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09第四季論壇】手牽手迎向未來系列:社區再生

厝邊逗陣行,營造美好家園

講者:林銀河(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談:廖英帆(永和社大生態師資班講師)
主持:黃秉德(政大NPO-EMBA平台計畫主持人)
日期:2009.12.03(四)19:30~21:30
地點:政大公企中心綜合大樓C202教室
主辦:政治大學NPO-EMBA‧社區學習研究發展中心‧EMBA校友會‧公企中心
贊助:林仲鋆文教基金會‧武秀蘭教育基金會‧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

【第一階段:演講】

林銀河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預計分享營造生態社區的經驗。主要會針對如何從全球化概念與
聯合國規章中獲得永續發展的概念,且如何將這些概念及核心精神,運用在過去社區發
展經驗並不順利的港邊社區上,以及推動社區永續發展所採取的相關策略。

全球化與在地化 生態社區的發展使命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約在1980年代末期,從講求戰後復原到追求區域發展,又至於
將目標放在國民福祉與生活品質等等,不斷往上追求的過程中,永續發展的概念開始出
現在世界潮流中。世界各地的學者專家,也開始正式或非正式地提出此概念,認為所謂
的「永續發展」,是需要世界共同面對社會、經濟、以及資源保育的問題。簡而言之,
永續發展是指從社會、經濟與生態三個面向取得的均衡發展。

永續的想法與概念雖然是定位在全球的層次上,但其精神對港邊社區在地方治理的觀念
上卻有很大的啟示作用。永續的精神與核心價值,讓社區發展能夠朝向準確的使命與目
標邁進,目標就是讓港邊社區持續發展,讓社區成為具備永續性的社區,同時擁有對居
民和自然的關懷價值。

因此,我認為加入全球化概念後,社區發展的在地化顯得更為重要。社區作為一個整體
和媒介,加上各個社區獨特性的永續發展精神,用以看待一個地區中人對土地的附著、
家鄉的情懷、生存的安全感與身分認同的歸屬感覺。這即是發展社區經營策略的前提及
參考原則。

NPO-EMBA Forum 20091203 [http://npo-emba.org] 1


生態社區的評估指標:社會、生態、文化

「生態社區」的觀念與評估指標來自於聯合國文件,其中詳細提出評估生態社區應有的
面向指標。根據此文件,其針對社會面、精神面與生態面羅列多種評估項目,盡可能地
去補足分數偏低的面向。建議有意從事社區發展者可以參考這份文件,當中包含的層面
非常廣泛且詳細,從全球性到地區性的概念都有。這些指標不但能夠針對特定社區的居
民進行定期檢測與評估,而且可以依照各個社區的特質自行發揮。

若要概略區分三個面向的內涵,在社會面向中,包括空間使用的方式、理念溝通與協商
的程度、對社區內外的資訊溝通系統、網路系統、社區內多元包容的程度、以及是否建
立常設的衝突解決機制等等,都是評估的項目。

在生態面的檢核標準上,社區是否與當地環境建立出在地意識乃是其中的一項指標,除
此之外,包括社區的食物自行供給、生產與分配的程度,而社區整體的消費型態與生活
方式、建築運輸建設程度、廢棄物與污水處理系統、水資源與水質的評估、能源使用的
方式等等,都是需要注意的部分。早期在港邊社區的環保組織,多半都只注重社區內自
然保育區的維護,卻不曾注意到保育區與社區居民的關係。其實,一個社區的生態面發
展,還有很多面向需要去顧慮。

文化精神面或許比較抽象,但卻非常重要,同樣是社區營造中不可或缺的面向。評斷社
區文化精神面的發展指標,包含社區整體藝術休閒的活動頻率、社區凝聚力的測度、社
區歷史是否深扎於居民的意識、社區面臨衝擊的復原力、居民的人際網絡發展、以及更
全方面的世界觀等等,在文化精神的面向上,同樣有很多議題可以加入討論。

除文件中的三個面向,我再加以三個向度的觀念:興趣、力量、態度,交叉出社區中八
種不同關係的群體,加以定義出社區內權益關係人的不同類型,以便區分社區中各種糾
結複雜的次級團體。以永續發展的概念指標為核心精神,輔以社區內部特定的群體關係
作為在地的獨特文化參考,同時不要忽略環境外生變數、來自於社區外的資源與團體,
這就是社區發展行動策略時,必然要注意的種種面向。

