量为16t,主尺度为6.0m×1.5m×2.0m,下潜深度为13m。这
艘潜艇的壳板材料是铁板,其厚度为5mm。该艘潜艇的艇艏向前伸出一根长杆,长杆的
端部装载一个质量为16kg的水雷。1876年,俄国的斯捷潘·康·杰维茨基工程师设计了
一艘潜艇,该艘潜艇于1879年建造成功并且在加特钦斯基湖中进行了潜浮和水下航行试
验,试验结果令人十分满意。
1903年,由巴布诺夫工程师等人设计的“海豚”号潜艇在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厂
建成。“海豚”号潜艇是俄国真正用于军事目的的作战潜艇,该艇的水面排水量为
113t,水下排水量为123t,长度为19.7m,宽3.4m,艇上装有两具鱼雷发射装置,水面航
行时利用两台30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航速为10kn,水下航行时则利用艇上的推进电
机,航速为5kn。1905年—1912年,沙皇俄国建造了“鳗鱼”号、“鲨鱼”号、“豹”
级潜艇,这些潜艇的建成,标志着当时沙皇俄国的潜艇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
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建造的“黑鸭”级潜艇性能受到了当时俄国海军潜艇部
队的首肯,因此俄国海军决定批量建造“黑鸭”级潜艇。“黑鸭”级潜艇的批量建造计
划是于1915年开始实施的,但是由于1917年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黑鸭”级潜艇
的批量建造工作被中止。
1908年10月,“螃蟹”号布设水雷潜艇在尼古拉耶夫的纳尔法利造船厂建成,这是
世界上第一艘布设水雷的潜艇,利用潜艇在海上布设水雷的做法是俄国人首创的。“螃
蟹”号潜艇建成之后,引起世界上很多国家海军的注目和兴趣。1915年,“螃蟹”号潜
艇布设的水雷,曾经先后炸沉了土耳其的“布列斯拉乌”号巡洋舰、鱼雷艇和内燃机

155
世界海军潜艇

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潜艇的建造与发展。1926年3月,苏维埃
与德国在柏林举行了一次有关海军发展事宜的秘密会谈,其后,德国同意向苏维埃提供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那些潜艇的设计图纸。1926年7月,德国4艘潜艇的设
计图纸被完整地送到了莫斯科。
苏维埃政府一边与德国进行接触以便寻求德国的帮助,一边制定苏维埃的海军发展
规划。在1928年—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潜艇被列为苏联海军发展的重点,在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最初制定的海军舰艇建造计划中包括18艘大型潜艇和5艘小型潜艇。
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执行不久,苏维埃高层领导很快便对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拟定
建造潜艇的数量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调整之后的目标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将要建
造88艘潜艇,其中“十二月党人”级潜艇6艘、L级潜艇6艘、“梭鱼”级系列Ⅲ型潜艇4
艘、“真理”级潜艇3艘、“梭鱼”级系列V型潜艇12艘、“梭鱼”级系列V-1型潜艇14
艘、“梭鱼”级系列V-2型潜艇13艘、“马留特加”级潜艇30艘。
苏联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在其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苏维埃海军便拥有了许
多潜艇,而且那些潜艇基本上都是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自己设计和建造的潜艇。苏联在
潜艇设计和建造方面所拥有的能力已被世界各国认可和注目。
苏联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在潜艇的设计和建造方面逐渐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在这一
过程中,苏联政府一直没有放松获得德国潜艇技术的努力。当时德国人不愿意向苏联提
供更多的潜艇技术,仅仅同意提供有限的援助以帮助苏联设计潜艇。于是,1933年,德
国人把S级潜艇的图纸卖给了苏联。接着,在其后的几年时间里,德国人又把有限数量
的MAN型柴油机卖给了苏联,以便将其装备在苏联的潜艇上。
随着潜艇拥有数量的不断增加,苏联海军逐渐明确了各种潜艇的性能与使用方法,
并把他们拥有的潜艇进行了划分。经过划分之后的苏联潜艇分为四种类型——远洋型潜
艇、大型潜艇、中型潜艇和小型潜艇。为了便于对这四种类型加以区分,苏联海军在这
四种类型潜艇的编号前面分别冠以字母K、B、S和M。即K表示远洋型潜艇,B表示大型
潜艇,S表示中型潜艇,M表示小型潜艇。
1933年7月,苏维埃劳动和国防委员会批准了1933年—1938年期间的苏联海军建设
计划。根据这项建设计划,苏联打算总共建造369艘潜艇,其中大型潜艇为69艘,中型
潜艇为200艘,小型潜艇为100艘。在完成这项庞大的建造计划过程中,苏联人采用了经
过改进和完善的建造工艺。潜艇的大部分艇体采用焊接工艺代替了过去所采用的铆接工
艺,并且于1934年成功地建造了全焊接的潜艇。由于采用了焊接工艺,苏联海军潜艇艇
体的强度得到了空前提高,同时在建造潜艇的过程中还节约了大量的钢材,建造潜艇的
周期也大幅度地缩短。后来,苏维埃政府对最初制定的潜艇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进行了
修改,决定在1933年—1938年期间计划建造的潜艇总数为198艘,其中M级系列Ⅵ型潜
艇26艘、M级系列Ⅵ-1型潜艇20艘、S级系列Ⅸ型潜艇3艘、S级系列Ⅸ-1型潜艇47艘、
SHCH级系列Ⅹ型潜艇32艘、L级系列Ⅺ型潜艇6艘、M级系列Ⅻ型潜艇5艘、M级系列
Ⅻ-1型潜艇46艘、L级系列Ⅷ型潜艇7艘、K级系列ⅪⅤ型潜艇6艘。
苏联海军建造的S级潜艇实际上利用了德国提供的设计图纸。在建造S级潜艇之前,
一些苏联的潜艇设计师被派往德国,与德国的潜艇设计师共同协商该级潜艇的设计修改
问题。接着,三名德国工程师被派遣到苏联的列宁格勒去帮助苏联人建造S级潜艇的首
156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制艇。S级潜艇的首制艇是于1934年12月31日在列宁格勒的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正式开
工建造的。第一批建造的S级系列Ⅸ型潜艇共有3艘,它们最初分别被命名为S-1,S-2和
S-3号潜艇。而M级、SHCH级、L级和K级的各系列潜艇都是苏联的潜艇设计师自行设计
并自己建造的。
在这一期间,苏联海军除了建造潜艇之外,还对潜艇上的不依赖空气的推进系统进
行了深入研究。这些不依赖空气的推进系统也就是目前人们所说的潜艇AIP系统。苏联
海军开展潜艇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的研制工作是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的。1938
年8月,苏联制成了一台REDO型不依赖外界空气的柴油机,并将该机装备在S-92号潜艇
上。S-92号潜艇曾经进行过数次航行试验以及下潜试验,但是该艇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更
多的试航时,战争便爆发了。于是,S-92号潜艇便于1941年被保存在列宁格勒的苏达米
赫造船厂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S-92号潜艇的试验工作才得以重新继续下
去。
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头3年,再加上前两个五年计划,到1941年6月德国纳粹军队进攻
苏联时,在这14年期间(即从1928年到1941年德国纳粹军队进攻苏联时为止),苏联海军
总共建造了215艘潜艇。

3.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联海军潜艇

1939年9月,当欧洲大陆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已经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
的潜艇部队,此时,苏联海军在役的潜艇共有168艘。此外,列宁格勒的各造船厂里还
有37艘潜艇正处于建造状态或舾装施工状态。1941年6月22日,当德国纳粹军队入侵苏
联,两国之间的战争爆发时,苏联海军总计拥有215艘潜艇。从数量方面来说,苏联当
时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下作战力量。另外,在列宁格勒的几个造船厂里尚有22艘
潜艇正处于建造阶段。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各舰队的潜艇总共击沉德军以及轴心国的军舰和
辅助船只322艘,总吨位为938313t。但是,苏联海军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损失
也是十分严重的。1941年6月22日,当德军入侵苏联时,苏联海军共有在役潜艇的数量
是215艘,但是到了1945年5月时,仅剩105艘潜艇,战争期间共损失了110艘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方国家的一些专家曾经对苏联潜艇在二战期间的作战
活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些专家指出,苏联拥有的潜艇,其性能以及艇上的武备都比
较出色,但是,在二战期间苏联潜艇作战活动取得的战果却并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
原因固然有许多,但基本原因是苏联潜艇的艇员没有足够的训练。虽然苏联海军潜艇的
艇员们在战争中表现得十分英勇,但是勇敢的行动和大无畏的精神却不能弥补苏联潜艇
艇员训练不足所带来的损失。

3.1.3 战后苏联海军的新型潜艇

1945年5月初,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场的战火终于烟消云散。1945年5月23
日,斯大林分别致电给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斯大林在电

157
世界海军潜艇

函中建议说,苏联、美国和英国这三个国家应把德国在战后遗留下来的军舰和商船作为
战利品各自分得三分之一。
如何分配德国的战利品是1945年7月17日至8月1日在波茨坦会议期间美、英、苏三
国领导人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在苏联、美国以及英国代表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之
后,终于达成了一项协议。按照这项协议,德国遗留下来的潜艇,除了其中的30艘之
外,其余的全部分配给美国、苏联和英国,并且这三个国家各自分得三分之一。苏联因
此获得了10艘潜艇。这10艘德国潜艇后来全部都加入了苏联战后的现役潜艇部队。
从总的方面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从德国获得的潜艇和相关技术之中,最
有价值的就是德国在二战期间设计和建造的U-ⅩⅪ型潜艇以及潜艇用的沃尔特闭式循环
推进装置。二战期间,德国曾经把研制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以使潜艇能在水下发挥持
续高速航行的计划列为重点研制计划。这项计划在当时来说是在技术上遥遥领先世界其
他国家的潜艇发展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当时尚未竣工的装备沃尔特闭式循环
推进系统的U-ⅩⅫb型潜艇、U-ⅩⅩⅥ型潜艇以及该型潜艇的建造厂均落入英国或美国
之手。但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得到了沃尔特闭式循环推进系统的主要设计人
员以及制造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的工厂。除了上述重要的技术之外,苏联还得到了大
量的有关德国鱼雷研制情况的重要信息。德国在战争期间研制的鱼雷之中,特别先进的
是一种声寻的鱼雷。当时德国在声自导鱼雷的研制方面居于世界各国海军之首。
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落下帷幕的时候,苏联便已经在着手制定两项计划。其
中一项是战后建造新型潜艇的计划,另外一项是恢复那些在战前制定的,但是在战争中
被迫中断的潜艇试验性项目的计划。在苏联海军不断深入探索一些新技术在潜艇上的应
用的同时,苏联的潜艇设计部门、造船厂以及有关的工业部门也正在进行着全面的准备
工作,以便迎接战后新型潜艇建造高潮的到来。
20世纪40年代末期,苏联海军开始建造战后的新型潜艇。被列为苏联海军战后第一
批新型潜艇的是W级、Z级以及Q级这三个型号的常规动力潜艇。其中的W级潜艇早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时便已经开始了设计,二战结束之后,苏联海军在原有设计的基
础上做了许多改进。W级潜艇属于中型潜艇,该级潜艇实际上是苏联海军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使用的S级潜艇的改进型。但是,战后在对W级潜艇进行改进设计时,苏联的
潜艇设计师吸收了德国二战时潜艇设计的一些优点。尽管如此,从设计风格方面来看,
W级潜艇仍然承袭了苏联人的设计传统,该级潜艇的基本特点是结构简单,建造、操作
方便易行。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W级潜艇又进一步分为几种亚型。最初建造的W级潜艇
被称为W-Ⅰ型潜艇。后来又陆续建造了W-Ⅱ型、W-Ⅲ型、W-Ⅳ型和W-Ⅴ型潜艇。
W级潜艇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该级潜艇规模空前的建造计划,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
苏联海军总共建造了236艘W级潜艇。在现代潜艇的发展历史上,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德国批量建造的U-ⅦC型潜艇之外,W级潜艇的建造数量是空前的。除此之外还应
提及的是,W级潜艇曾经为苏联海军提供了第一批巡航导弹的发射试验平台。在W级潜
艇之中,曾有18艘被改装成装备巡航导弹的导弹潜艇。另外,还有5艘~6艘W级潜艇在
1959年—1963年期间被改装成雷达预警型潜艇。被改装成雷达预警型的W型潜艇,其外
形特征是指挥台围壳比原来的W型潜艇的指挥台围壳加长了许多,在加长的指挥台围壳
中,装设了大型对空搜索雷达。北约组织把这种改装成雷达预警潜艇的W级潜艇命名为
W级“帆布袋”型潜艇。
158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苏联海军在二战之后建造的另外一种型号的潜艇是大型的Z级远洋型潜艇。Z级潜艇
十分明显的特征是该级潜艇在许多方面都借鉴和使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海军的
U-ⅩⅪ型潜艇的设计思想和技术。Z级潜艇的海上续航力可长达60昼夜,可以到远距离
的海域执行作战任务。利用艇上装备的带有核装药的鱼雷,Z级潜艇可以攻击美国的各
港口或者攻击西方国家在大西洋上的航运舰船。美国和英国的军事家们对于Z级潜艇具
有的这种核攻击能力以及在大西洋上袭击西方国家运输船队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
担忧和不安。
Z级潜艇的建造周期很短,苏联海军总共建造了26艘,其中21艘是鱼雷攻击型潜
艇,另外还有5艘被改装成Z-Ⅴ系列弹道导弹潜艇,艇上装备2个呈垂直状态布置的弹道
导弹发射筒。
苏联于二战之后制定的第一批潜艇建造计划中,除了W级中型攻击型潜艇、Z级远
洋型潜艇之外,还有Q级潜艇。Q级潜艇比W级和Z级潜艇的排水量都小一些,但是Q级
潜艇却有其独特的方面,这就是该级潜艇上装备不依靠外界空气的闭式循环动力装置。
利用这一套特殊的推进装置,Q级潜艇可以在水下状态不必使用通气管装置,利用艇上
的柴油机即可为艇上的蓄电池充电。后来,Q级潜艇被改装成普通的柴油机—电机推进
的潜艇,在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一直服役到20世纪70年代。
苏联在执行战后建造潜艇的庞大计划期间,各地的造船厂每年平均要建造大约100
艘潜艇。然而,当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之后,苏联立刻放慢了建造潜艇的速度,苏
联战后潜艇建造计划的执行逐渐趋于缓慢。斯大林去世之后,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以及
其他的党政高级领导人迅速地完成了权力的过渡,新的国家领导人对苏联的军事资源,
特别是对那些用于舰艇建造的材料和设施等重新进行了计划分配。马林科夫认为,那些
用于军事装备生产的原材料及设施,应该转移到迅速增加国内人民生活所需的生产和制
造业方面,并且大量生产日常生活用品。另外,马林科夫还认为,战后从事建造军用舰
艇以及刚刚转入建造军用舰艇的那些造船厂,也应该尽快地转变为建造商船和民用船
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二战之后苏联从事潜艇建造的6家造船厂,仅有4家继续从事潜
艇建造。马林科夫在政治上失势之后,赫鲁晓夫于1953年5月成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在苏联高层领导人更换的时期,无疑对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其中包括对战后海军潜艇的
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在当时的国际和国内条件下,赫鲁晓夫认为,苏联海军的建设发展重点应该是建造
舰队型潜艇和可以携带导弹的陆基飞机,并且应使这些舰队型潜艇和携带导弹的战斗机
可以与西方国家的海军进行有效的对抗,特别是可以与西方国家那些可携带装有核炸弹
轰炸机的航空母舰编队进行有效对抗。因为,西方国家以航母编队为海上平台的那些携
带核炸弹的轰炸机将会对苏联本土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在这一时期,苏联开始了海基战略导弹的研制。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曾缴
获了德国的导弹技术,因此,在战后的那一段时间,苏联利用德国的导弹技术开始研制
由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以便利用导弹潜艇来对敌人的陆上目标实施核打
击。
苏联海军所拥有的第一枚实用型弹道导弹是“飞毛腿”-A导弹的改进型,该导弹的
长度为10.7m,采用液体燃料推进剂,射程为227.7km。苏联海军首先把战后建造的Z级
潜艇之中的一艘改装成可以发射“飞毛腿”-A改进型导弹的弹道导弹试验潜艇。不过,
159
世界海军潜艇

这艘被改装成弹道导弹试验潜艇的Z级潜艇,艇上只有一个导弹发射筒。尽管如此,这
艘Z级潜艇仍然可以说是战后苏联海军最早的一个弹道导弹发射平台。1956年,苏联海
军正式开始对Z级潜艇实施了大规模的改换装施工。这次被改装的共有5艘Z级潜艇,每
艘被改装后的Z级潜艇可以携带2枚弹道导弹,但是导弹必须在Z级潜艇处于水面状态时
才能发射。这批被改装成弹道导弹潜艇的Z级潜艇,被称为Z-Ⅴ系列潜艇。最初,被改
装成弹道导弹潜艇的那5艘Z-Ⅴ型潜艇装备的是“飞毛腿”-A改进型导弹,但是,过了
不久之后,Z-Ⅴ型中有几艘潜艇换装了SS-N-4型弹道导弹。SS-N-4型弹道导弹又被西方
国家称为“萨克”型导弹。“萨克”型导弹采用液体推进剂,只能从处于水面状态的Z-
Ⅴ型潜艇上发射,最大射程为555km左右。
虽然从性能方面来说,苏联海军潜艇上装备的SS-N-4型弹道导弹与后来美国在1961
年研制成功的“北极星”型潜射弹道导弹系统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苏联海军的Z-Ⅴ型
弹道导弹潜艇毕竟是世界上最早建成的可以携带弹道导弹的潜艇,而且Z-Ⅴ型潜艇为其
后苏联海军发展更为先进的潜射弹道导弹系统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试验和研制平台。
苏联海军除了努力发展潜艇弹道导弹系统之外,还在巡航导弹潜艇的研制方面投入
了巨大的努力。第一批在苏联海军潜艇上装备使用的巡航导弹是SS-N-3“沙道克”型导
弹,这是一种攻击陆地目标用的巡航导弹。几乎是在同一时期,美国海军也在研制装备
在潜艇上的、可以攻击陆地目标的“天狮星”型巡航导弹。从技术发展的渊源来说,无
论是苏联还是美国,他们在战后研制的巡航导弹都是以二战期间德国研制的V-1型导弹
为母型而发展起来的。美国海军的“天狮星”型巡航导弹,其性能与苏联海军的“沙道
克”型巡航导弹基本相当。不过,由于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海军研制的“北极星”
型弹道导弹系统已逐渐成熟,因此,美国海军最终取消了继续研制“天狮星”型巡航导
弹的计划。当美国海军取消了“天狮星”型巡航导弹的研制计划时,与美国海军做法相
反的是,苏联海军却在继续加紧研制装备在潜艇上的巡航导弹。作为苏联海军第一批装
备潜艇的SS-N-3“沙道克”型巡航导弹,其最大射程可达745km,并且可携带一枚核弹
头。不过,SS-N-3“沙道克”型巡航导弹也是只能在潜艇处于水面状态时才能发射。经
过改换装的W级潜艇在发射SS-N-3“沙道克”型巡航导弹时,首先必须上浮使位于指挥
台围壳后面的导弹发射筒露出水面,然后使导弹发射筒仰起15°角之后再发射导弹。
最初的攻击陆地目标用的“沙道克”型巡航导弹采用惯性导航系统进行制导,采用
这种制导方式的“沙道克”型巡航导弹,其命中精度不高。但是,由于“沙道克”型巡
航导弹携带的核弹头是用于攻击敌人重要城市和工业目标的,因此,尽管命中目标精度
不是很高,仍能以其巨大爆炸威力的核弹头来弥补其精度不高的缺陷,所以,这种具有
巨大爆炸威力的巡航导弹仍然成为当时苏联海军的战略攻击武器之一。
1961年—1962年,苏联开始对W级潜艇进行了改装,使W级潜艇可以装备4个“沙
道克”型巡航导弹的发射筒。为了减少该级潜艇改装之后的水下阻力,导弹发射筒布置
在指挥台的后面,并用一个流线型的指挥台围壳把指挥台与导弹发射筒完全包覆起来,
从而使得经过了这种改装的W级潜艇的外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国家把经过改装可
以装备4枚“沙道克”型巡航导弹的W级潜艇称为“W-长箱”型潜艇。
最初,苏联海军曾经计划把72艘W级潜艇改装成“W-长箱”型巡航导弹潜艇,但
是后来却仅有7艘被改装成了“W-长箱”型巡航导弹潜艇。之所以发生如此之大的变
化,主要是在对W级潜艇进行改装期间,苏联海军相继建成了更为新型的专用的巡航导
160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弹潜艇——J级常规动力巡航导弹潜艇和E-Ⅰ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经过专门设计的J级常
规动力巡航导弹潜艇和E-Ⅰ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具有更好的性能,因此苏联海军认为对W
级潜艇进行改装的必要性到了这时已经不复存在。

3.1.4 战后第二代常规动力潜艇

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苏联海军的战后第一代常规动力潜艇在各造船厂陆续开工建
造时,苏联海军便开始了战后的第二代常规动力潜艇的设计工作。战后第二代常规动力
潜艇是R级潜艇、F级潜艇以及常规动力的G级弹道导弹潜艇。苏联海军打算利用R级潜
艇和F级潜艇分别取代第一代的W级和Z级潜艇。与第一代的W级潜艇相比,R级潜艇有
了许多改进之处,R级潜艇上装备了比W级潜艇更为先进的主动/被动式声呐。最初,
苏联曾计划建造大量的R级潜艇,但是后来仅建造了20艘便中止了计划,其主要原因是
由于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坚持认为苏联海军潜艇发展的重点应是大力发展
具有远洋航行能力的核潜艇,而R级潜艇因其续航力不大,难以有效地遏制美国的海上
航空母舰编队。
苏联海军第二代常规动力潜艇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F级远洋型潜艇。F级潜艇是
第一代Z级潜艇的改进型。F级潜艇续航力大,航行噪声低,下潜深度大,在这些主要性
能方面,F级潜艇远远地超过了Z级潜艇。苏联海军总计建造了79艘F级潜艇,这是战后
世界各国之中建造批量最大的大型常规动力潜艇。
苏联海军建造的另外一个型号的战后第二代常规动力潜艇是G级弹道导弹潜艇,该
级潜艇是世界上第一批专用的弹道导弹潜艇。G级弹道导弹潜艇装备3个在艇上呈垂直状
态的导弹发射筒。由于导弹发射筒的长度超过了该级潜艇的耐压艇体直径,所以G级潜
艇导弹发射筒的大部分插在耐压艇体里,而超过耐压艇体发射筒的剩余部分,则用指挥
台围壳把它包复起来。这样,G级潜艇的外形特征是其指挥台围壳显得十分庞大。苏联
海军从1958年开始建造G级弹道导弹潜艇,到1962年为止,在将近5年的时间里总共建造
了23艘G级弹道导弹潜艇。由于当时苏联海军潜艇上装备的弹道导弹只能在潜艇处于水
面状态时才能进行发射,因此,这种水面状态的发射方式严重地破坏了弹道导弹潜艇的
隐蔽性。为了尽快解决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导弹的技术难题,苏联海军在1957年进行了弹
道导弹的水下发射试验并获得了成功,从而验证了弹道导弹水下发射的可行性。
接着,苏联在很短的时间里研制出了SS-N-5型弹道导弹并且以此取代了最初装备在
G级潜艇上的SS-N-4型弹道导弹。SS-N-5型弹道导弹的最大射程为1300km,比SS-N-4型
导弹的射程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不久之后,苏联又对SS-N-5型导弹进行了改进,使其
最大射程增加到1650km,并且可以从水下进行发射。后来,SS-N-5型弹道导弹又被装备
在核动力的H-Ⅱ级弹道导弹潜艇上。SS-N-5型弹道导弹是世界上最早可在水下进行发射
的潜基弹道导弹。苏联从水下发射第一枚SS-N-5型弹道导弹的时间是1958年9月。当时
美国可从水下发射的“北极星”-Ⅰ型弹道导弹系统正处于研制阶段,直到1960年7月20
日美国才从处于水下状态的“华盛顿”号弹道导弹核潜艇上发射了“北极星”-Ⅰ型弹
道导弹。后来陆续装备在G-Ⅱ级弹道导弹潜艇上的SS-N-5型弹道导弹,随同该级潜艇在
苏联海军服役了大约30多年的时间,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逐渐退役。

161
世界海军潜艇

3.1.5 核推进时代

西方国家的潜艇专家把苏联到目前为止研制的核潜艇划分为四代。第一代核潜艇的
典型代表是N级(627A型)和645型攻击型核潜艇、H级(658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E-Ⅰ级
(659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和E-Ⅱ级(675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在研制第一代核潜艇的这段期
间里,苏联海军的重点是放在提高核潜艇的战斗能力方面,同时在第一代核潜艇上采用
高强度耐压艇体材料、新的耐压结构、大功率的动力装置以及加强减震降噪措施以便改
善潜艇的安静性。
苏联第二代核潜艇的典型代表是V级潜艇(671型)和“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
艇、C级(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Y级(667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D-Ⅰ级(667B型)、D-
Ⅱ级(667BD型)、D-Ⅲ级(667BDR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在第二代核潜艇的研制过程中,
苏联海军特别重视核潜艇的安静性和作战支援系统的改善和提高。苏联第二代核潜艇突
破了传统的潜艇设计观念,并且已经成为真正具有威慑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潜艇。
苏联第三代核潜艇的典型代表是“阿库拉”级(971型)和“塞拉”级(945型)多用途
攻击型核潜艇、“麦克”级(685型)试验性多用途大深度攻击型核潜艇、“台风”级(941
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奥斯卡”级(949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在这一阶段中,苏联海
军大幅度地改进了潜艇作战支援系统,提高了反应堆功率,增加了潜艇的作战生存能
力,改善了潜艇艇体强度。
苏联的解体对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不良影响,大大地推迟了第四
代核潜艇的研制进度。俄罗斯正在建造的第四代核潜艇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多用途、高
速、大深度航行、全自动化以及排水量较小等,目前正处于建造的“亚森”级(885型)攻
击型核潜艇、“尤里·多尔戈鲁基”(955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是苏联/俄罗斯海军第四代
核潜艇的典型代表。
苏联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1932年便已经开始了核能方面的研究。1939
年—1940年,苏联科学院加强了对铀金属以及核裂变方面的研究。1941年6月,德国纳
粹入侵苏联,苏联在核能方面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加速
恢复开展对核能的研究。1946年12月25日,苏联的第一座核反应堆F-Ⅰ堆开始启动运
行。
1952年,佩列古多夫被任命为苏联第一艘核潜艇的总设计师,苏联核潜艇的建造工
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式开始。苏联的第一批攻击型核潜艇的项目代号是672型潜
艇,而美国和北约组织对苏联第一批核潜艇的命名是“十一月”级(N级)核潜艇。“十
一月”级(N级)核潜艇的首制艇于1958年完工,它比美国海军的第一艘核潜艇“鹦鹉
螺”号的完工时间迟了大约4年。苏联海军的第一艘核潜艇经历了一系列的试验,并且
取得了圆满成功。
美国于二战之后研制核潜艇的过程中,首先建造了具有试验性质的两艘鱼雷攻击型
核潜艇——“鹦鹉螺”号和“海狼”号。然后,在这两艘试验性潜艇的基础上逐渐研制
各种型号的核潜艇。但是苏联却在研制核潜艇方面采取了与美国不同的发展途径。苏联
是同时研制三种不同类别的核潜艇,它们是N级(“十一月”级)鱼雷攻击型核潜艇,H级

162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这三种型号的苏联核潜艇所具有的共同设计
特点是它们都装备了2座反应堆。N级攻击型核潜艇上装备的核反应堆是压水堆,其功率
为35000马力,而美国海军的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上反应堆的功率为15000马力,
美国第一批成批建造的SSN-578“鳐鱼”级攻击型核潜艇上的压水堆的功率仅仅为7500马
力。苏联的N级核潜艇的艇型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该级潜艇采用了介于常规动力
潜艇艇型和水滴型艇型之间的特殊艇型。N级核潜艇装备有2座核反应堆,装备24枚鱼
雷,其水下排水量为5300t。
苏联海军第一代核潜艇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核动力推进装置的故障率很高。其次,苏
联第一代核潜艇的蒸汽发生器的无故障工作寿命非常短,仅有800个小时左右。除此之
外,艇上各种设备的可靠性过低也导致了苏联核潜艇事故频发。另外,苏联海军的N级
和其他同期建造的核潜艇,其噪声比美国的核潜艇要高得多。
作为苏联海军第一代核潜艇的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其建造时间比N级攻击型核潜
艇稍迟一些。E-Ⅰ级核潜艇装备3组6个SS-N-3型“沙道克”巡航导弹发射筒,这些发射
筒位于轻外壳与耐压艇体之间的舷侧部位。不过,E-Ⅰ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必须在处于水
面状态时才能发射巡航导弹。
最初,E-Ⅰ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上携带的巡航导弹是攻击陆地目标用的“沙道克”型
导弹,担负着苏联海军战略攻击的使命。但是当第一批E-Ⅰ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于1960年
完工并在苏联海军服役时,苏联海军不再担任战略攻击的角色,因此,E-Ⅰ级巡航导弹
核潜艇的建造计划被大大削减,仅仅建造了5艘。E-Ⅰ级的5艘巡航导弹核潜艇建成服役
之后,苏联开始继续建造排水量比E-Ⅰ级稍大一些的E-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E-Ⅱ级巡
航导弹核潜艇上装有8个巡航导弹发射筒。在E-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上,8个导弹发射筒
被分为4组布置在该型潜艇的两舷,每舷两组。不过,E-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仍然需要
上浮到水面上才能发射“沙道克”型巡航导弹。E-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主要攻击目标
是西方国家的航空母舰编队以及其他大型水面舰艇编队。E-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装备的
反舰型“沙道克”巡航导弹可携带一个核弹头或者质量为1000kg的大型常规装药弹头。
1962年,E-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首制艇建成服役。到1968年为止,苏联海军在6年的
时间里总共建造了29艘E-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
当G级常规动力的弹道导弹潜艇服役的时候,苏联海军开始建造装备3枚SS-N-4型导
弹的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苏联海军于1959年—1962年间建造了8艘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之后,其建造计划便中途停止。1962年—1967年,苏联对H级核潜艇进行了改装,使其
可以装备能够在水下发射的SS-N-5型弹道导弹。
美国自从1954年建成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鹦鹉螺”号之后,在其后5年的时间里
连续建造了7艘攻击型核潜艇,然而,苏联自从建造了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N级的首
制艇之后,在其后的5年时间里连续建造了31艘核潜艇,并且这31艘核潜艇之中,既有
攻击型核潜艇,还有巡航导弹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
这一期间,苏联不仅迅速建造核潜艇,而且在建造常规动力潜艇方面也没有放松,
从1959年至1963年,苏联在这5年时间里连续建造了71艘常规动力潜艇。到1961年时,
苏联潜艇的建造速度达到了非战争时期的顶峰。1961年之后,苏联建造潜艇的速度逐步
放慢,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为止,平均每年只建造13艘潜艇。虽然,从表面数量来
看,这一时期苏联建造的潜艇数量有所减少,但是实际上这一时期苏联建造的潜艇具有
163
世界海军潜艇

更大的排水量,并且潜艇更加先进和复杂。
当美国海军在建成了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的两年之后,即1956年便做出决定
从此之后不再建造常规动力潜艇。与美国海军的这一决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海军
却在大力建造核潜艇的同时仍然一如既往地建造常规动力潜艇。西方国家的一些军事家
认为,苏联之所以采取常规动力潜艇与核潜艇建造计划同时并举的做法,反映了当时苏
联制造核反应堆的能力尚有不足,如果只建造核潜艇,难以满足苏联海军的需要,因
此,只能是有的造船厂建造核潜艇,而有的造船厂则建造常规动力潜艇。
1967年,苏联完成了F级79艘常规动力潜艇的全部建造计划,接着,又开始建造另
外一种新型的常规动力潜艇——T级潜艇。T级潜艇的排水量比F级潜艇增加了1500余
吨,其水下排水量达到3900t,水下续航力也有了大幅度提高。1972年—1982年这11年期
间,苏联总共建造了18艘T级潜艇。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联海军开始着手建造K级潜
艇,以便使其取代W级和R级潜艇。K级潜艇是苏联海军于二战后建造的第一批具有水
滴形线型的常规动力潜艇,其排水量比F级潜艇要大一些。1986年时,苏联还把一些K级
潜艇出售给阿根廷、印度和波兰等国家。
美国海军一些潜艇专家认为,苏联海军持续不断地设计和建造常规动力的潜艇,其
主要原因是苏联海军深刻地理解到继续利用常规动力潜艇的意义——常规动力潜艇在地
中海那样的有限海域中可以发挥出色的作用,可以形成非常有效的反潜屏障。此外,常
规动力潜艇可以形成有效的移动式的水雷布设场,从事侦察,对某一特定海域进行封锁
以及执行其他方面的任务。

3.1.6 第二代核潜艇

苏联海军的第二代核潜艇,是从20世纪50年代的后期开始着手研制的,包括V级攻
击型核潜艇、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以及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V级攻击型核潜艇的使命是
作为苏联海军反潜战兵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美国的“北极星”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实施
打击,以便减小苏联本土遭受美国潜射弹道导弹攻击的危险性。同时,V级攻击型核潜
艇也对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提供保卫。V级核潜艇上装备的先进电子设备大大地提高了
该级潜艇的电子对抗能力。此外,V级攻击型核潜艇装备的先进低频被动式远程搜索声
呐和先进的中频鱼雷射击指挥声呐、该级潜艇所具有的水下高航速以及经过降噪处理的
全艇低噪水平等方面的特点,为该级核潜艇担负的任务提供了客观保证。
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与以前的E级和J级潜艇在设计思想方面有着比较大的区别。E级
和J级巡航导弹潜艇装备的巡航导弹是射程比较大的SS-N-3型“沙道克”型巡航导弹,
这种“沙道克”型巡航导弹最初用于攻击陆上目标,后来又改为反航母作战编队之用。
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作用是攻击敌人的水面舰艇,该级潜艇上装备的8枚SS-N-7型反舰
巡航导弹是苏联研制的第一批可从水下状态发射的巡航导弹,其射程仅为65km。尽管
SS-N-7型巡航导弹的射程较小,但是当C级潜艇在发射SS-N-7型巡航导弹之后,导弹可
利用雷达寻的或主动式雷达导引的方式去搜寻目标。装备SS-N-7型巡航导弹的C级核潜
艇,可以在水下隐蔽地发射这种导弹,既可以进行单枚导弹的发射,也可以进行导弹齐

164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射。
1967年—1973年期间,苏联总共建造了11艘C-I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然后苏联海军
对C-Ⅰ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进行了改进设计,并建成了C-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C-Ⅱ级巡
航导弹核潜艇比C-Ⅰ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稍大一些,其水下排水量为5400t,可装备8枚射
程为111km的SS-N-9型巡航导弹。1973年—1982年期间,苏联海军总共建造了6艘C-Ⅱ级
巡航导弹核潜艇。
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苏联的军事发展规划开始加速执行,海军武备的发展成为重中
之重。在这样的形势下,苏联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计划便重新得到恢复。苏联
海军在借鉴和参考了美国海军的“北极星”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技术的基础上,很快地完
成了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设计。Y级弹道导弹的首制艇“列宁主义者”号于1966年下
水,1967年5月30日正式服役,1968年该艇开始了正式的作战巡逻活动。
从排水量和主尺度方面来说,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比美国的“北极星”型弹道导弹
核潜艇稍大一些。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16枚潜射弹道导弹,弹头尺寸要比美国“北
极星”型弹道导弹弹头大一些。Y级核潜艇上的SS-N-6型导弹的核弹头当量与美国的北
极星”型弹道导弹的核弹头爆炸当量基本相同,均为100万吨级。自从Y级弹道导弹核潜
艇服役之后,苏联海军在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和建造方面投入了更大的努力。1967
年—1974年期间,苏联总共建造了34艘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到1974年6月份时,苏联拥
有的潜射弹道导弹的数量便已经超过了美国。当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最后一艘潜艇尚
未竣工时,苏联便在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基础上开始建造D-Ⅰ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D-Ⅰ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虽然只装备了12枚SS-N-8型潜射弹道导弹,然而该型导弹的
射程却可达到7800km。1973年—1977年期间,苏联总共建造了18艘D-Ⅰ级弹道导弹核
潜艇。1977年完成了D-Ⅰ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之后,苏联又开始建造4艘D-Ⅱ级弹
道导弹核潜艇。D-Ⅱ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可携带16枚SS-N-18型潜射弹道导弹。接着,苏
联又建造了14艘D-Ⅲ级弹道导弹核潜艇。D-Ⅲ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16枚经过改进的
SS-N-18型潜射弹道导弹。SS-N-18型潜射弹道导弹的最大射程为6500km,每枚SS-N-18
型潜射弹道导弹带有3个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运载工具,可以攻击位于不同位置的三
个目标。由于SS-N-18型潜射弹道导弹已经装艇服役,因而使得苏联的弹道导弹核潜艇
仅在本国领海范围内便可打击美国领土的重要战略目标。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的
这种远程潜射弹道导弹,使得苏联的核潜艇无需远涉重洋地去执行作战巡逻,只要在本
国领海附近或领海内,便可对美国的全国范围形成巨大的核威慑。这样,美国和它的北
约盟国在挪威海和格陵兰—冰岛—英国一线海域投入巨额经费所设立的反潜防潜屏障基
本上失掉了其预期的作用。
1972年,美国和苏联举行了第一阶段的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会谈的结果是允许美国
最多可以拥有44艘现代化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苏联可以拥有62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和950
枚导弹。但是,苏联为了达到950枚导弹的拥有量,必须要拆除240枚旧式的陆基洲际导
弹。
1971年—1972年期间,苏联海军的P级和“阿尔法”级核潜艇建成服役。P级核潜
艇是苏联海军水下航速最高的核潜艇,而“阿尔法”级核潜艇则是下潜深度最大的核潜
艇。P级和“阿尔法”级核潜艇的建成服役,标志着苏联海军在核潜艇技术方面取得了
165
世界海军潜艇

长足的进步。其中,“阿尔法”级核潜艇在设计上采用的一些先进概念,不仅使该级核
潜艇所具有的水下航速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使得该级核潜艇的下潜深度也达到了空前
的水平。
3.1.7 第三代核潜艇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着手第三代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苏联第三代的核潜艇
包括“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D-Ⅳ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
艇、“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以及“塞拉”级攻击型核潜艇。这5种型号的首制艇,
分别在1981年—1985年期间建成并服役。另外,在这一期间建成并服役的还有“麦克”
级攻击型核潜艇、X级研究用潜艇、U级特种潜艇等。除了这些新建造的各种型号的潜
艇之外,在1981年—1985年期间,苏联海军还对在役的各种型号的潜艇执行了大规模的
改换装计划,其中包括由于美苏战略武器限制协定而执行的把原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进
行改装的计划。
苏联海军的“台风”级(941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首制艇于1975年开工建造,1980年
9月下水,1983年开始正式服役。“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高达25000t左
右,是世界各国潜艇的排水量之最。“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所携带的战略武器,是
20枚SS-N-20型潜射弹道导弹。该型导弹的射程为8300km,并且每枚导弹可携带10个分
导弹头,可以同时打击不同位置的目标。“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首制艇建成服役
之后,苏联海军几乎以每年一艘的速度在建造“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台风”级
的第6艘潜艇,同时也是该级的最后一艘潜艇于1989年初下水。
在建造“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同时,苏联海军还在批量建造D-Ⅳ级弹道导弹
核潜艇。D-Ⅳ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16枚射程为8300km的SS-N-23型潜射弹道导弹,每
枚SS-N-23型导弹可携带10个分导弹头,并且其命中精度高于在此之前研制的各种型号
的潜射弹道导弹。D-Ⅳ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首制艇于1984年2月下水,到1985年时,D-
Ⅳ级的7艘核潜艇全部建成服役。
除了弹道导弹核潜艇之外,苏联海军还建造了“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该级
核潜艇在苏联海军巡航导弹核潜艇之中排水量最大,其首制艇于1982年建成。“奥斯
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建成服役,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海军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可携带24枚潜射SS-N-19型反舰巡航导弹。SS-N-19型巡航
导弹的射程为550km,可携带核弹头或质量为909kg的常规弹头。
对于西方国家的海军来说,在苏联海军研制的诸多型号的攻击型核潜艇之中,最使
他们感到震惊的是“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的首制艇于
1984年7月下水。“阿库拉”级的首制艇在进行试航时,西方国家的核潜艇曾对其进行
了秘密跟踪。“阿库拉”级的首制艇航行噪声非常低,大大出乎西方国家的意料之外。
这一事实表明,苏联经过了将近十年的努力,在潜艇降噪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
进展。“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除了航行噪声很低之外,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艇上装备
的综合声呐的性能也很强大,特别是该级核潜艇被动声呐探测能力很强。
苏联海军中还有另外一个新型号的攻击型核潜艇——“塞拉”级核潜艇,该级核潜
艇的首制艇是1984年12月建成服役的。“塞拉”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耐压艇体采用钛合金
166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材料,因此该级核潜艇的下潜深度很大,一般情况下的工作深度可为700m左右。20世纪
80年代苏联还建造了“麦克”级攻击型核潜艇。“麦克”级核潜艇只建造了一艘,实际
上是一艘试验性核潜艇,该艇于1984年1月建成服役。该艇经过特殊设计,其水下工作
深度可达1000m。“麦克”是北约组织给该艘核潜艇的命名,而苏联海军对该艘核潜艇
的正式命名是“共青团员”号。“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因其发生事故于1989年2月28日
沉没,从而为全世界各国所熟知。
苏联海军每隔10年~12年便使核潜艇的研制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因此,西方国家的
一些潜艇专家认为,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将会建成第四代核潜艇,而且第四代核
潜艇在某些性能方面将会超过美国的核潜艇。但是,由于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核潜艇的
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因此,俄罗斯第四代核潜艇的研制进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3.1.8 不断削减的俄罗斯海军核潜艇

自从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潜艇数量急剧缩减。1985年时,苏联海军拥有208艘
各种型号的核潜艇,这些核潜艇上总共装载了982枚弹道导弹和1946枚巡航导弹,它们
活跃在世界各大海洋。苏联潜艇装备的潜射战略导弹,其总的爆炸威力为1.71×109t当
量,相当于二战末期美国轰炸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爆炸当量的15万倍。但是,到1991年以
后,由于军备大规模缩减,俄罗斯海军拥有的战略核潜艇数量急剧减少。到1998年时,
俄罗斯海军拥有26艘各种型号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这些弹道导弹核潜艇上总共装载了
440枚弹道导弹,核弹头总数为2272枚。
目前在D-Ⅲ级和D-Ⅳ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载的SS-N-18型和SS-N-23型弹道导弹的
有效期是2010年,而新型弹道导弹最快也要到2007年—2010年之后才能问世。另外,装
载在“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的SS-N-20型弹道导弹,其平均寿命为20余年,再过
数年之后将被废弃。因此,根据俄罗斯目前这种状态进行推测的话,到了2005年—2007
年之后,俄罗斯海军中能执行作战任务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可能仅存数艘。
另一方面,作为俄罗斯海军第四代核潜艇的“北风之神”级的首制艇“尤里·多尔
戈鲁斯基”号弹道导弹核潜艇,于1996年11月2日开工建造。但是俄罗斯海军司令库洛
耶多夫大将在1998年9月声明说,新型的“北风之神”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需要进行改进
设计。这是因为该级核潜艇原计划是装备新研制的SS-N-28型固体燃料推进的潜射弹道
导弹,然而,在白海进行了三次SS-N-28型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结果都以失败而告
终。为此,莫斯科热力学研究所和马克耶夫导弹设计局在1998年紧急设计了用新型固体
燃料推进的SS-N-25型潜射弹道导弹。同时,潜艇设计部门对“北风之神”级弹道导弹
核潜艇也作了相应的改进设计。鉴于这些原因,“北风之神”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
的新型SS-N-25型潜射弹道导弹估计将要到2006年—2008年才能装艇使用。另一方面,
由于俄罗斯目前资金匮乏导致了导弹订货数量的削减,因此,导弹设计局与俄罗斯政府
有关方面围绕着新型核潜艇装载导弹的问题一直在争论不休。所以,“北风之神”级弹
道导弹核潜艇究竟将要装载哪一种型号的潜射弹道导弹,至今尚未完全确定下来。
从二战之后至今,在这大约50多年的时间里,苏联/俄罗斯海军总共建造了33个型
号749艘潜艇,其中常规动力潜艇507艘,核潜艇242艘,具体的型号和数量见表3-1。
167
世界海军潜艇

表3-1 苏联/俄罗斯海军潜艇型号和数量
型号 数量 合计 型号 数量 合计
M级攻击型潜艇 8艘 E-Ⅰ级 5艘
W级攻击型潜艇 236艘 E-Ⅱ级 29艘
Z级攻击型核潜艇 26艘 C-Ⅰ级 12艘
Q级攻击型潜艇 30艘 C-Ⅱ级 6艘
R级攻击型潜艇 20艘 P级 1艘
常规动力潜 F级攻击型潜艇 79艘 11个型号 巡航导弹核 “奥斯卡”-Ⅰ级 2艘 7个型号
艇 T级攻击型潜艇 18艘 507艘 潜艇 “奥斯卡”-Ⅱ级 12艘 67艘
靶标潜艇 4艘

K级攻击型潜艇 26艘

G级弹道导弹潜艇 23艘
J级巡航导弹潜艇 16艘
N级 13艘 H级 8艘
V-Ⅰ级 16艘 Y级 34艘
V-Ⅱ级 7艘 D-Ⅰ级 18艘

攻击型核潜 V-Ⅲ级 25艘 8个型号 弹道导弹核 D-Ⅱ级 4艘 7个型号


艇 “阿尔法”级 7艘 84艘 潜艇 D-Ⅲ级 14艘 91艘
M级 1艘 D-Ⅳ级 7艘
“阿库拉”级 12艘 “台风”级 6艘
“塞拉”级 3艘

除了上述已经建成的各种型号的潜艇之外,目前俄罗斯海军正在建造的潜艇还有
“北风之神”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亚森”级攻击型核潜艇以及“圣彼得堡”级常规动
力攻击型潜艇等。

3.2 俄罗斯/苏联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

3.2.1 沙皇俄国时代的潜艇(1834年—1916年)

3.2.1.1 “希尔德”型(Shilder)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水下排水量:16t;主尺度:6m×1.5m;主机:利用人力摇动4个轮翼;航速: 0.5kn;武
备:水雷1枚;安全潜航深度:12m;艇员人数:不详。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希尔德”型潜艇是俄国皇宫的侍从武官亚历山
大·安德烈维奇·希尔德设计的,由彼得堡的亚历山
大洛夫斯基造船厂于1834年5月建成。“希尔德”型潜
艇的水面排水量为16t,主尺度为6.0m×1.5m。该艇的
外壳板由铁板制造,厚度为5mm,外壳板由艇内的5根
肋骨支撑,安全潜航深度为12m。“希尔德”型潜艇
图3-1 “希尔德”型潜艇
168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是世界上第一艘全部由金属制造的潜艇(图3-1)。该艇采用人力推进,位于艇内的人员用
双手摇动艇上的4个轮翼,推动潜艇前进,其水下航速可以达到0.5kn,该艇装备的唯一
武器是一枚水雷。该艇的上浮和下潜利用安放在艏艉凹槽中的铅压载和两个压载水舱。
另外,艇内向海面伸出一个铜管,保证艇内人员的呼吸。
3.2.1.2 “亚历山大洛夫斯基”型(Aleksanderovskiy)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水面排水量:355t;主尺度:33.5m×4m×3.6m;主机:压缩空气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
功率:140马力;航速:1.5kn;武备:水雷2枚;安全潜航深度:12m;艇员人数: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亚历山大洛夫斯基”型潜艇是由伊万·费多洛维奇·亚历山大洛夫斯基于1862年
设 计 的,该 艇 于 1866 年 建 成。该 艇 的 水 面 排 水 量 为 355t,主 尺 度 为
33.50m×4.00m×3.60m,主机为2台压缩空气发动机,功率为140马力,采用双推进轴,水
下航速1.5kn。该艇上装备的武器装备是2枚水雷。“亚历山大洛夫斯基”型潜艇装有一
个压载水舱,其容积为12m³,用于潜艇的下潜和上浮。该艇的安全潜航深度为12m,艇
员人数6名。该艇的典型缺点是纵向稳性较差,调节水下深度比较困难,水下续航力仅
为1.5n mile。
3.2.1.3 “杰维茨基”-1号(Dzheveskiy No.1)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 (水面/水下):不详;主尺度:4.5m×1.5m×1.5m;主机:人力转动螺旋桨;航
速:1.5kn;武备:水雷2枚;安全潜航深度:不详;艇员人数: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杰维茨基”-1号潜艇是俄国的C.K.杰维茨基工程师于1876年设计的,该艇于1877
年在俄国的敖德萨建成,其排水量不详,主尺度为4.5m×1.5m×1.5m。“杰维茨基”-1号
潜艇采用人力脚踏转动螺旋桨推动潜艇前进,水下航速为1.5kn,艇上装备2枚水雷。
“杰维茨基”-1号潜艇建成之后,最初打算用于俄国对土耳其的战争,但是,俄国海军
拒绝拨款对该艇进行水下的试航,因此,直到俄—土战争结束时,“杰维茨基”-1号潜
艇仍未得到水下试航的机会。“杰维茨基”-1号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艇体分为上下两
个部分,上部为艇员操作空间,下部为压载水舱。
3.2.1.4 “杰维茨基”-2号(Dzheveskiy No.2)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水面排水量为2.5t;主尺度:6.0m×1.5m×1.0m;主机:人力转动
螺旋桨;双螺旋桨;航速:2.0kn;武备:水雷2枚;安全潜航深度:不详;艇员人数: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杰维茨基”-2号潜艇是C.K.杰维茨基工程师设计的,于1879年秋季建成(图3-2)。
该艇的水面排水量为2.5t,主尺度为6.0m×1.5m×1.0m,该艇的艏艉各装设一个螺旋桨,
利用人力转动两个螺旋桨推动潜艇前进,水下航速为2kn,艇上携带的武器装备是2枚水
雷,艇员人数为4名。“杰维茨基”-2号潜艇上装备一根稍具雏形的光学潜望镜。
“杰维茨基”2号潜艇建成之后,曾经在加特钦斯基湖中进行了试验,试验取得了
令人满意的结果。其后,俄国政府向C.K.杰维茨基工程师订购了50艘“杰维茨基”-2型

169
世界海军潜艇

潜艇,这50艘潜艇于1881年在彼得堡建成,这是世界上最早批量建造的潜艇。

图3-2 “杰维茨基”-2号潜艇
3.2.1.5 “海豚”号(Delfin)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13t/124t;主尺度:19.6m×3.35m×2.9m;主机:汽油发动机2
台,电机1台,单轴单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300马力/12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8.5kn/4.5kn;续航力:水下2.5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28n mile;武备:杰维茨基型鱼
雷发射器2具;机枪1挺;安全潜航深度:50m;艇员人数:1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海豚”号潜艇是俄国海军军事学院的I.G.布勃诺夫教授和俄国海军中尉M.N.别克
列米舍夫共同设计的,1903年在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建成。“海豚”号潜艇采用单
壳体结构,主机为2台汽油发动机和一台推进电机,单轴单螺旋桨推进。在水面航行时
利用艇上功率为300马力的2台汽油发动机,在水下航行时则利用蓄电池和120马力的推
进电机推动潜艇前进。1904年6月16日,“海豚”号潜艇在波罗的海进行下潜试验时,
由于登艇人数过多发生超载而沉没,造成25人死亡。后来该艇被打捞出水,经修复后继
续在俄国海军服役。1904年秋季,“海豚”号潜艇利用火车被运往远东,在太平洋舰队
继续服役。
3.2.1.6 “家燕”级(Kasatka class)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0t/177t;主尺度:35.5m×3.35m×3.4m;主机:煤油发动机1
台,电机1台,单轴单螺旋桨;功率(水面/水下):200马力/1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8.5kn/5.5kn;续航力:水面以8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700n mile;水下以3kn航
速时,续航距离为50n mile;武备:杰维茨基型鱼雷发射器4具,鱼雷4枚;37mm机枪1
挺;安全潜航深度:50m;艇员人数:1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家燕”级潜艇也是俄国海军军事学院的I.G.布勃诺夫教授和俄国海军中尉M.N.别
克列米舍夫共同设计的,俄国政府于1904年1月发出订购6艘“家燕”级潜艇的订单。
“家燕”级潜艇的主机是一台200马力的煤油发动机和一台100马力的推进电机,采用单
轴单螺旋桨推进方式。当该级潜艇在水面状态以 8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 700n
mile;水下以3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50n mile。“家燕”级潜艇的武备是4具杰维茨基型
鱼雷发射器和37mm机枪1挺。“家燕”级的6艘潜艇在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厂于1904
年7月—8月下水。当时正值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海军打算把“家燕”级潜艇投入战争,
因 此 在“家 燕”级 潜 艇 上 装 备 了 大 型 指 挥 台,于 是 该 级 潜 艇 的 排 水 量 增 加 为
170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153t/186t。
3.2.1.7 “鳗鱼”号(Minoga)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17t/142t;主尺度:32.2m×2.8m×2.5m;主机:诺贝尔型柴油发
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沃尔塔型电机一台(用于水下航行),单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240马力/14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1.0kn/5.0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
航力为600n mile;水下3.5kn航速时,续航力为70n mile;武备:鱼雷发射器2具,装载鱼
雷2枚;安全潜航深度:30m;艇员人数:2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鳗鱼”号潜艇是俄国海军军事学院的I.G.布勃诺夫教授在“家燕”级潜艇的基础
上经过改进设计而成的,该艇的设计于1905年秋季完成,1906年2月开始建造,1909年
建成。“鳗鱼”号潜艇的主机是2台诺贝尔型柴油发动机和一台沃尔塔型推进电机,采
用单推进轴单螺旋桨推进方式。柴油发动机的功率为240马力,用于该艇的水面航行,
沃尔塔型推进电机的功率为140马力,用于水下航行。“鳗鱼”号潜艇的水面航速为
11kn,水下航速为5kn。该艇在水面状态以10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600n mile;在水
下以3.5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70n mile。该艇上的武备是2具鱼雷发射器,可装载鱼雷
2枚。“鳗鱼”号潜艇采用单壳体结构形式,储备浮力为24%,该艇是俄国潜艇发展史
上第一艘装备柴油机的潜艇,安全潜航深度为30m。另外,“鳗鱼”号潜艇装备了可调
螺距螺旋桨,这是世界上第一艘装备这种特种螺旋桨的潜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鳗鱼”号潜艇投入了战争,其主要作战海域是波罗的海。1913年4月6日,“鳗鱼”号
潜艇在下潜过程中因通风管路进水而导致沉没,有关方面立即组织人力对该艇进行了打
捞作业,经过9个小时的捞救作业,“鳗鱼”号潜艇终于被打捞出水,十分幸运的是艇
内人员没有任何伤亡。
3.2.1.8 “鲨鱼”号(Akula)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70t/486t;主尺度:56m×3.7m×3.4m;主机:诺贝尔型柴油发动
机3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1台(用于水下航行),3个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900马
力/225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0.66kn/6.4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
1900n mile;水下4.75kn航速时,续航力为38n mile;武备:450mm鱼雷发射管4具(艏部2
具,艉部2具),鱼雷发射器4具,装载鱼雷8枚;47mm机枪1挺;安全潜航深度:50m;艇员
人数:2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鲨鱼”号是“鳗鱼”号潜艇的改进型,也是由俄国海军军事学院的I.G.布勃诺夫
教授设计的。该艇于1906年12月开工建造,1909年8月22日下水,1911年9月建成服役。
“鲨鱼”号潜艇的主机为3台诺贝尔型柴油发动机(用于水面航行),功率为900马力,推
进电机一台(用于水下航行),功率为225马力。该艇采用3个推进轴3个螺旋桨推进,水面
航速为10.66kn,水下航速为6.4kn。当该艇在水面以10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1900n
mile ; 水 下 以 4.75kn航 速 航 行 时,续 航 力 为 38n mile。“鲨 鱼”号 潜 艇 的 武 备 是 4 具
450mm鱼雷发射管(艏部2具,艉部2具),4具鱼雷发射器,可装载鱼雷8枚,此外还装备
47mm机枪1挺。“鲨鱼”号潜艇的安全潜航深度为50m。
171
世界海军潜艇

“鲨鱼”号潜艇是I.G.布勃诺夫一生中最为成功的设计,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性能
最为优秀的潜艇之一。该艇除了装备8枚鱼雷,具有强大的攻击能力之外,其海上自持
力也较长,可以达到2个星期。1915年11月28日,“鲨鱼”号潜艇前往波罗的海执行例
行任务时因触撞水雷被炸沉没。
3.2.1.9 “螃蟹”号(Krab)布放水雷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60t/740t;主尺度:52.8m×4.34m×3.91m;主机:汽油发动机4
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1200马
力/66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1.8kn/7.1kn;续航力:水面11.8kn航速时,续航力为
1200n mile;水面8.6kn航速时,续航力为1700n mile;水下4.1kn航速时,续航力为82n
mile;水下7.1kn航速时,续航力为2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 2具,鱼雷发射
器2具,装载鱼雷4枚;75mm舰炮1座,机枪2艇;装载和布放水雷60枚;安全潜航深
度:46m;艇员人数:5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利用潜艇进行海上布设水雷的做法是俄国人于20世纪初首创的,布雷潜艇的设计思
想最初萌发于日俄战争时期。当时,居住在被日军包围的旅顺口的米哈伊尔·彼得洛维
奇·纳利托夫工程师在1904年4月13日亲眼目睹了俄国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巡
洋舰因触发日军秘密布放的水雷而被炸沉的场面。米哈伊尔·彼得洛维奇·纳利托夫因
此受到了启发,产生了利用潜艇在海中秘密布放水雷的想法。为此,米哈伊尔·彼得洛
维奇·纳利托夫自己设计了一艘可以布放水雷的潜艇并向俄国军事当局提出了建造布放
水雷潜艇的建议。但是,当时的俄国高层军事部门对于这一建议并没有表现出丝毫兴
趣,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于是,米哈伊尔·彼得洛维奇·纳利托夫自筹资金建造了一艘
布放水雷的潜艇。该艘布雷潜艇原定于1904年12月竣工。但是,该艇尚未竣工旅顺口便
被日军攻陷。为了防止该艇落入日军之手,米哈伊尔·彼得洛维奇·纳利托夫在旅顺口
破城陷落之日,把该艇炸毁。
1905年,米哈伊尔·彼得洛维奇·纳利托夫又设计了一艘排水量约为500t的布雷潜
艇。1906年,该设计方案被送交到俄国海军技术委员会进行审查。经过了整整一年时间
的审查之后,该方案终于得到批准。直到1909年10月,世界上第一艘可以布设水雷的潜
艇终于在尼古拉耶夫城的纳尔法利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1915年1月25日,该艇竣工,
并被命名为“螃蟹”号。“螃蟹”号潜艇可以装载和布放60枚水雷,艇上的水雷都存放
在艉部的上层建筑里。1915年7月14日,“螃蟹”号潜艇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布放了40枚
水雷,4天之后,土尔其的“布列斯拉乌”号巡洋舰在该布雷区触雷被炸沉没。接着,
“螃蟹”号潜艇布防的水雷又炸毁了敌人的数艘舰船。“螃蟹”号潜艇取得的这些战
绩,引起了许多国家海军的注目和兴趣。“十月革命”期间,“螃蟹”号潜艇曾经沦入
德国之手,后来又被转让给英国。1918年4月英国把“螃蟹”号潜艇沉没于海底。1935
年苏联海军把“螃蟹”号潜艇打捞出水,但是由于该艇损坏严重,因此,旋即将该艇报
废拆除。
3.2.1.10 “一角鲸”级(Narval)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21t/994t;主尺度:70.2m×6.6m×3.5m;主机:柴油发动机4台
172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用于水面航行),电机4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640马力/98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13.0kn / 9.8kn ; 续 航 力:水 面 8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1900n
mile;水下7kn航速时,续航力为20n mile;武备:450mm鱼雷发射管4具(艏部2具,艉部2
具 ),鱼 雷 发 射 器 4 具,装 载 鱼 雷 8枚 ; 75mm 舰 炮 1 座,57mm舰 炮 1 座 ; 安 全 潜 航 深
度:50m;艇员人数:4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一角鲸”级潜艇是根据1911年度计划建造的,首制艇“一角鲸”号于1915年5月
10日下水,1915年8月23日建成服役,俄国海军总共建造了3艘“一角鲸”级潜艇。从总
体设计方面来看,“一角鲸”级潜艇基本上是以美国的“霍兰”型潜艇为母型而设计
的。“一角鲸”级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艇内装有耐压横舱壁,主压载水舱的容积为
119.3m³,位于耐压艇体与轻外壳之间的舷间。由于采用双壳体结构,因此该级潜艇的
储备浮力较大,大约为45%。由于该级潜艇装备了性能出色的纵倾调节系统,因此大大
缩短了该级潜艇下潜所需要的时间。
3)建造情况
表3-2 “一角鲸”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部署在黑海舰队,1918年5月被德国俘获,
尼古拉耶夫造船
一角鲸 1913 1915.5.10 1915.8.23 1918年11月被英国俘获,1919年4月26日被人

为沉没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海域

部署在黑海舰队,1918年5月被德国俘获,
尼古拉耶夫造船 1918年11月被英国俘获,1919年4月26日被人
鲸鱼 1913 1915 1915.9.9
厂 为沉没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海域。1935年被
苏联海军打捞出水并解体拆卸

部署在黑海舰队,1918年5月被德国俘获,
尼古拉耶夫造船
抹香鲸 1913 1915 1916.5.13 1918年11月被英国俘获,1919年4月26日被人

为沉没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海域

3.2.1.11 “豹”级(Bars)潜艇 2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50t/780t;主尺度:67.97m×4.47m×3.94m;主机:柴油发动机2
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840马力~
1600马力/9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1.5kn~15kn/8.5kn;续航力:水面以经济航速
航 行 时,续 航 力 为 2250n mile ; 水 下 以 经 济 航 速 航 行 时,续 航 力 为 30n mile ; 武
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艏部2具,艉部2具),鱼雷发射器8具,装载鱼雷14枚;
57mm舰炮1座,37mm机枪1艇,普通机枪1挺;安全潜航深度:46m;艇员人数:3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豹”级潜艇也是由俄国海军军事学院的I.G.布勃诺夫教授设计的(图3-3)。该级潜
艇是根据俄国1912年度建造计划建造的,总共建造了24艘。该级的首制艇“豹”号潜艇
于1913年9月15日开工,1915年9月建成服役。24艘“豹”级潜艇全部于1917年9月建成
服役。“豹”级潜艇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水面航速为15kn,水下航速为
8.5kn。该级潜艇在水面状态以经济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2250n mile;水下以经济航速

173
世界海军潜艇

航行时,续航力为30n mile。“豹”级潜艇的武备是4具450mm艏鱼雷发射管(艏部2具,
艉部2具),8具鱼雷发射器,可装载鱼雷12枚;57mm舰炮1座,37mm机枪1艇,普通机
枪1挺。该级潜艇的安全潜航深度为46m,艇员人数为33名。
“豹”级潜艇采用单壳体结构,储备浮力约为20%。“豹”级的24艘潜艇之中,由
于其主机型号不同,因此每艘潜艇的主机功率有着很大不同,大体在840马力~1600马
力范围之内,因此,该级之中不同潜艇的水面航速亦有差别,基本在11.5kn~15kn范围
之内。从总体性能方面来说,“豹”级潜艇是当时世界各国潜艇之中的佼佼者,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3-3 “豹”级潜艇
3)建造情况
表3-3 “豹”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时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备注

波罗的海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17年5月28日被
豹 1913.9.15 1915.5.5 1915.9
(圣彼得堡) 击沉

波罗的海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18年2月25日因
一角鲸 1915.8.1 1916 1916.12.22 艇内进水导致沉没
(圣彼得堡)

波罗的海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17年10月28日因
猎豹 1913.9.15 1915.5.5 1915.9
(圣彼得堡) 触发水雷被炸沉

波罗的海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十月革命”后,
野猪 1913.9.15 1915.8 1915.9.3 被编人苏联海军舰队
(圣彼得堡)

波罗的海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十月革命”后,
狼 1913.9.15 1915 1916.4.14 被编人苏联海军舰队
(圣彼得堡)

波罗的海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十月革命”后,
响尾蛇 1915 1916 1917.3.27 被编人苏联海军舰队
(圣彼得堡)

部署在黑海舰队,1918年5月被德国俘
波罗的海造船厂
潜鸟 1915 1916.9.24 1917.7 获,1918年11月被英国俘获,1919年4月
(圣彼得堡)
26日被人为沉没于塞瓦斯托波尔附近海域
波罗的海造船厂 部署在黑海舰队,1918年5月被德国俘
野鸭 1915 1916 1917.12
(圣彼得堡) 获,1918年11月被英国俘获,1924年报废
部署在黑海舰队,1918年5月被德国俘
海燕 尼古拉耶夫造船厂 1915 1916.10.7 1917
获,1918年11月被英国俘获,1930年报废
部署在黑海舰队,1920年2月被英国俘获
天鹅 尼古拉耶夫造船厂 1915 1917.9 不详

部署在黑海舰队,1918年5月被德国俘
海鹫 尼古拉耶夫造船厂 1915 1916 1918 获,1918年11月被英国俘获,1919年4月
26日报废

174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建成/服役时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备注

尼古拉耶夫 部署在黑海舰队,1920年2月在敖德萨被英国俘获
塘鹅 1915 1917.9 不详
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该艇在诺贝尔-莱斯纳造船
诺贝尔—莱 厂尚未完工,被拖曳到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
棘鲈 1914.7.3 1917 1917.12.15 厂建成。“十月革命”之后,被编入苏联海军舰
斯纳造船厂
队服役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该艇在诺贝尔-莱斯纳造船
诺贝尔—莱 厂尚未完工,被拖曳到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
淡水鲑 1914.7.3 1916 不详 厂建成。“十月革命”之后,被编入苏联海军舰
斯纳造船厂
队服役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十月革命”之后,被编
诺贝尔—莱
美洲狮 1914.7.3 1916 1916.12.22 入苏联海军舰队服役
斯纳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十月革命”之后,被编
诺贝尔—莱
豹 1914.7.3 1916 1916.12.28 入苏联海军舰队服役
斯纳造船厂

诺贝尔—莱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17年6月11日因触发水雷
Lvitsa 1914.7.3 1915.10.10 1916 被炸沉没
斯纳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十月革命”之后,被编
诺贝尔—莱
雪豹 1914.7.3 1916.4.14 1916.7.23 入苏联海军舰队服役
斯纳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十月革命”之后,被编
诺贝尔—莱
猞猁 1914.7.3 1916 1916.11.4 入苏联海军舰队服役
斯纳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十月革命”之后,被编
诺贝尔—莱
虎 1914.7.3 1915.9.15 1916.4.8 入苏联海军舰队服役
斯纳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十月革命”之后,被编
诺贝尔—莱
公牛 1914.7.3 1917.5.20 1917.8.8 入苏联海军舰队服役
斯纳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该艇在诺贝尔-莱斯纳造船
诺贝尔—莱 厂尚未完工,被拖曳到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
Ugor 1914.7.3 1916 1917.5.1 厂建成。“十月革命”之后,被编入苏联海军舰
斯纳造船厂
队服役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十月革命”之后,被编
诺贝尔—莱
美洲虎 1914.7.3 1916 1917.10.12 入苏联海军舰队服役
斯纳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该艇在诺贝尔-莱斯纳造船
诺贝尔—莱 厂尚未完工,被拖曳到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
Yaz 1914.7.3 1917 不详 厂建成。“十月革命”之后,被编入苏联海军舰
斯纳造船厂
队服役

3.2.2 苏维埃时代的潜艇(1917年—1945年)

3.2.2.1 “十二月党人”级(Dekabrist)系列1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23.8t/1353.8t;主尺度:76.0m×6.4m×3.81m;主机:柴油发动

175
世界海军潜艇

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1000马
力/5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kn/9kn;续航力:水面以14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
3600n mile;水面以9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7500n mile;水下以2kn航速航行时,续航
力为132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6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14枚;
100mm舰炮1座,45mm舰炮1座,7.62mm机枪1挺;安全潜航深度:90m;艇员人数:53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潜艇的建造与发展。苏维埃制定的海军6
年发展计划中的12艘潜艇,其中5艘是“十二月党人”级潜艇(又称为系列Ⅰ潜艇),“十
二月党人”级潜艇是由波·米·马里宁领导的设计组进行设计的。该级潜艇的水面排水
量为923.8t,水下排水量为1353.8t,其主尺度为76.0m×6.4m×3.81m,采用双推进轴双螺
旋桨推进。“十二月党人”级潜艇采用的是双壳体结构,耐压艇体内分为7个水密隔
舱,安全潜航深度为90m,艇员人数为53名。
“十二月党人”级潜艇的首批3艘是于1927年3月5日正式开工建造的,建造厂是列
宁格勒的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就是沙皇俄国时代的波罗的海造船
厂,十月革命后,鉴于奥尔忠尼启则是苏维埃早期5年计划的主要组织者以及他所担任
的重工业人民委员的重任,于是当时隶属于苏维埃重工业委员会的列宁格勒波罗的海造
船厂便改名为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十二月党人”级的3艘潜艇在列宁格勒的奥尔忠
尼启则造船厂开工不久之后,该级的另外2艘潜艇便也在尼古拉耶夫的玛尔蒂造船厂开
工。该级的5艘潜艇于1930年11月—1931年6月期间陆续建成服役。
3)建造情况
表3-4 “十二月党人”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成/服役时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备注

1933年5月—8月从波罗的海舰队转入北方
奥尔忠尼启则 舰队,1940年重新回到波罗的海舰队进行
十二月党人 造船厂(列宁 1927.3.5 1928.11.3 1930.11.18 大修。1940年11月在莫洛托夫斯基海湾因
格勒)
发生事故沉没,全体艇员丧生

1933年5月—8月从波罗的海舰队转入北方
舰队,1940年重新回到波罗的海舰队进行
奥尔忠尼启则
民意党人 造船厂(列宁 1927.3.5 1929.5.19 1931.10.11 大修。1958年—1959年退出现役,作为训
格勒) 练用潜艇被部署在咯琅施塔得。20世纪80
年代正式退役,陈列在博物馆

1933年9月从波罗的海舰队转入北方舰队,
1940年重新回到波罗的海舰队进行大修。
奥尔忠尼启则 经过大修之后又回到北方舰队。1942年6月
赤卫军战士 造船厂(列宁 1927.3.5 1929.7.12 1931.11.14 奉命前往挪威海域执行作战巡逻任务期间
格勒) 下落不明。据专家分析,可能是触发水雷
被炸导致沉没

部署在黑海舰队,1943年12月4日受到德国
玛尔蒂造船厂
革命者 1927.4.14 1929.4.16 1931.1.5 海军潜艇的攻击而沉没
(尼古拉耶夫)

176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建成/服役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备注
时间

部署在黑海舰队,1941年8月18日在塞瓦斯托波
玛尔蒂造船 尔以西60nmile的海域受到德国空军轰炸而严重
雅科宾党人 厂(尼古拉耶 1927.4.14 1930.5.12 1931.6.12 受损。1941年11月12日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干船坞
夫) 修理期间,因受到德国空军轰炸及其后的火灾导
致彻底破坏

3.2.2.2 “列宁主义者”级(Leninets)系列2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40t/1335t;主尺度:78.3m×7.0m×4.18m;主机:42BM6型柴
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2200马力/10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3.8kn/8.4kn;续航力:水面以13.8kn航速
航行时,续航力为3590n mile;水面以7.7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7400n mile;水下以
8.4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9n mile;水下以2.5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152n mile;武
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装载鱼雷12枚;102mm舰炮1座,45mm舰炮1座;安全潜
航深度:90m;艇员人数:5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苏维埃制定的海军6年发展计划中的12艘潜艇,其中6艘是“十二月党人”级潜艇,
另外6艘潜艇则是“列宁主义者”级潜艇。当“十二月党人”级的6艘潜艇全部开工之
后,波·米·马里宁的设计组对该级潜艇进行了修改和进一步的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
设计出了“列宁主义者”级潜艇。“列宁主义者”级潜艇的排水量比“十二月党人”级
潜艇稍大一些,实际上该级潜艇是以英国当时的L-55型潜艇为母型进行设计的。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艘英国的L-55型潜艇于1919年在地中海沉没。这艘英国潜艇在地中
海的海底沉睡了7年,似乎早已被人们所遗忘。到了1926年时,一艘苏联的拖网渔船在
这艘L-55型潜艇沉没的附近海域捕鱼时偶然发现了海底的潜艇。于是,这艘英国沉没的
L-55型潜艇在1928年4月—8月期间被苏联人打捞了上来。L-55型潜艇被打捞上来之后,
很快便被运到列宁格勒的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当时,波·米·马里宁带领的潜艇设计
组正在紧张地进行有关“列宁主义者”级潜艇的设计工作,因此他们在参考了L-55型潜
艇的一些情况之后,很快地完成了“列宁主义者”级潜艇的设计。苏联的潜艇设计师在
广泛地借鉴了英国和德国的潜艇技术之后,终于逐渐掌握了现代潜艇的设计技巧。
“列宁主义者”级潜艇的设计思想是对布设水雷比较重视,从这一点看来,苏维埃
海军当时已经在考虑把潜艇作为一种进攻性水雷的布设平台来发挥作用了。“列宁主义
者”级潜艇比“十二月党人”级潜艇的主尺度和排水量都大一些。该级潜艇采用柴油
机—电机推进,其水面航速和水下航速均与“十二月党人”级潜艇基本相同。不过,
“列宁主义者”级潜艇的艇体却没有采用双壳体结构,而是采用了在耐压艇体两侧加设
鞍形水舱的结构(即一个半壳体结构)。鞍形水舱用作主压载水舱和燃油舱。
“列宁主义者”级共有6艘潜艇,前3艘潜艇是在列宁格勒的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建
造的,后3艘潜艇则是在尼古拉耶夫的玛尔蒂造船厂建造的。该级的首制艇“列宁主义
者”号于1929年9月6日正式开工,1933年10月23日建成服役。该级的其余5艘潜艇基本
177
世界海军潜艇

上都是于1933年10月—11月建成服役的。
3)建造情况
表3-5 “列宁主义者”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奥尔忠尼启则造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1年11
列宁主义者 1929.9.6 1931.2.28 1933.10.22
船厂(列宁格勒) 月在涅瓦河受到德军炮击沉没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1年11
奥尔忠尼启则造
马克思主义者 1929.9.6 1931.5.21 1933.10.24 月14日在科里岛附近海域执行布
船厂(列宁格勒)
放水雷行动时被击沉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57年退
奥尔忠尼启则造
布尔什维克 1929.9.6 1931.7.8 1933.11.5 役,其后被拆卸解体,但是其指
船厂(列宁格勒)
挥台作为纪念品被保留下来

玛尔蒂造船厂(尼
加里波义勇队 1930.3.15 1931.8.31 1933.10.8 部署在黑海舰队,1958年退役
古拉耶夫)

玛尔蒂造船厂(尼
宪章运动者 1930.3.15 1932.6.5 1933.10.30 部署在黑海舰队,1958年退役
古拉耶夫)

部署在黑海舰队,1944年4月18日
玛尔蒂造船厂(尼
烧炭党党员 1930.4.15 1932.11.3 1933.9.5 被德国海军猎潜艇在咯琅施塔得
古拉耶夫)
附近海域击沉

3.2.2.3 “梭鱼”级(Shchuka)系列3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77t/704.2t;主尺度:57m×6.41m×3.78m;主机:柴油发动机2
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1370马
力/8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1.2kn/8.0kn;续航力:水面以11.2kn航速航行时,续
航力为1350n mile;水面以8.3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3250n mile;水下以8.0kn航速航行
时,续航力为8n mile;水下以1.75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110n mile;武备:533mm艏鱼
雷发射管6具,装载鱼雷10枚;45mm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90m;艇员人数:3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梭鱼”级潜艇也是由波·米·马里宁设计组设计的,实际上,“梭鱼”级潜艇也
是波·米·马里宁设计组在借鉴了英国的L-55型潜艇之后设计成功的。该级潜艇比“十
二月党人”级潜艇和“列宁主义者”级潜艇都小一些,其水面排水量为577t,水下排水
量为704.2t,主尺度为57.0m×6.41m×3.78m。“梭鱼”级潜艇上的武备是4具533mm艏鱼
雷发射管和2具533mm艉鱼雷发射管,艇上可携带10枚鱼雷,该级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
划分为6个舱室。此外,该级潜艇的海上自持力为40天。“梭鱼”级的4艘潜艇是于1933
年10月—1934年8月期间陆续建成服役的。该级潜艇的建造厂是位于列宁格勒的奥尔忠
尼启则造船厂。

178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3)建造情况
表3-6 “梭鱼”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1年8月27日曾
梭鱼 1930.2.5 1930.12.1 1933.10.11
(列宁格勒) 经参加过布放水雷的作战行动

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2年10月13日
鲈鱼 1930.2.5 1931.11.6 1933.10.11
(列宁格勒) 曾经参加过布放水雷的作战行动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58年—1959年
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
棘鲈 1930.2.5 1931.11.6 1933.11.15 退役,其后被拆卸解体,但是其指挥台
(列宁格勒)
作为纪念品被保留下来

共产主义青 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2年12月曾经


1930.2.23 1931.5.2 1934.8.15 在芬兰湾参加过布放水雷的作战行动
年团团员 (列宁格勒)

3.2.2.4 “真理”级(Pravda)系列4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55t/1671t;主尺度:87.6m×8.0m×3.1m;主机:MAN型柴油
发 动 机 2 台 ( 用 于 水 面 航 行 ),电 机 2 台 (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2700马力/111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8.8kn/7.7kn;续航力:水面以18.8kn航速
航行时,续航力为2240n mile;水面以10.7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5750n mile;水下以
7.7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15n mile;水下以4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105n mile;武
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10枚;100mm舰炮1座,45mm
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75m;艇员人数:5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真理”级潜艇的总设计师是A.N.阿沙沃夫,该级共有4艘潜艇,与英国以前建造
的K级潜艇十分相似。从总体上来看,“真理”级潜艇的性能比较差,它在下潜时需要
很长的时间,并且该级潜艇无论是水面航速还是水下航速都没有达到苏联海军所期望的
指标,即水面航速20kn,水下航速10kn的指标。此外,该级潜艇对艇上蓄电池充电也需
要很长的时间,竟长达20个小时左右。由于“真理”级潜艇在总体性能方面比较差,所
以苏联海军只建造了4艘。该级的4艘潜艇全部都是在列宁格勒的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建
造的。
“真理”级潜艇的首制艇于1931年开工,但是直到1934年才下水,1936年6月建成
服役。该级的其余2艘潜艇是于1936年7月建成服役的。第4艘潜艇尚未建造完成便中止
了建造。“真理”级潜艇前3艘的艇名分别为“真理”号、“红星”号、“火花”号。
后来,苏联又建造了该级的第4艘潜艇,并将其命名为“革命”号,但是,第4艘似乎从
来没有使用过。有关方面对于“真理”级潜艇的总体评价是,该级潜艇是苏联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之前所建造的性能最差的潜艇。
3)建造情况
表3-7 “真理”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1年9月在前往
真理 1931.2.21 1934.1.3 1936.6.9
(列宁格勒) 芬兰的途中触发水雷被炸沉没

179
世界海军潜艇

(续)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1年12月曾
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
红星 1931.12.19 1934.2.15 1936.7.9 经遭受德军炮火轰击受损。20世纪50
(列宁格勒)
年代中期在列宁格勒退役

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
火花 1930.2.5 1931.11.6 1933.11.15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56年退役
(列宁格勒)

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
革命 尚未建成便中止了建造
(列宁格勒)

3.2.2.5 “婴孩”级(Malyutka)系列5/6潜艇 3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60t/202t;主尺度:37.8m×3.15m×2.57m;主机:38V8型柴油发
动机1台(用于水面航行),PG60型电机1台(用于水下航行),单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685马力/235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3.25kn/7.5kn;续航力:水面以13.25kn航速
航行时,续航力为750n mile;水面以8.25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1640n mile;水下以
7.5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6n mile;水下以2.5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55n mile;武
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2枚;45mm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60m;艇员
人数:1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苏联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末期开始建造首批4艘“婴孩”级潜艇。“婴孩”级
潜艇的总设计师是A.N.阿沙沃夫。“婴孩”级潜艇的主尺度和排水量都很小,这种潜艇
可以利用苏联的铁路或内河航运送往海军的各个舰队。该级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160t,
水下排水量为202t,主尺度为37.8m×3.15m×2.57m,水面最高航速为13.25kn,水下最高
航速为7.5kn。“婴孩”级潜艇的武备是2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装载鱼雷2枚,艇上
没有备用鱼雷。此外还有45mm舰炮1座。“婴孩”级潜艇没有设置鱼雷装填口,鱼雷是
在该级潜艇尾倾时从艏鱼雷发射管装进的。该级潜艇的安全潜航深度为60m,艇员人数
很少,只有17人。“婴孩”级的首批4艘潜艇是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乌拉尔机器制造
厂建造的,该级潜艇的耐压艇体采用了全焊接工艺。最先造好的2艘“婴孩”级潜艇首
先在黑海进行了试航,然后这两艘潜艇用铁路运输的方法被送到了远东。
建成之后的“婴孩”级系列5/6型潜艇很快投入了航行试验。航行试验结果表明,
这两种系列的潜艇在航速方面比设计的航速要低,而且在试航过程中还出现过其他一些
严重问题——当该级潜艇发射鱼雷时,鱼雷离开潜艇的发射管之后,几乎无法保持深度
控制。因此,S.A.瓦西列夫斯基工程师于1934年建议对“婴孩”级潜艇存在的一些严重
问题加以排除和解决。经过有关方面技术人员的努力,该级潜艇存在的一些问题最终得
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
180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3)建造情况
表3-8 “婴孩”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3年
M-1 1932.10.3 1933.4.8 1934.4.26
维尔德洛夫斯克) 12月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3年
M-2 1932.10.3 1933.4.8 1934.4.26
维尔德洛夫斯克) 12月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3年
M-3 1932.10.3 1933.4.8 1934.4.26
维尔德洛夫斯克) 12月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年
M-4 1933.4.1 1933.11.18 1934.6.2
维尔德洛夫斯克) 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年
M-5 1933 1933.10.29 1934.6.6
维尔德洛夫斯克) 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年
M-6 1932 1933.4.24 1934.6.13
维尔德洛夫斯克) 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年
M-7 1933.4.19 1933.8.5 1934.6.6
维尔德洛夫斯克) 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年
M-8 1932.10.31 1933.8.11 1934.7.5
维尔德洛夫斯克) 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年
M-9 1933.1.20 1933.9.27 1934.7.5
维尔德洛夫斯克) 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年
M-10 1933 1933.8.24 1934.7.5
维尔德洛夫斯克) 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年
M-11 1933.5.16 1933.11.29 1934.7.5
维尔德洛夫斯克) 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年
M-12 1933.5.26 1933.12.2 1934.7.5
维尔德洛夫斯克) 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年
M-13 1933.6.7 1933.10.3 1934.7.14
维尔德洛夫斯克) 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年
M-14 1933 1933.12.26 1934.7.10
维尔德洛夫斯克) 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年
M-15 1933 1933.12.26 1934.7.14
维尔德洛夫斯克) 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年
M-16 1933.8.5 1933.12.28 1934.7.22
维尔德洛夫斯克) 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年
M-17 1933.7.16 1933.12.27 1934.7.21
维尔德洛夫斯克) 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年
M-18 1933.7.18 1933.12.24 1934.7.22
维尔德洛夫斯克) 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年
M-19 1933.7.22 1934.5.14 1934.8.29
维尔德洛夫斯克) 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年
M-20 1933.8.25 1934.3.17 1934.9.23
维尔德洛夫斯克) 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181
世界海军潜艇

(续)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维 年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M-21 1933.9.27 1934.5.11 1934.9.23
尔德洛夫斯克)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维 年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
M-22 1933.10.6 1934.5.15 1934.10.10
尔德洛夫斯克)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维 年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后来又
M-23 1933 1934.5.16 1934.10.10
尔德洛夫斯克) 运回黑海舰队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维 年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后来又
M-24 1933.10.21 1934.6.1 1934.10.10
尔德洛夫斯克) 运回黑海舰队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维 年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后来又
M-25 1933 1934.4.16 1934.11.18
尔德洛夫斯克) 运回黑海舰队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维 年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后来又
M-26 1933 1934.5.14 1934.11.18
尔德洛夫斯克) 运回黑海舰队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维 年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后来又
M-27 1933.6.14 1934.7.23 1934.12.31
尔德洛夫斯克) 运回黑海舰队

在黑海进行了海上试航之后,于1934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维 年利用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后来又
M-28 1933.7.12 1934.6.21 1935.7.16
尔德洛夫斯克) 运回黑海舰队

部署在黑海舰队,于1942年8月利用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维
M-51 1932.11.17 1933.9.8 1934.9.9 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1943年又运回
尔德洛夫斯克)
黑海舰队服役

部署在黑海舰队,于1942年8月利用
乌拉尔机器制造厂(斯维
M-52 1932.11.17 1934.1.18 1934.9.9 铁路运输转送到远东,1943年又运回
尔德洛夫斯克)
黑海舰队

3.2.2.6 S级系列9潜艇 57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40t/1070t;主尺度:77.75m×6.4m×4.04m;主机:MAN M6V
49/48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PG60型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
功率(水面/水下):4000马力/11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9.5kn/9kn;续航力:水面
以19.5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3380n mile;水面以10.4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9800n
mile;水下以9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9n mile;水下以3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148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12枚;100mm舰炮1
座,45mm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100m;艇员人数:46名。
182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随着苏联潜艇建造数量的不断增加,苏联人开始把他们的潜艇分为四种类型——远
洋型潜艇、大型潜艇、中型潜艇和小型潜艇。为了便于对这四种类型加以区别,苏联人
把这四种潜艇的编号前面分别冠以字母K、B、S和M。即K×××表示远洋型潜艇,B×××
表示大型潜艇,S×××表示中型潜艇,而M×××表示小型潜艇。
苏联人建造的S级潜艇实际上利用了德国提供的设计图纸,该级潜艇的前身是德国
的E-Ⅰ级潜艇。为了帮助苏联建造S级潜艇,德国于1933年11月把E-Ⅰ级潜艇的全套设
计图纸提供给了苏联。但是苏联人坚持认为应该对E-Ⅰ级潜艇的原设计进行修改。修改
的主要内容是在S级潜艇上装备功率更大的柴油机,并且在S级潜艇的甲板上装设舰炮。
于是,一些苏联的潜艇设计师被派往德国不来梅市的E-Ⅰ级潜艇设计局与德国的潜艇设
计师共同协商E-Ⅰ级潜艇的设计修改问题,以便提高S级潜艇设计工作的质量。对德国
E-Ⅰ级潜艇设计的整个修改工作于1934年3月全部完成。最后,苏联人在S级潜艇上装备
了大功率柴油机,因此S级潜艇的主机舱的长度比原来德国E-Ⅰ级潜艇的主机舱加长了
一些。
S级潜艇的艇体采用铆接工艺装配,其首制艇S-L号潜艇于1936年11月11日正式在前
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开始服役。S级的第一批3艘潜艇服役不久之后,便有一大批S级潜艇
相继建成并服役。后来相继服役的这些S级潜艇,实际上是第一批S级潜艇的改进型,它
们的型号是S级Ⅸ-1系列型潜艇,在性能方面比第一批的S级潜艇有了许多改进和提高。
但是从总的方面来说,它们都仍然被列为S级潜艇。参加建造S级潜艇的建造厂,除了列
宁格勒的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之外,还有苏达米赫造船厂、尼古拉耶夫的玛尔蒂造船厂
以及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达尔扎沃德造船厂。此外,位于苏联内地的高尔基城的红色索尔
莫沃造船厂也加入了建造S级潜艇的行列。
3)建造情况
表3-9 S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5年1月6日
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
S-4 1936.1.3 1936.9.17 1939.10.30 在但泽附近海域遭到德国海军的T-33
(列宁格勒)
鱼雷艇的撞击而沉没
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1年8月28
S-5 1935.12.28 1936.10.16 1939.10.30
(列宁格勒) 日因触发水雷被炸沉没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1年8月底
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 前往芬兰湾执行作战任务时下落不
S-6 1935.11.28 1938.3.31 1939.10.30
(列宁格勒) 明,估计是被德国空军飞机击沉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2年10月21
S-7 1936.12.14 1937.4.5 1940.6.30 日被芬兰海军的猎潜艇用鱼雷击沉
(高尔基城)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1年10月21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S-8 1936.12.14 1937.4.5 1940.6.30 日在芬兰湾沉没,估计是由于触发水
(高尔基城)
雷被炸沉没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3年9月5日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被德军水面舰艇击沉
S-9 1936.6.20 1938.4.20 1940.10.31
(高尔基城)

183
世界海军潜艇

(续)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1年6月25
S-10 1937.6.10 1938.4.20 1940.10.25
(高尔基城) 日被德军猎潜艇击沉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1年8月2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日触发水雷被炸沉没,二战结束之
S-11 1937.10.20 1938.4.20 1941.6.27 后被苏联海军打捞出水并且解体拆
(高尔基城)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3年8月16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S-12 1937.10.20 1938.4.20 1941.6.27 日被德国与芬兰海军联合水面舰艇
(高尔基城)
部队击沉
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二战结束之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S-13 1937.10.20 1938.4.20 1941.7.24 后于1956年退役,1958年—1959年
(高尔基城)
被苏联海军解体拆卸
该艇建成服役之后,被苏联海军命
名为“英雄的塞瓦斯托波尔”号,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1940年利用苏联内河运输体系将其
S-14 1938.10.31 1940.4.25 1942.4.21 从高尔基城运输到列宁格勒,部署
(高尔基城)
在北方舰队,1962年退役

该艇建成服役之后,于1940年利用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苏联内河运输体系将其从高尔基城
S-15 1939.8.10 1940.4.24 1942.12.16
(高尔基城) 运输到列宁格勒,1943年部署在北
方舰队,1962年退役
该艇建成服役之后,被苏联海军命
名为“苏维埃塞瓦斯托波尔英雄”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号,于1940年利用苏联内河运输体
S-16 1939.8.10 1940.4.24 1943.2.20 系将其从高尔基城运输到列宁格
(高尔基城)
勒,1944年部署在北方舰队,1962
年退役

该艇建成之后,于1944年利用苏联
内河运输体系将其从高尔基城运输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S-17 1939.8.10 1940.4.24 1945.4.20 到北方舰队,1945年6月9日正式开
(高尔基城)
展作战巡逻活动,1962牛退役

该艇建成之后,于1946年利用苏联
内河运输体系将其从高尔基城运输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S-18 1939.8.10 1940.4.24 1945.6.20 到波罗的海舰队,1957年又利用内
(高尔基城)
河运输系统运送到北方舰队服役,
1962年退役
该艇建成之后,利用苏联内河运输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S-19 1939.9.30 1941.3.14 1942.9.11 体系将其运输到北方舰队,1962年
(高尔基城)
退役
该艇部分建成之后,于1941年秋季
利用苏联内河运输体系将其运输到
列宁格勒,在列宁格勒的造船厂内
红色索尔奠沃造船厂 最终建成并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
S-20 1939.9.30 1941.3.14 1945.2.19
(高尔基城) 队,1945年4月8日正式开展海上作
战行动,1957年被转送到北方舰
队,20世纪60年代退役

184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该艇部分建成之后,于1941年秋季利用
苏联内河运输体系将其运输到列宁格
勒,在列宁格勒的造船厂内最终建成并
苏达米赫造船厂 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5年4月8日
S-21 1940 1941.6.26 1945
(列宁格勒) 正式开展海上作战行动,1957年被转送
到北方舰队,20世纪60年代退役

该艇部分建成之后,于1945年利用苏联
内河运输体系将其运输到北方舰队服
苏达米赫造船厂 役,后来又被转送到太平洋舰队继续服
S-22 1940 1941.7.7 1945
(列宁格勒)
役,1958年退役

二战期间,该艇的建造工作间断,该艇
建成之后,于1948年利用苏联内河运输
苏达米赫造船厂
S-23 1940 1947 1948 体系将其运输到北方舰队服役,1962年
(列宁格勒)
退役

二战期间,该艇的建造工作间断,该艇
建成之后,于1948年利用苏联内河运输
苏达米赫造船厂
S-24 1940 1947 1948 体系将其运输到太平洋舰队服役,1958
(列宁格勒)
年退役

该艇建成之后部署在黑海舰队服役,
玛尔蒂造船厂(尼
S-31 1937.10.5 1939.2.22 1940.6.19 1958年退役
古拉耶夫)

该艇建成之后部署在黑海舰队服役,
玛尔蒂造船厂(尼
S-32 1937.10.15 1939.4.27 1940.6.19 1942年6月26日被德国空军飞机击沉
古拉耶夫)

该艇建成之后部署在黑海舰队服役,
1961年以来开始在塞瓦斯托波尔作为训
玛尔蒂造船厂(尼
S-33 1937.11.16 1939.5.30 1940.11.18 练用潜艇使用,一直持续使用到20世纪
古拉耶夫)
70年代中期

该艇建成之后部署在黑海舰队服役,
玛尔蒂造船厂(尼
S-34 1937.11.29 1939.9.31 1940.3.29 1941年11月14日因触发水雷被炸沉没
古拉耶夫)
该艇建成之后部署在黑海舰队服役,二
玛尔蒂造船厂(尼 战期间该艇的建造工作间断,二战结束
S-35 1938 1940 1948
古拉耶夫) 之后才得以建成服役。1959年退役

德军侵占诺森科造船厂之前,为防止该
诺森科造船厂(尼 艇陷入德军之手,于1941年8月16日被苏
S-36 1941
古拉耶夫) 联就地毁掉

德军侵占诺森科造船厂之前,为防止该
诺森科造船厂(尼 艇陷入德军之手,于1941年8月16日被苏
S-37 1941
古拉耶夫) 联就地毁掉

185
世界海军潜艇

(续)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该艇的前期建造工作于1940年在红色
索尔莫沃造船厂进行,后来转送到玛
玛尔蒂造船厂(尼古 尔蒂造船厂继续建造,但是苏联海军
S-38 1940
拉耶夫) 于1940年6月决定中止该艇的建造

玛尔蒂造船厂(尼古 该艇尚未开工便于1941年8月被中止了
S-41
拉耶夫) 建造计划
玛尔蒂造船厂(尼古 该艇尚未开工便于1941年8月被中止了
S-42
拉耶夫) 建造计划
玛尔蒂造船厂(尼古 该艇尚未开工便于1941年8月被中止了
S-43
拉耶夫) 建造计划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 该艇部分建成之后被中止了建造
S-45 1941
厂(高尔基城)
二战期间该艇的建造工作间断,战后
恢复建造。该艇建成之后,被输送到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
S-46 1941.3 1947 1948 太平洋舰队服役。20世纪50年代初期
厂(高尔基城)
退役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 二战期间该艇的建造工作间断,战后
S-47 1941.3 1947 1948 恢复建造,建成服役日期不详
厂(高尔基城)
二战期间该艇的建造工作间断,战后
恢复建造,建成之后被运输到波罗的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
S-48 1941.3 1947 1948 海舰队服役。20世纪50年代初期退役
厂(高尔基城)

建成后被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49年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S-50 1940 被运输到波罗的海舰队继续服役,
(符拉迪沃斯托克)
1958年退役
建成后被运输到波罗的海舰队服役,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后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被运输到
S-51 1937.3.24 1940.8.30 1941.11.30 太平洋舰队继续服役,1954年8月苏联
(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军把该艇送给中国海军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建成后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54年8月
S-52 1937.4.26 1940.8.30 1943.6.9
(符拉迪沃斯托克) 苏联海军把该艇送给中国海军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建成后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54年8月
S-53 1938.9.28 1941.10.30 1943.12.30
(符拉迪沃斯托克) 苏联海军把该艇送给中国海军
建成后被运输到波罗的海舰队服役,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后来于1942年10月被运输到北方舰队
S-54 1936.11.24 1938.11.5 1940.12.31 服役,1944年5月可能是由于触发水雷
(符拉迪沃斯托克)
被炸,在挪威海域沉没

建成后于1942年10月被运输到北方舰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S-55 1936.11.24 1939.11.27 1941.7.25 队服役,1943年11月在挪威海域沉没
(符拉迪沃斯托克)

建成后于1942年10月被运输到北方舰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队服役,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被转送
S-56 1936.11.24 1939.12.25 1941.10.20
(符拉迪沃斯托克) 到太平洋舰队继续服役,1959年退役

186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最初在苏达米赫造船厂开工建造,二战期
间建造工作中断,二战结束之后,尚未建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成的该艇分段被运往远东继续建造,但最
S-57
(符拉迪沃斯托克) 终建造结果不明

最初在苏达米赫造船厂开工建造,后来苏
联利用内河系统将其运往莫洛托夫斯克造
船厂并在该厂建造完毕。该艇建成之后,
莫洛托夫斯克造船
S-58 1941.3 1945 1947 于1954年被运输到太平洋舰队服役,1962
厂(莫洛托夫斯克)
年退役

最初在苏达米赫造船厂开工建造,后来苏
联利用内河系统将其运往莫洛托夫斯克造
船厂并在该厂建造完毕。该艇建成之后,
莫洛托夫斯克造船
S-59 1941.3 1946 1948 于1952年被运输到太平洋舰队服役,1957
厂(莫洛托夫斯克)
年退役

最初在苏达米赫造船厂开工建造,后来苏
莫洛托夫斯克造船 联利用内河系统将其运往莫洛托夫斯克造
S-60 1941.3 1946 1948 船厂并在该厂建造完毕。该艇退役日期不
厂(莫洛托夫斯克)

1941年6月苏联海军向苏达米赫造船厂发出
苏达米赫造船厂 该艇的建造订单,但是尚未开工便取消了
S-61
(列宁格勒) 建造计划

1941年6月苏联海军向苏达米赫造船厂发出
苏达米赫造船厂 该艇的建造订单,但是尚未开工便取消了
S-62
(列宁格勒) 建造计划

苏达米赫造船厂 该艇建成之后,于1941年8月被运输到北方
S-101 1937.6.20 1938.4.20 1940.12.15
(列宁格勒) 舰队服役,1956年退役

苏达米赫造船厂 该艇建成之后,于1941年8月被运输到北方
S-102 1937.6.20 1938.4.20 1940.12.15
(列宁格勒) 舰队服役,1959年退役

苏达米赫造船厂 该艇建成之后,于1943年6月被运输到北方
S-103 1938.11.13 1939.4.25 1942.6.30
(列宁格勒) 舰队服役,1959年退役

苏达米赫造船厂 该艇建成之后,于1943年6月被运输到北方
S-104 1937.6.20 1938.4.20 1942.9.22
(列宁格勒) 舰队服役,1959年退役

苏达米赫造船厂 该艇建成服役日期不详
S-105 1940
(列宁格勒)

苏达米赫造船厂 该艇建成服役日期不详
S-106 1940
(列宁格勒)

苏达米赫造船厂 该艇建成服役日期不详
S-107 1940
(列宁格勒)

苏达米赫造船厂 该艇建成服役日期不详
S-108 1940
(列宁格勒)

187
世界海军潜艇

3.2.2.7 SHCH级系列10潜艇 6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87t/704.8t;主尺度:58.75m×6.2m×4.0m;主机:柴油发动机2
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4000马
力/11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3.6kn/8kn;续航力:水面以13.6kn航速航行时,续
航力为1200n mile;水面以7.3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3605n mile;水下以8kn航速航行
时,续航力为8n mile;水下以2.5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122n mile;武备:533mm鱼雷
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10枚;45mm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90m;
艇员人数:3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SHCH级系列10型潜艇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建造的另外一种批量较大的潜艇,
该 级 潜 艇 的 水 面 排 水 量 为 587t,水 下 排 水 量 为 704.8t,其 主 尺 度 为
58.75m×6.20m×4.00m。该级潜艇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水面最高航速为
13.6kn,水下最高航速为8kn。SHCH级系列10型潜艇上的武备是6具533mm鱼雷发射管
(艏部4具,艉部2具),可以装载鱼雷10枚;此外还装备45mm舰炮1座。该级潜艇的安全
潜航深度为90m,艇员人数为38名,海上自持力为40天。SHCH级系列10型潜艇采用所
谓鞍形压载水舱布置,耐压艇体内部分为7个舱室。苏联的潜艇设计师们对SHCH级系列
10型潜艇的设计重点是降低艇上主机的噪声,因此SHCH级系列10型潜艇突出的特点是
主机噪声低,水面航速高。SHCH级系列10型的61艘潜艇分别是由奥尔忠尼启则造船
厂、日丹诺夫造船厂、玛尔蒂造船厂、六一公社造船厂以及达尔扎沃德造船厂建造的。
3)建造情况
表3-10 SHCH级系列10型潜艇的建造情况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57年退役
SHCH-126 1934.7.13 1935.4.20 1936.10.17
(符拉迪沃斯托克)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57年退役
SHCH-127 1934.7.13 1935.6.13 1936.10.17
(符拉迪沃斯托克)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57年退役
SHCH-128 1934.8.17 1935.6.9 1936.10.31
(符拉迪沃斯托克)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49年10月被重
SHCH-129 1934.12.31 1935.10.10 1936.10.31 新命名为S-129潜艇
(符拉迪沃斯托克)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49年10月被重
SHCH-130 1934.8.7 1935.6.8 1936.12.11 新命名为S-130潜艇,1957年退役
(符拉迪沃斯托克)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49年10月被重
SHCH-131 1934.7.23 1935.7.4 1936.12.11 新命名为S-131潜艇,1957年退役
(符拉迪沃斯托克)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49年10月被重
SHCH-132 1934.12.31 1935.7.4 1936.12.11 新命名为S-132潜艇,1957年退役
(符拉迪沃斯托克)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49年10月被重
SHCH-133 1934.8.7 1935.8.8 1936.11.19 新命名为S-133潜艇,1957年退役
(符拉迪沃斯托克)

188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49年10月被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SHCH-137 1938.8.31 1940.7.22 1941.11.18 重新命名为S-137潜艇,20世纪50
(符拉迪沃斯托克)
年代末期退役

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49年10月被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SHCH-138 1938.10.28 1940.7.22 1941.12.30 重新命名为S-138潜艇,20世纪50
(符拉迪沃斯托克)
年代末期退役

该艇尚未完工便停止了建造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SHCH-140 1939 1941
(符拉迪沃斯托克)

六一公社造船厂 该艇被部署在黑海舰队,1942年8
SHCH-208 1934.5.18 1935.10.7 1937.1.16 月被改为布放水雷的潜艇
(尼古拉耶夫)

六一公社造船厂 该艇被部署在黑海舰队,1958年在
SHCH-209 1934.5.25 1936.3.2 1936.12.31 敖德萨被拆卸解体
(尼古拉耶夫)

玛尔蒂造船厂(尼 该艇被部署在黑海舰队,1942年3
SHCH-210 1934.6.3 1936.3.13 1936.12.31
古拉耶夫) 月13日被德国空军飞机击沉
该艇被部署在黑海舰队,1941年11
玛尔蒂造船厂(尼
SHCH-211 1934.9.3 1936.9.3 1938.5.5 月16日在保加利亚沿海海域触发水
古拉耶夫)
雷被炸沉没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在黑海舰队,
玛尔蒂造船厂(尼 1942年5月在塞瓦斯托波尔停泊期
SHCH-212 1934.11.18 1936.12.28 1938.10.31
古拉耶夫) 间因艇上汽油爆炸被毁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在黑海舰队,
六一公社造船厂 1942年7月12日在索契附近海域因
SHCH-213 1934.2.4 1937.4.13 1938.10.31
(尼古拉耶夫) 触礁被毁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在黑海舰队,
六一公社造船厂 1942年6月19日由于遭到意大利鱼
SHCH-214 1935.7.13 1937.4.23 1939.3.4
(尼古拉耶夫) 雷艇的鱼雷攻击而沉没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在黑海舰队,
六一公社造船厂 1949年10月被重新命名为S-215潜
SHCH-215 1935.3.27 1937.1.11 1939.4.2l
(尼古拉耶夫)
艇,1958年在敖德萨被拆卸解体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在黑海舰队,
六一公社造船厂 1944年2月7日被德国海军猎潜艇击
SHCH-216 1939 1940 1941.7
(尼古拉耶夫) 沉

该艇建成之后开始被部署在黑海舰
队,1937年被部署到北方舰队服
奥尔忠尼启则造船
SHCH-312 1934 1936 1937.2 役,后来又被部署到太平洋舰队服
厂(列宁格勒)
役。1957年被拆卸解体

该艇建成之后开始被部署在黑海舰
队,1937年7月被部署到北方舰队
奥尔忠尼启则造船
SHCH-313 1934.12.4 1935.6.28 1936.7.17 服役。1942年4月24日遭到德国海
厂(列宁格勒)
军水面舰艇攻击沉没

189
世界海军潜艇

(续)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该艇建成之后开始被部署在黑海舰队,
1937年9月被部署到北方舰队服役。1944
奥尔忠尼启则造
SHCH-314 1934.12.4 1935.6.28 1936.9.23 年9月21日在巴伦支海受到苏联飞机的误
船厂(列宁格勒)
击而沉没

该艇建成之后开始被部署在黑海舰队,
日丹诺夫造船厂 1937年5月—6月期间被部署到北方舰队
SHCH-315 1934.12.25 1935.12.27 1936.9.26
(列宁格勒) 服役。1943年10月在挪威沿海海域从事
作战巡逻期间下落不明
该艇建成之后开始被部署在黑海舰队,
1937年5月—6月期间被部署到北方舰队
日丹诺夫造船厂
SHCH-316 1934.12.25 1935.12.27 1936.9.26 服役,1948年又被部署到波罗的海舰
(列宁格勒)
队。1957年被拆卸解体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到波罗的海舰队,
玛尔蒂造船厂 1942年7月14日遭到芬兰布雷舰的攻击而
SHCH-317 1934.7.23 1935.9.24 1936.9.29
(尼古拉耶夫) 沉没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到波罗的海舰队,
玛尔蒂造船厂 1949年10月被重新命名为S-318潜艇,
SHCH-318 1934.7.23 1935.8.11 1936.8.12
(尼古拉耶夫) 1956年被拆卸解体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到波罗的海舰队,
玛尔蒂造船厂
SHCH-319 1934.12.3l 1936.2.15 1936.11.29 1942年9月在芬兰湾触发水雷而沉没
(尼古拉耶夫)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到波罗的海舰队,
玛尔蒂造船厂 1942年10月27日受到芬兰海军潜艇的鱼
SHCH-320 1934.12.3l 1936.2.12 1936.11.29
(尼古拉耶夫) 雷攻击而沉没

该艇建成之后最初被部署到黑海舰队,
1939年被转到北方舰队,1940年8月—10
奥尔忠尼启则造
SHCH-321 1938.8.26 1940.4.21 1941.9.1 月进而被转到太平洋舰队。20世纪50年
船厂(列宁格勒)
代末期被拆卸解体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到波罗的海舰队,
奥尔忠尼启则造 1942年11月在芬兰湾失踪,估计是触发
SHCH-322 1934.12.31 1935.4.10 1936.11.3
船厂(列宁格勒) 水雷被炸沉没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到波罗的海舰队,
1943年5月1日因不明原因沉没于皮特绍
夫附近海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
奥尔忠尼启则造
SHCH-323 1934.12.31 1935.4.10 1936.11.3 后,苏联海军将该艇打捞出水,不久之
船厂(列宁格勒)
后便将其拆卸分解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到波罗的海舰队,
奥尔忠尼启则造 1941年11月在芬兰湾因触发水雷被炸沉
SHCH-324 1934.12.31 1935.4.10 1936.10.31
船厂(列宁格勒) 没

190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到北方舰队,1942
玛尔蒂造船厂(尼 年8月因触发水雷被炸受到损伤,其后被
SHCH-325 1934.11.20 1935.5.12 1937.12.5
古拉耶夫) 苏联海军放弃,并用鱼雷将其击沉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到北方舰队,1943
玛尔蒂造船厂(尼 年7,月在挪威海域执行作战巡逻期间下
SHCH-326 1934.12.15 1934.4.12 1937.12.4
古拉耶夫) 落不明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到北方舰队,1940
奥尔忠尼启则造 年8月被调往太平洋舰队。二战结束之
SHCH-327 1934.12.17 1935.4.27 1937.12.5
船厂(列宁格勒)
后,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被拆卸解体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北方舰队服役,
1939年10月,该艇与一艘苏联渔船在科
玛尔蒂造船厂(尼 拉半岛附近海域相撞之后,由于受损严
SHCH-328 1934.12.17 1935.4.27 1936.7.17
古拉耶夫) 重而沉没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北方舰队服役,
奥尔忠尼启则造 1940年8月被调往太平洋舰队
SHCH-329 1934 1939
船厂(列宁格勒)

玛尔蒂造船厂(尼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
SHCH-405 1939 1940 1941.6.7 1942年8月21日由于触发水雷被炸沉没
古拉耶夫)

玛尔蒂造船厂(尼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
SHCH-406 1939 1939.12.17 1941.6.7 1943年5月26日被芬兰布雷舰击沉
古拉耶夫)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
玛尔蒂造船厂(尼 1949年10月被重新命名为S-107潜艇。
SHCH-407 1939 1941 1941.8
古拉耶夫) 1958年被拆卸解体

玛尔蒂造船厂(尼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
SHCH-408 1939 1941 1941.10.12 1943年5月25日被芬兰布雷舰击沉
古拉耶夫)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
玛尔蒂造船厂(尼 1949年10月被重新命名为S-409潜艇。20
SHCH-409 1940 1941 1945
古拉耶夫) 世纪60年代被拆卸解体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但
是该艇在进行海上试航期间由于发生事
玛尔蒂造船厂(尼 故而沉没,其后该艇又被打捞出水,恢
SHCH-410 1940 1941 1945
古拉耶夫) 复战斗序列,于20世纪60年代退役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
玛尔蒂造船厂(尼 1949年10月被重新命名为S-411潜艇。20
SHCH-411 1940 1941.7 1946
古拉耶夫) 世纪60年代退役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
玛尔蒂造船厂(尼 1949年10月被重新命名为S-412潜艇。20
SHCH-412 1940 1941.7 1946
古拉耶夫) 世纪60年代退役

191
世界海军潜艇

(续)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玛尔蒂造船厂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20世
SHCH-413 1941 1946 1947
(尼古拉耶夫) 纪60年代退役之后被拆卸解体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9
玛尔蒂造船厂 年10月被重新命名为S-414潜艇。20世纪60
SHCH-414 1941 1946 1949
(尼古拉耶夫) 年代退役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9
玛尔蒂造船厂 年10月被重新命名为S-415潜艇,于20世纪
SHCH-415 1941 1946 1948
(尼古拉耶夫)
60年代被拆卸解体

该艇在建造期间受到损伤,二战结束之
玛尔蒂造船厂 后,该艇在尚未完成建造阶段便停止了继
SHCH-416 1941 续建造
(尼古拉耶夫)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9
玛尔蒂造船厂 年10月被重新命名为S-417潜艇,于20世纪
SHCH-417 1941 1947 1948
(尼古拉耶夫)
50年代初期被拆卸解体

该艇在建造期间受到损伤,二战结束之
玛尔蒂造船厂 后,该艇在尚未完成建造阶段便停止了继
SHCH-418 1941 续建造
(尼古拉耶夫)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9
玛尔蒂造船厂 年10月被重新命名为S-419潜艇,于20世纪
SHCH-419 1941 1947 1948
(尼古拉耶夫)
60年代被拆卸解体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9
苏达米赫造船 年10月被重新命名为S-420潜艇,于20世纪
SHCH-420 1947
厂(列宁格勒)
60年代被拆卸解体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9
苏达米赫造船 年10月被重新命名为S-425潜艇,于20世纪
SHCH-425 1947
厂(列宁格勒)
60年代被拆卸解体

该艇建成服役之后,最初被部署在北方舰
苏达米赫造船 队。1947年被重新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
SHCH-426 1942
厂(列宁格勒) 20世纪50年代初期被拆卸解体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9
苏达米赫造船 年10月被重新命名为S-427潜艇,于20世纪
SHCH-427 1948
厂(列宁格勒)
50年代初期被拆卸解体

该艇建成服役之后,最初被部署在北方舰
队。1947年被重新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
苏达米赫造船
SHCH-428 1941 1949年10月被重新命名为S-428潜艇,20世
厂(列宁格勒)
纪50年代初期被拆卸解体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1949
苏达米赫造船 年10月被重新命名为S-429潜艇,于20世纪
SHCH-429 1947
厂(列宁格勒)
50年代初期被拆卸解体

192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 海舰队,1949年10月被重新
SHCH-430 1948 命名为S-430潜艇,于20世
宁格勒)
纪50年代初期被拆卸解体

该艇建成后被部署在波罗的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 海舰队,1949年10月被重新
SHICH-431 1948 命名为S-431潜艇,于20世
宁格勒)
纪50年代初期被拆卸解体

3.2.2.8 L级系列11布放水雷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25t/1321t;主尺度:81.0m×6.4m×4.11m;主机:柴油发动机2
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400马
力/13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kn/8.5kn;续航力:水面以9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
为7000n mile;水下以2.5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100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
6具,装载鱼雷12枚;水雷20枚;100mm舰炮1座;45mm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90m;
艇员人数:5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33年7月11日,苏维埃劳动和国防委员会批准了1933年—1938年期间的苏联海军
建设计划。按照这项建设计划,苏联海军打算总共建造369艘潜艇,因此这项海军建设
计划成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海军发展的核心。在该项建造计划中打算建造的369
艘潜艇之中,大型潜艇为69艘,中型潜艇为200艘,小型潜艇为100艘。在完成这一项庞
大的建造计划过程中,苏联人采用了经过改进和完善的建造工艺。潜艇艇体的大部分部
位利用焊接工艺代替了过去所采用的铆接工艺,并且苏联人于1934年成功地建造了全焊
接的潜艇。由于采用了焊接工艺,苏联海军潜艇艇体的强度得到了空前提高,同时在建
造潜艇的过程中还节约了大量的钢材。全焊接工艺在建造潜艇方面的应用显示出来的突
出优点是使得建造潜艇的周期被大幅度地缩短。后来,苏维埃政府对最初制定的潜艇发
展规划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最后被苏联劳动和国防委员会批准在1933年—1938年期间建
造的潜艇数量为198艘,其中有6艘是L级系列Ⅱ型布放水雷潜艇。
L级系列Ⅱ型布雷潜艇的6艘潜艇由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造船厂与位于尼古拉耶夫的
玛尔蒂造船厂分别完成前期的部件制造,然后在列宁格勒的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建成艇
体分段。最后再把制造好的艇体分段利用铁路运送到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达尔扎沃
德造船厂进行合拢。
3)建造情况
表3-11 L级系列 潜艇的建造情况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L-7 1933.4.10 1935.5.15 1936.11.10 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56年退役
(符拉迪沃斯托克)

193
世界海军潜艇

(续)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L-8 1933.4.10 1935.9.10 1936.12.29 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56年退役
(符拉迪沃斯托克)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41年—1942年期
L-9 1934.6.2 1935.8.25 1936.12.29
(符拉迪沃斯托克) 间由于不明原因在太平洋沉没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L-10 1934.6.10 1936.12.4 1938.11.6 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59年退役
(符拉迪沃斯托克)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L-11 1934.6.10 ]935.9.10 1936.12.29 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63年退役
(符拉迪沃斯托克)
达尔扎沃德造船厂
L-12 1934.6.10 1936.11.7 1938.12.9 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963年退役
(符拉迪沃斯托克)

3.2.2.9 K级系列14远洋型潜艇 1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80t/2095t;主尺度:97.65m×7.4m×4.51m;主机:9DKR型柴
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8400马力/44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21kn/10kn;续航力:水面以20kn航速航行
时,续航力为2900n mile;水面以9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15000n mile;水下以10kn航
速 航 行 时,续 航 力 为 10n mile ; 水 下 以 2.9kn 航 速 航 行 时,续 航 力 为 160n mile ; 武
备:533mm鱼雷发射管10具(艏部6具,艉部2具,艉部上层建筑内2具),装载鱼雷24枚;
水雷20枚;100mm舰炮2座;45mm舰炮2座;安全潜航深度:100m;艇员人数:6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33年7月11日,苏维埃劳动和国防委员会批准的1933年—1938年期间的苏联海军
建设计划,后来经过苏维埃政府对其进行的适当修改,最后被批准建造的潜艇数量为
198艘,其中有18艘是K级系列14型远洋潜艇。
K级潜艇的设计是于1934年开始进行的,总设计师是M.A.鲁德尼茨基。从艇上的武
备情况来看,可以说在苏联战前所建造的潜艇之中,K级潜艇的攻击力是最强的。K级
潜艇上装备有6具艏鱼雷发射管和2具艉鱼雷发射管,此外,在轻外壳内还布置了2具可
回转的鱼雷发射管。每艘K级潜艇除了能够携带24枚鱼雷之外,还可携带20枚EM型水
雷,K级潜艇的上甲板上还装设了2座100mm舰炮和2座45mm舰炮。K级潜艇的安全潜航
深度为100m,艇员编制人数为62名。
从总体性能来说,K级潜艇可以说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所建造的潜艇之中
的佼佼者,其性能超过了其他各种型号的潜艇。K级潜艇具有很大的续航力,可以到远
洋去执行作战任务。苏联最初计划建造18艘K级潜艇,但是由于德国侵犯苏联,K级潜
艇的建造工作中断,仅有11艘K级潜艇于1939年12月—1944年12月建成服役,其余的7艘
K级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于1947年陆续建成服役。
在最初设计K级潜艇时,苏联的潜艇设计师曾经打算把该级潜艇设计成可以携带水
上飞机的潜艇,但是后来苏联海军放弃了这一打算。K级潜艇采用的是典型的双壳体结
构,耐压艇体内划分为7个舱室。该级潜艇的建造工艺采用的是铆接和焊接混合装配。K
194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级的首批3艘潜艇是在尼古拉耶夫的玛尔蒂造船厂建造的,后来列宁格勒的奥尔忠尼启
则造船厂进入了建造K级潜艇的行列。
3)建造情况
表3-12 K级系列14型潜艇建造情况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该艇建成之后,于1940年经由斯大林运河
从波罗的海运送到苏联北方舰队,1943年
玛尔蒂造船厂(尼
K-1 1936.12.27 1938.4.29 1939.12.16 10月,可能由于触发水雷被炸,沉没于喀
古拉耶夫)
拉海海域

该艇建成之后,于1940年经由斯大林运河
从波罗的海运送到苏联北方舰队,1942年
玛尔蒂造船厂(尼
K-2 1936.12.27 1938.4.29 1939.12.16 8月—9月期间,沉没于挪威海海域,沉没
古拉耶夫)
原因不明

该艇建成之后,于1941年8月经由斯大林
运河从波罗的海运送到苏联北方舰队,
玛尔蒂造船厂(尼
K-3 1936.12.27 1938.7.31 1940.11.27 1943年3月21日,沉没于挪威的博茨菲尤
古拉耶夫)
尔附近海域,沉没原因不明

该艇建成之后,于1941年8月经由斯大林
运河从波罗的海运送到苏联北方舰队,二
战结束之后,于1949年10月被重新命名为
奥尔忠尼启则造船
K-21 1937.12.10 1939.8.14 1940.11.30 B-4号潜艇,1959年退出一线,被用做艇
厂(列宁格勒)
员培训平台,后来作为纪念潜艇被陈列在
北莫尔斯克

该艇建成之后,于1941年8月经由斯大林
运河从波罗的海运送到苏联北方舰队,
奥尔忠尼启则造船
K-22 1938.1.5 1938.11.4 1940.7.15 1942年2月6日因触发水雷被炸,沉没在哈
厂(列宁格勒)
尔巴肯角附近海域

该艇建成之后,于1941年8月经由斯大林
运河从波罗的海运送到苏联北方舰队,
奥尔忠尼启则造船
K-23 1938.2.5 1939.4.28 1940.9.25 1942年5月12日沉没在奥克塞菲奥德海
厂(列宁格勒)
域,沉没原因不明

由于战争导致该艇建造工作受阻,直到二
战结束之后才被建成,该艇建成之后,最
奥尔忠尼启则造船 初被部署于波罗的海舰队,后来于1956年
K-24 1940 1947
厂(列宁格勒) 从波罗的海运送到苏联北方舰队继续服役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于1949年10月
奥尔忠尼启则造船 被重新命名为B-5号潜艇,20世纪70年代
K-51 1938.2.26 1939.7.30 1943.11.17
厂(列宁格勒) 初期,该艇在罗斯塔搁浅,随后被苏联海
军就地拆卸分解

195
世界海军潜艇

(续)
艇名 建造厂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成/服役时间 备注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
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于1948
奥尔忠尼启则造 年8月被运送到苏联北方舰队,1949年10
K-52 1938.2.26 1939.7.5 1942.10.11
船厂(列宁格勒) 月被重新命名为B-6号潜艇,后来被用做
训练潜艇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
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于1948
奥尔忠尼启则造 年10月被运送到苏联北方舰队,1949年
K-53 1938.5.30 1939.9.2 1943.7.31
船厂(列宁格勒) 10月被重新命名为B-7号潜艇,退役时间
不详

玛尔蒂造船厂(尼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争干扰,
K-54 1938.7 1941.3 该艇没有最终建成
古拉耶夫)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
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于1948
玛尔蒂造船厂(尼 年8月被运送到苏联北方舰队,1949午10
K-55 1937.4.20 1941.2.7 1944.12.25
古拉耶夫) 月被重新命名为B-8号潜艇,退役时间不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在波罗的海舰
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于1948
玛尔蒂造船厂(尼 年8月被运送到苏联北方舰队,1949年10
K-56 1937.10.17 1940.12.29 1942.11.29
古拉耶夫) 月被重新命名为B-56号潜艇,20世纪50
年代退役

玛尔蒂造船厂(尼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争干扰,
K-57 1947 该艇没有最终建成
古拉耶夫)

玛尔蒂造船厂(尼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在北海舰队,
K-58 1947 1949年10月被重新命名为B-58号潜艇
古拉耶夫)

玛尔蒂造船厂(尼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在北海舰队,
K-60 1947 1949年10月被重新命名为B-60号潜艇
古拉耶夫)

玛尔蒂造船厂(尼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在北海舰队,退
K-77 1947 役时间不详
古拉耶夫)

玛尔蒂造船厂(尼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在北海舰队,退
K-78 1947 役时间不详
古拉耶夫)

3.2.3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常规动力潜艇(1946年至今)

3.2.3.1 W级(613型)常规动力潜艇 23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50t/1350t;主尺度:75.9m×6.4m×4.3m;主机:37д型二冲程
柴油发动机2台+ПГ101型推进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2000马力/25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7kn/13.5kn;燃油装载量:120t;续航力:通
气管状态以5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6500n mile;水下以2.5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
30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18枚或者水雷24
196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枚;安全潜航深度:200m;艇员人数:6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之后,苏联海军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建造战后的新型
潜艇。苏联海军战后的第一批新型潜艇是三个型号几乎同时建造的。这三个型号的潜艇
分别是W级、Z级以及Q级常规动力的潜艇。
在第二次大战期间,苏联海军S型的Ⅸ系列潜艇曾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并取得了
较为理想的战果。二战结束之后,苏联海军曾经对战时运用潜艇的作战经验进行了总
结,并且对S型的Ⅸ系列潜艇的性能做了充分的肯定。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不久,苏联海军便立即根据战后潜艇发展计划,以S型的Ⅸ系列和Ⅸ-Ⅰ潜艇为母型设计
了战后W级中型攻击型潜艇(产品设计编号为613)(图3-4)。

图3-4 W级潜艇
最初苏联海军计划建造336艘W级(613型)潜艇,但是在实际建造的过程中,苏联海
军建造了大约236艘W级潜艇。W级潜艇的首制艇于1950年在高尔基城红色索尔莫沃造
船厂开工建造,并于1951年建造完毕。由于苏联海军计划建造W级潜艇的数量很多,因
此,当时承担建造任务的造船厂,除了高尔基城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之外,还有列宁格
勒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共青城的阿穆尔造船厂以及尼古拉耶夫的玛尔蒂造船厂。W级潜
艇的设计单位是苏联第18中央设计局。
W级潜艇采用了兼顾水面航行和水下航行的线型,具有双壳体结构,耐压艇体的直
径为4.57m~4.80m,该级潜艇在蓄电池舱处的横截面为8字形结构。该级潜艇共分为7个
舱室:即一舱——艏鱼雷舱、二舱——前部蓄电池舱、三舱——中央指挥舱、四舱——后
部蓄电池舱、五舱——主机舱、六舱——推进电机舱和七舱——艉鱼雷舱。W级潜艇上
装备6具533mm鱼雷发射管(艏部4具,艉部2具),该级潜艇上装备的是ЭТ-46,53-39型鱼
雷,武器的总装备量为18枚鱼雷或24枚水雷,鱼雷为气动无泡式发射,发射深度为
30m。W级潜艇装备了“达米尔”-5л型主动式兼被动式声呐,其主动式最大探测距离为
1.5n mile,被动式最大探测距离为3n mile。在后期建造的W级潜艇上则换装了“尼克
斯”型高频被动式声呐,在艏鱼雷发射管的上面安装有圆柱形基阵,基阵直径约为
1.5m,被动式最大探测距离可达5n mile~8n mile。
装备在W级潜艇上的导航设备为“航向”-3型电罗经,ЛР-3型计程仪以及磁罗经等
导航设备。此外,该级潜艇上还装备了被北约组织称为“窥探碟”型的探测雷达以及
“停车灯”电子对抗雷达。后来苏联海军又在W级潜艇上加装了“火炬”型敌我识别雷
197
世界海军潜艇

达、环状天线和APЛ-53型无线电导航仪等设备。W级潜艇为柴油机—电机直接推进方
式,双轴,主机采用了2000马力的37Д2冲程柴油机以及2台ПГ-101型主推进电机,其总
功率为2500马力左右。另外,W级潜艇上还装备了2台ПГ-103型经济航行电机以及2组
46-CY型蓄电池。W级潜艇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水面最高航速为17kn,水下
最大航速13.5kn。艇上燃油装载量为120t。当该级潜艇在通气管状态下以5kn的速度航行
时,续航力为6500n mile;水下以2.5kn的速度航行时,续航力为300n mile。
W级潜艇的建造批量很大,并且苏联海军对建成之后的W级潜艇经过了多次改装,
以便使该级潜艇的技术保持与时代发展相应的水平。W级潜艇之中有几艘被改装为发射
650mm鱼雷的试验艇,另外还有一艘被改装成装备燃料电池的AIP系统的试验艇,不
过,W级潜艇最重要的改换装是曾经被改装成可以发射“沙道克”型巡航导弹的潜艇,
为苏联海军的首批巡航导弹提供了发射平台。最初,W级中有一艘被改装为W-单筒型潜
艇,这艘潜艇被用于导弹试验和训练。1959年,苏联海军又把6艘W级潜艇改装成W-双
筒型“沙道克”导弹潜艇。W级潜艇发射巡航导弹的方式与美国潜艇上的“天狮星”型
巡航导弹的发射方式相同,当潜艇浮到水面之后,将导弹发射装置仰起30°角进行发
射。苏联人的这种导弹发射系统比当时美国“天狮星”型巡航导弹系统要有效得多。但
是,由于这种发射装置大大增加了潜艇水下阻力和影响了潜艇的机动性,因此,W级潜
艇发射巡航导弹的这种方式很快便被淘汰。最后进行改装的W级导弹潜艇是W-长箱型潜
艇。改装工作由列宁格勒波罗的海造船厂承担,1959年—1964年总共改装了8艘。改装
之 后 的 W- 长 箱 型 潜 艇 的 水 面 排 水 量 为 1500t,水 下 排 水 量 为 1800t,主 尺 度 为
83.0m×7.2m×4.2m,艇上装备4具反舰SS-N-3A(“沙道克”A)型巡航导弹发射筒,分组配
置在指挥台围壳的两侧非耐压艇体内。导弹发射筒的结构与苏联海军水面舰艇上装备的
“沙道克”型导弹发射筒相似。W-长箱型潜艇的巡航导弹发射筒采用固定仰角14°~
15°,发射方向朝向艇艏,这样可以减少潜艇在水面暴露的时间。为了简化巡航导弹在
潜艇上的布置,W-长箱型潜艇采用了特殊形状的指挥台围壳,这样可以不妨碍导弹的发
射。在将W级潜艇进行改装的过程中,把原来的W级潜艇的长度加长了约10m,整个发
射装置区域的长度约为14m。此外,在进行改装的过程中还把原来W级潜艇上的艉鱼雷
发射管拆除。被改装成W-长箱型的潜艇,其水下阻力相对增加了一些,据说该型潜艇在
水下航行时的操纵性较差。
苏联在二战之后建造了大量的W级潜艇,其数量之多超过了苏联在二战后所建造的
其他任何一种型号的潜艇。在W级潜艇相继建成并服役的许多年中,W级潜艇成了苏联
海军潜艇部队的中坚力量。当苏联开始建造W级潜艇时,西方国家的军事家们曾经担心
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一旦西方国家与苏联之间爆发了战争,那么1939年—1945年间的大
西洋潜艇之战可能又要重演。因为在未来战争中,苏联拥有的数百艘W级潜艇将会对向
欧洲运送美国军队和战争物资的运输船只造成巨大的潜在威胁。就W级潜艇而论,特别
令人瞩目的是它宏大的建造计划。据报道,苏联共有4个造船厂参与了W级潜艇的建
造,分别是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波罗的海造船厂、共青城造船厂以及玛尔蒂造船厂。
W级潜艇在建造数量上如此之大,除了二战期间德国较小型的U-Ⅶ型系列潜艇建造的数
量多于W级潜艇之外,还没有任何一种型号潜艇的建造数量能与之相提并论。
苏联建造的最后一艘W级潜艇于1957年建成。但下达停建W级潜艇的命令的时间要
早于这个时间,可能是在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斯大林曾指示建设一支庞大的常规远洋
198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舰队。他的继承人,特别是赫鲁晓夫,要大力推进潜艇和飞机的建造。但当时苏联海军
最迫切需要的是远程武器,以便利用这种远程武器打击美国航空母舰编队。不过,W级
潜艇的建造在斯大林逝世之后仍延续了4年,其原因可能是需要把已经制造好的W级潜
艇的大量部件全部用完;同时,那些准备建造包括核潜艇在内的下一代潜艇的制造厂也
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调整和重新装备。
W级潜艇的整个建造过程说明当时的苏联十分重视潜艇,斯大林曾经打算建立一支
包括有航空母舰、战列巡洋舰和其他水面舰艇的“均衡”舰队。当苏联潜艇部队的实力
在20世纪50年代末已达到了大约440艘时,W级潜艇在这支潜艇部队中占有很大的比
例。可是,30年以后,W级潜艇在苏联海军现役部队中的数量急剧减少;到了80年代
初,W级潜艇仅有大约60艘在役,另有大约75艘被转为后备役。尽管W级潜艇大部分局
限在沿海水域活动,但它们也执行过一些远洋巡逻任务以及训练和研究任务。到20世纪
80年代末,在苏联海军中仍有大约45艘W级潜艇在役。苏联曾转交给其他国家海军少量
的W级潜艇,其中阿尔巴尼亚2艘(后来阿尔巴尼亚从前苏联那里又得到2艘),保加利亚2
艘,中国5艘,埃及8艘,印度尼西亚14艘,朝鲜4艘,波兰4艘,古巴和叙利亚各1艘。
目前这些潜艇几乎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已经退出现役。
3)建造情况
表3-13 W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造批量 建造厂 建成/服役时间 建造数量

第1批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高尔基城) 1950 1艘


第2批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高尔基城) 1951 2艘
第3批 玛尔蒂造船厂(尼古拉耶夫) 1951 2艘
第4批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高尔基城) 1952 10艘
第5批 玛尔蒂造船厂(尼古拉耶夫) 1952 6艘
第6批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高尔基城) 1953 16艘
第7批 玛尔蒂造船厂(尼古拉耶夫) 1953 8艘
第8批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高尔基城) 1954 32艘
第9批 玛尔蒂造船厂(尼古拉耶夫) 1954 15艘
第10批 共青城造船厂 1954 1艘
第11批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高尔基城) 1955 40艘
第12批 玛尔蒂造船厂(尼古拉耶夫) 1955 14艘
第13批 共青城造船厂 1955 4艘
第14批 波罗的海造船厂(列宁格勒) 1955 4艘
第15批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高尔基城) 1956 35艘
第16批 玛尔蒂造船厂(尼古拉耶夫) 1956 14艘
第17批 共青城造船厂 1956 6艘
第18批 波罗的海造船厂(列宁格勒) 1956 8艘
第19批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高尔基城) 1956 10艘
第20批 玛尔蒂造船厂(尼古拉耶夫) 1957 6艘
第21批 波罗的海造船厂(列宁格勒) 1957 2艘

199
世界海军潜艇

3.2.3.2 Z级(611型)常规动力潜艇 2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831t/2400t;主尺度:90.5m×7.5m×5.1m;主机:37д型2冲程柴
油发动机3台+ПГ102型推进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6000
马力/54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8kn/16kn;燃油装载量:120t;续航力:通气管状
态以5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12000n mile;通气管状态以8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
9500n mile;水下以2.5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25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10具
(艏部6具,艉部4具),装载鱼雷22枚或者水雷44枚;安全潜航深度:200m;艇员人数:65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Z级潜艇是作为苏联海军远洋型的大型潜艇而建造的(图
3-5)。当时苏联海军赋予Z级潜艇的主要任务是到美国东海岸和佛得角群岛一带执行战斗
任务。从苏联的摩尔曼斯克出发到其执行作战任务的海域,距离约为4000n mile,但
是,苏联在二战之前建造的那些潜艇的性能远远满足不了苏联海军在战后提出的这种新
的作战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前,苏联从被占领的德国缴获了一些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U-ⅩⅪ型潜艇以及有关U-ⅩⅪ型潜艇的大量设计图纸和资料,为
此,苏联海军以德国的U-ⅩⅪ型潜艇和苏联战前的一些潜艇为母型设计了Z级潜艇,德
国的U-ⅩⅪ潜艇的许多突出优点和设计思想都被苏联的潜艇设计师们移植和借鉴到了Z
级潜艇的设计过程中,因此,苏联海军建造的Z级潜艇上带有明显的U-ⅩⅪ型潜艇的许
多特征。Z级潜艇的产品设计编号为611型,其技术任务书于1946年1月获得批准。Z级潜
艇的设计单位是苏联第18中央设计局,总设计师是C.A.叶戈罗夫。1948年 8月在列宁格
勒的苏达米赫造船厂制作了实尺模型,1950年开始建造,首制艇于1951年服役。承担建
造Z级潜艇的造船厂有列宁格勒的苏达米赫造船厂和北德文斯克造船厂。

图3-5 Z级潜艇
Z级潜艇的主尺度为90.5m×7.5m×5.1m,水面排水量为1831t,水下排水量为2400t。
Z级潜艇的艇员编制为65人,海上自持力为75昼夜,水下连续停留时间为200个小时,正
常工作深度为170m,最大下潜深度为200m。Z级潜艇为双壳体结构,具有比较好的流线
型,艇艏为水面和水下兼顾的线型。Z级潜艇的指挥台围壳比德国在二战期间建造的U-
ⅩⅪ型潜艇高一些。Z级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共分为7个舱室,这些舱室从艏至艉依次
是:一舱——鱼雷舱,二舱——第一蓄电池舱和居住舱,三舱——中央指挥舱,四舱—
—第二蓄电池舱和居住舱,五舱——柴油机舱,六舱——推进电机舱,七舱——艉鱼雷
舱。
Z级潜艇装备了10具533mm的鱼雷发射管,其中艏部6具,艉部4具,鱼雷发射管采
用气动无泡发射装置,可以在水下30m的深度上发射53-39型和53-39ПМ型等型号的鱼
雷。该级潜艇的武器携带总量为22枚鱼雷或44枚水雷。
第一批建造的Z级潜艇,其指挥台围壳前面装备了一座100mm舰炮,指挥台围壳的
后部装备一座双联装25mm机关炮。也有的Z级潜艇仅在指挥台围壳的后部装备了两座双
200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联装的25mm机关炮。Z级潜艇上装备了“达米尔”-Ⅱ型主动/被动声呐、“窥探碟”
雷达和“停车灯”电子对抗雷达。后来建造的Z级潜艇上,在艇艏上加装了一个大型的
被动声呐基阵。
Z级潜艇采用三轴的柴油机—电机直接推进方式,艇上布置了3台功率各为2000马力
的37-д型柴油机和3台主推进电机,位于舷侧的是2台ПГ-101型推进电机,其功率各为
1350马力,中间的是ПГ-102型推进电机,功率为2700马力。3台推进电机的总功率为
5400马力。Z级潜艇在水面速度为5kn时的续航力为12000n mile,8kn速度时为9500n
mile,水下速度为3.2kn时的续航力为250n mile。Z级潜艇的艇员编制为65人,海上自持
力为75昼夜,水下连续停留时间为200个小时。另外,Z级潜艇上还装备了一台140马力
的经济航行电机。该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为18kn,水下最高航速为16kn。Z级潜艇上
装备有4组46-CY型蓄电池,每组112块电池单元。该级潜艇上的燃油装载量为283t。不
过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Z级潜艇上尚未采用水下通气管装置。
Z级潜艇分为几个亚型。后期建造的Z级潜艇基本上是在早期建造的那些Z级潜艇的
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其中,Z-Ⅱ型潜艇拆除了舰炮,加大了指挥台围壳的尺寸。
Z-Ⅲ型潜艇拆除了舰炮,增设了水下通气管装置,通气管装置的排气管被固定安装在指
挥台围壳的后部上端。Z-Ⅳ型潜艇基本上与Z-Ⅲ型潜艇相同,但是Z-Ⅳ型潜艇改变了指
挥台围壳的外形,并降低了其高度。Z-Ⅴ型潜艇是装备弹道导弹的潜艇,该型潜艇的产
品设计编号为AB611,主要用于苏联海军早期研制的潜基弹道导弹发射试验,其总设计
师为H·H·伊萨宁。
按照苏联海军的最初计划,是把Z级潜艇的首制艇作为试验艇。苏联海军打算在Z级
潜艇的首制艇上获得足够的经验之后再开始批量建造。但是由于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
后来在执行Z级潜艇建造计划的过程中苏联海军改变了初衷,于是,Z级潜艇的首制艇的
试验尚未结束时,苏联海军便开始成批建造Z级潜艇。Z级包括所有的亚型在内共有26艘
潜艇,其中21艘是鱼雷攻击型潜艇,5艘是弹道导弹潜艇。Z级潜艇基本上参考了德国U-
ⅩⅪ型潜艇的技术,但是从Z级潜艇的总体性能方面来看,该级潜艇还是贯彻了苏联海
军战后的潜艇设计指导思想。由于时间的紧迫以及艇上设备的研制周期过长等原因,Z
级潜艇上没有装备水下通气管装置和齿轮减速装置等,艇上的水声观通设备也还是以战
前的设备为基础而进行研制的。
3)建造情况
表3-14 Z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造批量 建造厂 建成/服役时间 建造数量

第1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52 1艘

第2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53 5艘

第3批 402造船厂(莫洛托夫斯克/北德文斯克) 1953 3艘

第4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54 6艘

第5批 402造船厂(莫洛托夫斯克/北德文斯克) 1954 2艘

第6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55 6艘

第7批 402造船厂(莫洛托夫斯克/北德文斯克) 1955 3艘

201
世界海军潜艇

3.2.3.3 Q级(615型)常规动力潜艇 3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60t/540t;主尺度:56.5m×75m×4m;主机:м59п型柴油发动机
2台、32д型柴油机1台(用于水面航行)+闭式循环发动机1台(用于水下航行),三推进轴;
水面功率:3300马力;水下航速:16kn;燃油装载量:柴油120t,液态氧8.6t;续航力:水下
以 10kn航 速航 行 时,续航 力 为 2750n mile ; 水 下 以 6kn 航 速 航 行 时,续 航 力 为 4500n
mile ; 武 备:533mm 艏 鱼 雷 发 射 管 4 具,装 载 鱼 雷 8 枚 或 者 水 雷 16 枚 ; 安 全 潜 航 深
度:140m;艇员人数:2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海军的M级潜艇曾经在不同海域的战场上发挥了较大
的作用,取得了较为显赫的战果。M级潜艇的基本特点是排水量小,在战争期间的恶劣
环境中,苏联采取了特殊的建造方式——首先在各地分散建造M级潜艇分段,然后利用
铁路车辆运往总装船厂。利用这种方式,苏联海军在战争年代曾经建造了一些M级潜
艇。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在德国U-ⅩⅩⅢ型潜艇和战时苏联M型潜艇的基础上设计了新
型小型潜艇——Q级攻击型潜艇(图3-6),该型潜艇的产品设计编号为615和A615,其中
A615为Q级潜艇的改进型批量建造潜艇。Q级攻击型潜艇用于沿海作战,该级的首制艇
于1952年开始建造,并于1954年建造完毕,该型艇建造了约30艘,由列宁格勒的苏达米
赫造船厂以及位于莫洛托夫斯克/北德文斯克的402造船厂建造。

图3-6 Q级潜艇
Q级潜艇的主海上自持力为30昼夜,储备浮力为23%。Q级潜艇为个半壳体结构,
是苏联战后唯一采用该种结构形式的潜艇。该级潜艇的指挥台围壳相对比较高,艇内共
分7个舱室:一舱——鱼雷舱、二舱——蓄电池舱、三舱——居住舱、四舱——中央指
挥舱、五舱——液氧舱、六舱——石灰化学吸附剂舱、七舱——柴油机、经济航行推进
电机舱等。该级潜艇上的艏水平舵为非收放式结构。Q级潜艇上设有6个主压载水舱,除
2号和5号主压载水舱无通海阀外,其他压载水舱都设有通海阀。
Q级潜艇的艏部装备了4具鱼雷发射管,另有备用鱼雷4枚,鱼雷利用无泡气动方式
发射,其发射深度为30m。Q级潜艇的武器装载总量为8枚鱼雷或者16枚水雷。Q级潜艇
上的水声和观通设备基本上与W级潜艇相同。需要指出的是,Q级潜艇装备了一种由苏
联人自己研制的闭式循环发动机,该发动机使用艇上携带的液氧。此外,在Q级潜艇的
第五舱里装备了2台功率各为700马力的м-59п型柴油机,在第六舱还装备了1台功率为
900马力的32д型柴油机。该级潜艇为三推进轴三螺旋桨推进,艉舱布置了ПГ-106型经济
航行直流推进电机,其功率为100马力。Q级潜艇上还装备了一组23-Cу型蓄电池组,由
60块电池单元组成的。Q级潜艇上装载燃油19.54t,液态氧8.6t,艇上的动力装置可以保
证该级潜艇水下最大航速约为16kn左右。当该级潜艇在水下以10kn航速航行时,其续航
力为2750n mile,以6kn航速航行时,其续航力为4500n mile。该级潜艇水下持续潜航时
间为100个小时,海上自持力为10昼夜,艇员编制29人。
202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获得了德国研制的闭式循环发动机技术,所以在战争结
束之后,迅速地建造了装备闭式循环发动机的Q级潜艇。在苏联海军对Q级潜艇的实际
使用过程中,许多事实证明该级潜艇并不十分安全。据不完全的统计资料表明,Q级之
中的M-255号、M-259号、M-351号以及M-352号潜艇上曾经发生过火灾事故。其中M-
255号艇上发生火灾时曾经导致数名艇员死亡。最严重的事故是M-259号潜艇上发生的火
灾,该艇于1957年9月因火灾和损管措施不力,最后导致潜艇沉没。
鉴于Q级潜艇上的事故屡屡发生,因此苏联海军对Q级潜艇上的动力装置进行了提
高防爆、防火性能的改装。经过改装之后的Q级潜艇像其他型号的潜艇一样,继续在黑
海和波罗的海舰队中服役和执行巡逻任务。
Q级潜艇比W级和Z级潜艇的排水量都小一些,但是Q级潜艇却有其独特的方面,这
就是该级潜艇上装备不依靠外界空气的闭式循环动力装置。Q级潜艇的总设计师是A.S.
卡沙耶尔。卡沙耶尔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潜艇闭式循环推进系统的研制工作,
在卫国战争期间,他在这方面的研制工作也未中断。利用艇上的闭式循环动力装置,Q
级潜艇可以在水下状态不必使用通气管装置,利用艇上的柴油机即可为艇上的蓄电池进
行充电。Q级潜艇一共有3根推进轴,其中位于中间的那根推进轴是闭式循环推进装置的
推进轴。
在Q级潜艇的闭式循环推进系统中,尚未燃烧的剩余燃料和尚未用尽的氧被柴油机
废气管进行排放时予以回收。这些回收起来的残余燃料和氧气再与艇上所储存的液氧进
行混合后,仍然可用于潜艇的水下推进。据一些资料披露说,Q级潜艇上的闭式循环推
进装置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它曾发生过一些事故。尽管如此,Q级潜艇上的闭式循
环推进系统可以使该级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达到20kn。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Q级潜
艇上的闭式循环推进系统的水下持续高速航行的时间比利用蓄电池进行水下持续高速航
行的时间要长许多。Q级潜艇中第一批服役的潜艇,艇上都装备了25mm的双联装机关
炮,这是世界上最后一批装有甲板炮的潜艇。苏联海军于20世纪50年代已经把Q级潜艇
上的25mm双联装机关炮拆除。
Q级潜艇在使用了一段时期之后,便被改装成普通的柴油机—电机推进的潜艇,而
且该级潜艇在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一直服役到20世纪70年代。
3)建造情况
表3-15 Q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造批量 建造厂 建成/服役时间 建造数量

第1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54 3艘

第2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55 10艘

第3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56 12艘

第4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57 5艘

3.2.3.4 “鲸”级(617型)(Whale)常规动力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50t/1500t;主尺度:62.2m×6.08m×5.08m;主机:柴油发动机1

203
世界海军潜艇

台,柴油发电机组1台,过氧化氢闭式循环发动机1台,主推进电机1台,单推进轴;功
率(水面/水下):6000马力/54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通气管状态11kn/20kn;燃油
装载量:柴油88.5t,过氧化氢103.4t;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装载鱼雷12枚;安
全潜航深度:200m;艇员人数:5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苏联从战败的德国缴获了许多过氧化氢动力装置的设
备、技术文件以及有关德国U-ⅩⅩⅥ型潜艇和U-ⅩⅦ型潜艇的资料。与此同时,苏联还
把有关方面的德国技术人员带回国,开始着手闭式循环动力装置试验台的筹建工作。二
战期间德国在研制U-ⅩⅦ型潜艇和U-ⅩⅩⅥ型潜艇时,在对这两种型号的潜艇进行试航
过程中曾经发生多起火灾事故,所以苏联在试验该装置时持有十分谨慎的态度。从1948
年—1951年进行各个部件的试验,然后建造了动力装置的模拟舱段,该舱段基本上与德
国的U-ⅩⅩⅥ型潜艇的动力舱室完全相同。之后,苏联海军利用试验舱段进行试验。与
此同时苏联海军开展了“鲸”级潜艇的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该级潜艇的产品设计编号
为617,属于试验性潜艇,仅建造一艘。“鲸”级潜艇是在列宁格勒苏达米赫造船厂建
造的,1951年2月5日开工,1952年2月下水,同年6月16日进行系泊试验。鉴于该艘潜艇
的动力装置的特殊性,航行试验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1956年4月20日才结束。1958年
该艇被编入苏联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并命名为“鲸”,艇号为C-99(图3-7)。

图3-7 “鲸”级潜艇
“鲸”级潜艇的主尺度为62.20m×6.08m×5.08m,水面排水量950t,水下排水量为
1500t,储备浮力28%。该艇装备有一台德国KRWaⅡ型过氧化氢动力装置,功率为7250
马力,用于该艇的水面和水下航行;一台8ч23/30型四冲程八缸主柴油机,功率为600
马力,供蓄电池充电和通气管航行用;一台由6ч23/30型柴油机和ПГ-107型发电机组成
的柴油发电机组,其功率为540马力,供蓄电池充电时使用。在通气管状态下可以提供
电能用于主推进电机或经济航行电机。艇上装备的一台ПГ-100型主推进电机,功率为
368kW,单独使用主推进电机时的航速为9kn,与经济航行电机一起工作时可以达到
11kn航速。一台ПГ-105型经济航行电机,功率为140kW,利用经济航行电机时的水下航
速为6kn~6.5kn。艇上设有一组112块电池单元的26-Cу型蓄电池组,能满足水下以9kn航
速时的2h持续航行的需要。该艇水下最高航速为20kn,通气管状态下最高航速为11kn。
该艇装载燃油88.5t,过氧化氢103.4t,煤油13.9t,水下持续潜航时间为200个小时,海上
自持力45昼夜,艇员编制51人。“鲸”级潜艇的武备是6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以
装载鱼雷12枚。该艇的安全潜航深度为200m,艇员人数51名。
“鲸”级潜艇为双壳体结构,最大耐压艇体直径为4.8m,艇内划分为6个舱室:一
舱——鱼雷舱,二舱——居住舱和蓄电池舱,三舱——指挥舱和辅机舱,四舱——主柴
油机和辅助柴油发电机舱,五舱——燃气蒸气动力装置舱,六舱——经济航行电机舱。
该艇的主要升降装置大体与W级(613型)潜艇相同,没有耐压指挥室,所以其指挥台围壳
显得相对较小。柴油机水下状态工作的通气管装置布置在指挥台围壳后部,采用折倒式
204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是从德国U-ⅩⅩⅥ型潜艇借鉴的。在“鲸”级(617型)潜艇的最初设
计过程中,苏联海军曾经打算在艇上装备舰炮武器,后来在“鲸”级潜艇的建造期间原
来设计的舰炮被取消。“鲸”级潜艇是由第18中央设计局设计的,在该级潜艇的设计过
程中,设计师参考和借鉴了W级潜艇设计之中的长处。“鲸”级潜艇上的一些设备基本
上与W级潜艇上相同,因为该级艇没有耐压指挥室,所以在指挥舱上部增设了一个耐压
突出结构,而在下部设有一个耐压围阱,供潜望镜升降。
1959年春季,“鲸”号潜艇准备进厂中修,但在此之前,苏联海军已决定对该艇的
动力装置进行一系列试验,以便确定动力装置的机动性和战术技术指标提高的可能性。
1959年5月19日,“鲸”号潜艇在下潜深度为80m时进行动力装置启动试验,当时由于布
置在舷侧的过氧化氢输送管路中存有杂物,引起了过氧化氢的分解并造成管路爆炸,爆
炸时把耐压艇体炸穿,并且引发动力舱发生火灾以及舱室大量进水。由于对该艇及时进
行了吹除,使其迅速上浮海面并免于沉没。“鲸”号潜艇在上浮之后立即调整了在水面
的状态,依靠自艇的动力返回了附近基地。后来苏联海军对该艇没有进行修复。1960年
初,“鲸”号潜艇退出了现役。
“鲸”号潜艇虽然是以德国的U-ⅩⅪ型潜艇和U-ⅩⅩⅥ型潜艇作为母型而进行设计
的,但是该艇总体性能及外形的基本特点仍然体现出苏联潜艇的设计风格。
3)建造情况
表3-16 “鲸”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艇名 建造厂 建成/服役时间 建造数量

鲸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56 1艘

3.2.3.5 R级(633型)常规动力潜艇 2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330t/1700t;主尺度:77m×6.7m×4.9m;艇体结构形式:双壳体
结构;推进系统:37D型柴油机2台,功率为2000×2马力;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1500×2马
力;双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15.5kn/13kn;安全下潜深度:270m;最大下潜深
度:300m;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6具,艉部2具);艇员编制人数:5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从20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苏联总共建造了大约236艘W级潜艇,用于保护苏联领
海,对付西方国家航空母舰特混舰队所构成的威胁。但是,由于W级潜艇的基本设计始
于二战结束之后的40年代末期,因此,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海军认为W级潜艇
在某些技术方面已经出现落伍现象,为了尽快推出具有更佳性能的中型潜艇,苏联海军
决定设计和建造新一代的R级中型潜艇(图3-8),在该级潜艇上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探测设
备,以便取代W级中型潜艇。但是,正当第一批R级潜艇处于开工建造阶段时,苏联的
海军发展基本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领海的防御任务从此由装备远程巡航导弹的潜
艇、水面舰艇和陆基飞机承担,因此不再需要装备鱼雷的中型攻击型潜艇。苏联海军政
策的这种突然转变,导致R级潜艇只建造了20艘就中止了最初制定的建造计划。苏联建
造的许多R级潜艇刚建成不久就转让给了其他国家的海军。其中6艘于1966年—1969年卖

205
世界海军潜艇

给了埃及,2艘于1971年—1972年卖给保加利亚,2艘于1982年—1983年转让给阿尔及利
亚,2艘于1986年转让给叙利亚。此外,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建造R级潜艇的技术援助。

图3-8 R级潜艇
R级潜艇上装备了“航向”-5型电罗经、ЛП-2型计程仪、НЭЛ-5型回声探测仪、
“暴风雨”型/“涌浪”型雷达、“铬”-K型应答器、“塔米尔”-2型/“亮光”-M
型/МГ-15型声呐站等设备。
R级用的艇型与W级潜艇基本相同,都是战后苏联海军建造的大多数潜艇所采用的
传统“雪茄”型。R级潜艇的操纵舵也采用常规设计,两个螺旋桨都装在圆形螺旋桨护
罩内,位于艉水平舵前面,并采用单一垂直舵。艏水平舵可收放在非耐压艇体顶部的上
层建筑内。R级潜艇的指挥台围壳与后期建造的W级潜艇的指挥台围壳的尺寸相近,但
上面加了一个突出的导流罩,内装柴油机通气管和两个潜望镜,这个导流罩是区别R级
潜艇和W级潜艇的重要标记。与W级潜艇相比,R级潜艇在结构方面的重大修改是在艏
部,该级潜艇的艏部重新经过了设计,艏部布置了被动声呐基阵,并添加了两具鱼雷发
射管。R级潜艇的内部布置也作了一些修改,控制室和居住舱都布置在同一层甲板上,
蓄电池布置在控制室和居住舱的下面。机舱分主机舱和电机舱两个舱室,主机舱布置两
台37D型柴油机,电机舱布置两台推进电机。艏艉鱼雷发射管的布置位置上都有备用鱼
雷舱。
R级潜艇装备8具533mm鱼雷发射管,其中艏部6具,艉部2具。除了鱼雷发射管可装
8枚鱼雷外,还可携带6枚备用水雷。如果不装载鱼雷的话,每艘R级潜艇上可以装载28
枚АМД-1000型水雷。R级潜艇上使用的鱼雷都是苏联海军于20世纪50年代制造的直航式
鱼雷。不过,后来苏联海军对一些R级潜艇进行了改装,可以发射具有反潜能力的新型
鱼雷。R级潜艇上装备了苏联20世纪50年代后期潜艇上的标准声呐设备。该级潜艇艏部
上面突出的非耐压艇体中装有被动探测声呐基阵,艏部顶部还有一部主动攻击声呐,装
在一个小型声呐罩中。装在升降装置上的探测设备有搜索和攻击潜望镜、警戒雷达、测
向仪、电子侦察仪以及高频和甚高频通信天线。从1958年—1962年,位于高尔基城的红
色索尔莫沃船厂为苏联海军建造了20艘R级潜艇。
3)建造情况
表3-17 R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造批量 建造厂 建成/服役时间 建造数量

第1批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高尔基城) 1958 2艘

第2批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高尔基城) 1959 3艘

第3批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高尔基城) 1960 5艘

第4批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高尔基城) 1961 9艘

第5批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高尔基城) 1962 1艘

206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3.2.3.6 F级(641型)常规动力潜艇 79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950t/2400t;主尺度:91.5m×7.5m×6m;储备浮力:28%;艇体
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推进系统:柴油机3台,功率为2000×3马力;推进电机3台,功率
为5300马力;三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16kn/15.5kn;安全下潜深度:270m;最大
下潜深度:300m;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10具(艏部6具,艉部4具);装载鱼雷22枚或者
水雷44枚;艇员编制人数:7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二战结束之后,苏联海军的最初基本政策是使用大量的中型潜艇在苏联沿海进行巡
逻,兼用少量大型远洋潜艇进行搜索侦察。从20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苏联海军相继建
造了中型的W级潜艇和远洋型的Z级潜艇,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海军决定开始
陆续建造中型的R级潜艇和远洋型的F级潜艇(图3-9)。但是,由于当时苏联海军舰载远程
喷气轰炸机已经具有核攻击能力,苏联海军决定中止继续建造R级中型潜艇计划,提前
开始建造可以在远离潜艇基地的海域拦截敌方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的大型潜艇。按照苏联
海军的设想,是打算利用F级常规动力潜艇装备新研制的核装药鱼雷,对敌人的大型舰
艇编队和敌方港口设施实施攻击。由于F级潜艇在使用过程中被证明是一种具有多方面
能力的潜艇,所以苏联海军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末期一直在持续建造F级潜
艇,甚至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苏联海军还继续造了19艘F级潜艇并将其出口到
其他国家。

图3-9 F级潜艇
F级潜艇在设计方面是Z级潜艇的改进型。它保留了德国U-ⅩⅪ型潜艇的雪茄艇型,
机械设备和鱼雷发射管的基本布置与Z级潜艇基本上保持不变。Z级潜艇的指挥台围壳是
阶梯式的,指挥台围壳上留有安装小口径防空火炮的位置,但是F级潜艇的指挥台围壳
被设计成整体流线形。此外,Z级潜艇安装声呐的空间很小,而F级则很大。F级潜艇仍
保留了Z级潜艇的基本艇型,被动声呐装在艇艏上面特别设计的凸出艇体中。F级潜艇仍
保留Z级潜艇的三轴推进系统,西方国家的情报机构最初认为,Z级潜艇的中间轴与采用
闭式循环系统有关,而后来证明并非如此。F级潜艇采用常规尾翼结构,艉部装有一个
很大的方向舵。艏水平舵为收放式结构。
F级潜艇共装备10具533mm鱼雷发射管,其中6具位于艏部,4具位于艉部。由于F级
潜艇采用三轴布置方式和细小的锥形艉部,因此在该级潜艇的艉部布置4具鱼雷发射管
是非常困难的。该级潜艇的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常规装药和核装药反舰鱼雷,此外还可
以发射声自导反潜鱼雷。F级潜艇的武器装载总数量为22枚鱼雷或44枚水雷。苏联海军
207
世界海军潜艇

在设计F级潜艇时,特别重视该级潜艇布放水雷的能力,因此,F级潜艇是苏联海军潜艇
之中特别适用于布放水雷的一种潜艇。F级潜艇上装备了苏联新一代的声呐设备,艇上
配备了被动声呐基阵(装在凸出的艉部)和主动攻击型声呐。另外,艇上还有水下电话,
装在艉部主动声呐顶部的小型声呐罩中。F级潜艇的升降装置上的探测设备与这个时期
建造的其他苏联潜艇相同——攻击潜望镜和搜索潜望镜、对海警戒雷达、测向仪、电子
侦察仪以及甚低频和高频通信天线。F级潜艇上装备了“航向”-5型电罗经、ЛП-2型计
程 仪、НЭЛ-5 型 回 声 测 深 仪、ЭЛ-1 型 回 声 测 冰 仪、“暴 风 雨”/“涌 浪”型 雷 达、
“铬”-K型敌我识别器、“杜罗姆”型/“北极”型/“亮光”型雷达、“杨柳”型折
放式高频无线电发射机等设备。
苏联海军最初计划建造160艘F级潜艇,由于后来决定建造核潜艇,因此最终仅建造
了58艘F级潜艇。它们基本上都是在列宁格勒的苏达米赫船厂建造的。除了这58艘F级潜
艇之外,苏联于1968年—1974年为印度建造了8艘;1976年—1983年为利比亚造了8艘,
1979年—1984年为古巴造了3艘。
3)建造情况
表3-18 F级潜艇建造情况

建造批量 建造厂 建成/服役时间 建造数量


第1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58 2艘
第2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59 5艘
第3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60 6艘
第4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61 6艘
第5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62 5艘
第6批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 1962 3艘
第7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63 5艘
第8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64 5艘
第9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65 5艘
第10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66 4艘
第11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67 2艘
第12批 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1971—1973 10艘

3.2.3.7 T级(641B型)常规动力潜艇 19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200t/3900t;主尺度:92m×9m×7m;储备浮力:28%;艇体结构
形式:双壳体结构;推进系统:3台柴油机发电机组,2台推进电机,推进功率:6000制动马
力,双推进轴;水下航速:16kn;最大下潜深度:400m;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装
载16枚~18枚导弹和鱼雷;艇员编制人数:7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苏联庞大的F级潜艇建造计划基本结束之后,接着便又着手建造主要担负巡逻和鱼
雷攻击使命的大型远洋潜艇。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前,苏联海军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
执行反舰使命方面,后来才开始转向反潜作战。V级攻击型核潜艇是最早担负反潜使命
的苏联核潜艇。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苏联把重点放在建造Y级和D级弹道导弹核

208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潜艇方面,这两种型号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数量达到每年5艘~6艘之多,因此在同
一时期苏联建造攻击型核潜艇的速度有所放慢。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弹道导弹
核潜艇建造计划接近尾声,但是V级攻击型核潜艇仍在一家船厂处于建造阶段,于是苏
联海军便又着手建造T级常规动力潜艇,以便尽快弥补攻击型潜艇数量的不足。由于T级
常规动力潜艇的使命基本上与V级攻击型核潜艇相同,所以,T级潜艇上的武器装备和
探测设备与V级核潜艇上基本相同。T级潜艇的设计重点放在了提高该级潜艇的续航力
方面,使其能够担负长时间的海上巡逻任务(图3-10)。

图3-10 T级潜艇
T级潜艇上装备“桥”-641B型导航系统、“卢比科”МГК-400型声呐站系统、“枢
纽站”型作战情报指挥系统、“铁矿”型自动化推进系统、“钨”型自动化射击指挥系
统等设备。
T级潜艇的外形乍看起来很像以前的F级潜艇。但是,F级潜艇采用的是德国U-ⅩⅪ
型潜艇的传统雪茄形艇型,而T级潜艇的艇型基本上是圆柱形的。虽然在潜艇的长度方
面基本上保持不变,但T级潜艇比F级潜艇宽1.5m。此外,T级潜艇整个艇体长度基本上
都保持圆柱形,而F级潜艇艏艉部分是圆锥形的。T级潜艇采用这种改进艇型可大大增加
艇内容积。为了装备SS-N-15型反潜导弹和必要的射击指挥控制设备,T级潜艇必须要增
大其内部空间。另外,为了增大其水下续航力,T级潜艇的蓄电池容量也需要比以前的
苏联常规动力潜艇大幅度增加。这样,T级潜艇的排水量比F级潜艇增加了50%。苏联海
军在T级潜艇的降噪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因而该级潜艇由推进电机驱动航行时的噪声
很小。另外,该级潜艇的非耐压艇体上没有再像F级潜艇那样开设了数量很多的流水
孔,而是采用了纵缝式流水孔,而且艇体外表面都敷设了可以吸收声呐波的橡胶复合材
料。
T级潜艇上装备6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常规装药或核装药的反舰/反潜
声自导鱼雷以及装备核弹头的SS-N-15型反潜导弹。T级潜艇上的备用鱼雷舱较大,可以
装载16枚~18枚备用导弹和鱼雷。T级潜艇装备一部很大的低频主动/被动艏部声呐,
其型号可能与装在V级攻击型核潜艇上的声呐型号相同。此外,T级潜艇的艇体上可能
还装有贴壳式被动探测声呐基阵。装在升降装置上的探测设备都是苏制标准设备,但早
期和后期建造的T级潜艇上装备设备的型号却有所不同。T级中所有的潜艇都装备了搜索
潜望镜和攻击潜望镜、对海警戒雷达、测向仪以及高频和甚高频通信天线等。早期建造
的T级潜艇装备的是旧式的电子侦察天线,后期建造的艇则装备了比V级攻击型核潜艇
上更先进的电子侦察天线。
从1972年到1982年,苏联在内地的高尔基城的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建造了18艘T级
潜艇。后来,由于苏联海军决定建造更为现代化的K级潜艇,因此停止了T级潜艇的建
209
世界海军潜艇

造。
3)建造情况
表3-19 T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艇型 建造厂 建成/服役时间 建造数量

T级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高尔基城) 1972—1982 18艘

3.2.3.8 I级(940型)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900t/4800t;主尺度:长106m,宽10m;储备浮力:28%;艇体
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推进系统:2台柴油机发电机组,功率4000轴马力;2台推进电
机,功率5000轴马力;双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15kn/15kn。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美国海军的SSN-593“长尾鲨”号攻击型核潜艇于1963年失事沉没后,美国随即开始
研制深潜救生艇,并分别于1971年和1972年建成“神秘”号(DSRV-1)和“阿瓦龙”号
(DSRV-2)深潜救生艇。这种深潜救生艇可由另一艘潜艇或“鸽子”级潜艇救援船(ASR-
21)运送到救生地点,远距离快速使用时则用C-141运输机运送到救生地点,用于拯救失
事沉没潜艇中的幸存者。美国海军采用的这种深潜救生艇的方法促进了苏联在这方面的
研制工作。于是苏联海军决定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建造类似的深潜救生艇,不过,苏联
海军对于深潜救生艇却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运送方式——用潜艇携带进行运送。为
此,苏联海军建造了I级潜艇专门运送深潜救生艇(图3-11)。除了运送深潜救生艇之外,I
级潜艇还适用于执行其他特殊使命,如把潜水员或突击队员运送到指定地点,然后这些
人员再使用小充气艇或其他类型小型可潜器执行特殊任务。苏联海军建造了两艘I级潜
艇,并将其分别部署在苏联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

图3-11 I级潜艇
I级潜艇的推进方式为柴油机—电力推进,双轴;2台柴油机发电机组,2台推进电
机,水面航速15kn时,输出功率4000马力,水下航速15kn时,输出功率5000马力。I级
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其基本结构与F级潜艇相类似。I级潜艇的艏部细长,采用这种细
长艏部结构可使该级潜艇能够在水面高速航行到救援海区。但是,在I级潜艇的这种细
长艏部布置鱼雷发射管是不可能的,因此,西方国家的一些潜艇专家认为,I级潜艇可
能没有装备任何武器。I级潜艇上的又长又矮的指挥台围壳位于靠近艇艏的地方,其形
状与Y级和D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比较相似。
I级潜艇是除Y级和D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外唯一将艏水平舵装在指挥台围壳上的苏
联潜艇。I级潜艇的艉部控制面为常规结构,方向舵装在艉部下面。两艘带有明显的红
色或桔黄色和白色相间条纹的救生艇被装在指挥台围壳后面的凹下座舱中。这两个座舱
布置在几乎延伸到艉部的升高非耐压艇体中。深潜救生艇座落在很大的艇上圆形出入舱
210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口上。在不使用深潜救生艇时,上层甲板上的座舱可用大钢板盖上。
I级潜艇的甲板座舱中装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深潜救生艇。一种深潜救生艇的长度为
12.1m,艇上装备一台推进电机驱动单一导管螺旋桨,艉部装备十字形控制舵。另一种
深潜救生艇的长度约为11.3m,所采用的导管螺旋桨较小,位于艉部两侧,也采用十字
形控制舵。这两种深潜救生艇的艇底部都有很大的圆形舱口使其与失事艇对接。深潜救
生艇上装有光学观测设备,可能还装有搜索和导航声呐。美国海军深潜救生艇内壳体由
三个互相连接的密封球体构成,密封球形用HY-140钢材制成。苏联的深潜救生艇较短,
可能由两个密封球体构成,密封球体可能由钛合金制成。控制设备和2名~3名艇员位于
前球体,后球体可容纳12名~15名逃生者。苏联海军可能还建造了供执行秘密任务使用
的其他类型深潜器,但迄今尚未发现I级潜艇运送过这种深潜器。有一些迹象说明苏联
曾经使用过深潜器在瑞典沿海执行侦察活动,但这两艘I级潜艇都没有部署在波罗的
海。
I级潜艇艏部装有一个中频被动声呐基阵,艇体下部可能还装有一个高频主动声
呐,用于对失事潜艇进行定位。艇上升降装置装有全套探测设备:两台潜望镜、对海警戒
雷达、电子侦察机、测向仪以及高频和甚高频通信天线。
I级潜艇的首制艇于1979年在苏联远东的共青城造船厂建成,第二艘于1980年建
成。
3)建造情况
表3-20 I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艇型 建造厂 建成/服役时间 建造数量

T级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高尔基城) 1972—1982 18艘

3.2.3.9 K级(877型)(Kilo class project 877)常规动力潜艇 2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500t/3030t;主尺度:72.6m×9.9m×6.2m;艇体结构形式:双壳
体结构;推进系统:柴油机电力推进,2台柴油发电机组,功率为2×1000kW。1台主推进
电机,功率为4050kW;1台经济航行电机,功率为130马力;单驱动轴,单螺旋桨;航
速(水面/水下):10kn/17kn;续航力:在通气管状态下以8kn速度航行时,其航行续航力
为 6000n mile,水 下 以 3kn 的 经 济 航 速 航 行 时,其 续 航 力 为 300n mile ; 安 全 潜 航 深
度:240m;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装载鱼雷总数为18枚鱼雷;艇员编制人数:52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苏联海军于20世纪50年代建造了W级中型潜艇,随后又建造了改进的R级潜艇。但
是苏联海军仅仅建造了20艘R级潜艇就中止了其建造计划。苏联海军之所以中止了R级
潜艇的建造计划,是由于当时苏联海军决定开始建造更适于在公海使用的、吨位更大的
F级潜艇以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原因。然而,W级潜艇仍然是苏联海军在20世纪60年代的
标准常规动力潜艇,并且实践证明W级潜艇可以在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浅水海域中充分地
发挥作用。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W级潜艇的役龄大多数都已经超过了20年,苏联
海军为了保持一定数量的、可以在浅海海域使用的潜艇,因此决定建造K级潜艇来逐渐

211
世界海军潜艇

图3-12 K级潜艇

替换W级潜艇。K级潜艇是一种吨位较大并且采用了现代设计的常规动力潜艇 (图3-
12)。该级潜艇除供苏联海军使用之外,还供出口外销。
K级潜艇的外形比苏联以前建造的潜艇都更接近于西方现代常规动力潜艇。该级潜
艇的艇体比T级潜艇短约20m,但宽度增加了约1m。这种潜艇基本上采用了美国海军战
后建造的“大青花鱼”号潜艇艇型,与荷兰的“旗鱼”级和“海象”级潜艇十分相似。
但是K级潜艇与上述潜艇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最主要的差别是K级潜艇非耐压艇体上开
设的流水孔说明了K级潜艇仍然沿用了双壳体结构。K级潜艇与上述潜艇的第二个差别
是K级潜艇的指挥台围壳更长,这是苏联潜艇的特点。第三个差别是K级潜艇的艏水平
舵安装在靠近艏部的上甲板下面,采用收放式结构,以防止在北方海区水面航行时与浮
冰碰撞发生破损。而荷兰战后常规动力潜艇的艏水平舵则安装在指挥台两侧,形成所谓
的围壳舵结构。
K级潜艇装备6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能发射苏联标准的反舰鱼雷和反潜鱼雷,还
能布放水雷。K级潜艇装备一部低频主动/被动艏部声呐,此外还装备了艇壳式被动声
呐基阵,但没有装备拖曳声呐基阵。装在升降装置上的探测设备主要是攻击潜望镜和搜
索潜望镜、警戒雷达、测向仪、电子侦察天线以及高频和甚高频通信天线。
第一艘K级潜艇于1982年在苏联远东的共青城船厂建成,以后便进行了批量建造。
苏联西部的高尔基船厂和列宁格勒的联合海军船厂现在也在建造这种潜艇,这两家船厂
建造的K级潜艇可能供出口用。据报道,印度于1984年4月已订购3艘K级潜艇。
专门供苏联海军使用的K级潜艇的产品设计编号为877型,苏联称为“华沙革命歌”
型。877Э型则为出口型的K级潜艇,目前苏联海军已经将877Э型潜艇出口到伊朗、罗马
尼亚、印度、阿尔及利亚等国家。877ЭM型则是877Э型潜艇的改进型,也供出口,该型
潜艇可从2个鱼雷发射管中发射线导鱼雷。
K级877型潜艇是由“红宝石”设计局设计的,其主尺度为长72.6m,宽9.9m,吃水
6.2m。该级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2500t,水下排水量为3030t。该级潜艇的最大工作深度
为250m,极限深度为300m,海上自持力为45天,艇员52人(含军官16名)。储备浮力约
32%,潜望镜深度17.5m。
K级潜艇为双壳体结构,艇内共分6个舱室:一舱——鱼雷舱和蓄电池舱,二舱——
中央指挥舱,三舱——居住舱和蓄电池舱,四舱——柴油发电机舱,五舱——推进电机
舱,六舱——经济航行电机舱。非耐压艇体上的流水孔为长矩形,每舷各有14个。艏水
平舵装在靠近艏部的上甲板下面,可以收放。艉部采用了T字形操纵面,方向舵位于下
部。K级潜艇的艏艉都设有救生舱口,艉部有救生通信浮标。
K级潜艇上装备了6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能发射鱼雷和布放水雷,鱼雷发射采用
的是远距操纵的气动发射系统,可以在240m的大深度上发射鱼雷。6具鱼雷发射管之
212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中,有2具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线导鱼雷。K级潜艇总共可以携带18枚鱼雷或18枚水雷以
及8枚对空导弹。此外,K级潜艇上装备有自动快速装填鱼雷装置。K级潜艇上的作战情
报/武器控制系统,能同时跟踪5个目标。此外还有目标机动修正和提供线导鱼雷的导
引指令系统。K级潜艇上还装备了SA-N-8型对空导弹,红外自导,战斗部重2kg。
K级潜艇上装备了“卢比科”МГ-400型(西方国家称之为“鲨鱼齿”型)主动/被动
声呐。为了提高声呐的性能,K级潜艇上采取了一些降噪措施——艏端没有开设流水
孔,整个潜艇的艇体表面敷设了消声瓦等。K级潜艇上还装有电子对抗、雷达、导航和
无线电通信设备以及潜望镜等,目标显示仪集中于一个集控台上。
K级潜艇采用了单轴柴油机—电力推进方式,艇上装备2台柴油发电机组,功率为
2×1000kW。一台主推进电机,功率为4050kW。一台经济航行电机,功率为130马力。
两组46-СУ改进型的铅酸蓄电池组(2×120块),在放电100A时容量为9700kW/h,从而能
达到水上最大航速10kn,水下最高航速17kn。另外,该级潜艇上还装备了2个小型低功
率推进电机,用于在狭窄水域进行机动或进出码头,该级潜艇在通气管状态下以8kn速
度航行时,其航行续航力为6000n mile,水下以3kn的经济航速航行时,其续航力为300n
mile。
为了争取出口和创汇,苏联“红宝石”设计局又推出了K级636型潜艇。636型潜艇
比877ЭКМ型潜艇的长度增加了1.2m,增加的长度用于增加艇上的淡水舱和压缩空气的
储备。K级636型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为19kn,在通气管状态下以7kn速度航行时,其续
航力为7500n mile。该级潜艇的海上自持力为45天。
636型潜艇装备了功率为1500kW的2台柴油发电机供主推进和充电用。主推进电机
5500马力,经济航行电机130马力,2台备用推进电机各自功率为102马力,两组蓄电
池,每组120块电池单元。该级潜艇上携带的高压空气可供艇上所有压载水舱二次有效
吹除时使用。
636型潜艇在其中央舱中装备了自动集中控制系统,具有监控武器和导航等功能。
该型潜艇的特点是大量采用了核潜艇的研制成果和设备,充分体现了当时苏联潜艇的设
计指导思想和水平,它在国际展览会上的展出引起了世界各国海军的极大关注。苏联海
军总共建造了26艘K级潜艇,它们是由199造船厂、苏达米赫造船厂以及红色索尔莫沃造
船厂建造的。
3)建造情况
表3-21 K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造批次 建造厂 建成/服役时间 建造数量
第一批 199造船厂(共青城) 1982.4 1艘
199造船厂(共青城)、苏达米赫造船厂(列宁格勒)、
第二批 1983— 25艘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高尔基城)

3.2.3.10 “圣彼得堡”级(677型)(Saint Petersburg)常规动力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765t/2600t;主尺度:68m×7.2m×4.4m;艇体结构形式:单双壳
体混合结构;推进系统:柴油机电力推进,2台柴油发电机组,功率为3400马力;一台主
推进电机,功率为5576马力;单驱动轴,单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0kn/21kn;续

213
世界海军潜艇

航力:在通气管状态下以7kn速度航行时,其航行续航力为6000n mile;安全潜航深
度:250m;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装载鱼雷总数为18枚鱼雷;艇员编制人数:37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目前已经被命名为“圣彼得堡”级的攻击型潜艇,其前身曾经被称为“阿穆尔”级
潜艇,该级潜艇的研制开发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红宝石”设计局经过了
5年的反复论证,决定把该级潜艇设计成可以在俄罗斯的中近海海域以及浅水海区作战
的多用途中型常规潜艇,它可执行反舰、反潜、布雷和特种兵力部署等多种任务。在技
术性能上以追求减小排水量、降低噪声、增加水下续航力、提高隐蔽性、改善作战武器
系统和增强打击威力为目标,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该级潜艇的综合作战能力。
“阿穆尔”级潜艇是以K级常规动力潜艇为母型设计的,但有较大的变化。“阿穆
尔”级潜艇的排水量比K级潜艇小得多,但是总体性能却比K级潜艇有较大的提高。这
是由于在“阿穆尔”级潜艇上采用了一批俄罗斯近年来取得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成果以及
西方国家的一些新的元器件和设备。对“阿穆尔”级潜艇的作战能力的仿真计算结果表
明,该级潜艇的综合作战能力将比K级潜艇提高一倍。
目前,该级潜艇有国内型和出口型两种设计,国内型仅供俄罗斯海军自己使用,采
用加装不依赖空气的燃料电池AIP舱段方案;出口型则暂不安装AIP舱段,如客户需要的
话,出口型号亦可加装AIP舱段。俄罗斯为了积极向国外推销“阿穆尔”级潜艇,在
1997年的国际防务展览会上向世界各国公开展示了“阿穆尔”级潜艇。目前,俄罗斯国
内型的“阿穆尔”级潜艇的首制艇已经于1997年12月26日在圣彼得堡海军上将造船厂开
工,2002年8月下水,2003年建成并编入现役部队正式服役。首制艇的艇名为“圣彼得
堡”号,编号为S100,因此,“阿穆尔”级潜艇现在已经更名为“圣彼得堡”级攻击型
潜艇(图3-13)。

图3-13 “圣彼得堡”级潜艇
“圣彼得堡”级常规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1765t,水下排水量为2600t,主尺度为
68m×7.2m×4.4m,其外形与K级潜艇十分相似,具有良好的水滴形外形,在不加装AIP舱
段时,长宽比为7:5,是潜艇水下阻力和流体噪声很小的最佳比例。该级潜艇的水面航速
为11kn,水下最高航速为22kn。与苏联以前建造的常规动力潜艇所不同的是,“圣彼得
堡”级潜艇没有采用可回收结构的艏水平舵和苏联常规动力潜艇习惯上采用的艉部结
构,而是采用了围壳舵和十字形尾翼结构。“圣彼得堡”级潜艇的外形设计之所以采取
如此变化可能是为了更有利于水下长期活动时的机动性和稳定性以及兼顾总布置方面的
需要。
“圣彼得堡”级潜艇的艇体结构,一反俄罗斯长期惯用的双壳体结构形式,在俄罗
斯众多型号的潜艇之中独树一帜地采用了以单壳体为主的单双混合壳体结构。整个艇体
的大部分,即前四个舱段均为单壳体、内肋骨结构形式。仅尾舱部分为双壳体结构,耐
214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压艇体改为外肋骨形式。“圣彼得堡”级潜艇采用这一结构后,该级潜艇的压载水舱仅
在艇的艏艉两端布置,故艇的储备浮力大幅度减小,不沉性指数将大大下降,但同时也
使整个艇的排水量随之大幅度下降,比K级潜艇的排水量下降了大约500余吨。“圣彼得
堡”级潜艇结构形式的变化带来了众多的优点——使该级潜艇的反射面积减小,隐身性
能提高;湿表面积大大下降,在同等功率条件下的水下最大航速由K级636型潜艇的19kn
提高到22kn;水下3kn航速时的续航力由400n mile提高到500n mile;机动性能也得到了
较大幅度的改善。
“圣彼得堡”级潜艇的耐压艇体内共分5个舱室:一舱——武器舱,二舱——指挥
舱,三舱——生活舱,四舱——柴油发电机舱,五舱——推进电机舱。另外在二舱和三
舱之间还可以加装一个配套完整的燃料电池AIP舱段,使其成为混合动力推进的潜艇,
可以增加其水下续航能力,提高该级潜艇的水下隐蔽性。
一舱分为三层布置,上层首部装有6具鱼雷发射管,可发射自导、线导等多型鱼雷
以及反舰导弹和其他武器。该舱装备了鱼雷快速装填设备,可以在1min内完成重新装填
任务。后部装有可存放12枚备用武器的存放架,整个艇上具有存放18枚鱼雷和导弹的能
力。“圣彼得堡”级潜艇上的生活设施较好。为了减少污染,在艇内营造优良的生活环
境,艇上设有三废处理装置,艇内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比K级潜艇有较大改善;一舱的下
层为蓄电池舱,装备了120块电池单元组成的一个蓄电池组,此外还布置了一些辅机设
备。
二舱亦为三层布置,上层为指挥部位,围绕着艇长的指挥中心布置有作战指挥、操
纵、导航、声呐、潜望镜和机电综合控制及相应的显控台等设备;中、下层分别布置各
种辅机和内部液舱。
三舱为三层布置,上层布置仪器设备;中层为集中居住舱室;下层为蓄电池舱,布
置有另一组120块电池单元。
四舱为三层布置,上层布置了动力系统的集中控制室;中层左右舷各布置了1台柴
油发电机组;下层布置为内部液舱。
五舱布置主推进电机、经济航行电机、轴系、舵机和其他辅助设备,底层设有内部
液舱。指挥台围壳内布置有潜望镜、雷达天线、通信天线和通气管装置的各种升降桅杆
等。
艇艏部有声呐基阵、鱼雷发射管和压载水舱。艉部有轴系、压载水舱、十字形操纵
面和7叶大侧斜螺旋桨。加装的燃料电池AIP舱段布置有燃料电池模块、液氧罐、储氧
罐、热交换器、控制泵、供气系统和1、2号储水舱(用于储存燃料电池产生的水)。
为了提高“圣彼得堡”级潜艇的安静性,“红宝石”设计局在对该级潜艇进行设计
时十分重视减震降噪工作,在充分地吸取了K级636型潜艇设计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精
心的安静化综合设计。选用了更多经过特殊研制的低噪声、低振动设备,大大减小了艇
上振动噪声源;艇上设备的安装大量地采用了浮筏隔振降噪装置,把多台设备通过整体
筏架柔性地支撑或悬挂在艇体的结构上,从而有效降低了设备的振动和噪声向壳体的传
递;在艇内布置的各种管路上广泛采用了挠性连管、消声扩散器、阻尼减震橡胶层、阻
尼支承和吊架、“套袖”式复合橡胶管等减震隔声装置,减小了管路振动和噪声传递;
艇上的结构和设备上也大量采用了各类消振元件和阻尼材料,吸收消耗了结构和设备的
部分振动能量;整个艇体的外形采用了水滴形外形,推进装置采用了7叶大侧斜低噪声
215
世界海军潜艇

