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3

鶯歌陶瓷文化史

台北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歷史第七組
組長:范植添
組員:高仁傑
組員:林政宏
組員:曹 清

1/23
前言
一、動機
每天上下課時之必經之地,但從未停下腳好好地欣賞。故要藉由
這次的機會,對他有深刻的印象。

二:目的
藉由這次的機會,來認識鶯歌陶瓷文化。

這是我家 這是台北大學

圖 一:我家和北大的關係

2/23
鶯歌的地理位置與歷史
一、地理位置

圖 四: 鶯歌地區
圖 三: 台北地區

圖 二: 台灣地區

鶯歌鎮位於臺灣地區北部,台北縣之西。東邊與台北縣-樹林市
的山佳地區相臨,東南邊為台北縣-三峽鎮,西南邊是桃園縣-大溪
鎮,西邊為桃園縣-桃園市和八德市,北邊為桃園縣-龜山鄉。

鶯歌鎮地形為東北高,西南走向。而人口主要分部於鐵道兩側。

本身交通非常地方便:在日治時代前,南邊的大漢溪有渡口為主
要的交通要道。日治後,在鶯歌東方設有鶯歌火車站,並逐漸取代大
漢溪的要道。在民國後,南方有北二高的三鶯交流道,而西方更有國
道二號之八德大湳交流道。

3/23
二、「鶯歌」之由來
鶯歌鎮的鎮名是來自於鶯歌石,
鶯歌石是位在鶯歌鎮北面山脈的一塊
巨大岩石,因形狀似鷹,古代稱為
「鷹哥石」。又因「鷹」與「鶯」同
音,後來「鷹哥」被改為「鶯哥」。
之後又因「哥」為無意義的語助詞,
被改為「歌」,清朝光緒年間改稱為
「鶯歌石庄」。台灣光復後正式命名
為「鶯歌鎮」。
圖 五: 鶯歌石(一)

圖 六: 鶯歌石(二)

4/23
陶瓷的歷史
一、什麼是陶瓷
陶瓷是一種可塑的材料,是經由黏土和陶土捏
製成形後經燒製而成的器具。

在早期,都是拿來做神像和容器,近年來因陶
瓷本身具有不易腐壞且耐磨的特性,進而發展成
建築材料、工業用陶瓷和藝術品。

二、臺灣陶瓷史
日治時期前
臺灣的陶瓷原本只有原住民才有的技術,本身
也是拿來做一些容器和一些神像。

在鄭成功入主臺灣,就開始了台灣的陶瓷事業;
故臺灣的陶瓷發展是由南向北的。而清代移民是 圖 七: 最早已知的陶瓷
也有許多新的技術引進臺灣。主要生產日用粗陶 -下維斯特尼采愛神
器皿。

日治時期
在日治時期,因日本本身有需求,固日本就有計畫的扶植,將台
灣的陶瓷產業「規模化、資本化、專業化、與機械化」。但還是以生
產粗笨陶瓷器皿為主。

5/23
光復後
光復後,業者為了生存,提昇原有的粗陶器成為精緻的器用品。
為了增加產量,用「高壓注漿法」來替代手拉坏;並以機械來輔助生
產。

當講到臺灣陶瓷,會想到……法藍瓷
法藍瓷(FRANZ)由陳立恆一手創立
於二○○二年,為國內文化創意產業新興的
自創品牌。在推出短短三、四年間,即廣受
國際各界的肯定。並逐漸成為華人瓷藝品牌
的驕傲。

法藍瓷的母公司為海暢集團,海暢集團
的全球研發設計及行銷部門設在臺北,約有
兩百人。生產製造基地在台北內湖,中國的
廈門、廣州、東筦、深圳、景德鎮,約有四
千人。在歐洲、美國、上海、深圳等地設有
分公司,在全球擁有超過五千個銷售據點。
圖 八: 法藍瓷作品之一,舞蝶

6/23
陶瓷在鶯歌的發展
一、清代時期
福建省泉州磁灶人吳鞍註渡海來台,發現鶯歌
大湖免子坑盛產陶土,故在此地定居。在定居後
不久,發生了漳泉械鬥,因而遷居鶯歌尖山。

