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71

目 录

 第一章 心理学与心理现象
 第二章 认识过程
 第三章 思 维
 第四章 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 第五章 医学心理学绪论
 第六章 临床心理评估
 第七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
 第八章   临床心身相关问题与病人心理
 第九章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绪论
 第十章 心理治疗各论
第一章
心理学与心理现象

第一节 科学心理学体系
—— 一门又古老又年青的科学。
心理学发展简史
德国的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
去,却只有一个短期的历史。”
 原始社会(泛灵论)——西方哲学(亚里士多德、希波克
拉底)——中世纪——文艺复兴(笛卡尔、拉美特利)
 我国古代哲学(孔子、战国荀况、南朝范缜 )
 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医学博士心理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进
了心理学,并于 1879 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
理实验室。从此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
 心理学( Psychology ):研究心理现象及行为规
律的科学。
 心理学( psychology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有人就有人的心理”,也就有了人对心理的探索,可以说心理的历
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但作为科学的心理学,有别于那种根据自己的经
验来理解的经验心理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所以把1879年冯
特 (Wilhelm.Wundt,1832-1920)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作为科学心理学的开端,同时也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正如人们所
说“心理学有很长的过去,但只有很短的历史”。
 左图是冯特( Wilhelm.Wundt,1832-1920 )像 , 德国心理学家, 1879 年在德国
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主张对人的意识经验进行分析,认
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可分解为各个单元,所以他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为构造主义
学派。
第二节 心理现象及其实质
认识过程(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 注意)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情绪 情感)

意志过程(目的性 果断性 坚持性 有


制性)
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 动机 兴趣 信念 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 气质 性格

动物 鼠 猫 猴 狗 狮 猩猩 人 象 鲸
脑重 0.4 30 100 120 220 400 1400 5000 7000
(克)

体重 0.2 3.5 5 46 120 50 70 2500 7000


0
脑重指 0.06 0.43 0.52 1

种别 新皮质 旧皮质 古皮质 间脑皮质


刺猬 32.4 29.8 20.2 17.6
兔 56.0 14.0 23.8 6.2
低等猿猴 85.3 2.8 8.7 3.2
黑猩猩 93.8 1.3 3.3 2.1
人 94.9 0.6 2.2 2.3
心理的实质

 一 . 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 . 认为心脏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三 . 科学心理学对人


心理的实质的阐述 :
 1. 心理是脑的机能
 (⒈)从动物进化看:感应性——感受性——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意识( Conscious )
 (⒉)从个体发育来看: a 人出生后,脑重量的变化。 b “ 无脑畸形儿”不
能产生思维最多只有一些低级的感觉
 (⒊)脑的生理研究证明: a 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用微电极通适当
电流刺激病人有关脑区,因病人是局麻可报告受刺激的体验证明皮层感觉区
的存在。 b 近几十年对大脑左右半球不同功能的研究
 (⒋)临床观察发现:任何脑部位损伤,产生
生理机能变化的同时也发生心理变化(脑震荡
后的顺行性遗忘); 1861 年法国医生布罗卡
( Broca )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一个病人 30 年内
,仅能发一个音而不能说话,病人去世后经尸
检见病人左半球额叶第三额回上有一个鸡蛋大
的损伤,得出左半球参与言语控制的结论,并
将该病症称为“运动性失语”
 2. 心理是对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 (⒈)反映: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的痕迹他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包
括物理反映、化学反映和心理反映。
 (⒉)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人的情感、兴趣、信念、能力、
性格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是反映形式不同;人不仅能对现实
事物作出反映还能反映过去的事物(如中学时代的同学,第一次
郊游),另外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自己没有经历或世界上不曾存
在的东西的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这些形象是作者通
过构思,把现实中的人和猴、猪的主要特征结合起来而创造的。
 (⒊)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狼孩”的
故事。
 (⒋)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对于同样的事物每个人都会
产生不同的反映,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由于他们的实践经验
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尽相同,就是说人的心理反映总
是通过具体人实现的,总是带有个人特点的。
综上所述,人的心理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第二章 认识过程

认识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每个人都
有自觉认识世界的能力,而认识过程就是人脑
对客观现象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包括感觉
、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 一 . 感觉( Sensation )
 (一) .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
反映。
 (二) . 作用:感觉在我们人认识客观事物和日常生活
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
,又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如
“感觉剥夺”( sensory deprivation) 实验。所以,没
有感觉,不仅不能形成对新事物的认识,而且已有的
心理机能也会遭到破坏。
 ( 三 ) 种类:两类 {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
体觉
 外部感觉:视觉 (visual) 、听觉 (auditory) 、嗅觉
(olfactory) 、味觉 (gustotory) 、皮肤觉 (skinny) 痛觉
 (四)感受性及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 感觉产生的条件: a 客观世界的刺激并有足够的强度
; b 主体感觉能力。
 1 、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他是以感觉阈
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
最小刺激量。
 2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 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对绝
对感觉阈限的感受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二者呈反比
关系,即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高;感觉阈限越大
,感受性越低。如气象学把风速小于 0 。 3 米 / 秒,称
为静风,定为零级; 0 。 3---1 。 5 米 / 秒,称为软风
,定为一级。软风能被感觉到,所以是感觉阈限;静
风则在阈限之下。
 3 差别感受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 刺激物的强度发生微小变化时,一般不会引起感觉的
变化,而刚刚能够引起差别的最小刺激量叫差别感觉
阈限,对差别感觉阈限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二
者也呈反比关系。
4 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 ( 1 ) 感觉的适应:指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
受性变化的现象。
 一般情况下,人的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但其表现
和速度是有区别的。
 视觉:明适应和暗适应。
 味觉:厨师做菜。
 嗅觉:“如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 肤觉:触觉(穿衣)
 温度觉(洗澡、冬泳)
 痛觉:适应现象最为少见,即使有,也极其微弱,可
起到保护作用(眼睛疼痛可休息)
 (2) 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一种分析器在其他分析
器的影响下感受性的变化。
 发生于 { 同一感觉之间 { 同时对比 “月明星稀”
 先后对比 吃糖后再吃苹果
 不同感觉之间 { 不同感觉相互影响 “望梅止渴”
 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 盲人的听觉、触
觉特别发达
 联觉: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
感觉的心理现象。红、橙、黄引起人温暖的感觉。
 (3). 感受性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感受性发展的
根本条件。例如印染工人能分辨出 40 多种黑色,而普
通人只能分辨出 3 至 4 种黑色,说明人的感受性有很
大的潜力。
二、知觉( perception )

 ( 一 ) 定义: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某一事物各种属
性的反映。
 感觉、知觉的区别:感觉
知觉
 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反映整体及意

 感觉、知觉的联系: 感觉、知觉都是客观事物作用于
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引起反映的 , 因而都属于感性
认识。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
生的。
 (二)种类:
 1 依据知觉对象的性质 { 空间知觉(距离、方向、位置

 时间知觉(延续性、顺序性)
 运动知觉(位置移动)
 2 根据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 { 视知觉 旅游者
 听知觉 学生听

 触知觉 弹琴
 3 根据知觉能否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把不正确的反映
客观事物的知觉叫错觉 (illusion) 。如杯弓蛇影、草木
皆兵,是在人的惊恐的心理状态下发生的错觉。
 幻觉 (hallucination) :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而产生
的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
 错觉:
 (三)知觉的特性:
 1 知觉的选择性:如在森林中遇到一头熊;人群中的
熟人;讲课时面对的学生。
 2 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们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
既往经验来加以认识、理解和解释。知觉经验越丰富
,知觉越深刻、精确、迅速
 3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许多
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都能依据既往经验组成
一个整体。
 4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
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 表现:形状恒常性 均受以往知
识经验的影响
 大小恒常性
 明度恒常性
 颜色恒常性
 其他恒常性 { 听觉(火车鸣笛声)
 味觉(糖、醋)
 嗅觉
 正是由于人们知觉具有恒常性,才使我们客观地,稳
定地认识事物,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第二节 记忆 (memory)

 记忆对人的生活和活动具有重大意义。很多人为自己
记忆不好而苦恼。刚刚学过的东西,考试时就是想不
起来。可是,有时童年时期的一些生活情景,却还记
得清清楚楚。。。这些都是记忆的问题。那么什么是
记忆?
 —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
持再认和再现。

 前面我们学习了感知觉,人在感知过程中所形
成的有关事物的映像,当该事物不再继续作用
于感觉器官时,它并不随之消失,而能在头脑
中保持一定的时间,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回
忆起来 。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是非常
重要的,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离
开记忆,人将永远重复地感知已经感知过的事
物。那将会停留在新生儿的水平,也就没有个
体心理的发展 , 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
 二、 种类:
 (一) 根据记忆的内容分:
 1 、 形象记忆:以过去感知过的客观具体形象为内容
的记忆。幼儿以此记忆为主。
 2 、 语词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
如公式、定理、定律、法则、一段文章的思想意义。
语词记忆的好坏对大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
 3 、 情绪记忆: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
记忆。喜悦、生气等。
 4 、 运动记忆:以学习、练习过的运动活动作为内容
的记忆。例:游泳、体操、跑、做手术等。对发展人
的技能有重要意义。
 (一) 根据记忆时间长短分:
 1 、 瞬时记忆( sensory memory) :又称感觉记忆,
指保持感觉信息极为短暂的记忆( 0.25-2 秒)
 2 、 短时记忆 (short-term memory) :操作记忆。一般
保持 2 秒— 1 分钟,人能清楚的知道短时记忆的内容
并对所记忆的内容进行操作。例如,社交场合记忆容
量为 5—9 个记忆单位。
 3 、 长时记忆 (long-term memory) :信息经过深入加
工在头脑中长期贮存的记忆。一般为 1 分钟 --- 终生。
 记忆容量无限制。
时间 容量 编码
感觉记忆 0.25-2 秒 无限 物理
短时记忆 <1 分 7±2 记忆块 语音 + 物理

长时记忆 >1 分 无限 语义
 三、记忆的基本过程:
 (一) 识记 (memorization) :是个体获取经验而记住
事物的过程,也就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在脑海中进
行编码的过程。
 1 、根据识记时有无目的性:
 ( 1 ) 有意识记:有目的有计划并有意努力参加的识
记。 如,外语单词、公式。
 ( 2 ) 无意识记:预先没有想记忆的内容却在头脑中
留下了痕迹。 如小说内容。
 2 、 根据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程度:
 ( 1 ) 机械识记:依据材料的外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
,即死记硬背。如,人名,地名,年代及多数幼儿对
古诗词的记忆。
 (2) 意义识记: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
识记。如,对古诗词内容理解之后的识记; 另外可人
为赋之意义: 816449362516941 9---1 的平方
 (二)保持:
 保持 (retention) :识记过的事物进一步巩固的过程。
 (三)再认和再现
 再认( recognition ):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
仍能认识。
 再现( reproduction ):就是回忆。指人们过去经验过
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 再认比再现简单,能再现就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
能再现。识记的效果如何,保持的多少都体现在再现
和再认过程之中,并且通常用再现和再认作为检验保
持和遗忘的标准。
2、遗忘( forgetting ):对识记过的客
观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和
回忆。
 遗忘原因①其它刺激的干扰 ---- 长时记忆②没
有得到强化 ---- 短、瞬时记忆
 遗忘分类:① { 永久性遗忘 内容 { 完
全遗忘
 暂时性遗忘
部分遗忘
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
研究,他根据实验所得数据,绘制了一条曲线
,叫艾宾浩斯曲线。
 此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
识记后最初时间内遗忘的比较快,而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
间,几乎不再遗忘了,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 根据这个规律,为了防止遗忘,最好的方法就是组织有效的复习。
( 1 ) 及时复习
( 2 )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分散优于集

( 3 ) 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单纯
重复的识记效果差
( 4 ) 复习形式多样化(看、听、读、写

( 5 ) 过度学习达 150% 效果最好
 另外,情绪要愉快,营养要合理,新鲜的空气
,合理安排时间,要抓住早上和临睡前两个复
习最好时间,讲究科学用脑,保持清醒的头脑
是提高记忆力的重要条件,所以要劳逸结合。
第三章 思维
 人生活的周围现实是无限丰富的。现实中不仅有
种种存在于当前一刻的事物,而且更有无数隐蔽的过去
的和未知的事物。人如果单纯凭借对事物进行直接反映
的感觉和知觉,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或某个个别事
物,只能把握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表面联系。这对于我们
的生活、学习、工作、科研等等是远远不够的,另外,
人的各种感觉能力其实还远不如动物,如视不如鹰、嗅
不如狗、奔跑不如马,但人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的主宰呢
?因为人有思维,所以可造飞机、望远镜、夜视镜。人
只有在感知觉基础上,通过思维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
质属性和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才能无穷尽的发现和掌握
那些不能直接接触的、不曾理解的、未来的事物。思维
相对于感知觉来讲是人的理性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 一 思维( thinking ):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
反映。
 (一)间接性:指人脑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观
事物。
 如: 1 、俗话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 2 、生理学家不能剖开头骨直接观察大脑的活动。
却能通过条件反射、脑电图等间接地了解大脑的活动
情况。
 3 、医生通过叩诊可以了解病人心脏是否增大。
 医生根据体温、血化验、胸部 x 线透视结果诊断肺炎
等。
 (二) 概括性:是指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
间规律性的联系的反映。
 如: 1 、我们通过感知觉能够认识各种各样的笔(铅笔、钢
笔、圆珠笔、毛笔、蜡笔、粉笔),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
本质属性 , 是“书写工具”。
 2 、医学上的猩红热,流脑、 SARS 可用细菌性传染病来概
括。
 3 、如我们都曾经多次看到水壶里的水受热就不断的冒热气
并且逐渐减少,地面水遇到日光照射也慢慢减少以至最后完
全消失,而我们就会发现水和热之间有一种规律性的联系,
概括起来就是水加热要蒸发。
 4 、 幽门梗阻病人,右上腹有拍水音。
 无论是进行概括的反映,还是间接的反映,都离不开已有的
知识经验,并在反复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另外,思维不是
头脑中凭空产生的,思维的内容和源泉仍然是客观现实。实
践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基础,没有社会实践,就不可能有思维
活动。实践为思维活动提供了感性材料,也为思维活动提供
了课题任务。而且,思维的活动是否正确。也只有通过实践
的检验。
二、思维过程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实现
的。主要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 。

 (一)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个分解为个别的部分或
区分为不同的特征。如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
,果实,通过分析,使人了解事物的组成部分、属性
和方面。
 (二) 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多个部分或不同的特征组
合成为整体。通过综合才能认识这些事物的部分和属
性的关系和联系。
 (三) 比较:是对不同事物或事物不同的特征在(人
和动物)头脑中进行对比,以确定其异同点。没有比
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人就无法认识事物。
 (二) 抽象:是从事物的许多特征中找出共同本质的
特征,舍弃非本质的特征。
 概括:是根据事物共同的和本质的特征去认识同一类
的所有事物。例:医生在头脑中可以把炎症分析为乳
腺炎,毛囊炎……,也可以在头脑中把炎症综合为一
整体——炎症。若要诊断是不是炎症,在头脑中就要
进行炎症与非炎症比较,认清各种炎症的共同性和与
非炎症的差异性。抽象就是把所有炎症的本质特征抽
出来,把非炎症的特征舍弃掉,最后找到红,肿,热
,痛这些基本症状。
三、思维的类别
 (一) 根据思维的方式分:
 1 、 动作思维:依靠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 1—3 岁的
幼儿,主要是这种直观动作思维,动作停止了,思维
也就终止了。
 2 、 形象思维:思维活动依赖具体形象和已有表象解
释问题。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的描绘都是以形
象为特征。装修房屋,服装设计,艺术创作。 3—6 岁
儿童的思维。
 抽象思维:在思维活动中,依赖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
解决问题。
 (二)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
 1 、 求同思维:是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
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 2 、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依据提供的信息,
向不同方向扩散,去探索符合条件的多种答案,这是
与创造力紧密相关的。例如,一块砖头,一个木桶等
都有哪些用途想出的越多,求异思维能力越强,越具
创造力。
 (三) 按思维的独立程序分
 1 、习惯性思维
 (1) 常规性思维
 (2) 惰性思维:如 : 1+2+3+…+98+99+100=5050( 高斯
定理 )
 2 、创造性思维 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
 四问题解决
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常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像提
高医疗质量及教学质量,疑难病例的确诊,预防危重
病人的并发症等等。需要动脑筋思考对策。我们通常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及检验假设
等阶段来进行思维,从而解决现实问题。那么,哪些
心理因素影响问题解决呢?
 (一)
定势: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形成的解决问
题的心理准备状态。 . 问连续画出四条线段一次通过
所有九个点子。
(二) 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牢固地赋予
某一物体。就是说一个人只能看到某一物体的
通常的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它功能。如盆可
当雨伞。所以在解决问题时人一定要灵活。
 (三)迁移:是指一些问题的解决而影响另一些问题
解决的能力。
 1 正迁移:起积极作用的迁移。如学习生理学,医学有
利于学习医学心理学。
 2 负迁移:起消极作用的迁移。如学习俄语后,再学英
语,对发音就起干扰作用。儿童刚学汉语拼音,同时
学英语。
 (四)个性 { 自信心
 创造精神
 毅力
 (五) 动机:是解决问题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强弱和
解决问题的成效有密切关系。过弱、过强的动机都不
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适中才有利与解决问题。也存
在因人而异的情况。如:勃尔奇实验。
一、什么是想象
( imagination )
 人在感知事物以后,大脑能留下这些事物的形象,这
种保留在人脑中的感知过的事物是表象。那么,在一
定条件下,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在头脑中
将这些旧有表象重新配合成为新的事物形象。
 想象是在大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形
象的过程。例:孙悟空,猪八戒;鲁迅的作品《祝福
》中祥林嫂的形象,就是作者根据自己耳闻目睹,从
许多劳动妇女的悲剧生活的形象(记忆表象)中创造
而来的。又如,首架飞机的制造就是俄国的莫扎伊斯
基根据鸟的飞翔而来。
 想象除具有预见作用,还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
用。另外,想象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想象与情绪情
感有密切关系。在医生指导下使病人产生积极的想象
,可以改变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改善人体生理机能
和抗病能力。
 在国外,有人把想象用于癌症治疗的辅助手段。癌症
患者常常因疾病的折磨和预后不良的担忧而处于消极
,悲观的情绪之中,想象治疗能够调动患者的积极情
绪,将注意力集中在与癌症进行搏斗的想象之中,可
以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增强全身免疫功能,有利于
治疗。
 意义:想象使人类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因此它是人类
创造性活动的心理基础。从医学心理学角度讲,生物
反馈训练和各种放松训练都需要当事人有丰富的想象
力。
二 种类:根据想象有无预定目的分
 ( 一 )无意想象:指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如:
天上的白云,动物,人,山等。听到抗洪抢险的场面,世贸大楼被撞
的场面,头脑自然浮现紧张惊险的场面。
 梦是天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梦境稀奇古怪,甚至荒诞离奇。引起梦的
原因很多:
 1 有的是人在睡眠中受到某种身外刺激引起有关的梦。如脚伸出被外
着了凉,可能做过涉水之类的梦。
 2 有的梦可能是由于身体某部分的生理变化引起的。如胃中空虚,可能
做感到饥饿或吃东西的梦;做梦到处找厕所,实际是憋尿所致。
 所有梦的内容实际上都是过去的经验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组合。有的
人认为做梦影响大脑休息,而现在研究认为适当做梦可以满足人的某
种需要且有利于心理健康,调剂人的心理平衡,消除不愉快,发泄消
极情绪,可异想天开。如有的人“做梦娶媳妇”。据研究“梦境剥夺
”尔后必须补偿,否则将影响心理健康。再说,做梦也有助于调剂人
的心理平衡,可清除不愉快,可“异想天开”等暂时摆脱烦恼。
 (二) 有意想象;有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
 按想象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程度不同分
 1 再造想象:通过别人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新
形象的过程。
 如:看一些医疗书籍时,就会想象医生做一些手术的
情景;看《红楼梦》一书时,头脑中产生了荣、宁两
府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及其活动的情景。
 虽然再造想象的事物形象不是本人独立创造出来的,
但是再造想象仍然带者本人的创造性成分。
 如:谜语一则:“忆昔时,丝鬓婆娑。自归郎手,青
少黄多,受尽了许多折磨,历尽了无数风浪,莫提起
,提起珠泪满江河。”(童养媳、竹篙)。
 2 创造想象:是不依赖于现成的描述而在脑中独立地
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 例如:文学家创造出的各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革
新家对生产工具和产品的改革和发明,医生对医疗技
术设备的改革,都是创造想象参与的结果。
 创造想象依赖于一定的条件:
 ( 1 )实践的要求和个人创造的需要。
 如长篇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说过:许许多多英雄
人物的崇高形象激动着我的心,感到他们在向我呐喊
,在我的脑子里翻腾
 ( 2 )是表象的积累和储备
 表象是创造想象的原始材料,托尔斯泰为了写《战
争与和平》,首先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他说:“在我
的脑子里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书馆。”
 3 、是原型启发。
 ( 1 )教堂屋顶下摆动的吊灯,成为了意大利科学家
伽利略发明脉搏计的原型。
 ( 2 )鸟体的解剖构造和鸟的飞行,成为莫扎伊斯基
发明第一架飞机的原型。
 ( 3 )二百多年前法国医生奈克,用木料喇叭型的东
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听诊器
 ( 4 )思维的积极活动 :
 正如鲁迅所说:“任何一个典型人物的形象,
从来没有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
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 ( 5 ) 是灵感:在创造想象过程中,新形象的产生
常常带有突然性的——灵感。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比
重原理。苏联画家列宾“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
爱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
汗水。”
(三)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
方式,它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并指
向未来事物的想象。
第五节 注意
 一 什么是注意 (attention) :
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 所谓指向,是指人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
对象。
 所谓集中,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倾注并且深入这一对象。
 二 注意的种类:
(一)   不随意注意:预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
努力的注意。
(二)   随意注意:有目的并需要有意志努力的注
意。
(三) 随意后注意:这是在随意注意之后出现的一
种注意。这种注意从服从于一定任务来讲似随意注意,从
无须意志努力来讲类似不随意注意。
 三 注意的基本品质:
 (一) 注意的广度(范围):指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
所能注意到的事物的数量。用速示器实验:在 1/10 秒
的时间内。成人能注意 8—9 个黑点或 4—6 个没有联
系的外文字母,这就是一般成人注意的广度。
 (二) 注意的稳定性:指在一定时间内注意保持在某
项活动上的特性。(与之相反是“分心”)
 (三)注意的分配: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特性

 (四) 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
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如:外语课—心理课

 作为医生应有良好的注意分配和转移能力。
 以上介绍的认识过程,只要是正常的人,他都是按照
正常的状态来对客观世界做出反映的。但是人的社会
生活环境极其复杂,瞬息万变;再加上个体主观状态
的适应能力等问题,往往会使一些人由于主客观因素
而造成适应不良,严重的可导致大脑功能障碍,心理
活动或个性特性出现异常情况。
 感知方面:出现幻觉:幻味,幻嗅等,如吃馒头觉得
苦;骑车听到有说话声“快骑”。
 出现视物显大症,显小症的感知综合障碍。如房间的
桌、椅、床或大或小。
 记忆方面:遗忘症。(失忆)
 如: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进行性遗忘等。
 再如:错构症,虚构症等。想象方面:妄想
 关于妄想:电视里讲法律,认为是在说自己犯法了,
企图关掉电视。被害妄想:认为有人安窃听器,要求
解放。(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
 特殊意义妄想:《十五的月亮》歌曲,认为是对他的
诱惑,《悲惨世界》暗示自己面临死亡。床单白色,
考验他怕不怕死。疑病妄想:身体健康,但却怀疑自
己有这样或那样的病。(精神分裂症,更年期)
 罪恶妄想:自伤,自杀,严重拒食,努力干活,改造
自己(抑郁症)
 钟情妄想:遭到拒绝认为是对自己的考验。
 妊娠妄想:男子认为自己怀孕,卧床不起。
 非血统妄想:认为自己是毛泽东后代,不是父母亲生
的。
 思维方面:
 ( 1 )强迫观念:某一概念在病人脑内反复出现,想
摆脱但摆脱不掉。
 ( 2 )象征性思维:如把自己与暖气管绑在一起,表
示自己与工人兄弟心连心

 注意方面:
 注意增强(注意来往行为:一举一动 ---- 无意义)
 注意减弱(喊之不知)
 注意缺损(儿童多动症临床表现之一)
第四章 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 我们在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认识过程来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并不是无动
于衷的,特别是当你的学业、事业取得成功的时候;
当你受到痛苦打击时;当你受到羞辱的时候 ;尤其如
此。所以,在正常人的生活中,随时随地有喜怒哀乐
等情绪情感的起伏和变化。面对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
,一个人若没有情绪情感生活,与草木土石还有什么
分别呢?
第一节 情感过程
 一 什么是情绪 (emotion) 情感 (feeling)
 情绪、情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实每
天都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着各种情绪、情感体验。如愉
快、忧愁、赞叹、厌恶、忿怒等。这些都是情绪情感
的表现形式。
 (一)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对
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 如:儿童领着盲人过横街;大人欺负小孩子。
 情绪和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符合人的需要
的事物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不符和人的需要
的事物,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情感。如病人急需治疗
,而医生及时给予治愈,病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引
起愉快的体验。否则,就会不满或生气。
(一)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情绪具有鲜明的情境性和短暂性,往往随着情境
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较快的减弱或消失;情感具有较大的
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2、情绪经常带有冲动性和比较明显的外部表现;情
感是以内心体验的形式稳定地蕴藏在人的人格当中。