螺旋桨并改进了推进轴,大大减小了水动力噪声和螺旋桨噪声。
为了增强该级潜艇的隐身能力,艇体外加装了称之为消声瓦的反声呐吸声覆盖层,
它既能有效地吸收敌方主动声呐的探测声波,从而降低敌方声呐的探测距离,又能抑制
自艇艇体外壳的振动,隔离内部噪声向艇外辐射,提高自艇的隐蔽性,改善了自艇声呐
的工作条件,使声呐的作用距离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经过“红宝石”设计局的努力,
“圣彼得堡”级潜艇的噪声将要比俄罗斯现役的K级潜艇低8dB,从而将成为名副其实
的安静型潜艇。
目前世界各国常规动力潜艇的动力系统设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柴油机—电力推进
形式,另一种是柴油机—电力推进加AIP动力系统的混合推进形式。柴油机—电力推进
系统主要由2.7MW的两台柴油交流发电机组及其配套整流器、蓄电池组和1台主推进电
机组成,依靠蓄电池组储存的电能或柴油发电机直接发出的交流电整流后供主推进电机
作功,推动主推进轴和7叶螺旋桨转动来驱动潜艇运行。这种动力在潜艇水下航行时只
能依靠蓄电池组储存的电能。由于蓄电池能量有限,潜艇水下航行的续航力较小,需要
经常上浮到通气管状态充电,从而潜艇的暴露率较高,隐蔽性难以得到保证。而柴油
机—电力推进和AIP联合动力系统则能克服上述缺陷,AIP动力系统因为自身携带的液氧
燃料,可以不依赖空气在水下较长时间的低速航行,水下续航力将比单一柴油机—电力
动力潜艇的续航力至少提高3倍以上,甚至可达到与艇的自持力相匹配;而当潜艇需要
高速航行时,则可改为蓄电池供电来达到。这样既满足了潜艇对高航速的需要,也大大
增加了常规动力潜艇的水下续航力,减少了潜艇暴露率,增强了隐蔽性,使潜艇的航行
性能有了一个飞跃。这种动力系统对常规潜艇而言是一次革命,受到各国海军的高度重
视。
“圣彼得堡”级潜艇装备了“红宝石”设计局研制的燃料电池系统,它由燃料电池
模块、液氧管罐、储氧罐、热交换器、控制台、供气系统和储水箱等设备组成。其原理
类似于德国西门子公司为212级潜艇研制的质子膜燃料电池,将低温储存的氢和氧输入
到燃料电池模块中,在质子膜两面的电极上通过电化学反应生成电流和水,电流供电机
推动潜艇运动,水则储存起来重新加以利用。该种动力效率达到60%以上,且无污染、
无噪声,为绿色能源,深受潜艇界的欢迎。与212级潜艇所采用的方形燃料电池不同的
是,“红宝石”设计局的燃料电池为圆形。“红宝石”设计局研制这种燃料电池已有35
年的历史,在此之前曾经将燃料电池的系统样机安装在“卡特兰”号试验潜艇和改装的
W级潜艇上进行过运行试验,两者均获得成功。目前“红宝石”设计局为“圣彼得堡”
级潜艇研制的250kW的燃料电池正在陆上实验室进行试验,以便进一步完善。生产准备
工作业已完成,已经到了随时可投入生产的阶段。
专用的AIP舱段长约10m~12m,装入的燃料电池动力推进装置,可以不依赖空气而
独立工作15天。这样,如果再加上艇上蓄电池的储能,“圣彼得堡”级潜艇的水下活动
时间可达20天。
“圣彼得堡”级潜艇的作战武器系统在K级潜艇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改进之后得到
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该级潜艇上的作战情报指挥系统采用了新型计算机。新型计算机的
特点是处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重量减小、自动化程度提高。该系统具有显示战场
态势和信息,确定目标运动要素,进行本艇攻防和战术机动辅助决策,分析海洋水声环
境,确定声呐期望作用距离,进行潜艇水声战术决策,控制操纵武器,发射和攻击,对
216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本艇进行导航和避碰引导,模拟训练等多种功能。该级潜艇上的作战情报指挥系统从目
标识别到攻击的时间仅为15s。“圣彼得堡”级潜艇上的声呐系统得到了进一步改进,
探测距离和精度获得了提高。特别是该级潜艇的艏部大型声呐基阵的工作条件更加优
越,自噪声很小,使该声呐的作用距离大于60km。除此之外,“红宝石”设计局还计划
在该级潜艇上装备拖曳线列声呐,该拖曳声呐在低频段工作时探测距离可达100km以
上;艇上的探雷避雷声呐在浅海区工作时有较好的性能,高频段工作时探测距离可达
2000m以上。“圣彼得堡”级潜艇装有6具533mm鱼雷发射管,使用的进攻武器有俄罗
斯现役和新研制的线导鱼雷、尾流自导鱼雷、电动声自导鱼雷和巡航导弹等。为了增强
攻击能力,武器的发射具有单射和齐射各种组合功能。该级潜艇的布雷能力也有所加
强,设计中配有外挂布雷能力,另外,该级潜艇还装有移动式诱饵等多种声对抗防御器
材,应用于本艇的防鱼雷和防敌舰攻击。正是由于“圣彼得堡”级潜艇上装备了如此之
多的攻击武器和防御设备,因此该级潜艇的攻防能力均较强,可灵活地执行各种战斗任
务。
总之,作为俄罗斯第四代常规动力潜艇的“圣彼得堡”级潜艇,其设计比较先进,
达到了俄罗斯常规动力潜艇的最高水平,是俄罗斯海军引以为骄傲的产品。该级潜艇除
满足本国海军使用外,还被俄罗斯积极地向国际市场进行推销,引起了各国海军的极大
兴趣与瞩目。

3.2.4 攻击型核潜艇

3.2.4.1 N级(627/627A型)攻击型核潜艇 1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101t(627型),3065t(627A型)/4069t(627A型),4750t(627型);
主尺度:107.4m×7.96m×6.48m;储备浮力:30%(627A型);31.2%(627型)(3个舱室浸水仍
能保持不沉);艇体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艇内舱室划分:9个舱室;耐压艇体材料:AK-
25型钢材;推进系统:核动力+蒸汽轮机推进,VM-A型压水反应堆2座(70MW),60-D型
蒸汽轮机2台(17500马力×2),可变螺距螺旋桨,双推进轴,M-820型柴油机2台,PG-
116型辅助推进电机2台(450马力×2);蓄电池:28-SM1型蓄电池2组,每组112个;水面航
速:15kn(627A型),15.2kn(627型);水下航速:30kn(627A型)/30.1kn(627型);艇员编制人
数:104名(627A型);110名(627型)(其中军官24名,士官33名,艇员士兵53名);安全下潜
深度:24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海军十分重视德国海军潜艇在战争期间的经验和教训,
与航母相比,潜艇的建造价格相对低廉,这种背景奠定了战后苏联大量建造潜艇的基
础。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时,由于美国海军航母编队经常在苏联周边海域游弋,这
一事实使得苏联高层领导倍感美国军事力量威胁的压力。但是,在当时苏联的经济条件
下,以航母对抗航母,显然是力不从心,因此苏联领导层决定采取大力发展核潜艇、利
用核潜艇装备远程导弹攻击美国本土的战略,并且大力发展装备巡航导弹的攻击型核潜
艇以便抗击美国海军的大型海上舰艇编队等措施。苏联的这一战略,奠定了苏联海军发
展核潜艇的有力基础,同时也从此拉开了苏联大力发展核潜艇的序幕。
217
世界海军潜艇

实际上,苏联早在1945年时便成功地制造了用于实验的核反应堆,当时,苏联海军
便在此基础上开始着手研制用于潜艇推进的核反应堆。1950年,苏联科学院便开始潜艇
用核反应堆的设计工作。1952年9月,斯大林亲自签署了“设计与建造627型核潜艇”的
绝密命令。接着,苏联政府任命苏联核能研究所的所长、科学院院士A.P.亚历山德罗夫
担任627型核潜艇的总负责人。在此基础上,苏联成立了两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是由
工程师组成的工程技术小组,由佩列古多夫少将担任组长,其任务是进行627型核潜艇
的艇体设计。另外一个小组是由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由苏联科学院院士N.A.多列扎
利担任组长,其任务是研制和设计627型核潜艇上将要装备的核反应堆。与此同时,苏
联海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上将任命海军司令部的谢尔盖耶夫上将担任核潜艇建造厂的建
设总指挥,前往北德文斯克具体指导船厂的建设,做好建造627型核潜艇的前期准备工
作。西方国家把苏联海军的627型核潜艇命名为November级核潜艇,或者简称为N级核
潜艇(图3-14)。

图3-14 N级(627型)核潜艇
在当时的条件下,研制N级(627型)核潜艇的关键是核反应堆的设计。1954年1月美
国海军的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之后,大大促进了苏联研制核反应堆的步伐。
其后不久,苏联便在当时的核技术研制中心——莫斯科附近的奥布宁斯克镇紧急制造了
一座VM-A型实验用核反应堆。除此之外,当时还建造了与实际的核潜艇具有相同尺寸
的一段艇体舱段。1956年3月8日,奥布宁斯克的VM-A型实验用核反应堆开始运行,苏
联海军把事先已经组建起来的N级(627型)首制艇(K-3号核潜艇)的130多名艇员派往奥布
宁斯克镇,学习核反应堆的运行技术。艇员们在身临其境的训练环境中,取得了很好的
培训效果。另一方面,由佩列古多夫少将领导的核潜艇艇体设计小组也于1956年3月完
成了N级(627型)核潜艇总体的技术设计。同年,N级(627型)核潜艇总体的技术设计方案
移交给第143设计局(即“孔雀石”设计局的前身),而佩列古多夫少将亦担任了第143设
计局的局长。1957年,在佩列古多夫少将的继任者西玛科夫总设计师的领导下,N级
(627型)核潜艇的设计工作终于完成。
在N级(627型)核潜艇的艇体设计与核反应堆设计齐头并进的过程中,苏联海军司令
部也在积极开展有关核潜艇战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由于当时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
的赫鲁晓夫简单地认为核潜艇只不过是核武器的运载手段而已,因此,当时苏联最高领
导层决定把N级(627型)核潜艇设计成装备核鱼雷的攻击型潜艇。
自从二战结束以来,苏联在鱼雷技术的发展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财力和物力,因
此,在二战结束之后的短短数年时间里,鱼雷便已经成为苏联海军潜艇的标准武器。在
当时情况下,与巡航导弹、弹道导弹技术相比,苏联的鱼雷技术显得相对更为成熟一
些。当时,苏联造船工业部的NⅡ研究所正在研制两种新型鱼雷——直径为1550mm和
533mm的鱼雷,并且把直径为1550mm和533mm的这两种鱼雷分别命名为T-15鱼雷和T-5
鱼雷。苏联的中型机械部则研制可以装备在直径为1550mm和533mm鱼雷上的核弹头战
斗部,以便与当时苏联造船工业部的NⅡ研究所正在研制的两种新型鱼雷予以配合。按
照当时的计划,直径为1550mm的T-15鱼雷,将要被装备在苏联海军的第一代攻击型核
218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潜艇——N级(627型)核潜艇上,而直径为533mm的T-5鱼雷,将要装备在苏联海军的常
规动力潜艇上。T-15型鱼雷的直径为1550mm,长度为24m,质量40t,航速30kn,射程
40km~50km,战斗部质量为40t。T-15型核鱼雷的基本用途是以敌人沿岸的城市为打击
目标,当把T-15型核鱼雷向敌人海边城市发射时,将会随着核弹的爆炸而在海边掀起一
场海啸和地震,从而对海边附近的城镇以及军事设施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1954年10月,苏联开始对T-15型鱼雷的RDS-9型核弹头进行试验,然而试验结果却
没有取得成功。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海军建议取消这一研制项目。苏联海军在阐述取消
T-15型核鱼雷研制的原因时,曾经明确地指出,“利用潜艇上的鱼雷发射管发射这种巨
大的T-15型核鱼雷时,将会严重破坏潜艇在水下的平衡并将可能致使潜艇沉没,这样,
核潜艇基本上便成为一艘自杀型特攻潜艇,没有真正发挥出核潜艇所具有的作用。”
在苏联政府作出决定取消N级(627型)核潜艇上装备的T-15型核鱼雷之后,苏联海军
对N级核潜艇的初始设计方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修改设计的重点放在提高N级(627
型)核潜艇的水下航速、加强该级核潜艇的常规武器的攻击能力、降低潜艇噪声以及提
高主机的可靠性等方面。此外,N级(627型)核潜艇的作战使命也改为发现、跟踪、攻击
敌人的水面舰船,破坏敌人的海上交通等。
另一方面,苏联海军强烈地呼吁和要求加大直径为533mm的T-5型鱼雷的研制力
度。1955年4月,苏联高层军事领导做出决定,继续加大力度开展对直径为533mm的T-5
型鱼雷的研制工作。经过将近半年时间的努力,T-5型鱼雷的研制终于获得成功。1955
年9月,苏联海军在新地岛海上试验场进行了可以装备在T-5型鱼雷上的核弹头的水下核
爆炸试验,该项试验取得了成功。这次水下核爆炸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水下核爆
炸对水面舰艇与潜艇造成的杀伤力。其后不久,苏联海军又于1955年10月对T-5型鱼雷
进行了国家系列性试验。这些试验之中,包括了其后很长时间才被披露的一项试验——
在距离发射装备核弹头鱼雷的潜艇仅有10km的距离上,在水深为35m的深度爆炸一颗当
量为1万吨级弹头的核爆炸试验。
在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并取得成功之后,T-5型鱼雷终于成为苏联海军装备的第一代
核武器。不过,在当时苏联的军事原则下,海军装备的核武器,主要是发挥战术作用,
用于攻击敌人的大型水面舰艇以及水面舰艇编队。在必要的时候,装备T-5核弹头鱼雷
的海军潜艇亦可用于攻击敌人的海军基地和港口。
在N级(627型)攻击型核潜艇的总体设计方面,当该级核潜艇的最终设计方案于1954
年6月得到苏联政府的批准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大约总共有20个设计局、38个研究所
以及80多家工厂开始全面、秘密地投入N级(627型)核潜艇建造的前期准备工作。同年7
月,苏联海军把N级(627型)核潜艇的首制艇命名为K-3号核潜艇。1955年9月24日,K-3
号核潜艇在北德文斯克的402造船厂(后来该厂改名为北方重工业联合)内的一个特别船台
上正式开工。
N级(627型)核潜艇以常规动力的Z级潜艇为母型,其艇型、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基
本上都采用了Z级常规动力潜艇的设计。根据设计指标,N级(627型)核潜艇的最大下潜
深度将要比以前的常规动力潜艇有大幅度的增加,因此,N级(627型)核潜艇的耐压艇体
需要采用新型的钢材。为此,苏联造船工业部的第48中央研究所研制和开发了AK-25型
特种钢材。N级(627型)核潜艇的建造工作开始之后,苏联总共有1000家企业和工厂参加
了建造该艘核潜艇的协作工作。经过大约两年多的时间,K-3号核潜艇终于在1957年8月
219
世界海军潜艇

9日下水,同年9月14日,K-3号核潜艇上的反应堆开始装入核燃料。1958年7月4日,K-3
号核潜艇上反应堆开始启堆,正式进行首次海上试航。海上试航大约持续了将近5个月
的时间,于1958年12月1日结束。在第一次海上航行试验期间,K-3号核潜艇上反应堆的
输出功率被控制在额定功率的60%,尽管如此,K-3号核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仍然达到
了23.3kn,超过最高设计航速3kn。
N级(627型)核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艇艏为球形,具有十分光顺的流线形指挥台围
壳和较长的圆柱形平行艇体,艉端有较大的垂直和水平稳定翼。N级核潜艇内共分为9个
舱室:一舱——艏鱼雷舱;二舱——蓄电池和居住舱;三舱——指挥舱;四舱——辅机
舱;五舱——核反应堆舱;六舱——主机舱;七舱——推进电机舱;八——推进电机操
纵和居住舱;九舱——居住舱和舵机舱。
完成了第一次海上航行试验之后,K-3号核潜艇又在白海海域进行了水下航行试
验,在这次水下航行试验过程中,K-3号核潜艇的蒸汽发生器破损,一回路中大量的冷
却水被排放到海水中。1958年12月17日,K-3号核潜艇正式交艇,加入苏联海军现役序
列。这一时间比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服役的时间迟了4年零2个月。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1957年前后,正是战后冷战格局日益严峻的时期。当时美国把
北冰洋海域视作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美国海军不断派遣核潜艇陆续进入北极冰
下海洋。1959年,美国海军装备了“北极星”型潜射弹道导弹的“乔治·华盛顿”级弹
道导弹核潜艇开始服役,并且从1960年开始便在北极冰下海洋开始了作战巡逻活动。
1961年,苏联海军的N级(627型)中的K-11号核潜艇在北极冰下海洋中发现了美国海军
“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踪迹,并且对其进行了长达75min的尾随跟踪。
1962年7月17日,K-3号核潜艇在经过了冰下远程航行之后终于到达北极点。在K-3
号核潜艇返航的途中,艇上的蒸汽发生器发生事故,艇上有94名艇员受到了放射线的辐
照。1962年7月21日,K-3号核潜艇回到基地,K-3号核潜艇的全体艇员受到了赫鲁晓夫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嘉奖,并且以K-3号核潜艇艇长为首的三名军官被授予苏联
英雄勋章。K-3号核潜艇因此也被苏联政府授予“列宁共青团”的光荣称号。
据西方一些国家的媒体报道说,苏联海军在1965年换装了K-3号核潜艇上的反应
堆。1967年9月8日,K-3号核潜艇在挪威海域完成了作战巡逻任务返回苏联基地的途
中,艇上的鱼雷舱发生了火灾。火灾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液压油泄漏之后,因电火花引
燃。火灾发生之后,鱼雷舱的艇员迅速撤到二舱的军官居住区,在艇员们向二舱军官居
住区撤离的过程中,大火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由鱼雷舱弥漫到二舱的军官居住区,因
此,鱼雷舱和二舱军官居住区的一些人员因一氧化碳严重中毒而丧生。艇长为了避免一
氧化碳和燃烧产生的其他毒气在艇内继续蔓延,只得下令把二舱的军官居住区密封舱门
关闭。结果,鱼雷舱和二舱军官居住区内共有39人牺牲。在组织人员扑灭了大火的同
时,K-3号核潜艇紧急上浮水面,经过大约4个小时的艇内强制通风换气,最后消除了艇
内的一氧化碳和其他毒气。于是,K-3号核潜艇在关闭鱼雷舱和二舱军官居住区的情况
下,利用水面航行方式,经过了两个昼夜的航行,终于返回了基地。作为N级(627型)核
潜艇的首制艇,K-3号核潜艇经过了数次大修和改装,最后于1991年退出现役,该艇最
为值得骄傲的功绩是,它是苏联第一艘到达北极点的核潜艇。
就在K-3号核潜艇开工后不久,苏联政府于1955年10月下达了开展N级核潜艇改进型
研制工作的命令。为了与N级(627型)核潜艇表示区别,苏联对N级核潜艇改进型的命名
220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为627A型。但是西方国家对于627型和627A型核潜艇没有加以细分,统统称为N级核潜
艇。
627A型核潜艇的主要改进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改进艇上的航海设备;增加潜艇的水
下航行时间;提高艇上核反应堆及其相关设备的可靠性,改进其运行的安全性。1956年
5月,第143设计局完成了627A型核潜艇的设计方案。1956年8月初,苏联政府向北德文
斯克造船厂下达了建造627A型核潜艇的命令,而此时627型的首制艇K-3号核潜艇尚未最
后建成服役。
627A型核潜艇的首制艇是K-5号核潜艇,该艇于1956年8月13日开工建造,1958年9
月1日下水,1959年12月27日竣工,1960年8月17日服役。K-5号核潜艇正式服役之前,
在进行海上试航期间,在艇上反应堆的输出功率为80%的情况下,其水下最高航速曾经
达到28kn,这一航速是当时苏联核潜艇水下航行的最高纪录。
N级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3101t(627型)/3065t(627A型),水下排水量为4069t(627A
型 ) / 4750t(627 型 ),其 主 尺 度 为 107.40m×7.96m×6.48m,储 备 浮 力 为 31.2% (627
型)/30%(627A型),可以做到艇内三个舱室浸水仍能保持不沉。该级核潜艇采用双壳体
结构形式,耐压艇体材料为AK-25型钢材。该级核潜艇的推进系统为核动力/蒸汽轮机
推进,艇上装备2座VM-A型压水反应堆(70MW)、2台60-D型蒸汽轮机(17500马力×2)、
2台M-820型柴油机、2台PG-116型辅助推进电机(450马力×2)。该级核潜艇为双推进
轴、可变螺距螺旋桨推进方式。艇内装备28-SM1型蓄电池2组,每组112块电池单元。该
级核潜艇的水面航速为15.2kn(627型)/15kn(627A型),水下航速为30.1kn(627型)/30kn
(627A型)。该级核潜艇的艇员编制人数为110名(627型)/104名(627A型),安全下潜深度
为240m。
无论是627型核潜艇,还是627A型核潜艇,在最初的时候,艇上反应堆装置中的蒸
汽发生器运行可靠性相对较低,无故障运行时间很短。一般情况下,艇上蒸汽发生器连
续无故障运行时间只能保持几百个小时,发生蒸汽泄漏的事故屡见不鲜。由于核潜艇上
的蒸汽发生器是一回路冷却水与二回路冷却水相互发生热量交换的界面,因此,在发生
蒸汽泄漏或者一回路冷却水混入二回路冷却水等事故时,都会引起发射性泄漏事故。苏
联核潜艇上蒸汽发生器的事故频发问题,直到20世纪的60年代中期才算得到较为圆满的
解决。苏联海军司令员切尔纳温在回顾当时苏联海军核潜艇上蒸汽发生器事故时,曾经
说道:“当时,奥勃宁斯克的陆上试验反应堆的连续运行时间可以达到20000个小时,
可是装备在核潜艇上的同样型号的蒸汽发生器,其连续无故障运行时间却连600个小时
也无法达到,核潜艇只要驶离基地,艇上的蒸汽发生器便立刻出现故障。”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当时的苏联海军已经拥有6艘N级(627/627A型)攻
击型核潜艇,但是由于N级攻击型核潜艇反应堆无故障运行时间过短,因此N级核潜艇
没有被派遣到古巴周围海域进行活动。苏联海军以此作为契机,决心彻底改进核潜艇的
性能。
当时一项重要的改装项目是把MG200“北极”-M型主动声呐后移,在核潜艇的前部
装备了MG-10型被动声呐。除此之外,苏联海军司令部为了对高温海水环境中核潜艇上
的反应堆性能进行试验,特地派遣N级(627/627A型)中的K-14号核潜艇远航到比斯开湾
和大西洋南部海域,参加苏联海军举行的一次名为“陨石”的海上军事演习活动。N级
(627/627A型)攻击型核潜艇以及艇上装备的反应堆、导弹等武器装备,都是根据N级
221
世界海军潜艇

(627/627A型)核潜艇主要活动的巴伦支海和白令海等水温较低的环境特点而研制的。
K-14号核潜艇经过这一次高温海水环境中的实际运行试验结果表明,环境海水的温度对
核潜艇上反应堆及其相应设备的运行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1963年,N级(627/627A型)中的K-133号核潜艇远航到大西洋南部,在海上连续51
昼夜的航行中,K133号核潜艇总共航行了大约15000n mile,其中14722n mile的航程是以
水下航行方式完成的。在这次远航过程中,K-133号核潜艇的最高航速为25kn,航行深
度从其潜望镜深度(8m)至最大潜航深度300m,并且在各种条件下实施了潜航试验。
在这次远航活动的过程中,K-133号核潜艇上的值班人员于1963年8月9日在该艇的
主机舱段发现放射性剂量骤然升高,当时K-133号核潜艇正处于水下航行状态,经过艇
上人员的仔细检查,终于查明是由于艇上蒸汽发生器发生泄漏所致。于是,根据卡沙特
诺夫上将的命令,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迅速派遣“斯维尔德洛夫”级的“摩尔曼斯克”
号巡洋舰,带上一部分核潜艇艇员前往K-133号核潜艇所在海域,将K-133号核潜艇上受
到过量放射性辐照的艇员替换下来。K-133号核潜艇在这次远航活动中直到9月16日才返
回基地,在这长达51昼夜的长航过程中,K-133号核潜艇上的蒸汽发生器总共发生了3次
故障。
1962年,苏联海军N级(627/627A型)的K-21号核潜艇前往北冰洋从事冰下远航,在
连续51昼夜的水下航行过程中,K-21号核潜艇总共航程为10124n mile,这一数字是当时
苏联海军潜艇水下连续潜航的最高纪录。当时担任K-21号核潜艇艇长并且指挥该艇完成
这次水下远航行动任务的,就是后来擢升为苏联海军副司令员的切尔纳温将军。1963年
9月,N级(627/627A型)中的K-181号核潜艇也前往北冰洋实施远程水下航行,该艇于
1963 年 9 月 29 日 到 达 北 极 点,并 在 北 极 点 成 功 破 冰 上 浮 水 面。1963 年 9 月,N 级
(627/627A型)中的另外一艘核潜艇K-115号与H级的K-178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经过连续
6个昼夜的水下航行,完成了北方舰队与太平洋舰队基地之间的水下航渡。核潜艇在苏
联海军不同舰队基地之间的水下航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在核潜艇的运行方面也
具有重要的战术意义。为此,K-115号核潜艇艇长楚比雅卡被授予了苏联英雄勋章。K-
115号核潜艇在进行这次水下远航过程中,曾经在水下紧靠着浮冰,进行了冰下接收无
线电长波通信信号的试验。该试验实际上也是为了应付未来战争需要而进行的一项军事
试验。1966年,N级(627/627A型)中的K-14号核潜艇经过长达17昼夜的水下连续航行,
在北方舰队与太平洋舰队的基地之间建立了一条水下定期航渡路线,K-14号核潜艇的艇
长戈尔波夫因此被授予苏联英雄勋章。
苏联海军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实施北冰洋水下连续远航行动时,由于担心事故发
生,因此所有参加北冰洋水下远航的核潜艇上,都没有装备带有核弹头的鱼雷。然而,
N级(627/627A型)中的K-42号核潜艇于1968年在从北方舰队的基地向太平洋舰队的基地
进行水下航渡时,苏联海军破天荒地决定在该艇上装备了带有核弹头的鱼雷。当时,K-
42号核潜艇从北方舰队基地出发,穿越北冰洋,经过白令海峡,最后抵达太平洋舰队基
地。在这次航渡的过程中,K-42号核潜艇于1968年8月27日在北极点破冰上浮成功。
苏联海军核潜艇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是,K-133号核潜艇曾经于1966年完成了
环绕地球一周的水下连续航行,这在当时来说是世界上的创举。在这次环绕地球的航行
活动中,K-133号核潜艇与H级的K-166号弹道导弹核潜艇一起,从北方舰队的基地出
发,穿越大西洋,进入太平洋,最后到达太平洋舰队基地。由于这次成功的远航,K-
222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133号和K-166号核潜艇的艇长斯特拉洛夫等人被授予苏联英雄勋章。
据后来苏联海军透露,20世纪60年代苏联海军核潜艇进行水下远航的基本目的是建
立水下远程航渡路线,进行水文调查。除此之外,当时所有参加水下远航的核潜艇,均
在远航过程中进行了水下通信、反应堆运行、艇上各种武器装备等方面的试验,此外,
还对艇上装备的其他各种设备、系统进行多种条件下的试验。从当时苏联海军核潜艇进
行水下远航的基本情况来看,自从1965年之后,苏联海军核潜艇除了在数量方面迅速增
加之外,其核潜艇的性能也开始日趋稳定,核潜艇的事故率逐渐降低。
1964年,苏联海军在大西洋北部海域举行一次名为“海洋”的军事演习,在这次军
事演习过程之中,N级(627/627A型)中的K-21号核潜艇作为执行“特殊作战”任务的潜
艇参加了这次海上军事演习。在同一年,北约国家在大西洋举行了一次名为“Felix-
64”的海上军事演习,N级(627/627A型)中的K-181号核潜艇奉命前往北约国家的演习海
域附近,对参加演习的北约舰艇进行跟踪。1966年,N级(627/627A型)中的K-181号核
潜艇对于在海上航行的美国海军CVA-60“萨拉托加”号航母连续跟踪了4天之久。在这4
天的跟踪时间里,K-181号核潜艇对CVA-60“萨拉托加”号航母实施了9次假想鱼雷攻击
行动,除此之外,K-181号核潜艇还在不同的距离上,对CVA-60“萨拉托加”号航母在
各种航行速度情况下的噪声进行了系统性测量和记录。
不过,苏联海军在利用N级(627/627A型)核潜艇从事各种海上活动的过程中发现,
627A型核潜艇上装备的声呐,只能在该级核潜艇的航速低于20kn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较
好的探测水中目标的作用。曾经在627A型核潜艇上服役过的苏联潜艇官兵,在评价
627A型核潜艇性能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627A型核潜艇内的噪声非常大,特别
是当该级核潜艇的航速超过12kn之后,艇上的声呐几乎无法探测外界的水中目标。”
1966年,苏联海军在大西洋北部举行的一次名为“墙壁”的海上军事演习活动中,
特地安排了N级(627/627A型)中的K-50号和K-181号这2艘核潜艇参加了这次演习活动。
由于K-181号核潜艇在这次海上军事演习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因此,在演习结束之后,
赫鲁晓夫亲自登上了K-181号核潜艇,并且授予该艇一面军旗和军旗勋章。至今为止,
在苏联/俄罗斯海军舰艇之中,荣获军旗和军旗勋章的,唯有K-181号核潜艇。
无论N级(627/627A型)核潜艇具有何种不足和缺点,但是客观地说,作为苏联海军
第一代的攻击型核潜艇,N级(627/627A型)核潜艇在美苏对抗时期仍然发挥了不容忽视
的重大作用。该级核潜艇除了采集了大量丰富的海洋水文信息和数据之外,还开辟了许
多具有重大军事和战略价值的水下固定航线。除此之外,该级核潜艇在1965年—1977年
期间,持续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海域。该级之中的每艘核潜艇平均每一年出海执行长期作
战 巡 逻 活 动 2 次 ~ 3 次,每 次 时 间 约 为 40 天 ~ 50 天。自 从 20 世 纪 70 年 代 之 后,N 级
(627/627A型)核潜艇不再远赴外海,仅仅在苏联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基地附近海域
从事保卫性海上巡逻行动,或者参加对苏联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护航行动。
1977年7月,苏联海军把N级(627/627A型)核潜艇从原来的“远洋型潜艇”序列改
为“大型潜艇”序列,与此同时,N级(627/627A型)核潜艇执行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
从此之后,627/627A型核潜艇不再在第一线执行海上作战巡逻任务。进入20世纪80年
代之后,627/627A型核潜艇几乎全部被转为预备役潜艇。1985年之后,所有的N级
(627/627A型)核潜艇基本上都处于整艇保存状态。
N级(627/627A型)核潜艇作为苏联海军第一代核潜艇虽然曾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223
世界海军潜艇

但是该级核潜艇频频发生的事故与故障在世界各国海军中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印象。
N级(627/627A型)核潜艇的服役期是1959年—1990年,该级核潜艇是苏联海军核潜艇中
服役期最长的。但是,与苏联海军其他型号的核潜艇相比,N级(627/627A型)核潜艇又
是平均修理时间最长的核潜艇。根据苏联海军透露的数据表明,N级(627/627A型)核潜
艇在其长达30余年的服役期间,其平均修理时间长达10年左右。这就是说,虽然N级
(627/627A型)核潜艇的在役时间为30余年,但是该级核潜艇可以发挥效能的平均时间
仅有20年左右。
1963年10月13日,N级(627/627A型)之中的K-8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进行水下航行
训练过程中,艇上的蒸汽发生器破损,这是苏联海军核潜艇发展史上第一次正式对外公
布的核潜艇事故。当时,K-8号核潜艇上的一回路补偿器中使用的是氦气,事故发生之
后,一回路的冷却水和氦气大量向反应堆舱和主机舱泄漏,结果致使艇上118名艇员受
到过量放射性辐照。事后,其中有13名艇员被诊断为放射性疾病。一年之后,患有放射
性疾病的13名艇员之中有数人死亡。K-8号核潜艇上的蒸汽发生器发生事故时,反应堆
芯的温度曾经急剧上升,由于艇上迅速采取了积极措施,最后才避免了更为严重的燃料
棒熔融事故的发生。
1965年2月10日,N级(627/627A型)之中的K-11号核潜艇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造
船厂内换装核燃料时,正在进行操作的艇员违反了操作规程,把反应堆的控制棒抽出,
引起反应堆发生剧烈核反应,最后导致核燃料棒熔融,带有高放射性浓度的冷却水和水
蒸气在K-11号核潜艇内扩散。事后,据北方舰队对外公开宣布的事故公告说,仅有7名
艇员受到了放射性的辐照。但是据现场的目击人员披露说,至少有100名艇员和现场工
作人员受到了放射性的辐照,而且大量被放射性污染的水也被弃于造船厂附近。事故发
生以后,根据有关专家的鉴定,认为K-11号核潜艇上的反应堆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无法修复。于是,苏联海军于当年便把K-11号核潜艇上装着核燃料的两座核反应堆拆
下,将它们秘密投弃到新地岛附近水深约为20m的阿波罗西莫夫湾。
1970年4月8日夜晚,N级中的K-8号核潜艇再一次发生事故。当时,K-8号核潜艇已
经结束了“海洋70”军事演习,正在返回北方舰队基地的途中。突然艇内的指挥部位和
士官居住舱发生火灾,艇上的两座反应堆自动停止了运行。但是,该艇的内部却充满了
一氧化碳。第二天,K-8号核潜艇实施紧急上浮,艇员则集中在上甲板,等待着外界的
救援。然而,K-8号核潜艇内部的大火直到4月10日仍然没有扑灭。由于连续几天的大
火,致使K-8号核潜艇的耐压艇体被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并且耐压艇体出现了一些裂
缝,外界海水从这些裂缝中渗进K-8号核潜艇艇内,致使该艇严重浸水。最后,K-8号核
潜艇终于在1970年4月11日上午6时20分沉入比斯开湾深度为4680m的海底。当K-8号核
潜艇即将沉没之际,该艇的副艇长托卡切夫拒不执行弃艇的命令,随K-8号核潜艇共同
沉入海底。这次事故总共导致52名艇员死亡,但是在事后的调查过程中,却一直没有查
明艇上最初发生火灾的原因。
许多年以来,有关K-8号核潜艇的事故情况,一直被苏联海军严密控制,外界无法
得知。直到1991年,有关K-8号核潜艇的事故情况才逐渐公布于世。据苏联海军透露,
K-8号核潜艇在发生事故沉没时,艇上总共装备12枚核鱼雷,但是后来才进一步明确,
当时艇上仅有2枚鱼雷装备了核弹头。
在K-8号核潜艇的事故中幸存下来的原太平洋舰队参谋长法利列耶夫中将在回忆该
224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艇发生火灾事故的情景时,颇有感触地说:“在核潜艇上,其实火灾事故造成的后果往
往比反应堆事故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上面列举的仅仅是N级(627/627A型)核潜艇的典型事故,实际上,据有关方面调查
结果表明,如果把N级(627/627A型)核潜艇与冰山、鲸、舰船的碰撞事件、触礁事件、
水下航行期间的误操等事件全部包括在内的话,N级(627/627A型)核潜艇的所有故障与
事故总数,大约超过1500件以上。
3)建造情况
表3-22 N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55.9.24

1957.8.9 K-3号为627型核潜艇的首制艇,1962年
K-3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 1989.3.14 10月9日被任命为“列宁共青团”号,
1958.12.17 该艇服役之后被部署在北方舰队
1959.3.12

1956.8.13
1958.9.1
K-5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 1990.7.1 该艇服役之后被部署在北方舰队
1959.12.27
1960.8.17

1957.9.9
1959.5.31
K-8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 1971.2.13 该艇服役之后被部署在北方舰队
1959.12.31
1960.8.31

1960.10.31
1961.9.1
K-11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 1990.4.19 该艇服役之后被部署在北方舰队
1961.12.30
1962.3.16

1958.9.2
1959.8.16
K-14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 1990.4.19 该艇服役之后被部署在北方舰队
1959.12.30
1960.8.31

1960.4.2
1961.6.18
K-21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 1990.4.19 该艇服役之后被部署在北方舰队
1961.10.30
1961.11.28

1962.11.28
该艇建成服役之后被部署于太平洋舰
1963.8.17
K-42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 1989.3.14 队,1981午4月17日被任命为“罗斯托
1963.11.30 夫市共青团”号
1963.11.24

225
世界海军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62.3.14
该艇服役之后被部署在北方舰队,
1963.12.16
K-50(K-60)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 1990.4.19 1977年7月26日被重新命名为K-60
1964.7.18 号
1964.8.6
1959.7.8
1950.8.28
K-52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 1987.9.16 该艇服役之后被部署在北方舰队
1960.12.10
1960.12.22
1962.4.4
1962.10.22
K-115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 1987.7.6 该艇服役之后被部署在太平洋舰队
1962.12.13
1963.1.11
1961.7.3
1962.7.5
K-133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 1989.5.30 该艇服役之后被部署在太平洋舰队
1962.10.29
1962.11.14
1962.8.15
1963.6.6
K-159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 1989.5.30 该艇服役之后被部署在北方舰队
1963.10.9
1963.11.4

1961.11.15
该艇服役之后被部署在北方舰队,
1962.9.7
K-181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 1987.9.16 该艇是二战之后被授予“军旗勋
1962.12.27 章”的第一艘潜艇
1963.1.11

3.2.4.2 645型核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414t/5078t;主尺度:109.8m×8.3m×5.9m;储备浮力:28%;
艇体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艇内舱室划分:9个舱室;耐压艇体材料:AK-25型钢材;推进
系统:核动力+VT-1型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2座,60-D型蒸汽轮机2台,可变螺距螺旋桨,
双推进轴,M-820型柴油发电机组2台,PG-116型辅助推进电机2台(450马力×2);蓄电
池:28-SM1型蓄电池2组,每组112个;航速(水面/水下):14.7kn/30.2kn;安全下潜深
度:270m;最大下潜深度:300m;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装载鱼雷总数为20枚(SET-
65型、53-57型),鱼雷最大发射深度:100m;水下连续航行时间:50天;声呐:MG-200M型
主动声呐,MG-10型被动声呐,MG-13M型侦察声呐,“波束”型探雷声呐;射击指挥
装置:“钍”型鱼雷射击指挥仪;雷达:“棱镜”RLK-101型搜索雷达;导航设备:“冥王星”
627型综合导航系统;艇员编制人数:105名。
226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57年3月,美国海军的第二艘核潜艇——SSN-575“海狼”号核潜艇建成,该艇装
备的是S2G型核反应堆。S2G型反应堆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一回路中使用的冷却剂不是
加压水,而是液态金属钠。由于液态金属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SSN-575“海狼”号核潜
艇服役之后,反应堆事故频频发生,这对美国海军SSN-575“海狼”号核潜艇的维护保养
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因此,美国海军于1960年决定把SSN-575“海狼”号核潜艇上装备的
S2G型核反应堆拆除,换装了压水型反应堆。
早在SSN-575“海狼”号核潜艇处于研制阶段的时候,苏联就已经获悉,并且决定
也开展这方面的研制工作。1955年10月,苏联党中央和政府批准了一项“第645型实验
攻击型核潜艇的设计与建造”的绝密计划。在这一期间,苏联海军一面密切注意美国海
军在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技术方面的发展动向,一面开展具有苏联特色的液态金属冷却
反应堆的研制工作。据西方国家媒体透露说,在研制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的过程中,苏
联利用多种渠道搜集了许多有关美国SSN-575“海狼”号核潜艇的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的
资料,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借鉴,最后决定建造苏联的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
核潜艇。该艇被苏联海军命名为645型核潜艇,它实际上是N级核潜艇的改进型(图3-
15)。645型核潜艇上的反应堆虽然采用液态金属作为一回路的冷却剂,但是它与美国海
军的 SSN-575“海狼”号核潜艇有所不同的是,645型核潜艇使用的是液态铅/铋合金作
为其一回路冷却剂。1958年6月15日,645型核潜艇在苏联的402造船厂(即北德文斯克造
船厂)开工建造,1962年4月1日下水,1963年10月30日建成,1965年9月7日服役。该艇
交付海军之后,被苏联海军命名为K-27号核潜艇。

图3-15 645型核潜艇
645型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3414t,水下排水量为5078t,储备浮力为28%,其主尺
度为109.8m×8.3m×5.9m。645型核潜艇的艇体结构采用双壳体结构形式,指挥台围壳、
主压载水舱等结构采用的是新型特种钢材,而该艇耐压艇体内部的横隔舱壁,则采用的
是可以承受12.5kgf/cm²(1kgf=9.8N)海水压力的耐压水密舱壁。由于采用了这种较高强
度的横隔舱壁,因此,即使645型核潜艇在小于100m深度的水下有一个舱室浸水,仍能
保证该艇具有上浮水面的能力。另外,645型核潜艇结构钢材是一种低磁钢材,因此,
该艇上装备的消磁设备大约仅为一般核潜艇上消磁设备的50%左右。
作为645型核潜艇的推进系统,该艇装备了2座VT-1型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和2台60-
D型蒸汽轮机,此外还装备M-820型柴油发电机组2台,PG-116型辅助推进电机2台(450
马力×2),艇上装备28-SM1型蓄电池2组,每组112块电池单元。645型核潜艇采用双推
进轴和可变螺距螺旋桨推进形式,其水面航速为14.7kn,水下最高航速为30.2kn。与压
水型反应堆相比,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产生的过热蒸汽,其温度更高,因此反应堆的
输出功率更大一些。645型核潜艇装备的VT-1型反应堆,其液态金属冷却剂的温度为
227
世界海军潜艇

440℃,过热蒸汽的温度为355℃,该艇装备了两座VT-1型反应堆,总功率为35000马
力。与627/627A型核潜艇上装备的VM-A型反应堆相比,645型核潜艇上装备的VT-1型
反应堆的功率增加了4.3%。由于液态金属冷却剂作为一回路载热剂的循环是自然循环方
式,因此在一回路中无需设置主循环泵,从而消除了主循环泵这一重要的噪声源。另
外,二回路的压力高于一回路的压力,因此,即使蒸汽发生器发生故障,放射性物质一
般也不会泄漏到二回路中去。
645型核潜艇的安全下潜深度为270m,最大下潜深度为300m。645型核潜艇的武备
是8具533mm鱼雷发射管,可以装载鱼雷总数为20枚(SET-65型、53-57型),鱼雷最大发
射深度100m。该艇装备的声呐为MG-200M型主动声呐、MG-10型被动声呐、MG-13M
型侦察声呐以及“波束”型探雷声呐等。此外该艇还装备了“钍”型鱼雷射击指挥仪、
“棱镜”RLK-101型搜索雷达以及“冥王星”627型综合导航系统等观通探测设备。645
型核潜艇的艇员编制人数为105名,该艇水下连续航行时间为50天。645型核潜艇内划分
成9个舱室,从一舱至九舱依次为:一舱——鱼雷舱兼居住舱;二舱——居住舱及蓄电
池舱;三舱——指挥舱;四舱——反应堆舱;五舱——气轮发电机组舱;六舱——汽轮
机舱;七舱——电机舱;八舱——居住舱;九舱——居住舱。
645型核潜艇的设计工作最初是在佩列古多夫少将主持之下开展的,从1956年以
后,该型核潜艇的设计工作改由纳扎洛夫担任总设计师,并于同年完成方案设计任务。
645型核潜艇的艇内总布置虽然与627/627A型核潜艇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从外形上
来看,645型核潜艇与627/627A型核潜艇却基本相同。1957年11月,645型核潜艇的最
终设计得到批准,1958年6月15日在402造船厂(即北德文斯克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
1963年10月30日,645型核潜艇被正式交付苏联海军,然后,该艇于1964年4月21
日—6月12日成功地完成了前往大西洋中部的水下远航,刷新了当时苏联核潜艇水下远
航的纪录。但是,645型核潜艇于1965年9月被苏联海军改为试验性核潜艇序列。苏联海
军为什么改变645型核潜艇的序列,外界认为可能是由于该艇经常发生故障的缘故。当
时,苏联制造的低磁钢材性能还不十分理想,在海水环境下,由低磁钢材制造的潜艇艇
体,经常产生大量的气泡。另外,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必须要常常使得金属冷却剂的
温度保持在125℃以上,而且由于液态金属冷却剂将会产生带有强烈放射性的钋200,因
此,使得整个反应堆的管路维护保养以及应急修理等工作十分困难。
1964年,正在大西洋南部航行的K-27号核潜艇曾经发生了液态金属冷却剂凝固事
故。这次事故主要是由于艇上的蒸汽发生器发生了泄漏,许多氧化物和淀渣进入了一回
路中,堵塞了管路,致使反应堆芯的温度高达1000℃以上。1965年,苏联海军为了发现
美国海军核潜艇在公海中的作战巡逻航线、主要巡逻海域以及对美国海军的航母编队进
行跟踪,特地派遣K-27号核潜艇前往地中海执行这项特殊的任务。于是,K-27号核潜艇
开始踏上了这次厄运不断的艰难远航之途。7月31日,K-27号核潜艇的中部发生火灾,
艇上一名艇员在扑救大火中负伤。在扑救艇内大火期间,由于全力以赴对付艇内的事
故,因此在火灾发生之前好不容易才跟踪上的美国海军核潜艇,却因此而无法继续跟踪
下去。8月26日,K-27号核潜艇的反应堆舱发生火灾,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使得艇内剂量
达到最大容许值的5倍,全艇共有105名艇员受到了超剂量的辐照。尽管如此,K-27号核
潜艇在此期间仍然发现了正在海上巡弋的美国海军CVS-15“伦道夫”号航母,并且在对
CVS-15“伦道夫”号航母进行跟踪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假想的鱼雷攻击。但是,反应堆舱
228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内的火灾却导致了大量带有放射性的水蒸气从左舷反应堆上已经破损了的管路向艇内泄
漏。而且隔了5天~6天之后,K-27号核潜艇右舷的反应堆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故。为此,
K-27号核潜艇上的艇员奋不顾身地进行了海上抢修,最后终于排除了故障,并且历经艰
难困苦返回了基地码头。
1968年5月24日,K-27号核潜艇正在巴伦支海进行水下航行训练,突然该艇的反应
堆失控,接着,反应堆的输出功率迅速降低。在出海进行训练之前,K-27号核潜艇的莱
奥诺夫艇长曾经向有关指挥部门报告说:“一回路的清洁工作没有彻底进行,因此在这
种状态下,K-27号核潜艇出海是十分危险的。”但是,北方舰队司令部却没有对莱奥诺
夫艇长的这份报告引起足够重视,于是,当K-27号核潜艇到达海上之后,莱奥诺夫艇长
所担心的事故果然发生了。这次事故仍然是由蒸汽发生器发生泄漏而最终导致反应堆的
管路网络被堵塞,反应堆芯的温度迅速上升,因此有20%的核燃料棒开始熔融并且发生
了破裂。事故的结果,使得反应堆舱内的放射性剂量水平相当高,放射性气体向艇内各
个舱室弥漫,为了迅速排除故障,K-27号核潜艇上的艇员不顾自身生命危险,冒死进行
抢修,事故发生之后,K-27号核潜艇上有9名艇员由于罹患严重放射性疾病而死亡。
1968年5月24日发生事故之后,K-27号核潜艇一直系泊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的码头
边上。在K-27号核潜艇处于系泊状态期间,为了防止液态金属冷却剂发生凝结,苏联海
军特地安排了专用辅助船只,不断向K-27号核潜艇提供高温蒸汽。在此期间,来自奥勃
宁斯克的一些核动力专家在K-27号核潜艇上持续开展了许多实验。1973年,K-27号核潜
艇上的反应堆被有关专家确认为处于危险状态,因此,奥勃宁斯克的核动力专家的实验
方才停止下来。但是,到了1979年,K-27号核潜艇上的反应堆再一次发生堆芯熔融事
故,于是苏联海军决定把K-27号核潜艇做沉海处理。1982年9月,K-27号核潜艇连同艇
上的反应堆装置一起,被苏联海军秘密沉于新地岛附近的、水深为33m的海域。据尚未
得到证实的西方媒体报道说,当时K-27号核潜艇的放射性剂量水平高得惊人。
3)建造情况
表3-23 645型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58.6.15

1962.4.1
该艇服役之后被部署在北方舰
K-27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 1979.2.1

1963.10.30

1965.9.7

3.2.4.3 V-Ⅰ级(671型)核潜艇 1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570t/4870t;主尺度:93.0m×10.6m×7.3m;储备浮力:34%;

229
世界海军潜艇

艇体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艇内舱室划分:8个舱室;耐压艇体材料:AK-29型钢材;推进
系统:核动力+蒸汽轮机推进,VM-4P型压水反应堆2座,OK-300型汽轮机1台(31000马
力),DG-200型柴油发电机组2台,OK-2型涡轮发电机组2台(5440马力),5叶单螺旋桨,
单 推 进 轴 ; 蓄 电 池:426-Ⅱ 型 蓄 电 池 2 组,每 组 112 个 电 池,每 组 电 池 的 输 出 功 率 为
8000A·h;航速(水面/水下):14kn/33.5kh;安全下潜深度:320m;最大下潜深度:400m;
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装载总数为鱼雷18枚或者水雷36枚;水下连续航行时间:60
天;声呐:MGK-300M“红宝石”型综合声呐,MGK-509型声呐;MG-509型探雷声呐;
艇员编制人数:94名(其中军官32名,艇员士兵6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N级(627/627A型)攻击型核潜艇的首制艇尚处于建造阶段之际,苏联高层领导便开
始酝酿制定“第二代核潜艇”的研制计划。不久之后,苏联政府就第二代核潜艇的事宜
召集了有关的设计部门进行竞标。当时参加竞标的设计部门是第18中央设计局、第112
特种设计局和第143特种设计局。最后,第143特种设计局(即后来的“孔雀石”中央设
计局)取得了竞标的胜利,得到了苏联海军第二代核潜艇的设计任务。
苏联之所以抓紧时间,紧锣密鼓地开展第二代核潜艇的研制,主要有两个原因。其
一是虽然苏联海军的N级(627/627A型)攻击型核潜艇相继建成服役,但是,从综合性能
方面来看,N级(627/627A型)核潜艇仍然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因此,在N级
(627/627A型)核潜艇建成服役之后的一段时期内,苏联海军一直没有把N级(627/627A
型)核潜艇作为潜艇兵力的中坚力量。其二是N级(627/627A型)最初几艘核潜艇即将建
成服役之际,苏联已经得知美国海军的SSN-597“白鱼”号攻击型核潜艇即将建成服役,
SSN-597“白鱼”号攻击型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仅为2607t,它以反潜作战任务为主,具
有较好的水下声隐蔽性。苏联海军认为美国海军的SSN-597“白鱼”号攻击型核潜艇将会
对苏联海军的核潜艇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必须尽快研制第二代的核潜艇,以便与美国海
军性能先进的核潜艇进行抗衡。
1958年12月,苏联政府制定了一项核潜艇研制七年计划(1959年—1965年)。1959年
11月,苏联根据核潜艇研制七年计划决定建造V-Ⅰ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图3-16)。

1960年12月,第143特种设计局完成了V-Ⅰ级(671型)核潜艇的技术设计。1961年3月,V-
Ⅰ级(671型)核潜艇的技术设计得到苏联政府批准,与此同时,苏联政府任命第143特种
设计局年仅39岁的G.N.凡切尔尼绍夫担任V-Ⅰ级(671型)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图3-16 V-Ⅰ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
第143特种设计局在对V-Ⅰ级(671型)核潜艇进行设计过程中,对以下几个原则给予
了格外的重视:
230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1)采用单推进轴,提高该级核潜艇的安静性能;
(2)采用适于水下航行的线型;
(3)具有较大的储备浮力;
(4)究竟是装备一座反应堆还是两座反应堆,主要取决于该级核潜艇所需的功率;
(5)艇上采用三相交流电制;
(6)艇上采用汽轮机、涡轮发电机组合装置;
(7)鱼雷舱与居住舱室统一。
除此之外,第143特种设计局还根据V-Ⅰ级(671型)核潜艇将要在列宁格勒的海军部
造船厂建造这一具体情况,制定了20多种设计方案,以便能够把建成的V-Ⅰ级(671型)核
潜艇利用浮船坞,经由白海/波罗的海运河,最终拖带到北方舰队,而且根据这一具体
条件,对V-Ⅰ级(671型)核潜艇的排水量进行了斟酌与限制。在V-Ⅰ级(671型)核潜艇的
初始设计方案中,曾经考虑装备一座核反应堆,但是经过反复论证之后,最终决定装备
两座核反应堆。该反应堆为VM-4型压水堆,其总设计师是苏联特种机械设计局的阿夫
利坎托夫。VM-4型压水堆的功率比N级核潜艇上装备的VM-A型压水堆的功率增加了
7%,核燃料的寿命也增加到8年。主机系统由一台功率为31000马力的OK-300型汽轮机
与8台PG-4T型涡轮发电机组组合而成。此外,V-Ⅰ级(671型)核潜艇上还装备了数量众
多的远程控制设备,循环系统的管路也大大缩短,有效地提高了它们的可靠性。
V-Ⅰ 级 (671 型 ) 核 潜 艇 的 主 尺 度 是 93.0m×10.6m×7.3m,水 面 / 水 下 排 水 量 为
3570t/4870t,储备浮力为34%,安全下潜深度为320m,最大下潜深度为400m,艇体采
用双壳体结构形式。在V-Ⅰ级(671型)核潜艇的设计初始阶段,设计师曾经考虑该级核潜
艇的耐压艇体采用钛合金材料,但是由于考虑到钛合金的加工工艺性能不够稳定这一现
实情况,因此,设计师最后放弃使用钛合金的方案,改为使用由第48中央研究所研制成
功的AK-29型钢材。利用AK-29型钢材制造的厚度为35mm的V-Ⅰ级(671型)核潜艇的耐
压艇体,可以保证V-Ⅰ级(671型)核潜艇的下潜深度达到400m。不过,V-Ⅰ级(671型)核
潜艇的天线导流罩采用的是钛合金材料,而该级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采用的则是AMg-
61型铝合金材料。
该级核潜艇的推进系统由核动力+蒸汽轮机推进组成,主要包括VM-4P型压水反应
堆2座、OK-300型汽轮机1台(31000马力)、DG-200型柴油发电机组2台、OK-2型涡轮发
电机组2台(5440马力)、PG-137型辅助推进电机2台(550马力),艇上采用单推进轴,装备
一个5叶单螺旋桨,其水面/水下航速为14kn/33.5kn,水下连续航行时间60天。该级核
潜艇的蓄电池为2组426-Ⅱ型蓄电池,每组112块电池单元,每组电池的输出功率为
8000A·h。该级核潜艇装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装载鱼雷总数18枚或者水雷36枚,鱼
雷最大发射深度为100m~250m。该级核潜艇上装备的声呐是MGK-300M“红宝石”型综
合声呐(主动/被动声呐,探测距离为60km);MGK-509型声呐(1976年改进之后,探测
距离为200km,到20世纪80年代时,该级中已有数艘装备该声呐);MG-509型探雷声
呐;此外还有“幕帘”型定向仪。艇上的射击指挥装置为“拉多伽”型鱼雷射击指挥
仪,导航设备为“西格玛”型综合导航系统、“晶石”671型深度与航向自动控制系
统、“电气石”671型潜艇应急操纵系统以及“钨”671型综合操纵系统等。该级核潜艇
上的艇员编制人数为94名(其中军官32名,艇员士兵62名)。
V-Ⅰ级(671型)核潜艇的主要任务与使命是打击敌人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保护苏联的
231
世界海军潜艇

弹道导弹核潜艇,对苏联的水面舰艇和运输船只提供反潜护卫,在作战海域打击敌人的
航母等大型水面舰艇编队,此外,V-Ⅰ级(671型)核潜艇还要担负布设水雷、破坏敌人的
海上运输等传统任务。但是西方国家的潜艇专家认为,苏联海军的V-Ⅰ级(671型)核潜
艇,其主要任务就是打击美国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
1967年11月,苏联国家核潜艇移交管理委员会在接受V-Ⅰ级(671型)首制艇——K-38
号核潜艇的报告书时,曾经做过这样的批示:“目前,K-38号核潜艇是苏联海军航速最
高的核潜艇,该艇机动性能出色,下潜深度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V-Ⅰ级(671型)核潜
艇可以在以北冰洋为首的全世界各大洋中执行其作战任务,同时亦可为我国有效地担负
起沿海防卫任务。”
V-Ⅰ级(671型)核潜艇究竟是采用单轴推进还是双轴推进,在该级核潜艇的初始设计
阶段,设计局内部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当时,反对单轴推进的意见非常强烈,
他们认为单轴推进的安全性非常低。但是,由于当时苏联核潜艇的水下航行噪声很高,
与同一时代的美国海军核潜艇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担任海军司令员的戈尔什科夫最
后做出决定,V-Ⅰ级(671型)核潜艇采用单轴推进,以便保证降低该级核潜艇航行噪声。
由于设计部门对V-Ⅰ级(671型)的第8艘核潜艇上装备的汽轮机与涡轮发电机组的齿轮系
统进行了改进,因此该艇的噪声比前7艘核潜艇明显地降低了许多。
V-Ⅰ级(671型)核潜艇采用的是适于水下高速航行的线型,该级核潜艇的艏部呈回转
椭圆体,艉部为圆锥体,整个艇体基本上是水滴形。由于该级核潜艇采用单轴单螺旋桨
推进,因此该级核潜艇上的汽轮机以及涡轮发电机组可以布置在同一个舱室之中,这样
可以缩短整艘潜艇的长度。
V-Ⅰ级(671型)核潜艇艏部装备的是6具鱼雷发射管,这6具鱼雷发射管分为两排,按
照上排2具、下排4具的形式布置在艏部声呐的上方。另外,在艏鱼雷舱的上部,开设了
鱼雷装填舱口,这样做可以保证V-Ⅰ级(671型)核潜艇即使是在海上,仍然能够对其补充
鱼雷。V-Ⅰ级(671型)核潜艇的艇体外表面敷设了橡胶材质的消声瓦,指挥台围壳以及各
种天线的导流罩涂敷的是吸声涂料。经过上述各种降噪处理,V-Ⅰ级(671型)核潜艇在水
下航行时的辐射噪声比N级(627/627A型)攻击型核潜艇降低了5dB~10dB,达到了与美
国海军“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相当的噪声水平。
V-Ⅰ级(671型)核潜艇的主要特征是该级核潜艇操纵的自动化水平比较高,该级核潜
艇上装备了潜艇综合操纵系统。该综合操纵系统涵盖了全艇指挥、注排水、艇内通风换
气、空调、油压等方面的远程遥控。另外,苏联海军潜艇内装备空调装置以及采用日光
灯照明技术,是从V-Ⅰ级(671型)核潜艇开始的。
1965年—1966年期间,671型的首制艇K-38号核潜艇尚在造船厂建造期间,该艇上
的许多设备就已经开始了各种试验。该艇建成之后,立即经由白海/波罗的海运河被拖
曳到北方舰队,然后K-38号核潜艇进行了长达41天的海上试验。在这次试验过程中,K-
38号核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为34.5kn,这是当时核潜艇水下航速的世界最高记录。1967
年年底,K-38号核潜艇正式在苏联海军服役,并且立即承担了作战巡逻任务。
随着V-Ⅰ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建造数量的逐年增多,苏联海军也逐渐把它们派往
世界各大洋执行各种任务。到1975年1月底,V-Ⅰ级(671型)的15艘攻击型核潜艇全部建
成,从此开始,V-Ⅰ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与美国海军核潜艇在世界各大洋中展开了激
烈的角逐。此外,V-Ⅰ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的另外一项主要任务是与苏联海军的巡航
232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导弹核潜艇一起,对抗美国海军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和航母编队,因此,V-Ⅰ级(671型)攻
击型核潜艇主要活动的海域是大西洋和地中海,并且经常可以突破美国海军的反潜作战
兵力的严密监视。
V-Ⅰ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的服役期是1967年—1997年这大约30年时间,据西方国
家透露的统计资料表明,每艘V-Ⅰ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的平均服役时间约为21.8年,
其中每艘核潜艇的平均修理时间为2.2年,执行作战任务时间为14.8年。V-Ⅰ级(671型)攻
击型核潜艇执行海上任务最为活跃的时间是1975年—1991年,每艘V-Ⅰ级(671型)攻击型
核潜艇在水下连续航行的时间一般不超过60天,但是在这一期间,被派往地中海海域执
行作战巡逻任务的V-Ⅰ级(671型)之中的一些攻击型核潜艇,往往在水下连续航行超过了
90天。
1971年9月—10月之间,隶属于北方舰队的V-Ⅰ级(671型)中的K-38号与K-323号攻
击型核潜艇一起,远航到北冰洋进行连续水下航行训练,并把这次水下远航训练作为一
次实战性质的远航行动。另外,隶属于太平洋舰队的3艘V-Ⅰ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
即K-314号、K-454号以及K-469号核潜艇也在北冰洋与堪察加和沿海基地之间进行了水
下连续远航活动。此外,V-Ⅰ级(671型)中的K-454号以及K-469号攻击型核潜艇,分别
于1974年和1976年完成了太平洋舰队基地与北方舰队基地之间的穿越北冰洋的水下连续
远航任务。
1974年1月20日,V-Ⅰ级(671型)中的K-314号攻击型核潜艇与C-Ⅰ级(670A型)中的K-
201号巡航导弹核潜艇一起,从北方舰队的基地出发,越过冰岛以西水域,穿过美国和
北约设置的水下声学反潜监视网。在这次水下远航行动过程中,K-314号攻击型核潜艇
一直保持的航行深度为100m,而K-201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则一直保持在150m的深度上航
行,并且这两艘核潜艇在这种航行状态和航行深度条件下,利用超声波实施了水下长期
通信潜航训练以及潜艇水下战术训练。接着,这两艘核潜艇又继续航行并进入印度洋。
在印度洋航行期间,这两艘核潜艇被美国海军反潜作战部队发现,并且被美国海军反潜
水面舰艇紧紧尾随跟踪。后来,K-314号攻击型核潜艇与K-201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加大了
潜航深度,当这两艘核潜艇深潜到300m的深度并提高航速之后,终于摆脱了美国海军反
潜作战舰艇的尾随跟踪。此后,K-314号攻击型核潜艇与K-201号巡航导弹核潜艇继续向
前航行,然后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海域,最后于5月6日安全抵达堪察加的核潜
艇基地。这次水下长期远航,从北冰洋出发,穿越大西洋和印度洋,最后抵达太平洋,
历时107天,创造了核潜艇水下连续远航的世界新纪录。K-314号攻击型核潜艇与K-201
号巡航导弹核潜艇的这次水下连续远航行动之后,苏联海军舰队针对核潜艇在热带高温
海水环境中长期从事水下作战活动存在的严重问题提交了一份报告。当时担任海军司令
员的戈尔什科夫接到这份报告之后,立即做出指示,通过苏联对外贸易部门从国外购置
高性能的空调装置。从此之后,苏联海军的核潜艇以及水面舰艇基本上都装备了日本东
芝公司制造的高性能空调装置。
1976年1月,V-Ⅰ级(671型)中的K-469号攻击型核潜艇与D-Ⅰ级中的K-171号弹道导
弹核潜艇组成一个小型编队,从北方舰队的基地出发,一边进行水下远程连续航行,一
边从事核潜艇战术及水下通信训练。这两艘核潜艇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之后,继续向前
航行,最后到达堪察加的核潜艇基地。这次远程水下连续航行总共持续80天,航程为

233
世界海军潜艇

21754n mile(约为40000km)。
V-Ⅰ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虽然以远洋巡逻行动为主,频繁进出世界各大洋从事作
战巡逻活动,但是,在V-Ⅰ级(671型)核潜艇进行远程航行的过程中,该级核潜艇的优点
与缺点均有明显的表露。例如,V-Ⅰ级(671型)中的K-367号核潜艇在意大利附近海域从
事作战巡逻活动期间,曾经利用艇上的声呐捕捉到了美国海军CVN-68“尼米兹”号核动
力航母在意大利的那波利港口停泊抛锚过程中的声音,于是K-367号核潜艇以此对自艇
所在的位置进行了确认。西方国家的潜艇专家由此得出判断说,苏联海军V-Ⅰ级(671型)
核潜艇上装备的声呐性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1985年5月29日—7月1日,根据切尔纳温海军司令员的命令,苏联海军的北方舰队
举行了一次名为“阿波罗”的大规模海上军事演习。这次军事演习的主要目的是演练如
何对抗美国海军和北约海军,如何发现美国海军与北约海军核潜艇的警戒海域以及如何
突破美国与北约设置的反潜警戒线等。参加这次海上军事演习的V-Ⅰ级(671型)中的K-
147号核潜艇,装备了当时最新型的综合声呐,利用艇上装备的可以识别目标航迹的
MGK-519型声呐,对美国海军的“拉菲特”级中的SSBN-641“西蒙·博利瓦”号弹道导
弹核潜艇进行了连续6天的秘密尾随跟踪,令人十分吃惊的是,在这6天的跟踪行动期
间,SSBN-641“西蒙·博利瓦”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竟然毫无察觉。
V-Ⅰ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以阻止和对抗美国海军航母编队、战略核潜艇和攻击型
核潜艇为主要使命,该级核潜艇在执行海上作战巡逻任务期间,往往需要尽量接近美国
海军的航母编队或者核潜艇,因此,V-Ⅰ级(671型)核潜艇与美国海军水面舰艇以及核潜
艇发生海上碰撞的事件屡见不鲜。
1970年,隶属于北方舰队的V-Ⅰ级(671型)中的K-69号核潜艇在科拉半岛附近海域进
行水下航行之际,突然与一艘不明国籍的核潜艇发生水下碰撞。还有一次K-69号核潜艇
在冰岛附近海域进行水下航行时,竟然与海上游动的一条鲸发生了碰撞。
1974年11月,隶属于北方舰队的V-Ⅰ级(671型)中的K-306号攻击型核潜艇在北海与
美国海军的SSBN-627“詹姆斯·麦迪逊”号弹道导弹核潜艇发生了水下碰撞。1977年2
月,隶属于北方舰队的V-Ⅰ级(671型)中的K-627号核潜艇与一艘不明国籍的船舶发生碰
撞。
1984年3月21日,当时正在对美、韩海军举行的一次海上军事演习进行侦察的苏联
海军V-Ⅰ级(671型)中的K-147号核潜艇,在实施侦察活动中突然与美国海军的CV-63“小
鹰”号航母发生碰撞。由于碰撞导致K-147号核潜艇失掉动力,因此该艇只好被苏联其
他舰只拖带到位于沿海的苏联“星星”造船厂进行紧急修理。
V-Ⅰ级(671型)核潜艇在海上的另外一起碰撞事件是发生在1984年9月19日。当天,
V-Ⅰ级(671型)中的K-53号核潜艇在穿越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过程中,与苏联的“布拉
迪斯拉瓦”号货船相撞,受损的K-53号核潜艇只好就近驶往突尼斯的一个港口,并在该
港口等待苏联舰只前来救援。
除了海上碰撞之外,据说V-Ⅰ级(671型)中的核潜艇还发生过几十起触礁以及触撞海
底的事件。据各种事故和事件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都与艇员的失误有关。从
总的情况来看,V-Ⅰ级(671型)中各艘核潜艇在运行期间,反应堆事故率虽然大大低于N
级核潜艇上反应堆的事故率,但是仍然发生了一些反应堆事故。
1985年3月20日,正在海上执行作战巡逻任务的V-Ⅰ级(671型)中的K-38号核潜艇,
234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由于电气短路造成艇上汽轮机舱突然发生火灾。艇上在采取扑救行动的同时,为了防止
火灾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迅速将反应堆进行了紧急停堆处理。然后,该艇被苏联海军
舰艇拖航到北方舰队的核潜艇基地。
1985年12月25日,V-Ⅰ级(671型)中的K-314号核潜艇在结束了海上巡逻任务之后返
回哈巴罗夫斯克的核潜艇基地途中,艇上反应堆的一回路发生漏水事故。按照相应的紧
急处置规定,对一回路破损部位进行紧急抢修行动,必须要等到反应堆完全停堆之后方
可实施。但是,该艇反应堆舱的负责军官却在反应堆完全停堆之前,就把一回路中发生
破损部位的阀门关闭起来。这时,由于一回路冷却水调节阀的遥控装置出现故障,因
此,在高压蒸汽的压力作用下,一回路冷却水经由调节阀,在反应堆舱内猛烈喷注。与
此同时,冷却水难以迅速补充,因此反应堆堆芯因其热量无法导出而开始发生熔融,于
是,含有放射性的水蒸气大量喷发出来。当时,随同K-314号核潜艇一起出海的第4核潜
艇舰队副司令员里森科少将也参与了艇上扑救行动的指挥,但是,由于里森科少将判断
失误,决定利用冷水向反应堆浇注以便使其降温,其结果造成反应堆压力壳产生裂纹,
而且从反应堆压力壳的裂纹中喷出的带有放射性的蒸汽使得许多艇员受到了超剂量的放
射性辐照。事故之后,K-314号核潜艇退出了现役序列,被列为预备役潜艇。目前,该
艇的核燃料仍然没有取出,整艘核潜艇原封未动地停泊在核潜艇基地的码头边上做浮置
保存处理。除此之外,隶属于太平洋舰队的V-Ⅰ级(671型)中的K-469号核潜艇也曾经发
生过由于自动控制装置产生故障而最终导致艇上汽轮机发生破损的事故。
隶属于太平洋舰队的K-314号、K-454号以及K-469号核潜艇,是V-Ⅰ级(671型)核潜
艇之中建造时间较迟的三艘,在其建造之前,设计部门进行了改进设计,在上述三艘核
潜艇上增加了可以发射RPK-2“吹雪”型反潜导弹的能力。为了把经过了改进设计的上述
三艘核潜艇与V-Ⅰ级(671型)中的其他核潜艇加以区别,这三艘核潜艇被命名为671V型
核潜艇。这种发射RPK-2“吹雪”型反潜导弹的能力与当时美国海军核潜艇发射“萨布洛
克”反潜火箭鱼雷能力相当,作为20世纪70年代的新型先进反潜武器,RPK-2“吹雪”型
反潜导弹是由乌拉尔重工业下属的第9设计局研制的,该反潜导弹系统于1969年8月定
型。RPK-2“吹雪”型反潜导弹的全长为8.2m,直径为533mm,发射深度为50m~60m,
射程为10km~40km,装备有核弹头。该型反潜导弹被美国和北约国家命名为SS-N-15型
导弹。
另外,1984年—1986年期间,苏联海军对于隶属于北方舰队的K-322号核潜艇进行
了改换装,使其成为新型武器及其系统的试验平台,经过改换装的K-322号核潜艇被苏
联海军命名为671K型核潜艇。
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海军曾经计划对V-Ⅰ级(671型)中各艘核潜艇实施现代化改
换装,但是,由于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大幅度裁军的困境,
俄罗斯海军没有足够的经费进行V-Ⅰ级(671型)核潜艇的现代化改换装。于是,俄罗斯海
军只得把V-Ⅰ级(671型)之中的所有核潜艇做了退役处理。
不过,在十几年的服役期间,由于V-Ⅰ级(671型)核潜艇远赴世界各大洋,出色地完
成了各项作战巡逻任务,从而显示出该级核潜艇所具有的出色性能。此外,实践还证明
了V-Ⅰ级(671型)核潜艇在艇上武备、反应堆、艇体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因此,
从核潜艇技术发展角度上来说,V-Ⅰ级(671型)核潜艇为苏联海军其后研制的V-Ⅱ级、
V-Ⅲ级以及“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235
世界海军潜艇

3)建造情况
表3-24 V-Ⅰ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63.4.12

196造船厂(列宁格 1963.7.28
K-38 1991.6.24 该艇建成服役之后被部署于北方舰队
勒) 1967.1.15
1967.1.27
1964.12.16

196造船厂(列宁格 1969.3.17 该艇建成服役之后被部署于北方舰


K-53(B-53) 1993.6.30
勒) 1969.9.30 队,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53

1969.10.21
1963.1.24

196造船厂(列宁格 1967.12.28 该艇建成服役之后被部署于北方舰


K-69(K-369) 1991.6.24
勒)北方舰队 1968.11.6 队,1977年7月25日艇号变更为K-369

1968.12.20
1964.9.16

K-147(B- 196造船厂(列宁格 1968.6.17 部署于北方舰队,1992年6月3日艇号


1997.9.8
147) 勒)北方舰队 1968.12.21 变更为B-147

1969.1.20
1968.3.20

196造船厂(列宁格 1969.6.7
K-306 1991.6.24 部署于北方舰队
勒)北方舰队 1969.12.5
1970.1.9
1970.9.5
196造船厂(列宁格 1972.3.28 该艇1972年—1974年隶属于北方舰
K-314 勒)北方舰队→太 1989.3.14 队,从1974年3月18起,隶属于太平洋
平洋舰队 1972.11.6 舰队
1972.12.23

1968.7.5
部署于北方舰队,1992年6月3日艇号
K-323(B- 196造船厂(列宁格 1970.3.14
1993.6.30 变更为B-323,1984年—1986年被改装
323) 勒)北方舰队 1970.9.23 为671K型
1970.10.20
1970.4.14

K-367(B- 196造船厂(列宁格 1971.7.2 部署于北方舰队,1992年6月3日艇号


1994.7.5
367) 勒)北方舰队 1971.12.5 变更为B-367

1971.12.28
1969.4.19

K-370(B- 196造船厂(列宁格 1970.6.26 部署于北方舰队,1992年6月3日艇号


1993.6.30
370) 勒) 1970.12.15 变更为B-370

1970.12.21

236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71.4.22

1972.8.2 部署于北方舰队,1992年6月3日
K-398(B-398) 196造船厂(列宁格勒) 1995.8.4
1972.12.15 艇号变更为B-398

1973.3.31

1971.7.24
1992年4月28日艇号变更为B-
1973.5.5 454,该艇于1974年1月—3月期
K-454(B-454) 196造船厂(列宁格勒) 1994.7.5
1973.10.30 间隶属于北方舰队,同年3月18
日改为隶属于太平洋舰队
1974.1.8

1972.7.3

1973.9.1 部署于北方舰队,1992年6月3日
K-462(B-462) 196造船厂(列宁格勒) 1993.6.30
1973.12.30 艇号变更为B-462

1974.2.7

1973.9.5

1974.6.10 部署于太平洋舰队,1992年6月3
K-469(B-469) 196造船厂(列宁格勒) 1993.6.30
1974.9.30 日艇号变更为B-469

1974.11.15

1973.9.27

1974.9.9 部署于北方舰队,1992年6月3日
K-481(B-481) 196造船厂(列宁格勒) 1993.7.3
1974.12.17 艇号变更为B-481

1975.1.25

3.2.4.4 V-Ⅱ级(671RT型)攻击型核潜艇 7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245t/5670t;主尺度:102m×10.6m×7.3m;储备浮力:34%;艇
体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艇内舱室划分:8个舱室;耐压艇体材料:AK-29型钢材;推进系
统:核动力+蒸汽轮机推进,VM-4P型压水反应堆2座,OK-300型汽轮机1台(31000马
力),DG-200型柴油发电机组2台,OK-2型涡轮发电机组2台(5440马力),PG-137型辅助
推进电机2台(750马力),5叶单螺旋桨,单推进轴;蓄电池:426-Ⅱ型蓄电池2组,每组
112个电池,每组电池的输出功率为8000A·h;航速(水面/水下):11kn/31kn;安全下潜
深度:320m;最大下潜深度:400m;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650mm鱼雷发射管2
具,装载鱼雷总数为24枚或者水雷36枚;水下连续航行时间:60天;声呐:MGK-300M“红
宝石”型综合声呐,MGK-509型声呐,MG-509型探雷声呐;艇员编制人数:98名(其中军
官34名,艇员士兵6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联海军面临的形势是美国海军水面舰艇及核潜艇的数量不断
237
世界海军潜艇

迅速增加,为了有效地与美国海军水面舰艇及核潜艇进行抗衡,苏联海军痛感必须要拥
有多用途的攻击型核潜艇。1961年11月,苏联海军司令部和造船部联合对第143特种设
计局下达了研制新型多用途核潜艇的命令,按照这项命令,第143特种设计局将要以V-
Ⅰ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为基础,设计出具有更强攻击能力以及可以执行多种任务的多
用途核潜艇,这种具有反舰、反潜功能的新型多用途核潜艇的主要任务是打击美国海军
的航母、其他大型水面舰艇以及核潜艇。
第143特种设计局在G·N·切尔尼绍夫总设计师的指导下,以V-Ⅰ级(671型)攻击型核
潜艇为母型开展了相应的方案设计工作,并于1962年提交了一份设计方案。这份方案设
计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新型多用途核潜艇将要装备4具650mm的鱼雷发射管。此外,为
了加强新型多用途核潜艇的攻击能力,苏联海军与第143特种设计局最后商定,利用65-
73型650mm鱼雷作为新型多用途核潜艇上装备的RPK-2“吹雪”型反潜导弹的战斗部。
65-73型650mm鱼雷的航程为50km以上,速度超过50kn。一枚这样的鱼雷直接命中美国
海军的航母或者其他大型水面舰艇,足以将其击沉。1964年,苏联海军司令部正式批准
了V-Ⅰ级(671型)改进型核潜艇的研制计划,并把该型核潜艇命名为671RT型核潜艇,美
国以及北约则把该级核潜艇命名为V-Ⅱ级核潜艇(图3-17)。在对V-Ⅱ级(671RT型)核潜艇
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由于考虑到该级核潜艇在下水之后必须要放置在浮船坞中,经由白
海—波罗的海运河运往北方舰队,因此首先要考虑对当时的浮船坞进行必要的改装,以
便能够放置V-Ⅱ级(671RT型)核潜艇。另外,还要考虑尽量降低该级核潜艇的排水量,
以便利于运输。

图3-17 V-Ⅱ级(671RT型)攻击型核潜艇
1967年6月,苏联海军司令部和造船部批准了V-Ⅱ级(671RT型)核潜艇的技术设计。
1968年,V-Ⅱ级(671RT型)核潜艇的设计得到苏联政府部门的批准。1971年,V-Ⅱ级
(671RT型)的首制艇开工。苏联总共建造了7艘V-Ⅱ级(671RT型)核潜艇,其中3艘是于
1978年之前由194造船厂(位于列宁格勒)建造的。4艘是在第112造船厂(位于高尔基城)建
造的。其实,第112造船厂总共建造了5艘,只不过其中一艘尚未建造完毕便被解体。建
成服役的7艘V-Ⅱ级(671RT型)核潜艇,全部被部署于北方舰队,在1973年—1997年这20
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活跃在第一线上。
V-Ⅱ 级 (671RT 型 ) 核 潜 艇 的 主 尺 度 是 102m×10.6m×7.30m,水 面 / 水 下 排 水 量 为
4245t/5670t,储备浮力为34%,安全下潜深度为320m,最大下潜深度为400m,艇体采
用双壳体结构形式,耐压艇体材料为AK-29型钢材。该级核潜艇的推进系统由核动力+
蒸汽轮机推进组成,主要包括VM-4P型压水反应堆2座、OK-300型汽轮机1台(31000马
力)、DG-200型柴油发电机组2台、OK-2型涡轮发电机组2台(5440马力)、PG-137型辅助
推进电机2台(550马力),艇上采用单推进轴,装备一个5叶单螺旋桨,其水面/水下航速
238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为11kn/31kn,水下连续航行时间60天。该级核潜艇的蓄电池为2组426-Ⅱ型蓄电池,
每组112块电池单元,每组电池的输出功率为8000A·h。该级核潜艇装备了“基瓦利斯”
型鱼雷快速装填系统,此外装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650mm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
雷、导弹总数24枚或者水雷36枚,鱼雷最大发射深度为100m~250m。V-Ⅱ级(671RT型)
核潜艇装备了性能更好的MGK-300“红宝石”型综合(主动/被动)声呐系统,其探测距离
可达100km。此外,该级核潜艇还装备了MGK-509型声呐(探测距离为200km)以及MG-
509型探雷声呐;此外还有“幕帘”型定向仪、“拉多伽”型鱼雷射击指挥仪、“牡熊
星座”型综合导航系统、“闪电”型通信系统、“海啸”型卫星通信系统以及“破雷
卫”型拖曳通信天线等。由于该级核潜艇上装备了“谐音”型综合作战情报指挥系统,
因此大幅度提高了该级核潜艇的作战能力。该级核潜艇上的艇员编制人数为98名(其中
军官34名,艇员士兵64名)。
V-Ⅱ级(671RT型)核潜艇的艇内划分为8个舱室,其具体划分是:一舱——鱼雷兼居
住舱;二舱——居住舱、厨房;三舱——指挥舱;四舱——反应堆舱;五舱——汽轮机
舱;六舱——涡轮发电机舱;七舱——居住舱及柴油发电机组舱;八舱——艉舱及主推
进电机舱。
V-Ⅱ级(671RT型)核潜艇上装备的各种设备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此外,该级核潜艇
上的反应堆装置及其相应设备也具有良好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几乎没有发生故障。
V-Ⅱ级(671RT型)核潜艇自从建成服役之后,在10年时间内,除了对其进行现代化改换
装占用了一年时间之外,其他时间基本上均处于海上执勤状态,每年平均出海执行作战
巡逻时间约为8个~10个月。除了艇上各种设备以及反应堆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这一原因
之外,V-Ⅱ级(671RT型)核潜艇一直保持很高出海率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该级的每艘核
潜艇上配备了三套艇员编制。其中第一套艇员和第二套艇员负责上艇轮流出海执勤,而
第三套艇员则负责该艘核潜艇在基地期间的维护保养、简单修理以及艇上各种设备的检
查等。
V-Ⅱ级(671RT型)核潜艇的基本作战使命与任务是,寻找并发现美国海军以及北约
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攻击型核潜艇在北大西洋的警戒、巡逻海域,突破美国和北约设置
的反潜警戒线,在必要的时候,前往地中海执行类似的使命和任务。除此之外,为苏联
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担任海上护卫任务,也是V-Ⅱ级(671RT型)核潜艇的主要使命之
一。由于苏联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主要作战巡逻海域是北冰洋,因此,V-Ⅱ级(671RT
型)核潜艇是苏联海军中在北冰洋海域从事作战巡逻,并且在北极点破冰上浮频率最高
的核潜艇。
苏联解体之后,V-Ⅱ级(671RT型)核潜艇亦因经费预算不足,尚未达到服役期的终
点便在中途提前退出现役。对于V-Ⅱ级(671RT型)核潜艇的提前退役,苏联的许多潜艇
专家曾经十分痛惜地说:“如果有足够的经费对V-Ⅱ级(671RT型)核潜艇实施现代化改
换装的话,原本可以再将其服役时间延长10年~15年。”
由于V-Ⅱ级(671RT型)核潜艇在总体战术技术性能方面十分出色,并且在冷战时期
与美国海军核潜艇以及水面舰艇进行海上对抗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该级核潜艇的
总设计师G.N.切尔尼绍夫被授予苏联劳动英雄奖章。1971年,G.N.切尔尼绍夫总设计师
又被授予国家级奖励。V-Ⅱ级(671RT型)和V-Ⅰ级(671型)核潜艇被苏联海军誉为“潜水
轿车”。
239
世界海军潜艇

3)建造情况
表3-25 V-Ⅱ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73.2.27

K-371(B- 112造船厂(红色索尔莫 1973.7.30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于北方舰队,


1996.7.31
371) 沃造船厂,下新城) 1974.9.30 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371

1974.11.15

1971.4.2

K-387(B- 112造船厂(红色索尔莫 1972.9.2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于北方舰队,


1995.8.4
387) 沃造船厂,下新城) 1972.12.30 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387

1973.1.31

1976.12.15

K-448(B- 112造船厂(红色索尔莫 1977.10.8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于北方舰队,


1993.6.30
448) 沃造船厂,下新城) 1978.9.29 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448

1978.11.23

1974.11.19

K-467(B- 112造船厂(红色索尔莫 1976.5.7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于北方舰队,


1997.9.8
467) 沃造船厂,下新城) 1976.11.30 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467

1976.12.29

1974.9.28

K-495(B- 1975.8.26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于北方舰队,


196造船厂(列宁格勒) 1993.6.30
495) 1975.12.31 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495

1976.2.9

112造船厂(红色索尔莫 1975.2
K-505 在V-Ⅲ级核潜艇开始建造时被解体
沃造船厂,下新城) 1975.6.11

1975.7.22

K-513(B- 1976.8.21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于北方舰队,


196造船厂(列宁格勒) 1993.6.30
513) 1977.2.5 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513

1970.10.20

1977.3.23

K-517(B- 1978.2.24 该艇建成之后被部署于北方舰队,


196造船厂(列宁格勒) 1993.6.30
517) 1978.12.31 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517

1979.1.24

3.2.4.5 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 2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240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排水量(水面/水下):4877t/7889t;主尺度:107.1m×10.8×7.6m;储备浮力:34%;艇体结构
形式:双壳体结构;艇内舱室划分:8个舱室;耐压艇体材料:AK-29型钢材;推进系统:核动
力+蒸汽轮机推进,VM-4P型压水反应堆2座,OK-300型汽轮机1台(31000马力),DG-200
型柴油发电机组2台,OK-2型涡轮发电机组2台 (5440马力),PG-137型辅助推进电机2台
(750马力),5叶单螺旋桨,单推进轴;蓄电池:426-Ⅱ型蓄电池2组,每组112个电池,每
组 电 池 的 输 出 功 率 为 8000A·h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10.8kn / 29.5kn ; 安 全 下 潜 深
度:400m;最大下潜深度:600m;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4具,650mm鱼雷发射管2具,装
载鱼雷、导弹总数24枚(水雷46枚);鱼雷最大发射深度:100m~400m;水下连续航行时
间:80天;声呐:“鳐鱼”KS型声呐站;M170测冰声呐站;MG-509型探雷声呐;艇员编制
人数:99名(其中军官23名,艇员士兵7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60年10月,苏联决定开始研制“飑”型超高速鱼雷。1963年,由苏联第24研究所
承担的“飑”型超高速鱼雷的技术设计方案得到批准,经过有关方面的努力,“飑”型
超高速鱼雷的样品于1964年问世,并且于同年开始在伊西库克里湖的海军实验所进行发
射试验。1966年5月,“飑”型超高速鱼雷被苏联海军命名为M-4型鱼雷,在黑海舰队的
一艘经过改换装的W级常规动力潜艇上进行了发射试验。此后,第24研究所根据发射试
验的情况对M-4型鱼雷进行了改进设计,经过改进设计的超高速鱼雷被命名为M-5型鱼
雷。到1976年为止,有关部门对M-5型鱼雷进行了43次发射试验。1977年11月,VA-
111“飑”型超高速鱼雷终于定型。
另一方面,在VA-111“飑”型超高速鱼雷定型之前,位于斯维尔德洛夫市的“革新
者”特种设计局于1976年开始对一种与美国海军“战斧”巡航导弹相似的潜射对陆核攻
击亚声速巡航导弹——RK-55“石榴石”型巡航导弹进行研制,负责该项目的总设计师是
柳利耶夫。1984年,RK-55“石榴石”型巡航导弹研制成功,并且在苏联海军服役。RK-
55“石榴石”型巡航导弹的长度为8.09m,弹径为510mm,发射质量1.7t,巡航速度马赫
数为0.7,巡航高度200m,弹着点精度为150m,战斗部为2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最
大射程为3000km,可以利用潜艇上的533mm标准鱼雷发射管发射。RK-55“石榴石”型
巡航导弹的打击目标主要是陆地上的重要城市和军事目标等。
VA-111“飑”型超高速鱼雷和RK-55“石榴石”型巡航导弹这两种新型潜射武器如果
装备上艇的话,将会使得苏联海军潜艇的打击能力得到显著的改进和提高。因此,苏联
海军决定在V-Ⅱ级(671RT型)和V-Ⅰ级(671型)核潜艇的基础上,研制一种可以装备VA-
111“飑”型超高速鱼雷和RK-55“石榴石”型巡航导弹的新型多用途核潜艇。这种新型核
潜艇就是671RTM型核潜艇,西方国家把该级核潜艇命名为V-Ⅲ级核潜艇(图3-18)。

图3-18 V-Ⅲ(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
241
世界海军潜艇

第143特种设计局受命承担V-Ⅲ级(671RTM型)核潜艇的设计任务。V-Ⅲ级 (671RTM
型)核潜艇以V-Ⅱ级(671RT型)为基础,同时大量采用了当时的最新技术。该级核潜艇的
总设计师仍然是第143特种设计局的G.N.切尔尼绍夫。1973年11月,V-Ⅲ级(671RTM型)
核潜艇的初始设计方案得到苏联海军与造船部的批准。
V-Ⅲ 级 (671RTM 型 ) 核 潜 艇 的 主 尺 度 为 107.1m×10.8m×7.66m,排 水 量 为
4877t/7889t,储备浮力为34%,安全下潜深度400m,最大下潜深度600m,艇体结构形
式为双壳体结构,艇内划分为8个舱室。该级核潜艇上的推进系统是核动力+汽轮机推
进,它包括VM-4P型压水反应堆2座、OK-300型汽轮机1台(31000马力)、DG-200型柴油
发电机组2台、OK-2型涡轮发电机组2台(5440马力)以及PG-137型辅助推进电机2台(750
马力)等,艇上为单推进轴,装备一个5叶螺旋桨。另外,该级核潜艇上的蓄电池是2组
426-Ⅱ型蓄电池,每组112块电池单元,每组电池的输出功率为8000A·h。V-Ⅲ级核潜艇
的 水 面 / 水 下 航 速 为 10.8kn / 29.5kn,水 下 连 续 航 行 时 间 为 80 天,续 航 距 离 56400n
mile。V-Ⅲ级核潜艇装备533mm鱼雷发射管4具,650mm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导
弹总数24枚(或者水雷46枚),鱼雷最大发射深度100m~400m。该级核潜艇上装备了“鳐
鱼”KS型声呐站;M170测冰声呐站;MG-509型探雷声呐以及“幕帘”型定向仪,此外
还装备了“奥姆尼布斯”型作战情报综合指挥系统、“基瓦利斯”型鱼雷快速装填系
统、“牡熊星座”671RTM型综合导航系统(包括视距为50km的MT-70型电视系统)、
“谐音”型综合战斗情报指挥系统、“旋风”型卫星导航系统、“闪电”M型通信系
统、“海啸”B型卫星通信系统以及“破雷卫”型和“锤矛”型拖曳通信天线等。V-Ⅲ
级核潜艇的艇员编制人数为99名(其中军官23名,艇员士兵76名)。
为了进一步降低V-Ⅲ级(671RTM型)核潜艇的航行噪声,第143特种设计局对尚处于
建造过程中的V-Ⅲ级(671RTM型)核潜艇进行了改进设计,把原来设计的7叶单螺旋桨改
为4叶的双反转螺旋桨。经过这样的改进设计之后,V-Ⅲ级(671RTM型)核潜艇的水下航
行噪声比原来的设计值降低了大约10dB。
V-Ⅲ级(671RTM型)核潜艇的安静性曾经引起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和震惊,该级核
潜艇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相当强大的攻击能力。该级核潜艇的533mm鱼雷发射管,可以
发射53-65K型反舰鱼雷、SET-65型反潜鱼雷、VA-111“飑”型超高速鱼雷、81R“暴风
雪”型反潜导弹等,而该级核潜艇上装备的650mm鱼雷发射管,则可以发射65-76型超
重型远程鱼雷。该级每艘核潜艇可以携带普通鱼雷16枚或者65-76型超重型远程鱼雷8
枚。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从1984年之后,V-Ⅲ级(671RTM型)核潜艇开始逐渐装备先进
的RK-55“石榴石”型潜射巡航导弹。
苏联总共建造了26艘V-Ⅲ级(671RTM型)核潜艇,这些核潜艇是分别在位于列宁格
勒的第194造船厂和位于共青城的第199造船厂建造的,其中第194造船厂建造了13艘,
第199造船厂总共承担了14艘的建造任务,但是最终建成了13艘,另外一艘未能建成。
由于V-Ⅲ级(671RTM型)核潜艇是分别在两个造船厂建成的,因此,这两组核潜艇在某
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第194造船厂在建造核潜艇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拥有大量
富有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娴熟的工人,此外,由于担任V-Ⅲ级(671RTM型)核潜艇设计
任务的第143特种设计局也位于列宁格勒,与第194造船厂的建造工作配合紧密,因此,
第194造船厂建造的13艘V-Ⅲ级(671RTM型)核潜艇,其质量较高。另一方面,第199造
242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船厂的整体技术水平稍低,而且该厂缺乏熟练的技术人材,因此,该厂建造的13艘V-Ⅲ
级(671RTM型)核潜艇,无论从焊接质量还是总装质量方面来说,都不如第194造船厂建
造的那13艘核潜艇。
另外,从V-Ⅲ级(671RTM型)核潜艇上装备的武器来看,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第194
造船厂建造的V-Ⅲ级(671RTM型)中的K-138号、K-292号、K-388号、K-414号以及K-448
号等5艘核潜艇,在其建造阶段即装备了RK-55“石榴石”型潜射巡航导弹,而且还装备
了性能先进的“旋风”型卫星导航系统,潜艇总体安静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
上述5艘核潜艇又被苏联内部称为671RTMK型核潜艇。
性能先进的RK-55“石榴石”型潜射巡航导弹和“旋风”型卫星导航系统,后来逐渐
装备在V-Ⅲ级(671RTM型)中的所有核潜艇上,但是,1989年美苏经过会谈达成了一项
协议,把美苏两国装备有核弹头的鱼雷和潜射巡航导弹全部从攻击型核潜艇上撤下,封
存在陆地上的军械仓库之中。苏联根据美苏两国的这项协议,把装备在V-Ⅲ级(671RTM
型)核潜艇上的RK-55“石榴石”型潜射巡航导弹、VA-111“飑”型超高速鱼雷、81R“暴
风雪”型反潜导弹等先进武器撤下,代之装备上艇的则是可以利用艇上650mm鱼雷发射
管进行发射的86R“风”型反潜导弹。
V-Ⅲ级(671RTM型)核潜艇装备了种类繁多的武器装备,因此,苏联海军一致认
为,该级核潜艇对于战后苏联海军核潜艇的战术发展与完善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1985年5月29日至7月1日之间,苏联海军曾经在大西洋举行过一次名为“阿波罗”
的庞大海上作战演习,当时参加这次海上军事演习活动的,除了V-Ⅰ级(671型)中的K-
147号核潜艇之外,还有V-Ⅱ级(671RT型)中的K-488号核潜艇、V-Ⅲ级(671RTM型)中的
K-299号、K-324号以及K-502号核潜艇。在参加这次海上军事演习之前,这5艘攻击型核
潜艇一起从北方舰队的大理查湾出发,齐头并进,驶往大西洋的海上演习海域。美国以
及北约对于苏联海军的这次海上军事演习活动十分关注,他们的卫星和派遣的侦察机密
切地监视这5艘核潜艇的动向和行踪。尽管如此,在经过了几个小时的连续监视和跟踪
之后,却被苏联核潜艇逃脱。后来,这5艘攻击型核潜艇在北大西洋对美国的弹道导弹
核潜艇进行了秘密跟踪与搜索,同时还对美国海军反潜巡逻机的反潜战术进行了秘密跟
踪与观察,对苏联海军攻击型核潜艇水下集团性战术进行了反复演练。直到7月1日军事
演习结束时,这5艘攻击型核潜艇才在海上公开露面亮相。在这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
这5艘苏联海军攻击型核潜艇的行踪一直未被外界所知,其中V-Ⅲ级(671RTM型)中的K-
324号核潜艇曾经连续28个小时对美国海军的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进行了秘密的尾随和
跟踪,直到该艇结束跟踪尾随任务返回预定海域之际,才被美国海军发觉。
1986年,苏联的太平洋舰队与北方舰队的V-Ⅲ级(671RTM型)和V-Ⅰ级(671型)的数
艘攻击型核潜艇联合行动,在美国西海岸附近海域举行了一次名为“巨针”的海上大规
模演习,取得了十分满意的结果。
1987年3月,苏联北方舰队举行了一次名为“阿特里纳”的海上军事演习行动,苏
联海军司令员切尔纳温上将亲自担任这次海上军事演习的总指挥,制定了具体的海上演
习方案。据后来苏联海军透露,这次海上军事演习在苏联海军攻击型核潜艇战术方面,
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出色结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87年3月9日,隶属于苏联北方舰队
第33核潜艇支队的5艘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K-244号、K-255号、K-298
243
世界海军潜艇

号、K-299号以及K-524号核潜艇同时从北方舰队的核潜艇基地出发,出海不久,这5艘
核潜艇便被美国海军舰艇跟踪监视。但是,当这5艘核潜艇航行到挪威附近的罗弗顿群
岛海域时,突然改变了航行,甩掉了美国海军舰艇的跟踪。在水下连续航行8天之后,
这5艘核潜艇在英国的哈米尔顿海军基地附近海域再次突然改变航向。此时,在海上试
图对苏联这5艘攻击型核潜艇进行跟踪的,除了担任海上正常巡逻任务的美国和英国的
攻击型核潜艇之外,还有若干艘水面舰艇、美国海军的两支航母特混编队、以英国“常
胜”号航母为首的一支特混编队、从美国诺福克海军基地紧急调动出发前来的6艘攻击
型核潜艇、3架侦察机以及3艘水声探测舰艇。对于苏联这5艘进行海上联合行动的V-Ⅲ
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美国与英国海军的舰艇举行了大规模的跟踪监视活动。
当时美国与英国海军舰艇把这5艘苏联攻击型核潜艇误判为是苏联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
艇,因此深感惶恐,于是美国海军向当时的里根总统做了紧急报告,声称有“数量不少
的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在美国沿岸附近海域开展活动”。
当时曾经担任苏联海军司令员的切尔纳温上将在回顾这次海上军事演习时指出:美
国与英国海军舰艇对于苏联海军这5艘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的海上活动所表
现的惶恐,“足以证明苏联的攻击型核潜艇战术在这次海上军事演习中充分发挥了作
用。苏联海军数艘攻击型核潜艇同时出海执行联合行动任务,这一战术行动可以大幅度
削弱美国与英国海军的反潜作战力度,并且实践证明,这种战术还可以有效地遏制美国
与英国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活动。”自此之后,苏联海军开始逐渐确立了攻击型核潜艇的
海上联合行动战术,而且在“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建成服役之后,苏联海军继续积
极推行这种攻击型核潜艇联合行动的海上战术,从而使得这种战术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由于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的整体可靠性很高,因此为该级核潜艇一直
保持很高水平的在航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后来苏联海军透露的有关纪录表明,在
1980年—1998年这十几年期间,每艘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平均保持12次出
海执行海上巡逻任务,每次海上巡逻时间平均为6~7个月。如果进行换算的话,就是
说,每艘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执行海上巡逻任
务。
目前,俄罗斯海军仅有11艘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处于在役状态,该级
的另外15艘核潜艇在苏联解体之后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于1996年—1998年期间相继退
出现役序列。当前,俄罗斯海军对于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的部署也难以保
持苏联时代的那种平衡状态。在苏联时代,26艘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曾经
平均部署在太平洋舰队和北方舰队,每个舰队各部署13艘,虽然后来苏联海军曾经对这
两个舰队的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的配备做过调整,但是仍然保持两个舰队
配备的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数量基本平衡。然而现在,仅剩的11艘V-Ⅲ级
(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有10艘部署在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仅仅部署了一艘。目
前,由于俄罗斯海军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得俄罗斯海军舰艇的在航率大受影响,当然,
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也不例外。据一项统计结果表明,1980年—1998年期
间,当时在役的26艘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其每艘核潜艇执行海上作战巡
逻任务的总时间为10.7年。而在1998年—2002年期间,11艘在役的V-Ⅲ级(671RTM型)攻
击型核潜艇,其每艘核潜艇执行海上作战巡逻任务的总时间仅为1.1年,在航率明显下
244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降。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的萧条与败落,由此可见一斑。
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以其性能出色、可靠性高等方面的优点,在苏联
海军中颇具声誉,并且在苏联海军之中,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比其他型号
的攻击型核潜艇建树了更多引以为豪的功勋。从1984年—1999年期间,仅在苏联北方舰
队的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就曾得到数量众多的各种奖励。除了数量众多
的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曾荣获各种奖励之外,还有一些V-Ⅲ级(671RTM型)
攻击型核潜艇被苏联/俄罗斯政府和海军授予荣誉艇名。
除此之外,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之中,还有一些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光
荣事迹,并且受到苏联/俄罗斯政府的表彰。1985年,K-524号核潜艇被苏联国防部授
予“勇敢·武勋”锦旗,主要是表彰该艇成功地完成了长达80天的海上远征航行。在这
次远征航行期间,K-524号核潜艇从大理查湾的核潜艇基地出发,穿越北冰洋到达格陵
兰西海岸的巴芬湾,然后又穿越戴维斯海峡,进入北大西洋海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在进入巴芬湾和穿越戴维斯海峡过程中,由于海中冰山数量甚多,加之巴芬湾浅滩时隐
时现,给K-524号核潜艇的水下航行造成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危险和困难。在K-524号
核潜艇经过长途跋涉顺利进入北大西洋之后,该艇又成功地对美国海军的CV-66“美国”
号航空母舰进行了尾随跟踪,并且在尾随跟踪过程中对该艘航母进行了数次假想的鱼雷
攻击。除此之外,V-Ⅲ级(671RTM型)中的一些攻击型核潜艇还经常取道北冰洋海域,
进行北方舰队与太平洋舰队基地之间的水下航渡训练。更有一些V-Ⅲ级(671RTM型)攻
击型核潜艇在北冰洋海域承担苏联/俄罗斯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护卫任务。
虽然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具有优秀的性能和很高的可靠性,但是该级
核潜艇在执行各种类型任务的过程中有时仍然出现一些事故。1981年,正在巴伦支海执
行作战巡逻任务的K-255号核潜艇艇内突然发生火灾,虽然经过艇员奋力扑救将大火扑
灭,但是该艇却有13名艇员牺牲。1986年,K-507号核潜艇上的艇员因误操作曾经导致
艇上汽轮机受损。1994年,K-305号核潜艇的主机舱发生火灾,造成数名艇员牺牲,并
且由于经费预算不足,该艇在事故发生之后,俄罗斯海军无力对其进行修复,因此K-
305号核潜艇只得提前退出现役序列。除了一些事故之外,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
潜艇有时还发生海上碰撞事故。1981年,K-324号核潜艇曾经与美国海军的一艘“洛杉
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发生海上碰撞事件。1986年,K-255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进行海上
演习过程中,与苏联海军的“克列斯塔”级中的“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导弹巡洋舰发
生碰撞。1987年,K-251号核潜艇在北冰洋航行过程中,与冰山发生碰撞。1989年,K-
298号核潜艇与苏联的“奥布宁斯克”号渔船发生碰撞。
从核潜艇技术方面来说,苏联海军研制的V-Ⅰ~V-Ⅲ级攻击型核潜艇是其第二代核
潜艇的典型代表。西方国家对于V-Ⅰ~V-Ⅲ级攻击型核潜艇一直评价较高,认为苏联潜
艇设计师通过对V-Ⅰ~V-Ⅲ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设计,已经克服了双壳体结构潜艇存在的
不利因素,达到了比较高的设计水平。在评价V-Ⅰ~V-Ⅲ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性能时,美
国海军情报部部长曾经做过如此阐述:“自从苏联的V-Ⅲ级攻击型核潜艇建成之后,苏
联人在他们建造的新型核潜艇上出色地弥补了潜艇技术的不足之处,苏联核潜艇在降
噪、声呐以及信号处理能力方面的改善和提高,已经大大缩短了与西方国家在核潜艇技
术方面的差距。”
245
世界海军潜艇

3)建造情况
表3-26 V-Ⅲ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88.12.7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北方舰
1989.8.5
K-138(B-138) 194造船厂(列宁格勒) 队,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
1990.12.30
138
1991.2.28
1981.11.7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北方舰
1982.7.24
K-218(B-218) 199造船厂(共青城) 1998.5.30 队,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
1983.12.28
218
1984.2.7
1982.6.12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太平洋舰
1983.4.29
K-242(B-242) 199造船厂(共青城) 1998.5.30 队,1992年4月28日艇号变更为
1983.10.25
B-242
1983.12.15
1984.12.25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北方舰
1985.7.9
K-244(B-244) 194造船厂(列宁格勒) 1998.5.20 队,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
1985.12.25
244
1986.2.15
1977.7.15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太平洋舰
1978.8.13
K-247(B-247) 199造船厂(共青城) 1996.7.3l 队,1992年4月28日艇号变更为
1978.12.30
B-247
1979.1.24
1979.7.29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太平洋舰
1980.5.3
K-251(B-251) 199造船厂(共青城) 1998.5.30 队,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
1980.9.30
251
1980.10.24
1977.9.24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北方舰
1979.9.6
K-254(B-254) 194造船厂(列宁格勒) 1998.5.30 队,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
1979.12.30
254
1980.1.12
1979.11.7 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
1980.7.20 255,该艇1981年1月—9月隶属
K-255(B-255) 199造船厂(共青城)
1980.12.2 于太平洋舰队,同年10月1日开
1988.11.24 始,隶属于北方舰队

1983.7.29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太平洋舰
1984.6.8
K-264(B-264) 199造船厂(共青城) 队,1992年4月28日艇号变更为
1984.10.26
B-264
1984.12.7
1986.4.15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北方舰
1987.4.29
K-292(B-292) 194造船厂(列宁格勒) 队,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
1987.11.27
292
1987.12.30

246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81.2.25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北方舰
1982.7.14
K-298(B-298) 194造船厂(列宁格勒) 1998.5.30 队,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
1982.12.27 B-298
1983.2.7
1983.12.20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北方舰
1984.6.29
K-299(B-299) 194造船厂(列宁格勒) 队,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
1984.12.22 B-299
1985.1.15
1980.7.27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太平洋
1981.5.17
K-305(B-305) 199造船厂(共青城) 1998.5.30 舰队,1992年4月28日艇号变更
1981.9.30 为B-305
1981.11.23

1982.1 当“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
K-315(B-315) 开始建造时,K-315号艇便停止
1983.1.19 了建造

1980.2.23 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
1980.9.7 324,该艇于1981年1月至1982
K-324(B-324) 199造船厂(共青城) 1998.5.30 年11月期间隶属于太平洋舰
1980.12.30
队,同年12月3日起,隶属于北
1981.1.24 方舰队
1980.12.31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太平洋
1981.8.8
K-355(B-355) 199造船厂(共青城) 1998.5.30 舰队,1992年4月28日艇号变更
1981.12.29 为B-355
1982.2.9
1982.7.23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北方舰
1983.7.15
K-358(B-358) 194造船厂(列宁格勒) 1998.5.30 队,1992年2月15日艇号变更为
1983.12.29 B-358
1984.1.18
1981.5.9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太平洋
1982.4.27
K-360(B-360) 199造船厂(共青城) 1998.5.30 舰队,1992年4月28日艇号变更
1982.9.29 为B-360
1982.11.24
1987.5.8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北方舰
1988.6.3
K-388(B-388) 194造船厂(列宁格勒) 队,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
1988.11.30 B-388
1989.3.1
1978.10.29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太平洋
1979.9.6
K-412(B-412) 199造船厂(共青城) 1996.7.31 舰队,1992年4月28日艇号变更
1979.12.30 为B-412
1980.1.12
247
世界海军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89.12.1
1990.8.31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北方舰队,
K-414(B-414) 194造船厂(列宁格勒)
1990.12.30 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414

1991.3.14
1991.1.31
1991.10.17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北方舰队,
K-448(B-448) 194造船厂(列宁格勒)
1992.9.24 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448

1993.2.15
1978.2.23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太平洋舰
1979.6.28
K-492(B-492) 199造船厂(共青城) 1996.7.31 队,1992年4月28日艇号变更为B-
1979.12.30
492
1980.1.12
1979.7.23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北方舰队,
1980.8.17
K-502(B-502) 194造船厂(列宁格勒) 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502,从
1980.12.31
1994年1月开始处于修理状态
1981.1.24
1977.11.2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太平洋舰
1978.10.1
K-507(B-507) 199造船厂(共青城) 1998.5.30 队,1992年4月28日艇号变更为B-
1979.11.30
507
1980.1.12
1976.5.7
1977.7.31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北方舰队,
K-524(B-524) 194造船厂(列宁格勒) 1998.5.30
1977.12.28 1992年2月15日艇号变更为B-524

1978.2.17
1978.9.28
1981.7.24 该艇建成服役后部署于北方舰队,
K-527(B-527) 194造船厂(列宁格勒)
1981.12.23 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527

1982.2.9

3.2.4.6 “阿尔法”级(705型)(Alfa)攻击型核潜艇 7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300t/3100t;主尺度:81.4m×10.0m×7.6m;储备浮力:37%;
艇体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艇内舱室划分:6个舱室;耐压艇体材料:钛合金;推进系统:
核动力+蒸汽轮机推进,OK-550型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1座(首制艇),BM-40A型液态金
属冷却反应堆1座(该级的其余核潜艇);涡轮发电机组2台,M-850型柴油发电机组1台,
PG-118 型 辅 助 推 进 电 机 2 台 (270 马 力 ),可 变 螺 距 5 叶 螺 旋 桨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4kn/41kn~42kn;安全下潜深度:900m;最大下潜深度:1350m;武备:533mm鱼雷
发射管6具,装载鱼雷18枚(或者水雷36枚);水下连续航行时间:50天;声呐:“海洋”型声
呐系统;“叶尼塞河”型噪声测向声呐站;艇员编制人数:32名。
248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正是美国海军全力、高速发展弹道导弹核潜艇的
高潮时期,几十艘装备了“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的美国海军核潜艇,对苏联构成了咄
咄逼人的战略威慑。为了打破美国战略导弹核潜艇对苏联造成的威慑,当时的“孔雀
石”设计局受命研制专门对付美国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反潜核潜艇。第一批研制的反
潜核潜艇是V级攻击型核潜艇,紧接着便开始研制的则是“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
潜艇(图3-19)。当时,苏联海军决定赋予“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更多的优秀
性能和特色,因此,该级核潜艇被设计成“反潜战斗机”——这就是说,“阿尔法”级
(705型)攻击型核潜艇将是以快速反应和攻击能力作为其基本特点的先进反潜核潜艇。

图3-19 “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
除此之外,苏联海军研制“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的基本背景主要是基于
该级核潜艇的用途,当时,苏联海军在进行论证期间赋予“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的
主要用途,是对苏联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提供保护;在公海和苏联本土水域以外的海域发
挥屏障的保护作用,并且参加对敌人的反潜作战活动;抗击敌人的航母舰队、水面舰艇
编队、两栖舰队以及其他水面作战部队以及攻击敌人的运输舰只等。
在最初的方案设计阶段,“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的排水量仅为1500t~
2000t,水下最高航速为40kn左右,耐压艇体采用钛合金,单壳体结构,艇上装备一座气
冷堆或者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但是,苏联海军司令部对于单壳体结构持强烈的反对意
见,因此,设计局将其改为双壳体结构形式。由于基本结构形式的改动,导致“阿尔
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的排水量增加了许多。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阿尔法”级
(705型)攻击型核潜艇采用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使得该级核潜艇的排水量比采用压水反
应堆时减少了大约300t。这一数量基本上可以抵消因采用双壳体结构而引起的潜艇重量
增幅。
1960年,苏联的“液压机”实验设计局以645型核潜艇装备的VT-1型液态金属冷却
反应堆为基础,开始研制“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上将要装备的BM-40A型液
态金属冷却反应堆,担任这项研制任务的总设计师是斯捷克里尼科夫。几乎是与此同
时,位于高尔基城的实验设计局也开展了OK-550型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的设计工作,该
项设计工作的总设计师是阿夫里坎多夫。“阿尔法”级(705型)的首制艇K-64号核潜艇装
备的是OK-550型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而该级的6艘后续艇则装备的是BM-40A型液态
金属冷却反应堆。在苏联海军内部,为了区别装备这两种不同型号反应堆的同级核潜
艇,特别把“阿尔法”级(705型)的首制艇称为705型,而把其余6艘装备BM-40A型液态
金属冷却反应堆的“阿尔法”级核潜艇称为705K型。由于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在进行启
249
世界海军潜艇

动时所需能量远远低于压水堆在启动时需要的能量,因此,“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
上蓄电池的装载数量仅为装备压水堆的核潜艇上蓄电池数量的1/4左右。
BM-40A型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使用的一回路冷却剂是铅/铋合金,以一台OK-7型
汽轮机和2台400V/400Hz的三相交流同步发电机为艇上的动力源。这是苏联在核潜艇
上首次采用400Hz的发电机。由于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的尺寸较小,因此使得“阿尔
法”级(705型)核潜艇的长度比其他型号核潜艇的长度缩短了许多,从而为提高该级核潜
艇的水下最高航速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约为2300t,水下排水量约为3100t,
主尺度为81.4m×10.0m×7.60m。“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是苏联设计师设计出
来的最具流线形的潜艇,该级核潜艇的线型是位于莫斯科的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力学研
究所的费捷耶夫斯基博士等研究人员精心研究的结果,艇体外观的显著特点是自由流水
孔的数量很少。这就意味着“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比苏联的N级和V级攻击型核潜
艇的自噪声要低得多。“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外观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该级核
潜艇的指挥台围壳呈轿车流线形,其顶部的表面圆滑,两侧则与艇体平滑相连,在甲板
轻外壳上没有形成阶梯。当该级核潜艇处于水面状态时,露出水线以上的艇体部分十分
矮小。
“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是世界上第一批利用钛合金建造的潜艇。用钛合
金来代替钢材制造潜艇的艇体,可以大大提高其耐压艇体的强度,增加潜艇的下潜深
度。“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的工作深度为900m,最大下潜深度为1350m。不
过,利用钛合金制造艇体的潜艇,其造价要比钢材潜艇的造价高几倍以上。
“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是由一座反应堆和两台蒸汽轮机驱动的,整个推
进装置的最大输出功率为45000马力。“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上装备的是采
用液态金属冷却剂的反应堆。“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利用液态金属铅—铋作
为冷却剂,也就是利用液态金属铅—铋作为反应堆和蒸汽轮机之间的热交换介质。液态
金属铅—铋作为反应堆的冷却剂具有较好的传热性能和比较低的中子吸收截面。另外,
由于铅—铋的原子量比较大,因此不会对中子明显造成减速,这样便可使反应堆成为快
中子增殖反应堆。这种液态金属冷却的反应堆曾经在645型核潜艇上取得了丰富的运行
经验。在此之前,苏联成批建造的其他型号核潜艇上的反应堆均为压水堆。使用液态金
属作为冷却剂的反应堆可以获得更大的功率。“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的水面
航速为14kn左右,但是该级核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可达到41kn—42kn。据西方国家的一
些报道说,1981年,美国海军的一艘“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曾经在冰岛附近海域与一
艘正在以32kn速度航行的“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相遇,并且开始对其进行了
尾随跟踪。但是,当那艘苏联的“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发挥出超级航速之后,美国
海军“洛杉矶”级核潜艇很快便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在艇内装备了高度自动化的控制系
统。由于“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的自动化程度相当高,所以该级核潜艇上的
艇员人数相对较少,仅为32名。一般地说,苏联其他型号的攻击型核潜艇上,艇员人数
为75名(例如E-Ⅰ级核潜艇)至85名(例如苏联的V-Ⅲ级核潜艇)。“阿尔法”级(705型)核
潜艇的艇员人数仅为苏联一般核潜艇上艇员人数的40%~50%,或者相当于美国攻击型
核潜艇上艇员人数的1/3左右。
250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上装备了大量的电子设备。其中,用于探测的设
备有雷达、声呐以及电子支援措施传感器等。另外,在“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上还
装备有“海港”型水面搜索雷达。该搜索雷达的最大理论搜索距离为100n mile,但是由
于“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水线以上的结构部分比较低矮,所以其水面搜索雷达的探
测距离仅为12n mile~18n mile。“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还装备了可探测噪声目标的
低频被动声呐,其探测距离为20n mile~30n mile。此外,“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上
还装备了主动—被动式导弹/鱼雷射击指挥用的中频声呐。据一些报道说,“阿尔法”
级(705型)核潜艇还装备了第三代的电子支援措施传感器。利用这些装置和探测设备,
“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可以在40n mile以外的距离上发现敌人的目标。像其他型号
的苏联核潜艇一样,“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除了装备VHF/UHF/HF天线之外,
还装备了VLF拖曳浮标和ELF漂浮天线。另外,“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上还配备了
惯性导航系统和星体/卫星导航接收装置。
“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在敌人的磁性水雷威胁下具有更高的生存能力,
这是由于该级潜艇的艇体是由无磁性的钛合金制成的。正是由于艇体不带有磁性的缘
故,使得“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可以躲过敌人的磁异常探测装置对它的探测。与苏
联的V级核潜艇一样,“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的外表面也涂敷了一层消声涂层,这
一层消声涂层可以降低敌人主动声呐及声呐寻的鱼雷所发出的声脉冲信号的反射强度,
从而提高“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的生存能力。
“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上装备了2个可以发射SS-N-15或SS-NX-16型远射程反
潜导弹的发射筒,艏部装有6具533mm的鱼雷发射管。SS-N-15型导弹与美国的“萨布洛
克”反潜导弹相似,它是一种固体燃料推进的可携带深水核炸弹的惯性制导导弹,最大
有效射程为20n mile。SS-NX-16是SS-N-15型导弹的改进型,有效射程为30n mile~50n
mile。但是,SS-NX-16型导弹携带的是反潜寻的鱼雷而不是核装药的深水炸弹。当SS-
NX-16型反潜导弹从类似于鱼雷发射管的导弹发射筒发射出去之后,首先破水而出在空
中飞行,在导弹飞向目标的最后阶段,助推发动机与反潜鱼雷脱离,接着降落伞打开,
鱼雷缓慢入水。当SS-NX-16型导弹携带的鱼雷入水之后,起保护作用的鼻锥罩盖脱落,
然后,在鱼雷进入预定深度时,它便开始按事先编制的程序进行搜索。鱼雷以“之”字
形方式对目标进行搜索。当鱼雷达到目标的设定位置时,鱼雷便以螺旋线的形式进行搜
索。鱼雷的最大下潜深度为330m。“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可以携带4枚SS-
NX-16或SS-N-15型备用导弹以便进行二次装载。
“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上装备的是气动液压型的鱼雷发射系统,每艘
“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可以携带18枚最新研制的线导反潜鱼雷。该鱼雷的最大射程
为13500m以上,鱼雷装有线导系统和组合声(主动-被动式)寻的系统。这种鱼雷既可用于
反水面舰艇,又可用于反潜。这种鱼雷或者装有一个质量为135kg~225kg高效炸药的故
雷头,或者装有一个1.5万吨~2万吨级的核弹头。如果“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
艇不装载鱼雷的话,可装载36枚水雷。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托马斯.B.海沃德上将于1980年2月27日在美国参议院武装力量小
组委员会的听证会上曾经毫无掩饰地指出,苏联海军的“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按潜
艇是采用了最新潜艇技术的核潜艇。由于在设计方面采用了许多新概念,从而使该级核
潜艇所具有的水下航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并且该级核潜艇的下潜深度也达到了空前的
251
世界海军潜艇

水平,它超过了当时世界各国潜艇的水下航速和下潜深度。另外一个不容抹煞的事实
是,“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所具有的水下高速和大深度下潜能力已经迫使美国海军
不得不对其在役的反潜鱼雷进行重大的改进,以便能够适应与实施大深度航行的“阿尔
法”级(705型)核潜艇进行有效的作战。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走过了一条漫长
的不平坦之路。苏联花费了约20年时间,投入了巨额资金,仅仅建造了7艘“阿尔法”
级(705型)核潜艇。如果把苏联对“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的前期研制工作计算在内
的话,“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的整个研制和建造周期长达将近30年的时间。这种程
度的巨额经费投入,这样漫长的研制历程,而且在如此之长的研制建造周期内建造如此
少的数量,这在世界各国现代潜艇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的首制艇于1967年在圣·彼得堡的苏达米赫造船厂建
造,1970年下水。“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的首制艇在下水之后,便经苏联的内河运
输系统将其运送到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去进行舾装施工。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完成最后的
施工之后,“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的首制艇于1969年—1970年进行了海上试航。该
艇的试航是在苏联北方舰队管辖的海域内进行的。但是,由于该艇的耐压艇体采用新型
材料以及装艇的反应堆推进装置在建造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没有得到令人满意
的解决,而且该艇所出现的一些严重的机械问题在经过多次修改设备之后仍然无法克
服,因此,首制艇于1974年被废弃。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海军对“阿尔法”级(705型)核
潜艇进行了大范围的改进设计,经过改进设计的“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其工程代
号改为705K(K表示改进设计),以便与该级核潜艇的首制艇工程代号705加以区别。
“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的首制艇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经过苏联技术人员数年的努
力之后最终得以解决。于是,从1975年开始,苏联海军谨慎而缓慢地在圣·彼得堡的苏
达米赫造船厂(第194造船厂)和北德文斯克造船厂(第402造船厂)同时建造“阿尔法”级
(705型)的后续艇。到1979年时,苏达米赫造船厂建造了3艘“阿尔法”级(705型)核潜
艇,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到1982年时也建造了3艘“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除了报废
的首制艇之外,苏联共建造了6艘“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而且全部6艘“阿
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都部署在苏联的北方舰队。
“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为苏联在其后研制建造各种型号的核潜艇奠定了强有力
的基础,推动了苏联核潜艇技术的飞跃发展,为苏联的核潜艇设计提供了许多宝贵经
验。
“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至今仍然是世界许多国家潜艇专家议论的对象,
在对“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过程中,许多潜
艇专家对于该级核潜艇的成败得失各自得出了不同的褒贬结论。有些潜艇专家认为,
“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由于其造价极为昂贵,因此该级核潜艇应该列入典型
失败设计之列。另外一些潜艇专家则认为,“阿尔法”级(705型)攻击型核潜艇是性能极
为优秀的核潜艇典型设计。无论其结论和评价如何,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美国与苏联
处于严峻的冷战对峙之际,苏联海军成功建造的具有出色性能的“阿尔法”级(705型)攻
击型核潜艇,不但引起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海军的高度重视和震惊,而且对美国和苏
联海军核潜艇其后的发展起到了双重推动作用。“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在世界核潜
艇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和回味的方方面面。
252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3)建造情况
表3-27 “阿尔法”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68.6.2 该艇为“阿尔法”级的首制艇,
1969.4.24 实际上被用作试验艇,1972年8
K-64 第194造船厂 1978.2.9
1971.12.31 月19日发生冷却剂凝固事故之后
退出现役,1978年被解体
1971.12.31
1967.12.9
1976.4.4 该艇建成后部署于北方舰队,
K-123(B-123) 第402造船厂 1996.7.31
1977.12.12 1992年6月3日艇号变更为B-123

1978.2.17
1969.4.26
该艇建成后部署于北方舰队,
1974.7.25
K-316(K-369) 第194造船厂 1990.4.19 1995年—1996年在北德文斯克造
1978.9.30 船厂解体
1978.11.23
1972.6.26
1978.4.19
K-373 第194造船厂 1990.4.19 该艇建成后部署于北方舰队
1979.12.29
1980.1.12
1968.11.12
1977.11.3
K-432 第402造船厂 1990.4.19 该艇建成后部署于北方舰队
1978.12.31
1979.3.12
1975.6.26
1981.3.31
K-463 第194造船厂 1990.4.19 该艇建成后部署于北方舰队
1981.12.30
1982.2.
1972.1.21
1980.9.21
K-493 第402造船厂 1990.4.19 该艇建成后部署于北方舰队
1981.9.30
1981.10.23

3.2.4.7 “塞拉”级(945型)(Sierra)攻击型核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5940t / 9600t(945 型 ) ; 6466t / 10412t(945A 型 ) ; 主 尺
度:107.2m×12.3m×9.6m(945型);110.6m×12.3m×11.7m(945A型);储备浮力:30.1%(945
型);34.0%(945A型);艇体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艇内舱室划分:6个舱室(945型);7个
舱室(945A型);耐压艇体材料:钛合金;推进系统:核动力+蒸汽轮机推进,OK-650A压水
型反应堆1座(945型);OK-650B压水型反应堆1座(945A型),涡轮发电机组2台,柴油发
电机组2台,PG-118型辅助推进电机2台(270马力);单推进轴,大侧斜7叶螺旋桨;航速

253
世界海军潜艇

(水面/水下):12.1kn/35.2kn(945型);14kn/32.8kn(945A型);安全下潜深度:480m(945
型);520m(945A型);最大下潜深度:550m(945型);600m(945A型);武备:533mm鱼雷发
射管4具,650mm鱼雷发射管2具(945型);533mm鱼雷发射管6具(945A型);装载鱼雷、
导弹总数40枚(其中鱼雷28枚,导弹12枚);水下连续航行时间:100天;艇员编制人数:61
名(其中军官31名)(945型);70名(其中军官32名)(945A型)。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海军作战兵力迅速增强,核潜艇的数量大幅增加,在当时
的国际军事形势下,监视、跟踪、阻止美国海军核潜艇并其对实施打击,对于苏联海军
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当时,苏联的陆基核威慑兵力基本上可以与美国抗
衡,但是在海上核威慑兵力方面却与美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此,苏联海军于1973年
开始执行一项庞大的国家级综合反潜计划——“百眼巨人”计划。为了与“百眼巨人”
计划进行密切配合,苏联海军利用遍布在堪察加、哈巴罗夫斯克、各沿海地区、中亚地
区、白海、巴伦支海、波罗的海、黑海等地的通信站搜集美国海军潜艇的通信情报,然
后对其进行分析和汇总。有关美国海军核潜艇行动的信息和情报则主要来源于由苏联布
设在海底的音响设备、苏联海军的水面舰艇和巡逻机投放到海中的声呐浮标、卫星上的
各种传感器、侦察机、水面舰艇、潜艇等搜集的信息,经过综合处理、分析与交换,对
美国的核潜艇进行监视和跟踪,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将其歼灭。
另一方面,苏联海军开始执行“塞拉”级(945型)多用途核潜艇的研制计划(图3-
20)。1972年3月底,苏联正式任命第112设计局的局长科瓦沙担任“塞拉”级(945型)核
潜艇的总设计师,并且正式下达了研制“塞拉”级核潜艇的任务。“塞拉”级核潜艇的
基本使命和任务是,发现敌人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航母战斗群的踪迹,并对其进行监视
和跟踪,一旦战争爆发,则对敌人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航母战斗群发起攻击,将其彻底
歼灭。为此,第112设计局在对“塞拉”级核潜艇进行研制过程中,其主要重点是增加
艇上携带的巡航导弹和鱼雷的数量。除此之外,“塞拉”级核潜艇的设计重点还包括在
该级核潜艇上装备最新型的声呐、雷达、导航系统以及作战情报指挥系统等,提高水下
航速,增大下潜深度,提高安静性,改善水下机动性等方面。

图3-20 “塞拉”级(945型)多用途核潜艇
为了保证“塞拉”级核潜艇具有上述各方面的良好性能,确保该级核潜艇具有出色
的作战性能,第112设计局还充分地吸收了“阿尔法”级(705型)核潜艇在设计方面的成
功经验,决定“塞拉”级核潜艇的耐压艇体采用钛合金制造,这样,可以使得“塞拉”
级核潜艇的总重量比采用高强度钢材制造的耐压艇体总重量减少25%~30%。
按照最初的计划,“塞拉”级核潜艇的建造任务主要由第112造船厂(红色索尔莫沃
造船厂)与位于共青城/阿穆尔市的第199造船厂承担。这两个造船厂都地处苏联内地,
分别位于伏尔加河畔与阿穆尔河畔,如果它们建造的核潜艇吨位过大,核潜艇在下水之
后往海上运输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后来,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与调研,有关方面认
254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为第199造船厂并不具备建造钛合金耐压艇体的经验,因此,决定由第112造船厂承担建
造“塞拉”级核潜艇的任务。
苏联海军最初打算建造30艘“塞拉”级核潜艇,后来由于预算不足以及在技术方面
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塞拉”级核潜艇的建造数量作了很大削减。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
“塞拉”级核潜艇的耐压艇体采用的材料是钛合金,这种特殊的金属材料不但价格昂
贵,而且掌握了对这种高价金属材料加工制造技术的造船厂,当时仅有为数寥寥的几
家。
对“塞拉”级核潜艇的设计产生颇大影响的因素,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在潜射
导弹和鱼雷等核潜艇武器方面取得的迅速进步。由于潜艇上武器装备性能的飞速发展和
提高,从而使得“塞拉”级核潜艇在打击能力方面得到显著提高和改善,并且其打击能
力超过了在此之前苏联建造的任何一种型号的核潜艇。与此前苏联建造的各种型号核潜
艇相比,“塞拉”级核潜艇上装备的导弹、鱼雷数量增加了一倍,导弹射程增加了2
倍,鱼雷射程增加了50%。除此之外,与其他型号的攻击型核潜艇相比,“塞拉”级核
潜艇的武器齐射准备时间也缩短了50%。此外,“塞拉”级核潜艇还装备了最新的目标
显示系统。
“塞拉”级多用途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5940t,水下排水量为9600t,其主尺度为
107.2m×12.3m×9.6m,储备浮力为30.1%。该级核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形式,最大下潜
深度为550m。该级核潜艇水面航速为12.1kn,水下最高航速为35.2kn。水下连续航行时
间为100天,艇员编制人数61名(其中军官31名)。
“塞拉”级多用途核潜艇虽然是苏联海军在V-Ⅰ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但是其总体性能却比V-Ⅰ级攻击型核潜艇提高了许多。“塞拉”级多用途核
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耐压艇体舯部直径为8m,整个耐压艇体呈圆柱形结构,艏艉两端
为圆锥形,圆锥与圆柱相衔接的锥柱接合部位的角度大约为5°。“塞拉”级多用途核潜
艇的艇内分为6个舱室,从艏部开始依次为:一舱——艏鱼雷舱/蓄电池舱,二舱——
指挥舱,三舱——辅机舱,四舱——反应堆舱,五舱——主机舱以及六舱——艉舱。
为了保证“塞拉”级多用途核潜艇能够在20s~30s的时间内从大深度上浮到水面,
该级核潜艇上装备了20个固体燃料燃气发生器,用于该级核潜艇在水下的紧急吹除上
浮。另外,“塞拉”级多用途核潜艇的艏水平舵采用收放式结构,被布置在水线上部。
由于利用钛合金制造的潜艇耐压艇体磁性较低,再加上“塞拉”级多用途核潜艇的水下
航行噪声很低,因此,美国设置在大西洋等海域的声呐探测网难以探测到“塞拉”级多
用途核潜艇的踪迹。西方国家的许多潜艇专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塞拉”级多用途核
潜艇的确堪称世界一流的安静型核潜艇。
“塞拉”级多用途核潜艇上装备的推进系统由一座功率为43000马力的OK-650A型
压水反应堆、一台主汽轮机、2台涡轮发电机组(5400马力)等组成。另外,“塞拉”级多
用途核潜艇采用单轴推进,装备一个7叶大侧斜螺旋桨。作为该级核潜艇的备用动力,
艇上装备的是2台DG-300型柴油发电机组(2000马力)以及可以使用10天的燃油、一组由
112块电池单元组成的426-Ⅱ型蓄电池组。顺便指出的是,“塞拉”级多用途核潜艇上
装备的7叶大侧斜螺旋桨,是苏联利用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的高精密加工设备加工制造
出来的,此事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发了轰动世界的著名“东芝事件”。
“塞拉”级多用途核潜艇艏部,布置有MGK503KS型综合声呐,由于“塞拉”级核
255
世界海军潜艇

潜艇自身的安静性有了很大提高,加上声呐系统防止杂音的设备有了改善,因此“塞
拉”级核潜艇上的声呐探测距离有了明显增加,可以达到600km。此外,“塞拉”级核
潜艇上还装备了“海港”型搜索雷达、“凤头麦鸡”型导航雷达、包括甚低频拖曳天线
在内的“闪电”-M型自动通信系统、“茴香”型短波通信装置、“树皮”型超短波通信
装置、“海啸”型卫星通信系统等。此外,该级核潜艇的艇体外表面还敷设了消声瓦。
与V-Ⅲ级(671RTM型)核潜艇相比,“塞拉”级多用途核潜艇在探测设备、导航以
及艇上作战指挥系统等性能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此外,在安静性方面也有大幅度的改
善,艇上噪声水平比V-Ⅲ级核潜艇降低了12dB~14dB,最大通信距离也比V-Ⅲ级核潜
艇增加了一倍,接收外来通信信号的深度比V-Ⅲ级核潜艇增加了2倍,潜艇的定位精度
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塞拉”级多用途核潜艇装备了4具533mm和2具650mm的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
65-76型、TEST-71型鱼雷以及VA-111“飑”型超高速鱼雷,此外还可以发射RPK-6“瀑
布”型反潜导弹和RK-55型巡航导弹。每艘“塞拉”级多用途核潜艇可以装载40枚鱼雷
(其中533mm鱼雷28枚,650mm鱼雷12枚)或者42枚水雷,其武器装载量是苏联海军其他
型号攻击型核潜艇的2倍左右。
第112设计局在设计“塞拉”级多用途核潜艇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改进该级核潜
艇的综合作战性能,在总结“塞拉”级核潜艇第一阶段的经验之后,及时地开展了“塞
拉”-Ⅱ级(945A型)核潜艇的设计工作。为了对该级核潜艇的两种不同阶段的设计予以区
别,因此又把第一阶段开展设计的“塞拉”级称为“塞拉”-Ⅰ级(945型)核潜艇。
与“塞拉”-Ⅰ级(945型)核潜艇相比,“塞拉”-Ⅱ级(945A型)核潜艇的主要改进之
处是,艇内舱室增加到7个,艇体长度增加了3m左右,水下排水量增加了将近100t,艇
上指挥台围壳的尺寸也增大了许多,最大下潜深度增加了约50m,艇上装备的核反应堆
也改为OK-650B型压水堆,功率增加了大约5000马力。另外,“塞拉”-Ⅱ级核潜艇装备
的声呐为“鳐鱼”MGK503KS型综合声呐系统,其信号处理系统是苏联核潜艇上首次采
用数字化技术的先进系统。“塞拉”-Ⅱ级核潜艇还有一个令人注目的特点是,该级核
潜艇上装备的6具鱼雷发射管全部为533mm直径的鱼雷发射管。艇上装载的65-76型鱼雷
也被RK-55型巡航导弹所取代,该型巡航导弹的射程可达3000km。除了“塞拉”-Ⅰ级
核潜艇原有的任务之外,“塞拉”-Ⅱ级核潜艇增加了打击敌人内陆基地和战略目标的
任务。另外,由于“塞拉”-Ⅱ级核潜艇装备了8枚SAM“钢针”型步兵便携式防空导
弹,因此,该级核潜艇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上浮水面,攻击敌人的飞机。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塞拉”-Ⅰ级核潜艇和“塞拉”-Ⅱ级核潜艇都在其指挥台围
壳中设置了救生漂浮舱,该救生舱内可以容纳艇内的全部人员。“塞拉”-Ⅰ级核潜艇
和“塞拉”-Ⅱ级核潜艇总共4艘,全部部署在俄罗斯海军北方舰队,该级的首制艇B-
239号核潜艇由于俄罗斯海军的预算不足,中断了其现代化改换装计划,提前于1998年
退出现役序列。该级的另外3艘核潜艇一直在执行反潜作战巡逻,监视、跟踪和阻止敌
人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海上航母机动部队等任务。俄罗斯海军专家认为,这3艘“塞
拉”级的核潜艇可以持续服役到2010年。
由于“塞拉”级核潜艇目前仍然活跃在第一线上,因此,有关该级核潜艇执行作战
巡逻任务的具体内容以及该级核潜艇在俄罗斯海军建立的功绩,直到目前几乎尚未公布
于众。仅仅根据俄罗斯海军透露出来的少量信息表明,“塞拉”级核潜艇在俄罗斯海军
256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中一直在发挥着比较稳定的作用。1999年美国海上航母编队的飞机在对南斯拉夫进行空
袭期间,“库尔斯克”号巡航导弹核潜艇曾经在海上执行对美国航母编队的监视任务,
而“塞拉”级中B-336号核潜艇则承担了“库尔斯克”号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护卫任务。
当时,B-336号核潜艇在地中海从事作战巡逻活动长达数月之久,但是却一直未被美国
海军反潜作战部队发现。与其相反的是,B-336号核潜艇却经常以美国海军的航母编队
为目标,屡屡实施了假想的鱼雷和导弹攻击。
“塞拉”级核潜艇上装备的核反应堆具有很高的运行可靠性,迄今为止,国外媒体
尚未报道过有关“塞拉”级核潜艇上发生重大反应堆事故的消息。尽管如此,“塞拉”
级(945/945A型)核潜艇在执行巡逻任务期间仍然发生过一些意外事故。1992年2月11
日,“塞拉”级中的B-376号核潜艇正在科拉半岛附近的巴伦支海海域的基尔金岛周围
从事海上训练,突然与美国海军“洛杉矶”级中的SSN-689“巴吞鲁日”号核潜艇发生碰
撞,结果B-376号核潜艇的艏部声呐以及指挥台围壳严重受损。这次碰撞事件发生之
后,B-376号核潜艇脱离了第一线的巡逻任务,被送到造船厂进行修理,其修理工作整
整持续了大约一年的时间,然后才复归到第一线继续执行作战巡逻任务。“塞拉”级核
潜艇由于其建造成本过高,苏联/俄罗斯仅仅建造了4艘便停止了继续建造的计划。尽
管如此,从技术承袭性的角度来说,“塞拉”级核潜艇为苏联/俄罗斯进一步研制“阿
库拉”级(971型)核潜艇奠定了重要基础。
3)建造情况
表3-28 “塞拉”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79.7.20
该艇建成之后部署于北方舰队,1992年6
112造船厂(红色 1983.7.29 月3日艇号变更为B-239,该艇退役之
K-239(B-239) 索尔莫沃造船 1998.5.30
1984.9.29 后,一直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内保管,
厂)
预计将要解体
1984.12.7
1984.4.20
112造船厂(红色 1986.7.26 该艇建成之后部署于北方舰队,1992年6
K-276(B-276) 索尔莫沃造船
1987.10.27 月3日艇号变更为B-276
厂)
1987.12.30
1989.7.29
112造船厂<红色 1992.7.28 该艇建成之后部署于太平洋舰队,1992
K-336(B-336) 索尔莫沃造船
1993.12.14 年4月28日艇号变更为B-336
厂)
1994.1.21
1986.2.15
112造船厂(红色 1989.7.8 该艇建成之后部署于北方舰队,1992年6
K-534(B-534) 索尔莫沃造船
1990.12.26 月3日艇号变更为B-534
厂)
1991.3.14

3.2.4.8 “阿库拉”级(971型)(Akula)攻击型核潜艇 1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257
世界海军潜艇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8140t / 12120t(971 型 ) ; 8632t / 12770t(09710 型 ) ; 主 尺


度:107.2m×13.6m×9.7m(971型);110.2m×13.6m×13.8m(09710型);储备浮力:30.1%(971
型);34.0%(09710型);艇体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艇内舱室划分:7个舱室;耐压艇体
材料:低合金高强度钢材;推进系统:核动力+蒸汽轮机推进,OK-650B压水型反应堆一
座,功率50000马力;涡轮发电机组2台,DG-300型柴油发电机组2组,每个机组的功率
为750kW;装载燃油可供柴油发电机组使用10天;2个蓄电池组,每组由112个电池单元
组 成 ; 单 推 进 轴,大 侧 斜 7 叶 螺 旋 桨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12.1kn / 35.2kn(971 型 ) ;
11.2kn/33.3kn(09710型);安全下潜深度:520m;最大下潜深度:600m;武备:533mm鱼雷
发射管4具,650mm鱼雷发射管2具(971型);533mm鱼雷发射管8具(09710型);装载鱼
雷、导弹总数40枚(971型);45枚(09710型);其他:MGK-540型“鳐鱼”-3数字式水中音
响综合系统(探测距离为700km);低频拖曳声呐;“闪电”-M型自动通信系统(包括甚低
频拖曳天线);“海啸”型卫星通信系统;水下连续航行时间:100天;艇员编制人数:73
名(其中军官3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从1974年开始,苏联潜艇技术的发展逐渐以核潜艇为主,与此同时,核潜艇上装备
的各种武器系统的研制工作也在逐年加大力度。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美国
把“潘兴”型近程导弹部署于欧洲时,苏联海军在海上从事作战巡逻活动的弹道导弹核
潜艇已经增加到12艘~14艘。由于增加了从事海上作战巡逻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数量,
直接导致海军费用的上升。然而,为了保持与美国海上核威慑兵力的平衡,苏联海军节
省经费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开始计划研制价格低廉、性能优秀的攻击型核潜艇,使其不
仅能够担负发现、监视、跟踪美国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航母机动编队的任务,而且还
能担负掩护和保卫苏联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任务。
在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苏联政府和苏共中央于1976年7月下达了一项紧急指
示——为了迅速增强攻击型核潜艇的作战兵力,以钛合金的“塞拉”级(945/945A型)
核潜艇为基础,研制和建造采用钢材的“阿库拉”级(971型)攻击型核潜艇(图3-21)。接
受“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设计任务的是位于列宁格勒的第143设计局。为了有效地
开展“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设计工作,苏联政府任命了曾经担任过V级(671型)系
列核潜艇总设计师的G.N.切尔尼绍夫为第143设计局局长,全面领导和主持“阿库拉”
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设计工作。G.N.切尔尼绍夫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研制和设计具有良好
安静性的V级系列核潜艇时,曾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对“阿库拉”级攻击型
核潜艇开展研制时,自然而然便成为主持该项工作的首要人选。在对“阿库拉”级攻击
型核潜艇进行研制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该级核潜艇具有比“塞拉”级核潜艇更好的安静
性能,苏联政府又命令在潜艇降噪技术和流体力学方面富有经验的克雷洛夫中央研究所
参加“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的研制工作。

图3-21 “阿库拉”级(971型)攻击型核潜艇
258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在“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设计过程中,第143设计局和克雷洛夫中央研究所
制造了许多“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的不同缩比模型,在对该级核潜艇模型进行的大
量实验结果表明,“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在安静性方面确实已经超过了美国海军的
“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在多年来的美苏核潜艇技术激烈竞争的过程中,这是苏联
海军核潜艇在安静性方面第一次超过了美国海军的核潜艇。
1977年9月,苏联政府和海军司令部批准了“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设计方
案。“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的首要使命和任务,是既能发现、监视、跟踪美国海军
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航母机动编队,而且还能担负掩护和保卫苏联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的
任务,此外还有进行海上布放水雷、侦察、执行海上特种任务、破坏敌人陆上设施等任
务。
“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8140t,水下排水量为12120t,其主尺度
为107.2m×13.6m×9.7m,储备浮力为30.1%。该级核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形式,耐压艇
体材料为低合金高强度钢材,艇内划分为7个舱室。该级核潜艇装备OK-650B压水型反
应堆一座,功率50000马力;此外还装备涡轮发电机组2台和2组DG-300型柴油发电机
组,每个机组的功率为750kW。该级核潜艇装载的燃油可供柴油发电机组使用10天。
“阿库拉”级核潜艇上的2个蓄电池组,每组由112块电池单元组成。该级核潜艇采用单
推进轴7叶大侧斜单螺旋桨推进方式。该级核潜艇的水面/水下航速为12.1kn/35.2kn,
安全下潜深度为520m;最大下潜深度600m;艇上武备是4具533mm鱼雷发射管和2具
650mm鱼雷发射管,装载鱼雷、导弹总数40枚。另外,“阿库拉”级核潜艇还装备了
MGK-540型“鳐鱼”-3数字式水中音响综合系统(探测距离为700km)、低频拖曳声呐、
“闪电”-M型自动通信系统(包括甚低频拖曳天线)、“海啸”型卫星通信系统等。该级
核潜艇的水下连续航行时间为100天,艇员编制人数73名(其中军官33名)。
“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耐压艇体使用的是高强度低合金钢
材。该级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形状为流线形,外形与V-Ⅲ级(671RTM型)核潜艇的指挥
台围壳外形十分相似。艏水平舵位于艏部水线以上,采用缩放式结构。“阿库拉”级攻
击型核潜艇的主要设备和各指挥部位均采用模块化结构,耐压艇体内部设置了整体式减
震降噪基座。该级核潜艇上减震降噪基座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二级减震结构,即细微的振
动利用橡胶减震基座,重大的振动则采用压缩空气悬浮减震方式,这种减震降噪结构形
式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水下噪声辐射强度,而且在该级核
潜艇受到水下爆炸冲击时,可以对艇员和艇上设备提供保护。
1980年,就在“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尚未开工建造之际,设计局对原来的设计
图纸进行了很大的修改。其主要原因是当时苏联海军获悉美国海军的“洛杉矶”级攻击
型核潜艇上装备了采用数字化技术的AN/BQQ-5综合声呐系统,因此,苏联海军认为
必须对“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原有设计予以改进,以便装备性能先进的声呐。另
外一个原因是,苏联海军要求“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应该装备威力强大的RK-55型
巡航导弹。在这一新要求下,设计局重新对“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设计进行了改
进。最后改进设计的结果是“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装备了苏联最新的数字化声呐系
统、新型作战指控系统以及RK-55型巡航导弹。
“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特征是该级核潜艇上高度自动化水平的武器和操
纵设备基本上都集中在指挥舱内,而且,该级核潜艇的救生漂浮舱装置也具有相当高的
259
世界海军潜艇

自动化水平。由于“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因此该级核潜艇的艇
员编制人数减少到73名艇员。
“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装备的MGK-540型“鳐鱼”-3数字式水下音响综合系
统,其探测距离为700km。与其他攻击型核潜艇相比,“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上装
备的MGK-540型“鳐鱼”-3数字式水下音响综合系统发现目标的时间,仅为其他型号核
潜艇上声呐系统发现目标所需时间的1/3。另外,MGK-540型“鳐鱼”-3数字式水下音
响综合系统还能探测到敌人水面舰艇、核潜艇、在水中前进的鱼雷以及舰艇在发射鱼雷
和导弹过程中发出的各种噪声,并且能够对多个目标实施跟踪,记录目标的航向、速
度、距离、深度等数据。另外,“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还装备了柱状声呐,该声呐
具有主动/被动工作模式。该级核潜艇的两舷侧,装备了平面声呐基阵。位于“阿库
拉”级攻击型核潜艇艉部垂直稳定翼上端的具有流线形状的容器,其内部装备有拖曳声
呐及其收放机构。不过在后期建造的“阿库拉”级的K-355号(“猎豹”号)核潜艇上,其
艉部垂直稳定翼上端流线形状的容器已经明显减小了许多。这一变化表明了俄罗斯的有
关方面已经对装备在“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上的拖曳声呐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进。
除此之外,“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装备了包括甚低频拖曳天线在内的“闪电”-M型
自动通信系统、“海啸”型卫星通信系统等。
“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上布置有4具533mm鱼雷发射管和4具650mm鱼雷发射
管,可以发射RK-55型(SS-N-21型)巡航导弹、VA-111“飑”型超高速鱼雷、81R型(SS-N-
15)反潜/反舰巡航导弹、86R型(SS-N-16型)反潜导弹等,该级每艘核潜艇上装备的鱼雷
导弹数量为40枚,这一点与“塞拉”级(945型)多用途核潜艇相同。
“阿库拉”级核潜艇的建造任务是由位于远东地区的第199造船厂承担的。苏联海
军之所以选择了第199造船厂作为“阿库拉”级核潜艇的建造厂,主要是由于在20世纪
70年代,苏联远东地区的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其中,在建造核潜艇和水面舰艇方面富
有经验的第199造船厂(共青城—阿穆尔造船厂)成为远东地区技术水平最高、实力最强的
造船企业。1984年,“阿库拉”级的首制艇K-284号核潜艇建成并正式移交给俄罗斯海
军。在随后对K-284号核潜艇进行的海上航行试验过程中,参试人员发现,K-284号核潜
艇的航行噪声比当时安静性最好的V-Ⅲ级(671RTM型)核潜艇的噪声还要低12dB~
15dB,也就是说,与V-Ⅲ级核潜艇的噪声水平相比,“阿库拉”级核潜艇的噪声降低了
大约1/4,并且达到了与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核潜艇的噪声基本相当的水平。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进行了大量裁军,目前面临着资金困难和进退维谷的境地。
尽管如此,俄罗斯的第199造船厂、第402造船厂以及设计局等单位,仍然对“阿库拉”
级核潜艇进行着持续的改进。1996年底,第402造船厂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K-157号
核潜艇的建造任务,并使该艇顺利加入俄罗斯海军现役序列。与原来的“阿库拉”级核
潜艇相比,K-157号核潜艇的艇体长度增加了4m,排水量也有了相应的增加,并且由于
该艇采用了俄罗斯最新研制成功的减震降噪技术以及在艇体表面敷设了最新型的吸声材
料,因此使得该艇的安静性能达到了能与美国海军SSN-21“海狼”级核潜艇相媲美的程
度,其噪声水平与SSN-21“海狼”级核潜艇基本相同。
目前,尽管美国海军在海军整体作战兵力方面占有优势,但是美国海军感到最为可
怕的是俄罗斯海军的“阿库拉”级核潜艇,因为“阿库拉”级核潜艇无论在其作战能力
方面,还是在安静性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与美国海军核潜艇平分秋色的水平。俄罗斯海军
260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的“阿库拉”级核潜艇完全可以阻止敌人对俄罗斯的进犯,同时,“阿库拉”级核潜艇
可以自由地在世界各大洋游弋,对美国海军的航母机动作战群、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陆
地上重要基地和军事目标随时发起致命的攻击。
当前,在俄罗斯海军攻击型核潜艇之中,“阿库拉”级核潜艇已经成为中坚力量。
因此,俄罗斯海军对于“阿库拉”级核潜艇的具体情况一直在严守机密。俄罗斯海军处
于现役序列的“阿库拉”级核潜艇总共有14艘,目前分别部署在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
队,其中7艘“阿库拉”级核潜艇部署在北方舰队,隶属于俄罗斯海军第24核潜艇支
队,以雅盖尔纳亚湾为基地;另外7艘“阿库拉”级核潜艇部署在太平洋舰队,隶属于
俄罗斯海军第10核潜艇支队,以利巴奇湾为基地。由于“阿库拉”级核潜艇的性能非比
寻常的缘故,俄罗斯海军对于这14艘攻击型核潜艇格外重视,经常派遣“阿库拉”级核
潜艇执行作战巡逻任务和参加重大的军事演习活动等。
2003年3月,在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期间,俄罗斯海军的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派遣
了数艘“阿库拉”级核潜艇和数艘巡航导弹核潜艇前往波斯湾海域从事作战巡逻活动。
据国外非正式报道说,俄罗斯政府与印度政府之间已经签署了一份意向书,其内容
是俄罗斯将把2艘“阿库拉”级的核潜艇租借给印度海军使用。其主要原因是至今为止
俄罗斯已经开工建造了17艘“阿库拉”级核潜艇,但是由于俄罗斯财政困难,目前仅有
14艘“阿库拉”级核潜艇建成,另有3艘尚处于建造过程中便被迫停建。其中的K-152号
核潜艇完成了60%,K-337号核潜艇仅完成了40%。印度希望从俄罗斯租用核潜艇。于
是,印度与俄罗斯双方就租借俄罗斯核潜艇的事宜达成了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印度海
军从2004年起从俄罗斯租借K-152号和K-337号这2艘“阿库拉、级核潜艇,租期为5年时
间,直到印度自己研制的攻击型核潜艇具备作战能力为止。
国外一些媒体在不同场合下纷纷指出,在苏联海军研制的诸多型号的攻击型核潜艇
之中,最使西方国家情报机构感到震惊的就是“阿库拉”级核潜艇。在核潜艇的降噪技
术方面,美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对苏联遥遥领先的地位,但是苏联海军在核潜艇降噪
技术方面所进行的努力对美国的核潜艇降噪技术提出有力的挑战,并且将会动摇美国在
核潜艇降噪方面的领先地位。“阿库拉”级核潜艇的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苏联人通过
“阿库拉”级核潜艇的研制已经弥补了与美国在核潜艇降噪技术方面的差距。西方国家
的一些专家认为,苏联海军的“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是苏联在核潜艇降噪技术方面
弥补与美国差距的重大转折点。
3)建造情况
表3-29 “阿库拉”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所属舰队 建造厂家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该艇为“阿库拉”级改进型,竣工
K-152 1993.4.13 第199造船厂
之后计划租赁给印度海军使用

1989.9.10
1993.6.26 第402造船厂(北德
K-154 北方舰队 该艇为“阿库拉”级改进型
1993.12.29 文斯克造船厂)

1994.1.2l

261
世界海军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所属舰队 建造厂家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90.7.13
1994.12.10 第402造船厂(北德文
K-157 北方舰队 该艇为“阿库拉”级改进型
1995.11.25 斯克造船厂)

1995.12.30
1985.5.9
1986.5.28
K-263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87.12.30
1988.2.19
1983.11.11
1984.7.27
K-284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84.12.30
1985.1.15
1993.11.7
1994.8.5
K-295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该艇为“阿库拉”级改进型
1995.7.17
1995.12.29
1986.11.6
1990.5.21 第402造船厂(北德文
K-317 北方舰队
1990.12.27 斯克造船厂)

1991.3.14
1986.9.5
1987.7.18
K-322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88.12.30
1989.3.1
1988.10.26
1992.6.28 第402造船厂(北德文
K-328 北方舰队
1992.12.30 斯克造船厂)

1993.2.5
1989.12.28
1990.6.23
K-331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90.12.31
1993.3.14
该艇为“阿库拉”级改进型,在建造
1993.8.31
第402造船厂(北德文 阶段被中止,暂时停放在第402造船
K-333 北方舰队
斯克造船厂) 厂保存,可能今后用于作为第四代核
1997.10.6 潜艇的艇体

1991.9.23
1999.9.17 第402造船厂(即北德
K-335 北方舰队 该艇为“阿库拉”级改进型
2001.7.20 文斯克造船厂)

2001.12.4

262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所属舰队 建造厂家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92.8.18 该艇为“阿库拉”级改进型,
第402造船厂(即北
K-337 北方舰队 竣工之后计划租赁给印度海军
1998.1.22 德文斯克造船厂)
使用

1988.2.23
1989.4.14
K-391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89.12.29

1990.2.28

1991.7.28

1992.5.18
K-419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该艇为“阿库拉”级改进型
1992.12.31

1993.2.5

1987.1.14
1991.6.11 第402造船厂(北德
K-461 北方舰队
1991.12.29 文斯克造船厂)

1992.2.11

1985.2.22

1988.4.16 第402造船厂(北德
K-480 北方舰队
1988.12.29 文斯克造船厂)

1989.3.1

3.2.4.9 “亚森”级(885型)(Yasen)攻击型核潜艇 1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500t/11800t;主尺度:120m×15m×10m;储备浮力:37%;艇
体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艇内舱室划分:8个~9个舱室;推进系统:核动力+蒸汽轮机推
进,OK-650B压水型反应堆1座,功率50000马力;汽轮机1台,功率为43500马力;涡轮
发电机组2台,功率为2000kW×2;DG-300型柴油发电机组1台,功率为750kW,装载可
供柴油发电机组10天使用的燃油;辅推电机2台,功率560马力;2个蓄电池组,每组由
112个电池单元组成;单推进轴,大侧斜7叶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9kn/31kn;安全
下潜深度:550m;最大下潜深度:600m;武备:8个巡航导弹发射筒,每个发射筒内装载3枚
巡航导弹,总计24枚,准垂直发射方式;533mm鱼雷发射管 8具;装载鱼雷、导弹总数
为30枚+24枚垂直发射的巡航导弹;其他:“阿加克斯”型综合声呐系统;“牡熊星座”-
M型导航系统;“闪电”MTS型自动通信系统;“海啸”型卫星通信系统;“飓风”型
卫星导航系统;经过改进的“公共马车”型综合作战指控系统;水下连续航行时间:100
天;艇员编制人数:85名(其中军官3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苏联海军的第四代攻击型核潜艇研制工作于1977年开始酝酿,苏联最初在研讨其第
四代攻击型核潜艇的方案时,把攻击型核潜艇分为三种类型,即反潜型、反航母型以及
263
世界海军潜艇

多用途型,但是经过有关部门的论证,最终决定建造一种综合型核潜艇作为第四代攻击
型核潜艇。1985年苏联政府批准了第四代攻击型核潜艇的研制计划,其研制工作由“蓝
宝石”设计局承担。于是,第四代攻击型核潜艇的初步设计工作在“蓝宝石”设计局的
皮亚洛夫总设计师的主持下开始进行。第四代攻击型核潜艇被苏联海军命名为885型核
潜艇,西方国家最初将其命名为“北德文斯克”级核潜艇,目前将其命名为“亚森”级
核潜艇(图3-22)。

图3-22 “亚森”级(885型)核潜艇
与V级(671型)和“阿库拉”级(971型)攻击型核潜艇相比,“亚森”级(885型)核潜艇
具有许多新特征,主要体现在“出色的安静性、装备战术巡航导弹、大型多用途”等方
面。885型核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耐压艇体采用的是低磁性高强度钢材。艇上指挥台
围壳内部布置有逃生舱,可以容纳全体艇员。“亚森”级核潜艇装备的核反应堆是苏联
于1995年研制成功的第四代压水反应堆——OK650B型反应堆,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运
行可靠性。苏联海军第三代攻击型核潜艇上装备的反应堆,大约每隔5年~7年时间需要
更换一次核燃料,但是,“亚森”级核潜艇上的OK650B型反应堆,其核燃料更换周期
为25年~30年。这样,反应堆核燃料的更换周期与潜艇艇体寿命基本上达到了同步,从
而保证了“亚森”级核潜艇的在役率。
“亚 森”级 核 潜 艇 的 水 面 排 水 量 为 9500t,水 下 排 水 量 为 11800t,主 尺 度 为
120m×15m×10m,该级核潜艇上的主机为一台功率为43500马力的汽轮机,另外装有2台
涡轮发电机,其功率为2000kW×2,该级核潜艇采用单推进轴,7叶大侧斜螺旋桨。该级
核潜艇艇上装备一台DG-300型柴油发电机组(功率为750kW),并且装载可供10天使用的
燃油。此外,艇上装备2组蓄电池,每组112块电池单元。另外,在“亚森”级核潜艇上
还装备2台辅推电机,功率为560马力。据国外其他媒体报道说,目前俄罗斯海军还计划
以“亚森”级核潜艇为基础,进一步研制具有更加出色安静性能的第五代攻击型核潜
艇,第五代核潜艇可能在安静性能方面要超过美国海军的SSN-21“海狼”级攻击型核潜
艇。
“亚森”级核潜艇装备的声呐是苏联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研制成功的“阿加克斯”
型综合声呐系统,该综合声呐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位于艏部的球形基阵;
第二部分是艇体侧面的平面基阵;第三部分是在其艉部垂直稳定翼上方设置操纵孔的拖
曳声呐。“亚森”级核潜艇的声呐探测距离为900km,采用主动/被动工作模式,具有
对多个目标同时进行分析和跟踪的能力。除此之外,“亚森”级核潜艇还装备了航迹跟
踪装置,利用这种航迹跟踪装置,可以对3天之前目标航行之后在海水中遗留的航迹进
行跟踪。另外,“亚森”级核潜艇还装备了在“牡熊星座”导航系统基础上加以改进的
“牡熊星座”-M型导航系统、“闪电”MTS型自动通信系统、“海啸”型卫星通信系
统、“飓风”型卫星导航系统、经过改进的“公共马车”型综合作战指控系统等。
由于“亚森”级核潜艇的艏部布置了一个大型球形声呐基阵,因此8具艏鱼雷发射
管后移到该级核潜艇的中部,分为两组,每组4具各自向两舷外侧斜向布置。利用艇上
264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的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火箭助推鱼雷和远程遥控鱼雷,还可发射81R、86R或者91RE1
等反潜导弹以及布放水雷。每艘“亚森”级核潜艇可装载24枚~30枚鱼雷和导弹。
“亚森”级核潜艇的主要武器是战术巡航导弹,艇上的8个“缟玛瑙”P-100型(SS-
NX-26型)巡航导弹发射筒布置在指挥台围壳后面的专用导弹舱内。8个“缟玛瑙”P-100
型巡航导弹发射筒大约与垂直面成20°角,呈前倾形式。每个导弹发射筒内装载3枚“缟
玛瑙”P-100型巡航导弹,这样,每艘“亚森”级核潜艇便可装载24枚“缟玛瑙”P-100
型巡航导弹。“缟玛瑙”P-100型(SS-NX-26型)巡航导弹全长为8m,弹径0.7m,发射质
量3000kg,最大飞行速度马赫数为2.6,飞行高度为5m~14000m,弹头质量200kg~
250kg,圆概率误差为5m。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海军曾经计划建造6艘“亚森”级核潜艇,并且其中有3艘已
经开工建造。目前,“亚森”级的首制艇建造进展较为迅速,而第二艘和第三艘仅仅完
成了建造工作量的10%~15%。据说,目前俄罗斯海军正在制定一项计划,打算在“亚
森”级的第二艘核潜艇上装备高速的P-750型(SS-N-24型)巡航导弹,在“亚森”级的第
三艘核潜艇上将要装备亚声速的3M54E型以及3M54E-Ⅰ型巡航导弹。P-750型巡航导弹
的射程为3000km,质量4500kg,飞行速度马赫数为3,弹头为1000kg的常规高能炸药和
核 弹 头。3M54E 型 / 3M54E-Ⅰ 型 巡 航 导 弹 的 射 程 为 220km / 300km,质 量 为
2300kg/1700kg,飞行速度马赫数为0.6~0.8,弹头质量为200kg/400kg。
“亚森”级核潜艇的研制计划得到批准之后,“蓝宝石”设计局、第52设计局、
“革新者”设计局、隶属于海军的第28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制将要装备在“亚森”级
核潜艇上的综合武器指控与情报系统。利用综合武器指控与情报系统,可以确保“亚
森”级核潜艇能够有效地对空中、水面以及水下的目标进行集中攻击,从而使得攻击行
动达到最大效果。此外,利用综合武器指控与情报系统还可以把参加作战行动的数艘核
潜艇上的计算机形成链路,彼此进行实时信息交换。与“亚森”级核潜艇上装备的“缟
玛瑙”型巡航导弹相对应的水下远程通信系统(通信距离为100km以上),由“钢铁”设
计局研制成功。目前这种水下远程通信系统已经装备在“奥斯卡”级和“阿库拉”级核
潜艇上。
不过,由于俄罗斯海军经费预算不足,“亚森”级核潜艇的建造计划屡屡拖延。据
俄罗斯海军中一些持有乐观态度的人士说,“亚森”级核潜艇的首制艇即便是建造十分
顺利,也将要拖延到2007年才能建成服役。因此,“亚森”级核潜艇究竟何日才能建成
服役,至今仍是一个未知数。

3.2.5 试验性核潜艇

3.2.5.1 “麦克”级(685型)(Mike)攻击型核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880t/8500t;主尺度:118.4m×11.1m×7.4m;储备浮力:36%;
艇体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艇内舱室划分:7个舱室;推进系统:核动力+蒸汽轮机推进,
OK-650Б-3型压水反应堆1座(190MW);汽轮机1台,功率为43500马力;涡轮发电机组2
台,功率为2000kW×2;DG-500型柴油发电机组1台;辅推电机2台,功率为300马力×
2 ; 2 个 蓄 电 池 组,每 组 由 112 个 电 池 单 元 组 成 ; 单 推 进 轴 ; 航 速 ( 水 面 / 水
265
世界海军潜艇

下):14kn/30.6kn;安全下潜深度:1000m;最大下潜深度:1250m;武备:533mm艏鱼雷发
射管6具,可发射RK-55型(SS-N-21型)巡航导弹、VA-111“飑”型超高速鱼雷、SAET-
60M型鱼雷等,装载鱼雷导弹总数为22枚;其他:“鳐鱼”型综合声呐系统;“牡熊星
座”-685型导航系统;“海港”型搜索雷达;“凤头麦鸡”型导航雷达;“闪电”-Л型
自动通信系统;“综合”型卫星通信系统;“茴香”型短波通信装置;“树皮”型超短
波通信装置;水下连续航行时间:90天;艇员编制人数:57名(其中军官2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苏联海军在大力发展核潜艇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核潜艇的新用途,
注意不断更新核潜艇的设计概念。其中,“麦克”级(685型)以及P级(661型)核潜艇,便
是苏联海军核潜艇之中具有十分特殊性质的两艘核潜艇,苏联海军在研制这两艘核潜艇
的过程中,对它们赋予了各种试验性质的探索和试验任务。因此,这两艘特殊的核潜艇
在苏联海军核潜艇的发展历史中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

图3-23 “麦克”级核潜艇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期,美、苏之间的冷战局面达到了高潮。这一时期,苏联
海军不遗余力地开展了大深度潜艇、水下高速型潜艇以及安静型核潜艇的研制,为发展
苏联战后第三代核潜艇奠定了强而有力的基础。1966年8月,苏联海军司令部下达一项
命令,要求第18中央设计局(即后来的“红宝石”设计局)完成一种具有大深潜能力的试
验性核潜艇设计方案。苏联海军将其命名为685型核潜艇,西方国家将其命名为“麦
克”级核潜艇,简称为M级核潜艇。M级(685型)核潜艇仅有一艘,并且其后被苏联海军
命名为“共青团员”号,它的艇号为K-278,因此,一些国外媒体也把M级核潜艇直接
称为“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第18中央设计局的H.A.克利莫夫担任M级核潜艇的总设计
师,从1977年开始,由Ю.H.科尔米利钦接替了克利莫夫,继任M级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主要任务除了进行一些重大技术的试验和验证之外,其战
斗任务是对敌人的核潜艇进行探测、监视和长期跟踪,阻止和打击敌人的航母机动部队
及大型水面舰艇,破坏敌人的海上交通线等。除此之外,“共青团员”号核潜艇还有另
外一个特殊用途,这就是一旦在紧急情况下,“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将作为北方舰队的
水下指挥部。因为“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为1250m,即使被敌人的核潜
艇发现,由于“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下潜深度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核潜艇的最大下潜
深度,因此敌人的核潜艇无法对其实施跟踪和攻击。
据西方一些潜艇专家的分析,苏联海军研制“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主要目的是为
了试验和评估应用在核潜艇上的12种新技术。这12种新技术之中涉及到大深度下潜技术
266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和钛合金的耐压艇体材料等方面的先进领域。从客观条件方面来说,到了20世纪60年代
后期,苏联对新型结构材料的试验研究,特别是关于高强度钛合金的制造工艺已经日趋
成熟,科研部门、设计单位和工业部门有能力制造出满足这种要求的特殊核潜艇。于
是,“共青团员”号攻击型核潜艇便作为一种试验型核潜艇应运而生。
“共青团员”号核潜艇于1978年4月22日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开始正式建造,1983
年6月3日下水,1983年12月28日竣工,1984年1月18日“共青团员”号核潜艇正式服役
于苏联海军。“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主尺度是118.4m×11.1m×7.40m,水面排水量为
5880t,水下排水量为8500t,最大下潜深度1250m。最初,该艇的艇员编制人数为57名
(其中军官29名),从1986年起,艇员编制人数增加到64名。“共青团员”号核潜艇采用
了水滴线型,其基本结构为双壳体结构,耐压艇体直径约9m,耐压艇体为钛合金。该艇
的指挥台围壳长13m,高6m,宽2.5m,艇内划分为七个舱室:第一舱为鱼雷舱和蓄电池
舱,该舱主要布置6具533mm鱼雷发射管和蓄电池组,这6具533mm的鱼雷发射管可以发
射带核战斗部的鱼雷和SS-NX-21型潜射巡航导弹。第二舱为居住舱,该舱布置着生活舱
室、军官会议室、艇员居住舱室、食品储藏室和淡水储存舱及厨房等。第三舱为中央指
挥舱,该舱的上部集中布置着该艇指挥部门的控制台和作战情报指挥系统,底层布置着
柴油发电机。第四舱为反应堆舱,该舱内布置着反应堆、一回路的全部设备、管路以及
蒸汽发生器等。第五舱为辅机舱,该舱内布置着汽轮发电机组、主配电柜等设备。第六
舱为主汽轮齿轮减速机组舱,该舱布置着主汽轮齿轮减速机组。第七舱为推进电机舱,
舱内布置着艉轴密封装置、主推力轴承和舵传动装置,此外,该舱还兼做逃生舱。
“共青团员”号核潜艇上装备的是OK-650Б-3型压水反应堆,该型反应堆是苏联研
制的第三代压水反应堆,其功率与“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的压水反应堆的功
率相差无几。另外,该艇还设有两个小型辅助的二叶螺旋桨供机动时使用。为了保证
“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具有足够的水下生命力,该艇采用的是利用火药燃气发生器产生
燃气和水蒸汽来吹除主压载水舱进行紧急上浮的方式。另外,“共青团员”号核潜艇还
装备了自动定量均衡吹除系统,以保证该潜艇能够更可靠地上浮。为了有效地实施艇内
大气环境控制,该艇装备了电解水制氧装置、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燃烧装置和过滤装
置。全艇分为艏部区域回路和艉部区域回路,而且这两个区域回路各自具有其独立的空
气调节和通风回路。当该艇处于水面状态时,采用从艇外大气环境中直接进行通风的方
式,处于水下状态时则按闭式循环进行通风,并且艇上装有相应的测量大气组分的仪
器。该级核潜艇上设有泡沫灭火系统和卤化烃灭火系统。艇上各个舱室内都设置了一个
灭火剂站,每个灭火剂站既可在所在的舱室内启动,亦可在相邻的舱室里启动。
“共青团员”号核潜艇上采用了先进的自动操舵系统,该操舵系统可以自动地保持
艇的稳定航向和稳定深度。艇上设有全艇状态控制台,控制台上的监视屏可以显示全艇
各种设备的工作状态以及各舱室中的压力、湿度、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组分等信
息,此外,还可在全艇状态控制台上发布命令。“共青团员”号核潜艇上设有闭路电视
监视系统,不仅各舱室内装备了摄像机,在舷外艉部也装有摄像机,以便中央指挥部位
了解各舱室内部和舷外的情况。为了保证艇员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安全逃生,“共青团
员”号核潜艇上专门设置了救生区域,救生区域的围壁采用加强结构。在第二舱上面的
指挥台围壳中设置了一个漂浮救生舱,其使用深度为1500m。漂浮救生舱为筒形结构,
分二层布置,能容纳全艇艇员。漂浮救生舱内配有救生设备和提供维持艇员生活必需的
267
世界海军潜艇

淡水、食品以及无线电收发设备等,可在海上维持几个昼夜。漂浮救生舱从分离到漂浮
至水面所需的时间较短,为艇员逃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1989年,在“共青团员”
号核潜艇发生事故沉入海底时,包括艇长瓦宁上校在内的5名艇员利用漂浮救生舱成功
地上浮到海面上来,但因漂浮救生舱上部舱口盖的密封性出了问题,因此,漂浮救生舱
在浮出水面后仅漂浮了很短的时间,之后便因其内部进水又重新沉没,最后仅有一名艇
员幸存。尽管如此,这仍旧表明漂浮救生舱经受了实践的考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大深
度救生手段。由于漂浮救生舱布置在指挥台围壳内,所以“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指挥
台围壳相对地比较长一些,流线形也差一些。此外,在“共青团员”号核潜艇指挥台围
壳的上部两舷布置了2个可拆式的耐压容器,容器内各存放了一个充气救生筏,每个救
生筏可乘20人~25人,整个充气动作时间仅需1min。
在“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对该艇的声隐身性能给予了相当
高的重视。“共青团员”号核潜艇上可能发出噪声的设备和艇上的所有重型设备都采用
了带有两级减震结构的基座,艇上其他设备也都采取了综合减震降噪处理。为了进一步
提高“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声隐身性能,在艇体内表面和外表面敷设了吸声降噪涂层
和消声瓦。
在试验性运行过程中,“共青团员”号核潜艇曾经于1984年8月5日深潜到1250m的
深度,这一深度是世界各国海军军用潜艇下潜的空前深度。在进行深潜航行过程中,
“共青团员”号核潜艇还在水下1000m的深度上成功地进行了大深度鱼雷发射试验。试
验结果表明“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具有在大深度上发射鱼雷攻击敌人舰艇的能力。另
外,在这次试验过程中还对“共青团员”号核潜艇进行了大深度应急吹除试验,从而证
明“共青团员”号核潜艇上对主压载水舱采取应急吹除技术的有效性。
“共青团员”号核潜艇从1984年服役后,基本上无事故地运行了5年,在这5年之
中,苏联海军在该艇上进行了很多科研性试验,取得了丰硕的试验成果,积累了大量的
宝贵经验。鉴于这些原因,该艇于1988年在苏联海军舰队中被评为优秀核潜艇,并被授
予“共青团员”的艇名。
1989年2月28日,以瓦宁海军上校为艇长的第2套编制人员出海执行战斗勤务。在返
回基地的途中,“共青团员”号核潜艇于4月7日上午到达挪威海北部距熊岛200km的海
域,当时“共青团员”号核潜艇正在350m~400m深度上以6kn~8kn航速航行。10时55
分,艉舱突然发生火灾,火灾发生后迅速在艇内蔓延而失去控制。后来虽经全力扑救,
但未能奏效。在艇上火灾发生3个小时之后,“共青团员”号核潜艇仍能浮在海面上。
最后,由于艉舱进水,“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终于沉没在距挪威340km、水深为1370m
的挪威海底。“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沉没事故,导致了该艇69名艇员中有42名丧生,
而其他艇员则利用艇上装备的充气式救生筏逃脱了葬身海底的厄运。
“共青团员”号核潜艇沉没不久,苏联利用“和平”号载人深潜器于1989年5月对
其开展了水下调查,基本上摸清了在海底的状况。1991年4月—9月期间,苏联组织了5
艘海洋水文调查船,携带着“和平”号和“科尔德什”号载人深潜器,对“共青团员”
号核潜艇再次展开了大规模的水下调查活动。此外,参加这次水下调查活动的,还有挪
威、荷兰、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工程师和专家。“和平”号和“科尔德什”号载人深潜器
在“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沉没地点进行了14昼夜的水下调查活动,经过对采集的海水
样品、海底泥土试样以及生物样品进行放射性强度化验结果表明,“共青团员”号核潜
268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艇在海底没有发生放射性泄漏,沉艇对周围的海水环境及水下生物没有造成任何不良的
影响。“和平”号载人深潜器在其中的一次下潜行动中,成功地从“共青团员”号核潜
艇上以及从该艇的残骸附近海底采集了一些艇上的物品。这些物品后来都被送往苏联的
中央军事博物馆保存起来。根据这次在水下对“共青团员”号核潜艇残骸的充分调查,
苏联政府决定暂时先把“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用混凝土浇灌覆盖封存,形成一个海底石
棺,等到将来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之后,再把它打捞出来。
3.2.5.2 P级(661型)(Papa)攻击型核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179t/8770t;主尺度:106.9m×11.5m×8.0m;储备浮力:31%;
艇体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耐压艇体材料:钛合金;艇内舱室划分:9个舱室;推进系统:
核动力+蒸汽轮机推进,V-5型压水反应堆2座;主汽轮机2台,功率为 40000马力×2;
涡轮发电机2台,功率为4000kW×2;银锌蓄电池2组,每组152个电池单元;双推进轴,
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6kn/37kn~38kn;安全下潜深度:400m;最大下潜深
度:500m;武备:P-70型巡航导弹发射筒10个,533mm艏鱼雷发射管4具,鱼雷装载总数
12枚;其他:“红宝石”型声呐系统;“西格玛”-661型导航系统;“拉多加”型鱼雷射
击指挥系统;水下连续航行时间:70天;艇员编制人数:7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在苏联海军N级(627型)攻击型核潜艇的首制艇建成服役之后,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
会议于1958年8月下达了一项“关于建造新型(661型)高速核潜艇以及开展相关科研、设
计和试验工作”的绝密命令,并且赋予661型核潜艇的主要使命是用于对付美国的“北
极星”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航空母舰战斗群。西方国家把这种新型核潜艇命名为Papa级,
简称P级核潜艇,而苏联海军内部将其命名为661型核潜艇(图3-24)。作为达到上述出色
性能并且可以完成相应作战任务的P级(661型)核潜艇,在其研制过程中,重点是研制可
以在水下发射的巡航导弹。为此,苏联政府于1959年4月下达了“研制P-70型水下发射
巡航导弹”的指示。西方国家把P-70型巡航导弹命名为SS-N-7“星光”型导弹。于是,
第52设计局开始着手水下发射巡航导弹的研制工作。与此同时,第2设计局承担P-70型
巡航导弹的发动机研制,第6研究所负责导弹燃料和弹头的研制,第34设计局负责研制
P-70型巡航导弹的发射装置,第45研究所负责研制导弹的弹体,第49研究所负责研制巡
航导弹的发射指控装置,第3研究所负责研制P-70型巡航导弹上的传感器和制导装置,
第52设计局负责P-70型导弹的总体研制任务。此外,苏联海军把W级(613型)中的一艘常
规动力潜艇改装成P-70型巡航导弹的试验潜艇,以便配合P-70型巡航导弹的研制工作。

图3-24 P级(661型)核潜艇
269
世界海军潜艇

P-70型(SS-N-7“星光”型)巡航导弹的全长为7.0m,弹径0.55m,发射质量为3.7t,射
程为70km,飞行速度马赫数为0.95,飞行高度为60m,装备500kg的常规战斗部或者20万
吨级的核弹头。作为P-70型巡航导弹发射平台的661型核潜艇是与导弹几乎同步开展研
制的,研制661型核潜艇总体的任务由苏联造船工业部下属的第16中央设计局承担。该
设计局也就是承担苏联第一艘核潜艇的设计单位。661型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是该设计局
的主任H.H.伊萨宁。
661型核潜艇的主要任务是发现、监视、跟踪和打击敌人的高速航母及其担任护卫
任务的高速护卫舰艇,因此,从作战性能方面来说,661型核潜艇的水下航速至少应该
达到37kn~38kn,这一速度在当时条件下是世界上空前的高航速。为了达到这种程度的
高航速,661型核潜艇必须要采用低阻力艇型,艇体重量要尽可能的小,并且具有足够
的强度。为此,第16设计局决定利用钛合金来制造661型核潜艇的耐压艇体。1959年4
月,苏联政府和海军司令部批准了661型核潜艇的建造计划。661型核潜艇的建造任务由
第402造船厂承担,但是,第402造船厂当时并未拥有建造钛合金核潜艇的经验。为了保
证661型核潜艇的建造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第402造船厂首先改造和更新了厂内的设施,
增设了专用的船台和加工车间,添置了新型的试验设备。在建造661型核潜艇的过程
中,最为突出的技术问题是钛合金的焊接和铸造。
1963年12月23日,661型核潜艇正式开工建造。661型核潜艇从正式开工到竣工,历
经11年的时间,其建造周期之长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由于钛合金焊接加工工艺十分复杂,完全掌握这种复杂的加工工艺需要时日。在661型
核潜艇的研制期间,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艇上的反应堆问题。最初,第16设计局提出采
用液态金属反应堆和压水型反应堆这两种方案,后来经过各方面的论证之后,液态金属
反应堆方案被淘汰。于是,苏联决定研制V-5型压水堆以便满足P级核潜艇的要求。
661型核潜艇的主尺度为106.9m×11.5m×8.0m,水面排水量为5197t,水下排水量为
8770t,安全潜航深度400m,最大下潜深度500m,艇员编制人数为75人。661型核潜艇
在其左舷和右舷分别装备了一套独立的核动力装置。每套核动力装置各自包括一座V-5
型压水反应堆和一台蒸汽发生器,反应堆的额定热功率为177.4MW,每小时可以产生
250t的蒸汽;一台功率约为4万马力的主蒸汽涡轮减速机组,一台3000kW的蒸汽涡轮发
电机,提供380V电压和50Hz频率的三相交流电。661型核潜艇上的蓄电池由两组银锌电
池(每组各152块电池单元)组成。661型核潜艇为双推进轴,双螺旋桨,推进功率为80000
马力,水面航速为16kn,水下最高航速为37kn~38kn。
661型核潜艇上装备10座П-120型巡航导弹发射筒,分为两组,每组5座,布置在左
右两舷,可以发射P-70型(SS-N-7“星光”型)巡航导弹。10枚P-70型巡航导弹可以分为两
组齐射,每组5枚导弹,两组齐射时间间隔为3min。另外,该级核潜艇上还装备4具
533mm艏鱼雷发射管,鱼雷发射深度为200m,艇内总共可以装载12枚鱼雷。艇上装备
“西格玛”-661的导航配套设备、“红宝石”声呐系统以及“拉多加”型鱼雷射击指挥
系统。
661型核潜艇采用的是双壳体潜艇结构,艇内由9个舱室组成。第一舱布置4具鱼雷
发射管和反舰巡航导弹的控制台。第二舱布置水声仪器设备和第一组蓄电池。第三舱为
辅机舱和生活舱,在该舱里布置了艇员居住室、辅机和第二组蓄电池组。第四舱为指挥
控制舱,该舱包括中央指挥部位、动力装置控制部位、各种用途的专门设备舱室、辅机
270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舱和居住舱。第五舱为反应堆舱,布置了两座左、右独立的反应堆以及相应的一回路设
备。第六舱为主机舱,该舱布置着两台独立的主蒸汽涡轮减速齿轮装置。第七舱为汽轮
发电机舱,该舱还布置着主配电板。第八舱为辅机舱,在该舱布置了辅助机械和设备、
变流机组、配电板、制冷机和压缩机等设备。第九舱为艉舱,在该舱布置了主推进电
机、舵机传动装置等设备。
1968年12月21日,661型核潜艇在第402造船厂下水。661型核潜艇在下水之后,经
过一年左右的舾装施工,终于在1969年12月31日竣工,接着,611型核潜艇于1970年1月
13日便开始了海上试航。在进行海上试航过程中,661型核潜艇的潜航深度为100m,在
661型核潜艇的反应堆输出功率仅为80%的情况下,该艇的水下航速就已经达到了
42kn。按照苏联海军最初制定的计划,打算建造10艘661型核潜艇。但是,当661型核潜
艇下水的时候,苏联海军正在酝酿建造价格便宜而且性能也相当出色的“共青团员”号
核潜艇,于是,661型核潜艇便仅仅建造了一艘,该级之中的其余9艘核潜艇建造计划被
中止。
1971年9月25日—12月4日,661型核潜艇在格陵兰海与布拉吉尔海盆之间进行潜
航。其间,661型核潜艇对美国海军的CVA-60“萨拉托加”号航母曾经进行了长时间的
跟踪。在返回基地的途中,661型核潜艇又进行了连续12个小时的水下高速航行,并且
在这12个小时期间的平均航速为44.7kn。661型核潜艇创造的这一连续水下高速航行纪
录,至今为止仍然稳居世界各国核潜艇水下连续航速的榜首。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661型核潜艇虽然创造了长时间连续水下航速的世界纪
录,其噪声却非常高。西方国家的潜艇专家认为,661型核潜艇的高航速所具有的优
点,被其自身高噪声的缺点所抵消。另外,由于661型核潜艇的水下速度过高,该艇在
水下高速航行时经受着很大流体动力作用,指挥台围壳经常因此而发生破损,从总的方
面来说,661型核潜艇所具有的军事价值并不很高。或许是由于这一原因,661型核潜艇
在其整个服役期间很少执行巡逻作战任务。该艇在其19年的服役时间里总共航行了4万
海里,其中水下航行距离为3万海里。此外,661型核潜艇也很少参加各种海上试验活
动。
1989年3月,苏联海军宣布611型核潜艇退役,目前,该艇正在北方舰队的基地上浮
置保存,可能在适当的时候将要做拆卸解体处理。尽管611型核潜艇存在着许多严重缺
点,但是611型核潜艇表明了苏联在核潜艇的总体设计方面有着他们独特的指导思想和
见解,611型核潜艇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为苏联第三代核潜艇的研制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和教训。

