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

中 國 醫 學 史

我不行了 …囧

第四章

秦漢時期醫學特點
神農本草經介紹
傷寒雜病論介紹
名醫-華陀
秦漢時期醫學特點
1. 背景
戰國末期,秦國逐漸強盛,至公元前 221 年,相繼翦滅六國,建立了中國
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進一步統一文字、貨幣、車軌、
度量衡。但因其橫征暴斂,焚書坑儒,對人民實行殘酷的勞役,很快在農民起義
沖擊下土崩瓦解了。西漢王朝(公元前 206~ 公元 8 年),沿襲秦制,但崇尚
黃老之學,實行所謂“無為之治”,使人民“休養生息”,出現了吏安其官,民樂
其業,財富積累,人口大增的局面。自從西漢‧董 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
術”之后,儒家思想占据了統治地位,影響到東漢乃至整個封建社會。其后,新
莽王朝(公元 8~25 年)以“复古”為名挽救統治階級的危机,結果招致改制失
敗,農民起義遍及全國。公元 25 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公元
25~220 年)。
2. 醫事制度
1. 秦代:
在秦朝的國家機構中,少府為九卿之一,在少府下設六丞,《通典‧職
官七》:「秦有太醫令丞,亦主醫藥,屬少府。秦始皇上朝,常有「侍醫」捧藥
囊隨行,奉侍於帝側,以備急需。太醫不但負責中央官員的疾病診治,而且
掌管地方郡縣的醫療事宜。當時各地都設有醫長,對太常、太醫丞負責。藥
府中的藥長主持藥物之事,設有藥藏府儲存藥物。
2. 漢代:
漢代的醫生,可分為官醫與民間醫生。
民間以師帶徒傳授醫學的教育形式有一定發展,通常以家傳形式進行,
以確保穩定及可靠的收益。要成為名醫則仍重經驗,文獻《曲禮》說:「醫師
的醫術若非前三世所傳下來的,最好不要服用他所處方的藥」。選拔學徒 的
過程非常嚴謹,就算《黃帝內經》內亦強調選拔的重要,因為徒弟的成功會
為師傅帶來榮譽。那時的人亦利用著名醫籍來自我學習醫術。
官醫主要從民間醫藥人士中選用,這種以考試形式來選拔合資格醫師
最早出現在漢朝。漢元帝在公元前 43 年要求所有侍候他的醫務官員必須通
過考核。但這個考試不一定建基於醫學知識,而是以他們的行為是否達
到"廉、信、禮、義"的規範為目標。這與當時奉行儒家思想,有為而治的實施
有關。(《漢書‧龔勝傳》),有的可能為臨時延聘。官醫除了主要為統治者服
務外,有些還被指派去為軍中士卒、一般平民、甚至為刑徒、囚犯診病。東漢
京兆尹陳龜派官醫為平民治病。東漢時會稽發生大疫,督郵鍾離 意派官醫
「經給醫藥,所部多全濟。」(《後漢書 ‧鍾離意列傳》),孔融在《肉刑論》 中
說「置南甄宮使者,主養病徒。」桓帝建和三年詔稱:「徒在作部,疾病 致 醫
藥。」(《後漢書 ‧恆帝紀》),又據洛陽南郊出土的東漢范雍磚志所記:「 右
部無任勉刑,穎川穎陰鬼薪范雍,不能去,留官致醫。」即是讓滿刑的病 徒
繼續 在刑徒區接受治療。
  漢代的醫療機構已逐漸形成。西漢時的「乳舍」,相當於產院。據《風俗
通義》記載:「汝南周霸,字翁仲,為太尉椽。婦於乳捨生女,自毒無男。時
屠婦比臥生男,因相與私貨易,裨錢數萬。」,「穎川有富室,兄弟同居, 兩
婦數月皆懷妊,長婦胎傷,因閉匿之。產期至,同到乳母舍,弟婦主男,夜