3、情绪多与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情感
多与社会需要有关。
 联系:
 二者虽然有形式上的区别,但在实践活动中二者是统
一的,即情感要靠情绪来表达,情绪总是体现着复杂
的情感,二者难以分开。另外,情绪与情感具有两极
性,如爱——恨,轻松——紧张;
 同时,情绪情感具有复杂性,如悲喜交加、百感交集
、啼笑皆非、哭笑不得。情绪情感有多层次性。同是
爱,对亲人,对子女,对朋友,对父母等是不同感受
的。所以,情绪情感是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 二、情绪情感的种类:情绪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古今
中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根据把情绪、情
感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别。
 (一) 依情绪的性质分:
 我国古代,关于人的情绪就有“七情”之分:“喜、
怒、哀、欲、爱、恶、惧”。现在又把“喜、怒、哀
、惧”列为最基本的形式。
 1、快乐:满意、愉快、欢喜、狂喜。(达到目的紧
张消除)
 2、悲哀: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哀痛。(失去
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东西)
 3、愤怒:不满意、厌恶、愠怒、恼怒、愤怒、大怒
、狂怒(目的性行为反复受挫)
 4 、恐惧:惊奇、害怕、惊骇、恐怖。(有危险而又无
能为力)
 (一) 按情绪状态分类:
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
间所产生的激动不安的状态。
 1心境( mood ):比较微弱又比较持久的一种情绪状
态(心情)
 心境并不是指向某个人、某件事物,而是面向一切人
或一切事物的。当心情好时,看什么都顺眼,都美好
,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当心情不好时,看什么
都心烦,“见花落泪,对月伤心”。
 持续几个小时或几周、几个月,心境对人的学习、工
作、身心健康以及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积极的
心境可以使人精神振奋,身心愉快,提高工作和学习
效率;消极的心境使人萎靡不振,意志消沉,影响健
康、工作和学习。借此送给大家一句话:“一个人的
最大财富是健康的身体 , 简单的生活和心情上的海阔天
空。”所以 , 我们要做心情的主人
 2 激情( affective impulse ):一种时间短暂但爆发
力较强的情绪状态。
 激情通常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
起的。如绝望 , 悲痛 , 狂喜都是激情的表现。
 激情发生时往往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表现。如狂
喜时手舞足蹈;大怒时全身肌肉紧张,双目怒视,咬
牙切齿;恐怖时四肢颤抖,面色苍白,发呆甚至晕
倒。 ---- 激情休克。我国古代先哲教人“悬崖勒马”
;印度哲学家教人“不怒如地,不动如山”;俄文豪
屠格涅夫劝告刚愎自用、喜欢争吵的人发言前,必须
把舌头在嘴里转十圈,对缓和激情有益;但正义的激
情不应控制,王成“向我开炮”。
 激情发作时,往往意识范围缩小,理智性降低,容易
说过头话,做过头事,甚至毁物伤人。如极度愤怒下
打人杀人。当然激情也有积极地的一面。比如,路见
不平,拔刀相助;为了祖国与敌拼搏,都是激情的优
良表现。
 3 应激( stress ):出乎意料的紧急事件所引
起的极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 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
某种突然事变,这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
态,就是应激状态。应激不是单纯的紧张状态
,而是包含各种负性情绪的紧张状态。它可能
以震惊、恐惧等爆发式情绪形式出现,也可能
以压抑的形式存在;它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
是持久的。如突遇失火,强盗。实习医生面对
突然送到面前的急症患者,都会进入应激状态

 当然,处于应激状态下,人的认识范围缩小,
极为紧张,在这种关键时刻,有的人可以急中
生智,当机立断,而有的人目瞪口呆,手足失
措,有的还有多余动作,重复做一些无效活动。
如失火,撞门等。
 情绪的发生发展
(一)   高级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但其本质有所不同,而高级
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它渗透到人类社会
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的社会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 1 、道德感:是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人和
事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
 如果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就会产生幸福
感、自豪感和自慰感等肯定的道德感体验。反之,就
会感到不安、自责、内疚。同样,当别人的言行符合
这些标准时,人们就会对他产生爱慕、崇敬、尊重等
情感,而对那些违背这一标准的思想和行为,人们就
会产生厌恶、反感、鄙视等体验。不同的时代、民族
、文化环境和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基于道德标
准认识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感,也就具有了社会性,历
史性和阶级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深厚的感情。医
德:医护人员用自己的嘴吸去堵塞患者气管的浓痰。
 2 、理智感:主要表现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是为探
求真理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渐强。如人
在智慧活动过程中有新发现找到新办法时的喜悦感和
愉快感;对科学研究进程中的新现象表现出的怀疑感
或惊讶感;在不能作出判断时产生的犹豫感以及对真
理的确信感等。人的理智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
展起来的,它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和
探求真理的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缺乏情感的认识
便失去认识的深入。特别是热情,它是一种具有巨大
鼓舞力量的情感过程,是人的活动的强大动力。伟大
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曾说,他对于天文的深思产生于
“不可思议的情感的高深和鼓舞“,这种情感是他在
观察和发现天体的奇妙的时候体验到的,正是这种情
感才使他创造了”日心“学说。
 3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某种
事物时产生的态度体验,也可以说是客观事物
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
 { 自然美感:如“桂林山水甲天下“
 社会美感 { 形态美感:城乡美景,风土人情
 内在美感:心灵美,语言美
 艺术美感:对艺术品的欣赏古董,
插花名画等
 美感具有主动性,直接性,社会功利性,愉悦
性。
三情感的生理变化与外部表现:
 (一)生理变化: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
分泌腺体,内分泌腺体等的变化。
 (二)外部表现:主要体现在表情 { 面部表情:面部
肌肉活动
 身段表情:动作表情,手舞足蹈
言语表情:喜悦时,语调高,速度快等
 表情是人类的交际手段,依靠表情可以表达许
多内心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皱一皱眉,挤一挤眼
,做个手势,往往比千言万语更能表达情感,在临床
上,医生可以通过病人的表情了解病人许多情况;同
时医生也应注意给予病人有利于医患之间的表情交流
,对医疗工作,医患关系都有重要影响。
 四情感理论:关于情绪的产生,心理学家都有自己的
看法,下面介绍几种情绪理论。
 (一) 詹姆斯—兰格理论: 1884 年,美国心理学家
詹姆斯最早提出了情绪发生的理论,之后, 1885 年,
丹麦心理学家兰格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他们认为:因
为哭,所以人才悲伤,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
抖,所以怕。这与生活常识性的经验不符合。现代心理
学家的研究表明: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
时都起着重要作用,大脑皮层调节着情绪和情感的进行
,控制着皮层下各级中枢的一切活动。而实验证明人为
的打算引起情绪状态,并不能产生预期结果。如一般说
恐怖—血液中肾上腺素增加,但人注入肾上腺素使其增
加却不出现恐怖情绪,这比较片面,强调了植物神经系
统的作用,但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因此出
现了
 (二) 坎农—巴德理论: 1927 年,美国生理学家坎
农对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了异议,并提出了自己的
认识:外界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一方面,经丘脑上
达大脑,另一方面下达交感神经,由于两方面神经活
动的交互作用产生情绪,然后才产生机体变化,情绪
先于外显行为。 1934 年,巴德发挥了坎农的理论,所
以称坎农—巴德理论。此理论虽然强调丘脑的作用,
但对大脑的作用估计不足。
 ( 三)认知理论: 70 年代初(美)心理学家沙赫特和
辛格曾做过实验:
 情绪的产生是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协
同活动的结果,而认知因素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50
年代时,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
奋学说,认为情绪刺激—情绪反应之间有评价,认知
过程,其不同,情绪反应也不同,如同是看到一头熊
在动物园和森林中,情绪反应不同。
 五情绪障碍:
 长期负性情绪下,容易产生情绪障碍,影响正常的生活,
学习和工作。主要有焦虑障碍和心理障碍。
 (一) 焦虑障碍 { 广泛性焦虑
 惊恐障碍
 恐怖障碍 { 单纯恐怖,社会恐怖,广场恐怖
 强迫性障碍 { 强迫观念
 强迫行为:计数,洗手,关门,排顺序,数楼梯
 (二) 心境障碍 { 抑郁障碍 { 情绪恶劣 躁狂症 重症
抑郁
第二节 意志过程
 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在头脑里形成各种映象,观念,思
想,对客观对象产生不同的态度体验,更主要的是人能
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客观世界。在认识和变
革现实的过程中,人能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
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这
种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
 一 什么是意志( will ):
 是人自觉地调节行动,努力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总是表现在人们的实际活动之中,比如,学生为了争
取优异成绩而顽强刻苦学习;运动员为获得奖杯,为国
家争光而吃苦训练;工人为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人民的
需要而忘我劳动;解放军战士为了祖国的安宁而镇守边
关,这都是意志的表现。
 二 意志的特征:
(一)明确的目的性:
 人与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的活动有目的性,
某些高等动物似乎也具有某种目的性的行为,然而这
只是满足生物需要的天生的本能活动,是一种盲目的
“符合目的性”的活动。这是因为动物没有自我意识
,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后果,只能是内驱力驱动的
盲目行为。而人类的活动则不同,因为人有意识,能
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能预见未来。因此,在活动之
前活动的结果已经作为目的展现在头脑之中。所以说
,目的犹如意志的灵魂和灯塔,没有目的就谈不到意
志,如将来做一名合格的医生;病人来治病。
 (二 ) 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 人的动作都是由简单的动作组成的。动作可分随意动
作和不随意动作。本能行为是由不随意动作组成的,
如手触到火马上缩回等。这种动作是无条件反射实现
的,动作之前也没什么目的。而随意动作则是后天学
会的,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因为它是随意的、是
听指挥的,所以就成了意志行动的基础。
 人的随意动作越熟练,越灵活,对意志行动越有利。
比如两名护士比赛点滴,都决心取胜,这时排除情绪
因素的干扰之外,谁的随意动作更熟练,谁就能取胜。
 (三)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一般情况下,人的一些有
意动作,如开窗关门、举杯喝水,上下楼梯不能算作
意志行动。但是手臂或腿脚有病残的人在完成这些动
作时,就必须克服许多困难。
 而意志的坚强程度是以克服困难的大小,难易为标志
的。例如,平时坐在教室里听课学习是意志行动,谈
不上谁表现的意志怎么坚强,如果带病学习,如果排
除诱人的活动干扰而学习,就可以显示意志坚强的程
度了。人的坚强的意志正是在克服困难这块“磨刀石
”上渐渐磨炼出来的。
 三 意志行动的心理结构:
 意志与行动是紧密相联的,意志是在具体行动中表现
出来的,而复杂行动又是在意志的支配影响下来完成
的,意志行动包含复杂的心理成分和内容。它包括两
个阶段:(一)准备阶段:1、动机斗争:动机是人
行动的内部动力,是在人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
在日常生活中,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但这些需要不
能同时得到满足,只能满足某一种,这种选择势必造
成一时的复杂的动机斗争。
 ( 1 ) 双趋冲突:“鱼和熊掌想兼得” ------ 痛苦。
 ( 2 ) 双避冲突:“前有悬崖,后有追兵”只有避其
一,接受其二;八女投江
 ( 3 ) 趋避冲突:既好而趋之,又恶而避之。喝酒,
吸烟。
 2 目的的明确。 3 方法的选择:其受知识经验制约,又
受道德品质的影响。(对自己有利,有对他人无害)
 (二)执行阶段
第四章 个性

 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在
每个具体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特点,在于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理解剖特点以及所
处的环境、社会关系的不同,这就是个
性差异。(即人格)
第一章 个性概述
 一什么是人格( personality

 (一)个性,这个概念源于拉丁语
( persona )。当时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
具,与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相
类似。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每
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
他人的精神面貌。
 人格乃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
和。其中包含有人格倾向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 (一) 遗传:(遗传决定论)
 1 . 家系调查:
 ( 1 ) 巴哈家系音乐才能研究:
 从 1550 年开始到 1880 年止。巴哈家族中共出了 60 位
音乐家, 20 位享有盛名。
 ( 2 ) 卡里库克在十八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在军
队曾与一位精神不健全的女子结婚,在以后的 150 年
间,生育的子孙后代约 480 人,对其中 189 人作详细
调查。只有 46 人正常,余下 143 人或精神不正常,或
酗酒,或为癫痫患者,或为犯罪者。而卡里库克在退
伍回乡后与另一正常女子结婚生育的后代有 496 人,
其中没有一个是不正常的。以上调查虽说明了遗传与
才能的关系,但是排除不了家庭影响,社会环境的熏
陶;而卡里库克第一妻子的后代是与病态有关。不可
能由此得出人格由遗传决定的结论。反而可以为环境
学说提供依据。
 2 、 双生子研究:( 1 )同卵双生子个性特点相关系
数 0 。 5 以上。而异卵 0 。 2 或近于零,
 ( 1 ) 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同卵分开: 0 。 49 同卵
同在一起: 0 。 52 异卵分开: 0 。 21 异卵一起: 0
23
 (二)环境:(环境决定论)环境影响人格形成已成
为大家公认,但究竟环境的影响作用有多大,至今无
法定论。主要表现在:
 1 . 家庭影响:
 家庭是人格养成的启蒙地。家庭的经济,政治地位,
父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教育观点和方法,家庭成员间
的关系,家庭的气氛,儿童在家庭中的角色都从各个
方面影响人格形成。如以母教育方式为例
( 1 ) 民主 --- 宽容型:亲子关系和谐,孩
子表现谦逊有礼,亲切诚恳。
( 2 ) 权威 --- 独断型:动辄打骂,孩子有
恐惧感,缺乏自信,常以说谎自己,怯懦而不
诚实,性情不稳定;也可能产生攻击行为。抗
拒责打或转移向社会。
( 3 ) 放纵 --- 溺爱型:百依百顺,娇生惯
养。常导致儿童娇横任性。自私无礼貌,缺乏
独立性,懒惰等。
 2 、学校教育:学校是社会文化对社会成员施加正规影
响的场所。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是否公正
公平等。
 3 、社会生活:
 社会实践乃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它的影响是全方
位的。如大众传媒,社会风气(这可以影响一个社区
,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代人的人格倾向。“奉献精神
”)企业文化等等。(部队,工厂,学校)
 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毕生:认为环境在个性的形成
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他说:“请给我一打强健的
婴孩,让我把他们放在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
可以担保,通过训练,使他们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
论他们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民族是什么样,我
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
 既反对遗传决定论,又反对环境决定论。
 我们心理学家的折衷主义观点:
 1 . 先天的遗传素质是个性形成的前提条件,它为个
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 例如:大脑发育缺陷 个性异常
 先天色盲 不能成为画

 遗传的只是生物学的特性,而并不是心理特
性的本身。
 2 、环境因素(尤其是教育)在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它使生物因素所决定的可能性,发展
的潜在性变为现实性。
 自然:草原性格,江南性格。
 社会:家庭:出生顺序,父母榜样。
 学校:班风,校风,教师的人格魅力。
 单位:职业特点,(教师,警察。领导)
 社会风气:时代精神,时代性格(如文革时期)
 民族:
 总之,人格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
影响的,单纯强调某种因素的作用看来
是不全面的,而不同的人格特质可能受
某种因素影响大一些的可能也是存在的

第二节 人格倾向

 人格倾向是决定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
的基本动力,并使人个具有选择性和积极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 一 需要 ( need )
 (一) 定义:是客观的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 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推动人进行各种
活动的基本动力。其实人的任何活动归根到底
都是为了满足需要,不然就无法适应环境,甚
至无法生存。当然指的是非病态的活动,而需
要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情绪和行为。
 (一) 种类: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非常复杂,一
般分为:
 1 生理性需要:是指个体对维持其生存和种族延续所
必需的条件的要求。
 如对空气,阳光,水,食物,睡眠,性等的需求。这
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需要,是推动人的行为的最基
本的力量。如果这些生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人就
无法生存或不能延续其后代。
 2 社会性需要:是指个体对维持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
件的需求。
 如对劳动,人际交往,成就,归属等方面的需求。这
是后天习得的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并随不同阶层,民
族和风格等因素影响出现种种差异,它是推动社会发
展的基本动力。人的社会性需要若长期得不到满足,
一般不会直接导致死亡,但可阻碍其人格发展,导致
痛苦,焦虑等不良情绪,损害健康,甚至造成自杀。
 根据需要的对象,还可分为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

 3 需要层次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
“需要的层次论”。这是影响最大的一种需要理论。
 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按由下而上的层
次排列是: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
的需要。在一切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包括
衣,食,住,性等
 这些需要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有生命危险或痛苦。
生理需要和人的本能密切相关,因此
 也是最低级的需要。如果生理需要已得到基本满足
,人便有可能从生理需要的支配下解脱
 出来,产生其他更高级的需要。马斯洛认为,生理
需要之上是安全需要。安全需要直接的
 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障,引申的涵义包括职业稳定,
经济宽裕,社会安定。
 需要都满足了,个体就会产生爱和归属的需要
,爱包括给予他人的爱和接受他人的爱,如
 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怀,爱护,信任,友谊,
爱情等。此外,人还渴望自己有归属,成为
 团体中一员,马斯洛指出,没有人希望过孤独
生活,总希望有些知心朋友,有个温暖的集
 集体。再向上发展将出现尊重组要,包括自尊
,自重,如为他人所敬重,希望自己能够胜
 任工作并有所成就,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高
度评价。人的最高级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
 指对“完满人性”,即对人的最好特性或潜能
的最大限度的发挥的追求,也就是说做一些
 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这是一种创
造的需要,它的产生有赖于前面的基本需要
 的满足,只有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人,才具
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马斯洛认为,
 这些不同层次的需要的发展进程,大致与人的
年龄文化教育程度有关。对于多数人来说,
 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是一个奋斗的目标。只
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他认为,
 当一个低级的需要本能得到满足时,心理活动
和行为受到这类需要的支配,将全力以赴求
 得这些低级需要的满足;
 只有低级需要满足之后,高一级的需要才会表
现出来,并上升为
 支配的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需要层次论
中存在强度差异,低级需要较多直接与生存
 有关较强烈且容易满足,因而达到满足的百分
比高;高级需要出现较慢,较弱,满足需要
 的条件也较少,因而满足的百分比小。
 马斯洛需要层次
 1 需要是分层分等的
 2 需要的满足是有顺序的
 3 需要顺序与个体心理生理发育的顺序一致。
 4 需要结构与个体的教育程度有关。
 5 群体需要的结构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
 马斯洛的这些观点,在把人的需要分为不同层次和重
视人的内在价值某方面有其积极的
 一面。但他忽视了人的社会存在对人成长有决定性的
影响,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各种
 需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不同的
时间内往往存在着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
盾,导致动机斗争。
 临床病人显然是以安全需要最为
迫切,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病人还有其它各种
需要。另外,病人的各种需要有其特殊性,
即使是饮食,睡眠等生理性需要,也和正常
健康状态下的人不同,应予以重视。
 二.动机( motivation )
 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是促使人去行动的动
力。
 动机和目的:
 目的是人的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动机则是推动人去
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动机和目的是相互依赖,缺一
不可的,有动机必有目的;没有动机所引起和维持的
活动,也不存在什么目的。但另一方面目的和动机相
同目的可以各不相同。
 动机和需要:
 动机和需要关系密切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当人 , 们的需要有了
某种特定目标时,需要就转化为动机,推动人去从事
某种活动。
 动机和行为:
 二者之间不是一对一关系,同一动机可
以产生不同的行为,如追求荣誉的动机
可以通过参加比赛,助人等多种行为表
现;而同样的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如勤
奋学习,读书的行为可能出于为国争光
,献身四化,也可能出于追求名利。动
机推动行为,在人的活动中占有主导地
位,而行为的结果又有可能使动机得到
加强,减弱或消失。
 动机的种类:内容 < 生理性动机(物质方面的动机)
觅食动机,御寒动机
 心理方面的动机(精神方面的动机
)交往动机,成就动机
 性质 < 正确的动机:利于国家,集体,他人的
 错误的动机:不利于国家,集体,他人的
 作用 < 主导动机:是一个人动机中最强烈,最稳定的
动机(主导,支配地位)
 辅助动机:维持与一个人的习惯,兴趣相联系,
对主导动机起补充作用
 时间长短 < 短暂的动机:如工作为了一时的成功或受
到好评
 长远的动机:为了一个远大目标而学习或工作
 原因 < 内部动机:从活动本身得到满足(好奇心,成
就感)
 外部动机:个体受到刺激而诱发出来的动机
(奖金,报酬,表扬)
 三兴趣( interest ):是人们力图认识某种
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需要的一
种带情绪色彩的表现。兴趣产生于需要,并在
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兴趣是与社
会发展及个体发育成熟分不开的,不同年龄,
不同性别的人,其兴趣是有差异的。
 时间长短 < 暂时兴趣
 持久兴趣
 社会意义 < 高级兴趣
 低级兴趣
 对象 <
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到需要
而引起的兴趣
 间接兴趣:对活动的最终目的和结果发生兴趣
 兴趣对于学习,工作以 心身健康都有密切的
关系,因此它也就成为医学心理学关注的问题。
例如,培养兴趣是促进学习,提高工作效率的
重要手段;而兴趣的广度对于离退休老人的心
身健康有直接影响。
 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孔子:知只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第三节 人格心理特征

 人格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
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
人格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
能力,气质 , 性格。
 能力( ability )
 一 定义: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
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其实,能力是大家比较熟悉
的心理现象,如有人有运算能力;有的人过目成 。有的人具有
创造能力,有的人能治愈疑难病症,有的人能搞服装设计等等。
 能力是与活动紧密联系的,一方面,个人的能力总是在活动中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活动中得到表现。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
动又有必须有一定的能力作为条件和保证,如医生在医疗活动中
就应有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记忆力等。
 能力与活动虽然是紧密相联的,但并不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任
何心理特征都是能力,只有那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任务
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
 例如,活泼,沉静,暴躁,谦虚,骄傲等心理特征,虽然和活动
的能否顺利完成有一定的关系。但在一般情况下,它们并不是直
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基本条件,所以,它们不是能力,只有观察能
力,判断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等等,才是成功
地进行活动的必备的心理条件。
 (二)种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 1 一般能力:是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
备的能力,是与人的认识活动紧密相联
系的,有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
维力,想象力,也就是智力。适用于广
泛的活动范围,核心是思维能力。只有
它们不断地协调活动,才能使人们掌握
更加丰富的知识,以便不断地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
 2 特殊能力:适用于特殊的活动范围,它们只在特殊领域内发生
作用,例如:音乐听觉能力,数学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等。
一个人 可以具有多种特殊能力,但常常是其中 1—2 种占优势。
一般人情况下,智力与特殊能力是有机联系着的,智力越发展,
特殊能力的发展就得到越是有利的条件;发展特殊能力的同时,
也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和提高。另外,有些能力测量已经证明,智
力与特殊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不高,测量中所发现的“白痴学者
”(白痴天才)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所谓白痴天才,是指智力
低下的人,只具有一种或集中特别发达的能力。心理学家对某一
个被试进行了长达六年的追踪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六年中,对被
试的身体检查表明:就被试身体健康,脑电图正常,未发现神经
系统障碍的症状,但心理检查却发现了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一
方面,他在几个方面表现出很高的能力,他能说明从 1880 年到
1950 年任何一天是星期几,他能对许多字顺着拼音和倒着拼音而
正确无误,并且告诉他依次某字的拼音而从来不忘,他能从头到
尾唱出《奥赛罗》歌剧中的某些段落。但另一方面,他的一般知
识极度贫乏,认字很少,他几乎完全缺乏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
抽象能力,因此跟不上学校的正常课程,用比奈量表测验他的智
商只有 50 。
 一般说来,相当多的人一般能力良好,但缺乏
突出的特殊能力,也有一些人一般能力较差,但具有
突出的特殊能力。如果一般能力强,又有特殊能力,
这二者和谐统一,形成独特的结合,就称之为才能。
有才能的人如果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具有条件得以施展
,各种能力得到最完备的结合和发展,就可以被称为
天才。(马克思,,莫扎特,爱迪生)。
 ( 三 )1 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
 从总体来看 , 智力与年龄是同步发展的 , 但大
约从 15 岁以后 , 智力发展慢于年龄的增长 . 一