無尾港的歷史背景 一個人與自然的互動環境

瞭解生態社區抽象的概念與架構後,接著談較為實際與具體的部分:港邊社區的特殊歷
史。最後再來談談抽象普遍的概念,如何和特殊在地的社區歷史做出結合與發展。

港邊社區土地不大,是個兼營農業的偏僻小漁村。當地的特色有屬於文化資產的石板屋
,以及濱海潮間帶的特殊自然景觀。然而,村莊隨著時代發展,卻面臨產業流失與人口
外流的重大問題。

NPO-EMBA Forum 20091203 [http://npo-emba.org] 2


在港邊社區的歷史中,重要的轉折點是1980年代左右,經濟部計畫在此興建火力發電廠
,受到居民強烈反對,這場抗爭長達八到十年,港邊社區才開始受到社會關注。一些環
保團體留意到港邊社區特殊的濱海自然水鳥景觀,因此開始向政府爭取設立保護區。經
過多年努力,終於制止了火力發電廠的興建案,港邊社區也設立了水鳥保護區。

然而,雖然成立了水鳥保護區,但卻沒有為社區帶來任何實質的利益與好處,港邊社區
仍然面臨產業凋零與人口老化的問題,因此,保護區數度受到居民的排斥,甚至提議廢
除。一直以來,經營港邊社區的團體多半注重環境與生態自然的議題,卻沒有解決居民
期待的經濟發展。

一直到1994年,保護區因為缺乏適當管理,荒廢土地、毒殺雁鴨與占地屯墾的情形越來
越嚴重,使得社區民間團體開始介入,監督縣政府投入資源進行保護區的規劃。然而,
一直存在於社區發展與環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沒有解決。加上當時營建署的治水防洪計
畫改變了水域環境,導致保護區內的水體完全流失,保護區的生態價值受到極大的考驗
。重重的困境,就是當時發展出港邊生態社區的背景。

歸納多年來的問題,我認為一是社會的問題,二是環境與生態的問題,三是文化與經濟
的問題。關心生態與自然固然重要,但在發展一個社區的同時,只關心自然面向真的不
夠。

來自土地的力量 從自然永續性到文化永續性

港邊社區的發展在找到中心概念後,才開始有了轉機。在社會面與生態面的建設上,社
區組織著重在居民的環境教育、社區保育的生態調查。而在空間的經營上,取法許多有
機生態的概念,塑造簡單自然的生活方式。任何社區的公共建設,都盡可能地回歸歷史
文化,同時配合生態設計,創造將人與自然結合的環境。

同樣地,社區也鼓勵居民進行無毒生產,社區協會以高價收購有機花生,然後在販售給
願意支持在地有機農業的遊客,社區雖然沒有盈餘,但至少能夠維持運作與支持居民,
以無毒的方式生產,並希望達到糧食分配與生產盡可能自給。不僅僅是社區內生態系統
的自我循環,也是社區居民內部的緊密結合。

在精神與文化層次上,社區協會也會向公部門提案爭取經費,用以發展社區的藝術生活
,包括耆老的漁船展示空間、木工的藝術工房等等,搭配環保概念的推廣,結合生態與
文化層次,讓社區居民一同體驗簡單的、古早的生活方式,感受慢食文化,傳承時代的
記憶。

針對社區的獨特性,協會也以宗教信仰與文化活動結合社區,傳達文化資產的保育,在

NPO-EMBA Forum 20091203 [http://npo-emba.org] 3


地知識保存,以及提昇在地意識等等。協會也在這些活動中同時宣傳環保概念(例如社
區聚餐不使用免洗餐具、進行廚餘回收等)、凝聚社區意識,展現出社區自行運作的自
信。根據核心的永續發展概念,推動指標上明顯不足的部分,在社區中同時推廣各個面
向的結合活動。

最後,以港邊社區的發展經驗來看,我想將生態與文化的永續發展作為小結。綜合上述
,港邊社區早期只是針對自然關懷,卻忽略了人和自然的和諧關係,後者才是所謂的永
續發展。社區的永續性發展,是一種以日常生活方式去孕育而出的文化,社區經營是要
營造出一個生活與藝術交織的環境,透過藝術創作,傳遞出社區永續發展的訊息,且在
此生活方式中,又同時與當地自然環境一起共生,只有多個面向同時並進且落實於日常
生活當中,社區才能與自然生態一同永續發展,創造出社區獨有的文化持續性。

廖英帆

開始分享前,不曉得各位朋友對社區大學的瞭解有多少?社區大學是在10年前由台大黃
武雄教授倡議,希望能促成民間知識傳播、提升公民社會實踐與參與。因此,社區大學
除傳授知識外,非常強調實踐過程,而生態園區即是基於此理念下所發展的。