2
因盜取之,爭訟三年,州郡不能決。」(《太平御覽》 卷 361),汝南、穎川
均為漢代州郡,而更大一些的州郡及都市也可能設有乳舍,並且住院的產
婦中有屠夫之妻,說明產院並不專為統治階層而設。《後漢書 ‧百官志》記 載,
掖庭令屬下有暴室丞,「主中婦人疾病者,就此室治。」此相當於婦科診療 室。

   漢代為了控制流民,在疫病大流行期間曾設立過臨時醫院。」元始二 年
(公元 2 年)郡國大旱蝗。……詔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漢
書‧平帝紀》),元嘉元年(151)京師疫病流行,朝廷派光祿大夫與太醫
巡視疫情。在社會動盪、政權不穩的情況下,這些臨時防治疫病的組織也難
以設置。
3. 衛生保健與疾病預防
衛生保健:
個人衛生:漢代至少在官吏中已經形成每五日洗沐一次的制度。據徐堅《初
學記》載:「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 以洗沐也。 」
《漢書》亦有多處記載 。
張衡《論衡‧譏日篇》說:「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
去一形之垢」,並引錄專門論述沐浴的著作《沐書》,可見當時對講究個人衛生
的沐浴已相當重視。
飲食衛生:如《金匱要略》強調:「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六畜自
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 。《論衡 ‧累害篇》說:「夫鼠涉飯中,捐而 不
《淮南子 ‧要略》說:「一杯酒,白蠅漬其中,匹夫勿嘗」
食」
。 。
《論衡)清楚指出 :
「口食腐,心損口惡,霍亂嘔吐」食物中毒諸症。
環境衛生:在飲水和清除污水、垃圾、二便、痰涎等方面部有明顯的進步。到漢
代,不僅定居者鑿井而飲,而且軍隊野外駐紮也是「穿井得水乃敢飲」(《漢書‧
蒯伍江息夫傳》)。當時政府規定每年在一定時期裡浚水改火,並強調其防病的
意義。如「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日鑽燧改火,可去溫病。」(《太平御覽》記述 漢
代。
在講究飲水衛生的同時,秦漢時期繼前代之後 在建造、鋪設下水道、排除污水
方面又有了較大的改進。秦都咸陽及漢都長安(今西安)均發現大量圓筒形及五
角形下水道,《三輔黃圖》載:「未央宮有渠閣,蕭 何所造,其下礱石以道、若今
御溝,因為閣名……」,反映了漢初的下水道建設。
   古時道路,常常塵土飛揚,污染環境,導致疾病傳播。東漢靈帝中平三年
(186),掖庭令畢嵐除鑄作「天祿蛤蟆」(人造噴泉)外,還創造「翻車」和「渴
鳥」,用以噴灑路面。」據李賢注,翻車「設機車以引水」,渴鳥「為曲筒以氣引 水
上也」,以省百姓灑道之費。後來,三國的馬鈞也造「翻車」,「其巧百倍於 常」 。
  許多文獻中常有「廁」 「都廁」的記載, 如「上踞廁而視之」(《史記‧汲黯傳 )
、 》
「過入都廁」,使糞便有了集中管理。秦漢前宮廷設有專人和器物,處理統治者的
糞便等排泄物。又如收集痰涎的器皿「唾壺」,自漢代以降既有文字記載,也有
文物出土。如孔安國為侍中,為武帝「掌御唾壺」(《太平御覽》卷 219 職官部侍