 认为 ,18---25 岁是人的智力发展高峰期 . 而做
出卓越贡献的年龄大都为 25---40 岁 . 据统计
(公
 元 600 年 ----1960 年出现的 1243 位科学家的
1911 项重大发明创造最佳 35----45 岁 )
 2. 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
 由于每个人的素质 , 环境 , 教育实践活动以及
勤奋条件的不同 , 所以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有
 显著的差异 , 表现在 :
 (1) 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 智力的发展水平 , 通常用人的 IQ 值来
标明 .
 ( 智商 ), 在全人口中 , 智力水平的分布呈常态分布 . 由于人们智力
发展水平不同 , 心理学上把它划分为超常 , 正常 , 低常三个类型 ,
划分的依据是 : 智商在 130 以上为超常 ,70 以下为低常 , 其余为正
常.
 (2) 智力结构的差异 : 人的智力是由多种智力因素组成的 , 由于
先天和后天的多种原因 , 每个人的智力结构因素是不相同的 . 如观
察力 , 有的人偏于注意细节而忽略整体 , 有的人则偏不注意整体而
忽略细节 . 如记忆 , 有的人偏于形象记忆 , 有的偏于语词记忆等等
, 表现在各个方面上 , 这样就造成了人们和智力结构互不相同 , 千
差万别 , 因而人们的智慧活动往往表现得各有所长 , 各有所短 .
 (3) 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 有些人优异的才能表现的比较早 , 甚
至童年时期就表现出来 , 这叫能力的早期表现或称早慧 . 如秦国的
甘罗十二岁为上卿 . 莫扎特五岁能作曲等等 . 但也有”大器晚成”
的 : 齐白石老先生 40 岁才开始表现绘画的智慧 , 后来却成为世界
著名的大科学家 . 当然 , 早慧和大器晚成者终归少数 , 一般人的智
力得以充分表现大都在 20---40 岁之间 .
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 遗传 : 自然前提 ,
神经组织与众不同
 环境 : 人的智力主要要儿童时期形成并发
育起来的 .
 物质营养 : 儿童 3 岁前的营养状况对智力
发展有较大影响 .
 教育训练 : 动脑筋提高智力水平
 勤奋与爱好 :” 勤奋出天才”可能性一现
象.
 二 . 气质 (temperament)
 ( 一 ) 气质的定义 :
 气质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 . 平常我们说的”性
情” ,” 脾气” ,” 秉性”等 , 多指气质而言的 , 那么 , 什么是气质
呢?
 比如 , 当你走进托儿所就会发现 , 有的孩子吵吵闹闹 . 好动不好静
, 有的则不声不吭 , 见了生人不敢看 , 不敢动 , 时间一长还会哇地
一声哭起来 . 细心察看成人的举止行为 , 有的脾气暴躁 , 性情直爽
, 易动感情 , 有的沉着冷静 , 情绪含而不露 , 稳稳当当 ; 也有的动作
灵敏 , 情绪变化迅速 , 热情大方 , 还有的说话细声细语 , 胆小怕事 ,
谨小慎微等等 , 这些都是人的气质特征 /
 从以上的描述来看 , 都是指人在行动上 , 情绪上的变化 , 而这种变
化表现在速度 , 强度 , 持久性 , 灵活性等方面 , 所以 : 气质是表现
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发生的速度 , 强度 , 灵活性 , 持久性等方面的
动力性的人格心理特征 . 气质是不以活动的时间条件和内容为转
移 , 在一切活动中都表现出它典型的 , 稳定的心理特点 . 如 : 一个
学生在考试前总表现激动 , 等待友人时总是坐立不安 , 参加体育比
赛总沉不住气等等 , 说明该学生具有较稳定的 , 好激动的气质特征
.
 巴甫洛夫
 ( 一 ) 气质的生理基础 :
 关于气质的生理机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 因而形成了多
种不风的学说 :
 体液说 : 有关气质的概念 , 最早是在公元前五世纪 , 由
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首先提出的 . 他认为人体内有
来自不同器官的四种体液 , 血液生于心脏 , 黄胆汁生于
肝脏 , 黑胆汁生于胃部 , 粘液生于脑部 . 为同的气质取
决于这四种体液的混合比例 , 罗马医生盖伦根据他的学
说 , 把人的气质分成干三种 , 后人又简化成四种”多血
质 , 胆汁质 , 粘液质和抑郁质 . 每种气质都是某种体液
占优势的结果 , 并有特定的心理表现 . 当然把体液看作
是气质形成的原因和基础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 但在日常
生活中用四种气质类型来描述人们的气质特点比较生
动形象 , 所以这中种气质类型的名称一直延用到现在 .
 2. 体型说 : 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根据对精神病患者的观
察 , 认为体积结构与气质及患精神病之间有一定关系 , 把人分为强
壮型 , 肥满型 , 瘦长型和异常型 , 并认为肥满型者情绪不稳 , 易兴
奋或抑郁 , 身体上脂肪丰富 , 身材矮胖 , 这种人易患躁狂抑郁症 .
而瘦长型则身细长 , 皮肤干燥 , 肌肉骨骼不发达 , 并且孤僻 , 沉静 ,
易患精神分裂症 . 但至今未得到证明 .
 3. 血型说 : 日本学者古川竹二认为气质与血型有关 , 认为 O 血
型相当于胆汁胆汁质 ;B 血型相当于多血质 ;A 血型相当于抑郁
质 ;AB 血型相当于粘液质 . 这种学说并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 . 事
实上 , 在现实生活中同一种血型的人经常具有不同的气质特点 , 而
不同血型的人则可表现为相似的气质特点 . 另外 , 还有人提出阴阳
说 , 内分泌说等 , 当然都不具科学性 . 到目前为止 , 只有巴甫洛夫
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
 4.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 巴甫洛夫认为 , 人的气质类型与人的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有关 .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有个别差异和特点 , 而
它的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过程 ------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特
性 . 它有三个特性 :
 强度 : 是指大脑接受外界刺激的承受力和持久工作的能力 .{ 强


 均衡性 : 指大脑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力量的对比 .( 均等 ------ 平衡
.
 或其一
占优势 ------ 不平衡 )
 灵活性 : 是指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转化的速度与能力神经过程的
三个基本特性的独特结合就形成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基本类型 .
 强而不平衡的类型 ( 不可遏止型 ) 相当于胆汁质
 强平衡而灵活类型 ( 活泼型 ) 相当于多血质
 强 , 平衡而不灵活型 ( 安静型 ) 相当于粘液质
 弱型 ( 抑制型 )
相当于抑郁质
 由此可说 , 气质类型就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中
的表现 .
 ( 一 ) 气质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
 1. 气质的特点 :
 (1) 稳定性 : 气质是先天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在后天行为活动中表现 . 因此必然具有稳定性 .
每个人都常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特点 . 但气质在
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下 , 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
 (2) 气质无好坏之分 : 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
极方面的优点 , 又都有消极方面的特点 , 如多
血质的人反应灵活 , 容易适应新的环境 , 但注
意力容易分散 , 兴趣容易转移 ; 胆汁质的人精
力充沛 , 直率热情 , 但缺点是缺乏自制力 , 容易
冲动 . 所以 , 气质无好坏之分 . 气质不同的人在
活动中都会取得一定的成就 .
 胆汁质 { 普希金
 巴甫洛夫
 抑郁质 { 柴可夫斯基
 果戈里
 粘液质 ---- 斯大林
 多血质 { 列宁
 赫尔岑
 对于学生来说 , 气质特征完全不同的学
生 , 同样可以取得优异成绩 .
 2. 实践意义 :
 对于某种工作有的气质类型的人适合 ,
而其它类型就不适合 . 如 : 侦察工作 .
医生 . 护士 ( 粘 ). 所以说在现实中 , 各
单位用人时如能参考一下气质类型 , 不
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 也能使每个人充
分发挥自己的优点 . 做出贡献 , 同时也
利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 .
 三 . 性格 (character)
 ( 一 ) 定义 : 性格这一术语来自希腊文 , 意思是指”记
号” ,” 标志” . 在历史上 , 哲学家 , 文学家对性格
都做过不同的论述和生动的描绘 . 文学家总是抓住一
个人最本质的性格特征作为典型加以描绘 , 在读者面
前展示着非常生动而鲜明 , 有血有肉 , 活灵活现的人
物 , 使读者感到这是一个栩栩如生 , 如见其形 , 如闻
其声的现实人物 . 例如 , 塞万提斯笔下的唐 . 吉柯德 ,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和林黛玉 , 以用及鲁迅笔下的阿 Q
等都是作者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加以形象化而塑造
出来的典型人物 . 所以说 , 在人的个性中 , 性格是能
够最鲜明地表现个性 , 代表个性的部分 . 它在个性特
征中处于核心地位 .
 性格 : 是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
对人对事 . 对自己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
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
来的心理特征 .
 如 : 勤劳 , 懒惰 , 坚强 , 怯懦 , 谦虚 ,
骄傲等等 . 当然 , 在个体生活中的那种
一时性的偶然的表现 , 不能被认为是一
个人的性格特征 . 如偶然的怯懦 , 或发
脾气 , 只有那些经常的习惯性的表现才
能被认为是个体的性格特征 .
 ( 一 ) 性格的类型 :
 1. 按心理功能的优势 { 理智型 : 以理智来
衡量一切并支配行动 ; 这种人有头脑和
 主见 , 很少表露情绪 .
 情绪型 : 行为举止易受情绪的影响 , 易动感情
, 为其左右 .
 意志型 : 以意志支配行动 , 敢作敢为 , 坚决果
断.
 2. 指向性 { 内向 : 沉静 , 反应缓慢 , 顺应困
难.
 外向 : 开朗活泼 , 善于交际
 中间型 : 某种情境中是内倾的 .
 3. 按处世的独立程度 { 独立型 : 善于独立实现问题和
解决问题 , 活动中不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 在紧急情
况下不慌张 , 但易固执已见 .
 顺从型 : 独立性差 , 易受暗示 , 容易不加批判地接受
别人的意见 , 在急情况下表现得惊慌失措 .
 4.A 型 : 有雄心壮志 , 缺乏耐心 , 富于竞争 , 易激动 ,
常感到有压力 , 持续从事重工作而不感到疲劳 , 行动
匆匆忙忙 .
 B 型 : 悠闲自得 , 不争强好胜 , 从容不迫 , 工作有节奏
, 与世无争 .
 C 型 : 过分耐心 , 回退冲突 , 过分合作 , 屈从让步 , 负性
情绪控制力强 , 追求完美 , 生活单 . 调 .
 以上分型都过于简单 , 人的性格远比分型复杂得多 , 于
是就有了特质说…… ..
 ( 三 )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
 性格与气质是二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 它们是相互区别又
相互联系 , 相互渗透的 .
 1. 区别 :
 (1) 气质是先天的 , 较多地受高级神经活动活动类型的
制约 ; 而性格主要是后天的 , 更多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
 (2) 气质可塑性小 , 变化慢 ; 而性格可塑性大 , 变化快 .
 (3) 气质的表现范围较窄 , 只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动
力特征 ; 而性格的表现范围较广 , 几乎包括了人的一切
稳定的心理特征 .
 (4) 气质无所谓好坏 ; 而性格有好坏之分 .
 (5) 在决定人的行为举止上 , 性格具有核心意义 ; 而气
质只具有从属的意义 .
 2. 关系 :
 (1) 气质是性格形成的基础 ; 气质影响性
格的表现方式 . 如胆汁质的人和多血质的
人比粘液质的人容易形成果断性和勇敢
性等特征 . 又如 , 同具勤劳性格品质 , 胆
汁质的人常常表现为情绪饱满 , 急切利索
, 而粘液质的人则可能表现为不动声色 ,
从容不迫 .
 (2) 性格可掩盖和改造气质 , 例如 , 从事
精细工作操作的外科医生所具备的沉着
的性格特征 , 在形成过程中就有可能改造
着胆汁质的容易冲动和不可遏止的气质
特征 .
 四 . 人格异常 :
 人格可出现多种形成的异常 , 一般说在这些异
常影响自己和妨碍他人的工作和生活时 , 称为
人格障碍 . 一般是在青少年期比较明显 . 主要
有偏执型人格障碍 , 分裂样人格障碍 , 反社会
型人格障碍 , 冲动型人格障碍 , 表演型 ( 癔症型
) 人格障碍 , 强迫型人格障碍等 ,
 五 . 人格与健康 :
 人格有健全与不健全之分 , 人格与人的健康密
切相关 ,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影
响因素 . 而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
人格异常则是心理障碍 , 心理疾病的根本起因 ,
因此 , 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才拥有健康 .
  人格障碍 personality disorder
1 偏执型人格障碍 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2 分裂样人格障碍 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3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Dis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4 冲动性人格障碍 I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

5 表演性 ( 癔症性 ) 人格障碍 Histrionic (hysterical) personality


disorder
6 强迫性人格障碍 Ananka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7 焦虑性人格障碍 Anxious personality disorder

8 依赖性人格障碍 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9 其他或待分类的人格障碍 Other or unspecified personality disorder


 ( 一 ) 健全人格与健康 :
 有健全的人格的人 , 一般来说发病少 , 即使病了 , 疾病
的发展和预后也较好 . 有健全人格的人长寿的多 .
 健全人格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
 1. 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 人格
的各个方面不过分发展 , 符合社会社会规范 .
 2. 人格相对稳定 , 人格变化较为缓慢 ;
 3. 自我意识清楚 , 有自知之明 , 能认识自己存在的缺
陷 , 并自我纠正 .
 4. 能积极进取 , 不消极遁世 ;
 5. 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 人格的各方面不矛盾

 6. 乐观 , 看事情多从好的方面思考 .
( 一 ) 不健全人格与健康 .
 具有十分健全的人格的人是少见的 , 人们难免
不同程度地在某些方面有人格缺陷 , 也就可能
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 .
 1. 人格特点可成为某些疾病的发病基础 . 从 20
世纪 75 年代开始 , 许多医学心理学家开展了人
格与疾病的研究 , 通过人格测量与疾病对照 ,
发现人格与疾病有较大的联系 . 美国心脏病学
家弗雷德曼提出 , 富有竞争性的人型人格是冠
心病的一个重要病因 .
 还有专家认为 :
 癌症病人的人格特点为 : 善于克制 , 压抑 , 有心理矛盾 ,
有不安全感 , 常感到孤独 , 绝望 , 有时有否认的倾向 .
这种人格特点简称为 C 型人格 .
 消化性溃疡病人的人格特征是 : 不好与人交往 , 行为刻
版 , 被动 , 拘谨 , 依赖 , 缺乏创造性 , 常有矛盾情绪涌现
, 害怕失去依靠 , 力求取得某种成就而又害怕受到挫折 .
 偏头痛病人的人格特点是 : 内向 , 情绪不稳定 , 易紧张
烦燥 , 对自己要求十全十美 , 多疑 , 刻板 , 嫉妒 , 爱生闷
气.
 支气管哮喘病人的人格特征是 : 内向 , 情绪不稳定 . 怯
弱 , 社会适应不良 . 被动 , 难以忍受挫折 , 情感表达缺
乏.
 1. 人格特点影响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 心胸开阔 , 乐观 , 遏事想得开 , 不过分担心的人
, 疾病的发展较慢 , 疾病的预后也较好 . 心胸狭
窄 , 患得患失 , 焦虑 , 善于压抑自己情绪的人 ,
疾病的发展较快乐 , 预后效果也不好 . 很多身
患绝症的人能够活下来 , 就因为他们有良好的
人格 ; 而有些病人 , 一听说身患绝症 , 即唉声叹
气 , 抑郁 , 焦虑 , 时间不久即死亡 , 很大程度上
是源于他们不健全的人格 , 意志薄弱 , 没有自
信 , 一代围棋高手陈祖德 , 身患不治之症 , 依靠
他顽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挺过来了 , 至今仍
活跃在棋坛上 .
第五章 医学心理学绪论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
 共同的研究对象 } 必然形成交叉学科
 客观的研究方法
 (实验,观察等)
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的相互关系,研究
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的
科学。
 实际上就是研究心理过程中之认知,情感,意志和个
性中能力。气质,性等与健康和疾病这间的关系。
 例如,癌症患者 { 病前人格
 病后人格表现 } 对健康的影响
 ( 负性情绪。抑郁,沮丧内分泌和免疫动能 , 削弱对
癌症的抵御阻力 )
 目前 , 医学分为基础医学 , 临床医学 , 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四个
部分 , 不论哪一部分 , 它所研究的问题都是有关”人”的健康和
疾病问题 , 既然研究的对象是人 . 就应看到人不仅是一个有完整
生理活动的生物体 . 而且还是一个有意识 , 有思想 , 有感情和有
各种心理社会属性的实体 , 所以 , 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生活方式
也同其生理活动一样 , 必然会反映在健康和疾病上 .
 以往 , 在医疗过程中 , 而对病人 , 医生常常只看到他们的生理活
动或生物性的一面 . 而忽视了其心理活动和社会性的一面 , 以致
出现”见病不见人”的现象 . 他们很少研究个体心理因素与疾病
发生 . 转归和预防的关系 . 这样 , 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成了医和病
的关系 , 而不是医与人的关系 .
 所以 ,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 , 就必须重视心理 , 社会因素在人的疾
病中的作用 , 就必须把医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 , 就必须能分析出
患同样疾病 , 接受同样条件治疗的病人 , 为什么效果截然不同 ,
这其中往往是由于病人不同的精神面貌所导致的结果 , 如有的乐
观 , 有自信 ; 有的悲观失望 , 另外家庭关系 , 经济状况 , 工作性
质等等因素都会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 李心天:医学缺
了医学心理学就是无头脑的医学 ; 医学脱离了医学心理学就是不
完整的科学 . 所以 , 医学心理学是必修科。
  
 二性质: 1 交叉学科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 就象教育
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等一样,因为它是研究
人的,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所以,医学心理学也是自然科
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既然是一门交叉学
科,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必须自觉的把医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与基础
,临床,康复和预防医学联系起来,加强它们之间的沟通。只有这样,
医学心理学才会得到深入的发展。 2 。基础学科:从定义可见其是
一门基础伦理课。只有学好它,才能扩大知识面,能全面的认识病人。
因此,能提高医疗质量,“三理一剖“一样重要。

 3 .应用学科:掌握了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应用于医疗的各个
领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心理咨询门诊中也能发挥其作用。了解病
人心理。
 三.任务:

 1 . 研究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
 李心天教授提出过几种观点:
 ( 1 )。直接作用:神经官能症,反应性精神病等。
 ( 2 )。重要作用,间授作用:心身疾病如冠心病,偏头痛,心绞痛

 ( 3 )。由于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的疾病,心理因素在疾病的恢复过
程中起到间接作用。如然外伤,中毒,骨折,烧伤,作为致病因素,心
理因素没有参与的,但是,由于病人的个性特征和对疾病的主观评价所
 2 . 研究情绪对身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 心理反应和生理,生化反应之间有无因果关系,一直
是一个学术上引起争论的问题。现在可以肯定二者是
有因果关系的。前为因,后为果。
 如果机体长期地处于消极情绪状态,可使躯体某一器
官或某一系统发生功能紊乱。表现在循环系统为血压
升高或降低,心理增快或减慢。,心悸等;消化系统
为厌食或贪食,恶心,呕吐等;呼吸系统胸闷,气短
等;泌尿系统为尿频,尿急等;皮肤系统为皮然,脱
发,白发。斑秃等;内分泌系统为甲亢,肥胖症等。
同时还呈现相应的生化变化。如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儿
茶酚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类固醇)等的变化。
 3 、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 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是最能说明他本人的独特
的个性心理特征。
 四.学习的意义:
 1 .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疾病增多。如神经病。
 2 . 心身疾病多了。
 3 . 医学样式的形成要求要懂得医学心理学。
 4 . 心理学为医学作出了贡献:
 ( 1 )。心理咨询门诊的诞生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了
场所。
 ( 2 )。心理测验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应用。
 ( 3 )。心理治疗——临床医生认识。
 ( 4 )。心理生常识的宣传 ,对预防心理疾病起到了
积极作用。
 当生活中过久过强的应激事件发生时。为什么有人患
冠心病,有人患消化性溃疡,有人患支气管哮喘等,
研究表面就是每个人的个性不同造成的,同时它也影
响着疾病的康复。
 五.开设医学心理学的主要要求:
 1 . 树立认识人的整体观。
 2 . 掌握一些医学心理研究和实践的方法。
 作为医生尤其是未来的医生掌握一些心理评估。心理
治疗和咨询的方法,将有利于对病人的诊断,也会提
高医疗效果。
 3 . 掌握适应和应对的方法:
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顺境与逆境同在,成功与失败
同存,当处于逆境、失败的情况下,如何去调整自己
的情绪心态,面对生活。尤其是在应激状态下(重大
伤亡、失恋、落榜)如何去应对。只有勇敢地面对困
难,正确应对,才能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身心健康
,来提高生活质量。
  
第二节 医学模式及其转变
 一 什么是医学模式:
 这之前的十多年间,我们医学是经常提到医学模式的
问题,其实,医学心理学与医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密切
,正因为医学模式的转变,才使医学心理学得以发展
,我们之所以学习医学心理学,就是在适应医学模式
转变的需要。医学模式是指某一时代的心身观,健康
关和疾病观的集中反映,是医学科学发展的知道思想

 可以说,医学模式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相对稳定,
受时代制约的,一种医学模式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
及行为方式,使它们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习惯化了的性
格和特征,从而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它同时随时
代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认为,医学模式的发展是随着
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因而不同时期就有
不同的医学模式。
 (一)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前 10000 年)
 这一模式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低,那时候的人也
会患病,但他们不知道确切的病因,认为得病就是妖魔鬼怪所致
或是遭到神灵的惩罚。所以治病的方法就是 驱妖或对神灵祈求
宽恕。
 当今世界的一些偏远地区,如非洲某些原始部落仍然存在族长用
复杂的仪式来驱病。至少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
 (二)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前 3000 年)
 这一时期已渐渐地把人和自然联系在一起,代表人物是西方的希
波克拉底“治病先治人”的观点。同时提出“语言比药物更重要
”的治疗观。在这之前中医《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天人合一”
“天人相应”“内伤七情”“外感六淫”等观点。在治疗方面主
张对病人身心兼顾“辨证施治”和“因时,因地,因人而宜”等

 自然哲学模式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心身一元论的整体观如心身相
互作用的辨证观,这对于今天的医学仍有许多启迪和指导作用,
但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人们对生命的本质,对健康和疾病
的认识仍不够深刻。
 (三) 生物医学模式(十六世纪)
 十六实际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当时的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生
理学,解剖学,细胞生物学,血液循环学等发展起来,尤其是显
微镜的出现,使人发现人是由细胞组成的,进而组成器官—系统
—人。这样,生物学发展起来了,微生物学的发展增进了人们对
疾病的认识,产生“有病必有的”的观点,有病必有生物学基础

 病—细菌引起—治疗—杀菌(抗生素类药)
 这样,扼制了传染了病的出现,直到现在人们有根深嘀咕的观念
,病是由于细菌引起,所以叫生物医学模式,在我国还普遍存在。
17 世纪发现微生物推动了医学进步, 19 世纪下半叶细菌学有了
发展,人们常用微观分析法的预防接种,杀菌灭虫和抗菌消炎药
物来抵御疾病。近几十年来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
降,在生物医学模式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先进检测方法或手段
,在现在和将来的医学发展中会起着重要作用,但单纯生物医学
模式远远不能适应跨世纪科技发展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是在生
物医学模式和心身医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不仅仅是生
物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必须从整体,系统都是精
神疾病,而过去都是生理疾病。据调查医院生理:精神(心理)
=3 : 1 传统的医学模式已经解释不了这些问题 , 药物和手术治疗
也存在局限性 , 因而产生了新的医学模式。
 (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1 、事实( 1 )传统的医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暴露其不
足;只重视局部而忽视了的观点,来探讨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在
临床诊断,疾病防治和对病人的护理,康复过程中必须以病人为
中心采用综合性诊治措施。
 现在许多医学家发现传统的医学模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 已不
完善 , 有的病就是查不出原因: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几十年前
没听说过,过去都是传染病多。另外,现在退学的整体。
 ( 2 )疾病谱与死亡结构发生变化。
 20 年代以前,威胁人体健康的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传染病等。
 现代:心血管、脑血管、癌症
 80 年代:自杀现象增多。
 ( 3 ) 时代根源: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
,知识大爆炸,更新快,使人们竞争意识增强,城市的发展,都
无形中给人类造成紧张、压力、心理负荷增加。
 1、 基本观点:
 ( 1 )人是整体,具有生物,社会的双重属
 ( 2 )疾病与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因
素综合体内外环境综合导致的。
 ( 3 )对疾病的治疗必须采取心身综合疗法。
 总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现在
医学界的指导思想,作为医学生必须具备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思想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适
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才能使我国医疗水平有
所提高,实现它的前提是学好医学心理学。
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简史

 大家知道, 1879 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


一个心理实验室。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
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并以飞快地速度发展起来,
同时派生出许多分支学科,医学心理学就是其一。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医学心理学发展迅速,研究的应用
领域不断扩大。
 一、发展:
 (一)医学心理学已成为多学科的需要。
 卫生部的发展战略是重视心理卫生,人人都应健康;
一级、二级医院将来全部转向社区,为社区人民的健
康服务,所以需要培养通科医生,尤其需要懂得心理
咨询、心理治疗。
 另外,脑科学的研究是二十一世纪突出的重点,现在,心、肺的
移植技术、克隆技术正在发展,但还不完善,关键在于对脑的研
究没有突破,这一研究也离不开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技术。
 (二)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 往往交叉学科发展速度很快。因为对于交叉学科的研究较
易取得成就,就好象踏在一片新开垦的土地上,每走一步都会留
下足迹,而只研究传统学科的人就象是在水泥路面上,每走一步
都很难留下足迹。正因为有很多人关注着且投身于医学心理学的
研究,才促使它飞快的发展着。
 (三) 医学心理学的科学性越来越显著
 在科学界公认的权威杂志《科学》(美)、《自然》(美),北
医大声称谁能在这两个杂志发表文章奖金是10万元,可见,能
在这两本杂志上发表文章是不易的,而一旦发表了,可见其学术
价值非同寻常啊。
 1曾有人发表一篇论文,研究恐惧的现象最容易发生在妇女和左
利手人身上。说明国际对心理学是认可的。
 2 另外 , 医学心理学实验研究已经研制出了” PET” 一种正电子放
射成象 X 射线仪 , 能够记录的
 人的大脑里的动态生化过程 .
 例如 : 对某病人进行抽血化验 .PET 就能记录当时病人的整个的心
理生理变化 .
 解放军 301 医院已进了第一台” PET”
 可见 ,. 医学心理学的科学性已很强 . 已被越来越重视 .
 (1) 在咨询方面 , 美国霍兰德编制一套职业量表主要是测量中学生
, 大学生和下岗人员 , 给他们一个见意 . 给求职的人提供可能性 .
( 职业心理咨询 )
 另外 , 有人曾研究出人的各种类型图表 ,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是
哪种类型的并作以鉴定 , 看什么类型人适合哪种职业 .
 