3.2.6 巡航导弹潜艇

3.2.6.1 J级(651型)(Jullett)常规动力巡航导弹潜艇 1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174t/3750t;主尺度:85.9m×9.7m×6.29m;艇体结构形式:双
壳体结构;艇内舱室划分:8个舱室;推进系统:柴油机+电机推进;Д-43型柴油机2台,功
率为8000马力;ПГ-141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6000马力;2Д-42型柴油机1台,功率为
1750马力,用于带动发电机;ПГ-140型经济航行电机2台,总功率为2000马力;双推进
271
世界海军潜艇

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6.8kn/18kn;安全下潜深度:240m;最大下潜深
度:300m;续航力:通气管状态以7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8000n mile;水下以3kn
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810n mile;水下以18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27.8n mile;武
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400mm艉鱼雷发射管4具,装载鱼雷总数18枚;装载P-6型
(SS-N-3A型)巡航导弹4枚;其他:“列宁格勒”-651型鱼雷设计指挥仪;“力量”651型导
航系统;“灯塔”型电罗经;“力量”-ГА型陀螺方位仪;ЛП-2型水压式计程仪;“竖
琴”-11型天文导航系统;АРП-53型无线电测向仪;НЭЛ-6型回声测深仪;ЭЛ-1型回声
测冰仪;РЛК-101型水面搜索雷达;“涌浪”型敌我识别雷达;“北极”-M型声呐站;
МГ-10型噪声站;水下连续航行时间:800h;艇员编制人数:7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苏联是世界上最早把巡航导弹与潜艇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潜艇发射巡航导弹的国家
之一。二战结束之后,苏联海军对于研制巡航导弹潜艇给予了高度重视。1954年,苏联
海军开始制定研制J级巡航导弹潜艇的计划(图3-25)。按照苏联海军最初制定的计划,将
要建造72艘J级巡航导弹潜艇。但是,考虑到J级巡航导弹潜艇的研制周期可能较长,因
此苏联海军采取了一项权宜之计,决定首先对在役的W级或者Z级潜艇进行改装,使其
装备当时正在研制的P-5型(SS-N-3型)巡航导弹,以此填补J级巡航导弹潜艇建成服役之
前的那一段时间造成的空白。

图3-25 J级巡航导弹潜艇
J级巡航导弹潜艇是常规动力潜艇,它是设计局以F级常规动力潜艇为基础进行设计
的。尽管由于F级和J级这两种型号潜艇的外形与使命截然不同,但是这两者内部布置却
十分相似。从外形上来看,F级常规动力潜艇和J级巡航导弹潜艇的导弹发射筒后面都有
很大的导流槽来疏导在导弹发射时所排出的尾部喷流。J级巡航导弹潜艇的指挥台围壳
长度比较大,在指挥台围壳里除了要布置潜望镜、雷达、电子侦察和通信天线外,还布
置了通气管和柴油机排气管装置等,指挥台围壳前端则布置着导弹制导雷达。J级巡航
导弹潜艇上只有两台柴油机和两根推进轴,因而水下最高航速明显下降。J级潜艇艉部
则装备4具直径较小的400mm反潜鱼雷发射管。
J 级 巡 航 导 弹 潜 艇 的 水 面 排 水 量 为 3174t,水 下 排 水 量 为 3750t,主 尺 度 为
85.9m×9.7m×6.29m,最大下潜深度为300m,安全下潜深度为240m。J级巡航导弹潜艇上
装备2台Д-43型柴油机,功率为8000马力,2台ПГ-141型推进电机,功率为6000马力,双
推进轴,双螺旋桨。水面最高航速为16.8kn,水下最高航速为18kn,通气管状态以7kn速
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8000n mile,水下以3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810n mile;
水下以18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27.8n mile。J级巡航导弹潜艇还装备一台2Д-42型柴
油机(功率为1750马力),用于带动发电机,2台ПГ-140型经济航行电机,总功率为2000马
力,海上自持力为90昼夜。此外,J级巡航导弹潜艇还装备了“列宁格勒”-651型鱼雷设
272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计指挥仪、“力量”-651 型导航系统、“灯塔”型电罗经、“力量”-ГА型 陀螺方 位


仪、ЛП-2型水压式计程仪、“竖琴”-11型天文导航系统、АРП-53型无线电测向仪、
НЭЛ-6型回声测深仪、ЭЛ-1型回声测冰仪、РЛК-101型水面搜索雷达、“涌浪”型敌我
识别雷达、“北极”-M型声呐站以及МГ-10型噪声站等。
J级巡航导弹潜艇装备的导弹武器是P-6型(SS-N-3A型)反舰巡航导弹,该型导弹是由
第52设计局在P-5型基础上研制的一种反舰导弹,主要用于攻击航母机动编队。P-6型反
舰巡航导弹是苏联海军最早装备潜艇的巡航导弹之一,需要潜艇上浮在水面,并且在
8kn 航 速 和 4 级 海 况 以 下 予 以 发 射。P-6 型 反 舰 巡 航 导 弹 的 弹 长 约 为 10.3m,弹 径 为
0.975m,翼展3.7m,发射质量5300kg,弹上装有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和两台固体燃料火
箭助推器,采用末段主动雷达制导,最大射程为250n mile(450km),飞行速度马赫数为
1.3。这种导弹需要中段制导才能达到最大射程。苏联利用“熊”式D型海上侦察轰炸机
将其雷达图像经视频数据链传输给J级巡航导弹潜艇,然后J级巡航导弹潜艇再将航向修
正数据转发给飞行中的导弹。但是在这期间,J级巡航导弹潜艇必须要停留在水面上。
SS-N-3A型巡航导弹可携带常规弹头,每个弹头重约1000kg,或者携带具有35万吨级爆
炸当量的核弹头。
J级巡航导弹潜艇装备的是嵌入式发射装置。嵌入式发射装置嵌入在非耐压艇体与
耐压艇体之间,从而可以使得潜艇保持比较好的线型,降低潜艇在水下航行时的阻力。
发射装置平时呈水平状态布置在潜艇上甲板的两侧,发射导弹时上仰20°~30°角。J级巡
航导弹潜艇上的艏部布置6具533mm反舰鱼雷发射管,艉部布置4具400mm反潜鱼雷发射
管。早期建造的J级核潜艇艏部装有主动测距声呐,后期建造的J级巡航导弹潜艇则装备
了更大的主动声呐基阵。J级巡航导弹潜艇的对空警戒雷达和高频通信天线安装在升降
装置上,其中对空警戒雷达用于在潜艇上浮水面准备发射导弹期间探测敌方的飞机。
苏联原计划建造72艘J级潜艇,但在1962年将J级潜艇的建造计划削减为16艘。J级的
前2艘潜艇,其耐压艇体采用的是低磁钢材,这2艘潜艇由位于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造船
厂建造,而J级中其余的14艘潜艇,则在1965年到1969年期间,由位于苏联在内地的高
尔基城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建造。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16艘J级巡航导弹潜艇分别
部署在苏联的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黑海舰队以及波罗的海舰队。J级巡航导弹潜艇
的续航力较大,因而它们也经常前往地中海,与苏联海军的其他导弹舰艇配合对美国第
六舰队的航空母舰进行跟踪。有时J级巡航导弹潜艇还前往印度洋执行作战巡逻任务。
3)建造情况
表3-30 J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所属舰队 建造厂家 备注
服役日期

1960.11.16
K-156 北方舰队 1962.7.31 波罗的海造船厂 该艇后来被命名为B-156号
1963.12.10
————

K-85 北方舰队 ———— 波罗的海造船厂 该艇后来被命名为B-85号


1964.12.30

273
世界海军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所属舰队 建造厂家 备注
服役日期
————
K-24 波罗的海舰队 ————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该艇后来被命名为B-124号
1965.10.31
————
K-68 北方舰队 ————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该艇后来被命名为B-68号
1965.12.28
————
K-63 太平洋舰队 ————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该艇后来被命名为B-63号
1966.6.12
————
K-70 太平洋舰队 ————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该艇后来被命名为B-270号
1964.12.31
————
K-77 北方舰队 ————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该艇后来被命名为B-77号
1991.3.14
————
K-58 太平洋舰队 ————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该艇后来被命名为B-58号
1966.9.23
————
K-81 波罗的海舰队 ————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该艇后来被命名为B-81号
1965.12.14
————
K-73 太平洋舰队 ————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该艇后来被命名为B-73号
1966.12.15
————
K-67 黑海舰队 ————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该艇后来被命名为B-67号
1967.9.30
————
K-78 北方舰队 ————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该艇后来被命名为B-78号
1967.11.1
————
K-203 北方舰队 ————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该艇后来被命名为B-203号
1967.12.2
————
K-304 北方舰队 ————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该艇后来被命名为B-304号
1968.8.12
————
K-318 黑海舰队 ————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该艇后来被命名为B-318号
1968.9.29
————
K-120 太平洋舰队 ————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 该艇后来被命名为B-120号
1968.12.26

274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3.2.6.2 E级(659型)(Echo)巡航导弹核潜艇 3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730t/4920t;主尺度:111.2m×9.2m×7.1m;艇体结构形式:双
壳体结构;艇内舱室划分:9个舱室;推进系统:核动力+蒸汽轮机推进;VM-A型压水反
应堆2座(70MW×2);60-D型蒸汽轮机2台(17500马力×2);ДГ-400型直流柴油发电机组2
台;ПГ-116型经济航行电机2台,功率为450马力×2;可变螺距螺旋桨,双推进轴;28-
SM1型蓄电池2组,每组112个单元电池;航速(水面/水下):15.1kn/26.0kn;安全下潜深
度:300m;最大下潜深度:370m;续航力:通气管状态以7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
18000n mile;水下以3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810n mile;水下以18kn速度航行时,
续航距离为27.8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4具,400mm艉鱼雷发射管4具,装载
鱼雷总数20枚(SET-65型、53-61型),鱼雷最大发射深度100m~400m;巡航导弹发射筒6
个,装载P-5D型导弹6枚;其他:“北极”MG-200型主动声呐;MG-15型被动声呐;MG-
13M型侦察声呐;“三棱镜”型搜索雷达;“冥王星”-659型综合导航系统;“灯塔”
型电罗经;ЭЛ-1型回声测冰仪;“铬”-KM型应答器;“涌浪”-M型敌我识别器;
“北方”型导弹火控雷达;水下连续航行时间:50天;艇员编制人数:104名(其中军官24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E级核潜艇被苏联内部命名为659型潜艇,美国和北约将其命名为Echo级巡航导弹核
潜艇,简称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图3-26)。按照苏联政府的指示,第18设计局立即开展了
相应的设计准备工作。担任E级(659型)巡航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的是第18设计局的普希
金采夫,后来改为库里莫夫担任总设计师。

图3-26 E级(659型)巡航导弹核潜艇
与此同时,第52设计局在切洛梅总设计师的领导下,开始对将要装备在E级(659型)
巡航导弹核潜艇上的P-5型巡航导弹进行改进设计。当时,P-5型巡航导弹的最大缺点是
它的命中精度较低。经过初步改进的P-5型巡航导弹,由于装备了更为先进的自动操纵
装置,其命中精度有了明显提高,圆概率误差仅为P-5型巡航导弹的1/3~1/2。此
外,其飞行高度也降低为250m左右。
1961年秋季,经过特别改装的644型(W-双筒型)中的S-162号潜艇,开始在白海进行
P-5改进型巡航导弹的发射试验,发射试验总共进行了9次。1962年3月,P-5改进型巡航
导弹定型,并被正式命名为P-5D型巡航导弹。此时,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技术设计已
经完成。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是在N级(627型)攻击型核潜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设计而
成,由于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需要装备6枚P-5D型巡航导弹,因此,潜艇设计师尽管以N
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设计为基础,但是仍然做了相当大的改进,最终设计的结果,E级巡
航导弹核潜艇的排水量比N级攻击型核潜艇增加了20%,艇体长度和宽度也增加了许
275
世界海军潜艇

多,指挥台围壳尺寸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20世纪50年代初期,远东局势正处于紧张状态,美国海军经常派遣航母机动编队在
太平洋游弋。当时苏联海军的太平洋舰队实力,相对北方舰队较弱,海军舰艇的数量以
及性能均与北方舰队无法比拟。为了迅速提升和加强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作战实力,
苏联政府和海军司令部决定在远东共青城的第199造船厂建造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为了
加速建造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步伐,第199造船厂首先进行了大规模的厂房扩建与改
造。经过特别改建之后,第199造船厂建造潜艇的能力有了明显改进。特别是该造船厂
新建的干船坞,可以同时容纳3个核潜艇建造船台。这样,核潜艇的建造速度有了很大
提高。
苏联海军计划建造的6艘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全部都是在第199造船厂建造的。除
了E级中的K-30号巡航导弹核潜艇之外,其余5艘核潜艇全部在1961年—1963年期间建成
服役,并将其编为太平洋舰队第26核潜艇支队。K-30号核潜艇从1961年开工之后,于
1962年5月3日下水。当时正值苏联海军开发新型的反舰巡航导弹,并且作为E级(659型)
巡航导弹核潜艇改进型的E-Ⅱ级(675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的设计工作已经结束,有关方面
正在积极筹备该型核潜艇的建造事宜,因此,苏联海军决定停止K-30号核潜艇的继续建
造工作。
E级(659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3730t,水下排水量为4920t,主尺度为
111.2m×9.2m×7.1m,采用双壳体结构。该级核潜艇内部分为9个舱室,从艏至艉依次是
一舱——艏鱼雷舱,二舱——前部居住舱,三舱——导弹指控舱,四舱——指挥舱,五
舱——柴油发电机组舱,六舱——反应堆舱,七舱——主机舱,八舱——电机舱,九
舱——后部居住舱。
由于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与N级攻击型核潜艇几乎是同一时期建造的,因此,E级巡
航导弹核潜艇上装备的2座核反应堆与N级攻击型核潜艇装备的核反应堆完全相同,都是
VM-A型压水反应堆,热功率为70MW×2,主机为2台60-D型汽轮机,功率为17500马力
×2,另外还装备2台ДГ-400型直流柴油发电机组,2台ПГ-116型经济航行电机,功率为
450马力×2。E级核潜艇采用双推进轴,双变螺距的螺旋桨,水面最高航速为15.1kn,
水下最高航速为26kn。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为370m,安全潜航深度为
300m,连续潜航时间为50天,艇员人数编制为104人(其中军官24名)。
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装备6枚P-5D型巡航导弹,不过,P-5D型巡航导弹必须在E级巡
航导弹核潜艇处于水面状态时才能发射。在进行导弹发射时,发射筒必须首先上仰15°
角,然后发射筒前盖开启并将导弹发射出去。每艘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装备的6枚P-5D型
导弹,可在12min~13min之内全部发射完毕。此外,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上的巡航导弹
还可进行齐射。
除了巡航导弹之外,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上还装备4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和4具
400mm艉鱼雷发射管,其中艏鱼雷发射管的发射深度为100m,艉鱼雷发射管的发射深
度为400m,每艘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可以装载20枚鱼雷。
1959年,太平洋舰队在斯特莱劳科湾建设了斯特莱劳科核潜艇基地,当时,该基地
的码头、导弹及核弹头的地下储存仓库,都是在绝密状态下建设的。1961年7月,苏联
组建了第26核潜艇支队,并将该核潜艇支队部署在斯特莱劳科核潜艇基地。隶属于第26
核潜艇支队的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一面执行日常性的海上作战巡逻任务,一面积极参
276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与导弹的海上发射试验以及装艇设备的海上试验。
1963年9月,E级(659型)中的K-151号巡航导弹核潜艇曾经执行过在海上验证核潜艇
安全性及其秘密性的航行试验任务。K-151号核潜艇在驶离斯特莱劳科核潜艇基地之
后,首先穿越对马海峡,然后进入太平洋海域,接着以水下航行状态继续南下。这是苏
联海军核潜艇第一次远征太平洋南部海域,主要目的是为了在28℃~30℃的海水温度环
境中,对艇上的核反应堆以及巡航导弹发射指控系统进行试验,并对它们的性能予以确
认和检验。按照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设计要求,该级核潜艇可以在水下连续从事30天
的航行。K-151号核潜艇的这次远航,对于那些仅仅拥有常规动力潜艇工作经验的艇员
来说,也是一次富有意义的锻炼机会。
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作为苏联海军第一代核潜艇,曾经执行过多次作战巡逻任务。E
级中的K-45号巡航导弹核潜艇于1960年11月9日—1961年6月28日期间进行了海上试航,
对艇上的核反应堆及其相关设备、艇上武器装备进行必要的检验和调整。在这一期间,
K-45号核潜艇在海上航行了7073n mile,其中水下航行距离为2569n mile。1964年—1966
年期间,K-45号核潜艇前往太平洋和日本海执行作战巡逻任务,这次海上执行任务时间
为90天。此外,在这一期间,K-45号核潜艇还多次出海执行艇员训练、艇上改装试验、
装艇新设备和新武器装备的试验等任务。在1969年—1977年期间,K-45号核潜艇分别在
太平洋执行了40天、在日本海执行了55天、在印度洋执行了163天的长期海上作战巡逻
任务。在这一期间,K-45号核潜艇曾经在越南的金兰湾基地停靠了74天,进行了必要的
补给。1977年5月—1978年5月,K-45号核潜艇在位于苏联察吉玛海湾的第30核潜艇修理
厂换装了核燃料。1979年12月16日,K-45号核潜艇在执行海上作战巡逻任务期间,艇上
发生一回路泄漏事故,巡逻作战活动被迫中止,返回基地。1981年9月10日上午10时,
K-45号核潜艇在前往位于堪察加半岛附近的训练海域途中,由于艇长指挥失误,K-45号
核潜艇与一艘渔船发生碰撞,K-45号核潜艇的艏部和声呐受到严重损伤,渔船则因受损
过重而沉没。10月15日,K-45号核潜艇被送往位于堪察加半岛的第49核潜艇修理厂进行
修复,直到1982年2月20日修理工作方才结束。1983年—1985年期间,K-45号核潜艇先
后两次前往太平洋、日本海和印度洋执行海上作战巡逻任务,第一次巡逻时间为53天,
第二次巡逻时间为257天。其中,在第二次巡逻期间,K-45号核潜艇曾经在越南的金兰
湾基地休整了61天,并进行了补给。1986年1月—1988年12月,K-45号核潜艇被送往
“星星”核潜艇修理厂进行大修,在这一期间,更换了艇上的冷却水管。其后,K-45号
核潜艇没有再执行长期的海上作战巡逻任务,仅仅执行过一些短期出海任务。1989年5
月,苏联海军决定将K-45号核潜艇做退役处理。从1964年11月4日正式服役,至1989年5
月30日退役,K-45号核潜艇服役时间总共为25年零6个月,在这25年的时间里,K-45号
核潜艇出海时间累积为1037天,其中执行作战巡逻任务的累积时间为662天,在海上航
行距离累积为19.7894万海里。
E级中的K-59号巡航导弹核潜艇于1961年12月16日竣工。1962年前往日本海、鄂霍
茨克海和太平洋执行连续42天的海上作战巡逻任务,其中水下连续航行时间为28天。在
执行这次任务期间,K-59号核潜艇在海上航行距离累积为10958n mile,其中水下航行距
离为9975n mile,平均速度为11kn。1967年—1970年,K-59号核潜艇更换核燃料,并被
改装成659M型核潜艇。1982年,K-59号核潜艇第二次换装核燃料。1986年,K-59号核
潜艇右舷的汽轮机发生蒸汽泄漏事故。1989年3月14日,K-59号核潜艇退役。K-59号核
277
世界海军潜艇

潜艇于服役期间在海上航行距离累积为19.2570万海里,海上执行任务时间累积为919
天。
E级中的K-66号巡航导弹核潜艇于1962年6月30日竣工之后,在服役期间,曾经于
1966年在哈巴罗夫斯克核潜艇基地发生过汽轮机舱火灾事故。此外,还发生过核反应堆
控制系统的故障。1967年—1970年,K-66号核潜艇换装核燃料,并被改装成659T型核潜
艇。1974年,K-66号核潜艇上的厨房发生火灾事故。1981年,K-66号核潜艇的右舷核反
应堆的一回路发生泄漏事故,事故排除之后,该艇因此被降为预备役。1986年10月12
日,K-66号核潜艇退役。K-66号核潜艇在服役期间,海上航行距离累积为14.3037万海
里,海上执行任务时间累积为652天。
E级中的K-122号巡航导弹核潜艇于1962年7月6日竣工。1975年,K-122号核潜艇执
行海上连续作战巡逻任务,历时120天,在这次执行任务期间,K-122号核潜艇在海上连
续航行距离累积为36000n mile。1980年,K-122号核潜艇在执行海上巡逻作战任务期
间,在冲绳附近海域发生火灾事故,然后该艇被送往“星星”核潜艇修理厂进行修复。
其后,K-122号核潜艇被降为预备役。1985年10月28日,K-122号核潜艇退役。K-122号
核潜艇在服役期间,海上航行距离累积为70497n mile,海上执行任务时间累积为485
天。
E级中的K-151号巡航导弹核潜艇于1963年7月28日竣工。同年该艇在执行海上作战
巡逻任务期间,艇上发生冷却水泄漏事故,艇员遭受超剂量放射性辐照。1963年11月,
处于停泊状态的K-151号核潜艇,艇内的高压空气管路突然发生破裂事故。1973年—
1976年期间,K-151号核潜艇换装核燃料。1977年—1980年期间,K-151号核潜艇先后4
次执行长期海上作战巡逻任务,累积时间为410天。1984年,K-151号核潜艇在执行海上
作战巡逻任务期间发生火灾事故。1985年,K-151号核潜艇前往太平洋和印度洋执行海
上连续作战巡逻任务,历时256天。1986年,苏联海军对K-151号核潜艇的活动范围进行
限制,该艇仅能在基地附近海域从事训练任务,在这一期间,苏联海军还对K-151号核
潜艇上的核反应堆的功率进行了限制。到1987年时,苏联海军进一步对K-151号核潜艇
的反应堆功率进行了限制,该艇的反应堆输出功率只能为50%以下,海上连续航行时间
被限制在10天之内。1989年5月30日,K-151号核潜艇退役。K-151号核潜艇在服役期
间,海上航行距离累积为30.1953万海里,海上执行任务时间累积为1375天。
从上述基本情况可以看出,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在其服役期间,从事海上作战巡逻
任务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暂,其修理、改换装、停泊占用了相对较长的时间。另外,E级
巡航导弹核潜艇上装备的核反应堆可靠性较低,故障率较高。另外,到1966年时,由于
P-5D型巡航导弹停止了使用,因此,实际上从1966年开始,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所具有
的军事价值便开始日益降低。
另一方面,第52设计局根据苏联政府的命令于1956年8月开始研制装备于潜艇的P-6
型(“沙道克”SS-N-3A)反舰巡航导弹。1959年—1963年期间,苏联海军在黑海舰队的巴
拉克拉巴试验场进行过77次P-6型巡航导弹的发射试验,1964年6月,P-6型巡航导弹终于
定型。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海军航母机动编队的防空圈直径扩大为
250km~300km。因此,如何能够在300km以外的距离对美国航母机动编队实施打击,
这是当时苏联海军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任务。为此,苏联海军必须要研制可以装备射程
超过300km巡航导弹的核潜艇。
278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在这种形势下,第18设计局受命设计一种新型的巡航导弹核潜艇,以便装备射程为
450km的P-6型反舰巡航导弹。苏联海军把这种新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命名为675型核潜
艇,西方国家则将该级核潜艇命名为E-Ⅱ级核潜艇。E-Ⅱ级(675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的设
计工作是于1956年8月正式开始的,由普希金采夫担任该级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为了与
E-Ⅱ级(675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加以区别,西方国家又把E级(659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称作
E-I级核潜艇。
与E-I级(659型)核潜艇相比,E-Ⅱ级(675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排水量增加了 20%,
其水下最高航速降低了10%。E-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虽然装备了性能稍好一些的P-6型
巡航导弹,但是该级核潜艇的缺点却是无法回避的——P-6型巡航导弹必须在潜艇处于
水面状态时才能予以发射,这一点已经成为E-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致命缺点。除此之
外,E-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安静性很差,每艘核潜艇上装备的巡航导弹数量虽然是8
枚,但是其数量仍显不足。
E-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还有另外一个严重缺点是,该级核潜艇的艇体是采用低磁性
钢材制造的,而这种特殊钢材在海水中容易发生腐蚀并产生气泡。另外,E-Ⅱ级巡航导
弹核潜艇在水下航行过程中噪声相当高。尽管如此,苏联于1963年—1968年期间,仍然
在北德文斯克的第402造船厂建造了16艘E-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在共青城的第199造船
厂建造了13艘E-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其建造总数多达29艘。在苏联海军核潜艇的发展
史上,E-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是建造批量最大的巡航导弹核潜艇。
E-Ⅱ 级 巡 航 导 弹 核 潜 艇 的 水 面 排 水 量 为 4450t,水 下 排 水 量 为 5650t,主 尺 度 为
115.4m×9.3m×7.9m,采用双壳体结构。该级核潜艇内部分为10个舱室,从艏至艉依次
是:一舱——艏鱼雷舱,二舱——前部居住舱,三舱——导弹指控舱,四舱——指挥
舱,五舱——柴油发电机组舱,六舱——反应堆舱,七舱——主机舱,八舱——电机
舱,九舱——后部居住舱,十舱——艉鱼雷舱。
E-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与N级攻击型核潜艇装备的2座核反应堆完全相同,都是VM-
A型压水反应堆,热功率为70MW×2,主机为2台60-D型汽轮机,功率为17500马力×2,
另外还装备2台ДГ-400型直流柴油发电机组,2台ПГ-116型经济航行电机,功率为450马
力×2。该级核潜艇采用双推进轴,双变螺距的螺旋桨,水面最高航速为14kn,水下最
高航速为23kn。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为370m,安全潜航深度为300m,艇
员人数编制为104人,连续潜航时间为90昼夜。此外,E-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上还装备
了“刻赤”型声呐系统;MG-10型、MG-23M型以及MG-29型声呐;“海鸥”型水面搜
索雷达;“浪涌”型敌我识别雷达;“力量”-675型综合导航系统;“灯塔”型电罗
经;“力量”ГА型陀螺方位仪;“竖琴”-11型天文导航系统;ЭЛ-1型回声测冰仪;
ЭЛ-6型回声测深仪;“镍铬合金”-M型应答器;“涌浪”-M型敌我识别器;“柳树”
型短波无线电发射机;“幅角”型导弹射击指挥仪等。
1963年2月,第52设计局开始研制将要取代P-6型巡航导弹的P-500型(SS-N-12“沙
箱”型)巡航导弹。P-500型巡航导弹的基本部分与P-6型导弹几乎相同,但是,P-500型
巡航导弹在飞行速度、射程以及弹头威力等方面都超过了P-6型巡航导弹。从1969年开
始,苏联海军在北方舰队的奈诺库萨试验场对P-500型巡航导弹进行了数十次发射试
验,并最终于1975年研制成功。P-500型巡航导弹的作战目标是敌人的航母机动编队和
大型水面舰艇,弹长为12.4m,弹径为0.9m,翼展2.6m,两翼折叠之后为1.8m,发射质量6.2t,
279
世界海军潜艇

飞行速度马赫数为2,射程550km,动力装置为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两台固体燃料火箭
助推器,可装备750kg的高能炸药常规弹头,或者爆炸当量为35万吨级的核弹头。
为了能够装备P-500型巡航导弹,苏联海军于1976年—1984年期间把9艘E-Ⅱ级巡航
导弹核潜艇进行了改装,经过改装之后的E-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被苏联海军命名为
675MK型核潜艇。但是,由于P-500型巡航导弹仍然需要潜艇上浮到水面上进行发射,
因此,尽管P-500型导弹的性能比P-6型导弹有了许多改进和提高,但是潜艇必须在水面
上发射导弹的方式却严重地破坏了675MK型核潜艇的隐蔽性,从而使得675MK型核潜艇
的军事价值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979年5月,第52设计局以P-500型巡航导弹为母型开始研制P-1000型反舰巡航导
弹。从总体性能方面来说,P-1000型巡航导弹与P-500型基本相同,但是P-1000型巡航导
弹的发射质量为7.2t,射程为700km,潜艇可以在水下状态发射P-1000型巡航导弹。苏联
海军于1981年—1990年期间把4艘E-Ⅱ级核潜艇进行了改装,以便使其装备P- 1000型巡
航导弹。经过这样改装的E-Ⅱ级核潜艇,被苏联海军命名为675MKV型核潜艇。
3)建造情况
表3-31 E级(659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所属舰队 建造厂家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61.5.12
该艇在下水之后,建造工作被中
K-30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止,后来在第199造船厂拆卸解体
1962.5.3

1958.12.30

1960.5.12 该艇实际上是E级的首制艇,于
K-45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61.6.28 1989年5月3日退役

1964.11.4

1959.9.30
该艇于1977年7月25日改为K-259
1960.9.25
K-59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号,1989年3月14日退役,1997
1961.12.16 年—1998年被拆卸解体
1964.11.4

1960.3.26

1961.7.30 该艇于1986年10月12日退役,目前
K-66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62.6.30 处于浮置保存状态

1964.11.4

1961.1.21

1961.9.17 该艇于1983年8月发生火灾之后,
K-122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62.9.30 于1985年10月28日退役

1964.12.3

280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所属舰队 建造厂家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62.4.21
1962.9.30 该艇于1989年5月30日退役,1995年
K-151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63.7.28 在“星星”修船厂被拆卸解体

1964.11.4

表3-32 E-Ⅱ级(675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所属舰队 建造厂家 退役日期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63.1.11
1964.4.30
K-1(B-1) 北方舰队 第402造船厂 1992.7.3
1964.9.30
1964.11.4
1965.11.6
1966.9.25
K-7(B-127)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90.4.19
1967.9.30
1967.10.24
1962.10.24
1965.9.29
K-10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89.5.30
1966.10.15
1966.10.30
1963.10.14
1964.11.29
K-22(B-22) 北方舰队 第402造船厂 1994.7.15
1965.8.7
1965.9.6
1966.2.23
1967.6.18
K-23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91.6.24
1967.12.30
1968.10.11
1963.4.26
1964.6.30
K-28(B-428) 北方舰队 第402造船厂 1990.4,19
1964.12.16
1965.1.22
1964.1.1
1964.8.9
K-31(K-431)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87.6.19
1965.9.30
1965.11.11
1966.6.18
1967.9.23
K-34(B-134)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94.7.5
1968.12.30
1969.1.8

281
世界海军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所属舰队 建造厂家 退役日期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64.1.6
1965.1.27
K-35(B-35) 北方舰队 第402造船厂 1993.6.20
1965.6.30
1965.7.30
1962.8.7
1964.3.10
K-47(B-47) 北方舰队 第402造船厂 1994.7.5
1964.8.31
1964.11.4
1964.4.11
1965.6.16
K-48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90.4.19
1965.12.31
1966.1.15
1964.5.30
1965.8.10
K-56(B-56)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92.7.3
1966.8.26
1966.9.9
1963.10.19
1964.9.26
K-57(K-557→B-557)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92.7.3
1965.10.30
1965.11.25
1963.7.23
1964.9.30
K-74 北方舰队 第402造船厂 1990.4.19
1965.7.30
1965.8.11
1964.2.29
1965.4.17
K-90(K-111) 北方舰队 第402造船厂 1989.3.14
1965.9.25
1965.10.10
1965.3.20
1966.5.20
K-94(K-204→B-204)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92.7.3
1966.12.27
1967.11.6
1962.1.11
1963.6.16
K-104 北方舰队 第402造船厂 1990.4.19
1963.12.15
1964.11.4
1965.7.24
1966.8.26
K-108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90.4.19
1967.3.31
1968.11.25

282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所属舰队 建造厂家 退役日期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64.6.8
1965.6.19
K-116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85.9.10
1965.10.29
1965.11.25
1964.9.1
1965.9.1
K-125 北方舰队 第402造船厂 1991.6.24
1965.12.18
1965.12.27
1964.10.29
1965.12.30
K-128(K-62) 北方舰队 第402造船厂 1990.4.19
1966.8.25
1966.9.6
1964.12.31
1966.6.6
K-131(B-131) 北方舰队 第402造船厂 1994.7.5
1966.9.30
1966.10.31
1965.2.27
1966.7.27
K-135(K-235) 北方舰队 第402造船厂 1989.3.14
1966.11.25
1966.12.12
1961.5.30
1962.9.6
K-166(K-71) 北方舰队 第402造船厂 1989.5.30
1963.10.6
1964.11.4
1962.5.16
K-170(K-86→KS- 1963.8.4
北方舰队 第402造船厂 1991.6.24
86) 1963.12.26
1964.11.4
1962.8.8
1963.12.25
K-172(K-192) 北方舰队 第402造船厂 1990.4.19
1964.7.30
1964.11.4
1962.3.17
1962.9.30
K-175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90.4.19
1963.12.30
1964.11.4
1962.2.2
1963.8.25
K-184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90.4.19
1964.3.31
1964.11.4

283
世界海军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所属舰队 建造厂家 退役日期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63.4.6

1964.5.9
K-189(K-144) 太平洋舰队 第199造船厂 1991.6.24
1965.7.24
1965.8.11

3.2.6.3 C级(670型)(Charlie)巡航导弹核潜艇 1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3574t / 4560t(C-Ⅰ 级 ) ; 4372t / 5500t(C-Ⅱ 级 ) ; 主 尺 度 :
95.5m×9.9m×7.5m(C-Ⅰ级);104.9m×9.9m×7.8m(C-Ⅱ级);艇体结构形式:单双混合壳体
结构;艇内舱室划分:7个舱室;推进系统:核动力+蒸汽轮机推进;VM-4-1型压水反应堆
1座(89.2MW);OK-350型汽轮机(18800马力);ДГ-500型柴油发电机组1台;辅助推进电
机2台,功率为500马力×2;蓄电池2组,每组112个单元电池;双反转螺旋桨,单推进
轴;航速(水面/水下):12kn/26kn;安全下潜深度:240m;最大下潜深度:300m;续航
力:通气管状态以7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8000n mile;水下以3kn速度航行时,
续航距离为810n mile;水下以18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27.8n mile;武备:533mm艏
鱼雷发射管4具,400mm艉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总数18枚(其中533mm鱼雷14枚、
400mm鱼雷4枚),鱼雷最大发射深度100m;巡航导弹发射筒8个,装备P-70型(SS-N-7型)
巡航导弹8枚;其他:“刻赤”型声呐系统(C-Ⅰ级);“红宝石”型声呐系统(C-Ⅱ级);
MG-14型声呐站;“白杨”型水面搜索雷达;“海湾”-П型雷达;“西格玛”-670A型
综合导航系统;“镍铬合金”-M型应答器;“布莱斯特”型综合作战情报系统等;水下
连续航行时间:60天;艇员编制人数:10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开始着手制定研制第二代巡航导弹核潜艇的计划。1960
年,苏联海军司令部对第112设计局下达了设计第二代巡航导弹核潜艇的命令。第112设
计局在此之前承担过W级(613型)常规动力潜艇的设计,但是从未承担过核潜艇的设计任
务。尽管如此,在接到命令之后,第112设计局在沃洛别夫总设计师的指导下,开始了
第二代巡航导弹核潜艇的设计工作。苏联海军把第二代巡航导弹核潜艇命名为670型核
潜艇,西方国家对其命名为Charlie级核潜艇,简称C级核潜艇(图3-27)。

图3-27 C级(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
C级(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的研制目标是将要装备可以在水下状态发射的P-70型
284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SS-N-7型)反舰巡航导弹。苏联政府决定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由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建
造,这样,下水之后的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需要放在浮动船坞中,经由伏尔加河、白
海—波罗的海运河运送到北方舰队,因此,内河运输对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排水量和
主尺度有一定的限制。由于V级攻击型核潜艇在建造过程中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所以,第112设计局有效地吸取了V级攻击型核潜艇在这方面的设计经验。在这种前提之
下,第112设计局最初提出的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初始设计方案是排水量为2400t。
在对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进行设计期间,第112设计局对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总体
设计方案进行了两次修改。经过这些修改之后,C级核潜艇的排水量以及主尺度都有了
一定程度的增加。最后,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排水量达到了与V级攻击型核潜艇大体
相当的程度。C级核潜艇上核反应堆的功率虽然大约为E-Ⅱ级(675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的
一半左右,但是C级核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却比E-Ⅱ级核潜艇的最高航速还要高一些。
这一点曾经广泛地引起了国外潜艇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基本结构为混合式艇体,该级核潜艇的艏部和艉部为双壳体
结构,而指挥台围壳所在的舯部,则采用单壳体结构形式。在苏联海军核潜艇之中,采
用混合艇体结构的较为罕见。由于该级核潜艇的这种特殊结构形式,其最大下潜深度被
定为300m。在苏联海军核潜艇之中,除了早期建造的那些型号的核潜艇之外,其他型号
核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一般均大于300m。C级核潜艇指挥台围壳以及上层建筑均采用低
磁性钢材以及轻合金等材料制成,声呐导流罩采用的是钛合金。
C级核潜艇上装备VM-4-1型压水反应堆一座(89.2MW);OK-350型汽轮机一台(18800
马力)、ДГ-500型柴油发电机组一台、辅助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500马力×2)以及蓄电池2
组(每组112个电池单元)。C级核潜艇是苏联海军中第一次装备一座反应堆并且采用单推
进轴、单螺旋桨的核潜艇。虽然C级核潜艇上的汽轮机重量有所增加,但是设计师仍然
采取了浮筏式减震降噪机构,其原因主要是立足于C级核潜艇必须具有足够的安静性
能。为了避免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再次出现E-Ⅰ级和E-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高噪声情
况,设计师在C级核潜艇艇体的内表面敷设了橡胶吸音隔绝层。另外,C级核潜艇不再
采用5叶螺旋桨,而是采用双反转4叶螺旋桨(两个螺旋桨的直径分别为3.92m和3.82m)。
由于采取了上述得力措施,从而使得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成为苏联海军第二代核潜艇中
安静性能最好的核潜艇。C级核潜艇装备了“刻赤”型声呐系统(C-Ⅰ级)、“红宝石”
型声呐系统(C-Ⅱ级)、MG-14型声呐站、“白杨”型水面搜索雷达、“海湾”-П型雷
达、“西格玛”-670A型综合导航系统、“镍铬合金”-M型应答器、“布莱斯特”型综
合作战情报系统等。除此之外,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上还装备了消磁设备,在提高该级
核潜艇磁隐身性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虽然没有达到“阿尔法”级核潜艇的自动化水平,但是仍然具
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因此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被苏联海军称为“半自动化核潜艇”。
C级核潜艇上装备的“布莱斯特”型综合作战情报系统,可以对该级核潜艇的深度、航
向、上浮、潜航以及巡航导弹的发射等方面进行自动控制。
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装备8枚第二代反舰巡航导弹,苏联海军将其命名为“紫晶”P-
70型导弹,西方国家将其命名为SS-N-7“星光”型导弹,主要用于攻击敌人的航母机动
编队和大型水面舰艇,它的最大特征是可以从水下状态的潜艇中予以发射,该型导弹的
射程为10km~80km,有效射程为46km~65km。P-70型巡航导弹的弹长为7m,弹径为
285
世界海军潜艇

0.55m,发射质量3.7t,飞行速度马赫数为0.95,飞行高度为60m,常规弹头为500kg高能
炸药,核弹头为20万吨当量威力。在一般情况下,P-70型(SS-N-7型)反舰巡航导弹在水
下的发射深度为30m~60m,在发射导弹之前,首先需要向发射筒注水,采用冷发射方
式。每枚P-70型导弹装有4台助推器,其中2台助推器在导弹离开发射筒之后,即在水下
开始工作,把导弹送出水面,此时弹翼和尾翼展开。当导弹完全出水之后,另外2台助
推器开始工作,对巡航导弹进行加速,使其达到巡航速度和巡航高度。助推器在工作结
束之后,则与导弹主体脱离,导弹主发动机开始点火工作,保持导弹在一定的巡航高度
上飞行。主发动机工作3min,燃料即完全耗尽,其间导弹飞行距离为40km~60km。P-
70型导弹利用弹上装备的雷达来识别目标。当导弹飞行到距目标大约10km的距离时,降
低到30m的高度继续飞行,最后以小角度向目标俯冲攻击。P-70型导弹的最大设计射程
为80km,但是在实际的飞行试验中仅能达到70km。根据设计指标,P-70型导弹的水下发
射条件是,潜艇的航速低于5kn,海况低于4级~5级。除了巡航导弹之外,C级巡航导弹
核潜艇还装备了4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和2具400mm艉鱼雷发射管,装载鱼雷总数18枚
(其中533mm鱼雷14枚、400mm鱼雷4枚),鱼雷最大发射深度为100m。
1963年7月,苏联政府批准了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设计方案。1964年,C级巡航导
弹核潜艇开始正式投入建造。承担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建造任务的是第112造船厂。到
1972年时,第112造船厂已经建造了11艘C级核潜艇。
就在C级核潜艇建造过程中,第112设计局又对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进行了若干改进
设计,经过改进设计的C级核潜艇被西方国家命名为C-Ⅱ级(670M型)核潜艇,而在此之
前设计和建造的C级核潜艇被称为C-Ⅰ级(670A型)核潜艇。与C-Ⅰ级核潜艇相比,C-Ⅱ
级核潜艇在艇体长度以及排水量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增加。1972年—1981年期间,苏联总
共建造了6艘C-Ⅱ级核潜艇,这6艘C-Ⅱ级核潜艇的艇号为K-452号、K-458号、K-503
号、K-508号、K-479号、K-209号。此外,1965年—1972年期间,苏联建造了11艘C-Ⅰ
级核潜艇。因此,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总数为17艘。
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在相继建成服役之后,被部署在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并且
相继被派往各个海域执行海上作战巡逻任务。1967年,C级中的首制艇K-43号核潜艇建
成。部署在北方舰队第一核潜艇舰队,第11核潜艇支队的C级核潜艇,先后参加了苏联
海军举行的“海洋”75、“北方”77、“起飞”81等重大军事演习活动。C级巡航导弹
核潜艇的主要任务是侦察、跟踪、打击美国航母机动编队。C级核潜艇的安静性较好,
因此,比较容易突破敌人的反潜警戒。另一方面,由于P-70型导弹的射程较小,因此,
C级核潜艇只能在距敌人目标60km~70km的距离上发射。然而,由于距离过短,一旦P-
70巡航导弹被发射出去,往往会使敌人猝不及防,难以自卫。
C级核潜艇首先以美国海军第六舰队作为监视和跟踪的目标,在地中海执行了作战
巡逻任务。C级核潜艇在地中海执行任务期间取得了一些经验之后,苏联海军便逐渐加
大了C级核潜艇的作战巡逻范围。1974年,隶属于北方舰队的C级中的K-201号核潜艇与
K-314号核潜艇一起,从北冰洋出发,经由印度洋,最后到达堪察加的太平洋舰队基
地。1977年,C级中的K-429号核潜艇从北方舰队基地出发,经由北冰洋航行到堪察加的
太平洋舰队基地。1979年,北方舰队C级中的K-302号核潜艇从北方舰队基地出发,经由
北冰洋,到达堪察加的基地,并且K-429号和K-302号核潜艇自此被部署在太平洋舰队的
第2核潜艇舰队第10核潜艇支队。其后,又有7艘C级核潜艇从原来部署在北方舰队改为
286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部署在太平洋舰队。这7艘C级核潜艇在改变部署关系时,都是通过远航前往太平洋舰队
的。其中的K-398号核潜艇在北冰洋的水下航行时,多次在浮冰与海底之间进行过殊死
的努力,途中曾经有一段航程,浮冰与海底之间的距离仅为29m。
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部署在太平洋舰队之后,经常出海执行作战巡逻任务,对在太
平洋舰队弹道导弹核潜艇基地附近巡弋的美国海军核潜艇进行跟踪和监视。除此之外,
C级核潜艇真正发挥巡航导弹核潜艇作用的是经常对在太平洋上行动的美国海军航母机
动部队进行监视和跟踪。1980年美国海军的CV-43“珊瑚海”号航母机动编队在太平洋上
行动期间,曾经受到了C级核潜艇长时间的监视与跟踪,1984年,C级核潜艇还对CV-
63“小鹰”号航母机动部队进行了长时间的监视与跟踪。
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装备的是苏联研制的第二代核反应堆,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比第
一代核反应堆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因此,C级核潜艇自从服役以来,艇上核反应堆发
生的重大事故明显减少。
C级的首制艇K-43号核潜艇于1984年12月27日退役,4年之后,K-43号核潜艇于1988
年1月租借给印度海军。印度曾经于1970年初计划研制核潜艇,由于技术实力不足,只
好半途而废。于是印度转而寻求苏联的援助,经过多次双方交涉,最后苏联同意把K-43
号核潜艇租借给印度海军使用。1983年,印度海军组编的两组核潜艇艇员,前往符拉迪
沃斯克核潜艇培训中心接受培训。这时,已经退役的K-43号核潜艇,停靠在符拉迪沃斯
克的乌里斯海湾的潜艇基地码头边上。印度海军的核潜艇艇员在接受培训的4年期间,
有很多时间是在K-43号核潜艇上进行现场学习。当K-43号核潜艇正式移交给印度海军
时,苏联海军的一些核动力工程师以及核潜艇其他专业的工程师也随同前往印度。K-43
号核潜艇在印度海军服役期间,使印度海军获得了许多有关核潜艇运行方面的宝贵经
验,当年曾经在K-43号核潜艇服役的印度海军艇员之中,如今已经有8人晋升为将军。
目前,在印度重新雄心勃勃地开展新一轮核潜艇研制的过程中,俄罗斯海军将把2艘最
新式的“阿库拉”级核潜艇租借给印度海军。
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自从建成服役之后,曾经多次执行海上作战巡逻任务。但是,
随着核潜艇技术的飞速发展,C级核潜艇的军事价值日渐削减。另外,随着美国海军反
潜作战兵力的加强和提高,C级核潜艇所具有的军事威慑能力日渐降低。为此,苏联海
军于1995年之前将绝大多数的C级巡航导弹核潜艇退役,并且把其中一部分C级核潜艇
做了拆卸解体处理。
3)建造情况
表3-33 C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65.12.2

北方舰队→太平洋舰 1968.7.31 该艇目前在太平洋舰队浮


K-25 第112造船厂 1991.6.24
队 置保存
1968.12.30

1969.1.8

287
世界海军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65.5.9
该艇曾经租借给印度海
北方舰队→太平洋 1966.8.2
K-43 第112造船厂 1992.7.3 军,目前在太平洋舰队浮
舰队 1967.11.6 置保存
1967.11.27
1965.2.6
北方舰队→太平洋 1968.3.20 该艇目前在太平洋舰队浮
K-87(K-122) 第112造船厂 1990.4.19
舰队 1968.12.28 置保存

1969.1.8
1966.11.25
北方舰队→太平洋 1969.4.29 该艇目前在太平洋舰队浮
K-121(B-121) 第112造船厂 1993.6.30
舰队 1969.10.31 置保存

1969.11.28
1971.11.16
北方舰队→太平洋 1972.9.12 该艇目前在太平洋舰队浮
K-201(B-201) 第112造船厂 不详
舰队 1972.12.26 置保存

1973.1.31
1979.12.20
1980.9.16 该艇为C-Ⅱ级核潜艇,目
K-209(B-209) 第112造船厂 北方舰队 1995.8.4
不详 前在北方舰队浮置保存
1981.1.24
1969.1.17
北方舰队→太平洋 1970.7.11 该艇目前在太平洋舰队浮
K-302(B-302) 第112造船厂 1993.6.30
舰队 1970.12.1 置保存

1970.12.21
1967.12.29
北方舰队→太平洋 1970.2.19 该艇目前在太平洋舰队浮
K-308(B-308) 第112造船厂 1992.7.30
舰队 1970.9.20 置保存

1970.10.20
1966.7.14
北方舰队→太平洋 1969.7.16 该艇目前在太平洋舰队浮
K-313(B-313) 第112造船厂 1992.7.3
舰队 1969.12.16 置保存

1970.1.9
1968.4.30
北方舰队→太平洋 1971.3.27 该艇目前在太平洋舰队浮
K-320(B-320) 第112造船厂 1994.7.5
舰队 1971.9.15 置保存

1971.10.27
1969.9.6
北方舰队→太平洋 1971.6.4 该艇目前在太平洋舰队浮
K-325 第112造船厂 1991.6.24
舰队 1971.11.5 置保存

1971.12.6

288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71.1.26
北方舰队→太平洋 1972.4.22 该艇目前在太平洋舰队
K-429(UTS-130) 第112造船厂 1986.10.12
舰队 1972.9.15 作为练习艇使用

1972.10.31
1972.12.30
1973.7.12
K-452(B-452) 第112造船厂 北方舰队 1998.5.30 该艇为C-Ⅱ级核潜艇
1973.12.30
1974.2.7
1974.2.12
1975.6.30 该艇为C-Ⅱ级核潜艇,
K-458 第112造船厂 北方舰队 1991.6.24 目前在北方舰队浮置保
1975.12.29 存
1976.2.19
1975.10.1
1977.5.6 该艇为C-Ⅱ级核潜艇,
K-479(B-479) 第112造船厂 北方舰队 1992.7.5
1977.9.30 于1997年拆卸解体
1977.11.29
1977.2.7
1978.9.22 该艇为C-Ⅱ级核潜艇,
K-503 第112造船厂 北方舰队 1993.6.30 目前在北方舰队浮置保
1978.12.31 存
1979.1.24
1977.12.10
1979.10.3
K-508(B-508) 第112造船厂 北方舰队 1995.8.4 该艇为C-Ⅱ级核潜艇
1979.12.20
1980.1.12

3.2.6.4 “奥斯卡”级(949型)(Oscar)巡航导弹核潜艇 1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3900t/18300t;主尺度:154m×18.2m×9m;艇体结构形式:单双
混合壳体结构;艇内舱室划分:7个舱室;推进系统:核动力+蒸汽轮机推进;VM-5型压水
堆2座(380MW);GT3A型汽轮机2台,功率为98000马力;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
(水面/水下):15kn/28kn;安全下潜深度:300m;最大下潜深度:1000m;武备:650mm鱼雷
发射管2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装载鱼雷和反潜导弹总数28枚;SS-N-27型潜射
巡航反舰导弹发射筒24个,装备巡航导弹24枚;其他:“圆边帽”型警戒雷达;“魔对”
型I波段海面搜索雷达;“鲨鱼鳃”型舰壳式被动/主动搜索和攻击用低/中频声呐;
“鲨鱼肋”型被动、低频舷侧阵;“鼠叫”型舰壳式高频主动攻击声呐以及甚低频被动
搜索拖曳阵声呐;水下连续航行时间:60天;艇员编制人数:107名(其中军官4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苏联海军的E级(659型/675型)巡航导弹核潜艇于20世纪60年代建成服役之后,虽然
289
世界海军潜艇

在从事各种海上巡逻活动期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该级核潜艇的一些缺点也在实际
运行过程中日益暴露出来。因此,苏联海军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开始考虑和酝酿新一
代的巡航导弹核潜艇,以便在未来取代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新一代的巡航导弹核潜艇
被苏联海军命名为949型核潜艇,西方国家对该级核潜艇的命名是“奥斯卡”级核潜艇
(图3-28)。

图3-28 “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
苏联海军赋予“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主要使命,基本与E级巡航导弹核潜
艇相同,主要是利用艇上装备的多枚导弹打击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作战编队。“奥斯
卡”级 巡 航 导 弹 核 潜 艇 的 水 面 排 水 量 为 13800t,水 下 排 水 量 为 18300t,主 尺 度 为
154m×18.2m×9m。该级核潜艇装备2座OK-650B型压水堆,功率为98000马力,双推进
轴,双螺旋桨,水面航速为15kn,水下最高航速为28kn,艇员人数为107名。该级核潜
艇上装备的是24枚SS-N-27型潜射巡航反舰导弹,射程550km,飞行速度马赫数为1.6,
每枚导弹可携带50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或750kg的高能炸药弹头。此外,该级核潜艇还
装备了可由533mm鱼雷发射管发射的SS-N-15型反潜导弹以及可由650mm鱼雷发射管发
射的SS-N-16型反潜导弹。SS-N-15型反潜导弹为惯性制导,空中飞行距离45km,可携带
20万吨级的核弹头。SS-N-16型反潜导弹也是惯性制导,空中飞行距离100km,可携带20
万吨级的核弹头或40型鱼雷。装备“奥斯卡”级核潜艇的巡航导弹可以从水下发射,因
而发射导弹的“奥斯卡”级核潜艇可以对敌人实施先发制人的突然攻击。除了装备专用
的潜射反舰巡航导弹发射装置之外,“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上还装备有2具
650mm和4具533mm两种类型的鱼雷发射管,每艘“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可以装
载反潜导弹和鱼雷等发射武器28枚,在不装载鱼雷的情况下可以携带32枚水雷。
“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上装备了“海啸”型通信系统、“牡熊星座”-949M
型导航系统、“托鲍尔”型雷达以及“鳐鱼”-3型声呐系统。该级核潜艇的安全下潜深
度为300m。“奥斯卡”级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和非耐压艇体之间间距约为4m,该级核潜
艇上装备的24个专用巡航导弹发射筒就布置在艇舯部的耐压艇体和非耐压艇体之间,导
弹发射筒与垂线的夹角大约为45°。“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艉部是十字形操纵
舵,艏水平舵靠近艏部,采用收放式结构,在不使用时可以完全收回。
“奥斯卡”级核潜艇艇内分为10个舱室,这些舱室从艏至艉的顺序是,一舱——艏
鱼雷舱,二舱——蓄电池及居住舱,三舱——导弹制导级控制舱,四舱——指挥舱,五
舱——柴油发电机舱,六舱——反应堆舱,七舱——汽轮机舱,八舱——推进电机舱,
九舱——居住舱,十舱——艉舱。“奥斯卡”级核潜艇上共有3个逃生舱口,第一舱和
第九舱内各设一个逃生舱口,指挥台围壳中设有救生漂浮舱,该救生漂浮舱的下部舱口
与艇的第四舱相连,在艇上发生危急情况时,艇员可以由此进入救生漂浮舱,并且与艇
290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体脱离而浮出水面。
“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首制艇K-525号核潜艇于1978年开工,1980年12月
30日建成。当该级的第二艘核潜艇K-206号建成之后,苏联海军对“奥斯卡”级核潜艇
进行了改进设计。经过改进设计之后的“奥斯卡”级核潜艇被苏联海军命名为949A型核
潜艇,西方国家则对其命名为“奥斯卡”-Ⅱ级核潜艇。为了区别起见,最初建造的2艘
“奥斯卡”级核潜艇被命名为“奥斯卡”-Ⅰ级核潜艇。“奥斯卡”-Ⅱ级的首制艇K-148
号核潜艇是于1986年建成的,最后一艘K-150号核潜艇于1997年8月12日建成。苏联海军
总共建造了11艘“奥斯卡”-Ⅱ级核潜艇。“奥斯卡”级(949/949A型)核潜艇总共有13
艘。
2000年8月12日,“奥斯卡”级中的“库尔斯克”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在演习过程中
沉没于巴伦支海,艇上118名俄罗斯海军官兵全部罹难。这一悲剧震惊了全世界,同时
也引起了世界各国海军的深切关注。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发生的原因,曾经众说纷纭,2001年10月29日克列巴诺
夫副总理通过俄罗斯国内电视台正式表态说,“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直接原因是
由于艇上装载的鱼雷发生爆炸的结果。“库尔斯克”号巡航导弹核潜艇装载了直径为
533mm和650mm的两种类型鱼雷,究竟是哪一种鱼雷引起爆炸的,目前还不甚清楚,但
是可能性较大的是650mm鱼雷。所谓650mm鱼雷,指的是以过氧化氢为燃料的65-76型
超重型远距离自动导引鱼雷。该型鱼雷的弹头为核弹头或者TNT炸药(500kg),质量为5t
以上,全长11m,射程50km~70km,速度50kn,作战深度14m~20m,发动机采用燃气
透平,燃料为1.5t过氧化氢和200kg煤油。65-76型鱼雷的主要打击目标是美国航母舰
队、运输船队以及美国沿岸的设施。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建造的V-Ⅱ级和V-Ⅲ级攻击型
核潜艇,其主要的武器装备就是这两种型号的鱼雷。除此之外,65-76型鱼雷后来还被
装备于“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以及“阿库拉”级攻
击型核潜艇。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发生沉没事件之前,在演习过程中曾经把俄罗斯海军的“库
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和“皮奥特罗·韦利基”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作为假想
敌人,进行65-76型鱼雷的发射训练。据说“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离港出海之前,在
把训练鱼雷从仓库装运到艇上的过程中,发现过煤油和过氧化氢的泄漏现象。但是,由
于演习时间仓促,仍然把这样的鱼雷装填进潜艇。因此,一些专家认为,这种氧化剂的
泄漏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沉没事故有着密切的关系。“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
事件发生之后,俄罗斯海军司令部命令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所属的10艘“奥斯卡”-
Ⅱ级核潜艇全部停泊在港口待命,同时把包含训练鱼雷在内的65-76型鱼雷全部从艇上
撤下,并将其转送到岸上,连同保存在弹药库里的所有鱼雷一起,由司令部兵器管理局
和设计局、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然后由俄罗斯海军和设计局重
新讨论了充填过氧化氢的方法,并且对泄漏的过氧化氢和氧气、润滑油、煤油和水的混
合物是否可能发生爆炸也进行了相关实验。
由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艇内爆炸的位置发生在靠近指挥台围壳的艇艏鱼雷舱,
艇员因此而失去了使用救生装置进行逃生的机会。爆炸之后有几名艇员幸存逃脱到艇
艉,但是由于爆炸致使“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艉部出入舱口出现了故障,因此那些艇
员实际上仍然无法得到外界的营救。目前,俄罗斯海军已经意识到失事潜艇救生、逃生
291
世界海军潜艇

训练的重要性,加强了核潜艇艇员的救生训练,有关的设计局也在对核潜艇救生装置进
行改进。“库尔斯克”号核潜艇8月12日失事,到8月21日挪威救援人员打开该艇逃生舱
口盖时,时间已经超过了200个小时。即使“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第九舱和第十舱没
有进水,实际上艇内人员也难以存活如此之长的时间。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在深度仅为100余米的大陆棚海区,这一深度一向被潜
艇救援专家们认为是逃生和救生最容易实施的范围。虽然如此,现实的情况却表明人们
对失事沉没潜艇的救援效果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悲剧除了暴露
出俄罗斯海军在潜艇设计、建造、救援、艇员训练、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之外,还再
一次唤起了全世界各国海军对潜艇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不沉性等方面的重视和注目。
3)建造情况
表3-34 “奥斯卡”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86.2.25
第402造船厂
1988.12.16
K-119 (北德文斯克造 北方舰队
船厂) 1989.12.29
1990.2.28
1985.5.8
第402造船厂 1987.12.29
北方舰队→太平洋 1990年12月29日该艇转为太平
K-132 (北德文斯克造
舰队 1988.12.30 洋舰队
船厂)
1989.10.31
第402造船厂 1993.9.2 由于预算不足,该艇于1998年
北方舰队→太平洋
K-135 (北德文斯克造 停止继续建造,目前存放在北
舰队 1998.1.22
船厂) 德文斯克造船厂
1990.3.22
第402造船厂 该艇为“库尔斯克”号,于
1994.5.16
K-141 (北德文斯克造 北方舰队 2000年8月12日在演习过程中因
船厂) 1994.12.30 鱼雷爆炸事故沉没
1995.3.1
1982.7.22
第402造船厂 1985.3.3
K-148 (北德文斯克造 北方舰队
船厂) 1986.9.30
1986.11.5
1991.8.27
第402造船厂
1996.7.20
K-150 (北德文斯克造 太平洋舰队
船厂) 1996.12.30
1997.3.17
1983.8.4
第402造船厂 1986.3.27
北方舰队→太平洋 1991年9月24日该艇转至太平洋
K-173 (北德文斯克造
舰队 1986.12.31 舰队
船厂)
1987.12.24
1989.7.13
第402造船厂
北方舰队→太平洋 1993.5.10 1994年9月14日该艇转至太平洋
K-186 (北德文斯克造
舰队 1993.12.10 舰队
船厂)
1994.1.21

292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79.4.22
第402造船厂 1982.12.10 1994年12月进人修理状态,但
K-206 (北德文斯克造 北方舰队 1998.1.7
1983.11.30 是由于经费不足就此退役
船厂)
1983.12.15
1989.1.19
第402造船厂 1992.5.22
K-266 (北德文斯克造 北方舰队
船厂) 1992.12.30
1993.2.5

第402造船厂 由于预算不足,该艇于1994年
北方舰队→太平
K-329 (北德文斯克造 1992.7.24 停止继续建造,目前存放在北
洋舰队
船厂) 德文斯克造船厂

1986.12.9
第402造船厂 1990.1.20
K-410 (北德文斯克造 北方舰队
船厂) 1990.12.22
1991.3.14
1987.5.21
第402造船厂 1990.6.18
北方舰队→太平 1991年9月24日该艇转至太平洋
K-442 (北德文斯克造
洋舰队 1990.12.28 舰队
船厂)
1991.3.14
1988.2.9
第402造船厂 1991.6.28
北方舰队→太平 1993年9月28日该艇转至太平洋
K-456 (北德文斯克造
洋舰队 1992.8.18 舰队
船厂)
1993.2.5
1975.7.25
第402造船厂 1980.5.3 1991年8月进人修理状态,但是
K-525 (北德文斯克造 北方舰队 1996.7.31
1980.12.30 由于经费不足就此退役
船厂)
1981.1.24

3.2.7 战略导弹潜艇

3.2.7.1 G级(629型)(Golf)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 2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水面排水量:2794t;(G-Ⅰ型);2820t/3553t(G-Ⅱ型);主尺度:98.4m×8.2m×7.85m
(G-Ⅰ型);98.9m×8.2m×8.5m(G-Ⅱ型);艇体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推进系统:柴油机+
电机推进;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7kn/14kn;安全下潜深度:260m;
最大下潜深度:300m;武备:3枚R-21(SS-N-4型)潜射弹道导弹(G-Ⅰ型);D-4导弹系统,3
枚R-21型(SS-N-5型)潜射弹道导弹(G-Ⅱ型);6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水下连续航行时

293
世界海军潜艇

间:70昼夜;艇员编制人数:约80名(G-Ⅰ型);83名(G-Ⅱ型)。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获得了德国的V-1和V-2导弹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之后,苏联立即在二战末期获得的德国V-1和V-2导弹技术基础之上开展战后的导弹研制
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开始研制由潜艇发射的战略导弹。第一艘苏联弹道导弹
潜艇是把Z级潜艇改装而成的,这种装备导弹的Z级潜艇被称为Z-V型潜艇。Z-V型潜艇
上只装备2个导弹发射筒。接着,苏联海军便建造了一种专门携带这种导弹的潜艇,这
就是G级弹道导弹潜艇(图3-29)。G级弹道导弹潜艇上指挥台围壳被进一步加大,可以装
备3具导弹发射筒。北约军事集团对该级潜艇的命名为G级弹道导弹潜艇,苏联对该级潜
艇的产品设计代号为629型潜艇。

图3-29 G级弹道导弹潜艇
G级弹道导弹潜艇的柴油机—电力推进系统与F级潜艇的推进系统相同。此外,该级
潜艇上保留了F级潜艇的鱼雷发射管的配置方式。G级弹道导弹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
2800t,水下排水量为3553t。G级弹道导弹潜艇基本上是F级潜艇的改进型,由于需要在
加长的指挥台围壳中配置3个导弹发射筒,因此G级弹道导弹潜艇的长度比F级潜艇的长
度增加了8m,全长为98m,宽8.5m,吃水6.6m,艇上人员86人,其中军官11名。该级潜
艇的海上自持力为70天,下潜深度280m。G级弹道导弹潜艇装备了6具533mm鱼雷发射
管,艇上总共可以装载12枚鱼雷。G级弹道导弹潜艇装备的3个弹道导弹发射筒由于布置
在指挥台围壳内部,因此该级潜艇的指挥台围壳显得尺寸很大,指挥台围壳长约27m,
高5.5m。当G级弹道导弹潜艇发射弹道导弹时,它必须上浮至水面并以低速航行,接
着,导弹发射筒盖向左舷开启,开启角度为180°,然后用液压升降机将导弹升至上层建
筑上。根据指令,导弹发动机点火发射,在发射前由导弹指挥仪将飞行和目标数据输入
导弹。
最初建造的G级弹道导弹潜艇被称为G-Ⅰ型潜艇,该型潜艇装备的是苏制的“斯卡
德”(P-11ФМ)型导弹,但是该型导弹很快便被淘汰。1958年,SS-N-4型弹道导弹代替
“斯卡德”(P-11ФМ)型导弹正式装备于G-Ⅰ型弹道导弹潜艇。SS-N-4型导弹的苏联设计
代号为P-13,它是一种装备液体燃料发动机的弹道导弹,该型导弹全长11.4m,直径
1.2m,最大射程650km,最大飞行速度马赫数为6.5,起飞质量13.3t,采用惯性制导,可
携带核弹头。G-I型弹道导弹潜艇的主要缺点是必须在水面状态才能发射导弹。G-I型弹
道导弹潜艇装备了苏联常规潜艇的水声设备,即“武仙星座”低频被动声呐站和“凤凰
星座”高频主动声呐站,并采用了艏部布置。该型潜艇在指挥台围壳内装备了监视雷
294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达,其最大探测距离为46km,发现水面目标距离约19km,采用H-I波段,它的职能是对
海搜索监视。该型潜艇上装备的“停车灯”型电子侦察系统是宽频带被动式电子对抗系
统。此外,艇上的天线系统为固定多频段测向天线阵。
1964年—1965年,苏联海军决定对在役和在建的12艘G级潜艇进行彻底改装,以便
使它们能够发射新型的SS-N-5型弹道导弹。为了在指挥台围壳内装载这种新型的导弹,
因此对指挥台围壳进行了改动。经过这种改装的G级潜艇后来被称为G-Ⅱ型潜艇。G-Ⅱ
型潜艇装备6具鱼雷发射管和“武仙星座”低频被动声呐站及“凤凰星座”高频声呐
站,装有“窥探盘”监视雷达,最大探测距离约为185km,发现水面目标距离约22km,此
外还装备了“停车灯”电子侦察系统。G-Ⅱ型潜艇主要依靠甚低频(超长波)通信来接收
岸上指挥部的指挥,为此G-Ⅱ型潜艇上装备有甚低频拖曳浮标的通信天线。除了依靠陆
基甚低频通信系统外,G-Ⅱ型潜艇上还装备了高频发射机作为备用的通信手段,在战时
如果甚低频联系和通信卫星遭到破坏时,那么G-Ⅱ型潜艇与潜基弹道导弹兵力指挥部门
的联系基本上只能由高频通信来承担,为此G-Ⅱ型潜艇除了一般的升降式无线电天线
外,还在指挥台围壳上装备了升距更高、结构强度更强的折倒式鞭状天线,以便在水下
完成以上使命。1962年,新型的射程为1660km的SS-N-5型弹道导弹装艇服役,SS-N-5型
弹道导弹全长12.9m,直径1.4m,重16.6t,最大射程为1650km。SS-N-5型弹道导弹为单
级液体推进的苏联第一批“北极星”型潜射弹道导弹。SS-N-5型弹道导弹从发射筒内射
出是靠18个电点火的喷气发动机,导弹出水之后,弹上的主发动机点火,喷气发动机随
之脱落。SS-N-5型弹道导弹是苏联在导弹技术上的一个重要突破,从此之后,苏联海军
实现了弹道导弹的水下发射。
后来,苏联海军还对G级弹道导弹潜艇进行了改装,使之能够发射SS-N-8型导弹。
经过这种改装的G级潜艇被称作G-Ⅲ型潜艇。不过,G-Ⅲ型潜艇仅改装了一艘。SS-N-8
型弹道导弹的苏联产品代号为PCM-40。该型导弹的全长为13.1m,直径为1.83m,重
20.4t。SS-N-8型弹道导弹为二级液体燃料发动机导弹,天文/惯性制导。SS-N-8Ⅰ型可
以携带一个100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SS-N-8Ⅱ型可以携带一个80万吨级当量的核弹
头,SS-N-8Ⅲ型为3×20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Ⅰ型的射程为8700km,Ⅱ型、Ⅲ型的射
程为9100km。SS-N-8Ⅱ型弹道导弹是在G-Ⅲ型潜艇上进行发射试验的,该艇一直试验
到1974年。
为了试验苏联第一批能与美国海军的“北极星”A-1型潜射弹道导弹射程相媲美的
SS-N-6型潜基弹道导弹,苏联海军于1976年把G-Ⅰ型弹道导弹潜艇进行了改装,使其作
为SS-N-6型弹道导弹的试验潜艇。经过了这种改装的G级潜艇被称为G-Ⅳ型潜艇,苏联
海军仅改装了一艘。经过改装而成的G-Ⅳ型潜艇于1970年服役。SS-N-6型弹道导弹(代
号PCM-25)的全长为9.65m,直径1.65m,重20t,Ⅰ型的射程为2400km,于1968年投入
使用,Ⅱ型、Ⅲ型的射程为3000km,分别于1973年和1975年投入使用。Ⅰ型、Ⅱ型分别
携带一个100万吨当量的弹头,Ⅲ型可以携带2×20万吨当量的集束多弹头。
为了装备苏联威力最强、最新的SS-N-20型潜射弹道导弹(苏联代号PCM-52),苏联
海军于1979年—1980年又对一艘G级潜艇进行了改装,改装之后的潜艇即为G-Ⅴ型潜
艇。SS-N-20型潜射弹道导弹全长15m,直径2m,射程为8300km,为三级固体燃料发动
机导弹,采用天文/惯性制导,12个分导弹头,弹头爆炸威力为12×20万吨当量,圆概
率误差为300m~400m。由于SS-N-20型潜射弹道导弹的尺寸比较大,加上改装的目的主
295
世界海军潜艇

要是为了试验该型导弹在潜艇上发射的适应性,因此在对G级潜艇进行改装时,把艇上
的三个导弹发射筒全部拆掉,仅装了一个能发射SS-N-20型弹道导弹的发射筒。
苏联从1959年—1962年共建造了23艘G级弹道导弹潜艇,其中16艘是北德文斯克造
船厂建造的,其余7艘是在远东的共青城建造的。G级弹道导弹潜艇的首制艇于1958年开
始在北德文斯克402厂建造,并于1961年建造完毕。在G级潜艇建造计划执行的过程中,
由于苏联决定建立战略火箭部队,因此G级潜艇的建造计划提前停止。另外,在G级弹
道导弹建造计划实施的初期,苏联曾经把一艘G级潜艇提供给中国海军,该艇被中国海
军用作研制和试验潜射弹道导弹的水下发射平台。
3)建造情况
表3-35 G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建造批量 建造厂家 建成/服役时间 建造数量


第1批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造船厂) 1958 1艘
第2批 199造船厂(共青城) 1958 1艘
第3批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造船厂) 1959 6艘
第4批 199造船厂(共青城) 1959 2艘
第5批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造船厂) 1960 4艘
第6批 199造船厂(共青城) 1960 1艘
第7批 402造船厂(北德文斯克造船厂) 1961 5艘
第8批 199造船厂(共青城) 1961 2艘
第9批 199造船厂(共青城) 1962 1艘

3.2.7.2 H级(658型)(Hotel)弹道导弹核潜艇 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080t/5000t;主尺度:114m×9.2m×7.31m;艇体结构形式:双壳
体结构;推进系统:VM-A压水堆2座,功率为35000马力;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
(水面/水下):18kn/26kn;安全下潜深度:240m;最大下潜深度:300m;武备:D-2导弹系
统,3 枚 R-13 型 (SS-N-4 型 ) 潜 射 弹 道 导 弹 (H-Ⅰ型 ) ; D-4 导 弹 系 统,3 枚 R-21型 (SS-N-
6Mod3型)潜射弹道导弹(H-Ⅱ型);6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2具400mm艉鱼雷发射管;
水下连续航行时间:50昼夜;艇员编制人数:10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其他部门便向苏联最高领导阶层
递交了加快苏联战略潜艇建设步伐的专项报告,苏联最高领导层对此作出了肯定的批
复,于是,苏联研制海军战略核潜艇的工作便开展起来。H级(658型)潜艇作为苏联海军
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其设计工作正式始于1956年9月,并于1957年第一季度完成。H
级(658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主要任务是对敌人沿海和内陆地区的重要军事目标、基地、
行政中心以及重大设施实施核打击。H级(658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是由苏联“红宝石”设
计局(当时的苏联第18中央设计局)设计,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和共青城造船厂建造的。H
级(658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主尺度为115m×9m×7m,水面排水量4080t,水下排水量
5000t,艇员104名,海上自持力50天,最大下潜深度300m。该级核潜艇装备两座与N级

296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攻击型核潜艇相同的VM-A型压水反应堆,每座反应堆的功率为70MW,驱动两台齿轮
减速蒸汽轮机,双推进轴、双6叶螺旋桨。推进功率为30000马力,水面航速20kn,水下
最大航速为23kn~25kn。该级核潜艇上装备有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当主动力装置发生故
障时提供全艇电源和低速航行。该级核潜艇上还装备了“冥王星”-658型导航系统、
“涌浪”型敌我识别器雷达、“铬”型应答器、“北极星”МГ-200型声呐站、МГ-10型
噪声定位声呐站等设备。
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其外形为传统的常规动力潜艇线型(图3-
30)。最初建造的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在指挥台围壳内垂直装备的是3枚SS-N-4型弹
道导弹,该型导弹只能从水面发射。由于导弹发射筒被布置在指挥台围壳内,因此H级
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显得十分庞大,其长度约为24m、高8m、宽3m。H级弹道
导弹核潜艇在发射导弹时,必须要上浮到水面上来,3枚SS -N-4型弹道导弹可以在12min
之内全部发射完毕。此外,该级核潜艇的艏部布置了6具533mm鱼雷发射管,艉部布置
了可以发射反潜制导鱼雷的2具400mm鱼雷发射管,艇上总共可以携带20枚鱼雷。该级
核潜艇的艇内共分10个舱室,其中:一舱——鱼雷舱,二舱——中央指挥舱,三舱——
导弹舱,四舱——辅机舱,五舱——反应堆舱,六舱——主动力舱和反应堆控制舱,七
舱——主机舱,八舱——配电舱,九舱——辅机舱,十舱——艉舱。

图3-30 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苏联第18中央设计局的S.N.科瓦列夫担任了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总设计师,I.D.斯
帕斯基被任命为副总设计师。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首制艇K-19号核潜艇于1958年10月
17日开始建造,1960年11月12日完工。H级总共8艘核潜艇,全部由第402造船厂(即北德
文斯克造船厂)建造。H级全部8艘核潜艇的建造工作于1962年底结束。H级弹道导弹核潜
艇服役不久之后,苏联海军研制了可以从水下发射的SS-N-5型弹道导弹,为了把这种新
型的弹道导弹装备在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苏联海军对H级的8艘核潜艇进行了改装,
改装之后的H级核潜艇被称为H-Ⅱ型弹道导弹核潜艇(苏联工程代号为658M)。该型弹道
导弹核潜艇装备3枚SS-N-5型弹道导弹。为了容纳3枚SS-N-5型弹道导弹,H-Ⅱ型弹道导
弹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的长度增加了6m,达到了30m左右。另外,H-Ⅱ型弹道导弹核潜
艇上的无线电天线采用折倒式结构,该天线被布置在舷侧,在不使用时可以折倒放置。
在H-Ⅱ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开展作战巡逻活动之后,苏联海军又成功研制了更为先进
的SS-N-8型弹道导弹,为此,又把一艘H-Ⅱ型弹道导弹核潜艇(K-145号核潜艇)改装成
H-Ⅲ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经过改装的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可以装备6枚SS-N-8型弹道导
弹,但是其艇体加长了15.2m,潜艇的总长度达到130m左 右,其水面排水量增加到
5500t,水 下排 水 量达 到6400t。H-Ⅲ型 弹 道导 弹核 潜 艇的 水面 最 高航 速因 此 降低 到
18kn,水下最高航速则降低到22kn。
297
世界海军潜艇

SS-N-4型弹道导弹是单级火箭发动机推进,采用液体燃料,最大射程为600km,可以
携带一枚10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有效载重为1600kg,惯性制导,圆概率误差为4km。
SS-N-4型弹道导弹从1959年11月开始在潜艇上进行发射试验,SS-N-4型弹道导弹在苏联
弹道导弹核潜艇上的服役时间是1961年—1972年。SS-N-5型弹道导弹也是单级火箭发动
机推进,采用液体燃料,最大射程为1400km,可以携带一枚10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有
效载重为1200kg,惯性制导,圆概率误差为2.8km。1963年5月,SS-N-5型弹道导弹被正
式装备于H-Ⅱ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上。SS-N-8型弹道导弹主要装备在苏联海军的D级弹道
导弹核潜艇上,该型弹道导弹为两级火箭发动机推进,采用液体燃料,最大射程为
7800km,可以携带一枚80万吨~15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有效载重为1100kg,惯性制
导,圆概率误差为1.5km。H-Ⅲ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主要被用作SS-N-8型弹道导弹的试验
潜艇,首次利用潜艇进行水下发射SS-N-8型弹道导弹的试验是于1971年12月15日在白海
实施的,然后,SS-N-8型弹道导弹的潜射试验一直持续到1972年的8月—11月。
从设计角度上来说,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是苏联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N级核潜
艇的改进型,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只不过是在N级核潜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导弹舱。H
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艇体没有采用水滴形,其主要原因是该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设计与
建造工作的日程被安排得极其紧迫,担负H级核潜艇设计任务的“红宝石”设计局只能
在非常短暂的设计过程中采用相对比较成熟的艇型。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当时H级弹
道导弹核潜艇与G级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的设计工作几乎是同时进行的。H级弹道导
弹核潜艇采用与G级弹道导弹潜艇相近的线型,可以简化该级核潜艇设计和建造等方面
的工作,缩短整个设计与建造周期。
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主要缺点是,早期建造并且装备了SS-N-4型弹道导弹的H级
弹道导弹核潜艇只能在水面状态发射导弹,从而破坏了该级核潜艇的隐蔽性。另外,
SS-N-4型与SS-N-5型弹道导弹的射程都比较小,装备这两种型号弹道导弹的H级核潜
艇,必须前往大西洋的西部以及太平洋的东部海域从事作战巡逻活动,才能对美国构成
战略核威慑。而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要做到这一切,首先必须通过北约和美国在大西洋
和太平洋严密设置的反潜监视系统,这对于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而言,是一种极大的风
险。但是,从苏联战略潜艇发展的角度来看,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与G级常规动力弹道
导弹潜艇一起,构成了苏联海军的第一代战略核威慑兵力,为其后苏联海军进一步发展
战略核潜艇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建造情况
表3-36 H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60.5.5
第402造船厂(北德文 1961.7.31
K-16 北方舰队 1989.3.14
斯克造船厂) 1961.12.28
1962.3.16
1958.10.18
第402造船厂(北德文 1959.10.11 1968年被改装成H-Ⅱ型
K-19 北方舰队 1990.4.19
斯克造船厂) 1960.11.12 弹道导弹核潜艇
1961.6.7
298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59.2.9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60.8.6 1964年被改装成H-Ⅱ型


K-33 北方舰队 1987.9.16
文斯克造船厂) 1960.12.24 弹道导弹核潜艇

1961.6.6
1959.12.6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61.6.18 1968年被改装成H-Ⅱ型


K-40 北方舰队 1986.10.12
文斯克造船厂) 1961.12.27 弹道导弹核潜艇

1962.5.21
1959.8.5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60.9.18 1968年被改装成H-Ⅱ型


K-55 北方舰队 1989.3.14
文斯克造船厂) 1960.12.27 弹道导弹核潜艇

1961.6.6
1961.8.27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62.5.30 1971年被改装成H-Ⅲ型


K-145 北方舰队 1989.3.14
文斯克造船厂) 1962.10.28 弹道导弹核潜艇

1962.11.14
1961.4.12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62.7.20 1966年被改装成H-Ⅱ型


K-149 北方舰队 1991.6.24
文斯克造船厂) 1962.10.27 弹道导弹核潜艇

1962.11.11
1961.9.11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62.9.23 1968年被改装成H-Ⅱ型


K-178 北方舰队 1990.4.19
文斯克造船厂) 1962.12.8 弹道导弹核潜艇

1962.12.19

3.2.7.3 Y级(667A型)(Yankee)弹道导弹核潜艇 3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760t/9600t;主尺度:132m×11.6m×8m;艇体结构形式:双壳体
结构;推进系统:压水堆2座,功率为520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3kn/27kn;最大下
潜深度:400m;武 备:D-5导弹系统,16枚R-27型 (SS-N-6Mod1型)潜射弹道导弹;4具
533mm艏鱼雷发射管,2具400mm艉鱼雷发射管;水下连续航行时间:70昼夜;艇员编制
人数:12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20世纪50年代,苏联海军建造了G级常规动力的弹道导弹潜艇和H级弹道导弹核潜
艇,在这两种型号弹道导弹潜艇的基础上,苏联海军研制了更为新型的弹道导弹核潜
艇——Y级核潜艇。1959年,由于苏联在其战略指导思想方面发生重大转变,陆基洲际
弹道导弹取代海军而承担了国家的战略核威慑主导兵力,并为此组建了战略火箭部队。
299
世界海军潜艇

因此,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计划仅仅处于方案设计阶段便中途夭折。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事件之后,苏联的军事发展规划开始加速执行。苏联的领
导人意识到,只有建设强大的海军,才能与美国的“北极星”弹道导弹核潜艇进行抗
衡,并且还可弥补苏联与美国之间存在着的“导弹差距”,使苏联从处于劣势的不利地
位中摆脱出来。此外,强大的海军可以对苏联向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渗透的战略部署提供
有力的支持。
在这样的形势下,苏联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研制计划便重新上马。在借鉴和参考
了美国海军的“北极星”弹道导弹核潜艇技术的基础上,苏联很快地完成了Y级弹道导
弹核潜艇的设计。鉴于最初的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设计方案存在着许多难以逾越的技术
难题,因此,重新上马的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设计必须要进行相当大的修改。此时,
第18中央设计局的S.N.科瓦列夫被任命为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在S.N.科瓦列
夫的主持下,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技术设计顺利完成,并于1962年得到批准。苏联内
部把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命名为667A型潜艇(图3-31)。

图3-31 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从外形上来看,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与美国海军的“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
潜艇非常相似。此外,Y级核潜艇的艏水平舵也像“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那样采用了围壳舵。苏联在此之前的核潜艇设计中,传统的做法是采用艏水平舵,从来
没有采用过围壳舵,Y级核潜艇是苏联第一批采用围壳舵的核潜艇。西方国家的潜艇专
家认为,Y级核潜艇在其艇内总布置方面也基本上参考了美国海军“乔治·华盛顿”级
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总布置。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有D-5导弹系统,该级每艘核潜艇
上可以携带16枚R-27型导弹(西方国家将其称为SS-N-6导弹)。SS-N-6型潜射弹道导弹使
用液体推进剂,其最大射程为2400km。SS-N-6型导弹的核弹头当量与美国的“北极星”
弹道导弹的核弹头爆炸当量基本相同,均为100万吨级。但是,SS-N-6型潜射弹道导弹
的弹头尺寸比美国“北极星”弹道导弹弹头要大一些。Y级核潜艇上弹头尺寸的差异,
反映了当时美国和苏联在核弹头技术方面的差距。
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导弹舱基本位于整艘核潜艇的中部,它与“乔治·华盛顿”
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有所区别,Y级核潜艇的导弹舱分为前后相邻的两个舱室,即为该级
核潜艇的第四和第五舱室。指挥台围壳位于第三舱——指挥舱的上方。Y级弹道导弹核
潜艇与美国海军同一时期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主要差别是,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采用了
传统的双壳体结构和双轴推进方式。
Y 级 弹 道 导 弹 核 潜 艇 的 水 面 排 水 量 为 7900t,水 下 排 水 量 为 9600t,主 尺 度 为
128m×11.7m×7.9m。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两座压水反应堆,分别被布置在左右两
舷,各自配有一套独立的汽轮机、齿轮减速装置以及汽轮发电机组,输出总功率为
44000马力,采用双轴、5叶双螺旋桨推进,水下最高航速为27kn。Y级核潜艇的艏部装
备了6具533mm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反舰鱼雷以及电动声制导反潜鱼雷,每艘Y级核潜
艇装备鱼雷总量为18枚。该级核潜艇装备了“托鲍尔”-667型导航系统、“灯塔”型电
300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罗经、“海鸥”型雷达、“海湾”-Ⅱ型搜索雷达、“铬”-KM型敌我识别器雷达以及
“刻赤”型声呐系统等。
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采用典型的双壳体结构,耐压艇体采用圆柱与圆锥体相结合的
结构,耐压艇体的最大直径为10m,艇内划分为10个舱室,从艏至艉依次是,一舱——
鱼雷舱,二舱——蓄电池与居住舱,三舱——指挥舱,四舱——前导弹舱,五舱——后
导弹舱,六舱——柴油发电机和辅机舱,七舱——核反应堆舱,八舱——汽轮机舱,九
舱——电机舱,十舱——艉舱。
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可以在40m~50m的深度上发射SS-N-6型导弹,发射导弹时,该
级核潜艇的最高航速限制为4kn。Y级核潜艇可以在水下进行四组连续性的导弹齐射。在
每一组齐射之中,每枚导弹的发射时间间隔为8s。
Y级的第一批弹道导弹核潜艇是由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建造的。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里开工建造不久,苏联又在远东的共青城造船厂进行了Y级弹道导
弹核潜艇的建造工作。由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建造的Y级弹道导弹的首制艇K-137号于1964
年开工,1966年下水,1967年7月,首制艇K-137号通过了性能试验,1967年底该艇被编
入苏联北方舰队正式服役,1968年该艇开始正式作战巡逻活动。首制艇K-137号核潜艇
服役之后不久,被苏联政府授予“列宁主义者”号艇名。
从1964年至1974年这10年期间,苏联总共建造了34艘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其中的
24艘是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建造的,其余10艘则是共青城造船厂建造的。由于Y级弹道导
弹核潜艇的批量建造,苏联到1974年6月,它所拥有的潜射弹道导弹的数量便已经超过
了美国。
1972年—1983年期间,苏联陆续对Y级之中的某些核潜艇进行了改换装,经过改换
装之后的Y级核潜艇被苏联命名为667AU型潜艇,西方国家则将其命名为Y-Ⅰ级核潜
艇。Y-Ⅰ级核潜艇装备的是D-5U导弹系统和R-27U导弹(即SS-N-6 Mod 2)。与SS-N-6型
(R-27)导弹相比,SS-N-6 Mod 2导弹具有更大的射程,可以达到3000km,并且可以携带
多弹头。
Y级之中除了少量经过特殊改换装的几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之外,其他各艘核潜艇均
于1988年—1994年期间陆续退出现役。在Y级核潜艇的服役期间,所有潜艇携带着导弹
进行海上作战巡逻的总数为590艇次,其行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大洋的每一个角落。
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相继服役之后,曾经发生过一些事故,在世界各国海军中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据苏联报道,1978年9月2日,隶属于太平洋舰队的Y级中的K-451号核潜
艇,在执行任务期间,艇上的汽轮发电机舱内发生火灾,由于艇上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扑
救,火灾很快被扑灭。所幸的是,由于这次火灾事故被迅速扑灭,艇上的反应堆系统没
有受到影响,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Y级核潜艇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事故,是苏联北
方舰队Y级中的K-219号核潜艇于1986年10月在北大西洋执行作战巡逻任务期间发生的事
故。1986年10月3日清晨,K-219号核潜艇正在百慕大以东800km左右的海域进行水下航
行,艇上突然发生了爆炸事故。爆炸导致K-219号核潜艇上装备的SS-N-6型导弹的液态
燃料推进剂发生了火灾。由于爆炸比较猛烈,因此K-219号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受损。这
次事故造成K-219号核潜艇上的4名艇员死亡,多名艇员受伤。爆炸发生之后,K-219号
核潜艇立即上浮到水面状态,与此同时,艇上组织人员对艇内的大火采取扑救行动。直
到10月5日,K-219号核潜艇上的大火才被扑灭。但是,由于爆炸使得艇内相当多的设备
301
世界海军潜艇

受损,该艇无法利用艇上的推进动力继续航行。此时,闻讯前来参加营救的一艘苏联货
船赶到K-219号核潜艇的事故现场,试图把K-219号核潜艇拖曳回去。当K-219号核潜艇
被拖曳到途中之际,由于艇内浸水严重,潜艇逐渐开始下沉。在这种情况下,艇长只好
决定将K-219号核潜艇放弃。在艇员全部转移到货船上之后,K-219号核潜艇沉没于百慕
大东北约1000km或者纽约东南1400km的海域。K-219号核潜艇沉没的海域深度为5000m
~6000m。这艘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在沉没时,艇上携带着16枚SS-N-6型潜射弹道导
弹,每枚导弹都装有1枚~2枚核弹头。此外,据西方国家的一些潜艇专家推断,当时K-
219号核潜艇可能还携带着2枚带有核弹头的鱼雷。
K-219号核潜艇虽然永远沉没于深度为5000m~6000m的大西洋底,但是该艇的事故
却震惊了世界,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深切关注。事后,苏联对K-219号核潜艇的事故
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多方面调查活动,竭力寻求导致K-219号核潜艇沉没的原因,但是终
无所获。直到今天,K-219号核潜艇的事故原因仍然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难解之谜。
1977年,苏联对Y级中的K-140号核潜艇进行了改换装,在该艘核潜艇上装备了D-
11导弹系统和R-31型(SS-N-17)导弹。经过这次改换装的K-140号核潜艇,其水下排水量
增加到10000t,它被苏联命名为667AM型潜艇,西方国家将其命名为Y-Ⅱ级核潜艇。R-
31型(SS-N-17)导弹为固体推进剂导弹,但是艇上只能装备12枚R-31型(SS-N-17)导弹。
R-31型(SS-N-17)导弹可以在水下50m的深度上进行发射,它的发射方式为干式发射,与
R-27型(SS-N-6)、R-27U型(SS-N-6 Mod 2)导弹的湿式发射有所不同。
另外,苏联于1982年开始对Y级中的K-420号核潜艇实施改换装,用于SS-N-24型巡
航导弹的发射试验。经过改装之后,K-420号核潜艇被苏联命名为667M型潜艇,西方国
家将该艇命名为Yankee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由于经过了专项改装,因此K-420号核潜艇
的长度增至153m,艇宽增至16m。该艇左右两舷的耐压艇体与轻外壳之间的舷侧之间,
各自布置了6个SS-N-24型巡航导弹发射筒。1983年12月,K-420号核潜艇进行了SS-N-24
型巡航导弹的首次发射试验。
3)建造情况
表3-37 Y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65.12.30
第402造船厂(北 1967.12.23
K-26 北方舰队 1988.7.17 该艇于1993年拆卸解体
德文斯克造船厂) 1968.9.3
1968.9.12
1966.4.23
该艇于1986年被改为特
第402造船厂(北 1968.4.25
K-32(KS-32) 北方舰队 1990.4.19 种通信核潜艇,艇号为
德文斯克造船厂) 1968.10.26
KS-32,1998年拆卸解体
1968.11.19
1964.11.4
第402造船厂(北 1966.9.11
K-137 北方舰队 1994.4.3 该艇于2002年拆卸解体
德文斯克造船厂) 1967.11.6
1967.11.27

302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65.9.19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67.8.23
K-140 北方舰队 1990.4.19 该艇于1998年拆卸解体
文斯克造船厂) 1967.12.30
1968.1.11
1966.11.4
该艇于1981年被改为特种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68.9.20
K-207(KS-207) 北方舰队 1989.5.30 通信核潜艇,2002年拆卸
文斯克造船厂) 1968.12.30
解体
1969.1.8
1966.12.16
该艇于1984年被改为特种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68.12.29
K-210(KS-210) 北方舰队 1988.7.17 通信核潜艇,1998年拆卸
文斯克造船厂) 1969.8.6
解体
1969.9.3
1970.2.19
该艇于1989年被改为特种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71.9.1
K-214(KS-214) 北方舰队 1991.6.24 通信核潜艇,2002年拆卸
文斯克造船厂) 1971.12.31
解体
1972.2.8
1966.8.29
该艇于1985年被改为特种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68.8.6
K-216(KS-216) 北方舰队 1988.7.17 通信核潜艇,1994年拆卸
文斯克造船厂) 1968.12.27
解体
1969.1.8
1970.5.28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71.10.8 该艇于1986年10月由于发
K-219 北方舰队
文斯克造船厂) 1971.12.31 生事故而沉没
1972.2.8
1970.9.4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71.10.8
K-228 北方舰队 1994.9.3 该艇于1998年拆卸解体
文斯克造船厂) 1971.12.31
1972.2.8
1970.9.4
第199造船厂(共青 1971.10.8
K-236 太平洋舰队 1994.9.3 该艇于1995年拆卸解体
城造船厂) 1971.12.31
1972.2.8
1970.12.24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72.6.9
K-241 北方舰队 1992.6.16 该艇于1995年拆卸解体
文斯克造船厂) 1972.10.23
1972.11.21
1969.10.16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71.8.9
K-245 北方舰队 1992.3.14 该艇于1995年拆卸解体
文斯克造船厂) 1971.12.16
1971.12.28

303
世界海军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67.3.18
该艇于1984年被改为特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69.3.30
K-249(KS-249) 北方舰队 1988.7.17 种通信核潜艇,1993年
文斯克造船厂) 1969.9.27
拆卸解体
1969.10.21
1970.12.25
第199造船厂(共青 1971.9.12
K-252 太平洋舰队 1989.3.17 该艇于1995年拆卸解体
城造船厂) 1971.12.31
1972.2.8
1967.6.26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69.6.5
K-253 北方舰队 1993.6.30 该艇于2000年拆卸解体
文斯克造船厂) 1969.11.1
1969.11.28
1971.3.30
第199造船厂(共青 1972.5.26
K-258 太平洋舰队 1991.6.16 该艇于1998年拆卸解体
城造船厂) 1972.9.30
1972.10.31
1970.7.26
第199造船厂(共青 1971.6.27
K-389 太平洋舰队 1990.4.19 该艇于1995年拆卸解体
城造船厂) 1971.11.25
1971.12.13
1967.9.8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69.7.28
K-395 北方舰队 该艇目前仍然在役
文斯克造船厂) 1969.12.5
1970.1.9
1968.2.23
第199造船厂(共青 1969.6.23
K-399 太平洋舰队 1990.4.19 该艇于1998年拆卸解体
城造船厂) 1969.12.24
1970.1.9
1969.8.18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71.3.25 该艇于1981年被改为特
K-403(KS-403) 北方舰队 1988.7.17
文斯克造船厂) 1971.8.12 种通信核潜艇
1971.9.20
1968.1.20
该艇于1971年3月27日从
第402造船厂(北德 北方舰队→太平 1969.9.10 北方舰队编制转为太平
K-408 1988.7.17
文斯克造船厂) 洋舰队 1969.12.25 洋舰队编制,1995年被
拆卸解体
1970.1.9
1968.5.25
该艇于1982年被改为特
K-411(KS-411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70.1.16
北方舰队 种通信核潜艇,1992年
→BS-411) 文斯克造船厂) 1970.8.31
又被改为特种核潜艇
1970.9.25

304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69.7.4
第402造船厂(北 1970.9.26
K-415(KS- 北方舰队→太 该艇于1972年4月8日从北方舰队
德文斯克造船 1988.7.17
415) 平洋舰队 1970.12.30 编制转为太平洋舰队编制
厂)
1971.1.16
1968.6.29
第402造船厂(北 1970.3.14
K-418 德文斯克造船 北方舰队 1989.3.17 该艇于1998被拆卸解体
厂) 1970.9.22
1970.10.20
1968.10.12
第402造船厂(北 1970.4.25 该艇于1990年被改为试验艇,目
K-420 德文斯克造船 北方舰队 1994.7.5
1970.10.29 前在码头上处于浮动保管状态
厂)
1970.11.24
1969.1.13
第402造船厂(北 1970.7.4 该艇目前在码头上处于浮动保管
K-423 德文斯克造船 北方舰队 1994.7.5
1970.11.13 状态
厂)
1970.11.24
1969.4.17
第402造船厂(北 1970.8.28 该艇目前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的
K-426 德文斯克造船 北方舰队 1990.4.19
1970.12.22 码头上处于浮动保管状态
厂)
1971.1.16
1973.7.27
第199造船厂(共 1974.7.28 该艇目前在巴甫洛夫斯基海湾的
K-430 太平洋舰队 1995.1.12
青城造船厂) 1974.12.25 码头上处于浮动保管状态

1975.1.28
1969.2.23
第199造船厂(共 1970.5.29 该艇目前在查日玛海湾的码头上
K-434 太平洋舰队 1989.3.17
青城造船厂) 1970.11.30 处于浮动保管状态

1970.12.21
1972.11.7
第199造船厂(共 1973.7.25
K-436 太平洋舰队 1992.3.14 该艇于1998年拆卸解体
青城造船厂) 1973.12.5
1974.1.8
1971.4.8
第402造船厂(北 1972.8.1
K-444 德文斯克造船 北方舰队 1994.9.30 该艇于1995年拆卸解体
厂) 1972.12.9
1972.12.23
1971.11.7
第199造船厂(共 1972.8.8 该艇目前在巴甫洛夫斯基海湾的
K-446 太平洋舰队 1993.3.17
青城造船厂) 1972.12.30 码头上处于浮动保管状态

1973.1.22

305
世界海军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72.2.23

1973.4.29
第199造船厂(共
K-451 太平洋舰队 1991.6.16 该艇于1999年拆卸解体
青城造船厂)
1973.9.7

1973.9.27

3.2.7.4 D级(667B/667BD/667BDR/667BDRM型)(Delta)弹道导弹核潜艇 4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8700t / 10200t(D-Ⅰ 型 ) ; 9350t / 10500t(D-Ⅱ 型 ) ;
10600t/13250t;(D-Ⅲ型);10800t/13500t(D-Ⅳ型);主尺度:140m×12m×9m(D-Ⅰ型);
155m×12m×9m(D-Ⅱ型);155m×12m×9m(D-Ⅲ型);167m×12m×9m(D-Ⅳ型);艇体结构
形式:双壳体结构;推进系统:压水堆2座,功率为52000马力(D-I型);压水堆2座,功率为
55000马力(D-Ⅱ型);压水堆2座,功率为60000马力(D-Ⅲ型);压水堆2座,功率为60000
马 力 (D-Ⅳ 型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12kn / 25kn(D-Ⅰ 型 ) ; 12kn / 24kn(D-Ⅱ 型 ) ;
13kn/25kn(D-Ⅲ型);13kn/22kn~23kn(D-Ⅳ型);安全潜航深度:390m(D-Ⅰ型);390m
(D-Ⅱ型);400m(D-Ⅲ型);400m(D-Ⅳ型);最大下潜深度:450m;武备:D-9导弹系统,12
枚R-29型(SS-N-8 Mod1型)潜射弹道导弹(D-Ⅰ型);D-9D导弹系统,16枚R-29D型(SS-N-
8 Mod2型)潜射弹道导弹(D-Ⅱ型);D-9R导弹系统,16枚R-29R型(SS-N-18型)潜射弹道导
弹(D-Ⅲ型);D-9RM导弹系统,16枚R-29RM型(SS-N-23型)潜射弹道导弹(D-Ⅳ型);4具
533mm艏鱼雷发射管,2具400mm艉鱼雷发射管;水下连续航行时间:80昼夜;艇员编制
人数:120名(D-Ⅰ型);130名(D-Ⅱ型);130名(D-Ⅲ型);130名(D-Ⅳ型)。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由于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成服役,苏联海军所拥有的潜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数
量超过了美国。尽管如此,苏联并没有放慢其迅速发展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步伐。当Y级
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最后一艘潜艇尚未竣工时,苏联便开始建造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改
进型——北约组织称之为D级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图3-32)。承担D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建造
任务的仍然是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和共青城造船厂。
苏联海军总共建造了43艘D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这43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又细分为D-
Ⅰ~D-Ⅳ四个亚型,其中D-Ⅰ型为18艘,D-Ⅱ型为4艘,D-Ⅲ型为14艘,D-Ⅳ型为7艘。
D级核潜艇的四个亚型,其外观基本相似,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全部都采用双壳体结构,
并且在其指挥台围壳后部都有一个向上隆起的弹舱导流罩,形成一个明显的所谓“龟
背”外形。
D-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俄罗斯内部代号为667B型潜艇,承担D-Ⅰ型弹道导弹核
潜艇总体设计的是第18中央设计局(即“红宝石”海上设备设计局的前身)。D-Ⅰ型弹道
导弹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8700t,水下排水量为10200t,主尺度为140m×12m×9m。主
306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D-Ⅰ级 D-Ⅱ级

D-Ⅲ级 D-Ⅳ级
图3-32 D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机为2座VM-2型压水堆,52000马力,双轴双螺旋桨,水面航速为12kn,水下最高航速
为25kn,艇员人数为120名。D级四个亚型的所有弹道导弹核潜艇内部舱室的划分全部相
同,都是分为10个舱室,各舱室的布置基本上与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相同。这10个舱室
从艏至艉依次为,一舱——鱼雷舱,二舱——蓄电池与居住舱,三舱——指挥舱,四
舱——导弹舱,五舱——导弹舱,六舱——柴油发电机和辅机舱,七舱——核反应堆
舱,八舱——汽轮机舱,九舱——电机舱,十舱——艉舱。
D-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的是D-9型导弹系统,该系统包括12枚R-29型(SS-N-8
Mod1)潜射弹道导弹,该型弹道导弹的长度为13.1m,每枚导弹质量为20.4t,最大射程为
7800km,每枚导弹可以携带一个80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圆概率误差为400m。SS-N-8
Mod1型导弹是苏联第一批带有两级火箭发动机的潜射弹道导弹,该型导弹采用二级液
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弹上装备了天文/惯性制导系统。由于SS-N- 8 Mod1型导弹的射程
很大,因此,D-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无需远涉重洋前往美国本土附近的海域从事作战巡
逻活动,只需在苏联附近海域或者基地附近的海域从事作战巡逻活动,即可对美国构成
重大的战略核威慑。
D-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6具533mm鱼雷发射管,装载鱼雷总数18枚。此外,艇
上装备了“飓风”-B型卫星导航系统、“托鲍尔”型雷达、“闪电”-1型自动通信系
统、“红 腹灰 雀”型 卫星 通 信 站、“刻 赤”型声 呐 系 统 等。该 级 潜 艇的 下 潜 深 度为
300m。
D-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是在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设计而成的,因
此,这两种型号的核潜艇在许多方面仍然具有相似之处。D-Ⅰ型与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的主要区别是其中部的导弹舱段的长度不同。由于SS-N-8 Mod1型潜射弹道导弹比SS-N-
6型潜射弹道导弹的尺寸要大得多,因而D-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上的导弹舱比Y级潜艇的
导弹舱更长、更宽、更高,而且每艘核潜艇只能装备12枚SS-N-8 Mod1型潜射弹道导
弹,而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导弹舱却可容纳16枚SS-N-6型潜射弹道导弹。
D-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首制艇于1971年开工,1972年12月服役,该级的最后一艘
核潜艇于1972年服役。1973年—1977年,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和共青城造船厂总共建造了
18艘D-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
307
世界海军潜艇

D-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首制艇开工建造不久,苏联便着手开始D-Ⅱ型弹道导弹核
潜艇的研制工作。D-Ⅱ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俄罗斯内部代号为677BD型潜艇。承担该型
弹道导弹核潜艇设计任务的部门,仍然是第18中央设计局。D-Ⅱ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是在
D-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设计而成的。与D-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相比,
D-Ⅱ型(667BD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耐压艇体长度增加了16m,以便装备16枚SS-N-8
Mod2型弹道导弹。
D-Ⅱ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9350t,水下排水量为10500t。主尺度为
155m×12m×9m。主机为2座VM-2压水堆,37400马力,双轴双螺旋桨,水下最高航速为
24kn,艇员人数为130名。D-Ⅱ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的是D-9D导弹系统,该系统包
括16枚SS-N-8 Mod2型潜射弹道导弹。SS-N-8 Mod2型导弹的最大射程为9100km,每枚
导弹可以携带2个50万吨级当量的分导核弹头,圆概率误差为400m。D-Ⅱ型弹道导弹核
潜艇上装备6具533mm鱼雷发射管,装载鱼雷总数18枚。该级潜艇的下潜深度为390m。
D-Ⅱ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首制艇于1976年服役,苏联海军总共建造了4艘D-Ⅱ型弹道导
弹核潜艇,到目前为止,这4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已经全部退役。
D-Ⅲ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俄罗斯内部代号为677BDR型潜艇。该型核潜艇的水面排
水量为10600t,水下排水量为13250t。主尺度为155m×12m×9m。艇上主机为VM-4压水
堆2座,37400马力,双轴双螺旋桨,2台应急电机,功率为450kW。该级核潜艇的水面
航速为14kn,水下最高航速为24kn,艇员人数为130名。
D-Ⅲ型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的战略导弹是16枚采用二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SS-
N-18型潜射弹道导弹,该型弹道导弹有三种亚型,即SS-N-18 Mod1型、SS-N-18 Mod2
型和SS-N-18 Mod3型。SS-N-18 Mod1型潜射弹道导弹是苏联第一批带多弹头分导重返大
气层运载工具的潜射弹道导弹,装备了更加精密的天文/惯性制导系统,其最大射程为
6500km,每枚导弹可以携带3个20万吨级当量的分导核弹头,圆概率误差为900m。SS-
N-18 Mod2型导弹最大射程为8000km,每枚导弹可以携带1个45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
圆概率误差为900m。SS-N-18 Mod3型导弹的最大射程为6500km,每枚导弹可以携带7个
10万吨级当量的分导核弹头,圆概率误差为900m。D-Ⅲ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了6具
533mm和2具400mm鱼雷发射管,装载鱼雷总数16枚。该级核潜艇的下潜深度为300m。
D-Ⅲ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首制艇于1975年开工,1976年服役,该型的最后一艘潜艇
于1982年服役。该型总共有14艘,目前在役6艘,其余的8艘已经退役。
D-Ⅳ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俄罗斯内部代号为677BDRM型潜艇。该型弹道导弹核潜
艇于1985年底首次在苏联北方舰队附近海域公开亮相。由于D-Ⅳ型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
的SS-N-23型弹道导弹与SS-N-18型弹道导弹在尺寸方面比较相似,因此导弹舱外面的非
耐压艇体没有很大的改变,仅仅从外形上来看,D-Ⅳ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与D-Ⅲ型弹道导
弹核潜艇有许多相似之处。D-Ⅳ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10800t,水下排水量
为13500t,主尺度为167m×12m×9m。该级核潜艇的主机为VM-4压水堆2座,37400马
力,双 轴 双 螺 旋 桨,2 台 应 急 电 机,功 率 为 450kW,水 面 航 速 14kn,水 下 最 高 航 速
24kn。艇员人数为130名。艇上装备的战略导弹SS-N-23型潜射弹道导弹为16枚,三级液
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射程8300km,每枚导弹可以携带4个~10个10万吨级当量的分导核
弹头,圆概率误差为500m。
此外,D-Ⅳ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还可装备SS-N-15型反潜导弹,该型反潜导弹采用
308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惯性制导,空中飞行距离为45km,可携带20万吨级的核弹头或40型鱼雷。艇上装备6具
533mm鱼雷发射管,装载鱼雷总数18枚。该型核潜艇的下潜深度为300m。
D-Ⅳ型总共有7艘核潜艇,其首制艇于1981年2月开工,1985年12月服役,第7艘潜
艇于1989年11月开工,1992年2月20日服役,目前该型的7艘核潜艇全部在役。
苏联早期研制的潜射弹道导弹的射程都比较小,因此Y级以前的弹道导弹潜艇(包括
Y级)要发射导弹攻击美国本土目标,必须要通过北约军事集团在格陵兰岛—冰岛—英国
之间狭窄海域设置的反潜屏障,在其到达大西洋中比较靠近美国的海域之后才能做到使
艇上携带的弹道导弹攻击力覆盖美国本土。到1974年时,苏联的SS-N-8型潜射弹道导弹
已经装艇服役,因而使得苏联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仅在苏联领海范围内便可打击美国领土
的重要战略目标。装备SS-N-8型潜射弹道导弹的D-Ⅰ型核潜艇位于科拉半岛的港口里即
可对美国的佛罗里达至旧金山这一范围内的任何目标实施战略打击。在位于远东的彼得
罗巴甫洛夫的港口内,D-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利用它所携带的SS-N-8型潜射弹道导弹可
以打击美国的北缅因州至得克萨斯州中部这一范围内的战略目标。位于苏联领土附近的
北极海域和北太平洋海域,D-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利用艇上的SS-N-8型潜射弹道导弹,
可以打击美国的华盛顿特区、美国所有的人口稠密的大城市以及美国所有的陆基洲际弹
道导弹发射井。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的这种远程潜射弹道导弹,使得苏联的核潜
艇无需远涉重洋地去执行作战巡逻任务,只要在苏联领海附近或领海内,便可对美国全
国范围形成巨大的核威慑。这样,美国和它的北约盟国在挪威海和格陵兰—冰岛—英国
一线海域投入巨额经费所设立的反潜防潜屏障便失掉了作用。
据西方国家的一些情报机构透露,苏联在建造了足可对美国形成战略核威慑的D级
弹道导弹核潜艇之后,紧接着便着手为这些D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建立一些保护性区域或
保护性的“堡垒”,以便使它们免受西方国家反潜作战兵力的打击。这些保护性区域之
中,最为理想和廉价的,是被冰层常年覆盖的北冰洋海域。在那些保护性区域里,苏联
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受到苏联的攻击型核潜艇、水雷屏障、水面舰艇以及飞机所提供的全
方位保护。因此,对于在保护性区域内进行活动的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来说,西方国家
的各种反潜作战兵力妄图对其进行跟踪或发起攻击将难以奏效。特别是对于躲避在北冰
洋覆冰之下保护性区域内的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来说,它们可以与岸上的指挥部门保持
着可靠的通信联络。当它们接到命令发射艇上的弹道导弹时,这些弹道导弹核潜艇可以
破冰上浮或者从覆冰的冰隙中上浮到水面后发射弹道导弹。在上述保护海区里,苏联的
反潜作战力量和保护性作战力量异常强大,那里险象环生的海区足以对西方国家的攻击
型核潜艇构成威胁。从1974年开始,苏联海军便把D-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部署在不同的
海域从事作战巡逻活动,三年之后,D-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又开始进入太平洋从事作战
巡逻活动。
1972年之后,苏联的海基核威慑兵力的组成与现代化受到了美苏第一阶段限制战略
武器会谈有关条款的影响。美苏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有关条款以1972年5月26
日作为时间节点,以当时在役和在建的海基核威慑兵力来限定美苏双方潜射弹道导弹发
射筒与现代化洲际导弹发射装置的数量。因此,第4艘D-Ⅱ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于1976年
完工后,D-Ⅱ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计划随即中止。同年,作为D-Ⅱ型弹道导弹核潜
艇改进型的D-Ⅲ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首制艇服役。D-Ⅲ型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16枚当时
还正处于研制阶段的SS-N-18 Mod1型潜射弹道导弹。SS-N-18 Mod1型潜射弹道导弹于
309
世界海军潜艇

1976年11月在海上平台进行首次发射试验,1978年开始装艇使用。SS-N-18 Mod1型潜射
弹道导弹服役不久之后,SS-N-18 Mod2型潜射弹道导弹便于1979年装艇服役。
1979年6月,美苏两国又进行了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第二阶段谈判,第二阶段限制
战略武器会谈在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潜基弹道导弹兵力方面对苏联和美国都未规定其最高
拥有数量的限额,然而包括潜基弹道导弹在内的战略核运载工具的总数量还是被限制在
2400件之内。在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尚在进行之际,苏联就将第一批两艘Y-Ⅰ型
弹道导弹核潜艇从战略潜艇序列中剔除,随后又把9艘Y-Ⅰ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进行了退
役处理。然而D-Ⅲ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计划却在继续执行。1980年,射程为3500n
mile、可携带7个当量为20万吨分导式核弹头的SS-N-18 Mod3型潜射弹道导弹开始装艇
使用。1986年,SS-N-23型弹道导弹开始装备D-Ⅳ型弹道导弹核潜艇,D-Ⅳ型弹道导弹
核潜艇的全部建成和服役,标志着苏联对美国水下战略核威慑的彻底完成。
3)建造情况
表3-38 D-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73.1.24

第402造船厂 1974.8.4 该艇于1976年5月由北方舰队编制


北方舰队→太
K-171 (北德文斯克造 1995.3.28 转为太平洋舰队编制,目前在巴
平洋舰队
船厂) 1974.12.29 甫洛夫斯基海湾码头上存放保管

1975.1.23

1970.3.30 该艇是D-Ⅰ型的首制艇,1991年6
月在北方舰队的“小星星”核潜
第402造船厂 1971.12.20 艇修理厂进行大修期间,由于俄
K-279 (北德文斯克造 北方舰队 1992.3.14 罗斯海军预算不足,该艇大修工
船厂) 作中途停止,然后做了退役处
1972.12.27
理。目前该艇存放于北德文斯克
1973.1.22 造船厂的码头

1973.3.5
第199造船厂 1974.6.8 目前该艇存放于太平洋舰队的查
K-366 (共青城造船 太平洋舰队 1993.9.28
1974.12.30 日玛海湾码头
厂)
1975.2.14
1971.10.20
第402造船厂 1973.6.18 目前该艇存放于核潜艇修理厂的
K-385 (北德文斯克造 北方舰队 1994.11.30
1973.12.30 码头,已经列入拆卸解体计划
船厂)
1974.2.7

1974.5.9

第199造船厂 1975.5.6
K-417 (共青城造船 太平洋舰队 1995.1.12 该艇于1998年被拆卸解体
厂) 1975.12.20

1976.2.19

310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71.3.18
第402造船厂(北 1972.12.31 该艇目前处于预备役状态,
K-447 德文斯克造船 北方舰队
1973.9.30 已经被列入退役计划
厂)
1974.1.1
1971.7.30
第402造船厂(北 1973.4.15
K-450 德文斯克造船 北方舰队 1993.3.30 该艇于1998年被拆卸解体
厂) 1973.12.29
974.2.7
1971.12.31
第402造船厂(北 1973.8.25 该艇目前处于预备役状态,
K-457 德文斯克造船 北方舰队
1973.12.30 已经被列入退役计划
厂)
1974.2.7
1972.6.5
第402造船厂(北 1974.2.7 该艇目前在北方舰队的格莱
K-460 德文斯克造船 北方舰队 1995.3.28
1974.9.20 米哈海湾保存
厂)
1974.10.18
1972.3.22
第402造船厂(北 1973.12.2 该艇目前在北方舰队的格莱
K-465 德文斯克造船 北方舰队 1994.1.25
1974.9.30 米哈海湾保存
厂)
1974.11.15
1972.8.10
第402造船厂(北 1974.4.26 该艇目前在北方舰队的格莱
K-472 德文斯克造船 北方舰队 1995.3.28
1974.11.14 米哈海湾保存
厂)
1974.12.10
1972.10.17
第402造船厂(北 1974.6.25 该艇目前在北方舰队的格莱
K-475 德文斯克造船 北方舰队 1995.3.28
1974.12.23 米哈海湾保存
厂)
1975.1.23
1974.12.5
第199造船厂(共 1975.7.13 该艇目前在巴甫洛夫斯基海
K-477 太平洋舰队 1995.3.28
青城造船厂) 1975.12.30 湾码头上存放保管

1976.2.19
1975.2.21
第199造船厂(共 1976.4.29 该艇目前在巴甫洛夫斯基海
K-497 太平洋舰队 1995.3.28
青城造船厂) 1976.10.31 湾码头上存放保管

1976.12.29
1975.7.25
第199造船厂(共 1976.7.14 目前该艇处于预备役状态,
K-500 太平洋舰队
青城造船厂) 1976.12.19 已经列入退役计划

1977.2.5

311
世界海军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76.1.21
第199造船厂 1976.9.26 该艇目前在巴甫洛夫斯基海
K-512 (共青城造船 太平洋舰队 1995.3.28
1977.8.18 湾码头上存放保管
厂)
]977.10.4
1976.7.1
第199造船厂 1977.5.3 该艇目前在查日玛海湾码头
K-523 (共青城造船 太平洋舰队 1995.3.28
1977.10.30 上存放保管
厂)
1978.2.17
1976.11.5
第199造船厂 1977.7.23 目前该艇处于预备役状态,
K-530 (共青城造船 太平洋舰队 1995.3.28
1977.12.28 已经列入退役计划
厂)
1978.2.17

表3-39 D-Ⅱ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73.7.9
第402造船厂 1975.5.3 该艇目前在塞达海湾码头上
K-92 (北德文斯克 北方舰队 1995.3.28
1975.12.17 存放保管
造船厂)
1975.12.26
1973.4.10
第402造船厂 1975.1.12 该艇目前在塞达海湾码头上
K-182 (北德文斯克 北方舰队 1995.3.28
1975.9.30 存放保管
造船厂)
1975.12.26
1973.9.3
第402造船厂 1975.7.1 该艇目前在塞达海湾码头上
K-193 (北德文斯克 北方舰队 1995.3.28
1975.12.30 存放保管
造船厂)
1976.2.19
1973.11.30
第402造船厂
1975.7.1 该艇目前在塞达海湾码头上
K-421 (北德文斯克 北方舰队 1995.3.28
1975.12.30 存放保管
造船厂)
1976.2.19

表3-40 D-Ⅲ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80.1.31
第402造船厂
1982.1.19 该艇于1998年被俄罗斯海军
K-44 (北德文斯克 北方舰队
1982.9.17 命名为“梁赞市”号
造船厂)
1982.11.24

312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79.4.9
K-129(KS-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81.4.15 该艇于1996年3月被改为特种核
北方舰队
129) 文斯克造船厂) 1981.11.15 潜艇,艇号为KS-129
1981.11.30
1977.12.27

第402造船厂(北德 北方舰队→太 1980.1.8 该艇于1982年9月从北方舰队编


K-180
文斯克造船厂) 平洋舰队 1980.9.25 制改为太平洋舰队编制

1980.10.24
1976.8.19
1979.1.13 该艇于1998年9月被俄罗斯海军
第402造船厂(北德
K-211 太平洋舰队 命名为“勘察加彼得罗巴甫洛
文斯克造船厂) 1979.9.28 夫斯克”号
1979.10.17
1977.2.19
该艇于1980年11月从北方舰队
第402造船厂(北德 北方舰队→太 1979.4.30 编制改为太平洋舰队编制,
K-223
文斯克造船厂) 平洋舰队 1979.11.27 1998年7月被俄罗斯海军命名为
“波多尔斯克”号
1980.1.23
1974.1.30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75.12.31 该艇目前在北方舰队的塞达海


K-424 太平洋舰队 1995.3.28
文斯克造船厂) 1976.6.9 湾码头保管存放

1978.12.30
1978.8.24
第402造船厂(北德 北方舰队→太 1980.6.20 该艇于1983年11月从北方舰队
K-433
文斯克造船厂) 平洋舰队 1980.12.25 编制改为太平洋舰队编制

1980.12.31
1974.5.7
该艇于1988年12月从北方舰队
第402造船厂(北德 北方舰队→太 1976.5.25 编制改为太平洋舰队编制,目
K-441 1995.3.28
文斯克造船厂) 平洋舰队 1976.10.31 前该艇在太平洋舰队的巴甫洛
夫斯克海湾保管存放
1976.12.29
1974.7.19

第402造船厂(北德 北方舰队→太 1976.7.29 该艇于1990年11月从北方舰队


K-449
文斯克造船厂) 平洋舰队 1976.12.26 编制改为太平洋舰队编制

1977.2.5
1975.1.7

第402造船厂(北德 北方舰队→太 1976.8.16 该艇于1979年5月从北方舰队编


K-455
文斯克造船厂) 平洋舰队 1976.12.30 制改为太平洋舰队编制

1977.2.5
1975.6.9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77.4.4
K-487 太平洋舰队
文斯克造船厂) 1977.12.27
1978.2.17

313
世界海军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75.3.6
第402造船厂 1977.1.27 该艇于1979年5月从北方舰
北方舰队→太平洋舰
K-490 (北德文斯克造 队编制改为太平洋舰队编
队 1977.9.30
船厂) 制
1977.11.29
1975.9.23
第402造船厂 1977.8.13 该艇于1999年被命名为
K-496 (北德文斯克造 太平洋舰队
1977.12.30 “鲍里索格莱布斯克”号
船厂)
1978.2.17
1975.12.29
该艇于1981年11月从北方
第402造船厂 1978.1.26
北方舰队→太平洋舰 舰队编制改为太平洋舰队
K-506 (北德文斯克造
队 1979.11.30 编制,1998年9月被俄罗斯
船厂)
海军命名为“泽寥诺格
1979.1.24

表3-41 D-Ⅳ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86.2.7
第402造船厂(北 1989.2.2 该艇于1996年9月被俄罗斯
K-18 北方舰队
德文斯克造船厂) 1989.10.10 海军命名为“卡雷利亚”号
1989.10.31
1981.2.23
1984.3.7 该艇于1996年9月被俄罗斯
第402造船厂(北
K-51 北方舰队 海军命名为“维尔霍茨利
德文斯克造船厂) 1984.12.28 亚”号
1985.3.4
1982.12.18
1986.2.2 该艇于1998年4月被俄罗斯
第402造船厂(北
K-64 北方舰队 海军命名为“符拉基米尔”
德文斯克造船厂) 1986.12.23 号
1987.2.24
1982.2.17
1985.3.17 该艇于1998年1月被俄罗斯
第402造船厂(北
K-84 北方舰队 海军命名为“叶卡捷琳堡”
德文斯克造船厂) 1985.12.30 号
1986.2.15
1984.2.22
第402造船厂(北 1987.1.22 该艇于1997年8月被俄罗斯
K-114 北方舰队
德文斯克造船厂) 1987.10.30 海军命名为“图拉”号
1987.12.30
1985.4.20
第402造船厂(北 1988.2.8 该艇于1998年1月被俄罗斯
K-117 北方舰队
德文斯克造船厂) 1988.9.30 海军命名为“勃良斯科”号
1988.11.9

314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续)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87.2.2
该艇于1998年1月被俄罗斯海
第402造船厂(北德 1990.2.28
K-407 北方舰队 军命名为“新莫斯科夫斯克”
文斯克造船厂) 1990.11.27 号
1990.12.29

3.2.7.5 “台风”级(941型)(Typhoon)弹道导弹核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4500t/33800t;主尺度:170m×23m×11.5m;艇体结构形式:双
壳 体 结 构 ; 推 进 系 统:压 水 堆 2 座 (190MW×2),功 率 10 万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6kn/27kn;最大下潜深度:500m;武备:D-19导弹系统,20枚R-39型(SS-N-20型)潜
射弹道导弹;4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2具650mm艏鱼雷发射管;水下连续航行时
间:90昼夜;艇员编制人数:15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D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相继进入开工建造阶段之际,苏联海军为了进一步保持对美国
海军战略核兵力的平衡,开始研制被称为超级水下堡垒的“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图3-33)。1972年12月,“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初始方案的战术技术性能指标获得
批准。苏联对该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命名是941型潜艇。1973年12月,苏联政府正式下
达开展“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设计和建造的命令。该级核潜艇的设计任务是由“红
宝石”设计局承担的,N.K.科瓦洛夫担任该型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图3-33 “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排水量曾经是西方国家海军十分
关注的重点。最初,据国外一些媒体的报道,“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
为18500t,水下排水量为25000t左右,而且这一数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几乎成为世
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数据。随着苏联的解体,有关“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一些技
术细节逐渐为世人所知。最近,根据国外可信度较高的最新资料披露,“台风”级弹道
导弹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24500t,水下排水量为33800t。“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的主尺度为170m×23m×11.5m,艇上装备两座VM-5型压水堆,380MW;2座GT3A型汽
轮机,100000马力;2台应急电机,517马力;双轴双螺旋桨,2台侧推装置,艏艉各有
一台。水面航速16kn,水下最高航速27kn。艇员人数为175名,其中军官55名,水下自
315
世界海军潜艇

持力为90昼夜。“台风”级核潜艇上装备了“托鲍尔”型雷达、“卢比科”型声呐系
统、“鳐鱼”型声呐站等设备。
“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采取了与众不同的多个耐压艇体结构的组合形式,而且
导弹舱布置在指挥台围壳前面。这一切都表明苏联潜艇设计师在“台风”级弹道导弹核
潜艇的设计中体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它打破了世界各国弹道导弹核潜艇传统的结构形式
和总布置形式。“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引人瞩目的结构特点是该级核潜艇有三个耐
压艇体。这三个耐压艇体呈品字形排列,下面的两个耐压艇体为主耐压艇体,相互呈纵
向平行状态,其长度大约各自为130m。据西方情报机构推测,这两个主耐压艇体的直径
与苏联的D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耐压艇体直径相当。也就是说,“台风”级弹道导弹核
潜艇呈品字形排列的下部的两个主耐压艇体可能就是两个D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耐压艇
体,其内径均为8.5m~9m。在品字形排列上部的那个耐压艇体是第三个耐压艇体,亦呈
圆柱体形状,其直径比主耐压艇体直径小一些,约为6m,而且其长度也比较小。第三个
耐压艇体位于该级核潜艇指挥台围壳结构的下部,它的内部布置着一个独立的全艇作战
和指挥中心。从外观上来看,“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座放在第三个耐
压艇体上,并且指挥台围壳的位置偏靠艉部,这是“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在外形方
面的重要标志。
“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三个耐压艇体的外面是包覆全艇的非耐压艇体。由于
三个耐压艇体呈品字形排列,因此,“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非耐压艇体的宽度大约
为23m,比D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宽度增加了将近一倍。据西方国家的媒体报道说,
“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耐压艇体与轻外壳之间的间距估计为2m,这样,当“台风”
级核潜艇受到敌人的水面舰艇、潜艇发射或直升机投放的反潜鱼雷攻击时,双层壳体可
以对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的是完全相互独立的两套推进系统,它包括2座
大型的压水反应堆,驱动着两根螺旋桨轴和两个7叶螺旋桨的汽轮机。这两套推进系统
分别被布置在两个主耐压艇体中,两套推进系统可以独立运行,都有自己的机舱控制室
和配电盘。当其中的一套推进系统完全不能使用时,该级核潜艇利用另外一套推进系统
仍能继续航行。
由于“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储备浮力高达30%~45%,使得该级核潜艇在北
冰洋的水下进行上浮的过程中更加容易撞开冰层。另外,“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指
挥台围壳的顶部也经过了特殊的加固,以利于在上浮水面过程中更加有力地冲撞冰层。
为了在上浮破冰过程中防止螺旋桨受损,“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螺旋桨带有保护
性导管结构。由于潜艇设计师们在对“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进行设计时便考虑了它
在北冰洋活动时破冰上浮的需要,所以“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与Y级和D级弹道导
弹核潜艇在总布置方面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不再像Y级和D
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那样设置围壳舵,而是把艏水平舵布置在艇艏舷侧,且为可收缩的艏
水平舵结构。
与Y级和D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相比,“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水下航行噪声水
平比较低。为了降低“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噪声,设计师在该级核潜艇上装设了
两级橡胶充气减震系统,艇上各种机械设备采取模块化布置,艇上敷设了新型吸声材
料。
316
第3章 苏联俄罗斯潜艇

“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的是D-19型导弹系统,该系统包括20枚可以从巴伦
支海或从北冰洋浮冰下面发射的SS-N-20型(R-39型)弹道导弹。此外,该级核潜艇上还装
备6具艏鱼雷发射管,其中有2具是533mm鱼雷发射管,其余的均为可以发射大型鱼雷和
反潜导弹的650mm鱼雷发射管。
SS-N-20型潜射弹道导弹是苏联第一批部署在战略潜艇上的固体推进剂潜射弹道导
弹。SS-N-20型潜射弹道导弹的长度为16m,弹体直径为2.4m,其发射质量为90000kg,
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射弹道导弹。SS-N-20型潜射弹道导弹的射程为8300km,并且每枚导
弹可携带10个10万吨爆炸当量的分导弹头,可以同时打击不同位置的目标,其命中精度
为500m。
“台风”级的首制艇TK-208号核潜艇是于1976年6月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潜艇制造
厂北德文斯克船厂开工建造的,该艇于1979年9月下水,1981年12月服役。到1989年为
止,苏联海军总共建造了6艘“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6艘“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
艇被编为北方舰队的第一核潜艇支队,其基地是科拉半岛大理查湾。
作为“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基地的大理查湾,距挪威边界仅有57km左右。在大
理查湾内共有4个港口,其中北理查港是核潜艇维护保养基地,南理查港是攻击型核潜
艇的基地,东南理查港是“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其他型号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
基地。大理查湾的西侧是阿夫特纳港,该港也是苏联核潜艇的维护保养和支援基地。大
理查湾内可供利用的码头总长度大约是20600m。
考虑到弹道导弹核潜艇在未来战争中应该发挥的作用,苏联到1984年时已经在科拉
半岛附近临海的山脉中建造了一些水下山洞和隧道,作为其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停泊地和
庇护所。这些水下山洞和隧道可以保证苏联部署在北方舰队中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在未来
的战争中免受打击,并且保持足够的核威慑力量。西方国家的一些报道表明,在那些山
洞里的码头上,像“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那样的大型核潜艇可以进行维护保养和吊
装导弹等作业,而且该山洞码头可以承受核武器的打击。
俄罗斯海军目前仅存2艘在役的“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即TK-17号和TK-20号
核潜艇。1995年和1996年,“台风”级中即有2艘核潜艇退出现役。在1990年后期经过
了大修之后的“台风”级的首制艇TK-208号核潜艇于2000年10月被命名为“德米特里·
东斯科伊”号,并于2002年6月26日被拖离北德文斯克造船厂的修理车间,据新闻媒体
报道说,在举行命名仪式之后,该潜艇又被拖回了厂内。经过整修后的“德米特里·东
斯科伊”号弹道导弹核潜艇,计划将被用作新的BULAVA-30型潜射战略弹道导弹的试
验平台,但是,该艘核潜艇可能要到2005年之后才能用于作战巡逻,届时,“台风”级
在役的可以进行作战巡逻的TK-17号和TK-20号核潜艇可能已经退役。
当前,已经完全退出现役的“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共有3艘,对于这3艘庞然大
物如何处置,俄罗斯有关方面曾经探讨了许多方案。其中由“红宝石”设计局提出的一
种方案比较经济实惠,符合当前俄罗斯经济拮据的现实情况。因此,这一方案得到了有
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红宝石”设计局提出的这一方案是把已经退役的“台风”级弹道
导弹核潜艇稍加改装之后,使其成为可以运送货物的水下运输船。
由于俄罗斯处于地球北端的特殊地理环境条件,因此,最近一些年来俄罗斯的科学
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一直在探讨建造不依赖任何气象条件、能够从北冰洋的冰下运送各种
货物,其中包括液货的水下运输船方案。“红宝石”海洋技术中央设计局从20世纪90年
317
世界海军潜艇

代初期就开始探索最为经济的建造运输潜艇的途径,同时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利用冷战
时期建造的但是目前已经退役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上。选择“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进
行改装,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该级核潜艇具有相当大的浮力储备和很小的基准吃水,
把它们改装成运输潜艇是一条最为经济的途径,其配套设备和船体的工作量最小。在改
装过程中可以保留艇上的航海、指挥、导航、通信和冰况照明等设备,而且船体艉部,
包括核动力装置,也都无需改变。目前,这一计划正在实施阶段,估计在不久的将来,
该计划实施的具体细节将会进一步公布于世。
3)建造情况
表3-42 “台风”级核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下水日期/
艇号 建造厂家 所属舰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服役日期
1980.4.19
第402造船厂(北 1983.12.17
TK-12 德文斯克造船 北方舰队 该艇目前处于预备役状态
厂) 1984.12.26
1985.1.15
1982.2.23
第402造船厂(北 1985.4.30
TK-13 德文斯克造船 北方舰队 该艇目前处于预备役状态
厂) 1985.12.26
1986.2.15
1983.8.9
第402造船厂(北 1986.12.12
TK-17 德文斯克造船 北方舰队 该艇目前处于预备役状态
厂) 1987.12.15
1988.2.19
1985.8.27
第402造船厂(北 1989.4.11
TK-20 德文斯克造船 北方舰队
厂) 1989.12.19
1990.2.28
1978.4.22
第402造船厂(北 1982.9.23
TK-202 德文斯克造船 北方舰队 1995.3.28 目前该艇正在被拆卸解体
厂) 1983.12.28
1984.1.18
1976.6.30
第402造船厂(北 1980.9.27
TK-208 德文斯克造船 北方舰队 1995.3.28
厂) 1981.12.29
1982.2.9

318
第4章 英国潜艇

4 英国潜艇

4.1 概 况

4.1.1 英国皇家海军潜艇的早期发展

英国皇家海军于1901年开始组建潜艇部队。在此之前,虽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
极努力发展潜艇,但是作为英国皇家海军的高层官员却对潜艇不屑一顾。后来,随着潜
艇技术日益发展、完善以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力发展潜艇,这种国际环境促使英
国开始逐步认识到潜艇在军事方面的作用。于是,英国决定在1901年组建潜艇部队并计
划决定建造5艘潜艇。但是当时英国尚未拥有潜艇设计部门和建造厂家,所以英国决定
从美国购买“霍兰”级潜艇的建造权,由英国的维克斯造船公司建造“霍兰”级潜艇。
“霍兰”级潜艇的首制艇于1902年建成。至1903年为止,维克斯造船公司将全部5艘
“霍兰”级潜艇建成。“霍兰”级潜艇的建成服役,标志着英国皇家海军从此开始拥有
了潜艇这一新的舰种,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潜艇的先驱。
在建造“霍兰”级潜艇期间,英国在潜艇设计和建造方面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于
是英国皇家海军在1902年决定建造A级潜艇。A级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在“霍兰”级潜
艇基础上经过改进设计而成的,尽管如此,该级潜艇是英国完全依靠本国技术建造的第
一批潜艇。A级潜艇总共有13艘,于1903年—1905年期间建成服役。
A级潜艇的建造工作刚刚开始,英国皇家海军于1903年又决定建造11艘B级潜艇。B
级潜艇也是“霍兰”级潜艇的衍生型潜艇,于1905年—1906年相继建成服役。从总体性
能方面来看,B级潜艇比“霍兰”级潜艇和A级潜艇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与当时世界
其他国家的潜艇性能大体相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皇家海军曾经把一部分B级
潜艇部署在地中海海域开展作战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在A级潜艇和B级潜艇的基础上,英国皇家海军根据1905年—1908年度计划又建造
了38艘C级潜艇。在“霍兰”级潜艇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改进之后形成的C级潜艇,其总
体性能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进和提高。当38艘C级潜艇于1906年—1910年期间相继建成
服役之后,便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潜艇舰队的核心兵力。
1906年,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建造第一批远洋型潜艇——D级潜艇。在对D级潜艇进
行设计期间,英国完全按照本国的思路对D级潜艇进行开发,彻底摆脱了“霍兰”级潜
艇的影响。D级潜艇装备的主机是柴油机,艉部装备了艉鱼雷发射管,艇上装备了性能
出色的无线电通信设备,与在此之前建造的A级、B级和C级潜艇相比,D级潜艇的续航
力提高了2倍左右。在远洋航行性能方面,D级潜艇遥遥领先于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
潜艇。
1910年,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建造E-1级潜艇,按照英国皇家海军的计划,建成服役
之后的E-1级潜艇,将要作为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作战潜艇。E-1级潜艇的总体性能虽然
319
世界海军潜艇

比较优秀,但是与同一时代的德国海军U-19级潜艇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反映出英
国与德国在潜艇技术方面的差距。由于E-1级潜艇在总体性能方面比较优秀,因此英国
在E-1级潜艇的基础上,于1911年—1913年期间建造了10艘E级改进型潜艇,并且将该级
潜艇命名为E-9级潜艇,这些潜艇全部投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
前,英国皇家海军除了建造用于第一线作战的潜艇之外,还建造了W级、F级沿海用小
型潜艇,改装和建造了E-9级、S级布放水雷潜艇等专用潜艇。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英国皇家海军在1912年开始建造“舡鱼”号大型远洋舰队型潜
艇。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致使“舡鱼”号潜艇拖延到1917年10月才得以建成,但是,“舡
鱼”号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发展现代高速潜艇的起点,为其后迅速建造真正的高速潜艇
奠定了基础,在英国皇家海军潜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发展单壳体结构潜艇的同时,英国皇家海军还充分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
计思想。1913年,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建造15艘与E级潜艇排水量相当的,但是采用双壳
体结构的潜艇,并且将该批潜艇命名为G级潜艇。接着,又在G级潜艇的基础上于1915
年决定建造8艘具有水面高速的J级潜艇。由于J级潜艇的建成服役,导致英国皇家海军初
步完成了舰队型潜艇的概念深化,同时也促进了英国皇家海军在高速潜艇方面的发展,
增强了英国皇家海军在发展高速潜艇方面的信心。几乎是与此同时,英国皇家海军还相
继建造了21艘K-1级和6艘K-23级潜艇,在K-1级和K-23级潜艇建成服役之后的一段时期
内,它们是世界上航速最高、武器装备最强的潜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英国皇家海军为了打击和消灭德国海军潜艇,应急设
计、建造了R级反潜潜艇。为了适应于反潜作战,英国皇家海军在设计R级潜艇的过程
中,其水下性能得到了高度重视。在1918年—1923年期间英国皇家海军总共建成了10艘
R级反潜潜艇,另外2艘在建造中途便停止了继续建造。R级潜艇一个显著的技术特点
是,其水下最高航速高于水面最高航速,具有这种特性的潜艇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期,才以水下高速潜艇的面貌出现。从这一方面来看,R级潜艇实际上是水下高速潜艇
的先驱。
另外,为了取代在此之前建造的性能较为落后的E级潜艇,并将更多的优秀潜艇投
入战争,英国皇家海军于1917年—1918年期间建造了8艘L-1级潜艇。从总体性能方面来
说,L-1级潜艇是英国当时性能最好的潜艇。该级潜艇建成之后,便立即被投入到海上
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L-1级潜艇一直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了许多年,直到
1930年—1935年期间才相继退役。
根据战争的需要,英国决定于1916年度计划建造一批具有更为强大攻击能力的L-9
级潜艇,早期建成服役的L-9级潜艇,被英国皇家海军投入战场,担任海上警戒任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L-9级潜艇一直服役到1932年才开始陆续退役。其中有3艘潜
艇甚至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18年,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建造L-50级潜艇,建成服役之后的L-50级潜艇,成为英
国皇家海军在20世纪20年代的潜艇主力,它们一直在英国皇家海军中服役到1935年—
1938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L-50级潜艇全部退出了现役。

4.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英国皇家海军潜艇

320
第4章 英国潜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在总结战争的基础上,于1923年决定建造
X-1号潜艇,该艇采用双壳体结构,其水下排水量达到了3600t,是英国皇家海军潜艇之
中达到空前排水量的潜艇。另外,X-1号潜艇的武备和续航力也达到了空前强大的程
度。
根据1923年度计划建造的另外一种型号潜艇是O级潜艇,英国皇家海军打算利用O
级潜艇替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L级潜艇。在此基础上,英国皇家海军又于1926
年建造了第二批量的O级6艘潜艇。1927年,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建造6艘O级潜艇的改进
型——P级潜艇。1928年,英国皇家海军进而决定建造6艘P级潜艇的改进型——R级潜
艇。R级潜艇最初被英国皇家海军部署在远东太平洋海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
R级潜艇奉命从远东太平洋海域调回地中海海域从事作战行动。
1929年,英国皇家海军开始建造新型高速潜艇——“泰晤士”级潜艇。“泰晤士”
级潜艇的水面航行最高速度可以达到22.5kn,其主要使命和任务是随同英国皇家海军水
面舰队在大洋上行动,并且担任舰队的警戒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泰晤
士”级的3艘潜艇全部参加了战争。
1929年英国皇家海军开始建造S级潜艇,并且决定以S级潜艇代替英国皇家海军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H级潜艇。S级潜艇的续航力虽然较小,但是操作简捷方便,具
有良好的水下性能。从总体性能方面来看,S级潜艇是一种设计较为成功的潜艇。二战
结束之后,S级之中有7艘潜艇被改装成高速靶标潜艇,且一直服役到20世纪60年代。此
外,该级之中另外5艘潜艇被英国皇家海军卖给了其他国家。
1935年,英国皇家海军开始设计和建造T级潜艇,1938年—1940年期间相继有15艘T
级潜艇建成服役。T级潜艇是一种大型远洋潜艇,具有很强的续航能力,海上自持力可
以达到42天~56天。该级潜艇后来全部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发挥了较为出色的作
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T级之中的一些潜艇继续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直到1960
年—1971年期间才陆续退役。
1938年—1941年期间,英国皇家海军陆续建造了数量众多的U级潜艇,从总体上来
说,该级潜艇的结构比较简单。该级潜艇的突出特点是采用柴油发电机组方式的电力推
进,采用这种推进方式的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数不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英国皇家海军为了尽快建造所需数量的潜艇,因此在对
U级潜艇进行改进设计的基础上,决定建造V级潜艇。按照英国皇家海军的1941年—
1943年度计划,最初预计建造42艘V级潜艇,但是到1943年—1945年期间仅建成22艘。
A级潜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设计的一种大型远洋潜艇,当时,由
于欧洲战场的形势已经转变为盟军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英国皇家海军可以腾出一定的海
军作战兵力参加太平洋上的对日本作战。于是英国皇家海军便设计了A级潜艇准备参加
在太平洋方面的对日作战。诞生于二战期间的A级潜艇的设计基本思想是保证该级潜艇
具有相当强的续航能力,以便适应远涉重洋对日作战的需要。

4.1.3 战后英国皇家海军潜艇的发展

1945年5月,当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取得最终胜利时,英国皇家海
军尚有130余艘各种型号的在役潜艇。在战后的世界各国海军之中,英国皇家海军的潜
321
世界海军潜艇

艇兵力规模仅次于美国而居第二位。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国,虽然成为战胜国,
但是长达数年之久的战争已经几乎把英国的经济拖垮。在战后最初几年的时间里,英国
没有足够的财力研制和建造新型的潜艇。但是,当英国的国民经济稍有恢复之后,英国
皇家海军便开始着手发展战后的新型潜艇。然而,在发展战后潜艇技术的过程中,英国
基本上没有闯出自己的发展途径,在常规动力潜艇方面以借鉴和参考德国二战期间的潜
艇技术为主,在核潜艇的发展方面则跟在美国海军的后面亦步亦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
期内没有摆脱美国海军核潜艇发展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
战后英国皇家海军潜艇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英国皇家海
军发展潜艇的战后恢复期,在这一时期,英国主要是继续建造二战期间尚未建造完毕的
潜艇;第二阶段主要是建造“小鲸”级和“奥白龙”级常规动力潜艇;第三阶段是从
1959年开始,英国皇家海军集中主要力量研制和发展核潜艇,而常规动力潜艇的发展几
乎处于停顿状态。
从二战结束之后的1945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英国的潜艇发展处于一个缓慢的战
后恢复期。1946年,英国皇家海军首先开始恢复战后潜艇的建造工作。作为英国皇家海
军战后恢复建造的第一批潜艇是在二战期间尚未完工而遗留下来的A级潜艇。A级潜艇
是英国在二战期间的1943年设计的。最初,英国皇家海军计划建造28艘A级潜艇投入到
太平洋方面的海上战场,但是,第一批5艘A级潜艇尚未竣工时太平洋方面的对日战争即
已宣告终结。于是,那5艘潜艇也随之停止了建造。战后英国皇家海军发展潜艇的当务
之急便是把在战争期间尚未完工的A级潜艇的建造工作继续进行下去。
A级潜艇是英国在二战期间设计的第一批采用全焊接工艺的批量建造的潜艇。由于
战后财政方面的拮据,英国只能把那些在二战结束之前已经接近完工的A级潜艇继续建
造下去,A级中其他的潜艇则无力继续建造下去。
1949年北约军事集团成立,英国成为北约集团的一个重要的成员国。于是,英国皇
家海军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筹备战后新型潜艇的建造。1951年,英国皇家海军正式
开始制定战后第一批新型潜艇——“小鲸”级潜艇的建造计划。英国皇家海军在设计
“小鲸”级潜艇的过程中,在吸收了德国二战期间U-ⅩⅪ型潜艇技术的基础上,又加上
了英国皇家海军在潜艇技术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因此该级潜艇在当时的世界环境中堪称
为是一种性能优秀的潜艇。从1955年至1961年,英国总共建造了8艘“小鲸”级潜艇。
“小鲸”级潜艇相继服役之后,英国皇家海军认为仅仅8艘“小鲸”级潜艇还不能满足
英国皇家海军进行远洋警戒巡逻的需要。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皇家海
军又开始制定建造“奥白龙”级潜艇的计划。
从综合性能方面来说,“奥白龙”级潜艇并没有比“小鲸”级潜艇有显著的提高。
从外形和主尺度方面来看,“奥白龙”级潜艇与“小鲸”级潜艇十分相似,但是“奥白
龙”级潜艇的耐压艇体设计却与“小鲸”级潜艇有着很大的区别。尽管如此,一些国家
的海军仍然把“奥白龙”级潜艇视做“小鲸”级潜艇的改进型。
英国皇家海军总共建造了14艘“奥白龙”级潜艇,该级的首制艇“奥白龙”号于
1957年11月28日开工建造,1959年7月18日下水,1961年2月24日正式服役。1987年—
1989年期间,英国皇家海军对“奥白龙”级潜艇实施了现代化改装,换装了先进的声呐
设备。到1994年时,英国皇家海军把该级的14艘潜艇全部做退役处理。退役下来的“奥
白龙”级潜艇全部被卖给了其他的国家,其中的6艘卖给了澳大利亚,3艘卖给了加拿
322
第4章 英国潜艇

大,3艘卖给了巴西,2艘卖给了智利。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皇家海军考虑到在80年代末期“奥白龙”级潜艇将要到达
退役时间,届时英国皇家海军将要面临着是继续使用柴—电常规动力潜艇还是全部转向
核潜艇的选择。经过各方面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辩论、商谈和研究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决
定继续建造柴—电常规动力潜艇,同时也发展核潜艇。根据英国皇家海军最初提出的要
求,新建造的柴—电常规动力潜艇的排水量应该为2250t,该级潜艇应装备与核潜艇同等
功能的先进武器和传感器,并且与核潜艇保持同等程度的低噪声水平。经过进一步论证
之后,新型潜艇被最后定位为2400t级的柴—电常规动力潜艇。这一方案于1981年获得英
国皇家海军的批准,并且与维克斯公司在1983年签订了首制艇的建造合同。这一新型的
2400t级潜艇被英国皇家海军正式命名为“支持者”级潜艇。从综合性能来说,“支持
者”级潜艇是具有良好的水下航行性能和突出的作战性能的常规型潜艇,它的航速高、
续航力大、居住性能好、隐身性能强、武备齐全、自动化水平高,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
常规型潜艇之一。
“支持者”级潜艇总共有4艘,首制艇“支持者”号于1983年11月开工建造,1986
年12月2日下水,1990年6月9日服役,其余的3艘分别于1991年、1992年和1993年服役。
但是,“支持者’’级的4艘潜艇全部服役后,英国皇家海军在经过进一步的论证之后
认为,英国要完成海上防卫任务,仅用它所拥有的核潜艇即可满足需要。因此,英国决
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仅保留一支全部由核潜艇组成的潜艇部队。1998年,4艘
“支持者”级的潜艇全部被英国卖给加拿大海军。
二战结束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对二战期间德国海军的U-ⅩⅦB型潜艇的研究投入了
很大的努力。德国海军的U-ⅩⅦB型潜艇是一种排水量仅有337t的小型潜艇,但是该级
潜艇上所装备的闭式循环的“沃尔特”汽轮机可以使得该级潜艇能够长时间地进行水下
隐蔽地航行。实际上,U-ⅩⅦB型潜艇是世界上最早采用AIP技术的常规动力潜艇。二
战结束之前,德国海军已经建成了3艘U-ⅩⅦB型潜艇,另外还有4艘U-ⅩⅦB型潜艇在
二战结束之前尚处于建造阶段。二战即将结束之际,被建成的3艘U-ⅩⅦB型潜艇被德国
沉没于海底,处于建造阶段的4艘U-ⅩⅦB型潜艇也被德军悉数破坏。二战结束之后,美
国和英国组织海军的有关部门把沉没的U-ⅩⅦB型潜艇之中的2艘打捞了上来,并且美国
和英国各自得到一艘U-ⅩⅦB型潜艇。此后,英国和美国迅速组织了有关方面的技术人
员开展“沃尔特”汽轮机方面的研究。
英国皇家海军打捞起来的U-ⅩⅦB型潜艇被命名为“陨星”号潜艇。1947年—1948
年期间,英国皇家海军利用了艇上的“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进行了航行试验并且取
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在此基础之上,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建造2艘“探险者”级试验潜
艇,以便全面试验“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在常规动力潜艇上的应用。“探险者”级
试验潜艇的首制艇“探险者”号于1954年下水,1956年完工并服役;该级的第二艘潜艇
“神剑”号于1955年下水,1958年完工。“探险者”级潜艇上装备了柴油机、推进电机
以及“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等3种完全不同的动力装置,其中“沃尔特”闭式循环
汽轮机的功率为14000马力。在利用“探险者”级试验潜艇上的“沃尔特”闭式循环汽
轮机进行水下航行试验过程中,获得了高达30kn的水下最高航速。
然而,在英国皇家海军准备对“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作进一步的深入研制之
际,美国海军的核潜艇技术的逐渐成熟对英国皇家海军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冲击和影响。
323
世界海军潜艇

经过英国政府的不断努力,英国终于于1957年6月初与美国在核反应堆的合作关系上进
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英国被允许参观美国制造潜艇用核反应堆的工厂。接着,英国与美
国签订了一项可以以十分优惠的价格从美国购买用于核反应堆的浓缩铀的协定。1957年
12月,美国和英国又进一步达成了一项新的协议——美国可以向英国提供用于核潜艇的
整套S5W型核反应堆,这意味着英国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建成核潜艇。在这种情况
下,英国毅然放弃了对“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推进系统的进一步研制,及时地把战
后潜艇技术研制的主攻方向转为对核潜艇的研制。于是,英国皇家海军的第一代核潜艇
“无畏”号便在这种特定的形势下诞生了。
“无畏”号攻击型核潜艇是英国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仿制
和试验的性质。该艇于1960年10月21日由英国女王主持在巴罗因弗内斯造船厂下水,
1963年4月17日正式服役。从总的方面来说,“无畏”号攻击型核潜艇实际上是一个混
合设计产品。“无畏”号攻击型核潜艇以美国海军的“大青花鱼”号试验潜艇和“鲣
鱼”级攻击型核潜艇为母型,结合了英国皇家海军对核潜艇结构强度和流体动力等方面
的要求,采用了鲸鱼形艇体外形。“无畏”号核潜艇上的设备绝大多数是英国各家公司
制造的,但是艇内布置的许多方面却是仿照美国海军的“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进行设
计的。
“勇敢”级攻击型核潜艇是英国在“无畏”号核潜艇的基础上建造的第二代核潜
艇,该级核潜艇共有5艘。“勇敢”级核潜艇上采用的NR-2型压水堆是在美国专家帮助
下由英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该级的首制艇“勇敢”号核潜艇在服役之后曾经做过几次
水下的远程航行,1967年4月,“勇敢”号核潜艇创造了从新加坡到英国的水下远距离
航行纪录。另外,“勇敢”级的第四艘核潜艇“征服者”号于1982年在英国与阿根廷两
国之间进行的马岛海战中把阿根廷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击沉,曾经引起世界
各国海军的瞩目。这也是世界海战史上攻击型核潜艇首次击沉敌方的舰艇。“勇敢”级
的5艘攻击型核潜艇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部退役,该级核潜艇在英国皇家海军核潜艇
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敏捷”级攻击型核潜艇是“勇敢”级的改进型,是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第三代攻
击型核潜艇,该级共有6艘,陆续于1973年至1981年服役。英国皇家海军在充分地吸收
了“勇敢”级核潜艇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对“敏捷”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艇体进行了改进设
计,同时在推进装置方面也作了比较大的改进,“敏捷”级核潜艇上采用了最新的降噪
措施。
由于英国皇家海军在对“敏捷”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实际运用中认为该级核潜艇的性
能在各方面均能令人感到满意,因此,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在“敏捷”级攻击型核潜艇的
基础上再做改进,研制出性能更为优秀的一种攻击型核潜艇,这种改进的攻击型核潜艇
就是“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
的第四代攻击型核潜艇。“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在推进方面的重大改进是该级
核潜艇没有像“敏捷”级攻击型核潜艇那样继续采用7叶大侧斜螺旋桨,而是采用了先
进的泵喷式推进装置。“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另外一个改进之处是该级核潜
艇的外表面敷设了消声瓦。泵喷式推进装置和消声瓦的应用,使得“特拉法尔加”攻击
型核潜艇的噪声得到了大幅度降低,有效地提高了该级核潜艇的水下隐身性。“特拉法
尔加”级共有7艘核潜艇,首制艇“特拉法尔加”号于1979年4月25日开工,1981年7月1
324
第4章 英国潜艇

日下水,1983年5月27日服役。该级核潜艇之中的最后一艘潜艇“凯旋”号于1987年2月
2日开工,1991年2月16日下水,1991年10月12日服役。“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
是世界上性能优秀的先进核潜艇之一,该级核潜艇上所采取的各种降噪措施颇为引人注
目。
目前,英国已于1999年开工建造新一代的“机敏”级攻击型核潜艇,该级核潜艇实
际上是“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改进型。“机敏”级核潜艇上反应堆的堆芯是
长寿命堆芯,工作寿命为2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可以保证该级核潜艇在整个服役期间不
必换装核燃料。目前,国外有关“机敏”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报道资料尚不详尽,预计该
级核潜艇的首制艇将于2008年12月建成服役。英国皇家海军把该级核潜艇的建造计划分
为两期,第一期建造3艘的合同已于1997年3月17日签订,目前这3艘核潜艇均处于建造
状态。第二期建造2艘的合同于2002年签订。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前,英国空军担任着战略威慑任务。到了1962年的时候,英国
曾经计划在英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上装备美国制造的可在空中发射的“空中弩箭”型弹
道导弹。但是,该项计划尚未实施之际,美国取消了“空中弩箭”型机载弹道导弹的研
制计划,于是,英美两国在1962年的联席会议上进行了磋商并达成了一项协议——美国
将向英国提供“北极星”弹道导弹系统。这样,英国决定由皇家海军取代空军来担负起
英国战略威慑的任务。
在海军战略威慑力量的概念方面,英国与美国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认为,英国的
目标只是对北约组织的核威慑力量作出一定程度的贡献。一旦战争爆发,只要英国尚能
残存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就能对敌人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英国皇家海军在这种战略
指导思想指导下,经过了多方面的论证之后认为,为了保证英国能够随时至少有一艘弹
道导弹核潜艇在海上担任巡逻任务,英国需要建造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但是,1964年
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却决定把建造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计划削减为4艘。作为英国第一
代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是“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从总体性能方面来看,“决心”级
弹道导弹核潜艇与美国海军的“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基本相同。
英国皇家海军的“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投入使用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级
核潜艇上装备的“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逐渐处于技术落后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美国
海军逐渐把“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淘汰,并且进而升级换代成“海神”和“三叉戟”
等新型的潜射弹道导弹。这样,美国海军无法再为英国皇家海军继续提供“北极星”潜
射弹道导弹的零部件,英国皇家海军只好自己负担“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零部件的制
造和维修,这些方面的工作给英国皇家海军增加了相当大的困难和负担。因此,英国皇
家海军决定紧跟美国海军,把自己的潜射弹道导弹系统加以改进和更新换代。
1980年7月,英国政府决定从美国购买“三叉戟”-Ⅱ型潜射弹道导弹系统,以便取
代“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系统。1983年3月,美英双方签订了从美国购买“三叉戟”-
Ⅱ型潜射弹道导弹系统的协议。1986年,英国开始建造装备“三叉戟”导弹的“前卫”
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以便取代“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了16个潜射弹道导弹发射筒,携带着16枚“三叉
戟”-Ⅱ型潜射弹道导弹,每枚导弹可以携带8个当量为10万吨~12万吨级的分导式核弹
头,射程为12000km,圆概率误差为90m。此外,该级核潜艇的艏部装备有4具533mm的
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矛鱼”或“虎鱼”型线导反潜/反舰两用鱼雷,艇上总共可携
325
世界海军潜艇

带20枚鱼雷。“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采用了目前英国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降噪技
术,艇内装设了浮筏减震基座,艇体外表面敷设了消声瓦,采用了泵喷式推进技术。另
外,该级核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为350m,同时还采取了消磁和消除红外特性等一系列的
隐身措施,大幅度地提高了该级核潜艇的隐身性。
英国总共建造了4艘“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首制艇“前卫”号于1986年9月3
日开工,1991年3月4日下水,1993年8月14日服役。该级的最后一艘“复仇”号于1993
年2月1日开工,1998年9月19日下水,1999年11月27日服役。
从英国目前在役的潜艇实力来看,英国皇家海军的潜艇全部都是由核潜艇组成,其
中攻击型核潜艇12艘,即“敏捷”级5艘,“特拉法尔加”级7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只有
“前卫”级4艘。目前在建的有“机敏”级攻击型核潜艇3艘。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英国皇家海军总共建造了68艘潜艇,其中常规动力潜
艇41艘,核潜艇27艘。各种潜艇的型号和数量见表4-1。
表4-1 英国海军潜艇型号及数量

型号 数量 型号 数量
核潜艇27艘 “无畏”号攻击型核潜艇 1艘
A级攻击型潜艇 15艘
(攻击型 “勇敢”级攻击型核潜艇 5艘
“小鲸”级攻击型潜艇 8艘 “敏捷”级攻击型核潜艇 6艘
常规动力 核潜艇19
潜艇41艘 “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 7艘
“奥白龙”级攻击型潜艇 14艘 艘,弹道导
弹核潜艇8 “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4艘
艘)
“支持者”级攻击型潜艇 4艘 “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4艘

此外,尚有“机敏”级的3艘攻击型核潜艇正处于建造状态。

4.2 英国皇家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

4.2.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英国潜艇(1901年—1918年)

4.2.11 “霍兰”级(Holand)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4t/122t;主尺度:19.3m×3.6m×3m;主机:沃尔斯利型汽油发
动 机 1 台,单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160 马 力 / 12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7.5kn/6.0kn;燃料装载量:汽油2t;续航力:水面7kn航速时,续航力为500n mile;水
下7kn航速时,续航力为25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1具,装载鱼雷3枚;安全
潜航深度:24m;艇员人数: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888年,当法国海军开始拥有潜艇时,英国皇家海军曾经为此嘲笑法国说,“潜艇
是弱者的武器”。但是,随着潜艇技术日益发展和完善以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
潜艇这一事实,英国开始逐步认识到潜艇在军事方面所具有的潜在价值。于是,英国决
定建造潜艇,并且根据其1901年年度计划决定建造5艘潜艇。但是当时英国并没有本国

326
第4章 英国潜艇

的潜艇设计机构和建造厂家,所以英国决定向当时美国著名的潜艇设计师和建造师约
翰.P.霍兰购买潜艇的建造权。双方经过交涉之后,英国的维克斯造船公司花费了17.5万
英镑购置了约翰.P.霍兰的“霍兰”级潜艇的设计图纸,然后由维克斯造船公司建造“霍
兰”级潜艇。“霍兰”级潜艇的首制艇于1902年建成。接着,至1903年为止,维克斯造
船公司又建造了4艘“霍兰”级潜艇,因此,该级总共有5艘潜艇。但是,由于“霍兰”
级潜艇的主尺度和排水量较小,而且艇上装备的武器装备也不十分强大,因此,“霍
兰”级潜艇虽然建成并且在英国皇家海军中已经服役,但是实际上那些“霍兰”级潜艇
并没有发挥出英国皇家海军所期待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霍兰”级潜艇在英国皇家
海军服役了仅仅10年左右的时间之后,便全部退役。尽管如此,“霍兰”级潜艇的建成
服役,标志着英国皇家海军从此开始拥有了潜艇这一新的舰种,并且“霍兰”级潜艇作
为英国皇家海军潜艇的先驱,在其百年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4.2.1.2 A级潜艇 1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 (水面/水下 ):190t/205t~207t;主尺度:31.5m×3.6m×3.1m(A1号潜艇);
32m×3.9m×3.3m(A2~A13号潜艇);主机:沃尔斯利型汽油发动机1台,单推进轴(A1~
A12号潜艇);柴油发动机1台,单推进轴(A13号潜艇);功率(水面/水下):350马力/125
马力(A1号潜艇);450马力/150马力(A2~A4号潜艇);550马力/150马力(A5~A7号潜
艇);600马力/150马力(A8~A12号潜艇);500马力/150马力(A13号潜艇);航速(水
面/水下):9.5kn/6.5kn(A1号潜艇);10.0kn/7.0kn(A2~A4号潜艇);11.5kn/7.0kn(A5
~A7号潜艇);11.0kn/6.0kn(A8~A13号潜艇);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
32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1具,装载鱼雷3枚;艇员人数:1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A级潜艇是英国完全依靠本国技术建造的第一批潜艇,根据1902年度计划建造了4
艘,1903年度计划建造了9艘,总共建造13艘,它们陆续于1903年—1905年建成服役。
从总体性能角度来说,A级潜艇是在“霍兰”级潜艇基础上,将其主尺度和排水量经过
放大,并且增强了其水面航速的潜艇。A级潜艇沿用了“霍兰”级潜艇的单壳体结构形
式,并且依然采用了汽油发动机作为主机。但是,A级的第13艘潜艇A-13号却装备了柴
油发动机,显示了英国皇家海军潜艇装备柴油机的发展趋势。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时,A级潜艇已经服役了10余年的时间,在总体性能方面显得比较落伍,因此,英国皇
家海军并没有将A级潜艇投入战争的第一线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A级潜艇尚
有11艘在役,后来英国皇家海军于1918年—1920年期间把A级这11艘潜艇全部退役拆卸
解体。
4.2.1.3 B级(B class)潜艇 1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87t/316t;主尺度:43.3m×4.1m×3.4m;主机:维克斯型汽油发
动 机 1 台,单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600 马 力 / 29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2.0kn/6.0kn;续航力:水面8.75kn航速时,续航力为1000n mile;武备:450mm艏鱼
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4枚;艇员人数:1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B级潜艇也是在“霍兰”级潜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设计而成的,英国根据其1903年
327
世界海军潜艇

度计划建造了1艘,根据1904年度计划建造了10艘,总共建造了11艘。B级的11艘潜艇于
1905年—1906年相继建成服役。从排水量和主尺度等方面来看,B级潜艇均比A级潜艇
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此外,B级潜艇的指挥台结构得到了特别的加强,改善了该级潜
艇的水面航行性能。但是,B级潜艇的主机仍然采用的是具有很大危险性的汽油发动
机。不过,从B级潜艇的总体性能来看,该级潜艇与当时世界其他国家的潜艇性能大体
相当。B级潜艇最为突出的技术特点是该级潜艇的指挥台的两侧装有水平舵,这一设计
思想经过半个世纪之后,在美国海军的核潜艇上以围壳舵的形式再度出现,并且成为世
界许多现代潜艇的标准布置形式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皇家海军把B级中的B-6号~B-11号这5艘潜艇部署在地
中海海域开展作战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战果。特别是其中的B-11号潜艇,于1914年12月
13日突破了警戒严密的达达尼尔海峡,把土耳其海军的“梅萨蒂耶”号装甲战舰击沉。
4.2.1.4 C级潜艇 3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87t~290t/316t~320t;主尺度:43.3m×4.1m×(3.4m~3.5m);
主机:维克斯型汽油发动机1台,单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600马力/300马力;航速
(水 面 / 水 下 ):13.0kn/ 7.5kn; 续 航 力:水 面 8.75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1000n mile; 武
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4枚;艇员人数:1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C级潜艇是英国在“霍兰”级潜艇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型,同时也是在当时具有
比较出色性能的一种潜艇型号(图4-1)。根据1905年—1908年度计划,英国总共建造了38
艘C级潜艇。这38艘潜艇于1906年—1910年相继建成服役,并且形成了英国皇家海军潜
艇舰队的核心兵力。不过,C级潜艇仍旧沿袭“霍兰”级潜艇采用单壳体结构,并且装
备的主机仍然是具有较大危险性的汽油发动机。从这一点来看,虽然英国建造了大量的
C级潜艇,但是该级潜艇仍未脱离“霍兰”级潜艇的设计基本思路,实际上并未达到与
当时世界技术水平相当的高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把C级潜艇全部投
入了战争,其中有9艘被击沉。当时,日本海军对于C级潜艇的性能颇为青睐,因此与英
国的维克斯造船公司签订了建造5艘C级潜艇(其中C1级2艘、C2级3艘)的合同。

图4-1 C级潜艇
4.2.1.5 D级潜艇 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83t/595t(D-1号);489t/603t(D-2号);495t/620t(D-3号~D-
8号);主尺度:49.7m×6.2m×3.2m(D-1号);49.4m×6.3m×3.3m(D-2号);50.2m×6.2m×3.5m
(D-3号~D-8号);主机:维克斯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1200马
力/55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0kn/9.0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
250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艉鱼雷发射管1具,装载鱼雷6枚;76mm舰
328
第4章 英国潜艇

炮1座;艇员人数:2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D级潜艇是英国完全脱离了“霍兰”级潜艇设计思想影响的潜艇,它是由英国按照
本国的设计思想独自开发的。该级潜艇属于英国皇家海军第一批远洋型潜艇,根据英国
1906年—1909年度计划,总共建造了8艘,相继于1910年—1912年建成服役。D级潜艇装
备的主机是柴油机,它标志着英国在潜艇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个显著的进展,此外,该级
潜艇首次采用了介于单壳体结构与双壳体结构之间的个半壳体结构形式以及双推进轴。
此外,该级潜艇的艉部装备了艉鱼雷发射管,艇上装备了性能出色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所有这些均表明,D级潜艇已经完全摆脱了美国“霍兰”级潜艇对英国潜艇的影响。与
在此之前建造的A级、B级和C级潜艇相比,D级潜艇在主尺度和排水量等总体性能指标
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续航力几乎提高了2倍左右,因此,D级潜艇已经具备
远洋作战能力。与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潜艇相比,D级潜艇在其远洋航行性能方面
也遥遥领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把8艘D级潜艇全部投入战争之中,执
行远洋作战巡逻和警戒任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仅存4艘D级潜艇,其余4艘在
战争中被敌人击沉。
4.2.1.6 E-1级潜艇 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55t/796t;主尺度:54.2m×6.9m×3.8m;主机:维克斯型柴油发
动 机 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1600 马 力 / 84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5.0kn/9.0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300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
射管1具,舷侧鱼雷发射管2具,艉鱼雷发射管1具,装载鱼雷8枚;76mm舰炮1座;艇员
人数:3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E-1级潜艇是作为英国皇家海军主力作战潜艇而被设计和建造的。根据1910年度计
划建造了6艘,1911年度计划建造了2艘,总共建造了8艘。E-1级潜艇也是采用介于单壳
体结构和双壳体结构之间的个半壳体结构形式,艇内设有2个耐压横隔舱壁。该级潜艇
的最显著特点是艏部仅仅布置了1具鱼雷发射管,而在其舷侧却布置了2具鱼雷发射管。
采取这种奇特的布置方式,十分利于该级潜艇进行近距离的作战。从总体性能以及主尺
度等方面来看,E-1级潜艇与同一时代的德国海军U-19级潜艇十分相似,但是E-1级潜艇
的水面续航力却仅仅为德国海军U-19级潜艇续航力的一半左右。由此反映出英国与德国
在潜艇战术指导思想方面的差别。E-1级的8艘潜艇作为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作战潜艇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建成服役,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之际,英国皇家海军便
把E-1级所有潜艇全部投入了北海、波罗的海以及达达尼尔海峡等海域,经过数年时间
的战争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E-1级仅存2艘潜艇,其余6艘潜艇被击沉。
4.2.1.7 E-9级潜艇 48艘
1) 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67t/807t;主尺度:55.2m×7.7m×3.8m;主机:维克斯型柴油发动
机 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1600 马 力 / 84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5.0kn/9.0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300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
射管2具,舷侧鱼雷发射管2具,艉鱼雷发射管1具,装载鱼雷10枚;76mm舰炮1座;艇
329
世界海军潜艇

员人数:2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鉴于E-1级潜艇在总体性能方面比较优秀,因此英国在对E-1级潜艇进行了若干改进
设计之后,根据1911年—1913年度计划建造了10艘E级改进型潜艇,并且将该级潜艇命
名为E-9级潜艇(图4-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英国根据1914年度计划又追加建造
了38艘E-9级潜艇。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E-9级潜艇的建造任务,除了当时承担潜艇
建造主要任务的维克斯造船公司和查泰姆造船公司之外,英国政府还动员了许多民用造
船厂参与了E-9级潜艇的建造。E-9级潜艇的迅速建成服役,表明了英国具有出色的潜艇
建造能力。与E-1级潜艇相比,E-9级潜艇的艏部鱼雷发射管数量增为2具,艇体宽度增
加了80%,艇内的耐压横隔壁增为3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E-9级潜艇中总共有17
艘被敌人击沉。该级其余的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于1921年被做拆卸解体处
理。

图4-2 E-9级潜艇
4.2.1.8 E-9级布放水雷型(Minelayer Type)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67t/807t;主尺度:55.6m×7.7m×3.8m;主机:维克斯型柴油发
动 机 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1600 马 力 / 84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5.0kn/9.0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300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
发射管2具,艉鱼雷发射管1具,装载鱼雷6枚,水雷20枚;76mm舰炮1座;艇员人数:
3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皇家海军尚未拥有专门布放水雷的潜艇,但是英国皇家
海军于1915年缴获了一艘德国海军专门布放水雷的潜艇——UC-2级潜艇,由此使得英国
皇家海军颇受启发。于是,英国皇家海军把1914年度计划建造的38艘E-9级潜艇之中的6
艘,在其建造阶段将它们改为专门布放水雷的潜艇,这6艘潜艇被英国皇家海军命名为
E-9级布放水雷潜艇。由于改进工作是在建造阶段进行的,因此,布放水雷的专用布放
筒的布置方式,与德国海军的UC-2级潜艇区别很大。在E-9级布放水雷潜艇上,水雷布
放筒布置在两舷侧的鞍形压载水舱内,左右两舷各自布置一个直立状态的水雷布放筒,
每个布放筒内容纳10个水雷。由于采用了这种奇特布置方式,因此,原来布置在两舷侧
的鱼雷发射管被迫撤掉,艇内仅仅保留了布置在艏艉的3具鱼雷发射管。
由于水雷布放筒位于左右两舷,因此,该级潜艇在布放水雷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潜
艇的左右平衡姿态,这样便增加了保持潜艇平衡的难度。尽管如此,英国仍然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中把6艘布放水雷的潜艇全部投入了战争。在战争期间,该级有2艘潜艇被敌人
击沉,其余4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22年退役并被拆卸解体。
4.2.1.9 S级布放水雷潜艇 3艘
330
第4章 英国潜艇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65t/324t;主尺度:45.1m×4.4m×3.2m;主机:斯考茨·菲亚特
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650马力/4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13.0kn/8.5kn;续航力:水面8.5kn航速时,续航力为160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
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4枚,76mm舰炮1座;艇员人数:1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S级潜艇是根据英国海军部的设想而建造的小型沿海用潜艇。根据1911年度计划建
造了1艘,1913年度计划建造了2艘。S级潜艇采用的双壳体结构,是英国从意大利的菲
亚特公司购买了建造许可证之后建造的。S级潜艇建成服役之后,很快便暴露了该级潜
艇在水面航行状态时的耐波性能较差的缺点,难以适应在北海海域开展作战活动。鉴于
这一原因,英国政府于1915年把S级的3艘潜艇转让给意大利。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
是,几乎在同一时期,日本海军却从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引进了S级潜艇技术,建造了
日本海军的F1级潜艇。
4.2.1.10 V级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86t/453t(V-1号潜艇);391t/457t(V-2号~V-4号潜艇);主尺
度:43.9m×5.0m×3.5m(V-1号潜艇);45m×5m×3.5m(V-2号~V-4号潜艇);主机:维克斯型
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900马力/450马力(V-1号潜艇);900马
力/380马力(V-2号~V-4号潜艇);航速(水面/水下):14.0kn/8.5kn;续航力:水面9kn航
速时,续航力为300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4枚,76mm舰炮1
座;艇员人数:2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12年,英国海军部提出建造250t~300t级沿海作战用潜艇的要求,因此英国政府
从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购置了建造许可证,开始建造S级潜艇。但是,与此同时,英国
政府决定本国也自行设计和建造一些数量的250t~300t级沿海作战用潜艇。于是,根据
1912年—1913年度计划,英国的维克斯造船公司承担了4艘V级潜艇的建造任务。英国的
设计人员在对V级潜艇进行设计过程中,模仿S级潜艇结构形式,在V级潜艇上也采用了
双壳体结构。V级的4艘潜艇于1915年—1916年建成服役。但是V级潜艇的显著缺点是艇
内装备的蓄电池数量较少,因此储存的能量很少,这样,该级潜艇水下最高航速和水下
续航力均未达到设计指标。从英国潜艇发展历史角度上来说,V级潜艇属于试验性质的
潜艇,并不具备理想的作战能力,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V级的4艘潜艇全部
被英国皇家海军做拆卸解体处理。
4.2.1.11 W级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31t/499t(W-1号~W-2号潜艇);321t/479t(W-3号~W-4号潜
艇);主尺度:52.4m×4.7m×2.7m(W-1号~W-2号潜艇);45.7m×5.4m×2.8m(W-3号~W-4号
潜艇);主机:施奈德·兰巴特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710马
力/480马力(W-1号~W-2号潜艇);760马力/480马力(W-3号~W-4号潜艇);航速(水
面/水下):13.0kn/8.5kn;续航力:水面9kn航速时,续航力为2500n mile;武备:450mm
艏鱼雷发射管2具,上层建筑内鱼雷发射管4具,装载鱼雷6枚,76mm高射炮1座(W-1号
331
世界海军潜艇

~W-2号潜艇);45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4枚,76mm高射炮1座(W-3号~W-4
号潜艇);艇员人数:1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W级潜艇与S级潜艇属于同一时代的沿海用小型潜艇,该级潜艇是英国政府从法国
的施奈德公司购买了建造许可证之后建造的潜艇。当时,根据1912年—1913年度计划总
共建造了4艘。最初建造的2艘W级潜艇,艇上装备的主机是2台8缸施奈德型柴油机,其
单机输出功率为355马力,第二批建造的2艘W级潜艇,其主机是经过改进的2台6缸施奈
德柴油机,单机输出功率为380马力。W级潜艇的缺点是航速较低,此外,由于采用了
双壳体结构,因此其耐压艇体内部直径较小,艇内居住环境恶劣。因此,W级的4艘潜
艇于1916年建成服役一年之后,便被英国皇家海军转让给意大利海军。尽管如此,W级
潜艇采用的双壳体结构设计思想,却为其后英国研制和发展新型潜艇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4.2.1.12 F级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63t/525t;主尺度:46m×4.9m×3.2m;主机:维克斯型柴油发动
机 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900 马 力 / 4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4.0kn/8.75kn;续航力:水面9.5kn航速时,续航力为3000n mile;武备:450mm艏鱼
雷发射管2具,艉鱼雷发射管1具,装载鱼雷6枚,舰炮1座;艇员人数:1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F级潜艇是英国为了与S级、W级等国外引进的潜艇进行对比而自行设计建造的潜
艇。该级潜艇也与S级、W级潜艇一样,同属于小型沿海用潜艇。英国根据1913年—
1914年度计划,预计建造6艘,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实际上仅仅建成3艘。F
级潜艇建成服役之后,实践运行结果表明,该级潜艇由于水面航行时的耐波性能较差,
难以适用于在北海海域开展作战活动。另外,F级潜艇上装备的蓄电池单元数量仅为128
个,比V级潜艇上装备的蓄电池数量还要少一些,因此,F级潜艇的另外一个重要缺点是
水下航速偏低,续航力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F级潜艇由于存在上述缺点,其作
战行动受到了很大限制,只能在沿海海域展开活动,因此,在战争期间该级潜艇几乎没
有发挥重大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F级潜艇于1920年—1922年相继被英国皇
家海军做退役拆卸解体处理。
4.2.1.13 “舡鱼号”(Nautilus)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41t/2026t;主尺度:78.8m×7.9m×5.4m;主机:维克斯型柴油
发 动 机 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3700 马 力 / 10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7.0kn/10.0kn;续航力:水面11kn航速时,续航力为5300n mile;武备: 450mm艏鱼
雷发射管2具,舷侧鱼雷发射管4具,艉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16枚,76mm高射炮1
座;艇员人数:4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舡鱼”号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根据1912年度计划试制的大型远洋舰队型潜艇。当
时英国能够制造的功率最大的柴油机是8缸800马力的柴油机,但是为了保证“舡鱼”号
潜艇能够获得最高的水面航行速度,维克斯造船公司为“舡鱼”号潜艇专门研制了12缸
332
第4章 英国潜艇

的功率为1850马力的柴油机,并且在该艇上装备2台这样的柴油机。但是,即便如此,
由于“舡鱼”号潜艇的排水量过大,因此,该艇水面最高航速只能达到17kn的程度,仍
然没有达到英国皇家海军最初设想的20kn航速的指标。由于大功率柴油机的制造颇费时
日,因此,“舡鱼”号潜艇直到1917年10月才得以建成,但是,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
经爆发,英国皇家海军再也来不及批量建造“舡鱼”号的同型潜艇,“舡鱼”号潜艇因
此也就失去了作为试制潜艇的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舡鱼”号潜艇没有参加海
上作战行动,而是作为海上提供动力补充的潜艇发挥了一种辅助作用。尽管如此,“舡
鱼”号潜艇在英国皇家海军潜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艇是英国皇家海军发展现
代高速潜艇的起点,为其后迅速建造真正的高速潜艇奠定了基础。
4.2.1.14 “旗鱼”号(Swordfish)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32t/1105t;主尺度:70.5m×7m×4.5m;主机:帕松兹型蒸汽轮
机 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4000 马 力 / 14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8.0kn/10.0kn;续航力:水面8.5kn航速时,续航力为3000n mile;武备:533mm艏鱼
雷发射管2具,450mm舷侧鱼雷发射管4具,艉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10枚,76mm舰
炮2座;艇员人数:4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旗鱼”号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继“舡鱼”号潜艇之后,根据1913年度计划建造的
水面高速试制性潜艇(图4-3)。在痛感柴油机功率不足之后,英国皇家海军继续寻求解决
提高主机功率的有效途径,于是决定在“旗鱼”号潜艇上装备汽轮机作为该艇的主机。
当时,英国为“旗鱼”号潜艇制造的汽轮机输出功率可以达到4000马力,因此,“旗
鱼”号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可以达到18kn。另外,“旗鱼”号潜艇上率先装备了533mm
的鱼雷发射管和2座76mm口径的舰炮,艇上的武器装备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但是,
“旗鱼”号潜艇由于以汽轮机作为主机,因此,该艇的续航力小于“舡鱼”号潜艇,这
一事实暴露出“旗鱼”号潜艇的严重缺点和不足,同时也是在潜艇总体性能方面的一种
倒退。