永和市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綠地面積最少、最貧瘠。道路彎彎曲曲也是中和的
一大特色,這是因為永和市興建之時,是以花園城市的概念興建,但由於人口愈來愈綢
密,經濟開發不斷地與自然爭地,因此公園與綠地不斷消失,切斷了人和自然的連結。
而永和社區大學要做的,就是尋找永和市的可能性。

作為自然與社區的橋樑 建構社區的可能性

2002年永和社大開設「溼地生態導論課程」,由台大教授擔任講師,並且由社大與老師
們,帶著學員一同尋找永和中發展溼地的可能性。在學員的努力與斡旋下,終於在中正
橋下的空地,發展出了永和第一代的溼地園區。

但在2004年,由於地主的需求與經濟開發的壓力,第一代的生態園區不得不轉移到福和
橋下的公有地,期望能夠繼續發展下去。但因為公有地租金昂貴,一年要三千萬元,在
百般苦思下,最後尋求長期合作的福和國中,以公部門對公部門的名義借用河濱地,省
去租借的成本。亦就是目前大家所見的第二代生態園區。

然而,當提到社區時,不可避免的就是社區的生活、生產與生態面向。因此,在營造生
態園區後,並不只是將園區放在原地當作擺飾。社大必頇站在輔助的角色,由社區共同
推動,讓生態園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能真正成為社區所有,而不是靠外界的補助搖搖
欲墜地存活下來,卻沒有為社區中的人帶來任何意義。

NPO-EMBA Forum 20091203 [http://npo-emba.org] 4


許多愛好生態的夥伴幫助我們營造園區,但站在社大的立場,卻必頇一直思考一個問題
:如何推動這些熱愛自然的人,讓他們有能力去拉近其他社區居民和自然的距離?我們
並不只是需要生態,同時也要考慮社區與人的關係。因此,社大和社區開始進行合作,
成立物種資源中心,提供社區綠化所需的各式種苗,並且由永和市各個里長共同經營,
讓社區真正地參與。

生態社區的營造,到最後其實就是一種的文化表現和生活方式,概念說來容易,但做起
來卻是漫長的過程。不僅僅是社大或是一起營造生態園區的幹部需要了解這種想法,真
正的困難點在於同時也要讓社區中的居民都知道,因此社大針對小朋友進行生態資源的
導覽培訓,讓更多人都能瞭解並參與生態園區的營造。我們不希望「生態」只能在社區
外、在河邊,而是讓「生態」進入社區,在社區的各處展現出生態的活力。我們不是要
走到自然公園才能體驗生態,而是要和自然相鄰而居、將自然帶回社區。

在加強社區與自然聯繫的活動中,參與的成員不僅僅是幫助了社區與生態的交流,也同
時獲得自身提昇與解放,這樣的發展是社區的進步與成長,也是以社區居民為本的社大
不可放棄的目標之一。

從問題中檢討 發覺社區大學的使命

然而,在長期經費不足之下,永和社大著實面臨很大的壓力。因此在經濟與生產的壓力
下,社大試圖結合工作假期及其他活動,作為社區和社大雙方互惠的橋樑,推廣生態的
概念之餘,也讓社大解決棲地維護的壓力,發展其他連結的可能。

這個園區的問題其實很多。一是如何繼續經營下去,二是如何讓生態的概念深入以城鄉
移民與政治移民為主的永和社區。我們的責任在於讓活動受到社區的注意,吸引社區的
居民參與,讓已有的事情發展再創新。此外,公部門與主流媒體對此的看法也是重點所
在,實際上,生態並不是真正有人在乎的事情,大家在意的仍然是休閒、渡假、觀光發
展。到目前為止,並不存在一個完整的計畫,針對新店溪左岸的生態環境,進行整體通
盤的調查與監控,真正落實生態發展,並且將河堤外的生物多樣性帶入社區,改變生活
型態與社區,這才是我們認為一定得要做出建議與討論的地方。

期待與公部門的合作下,能夠提出這樣的討論,建立綜合性的指標,將城市中的土地做
出明確的劃分,把可以利用與不能利用的土地作出限制與區隔,才能對未來城市藍帶、
綠帶的建設方針,擁有更扎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交流與分享】

Q、 我是社區發展協會的志工。目前我們進行了一個海岸工程,希望能讓社區居民對於

NPO-EMBA Forum 20091203 [http://npo-emba.org] 5


潮間帶有更多的認識,但在推動上卻時常有所困難,請問是否能給予些許意見?