 可见 , 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差距 , 所以在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 人员的培训与中国的现状关系很大 . 老百姓能不能接受是一方
面 , 心理医生素质的提高也是关键的 , 只有提高了 , 才会有更多
的人来咨询 , 别看苏联解体了 ,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 他们在这方
面比我国强 .
 (2) 机构设置多 .
 社区 , 大学 , 医院等都有多个层次的咨询治疗机构 .
 (3) 专业分工很细
 1921.8 月成立中华心理学会
 1922 年创办了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 ----------<< 心理 >>
 之后是在断断续续中缓慢发展着 ( 抗战 . 十年动乱 )
 1978 年 12 月在保定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届学术会议和 1979
年 6 月在北京举行的医学心理学学术座谈会 , 标志着心理学进入
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 1979 年 11 月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 从此 , 医学心理学在
全国蓬勃发展起来 .
 齐医在黑龙江省是较早地搞医心的单位 .
 按道理我国的心理咨询应比外国强 , 我国 5000 年的文明史中 , 有很多丰
富的心理学思想 , 阴阳五行 ,
 怒伤肝 , 喜伤心 , 思伤脾 , 忧伤肺 , 恐伤肾等 . 而美国 200 多年的文明确把
现代文明提高到一个高度 , 当然我们也不能气馁 , 我们应发扬自己的东西
, 丰富心理学思想 .
 1. 我国现代医学心理学历史发展 :
 我国是在 1917 年在北京大学由陈大齐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 标志着
我国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
 1921-------1949 国内战争 , 抗战 , 心理学遭受磨难
 1955-------1979 心理学一直被认为是伪科学 ( 姚文元 )
 1979-------2002 社会学 , 人类学研究有所发展
 1879-------2002 123 年
 1917--------1879 (38 年 )}90 年 ( 晚了 )
 1921--------1949 (28 年 )
 1955--------1979 (24 年 )
 123-90=33 年 我国才有 33 年的真正历史 .
 现在 , 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医学心理学的学科研究与教学 ,
这将大大推进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
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
 “ 医学心理学”这个术语最先由德国著名哲学家洛采于 1852 提
出的 , 但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却是在 20 世纪的 50 年代 , 同许多
正在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新兴学科一样 , 医心的确切范围至今尚
未明确 .
 一 . 临床心理学 :
 这一术语由美国心理学魏特墨于 1898 年最先采用 . 它是心理学的
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 它是基于遗传学 , 心理动力学 , 心理生物学和
心理社会学的原则而发展起来的 . 有很大影响的一门学科 . 据统计
, 在庞大的美国心理学会会员中 , 有 1/3 以上的人是临床心理学家
, 其多为受过一定医学训练的心理学家 .
 二 . 心身医学 :
 创立于二十世纪 30 年代的一门医学的分支学科 , 心身医学的人类
疾病中的心身关系问题为核心 , 以心身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 , 着重
研究躯体疾病中的心理因素及其致病方式与条件 .
 三 . 行为医学 :
 出现较晚的一门交叉学科 .1977 年诞生于美国 , 行为医
学的研究范围与心身医学类似 , 但在理论取向和治疗方
法上
 , 两门学科有所不同 , 行为医学偏向于行为主义心理学 ,
而心身医学偏向于心理动力学理论 , 行为医学的产生同
行为治疗和生物反馈技术的以展密切联系 . 故强调采用
行为技术处理病人症状或矫正不良行为 .
 四 . 健康心理学 :
 在行为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 正式诞生于
1978 年 , 与行为医学不同 , 健康心理学强调预防 , 主张
采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或矫正人们的有碍身体健康的
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
第五节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一 . 目的 :
 1. 进行行为描述 : 回答如 :” 癌症病人的疾病行为是什么 ?”
 “A 型行为者有哪些主要的心理特征”等问题
 2. 估计总体参数 : 例如 :” 人群中智商的分布 , 我国成年人中心身
疾病的患病率”等 .
 3. 检验关于变量问关系的假设 :
 如 : 生活变故同躯体疾患和不适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
 二 . 方法 :
 1. 观察法 :
 2. 调查法
 3. 心理测验法
 4. 实验法
 5. 个案研究与抽样研究
 6. 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
第六章 临床心理评估
 第一节 临床心理评估总论
 一 . 临床心理评估概述
 ( 一 ) 临床心理评估的定义和目的 :
 1. 临床心理评估定义 :
 当你面对一个人或一些人时 , 如何了解这些人的认识情感 , 意志等
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特点 . 在临床上都呆以采用一些方法 , 如观
察 , 晤谈 ( 话谈 ) 和心理测查来进行评估 . 其中每一种可单独运用
也可以综合运用 . 那么 :
 (1) 在动用多种手段从各个方面所获得的信息来对其一心理现象
作全面 , 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时 , 叫心理评估 . 目的不同心理评
估名称也不同 . 有为教学目的 , 医学目的等 .
 (2) 当为临床医学目的所用时 , 就叫临床心理评估 .
 1. 临床心理评估目的
 (1) 单独和协同作出心理和医学诊断 ( 医生 , 心理学
家 . 本人 )
 (2) 在进行临床干预前提供病人的基础信息 ( 医生 )
 (3) 计划和指导治疗性努力 ( 临床心理学家 )
 (4) 预测未来成就 ( 咨询家 )
 (5) 医学科学研究 ( 研究人员 )
 (6) 用于能力鉴定中 ( 司法部门 , 工作单位 , 学校 )
 (7) 用于计划生育目的 ( 计划生育部门 )
 ( 一 ) 评估者的条件 :
 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 对于同一个物理学术语 ,
十个物理学家有一个答案 ; 而对于同一个心理学术语 ,
十个心理学家有十个答案 .” 说明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
复杂的 , 是不容易被掌握的 . 因而做心理评估是极其不
易 , 所以作为评估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 . 同时本
身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 .
 (1) 有相关的知识 : 首先对智力 , 记忆 , 情绪 , 人格的
概念的及发展变化的规律要了解 , 表现形式 , 对健康和
疾病的影响 , 等等一些知识应掌握 .
 (2) 有相应的操作技术并熟练掌握 : 如有观察技术访
谈技术 , 熟练掌握各种测验量表 , 问卷以及能做相应的
心理分析 .
 (3) 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 就是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 ,
形形色色的人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 并会作出相应的判
断.
 (4) 心理素质水平高 : 也就是首先自身人格要健康 , 乐
与人交往 ,( 了解各种各样的人 ), 尊重他人 . 愿意帮助
别人 , 有耐心和通情 ( 感情移入或神入 ). 也就是能设身
处地以当事人的立场去体会其心境 ( 当事人的感觉 , 需
要 . 痛苦等 ) 的心理历程 ,” 感人之所感” .” 知人之所
知”
 ( 生活经验 ) ( 认知能力 )
 例如 : 一位受尽妻子委屈的男子来咨询 . 如能说 :” 您感到烦恼不
安是因为您妻子干涉了你 . 你在图书馆学习了一天 . 而你妻子却说
你虚度光阴 , 你感到受尽了委屈 .” 这样就会引起当事人的自我
. 所以说评估者与来访者之间能达到情感上的交流是最为重要的 .
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当事人 , 而当事人也开始认识到医生理解他 . 临
床家才能赢得来访者的好感 . 信任 , 尊敬而表现合作 , 以致将内心
感受和难言之隐向临床家倾诉 . 反之 , 无法进行评估 .
 (5) 建立协调关系 :
 { 在临床医学中 , 有医生病人之间的关系 ( 医患关系 )
 在心理测查时 , 有主试与受试之间的关系
 在心理治疗时 , 有治疗家与病人之间的关系
 而要想保证工作的效果 , 就必须搞好他们之间的关系 . 也就是说
在心理测查时 , 主受试之间的关系应是相互信任 , 尊重 , 合作的
一种协调关系 .
 在心理评估实践过程中 , 每个人都会根据具体情况 , 根据经验总
结出一套方法来达成协调的医患关系 .
 但首先应做到的还是要尊重对方 , 心诚相待 .
 (二 ) 临床心理学家的职业道德 :
 临床心理学家是指专门从事临床心理学专业工作而又
取得合法资格者的哪些专业人员 . 对于他们搞临床咨
询 , 治疗 , 研究工作者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 .
 1. 严肃对待临床心理工作 :
 2. 管理好心理测验 : 标准化的考题 , 或象智力测验
工具等 . 要保守秘密 , 不得泄露 . 否则将失效 .
 3. 保护病人或来访者的利益 , 尊重其人格 , 保守他
们的私人秘密 , 不能向其他任何与来访者熟悉的人泄
露 , 如果不然 , 将会对来访者身心造成损害 .
 二 . 心理评估方法 :
 心理评估方法有三种 : 观察 , 访谈和心理测查 .
 ( 一 ) 观察方法 :
 人的心理特征 , 心理活动可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 . 这
样可通过观察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 情绪变化等方
面.
 1. 定义 : 观察法是指在完全自然或有控制的条件下
, 对人的可观察到的行为进行观测和记录 , 从而来研究
其心理 , 行为规律的方法 .
 可观察到的行为是指机体的外显行为或反应 . 例如 ,
身体姿势与动作 , 面部表情和言语等 . 通过某些生理
仪器 , 机体的某些生理反应也可以成为可观察行为 .
人的思想活动 , 认识或怀古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 . 主
要依据自我观察和自我报告加以了解 .
 其实观察方法在很早就被人们所采用 . 如孔子就曾
说 :” 听其言而观其行”其实就是用观察法来认识人 .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 , 观察方法越来越系统 , 越来越完

 1. 观察的类型 :
 时间 { 长期观察 :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有系统的观察
, 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特殊病例的诊断性研究 .
 定期观察 : 按一定的时期进行观察 . 这种方法适用于
某些治疗性诊断 .
 形式 { 住院观察 : 在住院期间的观察 .
 门诊观察 : 门诊期间的观察评定 .
 内容 { 一般观察 : 对病人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整个行为
表现作全面的观察了解 .
 重点观察 : 对病人在某一时期内某种或某些特殊的心
理 , 行为表现作重点的观察了解 , 例如智力活动 . 动
作行为 , 睡眠等 .
 3. 优缺点 :
 优 : 简便 , 易行 , 可以得到许多基本的 , 比较真实的资料 . 另外观
察法作为系统研究的第一步 , 可为以后的研究指出方向 .
 不足或局限性 (1) 难以准确评定人内心的认识 . 思考和活动 , 如失
望 , 焦虑和忧郁 ;
 (2) 某些行为的观察是不现实的 . 不可能的或不道德的 , 例如 , 那
些通常在无人场合发生的行为 ( 如手淫 ) 和怕为人所知的行为 ( 如
低声的威胁 , 抱怨和性行为 .)
 (3) 观察到的行为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常有主观性和
偶然性 .
 (1) 观察只能说明是”什么” , 而难于解释”为什么” .
 (2) 由于观察者不操纵影响行为的变量 , 因此需要耗费时间和精
力 . 往往需要付出较多的物力和财力 . 在实际工作中 , 观察法常常
与其它研究方法综合起来使用 .
 ( 一 ) 晤谈方法 :
 1. 晤谈是指在接见人和会晤者 ( 来访者 ) 之间进行
的有目的的会话 .
 晤谈是心理评估资料的一种重要技术 , 当我们开始接触
到病人和来访者时 , 首先必须访谈 . 一般来说 , 都要经
过访谈了解来者的一般情况 . 来访目的和可能存在的问
题 , 建立起初步的人际关系 . 然后才决定是否需要做心
理测验 , 以及选择什么类型的测验 . 因此 , 如果没有访
谈资料 , 恐怕大多数的心理测验结果都是毫无意义的 .
从另一方面来说 , 访谈可以提供许多通过其他方法无法
获得的信息 . 例如 , 在访谈过程中 , 访问者可以观察到
被访者具有特殊意的行为 , 自我特征 , 以及他们对目前
所处生理状况的反应和态度 . 此外 , 通过访谈可以同来
访者建立协调的关系 . 以保证心理测验或随后的心理咨
询与治疗顺利地进行 .
 2. 方式 :
 (1) 结构式晤谈 : 特点是由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按所需资料的要
求 , 以较为固定的方式或定向的标准程序 ; 编出晤谈提纲或问卷 ,
并且主动发问 , 要求病人按问题回答 .
 优 : 有助于系统地收集所需要资料 , 并且不能遗漏所要问的问题 .
重点突出 , 节省时间 , 因问话一致 , 所以可以把不同对象放在一起
比较 .
 缺 : 过于主动查问 , 方式比较刻板 ( 类似查户口 ), 可能会引起病人
反感 .
 (2) 非结构式晤谈 : 自由式晤谈 , 它是拘泥于固定格式或程序的
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自由交谈 .
 优 : 交谈是自由的轻松的 , 随意的 , 容易取得病人的信任 , 从而能
够获得珍贵的深层的资料 . 在方法上也比较灵活 .
 缺 : 费时间 , 容易顾此失彼 , 新手也不容易把握 .
 (3) 混合式晤谈 : 是上述两种的结合 , 医生心目中有晤谈一览表 ,
但给病人的感觉是自由的 , 随和的 , 宽松的气氛 , 显然难度较大 ,
需要医生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才能运用自如 .
 3. 了解内容 :
 (1) 主诉 : 自己叙述的内容 , 问或他说出
一些关键的东西 .
 (2) 求医动机 .
 (3) 症状加重因素 .
 (4) 个人成长史 , 家庭情况 .
 (5) 个性
 (6) 病史
 4. 晤谈时注意事项 :
 (1) 注意给来访者的第一印象 : 值得信任 , 真心实意的帮他 , 这是开展心
理治疗的前提 .
 (2) 注意个别差异 : 因人而造选择恰当的交谈方式 { 内向外向
 (3) 晤谈中切莫忘记观察 : 所获信息的来源面部表情占 55%, 语言音调
38%, 谈话内容占 7%.
 所以通过观察就可大致掌握来访者的感受 , 情绪 , 个性特点 .
 (4) 遵循得寸进尺的原则 :
 (5) 始终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 绝不能感情用事 , 避免卷入病人及其家属
的感情纠葛中
 (6) 学会把握住交谈的主题 ( 切记生硬 , 粗暴中断 )
 A 释义概括 ( 总结 ) B 中断 ( 巧妙 ) 喝杯水
 (7) 采取开放式提问方法 ( 一句引多句 )” 你谈谈你自己”
 (8) 尽量避免判断表述 , 即少或不评价病人的思想 , 情感和行为 , 少用
”好” ,” 坏” ,” 对” ,” 错” ,” 讨厌” ,” 应该”等词语 , 而多
用”理解”的表示医生的态度 .
 (9) 尽可能避免探究式表述 . 为什么 ? 焦虑症状加剧
 如 : 发现一个病人有自杀意向 , 不要直接问他”你为什么要自杀
呀 ?” 这样会引起来访者的焦虑 , 加剧他的心理压力 , 可以问”什么事
可使一个人考虑自杀 ?” 这样他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自杀的原因透
露出来 .
 5. 晤谈技术 :
 (1) 听 : 晤谈本身并不在于”谈” , 而在于”听” , 心理医生首
先要学会聆听 , 尤其面对初诊病人时 , 聆听是获取病人有关材料
的前提 , 因此 , 我们一定要学会聆听 , 首先要有兴趣去听 , 要让
病人感到你在聚精会神地听他的诉说 , 这不但能获取病人的更多
的背景材料 , 更重要的是能取得病人的”信任” ; 其次 , 在听的
过程中 , 要尽量设身处地体会病人的心态和经验 , 经获取对病人
的”同情” , 只有这样 , 才能谈得更真切 , 更深入 .
 (2) 问 :” 问”其实是一种引导式晤谈 . 一方面医生想要获得更
多的材料 , 另一方面病人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态 , 所以医生要
经常发问 , 方法如书 50 页 .
 (3) 想 :“ 想”就是在聆听和导问的过程中 , 要思考和整理有关
材料 , 以充分地了解病人的情况 .
 (4) 观察 : 就是在晤谈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 , 如表情动
作情绪反应等 , 以便根据病人的反应来及时调整晤谈风格 .
 在临床上 , 心理评估除上述两种方法外 , 最客观最科学最有可比
性的方法是心理测验方法 .
 ( 一 ) 心理测验方法 : 所谓测量就是用数字对客观资料进行描述
即数量化 . 如为了鉴别某物的长度 , 使用尺码来测量 . 对于血压
可用汞柱的高度来表示 , 这都是物理和生理现象的数量化 , 心理
现象和物理 , 生理现象一样 , 也是客观存在的 , 因而也可以作数
量化的分析 . 为了使心理现象数量化 , 就需要进行心理测验 .
 1. 心理测验概述 :
 (1) 早在西周时 ( 前 11 世纪 ) 皇帝就用试射来选拔人才 , 还有
用七巧版 , 九连环之类的测验一个人的聪慧程度 .
 (2)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世界上最早研究个别差异的心理的学者 ,
提出”性相近 , 习相远”的观点 . 并将人分为中人 , 中人以上和
中人以下三个类别 . 这与现代测量理论中的命名与分类量表的思
想相一致 .
 (3) 战国时期孟子最先表达了心理测验的初期理论 , 指出”权 ,
然后知轻重 ; 度 , 然后知长短 . 物皆然 , 心为甚”这明确指出心
理现象具有与物体一样的可测性 .
 (4) 隋炀帝创立的科举制度 , 至今已 1300 多年 , 是
现代心理测量的渊源 .
 (5) 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当属 1905 年 ,
由法国的比奈编制的智力测验量表 , 而后 , 大量的智
力测验 , 特殊能力测验 , 兴趣测验 , 人格测验 , 教育
测验相继出现 .
 (6) 二战后 , 心理测验在临床上的应用已走上专业化
道路 , 在精神病院 , 疗养院 , 学校 , 心理卫生中心等
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使用测验作为心理诊断的依据 .
 1. 心理测验的分类及其用途 :
 什么是心理测验 :
 心理测验是指测量人们之间在心理上的个体差异的方
法和技术 . 使用工具是”量表”
 心理测验在西方国家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 各种专门用
途的量表层出不穷 . 在 1985 年出版 << 心理测验年鉴
>> 收录了 1409 个测验 .
 (1) 按测验材料分 < 文字测验 : 语言描述形式 .
 非文字测验 : 图形 , 操作 ( 瑞文 ,
韦克斯勒量表 )
 (2) 按施测方式分 < 团体测验 : 一个主试对多个被试
. 或多个主试对多个被试 , 一般一个主试不超过 25 个

 被试 . 面对小学生 ( 一个对 10 个 )
 个体测验 : 一个主试对一个被试 .
 (1)按测验材料的意义肯定与否和回答
有无限制分 .
 < 常规测验 : 材料完整 , 意义肯定 , 回答
有一定范围 , 有一致的评分标准
 投射测验 : 项目本身很模糊 , 描述时就
把本意带出来 .TAT. 逻复墨逊图 . 完成
句子测验 . 我爱 __ 我恨 _____
 (1) 按测验功能来分 : 主要用于儿童智力发育水
平的鉴定
 { 能力测验 { 智力测验 ( 一般能力 ) IQ


 创造性测验 ( 特殊能力 ). 听或绘画 , 音
乐 , 手工等方面的能力测验 > 有一定稳
定性
 人格测验 : 很多 , 具体再讲 , 多用于某
些心理障碍病人的诊断和病情预后的参
考 , 科研和心理咨询对人格的评价
 学绩测验 : 属于知识测试 , 但它与能力
紧密相联 , 甩以也算心理测验
 ( 标准化考试 )
 情绪测验 : 越不稳定的东西测验越不准
 职业测验 :
 1. 标准化测验的主要特征 :
 一套心理测验量表是否具有科学性 , 要看它的
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 也就是是否标准 , 体
现在 :
 { 测验试题是否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材料
 是否选取具有代表性受试者施测而得到标准分
以便参照 .
 是否有信度 , 可信
 是否有效
 标准化测验的一些主要技术指标有 :
 (1) 样本 (sample)
 从全体内只抽取一部分项目以代表全体的这样一种手
续叫抽样 , 那么 , 所选取出来的部分项目 , 就叫做样
本 , 如果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 则心理测量结论就
正确 . 否则就不正确 .
 (2) 常模 :(norm)
 一种测验针对某一个群体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 也就是
用来作比较的标准 , 相当于生理上的正常值 .
 常模的建立是测验标准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
 常模可因选取样本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 , 常见的有 :
 年龄常模 , 年级常模 , 性别常模 , 地域常模 , 民族常
模 , 职业常模等等 ,
 当然常模也不应随社会的发展而更新 , 规定 15----20
年一修定 .
 如果用”文革”时期的量表给 90 年代青年测可能都是
疯子 .
 (3) 信度 (reliability): 是一个测验或量表的可靠程
度 , 也就是一种量表先后对一个对象连续两次以上测
试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 如测智商 130 以上 , 几个
月后 60. 量表不可信 .
 (4) 效度 (validity): 测验是否测量了所要测量的品质
.( 有效性和正确性 )
 例如 : 一个算术能力测验 . 如果用古汉语来编制 , 而
一个人因语文水平限制未能理解题意使测验分数很低 ,
这不能说他算术能力差 , 因为这个分数很大程度上反
映了他的古汉语阅读能力 .
 显然这个算术能力测验的效度是低的 .
 在心理学上 , 信度和效度有一套复杂的计算方法 . 一种
心理测验只有信度和效度达到了一定水平后方能投入
使用 . 它是衡量一个心理测验好坏的重要指标 .
 4. 心理测验的选择 :( 见书 53----54 页 )
 5. 心理测验中注意事项 :
 (1) 激发动机 :
 来访者动机多种多样 , 各有目的 , 如果配合恰到好处 , 则结果真实
可信 , 所以主试应调动被试的积极性 .
 (2) 不要忘记观察 :
 当被试犹豫时 , 则在题号上划个记号 , 看看是否有隐瞒 ,
 (3) 结果解释要留有余地 :
 不要把测量结果看得很重 , 因为心理测量不比物理 ,. 化学 , 生物测
量来得精确 , 它是相对模糊的 , 解释要参考其它材料 .
 (4) 保密 : 对测验内容结果保密 .
 讲课举例子 , 不能举量表中的 , 否则量表将不好使 , 不中用了 .
 (5) 标准化 ( 避免测验出现误差 )
 A 编制测验的过程应是标准正规的 .
 B 使用过程应是标准正规的 /
 { 所有量表的操作者都应是经过正规培训的
 应严格按指导手册去做 ( 心理测验用不好就会害人 , 正常
人 ----- 精神病 )
 (1) 测验误差 : 引起测验的结果不稳定的效果 .
 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 , 这使我们很难直接对它们进
行度量 , 只能通过被试对测验题目的反应结果来间接
地推断和解释 , 在这种刺激 ---- 反应的测量过程中 ,
许多因素可以引起误差 , 主要有 :
 1) 环境 : 过冷 , 过热 . 噪音 , 光线过暗 . 过强……
 2) 主试 : 年龄 , 性别 , 外表 , 态度受过训练 , 表情 ,
动作 ( 标准表情 : 没表情 )
 3) 被试 :{ 应试焦虑 ( 给予必要的安慰 )
 经验 ( 经常测则不准 )
 误差的来源还有很多 , 在测试中应充分估计这些因素
对测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 , 把误差限制在最小的范围 .
第二节 各种常用心理量表简介
 一 智力测验:是评估个人一般能力的方法,它是根据
有关智力概念和智力理论经标准化过程编制而成。
 历史: 1914 年广东作过儿童记忆测验
 1918 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应用了美国斯坦福—比奈量表
 1924 年陆志伟发表了修订的斯坦福—比奈量表适用于
江浙一带。
 1936 年陆志伟和吴天敏再次修订,使其适用于北方
 至今已有 80 多年的历史了
 二智商:为了解释智力测验的结果,也就是解释儿童
智力的高低,德国汉堡大学斯腾提出了智商的概念,
用来表示一个儿童的聪明程度。以后美国的推孟加以
推广和应用。其公式如下:智商( IQ ) = [ 智龄
( MA ) / 实际年龄( CA ) ] *100
 例:如果儿童通过 8 岁组测验量表,那么他的智龄就是 8 岁,如
果这儿童的实际年龄是 8 岁,那么他的智商就是 100 ,即不高不
低;如果他的实际年龄是 7 岁,则智商是 114 ,即高于一般水平
;如果他的实际年龄是 9 岁,那么他的智商为 89 ,即低于一般智
力水平。
 还叫比率智商(只适用于儿童 15 岁以内)
 但存在一个问题,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智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然而,超过这一年龄段,智力发展便停止了,呈平台状态,年
龄再加大,智力便开始下降,这样就很难评价出准确的智力水平
,所以有人提出新的计算公式,叫离差智商:
 15 ( X-M )
 IQ= +100 (任何年龄)
 SD
 X 为某一测验值, M 为样本成绩的均数, SD 为样本成绩的标准
差。
 (三)智力分数:(书 55 页)
 90—109 中智 110—119 中上智 120—129 优秀
130 以上超常
 80—89 中下智 70—79 边缘智力 60—69 轻度智
力低下 { 轻 50—69
 中 35—49
 重 20—34
 极度 20 以下 白痴
 四 分类( 1 )按年龄 { 幼儿(幼儿班)
 儿童( 1— 初三)
 成人( 18 岁以上)
 ( 2 )施测形式 < 个别
 团体
 (五)用途:( 1 )选拔 ( 2 )安置 ( 3 )用
于脑机能评估
 (六)常用的智力测验:
 1 比奈智力量表(只能测 IQ )不常用(法) 51 道
题,每题代表 4 个月的心理年龄,从 2—18 岁每个段
有 3 个题,易—难 弱点:一次只测一个人 最少需一
个小时。
 2 韦氏智力量表(美): 使用范围 { 幼儿智力( 4
—6 岁)
 儿童( 6 岁— 16 岁)
 成人( 16 岁以上)
 3 瑞文推理测验(英):(有无知识都能测)个人
或团体
 4 儿童团体智力测验: 东师 > 李丹
 天医 > 王栋
 中国联合瑞文智力测验
 二 人格测验:
 (一) 人格测验是以测量和诊断人的非认知性人格特
质(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态度,情绪性和人际
关系等心理特征为目的的心理测验的总称。
 人格测验最早出现于 19 世纪末期,有人
( kraepelin )
 用自由联想法诊断心理变态者,并调查疲劳,饥饿以
及对药物的心理反应,到 30 年代初又出现了投射测验

