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在最近的“O”水准华文听力考试中的一段篇章谈及师生相处之道。说的是一

位小学数学老师不小心算错了学生的分数,学生向老师讨回分数后还“据理力争”要
求老师向他道歉。在 2009 年 7 月底两篇刊登在联合早报的文章提问了“我们要教
孩子们什么?”的问题,过后又有其他读者针对这问题提出了看法,这里收集了
这些文章(从早报网站下载)让大家一起阅读,也欢迎大家在此留下您的意见。

文章目录

师道不传已久矣 (罗禅珠 2009-07-30).............................................................2


我们要教孩子们什么?(张春玉 2009-07-30).................................................4
“据理力争”错了吗? (沈裕尼 2009-08-07) .............................................6

做人不一定要“据理力争”(沈裕生 2009-08-13) ......................................9

只要据理力争,不要尊重和宽容吗?(杨松坚 2009-08-18) ..................11

“我们”要教孩子们什么?(曾丹林 2009-08-22) ...................................13

1
师道不 传已久 矣
(2009-07-30)
● 罗禅珠

  上星期监考了“O”水准华文听力考试,其中有这样一段篇章谈及师生相处之道。
说的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不小心算错了学生的分数,学生向老师讨回分数后还“据
理力争”要求老师向他道歉。

  于是,数学老师便向他道了歉。文章结尾是说几十年过去了,小学生长大了,
对曾经教过他的很多老师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唯独不曾忘记这位向他道歉的
数学老师。文章最后一道题问及该文的主题是什么?答案是:师生相处之道。

学生 能记住 华文老 师什么 ?

  平日里批改学生的测验,难免偶尔也会算错分;讲评时也有改正分数的现象,
幸亏没遇到那种“据理力争”的学生。回想自己早年读书时,学生对老师都是敬畏有
加;家长见老师也是毕恭毕敬,遇到不听话的孩子,家长总是诚恳地请老师“教训”
孩子;而老师受家长所托,更会尽心尽力管教那不听话的孩子。几十年过去了,
现在面对着尊贵的学生,哪还有严加管教的心?

  韩愈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的师道是
备受质疑,屡遭践踏。记得不久前接到一则手机简讯:“一人不慎落水,路人聚而
欲救之,有人曰:‘落水者乃公务员,路人散去一半。另一人曰:乃医生,余者又
散去一半;又一人曰:看上去像是律师,路人以石击之后蜂拥而回。皆言:让他
活着上来还不坑死更多人?突有人惊呼:实为教师,众人纷纷下水救起。此人正
欲答谢,众人答:你还是悲惨地活着吧,这样我们才不会沦为社会最底层。”

  且不说这“社会最底层”的例子是否有夸张调侃之嫌,至少数学老师道歉却已被
称为正确的师生相处之道了。扪心自问,为人师者,现今所传的究竟是什么“道”?
授的是什么“业”?解的又是什么“惑”?如今的学子记得华文老师的都是什么?那些
考获所谓特优的本地学生又有多少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不久前和一群中国奖学金学生聚会,她们中三时到我校留学,十年来已成功
地融入本地社会,然而她们发简讯给华文老师却是用的英文,我不禁问她们:现
在还会写华文作文吗?她们都摇头,有的羞愧,有的却若无其事…… 

师道 之不传 也久矣
2
  朋友经常笑话我,说我食古不化、不识时务,我的确是顽固不化啊!我也曾
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如果我现在是学生,我也不会喜欢华文,不
仅仅是因为那些八股似的报章读后感,一辈子也用不到的公函以及那些循章摘句
刻板的缩短长文……

  我最享受批改学生每周练笔的阅读报告或周记,字里行间我能看到她们思想
在驰骋,心灵在穿越,面对大千世界,她们从迷惑到了解的成熟。当然,她们都
是聪明的孩子,知道自己要些什么、争取些什么,她们有限的时间不能过多地奢
侈于“阳春白雪”的文化享受中,她们只能匆匆一窥,又埋头于明日的测验之中了。

  有时也会有一两个特立独行的孩子,或沉浸于昆曲的飘飘水袖,或独醉于宋
词的齿颊留香。对她们,我是既赞赏又担心,我怕她们可能从此形单影只、潦倒
落寞,甚至将来别无选择地走上华文老师的艰辛之路,不幸沦为“社会最底层”……