图4-3 “旗鱼”号潜艇
“旗鱼”号潜艇于1914年建成服役之后,被编入英国皇家海军第4潜艇大队。但
是,该艇在水面航行状态时,其稳定性和耐波性能均比较差,因此无法将其投入实际海
战使用。1917年英国皇家海军在普茨茅斯海军造船厂将“旗鱼”号潜艇改装成水面巡逻
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旗鱼”号潜艇没有显著的建树。但是,“旗鱼”号潜
艇是英国皇家海军其后建造的K级高速潜艇的先驱,为英国皇家海军成功地研制K级潜
艇指明了方向,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4.2.1.15 G级潜艇 14艘
333
世界海军潜艇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03t/837t;主尺度:57m×6.9m×4.1m;主机:维克斯型柴油机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1600 马 力 / 84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4.5kn/9.0kn;续航力:水面12.5kn航速时,续航力为2400n mile;武备:450mm艏鱼
雷发射管2具,450mm舷侧鱼雷发射管2具,533mm艉鱼雷发射管1具,装载鱼雷10枚,
76mm高射炮1座;艇员人数:3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13年,英国皇家海军得到的情报表明,德国海军潜艇已经全部采用双壳体结构。
为了与德国海军潜艇进行对抗,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建造一批与E级潜艇排水量相当的,
但是采用双壳体结构的潜艇,并且将该批潜艇命名为G级潜艇。于是,根据1914年度建
造计划,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建造15艘G级潜艇。到了1915年—1917年期间,已经有14艘
G级潜艇建成服役,但是该级的最后一艘潜艇在建造阶段便停止了继续建造。因此,英
国皇家海军实际只建造了14艘G级潜艇。G级潜艇装备了2台单机功率为800马力的柴油
机作为其主机,由于其功率所限,因此该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仅为14.5kn,其续航力
也相对较小。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皇家海军无法把G级潜艇作为远洋型潜艇使用。当
时,德国海军的装备柴油机的最新型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可以达到17kn,与此相比,英
国皇家海军的G级潜艇显得相形见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只好把G级
潜艇作为近海作战用潜艇投入战争,在整个战争期间,14艘G级潜艇之中有4艘被敌军击
沉,其余10艘潜艇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于1920年—1928年期间被英国皇家海
军陆续做退役处理,然后将它们拆卸解体。
4.2.1.16 J级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1204t / 1820t(J-1 号 ~ J-6 号 ) ; 1212t / 1820t(J-7 号 ) ; 主 尺
度:84m×7m×4.3m(J-1号~J-6号);83.7m×7m×4.3m(J-7号);主机:维克斯型柴油机3台,3
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3600马力/135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9.5kn/9.5kn;续
航力:水面12.5kn航速时,续航力为500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450mm
舷侧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12枚,76mm高射炮1座;76mm舰炮1座;艇员人数:44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由于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G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仅仅为14.5kn,远未达到英国皇
家海军对该级潜艇的期望值,此外,当时英国皇家海军获得的有关德国海军潜艇的情报
内容是,德国海军正在建造水面最高航速为22kn的大型潜艇。鉴于这些现实情况,英国
皇家海军决定根据1915年度计划建造8艘水面高速潜艇,并将该级潜艇命名为J级潜艇(图
4-4)。但是在实际建造过程中,仅有6艘于1916年建成服役,其余2艘潜艇在建造阶段便
被中止了继续建造。当时英国皇家海军为了解决潜艇主机功率不足的问题,在J级潜艇
上装备了3台单机功率为1200马力的柴油机,这样才使得J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可以达
到19.5kn。由于J级潜艇的建成服役,导致英国皇家海军初步完成了舰队型潜艇的概念深
化,同时也促进了英国皇家海军在高速潜艇方面的发展,增强了英国皇家海军在发展高
速潜艇方面的信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把6艘J级潜艇全部投入战争。6艘J级潜
艇之中的J-6号潜艇在战争期间被敌军击沉,其余5艘J级潜艇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
334
第4章 英国潜艇

后,被移交给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继续服役。

图4-4 J级潜艇
4.2.1.17 K-1级潜艇 17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980t/2566t;主尺度:100.6m×8.1m×5.2m;主机:汽轮机2台,
2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10500马力/144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24.0kn/9.5kn;续
航力:水面13.5kn航速时,续航力为300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450mm
舷侧鱼雷发射管4具,上层建筑布置450mm鱼雷发射管2具,总共装载鱼雷18枚,76mm
高射炮1座;102mm舰炮2座;艇员人数:5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英国皇家海军在建造了水面最高航速为19.5kn的J级潜艇之后,虽然初步解决了潜艇
伴随舰队在海上共同行动的基本问题,但是按照英国皇家海军的标准,希望潜艇的水面
最高航速达到24kn。为此,英国皇家海军在“旗鱼”号试验潜艇的基础上,设计、建造
了装备汽轮机的K-1级潜艇(图4-5)。根据1915年度计划,英国最初决定建造21艘K-1级潜
艇,后来在建造的过程中,英国皇家海军把K-1级中的4艘潜艇改为M级潜艇,因此,最
终仅仅建成了17艘K-1级潜艇。这17艘K-1级潜艇是于1916年—1918年期间相继建成服役
的。由于K-1级潜艇的主机是功率高达10500马力的汽轮机,因此,K-1级潜艇的水面最
高航速可以达到24kn,满足了英国皇家海军对舰队型潜艇的航速要求。另外,K-1级潜
艇上装备了10具鱼雷发射管,其武器装备水平达到了空前强大的程度。在K-1级潜艇建
成服役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该级潜艇是世界上航速最高、武器装备最强的潜艇。但是,
K-1级潜艇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该级潜艇由水面状态下潜到水下状态时,需要很
长的时间,而且艇内环境温度很高,居住条件差。该级的所有潜艇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
大战,在战争期间有4艘被敌军击沉,其余的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便被英国
皇家海军做退役处理。

图4-5 K-1级潜艇
4.2.1.18 K-23级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140t/2530t;主尺度:107m×8.5m×4.9m;主机:汽轮机2台,2
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10500马力/144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23.5kn/9.5kn;
续 航 力:水 面 13.5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3000n mile ; 武 备:533mm 艏 鱼 雷 发 射 管 6 具,
335
世界海军潜艇

450mm舷侧鱼雷发射管4具,总共装载鱼雷12枚,102mm舰炮3座;艇员人数:5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K-23级潜艇是K-1级潜艇的改进型(图4-6),英国皇家海军根据1918年度计划,最初
打算建造6艘K-23级潜艇,但是在建造中途,该级中的5艘潜艇便中止了继续建造,最终
仅仅于1923年建成一艘。K-23级潜艇在K-1级潜艇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武器装备,艇艏
装备了6具533mm鱼雷发射管,甲板上装备了3座102mm舰炮。除此之外,K-23级潜艇装
备了大功率的电机和蓄电池,提高了该级潜艇的水下性能,减少了该级潜艇下潜所需的
时间。虽然设计人员在K-23级潜艇的设计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是K-23级潜艇的排
水量仍然突破了2000t,因此,导致该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比K-1级潜艇有所降低。按
照英国皇家海军的最初设想,要把K-23级潜艇设计成“既可与巡洋战列舰、轻巡洋舰在
海上共同行动,又能像驱逐舰那样的高速警戒舰艇”,然而,残酷的事实表明,在当时
的技术条件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的。K-23级中唯一建成的K-26号潜艇在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洗礼之后,于1931年3月退役。

图4-6 K-23级潜艇
4.2.1.19 M级潜艇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594t/1946t;主尺度:90.1m×7.5m×4.9m;主机:维克斯型柴油
机 2 台,2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2400 马 力 / 16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5.0kn/9.0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384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
发射管4具,总共装载鱼雷8枚,305mm舰炮1座,76mm高射炮1座;艇员人数:6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M级潜艇是基于英国皇家海军的一种奇特构思而设计建造的(图4-7)。按照英国皇家
海军的构思,在潜艇上装备战列舰的主炮,使其成为可以潜水的战列舰。英国皇家海军
根据1915年度建造K级潜艇计划,把其中
的 4 艘 潜 艇 改 建 为 M 潜 艇,但 是 在 1918
年—1920年期间仅建成3艘,另外一艘则
于中途停止了建造。由于M级的3艘潜艇
建成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基本结
图4-7 M级潜艇
束,因此,该级3艘潜艇没有参加实际作
战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海军列强的裁军规定对装备于潜艇的舰炮口径
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因此M级的3艘潜艇被英国皇家海军改装成装载飞机的潜艇和专门
布设水雷的潜艇。
4.2.1.20 H-1级潜艇 2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64t/434t;主尺度:45.8m×4.7m×3.8m;主机:柴油机2台,2推
336
第4章 英国潜艇

进轴;功率(水面/水下):480马力/62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3.0kn/11.0kn;续航
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160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总共装载鱼
雷6枚;安全潜航深度:30m;艇员人数:2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E-1级潜艇作为英国皇家海军主力作战潜艇,根据1910年度计划建造6艘,1911年度
计划建造2艘。但是,由于E-1级潜艇的建造速度迟缓,所以,英国皇家海军为了迅速弥
补主力作战潜艇数量的不足,决定建造一批H-1级潜艇。为此,英国皇家海军于1914年
11月采取了紧急措施,与美国的伯茨莱海姆公司签订合同,请求该公司提供建造H-1级
潜艇的相应材料,由加拿大维克斯公司承担建造任务。根据1914年度计划,英国建造了
20艘H-1级潜艇。为了缩短建造周期,H-1级潜艇采用的是单壳体结构,这是英国皇家海
军自从C级潜艇以来,相隔多年之后又重新采用单壳体结构的潜艇。H-1级潜艇之中,有
10余艘潜艇的建造周期仅为半年左右的时间。第一批10艘H-1级潜艇在加拿大维克斯公
司建成之后,自航返回英国。H-1级的20艘潜艇全部于1915年建成服役,实际运行结果
表明,H-1级潜艇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操作简便,潜入水下所需时间甚短,因此是一
种实用性相当高的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H-1级潜艇之中总共有4艘被敌人击
沉,其余16艘潜艇于战争结束之后被英国皇家海军转让给加拿大海军。
4.2.1.21 H-21级潜艇 3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23t/510t;主尺度:52.4m×4.8m×4m;主机:柴油机2台,2推进
轴;功率(水面/水下):480马力/62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1.5kn/10.5kn;燃料装
载量:柴油16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1600n mile;水下9kn航速时,续航力
10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4具,总共装载鱼雷6枚~8枚;艇员人数:2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H-1级潜艇建成服役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对H-1级潜艇进行了改进设计,经过这种
改进设计的新型潜艇被命名为H-21级潜艇,接着,英国皇家海军根据1917年度计划决定
建造34艘H-21级潜艇。H-21级潜艇上装备的柴油机、电机等主要设备,都是从美国进口
的。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将34艘H-21级潜艇建成服役,英国国内总共有6家造船厂参与
了H-21级潜艇的建造工作。经过英国各家造船厂的努力,至1918年—1920年已经有23艘
H-21级潜艇建成服役,其余的11艘潜艇则在建造阶段即中止了建造工作。与H-1级潜艇
相比,H-21级潜艇的武器装备得到强化,但是由于主机功率没有增加,因此该级潜艇的
水面最高航速只能达到11.5kn。尽管H-21级潜艇存在着这样的不足,但是H-21级潜艇的
总体性能仍然比较优秀,因此,该级潜艇一直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H-21级潜艇作为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训练潜艇,曾经发挥了很大
的作用。
4.2.1.22 R级潜艇 1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10t/503t;主尺度:49.9m×4.6m×3.5m;主机:柴油机1台,单
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40马力/12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9.5kn/15.0kn;续
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200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6具,总共装载鱼
雷12枚;安全潜航深度:75m;艇员人数:22名。
337
世界海军潜艇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R级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打击和消灭德国海军潜艇而设
计、建造的反潜潜艇(图4-8)。该级潜艇是世界上最早问世的反潜潜艇。英国皇家海军根
据1917年度计划打算建造12艘,但是1918年—1923年期间仅建成了10艘,另外2艘在建
造中途便停止了继续建造。为了适应于反潜作战,英国皇家海军在设计R级潜艇的过程
中十分重视提高该级潜艇的水下性能。除此之外,R级潜艇采用的是单壳体结构,单轴
推进,艇上装备一组由220个电池单元组成的蓄电池组,其水下最高航速可以达到
15kn。另外,R级潜艇上还装备了一台25马力的辅助推进电机,可以使得该级潜艇在水
下以微小的航速前进。R级潜艇另外一个显著的技术特点是,该级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
高于水面最高航速,具有这种特性的潜艇一直到数十年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
以水下高速潜艇的面貌出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R级潜艇实际上是水下高速潜艇的先
驱。

图4-8 R级潜艇
4.2.1.23 L-1级潜艇 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91t/1074t;主尺度:70.4m×7.2m×4m;主机:维克斯型柴油机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2400 马 力 / 16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7.0kn/10.5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380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
发射管4具,舷侧鱼雷发射管2具,总共装载鱼雷10枚;102mm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
度:60m;艇员人数:3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英国皇家海军建造L-1级潜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L-1级潜艇取代在此之前建造的
E级潜艇。根据1916年度计划,英国皇家海军于1917年—1918年期间,总共建造了8艘L-
1级潜艇。L-1级潜艇也像E级潜艇一样,采用个半壳体结构。为了提高L-1级潜艇的水面
航速,该级潜艇上装备的主机功率比E级潜艇上的主机功率增加了50%,从而使得L-1级
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增加到17kn。从总体性能方面来说,L-1级潜艇是英国当时性能最
好的潜艇。L-1级潜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建成服役的,但是,该级潜艇建成之
后,便立即被投入到海上战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L-1级潜艇主要的任务是在英
吉利海峡担任海上警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L-1级潜艇一直在英国皇家海军服
役了许多年头,直到1930年—1935年期间才相继退役。
4.2.1.24 L-9级潜艇 3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338
第4章 英国潜艇

排水量(水面/水下):890t/1080t;主尺度:72.7m×7.2m×4m;主机:维克斯型柴油机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2400 马 力 / 16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7.0kn/10.5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3800n mile;水下2kn航速时,
续航力为200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4具,450mm舷侧鱼雷发射管2具,总共
装载鱼雷10枚;102mm舰炮1座;艇员人数:3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英国决定根据1916年度计划建造一批具有更为强大攻
击能力的潜艇,并将其命名为L-9级潜艇。按照初期制定的计划,英国皇家海军打算建
造35艘L-9级潜艇。但是后来仅有14艘L-9级潜艇建成服役,另外还有5艘被改建成布放
水雷的潜艇,而该级之中的其他16艘潜艇则在中途便停止了继续建造。已经建成的14艘
L-9级潜艇,基本上是在1918年—1926年期间建成服役的。其中较为早期服役的L-9级潜
艇,其服役时间恰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因此被英国皇家海军投入战场,担任海上
警戒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L-9级潜艇一直服役到1932年才开始陆续退役。
其中有3艘潜艇甚至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参战的这3艘L-9级潜艇仍然
担任海上警戒任务。另外,日本海军曾经根据L-9级潜艇的设计图纸,建造了日本海军
的L-3级潜艇。
4.2.1.25 L-9布设水雷型(Minelayer Type)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90t/1080t;主尺度:72.7m×7.2m×4m;主机:维克斯型柴油机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2400 马 力 / 16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7.0kn/10.5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3800n mile;武备:533mm艏鱼
雷发射管4具,总共装载鱼雷8枚,水雷16枚;102mm舰炮1座;艇员人数:3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前面已经提到,L-9布设水雷型潜艇是由L-9级潜艇改建而成的,该级潜艇装载水雷
的基本情况,与E-9布放水雷型潜艇基本相同,艇上的水雷布放筒也是布置在两舷侧的
鞍形压载水舱内,左右两舷各自布置一个直立状态的水雷布放筒,每个布放筒内容纳8
个水雷。从装载水雷数量方面来看,L-9布设水雷型潜艇装载的水雷数量比E-9布放水雷
型潜艇装载的水雷数量少,因此,其作战效能比E-9布放水雷型潜艇要低。L-9布设水雷
型潜艇总共5艘,前4艘于1918年建成服役,第5艘在建造阶段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束,因此该艇在中断建造工作数年之后又重新继续建造,直到1927年才得以建成服
役。该级潜艇服役时间比较短暂,仅仅在其服役6年~8年之后便退出了现役。
4.2.1.26 L-50级潜艇 2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60t/1150t;主尺度:71.6m×7.2m×4m;主机:维克斯型柴油机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2400 马 力 / 16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7.0kn/10.5kn;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4500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
发射管6具,总共装载鱼雷12枚,水雷16枚;102mm舰炮2座;艇员人数:4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L-50级潜艇是在L-9级潜艇的基础上将其武备强化的一种型号(图4-9)。英国皇家海
军于1917年初开始在L-9级潜艇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接着便根据1917年度计划决定
339
世界海军潜艇

建造9艘,根据1918年度计划建造16艘,总共计划建造25艘L-50级潜艇。但是由于第一
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英国皇家海军仅仅建成了7艘L-50级潜艇,而该级之中的其他18
艘潜艇则在中途便停止了继续建造工作。L-50级潜艇上装备了6具533mm鱼雷发射管和2
座102mm舰炮,比L-9级潜艇上的武备加强了许多。因此,L-50级潜艇成为英国皇家海
军在20世纪20年代的潜艇主力,它们一直在英国皇家海军中服役到1935年—1938年,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L-50级潜艇全部退出了现役。

图4-9 L-50级潜艇

4.2.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英国潜艇(1919年—1945年)

4.2.2.1 X-1号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425t/3600t;主尺度:110.79m×9.09m×4.8m;主机:柴油机4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7000 马 力 / 2400 马 力;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
19.5kn / 8.0kn ; 燃 料 装 载 量:柴 油 452t ; 续 航 力:水 面 12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12400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总共装载鱼雷12枚,水雷16枚;133mm舰炮2座;
7.7mm机枪2挺;艇员人数:11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X-1号潜艇是根据1923年度计划建造的,并且英国皇家海军仅仅建造了一艘(图4-
10)。X-1号潜艇的基本特点是,艇体采用双壳体结构,其水下排水量达到了3600t,是英
国皇家海军潜艇之中达到空前排水量的潜艇。另外,X-1号潜艇上的武备也达到了空前
强大的程度,其续航力之大,也是此前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任何潜艇所无法比拟的。X-
1号潜艇建成服役之后,由于其主机不断发生故障,因此,自从1925年9月该艇建成服役
之后,经过了12年的短暂服役生涯,便于1937年退役。然而,英国皇家海军建造 X-1号
潜艇的真正动机和原因,至今仍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图4-10 X-1号潜艇
4.2.2.2 O级第一批量潜艇 3艘
340
第4章 英国潜艇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311t/1831t;主尺度:82.19m×8.53m×4.72m;主机:柴油机2台,
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2950 马 力 / 135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3.75kn/7.5kn;燃料装载量:柴油186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65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60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533mm艉鱼
雷 发 射 管 2 具,总 共 装 载 鱼 雷 12 枚,102mm舰 炮 1 座 ; 7.7mm机 枪 2 挺 ; 安 全 潜 航 深
度:70m;艇员人数:5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O级第一批量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用于替代L级潜艇而设计和建造的,该级潜艇的
主要任务是从事海上警戒和巡逻。最初英国皇家海军根据1923年度计划打算仅仅建造一
艘,后来英国把为澳大利亚海军建造的2艘O级潜艇于1931年编入英国皇家海军潜艇部
队,这样,最终英国皇家海军总共拥有3艘O级第一批量潜艇。该级潜艇采用的是介于单
壳体结构与双壳体结构之间的个半壳体结构。1923年日本与英国之间的盟国关系破裂,
英国皇家海军打算把O级潜艇派往远东执行任务。但是,从英国到远东,其距离相当遥
远,因此需要增加O级潜艇燃料数量,为此,设计人员只得把O级潜艇上的一部分主压
载水舱改为燃油舱,从而把O级潜艇的续航力提高了很多。当时建造O级潜艇的时候,
仍然采用的是铆接工艺,O级潜艇建成服役之后,其最大的问题是在其耐压艇体的铆接
位置上不断发生泄漏现象,承担设计和建造的部门和人员虽然几经努力,但是最终仍然
无法解决这一令英国皇家海军大伤脑筋的技术问题。O级的3艘潜艇之中,有一艘在二战
期间被击沉,其余2艘潜艇则于二战结束之后退役。
4.2.2.3 O级第二批量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75t/2038t;主尺度:86.4m×9.12m×4.9m;主机:柴油机2台,
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4520马力/139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7.5kn/8.0kn;燃
料装载量:柴油174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85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
续航力为50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533mm艉鱼雷发射管2具,总共装载
鱼雷14枚,102mm舰炮1座;7.7mm机枪2挺;安全潜航深度:70m;艇员人数:5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O级第二批量的6艘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根据1926年度建造计划建造的,6艘潜艇于
1929年—1930年相继建成服役,其主要使命是派往远东太平洋海域从事警戒和巡逻任务
(图4-11)。O级第二批量的6艘潜艇在基本结构方面仍然沿袭了O级第一批量潜艇,采用
的也是介于单壳体结构与双壳体结构之间的个半壳体结构。不过,设计人员在对O级第
二批量潜艇进行设计过程中,进行了较多的改进设计,例如,O级第二批量潜艇上的水
平舵不再像O级第一批量潜艇那样布置在靠近潜艇的底部,而是上移到吃水线附近,改

O级第二批量潜艇
341
世界海军潜艇

善了该级潜艇的水下操纵性。另外,O级第二批潜艇上的燃油舱是专门设计的专用燃油
舱。该级潜艇的主机功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其水面航行速度可以达到17.5kn。
从总体性能来说,O级第二批量潜艇的战术技术性能在世界海军列强的潜艇之中属于佼
佼者。该级潜艇建成服役之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被英国皇家海军派往远东海
域执行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部署在远东海域的O级第二批量潜艇全部被英
国皇家海军调离远东海域,前往地中海海域参加战斗,并且承担了向马耳他岛输送作战
物质等任务。在战争中有4艘O级第二批量潜艇被击沉,其余2艘在二战之后于1946年退
役。
4.2.2.4 P级潜艇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75t/2040t;主尺度:88.14m×9.12m×4.85m;主机:柴油机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4640 马 力 / 1635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17.5kn / 8.6kn;燃 料 装 载 量:柴 油 159t ; 续 航 力:水 面 10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84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62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533mm艉鱼
雷 发 射 管 2 具,总 共 装 载 鱼 雷 14 枚,102mm舰 炮 1 座 ; 7.7mm机 枪 2 挺 ; 安 全 潜 航 深
度:95m;艇员人数:5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P级潜艇实际上是O级第二批量潜艇的改进型,英国皇家海军根据1927年度计划建
造了6艘,这6艘潜艇于1930年全部建成服役。P级潜艇的主要任务使命与O级第二批量潜
艇相同,也是担任海上警戒和巡逻任务。除了艏部的外形做了较大的改进之外,P级潜
艇在其他方面与O级第二批量潜艇几乎没有过大的区别。在基本结构方面,P级潜艇也是
沿袭了O级第二批量潜艇的设计思路,采用了介于单壳体结构与双壳体结构之间的个半
壳体结构。不过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其一是P级潜艇的安全潜航深度增加到95m;其
二是P级潜艇上装备的鱼雷是Mk-Ⅷ型鱼雷,该型鱼雷的速度为40kn,射程为4570m,比
在此之前各种型号潜艇装备的的Mk-Ⅲ型鱼雷的性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P级潜艇之
中有一艘潜艇在二战爆发之前因事故而沉没,其余的5艘潜艇则全部参加了第二次世界
大战。在战争中有4艘被击沉,剩余的一艘于1946年退役。
4.2.2.5 R级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75t/2030t;主尺度:87.53m×9.12m×4.9m;主机:柴油机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4600 马 力 / 167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17.5kn / 8.8kn;燃 料 装 载 量:柴 油 158t ; 续 航 力:水 面 10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88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70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533mm艉鱼
雷 发 射 管 2 具,总 共 装 载 鱼 雷 14 枚,120mm舰 炮 1 座 ; 7.7mm机 枪 2 挺 ; 安 全 潜 航 深
度:95m;艇员人数:5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R级潜艇仍然是O级第二批量潜艇的改进型,英国皇家海军根据1928年度计划建造6
艘,但是由于经费预算受到了限制,因此于1930年—1932年期间仅建成了4艘,其余2艘
在尚未完成阶段便停止了建造。R级潜艇在外形上与P级潜艇十分相似,仅仅是R级潜艇
的指挥台稍矮一些。另外,R级潜艇的耐压艇体长度比P级潜艇缩短了0.6m,但是R级潜
342
第4章 英国潜艇

艇的轻外壳钢板的厚度却由P级潜艇的0.6cm增加到1.3cm,燃油舱采用焊接结构,保证
了该级潜艇在水下状态时不再发生燃油泄漏的情况。R级潜艇在刚刚建成服役之际,其
主机功率为4640马力,但是在该级潜艇服役不久之后,其主机功率开始发生明显的低
降,仅能达到4100马力,这样,R级潜艇后来的最高航速实际上无法达到17.5kn的最高
指标。R级潜艇最初也是被英国皇家海军部署在远东太平洋海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之后,R级潜艇奉命从远东太平洋海域调回地中海海域从事作战行动。在战争期间,R
级的4艘潜艇之中有3艘潜艇被击沉,仅余的一艘潜艇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于
1946年7月30日退役,并且旋即被拆卸解体。
4.2.2.6 “泰晤士”级(Thames)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830t/2680t;主尺度:105.15m×8.61m×4.76m;主机:柴油机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10000 马 力 / 25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22.5kn / 10kn;燃 料 装 载 量:柴 油 216t ; 续 航 力:水 面 8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10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90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总共装载鱼
雷12枚,120mm舰炮1座;7.7mm机枪2挺;安全潜航深度:60m;艇员人数:6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泰晤士”级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继K级潜艇之后的新型高速潜艇(图4-12),从排水
量和主尺度等方面来看,“泰晤士”级潜艇属于大型潜艇,主要使命和任务是随同英国
皇家海军水面舰队在大洋上行动,并且担任舰队的警戒任务。英国皇家海军根据1929
年—1932年度计划,每年建造一艘,总共建造了3艘“泰晤士”级潜艇。为了保证“泰
晤士”级潜艇能够在水面发挥出20kn以上的高速,设计人员为该级潜艇选用了2台单机
功率为5000马力的柴油机作为主机,总功率为10000马力。按照英国皇家海军的最初计
划,打算建造30艘“泰晤士”级潜艇,但是由于英国皇家海军在“泰晤士”级潜艇的实
际运行过程中发现,虽然“泰晤士”级潜艇的水面航行最高速度可以达到22.5kn,但是
该级潜艇的其他方面性能却无法满足英国皇家海军的海上战术要求,因此,当3艘“泰
晤士”级潜艇建成服役之后,英国皇家海军果断地做出决定,此后不再继续建造“泰晤
士”级潜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泰晤士”级的3艘潜艇全部参加了战争,其
中2艘被敌人击沉,剩余的一艘潜艇于1946年7月30日退役。

图4-12 “泰晤士”级潜艇
4.2.2.7 “小鲸”级(Porpoise)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500t/2053t;主尺度:88.09m×9.09m×4.84m;主机:柴油机2
台,双 推 进 轴;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3300 马 力 / 163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5.5kn/8.75kn;燃料装载量:柴油155t~190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
343
世界海军潜艇

74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64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总共


装载鱼雷12枚,120mm舰炮1座;7.7mm机枪2挺,Mk-ⅩⅥ型水雷50枚;安全潜航深
度:66m;艇员人数:5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小鲸”级潜艇是作为专用的水雷布放潜艇而设计和建造的,英国皇家海军根据
1930年—1936年度建造计划,以平均每年一艘的速度总共建造了6艘“小鲸”级潜艇。
最初,英国皇家海军计划建造9艘“小鲸”级潜艇,后来有3艘中途停止了建造,因此该
级潜艇实际上建成服役的仅有6艘,这6艘“小鲸”级潜艇在1933年—1939年期间相继建
成。“小鲸”级潜艇装备水雷的方式与英国皇家海军的L级潜艇完全不同。在“小鲸”
级潜艇上,Mk-ⅩⅥ型水雷放置在耐压艇体的上面,利用循环链条方式把水雷送至艇艉
进行布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小鲸”级潜艇被调往马耳他岛附近海域从事海
上布雷活动,曾经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小鲸”级潜艇总共在
海上布放了2599枚水雷,但是“小鲸”级中亦有5艘潜艇被敌人击沉,也付出了沉重的
代价。“小鲸”级中的最后一艘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1946年3月17日退
役。
4.2.2.8 S级第一批量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40t/927t;主尺度:61.72m×7.3m×3.63m;主机:柴油机2台,
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1550 马 力 / 144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3.75kn/10.0kn;燃料装载量:柴油45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3690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总共装载鱼雷12枚,76mm舰炮1座;7.7mm机枪2
挺;安全潜航深度:95m;艇员人数:3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S级第一批量潜艇主要用于代替英国皇家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H级潜
艇,根据1929年—1930年度计划,英国皇家海军总共建造了4艘S级第一批量潜艇,这4
艘潜艇于1932年—1933年期间建成服役。由于设计人员在对S级第一批量潜艇进行设计
的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方向是把该级潜艇设计成在北海和地中海从事警戒行动或者担任训
练任务的潜艇,因此,S级第一批量潜艇的续航力较小,操作简捷方便。另外,S级第一
批量潜艇具有良好的水下性能,从水面状态进行快速下潜仅需约30s的时间。从总体性
能方面来看,S级第一批量潜艇是一种设计较为成功的潜艇(图4-1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S级第一批量潜艇的4艘全部参战,最后有3艘被击沉,剩余的一艘则于1947年1月退
役。

图4-13 S级第一批量潜艇
4.2.2.9 S级第二批量潜艇 8艘
344
第4章 英国潜艇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70t/960t;主尺度:63.6m×7.32m×3.61m;主机:柴油机2台,
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1550 马 力 / 144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15.0kn /
10.0kn ; 燃 料 装 载 量:柴 油 33t ; 续 航 力:水 面 10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3800n mile ; 武
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总共装载鱼雷12枚,76mm舰炮1座;7.7mm机枪2挺;安全
潜航深度:95m;艇员人数:3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由于S级第一批量潜艇的性能出色,因此英国皇家海军在S级第一批量潜艇的基础
上,在对其进行了改进设计之后,根据1931年—1935年度计划建造了8艘S级第二批量潜
艇,这8艘潜艇在1934年—1938年期间以每年2艘的建造速度完工。从基本结构方面来
看,S级第一批量潜艇也是采用了介于单壳体结构与双壳体结构之间的个半壳体结构。
为了保证该级潜艇在水下航行期间艇上装载的燃油不向外泄漏,因此燃油舱被布置在耐
压艇体里。S级第二批量潜艇全部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中有6艘被击沉,剩余的2
艘潜艇则于战后退役。
4.2.2.10 S级第三批量潜艇 5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15t/990t;主尺度:66.14m×7.24m×4.22m;主机:柴油机2台,
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1990 马 力 / 13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
14.75kn/9.0kn;燃料装载量:柴油45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6000n mile;
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总共装载鱼雷12枚,76mm舰炮1座;7.7mm机枪3挺;安
全潜航深度:110m;艇员人数:4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S级第三批量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在战争期间的批量建造型潜艇,由于S级第一批
量和第二批量潜艇具有比较优秀的性能,因此,英国皇家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
后,根据1939年—1943年度建造计划,总共建造了50艘S级第三批量潜艇。这些潜艇是
于1942年—1945年期间相继建成服役的。该级潜艇的特点是在其建造过程中采用了全焊
接工艺,从而彻底解决了常年困扰英国皇家海军的潜艇燃油泄漏问题。为了加强S级第
三批量潜艇的作战能力,该级之中的某些潜艇的艉部上层建筑内布置了一具鱼雷发射
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S级第三批量潜艇之中有9艘被敌人击沉。二战结束之后,
该级之中有7艘潜艇被改装成高速靶标潜艇,且一直服役到20世纪60年代。此外,该级
之中另外5艘潜艇被英国皇家海军卖给了其他国家。
4.2.2.11 T级第一批量潜艇 1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90t/1585t;主尺度:84.43m×8.10m×4.57m;主机:维克斯型
柴 油 机 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2500 马 力 / 145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15.75kn / 9.0n;燃 料 装 载 量:柴 油 132t ; 续 航 力:水 面 10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800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10具(其中艏部6具,艏部上层建筑内2具,舷侧2具),总
共装载鱼雷16枚,102mm舰炮1座;7.7mm机枪3挺;安全潜航深度:95m;艇员人数:59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345
世界海军潜艇

T级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设计和建造的警戒用潜艇(图
4-14)。根据1935年—1938年度计划,英国皇家海军总共建造了15艘T级第一批量潜艇,
这15艘潜艇于1938年—1940年相继建成服役。按照英国皇家海军最初的设计目标,该级
潜艇可以在海上连续从事42昼夜的活动,是一种大型远洋潜艇。但是,由于伦敦条约的
限制,后来英国皇家海军只好对T级第一批量潜艇的早期设计进行了修正,因此,该级
潜艇的最后修正结果是排水量被压缩到1100t以下。T级第一批量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典型潜艇,在战争期间,该级潜艇中有9艘被敌人击沉,其余的
潜艇则在战后退役。

图4-14 T级第一批量潜艇
4.2.2.12 T级第二批量潜艇 7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90t/1567t;主尺度:83.28m×8.1m×4.44m;主机:柴油机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2500 马 力 / 145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5.25kn/9.0kn;燃料装载量:柴油129t~132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
800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11具(其中艏部6具,艏部上层建筑内2具,舷侧2
具,艉部 1具 ),总共装载鱼雷 17枚,102mm舰 炮 1座;7.7mm机 枪 3 挺;安全 潜航深
度:95m;艇员人数:6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T级第二批潜艇是T级第一批潜艇的改进型,主要是在T级第一批潜艇的基础上进一
步强化了鱼雷武备,该潜艇总共装备了11具533mm鱼雷发射管,并且艇艉部也装备了一
具533mm鱼雷发射管。另外,T级第一批潜艇建成服役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在实际使用
过程中发现,装备在艏部上层建筑内的鱼雷发射管在发射鱼雷的过程中,经常受到海面
波浪的影响,因此,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在T级第二批潜艇的艉部增加一具鱼雷发射管。
英国皇家海军根据1939年度计划总共建造了7艘T级第二批潜艇,它们于1941年—1942年
期间相继建成服役。T级第二批潜艇建成服役之际,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此,
该级潜艇全部参加了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T级第二批潜艇之中共有5艘潜艇被
击沉,其余的2艘潜艇则于1947年退役。
4.2.2.13 T级第三批量潜艇 3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1090t / 1571t ; 主 尺 度:(83.28m ~ 83.36m)×8.1m×(4.47m ~
4.52m);主机:维克斯型柴油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500马力/1450马
力;航速(水面/水下):15.25kn/9.0kn;燃料装载量:柴油129t~218t;续航力:水面10kn
航速时,续航力为8000n mile~1100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11具(其中艏部6
具,艏部上层建筑内2具,舷侧2具,艉部1具),总共装载鱼雷17枚,102mm舰炮1座;
346
第4章 英国潜艇

20mm机枪1挺;安全潜航深度:95m;艇员人数:6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T级第三批量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对T级潜艇的最终定型潜艇(图4-15),根据1940
年—1942年度计划,最初预计建造40艘,但是由于战争期间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
建成服役的是31艘,其余9艘潜艇则于中途停止建造。31艘T级第三批量潜艇是于1942
年—1945年期间陆续建成服役的。T级第三批量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利用全焊接工艺
建成。在艇上装备的武器装备方面,T级第三批量潜艇与T级第二批潜艇几乎没有很大的
区别。T级第三批量潜艇之中,有一些潜艇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建成的,当时英国
皇家海军主要考虑到要把这些潜艇派往太平洋海域执行作战任务,因此在原来的8000n
mile的续航力基础上增加到11000n mile,并且在这些潜艇艇内添加了空调装置,以便使
得这些潜艇在太平洋的热带海域执行任务期间,保证艇内的居住性。据一些战争期间的
记录表明,T级第三批量潜艇的海上自持力可以达到56天。由于T级第三批量潜艇参战
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基本上已经呈现出盟军占有绝对优势,所以,T级第三批量
潜艇在战争中损失较小,仅有2艘潜艇被敌人击沉。其余的潜艇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后继续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直到1960年—1971年期间才陆续退役。

图4-15 T级第三批量潜艇
4.2.2.14 U级第一批量潜艇 1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40t/730t~732t;主尺度:(58.22m~58.62m)×4.9m×4.62m;主
机:柴油发电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615马力/825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11.25kn/10.0kn;燃料装载量:柴油38t~59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
405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其中艏部4具,艏部上层建筑内2具),总共装载
鱼雷10枚,76mm舰炮1座;7.7mm机枪3挺;安全潜航深度:60m;艇员人数:2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英国皇家海军建造U级第一批量潜艇的最初目的是打算把该级潜艇作为训练用潜
艇,并且利用该级潜艇取代役龄较长的H21级潜艇。但是在U级第一批量潜艇的设计过
程中,英国皇家海军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决定把U级第一批量潜艇设计成局部海域警戒
潜艇。英国皇家海军根据1937年度计划建造3艘,根据1939年度计划建造12艘,总共为
15艘。U级第一批量潜艇的15艘潜艇于1938年—1941年度陆续建成服役。U级第一批量
潜艇采用单壳体结构,从总体上来说,该级潜艇的结构比较简单。该级潜艇的最大特点
是采用柴油发电机组方式的电力推进。采用这种推进方式的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为数不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U级第一批量潜艇之中共有11艘被敌人击沉,其
余4艘潜艇则在战后于1946年—1951年期间陆续退役。
4.2.2.15 U级第二批量潜艇 3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347
世界海军潜艇

排水量(水面/水下):540t/732t;主尺度:59.99m×4.9m×(4.52m~4.65m);主机:柴油
发 电 机 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615 马 力 / 825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1.25kn/10.0kn;燃料装载量:柴油38t~55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
4050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4具,总共装载鱼雷8枚,76mm舰炮1座;安全潜
航深度:60m;艇员人数:31名~3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级第二批量潜艇是U级第一批量潜艇的改进型(图4-16),英国皇家海军根据1940
年—1941年度计划预计建造41艘,但是实际上到1941年—1943年期间仅建成了34艘。由
于U级第一批量潜艇的艏部形状对该级潜艇的水面航行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设计人
员在对U级第二批量潜艇进行改进设计时,其重点是将其艏部改为更加利于水面航行的
形状,同时还在U级第一批量潜艇的基础上,将艉部加长了大约1.8m,改变了潜艇艉部
的流场,提高了推进效率。由于U级第二批量潜艇采用单壳体结构,因此燃油舱只能布
置在耐压艇体内部,因此燃油舱的容积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导致该级潜艇的续航力较
小。U级第二批量潜艇建成服役之际,恰好是地中海方面的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候,因
此,34艘U级第二批量潜艇全部投入到地中海方面的战斗,主要从事对马耳他岛实施运
输以及对敌人的海上运输船队进行袭击任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U级第二批量潜
艇之中共有9艘被敌人击沉,其余的潜艇于1946年—1957年相继退役。

图4-16 U级第二批量潜艇
4.2.2.16 V级潜艇 2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45t/740t;主尺度:62.33m×4.9m×4.65m;主机:柴油发电机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615 马 力 / 825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1.25kn/10.0kn;燃料装载量:柴油55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4700n
mile;水下9kn航速时,续航力为30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4具,总共装载鱼
雷8枚,76mm舰炮1座;7.7mm机枪3挺;安全潜航深度:95m;艇员人数:3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皇家海军为了尽快建造所需数量的潜艇,因此在对U级
第二批量潜艇进行改进设计的基础上,决定建造V级潜艇(图4-17)。按照英国皇家海军的
1941年—1943年度计划,最初预计建造42艘V级潜艇,但是到1943年—1945年期间仅建
成22艘。从基本结构来看,V级潜艇与U级第二批量潜艇相同,都是采用单壳体结构的
小型潜艇,艇体采用全焊接工艺建造。但是,V级潜艇的耐压艇体钢板厚度为1.9cm,而
U级第二批量潜艇的耐压艇体钢板厚度为1.3cm,因此,V级潜艇的安全潜航深度达到
95m,比U级第二批量潜艇的安全潜航深度增加了35m。由于V级潜艇建成服役时,盟军
在战场上基本掌握了主动权,战局对英国皇家海军十分有利,因此,投入到战争之中的
22艘V级潜艇没有受到任何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皇家海军把其中的4艘
348
第4章 英国潜艇

潜艇卖给了挪威,其余的V级潜艇在英国皇家海军一直服役到20世纪50年代方才退役。

图4-17 V级潜艇
4.2.2.17 A级潜艇 17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120t/1620t;主尺度:85.11m×6.78m×5.21m;主机:柴油机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4300 马 力 / 125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8.5kn/8.0kn;燃料装载量:柴油165t~219t;续航力:水面11kn航速时,续航力为
105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9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10具(艏部4
具,艏部上层建筑内2具,艉部2具,艉部上层建筑内2具),总共装载鱼雷20枚(如果不装
备鱼雷时,可以装备26枚水雷),102mm舰炮1座,20mm机枪1挺,7.7mm机枪 3挺;安
全潜航深度:110m以上;艇员人数:6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A级潜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设计的一种大型远洋潜艇(图4-18),当
时,由于欧洲战场的形势已经转变为盟军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英国皇家海军可以腾出一
定的海军作战兵力参加太平洋上的对日本作战。于是英国皇家海军便设计了A级潜艇准
备参加在太平洋方面的对日作战。最初,英国皇家海军根据1943年度计划,预计建造46
艘A级潜艇投入到太平洋方面的海上战场,但是,第一批5艘A级潜艇尚未全部竣工时太
平洋方面的对日战争即已宣告终结,当时仅有2艘A级潜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
建成服役的。诞生于二战期间的A级潜艇的设计基本思想是保证该级潜艇具有相当大的
续航能力,以便适应远涉重洋对日作战的需要。

图4-18 A级潜艇
A级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并且是英国在二战期间所设计的第一批采用全焊接工艺
的批量建造的潜艇。由于战后财政方面的拮据,英国无法按照原计划将A级潜艇全部建
造完毕,只能把那些在二战结束之前已经接近完工的A级潜艇继续建造下去。1946年,
英国皇家海军决定恢复战后潜艇建造。不过,由于当时英国的财政困难,到1948年为止
英国皇家海军只完成了15艘A级潜艇的建造工作,加上二战期间建成的2艘A级潜艇,英
国皇家海军总共建成了17艘A级潜艇,而其余的A级潜艇建造计划于1948年便宣告中
止。这样,A级潜艇的原定计划仅仅完成了1/3。
1953年,A级潜艇中的“安德鲁”号潜艇在15天的时间里连续潜航了2500n mile,
创造了英国皇家海军潜艇连续潜航的纪录。1955年,“安德鲁”号潜艇经过了现代化改
349
世界海军潜艇

装,指挥台围壳的形状被改为流线形。A级潜艇在战后的英国皇家海军服役了较长的时
间,最后一艘A级潜艇一直到1975年才退役。
4.2.2.18 P611级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24t/856t;主尺度:61.44m×6.81m×3.61m;主机:维克斯型柴
油 机 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1200 马 力 / 78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13.7kn/8.4kn;燃料装载量:柴油34t;续航力:水面11kn航速时,续航力为250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5具(艏部4具,艉部上层建筑内1具),总共装载鱼雷9枚,
102mm舰炮1座,20mm机枪1挺,7.7mm机枪1挺;艇员人数:6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P611级潜艇共有4艘,是1939年土耳其向维克斯公司订货的。但是正当P611级的4
艘潜艇已经开工建造之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因此,英国便把这4艘潜艇划归皇家
海军,于是这4艘潜艇便作为英国皇家海军的潜艇继续建造下去,并于1941年—1942年
相继建成服役。P611级潜艇采用介于双壳体结构和单壳体结构之间的个半壳体结构,属
于中型潜艇。后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入,P611级潜艇之中有2艘潜艇被引渡到
土耳其,但是实际上一直到二战结束之前,那2艘潜艇仍然处于英国皇家海军的管辖之
下。P611级潜艇中的另外2艘潜艇,有一艘于1943年被德国海军的U-123号潜艇击沉。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P611级中剩余的3艘潜艇被正式移交给土耳其海军,并且在土
耳其海军一直服役到1957年。

4.2.3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英国潜艇(1946年至今)

4.2.3.1 “探险者”级(Explorer)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76t/1076t;主尺度:68.7m×4.8m×5.5m;主机:维克斯型汽轮
机 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400 马 力 / 150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7.0kn/27kn以上;燃料装载量:过氧化氢39t;续航力:水面续航力为500n mile;武备:
无;安全潜航深度:约170m;艇员人数:41名~4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英国皇家海军在二战结束之后,一方面大力借鉴德国战时建造的U-ⅩⅪ型潜艇的先
进经验,另一方面对二战期间德国海军的U-ⅩⅦB型潜艇的研究投入了很大的努力。德
国海军的U-ⅩⅦB型潜艇是一种排水量仅有337t的小型潜艇,但是该级潜艇上所装备的
闭式循环的“沃尔特”汽轮机可以使得该级潜艇能够长时间地进行水下隐蔽航行,按照
当前的观点来看,U-ⅩⅦB型潜艇是世界上最早采用AIP技术的常规动力潜艇。二战结
束之前,德国海军已经建成了3艘U-ⅩⅦB型潜艇,另外还有4艘U-ⅩⅦB型潜艇在二战
结束之前尚处于建造阶段。但是在二战结束之际,被建成的3艘U-ⅦB型潜艇被德国沉没
于海底,而尚处于建造阶段的数艘U-ⅩⅦB型潜艇也被德军悉数破坏。二战结束之后,
美国和英国获得了这些信息,于是组织海军的有关部门及时地把已被德军沉没的U-
ⅩⅦB型潜艇之中的2艘打捞了上来,并且美国和英国各自得到一艘U-ⅩⅦB型潜艇——
美国得到的是U-1406号潜艇,英国得到的则是U-1407号潜艇。英国皇家海军对于U-
350
第4章 英国潜艇

ⅩⅦB型潜艇上装备的“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怀有极大的兴趣,他们一方面迅速组
织了有关方面的技术人员开展“沃尔特”汽轮机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加紧对打捞上来的
那艘U-1407号潜艇进行修复。
经过修复的U-1407号潜艇被英国皇家海军命名为“陨星”号,并且在1947年—1948
年期间利用了艇上的“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进行了航行试验,试验结果取得了一定
程度的成功,因此,英国皇家海军倍受鼓舞。在此基础之上,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建造2
艘“探险者”级试验潜艇(图4-19),以便全面试验“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在常规动
力潜艇上的应用。“探险者”级试验潜艇的首制艇“探险者”号于1954年下水,1956年
完工并服役;该级的第二艘潜艇“神剑”号于1955年下水,1958年完工。该级潜艇上装
备了3种完全不同的动力装置,一种是柴油机,一种是推进电机,还有一种就是“沃尔
特”闭式循环汽轮机。“探险者”号试验潜艇建成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利用艇上装备的
功率为15000马力的“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进行了水下航行试验,曾经获得了高达
30kn的水下最高航速。该级的2艘潜艇分别于1965年和1970年退役,它们对于英国皇家
海军开展潜艇AIP技术的早期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4-19 “探险者”级潜艇
3)建造情况
表4-2 “探险者”级潜艇的建造情况

开工日期/
艇号 艇名 建造厂家 下水日期/ 退役日期 备注
完工日期/
1951.7.20
S-30 探险者 维克斯—阿姆斯特朗有限公司 1954.3.5 1965 该艇退役之后被拆卸解体
1956.11.28
1952.2.13
S-40 神剑 维克斯—阿姆斯特朗有限公司 1955.2.25 1964 该艇退役之后被拆卸解体
1956.3.22

4.2.3.2 “小鲸”级(Porpoise)潜艇 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565t/2303t;主尺度:88.5m×8.1m×5.6m;主机:柴油机发电机
组 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3680 马 力 / 60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12.0kn / 17.0kn ; 燃 料 装 载 量:柴 油 258t ; 续 航 力:水 面 续 航 力 为 9000n mile ; 武
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6具,艉部2具),总共装载鱼雷30枚;艇员人数:71名(其中
军官6名,艇员士兵6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49年北约军事集团成立,英国成为北约集团的一个重要的成员国。北约军事集团
的成立,标志着世界范围内冷战格局的形成,同时也唤醒了英国重新建立战后新型潜艇
351
世界海军潜艇

兵力的决心和梦想。于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国皇家海军开始筹备战后新型潜艇的
建造。1951年,英国皇家海军正式开始制定战后第一批新型潜艇——“小鲸”级潜艇的
建造计划(图4-20)。“小鲸”级潜艇总共建造了8艘,首制艇“抹香鲸”号于1955年8月1
日开工建造,1957年12月11日下水,1959年9月1日服役。该级的最后一艘潜艇“海象”
号于1958年2月12日开工建造,1959年9月22日下水,1961年2月10日服役。
英国皇家海军的“小鲸”级潜艇是在德国二战期间U-ⅩⅪ型潜艇技术的基础上,又
加上了英国皇家海军在潜艇技术方面所积累的经验而设计建造的,因此该级潜艇在当时
的世界各国海军潜艇中堪称一种性能优秀的潜艇。“小鲸”级潜艇上装备的主机为2台
16VMS柴油机,采用双轴推进,水面最高航速为12kn,水下最高航速为17kn。从“小
鲸”级潜艇的艇型来看,可以说该级潜艇是属于准流线形艇体。英国皇家海军的潜艇设
计师们之所以采用这种线型,主要是考虑到该级潜艇经常在水面上航行的需要。该级潜
艇的艏部布置有一个很大的声呐导流罩,这是该级潜艇外部形态上的一个突出标志。
“小鲸”级潜艇的水面和水下续航距离都比较大,艇上的通气管装置性能良好。该级潜
艇的下潜深度为200m,这一深度指标对于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的潜艇来说还是比较突出
的。另外,“小鲸”级潜艇上的居住性在当时的各国海军潜艇之中也是第一流的,艇上
除了装备有空调装置之外,还装有专用的空气净化装置。“小鲸”级的8艘潜艇于1977
年—1990年陆续退役。

图4-20 “小鲸”级潜艇
4.2.3.3 “奥白龙”级(Oberon)潜艇 1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610t/2410t;主尺度:88.5m×8.1m×5.6m;主机:2台 16VMS柴
油机,2台AEI型推进电机,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3680马力/6000马力;航速
(水面/水下):12.0kn/17.0kn;燃料装载量:柴油258t;续航力:水面航速为12kn时,续航
力为900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6具,艉部2具),总共装载鱼雷30枚;
安全潜航深度:200m;艇员人数:6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小鲸”级潜艇相继服役之后,英国皇家海军认为仅仅8艘“小鲸”级潜艇还不能
满足英国皇家海军进行远洋警戒巡逻的需要。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皇
家海军又开始制定建造“奥白龙”级潜艇的计划(图4-21)。

图4-21 “奥白龙”级潜艇
“奥白龙”级潜艇的首制艇“奥白龙”号于1957年11月28日开工建造,1959年7月
18日下水,1961年2月24日正式服役。从综合性能方面来说,“奥白龙”级潜艇并没有
352
第4章 英国潜艇

比“小鲸”级潜艇有显著的提高。从外形和主尺度方面来看,“奥白龙”级潜艇与“小
鲸”级潜艇十分相似,但是“奥白龙”级潜艇的耐压艇体设计却与“小鲸”级潜艇有着
很大的区别。尽管如此,一些国家的海军仍然把“奥白龙”级潜艇视做“小鲸”级潜艇
的改进型。
“奥白龙”级潜艇上装备有6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Mk-48 Mod4型线导
反舰/反潜两用鱼雷。该型鱼雷可以用主动/被动寻的两种模式进行工作,鱼雷航速为
55kn时,射程为38km;航速为40kn时,射程为50km,战雷头质量为267kg。该级潜艇装
备有2台SSDE型声诱饵发射装置和DDU型电子战系统。另外,该级潜艇还装备有1006型
单波段对海搜索雷达。作为“奥白龙”级潜艇上的声呐设备,主要是2051型舰壳式主
动/被动、中频搜索和攻击声呐,2007型舷侧阵远程被动测距声呐以及美国海军的2024
型拖曳阵声呐。“奥白龙”级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为200m左右,下潜深度比“小鲸”级
潜艇有了显著的增加。
“奥白龙”级潜艇的指挥台围壳和上层建筑结构采用了玻璃纤维材料,该级之中还
有一艘潜艇的上层建筑结构采用的是铝合金材料。1987年—1989年期间,英国皇家海军
对“奥白龙”级潜艇实施了现代化改装,换装了先进的声呐设备。“奥白龙”级潜艇总
共建造了14艘,到1994年时,英国皇家海军把该级的14艘潜艇全部做退役处理。退役下
来的“奥白龙”级潜艇全部被卖给了其他的国家,其中的6艘卖给了澳大利亚,3艘卖给
了加拿大,3艘卖给了巴西,2艘卖给了智利。从1987年开始,“奥白龙”级潜艇逐渐开
始退役,到1994年时,“奥白龙”级的14艘潜艇全部退出现役。
4.2.3.4 “无畏”号(Dreadnought)攻击型核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000t/4000t;主尺度:81m×9.8m×7.9m;主机:1座S5W型压水反
应 堆,1 台 齿 轮 减 速 汽 轮 机,单 推 进 轴 ; 功 率:150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5.0kn/28.0kn;武备:533mm鱼雷艏发射管6具,总共装载鱼雷24枚;艇员人数:88
名(其中军官11名,艇员士兵7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时候,英国皇家海军对潜艇的核动力推进就表现出相当
浓厚的兴趣,并且在探讨英国皇家海军的核潜艇的发展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但是,由
于当时英国的财力难以支持对于核潜艇的进一步研制,英国皇家海军认为潜艇动力核推
进的实现还是遥遥无期的事情,因此,英国皇家海军对于“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在
潜艇推进方面的应用投入了更大的努力。
然而,就在英国皇家海军准备对“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作进一步的深入研制之
际,美国海军的核潜艇技术的逐渐成熟对英国皇家海军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冲击和影响。
1957年6月初,美国与英国皇家海军关于核反应堆的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英国皇家海军被允许参观美国制造潜艇用核反应堆的工厂。接着,美国与英国签订了一
项协定,根据这项协定,英国可以以十分优惠的价格从美国购买用于核反应堆的浓缩
铀。1957年12月,美国和英国又达成了一项新的协议——美国可以向英国提供用于英国
皇家海军核潜艇的整套S5W型核反应堆。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皇家海军对于潜艇核推进
与“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推进作了客观的比较。潜艇核推进动力方面的情况是,美
国可以直接向英国提供全套核反应堆系统并且价格十分优惠,英国皇家海军因此可以在
353
世界海军潜艇

相当短的时间内建成核潜艇;“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推进方面虽然取得了令人可喜
的试验结果,但是作为“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燃料的过氧化氢在潜艇上的储存、保
护和使用方面尚存在着不少难以克服的障碍,因此,“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推进距
实用阶段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斟酌了核动力装置与“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这两种
推进系统的利弊得失之后,英国皇家海军毅然放弃了对“沃尔特”闭式循环汽轮机推进
系统的进一步研制,及时地把战后潜艇技术研制的主攻方向转为对核潜艇的研制。于
是,英国皇家海军的第一代核潜艇“无畏”号便在这种特定的形势下诞生了。
“无畏”号攻击型核潜艇是英国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图4-22),因此在很大程度上
具有仿制和试验的性质。该艇于1960年10月21日由英国女王主持在巴罗因弗内斯造船厂
下水,1963年4月17日正式服役。从总的方面来说,“无畏”号攻击型核潜艇实际上是
一个混合设计产品。“无畏”号攻击型核潜艇以美国海军的“大青花鱼”号实验潜艇和
“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为母型,结合了英国皇家海军对核潜艇结构强度和流体动力等
方面的要求,采用了鲸鱼形艇体外形,“无畏”号核潜艇的艏部形状更是与抹香鲸的头
部形状十分相似。“无畏”号核潜艇的艇内分三层布置,与美国海军同一时代的“鲣
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艇内布置十分相似。“无畏”号核潜艇与美国海军的“鲣鱼”级
攻击型核潜艇在总布置方面显著不同的是,“无畏”号核潜艇采用了可以收放的艏水平
舵,而不是围壳舵。英国皇家海军认为,采用装在艏部两舷的艏水平舵的布置方式可以
使“无畏”号核潜艇在潜望镜深度上进行低速航行时具有比较好的操纵性,同时这种布
置方式还可以使指挥台围壳的尺寸更小一些,从而可以减少该艇水下航行时的阻力。
“无畏”号核潜艇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艇上装备的是6具新型液压平衡式鱼雷发射
管,鱼雷的装填、存放和再装填采用了轨道和推杆式液压装载装置,从而提高了鱼雷再
装填时的速度和安全性。

图4-22 “无畏”号核潜艇
“无畏”号核潜艇的艏部装有大型的2001型主动/被动式声呐,该型声呐的换能器
为马蹄形布置,总长度为12m,有效部分高度为1.8m。该声呐站发射的声呐功率为
25kW,远距离探测时使用1.5kHz~2.3kHz的工作频率,近距离探测时则使用5.5kHz~
6.5kHz的工作频率。“无畏”号核潜艇在航速为5kn时,其主动声呐的探测距离为25n
mile;当艇速为20kn时,声呐探测距离为8n mile。
除了艏部声呐基阵之外,在“无畏”号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后部还装备了197型侦
察声呐,艇的两舷侧装备了2007型远程被动搜索声呐。2007型声呐是在186型声呐的基
础上加以改进的,它增加了对波束的控制功能,可用于背景噪声较大时对目标的探测。
“无畏”号核潜艇装有使用I波段的1006型警戒雷达,该雷达亦可作导航和领航
用,其探测距离为1000km。另外,“无畏”号核潜艇上还装有Mk-1型惯性导航系统。
该导航系统是由英国皇家海军罗经观测研究所研制的,但是该导航系统中的陀螺是从美
国购买的。艇上采用了航空操纵杆式的操舵方式,作战指挥中心采用操纵台式的布置方
式。
354
第4章 英国潜艇

“无畏”号核潜艇上的设备绝大多数是英国各家公司制造的,但是艇内布置的许多
方面却是仿照美国海军的“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进行设计的。“无畏”号核潜艇的操
纵室中采用了与美国海军“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内十分相似的灯光指示系统,用以指
示所有舱口和压载水舱的情况。另外,“无畏”号核潜艇上还采用了与美国海军的“鲣
鱼”级攻击型核潜艇上完全相同的应急蓄电池推进系统、柴油发电机和通气管装置。
“无畏”号核潜艇上的反应堆是S5W型压水堆,该型反应堆使用的核燃料是覆盖有
锆的铀片,以锆为材料制成的板状控制棒。由于S5W型压水堆具有自控性能,所以控制
棒仅用于补偿核燃料的消耗和紧急停堆。“无畏”号核潜艇上的核反应堆及其辅助系统
均装有屏蔽防护层,艇上的反应堆在停堆以后不久,艇员即可自由进入堆舱。在“无
畏”号核潜艇上,动力装置的可靠性倍受英国皇家海军的重视,艇上推进装置的电气和
机械部分、动力装置的控制部分等都是按一式两套配备的。
为了保证艇员的健康和安全,“无畏”号核潜艇上设有很多放射性监视点。此外,
艇上还设有一个由一名少校军医和3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务室,艇上的医务人员经常对
艇员进行身体检查。艇员身体检查的时间间隔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时每隔4小时一次,
也有的时候是一个月检查一次。
“无畏”号核潜艇上装有性能十分优良的空调设备,从而使艇内的温度能经常保持
在+18℃左右。另外,“无畏”号核潜艇上装有改进的蒸馏装置,每天可以制造8000加
仑(36kL)的淡水,可供艇员们淋浴和洗涤衣物。在“无畏”号核潜艇上,军官和普通艇
员的食堂是各自独立分设的,它们分别布置在艇上厨房的两边。在普通艇员食堂里,饮
食供应采取艇员自取饭菜的自助食堂制度。为了保证艇员能够吃上新鲜的和富有营养的
蔬菜,“无畏”号核潜艇上采用了包括部分冷冻和脱水食物贮藏等方面的食物贮藏技
术。为了活跃和改善艇员们在艇上的单调生活,艇上有电影放映机和录音机等娱乐器
材。在“无畏”号核潜艇上,每个艇员都有自己固定的床位。现代化的居住措施为“无
畏”号核潜艇所具有的70天的海上自持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实际上,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后就已经开始注意到把核动力应用于皇
家海军舰艇所具有的重要意义。1946年英国皇家海军科学研究所和皇家海军在哈威尔的
原子能科学研究中心开始着手研究核动力装置。1954年,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在哈威尔成
立以J.爱德华兹博士为首的海军处,领导和推进英国皇家海军舰艇核推进方面的研制工
作。1955年,海军处召集了一次会议,与会的是英国皇家海军部的一些技术专家、维克
斯·阿姆斯特朗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以及福斯特·惠勒公司的代表。代表们在会
议期间对于英国皇家海军未来核潜艇上所使用的核反应堆的陆上原型设计方案进行了讨
论,并且这次会议最后决定在唐瑞这个地方建造陆上原型反应堆。1956年年初,英国皇
家海军下达了关于建造陆上原型反应堆的任务书。英国皇家海军建造陆上原型反应堆的
目的是,把原型反应堆作为未来核潜艇的试验站,使新设计的辅机能够在完全真实的条
件下进行运行试验。另外,陆上原型反应堆还可以训练核潜艇的艇员,积累其后改进设
计和建造方面的有关资料以及机械装置方面的维修经验。
1957年底,唐瑞的陆上原型反应堆的模型制成,1958年春,英国皇家海军正式开始
了陆上原型反应堆的建造工作。该陆上原型反应堆被建造在一段潜艇的艇体舱段内,而
潜艇艇体的尺寸与未来的实际核潜艇艇体完全相同。整个这段潜艇艇体又被一个巨型的
海水池包围着,这样便可模拟反应堆工作的物理环境。1965年初,唐瑞的陆上原型反应
355
世界海军潜艇

堆首次达到临界。然而,英国为了加速发展核潜艇的步伐以及充分利用美国的成功经
验,以便减少自己在发展和研究艇用核反应堆的费用,于1957年12月底与美国政府签订
了一项协议,花费了约2500万美元购进一套与美国海军“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上使用
的核反应堆系统完全相同的核反应堆安装在“无畏”号核潜艇上。于是,英国第一艘核
潜艇便于1963年4月17日服役,比原计划的时间提前了一年。“无畏”号核潜艇建成服
役之后,在英国皇家海军中服役了将近20年的时间,于1982年退役。
4.2.3.5 “勇敢”级(Waliant)攻击型核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000t/4900t;主尺度:86.9m×10.1m×8.2m;主机:1座NR-2型压
水 堆,1 台 齿 轮 减 速 汽 轮 机,单 推 进 轴 ; 功 率:160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20.0kn/28.0kn;武备:533mm鱼雷艏发射管6具,总共装载鱼雷26枚;安全潜航深
度:300m;艇员人数:103名(其中军官18名,艇员士兵8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勇敢”级攻击型核潜艇是英国在“无畏”号核潜艇的基础上建造的第二代核潜艇
(图4-23),该级核潜艇共有5艘。“勇敢”级核潜艇的长度比“无畏”号核潜艇增加了将
近6m,但是艇内布置却与“无畏”号核潜艇基本相同。“勇敢”级核潜艇上也装备了6
具艏部液压平衡式鱼雷发射管,可发射各种自导鱼雷和Mk-24型线导鱼雷,也可发射
“萨布洛克”反潜火箭鱼雷。该级核潜艇总共可装载26枚鱼雷,每枚鱼雷装填仅需15s
左右。

图4-23 “勇敢”级核潜艇
“勇敢”级核潜艇上装备有2001型主动/被动式声呐,2007型远程被动搜索声呐,
107型侦察声呐和183型声呐。此外,该级核潜艇上还装备了1006型I波段近程警戒导航
雷达,Mk-1型惯导系统以及DCA型作战指挥系统。在该级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内安装
有攻击和对空潜望镜、雷达升降装置、通信天线升降装置以及通气管装置的进气、排气
管升降装置等。
“勇敢”级核潜艇上采用的NR-2型压水堆是在美国专家帮助下由英国自行设计和制
造的。NR-2型压水堆是从陆上模式堆发展而来,与“无畏”号核潜艇上装备的S5W型压
水堆相比,NR-2型压水堆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但二回路仍然是汽轮机齿轮传动,
主推进装置为双机,二级齿轮减速,单轴单螺旋桨。每个机组各配有一套独立的冷凝
器、节流阀和给水系统。动力装置的功率为16000马力,从而可以使“勇敢”级核潜艇
达到水下最高28kn的航速。该级核潜艇上的应急动力装置是A12YHAZ型柴油发电机和
一组由112块蓄电池组成的8800型蓄电池组。为了提高离靠码头时的机动性,“勇敢”
级核潜艇上装备了可伸缩式的舷外辅助推进装置。
“勇敢”级核潜艇的首制艇“勇敢”号于1960年8月订货,1962年1月22日在维克斯
造船有限公司的巴罗因弗内斯造船厂开工,1963年12月3日下水,1966年7月18日服役。
356
第4章 英国潜艇

“勇敢”级核潜艇上的常规机械设备是由维克斯·阿姆斯特朗有限公司提供的,核动力
装置是由罗尔斯·罗伊斯联合股份公司提供的,蒸汽轮机和冷凝器是由英国电气公司制
造的,电力推进装置和开关装置则是由劳伦斯·斯克特电机公司提供的。
该级的首制艇“勇敢”号核潜艇在服役之后曾经做过几次水下的远程航行,1967年
4月,“勇敢”号核潜艇创造了从新加坡到英国的水下远距离航行纪录。另外,“勇
敢”级的第四艘核潜艇“征服者”号于1982年在英国与阿根廷两国之间进行的马岛海战
中把阿根廷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击沉,曾经引起世界各国海军的瞩目。这也
是世界海战史上攻击型核潜艇首次击沉敌方的舰艇。“勇敢”级的5艘攻击型核潜艇于
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部退役,该级核潜艇在英国皇家海军核潜艇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
前启后的作用。
4.2.3.6 “决心”级(Resolution)弹道导弹核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7600t / 8500t ; 主 尺 度:129.5m×10.1m×9.1m ; 主 机:1 座 RR
PWR-1型压水堆,1台齿轮减速汽轮机,单推进轴;功率:160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20.0kn/25.0kn;武备:533mm鱼雷艏发射管6具,16个“北极星”-A3型潜射弹道导
弹发射筒;安全潜航深度:200m;艇员人数:143名(其中军官13名,艇员士兵13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英国的第一枚原子弹虽然早在1952年10月就试验成功,但是英国的战略核威慑力量
直到1956年之后才初步形成。这一时期,英国的核威慑力量一直由英国空军承担,英国
皇家空军的第一代“V”型战略轰炸机开始服役,机上可以装载百万吨当量的核武器。就
在这一时期,由于苏联核技术及其运载系统的飞速发展,促使美国、英国和法国开始研
制新一代的核武器运载系统,这些国家对新一代核武器运载系统的基本要求是,这种运
载系统不仅要对所携带的核武器的质量加以限制,而且还将要取代当时所有第一代核威
慑力量所依赖的运载飞机。
英国政府于1956年—1957年选择的替代“V”型战略轰炸机的第一个方案是采用“蓝
光”型导弹。“蓝光”型导弹是在美国的“宇宙神”型导弹的基础上设计的,采用液体
推进剂,其射程为3200km左右。由于耗资巨大以及技术落后等方面的原因,“蓝光”型
导弹研制计划于1960年被取消。在取消“蓝光”型导弹研制计划之前,英国政府重新审
查了英国战略政策以及各种战略武器系统的发展计划。这一期间,由于美国正在研制
“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系统,因此英国开始考虑购买美国“北极星”导弹系统的可能
性。“北极星”导弹系统之所以对于英国具有吸引力,是由于“北极星”导弹系统可以
把在陆地上易受攻击的核战略力量转移到海上,从而使得潜射“北极星”导弹系统成为
生存能力更强大的第二次核打击力量。
到了1962年的时候,英国空军期望着使用美国制造的、可在空中发射的“闪电”型
弹道导弹来装备英国空军的轰炸机以便继续使其保持战略威慑地位。后来,美国取消了
“闪电”型机载弹道导弹的研制计划,于是1962年在拿骚召开的英美联席会议上双方商
定美国将向英国提供“北极星”弹道导弹系统。这样,英国决定由皇家海军取代空军来
担负起英国战略威慑的任务。
在海军战略威慑力量的概念方面,英国皇家海军与美国海军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
拥有足够数量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利用这些弹道导弹核潜艇,美国海军可以在任何时间
357
世界海军潜艇

内摧毁苏联的大多数城市和战略要地。即使美国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有一些被苏联摧
毁,但是仍能保持战略威慑能力。然而英国皇家海军却认为,英国无法做到,同时也不
想独立地拥有巨大数量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与苏联进行抗衡,英国的目标只是对北约组织
的核威慑力量作出一定程度的贡献。一旦战争爆发,只要英国尚能残存一艘弹道导弹核
潜艇,就能对苏联的莫斯科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英国皇家海军的这种战略指导思想使
得它把战略核威慑力量保持在仅有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被部署于作战巡逻状态。英国皇
家海军在经过了多方面的论证之后认为,为了保证英国能够随时至少有一艘弹道导弹核
潜艇在海上担任巡逻任务,英国需要建造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但是,1964年执政的英
国工党政府却决定把建造5艘“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计划削减为4艘。
从总体性能方面来看,“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与美国海军的“拉菲特”级弹道
导弹核潜艇基本相同(图4-24)。“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实际上是在“勇敢”级攻击
型核潜艇的基本结构上嵌加了导弹舱而形成的。在总布置方面,“决心”级弹道导弹核
潜艇沿袭了美国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总布置思想。“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共有9
个舱室,即艏鱼雷舱兼居住舱,通信/声呐/雷达室/居住舱,作战指挥舱,导弹舱,
辅机舱,反应堆舱,机械控制室/发电机组舱,主机舱和艉舱。导弹舱前面的各个舱室
内采用三层甲板布置方式。

图4-24 “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的是一座RR PWR-1型压水堆,该型反应堆是英
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压水堆。艇上的反应堆使用的是B型堆芯,其工作寿命为7年。主机
为一台蒸汽轮机,输出功率为16000轴马力,单轴推进,一个6叶大直径螺旋桨。“决
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的应急动力推进系统由2台A12YHAZ增压柴油发电机组和电压
为480V的2组蓄电池组成。另外,该级核潜艇上还装有可伸缩式的舷外辅助推进装置。
“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在艏部装备了排成一列的6具533mm鱼雷发射管,可以
发射Mk-24型“虎鱼”鱼雷。此外,导弹舱内布置的16个导弹发射筒内携带着16枚“北
极星”-A3型潜射弹道导弹,该型导弹为两级固体燃料推进,最大射程为4630km,圆概
率误差为900m,每枚导弹可以携带3个由英国自制的、当量为20万吨的A-3TK型分弹
头。艇上的导弹射击指挥系统是美国的Mk-84型导弹射击指挥控制系统,它是一种数
字—模拟混合系统,仅能发射“北极星”-A1、A2和A3潜射弹道导弹。
“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有ALP多用途通信设备、MEL UA11/12被动式
侦察仪、2001型舰壳式主动/被动远程低频声呐、2007型舰壳式舷侧阵远程被动声呐、
2046型拖曳阵声呐、2019型被动侦察和测距声呐,以及1006型I波段搜索警戒雷达等。
“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的导航设备是英国斯佩里陀螺仪公司制造的Mk-2型惯
性导航系统,它的结构与Mk-1型惯性导航系统基本相同,但是Mk-2型惯性导航系统采
用了卡尔曼滤波技术,水平轴上装有摆动轴承机构,对惯性元件采取了屏蔽措施,另
外,还采用了改进设计的RIC-603型陀螺、导航数据计算机、导航控制台、导航工作检
358
第4章 英国潜艇

测台、劳兰C以及Mk-19型罗经等设备。
“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内装有攻击和对空潜望镜,雷达升降装
置,电子对抗升降装置,通气管装置的进气、排气升降装置和多用途通信天线等。在发
射遥测弹时该级潜艇的围壳后部装有固定式通信天线架。“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在
发射遥测弹时,其发射深度大约为10m~15m,这一深度与美国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
发射遥测弹的深度基本相同。
“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首制艇“决心”号于1964年2月26日在维克斯造船有
限公司的巴罗因弗内斯造船厂开工,1966年9月15日下水,1967年10月2日服役。该级其
余的3艘后续艇于1968年至1969年底相继服役。从1969年年底开始,英国皇家海军可以
保持至少有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处于常时的作战巡逻状态。换句话说,也就是从那时开
始,英国才算真正拥有了具有较强生存能力的战略核威慑力量。“决心”级的4艘弹道
导弹核潜艇从1993年开始逐步退役,到1996年时已经全部退役,完成了作为第一代弹道
导弹核潜艇的历史使命。
4.2.3.7 “敏捷”级(Swiftsure)攻击型核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400t/4900t;主尺度:82.9m×9.8m×8.5m;主机:1座PWR1型压
水 堆,1 台 齿 轮 减 速 汽 轮 机,单 推 进 轴 ; 功 率:150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20.0kn/30.0kn;武备:533mm鱼雷艏发射管5具,总共装载鱼雷20枚;安全潜航深
度:300m;艇员人数:116名(其中军官13名,艇员士兵10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敏捷”级攻击型核潜艇是“勇敢”级的改进型(图4-25),是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
第三代攻击型核潜艇,该级共有6艘,陆续于1973年至1981年服役。
按照英国皇家海军的计划,“敏捷”级攻击型核潜艇是用于替代“勇敢”级攻击型
核潜艇的。英国皇家海军在充分地吸收了“勇敢”级核潜艇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对“敏
捷”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艇体进行了改进设计,同时在推进装置方面也作了比较大的改
进。此外,“敏捷”级核潜艇上还采用了最新的降噪措施。

图4-25 “敏捷”级核潜艇
从“敏捷”级核潜艇的艇体方面来说,其耐压艇体的平行中体的长度增了许多,因
而避免了在“勇敢”级核潜艇上因耐压艇体直径存在过多的变化所存在的应力问题。
“敏捷”级核潜艇像美国海军的“长尾鲨”级攻击型核潜艇那样,采用了相对较低的指
挥台围壳,因此较大幅度地减少了水下航行的阻力。可回收式的艏水平舵仍然装设在艏
部两舷,但是其装设位置较低。“敏捷”级核潜艇上的鱼雷舱布置在指挥台围壳下方的
两层主甲板的下面。“敏捷”级核潜艇上只装备了5具533mm鱼雷发射管,艇上可携带
15枚备用鱼雷。“敏捷”级核潜艇上的5具鱼雷发射管的布置颇具特色——在艏部声呐
基阵的后面,左右两舷以斜角的方式各布置2具鱼雷发射管,这4具鱼雷发射管的布置方
式与美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上的鱼雷发射管的布置方式完全相同。但是,第5具鱼雷发
射管却显示了与众不同的布置方式——该鱼雷发射管与“敏捷”级核潜艇纵剖面中心线
359
世界海军潜艇

成某一角度向下布置,鱼雷从艏部下面发射出去。采用这种布置方式的目的是为了给艏
部声呐基阵腾出更大的空间。
“敏捷”级核潜艇的推进装置也做了较大的改进,与“勇敢”级核潜艇的布置方式
已有很大的差别。在“勇敢”级核潜艇上,安装主汽轮机和齿轮传动装置的减震基座在
该级核潜艇进行高速航行时必须锁定,但是在“敏捷”级核潜艇上,不仅是汽轮机和齿
轮传动装置,而且所有产生噪声的辅机设备都被安装在一个筏形减震基座上,即使“敏
捷”级核潜艇在水下以作高速航行时,艇上的主机和辅机仍然处于与艇的耐压艇体相隔
离的状态。这样,“敏捷”级核潜艇的噪声降低了一个很大的幅度。另外,作为“敏
捷”级核潜艇上有力的降噪措施是该级核潜艇上的反应堆采用了自然循环的方式,从而
进一步提高了该级核潜艇的水下隐身性能。
“敏捷”级核潜艇最初所装备的声呐设备与“勇敢”级核潜艇上基本相同——一个
装在艏部下面的2001型主动/被动探测基阵,一个装在舷侧的2007型远程被动搜索声呐
以及一个197型侦察声呐。后期建造的“敏捷”级核潜艇上则装备了由英国、荷兰和法
国联合研制的2019型主动/被动测距和侦察声呐。“敏捷”级的6艘攻击型核潜艇之中
有一艘已经于1992年退役,目前该级之中的其余5艘核潜艇均在英国皇家海军中继续服
役。
4.2.3.8 “特拉法尔加”级(Trafalgar)攻击型核潜艇 7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700t/5208t;主尺度:85.4m×9.8m×8.5m;主机:1座RR PWR-
Ⅱ型压水堆,1台齿轮减速汽轮机,单推进轴;功率:275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不
详/32.0kn;武备:533mm鱼雷艏发射管5具,总共装载鱼雷20枚;安全潜航深度:300m;
艇员人数:9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特拉法尔加”级共有7艘核潜艇,该级核潜艇目前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攻击型
核潜艇,它属于英国皇家海军的第四代攻击型核潜艇。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第三代攻击
型核潜艇是“敏捷”级攻击型核潜艇,该级共有6艘,陆续于1973年至1981年服役。
“敏捷”级攻击型核潜艇建成之后,由于英国皇家海军在对“敏捷”级攻击型核潜艇的
实际运用中认为该级核潜艇的性能在各方面均能令人满意,因此,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在
“敏捷”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基础上再做改进,研制出性能更为优秀的一种攻击型核潜
艇,这种改进型的攻击型核潜艇就是“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图4-26)。

图4-26 “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
“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上装备有一座RR PWR-Ⅱ型压水反应堆,该型反应堆采用
的是工作寿命长达7年的新型堆芯。该级核潜艇的主机为两台蒸汽轮机,输出功率为
27500马力,单轴推进。另外,该级核潜艇上还装备了2台应急辅助推进柴油机,功率为
4000马力。
360
第4章 英国潜艇

从艇体的总长度来看,“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的长度比“敏捷”级核潜艇的长度
增加了2.5m,水下排水量也增加了约300t。主尺度和排水量的增加反映了“特拉法尔
加”级核潜艇上又增加了许多新型的设备。由于英国皇家海军在“敏捷”级核潜艇的使
用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英国皇家海军在对“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进行设
计的过程中基本上保持了与“敏捷”级核潜艇相同的艇型和布置方式,但是在艇上的推
进装置、电子设备、水声探测设备以及降噪措施等方面却作了重大的改进。
从“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的艇体方面来说,在其耐压艇体的长度中,其平行舯体
部分的长度所占比例较大,这样便避免了像英国皇家海军第一代和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
那样因耐压艇体直径存在过多的变化而产生的应力问题。“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像美
国海军的“长尾鲨”级攻击型核潜艇那样,采用了相对瘦削的指挥台围壳,因此较大幅
度地减少了水下航行的阻力。可回收式的艏水平舵仍然装设在艏部两舷,但是其装设位
置较低。“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上的鱼雷舱仍然沿用了“敏捷”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布
置方式,位于指挥台围壳下方的两层主甲板的下面。艇上只装备了5具533mm鱼雷发射
管,艇上可携带15枚备用鱼雷。这5具鱼雷发射管的布置形式与“敏捷”级核潜艇完全
相同——在艏部声呐基阵的后面,左右两舷以斜角的方式各布置2具鱼雷发射管,第5具
鱼雷发射管与艇的纵剖面中心线成某一角度向下布置,鱼雷从艏部下面发射出去。采用
这种布置方式的目的是为了给艏部声呐基阵腾出更大的空间。“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
核潜艇最初装备的是Mk24 Mod1“虎鱼”型反潜/反舰两用鱼雷,后来所有的鱼雷均改
成Mk24 Mod2鱼雷。此外,该级核潜艇也能发射潜射“捕鲸叉”反舰导弹。从2000年开
始,“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装备了“战斧”BlockⅢ型巡航导弹。
“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上的所有推进设备和辅助机械设备,包括汽轮机、减速齿
轮装置以及冷凝器等都像“敏捷”级攻击型核潜艇那样被装在筏形基座上。不过,“特
拉法尔加”级核潜艇上的减震基座不是装在该级核潜艇的耐压艇体上,而是吊挂在横舱
壁上,这样可以发挥更好的减震和降噪作用。
“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在推进方面的重大改进是该级核潜艇没有像“敏
捷”级攻击型核潜艇那样继续采用7叶大侧斜螺旋桨,而是采用了先进的泵喷式推进装
置。由于该级核潜艇在建造的过程中泵喷式推进装置尚在研制之中,所以该级的首制艇
“特拉法尔加”号在建成时没有来得及装备泵喷式推进装置。该级的第2艘核潜艇“狂
暴”号才是第一艘装备了泵喷式推进装置的核潜艇。“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的
另外一个改进之处是该级核潜艇的外表面敷设了消声瓦。泵喷式推进装置和消声瓦的应
用,使得“特拉法尔加”攻击型核潜艇的噪声得到了大幅度降低,有效地提高了该级核
潜艇的水下隐身性。
“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从一开始就装备了先进的2020型舰壳式低频主动/被动搜
索和攻击声呐。2020型声呐是在英国皇家海军“大刀”级护卫舰上的2016型水面舰艇用
被动低频搜索声呐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采用电子扫描方式,具有360°覆盖范围。另
外,“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上还装备了2007型低频舷侧声呐阵、2019型被动侦察和测
距声呐、2026型甚低频拖曳阵声呐等。“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上的作战指挥控制系统
是与“敏捷”级核潜艇上完全相同的DCB/DCG型作战指挥系统。
“特拉法尔加”级共有7艘核潜艇,首制艇“特拉法尔加”号于1979年4月25日开
工,1981年7月1日下水,1983年5月27日服役。该级核潜艇之中的最后一艘潜艇“凯
361
世界海军潜艇

旋”号于1987年2月2日开工,1991年2月16日下水,1991年10月12日服役。“特拉法尔
加”级攻击型核潜艇是世界上性能优秀的先进核潜艇之一,该级核潜艇上所采取的各种
降噪措施以及它的超群性能颇为引人注目。
“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陆续服役之后,其出色的战术技术性能很快便使其
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潜艇兵力的主力。然而,英国皇家海军在“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
潜艇服役之后,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而是根据英国皇家海军的海上战略,对该级核
潜艇进行了现代化改换装,使其战术技术性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冷战对峙格局消失之后,全球进入由两大军事集团对垒的局面转变为以地域性局部
冲突为主要特征的时代。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英国皇家海军认为,攻击型核潜艇除了要
继续保持原有的作战性能以发挥核潜艇的传统作用之外,还应该具有对陆地目标实施精
确打击的能力。为此,英国皇家海军开始考虑在其攻击型核潜艇上装备潜射对陆攻击型
巡航导弹,以便使其核潜艇舰队获得新的作战能力。另一方面,1991年的海湾战争也是
促进英国皇家海军研制潜射对陆攻击型巡航导弹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海湾战争中,美国
海军攻击型核潜艇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在对伊拉克的陆地目标进行打击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当时虽然英国皇家海军曾经派遣潜艇加入了美军打击伊拉克的序列,但是,
由于英国皇家海军潜艇并不具备对陆地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因此,在那场战争中仅仅
起到了摇旗呐喊的助威作用,这一事实使得英国皇家海军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于是,英
国皇家海军决心开始自行研制潜射对陆攻击型巡航导弹。但是,在英国皇家海军经过了
一段时间的论证之后,认为走自行研制的道路可能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而且耗资甚
巨。如果采取从美国直接购置“战斧”巡航导弹的办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省时省
力,节约资金,可以使英国皇家海军的核潜艇迅速用“战斧”巡航导弹武装起来并发挥
其潜在的作用。因为,装备了具有精确对陆打击能力的“战斧”巡航导弹,可以使英国
皇家海军的攻击型核潜艇具备对陆打击能力,提高攻击型核潜艇遏制地区冲突的能力,
并且在未来的局部战争中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常规威慑作用。于是,英国国防部于
1995年正式向美国提出购置潜射“战斧”巡航导弹的申请。
1995年10月,美国与英国签订了提供潜射“战斧”导弹系统的协议,按照这一协
议,美国除了向英国提供65枚“战斧”BlockⅢ型巡航导弹之外,还向英国提供用于导
弹导向支援的舰载“战斧”武器控制系统和岸基任务计划系统。英国向美国购置的“战
斧”巡航导弹系统总价款为3.16亿美元。根据英国皇家海军制定的计划,从美国购置的
“战斧”BlockⅢ型巡航导弹将要装备在英国在役的5艘“敏捷”级和7艘“特拉法尔
加”级核潜艇上。最早装备“战斧”巡航导弹的是“敏捷”级中的“辉煌”号核潜艇。
在“战斧”巡航导弹正式装艇之前,“辉煌”号核潜艇曾经进行过三次“战斧”巡航导
弹的发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特别是1998年10月进行的第三次发射试验,是一次“战
斧”巡航导弹的实弹发射试验。在进行该项发射试验时,“辉煌”号核潜艇在位于美国
加利福尼亚以南大约500n mile的海域,以潜航状态发射了一枚“战斧”BlockⅢ型巡航
导弹,经过了88min的飞行之后,该枚导弹以垂直俯冲的姿态成功地击中位于圣克利门
蒂岛上的目标地域。接着,“辉煌”号核潜艇便于1999年正式装备了“战斧”BlockⅢ
型巡航导弹。它标志着英国皇家海军的攻击型核潜艇从此拥有了远程对陆精确打击能
力。其后不久,英国皇家海军又在“特拉法尔加”级中的“特拉法尔加”号和“凯旋”
号核潜艇上装备了“战斧”BlockⅢ型巡航导弹。1999年北约军事集团对科索沃进行战
362
第4章 英国潜艇

争期间,“辉煌”号核潜艇小试身手,向科索沃发射了20枚“战斧”BlockⅢ型巡航导
弹。在对阿富汗的战争中,刚刚结束了演习的“特拉法尔加”号和“凯旋”号开始了它
对阿富汗的实弹发射。用“战斧”导弹武装起来的“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在它原有
攻击能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远程对陆精确打击能力,可谓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还是在英国皇家海军决定从美国购置“战斧”巡航导弹的时候,英国皇家海军就业
已作出决定,英国皇家海军的核潜艇只用艇上的标准533mm鱼雷发射管水平发射“战
斧”巡航导弹,而不是像美国海军的“洛杉矶”级核潜艇那样采取垂直发射方式。英国
皇家海军认为,采用标准鱼雷发射管进行发射,其技术比垂直发射相对简单易行,而且
艇上无需进行较大的改动即可实现。另外,从经费角度来说,“战斧”巡航导弹利用标
准533mm鱼雷发射管水平发射要比垂直发射方式所需经费低廉得多。因此,英国皇家海
军决定装备在“敏捷”级、“特拉法尔加”级以及正在建造中的“机敏”级核潜艇上的
“战斧”巡航导弹全部都采用标准鱼雷发射管的水平发射方式。
不过,从攻击型核潜艇的基本使命来说,其传统任务与对陆目标精确打击使命这两
者在当前的世界形势下都是非常重要的。就“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而言,该级
核潜艇既然是攻击型核潜艇,那么在该级核潜艇从事作战活动时,艇上的鱼雷发射管中
就必然要装载一些鱼雷。然而“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上仅装备5具鱼雷发射管,利用
艇上仅有的5具鱼雷发射管装载、发射鱼雷和“战斧”巡航导弹,其结果必然导致两者
的攻击强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换句话说,这种做法既削弱了“特拉法尔加”级核
潜艇利用鱼雷进行反潜、反舰及自卫的能力,又降低了该级核潜艇利用“战斧”巡航导
弹对陆地目标进行打击时的密集饱和度。其实,美国海军对“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
加装“战斧”巡航导弹垂直发射系统之前已经遇到过这种情况,英国皇家海军对此应该
深有所知。但是,或许英国皇家海军限于经费方面的制约,无法在近期在其攻击型核潜
艇上加装“战斧”巡航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因此,英国皇家海军采用鱼雷发射管水平发
射的“战斧”巡航导弹系统只能被理解为是一种过渡性的权宜之计。
目前,“战斧”BlockⅢ型巡航导弹已经停止生产,作为其后续使用的潜射“战
斧”则是为垂直发射方式而设计的战术型低成本巡航导弹。为了使得利用鱼雷发射管进
行水平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可以长期保持供应,英国决定与美国联手共同研制可以
利用鱼雷发射管进行水平发射的战术型低成本“战斧”巡航导弹。该项研制的可行性由
美国和英国经过一年时间的论证,已经于2001年2月完成。
4.2.3.9 “支持者”级(Upholder)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168t/2455t;主尺度:70.3m×7.6m×5.5m。主机:2台16SZ型柴
油机,功率为3600马力;2台GEC型同步发电机,功率为2.8MW;1台GEC型推进电机,
功 率 为 5400 马 力;单 推 进 轴 单 螺 旋 桨;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 通 气 管 装
置):12kn/20kn/12kn;续航力:通气管状态以8kn的航速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8000n
mile;水下以3kn的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270n mile;武备:6具533mm鱼雷艏发射管
具,总共装载鱼雷18枚;安全潜航深度:200m以上;艇员人数:47名(其中军官7名,士兵
4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皇家海军考虑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奥白龙”级潜艇将
363
世界海军潜艇

要到达退役时间,届时英国皇家海军将要面临着是继续使用柴—电常规动力潜艇还是全
部转向核潜艇的选择。经过各方面相当一段时间的辩论、商谈和研究之后,英国皇家海
军决定继续建造柴—电常规动力潜艇,同时也发展核潜艇。根据英国皇家海军最初提出
的要求,新建造的柴—电常规动力潜艇的排水量应该为2250t,该级潜艇应装备与核潜艇
同等功能的先进武器和传感器,并且与核潜艇保持同等程度的低噪声水平。从所承担的
使命来说,新型潜艇应该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潜艇,能够在大西洋东部沿大陆架和浅
海水域活动,具有在各种环境和军事条件下从事反潜和反水面舰艇的能力。因此,新型
的潜艇必须具有在从事巡逻活动海域进行长期的水下活动的能力,并且艇上具有充足的
储备,在巡航期间不需要外界的任何补给。在这基础上又考虑了未来向国际上其他国家
出口的需要,因此,新型潜艇被最后定位为2400t级的柴—电常规动力潜艇。这一方案于
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海军的批准,并且与维克斯公司在1983年签订了首制艇的建造合
同。这一新型的2400t级潜艇被英国皇家海军正式命名为“支持者”级潜艇(图4-27)。

图4-27 “支持者”级潜艇
实际上,在“支持者”级潜艇的初步论证阶段,为了满足英国皇家海军的需求,有
关方面曾经探讨了5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方案。这5种选择方案的潜艇排水量相差很大,最
小的排水量为500t,而最大的排水量则为2500t。5种方案尽管在排水量方面有着如此之
大的差距,但是这5种设计方案的共同指标却是相同的——所有的设计方案都是单壳体
结构,单轴推进,主压载水舱布置在艏部和艉部,耐压艇体采用NQ1型钢材;主机均采
用英国帕克斯曼设计的增压柴油机;推进电机则是双电枢结构,可以使潜艇的水下最高
航速达到20kn。
该级潜艇的艏部装备的6具533mm的鱼雷发射管,分为上下两排布置在艇艏的上
部,上排2具,下排4具。鱼雷发射管采用了新型的空气涡轮泵旋转液压动力发射系统,
并且利用计算机控制发射管的操作和发射程序,可在任何深度上发射鱼雷。“支持者”
级潜艇上装备的是Mk24 mod2“虎鱼”型线导鱼雷,该型鱼雷可用于反潜和反舰。另
外,该级潜艇上的鱼雷发射管还可以发射潜射“鱼叉”反舰导弹。该级潜艇可携带12枚
备用鱼雷和导弹。
“支持者”级潜艇上装备有汤姆逊·辛德拉公司的2040型舰壳式中频被动搜索和侦
察声呐、2007型舷侧低频被动测距声呐、2026型甚低频拖曳阵声呐以及2041型被动测距
声呐等。该级潜艇上的作战指挥系统是DCC型作战数据处理系统,该作战数据处理系统
是英国皇家海军的“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上所使用的DCB型作战指挥系统的改
进型,可以集中处理和显示来自艇上各种不同传感器的信息,具有同时跟踪35个目标和
解算4个射击目标诸元的能力,可为4枚鱼雷提供制导,攻击4个不同的目标。另外,
“支持者”级潜艇上具有相当高的自动化操作水平,该级潜艇的操纵控制、动力推进系
统的操纵控制以及作战信息的处理和指挥控制等方面全部实现了自动化。
364
第4章 英国潜艇

从综合性能方面来说,“支持者”级潜艇是具有良好的水下航行性能和突出的作战
性能的常规型潜艇,它的航速高、续航力大、居住性能好、隐身性能强、武备齐全、自
动化水平高,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常规型潜艇之一。
“支持者”级潜艇总共有4艘潜艇,首制艇“支持者”号于1983年11月开工建造,
1986年12月2日下水,1990年6月9日服役,其余的3艘分别于1991年、1992年和1993年服
役。但是,“支持者”级的4艘潜艇全部服役后,英国皇家海军在经过进一步的论证之
后认为,英国完成它的海上防卫任务,仅用它所拥有的核潜艇即可满足需要。因此,英
国决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仅保留一支全部由核潜艇组成的潜艇部队。1998年,4
艘“支持者”级潜艇全部被英国卖给加拿大海军并在加拿大海军继续服役下去。
4.2.3.10 “前卫”级(Vanguard)弹道导弹核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水下排水量:15850t;主尺度:149.3m×12.8m×10.1m;主机:1座PWR-2型压水堆,1台
齿轮减速汽轮机,单推进轴;功率:27500马力;水下航速:25kn;武备:533mm鱼雷艏发
射管4具;16个潜射弹道导弹发射筒,携带着16枚“三叉戟”-Ⅱ型潜射弹道导弹;安全
潜航深度:300m以上;艇员人数:13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英国在发展自己的核潜艇及其海上战略核威慑兵力过程中,采取了与美国、苏联/
俄罗斯以及法国迥然不同的方式。从表面上来看,英国在核潜艇技术方面紧紧跟定美
国,亦步亦趋,坐享美国在核潜艇及其战略导弹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但是实际上英国
对于发展本国核潜艇技术及其海上战略核威慑兵力方面,有着自己独立的基本原则与考
虑,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英国自身所具有的鲜明特点。
英国皇家海军的“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投入使用之后,曾经在英国战略核威慑
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美国海军逐渐把“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淘汰,并且
进而升级换代成“海神”和“三叉戟”等新型的潜射弹道导弹。这样,美国海军无法为
英国皇家海军继续提供“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的零部件,英国皇家海军只好自己负担
“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零部件的制造和维修,这些方面的工作给英国皇家海军增加了
相当大的困难和负担。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北极星”潜射弹道
导弹技术日渐落伍,需要对其进行更新换代。当时,如何替换“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
系统,曾经使得英国皇家海军大伤脑筋,颇费了一番周折。
首先,对于英国皇家海军来说,替换“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的新型导弹系统,必
须应该满足在生存能力、破坏能力、突防能力、可使用性以及使用独立性等五个方面的
具体要求,才能最终满足英国在战略核威慑方面的需要。弹道导弹核潜艇在英国已经被
证实是风险最小、生命力最强的战略核武器发射平台,而且潜射弹道导弹的可用性和可
靠性也得到了实践的考验和客观的证明。因此,英国皇家海军在经过充分论证之后认
为,采用装备新一代潜射弹道导弹的核潜艇将是替代“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系统的基
本选择方案。
1980年7月,英国政府决定从美国购买“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的全套系统,以便
取代“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系统。最初的时候,英国打算从美国购置“三叉戟”-Ⅰ
(C-4)型潜射弹道导弹,配以英国自己制造的核弹头,以便部署于英国设计和建造的新型
弹道导弹核潜艇上。当英国把这一决定公布之后不久,美国政府表示可以向英国提供
365
世界海军潜艇

“三叉戟”-Ⅱ型潜射弹道导弹。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无疑向英国政府提供了这样一
个启示,如果英国从美国直接购置“三叉戟”-Ⅱ型潜射弹道导弹,可以使得英国皇家
海军的海上战略核威慑兵力直接从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迅速达到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免除了中间过渡和发展阶段。对于美国政府的这种态度,英国政府当然是感到喜出望
外。因此,英国政府修改了最初制定的有关“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系统的更新换代方
案,决定从美国购置“三叉戟”-Ⅱ型潜射弹道导弹系统。于是,美英双方便于1983年3
月签订了从美国购买“三叉戟”-Ⅱ型潜射弹道导弹系统的协议。1986年9月,英国皇家
海军决定建造装备“三叉戟”-Ⅱ型潜射弹道导弹系统的“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图
4-28),以便取代“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图4-28 “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在酝酿“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基本方案时,英国皇家海军认为,英国的“三
叉戟”导弹潜艇的兵力规模主要取决于两个相互关联的主要因素,一个是每艘“前卫”
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将要装备的“三叉戟”导弹的数量,另外一个是需要建造的“前卫”
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数量。关于每艘“前卫”级核潜艇装备“三叉戟”导弹的数量问
题,英国皇家海军的基本意见是,每艘“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的“三叉戟”导
弹数量应该是4的整数倍,其大体范围是8枚~24枚。在对装艇导弹数量进行具体考虑过
程中,装备8枚导弹的方案首先被淘汰。英国皇家海军认为,如果每艘“前卫”级弹道
导弹核潜艇仅仅装备8枚“三叉戟”导弹的话,英国皇家海军势必要建造数量众多的弹
道导弹核潜艇,这种做法的效费比过低,不宜采纳。另一方面,每艘“前卫”级弹道导
弹核潜艇装备24枚“三叉戟”导弹的方案却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但是,每艘装备24枚
“三叉戟”导弹不仅将会导致“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主尺度、排水量大幅度增
加,增加建造难度,加长建造周期,而且还将导致“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费
用居高不下。因此,装备24枚“三叉戟”导弹的方案虽然得到许多方面的青睐,但经过
英国政府多方面的斟酌之后,还是忍痛割爱,将该方案淘汰。最后,在经过多方面的深
入论证之后,英国政府决定采用一种折衷方案,即每艘“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
16枚“三叉戟”导弹的方案,这一方案得到了英国各有关方面的普遍赞同。
在考虑弹道导弹核潜艇兵力规模时,涉及到“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数量
问题,而这一问题又直接影响到英国皇家海军海上巡逻的战略核潜艇的最低数量及其在
航率问题。对于英国而言,海上巡逻的战略核潜艇的最低数量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第
一种方案是保持2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处于海上不间断的巡逻状态,第二种方案是保持一
艘处于这种不间断的巡逻状态。第二种方案实际上与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北极星”弹
道导弹核潜艇的部署方式基本相同。经过英国各方面的充分论证之后,英国政府决定建
造4艘“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在进行“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设计过程中,英国皇家海军曾经考虑过4个主要
设计方案。第一设计方案是在英国皇家海军的“勇敢”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耐压艇体上,
366
第4章 英国潜艇

嵌加美国海军“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导弹舱。该方案的优点是可以直接借鉴美
国海军在对“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进行现代化改换装的经验,在设计和建造英国
皇家海军“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过程中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失误,少走弯路,
节约经费。但是,这一方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无法装备性能更为先进的“三叉戟”-Ⅱ
型潜射弹道导弹系统,这样将会直接影响英国战略核威慑的能力。除此之外,由于导弹
尺寸加大以及嵌加导弹舱的结果,将使得艇上各种设备的布置更加拥挤,从而增加对艇
上设备维护保养以及进行修理的难度。
第二设计方案是以英国皇家海军的“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设计为基础,
对该级核潜艇的艇体稍加改进,然后嵌加美国海军“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导弹
舱。与第一方案相比,第二方案较为先进。因为“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毕竟是
在“勇敢”级攻击型核潜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第二方案的根本缺点仍然是无法
装备“三叉戟”-Ⅱ型潜射弹道导弹系统。因此,这一方案与第一方案存在着同样的致
命缺陷与不足。
第三设计方案是在英国皇家海军“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艇体上直接嵌加
美国海军的“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导弹舱。当时英国皇家海军以及一些潜艇专
家认为,第三方案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采用“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导弹
舱,因此,在“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三叉戟”-Ⅱ型潜射弹道导弹系统将
不会存在任何技术方面的问题,并且这一方案可以使得英国皇家海军的“前卫”级弹道
导弹核潜艇与美国海军最先进的“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保持通用性。但是,第三
方案的缺点是,按照这一方案设计的“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其耐压艇体的直径将
要从10m增加到13m,排水量要从10000t~12000t增加到12000t~15000t,并且建造费用
也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尽管如此,英国皇家海军仍然认为第三设计方案颇具吸引力。
第四设计方案是专门为装备“三叉戟”-Ⅱ型潜射弹道导弹系统而设计新型的艇
体,但是导弹舱直接采用美国海军“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导弹舱。这一方案的
优点是在全新设计的潜艇上可以装备英国最新研制的反应堆,并且还可充分采用各种新
技术,大大改善潜艇的总体性能,从而使得“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完全满足英国在
战略核威慑方面的各种要求。但是,这一方案的缺点是,由于潜艇是按照特定要求进行
全新设计,而不是在现有设计基础上加以改进,因此研制费用将会激增,技术风险较
大,此外,大量采用新技术将会直接导致“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建造费用的进一步
飙升。
经过反复考虑和精心论证,英国皇家海军最后基本上采用了第四设计方案。“前
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设计工作于1984年完成,并得到了海军部的批准。承担“前
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建造工作的是富有潜艇建造经验的英国维克斯公司。1984年10
月,“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设计图纸送到维克斯公司,维克斯公司在经过了一系
列的准备工作之后,终于于1986年9月正式开工建造。为了加快“前卫”级弹道导弹核
潜艇的建造进度以及节省经费,英国皇家海军决定从美国直接购买艇上的一些分系统,
这些分系统包括火控系统、发射控制系统、潜艇惯性导航系统以及辅助导航系统等。
该级核潜艇的艇体为水滴形,导弹舱部分为平行舯体,艏水平舵设在艏部左右舷
侧。“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的动力装置为英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压水堆,功率约
为27500马力,自然循环能力也有很大程度的增加,堆芯工作寿命增加到12年。为了降
367
世界海军潜艇

低艇内的噪声,该级核潜艇内装备了艇体振动监测设备,以便能够随时监测艇体的振动
情况并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另外,该级核潜艇还采用了低噪声的泵喷式推进系统。
“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了16个潜射弹道导弹发射筒,携带着16枚“三叉
戟”-Ⅱ型潜射弹道导弹,每枚导弹可以携带8个当量为10万吨~12万吨级的分导式核弹
头,射程为12000km,圆概率误差为90m。此外,该级核潜艇的艏部装备有4具533mm的
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矛鱼”或“虎鱼”型线导反潜/反舰两用鱼雷,艇上总共可携
带20枚鱼雷。
“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的电子设备先进,性能齐全。艇上的导航系统是由
SINS Mk2型惯导装置和静电陀螺监控器等组成。导航雷达为1007型I波段雷达。作战指
挥系统是Mk98 Mod0型导弹射击指挥仪、SMCS作战数据系统以及SAFS 3FCS型火控系
统。艇上的声呐为新型的2054型综合声呐系统,这套综合声呐系统包括2046型拖曳阵、
2043型舰壳式主动/被动式搜索声呐以及2082型被动测距和侦察声呐。
“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采用了目前英国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降噪技术,艇内
装设了浮筏减震基座,艇体外表面敷设了消声瓦,采用了泵喷式推进技术。另外,该级
核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为350m,同时还采取了消磁和消除红外特性等一系列的隐身措
施,大幅度地提高了该级核潜艇的隐身性。
“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计划建造4艘,首制艇“前卫”号于1986年9月3日开
工,1992年3月4日下水,1993年8月14日服役。该级之中的最后一艘“复仇”号核潜
艇,已经于1999年11月27日服役。目前该级4艘核潜艇已经全部服役。英国皇家海军的
作战条令曾经规定,确保安全的战略核威慑是皇家海军的首要任务。在这种战略思想的
指导下,英国皇家海军实行的是最低核威慑战略,基本维持并拥有由4艘弹道导弹核潜
艇组成的一支小型战略核潜艇兵力规模。这4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之中,有一艘一直是处
于在海上的作战巡逻状态,一旦英国遭到敌人的核打击时,便利用在海上从事作战巡逻
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进行报复还击。事实上,英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一直是按照这一思路
在发展的。“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计划建造4艘,也是英国战略核威慑的具体体
现。
4.2.3.11 “机敏”级(Astute)攻击型核潜艇 3艘(正在建造)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500t/7200t;主尺度:97m×10.7m×10m;主机:1座RR PWR2型
压水堆,2座GEC的汽轮机,单轴,泵喷射推进;2台汽轮发电机组,2台备用柴油发电
机组,2台应急推进电机,1台可收缩式的辅助推进电机;航速:水下29kn;导弹:潜射
“战斧”导弹以及潜射“鱼叉”反舰导弹;鱼雷:6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装载“真旗
鱼”线导反潜反舰鱼雷,主动/被动寻的,航速 60kn,射程 65km,此外,还可装载
Mk24 Mod2“虎鱼”线导鱼雷,主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13km;被动寻的,24kn,射
程 29km,战雷头重134kg,此外,该鱼雷发射管亦可发射“战斧”和“鱼叉”导弹。鱼
雷和导弹装载总量为38枚;对抗技术:潜艇诱饵发射器;UAP4侦察雷达;作战数据系
统:SMCS作战数据处理系统,11/16号数据链;雷达:导航雷达,I波段;声呐:汤姆逊·
马可尼公司的2076型综合声呐;艇员人数:98人(其中军官12名),另加备用人员1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英国皇家海军目前拥有7艘“特拉法尔加”级和5艘“快速”级攻击型核潜艇,到
368
第4章 英国潜艇

2005年后期,两艘“快速”级核攻击潜艇将要退役,“快速”级的最后一艘核潜艇将在
2010年退役。另外“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将在2007年开始退役,这一现实情况将要对
英国皇家海军核潜艇兵力水平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考虑了这些情况之后,英国皇
家海军认为必须建造“机敏”级攻击型核潜艇(图4-29),以便弥补未来英国皇家海军可
能出现的攻击型核潜艇数量的短缺。按照皇家英国海军的意图,“机敏”级核潜艇主要
使命和任务是在世界范围内的沿海、深海进行反水面舰艇和反潜艇作战,执行对陆攻击
和布雷等方面的军事行动。

图4-29 “机敏”级核潜艇
“机敏”级核潜艇的排水量比“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增加了大约40%。在对“机
敏”级核潜艇进行设计过程中,引入了模块化的建造概念。此外,设计人员对于“机
敏”级核潜艇的信号特征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机敏”级核潜艇的
信号特征强度远远低于“快速”级和“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具有更为出色的隐蔽性
和更强的生命力。另外,“机敏”级核潜艇将要装备最新的完全一体化的作战系统、新
型声呐系统以及数字控制和信息系统,这将会大幅度减少艇上所需电缆的数量。与英国
皇家海军目前在役的“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相比,“机敏”级攻击型核潜艇装
备 的 武 器 负 载 比“特 拉 法 尔 加”级 核 潜 艇 要 多 50%。“机 敏”级 核 潜 艇 上 装 备 6 具
533mm的鱼雷发射管,用于发射导弹和鱼雷,每艘“机敏”级核潜艇上装载的“旗鱼”
型重型鱼雷和“战斧”巡航导弹的总数为38枚。被称作Core-H的新型PWR2压水反应堆
使用的是长寿命堆芯,这种长寿命堆芯在“机敏”级核潜艇的整个服役期间持续为其提
供动力,无需中途进行核燃料的更换。
根据1997年3月签订的价值为20亿英镑的合同,英国宇航系统公司是建造“机敏”
级核潜艇的主要承包商。作为主要承包商的英国宇航系统公司负责第一批“机敏”级的
三艘核潜艇的设计、建造和服役初期的保障工作。目前,“机敏”级核潜艇的耐压艇体
的分段已经基本制造完毕,整体式的主机械减震筏也被移进了测试实验室,以便完成机
械部件的组装并且对其进行测试。指挥区甲板结构的建造也已经完成,并在这里安装潜
艇的作战和指挥系统。潜艇的反应堆堆芯于2004年组装,然后将其安装在潜艇上。
“机敏”级核潜艇在加入舰队之前将进行为期18个月的试航。一旦服役,“机敏”
级将取代英国皇家海军的“快速”级核潜艇,“快速”级核潜艇是在1973年到1977年间
在巴罗船厂建造的。当前,英国国防部正在就建造第二批“机敏”级核潜艇的建造事宜
与主要承包商进行磋商。“机敏”级在建的3艘核潜艇的具体情况是:首制艇“机敏”
号(Astute)2001年1月31日开工,将于2007年8月下水,2008年服役。第二艘艇“伏击”号
(Ambush),2003年开工,将于2009年下水,2010年服役。第三艘艇“机巧”号(Artful),
2005年开工,将于2009年下水,2012年服役。

369
世界海军潜艇

5 法国潜艇

5.1 概 况

5.1.1 法国海军早期的潜艇

法国是世界上研制潜艇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的海军军官
与工程师查尔斯·布鲁恩合作,共同设计并制造了一艘潜艇,该艇被命名为“潜水者”
号,1863年,“潜水者”号潜艇建成,该艇的主尺度为44.5m×6m×2.8m,水面排水量为
420t,水下排水量为435t,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潜艇。“潜水者”号潜艇装备的是一具
鱼雷发射管。“潜水者”号潜艇装备了一台压缩空气发动机,可以使得该艇在水下以
4kn的速度航行。
法国拥有的第一艘真正具有军事作战能力的潜艇,是“一角鲸”号潜艇。“一角
鲸”号潜艇是法国海军第一艘采用蒸汽—电力推进方式的潜艇,该艇于1896年法国海军
举办的潜艇公开竞赛中以其出色性能夺冠。在这次公开竞赛过程中,“一角鲸”号潜艇
的成绩是水面续航力为100n mile,水下续航力为10n mile。该艇的水面排水量为157t,
水下排水量为213t,艇上装备250马力的蒸汽机一台,锅炉一台,功率100马力的推进电
机一台,其水下航速为6kn,艇上装备4具鱼雷发射装置。“一角鲸”号潜艇是法国海军
第一艘采用蒸汽—电力推进方式的潜艇。其后,作为“一角鲸”号潜艇设计师的马克西
姆·罗伯夫在“一角鲸”号潜艇基础上完成了“白鹭”级潜艇的设计。“白鹭”级潜艇
装备的是柴油机主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白鹭”级潜艇全部参加了战争,主要是
执行港口保卫和警戒任务。
1906年—1908年期间,法国海军建成“绿宝石”级潜艇,该级潜艇是当时法国海军
拥有的排水量最大的潜艇,艇上装备了6具鱼雷发射管,其武器装备的规模也是当时法
国海军之最。1915年8月,法国海军在“绿宝石”级之中的2艘潜艇的甲板上各自装备了
一座37mm舰炮。于是,“绿宝石”级潜艇便成为法国海军中第一批装备了舰炮的潜
艇。
1908年11月,法国海军建成了“雨月”级潜艇,该级潜艇是法国海军蒸汽机潜艇中
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种型号,总共建造了18艘。“雨月”级潜艇的主要不足是,该级潜艇
在潜入水下之前,需要把艇内的蒸汽排放掉,因此,该级潜艇在由水面状态转为水下状
态时需要较多的时间。法国海军在完成了以蒸汽机为主机的“雨月”级潜艇设计和建造
之后,于1914年建造了“雾月”级潜艇。不过,16艘“雾月”级潜艇装备的这些德国柴
油机都是法国海军从德国购置了制造许可证之后在法国制造的。1915年,法国海军建造
了“女战神”级潜艇,“女战神”级潜艇的排水量为567t,比“雾月”级潜艇有了一定
幅度的增加。但是,“女战神”级潜艇主机功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没有达到原来的
1300马力的设计指标,而仅仅发出了800马力的功率,因此,“女战神”级潜艇的水面
最高航速也没有达到预定的指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女战神”级潜艇被法国海军

370
第5章 法国潜艇

部署在大西洋参加海上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建造了3艘“阿迈德”级潜艇。另外,法国在第一次世
界大战期间还设计和建造了以蒸汽机作为主机的“富尔顿”级和“拉格兰奇”级潜艇,
但是,由于这两种型号的潜艇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发出订单的,因此,在战
争期间建造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比原来计划推迟了许多。后来,法国海军决定把“富
尔顿”级和“拉格兰奇”级潜艇的主机都改为柴油机,这两种型号的潜艇均在第一次世
界大战结束之后建成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结束之后,作为战争的胜利者,法国得到了10艘德国
的潜艇作为战利品,然后,法国海军对德国海军的潜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充
分吸收德国海军潜艇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法国海军于1920年设计了“食人鲨”级潜艇。
“食人鲨”级潜艇是法国海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建造的第一批潜艇。除此之
外,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还以德国海军的UB-Ⅲ级潜艇为母型,建造了“海
妖”级、“阿莱恩”级和“女妖”级等三种型号的潜艇,这三种型号潜艇的排水量都是
600t左右,而且每种型号潜艇的基本性能都相差无几。
随着潜艇技术的发展,法国海军也像美国和英国皇家海军一样,于20世纪20年代逐
步建立了“舰队型潜艇”的概念。为此,法国海军于1928年—1937年期间陆续建成了31
艘1500t级的“舰队型潜艇”,1500t级潜艇上装备了功率为6000马力的主机和11具鱼雷
发射管,具有足够强大的作战性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500t级的所有潜艇都参加了
战争,但是在战争期间该级潜艇几乎损失殆尽,剩余数量不多的1500t级潜艇于二战结束
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退出现役。另外,在1930年—1933年期间法国海军建造了22艘630t
级的潜艇,这些潜艇包括“阿尔古英雄”级、“罗马月神”级、“猎户座”级和“智慧
女神”级等四种型号的潜艇。这四种型号的潜艇,全部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中一
部分被击沉,其余的潜艇则于1946年—1950年退出现役。

5.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海军潜艇的独立发展

二战结束之后,尽管法国在战后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是法国却在极力摆脱
美国对其在军事上的控制。为此,法国踏上了独立自主发展海军的道路,法国根据国际
上军事和政治的需要,结合本国的特点,适时地研制出了不同型号的潜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法国海军拥有80艘在役潜艇,另外还有22艘潜艇正处
于建造之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曾经沦陷,因此,法国海军的潜艇在二战中
几乎损失殆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仅剩下14艘潜艇。为了维持战后的海防,法
国于1946年至1947年间从英国借用了3艘潜艇。为了维持潜艇部队的规模,法国海军一
边补充了一些战后缴获的德国潜艇,一边把那些在战争期间尚未完工的潜艇继续建成,
此外还把一些陈旧过时的潜艇陆续淘汰,这样,到了1953年的时候,法国海军仍然拥有
14艘潜艇。虽然从潜艇的数量方面来看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法国海军潜艇的质量却有了
很大提高。
战后的法国认为它在大西洋上的安全受到了苏联海军的威胁,为了保卫它的海上安
全以及破坏敌人的海上交通线,法国决定建造一批具有远洋航行能力的战后潜艇。“一
角鲸”级远洋型潜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问世的。“一角鲸”级潜艇是以德国的U-ⅩⅪ型
371
世界海军潜艇

潜艇为母型进行设计的,因此,其性能与那些以德国U-ⅩⅪ型潜艇为母型的战后美国的
“刺尾鱼”级、苏联的Z级以及英国的“小鲸”级潜艇都十分相似。“一角鲸”级潜艇
具有良好的流线形艇形,因此水下性能达到了战后先进潜艇的水平。
“一角鲸”级远洋型潜艇是法国海军战后建造的第一批潜艇。战后的法国由于其经
济能力不足,因此,“一角鲸”级潜艇只建造了6艘。该级的首制艇“一角鲸”号于
1951年6月开工,1954年12月11日下水,1957年12月1日服役。该级的最后一艘潜艇“海
马”号于1956年12月开工,1958年9月12日下水,1960年5月2日服役。
法国海军一方面在建造“一角鲸”级远洋型潜艇,一方面又认为缺乏一定数量的反
潜潜艇。因此,法国海军从1953年开始便筹备建造一批具有反潜作战能力的小型近海潜
艇。按照法国海军的要求,新型的反潜潜艇应该具有良好的水下隐身性,艇上应装备灵
敏的水声设备,而“树精”级潜艇则是法国海军这种指导思想下的设计产品。“树精”
级潜艇采用了传统的常规型潜艇的艏部和艉部外形,整个艇体呈现出比较好的流线型外
形。该级潜艇从艇体线型、艏部水声设备的布置、艇体的结构、舱室布置等方面都体现
出法国独特的潜艇设计思想和风格。但是,该级潜艇的不足之处是排水量过小,居住性
差,武备数量少,因此,很难满足法国海军最初对该级潜艇所寄予的期望。“树精”级
潜艇共有4艘,首制艇“树精”号于1955年3月开工,1957年11月9日下水,1958年10月
23日服役。该级的最后一艘潜艇“阿里安神”号于1958年9月12日下水,1960年3月16日
服役。
为了使法国拥有各种不同吨位和用途的潜艇,法国总参谋部于1952年要求法国海军
开展中型潜艇方面的设计工作,这种中型潜艇就是后来被命名为“女神”级的潜艇。法
国总参谋部对“女神”级潜艇的设计要求是该级潜艇噪声要低,机动性好,吨位小以及
便于维修。“女神”级潜艇沿用了法国传统的双壳体结构,所有的燃油舱和压载水舱都
布置在耐压艇体的外面,耐压艇体的艏端是平面隔壁,艉端是球面隔壁。
法国总共建造了11艘“女神”级潜艇,首制艇“女神”号于1958年3月开工,1959
年6月20日下水,1964年6月1日服役。该级的最后一艘潜艇“海精”号于1969年6月28日
下水,1970年3月1日服役。除了在法国海军服役的11艘“女神”级潜艇之外,法国还为
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建造了数量可观的“女神”级潜艇。
法国在二战之后也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一样,积极建立自己的核威慑力量。最初,
法国和英国一样,在建立核威慑力量时主要依靠美国的援助。但是,随着战后国际形势
的日趋复杂,法国与美国之间的矛盾开始逐渐激化。美国与法国之间的矛盾对法国建立
其战略核威慑兵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终当美国与法国的矛盾表面化之后,美国决定
停止向法国供应浓缩铀,拒绝法国分享美国海军的核潜艇设计资料,并且撕毁了向法国
提供“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的协议。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法国正处于建造阶段的第一
艘核潜艇被迫中途下马。
1958年,戴高乐总统执政,法国政府决定发展完全独立的法国国家核威慑力量。于
是,中途下马的核潜艇便被改成了装备常规动力的“电鳗”号导弹试验潜艇。“电鳗”
号导弹试验潜艇的基本任务是为其后法国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提供必要的试验资料和经
验。“电鳗”号潜艇服役之后,先后曾经进行过M-112型、M-012型以及M-013型等数种
型号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在法国海军发展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过程中,“电鳗”号
试验潜艇无疑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72
第5章 法国潜艇

20世纪60年代初期,法国开始执行发展水下核威慑作战力量的计划,按照这项计
划,法国将要建造5艘“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法国政府认为,这项发展计划不但
将要增强法国独立于美国的政治地位,而且还将使得法国从此拥有自己独立制造的核反
应堆和潜射弹道导弹。“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外形和总布置均用与美国海军的
“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相似,是法国在二战之后首次采用单壳体结构的潜艇。
“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前两艘“可畏”号和“可怖”号装备的是16枚M-1型
潜射弹道导弹,第三艘“霹雳”号则装备的是16枚M-2型潜射弹道导弹。M-1型导弹是
法国第一代潜射弹道导弹,该型导弹从1963年开始制定方案直到1971年定型,其间总共
花费了8年的时间。M-2型导弹是法国海军研制的第二代潜射弹道导弹,该型导弹是在
M-1型导弹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的。M-2型导弹与M-1型导弹的尺寸和弹头威力完全相
同,只是增加了第二级发动机的推力,因此其射程增加到3000km。“可畏”级的第四艘
和第五艘“无敌”号和“雷鸣”号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的是M20型潜射弹道导弹。M20
型导弹在尺寸上与M-2型导弹相同,但是其弹头的威力增加到100万吨级。
法国总共建造了5艘“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首制艇“可畏”号于1964年3月30
日开工,1967年3月29日下水,1971年12月1日服役。“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
成,标志着法国已经拥有了一支独立的水下战略核威慑作战力量。
1985年4月1日,“不屈”号弹道导弹核潜艇作为法国海军的第二代弹道导弹核潜艇
正式服役,它实际上是“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改进型。因此,国外有一些资料把
“不屈”号核潜艇与“可畏”级的5艘核潜艇合称为“不屈”级的6艘弹道导弹核潜艇。
“不屈”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服役,使法国海军从此拥有了6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因此
形成了法国独立的战略打击力量。以6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为基数,可以使法国海军随时
都能保持有2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在海上巡航,从而满足了法国海军进行全天候警戒和战
略核威慑的基本要求。
“可畏”级的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建造于20世纪70年代,在进入90年代之后将逐渐
进入退役时期,为了保证法国继续拥有独立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后续力量,法国海军于
1981年决定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建造6艘“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以便在21世
纪初期全部取代“可畏”级和“不屈”号这6艘弹道导弹核潜艇。苏联解体之后,世界
冷战格局已不复存在,法国对原定的“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计划进行了削
减,最后决定只建造4艘“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是法国的第三代弹道导弹核潜艇,该级核潜艇装备16枚
M45型潜射弹道导弹。M45型潜射弹道导弹的射程为5300km,每枚导弹可以携带6个爆
炸威力为15万吨的TN75型分导式核弹头。“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首制艇“凯
旋”号于1993年7月13日下水,1997年3月21日服役。该级的第二艘核潜艇已于1999年8
月服役,而其余的2艘计划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服役。
法国在建造了弹道导弹核潜艇之后,曾经打算建造一些攻击型核潜艇。但是,由于
法国的经济力量难以承担迅速建造攻击型核潜艇的费用,所以,法国海军只好设计一种
排水量较大的远洋型常规潜艇,使其具有与攻击型核潜艇相当的水下航速,以此来弥补
暂时没有攻击型核潜艇的空缺。于是,法国海军在“女神”级潜艇的基础上设计出了
“阿哥斯塔”级远洋型潜艇。
法国海军于1972年—1978年期间总共建造了4艘“阿哥斯塔”级潜艇,该级的首制
373
世界海军潜艇

艇“阿哥斯塔”号于1972年11月1日开工,1974年10月19日下水,1977年7月28日服役。
除此之外,法国对西班牙进行了技术输出,西班牙因此建造了4艘“阿哥斯塔”级潜
艇,另外,法国还向巴基斯坦出售了2艘“阿哥斯塔”级潜艇。
法国海军在努力发展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过程中,由于国家财力的限制,不能同时开
展攻击型核潜艇的研制,因此法国首先建造了弹道导弹核潜艇,完成了法国水下核威慑
力量的建设,然后再发展攻击型核潜艇,从而形成了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不同的核潜艇
发展模式。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时,法国第一代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工作已经获
得明显的成就,于是法国政府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决定着手执行攻击型核潜艇的建
造计划。法国海军把战后建造的第一批攻击型核潜艇命名为“红宝石”级核潜艇。当法
国海军在设计“红宝石”级攻击型核潜艇时,设计人员已经在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设计过
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因此,“红宝石”级核潜艇被设计得更加合理、全艇的布
置非常紧凑,其吨位仅仅比“阿哥斯塔”级潜艇稍大一些。
法国海军在对“红宝石”级核潜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曾经以“阿哥斯塔”级远洋
型潜艇为母型,同时还参考了美国海军早期的“鲣鱼”级和“白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
设计。因此,“红宝石”级核潜艇的外形与“鲣鱼”级和“白鱼”级攻击型核潜艇十分
相似。“红宝石”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吨位之所以很小,是由于该级核潜艇内装备了占据
空间很小的、结构紧凑的一体化核反应堆的缘故。
到目前为止,法国海军总共建造了6艘“红宝石”级攻击型核潜艇。“红宝石”级
的首制艇“红宝石”号于1976年12月11日开工,1979年7月7日下水,1983年2月23日服
役。该级的第6艘“珍珠”号核潜艇于1987年3月27日开工,1990年9月22日下水,1993
年7月7日服役。
目前,法国海军第二代的攻击型核潜艇已经列入法国1997年—2002年国防装备计
划,法国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将为6000t左右,艇上将装备巡航导弹垂直发
射系统,首制艇的订单于2001年发标,2010年服役。
自从二战结束以来,法国海军总共建造了9种型号60艘潜艇,其中常规潜艇46艘,
攻击型核潜艇6艘,弹道导弹核潜艇8艘。此外,法国海军第二代的攻击型核潜艇目前正
处于研制之中。各种潜艇的型号和数量见表5-1。
表5-1 法国海军潜艇型号及数量

型号 数量 型号 数量

“一角鲸”级 6艘 “可畏”级 5艘

“树精”级 4艘 “不屈”级 1艘

常规动力潜
“女神”级 25艘(其中为其他国家建造14艘)

弹道导弹核潜艇
“电鳗”级 1艘
2艘(建造计划中的另
“凯旋”级
外2艘尚未开工)
“阿哥斯塔”级 10艘(其中为其他国家建造6艘)

攻击型核潜
“红宝石”级 6艘

374
第5章 法国潜艇

5.2. 法国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

5.2.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法国潜艇(1899年—1945年)

5.2.1.1 “一角鲸”号(Narval)常规动力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57t/213t;主尺度:32.5m×3.9m×2.5m;主机:三胀式蒸汽机1
台,锅炉1台,功率为25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1台,功率为100马力(用于水下
航行),单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9.8kn/6kn;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
600n mile;水下3.8kn航速时,续航力为55n mile;武备:鱼雷发射装置4具,总共装载鱼
雷4枚;艇员人数:1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一角鲸”号潜艇是法国海军第一艘采用蒸汽—电力推进方式的潜艇,该艇于1896
年法国海军举办的潜艇公开竞赛中以其出色性能夺冠。在这次公开竞赛过程中,“一角
鲸”号潜艇的成绩是水面续航力为100n mile,水下续航力为10n mile。“一角鲸”号潜
艇的航行方式是在大部分时间里采用水面航行,但是在必要时则采用水下航行。当“一
角鲸”号潜艇在水面上航行时,艇上利用水管式锅炉和蒸汽机作为航行动力,并且对艇
上的蓄电池予以充电。在“一角鲸”号潜艇潜入水下之前,必须把艇内的蒸汽排放掉,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20min。后来经过改进,艇上蒸汽排放时间缩短为12min。
“一角鲸”号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主压载水舱布置在潜艇的内外壳体之间的舷
间。主压载水舱的这种布置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至今为止,世界各国采用双壳体结
构的潜艇,其主压载水舱几乎都毫无例外地采用这种布置方式。
5.2.1.2 “白鹭”级(Aigrette)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78t/253t;主尺度:35.9m×4.0m×2.6m;主机:柴油机1台,功
率为15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1台,功率为130马力(用于水下航行),单推进
轴;航速(水面/水下):9.3kn/6.2kn;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1300n mile;水
下3.8kn航速时,续航力为65n mile;武备:鱼雷发射装置4具,总共装载鱼雷4枚;艇员人
数:1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法国于19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研制潜艇,1896年法国海军曾经举办过一次潜艇公开
竞赛,当时参赛取得骄人成绩的是由马克西姆·罗伯夫设计的“一角鲸”号潜艇,“一
角鲸”号潜艇借此之机便一鸣惊人。其后,作为“一角鲸”号潜艇设计师的马克西姆·
罗伯夫再接再厉,在“一角鲸”号潜艇的设计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从而形成了“白
鹭”级潜艇的设计。
从设计特点来说,“白鹭”级潜艇是以“一角鲸”号潜艇为基础设计而成的,但
是,“白鹭”级潜艇装备的是柴油机主机而不是蒸汽机。最初法国海军计划建造13艘

375
世界海军潜艇

“白鹭”级潜艇,但是最终却仅仅建造了2艘。该级的首制艇于1904年建成服役。第一
次世界大战期间,“白鹭”级的2艘潜艇全部参加了战争,主要是执行港口保卫和警戒
任务。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白鹭”级的2艘潜艇随之退役。
5.2.1.3 “雨月”级(Pluviose)常规动力潜艇 1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98t/550t;主尺度:51.1m×4.9m×3.0m;主机:往复式蒸汽机1
台,锅炉2台,功率为70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450马力(用于水下
航行),双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2kn/8kn;续航力:水面9kn航速时,续航力为
15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力为50n mile;武备:鱼雷发射装置4具,总共装载鱼
雷4枚;艇员人数:2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雨月”级潜艇是法国著名潜艇设计师马克西姆·罗伯夫设计的,该级潜艇是法国
海军蒸汽机潜艇中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种型号,总共建造了18艘之多,其首制艇于1908年
11月建成服役。“雨月”级潜艇在潜入水下之前,仍然需要把艇内的蒸汽排放掉,因
此,该级潜艇在由水面状态转为水下状态时需要较多的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雨月”级的18艘潜艇全部投入战争,但是损失了6艘潜艇。在损失的6艘潜艇之中,有
3艘潜艇与货船发生碰撞严重受损而退出现役;一艘潜艇与军舰发生碰撞严重受损;2艘
潜艇被德国水面舰艇击沉。
5.2.1.4 “绿宝石”级(Emeraude)常规动力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92t/425t;主尺度:44.9m×3.9m×3.6m;主机:柴油机2台,功
率为60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轴推进;航速(水面/水
下):11.5kn/9.2kn;续航力:水面7.3kn航速时,续航力为15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
航力为100n mile;武备:450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总共装载鱼雷6枚;
艇员人数:2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绿宝石”级潜艇是当时法国海军拥有的排水量最大的潜艇,并且艇上装备了6具
鱼雷发射管,其武器装备的规模也是当时法国海军之最。不过,从设计角度来说,“绿
宝石”级潜艇存在着一系列技术方面的问题——该级潜艇水面状态的浮力过小,因此导
致该级潜艇在处于水面状态时其干舷高度很低,十分不利于水面航行。另外一个严重问
题是作为艇上主机的柴油机,其运行可靠性很低,在其运行期间经常发生故障,严重影
响潜艇的正常航行。
“绿宝石”级潜艇共有6艘,全部于1906年—1908年期间建成服役。该级潜艇建成
服役之初,艇上没有装备舰炮,后来法国海军于1915年8月在该级之中的2艘潜艇的甲板
上各自装备了一座37mm舰炮。于是,“绿宝石”级潜艇便成为法国海军中第一批装备
了舰炮的潜艇。“绿宝石”级潜艇之中有数艘潜艇处于尚未建成阶段时,法国海军便对
该级潜艇设计进行了改进,并且法国海军打算对正在处于建造过程中的潜艇进行改建。
经过改进设计的“绿宝石”级潜艇,其长度为54.9m,比原来的设计增加了10m。改建工
作投入实际运行之后,由于进展十分缓慢,所以法国海军于1908年中止了改建工作。
5.2.1.5 “女妖”级(Circe)常规动力潜艇 2艘
376
第5章 法国潜艇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51t/491t;主尺度:47.1m×4.9m×3.0m;主机:MAN型柴油机2
台,功率为63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460马力(用于水下航行),双
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1.9kn/7.0kn;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2160n
mile;水下3.5kn航速时,续航力为98n mile;武备:450mm鱼雷发射管6具,总共装载鱼
雷6枚;艇员人数:2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女妖”级潜艇是法国著名潜艇设计师马克西姆·罗伯夫继“一角鲸”号和“白
鹭”级潜艇之后设计的近海防御型潜艇。“女妖”级共有2艘潜艇,法国海军于1904年
发出订单,经过了3年的建造之后,该级的2艘潜艇分别于1907年9月和10月建成服役。
“女妖”级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在对该级潜艇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马克西姆·罗伯夫
选择了德国制造的柴油机作为该级潜艇的主机。“女妖”级中的“卡里普索”号潜艇于
1914年7月7日在法国土伦附近海域与另外一艘潜艇发生碰撞之后,由于严重受损而沉
没。一般地说,两艘潜艇发生碰撞并不罕见,但是十分碰巧的是,与“卡里普索”号潜
艇发生碰撞的另外一艘潜艇是它的同级姊妹潜艇“女妖”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女妖”级的2艘潜艇全部参与了战争。在战争期间,“女
妖”号潜艇于1917年5月将德国海军的UC-24号布雷潜艇击沉,但是到了战争后期,“女
妖”号潜艇却又被德军的U-47号潜艇击沉。
5.2.1.6 “雾月”级(Brumaire)常规动力潜艇 1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97t/551t;主尺度:52.1m×5.1m×3.1m;主机:MAN型6缸柴油
机2台,功率为84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660马力(用于水下航
行),双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3.0kn/8.8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
178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84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 1具,鱼雷
发射装置6具,总共装载鱼雷8枚;艇员人数:2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法国著名的潜艇设计师马克西姆·罗伯夫在完成了以蒸汽机为主机的“雨月”级潜
艇设计和建造之后,紧接着便开始设计和建造“雾月”级潜艇。“雾月”级潜艇装备了
德国制造的柴油机作为主机,不过,16艘“雾月”级潜艇装备的这些德国柴油机都是法
国海军从德国购置了制造许可证之后在法国制造的。“雾月”级的16艘潜艇是在1914年
建成服役的,该级的所有潜艇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它们参战时的作战海域主要是
地中海。1916年,法国海军对“雾月”级潜艇进行了改装,在该级潜艇的前甲板装备了
舰炮。该级潜艇中,有些潜艇装备的是75mm舰炮,有些潜艇则装备了47mm舰炮。
5.2.1.7 “女战神”级(Bellone)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13t/567t;主尺度:53.9m×5.1m×3.4m;主机:MAN型 2冲程柴
油机2台,功率为80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700马力(用于水下航
行),双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3.0kn/9.0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
13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力为100n mile;武备:鱼雷发射装置8具,总共装载鱼
雷8枚;艇员人数:29名。
377
世界海军潜艇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女战神”级潜艇是法国潜艇设计师马克西姆·罗伯夫在“雾月”级潜艇设计基础
上加以改进设计而成的。“女战神”级潜艇的排水量比“雾月”级潜艇有了一定幅度的
增加。但是,“女战神”级潜艇主机功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没有达到原来的1300马力
的设计指标,而仅仅发出了800马力的功率,因此,“女战神”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
也没有达到预定的指标。“女战神”级的首制艇于1915年建成服役,该级的另外2艘潜
艇分别于1916年和1917年建成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级潜艇被法国海军部署在大
西洋参加海上作战。1916年—1917年期间,法国海军在该级潜艇上加装了75mm的舰
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女战神”级潜艇继续在法国海军中服役,直到1935年
才从法国海军中退役并被拆卸解体。
5.1.1.8 “阿迈德”级(Armide)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57t/670t;主尺度:56.2m×5.2m×3.0m;主机:柴油机2台,功
率为220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900马力(用于水下航行),双轴推
进;航速(水面/水下):17.5kn/11kn;续航力:水面11kn航速时,续航力为2600n mile;
水下5kn航速时,续航力为16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6具,总共装载鱼雷8
枚;47mm舰炮1座;艇员人数:3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各国开始加大建造潜艇的力度,在这一期间,法国作为
参战国家之一,也毫无例外地积极发展和壮大潜艇兵力。当时,国际上建造潜艇的惯例
是,各个国家的潜艇建造厂家可以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建造潜艇,而不管这个国家是
友好国家还是敌对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法国海军向本国的施奈德潜艇建造
厂订购了6艘潜艇。但是,施奈德潜艇建造厂正在为希腊海军建造4艘具有远洋航行能力
的大型潜艇,同时还在为日本海军建造2艘这样的大型潜艇,因此,施奈德潜艇建造厂
无法按照法国海军提出的时间要求完成6艘潜艇的建造任务。由于战争的紧迫需要,法
国海军只好通过政府部门对于施奈德潜艇建造厂施加了压力,强行进行了干预。于是,
施奈德潜艇建造厂只好做了让步,于1915年6月把原定为日本海军建造的2艘潜艇之中的
一艘转让给法国海军,这艘潜艇就是法国海军“阿迈德”级潜艇的首制艇。施奈德潜艇
建造厂为希腊海军建造的4艘潜艇之中,也有2艘潜艇于1917年5月30日被法国海军强行
征购。于是,法国海军强行征购的这3艘潜艇就形成了“阿迈德”级的3艘潜艇。该级潜
艇在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仍在法国海军继续服役,其后于1932年—1935年期间
陆续退出现役。
5.2.1.9 “富尔顿”级(Fulton)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70t/1247t;主尺度:74.0m×6.4m×3.6m;主机:施奈德—卡莱
尔型柴油机2台,功率为270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1640马力(用于
水下航行),双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6.5kn/11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
航力为43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力为125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8
具,总共装载鱼雷10枚;75mm舰炮1座;艇员人数:4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378
第5章 法国潜艇

按照最初的设计,“富尔顿”级的2艘潜艇将要装备蒸汽机作为主机,这样可以保
证该级潜艇可以具有20kn的水面最高航行速度,并且当该级潜艇在水面状态以10kn速度
航行时可以保证具有2400n mile的续航能力。但是,该级潜艇于1914年开工建造之后,
其施工进展得十分缓慢,首制艇“富尔顿”号直到1919年才下水。造成施工严重拖延的
主要原因是,“富尔顿”级的2艘潜艇的施工建造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争
环境中,各种物资器材的供应无法得到保障,施工条件异常困难。为了保证“富尔顿”
级潜艇尽早建成,在该级潜艇的建造施工过程中,法国海军临时决定将该潜艇的主机换
成柴油机,而为“富尔顿”级的2艘潜艇制造的蒸汽机则被装备在法国海军建造的另外2
艘小型护卫舰上。
法国海军最初还打算建造第二批6艘“富尔顿”级潜艇,后来该计划被法国海军取
消。建成的2艘“富尔顿”级潜艇于1935年退役。
5.2.1.10 “拉格兰奇”级(La Grangi)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20t/1318t;主尺度:75.2m×6.3m×3.6m;主机:苏尔寿型柴油
机2台,功率为260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1640马力(用于水下航
行),双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6.5kn/11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
43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力为125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8具,总共
装载鱼雷10枚;75mm舰炮2座;艇员人数:4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拉格兰奇”级潜艇是法国海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发出订单的,该级潜艇
最初也是计划采用蒸汽机作为主机,但是在该级潜艇建造过程中,法国海军决定把该级
潜艇的主机改为柴油机。经过法国海军的认真选择,最后决定“拉格兰奇”级潜艇装备
的柴油机是苏尔寿型柴油机。“拉格兰奇”级共有4艘潜艇,于1918年—1925年期间建
成服役,它们在法国海军中服役了10余年之后,于1935年—1937年陆续退役。
5.2.1.11 “食人鲨”级(Requin)常规动力潜艇 9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47t/1441t;主尺度:78.25m×6.8m×5.1m;主机:苏尔寿/施奈
德型柴油机2台,功率为145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 900马力×
2(用于水下航行),双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5kn/9kn;续航力:水面12kn航速时,
续航力为64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力为70n mile;武备:550mm鱼雷发射管10具
(艏部4具,艉部4具,上层建筑内2具),总共装载鱼雷16枚;100mm舰炮1座,8mm机枪2
挺;最大下潜深度:80m;艇员人数:5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食人鲨”级潜艇是法国海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建造的第一批潜艇。第一
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结束,作为战争的胜利者,法国得到了10艘德国的潜艇作为战
利品,然后,法国海军组织了有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对德国海军的潜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法国海军取其所长,于1920年设计了“食人鲨”级潜艇。
“食人鲨”级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装备了10具鱼雷发射管,这在当时来说属于武
备十分强大的潜艇。但是,“食人鲨”级潜艇的严重缺点和不足是该级潜艇的操纵性能
差,航速不高,无法伴随法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在海上开展活动。另外,“食人鲨”级潜
379
世界海军潜艇

艇上装备的主机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发生故障,严重地影响了该级潜艇的正常航行活动。
由于“食人鲨”级潜艇存在着这些缺点,因此法国海军在20世纪30年代对该级潜艇进行
了改进。经过了改进之后,“食人鲨”级潜艇的一些缺点得到了克服,该级潜艇的性能
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食人鲨”级潜艇共有9艘,于1925年—1928年期间建成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
发时,该级潜艇全部参加了战争。9艘潜艇之中,有4艘被敌人击沉,还有4艘被德军俘
获之后转交给意大利海军,意大利海军将它们改装成运输潜艇。由于战争环境恶劣,最
终意大利仅把其中一艘潜艇改成了运输潜艇,该艇被改装成运输潜艇之后,在投入运行
之后不久便被盟军击沉。
5.2.1.12 “海妖”级(Sirene)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09t/757t;主尺度:64.0m×5.2m×4.3m;主机:苏尔寿型柴油机
2台,功率为65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500马力×2(用于水下航
行),双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4kn/7.5kn;续航力:水面13kn航速时,续航力为
23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力为75n mile;武备:550mm鱼雷发射管7具(艏部1具,
艉部2具,上层建筑内4具),总共装载鱼雷8枚;76mm舰炮1座,8mm机枪2挺;最大下潜
深度:80m;艇员人数:4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计划建造三种型号的潜艇,这三种型号潜艇的排水
量都是600t左右,而且每种型号潜艇的基本性能都相差无几。这三种型号的潜艇,均以
德国海军的UB-Ⅲ级潜艇为母型,都采用双壳体结构,而且艇上都装备7具鱼雷发射管,
其总体性能没有很大的区别。这三种型号的潜艇,其典型代表是“海妖”级潜艇,另外
两种型号分别为“阿莱恩”级(Arlane class)和“女妖”级(Circe class)潜艇。这三种型号
的潜艇,各自都建造了4艘,都是在1926年—1928年期间由不同的造船厂建造的。
不过,上述三种型号的潜艇也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主机运行可靠性差,经常
发生故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这三种型号的12艘潜艇全部参加了战争,但是在
战争中它们全部被敌人击沉,无一幸存。
5.2.1.13 “卡特桑尼斯”级(Katsonis)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 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05t/778t;主尺度:62.4m×5.3m×3.4m;主机:施奈德型柴油机
2台,功率为65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500马力×2(用于水下航
行),双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4kn/9.5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
15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力为10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 6具(艏部4
具,艉 部 2 具 ),总 共 装 载 鱼 雷 7 枚 ; 100mm 舰 炮 1 座,76mm 舰 炮 1 座 ; 最 大 下 潜 深
度:80m;艇员人数:39名。
5.2.1.14 “变幻海神”级(Proteus)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50t/960t;主尺度:68.6m×5.7m×4.2m;主机:苏尔寿型柴油机
2台,功率为71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600马力×2(用于水下航
行),双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4kn/9.5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
380
第5章 法国潜艇

15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力为10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6


具,艉 部 2具 ),总 共 装 载 鱼 雷 10 枚 ; 100mm舰 炮 1 座,76mm舰 炮 1 座 ; 最 大 下 潜 深
度:85m;艇员人数:4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卡特桑尼斯”级和“变幻海神”级这两种型号的潜艇都是法国为希腊建造的潜
艇,两种型号的潜艇总共为6艘。20世纪20年代初期,希腊向法国订购了2艘潜艇,于是
法国著名潜艇设计师马克西姆·罗伯夫以600t级的“女妖”级潜艇为母型设计了“卡特
桑尼斯”级潜艇。大约过了一年时间之后,“卡特桑尼斯”级潜艇在建造过程中,希腊
认为该级潜艇的性能可以满足要求,于是,希腊又向法国订购了4艘潜艇。但是这4艘潜
艇不再由马克西姆·罗伯夫进行设计,而是由法国的另外一名潜艇设计师劳瓦尔·西蒙
诺特设计。这4艘潜艇被命名为“变幻海神”级潜艇。“变幻海神”级潜艇在排水量和
主尺度方面都比“卡特桑尼斯”级潜艇大一些,而且“变幻海神”级潜艇在武备方面也
更为强大一些。这两种型号的6艘潜艇全部于1927年—1928年期间陆续建成服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这两种型号的6艘潜艇全部参加了战争。在战争期间,
“变幻海神”级的4艘潜艇之中,有3艘被敌人击沉。这两种型号的其他潜艇在二战结束
之后被希腊海军做了退役处理。
5.2.1.15 1500t级常规动力潜艇 3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570t/2084t;主尺度:92.3m×8.2m×4.7m;主机:施奈德/苏尔
寿型柴油机2台,功率为30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1000马力×
2(用于水下航行),双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7kn/10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
时,续航力为100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力为100n mile;武备:550mm鱼雷发射
管9具,400mm鱼雷发射管2具,总共装载鱼雷13枚;100mm舰炮1座,13.2mm机枪2
挺;最大下潜深度:76m;艇员人数:6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随着潜艇技术的发展,法国海军也像美国和英国皇家海军一样,于20世纪20年代逐
步建立了“舰队型潜艇”的概念。所谓“舰队型潜艇”,指的是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至
少要保持与水面舰艇编队前进的航速相匹配,以便配合水面舰艇编队的作战活动。这
样,“舰队型潜艇”必须要装备功率强大的主机。1500t级潜艇便是法国海军出于这种考
虑而设计和建造的。为了保证1500t级潜艇能够真正满足“舰队型潜艇”的指标,该级潜
艇上装备了功率为6000马力的主机,此外,该级潜艇装备了11具鱼雷发射管,具有足够
强大的作战性能。该级的31艘潜艇于1928年—1937年期间陆续建成服役。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之后,1500t级的所有潜艇都参加了战争,但是在战争期间31艘1500t级的潜艇几
乎损失殆尽,剩余数量不多的1500t级潜艇于二战结束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退出现役。
5.2.1.16 630t级常规动力潜艇 2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05t/778t;主尺度:62.4m×5.3m×3.4m;主机:施奈德型柴油机
2台,功率为65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500马力×2(用于水下航
行),双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4kn/9.5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
15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力为10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
381
世界海军潜艇

具,艉部2具),400mm鱼雷发射管2具,总共装载鱼雷7枚;100mm舰炮1座,76mm舰炮
1座;最大下潜深度:85m;艇员人数:3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630t级潜艇总共有22艘,实际上它们进一步细分为四种型号,即“阿尔古英雄”级
(Argonaute class)5艘,“罗马月神”级(Diane class)9艘,“猎户座”级(Orion class)2艘,
“智慧女神”级(Minerve class)6艘。这四种型号的潜艇,其排水量大体上为560t~630t,
其主尺度也相差无几,它们于1930年—1933年期间分别在法国的三家造船厂建成。这四
种型号的潜艇,装备的鱼雷发射管都是6具,艇上装备的舰炮口径和数量也均相同。第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630t级的22艘潜艇全部参加了战争,其中一部分被敌人击沉,其
余的潜艇则于1946—1950年退出现役。

5.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法国潜艇(1946年至今)

5.2.2.1 “一角鲸”级(Narval)常规动力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635t/1910t;主尺度:78.4m×7.8m×5.2m;主机:施奈德型柴油
机2台,功率为22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2500马力×2(用于水
下航行),双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6kn/18kn;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
15000n mile;武备:550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6具,艉部2具),总共装载鱼雷14枚;最
大下潜深度:200m;艇员人数:6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法国海军拥有80艘在役潜艇,另外还有22艘潜艇正处
于建造之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曾经沦陷,因此,法国海军的潜艇在二战中
几乎损失殆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仅剩下14艘潜艇,其中1500t级的潜艇4艘、
600t级的潜艇6艘、布雷潜艇1艘以及1944年8月缴获的意大利潜艇1艘,其他型号潜艇2
艘。为了维持战后的海防,法国于1946年至1947年间从英国借用了3艘潜艇。但是,由
于二战之后法国遗留下来的潜艇日渐陈旧,所以在战后的几年里,法国海军陆续淘汰和
退役了一些潜艇。为了维持潜艇部队的规模,法国海军一边补充了一些战后缴获的德国
潜艇,一边把那些在战争期间尚未完工的潜艇继续建成,同时还适当淘汰一些陈旧的潜
艇。这样,到了1953年的时候,法国海军仍然拥有14艘潜艇。
二战结束之后,尽管法国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是法国却在极力摆脱美国对
其在军事上的控制。为此,法国踏上了独立自主发展海军的道路,法国根据国际上军事
和政治的需要,结合本国的特点和需要,适时地研制出不同型号的潜艇。战后的法国认
为它在大西洋上的安全受到了苏联海军的威胁,为了保卫它的海上安全以及破坏敌人的
海上交通线,法国决定建造一批具有远洋航行能力的战后潜艇。“一角鲸”级远洋型潜
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问世的(图5-1)。
“一角鲸”级潜艇是以德国的U-ⅩⅪ型潜艇为母型进行设计的,因此,其性能与那
些以德国U-ⅩⅪ型潜艇为母型的战后美国的“刺尾鱼”级、苏联的Z级以及英国的“小
鲸”级潜艇都十分相似。“一角鲸”级潜艇具有良好的流线型艇形,因此水下性能达到
了战后先进潜艇的水平。“一角鲸”级潜艇是法国第一批全焊接结构的潜艇,该级潜艇
382
第5章 法国潜艇

图5-1 “一角鲸”级潜艇
在建造的过程中分为7个艇体分段,每个分段的长度约为10m。
“一角鲸”级潜艇上总共装备有8具533mm的鱼雷发射管,其中艏部6具,艉部2
具,鱼雷采用气动无泡发射方式,艇上可携带鱼雷总数14枚。该级潜艇上装备的是法国
自行研制的Z-16型程序控制直航电动鱼雷,用于攻击水面舰船。另外,该级潜艇利用其
鱼雷发射管还可执行布放水雷的任务。
“一角鲸”级潜艇采用柴油机直接推进方式。主机是2台施奈德公司生产的七缸、
二冲程柴油机,总功率为2200马力×2;两台主推进电机,总功率为2500马力×2;另外
还有2台经济航行电机,功率为40马力。
1965年,法国海军对“一角鲸”级潜艇进行了改装,把最初的柴油机直接驱动方式
改进为柴油机—电力推进的间接驱动方式。经过改装的“一角鲸”级潜艇上装备的主机
是3台12PA4-185型高速柴油机,带动一个功率为650kW的直流发电机,改装之后的动力
装置可以对艇上的大容量蓄电池进行快速充电。
“一角鲸”级远洋型潜艇是法国海军战后建造的第一批潜艇。战后的法国由于其经
济能力不足,因此,“一角鲸”级潜艇只建造了6艘。该级的首制艇“一角鲸”号于
1951年6月开工,1954年12月11日下水,1957年12月1日服役。该级的最后一艘潜艇“海
马”号于1956年12月开工,1958年9月12日下水,1960年5月2日服役。
5.2.2.2 “树精”级(Arethuse)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43t/669t;主尺度:49.6m×5.8m×4.0m;主机:SEMT—皮耶尔
斯迪克公司的12PAL-175型高速柴油机2台,功率为112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
1台,功率为1300马力(用于水下航行),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2.6kn/16kn;续
航力:在通气管状态下以7kn速度航行时的续航力为3300n mile;武备:550mm艏鱼雷发射
管4具,总共装载鱼雷8枚;最大下潜深度:200m;艇员人数:30人(其中军官6名);海上自
持力:45天。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法国海军在完成了“一角鲸”级远洋型潜艇的研制之后,深感其潜艇作战兵力中反
潜作战能力的不足,因此,法国海军从1953年开始便筹备建造一批具有反潜作战能力的
小型近海潜艇。按照法国海军的要求,新型的反潜潜艇应该具有良好的水下隐身性,艇
上应装备灵敏的水声设备,“树精”级潜艇就是在法国海军这种指导思想下设计建造的
潜艇。
“树精”级潜艇亦被译为“林仙”级潜艇。“树精”级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分为4
个隔舱,除艏艉两个舱室之外,中间的两个舱室均为两层甲板布置。艏鱼雷舱内布置了
4具550mm的鱼雷发射管和4枚备用鱼雷,另外,该舱还设有鱼雷装载口。除了上述武备
之外,艏鱼雷舱还兼做艇员居住舱室。二舱的上层是军官住舱、全艇的指挥控制中心、

383
世界海军潜艇

操纵中心以及艇员住舱。二舱的下层前部是蓄电池室,后部是辅机室。三舱是动力舱,
舱内布置有柴油发电机组、主推进电机、经济航行电机以及控制操纵台。艉舱是艇员住
舱。
“树精”级潜艇采用了传统的常规型潜艇的艏部和艉部外形,整个艇体呈现出比较
好的流线形外形。该级潜艇的艇体为个半壳体结构,耐压艇体采用双曲率的艇体,艏艉
端隔壁为球面耐压隔壁。该级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为200m,海上自持力为45天。“树
精”级潜艇属于小型近海反潜潜艇,因此艇上仅装备了4具550mm鱼雷发射管,该级潜
艇仅能攻击敌人的水面舰艇或处于潜望镜深度上的敌人潜艇。
“树精”级潜艇采用了柴油发电机—电力推进方式。主机是两台SEMT-皮耶尔斯迪
克公司制造的12PAL-175型高速柴油机。柴油机驱动直流发电机,转数为1250r/min,
功率为1120马力,主推进电机的功率为1300马力。该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为12.6kn,水
下最高航速为16kn。在通气管状态下以7kn速度航行时的续航力为3300n mile。
“树精”级潜艇从艇体线型、艏部水声设备的布置、艇体的结构、舱室布置等方面
都体现出法国独特的潜艇设计思想和风格。但是,该级潜艇的不足之处是排水量过小,
居住性差,武备数量少,因此,很难满足法国海军最初对该级潜艇所寄予的期望。
“树精”级潜艇共有4艘,首制艇“树精”号于1955年3月开工,1957年11月9日下
水,1958年10月23日服役。该级的最后一艘潜艇“阿里安神”号于1958年9月12日下
水,1960年3月16日服役。
5.2.2.3 “女神”级(Daphne)常规动力潜艇 2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700t,水面869t,水下1043t;主尺度:57.8m×6.8m×4.6m;主机:
柴油机—电机,2台SEMT-皮尔斯蒂克12PA4V185型柴油机,2450马力;2台热蒙-施纳
德 同 步 发 电 机,2312 马 力 ; 2 台 电 机,2600 马 力,单 轴 推 进 ; 航 速:水 面 13kn,水 下
15.5kn;续航力:5kn航速时续航力为4500n mile;艇员编制人数:45人(其中军官5名);鱼
雷:12具550mm鱼雷发射管(艏部8具,艉部4具),装载12枚鱼雷,该级潜艇无备用鱼雷;
电子对抗:ARUD侦察和警戒雷达;雷达:汤姆森-CSF DRUA31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
呐:汤姆森-辛特拉DSUV1型舰载式被动搜索声呐,中频;DUUA1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
声呐;下潜深度:3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海军曾经制定过划分潜艇级别的标准——排水量为1500t级
的潜艇为远洋型潜艇或者一级潜艇;排水量约为远洋型潜艇一半的潜艇为中型潜艇或者
二级潜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法国海军仍然沿用了战前的这一划分标准。按照
这样的划分标准,法国海军在战后以德国U-ⅩⅪ型潜艇为母型建造的“一角鲸”级潜艇
便属于一级潜艇。1952年,法国总参谋部要求法国海军应该再开展二级潜艇方面的设计
工作,这种二级潜艇就是后来被命名为“女神”级的潜艇(图5-2)。法国总参谋部对“女
神”级潜艇的设计要求是该级潜艇噪声要低,机动性好,吨位小以及便于维修。此外,
法国总参谋部还要求“女神”级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为13kn,低速为6kn,通气管状态
下的航速为7kn,而且“女神”级潜艇的下潜深度要超过以往所有型号潜艇的下潜深
度。此外,“女神”级潜艇至少要装备6具鱼雷发射管,艇上应该携带14枚备用鱼雷,
艇上装备“一角鲸”级潜艇上的鱼雷射击指挥系统。在法国潜艇设计师们的努力之下,
384
第5章 法国潜艇

最后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或超过了法国总参谋部对“女神”级潜艇所提出的各项要求。

图5-2 “女神”级潜艇
“女神”级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分为5个隔舱,除了艏艉两舱之外,其余3个舱室均
采用两层甲板布置。艏舱为鱼雷发射管舱兼做居住舱,该舱内布置了两列并排的8具鱼
雷发射管,但是舱内没有备用鱼雷。此外,该舱内还布置有艇员吊床和高压空气瓶。二
舱的上层为军官住舱和艇上的指挥控制中心,底层为装有160个铅酸电池的蓄电池室。
三舱的上层前部为操纵控制部位,后部是厨房,底层为辅机舱。四舱为主推进电机和柴
油发电机舱。艉舱即为五舱,是艇员居住舱。
“女神”级潜艇沿用了法国传统的双壳体结构,所有的燃油舱和压载水舱都布置在
耐压艇体的外面,耐压艇体的艏端是平面隔壁,艉端是球面隔壁。该级潜艇的下潜深度
约为300m。“女神”级潜艇的艏部布置8具气动冲压式鱼雷发射管,无备用鱼雷。鱼雷
发射装置操作全部自动化,鱼雷在发射时用高压空气推动冲压式活塞,因此发射鱼雷时
不产生气泡和噪声。这种新型发射装置是根据以前法国潜艇上使用的传统机械活塞式鱼
雷发射管加以改进和发展而成的。另外,“女神”级潜艇的艉部上层建筑内还布置了4
具舷外短鱼雷发射管。该级潜艇可以发射法国海军研制的Z-16型、E-14型、E-15型以及
L3型鱼雷。
为了满足反潜作战的需要,“女神”级潜艇上装备了11个水声设备和30个换能器,
其中包括DUUA搜索声呐,DSUV远程被动警戒声呐,ADUG侦察声呐以及TUUM通信
声呐等。另外,“女神”级潜艇上装备了DUUA-1型主动/被动声呐,作为主动探测、
被动探测以及兼做超声波通信联络之用。另外,“女神”级潜艇还装备了使用X波段的
卡里普素2型水面警戒和导航雷达。“女神”级潜艇采用柴油发电机—电力推进方式。
最初的时候,该级潜艇的主机是两台SEMT-皮耶尔斯迪克公司制造的12PA1-175型高速
四冲程离心式机械增压柴油机,功率为1480马力~1536马力,转数为1350r/min,它带
动直流发电机。1967年9月法国海军在对“女神”级潜艇进行改装时将艇上的主机改为
两台800马力的8PA4-185型高速柴油机,并且由它驱动两台450kW的直流发电机。
“女神”级潜艇的主推进电机是两台双电枢推进电机,总功率为1600马力,从而可
使该级潜艇发挥出13.5kn的水面最高航速和水下16kn的最高航速。“女神”级潜艇在通
气管状态下以7kn速度航行时的续航力为3000n mile,以5kn速度航行时的续航力为4500n
mile。当该级潜艇在水面状态以12.5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力为2700n mile。为了提高该
级潜艇的水下安全性,在该级潜艇底部装有8t重的应急可弃式外挂压载,当“女神”级
潜艇在水下发生紧急情况时,可在艇内操作将应急可弃式外挂压载抛掉,从而使该级潜
艇获得一部分上浮力。
“女神”级潜艇的事故发生率在战后世界各国潜艇中是举世闻名的。1968年1月27
日,“女神”级潜艇中的“智慧女神”号潜艇在地中海的塞浦路斯西南海域进行反潜训
练时失踪,该艇上的58名艇员也与该艇一起销声匿迹。法国海军为搜索“智慧女神”号
385
世界海军潜艇

潜艇的残骸曾经出动了大量舰船和飞机,先后6次在附近海域的各种深度上进行了探
测、寻觅和打捞,但是最后仍然没有发现“智慧女神”号潜艇的任何蛛丝马迹。1970年
3月,“女神”级中的“厄里黛斯”号潜艇在地中海的土伦附近海域沉没,艇上的57名
艇员全部丧生。
1970年8月20日,“女神”级中的“加拉蒂”号潜艇与南非的一艘商船在海上发生
碰撞,“加拉蒂”号潜艇的艉部严重损坏并且坐沉海底,造成6名艇员死亡,4名艇员受
伤。
1971年2月,“女神”级中的“花神”号潜艇在水下航行过程中因通气管装置发生
故障导致艇内进水,由于艇上及时果断地抛掉了可弃式外挂压载,该艇才上浮到水面上
来,从而避免了一场艇沉人亡悲剧的发生。
1972年10月11日,“女神”级中的“海精”号潜艇由于鱼雷发射管的故障导致艇内
进水,从而使该艇沉没于凯罗茫附近海域,该艇在沉没10天之后被法国海军打捞上来,
虽经修复重新服役,但是很快被法国海军做报废退役处理。
“女神”级潜艇总共建造了11艘,首制艇“女神”号于1958年3月开工,1959年6月
20日下水,1964年6月1日服役。该级的最后一艘潜艇“海精”号于1969年6月28日下
水,1970年3月1日服役。除了在法国海军服役的11艘“女神”级潜艇之外,法国还为世
界其他一些国家建造了数量可观的“女神”级潜艇。1967年—1969年期间法国为葡萄牙
建造了4艘“女神”级潜艇,1970年为巴基斯坦建造了3艘,1970年—1971年为南非建造
了3艘。另外,法国还通过技术援助的方式于1973年—1975年期间在西班牙建造了4艘
“女神”级潜艇。
5.2.2.4 “电鳗”号(Gymnote)常规动力试验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000t/3250t;主尺度:84m×10.6m×7.6m;主机:SEMT-皮耶尔
斯迪克公司制造的12PA1-175型柴油机4台,功率为3600马力,推进电机2台,双轴双螺
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1kn/10kn;武备:4个垂直状态的导弹发射筒;艇员人数:78人
(其中军官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二战之后的法国也曾积极计划建立自己的核威慑力量。最初,法国和英国一样,在
建立核威慑力量时主要依靠美国的援助。但是,随着战后国际形势的日趋复杂,法国与
美国之间的矛盾开始逐渐激化,因此,美国停止向法国供应浓缩铀,拒绝法国分享美国
海军的核潜艇设计资料,并且撕毁了向法国提供不带核弹头的“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
的协议。外界条件的这些变化使得当时法国正处于建造阶段的第一艘核潜艇Q-244被迫
中途下马。到了1958年戴高乐总统执政时,法国政府毅然决定发展包括核潜艇在内的完
全独立的法国国家核威慑力量。于是,中途下马的Q-244核潜艇便被改成了“电鳗”号
导弹试验潜艇。“电鳗”号导弹试验潜艇的基本任务是为其后法国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
提供必要的试验资料和经验。
“电鳗”号导弹试验潜艇于1963年3月17日开工,1964年3月17日下水,1966年10月
17日服役。“电鳗”号导弹试验潜艇使用的是中途下马的Q-244核潜艇的艇体,艇上的
许多设备和零部件也都取自于Q-244核潜艇。为了配合潜射弹道导弹的试验,“电鳗”
号潜艇上装备了4个垂直状态的导弹发射筒。这4个导弹发射筒分为两排布置,每排2
386
第5章 法国潜艇

个。由于艇上装备了导弹发射筒,因此,“电鳗”号潜艇的上层建筑和导流罩显得比较
庞大,十分醒目。
由于“电鳗”号潜艇的主要任务是作为潜射弹道导弹发射试验的水下平台,因此该
艇的鱼雷武备并不占有主要地位。“电鳗”号潜艇服役之后,先后曾经进行过M-112
型、M-012型以及M-013型等数种型号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
M-112型导弹是一种可以在水下发射的模拟弹,它主要用于检验导弹发射装置、导
弹出水时的安全性以及导弹出水后第一级发动机点火的可靠性等问题。M-012型导弹主
要用于检验第二级发动机的可靠性,对第二级发动机的改进提供依据以及检验导弹再入
系统的可靠性。M-013型导弹是法国MSBS潜射弹道导弹的样弹。1969年3月,法国海军
在“电鳗”号试验艇上曾经进行了M-013型导弹的首次水下发射试验,其射程超过了
2000n mile。
法国海军在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过程中走过的道路与美国不同。美国在完成了
“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的设计之后,首先在水面舰艇上进行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射试
验,待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之后,才在核潜艇上做进一步的发射试验,以
使潜射弹道导弹技术臻于完善。但是法国在进行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过程中直接利用导
弹试验潜艇,这样便缩短了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周期,为法国拥有水下核威慑力量赢
得了许多时间。在法国海军发展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过程中,“电鳗”号试验潜艇无疑是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2.2.5 “可畏”级(Le Redouble)弹道导弹核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045t/8940t;主尺度:128.7m×10.6m×10m;主机:核动力,汽
轮机-电机;1座压水堆,2台汽轮发电机组,1台热蒙-施奈德电机,16000马力,双西门-
波尔斯蒂克/热蒙-施奈德的8PA4V185SM型柴油机—电机辅助推进装置,1.5MW,1台
应急电机,单轴推进;航速:水面20kn,水下25kn;续航力:仅用辅助推进装置的情况
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5000n mile;艇员编制人数:114人(其中军官14名),两班艇员
制;导弹:16枚M4型潜射弹道导弹,三级固体燃料火箭推进,惯性制导,射程5300km,
带有6个分导热核弹头,每个弹头的爆炸当量为15万吨;SM39“飞鱼”反舰导弹,可从
艇上的533mm鱼雷发射管发射,惯性导航,主动雷达寻的,飞行速度马赫数为0.9,射程
为50km,弹头重165kg;鱼雷:4具533mm鱼雷发射管,装载L5Mod3型反潜反舰两用鱼
雷,主动/被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9.5km,战雷头重150kg,战斗深度550m;该型核
潜艇还可装载L17Mod2型线导鱼雷,主动/被动寻的,航速40kn,射程20km,战雷头重
250kg,战斗深度600m;SM39“飞鱼”反舰导弹及L5Mod3和L17Mod2型鱼雷混合装载数
量为18枚;电子对抗:汤姆森-CSF公司的ARUR13/DR3000U型拦截雷达;火控:SAD数
据系统用于潜射弹道导弹,SAT和DLAIA式武器控制系统用于反舰导弹和鱼雷;雷达:
汤姆森-CSF DRUA33导航雷达,I波段;声呐:汤姆森-辛特拉DSUX2型多功能被动艏部
声呐和Flank基阵;DUUX5型被动测距和监听声呐,低频;下潜深度:25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20世纪60年代初期,法国开始执行发展水下核威慑作战力量的计划,按照这项计
划,法国将要建造5艘“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法国政府认为,这项发展计划不但
将要增强法国独立于美国的政治地位,而且还将使得法国从此拥有自己独立制造的核反
387
世界海军潜艇

应堆和潜射弹道导弹。法国海军的第一个潜艇用核反应堆是在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的协作
和配合下研制成功的,潜射弹道导弹则是与反应堆同步开展研制的。1968年,法国研制
的第一枚潜射弹道导弹从“电鳗”号试验潜艇上进行了发射试验。建造“可畏”级弹道
导弹核潜艇需要解决许多关键技术问题,而“电鳗”号试验潜艇为法国海军在“可畏”
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过程中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导弹核潜艇的外形和总布置均与美国海军的“拉菲特”
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十分相似,是法国在二战之后首次采用单壳体结构的潜艇(图5-3)。该
级核潜艇的耐压艇体采用了高强度钢,下潜深度为250m。“可畏”级核潜艇的耐压艇体
内部分为7个舱室,分别是艏舱、指挥控制舱、导弹舱、前辅机舱、反应堆舱、后辅机
舱以及主机舱;

图5-3 “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可畏”级核潜艇装备有4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发射ECAN L5Mod3型反舰/
反潜两用鱼雷,也可发射ECAN F17Mod2型线导鱼雷。该级核潜艇上总共可携带18枚鱼
雷。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还装备了可利用艇上的533mm
鱼雷发射管进行发射的法国自行研制的SM39“飞鱼”型潜射巡航导弹。
“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前两艘核潜艇“可畏”号和“可怖”号装备的是16枚
M-1型潜射弹道导弹,第三艘“霹雳”号则装备的是16枚M-2型潜射弹道导弹。M-1型潜
射弹道导弹是中程潜对地两级固体推进弹道导弹,它与美国海军的“北极星”潜射弹道
导弹相似,但尺寸和质量比“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稍大一些。M-1型潜射弹道导弹是
在法国的S-2型地对地战略中程弹道导弹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而成的。S-2型导弹的长度为
14.8m, 直 径 1.6m,第 一 级 用 902 型 发 动 机,第 二 级 用“里 塔”Ⅱ 型 发 动 机,射 程 为
3000km。M-1 型 潜 射 弹 道 导 弹 的 长 度 为 10.4m,直 径 1.6m, 起 飞 质 量 18t,射 程 为
2500km。
M-1型潜射弹道导弹由6部分组成,即弹头、控制和制导舱、第二级发动机、中间
舱、第一级发动机以及底边裙体。M-1型潜射弹道导弹的第一级由904型固体发动机和4
个活动喷管组成,推力为450.8kN,工作时间为60s。该型导弹的第二级由“里塔”Ⅰ型
固体发动机以及固定喷管组成,在喷管的周围每90°角的位置上装有一个氟里昂喷嘴,
用于控制导弹的飞行姿态。发动机壳体用玻璃纤维制成,壳体上装有两个小型固体燃料
火箭,用于控制导弹的滚动。第二级发动机的推力为176.4kN,工作时间为60s。M-1型
潜射弹道导弹的弹头包含再入器和核弹头,核弹头的爆炸威力是50万吨TNT当量。
M-1型导弹是法国第一代潜射弹道导弹,该型导弹从1963年开始制定方案直到1971
年定型,其间总共花费了8年的时间。M-2型导弹是法国海军研制的第二代潜射弹道导
弹,该型导弹是在M-1型导弹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的。M-2型导弹与M-1型导弹的尺寸
和弹头威力完全相同,只是增加了第二级发动机的推力,因此其射程增加到3000km。
“可畏”级的第四艘和第五艘“无敌”号和“雷鸣”号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的是
388
第5章 法国潜艇

M20型潜射弹道导弹。M20型导弹在尺寸上与M-2型导弹相同,但是其弹头的威力增加
到100万吨级。1980年—1984年期间,当“可畏”级的前三艘核潜艇在进行大修的过程
中,法国海军将这三艘核潜艇全部改为装载M20型潜射弹道导弹。
1985年法国海军研制出M4型潜射弹道导弹并把这种导弹装备在“可畏”级核潜艇
上。M4型弹道导弹为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射程为5300km,可以携带6个分导弹头,每
个分导弹头的爆炸当量为15万吨级。
“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的电子设备主要有“卡里普索”型I波段导航和
攻击雷达,该雷达具有定向和电子对抗功能。该级核潜艇上的导航系统则是惯性导航系
统、“奥米伽”导航系统、天文导航设备以及无线电导航设备等。声呐系统是DSUX21
型综合声呐系统、DUUX5型低频被动测距/侦察声呐以及DSUV61型拖曳阵声呐等。
“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的推进系统所具有的独到之处是,艇上的一座压水反
应堆驱动2台汽轮发电机组,由汽轮发电机组提供电力,驱动艇上的大功率推进电机。
另外,该级核潜艇上还装备有一台SEMT-皮耶尔斯迪克公司的16PA4850型辅助柴油发电
机组,可用于紧急情况下的推进,保证该级核潜艇能够返回基地。法国海军总共建造了
5艘“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其中首制艇“可畏”号于1964年3月30日开工,1967年
3月29日下水,1971年12月1日服役。该级的最后一艘“雷鸣”号核潜艇于1974年10月开
工,1977年9月17日下水,1980年5月3日服役。“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成,标
志着法国已经拥有了一支独立的水下战略核威慑作战力量。
5.2.2.6 “阿哥斯塔”级(Agosta)常规动力潜艇 1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1230t,水面1490t,水下1740t;主尺度:67.6m×6.8m×5.4m;主
机:柴油机—电机,2台SEMT—波尔斯蒂克16PA4V185VG柴油机,3600马力,2台同步
发电机,1.7MW;1台电机,4600马力;1台巡航电机,32马力,单轴推进;续航力:通
气管状态9kn航速时,续航力为8500n mile;水下3.5kn航速时,续航力为350n mile;艇员
编制人数:50人(其中军官7名);鱼雷:4具550mm艏鱼雷发射管,最多可装载20枚ECAN
F17P或AEG SUT线导鱼雷,主动/被动寻的;电子对抗:ARUD型侦察雷达和警戒雷
达;雷达:汤姆森-CSF DRUA33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汤姆森—辛特拉DSUV 2H
型被动搜索声呐,中频;DUUA 2A/2B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8kHz;DUUX 2A
舰壳式被动测距声呐;DUUA 1D主动声呐,高频;下潜深度:3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法国在建造了弹道导弹核潜艇之后,曾经打算尽快建造一些攻击型核潜艇,并且利
用这些攻击型核潜艇完成保护本国弹道导弹核潜艇、攻击敌人潜艇和水面舰艇以及保卫
自己的领海等任务。但是,由于法国的经济力量难以承担迅速建造攻击型核潜艇的费
用,所以,法国海军只好设计一种排水量较大的远洋型常规潜艇,使其具有可与攻击型
核潜艇的水下航速相媲美的性能,以此来弥补暂时没有攻击型核潜艇的空缺。“女神”
级常规潜艇虽然在性能方面比较好,但是与攻击型核潜艇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于
是,法国海军在“女神”级潜艇的基础上设计出“阿哥斯塔”级远洋型潜艇(图5-4)。
“阿哥斯塔”级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总共分为分5个舱,第一舱是艏鱼雷舱,该舱
装有4具533mm鱼雷发射管,后部存放有16枚备用鱼雷,在该舱的顶部有鱼雷装载舱
口。第二舱为指挥控制舱,该舱的上层为全艇的指挥和操纵控制中心,下层为二号蓄电
389
世界海军潜艇

图5-4 “阿哥斯塔”级潜艇
池舱及二号辅机舱。第三舱为居住舱,该舱的上层为艇员住舱,下层为一号蓄电池舱。
第四舱的上层为厨房和动力站,下层为一号辅机舱,后部布置了两台柴油发电机组。第
五舱为推进电机舱,在该舱里安装了一台主推进电机和一台经济航行电机。
“阿哥斯塔”级潜艇为双壳体结构,指挥台围壳的位置比较靠近艏部,处于全艇长
度的大约1/3的位置上。在指挥台围壳内部,前部是水面航行时的指挥台和出入口,后
部是对海潜望镜、对空潜望镜、雷达天线以及通气管装置的进气筒等。该级潜艇的艏水
平舵位于艏端上部,采用可回收结构。该级潜艇的艉部结构是典型的水滴形潜艇的艉部
布置,艉部稳定翼呈十字形对称布置,垂直操纵面与水平操纵面正交,面积相等。该级
潜艇采用单轴推进,一个5叶的大型低速螺旋桨位于艇体艉部的中心线上。
“阿哥斯塔”级潜艇的艏部装备有4具与“女神”级潜艇相同的气动冲压式550mm
的鱼雷发射管。这些鱼雷发射管不仅可以发射法国本国制造的550mm鱼雷,而且还能发
射L53型533mm反潜鱼雷。另外,这些鱼雷发射管可以在“阿哥斯塔”级潜艇进行水下
航行的任何深度上以及在任何航速情况下发射鱼雷。“阿哥斯塔”级潜艇装备有DUUA-
2A型主动/被动声呐、DUUA 2D型主动搜索和攻击声呐、DUUA 1D型主动搜索声呐、
DUUX2型被动测距声纳以及DSUV62型甚低频拖曳阵声呐。
“阿哥斯塔”级潜艇上装备的主机型号与“女神”级潜艇上的主机型号相同,是2
台SEMT-皮耶尔斯迪克公司制造的12PA4-185机械增压柴油机,但是气缸数量增至12
个。该级潜艇在通气管状态下以9kn航速航行时,最大续航力为8500n mile。“阿哥斯
塔”级潜艇的主推进电机为一台4600马力的双电枢推进电机,它可使该级潜艇在水面状
态和通气管状态下发挥出12kn的航速,水下状态的航速可以在3.5kn~17.5kn范围内进行
调节。当该级潜艇在水下以21kn航速航行时,这种程度的水下航速可持续10min的时
间。另外,该级潜艇上的主推进轴上安置了一台经济航行电机,当该级潜艇处于水下巡
航状态或待机状态时,利用艇上的经济航行电机可使该级潜艇的水下航速保持在1.5kn~
3.5kn的范围之内。该级潜艇水下以8.6kn的航速航行时,其续航力为350n mile。
“阿哥斯塔”级潜艇在集中控制方面比法国以前建造的各型潜艇都有了很大的提
高。该级潜艇上的自动控制主要集中在两个控制中心,其中一个是“主推进控制中
心”,在该控制中心只需一名艇员值班即可完成艇上在推进方面的控制。另一个则是
“航海控制中心”,可由一名艇员完成对该级潜艇的深度、航向、纵倾等方面的控制。
“阿哥斯塔”级潜艇上配备有7名军官和43名艇员士兵,在该级潜艇上,每一名艇
员都有一个固定的床位,每个床位上设有可调节通风口。该级潜艇的淡水供应较为充
足,艇上可携带23t淡水。此外还专门设置了一台渗透式造水机,日产淡水量为1t。这
样,在该级潜艇的45天海上自持时间内,艇上可保证有68t的淡水,在该级潜艇的海上执
行任务期间,每人每天可保证有80L的用水量。
390
第5章 法国潜艇

法国海军在设计“阿哥斯塔”级潜艇的过程中,还对该级潜艇的生命力做了充分的
考虑。在“阿哥斯塔”级潜艇上,除了装设有应急可弃压载之外,还在主压载水舱内装
有应急燃气吹除装置,以便该级潜艇在水下状态一旦发生危急情况时进行强制吹除。
法国海军于1972年—1978年期间总共建造了4艘“阿哥斯塔”级潜艇,该级的首制
艇“阿哥斯塔”号于1972年11月1日开工,1974年10月19日下水,1977年7月28日服役。
另外,还有4艘“阿哥斯塔”级潜艇由法国提供建造技术在西班牙建成,有2艘“阿哥斯
塔”级潜艇由法国卖给了巴基斯坦。
5.2.2.7 “红宝石”(Rubis)级攻击型核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385t/2670t;主尺度:72.1m×7.6m×6.4m;主机:CAS48型压水反
应堆一座,48MW;2台汽轮发电机组;1台电机,9500马力;西门—皮尔斯蒂克/热蒙-
施奈德的8PA4185SM柴油机—电机辅助推进装置,450kW;1台应急电机,单轴推进;
航速:25kn;艇员编制人数:66人(其中军官8名),两班艇员制;导弹:SM39“飞鱼”反舰导
弹,可以从533mm鱼雷发射管中发射,惯性导航,主动雷达寻的,飞行速度马赫数为
0.9,射程50km,弹头重165kg;鱼雷:4具533mm鱼雷发射管,ECAN L5型反潜反舰两用
鱼 雷,主 动/ 被 动 寻 的,航 速 35kn,射 程 9.5km,战 雷 头 重150kg,作 战 深 度 550m;
ECAN F17Mod2线导鱼雷,主动/被动寻的,40kn航速,射程20km,战雷头重250kg,
作战深度600m;“飞鱼”反舰导弹和鱼雷混合装载总数量为18枚;水雷:不装载鱼雷
时,最多可装载FG29型水雷32枚;电子对抗:汤姆森-CSF ARUR13/DR3000U侦察雷
达;雷达:汤姆森-CSF DRUA33型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火控:SAT和DLA2B或DLA3武
器控制系统,OPSMER指挥支援系统;声呐:汤姆森-辛特拉 DMUX20多功能被动搜索声
呐,低频;BDUUA 2主动声呐,中频8kHz;DUUX 5被动测距和侦察声呐;DSUV62C
拖曳阵被动声呐,甚低频;下潜深度:3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法国海军在努力发展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过程中,由于国家财力的限制,不能同时开
展攻击型核潜艇的研制,因此法国首先建造了弹道导弹核潜艇,完成了法国水下核威慑
力量的建设,然后再发展攻击型核潜艇,从而形成了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不同的核潜艇
发展模式。实际上,法国在发展核潜艇的最初阶段所采取的模式与美国、苏联和英国是
基本相同的,只不过由于外部形势的变化使得法国改变了发展核潜艇的传统模式而已。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时候,法国海军便已经打算首先进行攻击型核潜艇的研
制。1954年,法国开始了攻击型核潜艇的可行性研究。1956年法国在瑟堡造船厂开始了
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Q-244的建造。然而,由于随之而出现的法、美之间的政治摩擦,
美国拒绝向法国提供反应堆所需要的浓缩铀,法国只好自行研制使用天然铀的重水反应
堆。但是这种重型反应堆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大,无法装备在潜艇上使用。于是,法国
便转而寻求从美国购买整套潜艇用核反应堆的可能性,可是法国的这一要求也遭到美国
的拒绝。这样,法国只好放弃建造攻击型核潜艇的计划,当时在建造中半途而废的Q-
244核潜艇的艇体后来被改建成常规动力的“电鳗”号导弹试验潜艇。1964年,法国政
府批准建造一种新型潜艇,法国海军借此机会打算建造攻击型核潜艇,但是由于当时法
国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政策,因此攻击型核潜艇的建造计划再次搁
浅。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时,法国第一代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工作已经获得明显
391
世界海军潜艇

的成就,于是法国政府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决定着手执行攻击型核潜艇的建造计
划。法国海军把战后建造的第一批攻击型核潜艇命名为“红宝石”级核潜艇。当法国海
军在设计“红宝石”级攻击型核潜艇时,设计人员已经在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设计过程中
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因此,“红宝石”级核潜艇被设计得独具特色,全艇的布置非
常紧凑(图5-5),其吨位仅仅比常规动力的“阿哥斯塔”级潜艇稍大一些。