 (二) 用途: 1 在心理诊所,精神科或精神病院用
于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从而研究其对治疗,康复,
护理工作的影响。
 2 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 近年来心理咨询工作在学校和社会上已广泛开展,
如大学生有关学业,人际交往,恋爱及性心理方面的
咨询。社会上的婚姻咨询,职业咨询等,那么,在咨
询之前,评估者就应首先对来访者的心理需求及人格
特征作出全面了解。
 3 人事审查甄别选拔:
 目前政府公务员,军队招收特殊兵种(飞行员),特
殊医生,运动员选拔,培训等都对心理素质有严格要
求,因此人格测验也是必须的。
 4 心理学的研究:在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已有“ A 型行
为”说,“ C 行行为”说,这正是对人格与疾病的关
系的研究所得。
 (三) 常用的人格测验:
 1 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
 (1) 量表由来:艾森克人格问卷是一种自我报告
形式的人格调查表,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于
1952 年在伦敦编制。目前在国际上的应用也是十分广
泛的。该量表主要是根据艾森克的多维个性理论编制
的,他认为个性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立体结构,每个
人的个性都可以在三维空间里找到相应的位置。这三
个维度是( 1 )内外向( 2 )神经质(情绪稳定性)
( 3 )精神质
 (2) 使用范围: { 儿童( 7—15 岁)
 成人( 16 岁以上)
 (1) 结构 1 精神质量表( P 量表):测量人的一种潜在的
精神特质,这种特质常常与精神病的发病有关。 2 神经质量表
( N 量表):测一个人情绪的稳定性(是不是有神经官能症表现
) 3 内外向量表( E 量表):测验人格的外显或内倾(是不是容
易与人接触交往) 4 谎分量表( L 量表):测受试者的掩饰程度
高的人会掩饰,低的人童年化,幼稚。艾克森认为:正常人也都
具有神经质和精神质,它们只反映人格的特质而无好坏之分。但
如果极端发展则要考虑精神病态。如神经质可发展成为神经症,
精神质可发展为精神病。艾克森人格问卷在我国由北大的陈仲庚
等和湖南医科大学的龚耀先教授分别修订,后者修订的问卷分为
成人和儿童
 种,各 88 个题,分别适用于 16 岁以上的成人和 7—15 岁的儿童
,该测验项目少,易于检查已成为我国医学心理学界通用的人格
测验之一。艾克森还提出将 E , N 两个维度组成平面以判断被试
的不气质类型。 N 及 E 都是双项维度,如情绪稳定移行至极度不
稳,以 E 为 X 轴, N 为 Y 轴,组成 坐标轴所得四个象限分别相当
于古代的四个气质类型 N 不稳定
 (二)怎样理解你的人格形成过程?
 2 卡特尔十六项人格因素问卷( 16PF )美国
( 1 ) 范围:用于正常人测试多一些
( 2 ) 年龄:用于成年人(有文化的)
( 3 ) 结构上:从 16 个方面来评估一个人
,比较全面(在国际上很普及) 187 题
 3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MMPI )美国
( 1 ) 范围:用于不正常人测试多一些
( 2 ) 年龄:用于成年人(有文化的)
( 3 ) 结构上:主要用于精神病人鉴定,
也可用于人格鉴定 399 题
 以上都是自陈式量表(自我报告)
 投射实验 { 洛夏测验 分析起
来麻烦,必须学习至少 2 个月才能掌握。
 主体统觉
 投射测验是向受试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
让其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自由表现出反应;使其在
不知不觉中表露出人格的特质。(也就是在没有防范
的情况下,将个人的内在因素,动机,需要,态度,
欲望)等经由某些无组织的刺激投射出来。其理论解
释:某个刺激如果有多种反应的可能,那么这种反应
的可能,那么这种反应的差异就是个人心理差异造成
的,生活经历正常的人,其反应应该比较一致;如果
绝大多数人不一样,那就表示反应者有特殊的,可能
不正常的生活经历,这常常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和
人格障碍的反映。因此投射测验可以帮助临床发现和
诊断疾患。
 ( 1 )罗夏墨迹测验:
 是由瑞士罗夏(精神病学家) 1921 年提出,在他偶然将滴上墨水
的纸对折再打开时,纸上就有浓淡不同,完全对称,但都毫无意
义与内容的墨逊图,当他把图给精神病人看后,发现其反映不一
,于是设想,用它来作为了解精神病本质的一种手段。
 一共 10 张图片,测验时给被试依次看每张图,问 1 )你看到的是
什么? 2 )这可能是什么? 3 )这使你想起了什么?然后给予解
释。
 ( 2 )主体统觉测验:( TAT )
 是美国默里和摩根于 1935 年创制。主要用于研究幻想,后用它研
究人格,统觉,是指当前和事物引起的知觉内容和倾向对过去的
知识经验及人格特征的依赖性,所以,统觉意味着知觉和个人经
验加解释,对不明确的刺激,依据经验和想象加以解释,就会把
自己的人格特质及心理活动投射其中。
 共 30 张,(其中一张为空白)选择一些图片让被试以图片为内容
为主题,凭个人的想象编造一个故事,那么被试就会把自己内心
的冲突和欲望插入故事情节而渲泄出来。从而进行研究。
 三.临床评定量表:
 评定量表与测验的区别主要是重于交谈,观察主要是在临床工作
中对病人进行评定的粗线条的量表,其形式多样:主要有他评自
评,检核表。
 1 . SDS---- 抑郁自评量表 5 。 6 分钟。
 (主要看忧郁达到什么水平)
 2 . SAS---- 焦虑自评量表
 3 .生活事件量表:湖医大柏德森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编制的,
(日常生活事件可能对个人有精神上的影响,紧张压力兴奋或苦
恼)
 4 .精神症状评定量表 SCL-90 (应用广泛)( 90 项症状检核表

 (1) 躯体化。( 2 )强迫( 3 )人际关系( 4 )抑郁
( 5 )焦虑( 6 )敌对( 7 )恐怖( 8 )偏执( 9 )精神病
( 10 )其它
 总之,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心理测量技术远没有达到理想的境地
,心理测验在临床中的运用有待于进一步摸索总结,所以,一方
面测验所得的资料不应绝对化,一定要和临床其它资料综合起来
考虑,另一方面测验的使用要严格控制,一定要经过规范训练,
并且奉行有关章法。
第七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
 第一节 概述
 一 心理社会因素 :
 随着当前世界医学模式由传统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 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观念正逐渐发生了根
本性转变 , 也就是说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在相互转化过程中不仅受
生物学因素影响 , 而且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 .
 ( 一 ) 心理社会因素
 是用以概括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处的情境及所遭遇到的各种事
件 , 它市一种相互作用的变量 , 心理方面是个体的内在特征 ( 体现
在个性上 ), 而社会方面是指个体所生活着的人际环境 , 包括文化
的影响 . 各种社会文化的外在信息 ( 相当心理应激源 ). 作用于具
有个性特征的个体 , 对应激源作出具有内在特点的反应 . 具体讲
 1 心理因素 : 指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认知 , 情绪 , 人
格特征 , 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 . 比如 :
 (1) 认知能力 : 个体认知能力不足 , 歪曲或认知障碍均
可使个体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现实的评价 , 从而产生心
理应激 . 正如一个哲学家说的”扰乱人精神的 , 与其说
是事件 , 不如说是人对事件的判断 .” 塞里也说过 : 问题
不在于发生了什么 , 而在于你如何对待它 .” 许多事物
本身是中性的 , 无关紧要的 ; 它们之所以引起心理应激
, 仅仅是由于人作出错误的估计和判断 . 从另一个角度
看 , 一个本来属消极性质的事件 , 却可由于一个人对它
作出积极的评价而不引起心理应激
 . 如 : 高考落榜 < 正确认知 :” 行行出状元”不会引起焦虑 , 痛苦
 错误认知 : 导致情绪低落 , 自卑 , 痛苦自杀
 (2) 情绪 : 大家都知道 , 愉快 , 平稳而持久的积极情绪能使人的
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 , 有利于人的潜能发挥
, 同时有利于身心健康 , 而消极的情绪会损害人的健康 .
 巴甫洛夫曾说 :” 一切顽固的忧愁和焦虑 , 足以给疾病大开方便
之门 .” 国外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了与情绪紧张有关的患者人数占
全体门诊病人的 76%. 大量结果表明 : 癌症高血压 , 心脏病 , 胃肠
疾病等都与情绪有密切关系 .
 (3) 人格 : 美国学者发现具有 A 型行为类型特征的男性或成年人
容易得冠心病 A: 争强好胜 , 追求成就 , 攻击 , 缺乏耐心 , 长感
时间紧迫 , 醉心于工作 , 时时感到有压力以及急于求成 .B: 平日
悠闲自得 , 得过且过 , 从容不迫 , 不计较事业有无成就 .
 另外 , 进一步研究发现 ,A 行为类型的人血液中胆固醇 , 甘油三脂
, 去甲肾上腺素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水平高于 B 型的人 , 因而
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
 2 社会因素 : 指社会政治 , 经济 , 文化 , 工作生活状况 , 医疗条
件等与人类健康有关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事件 .
 婴儿 - 母亲怀抱 失去母爱 - 人格障碍 . 心理不健康
 幼儿 - 家庭生活 . 父母离异 ,
 成人 - 整个社会 , 学校 , 家庭 , 单位 , 等各个角落 . 病人 - 医院
 (1) 社会环境本身的动荡和变迁 : 政治经济变革 . 战争 .
 (2) 个人生活中的遭遇和变故 :< 负性事件 . 意外事故 , 患病 ,
死亡 , 失业 . 如有报导 , 死去丈夫 6 个月以内的寡妇 ,
死于心血管病的比例比对照组高 . 正性事件 : 事业的成功 ,
晋升 , 获奖 , 结婚 ,( 过强过久 , 也会影响健康 )
 (3) 社会文化因素 : 社会道德规范 , 行为准则 , 不同的价值观 ,
语言环境 , 的改变 , 生活习惯 ,( 异地 )
 (4) 社会支持 : 指个体处于危机和情况时 , 得到来自不同群体的
帮助和关心 , 如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支持以便减轻心理负担 , 如 1)
有学者发现 , 老年人如果有密切的朋友交往 , 可有效地减少抑郁
症状 .2) 妇女若与他人有密切的信赖关系 , 不大可能患精神疾病
.3) 成年人如果缺乏稳定的婚姻关系 , 则易患肺结核 , 流行性感
冒 , 肺炎 , 心脏病 , 癌症等多种疾病 , 且自杀可能性较大 .
 ( 二 ) 心理 , 社会 , 生理的统一性 :
 我们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在人的健康与疾病中的重要作
用 , 并不是否定生物因素的影响作用而是认为心理 ,
社会 , 生理是统一的整体 , 其中 :
 一方面表现为心身统一凡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性 , 二
者相互影响 , 在考虑个体的健康和疾病时 , 要注意心
身两回事个方面的反应 , 不能只注意一方面而忽视另
一方面 . 另一方面是人与环境的统一 , 一个完整的个
体 , 不仅具有生理属性而且还处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之内 , 也就是具有社会属性 . 因此 , 在考虑
个体的健康和疾病时 , 不仅要考虑个体的生物特性 ,
更要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 以达到天人合
一境界的最佳健康状态 .
 二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
 ( 一 ) 什么是健康和疾病 :
 健康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 , 所以从古至今 , 每个人都
非常关心自己是否健康 . 那么 , 究竟以什么样的标准
来衡量自己或他人是否健康呢 ?( 提问 )
 以往 , 一般都认为没有躯体疾病就是健康 . 很显然是
不完整的 . 因为有很多人躯体检查没发现任何问题 ,
但是神经症患 ( 焦虑 , 紧张 , 抑郁 , 恐怖等 ) 却搞得
他极其痛苦 ; 另外 , 大多数疾病早期没有什么症状 ,
一般检查也不易查出 ( 例 )
 所以 ,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 :
 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或异常 , 而且要生理 , 心理
以及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好状态或最佳状态 . 而最近
WHO 又增加一项内容 , 就是道德方面 , 也就是说 :
 健康 ( 生理 , 心理 , 社会适应 , 道德水平 )
 那么 , 什么是疾病 ? 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 生理 : 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客观症状和体征
 心理 : 不适感觉
 社会功能上 : 不能正常工作 , 学习 , 生活更需要别人
照顾
 道德品质 : 行为不健康
 当然 , 疾病与健康之间也并非是完全对应的 , 它们之
间没有一条绝然分界的鸿沟 , 而是个体的生理 , 心理
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连续生命过程 , 如 :
 疾病或死亡 极不佳 欠佳 正常 良好 很好 完
好 一个连续过程
 ( 三 ) 心理健康的标准 : 心理健康概念
 1 研究的角度 : 心理是否健康 , 由于不同学科研究的
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 (1) 从病理学 : 有没有病理学上的改变 , 如有没有幻
觉 , 妄想 , 情感上的淡漠等等
 (2) 从统计学上研究 : 不同的人群处于正常状态的水
平.
 (3) 从文化上 : 指在特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 生活和
行为是否与生活环境相一致
 例 : 福建 , 浙江一带一个少数民族 - 族 , 他们有一个
这样的风俗 : 男方到女方家接亲 , 女方家门紧紧关闭 ,
男方喊 : 你们家都死光了吗 ? 女方开门 : 就等着你来
传宗接代呢 ! 汉族则不可 .
 1 衡量标准 :
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以下是衡量标准
 (1) 认知过程正常 (2) 情绪乐观 (3) 意志坚强 (4) 人格健
全 (5) 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 另外 , 马斯洛提出 10 个标准
 (1) 充分的适应力
 (2) 充分了解自己 , 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度的评价
 (3) 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
 (4)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 (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 (7) 适当的情绪发泄及控制
 (8)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9) 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 , 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 (10)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 , 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
适当的满足
 当然 , 这些标准也并非是绝对的 , 有一点不符合就是不健康 , 也
不能这样说 , 评价时应该客观一些 .
 一 应激的概念 :
 ( 一 ) 定义 : 应激一词是外来语 , 在日常生活中通俗的含义是压
力 . 如生活压力 , 工作压力 , 婚姻压力 , 考试压力等等 , 每个人
在某个时期都经历了一定的压力 . 一般情况下 , 身心健康的人均
能适应长期的压力或者应对短期的压力 , 从而使这种压力不构成
对健康的威胁 . 而且 , 一定的压力能激发更大的动力 , 推动着个
体努力去实现更大的目标 , 只有当这种压力过大 , 个体难以适应
时 , 才构成了对个体健康的威胁 , 进入了所谓的应激状态 .
 这时 , 个体的各个方面均受到了影响 :
 生理方面 : 内稳态失去平衡 :( 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 )
 心理方面 : 情绪震荡 , 心烦意乱 , 焦虑不安 , 认知能力下降 , 工作
效率低 , 缺乏创造性思维
 社会文化方面 : 原有的人际关系受到威胁 , 获得的社会支持可能
减少 , 对生活的观念态度也随之改变 .
 由此我们看到了个体处于应激状态时总的身心面貌 , 但关于应激
的定义各家有所不同 , 正如有人说应激是当代最混乱的概念之一 .
但不管怎样 , 目前较为统一的界定是 :
 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 ( 认知 , 评价 ) 到环境变化 , 应激源对机体
有威胁或挑战时 , 作出的适应或应对过程 .
 应激过程 :
 应激源 ------ 应激反应 ------- 应激状态 ------ 应激效应组成
 (1) (2) (3) (4)
 (1) 应激源是指触发应激反应的原始刺激 , 它了来自体内 ( 如发
热 , 妊娠 , 过高 , 不足 , 内疚 ) 体外 ( 温度强烈变化等 ) 社会 ( 如战
争 , 配偶死亡等 )
 (2) 应激反应是指一种突发性 , 全身性 , 非特异性 , 保护性的紧
张反应 < 心理 : 情绪 ( 焦虑 , 愤思 , 恐惧 , 抑郁 ) 行为 ( 攻

击 , 逃避 , 心理防御 )

生理 :
 (3) 应激状态是指应激发生后个体心理上 , 行为上 , 生理上 , 生
化代谢上所发生的综合变化状态
 (4) 应激效应有正负两种 < 积极
 消极
 应激反应 :
 ( 一 ) 应激的心理反应 :
 1 情绪反应 : 主要有
 (1) 焦虑 : 在神经病学中 , 焦虑被看作是一种莫名的
恐惧 , 即对象不明确的恐惧 . 在心理学中 , 解释不同 ,
大体上是以忧虑 , 害怕和痛苦的心理状态 . 忧虑是心理
应激下最常见的反应 , 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
平 , 而过度的则有害 , 因为它妨碍人准确的认知
 (2) 恐惧与愤怒 : 如果说焦虑的对象不明确 , 那么恐
惧有明确的对象 , 如人际关系紧张 , 考试失败 , 另外身
体安全受到威胁时 . 愤怒一般在追求目标的道路遇到障
碍 , 受到挫折
 (3) 抑郁 : 包括悲观 , 悲哀 , 失望 , 绝望和无助等 , 消
极低沉情绪 , 这同丧失有关 , 患病 ( 失去健康 ) 衰老丧
亲 , 失业 , 落榜等 .
 2 行为反应 :
 (1) 攻击 : 北大留美学生卢刚 - 个性孤僻 , 绝对化观念
强 - 人际关系不好 , 打死了导师 , 校长 , 同学 , 秘书 , 然
后自杀 .
 (2) 逃避 : 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
的行动
 一个家庭关系紧张的人尽可能减少在家逗留时间 , 而变
成工作迷 .
 一个由于学习问题而受到教师和家长训斥的学生逃学
或离家出走 .
 减弱心理应激负面影响的方法:
 1 回避,逃避过强的心理应激源,劝离开愤怒,吵架的场所。
 2 用乐观来处理负性生活事件
 3 增强耐受挫折的能力。中日中学生比赛
 4 善于转移负性情绪
 5 学会各种放松技术
 6 取得社会的支持
 另外,还有无助,自怜,依赖,物质滥用。
 生理反应:
 应激状态下机体伴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反应,这既是机体对应激源
的适应调整活动,又是在某些情况下导致疾病
 当机体遭受某些应激源的强烈侵袭时,这个系统的活动常有明显
增强,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各种激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升
高。
 另外,长期严重的应激可损伤下丘脑。造成内环境的严重紊乱,
从而导致胸腺和淋巴组织退化或萎缩,抗体反应抑制,巨噬细胞
能力下降,嗜酸性细胞减少,以及阻断中性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
等,从而造成了免疫功能的抑制或异常,降低了机体对抗感染,
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的能力。
二 应对方式:
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应激事件而引起
负性情绪,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但是人
又不是被动地接受不良的刺激,而是能
在处于应激状态下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
施,以减轻心理压力。
第三节 心理应对与心身疾病

 一.心理应对:
 上节课学习了心理应激的有关问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应
激事件而引起负性情绪,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但是人又不是被动
地接受不良的刺激,而是能在处于应激状态下而采取相应的应对
措施,以减轻心理压力,
 (1) 定义:而应对就是个体对付难题,使自身适应或摆脱
某种情境的过程。
 (2) 方法:
 1 . 情绪集中性应对。(减轻法)
 (1) 防御机制:
 人在遭遇挫折和应激后,会无意识地使用一些心理上的措施或机
制,减轻痛苦和不安的自我保护方法。也就是遭遇应激后的应对
方式。分四类:
 1 )。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在婴儿期已被使用。正常成
人有时采用。但多为暂时应用,精神病人常常极端应
用。
A . 否认:指一个人拒不承认现实的某些方面
,借以减轻焦虑和痛苦的心理机制。
 如“眼不见为净”和“驼鸟政策”。否认在短
时间内有一定意义。长时间使用否认事实,就
使当事人脱离现实,甚至达到妄想的程度。
 B . 歪曲:把外界事实加以曲解,变化以符合
内心的顼要的潜意识机制。极端形式妄想,幻
觉,如:相信有人要害他。相信自己是皇帝的
 又如:一化验室技工。
 C . 外射(投射):是凭主观想法去推及外界
的事实,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仓促的一种心
理防卫术,
 例:“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亦多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
之腹”
 如:小朋友打架,一方认为另一方失动手,
 ( 2 )不成熟性的防御机制:出现于婴幼儿期,在成人则多用于
较轻的精神病人。
 A . 内射:与投射相反,将原来指向外界的本能冲动或情感转而
指向自身。有恋母情节的人。由于对父亲怀有潜意识敌意而来获
得解决,可能由于内疚而将这种敌意转向自身从而导致自残或自
杀行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内射作用的结果。
 B .退化:用幼稚的行为来解决困难的一种防卫术,我们人成年
以后,应付事情的方式会有很大改变,变得比较成熟,比如说:
 小孩 > 排泄。不如意 < 哭
 大人 思
 但是,有时人们在遇到挫折后赊放弃已经达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
技巧和方式,而恢复恢复原先幼稚的方式方式应付困难。或满足
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退行作用。
 例如:一 5 岁儿童在有个小妹妹之后。。。。

 成人七尺男儿患病后“妈呀!”。。。。。。
 C 幻想:是指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
,因无法处理而利用幻想的方法,使自己从现
实中脱离开或存在于幻想的境界中,以其情感
与希望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其心理上的困难,
以得到内心的满足。
 例:想象是“孙悟空”
 爱情挫折的少女想象自己遇上白马王子。
 怀才不遇遇到伯乐。。。。。。
 a 潜抑作用: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感情和冲动不知不觉
抑制到潜意识中去的一种心理防御术。例:一女孩,傍晚发
作。。。。。每次一个小时,持续几个月。
 b 隔离作用:将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
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在现实中随处可见,女孩子称厕
所为“ 1 号”;“死” ------ 仙逝、归天或长眠。精神病人对某人
的死亡无动于衷,被认为是极端表现
 c 抵消作用:以象征性的事物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物