吳姓氏族把製陶技術壟斷;並只傳子,不傳女;
因此導致鶯歌陶瓷無法發展。

註:有其它的說法表示是吳安來此發展。但不變的是:有一個姓吳
的人,來到了鶯歌發展陶瓷。 圖 九: 吳鞍遷居示意圖

二、日製時期
一九一四年,陳斐然開上了三峽地區的煤礦,
成立了「成福輕便軌道公司」,同時分別在在三峽
建了三峽橋、在鶯歌設立了鶯歌火車站。以便將三
峽的煤礦藉由鶯歌火車站轉運各地。

一九二一年,日本在鶯歌組織「尖山陶器組 圖 十: 三峽三峽橋
合」,打破了吳姓家族長期壟斷的情形。而鶯歌陶瓷就藉由水陸交通
網(大漢溪渡口和鶯歌火車站)銷售至全臺各地。並在一九二三年,
因煤和陶瓷轉運量大,貨物吞吐量高居全省第二。

一九二五年,因當地製陶機械化的需求,日
本政府就在二橋和尖山的交界處設立變電所,以
供機械化後能源的需求。

一九三一年,日本政府進行工業化運動,除
生產廚房用具外,還增加了工業用產品的開發。 圖 十一: 工業陶瓷

7/23
三、光復初期
光復初期,鶯歌地區共有約三十家陶
瓷工廠,除了有純手工外,還有電器機器
的。

民國三十五年,嘉寶自然工業股股份
有限公司成立,開始生產各類研磨用砂輪。

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臺,大陸陶瓷 圖 十二: 砂輪
供應中斷,臺灣內需市場擴大,鶯歌陶瓷
業有飛躍式的發展。

民國五十年代,開始大量的生產衛浴
瓷與面磚,打開了外銷局面。在此時,台
北地區因控制空氣汙染,限制陶瓷生產。
北投陶瓷開始往鶯歌發展。

民國六十八年,第二次石油危機,鶯
歌進口了新式自動化窯爐設備。
圖 十三: 衛浴陶瓷
到了民國八十年代,因經濟起飛的影
響,工廠數激增。而大多數的工廠都採用
「繪彩」、「電花」的方式來加工;藉此
來減少生產成本,並增加加工速度。在當
時登計有案的大小工廠約有八百多家。

圖 十四: 五十年代鶯歌陶瓷生產盛

8/23
製做陶瓷
一、為什麼要用陶土?
在所有的「大自然」的素材中,就是陶土最好用。因為它就如黏
土般易塑,且燒過後可增加強度、硬度、及固定形狀,即使過了百年
也不會壞。

二、陶瓷的製成方式
陶瓷的製成方式可分為六大步驟:土、形、飾、釉、火、陶。以
下分為兩邊,分別來介紹純手工和用機器輔助的製成方法。


早期用牛隻來練土。在日治時期時,用洗土與機械等方法式來練
土。

在這裡要注意的是:練土的好壞會影響燒出來的品質;練的土不
同,對陶瓷而言,可以產生不同的特色。

在近年來,有分工的趨勢;也就是有專門的工廠來練土,要做陶
瓷的人再向該工廠來購賣陶土。

圖 十五: 專門工
圖 十六: 早期用手工來練土 廠提供的土

9/23

在這個階段,是要為我們的陶土塑造成一個特殊的形狀,以供使
用或觀賞。在早期用手拉坯、手擠坯等方式成形,優點是形狀可變化
多,但是缺點是做得速度慢。

到了日治時代,開始用鏇坯、注漿、擠出等機器輔助的方法來加
快生產,但是因為都是同一個模子做出來的,變化小,就變得藝術價
值沒有很高

圖 十八: 用模具來做陶瓷

圖 十七: 早期用手工來塑形

10/23

在這個階段,我們要為上階段做好的坯體來裝
飾。在早期,只是檢查模形做得好不好,有沒有需
要改進的地方。

到了近代,人們開始用鏤空、貼花、刻花、浮
雕等方式來裝飾。到了日治時期,因用了含鐵量較
少的白色石,特色是坯體較白,故開始有了彩繪裝
飾。

為了減少成本,人們試著在原本的陶土中加上
色釉,使得陶瓷的色彩加趨豐富。 圖 十九: 用手工刻花
的坯體

圖 二十: 用模型做陶瓷的要洗陶瓷,也就 圖 二十一: 圖為洗過後的陶瓷坯體。此過


是把不平的地方整平。圖為未經洗過的陶瓷 程無法用機器輔助,必須用純手工的方式
坯體 來完成

11/23

釉,又稱施釉,是近代來才增加的技術。其目的是在坯體表面上
塗上一層釉藥,使得燒過後的陶瓷表面細緻化。

圖 二十二: 施釉。此過程必定純手工,無法假
借機器之手

12/23

製做陶瓷的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
將坯體送進窯爐中以高溫燒製。不同的
窯爐、不同的火焰、不同的溫度,會使
得陶瓷有不同的變化。