  回忆自己念书时,何尝不也有意气风发的美梦理想;但是,跻身于“大熔炉”之
中,磨蚀了个性、熔化了执著,不得不随波逐流,庸庸碌碌地务实,用各种推陈
出新的方法,像个效颦的东施,“传”着考试之道,“授”着答题之业,教导学生应试
得分的技巧,这大概就是“适者生存”吧。

  曾经和同辈的华校生谈起当年的学习乐趣,彼此津津乐道的还是那些经典的
美文,不是那些“震撼人心”的师生相处之道;我们咀嚼的还是那些感人肺腑的真情
小品,不是陈腔滥调的八股文章;我们诵读的还是优美的唐诗宋词,不是什么创
意的时文。我们从文章中认识到审美与情趣,从小说中学习到仁爱与侠义,从诗
歌中抒发我们的情怀……

  而今,我们却考学生一些大道理或雕虫小技,训练孩子所谓的批判思维,在
非黑即白的世界里,灌输孩子们“据理力争”。

  呜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3
我们要 教孩子 们什么 ?
(2009-07-30)
●张春玉

  刚刚结束的“O”水准华文听力考试,有这样一段篇章。内容大概是说一位小学
数学老师在给学生算分数时不小心算错了,小学生给老师指出来后,老师改正了
错误,给他加了分数。然而小学生却“据理力争”要求老师向他道歉,因为公民课老
师是这样教的。于是,数学老师便很真诚地向他道了歉。文章结尾是说几十年过
去了,小学生长大了,对曾经教过他的很多老师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唯独不
曾忘记这位向他真诚道歉的数学老师。

  反复听了两遍这篇文章,我仍然不了解其中所推崇的“正确的师生相处之道”具
体指什么。是不是老师不小心算错了分数,仅仅改正过来是不够的,以后还要增
加一个公开道歉的程序?是不是孩子们的字典里从此只能存留黑白、是非、公道、
权益而不再需要宽容、大度、尊敬、感恩了?我更不了解这样的文章被选入会考
听力试卷,让全国的中学毕业生洗耳恭听,他们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价值观和为人
处世的暗示!

  每次在新接手一批学生的时候,都会告诉他们不要只把眼光仅仅盯在测验、
考试的分数上,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丢分,比向老师讨回一分半分更重要。此外,
生活里不会有绝对的公平,尤其是一篇作文的批改,很多时候都是见仁见智的,
为什么这位老师给七十分而同样文章那位老师却给七十二是很正常的事,要学会
接受这样的“不公平”,对平时的分数,不妨看得淡一些,如果不是“生杀予夺”的大
考,全然不必锱铢必较。

  当然,要学生学会把分数看淡,并不是说老师就可以率性而为,随意给分,
老师仍然应该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每一张考卷,这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为人
师表最重要的身教,更是老师理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可是,仅就文章所说,当老
师误算了孩子的成绩,学生指出来便做了更正,是否还需要公开道歉呢?照理说
做错事道歉理所当然,可是,生活里有多少事是“照理”去办的?理外有恩情、有尊
敬、有理解也有宽容,如果公民课上只讲“理”的话,我们的孩子只会照本宣科、堂
而皇之地要求老师道歉,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在“理”外的“情”上已经输得一塌糊涂了
呢?如果我们提倡这样的师生相处之道,只知照理办事而不晓以礼待人,假以时
日,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怎样冰冷无情啊!

4
  杨雄在他的《法言·学行》中说“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意思是:老师呀
老师,简直是儿童的生命啊!如果我们的教育过于侧重理的灌输而忽略的人的培
养、情的陶冶,那么,当年轻一代走入社会、走出国门时,恐怕少不了碰钉子,
不但事无所成,而且不通人情世故,看不出眉眼高低,还没来得及用他学业上的
几个 A1 大展拳脚之前,早就在人情的世界里成了寸步难移的孤家寡人了。

  此外,是不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华族传统漂流到岛国,尊师重道就应该被上
帝面前人人平等取而代之?那些“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君子隆师而亲友”、“
疾学在于尊师”、“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等等古训就应该随着平等、公正、创
新诸如此类新名词的大行其道而退避三舍?既然人人平等,几年前家长满校园拿
着笤帚追着老师打也当属维护公民的平等权益,要是这样,“国将衰,必贱师而轻
傅”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5
“据理力 争”错 了吗?
(2009-08-07)
● 沈裕尼