 例:约会迟到,送一束鲜花给女友“碎碎平安”,也有人把强迫
症病人反复洗手的行为,看作是一种潜意识的抵消作用。
 d 反向作用:采取一种与愿意相反的态度或行为的心理防卫术。
“此地无银三百两”,病人对某医生无好感,但又怕得罪他影响
治疗,因此就表现出恭维的样子。“继母管教孩子”、“吮手指
” ----2 岁的小孩
 e 补偿作用:个体为了减轻由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痛苦
和自卑感,不自觉地努力发展其它方面的才能。
 自体有残疾—学校成绩最好
 学习不好—社交能力强
 病态: 17 岁男孩—娘娘腔—拼 运动,戴墨镜,叼烟,男子汉
180
 F 转移作用:把对某一方的情绪反应转移到另一方的心理
 例 丈夫—妻子—孩子—狗(替罪羊)迁怒
 例姐妹俩同时爱上一个男子 < 姐:一子一女
 妹:打骂女孩,像姐姐
 G 合理化作用:(文饰作用):给自己的行为或处境寻找能为自
我和社会认可的解释的心理机制
 一个人对某事可能会以“我不稀罕”为借口,聊以自慰 2 岁女
孩吃糖……………
 < 得不到的加以贬低“酸葡萄心理” 男—女 说不好
 不说自己得不到的不好,而反会强调自己拥有的好,减轻痛苦
 傻儿有傻福 失财免灾 面对现实的好的防御
 ( 4 )成熟性的防卫机制:
 A 压抑作用:当一个人的欲望,冲动或本能无法达到满足或表现
时,有意识地去压抑控制,想办法延期以满足其需要的一种心理
防卫术。例:儿童—橱窗—食品—抑制口水,不会赖要或偷拿
(有意识)可以说,我们之所以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社会秩
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每个人的压抑作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的,
越是成熟有修养的人,就越能自如地使用压抑作用。
 B 当一个人处境困难或陷于尴尬境地时,有时可使用幽默来化险
为夷,度过难关,或者通过幽默间接表达潜意识意图,在无伤大
雅的情形中表达意念,处境问题。如:春秋时,齐国“晏子使楚
”尊严和人格没有丧失 苏格拉底其妻
 C 升华:把被压抑的不符和社会要求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
社会要求的建设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例:当某人
遭受爱情挫折时,转向写小说,绘画等,抒发压抑的情感 《少
年维特的烦恼》歌德在痛苦中写出来的
 总之,心理防御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可缓解人的内
心矛盾,适当运用,可放松,心理才能平衡,健康,过度运用,
就会导致心理变态。
 ( 2 )重新评价情境:
 不同的人处于同一应激事件下,那么评价认知就不同,应激其产
生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降低应激带来的负性
影响。
 应激状态下,必然会有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生理反应经常伴有
肌肉紧张,那么它会对认知适应造成困难,因此,有必要减轻紧
张:
 1 镇静剂:乙醇巴比妥类,可消除紧张
 注意 { 不能长期服用,以防产生依赖
 吃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学会应对技能
 2 体力锻炼:身体强壮,可抵御应激源的不良影响
 3 松弛反应:让人放松的一种方法,如采用催眠,冥想(闭目养
神)气功疗法,这样可以克服应激带来的紧张和疲劳。
第八章 临床心身相关问题与病人心理
 第一节 心身疾病
 近半个世纪以来,心身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造成千百万
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一组疾患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 什么是心身疾病: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
也就是说由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身体上的疾病。(其它名称:
心理生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症)
 < 狭义: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躯体
器质疾病 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
 广义: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躯体器
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疾病如口吃,书写痉挛,精神性厌食等。
 < 日 > 石川中教授把疾病分为以下帮助大家掌握得清晰。
 躯体疾病 > 广义心身疾病 精神病
 心身疾病
 心身障碍
 神经症 (M)
( 一 ) 心理因素 :
 1 情绪和心身疾病
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 , 一种情绪状态
总要伴有相应的生理反应 , 这是人类适应环境
不可缺少的机能 , 持久过强的负性情绪状态必
然伴随着强烈的生理反应 , 当体内的生理变化
超过机体所能调节的限度时必然导致身体的损
害 , 使人罹患各种心身疾病 , 各种恶性的生活
事件 , 如亲人亡故 , 离婚 , 财产重要损失等只有
转变成为消极的情绪才能成为致病因素 , 它是
外界心理刺激转化为体内生理变化的媒介 , 迄
今已有大量的事实说明情绪是导致心身疾病的
重要因素 .
 (1) 动物实验 :A 以羊做实验 羊 ( 不到一个月恐怖的情绪 ) 狼
 ( 俄 ) 阿维森纳 羊 ( 正常喂养 )
 十一世纪
 B 大白鼠 : 不同群体的 . 拥挤
 缺乏食物 . 争斗 . 血压升高 , 心血管疾病
 C 狒狒王 : 关在笼子里 . 不理其威风 , 尊严
 暴跳如雷 . 血压升高 . 高血压 , 伴神经症 , 一
年后死亡 .
 D 白鼠 :<A 组 (3): 电击前给信号 . 溃
疡面 :1.5 毫米
 B 组 (3): 偶尔给偶尔不给 . 提心吊胆小
8.9 毫米
 C 组 (3): 不电击
无溃疡
 说明紧张情绪使白鼠发生了消化道溃疡 .
 E: 近年来 . 一引起动物实验证明 , 紧张的情绪会干扰免疫系统的
功能 , 容易使实验移植的恶性组织成活 . 注入癌细胞经过电击的白
鼠会扩大 . 而正常的则免疫系统会吞噬癌细胞不致发病 .
 (2) 临床观察 : 发现 , 消极情绪会导致身体疾病或身体
疾病恶化 . 病例 : 一主妇 4 岁时患支气管哮喘 , 以后缓
解 ,20 岁时复发 , 后治愈 , 但在 37 岁时再度复发 , 通过
寻问该患者的生活经历发现 , 她在 4 岁患病前恰好有弟
弟降生 , 这意味着将有人与她争夺父母之爱 ,20 岁发病
前父亲死亡 ,37 岁发病前发现自己的丈夫爱情不专一 ,
由此可见 , 该患者发病总是与损失感带来的消极情绪有
关.
 另外 , 有关学术期刊上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个案报告 ,
心肌梗塞病人在陌生医务人员查房时突然死亡的要比
一般情况高 4 倍 .
 有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 中年丧偶者与同年龄组的人相
比寻健康影响十分明显 , 尤其是丧妻者 . 这些中年丧偶
者死于脑血管病 , 冠心病 , 等病的人数分别是对照组的
6.2 倍 ,4.6 倍等 .
 综上所述 . 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 , 其结果都说
明消极情绪是可以导致或影响某些躯体疾病产生的 .
 2 人格与心身疾病 : 一个人的人格影响这个人对外界生活事件的
认识评价 , 决定着他对恶性刺激的应对方式 , 它是一个人应付能力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也影响到个体得到社会支持的质和量 . 所以一
个人人格特点必然也会影响到心身疾病发生和发展 .
 (1) 库利和基塞的调查表明 , 性格内向的人 , 特别是思维型和感
觉型的人比外向型的人更容易蒙受各种生活事件的影响 , 而罹患
躯体的疾病 .
 (2) 美国医学家 雷德曼和罗森曼进行了有名的 A 型人格和冠心
病关系的探讨 .
 A 型 : 有雄心壮志 , 缺乏耐心 , 富于竞争 , 易激动 , 常感到有压力 ,
持续从事重工作而不感到疲劳 , 行动匆匆忙忙的 ( 军人行为 , 性格
)
 B 型 : 悠闲自得 , 不争强好胜 , 从容不迫 , 工作有节奏 , 与世无争
 经统计发现 , 在年龄 , 吸烟 , 饮食与健康有关的条件相近似的情况
下 ,A 型人格的人冠心病发病率明显高于 B 型人格的人且得了冠
心病后更容易复发 .
 由此可见 , 人格因素也是导致心身疾病的重要因素 .
 ( 二 ) 社会因素 :
 人出生后总要属于一定的社会 , 他的心身无不受着所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 , 上至政治 , 经济制度的改革 , 社会
风气 , 文化传统 , 战争和动乱 , 下至人际关系 , 工作 , 个
人所经历的生活变故等等 .
 (1) 有人发现住在南太平洋群岛中的不喀岛上的人 ,
其血压几乎终生不变 , 相比之下在几百里以外的咔喀岛
上的人已经完全西方化 , 他们血压随年龄的增长呈典型
的升高 .
 (2) 有人调查 , 在工业化城市里 , 高血压 , 冠心病 , 糖
尿病等发病率比农村高 .
 为什么 ?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电子时代 , 生活节奏
增快 , 竞争激烈 , 为了适应生活 , 人们只有付出极大的
努力 , 所以精神总是处于紧张状态 , 渐渐损害健康从而
导致心身疾病或 其它疾病 .
 ( 三 ) 生理因素 ( 个体易感性 )
 许多人都经历过恶性的心理社会刺激 , 但最终罹患心身疾病的人
只占极少数 . 这些人所患的心身疾病也很不相同 . 如 : 有人得了胃
溃疡 , 而有人得了斑秃 . 在这里除了个体的人格因素在其作用外患
者病前的生理特点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 医学心理学中把疾病与发
病有关的生理特点叫做生理始基 . 通过病理学的学习我们已经知
道 , 在胃溃疡病发病机制中 , 胃蛋白酶的增高起着重要作用 , 经研
究发现 , 胃溃病病的患者在发病前胃蛋白酶的前体 --- 胃蛋酶原的
水平就特别高 . 显然 , 病前高水平的胃蛋白酶是胃溃疡病产生的生
理始基 . 患胃溃病病的人多数都有这种始基 . 但具有这种生理始基
的人不一定都得胃溃疡发病过程中还必须有心理社会因素的参与
. 它起”板机作用”有一个实验很说明问题 : 有一批健康的青年人
, 在军训以前先测定他们的胃蛋白酶原的水平 , 并以心理测验检查
他们心理素质 , 然后把他们分为两组 , 就是高蛋白酶原伴心理素质
不稳定组和低蛋白酶原伴心理素质稳定组 , 军训四周后 , 做钡餐透
视 , 结果发现前组有 9 人紧张的军训中得胃溃疡病 , 而后一组却没
有一个发病 .
 三 . 心身疾病的诊治原则 :
 心身疾病做为一类躯体的疾病或障碍 , 有着与
其它躯体疾病相同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 但作为
这一类心理社会因素在其病因中起着重要作用
的躯体疾病或障碍 . 又有其特殊的一面 .
 ( 一 ) 诊断的原则和方法 :
 1 原则 : 对于心身疾病 , 不但要做出躯体水平的
诊断还要做出心理水平的诊断 , 因此 , 既要进
行躯体检查 , 又要进行心理检查 .( 双管齐下 )
 2 方法 :(1) 首先要进行躯体检查 , 同一般性的
{ 有无甲状腺肿大 , 手指或眼睛有无震荡亢进
增快
 抽动症 存在大脑病变
 (2) 心理诊断
 A 病史采集通过交谈法 : 是通过与病人及其家属的会面交谈来评
估病人的心理状况 , 寻找心理病因 , 主要通过交谈来了解病人病前
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 成长过程 , 特别是早年的经历 , 同时还要注意
观察他的姿态 , 表情与动作 , 从而初步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 , 人格
特征以及可能的心理社会致病因素 .
 B 心理测验 : 简便客观 , 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 (MMPI), 艾森
克人格问卷 (EPQ) 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 (16PF) 抑郁自评量表
(SPS) 焦虑自评量表 (SAS) 等
 A 情绪状态 B 人格特征 C 心
理社会病因
 焦虑 归入恰当一类 多
次接触周密细致的心理检查
 抑郁
 强迫
 疑病
 疫病
 偏头疼 : 是血管性头疼的一种 , 多见于青春期后至中年以前的女
性 . 呈双侧或单侧性头疼 , 可伴有恶心 , 呕吐 , 有一定遗传性 , 多
数病人的母亲有偏头疼 , 但多数与心理刺激精神紧张和心理矛盾
有一定关系 ( 家庭不和 , 人际关系紧张 , 经济状况差 , 工作不顺心
等)
 个性 : 固执 , 认真 , 竞争性强 , 易恨易怒 , 敏感 , 自尊心强 .
 治疗 : 酒石酸麦角胺 , 苯塞啶药物
 心理治疗 : 鼓舞病人解决自己的内心矛盾 , 并可应用自我训练改
变自己心理紧张状态 , 另外可用皮肤温度生物反馈进行治疗偏头
痛 , 使病人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血管运动功能 , 不但能控制发作 , 使
头痛消失 , 而且能预防发作的作用 .
 音乐疗法 ---------------- 放松
 行为疗法 ---------------- 生物反馈
 坐蝉 , 瑜己加 , 气功应用于康复和社会再适应其的心身疾病有一定
功效
 ( 二 ) 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
 ( 三 ) 由于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心身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 所以除了传统生物
医学的各种治疗以外 , 必须进行心理水平的治疗 , 也就是躯体治疗与心理
治疗应同步进行 .
 1 原则 : 身心双管齐下
 2 方法 (1) 躯体治疗方法 内外 , 妇儿 , 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 (2) 心理水平治疗 :
 A 改变环境 : 如帮助病人消除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或住院
 改变环境工作环境等
 B 精神药物治疗 : 多数心身疾病都可以使用精神药物疗法 . 当然要根据心
理障碍的性质选择适当的精神药物 . 对以焦虑状态为主的就要使用抗焦
虑药 ----- 安定剂 , 对抑郁状态为主的则应给抗抑郁药 ----- 麦普替林 , 多
虑平 .
 这样可以迅速改变病人的心境 , 缓和心理应激为进一步的心理治疗打下
基础
 C 心理治疗 : 在简易精神疗法 , 自我训练法行为疗法 , 生物反馈疗法 , 有
时还使用暗示与催眠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及森田疗法 , 可根据病人的具
体情况适当选择适用 .
 四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及常见的心身疾病
 ( 一 ) 同时具备以下三点为心身疾病 :
 1 具有内心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
 2 有器质性病变
 3 不是神经症或精神病
 ( 二 ) 常见的心身疾病 :
 从 6 个方面来分析 :
 1 流行病学
 2 相关因素
 3 心理社会因素
 4 人格特征
 5 早年体验
 6 心理治疗
 原发性高血压 :
 1 成人患病率是 10%< 中国 : 北方 > 南方 东部 > 北部
 美国黑人 > 白人 城市 > 农村
 2 (1) 遗传
 (2) 钠盐摄入量有关 ( 中国人的饮食钠盐量高 )
 (3) 体重过大
 3 在高应激压的人群
 犯罪年高 , 暴力行为高 , 人口密集度高 , 离婚率高 , 迁居率高
 处于前线的士兵和处于营房的士兵不同
 空中交通指挥人员 4 倍于 2 级飞行员
 1977 年 , 用狒狒实验 : 一方面给食物 , 一方面给电击 , 持续四个月
, 导致持续性高血压
 A 型 --------- 冠心病 C 型 ---------- 癌症 明显一些 以
下不是很明显未必会认
 4(1) 被压抑的敌意
 (2) 攻击性和依赖性之间的矛盾
 (3) 焦虑
 (4) 强迫倾向
 (5) 冲动性
 5 (1) 父母早亡 (2) 父母的管教过严
(3) 母子关系不协调
 6 (1) 心理疏导 + 抗焦虑药
 (2) 生物反馈的方法
 (3) 漂浮治疗
 冠心病 :
顺 1957 年 1963 年 1975 年 1985 年 1991 年


死因 % 死因 % 死因 % 死因 % 死因 %

1 呼吸 16.9 呼吸 12.0 脑血 21.6 心脏 23.3 恶性 22.3


系病 系病 管病 病 9 肿瘤 9
2 传染 15.4 传染 10.7 恶性 18.8 脑血 20.9 脑血 21.0
病 病 肿瘤 管病 8 管病 5
3 消化 7.3 恶性 8.6 呼吸 18.6 恶性 20.3 呼吸 15.2
系病 肿瘤 系病 肿瘤 2 系病 1
4 心脏 6.6 脑血 6.9 心脏 11.7 呼吸 9.08 心脏 14.8
病 管病 病 系病 病 8
5 脑血 5.5 心脏 6.7 传染 5.8 消化 4.17 损伤 7.12
管病 病 病 系病 和中

 1 美国 : 在成人发病率 9.1% 美国 1940 年起占第一位 ,
所以有人说冠心病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标志 , 富
裕病 : 大量的高脂肪的摄入造成心动脉管狭窄 .
 2(1) 中国成人发病率 4% 1957 年占第五位 1975 年占
第二位 死亡率 :10 万中 124.64
1984 年占第一位
 2(1) 高血压 (2) 血清的胆固醇升高 (3) 过食造成的肥
胖 (4) 活动少 (5) 吸烟
 3 迁居造成的发病升高
 日本在美国的移民冠心病发病率高达 4.5%, 而
在本土发生迁居的只有 1.8%; 在孟加拉战争期
间对 4 万名工人进行调查 , 冠心病的死亡率增
加了 54%, 美国私人开业医生冠心病明显高于
公立医生 .
 4.(1)A 型行为性格特征
 (2) 高患型水平习惯性差 (
)
 5. 幼年的体验 , 在幼年对父亲的对抗 .
 对母亲的依赖没有消除 .
 6.(1) 采用集体治疗方法 .
 (2) 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 .
 三 . 支气管哮喘 :
 1. 中国 : 患病率 0.5%-----5.29% 任何年龄可以患病 ,50% 的小于
12 岁 .
 2.(1) 外源性的过敏源 .
 (2) 内源性感染
 (3) 同气候的变化有关
 (4) 同使用某些药物有关
 (5) 同遗传有关 .
 3. 例 : 向 40 人喷洒药物 1/3 呼吸困难 12 个哮喘发作
 说是食盐很快缓解 .
 4.(1) 过度疲劳
 (2) 过于被动
 5.(1) 母子关系不佳
 (2) 母亲的过份宠爱或溺爱
 6. 行为治疗 < 暗示治疗
 放松治疗
 四 . 消化性溃疡 :
 1. 中 : 患病率 10%----12%
男>女
 2.(1) 盐酸和胃蛋白酶原升高 .
 (2) 环境因素
 (3) 感染
 3.( 执行的猴子 ) 前例白鼠 .
 4.(1) 竞争性过强
 (2) 过于自我控制 .
 5. 口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 口欲期 )
 6. 启发性的 ( 支持性的 ) 心理治疗
 五 . 癌症 :( 很多种 , 泛谈 )
 1. 1000 万患者 , 每年 700 万死于癌症
 2. 很多原因 : 化学 , 物理 , 食
 3. 容易受暗示
 4. C 型人格特征 ( 过于抑制 ) 压抑情绪发泄 , 好生
闷气 , 孤独 , 内向等等 .
 5. 想象性治疗效果好 , 每天 3 次 , 每次 30 分钟 .
 6. 想象向细胞走到患病部位 , 正要杀死癌细胞 .
 C 型 : 过分耐心 , 回避冲突 , 过分合作 , 屈从让步 , 负
性情绪控制力强 , 追求完美 , 生活单调 .
 这种过于合谐 , 息事宁人的个性 , 长期使自己处于失
望忿闷和抑郁之中 , 长此下去会破坏体内免疫功能 ,
最后导致癌细胞的生长 , 繁殖 .
 六 .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用常见的心身疾病 :
 ( 一 ) 同时具备以下三条标准方可判断为心身疾病 .
 1. 具有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 ;
 2. 该躯体症状或者有明确的器抟性病理改变 . 或者有已知的病
理生理学变化为基础 ;
 3. 不是神经症或精神病 .
 ( 二 ) 常见的心身疾病 :
 1. 内科 : 原发性高血压 , 冠心病 , 消化性溃疡
 2. 外科 : 全身肌肉痛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 3. 妇科 : 痛经 , 经前紧张症
 4. 儿科 : 支气管哮喘 , 糖尿病 . 肥胖症 .
 5. 眼科 : 原发性青光眼 , 眼肌疲劳 .
 6. 口腔科 : 口臭 , 心因性齿痛
 7. 耳鼻喉 : 口吃 , 耳鸣 , 慢性副鼻窦炎
 8. 皮肤 : 神经性皮炎 , 斑秃
 9. 神经科 : 偏头痛 , 肌肉紧张性头痛 .
第二章 心理障碍

 一 , 什么是心理障碍 :
 是指心理与行为显著偏离正常 , 以精神病性症状 , 社会
功能下降或本人感到精神痛苦为特征的一组情况 .
 二 . 心理障碍的判别标准与分类 :
 ( 一 ) 判别标准 :
 我们承认心理有正常和异常之分 , 因为在许多情况下 ,
两者有着实质性的差异 , 不能不加区分 , 但是心理正常
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 , 到处适用的绝对标准 , 心理正
常和异常的界限有时随时代的变迁与社会文化的差异
而变动 , 所以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 .
 1. 经验的标准 :
 (1) 患者自己的主观以验 .
 (2) 观察者根据自身以验作为出发点或参照点 .
 2. 社会的标准 : 这是以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标准与否来划分常态与变
态.
 3. 生活的顺应 : 这是以个人对其环境顺应的优劣来划分 .
 4. 统计的标准 : 采用统计学上常态分配的概念来区分 .
 5. 医学的标准 : 这是将心理变态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 以上都有弊
端和局限性 , 所以很难找出一个通用 . 客观的标准 , 总之 , 在诊断变态时 ,
上述各项标准均要考虑到 .
 一般认为符合以下六点的 , 均视为心理健康的人 .
 1. 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
 2.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 3. 有自知之明 .
 4. 具有安全感和自尊心 .
 5. 有自制力 , 保持个性 .
 6. 热爱生活 , 投入工作 .
 ( 一 ) 分类 :
 为了科学研究和进行临床经验交流 , 所以主张
分类 , 现在是越分越细 . 我国把心理障碍分为
十类 : 213 页
 三 . 临床常见的心理障碍 :
 ( 一 ) 神经症性障碍
 1. 焦虑症
 2. 恐怖症 < 社交
 广场
 物体
 3. 强迫症
 4. 抑郁性神经症
 (一) 人格和性心理障碍
 1. 人格障碍 < 偏执型
 分裂样
 反社会型
 冲动型
 表演
 强迫性
 焦虑 ( 回避 ) 型
 依赖型
 2. 性心理障碍 ( 性变态 )< 同性恋
 恋物癖
 异性装扮癖
 露阴癖
 窥阴癖
 摩擦癖
 性施虐
 性窒息
 1.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心理障碍
 所谓精神活性物质是影响人的行为意识和情绪的一类
物质 ( 药物 ) 如酒精 . 鸦片类 , 大麻 , 催眠剂 , 镇静
抗焦虑剂 , 麻醉剂 , 兴奋剂 , 致幻剂和烟草等 .
 服用精神活性物质的行为有些忙于社会认可的或合法
的 . 酒精 , 烟草和咖啡等 , 有些是非法的 . 如鸦片 ,
大麻 , 海洛因 .
 (1) 酒精
 (2) 鸦片类
 (3) 镇静催眠类
 (4) 兴奋剂
 (5) 致幻剂
 4. 睡眠障碍
 (1) 入睡和维持睡眠的障碍
 (2) 过度嗜睡性障碍
 (3) 与睡眠 , 睡眠期或部分醒觉有关的功能紊

 A. 睡行症 ( 梦游 )
 B. 遗尿症
 C. 睡眠恐怖与梦中焦虑发作
第九章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绪论

 台湾著名的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
曾形象地说 : 心理咨询在发达国家是必需
品 , 在发展中国家是调味品 , 在落后国家
是奢侈品 , 在我国 , 由于健康观的转变 ,
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
在遇到学习 , 工作 . 生活中的问题时 , 开
始比较自觉地试图从心理层面上去分析 .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
 一 . 什么是心理咨询 :
 1. 咨询 : 最早载于 << 书 · 舜典 >>:” 咨”为商量 .” 询”为询
问 . 咨询指商谈 , 征求意见 , 寻求别人帮助 , 也就是说通过咨询给
予来访者的帮助教育 , 使他们获得益处 , 如对情绪 , 职业 , 婚姻 ,
教育 , 康复 , 退休等方面的咨询 .
 2. 心理咨询 : 是给来访者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 其实心理咨询是以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人解
决其心理问题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健康成长与发展 , 所以说心理
咨询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综合性艺术 , 实际上心理咨询重在帮助
个人成长 , 但不强加指导 : 它促使人维持心理健康 , 却不完全提供
病理治疗 : 这是一种人际交流 , 却又不是社交活动 ; 它力图使人解
除烦恼 , 却又不是简单地安慰人 ; 它希望与人建立无话不谈的亲
密关系 . 却又不能发展私人友谊 .
 3. 医学心理咨询 : P230
 是通过医学晤谈和讨论 , 查明来访者心理障碍的性质和可能的原
因 , 给予劝告 , 建议 , 教育 , 支持和各种形式帮助的过程 .
 二 , 心理咨询方式与范围 :
 心理咨询常因时间 , 地点和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形
式.
 ( 一 ) 门诊咨询 : ( 院内咨询 )

 在综合性医院或精神病防治医院开设的心理咨询方式 ,
主要是通过有一定心理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咨询工作
人员通过与来访者交谈 , 了解来访者的心理问题 , 并施
以治疗 .
 主要以谈话为主 , 必要时用心理测验 ,< 轻 : 一 , 二次
 复杂 : 多次
 ( 二 ) 信件咨询 :
 这种咨询往往是远道的 , 或不愿暴露自己身分的人所采
用的一种方法 , 心理医生可根据求肩负者的信中反映出
的问题进行咨询 , 但有其弊端 , 就是不利于全面了解求
询者的实际问题 , 不能面对面观察 .
 ( 三)电话咨询 : 利用通电话方式对赤诚询者给
予忠告劝慰 , 或对知情人进行危机处置指导的
一种咨询方式 , 这种咨询形式一般用于紧急情
况的处理 .
 在国外 , 许多国家都设置了电话咨询的专用线
路 , 用于心理危机的紧急干预和自杀的防治 .
因而有人称其为”温暖线” ,” 希望线” ,” 生命
线” , 电话咨询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已开设 , 如
<< 中国青年报 >> 的”青年热线”电话咨
询 ,<< 中国少年报 >> 的”知心姐姐”……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的” 439 播音室热线”等受到
广大青少年的普遍欢迎 . 优 : 方便 , 快捷 , 隐蔽
性好 , 可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 , 便于坦露自己
的心理问题 , 但因通话时间有限 , 不便全面了
解情况 , 很难有实效 .
 ( 四 ) 专栏咨询 : 通过报刊 , 电台 , 电视台等宣传工具 ,
对读者 , 听众 , 或观众提出的典型心理问题进行解答的
一种形式 . 目前国内不少科普报刊都开辟了心理医生手
记 , 心理万花筒 , 咨询对话等专栏咨询 , 严格地说 , 这
只是普及心理健康用其他心理学知识的一种形式 . 而不
是严格定义上的心理咨询 , 因此科普照性强而针对性不
强.
 ( 五 ) 询问咨询以及网上咨询 :
 ( 现场咨询 )
 指心理医生深入到基层或家庭中 , 为广大求询者提供多
方面服务的一种咨询形式 , 芬兰 , 冰岛 , 澳大利亚 , 比
利时 , 日本等国搞得比较好 , 我国由于缺乏专职心理咨
询人员 , 所以开展规模小 . 当然并不是说从来没有人做
国 , 北师大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的人员 , 便曾就初
中生的升学指导问题深入到北京市东城区的职业高中
开展现场咨询
 网上咨询是近几年兴起的有很多网站
 ( 六 ) 院内咨询 :
 三心理咨询的条件 :
 ( 一 ) 主观 { 医生本身身心健康 < 用自己的正确人生观
和处世哲学影响求询者
 自己还在黑暗中探索怎
么去引导别人呢
 知识渊博 { 哲学 : 富有哲理 , 能开启别人的心

 心理学善 , 发 , 变 , 人格等 )
 医学 ( 精神病学 , 性生理 , 心理学 )
 各行各业常识 , 便于沟通 , 缩短心
理距离
 耐性 : 吃苦耐劳精神 , 并非一次两次职业道德 : 保密 ,
面对异性 , 最好有另外异性在场
 ( 二 ) 客观 :{1 咨询室环境应宁静 , 舒适 , 适合单独谈

 ( 五 ) 过程

 ( 六 ) 原则

 ( 七 ) 基本技术

 ( 八 ) 常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心理治疗概述
 一概念简史流派
 ( 一 ) 什么是心理治疗
 1 治疗者 : 是要经过训练的而且要有一定经验被社会认可的 , 在美国必须
具有哲学博士学位 , 有的国家要求有硕士学位 . 如荷兰 , 一名心理治疗工
作者要获得硕士学位的最后一年全部投入临床实习训练 , 得到学位毕业
后 , 一般不能马上找到正式工作 , 须先去医院或诊所做不拿工资的助理工
作人员工作 1---2 年 , 有这样的资历后 , 才有可能受聘做正式的心理治疗
专业工作人员 , 所以说要求是很严的 , 在我国 , 由于目前尚不具备这样的
条件 , 不能一律强求 , 但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也应有一定的要求 , 从
业人员至少应具有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 善 , 发 , 变 , 人格… .) 对一种心理
治疗的理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 并能用于其咨询实践中 , 至少应掌握一些
谈话 , 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技能技巧 , 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等 ,
 2.P118
 3.P118
 4. 治疗的对象 : 必须是患有疾病或感到痛苦的人如从精神不佳 -------- 精
神崩溃等真正的心理问题异常行为等 ,
 5. 治疗的目的 : 就是通过医患之间的接触 , 交往 , 对病人进行良性
的影响 , 改善病人的心理机能 , 帮助减轻或消除疾病 , 增强心身健
康.
 ( 二 ) 简史
 其实心理治疗自古以来就有 , 早在原古时代 , 人患病被认作是遭到
神灵的惩罚 . 因而就搞一些祭祀 , 拜神 : 祈求的仪式 . 在这过程中
必然会增强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希望 , 多多少少含有朴素的简单
的心理治疗 , 公元前五世纪时 ,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提出”一是
语言 , 二是药物” , 已经开始重视心理治疗 , 到中世纪的时候由于
教会的黑暗统治 , 把精神病人当作魔鬼一样吊打 , 烧灼 , 致使心理
治疗无法应用和发展 . 直到 1792 年在法国医生比奈的倡导下 , 提
出用人道主义的方法对待精神病人心理治疗权重新发展起来 , 直
到现在 , 心理治疗已经形成了很多流派 .
 ( 三 ) 流派 :
 1. 精神分析流派 : 十九世纪末 , 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对催眠术和催眠现象作了研究 , 并把它当作治疗精神病的主要手
段之一 , 在此基础上 , 创立了心理分析方法 , 大大推动了心理治疗
的发展 , 这种方法主要是挖掘人的潜意识中的东西 , 让渍人得到”
领悟” , 从而治愈 , 后来弗洛伊德的继承者们对他的理论进行了修
定 , 但都没有离开他的理论框架 , 因此 , 把他们统称为精神分析流
派.
 2. 行为主义学派 : 这一学派的心理治疗 , 主要是受行为主义理
论的影响 , 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 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主要是矫正病人的不良的习得性行为
 3 人本主义学派 ( 患者中心理论 )
 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 六十年代以后在西方国家又出现了人
本主义的心理疗法 . 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 他们认为人
的本性是善良的 . 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潜在能力 , 所以医治者就
应给患者创造一个轻松 . 和谐 , 愉快的良好环境 , 促使病人自己改
变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达到治疗目的 .
 4 认知学派 :
 主要是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 认知心理学是在信息论和计算机科
学的发展基础上形式的 , 他们认为外界信息是经过人的大脑加工 ,
编码 , 而贮存于人脑中的而有些病人之所以患病 , 就是他们歪曲
的 ., 错误的认知的结果 , 所以此派认为应该改变病人的歪曲的 , 错
误的认知 . 以治疗其心理障碍 .
 5 折衷主义学派 : 这是 70 年代临床的心理治疗的主要倾向 , 主要
是取众家学派之所长 . 尤其强调因人而异 , 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
用恰当的理论及方法技术 , 在我国 , 许多医学心理学工作者进行心
理治疗工作都忙于这种折衷主义的范畴 .
 二 . 心理治疗的原则 :P120
 三 . 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 :P122
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异同