图5-5 “红宝石”级核潜艇
1982年之前,当法国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已经服役之际,由于法国海军尚未拥有
在役的攻击型核潜艇,因此法国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在进出港的过程中,均由法国海
军的“桂树神”级或者“阿哥斯塔”级常规动力潜艇担任其警戒和护卫任务。在法国海
军计划建造“红宝石”级攻击型核潜艇时,赋予“红宝石”级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任务
是攻击敌人的水面舰艇,其次是对法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提供护卫以及从事反潜作战。
当法国海军把有关“红宝石”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战术技术性能指标下达到设计部门时,
要求设计部门按照法国海军的基本意图,将“红宝石”级攻击型核潜艇设计成小型的核
潜艇,并且尽量采用法国海军的“阿哥斯塔”级常规动力潜艇的艇体结构。为了满足法
国海军的这一特殊要求,有关方面开始着手研制装备在“红宝石”级核潜艇上的具有紧
凑结构的小型核反应堆。当各方面的条件日益成熟之后,法国的瑟堡造船厂于1976年12
月11日正式开工建造“红宝石”级核潜艇。
设计部门在对“红宝石”级核潜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曾经以“阿哥斯塔”级远洋
型潜艇为母型,同时还参考了美国海军早期的“鲣鱼”级和“白鱼”号攻击型核潜艇的
设计方案。因此,“红宝石”级核潜艇的外形与“鲣鱼”级和“白鱼”号攻击型核潜艇
十分相似,差别仅在于艇艏形状有所不同。“红宝石”级核潜艇的艇艏近似于立柱形
状,艇体中部为圆柱形状,艉部为圆锥形状,从整体上说该级核潜艇呈混合线型,比较
适于水下航行。该级核潜艇的艏水平舵为围壳舵,艉部的操纵面为十字形,艇内利用自
动驾驶仪进行控制,在单人控制台上操纵,具有良好的水下操纵性。
“红宝石”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吨位之所以很小,主要是由于该级核潜艇内装备了一
体 化 结 构 的 CAS-48 型 压 水 反 应 堆,占 据 空 间 很 小。CAS-48 型 压 水 反 应 堆 的 功 率 为
48MW,反应堆核燃料的浓缩度很低。由于反应堆核燃料的浓缩度很低,因此,艇上核
反应堆更换核燃料的周期相对比较短暂。美国海军“洛杉矶”级以及英国皇家海军的
“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上的反应堆所使用的核燃料浓缩度相对较高,因此这两
种型号核潜艇更换核燃料的周期为10年左右,而“红宝石”级核潜艇上反应堆核燃料的
更换周期仅为3年。
在“红宝石”级核潜艇上,CAS-48型反应堆的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在经过过热器
之后再被导入两台汽轮机,每台汽轮机均驱动着一台大型交流发电机和一台小型交流发
电机。大型交流发电机产生推进电机所需的电力,小型交流发电机则提供艇内辅助系统
392
第5章 法国潜艇

所需的电力。当“红宝石”级核潜艇在水下以正常速度航行时,采用自然循环方式,因
此噪声很低;当该级核潜艇在水下以高速航行时,则启动循环水泵。“红宝石”级核潜
艇采用单轴推进和一个5叶螺旋桨,主推进电机的功率为9500马力,可以保证该级核潜
艇发挥水下最高25kn的航速。除此之外,“红宝石”级核潜艇还装备了一台皮尔斯蒂
克/热蒙公司制造的8PA4V185SM型柴油机作为辅助推进动力装置,其功率为450kW。
另外,该级核潜艇上还装备一台应急推进电机。
“红宝石”级核潜艇内装备有4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ECAN L5Mod3型
主 动、被 动 制 导 的 反 舰 / 反 潜 两 用 鱼 雷,该 型 鱼 雷 的 战 雷 头 重 150kg,作 战 深 度 为
550m,当该型鱼雷以35kn速度航行时,其射程为9.5km。另外,“红宝石”级核潜艇还
可发射ECAN F17 Mod2型线导主动、被动寻的鱼雷,该型鱼雷的战雷头重250kg,作战
深度为600m,当该型鱼雷以40kn速度航行时,其射程为20km。除了鱼雷之外,利用艇
上的533mm鱼雷发射管还可以发射SM39“飞鱼”型潜射反舰导弹。“飞鱼”导弹的战斗
部质量为165kg,采取雷达制导,飞行速度马赫数为0.9,射程50km。“红宝石”级核潜
艇可以携带鱼雷和导弹的总数量为14枚。如果“红宝石”级核潜艇不装载鱼雷或者导弹
时,则该级每艘核潜艇可装载32枚FG29型水雷。
“红宝石”级核潜艇上装备有TIT型作战数据处理系统和OPSMER指挥支援系统。
该级核潜艇上装备的声呐系统与“阿哥斯塔”级常规潜艇上基本相同——艏部的上部装
备一部由“汤姆逊-马可尼”公司制造的DUUA2B型主动/被动中频攻击声呐,其工作
频率为8kHz,鱼雷发射管的下面装设的是由“汤姆逊-马可尼”公司制造的DMUX20综
合被动声呐。另外,该级核潜艇上还装备有“汤姆逊-马可尼”公司制造的DUUX5型低
频被动测距和侦察声呐以及DSUV62C型甚低频拖曳阵声呐。除此之外,该级核潜艇上
还装备有TUUM水下电话。
“红宝石”级核潜艇上装备的综合导航系统包括有2套MCV-4型惯性导航装置、
“劳兰C”、“奥米伽”、六分仪以及卫星导航装置等,综合导航系统可以保证该级核潜
艇在深水海域或者在冰下海域连续航行几天而不必对导航系统进行修正。另外,该级核
潜艇上还装备了“汤姆逊”公司制造的CSF DRUA33型搜索与导航雷达。
“红宝石”级的首制艇“红宝石”号于1976年12月11日开工,1979年7月7日下水,
1983年2月23日服役。该级的第6艘“珍珠”号核潜艇于1987年3月27日开工,1990年9月
22日下水,1993年7月7日服役。
最初,法国海军仅仅建造了4艘“红宝石”级攻击型核潜艇,该级的第四艘核潜艇
于1988年9月15日建成服役。法国海军在对“红宝石”级攻击型核潜艇使用过程中,认
为该级核潜艇的战术技术性能基本上可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但是,实际使用的实践结
果表明,“红宝石”级核潜艇在设计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
是该级核潜艇的艏部线型不够流畅光顺,在该级核潜艇进行水下航行时会产生较大的流
体噪声。除此之外,该级核潜艇内安装的各种机械设备也产生较大的噪声。根据法国海
军对“红宝石”级核潜艇水下航行噪声的测试结果表明,“红宝石”级核潜艇的噪声已
经超过了当时苏联海军的“阿尔法”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噪声水平。“红宝石”级核潜艇
的这一缺点,对于该级核潜艇的运行效率造成了严重的限制和影响,并且对该级核潜艇
从事反潜作战也带来了重大的不利影响。
针对“红宝石”级核潜艇存在的缺点,法国海军为了降低该级核潜艇的噪声水平,
393
世界海军潜艇

提高其反潜作战性能,因此于1982年开始执行一项“降低噪声”计划,其主要宗旨是对
“红宝石”级核潜艇予以改进设计,降低其辐射噪声,提高该级核潜艇的反潜作战性
能。在此前提下,设计部门对“红宝石”级核潜艇的设计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进,推出
了一项改进设计新方案。经过改进设计而形成的新方案被称为“紫水晶”型核潜艇。
“紫水晶”型核潜艇上装备的电子系统以及声呐系统,比“红宝石”级核潜艇都更为先
进。与“红宝石”级核潜艇相比,“紫水晶”型核潜艇的线型也做了很大改进,比“红
宝石”级核潜艇更加光顺,大幅度降低了水下航行噪声。“紫水晶”型核潜艇上装备的
各种机械设备也都重新经过了减震降噪设计,艇上装备了减震浮筏基座。
鉴于“紫水晶”型核潜艇的性能指标比“红宝石”级核潜艇有了明显改善,因此法
国海军于1984年决定建造4艘“紫水晶”型攻击型核潜艇,并且第一批2艘“紫水晶”型
核潜艇于当年10月即发出订单。1985年7月,法国政府宣布将很快发出第二批2艘“紫水
晶”型核潜艇的订单,第二批的2艘核潜艇将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建成服役。但是,
到了1992年,由于当时法国海军同时准备建造第二艘“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
“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法国无力支付建造第二批2艘“紫水晶”型核潜艇的经费预
算。因此,法国政府最后决定取消“紫水晶”型第二批2艘核潜艇的建造计划。这样,
“紫水晶”型核潜艇实际上仅仅建造了2艘。
由于“紫水晶”型核潜艇仅仅建造了2艘,并且该型核潜艇的基本设计源于“红宝
石”级核潜艇,因此目前国外一些资料把“紫水晶”型的2艘核潜艇与“红宝石”级的4
艘核潜艇合并在一起,统称为“红宝石”级核潜艇。但是,也有一些国外媒体鉴于“紫
水晶”型核潜艇在性能方面比“红宝石”级核潜艇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进,因此把“紫水
晶”型与“红宝石”级核潜艇混称为“紫水晶/红宝石”级核潜艇。更有一些国外媒体
索性把“紫水晶”型2艘核潜艇与“红宝石”级4艘核潜艇合并在一起,统称为“紫水
晶”级核潜艇。
1989年,法国海军开始执行一项对“红宝石”级的4艘核潜艇实施现代化改换装的
计划,其主要内容是把4艘核潜艇上装备的电子设备换装成与“紫水晶”型核潜艇上相
同的电子设备。为了保证法国海军拥有足够数量的攻击型核潜艇在第一线上从事作战巡
逻活动,法国海军决定每次仅对一艘“红宝石”级的核潜艇进行现代化改换装施工,其
余3艘仍在第一线上执行任务。在进行现代化改换装施工过程中,平均每艘核潜艇的施
工时间为18个月左右,因此这项现代化改换装计划直到1996年方才得以完成。
“红宝石”级攻击型核潜艇虽然从整体性能方面与美国、俄罗斯核潜艇尚有一些差
距,但是,“红宝石”级作为一种小型化的核潜艇还是颇具特色的,特别是该级核潜艇
上装备的CAS-48型核反应堆,以其一体化的紧凑型结构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曾经引起
了世界各国海军的高度重视。
加拿大曾经为建造本国的核潜艇而寻求世界先进国家的支持,1987年6月,加拿大
公开发布政府白皮书,郑重声明该国政府计划采购8艘~12艘核潜艇。当时作为两家重
要竞争对手的,一个是英国皇家海军的“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另一个则是法
国海军的“紫水晶”级攻击型核潜艇。由于“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是基于美国核推进
技术研制的,因此,英国皇家海军必须首先取得美国准许出售其反应堆技术的出口转让
权,但是最终却没有得到美国的批准。另一方面,法国海军向加拿大提供了基于“紫水
晶”型核潜艇的基本设计方案。该方案的主要性能指标是,艇体长度为80m,水面排水
394
第5章 法国潜艇

量为2690t,最大下潜深度为350m,艇上装备6具533mm鱼雷发射管,鱼雷装载总量为22
枚,海上自持力为70昼夜,其指挥台围壳在结构上得到了异常加强,潜望镜的顶端也装
备了凸起加强结构,这样可以保证核潜艇冲破厚度约为1m的冰层而上浮到水面上来。加
拿大对于法国海军提供的出口核潜艇设计方案进行多方面的论证之后认为,法国海军
“紫水晶”级核潜艇设计方案的排水量过小,水下航速也不甚高,从总的方面而言难以
满足加拿大的需要。此外,由于加拿大政府慎重考虑国内外的具体情况,决定暂不考虑
购置核潜艇。于是,法国海军的“紫水晶”级核潜艇出口设计方案便暂时被搁置起来。
除了“紫水晶”型核动力设计方案之外,法国海军还曾考虑过以“紫水晶”为基础
的其他设计方案。其中之一是常规动力推进装置设计方案,该方案的主要特点是以“紫
水晶”型核潜艇的基本设计为基础,把艇上的核反应堆改换成柴油机—电力推进系统,
艇上鱼雷发射管增至6具,每艘潜艇可装载22枚鱼雷和导弹。该型潜艇的水下最大航速
为23kn(可持续5min时间),以21kn速度进行水下航行时,可持续一个小时,以4kn速度航
行时,水下最大续航力为400n mile。
另外一种设计方案是在装备柴油机—电力推进系统“紫水晶”型潜艇基础上的AIP
设计方案。这一方案的特点是在常规动力推进的“紫水晶”型潜艇设计方案基础上,嵌
加法国研制的AIP推进系统,即法国的MESMA装置(自主式水下能源装置)。这一设计方
案可使常规动力推进装置的“紫水晶”型潜艇在水下以4kn速度航行时,其最大续航距
离达到800min,比没有加装AIP系统的常规动力推进装置“紫水晶”型潜艇在同样条件
下的水下续航力增加了一倍。
目前,法国武器装备总署已经制定了一项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梭子鱼”级核
潜艇的研制计划,预计总共建造6艘“梭子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目前在役的“紫水
晶”/“红宝石”级攻击型核潜艇将于2012年—2022年期间陆续被“梭子鱼”级攻击型
核潜艇所取代。
5.2.2.8 “不屈”级(L'Inflexible)弹道导弹核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080t/8920t;主尺度:128.7m×10.6m×10m;主机:核动力,汽
轮机—电机;1座压水堆,2台汽轮发电机组,1台热蒙—施奈德电机,16000马力;2台
西门子—波尔斯蒂克/热蒙—施奈德的8PA4V185SM型柴油机—电机辅助推进装置,
1.5MW;1台应急电机,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20kn/25kn;续航力:仅用辅助推
进装置的情况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5000n mile;艇员编制人数:127人(其中军官14
名),两班艇员制;导弹:16枚M4型潜射弹道导弹,三级固体燃料火箭推进,惯性制导,
射程5300km,带有6个分导热核弹头,每个弹头的爆炸当量为15万吨;SM39“飞鱼”反
舰导弹,可从艇上的533mm鱼雷发射管发射,惯性导航,主动雷达寻的,飞行速度马赫
数0.9,射程为50km,弹头重165kg;鱼雷:4具533mm鱼雷发射管,装载L5Mod3型反潜
反舰两用鱼雷,主动/被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9.5km,战雷头重150kg,战斗深度
550m;该型核潜艇还可装载L17Mod2型线导鱼雷,主动/被动寻的,航速40kn,射程
20km,战雷头重250kg,战斗深度600m;SM39“飞鱼”反舰导弹及L5Mod3和L17Mod2
型鱼雷混合装载数量为18枚;电子对抗:汤姆森-CSF公司的ARUR13/DR3000U型拦截
雷达;火控:SAD数据系统用于潜射弹道导弹,SAT和DLAIA式武器控制系统用于反舰
导弹和鱼雷;雷达:汤姆森-CSF DRUA33导航雷达,I波段;声呐:汤姆森-辛特拉DSUX2
395
世界海军潜艇

型多功能被动艏部声呐和Flank基阵;DUUX5型被动测距和监听声呐,低频;DSUV61
型拖曳声呐;下潜深度:25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不屈”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是法国海军的第二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它实际上是“可
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改进型(图5-6)。“不屈”级核潜艇只建造了一艘,因此,国外
有一些资料把“不屈”级的核潜艇与“可畏”级的5艘核潜艇合称为“不屈”级的6艘弹
道导弹核潜艇。

图5-6 “不屈”号核潜艇
“不屈”号弹道导弹核潜艇于1979年3月16日开工,1982年6月23日下水,1985年4
月1日服役。从总体性能方面来看,“不屈”号核潜艇与“可畏”级核潜艇相差无几,
但是法国海军在设计“不屈”号核潜艇时在其内部结构和艇上设备等方面做了比较大的
改进,从而使“不屈”号核潜艇在性能方面比“可畏”级核潜艇有了较大的提高。
“不屈”号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一座PAT型分散布置的压水堆,功率为16000马
力,2台汽轮机,一台主推进电机,单轴,电力推进,水下最高航速为25kn,艇员编制
为127人,采用两套艇员轮流上艇执勤制度。该艇还装备有一台柴油机—电力推进装置
作为辅助推进装置,功率为1306马力,当该艇利用辅助推进装置以4kn航速进行水下航
行时,续航力可为5000n mile。
“不屈”号核潜艇上导弹舱的结构强度比“可畏”级核潜艇增强了许多,该导弹舱
中装备的是16个可以发射M-4型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射筒。导弹发射方式也由“可畏”级
的高压空气方式改为燃气发射方式,因此提高了发射推力。M-4型潜射弹道导弹为三级
固体燃料导弹,每枚M-4型导弹可携带6个爆炸当量为15万吨级的分导式核弹头,最大射
程为5300km,圆概率误差为300m。
另外,“不屈”号核潜艇上还装备有4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L5 Mod3型
反舰反潜两用鱼雷、F17 Mod2型线导鱼雷以及SM39“飞鱼”型反舰导弹,艇上巡航导弹
和鱼雷的携带总量为18枚。
“不屈”号核潜艇上装备的电子设备绝大多数都是法国自行研制的。该艇装备了惯
性导航系统、天文导航系统以及卫星导航系统等,水面导航则利用艇上装备的DRUA33
型I波段导航雷达。另外,该艇还装备了用于M-4潜射弹道导弹发射和监控的SAD战略数
据系统、用于“飞鱼”巡航导弹和鱼雷的SAT战术数据系统及DLAIA武器控制系统等。
艇上还装备了DSUX21型综合声呐、DUUX5型被动测距声呐以及DSUV61型拖曳线列阵
声呐等。
“不屈”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服役,使法国海军从此拥有了6艘弹道导弹核潜艇,
因此形成了法国独立的战略打击力量。以6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为基数,可以使法国海军
随时都能保持有2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在海上巡航,从而满足了法国海军进行全天候警戒
和战略核威慑的基本要求。
396
第5章 法国潜艇

5.2.2.9 “凯旋”(Le Triomphant)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2640t/14335t;主尺度:138m×12.5m×12.5m;主机:核动力、
汽轮机—电机,1座K15型压水堆,150MW;2台汽轮发电机组,1台电机,41500马力;
辅助推进装置:2台西门子—皮尔斯蒂克PA4V200SM型柴油机,900kW;1台应急电机,
单轴,泵喷式推进;航速:水下25kn;艇员编制人数:111人(其中军官15名),两班艇员
制;导弹:16枚M45/TN71型潜射弹道导弹,三级固体燃料火箭推进,惯性制导,射程
5300km,带有6个分导式热核弹头,每个弹头的爆炸当量为15万吨;另外,M45/TN71
型弹道导弹将被M5/TN75型弹道导弹所取代,M5/TN75型导弹射程为11000km,可以
携带10个~12个分导式热核弹头;该级核潜艇上还可以携带SM39“飞鱼”反舰导弹,可
从艇上的533mm鱼雷发射管进行发射,惯性导航,主动雷达寻的,飞行速度马赫数为
0.9,射程50km,弹头重165kg;鱼雷:4具533mm鱼雷发射管,装载ECAN L5Mod3型反
舰反潜两用鱼雷,主动/被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9.5km,战雷头重150kg,作战深度
550km,SM39“飞鱼”反舰导弹和鱼雷混合装载数量为18枚;电子对抗:汤姆森-CSF
ARUR13 / DR3000U 型 侦 察 雷 达 ; 火 控:SAD 数 据 系 统 用 于 潜 射 弹 道 导 弹,SAT 和
DLA4A武器控制系统用于反舰导弹和鱼雷;声呐:汤姆森-辛特拉公司的DMUX80型多功
能被动艏部声呐和Flank声呐基阵;DUUX5型被动测距和侦听声呐,低频;DSV61型拖
曳阵声呐;雷达:达索尔特公司的搜索雷达,I波段;下潜深度:5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可畏”级的5艘和“不屈”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相继服役之后,法国从此便拥有了
一支水下战略核威慑力量。但是,“可畏”级的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建造于20世纪70年
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将逐渐进入退役时期,为了保证法国继续拥有独立的弹道导
弹核潜艇的后续力量,法国海军于1981年决定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建造6艘“凯
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图5-7),以便在20世纪初期全部取代“可畏”级和“不屈”号这
6艘弹道导弹核潜艇。

图5-7 “凯旋”级核潜艇
作为法国海军的新一代战略核潜艇的“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其研制是从1981
年的夏季开始的。在对“凯旋”级核潜艇进行初步设计过程中,法国的潜艇设计人员首
先以“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为基础,进行了必要的改进并增加了许多新的设计概
念。“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耐压艇体直径为10.6m,但是,在设计“凯旋”级弹
道导弹核潜艇时,有关方面考虑到以后可能将要装备尺寸更大的潜射弹道导弹,因此,
“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耐压艇体直径应该大于“可畏”级核潜艇的直径。这样,
“凯旋”级的耐压艇体直径被初步定为12.2m,艇体长度比“可畏”级核潜艇增加了
10m。1981年底,“凯旋”级潜艇的初步设计方案完成。其后,设计师在考虑“凯旋”
级核潜艇装备的战略导弹时,曾经打算让“凯旋”级核潜艇在服役开始时就装载M5型
397
世界海军潜艇

弹道导弹,并且将来某个时候可以装备M6型弹道导弹。但是,由于M5型战略导弹的研
制进度存在问题,因此,经过有关方面的讨论之后,决定首先在“凯旋”级核潜艇上装
备M4型弹道导弹,待到条件成熟之后,再适时换装M5型弹道导弹。在“凯旋”级核潜
艇的整个初步设计阶段,法国设计人员从1981年开始至1985年7月5日为止,前后做出6
个设计方案,最终得到批准的是第六个设计方案,即ND6方案。
ND6方案得到批准之后,法国瑟堡海军造船厂、安德雷海军造船厂以及原子能委员
会共同合作,对“凯旋”级核潜艇的进一步设计工作进行了协商。首先,“凯旋”级核
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必须要超过在此之前的各级核潜艇,因此,“凯旋”级核潜艇的耐
压艇体采用的是法国刚刚研制成功的HLES-100型高强度钢材。除此之外,“凯旋”级
核潜艇的球形声呐基阵的导流罩、部分上层建筑、导弹发射筒的外盖、舷侧声呐导流
罩、指挥台围壳等还使用了许多合成材料。
“凯旋”级核潜艇的施工设计图纸绘制完成之后,为了保证“凯旋”级核潜艇建造
工作的顺利进行,设计部门先后制造了三种“凯旋”级核潜艇的模型,前两种模型是利
用木材、铝材以及塑料制成的,第三个模型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的三维模型。其
中,第一个模型是在1986年制造的1:5比例模型,该模型制造完毕之后,设计人员把“凯
旋”级核潜艇上的各种设备按比例制成木模,在“凯旋”级核潜艇的模型内进行试装,
结果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事先设计选定的设备数量过多,无法全部装进艇内。为此,设
计人员只好重新对设备进行选型,并且尽量减少装艇设备的数量。为了进一步摸清“凯
旋”级核潜艇的设备装艇情况以及了解艇员执勤岗位与周边设备的关系,设计部门于
1988年建造了第二个“凯旋”级核潜艇模型。第二个“凯旋”级核潜艇的模型是1:1实尺
模型。按照设计图的布置情况,“凯旋”级核潜艇上的主要舱室均按照实际的尺寸制造
出来。为了使得模型内部设备的安装具有真实性,模型内的一些非重要设备都采用了真
实的物品,例如艇内的电话和座椅等。法国海军参谋部的代表以及技术部门的人员,特
地来到模型内部,在艇内一些重要的舱室和作战指挥舱内进行了实地布置体验,并且按
照法国海军的使用要求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调整。“凯旋”级核潜艇的第三个模型是
1991年完成的,这个模型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制成的三维计算机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可
以使得“凯旋”级核潜艇的一些非主要舱室以及管路、线路等不必制造实尺模型,节省
了许多财力和人力。
在对“凯旋”级核潜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艇上降噪问题是一个自始至终引起人们
高度重视的问题。虽然法国的第一代核潜艇上已经部分地解决了潜艇降噪问题,但是,
“凯旋”级作为新一代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对降噪指标的要求更为严格。为了满足有关
方面对噪声的要求,法国海军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于“凯旋”级核潜艇的降噪技术开
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此,法国在土伦专门成立了舰船降噪研究中心,在巴黎设立
了负责降噪方面的特设机构。有关的技术人员从多方面着手,研究、试验并制定新的降
噪技术标准。担任“凯旋”级核潜艇建造任务的瑟堡海军造船厂,其具体任务是降低艇
上设备向艇体传递的噪声以及降低艇上各种重大设备的运行噪声。在“凯旋”级核潜艇
的建造过程中,法国有关部门特地组织了多次有关降噪技术的在职培训,参加培训的有
工程师、设计师、机械师以及现场的安装工人等,先后共有2500多人接受过降噪技术的
培训,“降噪第一”成为“凯旋”级核潜艇建造时期的一个口号,已经达到深入人心的
程度。
398
第5章 法国潜艇

“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首制艇“凯旋”号核潜艇,开工日期为1989年6月9
日,到1997年3月21日建成,历时超过7年。整个建造过程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艇
体建造,第二阶段是艇上各种设备和器材的制造,第三阶段是艇上各种装置的连接以及
设备的安装,第四阶段是潜艇下水以及下水之后对艇上各种设备的最初试验,第五阶段
是进行海上试航。
为了保证“凯旋”级核潜艇的顺利建造,法国瑟堡海军造船厂对原有的厂房进行了
改造,扩建了原来的艇体建造车间,新建了一个具有两跨的总装车间。除此之外,该厂
还新建了一个供“凯旋”级核潜艇下水的船坞,在船坞中设有一个长方形的质量为4000t
的钢制升降平台,“凯旋”级核潜艇在船坞建造时将被放置在升降平台上。另外,为了
建造“凯旋”级核潜艇,瑟堡海军造船厂购置了12000t的锻压机、4000t的弯板机以及超
大尺寸的钢板加工装置,专门用于“凯旋”级核潜艇上耐压舱壁的成形加工、艇体外板
的加工成形以及超长板材的加工。除了上述设备之外,瑟堡海军造船厂还购置了一个特
殊的移送系统。该移送系统由数量众多的移送车辆组成,采用液压自动控制方式。“凯
旋”级核潜艇的艇体分段在艇体建造车间完成建造之后,便利用这个特殊的移送系统,
将艇体分段送往总装车间进行合拢以及舾装施工,然后再利用移送系统将基本建造成形
的“凯旋”级核潜艇送往船坞下水。在移送“凯旋”级核潜艇的过程中,组成移送系统
的所有移送车辆在自动控制条件下同步前进,保持60cm/min的匀速前进速度,保证装
载在移送系统上的“凯旋”级核潜艇安全可靠地抵达各个阶段的目的地。
首制艇“凯旋”号核潜艇的第一块钢板于1986年10月31日开始切割,整个建造工作
持续了将近7年时间,于1993年7月13日下水。在“凯旋”号核潜艇的建造过程中,技术
人员总共绘制和编写了10万份图纸和资料,“凯旋”号核潜艇上装备了75000种设备、
300km长的电缆、50km长的管道。
苏联解体之后,世界冷战格局已不复存在,法国对原定的“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
艇的建造计划进行了削减,最后决定只建造4艘“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凯旋”
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是法国第三代弹道导弹核潜艇,从主尺度和排水量等主要指标来看,
“凯旋”级核潜艇是法国建造的最大吨位的潜艇,该级核潜艇的长度已经达到了与美国
海军“俄亥俄”级和俄罗斯海军“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长度相当的程度。
“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外形呈十分光顺的流线形,整个艇体为拉长的水滴
形,中部的弹舱区为平行舯体,指挥台围壳布置在中间偏靠艏部的位置上,围壳舵布置
在围壳前部稍高一些的位置上。该级核潜艇上装备了一座K-15型一体化的核反应堆、2
台汽轮机和一台主推进电机,反应堆功率为41500马力,单轴,泵喷射推进。K-15型反
应堆的自然循环能力很强,当主循环泵停止工作时,靠反应堆自身的自然循环能力仍可
发出30%的功率。因此,该级核潜艇在中、低速航行时可以把噪声控制在相当低的程度
上。另外,该级核潜艇内还采取了许多降噪措施——装设减震浮筏,采用电力推进,用
泵喷式推进代替螺旋桨,艇体表面敷设消声瓦等。据国外一些资料介绍说,“凯旋”级
核潜艇的安静性比美国海军的“俄亥俄”级核潜艇还要好。“凯旋”级核潜艇的耐压艇
体采用了法国最新型的HELS-100高强度合金钢,从而使得该级核潜艇的下潜深度可以
达到500m,其水下隐蔽性比“可畏”级和“不屈”号核潜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凯旋”级核潜艇装备16个弹道导弹发射筒,按照法国国防部的安排,计划“凯
旋”级的前3艘核潜艇装备16枚M45型潜射弹道导弹。M45型潜射弹道导弹属于M4型潜
399
世界海军潜艇

射弹道导弹系列,M4型潜射弹道导弹总共分为三个亚型,即M4A型、M4B型和M45
型,其中,M4A型和M4B型分别于1985年和1987年研制成功,到1993年时,法国总共制
造了16枚M4A型和48枚M4B型潜射弹道导弹,并且把它们分为4组,每组16枚,轮流部
署在“可畏”级的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上。M45型潜射弹道导弹为三级固体燃料火箭发
动机,射程为5300km,每枚导弹可以携带6个爆炸威力为15万吨的TN75型分导式核弹
头。
目前,法国正在研制M5系列的潜射弹道导弹,法国海军计划将于2008年把M5型潜
射弹道导弹装备于“凯旋”级的第4艘核潜艇上。到2015年时,则用M5型潜射弹道导弹
全部取代目前的M45型潜射弹道导弹。
M5型潜射弹道导弹是一种三级固体燃料远程弹道导弹,弹长12m,弹径2.3m,起飞
质量23t,采用惯性制导系统,射程为6000km~11000km,每枚M5型潜射弹道导弹仍然
携带6个爆炸威力为15万吨的TN76型分导式核弹头。最初,按照法国国防部的计划是每
枚M5型潜射弹道导弹携带12个爆炸威力为15万吨的TN76型分导式核弹头,以便确保可
以对敌人形成饱和攻击。后来,由于冷战格局的消失,法国国防部对最初的计划进行了
修正,改为每枚M5型潜射弹道导弹携带6个分导弹头。为了提高M5型潜射弹道导弹的突
防能力,导弹在飞行过程中采取旋转姿态,保持其始终具有稳定飞行状态。另外,为了
防止敌人的激光武器在M5型潜射弹道导弹的主动飞行段对其进行攻击,M5型导弹采取
了激光加固措施。此外,M5型潜射弹道导弹装备了隐形弹头、先进的突防装置以及诱
饵装置等。
另外,“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还装备4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L5
Mod3型反舰反潜两用鱼雷和SM39“飞鱼”型潜射反舰巡航导弹,鱼雷和巡航导弹的携带
总量为18枚。“凯旋”级核潜艇上装备的声呐是DMUX80型综合声呐系统,该综合声呐
系统包括艏部被动声呐、舷侧阵声呐、低频被动测距和侦察声呐以及甚低频拖曳阵声呐
等。该核潜艇上装备有SAD战略数据系统、SAT战术数据系统以及DLA 4A武器控制系
统。
“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首制艇“凯旋”号于1993年7月13日下水,1997年3月
21日服役。该级的第二艘核潜艇已于1999年7月服役,而其余的2艘计划将分别于2004年
和2008年服役。

400
第6章 德国潜艇

6 德 国 潜 艇

6.1 概 况

6.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德国海军潜艇

从潜艇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世界各国之中德国潜艇的起步相对比较迟缓。然而在世
界潜艇技术发展过程中,德国的潜艇技术对世界各国潜艇技术的发展却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和推动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世纪中期,正当世界上许多国家大力发展潜艇
之际,德国海军却认为潜艇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性的防御性武器。另外,当时的潜艇动力
装置都是汽油发动机,经常发生爆炸事故,这使得德国海军对于潜艇技术的发展抱着一
种消极观望的态度。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登基之后,德国开始改变以前俾斯麦首相制定的
对外消极政策,对外推行以争夺世界霸权为目标以及以海军舰队为手段的“世界政
策”。为此,德国开始积极扩建海军,拟定了庞大的舰队建造计划,力图依靠军事实力
来重新瓜分世界。在这种国家战略和政策的指导下,德国海军开始改变最初对潜艇的看
法,走上了大力发展潜艇之路。
德国利用本国造船厂建造的第一艘潜艇,是德国的克虏伯公司的杰默尼亚造船厂于
1902年根据西班牙的工程师德凯维利设计的潜艇图纸建造的“鳟鱼”号潜艇。1903年秋
季,德国皇帝和德国海军当局官员特地专程视察了“鳟鱼”号潜艇。但是,“鳟鱼”号
潜艇并没有在德国海军服役,而是被克虏伯公司于1904年卖给了沙皇俄国。同年,德国
海军与克虏伯公司的杰默尼亚造船厂签订了建造U-1号潜艇的合同。U-1号潜艇于1906年
12月14日正式在德国海军服役,成为德国海军的第一艘潜艇。
U-1号潜艇建成服役之后,德国海军相继建造了U-2号潜艇。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这2艘潜艇的性能难以满足德国海军的需要,因此其使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
此,德国海军投入了更大的财力和物力来发展潜艇。1909年初,德国制定了建造20艘U-
3级潜艇的计划,该项建造计划在7年的时间内完成。在U-3级20艘潜艇的建造工作即将
结束的时候,德国海军又开始执行建造U-23级潜艇的计划。德国海军最初计划建造19艘
U-23级潜艇,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海军仅仅完成了6艘U-23级潜艇的建
造任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海军拥有28艘潜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动员
了全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全力以赴地批量建造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投入
战争的潜艇总共有372艘。德国的这些潜艇除了攻击英国的军舰之外,还攻击英国的商
船运输队,对英国的海外贸易造成了沉重的打击。1917年4月,英国的商船在一个月之
内便被德国潜艇击沉350多艘,总吨位达85万多吨。后来,由于英国加强了商船队的海
上护航行动,德国潜艇袭击商船的几率开始不断降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潜艇

401
世界海军潜艇

的损失数量不断增加。到了1918年的时候,德国的潜艇战终于宣告失败。

6.1.2 纳粹德国海军潜艇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战败国
家的德国不许建造、购买或拥有潜艇。但是1933年希特勒在攫取了德国政权之后,于
1934年便开始秘密建造潜艇。1935年,德国与英国进行了谈判并达成了“英德海军协
定”。按照这一协定,德国可以在总吨位不超过英国舰艇总吨位的35%的情况下建设一
支德国海军。但是,德国的潜艇总吨位却可以为英国潜艇总吨位的45%。
自从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战败国之后,德国的潜艇技术完全中断。当
1935年德国重建海军时,德国为研制和建造新型潜艇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德国的潜艇技
术因此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迅速得到恢复。到1939年第二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总共
建造了57艘潜艇。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仅仅两
个星期之后,德国的潜艇便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战果。1939年9月17日,德国潜艇击沉了
英国皇家海军的“勇敢”号航空母舰。10月,德军的U-47号潜艇秘密地潜入斯卡帕湾,
向停泊在那里的英国皇家海军的“皇家橡树”号战列舰进行了偷袭,结果使得这艘排水
量为33000多吨的巨型战列舰在短短的十几分钟便迅速沉没,包括舰队司令在内的舰上近
800名官兵葬身海底。而U-47号潜艇却平安无事地溜出了斯卡帕湾。
1940年6月,意大利在法国的背侧对法国展开了军事行动。法国投降之后,英吉利
海峡的各岛屿于7月1日均落入德军之手。这时,德国加紧了潜艇的建造步伐,并且开始
在海上不断袭击英国的运输船只。1940年这一年之中,德国建造了66艘各种型号的潜艇
并将这些潜艇立即投入了战争,被德军潜艇击沉的英国运输船只急剧增加,英国的海上
运输船只在接连几个月的时间里遭到了巨大损失。
1940年秋季,德军潜艇部队司令卡尔·邓尼茨开始实行“狼群战术”。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最初几年时间里,德军潜艇的“狼群战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盟军的运输
船队在不断遭到德军潜艇的狼群袭击之后,不得不加强了护航船队的反潜作战能力。随
着大西洋上战争的推移和发展,为了进一步地遏制德军潜艇对大西洋航线上护航船队的
袭击,盟军调拨了大量战斗机参加大西洋上船队的护航。从大西洋的东西两岸一直延伸
到大西洋的纵深海域,盟军的护航船队都可以得到在大西洋东西两岸起飞的盟军战斗机
的空中支援。当时,凡是参加护航的战斗机都装备了经过改进的雷达,利用这种机载雷
达,即使在天气条件十分恶劣的时候,也能在远距离发现德军水面航行的潜艇,并且可
以迅速地对那些德军潜艇实施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之后,德军的潜艇被迫退缩在大西洋
中间一条500英里(800km)宽的狭长海域里活动,因为这一条狭长海域是盟军战斗机因其
续航力的限制而无法达到并进行有效空中巡逻的海域。
1942年8月至1943年4月,海上的德军潜艇与盟军的反潜作战兵力进行着拼死的较
量,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德军潜艇平均每击沉11艘盟军的
船只,德军就要损失一艘潜艇,双方的损失比为11:1。到了1940年时,由于德军采用了
“狼群战术”,加上德军潜艇袭击盟军船只的战术日趋熟练,双方的损失比上升到
22:1。后来,由于盟军逐渐加强了反潜作战力量以及盟军的战斗机加入了护航活动,德
军潜艇的损失日渐增加。到了1943年时,双方损失比降低到4:1。
402
第6章 德国潜艇

1942年夏季之前,德军平均每月损失5艘潜艇,但是到了1942年秋季之后,德军每
月平均损失的潜艇为15艘以上。由于潜艇损失数量的明显增加,德国为了保证在战场上
拥有足够数量的潜艇,于是加快了建造潜艇的步伐。这时,德国动员了国内的16家造船
厂日以继夜地建造潜艇,每个月建成服役的新潜艇为20艘。1941年德国总共建造了210
艘新潜艇,1942年建造了307艘新潜艇。这样,尽管德军潜艇的损失数量不断增加,但
是到1943年下半年时,德国在役潜艇的数量仍保持在300艘以上。
在德国加速建造新潜艇的同时,盟军加紧了新式反潜武器的研制。新式反潜武器投
入反潜战场之后,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样便迫使德国不得不做出更大的努力来改进和
提高德军潜艇的性能。装备了高性能机载搜索雷达的盟军战斗机加入反潜作战活动之
后,盟军的战斗机可以不分昼夜地开展搜索活动。为此,德军潜艇被迫将其活动的大部
分时间改为水下活动。德军潜艇只要在海面上的时间稍长一些,便随时都可能被盟军的
空中反潜巡逻机发现并遭到盟军飞机的轰炸或盟军反潜兵力的打击。为了改进潜艇的隐
蔽性,减少潜艇在水面的充电时间已经成为德国潜艇设计师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43年,德国的海军工程师们终于研制出潜艇通气管装置。通气管装置可以使潜艇的隐
蔽性有很大的提高,从而大大地减少被雷达发现的几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通气管装
置无疑将潜艇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且对战后世界各国潜艇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国都从德国潜艇的通气管装置得到了借鉴,
纷纷在本国的潜艇上装设了通气管装置。
二战期间,为了适应新的战争形势,德国还加紧研制水下高速潜艇。1944年,德国研
制出两种型号的水下高速潜艇。一种是U-ⅩⅪ型潜艇,另一种是U-ⅩⅩⅢ型潜艇。值得
一提的是U-ⅩⅪ型潜艇,从潜艇技术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该级潜艇在现代潜艇发展的
近 百 年 历 史 上 占 有 一 席 之 地。U-ⅩⅪ 型 潜 艇 的 水 面 排 水 量 为 1621t,水 下 排 水 量 为
1819t,水面最高航速为15.6kn,水下最高航速为17.2kn。以17.2kn的水下最高航速航行
时,可航行72min;以5.2kn的安静航速航行时,可在水下持续航行72h;该级潜艇以10kn
的水面航速航行时,其续航力可达15500n mile。该级潜艇上装备的通气管装置,可以使
其长时间地在水下航行,很难被盟军的机载雷达发现,特别是在二级海况以上的情况下
利用通气管装置航行时,盟军的机载雷达几乎无法将其探测到。另外,由于该级潜艇改
进了线型,大幅度地减少了声呐横截面,因此提高了水下隐蔽性。德国在二战末期总共
建造了131艘U-ⅩⅪ型潜艇,由于当时已经到了二战后期,德国的局势更加动荡不定,
加上该级潜艇没有经过模型试验而匆忙直接投入建造,因此,建成的U-ⅩⅪ型潜艇之
中,能够达到设计指标的潜艇数量甚少。但是德军在二战末期把U-ⅩⅪ型潜艇投入战
场,仍然取得了非凡的战绩。不过此时德国已是强弩之末之势,那些已被投入战场的U-
ⅩⅪ型潜艇无论如何也不能挽救德国的败局了。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苏联、英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都从缴获的U-ⅩⅪ型潜艇中得
到了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借鉴,并且许多国家在战后建造的第一批潜艇中都采用了U-ⅩⅪ
型潜艇上的许多先进技术。应该客观地说,U-ⅩⅪ型潜艇对战后世界常规潜艇技术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在潜艇技术方面的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成就是“沃尔
特”汽轮机装置在德军潜艇上的应用。所谓“沃尔特”汽轮机装置就是利用过氧化氢在
封闭环境下维持燃料的燃烧特性来产生推进动力,从而使潜艇能够在水下进行长时间的
403
世界海军潜艇

持续潜航。1944年春季,德国建造了装备“沃尔特”汽轮机装置的U-ⅩⅦ型潜艇。该级
潜艇水面航行时利用艇上的柴油机,航速为8.5kn,水下低速航行时利用电动机,水下高
速航行时则使用“沃尔特”汽轮机装置。1944年12月U-ⅩⅦ型潜艇的首制艇U-1405号潜
艇完工,在对该艇进行试航时,该艇的最高水下航速为21.5kn。
另 外,从 1944 年 5 月,德 国 还 开 始 建 造 另 一 种 装 备“沃 尔 特”汽 轮 机 装 置 的 U-
ⅩⅩⅥ型潜艇。该级潜艇的水面航速为11kn,但是利用“沃尔特”汽轮机装置的水下最
高航速可达22kn。德军统帅部决定建造100艘U-ⅩⅩⅥ型潜艇,但是到1945年德国战败
投降时,这100艘U-ⅩⅩⅥ型潜艇仍处在建造阶段而没有投入战争之中。
“沃尔特”汽轮机装置对于战后常规潜艇的AIP研制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对潜艇的AIP技术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美
国直到1953年之前,仍然是同时并行研制潜艇非核式闭式循环推进系统和潜艇核动力系
统。1953年之后,由于核动力推进系统的研制得到技术上的突破并获得迅速的发展,美
国最终才放弃了非核式闭式循环系统的研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投入战争的共有1150艘潜艇,其中有807艘潜艇被盟
军击沉。盟军一侧被德军潜艇击沉的舰船为2882艘,受到重创的舰船为264艘,盟军舰
船损失的总吨位为1440万吨。

6.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海军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战败的德国被国际上禁止建造潜艇。1955年,联邦德国
加入北约组织,从而具备了建造潜艇的政治条件。当联邦德国在1955年被允许重新建立
军事武装时,它便开始了战后潜艇技术的研制。1957年,吕贝克工程事物所在乌尔利希
·加布勒教授的领导下正式开始了潜艇设计工作。当时根据联邦德国与欧洲联盟签订的
协议,联邦德国只能设计和建造排水量低于350t的潜艇,但是时隔不久之后,对联邦德
国潜艇排水量的限制放宽到450t,后来该限制又进一步被放宽到1000t。
联邦德国海军于二战之后建造的第一艘潜艇是试验性潜艇,该艇是以第二次世界大
战末期时由原来纳粹德国海军建造的U-ⅩⅩⅢ型潜艇为母型而设计和建造的。联邦德国
海军建造这艘试验性潜艇的目的是对战后潜艇上的武备、电子设备以及潜艇动力装置进
行试验,因此,这艘试验性潜艇只装备了2具鱼雷发射管。试验性潜艇建成并经过一段
时间的使用之后,联邦德国海军在战后的潜艇设计和使用方面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于
是便决定建造两种型号的潜艇——201级和202级潜艇。这两种型号潜艇的一个突出的特
点是,潜艇艇体是用非磁性钢材制造的。利用非磁性钢材建造的潜艇,即使在浅水海域
中活动,仍然很难被敌人探测到,具有很高的隐身性。
接着,联邦德国海军在此基础上建造了205级潜艇,205级潜艇共有11艘,到了20世
纪90年代初期,该级潜艇逐渐退出现役。1962年,国际上允许联邦德国海军可以建造6
艘排水量为1000t的潜艇。于是,联邦德国海军在205级潜艇的基础上,于1963年开始研
制206级潜艇。206级潜艇的首制艇于1971年9月28日下水,1973年4月19日服役。联邦德
国海军总共建造了18艘206级潜艇。
由于国际上对联邦德国海军拥有的潜艇数量以及排水量的限制,使得联邦德国国内
的潜艇需求很快处于饱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联邦德国的潜艇建造业开始逐渐转向国
404
第6章 德国潜艇

际出口市场。为此,联邦德国从事潜艇设计的吕贝克工程事物所与霍瓦兹造船厂合作,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209级潜艇的设计方案,209级潜艇的性能优秀,价格不高,因此对财
力有限的第三世界国家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209级潜艇问世之后,由于性能超群而受
到了许多国家海军的青睐,先后有12个国家向联邦德国订购了约37艘209型潜艇。
1990年,联邦德国海军计划建造212级潜艇作为德国在21世纪的主力潜艇,1991
年,联邦德国海军完成了212级潜艇的方案设计,并且于同年年底由联邦德国国会批准
建造首批4艘212级潜艇。212级潜艇是联邦德国海军第一批装备AIP推进系统的先进潜
艇,利用AIP系统再加上艇上的蓄电池系统,可以使212级潜艇的水下续航距离为209级
潜艇的4倍以上。与此同时,联邦德国还向国际市场推出了出口型的214级潜艇,214级
潜艇的优秀性能在世界各国海军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示了该级潜艇所具有的竞争实
力。

6.2 德国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

6.2.1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德国潜艇

6.2.1.1 U-1号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38t/283t;主尺度:42.4m×3.8m×3.2m;主机:6缸2冲程煤油发
动机1台,2台推进电机,双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推进器是3叶螺旋桨;功率(水面/水
下):400马力/4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0.8kn/8.7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
航力为15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力为5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1
具,装载鱼雷3枚;安全潜航深度:30m;艇员人数:2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德国的潜艇技术在世界潜艇技术发展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对世界各国
潜艇技术的发展曾经产生了颇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然而,从潜艇的发展历史来看,德
国潜艇的起步却在世界各国之中相对比较迟缓。19世纪中期,当世界列强在争先恐后地
发展潜艇的时候,德国海军却抱有这样一种观点——潜艇只不过是一种弱小的防御性武
器,从德国沿海地形的特点以及港口的地理环境特征等方面来说,德国需要的是战列舰
和巡洋舰等大型进攻性舰艇,而不是潜艇那样的防御性武器。德国对潜艇不感兴趣的另
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潜艇动力装置都是汽油发动机,经常发生爆炸事故,这种不
安定的动力装置带来的危险性使得德国海军不敢贸然地再去重蹈其他国家的覆辙,因
此,德国对于潜艇技术的发展抱着一种消极等待的心理,希望在技术发展过程中能够有
朝一日研制成功安全性更好的潜艇动力装置。后来,随着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登基,德
国开始改变以前俾斯麦首相制定的对外消极政策,力图对外称雄争霸,因此大力发展海
军,准备与英国一决雌雄。在这种国家战略和政策的指导下,德国海军开始改变最初对
潜艇的偏见,走上了发展潜艇之路。于是,德国迎来了潜艇发展的初始时代。
德国利用本国造船厂建造的第一艘潜艇,是根据1902年一位西班牙的工程师德凯维
利设计的潜艇图纸建造的“鳟鱼”号潜艇,该艇的水下排水量为15.5t,长度为13m,外

405
世界海军潜艇

形呈纺锤形。当时承担建造“鳟鱼”号潜艇的是德国的克虏伯公司的杰默尼亚造船厂。
“鳟鱼”号潜艇建成之后,曾经在德国国内引起了轰动,同时还引起了德国海军的高度
重视。1903年秋季,德国皇帝和德国海军当局官员特地专程视察了“鳟鱼”号潜艇。
1904年,“鳟鱼”号潜艇被卖给了沙皇俄国,其后不久,沙皇俄国与克虏伯公司的杰默
尼亚造船厂签订了建造3艘大型潜艇的合同。几乎在同一时间,德国海军决定成立潜艇
建造办公室,专门负责德国海军潜艇建造事宜,并且德国海军迅速与克虏伯公司的杰默
尼亚造船厂签订了建造一艘潜艇的合同。这艘潜艇就是德国海军的U-1号潜艇,它是德
国海军的第一艘潜艇。(图6-1)U-1号潜艇是由F.克虏伯设计的小型沿海型潜艇,该艇采
用双壳体结构,水面排水量为238t,水下排水量为283t,长度为42.4m,水面航速为
10.8kn,水下航速为8.7kn,艇上装备一具450mm艏鱼雷发射管和3枚鱼雷。处于水面状
态的U-1号潜艇,其干舷非常低,因此不适于做远洋航行。U-1号潜艇的舷间作为燃料
舱,耐压艇体内部分为7个舱室,艉舱布置着一台功率为400马力的6缸2冲程煤油发动机
和2台推进电机。该艇采用双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推进器是3叶螺旋桨。U-1号潜艇有2
根潜望镜,其中1根潜望镜位于该艇的指挥台上,另外1根则位于该艇前部的舱口处。
U-1号潜艇于1906年12月14日正式在德国海军服役。该艇服役之后,德国海军对U-1
号潜艇做了许多海上试验,并且利用该艇对艇员进行了训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的U-1号潜艇被战胜国沉于海底。后来,U-1号潜艇又被德国打捞起
来,在将其修复后送到德国博物馆作为纪念品陈列了起来。

图6-1 U-1号潜艇
6.2.1.2 U-2号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41t/430t;主尺度:长度为45.4m;主机:6缸2冲程煤油发动机2
台,2台 推进 电机,双轴 双螺 旋桨推 进方式,推 进器 是 3叶 螺旋 桨;功 率 (水 面/ 水
下):600马力/不详;航速(水面/水下):13.2kn/9kn;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1具,装
载鱼雷3枚;安全潜航深度:23m;艇员人数:1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德国海军在对U-1号潜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开始建造第二艘潜艇——U-2号潜
艇(图6-2)。从整体性能来看,U-2号潜艇实际上是U-1号潜艇的改进型。U-2号潜艇无论
从主尺度还是排水量方面来看,均比U-1号潜艇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并且总体性能也
有了相应的提高。
由于U-2号潜艇上装备了2台煤油发动机,功率提高到600马力,因此,该艇的水面
航速为13.2kn,水下航速为9kn。另外,U-2号潜艇上的鱼雷发射管也增加到4具,艏艉各
布置了2具450mm鱼雷发射管。虽然U-2号潜艇在航速和武备等方面有所提高和改善,但
406
第6章 德国潜艇

是该艇的重大缺陷仍然是水面航行时的性能比较差,无法适应远距离的航行作战。第一
次世界大战结束时,U-2号潜艇的命运与U-1号潜艇相同,也被战胜国人为地为沉于海
底,并且最终废弃。

图6-2 U-2号潜艇
6.2.1.3 U-3级潜艇 2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21t/510t(第一组);主尺度:长度为53.1m(第一组);主机:6缸2
冲程煤油发动机1台,2台推进电机,双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推进器是3叶螺旋桨;武
备:450mm鱼雷发射管4具(艏部2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6枚(第一组);安全潜航深
度:30m;艇员人数:30名~3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德国海军在建造了U-1号和U-2号潜艇之后,由于这2艘潜艇的性能难以满足德国海
军的需要,因此其使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对潜艇持怀疑态
度的德国海军愈加感到潜艇难以登上未来海上军事斗争的舞台,于是,德国海军对潜艇
刚刚涌起的一点热情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然而在这一阶段,法国海军在潜艇技术方面获得了显著的进步,英国也建造了排水
量为620t的D级远洋型潜艇,这表明英国皇家海军在发展潜艇方面也明显地加大了力
度。英、法两国迅速发展的潜艇技术使德国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于是,德国对潜艇在未
来战争中可能发生的作用重新进行了审视和评估,决定后起直追,赶超英、法。为此,
德国海军重新投入了更大的财力和物力来发展潜艇。1909年初,德国制定了一项建造20
艘U-3级潜艇的庞大计划(图6-3)。为了保证把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最先进技术及时地应用
在U-3级的这20艘潜艇上,德国海军把建造这20艘U-3级潜艇分为7组,在7年的时间内完
成整个建造计划,力争在每年新开工的U-3级潜艇上做到使其总体性能逐年有所改进和
提高。U-3级第一组中的U-3号和U-4号潜艇是带有试验性质的原型艇,由但泽市的皇家
造船厂承担其建造任务。U-3号和U-4号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421t,水下排水量为510t,
长度为53.1m,水面航速为12kn,水下航速为9.4kn,艇上装备4具鱼雷发射管,水面航行
性能有了很大提高。U-3级第二组的4艘潜艇比第一组的U-3号和U-4号潜艇的开工日期推
迟了一年,但是却由克虏伯公司的杰默尼亚造船厂承担了这4艘潜艇的建造任务。德国
海军对于这4艘潜艇的要求是,排水量务必要比U-3号和U-4号潜艇有所增加,在每艘潜

图6-3 U-3级潜艇
407
世界海军潜艇

艇上必须装备3台发动机,使其水面航行速度达到13.4kn。
当时,德国海军对未来潜艇的基本性能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水面最高航速为15kn,水下最高航速为10.5kn;
(2)在水面高速航行状态下,其续航距离为2000n mile;
(3)艇员人数为20名,能够保证潜艇连续潜航72h;
(4)潜艇的艏艉各装备2具鱼雷发射管,艇上携带6枚鱼雷。
在德国海军对潜艇性能指标的要求下,U-3级第三组的潜艇上装备了4台发动机,这
样,可以保证使其水面最高航速达到14.2kn。尽管如此,却仍然没有达到德国海军对潜
艇提出的15kn水面最高航速的基本指标。不过,从U-3级第三组的各艘潜艇开始,其下
潜深度却达到了50m的程度,比前两组潜艇的下潜深度增加了20m。U-3级第三组潜艇的
排水量为611t,长度为57.4m,比第二组潜艇略有增加。
U-3级第四组的3艘潜艇,其水面航行性能有了明显提高,水面最高航速为14.8kn,
基本上满足了德国海军的要求。此外,这3艘潜艇在水面航速为14kn的状态下,续航距
离为2000n mile。它们的排水量为644t,长度为57.9m,在这方面比第三组潜艇又有了一
定幅度的增加。
U-3级第五组仅有一艘U-16号潜艇。该艇与第四组的3艘潜艇是几乎同时在克虏伯公
司的杰默尼亚造船厂开工建造的。但是,U-16号潜艇水面最高航速却达到了15.6kn,超
过了德国海军对潜艇水面最高航速的基本要求。
U-3级第六组的2艘潜艇上,装备了4台8缸煤油发动机,其水面最高航速约为15kn,
但是这2艘潜艇的排水量和主尺度却增加了不少。U-3级前6个组的各艘潜艇上装备的主
机均为煤油发动机,当艇上的煤油发动机在工作时,排出的黑烟在很远的距离上就能发
现,在夜间的时候,则能看到发动机工作时排出的火光,这一缺点将把该艇在海面上的
活动暴露无遗。鉴于这种情况,德国海军期待着从U-3级第七组的潜艇开始,在各艘潜
艇上装备柴油发动机。因此,U-3级的U-19号~U-22号这4艘潜艇在建成的时候,每艘潜
艇上装备的是2台8缸2冲程柴油发动机,总功率为1700马力。这4艘潜艇的排水量增加到
837t,水面最大航速也增加到15.4kn。
U-3级各艘潜艇装备的鱼雷发射管基本上都满足了德国海军提出的基本要求,每艘
潜艇的艏艉部位各装备了2具450mm的鱼雷发射管,携带鱼雷的数量为6枚。但是,U-3
级第七组的4艘潜艇上,鱼雷发射管的直径改为500mm。另外,U-3级之中的U-9号潜艇
在1916年被德国海军改装成布放水雷的潜艇。U-3级各艘潜艇上的艇员编制人数各不相
同,为30名~35名。
6.2.1.4 U-23级潜艇 19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69t/884t;主尺度:64.7m×6.3m×3.5m;主机:柴油发动机2
台;电机2台;功率(水面/水下):1800马力/1200马力;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
面/水下):15kn/10.7kn;续航力:水面15kn航速时,续航力为2100n mile;水下5kn航速
时,续航力为90n mile;武备:500mm鱼雷发射管4具(艏部2具,艉部2具);88mm舰炮1
座;安全潜航深度:50m;艇员人数:2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在U-3级20艘潜艇的建造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德国海军又开始了建造U-23级潜艇
408
第6章 德国潜艇

的计划(图6-4)。按照德国海军最初的设想,打算建造19艘U-23级潜艇,并且仍然沿用在
建造U-3级潜艇过程中采取的分组分阶段建造方式,把19艘U-23级潜艇分为3个组,逐期
建造完毕。第一组和第二组各为4艘潜艇,第三组是11艘潜艇。但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之前,德国海军仅仅完成了6艘U-23级潜艇的建造任务。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各艘
潜艇,其排水量和主尺度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其建造工作却分别由但泽市皇家造船厂
和克虏伯公司的杰默尼亚造船厂承担的。从总的方面来看,U-23型潜艇是U-3型潜艇的
改进型,在水面航行性能方面比U-3级潜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U-3级潜艇艉舵位于螺旋
桨的前面,但是在U-23级潜艇上,其艉舵被移到了螺旋桨的后面。U-23级中的各艘潜艇
的排水量和主尺度彼此之间略有不同,其水面排水量为669t~685t,水下排水量为864t
~878t,长度为64.7m。U-23级潜艇上装备了柴油发动机,其水面最高航速为16.4kn~
16.7kn,水下最高航速为9.7kn~10.3kn,艏艉部各自布置了2具500mm鱼雷发射管。

图6-4 U-23级潜艇
U-23级第三组的各艘潜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战争爆发第二年的2月这一期
间建造完毕的。这11艘潜艇实际上又在U-23级第一组和第二组各艘潜艇的基础上进行了
若干改进,排水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艇员编制人数增加到35名。此外,艇的上甲
板处装备了舰炮。
除了U-3级和U-23级潜艇之外,德国海军还与意大利海军签订了合同,为意大利建
造U-42级潜艇。U-42级潜艇的排水量和主尺度与U-23级潜艇相差无几,战术技术性能也
与U-23级潜艇相当。但是,U-42级潜艇上装备的是意大利制造的柴油机,其水面最高航
速仅有14kn。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U-42级潜艇恰好处于完工状态,因此,这些潜
艇被意大利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

6.2.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潜艇

6.2.2.1 U-43级潜艇 2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725t / 940t ; 艇 体 结 构 形 式:双 壳 体 结 构 ; 主 尺
度:65.0m×6.2m×3.7m;主机: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
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2000 马 力 / 12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6.8kn/10.34kn;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81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
续航力为51n mile;武备:450mm鱼雷发射管4具(艏部2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6枚;
88mm舰炮2座;安全潜航深度:50m;艇员人数:3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德国海军已经拥有了28艘潜艇。但是,这些潜艇都是
409
世界海军潜艇

没有经过战争考验的潜艇,潜艇究竟将会在战争中发挥出多么大的作用,这在德国海军
许多高级将领的心目中,仍然是一个未知数。然而,战争的残酷事实很快便证明了潜艇
所具有的军事威力。因此,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动员了全国的工业生产能力,
开始全力以赴地批量建造潜艇。当时,作为德国海军的舰艇,潜艇的建造数量仅次于驱
逐舰。
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德国海军对潜艇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与划分,并且对各种类
别的潜艇进行了紧急设计与建造。从排水量方面进行划分,德国海军把潜艇分为用于远
洋作战的大型潜艇、用于近海作战的小型潜艇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型潜艇。从战术性
能方面划分,则有攻击舰船用的攻击型潜艇以及敷设水雷用的水雷潜艇。
U-43级潜艇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诸多型号潜艇之中的一种(图6-5),
U-43级潜艇总共建造了23艘,它们是在1913年—1916年期间建造完毕的。U-43级中的23
艘潜艇被分成6个组进行建造。该级之中6个组的潜艇,其排水量以及主尺度各自有所不
同,在航速方面也有一些差别。U-43级潜艇之中,有15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刚刚
处于开工状态。当时,由于战事的紧迫需要,德国有3家造船厂先后参与了该级潜艇的
建造工作。
U-43级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艇上装备4具500mm鱼雷发射管,艏艉各布置2具。当
该级潜艇以8kn的水面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8000n mile。U-43级潜艇的水面航行能
力,特别是远洋航行能力比U-23级潜艇有了很大的提高,水下航行性能以及水下操纵性
也比U-23级潜艇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图6-5 U-43级潜艇
6.2.2.2 U-66级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791t / 933t ; 艇 体 结 构 形 式:双 壳 体 结 构 ; 主 尺
度:69.5m×6.3m×3.8m;主机: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
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3000马力/123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5kn/9.7kn;续
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65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力为115n mile;武
备:500mm鱼雷发射管5具(艏部4具,艉部1具),装载鱼雷12枚;88mm舰炮1座;安全潜
航深度:50m;艇员人数:3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66级潜艇是德国为奥匈帝国海军建造的潜艇(图6-6),总共建造了5艘,其编号为
U-66~U-70。该级的5艘潜艇均由克虏伯公司的杰默尼亚造船厂建造。该级潜艇的总体
性能、排水量以及主尺度等方面均与U-43级潜艇没有甚大的区别。U-66级潜艇的水面排
水量为791t,水下排水量为933t,长度为69.5m,水面最高航速为16.8kn,水下最高航速
为10.3kn,艇上装备5具450mm的鱼雷发射管,其中艏部为4具,艉部为1具。U-66级的5
410
第6章 德国潜艇

艘潜艇于1915年全部建成并移交给奥匈帝国海军。

图6-6 U-66级潜艇
6.2.2.3 U-71级潜艇 1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745t / 829t ; 艇 体 结 构 形 式:单 壳 体 结 构 ; 主 尺 度:长 度 为
56.8m;主机: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航速
(水面/水下):9.6kn/7.8kn;武备:500mm鱼雷发射管2具(艏部1具,艉部1具),可装载水
雷38枚。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71级潜艇又被德国海军称为UE-Ⅰ级潜艇,是德国海军专门用于敷设水雷的水雷
潜艇(图6-7)。该级潜艇总共有10艘。在建造过程中,该级潜艇被分为4个组分批进行建
造,在1915年—1916年建造完毕。U-71级每个组的潜艇在排水量、航速以及主机功率等
方面各自不同。该级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745t~755t,水下排水量为829t~832t,长度为
56.8m,水面最高航速为9.6kn~10.6kn,水下最高航速为7.8kn~7.9kn,艇上装备500mm
的鱼雷发射管2具,各自布置在艏艉部的上层建筑内。U-71级潜艇采用个半壳体结构(马
鞍形压载水舱),艇体后部有2个直径为1m的水雷敷设管和一个水雷舱,每艘潜艇可以携
带38枚水雷。另外,该级潜艇的水面航行性能比较好,适于进行远洋航行。U-71级10艘
潜艇的编号为U-71~U-80。

图6-7 U-71级潜艇
6.2.2.4 U-81级潜艇 4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808t / 946t ; 艇 体 结 构 形 式:双 壳 体 结 构 ; 主 尺
度:70.1m×6.3m×4.0m;主机: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
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400马力/12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6.8kn/9.1kn;
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81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力为56n mile;武
备:500mm鱼雷发射管4具(艏部2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12枚;105mm舰炮1座,88mm
舰炮2座;安全潜航深度:50m;艇员人数:35名。
411
世界海军潜艇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81级潜艇是在U-43级潜艇的基础上经过改进之后的批量建造型潜艇(图6-8)。最初
的时候,德国海军计划建造111艘U-81级潜艇,但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海
军总共建造了40艘。U-81级潜艇是德国在战争期间进行紧急部署建造的潜艇,因此德国
国内的5家造船厂参与了该级潜艇的建造工作。在对该级潜艇进行建造过程中,德国海
军将其分为8个组进行了建造。因此,每个组的潜艇在排水量、主尺度以及航速等方面
均有所不同。

图6-8 U-81级潜艇
U-81级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其水面排水量为757t~882t,水下排水量为946t~
1002t,长度为65.8m~71.6m,水面最高航速15.6kn~16.9kn,水下最高航速为8.6kn~
9.1kn,艇上装备500mm鱼雷发射管4具,其中艏部2具,艉部2具,每艘潜艇可以携带鱼
雷12枚~16枚。当U-81级潜艇以水面8kn的速度航行时,其续航力为8100n mile。此外,
该级潜艇上还装备了1座~2座舰炮。该级潜艇的艇员人数编制为35名~39名。
U-81级潜艇是一种大型的远洋型作战潜艇,具有出色的水面航行性能,在风浪天气
情况下,仍然可以几乎不受限制地在海面上航行,并且该级潜艇具有良好的水下操纵
性。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40艘U-81级潜艇,战争结束后又
建成了2艘,还有18艘在战争结束时尚处于建造状态,在战争结束之后被毁掉。此外,
有51艘还没有来得及开工,在战争结束之后,取消了原定的建造计划。U-81级潜艇是德
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最为优秀的一种型号,该艇的性能以及设计对德国海军
以后的潜艇产生了颇大的影响,同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国的潜艇技术发
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6.2.2.5 U-117级潜艇 1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1164t / 1512t ; 艇 体 结 构 形 式:双 壳 体 结 构 ; 主 尺
度:81.5m×7.4m×4.2m;主机: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
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400马力/12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7kn/7kn;续
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9400n mile;水下4.5kn航速时,续航力为35n mile;武
备:500mm鱼雷发射管4具(艏部2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12枚;150mm舰炮一座;水雷
布放筒2个,可装备水雷30枚;安全潜航深度:75m;艇员人数:4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117级潜艇是远洋型的敷设水雷专用潜艇,亦被德国海军称为UE-Ⅱ级潜艇(图 6-
9)。该级潜艇总共有10艘,编号为U-117~U-126。U-117级潜艇是分为2组进行建造的,
每组各为5艘。每组潜艇在排水量、主尺度以及航速等方面有所差异。该级潜艇的水面
排水量为1163t~1164t,水下排水量为1466t~1512t,长度为81.5m~82.0m,水面最高航
412
第6章 德国潜艇

速为14.7kn,水下最高航速为7.0kn~7.2kn,艇上装备500mm的艏鱼雷发射管4具。每艘
U-117级潜艇除了在其耐压艇体内可以携带42枚水雷之外,在该级潜艇的上层建筑内还
可以另外再携带30枚水雷。
U-117级的10艘潜艇刚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建造完毕,这些潜艇还没有来得
及参加海上作战行动便被战胜国全部接收。日本作为战胜国曾经得到U-117级中的U-125
号潜艇,该艇被送往日本之后,成为日本海军设计和建造“伊”-21型潜艇的母型,对
日本海军潜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1923年,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战胜国作出的决定,U-117级中的其余潜艇全部被毁掉。

图6-9 U-117级潜艇
6.2.2.6 U-127级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175t/1534t;艇体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横截面为椭圆形
状;主尺度:长度为83.5m;主机: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
行),双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17.0kn/8.1kn;武备:500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
具,艉部2具);安全潜航深度:75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127级潜艇是U-81级潜艇的改进型(图6-10),最初计划建造12艘,编号为 U-127~
U-138。该级潜艇从1916年开始建造,但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仅有2艘完工。该
级潜艇的安全潜航深度为75m,比U-81级潜艇25m的安全潜航深度增加了50m。第一次
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已经完工的2艘U-127级潜艇分别被英国和法国作为战利品接收,而
该级中尚处于建造阶段的其余潜艇则被毁掉。

图6-10 U-127级潜艇
6.2.2.7 U-139级潜艇 4艘
1) 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930t~2158t/2483t~2758t;艇体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主
尺度:长度为92.0m~97.5m;主机: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
行),双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15.3kn~17.5kn/7.6kn~8.5kn;续航力:水面8kn航速
时,续航力为20000n mile;武备:500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150mm舰
413
世界海军潜艇

炮2座。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139级潜艇是大型远洋型潜艇,主要用于对敌人海上运输船只实施攻击(图6-11)。
该级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1930t~2158t,水下排水量为2483t~2758t,是德国海军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排水量最大的潜艇。最初,德国海军计划建造40艘U-139级潜
艇,1916年开始建造,当时德国国内有4家造船厂参与了U-139级潜艇的建造工作。由于
建造任务紧急,因此,到战争结束前夕,有36艘U-139级潜艇已经处于开工建造状态,
其中仅有4艘已经建造完毕。战争结束之后,法国得到了U-139级中的U-139号潜艇并将
其带回国内,在法国海军中开始了它的服役生涯,直到1936年才退出现役。

图6-11 U-139级潜艇
6.2.2.8 U-151级潜艇 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1512t / 1875t ; 艇 体 结 构 形 式:双 壳 体 结 构 ; 主 尺
度:65.0m×8.9m×5.3m;主机: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
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1600马力/16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2.4kn/5.2kn;
续航力:水面5.5kn航速时,续航力为25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65n mile;武
备:500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18枚;150mm舰炮2座;88mm
舰炮2座;安全潜航深度:50m;艇员人数:5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151级潜艇最初被德国海军设计成运输作战物资的运输潜艇,后来,随着战争情
况的变化,该级潜艇被改为远洋型作战潜艇(图6-12)。因此,U-151级中最先建造的2艘
潜艇仍然是运输潜艇,但是该级之中的其余7艘潜艇则被改为远洋型作战潜艇。该级潜
艇水面航行性能出色,即使在风浪天气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的水面航行状态,但是水下
航行性能以及操纵性欠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战争中残留下来的5艘U-151级潜
艇全部被战胜国毁掉。

图6-12 U-151级潜艇
6.2.2.9 U-A级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270t / 342t ; 艇 体 结 构 形 式:双 壳 体 结 构 ; 主 尺 度:长 度 为
414
第6章 德国潜艇

46.7m;主机: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航速
(水面/水下):14.2kn/7.3kn;武备:450mm鱼雷发射管3具(艏部2具,艉部1具)。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A级潜艇仅仅建造了一艘,即U-A号潜艇,该艇是德国海军为挪威建造的,1912
年开始建造,建成之后立即交付挪威海军作为沿海防御潜艇使用。从1916年开始,U-A
号潜艇又被改为训练用的潜艇。U-A号潜艇采用的是双壳体结构,水面排水量为270t,
水下排水量为342t,长度为46.7m,水面最高航速为14.2kn,水下最高航速为7.3kn,该艇
上装备3具450mm鱼雷发射管,其中艏部2具,艉部1具。艇员人数编制为21名。第一次
世界大战结束之后,U-A号潜艇被法国接收,后来被法国将其彻底拆卸解体。
6.2.2.10 U-B1级潜艇 17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127t / 142t ; 艇 体 结 构 形 式:单 壳 体 结 构 ; 主 尺
度:28.1m×3.2m×3.0m;主机:柴油发动机1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1台(用于水下航行),
单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60马力/12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6.5kn/5.5kn;续航
力:水 面 5kn 航 速 时,续航 力 为 1650n mile ; 水下 4kn 航 速时,续 航 力为 45n mile ; 武
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2枚;88mm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50m;艇员
人数:1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B1级潜艇是德国海军于1914年—1916年之间建造的小型潜艇,总共建造了17艘
(图6-13)。该级潜艇可以拆卸并装在火车上进行远距离运输。该级潜艇是被分为两组在
两家造船厂同步建造的,因此建成之后的该级潜艇,在排水量和航速等方面不尽一致。
该级潜艇陆续建成并服役之后,一部分被德国海军部署在地中海地区从事作战活动,还
有一部分被送给了奥匈帝国海军转战在其他海域。

图6-13 U-B1级潜艇
6.2.2.11 U-B18级潜艇 3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263t / 292t ; 艇 体 结 构 形 式:单 壳 体 结 构 ; 主 尺
度:36.1m×4.4m×3.7m;主机: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
单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80马力/28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9.2kn/5.8kn;续
航力:水面5kn航速时,续航力为65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45n mile;武
备:50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4枚;50mm舰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50m;艇员
人数:2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415
世界海军潜艇

U-B18级潜艇是U-B1级潜艇的改进型(图6-14),在进行该级潜艇的设计过程中,德
国海军充分地保留了U-B1级潜艇原有的优点,但是却把艇的排水量和主尺度等作了若干
增加,以便增加该级潜艇的续航力和在水面上的远洋航行能力。U-B18级潜艇也可以被
拆卸成几个舱段并利用铁路进行运输。德国海军在1915年—1916年之间总共建造了30艘
U-B18级潜艇,在建造的过程中这30艘潜艇被分成6个组,因此,各组之间的潜艇在主尺
度和速度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U-B18级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263t~279t,水下排水量为
292t~305t,长度为36.1m~36.9m,艇上装备50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该级潜艇外形上
的重大改进之处是,上层建筑较大,乾舷比较高,这主要是基于提高该级潜艇水面远洋
航行能力而进行的设计。U-B18级中的U-B41~U-B45这一组的5艘潜艇,艏鱼雷发射管
用于布设水雷,而在指挥台两侧各自装备了一具外装式鱼雷发射管。

图6-14 U-B18级潜艇
6.2.2.12 U-B48级潜艇 9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516t / 651t ; 艇 体 结 构 形 式:双 壳 体 结 构 ; 主 尺
度:55.3m×5.8m×3.7m;主机: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
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1100马力/592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3.5kn/7.5kn;
续航力:水面6kn航速时,续航力为904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55n mile;武
备:500mm鱼雷发射管5具(艏部4具,艉部1具),装载鱼雷10枚;105mm舰炮1座;安全潜
航深度:50m;艇员人数:3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德国海军在建造了U-B1级和U-B18级潜艇之后,认为这两种型号潜艇的排水量过
小,无法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要求。因此,德国海军在进行了充分论证之后,决定在
U-B1级和U-B18级潜艇的基础上进一步建造具有中等程度排水量的U-B48级潜艇(图6-
15),并把该级潜艇作为战时的批量型潜艇进行应急建造。按照德国海军的要求,计划
分为22个组陆续建造202艘U-B48级潜艇,但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仅有88艘竣工
服役。该级潜艇具有比较出色的远洋航行能力,最大续航距离为9000n mile。U-B48级潜
艇建成服役之后,其中的大多数潜艇都被送往奥匈帝国海军,被部署在地中海一带从事
作战活动。该级之中的另外一些潜艇则用于近海布放水雷。

图6-15 U-B48级潜艇

416
第6章 德国潜艇

6.2.2.13 UC1级潜艇 1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68t/183t;主尺度:34.0m×3.2m×3.0m;主机:柴油发动机1台(用
于水面航行),电机1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90马力/175马
力;航速(水面/水下):6.25kn/5.2kn;续航力:水面5kn航速时,续航力为780n mile;水
下5.2kn航速时,续航力为50n mile;武备:艏部6个水雷布放筒,装载水雷12枚;安全潜
航深度:50m;艇员人数:1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C1级潜艇是一种小型布设水雷潜艇(图6-16),该级潜艇也可以利用铁路进行运
输。德国海军总共分为2批建造了15艘UC1型潜艇,1915年全部就役。该级潜艇的水面
排 水 量 为 168t,水 下 排 水 量 为 182t ~ 183t,长 度 为 34.0m,水 面 最 高 航 速 为 6.2kn ~
6.3kn,水下最高航速为5.2kn~5.7kn,每艘潜艇上的艇员人数编制为14名。由于该级潜
艇是布放水雷的专用潜艇,因此,在结构上比较特殊,该级潜艇上没有装备鱼雷发射
管,而是装备了6具水雷布放管。这6具水雷布放管被布置在艇上前舱耐压艇体底部,成
纵向排列,每具水雷布放管中可以容纳2枚水雷,每艘UC1级潜艇可以携带12枚水雷。

图6-16 UC1级潜艇
6.2.2.14 UC16级(UC-Ⅱ型)潜艇 6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00t~434t/480t~511t;主尺度:长度为49.4m~51.9m;航速
(水面/水下):11.6kn~12.0kn/6.7kn~7.4kn;武备:500mm鱼雷发射管3具(艏部2具,艉
部1具),装备鱼雷总数7枚;88mm舰炮1座。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C16级潜艇是UC1级潜艇的改进型(图6-17),在排水量和主尺度方面均有所增加。
德国海军分为12个组总共建造了64艘UC16级潜艇,并且全部在1916年—1917年期间陆
续服役。UC16级潜艇上的水雷布放管的布置形式与UC1级潜艇完全相同,但是每艘潜艇
却可以携带18枚鱼雷。该级潜艇以水面7kn的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8000n mile。此
外,UC16级潜艇的水面航行性能和水下操纵性均比UC1级潜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图6-17 UC16级潜艇
6.2.2.15 UC80级(UC-Ⅲ型)潜艇 1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417
世界海军潜艇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491t / 571t ; 艇 体 结 构 形 式:双 壳 体 结 构 ; 主 尺


度:56.5m×5.5m×3.8m;主机: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
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600马力/77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1.5kn/6.6kn;续航
力:水 面 6kn 航 速 时,续航 力 为 9040n mile ; 水下 4kn 航 速时,续 航 力为 55n mile ; 武
备:500mm鱼雷发射管3具(艏部2具,艉部1具),装载鱼雷7枚;105mm舰炮1座;6个水雷
布放筒,可装载水雷18枚;安全潜航深度:75m;艇员人数:3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C80级潜艇也是专用的水雷布放潜艇(图6-18),该级潜艇的排水量和主尺度与UC16
级潜艇相差不多。德国海军建造UC80级潜艇的主要目的是打算在UC1级和UC16级潜艇
的基础上,提高德国海军布雷潜艇的水面航行能力。因此,UC80级潜艇不再像UC1级和
UC16级潜艇那样采用单壳体结构,而是改为双壳体结构。UC80级潜艇上的水雷布放管
的布置形式与UC1级和UC16级潜艇完全相同,但是UC80级潜艇上只能携带14枚水雷。
德国海军计划把UC80级潜艇分成6组建造113艘,但是实际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只建造了14艘,另外还有10艘在战争结束时处于基本完工状态。战争结束之后,这10艘
没有最后完工的潜艇被继续建造,并且在建成之后被英国和法国等战胜国接收。此外,
还有35艘UC80级潜艇在战争结束时处于半成品状态,在战争结束时被战胜国毁掉。

图6-18 UC80级潜艇

6.2.3 纳粹德国海军潜艇

6.2.3.1 U-ⅠA级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62t/983t;主尺度:72.39m×6.21m×4.30m;主机:柴油发动机2
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3080马
力/10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7.8kn/8.3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2kn速度航行
时,其续航距离为670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78n mile;武
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总数为14枚;105mm舰炮1座,
单管20mm机枪1挺;艇员人数:43名(其中军官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ⅠA级潜艇是德国海军按照远洋型潜艇的标准进行设计并建造的(图6-19)。该级潜
艇的母型是德国潜艇设计师曾经为西班牙海军设计的E-Ⅰ型潜艇。1933年纳粹德国最初
打算建造32艘U-ⅠA型潜艇,后来由于德国海军改变了最初制定的潜艇建造计划,把远
洋型潜艇分为500t级和1000t级两种型号,因此,到1936年时只建造了2艘,其编号为U-
25和U-26。从外形上来看,U-ⅠA级潜艇的艏部装有一个用于切割敌人防潜网用的割网
器,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建造的潜艇所具有的典型外观特征。该级潜艇上的一座
418
第6章 德国潜艇

105mm舰炮布置在指挥台前面的甲板上,而1挺单管20mm机枪则被布置在指挥台后部的
平台上。U-ⅠA级潜艇之中的U-25号潜艇于1936年4月6日服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曾经参加了5次海上作战行动,总共击沉盟军5艘舰船,击沉总吨位为50255t。1940年8月
3日,该艇在北海南部的荷兰附近水域触雷被炸沉没,艇上人员全部丧生。U-26号潜艇
于1936年5月11日服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参加了8次海上作战行动,总共击沉
盟军10艘舰船,击沉总吨位为44359t。1940年7月1日,该艇在英国南部水域与英国皇家
海军的水面舰艇遭遇,在英国皇家海军水面舰艇和轰炸机的联合攻击下沉没。

图6-19 U-ⅠA级潜艇
6.2.3.2 U-ⅡA级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54t/303t;主尺度:40.9m×4.08m×4.3m;主机:MWM型柴油发
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700马
力/36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3.0kn/6.9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2kn速度航行时,
其续航距离为105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35n mile;武
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3具,装载鱼雷总数为5枚;单管20mm机枪1挺;艇员人数:25名
(其中军官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ⅡA级潜艇是一种批量建造之前的实验性潜艇(图6-20)。在建造U-ⅡA级潜艇之
前,在荷兰的IvS造船技术公司中工作的德国潜艇设计师曾经为芬兰海军设计过VB-Ⅱ型
潜艇,而U-ⅡA级潜艇实际上是以VB-Ⅱ型潜艇为母型而设计的改进型潜艇。U-ⅡA级潜
艇是单壳体结构的小型近海潜艇。从外形上来看,U-ⅡA级潜艇的艏部也装有一个用于
切割敌人防潜网用的割网器,具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建造的潜艇的典型外观特征。此
外,该级潜艇的指挥台比较小。该级潜艇上的一挺单管20mm机枪被布置在指挥台前面
的甲板上。

图6-20 U-ⅡA级潜艇
U-ⅡA级潜艇总共有5艘,其编号为U-1~U-5。该级的5艘潜艇全部是于1934年开工
建造的,于1935年6月至1935年9月之间相继建成服役的。U-ⅡA级潜艇是德国自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度过了15年潜艇技术的萧条时期之后建造的首批潜艇,是
纳粹德国海军潜艇复苏的象征。
U-ⅡA级潜艇相继服役之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一直被用于培训德国海
419
世界海军潜艇

军潜艇的艇员。1940年之后,该级潜艇参加海上作战行动。该级之中的U-1号潜艇于
1940年4月第二次出海执行作战任务期间失踪,据战后调查是于1940年4月16日在挪威附
近海域被英国皇家海军“小鲸”号潜艇击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U-ⅡA级之中的U-3号潜艇参加了5次海上作战行动,总共击
沉盟军2艘运输船只,击沉总吨位为2848t。1940年4月之后,该艇重新用做潜艇艇员培训
用潜艇,1944年8月1日退役,然后被拆卸。U-ⅡA级之中的U-4号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曾经参加了4次海上作战行动,总共击沉盟军3艘运输船只,击沉总吨位为5133t。
1940年7月之后,该艇重新用做潜艇艇员培训用潜艇,1944年8月1日退役,然后被拆
卸。U-ⅡA级之中的U-5号潜艇参加了2次海上作战行动,但是没有取得任何战绩。1940
年7月之后,该艇重新用做潜艇艇员培训用潜艇。1943年3月19日,U-5号潜艇在进行艇
员训练时因发生事故而沉没。
6.2.3.3 U-ⅡB级潜艇 2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79t/328t;主尺度:42.7m×4.08m×3.9m;主机:MWM型柴油发
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700马
力/36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3.0kn/7.0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2kn速度航行时,
其续航距离为160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35n mile~43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3具,装载鱼雷总数为5枚;单管20mm机枪1挺;艇员人
数:25名(其中军官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ⅡB级潜艇是U-ⅡA级潜艇的改进型(图6-21),该级潜艇是在U-ⅡA级潜艇的基础
上将其艇体的长度增加了1.8m,从而增加了艇内燃油舱的容积并增加了该级潜艇的续航
力。该级潜艇仍然属于单壳体结构的小型近海潜艇。从外形上来看,U-ⅡB级潜艇与U-
ⅡA级潜艇基本相同,其艏部也装有一个用于切割敌人防潜网用的割网器。该级潜艇上
的一挺单管20mm机枪则被布置在指挥台前面的甲板上。

图6-21 U-ⅡB级潜艇
U-ⅡB级潜艇总共有20艘,其编号为U-7~U-24以及U-120和U-121。该级之中的前
18艘潜艇于1935年—1936年相继建成服役。最后2艘即U-120号和U-121号潜艇是1940年
服役的。U-ⅡB级潜艇相继服役之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的时候,曾经参加过
海上作战行动。但是自从1940年之后,该级潜艇被用于培训德国海军潜艇的艇员。1942
年—1943年期间,德国海军利用内河运输把U-ⅡB级之中的U-9号、U-18号、U-19号、
U-20号、U-23号以及U-24号等6艘潜艇运往黑海从事破交战,这6艘潜艇在黑海一直作战
到1944年9月。
该级之中的U-7号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参加了6次海上作战行动,总共击
420
第6章 德国潜艇

沉盟军3艘运输船只,击沉总吨位为5892t。U-9号潜艇参加了多次海上作战行动,总共
击沉盟军8艘舰船,击沉总吨位为24334t,此外,U-9号潜艇还把法国海军的“鲂鱼”号
潜艇击沉。1944年8月20日,U-9号潜艇在康斯坦察港被盟军空袭炸沉。U-10号潜艇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参加了5次海上作战行动,总共击沉盟军2艘运输船只,击沉总吨
位为6356t,1940年7月之后改为潜艇艇员培训潜艇,1944年8月1日退役并在但泽造船厂
拆毁。U-16号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参加了3次海上作战行动,总共击沉盟军2
艘运输船只,击沉总吨位为3435t。1939年10月24日,该艇在多佛尔海峡执行布放水雷任
务时被英国皇家海军水面舰艇击沉。U-20号潜艇参加了8次海上作战行动,总共击沉盟
军17艘运输船只,击沉总吨位为37808t。U-23号潜艇参加了17次海上作战行动,总共击
沉盟军10艘运输船只,击沉总吨位为29222t。1944年8月,康斯坦察港被盟军攻占后,
U-20号和U-23号潜艇离开该港,9月10日两艘潜艇一起在土耳其附近海域自沉,全体艇
员在土耳其登陆后被俘。
6.2.3.4 U-ⅡC级潜艇 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91t/341t;主尺度:43.90m×4.08m×3.82m;主机:MWM型柴油
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700
马力/41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2.0kn/7.0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2kn速度航行
时,其续航距离为160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35n mile~43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3具,装载鱼雷总数为5枚;单管 20mm机枪1挺;艇员
人数:25名(其中军官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ⅡC级潜艇是U-ⅡB级潜艇的改进型,该级潜艇是在U-ⅡB级潜艇的基础上将其艇
体的长度增加了1.2m,从而使艇内燃油储存量增加到将近23t并增加了该级潜艇的续航
力。此外,该级潜艇上装备的推进电力的功率也比U-ⅡB级潜艇增加了50马力。U-ⅡC
级潜艇仍然属于单壳体结构的小型近海潜艇。U-ⅡC级潜艇与U-ⅡB级潜艇外形基本相
同,其艏部也装有一个用于切割敌人防潜网用的割网器。该级潜艇上的一挺单管20mm
机枪被布置在指挥台前面的甲板上。
U-ⅡC级潜艇总共有8艘,其编号为U-56~U-63。该级的8艘潜艇于1938年—1940年
相继建成服役。U-ⅡC级潜艇的活动范围不仅在北海海域,也可以远涉到大西洋一带从
事作战活动。该级之中的U-56号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参加了13次海上作战行
动,总共击沉盟军4艘运输船只,击沉总吨位为25783t。自1940年9月之后,U-56号潜艇
改为潜艇艇员训练用潜艇。1945年4月28日,该艇在基尔港被盟军空袭炸沉。U-61号潜
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参加了10次海上作战行动,总共击沉盟军6艘舰船,击沉
总吨位为20754t。自1940年11月之后,U-61号潜艇改为潜艇艇员训练用潜艇。1945年5
月2日,该艇在德国的威廉港自沉。U-60号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的1939年11
月至1940年10月期间,总共参加了8次海上作战行动,击沉盟军3艘舰船,击沉总吨位为
7561t。自1940年11月之后,U-60号潜艇改为潜艇艇员训练用潜艇。1945年5月2日,该
艇在德国的威廉港自沉。U-62号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参加了5次海上作战行
动,总共击沉盟军2艘舰船,击沉总吨位为4792t,此外,还把英国皇家海军的“格拉夫
顿”号驱逐舰击沉。1945年5月2日,该艇在德国的威廉港自沉。
421
世界海军潜艇

6.2.3.5 U-ⅡD级潜艇 1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14t/364t;主尺度:43.97m×4.92m×3.93m;主机:MWM型柴油
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700
马力/41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2.7kn/7.4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2kn速度航行
时,其续航距离为345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50n mile;武
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3具,装载鱼雷总数为5枚;单管20mm机枪1挺;艇员人数:25名
(其中军官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ⅡD级潜艇是U-ⅡC级潜艇的改进型(图6-22),该级潜艇是在U-ⅡC级潜艇的艇体
外侧增设了鞍形水舱,从而增加了艇内燃油储存量以及续航力。U-ⅡC级潜艇仍然属于
个半壳体结构的小型近海潜艇。从外形上来看,U-ⅡD级潜艇与U-ⅡC级潜艇基本相
同。U-ⅡD级潜艇总共有16艘,其编号为U-137~U-152。该级的16艘潜艇于二战爆发之
后的1940年—1941年相继建成服役。由于U-ⅡD级潜艇的续航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
此,该级潜艇可以到英国西海岸和比斯开湾一带海域从事作战活动。该级之中的U-141
号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参加了4次海上作战行动,击沉盟军3艘运输船只,击
沉总吨位为6611t。自1941年9月之后,U-141号潜艇改为潜艇艇员训练用潜艇。1945年5
月2日,该艇也在德国的威廉港自沉。

图6-22 U-ⅡD级潜艇
6.2.3.6 U-ⅦA级潜艇 1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26t/745t;主尺度:64.51m×5.85m×4.37m;主机:MWM型柴油
发 动 机 2 台 ( 用 于 水 面 航 行 ),电 机 2 台 (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2100马力/75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6.0kn/8.0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kn速
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620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73n
mile~94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5具(艏部4具,艉部1具),装载鱼雷总数为11
枚;88mm舰炮1座,单管20mm机枪1挺;艇员人数:44名(其中军官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根据1935年6月德国与英国缔结的“英德海军协定”,德国可以在其舰艇总吨位不
超过英国舰艇总吨位的情况下建设一支海军,但是,德国的潜艇总吨位只能保持英国潜
艇总吨位的45%。接着,德国于1935年7月在发表了重新建立军备宣言之后,公布了战
后德国海军的首次舰艇建造计划。根据该项计划,德国海军除了打算建造多艘水面舰艇
之外,还预计建造250t型、500t型以及750t型的潜艇,总数为23艘。U-ⅦA级潜艇就是德
国海军首次公布的舰艇建造计划中的500t级潜艇(图6-23),计划建造10艘。当时,德国海
军的意图是打算让U-ⅦA级潜艇的海上活动范围到达北大西洋,德国海军认为,在这种
422
第6章 德国潜艇

范围内活动的潜艇,其排水量的最低限度应该是500t。虽然U-ⅦA级潜艇属于远洋型潜
艇,但是与当时潜艇国家的远洋型潜艇相比,U-ⅦA级潜艇的排水量还是显得小了一
些。
U-ⅦA级潜艇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活跃在海洋战场上的UB-Ⅲ型(UB-48级)潜艇
为母型,然后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而设计的,但是排水量和主尺度均比UB-Ⅲ型潜艇略
有增加。U-ⅦA级潜艇虽然属于中型潜艇,但是该级潜艇具有一定程度的远洋航行能
力,同时还具有比较出色的水下机动性,其水下航速和攻击能力等方面也都比较优秀。
尽管该级潜艇在续航力方面稍微有些不足,然而该级潜艇的总体性能仍能满足德国海军
的作战需要,因此,德国海军仍然把该级潜艇确定为第一批的批量建造型潜艇,从1935
年开始建造了10艘U-ⅦA级潜艇。到1936年时,这10艘U-ⅦA级潜艇陆续建成并服役。
10艘U-ⅦA级潜艇的编号为U-27~U-36。
U-ⅦA级潜艇为个半壳体结构,从外形上来看,U-ⅦA级潜艇的艏部装有一个用于
切割敌人防潜网用的割网器。该级潜艇上的88mm舰炮布置在指挥台前面的甲板上,而
一挺单管20mm机枪则被布置在指挥台后面的后甲板上。

图6-23 U-ⅦA级潜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U-ⅦA级之中的U-27号潜艇在苏格兰以西海域从事巡逻作
战任务,击沉盟军2艘运输船只,击沉总吨位为624t。1939年9月20日,U-27号潜艇被英
国皇家海军舰艇击沉。在该艇即将沉没之际,英国皇家海军的士兵登上该艇,成功地夺
取了该艇上极为宝贵的密码本。U-ⅦA级中的U-30号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被
德国海军部署在爱尔兰以西海域从事巡逻活动。1939年9月3日,英国对德宣战的当天,
U-30号潜艇便把开往美国的13581t的“雅典”号客船击沉,成为二战期间最野蛮的践踏
国际公约的重大事件之一。在二战期间,U-30号潜艇参加了6次海上作战行动,击沉盟
军15艘运输船只,击沉总吨位为81097t。1940年11月之后,该艇改为用于培训潜艇艇
员。1945年5月5日,该艇在弗伦斯堡自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U-ⅦA级中的
U-29号潜艇与U-30号潜艇被德国海军部署在爱尔兰以西海域从事巡逻活动。1939年9月
17日,U-29号潜艇将英国皇家海军的“勇敢”号航空母舰击沉。从二战爆发到1940年12
月期间,U-29号潜艇总共参加了12次海上作战行动,击沉盟军儿艘舰船,击沉总吨位为
62088t。1941年1月之后,该艇改为用于在波罗的海培训潜艇艇员。1945年5月4日,该艇
自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U-ⅦA级中的U-32号潜艇总共参加了9次海上作战行
动,击沉盟军22艘舰船,击沉总吨位为128767t。在被U-32号潜艇击沉的船只中,包括
一艘42350t的“英国女皇”号豪华客船,该客船是德国海军击沉的吨位最大的民用船
只。1940年10月30日,U-32号潜艇被英国皇家海军舰艇击沉。U-ⅦA级中的U-28号潜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参加了6次海上作战行动,击沉盟军14艘舰船,击沉总吨位
为61661t。1940年11月之后,该艇改为在波罗的海培训潜艇艇员。1944年3月7日,该艇
在诺伊施塔德港系泊中由于发生事故而沉没。后来,U-32号潜艇被德国海军打捞起来,
423
世界海军潜艇

但是由于受损严重而无法修复,于同年8月4日退役。U-ⅦA级中的U-36号潜艇在二战期
间总共参加了3次海上作战行动,击沉盟军2艘舰船,击沉总吨位为2813t。1939年12月4
日,该艇在挪威以南海域遭到英国皇家海军“鲑鱼”号潜艇的鱼雷攻击而沉没。
6.2.3.7 U-ⅦB级潜艇 2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53t/857t;主尺度:65.5m×6.2m×4.74m;主机:MWM型柴油发
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800
马力/75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7.2kn/8.0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kn速度航行
时,其续航距离为870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90n mile;武
备:533mm鱼雷发射管5具(艏部4具,艉部1具),装载鱼雷总数为12枚;88mm舰炮1座,
单管20mm机枪1挺;艇员人数:44名(其中军官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由于U-ⅦA级潜艇的最大缺点是续航力不足,因此德国海军在建造U-ⅦA级潜艇的
过程中便对该级潜艇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其目的是为了增加潜艇的续航力。在U-ⅦA级
潜艇的改进基础上而设计的潜艇就是U-ⅦB级潜艇(图6-24)。U-ⅦB级潜艇的重大改进之
处是其艇体长度增加了2m,增大了燃油舱的容积,从而使得该级潜艇的续航力比U-ⅦA
级潜艇的续航力约增加了2500n mile。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24艘U-ⅦB级潜艇,它们在
1938年6月至1940年5月期间陆续建成并服役。该级潜艇的编号为U-45~U-55,U-73~U-
76,U-83~U-87,U-99~U-102。U-ⅦB级潜艇作为一种中型潜艇,其综合性能基本上
满足了德国海军的作战需要,因此,该级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到1941年这一
段时间,是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战场上的主力潜艇。

图6-24 U-ⅧB级潜艇
U-ⅦB级潜艇也采用个半壳体结构。从外形上来看,U-ⅦB级潜艇与U-ⅦA非常相
似,其艏部也装有一个用于切割敌人防潜网用的割网器。该级潜艇上的88mm舰炮布置
在指挥台前面的甲板上,而一挺单管20mm机枪则被布置在指挥台后部的平台上。
U-ⅦB级的首制艇U-45号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参加了2次作战行动,击沉
盟军2艘运输船只,击沉总吨位为19313t。1939年10月14日,U-45号潜艇在爱尔兰岛西
南海域被英国皇家海军舰艇击沉。U-47号潜艇在该艇的艇长根舍·普林大尉的指挥下,
在1939年10月潜入英国皇家海军设在斯卡帕湾的海军基地,向英国皇家海军的“皇家橡
树”号战列舰进行了偷袭并将其击沉,此举震惊了世界各国。在二战期间,U-ⅦB级的
U-47号潜艇参加了10次海上作战行动,击沉盟军30艘舰船,击沉总吨位为164953t。
1941年3月8日,该艇在爱尔兰以西海域攻击盟军的运输船队时,被盟军的护航舰艇击
沉。U-ⅦB级的U-48号潜艇在北大西洋和北海总共参加了12次海上作战行动,击沉盟军
53艘舰船,击沉总吨位为304981t。该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击沉盟军舰船数量最多的
德国海军潜艇。1941年7月之后,该艇改为在波罗的海培训潜艇艇员。1945年5月3日,
424
第6章 德国潜艇

该艇在诺伊施塔德港附近海域自沉。U-ⅦB级的U-74号潜艇总共参加了8次海上作战行
动,击沉盟军4艘舰船,击沉总吨位为25180t。1941年12月,U-74号潜艇被派遣到地中
海执行作战任务。1942年5月2日,该艇在西班牙附近海域遭到英国皇家海军舰艇的攻击
而沉没。U-ⅦB级的U-51号潜艇从1940年1月开始参加海上作战,在二战期间总共参加了
4次海上作战行动,击沉盟军6艘运输船只,击沉总吨位为31020t。1940年8月20日,该艇
在比斯开湾遭到英国皇家海军“抹香鲸”号潜艇的鱼雷攻击而沉没。U-52号潜艇自从二
战爆发之后一直在北大西洋开展作战活动,总共参加了8次海上作战行动,击沉盟军13
艘舰船,击沉总吨位为56333t。1941年5月,U-52号潜艇被派遣到地中海执行培训潜艇
艇员的任务。1945年5月3日,该艇在基尔附近海域自沉。U-83号潜艇最初在北大西洋参
加海上作战,1941年12月被派遣到地中海执行作战任务。该艇在二战期间总共参加了8
次海上作战行动,击沉盟军6艘运输船只,击沉总吨位为8325t。1943年3月4日,该艇在
阿尔及利亚附近海域被盟军飞机炸沉。
6.2.3.8 U-ⅦC级潜艇 62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69t/871t;主尺度:66.5m×6.2m×4.74m;主机:MWM型柴油发
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800
马力/75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7.2kn/8.0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kn速度航行
时,其续航距离为850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80n mile;武
备:533mm鱼雷发射管5具(艏部4具,艉部1具),装载鱼雷总数为12枚;88mm舰炮1座,
单管20mm机枪1挺;艇员人数:44名(其中军官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ⅦC级潜艇(图6-25)是U-ⅦB级潜艇的改进型。与U-ⅦB级潜艇相比,U-ⅦC级潜
艇的艇体和主机没有任何变化,主要的改进之处是增大了燃油舱的容积。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626艘U-ⅦC级潜艇,二战结束时,尚有29艘U-ⅦC级潜
艇正处于建造阶段。该级的626艘潜艇在1941年1月至1945年5月期间陆续建成并服役。
在建造U-ⅦC级潜艇的过程中,德国海军主要采用分段建造方法,艇上零部件采用统一
的标准件,在建造过程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因此,保证了该级潜艇在短短的4年之
中,能够源源不绝地投入到战场。自从1941年之后,U-ⅦC级潜艇成为德国海军在大西
洋战场上的主力潜艇。

图6-25 U-ⅦC级潜艇
U-ⅦC级潜艇仍然采用个半壳体结构,从外形上来看,U-ⅦC级潜艇与U-ⅦB级基本
相同。该级潜艇上的88mm舰炮布置在指挥台前面的甲板上,而一挺单管20mm机枪则被
布置在指挥台后部的平台上。
U-ⅦC级中的U-70号潜艇于1941年2月第一次参加海上作战活动的过程中,在爱尔兰
425
世界海军潜艇

附近海域攻击盟军的运输船队时,将盟军一艘820t的运输船只击沉,但是U-ⅦC级潜艇
也在这次战斗中被盟军护航舰艇击沉。U-ⅦC级中的U-93号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主要在北大西洋执行作战任务,总共参加了6次作战行动,击沉盟军8艘运输船只,击沉
总吨位为43392t。1942年1月15日,U-93号潜艇在马德拉群岛附近海域被英国皇家海军
舰艇击沉。U-ⅦC级中的U-226号潜艇于1942年12月至1943年10月期间在北大西洋执行海
上作战任务,总共参加了3次作战行动,击沉盟军1艘运输船只,击沉总吨位为7134t。
1943年11月6日,U-226号潜艇在北大西洋被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舰艇击沉。该级之中的
U-441号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在北大西洋参加了10次海上作战活动,击沉盟
军1艘运输船只,击沉总吨位为7051t。1944年6月当盟军在诺曼底进行登陆作战时,U-
441号潜艇奉命前往参加德军的抗登陆作战,该艇在赶往英吉利海峡的途中失踪,原因
不明。U-445号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在北大西洋参加了9次海上作战活动,U-
448号潜艇曾经在北大西洋参加了5次海上作战活动,但是这2艘潜艇没有取得任何战
绩。U-445号潜艇于1944年8月24日在布雷斯特一带海域被盟军击沉,U-448号潜艇于
1944年4月14日在亚速尔群岛一带海域被盟军击沉。
6.2.3.9 U-ⅦC41级潜艇 7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69t/871t;主尺度:66.5m×6.2m×4.74m;主机:MWM型柴油发
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800
马力/75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7.0kn/7.6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kn速度航行
时,其续航距离为850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80n mile;武
备:533mm鱼雷发射管5具(艏部4具,艉部1具),装载鱼雷总数为12枚;88mm舰炮1座,
单管20mm机枪1挺;艇员人数:44名(其中军官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ⅦC41级潜艇(图6-26)是U-ⅦC级潜艇的改进型。与U-ⅦC级潜艇相比,U-ⅦC41
级潜艇的耐压艇体的钢板厚度有所增加。在此之前U-Ⅶ级系列的潜艇耐压艇体钢板厚度
为18.5mm,而U-ⅦC41级潜艇的耐压艇体的钢板厚度增加到21mm。因此,U-ⅦC41级潜
艇的下潜深度增加到120m,比在此之前U-Ⅶ级系列潜艇的下潜深度增加了20m。从1943
年至1945年1月期间,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74艘U-ⅦC41潜艇。由于德国海军指挥部从
1943年开始把发展潜艇的重点集中在水下高速型潜艇方面,因此,尚有109艘U-ⅦC41潜
艇的建造计划中途停止。

图6-26 U-ⅦC41级潜艇

U-ⅦC41级潜艇仍然采用个半壳体结构,其主尺度和排水量均与U-ⅦC级潜艇相
同。从外形上来看,U-ⅦC41级潜艇与U-ⅦC基本相同。U-ⅦC41级潜艇上的机枪布置在
指挥台后部的阶梯平台上。
426
第6章 德国潜艇

1942年,德国海军又对U-ⅦC41级潜艇进行了改进设计,经过改进后的潜艇被称作
U-ⅦC42级潜艇。U-ⅦC42级潜艇的耐压艇体长度比U-ⅦC41级潜艇的耐压艇体长度增加
了0.8m,结果使得U-ⅦC42级潜艇的长度为67.3m。此外,U-ⅦC42级潜艇的燃料携带数
量也增加到180t,当该级潜艇以水面10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0000 n mile。为了
便于迅速、批量建造,U-ⅦC42级潜艇的设计也改为适于进行分段建造。到1943年4月为
止,德国海军向造船厂总共发出建造174艘U-ⅦC42级潜艇的订单。1943年7月,由于德
国海军指挥部开始把发展潜艇的重点集中在水下高速型潜艇方面,因此,U-ⅦC42级潜
艇的建造计划中途停止。
6.2.3.10 U-ⅨA级潜艇 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32t/1178t;主尺度:76.5m×6.51m×4.7m;主机:MWM型柴油
发 动 机 2 台 ( 用 于 水 面 航 行 ),电 机 2 台 (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4400马力/10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8.2kn/7.7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kn速
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050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65n
mile~78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总数为22
枚;105mm舰炮1座,单管20mm机枪1挺;艇员人数:48名(其中军官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ⅨA级潜艇(图6-27)是以U-ⅠA级潜艇为母型进行设计的,实际上是U-ⅠA级潜艇
的改进型,主要是增加了续航力和鱼雷的装载数量。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8艘U-ⅨA级潜
艇,其中有7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建成服役的,该级的最后一艘U-44号潜艇
于1939年11月4日服役。该级潜艇的编号为U-37~U-44。U-ⅨA级潜艇为双壳体结构,
其水面排水量为1032t,水下排水量为1178t,主尺度为76.5m×6.51m×4.70m。

图6-27 U-ⅨA级潜艇
U-ⅨA级中的U-39号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被德国海军派遣在地中海直布罗
陀附近海域从事作战巡逻活动,1939年9月14日,U-39号潜艇在该海域巡逻期间发现了
英国皇家海军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于是,U-39号潜艇便十分隐蔽地向该航空母
舰发射了3枚鱼雷。但是这3枚鱼雷均因故障而提前发生爆炸。这样,U-39号潜艇反而暴
露了自身的目标,接着被“皇家方舟”号航母的护卫舰击伤而上浮到海面,最后被英国
皇家海军击沉。U-39号潜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损失的第一艘潜艇。该级之
中的U-37号潜艇在二战刚刚爆发之际曾经在北大西洋参加海上作战,总共参加了11次作
战行动,击沉盟军舰船51艘,击沉总吨位为190477t。U-37号潜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在击沉盟军舰船数量方面位于第二位的德国海军潜艇,仅次于U-48号潜艇。1941年5
月之后,U-37号潜艇改为在波罗的海从事潜艇艇员培训任务。1945年5月5日,U-37号潜
艇在丹麦附近海域自沉。U-38号潜艇在二战爆发之后被派往北大西洋参加海上作战,总
共参加了11次作战行动,击沉盟军舰船35艘,击沉总吨位为187077t。1941年12月之后,
427
世界海军潜艇

U-38号潜艇改为在波罗的海从事潜艇艇员培训任务以及其他实验任务。1945年5月5日,
U-38号潜艇自沉。
6.2.3.11 U-ⅨB级潜艇 1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32t/1178t;主尺度:76.5m×6.51m×4.7m;主机:MWM型柴油
发 动 机 2 台 ( 用 于 水 面 航 行 ),电 机 2 台 (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4400马力/10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8.2kn/7.7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kn速
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050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65n
mile~78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总数为22
枚;105mm舰炮1座,单管20mm机枪1挺;艇员人数:48名(其中军官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ⅨB级潜艇(图6-28)是U-ⅨA级潜艇的改进型,主要是增加了燃料舱的容积以便进
一步增加其续航力,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14艘,从1937年—1939年期间开始建造,并于
1939年—1941年期间陆续建成服役。该级14艘潜艇的编号为U-64、U-65、U-103~U-
111,U-122~U-124。德国海军潜艇在北美和南大西洋一带海上作战的主要就是U-ⅨB
级潜艇。

图6-28 U-ⅨB级潜艇

U-ⅨB级潜艇为双壳体结构。U-ⅨB级中的U-109号潜艇在1941年下半年至1942年主
要作战海域是北大西洋和大西洋中部,总共参加了9次作战行动,击沉盟军舰船13艘,
击沉总吨位为82753t。1943年5月4日,U-109号潜艇在亚速尔群岛东北海域被盟军的海
上远程巡逻机击沉。该级之中的U-108号潜艇在1941年下半年至1943年初这一段时间里
主要作战海域是北大西洋和大西洋中部,总共参加了11次作战行动,击沉盟军舰船25
艘,击沉总吨位为127990t。1943年9月之后,U-108号潜艇改为在波罗的海从事潜艇艇
员培训任务。1944年4月11日,该艇曾经被美国飞机炸沉,后来被德国海军打捞起来。
1945年4月24日在什切青湾自沉。
6.2.3.12 U-ⅨC级潜艇 5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120t/1232t;主尺度:76.76m×6.76m×4.7m;主机:MWM型柴油
发 动 机 2 台 ( 用 于 水 面 航 行 ),电 机 2 台 (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4400马力/10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8.3kn/7.3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kn速
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345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63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总数为22枚;105mm
舰炮1座,单管37mm机关炮1座,单管20mm机枪1挺;艇员人数:44名(其中军官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ⅨC级潜艇(图6-29)是U-ⅨB级潜艇的改进型,主要是大幅度地增加了燃料舱的容
428
第6章 德国潜艇

积以便进一步增加其续航力,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54艘,从1939年—1940年期间开始建
造,并于1941年—1942年期间陆续建成服役。

图6-29 U-ⅨC级潜艇
U-ⅨC级潜艇仍然采用双壳体结构。U-ⅨXC级中的U-505号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总共参加了9次作战行动,击沉盟军舰船8艘,击沉总吨位为44962t。1944年6月4
日,U-505号潜艇在西非一带海域遭到以美国海军的“瓜达卡纳尔岛”号航空母舰为首
的反潜特混舰队的围捕和攻击,最后被迫上浮海面。U-505号潜艇的艇长下令全体艇员
弃艇,自己留在艇上企图将弃艇炸毁自沉。但是,由于美国海军迅速采取了行动,一些
美国海军水兵登上U-505号潜艇,将该艇的艇长俘虏并拆掉艇内的引爆装置,把U-505号
整艘潜艇俘获。二战结束之后,U-505号潜艇被送到美国博物馆展览。目前,该艇是美
国芝加哥博物馆的展示品。
U-510号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参加了15次作战行动,击沉盟军舰船13
艘,击沉总吨位为85717t。1944年U-510号潜艇在参加第7次海上作战行动期间,曾经经
过新加坡到达了日本的神户港。1945年1月,U-510号潜艇从日本返回德国,在回国的途
中,由于燃料不足而于1945年4月23日驶入法国的圣纳泽尔港并向法军投降。二战结束
之后,U-510号潜艇成为法国海军的在役潜艇并且一直服役到1959年。接着,该艇于
1960年被拆毁。
6.2.3.13 U-ⅨC40级潜艇 89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144t/1257t;主尺度:76.76m×6.86m×4.67m;主机:MWM型柴
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4400马力/10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8.3kn/7.3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kn速度
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385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63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总数为22枚;单管37mm
机关炮1座,单管20mm机枪1挺;艇员人数:44名(其中军官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ⅨC40级潜艇(图6-30)是U-ⅨC级潜艇的改进型,主要是大幅度地增加了燃料舱的
容积以便进一步增加其续航力,从1940年—1942年期间德国海军总共开工建造了160
艘,到1944年时已有89艘建成服役。由于此时德国海军开始把发展潜艇的重点转入水下
高速型潜艇,因此,该级其余的71艘潜艇在建造中途便停止了建造。
U-ⅨC40级潜艇也是采用双壳体结构。该级之中的U-190号潜艇从1943年2月开始参
加海上作战,总共参加了6次作战行动,击沉盟军舰船1艘,击沉总吨位为7015t。1945年
5月初,该艇正在北大西洋执行作战任务时接到德国海军最高指挥部的投降命令,于是
U-190号潜艇向加拿大海军投降。
429
世界海军潜艇

图6-30 U-ⅨC40级潜艇

6.2.3.14 U-ⅨD2级潜艇 29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616t/1709t;主尺度:86.56m×7.5m×5.35m;主机:MWM型柴油
发 动 机 2 台 ( 用 于 水 面 航 行 ),电 机 2 台 (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4400马力/10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9.2kn/6.9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kn速
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3150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57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总数为24枚;105mm
舰炮,单管37mm机关炮1座,20mm双联装机枪1挺;艇员人数:55名(其中军官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ⅨD2级潜艇是与U-ⅨA、U-ⅨB和U-ⅨC级潜艇完全不同的潜艇。U-ⅨD2级潜艇
是大型远洋作战潜艇,是当时德国海军排水量最大的潜艇(图6-31)。德国海军曾经计划
于1940年—1943年期间建造52艘U-ⅨD2级潜艇,但是,在1942年—1945年期间仅仅建成
了29艘,还有5艘尚处于建造阶段便停止了建造。此外,计划中的其余潜艇亦被取消建
造计划。U-ⅨD2级潜艇从1942年末开始参加海上作战,是德国海军在南非和印度洋一带
开展海上作战活动的主力潜艇。
U-ⅨD2级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

图6-31 U-ⅨD2级潜艇
6.2.3.15 U-ⅦD级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65t/1080t;主尺度:79.6m×6.39m×5.01m;主机:克虏伯型柴
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2800马力/75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6.0kn/7.3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kn速
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120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69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5具(艏部4具,艉部1具),装载鱼雷总数为12枚;5个水雷
布放筒,可装载15枚水雷;88mm舰炮1座,20mm双联装机枪1挺;艇员人数:44名(其中
军官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ⅦD级潜艇是德国海军建造的布放水雷的专用型潜艇,德国海军为了加快布放水
雷专用潜艇的设计与建造速度,便在U-ⅦC级潜艇艇体的基础上,嵌加了一段长度为
10.4m的耐压艇体舱段。这个嵌加的舱段主要用于布置5个用于水雷存储和布放的水雷
430
第6章 德国潜艇

管,每个水雷布放管可以容纳3枚水雷。嵌加了这一舱段之后,使得该级潜艇的燃料携
带量比U-ⅦC级潜艇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并且其续航力也相应有了增加。
U-ⅦD级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6艘U-
ⅦD级潜艇,其编号为U-213~U-218。从外形上来看,U-ⅦD级潜艇与U-ⅦC级潜艇极
为相似,只是U-ⅦD级潜艇的指挥台后面的上层建筑处有一段稍稍凸起的部分,那是该
级潜艇上5个水雷存储及布放管的上端导流罩。该级的6艘潜艇分别是于1941年8月至
1942年1月相继建成服役的,在经历了二战的数年作战和布放水雷行动,到1945年5月
时,仅U-218号这一艘潜艇残存了下来。德军宣布全面投降时,该艇在挪威的卑尔根向
盟军投降并被英国皇家海军接受后送往苏格兰。1945年12月根据盟军的决定将该艇沉于
海底。

图6-32 U-ⅦD级潜艇
6.2.3.16 U-ⅦF级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84t/1181t;主尺度:77.63m×7.3m×4.01m;主机:克虏伯型柴
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
下):2800马力/75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6.9kn/7.9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kn速度
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470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75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5具(艏部4具,艉部1具),装载鱼雷总数为 12枚;37mm机
关炮1座,20mm双联装机枪1挺;艇员人数:46名(其中军官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ⅦF级潜艇是补充鱼雷的专用潜艇(图6-33),该级潜艇以U-ⅦC级潜艇艇体为基
础,在其指挥台后面的耐压艇体又嵌加了一段长度为11.13m的耐压艇体舱段。这个嵌加
的舱段主要用于存储21枚鱼雷。嵌加了这一舱段之后,使得该级潜艇的燃料携带量比U-
ⅦC级潜艇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并且其续航力也相应有了增加。
U-ⅦF级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4艘U-
ⅦD级潜艇,其编号为U-1059~U1062。从外形上来看,U-ⅦF级潜艇与U-ⅦC级潜艇几
乎完全相同。该级的4艘潜艇于1941年开始建造,分别于1943年5月至8月相继建成服
役。从1944年后半年开始,德国海军利用U-ⅦF级潜艇上存放供应鱼雷的艇内巨大空间
以及具有很大续航力的特点,让该级潜艇专门从事挪威至德国、欧洲至亚洲之间货物运
输任务。

图6-33 U-ⅦF级潜艇
431
世界海军潜艇

6.2.3.17 U-ⅨD1级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610t/1799t;主尺度:87.58m×7.5m×5.35m;主机:“戴姆拉·
奔驰”公司制造的柴油机6台,MWM型巡航用柴油机2台,2台推进电机,双推进轴;功
率(水面/水下):1500×6马力/10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20.8kn/6.9kn;续航力:水
面状态以1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950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
航距离为121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总数为
24枚;105mm舰炮,单管37mm机关炮1座,20mm双联装机枪1挺;艇员人数:55名(其中
军官7名);或者64名(其中军官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ⅨD1级潜艇最初是作为远洋高速型作战潜艇而设计的(图6-34),在最初建造时,
该级潜艇上曾经装备了6台功率为1500马力的柴油机,其水面最高航速可以达到20.8kn。
该级潜艇从1940年开始建造,1942年5月—9月,该级的首批2艘(艇号分别为U-180和U-
195)建成并服役。但是,这2艘潜艇在1943年2月—7月首次参加作战行动期间,主机运
行情况不佳。因此,德国海军于1943年—1944年对这2艘潜艇换装了主机,并把它们改
成为其他潜艇补充燃料的专用潜艇。

图6-34 U-ⅨD1级潜艇
U-ⅨD1级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1943年—1944年德国海军对该级潜艇进行改装之
后,该级潜艇的主机为2台克虏伯公司制造的柴油机,功率为2800马力,推进电机未作
换装。改装之后的该级潜艇,其水面最高航速为15.8kn,水下最高航速为6.9kn。每艘潜
艇可以携带自艇使用的燃油203t和供应其他潜艇的燃油252t。水面状态以10kn速度航行
时,其续航距离为1275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15n mile。
经过改装之后的U-ⅨD1级潜艇撤消了原来装备的6具533mm鱼雷发射管,艇上不再装备
鱼雷发射管。但是艇上装备了单管37mm机关炮1座,20mm双联装机枪2挺。
6.2.3.18 U-ⅩB级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763t/2177t;主尺度:89.8m×9.2m×4.71m;主机:克虏伯公司
柴油机2台,推进电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4200马力/1100马力;航速
(水面/水下):16.4kn/7.0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845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93n mile;武备:533mm艉鱼雷发射管2
具,装载15枚鱼雷和66枚水雷;105mm舰炮1座,37mm机关炮1座,20mm双联装机枪1
挺;艇员人数:52人(其中军官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ⅩB型潜艇被设计成专门布放球形水雷的潜艇(图6-35)。最初,该级潜艇的水面排水
量为2500t。由于德国海军认为该级排水量过大,因此又决定将其适当缩小。为了区别起
见,德国海军把具有2500t排水量时的该级潜艇称为ⅩA级潜艇,而把缩小后的潜艇称为
432
第6章 德国潜艇

ⅩB级潜艇。ⅩB级潜艇上的水雷储存及布放管呈垂直状态布置,布置在艇上的3个部
位。艏部在艇体中心线上布置了6个水雷布放管,中部和中后部的两舷各自布置了12
个,总数为24个水雷布放管。每艘潜艇上总共布置了30个水雷布放管,可以存放66枚水
雷。因此,ⅩB型潜艇的横剖面几乎呈矩形。德国海军在1939年—1940年期间总共开工
建造了8艘ⅩB级潜艇,其编号为U-116~U-119,U-219、U-220、U-233和U-234。ⅩB级
潜艇虽然是作为水雷布放潜艇进行建造的,但是,该级的8艘潜艇于1941年—1944年相
继竣工并服役之后,该级潜艇更多的场合下却是被德国海军用于运输燃料。二战后期,
该级潜艇还曾经用做货物运输潜艇,对日本占领下的槟榔屿和亚加达运输作战物资。

图6-35 ⅩB级潜艇
U-ⅩB级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U-ⅩB级之中的U-116号潜艇作为燃料供应潜艇曾经
参加了5次海上行动,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击沉过盟军一艘吨位为4284t的运输船舶。1942
年9月,该艇与其他7艘供应燃料的潜艇一起在北大西洋完成了对德国海军潜艇的海上燃
料补充之后,在返回德国的途中,于比斯开湾失踪。
U-219号潜艇仅于1943年10月—12月期间在北大西洋和大西洋中部执行过一次海上
补充燃料的任务。1944年8月,U-219号潜艇在装备了通气管装置之后,装满了作战物资
从波尔多港出发前往日本占领的印度尼西亚给日本军队输送物资,在运输的途中,U-
219号潜艇被美国海军的一支航母反潜特混编队发现围击,但是该艇在击落了美军飞机
之后成功地得以逃脱,并于1944年12月到达印度尼西亚的亚加达。但是,U-219号潜艇
无法返回德国,因此在1945年5月当德国宣布全面投降时,该艇随之由日本接收。此
时,太平洋战争尚在进行,于是,U-219号潜艇便加入日本海军序列,其编号也改为日
本的“伊”-505号潜艇。
该级之中的U-234号潜艇是U-ⅩB级之中的最后一艘潜艇,于1944年3月2日服役。
U-234号潜艇从服役直到1945年3月期间,从未离开过波罗的海执行其他作战任务。1945
年3月,德国海军派遣U-234号潜艇装载了Me-262型喷气战斗机的部件以及德国空军的克
斯勒上将、日本海军的友永中校和庄司中校,从德国的基尔港出发前往日本。1945年5
月,在接到德国最高指挥部的全面投降的命令之后,U-234号潜艇向美国海军投降,德
国空军的克斯勒上将被俘,日本海军的友永中校和庄司中校自杀身亡。U-234号潜艇于
战后的1946年被美军沉于海底。
6.2.3.19 U-ⅩⅣ级潜艇 1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668t/1932t;主尺度:67.1m×9.35m×6.51m;主机:克虏伯公司
柴油机2台,推进电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800马力/750马力;航速(水
面/水下):14.4kn/6.2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235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55n mile;武备:没有装备任何鱼雷发射
管,每艘潜艇装载供应其他潜艇的鱼雷4枚,除此之外,该级潜艇上还装备有37mm机关
炮1座,20mm双联装机枪1挺;艇员人数:53名(其中军官6名)。
433
世界海军潜艇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ⅩⅣ级潜艇最初是作为燃料供应潜艇进行设计的,该级潜艇的燃料舱和主压载水
舱都比较大,因此,与其他型号的潜艇相比,该级潜艇的长宽比较大,其外观显得比较
丰满(图6-36)。该级潜艇总共有10艘,首制艇从1940年11月开工,并且该级的10艘潜艇
全部于1941年11月—1943年3月相继完工并服役。从1942年开始,德国海军又开工建造
第二批的14艘U-ⅩⅣ级潜艇,但是这14艘潜艇后来中途停止了建造。由于U-ⅩⅣ级潜艇
的续航力非常大,可以跨洋进行远距离的航行。后来,随着盟军反潜警戒和作战力量的
加强,U-ⅩⅣ级潜艇的损失逐日增加,到1944年6月时,U-ⅩⅣ级的10艘潜艇在盟军反
潜作战兵力的攻击下全部损失殆尽。

图6-36 U-ⅩⅣ级潜艇
U-ⅩⅣ级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该级潜艇携带自艇使用的燃油203t,此外还可装载
供应其他潜艇的燃料432t。
6.2.3.20 U-ⅩⅦA级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77t/294t;主尺度:39.05m×3.3m×4.3m;主机:德意志公司制
造的柴油机2台,推进电机1台,克虏伯公司制造的闭式循环的沃尔特汽轮机2台(功率为
5000马力),单轴推进;功率(水面/水下):420马力/77.5马力+5000马力;航速(水面/
水下):9.0kn/25.0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9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840n mile;水
下状态利用推进电机以2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76n mile;水下状态利用沃尔特透
平以26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80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4枚
鱼雷;艇员人数:1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ⅩⅦA级潜艇是德国海军在二战中期研制的装备有“沃尔特”闭式循环发动机的
潜艇。1942年1月德国海军命令布洛母·冯·福斯公司和克虏伯公司的杰默尼亚造船厂
各自建造2艘装备“沃尔特”闭式循环发动机的潜艇。由布洛母·冯·福斯公司承担建
造的2艘潜艇,其代号是Wa201型潜艇(其编号为U-792和U-793),从1942年12月开始建
造。由克虏伯公司的杰默尼亚造船厂承担建造的2艘潜艇,其代号是Wa202型潜艇(其编
号为U-794和U-795),从1943年2月开始建造。Wa201型潜艇和Wa202型潜艇由两家不同
的公司所建造,因此在主尺度、排水量以及性能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从总的方
面来说,这两种型号潜艇基本相差不是很大,因此德国海军后来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
称为U-ⅩⅦA级潜艇(图6-37)。

图6-37 U-ⅩⅦA级潜艇
434
第6章 德国潜艇

U-ⅩⅦA级之中的Wa201型潜艇,其水面排水量为277t,水下排水量为294t,主尺度
为39.05m×3.3m×4.3m。该级潜艇上装备2台德意志公司制造的柴油机,功率为420马力;
一台功率为77.5马力的推进电机,2台克虏伯公司制造的闭式循环的沃尔特汽轮机,功率
为5000马力。该型潜艇为单轴推进,其水面最高航速为9.0kn,水下最高航速为25.0kn。
该级潜艇携带重油18t和过氧化氢43t。Wa201型潜艇在水面状态以9kn速度航行时,其续
航距离为1840n mile;水下状态利用推进电机以2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76n
mile;水下状态利用沃尔特汽轮机以26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80n mile。该型潜艇
装备2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每艘潜艇装载鱼雷4枚。该型潜艇的艇员人数编制为12
名。
U-ⅩⅦA级之中的Wa202型潜艇,其水面排水量为236t,水下排水量为259t,主尺度
为36.64m×3.4m×4.6m。该级潜艇上装备2台德意志公司制造的柴油机,功率为420马力,
一台功率为77.5马力的推进电机,2台克虏伯公司制造的闭式循环的沃尔特汽轮机,功率
为5000马力。该型潜艇为单轴推进,其水面最高航速为9.0kn,水下最高航速为24.0kn。
该级潜艇携带重油14t和过氧化氢40t。Wa202型潜艇在水面状态以9kn速度航行时,其续
航距离为1840n mile;水下状态利用推进电机以2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76n
mile;水下状态利用沃尔特汽轮机以26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80n mile。该型潜艇
装备2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每艘潜艇装载鱼雷4枚。该型潜艇的艇员人数编制为12
名。
U-ⅩⅦA级是水下高速型潜艇,因此在该级潜艇上采用了封闭式的指挥台围壳代替
了在此之前的敞开式的指挥台。此外,该级潜艇废除了在潜艇甲板上装备舰炮或者机枪
的传统做法。由于采取了上述一系列的措施,减少了该级潜艇在水下高速航行时的阻
力,提高了其水下航速。另外,该级潜艇的艉水平舵和艉垂直舵呈十字形布置,有利于
提高该级潜艇在水下高速航行时的操纵性。德国海军为了降低U-ⅩⅦA级潜艇的水下航
行阻力而采取的上述一系列措施,成为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国海军提高潜艇水下航速进
行效仿的榜样。
U-ⅩⅦA级的4艘潜艇在1945年5月4日全部被德国海军自沉于海底。但是其中的U-
792号和U-793号潜艇在战后分别被英国皇家海军打捞起来,并且被运回英国用于战后英
国的闭式循环沃尔特汽轮机的研制。
6.2.3.21 U-ⅩⅦB级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14t/337t;主尺度:39.05m×3.3m×4.3m;主机:德意志公司制造
的柴油机1台,推进电机1台,克虏伯公司制造的闭式循环的沃尔特汽轮机1台(功率为
2500马力),单轴推进;功率(水面/水下):210马力/77.5马力+2500马力;航速(水面/
水下):8.5kn/21.5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8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3000n mile;水
下状态利用沃尔特汽轮机以21.5kn的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50n mile;武备:533mm
艏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4枚鱼雷;艇员人数:19名(其中军官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ⅩⅦB级潜艇是根据卡尔·邓尼茨的强烈要求,于1943年1月开始批量试制的潜艇
(图6-38)。从各方面来说,U-ⅩⅦB级潜艇是在U-ⅩⅦA级潜艇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发展
和完善的潜艇。该级潜艇只建造了3艘,其编号为U-405~U-406,全部由布洛母·冯·
435
世界海军潜艇

福斯公司承担其建造任务。该级潜艇上仅仅装备了一台更为复杂的、功率更大的闭式循
环沃尔特汽轮机,可以使该级潜艇的水下最高速度达到21.5kn。
按照德国海军的计划,打算建造4艘U-ⅩⅦB级潜艇,但是最后只建造了3艘。其中
的U-1407号与U-1406号这2艘潜艇在1945年5月5日被德国海军在德国的库克斯港自沉,
但是,时隔不久之后,盟军在迅速占领了库克斯港之后,立即把U-1407号潜艇打捞起来
并送回英国。二战结束之后,U-1406号潜艇于1946年—1950年期间在英国皇家海军服
役,其艇名被改为“陨星”号潜艇。在这一期间,英国皇家海军利用该艇进行潜艇闭式
循环发动机的进一步研制。1950年,“陨星”号潜艇退役并被英国皇家海军拆卸解体。
另外,在德国库克斯港自沉的U-1406号潜艇几乎与U-1407号潜艇同时被美国海军打
捞起来,1948年5月18日,U-1406号潜艇被拆卸解体。

图6-38 U-ⅩⅦB级潜艇
6.2.3.22 U-ⅩⅪ级潜艇 119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621t/1819t;主尺度:76.7m×8.0m×6.2m;主机:MND柴油机2
台,主推进电机2台,巡航低噪推进电机2台,双轴推进;功率(水面/水下):4000马
力/4200马力+226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5.6kn/17.5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kn速度
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5500n mile;水下状态以5kn的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365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装载鱼雷总数23枚,此外,20mm双联装机枪2
挺;艇员人数:57名(其中军官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43年,在卡尔·邓尼茨强烈要求下,德国海军全面地修改了原来建造U-Ⅶ级和U-
Ⅸ级潜艇的计划,决定竭尽全力建造利用以蓄电池为动力的U-ⅩⅪ级水下高速型潜艇
(图6-39)。卡尔·邓尼茨之所以强烈主张改变原来的潜艇建造计划,主要是由于在大西
洋战场上,盟军的反潜作战和搜索兵力在不断加强,以水面航行为主的U-Ⅶ级和U-Ⅸ级
等传统型潜艇损失迅速增加,基本上无法在大西洋上开展有效的作战活动。另外,虽然
当时德国海军已经建造了少量的装备闭式循环的沃尔特汽轮机的水下高速型潜艇,但是
由于这些潜艇的排水量过小,只适于在近海活动,况且那些潜艇还处于试验状态,其真
正的军事价值还有待于作战实践的考验和证明。卡尔·邓尼茨急需的潜艇是U-ⅩⅪ级潜
艇那样的大型水下高速型潜艇,它们既可以从事远洋作战,而且又具有可在水下长时间
潜航的能力。为了减少U-ⅩⅪ级潜艇的水下航行阻力,设计人员在对该级潜艇进行设计
时,使得该级潜艇的艇体和指挥台围壳呈流线形。另外,该级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耐
压艇体的横截面为8字形,下半部耐压艇体为蓄电池舱,大幅度地增加了该级潜艇的水
下续航距离。按照德国海军制定的计划,到1943年11月为止,德国海军总共向德国各家
造船厂发出了建造170艘U-ⅩⅪ级潜艇的订单。为了尽快完成大批量U-ⅩⅪ级潜艇的建
造,德国造船厂改进了传统的造船工艺,采用新型的分段建造方式。到1945年4月德国
436
第6章 德国潜艇

全面投降之前,德国海军总共建成了119艘U-ⅩⅪ级潜艇。

图6-39 U-ⅩⅪ级潜艇
德国海军在二战结束之前虽然建造了大量的U-ⅩⅪ级潜艇,但是,由于该级潜艇上
的油压系统的故障问题,使得该级潜艇迟迟无法投入战场。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该级潜艇的出色性能引起了盟军各国的高度重视。因此,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在战
后都得到了不同数量的U-ⅩⅪ级潜艇,并且这些U-ⅩⅪ级潜艇成为世界各国战后发展水
下高速潜艇的重要基础和借鉴。
6.2.3.23 U-ⅩⅩⅢ级潜艇 6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32t/256t;主尺度:34.68m×4.0m×3.6m;主机:MWM柴油机1
台,主推进电机 1台,巡航低噪推进电机 1台,双轴推进;功率 (水面/ 水下 ):575马
力/55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9.7kn/12.5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6kn速度航行时,
其续航距离为4300n mile;水下状态以4kn的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75n mile;武
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总数2枚;艇员人数:14名(其中军官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43年,德国海军在计划批量建造远洋型的U-ⅩⅪ级潜艇的同时,还计划批量建造
小型的U-ⅩⅩⅢ级水下高速型潜艇(图6-40)。德国海军打算在这些小型的U-ⅩⅩⅢ级水
下高速型潜艇建成之后,将其部署在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等近海水域从事作战活动。
为了迅速完成大批量的建造,德国海军对U-ⅩⅩⅢ级潜艇也采用了分段建造方式,每艘
U-ⅩⅩⅢ级潜艇分成4个建造分段,每个分段可以利用铁路进行运输。U-ⅩⅩⅢ级潜艇
的详细设计是1943年8月最后完成的,该级的首制艇于1944年6月建成。到1945年5月德
国全面投降时为止,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62艘U-ⅩⅩⅢ级潜艇,其中一部分U-ⅩⅩⅢ级
潜艇被德国海军部署在英国东海岸一带近海海域从事作战活动。
U-ⅩⅩⅢ级潜艇采用单壳体结构。到1945年5月德国全面投降时,已经建成的62艘
U-ⅩⅩⅢ级潜艇之中,除了少量被盟军击沉之外,大部分均被德国海军自沉在海底,战
后还遗留少量U-ⅩⅩⅢ级潜艇,亦在1945年被盟军沉于海底。

图6-40 U-ⅩⅩⅢ级潜艇

437
世界海军潜艇

6.2.3.24 U-ⅩⅩⅦ级(“梭子鱼”级)Hecht袖珍潜艇 5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11.85t~12.25t;主尺度:(10.4m~10.5m)×1.3m×1.4m;主机:蓄电池为动力,
艇上装备1台主推进电机,单轴推进;功率:12马力;航速:5.6kn~6.0kn;续航力:水下状
态以4kn的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38n mile~70n mile;武备:鱼雷1枚;艇员人数:2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ⅩⅩⅦ级潜艇是德国海军在二战后期建造的袖珍型潜艇,主要用于沿海作战,该
级潜艇又被称为“梭子鱼”级袖珍潜艇(图6-41)。最初的时候,德国海军的设计思想
是,每艘这样的袖珍潜艇由2人驾驶,在敌人近海海域从事布放水雷活动。后来由于该
艇的主尺度和排水量过小,无法在艇上装备用于导航的罗经,因此,德国海军决定增加
其主尺度和排水量。但是经过这样的改变设计之后,该级潜艇的续航力却减少了许多。
在这种情况下,原定该级潜艇所要执行的到敌人近海海域布放水雷的任务则无法胜任
了。因此,德国海军对该级潜艇作了进一步改进,在该级潜艇的下部装载鱼雷,用于攻
击敌人的舰艇。到1944年为止,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53艘U-ⅩⅩⅦ级潜艇。

图6-41 U-ⅩⅩⅦ级潜艇
6.2.3.25 U-ⅩⅩⅦB级(“海豹”级)Seehund袖珍潜艇 26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14.0t;主尺度:11.9m×1.7m×1.74m;主机:1台柴油机,1台主推进电机,单轴
推进;功率(水面/水下):60马力/12马力;航速(水面/水下):7.7kn/6.0kn;续航力:水
面状态以7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300n mile;水下状态以3kn的速度航行时,其续航
距离为63n mile;武备:533mm鱼雷2枚;艇员人数: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德国海军最初设计U-ⅩⅩⅦB级潜艇(图6-42)的目的是将该级袖珍潜艇用于攻击盟军
的舰船,该级潜艇上装备了柴油机作为艇上的主机,但是其主机功率较小。不过,由于
利用艇上的柴油发电机可以为艇上的蓄电池充电,因此,该级袖珍潜艇的续航力比U-
ⅩⅩⅦ级袖珍潜艇的续航力要大得多。另外,U-ⅩⅩⅦB级袖珍潜艇可以携带2枚鱼雷,
艇上还有一个较小的指挥台。德国海军从1944年开始批量建造U-ⅩⅩⅦB级袖珍潜艇,
到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时总共建造了262艘U-ⅩⅩⅦB级袖珍潜艇。德国海军从1945
年1月开始把建成服役的U-ⅩⅩⅦB级袖珍潜艇陆续投入海上战场。该级袖珍潜艇主要在
谢尔德河口以及弗兰德沿海一带取得了一些战绩。

图6-42 U-ⅩⅩⅦB级潜艇
438
第6章 德国潜艇

6.2.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海军潜艇

6.2.4.1 201级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95t/433t;主尺度:42.4m×4.55m×3.8m;主机:MB802型柴油
机发电机组2台,主推进电机1台,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0kn/17.5kn;安全潜航
深度:150m;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8具,装载鱼雷总数8枚;艇员人数:2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战败的德国被国际上禁止建造潜艇。1955年,联邦德国
加入北约组织,从而具备了建造潜艇的政治条件。当联邦德国在1955年被允许重新建立
军事武装时,它便开始了战后潜艇技术的研制。
当时,联邦德国的潜艇,包括出口潜艇在内都是由吕贝克工程事物所设计的。大部
分潜艇则是由位于基尔的霍瓦兹造船厂和蒂森造船厂建造的。吕贝克工程事物所是于
1946年7月28日建立的,其主要成员都是二战之前从事德国海军U型潜艇设计的技术人
员。1957年,吕贝克工程事物所在乌尔利希·加布勒教授的领导下正式开始了潜艇设计
工作。当时根据联邦德国与欧洲联盟鉴定的协议,联邦德国只能设计和建造排水量低于
350t的潜艇,但是时隔不久,对联邦德国潜艇排水量的限制放宽到450t,后来该限制又
进一步被放宽到1000t。
由于联邦德国海军潜艇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波罗的海海域,因此联邦德国海军对于
当时所建造的潜艇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建造费用要低,艇上人员少且海上自持力较小。
联邦德国海军于二战之后建造的第一艘潜艇是试验性潜艇,该艇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末
期时由原来纳粹德国海军建造的U-ⅩⅩⅢ型潜艇为母型而设计和建造的。联邦德国海军
建造这艘试验性潜艇的目的是对战后潜艇上的武备、电子设备以及潜艇动力装置进行试
验,因此,这艘试验性潜艇只装备了2具鱼雷发射管。
试验性潜艇建成并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联邦德国海军在战后的潜艇设计和使
用方面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于是便决定建造两种型号的潜艇。其中一种是用于攻击水
面舰艇的201级潜艇(图6-43)。201级潜艇装备了8具鱼雷发射管。从艇上武备情况来看,
201级潜艇已经具备了联邦德国后来出口型潜艇的基本设计特征。在排水量仅为395t的潜
艇上装备8具鱼雷发射管,主要是考虑一旦战争爆发时,201级潜艇可以做到最大数量的
鱼雷齐射。这两种型号潜艇的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潜艇艇体是用非磁性钢材制造
的。利用非磁性钢材建造的潜艇,即使在浅水海域中活动,仍然很难被敌人探测到,具
有很高的隐身性。

图6-43 201级潜艇
439
世界海军潜艇

6.2.4.2 202级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37t/150t;主尺度:23.1m×3.4m×3.4m;主机:柴油机1台,主
推进电机1台,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6kn/13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2
具,装载鱼雷总数2枚。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202级潜艇与201级潜艇是由吕贝克工程事物所同时设计的。最初的设计方案是202
级潜艇的排水量仅为50t左右。1956年,联邦德国海军正式开始了这两种型号潜艇的设计
工作。吕贝克工程事物所在进行201级潜艇的设计过程中,由于艇上探测设备受到了排
水量的限制,因此其排水量比最初计划的排水量增加了许多。最后,202级潜艇的水下
排水量则增加到150t。
202级潜艇像二战末期德国海军建造的U-ⅩⅩⅢ型潜艇一样,装备了2具鱼雷发射管
和2枚鱼雷。而201级潜艇则装备了8具鱼雷发射管。该级潜艇的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
是,潜艇艇体是用非磁性钢材制造的。利用非磁性钢材建造的潜艇,即使在浅水海域中
活动,仍然很难被敌人探测到,具有很高的隐身性。

图6-44 202级潜艇
6.2.4.3 205级潜艇 1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19t/450t;主尺度:43.9m×4.6m×4.4m;主机:柴油机—电机,
2台MTU12V493AZ80 GA31L柴油机,1200马力;2台同步发电机,810kW;1台西门子
电机,18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0kn/17kn;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
具,AEG 线 导 鱼 雷,主 动 寻 的,航 速 35kn,射 程 13km; 被 动 寻 的,航 速 23kn,射 程
28km,战雷头重260kg,该级潜艇上不装备备用鱼雷;不装载鱼雷时,可装载16枚水
雷;电子对抗:雷达警戒;火控:Signaal MK8火控系统;雷达:汤姆森-CSF CalypdoⅡ型海
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SPSMIH型被动搜索和攻击用声呐,高频;下潜深度:150m;
艇员人数:22人(其中军官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201级潜艇建成之后,该级潜艇上装备的设备因其排水量过小仍然受到许多限制。
为了增加该级潜艇的水下探测能力,联邦德国海军计划在201级潜艇上增设第二部声
呐,这样就必须使201级潜艇的排水量增加到450t。吕贝克工程事物所按照这种设计思想
对201级潜艇进行了改进设计,于是经过改进设计的新潜艇被称作205级潜艇(图6-45)。
205级潜艇装备了2部声呐,一部是布置在艏部的被动式声呐基阵,另外一部是主动式声
呐,布置在指挥台围壳的前部。该级潜艇上的主动式声呐工作时,艇上的被动式声呐作
为接收器使用。205级潜艇共有11艘,到2004年时,在役数量仅为2艘。
440
第6章 德国潜艇

图6-45 205级潜艇
6.2.4.4 206级潜艇 1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50t/498t;主尺度:48.8m×4.6m×4.5m;主机:柴油机—电机,
2台MTU12V493 AZ80 CA31L型柴油机,1200马力;2台同步发电机,810kW;1台西门
子电机,18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0kn/17kn;续航力:水面5kn航速
时,续航力为450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AEG线导鱼雷,主动寻的,航
速35kn,射程6km;被动寻的,航速23kn,射程14km,战雷头重100kg;DMT线导鱼
雷,主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13km;被动寻的,航速23kn,射程28km,战雷头重
260kg;水雷存放和固定在耐压壳体外部两舷侧的玻璃钢容器中,每个玻璃钢容器可以
存放12枚水雷,因此总共可装载24枚水雷;电子对抗:汤姆森-CSF DR2000U型侦察雷
达;火控:Mk8(206型潜艇用)火控系统;雷达:汤姆森-CSF Calypso海面搜索雷达,I波
段,目标反射面积10m²,探测距离为31km;声呐:汤姆森-辛特拉 DUUX2被动测距声
呐,410A4 206型被动/主动搜索和攻击用声呐,中频;下潜深度:150m;艇员人数:22
人(其中军官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62年,国际上对联邦德国海军潜艇吨位的限制放宽到450t,又允许联邦德国海军
可以建造6艘排水量为1000t的潜艇。通过对205级潜艇的使用以及在对202级潜艇进行各
种试验的基础上,联邦德国海军于1963年开始研制206级潜艇(图6-46)。由于当时建造潜
艇的钢材供应困难以及需要进一步总结201级潜艇的艉鱼雷发射管的试验结果,因此206
级潜艇直到1969年才开始建造。206级潜艇的首制艇于1971年9月28日下水,1973年4月
19日服役。联邦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18艘206级潜艇。

图6-46 206级潜艇
6.2.4.5 209级潜艇 1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105t/1230t;主尺度:54.4m×6.2m×5.5m;主机:柴油机—电力
推进方式,MTU公司的12V493 TY60型柴油发电机组4台,功率为600×4轴马力;1台西
门 子 公 司 制 造 的 推 进 电 机,单 轴 推 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12kn / 22kn ~ 23kn ; 武
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下潜深度:200m;艇员人数:33人(其中军官4名)。
441
世界海军潜艇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在国外订货和国内需求的刺激下,联邦德国的潜艇建造能力和潜艇技术水平迅速得
到了提高。但是,由于国际上对联邦德国海军拥有的潜艇数量以及排水量的限制,使得
联邦德国国内的潜艇需求很快处于饱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联邦德国的潜艇建造业被
迫转向国际出口市场。为此,吕贝克工程事物所和霍瓦兹造船厂合作,提出了一种新型
的209级潜艇的设计方案(图6-47),这种设计方案是在205级近海潜艇基础上的加大型潜
艇,性能优秀,价格不高,因此对财力有限的第三世界国家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209
级潜艇的设计方案公布于世之后,先后有12个国家向联邦德国订购了约37艘209型潜
艇。这些潜艇之中,有些是在联邦德国建造的,有一些是通过转让建造许可证在其他国
家建造的。

图6-47 209级潜艇
209级潜艇是根据用户要求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因此,为了适应用户的不同需求,
209级潜艇实际上共有4种型号,即209-1型、209-2型、209-3型和209-4型。其中,209-1
型是标准型。标准型的209级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1105t,水下排水量为1230t,主尺度为
54.4m×6.2m×5.5m。该级潜艇采用柴油机—电力推进方式,艇上装备4台MTU公司的
12V493 TY60型柴油发电机组,每台机组的输出功率为600马力。此外,209级潜艇上还
装备了一台西门子公司制造的推进电机。该级潜艇的水面航速以及在通气管状态时的航
速为12kn,水下最高航速为22kn~23kn,下潜深度为200m,海上自持力为50天。
209级潜艇采用单壳体结构,在该级潜艇的艏部,8具自航式鱼雷发射管成半圆形布
置。该级潜艇采用单推进轴驱动一个5叶螺旋桨,艏水平舵采用可回收式结构。由于209
级潜艇的排水量比205级和206级潜艇都大,因此,209级潜艇的指挥台围壳尺寸也加大
了许多。此外,209级潜艇上还增加了备用鱼雷舱,并且采用了功率更大的推进装置。
该级潜艇上的发电机由4台MTU公司制造的柴油机驱动,由西门子公司制造的、装在弹
性基座上的双电枢推进电机的输出功率比205级和206级潜艇上的推进电机的功率增加了
一倍。209级潜艇上的蓄电池是哈根—瓦尔塔公司制造的管状电池,蓄电池的壳体采用
玻璃钢材料制造,其容量比普通的板式蓄电池增加了20%,并且具有很高的抗冲击能
力。该级潜艇上的蓄电池寿命约为4年~5年,但是整个蓄电池组却占据了艇内空间的
25%左右。这些蓄电池使得209级潜艇具有很大的水下续航力,并且可以使该级潜艇发
挥出22kn~23kn的水下最高航速。209级潜艇的推进装置由位于艇上指挥舱后面的全自
动控制室进行操纵,机舱本身完全不需艇员照管。
209级潜艇上的8具533mm的艏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在该级潜艇最大下潜范围内允许
使用的各种型号的鱼雷。此外,艇上还携带有6枚~8枚备用鱼雷。209级潜艇主要使用
的鱼雷是SST-4型鱼雷,这种鱼雷是出口型的“海鳗”型线导鱼雷。也有一些购买209型
潜艇的国家使用美国制造的NT-37C型反潜鱼雷,或者是使用意大利制造的A-184型线导
442
第6章 德国潜艇

鱼雷,还有的国家则是使用英国制造的Mk-24 Mod1“虎鱼”型线导鱼雷和德国新型的
SUT型重型线导鱼雷。
另外,有一些购买了209级潜艇的国家还在209级潜艇上装备了美国制造的“捕鲸
叉”反舰导弹。209级潜艇可以利用艇上的艏鱼雷发射管发射“捕鲸叉”反舰导弹。
“捕鲸叉”反舰导弹被装在一个没有动力的浮力运载器内,装有导弹的浮力运载器离开
鱼雷发射管之后便将折叠尾翼展开,在浮力和舵的作用下以45°角的斜线向水面升浮。
待到浮力运载器出水时,助推器点火,运载器脱落,导弹则升空并向目标飞去。
还有几个购买209级潜艇的国家,在209级潜艇上装备了英国制造的“斯拉姆”对空
导弹系统,用于抗击敌人的反潜飞机。对空导弹的发射装置被布置在指挥台围壳内的一
个专用的耐压储弹筒内,209级潜艇可以在水面状态或通气管状态发射对空导弹。在发
射对空导弹时,利用升降桅杆把发射装置升起。对目标的搜索、跟踪以及导弹的发射均
在艇内进行控制,对空导弹的攻击范围为3km。
大多数的209级潜艇上装备了克虏伯·阿特拉斯公司制造的CUS-3型综合声呐系统和
一部PRS3-4型被动测距声呐。CUS-3型综合声呐系统主要用于远程被动警戒,也可用于
主动搜索定位。PRS3-4型被动测距声呐用于被动测距、测向和定位,具有计算目标航向
和速度的功能,可以同时跟踪4个目标。209级潜艇的储备浮力很小,为了保证该级潜艇
在水下航行的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时能够脱险,该级潜艇上装备了由联氨气体发生器等
组成的应急吹除系统。在高压空气的作用下,联氨在发生器内通过催化剂自行分解为氢
气、氮气和氨气,产生的高压气流冲入压载水舱,将压载水迅速吹除,使潜艇能够迅速
地上浮到水面宋。
209级潜艇问世之后,由于性能超群而受到了许多国家海军的青睐。土耳其、巴
西、印度和韩国先后与德国的吕贝克工程事物所和霍瓦兹造船厂签订了协议,与德国以
合作的方式来建造209级潜艇。20世纪70年代初期,作为首批参加合作建造209级潜艇国
家之一的土耳其,开始执行一项与德国共同建造12艘209级潜艇的计划。按照这项雄心
勃勃的潜艇建造计划,最初的3艘209级潜艇在德国的霍瓦兹造船厂建造,而其余的潜艇
则在位于土耳其的伊兹米特的格尔居克造船厂建造。由德国的霍瓦兹造船厂建造的3艘
209级潜艇于1975年—1978年相继完工并服役。第二批的3艘209级的潜艇则是由德国提
供建造技术,由土耳其的格尔居克造船厂于1976年—1989年期间陆续建造完毕的。1989
年之前建成的6艘209级潜艇,是1200t级的209级潜艇,其水下排水量为1185t。但是,当
这6艘1200t级的209级潜艇相继建成并服役之后,土耳其又决定把计划中的另外6艘改为
1400t级的209级潜艇。所谓1400t级的209级潜艇,其水下排水量为1586t。1400t级的209
级潜艇是由德国提供建造技术,由土耳其的格尔居克造船厂进行建造的。该批的首制艇
“普莱维泽”号于1989年9月12日在格尔居克造船厂开工,1993年10月22日下水,1994
年7月28日服役。目前,1400t级的209级潜艇的第四艘潜艇已经于1998年8月下水,于
2000年服役。
巴西与德国合作建造209级潜艇的计划是于1982年开始执行的。巴西一开始便提出
合作建造4艘1400t级的209级潜艇。该批的首制艇“图比”号是由德国的霍瓦兹造船厂建
造的,该艇于1985年3月8日开工,1987年4月28日下水,1988年10月20日服役。其后的3
艘209级潜艇则是由德国提供建造技术,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建造的。
印度于1981年与德国的吕贝克工程事物所和霍瓦兹造船厂签订了协议,合作建造4
443
世界海军潜艇

艘1500t级的209级潜艇。1500t级的209级潜艇,其水面标准排水量为1450t,水面正常排
水量为1660t,水下排水量为1850t。根据双方协议的规定,4艘1500t级的209级潜艇之中
的前2艘潜艇由德国的霍瓦兹造船厂进行建造。这2艘潜艇已经于1986年11月由德国的霍
瓦兹造船厂建造完毕并相继在印度海军中服役。但是,4艘1500t级的209级潜艇中的后2
艘潜艇则是由位于印度孟买的马扎冈船坞公司的造船厂建造的。由印度建造的后2艘209
级潜艇分别于1992年2月和1994年5月建成并服役。
韩国在1988年初与德国的吕贝克工程事物所和霍瓦兹造船厂签订了合作建造209级
潜艇的协议,该项协议规定将要建造12艘1200t级的209级潜艇。韩国海军把这12艘209级
潜艇命名为“张保皋”级潜艇,该级的首制艇由德国的霍瓦兹造船厂建造,其余的潜艇
则由德国提供部件在韩国玉浦的大宇造船厂建造。首制艇“张保皋”于1993年6月2日在
德国的霍瓦兹造船厂建成。目前韩国已经建成8艘,第9艘已经于1999年3月下水,2000
年4月建成服役。
6.2.4.6 212级潜艇 计划建造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320t/1800t;主尺度:53.2m×6.8m×5.8m;主机:柴油机—电机,
1台MTU16V396型柴油机,1440马力,1台西门子—波玛松电机,2400马力,HDW燃料电
池 ( 不 依 赖 空 气 的 推 进 系 统 ),硫 化 钠 高 能 电 池,单 轴 推 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2kn/20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液压发射方式,DMT线导鱼雷;火
控:TST FL1800-90U武 器 控 制 系 统; 雷 达:Kelvin Hughes 1007导 航 雷 达,I波 段 ; 声
呐:DBQS-21DG被动测距和侦察声呐;DBQS-90FTC FAS-3型Flank阵和TAS-3型被动拖
曳阵声呐;艇员人数:23人(另外可容纳5名训练人员)。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90年,德国海军计划建造一种新型号的潜艇,作为德国在21世纪的主力潜艇,这
种新型潜艇被德国海军命名为212级潜艇(图6-48)。德国海军对212级潜艇提出的具体设
计原则是该级潜艇必须要装备AIP系统。1991年,德国海军完成了212级潜艇的方案设
计,并且于同年年底由德国国会批准建造首批4艘212级潜艇。

图6-48 212级潜艇
212级潜艇水面航速为8kn时,其续航距离为8000n mile。利用212级潜艇上的AIP系
统——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可使该级潜艇获得6.5kn的水下最高航速。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再
444
第6章 德国潜艇

加上艇上的蓄电池系统,可以使212级潜艇的水下续航距离达到209级潜艇的4倍以上。
212级潜艇的下潜深度为200m,海上自持力为49天,艇上人员编制为27人。
212级潜艇的整个外形为十分光顺的水滴形,长宽比大约为7.9,这一比值与美国海
军在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大青花鱼”号试验性潜艇的长宽比十分接近。212级潜艇艏
部的下方比艏部上方略长一些,这样可以使该级潜艇的艏部声呐基阵获得更为良好的工
作环境。该级潜艇的艉部为圆锥形尖尾,7叶单螺旋桨。212级潜艇的艇体外表光顺,水
下航行阻力小。另外,该级潜艇的湿表面积小,可以减少被敌人主动声呐探测时的反射
面积,从而可使该级潜艇的水下隐蔽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12级潜艇的另外一个设计特点是艇上的指挥台围壳尺寸相对较小。指挥台围壳位
于整个潜艇的中间偏向艏部的位置,指挥台围壳上装有围壳舵。采用围壳舵的主要原因
是使该级潜艇的艏水平舵远离艏部声呐基阵,以便减少艏水平舵对艏部声呐基阵的干扰
和不良影响。该级潜艇的艉部为X形结构,采用X形艉部结构可以使得212级潜艇获得更
加良好的浅水水域的水下操纵性。
德国海军在设计212级潜艇时打破了西方国家传统的单壳体结构的设计原则,采用
了局部双壳体混合结构的设计。该级潜艇耐压艇体的侧面和上部都有一层非耐压艇体包
覆着,但是在耐压艇体的底部却与非耐压艇体合二为一,形成该级潜艇的外表面。另
外,212级潜艇的耐压艇体采用高强度的低磁性钢材制成,具有比较好的抗冲击能力。
耐压艇体的前后端部是模压耐压球形封头,但是耐压艇体的直径沿着纵向却稍有变化。
从艏部到指挥台围壳后部的位置为前段耐压艇体部分,其直径为6.8m,后段耐压艇体部
分的直径则为5.5m。前后两段耐压艇体的衔接是一段用加厚钢板制成的锥状耐压艇体,
而这一段锥状耐压艇体是212级潜艇的AIP推进系统的舱段。
为了降低212级潜艇的目标特性,增加该级潜艇的水下隐身性能,德国海军在对212
级潜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声学隐身和非声学隐身给予了精心的考虑。首先,212级
潜艇的外表面非常光滑平整,艇体表面上的突出体较少,艇体与指挥台围壳上的开孔数
量作到了最大程度的限制,整个艇体呈十分光顺的流线形。艇体上较大的开孔——指挥
台围壳升降装置的开孔、主压载水舱的进水和排水开孔以及鱼雷发射管出口等部位,都
装有活动盖板,可以进行启闭控制,并与艇体外表面形成无缝的紧密连接。212级潜艇
采用了一个7叶大侧斜低噪声螺旋桨,大幅度地降低了推进噪声。此外,该级潜艇内部
的所有机械设备都经过了严格的降噪设计,与艇体相连的管路均采用了挠性管路连接方
式,艇内所有设备都被装设在高性能的减振基座上,从而减少了机械设备振动能量向艇
外环境的辐射。德国海军对于212级潜艇的主要噪声源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设计时进行
了重点考虑。该级潜艇主机和辅机被集中布置在一个密封的动力舱室内,采用整体浮筏
减振降噪处理。采取这样的措施之后,使得212级潜艇的结构振动噪声降低了40dB,传
递力减少了97%以上,比较彻底地实现了水下安静航行。
为了减少212级潜艇对声波和雷达波的反射强度,该级潜艇的艇体外表面以及升降
装置的表面都涂有最新研制的可以吸附声波和雷达波的特种材料,有效地降低了敌人声
呐和雷达的探测距离。为了降低212级潜艇的磁场辐射强度,该级潜艇的艇体材料采用
的是低磁钢材,同时艇上还装设了高性能的消磁系统,可以随时监测本艇的磁场强度和
发现磁异常情况,并且及时为自艇进行消磁处理。这样,212级潜艇可以持续性地保持
低磁的目标特性,大幅度地提高了该级潜艇的磁隐身性。
445
世界海军潜艇

由于212级潜艇装备了不依赖空气的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因此对海水的热辐射强度
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且尾流特征极小,可以做到在水下的超安静航行。
212级潜艇的总布置方式基本上沿用了209级潜艇的总布置方式,并且采用了209级
潜艇的大分舱原则。212级潜艇共分为4个舱室,即艏舱、指挥舱、燃料电池舱和动力
舱。该级潜艇的主压载水舱布置在舷间和艏艉部位。
作为212级潜艇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是装备在该级潜艇上的AIP推进系统。212级潜
艇上的动力装置是由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和柴油机—电力系统组成的混合动力系统。燃料
电池动力系统用于该级潜艇在水下进行隐蔽的长时间巡逻航行,而柴油机—电力系统则
用于该级潜艇获得作战所需的高航速。这两者既可单独使用,亦可联合使用,以便进行
相互补充。
212级潜艇上使用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主要由6组固态聚合物燃料电池、14t的液氧储
存罐以及1.7t的气态氢储存柜组成。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使氢燃料和氧化物在一个特
殊的燃烧室内发生化学反应直接生成电能,然后使输出的直流电驱动电机推动潜艇前
进。212级潜艇上采用的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为34kW,仅仅利用艇上的燃料电池可使该
级潜艇的最高潜航速度达到6.5kn。如果此时212级潜艇保持水下4.5kn的航速航行时,艇
上的燃料电池还可提供11kW的艇上生活用电。212级潜艇如果只利用艇上的燃料电池作
为推进动力的话,当该级潜艇以4.5kn的水下速度航行时,其水下续航距离为1250n
mile。
212级潜艇上的另外一套动力系统就是由柴油发电机组、推进电机、蓄电池组和配
电设备等组成的常规推进系统。该级潜艇的这两种推进系统可以分别单独地进行工作,
也可以同时进行工作。两种推进系统同时工作时,212级潜艇的持续水下续航距离超过
1638n mile,是1200t级的209级潜艇的水下续航距离的4倍以上。
212级潜艇装备了德国最新研制的潜艇集中控制系统,该集中控制系统的装艇对212
级潜艇实现操纵控制的全自动化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中央操纵控制台上仅需一名值班
艇员即可完成对212级潜艇的深度、航向、航速、纵倾以及补重等方面的控制。
212级潜艇的艏部装备了6具533mm水压式鱼雷发射管,鱼雷的发射深度与该级潜艇
的下潜深度一致。鱼雷的发射方式既可采用液压方式,亦可采用自航方式。212级潜艇
上装备了DM2A3型和DM2A4型重型鱼雷。这两种鱼雷是在STU型和SST-4型鱼雷的基础
上经过改进而研制成功的新型鱼雷,鱼雷上装有智能化的电子系统以及先进的声学系统
和引信系统,既可用于反舰,亦可用于反潜。212级潜艇上总共可以携带24枚鱼雷。另
外,212级潜艇如果不携带备用鱼雷的话,可以装载24枚水雷。这些水雷既可利用该级
潜艇上的艏鱼雷发射管发射,也可以装在外置式的布雷装置内,布雷时则由艇内人员操
纵,利用水雷投掷器把水雷投向艇外。
212级潜艇装备了CSU83型综合声呐系统,该综合声呐系统由被动探测声呐、被动
测距声呐以及侦察声呐组成。CSU83型综合声呐系统中的被动探测声呐是一部全方位中
频声呐,主要用于对中、近距离的目标进行探测和跟踪,它可同时跟踪4个目标,并且
可以显示目标的方位。CSU83型综合声呐系统中的被动测距声呐用于测量中、远距离的
目标的方位和距离,可以对目标进行较为精确的定位。侦察声呐则是一部高频声呐,主
要用于捕捉突然出现的高频脉冲信号。此外,212级潜艇上还装备了DBQS-90FTC低频
探测声呐系统,该系统由舷侧阵声呐和拖曳线列阵声呐组成。舷侧阵声呐是一部中、低
446
第6章 德国潜艇

频被动探测声呐,基阵长度约为28m,布置在两舷的下部,探测距离较远。拖曳线列阵
声呐是一部低频和超低频的被动探测声呐,基阵长度约为40m,利用拖缆拖于指挥台围
壳的后面,探测距离可达100km以上。
212级潜艇装备的观通导航系统主要有1007型导航雷达、攻击潜望镜、搜索潜望
镜、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无线电综合导航系统、电罗经、计程仪以及测深测冰仪等。
1007型导航雷达具有良好的目标探测能力,主要用于导航和对海面搜索,并且兼有对空
中目标的搜索能力。与209级潜艇上装备的潜望镜相对比,212级潜艇上的攻击和搜索潜
望镜的性能有了比较大的改进,潜望镜的光学通道性能有了较大的改善,提高了光传输
能力和分辨率。另外,212级潜艇上的搜索潜望镜还增设了红外探测和微光夜视装置,
提高了潜望镜的观测精度和夜间观测能力。
212级潜艇装备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以接收GPS卫星发射的信号,给出该级潜艇
的精确位置坐标,其定位误差小于15m。212级潜艇的通信系统是高频单边带电台、超高
频和甚高频收信/发信机、高频/中频/低频接收机以及水声通信机等。此外,该级潜
艇上还装设了可伸缩式的棒状天线。
目前,212级潜艇的首制艇U-31号潜艇于2000年2月开工建造,2002年3月20日下
水,2004年3月正式服役。第二艘潜艇U-32号于2002年1月开工建造,2003年11月下水,
2005年5月服役,第三艘和第四艘计划将分别于2006年1月和9月服役。

447
世界海军潜艇

7 日本潜艇

7.1 概 况

7.1.1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日本海军潜艇

日本是世界上发展潜艇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至今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作为强化日本海军兵力的重要一环,日本决定从美国购置“霍
兰”级潜艇。1904年6月30日日本海军向美国电船分公司发出了购置5艘“霍兰”级潜艇
的订单。虽然这5艘“霍兰”级潜艇最终没有来得及用于日俄战争,但是,它们成为日
本海军的第一批潜艇。接着,日本海军通过川崎造船厂从美国购置了“霍兰”型潜艇的
设计图纸,由该厂自行建造,不过艇上的设备都是从美国购置的。尽管如此,这仍然是
日本自行建造潜艇的初步尝试。1907年,日本又从英国购入C级潜艇。经过这样一段时
间的发展之后,日本认为已经初步具备了潜艇设计和建造能力,因此决定自行设计与建
造潜艇。1910年,日本自行设计的“川崎”号潜艇正式开工,历经2年半的时间,于
1912年9月竣工。但是,该艇建成服役之后,其水面最高航速只能达到10kn。从总体性
能方面来说,“川崎”号潜艇没有满足日本海军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又转而继
续走从国外直接购买潜艇的途径。当时,法国的潜艇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拥有
50余艘潜艇的建造经验。法国潜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采用双壳体结构,耐压艇体采用外
肋骨加强的结构形式,艇上装备安全性更高的柴油机作为主机。法国潜艇具有的这些优
点深深引起了日本的关注。于是,日本决定从法国购置2艘潜艇。然而,正当这2艘潜艇
处于建造阶段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法国政府把其中的一艘强行征集为法国
海军潜艇,另外一艘由于战争的耽搁,在尚未建成状态下运至日本,由日本的吴工厂将
其继续建造下去。1917年6月,该艘潜艇终于在日本吴工厂建造完毕。这就是日本的第
15号潜艇。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的潜艇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战绩,同时,潜艇作
为一种新兴的海上兵力得到了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另外,在这一期
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日本无法从国外直接购买到潜艇,于是只好从意大利
的菲亚特公司购买F1级潜艇的建造许可证。F1级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该级潜艇上的武
器装备强大,总共装有5具鱼雷发射管和1座舰炮。但是,F1级潜艇水下航行性能较差,
远远没有达到日本海军的要求。于是,日本海军便对正处于建造状态的F1级中的第3艘
~第5艘潜艇加以改进。为了与F1级中的前2艘潜艇加以区别,因此日本海军把经过改进
而竣工的这3艘潜艇称为F2级潜艇。
在从外国引进潜艇技术的同时,日本开始独自设计和建造“海中”-1级舰队型潜
艇。从日本潜艇发展历史上来看,“海中”-1级潜艇是日本独立设计、建造和发展潜艇
的艰难起点。“海中”-1级潜艇存在的众多缺陷和不足,使得日本海军意识到,在发展

448
第7章 日本潜艇

日本海军潜艇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障碍和困难。从1917年开始,日本海军相继建造
了“海中”-2级和“海中”-3级、“海中”-4级潜艇,以便尽快掌握先进的潜艇技术。
经过将近10年的努力,“海中”-4级潜艇终于达到了日本海军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日本在设计和建造中型潜艇方面,朝着成熟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从德国海军得到的战利品潜艇于1919年被拖曳到日
本,日本从德国海军潜艇上得到了许多借鉴和启发。在此基础上,日本海军于1918年开
始把进一步的发展重点置于建造大型舰队型潜艇方面。为此日本海军决定建造“海
大”-1级、“海大”-2级潜艇,实现了发展水面高速潜艇的目标。
1936年12月底,为了迅速发展舰艇兵力,日本决定退出伦敦条约,从此,日本不再
受到伦敦条约的限制,因此可以放手建造各种潜艇。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海军根据1937
年度计划和1939年度计划,建造了3艘“甲”级潜艇。为了增加搜索能力,“甲”级潜
艇上配备了水上侦察飞机。此外,“甲”级潜艇被日本海军作为未来海上作战的旗舰,
因此,在“甲”级潜艇上,通信功能受到异常重视,艇上装备了各种高性能的通信设
施。从技术角度上来说,“甲”级潜艇把“巡潜”级潜艇的远洋航行性能和“海大”级
潜艇的高速航行性能兼于一身。

7.1.2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日本海军潜艇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海军珍珠港之前,曾经派遣了一些袖珍潜艇前往珍
珠港参加偷袭作战活动,但是没有奏效。即使如此,仍然反映出日本对潜艇作战的高度
重视。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潜艇的建造特点,从总的方面来说是潜艇种类型号
繁多,但是建造潜艇的基本方针经常更改,一些型号潜艇的建造计划,在日本战败投降
时尚未完全执行完毕。还有一些型号的潜艇建造的数量不少,但是在战争期间没有充分
发挥出预期的作用。
日本用于太平洋战争的潜艇建造计划,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便已经制定并开始
执行。日本海军根据1937年度计划和1939年度计划,建造了3艘“甲”级潜艇。接着,
日本海军从1937年度计划开始,陆续建造了20艘“乙”级潜艇,这些潜艇在太平洋战争
期间,被日本海军作为其潜艇主力投入了战场。与“甲”级潜艇相比,“乙”级潜艇除
了在排水量、艇员编制人数以及续航距离等方面略少一些之外,其总体性能几乎与
“甲”级潜艇没有很大的差别。太平洋战争初期,“乙”级潜艇曾经取得了一些出色战
果。从1937年度计划开始,日本海军还陆续建造了8艘“丙”级潜艇。在太平洋战争期
间,“丙”级潜艇除了参加一般的海上作战之外,还作为携带“甲标的”级袖珍潜艇的
母艇,把“甲标的”级袖珍潜艇运送到美国海军舰艇停泊的港口附近,对美国海军舰只
实施袭击。此外,从1939年开始日本海军恢复了“海大”级潜艇的继续建造并于1942
年—1943年建成了10艘“海大”-7级潜艇,补充了“丙”级潜艇数量的不足。
1939年,日本海军制定了潜艇紧急建造计划,总共建造了18艘“中”级潜艇,这些
潜艇相继于1943年3月—1944年11月建成服役之后,全部投入到太平洋战争中。在太平
洋战争期间日本海军曾经计划再建造75艘“中”级潜艇,但是由于战局形势急转直下,
日本在盟军的打击下很快趋于败局,无力继续建造“中”级潜艇,此项建造计划中途流
产。
449
世界海军潜艇

日本海军根据1939年度临时计划以及1941年度的紧急计划,还建造了18艘“小”级
潜艇,主要是打算把该级潜艇用于对设立在南太平洋一些岛屿上的日本空军基地进行防
御。“小”级潜艇在1942年9月—1944年1月相继建成服役之后,正值日本海军潜艇作战
兵力左支右绌时期,于是日本海军便把“小”级潜艇投入到远洋作战的海上战场,由于
这些“小”级潜艇是按照近海潜艇模式设计和建造的,因此难以适应远洋型的海上作
战,结果,18艘“小”级潜艇基本上没有发挥出预期的作用。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海军根据1941年度的追加计划,打算建造3艘“潜补”
级潜艇,主要用于对水上飞机补充航空汽油和弹药品。但是,后来日本军令部于1941年
9月命令增加“潜补”级潜艇的武器装备和续航力,因此,该级潜艇的设计中途进行了
修改,致使该级潜艇的首制艇到1943年5月才正式开工。1945年1月28日“潜补”级的首
制艇“伊”-351号潜艇建成服役之后,旋即被日本海军投入海上补给行动。该级的后续
2艘潜艇到日本战败投降时尚未最后建成。
战争期间,日本根据1942年度的修正计划准备建造5艘“潜特”级潜艇。“潜特”
级潜艇实际上是一种潜水航空母舰,其水下排水量达到6560t,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排
水量最大的潜艇。该级潜艇的续航力长达37500n mile。由于在战争期间日本原材料和劳
动力严重匮乏,因此,日本勉强建造了3艘“潜特”级潜艇,另外2艘尚未建成,日本便
已战败投降。
另外,在战争期间日本海军根据1942年度的修订计划建造了12艘“丁”级潜艇,最
初日本打算把“丁”级潜艇作为运送海军陆战队员和特种部队的登陆用潜艇,后来根据
战争形势将“丁”级潜艇应急改为输送作战物质用的潜艇。
在1943年度计划中,日本海军建造了“潜高”级潜艇。“潜高”级潜艇是一种日本
海军寄予厚望的水下高速型潜艇。按照日本最初的设计,“潜高”级潜艇的水下最高航
速为25kn,但是在实际建造过程中由于主机方面的原因,建成服役时的“潜高”级潜
艇,其水下最高航速仅仅为19kn。最初按照1943年度建造计划,日本海军打算建造3艘
“潜高”级潜艇,后来日本海军又把“潜高”级潜艇的建造数量增加到23艘,但是到日
本战败投降时,日本海军仅仅建成了3艘“潜高”级潜艇,此外还有5艘处于尚未建成的
半成品状态,远未完成预期的建造计划。
1943年秋季之后,美国加强了对日本的空袭,日本海军的补给行动处于极大的艰难
困境。为了保证日本海军的后方供应,因此日本海军决定建造12艘“潜输小”级潜艇,
以便解决近距离的海上输送问题。到日本战败投降时,仅仅建成了10艘,其余2艘处于
尚未建成状态。
1944年,日本在美国军事打击下,战况与日俱下,日本海军决定建造一大批小型潜
艇,进行日本本土保卫作战,“潜高小”级潜艇便是根据这一局势而建造的。最初,日
本海军计划建造79艘“潜高小”级潜艇,但是到日本战败投降时仅仅建成了10艘,另有
32艘正处于不同的建造阶段,其余的则尚未开工。
除了上述各种型号潜艇之外,在太平洋战争之前和战争期间,日本海军还建造了一
些型号的袖珍潜艇。“甲标的”级袖珍潜艇是一种水下高速型潜艇,日本海军打算利用
母舰携带,在远洋对敌人主力舰只展开突袭。“甲标的”级袖珍潜艇是日本海军于1934
年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建造的。到1938年时,日本海军总共批量建造了40艘“甲标的”
级潜艇。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最先把“甲标的”级潜艇投入对珍珠港的袭击,接
450
第7章 日本潜艇

着又把“甲标的”级潜艇投入瓜达康纳岛争夺战以及冲绳战役等。
从1943年末开始,日本海军以“甲标的”级袖珍潜艇为基础,开始设计具有水面航
行能力、可以进行充电、艇内舾装简化的“蛟龙”级袖珍潜艇。1945年3月,日本海军
把“蛟龙”级定为特攻武器。接着,日本全国有关造船厂全力以赴地建造“蛟龙”级潜
艇,到日本战败投降之前,日本海军总共建造了115艘“蛟龙”级潜艇。除了“蛟龙”
级潜艇之外,日本海军于1945年4月决定大批量建造“海龙”级潜艇,到日本战败投降
时,已经建成224艘“海龙”级潜艇,另外尚有207艘“海龙”级潜艇处于半成品状态。
此外,日本海军还建造了450艘“回天”-1级和约200艘“回天”-2级自杀性潜艇。尽管
如此,这些潜艇仍然没有挽回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命运。

7.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潜艇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在战时遗留的潜艇全部被盟军做沉海处理或者拆卸解体。从
1945年至1955年这10年期间,是日本发展潜艇的空白期。日本海上自卫队发展战后的现
代潜艇是从1955年开始起步的,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经历,日本海上自卫队在发展潜
艇方面走过了一条与其他国家颇为不同的特殊发展之路。
1955年,美国把它的一艘“小鲨鱼”级舰队型潜艇借给了日本。日本海上自卫队接
收了该艘潜艇之后,将其命名为“黑潮”号潜艇,这是日本战后的第一艘潜艇。日本技
术人员对“黑潮”号潜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此后日本独立研制、设计和建造战后现
代潜艇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日本海上自卫队把“黑潮”号潜艇作为培训日本战后潜
艇艇员的训练艇以及日本海上自卫队进行反潜作战的靶标潜艇。
1956年,日本政府决定自行设计和建造战后的第一艘国产潜艇——“亲潮”号潜
艇。“亲潮”号潜艇的设计重点是提高该艇的水下航速,因此,该艇的艏部被设计成近
似于纺锤形的形状,这在当时世界各国海军潜艇之中还是颇具独到之处的。1962年6月
30日,“亲潮”号潜艇正式在日本海上自卫队服役。
1959年,日本海上自卫队决定设计和建造“早潮”级和“夏潮”级潜艇,并将其用
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反潜训练。“早潮”级与“夏潮”级这4艘潜艇的建成服设,标志
着日本自 20世纪60年代初期之后已经具备了成批建造现代潜艇的实力。
1960年,日本决定建造一艘“大潮”号潜艇。“大潮”号潜艇是以美国海军战后建
造的“刺尾鱼”级潜艇和英国海军战后建造的“奥白龙”级潜艇为母型,兼收并蓄这两
种潜艇的优点而设计的。从总的方面来说,“大潮”号潜艇是二战之后一种性能较为优
秀的潜艇,该艇被日本海上自卫队作为具有多功能的攻击型潜艇来使用。接着,日本决
定在“大潮”号的基础上再建造4艘经过改进设计的“朝潮”级潜艇。“朝潮”级的4艘
潜艇与“大潮”号潜艇在日本战后潜艇技术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其后
日本研制和建造具有与时代技术同水平的现代化潜艇奠定了基础。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世界各国的潜艇技术获得了迅速发展。为了迎头赶上
世界先进水平,日本于1971年决定建造第一代水滴形潜艇——“涡潮”级潜艇。“涡
潮”级潜艇的母型是美国海军具有常规动力的“长颌须鱼”级攻击型潜艇。当“涡潮”
级潜艇相继建成并服役之后,日本对“涡潮”级潜艇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并于1975年决定
在“涡潮”级潜艇的基础上建造战后第二代水滴形潜艇——“夕潮”级潜艇。与“涡
451
世界海军潜艇

潮”级潜艇相比,“夕潮”级潜艇在一些重要的性能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夕潮”级潜
艇服役之后,其出色的性能使该级潜艇很快占据了日本海上自卫队潜艇部队核心力量的
地位,并且使日本海上自卫队潜艇部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
1980年,日本决定建造战后第三代水滴形潜艇——“春潮”级潜艇。“春潮”级潜
艇的设计重点是力图用高新技术提高该级潜艇的水下行动能力,加强攻击能力和增强其
隐身能力。
还是在“春潮”级潜艇正处于建造阶段的1993年时,日本海上自卫队便紧锣密鼓地
开始筹备“春潮”级改进型潜艇——“亲潮”级潜艇的建造工作。“亲潮”级潜艇的主
尺度和排水量位居全世界常规动力潜艇的前列。日本从1955年开始发展战后的潜艇,在
将近50年的时间里,日本总共设计和建造了9种型号43艘潜艇。这50年对日本海上自卫队
来说,是对潜艇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不断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差距的50年。

7.2 日本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

7.2.1 摇篮期的日本潜艇(1904年—1915年)

7.2.1.1 “霍兰”级(Holand)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3t/124t;主尺度:20.42m×3.63m×3.12m;主机:奥托型汽油
发 动 机 1 台,单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180 马 力 / 7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8kn/7kn;燃料装载量:汽油2t;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264n mile;水下
6.8kn航速时,续航力为2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1具,装载鱼雷2枚;安全潜
航深度:46m;艇员人数:1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霍兰”级潜艇是美国的潜艇设计师约翰·霍兰设计的实用型军用潜艇,早在明治
34年(1901年)之前,约翰·霍兰就已经与日本海军关于购买潜艇事宜进行了接洽,但是
由于资金方面存在的问题,日本购置潜艇的事宜被迫中断。日俄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海
军接连损失了“初濑”和“八岛”两艘战列舰,为了迅速补充海军战斗力的不足,日本
海军于明治37年(1904年)6月30日向美国电船分公司发出了购置“霍兰”级潜艇的订单。
实际上,在此之前日本海军对于潜艇这种刚刚问世不久的新型海军武器基本上处于无知
状态,对于潜艇在海战中究竟能够发挥何种程度的作用也是毫无所知。但是日本海军为
了解决燃眉之急,一举订购了5艘“霍兰”级潜艇(图7-1)。虽然日本订购了5艘“霍兰”
级潜艇,但是当这5艘“霍兰”级潜艇建成并运送到日本之际,日俄战争已经结束。因

图7-1 “霍兰”级潜艇
452
第7章 日本潜艇

此,“霍兰”级的5艘潜艇是在明治38年(1905年)10月23日日本举行凯旋阅兵式时才公开
亮相的。
由于“霍兰”级潜艇采用的是流线形艇体,该级潜艇在进行水面航行时,容易受到
波浪的影响。另外,“霍兰”级潜艇没有水平舵,因此该级潜艇的水下性能也比较差,
实际上“霍兰”级潜艇并不具备在远海进行作战的能力。从这方面来说,“霍兰”级潜
艇并不是日本海军当初所期望的强大有力的水下战舰。但是,“霍兰”级潜艇作为日本
海军的第一代潜艇,在加深日本海军对潜艇的认识,强化日本海军使用潜艇的意识等方
面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7.2.1.2 “霍兰”级改进型潜艇(Modified Holand)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7t/63t;主尺度:22.25m×2.13m×2.04m;主机:标准型汽油发
动 机 1 台,单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250 马 力 / 22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8.5kn/4kn;燃料装载量:汽油1.4t;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184n mile;水
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12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1具,装载鱼雷1枚;安全
潜航深度:30.5m;艇员人数:1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一方面积极从美国购买“霍兰”型潜艇,另一方面在日本海军
部副官井出谦治中校的斡旋之下,川崎造船厂从约翰·霍兰处得到了两份“霍兰”级潜艇
的设计蓝图。于是,川崎造船厂便根据这两份设计蓝图开始建造“霍兰”级改进型潜艇
(图7-2)。一般的情况下,改进型潜艇往往是在原型潜艇的基础上,增加排水量和主尺
度。但是“霍兰”级改进型潜艇却恰恰相反,其排水量和主尺度均比原型潜艇要小得
多。为了增加“霍兰”级改进型潜艇的作战活动半径,按照日本海军最初的设想,是利
用大型母舰把“霍兰”级改进型潜艇携带到作战海域。因此,“霍兰”级改进型潜艇的
首制艇第6号潜艇比“霍兰”型潜艇小得多,该级的第二艘潜艇被日本海军命名为第7号
潜 艇,仅 仅 比 第 6 号 潜 艇 稍 稍 大 一 些,其 排 水 量 为 78t / 95t,主 尺 度 为
25.47m×2.43m×2.33m。