   “联合早报”7 月 30 日“言论版”和“交流站”刊登了两篇讨论同一“事件
”的文章:罗禅珠的“师道不传已久矣”和张春玉的“我们要教孩子们什么?”,
两人的感慨也相近。

  “事件”是刚刚结束的“O”水准华文听力考试,测验内容大概是说一位小学
数学老师在给学生算分数时不小心算错了,小学生给老师指出来后,老师改正了
错误,给他加了分数。然而小学生却“据理力争”要求老师向他道歉,因为公民
课老师是这样教的。于是,数学老师便很真诚地向他道了歉。几十年过去了,小
学生长大了,对曾经教过他的很多老师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唯独不曾忘记这
位向他真诚道歉的数学老师。

  上述两位作者对“据理力争”的小学生感到心寒,对这样的“师生相处之道
”很不以为然。

  张春玉质疑“……生活里有多少事是‘照理’去办的?理外有恩情、有尊敬、
有理解也有宽容……。如果我们提倡这样的师生之道,只知照理办事而不晓以待
人,假以时日,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怎样冰冷无情啊!”

  罗禅珠感慨:“而今,我们却考学生一些大道理或雕虫小技,训练孩子所谓
的批判思维,在非黑即白的世界里,灌输孩子们‘据理力争’。呜呼!‘师道之
不传也久矣’……”

  两位作者对这篇“O”水准华文听力考试文章最大的非议莫过于小学生“据理
力争”的行为;老师向小学生道歉而衍生出学生不“尊敬”老师。对学生和老师
享有“同等”地位和权利的“师生相处之道”感到不可理解。

  笔者没有看过这篇文章,因而不清楚小学生在数学老师向他道歉后,是否态
度有了改变?从此以后在这名数学老师的面前变得“不可一世”、“趾高气扬”
了吗?文章的结尾提到几十年过去了,小学生长大后只是对这名向他“真诚”道

6
歉的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正好说明了老师当年真诚的道歉得到了这名学生
永远的“敬重”吗?

老师 是学生 学习的 榜样

  “师道不传已久矣”和“我们要教孩子们什么?”两篇文章给人的印象似乎
是:老师是不应该向“学生”道歉的,学生要老师道歉是一种不“尊师重道”的
行为。即使小学生搬出了是“公民课”老师这么教的,张春玉还是尝试以“理外
有恩情、有尊敬”等理由欲说服读者(学生不应该要老师道歉),并指出:小学
生的“照理”办事将会使得我们的社会变得冰冷无情,间接否定了“公民课”所
欲向学生灌输的正确人生道德价值观。老师犯了错不应该向学生道歉,那么学生
犯了错呢?答案是很肯定的,学生必须向老师道歉。这是一种“由上到下”的“
师生相处之道”,老师高高在上,老师不会犯错,即使犯了错也不应该道歉,因
为要维护当老师的“尊严”,向学生道歉是一件很没有“颜面”的事。

  难道说“对等”的“师生相处之道”就会伤害到老师的“尊严”,学生就会
不再“尊师重道”了吗?我的看法恰好相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对学
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深远的;学生将更倾向于亲近一位“真实”的、“身
体力行”的老师,而不会是一位“说一套、做一套”的老师。

  再者,“据理力争”并非“强词夺理”,应该给予正面的看待。“据理力争
”的反义词是“息事宁人”,这难道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们的吗?

  作为一名母亲,我要求孩子在得到他人的帮助时、接受他人的礼物时,要不
忘向对方说谢谢;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不能撒谎),要向对方说对不起。有一
回,我请孩子帮我拿件东西,接过东西之后,我继续忙手中的活,这时候,读中
学的孩子提醒我:妈妈,您忘了向我说谢谢!我立刻补上,并向他说对不起。这
件事发生后,我的孩子对我的态度就产生 180 度的转变吗?我的孩子以后就不再
“尊敬”我了吗?当然不,我发现孩子反而更亲近我、相信我。因为我会为自己
的行为负责,因为我“言行一致”,因为我对孩子没有“双重标准”,我没有抬
出“母亲”的身份把孩子的要求压下来;但我让孩子明白,我的道歉是针对“事
件”,不针对“人”。如果说我因没有了解状况误会了孩子,当真相大白的时候,
难道不应该为自己行为的疏忽向孩子“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吗?还给孩子
7
一个“公道”,孩子的“委屈”得到了“平反”,我和孩子的关系只有变得更好
而不会变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些难道只是对学生、对
孩子的教诲吗?我除了是孩子的母亲之外,更希望做孩子的朋友。“对等”的母
子关系,让我们之间的距离更靠近。