有些工廠會先把做好的坯體先拿來
燒。燒完後再外層貼花,貼完再用低溫
再燒一次。

圖 二十三: 古代燒陶瓷用的窯,下
方有軌道方便將陶瓷拉進拉出。圖為
現鶯歌陶瓷老街之觀光窯洞

圖 二十五: 古代窯和現代窯的差別在:古代
燒木材或燒煤,現代燒石油或用電力來燒

插 二十四: 現在燒的方式和以前差不
多,都要先把要燒的陶瓷擺好,才能

13/23

成品出爐,成為一個可用的東西。

圖 二十七: 成品二
圖 二十六: 成品一

14/23
鶯歌的陶瓷觀光
一、口述歷史(一)
受訪單位:鶯歌鎮陶瓷文化觀光
發展協會。
受訪人:該協會總幹事,林金德
先生。
受訪人簡介:本身經營一家陶瓷
生產代工廠,自民國六十八年
經營至今。受訪人是在八年前
(民國九十年)加入鶯歌鎮陶
瓷文化觀光發展協會。

圖 二十八: 受訪人:林金德先生

鶯歌的發展潛力
鶯歌的陶瓷產業,是自立行成的,
而非政府導向。故鶯歌鎮公所發現此情
形後,便在民國七十七年開始設立陶瓷
博物館。

圖 二十九: 鶯歌陶瓷博物館

15/23
後續行動
為了吸引更多的觀光客,
因此設立鶯歌陶瓷老街。

原本考慮的地點有三個
地方,但是最後因交通考量、
本身街上的店家數、以及對
地方的環境衝擊力,決定設
在尖山埔街。
圖 三十: 陶瓷老街一景

近年來,更由陶瓷老街和
陶瓷博物館聯合舉辦文化季和
嘉年華活動。藉由周休二日吸
引更多的人潮。

結果,以上的策略成功地
吸引觀光客前來參觀。更因為
此建構模式的成,吸引了其它
鄉鎮市前來取經;換言之:鶯
歌是此類觀光文化的始祖。

圖 三十一: 2008 國際陶瓷藝術節海報

16/23
鶯歌陶瓷的未來發展
一、鶯歌現在發展的問題
雖然鶯歌成功的吸引了大批的人潮,但是卻沒有帶來錢潮。林金
德先生表示原因有三:

品質好卻原創性低
這個原因可以從鶯歌的發
展看出:在日治時期,鶯歌本
身就是發展非藝術性的陶瓷;
換言之,大多數的工廠都是用
機器和模子來輔助成形。故鶯
歌陶瓷不管走到那,看來看去
就是那幾種,沒有變化。人們
的購買意願自動降低。

圖 三十二: 單純、普通、而沒特色的鶯歌陶瓷

17/23
需多工廠不知政府的補助方案
因臺灣太多中小企業了,
但是很多未必跟得上世界潮
流。故政府有幫助中小企業
來轉型的計畫,如「經濟部
工業局-特色產業輔導計
畫」。但是許多計畫因經費
的關係,無法使每個工廠悉
知。故鶯歌有許多想轉型的
工廠,卻不知有這些計畫,
使得轉型不易,也拖到了鶯
歌的發展。 圖 三十三: 政府的政策,往往因為經費的關係,而
無法完善地傳到每一個人的耳中