图7-2 “霍兰”级改进型潜艇
“霍兰”级改进型潜艇上装备的标准型汽油发动机,其运行可靠性很低。当该艇下
潜到30.5m的设计潜航深度上时,其艇体的艏艉两端发生相当大的变形,因此该艇的潜
航深度被限制在20m的深度上。除此之外,该艇在总体性能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
1910年4月5日,第6号潜艇在日本广岛附近海域进行潜航试验过程中,海水从艇上
的通气管灌进艇内而导致该艇沉没,包括艇长在内的16名艇员全部丧生。后来该艇被打
捞出水并经过修复之后,又重新在日本海军服役。该级的2艘潜艇于1920年12月同时退
役,而第6号潜艇则被日本作为纪念品保留下来。
7.2.1.3 C1级潜艇 2艘
453
世界海军潜艇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86t/321t;主尺度:43.33m×4.14m×3.43m;主机:维克斯型汽
油 发 动 机 1 台,单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600 马 力 / 3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2kn/8.5kn;燃料装载量:汽油15t;续航力:水面12kn航速时,续航力为660n mile;水
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6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2枚;安全
潜航深度:30.5m;艇员人数:2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从美国购进了5艘“霍兰”级潜艇之后,曾经打算以“霍
兰”级潜艇为基础,利用本国的技术继续建造潜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日本终于发
现本国在设计和建造潜艇方面尚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于是,日本决定继续从国外直接购
买潜艇。明治40年(1907年),日本决定从英国购买5艘C1级潜艇。C1级潜艇是英国的维
克斯造船公司根据“霍兰”级潜艇加以改进设计的潜艇。当时按照日本和英国维克斯公
司签订的合同,从该公司购买的5艘潜艇之中,第一批2艘潜艇在英国建成之后向日本交
货,第一批的2艘潜艇被称为C1级潜艇。第二批的3艘潜艇,日本仅仅购买艇上的各种设
备,而艇体的建造以及设备的装艇则在日本进行,第二批的3艘潜艇被称为C2级潜艇。
C1级潜艇的排水量大约是“霍兰”型潜艇排水量的3倍左右,鱼雷发射管也增加为2
具,艇上还装备了2根潜望镜。艇上装备了水平舵和方向舵,水下机动性能获得明显改
善和提高,水面和水下续航力都有了大幅度增加。从总体性能方面来说,C1级潜艇比
“霍兰”级潜艇有了相当大的改进。明治42年(1909年),维克斯造船公司将C1级的2艘
潜艇建成并向日本海军交艇。同年4月,C1级的2艘潜艇被日本海军编为第2潜艇中队,2
艘潜艇被分别命名为第8号和第9号潜艇。自此日本海军拥有了可以真正参加实战的潜
艇。1929年4月,C1级的2艘潜艇同时退役。
7.2.1.4 C2级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91t/320t;主尺度:43.33m×4.14m×3.43m;主机:维克斯型汽
油 发 动 机 1 台,单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600 马 力 / 3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12kn / 8.5kn ; 燃 料 装 载 量:汽 油 15.5t ; 续 航 力:水 面 12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66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6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2
枚;安全潜航深度:30.5m;艇员人数:2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C2级共有3艘潜艇,它们是日本于明治40年从英国购买的5艘C级潜艇的第二批。当
时,日本海军购进了C级潜艇上的主机、潜望镜、陀螺仪等重要设备,而艇体和艇上的
武器装备则由日本自己制造。当时承担C2级3艘潜艇建造任务的是日本的吴造船厂。
实际上,日本在建造C2级的3艘潜艇过程中,对原来英国的C级潜艇设计进行了若
干修改,因此,C2级潜艇与C1级潜艇有了一些区别。C2级潜艇的上层建筑比C1级潜艇
加长了许多,一直前延到艇艏部,这样可以改善C2级潜艇在水面航行时的耐波性能。另
外,指挥台的尺寸也增加了许多。该级潜艇于1910年开工,1911年8月建成,3艘潜艇分
别被命名为第10号、第11号和第12号潜艇。
7.2.1.5 “川崎”级(KAWASAKI)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454
第7章 日本潜艇

排水量(水面/水下):304t/335t;主尺度:38.63m×3.84m×3.05m;主机:标准型汽油
发 动 机 1 台,单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1160 马 力 / 3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10kn / 8kn ; 燃 料 装 载 量:汽 油 17.8t ; 续 航 力:水 面 10.8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56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6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2
枚;安全潜航深度:30.5m;艇员人数:2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日本海军于明治40年(1907年)从英国购买了C级潜艇不久,日本仍然跃跃欲试,打
算自己独立设计和建造与C级潜艇的排水量、主尺度大体相当的完全国产化的潜艇,并
且把这两种潜艇的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由于日本国产化潜艇的设计和建造任务是由日本
川崎造船厂承担的,因此,该型潜艇便被命名为“川崎”级潜艇。“川崎”级潜艇是日
本独自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艘潜艇,该艇装备了美国制造的标准型汽油发动机,其功率
大,质量小。由于主机在陆地上试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出现故障,因此主机在日本川崎造
船厂装艇的时间推迟了许多,最后导致该艇的竣工日期严重延迟。“川崎”级潜艇于
1910年正式开工,历经2年半的时间,于1912年9月竣工。该艇交付日本海军之后,在实
际的运行过程中,其航速并没有达到设计指标,比C级潜艇的航速还要低一些,其水面
最高航速只能达到10kn。从总的方面来说,“川崎”级潜艇属于设计和建造失败的实
例,究其原因,主要是该级潜艇的主机选型不当造成的。1929年4月,“川崎”级潜艇
退役。
7.2.1.6 C3级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90t/323t;主尺度:43.73m×4.14m×3.43m;主机:维克斯型汽
油 发 动 机 1 台,单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600 马 力 / 3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2kn/8.5kn;燃料装载量:汽油18.2t;续航力:水面12kn航速时,续航力为660n mile;
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6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上层建筑内鱼雷发
射管2具,装载鱼雷4枚;安全潜航深度:30.5m;艇员人数:3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川崎”级潜艇设计和建造的失败,对于日本打算依靠自身力量设计建造潜艇的决
心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处于徘徊不定的日本海军,除了订购了2艘法国当时建造
的试验性潜艇之外,对于世界其他各国潜艇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保持一种不即不离的观
望态度。
但是,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海军的U型潜艇活跃在世界各大海
域,潜艇在海战中具有的军事潜力,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赞同,并且受到世界各国的关
注。但是,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一些主要的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为其他
国家建造潜艇。在这种国际形势中,日本海军无法从国外直接购买潜艇,因此在走投无
路的情况下,只好以原来进口的C级潜艇为基础,加以改进设计和完善,并利用日本自
己的技术建造新型潜艇。这种新型潜艇便是C3级潜艇。
C3级潜艇的主要特点是攻击能力得到了加强,C3级潜艇上的鱼雷发射管的数量比
C1级和C2级潜艇增加了一倍。在C3级潜艇上,艇内的艏部装备了2具鱼雷发射管,在上
层建筑内,装备了2具艇外鱼雷发射管。当时,从国际上最新型的潜艇技术水平来看,
英国的E级潜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级潜艇已经装备了安全性更高的柴油机作为潜艇
455
世界海军潜艇

的主机,排水量为660t/880t,水面最高航速为15kn,水下最高航速为10kn。与世界先
进潜艇技术相比,日本的C3级潜艇仍然显得比较落后。
C3级潜艇总共有2艘,由日本的吴造船厂承担其建造任务,2艘C3级潜艇分别于
1916年和1917年竣工,并分别被命名为第16号和第17号潜艇。1929年,这2艘潜艇同时
从日本海军中退役。

7.2.2 摸索时期的日本潜艇(1916年—1923年)

7.2.2.1.S级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50t/665t;主尺度:56.74m×5.21m×3.10m;主机:施奈德型重
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 ):2000马力/850马力;航速 (水面/水
下 ):17kn/ 10kn ; 燃 料 装 载 量:重 油12.6t; 续 航 力:水 面 10kn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205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60n mile;武备:艇内装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上
层建筑内装备鱼雷发射管4具,装载鱼雷8枚,此外,甲板上还装备了50mm口径的高射
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40m;艇员人数:3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最初日本海军从美国和英国购买的潜艇,都是采用单壳体结构的潜艇,日本曾经尝
试利用本国的技术建造这种单壳体结构的潜艇,但是事实证明,日本当时并不具备建造
这种单壳体结构潜艇的技术实力。在认识到日本与英国、美国存在的差距之后,日本海
军便把注意力转向法国。当时,法国设计和建造的潜艇,在世界各国之中亦占有一席之
地,而且法国潜艇独具一格——从1896年开始,法国一直采用著名潜艇设计师罗伯夫设
计的双壳体结构潜艇。双壳体结构的潜艇,其特点是水面航行时具有较强的耐波性能,
而且续航力大,是世界潜艇领域中的另外一支奇葩。
1911年12月,日本海军与法国的施奈德公司签订了购买2艘罗伯夫型潜艇的合同。
但是,在这2艘潜艇的建造期间,法国强行征用了其中的一艘。为了避免另外一艘潜艇
也被法国强行征用,该艘潜艇尚未建造完毕,便被运回了日本,然后在日本的吴造船厂
继续建造,于1917年6月竣工。该艇在日本海军服役之后,被命名为第15号潜艇。为了
弥补被法国强行征用的另外一艘潜艇的空缺,吴造船厂又以第15号潜艇为母型建造了一
艘几乎完全相同的潜艇,该艘潜艇于1920年4月竣工,被日本海军命名为第14号潜艇。
S级的2艘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利用内外壳体之间的空间,可以存放作为燃料的重
油,这样便可以大幅度提高该级潜艇的续航距离。另外,由于轻外壳加工简便易行,因
此,可以十分方便地加工成适于水面高速航行的艇体形状,从而提高水面航行的速度。
另外,S级潜艇的武器装备也得到了加强,艇上除了装备了6具鱼雷发射管之外,还装备
了高射炮。S级潜艇为其后日本独立设计和建造潜艇提供了许多参考和借鉴。该级的2艘
潜艇于1929年退役。
7.2.2.2 F1级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89t/1047t;主尺度:65.58m×6.07m×4.19m;主机:菲亚特型柴油
发 动 机 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2600 马 力 / 12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456
第7章 日本潜艇

下 ):17.8kn/8.2kn;燃 料装 载量:柴油58.4t;续 航 力:水 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 为35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75n mile;武备:艇内装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3具,艉
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8枚,此外,甲板上还装备了75mm口径的舰炮1座;安全潜航
深度:50m;艇员人数:4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日本海军从法国引进了S级潜艇之后,决定再从意大利引进其潜艇技术。1915年7
月,日本川崎造船厂从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购买了该公司的F1级潜艇以及艇上装备的
“菲亚特”型柴油发动机的制造许可证。于是,日本海军决定建造2艘F1级潜艇。F1级
潜艇也是采用双壳体结构,但是,意大利的双壳体结构潜艇与法国的罗伯夫设计的双壳
体结构潜艇有着很大区别。法国的罗伯夫设计的双壳体结构潜艇,在潜入水下之后,压
载水舱内的海水与外界海水相通,因此,轻外壳不承受外界海水压力。而意大利的双壳
体结构潜艇在潜入水下之后,压载水舱内的海水不与外界海水相连通,因此,意大利的
双壳体结构潜艇的内外两层壳体,都要承受海水压力,因此都是耐压艇体。这样,实际
上在意大利的潜艇上,当潜艇潜入水下时,无需在压载水舱内注满海水,可以在压载水
舱内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做可为调节潜艇的水下姿态提供许多有利条件。
F1级潜艇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该级潜艇上的武器装备强大,总共装有5具鱼雷发射
管和一座舰炮。但是,F1级潜艇在进行海上试航阶段,当该级潜艇下潜深度超过20m
时,艇内各个舱室的变形不一致,严重影响艇内的安全性。此外,该级潜艇上装备的主
机经常发生故障,水下航行性能较差,因此,该级潜艇远远没有达到日本海军的要求。
F1级潜艇的首制艇于1920年3月竣工,被命名为第18号潜艇,第二艘潜艇于1920年4
月竣工,被命名为第21号潜艇。这2艘潜艇于1932年4月同时退役。
7.2.2.3 F2级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89t/1047t;主尺度:65.58m×6.07m×4.04m;主机:菲亚特型柴
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600马力/12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 ):14.3kn/8kn;燃料装载量:柴油58.4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35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75n mile;武备:艇内装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3具,艉
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8枚,此外,甲板上还装备了80mm口径的舰炮1座;安全潜航
深度:30m;艇员人数:4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日本海军于1915年7月满怀希望地从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引进了F1级潜艇技
术,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按照日本海军最初制定的计划,是打算建造10艘F1级潜
艇,但是当F1级的前2艘潜艇相继建成服役之后,却发现它们的性能无法达到预期的要
求。于是,日本海军便对正处于建造状态的F1级中的第3艘~第5艘潜艇加以改进。为了
与F1级中的前2艘潜艇加以区别,因此日本海军把经过改进而竣工的这3艘潜艇称为F2级
潜艇。
F2级潜艇与F1级潜艇在主尺度和排水量等方面完全相同,但是F2级潜艇的艇体强度
得到了加强,艇上装备的主机,是川崎造船厂根据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的生产许可证
而制造的“菲亚特”型柴油机。但是,虽然川崎造船厂在制造“菲亚特”型柴油机时是
完全根据意大利提供的图纸进行制造的,但是日本制造的“菲亚特”型柴油机的输出功
457
世界海军潜艇

率却比意大利制造的“菲亚特”型柴油机的功率低了许多,因此,F2级潜艇的水面最高
航速只能达到14.3kn。此外,F2级潜艇在服役之后,艇上的主机故障不断发生,因此潜
艇几乎无法在海上从事正常活动。鉴于这种情况,日本海军只好取消原来建造10艘F1级
潜艇的计划,中止了其后5艘潜艇的建造计划。F2级的3艘潜艇,同时于1932年4月1日退
役。
7.2.2.4 “海中”-1级潜艇(KAICHU Type 1)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20t/1030t;主尺度:69.19m×6.35m×3.43m;主机:苏尔寿-2型
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600马力/12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 ):18.2kn/9.1kn;燃料装载量:柴油60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40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85n mile;武备:艇内装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上
层建筑内装备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10枚,此外,甲板上还装备了80mm口径的高射
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30m;艇员人数:4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海中”-1级潜艇是日本独立设计和建造的舰队型潜艇(图7-3),日本在对“海中”-
1级潜艇进行设计时,以1916年日本海军从法国购买的S型潜艇为母型。“海中”-1级潜
艇的基本特点是,该级潜艇装备的主机,是由瑞士制造的“苏尔寿”-2型柴油机,该型
柴油机功率大,因此使得“海中”-1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达到了18.2kn。“海中”-1
级潜艇在1919年进行海上试航时,其水面最高航速为19kn,这一速度是当时潜艇在水面
航行时的最高速度。该级潜艇外形也是与众不同,主要是指挥台的前后,上层建筑向上
抬高一些。为了提高该级潜艇的水面航行的耐波性能,“海中”-1级潜艇的指挥台尺寸
也加大了许多。另外,该级潜艇上艏鱼雷发射管的数量也比S级潜艇增加了一倍,而且
装备在上层建筑内的鱼雷发射管采用了转动式结构,可以更加灵活地发射鱼雷。该级的
2艘潜艇于1919年7月—9月相继竣工,并被命名为第19号和第20号潜艇。但是,“海

图7-3 “海中”-1级潜艇

中”-1级潜艇的最大问题是艇上的主机经常发生故障,因此常常使得日本海军一筹莫
展。1921年6月,日本海军举行了一次航程为3000n mile的海上远程编队航行训练,“海
中”-1级的这2艘潜艇都参加了这次海上远航训练,但是由于其主机故障频发,最后
“海中”-1级潜艇被参加训练的舰队远远地甩在后面。从此之后,日本海军终于认识
到,“海中”-1级潜艇虽然是作为舰队型潜艇设计和建造的,而且该级潜艇的水面最高
航速的确达到了舰队型潜艇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其主机的运行可靠性过低,该级潜
艇无法随同舰队在海上进行远距离的机动航行,因此,“海中”-1级潜艇实际上并不是
日本海军所期望的舰队型潜艇。从日本潜艇发展历史上来看,“海中”-1级潜艇是日本
独立设计、建造和发展潜艇的艰难起点。“海中”-1级潜艇存在的众多缺馅和不足,使
458
第7章 日本潜艇

得日本海军意识到,在发展日本海军潜艇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障碍和困难。“海
中”-1级的这2艘潜艇于1932年同时从日本海军退役。
7.2.2.5 “海中”-2级潜艇(KAICHU Type 2)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40t/1003t;主尺度:70.1m×6.1m×3.68m;主机:苏尔寿-2型柴
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600马力/12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 ):16.5kn/8.5kn;燃料装载量:柴油75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60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85n mile;武备:艇内装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上
层建筑内装备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10枚,此外,甲板上还装备了80mm口径的高射
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30m;艇员人数:4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根据1917年度计划,日本海军决定建造3艘“海中”-2级潜艇。由于“海中”-1级潜
艇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因此,在设计“海中”-2级潜艇的过程中,重点是改正在
“海中”-1级潜艇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从外形上来看,“海中”-2级潜艇与“海中”-
1级潜艇有较大的区别,“海中”-2级潜艇的上层建筑的长度减少了许多,指挥台的位
置也向后做了一些移动。另外,“海中”-2级潜艇上层建筑中布置的2具鱼雷发射管,
不再采用转动式结构,而是采用外斜式的固定结构。该级潜艇可以装载更多的燃料,因
此海上续航距离比“海中”-1级潜艇的续航距离增加了50%左右。但是,由于排水量的
增加,使得“海中”-2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比“海中”-1级潜艇降低了2kn。除此之
外,“海中”-2级潜艇在水面远航性能以及耐波性能等方面,几乎与“海中”-1级潜艇
保持同样的水平,没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因此,作为舰队型潜艇,“海中”-2级潜艇
难以胜任。“海中”-2级的3艘潜艇陆续于1920年—1921年竣工服役之后,分别被命名
为第22号、第23号和第24号潜艇。其中,第23号潜艇于1932年4月1日退役,第22号潜艇
和第24号潜艇于1933年9月1日同时退役。
7.2.2.6 “海中”-3级潜艇(KAICHU Type 3) 1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72t/997t;主尺度:70.1m×6.12m×3.7m;主机:苏尔寿-2型柴油
发 动 机 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2600 马 力 / 12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16.5kn / 8.5kn;燃 料 装 载 量:柴 油 75t ; 续 航 力:水 面 10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60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85n mile;武备:艇内装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上
层建筑内装备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10枚,此外,甲板上还装备了80mm口径的高射
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45.7m;艇员人数:4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根据1917年度计划,日本海军决定建造6艘“海中”-3级潜艇,根据1918年度计
划,建造4艘“海中”-3级潜艇,总共建造10艘“海中”-3级潜艇。“海中”-3级潜艇是
日本当时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种潜艇。由于“海中”-3级潜艇的建造数量多达10艘,因
此,日本在原来的吴造船厂和川崎造船厂这两个潜艇建造厂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横须
贺造船厂和佐世保造船厂。因此,承担建造“海中”-3级潜艇任务的是这4家造船厂。
从外形上来看,“海中”-3级潜艇与“海中”-2级潜艇非常相似,但是实际上却有
某些改进和提高。首先,“海中”-3级潜艇的安全潜航深度比“海中”-2级潜艇增加了
459
世界海军潜艇

50%,达到了45.7m。其次,指挥台前面的上层建筑被取消。但是,从总的方面来看,
“海中”-3级潜艇基本已经定型在“海中”-2级潜艇的水平上。因此,“海中”-3级潜
艇仍然保留了“海中”-2级潜艇的主要技术性能。“海中”-3级的10艘潜艇于1920年—
1923年期间相继竣工,称为当时日本海军潜艇的主力阵容。但是,由于“海中”-3级潜
艇的水面最高航速仍然停留在16.5kn的水平上,所以仍然无法伴随海军舰队进行海上机
动。
“海中”-3级潜艇之中的第43号潜艇,于1924年3月19日在佐世保港附近海域,与
日本海军的“龙田”号轻巡洋舰发生碰撞而沉没,艇上46名艇员全部遇难。后来,该艇
又被打捞上来,经修复之后重新服役。“海中”-3级中的10艘潜艇,分别于1933年—
1936年期间相继退役。
7.2.2.7 “海中”-4级潜艇(KAICHU Type 4)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05t/1080t;主尺度:74.22m×6.12m×3.73m;主机:苏尔寿-2型
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600马力/12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 ):16kn / 8.5kn ; 燃 料 装 载 量:柴 油 75t ; 续 航 力:水 面 10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60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85n mile;武备:艇内装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装
载鱼雷8枚,此外,甲板上还装备了80mm口径的高射炮1座;安全潜航深度:45.7m;艇
员人数:4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从“海中”-1级潜艇到“海中”-3级潜艇,虽然日本海军总建造了15艘潜艇,但是
这些潜艇的性能一直没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没有满足日本海军把它们作为舰队型潜艇
的要求。因此,日本海军决定以“海中”-1级至“海中”-3级潜艇为基础,对它们进行
大幅度的改进,以便建造出在总体性能方面突飞猛进的潜艇。于是,“海中”-4级潜艇
便应运而生。
“海中”-4级潜艇主要着眼于改进“海中”-1级至“海中”-3级潜艇在耐波性能以
及远航性能方面的严重不足,为此,“海中”-4级潜艇上增加了乾舷高度和指挥台结构
的尺寸,操舵室的前部装设了固定式风雨遮蔽棚盖,艇艏斜角加大,甲板加宽,从外形
上来看,与“海中”-3级潜艇有很大的区别。另外,在“海中”-3级潜艇上,主压载水
舱海水的吹除,利用的是低压吹除系统。除此之外,主压载水舱中的海水阀的面积增加
了许多,这样可以保证“海中”-3级潜艇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上浮和下潜。还有,“海
中”-3级潜艇加强了武器装备,艇上装备的是4具530mm鱼雷发射管,废除了以前装载
上层建筑内的外部鱼雷发射管。
虽然“海中”-4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比“海中”-3级潜艇要低一些,但是“海
中”-4级潜艇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潜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在设计和建造
中型潜艇方面,朝着成熟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海中”-4级的3艘潜艇,分别在
1923年至1924年建成服役,并被分别命名为第45号、第58号和第62号潜艇。1940年4月1
日,“海中”-4级的3艘潜艇同时退役。
7.2.2.8 “特中”级潜艇(TOKUCHU)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52t/886t;主尺度:74.22m×6.12m×3.73m;主机:苏尔寿-2型柴
460
第7章 日本潜艇

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1200马力/12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 ):13kn/ 8.5kn ; 燃 料 装 载 量:柴 油143t; 续 航 力:水 面 10kn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90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85n mile;武备: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装
载鱼雷8枚,此外,甲板上还装备了40mm口径的舰炮1座,6.5mm机枪1挺;安全潜航深
度:45.7m;艇员人数:4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28年日本海军制定潜艇建造计划时,曾经计划同时建造“海中”-3级、“海中”-
4级、“海 大”-1级、“海 大”-2级以 及“特 中”级 潜 艇,其 中,“海 中”-3 级、“海
中”-4级以及“特中”级潜艇属于中型潜艇,而“海大”-1级和“海大”-2级潜艇则属
于大型潜艇。“特中”级潜艇的基本特点是,该级潜艇上装备的主机功率只有“海
中”-3级和“海中”-4级潜艇主机功率的一半,但是设计人员在设计“特中”级潜艇过
程中,重点是增加该级潜艇装载燃料的数量和大幅度增加海上续航距离。由于“特中”
级潜艇装载燃料的数量是“海中”-3级和“海中”-4级潜艇装载燃料的两倍,当“特
中”级潜艇在水面状态以10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可以达到9000n mile。因此,一
般认为海军建造“特中”级潜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其在战时执行破坏海上交通线的任
务。“特中”级的4艘潜艇于1923年8月—1924年9月建成服役,并且4艘潜艇被命名为第
68号、第69号、第70号和第71号潜艇。其中,第68号潜艇于1936年4月1日退役,第69号
潜艇于1942年4月1日退役,第70号潜艇在进行海上试航期间,曾经于1923年8月21日因
艇上发生事故而沉没,被打捞上来之后,进行了修复并交付日本海军服役,该艇于1945
年5月25日退役,1946年4月5日被沉于佐世保附近海底。第71号潜艇于1942年4月1日退
役,后来被日本海军用作潜艇学校的练习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被拆卸解体。
7.2.2.9 L1级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86t/1076t;主尺度:70.59m×7.16m×3.9m;主机:维克斯型柴
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400马力/16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 ):17kn/ 10.2kn ; 燃 料 装 载 量:柴 油75t; 续 航 力:水 面 10kn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55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80n mile;武备: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舷
侧 鱼 雷 发 射 管 2具,装 载 鱼 雷 10枚,此 外,甲 板 上 还 装 备 了 80mm口 径 的 舰 炮 1 座,
6.5mm机枪1挺;安全潜航深度:60m;艇员人数:4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L1级潜艇是1927年日本海军从英国的维克斯公司购买建造许可证并且要求三菱造船
厂建造的潜艇(图7-4)。L1级潜艇是英国海军于1927年刚刚经过改进的、具有很高实用性
的潜艇。L1级潜艇是英国海军在“霍兰”级潜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级潜艇的两舷
侧面是主压载水舱,采用这种结构的潜艇,被称为个半壳体结构型潜艇。L1级潜艇的艏
艉艇体部分,其横截面为椭圆形,因此可以保证该级潜艇的安全潜航深度为60m。L1级
潜艇上装备的主机是2台英国维克斯型柴油机,虽然维克斯型柴油机的功率比“海中”
级潜艇上装备的苏尔寿型柴油机的功率低一些,但是维克斯型柴油机的优点是可以长时
间无事故地连续运行,具有相当高的运行可靠性。不过,L1级潜艇存在的一个明显不足
之处是,该级潜艇在水面状态航行时,当海面出现较大风浪时会发生较为强烈的摇摆。
在当时那个时代里,潜艇大部分时间的海上活动的都是水面航行,因此,L1级潜艇的这
461
世界海军潜艇

一不足,对该级潜艇的海上实用性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日本海军总共建造了2艘L1级潜艇,分别于1920年6月—11月建成服役,并被命名为
第25号和第26号潜艇,其中第25号潜艇于1940年4月1日退役,第26号潜艇于1932年退
役。

图7-4 L1级潜艇
7.2.2.10 L2级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93t/1076t;主尺度:70.59m×7.16m×3.94m;主机:维克斯型柴
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400马力/16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 ):17.3kn / 10.4kn;燃 料 装 载 量:柴 油 75t ; 续 航 力:水 面 10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55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80n mile;武备: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舷侧
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10枚,此外,甲板上还装备了80mm口径的舰炮1座,6.5mm
机枪1挺;安全潜航深度:60m;艇员人数:4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L2级潜艇与L1级潜艇实际上都是列入1917年度建造计划的潜艇,但是在开工建造之
后,建造施工进展较快的L1级潜艇很快显示出该级潜艇的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日本海
军根据L1级潜艇的不足,决定对L1级潜艇进行若干修改。经过修改之后继续建造的潜艇
被命名为L2级潜艇(图7-5)。L2级潜艇上的主机,不是从英国维克斯公司直接进口的,而

图7-5 L2级潜艇

是日本从维克斯公司购买了制造许可证之后在日本三菱公司制造的。L2级潜艇与L1级潜
艇在排水量和主尺度等重要指标方面基本上没有变化,只不过是L2级潜艇的吃水比L1级
潜艇的吃水稍稍增加了一些,这主要是由于L2级潜艇的艇内设备做了一些改进。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L2级潜艇与L1级潜艇基本上属于同一种型号的潜艇。但是,L2级
潜艇是日本在引进国外技术之后,经过短时间的消化、整理之后,完全利用本国技术独
立设计和建造的,这标志着日本从此之后已经具备了独立设计和建造潜艇的基本能力。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L1级潜艇在其左右舷侧各装备一具鱼雷发射管,鱼雷发射管与艇体
纵向中心线呈垂直状态。由于鱼雷发射管采取如此特殊的布置方式,因此鱼雷在艇内无
法从发射管的后部装填,只好在鱼雷发射管上纵向开孔,以便向发射管内装填鱼雷,L2
级潜艇也沿袭了这种做法。不过,L2级的首制艇第27号潜艇,在建成服役之后不久便将
艇上舷侧的2具鱼雷发射管撤掉,艇上仅留4具艏部鱼雷发射管。
462
第7章 日本潜艇

日本海军总共建造了4艘L2级潜艇,它们陆续在1921年—1922年建成服役,被命名
为第27号、第28号、第29号和第30号潜艇,这4艘潜艇于1940年4月1日同时退役。
7.2.2.11 L3级潜艇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89t/1103t;主尺度:72.72m×7.16m×3.96m;主机:维克斯型柴
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400马力/16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 ):17.1kn/9.1kn;燃料装载量:柴油75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55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80n mile;武备: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装
载鱼雷8枚,此外,甲板上还装备了80mm口径的舰炮1座,6.5mm机枪1挺;安全潜航深
度:60m;艇员人数:4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L3级潜艇是根据日本1918年建造计划进行建造的(图7-6),在进行L3级潜艇的设计过
程中,设计人员主要根据已经建成服役的L1级和L2级潜艇的实际运行和使用情况,提高
了L3级潜艇的干舷高度,增加了其耐波性能。另外,考虑到L3级潜艇将要在热带海域开
展作战活动,因此艇内的蓄电池舱、主推进电机舱内装备了用于降温的冷却装置。另
外,L3级潜艇的指挥台的尺寸比L2级潜艇的指挥台增加了许多,在指挥台的两侧的甲板
上,留有一定的通道,以便前后甲板之间的通路相连。从总体上来说,L3级潜艇基本上
是模仿英国皇家海军的L9级潜艇设计和建造的。
L3级潜艇总共有3艘,它们于1922年—1923年建成服役,并被命名为第46号、第47
号和第57号潜艇,这3艘潜艇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之后,这3
艘潜艇被沉于海底。

图7-6 L3级潜艇
7.2.2.12 L4级潜艇 9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88t/1301t;主尺度:76.2m×7.38m×3.96m;主机:维克斯型柴
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2400马力/16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15.7kn/8.6kn;燃料装载量:柴油102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55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80n mile;武备: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6具,装
载鱼雷12枚,此外,甲板上还装备了120mm的舰炮1座,6.5mm机枪1挺;安全潜航深
度:60m;艇员人数:4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L4级潜艇是日本海军仿照英国皇家海军L系列潜艇中最后一个型号——L50级潜艇
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图7-7)。虽然在鱼雷发射管的数量方面,日本的L4级潜艇与英国的
L50级潜艇相同,但是,L4级潜艇的舰炮口径却比英国的L50级潜艇上舰炮口径增加了
463
世界海军潜艇

一些。另外,日本海军考虑到将来要利用L4级潜艇进行远洋海上作战,因此,把提高L4
级潜艇的远洋航行性能以及耐波性能作为设计的重点。为此,L4级潜艇的艏部形状从日
本海军潜艇传统的直角形改为16°的斜角形状。由于L4级潜艇的排水量比英国的L50级潜
艇增加了大约20%,因此,L4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为15.7kn,比L50级潜艇的最高航
速降低了一些。
日本总共建造了9艘L4级潜艇,它们于1923年—1927年相继建成服役,该级潜艇之
中有一部分在第二次世界期间退役,另外一部分在日本战败投降之后,被沉于海底。

图7-7 L4级潜艇
7.2.2.13 O1型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163t/1468t;主尺度:82m×7.4m×4.2m;主机:柴油发动机2
台,双 推 进 轴;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2400 马 力 / 1235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
11.5kn/8.0kn;燃料装载量:柴油220t;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11470n mile;水
下4.5kn航速时,续航力为35n mile;武备:艇内装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装载鱼雷
14枚,艉部装备水雷布设管2具,可装载水雷42枚,此外,甲板上还装备了150mm的舰
炮1座;艇员人数:4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O1型潜艇是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得到的战利品,该艇是德国海军的U-
125号潜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作为战胜国之一,从德国得到7艘潜艇,其
中的U-125号潜艇是排水量最大的潜艇。U-125号潜艇是德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
建造的10艘UE-Ⅲ级大型布放水雷潜艇之中的一艘。该级潜艇装备了当时最新型的水雷
布放设备,并且具有11470n mile的远程续航能力。U-125号潜艇作为战利品于1919年6月
18日被拖到日本之后,日本海军组织有关方面的技术人员,对该艇进行了彻底的调查和
研究。然后,日本根据缔结条约的有关规定,把U-125号潜艇的所有武器装备全部拆
掉,用于日本海军失事潜艇营救方面的辅助船只。但是,其后不久,日本想方设法从德
国得到了U-125号潜艇的设计图纸,然后日本又聘请了许多德国的潜艇技术人员,以U-
125号潜艇为母型,设计和建造了“伊”-21级布放水雷的潜艇。
7.2.2.14 O2型/O3型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725t / 940t(O2 型 ) ; 786t / 954t(O3 型 ) ; 主 尺
度:65m×6.2m×3.7m)(O2型);65.2m×6.4m×3.6m(O3型);主机: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
轴;功率(水面/水下):2000马力/1200马力(O2型);2400马力/1200马力(O3型);航速
(水面/水下):15.2kn/9.7kn(O2型);17.1kn/9.1kn(O3型);燃料装载量:柴油110t(O2
型);柴油115t(O3型);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81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
464
第7章 日本潜艇

续航力为51n mile(O2型);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90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


力为55n mile(O3型);武备:艇内装备50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艉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
鱼雷6枚,此外,甲板上还装备了105mm的舰炮1座,88mm高射炮1座;艇员人数:36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O2型和O3型潜艇也是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从德国得到的战利品(图7-8),这2
艘潜艇是德国海军根据战时潜艇建造计划批量建造的MS级中型潜艇,MS级潜艇建成不
久之后,德国海军潜艇在大西洋海域的作战活动便达到了高潮。O2型潜艇的排水量与日
本“海中”级潜艇的排水量大体相当,但是,O2型潜艇装备的柴油机,具有很高的运行
可靠性,很少发生故障。另外,虽然O2型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比“海中”级潜艇要低一
些,但是海上续航力却有很大提高。日本在接收了O2型和O3型潜艇之后,组织有关的
部门和技术人员对这2艘潜艇进行了彻底的研究和分析之后,将这2艘潜艇上的武器装备
全部拆除。O2型潜艇与O1型潜艇一样,也是用于日本海军失事潜艇营救方面的辅助船
只。

图7-8 O2型潜艇
7.2.2.15 O4型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91t/571t;主尺度:56.5m×5.5m×3.8m;主机:柴油发动机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2400 马 力 / 12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11.5kn / 6.6kn ; 燃 料 装 载 量:柴 油 77t ; 续 航 力:水 面 7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9850n
mile;水下4.5kn航速时,续航力为40n mile;武备:艇内装备500mm艉鱼雷发射管1具,
上层建筑内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7枚,此外,前部装备水雷布设管6具,装载水雷
14枚,甲板上还装备了105mm的舰炮1座;艇员人数:3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O4型潜艇中的2艘潜艇,曾经是德国海军的U-90号和U-99号潜艇,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束之后,作为战利品被日本海军接收(图7-9)。U-90号和U-99号潜艇是德国海军在1917
年—1918年期间建造的UC-Ⅲ级潜艇,UC-Ⅲ级潜艇是一种专用的布放水雷的潜艇,采
用双壳体结构,每艘潜艇上装备6具水雷布设管,每个水雷布设管内可以存放2个~3个
水雷,因此,每艘UC-Ⅲ级潜艇可以装载14枚水雷。该级潜艇虽然排水量仅有491t,但
是却拥有很大的续航力,适于远洋航行,而且具有良好的运动性能和机动性能。

图7-9 04型潜艇
465
世界海军潜艇

但是UC-Ⅲ级潜艇的缺点是航速偏低,艇内空间过小,无法装载数量更多的水雷。
O4型之中的O4号潜艇,被日本海军用作潜艇学校的实习潜艇。而另外一艘O5号潜艇于
1921年在横须贺造船厂将艇上的武器装备拆除之后,在东京湾被用作试验炸弹和鱼雷爆
炸效果的潜艇而被炸沉。
7.2.2.16 O6号/O7号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512t / 643t(O6 号 ) ; 523t / 623t(O7 号 ) ; 主 尺
度:55.9m×5.8m×3.7m(O6号);55.9m×5.8m×3.8m(O7号);主机:奔驰型柴油发动机2台,
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1060马力/788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3.9kn/7.6kn(O6
号);13.5kn/7.5kn(O7号);燃料装载量:柴油78t;续航力:水面7kn航速时,续航力为
728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55n mile(O6号);水面7kn航速时,续航力为
728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50n mile(O7号);武备:艇内装备500mm艏鱼雷发
射管4具,艉鱼雷发射管1具,装载鱼雷10枚,此外,甲板上还装备了105mm的舰炮1
座,88mm高射炮1座;艇员人数:3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O6级中的O6号潜艇和O7号潜艇,也是日本海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从德国
分到的战利品(图7-10)。在德国海军服役时,O6号潜艇曾经是UB-125号潜艇,O7号潜艇
则是UB-143号潜艇。这2艘潜艇是德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不久建造的,属
于近海用的小型潜艇。该级潜艇的水面最高速度只有13.9kn,按照日本海军的观点,这
种程度的航速显得过低。但是,该级潜艇以一般货船作为它的攻击目标是绰绰有余的。
O6型潜艇的排水量和主尺度虽然很小,但是从设计角度上来说,O6级潜艇是攻击力与
机动性的最佳折中的结果。然而,当时日本海军主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大型潜艇方面,
因此没有对小型潜艇给予相应的重视。结果,当O6级潜艇被拖回日本之后,这2艘潜艇
基本上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图7-10 O6级潜艇

7.2.3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日本潜艇(1923年—1935年)

7.2.3.1 “机潜”级(“机雷潜”级)潜艇(KISEN)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142t/1768t;主尺度:85.2m×7.52m×4.42m;主机:柴油发动机
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2400 马 力 / 11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4.9kn/6.5kn;燃料装载量:柴油225t;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10500n
mile;水下4.5kn航速时,续航力为40n mile;武备: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
466
第7章 日本潜艇

装载鱼雷 12枚;艉部装备水雷布设管 2具,装载水雷 42枚,此外,甲板上还装备了


140mm的舰炮1座,7.7mm机枪1挺;安全潜航深度:75m;艇员人数:5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从德国海军得到的战利品潜艇于1919年被拖曳到日
本,日本得到的7艘战利品潜艇之中,令日本海军特别重视的是O1级布放水雷潜艇。O1
级潜艇装备了新型布放水雷的装置,而且具有出色的远航能力。因此,日本海军决定从
德国引进有关方面的先进技术建造日本海军的布放水雷潜艇。于是日本在1923年制定了
建造专门布放水雷的“机潜”级(后来改为“伊”-21级)潜艇(图7-11)。最初日本海军计
划建造6艘“机潜”级潜艇,但是后来修改了建造计划,仅建造了4艘。O1级潜艇是德国
海军的U-117级潜艇,日本海军在设计“机潜”级潜艇的过程中,以德国海军的U-117级
潜艇为母型,但是艇体的长度却比母型潜艇增加了一些。另外,考虑到“机潜”级潜艇
将要在南太平洋开展作战活动,因此,在“机潜”级潜艇上装备了制冷设备。“机潜”
级共有4艘潜艇,由川崎造船厂承担其建造任务,这4艘潜艇于1927年—1928年建成服
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机潜”级中有3艘潜艇被改装成为日本飞艇供应燃料的海
上供应潜艇。“机潜”级的4艘潜艇之中,2艘于1942年退役,2艘于1945年退役。

图7-11 “机潜”级潜艇
7.2.3.2 “巡潜”-1级潜艇(JUNSEN Type 1)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970t/2791t;主尺度:97.5m×9.22m×4.94m;主机:柴油发动机
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6000 马 力 / 20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8.8kn/8.1kn;燃料装载量:柴油545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244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60n mile;武备: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艉
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22枚;甲板上还装备了140mm的舰炮2座,7.7mm机枪1挺,
此外,还可携带水上侦察飞机1架;安全潜航深度:75m;艇员人数:6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日本海军为了引进德国先进的潜艇技术,把曾经在德国的盖尔玛尼亚造船厂担任潜
艇开发部部长的德海尔博士为首的许多德国潜艇技术人员招聘到日本,在这些德国潜艇
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日本设计并建造了“巡潜”-1级潜艇(图7-12)。在对“巡潜”-1级潜
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德国海军的U-142级潜艇为母型。但是,“巡潜”-1级

图7-12 “巡潜”-1级潜艇
467
世界海军潜艇

潜艇在燃料装载量方面比U-142级潜艇有了大幅度增加,因此,“巡潜”-1级潜艇的续
航力也有了明显增加。由于“巡潜”-1级潜艇所具有的续航力可以保证该级潜艇从日本
至美国西海岸之间进行往返,因此,对于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开展的远洋作战构成了很
大的威胁。“巡潜”-1级的5艘潜艇是日本海军根据1923年度和1927年度建造计划建造
的。其中在1923年度建造计划中建造4艘,在1927年度计划中只建造一艘。“巡潜”-1
级中的最后一艘潜艇“伊”-5号潜艇上装备一个可以容纳水上侦察飞机的机库,由此可
以看出,日本海军建造“巡潜”-1级潜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远海作战能力。“巡
潜”-1级潜艇全部由川崎造船厂建造,陆续于1926年—1932年建成竣工,它们全部参加
过太平洋战争,其中4艘被美国海军击沉,另外一艘因受到美国飞机轰炸受损严重而被
日本海军丢弃。
7.2.3.3 “海大”-1级潜艇(KAIDAI Type 1)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390t/2430t;主尺度:91.44m×8.81m×4.6m;主机:苏尔寿-2型
柴油发动机4台,4个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5200马力/20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18.4kn/8.4kn;燃料装载量:柴油580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200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100n mile;武备: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6具,艉
鱼 雷 发 射 管 2 具,装 载 鱼 雷 24 枚 ; 甲 板 上 装 备 了 120mm 的 舰 炮 1 座 ; 安 全 潜 航 深
度:45.7m;艇员人数:7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日本海军在完成了具有中等排水量的“海中”级舰队型潜艇的建造之后,于1918年
开始把进一步的发展重点置于建造大型舰队型潜艇方面。但是,日本海军经过多方面的
论证,认为在未来的战争中需要水面航速能够达到20kn的舰队型潜艇。不过,具有这种
程度高速度的潜艇,需要装备功率为6000马力的主机。如果从瑞士购买功率为3000马力
的苏尔寿型柴油机,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日本海军决定在设计的“海大”-1级潜艇上装
备 4台单机功率为1200马力的苏尔寿型柴油机,并且采用4轴推进。当时世界各国建造的
新型潜艇,采用4轴推进的尚无先例。为了能够把4台主机装进艇内,设计师在设计过程
中,曾经先后提出6个设计方案,最后决定把“海大”-1级潜艇的耐压艇体设计成两个
水平并列的圆柱形结构,其横截面呈∞字形。
日本海军仅仅建造了一艘“海大”-1级潜艇(图7-13),其建造任务是由吴造船厂承
担的。该艇于1918年被列入建造计划,1924年建成服役,被命名为第44号潜艇,并于同
年11月1日被更名为“伊”-51号潜艇。该艇于1940年4月1日退役。

图7-13 “海大”-1级潜艇
7.2.3.4 “海大”-2级潜艇(KAIDAI Type 2)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468
第7章 日本潜艇

排水量(水面/水下):1390t/2500t;主尺度:100.85m×7.64m×5.14m;主机:苏尔寿-3
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6000马力/20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20.1kn/7.7kn;燃料装载量:柴油230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100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100n mile;武备: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6具,艉
鱼 雷 发 射 管 2 具,装 载 鱼 雷 16 枚 ; 甲 板 上 装 备 了 120mm 的 舰 炮 1 座 ; 安 全 潜 航 深
度:45.7m;艇员人数:5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海大”-2级潜艇装备了2台苏尔寿-3型柴油机,其功率为6000马力,因此使得该级
潜艇在水面航行状态时可以达到20kn以上的速度,这是日本海军潜艇第一次实现水面高
速航行的潜艇(图7-14)。但是,令日本海军感到遗憾的是,在“海大”-2级潜艇建成之
后进行海上试航阶段,该级潜艇的一些缺陷便充分暴露出来。特别是在主机方面,问题
更为严重,例如,冷却活塞用的海水经常发生泄漏,活塞顶部磨损非常严重,这些故障
使得主机难以在大功率条件下保持长时间的连续运行。因此,“海大”-2级潜艇根本无
法达到其22kn最高航速的设计指标,实际上只能达到19.5kn的最高航速。与“海大”-1
级潜艇相比,“海大”-1级潜艇无论在线型还是在主机等方面完全不同。日本海军设计
和建造“海大”-2级潜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该级潜艇的最高航速,因此,减少了该
级潜艇的续航力。1921年,正当“海大”-2级潜艇的设计刚刚完成之际,日本海军开始
逐步从德国引进远洋型潜艇的先进技术,并且计划在德国先进潜艇技术的基础上建造
“巡潜”级潜艇。这样,日本海军的大型潜艇从此开始分化为“海大”型和“巡潜”型
这两种不同的远洋型潜艇。
“海大”-2级潜艇仅有一艘,该艇于1925年竣工,被命名为第51号潜艇,1942年5
月20日更名为“伊”-152号潜艇,1942年8月1日退役,二战结束之后被拆卸解体。

图7-14 “海大”-2级潜艇
7.2.3.5 “海大”-3a级潜艇(KAIDAI Type 3a) 4艘
“海大”-3b级潜艇(KAIDAI Type 3b)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535t/2300t(“海大”-3a);1635t/2300t(“海大”-3b);主尺
度:100.58m×7.98m×4.83m(“海大”-3a);101m×7.9m×4.9m(“海大”-3b);主机:苏尔寿-3
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6000马力/18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20kn/8kn;燃料装载量:柴油233t(“海大”-3a);柴油230t(“海大”-3b);续航力:水面
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10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90n mile;武备:艇内装
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6具,艉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16枚;甲板上装备了120mm的
舰炮1座,7.7mm机枪1挺;安全潜航深度:60m;艇员人数:6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海大”-3a级潜艇是在“海大”-2级潜艇基础上加以改进设计而成的(图7-15)。日
469
世界海军潜艇

本海军根据1923年度计划建造4艘了“海大”-3a级潜艇。由于装备在“海大”-2级潜艇
上的主机经常发生故障,因此,日本有关方面对于装备在“海大”-2级潜艇上的苏尔寿-
3型柴油机进行了改进,并将其装备于“海大”-3a级潜艇上,从而使得该级潜艇真正达
到了连续的20kn高航速。在对“海大”-3a级潜艇进行设计时,其耐压艇体壳板厚度增加
了一些,这样可以保证“海大”-3a级潜艇的安全潜航深度为60m。从总体性能方面来
看,“海大”-3a级潜艇是日本海军第一批达到实用化的高速潜艇。该级的4艘潜艇于
1927年—1928年建成服役,并且全部参加了太平洋战争。1942年,“海大”-3a级潜艇的
4艘潜艇退出一线作战潜艇的序列,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仍然在役。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之后,“海大”-3a级的4艘潜艇被盟军做沉海处理。
“海大”-3b级潜艇是“海大”-3a级潜艇改进型,在设计“海大”-3b级潜艇时,设
计人员对“海大”-3a级潜艇的艇艏形状进行了改进,以便使“海大”-3b级潜艇具有更
好的耐波性能。在主尺度、排水量以及总体性能等方面,“海大”-3b级潜艇与“海
大”-3a级潜艇基本相同。“海大”-3b级的5艘潜艇于1929年—1930年期间相继建成服
役,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曾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到了太平洋战争中期,“海大”-3b级
潜艇显得相对陈旧和落伍,因此逐渐退出作战第一线。

图7-15 “海大”-3a级潜艇
7.2.3.6 “海大”-4级潜艇(KAIDAI Type 4) 3艘
“海大”-5级潜艇(KAIDAI Type 5)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水 面 / 水 下 ):1635t/ 2300t(“海 大”-4) ; 1575t / 2330t(“海 大”-5) ; 主 尺
度:97.7m×7.8m×4.83m(“海大”-4);97.7m×8.2m×4.7m(“海大”-5);主机:劳森瓦赫-2型柴
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海大”-4);苏尔寿-3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海大”-
5);功率(水面/水下):6000马力/20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20kn/8.5kn(“海大”-
4);20.5kn/8.2kn(“海大”-5);燃料装载量:柴油230t;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
为108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60n mile(“海大”-4);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
力 为 10000n mile ; 水 下 3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60n mile(“ 海 大”-5) ; 武 备:艇 内 装 备
53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艉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14枚;甲板上装备了120mm的舰
炮1座,7.7mm机枪1挺(“海大”-4);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艉鱼雷发射管2
具,装载鱼雷14枚;甲板上装备了100mm的高射炮1座,12mm机枪1挺,7.7mm机枪1挺
(“海大”-5);安全潜航深度:60m(“海大”-4);75m(“海大”-5);艇员人数:58名(“海大”-
4);62名(“海大”-5)。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海大”-4级潜艇与“海大”-3a、“海大”-3b级潜艇同为1923年度计划建造的潜
艇(图7-16),但是,“海大”-4级潜艇装备的主机与“海大”-3a、“海大”-3b级潜艇有
所不同。“海大”-4级潜艇装备的是劳森瓦赫-2型柴油发动机,而“海大”-3a、“海
470
第7章 日本潜艇

大”-3b级潜艇装备的是苏尔寿-3型柴油机。实际运行的结果表明,“海大”-4级潜艇装
备的劳森瓦赫-2型柴油发动机具有良好的运行可靠性,很少发生故障。但是,劳森瓦赫-
2型柴油发动机在以240r/min~320r/min的速度运行时,“海大”-4级潜艇上发生强烈
的扭转振动,这一点是“海大”-4级潜艇的重大缺陷。“海大”-4级的3艘潜艇于1929
年—1930年相继建成服役,该级之中的“伊”-61号潜艇于1941年10月2日与日本的“木
曾丸”号运输船发生海上碰撞而沉没。其余2艘潜艇都参加了太平洋战争,主要在印度
洋海域从事破交战。
“海大”-5级潜艇是根据1927年建造计划建造的。由于“海大”-4级潜艇装备的主
机存在严重的共振问题,因此,“海大”-5级潜艇装备的是苏尔寿-2型柴油机。实际
上,装备在“海大”-5级潜艇上的苏尔寿-2型柴油机,已经在“海大”-3a和“海大”-3b
级装备的苏尔寿-2型柴油机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因此,“海大”-5级潜艇装备
的主机可以可靠地运行,从而使得该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达到了20.5kn。另外,“海
大”-5级潜艇的安全潜航深度也有所增加。“海大”-5级的3艘潜艇全部于1932年建成服
役。这3艘潜艇之中,除了“伊”-165号潜艇被美国海军的飞机击沉之外,其余2艘潜艇
都参加了太平洋战争,曾经从事过海上破交战和担任“回天”特攻潜艇的母艇。

图7-16 “海大”-4级潜艇
7.2.3.7 “海中”-5级潜艇(KAICHU Type 5)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00t/1200t;主尺度:73m×6.7m×3.25m;主机:“舰本”-21号8
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3000马力/120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19kn/8.2kn;燃料装载量:柴油108.7t;续航力:水面12kn航速时,续航力为8000n
mile;水下3.5kn航速时,续航力为90n mile;武备:艇内装备50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
装载鱼雷10枚,此外,甲板上还装备了80mm口径的高射炮1座,13mm机枪1挺;安全潜
航深度:75m;艇员人数:6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日本海军自从在1918年建造计划中建造了4艘“海中”-4级潜艇之后,在相当长的
时间内,没有继续建造“海中”级潜艇。1931年,日本海军决定再建造2艘“海中”-5
级潜艇。日本之所以在时隔13年之后重新建造“海中”级潜艇,主要是1930年的伦敦条
约对缔约国的潜艇拥有数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在伦敦条约的规定下,日本只能建造一
些像“海中”级潜艇这样的排水量较小的潜艇,以便在战争一旦爆发时,进行大批量建
造。“海中”-5级潜艇在战争中可以作为“海大”级潜艇的辅助性潜艇发挥作用,具有
良好的耐波性能和比较高的水面航速。“海中”-5级的2艘潜艇于1935年建成服役,在
太平洋战争中均被美国海军击沉。
7.2.3.8 “海大”-6a级潜艇(KAIDAI Type 6a) 6艘
“海大”-6b级潜艇(KAIDAI Type 6b)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471
世界海军潜艇

排水量(水面/水下):1400t/2440t(“海大”-6a);1420t/2564t(“海大”-6b);主尺
度:104.7m×8.2m×4.58m(“海大”-6a);105m×8.2m×4.6m(“海大”-6b);主机:“舰本”-1号
8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9000马力/1800马力;航速(水面/
水下):23kn/8.2kn;燃料装载量:柴油338t(“海大”-6a);柴油338t(“海大”-6b);续航力:
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14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65n mile(“海大”-
6a);水面16kn航速时,续航力为10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65n mile(“海
大”-6b);武备: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艉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14枚;
甲板上装备了100mm的高射炮1座,13mm机枪1挺(“海大”-6a);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
发射管4具,艉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14枚;甲板上装备了120mm的舰炮1座,13mm
机枪1挺(“海大”-6b);安全潜航深度:70m(“海大”-6a);85m(“海大”-6b);艇员人数:68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在“伦敦条约”的规定下,日本军备限制研究委员会在1928年9月提交了一份报
告,建议日本海军建造13艘1600t级的、水面最高航速超过20kn的潜艇。但是,由于伦敦
条约的限制极为严格,因此,日本海军只得在1931年度计划中建造6艘“海大”-6a级潜
艇 (图7-17)。“海大”-6a级潜艇是日本海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依靠本国的技术力
量建成的航速可以达到20kn以上的潜艇。另外,“海大”-6a级潜艇的另外一项主要技术
特点是该级潜艇在水面状态以10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可以达到14000n mile,可以
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任何海域开展作战活动。该级的6艘潜艇于1934年—1937年期间相
继建成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大”-6a级潜艇全部投入了第一线的作战活动。
其中,“海大”-6a级中的“伊”-168号潜艇在中途岛战役中击沉了美国海军的“约克
城”号航空母舰。该级的6艘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部被美国海军击沉。

图7-17 “海大”-6a级潜艇
“海大”-6b级潜艇与“巡潜”-3级潜艇都是根据1934年建造计划而建造的,其主要
性能与“海大”-6a级潜艇基本相同,但是其安全潜航深度却增加到85m。由 于“海
大”-6b级潜艇比“海大”-6a级潜艇上的燃料装载数量增加了30%左右,所以“海大”-
6b级潜艇的续航距离增加了许多,如果换算成10kn航速时,其续航距离可以达到15000n
mile。“海大”-6b级共有2艘潜艇,全部于1935年建成服役。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海
大”-6b级的2艘潜艇都参加了海上作战,但是在战争中全部被美国海军击沉。
7.2.3.9 “巡潜”-2级潜艇(JUNSEN Type 2) 1艘
“巡潜”-3级潜艇(JUNSEN Type 2)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水 面 / 水 下 ):1900t/ 3061t(“巡 潜”-2) ; 2231t / 3583t(“巡 潜”-3) ; 主 尺
度:98.5m×9.06m×5.31m(“巡潜”-2);109.3m×9.1m×5.26m(“巡潜”-3);主机:“舰本”-1号
甲7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巡潜”-2);“舰本”-1号甲10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
进 轴 (“ 巡 潜”-3)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8000 马 力 / 2600 马 力 (“ 巡 潜”-2) ; 11200 马
472
第7章 日本潜艇

力/2800马力(“巡潜”-3);航速(水面/水下):21kn/7.5kn(“巡潜”-2);23kn/8kn(“巡
潜”-3);燃料装载量:柴油580t(“巡潜”-2);柴油806t(“巡潜”-3);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
时,续航力为20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65n mile(“巡潜”-2);水面16kn航
速时,续航力为14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60n mile(“巡潜”-3);武备:艇
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艉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17枚,甲板上还装备了
130mm的舰炮1座,127mm高射炮1座,7.7mm机枪1挺(“巡潜”-2);艇内装备530mm艏
鱼雷发射管6具,装载鱼雷20枚,甲板上还装备了140mm的舰炮1座,13mm机枪2挺,飞
机弹射装置1个,水上侦察机1架(“巡潜”-3);安全潜航深度:80m(“巡潜”-2);100m(“巡
潜”-3);艇员人数:68名(“巡潜”-2);80名(“巡潜”-3)。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巡潜”-2级潜艇是根据1931年度计划建造的(图7-18),它是在“巡潜”-1级潜艇的
基础上加以改进设计而成的,其安全潜航深度比“巡潜”-1级潜艇有所增加。“巡潜”-
2级潜艇的设计最高航速为20kn,但是在该级潜艇建成之后进行的海上试航时,其最高
航速为21.3kn。“巡潜”-2级潜艇只有一艘,该艇是川崎造船厂于1925年5月15日建成
的,其艇名为“伊”-6号潜艇。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伊”-6号潜艇在参加了夏威夷
战役之后返回日本途中,把美国海军的“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击沉。1944年6月30
日,“伊”-6号潜艇出海前往赛班岛执行任务,下落不明,被日本海军认定为沉没。

图7-18 “巡潜”-2级潜艇

“巡潜”-3级潜艇是根据日本1934年度建造计划而建造,日本海军打算把该级潜艇
作为潜艇舰队的旗舰,因此,该级潜艇的设计重点是提高其通信性能和居住性。“巡
潜”-3级潜艇上装备的是6具鱼雷发射管,不再布置艉鱼雷发射管。“巡潜”-3级的2艘
潜艇分别于1937年—1938年期间建成竣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巡潜”-3级的2艘
潜艇全部参加了作战活动,但是最终该级的2艘潜艇全部被美国海军击沉。

7.2.4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潜艇(1936年—
1945年)

7.2.4.1 “甲”级潜艇(A Type) 3艘


“甲改1”级潜艇(Modified A Type 1) 1艘
“甲改2”级潜艇(Modified A Type 2)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2434t / 4150t(“ 甲”级 ) ; 2390t / 4172t(“ 甲 改 1” 级 ) ;
2620t / 4762t(“ 甲 改 2” 级 ) ; 主 尺 度:113.7m×9.55m×5.36m(“ 甲”级 ) ;
113.7m×9.55m×5.36m(“甲改1”级);113.7m×11.7m×5.89m(“甲改2”级);主机:“舰本”-2号

473
世界海军潜艇

10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甲”级);“舰本”-22号10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
轴(“甲改1”级);“舰本”-22号10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甲改2”级);功率(水面/
水下):12400马力/2400马力(“甲”级);4700马力/1200马力(“甲改1”级);4400马
力/600马力(“甲改2”级);航速(水面/水下):23.5kn/8.0kn(“甲”级);17.7kn/6.2kn
(“甲改1”级);16.7kn/5.5kn(“甲改2”级);燃料装载量:柴油928t(“甲”级);续航力:水面
16kn航速时,续航力为16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90n mile(“甲”级);水面
16kn航速时,续航力为22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75n mile(“甲改1”级);水
面16kn航速时,续航力为21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60n mile(“甲改2”级);
武备: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6具,装载鱼雷18枚;甲板上还装备了140mm的舰炮
1座,25mm机枪2挺,飞机弹射装置1个,水上侦察机1架(“甲”级);艇内装备530mm艏
鱼雷发射管6具,装载鱼雷18枚,甲板上还装备了140mm的舰炮1座,25mm机枪2挺,飞
机弹射装置1个,水上侦察机1架(“甲改1”级);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6具,装载
鱼雷12枚,甲板上还装备了140mm的舰炮1座,25mm三联装机枪2挺,25mm单管机枪1
挺,飞机弹射装置1个,水上攻击机2架(“甲改2”级);安全潜航深度:100m(“甲”级);
100m(“甲改1”级);100m(“甲改2”级);艇员人数:100名(“甲”级);98名(“甲改1”级);108
名(“甲改2”级)。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36年12月底,日本决定退出伦敦条约,从此,日本不再受到伦敦条约的限制,因
此可以放手建造各种潜艇。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海军根据1937年度计划和1939年度计
划,建造了3艘“甲”级潜艇(图7-19)。日本海军打算把3艘“甲”级潜艇作为“巡潜”-
3级潜艇的后续潜艇,以便在未来的战争中发挥其远洋作战的能力。为了增加搜索能
力,“甲”级潜艇上配备了水上侦察机。此外,“甲”级潜艇被日本海军作为未来海上
作战的旗舰,因此,在“甲”级潜艇上,通信功能受到异常重视,艇上装备了各种高性
能的通信设施。由于“甲”级潜艇装备了大功率的主机,因此其水面最高航速可以达到
23.5kn。从技术角度上来说,“甲”级潜艇把“巡潜”级潜艇的远洋航行性能和“海
大”级潜艇的高速航行性能兼于一身。“甲”级的3艘潜艇于1941年2月—1942年5月建
成服役,3艘潜艇全部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均被美国海军击沉。

图7-19 “甲”级潜艇
“甲改1”级潜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根据战时计划建造的,该级仅仅建
造了一艘。“甲改1”级潜艇上装备的是功率稍小的主机,因此,其水面航速和水下航速
均比“甲”级潜艇有所降低。“甲改1”级潜艇于1944年5月25日建成服役,被命名为
“伊”-112号潜艇,该艇在太平洋从事破交战期间于1945年1月5日失踪。
“甲改2”级潜艇是根据1941年度计划和1942年度计划建造的,该级共有4艘潜艇。
为了加强该级潜艇的攻击能力,该级潜艇可以携带2架“晴岚”型水上攻击机。到日本
战败投降时为止,仅有2艘“甲改2”级潜艇建成服役,另外2艘尚未建造完毕。建成的2
艘为“伊”-113号和“伊”-114号潜艇,其中“伊”-113号潜艇失踪,“伊”-114号潜
474
第7章 日本潜艇

艇被美国海军俘虏,并于战后拆卸解体。2艘尚未完工的“甲改2”级潜艇,在战后就地
拆卸解体。
7.2.4.2 “乙”级潜艇(B Type) 20艘
“乙改1”级潜艇(Modified B Type 1) 6艘
“乙改2”级潜艇(Modified B Type 2)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2198t / 3654t(“ 乙”级 ) ; 2230t / 3700t(“ 乙 改 1” 级 ) ;
2140t/3688t(“乙改2”级);主尺度:108.7m×9.3m×5.14m(“乙”级);108.7m×9.3m×5.2m
(“乙改1”级);108.7m×9.3m×5.19m(“乙改2”级);主机:“舰本”-2号10型柴油发动机2台,
双推进轴(“乙”级);“舰本”-1号10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乙改1”级);“舰
本”-22 号10型柴油发 动机 2台,双推进轴 (“乙 改 2”级 );功 率 (水 面/ 水下 ):12400马
力/2000马力(“乙”级);11000马力/2000马力(“乙改1”级);4700马力/1200马力(“乙
改 2” 级 ) ; 航 速 (水 面 / 水 下 ):23.6kn / 8.0kn(“ 乙”级 ) ; 23.5kn / 8.0kn(“ 乙 改 1” 级 ) ;
17.7kn/6.5kn(“乙改2”级);燃料装载量:柴油774t(“乙”级);柴油795t(“乙改1”级);续航
力:水面16kn航速时,续航力为14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96n mile (“乙”
级);水面16kn航速时,续航力为14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96n mile(“乙改
1”级);水面16kn航速时,续航力为21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105n mile
(“乙改2”级);武备: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6具,装载鱼雷17枚,甲板上还装备了
140mm的舰炮1座,25mm机枪2挺,飞机弹射装置1个,水上侦察机1架(“乙”级);艇内
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6具,装载鱼雷17枚,甲板上还装备了140mm的舰炮1座,
25mm机枪1挺,飞机弹射装置1个,水上侦察机1架(“乙改1”级);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
发射管6具,装载鱼雷19枚,甲板上还装备了140mm的舰炮1座,25mm机枪1挺,飞机弹
射装置1个,水上侦察机1架(“乙改2”级);安全潜航深度:100m(“乙”级);100m(“乙改
1”级);100m(“乙改2”级);艇员人数:94名(“乙”级);94名(“乙改1”级);94名(“乙改
2”级)。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日本海军根据1937年度计划建造了6艘“乙”级潜艇,根据1939年度计划建造了14
艘“乙”级潜艇,因此,日本海军前后总共建造20艘“乙”级潜艇,这些潜艇是于1937
年—1943年期间陆续建成服役的(图7-20)。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海军把“乙”级潜
艇作为其潜艇主力投入了战场。与“甲”级潜艇相比,“乙”级潜艇除了在排水量、艇
员编制人数以及续航距离等方面略少一些之外,其总体性能几乎与“甲”级潜艇没有很
大的差别。“乙”级潜艇上装备的水上侦察飞机,主要任务是了解美国海军舰队在夏威
夷基地的集结情况以及对其他海域进行搜索。太平洋战争初期,“乙”级潜艇曾经取得
了一些出色战果,其中主要的是击沉了美国海军航空母舰一艘,重创航空母舰一艘、巡

图7-20 “乙”级潜艇
475
世界海军潜艇

洋舰一艘。在太平洋战争期间,20艘“乙”级潜艇之中有19艘被美国海军击沉,剩余的
一艘在日本战败投降之后被做沉海处理。
“乙改1”级是根据1941年度建造计划建造的,总共建造了6艘。该级潜艇是日本根
据战时紧急计划建造的,该级各艘潜艇上加强了声呐、雷达、反潜深水炸弹的装备,强
化了反潜作战性能。“乙改1”级的6艘潜艇基本上于1943年建成服役之后,立即被日本
海军部署在战场上。但是,由于盟军的巨大攻势,使得“乙改1”级潜艇很快遭到灭顶之
灾,到1945年4月时,6艘“乙改1”级潜艇全部被美国海军击沉。
“乙改2”级潜艇是根据1944年度建造计划建造的,该级共有3艘潜艇。“乙改2”级
潜艇的开工建造日期比“乙改1”级潜艇推迟了许多,主机改为比较容易制造的“舰本”-
22号10型柴油发动机。但是由于该型柴油机的功率较小,因此“乙改2”级潜艇的水面最
高航速降为17.7kn。由于主机质量大幅度减小,所以“乙改2”级潜艇在16kn航速情况下
的续航力提高到21000n mile。另外,“乙改2”级潜艇的耐压艇体的材料也由“乙改1”级
潜艇的DS型钢材改为更加容易冶炼的MS钢材,但是,由于MS钢材的强度较低,因此
“乙改2”级潜艇的耐压艇体厚度增加了10%,才使得该级潜艇的安全潜航深度保持在与
“乙改1”级潜艇相同的100m程度。“乙改2”级潜艇于1944年建成服役,并立即投入战
争,其中2艘被美国海军击沉,剩余一艘于战后被作沉海处理。
7.2.4.3 “丙”级潜艇(C Type) 8艘
“丙改”级潜艇(Modified C Type)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2184t / 3561t(“ 丙”级 ) ; 2095t / 2644t(“ 丙 改”级 ) ; 主 尺
度:109.3m×9.1m×3.54m(“丙”级);108.7m×9.3m×5.12m(“丙改”级);主机:“舰本”-2号
10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丙”级);“舰本”-22号10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
轴(“丙改”级);功率(水面/水下):12400马力/2000马力(“丙”级);4700马力/1200马
力 (“丙改”级 );航速 (水面/水 下 ):23.6kn/ 8.0kn(“丙”级 );17.7kn/ 6.5kn(“丙改”
级);燃料装载量:柴油744t(“丙”级);柴油780t(“丙改”级);续航力:水面16kn航速时,
续航力为14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60n mile(“丙”级);水面16kn航速时,
续航力为21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105n mile(“丙改”级);武备:艇内装备
530mm艏鱼雷发射管8具,装载鱼雷20枚,甲板上还装备了140mm的舰炮1座,25mm机
枪1挺(“丙”级);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6具,装载鱼雷17枚;甲板上还装备了
140mm的舰炮1座,25mm机枪1挺(“丙改”级);安全潜航深度:100m(“丙”级);100m
(“丙改”级);艇员人数:95名(“丙”级);94名(“丙改”级)。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丙”级潜艇是根据1937年度和1941年度建造计划建造的,总共建造了8艘,陆续
于1940年—1944年建成服役(图7-21)。日本海军为了加快“丙”级潜艇的建造进度,在
设 计“丙”级 潜 艇 过 程 中,直 接 采 用 了“巡 潜”-3 级 潜 艇 的 线 型。另 外,为 了 加 强
“丙”级潜艇的鱼雷攻击能力,该级潜艇装备了8具艏鱼雷发射管,以便在鱼雷齐射时
取得最佳的战果。根据1937年度建造的5艘“丙”级潜艇,在其于1940年—1941年建成
服役之后,作为携带“甲标的”级袖珍潜艇的母艇,把“甲标的”级袖珍潜艇运送到美
国海军舰艇停泊的港口附近,对美国海军舰只实施袭击。根据1941年度建造计划建造的
3艘“丙”级潜艇相继于1944年2月—1944年9月建成服役,但是这3艘潜艇的耐压艇体重
476
第7章 日本潜艇

新采用了DS型高强度钢材。“丙”级的8艘潜艇在太平洋战争中有7艘被美国海军击沉,
剩余的一艘于1946年被作为沉海处理。
“丙改”级的3艘潜艇是根据1941年度计划建造的,在对“丙改”级潜艇进行设计
时,直接利用了“乙”级潜艇的线型。“丙改”级潜艇与日本海军的其他战时应急建造
的潜艇一样,装备的是“舰本”-22号10型柴油发动机,因此,该级潜艇的最高航速降
低为17.7kn。
“丙改”级的3艘潜艇于1943年12月—1944年4月建成服役,并且迅速被日本海军投
入战争,在战争中该级潜艇有2艘被美国海军击沉,剩余一艘在日本战败投降之后于
1946年4月1日被沉海处理。

图7-21 “丙”级潜艇

7.2.4.4 “海大”-7级潜艇(KAIDAI Type 7) 1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630t/2602t;主尺度:105.5m×8.25m×4.6m;主机:“舰本”-1号
8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8000马力/1800马力;航速(水面/
水下):23.1kn/8.0kn;燃料装载量:柴油355t;续航力:水面16kn航速时,续航力为80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力为50n mile;武备: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6具,装
载鱼雷12枚;甲板上装备了120mm的舰炮1座,25mm机枪1挺;安全潜航深度:80m;艇
员人数:8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自从1934年度计划建造了“海大”-6b级潜艇之后,日本海军的“海大”级潜艇建
造工作中断了5年的时间,直到1939年日本海军才恢复了“海大”级潜艇的建造。被列
入1939年度计划的是日本海军视作新型的“海大”级潜艇,即“海大”-7级潜艇(图7-
22)。日本海军之所以建造10艘“海大”-7级潜艇,主要是打算利用这10艘“海大”-7级
潜 艇 补 充“丙”级 潜 艇 数 量 的 不 足。由 于“海 大”-7 级 潜 艇 的 最 高 航 速 可 以 达 到
23.1kn,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本上可以达到“丙”级潜艇的作战要求。在设计
和建造“海大”-7级潜艇的过程中,日本海军十分注意把先进的技术适时地应用于该级
潜艇上,例如,“海大”-7级潜艇的鱼雷发射技术,便采用了当时先进的95型无泡发射
系统,这是日本海军首次采用鱼雷无泡技术的潜艇。“海大”-7级潜艇的另外特点是下
潜时间短,操纵性能出色。
“海大”-7级潜艇在1942年—1943年相继建成服役之后,全部投入太平洋战争,但
是该级潜艇很快便被美国海军消灭,该级潜艇之中,除了“伊”-179号潜艇于1943年7
月14日在训练中因事故沉没之外,其他9艘潜艇全部被美国海军击沉。

图7-22 “海大”-7级潜艇
477
世界海军潜艇

7.2.4.5 “中”级潜艇(CHU) 1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60t/1447t;主尺度:80.5m×7.05m×4.07m;主机:“舰本”-22号
10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4200马力/1200马力;航速(水面/
水下):19.8kn/8.0kn;燃料装载量:柴油218t;续航力:水面16kn航速时,续航力为5000n
mile;水下5kn航速时,续航力为45n mile;武备: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装
载鱼雷10枚,甲板上装备了80mm的舰炮1座,25mm机枪1挺;安全潜航深度:80m;艇员
人数:6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中”级潜艇是日本海军根据战时紧急计划建造的。按照日本政府的安排,1939年
度临时计划建造9艘,1941年度紧急计划建造8艘,1941年度追加计划建造一艘,总共建
造了18艘。“中”级潜艇是“海中”级潜艇的改进型(图7-23),由于“中”级潜艇装备
了“舰本-22号”10型柴油发动机,其功率比“海中”级潜艇的主机功率提高了40%,
因此,“中”级潜艇的最高航速达到了19.8kn。“中”级潜艇相继于1943年3月—1944年
11月建成服役之后,全部投入到太平洋战争中。但是,除了“中”级的“吕”-50号潜
艇之外,其他17艘潜艇全部被美国海军击沉。日本海军曾经计划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再建
造75艘“中”级潜艇,但是由于战局形势急转直下,日本在盟军的打击下很快趋于败
局,无力继续建造“中”级潜艇。

图7-23 “中”级潜艇
7.2.4.6 “小”级潜艇(SHO) 1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25t/782t;主尺度:60.9m×6m×3.51m;主机:“舰本”-24号6型
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1000马力/760马力;航速(水面/水
下 ):14.2kn/8.0kn;燃料装载量:柴油50t;续航力:水面12kn航速时,续航力为35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60n mile;武备: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装
载鱼雷8枚,甲板上装备了25mm机枪1挺;安全潜航深度:75m;艇员人数:3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根据1939年度临时计划以及1941年度的紧急计划,日本海军总共建造了18艘“小”
级潜艇(图7-24),主要是打算把该级潜艇用于对设立在南太平洋一些岛屿上的日本空军
基地进行防御。虽然“小”级潜艇的排水量仅有500余吨,但是由于该级潜艇需要远航
到南太平洋海域执行任务,因此,在对“小”级潜艇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十分重视该
级潜艇的耐波性能。鉴于这种前提,所以“小”级潜艇的干舷较高,艏部上抬,指挥台
的尺寸也相应加大了许多,采取这种设计的结果,使得“小”级潜艇便于在水面上进行
远航。作为“小”型潜艇的主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舰本”-24号6型柴油发动机,可
478
第7章 日本潜艇

以使得该级潜艇达到14.2kn的最高水面航速。“小”级潜艇上装备了由120个电池单元组
成的“一号15型”蓄电池组,可以使得该级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达到8kn。虽然从排水
量和主尺度方面来看,该级潜艇属于小型潜艇,但是该级潜艇装备的鱼雷发射管的数量
却达到了中型潜艇的程度。
“小”级潜艇的耐压艇体直径为3.87m,虽然考虑到该级潜艇主要行动海域位于热
带,在该级潜艇上设置了一些氟里昂制冷设备,但是由于受到艇内空间的限制,艇内无
法装备更多数量的制冷设备,因此,“小”级潜艇内部的温度仍然较高,居住性很差,
从而致使该级潜艇难以在海上从事长期的活动,因此,只能把“小”级潜艇列为近海型
潜艇。但是,“小”级潜艇在1942年9月—1944年1月相继建成服役之后,正值日本海军
潜艇作战兵力左支右绌时期,于是日本海军便把“小”级潜艇投入到远洋作战的海上战
场,结果,18艘“小”级潜艇到1945年1月时便全部被美国海军击沉。

图7-24 “小”级潜艇

7.2.4.7 “潜补”级潜艇(SEN-HO)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650t/4290t;主尺度:111m×10.15m×6.14m;主机:“舰本”-22
号10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3700马力/1200马力;航速(水
面/水下):15.8kn/6.3kn;燃料装载量:柴油590t;续航力:水面14kn航速时,续航力为
13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100n mile;武备: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
4具,装载鱼雷4枚;甲板上装备了80mm舰炮2座,25mm三联装机枪1挺,25mm机枪2
艇;安全潜航深度:90m;艇员人数:7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根据1941年度的追加计划,日本海军打算建造3艘“潜补”级潜艇(图7-25),主要用
于对水上飞机补充航空汽油和弹药品。在设计过程中,日本海军曾经计划每艘“潜补”
级潜艇具有的补充供给能力是500kL,1250kg的炸弹20枚。但是,后来日本军令部于
1941年9月命令增加“潜补”级潜艇的武器装备和续航力,因此,该级潜艇的设计中途
进行了修改,致使该级潜艇的首制艇到1943年5月才正式开工。1945年1月28日“潜补”
级的首制艇“伊”-351号潜艇建成服役之后,旋即被日本海军投入海上补给行动。1945
年7月11日,“伊”-351号潜艇前往新加坡执行任务时失踪。“潜补”级的第二艘潜艇
“伊”-352号潜艇于1944年4月23日在吴造船厂下水,1945年6月22日,在美国轰炸机的
空袭中被炸毁。该级的第三艘潜艇尚未开工之际,日本便已战败投降。

图7-25 “潜补”级潜艇
479
世界海军潜艇

7.2.4.8 “潜特”级潜艇(SEN-TOKU)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530t/6560t;主尺度:122m×12m×7.02m;主机:“舰本”-22号
10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7700马力/2400马力;航速(水面/
水 下 ):18.7kn / 6.5kn ; 燃 料 装 载 量:柴 油 1750t ; 续 航 力:水 面 14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375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60n mile;武备: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8
具,装载鱼雷20枚,甲板上装备了140mm舰炮1座,25mm三联装机枪1挺,25mm单管机
枪1挺,弹射装置1座,水上攻击机3架;安全潜航深度:100m;艇员人数:15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潜特”级的5艘潜艇是根据日本1942年度的修正计划建造的(图7-26)。该级潜艇在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潜水航空母舰。“潜特”级潜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排水量最
大的潜艇,其水下排水量达到6560t。该级潜艇采用两个平行并排的耐压艇体,其横截面
呈∞形状。日本海军建造“潜特”级潜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秘密攻击美国东海岸的一些
大城市,因此,该级潜艇的续航力长达37500n mile。最初日本计划建造18艘“潜特”级
潜艇,但是随着战局的变化,日本将最初的计划进行了削减,决定只建造5艘。由于在
战争期间日本原材料和劳动力严重匮乏,因此,在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以后,日本勉强
建造了3艘“潜特”级潜艇,另外2艘尚未建成,日本便已战败投降。建成的3艘“潜
特”级潜艇,于战后被做沉海处理。

图7-26 “潜特”级潜艇

7.2.4.9 “丁”级潜艇(D Type) 12艘


“丁改”级潜艇(Modified D Type)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1400t / 2215t(“ 丁”级 ) ; 1660t / 2240t(“ 丁 改”级 ) ; 主 尺
度:73.5m×8.9m×4.76m(“丁”级);74m×8.9m×5.05m(“丁改”级);主机:“舰本”-23号乙8
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丁”级);“舰本”-23号乙8型柴油发动机2台,双推进轴
(“丁改”级);功率(水面/水下):1850马力/1200马力(“丁”级);4750马力/1200马力
(“丁改”级);航速(水面/水下):13.0kn/6.5kn(“丁”级);13.0kn/6.5kn(“丁改”级);
燃料装载量:柴油282t(“丁”级);汽油150kL,货物110t(“丁改”级);续航力:水面10kn航
速时,续航力为15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120n mile(“丁”级);水面13kn
航速时,续航力为5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100n mile(“丁改”级);武备:
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2枚;甲板上还装备了140mm的舰炮1座,
25mm机枪2挺(“丁”级);甲板上装备了80mm的舰炮1座,25mm双联装机枪2挺,25mm
单管机枪1挺(“丁改”级);安全潜航深度:75m(“丁”级);100m(“丁改”级);艇员人
数:55名(“丁”级);55名(“丁改”级)。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480
第7章 日本潜艇

“丁”级的12艘潜艇是根据1942年度的修订计划建造的(图7-27),日本海军最初打
算把“丁”级潜艇作为运送海军陆战队员和特种部队的登陆用潜艇,但是由于日本军队
在瓜达康纳尔群岛作战失利,因此,从“丁”级的第二艘潜艇开始便被日本海军改为输
送作战物资用的潜艇。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在建造“丁”级潜艇的过程中,采用了分
段建造工艺,建造周期仅为一年左右。该级潜艇陆续于1944年5月—1944年11月建成竣
工,其中8艘被击沉,另外4艘在日本战败投降之后被作沉海处理。

图7-27 “丁”级潜艇
“丁改”级潜艇是把根据1944年度计划建造的7艘“丁”级潜艇之中的6艘经过改建
之后而成的。其主要原因是日本海军在海上燃料运输方面日益艰难,因此需要一些潜艇
来输送燃料,以便保证海上燃料运输的畅通。按照最初计划是建造6艘“丁改”级潜
艇,但是到日本战败投降时仅仅建成了一艘,还有一艘“丁改”级潜艇仅仅完成了40%
的建造量,而该级其余的4艘潜艇尚未开工。唯一建成的“丁改”级潜艇——“伊”-
373号潜艇于1945年8月9日离开日本佐世堡港口前往台湾输送作战物资,其后下落不
明。
7.2.4.10 “潜高”级潜艇(SEN-TAKA)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70t/1450t;主尺度:79m×5.8m×5.46m;主机:柴油发动机2
台,双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2750 马 力 / 50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5.8kn/19.0kn;燃料装载量:柴油146t;续航力:水面14kn航速时,续航力为58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135n mile;武备:艇内装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装
载鱼雷10枚,25mm单管机枪2艇;安全潜航深度:110m;艇员人数:3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潜高”级潜艇是日本海军根据1943年度计划建造的(图7-28)。日本海军之所以建
造“潜高”级潜艇,主要是由于太平洋战争到了1943年初之际,美国海军的反潜作战兵
力日益强大,反潜武器的性能逐日得到提高,日本海军潜艇在水面上行动开始受到美国
海军反潜兵力的制约。日本海军为了使得潜艇能够有效地随美国的海军舰船发起攻击,
因此于1943年10月提出建造水下高速潜艇的计划。按照这一计划,日本海军决定建造
“潜高”级潜艇。“潜高”级潜艇设计充分地吸收了“甲标的”级潜艇和71号潜艇在水
下高速方面的经验,所以,“潜高”级潜艇在经过了短暂的设计周期之后便进行了建
造。按照日本最初的设计,“潜高”级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为25kn,但是在实际建造过
程中由于主机方面的原因,建成服役时的“潜高”级潜艇,其水下最高航速仅仅为

图7-28 “潜高”级潜艇
481
世界海军潜艇

19kn。最初按照1943年度建造计划,日本海军打算建造3艘“潜高”级潜艇,当“潜
高”级潜艇的3艘潜艇开始建造之际,日本海军又根据1944年度建造计划准备再建造20
艘“潜高”级潜艇。
“潜高”级潜艇首制艇于1944年3月开工,1945年2月2日建成服役。到日本战败投
降时,日本海军仅仅建成了3艘“潜高”级潜艇,此外还有5艘处于尚未建成的半成品状
态。建成的3艘“潜高”级潜艇于战后被作为沉海处理。5艘半成品潜艇则被旧地拆卸解
体。
7.2.4.11 “潜输小”级潜艇(SEN-YU-SHO) 1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70t/493t;主尺度:44.5m×6.1m×4.04m;主机:中速400型柴油
发 动 机 1 台,单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400 马 力 / 15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0.0kn/5.0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3000n mile;水下2.3kn航速时,
续航力为46n mile;武备:艇内没有装备鱼雷发射管,仅仅装备25mm单管机枪1艇;货物
装载量:60t;安全潜航深度:100m;艇员人数:2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43年秋季之后,美国加强了对日本的空袭,在美国海军充分掌握了制空权的情况
下,日本海军的补给行动处于极大的艰难困境。为了保证日本海军的后方供应,因此日
本海军决定建造小型的运输潜艇,解决近距离的海上输送问题。在这种前提下,日本海
军根据1944年度建造计划,决定建造12艘“潜输小”级潜艇(图7-29)。为了应付战争的
急需,日本在建造“潜输小”级潜艇的过程中,采用了分段建造工艺,简化艇内舾装,
把每艘“潜输小”级潜艇的建造周期缩短为6个月。尽管如此,到日本战败投降时,仅
仅建成了10艘,其余2艘处于尚未建成状态。“潜输小”级的首制艇于1944年11月22日
建成服役,立即被日本海军派往硫黄岛执行运输任务。日本战败投降之后,12艘“潜输
小”级潜艇全部被作沉海处理。

图7-29 “潜输小”级潜艇

7.2.4.12 “潜高小”级潜艇(SEN-TAKA-SHO) 1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20t/440t;主尺度:53m×4m×3.44m;主机:中速400型柴油发
动 机 1 台,单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400 马 力 / 125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1.8kn/13.9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3000n mile;水下2kn航速时,
续航力为100n mile;武备:53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鱼雷4枚,7.7mm单管机枪1挺;安
全潜航深度:100m;艇员人数:2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潜高小”级潜艇是根据日本1944年度建造计划建造的(图7-30),当时日本在美国
军事打击下,战况与日俱下,日本海军决定建造一大批小型潜艇,进行日本本土作战。
最初日本海军打算建造排水量为750t级和500t级的两种小型潜艇,但是后来考虑到批量
482
第7章 日本潜艇

和快速建造的需要,最终决定建造排水量为370t级的“潜高小”级潜艇。这时,日本海
军的“潜输小”级之中的一些潜艇正处于建造阶段,于是,“潜高小”级潜艇也是采取
了与其相同的分段建造工艺,且艇内舾装极为简单,从而保证了“潜高小”级潜艇的建
造周期仅为2个月的时间。“潜高小”级潜艇的首制艇于1945年3月开工,1945年5月建
成服役。最初,日本海军计划建造79艘“潜高小”级潜艇,但是到日本战败投降时仅仅
建成了10艘,另有32艘正处于不同的建造阶段,其余的则尚未开工。太平洋战争结束
时,5艘建成的“潜高小”级潜艇,全部被作沉海或者拆卸解体处理,尚未建成的32艘
“潜高小”级潜艇,亦被沉海处理或者拆卸解体。

图7-30 “潜高小”级潜艇

7.2.5 特种潜艇

7.2.5.1 71号水下高速试验潜艇(Experimental Boat No.71)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95t/240t;主尺度:42.8m×3.3m×3.15m;主机:柴油发动机1
台,单 推 进 轴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300 马 力 / 180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3.2kn/21.3kn;燃料装载量:柴油16t;续航力:水面12.5kn航速时,续航力为2200n
mile;水下7kn航速时,续航力为33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3具,鱼雷3枚;安
全潜航深度:80m;艇员人数:1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71号水下高速试验潜艇是根据1937年度计划建造的,由于是作为试验性潜艇,所
以仅仅建造了一艘(图7-31)。建造第71号试验艇的最初目的是用于南太平洋各海岛的防
御,后来又被改为试验用潜艇。该艇最初的设计方案是水面最高航速为18kn,水下最高
航速为25kn,装备德国制造的功率为600马力的“奔驰”型柴油机。但是,由于没有采
购到“奔驰”型柴油机,因此改为装备日本国产的功率为300马力的柴油机,于是,第
71号试验艇的水面最高航速降为13.2kn,并且由于充电能力不足,其水下最高航速也降
为21.3kn。

图7-31 第71号试验艇

第71号试验艇于1938年8月21日建成之后,至1940年期间,日本海军对其进行了连
续2年时间的有关潜艇性能的各种试验。在各种试验过程中,日本海军最终确认,尽管
第71号试验艇的水下最高航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指标,但是由于该艇水面航行时的耐波
性能较差,并且该艇上的螺旋桨调速齿轮的润滑机构故障频发,经常发生燃烧事故,因
483
世界海军潜艇

此,决定将其废弃。1944年,第71号试验艇被拆卸解体。由于第71号试验艇在水下高速
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因此,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末期建造“潜高”级潜艇过程
中,充分地吸收了第71号试验艇在设计方面的成功经验。
7.2.5.2 “甲标的”级潜艇(A-Target) 4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水下排水量:46t;主尺度:长23.9m,宽1.85m;主机:推进电机1台,单推进轴;水下
功率(水面):600马力;水下航速:19.0kn;续航力:水下6kn航速时,续航力为80n mile;武
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鱼雷2枚;安全潜航深度:100m;艇员人数: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甲标的”级潜艇是日本海军打算利用母舰携带,在远洋对敌人主力舰只展开突袭
的水下高速型潜艇(图7-32),该级潜艇是日本海军于1934年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建造
的。按照最初的设计,“甲标的”级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为24kn,但是在实际建成之
后,其水下最高航速为19kn。日本从1938年开始批量建造“甲标的”级潜艇,总共建成
40艘。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最先把“甲标的”级潜艇投入对珍珠港的袭击,接着
又把“甲标的”级潜艇投入瓜达康纳岛争夺战中,后来“甲标的”级潜艇又参加了冲绳
战役。但是,从总的方面来说,“甲标的”级潜艇基本上没有取得显赫战绩。

图7-32 “甲标的”级潜艇

7.2.5.3 “甲标的-丁”(蛟龙)级潜艇(Koryu) 11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水下排水量:60.3t;主尺度:长26.25m,宽2.04m;主机:柴油机1台,单推进轴;功率
(水面/水下):150马力/5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8.0kn/16.0kn;续航力:水面8kn航
速时,续航力为1000n mile,水下2.5kn航速时,续航力为125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
发射管2具,鱼雷2枚;安全潜航深度:100m;艇员人数: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日本海军从1943年末开始,以“甲标的”级潜艇为基础,开始设计具有水面航行能
力、可以进行充电、艇内舾装简化的“甲标的-丁”级,即“蛟龙”级潜艇,该级的首
制艇于1944年底建成(图7-33)。1945年初,日本海军对该首制艇进行了各种试验之后,
认为该级潜艇适于局部海域作战,并且于1945年3月把“甲标的-丁”级定为特攻武器。
接着,日本全国有关造船厂全力以赴地建造“甲标的-丁”级潜艇,1945年5月28日将
“甲标的-丁”级艇正式命名为“蛟龙”级潜艇。据大多数资料记载,日本海军总共建

图7-33 “甲标的-丁”级潜艇

484
第7章 日本潜艇

造了115艘“蛟龙”级潜艇,也有个别资料记载总共建造了500艘。“蛟龙”级潜艇之
中,仅有3艘参加了冲绳战役,全部被美国海军击沉,其余的潜艇均未参加过任何海上
作战。
7.2.5.4 “海龙”级潜艇(Kairyu) 22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水下排水量:19.3t;主尺度:长17.28m,宽2.06m;主机:柴油机1台,单推进轴;功率
(水面/水下):65马力/8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6.5kn/10.0kn;续航力:水面5kn航速
时,续航力为45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37.5n mile;武备:450mm外设式鱼雷
发射管2具,鱼雷2枚;安全潜航深度:150m;艇员人数: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海龙”级潜艇的最初方案是1943年初由日本海军学校的教官浅野卯一郎提出的
(图7-34)。但是当时日本海军的舰政本部对于“海龙”级潜艇没有给予很高的重视。因
此,教官浅野卯一郎带领横滨工科学校的学生对“海龙”级潜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设
计,并于1944年8月制成第一艘“海龙”级潜艇。1945年4月,日本决定大批量建造“海
龙”级潜艇,并以横须贺工厂为主导建造厂,每月建造100艘。其后不久,日本便在全
国范围内动员大量民间工厂也积极建造“海龙”级潜艇。到日本战败投降时,已经建成
224艘“海龙”级潜艇,另外尚有207艘“海龙”级潜艇处于半成品状态。

图7-34 “海龙”级潜艇
7.2.5.5 “回天”级潜艇(Kaiten) 42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8.3t(1 型 ) ; 18.4t(2 型 ) ; 主 尺 度:长 14.75m,宽 1.00m(1 型 ) ; 长 16.50m,宽
1.35m(2型);主机:鱼雷发动机1台,单推进轴;水下航速:30.0kn(1型);40.0kn(2型);续
航力:水下30kn航速时,续航力为12.4n mile(1型);水下40kn航速时,续航力为13.5n mile
(2型);炸药装载量:1550kg(1型);1500kg(2型);艇员人数:1名 (1型);2名(2型)。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回天”级潜艇(图7-35)实际上是一种有人驾驶的鱼雷,1944年2月26日在日本的吴
造船厂由日本海军开始秘密建造。为了挽回战争急转直下的败局,日本海军大量建造了
“回天”-1型和“回天”-2级潜艇,并将其投入战争。到日本战败投降时为止,日本总
共建造了约450艘“回天”-1级潜艇和约200艘“回天”-2级潜艇,但是,这些潜艇基本
上在战争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图7-35 “回天”级潜艇
485
世界海军潜艇

7.2.6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潜艇

7.2.6.1 “亲潮”号潜艇(Oyashio)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水面排水量:1130t;主尺度:79m×7m×4.6m;主机:“川崎”MAN V8V22/30MAL型
柴油发动机2台,主电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柴油机2700马力/主电机
59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3.0kn/19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 4具;安全潜航
深度:100m;艇员人数:6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日本海上自卫队发展战后的现代潜艇是从1955年开始起步的,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
和经历,日本海上自卫队在发展潜艇方面走过了一条与其他国家颇为不同的特殊发展之
途。概括地说,日本海上自卫队走过的这条发展潜艇的道路是模仿、借鉴、赶超和完
善。
1945年8月,当太平洋战争落下帷幕时,二战中残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日本海军潜
艇,或是被废弃,或是被解体拆毁,昔日的日本海军潜艇舰队与曾经耀武扬威的日本帝
国海军一起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从那时开始直到1955年,日本在潜艇的研制和发展
方面形成了为期10年的空白期。在这10年的时间里,日本在潜艇方面的所有研制活动处
于一种沉默的蛰伏状态。
1955年,美国把它的一艘曾经在二战期间使用的舰队型潜艇借给了10年前曾在太平
洋战争中是它对手的日本。这艘借到日本的美国潜艇是美国海军在二战期间建造的“小
鲨鱼”级73艘舰队型潜艇之中的一艘,艇名是“斑革豚”号,该艇于1943年2月12日建
成。“斑革豚”号潜艇是美国于1955年8月15日正式移交给日本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接
收了“斑革豚”号潜艇之后,按照日本对潜艇命名的习惯将其易名为“黑潮”号潜艇,
这是日本战后的第一艘潜艇。“黑潮”号潜艇在日本海上自卫队安家落户之后,大量的
日本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实艇研究,摸清了美国现代潜艇的基本性能、结构以及
设计思想,这为此后日本独立研制、设计和建造战后现代潜艇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另一方面,日本海上自卫队把“黑潮”号潜艇作为培训日本战后潜艇艇员的训练
艇,加紧进行了潜艇艇员的培训工作。同时,“黑潮”号潜艇还被当做日本海上自卫队
进行反潜作战的靶标潜艇。从1955年至1966年这10余年中,日本海上自卫队利用“黑
潮”号潜艇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的潜艇艇员,并且积累和摸索了较为丰富的现代反潜战经
验。
1965年8月31日,“黑潮”号潜艇在日本海上自卫队服役了10年之后退出现役而被
转为辅助性的杂务潜艇序列。尽管如此,“黑潮”号潜艇却继续发挥着作用——作为系
泊练习用和实习用潜艇继续为培训日本的潜艇艇员和潜艇维修人员发挥着余热作用。
1970年8月16日,“黑潮”号潜艇在日本海上自卫队整整服役了15年之后被交还给美
国,从而结束了该艇在日本的服役生涯。“黑潮”号潜艇在日本重建战后潜艇舰队的过
程中曾经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日本海上自卫队借助“黑潮”号潜艇开始了战后潜艇
研制的起步阶段,培养了一大批潜艇艇员和潜艇维修保养技术人员。因此,这一段历史
时期,被人们称作日本在战后潜艇发展史上的“借鸡生蛋”时期。
486
第7章 日本潜艇

1956年,经过对“黑潮”号潜艇进行潜心研究的日本,自信已基本掌握了现代潜艇
设计的思想和相应的潜艇技术,于是日本政府决定自行设计和建造战后的第一艘国产潜
艇——“亲潮”号潜艇(图7-36)。“亲潮”号潜艇的设计重点是提高该艇的水下航速,
因此,该艇的艏部被设计成近似于纺锤形的形状,这在当时世界各国海军潜艇之中还是
颇具独到之处的。1962年6月30日,“亲潮”号潜艇正式在日本海上自卫队服役。在20
世纪60年代初期,一艘常规潜艇能达到水下19kn的高航速还是不多见的。另外,日本人
在“亲潮”号潜艇的设计中大胆采用了一些当时的先进技术。例如,“亲潮”号潜艇的
耐压艇体材料采用的是日本当时刚刚研制成功不久的高强度钢。艇上装备了水下自动悬
浮装置和自动深度控制装置,使该艇能在一定深度的水下保持静止不动并能自动保持在
一定深度上。“亲潮”号潜艇上采用的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无疑都是现代潜艇所必备
的基本条件。由于日本在战后的10年之中从来没有建造过任何潜艇,因此,为了减少
“亲潮”号潜艇在建造过程中的失误,在“亲潮”号潜艇正式开工建造之前,日本人先
按照“亲潮”号潜艇的设计图纸制造了一个1:1的实艇模型。
“亲潮”号潜艇是由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神户造船厂建造的,该艇于1957年12月25
日开工,1959年5月25日下水,1962年6月30日“亲潮”号潜艇正式在日本海上自卫队服
役,1976年9月30日,“亲潮”号潜艇退役。

图7-36 “亲潮”号潜艇

7.2.6.2 “早潮”级潜艇(Hayashio)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65t/1160t;主尺度:59.8m×6.5m×4.1m;结构形式:双壳体结
构;主机:6LDA25B型柴油发动机2台,主电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柴油
机900马力/主电机23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1kn/14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
管3具;艇员人数:4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到了1959年时,日本海上自卫队认为日本仅有2艘潜艇已经不能满足反潜作战训练
的需要,于是,此时已经把反潜作战任务提到日程上来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决定设计和建
造“早潮”级和“夏潮”级潜艇,并将其用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反潜训练。另一方面,
日本海上自卫队还希望通过建造“早潮”级和“夏潮”级潜艇来不断丰富日本建造潜艇
的经验。
487
世界海军潜艇

“早潮”级潜艇是以美国海军于战后建造的K级反潜潜艇为母型而设计的,该级潜
艇的性能与美国海军的K级潜艇十分相似(图7-37)。“早潮”级潜艇共有2艘,分别于
1962年和1963年建成,主要承担反潜作战任务,因此该级潜艇的设计十分重视艇上声呐
的性能。该级的“早潮”号和“若潮”号潜艇分别于1977年7月25日和1979年3月23日退
役。

图7-37 “早潮”级潜艇

7.2.6.3 “夏潮”级潜艇(Natsushio)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水面排水量:790t;主尺度:61m×6.5m×4.1m;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主机:6LDA25B
型柴油发动机2台,主电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柴油机900马力/主电机
23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1kn/15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3具;艇员人数:40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夏潮”级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790t,比“早潮”级潜艇的排水量增加了40t,这两
个型号的潜艇都是以美国海军于战后建造的K级反潜潜艇为母型而设计的。从总体性能
方面来看,除了排水量稍有差别之外,“早潮”级潜艇与“夏潮”级潜艇几乎没有多大
区别,执行的任务也完全相同。因此,这两种型号的潜艇可以视为同型潜艇。“夏潮”
级潜艇如图7-38所示。
“夏潮”级的两艘潜艇分别于1962年和1963年建成,并且分别于1978年3月20日和
1980年6月10日退役。“早潮”级与“夏潮”级这4艘潜艇的建成服设,标志着日本自20
世纪60年代初期之后已经具备了成批建造现代潜艇的实力。

图7-38 “夏潮”级潜艇

7.2.6.4 “大潮”号潜艇(Oshio)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水面排水量:1600t;主尺度:88m×8.2m×4.7m;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主机:“川崎”
MAN V8V24/30MAL型柴油发动机2台,主电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柴
油机2900马力/主电机63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0kn/18kn;武备:533mm艏鱼雷
发射管6具,艉部装备2具短鱼雷发射管;艇员人数:8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488
第7章 日本潜艇

1960年,为了接替不久将要退役的“黑潮”号潜艇,日本决定建造一艘“大潮”号
潜艇。“大潮”号潜艇是根据日本的第二次防卫计划建造的。对于日本海上自卫队建造
“大潮”号潜艇的动机,日本有关方面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由于“早潮”级的2艘
潜艇和“夏潮”级的2艘潜艇的建成,日本海上自卫队已经大体上拥有了训练所需要的
潜艇数量,为了使日本的潜艇得到发展,海上自卫队期望着拥有具备远洋航行能力的大
型潜艇。这就是说,从“大潮”号潜艇的建造开始,日本已经跨出建造训练用和反潜警
戒用潜艇的范围,开始建造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潜艇了。
按照最初制定的计划,日本海上自卫队打算仅仅建造一艘“大潮”号潜艇(图7-
39)。“大潮”号潜艇于1966年3月31日竣工。恰恰在同一天,“黑潮”号潜艇也完成了
它在第一线的使命而转入了后备役杂务潜艇系列。

图7-39 “大潮”号潜艇
“大潮”号潜艇是以美国海军战后建造的“刺尾鱼”级潜艇和英国海军战后建造的
“奥白龙”级潜艇为母型,兼收并蓄这两种潜艇的优点而设计的。因此,“大潮”号潜
艇的性能比“刺尾鱼”级和“奥白龙”级潜艇更胜一筹。除此之外,“大潮”号潜艇还
采用了大量先进的电子设备,提高了艇上机械装置的自动化程度,解决了艇上一些设备
的自动控制问题。从总的方面来说,“大潮”号潜艇是二战之后一种性能较为优秀的潜
艇。鉴于“大潮”号潜艇所具有的优良性能,因此该艇被日本海上自卫队作为具有多功
能的攻击型潜艇来使用。“大潮”号潜艇建成服役之后,主要用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潜
艇艇员训练,在培训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潜艇艇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81年8月20
日,“大潮”号潜艇退役,其后在佐世保被拆卸解体。
7.2.6.5 “朝潮”级潜艇(Asashio)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水面排水量:1650t;主尺度:88m×8.2m×4.9m;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主机:“川崎”
MAN V8V24/30MAL型柴油发动机2台,主电机2台,双推进轴;功率(水面/水下):柴
油机2900马力/主电机63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4.0kn/18kn;武备:533mm艏鱼雷
发射管6具,艉部装备2具短鱼雷发射管;艇员人数:8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由于“大潮”号潜艇的成功设计,日本决定对其稍加改进再建造4艘同样的潜艇。
经过改进设计的4艘潜艇被命名为“朝潮”级潜艇(图7-40)。实际上,“朝潮”级的4艘
潜艇与“大潮”号潜艇没有很大的区别,它们基本上属于同型潜艇,性能基本相同。
489
世界海军潜艇

“朝潮”级的4艘潜艇于1966年—1969年期间分别以每年一艘的速度建成并服役,并且
分别于1983年3月30日、1984年3月30日、1985年3月27日和1986年3月27日退役,然后很
快便被拆卸解体。该级潜艇在日本战后潜艇技术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为
其后日本研制和建造具有与时代技术同水平的现代化潜艇——“涡潮”级潜艇奠定了基
础。

图7-40 “朝潮”级潜艇
7.2.6.6 “涡潮”级潜艇(Uzushio) 7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水面排水量:1850t;主尺度:72m×9.9m×7.5m;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主机:“川崎”
MAN V8V24/30AMTL型柴油发动机2台,主电机1台,单螺旋桨推进;功率(水面/水
下):柴油机3400马力/主电机72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2.0kn/20kn;武备:533mm
艏鱼雷发射管6具;艇员人数:8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世界各国的潜艇技术迅速发展。为了迎头赶上世界先
进水平,日本于1971年决定建造与时代为伍的先进潜艇——“涡潮”级潜艇(图7-41)。
“涡潮”级潜艇的先进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它采用了水滴形艇体,这种艇
形是水下航行阻力最小的形状,可以提高水下航速,它是日本战后研制的第一代水滴形
潜艇。第二,“涡潮”级潜艇的尾部为十字形结构,螺旋桨安装在舵的后面,位于整个
艇体的最后端,这是战后先进潜艇的典型整体结构形式。

图7-41 “涡潮”级潜艇

“涡潮”级潜艇的母型是美国海军的具有常规动力的“长颌须鱼”级攻击型潜艇。
在“涡潮”级潜艇上,几乎处处可以看到它沿袭“长颌须鱼”级潜艇的痕迹。“涡潮”
级潜艇除了整体形状与“长颌须鱼”级潜艇极为相似之外,甚至连它的排水量和主尺度
也都与“长颌须鱼”级潜艇几乎完全相同。
不过,日本在“涡潮”级潜艇的设计中并没有盲目地生搬硬套美国海军的潜艇技
术,而是采取了继承提高和推陈出新的做法,在一些关键的技术方面打破了“长颌须
鱼”级潜艇的框框。例如,“涡潮”级潜艇的鱼雷发射管并没有像“长颌须鱼”级潜艇
490
第7章 日本潜艇

那样布置在艇艏部,而是将其向后移到艇体中部。作为一艘常规潜艇,鱼雷发射管采用
这种布置方式,在当时来说还是独一无二的。
“涡潮”级潜艇的耐压艇体材料使用的是当时颇为先进的NS46型高强度钢,从而保
证了其下潜深度可达200m。“涡潮”级潜艇上大量采用了先进的电子设备,使得操艇装
置的自动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外,日本的潜艇设计人员运用“人机学”的最新
研究成果,更加科学地、合理地对“涡潮”级潜艇的艇内舱室进行了划分,改善了该级
潜艇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涡潮”级潜艇的首制艇“涡潮”号于1972年建成并服役。接着,日本加紧继续建
造该级潜艇,到1978年时为止,日本共建造了7艘“涡潮”级潜艇。“涡潮”级的7艘潜
艇全部服役之后,使得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潜艇拥有量达到了16艘。到目前为止,该级的
7艘潜艇全部退出现役。
7.2.6.7 “夕潮”级潜艇(Yushio) 1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水面排水量:2200t;主尺度:76m×9.9m×7.4m;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主机:“川崎”
MAN V8V30AMTL型柴油发动机2台,主电机1台,单螺旋桨推进;功率 (水面/水下):
柴油机3400马力,主电机72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2.0kn/20kn;武备:533mm艏鱼
雷发射管6具;艇员人数:7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当“涡潮”级潜艇相继建成并服役之后,日本对“涡潮”级潜艇的设计进行了改进
并于1975年决定在“涡潮”级潜艇的基础上建造战后第二代水滴形潜艇——“夕潮”级
潜艇(图 7-42)。

图7-42 “夕潮”级潜艇
“夕潮”级潜艇的首制艇“夕潮”号于1976年12月开工建造,1980年2月26日服
役。与“涡潮”级潜艇相比,“夕潮”级潜艇在几个重要的性能方面有了明显提高。首
先,“夕潮”级潜艇的耐压艇体采用了强度更高的NS80型高强度钢材,使该级艇的下潜
深度为300m,比“涡潮”级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增加了75m。其次,“夕潮”级潜艇除
装备了与“涡潮”级潜艇相同型号和数量的鱼雷发射管之外,还装备了具有20世纪80年
491
世界海军潜艇

代水平的潜射“捕鲸叉”反舰导弹,该导弹可从鱼雷发射管进行发射,具有很强的隐蔽
性,其飞行速度马赫数为0.9,射程为130km,弹头重227kg,从鱼雷发射管进行发射。6
具533mm鱼雷发射管,位于艇体舯部,装载日本产89型线导鱼雷,主动寻的,航速为
55kn,射程38km,战雷头重267kg,战斗深度900m。“鱼叉”导弹和鱼雷混合装载最大
数量为20枚。此外,“夕潮”级潜艇上装备了由大型电子计算机支持的武器射击指挥系
统。“夕潮”级潜艇还装备了ZLR3-6警戒雷达、JRC ZPS-6型I波段海面搜索雷达,中低
频的ZQQ4舰壳式艏部被动/主动搜索和攻击声呐,甚低频的ZQR1拖曳阵声呐等。另
外,“夕潮”级潜艇的排水量和主尺度都比“涡潮”级潜艇大,艇上的设备也更为复
杂,但是艇员人数却比“涡潮”级潜艇减少了5人,其自动化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夕潮”级潜艇服役之后,其出色的性能使该级潜艇很快占据了日本海上自卫队潜
艇部队核心力量的地位。从1976年至1986年这10年之中,日本以每年一艘的速度共建造
了10艘“夕潮”级潜艇,这是日本战后建造批量最大的潜艇。“夕潮”级潜艇的服役使
日本海上自卫队潜艇部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到目前为止,“夕潮”级已有4艘
退役,其余6艘尚在服役状态。
7.2.6.8 “春潮”级潜艇(Harushio) 7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水面排水量:2450t;主尺度:77m×10m×7.7m;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主机:“川崎”
12V25/25S型柴油发动机2台,“富士”型主电机2台,单螺旋桨推进;功率(水面/水
下):柴油机5520马力/主电机72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2.0kn/20kn;武备:533mm
艏鱼雷发射管6具;艇员人数:7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80年,日本决定建造战后第三代水滴形潜艇——“春潮”级潜艇(图7-43)。日本
海上自卫队之所以如此高密度地发展新型潜艇,一方面是考虑到要尽快解决海上自卫队
在役潜艇的更新换代问题,另一方面是日本海上自卫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便把潜艇技
术瞄向了90年代的目标水平。

图7-43 “春潮”级潜艇
“春潮”级的首制艇于1987年4月21日在三菱重工公司神户造船厂开工,1989年7月
25日下水,1990年11月30日服役。“春潮”级潜艇的设计重点是力图用高新技术提高该
级潜艇的水下行动能力,加强攻击能力和增强其隐蔽性。为此,“春潮”级潜艇上装备
了多种高性能声呐,增强了它的水下搜索和探测能力。另外,“春潮”级潜艇上还装备
了红外线探测装置、先进的通信设备和电子对抗设备。作为艇上武器装备,除了继续装
备潜射“捕鲸叉”导弹之外,还装备了日本最新研制的89型线导鱼雷。这些装艇的新设
备和新武器使“春潮”级潜艇具有了更强的对抗能力和攻击能力。另外,“春潮”级潜
492
第7章 日本潜艇

艇的艇体外表面上涂敷了吸声涂层,大大减少了它在水下被声呐探测到的可能性,从而
提高了该级潜艇的声隐身能力。还有,“春潮”级潜艇的耐压艇体之中,有一部分采用
了日本最新研制的NS110型高强度钢材。“春潮”级潜艇集中了如此之多的高新技术,
难怪日本人在评价海上自卫队潜艇的技术水平时,竟然掩饰不住内心洋洋自得的心情
说,日本当前的潜艇技术,虽然不敢妄称是“世界超一流的水平”,但说是“世界一流
的水平”却是毫不过分的。
按照最初制定的计划,日本海上自卫队打算建造7艘“春潮”级潜艇。到1997年
时,日本已经按照最初制定的计划完成了“春潮”级7艘潜艇的建造任务。该级的最后
一艘潜艇“朝潮”号于1992年12月24日开工,1995年7月12日下水,1997年3月12日服
役。目前该级7艘潜艇全部在役。
日本海上自卫队为了加速潜艇用斯特林发动机推进系统的研制步伐,日本防卫厅技
术研究本部曾经于1991年和1995年连续从瑞典购买了两台斯特林发动机。1997年,日本
的斯特林发动机系统的研制终于初见成效。从1997年至1999年期间,防卫厅技术研究本
部开始进行斯特林发动机的陆上运行试验,2000年12月,三菱公司神户造船厂对“朝
潮”号潜艇实施改装工程,把斯特林发动机系统装备在该艇上。2001年11月,经过改装
而装备了斯特林发动机的“朝潮”号潜艇被移交给日本海上自卫队并且开始了长期的海
上试验。
“朝潮”号潜艇上装备的斯特林发动机系统是按照整个舱段嵌加的方式被装备在该
艇上的。实际上,这个被嵌加在“朝潮”号训练潜艇上的独立舱段,是一个基于模块化
技术而设计的独立整体舱段,这个舱段上除了装备4台V4-275R MkⅡ型斯特林发动机主
机及其相应的辅助设备之外,还预留了与其他舱室的各种接口。瑞典最初在其“水怪”
号潜艇上安装AIP斯特林发动机系统时,就是按照这种模式嵌加的。这种模块化的独立
舱段嵌加技术,十分适用于对已经在役的常规动力潜艇实施加装AIP发动机系统,并且
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常规动力潜艇实现AIP的流行技术。
在进行改装施工的过程中,“朝潮”号潜艇的居住舱室区与主机舱区之间被切断,
在其中间嵌加了一个长度为9m的AIP独立舱段。由于增加了这个AIP独立舱段,因此,
“朝潮”号训练潜艇的总长度增加到87m,排水量增加了约400t,从而使得该艇的水下
排水量达到了2900t。在嵌加的AIP独立舱段的耐压艇体内的甲板上,布置着4台V4-275R
MkⅡ型斯特林发动机及其自动运行装置,甲板下方则布置着2个液态氧储存罐以及包括
废气排除系统在内的一系列相关装置。艇上斯特林发动机系统的燃料则装在一个耐压的
燃料容器中,并且该耐压容器被布置在这个独立舱段的耐压艇体与轻外壳之间的舷侧。
燃料容器之所以被设计成耐压结构,主要是考虑到为了防止杂质或异物混入燃料,因此
在燃料逐渐消耗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利用海水注入燃料容器的方法,这样,燃料容器必
须要设计成具有承受外界海水压力的耐压结构。位于独立嵌加舱段之内的V4-275R
MkⅡ型斯特林发动机是自动运行的,控制艇上整个斯特林发动机系统运行的则是位于
指挥舱内的控制台。“朝潮”号训练潜艇上装备的4台V4-275R MkⅡ型斯特林发动机是
日本川崎重工取得瑞典科库姆公司生产许可证之后制造的,包括液态氧储存罐以及运行
系统在内的整个斯特林发动机系统的90%的设备和装置,都是日本自己制造的。
“朝潮”号训练潜艇装备的V4-275R MkⅡ型斯特林发动机系统,其外部直径为
600mm,高度为1400mm,额定转速为2000r/min,额定持续输出功率为65kW(折合88马
493
世界海军潜艇

力),4台V4-275R MkⅡ型斯特林发动机的总功率为260kW。该型斯特林发动机工作的基
本原理是,在主机的燃烧室内,燃料与液态氧充分混合并燃烧之后,通过位于燃烧室内
的热交换器(即加热器),将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工作气体。工作气体在被加热体积
膨胀及被冷却体积压缩过程中推动活塞运动。活塞的运动再带动曲柄转动,然后曲柄提
供机械能量来驱动发电机运行发电,电流供给电机以带动螺旋桨转动并产生推力。从理
论上来说,装备了斯特林发动机系统的“朝潮”号潜艇,只要是艇内携带的液态氧与燃
料足够的话,该艇便可以不使用通气管装置而在水下连续航行。日本海上自卫队仅把装
备在“朝潮”号训练潜艇上的斯特林发动机作为该艇的辅助动力使用,当该艇在水下处
于悬停状态时或者在水下以4kn~5kn的低速航行时才使用艇上的斯特林发动机。但是潜
艇上仍然装备柴油机和电机作为主要的推进装置。当潜艇在水下高速航行时,则利用艇
上蓄电池的能量。“朝潮”号潜艇上装备的4台V4-275R MkⅡ型斯特林发动机,在该艇
正式被移交到日本海上自卫队之前,业已经历了岸上的连续运行试验。从2001年12月开
始到2002年3月为止,在这一段时间里,“朝潮”号训练潜艇在海上进行了斯特林发动
机的海上运行试验,并且日本海上自卫队还利用这一机会,对艇员进行了潜艇AIP系统
的使用训练。从2002年4月之后,日本海上自卫队将对“朝潮”号训练潜艇进行AIP系统
的长期海上持续性运行试验,以便验证艇上V4-275R MkⅡ型斯特林发动机的使用耐久
性和可靠性。日本海上自卫队计划于2003年8月向日本财务省提出2004年的预算请求,
准备建造装备斯特林发动机系统的新型AIP潜艇。装备斯特林发动机系统的新型AIP潜
艇,将会对日本周边的军事力量均衡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东南亚海域的周边国家对
此给予了密切关注。
7.2.6.9 “亲潮”级潜艇(Oyashio) 1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750t/3000t;主尺度:82m×8.9m×7.9m;结构形式:双壳体结
构;主机:“川崎”12V25S型柴油发动机2台,“东芝”型主电机2台,大侧斜7叶单螺旋
桨 推 进 ; 功 率 ( 水 面 / 水 下 ):柴 油 机 5520 马 力 / 主 电 机 7750 马 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2.0kn/20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6具,可发射89型线导鱼雷和80型反潜鱼
雷;另外可以发射潜射“鱼叉”导弹;鱼雷和导弹装载总数20枚;艇员编制人数:70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还是在“春潮”级潜艇正处于建造阶段的1993年时,日本海上自卫队便紧锣密鼓地
开始筹备“春潮”级改进型潜艇的建造工作。当时,“春潮”级改进型潜艇尚未命名,
日本海上自卫队只是将其称作2700型潜艇。1994年1月,正当“春潮”级的第6艘潜艇
“冬潮”号准备下水的时候,2700型潜艇的首制艇在日本川崎重工公司的神户造船厂正
式开工。从此,2700型潜艇被日本海上自卫队正式命名为“亲潮”级潜艇(图7-44)。

图7-44 “亲潮”级潜艇
494
第7章 日本潜艇

作为常规动力潜艇而言,“亲潮”级潜艇主尺度和排水量排在全世界常规动力潜艇
的前列。“亲潮”级潜艇上装备6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日本制造的89型线
导鱼雷、80型反潜鱼雷以及“捕鲸叉”潜射反舰导弹。该级潜艇鱼雷和导弹的总装载量
为20枚。与“春潮”级潜艇相比,“亲潮”级潜艇增设了舷侧阵声呐,水声探测能力有
了进一步的加强。另外,“亲潮”级潜艇的艇体外表面上敷设了日本最新研制的消声
瓦,大幅度地降低了该级潜艇的声目标强度,增强了声隐身能力。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
期的时候,日本海上自卫队曾经打算在“亲潮”级潜艇上装备AIP的斯特林发动机,由
于种种原因最后在“亲潮”级潜艇上没有装备AIP系统。
日本海上自卫队计划建造10艘“亲潮”级潜艇,首制艇“亲潮”号于1994年1月26
日开工,1996年10月15日下水,1998年3月16日服役。目前“亲潮”级潜艇中已经有7艘
服役,其余的4艘正处于不同的建造阶段。
日本从1994年开始建造“亲潮”级潜艇以来,至今已有7艘“亲潮”级潜艇建成服
役,该级的第8~第11艘潜艇目前正在处于建造之中,第11艘潜艇作为“亲潮”级的最
后一艘潜艇,预计将于2008年底建成服役。日本在将“亲潮”级的全部11艘潜艇计划付
诸实施之际,便已经对新一代潜艇进行了紧锣密鼓的筹划,新一代日本潜艇的研制将会
沿着什么方向发展,令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深感关注与重视。
目前,日本的新一代潜艇的预算已经在2004年度计划中得到通过,该级潜艇尚未命
名,由于该级潜艇是水面标准排水量为2900t级的新型潜艇,因此被日本海上自卫队暂称
为2900型潜艇。日本从2900型潜艇的设计阶段便考虑装备AIP系统,因此,2900型潜艇
将是日本第一批真正的AIP潜艇。
2900型潜艇从总体线型来说,与“亲潮”级潜艇极为相似,初看上去,2900型潜艇
几乎与“亲潮”级潜艇没有什么两样。目前,日本官方虽然没有公布2900型潜艇的主尺
度具体数据,但是据日本有关方面透露的情况表明,2900型潜艇的艇体长度为85m左
右,比长度为82m的“亲潮”级潜艇艇体将要增加2m~3m。2900型潜艇的艇体长度之
所以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艇上将要装备斯特林发动机系统的缘故。前面我们曾经提
及,“春潮”级的最后一艘潜艇“朝潮”号,在未被改装之前,其水面排水量为2450t,
水下排水量为2750t,艇体长度为78m。但是,“朝潮”号潜艇经过改装施工装备了4台
斯特林发动机之后,艇体长度增加了9m左右,总长度增加到87m,其排水量增加了大约
400t,从而使得该艇的水面排水量达到了将近2900t。而在“亲潮”级潜艇基础上装备斯
特林发动机的2900型潜艇,其排水量却仅仅比“亲潮”级潜艇增加了大约200t,艇体长
度也仅仅增加了2m~3m。如果把尚未装备斯特林发动机的“朝潮”号潜艇和“亲潮”
级潜艇在增设了斯特林发动机之后的排水量和艇体长度的增幅进行比照的话,可能会发
现其中有一些令人费解的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朝潮”号潜艇和“亲潮”级潜艇
在增设同样数量的斯特林发动机之后,两者在排水量和艇体长度的增幅方面出现如此之
大的差别呢?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可能的原因是日本最初曾经计划在
“亲潮”级潜艇上装备斯特林发动机系统,因此在设计“亲潮”级潜艇的过程中已经对
装备AIP系统做了考虑,在“亲潮”级潜艇的排水量以及艇体长度方面预留了一定的余
量,但是由于日本在建造“亲潮”级潜艇期间,斯特林发动机方面的研制尚未得到实用
性的最终结果,因此当“亲潮”级潜艇陆续建成服役时,该级潜艇无法装备斯特林发动
机。第二种可能的原因是,在“亲潮”级潜艇的设计过程中,可能日本没有预留装备斯
495
世界海军潜艇

特林发动机的余量,但是在2900型潜艇的设计过程中,日本在以装备斯特林发动机的
“朝潮”号潜艇的2900t排水量为指标的同时,在许多方面大量采用先进技术,较大幅度
地降低了2900型潜艇的排水量和艇体长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由于装备斯特林发
动机导致的排水量和艇体长度的增幅,使得2900型潜艇的排水量基本保持在2900t级的水
平,艇体长度保持在85m的程度。
据目前日本有关方面透露的情况表明,为了增强2900型潜艇的水下声隐身性能,该
级潜艇仍将像“亲潮”级潜艇一样,在其指挥台围壳以及艇体外表面敷设吸声材料或者
消声瓦,以便大幅度降低该级潜艇的噪声信号强度。2900型潜艇的整个推进装置将由2
台柴油机、4台斯特林发动机以及一台主推进电机组成,推进方式采用柴油机、斯特林
发动机、电机综合推进。
2900型潜艇装备的斯特林发动机,与“朝潮”号试验潜艇上装备的4台V4-275R
MkⅡ型斯特林发动机基本相同,是日本川崎重工公司根据瑞典科库姆公司的生产许可
证而制造的。另外,液态氧储存罐以及运行控制系统等辅助设备和装置,基本上都是日
本自己制造的。2900型潜艇装备的V4-275R MkⅡ型斯特林发动机系统,其外部直径为
600mm,高度为1400mm,额定转速为2000r/min,每台斯特林发动机的额定持续输出
功率为65kW(折合88马力),4台V4-275R MkⅡ型斯特林发动机的总功率为260kW。从理
论上来说,装备斯特林发动机系统的2900型潜艇,只要是艇内携带的液态氧与燃料数量
足够的话,便可以保证该级潜艇无需使用通气管装置而在水下连续航行。不过,从目前
装备在2900型潜艇上的V4-275R MkⅡ型斯特林发动机的功率水平来看,它们只能作为
该级潜艇的辅助动力使用。换句话说,2900型潜艇上的斯特林发动机只能用于该级潜艇
在水下以4kn~5kn的低速航行。2900型潜艇上主要的推进装置仍然是柴油机和主推进电
机。当潜艇在水下高速航行时,必须利用艇上蓄电池储存的能量。
虽然2900型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可能仍然为20kn左右,与“亲潮”级潜艇的水下最
高航速大体相当,但是,2900型潜艇的水下持续性的续航时间却将要大幅度超过“亲
潮”级潜艇。利用艇上的斯特林发动机系统,2900型潜艇以巡航速度在水下连续航行的
时间将会比“亲潮”级潜艇增加5倍~7倍。也就是说,2900型潜艇将可能在水下连续航
行几个星期而不必上浮到水面进行充电。
2900型潜艇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设计特征是,该级潜艇的艉舵不再采用十字形布
置,而是采用X形布置。这种X形的艉舵布置方式,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早在1996
年便已经投入了人力和财力开始研制,到1999年时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完成了X形
艉舵的理论研究和相应的水池模型试验。在这三年时间里,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的
技术人员在理论和模型试验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并且经过了性能确认试验之
后,最终确定了2900型潜艇的X形艉舵具体设计方案。采用X形艉舵具有许多优点,其
一是当潜艇沉坐海底或者潜艇以水面状态贴靠码头时,艉舵难以发生与海底或者岸壁碰
撞受损的事故;其二是在保证艉舵避免与海底和岸壁碰撞受损的前提下,艉舵的面积可
以相应增加,从而提高艉舵的效能;其三是十字形艉舵舵面仅仅是简单的上下和左右摆
动,而X形艉舵的4个舵面之中,任何一个舵面的转动都将会对潜艇的水下状态产生综合
效应,从而可以保证2900型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具有更加灵活的三维运动能力,使该级潜
艇具有更加良好的水下机动性能。2900型潜艇将要与“亲潮”级潜艇装备同样的大侧斜
7叶螺旋桨,继续保持在推进装置方面的低噪性能。
496
第7章 日本潜艇

在武器装备方面,2900型潜艇将与“亲潮”级潜艇上的武器装备基本相同,也就是
说,2900型潜艇将装备6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日本制造的89型线导鱼雷、
80型反潜鱼雷以及“捕鲸叉”潜射反舰导弹,艇上鱼雷和导弹的总装载量为20枚。但
是,2900型潜艇与“亲潮”级潜艇的区别是,在2900型潜艇上装备的武器指挥控制系
统,将是一种全新的艇内网络化作战指挥系统,这种先进的武器指控系统是日本最近研
制成功的,不久之前刚刚装备在日本海上自卫队的13500t级的护卫舰上。另外,2900型
潜艇上的先进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组件,广泛采用了成熟商业技术,可以根据实际的需
要以及当代的技术水平不断加以更新,达到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程度。
2900型潜艇装备的声呐系统,将由艏部声呐、舷侧阵声呐以及拖曳声呐组成,艏部
声呐分为综合声呐和被动声呐,综合声呐位于艏部下方,被动声呐位于艏部上方。综合
声呐系统将使2900型潜艇的水声探测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
根据装备了V4-275R型斯特林发动机系统的瑞典“哥特兰”级潜艇在数年期间的运
行实践经验来看,V4-275R系列的斯特林发动机系统在噪声、振动、潜艇目标强度、抗
冲击性能、安全性、潜艇水下工作深度、艇上大气环境、潜艇性能以及潜艇执行任务等
方面,完全满足现代潜艇的技术性能要求,适于现代潜艇的运行环境。在装备V4-275R
系列斯特林发动机系统的2900型潜艇上,斯特林发动机的废气排放出口是经过专门设计
的,可以保证排出的废气气泡达到敌方主动声呐无法探测到的程度,从而不至于增加潜
艇的目标强度。另外,V4-275R系列斯特林发动机系统还装有一个封闭式淡水回路,该
回路的主要功能是对排气冷凝器进行冷却,大幅度地降低排出废气的温度,从而降低潜
艇红外辐射的目标强度。装备斯特林发动机的瑞典皇家海军潜艇的运行经验表明,艇上
的斯特林发动机系统可以满足现代潜艇在目标强度方面的各种要求。
从2900型潜艇上所装备的斯特林发动机系统的功能方面来说,虽然不可能完全取代
核反应堆动力系统,但是装有斯特林发动机系统的常规动力潜艇的运行经验表明,在潜
艇的巡逻区内,其巡逻时间的80%~90%均可利用艇上的斯特林发动机系统进行隐蔽的
航行,这样,将会明显降低2900型潜艇在巡逻期间的暴露率。另外,由于装有斯特林发
动机系统的2900型潜艇大大地延长了其水下续航时间,因此该级潜艇在水下进行隐蔽航
行的范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这样便可使2900型潜艇在时间和地点方面有更多的选择裕
度以进行潜艇的上浮通气,从而把2900型潜艇受到敌人探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
世界各国海军的常规动力潜艇目前仅有瑞典的“哥特兰”级潜艇和德国的212型潜
艇已经装备AIP系统。“哥特兰”级潜艇的水下排水量约为1500t,212型潜艇的水下排
水量为1800t左右。这两种型号的潜艇由于分别装备了斯特林发动机和燃料电池,从而大
幅度地增加了它们的水下续航力。虽然从持续性水下隐蔽续航能力方面来说,“哥特
兰”级和212型潜艇都能达到与2900型潜艇匹敌的程度。但是,“哥特兰”级和212型潜
艇都是以波罗的海为主要作战海域而设计的。波罗的海是一个范围有限的内陆海,其特
点是水浅、多浅滩,海水中含盐量高且海水温度经常处于变化不定的状态。另外,波罗
的海的海底多为岩石,背景噪声很高,主动声呐的声波传播条件非常差,从而给反潜战
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困难。另外,波罗的海没有潮汐和海中强流,这些条件又为潜艇的航
行,特别是进行水下高精度航行提供了基本保证。波罗的海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决定了
瑞典的“哥特兰”级潜艇和德国的212型潜艇具有与其他国家所不同的基本特点是,排
水量较小,装备有强有力的被动声呐,全部装备线导鱼雷,具有较大的续航力,较高的
497
世界海军潜艇

水下航速以及快速而连续的攻击能力等。
但是,日本2900型潜艇的主要作战海域是与波罗的海完全不同的西太平洋海域。在
西太平洋海域内,海域宽广无垠,波涛起伏,经常伴有台风海啸,水文复杂,潮汐涨落
明显,海流速度高。2900型潜艇是根据这些复杂的海洋环境特点设计和建造的,因此,
该级潜艇必须具有相当大的续航能力,艇上将要装备先进完善的作战指挥系统以及高灵
敏度的探测设备才能完成预定的任务。客观地说,具有适应地域特性的“哥特兰”级潜
艇和212型潜艇难以胜任西太平洋环境中的各种复杂作战任务。仅从这一方面进行对
比,应该说2900型潜艇在综合性能方面比“哥特兰”级潜艇和212型潜艇技高一筹。由
此可以预见,2900型潜艇建成服役之后,在世界各国海军的常规动力潜艇之中,将会成
为一个强而有力的挑战者。装备AIP的2900型潜艇,将会对日本周边的军事力量均衡产
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东南亚海域的周边国家对此给予了密切的关注。
日本从1955年开始发展战后的潜艇,至今已走过了50年。在这50年的时间里,日本
总共设计和建造了9种型号45艘潜艇(其中包括正在建造的潜艇)。这50年对于日本来说,
是它对潜艇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不断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差距的50年。1976
年10月19日,日本政府曾经召开过一次内阁及国防会议,制定了“日本防卫计划大
纲”,从而为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潜艇发展方针定下了基调。按照“日本防卫计划大纲”
的要求,海上自卫队将常年维持一支由16艘潜艇组成的潜艇舰队。这支潜艇舰队由2个
潜艇大队组成,每个潜艇大队各自拥有8艘潜艇,分别以吴港和横须贺港为基地。日本
海上自卫队的每艘潜艇服役期约为16年,基本上按照每年退役一艘、服役一艘的方式进
行了新旧潜艇的更新换代行动。总之,从日本对战后潜艇技术发展所作的各种努力情况
来看,在可以预见到的未来,日本基本上仍将从多方面改进和提高潜艇的质量而不是急
于增加潜艇的数量。以质为主,以量为辅,仍将是日本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发展潜艇
的基本方针和主要特点。

498
第8章 瑞典潜艇

8 瑞 典 潜 艇

8.1 概 况

8.1.1 1945年以前的瑞典海军潜艇

瑞典是世界上发展潜艇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1885年,当时以制造“诺登费尔特”
型机枪而闻名于世的瑞典工业家索尔斯坦·诺登费尔特与英国的雷维伦德·乔治·加勒
特 牧 师 合 作,建 造 了“诺 登 费 尔 特”-Ⅰ 号 潜 艇,该 艇 的 排 水 量 为 60t,主 尺 度 为
19.5m×2.7m×3.35m。“诺登费尔特”-Ⅰ号潜艇的动力装置是蒸汽机。当该艇处于水面
状态航行时,蒸汽机以正常的工作方式驱动螺旋桨转动,从而推动潜艇前进。当该艇在
水下状态时,利用保存在高压容器中的水蒸气继续推动潜艇前进一定的距离。“诺登费
尔特”-Ⅰ号潜艇上的艇员为3人,艇上储存了可供3名艇员连续工作6h的空气。1885年
秋季,当索尔斯坦·诺登费尔特决定对他建造的“诺登费尔特”-Ⅰ号潜艇在瑞典的朗
茨科鲁纳港进行试航之际,欧洲一些国家的达官贵人闻讯纷纷赶往朗茨科鲁纳观看,当
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派遣了代表前往现场参观。在“诺登费尔特”-Ⅰ号潜艇试航过
程中,该艇在水面以4kn的速度航行,间或潜入水下航行。这次试航获得了很大的成
功,给世界各国的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航结束之后,希腊政府立刻购买了“诺登
费尔特”-Ⅰ号潜艇。
在“诺登费尔特”-Ⅰ号潜艇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索尔斯坦·诺登费尔特又建造了2
艘“诺登费尔特”-Ⅱ型潜艇,这2艘同型潜艇被命名为“诺登费尔特”-Ⅱ号和“诺登费
尔特”-Ⅲ号潜艇。“诺登费尔特”-Ⅱ型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100t,水下排水量为160t,
艇的长度为30.5m,艇体直径为3.7m。“诺登费尔特”-Ⅱ型潜艇装备一台功率为250马
力的“蓝姆”型蒸汽机,采用单螺旋桨、单推进轴的推进方式,水面最高航速为8kn,
水下最高航速为4.5kn。当该型潜艇在水下状态以4kn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4n
mile。“诺登费尔特”-Ⅱ型潜艇的艇员为7人,最大下潜深度为15m。该型潜艇的武备
是2具艏鱼雷发射装置和2挺“诺登费尔特”型机枪。“诺登费尔特”-Ⅱ型潜艇建成之
后,其中的“诺登费尔特”-Ⅱ号潜艇卖给了土耳其政府,“诺登费尔特”-Ⅲ号潜艇卖
给了俄国政府。但是,当索尔斯坦·诺登费尔特向俄国交货过程中,“诺登费尔特”-
Ⅲ号潜艇发生了搁浅事故,因此只好把该艇拆卸解体。
19世纪末期,美国的“霍兰”型潜艇技术日渐成熟,对于包括瑞典在内的世界各国
发展潜艇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看到了潜艇在未来海战中具有的军事潜力之后,瑞
典于1900年派遣了海军工程师卡尔·瑞奇森专程到美国了解“霍兰”型潜艇的情况。其
后,在瑞典皇家海军的积极推动下,瑞典终于决定建造“鲨鱼”号潜艇。“鲨鱼”号潜
艇于1904年建成服役,成为瑞典皇家海军的第一艘潜艇。
499
世界海军潜艇

“鲨鱼”号潜艇建成并在瑞典皇家海军服役之后,卡尔·瑞奇森在“鲨鱼”号潜艇
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设计,其改进型潜艇被命名为UB-2级潜艇。瑞典皇家海军于1909年
建造了3艘UB-2级潜艇。为了尽快发展和提高本国的潜艇技术水平以及强化本国潜艇兵
力,瑞典决定向潜艇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购置少量最新型的潜艇,然后取其精华,用于
本国潜艇技术的发展。瑞典从国外购置的第一艘先进的潜艇是意大利菲亚特—圣乔治公
司建造的“鲸”号潜艇。瑞典在发展其后的潜艇技术过程中,从“鲸”号潜艇上得到了
许多启迪和借鉴。
当时瑞典的考库姆公司已经具备了建造潜艇的能力。为了迅速提升本国建造潜艇的
能力,考库姆公司从意大利菲亚特—圣乔治公司购买了建造新型潜艇的生产许可证。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潜艇屡建奇功,引起了世界各国海军的高度重视,瑞典的
考库姆公司从德国购买了“鲨鱼”级和“海狸”级潜艇的设计许可证,由考库姆公司进
行建造。经过多年的实践,瑞典建造潜艇的技术实力逐渐完备,可以承担本国潜艇的建
造任务。
进入20世纪30年代中期,整个欧洲呈现一种动荡不安的局势,越来越多的迹象表
明,欧洲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与日俱增。在这种局势下,瑞典建造了一些攻击型潜艇,利
用这些潜艇从事必要的海上巡逻任务。在整个二战期间,瑞典一直奉行中立政策,因
此,瑞典海军平静地度过了二战期间的动荡岁月。1945年二战结束时,瑞典共有4个型
号24艘潜艇。4个型号的潜艇之中,有2个型号是攻击型潜艇,另外2个型号是布雷潜
艇。

8.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典海军潜艇

1945年,随着欧洲战事的结束,作为胜利者的盟军各国,缴获了一批德国的U-ⅩⅪ
型和U-ⅩⅩⅢ型潜艇,并将这两型潜艇的先进技术立刻运用到本国的潜艇设计或改造之
中,因而促使这些国家的潜艇技术出现了一个飞跃。然而,作为中立国家的瑞典,却被
摒除在外,没有分享德国潜艇中先进技术的资格。就在瑞典欲进无路左右徘徊之际,瑞
典意外地获悉,二战期间有一艘德国的U-ⅩⅪ型潜艇——U-8503号潜艇在瑞典领海沉
没,于是,瑞典立即组织了有关部门在1946年8月24日将这艘潜艇打捞上来,并对它开
展了彻底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当时,瑞典正在设计战后的第一批潜艇——“鲨鱼”级
潜艇,瑞典立刻把德国U-ⅩⅪ型潜艇上值得借鉴的技术全部溶注于“鲨鱼”级潜艇的设
计之中。
由于“鲨鱼”级潜艇直接采纳了德国的U-ⅩⅪ型潜艇的一些先进技术,其主要性能
指标与同一时期世界上先进的常规潜艇具有同一水平。“鲨鱼”级潜艇的建成对其后瑞
典潜艇技术的发展与提高产生了重大影响。
“鲨鱼”级潜艇相继服役之后,瑞典便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了战后第二批潜
艇——“天龙”级潜艇的建造。“天龙”级潜艇基本上沿袭了“鲨鱼”级潜艇的基本设
计思想,保持了同时代潜艇所具有的先进性能。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瑞典的潜艇一直没有摆脱外国潜艇技术的影响,在此之
前所建造的各级潜艇都明显保留着外国潜艇技术的某些痕迹。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
始,瑞典开始设计具有本国特色的潜艇。第一批是“海鹰”级攻击型潜艇。在“海鹰”
500
第8章 瑞典潜艇

级潜艇服役之后,瑞典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海鹰”级潜艇的基础上开始了“水怪”
级潜艇的研制。“水怪”级潜艇在武备、隐身性以及航速等总体性能方面具有突出的特
点,因此该级潜艇被国外的军事家们誉为是一种能在浅海区进行反潜反舰的优秀潜艇。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瑞典皇家海军决定建造“西约特兰”级潜艇以替换“天
龙”级潜艇。“西约特兰”级潜艇是“水怪”级潜艇的改进型。在“西约特兰”级潜艇
上,电子、通信设备以及作战情报处理系统都做了更新,火控设备也换用了新式的IPS-
17型数据自动处理系统,该级潜艇因此成为瑞典皇家海军在役的主力潜艇。
除了大力发展潜艇总体技术之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瑞典对作为常规潜艇AIP
技术之一的斯特林发动机开展了深入研究。1985年初,瑞典的斯特林发动机已达到实用
阶段。1987年11月,瑞典皇家海军对在役的“水怪”号潜艇进行了改装,在该潜艇上加
装一个斯特林发动机舱段。当“水怪”号潜艇的试验获得令人非常满意的成功后,瑞典
皇家海军决定把斯特林发动机装备在新一代的“哥特兰”级潜艇上。1995年2月2日,
“哥特兰”级的首制艇“哥特兰”号潜艇下水,它标志着战后常规动力潜艇技术取得了
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性进展。它是世界上第一艘装备了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的常规动力
潜艇。“哥特兰”级共有3艘潜艇,该级的第三艘潜艇“海尔兰”号于1996年9月27日下
水,1997年10月1日服役。
二战结束以来的50多年间,瑞典潜艇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模仿到独立设计,最后形
成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和特点,终于跻身于世界先进潜艇技术国家的行列。
还是在“哥特兰”级潜艇设计工作接近尾声而尚未开工建造之际,瑞典便已开始酝
酿21世纪的新一代潜艇了,这就是倍受世人瞩目的2000型潜艇。1989年,瑞典国防部着
手实施一项科研计划,根据这项科研计划的安排,瑞典准备研制一种新型的、在21世纪
投入使用的潜艇,并将其命名为2000型潜艇。为此,瑞典国防部组织有关方面进行了调
研活动,并且对于2000型潜艇的总体性能指标制定了一个初步的指导性意见。瑞典国防
部对于2000型潜艇的基本要求是,2000型潜艇不应该是“哥特兰”级潜艇的改进型,其
性能将要比“哥特兰”级潜艇有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应是一种体现崭新设计思想的新型
潜艇。在这种情况下,瑞典国防部提出建议说,由于有关方面已经在考虑研制2000型潜
艇,因此“哥特兰”级潜艇已经没有必要建造5艘,仅仅建造3艘即可满足需要。于是,
原定的“哥特兰”级的最后两艘潜艇的建造计划被取消。
2000型潜艇第二阶段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瑞典皇家海军的战术原则和要求做进
一步的前景预测,并提出2000型潜艇的方案设计。这项研究工作于1995年年初已经完
成,2000型潜艇的初步设计方案也已经形成并提交瑞典政府。据瑞典有关方面透露的情
况表明,2000型潜艇是一种在有限的浅水域内执行反潜反舰任务的近海攻击型潜艇,它
的任务是在21世纪的时候替换届时行将退役的瑞典皇家海军潜艇,更有效地承担起瑞典
的海防任务。据瑞典皇家海军透露,2000型潜艇的主尺度是48.5m×7.6m×5.6m,水面排
水量为1200t左右,将不会超过“哥特兰”级潜艇的排水量,水下最高航速为20kn,水下
低速航行时的续航时间为2个~3个星期,下潜深度为200m。2000型潜艇上装备6具
533mm鱼雷发射管和2具400mm鱼雷发射管,分别用于发射TP-62型重型鱼雷和TP-451型
轻型反潜鱼雷,艇上可携带两种型号的鱼雷共18枚。此外,2000型潜艇将要装备CSU-90
型声呐系统,艇上还要装备3台75kW的斯特林发动机。
2000型潜艇未来的作战活动区域仍以波罗的海为主。因此,瑞典皇家海军对2000型
501
世界海军潜艇

潜艇的设计重点并没有放在提高水下航速和增大下潜深度方面,另外,在此之前瑞典皇
家海军曾进行过多次潜射反舰导弹的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在浅水域里作战的潜艇,利用
重型鱼雷攻击敌人的舰艇,其效果远比利用潜射导弹大得多。所以,2000型潜艇的武备
仍然以鱼雷为主。
2000型潜艇的设计,将把以下四个方面作为重点。
第一,增强隐身性能。瑞典皇家海军对2000型潜艇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该级潜艇应
该尽量保持较小的尺寸,以便最大程度地降低该级潜艇被声呐、雷达波以及其他探测信
号所能探测到的可能性。为了满足这一要求,2000型潜艇的基本结构要发生很大的变
化。在2000型潜艇上,将不再设立传统形式的指挥台围壳,整个艇体的横截面将呈椭圆
形状。所以,瑞典皇家海军把2000型潜艇形象地称作是“比目鱼”。扁圆柱形的艇体可
以减少流体噪声,并且还可以减少作为主动声呐反射目标的面积,从而大大降低被敌人
水声设备探测到的可能性。
第二,增加水下续航力。为了增加2000型潜艇的水下续航力,瑞典皇家海军曾经考
虑过几种初步方案。其中一种方案是在2000型潜艇上装备数量较多的斯特林发动机,而
不再装备柴油机和蓄电池,并且把斯特林发动机作为2000型潜艇的主要推进动力。2000
型潜艇无论在高速还是低速航行时全部使用斯特林发动机。不过,单纯使用斯特林发动
机作为2000型潜艇的推进动力是否能够达到或满足瑞典皇家海军在2000型潜艇任务书中
规定的各种要求,至少在目前来说还是一个未知数。另一种方案则是在2000型潜艇上至
少装备3台75kW的斯特林发动机,水下航行时仍采用与“哥特兰”级潜艇相同的混合推
进方式,即水下以巡航速度航行时,利用斯特林发动机来推进潜艇,如果进行高速航
行,则使用蓄电池的能量来推进潜艇。
从目前已经获悉的情况来看,2000型潜艇极有可能装备3台75kW的斯特林发动机并
采用与“哥特兰”级潜艇相同的混合推进方式。因此可以推测,2000型潜艇的水下续航
力至少要比仅装2台75kW斯特林发动机的“哥特兰”级潜艇的续航力增加1/3左右。
第三,提高艇上的自动控制水平和智能化程度,大幅度地改善艇上的综合环境,提
高整体作战性能。根据这一原则,2000型潜艇的平台自动化水平将大幅度地提高,并且
在平台控制和传感器一体化方面的人工智能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2000型潜艇上各种数
据的处理将会更加迅速,决策更加合理。
另外,随着2000型潜艇水下续航力的增大,提高艇上导航设备的精度也势在必行,
艇上大气成分控制及空气净化也必须很好地加以解决。在相对长时间的连续水下航行过
程中,保持潜艇具有良好的航行精度及艇内的正常大气控制以维持艇内良好的工作环境
和生活居住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对2000型潜艇采取一型多样的设计。换句话说,就是保持2000型潜艇的基本
结构和基本性能不变,使其增加不同内容的附加性能,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这样
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把2000型潜艇能够迅速地推向国际市场,能为具有不同要求的用户
所接受。2000型潜艇作为近海使用的反潜反舰用攻击型潜艇,其出色的性能吸引了不少
国家,颇受世界各国海军的青睐。因此,2000型潜艇在未来的国际潜艇市场上具有很大
潜力。但是,还有一些国家对2000型潜艇仍然使用533mm和400mm鱼雷发射管的混合方
式并不十分满意。因此,必须考虑使2000型潜艇具有多样化的选择形式,就像“哥特
兰”级潜艇具有专供出口的T96型潜艇那样。
502
第8章 瑞典潜艇

2000型潜艇的设计工作是由瑞典的考库姆公司承担的。考库姆公司的设计人员利用
计算机对2000型潜艇曾经做出了100多种不同的方案设计,经过初选之后,仍然保留了
50多种。据考库姆公司负责潜艇设计的副总裁斯德霍姆说,经过最后的筛选,2000型潜
艇的方案设计仍然要保留5种或10种。
考库姆公司潜艇部负责人约翰森说,与在此之前建造的潜艇相比,2000型潜艇的性
能将会出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就像20世纪60年代我们从“天龙”级潜艇到“海鹰”级
潜艇所做的那样。瑞典皇家海军的器材部负责人赫尔特曼少将于1995年1月在接受记者
采访谈到2000型潜艇时说:“过去我们研制潜艇过程中所遵循的一条原则是步幅要小,每
一步做到渐进发展和提高,而不是革命性的大幅度提高。这意味着瑞典每8年~10年的
时间便要建造一种新型号的潜艇。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周期是因为这种做法可以使瑞典保
持一支富有经验的人才队伍。目前,在2000型潜艇的研制中,我们准备打破过去那种渐
进发展的模式,在我们的潜艇设计中使其发生惊人的技术变革。”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2000型潜艇将会以一个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即将到来的21世
纪,因此该级潜艇尚处在方案设计阶段便引起了许多国家海军的注目和猜测。

8.2 瑞典皇家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

8.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瑞典皇家海军潜艇(1904年—1945年)

8.2.1.1 “鲨鱼”号(Hajen)常规动力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7t/127t;主尺度:21.6m×3.6m×3.0m;主机:卡罗森型发动机
1台,功率为20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露兹-罗森”型推进电机1台,功率为70马力(用
于水下航行),单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9.5kn/7kn;武备:457mm艏鱼雷发射装置1
具;艇员人数:1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美国的“霍兰”型潜艇问世并且不断发展和完善之后,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关
注,瑞典便是其中之一。在看到了潜艇在未来海战中具有的军事潜力之后,瑞典于1900
年派遣了海军工程师卡尔·瑞奇森专程到美国了解“霍兰”型潜艇的性能、结构以及潜
艇的发展情况。卡尔·瑞奇森返回瑞典之后,向瑞典皇家海军的高层军官详细地汇报了
在美国了解到的情况。于是,在瑞典皇家海军的积极推动下,瑞典议会终于作出拨款决
定,首先建造一艘潜艇,并将该艇命名为“鲨鱼”号潜艇。
“鲨鱼”号潜艇是由卡尔·瑞奇森设计的,在对“鲨鱼”号潜艇进行设计过程中,
卡尔·瑞奇森主要参考了“霍兰”型潜艇的各种数据。“鲨鱼”号潜艇采用单壳体结
构,瑞典的奥朗斯瓦尔维特工厂承担了该艇的建造任务。“鲨鱼”号潜艇于1904年建成
服役,成为瑞典皇家海军的第一艘潜艇。
8.2.1.2 UB-2级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38t/230t;主尺度:26.8m×3.6m×3.0m;主机:柴油发动机1

503
世界海军潜艇

台,功率为42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1台,功率为200马力(用于水下航行),单
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8.8kn/6.6kn;武备:457mm艏鱼雷发射装置1具,装载鱼雷3
枚;艇员人数:1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鲨鱼”号潜艇建成并在瑞典皇家海军服役之后,由于其主机的可靠性不高,经常
发生故障,而且其他方面的性能也有待于提高,因此,卡尔·瑞奇森在“鲨鱼”号潜艇
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设计。由于“鲨鱼”号潜艇是瑞典皇家海军的第一艘潜艇,因此,
“鲨鱼”号的改进型潜艇被命名为UB-2级潜艇。为了迅速壮大海军潜艇兵力,瑞典皇家
海军决定建造3艘UB-2级潜艇。这3艘UB-2级潜艇是由瑞典的玛塔拉造船厂建造的,全
部于1909年建成服役。从总体参数方面来看,UB-2级潜艇的艇体长度比“鲨鱼”号潜艇
略有增加,但是排水量的增幅大约为1/3。因此,虽然UB-2级潜艇的主机功率比“鲨
鱼”号潜艇有了较大程度的增加,但是UB-2级潜艇的水面和水下最高航速均有所降低。
UB-2级的3艘潜艇在瑞典皇家海军服役了大约20余年,于1929年—1930年陆续退出现
役。
8.2.1.3 “鲸”号(Hvalen)常规动力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86t/230t;主尺度:42.4m×2.7m×4.2m;主机:汽油发动机3
台,功率为750(250×3)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1台,功率为150马力(用于水下航
行),3个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14.8kn/6.3kn;武备:457mm艏鱼雷发射装置2具,
装载鱼雷4枚;艇员人数:1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20世纪初期,随着潜艇技术的逐步提高,潜艇的性能日臻完善,潜艇在军事方面具
有的潜力逐渐得到许多国家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最初对潜艇兴趣不高的国家,也逐
步对发展潜艇重视起来。一些国家为了尽快发展和提高本国的潜艇技术水平以及强化本
国潜艇兵力,开始向潜艇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购置少量最新型的潜艇,然后在此基础上
对外国先进潜艇技术进行分析,取其精华,用于本国潜艇技术的发展。瑞典就是其中的
国家之一。当时,瑞典的“鲨鱼”号潜艇已经建成服役,作为“鲨鱼”号潜艇的改进型
潜艇UB-2级潜艇也正处于设计之中。但是,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之下,瑞典决定从国外购
置一艘先进的潜艇。在20世纪初期,意大利的菲亚特—圣乔治公司建造的潜艇在世界各
国之中一直享有盛誉。因此,瑞典皇家海军最终决定从意大利购置菲亚特—圣乔治公司
建造的潜艇,该艇被命名为“鲸”号潜艇。该艇于1909年建成并在瑞典皇家海军服役。
“鲸”号潜艇的优秀性能之一是该艇的水下最高航速为14.8kn。这一速度在当时世界各
国建造的新型潜艇之中也是凤毛麟角。瑞典在发展其后的潜艇技术过程中,从“鲸”号
潜艇上得到了许多启迪和借鉴。1919年,“鲸”号潜艇从瑞典皇家海军退役。
8.2.1.4 “箭鱼”级(Svardvisken)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52t/370t;主尺度:长45.5m,宽4.2m;主机:“海舍尔曼”型6
缸柴油发动机2台,功率为1000(50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1台,功率为150
马 力 (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双 推 进 轴 双 螺 旋 桨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14.2kn / 8.5kn ; 武
备:457mm艏鱼雷发射装置2具,装载鱼雷4枚;37mm口径舰炮1座;艇员人数:12名。
504
第8章 瑞典潜艇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瑞典皇家海军从意大利购置了“鲸”号潜艇之后,该艇的出色性能引起了瑞典皇家
海军的高度重视。为了加快潜艇技术的发展,瑞典决定购置意大利菲亚特—圣乔治公司
的2艘新型潜艇。但是,当时瑞典的考库姆公司已经具备了建造潜艇的能力。为了获得
建造2艘新型潜艇的订单,考库姆公司从意大利菲亚特—圣乔治公司购买了建造2艘新型
潜艇的生产许可证。最终,瑞典打算订购的2艘新型潜艇由考库姆公司承担了建造任
务。这2艘新型潜艇被命名为“箭鱼”级潜艇。
“箭鱼”级潜艇的艇体长度和排水量均比“鲸”号潜艇稍有增加,而且该级潜艇装
备了柴油发动机。与“鲸”号潜艇装备的汽油发动机相比,柴油发动机具有更高的安全
性,因此“箭鱼”级潜艇比“鲸”号潜艇的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另
外,“箭鱼”级潜艇的武器装备除了传统的鱼雷之外,还装备了37mm口径的舰炮。在
该级潜艇建成服役之后,瑞典皇家海军又将37mm口径的舰炮换装成57mm口径的舰炮。
“箭鱼”级的2艘潜艇于1914年建成服役,1936年退出现役。
8.2.1.5 “海豚”号(Delfinen)常规动力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60t/370t;主尺度:长42.5m,宽4.3m;主机:柴油发动机2台,
功率为1000(50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300(150×2)马力(用于水
下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3.6kn/9.4kn;武备:457mm艏鱼雷发
射装置2具;艇员人数:2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UB-2级潜艇相继建成服役之后,卡尔·瑞奇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设计。经过改
进设计的新型潜艇被命名为“海豚”号潜艇。从排水量和主尺度方面来看,“海豚”号
潜艇比UB-2级潜艇有了大幅度增加,水下和水面最高航速也有了明显的增加。这标志着
“海豚”号潜艇在总体性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海豚”号潜艇于1914年建成
服役,该艇在瑞典皇家海军服役了大约16年之后,于1930年退出现役。
8.2.1.6 “鲑鱼”级(Laxen)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0t/170t;主尺度:长26.8m,宽3.6m;主机:柴油发动机2台,
功率为700(35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200(100×2)马力(用于水下
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8.8kn/6.6kn;武备:457mm艏鱼雷发射装
置1具;艇员人数:1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鲑鱼”级潜艇也是属于卡尔·瑞奇森设计序列的潜艇,不过,瑞典在开始建造
“海豚”号潜艇之际,决定把卡尔·瑞奇森设计序列的潜艇发展方向进行调整。经过调
整的结果是,卡尔·瑞奇森设计序列的潜艇今后将要朝向小排水量和小主尺度方向发
展。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瑞典皇家海军决定建造2艘“鲑鱼”级潜艇。从排水量和主尺
度方面来看,“鲑鱼”级潜艇几乎与UB-2级潜艇相当,总体性能也与UB-2级潜艇相差
无几。但是,“鲑鱼”级潜艇与UB-2级潜艇最大的差别是,“鲑鱼”级潜艇采用双推进
轴双螺旋桨的推进方式。“鲑鱼”级的2艘潜艇分别于1914年和1915年建成服役,于
1935年同时退出现役。
505
世界海军潜艇

8.2.1.7 “河鲈”级(Abborren)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74t/310t;主尺度:31m×3.6m×3.1m;主机:柴油发动机2台,
功率为920(46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280(140×2)马力(用于水下
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9.5kn/7.4kn;武备:457mm艏鱼雷发射装
置2具,装载鱼雷4枚;艇员人数:1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瑞典皇家海军的“鲑鱼”级潜艇建成服役之后不久,瑞典皇家海军的另外一种型号
的潜艇——“河鲈”级潜艇也相继建成服役。“海豚”号、“鲑鱼”级以及“河鲈”级
潜艇都是瑞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成服役的潜艇。这三种型号的潜艇均属于卡尔·
瑞奇森设计序列的潜艇,因此艇体线型十分相近,只是在排水量和主尺度方面存在着若
干差异。“河鲈”级潜艇在排水量和主尺度方面居于“海豚”号、“鲑鱼”级之间,其
性能指标与“鲑鱼”级潜艇比较接近。“河鲈”级的2艘潜艇分别于1915年和1916年建
成服役,它们在瑞典皇家海军服役了20余年之后,于1937年退出现役。
8.2.1.8 “鲨鱼”级(Hajen)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22t/600t;主尺度:54m×5.2m×3.1m;主机:柴油发动机3台,
功率为3000(1000×3)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350(175×2)马力(用于水
下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5.5kn/9kn;武备:457mm艏鱼雷发射
装置4具,装载鱼雷8枚;艇员人数:3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潜艇屡建奇功,引起了世界各国海军的高度重视,
德国海军U型潜艇的出色性能稳居世界各国海军潜艇之首。为了尽快改进本国海军潜艇
的技术水平,提升本国建造潜艇的能力,瑞典的考库姆公司从德国购买了“鲨鱼”级潜
艇的设计许可证,由考库姆公司进行建造。在1917年—1918年期间,考库姆公司总共建
成了3艘“鲨鱼”级潜艇。“鲨鱼”级潜艇的基本特点是采用双壳体结构形式,总体性
能优于瑞典本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各种型号潜艇。“鲨鱼”级的3艘潜艇于1942年—
1943年期间退出现役。
8.2.1.9 “海狸”级(Bavern)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72t/650t;主尺度:长57m,宽5.8m;主机:柴油发动机2台,
功率为2100(105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260(130×2)马力(用于水
下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5.2kn/8.2kn;武备:457mm艏鱼雷发
射装置4具,装载鱼雷数量不详;此外该级潜艇上还装备了1座75mm口径舰炮。艇员人
数:3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鲨鱼”级的3艘潜艇建成服役之后,瑞典皇家海军决定在“鲨鱼”级潜艇的基础
上再从德国购买“海狸”级3艘潜艇的设计许可证。从总体结构和性能方面来看,“海
狸”级与“鲨鱼”级的基本性能相差无几,只不过是“海狸”级潜艇的排水量和主尺度
稍大一些而已。“海狸”级潜艇也是采用双壳体结构,该级潜艇的艇体长度比“鲨鱼”
506
第8章 瑞典潜艇

级潜艇增加了3m,排水量增加了50t。“海狸”级3艘潜艇全部于1921年建成服役,该级
潜艇在瑞典皇家海军服役了20余年之后,于1943年—1944年陆续退出现役。
8.2.1.10 “鲸”级(Valen)常规动力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48t/730t;主尺度:57.1m×7.1m×3.1m;主机:阿特拉斯公司制
造的柴油发动机2台,功率为1340(67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
700(350×2) 马 力 (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双 推 进 轴 双 螺 旋 桨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4.8kn/7.4kn;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4具;此外该级潜艇上还装备了1座75mm
口径舰炮和1座20mm口径的机关炮;除此之外,每艘潜艇上可以装备20枚水雷;艇员人
数:3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鲸”级潜艇是专门用于海上布放水雷的潜艇,该级潜艇是瑞典建造的第一批专用
潜艇。瑞典仅仅建造了一艘“鲸”级布雷潜艇。该艇于1923年开工建造,1925年建成服
役。为了携带更多数量的水雷,“鲸”级布雷潜艇的水雷管被布置在该级潜艇的左右两
舷水舱内部。在水舱内,水雷管呈处置状态,每一舷侧5个水雷管,每一水雷管内容纳2
枚水雷,因此,每艘潜艇可以装备20枚水雷。除了布放水雷之外,在必要的时候“鲸”
级潜艇还可以作为攻击型潜艇使用,为此该级潜艇的艏部布置了4具鱼雷发射管,甲板
上还装备了舰炮。“鲸”号潜艇于1944年退出现役。
8.2.1.11 “天龙”级(Draken)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67t/850t;主尺度:66.1m×6.4m×3.3m;主机:柴油发动机2
台,功率为1920(96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500(250×2)马力(用
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3.8kn/8.3kn;武备:533mm鱼雷
发射管4具,其中艏部3具,艉部1具;此外该级潜艇上还装备了1座105mm口径舰炮和1
挺25mm机关炮;艇员人数:3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长期以来,瑞典皇家海军发展潜艇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立足于本国的设计、技术和
建造能力,建造数量有限的潜艇。瑞典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购买德国设计许可证的基
础上建造了3艘“海狸”级攻击型潜艇之后,于20年代中期仅仅建造了一艘“鲸”级布
雷专用潜艇,接着又于1926年—1930年建造了3艘“天龙”级潜艇。“天龙”级潜艇采
用双壳体结构,其排水量比在此之前建造的各种型号潜艇都有了比较大的增幅,海上活
动能力和自持力也有了相应的增加。该级之中的“沃尔文”号潜艇于1943年因触发水雷
被爆沉没,其他2艘潜艇于1948年退出现役。
8.2.1.12 “海豚”级(Delfinen)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40t/720t;主尺度:63.1m×6.4m×3.4m;主机:柴油发动机2
台,功率为1200(60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800(400×2)马力(用
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5kn/9kn;武备:533mm鱼雷发射
管4具(艏部3具,艉部1具),1座57mm口径舰炮和1挺25mm机关炮;此外,还可装备水雷
20枚;艇员人数:34名。
507
世界海军潜艇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瑞典皇家海军自从建造了一艘“鲸”级布雷潜艇之后,在实践运行过程中感到仅仅
一艘布雷潜艇难以胜任其布放水雷的繁重任务,因此决定再建造3艘“海豚”级布雷潜
艇。不过,“海豚”级布雷潜艇的设计任务是由设在荷兰的德国I.V.S潜艇设计所完成
的,瑞典的考库姆公司承担其建造任务。“海豚”级潜艇的建造订单是由瑞典皇家海军
于1930年发出的。该级的3艘潜艇于1934年—1935年相继下水,1936年—1937年建成服
役。“海豚”级的3艘潜艇长期在瑞典皇家海军服役,直到1953年才退出现役。
8.2.1.13 “海狮”级(Sjolejonet)常规动力潜艇 9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80t/760t;主尺度:64.2m×6.4m×3.4m;主机:柴油发动机2
台,功率为2100(105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1000(500×2)马力
(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6.2kn/10kn;武备:533mm鱼
雷发射管6具(艏部3具,艉部1具,上甲板布置2具可旋转型发射管),2座40mm口径舰
炮;艇员人数:3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进入20世纪30年代中期,整个欧洲呈现一种动荡不安的局势,越来越多的迹象表
明,欧洲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与日俱增。在这种局势下,瑞典认为很有必要再建造一些攻
击型潜艇,以便在不久将来战争爆发时,利用这些潜艇从事必要的海上巡逻任务。为
此,瑞典决定建造9艘“海狮”级潜艇。从排水量方面来看,虽然“海狮”级潜艇比
“天龙”级潜艇略小一些,但是,“海狮”级潜艇的武备却得到了加强,“海狮”级潜
艇上装备的鱼雷发射管数量达到了6具。该级的9艘潜艇于1937年—1942年期间陆续建成
服役,一直在瑞典皇家海军服役了很长的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为了满足战
后的需要,瑞典皇家海军曾对该级潜艇进行了改装,提高该级潜艇的整体性能,并且延
长了该级潜艇的服役时间。1959年—1964年期间,经过改装的“海狮”级潜艇最终相继
退出现役。
8.2.1.14 U级常规动力潜艇 9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87t/450t;主尺度:49.6m×4.7m×3.8m;主机:柴油发动机一
台,功率为135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1000(500×2)马力(用于水下
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3kn/7.5kn;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4
具(艏部3具,艉部1具),1座20mm口径机关炮;艇员人数:2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瑞典虽然宣布采取中立政策,但是为了使得本国的沿海
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在战争期间瑞典决定建造9艘U级沿海型潜艇。从排水量和主尺度方
面来看,U级潜艇比“海狮”级潜艇都缩减了大约1/3,这主要是由瑞典皇家海军赋予
U级潜艇的任务和使命决定的。除此之外,U级潜艇的武备也做了相应缩减,该潜艇上
仅仅装备了4具鱼雷发射管。U级潜艇的推进方式与在此之前建造的任何型号潜艇均有所
不同——在U级潜艇上,装备了一台1350马力的柴油机和2台推进电机,因此,U级潜艇
的水面和水下最高航速均比“海狮”级潜艇有所降低。U级的9艘潜艇于1942年—1945年
建成服役,其中的U1~U3号潜艇于1960年—1964年期间退出现役。U3号潜艇被作为纪
508
第8章 瑞典潜艇

念品陈列在马尔默,以供人们参观,U1号与U2号则被拆卸解体。U4~U9号这6艘潜艇
于1962年—1964年被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改装之后被瑞典皇家海军重新命名为“河鲈”
级潜艇。
8.2.1.15 “罗马海神”级(Neptun)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50t/730t;主尺度:62.6m×6.4m×3.4m;主机:柴油发动机2
台,功率为1800(90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1000(500×2)马力(用
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5kn/10kn;武备:533mm鱼雷发
射管5具,1座40mm口径的舰炮,1座20mm口径机关炮;每艘潜艇可以装备20枚水雷;
艇员人数:3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罗马海神”级的3艘潜艇是瑞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布雷专用潜艇而建造
的。在二战期间,虽然瑞典作为中立国没有参加战争,但是瑞典考虑到一旦它的中立国
地位受到威胁,它将要派遣一定数量的布雷潜艇前往波罗的海参加海上布雷行动。为
此,瑞典需要建造排水量与“海豚”级潜艇相当的布雷潜艇。于是,“罗马海神”级的
3艘潜艇便应运而生。随着战争的深入,瑞典的中立国家地位并未受到影响,因此,
“罗马海神”级潜艇在整个战争期间也没有前往波罗的海实施布雷行动。3艘“罗马海
神”级潜艇是由瑞典的考库姆公司建造的,1942年开工建造,1943年建成服役。这些潜
艇直到1966年才退出现役,它们在瑞典皇家海军服役了20多年。

8.2.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瑞典皇家海军潜艇(1946年至今)

8.2.2.1 “鲨鱼”级(Hajen)常规动力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20t/900t;主尺度:66m×5.1m×5m;主机:皮尔斯蒂克型柴油
发动机2台,功率为83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ASEA型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
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16kn/20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4具,装载鱼雷8
枚;艇员人数:4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45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军事斗争的结束,作为胜利者的盟军各
国,缴获了一批德国的U-ⅩⅪ型和U-ⅩⅩⅢ型潜艇,并将这两型潜艇的先进技术立刻运
用到本国的潜艇设计或改造之中,因而促使这些国家的潜艇技术出现了一个飞跃。然
而,作为中立国家的瑞典,却被摒除在外,没有分享德国潜艇中先进技术的资格。然
而,就在瑞典欲进无路左右徘徊之际,瑞典竟然意外地获悉,二战期间有一艘德国的U-
ⅩⅪ型潜艇——U-8503号潜艇在瑞典领海沉没,于是,瑞典立即组织了有关部门在1946
年8月 24日将这艘潜艇打捞上来,并对它开展了全面、彻底的分析与研究。
当时,瑞典正在设计战后的第一批潜艇——“鲨鱼”级潜艇,瑞典立刻把德国U-
ⅩⅪ型潜艇上值得借鉴的技术全部融注于“鲨鱼”级潜艇的设计之中,使得原来计划于
20世纪40年代末期服役的“鲨鱼”级潜艇的整个设计周期大大延长,直到20世纪50年代
初期才开始施工建造。
509
世界海军潜艇

“鲨鱼”级潜艇共有6艘,分别于1954年—1958年间服役,其水下排水量为900t,
长66m,宽5.1m,双轴双螺旋桨,水下最高航速为20kn。“鲨鱼”级潜艇的艇体瘦长,
外形显得十分光顺,艉部在水线上设有操纵面,指挥台围壳的前面有个台阶,该级潜艇
上装有通气管装置,下潜时需要的时间较短,艇上装有4具533mm鱼雷发射管。由于
“鲨鱼”级潜艇直接采纳了德国的U-ⅩⅪ型潜艇的一些先进技术,其主要性能指标与同
一时期美国、英国及苏联等国家所建造的常规潜艇具有同一水平。“鲨鱼”级潜艇的建
成是瑞典在潜艇技术方面的一次飞跃,它对其后瑞典潜艇技术的发展与提高产生了重大
影响,并且也使瑞典在现代潜艇的设计方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8.2.2.2 “天龙”级(Draken)常规动力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35t/950t;主尺度:69.3m×5.3m×5.3m;主机:皮尔斯蒂克型柴
油发动机2台,功率为80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ASEA型电机2台,功率为840×2(用于
水下航行),单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17kn/22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4具,
装载鱼雷12枚;艇员人数:3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鲨鱼”级潜艇相继服役之后,瑞典便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了战后第二批潜艇
的建造。第二批潜艇被命名为“天龙”级潜艇,共有6艘,在1960年—1961年期间相继
服 役。“天 龙”级 潜 艇 的 水 下 排 水 量 为 950t,长 为 69.3m,宽 为 5.3m,艇 上 装 备 4 具
533mm的艏鱼雷发射管。“天龙”级潜艇基本上沿袭了“鲨鱼”级潜艇的基本设计思
想,它的外形也仍旧保持了“鲨鱼”级潜艇具有的瘦长艇型。但是,“天龙”级潜艇不
再像“鲨鱼”级潜艇那样采用双轴双螺旋桨,而是采用了单轴低速螺旋桨推进,并且水
下最高航速可达到22kn。在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16kn~17kn的
水下航速曾是常规潜艇的标准速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水下22kn最高航速的“天
龙”级潜艇仍然保持了同时代潜艇所具有的基本性能。“天龙”级潜艇在服役了将近20
年后,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退出了现役。
8.2.2.3 “河鲈”级(Abborren)常规动力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87t/450t;主尺度:49.6m×4.7m×3.8m;主机:柴油发动机1
台,功率为135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1000(500×2)马力(用于水下
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4kn/9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3
具;艇员人数:2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瑞典于二战即将结束时所建造的U-1级潜艇的役龄已经接
近20年了。但是,瑞典皇家海军认为U-1级潜艇仍然具有使用价值。于是,瑞典皇家海
军除了淘汰了U-1级中的3艘潜艇之外,对该级的其余6艘潜艇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现代化
改装。瑞典皇家海军之所以这样做或许是受到了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执行的所谓“加
皮”计划(改进常规动力潜艇水下性能计划)的影响。瑞典皇家海军对于U-1级潜艇的改装
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它把U-1级的6艘潜艇全部改装成了反潜潜艇。
瑞典皇家海军对U-1级潜艇进行改装的具体方案也颇具匠心。首先,瑞典皇家海军
在U-1级潜艇的艏部装设了一个大型声呐基阵,以便加强潜艇的探测能力,这在20世纪
510
第8章 瑞典潜艇

60年代中期的世界各国潜艇之中还是颇为罕见的。
其次,在U-1级潜艇后部的压载水舱里装设了可以转动的鱼雷发射管,发射管里装
有反潜鱼雷,在发射鱼雷时,首先转动鱼雷发射管,使其对准压载水舱的舱口盖。当舱
口盖打开之后,鱼雷便以自航的方式发射出去。由于采取了这种独持的鱼雷发射管的布
置方式,U-1级潜艇的艉部需作比较大的改动,原来的艉部鱼雷发射管被取消,双轴推
进改为单轴推进。
经过现代化改装之后的U-1潜艇级定名为“河鲈”级潜艇。从外形上来看,“河
鲈”级潜艇除了艉部外形有些变化之外,其他方面几乎与U-1级潜艇相同。但是,“河
鲈”级潜艇的水面速度为14kn,水下速度仅为9kn。潜艇的水面速度高于水下速度,这
在世界各国争相提高潜艇水下最高航速的20世纪60年代也是颇具特色的。
“河鲈”级潜艇可装载12枚TP40型线导反潜鱼雷,在浅海水域具有比较好的反潜
作战能力。“河鲈”级潜艇一直服役到20世纪70年代。该级的6艘潜艇分别于1970年—
1976年间陆续退役。
8.2.2.4 “海蛇”级(Sjoormen)常规动力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35t/950t;主尺度:69.3m×5.3m×5.3m;主机:皮尔斯蒂克型柴
油发动机2台,功率为80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ASEA型电机2台,功率为840×2(用于
水下航行),单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17kn/22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4具,
装载鱼雷12枚;艇员人数:3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瑞典皇家海军在战后的最初十几年时间里,潜艇发展步伐比较缓慢,到了20世纪60
年代中期,通过模仿建造与改装潜艇,逐渐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并且初步摸索出一
条独自发展战后新型潜艇的道
路。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
期之前,瑞典的潜艇一直没有
摆脱外国潜艇技术的影响,特
别是德国的U-ⅩⅪ型潜艇的影
响。因此,在此之前所建造的
各级潜艇都明显保留着外国潜 图8-1 “海蛇”级潜艇
艇的痕迹。从20世纪60年代末
期开始,瑞典开始设计具有本
国特色的潜艇。“海蛇”级(A-11B型)就是瑞典战后发展的具有独自特色的第一批攻击
型潜艇(图8-1)。从外形上看,“海蛇”级潜艇一改瑞典以前所采用的瘦长艇体的传统做
法而变成了短粗艇形,艇的长宽比仅为8:1。另外,“海蛇”级潜艇的指挥台围壳也非常
大,并且更靠近艏部。该级潜艇的艏水平舵也突破了以前惯用的方式,装在了指挥台围
壳上,成为所谓的围壳舵方式。
另外,“海蛇”级潜艇的艉舵采用了X形布置,这是受到了美国海军“大青花鱼”
号试验潜艇的影响或启发。但是瑞典在设计“海蛇”级潜艇的过程中没有生搬硬套美国
海军大青花鱼”号潜艇的X形艉舵布置,而是在它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大青花鱼”号潜艇的X形艉舵的4个控制面是采用机械式对角线连接,即上部的右舷侧
511
世界海军潜艇

舵与下部的左舷侧舵连接,并且一起连动。上部的左舷舵与下部的右舷舵相连接且连
动。
“海蛇”级潜艇的X形艉舵的4个舵面则全部是相互独立的,每个舵面都有其独立的
转动轴和液压控制回路。这样的改进使“海蛇”级潜艇的水下操纵性能有了很大的提
高,同时还大大地减少了因出现卡舵现象造成的不利影响。另外,采用X形艉舵可以使
该级潜艇在波罗的海这样的浅水海域中进行水下航行时不易使艉部受到损坏。自“海
蛇”级潜艇之后,瑞典设计的所有型号的潜艇,全部都采用了X形的艉舵结构,这已经
形成了一个传统。
“海蛇”级潜艇共建有5艘,分别在1967年—1968年期间服役。按照瑞典皇家海军
的计划,该级之中的3艘潜艇需要服役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而另外2艘“海蛇”级潜艇
则计划进行现代化改装,增设拖曳声呐阵,改进艇上的火控系统,从而使其服役期延续
到21世纪。
8.2.2.5 “水怪”级(Nacken)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50t/1145t;主尺度:49.5m×5.7m×5.5m;主机:MTU型柴油发
动机1台,功率为210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热蒙特-施奈德型电机1台,功率为1150千瓦
(用于水下航行),单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17kn/20kn;武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
6具,40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总共装载鱼雷12枚;艇员人数:1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瑞典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设计和建造的战后现代潜艇,其主要使命是担负反舰作
战任务。自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反潜作战使命开始成为瑞典皇家海军潜艇更加主要的
任务。在“海蛇”级潜艇服役之后,瑞典利用了计算机对该级潜艇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
分析、研究和评估,肯定了“海蛇”级潜艇的成功之处,同时也发现了需要改进的一些
方面。于是瑞典从20世纪
70年 代 初期在“海蛇”级
潜艇的基础上开始了新型
号 潜 艇 的 设 计,这 就 是
“水 怪”级 (A-14 型 ) 潜 艇
(图8-2)。
图8-2 “水怪”级潜艇
“水 怪”级 潜 艇 的 水
面排水量为1015t,水下排水量为1145t,从排水量上来看,它比“海鹰”级潜艇稍小一
些。“水怪”级潜艇采用单壳体结构,耐压艇体使用的是高强度钢,耐压艇体的前后两
端用平面耐压舱壁封住,在指挥台围壳后面的耐压艇体中部还设有一个耐压水密舱壁。
为了充分利用艇内的空间,“水怪”级潜艇的内部布置得非常紧凑。艇上所有的蓄电池
都布置在后部的机舱中,而艇的前部则采用双层甲板布置方式。在上层甲板上,位于指
挥台围壳下面的位置是作战指挥中心和艇员生活居住舱。艇员生活居住舱的范围比较
大,一直向艏部延伸到前舱壁处,由此可以看出“水怪”级潜艇的良好生活居住环境。
下层甲板则布置了8具鱼雷发射管,后部是一个很大的备用鱼雷舱。“水怪”级潜艇的
机舱分为三个舱室,前舱室分两层布置,上层是高度自动化设备的控制室和配电盘;下
层装有168个蓄电池。中间舱也分为两层,上层布置辅机,下层布置柴油机。后舱则布
512
第8章 瑞典潜艇

置了双电枢推进电机。
由于“水怪”级潜艇的任务是反潜和反舰,因此,在武备、隐身性以及航速方面都
显示出它独具的优秀性能。“水怪”级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为20kn,因而能在瑞典的领
海内高速航渡到作战海区去执行任务。瑞典皇家海军在“水怪”级潜艇的总体设计方面
非常重视降低艇的噪声,艇上的蓄电池以及所有的推进设备和辅助机械都安装在弹性减
震基座上,并且采用了挠性联轴器。“水怪”级潜艇装备了6具533mm鱼雷发射管和2具
400mm鱼雷发射管,533mm的鱼雷发射管用于发射TP61型重型远程线导反舰鱼雷。
TP61 型 重 型 鱼 雷 采 用 高 浓 度 过 氧 化 氢 推 进 系 统,航 速 60kn 以 上,航 程 可 达 80km。
400mm鱼雷发射管可发射TP43-1型轻型线导反潜鱼雷,该型鱼雷是瑞典专门为解决浅水
海域的反潜问题而研制出来的有效反潜武器。此外,该级潜艇上的鱼雷发射管还可以用
于布放水雷。一艘排水量仅为1085t的常规动力潜艇竟然装备了8具鱼雷发射管,这在世
界各国常规动力潜艇中还是比较罕见的。“水怪”级潜艇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自
动化水平之高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水怪”级潜艇上使用的两台Censer932型计算
机,主要用于全艇作战信息数据和武器系统的控制与管理,同时还对艇上的平台功能进
行控制和管理。由于“水怪”级潜艇实现了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管理,因此,该级潜艇
上的艇员人数仅有19人。
“水怪”级潜艇共有3艘,它们于1980年—1981年相继建成并服役。由于“水怪”
级潜艇在总体性能方面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因此该级潜艇被国外的军事家们誉为是一种
能在浅海区进行反潜反舰的优秀潜艇。
1987年11月,瑞典皇家海军对“水怪”级的首制艇“水怪”号潜艇进行了现代化改
装。这次改装将艇体加长了8m,加长的舱段里装备了不依赖空气的推进装置——斯特林
发动机。1988年9月6日,“水怪”号潜艇开始利用斯特林发动机进行了航行试验,经过
长达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装备了2台斯特林发动机的“水怪”号潜艇可在水下连续航行
2个星期以上,使不依赖空气的潜艇推进系统达到了可以装艇的实用水平,并为其后的
“哥特兰”级潜艇的设计与建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8.2.2.6 “西约特兰”级(A17型)(Vastergotland)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70t/1143t;主尺度:48.5m×6.1m×5.6m;主机:柴油机—电
机,2台Hedemora的V12A/15柴油机,2200马力;1台热蒙-施纳德电机,1800马力;单
轴推进;航速:水面11kn,水下20kn;艇员人数:28人(其中军官5名);鱼雷:6具533mm鱼
雷发射管,装载FFV613型线导反舰鱼雷,被动寻的,航速45kn,射程15km,战雷头重
140kg,自航式发射;3具400mm鱼雷发射管,装载FFV431/451型线导反潜鱼雷,主
动/被动寻的,航速25kn,射程20km,战雷头重45kg;鱼雷混合装载最大数量为18枚;
水雷:装载水雷最大数量为48枚;电子对抗:Argo AR-700-S5型警戒雷达;火控:Ericsson
IPS-17型自动数据处理系统;雷达:导航雷达,I波段;声呐:CSU83型舰壳式被动搜索和
攻击声呐,中频;Flank阵被动搜索声呐,低频。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役的“天龙”级潜艇服役时间已接近20年了,瑞典皇家
海军决定建造一批新型的潜艇以替换“天龙”级潜艇,这便是“西约特兰”级(A-17型)
潜艇(图8-3)。“西约特兰”级的4艘潜艇分别于1983年—1986年间陆续开工建造,1987
513
世界海军潜艇