3
中),曹操在給獻帝的《雜疏》中, 載有「純金唾壺一枚,漆圓油唾壺四枚,貴
人有純銀參帶唾壺三十枚」(《太平御覽》卷 703 唾壺),可見,唾壺在當時上
層社會已較為普遍地使用。此外,公元 147 年祥武梁祠石刻中有「驅蟲圖」,生
動記錄了人們滅蟲除害的情景。
   吐納、導引、按摩、服食仍是這一時期常見的養生方法。《淮南子》中有熊經 、
鳥伸、鳧游、鴟視、虎顧六種導引術式,或謂「六禽戲」,華佗在前人基礎上,編
創了一套「五禽戲」,即虎、鹿、熊、猿、鳥戲。並提出導引健身理論:「人體欲得勞
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湖北江陵張家 山
西漢初期古墓出土的醫籍《脈書》和《引書》中,均有導引理論和具體方法的論述。
如《脈書》指出:夫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動,動則實四支(肢),而虛 五
藏(臟),五臟虛則玉體利矣,是既知古籍醫書中最早用「流水不腐」與「戶樞不
蠹」的比喻論述人體必須運動的原理。《引書》是古代導引術式的說明,有些部 分
與馬王堆漢墓出土帛畫《導引圖》動作相符,可知這些健身強體的方術從戰國一
直至漢代是很盛行的。 」
疾病預防:
秦漢時期,預防疾病措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使用香藥和隔離病院。佩
帶或焚燒香藥以預防傳染病古已有之。 《山海 經》載有熏草 等7 種藥物,「佩之,
可以已厲(癘)」。秦漢時期,帝王身旁常置有香藥,此《史記 ‧禮書》亦有記載 。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一批香囊、香枕,其內 容多由茅香、桂皮、花椒、高良姜、杜
衡、辛夷、 本、佩蘭、乾薑等香藥製成,含有揮發油的香藥氣味芳香。除佩帶外,
還在室內焚燒香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 上述芳香藥物在氣態條件下或薰燃,
多能達到空氣消毒的作用,對致病菌或病毒有著抑制甚至殺滅的作用。
《後漢書‧徐登傳》載:「時遭兵亂,疫癘大起」,兵亂之後,常常出現疫病流行。
此時,政府也有用行政的辦法,派官員巡察疫情,及時遣醫送藥,控制傳染病
的蔓延。如《後漢書》多次提到漢靈帝時,「大疫,使使者巡行,致醫藥」之類的事。
《後漢書‧曹褒傳》亦載:「時有疾疫,褒巡行病徒,為致醫藥,……,多蒙 濟
活」 。
4. 風俗習尚與醫藥文化
歲時、人生禮儀與醫藥文化:
將春節叫年,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據《史記》、
《神異經》和《荊楚歲時記》 記
載,春節爆竹、燃草具有辟除病魔的含意。全家飲椒柏酒,是為了預防百病,增
進人體健康,並給節日增添歡樂氣氛,有的喝桃湯,也是為了防病,後被屠蘇
酒所代替。
   正月十五元宵節起源子漢武帝時,漢武帝患病不愈,上郡有一巫師能治病,
被詔入宮行巫術。神君說,天子無須憂慮,病會好轉,侍康更後,我們將相會於
甘泉 宮。漢武帝於神靈非常虔誠,一高興病情明顯減輕,到了甘泉宮竟然痊癒,
於是大祭,燈火通宵達旦,隨後形成了元宵節張燈結綵的習俗。
   端陽節的形成,有諸多淵源,到秦漢時則將紀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

4
娥、陳監與惡月惡日祝禳、辟瘟防疫等融為一體,逐漸表現了與醫藥衛生的密切
關係。《大戴禮記》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 」
《夏小正》記載端陽時「蓄藥 ,
以蠲除毒氣,」《後漢書 ‧禮儀志》說端陽節時人們「以朱索五色為門戶飾,以除 惡
氣。