 1953 年 , 美国咨询心理学分支学会主席哈恩曾说过 , 许多心理咨


询家和心理治疗家都认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不能截然分开,而
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
 (一)   相同之处:
 1 二者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基本相同。都是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的
理论和方法,通过解除咨询对象与治疗对象的心理问题来维护心
理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
 2 工作对象常常是相似的,也就是在病与非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
限。如有洁癖的正常人与较轻的强迫症清洗病人之间;个性狭义
,抑郁的正常人与较轻的神经性抑郁病人都是难以区分的,难以
鉴别的。前来寻求帮助的人都有各种烦恼和心理障碍,而且多处
在正常和心理疾病之间难以区分,因此,心理咨询与对正常人而
心理治疗与对病人这一规定,也就失去了现实基础。
 3 二者都注重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 这是帮助求助者心理改变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 (二)   不同之处:
 1 工作任务不同:
 心理咨询着重处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人际关系问
题,教育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等,任务在于促进成长,强调发展
模式,帮助来访者发挥最大的潜力,为正常发展消除路障。而心
理治疗的范围则主要是神经症,性变态,心理障碍等,任务多是
在帮助宾能够人弥补已形成的损害,解决和改变发展结构障碍。
 2 工作对象不同 < 正常人:主要表现在适应发展困难的
 心理异常者:需矫正和重构
 3 工作方式不同
 心理咨询在意识的层次上进行,主要是教育性的,重视对象的
现性作用,多倾向于支持,领悟,教育,一般费时较少,一次至
数次不等;如婚姻问题,人际关系…………
 心理治疗主要是在无意识的领域中进行,主要是“治疗”,以克
服和消除各种精神症状,心身症状为主,强调人格的改造和行为
的矫正,重视症状的消除,因而在方法上多为矫正,领悟,训练
,重建,一般费时较长,数周湖数年,如社交恐怖症等
 4 工作者不同
 < 多为接受心理学专业训练的咨询者或称咨询心理学

 多为接受医学专业训练的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医
生”和“精神病医生”
 5 发展起源不同
 心理咨询:( 1 )二十世纪初的职业指导运动有关
 ( 2 )二十世纪初比尔斯发起的心理卫生
运动有关
 ( 3 )源于心理测量运动和心理学中对个
体差异的研究
 ( 4 )与罗杰斯为代表的非医学,非心理
分析的咨询与心理治疗有关。第一次将二者联系在一
起。
 心理治疗:起源则可追溯到 19 世纪末弗洛伊德开始分
析的努力,甚至可追溯到 19 世纪中叶催眠术的施行。
第十章 心理治疗各论
 第一节 行为治疗
 一 行为学习理论:


 (一)   行为的概念 :
 ( 1 )       狭义的行为概念: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
华生开始创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也叫行为学派,他认为:心理
和所谓隐藏在内心的欲望以及心理矛盾冲突是不能进行科学研究
的,因为它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行为才是可观察的,可
研究的对象。所以,他提出,心理学应该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
的科学,因此,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
 ( 2 )       广义的概念: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扩大了
“行为”的内涵。也就是行为指个体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
动。即包括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外部动作。
 行为学习理论:认为,大的行为,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非功能
性的,正常的还是病态行为都是经学习而获得的,而且也可以通
过学习而更改,增强或消除。
 二、行为学习理论:
 (1) 经典条件反射 a 理论:以狗做实验

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 食物 -----> 唾液分泌 非条件反射
 食物加铃声 ------> 唾液分泌 强化
 铃声 ----> 唾液分泌 条件反射
 b 特点: { 强化:非条件刺激 + 条件刺激
 泛化:条件刺激本身引起条件反射,而且与之
相近的刺激也可以引起相同效果。
 消退:取消强化,已建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
c 意义:临床上所见到的某些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和心身疾病,
其实是建立了条件反射所致,例如:一个儿童一次接触老鼠,不
巧被它咬了一口,以后见了老鼠便害怕。并泛化到对所有白色的
物质 ----- 白猫,白兔等都恐惧,所以说条件反射活动与学习有
关。
 (2) 操作性条件反射:
 a 理论:行为得到强化 --------- 操作性条件反射
 负强化行为即消失。
 b 类型: { 正强化:奖励 --- 行为增强,
 负强化:电击(惩罚) ---- 行为增强,行为结果导
致。。。。。。。。。。。
 消退:反复压杠杆而得到奖励,行为减弱。
 惩罚:行为结果导致频遭电击,行为反应减弱。
 c 意义 (1) 许多有损健康的行为可以通过操作条件作用而获得。如吸烟
,酗酒等。所以说行为是可以塑造的。
 赔偿性疼痛的病人,因为疼痛可以得到好处不断。所以无限期的疼痛。
 (2) 示范作用: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行为都是通过模仿而获得的

 如:父母看电视,子女也看电视
 --------- 学习看书 -------- 学习看书 捡垃圾 -------- 垃
圾箱
 --------- 帮助别人 --------- 帮助别人 小孩
 一妇女生孩子
 口吃
 行为疗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管是
功能性的还是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病态的都
是经过学习而获得,而且也能通过学习而更改
,增加或消除,如华生实验
 当然,从对动物的实验研究推及应用
到人身上,必然会有局限性,因为人的行为很
复杂,好在 1970 年在美国出现了新的行为理
论,是认知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相结合的
产物,这一新理论强调了人的认知,评价在人
的行为活动中的作用,因而成为主导理论。
 二 . 行为疗法 :
 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依据来消除疾病症状或适应不良
行为的心理疗法。
 ( 一 ) 系统脱敏法:
 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南非学者沃尔普最先使用,他
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则一
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
抑制作用,如,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的肌体各种生理
指标,都会表现出同焦虑状态下完全相反的变化,这
就是交互抑制作用。
 沃尔普的实验。。。。。置饿猫于笼中,电击 ---- 神
经症,以后他把这种方法用于人类恐怖症的治疗。
 步骤:
 1 . 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
 让求治者报告出使其恐怖的事件,以及对每一事件感
到恐怖的主观程度,并将此按等级程度由轻到重的顺
序排列,一般分为 7----9 个等级。
 如怕猫的人 {
 (1) 看照片,谈猫的事情
 (2) 接触玩具猫
 (3) 听猫叫
 (4) 靠近笼子里的猫
 (5) 摸猫
 (6) 抱猫
 2 .放松训练
 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
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的功
能,方法很多,共同特点松,静,自然
 (1) 渐进性放松训练: 20 年代美生理学家杰伯逊创立
 采取舒适的坐位或卧位 躯体,从上到下的顺序,渐次对各部位
的肌肉先收缩 5----10 秒。同时深吸气和体验紧张的感觉;再迅速
地完全松弛它 30----40 秒,同时深呼气和体验松弛的感觉,反复
进行,可一处可全身,时间 20 分钟,几分钟也可,无禁忌症。
 (2) 自律训练:德国舒尔茨创立,在日本比较盛行
 和种标准程式感 { 沉重感 ( 伴随肌肉放松 )
 温暖感 ( 伴随血管扩张 )
 缓慢的呼吸
 心脏慢而在规律的跳动
 腹部温暖感
 额部清凉舒适感
 3 .分级脱敏练习 { 想象脱敏训练:放松对抗
 实地适应力训练:

 (二) 满灌疗法: ( 冲击疗法 )


 相当于快速脱敏疗法,就是让病人直接暴露于他最害
怕的刺激情境下,坚持到紧张感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
治疗方法,当然事先做好躯体检查,哮喘,溃疡,心
肺疾病不益,如上例。直接去摸猫或抱猫。
 (三) 厌恶疗法:让一种病态的行为和痛苦的行为之间建
立条件反射,从而治愈的方法。
 适应症:酒癖,烟癖,药癖,性变态,强迫观念。儿童不良习惯

 如:酒癖:酒 + 催吐药 ( 阿朴吗啡 ) 呕吐 --- 反复治愈
 或看录像带中食物酒,爬
 强迫思维: 13 女孩:经过商店就想到售货员说她偷东西,看到异
性就想到结婚的问题,
 将其手上套上橡皮筋,拉到强迫观念消失为止,开始 100 次左右
,第 3 周明显下降同,第八周完全消失。
 咬指甲:在指甲上涂上黄连液,使之厌恶而不再咬指甲。
 性变态:电击
 (四) 消退法: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学习,我们已
经知道某种行为是因为得到了满足才被保留下来的,所以许多疾
病都是由此形成的,通过去掉强化就可使病态行为得以消失。
 调皮学生—注意 ( 强化 )---- 关禁闭 ( 去掉 )--- 消退
 (五) 代币法:就是给病人一定数量可以代币的筹码来奖
赏其适应性行为,如按时起床主动打扫卫生,奖励,如毁物打架
。精神病院中选用
 (六) 塑造法:通过强化手段,矫正人的行为,使之逐步
接近某种适应性行为模式的强化治疗手段。
 如国外有一例:十几年的“哑巴” ( 紧张型分裂症 )
 眼看—唇 动 ---- 嗓音 ---- 说话
 糖 请给糖
 (七) 示范法:人的许多行为都是模仿来的,那么改变病
态则可用示范法提供榜样,
 恐狗症 :A 组:狗 + 儿童,不怕狗。摸狗,快乐情境
 B 组:狗 怕
 C 组:人 怕
 在给小孩打针,应注意榜样的作用,可用坚强勇敢的孩子作榜样

 三.适应症和评价:
第二节 森田疗法 
 ( 一 ) 由来 : 是由日本森田正马根据切身经历而总结出来的一
种方法 , 森田正马是一位精神病专家 . 早年体弱多病有明显的神经
质倾向 . 曾患有多种神经质症状 , 他多方求医 , 坚持治疗 , 但收效
甚微 , 深受其苦 . 上大学一年级时 , 被诊断患有神经衰弱 , 因受症
状的折磨 , 学业都难以坚持 , 考试将至 , 难以应付 , 此时家中一时
疏忽忘记寄前给他 , 抑郁气愤之下 , 想到了死 , 于是放弃一切治疗
, 彻夜不眠 , 拼命学习 . 结果却出乎意料 , 考试成绩很好,而且多
年缠身的各种症状竟也不治而愈 . 就是这件事对森田正马创立森
田疗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 那么搞临床工作后 , 森田正马致力于寻找
治疗神经质症的有效方法研究 , 经 20 多年的努力 , 废弃了药物治
疗 , 催眠治疗等无效的方法 , 取说理 , 作业 , 生活疗法等精华 , 提
出了自己独特的治疗神经症的治疗方法 , 这一疗法被其学生称 森
田疗法 .
 现代森田疗法正应用于各种心身疾病和一切具有不良心
理因素而产生的多思多虑 , 过多自我注意等心理障碍 .
 ( 二 ) 基本观点 : 精神交互作用
 森田认为神经症的发病基础是共同的素质倾向 ( 疑病素质 )
其表现为精神内向 , 敏感 , 孤僻 , 多疑 , 过度地追求十全十美 , 总
是担心自己的健康 , 这些都是人类本性的生存欲望 , 如受挫 , 就把
注意力指向自身 , 便成为神经症…… . 精神交互作用 . 同时森田认
为 , 人的精神活动有相互调节的拮抗作用 , 也就是其观念 , 情感和
意向产生的同时也会产生这样不很方便吧 ? 的念头 , 来控制和调
节行为 , 这种拮抗作用的存在 , 保证了人的精神安定 . 实际上 , 每
个人都有与自己理性不符和的观念 , 正常人只是一闪而过 , 而神经
症的病人在精神交互作用下 , 产生强迫观念症 . 针对以上的认识 ,
森田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 其疗法的着眼点在于陶冶疑病素
质 , 打破精神交互作用 , 提出顺应自然的治疗方法 , 也就是说要老
老实实地接受症状 , 真正认识到对它抵制 , 反抗或用任何手段回避
压制都是徒劳的 , 要一面接受症状 , 不予抵抗 , 一面带着症状当做
自己身心内的异物 , 对它不加排斥和压抑 , 采取有就让它去的态度
, 为所当为要求该做什么马上就去做什么 , 尽管痛苦也要坚持 .
 ( 三 ) 方法和操作 : 住院治疗和门诊治疗 ( 轻症病人 )
 四个时期 :
 第一期 : 绝对卧床期 :( 一周左右 ) 焦虑到极点
 第二期 : 轻工作期 (3,5 天… . 一周 ) 每天卧床 7…8 个小时 , 仍禁
止交际 , 读书 , 只是打扫院子 , 擦玻璃 , 从第三天开始放哀 , 可记
回忆 , 但不能谈病 .
 第三期 : 重工作期 ( 一周左右 ) 继续禁止会客娱乐 , 重体力劳动
如除草 , 做农活等 , 可读书 ( 主要是森田的神经症方面的书 ) 继续
记日记
 第四期 : 出院准备期 (1…2 周 ) 目的是让患者在工作 , 人际交往
及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体验顺其自然的原则 , 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
 经过四个期之后 , 症状未必完全消失 , 需带着症状去工作 , 学习 ,
生活 , 也就是顺其自然 , 这样有利于症状的恢复 .
 ( 四 ) 适应症 : 各种神经症 ( 强迫症 , 恐怖症 , 疑病症等 ) 不适合癔
病.
第三节 理性情绪疗法
 是 20 世纪 50 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 ,
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 .
 (一)基本观点 : 艾利斯认为 : 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
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 , 而是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对
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 即
 事件→认知评价→情绪反应
 (A) (B) (C)
 这就造成了 ABC 理论的基本观点 A→C 而 ABC 理论
认为……
 例如 : 两个人走在街上 , 遇到他们的某位领导 , 但这位
领导没有说话 , 径直走过去了 < 甲 : 可能未注意→无所
谓 ( 合理的)
 乙 : 对自己顶受之有想法→担心 ( 不合理的 ) 长期如
此→心理障碍
 通常人的不合理信念的几个重要特征 :
 1 绝对化要求 : 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 , 对某一事
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 , 他通常与
必须 , 应该 , 的字眼连在一起 , 如我必须成功 , 别人必
须很好的对待我 .
 2 过分概括化 :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 , 以一概十的不合理
思维方式的表现 , 比如 , 当自己失败时 , 往往认为一无
是初 , 一钱不值是废物等 .( 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 ); 别
人一旦做错→一无是处 , 坏透顶 .
 3 糟糕至极 : 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 ,
将是非常可怕 , 非常糟糕 ; 甚至一场灾难的想法 , 这会
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 , 自责 , 自罪
, 焦虑 , 悲观等恶性循环之中 , 而难以自拔 . 例 : 失恋
者 一蹶不振
 ( 二 ) 治疗方法 :
 1 诊断 : 明确问题的性质

 2 分析 : 帮助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 3 辩论 : 帮助患者放弃不合理信念

 4 在教育 : 帮助患者建立新的合理的思维和行
为方式 .
 主要用于抑郁症 , 各种焦虑性障碍和人格障碍 .
第四节 精神分析疗法

一弗洛伊德:
 是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 ,1856 年 5 月 6 日出生于摩拉
维亚 ,4 岁时随家迁居维也纳
 17 岁入维也纳医学院 , 因为兴趣爱好广泛 , 用了近 8 年
的时间学完 4 年的医学和科学研究课程 . 对其理论的形
成影响最大的是 1885 年用 4 个半月的时间跟沙科学习
, 沙科曾说了一句话 : 某些病人的障碍都有其性的基础
…… .1908 年后 , 开始形成性本能论 , 并提出 : 神经症
的产生 , 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得不到满足的结
果 , 后来 , 弗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理论
1923 年 < 自我和本我 > 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精神分析
理论框架的形成。弗洛伊德患口腔癌 23 年,终于在
1939 年再次发作,医生宣告无法手术,于 1939 年 9 月
23 日去世。( 83 岁)
 关于弗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世人给予他不少赞
誉:
 好的方面 马克思 + 弗是真正的真理;医学心理
学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人物;百位著名人物之一
 坏的方面 他的理论是主观臆断,无法
在实验室中进行;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教唆犯。(因
为引发很多青少年犯罪)
 三位伟大的犹太人之一:马克思,从宏观上
研究社会发展趋势;爱因斯坦,用物理学方法研究物
质规律;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色来研究人的精神现
象。
 二理论观点:(从心理学角度讲,不谈其他
领域)
 (一) 意识理论:
 通常我们认为,人的行为、活动都是有意识的:吃饭、穿衣、上
学,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不仅仅是受意识支配的,还有一部
分是受意识以外的东西支配的,那就是无意识。因此他把人类的
心理活动分为三大系统。
 意识 (注意集中的心理活动)
 前意识(下意识)介于二者之间“守门人”、“检查者”,提醒
能想起来
 无意识(潜意识)由个体已经经历的事件组成,早期经验,本能。
无意识是指心理活动系统中的深层部分。是人的心理能量的储藏
库,也就是受到压抑隐藏很深的不被当事人意识到的,但对人的
行为时刻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领域。意识的作用,我们很容易理
解。。。。。。
 意识
 (早年较大的生活事件和创伤)
 ↑↓ ======= 心理冲突 ======= 心理疾病
 无意识
 (表面遗忘,实际在积蓄能量)
 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到无意识系统的本能和欲
望无法直接通过前意识系统重新回到意识系统中,只
能通过伪装而迂回的进入意识系统。这种伪装的形式
往往就是疾病的症状。在弗看来,神经症的症状主要
是冲动、欲望在无意识中的作用,神经症的表现正好
使无意识中的欲望和冲动得到了间接的满足。所以,
将病人无意识活动内容意识化,成了精神分析学派治
疗方法的一种基本形式。弗指出,被压抑的本能和欲
望通常的自由联想,移情,梦,失误(口误,笔误)。
玩笑和神经病症六种形式的伪装侵入意识系统。因此
,分析病人的自由联想,释梦,移情及分析病人的口
误和笔误,构成了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了解病人无意识
心理活动的基本的有效方法。
 ( 二 ) 人格结构理论:
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就是本我,
自我,超我。
 ( 1 )本我:(私我,它我)(同野兽一样的):指
人的本能,欲望,是原始的力量源泉,有即刻要求满
足的冲动倾向,处于潜意识的最深层,遵循的是享乐
原则。
 ( 2 ) 自我:为了适应社会,演化出自我,起调节作
用,就是调节本我中本能欲望的释放,被认为是人格
中的管理者,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 一方面,自我可以压抑本我的一些不合理的欲
望,另一方面,它又可以通过一系列防御机制让有些
本我的欲望得以表现。
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发现,许多病人都表
现出强烈的内疚感和罪恶感,这使他意识到,在人格
结构结构中还可能存在某种类似于“清规戒律“的成
分,于是他提出了”超我“的概念。
 ( 3 )超我: ( 道德化的自我)
 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在慢长的发展中逐
渐形成并且根深蒂固了的道德价值体系,对于自我的
监督已达到自动化的程度,遵循“至善原则“。
 健康的人格应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均衡协调
的发展,本我是动力,超我是准则,而自我对上要符
合超我的要求,对下要调整和满足本我的欲望,对外
要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要保持心理平衡,本我,自我
和超我的协调统一保证了人的行为的合理性。对于正
常人来说,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对立是经常
的,但都能在对立之后很快形成统一,达到平衡,从
而保持健康的心理,一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
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 ----
焦虑痛苦和行为失调等表现出来,从而导致心理疾病

 每个人都有三种成份,差别在于比例大小不同,
 费孝通:“人介于神兽之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
半是野兽
 (一) 性心理发展理论:
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受性的本能和欲望来支配
的,性的背后就是潜在的心理能量叫力比多
( libido )也就是性力或欲力。常常驱使人们去寻找
快感。当然这个性不仅仅是指以生育为目的成熟的两
性行为,它还包括广泛的身体愉快,甚至还包括心情
的愉快和友谊。
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性欲并非从青春期开始,而
从幼儿时就已经存在,而且明确指出,人的行为是以
“力比多”为动力的。他把人的心理性欲分为五个阶
段。
 (1) 口欲期( 0---1 。 5 岁的婴儿期)
 这一时期主要是满足嘴的需要,如果停止了或固着了就会引起不
良习惯,比如婴儿期断奶过早,在幼儿期出现吮手指,咬指甲,
咬笔尖等不良行为,长大成人后则表现贪食,嗜饮,吸烟,好挖
苦讥笑别人等。
 (2) 肛欲期( 1 。 5----3 岁幼儿)快感区肛门,大肠
 生活中,由于神经对肛门括约肌的支配日渐成熟,这时开始训练
幼儿排便,幼儿发现排便,排尿排粪常来快感,因此,肛门粘膜
刺激成了主要的取乐方式。
 此阶段正常通过,可以形成独立的个性,表现为较强的自由性,
容易与人合作,没有失败意识,如果产生固着,就会形成肛门性
格〈肛门保护型:整洁,小气,做事有条理
 肛门驱逐型:不整洁,大方,做事缺乏条理
 (3) 性器期( 3----6 岁儿童)
 这一阶段的心理性欲指向了生殖器区域,欲望主要通过生殖器来
满足,生活中,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开始注意到了两性的差异,
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性别行为分化,手淫成了他们主要的取付方式

 这一阶段的儿童异性父母作为自己爱恋对象,弗洛伊德称为“恋
母和恋父情结”
 在性器阶段出现固着,将形成性器型性格,男性表现为,做事不
考虑后果,自负自夸;女性则力求在多方面都优于男性,并且去
寻找典型的男性职业。且她们对谴责,诋毁男人很感兴趣。
 (4) 潜伏期( 6-----12 岁儿童)也称同性恋阶段。
 这一阶段几乎没有明显的性发展表现,此时儿童的道德感。羞耻
感和美感获得发展,生活中,女孩同女孩玩,男孩同男孩玩,同
时排斥异性,这一阶段的儿童愉快的主要来源是获得成人的赞美

 ( 5) 异性恋期:( 12 岁以后。。。。)

 这一阶段异性爱与主导地们,父母以外的异性成了主
要的爱恋对象,生活中,这时的儿童开始进入青春期
,性腺开始成熟,第二性征出现,逐渐产生成人性欲

 以上性心理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起来的,如果发展停
止于某些阶段或从高级阶段,退返到低级阶段,那么
就出现“固着”或“退行”。这是某些神经症和性变
态的根源。
 (一) 本能论:
 a) 生存本能:在早期理论中,分自我本能:饥饿本能,危险害怕
的本能,如长期受阻便会导致死亡
 生殖本能:性本能和性爱本能,长期受压抑,便会导致人格的改
变和精神神经病的产生。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弗洛伊德亲眼目睹了恐怖的屠杀和疯狂的
破坏,使他感到在人的本性中可能存在着一种侵略的本能或自我
毁灭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作:
 b) 死亡本能:
 主要作用是毁灭自己和毁灭周围的东西,表现为残忍,攻击,自
杀,杀人,甚至体育运动和战争毁灭也是受人类死亡本能的欲望
所驱使的。
 而人的生命就存在于这两种本能的相互对应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中
,性变态中的施虐狂和受虐狂就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相结合的表
现。
 六种离奇梦境
 ( 1 )象征:即用一种中性事物处理替代一种忌讳的事物,从而减少或
避免引起梦中自我的痛苦,或创伤。如:用细长,尖锐,蛇虫样的东西
象征男性生殖器 > 牵强用坑穴,凹陷的圆形的象征女性生殖系统
 ( 2 )移置:指在梦中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爱或恨)转移和投身到另
一个对象方面去。如一位神经症男青年梦到一位穿黑衣的陌生中年妇女
开始他冲动地对她拥抱,继而对她进行了残酷攻击,经过分析,梦中这
位中年妇女实际上是她的母亲;因为在童年父亲病死后母亲抛弃了他而
另嫁人离去。
 ( 3 )凝缩:指在梦中将内心所爱或恨的几个对象凝缩成一个 象表现出
来最生动的例子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游警幻境时,梦见警幻仙子领他与其
仙妹成亲,这位美女的形象是他所爱的三个女性经过凝缩而构成的。
 ( 4 )投射:指在梦中将自己某些不好的愿望与意念投衬他人。而减轻
对自己的谴责。如一男青年梦到其未婚妻移情别恋并于一人幽会,经过
分析发现,他对未婚妻有所不满而萌发追求其他女人的意念。
 ( 5 )变形:指在梦中将潜意识的欲望或意念用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一富家子弟,在其父病重后患了焦虑性神经症。夜间梦见父亲病
愈又能掌管家务了,经过分析,他的潜意识中盼父早死的不孝意念受到
超我的严后压抑,通过“反相形成”而产生了“父亲病愈”的“反梦”

 ( 6 )“二次加工”作梦者在梦醒后,往往会无意识地对自己的梦进行
修改加工,使它比较有次序或合乎逻辑一些,或者将最有意义的部分置
于次要地位,所以分析时,要去伪存真,抓住要点, 
 三精神分析治疗技术:
 (一)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治疗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具体
做法。在安静的诊室内,让病人舒适地,放松地躺着,医生坐在
或站在病人的侧后方。。。。。。。。
 自由联想的目的就是让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冲动与痛苦的回忆。有
机会释放出来,回到意识中,以抒发情绪,医生根据其内容进行
分析。
 同性问题有关的疾病或严重的精神创伤例自由联想治疗效果很好