年—1990年间相继建成服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说“西
约特兰”级潜艇是“水怪”级潜艇的改
进型。瑞典的潜艇设计师们在吸收了
“水怪”级潜艇所有优点的同时,对艇
上的电子、通信设备以及作战情报处理
图8-3 “西约特兰”级潜艇
系统都做了更新,火控设备也换用了新
式的IPS-17型数据自动处理系统。
“西约特兰”级潜艇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鱼雷发射管达到了9具之多,而且
全部布置在艏部。其中的6具533mm鱼雷发射管成一字形水平排列布置在艏部,发射管
的后面便是备用鱼雷舱,这样可以在首批鱼雷发射出去后,迅速将备用鱼雷装好,加大
鱼雷攻击的密度。出于同样考虑,“西约特兰”级潜艇上的3具400mm鱼雷发射管也成
一字形水平布置在艏部533mm鱼雷发射管的下方,“西约特兰”级潜艇可发射反潜反舰
鱼雷,是瑞典皇家海军目前在役的主力潜艇。
8.2.2.7 “哥特兰”级(A19型)(Gotland)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240t/1490t;主尺度:60.4m×6.2m×5.6m;主机:柴油机一电
机,2台MTU型柴油机,1台考库姆公司制造的斯特林闭式循环推进系统,1台电机,单
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1kn/20kn;艇员编制人数:28人(其中军官5名);鱼雷:4具
533mm 鱼 雷 发 射 管,可 装 载 FFV613 型 鱼 雷 ; 2 具 400mm 鱼 雷 发 射 管,可 装 载 瑞 典
432/451型鱼雷;鱼雷混合装载总数为18枚;水雷:可装载48枚水雷;电子对抗:Argo
700A 警 戒 雷 达 ; 火 控:CelsiusTech 自 动 数 据 处 理 系 统 ; 雷 达:导 航 雷 达,I 波 段 ; 声
呐:CSU-90舰壳式被动搜索雷达和攻击声呐,中频。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瑞典已经对几种不同型式的不依赖空气的动力装置进行了研
究,打算突破常规动力潜艇技术上的这一个难题。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之后,瑞典选择
了闭式循环内燃机、燃料电池组和斯特林发动机这三种动力装置,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入
研制以及开展了陆上原型装置的试验。经过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试验之后,瑞典发现斯特
林发动机技术较为适合,因此全力以赴地开展了这方面的最终实用性研制工作。
1985年初,瑞典的斯特林发动机已达到实用阶段,因此由考库姆公司建造了一个可
漂浮试验舱段,里面装上了V4-275R型斯特林发动机并开始了水上实机运行试验。1987
年11月,瑞典皇家海军做出改装在役的“水怪”号潜艇的决定,在该潜艇上加装一个斯
特林发动机舱段。当“水怪”号潜艇的试验获得令人非常满意的成功后,瑞典皇家海军
不失时机地做出决定,将斯特林发动机装备在新一代的“哥特兰”级潜艇上(图8-4),以
替代将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退役的“海鹰级”级潜艇。
“哥特兰”级(A-19型)潜艇于1990年开始进行设计,首制艇于1992年11月20日开工
建造。瑞典国王卡尔·吉斯塔十六世亲自给该级的第一艘潜艇命名为“哥特兰”号。
1995年2月2日“哥特兰”号潜艇下水,这标志着战后常规动力潜艇技术取得了具有历史
意义的突破性进展。它是世界上第一艘装备了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的常规潜艇,为非核
动力潜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做出了榜样。
514
第8章 瑞典潜艇

图8-4 “哥特兰”级潜艇

“哥 特 兰”级 潜 艇 的 水 面 排 水 量 为 1240t,水 下 排 水 量 为 1490t,主 尺 度 为


60.4m×6.2m×5.6m。该级潜艇在水下隐身性能和探测设备方面比“西约特兰”级潜艇有
了进一步提高。此外,“哥特兰”级潜艇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第一,“哥特兰”级潜艇是世界上最先使用不依赖空气动力装置的常规潜艇,艇上
装备的两台各自最大输出功率为75kW的V4-275R型斯特林发动机,每台可持续地发出
65kW的功率。这样,两台斯特林发动机总共可持续发出130kW的功率。
“哥特兰”级潜艇上的生活居住设施,如照明、烹调、加热器以及电子设备等要消
耗大约75kW~85kW的功率,两台斯特林发动机所提供的130kW的功率之中,除了提供
艇上生活居住设施用能量之外,剩余的45kW~55kW的能量则作为潜艇推进的动力,可
使其获得最高速度为6kn的水下航速。如果以6kn航速进行水下航行的话,该级潜艇可以
在水下连续航行几个星期而不必上浮到水面。
当然,“哥特兰”级潜艇可达到水下15kn~20kn的高速,不过,使用这样的高航速
进行水下航行时,必须要使用艇上的蓄电池的能量来推进潜艇。在对“哥特兰”号潜艇
进行初步设计的时候,瑞典海军曾经考虑在该级潜艇上装备3台斯特林发动机,这样,
由艇上的斯特林发动机提供的总功率将会达到220kW左右。但是,后来由于经费预算不
足,第3台斯特林发动机没有装备上艇,不过设计人员在“哥特兰”号潜艇上已预留了
装备第3台斯特林发动机的空间,并且与此配套的辅助设备都已装上该艇。如果将来在
必要的时候需要加装第3台斯特林发动机的话,则可不必进行大规模的安装施工,只需
利用短暂时间将第3台斯特林发动机直接装上潜艇即可。
第二,“哥特兰”级潜艇总体结构非常特殊,设计人员在其耐压艇体的中间部位设
置了一个耐压水密隔舱,这个耐压水密隔舱的前后两个舱壁都是耐压结构,它将“哥特
兰”级潜艇的整个耐压艇体分为前部耐压舱区和后部耐压舱区。在前部耐压舱区里布置
有艏鱼雷舱、供28名艇员居住的生活舱、全艇作战指挥中心以及前蓄电池舱等。后部耐
压舱区里布置的是斯特林发动机舱、推进系统控制室、后蓄电池舱以及柴油发电机组和
主推进电机舱等。位于潜艇中部的那个耐压水密隔舱实际上是一个水下脱险和逃生用
舱。由于“哥特兰”级潜艇活动的主要海域是整体深度都不很大的波罗的海,因此失事
潜艇的艇员脱险逃生以及对失事潜艇的艇员进行营救,其成功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哥特兰”级潜艇上采用的这种专用逃生舱,从设计角度来看是非常合理的,并且也颇
有独到之处。
515
世界海军潜艇

第三,“哥特兰”级潜艇具有高度的自动化水平。该级潜艇设置了三个与艇上监控
系统相连的控制台,全艇的平台功能便由这三个控制台来控制、管理和监视。第一个控
制台是位于艇上控制室内的操纵控制台,它可提供对潜艇的航向、深度、质量与排水
量、潜艇的纵倾及主电机速度的控制。第二个控制台是位于控制室的下潜和安全控制
台。该控制台的功能是对潜艇的下潜、上浮以及通气管状态进行控制,监视和控制潜艇
艇体的水密完整性。第三个控制台是位于后部耐压舱区的推进控制台,它的功能是对主
电机、柴油发电机组、斯特林发动机—发电机组以及蓄电池进行全面的监视和控制。另
外,该控制台也可以对艇体的水密完整性进行监控。在这个控制台上仅需两名艇员即可
完成监控和操作任务。
由于上述三个控制台可完成全艇的主要监控功能,因此,“哥特兰”级潜艇上的艇
员人数仅为28人,艇员人数较少,从而使该级潜艇上的生活居住条件要比世界上其他任
何一个国家的常规动力潜艇上的生活居住条件都优越得多。
第四,“哥特兰”级潜艇是由最先进的武备系统装备起来的具有强大作战能力的反
潜 反 舰 潜 艇。“哥 特 兰”级 潜 艇 上 装 备 的 指 挥 及 武 器 控 制 系 统 是 瑞 典 最 新 研 制 的
9SCSMK3系统,它的功能比“西约特兰”级潜艇上火控系统的功能更加强大。“哥特
兰”级潜艇还装备了一个功能齐全的CSU-90型声呐系统,该声呐系统由两个舷侧基阵,
一个圆柱形艏部基阵以及一个侦察声呐组成。“哥特兰”级潜艇上的电子支援措施是由
Manta ESM系统来完成的。
装备在“哥特兰”级潜艇上的4具533mm鱼雷发射管被布置在艏部呈一字形水平排
列,它们的下方则是两个水平排列的400mm鱼雷发射管。4具533mm的鱼雷发射管可发
射瑞典最新研制成功的2000型高速线导鱼雷。该型鱼雷的航速为50kn,航程45km,不产
生尾迹,带有主动/被动声呐寻的系统。2具400mm鱼雷发射管则用于发射TP43-Ⅱ型轻
型线导反潜鱼雷。“哥特兰”级潜艇上总共可以携带18枚鱼雷。除此之外,该级潜艇还
装备了可携带水雷的外挂装置,在不影响携带鱼雷数量的情况下,可携带22枚水雷。
“哥特兰”级潜艇共有3艘。首制艇“哥特兰”号下水之后,从1995年7月起开始进
行海上试航,并于1996年9月2日服役。该级的第二艘潜艇“阿普兰”号于1996年2月9日
下水,1997年5月1日服役。该级的第三艘潜艇“海尔兰”号于1996年9月27日下水,
1997年10月1日服役。
“哥特兰”级的3艘潜艇相继服役之后,其出色性能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注
目。早在“哥特兰”级潜艇处于设计阶段时,瑞典就已经考虑将其推向国际市场,并将
出口型的“哥特兰”级潜艇命名为T96型潜艇。目前,对T96型潜艇表示深感兴趣的国家
有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智利等国家,这些国家将来很可能成为瑞典出口“哥特
兰”级潜艇的用户。特别是泰国,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迫切,目前泰国政府已经批准了
8亿美元的拨款方案,计划从瑞典购进2艘~8艘“哥特兰”级潜艇。1995年2月2日首制
艇“哥特兰”号下水时,泰国特地派遣了一个高级代表团赴瑞典参加了该艇的下水典
礼。
计划出售给泰国的T96型潜艇的长度为66m,比“哥特兰”级潜艇的长度增加5m,
这是因为泰国附近海域环境炎热,增加的舱段用来增加艇上所必需的空调制冷设备及相
应的适合于热带海洋生活的其他必备设施。T96型潜艇在其他方面基本上与“哥特兰”
级潜艇相同。
516
第9章 荷兰潜艇

9 荷兰潜艇

9.1 概 况

9.1.1 荷兰海军早期潜艇

荷兰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潜艇的国家之一。1620年,长期旅居英国的荷兰物理学家克
尼里斯·德雷布尔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实用性的潜艇。该艇采用木质结构,外部装
有铁制环箍以保证艇体强度,艇体的外表面蒙有一层具有水密效果的涂油牛皮,艇内装
有压载水舱。克尼里斯·德雷布尔建造的这艘潜艇,其下潜深度为4m~5m。该艇建成
之后,曾经在英国的泰晤士河中进行过水下航行,但是令人感到十分遗憾的是,德雷布
尔制造的潜艇图纸后来遗失,人们无法得知有关该艇的更为详细的情况。
荷兰海军组建潜艇部队是在1907年。1905年,荷兰的德塞尔特造船厂从美国的电船
分公司购买了“霍兰”型潜艇的建造许可证,在荷兰国内开始建造“霍兰”型潜艇,该
艇于1907年12月建成服役,被命名为O-1号潜艇,并且与此同时组建了潜艇部队。这
样,O-1号潜艇成为荷兰皇家海军的第一艘潜艇。德塞尔特造船厂建成了O-1号潜艇之
后,又从奥地利的海怀特亥德公司购买了O-2级潜艇的建造许可证。4艘O-2级潜艇在
1911年—1914年期间陆续建成服役。O-2级潜艇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该级潜艇在进行水
下航行时,除了利用艇上的蓄电池和推进电机推进之外,还可以利用艇上的柴油机提供
前进的动力。在利用艇上柴油发动机推进潜艇前进时,处于水下状态的O-2级潜艇艇内
向水面伸出一根通气管,利用这根通气管可以把外界的空气导入艇内,供艇上柴油机运
行。实际上,O-2级潜艇是世界上最早装备通气管装置的潜艇,虽然它的通气管装置相
当简单和原始,但是为几十年之后德国海军潜艇装备通气管装置奠定了基础。接着,德
塞尔特造船厂从美国的电船分公司和苏格兰的威廉·德尼—布罗斯公司分别购买了O-6
级与O-7级潜艇的建造许可证。
荷兰在远东地区拥有殖民地,为了维持它对远东殖民地的统治,荷兰皇家海军需要
大型的远洋潜艇。为了与近海型的小型潜艇加以区别,荷兰皇家海军把大型远洋潜艇编
为K序列,而把在欧洲近海行动的近海型编为O序列。K-Ⅰ级潜艇是荷兰皇家海军建造
的第一艘远洋型潜艇。德塞尔特造船厂于1914年建成了K-Ⅰ级潜艇。1915年,荷兰开始
建造K-Ⅱ级潜艇,与K-Ⅰ级潜艇相比,K-Ⅱ级潜艇在排水量和主尺度方面增加了40%左
右。在此基础上,荷兰连续建造了4艘K-Ⅲ级潜艇,该级潜艇于1919年—1923年建成服
役。K-Ⅲ级潜艇的排水量和主尺度比K-Ⅱ级潜艇有所增加,由于主机功率有了较大增
幅,其水面最高航速增至16.5kn。K-Ⅲ级潜艇建成服役之后,荷兰皇家海军便拥有了9艘
远洋型潜艇,使得荷兰皇家海军的潜艇舰队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荷兰皇家海军建造的第一批潜艇是3艘K-Ⅺ级潜艇,从
总体设计思想来说,K-Ⅺ级潜艇属于远洋型的大型潜艇,该级潜艇是在K-Ⅲ级潜艇的基
础上经过改进设计而形成的。接着,荷兰皇家海军于1931年—1932年期间建造了3艘O-9
517
世界海军潜艇

级潜艇,于1933年—1934年期间建造了5艘K-ⅩⅣ级潜艇。在建造远洋型潜艇的同时,
荷兰皇家海军还相继建造了O-9级、O-12级、O-16级以及O-21级等适于欧洲近海海域活
动的潜艇。

9.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荷兰海军潜艇

荷兰位于西欧,其北部濒临北海,海岸线长1075km。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均
奉行中立政策。但是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却不顾国际舆论将其魔爪伸向荷兰并将其占
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荷兰皇家海军拥有各种型号的潜艇30艘,在战争期间,
其中有16艘潜艇被德国侵略者俘获以及被德国和日本军队击沉,剩余的14艘潜艇驶往盟
军所在地并被编入盟军潜艇部队参加对德国、日本开展作战活动。最后,在二战的后
期,这14艘荷兰皇家海军潜艇全部退出现役并被拆卸解体。因此,在二战结束之后的一
段时期里,荷兰皇家海军在潜艇兵力方面曾经是一段令荷兰痛心疾首的空白期。战后的
荷兰痛感保卫领海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大力发展包括潜艇在内的海军兵力。
荷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独立设计战后的第一代潜艇——“海豚”级潜艇。从各方
面的综合性能来说,“海豚”级潜艇是战后比较成功的潜艇。该级潜艇的问世,引起了
世界各国对荷兰皇家海军潜艇的注目。1964年,荷兰决定建造战后第二代潜艇——“旗
鱼”级潜艇。为了提高水下航速,“旗鱼”级潜艇采用了水滴形艇体,并且使用单轴、
单螺旋桨推进。
1981年9月,台湾与荷兰签订了建造两艘“旗鱼”级潜艇的合同,这两艘潜艇于
1982年在荷兰的威尔顿·费杰诺船坞公司开工建造,这两艘潜艇分别在1987年3月和
1988年1月进行了海上试航后交给台湾,并且分别于1987年10月9日和1988年4月9日在台
湾海军服役。这两艘潜艇分别被台湾海军命名为“海龙”号和“海虎”号。为了使潜艇
技术再上一个台阶,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荷兰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旗
鱼”级潜艇的基础上着手研制“海象”级潜艇。建成服役的“海象”级潜艇很快向世界
各国显示出该级潜艇的出色性能。
荷兰皇家海军在发展本国潜艇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瞄准了潜艇的国际市场,并且
努力把最新型的潜艇推向国际市场。20世纪90年代初期,荷兰开始研制新型的“海鳝”
级远洋型潜艇。“海鳝”级潜艇是荷兰战后设计的第四代潜艇,是在“海象”级潜艇的
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其总体性能比“海象”级潜艇将会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建造该
级潜艇的鹿特丹干船坞公司在经费方面的拮据,“海鳝”级潜艇的建造工作至今尚未开
始。
按照最初的计划,“海鳝”级潜艇除了将被提供给荷兰皇家海军使用之外,鹿特丹
干船坞公司还计划将其推向国际市场。为满足国际上不同用户的要求,“海鳝”级潜艇
被设计成3种不同排水量的艇型。这3种不同的艇型分别是“海鳝”-1100型(水下排水量
约为1100t),“海鳝”-1400型(水下排水量约为1400t)以及“海鳝”-1800型(水下排水量
约为1800t)。虽然这三种型号的排水量有着比较大的差别,但主要性能却基本相同,其
水面航速均为12kn,水下最高航速均为20kn左右,工作深度也都是300m。这三种型号潜
艇的主要差别是由于其排水量的不同,艇上所携带的燃料及必需品的数量有所差异,因
而在艇员人数和续航力以及海上自持力方面有一些差别。
“海鳝”级是远洋型作战潜艇,可在远海水域执行搜索、巡逻、攻击水面舰船以及
518
第9章 荷兰潜艇

执行反潜等任务,此外,该级潜艇还可执行布放水雷、输送人员、收集情报等特种任
务。“海鳝”级潜艇的线型是在荷兰瓦根宁试验水池经过了反复的流体动力试验后所确
定的最小阻力线型,整个艇体呈良好的流线形,其艏部为椭圆形,中部为相当长的圆柱
形,艉部是圆锥形尖尾。指挥台围壳位于艇体中部偏靠艏向,指挥台围壳上装设了围壳
舵。
“海鳝”级潜艇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海鳝”级潜艇不再采用“海象”级潜艇那样的单双壳体混合结钩,而是采
用单壳体结构。“海鳝”级潜艇耐压艇体的相当大的部分是直径为6.5m的圆柱体,为艇
上装设新型设备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同时也使艇员的生活空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和
改善。“海鳝”级潜艇耐压艇体使用的是HY-100型高强度钢,因此使该级潜艇的工作深
度为300m,最大下潜深度为360m左右。
第二,“海鳝”级潜艇放弃了“海象”级潜艇的X形艉舵结构,重新采用了“旗
鱼”级潜艇的十字形艉舵结构。实践证明,十字形艉舵在使用时比X形艉舵更加简单可
靠。美国海军虽然在“大青花鱼”号试验潜艇上研制成功了X型艉舵,但是在其后的所
有潜艇上却一直采用十字形艉舵结构。其主要原因是当艉舵的自动操纵系统发生故障而
必须改用手操艉舵时,与十字形艉舵相比,X形艉舵的操作相对来说显得比较复杂和困
难。因为,艇上的操舵人员在利用X形艉舵控制潜艇航向的同时,必须还要兼顾控制潜
艇的潜浮状态。这种操舵方式往往增加了手工操舵人员的工作负荷,加重了操舵工作的
紧张感。或许荷兰皇家海军是出于同样的原因而像美国一样在经过了实践之后最终摒弃
了X形艉舵结构。
第三,“海鳝”级潜艇的内部舱室划分仍沿用“海象”级潜艇大分舱的原则,整个
耐压艇体内部由两个耐压隔壁将其分为三个大舱,即艏舱、中间舱和艉舱。
艏舱分为三层,上层是军官舱及无线电室。中层为鱼雷舱,鱼雷舱的前部是6具
533mm鱼雷发射管,后部是存放鱼雷的备用鱼雷架。底层为液舱。中间舱也分为三层,
上层布置有指挥控制室,后部是艇员住舱。中层被隔成前后两部分,每一部分各放置了
210块蓄电池。底层为液舱。艉舱分为两层,上层是主机舱,AIP系统舱及主电机舱,下
层为液舱。
大分舱的原则为“海鳝”级潜艇的总布置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并使艇内的空间可
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海鳝”级潜艇的动力系统采用的是由电力推进和AIP推进所组成的混合推进系
统。电力推进部分包括3台柴油发电机组,一台主推进电机及2组蓄电池。AIP推进部分
则是2台400kW的闭式循环柴油机。这种闭式循环柴油机早在“海鳝”级潜艇正式设计
之前便在“海豹”号潜艇上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试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使用经验。
“海鳝”级潜艇上所装备的混合推进系统大大增加了该级潜艇的潜航时间,降低了
水下航行时的噪声,提高了隐蔽性和反潜作战能力。据鹿特丹干船坞公司声称,装备了
带有AIP混合推进系统的“海鳝”级潜艇,当其以10kn的速度进行水下航行时,其拦击
敌人潜艇的有效率要比没有装备带AIP混合系统的潜艇的拦击有效率高11%。
“海鳝”级潜艇在武备方面富有新意的设计思想是,该级潜艇可以发射多种类型的
武器。该级潜艇装备的6具533mm鱼雷发射管,除了能够发射Mk48、Mk24以及A184等
多种型号的线导鱼雷及声制导鱼雷之外,还可发射“捕鲸叉”或“飞鱼”反舰导弹。
“海鳝”级潜艇可携带各种型号的鱼雷及导弹的总数量为18枚。此外,“海鳝”级潜艇
519
世界海军潜艇

还可携带36枚水雷执行水中布雷任务。
在探测设备方面,“海鳝”级潜艇上的各种声呐,例如舷侧阵声呐,圆柱基阵声
呐,平板基阵声呐以及拖曳阵声呐等可用于远程、近程目标探测和被动测距;艇上的搜
索雷达、警戒雷达以及各种通信天线则可进行短波、超短波收发信以及超长波收信,此
外还能进行雷达搜索及电子对抗。“海鳝”级潜艇上声呐及探测设备接收到的信号能够
通过数据传输系统迅速送往艇上的作战指挥中心进行处理。位于艇上作战指挥中心部位
的多功能作战指挥系统,能对来自艇上各个传感器所接收的信息做出迅速反应,将这些
信息迅速处理之后并将其结果显示出来。此外,艇上的各种传感器能够同时监视各个方
向的数十个目标,并将这些目标的运动数据如目标方位、速度及距离等进行实时显示。
根据这些数据,艇上的各种武器可同时向多个目标发起攻击。
在自卫性能方面,“海鳝”级潜艇也比“海象”级潜艇更胜一筹。“海鳝”级潜艇
上装备有声诱饵发射装置,当该级潜艇受到敌人的追踪或鱼雷攻击时,艇上可以发射出
声诱饵或气幕弹来迷惑敌人,把敌人追踪的舰艇或前来攻击的鱼雷引向别处,从而摆脱
敌人的攻击而脱离险境。另外,“海鳝”级潜艇上还采用了目前世界先进潜艇上均已采
用的浮筏减震技术及隔声、隔振技术,从而使“海鳝”级潜艇的自噪声水平大幅度降
低。“海鳝”级潜艇的推进器是一个5叶大侧斜低噪螺旋桨,可消除空泡噪声。因此,
“海鳝”级潜艇在声隐身方面显示了更高的水平,特别是在浅海域中活动时,更难以被
反潜兵力所发现。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海鳝”级潜艇在设计和建造工艺方面也达到了世界
先进水平。鹿特丹干船坞公司在设计“海鳝”级潜艇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了模块化
设计,而且在建造时也将采用模块化的建造技术,这样将使“海鳝”级潜艇的建造周期
大大缩短,并且建造质量得到空前的提高。
在目前日趋活跃的潜艇国际市场上,“海鳝”级潜艇将会以其优秀的性能跻身于竞
争者的行列。从各方面的性能来看,“海鳝”级潜艇将是一种颇具竞争力的艇型,它将
在国际潜艇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自1954年以来的50多年的时间里,荷兰皇家海军按照每隔10多年更新换代一批潜艇
的基本计划,使其潜艇技术稳步发展并且逐渐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虽然荷兰皇家海军每
次建造潜艇的数量并不很大,但是荷兰皇家海军在设计新型号潜艇的同时,十分注意借
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把重点放在提高潜艇的质量方面,而且这一指导思想一直坚持
至今。
另外,荷兰曾一再计划开展核潜艇的研制,但终因经费不足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而
忍痛割爱。近年来,荷兰皇家海军对常规动力潜艇的AIP开展了积极的研制并使AIP装置
达到了可以装艇的实用化水平。所有这些都显示了战后荷兰在现代潜艇技术方面所拥有
的雄厚实力。

9.2 荷兰皇家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

9.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荷兰皇家海军潜艇(1906年—1945年)

9.2.1.1 O-1号常规动力潜艇 1艘

520
第9章 荷兰潜艇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5t/124t;主尺度:20.4m×4.96m×2.8m;主机:奥托型汽油发
动机1台,功率为16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1台,功率为65马力(用于水下航
行);1组蓄电池,含有60个电池单元,采用单推进轴单螺旋桨推进方式;航速(水面/水
下):8.5kn/8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8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200n mile;水下状态以
6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24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1具,装载鱼雷3枚;
下潜深度:25m;艇员人数:1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05年,荷兰的德塞尔特造船厂从美国的电船分公司购买了“霍兰”型潜艇的建造
许可证,在荷兰国内开始建造“霍兰”型潜艇,该艇于1905年7月下水,1907年12月建
成服役,被命名为O-1号潜艇。从主尺度和排水量方面来看,O-1号潜艇实际上就是美国
海军于1903年1月—1903年9月期间第一次批量建造的“潜水者”级潜艇的改进型。1906
年,O-1号潜艇建成,在对该艇进行第一次海上试验时没有取得成功。在总结经验和教
训的基础上,又对O-1号潜艇进行了第二次海上试验,这一次获得了成功。于是,荷兰
皇家海军于1907年12月从德塞尔特造船厂购买了O-1号潜艇,并且与此同时组建了潜艇
部队。这样,O-1号潜艇成为荷兰皇家海军的第一艘潜艇。在最初几年里,O-1号潜艇的
主机一直是160马力的奥托型汽油发动机。1914年,荷兰皇家海军对O-1号潜艇实施了改
装施工,更换了原来的主机,换装了功率为2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1920年,O-1号潜艇
退出荷兰皇家海军现役并旋即被解体。
9.2.1.2 O-2级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34t/149t;主尺度:32.1m×3.3m×2.7m;主机:柴油发动机1
台,功率为28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1台,功率为145马力(用于水下航行);1
组蓄电池,含有60个电池单元,采用单推进轴单螺旋桨推进方式;航速 (水面/水
下):11kn/8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500n mile;水下状态
以7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35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4
枚;下潜深度:25m;艇员人数:1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荷兰的德塞尔特造船厂建成了O-1号潜艇之后,又从奥地利的海怀特亥德公司购买
了O-2级潜艇的建造许可证。O-2级潜艇总共有4艘,在1911年—1914年期间陆续建成服
役。O-2级潜艇的排水量比O-1级潜艇稍大一些。但是,O-2级潜艇最为突出的特点是,
该级潜艇在进行水下航行时,除了利用艇上的蓄电池和推进电机机型推进之外,还可以
利用艇上的柴油机提供前进的动力。在利用艇上柴油发动机推进潜艇前进时,处于水下
状态的O-2级潜艇艇内向水面伸出一根通气管,利用这根通气管可以把外界的空气导入
艇内,供艇上柴油机运行。实际上,O-2级潜艇是世界上最早装备通气管装置的潜艇,
虽然它的通气管装置相当简单和原始,但是,O-2级潜艇为几十年之后德国海军潜艇装
备通气管装置奠定了基础。O-2级的4艘潜艇于1931年—1935年陆续退出现役。
9.2.1.3 O-6级常规动力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521
世界海军潜艇

排水量(水面/水下):192t/233t;主尺度:35.7m×4.1m×3.1m;主机:柴油发动机1
台,功率为375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1台,功率为210马力(用于水下航行),1
组蓄电池,含有60个电池单元,采用单推进轴单螺旋桨推进方式;航速 (水面/水
下):12kn/8.5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750n mile;水下状态
以7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42n mile;武备:450mm鱼雷发射管3具(艏部2具,艉部1
具),装载鱼雷5枚;下潜深度:40m;艇员人数:1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O-6级潜艇是荷兰的德塞尔特造船厂从美国的电船分公司购买“霍兰”型建造许可
证,由德塞尔特造船厂建造的。O-6级潜艇的排水量和主尺度均比O-2级潜艇有了较大的
增幅,续航力和下潜深度也有明显的增加。因此,从总体性能来说,O-6级潜艇比O-1级
和O-2级潜艇有较大幅度的改进与提高。O-6级潜艇于1916年建成服役,1939年退出现
役。
9.2.1.4 O-7级常规动力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76t/206t;主尺度:34.2m×3.9m×2.9m;主机:柴油发动机1
台,功率为35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1台,功率为210马力(用于水下航行);1
组蓄电池,含有60个电池单元,采用单推进轴单螺旋桨推进方式;航速 (水面/水
下):11.5kn/8.5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750n mile;水下状
态以7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42n mile;武备:450mm鱼雷发射管3具(艏部2具,艉部1
具),装载鱼雷5枚;下潜深度:40m;艇员人数:1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O-7级潜艇是荷兰的德塞尔特造船厂从苏格兰的威廉·德尼—布罗斯公司购买的建
造许可证,由德塞尔特造船厂建造的潜艇。O-7级潜艇的排水量和主尺度与O-6级潜艇仅
有少许差别,其续航力和下潜深度却与O-6级潜艇完全相同。因此,从总体性能来说,
O-7级潜艇与O-6级潜艇基本相同。O-7级潜艇也于1916年建成服役,1939年退出现役。
9.2.1.5 K-Ⅰ级常规动力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33t/358t;主尺度:48.6m×4.7m×3.1m;主机:柴油发动机2
台,功率为1700(85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314(157×2)马力(用
于水下航行);2组蓄电池,共有130个电池单元,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航
速(水面/水下):17kn/10.5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1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3500n
mile;水下状态以8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30n mile;武备:450mm鱼雷发射管3具(艏
部2具,艉部1具),装载鱼雷6枚;下潜深度:40m;艇员人数:1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荷兰在远东地区拥有殖民地,为了维持它对远东殖民地的统治,荷兰需要一支庞大
的海军舰队,其中包括大型的远洋潜艇。因此,在现代潜艇问世之后不久,荷兰便开始
对大型远洋潜艇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与近海型的小型潜艇加以区别,荷兰皇家海军把
大型远洋潜艇编为K序列。其中,K-Ⅰ级潜艇是荷兰皇家海军建造的第一艘远洋型潜
艇。K-Ⅰ级潜艇是由奥地利的海怀特亥德公司设计,荷兰的德塞尔特造船厂购买了建造
522
第9章 荷兰潜艇

许可证之后,由德塞尔特造船厂自行建造。K-Ⅰ级潜艇于1911年9月在德塞尔特造船厂
铺设龙骨,1913年5月下水,1914年建成服役。K-Ⅰ级潜艇仅有一艘,该级潜艇装备了2
台M.A.N公司制造的柴油发动机。由于其主机和推进电机的功率较大,因此K-Ⅰ级潜艇
具有较高的水面航速和水下航速。不过,K-Ⅰ级潜艇存在着的一个严重缺点是储备浮力
较小,因此,当该级潜艇处于水面状态航行时,容易受到海面风浪的影响。K-Ⅰ级潜艇
于1928年退出现役。
9.2.1.6 K-Ⅱ级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69t/649t;主尺度:57.3m×5.3m×3.8m;主机:苏尔寿公司制造
的柴油发动机2台,功率为1200(60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500
(250×2)马力(用于水下航行);2组蓄电池,共有120个电池单元,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
推进方式;航速(水面/水下):13.5kn/8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1kn速度航行时,续航
距离为3500n mile;水下状态以8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25.5n mile;武备:450mm鱼
雷发射管4具(艏部2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12枚;此外还装备1座75mm口径舰炮;下潜
深度:40m;艇员人数:2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K-Ⅱ级潜艇是荷兰的霍德尼公司设计,由威尔顿公司建造的。该级共有4艘潜艇,
于1915年开始建造,1919年—1921年期间陆续建成服役。K-Ⅱ级潜艇仍然是荷兰皇家海
军建造的远洋型潜艇。与K-Ⅰ级潜艇相比,K-Ⅱ级潜艇在排水量和主尺度方面增加了
40%左右,但是由于主机功率比K-Ⅰ级潜艇略小,因此K-Ⅱ级潜艇的水面和水下最高航
速均有所降低。该级潜艇于20世纪30年代退出现役。
9.2.1.7 K-Ⅲ级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49t/721t;主尺度:64.4m×5.6m×3.6m;主机:M.A.N公司制造
的柴油发动机2台,功率为1800(90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420
(210×2)马力(用于水下航行);2组蓄电池,共有132个电池单元,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
推进方式;航速(水面/水下):16.5kn/8.5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1kn速度航行时,续航
距离为3500n mile;水下状态以8.5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25n mile;武备:450mm鱼
雷发射管6具(艏部2具,艉部2具,上甲板2具),装载鱼雷12枚;此外还装备1座75mm口
径舰炮;下潜深度:40m;艇员人数:3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在建造K-Ⅱ级远洋型潜艇期间,荷兰皇家海军认为仅仅拥有一艘K-Ⅰ级、4艘K-Ⅱ
级远洋型潜艇还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需要再增建一定数量的远洋型潜艇。于是,荷兰
皇家海军制定了建造4艘K-Ⅲ级潜艇的计划。K-Ⅲ级潜艇是由美国电船分公司设计,由
荷兰的霍德尼公司建造的。该级潜艇共有4艘,于1919年—1923年建成服役。K-Ⅲ级潜
艇的排水量和主尺度比K-Ⅱ级潜艇有所增加,但是,由于主机功率有了较大增幅,因此
K-Ⅲ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增至16.5kn。K-Ⅲ级潜艇建成服役之后,荷兰皇家海军便拥
有了9艘远洋型潜艇,使得荷兰皇家海军的潜艇舰队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9.2.1.8 K-Ⅺ级常规动力潜艇 3艘
523
世界海军潜艇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70t/815t;主尺度:66.9m×6.2m×3.7m;主机:M.A.N公司制造
的柴油发动机2台,功率为2400(120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720
(360×2)马力(用于水下航行);2组蓄电池,共有132个电池单元,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
推进方式;航速(水面/水下):15kn/8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2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
离为3500n mile;水下状态以8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13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
发射管2具;450mm鱼雷发射管4具(艏部2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12枚(其中533mm鱼雷
4枚,450mm鱼雷8枚);此外还装备1座88mm口径舰炮,1挺12.7mm口径机枪;下潜深
度:60m;艇员人数:3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K-Ⅺ级潜艇是荷兰皇家海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建造的第一批潜艇。从总体
设计思想来说,K-Ⅺ级潜艇是在K-Ⅲ级潜艇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设计而形成的。K-Ⅺ级潜
艇总共有3艘,于1925年建成服役。K-Ⅺ级潜艇的突出特点是,该级潜艇装备的鱼雷发
射管不再采用单一规格,而是混合规格。这种形式的武备在荷兰皇家海军潜艇上尚属首
次采用。K-Ⅺ级潜艇装备533mm艏鱼雷发射管2具,450mm鱼雷发射管4具(艏部2具,艉
部2具),装载鱼雷总数为12枚,其中533mm鱼雷4枚,450mm鱼雷8枚。荷兰皇家海军在
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采用这种混合规格鱼雷发射管的方式,其实是一种超前设计思想。不
过这种超前设计却给荷兰皇家海军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主
要方面,其一是不同规格的鱼雷发射管需要不同尺寸的鱼雷,这对该级潜艇进行补给造
成了困难和麻烦。其二是不同规格的鱼雷发射管及其相应的鱼雷,需要不同的火控装置
和系统,增加了艇内布置以及实际操作的复杂性。此外,艇上装备两套火控装置,其故
障率远远大于一套火控装置发生的故障率。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K-Ⅺ级的3艘潜艇均在远东从事作战活动。其中的K-Ⅻ
号潜艇因受到日本空军飞机的轰炸受损严重而沉没。K-Ⅺ级中的另外2艘潜艇则驶往澳
大利亚,作为盟军的一部分潜艇兵力,在太平洋上与日本舰船展开了殊死作战,直到
1944年退出现役为止。
9.2.1.9 O-9级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15t/647t;主尺度:54.7m×5.7m×2.5m;主机:苏尔寿公司制造
的柴油发动机2台,功率为900(45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610
(305×2)马力(用于水下航行);2组蓄电池,共有120个电池单元,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
推进方式;航速(水面/水下):12kn/8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8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
离为3500n mile;水下状态以5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11n mile;武备:533mm艏鱼雷
发射管2具;450mm鱼雷发射管3具(艏部2具,艉部1具),装载鱼雷10枚(其中533mm鱼雷
4枚,450mm鱼雷6枚);此外还装备1座88mm口径舰炮,1挺12.7mm口径机枪;下潜深
度:85m;艇员人数:2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O-9级潜艇的总体设计思想与K-Ⅺ级潜艇基本一致,只不过O-9级潜艇无论在排水量
还是主尺度方面都比K-Ⅺ级潜艇略小一些,而且主机功率也较低。因此,O-9级潜艇的
524
第9章 荷兰潜艇

水面最高航速以及续航力等方面都没有达到K-Ⅺ级潜艇的水平。在武备方面,O-9级潜
艇与K-Ⅺ级潜艇相同,也是采用装备混合规格鱼雷发射管的方式。这样,在K-Ⅺ级潜艇
上存在的问题,同样在O-9级潜艇上也存在。荷兰皇家海军总共建造了3艘O-9级潜艇,
它们于1931年—1932年陆续建成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O-9级中的O-11号潜
艇被德军俘获,而O-9号和O-10号潜艇则驶往英国,参加了英国皇家海军舰队,与英国
皇家海军潜艇并肩作战。1944年,O-9号和O-10号潜艇在英国退出现役。
9.2.1.10 K-ⅩⅣ级常规动力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71t/1008t;主尺度:74m×7.6m×3.9m;主机:M.A.N公司制造
的柴油发动机2台,功率为3200(160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W.施密特型推进电机2
台,功率为720(360×2)马力(用于水下航行);2组蓄电池,共有120个电池单元,采用双
推进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航速(水面/水下):17kn/9km;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1kn速度
航行时,续航距离为3500n mile;水下状态以8.5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26n mile;武
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4具,艉部2具,上甲板2具旋转型鱼雷发射管),装载鱼雷
14枚;此外还装备1座88mm口径舰炮,2座40mm口径舰炮;下潜深度:80m;艇员人
数:3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荷兰皇家海军在建造了3艘K-Ⅺ级潜艇之后,又决定建造K-ⅩⅣ级潜艇。在设计K-
ⅩⅣ级潜艇的过程中,荷兰皇家海军吸取了K-Ⅺ级潜艇的教训,在K-ⅩⅣ级潜艇上便不
再采用不同规格的鱼雷发射管,而是采用单一尺寸的533mm鱼雷发射管。此外,K-Ⅺ级
潜艇的主尺度与排水量均比K-Ⅺ级潜艇略有增加,水面最高航速也有所增加,达到了
17kn。因此,从总体性能方面来看,K-ⅩⅣ级潜艇超过了K-Ⅺ级潜艇。荷兰皇家海军总
共建造了5艘K-ⅩⅣ级潜艇,它们在1933年—1934年期间陆续建成服役。
9.2.1.11 O-12级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68t/715t;主尺度:60.5m×5.6m×3.6m;主机:苏尔寿公司制造
的柴油发动机2台,功率为1800(90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620
(310×2)马力(用于水下航行);2组蓄电池,共有192个电池单元,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
推进方式;航速(水面/水下):15kn/8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
离为3500n mile;水下状态以8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12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
射管5具(艏部4具,艉部1具),装载鱼雷10枚;此外还装备2座40mm口径舰炮,1挺
12.7mm口径机枪;下潜深度:85m;艇员人数:3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O-12级潜艇是荷兰皇家海军继O-9级潜艇之后建造的,按照荷兰皇家海军的传统,
O级潜艇主要用于欧洲海域,是近海型潜艇。K级潜艇则用于远东殖民地海域,属于远
洋型潜艇。O-12级潜艇也像K-ⅩⅣ级潜艇一样,不再采用混合规格的鱼雷发射管,而是
装备单一尺寸的533mm鱼雷发射管。与O-9级潜艇相比,O-12级潜艇在主尺度和排水量
等方面有所增加,但是其增幅不大。不过,O-12级潜艇的总体性能明显超过O-9级潜

525
世界海军潜艇

艇。荷兰皇家海军总共建造了3艘O-12级潜艇,它们陆续于1931年—1932年建成服役。
9.2.1.12 O-16级常规动力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96t/1170t;主尺度:76.5m×6.6m×4.0m;主机:M.A.N公司制造
的柴油发动机2台,功率为3200(160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W.施密特型推进电机2
台,功率为1000(500×2)马力(用于水下航行);2组蓄电池,共有192个电池单元,采用双
推进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航速(水面/水下):18kn/9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2kn速度
航行时,续航距离为10000n mile;水下状态以5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26n mile;武
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4具,艉部2具,上甲板2具可旋转型鱼雷发射管),装载鱼
雷14枚;此外还装备1座88mm口径舰炮,2座40mm口径舰炮;下潜深度:80m;艇员人
数:3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O-16级潜艇是荷兰皇家海军建造的最后一批专门用于欧洲附近海域的近海型潜艇,
该级潜艇在排水量和主尺度等方面比O-12级潜艇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水面最高航速以及
续航力增幅也较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O-16级潜艇的水面续航力可以达到10000n
mile,这一性能指标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该级潜艇在欧洲海域活动的范围,达到了远
洋型潜艇续航力的水平。另外,作为在欧洲附近海域专用的潜艇,O-16级潜艇上的武备
也达到了空前强化的程度。O-16级潜艇上装备8具鱼雷发射管,可以携带14枚鱼雷。这
些条件保证了该级潜艇具有强大的海上作战能力。荷兰皇家海军仅仅建造了一艘O-16级
潜艇,该艇于1936年建成服役。
9.2.1.13 O-21级常规动力潜艇 7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90t/1205t;主尺度:77.7m×6.8m×4.0m;主机:苏尔寿公司制
造的柴油发动机2台,功率为5200(2600×2)马力(用于水面航行);W.施密特型推进电机2
台,功率为1000(500×2)马力(用于水下航行);2组蓄电池,共有192个电池单元,采用双
推进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航速(水面/水下):19.5kn/9kn;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2kn速
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10000n mile;水下状态以8.5kn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为28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4具,艉部4具),装载鱼雷14枚;此外还装备1座
88mm口径舰炮,1座12.7mm口径机枪;下潜深度:100m;艇员人数:3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荷兰皇家海军在建造了最后一种型号的欧洲海域专用型潜艇——O-16级潜艇之后,
决定建造一种可以应付各种海上威胁的潜艇,这种潜艇具有通用型用途,具有远洋型潜
艇的续航能力。按照荷兰皇家海军的计划,这种通用型潜艇被命名为O-21级潜艇。O-21
级潜艇的排水量之大达到了荷兰皇家海军潜艇的空前水平。该级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
990t,水下排水量为1205t,主尺度为77.7m×6.8m×4.0m。当该级潜艇在水面状态以12kn
速度航行时,续航距离可以达到10000海里。O-21级潜艇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下潜深
度为100m。O-21级潜艇的这些性能参数表明了该级潜艇基本上满足了荷兰皇家海军的
基本要求。荷兰皇家海军总共建造了7艘O-21级潜艇,它们陆续于1940年—1941年建成
服役。
526
第9章 荷兰潜艇

9.2.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荷兰皇家海军潜艇(1946年至今)

9.2.2.1 “海豚”级(Dolfijn)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94t/1836t;主尺度:79.5m×7.8m×4.8m;主机:MAN型柴油发
动机2台,功率为125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施密特型电机2台,功率为2100马力×2
(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14.5kn/17kn;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
具(艏部4具,艉部4具),装载鱼雷22枚,152mm舰炮1座;最大下潜深度:300m;艇员人
数:6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荷兰皇家海军拥有各种型号的潜艇总共是30艘,其中有
6艘潜艇在码头停泊状态即被德国侵略者俘获,4艘潜艇由于受到德国军队的攻击而沉
没。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后,荷兰皇家海军部署在远东的潜艇之中,又有6艘
潜艇受到日本军队的攻击而沉没。荷兰皇家海军的30艘潜艇之中剩余的14艘潜艇驶往盟
军所在地并被编入盟军潜艇部队参加对德国、日本的作战活动。经过战火洗礼的这14艘
荷兰皇家海军潜艇,在二战的后期全部退出现役并被拆卸解体。
二战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荷
兰皇家海军的潜艇兵力曾经是一片空
白。从20世纪50年代起,荷兰开始独立
设计和建造战后的第一代潜艇——“海
豚”级潜艇(图9-1)。按照荷兰皇家海军
图9-1 “海豚”级潜艇
的最初计划是打算建造4艘“海豚”级
潜艇。但是由于二战后的1949年荷兰皇家海军曾经计划开展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并且明
确希望在这方面得到美国的核援助,而美国拒绝了荷兰的这一要求。在得不到外援但又
仍不打算放弃核潜艇研制愿望的情况下,荷兰皇家海军决定先建造2艘“海豚”级潜
艇。该级的2艘潜艇“海豚”号和“海豹”号同时于1954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建造,并
分别于1960年12月和1961年3月服役。“海豚”级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1494t,水下排水
量为1836t,艇上装备8具533mm鱼雷发射管。该级潜艇的水面航速为14.5kn,水下最高
航速为17kn。
“海豚”级潜艇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它的耐压艇体有3个,艇体横截面呈品字形。在
战后世界各国所建造的数十个型号几百艘潜艇之中,采用3个耐压艇体结构形式的潜艇
非常罕见。这种结构形式可大大提高潜艇的强度。因此,“海豚”级潜艇的下潜深度可
以达到300m,这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具有同一数量级排水量潜艇的下潜深度之冠。另
外,3个耐压艇体可保证“海豚”级潜艇上的布置更加灵活与合理。“海豚”级潜艇的
上部耐压艇体里布置的是艇员居住舱、导航设备和武备等,下部并列的两个耐压艇体里
则布置的是柴油机、蓄电池和主推进电机等。
从各方面的综合性能来说,“海豚”级潜艇是战后比较成功的潜艇。该级潜艇的问
世,引起了世界各国对荷兰皇家海军潜艇的注目。“海豚”级的另外两艘潜艇“抹香
鲸”号和“金枪鱼”号在首制艇“海豚”号开工8年之后的1962年9月—11月才相继开
527
世界海军潜艇

工。由于与首制艇的建造时间相隔达8年之久,因此荷兰皇家海军利用这8年的时间里对
“海豚”级的“抹香鲸”号和“金枪鱼”号潜艇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改进,但是,基本结
构和总体性能没有明显变化。“抹香鲸”号和“金枪鱼”号潜艇分别于1965年和1966年
服役。
值得指出的是,“海豚”级中的“海豹”号潜艇曾经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荷兰皇
家海军进行了改装并于1990年开始作为常规动力潜艇的AIP试验潜艇进行了闭式循环柴
油机的运行试验。改装后的“海豹”号潜艇装备了一台400kW的闭式循环柴油机、二氧
化碳排放系统以及液氧储存设备。闭式循环柴油机的运行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这为荷兰研制最新式的“海鳝”级潜艇所采用的AIP推进系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使用
经验。
9.2.2.2 “旗鱼”(Zwaardvis)级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350t/2640t;主尺度:66m×8.4m×7.1m;主机:柴油机—电机,
3台RUB 215×12柴油机,4200马力;1台电机,51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
下):13kn/20kn;续航力:通气管状态9kn航速时,续航力为10000n mile;艇员编制人
数:68人(其中军官8名);导弹:潜射“鱼叉”导弹;鱼雷:6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装载
MK48Mod4型线导鱼雷;主动寻的,航速55kn,射程38km;被动寻的,航速40kn,射程
50km,战雷头重267kg;NT37D型线导鱼雷,主动/被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20km,
战 雷 头 重 150kg ; 鱼 雷 和 导 弹 混 合 装 载 数 量 为 20 枚 ; 电 子 对 抗:警 戒 雷 达 ; 火 控 系
统:Signaal M8型数字系统;雷达:RN 1001型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汤姆森—辛特
拉公司的舰壳式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中频GEC 2026型拖曳阵声呐,被动搜索,
甚低频;下潜深度:2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64年,荷兰决定建造战后第二代潜艇——“旗鱼”级潜艇(图9-2),以便进一步加
强荷兰海军的潜艇作战兵力。“旗鱼”
级潜艇是以美国海军于1959年服役的
“长颌须鱼”级潜艇为母型而没计的。
“长颌须鱼”级潜艇是美国海军首次把
“大青花鱼”号潜艇上的试验结果直接
运用到实艇设计方面的一个成功艇型,
也是美国海军战后首次采用水滴形线型 图9-2 “旗鱼”级潜艇
的潜艇。
为了加快潜艇研制的步伐,荷兰皇家海军决定以“长颌须鱼”级潜艇为母型进行高
起点的仿制,并且尽量借鉴其先进技术。首先,“旗鱼”级潜艇为了提高水下航速采用
了水滴形艇体,并且使用单轴、单螺旋桨推进。从外形上来看,“旗鱼”级潜艇与“长
颌须鱼”级潜艇极为相似。由于“旗鱼”级潜艇具有良好的线型,所以该级潜艇的水下
最高航速为20kn。其次,“旗鱼”级潜艇借鉴了“长颌须鱼”级潜艇大分舱的基本设计
思想,艇内分为几个较大的舱室,较大的舱室为艇员提供了比较宽裕的工作和生活空
间。“旗鱼”级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2350t,水下排水量为2640t,艇上装备10具533mm
鱼雷发射管,水面航速为13kn,水下最高航速为20kn。该级潜艇在通气管状态下以9kn
528
第9章 荷兰潜艇

速度航行时,续航力为10000n mile。
荷兰皇家海军总共建造了两艘“旗鱼”级潜艇,这两艘潜艇均于1972年服役。1988
年—1990年期间,荷兰皇家海军对这两艘“旗鱼”级潜艇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改装的重
点是对该级潜艇上的武备、声呐以及作战指挥系统进行更新换代。改装后的“旗鱼”级
潜艇装备了SIGNAAL M8型数字式火控系统和GEC2026型拖曳阵声呐。此外,改装后的
“旗鱼”级潜艇还装备了Mk48型线导鱼雷并且还可发射“鱼叉”反舰导弹。通过这次
改装,延长了“旗鱼”级潜艇的服役寿命,从而使该级的两艘潜艇在荷兰皇家海军一直
服役到 20世纪末期。
1981年9月,台湾与荷兰签订了建造两艘“旗鱼”级潜艇的合同,这两艘潜艇于
1982年在荷兰的威尔顿·费杰诺船坞公司开工建造,这两艘潜艇分别在1987年3月和
1988年1月进行了海上试航后交给台湾,并且分别于1987年10月9日和1988年4月9日在台
湾海军服役。这两艘潜艇分别被台湾海军命名为“海龙”号和“海虎”号。
9.2.2.3 “海象”级(Walrus)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1900t,水面2465t,水下2800t;主尺度:67.7m×8.4m×6.6m;主机:
柴 油 机—电 机,3 台 SEMT 12 PA4 200VG 型 柴 油 机,6300 马 力 ; 3 台 同 步 发 电 机,
2.88MW ; 1 台 电 机,6910 马 力,单 轴 推 进,7 叶 螺 旋 桨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3kn/20kn;续航力:通气管状态9kn速度航行时,续航力为10000n mile;艇员编制
人数:52人(其中军官7名);导弹:潜射“鱼叉”导弹,主动雷达寻的,飞行速度马赫数为
0.9,射程130km,弹头重227kg;鱼雷:4具533mm鱼雷发射管,装载Mk48 Mod4型线导
鱼雷;主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38km;被动寻的,航速40kn,射程50km,战雷头重
267kg;还可装载NT37D型线导鱼雷,主动/被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20km,战雷头
重150kg;“鱼叉”导弹和鱼雷混合装载的最大数量为20枚;水雷:不装载鱼雷时,可装
载40枚水雷;电子对抗:ARGOS 700警戒雷达;火控:SEWACOⅧ自动数据处理系统,
Signaal Gipsy数据系统,GTHW型“鱼叉”导弹和鱼雷射击指挥系统;雷达:ZW07海面
搜索雷达,I波段,海面探测距离29km;声呐:汤姆森-辛特拉TSM 2272型舰壳式被动/
主动搜索和攻击声呐,中频;GEC 2026型拖曳阵声呐,被动搜索,甚低频;汤姆森—辛
特拉 DUUX5被动测距声呐和侦察声呐;下潜深度:3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为了使潜艇技术再上一个台阶,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荷兰从20世纪70年代
后期开始在“旗鱼”级潜艇的基础上着手设计“海象”级潜艇(图9-3)。“海象”级潜艇
的水面排水量为2465t,水下排水量为2800t,水面航速为13kn,水下最高航速为20kn。
“海象”级潜艇在其总体性能方面比“旗鱼”级潜艇有了很大提高,并且在以下三个方
面显示出该级潜艇的独到之处。

图9-3 “海象”级潜艇
529
世界海军潜艇

第一,“海象”级潜艇的艇体结构采用了单壳体与双壳体混合式结构。因此,耐压
艇体直径从艇艏至艇艉是变化的。艇体中部直径较大,为大直径的圆柱形单壳体,艏艉
部分的耐压艇体直径较小,外部包覆了一层非耐压的轻外壳,为双壳体结构。“海象”
级潜艇的耐压艇体使用的材料是法国生产的高强度钢材,因此使该级潜艇的下潜深度为
300m,比“旗鱼”级潜艇的下潜深度增加了100m。
第二,“海象”级潜艇不再采用“旗鱼”级潜艇的十字形艉部结构,而是采用了X
形艉部结构。呈X形布置的艉舵与艇艏部的围壳舵相互配合使用,使该级潜艇具有良好
的水下操纵性能。X形艉舵结构是二战后由美国海军最先在“大青花鱼”号试验潜艇上
经过了一系列试验之后研制成功的。X形艉舵结构非常适用于在浅水海域中活动的潜
艇。目前,除了荷兰的潜艇之外,瑞典的潜艇也采用了X形艉舵结构。
第三,“海象”级潜艇上装备了独具特色的最新式的集中平台管理系统,实现了全
艇高度自动化的监控。在此之前建造的“旗鱼”级潜艇,其主机监控是由控制室的操作
人员通过手动方式进行的,在空间比较狭小的控制室内,控制设备的布置受到了很大的
限制。而“海象”级潜艇则利用集中平台实现了远距离的中央监控,有效地利用了艇内
的空间,而且还大大提高了监控的自动化水平,从而既提高了该级潜艇控制的质量和效
率,同时还节省了人力、防止了人员与操作费用上升的势头。“海象”级潜艇上的操舵
系统与集中平台的自动控制是分立的,但是又与集中平台相互连接。这种分立—连接的
方式使艇上的操舵系统与控制系统均获得了更高的和更独立的适用性。
“海象”级潜艇的平台远距离监控操作仅需一名艇员。在正常情况下,该级潜艇上
需要3/4的艇员参加艇上各部位的值班,此外在平台上值班需要1名~2名艇员,一名操
舵人员以及一名水下航行值班军官。因此,“海象”级潜艇的艇员人数仅为50人,比
“旗鱼”级潜艇减少了17人。各种优点的有效组合,使“海象”级潜艇成为当代常规动
力潜艇的佼佼者。
“海象”级的首制艇“海象”号于1979年10月11日开工建造,1985年10月28日下
水。但在进行舾装施工过程中于1986年8月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火灾,虽然该艇的艇体没
有受到损坏,但艇上的一些重要设备和已敷设的电缆等却被烧毁,因此,“海象”号一
直推迟到1992年3月25日才服役。而第二艘“海狮”号反而先于首制艇“海象”号于
1990年4月25日服役。所以,也有一些国外资料又把荷兰皇家海军的“海象”级潜艇称
作“海狮”级潜艇。

530
第10章 意大利潜艇

10 意大利潜艇

10.1 概 况

意大利是世界上最早发展潜艇的国家之一。早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时候,一位名
叫嘉辛托·普里诺的意大利海军工程师成功地建造了一艘长度大约为12m的潜艇,接
着,普里诺又在此基础上于1893年设计了一艘长度为24m,排水量为113t的潜艇。该艇
由意大利的拉斯佩齐亚海军造船厂建造成功并把这艘潜艇命名为“海豚”号潜艇。然
而,当时由于财政方面的原因,意大利政府无法在发展潜艇方面投入更大数额的费用,
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意大利的潜艇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05年—1909年意
大利首次批量建成“戈劳考”级潜艇,该级共有5艘潜艇。接着,意大利于1911年—
1913年期间建成8艘“女妖”级潜艇,该级潜艇是意大利海军建造的第一批装备柴油机
主机的潜艇。1913年,意大利建成3艘“舡鱼”级潜艇。该级潜艇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比
较高的水面航速,达到了15kn。
在此基础上,意大利于1913年—1918年期间建成F-1级潜艇,F-1级潜艇共有35艘,
是当时意大利建造批量最大的潜艇。除此之外,意大利还把F-1级潜艇销往其他国家,
其中沙皇俄国订购了2艘,巴西订购了3艘,英国订购了3艘,葡萄牙订购了3艘,西班牙
海军订购了3艘。除此之外,意大利还把F-1级潜艇技术以及艇上装备的菲亚特型发动机
制造技术转让给日本,日本据此于1920年建成了F1级潜艇。接着,意大利又建造了当时
吨位最大的潜艇——“米卡”级潜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需要拥有一些可以远赴印度洋和
红海海域并在那里开展各种作战活动的远洋型潜艇。因此,意大利于1928年—1929年建
造了可以执行远洋作战任务的“巴里拉”级潜艇。接着,意大利又于1935年—1936年期
间建成“巴里拉”级潜艇的改进型——“卡尔维”级潜艇。意大利在建造一些大型远洋
潜艇之后,又把重点转向建造一些以地中海为主要作战海域的中型潜艇。这些潜艇的典
型代表是1000t级的“皮萨尼”级潜艇,它们于1927年—1928年期间建成服役。
20世纪30年代初期,意大利海军决定批量建造600t级的系列潜艇,这一系列包括
“亚尔古英雄”级、“海妖”级、“阿杜阿”级以及“阿克西奥”级潜艇,600t级系列
的潜艇总数为59艘,可以说是意大利在二战之前建造的数量最多的潜艇。二战之前以及
二战期间,意大利建造了“天舟座”级潜艇以及在“天舟座”级改进型潜艇——“弗鲁
托”-1级潜艇和“弗鲁托”-2级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意大利海军的大部分潜艇或者被盟军俘获,或者被盟军做
沉海处理,意大利海军仅仅保留了少量二战之前以及二战期间建造的潜艇。后来,意大
利拆毁和处置了这些潜艇。1952年,当冷战逐渐严峻之际,为了加强北约潜艇兵力,美

531
世界海军潜艇

国借给了意大利一些“加皮”型潜艇以及美国战后建造的“刺尾鱼”级潜艇。1968年—
1969年,意大利建成了战后第一批潜艇——“恩里科·托蒂”级潜艇,该级潜艇的排水
量虽然仅为500多吨,但是却具有十分出色的水下机动性能,非常适于在地中海有限的
海域内开展各种作战活动。20世纪60年代中期,意大利建造了“萨乌罗”级潜艇,其
后,又建造了“萨乌罗”级改进型潜艇。
1996年4月,意大利海军与德国签订了212A型潜艇的建造合同,该级潜艇装备有燃
料电池AIP系统,其功率为306kW,在不使用艇上蓄电池的情况下,仅仅利用艇上的AIP
系统即可使该级潜艇水下航速达到8kn以上。目前,该级潜艇正处于建造之中。

10.2 意大利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

10.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意大利潜艇(1893年—1945年)

10.2.1.1 “海豚”级(Delfino)常规动力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2t/113t;主尺度:24m×2.8m×2.5m;主机:汽油发动机1台,
功率为13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1台,功率为65马力(用于水下航行),单推进
轴单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6kn/5kn;武备:356mm鱼雷发射管2具;艇员人数:8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海豚”级潜艇是由意大利海军工程师嘉辛托·普里诺设计,由意大利的拉斯佩齐
亚海军造船厂建造的。“海豚”级潜艇仅有一艘,于1893年建成。1902年,意大利海军
对“海豚”级潜艇进行了大修和改建,改建之后的“海豚”号潜艇,其指挥台的尺寸比
原来增加了许多,艇内装备的2具356mm鱼雷发射管也改为装备一具450mm鱼雷发射
管。该艇曾经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结束之后即退出现役。
10.2.1.2 “戈劳考”级(Glaoco)常规动力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57t/240t;主尺度:38.8m×4.3m×2.6m;主机:菲亚特型汽油发
动机2台,功率为3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莎维格利阿诺公司的推进电机2台,功率
为85马力×2(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3kn/6kn;续航
力:水面状态8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900n mile;水下航速为5kn时,续航距离为4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艇员人数:1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戈劳考”级潜艇是意大利首次批量建造的潜艇,该级共有5艘潜艇,相继于1905
年—1909年建成服役。该级的5艘潜艇之间稍有差别,首制艇“戈劳考”号装备了3具
450mm艏鱼雷发射管,而该级其余的4艘潜艇都是仅仅装备了2具450mm艏鱼雷发射管。
该级的前3艘潜艇装备的主机是菲亚特公司制造的汽油发动机,后2艘潜艇装备的主机则
是托尼克劳夫特公司制造的汽油发动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戈劳考”级的5艘潜
艇全部参加了战争,从事意大利近海海域防御作战活动。“戈劳考”号潜艇于1916年在
532
第10章 意大利潜艇

战斗中受到重创,其余4艘潜艇一直到战争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戈劳
考”级的5艘潜艇全部退役。
10.2.1.3 “女妖”级(Medusa)常规动力潜艇 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48t/252t;主尺度:45.1m×4.2m×3.0m;主机:菲亚特型/MAN
型柴油发动机2台,功率为325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莎维格利阿诺—西门子公司的推
进电机2台,功率为150马力×2(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
下):12kn/8kn;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可携带鱼雷4枚;艇员人数:2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女妖”级潜艇是意大利海军建造的第一批装备柴油机主机的潜艇,该级潜艇共有
8艘,陆续于1911年—1913年期间建成服役。“女妖”级之中的7艘潜艇装备的主机是菲
亚特型柴油发动机和莎维格利阿诺公司制造的推进电机,仅有一艘潜艇装备的是MAN
型柴油发动和西门子公司的推进电机。“女妖”级的8艘潜艇,其中4艘是由菲亚特公司
建造的,另外2艘由奥兰多造船厂建造,其余2艘由瑞温尼蒂造船厂建造。这8艘潜艇也
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中由2艘潜艇被击沉。
10.2.1.4 “舡鱼”级(Nautilus)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25t/320t;主尺度:40.9m×4.3m×2.8m;主机:苏尔寿型柴油发
动机2台,功率为3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安莎尔多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160马力
×2(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3.2kn/8kn;武备:450mm
艏鱼雷发射管2具,可携带鱼雷4枚;下潜深度:50m;艇员人数:1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舡鱼”级潜艇共有3艘,是意大利的威尼斯海军造船厂于1913年建成的。这3艘潜
艇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比较高的水面航速,达到了15kn。在此之前意大利已经建造了三种
型号的14艘潜艇,其水面最高航速仅有13kn。相比之下,在当时以水面航速为潜艇主要
技术指标的年代里,“舡鱼”级潜艇的主要性能是比较出色的。“舡鱼”级潜艇建成服
役之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是该级的3艘潜艇全部投入了战争。在战争期
间,其中一艘被击沉,另外2艘在战争结束之后,于1919年退役。
10.2.1.5 F-1级常规动力潜艇 3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62t/319t;主尺度:45.6m×4.2m×3.1m;主机:菲亚特型柴油发
动机2台,功率为335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莎维格利阿诺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250
马力×2(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2kn/8kn;续航力:水
面状态8.5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1600n mile;水下航速为4kn时,续航距离为80n mile;武
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可携带鱼雷4枚;76mm口径舰炮1座;下潜深度:40m;艇
员人数:2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F-1级潜艇是意大利成功进行较大批量建造的潜艇,由意大利的菲亚特-圣乔治奥造
船厂公司建造,于1913年—1918年期间陆续建造完毕。该级潜艇总共有35艘,其中的21
533
世界海军潜艇

艘建成之后在意大利海军服役,另外14艘是为其他5个国家建造的。F-1级潜艇最早被称
为“斯瓦托伊·乔治”级潜艇,沙皇俄国于1912年从意大利订购了2艘。“斯瓦托伊·
乔治”级潜艇实际上是在“女妖”级潜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设计而成的。另外,巴西海
军订购了3艘,英国海军订购了3艘,葡萄牙海军订购了3艘,西班牙海军订购了3艘。除
此之外,意大利还把F-1级潜艇技术以及艇上装备的菲亚特型发动机制造技术转让给日
本,日本据此于1920年建成了F1级潜艇。不过,日本建成服役的F1级潜艇,在排水量和
主尺度方面都比意大利的F-1级潜艇有所增加。
10.2.1.6 “米卡”级(Micca)常规动力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42t/1244t;主尺度:63.2m×6.2m×4.2m;主机:菲亚特型柴油
发动机2台,功率为13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安莎尔多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2300
马 力 × 2(用 于 水 下 航 行 ),双 推 进 轴双 螺 旋 桨 ;航 速 (水 面 / 水 下 ):11kn/ 10kn; 武
备:450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可携带鱼雷8枚;76mm口径舰炮2座;艇
员人数:4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米卡”级潜艇是意大利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吨位最大的潜艇,其水
面排水量为842t,水下排水量为1244t,该级潜艇共有6艘,相继于1917年—1919年期间
建成服役。该级潜艇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建树不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暴
露了该级潜艇在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不久,该
级潜艇便于1923年—1925年期间进行了重大的改建。尽管如此,“米卡”级潜艇的性能
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于是,意大利海军决定将其中的一艘潜艇于1928年退
役,该级之中其余的5艘潜艇则于1937年—1938年期间陆续退役。
10.2.1.7 “普罗瓦纳”级(Provana)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62t/924t;主尺度:67m×5.9m×3.8m;主机:菲亚特型柴油发动
机2台,功率为13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安莎尔多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700马力
×2(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6kn/9.6kn;武备:450mm
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可携带鱼雷8枚;76mm口径舰炮2座;最大下潜深
度:50m;艇员人数:4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普罗瓦纳”级潜艇与“米卡”级潜艇一样,其建造周期都比较长。“普罗瓦纳”
级潜艇于1915年开工,但是整个建造工作一直进展得比较缓慢。该级的首制艇直到1917
年11月才下水,该级的另外3艘潜艇拖延到1918年1月—9月期间才下水。到“普罗瓦
纳”级的4艘潜艇全部建成服役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这4艘潜艇都没有来得
及参加战争。“普罗瓦纳”级潜艇的突出特点是水面航速较高,显著缺点是下潜时间较
长。在当时的条件下,潜艇的下潜时间是潜艇主要性能指标之一。另外,“普罗瓦纳”
级潜艇的下潜深度仅为50m,根据当时世界潜艇技术水平来看,这一性能略显不足。
“普罗瓦纳”级中的“塞瓦斯提阿诺”号潜艇于1925年8月与意大利的一艘商船相
撞时发生严重破损并沉没。此外,该级潜艇之中有2艘于1928年退役,一艘于1935年退
534
第10章 意大利潜艇

役。
10.2.1.8 “斯巴达特”级(Espadarte)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60t/389t;主尺度:45m×4.2m×3.2m;主机:菲亚特型柴油发动
机2台,功率为275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莎维格利阿诺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200马
力×2(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4.2kn/8.2kn;续航力:
水面状态8.5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3500n mile;水下航速为4kn时,续航距离为100n
mile;武备:450mm艏鱼雷发射管2具,可携带鱼雷4枚;76mm口径舰炮2座;最大下潜深
度:90m;艇员人数:21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斯巴达特”级潜艇是意大利为葡萄牙建造的,该级共有3艘,于1917年建成,由
意大利的菲亚特—圣乔治奥造船厂公司承担其设计与建造任务。从总体设计思想以及总
体性能角度上来说,“斯巴达特”级潜艇与F-1级潜艇基本相近。由于“斯巴达特”级
潜艇的排水量较小,武器装量也较少,因此,该级潜艇只能作为近海防御用潜艇。
10.2.1.9 “巴里拉”级(Balilla)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50t/1904t;主尺度:86.8m×7.8m×4.7m;主机:菲亚特型柴油
发动机2台,功率为245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莎维格利阿诺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
1100马力×2(用于水下航行);菲亚特型经济航行用柴油机1台,功率为425马力,采用双
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6kn/7kn;续航力:水面状态7kn航速时,续航距
离为12000n mile;水下航速为3kn时,续航距离为11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
具(艏部4具,艉部2具),可携带鱼雷12枚;120mm口径舰炮1座,13mm口径机枪1挺;最
大下潜深度:90m;艇员人数:7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对于非洲东海岸怀有强烈的殖民
保护意识,因此,它需要拥有一些可以远赴印度洋和红海海域并在那里开展各种作战活
动的远洋型潜艇。当时,意大利海军拥有的在役潜艇之中,均不具备这样的远洋航行能
力,因此,意大利决定设计和建造一些可以执行这种远洋作战任务的大型潜艇。“巴里
拉”级潜艇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设计和建造的。“巴里拉”级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
1904t,是意大利建造的吨位最大的潜艇。在设计“巴里拉”级潜艇之前,意大利海军以
及潜艇设计师非常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了德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U-117级
大型布放水雷潜艇,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和参考。意大利总共建造了4艘“巴里拉”级
潜艇,于1928年—1929年建成服役。
作为“巴里拉”级潜艇的重要设计指标之一的水面最高航速为17.5kn,水下最高航
速为8.9kn,但是该级潜艇在实际运行期间从来没有达到这个设计指标,其水面最高航速
仅仅为16kn,水下最高航速为7kn。该级潜艇曾经参加了西班牙内战。
10.2.1.10 “卡尔维”级(Calvi)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550t/2060t;主尺度:84.3m×7.7m×5.2m;主机:菲亚特型柴油
535
世界海军潜艇

发动机2台,功率为22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圣乔治奥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900
马 力 × 2(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采 用 双 推 进 轴 双 螺 旋 桨 推 进 方 式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7kn/7.4kn;续航力:水面状态8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11400n mile;水下航速为4kn
时,续航距离为8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4具,艉部4具),可携带鱼雷
16枚;120mm口径舰炮2座,20mm口径机枪4挺;最大下潜深度:90m;艇员人数:72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卡尔维”级潜艇是“巴里拉”级潜艇的改进型,该级潜艇共有3艘,于1935年—
1936年期间相继建成服役。“卡尔维”级潜艇的主要改进之处是,艇体外形有了较大改
变,因此在水面状态时,该级潜艇比“巴里拉”级潜艇的稳性有了很大提高。另外一点
改进之处是,“卡尔维”级潜艇上装备的鱼雷发射管数量比“巴里拉”级潜艇有所增
加,达到了8具,增强了该级潜艇的作战能力。另外,“卡尔维”级潜艇上的舰炮数量
也比“巴里拉”级潜艇有了一些增加。舰炮数量的增加,对“卡尔维”级潜艇在水面状
态时的作战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0.2.1.11 “皮萨尼”级(Pisani)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66t/1040t;主尺度:68.2m×6.1m×4.9m;主机:托西型柴油发
动机2台,功率为15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C.G.E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500马力×
2(用于水下航行),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航速(水面/水下):15kn/8.2kn;
续航力:水面状态9.3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4230n mile;水下航速为4kn时,续航距离为
7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可携带鱼雷9枚;102mm口
径舰炮1座,13.2mm口径机枪2挺;最大下潜深度:90m;艇员人数:4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国海军都在大力建造潜艇,发展潜艇兵力。意大利在
建造一些大型远洋潜艇之后,开始把重点转向建造中型潜艇。按照意大利海军的设想,
这些中型潜艇的主要作战海域是地中海,因此,无需过大的排水量和续航力。在这种指
导思想之下,意大利首先开始建造1000t级的“皮萨尼”级潜艇。该级潜艇共有4艘,于
1927年—1928年期间建成服役。但是,“皮萨尼”级潜艇建成服役之后,意大利海军很
快发现,该级潜艇在水面航行时其横稳性不足,这是该级潜艇在设计方面的缺陷。第二
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皮萨尼”级潜艇全部参加了战争,但是由于与其他国家潜艇性
能对比显得较为落后,因此,“皮萨尼”级潜艇没有作为意大利海上主要作战潜艇使
用。在整个战争期间,“皮萨尼”级潜艇基本上属于一种辅助性潜艇,被用作意大利海
上加油站和潜艇蓄电池充电站。
10.2.1.12 “班迪拉”级(Bandiera)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25t/1080t;主尺度:69.8m×7.3m×5.3m;主机:菲亚特型柴油
发动机2台,功率为15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莎维格利阿诺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
650 马 力 × 2(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采 用 双 推 进 轴 双 螺 旋 桨 推 进 方 式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5kn/8kn;续航力:水面状态8.5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4750n mile;水下航速为4kn
时,续航距离为6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4具,艉部4具),可携带鱼雷
536
第10章 意大利潜艇

12枚;102mm口径舰炮1座,13.2mm口径机枪2挺;最大下潜深度:90m;艇员人数:52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班迪拉”级潜艇与“皮萨尼”级潜艇是意大利在同一种指导思想下建造的潜艇,
该级潜艇共有4艘,于1930年建成服役。“班迪拉”级潜艇在总体战术技术性能方面与
“皮萨尼”级潜艇基本相同。但是,“班迪拉”级潜艇的鱼雷发射管数量比“班迪拉”
级潜艇增加了2具,达到了8具,该级的每艘潜艇携带的数量也增加到12枚,因此其战斗
能力比“皮萨尼”级潜艇有了较大的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班迪拉”级潜艇全
部参加了战争,虽然参加了海上作战,但是没有取得很大的战绩。在二战期间“班迪
拉”级潜艇主要的作战行动是承担向北非运输作战物资和后勤给养等,实际上发挥的是
一种辅助性潜艇的作用。
10.2.1.13 “鲨鱼”级(Squalo)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20t/1125t;主尺度:69.8m×7.2m×5.2m;主机:菲亚特型柴油
发动机2台,功率为15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C.R.D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650马力
× 2(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采 用 双 推 进 轴 双 螺 旋 桨 推 进 方 式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5.1kn/8kn;续航力:水面状态8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5650n mile;水下航速为3kn
时,续航距离为10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4具,艉部4具),可携带鱼
雷12枚;102mm口径舰炮1座,13.2mm口径机枪2挺;最大下潜深度:90m;艇员人数:53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鲨鱼”级潜艇与“班迪拉”级和“皮萨尼”级潜艇都是意大利在同一种指导思想
下建造的中型潜艇,该级潜艇共有4艘,于1930年—1931年期间建成服役。“鲨鱼”级
潜艇是“班迪拉”级的设计改进型。但是,从主尺度以及排水量等方面来看,“鲨鱼”
级潜艇与“班迪拉”级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与“班迪拉”级和“皮萨尼”级潜艇有所不
同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鲨鱼”级潜艇作为意大利海军潜艇的主力参加了海
上作战,但是作战效果平平,没有突出表现。在二战期间,“鲨鱼”级中的4艘潜艇,
一艘被英国皇家海军击沉,另外一艘被英国皇家海军俘获,还有一艘发生海上碰撞事故
沉没。到二战结束之际,4艘“鲨鱼”级潜艇仅存一艘。二战结束之后,残存的一艘
“鲨鱼”级潜艇被盟军做沉没处理。
10.2.1.14 “玛梅里”级(Mameli)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30t/1010t;主尺度:64.6m×6.5m×4.3m;主机:托西型柴油发
动机2台,功率为15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C.G.E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550马力×
2(用于水下航行),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航速(水面/水下):15kn/7.5kn;
续航力:水面状态8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4360n mile;水下航速为3kn时,续航距离为
11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可携带鱼雷10枚;102mm
口径舰炮1座,13.2mm口径机枪2挺;最大下潜深度:90m;艇员人数:49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537
世界海军潜艇

“玛梅里”级潜艇基本上与“鲨鱼”级、“班迪拉”级和“皮萨尼”级潜艇属于同
种类型的潜艇,该级潜艇共有4艘,于1928年—1929年期间建成服役。“玛梅里”级潜
艇采用单双壳体混合式结构。从总体性能方面来说,“玛梅里”级潜艇也存在着横稳性
不足的缺点,这一缺点在“鲨鱼”级、“班迪拉”级以及“皮萨尼”级潜艇上也不同程
度地存在。“玛梅里”级潜艇建成服役之后,曾经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爆发之后,“玛梅里”级潜艇全部参加了战争,但是该级潜艇由于受到排水量和续航力
的限制,因此其主要作战活动的场所是地中海海域。在二战期间,“玛梅里”级的4艘
潜艇之中,有一艘由于触发了英国皇家海军潜艇布放的水雷而被炸沉没。其余的3艘潜
艇于1943年换装了功率更大的柴油发动机,它们的水面最高航速因此提高到17kn。这3
艘潜艇于二战结束之后的1948年退役。
10.2.1.15 “赛特姆布里尼”级(Sattemblini)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53t/1153t;主尺度:69.1m×6.6m×4.5m;主机:托西型柴油发
动机2台,功率为15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安莎尔多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700马
力 × 2(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采 用 双 推 进 轴 双 螺 旋 桨 推 进 方 式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7.5kn/7.7kn;续航力:水面状态8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9000n mile;水下航速为
4kn时,续航距离为8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4具,艉部4具),可携带
鱼雷12枚;102mm口径舰炮1座,13.2mm口径机枪2挺;最大下潜深度:90m;艇员人
数:56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赛特姆布里尼”级潜艇是在“玛梅里”级潜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设计而成的。与
“玛梅里”级潜艇相比,“赛特姆布里尼”级潜艇在排水量、主尺度、水面最高航速以
及续航力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赛特姆布里尼”级共有2艘潜艇,于1932年建
成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赛特姆布里尼”级的2艘潜艇全部参加了战争,由于
它们的续航力比较大,因此二战初期它们的主要作战场所是红海海域。后来,意大利把
“赛特姆布里尼”级潜艇转用作运输潜艇,主要从事向北非战场运输作战物资。后来,
“赛特姆布里尼”级潜艇又被改为训练用潜艇,主要用于培训潜艇学校的艇员。
10.2.1.16 “阿基米德”级(Archimede)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85t/1259t;主尺度:70.5m×6.9m×4.1m;主机:托西型柴油发
动机2台,功率为15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玛瑞里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550马力
×2(用于水下航行),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航速(水面/水下):17kn/8kn;
续航力:水面状态8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10300n mile;水下航速为3kn时,续航距离为
105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4具,艉部4具),可携带鱼雷16枚;100mm
口径舰炮2座,13.2mm口径机枪2挺;最大下潜深度:90m;艇员人数:5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阿基米德”级潜艇是意大利经过进一步改进之后建造的潜艇,因此,从总体性能
方面来看,该级潜艇已经克服了在此之前“赛特姆布里尼”级、“玛梅里”级、“鲨
鱼”级、“班迪拉”级以及“皮萨尼”级等各种型号潜艇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是意大利
538
第10章 意大利潜艇

海军一种性能较为出色的潜艇。从主尺度和排水量方面来看,“阿基米德”级潜艇与
“赛特姆布里尼”级潜艇十分接近,但是,“阿基米德”级潜艇却可装载16枚鱼雷,而
且“阿基米德”级潜艇的续航力也比“赛特姆布里尼”级潜艇有了明显的增加。
“阿基米德”级潜艇共有4艘,于1934年建成服役。西班牙内战爆发时,“阿基米
德”级的4艘潜艇全部参加了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基米德”级之中的2艘潜
艇被卖给了西班牙,这2艘潜艇一直在西班牙海军服役到1959年才退出现役。“阿基米
德”级其余的2艘潜艇则留在意大利投入了战争,其中的一艘潜艇在战争初期便被英国
皇家海军俘获,并被英国皇家海军命名为X-2号潜艇,在英国皇家海军一直服役到二战
结束,1946年X-2号潜艇退役。另外一艘潜艇于1941年9月被击沉。
10.2.1.17 “亚尔古英雄”级(Arbonauta)常规动力潜艇 7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50t/810t;主尺度:61.5m×5.7m×4.6m;主机:菲亚特/托西型
柴油发动机2台,功率为75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C.R.D.A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
400 马 力 × 2(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采 用 双 推 进 轴 双 螺 旋 桨 推 进 方 式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4kn/8kn;续航力:水面状态9.5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4960n mile;水下航速为3kn
时,续航距离为11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可携带鱼
雷12枚;102mm口径舰炮2座,13.2mm口径机枪2挺;最大下潜深度: 80m;艇员人数:44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20世纪30年代初期,意大利海军决定批量建造600t级的系列潜艇,这一系列包括
“亚尔古英雄”级、“海妖”级、“阿杜阿”级以及“阿克西奥”级潜艇。“亚尔古英
雄”级潜艇是该系列潜艇中首批建造的潜艇,该级潜艇共有7艘,于1932年建成服役。
“亚尔古英雄”级潜艇的基本技术特点是,尽管其水面航速并不很高,仅为14kn,但是
该级潜艇具有很好的强度和出色的海上机动性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亚尔古英
雄”级的7艘潜艇全部参加了战争。该级之中的“谢彭特”号潜艇于1940年12月曾经把
英国皇家海军的“伊佩里翁”号驱逐舰击沉,但是在整个战争期间,“亚尔古英雄”级
的7艘潜艇之中,有6艘被盟军击沉,仅一艘残存的“加利亚”号潜艇于战后的1948年退
役。
10.2.1.18 “海妖”级(Sirena)常规动力潜艇 1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79t/842t;主尺度:73m×6.5m×4.6m;主机:菲亚特/托西型柴
油发动机2台,功率为675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C.R.D.A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400
马 力 × 2(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采 用 双 推 进 轴 双 螺 旋 桨 推 进 方 式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4kn/7.5kn;续航力:水面状态12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2280n mile;水下航速为4kn
时,续航距离为72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可携带鱼雷
12枚;100mm口径舰炮2座,13.2mm口径机枪2挺;最大下潜深度:80m;艇员人数:45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海妖”级潜艇是意大利海军计划建造的600t级系列潜艇的第二批,该级潜艇是在
539
世界海军潜艇

“亚尔古英雄”级潜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设计而成的。“海妖”级潜艇共有12艘,于
1933年—1934年期间陆续建成服役。经过改进之后,“海妖”级潜艇在主尺度和排水量
等方面几乎与“亚尔古英雄”级潜艇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海妖”级潜艇的主机功
率降低了一些,尽管如此,“海妖”级潜艇的水面航速却并没有降低。另外,与“亚尔
古英雄”级潜艇相比,其续航力较少了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妖”级的12艘
潜艇全部参加了战争,它们主要的作战海域是地中海。在战争期间,该级有11艘潜艇被
盟军击沉,到战争结束时,仅残存一艘,并于二战结束之后被立即作退役处理。
10.2.1.19 “阿杜阿”级(Adua)常规动力潜艇 27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96t/825t;主尺度:60.2m×6.5m×4.6m;主机:菲亚特型柴油发
动机2台,功率为7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C.R.D.A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400马力
× 2(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采 用 双 推 进 轴 双 螺 旋 桨 推 进 方 式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4kn/7.5kn;续航力:水面状态12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2500n mile;水下航速为4kn
时,续航距离为74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可携带鱼雷
12枚;100mm口径舰炮2座,13.2mm口径机枪4挺;最大下潜深度:80m;艇员人数:45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阿杜阿”级潜艇是意大利海军计划建造的600t级系列潜艇的第三批,该级共有17
艘潜艇,于1936年—1938年期间建成服役。从主尺度和排水量等方面来看,“阿杜阿”
级潜艇与“亚尔古英雄”级、“海妖”级潜艇区别不大,主机的功率介于“亚尔古英
雄”级与“海妖”级潜艇之间。“阿杜阿”级之中的一些潜艇曾经参加了西班牙内战,
二战期间,该级全部潜艇都参加了战争,其作战海域主要是地中海和红海。
10.2.1.20 “阿克西奥”级(Acciaio)常规动力潜艇 1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15t/870t;主尺度:60.2m×6.5m×4.8m;主机:菲亚特型柴油发
动机2台,功率为7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C.R.D.A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400马力
× 2(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采 用 双 推 进 轴 双 螺 旋 桨 推 进 方 式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4kn/7.3kn;续航力:水面状态8.5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5000n mile;水下航速为
3kn时,续航距离为8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可携带
鱼雷10枚;100mm口径舰炮1座,13.2mm口径机枪4挺;最大下潜深度:80m;艇员人
数:4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阿克西奥”级潜艇是意大利海军计划建造的600t级系列潜艇的最后一批,该级潜
艇共有13艘,该级潜艇建成服役时,已经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过前三批潜艇的
建造,到了“阿克西奥”级潜艇时,该级潜艇的水面排水量已经突破了600t级,达到了
715t。与前三批潜艇相比,“阿克西奥”级潜艇的主机功率没有任何增加,因此在航速
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最初建造的“阿克西奥”级潜艇,基本上装备6具鱼雷发射
管。后来,意大利海军为了加强“阿克西奥”级潜艇的作战能力,对该级潜艇稍作改
进,此后建成的“阿克西奥”级潜艇装备了8具鱼雷发射管。
540
第10章 意大利潜艇

10.2.1.21 “格劳考”级(Glaoco)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55t/1325t;主尺度:73m×7.2m×5.1m;主机:菲亚特型柴油发
动机2台,功率为15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C.R.D.A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600马力
×2(用于水下航行),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航速(水面/水下):17kn/8kn;
续航力:水面状态8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9760n mile;水下航速为3kn时,续航距离为
11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4具,艉部4具),可携带鱼雷14枚;100mm
口径舰炮2座,13.2mm口径机枪2挺;最大下潜深度:90m;艇员人数:5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格劳考”级潜艇最初是意大利为葡萄牙海军设计和建造的潜艇。1931年,葡萄牙
海军与意大利有关方面进行了协商,希望从意大利订购4艘远洋型潜艇。于是,意大利
的有关方面为葡萄牙设计并于1932年正式开工建造两种型号的潜艇,每种型号各有2
艘,总共4艘潜艇,其中之一是“格劳考”级潜艇。但是当“格劳考”级潜艇处于建造
途中之际,葡萄牙海军取消了“格劳考”级潜艇的订货合同,于是,“格劳考”级的2
艘潜艇于1935年—1936年建成之后加入意大利海军服役。“格劳考”级潜艇具有较高的
航速,艇体强度也令人满意,艇内的居住环境良好。该级潜艇特别突出的特点是,无论
在水面状态还是在水下状态,该级潜艇均具有出色的机动性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格劳考”级的2艘潜艇都参加了作战行动,其作战海域主要是北大西洋。1941年6月7
日,该级之中的“格劳考”号潜艇受到英国皇家海军一艘驱逐舰的重创,从此该艇便退
出作战潜艇序列。“格劳考”级的另外一艘潜艇“奥塔利亚”号后来主要从事向北非提
供给养的运输任务。二战结束之后,“奥塔利亚”号潜艇于1948年退出现役。
10.2.1.22 “玛尔谢劳”级(Marcello)常规动力潜艇 1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60t/1313t;主尺度:73m×7.2m×5.1m;主机:菲亚特型柴油发
动机2台,功率为18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C.R.D.A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550马力
×2(用于水下航行),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航速(水面/水下):17kn/8kn;
续航力:水面状态9.4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7500n mile;水下航速为3kn时,续航距离为
12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4具,艉部4具),可携带鱼雷16枚;100mm
口径舰炮2座,13.2mm口径机枪4挺;最大下潜深度:100m;艇员人数:5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玛尔谢劳”级潜艇是意大利海军在“格劳考”级潜艇基础上经过改进建造的,该
级潜艇共有11艘,于1938年—1939年期间建成服役。从主尺度和排水量等方面来看,
“玛尔谢劳”级潜艇与“格劳考”级潜艇十分相似,但是,由于“玛尔谢劳”级潜艇装
备的主机功率更大一些,因此,“玛尔谢劳”级潜艇的航速更高一些。“玛尔谢劳”级
中的一艘潜艇,在海上试航期间其最高航速曾经达到了18.24kn。此外,“玛尔谢劳”级
潜艇继承了“格劳考”级潜艇在机动性能方面具有的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玛
尔谢劳”级的11艘潜艇全部参加了作战行动。在战争期间,该级潜艇有2艘于1943年被
意大利海军改装成运输潜艇,主要从事向远东运送补给的任务。在执行运输任务期间,
其中一艘被盟军击沉,另外一艘最终被美国海军俘获,二战结束之后,于1946年4月15
541
世界海军潜艇

日被美国海军作沉海处理。“玛尔谢劳”级之中的另外9艘潜艇主要从事作战行动,在
二战期间相继被盟军击沉。
10.2.1.23 “马可尼”级(Marconi)常规动力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195t/1490t;主尺度:76.5m×6.8m×4.7m;主机:C.R.D.A型柴
油发动机2台,功率为18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玛瑞里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750
马 力 × 2(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采 用 双 推 进 轴 双 螺 旋 桨 推 进 方 式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7.8kn/8.2kn;续航力:水面状态8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10500n mile;水下航速为
4kn时,续航距离为11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4具,艉部4具),可携带
鱼雷12枚;100mm口径舰炮1座,13.2mm口径机枪4挺;最大下潜深度:90m;艇员人
数:5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马可尼”级潜艇是以“玛尔谢劳”级潜艇为母型设计和建造的。该级潜艇共有6
艘,于1940年建成服役。“玛尔谢劳”级潜艇的长度比“玛尔谢劳”级和“格劳考”级
潜艇增加了3.5m,但是艇体宽度却比“玛尔谢劳”级和“格劳考”级潜艇缩短了0.4m,
因此,“马可尼”级潜艇的外形略显瘦长。另外,“马可尼”级潜艇的指挥台尺寸也缩
小许多。这些因素导致“马可尼”级潜艇的航速比“玛尔谢劳”级和“格劳考”级潜艇
有所提高。从综合性能方面来说,“马可尼”级潜艇是意大利海军大型潜艇之中性能最
为出色的潜艇。
10.2.1.24 “天舟座”级(Argo)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80t/1000t;主尺度:63.2m×6.9m×4.5m;主机:菲亚特型柴油
发动机2台,功率为75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C.R.D.A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400马
力 × 2(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采 用 双 推 进 轴 双 螺 旋 桨 推 进 方 式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4kn/8kn;续航力:水面状态14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5300n mile;水下航速为3kn
时,续航距离为10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可携带鱼
雷10枚;100mm口径舰炮1座,13.2mm口径机枪4挺;最大下潜深度:90m;艇员人数:46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前面曾经提过,葡萄牙海军于1931年从意大利订购了4艘远洋型潜艇,其中之一是
“格劳考”级的2艘潜艇。另外2艘潜艇则是“天舟座”级潜艇。但是当这两种型号的4
艘潜艇处于建造途中之际,葡萄牙海军取消了它们的订货合同,于是,“格劳考”级的
2艘潜艇于1935年—1936年建成之后加入意大利海军服役。而另外一种型号的排水量稍
微小一些的2艘潜艇于1937年建成之后加入意大利海军服役,这2艘潜艇被命名为“天舟
座”级潜艇。从总体性能等方面来说,“天舟座”级潜艇与意大利在此之前建造的600t
级系列潜艇十分相似,但是,“天舟座”级潜艇的排水量比那些600t级系列潜艇的排水
量都大一些。从总体结构方面来说,“天舟座”级潜艇采用了横截面为马鞍形的所谓
“个半壳体”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介于单壳体结构与双壳体结构之间。“天舟
座”级潜艇在意大利海军服役之后,其运行的实践表明,该级潜艇的排水量适中,具有
542
第10章 意大利潜艇

较大的续航力,艇体强度较高,机动性能好,是意大利海军潜艇中的佼佼者。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天舟座”级的2艘潜艇全部参加了战争,其中的“维勒纳”号潜艇于
1943年8月7日被英国皇家海军的潜艇击沉,另外一艘潜艇“天舟座”号则在意大利战败
投降之后被做沉海处理。
10.2.1.25 “弗鲁托”-1级(Flutto-Ⅰ)常规动力潜艇 9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30t/1093t;主尺度:63.2m×7m×4.9m;主机:菲亚特型柴油发
动机2台,功率为12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C.R.D.A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400马力
×2(用于水下航行),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航速(水面/水下):16kn/8kn;
续航力:水面状态8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5400n mile;水下航速为4kn时,续航距离为
8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可携带鱼雷12枚;100mm口
径舰炮2座,13.2mm口径机枪2挺;最大下潜深度:120m;艇员人数:5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天舟座”级潜艇建成服役之后,其出色性能令意大利海军感到十分满意,因此意
大利海军决定在对“天舟座”级潜艇进行改进设计之后,再建造9艘改进型潜艇,并将
这9艘潜艇命名为“弗鲁托”-1级潜艇。“弗鲁托”-1级潜艇于1942年—1943年期间建成
服役时,正是二战最为激烈的时期。因此,“弗鲁托”-1级的9艘潜艇建成之后立即投
入海上战场。在战争中该级有3艘被盟军水面舰艇击沉,该级的其他潜艇在意大利投降
之后被做沉海处理。
10.1.1.26 “弗鲁托”-2级(Flutto-Ⅱ)常规动力潜艇 9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13t/1113t;主尺度:64.2m×7m×4.9m;主机:菲亚特型柴油发
动机2台,功率为12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C.R.D.A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400马力
×2(用于水下航行),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航速(水面/水下):16kn/8kn;
续航力:水面状态8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5400n mile;水下航速为4kn时,续航距离为
8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可携带鱼雷12枚;100mm口
径舰炮2座,13.2mm口径机枪2挺;最大下潜深度:120m;艇员人数:50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意大利海军认为仅仅建造9艘“弗鲁托”-1级潜艇仍然
感到数量不够,因此决定在对“弗鲁托”-1级潜艇进行改进设计之后,再建造3艘改进
型潜艇。这3艘改进型潜艇被意大利命名为“弗鲁托”-2级潜艇。“弗鲁托”-2级潜艇的
艇体长度比“弗鲁托”-1级潜艇增加了1m,其他方面几乎未作明显的改动,总体性能也
与“弗鲁托”-1级潜艇基本相同。意大利战败投降时,“弗鲁托”-2级的3艘潜艇的艇体
刚刚建造完毕,潜艇上的重要设备还没有来得及安装。因此,盟军把这3艘“弗鲁托”-
2级潜艇全部就地拆卸解体。
10.2.1.27 “布林”级(Brin)常规动力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00t/1245t;主尺度:72.5m×6.7m×4.5m;主机:托西型柴油发
动机2台,功率为17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安莎尔多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650马
543
世界海军潜艇

力 × 2(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采 用 双 推 进 轴 双 螺 旋 桨 推 进 方 式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7.3kn/8kn;续航力:水面状态7.8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9000n mile;水下航速为
4kn时,续航距离为9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4具,艉部4具),可携带
鱼雷14枚;100mm口径舰炮1座,13.2mm口径机枪4挺;最大下潜深度:90m;艇员人
数:5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西班牙内战期间,意大利曾经支援西班牙2艘“阿基米德”级潜艇。为了弥补这一
空缺,意大利海军决定建造5艘“阿基米德”级的改进型潜艇充实意大利的潜艇部队。
这种改进型潜艇被意大利命名为“布林”级潜艇。与“阿基米德”级潜艇相比,“布
林”级潜艇在主尺度与排水量方面都略有增加,主机和推进电机的功率也有相应增加。
从总体性能方面来看,“布林”级潜艇具有更高的航速和更大的续航力。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之后,“布林”级潜艇主要的作战海域是红海和印度洋。在战争期间,该级的5
艘潜艇之中有4艘被盟军击沉,仅存的一艘潜艇被英国皇家海军俘获并在英国皇家海军
中继续服役,被用作训练潜艇。
10.2.1.28 “鲁兹”级(Liuzzi)常规动力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148t/1460t;主尺度:76.1m×7m×4.6m;主机:托西型柴油发动
机2台,功率为175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安莎尔多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750马力
× 2(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采 用 双 推 进 轴 双 螺 旋 桨 推 进 方 式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8.0kn/8kn;续航力:水面状态8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13000n mile;水下航速为4kn
时,续航距离为11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艏部4具,艉部4具),可携带鱼
雷12枚;100mm口径舰炮1座,13.2mm口径机枪4挺;最大下潜深度:90m;艇员人数:58
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鲁兹”级潜艇是在“布林”级潜艇基础上经过改进设计而成的,为了保证“鲁
兹”级潜艇具有更大的续航力,设计师在对“鲁兹”级潜艇进行设计过程中,将排水量
做了适当增加,主尺度也相应增加了一些,以便装载更多的燃油。另外,“鲁兹”级潜
艇装备了功率更大的主机,因此其航速有了一些增加。最初,“鲁兹”级潜艇的指挥台
尺寸较大,影响了该级潜艇的水下航速。1942年意大利海军对该级潜艇进行了改装,缩
小了指挥台的尺寸,从而使得该级潜艇的水下航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鲁兹”级潜
艇共有5艘,于1940年建成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兹”级的5艘潜艇全部参加
了海上作战行动。该级潜艇的主要作战海域是地中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鲁
兹”级中便有2艘潜艇被英国皇家海军击沉。后来该级之中剩余的3艘潜艇被意大利海军
重新部署在大西洋开展海上作战。在这期间有一艘被盟军击沉,其余的两艘潜艇在意大
利投降之后被德国接收,作为德国海军潜艇继续服役,直到德国战败投降。
10.2.1.29 “喀格尼”级(Cagni)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708t/2190t;主尺度:87.9m×7.8m×5.7m;主机:C.R.D.A型柴
油发动机2台,功率为2685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C.R.D.A型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900
544
第10章 意大利潜艇

马 力 × 2( 用 于 水 下 航 行 ),采 用 双 推 进 轴 双 螺 旋 桨 推 进 方 式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6.5kn/8.5kn;续航力:水面状态12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10700n mile;水下航速为
3.5kn时,续航距离为107n mile;武备:450mm鱼雷发射管14具(艏部8具,艉部6具),可
携带鱼雷36枚;100mm口径舰炮2座,13.2mm口径机枪4挺;最大下潜深度:100m;艇员
人数:7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意大利海军最高指挥部决定建造“喀格尼”级潜艇的目的是计划使该级潜艇携带数
量众多的鱼雷,专门到远洋海域执行攻击盟军商船运输队的任务。在对“喀格尼”级潜
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意大利海军最高指挥部曾经反复考虑和斟酌了许多设计方案,特
别是在决定鱼雷发射管直径时,更是经过了深入的分析。意大利海军最高指挥部认为,
建成之后的“喀格尼”级潜艇,其主要攻击对象是盟军的商船,因此,无需使用533mm
直径的鱼雷,只需利用450mm直径的鱼雷即可把商船击沉。由于装备450mm的鱼雷发射
管,因此每艘“喀格尼”级潜艇可以装备数量更多的鱼雷,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海上破
交战的作用。
“喀格尼”级潜艇共有4艘,于1941年建成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喀
格尼”级的4艘潜艇被用作运输潜艇,主要向北非的轴心国家运输作战物资。在进行15
次的运输过程中,“喀格尼”级潜艇总共运输了2370t作战物资。但是,在执行整个运输
任务期间,“喀格尼”级中有3艘潜艇被盟军击沉。“喀格尼”级中的最后一艘潜艇后
来被意大利海军派往大西洋战场执行攻击盟军运输船队的任务,直到德国战败投降。

10.2.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意大利潜艇(1945年至今)

10.2.2.1 “恩里科·托蒂”级(Enrico Toti)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24t/582t;主尺度:46.2m×4.7m×4.0m;主机:柴油机—电机推进
方式,2台菲亚特型柴油机,1台推进电机,2200马力,单轴单螺旋桨推进;航速:水面
14kn,水15kn,通气管状态12kn;续航力:水面5kn航速时,续航力为3000n mile;鱼雷:4
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装载6枚白头公司的A184型反潜反舰两用鱼雷;主动寻的,
航速24kn,射程25km;被动寻的,航速24kn,射程17km;战雷头重250kg;该型鱼雷采
用自航式发射方式;电子对抗:BPR-2型警戒雷达;火控:IPD 64 TFCS火控系统;雷
达:SMA 3RM 20A/SMG搜索和导航雷达,I波段;声呐:IPD 64型主动/被动搜索与攻
击声呐,中频;MD 64被动测距声呐;下潜深度:300m;艇员人数:26人(其中军官4名);
海上自持力:35昼夜。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意大利海军仍然保留了一些二战之前以及二战期间建造
的潜艇。1947年,意大利拆毁了一些潜艇。1948年,根据和平协定,意大利又进一步把
其余的潜艇进行了处置。最后意大利仅仅保留了2艘潜艇,把它们作为海上充电站使
用。1952年,当冷战逐渐严峻之际,意大利把作为海上充电站使用的2艘潜艇重新编入
海军作战舰艇序列。接着,意大利又从美国接收了一些“加皮”型潜艇以及美国战后建
545
世界海军潜艇

造的“刺尾鱼”级潜艇。但是,美国支援给意大利的潜艇,都是属于远洋型的大型潜
艇,不适于在地中海展开作战活
动,其性能也已经无法与战后世
界各国发展起来的先进潜艇相
比。为此,意大利决定设计与建
造适于在地中海活动的中小型潜
艇,“恩 里 科 · 托 蒂”级 潜 艇 就 图10-1 “恩里科·托蒂”级潜艇
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图10-1)。
“恩里科·托蒂”级潜艇是意大利战后建造的第一批潜艇,该级共有4艘,于1968
年—1969年建成服役。“恩里科·托蒂”级潜艇的基本特点是,该级潜艇的排水量仅为
500多吨,而且该级潜艇具有十分出色的水下机动性能。具有这种程度排水量的潜艇,
加上其良好的机动性能,非常适于在地中海有限的海域内开展各种作战活动。该级潜艇
在意大利海军服役了20多年之后,于1991年—1993年陆续退役。
10.2.2.2 “萨乌罗”级(Sauro)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56t/1631t;主尺度:63.9m×6.8m×5.7m;主机:柴油机—电
机,3台GMT210 16NM型柴油机,3350马力,3台同步发电机,2.16MW;1台电机,
321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11kn,水下19kn,通气管状态12kn;续航力:水面11kn
航速时,续航力为110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250n mile;鱼雷:6具533mm
艏鱼雷发射管,可装载12枚白头公司的A184型反潜反舰两用鱼雷,主动寻的,航速
24kn,射程25km;被动寻的,航速24kn,射程17km,战雷头重250kg;该型鱼雷采用自航
式发射方式;电子对抗:BLD726警戒雷达;火控:SMA BSN716(V)1-SACTIS计算机数据
处理系统;雷达:SMA BPS 704搜索和导航雷达,I波段;声呐:IPD 70/S声呐系统;
MD100被动测距声呐;汤姆森-辛特拉拖曳阵被动声呐,低频;下潜深度:300m;艇员人
数:45人(其中军官7名),另外还可容纳4名培训人员;海上自持力:35昼夜。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萨乌罗”级的4艘潜艇
是意大利自行设计和建造的
(图10-2),该级潜艇分为两组
进行订货,第一组的2艘潜艇
于 1967 年 发 出 订 单,第 二 组
图10-2 “萨乌罗”级潜艇
的2艘潜艇则于1976年发出订
单。虽然两组4艘潜艇开工时间相差2年多的时间,但是“萨乌罗”级的4艘潜艇却于
1979年—1982年这4年期间,每年建成服役一艘。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意大利海军又
对“萨乌罗”级潜艇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工作。改装的主要内容是,将该级潜艇上的蓄电
池组更换成大容量的蓄电池组,艇上换装了新型的辅机,改善了艇内的居住性。
10.2.2.3 “萨乌罗”级改进型(Improved Sauro)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76t/1662t;主尺度:64.4m×6.8m×5.6m;主机:柴油机—电
546
第10章 意大利潜艇

机,3台GMT 210.16SM型柴油机,6400马力;3台同步发电机,2.16MW;1台电机,
427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11kn航速时,续航力为110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
续航力为250n mile;导弹:可发射“鱼叉”反舰导弹;鱼雷:6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
装载12枚白头公司的A184反潜反舰两用鱼雷;主动寻的,航速24kn,射程25km;被动
寻的,航速38kn,射程17km,战雷头重250kg;该型鱼雷采用自航式发射方式;电子对
抗:BLD-727警戒雷达;火控:SMA BSN 716(V)2-SACTIS数据处理系统;雷达:SMA BPS
704搜索和导航雷达,I波段,攻击测距用潜望雷达;声呐:IPD 70/S声呐系统;MD
100S被动测距用声呐;下潜深度:300m;艇员人数:45人(其中军官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萨乌罗”级的4艘潜艇陆续建成服役之后,虽然使得意大利海军潜艇兵力有了增
加,但是意大利认为其潜艇兵力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于是,意大利便在“萨乌罗”
级潜艇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设计之后,建造“萨乌罗”级改进型潜艇(图10-3)。“萨乌
罗”级改进型潜艇也是意大利自行设计和建造的,该级的4艘潜艇是分为2组建造的,第
一组2艘潜艇于1984年—1985年开工,1988年—1989年建成服役。第二组的2艘潜艇则于
1991年—1992年开工建造,1994年—1995年建成服役。

图10-3 “萨乌罗”级改进型潜艇
10.2.2.4 212A级潜艇 2艘正在建造之中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50t/1830t;主尺度:55.9m×7m×6m;主机:柴油机—电机,1
台MTU16V396型柴油机,4243马力;1台交流发电机;1台西门子-波玛松电机,3875马
力,单轴单螺旋桨;霍瓦兹公司制造的PEM9型燃料电池(不依赖空气的推进系统)模块,
306kW;硫化钠高能蓄电池;航速(水下/水面):20kn/12kn;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
续航力为8000n mile;鱼雷:6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液压发射方式,可发射白头公司
A184 Mod3 型 鱼 雷 和“黑 鲨”型 鱼 雷,每 艘 潜 艇 的 鱼 雷 装 载 总 数 为 12 枚 ; 对 抗 措
施:CIRCE反鱼雷装备;电子战支援措施:DASA FL1800U侦察仪;雷达:Kelvin Hughes
1007导航雷达,I波段;声呐:STN“阿特拉斯”电子公司DBQS-40型被动测距和侦察声
呐;FAS-3型Flank阵和TAS-3型被动拖曳阵声呐;STN“阿特拉斯”Moa3070主动高频探
雷声呐;艇员人数:27人(其中军官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意大利海军与德国于1996年4月22日签订合同,第一批2艘212A型潜艇的订单于1997
年8月发出。该级潜艇装备有燃料电池AIP系统,其功率为306kW,在不使用艇上蓄电池
的情况下,仅仅利用艇上的AIP系统即可使该级潜艇水下航速达到8kn以上。第一艘潜艇
S526号于2001年1月开工,2003年5月下水,2005年6月服役。第二艘潜艇 S527号将于
2002年4月开工,2004年7月下水,2006年5月服役。

547
世界海军潜艇

11 挪威潜艇

11.1 概 况

挪威属于北欧国家,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北部,西部濒临挪威海。作为世界
上的著名航海国家之一的挪威,它的海军兵力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其潜艇兵力的发展却
具有将近百年历史。在潜艇发展方面,挪威与它同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和瑞
典,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独具的特点。目前,挪威海军仅仅拥有6艘“乌拉”级潜
艇,保持着一支小型规模的地域性潜艇兵力。
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初期,当现代潜艇刚刚萌芽时,挪威海军就对潜艇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1901年,当美国海军的第一艘潜艇SS-1“霍兰”号进行海上试航时,挪威就曾
经派遣了一名海军官员前往美国观摩。1902年,挪威海军提出建造潜艇和组建潜艇部队
的计划,但是当时挪威并不具备建造潜艇的能力,因此,它的第一艘潜艇是从德国购置
的。1908年11月28日,由德国建造的这艘潜艇竣工交货,被挪威海军命名为“科本”号
潜艇。
自从挪威购置“科本”号潜艇,填补了其海军在潜艇方面的空白之后,很快作出迅
速增强潜艇兵力的决定。于是,1911年5月,挪威向德国购置3艘A-2级潜艇。在拥有4艘
潜艇兵力之后,挪威开始注意发展和提高本国建造潜艇的能力。1915年,挪威从美国的
电船分公司购置了“霍兰”型潜艇的图纸,在本国的造船厂建造了6艘潜艇,它们被挪
威海军命名为B级潜艇,这6艘潜艇于1926年—1930年期间陆续建成服役。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德国的抵抗力量,英国皇家海军于1943年—1944年期间把5
艘英国的U级潜艇转让给挪威海军。二战结束之后,这5艘英国建造的U级潜艇继续在挪
威海军中服役,并且一直持续到1965年。除此之外,二战结束之后,挪威还得到了3艘
德国在战争期间建造的U-ⅦC型潜艇和一艘U-ⅩⅩⅢ型潜艇,并且一直在挪威海军服役
到1964年。挪威在潜艇兵力发展方面长期执行的基本策略是拥有一支小型的潜艇部队,
与其他国家相比,挪威发展战后潜艇的起步时间相对较迟,因此二战结束之后,挪威在
相当一段时期内没有建造新型潜艇。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挪威对于战后新型潜
艇的更新换代的步伐却相对比较紧凑。
挪威发展战后潜艇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才开始的,比其他国家大约迟滞了10年时
间。这一期间,由于在挪威海军服役的U级潜艇以及U-ⅦC型潜艇基本上到了其服役生
涯的末期,因此,挪威决定将这些二战时遗留的潜艇予以更新换代,作为这次更新换代
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挪威决定从德国购进15艘500t级的U-207型潜艇。1959年,挪威
向德国发出了15艘潜艇的订单。为了纪念挪威海军历史上的第一艘潜艇“科本”号,挪
威海军决定把战后建造的第一批现代化潜艇命名为“科本”级潜艇。承担“科本”级潜
艇设计工作的是当时联邦德国的吕贝克工程事务所,建造工作则由联邦德国的北海造船

548
第11章 挪威潜艇

厂承担。15艘“科本”级潜艇在1964年—1967年期间相继建成服役,取代了挪威海军的
U级潜艇和U-ⅦC型潜艇,成为挪威战后海军的一支具有相当水平作战能力的潜艇。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挪威对6艘“科本”级潜艇实施了现代化改
装,以便延长该级潜艇的服役期限。1989年—1992年期间,挪威海军对“科本”级潜艇
的现代化改装计划付诸实现。经过现代化改装的6艘“科本”级潜艇,被挪威称为“科
本”改进型潜艇,它们主要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新了通信设备、导航设备以及火控系统
等,排水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改装工作于1989年—1991年期间相继完成。
1982年9月30日,挪威海军与德国的北海蒂森造船厂签订了联合建造“乌拉”级潜
艇的合同。按照双方协议,“乌拉”级的首制艇全部由德国的北海蒂森造船厂建造,该
级之中的其他潜艇,则由挪威的科瓦尔内布拉格造船厂将“乌拉”级潜艇的艇体建造完
毕之后,运输到德国的北海蒂森造船厂进行最后的舾装施工。从“乌拉”级潜艇的基本
技术特点来看,该级潜艇可谓是博采众家之长。“乌拉”级潜艇的各种主要系统、装置
和设备是挪威海军根据实际的需要,在对国外制造厂家进行广泛调研基础上才最终确定
的。按照计划,挪威海军总共建造了6艘“乌拉”级潜艇,该级的首制艇于1987年1月29
日在德国的北海蒂森造船厂开工,1988年7月28日下水,1989年4月27日建成服役,该级
的最后一艘潜艇于1992年4月30日服役。
作为一个沿海国家,挪威把常规动力潜艇视作非常重要的资产。挪威潜艇军事斗争
的历史经验证明,潜艇的存在可以牵制敌人的许多资源。然而,在发展潜艇兵力的过程
中,挪威海军深刻地感觉到,一旦其国防预算受到限制,很难维持必要的潜艇兵力规模
以及进一步提高潜艇的作战能力。另外,挪威在发展潜艇的过程中还认识到,仅仅依靠
本国的力量研制开发新型潜艇,将要投入相当高昂的代价。基于以上原因,挪威、丹
麦、瑞典这3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探索合作化发展潜艇的道
路。基于共同的要求,他们希望通过联合采购计划来支撑现代化常规动力潜艇的发展。
这项联合开发潜艇的计划,就是广为人知的“北欧海盗”潜艇发展计划。“北欧海盗”
潜艇发展计划的总体框架是经丹麦、挪威和瑞典等国家的国防部长共同协商达成的,合
作的内容集中在与国防物资的采购方面,其目的是尽量减少合作国家的购买和运行周期
成本,并支撑和优化北欧国家的国防工业。该项框架协议签于1994年12月,其后不久,
三国就许多初步可行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这三个国家能共同
开发和生产一大批性能相似的潜艇,则在采购成本上比一个国家单独订货要节约20%。
另外,在共同开展有关潜艇培训计划、维护和机器备件方面也有巨大的节约潜力可挖。
三个国家经过协商,决定组建一支常设项目小组,其人员由丹麦、挪威和瑞典的官员和
工程师组成,常设项目小组的任务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协调各国之间的需求,它还负责
在潜艇建造的全周期内不断降低合作开发艇体模型的成本以及研究国有工业在未来潜艇
的发展和生产中合作的可能性。按照最初的协商结果,丹麦将需要4艘潜艇,瑞典需要2
艘潜艇,挪威需要4艘潜艇。
但是,在“北欧海盗”潜艇发展计划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程定义时,挪威国家议会
于2002年6月19日在讨论该国的防务计划过程中,决定退出三国联合开发“北欧海盗”
潜艇发展计划。2003年,挪威政府正式宣布退出“北欧海盗”潜艇发展计划,但是,挪
威政府声明仍然保留“北欧海盗”潜艇发展计划的观察员资格。挪威政府退出“北欧海
盗”潜艇发展计划的原因,按照挪威国防大臣科里斯廷·克朗·迪沃尔特的说法,主要
549
世界海军潜艇

有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是虽然6艘“科本”级改进型潜艇已经于2002年逐渐退役完
毕,挪威海军潜艇兵力减少到仅有6艘“乌拉”级潜艇,但是根据挪威对未来的预测,
挪威海军不像丹麦和瑞典那样迫切需要对潜艇进行更换,挪威在2025年以前不需要增加
新艇。其二是由于挪威对未来发展“北欧海盗”潜艇计划难以保持足够的投资力度,因
此在该计划的第一阶段结束之际,挪威适时退出该项计划是一种明智的举动。
然而,挪威海军方面认为,挪威“乌拉”级的首制艇是1989年建成服役的,该级的
6艘潜艇到了2015年—2020年时,需要考虑对其进行更新换代的问题。即使挪威海军把
“乌拉”级潜艇的服役期勉强延长到2020年以后,但是到了“乌拉”级潜艇需要更换时
又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挪威的国防预算可能不会增加,而挪威各种军事武器发展之间
的资金竞争可能将更加激烈,因此,挪威海军的潜艇力量有可能将会进一步削弱。这一
切使得挪威的造船工业部门和海军都为挪威潜艇舰队的未来发展远景感到十分担忧。

11.2 挪威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发展

11.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挪威潜艇(1893年—1945年)

11.2.1.1 “科本”号(Kobben)常规动力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06t/259t;主尺度:39.3m×3.7m×3m;主机:汽油发动机2台,
功率为225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150马力×2(用于水下航行),
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1.9kn/8.9kn;续航力:水面状态9kn航速时,续
航距离为1450n mile;水下航速为6.5kn时,续航距离为45n mile;武备:457mm鱼雷发射
管3具(艏部2具,艉部1具);最大下潜深度:50m;艇员人数:14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早在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初期,当现代潜艇刚刚萌芽时,挪威海军就对潜艇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1901年,当美国海军的第一艘潜艇SS-1“霍兰”号进行海上试航时,挪威
就曾经派遣了一名海军官员前往美国观摩。1902年,挪威海军提出建造潜艇和组建潜艇
部队的计划,但是这项计划直到1907年才得到挪威议会的批准。当时,挪威并不具备建
造潜艇的能力,因此,挪威决定从德国购置潜艇。1908年11月28日,由德国建造的这艘
潜艇竣工交货,被挪威海军命名为“科本”号潜艇。“科本”号潜艇的服役,揭开了挪
威海军潜艇部队的序幕。“科本”号潜艇在挪威海军最初的服役期间,主要用于艇员培
训和试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挪威虽然是中立国,但是为了捍卫挪威的中立国立
场,“科本”号潜艇仍然参加了军事作战行动。1926年,“科本”号潜艇退役并于1933
年被拆卸解体。
11.2.1.2 A-2级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68t/353t;主尺度:46.5m×4.8m×2.7m;主机:2台柴油发动
机,总功率为700马力(用于水面航行);2台推进电机,总功率为380马力(用于水下航
行),采用双轴双螺旋桨推进方式;航速(水面/水下):14.5kn/9kn;续航力:水面状态

550
第11章 挪威潜艇

10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900n mile;水下航速为3.3kn时,续航距离为76n mile;武


备:457mm鱼雷发射管3具(艏部2具,艉部1具),装载5枚鱼雷;最大下潜深度:50m;艇员
人数:1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自从挪威海军购置“科本”号潜艇,填补了其海军在潜艇方面的空白之后,很快作
出迅速增强潜艇兵力的决定。于是,挪威于1911年5月向德国发出了3艘潜艇的订单。这
3艘潜艇被挪威海军命名为A-2级潜艇。A-2级的3艘潜艇于1913年—1914年期间陆续建成
并且一直在挪威海军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4月德国侵占挪威,当时A-2级
中的A-3号和A-4号潜艇由于已经服役了将近30年的时间,其性能早已落伍于时代,因此
无法抵御德国的入侵。为了防止它们落入德国侵略者手中,艇员们把A-3号和A-4号潜艇
人为沉没,但是A-2号潜艇却被德军俘获。
11.2.1.3 B级常规动力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20t/545t;主尺度:51m×5.3m×3.5m;主机:苏尔寿公司的柴油
发动机2台,总功率为45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350马力×2(用
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4.8kn/11kn;续航力:水面状态
9kn航速时,续航距离为1450n mile;水下航速为6.5kn时,续航距离为45n mile;武
备:457mm 鱼 雷 发 射 管 4 具 ( 艏 部 2 具,艉 部 2 具 ),76mm 口 径 舰 炮 1 座 ; 最 大 下 潜 深
度:50m;艇员人数:23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在拥有4艘潜艇,组建了一支小型的潜艇兵力之后,挪威开始注意发展和提高本国
建造潜艇的能力。1915年,挪威从美国的电船分公司购置了“霍兰”型潜艇的图纸,着
手在本国的造船厂建造6艘潜艇,它们被挪威海军命名为B级潜艇,这6艘潜艇于1926
年—1930年期间陆续建成服役。与“科本”号潜艇以及A-2级潜艇相比,B级潜艇的吨位
有了明显的增加,水面排水量达到420t,水下排水量达到545t,此外,其水面和水下最
高航速比“科尔”号潜艇以及A-2级潜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940年德国侵占挪威
时,B级之中有4艘潜艇落入德军手中,一艘被挪威艇员凿沉,还有一艘驶往英国,参加
英国皇家海军序列,作为英国反潜作战的目标潜艇使用,直到1944年在英国皇家海军退
役。
11.2.1.4 U级常规动力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630t/730t;主尺度:58.1m×4.8m×4.8m;主机:柴油发动机2
台,总功率为615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2台,功率为825马力×2(用于水下
航行),双推进轴双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1.5kn/9kn;续航力:水面状态10kn航速
时,续航距离为4050n mile;水下航速为8kn时,续航距离为23n mile;武备:533mm鱼雷
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最大下潜深度:61m;艇员人数:27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二战期间,挪威拥有5艘英国的U级潜艇,它们是英国皇家海军于1943年—1944年期
间转让给挪威海军的。U级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于1938年—1939年期间建成的,当时英
国皇家海军总共建造了15艘U级潜艇。二战结束之后,这5艘英国建造的U级潜艇继续在
551
世界海军潜艇

挪威海军中服役,并且一直持续到1965年。除此之外,二战结束之后,挪威还得到了3
艘德国在战争期间建造的U-ⅦC型潜艇和一艘U-ⅩⅩⅢ型潜艇,并且一直在挪威海军服
役到1964年。

11.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挪威潜艇(1959年至今)

11.2.2.1 “科本”级(Kobben)常规动力潜艇 1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70t/435t;主尺度:45.4m×4.6m×4.3m;主机:MB-820型柴油
发动机2台,总功率为600马力×2(用于水面航行);推进电机1台,功率为1700马力(用于
水下航行),单推进轴单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2kn/18kn;续航力:通气管状态以
8kn航速航行时,续航距离为5000n mile;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8具;最大下潜深
度:200m;艇员人数:1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挪威发展战后潜艇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才开始的,比其他国家大约迟滞了10年时
间。这一期间,由于在挪威海军服役的U级潜艇以及U-ⅦC型潜艇基本上到了其服役生
涯的末期,因此,挪威决定将这些二战时遗留的潜艇予以更换,作为这次更新换代计划
的一个组成部分,挪威决定从德国
购进15艘500t级的U-207型潜艇。
1959年,挪威向德国发出了15艘潜
艇的订单。为了纪念挪威海军历史
上的第一艘潜艇“科本”号,挪威
海军决定把战后建造的第一批现代
化潜艇命名为“科本”级潜艇(图 图11-1 “科本”级潜艇
11-1)。承 担“科 本”级 潜 艇 设 计
工作的是当时西德的吕贝克工程事务所,建造工作则由德国的北海造船厂承担。15艘
“科本”级潜艇在1964年—1967年期间相继建成服役,取代了挪威海军的U级潜艇和U-
ⅦC型潜艇,成为挪威战后海军的一支具有相当水平作战能力的潜艇。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保持潜艇的最佳作战能
力,或者更新换代建造新型潜艇来取代在役多年的潜艇,或者对在役的潜艇实施现代化
改换装,将新技术适时地应用于潜艇性能的改进。经过现代化改换装的潜艇,虽然达不
到新型潜艇的水平,但是其性能仍然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在这种国际思潮的影响下,
挪威提出了一项新的潜艇改造计划,准备建造12艘现代潜艇“乌拉”级以更换“科本”
级潜艇。由于与其他采购计划之间存在着运作需求与使用资金之间的矛盾,挪威海军无
法实现最初制定的潜艇更新计划。在最终的决定阶段,潜艇的数量被迫减少,最初减少
到10艘,其后进一步减至6艘。面对潜艇力量可能被减半的危险,挪威政府决定对未来
潜艇的发展采取双管齐下的做法——一方面积极制定建造新型潜艇“乌拉”级的计划,
购买6艘新型1000t级“乌拉”级潜艇;另一方面决定利用剩余的可用资金对6艘“科本”
级潜艇实施现代化改装,以便延长该级潜艇的服役期限。1989年—1992年期间,挪威海
军对“科本”级潜艇的现代化改装计划付诸实现。
552
第11章 挪威潜艇

经过现代化改装的6艘“科本”级潜艇,被挪威称为“科本”改进型潜艇,它们主
要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新了通信设备、导航设备以及火控系统等,排水量也有了较大幅
度的增加。“科本”改进型潜艇的水面排水量增至459t,水下排水量达到了524t,主尺
度为47.4m×4.6m×4.3m。“科本”改进型潜艇装备了MTU 12V 493AZ型柴油发动机,但
是其总功率没有变化,仍为1200马力。另外,“科本”改进型潜艇虽然仍旧装备8具
533mm艏鱼雷发射管,但是可以装载两种型号的8枚鱼雷,其中一种型号是FFV61型反
舰线导鱼雷,该型鱼雷采用被动寻的,航速45kn,射程25km,战雷头重240kg。另一种
型号是NT37C型反舰反潜两用线导鱼雷,该型鱼雷采用主动/被动寻的,航速35kn,射
程20km,战雷头重150kg。“科本”改进型潜艇准备的是MSI-90(U)TFCS火控系统。此
外,该型潜艇还装备了警戒雷达、搜索雷达、中/高频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等。“科
本”级的6艘潜艇的改装施工是由位于挪威卑尔根的尤里维尔造船厂承担的,它们于
1989年—1991年期间相继改装完毕。“科本”级改进型潜艇经过了10余年的服役生涯之
后,从2001年开始逐渐退役,到2002年时,6艘“科本”级改进型潜艇全部退出现役。
11.2.2.2 “乌拉”级(Ula)常规动力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040t/1150t;主尺度:59m×5.4m×4.6;主机:柴油机—电机,2
台MTU 16V 396 SB83型柴油机,2700马力;1台交流发电机;1台西门子公司制造的推
进电机,6000马力,单轴单螺旋桨。航速:水下最高航速为23kn,水面11kn;续航力:在
通气管状态以8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5000n mile;鱼雷:8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每
艘潜艇的鱼雷装载总数为14枚AEG DM2A3型线导反潜反舰两用鱼雷,该型鱼雷以主动
寻的模式工作时,航速为23kn,射程28km;当以被动寻的模式工作时,航速为35kn,射
程13km,战雷头重260kg;火控系统:康斯堡公司的MSI-90(U)TFCS型火控系统;电子战
支援措施:雷卡·西莱茵公司的警戒雷达;雷达:凯尔文·休斯公司的1007型海面搜索雷
达,I波段;声呐:CSU83型中频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汤姆森-辛特拉型低频舷侧
被动测距声呐;下潜深度:250m;艇员人数:21名(其中军官5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挪威海军的新型潜艇“乌拉”级是挪威海军与德国的北海蒂森造船厂联合建造的
(图11-2),该项合同签订于1982年9月30日。按照双方协议,“乌拉”级潜艇的设计工作
由德国承担,建造工作则由挪威与德国的北海蒂森造船厂采取合作的方式。“乌拉”级
的首制艇全部由德国的北海蒂森造船厂建造,该级之中的其他潜艇,则由挪威的科瓦尔
内布拉格造船厂将“乌拉”级潜艇的艇体建造完毕之后,运输到德国的北海蒂森造船厂
进行最后的舾装施工。从“乌拉”级潜艇的基本技术特点来看,该级潜艇可谓是博采众
家之长。“乌拉”级潜艇的各种主要系统、装置和设备是挪威海军根据实际的需要,在
对国外制造厂家进行广泛调研基础上才最终确定的。该级潜艇的作战指挥与武器控制系
统是由挪威的诺斯科·福斯瓦斯泰克诺勒吉公司制造的,导航设备是美国洛克维尔·克
林斯特公司制造的,雷达是由英国的凯尔文·休斯公司研制的,作为电子对抗设备的警
戒雷达,则是英国的雷卡·西莱茵公司制造的,声呐系统是德国的STN阿特拉斯公司和
法国的汤姆森-辛特拉公司研制的,潜望镜是意大利的利瓦·卡尔佐尼公司制造的。
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挪威海军总共建造了6艘“乌拉”级潜艇,该级的首制艇于
1987年1月29日在德国的北海蒂森造船厂开工,1988年7月28日下水,1989年4月27日建
553
世界海军潜艇

图11-2 “乌拉”级潜艇

成服役,该级的最后一艘潜艇于1992年4月30日服役。“乌拉”级潜艇建成服役时间,
几乎与“科本”级改进型潜艇的改装完成时间同步。这两种型号的潜艇,使得挪威海军
的水下作战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改进和提高。

554
第12章 欧洲国家潜艇

12 欧洲国家潜艇

12.1 保加利亚

12.1.1 概况

保加利亚在1919年曾经拥有一艘奥匈帝国建造的ⅩⅧ型潜艇,但是,保加利亚却从
未真正使用过该艘潜艇。其后不久,保加利亚把该艘ⅩⅧ型潜艇移交给法国。二战之
后,苏联于1959年把3艘M-Ⅳ级小型近海潜艇转让给保加利亚海军,于是,保加利亚海
军潜艇部队从此开始组建。M-Ⅳ级小型近海潜艇的排水量仅为205t,它们被保加利亚海
军分别命名为M1、M2和M3号潜艇。3艘M-Ⅳ级潜艇在保加利亚海军服役了将近10年时
间,于1967年退役。除了M-Ⅳ级小型近海潜艇之外,苏联还把2艘W级潜艇借给保加利
亚使用。从1972年开始,苏联先后转让给保加利亚4艘R级潜艇。这些R级潜艇取代了M-
Ⅳ级小型近海潜艇和W级潜艇,目前成为保加利亚海军拥有的唯一潜艇型号。

12.1.2 保加利亚海军潜艇装备

12.1.2.1 R级(Romeo)常规动力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75t/1830t;主尺度:76.6m×6.7m×4.9m;主机:柴油机—电
机,2台37-D型柴油机,4000马力;2台电机,2700马力,双推进轴;航速(水面/水
下):16kn/13kn;续航力:水面9kn航速时,续航力为9000n mile;艇员人数:54人;鱼雷:8
具533mm鱼雷发射管,其中艏部6具,艉部2具;可装载14枚SAET-60型鱼雷,该型鱼雷
为被动寻的,航速40kn,射程为15km,战雷头重400kg;水雷:不装载鱼雷时,可装载28
枚水雷;雷达: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舰壳式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用声呐,高
频。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苏联先后转让给保加利亚4艘R级潜艇。最初的2艘R级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是在
1972年转让的,它们已经分别于1990年和1993年退役并被解体拆卸。第二批R级潜艇是
苏联分别于1985年和1986年转让的。第二批转让的2艘R级潜艇分别建造于1958年和1961
年,据报道说,由于这两艘潜艇的服役时间已经长达40余年,因此这2艘潜艇的性能很
难达到最初设计时的水平。所以,在这两艘潜艇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其下潜深度被限制
为50m。目前,其中一艘已经退役,在役潜艇仅存一艘。

555
世界海军潜艇

12.2 克罗地亚

12.2.1 概况
克罗地亚海军潜艇部队是于1991年组建的,仅拥有两种小型潜艇,并且这些潜艇都
是从南斯拉夫得到的。另外,据国外媒体报道说,克罗地亚目前正在计划建造一些排水
量为120t的小型潜艇。

12.2.2 克罗地亚海军潜艇装备

12.2.2.1 “乌纳”级(Una)小型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76t,水下88t;主尺度:18.8m×2.7m×2.5m;主机:2台电机,68马力,单
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6kn/8kn;续航力:4kn航速时,续航力为200n mile;艇员人
数:6人;声呐:阿特拉斯电子公司的RIZ PP10M型被动/主动搜索声呐,高频;下潜深
度:12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乌纳”级潜艇属于小型潜艇,排水量不足100t,该级潜艇共有5艘,它们都是在
1985年—1989年期间开工建造的,目前克罗地亚仅拥有一艘在役潜艇,被克罗地亚海军
命名为“维莱比特”号潜艇,其他4艘由塞尔维亚和黑山联盟海军拥有。“乌纳”级潜
艇具有布放水雷的能力,也可以携带水下突击队员或者蛙人。1993年,克罗地亚曾经对
“维莱比特”号潜艇进行过改换装。在改换装期间,将“维莱比特”号潜艇的中部切
开,增加了一个柴油机—发电机机组。
12.2.2.2 “玛拉”级(Mala)袖珍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14t;主尺度:16.1m×4.6m×4.3m;主机:1台电机,4.7马力,单轴推进;航速:
水下4.4kn;续航力:4kn航速时,续航力为18n mile;3.7kn航速时,续航力为23n mile;
艇员人数:2人;下潜深度:6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玛拉”级潜艇属于袖珍潜艇,主要用于运送蛙人或者水下突击队员,艇上装备有
导航设备、磁罗经、深度计、声呐。该级潜艇的艇体是采用铝合金材料制造的。

12.3 丹 麦

12.3.1 概况

丹麦海军潜艇部队组建于1909年,是世界上组建潜艇部队较早的国家之一。当时,
丹麦海军拥有的第一批8艘“海神”级潜艇,其中3艘是由意大利为其建造的,其余5艘
则是丹麦本国建造的。与此同时,丹麦海军还从意大利购置了排水量为105t的“圣乔治
奥”级潜艇。1912年—1915年期间,丹麦在哥本哈根独立建造了5艘“挪威海神”级潜

556
第12章 欧洲国家潜艇

艇。该级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185t。接着,丹麦于1915年—1918年期间陆续建造了3艘排
水量为301t的“女战神”级潜艇。“女战神”级潜艇装备4具鱼雷发射管,具有较强的作
战能力。1925年—1926年期间,丹麦海军建造了2艘排水量为300t的“桂树神”级潜艇,
该级潜艇装备了6具鱼雷发射管,具备更加强大的海上作战能力。到1931年时,丹麦海
军总共拥有4种型号的潜艇,潜艇总数为10艘。1940年,丹麦遭到纳粹德国侵略时,丹
麦拥有的这些潜艇,或者被德国俘获,或者逃往其他国家。丹麦海军潜艇部队不复存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丹麦海军开始重建潜艇部队。为了帮助丹麦海军尽快建
立潜艇作战兵力,英国皇家海军把3艘V级潜艇转让给丹麦海军。这3艘潜艇被丹麦海军
命名U-1号、U-2号和U-3号潜艇,它们构成了战后丹麦海军潜艇部队的基础。这3艘潜艇
在丹麦海军服役了数年之后,分别于1957年、1958年和1968年退出现役。
1958年—1964年,丹麦海军开始设计和建造“海豚”级潜艇,该级潜艇的排水量为
600t。此后,丹麦又从当时联邦德国购买了建造排水量为370t的205型潜艇的许可证,自
行建造了2艘,并将其命名为“纳瓦伦”级潜艇。1987年,丹麦海军又从挪威海军购进
了3艘“科本”级潜艇,实际上挪威海军的“科本”级潜艇是德国的207型潜艇。丹麦海
军购进“科本”级潜艇之后,将其重新命名为“图姆勒伦”级潜艇。1990年,丹麦海军
的“海豚”级潜艇开始退役,目前在役的仅为“纳瓦伦”级和“图姆勒伦”级潜艇。
丹麦与挪威基于几乎同样的认识,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与瑞典和挪威共同探索
合作化发展潜艇的途径。基于共同的要求,他们希望通过联合采购计划来支撑现代化常
规动力潜艇的发展。为此,这三个国家联合制定了“北欧海盗”潜艇发展计划。按照最
初的协商结果,丹麦将需要4艘潜艇,瑞典需要2艘潜艇,挪威需要4艘潜艇。
但是,正当“北欧海盗”潜艇发展计划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程定义时,挪威政府便
于2003年正式宣布退出“北欧海盗”潜艇发展计划。随着挪威的退出,目前丹麦也在动
摇之中,北欧三国联合开展的“北欧海盗”潜艇发展计划,其前景扑朔迷离,难以预
料。

12.3.2 丹麦海军潜艇装备

12.3.2.1 “纳瓦伦”级(Narhvalen)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20t/450t;主尺度:44.3m×4.6m×4.2m;主机:柴油机—电机,
2台MTU 12V493TY7型柴油机,2250马力;1台电机,12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
面/水下):12kn/17kn;艇员人数:21人(其中军官4名);鱼雷:8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
可以发射FFV61型反舰线导鱼雷和FFV41型反潜鱼雷,其中,FFV61型反舰线导鱼雷为
被动寻的,航速45kn时,射程为25km,战雷头重240kg;FFV41型反潜鱼雷为被动寻
的,航速为25kn时,射程为20km,战雷头重45kg,该级潜艇上不装载备用鱼雷;火
控:Signaal M8 型 火 控 系 统 ; 雷 达:汤 姆 森 -CSF Calypso 型 海 面 搜 索 雷 达,I 波 段 ; 声
呐:CSU3-2型舰壳式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用声呐,中频;PRS3-4被动测距声呐。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纳瓦伦”级潜艇实际上是德国的205级近海型潜艇(图12-1),由丹麦从德国取得了

557
世界海军潜艇

建造许可证后在丹麦建造的,该级的2艘潜艇
于1965年—1966年期间开工,1970年2月—12
月期间建成服役。20世纪90年代初期,丹麦
皇家海军对“纳瓦伦”级的2艘潜艇实施了现
代化改换装。其中的“纳瓦伦”号潜艇的现
代化改装施工始于1993年后期,结束于1995
图12-1 “纳瓦伦”级潜艇
年2月。另外一艘“诺德卡普伦”号,其现代
化改装施工始于1995年中期,结束于1998年中期。在实施现代化改装期间,更新了艇上
的某些设备,装备了新型的电子桅杆、潜望镜、雷达、声呐以及电子支援措施等。
12.3.2.2 “图姆勒伦”级(207型)(Tumleren)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459t/524t;主尺度:47.4m×4.6m×4.3m;主机:柴油机—电机,
2台MTU 12V493AZ80型柴油机,1200马力;1台电机,17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
面/水下):12kn/18kn;续航力:通气管状态航速8kn时,续航力为5000n mile;艇员人
数:18人(其中军官5名);鱼雷:8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FFV61型反舰线导鱼雷,被动寻
的,45kn航速时,射程为25km,战雷头重240kg;电子对抗:雷达警戒;火控:TFCS型火
控系统;雷达: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PSC83型被动搜索和攻击用声呐,中频;下
潜深度:2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图姆勒伦”级的3艘潜艇是于1986年—1989年期间从挪威购进的207型潜艇(图12-
2),当时丹麦购置这3艘潜艇的目的是为了取代接近退役年限的“海豚”级潜艇。“图
姆勒伦”级的这3艘潜艇是挪威于1963年—1965年期间开工建造的,1964年—1965年期
间建成服役,在挪威海军服役期间,它们被称为“科本”级潜艇。丹麦在购进了“图姆
勒伦”级潜艇之后,立即着手对它们实施了现代化改换装,最先于1986年购进的第一艘
潜艇首先于1987年开始了现代化改换装,主要是将其耐压艇体加长了1.6m,艇内增设了
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导航设备以及火控系统。后来购进的另外2艘潜艇则于1990年和
1992年也分别进行了现代化改换装。

图12-2 “图姆勒伦”级潜艇

12.4 希 腊

12.4.1 概况

希腊是世界上发展潜艇起步很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886年,希腊海军就购置了“诺
登费尔特”-Ⅰ型潜艇。不过,当时希腊对于潜艇的作用尚存怀疑态度,因此,希腊海
558
第12章 欧洲国家潜艇

军虽然购置了“诺登费尔特”-Ⅰ型潜艇,却并没有把它视作一艘作战用的舰艇,只是
作为一种试验型的舰艇。希腊组建潜艇部队是从1911年购置了2艘法国的“海豚”级潜
艇开始的,该级潜艇的排水量为295t,装备5具鱼雷发射管,具有相当程度的作战能力。
1927年,希腊海军又从法国购进了2艘排水量为576t的潜艇,它们被希腊海军命名为“卡
茨奥尼斯”级潜艇,该级潜艇装备4具533mm鱼雷发射管、一座舰炮和3挺机枪,具有较
强的海上作战能力。接着,希腊海军又从法国订购了4艘“灰鱼”级潜艇。“灰鱼”级
潜艇的排水量为700t,艇上装备8具533mm鱼雷发射管,具有相当强的海上作战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腊作为盟军的成员国家之一,其海军潜艇全部投入了战
争。在1943年—1946年期间,英国皇家海军借给希腊3种型号总计12艘潜艇。这些潜艇
在希腊海军服役了数年之后,于1956年交还英国皇家海军。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曾经于1957年借给希腊2艘“小鲨鱼”级潜艇,这2艘潜艇分别
于1967年和1972年交还美国。1965年美国还借给希腊一艘“淡水鲤”级潜艇,该艇也于
1976年交还美国。
希腊发展战后现代潜艇是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时,希腊首先从联邦德国订购
了4艘209型1100t级的潜艇,这4艘潜艇由联邦德国建成并在希腊服役之后,被命名为
“灰鱼”级潜艇。20世纪70年代末期,希腊又从联邦德国订购了4艘209型1200t级潜艇,
这4艘潜艇建成服役之后,亦编入“灰鱼”级潜艇序列。目前,希腊海军在役的潜艇,
仅有“灰鱼”级8艘潜艇。另外,希腊政府于2000年2月15日与德国霍瓦兹公司签订了建
造3艘214型潜艇的合同。目前214型潜艇正处于建造状态。

12.4.2 希腊海军潜艇装备

12.4.2.1 “灰鱼”级(209型)(Glavkos)常规动力潜艇 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100t/1210t;主尺度:54.4m×6.2m×5.5m;主机:柴油机—电
机,4台MTU 12V493AZ80型柴油机,2400马力;4台西门子同步发电机,4600马力,单
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1kn/21.5kn;艇员人数:31人(其中军官6名);导弹:潜射
“鱼 叉”反 舰 导 弹,主 动 雷 达 寻 的,飞 行 速 度 马 赫 数 为 0.9,射 程 130km,弹 头 重
258kg,可从鱼雷发射管进行发射;鱼雷:8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装载14枚AEG SST4
型线导鱼雷,主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13km;被动寻的,航速23kn,射程28km,战
雷头重260kg,自航式发射,预计AEG SST4型鱼雷将被AEG SEAL3型鱼雷所替代;电
子 对 抗:AR-700-S5 型 警 戒 雷 达,在 进 行 现 代 化 改 装 之 前,曾 装 备 的 是 汤 姆 森 -CSF
DR200U警戒雷达;火控:带有UYK-44计算机的Unisys/Kanaris火控系统;雷达:汤姆森-
CSF Calypso I波段海面搜索雷达;声呐:CSU3-2舰壳式中频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声
呐;PRS3-4被动测距声呐;CSU83-90(DBQS-21)型Flank阵低频被动搜索声呐;CSU3-4
舰壳式中频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汤姆
森 - 辛 特 拉 DUUX2 被 动 测 距 声 呐 ; 下 潜 深
度:25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灰鱼”级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是目前希 图12-3 “灰鱼”级潜艇

559
世界海军潜艇

腊唯一拥有的在役潜艇(图12-3),这8艘潜艇全部是由德国设计和建造的209型1100t级与
1200t级的潜艇。“灰鱼”级的首制艇“灰鱼”号于1968年9月1日开工,1970年9月15日
下水,1971年9月6日服役。该级的最后一艘潜艇“庞托斯”号是1980年4月29日服役
的。1989年,在德国的帮助下,希腊海军对“灰鱼”级潜艇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改装内
容包括在艇上装备了“鱼叉”导弹、舷侧被动测距声呐、惯导系统、GPS系统等。首批
改装的4艘潜艇,其现代化改装施工分别于1993年、1995年、1997年以及2000年完成。
第二批实施现代化改装的4艘潜艇,计划于2014年之前完成。第二批实施现代化改装的4
艘潜艇,在进行改装过程中,将切开其耐压艇体,嵌加一段长度为6.7m的AIP独立舱
段,将采用燃料电池作为其AIP主机系统。
12.4.2.2 “卡特索尼斯”级(德国214型)(Katsonis)常规动力潜艇 在建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700t/1980t;主尺度:65m×6.3m×6m;主机:柴油机—电机,2
台MTU 16V396柴油机,8486马力;1台西门子电机,2组HDW燃料电池,240kW,单轴
单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2kn/20kn;艇员人数:27人(其中军官5名);导弹:潜射
“鱼 叉”反 舰 导 弹,主 动 雷 达 寻 的,飞 行 速 度 马 赫 数 为 0.9,射 程 130km,弹 头 重
258kg,可从鱼雷发射管进行发射;鱼雷:8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发射STN阿特拉斯
鱼雷,鱼雷与鱼叉导弹装载总数为16枚;对抗技术:反鱼雷诱饵;火控:STN阿特拉斯火
控系统;雷达: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艏部声呐、Flank阵声呐以及拖曳声呐;下潜
深度:4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希腊政府于1998年7月24日做出决定,并于同年10月9日发布声明从德国霍瓦兹公司
订购3艘214型潜艇,该级潜艇的设计亦是由德国霍瓦兹公司承担的。3艘214型潜艇的首
制艇建造合同于2000年2月15日签字生效,目前这3艘214型潜艇正在德国的基尔进行建
造。希腊政府将根据3艘214型潜艇的建造情况,考虑是否再增加一艘潜艇的订单。

12.5 波 兰

12.5.1 概况

波兰组建其海军潜艇部队始于1931年,当时波兰拥有的是3艘法国建造的980t级的潜
艇。由于这3艘潜艇的续航力不大,因此它们只能在波罗的海从事防卫和海上布放水雷
的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波兰从德国购置了2艘1100t级的潜艇。德国入侵波兰
时,波兰拥有的5艘潜艇之中有2艘潜艇逃往盟军国家,加入盟军对德国的军事斗争之
中。其余潜艇则全部被德国俘获。
二战结束之后,波兰于1956年得到苏联援助的6艘M-V级近海潜艇,由此开始组建
战后波兰海军的潜艇部队。1962年—1965年期间,苏联援助波兰5艘W级潜艇,以便取
代最初的M-V级近海潜艇。1986年苏联支援波兰一艘K级潜艇。其后,苏联又支援波兰2
艘F级潜艇。目前波兰在役的潜艇为一艘K级潜艇和2艘F级潜艇。

12.5.2 波兰海军潜艇装备
560
第12章 欧洲国家潜艇

12.5.2.1 “鹰”级(Orzel)常规动力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325t/3076t;主尺度:73.8m×9.9m×6.6m;主机:柴油机—电
机,2台柴油机,3650马力,2台发电机,1台电机,55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
水 下 ):10kn / 17kn,通 气 管 状 态 9kn ; 续 航 力:通 气 管 状 态 7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6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400n mile;艇员人数:52人;鱼雷:6具533mm鱼雷发射
管,可混合装载53-65型反舰鱼雷和TSET-71型反潜鱼雷,其中53-65型鱼雷为被动尾流
寻的,航速50kn,射程25km,战雷头重300kg;TEST-71型鱼雷为主动/被动寻的,航
速40kn,射程15km,战雷头重205kg;鱼雷装载总数为18枚;水雷:不装载鱼雷时,可装
载24枚水雷;电子对抗:“砖组”警戒雷达,“方环”测向仪;雷达:“魔盘”海面搜索雷
达;声呐:“鲨鱼齿”舰壳式低/中频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鲸”系列中频被动搜索声
呐;下潜深度:24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鹰”级潜艇是于1986年6月21日由苏联转让给波兰的,该艇实际上是苏联的K级
(877EM)潜艇,由苏联列宁格勒的苏达米赫造船厂建造。该艇转让给波兰之后,由波兰
海军将该艇命名为“鹰”号潜艇。
12.5.2.2 F级(641型)(Foxtrot)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952t/2475t;主尺度:91.3m×7.5m×6m;主机:柴油机—电机,
3台37-D型柴油机,6000马力;3台电机,5400马力(1×2700马力和2×1350马力),3轴;1
台辅助电机,14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6kn/15kn,通气管状态9kn;续航力:水面
8kn时,续航力为20000n mile;水下2kn时,续航力为380n mile;艇员人数:75人;鱼
雷:10具533mm鱼雷发射管(艏部6具,艉部4具),可混合装载SAET-60型反舰鱼雷和SET-
65E 反 潜 鱼 雷,其 中 SAET-60 型 鱼 雷 为 被 动 寻 的,航 速 40kn,射 程 15km ; 战 雷 头 重
400kg,SET-65E型鱼雷为主动/被动寻的,航速40kn,射程15km,战雷头重250kg;鱼
雷混合装载数量为22枚;水雷:不装载鱼雷时,可装载水雷44枚;电子对抗:“停车灯”型
警戒雷达;雷达:“魔盘”型I波段海面搜索雷达;声呐:舰壳式高频被动/主动搜索和攻
击声呐;下潜深度:25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波兰的2艘F级潜艇是于1993年从俄罗斯购进的。这2艘潜艇的建造厂家都是苏联列
宁格勒苏达米赫造船厂,分别于1987年11月3日和1988年12月7日建成服役。最初,这2
艘潜艇是苏联借给波兰海军的,后来于1993年波兰与俄罗斯经过协商,将其购置并作为
波兰海军的潜艇。

12.6 葡萄牙

12.6.1 概况

葡萄牙组建海军潜艇部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1913年,葡萄牙从意大利
购置了一艘排水量为245t的潜艇,葡萄牙海军潜艇部队由此开始组建。1916年—1917
561
世界海军潜艇

年,葡萄牙陆续又从意大利购置了3艘排水量为260t的潜艇。从此,葡萄牙海军拥有了4
艘潜艇。20世纪30年代,葡萄牙从意大利购置了2艘“海豚”级潜艇。“海豚”级潜艇
的排水量为770t,艇上装备6具533mm鱼雷发射管,具有较强的海上作战能力。
二战结束之后,葡萄牙于1948年从英国皇家海军购置了3艘S级潜艇,组成了葡萄牙
海军战后的潜艇部队。这3艘潜艇在葡萄牙海军服役了20余年之后,分别于1967年、
1969年和1979年退出现役。由于S级潜艇逐渐退役,为了保持最低限度的潜艇兵力,葡
萄牙海军又于1967年—1969年从法国购置了4艘“女神”级潜艇并将其重新命名为“大
青花鱼”级潜艇。1975年葡萄牙海军把“大青花鱼”级中的“抹香鲸”号潜艇卖给了巴
基斯坦。目前葡萄牙海军在役的潜艇仅有“大青花鱼”级3艘潜艇。

12.6.2 葡萄牙海军潜艇装备

12.6.2.1 “大青花鱼”级(Albacora)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 (水面/水下 ):869t/1043t;主尺度:57.8m×6.8m×5.2m;主机:柴油机—电
机,2台SEMT-皮尔斯蒂克 12PA4V185型柴油机,2450马力,2台热蒙-施纳德同步发电
机,1.7MW,2台电机,2600马力,双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13.5kn/16kn;续航
力:水面12.5kn航速时,续航力为2710n mile;通气管状态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2130n
mile;艇员人数:5人(其中军官8名);鱼雷:12具550mm鱼雷发射管(艏部8具,艉部4具),
装载ECANE14/15型反舰鱼雷,被动寻的,航速25kn,射程12km,战雷头重300kg;还
可装载ECAN L3型反潜鱼雷,主动寻的,航速25kn,射程5.5km,战雷头重200kg;该级
潜 艇 无 备 用 鱼 雷 ; 电 子 对 抗:ARUR 警 戒 雷 达 ; 火 控:DLT D3 鱼 雷 射 击 指 挥 仪 ; 雷
达:KH1007型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汤姆森-辛特拉DSUV2被动搜索和攻击用声
呐,中频;DUUA2型主动搜索和攻击声呐,8kHz;下潜深度:3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葡萄牙目前拥有的“大青花鱼”级2艘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是由法国设计建造的
“女神”级潜艇,但是稍稍做了一些改动(图12-4)。1993年—1994年期间,葡萄牙海军
对“大青花鱼”级潜艇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在潜艇上装备了新型的雷达。

图12-4 “大青花鱼”级潜艇

12.7 罗马尼亚

12.7.1 概况

罗马尼亚于1927年向意大利订购了一艘650t级潜艇,该艇于1931年建成并在罗马尼
亚服役。该艇被罗马尼亚海军命名为“海豚”号潜艇,罗马尼亚海军潜艇编队由此开始
562
第12章 欧洲国家潜艇

组建。其后,罗马尼亚从德国购买了620t级潜艇的建造许可证,于1942年将该艇建成,
该艇被命名为“玛修纳尔”号潜艇。此外,罗马尼亚还于1942年建成了一艘德国设计的
585t的“瑞琪纳尔”号潜艇。1943年,罗马尼亚接受了意大利转让的5艘CB级袖珍潜
艇。
二战结束之后,罗马尼亚一直没有建造潜艇。战前的“海豚”号潜艇一直在罗马尼
亚海军中服役到1957年,而“玛修纳尔”号潜艇与“瑞琪纳尔”号潜艇直到1967年才退
役。1986年苏联把一艘K级潜艇转让给罗马尼亚,该艘潜艇目前是罗马尼亚海军唯一的
一艘潜艇。

12.7.2 罗马尼亚海军潜艇装备

12.7.2.1 K级(877E型)(Kilo)常规动力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325t/3076t;主尺度:73.8m×9.9m×6.6m;主机:柴油机—电
机,2台柴油机,3650马力;2台发电机;1台电机,55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
水 下 ):10kn / 17kn,通 气 管 状 态 9kn ; 续 航 力:通 气 管 状 态 7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6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400n mile;艇员人数:52人;鱼雷:6具533mm鱼雷发射
管,可混合装载53-65型反舰鱼雷和TSET-71型反潜鱼雷,其中53-65型鱼雷为被动尾流
寻的,航速50kn,射程25km,战雷头重300kg;TEST-71型鱼雷为主动/被动寻的,航
速40kn,射程15km,战雷头重205kg,鱼雷装载总数为18枚;水雷:不装载鱼雷时,可装
载24枚水雷;电子对抗:“砖组”警戒雷达,“方环”测向仪;雷达:“魔盘”海面搜索雷
达;声呐:“鲨鱼齿”舰壳式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低/中频;“鲸”系列被动搜索声
呐,中频;下潜深度:24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罗马尼亚仅有的一艘K级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是于1986年12月从苏联进口的。根据
罗马尼亚的最初计划,它打算从苏联进口两艘K级潜艇,但由于资金不足,所以只购进
了一艘。

12.8 西班牙

12.8.1 概况

西班牙于1915年开始组建海军潜艇部队,西班牙海军的第一艘潜艇是从美国购买的
具有488t排水量的“霍兰”级潜艇。接着,西班牙又从意大利购置了3艘具有260t排水量
的潜艇,这3艘潜艇由意大利于1916年—1920年期间陆续建成并在西班牙海军服役。
1923年—1925年期间,西班牙又从意大利购置了6艘排水量为915t的C级潜艇。C级潜艇
装备6具533mm鱼雷发射管和120mm口径的舰炮,具有较强的海上作战能力。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西班牙依靠本国的技术在1941年—1943年期间独自建造了排水量为1050t的
D级潜艇。D级潜艇共有3艘,装备6具533mm鱼雷发射管和120mm口径的舰炮,具有较
强的海上续航能力。
563
世界海军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班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战后的新型潜艇。这
一时期西班牙海军潜艇主要是二战期间建造的D级潜艇。D级潜艇一直在西班牙海军中
服役,直到1971年才退出现役。1957年—1958年期间,西班牙仅仅建造了2种型号的袖
珍潜艇。1959年,美国将一艘二战时期建造的“小鲨鱼”级潜艇转让给西班牙。1971
年—1974年期间,美国把战后经过“加皮”计划改装的4艘潜艇转让给西班牙。从此,
先后从美国转让来的5艘潜艇成为西班牙海军潜艇的主力部队。
为了适应战后现代化潜艇兵力的需要,西班牙于1968年—1974年期间购买了法国
“女神”级潜艇的建造许可证,依靠本国的造船厂建造了4艘“女神”级潜艇。这4艘潜
艇在西班牙海军服役之后,被西班牙海军命名为“海豚”级潜艇。1977年—1984年,西
班牙又在法国的帮助下,以法国的“阿哥斯塔”级潜艇为母型建造了4艘“西北风”级
潜艇。目前西班牙海军在役的潜艇,仅有“海豚”级和“西北风”级这两种型号。

12.8.2 西班牙海军潜艇装备

12.8.2.1 “西北风”(Galerna)级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1230t,水面1490t,水下1740t;主尺度:67.6m×6.8m×5.4m;主
机:柴油机—电机,2台SEMT-波尔斯蒂克 16PA4V185 VG柴油机,3600马力;2台同步发
电机,1.7MW;1台电机,4600马力;1台巡航电机,32马力,单轴推进;续航力:通气
管状态9kn航速时,续航力为8500n mile;水下3.5kn航速时,续航力为350n mile;艇员人
数:54人(其中军官7名);鱼雷:4具533mm鱼雷发射管,装载ECAN L5Mod3或Mod4型反舰
反潜两用鱼雷,主动/被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9.5km,战雷头重150kg,战斗深度
550m;还可装载ECAN F17型线导鱼雷,主动/被动寻的,航速40kn,射程20km,战雷
头重250kg,战斗深度600m;两种型号鱼雷的混合装载最大数量为20枚;水雷:如果鱼雷
装载数量减少11枚的话,则可另外装载19枚水雷;电子对抗:THORN EMI警戒雷达;雷
达:汤姆森-CSF DRUA 33C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汤姆森-辛特拉 DSUV 2H型被动
搜索声呐,中频;DUUA 2A/2B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主动搜索时,工作频率
为8kHz;DUUX 2A或者DUUX-5型舰壳式被动测距声呐和侦察声呐;下潜深度:300m;
海上自持力:45天。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西北风”级的4艘潜艇是西班牙仿照法国的“阿哥斯塔”级潜艇而自行设计建造
的(图12-5),建造过程中曾得到法国的协助和指导,艇上约67%的设备均为西班牙本国
制造的。首制艇于1977年9月开工,1981年12月下水,1983年1月建成服役。该级的第4
艘潜艇是于1986年1月27日建成服役的。从1993年起,西班牙开始对“西北风”级的4艘
潜艇进行现代化改装。改装的主要内容是换装了新型的鱼雷射击指挥控制系统以及海上
电子支援措施的装备。整个现代化改装计划于1997年完成。2000年,西班牙又制定了第
二次现代化改换装计划,准备利用“西北风”级潜艇的大修时期,分别在4艘潜艇上装

图12-5 “西北风”级潜艇
564
第12章 欧洲国家潜艇

备拖曳声呐。另外,西班牙还计划至少在“西北风”级之中的一艘潜艇上装备特种部队
输送装置。
12.8.2.2 “海豚”级(Delfin)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700t,水面869t,水下1034t;主尺度:57.8m×6.8m×4.6m;主机:
柴油机—电机,2台SEMT-皮尔斯蒂克 12PA4V185型柴油机,2450马力;2台热蒙—施纳
德 同 步 发 电 机,1.7MW ; 2 台 电 机,2600 马 力,单 轴 推 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3kn/15.5kn;续航力:5kn航速时续航力为4500n mile;艇员人数:47人(其中军官5
名);鱼雷:12具550mm鱼雷发射管(艏部8具,艉部4具),装载ECAN L5Mod3型或者Mod4
型反舰反潜两用鱼雷,主动/被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9.5km,战雷头重150kg,战斗
深度550m;还可装载ECAN F17Mod2型线导鱼雷,主动/被动寻的,航速40kn,射程
20km,战雷头重250kg,战斗深度600m,两种鱼雷混合装载最大数量为12枚;水雷:不
装载鱼雷时,可装载水雷12枚;电子对抗:THORN EMI警戒雷达;雷达:汤姆森-CSF
DRUA31或33A型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汤姆森-辛特拉 DSUV22被动搜索和攻击
声呐,中频;汤姆森-辛特拉 DUUA2A主动搜索和攻击声呐,工作频率8kHz或8.4kHz;
下潜深度:3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海豚”级的4艘潜艇实际上是法国设计的“女神”级潜艇,由西班牙取得了仿造
许可证后,在法国的帮助下由西班牙本国制造的(图12-6)。首制艇于1968年8月开工,
1972年3月下水,1873年5月服役。西班牙海军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对“海豚”级潜
艇实施现代化改装工作,整个现代化改装工
作已经于1995年12月结束。该级之中的2艘潜
艇于2003年退役,目前该级潜艇在役的仅有2
艘。 图12-6 “海豚”级潜艇

12.9 乌克兰

12.9.1 概况

自从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才拥有了自己的海军潜艇,但是这些潜艇都是苏联建造
的潜艇。目前乌克兰海军在役的潜艇仅有一艘。

12.9.2 乌克兰海军潜艇装备

12.9.2.1 F级(641型)(Foxtrot)常规动力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952t/2475t;主尺度:91.3m×7.5m×6m;主机:柴油机—电机,
3台37-D型柴油机,6000马力,3台电机(1×2700马力,2×1350马力)5400马力;1台辅助
电机,140马力;三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6kn/15kn,通气管状态9kn;续航力:
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20000n mile;水下2kn航速时,续航力为380n mile;艇员人
565
世界海军潜艇

数:75人;鱼雷:10具533mm鱼雷发射管(艏部6具,艉部4具),装载22枚53型鱼雷;水雷:
不装载鱼雷时,可以载水雷44枚;电子对抗:“停车灯”警戒雷达,“方环”测向仪;雷
达:“探碟”或“探盘”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Herkules/Feniks舰壳式被动/主动
搜索和攻击声呐,高频;下潜深度:25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乌克兰目前仅有一艘苏联建造的F级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该艇是苏联列宁格勒的
苏达米赫造船厂建造的。该艇于1970年5月29日下水,1970年11月6日服役,至今已经有
30余年役龄。苏联解体之后,该艇是俄罗斯于1997年8月移交给乌克兰的。

12.10 前南斯拉夫

12.10.1 概况

前南斯拉夫的海军潜艇部队组建于1927年。当时前南斯拉夫从英国购买了2艘排水
量为975t的潜艇。接着,前南斯拉夫于1928年从法国购置了2艘排水量为639t的潜艇。二
战期间,前南斯拉夫拥有的这些潜艇被意大利俘获。二战之后,前南斯拉夫从1958年开
始重新建造战后海军潜艇。前南斯拉夫最初建造的战后潜艇是2艘“苏捷斯卡”级潜
艇。该级潜艇的排水量为820t,装备6具533mm鱼雷发射管。接着,前南斯拉夫又于
1960年建造战后第二批潜艇——“英雄”级潜艇。“英雄”级共有2艘潜艇,排水量为
1068t,装备6具鱼雷发射管。20世纪70年代初期,前南斯拉夫建造了4艘“玛拉”级袖珍
潜艇。1985年—1989年期间,前南斯拉夫建造了排水量为88t的“乌纳”级小型潜艇。前
南斯拉夫拥有的最新型潜艇,是于1978年—1981年期间建造的“萨瓦”级潜艇。2003年
2月南联盟组建成为塞尔维亚和黑山联盟,前南斯拉夫的海军舰艇归属为塞尔维亚和黑
山联盟,目前塞尔维亚和黑山联盟海军拥有2艘“萨瓦”级潜艇、5艘“乌纳”级小型潜
艇以及4艘“玛拉”级袖珍潜艇。

12.10.2 前南斯拉夫海军潜艇装备

12.10.2.1 “萨瓦”级(Sava)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830t/960t;主尺度:55.7m×7.2m×5.1m;主机:柴油机—电机,
2台苏尔寿柴油机,1600马力;2台发电机1MW;1台电机,156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
( 水 面 / 水 下 ):10kn / 16kn ; 艇 员 人 数:27 人 ; 鱼 雷:6 具 533mm 艏 鱼 雷 发 射 管,装 载
TEST71M鱼雷,主动/被动寻的,航速40kn,射程15km,战雷头重205kg,鱼雷装载数
量为10枚;水雷:不装载鱼雷时,可装载水雷20枚;对抗技术:“停车灯”警戒雷达;雷
达:“探碟”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PRS3型
舰壳式被动测距声呐,中频;下潜深度:3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萨 瓦”级 仅 有 一 艘 潜 艇,该 级 潜 艇 为
“英雄”级潜艇的改进型,是从20世纪70年代 图12-7 “萨瓦”级潜艇

566
第12章 欧洲国家潜艇

中后期开始建造并于70年代末期服役的(图12-7)。“萨瓦”级潜艇是由南斯拉夫自行设
计建造的,但是艇上的电气设备却是从苏联进口的,该级潜艇上装备的鱼雷武备可能是
从瑞典进口的。
12.10.2.2 “乌纳”级(Una)小型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6t/88t;主尺度:18.8m×2.7m×2.5m;主机:2台电机,68马
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6kn/8kn;续航力:4kn航速时,续航力为200n mile;
艇员人数:6人;声呐:Atlas Elektronik被动/主动搜索声呐,高频;下潜深度:105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乌纳”级共有5艘潜艇,该级潜艇属于小型潜艇,排水量不足100t,它们都是在
1985年—1989年期间开工建造的(图12-8)。

图12-8 “乌纳”级潜艇
12.10.2.3 “玛拉”级(Mala)袖珍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1.4t;主尺度:4.9m×1.4m×1.3m;主机:1台电机,4.5马力,单轴推进;航
速:4.4kn;续航力:4.4kn航速时,续航力为18n mile;3.7kn航速时,续航力为23n mile;
艇员人数:2人;下潜深度:6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玛拉”级共有4艘潜艇,该级潜艇属于袖珍潜艇,排水量仅为1.4t,该级袖珍潜艇
实际上是一种蛙人输送潜艇。

567
世界海军潜艇

13 亚太地区潜艇

13.1 韩 国

13.1.1 概况

韩国海军从1983年开始拥有潜艇,当时韩国海军的潜艇主要是3艘TOLGORAE级小
型潜艇和8艘“海豚”型袖珍潜艇,这些潜艇都是意大利设计的。1987年韩国从当时的
西德订购了3艘209型1200t级的潜艇,该级潜艇被韩国海军命名为“张保皋”级潜艇,该
级的首制艇于1993年在德国建成,其余2艘则分别于1994年和1995年在韩国建成并服
役。后来,韩国又从德国陆续增购了6艘209型1200t级的潜艇。这样,建成之后的“张保
皋”级总共有9艘潜艇。
2000年11月,韩国向德国订购了3艘214型潜艇,这3艘潜艇计划将于2007年—2009
年建成服役。3艘214型潜艇将要装备AIP系统,其水下排水量为1860t。按照韩国与德国
签订的协议,3艘214型潜艇将要采取双方合作的方式进行建造。目前,3艘214型潜艇的
首制艇,已经于2002年11月开工建造。除此之外,韩国目前还计划在3艘214型潜艇建成
服役之后,再建造排水量为3000t级的大型潜艇,建造数量尚未最后确定。

13.1.2 韩国海军潜艇装备

13.1.2.1 “张保皋”级(209型)(Chang Bogo)常规动力潜艇 9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100t/1285t;主尺度:56m×6.2m×5.5m;主机:柴油机-电机,4
台MTU 12V396SE型柴油机,3800马力,4台同步发电机;1台电机,4600马力,单轴推
进;航速:水面11kn,通气管状态11kn,水下22kn;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
7500n mile;艇员人数:33人(其中军官6名);鱼雷:8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装载14枚
SUT Mod2型线导鱼雷;该型鱼雷为主动/被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12km,战雷头重
260kg,自航式发射;水雷:不装载鱼雷时,可装载28枚水雷;电子对抗:Argo型警戒雷
达;火控:ISUS 83 TFCS火控系统;雷达:导航雷达,I波段;声呐:CSU 83型舰壳式被
动/主动声呐,中频。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韩国最初的3艘“张保皋”级潜艇是于1987年与德国签定建造合同的,该级潜艇为
德国的209型1200t级的潜艇(图13-1)。首制艇是由德国基尔造船厂建造的,第二艘和第三
艘潜艇则是由德国制造部件,由韩国的玉浦造船厂组装的。接着,韩国又于1989年向德
国发出了再建造3艘209型潜艇的订单。1993年韩国又一次从德国订购3艘209型潜艇。韩
国的最终目标是将要拥有18艘209型潜艇。

568
第13章 亚太地区潜艇

图13-1 “张保皋”级潜艇
13.1.2.2 TOLGORAE级小型潜艇 3艘
“海豚”(Dolphin(Cosmos))级小型潜艇 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TOLGORAE级:水面150t,水下175t;“海豚”级:水面70t,水下83t;主尺
度:“海豚”级:25m×2.1m;主机:1台柴油机,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9kn/6kn;艇
员人数:6人以及另外8名潜水人员;鱼雷:TOLGORAE级:2具406mm鱼雷发射管;“海
豚”级:2具533mm鱼雷发射管;声呐:Atlas Electronik公司的舰壳式被动搜索声呐,高
频。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TOLGORAE级小型潜艇是于1983年开始服役的,而“海豚”级(COSMOS)小型潜艇
则是于1988年服役的,其任务是布放水雷(图13-2)。这两种潜艇由于其排水量很小,因
此只能在近海海域从事活动。

图13-2 “海豚”级潜艇
13.1.2.3 214型常规动力潜艇 在建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700t/1980t;主尺度:65m×6.3m×6m;主机:柴油机-电机,2台
MTU 16V396柴油机,8486马力;1台西门子电机,2组HDW燃料电池,240kW,单轴单
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2kn/20kn;艇员人数:27人(其中军官5名);导弹:潜射“鱼
叉”反舰导弹,主动雷达寻的,飞行速度马赫数0.9,射程130km,弹头重258kg,可从
鱼雷发射管进行发射;鱼雷:8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发射STN阿特拉斯鱼雷,鱼雷
与鱼叉导弹装载总数为16枚;对抗技术:反鱼雷诱饵;火控:STN阿特拉斯火控系统;雷
达:海 面 搜 索 雷 达,I 波 段 ; 声 呐:艏 部 声 呐、Flank 阵 声 呐 以 及 拖 曳 声 呐 ; 下 潜 深
度:4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韩国国防部于2000年11月3日向德国的霍瓦兹造船厂订购3艘装备有AIP系统的214型
潜艇。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这3艘214型潜艇将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交货。
德国HDW船厂建造的214型潜艇是在209型潜艇的基础上,结合了212型潜艇的先进
技术而研制的新一代的潜艇。214型潜艇装备AIP系统,增加了潜艇水下自持力。该级潜
569
世界海军潜艇

艇可以为不同用户提供多种选择的模块化设计,以便满足不同国家海军的特殊需求。
214型潜艇具有杰出的反潜能力,低排水量,隐蔽性好,高负载的传感器和武器装备,
在沿海作战中适合现代作战要求的海战新概念。
214级潜艇的储备浮力大于10%,耐压艇体采用HT80和HT100钢材建造,这些钢材
所具有的高强度性能不仅可以保证214型潜艇的下潜深度超过400m,而且它们还具有特
殊的弹性性能,能够适应压力的改变,保证214型潜艇在发生搁浅或碰撞等意外事故时
具有相当大的安全性。此外,214型潜艇的耐压艇体以及受到下潜压力影响的所有的装
置和阀门是按照德国海军建造规范BV0111关于对耐压艇体的规定以及德国军用材料标
准VG95876对管路系统的规定而设计的,均可保证214型潜艇的下潜深度大于400m。
214型潜艇设计的许多初始数据是设计师们在分析德国海军和其他国家的潜艇的性
能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的。214型潜艇的外形是对流体动力和目标强度参数进行优化处理
之后加以确定的,并且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指挥台围壳的最佳几何形状。214型潜艇的艇
员编制为30人,海上自持力为50天。该级潜艇装备2台MTU 16V396柴油机主机,其功率
为8486马力,此外,还装备1台西门子电机,采用单轴单螺旋桨推进。该级潜艇在水下
状态可以多次以20kn以上的全速持续航行几个小时。
在常规动力潜艇的AIP技术方面,德国的214型潜艇亦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实力。德国
霍瓦兹·德意志造船厂指出,214型潜艇是从方案阶段便被设计成为装备燃料电池AIP系
统的常规动力潜艇。装备燃料电池AIP系统的214型潜艇,利用艇上的AIP系统可以获得
15昼夜~17昼夜的水下连续潜航能力。214型潜艇上装备的是两组更为新型以及功率更
大的燃料电池模块,每组燃料电池模块的功率为120kW,总功率为240kW。燃料电池产
生的是直流电,非常适于潜艇的环境,而且其副产物是水。德国霍瓦兹·德意志造船厂
指出,214型潜艇装备的燃料电池,其燃料利用效率非常高,几乎接近100%。燃料燃烧
之后产生的能量之中的53%被用于潜艇的推进。在214型潜艇上,用于燃料电池工作的
氢气是以气态被储存在艇上的,其主要的储存形式是气态的氢渗入圆柱形状的铁—钛—
锰合金之中。而氧则是以液态形式被储存在液氧罐中。当214型潜艇在以2kn~6kn航速
进行水下巡逻时,需启动燃料电池系统。利用艇上储备的燃料和液氧,艇上装备的燃料
电池系统能使214型潜艇在水下连续潜航三个多星期。当214型潜艇在通气管状态以6kn
的速度航行时,艇上的燃油储备可以使其具有12000n mile续航力以及12个星期的续航时
间。214型潜艇的长时间水下自持力依靠混合推进系统来完成。艇上的混合推进系统包
括燃料电池的AIP系统、主推进电机、柴油发电机组和大功率铅酸蓄电池等。艇上装备
的每一个聚合物电解薄膜燃料电池模块可以提供120kW/块的功率,两个燃料电池模块
总共可以提供240kW的电力。
214型潜艇上布置了8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发射STN阿特拉斯鱼雷和反舰导
弹,鱼雷与反舰导弹装载总数为16枚。该级潜艇上装备了ISUS 90型作战指挥控制系
统,该系统利用高性能的数据总线把声呐、攻击潜望镜等传感器、鱼雷和反舰导弹发射
系统以及艇上的导航系统与中心计算机联系起来,接收并分析所有输入数据信息,并把
各种数据信息经过处理之后自动形成作战指令。ISUS 90型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基本传
感器是声呐系统,它由下列几部分组成:即探测目标距离和方位的主动声呐、中频圆柱状
被动声呐、中低频的舷侧阵被动声呐、低频拖曳阵声呐以及计算目标数据的被动测距声
呐等。艇上的探雷声呐系统也能为潜艇提供近距离的导航数据。另外,该级潜艇上还装
备了一个带有光学测距仪、热成像传感器和综合ESM/GPS设备的光电桅杆以及一个带
570
第13章 亚太地区潜艇

有光学测距仪的攻击潜望镜。作为214型潜艇的自卫手段,则是艇上装备的鱼雷对抗系
统。
214型潜艇的减振降噪特性十分突出,艇上采用的低噪声机械和设备保证了它们的
安静运行,此外,214型潜艇装备的是西门子公司研制的永磁型主推进电机,该电机具
有稳定性能,在调整航速过程中,不会产生瞬态的转换噪声。另外,在214型潜艇的机
舱内,所有机械装置都被安装在一个在声学方面与该级潜艇耐压艇体绝缘的整体浮筏式
减振基座上,此外,艇上的管系和电缆液采取了相应的减振措施。对于该级潜艇外部艇
体表面上的开口,采用挡板结构以便尽可能地减少海水流动噪声。这些有效措施的采
用,降低了214型潜艇的辐射噪声,因此,214型潜艇自身形成了一个安静的水下平台。
除此之外,214型潜艇所具有的最佳外形以及涂在艇体外表面的专用的声波能量吸收涂
层材料大幅度地降低了该级潜艇的水下目标强度,从而减少了被敌人探测的几率,增加
了该级潜艇自身的声呐探测范围。
214型潜艇的耐压艇体以及艇上的设备,都是根据北约和德国海军最新的需求,按
照高耐冲击系数进行设计的。该级潜艇的安全和救援主要基于耐压艇体的高强度。除此
之外,利用艇上的专用的气体发生器吹除主压载水舱,潜艇能很快上浮到水面。在总布
置方面,设计师们也对艇上的人机环境给与了格外的重视与考虑,214型潜艇的前部配
备了供30名艇员居住的标准的舱室和相应设施,每个艇员都有自己的固定床位。艇员居
住舱室的后面则是该级潜艇的指挥与作战情报中心,位于潜艇的中部,声呐显示屏、武
器以及潜艇控制系统的控制台都设置在作战情报中心内。在214型潜艇的作战情报中心
与艇员居住舱之间设置了具有耐压结构的舱壁。214型潜艇的艉部没有布置艇员舱室,
在那里实行的是无人操作。这一部分的舱室主要布置的是与推进装置和潜艇操纵系统有
关的系统和设备。
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概念,因此214型潜艇的标准设计可以在不同的性能特性和成
本组合中予以选择,此外,模块化设计确保将来能结合或接受武器和传感器或技术系统
的任何新技术成果,从而为其后的改换装提供了更大的方便和自由度。
在常规动力潜艇的设计中,214型潜艇代表着当前技术发展水平,该级潜艇除了可
以承担沿海作战和远洋巡逻等使命之外,还可担负反水面舰船和反潜作战,监测、观察
和搜索、隐蔽布雷、收集情报以及输送特种作战部队和进行各种训练等任务。

13.2 朝 鲜

13.2.1 概况

朝鲜海军的潜艇部队组建于1959年,当时,朝鲜从苏联得到2艘转让的W级潜艇。
其后不久,朝鲜又得到2艘苏联W级潜艇。这4艘W级潜艇一直在朝鲜海军服役了10年左
右的时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时,它们逐渐退出现役主力的序列,被朝鲜海军将其划
归为辅助潜艇序列,成为培训艇员用的训练潜艇。
据《简氏舰艇年鉴》披露,朝鲜海军潜艇的主力,主要是苏联的R级潜艇,这些R
级潜艇之中,有7艘是由中国于1973年—1975年期间转让给朝鲜的,其余潜艇都是由朝
鲜自己建造的。另外,朝鲜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造“玉高”级袖珍潜艇,于1991年开

571
世界海军潜艇

始建造“山高”级小型潜艇,目前这两种小型潜艇有多艘在役。

13.2.2 朝鲜海军潜艇装备

13.2.2.1 R级(033型)(Romeo)常规动力潜艇 2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75t/1830t;主尺度:76.6m×6.7m×5.2m;主机:柴油机—电机,
2 台 37-D 型 柴 油 机,4000 马 力 ; 2 台 电 机,2700 马 力,双 轴 推 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5kn/13kn;续航力:水面9kn航速时,续航力为9000n mile;艇员人数:54人(其中军官
10名);鱼雷:8具533mm鱼雷发射管(艏部6具,艉部2具),可装载14枚SAET-60型鱼雷,
被动寻的,航速40kn,射程15km,战雷头重400kg;水雷:不装载鱼雷时,可装载水雷28
枚;雷达:“魔盘”型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Tamir 5L型舰壳式主动声呐;Feniks型
舰壳式被动声呐。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据《简氏舰艇年鉴》披露,朝鲜拥有的R级潜艇之中(图13-3),有7艘是由中国于
1973年—1975年期间转让给朝鲜的,其中,1973年转让了3艘,1974年转让了2艘,1975
年转让2艘。R级潜艇之中的其余潜艇都是由朝鲜自己建造的,首批的3艘R级潜艇是朝
鲜于1975年建造的,1976年又有2艘R级潜艇建成。据报道说,朝鲜有一艘R级潜艇曾于
1985年2月沉没。另据国外报道说,朝鲜除了上述现役潜艇之外,还有从苏联进口的4艘
W级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不过这4艘W级潜艇目前已作为训练艇使用,并且其下潜深
度严格控制在潜望镜深度。此外,还有消息说,朝鲜于1993年后半期从俄罗斯购买了40
艘已经报废的R级潜艇,但是这40艘R级潜艇并没有投入现役使用,而是艇上的一些重
要设备被拆卸下来,装备在现役的R级潜艇上了。

图13-3 R级潜艇
13.2.2.2 “玉高”级(Yugo)袖珍潜艇 3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0t/110t;主尺度:20m×3.1m×4.6m;主机:2台柴油机,320马
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2kn/8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
550km;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50km;艇员人数:4人以及另外的6名~7名潜水员。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玉高”级袖珍潜艇基本上是分为两批建造的,第一批是在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
第二批是在1987年以后建造的。该级袖珍潜艇的设计有多种类型,上述的性能指标,仅
为其中一种典型的设计数据。
13.2.2.3 “山高”级(Sango)小型潜艇 2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56t/277t;主尺度:35.5m×3.8m×3.7m;主机:1台俄罗斯制造
的 柴 油 发 电 机 组,1 台 朝 鲜 制 造 的 推 进 电 机,单 轴 ; 航 速:水 面 7.6kn,通 气 管 状 态
572
第13章 亚太地区潜艇

7.2kn,水下8.8kn;续航力:水面7kn航速时,续航力为2700n mile;艇员人数:19人(其中
军官2名)以及另外的6名潜水员;鱼雷:2具~4具533mm鱼雷发射管;水雷:可以携带16枚
水雷;雷达: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舰壳式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山高”级小型潜艇于1991年开始建造,到1997年之前,朝鲜基本上以每年4艘~6
艘的速度持续建造了多艘“山高”级小型潜艇。自从1997年以来,“山高”级潜艇的拥
有数量逐年减少,目前在役数量为25艘。

13.3 印 度

13.3.1 概况

印度海军作为一个独立的军种是于1950年正式组建的。1952年,印度海军成立了第
一支舰队——西部舰队。1969年,印度海军的第二支舰队——东部舰队成立。自从20世
纪80年代以来,印度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海军,其中的潜艇作战兵力是印度海
军发展的重点对象之一,经过40余年的努力,印度海军潜艇兵力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成为南亚引人注目的国家之一。
印度的南面濒临印度洋,出于地域方面的考虑,印度在发展其海军方面,特别是在
发展其潜艇兵力的过程中,首先采用从外国引进的方式,然后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并且建
造技术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采取独立建造潜艇的方式,从而走过了与其他国家迥然不同
的发展之路。印度海军是于1968年从接受苏联援助开始起步组建潜艇部队的。1968年—
1975年期间,印度海军从苏联海军陆续购置了8艘F级潜艇。这8艘潜艇之中的第一艘是
“坎德瑞”号潜艇,该艇于1968年7月16日从苏联运抵印度。接着,其余的7艘F级潜艇
分别于1969年1月—1975年12月相继运抵印度。
印度政府与德国霍瓦兹公司于1981年12月11日签订了4艘209型1500t级潜艇的购置与
建造合同。这4艘潜艇被印度海军命名为“希沙玛”级常规动力潜艇。根据合同中的条
款,其中第一批的2艘潜艇由德国设计并于1982年由德国霍瓦兹公司开工建造,这2艘潜
艇于1986年建成服役。从德国引进的第二批2艘潜艇则由印度从德国霍瓦兹公司购买了
建造权,从德国购买组件由印度的玛扎冈船坞公司进行组装建造。这2艘潜艇分别于
1984年6月和9月在玛札冈船坞有限公司开工建造。20世纪60年代以前,印度基本上不具
备设计和建造大型海军舰艇的能力。但是,为了在这方面取得迅速改观和进步,印度采
用技术引进的方式,直接汲取先进国家的技术精华,快速提高本国的水平。1966年,印
度的玛札冈船坞有限公司开始建造英国设计的“利安德”级护卫舰,这是印度建造军用
舰艇的一个重要起点。经过10多年的努力,玛札冈船坞有限公司逐渐学习并掌握了建造
潜艇的技术,于1984年开始建造“希沙玛”级常规动力潜艇,这标志着印度自此拥有了
自行建造潜艇的能力。由印度建造的第一艘“希沙玛”级的“沙尔基”号潜艇于1984年
6月5日开工,1989年9月30日下水,1992年2月7日服役。第二艘“山古尔”号于1989年9
月3日开工,1992年3月21日下水,1994年5月28日服役。1984年时,印度政府曾经计划
再增建2艘209型潜艇,但是这项计划后来被取消,因此,印度最终拥有4艘209型潜艇。
1983年,印度与苏联签订了购买6艘苏制的K级(877EM型)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的合