外來陶瓷的影響
近年來,大陸的陶瓷
已經和鶯歌陶瓷的品質不
相上下。但人們在購買時,
必會以價格為優先考量。
故鶯歌陶瓷是相對逐漸沒
落的。

為此,林金德想了一
個計畫,名為「鶯九弘鶯
陶計畫」,預定在明年開
始實施,它將以一連串的
圖 三十四: 因大陸的陶瓷與鶯歌的陶瓷已不分上下,但
小計畫來提昇鶯歌陶瓷在 是價格就差很多
臺灣和國際間的知名度。
內容包括了:請設計師設計自有品牌、建立鶯歌燒的認證機制、舉辦
陶瓷夏令營、舉辦鶯歌陶瓷年度發表會、……。目標是將鶯歌陶瓷建
立成一個知名品牌、將鶯歌陶瓷變成一個人見人愛的收藏品。

為了更了解鶯歌的現況,我們又訪問了一個人:

18/23
二、口述歷史(二)
受訪單位:臺灣鐵路管
理局鶯歌車站
受訪人:鶯歌車站站長,
劉雙火先生
受訪單位簡介:鶯歌車
站於民國前十年
(明治三十四年)
八月二十五建站,
站址在車站西方約
四百公尺處(現鶯
歌派出所對面)。
因鶯歌-桃園間路
線坡度太陡,民國 圖 三十五: 鶯歌火車站,前站。看得到有兩隻鳥在上面嗎 ?
十一年建迂迴尖山 這就是它的特色
至桃園新線。民國
十二年至十九年為
運輸需要,一共增
設五個股道。民國
五十五年車站改建
為水泥站房。民國
八十九年為配合當
地陶瓷觀光,繁榮
地方及業務成長需
要改建新站。新站
於民國九十二年一
月二十四日落成啟
用,為臺灣地區第
一個外觀具有地方 圖 三十六: 鶯歌火車站站長,林雙火先生
文化特色之車站。
現為鶯歌和三峽地區到臺北的主要通道之一。

19/23
劉雙火先生表示:鶯歌的觀光人潮逐年減少,並不是因本身的產品不
好,而是另有其它三個原因:

客源稀釋
因政府提倡周休二日的
情況下,各地開始出現了
許多不同的活動。一般民
眾就可以有許多選擇。在
此情況下,客源稀釋就是
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只
有不斷的行銷,才能不斷
的有客人上門。

圖 三十七: 三峽老街也是鶯歌陶瓷老街的對手之一

行銷不足
鶯歌站長劉雙火光生
一直站在遊客的立場來看
事情,他認為行銷和遊客
立場是最重要的。但他發
現鶯歌的各種活動只有在
鶯歌才看得到;「在自己
家中貼廣告,只有自己在
爽」。換言之,鶯歌在行
銷的方面表現不理想,自
然客人就會減少。 圖 三十八: 這是在二○○七的鶯歌的活動,您在看過嗎 ?

20/23
政府的思想
政府有在想要如何使鶯歌的生意更好,但卻沒有從遊客的角度去
規畫,導致了遊客的不便。如:台北縣政府為了方便旅客從火車站直
接走到鶯歌陶瓷博物館,就從鶯歌火車站改了一條步道到陶博館。但
是沿途的標示不清,且主要是由階梯所構成的,對於老人家和新來的
遊客是一大負擔,而不是一大享受。故林雙火先生認為:政府因多站
在遊客的角度來想事情,如此才能使遊客源源不絕。

圖 三十九: 鶯歌火車站有大三特色:以當地意像為車站主題、後站比前站還像前站、前站
出口在南邊。如果第一次到鶯歌,很容易迷路

21/23
心得
一、組長,范植添,的心得
鶯歌是一個好地方,大家都想使它變得更好。但是唯有大家一起努力,
才能使鶯歌變得更好。

二、組員,高仁傑,的心得
之前對陶瓷的印象只有器物,而且是很死氣沉沉的東西,經過真正去
查過資料後,才發現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也是有陶瓷的應用。經過去
鶯歌實地採訪後,發現到雖然現在地方已經稍微沒落,還是有熱心的
人,積極推廣陶瓷文化,嘗試在陶瓷上注入新活力,看到他們,有信
心總有一天能夠成功。

三、組員,林政宏,的心得

四、組員,曹 清,的心得

22/23
參考網站
一、鶯歌陶瓷博物館
http://www.ceramics.tpc.gov.tw/

二、台北縣鶯歌鎮陶瓷文化觀光發展協會
http://www.ccv.org.tw/

三、台北縣鶯歌鎮公所全球資訊網
http://www.yingge.tpc.gov.tw/

四、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

23/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