A林銀河:社區要經營什麼樣的活動,其實大家都還在摸索。但類似體驗的活動,並沒
有所謂的成功。真正要看的是,參與活動的人以後願不願意再回來繼續參與,但這並不
是一次就能曉得的事情。

社區的經營成功不能光看產業的經營程度或是經濟效益,因為那都是到了發展後期才需
要去著墨的部分。社區的推動,最難之處在於組織幹部的培養與訓練。民眾對於參與公
眾事務興趣缺缺,也很恐懼,需要我們去勸服、說明。但在推動活動時,不太可能只靠
自己一人,所以能夠推動與訓練幹部才是最困難也最重要的。重點在於讓幹部樂在其中
,參與活動的人也會有同樣的感受,才能創造樂趣與想像,進而永久持續。

在產業摸索的開始上,體驗活動中的概念推廣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如果社區經營只
想著要賺錢,一定會失敗。因為社區沒有第一名,社區只有特色。社區經營不能從產業
觀點開始,體驗的推動與其作為生意概念,不如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去推動,不要有負擔
和壓力。不把體驗當作產業和經濟,就像我曾說過,要把生態的一部分當作生活,而當
作生活就是需要一種快樂的永續文化。

Q、我想請問一下林老師,當地產業外移與老化情況,以及貴社區經費問題如何解決?
而在產業面向上,目前又有什麼想法呢?雖然概念的推廣最為優先,但現實的問題該如
何解決?

A林銀河:經濟面上,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以公部門的資源去支持社區,但一個社區要站
起來,不能永遠依賴外在的環境資源與組織。所以我們積極投入自力經營的部分,試圖
以社區經營產業去提供長期工作機會,解決社區內產業外移所帶來的失業問題。

在經濟和生活的部分,擺脫公部門逐漸營造自己的管理系統,是我們近期的目標。經濟
的確重要,但是社區之中,也有其他不得不重視且必頇去投資的面向,所以希望能夠利
用地方特色,帶出精緻文化的藝術特性,以社區的自主性質去發展經濟的平衡。

不只是經濟,社區同時也需要非物質支持。非物質精神的滿足不能讓人變得有錢,卻能
讓沒那麼有錢的人變得快樂。這種文化表現的生活方式,是否能讓賺錢不要變得那麼重
要呢?港邊社區只能發展觀光旅遊,甚至是更狹窄的生態旅遊。在社區中的老年人幾乎
沒有工作能力,所以只能靠社區去作整體的營收,然後再靠營收去回饋居民。

Q、請問兩位如何吸引青少年參與社區活動,是否有什麼具體可行的行動方式?

A林銀河:社區活動想要吸引青少年參與並不容易。甚至,有時青少年參與的結果很有

NPO-EMBA Forum 20091203 [http://npo-emba.org] 6


可能是負面的,如果你只是讓他們參與活動卻不關心他們,反而會讓這些青少年影響其
他居民的生活空間。

青少年需要正面關心,這樣的情況便會有所改善。而年輕人的參與其實有限,通常是在
於能夠吸引他們的活動。我個人的作法是藉由申請活動工讀生的機會帶領青少年,借機
希望年輕人能夠凝聚意識。但重點在於不應強求,強求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A廖英帆:青少年的生活重心多半在課業上,很難接觸到他們,且他們也沒有太多自主
權,因此能讓他們參與的其實並不多,即使我們想要給他們關懷,他們也沒有太多的移
動性可以選擇。因此我們的活動推廣對象主要集中在小學的學童,在符合經濟成本之下
,盡可能吸引人參與活動,推廣生態的概念和省思。我認為好的氣氛會讓人不一樣,活
動是一種撒網,不是一種回收。

Q、 請問社區的營造,是否能與國際相結合?有沒有什麼實際的考量呢?例如利用網路
平台?

A林銀河:社區是一個在地化的特殊區域,這種小環境的議題要國際化很不容易。的確
,目前在國際層次的結合上,大體而言只能靠數位化經營。在這方面港邊社區有專屬網
站,也有線上直接參觀生態保育區的功能與其他相關的服務,在這方面算是經營得相當
不錯。

Q、請問應該如何評斷外在組織與資源對於社區的正面或負面影響呢?

A林銀河:外力進入社區的方式與管道很多,但通常是有目的或是需要社區幫忙和合作
。不過社區內部的歧異性與衝突一直都存在,外力的進入真的能夠理解這種複雜的人際
關係嗎?社區的倫理時常受到外力進入的破壞,因為外在團體常常成為社區內部勢力分
割的來源,或是所謂的「靠山」。

所謂的標準很難界定,但治理需要站在最高點,我們需要盡可能地維持住整個社區的人
際網絡,比起難以判定的外力,社區的和諧反而是我們更需要在意的。

NPO-EMBA Forum 20091203 [http://npo-emba.org] 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