573
世界海军潜艇

同。后来,由于印度海军购买德国209型潜艇计划受阻,因此,印度海军又与苏联续签
了加购4艘K级(877EM)潜艇的合同。这样,印度海军总共从苏联购置了10艘K级潜艇。
这一批10艘潜艇购置之后,印度把该级潜艇命名为“辛德赫格霍斯”级潜艇。这10艘潜
艇都是苏联于1986年4月30日—1990年12月30日在列宁格勒的苏达米赫造船厂建造的。
从1997年开始,印度海军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对这10艘“辛德赫格霍斯”级潜艇进行了现
代化改装。俄罗斯的“红宝石”设计局、“革新者”试验设计局以及“曙光”科研生产
联合体等部门为印度海军的K级(877EMK)潜艇的现代化改装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计划。这
一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在K级(877EMK)潜艇上装备一套先进的反舰巡航导弹系统、新型惯
导系统以及包括导弹控制分系统在内的自动化作战信息系统。经过现代化改装的K级
(877EMK)潜艇,将具有发射3M54型和3M54E1型(SS-N-27)潜射反舰巡航导弹的能力。
该型导弹射程为180km,巡航速度马赫数为0.7,主动雷达制导,攻击飞行速度马赫数为
2.5,弹头质量为450kg。另外还具备了发射SA-N-8型对空导弹的能力,该型导弹利用轻
便型发射装置,采用红外制导,射程为6km。根据印度与俄罗斯的协议,印度海军的S-
58“辛杜维尔”号潜艇是第一艘经过上述内容的现代化改进的潜艇,该艇于1997年6月在
俄罗斯的北德文斯克造船厂正式开始实施现代化改装,于1999年4月完工。接着,俄罗
斯海军于1999年5月在圣彼得堡的“海军上将”造船厂又对印度的另外2艘K(877EM)级
潜艇进行了同样内容的现代化改装施工。2000年5月,俄罗斯海军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
对印度的第4艘K级(877EMK)潜艇进行了同样的现代化改装。经过现代化改装的印度海
军K级(877EMK)潜艇,其作战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除了加紧购置和建造常规动力潜艇之外,印度极为渴望加入世界上拥有核潜艇国家
的行列。为此,印度于1988年从苏联海军租用了一艘C-Ⅰ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租期为3
年。虽然印度海军于1991年按时把租借的核潜艇交还了俄罗斯,但是印度海军利用这三
年的时间,培训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核潜艇艇员队伍,更为重要的是印度海军把苏联的C-
Ⅰ型巡航导弹核潜艇作为研制核潜艇的重要桥梁,充分利用三年的时间对核潜艇的结
构、性能以及基本设计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初步掌握了核潜艇的设计技
能。于是,在此基础上印度开始制定自己独立发展核潜艇的计划,这一计划被称为“先
进技术舰艇”计划或者P4102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印度打算首先研制一种型号的攻击
型核潜艇。该型核潜艇的艇体长度为100m,水下排水量为6500t左右,艇上装备一座压
水反应堆和一台功率为70MW的汽轮机,艇上装备7叶螺旋桨,水下最高航速为34kn,
该型核潜艇上装备6具533mm鱼雷发射管,此外还装备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可以发射潜
射反舰巡航导弹。印度海军打算首先建造5艘这种核潜艇。然而,在研制过程中,印度
却遇到了种种困难,经过了10年的努力,在花费了6亿美元之后,印度独立研制核潜艇
的这项“先进技术舰艇”计划如陷泥沼,始终没有取得重大进展。
10多年来,印度海军在设计和建造核潜艇方面可谓是竭尽全力,印度海军的最终计
划是打算把自己研制的核潜艇作为其掠海飞行的“萨加里卡”巡航导弹的发射平台。印
度海军曾经于1985年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打算最终将要建造5艘核潜艇。然
而,实际情况却与最初制定的计划大相径庭,印度海军在付出了10年时间以及6亿美元
的代价之后,却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2000年底,印度海军中将RN.加内施奉命将已经陷入困境的这项建造核潜艇的计划
起死回生。10多年之前,这位将军曾经于1988年—1991年指挥过印度海军利用从苏联租
借的C-Ⅰ型巡航导弹核潜艇进行训练与研究,在三年的时间里,RN.加内施海军中将获
574
第13章 亚太地区潜艇

得了有关核潜艇运行的丰富经验。由于印度海军的“先进技术舰艇”计划是在C-Ⅰ型巡
航导弹核潜艇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RN.加内施海军中将显然是一个十分恰当的人
选。
为了加快印度核潜艇的建造进程,印度海军目前已经把未来核潜艇上的零部件的制
造工作承包给印度的一些私营制造厂家。排水量为6500t的核潜艇艇体部分部件,目前在
哈吉拉造船厂制造完毕,并且已经运至印度东海岸的维沙卡帕特南。艇体的建造计划已
经于2002年在维沙卡帕特南着手进行。但是,据外界分析,目前前景尚不明朗的印度核
潜艇看来在2007年之前无法完成其总体建造任务,而且仍在继续消耗和挤占着其他计划
的经费。
虽然建造核潜艇的前景目前十分渺茫,但是印度海军感到时不我待,2007年似乎过
于遥远。印度现在急于在孟加拉湾和印度洋地区与日渐加强的周边国家的海军实力进行
较量。此外,印度海军还想尽快部署由潜艇发射的射程为300km的“萨加里卡”巡航导
弹。这种先进的巡航导弹的研制目前已经进入最后的阶段,但是印度海军一直尚未找到
能够发射这种先进导弹的水下平台。
于是,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利用2001年11月访问俄罗斯的机会,与俄罗斯总理普京就
核潜艇的事宜进行了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提出一项请求,希望在印
度的核潜艇建成并服役之前,俄罗斯在核潜艇方面向印度提供帮助。俄罗斯总理普京则
立即向瓦杰帕伊做出了积极的回应,表示俄罗斯愿意把一些核潜艇租借给印度。于是,
印度与俄罗斯旋即就租借俄罗斯核潜艇事宜达成了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印度海军从
2004年起从俄罗斯租借两艘“阿库拉”-Ⅱ级核潜艇,租期为5年时间,直到印度的攻击
型核潜艇具备作战能力为止。这项协议规定,租借给印度的这两艘“阿库拉”-Ⅱ级核
潜艇,将由印度向俄罗斯提供它们在俄罗斯的全部建造费用。
2002年2月27日,印度海军官方网站报道说,印度海军为了启动一项建造潜艇的新
计划而投入900亿~1000亿卢比(约折合18.7亿~20.8亿美元)的资金。根据这项新的建造
计划,印度海军将要建造6艘“鲉鱼”级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该级潜艇是由法国设计
的,将由印度的玛札冈船坞有限公式承包全部6艘潜艇的建造任务。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际,自从印度在本国的玛札冈船坞有限公司于1992年和
1994年相继建成了“希沙玛”级的2艘潜艇之后,印度便自认基本上能够独立设计潜
艇。因此,印度海军于2000年5月曾经制定了一项“75号”计划,打算依靠本国的力量
对“希沙玛”级潜艇进行改进设计并建造“希沙玛”级改进型潜艇。按照印度海军的
“75号”计划,“希沙玛”级改进型潜艇的水下排水量大约为1800t,艇体长度为65m,
艇上装备6具533mm鱼雷发射管,此外,该型潜艇还能发射潜射反舰巡航导弹,印度海
军初步打算建造12艘这种改进型潜艇。后来由于此事中途受挫,因此印度转而与法国谈
判协商建造法国“鲉鱼”级潜艇事宜,并于2001年双方签订了建造“鲉鱼”级潜艇的谅
解备忘录。据估计,印度建造的第一艘“鲉鱼”级潜艇可能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其后
的5艘“鲉鱼”级潜艇将会加快建造进程,估计仅需要2年时间左右。另外,据印度海军
有关方面透露,未来建成服役的“鲉鱼”级潜艇将要装备法国的SM-39“飞鱼”型潜射反
舰导弹。
除此之外,据印度防卫官员透露,印度还将计划建造4艘~6艘俄罗斯最新型的“拉

575
世界海军潜艇

达·阿穆尔”级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这些潜艇的建造厂家是位于古吉拉特邦附近的一
家私营造船厂。
据有关方面透露,印度国防部在此之前已经批准了一项“潜艇30年发展计划”,根
据这项计划,印度海军打算建立两条建造潜艇的生产线,其中一条生产线是采用西方国
家的技术,另外一条生产线则采用俄罗斯的潜艇设计建造技术。印度海军之所以做出这
样的举动,其主要目的是在今后发展印度潜艇的过程中,确保印度海军不至于过分依赖
于某一个国家的单一技术。从印度即将开始执行建造法国的“鲉鱼”级潜艇以及俄罗斯
的“拉达·阿穆尔”级潜艇的计划来看,上述建造计划均属于“潜艇30年发展计划”的
组成部分。
印度海军发展潜艇的雄心勃勃的计划,不仅在南亚地区,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
了诸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

13.3.2 印度海军潜艇装备

13.3.2.1 “希沙玛”级(209型1500t级)(Shishuma)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1450t,水面1660t,水下1850t;主尺度:64.4m×6.5m×6m;主机:
柴油机-电机,4台MTU 12V493A Z80GA31L型柴油机,2400马力;4台同步发电机,
1.8MW;1台西门子电机,46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1kn/22km;续航
力:通 气 管 状 态 8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8000n mile ; 水 面 状 态 10kn 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13000n mile;艇员人数:40人(其中军官8名);导弹:S48型导弹与S49型导弹;鱼雷:8具
533mm鱼雷发射管,装载14枚AEG SUTMod1型线导鱼雷,主动寻的,航速23kn,射程
为28km;被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为12km,战雷头重250kg;水雷:外挂式水雷24
枚;对抗技术:C303型声诱饵;电子对抗:PhoenixⅡAR700型警戒雷达或者科尔摩根公司
的“海哨兵”电子支援系统;火控:Singer Librascop MK1火控系统;雷达:汤姆森-CSF
Calypso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CSU83主动/被动式搜索和攻击用声呐,中频;汤
姆森-辛特拉 DUUX-5被动测距和侦察声呐;下潜深度:26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德国霍瓦兹公司与印度政府在1981年12月11日签订“希沙玛”级潜艇的建造与购置
合同,根据合同中的条款,该级的前两艘是由德国设计并于1982年开工建造的,这两艘
潜艇于1986年服役,其后的两艘潜艇则是由印度购买了该级潜艇的建造权并在印度进行
建造的。“希沙玛”级潜艇如图13-4所示。

图13-4 “希沙玛”级潜艇

576
第13章 亚太地区潜艇

13.3.2.2 “辛德赫格霍斯”级(K级877型)(Sindhughosh)常规动力潜艇 10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325t/3076t;主尺度:73.8m×9.9m×6.6m;主机:柴油机—电
机,2台42AA-42M型柴油机,3650马力,2台发电机;1台电机,5900马力,单轴单螺旋
桨,2台MT168型辅助电机,204马力(150kW),1台经济航速电机,130马力(95kW);航
速(水面/水下):10kn/17kn;续航力:通气管状态7kn航速时,续航力为6000n mile;水下
3kn航速时,续航力为400n mile;艇员人数:52人(其中军官13名);导弹:SS-N-27型潜射
巡航导弹,射程180km,巡航速度马赫数为0.7,主动雷达制导,攻击飞行速度马赫数为
2.5,弹头质量为450kg;SA-N-8型对空导弹,轻便型发射装置,红外制导,射程6km;
鱼雷:6具533mm鱼雷发射管,可混合装载53-65型鱼雷和TEST71/96型反潜鱼雷;53-65
型鱼雷为被动寻的鱼雷,航速50kn,射程25km,战雷头重300kg;71/96型反潜鱼雷为
主动/被动寻的鱼雷,航速40kn时,射程为15km,战雷头重205kg,鱼雷混合装载数量
为18枚;水雷:不装载鱼雷时,可装载24枚DM-1型水雷;电子对抗:“方头”型警戒雷
达;雷达:“魔盘”型导航雷达;声呐:“鲨鱼齿”/“鲨鱼鳍”型MKG400舰壳式主动/
被动搜索和攻击用声呐,中频;“鼠叫”型MG519舰壳式主动搜索声呐,高频;下潜深
度:35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辛德赫格霍斯”级潜艇共有10艘,它们实际上是苏联的K级(877EM型)潜艇(图13-
5),这些潜艇全部是在苏联列宁格勒的苏达米赫造船厂建造的,该级的第一艘潜艇于
1986年4月30日建成,第10艘潜艇于2000年7月19日建成。

图13-5 “辛德赫格霍斯”级潜艇
13.3.2.3 F级(641型)(Foxtrot)常规动力潜艇 8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952t/2475t;主尺度:91.3m×7.5m×6m;主机:柴油机-电机,3
台37-D型柴油机,6000马力;3台电机(1×2700马力,2×1350马力),5400马力,3轴推
进;1台辅助电机,14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6kn/15kn;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
续航力20000n mile;水下2kn航速时,续航力为380n mile;艇员人数:75人(其中军官8
名);鱼雷:10具533mm鱼雷发射管(艏部6具,艉部4具),装载22枚SET-65E/SAET-60型
鱼雷,主动/被动寻的,航速40kn,射程15km,SET-65E型鱼雷的战雷头重205kg,
SAET-60型鱼雷 的战雷头重 400kg;水 雷:不装载鱼 雷时,可装 载水雷44枚 ;电子对
抗:“停车灯”型警戒雷达;雷达:“探碟”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Herkules/Fenik艏
部被动搜索和攻击用声呐,中频;下潜深度:25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印度海军拥有8艘F级(641型)潜艇(图13-6),它们都是苏联建造的潜艇,其中的第一
艘潜艇是于1968年7月16日正式由苏联交付印度海军的,第8艘潜艇于1975年12月交付印
度海军。这些潜艇是印度向苏联发出订单之后,由苏联专门为印度建造的。
577
世界海军潜艇

图13-6 F级(641型)潜艇

13.4 伊 朗

13.4.1 概况

伊朗海军从1987年开始组建潜艇部队,当时伊朗曾根据德国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的袖珍潜艇的设计图纸建造了一艘袖珍潜艇。该艘袖珍潜艇于1987年7月完工。
后来,伊朗于1993年购买了由朝鲜建造的9艘袖珍潜艇。1988年,伊朗与苏联签订了购
置3艘K级潜艇的合同,该级的3艘潜艇于1992年—1996年期间建成并在伊朗海军服役。

13.4.2 伊朗海军潜艇装备

13.4.2.1 袖珍潜艇(Midget Submarine) 9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76t/90t;主尺度:19m×2.8m;主机:2台柴油机,320马力,单
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12kn/8kn;续航力:6kn航速时,续航力为1200n mile;艇员
人数:3名艇员和7名潜水员。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伊朗总共拥有9艘袖珍潜艇。在建造袖珍潜艇方面,伊朗最初力图独自完成设计和
建造。开始的时候,伊朗曾参考了德国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有关袖珍潜艇的
资料和图纸进行设计,并建造了一艘袖珍潜艇。该艘袖珍潜艇于1987年7月完工,然后
被运送到德黑兰进行了改装,但是该艇下潜试验却未获成功。后来,伊朗在1988年6月
采用了朝鲜的设计,并且于1993年购买了由朝鲜建造的9艘袖珍潜艇。
13.4.2.2 K级(877型)(Kilo)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356t/3076t;主尺度:73.8m×9.9m×6.6m;主机:柴油机-电机,
2台柴油机,3650马力;2台发电机;1台电机,5500马力,1台经济航速电机,130马
力,单轴推进;2台辅助推进电机,204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0kn/17kn;续航力:
通气管状态7kn航速时,续航力为6000n mile;水下3kn航速时,续航力为400n mile;艇
员人数:53人(其中军官12名);鱼雷:6具533mm鱼雷发射管,可装载两种鱼雷,一种是
TEST-71/96型线导鱼雷,主动/被动寻的,航速40kn,射程15km,战雷头重205kg;
另一种是53-65鱼雷,被动尾流寻的,航速50kn,射程25km,战雷头重300kg;两种鱼雷
混合装载最大数量为18枚;水雷:不装载鱼雷时,可装载水雷24枚;电子对抗:“鱿鱼头”
或“砖浆”型警戒雷达,“方环”型测向仪;雷达:“探碟”型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
呐:“鲨鱼齿”型舰壳式被动/主动搜索和攻击用声呐,中频;“鼠叫”型主动攻击声
578
第13章 亚太地区潜艇

呐,高频;下潜深度:24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伊朗目前拥有3艘K级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这3艘K级潜艇是从俄罗斯购置的,购
置合同签订于1988年,并且由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的海军上将造船厂于1992年—1996年期
间建成。

13.5 巴基斯坦

13.5.1 概况

巴基斯坦海军于1964年开始组建潜艇部队,当时是从美国租借了一艘二战期间建造
的“淡水鲤”级常规动力潜艇。20世纪60年代末期,巴基斯坦从法国购置了4艘“女
神”级潜艇,它们被巴基斯坦海军命名为“汉格尔”级潜艇,该级潜艇于1969年—1970
年期间服役。20世纪7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又从法国进口了2艘“阿哥斯塔”级潜艇,
这2艘潜艇被巴基斯坦海军命名为“哈什马特”级潜艇,它们是于1979年—1980年期间
在巴基斯坦海军服役的。1984年—1985年期间,巴基斯坦又从法国购买了“阿哥斯塔”
90B级潜艇,该级潜艇被巴基斯坦海军命名为“哈立德”级潜艇,其首制艇已经于1999
年9月6日服役,其他2艘计划于2006年服役。

13.5.2 巴基斯坦海军潜艇装备

13.5.2.1 “哈什马特”级(Hashmat)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 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1230t,水面1490t,水下1740t;主尺度:67.6m×6.8m×5.4m;主
机:柴油机—电机,2台SEMT-波尔斯蒂克16PA4V185 VG柴油机,3600马力;2台同步发
电机,1.7MW;1台电机,4600马力;1台巡航电机,32马力,单轴推进;续航力:通气
管状态9kn航速时,续航力为8500n mile;水下3.5kn航速时,续航力为350n mile;艇员人
数:54人(其中军官7名)。导弹:潜射“鱼叉”导弹,主动雷达寻的,飞行速度马赫数为
0.9,射程130km,弹头重227kg;鱼雷:4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最多可装载20枚ECAN
F17P或AEG SUT线导鱼雷,主动/被动寻的;电子对抗:ARUD型侦察雷达和警戒雷
达;雷达:汤姆森-CSF DRUA 33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汤姆森-辛特拉 DSUV 2H型
被动搜索声呐,中频;DUUA 2A/2B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8kHz;DUUX 2A舰
壳式被动测距声呐;DUUA 1D主动声纳,高频;下潜深度:3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哈什马特”级常规动力的攻击型潜艇共有2艘(图13-7),它们是巴基斯坦于20世纪
70年代中期从法国进口的“阿哥斯塔”级潜艇。这2艘潜艇于1979年—1980年期间建成

图13-7 “哈什马特”级潜艇

579
世界海军潜艇

服役。
13.5.2.2 “汉格尔”级(Hangor)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700t,水面869t,水下1043t;主尺度:57.8m×6.8m×4.6m。主机:
柴油机—电机,2台SEMT-皮尔斯蒂克12PA4V185型柴油机,2450马力;2台热蒙-施纳
德 同 步 发 电 机,1.7MW ; 2 台 电 机,2600 马 力,单 轴 推 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13kn/15.5kn;续航力:5kn航速时,续航力为4500n mile;艇员人数:45人(其中军官5
名 ) ; 导 弹:潜 射“鱼 叉”反 舰 导 弹,主 动 雷 达 制 导,飞 行 速 度 马 赫 数 为 0.9,射 程
130km,弹头重227kg;鱼雷:12具550mm鱼雷发射管(艏部8具,艉部4具),装载12枚
ECAN L5Mod3型或者AEG SUT型反潜反舰两用导弹,主动/被动寻的,该型潜艇无备
用鱼雷;电子对抗:ARUD侦察和警戒雷达;雷达:汤姆森-CSF DRUA31海面搜索雷达,I
波段;声呐:汤姆森-辛特拉 DSUV1型舰载式被动搜索声呐,中频;DUUA1主动/被动
搜索和攻击声呐;下潜深度:3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汉格尔”级潜艇实际上是法国的“女神”级潜艇(图13-8),总共为4艘,该级潜艇
是巴基斯坦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从法国购置的,于1969年—1970年期间建成服役。

图13-8 “汉格尔”级潜艇
13.5.2.3 小型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下 118t;主尺 度:长27.8m,宽 5.6m;航速:水下7kn;续航力:水 面航行
1200n mile,水下航行60n mile;艇员人数:6名艇员,另有8名潜水员。鱼雷:2具533mm鱼
雷发射管,装载AEG SUT线导鱼雷,主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12km;被动寻的,航
速23kn,射程28km,战雷头重250kg;水雷:8枚MK414型水雷;下潜深度:15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巴基斯坦海军的小型潜艇是根据意大利设计的Cosmos级袖珍潜艇,完全由巴基斯坦
本国建造的。1995年以来,巴基斯坦对这批小型潜艇进行了改换装,更新了艇上的探测
设备和武器装备。
13.5.2.4 “哈立德”级(“阿哥斯塔”90B型)(Khalid)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510t/1760t,装备了AIP系统的水下排水量为1960t;主尺
度:67.6m×6.8m×5.4m;主机:柴油机—电机,2台SEMT-波尔斯蒂克16PA4V185 VG柴油
机,3600马力;2台同步发电机,1.7MW;1台电机,2992马力:1台巡航电机,32马力,
单轴单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2kn/20kn;续航力:通气管状态9kn航速时,续航力
为8500n mile;水下3.5kn航速时,续航力为350n mile;艇员人数:36人(其中军官7名);导
弹:4枚潜射“鱼叉”导弹,主动雷达寻的,飞行速度马赫数为0.9,射程 50km,弹头重
165kg;鱼雷:4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最多可装载16枚ECAN F17P mod2线导鱼雷,该
鱼雷为主动/被动寻的,航速为40kn,射程为20km,战雷头质量为250kg,导弹和鱼雷
580
第13章 亚太地区潜艇

装载总量为20枚;水雷:“石鱼”型沉底水雷;电子对抗:汤姆森-CSF DR-3000U型侦察雷
达;火控:汤姆森-辛特拉 SUBTICS Mk2型火控指挥仪。雷达:KH1007型海面搜索雷达,I
波段;声呐:汤姆森-辛特拉 TSM2233型综合声呐,包括艏部柱状声呐基阵,被动测距、
侦察以及拖曳阵声呐等;下潜深度:32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哈立德”级潜艇是购自法国的“阿哥斯塔”90B级潜艇,该级的首制艇已经于
1999年9月6日服役,其他2艘潜艇计划于2002年2月—10月服役。巴基斯坦计划在该级潜
艇上装备法国研制的AIP系统(MESMA系统),该系统可以使得该级潜艇以4kn速度航行
时的水下续航力增加3倍。加装AIP系统之后,该艇的长度将要增加9m,加装的AIP系统
功率为200kW。巴基斯坦于1999年底对MESMA系统进行了性能试验,并于2001年制定
了对该级中的S139号潜艇加装MESMA的AIP系统的实施计划。

13.6 印度尼西亚

13.6.1 概况

印度尼西亚的海军潜艇部队是于1959年开始组建的,当时,波兰把它从苏联转让的
一艘W级潜艇卖给了印度尼西亚。1962年,印度尼西亚又从苏联购买了4艘W级潜艇,
到1970年前后时,印度尼西亚总共拥有14艘苏联建造的W级潜艇。但是,这些W级潜艇
之中,仅有6艘基本上处于可以运行状态,另外6艘则处于预备役状态,剩下的2艘W级
潜艇则用于对在役潜艇零部件的补充。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部W级潜艇均退出现
役。1977年4月,印度尼西亚向德国订购了2艘209型1300t级的潜艇,该级潜艇被印度尼
西亚海军命名为“卡克拉”级潜艇,它们都是由德国设计并建造的,于1981年服役。目
前印度尼西亚在役的潜艇,仅有“卡克拉”级2艘潜艇。

13.6.2 印度尼西亚海军潜艇装备

13.6.2.1 “卡克拉”级(209型1300t级)(Cakra)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285t/1390t;主尺度:59.5m×6.2m×5.4m;主机:柴油机—电
机,4 台 MTU 12V493AZ80GA31L 型 柴 油 机,2400 马 力 ; 4 台 西 门 子 同 步 发 电 机,
1.7MW;1台西门子电机,4600马力,单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11kn/21.5kn;续
航力:8kn航速时,续航力为8200n mile;艇员人数:34人(其中军官6名);鱼雷:8具533mm
艏鱼雷发射管,装载14枚AEG SUT线导反舰反潜两用鱼雷,主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
12km;被动寻的,航速23kn,射程28km,战雷头重250kg;火控:Signaal Sinbad火控系
统;雷达:汤姆逊-CSF Calypso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CSU3-2主动/被动搜索和攻
击声呐,中频;PRS-3/4被动测距声呐;下潜深度:240m;海上自持力:50昼夜。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印度尼西亚目前拥有“卡克拉”级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2艘,这2艘潜艇是德国209
型1300t级的潜艇(图13-9)。该级的这2艘潜艇全部由德国设计并建造。其中,首制艇“卡

581
世界海军潜艇

克拉”号于1980年9月10日下水,1981年3月19日服役。第二艘潜艇“南格拉”号与首制
艇“卡克拉”号于同一天下水,1981年7月6日服役。
除了“卡克拉”级这两艘潜艇之外,印度尼西亚还打算从外国购置另外两艘排水量
为1400t左右的潜艇,目前印度尼西亚正在与德国、澳大利亚、瑞典和法国等国家进行磋
商购置潜艇的事宜,但最后购置哪一个国家的潜艇,目前尚无定论。

图13-9 “卡克拉”级潜艇

13.7 马来西亚

13.7.1 概况

2000年10月,马来西亚从荷兰皇家海军购置了2艘“旗鱼”级潜艇。此外,法国海
军的一艘“阿哥斯塔”级潜艇于2001年7月13日从法国海军退役之后,从2003年起租借
给马来西亚海军,租期4年,主要作为训练潜艇之用。此外,马来西亚与法国舰艇建造
局和西班牙的伊扎尔造船公司于2002年6月签订了建造2艘“天蝎座”级常规动力潜艇的
合同,预计该级2艘潜艇将于2008年—2009年建成服役。

13.7.2 马来西亚海军潜艇装备

13.7.2.1 “旗鱼”(Zwaardvis)级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350t/2640t;主尺度:66m×8.4m×7.1m;主机:柴油机—电机,
3台RUB 215×12柴油机,4200马力;1台电机,51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
下):13kn/20kn;续航力:通气管状态9kn航速时,续航力为10000n mile;艇员人数:68人
( 其 中 军 官 8 名 ) ; 导 弹:潜 射“鱼 叉”导 弹 ; 鱼 雷:6 具 533mm 艏 鱼 雷 发 射 管,装 载
MK48Mod4型线导鱼雷;主动寻的,航速55kn,射程38km;被动寻的,航速40kn,射程
50m,战雷头重267kg;NT37D型线导鱼雷,主动/被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20km,
战 雷 头 重 150kg,鱼 雷 和 导 弹 混 合 装 载 数 量 为 20 枚 ; 电 子 对 抗:警 戒 雷 达 ; 火 控 系
统:Signaal M8型数字系统;雷达:RN 1001型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汤姆森-辛特拉
公司的舰壳式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中频GEC 2026型拖曳阵声呐,被动搜索,甚
低频;下潜深度:2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马来西亚的2艘“旗鱼”级潜艇是从荷兰皇家海军购置的,目前正在荷兰进行改换
装。
13.7.2.2 “阿哥斯塔”级(Agosta)常规动力潜艇 1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1230t,水面1490t,水下1740t;主尺度:67.6m×6.8m×5.4m;主
582
第13章 亚太地区潜艇

机:柴油机—电机,2台SEMT-波尔斯蒂克16PA4V185VG柴油机,3600马力;2台同步发
电机,1.7MW;1台电机,4600马力;1台巡航电机,32马力,单轴推进;续航力:通气
管状态9kn航速时,续航力为8500n mile,水下3.5kn航速时,续航力为350n mile;艇员人
数:50人(其中军官7名);鱼雷:4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最多可装载20枚ECAN F17P或
AEG SUT线导鱼雷,主动/被动寻的;电子对抗:ARUD型侦察雷达和警戒雷达;雷达:
汤姆森-CSF DRUA 33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汤姆森-辛特拉 DSUV 2H型被动搜索
声呐,中频;DUUA 2A/2B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8kHz;DUUX 2A舰壳式被动
测距声呐;DUUA 1D主动声呐,高频;下潜深度:3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法国海军的一艘“阿哥斯塔”级潜艇于2001年7月13日从法国海军退役之后,从
2003年起租借给马来西亚海军,租期4年,主要作为训练潜艇之用。

13.8 新加坡

13.8.1 概况

新加坡于1995年9月正式宣布从瑞典购买1艘“海蛇”级的二手潜艇,计划将其用于
新加坡海军潜艇艇员的训练,并且为其后进一步采购潜艇奠定一个基础。1997年7月,
新加坡宣布决定再从瑞典购买3艘“海蛇”级潜艇。目前在新加坡海军服役的这4艘“海
蛇”级潜艇,实际上都是瑞典于1967年—1968年期间建造的,至今已有将近40年的役
龄。2005年11月,新加坡国防部发表一项声明,宣布新加坡已经与瑞典达成一项协议,
将从瑞典购买2艘“西约特兰”级潜艇,以便进一步加强该国海军潜艇的作战能力。新
加坡国防部在这份声明中说,从瑞典购置的2艘“西约特兰”级潜艇将从2010年开始在
新加坡海军正式服役。新加坡海军计划利用这2艘“西约特兰”级潜艇取代20世纪90年
代中期购置的“海蛇”级潜艇。

13.8.2 新加坡海军潜艇装备

13.8.2.1 “海蛇”(A12型)(Sjoormen)级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130t/1210t;主尺度:51m×6.1m×5.8m;主机:柴油机-电机,2
台“赫达莫拉-皮尔斯蒂克”V12A/A2/15型柴油机,功率为2200马力;1台ASEA主推
进电力,功率为15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2kn/20kn;艇员人数:28人
(其中军官7名);鱼雷:4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装载FFV613型反舰线导鱼雷,被动寻
的,航速45kn,射程15km;战雷头重250kg;2具400mm鱼雷发射管,装载FFV431型反
潜线导鱼雷,主动/被动寻的,25kn航速,射程20km;战雷头重45kg,鱼雷混合装载最
大数量为12枚,其中8枚为533mm的FFV613型鱼雷,4枚为400mm的FFV431型鱼雷;水
雷:具有布雷能力,数量不详;火控:Ericsson A1火控系统;雷达:导航雷达,I波段;声
呐:Plessey Hydra的舰壳式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中频;下潜深度:150m;海上自持力:21
天。

583
世界海军潜艇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新加坡并不具备潜艇建造能力,出于海防的需要,决定从其他国家购置潜艇。在采
购潜艇事宜方面经过各种努力之后,新加坡政府终于在1995年9月宣布了一项决定——
从瑞典购买一艘“海蛇”级的二手潜艇。按照新加坡海军最初制定的计划,该艘潜艇主
要用于新加坡海军潜艇艇员的训练,并且为其后进一步采购潜艇奠定基础。大约两年之
后,即于1997年7月,新加坡宣布决定再从瑞典购买3艘“海蛇”级潜艇。新加坡海军打
算把前3艘潜艇部署在现役海军部队,形成一支初具规模的潜艇作战兵力,第四艘潜艇
则作为今后潜艇维修保养的备品备件。编入现役的3艘潜艇,成为新加坡海军第171中
队,其驻扎基地为森巴旺。除了从瑞典购置潜艇之外,新加坡还与瑞典达成了一项协
议,由瑞典为新加坡海军培训潜艇艇员,整个培训时间为2年~4年,由新加坡海军派出
的首批40名受训人员已经在瑞典皇家潜艇学院完成了潜艇基本操作以及相关理论的学
习。
新加坡购置的这4艘潜艇都是瑞典皇家海军的“海蛇”级潜艇,它们全部是于1967
年—1968年期间建成并在瑞典皇家海军服役的。瑞典在把这4艘潜艇卖给新加坡之前,
曾经把它们进行了彻底大修,第一艘潜艇是于1997年9月26日重新下水的,接着于1999
年5月28日第二艘和第三艘潜艇重新下水,第四艘潜艇经过大修之后则于1999年底重新
下水。其中,第一艘潜艇于2000年5月2日运抵新加坡,并于2000年7月24日在新加坡服
役。目前这4艘潜艇已经被新加坡海军命名为“挑战者”级潜艇。外界广泛认为,通过
购置潜艇,新加坡获益非小,新加坡海军除了因此而使得作战能力迅速提高到一个新的
水平之外,还获得了瑞典有关近海潜艇运行方面的一些经验。
瑞典的“海蛇”级潜艇在新加坡海军服役之后,将要面临着一种与波罗的海完全不
同的运行环境。按照瑞典的需求而设计的“海蛇”级潜艇,能否在东南亚一带海域充分
发挥它们的性能和作用,这一问题曾经引起世界一些国家海军的普遍关注。首先,“海
蛇”级潜艇在波罗的海海域从事海上作战巡逻行动时,一般不需要很长的航渡时间。然
而对于新加坡所处的地理环境而言,其海军潜艇需要在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以及印度
洋东北海域一带从事作战巡逻活动,其活动范围远远超过波罗的海。“海蛇”级潜艇的
设计年代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将近40余年,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因
此其性能很难达到当今世界的先进技术水平。除此之外,该级潜艇还存在着下潜深度较
小、续航力较小、探测能力有限等不足之处,所有这些条件都表明“海蛇”级潜艇只能
在有限海域内担负有限的作战使命。具有这种程度性能的“海蛇”级潜艇能否在新加坡
周围如此之大的海域内完成预期的使命,目前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另外,瑞典与新加坡这两个国家分别处于寒带和热带,其气候条件迥然不同。为瑞
典寒带海域活动专门设计的“海蛇”级潜艇是否能够完全适应于热带高温高湿的环境,
这个问题也是世界许多国家海军深感兴趣的问题之一。其次,如何长久保持“海蛇”级
潜艇所具有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新加坡的工业生产能力、造船能力和修船技术水平,这
些将对新加坡提出考验和挑战。引起世界各国海军关注的另外一个焦点是,新加坡如何
才能实现对购置的这4艘“海蛇”级潜艇进行更新换代。“海蛇”级的这4艘潜艇虽然经
过了两次现代化改换装,但是毕竟其服役时间已经有40余年。因此,对于新加坡来说,
购置了“海蛇”级潜艇之后,接踵而来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当这4艘“海蛇”级潜艇
退役之后,如何继续保持拥有4艘潜艇的基本兵力。
除了上述需要关注的问题之外,新加坡海军还将面临的问题是,随着4艘“海蛇”
584
第13章 亚太地区潜艇

级潜艇的引进,新加坡海军必须在潜艇逃生、救援等方面设置相应的设施和机构,进行
相应方面的人员培训。新加坡海军在这方面究竟具有何种程度的能力,目前仍无明确的
结论。
有关方面的研究人员指出,新加坡海军引进的4艘“海蛇”级潜艇,在增强了新加
坡海军作战能力的同时,肯定将会导致新加坡海军战略思想的变化,并且也会对南亚地
区的军事形势引起相应的变化。这些问题,虽然目前尚未充分凸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
移,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

13.9 中国台湾

13.9.1 概况

目前,台湾海军只有4艘现役的潜艇,其中2艘是美国海军的“加皮”-Ⅱ型潜艇,
艇名分别为“海狮”号和“海豹”号,另外2艘则是荷兰建造的“旗鱼”级潜艇,艇名
分别为“海龙”号和“海虎”号。“海狮”号潜艇和“海豹”号潜艇均为美国海军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淡水鲤”级舰队型潜艇。除此之外,台湾海军曾经于1984年
从联邦德国购进一艘袖珍潜艇。这艘被台湾海军命名为“海马”号的微型潜艇,其排水
量为52t,长度为14.5m,宽为2.3m,采用柴油机—电机推进。“海马”号微型潜艇在通
气管状态下以5kn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400n mile,水下航行时的续航力为35n mile。该
艇上仅有4名艇员,此外还可以携带2名“蛙人”。国外一些专家认为,“海马”号潜艇
只能从事秘密侦察、遣送特种人员以及执行其他特殊任务,它不具备现代大、中型潜艇
所具有的功能。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台湾就一直致力于“以潜反潜”的潜艇发展方针,并且尽力
在世界各国寻找发展台湾潜艇的途径和渠道。世界各国正在注视着台湾发展潜艇的动
向,国外一些军事刊物上对于台湾潜艇的发展趋势也时有报道。
从台湾的舰艇设计和建造能力方面来看,目前台湾的主要造船企业是中华造船股份
有限公司,该公司下属的许多造船厂中只有高雄造船厂和基隆造船厂的技术力量较为雄
厚。这两家造船厂主要以建造和维修民用船舶为主,间或也建造一些军辅船。这两家造
船厂至少在目前来说尚无建造潜艇的能力。台湾海军拥有5个造船厂,其中以左营造船
厂的技术实力最为雄厚。该造船厂于1975年成立了兵器系统中心及潜艇修造处,具有维
修保养潜艇的能力。但是,该造船厂尚不具备建造潜艇所需的完善设备和相应的建造能
力。
目前台湾的造船能力和设计能力决定了它只能依靠从其他国家购置潜艇来补充自己
的潜艇兵力。1989年12月曾经有外刊报道说台湾与霍瓦兹·德意志造船厂签订了购置2
艘209型潜艇的合同并且将于1992年—1993年交艇,但是该造船厂矢口否认此事。另
外,国外一些媒体还报道说,台湾曾经制定了一项采购12艘潜艇的计划。1993年1月,
联邦德国的联邦安全委员会禁止联邦德国境内的造船厂向台湾出口由联邦德国建造的潜
艇艇体分段。法国政府也曾经禁止法国的瑟堡造船厂向台湾出售“阿哥斯塔”级潜艇。
1992年2月,荷兰政府也禁止荷兰的造船厂为台湾建造潜艇。台湾在世界各国进行了大
量的活动而处处碰壁之后,无法实现采购12艘潜艇的计划,于是便于1997年把原来制定

585
世界海军潜艇

的采购12艘潜艇的计划减半为采购6艘潜艇。不过,据1999年最新的国外媒体报道说,
台湾在经过了一连串的国际采购潜艇活动的挫折之后,目前基本上已经放弃了从国外直
接采购整艘潜艇的做法,转而可能采用另外一种做法——利用欧洲国家的潜艇设计,在
美国的造船厂里建造潜艇分段,最后在台湾的造船厂里自行实施总装或在美国的帮助下
进行总装。着眼于台湾的实际情况,国外一些媒体认为台湾最有可能采取这种方式来建
造新型的潜艇,以便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建造出6艘~10艘潜艇,使得台湾的潜艇力量
有一个比较大的改观。
2001年4月,美国做出向台湾出售8艘常规动力潜艇的决定,其后,为了实现这一目
标,美国煞费苦心,一方面与台湾军方频频洽谈,一方面多次派员前往欧洲各国进行斡
旋,意欲取得结果。然而,事与愿违,即使是那些美国的欧洲伙伴,也不情愿染手此
事。在欧洲碰了钉子之后,美国并不甘心,变换花样,采取掩耳盗铃之策,利用迂回手
段以期达到目的。即便如此,至2003年8月为止,美国售台潜艇事宜在表面上来看仍未
明朗,但是美国实际上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运作。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世界各国对于
美国售台潜艇一事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注,各国媒体对于美国售台潜艇计划的实施做出
了多种分析。然而,各种可能方案之中,唯有三种方案较为可行。其一是由美国自己为
台湾建造8艘常规动力潜艇;其二是在美国提供技术援助的前提下,由台湾自行建造潜
艇;其三是美国与德国合作,为台湾建造潜艇。
2003年11月,在新加坡举办的2003年亚洲海上防务展览会上,美国诺斯罗普·格鲁
曼公司宣布,美国售台潜艇的基本框架目前已经确定——该公司决定以20世纪50年代末
期美国海军建造的“长颌须鱼”级常规动力潜艇为基础,经过重新改进设计并建造售台
潜艇。目前,售台潜艇暂时被命名为“长颌须鱼”级改进型潜艇。据美国参展的厂商透
露,售台的“长颌须鱼”级改进型潜艇,原则上由美国进行建造,但是在技术方面则由
美国与德国的霍瓦兹造船公司合作,共同承担。美国参展厂商认为,在设计和建造售台
的“长颌须鱼”级改进型潜艇过程中,美国可以提供先进的潜艇作战系统和武器装备,
而德国则可提供性能出色的潜艇动力系统,两者的最佳配合,可以在未来15年内使得售
台潜艇的性能稳居世界最佳常规动力潜艇之列。
据有关方面透露,美国已于2003年1月发布了售台“长颌须鱼”级改进型潜艇的设
计标书,并于2003年4月进行了正式招标。美国的潜艇业界已经于2003年6月提供了售台
“长颌须鱼”级改进型潜艇的设计及建造标书。美国海军于2004年4月对标书进行评估
之后,又向台湾提出了相应建议。售台“长颌须鱼”级改进型潜艇的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指标是,采用水滴线型,单轴单桨,装备传统的常规动力系统,但是把“长颌须鱼”级
潜艇的艏水平舵改为围壳舵,主尺度为66.8m×8.8m×8.8m,排水量为2154t/2644t;水面
最高航速为15kn,水下最高航速为21kn,通气管状态航速为12kn;安全潜航深度为
200m,续航力为19000n mile;海上自持力为75天,艇员编制人数43人;艇艏装备6具鱼
雷发射管,可以发射Mk48、SUT等反舰/反潜鱼雷,亦可发射潜射“鱼叉”导弹,具有
对陆地目标的远程打击能力。艇上装备的作战系统由美国雷声公司根据目前美国海军在
役攻击型核潜艇上装备的指挥控制系统、声呐、导航以及武器装备等按照美国的要求进
行必要的改进,但是原则上不超过美国海军目前在役潜艇的水平。
从已经透露出来的有关售台“长颌须鱼”级改进型潜艇的基本战术技术性能指标来
看,售台潜艇的线型、总体基本结构将要袭用“长颌须鱼”级潜艇的基本设计,不会发
生重大更改。考虑到现代潜艇的基本性能和总布置需求以及美国海军最近数十年期间在
586
第13章 亚太地区潜艇

潜艇总体设计过程中形成的惯例,“长颌须鱼”级潜艇的大分舱原则将会继续在售台潜
艇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售台潜艇依然将要采取大分舱的总体设计。另外,
“长颌须鱼”级潜艇是美国海军潜艇中第一次在指挥控制舱实现了现代化布置的潜艇,
这种布置方式后来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海军潜艇上得到了推广和使用,并且一直沿
用至今,因此,售台潜艇的指挥控制舱的布置可能仍然保持与“长颌须鱼”级潜艇相同
的布置方式。但是,售台潜艇在关键的武器装备系统和作战指控系统等方面,至少将要
保持与时代基本同步的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加上德国霍瓦兹造船公司的推进
系统,美国售台的“长颌须鱼”级改进型潜艇可谓格外令人瞩目了。
但是,美国售台潜艇能否得到德国制造的先进潜艇推进系统,至少从目前来看尚属
未决悬案。虽然目前已经收购了德国霍瓦兹造船公司股份的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
可能会成为售台潜艇的总承包商,但是德国政府现在仍然掌管着德国所有企业及其设备
的出口审批大权,德国出售至关重要的推进系统和技术是否能够跨过德国国家的审批
权,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因为,美国于2001年4月做出售台8艘常规动力潜艇的决定刚
刚对外发布不久,德国与荷兰就发表了一项特别声明,表明美国售台潜艇一事与德国和
荷兰毫无关联,而且德国还公开批评美国,不应该在事先没有任何协议的情况下,就在
对台军售的决定中提及德国。由此可见,美国打算利用德国潜艇推进系统来装备售台潜
艇,未必就会按照美国的单边意愿一帆风顺地实现。
其次,据各种媒体透露,售台潜艇的预算经费,在美国和台湾这两方存在着相当大
的差距。售台潜艇的技术性能要求,在经过美、台双方多次协商之后,似乎较为容易地
得到了解决,但是预算经费则是实质性的问题。一个需要采购,一个需要出售,双方都
想尽力迫使对方妥协和让步。在双方底价存在很大差距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弥合双方的
经费差距,倒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
还需指出的是,如果售台潜艇事宜一旦克服上述两个难关,那么售台潜艇可能将于
2006年正式开工建造,按照当年美国建造“长颌须鱼”级潜艇的施工周期来推算,售台
的8艘潜艇之中的某些潜艇可能将于2010年左右建成服役,这是需要令人警惕的未来发
展趋势。售台潜艇的最终前景如何,世界各国正在拭目以待。

13.9.2 中国台湾海军潜艇装备

13.9.2.1 “海龙”级(Hailung)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376t/2660t;主尺度:66.9m×8.4m×6.7m;主机:柴油机—电
机,3台D-RUB 215-12型柴油机,4050马力;3台同步发电机,2.7MW;1台电机,5100
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2kn/20kn;续航力:水面9kn航速时,续航力为
10000n mile;艇员人数:67人(其中军官8名);鱼雷:6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装载AEG
SUT型线导反舰反潜两用鱼雷,主动/被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12km,战雷头重
250kg,共装载鱼雷28枚;电子对抗:Signaal Rapids警戒雷达;火控:Sinbads M作战指挥
系统;雷达:ZW06型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SIASS-Z舰壳式被动/主动搜索和攻击
声呐,低/中频;装有拖曳阵被动声呐的收放设备,但目前尚未装备拖曳阵声呐。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587
世界海军潜艇

“海龙”级共有2艘潜艇(图13-10)。该级潜艇是由荷兰设计和建造的原“旗鱼”级
潜艇。“海龙”级的首制艇于1982年开工,1986年10月6日下水,1987年10月9日服役。
该级的第二艘潜艇“海虎”号于1982年开工,1986年12月20日下水,1988年4月9日服
役。最近,台湾正在计划研制“雄风”-Ⅱ型潜射反舰导弹,准备装备在潜艇上。但是
目前可由潜艇鱼雷发射管发射的潜射反舰导弹尚未研制出来。

图13-10 “海龙”级潜艇
13.9.2.2 “加皮”-Ⅱ级(Guppy Ⅱ)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870t/2420t;主尺度:93.7m×8.3m×5.5m;主机:柴油机—电
机,3台Fairbanks-Morse型柴油机,4500马力;2台电机,54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
面/水下):18kn/15kn;续航力:水面12kn航速时,续航力为8000n mile;艇员人数:75人
(其中军官7名);鱼雷:10具533mm鱼雷发射管(艏部6具,艉部4具),装载AEG SUT型鱼
雷,主 动 寻 的,航 速 35kn,射 程 12km ; 被 动 寻 的,航 速 23kn,射 程 28km ; 电 子 对
抗:WLR-1/3型警戒雷达;雷达:USSS型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EDO BOR2B型舰
壳式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中频;汤姆森-辛特拉 DUUG1B型被动测距声呐。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加皮”-Ⅱ级常规动力潜艇是美国海军的“淡水鲤”级舰队型潜艇(图13-11),后
经过现代化改装而成为“加皮”-Ⅱ型。该级潜艇是美国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
的,并于1973年由美国转让给台湾。“加皮”-Ⅱ级的第一艘潜艇是“海狮”号,1944
年7月22日开工,1944年11月5日下水,1945年3月17日服役。第二艘潜艇是“海豹”
号,于1943年8月23日开工,1945年7月8日下水,1946年11月服役。目前“加皮”-Ⅱ级
潜艇作为反潜训练艇使用,估计不久即要被淘汰。

图13-11 “加皮”级潜艇

13.10 越 南

13.10.1 概况
越南海军目前仅有2艘朝鲜建造的“玉高”级袖珍潜艇,这2艘潜艇是朝鲜于1997年
转让给越南的。
588
第13章 亚太地区潜艇

13.10.2 越南海军潜艇装备

13.10.2.1 “玉高”级(Yugo)袖珍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90t/110t;主尺度:20m×3.1m×4.6m;主机:2台柴油机,320马
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2kn/8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
550km;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50km;艇员人数:4人以及另外的6名~7名潜水员。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97年,朝鲜把2艘“玉高”级袖珍潜艇转让给越南,但是国外一些媒体认为,这2
艘“玉高”级袖珍潜艇能否正常运行,尚值得怀疑。

13.11 土耳其

13.11.1 概况

土耳其海军潜艇部队组建于1928年,当时土耳其从德国购买了2艘排水量为506t的潜
艇。1931年土耳其又从意大利购买了2艘潜艇,它们的排水量分别为830t和950t。1935
年—1937年期间,土耳其从德国购买了3艘排水量为934t的潜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
后,美国于1970年—1973年把5艘“加皮”-ⅡA级潜艇转让给土耳其,它们都是美国海
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舰队型潜艇。1980年—1983年,美国将2艘“刺尾鱼”
级的潜艇转让给土耳其,“刺尾鱼”级攻击型潜艇是美国海军在二战结束之后建造的新
型潜艇。1975年—1978年期间,土耳其从德国购买了6艘209型1200t级潜艇,它们被土耳
其海军命名为“阿蒂莱伊”级潜艇。1987年,土耳其又从德国订购了8艘209型1400t级潜
艇,它们被土耳其海军命名为“普莱威泽”级潜艇,目前该级潜艇之中有6艘已经建成
服役,其余2艘正处于建造之中。

13.11.2 土耳其海军潜艇装备

13.11.2.1 “普莱威泽”级(209型1400t级)(Preveze)常规动力潜艇 8艘(其中在役6艘,在


建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54t/1586t;主尺度:62m×6.2m×5.5m;主机:柴油机—电机,
4台MTU 12V396SB83型柴油机,3800马力;4台同步发电机;1台西门子电机,4000马
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和通气管状态15kn,水下21.5kn;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
航力为82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400n mile;艇员人数:30人;导弹:潜射
“鱼 叉”反 舰 导 弹,主 动 雷 达 寻 的,飞 行 速 度 马 赫 数 为 0.9,射 程 130km,弹 头 质 量
227kg;鱼雷:8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装载MK24 Mod2型“虎鱼”线导鱼雷,主动寻
的,航速35kn,射程13km;被动寻的,航速24kn,射程29km,战雷头重134kg,鱼雷和
“鱼 叉”导 弹 混 合 装 载 最 大 数 量 为 14 枚 ; 电 子 对 抗:Racal Porpoise 警 戒 雷 达 ; 火

589
世界海军潜艇

控:ISUS83-2火控系统;雷达:I波段海面搜索雷达;声呐:CSU83中/高频、被动/主动
搜索和攻击声呐;下潜深度:280m;海上自持力:50天。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普莱威泽”级潜艇共有8艘。它们是德国的209型1400t级潜艇,由德国设计和建造
(图13-12)。首制艇于1989年9月12日开工,1993年10月22日下水,1994年7月服役,第二
艘艇于1990年2月1日开工,1994年4月下水,1995年12月服役。该级之中已有6艘建成服
役,目前还有2艘正处于建造之中。

图13-12 “普莱威泽”级潜艇
13.11.2.2 “阿蒂莱伊”级(209型1200t级)(Atilay)常规动力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 (水面/水下 ):980t/1185t;主尺度:61.2m×6.2m×5.5m;主机:柴油机—电
机,4台MTU 12V 493TY60型柴油机,2400马力;4台同步发电机;1台西门子电机,
46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1kn/22kn;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
为7500n mile;艇员编制人数:38人(其中军官9名);鱼雷:8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装载
AEG SST4型线导鱼雷,主动寻的,航速23kn,射程28km;被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
12km,战雷头重260kg,鱼雷装载最大数量为14枚;电子对抗:Racal Porpoise警戒雷达;
火控:Signaal M8火控系统;雷达:S63B型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CSU 3舰壳式被
动/主动搜索和攻击声呐,中/高频;下潜深度:250m;海上自持力:50天。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阿蒂莱伊”级的6艘潜艇,全部都是由德国建造的,该级的首制艇于1976年3月12
日建成服役,最后一艘潜艇则于1990年6月29日建成服役。从1995年7月开始,土耳其海
军对“阿蒂莱伊”级逐步实施了现代化改装。现代化改装的主要内容包括艇上的火控系
统以及电子支援措施等方面。
13.11.2.3 “加皮”-ⅡA级(GuppyⅡA)常规动力潜艇 5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848t/2440t;主尺度:93.2m×8.2m×5.2m;主机:柴油机—电
机,3台38D8-1/8-10型柴油机,4500马力;2台电机,48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水
面/水下):17kn/14kn~15kn;续航力: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12000n mile;艇员人
数:82人(其中军官8名);鱼雷:10具533mm鱼雷发射管(艏部6具,艉部4具),装载Mk37型
鱼雷,最大装载数量为24枚;水雷:不装载鱼雷时,可装载水雷40枚;火控:MK106TFCS
火控系统;雷达:SS2A型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EDO BQR2B型舰壳式被动搜索和
攻击声呐,中频;BQG3型被动测距声呐。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加皮”-ⅡA级潜艇原有5艘,它们都是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舰
队型潜艇,于1970年—1973年由美国转让给土耳其(图13-13)。其中的4艘后来陆续退
役,目前在役仅有一艘。
590
第13章 亚太地区潜艇

图13-13 “加皮”-Ⅱ级潜艇
13.11.2.4 “刺尾鱼”级(Tang)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100t/2700t;主尺度:87.4m×8.3m×5.8m;主机:柴油机—电
机;3台38D8-1/8-10型柴油机,4500马力;2台电机,56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水
面/水下):16kn/16kn;续航力:水面15kn航速时,续航力为7600n mile;艇员人数:87人
(其中军官8名);鱼雷:8具533mm鱼雷发射管(艏部6具,艉部2具),装载Mk37型鱼雷,主
动/被动寻的,航速24kn,射程8km,战雷头重150kg;水雷:不装载鱼雷时,可装载水
雷,数量不详;火控:Mk106型鱼雷射击指挥仪;雷达:BPS12型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
声呐:EDO BQR2B型舰壳式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中频;BQG4型被动测距声呐。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刺尾鱼”级的2艘潜艇是美国海军在二战结束之后建造的“刺尾鱼”级攻击型潜
艇(图13-14),并由美国分别于1980年和1983年将该级的2艘潜艇转让给土耳其。

图13-14 “刺尾鱼”级潜艇

13.12 以色列

13.12.1 概况

以色列海军的潜艇部队是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组建的。作为以色列海军的第一代潜
艇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从英国皇家海军购置的2艘S级潜艇。第二代潜艇则是从英国皇家
海军购置的3艘T级二手潜艇,该级之中的“达卡”号潜艇于1968年1月25日在地中海沉
没。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原西德的吕贝克潜艇设计所提供设计、由英国的维克斯有限
造船公司为以色列建造了3艘“盖尔”级近海潜艇,该级潜艇即是以色列海军的第三代
潜艇。目前,作为以色列海军第四代潜艇的“海豚”级3艘潜艇,仍由德国的吕贝克潜
艇设计所提供设计,由霍瓦兹—德国造船厂和蒂森公司北海造船厂联合建造,“海豚”
级的3艘潜艇目前已经全部服役,“海豚”级潜艇作为以色列海军的第四代的潜艇,以
其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地中海海域,引起了世界各国海军的瞩目。

13.12.2 以色列海军潜艇装备

13.12.2.1 “海豚”级(Dolphin)常规动力潜艇 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1640t / 1900t ; 主 尺 度:57.3m×6.8m×6.2m ; 主 机:3 台 MTU
591
世界海军潜艇

16V396SE84型柴油机,4243马力;3台同步发电机,2.91MW;1台西门子电机,3875马
力,单轴推进;航速:水下20kn,通气管状态11kn;续航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
8000n mile;水下8kn航速时,续航力为420n mile;艇员人数:30人(其中军官6名);导
弹:UGM-84C潜射“鱼叉”反舰导弹,射程130km,主动雷达制导,飞行速度马赫数为
0.9,弹头质量227kg,可携带常规装药弹头或者核弹头;鱼雷:4具650mm艏鱼雷发射
管,6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发射STN阿特拉斯DM2A4线导鱼雷,该型鱼雷主动寻
的模式时,速度为35kn,射程为13km;被动寻的模式时,速度为23kn,射程为28km,
战雷头质量为260kg;每艘潜艇可装载鱼雷16枚,导弹5枚;此外,650mm的鱼雷发射管
还可以发射蛙人水下运输艇;电子对抗:埃尔比特·蒂姆耐克斯公司的4CH(V)2型拦截雷
达;火控:STN/阿特拉斯电子公司的ISUS 90-1 TCS火控系统;雷达:海面搜索雷达;声
呐:阿特拉斯电子公司的CSU-90舰壳式被动/主动搜索和攻击用声呐;阿特拉斯电子公
司的PRS-3型被动测距声呐;FAS-3型舷侧被动搜索声呐;下潜深度:350m;海上自持
力:30昼夜。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以色列位于地中海东部边缘,正处于连接东西方海域的苏伊士运河的出口附近,因
此以色列的地理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以色
列海军便已经认识到,日益发展的反潜战技术对在役的以色列海军潜艇将会形成巨大的
威胁。尽管当时在役的“盖尔”级的3艘潜艇正在实施服役中期的现代化改装,但是以
色列海军认为即使是经过改换装之后的“盖尔”级的3艘潜艇仍然无法应付在高新技术
支持下的未来反潜战环境。于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潜艇的作战能力,以色列海军开始酝
酿发展第四代潜艇的计划,于是“海豚”级潜艇便应运而生(图13-15)。
以色列海军赋予“海豚”级潜艇的基本使命是以下四个主要方面:第一是保卫以色列
海上交通运输线的安全;第二是保卫以色列的领海,抗击其他国家的水面舰艇或潜艇对
以色列形成的威胁;第三是从事情报的搜集;第四是承担“盖尔”级潜艇的基本使命。
德国的吕贝克潜艇设计所在受到以色列的委托进行“海豚”级潜艇设计时,把应该
完成的上述四个主要使命充分地体现在“海豚”级潜艇的基本设计思想中。

图13-15 “海豚”级潜艇
首先,考虑到以色列附近海域的特点和以色列可能面临的威胁,为了完成区域性的
反潜、反舰、近海巡逻、监视以及秘密派遣特种部队执行渗透等任务,“海豚”级潜艇
应该具有更大的水下续航力,并且为了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中不至于贻误战机,
“海豚”级潜艇应该能够做到在必要的时刻以最短的时间到达远距离的作战目的地。其
次,在战争期间延长“海豚”级潜艇在敌人海域中的滞留时间既可以节省航渡时间,又
可以增加潜艇的机动性,因此“海豚”级潜艇需要装载数量更多的鱼雷和远射程的导
弹。另外,为了在现代化的反潜平台和反潜直升机形成的天罗地网下增加潜艇的生命
力,“海豚”级潜艇必须要大幅度地降低其暴露率,这就意味着“海豚”级潜艇应该在
592
第13章 亚太地区潜艇

较低的自噪声条件下尽量减少使用通气管装置的时间,并且还应具有较高的航渡速度。
为了有效地发挥“海豚”级潜艇装备的远程武器效能,该级潜艇上还应该具有远程探测
能力和目标分辨能力,这就要求“海豚”级潜艇必须装备远程低频声呐并且该级潜艇在
任何运行状态时应该始终保持很低的自噪声水平。为了提高艇员的工作效率以及有效地
改善艇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海豚”级潜艇上应该装备高可靠性的自动化设备。
然而,上述的各种要求和考虑可能会导致“海豚”级潜艇具有很大的排水量,但
是,地中海的浅水环境迫使“海豚”级潜艇的设计师们必须把该级潜艇在浅水海域的生
命力放在首位,因此,“海豚”级潜艇的排水量和该级潜艇的目标要求便成为整个设计
过程中自始至终的焦点。
“海 豚”级 潜 艇 上 装 备 有 一 台 功 率 为 3875 马 力 的 双 电 枢 推 进 电 机、3 套 MTU
16V396SE84型柴油机—发电机组和2组蓄电池,单轴,一个7叶螺旋桨。该级潜艇的推
进系统是由2组蓄电池组将电能提供到主配电盘上,主配电盘与蓄电池和主推进电机相
连,可为螺旋桨提供所需的动力。主推进电机通过弹性联轴节与装有螺旋桨的推进轴直
接相连。
“海豚”级潜艇上装备的作战指挥系统是ISUS-90型综合作战系统。艇上装备的声
学探测系统主要是CSU-90型舰壳式被动/主动搜索和攻击声呐系统、PRS-3型被动测距
声呐、FAS-3型舷侧阵被动搜索声呐、自噪声分析仪以及水下电话等。艇上的武备是4具
650mm和6具533mm多用途艏部武器发射管,可以用于发射NT37E型鱼雷、“捕鲸叉”
导弹和声诱饵装置以及布放水雷,艇内可装载16枚鱼雷。这10具多功能发射管全部贯穿
耐压艇体的艏端封头,利用发射管发射的武器,可为自航式发射或者液压式发射。备用
鱼雷或导弹等发射武器储存在发射管的后方,利用艇上的武器装载和储存系统可以十分
迅速地实施发射武器的再装填。
为了保证“海豚”级潜艇在潜望镜深度上进行高速航行,艇上所有的升降桅杆都设
计成具有流线形横截面。桅杆的光顺表面可以降低海水直接作用在桅杆上的载荷,从而
把桅杆的振动降低到最大的程度。另外,流线形的桅杆可以减少在海面上的兴波航迹,
把“海豚”级潜艇在潜望镜深度航行时的雷达有效反射面和光学探测目标强度降低到最
低水平。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升降装置对艇内有效空间的挤占,除了2根潜望镜和主通信
桅杆之外,“海豚”级潜艇上的大多数桅杆都被设计成非贯穿艇体式结构,平时可以把
这些桅杆收放在指挥台围壳内。另外,“海豚”级潜艇上的新型通气管装置能够在水下
状态完成通气管航行的准备工作。“海豚”级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为350m,海上自持力
为30天。艇员人数为30名,其中军官6名,士兵24名。
“海豚”级潜艇具有良好的流线形艇体并且长宽比较小,整个外形呈短粗形状。同
是由吕贝克潜艇设计所设计的1500t级的德国209级潜艇虽然与“海豚”级潜艇的排水量
相当,但是209级潜艇的长度却为64.4m,比57.3m的“海豚”级潜艇长7m。另外,“海
豚”级潜艇的艉部采用的是X形艉舵结构,艏水平舵没有装在指挥台围壳上,而是装设
在艇的艏部艇体上。艏艉舵的布置以及较小的长宽比值使得“海豚”级潜艇具有良好的
水下操纵性和浅水域的水下航行机动性。在“海豚”级潜艇上,操舵控制采用的是操纵
杆/舵轮方式,仅由一名艇员便可完成对该级潜艇水下航行姿态的控制。为了降低“海
豚”级潜艇的水下航行阻力和水下航行噪声,设计师们把“海豚”级潜艇艇体表面上的
所有开孔都进行了封闭处理,整个艇体形成了非常光顺的表面。
“海豚”级潜艇的耐压艇体是由HY-80型高强度钢制成的,耐压艇体的安全系数为
593
世界海军潜艇

2。“海豚”级潜艇的耐压艇体建成之后,经过对耐压艇体上100多个测点位置的应力测
量结果表明,“海豚”级潜艇的耐压艇体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此外,该级潜艇耐压艇体
的强度在其后对“海豚”号潜艇进行的超过其正常工作深度25%的大深度下潜试验中进
一步得到验证。
为了从总布置的角度充分、合理地利用“海豚”级潜艇耐压艇体的内部空间,设计
师们在该级潜艇内部的大部分区域采用了二层甲板布置方式。二层甲板把“海豚”级潜
艇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中、下三层空间。上层空间从艏到艉的布置是艇员居住舱、食
品冷藏室、厨房、作战指挥中心以及艇上设备控制中心等,中层空间从艏到艉的布置是
鱼雷发射管及备用鱼雷舱、电子设备室和辅机舱等,下层空间是蓄电池舱、辅机舱以及
水舱等。主机舱位于该级潜艇的最后部,该舱采用单层甲板布置。上层空间布置有主推
进电机、3个柴油机—发电机组、液压站、2台高压空气压缩机和舷侧主泵等。下层空间
布置有水舱和空调室等。此外,为了便于该级潜艇的大修和维护保养,在主机舱上部的
耐压艇体上开设了一个专门用于大修和维护保养的吊装孔。利用这个吊装孔可以把整台
柴油机吊出吊进,这样在该级潜艇进行大修期间便无需另开临时的吊装孔,从而可以缩
短大修的时间。
为了保证艇员长期在海上的生活和工作,“海豚”级潜艇的艇员居住舱室被设计成
具有提供艇员睡眠、休息、用餐和开展娱乐活动等多方面的功能。艇上还设有可以存储
大量保鲜食品及蔬菜的大型冷藏和冷冻设备,能够保证该级潜艇在海上长期巡逻期间艇
员饮食的供应。此外,艇上还增加了一定数量的厕所,保证了艇员们的正常起居需要。
“海豚”级潜艇的CSU-90声呐系统主要包括低频声呐、装设在艇体两侧的舷侧阵以
及艏部圆柱形基阵。被动测距声呐是由该级潜艇艇体两侧各3块平板阵所组成,主要用
于对中距离和近距离的目标进行定位。侦察声呐也装在艇体上,用于对外来的声音信号
进行探测和分析,并且及时地对那些可能危及“海豚”级潜艇的威胁发出报警。
“海豚”级潜艇的光学探测设备是2根科尔摩根公司的潜望镜。这2根潜望镜均为贯
穿艇体型光学潜望镜,一根是搜索潜望镜,另外一根是攻击潜望镜。搜索潜望镜的桅杆
上装有ESM(电子支援措施)早期预警装置、光学镜头、摄像头和通信天线。在“海豚”
级潜艇上,潜望镜操作的最大特点是改变了过去那种仅由艇长或军官操纵潜望镜观测外
界的传统概念,代之而行的是潜望镜的操作可以在显控台上进行控制,而且通过潜望镜
观测到的外界景象可以在显控台的荧光屏上显示出来。这样,在“海豚”级潜艇的作战
指挥中心工作的任何艇员均可通过显控台的荧光屏观察艇外的情况。
“海豚”级潜艇装有2根带有各种频带的(HF、VHF以及UHF)通信天线,搜索潜望
镜能够截获各种无线电通信信号。该级潜艇上的通信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当该级潜
艇处于水面状态时,可以利用应急天线进行HF频带的通信。
“海豚”级潜艇上的ISUS90型综合作战系统可以在声呐、非声学传感器控制、作战
指挥、武器控制、导航以及支援保障等6个功能范围内进行综合处理。ISUS90型综合作
战系统采用8个多功能显控台,当CSU90声呐、潜望镜、电子支援测量以及导航雷达等
分系统的传感器接收信号并经过集中处理之后,可以通过多功能显控台把最佳战术图示
结果显示出来。
德国吕贝克潜艇设计所的设计师们在设计“海豚”级潜艇的过程中,在对以色列在
役的“盖尔”级潜艇上使用的联氨应急吹除系统的优缺点进行了充分地考虑和分析之
后,决定在“海豚”级潜艇上采用新型的高压空气应急吹除系统。“海豚”级潜艇上的
594
第13章 亚太地区潜艇

应急高压空气吹除系统包括具有较高压力的高压空气、大口径管路系统以及经过特别研
制的可以防止在主压载水舱内形成过压的控制阀。应急高压空气吹除系统的优点是它比
“盖尔”级潜艇上使用的联氨应急吹除系统更为安全,在吹除过程中可以中止吹除并且
随时可以重新进行吹除,系统在使用之后仍可保持可用状态。
“海豚”级潜艇上装备的自动舵系统保证了该级潜艇水下航行时的操纵性和安全
性。艇上的自动舵系统为全冗余系统,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全自动模式到应急模式的各种
运行工况全部都利用液压来完成。一旦自动舵的主操纵系统发生故障时,可以迅速转换
到备用系统去继续执行操舵功能。此外,自动舵系统还可根据潜艇的航速、深度、纵
倾、距海面和海底的距离等数据提供舵角限制,保证潜艇在水下安全包络内航行。
“海豚”级潜艇上装有一套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全艇监控系统,艇员利用该监
控系统可以高效、安全地对艇上的各个技术系统进行有效的监控。全艇监控系统具有高
度自动化水平,它包括全自动化操作模式或完全程序操作模式。艇员可以按照步进程序
方式进行控制,但是在必要时则可将步进程序中断。全艇监控系统共有10个沿“海豚”
级潜艇纵向分布的就地处理单元,它们通过一个冗余总线系统与位于中心控制台的4台
带有高分辨率彩色显示器的监控计算机相连。“海豚”级潜艇上的每一个技术系统均与
10 个 就 地 处 理 单 元 之 中 的 某 一 个 直 接 相 连,每 一 个 就 地 处 理 单 元 都 装 有 一 些
SIMATICS5-155U型可编程序控制器。利用这套全艇监控系统可以在中心控制站对艇内
各技术系统进行操作。
“海豚”级潜艇上带有一个平时折叠装在球形容器内的救生浮筏,艇上一旦发生重
大事故无法排除而导致潜艇沉没于海底时,可以把救生浮筏放出。浮筏在浮向水面过程
中自动充气展开,浮筏到达水面之后,装在浮筏内的失事信号发射机便立即开始发出
SOS信号,以便获得及时的救援。另外,“海豚”级潜艇在失事时还可利用艇上的水下
信号发射装置向海面发射紧急失事信号,从而得到外界的救助。
在“海豚”级潜艇建造之前,以色列曾经拥有3艘“盖尔”级常规动力攻击型潜
艇,该级潜艇是由英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建造的,并于1977年服役。1983年,以色列
对“盖尔”级的3艘潜艇进行了现代化改装,装备了潜射“飞鱼”反舰导弹。1988年又
进行了第二次改装,用NT37型鱼雷代替了原来的Mk37型鱼雷。随着目前以色列新型的
“海豚”级潜艇的陆续建成服役,“盖尔”级的3艘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已经退出现
役。目前,“海豚”级潜艇的首制艇“海豚”号、第二艘艇“海中怪兽”号和第三艘艇
“达卡尔”号均已服役。与以色列海军第三代潜艇“盖尔”级相比,可以毫无疑问地
说,“海豚”级潜艇无论从总体性能方面还是从艇上的局部系统方面都展现了一个巨大
的进步。而这些进步反映出德国于战后数十年中在潜艇技术的发展和提高过程中积累经
验的结晶。

13.13 澳大利亚

13.13.1 概况

1913年5月22日,英国为澳大利亚海军建造的第一艘潜艇AE1号下水,标志着澳大
利亚海军潜艇部队的诞生。接着,第二艘潜艇AE2号于1913年6月18日下水。AE1号与

595
世界海军潜艇

AE2号潜艇都是英国皇家海军的E级潜艇,其排水量为725t。1924年澳大利亚海军从英国
订购了2艘排水量为1475t的O级潜艇。二战结束之后,澳大利亚于1963年1月开始重建战
后海军的潜艇部队。澳大利亚海军战后现代潜艇的起步,主要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的,在这一时期,澳大利亚海军拥有的潜艇是6艘“奥克斯利”级潜艇。实际上,“奥
克斯利”级潜艇是从英国购置的“奥白龙”级潜艇。1963年,澳大利亚开始酝酿从英国
购置4艘“奥白龙”级潜艇的计划。在执行购置“奥白龙”级潜艇计划的过程中,澳大
利亚进而对最初的潜艇购置计划进行了修改,并于1971年10月向英国发出另外加购2艘
“奥白龙”级潜艇的订单。这6艘“奥白龙”级潜艇之中,第一批的4艘潜艇于1967年—
1969年期间陆续建成服役,第二批的2艘潜艇则分别于1977年和1978年建成服役,这6艘
“奥白龙”级潜艇被澳大利亚海军定名为“奥克斯利”级潜艇。20世纪80年代初期,澳
大利亚海军开始拟定取代“奥克斯利”级潜艇的新型潜艇建造计划,筹划建造“科林
斯”级潜艇。目前,澳大利亚海军在役的是6艘“科林斯”级潜艇。

13.13.2 澳大利亚海军潜艇装备

13.13.2.1 “柯林斯”级(Collins)常规动力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3051t/3353t;主尺度:77.5m×7.8m×7m;主机:柴油机—电机,
3台V188/14Sub型柴油机,功率为6020马力;3台发电机,4.2MW;1台电机,7344马
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10kn,通气管状态10kn,水下20kn;续航力:通气管状态10kn
航速时,其续航力为9000n mile;水面10kn航速时,续航力为11500n mile;定员:42人(其
中军官6名);导弹:潜射反舰“鱼叉”导弹,主动雷达寻的,飞行马赫数为0.9,射程
130km,弹头质量227kg;鱼雷:6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48Mod4型两用线导
鱼雷,该型鱼雷为主动/被动寻的,航速为55kn时,射程为38km;航速为40kn时,射程
为50km,战雷头重267kg;该级潜艇总共可以混合装载Mk48型鱼雷与“鱼叉”导弹23
枚;水雷:不装载鱼雷时,可以装载瑞典研制的外挂式水雷;电子对抗:2个SS-DE型诱
饵;AR740型电子战系统,雷达警戒;火控:Librascope武器控制系统;雷达:1007型导航
雷达,I波段;声呐:汤姆森-辛特拉公司的“塞依拉”(Scyila)艏部及Flank阵声呐,卡里
瓦拉或汤姆森-辛特拉公司的可回收式拖曳基阵声呐;下潜深度:25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澳大利亚海军拥有了6艘“奥克斯利”级潜艇之后,到了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
依靠本国的可卡图船坞有限公司,对“奥克斯利”级潜艇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其主要内
容是在该级潜艇上增加“捕鲸叉”导弹发射系统,改进艇上的声呐以及作战指挥系统。
经过现代化改换装之后,澳大利亚的“奥克斯利”级潜艇不但延长了其服役寿命,更重
要的是使得该级潜艇的性能有了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然而,“奥克斯利”级潜艇毕竟是
立足于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基础而研制的潜艇,随着时间的推移,“奥克斯利”级潜艇
的退役问题终于成为澳大利亚海军必须面临的主要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澳大利亚海军开始拟定取代“奥克斯利”级潜艇的新型潜
艇建造计划,这是澳大利亚海军潜艇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澳大利亚海军对未来即将建
造的新型潜艇寄予了厚望,期望着该级潜艇将会成为重要的战略系统,可以担负在澳大
利亚海域之外的远洋巡逻使命,新型潜艇不仅可以提供威慑力量,还能完成搜集情报,
596
第13章 亚太地区潜艇

特别是电子情报的任务。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澳大利亚海军要求新型潜艇应该具有很
高的实用性和大约70天的海上续航力,因此,新型潜艇应该具有3000t以上的排水量。在
对澳大利亚海军新型潜艇的设计及其建造实施招标的过程中,国际上的一些著名潜艇制
造厂家之间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竞争。后来竞争厂家只剩下德国的霍瓦兹造船厂和瑞典的
考库姆公司时,这两家公司亦展开了拼搏实力的较量,最后,德国的霍瓦兹造船厂输给
了瑞典的考库姆公司。新型潜艇在瑞典的考库姆公司进行设计阶段时,其设计代号为
471型潜艇,建成之后被澳大利亚海军命名为“柯林斯”级潜艇(图13-16)。

图13-16 “柯林斯”级潜艇
“柯林斯”级攻击型潜艇的建造合同是1987年6月由澳大利亚国防部与瑞典考库姆
公司签定的,该级共有6艘潜艇,它们分别是S71“柯林斯”号,S72“法恩科姆”号,
S73“沃勒”号,S74“迪查纽科斯”号,S75“希恩”号和S76“兰金”号。“柯林斯”级的
首制艇“柯林斯”号于1990年2月14日铺设龙骨,该艇的艏艉两段是在瑞典建造的。
1993年8月28日“柯林斯”号潜艇下水,1994年初开始试航,1996年7月27日服役。目前
“柯林斯”级已经共有6艘服役。澳大利亚海军曾经打算在原来计划建造6艘的基础上再
增建2艘“柯林斯”级潜艇,以便使该级潜艇的总数达到8艘,但是澳大利亚海军的这个
预算没有得到澳大利亚政府的批准。
1993年—1998年期间,“奥克斯利”级潜艇相继退出现役。目前澳大利亚海军在役
的潜艇全部是“柯林斯”级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总计6艘。该级的第6艘潜艇已经于
2000年5月下水,2001年6月服役。
从资料来看,目前在世界各国海军之中,排水量比较大的常规动力潜艇是俄罗斯建
造的K级潜艇和日本海上自卫队建造的“亲潮”级潜艇。“柯林斯”级潜艇在排水量方
597
世界海军潜艇

面超过了上述两种型号的潜艇,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常规动力潜艇。
澳大利亚海军建造“柯林斯”级潜艇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其取代“奥克斯利”级潜
艇,因此,当“柯林斯”级的6艘潜艇的建造任务基本完成之际,澳大利亚便于2000年
让“奥克斯利”级潜艇全部退出现役。目前,澳大利亚海军的潜艇兵力就是这6艘3000t
级的“柯林斯”级远洋型潜艇。然而,集澳大利亚海军诸多厚望于一身的“柯林斯”级
潜艇,在其相继服役之后,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相反地却给澳大利亚海军带来了
许多难以在短时期内解决的棘手问题。1999年6月澳大利亚国防部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正
式承认,六年前便已经建成并服役的首制艇“柯林斯”号,到1999年时仍然不能投入正
常的使用。实际上,不仅是“柯林斯”号潜艇,该级的其他潜艇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柯林斯”级潜艇存在的问题不仅仅限于某一个局部方面,该级潜艇在技术上存在的问
题是多方面的,并且其中一些问题已经对该级潜艇的性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些
问题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该级潜艇的螺旋桨艉轴部位的密封性能不好,存在着严重的海水泄漏问题,
特别是该级的首制艇“柯林斯”号,其艉轴密封泄漏问题尤为严重。这一问题不仅直接
影响该级潜艇的正常水下航行活动,更主要的是严重地限制了该级潜艇的大深度下潜能
力。
第二,“柯林斯”级潜艇上的燃油系统受到海水的严重污染。该级潜艇的燃油舱是
采用海水补偿方式的,也就是说,在燃油舱中的燃油逐渐消耗的过程中,被消耗掉的燃
油所占据的舱内空间,由外界海水随时予以补充。这样,实际上在燃油舱中的液体分为
两层,上层是燃油,下层是随时补充到燃油舱中的海水。澳大利亚周围海域的环境比较
特殊,沿海均为浅海水域,潜艇在进入深海水域之前,往往要在水面上航行相当长的时
间。潜艇在水面长时间的航行过程中,由于受到水面波涛的作用,潜艇屡屡发生起伏、
颠簸和摇摆,因此造成燃油舱内的燃油与补重海水混合,最后导致海水随着燃油一起进
入艇上的柴油机。其结果不仅影响了燃油的燃烧效率,而且还加重了艇上喷油嘴、燃油
泵的腐蚀,使得活塞在气缸内的运动受到严重的阻滞,降低了主机的输出功率,从而导
致该级潜艇的航行速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了“柯林斯”级潜艇的水下续航力的
大幅度降低。
第三,由于“柯林斯”级潜艇上的燃油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因此,该级潜艇上的
柴油机的故障频发,据澳大利亚海军提供的一份资料表明,从1996年7月“柯林斯”号
潜艇服役至1998年10月“法恩科姆”号潜艇服役这两年多的时间里,这两艘潜艇在试航
过程中,艇上装备的柴油机总共发生过750余次故障,这些故障包括主机活塞破裂、齿
轮传动装置破损、燃油喷嘴堵塞、燃油泵卡死、摇臂杆和联轴节断裂、曲轴损伤等。新
建造的潜艇具有如此之高的故障发生率,这在世界潜艇建造史上,亦是十分惊人的。
“柯林斯”号和“法恩科姆”号潜艇在这高故障率的折磨下,如同一个百疾缠身的病
人,根本无法执行正常的任务和使命。除此之外,“柯林斯”级潜艇的燃油耗费量过
大,主机在艇内的布置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主机在其零件的制造和组装过程中质量控制
低劣,该级潜艇的承包商的技术支援也不够理想。这些缺欠和不足使得“柯林斯”级潜
艇的问题如同雪上加霜。
第四,“柯林斯”级潜艇上噪声严重,主要是艇上包括主机柴油机在内的许多机械
在运行过程中发出的噪声过大,而且有一些相当难以解决。另外,该级潜艇螺旋桨的空
泡噪声也超过了合同规定的指标。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噪声之外,“柯林斯”级潜艇的
598
第13章 亚太地区潜艇

艇体不合理的外形还导致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水流噪声的问题。“柯林斯”级潜艇指挥台
围壳后部的上层建筑,在靠近艉部的位置与耐压艇体的衔接时形成一个十分陡峭的斜
坡,这种几乎没有圆滑过渡方式的连接形式以及该级潜艇不合理的指挥台围壳形状,使
得该级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其后半部产生显著的系列流体涡流,并且形成的系列流体涡
流直接进入艉部的螺旋桨工作区,当螺旋桨的桨叶与涡流相遇时,引起桨叶振动和噪
声。
第五,“柯林斯”级潜艇在潜望镜深度上以中等速度航行时,艇上的攻击潜望镜发
生剧烈的振动,艇内难以得到清晰的观察图像。另外,该级潜艇上的攻击潜望镜和搜索
潜望镜在改变倍率时,其聚焦亦存在问题。
第六,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证明,“柯林斯”级潜艇的通信桅杆的工作可靠性差。
第七,作为“柯林斯”级潜艇所存在的最为主要的问题是艇上装备的作战指挥系统
所存在的不足与缺欠,这是直接影响该级潜艇性能的关键。虽然从发展的眼光来看,
“柯林斯”级潜艇上装备的波音/洛克维尔公司研制的作战指挥系统,在其总体性能方
面已经超越了“奥克斯利”级潜艇上装备的计算机化的火控系统,但是却无法胜任“柯
林斯”级潜艇未来将要担负的各项使命和任务。“柯林斯”级潜艇的作战指挥系统采用
的是微处理器处理方式,尽管该作战指挥系统包括多个微处理器,但是每个微处理器在
相当于Windows模式下运行,在分散的数据和主程序之间需要有相当多的辅助软件予以
支持,辅助软件明显地降低了运行速度,并且使得整个作战指挥系统显得十分庞杂。另
外,“柯林斯”级潜艇的作战指挥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被证明处理能力不足,其主要
的表现是在处理声呐数据时产生一定程度的时间延迟。虽然显示器可以迅速显示出数
据,但却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把原始数据转化为战术态势图,这是在现代海战中绝
对不可接受的。因为在现代海战中,潜艇的战术决策是以经过处理的战术态势图作为基
础的。在瞬息万变的现代海战中,交战双方的战术态势可能在短暂的几秒钟之内发生巨
大变化。对于一艘潜艇而言,究竟是采取快速发射鱼雷的进攻手段,还是采取规避防守
手段,这两种不同的决策可能会对海战的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决
策,往往是在短暂的几秒钟之内做出的。“柯林斯”级潜艇的作战指挥系统的另外一个
缺欠是,该系统既不能显示或处理雷达或电子支援措施数据,又不能适应于该级潜艇未
来装备光电桅杆的发展趋势。
“柯林斯”级潜艇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澳大利亚海军最初对该级潜艇寄予的
使命和任务。目前,澳大利亚原来的6艘“奥克斯利”级潜艇已经全部退役,而新建成
服役的“柯林斯”级潜艇又不能担负起预定的使命,这种状况令澳大利亚海军受到了莫
大的压力。为了尽快解决“柯林斯”级潜艇所存在的问题,澳大利亚海军采取了近期与
远期相结合治理“柯林斯”级潜艇的方针。
作为澳大利亚海军近期治理“柯林斯”级潜艇的主要做法是采取小修小补的方式。
为了解决该级潜艇上作战指挥系统存在的问题,澳大利亚海军投入了2.66亿澳元的经
费,首先对现在装艇的作战指挥系统中增设了一个快速跟踪分系统、一个新的电子支援
措施分系统以及独立的雷达显示控制台,并且把它们装备在“柯林斯”级的第四艘潜艇
S74“迪查纽科斯”号以及第五艘潜艇S75“希恩”号上,以做权宜之计。
澳大利亚国防机构组成了一个专家小组,对“柯林斯”级潜艇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
调查、研究和解决。这个专家小组首先对“柯林斯”级潜艇上装备的柴油机噪声问题进
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柯林斯”级潜艇上柴油机的噪声主要是由于柴油机
599
世界海军潜艇

在运行期间的共振现象引起的,而共振则是由于活塞上下运动时曲轴的扭曲造成的。造
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在“柯林斯”级潜艇的设计方案中,增加了一些附加气缸,
这样使得柴油机的共振频率值与柴油机的运行速度产生了耦合。根据这一情况,专家小
组采取了一项直接补救措施,使柴油机的运行速度降低到比它们最初设计的速度低
50r/min。进一步需要做的则是对艇上柴油机的基座进行加固处理,使柴油机的固有频
率避开它的运行频率。
对于燃油受到海水污染问题,澳大利亚国防机构的专家小组责成有关部门研制了一
个电分解器,成功地解决了海水与燃油的分离问题。推进器轴承密封的严重泄露,经过
了重新密封改进,这个问题亦得到了彻底解决。水流噪声的问题,主要是由潜艇艇体形
状和推进器的设计造成的。其解决方案是仿照美国海军的SSN21“海狼”级核潜艇的做
法,在指挥台围壳的前缘根部增设一个楔形结构,使得指挥台围壳的前缘与该艇的上层
建筑圆滑过渡,另外对指挥台围壳的后缘进行局部整形设计,并对指挥台围壳后部的上
层建筑结构进行修改。另外,有关方面的技术人员还对“柯林斯”级潜艇的螺旋桨重新
进行了修改设计,新设计的螺旋桨形状不易产生空泡,并且螺旋桨将由特殊的刚性材料
制成,这种特殊的材料在水流中不规则撞击时会减少振动。迄今为止,模型试验的结果
已经证实了这样的局部修改可以在降低“柯林斯”级潜艇的流水噪声以及螺旋桨空泡噪
声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澳大利亚海军决定首先对“柯林斯”级的第四艘潜艇S74“迪查
纽科斯”号以及第五艘潜艇S75“希恩”号这两艘潜艇实施这些局部改装。不过,上述这
些改进措施只是澳大利亚海军为了解决“柯林斯”级潜艇的问题所采取的过渡性办法。
澳大利亚海军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对艇上的作战指挥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并改变整体
结构才能使得该级潜艇真正满足既定的要求。因此,澳大利亚海军把彻底更换作战指挥
系统作为改进“柯林斯”级潜艇的长期计划之一。2000年,澳大利亚海军在经过充分调
查研究的基础上,最后圈定了两家作战指挥系统的供应商,其中一家是美国的雷声公
司,另外一家则是德国的STN阿特拉斯公司。经过最后的选择,澳大利亚海军决定购置
美国雷声公司的产品。2002年9月,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罗伯特·希尔宣布,澳大利亚政
府已经批准拨发4亿美元购置美国雷声公司研制的新型作战指挥系统,以便取代目前装
备在6艘“柯林斯”级潜艇上的作战指挥系统。据澳大利亚国防部长透露,新型的作战
指挥系统是在美国雷声公司研制的CCS Mk2型作战指挥系统基础上进行研制的。而美国
海军目前在役的“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以及正在建造中的“弗吉尼亚”级多用途核
潜艇上装备的作战指挥系统,全部都是CCS Mk2型作战指挥系统。2002年10月,澳大利
亚国防部长罗伯特·希尔宣布,澳大利亚政府同意美国的电船分公司与澳大利亚潜艇公
司进行合作,由电船分公司对“柯林斯”级潜艇的改造和未来升级提供技术方面和商业
方面的支持。
“柯林斯”级潜艇的另外一项长期改进计划是设法利用更为先进的鱼雷取代该级潜
艇上目前装备的Mk48 Mod4型两用线导鱼雷。2002年8月,澳大利亚潜艇公司赢得一份
合同,其内容是开展一项深入研究,探讨美国雷声公司生产的Mk48 Mod6重型鱼雷装备
在“柯林斯”级潜艇上的可行性。Mk48 Mod6重型鱼雷目前装备在“洛杉矶”级攻击型
核潜艇以及正在建造中的“弗吉尼亚”级多用途核潜艇上。据有关方面透露,新型鱼雷
可望于2006年在“柯林斯”级潜艇上装艇使用。
导致“柯林斯”级潜艇故障和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澳大
利亚海军的“柯林斯”级潜艇的研制和建造过程充满了许多复杂的因素。
600
第13章 亚太地区潜艇

首先,澳大利亚军方在制定“柯林斯”级潜艇的建造计划时,对于一项建造新型潜
艇的计划所具有的风险估计和复杂性认识不足。20世纪8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海军开始
拟定取代“奥克斯利”级潜艇的新型潜艇建造计划。当时澳大利亚海军在役的“奥克斯
利”级潜艇实际上是英国研制的“奥白龙”级潜艇。“奥白龙”级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
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建造的中型常规动力潜艇,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
相继服役,其水面排水量为2030t,水下排水量为2410t,主尺度为90m×8.1m×5.5m。该
级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为12kn,水下最高航速为17kn。水面航速为12kn时,其最大续航
力为9000n mile,最大下潜深度为300m左右。“奥白龙”级潜艇上装备有6具533mm艏
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Mk48 Mod4型线导反舰/反潜两用鱼雷。该级潜艇装备有2台
SSDE型声诱饵发射装置和DDU型电子战系统和1006型单波段对海搜索雷达、2051型舰
壳式主动/被动、中频搜索和攻击声呐、2007型舷侧阵远程被动测距声呐以及美国海军
的2024型拖曳阵声呐。英国皇家海军总共建造了14艘“奥白龙”级潜艇,后来把这14艘
潜艇全部做退役处理之后,分别卖给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和智利等国家,其中澳
大利亚购置了6艘。从综合性能方面来说,“奥白龙”级潜艇是20世纪70年代性能比较
优秀的潜艇。澳大利亚海军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拟定取代“奥白龙”级潜艇的新型
潜艇建造计划的初衷是,在“奥白龙”级潜艇优秀性能的基础上,设计和建造出性能更
为出色的潜艇。最初,澳大利亚军方曾经简单地认为,把“奥白龙”级潜艇的艇体、艇
上装备的机械、声呐以及作战系统加以改进之后,再应用于“柯林斯”级潜艇,即可使
得“柯林斯”级潜艇在综合性能方面比“奥白龙”级潜艇有一个很大幅度的提高和改
进,而且这样做的风险比较小。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承担“柯林斯”级潜艇设计的瑞典
考库姆公司显然也采取了一种未经深思熟虑的设计策略,考库姆公司只是在其原来设计
的“西约特兰”级潜艇上进行了简单的扩充和放大翻版,便形成了“柯林斯”级潜艇的
设计。“西约特兰”级潜艇是考库姆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设计,1987年—1990年间
相继建成服役的。“西约特兰”级潜艇的电子、通信设备以及作战情报处理系统都具有
较为出色的性能,火控设备采用了新式的IPS-17型数据自动处理系统。“西约特兰”级
潜艇兼有反潜反舰性能,曾经是瑞典皇家海军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主力潜艇,同时也
是世界上较为出色的潜艇。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潜艇专家都可能持有这样一种想法:性
能优秀的潜艇经过扩充和放大之后,得到的一种大型潜艇,其性能必然是优秀的。然
而,一种新型号潜艇的研制,绝不是另外一种成功型号潜艇的简单放大翻版。从排水量
和主尺度这两个主要的参数来看,“柯林斯”级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3051t,水下排水量
为3353t,其主尺度为77.5m×7.8m×7m,而“西约特兰”级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1070t,
水下排水量为1143t,其主尺度为48.5m×6.1m×5.6m。两者的排水量之比大约为3:1,潜艇
总长度相差将近30m,这样巨大的差别,仅仅采用简单的放大、扩充和照搬的办法,肯
定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遗憾的是最初澳大利亚军方以及考库姆公司对此都没有给予深
入的考虑。由于“柯林斯”级潜艇的排水量很大,考库姆公司在“柯林斯”级潜艇上装
备的柴油机,便是以某个钻井平台装备的柴油机为基础,经过放大之后定型的,因此导
致了“柯林斯”级潜艇上的柴油机出现的振动和艇上噪声过大的问题。
另外,瑞典在研制“西约特兰”级潜艇的过程中,出于瑞典军事家们的考虑,把
“西约特兰”级潜艇的基本使命确定为保卫瑞典漫长的海岸线及沿海的数百个岛屿,其
主要的作战以及巡逻区域是波罗的海海域。显而易见的是,波罗的海水域与澳大利亚周
边海域的自然条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波罗的海相对较为平静,而且“西约特兰”级
601
世界海军潜艇

潜艇在波罗的海的水面航渡时间很短,所以“西约特兰”级潜艇上的燃油舱虽然采用海
水补偿方式,该级潜艇的燃油系统却并没有受到海水的污染。但是“柯林斯”级潜艇设
计采用简单照搬的结果,导致了“柯林斯”级潜艇在水文条件完全不同的澳大利亚周围
海域运行过程中,艇上的燃油系统受到海水的严重污染。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柯林斯”级潜艇计划的制定与合同签订,是由那些与澳
大利亚海军完全无关的澳大利亚国防部文职官员全权负责的。在对“柯林斯”级潜艇计
划进行评估时,曾经得出一项结论是“柯林斯”级潜艇计划的风险较小,所以在“柯林
斯”级潜艇计划中,其50亿美元的整个合同价款之中,仅有2.3%作为意外费用。另外,
设计和建造“柯林斯”级潜艇的合同采用的是固定价格方式。这种固定价格方式的最大
弊病是,一旦承包商签订合同之后,他们就很难对澳大利亚海军在“柯林斯”级潜艇的
设计与建造过程中提出的更改需求做出有效的响应,因此,使得澳大利亚海军与承包商
之间难以相互配合。这样,虽然“柯林斯”级潜艇的设计在某些方面是成功的,但是毕
竟存在着许多令人遗憾的不足与缺陷。
作为“柯林斯”级潜艇计划的一项令人注意的成功经验是,在解决和消除“柯林
斯”级潜艇上存在的诸多技术问题过程中,澳大利亚海军依靠和利用了澳大利亚国家拥
有和运营的实验室与国防科研机构和组织,可以比较自由地支配国家拥有的那些一流的
实验室与国防科研机构和组织,这些便利条件使得许多问题迅速地迎刃而解。目前美国
和英国把国家拥有和运营的实验室与国防科研机构私有化呼声逐日高涨的时候,澳大利
亚顶住了这种趋势和压力,没有实施国有实验室与国防科研机构的私有化,在成功地解
决“柯林斯”级潜艇存在的许多技术问题时,它们显示了国有资产在调用灵活性、无需
精心安排合同就能够得到所需的专门技术以及各有关部门的顺利协调等方面所具有的优
越性。
客观地说,澳大利亚海军的“柯林斯”级潜艇对世界各国海军提供的教训和经验是
深刻而又十分丰富的。

602
第14章 南北美洲国家潜艇

14 南北美洲国家潜艇

14.1 加拿大

14.1.1 概况

加拿大海军组建潜艇部队是1914年,当时加拿大从美国购买了2艘310t的“霍兰”型
潜艇。1919年,英国把2艘H级的潜艇转让给加拿大。二战结束之后,加拿大于1961年重
建了战后潜艇部队。1961年,加拿大从美国购买了一艘二战期间建造的“淡水鲤”级潜
艇。1962年,加拿大从英国购进3艘“奥白龙”级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后来,加拿大
又从英国订购了两艘“奥白龙”级潜艇。随着“奥白龙”级潜艇役龄的增加,加拿大海
军决定从英国购进4艘“支持者”级潜艇取代在役的“奥白龙”级潜艇,这4艘“支持
者”级潜艇被加拿大海军命名为“维多利亚”级潜艇。目前加拿大海军在役的潜艇仅为
4艘“维多利亚”级潜艇。

14.1.2 加拿大海军潜艇装备

14.1.2.1 “维多利亚”级(Victotia)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168t/2455t;主尺度:70.3m×7.6m×5.5m;主机:柴油机—电
机;2台16SZ柴油机,3600马力;2台GEC的同步发电机,2.8MW;1台GEC电机,5400
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2kn/20kn,通气管状态12kn;续航力:通气管状
态8kn航速时,续航力为8000n mile;艇员人数:47人(其中军官7名);导弹:UGM-84B潜射
“鱼叉”导弹,主动雷达制导,飞行速度马赫数为0.9,射程130km,弹头重227kg;鱼
雷:6 具 533mm 艏 鱼 雷 发 射 管,装 载 Mk24 Mod2“ 虎 鱼”线 导 鱼 雷,主 动 寻 的 ; 航 速
35kn,射程13km;被动寻的,航速24kn,射程29km;战雷头重134kg,装载12枚备用鱼
雷;水雷:不装载鱼雷时,可装载Mk5型水雷,装载数量不详;对抗技术:2台潜艇诱饵发
射器;UAC或UAP型侦察雷达;作战数据系统:DCC型作战数据处理系统;雷达:1007型
导航雷达;声呐:2040型舰壳式被动搜索和侦察声呐,中频;2007型flank阵声呐,低
频;2006型或2046型拖曳阵被动搜索声呐,甚低频;2041型被动测距声呐;下潜深
度:200m以上;海上自持力:40昼夜。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加拿大海军曾经拥有3艘“奥白龙”级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这3艘潜艇都是加拿大
从英国购进的,第一艘“奥白龙”级潜艇是1962年从英国订购的,该艇于1962年开工,
1965年9月23日完工,接着,加拿大又从英国订购了两艘“奥白龙”级潜艇。这些潜艇
虽然属于“奥白龙”级,但是由于考虑了加拿大在订购潜艇时的一些特殊要求,所以英
603
世界海军潜艇

国在原“奥白龙”级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之后再卖给了加拿大。随着“奥白龙”级潜
艇服役时间的增加,该级潜艇逐渐到达老化阶段,于是加拿大海军决定从英国购进4艘
“支持者”级潜艇计划取代在役的3艘“奥白龙”级潜艇。英国皇家海军的4艘“支持
者”级潜艇卖给加拿大之后,被加拿大海军命名为“维多利亚”级潜艇(图14-1)。
近年来,加拿大海军对“维多利亚”级潜艇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主要是在该级潜艇
上装备了更为先进的声呐和火控系统。另外,加拿大海军目前正在考虑准备与瑞典合作
或者加入斯堪的纳维亚北欧三国的“北欧海盗”潜艇研制计划,计划对“维多利亚”级
潜艇加装AIP系统。

图14-1 “维多利亚”级潜艇

14.2 阿根廷

14.2.1 概况

阿根廷海军于1906年—1907年开始拥有一艘潜艇,但是自此之后,直到1927年之前
便没有再采购其他潜艇。1927年阿根廷从意大利购买了3艘排水量为775t的潜艇,正式组
建阿根廷海军的潜艇部队。这3艘潜艇在阿根廷海军服役了30余年之后,于1960年退
役。1960年初,阿根廷得到了美国海军转让的2艘“淡水鲤”级潜艇,这2艘潜艇是美国
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1971年,美国海军又把2艘经过现代化改装的“淡
水鲤”级潜艇(其中一艘是“加皮”-ⅠA型,另外一艘是“加皮”-Ⅱ型)转让给阿根廷海
军,以便取代最初转让给阿根廷海军的2艘“淡水鲤”级潜艇。
另一方面,阿根廷于1968年从联邦德国订购了2艘209型1200t级的潜艇,该级潜艇被
阿根廷海军命名为“萨尔塔”级潜艇。1977年11月,阿根廷与联邦德国的蒂森—北海造
船厂签定了建造2艘TR-1700型潜艇的建造合同,这2艘潜艇建成服役之后,被阿根廷海
军命名为“圣十字”级潜艇。目前阿根廷海军现役的潜艇是2艘“萨尔塔”级潜艇和2艘
“圣十字”级潜艇。

14.2.2 阿根廷海军潜艇装备

14.2.2.1 “圣十字”级(TR1700)(Santa Cruz)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 水 面 / 水 下 ):2116t / 2264t ; 主 尺 度:66m×7.3m×6.5m ; 主 机:4 台 MTU
16V652MB81型柴油机,持续功率6720马力;4台同步发电机,4.4MW;1台西门子的
IHR4525+IHR4525 型 四 回 路 直 流 电 机,6.6MW ; 单 轴 单 螺 旋 桨 ; 航 速:水 面 航 速 为

604
第14章 南北美洲国家潜艇

15kn,通气管状态的航速为15kn,水下最高航速为25kn;续航力:以8kn速度在水面航行
时,其续航力为12000n mile;以25kn速度进行水下航行时,续航力为20n mile;以6kn速
度进行水下航行时,其续航力为460n mile;艇员人数:26人,另有6个备用床位;鱼
雷:533mm鱼雷发射管6具,全部布置在艏部,可装载22枚AEG SST型线导鱼雷,鱼雷自
动装填时间为50s,另外还可发射美国海军的Mk37型鱼雷;水雷:可携带并布放沉底水
雷;电子对抗:“海哨兵”-Ⅲ型电子战系统,雷达警戒;火控系统:Signaal Sinbads火控系
统,可同时处理5个目标和2枚鱼雷的发射;雷达:Thomson-CSF CalypsoⅣ型导航雷达,I
波段;声呐:Atlas Elektronik(大西洋电气公司)的CSU3/4型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声
呐,中频;UUX5型被动测距声呐;下潜深度:270m;海上自持力:70昼夜。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1977年11月,阿根廷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蒂森-北海造船厂签定了一项潜艇建造
合同,根据这项合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将为阿根廷建造2艘“圣十字”级潜艇(TR-
1700型)(图14-2),另外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提供4艘以上的“圣十字”级潜艇零部件,
在阿根廷进行组装。据国外报道说,阿根廷所进行的潜艇建造工作进展十分缓慢,其中
S43“圣菲”号潜艇到1993年时仅仅完成了建造工作量的70%,S44“圣地亚哥·德埃斯泰
罗”号仅完成了50%,而S45(尚未命名)潜艇则仅处于刚刚开工阶段。据另外的报道说,
这些尚未完工的潜艇可能要送回德国并在德国完成建造。
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造的2艘“圣十字”级潜艇——S41“圣十字”号和S42“圣胡
安”号潜艇分别于1984年10月18日和1985年11月19日完工并交给阿根廷。这两艘潜艇目
前正在阿根廷海军中服役。

图14-2 “圣十字”级潜艇
14.2.2.2 “萨尔塔”级(209 1200型)(Salta)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248t/1440t;主尺度:55.9m×6.3m×5.5m;主机:柴油机—电
机,4台MTU 12V 493 AZ80型柴油机,持续功率2400马力;4台同步发电机,1.7MW;1
台电机,46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0kn/22kn,通气管状态11kn;续航
力:水面8kn航速时,续航力为6000n mile;水下8kn航速时,续航力为230n mile;水下
4kn航速时,续航力为400n mile;艇员人数:32人;鱼雷:8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装
载14枚AEG SST型线导鱼雷,也可发射美国海军的Mk37型鱼雷;水雷:可携带并布放沉
底水雷;电子对抗:DR2000型电子战系统,雷达警戒;火控系统:M8型数字式电子计算
机处理系统,最多可同时处理3个目标;雷达:Thomson-CSF CalypsoⅡ型导航雷达;声
呐:CSU(AN526/AN5039/41)型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中频;DUUX2CC型和
DUUG 1D型被动测距声呐;下潜深度:25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萨尔塔”级的2艘潜艇是阿根廷于1968年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订购的潜艇,该级
潜艇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出口型的209级潜艇(图14-3),由霍瓦兹造船厂将该级分段建成
605
世界海军潜艇

之后,运往阿根廷,然后在阿根廷国内的造船厂组装合拢。“萨尔塔”号潜艇目前正在
进行现代化的改装,根据阿根廷海军的改装计划,其现代化改装的内容主要是换装新型
主机、新式武备及新式的电气设备,但是,由于受到经费不足的限制,该项改装工作曾
一度停止下来。1991年10月,阿根廷海军对“萨尔塔”级的第二艘潜艇“圣路易斯”号
开始实施现代化改装工作,与此同时,“萨尔塔”号潜艇的改装工作又重新上马。但是
据外界报道说,改装工作进展极为缓慢,直到1994年初时,这两艘潜艇的现代化改装工
作仍然尚未完成。

图14-3 “萨尔塔”级潜艇

14.3 巴 西

14.3.1 概况

1914年7月,巴西海军从意大利购置了3艘排水量为250t的潜艇,由此开始组建巴西
海军的潜艇部队。1929年7月,巴西海军又从意大利购买了一艘排水量为1450t的大型潜
艇,利用该艇在海上布放水雷。1937年,巴西海军从意大利购买了3艘排水量为650t的潜
艇,用以取代1914年购置的那3艘潜艇。这3艘意大利潜艇直到二战之后,仍然在巴西海
军服役。1957年美国把二战期间建造的2艘“小鲨鱼”级潜艇借给了巴西海军,借期为5
年。1963年,美国在2艘“小鲨鱼”级潜艇的借期到期之后,又把2艘二战期间建造的
“淡水鲤”级潜艇借给了巴西海军。1972年—1973年期间,巴西海军从美国购买了5艘
“加皮”-Ⅱ型潜艇,这5艘潜艇是美国海军于1945年—1946年期间建造的。1973年,巴
西海军进而从美国购买了2艘“加皮”-Ⅲ型潜艇。这2艘“加皮”-Ⅲ型潜艇是美国海军
于1946年建造的。另外,1969年—1972年期间,巴西海军还从英国购买了3艘“奥白
龙”级潜艇。1984年2月,巴西从德国订购了4艘209型1400t级的潜艇,该级潜艇于1989
年—1999年期间陆续在巴西海军服役,被巴西海军命名为“图比”级潜艇。从1998年6
月开始,巴西在“图比”级潜艇的基础上计划建造2艘“蒂库纳”级潜艇,目前该级潜
艇正处于建造状态。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巴西正在执行一项核反应模式堆的计划,以便最后完
成它的建造核潜艇的计划。1988年4月,巴西已有一座浓缩铀工厂开始投产。巴西计划
建造的核潜艇原型的排水量将为2850t,50MW的反应堆将为该核潜艇提供25kn的航速。
尽管巴西的常规潜艇发展计划屡屡推迟,但是它的核潜艇发展计划却受到了巴西政府的
高度重视。

14.3.2 巴西海军潜艇装备

14.3.2.1 “图比”级(209型1400t级)(Tupy)常规动力潜艇 4艘
606
第14章 南北美洲国家潜艇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260t/1440t;主尺度:61m×6.2m×5.5m;主机:柴油机—电机,
4台MTU 12V493AZ80GA31L型柴油机,2400马力;4台同步发电机,1.7MW;1台西门
子电机,46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11kn,通气管状态11kn,水下21.5kn;续航
力:水面8kn航速时,其续航力为82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为400n mile;艇员人数:30
人;鱼雷:8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装载16枚Mk24Mod1型“虎鱼”线导鱼雷,该型
鱼 雷 主 动 寻 的,35kn 航 速 时,射 程 为 13km ; 24kn 航 速 时,射 程 为 29km,战 雷 头 重
134kg;该级潜艇也可装备IPQM公司的反潜鱼雷,该型鱼雷的航速为45kn,射程18km,
自航式发射;电子对抗:汤姆森-CSF DR400型电子战系统,雷达警戒;火控:KAFS-A10
型作战数据自动处理系统,该级潜艇上装备有2根科尔摩根公司的76型潜望镜;雷达:汤
姆森-CSF CalypsoⅢ型导航雷达,I波段;声呐:CSU-83/1型舰壳式被动/主动搜索和攻
击用声呐,中频;下潜深度:25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目前在役的“图比”级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是从德国引进的(图14-4),实际上是德
国209型1400t级的潜艇,该级潜艇的耐压艇体采用的是HY-80高强度钢材,共有4艘,最
后一艘于1996年5月6日开工,1998年6月5日下水,1999年11月16日服役。

图14-4 “图比”级潜艇
14.3.2.2 “蒂库纳”级(Tikuna)常规动力潜艇 计划建造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850t/2425t;主尺度:67m×8m×5.5m;主机:柴油机—电机,4
台MTU12V396型柴油机,3760马力;4台交流发电机,1台电机,单轴单螺旋桨;航速:
水 面 11kn,通 气 管 状 态 11kn,水 下 22kn ; 续 航 力:水 面 8kn 航 行 时,其 续 航 力 为
11000km; 水 下4kn 航速时,其续航 力为400km; 艇 员 人数:38人 (其中 军官 8名 );导
弹:“鱼叉”或“飞鱼”反舰导弹;鱼雷:8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发射“博福斯”-
200型线导鱼雷,该型鱼雷具有两种工作模式,即主动/被动寻的模式,航速为20kn~
50kn时,射程50km;战雷头重250kg,自航式发射;该级潜艇也可装载IPQM反潜鱼雷,
该型鱼雷航速为45kn,射程18km;鱼雷与导弹装载总量为18枚;水雷:不装载鱼雷时,
可装载32枚MCF-01/100型水雷;电子对抗:汤姆森-CSF DR4000型电子战系统,雷达警
戒;火控:ISUS 83-13型作战数据处理系统,该级潜艇上装备2根科尔摩根公司的76型潜
望镜;雷达:导航雷达,I波段;声呐:CSU-83/1型舰壳式被动/主动搜索和攻击用声
呐,中频;下潜深度:300m;海上自持力:60天。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蒂库纳”级常规动力潜艇是“图比”级潜艇的改进型,根据巴西海军的计划,
“蒂库纳”级潜艇将要在“图比”级的4艘潜艇完成任务之后,在巴西建成核潜艇之前
投入使用。但是,根据目前“蒂库纳”级潜艇的建造进展情况来看,这项计划能否如期
完成仍难以预料。巴西计划建造2艘“蒂库纳”级潜艇,该级的首制艇已经于1998年6月
607
世界海军潜艇

11日开工,预计2006年下水,2008年建成服役;亦有一些媒体透露,该级的第二艘潜艇
建造计划可能已经被取消。

14.4 智 利

14.4.1 概况

智利海军的潜艇部队组建于1915年,当时智利海军从美国购买了6艘“霍兰”型潜
艇。1928年,智利海军从英国购买了3艘排水量为1540t的O级潜艇,这些潜艇在智利海
军一直服役到1958年才退出现役。1959年,智利海军从美国得到了2艘转让的“淡水
鲤”级潜艇。1969年底,智利海军从英国订购了2艘“奥白龙”级潜艇,该级潜艇于
1976年建成服役。1980年,智利海军从德国订购了2艘209型1300t级潜艇,该级潜艇于
1984年建成服役,被智利海军命名为“汤姆森”级潜艇。1997年12月,智利与法国舰艇
建造局/西班牙巴展公司签订了建造2艘“天蝎座”级潜艇的建造合同,目前该级的2艘
潜艇正处于建造状态。

14.4.2 智利海军潜艇装备

14.4.2.1 “奥白龙”级(Oberon)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1610t,水面2030t,水下2410t;主尺度:90m×8.1m×5.5m;主机:
柴油机—电机,2台ASR16VVS-ASR1型柴油机,3680马力;2AEI电机,6000马力,双
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12kn/17kn,通气管状态10kn;艇员人数:65人(其中军官7
名);鱼雷:8具533mm鱼雷发射管(艏部6具,艉部2具),可装载22枚AEG-SUT线导鱼雷,
该型鱼雷为主动寻的,航速为35kn时,射程12km;在被动寻的模式下,航速为23kn时,
射程为28km,战雷头重250kg;火控:TFCS型火控系统;雷达:1006型导航雷达,I波段;
声呐:2007型Flank阵声呐,被动式,远程,低频;EMI 187型或CSU型艏部声呐,被动/
主动式搜索和攻击用,中频。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奥白龙”级的2艘潜艇是智利于1969年年底发出订单的,但是由于舾装施工等方
面的问题,致使该级2艘潜艇直到1976年才建成服役(图14-5)。1992年,智利海军对该级
潜艇实施了现代化改换装,装备了TFCS火控系统,另外,还利用CSU90型声呐取代了
原来的187型声呐,撤掉了艉部的鱼雷发射管。

图14-5 “奥白龙”级潜艇
14.4.2.2 “汤姆森”级(209型1300t级)(Thomson)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608
第14章 南北美洲国家潜艇

排水量(水面/水下):1260t/1390t;主尺度:59.5m×6.2m×5.5m;主机:柴油机—电
机,4台MTU 12V 493AZ80GA31L型柴油机,2400马力;4台同步发电机,1.7MW;1台
西门子电机,46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1kn/21.5kn;续航力:水下4kn航
速时,续航力为400n mile,水下21.5kn航速时,续航力为16n mile;通气管状态8kn航速
时,续航力为8200n mile;艇员人数:32人(其中军官5名);鱼雷:8具533mm艏鱼雷发射
管,可装载14枚AEG SUT型线导鱼雷,该型鱼雷为主动寻的,35kn航速时,射程为
12km;被动寻的,23kn航速时,射程28km,战雷头重250kg;雷达:汤姆森-CSF Ca-
lypso-Ⅱ型海面搜索雷达,单波段;声呐:CSU3型舰壳式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用声呐,
中频。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汤姆森”级常规动力潜艇是德国209型1300t级潜艇(图14-6),是智利海军于1980年
从德国订购的,总计2艘。这2艘潜艇都是德国的霍瓦兹造船厂建造的,分别于1980年和
1982年开工,1984年建成服役。1990年—1991年期间,智利海军对这2艘潜艇进行了现
代化改换装。

图14-6 “汤姆森”级潜艇
14.4.2.3 “天蝎座”级(Scorpene)常规动力潜艇 在建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510t/1750t;主尺度:66.4m×6.2m×5.8m;主机:柴油机—电
机,4台MTU 16V 396SE 84型柴油机,2992马力;1台热蒙—施奈德公司的电机,3808
马力,单轴单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2kn/20kn;续航力: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
为550n mile,通气管状态8kn航速时,续航力为6500n mile;艇员编制人数:31人(其中军
官6名);鱼雷:6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装载18枚白头公司“黑鲨”184Mod3型鱼
雷;对抗措施:电子战对抗,阿格斯AR900型侦听站;雷达:通用机械电气公司导航雷
达,I波段;声呐:舰壳式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用声呐,中频;下潜深度:3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天蝎座”级的2艘潜艇建造合同于1998年4月生效,首制艇在法国建造,第二艘在
西班牙建造。该级潜艇由法国通用机械电气公司提供攻击潜望镜和搜索潜望镜。目前,
巴西尚未提出对该级潜艇加装AIP系统的要求。

14.5 哥伦比亚

14.5.1 概况

哥伦比亚海军的潜艇部队于1972年开始组建,当时,哥伦比亚海军从意大利购买了
2艘排水量为58t的SX-506型小型潜艇。1971年,哥伦比亚从德国购置2艘209型1200t级的

609
世界海军潜艇

潜艇,该级被哥伦比亚海军命名为“皮吉奥”级潜艇。

14.5.2 哥伦比亚海军潜艇装备

14.5.2.1 “皮吉奥”级(209型1200t级)(Pijao)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180t/1285t;主尺度:55.9m×6.3m×5.4m;主机:柴油机—电
机,4台MTU 12V493AZ80型柴油机,2400马力;4台AEG型同步发电机,1.7MW;1台
西门子电机,46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22kn/11kn;续航力:水面8kn航
速时,续航力为8000n mile,水下4kn航速时,续航力为400n mile;艇员人数:37人(其中
军官7名);鱼雷:8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装载14枚两用线导鱼雷,主动寻的,35kn
航 速 时,射 程 12km ; 被 动 寻 的,23kn 航 速 时,射 程 28km ; 自 航 式 发 射,战 雷 头 重
250kg;火控:MB/24型作战数据自动处理系统;雷达:汤姆森-CSF CalypsoⅡ型海面搜
索雷达,I波段;声呐:CSU3-2型舰壳式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用声呐,中频,PRS3-4型
被动测距声呐;下潜深度:25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哥伦比亚目前拥有2艘“皮吉奥”级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图14-7),这2艘潜艇均为
德国209型1200t级的潜艇。“皮吉奥”级的2艘潜艇是于1971年订购的,1972年在德国霍
瓦兹造船厂开始建造,1975年建成服役。

图14-7 “皮吉奥”级潜艇
14.5.2.2 “勇猛”级(Intrepido)小型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58t/70t;主尺度:23m×4m;主机:柴油机—电机,1台柴油
机,3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6kn/11kn;续航力:水面续航力为1200n
mile,水下续航力为60n mile;艇员人数:4人(其中军官7名);水雷:6枚Mk21型水雷,战
斗部质量为300kg;或者8枚Mk11型水雷,战斗部质量为50kg。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每艘“勇猛”级小型潜艇可以携带8名蛙人以及2t炸药,以便完成突击任务。此外,
每艘“勇猛”级小型潜艇还可以携带2个蛙人输送装置。目前,该级潜艇兼做哥伦比亚
海军的靶标潜艇。该级的2艘潜艇是于1973年4月服役的。

14.6 秘 鲁

14.6.1 概况
秘鲁海军的潜艇部队组建于1919年,当时秘鲁海军从法国购置了2艘排水量为300t级

610
第14章 南北美洲国家潜艇

的潜艇。1920年,秘鲁海军从美国购买了4艘排水量为576t的R级潜艇。二战结束之后,
秘鲁从美国购买了4艘T级潜艇。1974年秘鲁进而从美国购买了2艘“加皮”-Ⅳ型潜艇,
这些潜艇后来于1992年—1993年期间陆续退出现役。1969年,秘鲁从德国订购了209型
1200t级潜艇,到1975年为止,德国总共为秘鲁海军建造了6艘209型1200t级潜艇,这些
潜艇被秘鲁海军命名为“安加莫斯”级潜艇。

14.6.2 秘鲁海军潜艇装备

14.6.2.1 “安加莫斯”级(209型1200t级)(Angamos)常规动力潜艇 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185t/1290t;主尺度:56m×6.2m×5.5m;主机:柴油机—电机,
4台MTU 12V 493 AZ80 GA31L型柴油机,2400马力;4台西门子同步发电机,1.7MW;
1台西门子电机,4600马力,单轴;航速:水面及通气管状态:11kn,水下21.5kn;续航
力:8kn航速时续航力为240n mile;艇员人数:35人(其中军官5名);鱼雷:8具533mm鱼雷发
射管,装载14枚白头公司A184型反潜反舰两用线导鱼雷,主动寻的,航速24kn,射程
25km;被动寻的,航速38kn,射程17km;战雷头重250kg,自航式发射;电子对抗:警
戒雷达;火控:MK3或者M8/24型火控系统;雷达:汤姆森-辛特拉 DUUX2C或者Atlas
Electronik PR3型被动测距声呐;下潜深度:250m;海上自持力:50天。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秘鲁目前拥有“安加莫斯”级潜艇6艘(图14-8),该级潜艇是由德国设计建造的209
型1200t级潜艇,首制艇“安加莫斯”号于1977年7月15日开工建造,1979年8月31日下
水,1980年12月19日服役。从1986年开始,秘鲁海军逐步对“安加莫斯”级的6艘潜艇
实施现代化改装施工,现代化改装的主要内容是换装先进的火控系统。

图14-8 “安加莫斯”级潜艇

14.7 厄瓜多尔

14.7.1 概况

厄瓜多尔海军潜艇部队的组建始于1974年,当时,厄瓜多尔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订
购了2艘209型1300t级潜艇,它们于1977年—1978年期间陆续在厄瓜多尔海军服役至今。

14.7.2 厄瓜多尔海军潜艇装备

14.7.2.1 209型(1300t级)常规动力潜艇 2艘

611
世界海军潜艇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285t/1390t;主尺度:59.5m×6.3m×5.4m;主机:柴油机—电
机,4 台 MTU 12V493AZ80GA31L 型 柴 油 机,2400 马 力 ; 4 台 西 门 子 同 步 发 电 机,
1.7MW;1台西门子电机,4600马力,单推进轴;航速:水面11kn,通气管状态11kn,水
下21.5kn;艇员人数:33人(其中军官5名);鱼雷:8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可装载14枚
AEG SUT 型 线 导 两 用 鱼 雷,该 型 鱼 雷 以 被 动 寻 的 模 式 工 作 时,航 速 35kn 时,射 程
12km;以主动寻的模式工作时,航速23kn时,射程28km;火控:Signaal M8Mod24型火
控系统;雷达:汤姆森-CSF Calypso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CSU-3型舰壳式主动/
被动搜索和攻击用声呐,中频;汤姆森-辛特拉公司的DUUX2型被动测距声呐。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厄瓜多尔目前拥有2艘209型1300t级潜艇(图14-9),这2艘潜艇是1974年3月从德意志
联邦共和国订购的,1977年—1978年这2艘潜艇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霍瓦兹造船厂建造
完工。这2艘潜艇之中的“夏依里”号潜艇于1983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进行了改装,
而“华恩卡维卡”号潜艇则于1984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进行了改装。1992年厄瓜多尔
决定对上述2艘潜艇进行第二次改装,第二次改装施工是于1999年在智利的协助下进行
的。

图14-9 209型1300t级潜艇

14.8 委内瑞拉

14.8.1 概况

委内瑞拉海军潜艇部队组建于1960年,当时该国海军从美国购置了一艘美国在二战
期间建造的“淡水鲤”级潜艇。1972年—1973年期间,委内瑞拉海军进而从美国购置了
2艘“加皮”-Ⅱ级潜艇,另外,委内瑞拉于1972年从德国订购了2艘209型1300t级的潜
艇,该级潜艇被委内瑞拉海军命名为“虱目鱼”级潜艇。

14.8.2 委内瑞拉海军潜艇装备

14.8.2.1 “虱目鱼”级(209型1300t级)(Sabalo)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285t/1600t;主尺度:61.2m×6.2m×5.5m;主机:柴油机—电
机,4台MTU 12V493AZ80GA31L柴油机,2400马力;4台同步发电机,1.7MW;1台西
门子电机,46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0kn/22kn;续航力:水面10kn航

612
第14章 南北美洲国家潜艇

速时,续航力为7500n mile;艇员人数:33人(其中军官5名);鱼雷:8具533mm艏鱼雷发射
管,可装载AEG SST4线导反舰鱼雷,主动寻的,航速35kn,射程为12km;被动寻的,
航速23kn时,射程28km;或装载Mk37型线导反潜鱼雷,主动/被动寻的,航速24kn,
射程8km,战雷头重为14枚,自航式发射;对抗技术:警戒雷达;火控:TFCS型火控系
统;雷达:Terma Scanter Mil导航雷达,I波段;声呐:CSU3-32舰壳式被动/主动搜索和
攻击声呐,中频;DUUX2被动测距声呐;下潜深度:250m;海上自持力:50昼夜。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委内瑞拉目前拥有的2艘“虱目鱼”级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是由德意志联邦共和
国设计和建造的(图14-10)。首制艇“虱目鱼”号与第二艘“锯鱼”号潜艇均是1975年下
水的。“虱目鱼”属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209型1300t级潜艇。目前委内瑞拉海军还打算
再向德国购置2艘209型潜艇。

图14-10 “虱目鱼”级潜艇

613
世界海军潜艇

15 非洲国家潜艇

15.1 埃 及

15.1.1 概况

埃及海军潜艇部队组建于1957年,当时,苏联把9艘W级潜艇和3艘M级小型潜艇陆
续转让给埃及海军,1966年—1969年期间,苏联还把8艘R级潜艇转让给埃及海军。到20
世纪中期,埃及海军潜艇部队由6艘R级潜艇和6艘W级潜艇组成。目前埃及海军潜艇部
队仅有4艘经过改进的R级潜艇。

15.1.2埃及海军潜艇装备

15.1.2.1 R级改进型(Improved Romeo)常规动力潜艇 4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75t/1830t;主尺度:76.6m×6.7m×4.9m;主机:柴油机—电
机,2 台 37D 型 柴 油 机,4000 马 力 ; 2 台 电 机,1.98MW,双 轴 推 进 ; 航 速 ( 水 面 / 水
下 ):16kn/ 13kn;续 航 力:水 面 9kn航 速 时,续 航 力 为 9000n mile ; 艇 员 人 数:54 人 ; 导
弹:“鱼叉”反舰导弹,主动雷达寻的,飞行速度马赫数为0.9时,射程为130km,弹头质
量为227kg;鱼雷:8具533mm鱼雷发射管(艏部6具,艉部2具),可装载14枚SET53型鱼
雷,主动/被动寻的,45kn航速时,射程为15km,战雷头重400kg,此外,该级潜艇还
可装载Mk37F mod2型线导鱼雷,主动/被动寻的,32kn航速时,射程18km,战雷头重
148kg;水雷:不装载鱼雷时,可装载水雷28枚;火控:Mk2型火控系统;雷达:海面搜索
雷达,I波段;声呐:Hercules或者Atlas Elektronik公司的主动/被动艏部声呐,中频;
Loral公司的舰壳式主动攻击用声呐,高频。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据国外报道说,埃及在国际市场上打算再购置一些二手潜艇,但是没有获得成功,
目前决定购买2艘新型潜艇,德国的209型潜艇可能成为埃及的购置对象。据一些传闻
说,埃及还打算从俄罗斯购置一些二手的K级潜艇。目前埃及海军拥有的R级潜艇之中
已有4艘退役,仅有4艘在役。

15.2 南 非

15.2.1 概况

南非海军潜艇部队是于1967年开始组建的,当时南非从法国购置了2艘“女神”级
614
第15章 非洲国家潜艇

潜艇,该级潜艇于1971年在南非海军正式服役。1999年,南非又从德国订购了3艘209型
1400t级的潜艇,目前该级的3艘潜艇正处于建造状态。

15.2.2 南非海军潜艇装备

15.2.2.1 “女神”级(Daphne)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 (水面/水下 ):869t/1043t;主尺度:57.8m×6.8m×4.6m;主机:柴油机—电
机,2台SEMT-皮尔斯蒂克的12PA4V185型柴油机,2450马力;2台热蒙-施纳德同步发
电机,1.7MW;2台电机,26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水面/水下):13.5kn/16kn;续
航力:通气管状态5kn航速时,续航力为4500n mile,水面12.5kn航速时,续航力为2700n
mile;艇员编制人数:47人(其中军官7名);鱼雷:12具550mm鱼雷发射管(艏部8具,艉部4
具),装载12枚ECAN F15型反舰反潜两用鱼雷,被动寻的,航速25kn,射程25km,战雷
头重300kg,该级潜艇无备用鱼雷;电子对抗:ARUD警戒雷达;雷达:汤姆森-CSF Ca-
lypsoⅡ型海面搜索雷达,I波段。对10m²的目标,探测距离为31km;声呐:汤姆森-辛特
拉 DUU2型舰壳式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主动搜索时,工作频率为8.4kHz;汤姆
森-辛特拉 DUUX2型被动测距声呐;汤姆森-辛特拉 DSUV2型被动搜索声呐,中频;下
潜深度:3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南非目前拥有的2艘“女神”级攻击型潜艇是由法国设计建造的,其母型是法国的
“女神”级潜艇(图15-1)。由于该级潜艇建造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对该级潜艇使用
了将近20余年之后,南非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女神”级潜艇进行现代化改装工
作,2艘潜艇的现代化改装工作分别于1988年7月和1990年底完成。

图15-1 “女神”级潜艇
15.2.2.2 209型(1400t级)常规动力潜艇 在建3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454t/1594t;主尺度:62m×7.6m×5.8m;主机:柴油机—电机,
4台MTU 12V396型柴油机,3800马力;4台同步发电机;1台西门子电机,5032马力,单
轴单螺旋桨;航速(水面/水下):10kn/21.5kn。艇员编制人数:30人;鱼雷:8具533mm艏
鱼雷发射管,可装载14枚鱼雷;电子对抗:格林泰克·爱维特罗尼克斯公司的拦截雷
达;火控:STN阿特拉斯ISUS-90型作战数据自动处理系统;雷达:海面搜索雷达,I波
段;声呐:STNCSU90型舰壳式及舷侧flank声呐;下潜深度:28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209型(1400t级)潜艇是南非从德国购买的潜艇,该批潜艇的购置合同于1999年9月得
到南非政府批准,并于2000年7月签字生效。该批潜艇将分别由德国霍瓦兹造船厂和蒂
森造船厂建造,按照计划于2005年7月交货。

615
世界海军潜艇

15.3 阿尔及利亚

15.3.1 概况

阿尔及利亚海军潜艇部队是于1982年开始组建的,当时苏联把一艘R级潜艇借给该
国海军。1983年,苏联又把第二艘R级潜艇借给阿尔及利亚海军。这2艘R级潜艇的借期
为5年。1987年—1988年,阿尔及利亚按时把这2艘R级潜艇交还给苏联。1987年10月,
阿尔及利亚决定从苏联购买2艘K级潜艇。目前阿尔及利亚海军的在役潜艇,就是这2艘
K级潜艇。

15.3.2 阿尔及利亚海军潜艇装备

15.3.2.1 K级(877E型)(Kilo)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2325t/3076t;主尺度:73.8m×9.9m×6.6m;主机:柴油机—电
机,2台柴油机,3650马力;2台发电机;1台推进电机,5500马力;单轴单螺旋桨;航
速(水面/水下):10kn/17kn,通气管状态9kn;续航力:在通气管状态下以7kn航速航行
时,其续航力为6000n mile;水下以3kn航速航行时,其续航力为400n mile;艇员人
数:52人;鱼雷:533mm鱼雷发射管6具,可发射反潜和反舰鱼雷,可携带鱼雷总数为18
枚;水雷:不装载鱼雷时,可携带水雷24枚;电子对抗:“砖堆”电子战系统;雷达警戒;
雷达:“魔盘”对海搜索雷达,I波段;声呐:“鲨鱼齿”舰壳式主动/被动搜索和攻击声
呐,中频;“鼠叫”主被动攻击声呐,高频;下潜深度:30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阿尔及利亚现在拥有2艘常规动力的攻击型潜艇。这两艘潜艇是从苏联引进的K级
(877E型)常规动力潜艇(图15-2)。第一艘于1987年10月从苏联购入,第二艘于1988年1月
从苏联购入。据国外报道说,这两艘K级潜艇之中的一艘由于交货时质量有问题,因此
从1993年6月起,在圣彼德堡的一家造船厂里对该潜艇进行了一年多的修理工作,于
1995年5月服役;另外一艘则于1993年底在圣彼德堡进行修理,于1996年3月服役。
上述两艘潜艇的耐压艇体的长度为51.8m,因此西方一些国家的潜艇专家猜测可能
艇上装备了SA-N-5/8反舰导弹。

图15-2 K级潜艇

15.4 利比亚

15.4.1 概况

利比亚海军潜艇部队是于1976年开始组建的,当时苏联把一艘F级潜艇卖给该国海
616
第15章 非洲国家潜艇

军。接着,苏联又把7艘F级潜艇陆续卖给利比亚海军,最后一艘F级潜艇是于1983年在
利比亚海军服役的。自此,利比亚海军总共拥有8艘F级潜艇。由于这8艘F级潜艇的建造
时间较早,因此,它们在利比亚海军服役将近20年之后退出现役,目前,利比亚海军仅
有2艘F级潜艇服役。此外,利比亚还于1977年从南斯拉夫进口了2艘“玛拉”级袖珍潜
艇,其后于1981年又进口2艘,1982年进口2艘,到目前为止,利比亚海军拥有6艘“玛
拉”级袖珍潜艇。

15.4.2 利比亚海军潜艇装备

15.4.2.1 F级(641型)常规动力潜艇 2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1950t/2400t;主尺度:91.5m×7.5m×6m;储备浮力:28%;艇体
结构形式:双壳体结构;推进系统:柴油机3台,功率为2000马力×3;推进电机3台,功率
为5300马力;三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16kn/15.5kn;安全下潜深度:270m;最大
下潜深度:300m;武备:533mm鱼雷发射管10具(艏部6具,艉部4具);装载鱼雷22枚或者
水雷44枚;艇员编制人数:78名。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F级潜艇是苏联海军在二战结束之后大量建造的一种远洋型潜艇(图15-3),由于F级
潜艇在使用过程中被证明是一种具有多方面能力的潜艇,所以苏联海军从20世纪50年代
末期到60年代末期一直在持续建造F级潜艇,甚至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苏联海
军还继续造了19艘F级潜艇并将其出口到其他国家,利比亚就是其中之一。1976年—
1983年为利比亚造了8艘F级潜艇。目前在利比亚海军服役的仅有2艘F级潜艇。

图15-3 F级潜艇
15.4.2.2 “玛拉”级(Mala)袖珍潜艇 46艘
1)基本性能数据
排水量:1.4t;主尺度:4.9m×1.4m×1.3m;主机:1台电机,4.5马力,单轴推进;航
速:4.4kn;续航力:4.4kn航速时,续航力为18n mile;3.7kn航速时,续航力为23n mile;
艇员人数:2人;下潜深度:60m。
2)研制背景及技术特点
“玛拉”级共有6艘潜艇,该级潜艇属于袖珍潜艇,排水量仅为1.4t,该级袖珍潜艇
实际上是一种蛙人输送潜艇。这些袖珍潜艇是于1977年—1981年期间从南斯拉夫进口
的。

617
世界海军潜艇

16 世界各国潜艇的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各国潜艇的基本发展趋势是拥有潜艇的数量日渐削减,但是潜艇的质量
却得到了世界各国海军的普遍重视。据不完全的统计结果表明,自从1990年以来,世界
各国在役潜艇的总数大约减少了50%,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约800艘减少到目前的400
艘左右。在同一时期,世界各国核潜艇的数量削减得更多,从大约330艘锐减到140艘左
右。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这5个国家拥有核潜艇。从
1974年开始,印度已经踏上努力研制核潜艇之途,并计划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期取得
成果。在今后的20年内,或许是在今后更长的时间内,世界上可能不会有其他的国家跻
身于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美国海军目前在役的“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其每艘服役时间平均预计为44
年,因此,到21世纪20年代,美国海军将不需要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替换计划。在现有的
18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中,4艘服役时间最长的核潜艇正在被改装为巡航导弹/特种兵力
运输核潜艇。经过改装之后的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将被用于执行新的任
务,它们预期服役到2027年—2028年。美国海军目前在役的攻击型核潜艇总数为57艘,
攻击型核潜艇已经被美国海军认为是收集情报的重要水下平台,并被证明是一个非常有
效的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发射平台。美国海军试图利用两条途径来提高未来攻击型核潜艇
的兵力水平,一条途径是对役龄较长的但仍然很有效的“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换装
核燃料;另外一条途径则是将目前建造的“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的速度提高一
倍,即每年建造两艘。但是,美国海军的这两条努力途径已经发生了冲突。美国海军目
前正在大力研制将来可能取代“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具有高级性能的新型核潜艇。无
论将来情况如何,看来建造30艘“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计划可能难以全部实
现。
俄罗斯在核潜艇的技术和作战运用等方面已经丧失了大量的优势。更重要的是,目
前俄罗斯潜艇兵力的训练状态和物质条件非常窘迫。白1996年以来,俄罗斯还没有建造
过新的核潜艇,目前,俄罗斯海军舰队仅存17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和24艘攻击型核潜艇。
随着常规动力的“阿哥斯塔”级“乌埃桑”号潜艇于2001年7月的退役,法国所拥
有的规模不大的潜艇兵力全部都是由核潜艇组成。尽管从1990年开始,法国海军在役核
潜艇的数量一直没有变化,但目前法国核潜艇兵力中弹道导弹核潜艇与攻击型核潜艇的
比例却与1990年时的比例恰恰相反,目前在役的是4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和6艘攻击型核潜
艇。在4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之中,分别于1976年和1985年服役的“可畏”级中的“无
敌”号和“不屈”号弹道导弹核潜艇,将被水下排水量为14335t的“凯旋”级中的第三
艘和第四艘,即2004年服役的“莱维及兰特”号与2010年服役的、但是目前尚未开始建
造的“可怖”号所取代。“可怖”号将成为“凯旋”级中第一艘装备M51型战略导弹的
核潜艇,每枚战略导弹发射质量将是55t,最大射程为7000km,能够携带四枚各自独立
瞄准的TN-75战斗部。M51型战略导弹被略加改装之后,将装备于“凯旋”级的其他三
618
第16章 世界各国潜艇的发展趋势

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目前法国在役的“红宝石”级的6艘攻击核潜艇计划将于2012年—
2022年期间由6艘水面排水量为4100t的、水下最高航速为25kn的“梭子鱼”级攻击型核
潜艇取代。“梭子鱼”级攻击型核潜艇将装备4具533mm艏鱼雷发射管,总共可以携带
18枚武器,包括SCALP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和SM39“飞鱼”反舰导弹。“梭子鱼”级核潜
艇上的一座150MW的K-15型压水反应堆将为一个41500马力的电力驱动的推进系统提供
动力,该推进系统采用泵喷推进器。
随着英国皇家海军的4艘“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于1993年—1999年期间相继建
成服役,在今后1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英国皇家海军已无必要制定这4艘弹道导弹核潜艇
的替代计划。然而,尽管在1997年英国皇家海军已经订购了首批3艘“机敏”级攻击型
核潜艇作为“快速”级核潜艇的替代艇,但是英国皇家海军拥有的12艘攻击型核潜艇兵
力的形势仍然显得十分紧迫。英国皇家海军目前拥有7艘“特拉法尔加”级和5艘“快
速”级攻击型核潜艇。不过,水下排水量为7200t的“机敏”级核潜艇,比计划的2005年
后期交付日期推迟了12个月~18个月。到2005年后期,两艘“快速”级核攻击潜艇退
役,另外两艘“快速”级核攻击潜艇将于2006年退役,比第二艘“机敏”级核潜艇预期
的交付时间要早一年,这样,届时英国皇家海军的攻击型核潜艇兵力将减少到9艘,
“快速”级的最后一艘核潜艇将在2010年退役。然而,进一步影响英国皇家海军核潜艇
兵力水平问题的将是“特拉法尔加”号核潜艇在2007年退役以及“图布伦特”号核潜艇
在2008年退役,它们的退役时间比第三艘“机敏”级核潜艇建成服役时间要早一年。除
了现在的6艘“机敏”级核潜艇计划之外,如果英国皇家海军不再增加至少两艘新型攻
击型核潜艇的订单以替代最后的两艘“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的话,那么这两艘核潜艇
到2020年和2022年继续服役可能是太不现实了。这样一来,英国皇家海军的攻击型核潜
艇兵力面临的形势是未来将要下降到只有6艘攻击型核潜艇的水平。
印度在“先进技术潜艇”计划名义下开展的核潜艇研制工作始于1974年,其宗旨是
立足于印度国内为其海军研制核潜艇,这项计划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出成果。按
照“先进技术潜艇”计划,印度准备建造5艘核潜艇,目前,印度打算在研制的核潜艇
上装备射程为1000km的潜射AGNI-2型弹道导弹,并在核潜艇上补加由鱼雷发射管进行
发射的印度—俄罗斯BHRAMOS(PJ-10)型巡航导弹,这种潜射巡航导弹是俄罗斯3M-
550NIKS型导弹(北约称其为SS-NX-26 YAKHONT)的改进型,2001年6月在印度已经进
行了第一次飞行试验。BHRAMOS巡航导弹的射程为300km,可携带500kg的战斗部,其
战斗部最终可能是一个由印度自行研制的核弹头。目前印度已经对核潜艇的建造事宜进
行了安排,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分段在孟买的马扎冈建造,在维萨卡帕特南的海军舰艇修
造厂进行组装。该舰艇修造厂曾经于2001年下水一艘用于“先进技术潜艇”计划中导弹
发射试验用的可潜式驳船。据一些国外媒体报道说,俄罗斯的科技人员已经参与了该项
计划的各个方面,印度第一艘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9400t,长度为124m,可能于2006
年—2007年下水,2009年将作为弹道导弹核潜艇、或巡航导弹核潜艇、或攻击型核潜艇
建成服役。
在今后3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弹道导弹核潜艇仍将是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等
国家海军战略武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欧洲国家拥有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兵力与俄罗斯
及美国曾经拥有的巨大数量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兵力之间的悬殊差距现在业已消失,并将
不可避免地进一步消失。目前,英国和法国总共拥有8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其弹道导弹
619
世界海军潜艇

核潜艇总数在今后不长的时间内将至少等于或可能大于俄罗斯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总
数。攻击型核潜艇的数量将持续下降,主要是因为这种水下平台的建造需要投入巨大的
费用,而这种水下平台对于世界大多数国家海军的许多任务来说,可以被更便宜的装备
不依赖空气的推进(AIP)系统的常规动力潜艇代替。
常规动力潜艇今后15年将会成为左右世界海军市场的重要项目。在不久的将来,世
界上将会有更多的国家拥有数量可观的常规动力潜艇。总体上说,常规动力潜艇计划可
分为新建造的和现役艇的现代化改换装这两种类型,随着成本的增加和防卫预算的削
减,潜艇的现代化改换装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在国际市场最受欢迎的两种类型的潜艇是
德国的209型潜艇及其衍生型潜艇以及俄罗斯新近推出的K级潜艇及其衍生型潜艇。德国
至今已经建造了约50艘209型潜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已出口了大约30艘K级
常规动力潜艇。
在欧洲,德国霍瓦兹造船公司去年对瑞典考库姆公司的兼并标志着全欧洲最大的海
军舰船和潜艇生产联合企业的诞生。冷战结束之后,由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防卫预算日
益紧缩和军事结构的精简,常规动力潜艇的国际市场前景暗淡。大多数欧洲国家缩小了
海军规模,新建造的常规动力潜艇的数量也相应减少。尽管如此,在西欧的一些国家
里,仍然有一些装备新技术的新型潜艇正在建造或处于计划阶段。这些项目有的具有多
国合作特征,也有的仅仅是从某个国家引进的项目,如德意合作设计建造的212型常规
动力潜艇、北欧“海盗”潜艇计划、法国和西班牙合作设计建造的“天蝎座”级常规动
力潜艇计划等,而希腊的214型潜艇计划、土耳其的209型潜艇计划以及法国为巴基斯坦
建造的“阿哥斯塔90B”型潜艇计划等,则是由一个国家单独承担的。一旦在经费允许的
情况下,还有一些国家的海军将会重新考虑订购新型常规动力潜艇。在亚太地区,随着
该地区各国从亚洲金融危机中的逐步恢复,几乎所有的拥有潜艇的国家都在研究、改装
或更新现役的潜艇,但是多数国家仍存在着资金问题。印度拥有一个雄心勃勃的潜艇发
展计划;巴基斯坦正在建造“阿哥斯塔90B”型常规动力潜艇;韩国也有一个积极的常规
动力潜艇建造计划;日本先进的“亲潮”级常规动力潜艇计划正在实施之中;新加坡和
越南是该地区刚刚拥有潜艇的国家。在美洲,只有巴西最近在积极执行常规动力潜艇建
造计划;智利是唯一购买新一代常规动力潜艇的南美洲国家。在中东,以色列的“海
豚”级常规动力潜艇计划结束之后,尽管埃及以及许多海湾国家都对采购潜艇表示了兴
趣,但是却没有制定积极的建造或者采购计划。在非洲,除了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埃
及之外,南非是唯一的一个正在执行新建常规动力潜艇计划的国家。
常规动力潜艇是水面和空中反潜武器及核潜艇的主要威胁之一,特别是在近海水
域。它是非常有效的海上封锁工具和强有力的对敌威慑兵力。根据正在建造的和不久的
将来计划建造的下一代常规动力潜艇,可以发现一些总的发展趋势。对于近海用途来
说,常规动力潜艇更加趋于小型化,其排水量可能在1000t~2000t范围内。较大型常规
动力潜艇只有少数国家才会拥有和使用,如澳大利亚的3000t级“科林斯”级常规动力潜
艇,主要用于较深海域。随着特征信号控制技术的进展和AIP技术的运用,新一代常规
动力潜艇在水下的续航力将会显著增加,而它们在水下航行时的被探测率将会明显降
低。特征信号控制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在潜艇设备的正常运行要求、技术可行性和成本控
制之间进行协调,将潜艇的水动力噪声、机械噪声、磁特征信号、声呐和雷达特征信号
尽可能降低到最小程度。新一代常规动力潜艇的隐身外形和指挥台围壳将有效降低流体
620
第16章 世界各国潜艇的发展趋势

噪声,同时,还将采用一些主动措施如利用艇体表面的聚合物和光顺的艇体外表面来减
少流体阻力。低磁性钢材的使用会降低潜艇磁特征信号强度,雷达波吸收材料和消声瓦
的使用则会降低雷达和声呐特征信号强度。高强度钢材的艇体会增加潜艇的下潜深度,
低噪声电动机和其他降噪减振设备的使用将会使噪声振动得到进一步的控制。对于常规
动力潜艇的推进系统而言,AIP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得常规动力潜艇在与核潜艇相比成本
相对低廉的情况下提高其水下续航力。瑞典海军率先推出了斯特林发动机AIP系统,德
国海军在常规动力潜艇上成功地应用了PEM燃料电池系统,法国的MESMA系统也向世
界各国表明了它的实用价值。上述AIP技术的发展,对世界各国常规动力潜艇的未来发
展指出了光明的前景。在不久的未来,其他国家海军的常规动力潜艇也将陆续装备AIP
系统,巴基斯坦海军将使用法国的MESMA系统,德国、意大利和希腊海军将使用德国
的PEM燃料电池系统;日本海军则正在评估斯特林系统。一旦AIP技术成熟定型,毫无
疑问将被推广到世界各国现役潜艇的现代化改换装和新建造的常规动力潜艇中去。
冷战结束后,军事抗争向近海海域和低强度局部冲突方面转移,引起军事家对潜艇
装备武器的重视,潜艇被要求能够携带多种类型的武器以满足执行日益增多的各种军事
任务的要求。如今,潜艇的作用不仅仅是利用鱼雷和导弹反潜、反水面舰艇,而且还要
用于对陆攻击、搜集情报、遣送特种部队以及执行其他特殊任务。
潜艇是效费比最佳的海军战斗舰艇,与其他海军舰艇相比,发展潜艇所需费用较
少,潜艇需要的人员数量也较少,但是潜艇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世界各国科学技
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技术不可避免地将被应用于新一代的潜艇上,潜艇具有的高新
性能将会不断展现在世界军事斗争的舞台上。

621
世界海军潜艇

参 考 文 献

[1]Jane's Fighting Ships 1958-1959~2004-2005.Jane's information Group Inc.


[2]David Bandall Hinkle.United States Submarines.Hugh Lauter Levin Associates,Inc,2002.
[3]Normsn Polmar and Jurrirn Noot.Submarine of the Russian and Soviet Navies,1718-1990.Naval Institute
Press,1991.
[4]Jeffrey Tall.Submarines&Deep-sea Vehiles.Thunder Bay Press,2002.
[5]Robert Hutchinson.Submarines War Beneath the Waves.Harper Collins,2001.
[6]Wilbur Cross and George W.Feise,Jr.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Submarines.Facts On File,Inc,2003.
[7]Jonathan Crane.Submarine.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1985.
[8]Milton Leitenberg.Soviet Submarine Operations in Swedish Waters.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
tional Studies Washington,D.C.1987。
[9]Jak P.Mallmann Showell.U-boat Warare.Naval Institute Press,1988.
[10]Pavel Podvig. Russian Strategic Nuclear Forces.The MIT Press,2001.
[11]D.Douglas Dalgleish and Larry Schweikart. Trident.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84.
[12]Antony Preston.The Royal Navy Submarine Service.Conway Maritime Press,2001.
[13]Paul Akermann.Encyclopadia of British Submarines 1901-1955.Maritime Books.1989.
[14]Norman Polmar.The Naval Institute Guide to the Ships and Aircraft of the U.S.Fleet.Naval Institute
Press,2001.
[15]Fritz Kohl and Eberhard Rossler. The Type ⅩⅪ U-Boat.Naval Institute Press,2002.
[16]John D.Alden.The Fleet Submarine in the U.S.Navy.Naval Institute Press,1979.
[17]Paul Kemp.Midget Submarines.Chatham Publishing,1999.
[18]Tall JJ&Paul Kemp.HM Submarines in Camera.Naval Institute Press,1996.
[19]Thornton Wm.Submarine Insignia $ Submarine Services of the World.Naval Institute Press,1997.
[20]Greig.Fuel Cells And Issues For Their use In Warships.Journal of Marine Design And Operations,2003,
(B3).
[21]Baker A D Ⅲ.Combat Fleets.Proceedings,2004(6).
[22]Baker A D Ⅲ.World'S Navies Are In Decline.Proceedings,2004(3).
[23]Agostini M.Integrated Combat Systems For Submarines.Naval Forces,2002(3).
[24]Al Konetzni.How Many Subs Do We Need?Proceedings,2000(11).
[25]Alan D.Wilson.The Sinking Of The Russian Submrine Kursk. Sea Technology,2000(12).
[26]Albert H.Konetzni. Ask Questions About Our Ability To Conduct Antisubmarine Warfare.Proceedings,
2004(6).
[27]Alfred Schulte.Submarines-Tasks And Sensors.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28]Allen L.Edmiston.Why We Need Nonnuclear Subs.Proceedings,2004(1).
[29]Anatole Hanson.Keeping Submarines Up To Scratch. Armada International 2004(4).
[30]Anato1e Hanson.New Breath For Submarines.Armada International 2003(6).
[31]Andersson H G.Virking Submarine Moves Closer To Reality.Jane'S Defence Weekly,2003(15). β
[32]Andrew Koch. The Americas USN's Virginia Buy In Question.Jdw,2003(7).
[33]Anthony Preston.France Launches Nuclear Submarine Programme.Warship Tachnology,1999(1).
[34]Baker D.Nuclear Powered Submarine Programmes.Naval Forces,2002(4).
[35]Beal C,Scott R,Shaw K.Submarine Sea Trials Set For 2004.Jane'S Defence Weekly,2003(26).
[36]Berg J.Norway Poised For Viking Submarine Pull-Out. 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2(8).
[37]Bernd Christian Pawelek. An Integrated Navigation Systerm For Modern Submarine Construction Pro-
grammes.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38]Bill Lambert.Submarine Control Simulation (Scs) And Combat System Training (Cst)-Entry Level To Full
622
参考文献

Scope.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39]Bostock I.Australia Agrees On New Collins'Combat System.Jane'S Defence Weekly,2002(13).
[40]Bostock I.Australian Navy Weighs Collins Torpedo Buy.Jane'S Defence Weekly,2002(4).
[41]Bostock I. Australian Signs Up Electric Boat As Submarine Partner.Jane'S Defence Weekly,2002(16).
[42]Bostock I. Collins Subs Acquisition Phase Complete.Jane'S Defence Weekly,2003(14).
[43]Bostock I. Ran Agrees On New Collins'Combat System.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2(9).
[44]Brian Markle. Sensor-Enhancing Software Helps Detect Diesel Submarines.National Defense,2004(9).
[45]Brown N. “Giant Shadow”Brings US Forces Together.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3(2).
[46]Brown N. Indian“KilO”Sindhughosh Arrives In Russia.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2(8).
[47]Brown N.Tactom Enters Low Orate Initial Production. 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2(9).
[48]Btown N.Test Under Way On U-31'S Aip System.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3(4).
[49]Brown N.USN To Convert Ssbns To Ssgn. 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2(9).
[50]Burckart Hausherr,Kai Brand.Programme Status Of Class 212a Submarines.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51]Burgess R R.Ssgn Conversions Set For October Start.SeaPower,2002(7).
[52]Ness C C,Simpson W M. Anew Submarine Paradigm.Naval Engineers Journal,2000(7).
[53]Charles Kohnen. Seamobile Submersibles:A New Tool For Subsea Industry.Sea Technology 2003(5).
[54]Charles L.Munns.The Virginia Ssn Right For The Times.Proceedings.2005(9).
[55]Charles W Forsberg,Paul S Pickard,Per Peterson.The Advanced High-Temperature Reactor.Nuclear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2003(4).
[56]Christian Eckel,Theodor Reuβ Modern Lighting Systems On Board Submarines.Naval Forces,2003
(Special Issue).
[57]Christian Wulfes.The Submarine Torpedo Defence System Mtw-Mini Torpedo Welcome.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58]Christoph Abegg.Shallow Water Underwater Communications System Design.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59]Christopher Munsey.Tweaking Your Sub In All The Right Places.Navy Times,2004(11).
[60]Christos Cartalis. The Powerful Battery In The Class 214 Submarine.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61]Clemens Steinkamp.Conclusion And Outlook. 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62]Coenraad Ort,Peter Beerens,Pascal De Theije. Remedy For'Silent Subs'? Naval Forces,2003(5).
[63]A.D.Baker.World Navies In Review.Proceedings,2001(3).
[64]Daniel W. Swallom,Isaac Sadovnik,Judy S.Gibbs.Husam Gurol,Long V.Nguyen.H.H. Van Den
Bergh. Magnetohydrodynamic Submarine Propulsion Systems.Naval Engineers Journal,1991(5).
[65]David Foxwell.Trinational Submarine-Rescue Programme Reaches Key Milestone.Jdw,2003(7).
[66]Dayid Saw.The Silent Process Of Change.Armada International 2003(6).
[67]David Wood. Threats Emerge From Below. Navy Times,2004(9).
[68]Dean A. Rains.Kenneth A.Mitchell.Nuclear Vs.Non-Nuclear Attack Submarine Powerplants.Naval Engi-
neers Journal,2000(3).
[69]Dennis A.Vincenzi,Robert T.Hays,Alton G.Seamon. Submarine Of The Deck Training Using Virtual
Environments:An Assessment of Training System Capabilities. Naval Engineers Journal,2003(Winter).
[70]Don Mccormack. The Synthetic Torpedo Meets The Virtual Submarine.Sea Power,2003(7).
[71]Douglas Q.Williams.Communications Below Periscope Depth. 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72]E.R.Hooton.Joint Submarine Programmes.Armada International 2004(4).
[73]Eike Lehmann. Aip Systems For Submarines Compared And Assessed.Naval Forces,2004(3).
[74]Eric J.Labs.Countering Attack Sub Shortfalls.Proceedings,2002(9).
[75]Bowman FL. Mobile Targets From Under The Sea:New Missions In A New Security Environment.Naval
Engineers Journal,2000(3).
[76]Farooq U.Sea Trails Date For Agosta Submarine Built In Pakistan.Jane'S Defence Weekly,2002(8).
[77]Frank Wicks.Nuclear Navy.Mechanical Engineering,2004(1).
[78]Newton GB.Arctic Ocean Research:Progress And Requirements.Sea Technology,2003(7).
623
世界海军潜艇

[79]Geoff S.Fein. Navy Courts Small Businesses For Submarine Program.National Defense,2003(8).
[80]George P.Steele.Staying On Top.Proceedings,2001(2).
[81]Gerd-Michael Wüursig,Lorenz Petersen.Aip-Technologies For Submarines:Some Basic Design Aspect
Related To Fuel And Lox Storage.Naval Forces,2003(5).
[82]Gianluca Antonelli,Fabrizio Caccavale,Stefano Chiaverini,Giuseppe Fusco.A Norel Adaptive Control
Law For Underwater Vehicles.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2003(3).
[83]Glenn W.Goodman.Silent Running. Armed Forces Journal International,1998(4).
[84]Gourly S.To Come Unseen:Special Forces Delivery From Submarine.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3
(10).
[85]H.H.Howard Ⅲ.“Let'S Go To Sea!”Sea Power,2002(7).
[86]Hans Ulrich Raab. X-Band Shf Satcom System For Submarines.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87]Hans Jürgen,Andreas Schmidt.Recent Developments In Hydrodynamic Modelling,Sim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Full Scale Trials.Naval Forces,2003(Speclal Issue).
[88]Harald Schulz.Wp5000-The Submarine Compressor.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89]Harold Kennedy.Costs,Delays Surface Again For New Attack Submarines.National Defense,2004(9).
[90]Harold Kennedy. Newport News Christens Its First Sub In A Decade. National Defense,2004(9).
[91]Hartmut Manseck.100 Years Of Japanese Submarines.Naval Forces,2004(6).
[92]Heffon JS.The Virginia Attack Boat Brings New Potency To The Fleet.Sea Power.2003(7).
[93]Heiko Schmidt.Strategies And Future Trends In Submarine Intercept Processing For Asw Protection. Na-
val Forces,2002(Special Issue).
[94]Higuera J.Chile Retires Last Oberon Submarine.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3(4).
[95]Higuera J.Chile Navy.Jane'S Defence Weekly,2004(11).
[96]Hobson S.Canada Progresses Submarine Programme.Jane'S Defence Weekly,2003(1).
[97]Hobson S.Canada'S Ssk Troubles Continue.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2(7).
[98]Hoyle C.Bae Systems Admits Future Astute,Nimrod Woes.Jane'S Defence Weekly,2002(25).
[99]Hunter C.Keeter.Ohio-Class Ssgns:Experimental Test Beds For Future Attack Subs.Sea Power,2003(8).
[100]Hyman G.Rickover.Nuclear Power And The Navy.Naval Engineers Journal,2000(3).
[101]Ingemar Döffer.Kola Has Lost Significance.Proceedings,2002(3).
[102]Lewis J A C.Thales,Dcn Mull Hdw Buy.Jdw,2003(7).
[103]James H.Patton.Asw Is Back. Proceedings,2004(2).
[104]James H.Patton. Make The Ssgn Truly Transformational.Proceedings,2002(8).
[105]James H.Patton.Subs Must Connect With The Fleet.Proceedings,2002(6).
[106]Jan Stenvall. Investigation Of The Shock Response Of A Submarine.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107]Jean Claude Poulain,Nicolas Touraine Acoustic Discretion Of Scorpene Submarines.Naval Forces,
2003(5).
[108]Jens Volker Kronisch.Conventional Submarine Operations In The 21stCentury.Naval Forces,2003(Spedal
Issue).
[109]Joachim Kopp.Multi-Purpose Weapon Container.Naval Forces,2003(Speclal Issue).
[110]Joachim Reuter,Klaus-Eberhard M ller.Idas-Interactive Defence For Air-Attacked Subrmarines.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111]John D.Butler.Building Submarines for Tomorrow.Proceedings,2004(6).
[112]John Davis. Acoustic And Radar-Absorbent Materials for Submarines.Naval Forces,2003(Speclal Issue).
[113]John Dikkenberg.Regional Submarines Singapore'S Challenger(Sjoormen)Class.Asia-Pacific Defence
Reporter,2003(2).
[114]John Havard Askeland Network Centric Warfare Communication Integrated In Submarine Cms.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115]John P.Klose.Sdv Units In Great Demand As Speed,Range Improve.Sea Power,2003(7).
[116]John Rodgaard,PeterHsu,Carroll Lucas,Andrew Biache.Attack From Below.Proceedings,2000
(12).
[117]John S.Heffron.The Virginia Attack Boat Brings New Potency To The Fleet.Sea Power,2003(7).
624
参考文献

[118]John Walrod.Nodes And Links For Undersea Networks.Sea Technoloy,2003(5).


[119]Joris Janssen Lok,Rupert Penigelley.Submarine Solutions For Weapon Handling And Launch.Jean'S
Navy International,2003(1/2).
[120]Joris Janssen Lok. Russia'S Amur Diesel Electrics Will Follow Kilo Class In Hunt For Exports.Jane'S
Idr,2002(7).
[121]Josef Gretz.Channelized Receiver For Esm/Elint Systems.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122]Joseph A. Gattuso,Lori Tanner.Service Before Self.Proceedings,2001(2).
[123]Jürgen Ritterhoff.Submarines Then And Now:The German And Swedish Contribution To Modern De-
fence Technology.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124]Keith Jacobs.Advanced Swimmer Delivery System(Asds) Of The U.S.Navy.Naval Forces,2003(3).
[125]Ken Perry.Broaden The Ssbn'S PUnch. Proceedings,2002(6).
[126]Kevin Mccarthy.Remus-A Role Technology Transfer.International Ocean Systems,2003(11/12).
[127]Koch A.Sea Power 21 To Change Face Of US Navy.Jane'S Defenee Weekly,2002(25).
[128]Koch A.Structural Redesign To Virginia subs More Punch.Jane'S Defence Weekly,2002(23).
[129]Koch A.Submarine-Launched Pay Loads Revealed.Jane'S Defence Weekly,2002(8).
[130]Koch A.US Navy Rethinks Virgia Strategy.Jane'S Defence Weekly,2003(15).
[131]Koch A.USN SSN Force Faces Overstretch. Jane'S Defence Weekly,2002(25).
[132]Koch A.Vessel Payloads:The Navy'S Vision.Jane's Defence Weekly,2002(23).
[133]Lcdr CS.Trost.Moving Towards The Next Milestone Of Submarine Design.Naval Engineers Journal,
2000(3).
[134]Lee Willet.Submarines In Britain'S Defence Mission.The Navy,2000(7~9).
[135]Leonam Dos Santos Guimaraes.Should We Fear Third World Nuclear Submarines?Proceedings,2000
(3).
[136]Lewis JAC.French Nuclear Submarines Setbacks.Jane'S Defence Weekly,2002(19).
[137]Lewis JAC.Malaysia Buys Scorpenes.Jane'S Defence Weekly,2002(24).
[138]Lewis JAC.Scorpene Submarine For Chile Launched.Jane's Defence Weekly,2003(19).
[139]Lewis JAC.India Set Sign Scotpene Sub Deal.Jane's Defence Weekly,2002(13).
[140]Lok J.Submarine Solutions For Weapon Handling And Launch.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3(1).
[141]Lyle Goldstein,Bill Murray.China's Subs lead The Way.Proceedings,2003(3).
[142]Makowski A,Akaubiak K.Conventional Submarines East And West.Naval Forces,2002(3).
[143]Mark Hewish.No Hiding Place:Undersea Networks Help Flush Out Littoral Targets.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se Review,2004(6).
[144]Mark Hewish.Submarines To Cast Off Their Shackles,Take On New Roles.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se
Review,2002(3).
[145]Mark Hewish.Towed Array Displays High Performance.Jane'S Idr.2002(6).
[146]Martin Edwards,Ulf Nilsson.‘Virtual Reality’&‘Simulation Based Design'-Fact Or Fiction In Subma-
rine Platform Design.Udt Pacific,2000(1).
[147]Martin Greska.Requirements For Qualified Submarine Cable Technicians.Jdw,2003(7).
[148]Massimo Annati.New Roles For Submarines.Military Technology,2004(10).
[149]Matthias Bergande,Lars Larsson. Aip Plug-In Sections : A New Submarine Standard.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150]Menno Steketee.'Perisher'Sets The Pass Mark For Submarine Command.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4
(12).
[151]Merrick Carey.Trident Conversion Wins Ndp Support.Sea Power,1998(2).
[152]Michael Mulcahy.Seacon Phoenix/Bae Systems Team: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Achieves Reliabil-
ity And Economy In U.K.Astute-Class Submarine Connectors.Sea Technology,2002(7).
[153]Michael Nitz.First Fuel Cell-Powered Sub Goes Sea.Jane'S Defence Weekly,2003(6)
[154]Michael Schofield.The Kursk'S Uneasy Legacy.Proceedings,2001(3).
[155]Michele Ingrassia,Rainer Mittelstät.Circe-Effective Submarine Protection.Naval Forces,2003(Special
625
世界海军潜艇

Issue).
[156]Mike Docherty.Complete Solutions For Submarine Sonar Systems.Naval Forces,2002(6).
[157]Mike Parry.Virginia Can Be A Streetfighter.Proceedings,2000(6).
[158]Minnick W. Taiwan Pushes US Government On Indigenous Submarine Build Plan.Jane'S Navy Interna-
tional,2003(3).
[159]Morten Jacobsen.Three Nations,One Submarine.Proceedings,2000(4).
[160]Murray CC,Leese MP.Navy Dive Team Making The Impossible Look Easy.Sea Power,2002(8).
[161]Nedim Pasalic.Towed-Array Handling System On Collins-Class Submarines.Sea Technology.2001(11).
[162]Nils Sjostrom:Transforming The Undersea Battlespace.Sea Power,2002(7).
[163]Nitz M.Germany Navy Commissions Second Aip Submarine.Jane'S Defence Weekly,2003(25)
[164]Nitz M.New German Submarine Starts Sea Trials.Jane'S Defence Weekly,2003(15).
[165]Nordeen L,Brown L.In Peril On The Sea.Jed,2002(1).
[166]Norman Friedman.New System Could Be Key To Network-Centric Undersea Warfare.Proceedings,
2004(6).
[167]Norman Friedman.Up Periscope,Up Antenna.Jed,The Journal Of Electronic Defense,2001(3).
[168]Norman Friedman.World Naval Developments.Proceedings,2000(5).
[169]Norman Polmar.The U.S.Navy.Proceedings,2000(4).
[170]Norman Polmar.What If Kursk Had Been Ours?Proceedings,2000(10).
[171]Normann Friedmann.New Roles For Submarines.Naval Forces,2004(3).
[172]Novichkov N.Russian Navy Set To Revive Submarines Proiect.Jane'S Defence.Weekly,2003(6).
[173]Olivier Condemine.S.E.M.T.Pielstic Diesel Engines For Scorpene Submarines.Naval Forces,2003(5).
[174]Otto Kreisher.As Underwater Threat Re-Emerges,Navy Renews Emphasis on Asw.Sea Power,2004
(10).
[175]Pär Dahlander,Jögen Ericsson. Conventional Submarines Todaz And Tomorrow.Naval Forces,2003(3).
[176]Paris Genalis.U.S.Submarines In The Near Future.Naval Engineers Journal,2000(3).
[177]Pat Clarke,Harald Hansen.Modern Trends In Submarine Ew.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178]Patrick Boniface.Los Angeles Class Submarines.Warship World,2004(10).
[179]Paul Van Dyck. Ihi Delivers Lilalcand Yukari.The Motor Ship,2002(6).
[180]Peggy Chalmers.Raising The Kursk.Mechanical Engineering,2002(5).
[181]Peter Uwe Lescrinier.Status Of The South African Navy Class 209 Submarine Programme.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182]Peter A.Rona.Deep-Diving Manned Research Submersibles.Sea Technology,2000(12).
[183]Peter Bitzén:Satcom Link For Submarines Based On Cots Technology.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184]Peter Gerstoft,William S.Hodgkiss,W.A.Kuperman,Heechun Song,Martin Siderius,Peter Louring
Nielsen.Adaptive Beamporming Of A Towed Array During A Turn.Ieee Journal Of Oceanic Engineering,
2003(1).
[185]Peter Hauschildt,Albert E.Hammerschmidt. Pem Fnel Cell System.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186]Peterson GI.Let'S Go To Sea.Sea Power,2002(7).
[187]Philip Sen.Surviving Subsunk.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l(3).
[188]Rahul Bedi.India To Renegotiate SCorpene-Class Submarine Contract.Jaw 2005(8).
[189]Rainer Krug.Mo 2015-Advanced Concept Study Asw.Naval Forces,2000(4).
[190]Ralph Eckland.New Technologies For Submarine Radar Esm Systems Improve Combat System Capabili-
ties.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191]Ranjit Rath,C.C.Babu,S.Malkani,V.V.Reddy.Submarine Pipeline Routing Through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ea Technology,2003(4).
[192]Ray Wellborn.Submarines And Their Combat Systems.Sea Tachnology,2004(11).
[193]Reiner Oldewurtel Multi-Sensor Buoy For Submarines.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194]Reinhard Dinse.Programme Status Of The First Class 214 Submarine For The Hellenic Navy.Naval

626
参考文献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195]Reinhard Engelhardt.Compact Synchronous Charging Generators For Submarines.Naval Forces,2003
(Special Issue).
[196]Richard R.Burgess.Ssgn Conversions Set For October Start.Sea Power.2002(7).
[197]Richard Scott,Scott C Truver.Nuclear Attack Submarines Cast Off Cold War Shackles.Jean'S Navy
International,2003(6).
[198]Richard Scott.Agosta 90b Surfaces For The Pakistan Navy.Jane'S Navy International,1999(5).
[199]Richard Scott.Astute Sets Out On The Long Road To Recovery.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3(12).
[200]Richard Scott.Barracuda Definition Phase Nears Completion.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4(12).
[201]Richard Scott.Mk 54 Torpedo Goes Into Production.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4(12).
[202]Richard Scott.New Izar Becomes Navantia After Restructuring. Jean'S Navy Interational,2005(4).
[203]Richard Scott.Raytheon Takes Lead For An/Byg-1.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4(12).
[204]Richard Scott.Russia Launches Project 677 Submarine.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4(12).
[205]Richard Scott.The Embattled Nordic Viking.Jane'S Idr,2002(10).
[206]Richard Scott.Torbay Modernization Sets New Standards For Uk Submarines.Jdw,2003(1).
[207]Richard scott.Viking Submarine Programme To Steer Two-Nation Course.Jane'S Navy International,
2003(7/8).
[208]Richards T.Miller.The Same Sub Design-Again?Proceedings,2000(6).
[209]Rob Stevens.Coming Up From The Deep,In From The Cold.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1(5).
[210]Robert A.Hamilton.Navy,Darpa Seek Smaller Submarines.Sea power,2005(2).
[211]Roger Berg.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Modelling.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212]Rudolf P.Gnadl,Stephan Metzger.Contributions To Advanced Submarine Communications Technol-
ogy.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213]Schloemer HH,Christman RA.Impact Of Single Crystal Technology On Future Submarine [214]Sonar
Arrays.Udt Pacific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01(10).
[215]Schmitz W.The Submarine Service.Naval Forces,2003(Special Issue).
[216]Scott R Gourley.To Come Unseen:Special Forces Delivery From Submarines.Jane'S Navy Interna-
tional,2003(12).
[217]Scott R,Berg J.Norway Set For Viking Submarine Pull-Out Jane'S Defenee Weekly,2002(9).
[218]Scott R.Astute Submarine Programme Hit By Design Delay.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2(7).
[219]Scott R. France Unveils Acquisition Plan For Barracuda Ssn.Jane'S Defence Weekly,2002(4).
[220]Scott R. Future Undersea Battlespace.Jane'S Defence Weekly,2002(24).
[221]Scott R. Greece Mores Forward On Aip Submarine Capability,Jane'S Defence Weekly,2002(24).
[222]Scott R.Kursk Sunk Type 65 Torpedo,Says Russia.Jane's Defence Weekly,2002(1).
[223]Scott R.Modernised Typhoon'Resurfaces As Missile Test Platform.Jane's Defence Weekly,2002(3).
[224]Scott R.Modernised“Typhoon”Re-Emerges After A Decade In Refit. 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2(8).
[225]Scott R.Official:65~76 Torpedo Caused Kutsk Disaster.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2(7).
[226]Scott R.Russian‘Delta Ⅳ’Submarine Back At Sea Aher Refit.Jane's Defence Weekly,2003(2).
[227]Scott R. Sonar 2076 Contract For UK's Astute Submarines.Jane's Defence Weekly,2002(22).
[228]Scott R.Torbay Modernization Sets New Standards For UK Submarines.Jane's Defence Weekly,2003
(2).
[229]Scott R. UK Awards Unmanned Underwater Research Package.Jane's Defence Weekly,2003(6)
[230]Scott R. UK Awards UUV Research Package.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3(2).
[231]Scott R.UK To Examine Subs Task Force Communications.Jane's Defence Weekly,2002(24).
[232]Scott R.Ukraine To Return Foxtrot'Vessel To Service.Jane's Defence Weekly,2003(2).
[233]Scott R.Last Uphold Submarine Rolls Out For Canada. 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3(9).
[234]Scott R. Nuclear Attack Submarines Cast Off Cold War Shacles.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3(5).
[235]Scott R.Pakistan's Second Agosta 90B Passes Deep-Dive Test.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3(9).
[236]Scott Truver.Striker Beneath The Sea.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3(4).
627
世界海军潜艇

[237]Siegfried Schneider. The Conventional Submarin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A Task Force.Naval Forces,
2003(Special Issue).
[238]Sjostrom N.Transforming The Undersea Battlespace.Sea Power,2002(7).
[239]Stefan Bardenhagen,Reimar Schlögl.Calculation Methods In Structural Design Of Submarines.Naval
Forces,2003(Speclal Issue).
[240]Steven J.Forsberg. Subs Can Threaten Aircraft. Proceedings,2003(4).
[241]Thomas K.Dettweiler,Steve Abdalla,Dayid Brown.Bringing The Ins Dakar'Home'.Sea Technology,
2001(4).
[242]Traugott Tietz.New Importance Of Optical/Optronic Sensors On Submarines.Naval Forces,2003
(Special Issue).
[243]Truver S. Striker Beneath The Sea.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3(3).
[244]Ulrich Schorrstedt.Fully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 System For Submarines.Naval Forces,2003
(Speclal Issue).
[245]Ulrich Wäntig,Jürgen Bosselmann.Evaluation Of Hoistable Masts For Submarines.Naval Forces,2003
(Special Issue).
[246]Valpolini P.First Type 212a Submarine Launched. Jane'S Defence Weekly,2003(20).
[247]Volpolini P.Italy Launches First Type U212a Submarine.Jane'S Navy International,2003(10).
[248]W.J Holland.Strike Subs Before They Are At Sea.Proceedings,2004(10).
[249]W.J.Holland.Submarines Utility Beyond Afghanistan. Proceedings,2002(7).
[250]William D.Smith.Submarine Missions:Preparing The Future Battlespace.Naval Engineers Journal,
2000(3).
[251]Xavier Itard,Gontran Chatry.Predicting A Submarine'S Manoeuvrability. Naval Forces,2003(5).
[252]Yue P,Yunji J.Submarine Integrated Sonar System Configuration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y.Udt
Europe 2002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02(6).
[253]姜来根.21世纪海军舰船.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254]姜来根.简明世界舰船年鉴.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255]李国兴,徐晓明.现代潜艇技术及发展.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9.
[256]张海波,张忠树.前苏联-俄罗斯潜艇技术及发展.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
[257]赵大勋,李国兴.美国海军潜艇设计特点及质量控制.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
[258]冈部安雄.ナチスUボ-トのミサィル搭载计画.世界の艦船,2002(12).
[259]冈部ぃさく.ジヨ-ジ·ワシントンとその子孙たち.世界の艦船,2004(10).
[260]冈部ぃさく.画期的巡航ミサイル“トマホ-ク”の出现と発達.世界の艦船,2002(12).
[261]冈部ぃさく.幻に终ゎったUボ-トたち.世界の艦船,1999(7).
[262]冈部ぃさく.m攻击原潜の将来像.世界の艦船,2003(11).
[263]实松让.长蛇を逸したドイツ潜水艦作战.丸,2002(7).
[264]斋木伸生.ロシアの贵重な输出商品キーロ型潜水艦を见る,1993(12).
[265]桥本金平.原潜は海军作战をどう变えたか その半世纪の步み.世界の艦船.2004(10).
[266]编集部.ィギリス潜水艦の技术的特征.世界の艦船,1997(9).
[267]编集部.海上自卫队の国产潜水艦全タィプ,ぁさしお型.世界の艦船,1997(5).
[268]编集部.海上自卫队の国产潜水艦全タィプ,ぅずしぉ型.世界の艦船,1997(5).
[269]编集部.海上自卫队の国产潜水艦全タィプ,おおしお.世界の艦船,1997(5).
[270]编集部.海上自卫队の国产潜水艦全タィプ,おゃしぉ.世界の艦船,1997(5).
[271]编集部.海上自卫队の国产潜水艦全タィプ,おゃしぉ型.世界の艦船,1997(5).
[272]编集部.海上自卫队の国产潜水艦全タィプ,なつしぉ型.世界の艦船,1997(5).
[273]编集部.海上自卫队の国产潜水艦全タィプ,はゃしぉ型.世界の艦船,1997(5).

628
参考文献

[274]编集部.海上自卫队の国产潜水艦全タィプ,はるしぉ型.世界の艦船,1997(5).
[275]编集部.海上自卫队の国产潜水艦全タィプ,ゅぅしぉ型.世界の艦船,1997(5).
[276]鸟巢建之助.日本海军潜水艦“战术·战略”の功罪.丸,1995(12).
[277]鸟巢建之助.日本潜水艦部队の战果.丸,2002(7).
[278]アンドレィV.ポルト.ソ连/ロシア原潜建造史.《第一回》~《最终回》.世界の艦船,2002(11)~
2004(8).
[279]アンドレィV.ポルトフ.“クルスク”事故その后.世界の艦船,2001(2).
[280]阿部安雄.技术面からた见日本潜水艦の发达,机关.世界の艦船,1993(8).
[281]阿部安雄.各国潜水艦“性能·运用”くらべ.丸,1995(12).
[282]宇垣大成.イギリスとフランスの次世代攻击原潜.世界の艦船,2003(11).
[283]宇垣大成.原潜の安全性を考ぇる.世界の艦船,2004(10).
[284]宇垣大成.水面下の战いを制するものは?世界の艦船,2001(2).
[285]高须广一.Uボートのゥェポン·システム.世界の艦船,1999(7).
[286]高须广一.Uボートのゥェポン·システム,1906-93.世界の艦船,1993(11).
[287]高须广一.技术面から见た日本潜水艦の発達,兵装.世界の艦船,1993(8).
[288]坂本金美.日本潜水艦はなぜ不振だったのか.丸,1995(12).
[289]寺田明.Uボートの船体と机关.世界の艦船,1999(7).
[290]寺田明.图解·现代Uボートのメカニズム.世界の艦船,1993(11).
[291]寺田明.图解·ナチスUボートのメカニズム.世界の艦船,1993(10).
[292]寺田明.图解·帝政ドィッUボートのメカニズム.世界の艦船,1993(9).
[293]寺田明.“ぉゃしぉ”建造の思ぃ出.世界の艦船,1997(5).
[294]寺田明.技术面から见た日本潜水艦の発達,船体.世界の艦船,1993(8).
[295]寺田明.日本潜水艦の造艦技术史.丸,2002(7).
[296]秋山信雄.イギリス潜水艦はぃかに战ったか,1997(9).
[297]秋山信雄.アメリカ潜水艦の作战指挥.丸,1995(12).
[298]小久保宽.日本潜水艦の战果总括.丸,1995(12).
[299]小石川进.深く静かに强韧な船体と静肃性を求めて.世界の艦船,2004(10).
[300]小都元.世界の现役潜水艦发射ミサイル总览.世界の艦船,2002(12).
[301]水上芳弘.ドィッ潜水艦の系谱,ナチスUボート.世界の艦船,1993(10).
[302]水上芳弘.ドィッ潜水艦の系谱,第一次大战终结まで.世界の艦船,1993(9).
[303]水上芳弘.ドィッ潜水艦の系谱,第二次大战后から现在まで.世界の艦船,1993(11).
[304]水上芳弘.海上自卫队潜水艦建造史.世界の艦船,1997(5).
[305]世界の艦船编集部.练习潜水艦“あさしお”のAIPシステム.世界の艦船,2002(2).
[306]世界の艦船编集部.潜水艦.世界の艦船,2001(3).
[307]世界の艦船编集部.潜水艦の射击指挥システム.世界の艦船,2003(10).
[308]青木荣一.ナチスUボート.世界の战船,1999(7).
[309]青木荣一.ナチス·ドィツの潜水艦战略.世界の艦船,1999(10).
[310]石桥孝夫.日日潜日日日日日日.丸,1995(12).
[311]石川润一.ハープーンとエグゾセ西侧潜水艦を变えた2つの对艦ミサイル.世界の艦船,2002(12).
[312]川村存彦.世界の海洋核その现况と将来.世界の艦船,1998(6).
[313]多田智彦.动き出したオハイオ级战略原潜改造计画.世界の艦船,1999(7).
629
世界海军潜艇

[314]多田智彦.ドイツとフランスの通常动力潜水艦.世界の艦船,2003(11).
[315]多田智彦.各国で开发进むAIP潜水艦.世界の艦船,2003(11).
[316]多田智彦.世界初の实用ミサイル“レギコラス”の搭载艦.世界の艦船,2002(12).
[317]大冢好古.攻击原潜発達史.世界の艦船,2004(10).
[318]筑土龙男.海上自卫队初の潜水艦“くろしお”回想记.世界の艦船,1997(5).
[319]中川务.イギリス潜水艦建造の步み.世界の艦船,1997(9).
[320]中川务.イギリス潜水艦史.世界の艦船,1997(9).
[321]中川务.レーダーに败れた日本潜水艦.丸,1995(12).
[322]中川务.日本潜水艦建造の步み.世界の艦船,1993(8).
[323]中川务.日本潜水艦史.世界の艦船,1993(8).
[324]中名生正已.终战后の始末记.世界の艦船,1999(10).
[325]渡边大助.终战直前の人间鱼雷“回天”战.丸,1995(12).
[326]藤木平八郎.次世代の潜水艦に求められるもの.世界の艦船,2003(11).
[327]藤木平八郎.战术兵器から战略兵器へミサイルの发达と潜水艦の变容.世界の艦船,2002(12).
[328]藤木平八郎.输出商品としてのUボート.世界の艦船,1993(11).
[329]藤木平八郎.潜水艦の特性と海难事故.世界の艦船,2001(6).
[330]藤木平八郎.露原潜“クルスク”浮上!世界の艦船,2001(1).
[331]梅野和夫.ナチスUボートの10年.世界の艦船,1999(?).
[332]柏木浩.东西潜水艦战の总决算.丸,2002(7).
[333]板仓光马.日本潜水艦作战の成功と失败.丸,2002(7J.
[334]浜田一穗.核战略の主轴SLBMの出现と发达.世界の艦船,2002(12).
[335]福井静夫.日本潜水艦の设计技术を想う.丸,2002(7).
[336]福好昌治.完成はいつ?ロシア新型潜水艦群.世界の艦船,2003(11).
[337]北林雄明.Uボートの战ぃ总括する.世界の艦船,1999(7).
[338]北林雄明.イギリス潜水艦の用兵思想.世界の艦船,1997(9).
[339]北林雄明.ナチスUボートはいかに战ったか.世界の艦船,1999(10).
[340]木下郁也.ソ连巡航ミサイル潜水艦の系谱.世界艦船,2002(12).
[341]野木惠一.次世代潜水艦のテクノロジー.世界の艦船,2003(11).
[342]野木惠一.原潜の航法·通信システム その50年の步み.世界の艦船,2004(10).
[343]野木惠一.潜水艦发射弹道ミサイル.世界艦船,2005(3).
[344]野木惠一.台湾に壳却される潜水艦8只の中身.世界の艦船,2001(9).

630
内容简介

内 容 简 介
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和阐述了世界各国海军潜艇装备及其技术发展全貌。全书共分
为16章,包括世界各国海军潜艇发展基日历程综述,美国、苏联/俄罗斯、英国、法
国、德国、日日、瑞典、荷兰、意大利、挪威、欧洲国家、亚太地区、南北美洲国家、
非洲国家等海军潜艇装备及技术的发展,世界潜艇未来发展趋势等章节。日书涵盖内容
广泛,涉及了世界许多国家发展军用潜艇装备及技术的历程、潜艇发展策日、重要潜艇
的主导设计思想等内容。日书的内容从时间方面来说跨越一个世纪,从地理范围来看多
达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包括了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
日书采用分析的手法,以全新的角度对世界各国海军潜艇,特别是对第二次世界大
战之后的世界各国海军典型潜艇的设计指导思想、设计原则、潜艇作战方针、主要型号
的潜艇性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分析、对比和评价,全面地反映了世界各国海军潜艇装
备及技术的发展主流,展示了当前世界潜艇技术的最新日平,揭示了当代世界潜艇技术
发展的全貌。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点明确,分析透彻,对于领导机关、决策部
门、从事潜艇研究与设计的部门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管理人员、潜艇使用与维修部门、
潜艇部队、潜艇日日厂家以及技术引进和教学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均能起到拓宽视野、开
拓思路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63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