  作者在小型企业担任私人秘书

8
做人 不一定 要“据 理力争 ”
(2009-08-13)
●沈裕生

  看了近来几则对于小学生要求老师道歉的言论,笔者也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理
解。

  2500 年前,当子路问孔子,“听到有意义的事情时,是否因该要立刻去做?
”, 孔子回答说,“你还有父兄在上,怎么可以立刻去做?”。当冉有问孔子同
样的问题时,孔子的回答却是“当然要马上去做啦!”孔子对同一问题给两个答
案,因为他是因材施教的。子路是个很勇敢的人,生性见义勇为,有时难免冲动。
而冉有是个比较软弱的人,遇到有意义的事情时会裹足不前。因此,孔子对他们
两个人就给予不同的回应。从这个记载,我们就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是需要活用的,
必须看场合、看时机、看人而定。

  所以,沈裕尼读者问“据理力争错了吗?”是问错了问题。我们应该问的是
“据理力争”当时恰当吗?有必要吗?

  笔者将小学生要求老师道歉的个案转述给我的两个分别是小四和小二的孩子
听,然后问他们,如果他们是那位学生,他们会要求老师道歉吗?很欣慰的是,
他们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因为他们都说老师不是故意的,他们并不责怪老师,只
要把错误纠正了就可以了。原来,人生有比“据理力争”更加重要的做人的道理,
那就是“宽容”。

  我的孩子的反应就显示了“O”水准华文听力考试里的小学生是一个不懂得将
心比心的人。难道自己从来没有做错事吗?做错了事是否希望对方原谅我?如果
是的话,那么别人做错事时,我不是应该也原谅对方吗?如果我原谅了对方,我
还有必要要求对方道歉吗?

  此外,我们也必须懂得问,别人犯的错误很大件事吗?为什么要“得理不饶
人”?尤其是对一个为你的学习付出了很多时间和心血的老师?这位小学生到底
懂不懂得什么叫做“感激”?如果你很感激一个人的话,你会因为对方的一个无
心之过而责怪对方吗?

  扪心自问,如果我一个非常尊敬的长辈做错事主动向我道歉的话,我会觉得
很不好意思。我是谁啊?我何德何能要一个拥有丰富人生经验、为社会付出了大

9
半生的长辈,为了一件小事情而向我道歉呢?这样的人事后会懂得尊敬那位老师?
这个故事似乎不合情理。

  不过话说回来,长辈不是不可以向晚辈道歉,但是要长辈自己说出口。晚辈
要求长辈道歉其实已经是失礼了。

10
只要据 理力争 ,不要 尊重和 宽容吗 ?
(2009-08-18)

● 杨松坚

  最近对于“O”水准华文听力考试试题,小学生“据理力争”要求计分出错的
老师道歉的课题引发关注。从试题导出的主题师生相处之道,尊师重道还是据理
力争是争议的焦点,而其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待人处事的启迪,更发人
深思。

  该听力考试试题的故事,却让我想起一位老师友人告诉我的一个故事。

  一位华文老师任劳任怨,笃信严师出好学生,她对同学管教责罚很严厉。同
学作业、考试答错,一定要重重罚抄。一次老师不幸遇车祸动手术住院,同学们
都来探望、慰问,还写亲手制作问候卡,献上衷心的祝福,令老师感动不已。病
愈后她主动向同学们致歉。此后她重教、轻罚,与同学打成一片,得到同学的爱
戴,春风化雨毕生奉献教育事业。故事生动提示了以感性的情理、包容和爱心,
将师生之间的互敬互谅关系,得到真正的解读和升华。

  试问:难道我们只要据理力争,不要尊重和包容吗?

  首先,据理力争是建立在维护和捍卫真理、原则和权益基础上,面对大是大
非的问题必须据理力争。反观该据理力争的小学生理直气壮又为的是何事?不就
是“分数”吗?将分数提升到不适当的原则高度,也反映了分数至上的弊端。如
果我们的年轻一代成为斤斤计较,为区区小事而事事“据理力争”,那么社会的
和谐和包容安在?

  如果非要强调“错误面前人人平等”,师生应同处平等关系上的话,在求知
和成长阶段的莘莘学子更是常常犯大大小小的错误,那么是否每次学生犯错都要
一一道歉呢?如此,老师每天都要应付多少次道歉?