 例影片《爱德华大夫》病人不能看带条的东西,斑马,衣服,书
桌上的刀刻竖道。。。用自由联想突然想起小时候,同亲属家的
小孩玩,小孩从窗台上划下来擢死在栏杆上,给他幼小的心灵留
下了很深的印迹,这就是症结所在,
 (二)梦的分析:就是试图对病人的各种梦境进行分析,其目的
就是引出更多的无意识的材料。
   〈显梦:〈睡眠时躯体受到刺激,如房间太冷。会梦见置身冰
天雪地山谷之中。
 隐梦:生活中没有实现的愿望在梦中表现出来。
 弗洛伊德主为人能说出的梦境是梦的显意,其背后都有隐意。分
析它就有助于揭露病人的症状的真意,有助于消除病人的阻抗。
由此可见,梦既意识得的发泄的最佳场所,所以有人说:若以梦
中的行为作出判罪的依据,那么人人都是罪犯。弗认为“分析梦
是进入无意识的捷径“因此,释梦可以看成是自由联想的补充和
扩展。释梦时,医生应注意,不要毫无掩饰地,直接地解释给病
人,应一边分析,一边启发。渐渐地让病人接受并达到领悟。
 (三)阻抗分析:
 治疗过程中患者有意无意地回避某些问题,或在行动上表现出不
合作治疗,不相信治疗者,便发阻抗。
 阻抗的发生可提醒治疗者治疗已涉及到患者的最敏感的问题或接
近症结的显露,所以心理医生应想尽一切办法向患者说明联想的
目的及治疗的意义,使治疗顺利进行。
 (四)移情的分析:
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随着患者与治疗者的治疗关系的
发展,患者对治疗者的信任和依赖日益增强,患者会
把自己对父母,朋友甚至恋人或配偶的感情转移到治
疗者身上,这就是移情〈正移情:把医生看成友好,
爱幕的对象
 负移情:把医生看成是自己拒绝,憎恨的对象。
 一旦发生移情现象,医生可利用移情,让病人就此作
出回忆和联想,这样,可揭示其内心的隐秘,从而进
行心理分析,同时,移情可使病人的情感得到充分分
的渲泄,有利于得到领悟。但必须清醒自己的“身伤
“必要时应忍耐,友善,克制,认真的态度。
 (五)解释:
 精神分析所关注的是患者内心活动特点,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让患者了解自己,了解自己
内在的心理活动,将被压抑的潜意识活动的内
容疏导出来,使患者对症状的真正含义达到领
悟。
 例:弗洛伊德治疗病例摘要。。。。。
 成功的精神分析的结果是使患者重新认识自己
,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模式,让人格健全发展,
现实地对待问题,不是否认压抑,而是以适应
的方式做出适当的反应。
第五节 生物反馈疗法
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人不可能控制心跳快慢,
血管扩张,血压高低,血压高低,但米勒对狗进行实
验研究之后发现,人通过训练之后也能够控制内脏的
活动,这样,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研制了“生
物反馈仪”那么,生物反馈方法:就是
 通过生物反馈仪这个电子仪器。将人体内生
理信息,描记。并转换成声,光和数字等反馈信号使
受试者可以根据反馈信号调节和控制自身的生理功能
活动,从而达到防治心身障碍的目的。
 常用的仪器:肌电。皮肤电。皮肤温度,脑电,血压脉搏
 适应症:高血压。神经症,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溃疡病等
 探索阶段并不普及,仅限于训练阶段。
 生物反馈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它对医患比方都是个挑战,病
人要一致过去被动接受治疗,变为主要积极地学习矫治自己的疾
病在治疗中反馈仪是学习的工具。医生是教练的角色,医生不仅
会用仪器,还要帮助病人学会调节自身,这种调节不限于在诊室
中,并且在紧张的现实生活中要能保持治疗效果。
 有关刺激( S` )→〈心率下降( R )→奖励( S )心率升高
( R1 )嘶叫( R2 )
 逐渐学会了“操作”这种内脏行为。使心率下降。
第六节 暗示与催眠疗法
 (一)暗示疗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受暗示和给别人以暗示
,人家说一句:“你今天气色真好”你可能真的觉得一整天都很轻松,
舒服,受暗示就是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来自于客体,或主体的影
响的心理现象,包括他暗示或自暗示(病人自己把某一观念暗示给自己
)如因紧张,激动而失眠者,可选择一些使自己放松安静的词语进行的
自我暗示,可有一定疗效。
 1 .暗示疗法:通过一定的手段,使病人受到积极的暗示,从而达到治
疗目的的一种心理疗法。
 2 .暗示的作用:( 1 )对随意肌产生的影响:
 例如,有些病人(如癔病患者)由于接受了不良的暗示导致肢体的瘫痪
,对于这样的病人,医生可以利用积极的权威性的暗示使他们的肢体恢
复活动。
 ( 2 )对非随意肌的影响:例如:湿纸片贴在额头,会发烧 -- 〉用心体
会 -- 〉发红
 ( 3 ) 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例如。许多疼痛的病人可以利用安慰剂减轻
或消除疼痛
3 . 暗示的手段:
 言语,药物,手术,针灸,仪器,榜样,情境
 4 . 暗示疗法成功的关键。
 ( 1 ) 选好适应症〈癔病
 功能性疾病(躯体症状

( 2 ) 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生要具有权威性
,取得病人的高度信任
 ( 3 ) 病人应具有良好的受暗示性。
 5 . 暗示性的检查方法:
 (1) 测查嗅觉的灵敏度:
 说是
湖水,淡醋,稀酒精
 让被试分辨〈分不出: 0
 一种: 1
 二种: 2
 (2) 测查平衡功能:
 令被试面墙而立,又目轻闭,平静呼吸 2 分钟后。。。
 未摇晃 0 轻: 1 明显 2
 (3) 测查视觉分辨:
 直径 4CM 问:哪个大?哪个小?
 间距 8CM 一样大 0 有一个大 1
 (4) 测直记忆力:
 1 )让病人看一幅彩色画,画面画的是一个房间内有一个窗户,
蓝色的窗帘和两种把椅子, 30 秒后拿走彩色画。问: 1 )房间里
有 3 把椅子还是 4 把椅子?
 2 )窗帘是什么颜色的,是浅绿色的还是淡黄色的?“
 3 )房间有两个窗户还是 3 个窗户?“
 若回答与画面不一致,则具有暗示性,每一问得 1 分,若回答与
画面一致则得 0 分,此项测查可得 0----3 分。
 通过以上四项测查病人可得 0---8 分,分数越高表示病人暗示性愈
强,被催眠的可能性就愈大。
 (二)催眠疗法: 1 。催眠:就是施求者通过暗示把被催眠者导
入似睡非睡,,精神恍惚,顺从附会,六神无主的特殊意识状态
的过程。
 进行催眠的技术叫催眠术,利用催眠术进行治疗疾病时,就产生
了催眠疗法。
 在催眠状态下,求治者能重新回忆起被“遗忘”的经历和体验,
畅述内心和秘密和隐私。换句话说,求治者在催眠状态下,意识
范围狭小,只与心理医生保持密切的感应关系,顺从地接受心理
医生的指令和暗示,这样,医生就可以通过心理分析,解释,疏
导等方法进行心理治疗。
 最早使用催眠术的是奥地利医生麦斯麦,于 1775 年使用
并用于医疗。至现在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了,象弗洛伊德,巴甫
洛夫,布雷德〈英〉等都对其进行大量研究,现在催眠疗法已以
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的体系,步骤。
 1 . 催眠疗法的过程:
 (1) 暗示性检查:
 造反易受暗示的病人做为治疗对象
 (2) 导入催眠状态
 A :言语暗示加视觉刺激
 B :言语暗示加听觉刺激 〈单调的暗示性语言
 C :言语暗示加皮肤刺激(不常用) 你的眼睛开始疲倦了,
你已睁不开眼了,闭上眼吧,。。。你的手,腿也开始放松了,
全身放松了,眼皮发沉,头脑也开始模糊了,你要睡了,睡吧。
 D :药物:某些求治疗者暗示性低,不合作,可使用 2 。 5% 的
硫喷妥钠或 5---10% 的阿米妥纳 0 。 5 克。稀释后,进行静脉缓
慢注射,在求治者进入半睡眠状态时,再导入催眠状态。
2 进行治疗:
 1 )直接暗示法:在催眠状态下,直接通过暗示病人的某些症状
就可以消除这些症状,口吃,书写痉挛,胃痉,斜颈等,如:口
吃:现在您已经不口吃了,您的讲话已经流利了。您可以流利地
讲话。 “病人接受暗示,醒后症状就可以消失。
 2 )催眠后暗示法:在催眠状态下,暗示病人“醒来后您的。症
状就可以消失“,治疗夜尿症的病人可以这样暗示”您已经是成
年人了,当您醒来时,您要记住您以后不会再尿床了“
 3 )分析:就是在催眠状态下,让病人说出被压抑的心理矛盾或
早期的痛苦体验,可以发现在非催眠状态下难以了解的心理问题
,以进一步进行分析性心理治疗,其实,让病人说出其内心的心
理矛盾,本身就有消除反应的意义。
 i. 除催眠状态:当治疗结束时,可以及时唤醒求治者,也可以让
其睡完觉后逐渐醒来,一般用这样的指导语:“好了。治疗结束
了。您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一觉,睡醒后,你一定会精神饱满,头
脑清醒”或“现在请听我念数字,我从 20 念到 1 ,当我念到 1 时
,您就会醒来。“
( 二 ) 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 :
人格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就是本我,自我,超我。
 ( 1 )      
本我:(私我,它我)(同野
兽一样的):指人的本能,欲望,是原始的力
量源泉,有即刻要求满足的冲动倾向,处于潜
意识的最深层,遵循的是享乐原则。

 ( 2 )      
自我:为了适应社会,演化出
自我,起调节作用,就是调节本我中本能欲望
的释放,被认为是人格中的管理者,遵循的是
现实原则。
 一方面,自我可以压抑本我的一些不合理的欲
望,另一方面,它又可以通过一系列防御机制
让有些本我的欲望得以表现。
 (过渡)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发现
,许多病人都表现出强烈的内疚感和罪恶感,
这使他意识到,在人格结构结构中还可能存在
某种类似于“清规戒律“的成分,于是他提出
了”超我“的概念。
 (1) 超我:(道德化的自我)
 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在慢长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且
根深蒂固了的道德价值体系,对于自我的监督已达到自动化的程
度,遵循“至善原则“。
 健康的人格应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均衡协调的发展,本我是动
力,超我是准则,而自我对上要符合超我的要求,对下要调整和
满足本我的欲望,对外要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要保持心理平衡,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协调统一保证了人的行为的合理性。对于正
常人来说,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对立是经常的,但都能
在对立之后很快形成统一,达到平衡,从而保持健康的心理,一
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程度,就
会以病理的形式 ---- 焦虑痛苦和行为失调等表现出来,从而导致
心理疾病。
 每个人都有三种成份,差别在于比例大小不同,
 费孝通:“人介于神兽之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 (一) 性心理发展理论:
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受性的本能和欲望
来支配的,性的背后就是潜在的心理能量叫力
比多( libido )也就是性力或欲力。常常驱使
人们去寻找快感。当然这个性不仅仅是指以生
育为目的成熟的两性行为,它还包括广泛的身
体愉快,甚至还包括心情的愉快和友谊。
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性欲并非从青春期开
始,而从幼儿时就已经存在,而且明确指出,
人的行为是以“力比多”为动力的。他把人的
心理性欲分为五个阶段。
( 1) 口欲期( 0---1 。 5 岁的婴儿
期)
 这一时期主要是满足嘴的需要,如果停
止了或固着了就会引起不良习惯,比如
婴儿期断奶过早,在幼儿期出现吮手指
,咬指甲,咬笔尖等不良行为,长大成
人后则表现贪食,嗜饮,吸烟,好挖苦
讥笑别人等。
( 1 ) 肛欲期( 1 。 5----3 岁幼儿)快感
区肛门,大肠
 生活中,由于神经对肛门括约肌的支配日渐成
熟,这时开始训练幼儿排便,幼儿发现排便,
排尿排粪常来快感,因此,肛门粘膜刺激成了
主要的取乐方式。
 此阶段正常通过,可以形成独立的个性,表现
为较强的自由性,容易与人合作,没有失败意
识,如果产生固着,就会形成肛门性格〈肛门
保护型:整洁,小气,做事有条 理

肛门驱逐型:不整洁,大方,做事缺乏条理
( 1 ) 性器期( 3----6 岁儿童)
 这一阶段的心理性欲指向了生殖器区域,欲望
主要通过生殖器来满足,生活中,这一年龄阶
段的儿童开始注意到了两性的差异,出现了较
为明显的性别行为分化,手淫成了他们主要的
取付方式。
 这一阶段的儿童异性父母作为自己爱恋对象,
弗洛伊德称为“恋母和恋父情结”
 在性器阶段出现固着,将形成性器型性格,男
性表现为,做事不考虑后果,自负自夸;女性
则力求在多方面都优于男性,并且去寻找典型
的男性职业。且她们对谴责,诋毁男人很感兴
趣。
( 1) 潜伏期( 6-----12 岁儿童)也
称同性恋阶段。
 这一阶段几乎没有明显的性发展表现,
此时儿童的道德感。羞耻感和美感获得
发展,生活中,女孩同女孩玩,男孩同
男孩玩,同时排斥异性,这一阶段的儿
童愉快的主要来源是获得成人的赞美。
( 1 ) 异性恋期:( 12 岁以后。。。。)
 这一阶段异性爱与主导地们,父母以外的异性
成了主要的爱恋对象,生活中,这时的儿童开
始进入青春期,性腺开始成熟,第二性征出现
,逐渐产生成人性欲。
 以上性心理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起来的,如果
发展停止于某些阶段或从高级阶段,退返到低
级阶段,那么就出现“固着”或“退行”。这
是某些神经症和性变态的根源。
本能论:
 a) 生存本能:在早期理论中,分自我本能
:饥饿本能,危险害怕的本能,如长期受阻便
会导致死亡
 生殖本能:性本能和性爱本能,长期受压抑,
便会导致人格的改变和精神神经病的产生。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弗洛伊德亲眼目睹了恐
怖的屠杀和疯狂的破坏,使他感到在人的本性
中可能存在着一种侵略的本能或自我毁灭的本
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作:
 a) 死亡本能:
 主要作用是毁灭自己和毁灭周围的东西,表现
为残忍,攻击,自杀,杀人,甚至体育运动和
战争毁灭也是受人类死亡本能的欲望所驱使的

 而人的生命就存在于这两种本能的相互对应相
互作用的统一体中,性变态中的施虐狂和受虐
狂就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相结合的表现。
4 )投射:指在梦中将自己某些不好
(
的愿望与意念投衬他人。而减轻对自己
的谴责。如一男青年梦到其未婚妻移情
别恋并于一人幽会,经过分析发现,他
对未婚妻有所不满而萌发追求其他女人
的意念。
5 )变形:指在梦中将潜意识的欲望
(
或意念用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
一富家子弟,在其父病重后患了焦虑性
神经症。夜间梦见父亲病愈又能掌管家
务了,经过分析,他的潜意识中盼父早
死的不孝意念受到超我的严后压抑,通
过“反相形成”而产生了“父亲病愈”
的“反梦”。
( 1) 二次加工”作梦者在梦醒后,
往往会无意识地对自己的梦进行修改加
工,使它比较有次序或合乎逻辑一些,
或者将最有意义的部分置于次要地位,
所以分析时,要去伪存真,抓住要点,
 各种离奇的梦境:六类:
( 1) 象征:即用一种中性事物处理
替代一种忌讳的事物,从而减少或避免
引起梦中自我的痛苦,或创伤。
 如:用细长,尖锐,蛇虫样的东西象征
男性生殖器 > 牵强
 用坑穴,凹陷的圆形的象征女
性生殖系统
2 )移置:指在梦中将对某个对象的
(
情感(爱或恨)转移和投身到另一个对
象方面去。如一位神经症男青年梦到一
位穿黑衣的陌生中年妇女开始他冲动地
对她拥抱,继而对她进行了残酷攻击,
经过分析,梦中这位中年妇女实际上是
她的母亲;因为在童年父亲病死后母亲
抛弃了他而另嫁人离去。
3 )凝缩:指在梦中将内心所爱或恨
(
的几个对象凝缩成一个 象表现出来最生
动的例子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游警幻境时
,梦见警幻仙子领他与其仙妹成亲,这
位美女的形象是他所爱的三个女性经过
凝缩而构成的
4 )投射:指在梦中将自己某些不好
(
的愿望与意念投衬他人。而减轻对自己
的谴责。如一男青年梦到其未婚妻移情
别恋并于一人幽会,经过分析发现,他
对未婚妻有所不满而萌发追求其他女人
的意念。
5 )变形:指在梦中将潜意识的欲望
(
或意念用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
一富家子弟,在其父病重后患了焦虑性
神经症。夜间梦见父亲病愈又能掌管家
务了,经过分析,他的潜意识中盼父早
死的不孝意念受到超我的严后压抑,通
过“反相形成”而产生了“父亲病愈”
的“反梦”。
6 )“二次加工”作梦者在梦醒后,
(
往往会无意识地对自己的梦进行修改加
工,使它比较有次序或合乎逻辑一些,
或者将最有意义的部分置于次要地位,
所以分析时,要去伪存真,抓住要点,
三、精神分析治疗技术:
 (一)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治疗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方
法。具体做法。在安静的诊室内,让病人舒适地,放松
地躺着,医生坐在或站在病人的侧后方。。。。。。。

 自由联想的目的就是让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冲动与痛苦的
回忆。有机会释放出来,回到意识中,以抒发情绪,医
生根据其内容进行分析。
 同性问题有关的疾病或严重的精神创伤例自由联想治疗
效果很好。
 例影片《爱德华大夫》病人不能看带条的东西,斑马,
衣服,书桌上的刀刻竖道。。。用自由联想突然想起小
时候,同亲属家的小孩玩,小孩从窗台上划下来擢死在
栏杆上,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很深的印迹,这就是症
结所在,
 (二)梦的分析:就是试图对病人的各种梦境进行分析
,其目的就是引出更多的无意识的材料。
  
 〈显梦:〈睡眠时躯体受到刺激,如房间太冷。会梦见
置身冰天雪地山谷之中。
 隐梦:生活中没有实现的愿望在梦中表现出来。
 弗洛伊德主为人能说出的梦境是梦的显意,其背后都有
隐意。分析它就有助于揭露病人的症状的真意,有助于
消除病人的阻抗。由此可见,梦既意识得的发泄的最佳
场所,所以有人说:若以梦中的行为作出判罪的依据,
那么人人都是罪犯。弗认为“分析梦是进入无意识的捷
径“因此,释梦可以看成是自由联想的补充和扩展。释
梦时,医生应注意,不要毫无掩饰地,直接地解释给病
人,应一边分析,一边启发。渐渐地让病人接受并达到
领悟。
 (三)阻抗分析:
 治疗过程中患者有意无意地回避某些问题,或
在行动上表现出不合作治疗,不相信治疗者,
便发阻抗。
 阻抗的发生可提醒治疗者治疗已涉及到患者的
最敏感的问题或接近症结的显露,所以心理医
生应想尽一切办法向患者说明联想的目的及治
疗的意义,使治疗顺利进行。
 (四)移情的分析:
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随着患者与治疗者的治疗
关系的发展,患者对治疗者的信任和依赖日益
增强,患者会把自己对父母,朋友甚至恋人或
配偶的感情转移到治疗者身上,这就是移情
〈正移情:把医生看成友好,爱幕的对象
 负移情:把医生
看成是自己拒绝,憎恨的对象。
 一旦发生移情现象,医生可利用移情,让病人
就此作出回忆和联想,这样,可揭示其内心的
隐秘,从而进行心理分析,同时,移情可使病
人的情感得到充分分的渲泄,有利于得到领悟

 但必须清醒自己的“身伤“必要时应忍耐,友
善,克制,认真的态度。
 (五)解释:
 精神分析所关注的是患者内心活动特点,治疗
的主要目标是让患者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在
的心理活动,将被压抑的潜意识活动的内容疏
导出来,使患者对症状的真正含义达到领悟。
 例:弗洛伊德治疗病例摘要。。。。。
 成功的精神分析的结果是使患者重新认识自己
,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模式,让人格健全发展,
现实地对待问题,不是否认压抑,而是以适应
的方式做出适当的反应。
第五节 生物反馈疗法:
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人不可能控制心跳快慢,血管扩张,
血压高低,血压高低,但米勒对狗进行实验研究之后发
现,人通过训练之后也能够控制内脏的活动,这样,随
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研制了“生物反馈仪”那么,
生物反馈方法:就是
 通过生物反馈仪这个电子仪器。将人体内生理信息,描
记。并转换成声,光和数字等反馈信号使受试者可以根
据反馈信号调节和控制自身的生理功能活动,从而达到
防治心身障碍的目的。
 常用的仪器:肌电。皮肤电。皮肤温度,脑电,血压脉

 适应症:高血压。神经症,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溃疡
病等
 探索阶段并不普及,仅限于训练阶段。
 生物反馈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它对医患比
方都是个挑战,病人要一致过去被动接受治疗
,变为主要积极地学习矫治自己的疾病在治疗
中反馈仪是学习的工具。医生是教练的角色,
医生不仅会用仪器,还要帮助病人学会调节自
身,这种调节不限于在诊室中,并且在紧张的
现实生活中要能保持治疗效果。
 有关刺激( S` )→〈心率下降( R )→奖励
(S)
 心率升高( R1 )
 嘶叫( R2 )
 逐渐学会了“操作”这种内脏行为。使心率下

第六节 暗示与催眠疗法:
 (一)暗示疗法: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受暗示和给别人
以暗示,人家说一句:“你今天气色真好”你
可能真的觉得一整天都很轻松,舒服,受暗示
就是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来自于客体,
或主体的影响的心理现象,包括他暗示或自暗
示(病人自己把某一观念暗示给自己)如因紧
张,激动而失眠者,可选择一些使自己放松安
静的词语进行的自我暗示,可有一定疗效。
 1 . 暗示疗法:通过一定的手段,使病人受到积极的
暗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疗法。
 2 . 暗示的作用:( 1 )对随意肌产生的影响:
 例如,有些病人(如癔病患者)由于接受了不良的暗
示导致肢体的瘫痪,对于这样的病人,医生可以利用
积极的权威性的暗示使他们的肢体恢复活动。
 (1) 对非随意肌的影响:
 例如:湿纸片贴在额头,会发烧 -- 〉用心体会 -- 〉
发红
 (2) 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 例如。许多疼痛的病人可以利用安慰剂减轻或消除疼
痛。
 3 . 暗示的手段:
 言语,药物,手术,针灸,仪器,榜样,情境
1 . 暗示疗法成功的关键。
 ( 1 ) 选好适应症〈癔病
 功能性疾病(躯体
症状)
( 2 ) 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生要具有
权威性,取得病人的高度信任
 病人应具有良好的受暗示性。
 1 . 病人应具有良好的受暗示性。示性的检查方法:
 (1) 测查嗅觉的灵敏度:

说是湖水,淡醋,稀酒精
 让被试分辨〈分不出: 0
 一种: 1
 二种: 2
 (2) 测查平衡功能:
 令被试面墙而立,又目轻闭,平静呼吸 2 分钟后。。。
 未摇晃 0 轻: 1 明显 2
 (3) 测查视觉分辨:
 直径 4CM 问:哪个大?哪个小?
 间距 8CM 一样大 0 有一个大 1
 (1) 测直记忆力:
 让病人看一幅彩色画,画面画的是一个房间内有一个
窗户,蓝色的窗帘和两种把椅子, 30 秒后拿走彩色画。
问: 1 )房间里有 3 把椅子还是 4 把椅子?“
 2 )窗帘是什么颜色的,是浅绿色的还是淡黄色的?“
 3 )房间有两个窗户还是 3 个窗户?“
 若回答与画面不一致,则具有暗示性,每一问得 1 分
,若回答与画面一致则得 0 分,此项测查可得 0----3 分

 通过以上四项测查病人可得 0---8 分,分数越高表示病
人暗示性愈强,被催眠的可能性就愈大。
 (二)催眠疗法: 1 。催眠:就是施求者通过暗示把
被催眠者导入似睡非睡,,精神恍惚,顺从附会,六
神无主的特殊意识状态的过程。
 进行催眠的技术叫催眠术,利用催眠术进行治疗疾病
时,就产生了催眠疗法。
 在催眠状态下,求治者能重新回忆起被“遗忘”的经
历和体验,畅述内心和秘密和隐私。换句话说,求治
者在催眠状态下,意识范围狭小,只与心理医生保持
密切的感应关系,顺从地接受心理医生的指令和暗示
,这样,医生就可以通过心理分析,解释,疏导等方
法进行心理治疗。
 最早使用催眠术的是奥地利医生麦斯默,于 1775 年使
用并用于医疗。至现在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了,象弗
洛伊德,巴甫洛夫,布雷德〈英〉等都对其进行大量
研究,现在催眠疗法已以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的体系,
步骤。
 1 . 催眠疗法的过程:
 (1) 暗示性检查:
 造反易受暗示的病人做为治疗对象
 (2) 导入催眠状态
 A :言语暗示加视觉刺激
 B :言语暗示加听觉刺激 〈单调的暗示性语

 C :言语暗示加皮肤刺激(不常用) 你的眼睛开
始疲倦了,你已睁不开眼了,闭上眼吧,。。。你的
手,腿也开始放松了,全身放松了,眼皮发沉,头脑
也开始模糊了,你要睡了,睡吧。
 D :药物:某些求治疗者暗示性低,不合作,可使用 2
5% 的硫喷妥钠或 5---10% 的阿米妥纳 0 。 5 克。稀释
后,进行静脉缓慢注射,在求治者进入半睡眠状态时
,再导入催眠状态。
( 1 ) 进行治疗:
 1 ) 直接暗示法:在催眠状态下,直接通过暗
示病人的某些症状就可以消除这些症状,口吃
,书写痉挛,胃痉,斜颈等,如:口吃:现在
您已经不口吃了,您的讲话已经流利了。您可
以流利地讲话。。。。“病人接受暗示,醒后
症状就可以消失。
 2 )催眠后暗示法:在催眠状态下,暗示病人
“醒来后您的。。。。。症状就可以消失“,
治疗夜尿症的病人可以这样暗示”您已经是成
年人了,当您醒来时,您要记住您以后不会再
尿床了。。。。。“
 3 )分析:就是在催眠状态下,让病人说出被
压抑的心理矛盾或早期的痛苦体验,可以发现
在非催眠状态下难以了解的心理问题,以进一
步进行分析性心理治疗,其实,让病人说出其
内心的心理矛盾,本身就有消除反应的意义。
 i. 除催眠状态:当治疗
结束时,可以及时唤醒求治者,也可以让其睡
完觉后逐渐醒来,一般用这样的指导语:“好
了。治疗结束了。您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一觉,
睡醒后,你一定会精神饱满,头脑清醒”或“
现在请听我念数字,我从 20 念到 1 ,当我念
到 1 时,您就会醒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