  得理不饶人,不见得是一种美德。我们固然不希望的年轻一代成为不辨是非、
唯唯诺诺的庸才和应声虫。但是也不希望他们为区区小事而一定要辨个一清二楚,
更容不得不同意见和反面意见。秉持简单化,认为非黑即白处事之道,恐怕很难
在社会上立足。而信奉条规戒律,一成不变的僵化处世方式,不懂变通,又何来
创意和求新、求变?

11
  一些人习惯于对人、对事一错就罚,忽视了相处之道更需要尊重和宽容。既
然老师已经改正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何必强求老师道歉?对于非原
则性的琐事,何妨得饶人处且饶人,宽容大方一些?减少无谓争执,让爱心充满
人间,共处优雅和谐社会,岂非美哉?

  值得提出并深思的是,我们应如何看待和处理犯错误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
对于在法治范畴以外的事件,不需要惯性沿用自上而下、一捅到底的思维和方式。
但许多事情并非一错就罚,或纯粹以固定理性的按章办事和道歉处理才是最完善、
最有说服力的。

  “O”水准中学毕业生已经有一定的鉴别和分析能力,考试题不一定要求一致
固定的答案,将思维局限在特定的模式中。如果有考生从尊师角度出发,认为老
师既然已经改正,不一定强求形式上道歉,试问判卷时是否一定给他判零分呢?

  值得深思的是,试题过于简单化处理师生之道,折射出人文教育的浅薄。如
果我们的教育使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只停留在浅表、单向性、非黑即白的纯理性框
架,而不能启迪更深层次多方位的分析、综合,而欠缺人文精神的凝练,对学生
未来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多极化的广阔世界,将是一种缺失。

  我们希望塑造年轻一代更完美的人格,既要在原则问题上据理力争,但是在
处世待人上,也应培育尊重他人的品德修养,具有宽以待人的宽广胸怀。他们也
要学会感恩,唤起良知,感恩造就他的人,感恩使他成长的家人和师长。

12
“我们” 要教孩 子们什 么?
(2009-08-22)

●曾丹林

  老师要教孩子们“据理力争”,勇于认错,自己也要以身作则;父母要教孩
子们“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同样也要以身作则。“我们”是“
我和你”,是老师和家长。

  

  最近报纸上一直在讨论 O 水准华文听力考试的那段试题。有人说“师道不传
”,有人说“据理力争”,我想说“小题大作”。

  我把这段录音的内容说给我的中二的学生听,有学生的反应是:“这小孩好
小气!”——在他们看来,这小朋友多年记得的是老师的“道歉”,他们并不认
为是老师的“诚”感动了这个孩子。也有学生说,改错了很平常的,分数改过来
就算了,何必斤斤计较?学生们的想法何等简单!当中并没有什么考虑到是否涉
及“尊师重道”的问题。至于全国中四会考的学生,我想他们大概都处于紧张答
题的状态之中,应该也没什么时间考虑这篇文章所揭示的问题到底是“师道不传
”还是“据理力争”吧?大概也不会由此而得到什么“价值观”的暗示吧?

没必要上纲上线

  如果我是那个老师,我也会说“对不起”,因为我相信那个小朋友的确只是
照公民课所教的来做。我们常常跟父母说要“以身作则”,自然,老师也要“以
身作则”。我绝对不会认为那小朋友的举动是“不尊重老师”,这只是一个简单
的要求,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如果我是那孩子的母亲,我会告诉他除了“据理力争”之外,还要心胸宽广,
不该咄咄逼人,对老师要心存敬意,凡事要适可而止。

  如果是我现在所教的中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我相信无论是普通班还是快捷班,
没有人会要求老师道歉——不是因为“尊师重道”,只是不想“小题大作”。

  或许我们的学生没有以前的学生对老师那么尊敬,我相信这是因为社会的进
步,大家都过于讲究“平等”,“对等”,所以父母教导孩子们要“据理力争”,

13
而老师们才会感叹“师道不传”。如果那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对调:老师认同学
生的“据理力争”,家长有“师道不传”的担忧,哪还会有什么问题呀?

  是的,老师要教孩子们“据理力争”,勇于认错,自己也要以身作则;父母
要教孩子们“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同样也要以身作则。“我们
”是“我和你”,是老师和家长。

  “我们”要教孩子们做一个既懂得“据理力争”,又懂得“尊师重道”的心
胸宽广的人。

作者是中学教师

1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