《風俗通義》說「五月五日續命縷,俗說以益入命。 」
「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 臂
者……令人不病瘟。」又載端陽節前用菰蘆葉裹粘米,以淳濃汁煮熟,節日食 用,
有一定的食療作用。端陽節有關的醫藥衛生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日益豐富,
科學成分也更充實。
   七夕在漢代有登樓曬衣之俗,後來增添了乞壽等內容,《風俗通義》記載:
「八月一日是六神日,以露水調硃砂蘸小指,宜點灸去百病。」中秋節包含具有 浪
漫色 彩的醫藥民俗。《淮南子 ‧覽冥訓》說,帝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藥,而帝羿 之
妻嫦娥竊食後成仙奔月宮,變成了蟾蜍。漢代人認為月中玉兔、蟾蜍、桂樹,皆與
醫藥 文化有聯繫,《樂府詩集‧相和歌辭‧董逃行》中有「採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
跪搗藥蝦蟆丸」之句。
   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據《西京雜記》所載:漢初,宮中有「佩茱萸、食蓬餌、飲
菊華酒」的習俗,據說是為了長壽。重陽所用的菊花、茱萸和酒,都有嚴格的製作
要求。《風土記》認為,俗尚九月九日謂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成熟,氣烈色赤, 爭
折其房以插頭,雲辟惡氣,而御初寒,又說:九月九日採菊花……久服令人不
老,《西京雜記》載: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如熟就
飲焉,謂之菊花酒。
   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也盛於漢代,《西京雜記》:「三月上巳,九月重陽,
士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後人又為這一風俗染上神話色彩。 《續齊諧記》說, 東
漢 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的桓景,隨費長房學道術多年。有一天費長房告訴
桓景,九月九日這天,你家中有大災,可速回家,讓全家人各做一個裝茱萸的
絳袋系有手 臂,登高飲菊花酒,可消災難。恆景依其囑,全家人得以免於疫病。
曲折地反映了人們冀望避瘟疫、求健康的殷切心願。
   漢代人在春節前,按風俗要舉行一系列有關驅疫活動。據《論衡》 、《風俗 通
義》等書記載,漢代人防病驅疫意識非常強烈,把那些使人致病的隱匿性病因常
當作 病魔、害鬼──如相傳顓頊的三個兒即「瘧鬼」 、「魍魎」

「小鬼」,他們都 怕
具有神力的方相氏,漢代聲勢浩大的臘月驅疫活動中,大灘風俗最為壯觀,方
相氏 是這種舞中的重要角色。 《後漢書 ‧禮以志》、張衡的《東京賦》對此都有記載 。
它反映了人們用自己的聲威戰勝疫疾的豪壯氣概。
  思想風俗與醫事活動:
秦代以法冶國,在醫藥衛生方面也是如此。據雲夢秦簡記載,凡外來賓客入
城,對其車上的衡軛要用火熏燎,以防馬身上 未被消滅的寄主蟲等附著在衡軛
和駕馬的皮帶上。用火熏燎的風俗是歷史上延續最久的風俗之一,用這種方法除
有防蟲害作用外,對一些細菌和病毒也有殺滅作用, 帶有防疫性質,對於麻風
病,秦人已不認為是命中註定,而是早發現,嚴格管理,地方官吏知有可能患
麻風病者,即送官府由專人檢查。採取隔離措施,對麻風病人死囚,採取活埋和

5
淹死的辦法,這在當時在一定程度上對防止麻風病,有其積極意義。
  《呂氏春秋》和《淮南子》,表現出道家與醫學的密切聯繫。 《淮南子》中對養 生
導引、煉丹、藥物等多有研究,道家思想至《周易參同契》出現了又一個嬗變,更
將研究的目標放在醫藥和人體的深層文化問題上。
   從漢武帝以後,儒家思想佔據了統治地位,對醫藥文化的發展同樣產生了
深刻影響。儒學的倫常原則,濟世利天下的入世理想,在醫藥實踐中強調上以療
君親之 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健自身。有些儒士棄儒從醫,既擴大了醫
生的隊伍,提高了醫生隊伍的文化素質,對醫術和醫德的發展都有促進作用。在
儒學思想的影 響下,對病人的護理上也體現出君親有疾,臣子須精心侍候。但
孝道中的提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傾向,則導致對解剖學發
展的阻礙,而儒學重 人事遠鬼神的觀點,對促進醫藥學科學化、沖刷宗教神學
的滲透起著積極作用。
  秦漢時方仙道的影響較深,秦代的茅蒙,漢代的張良習服食辟榖、王仲都修
煉禦寒暑功夫,多有神秘色彩,東漢道教興起後,為了在民間發展教徒,也多
採用醫藥作為手段。《太平經》中對煉氣、眼藥、針灸等也有記述,大量吸收醫藥 知
識為宗教活動服務。
  秦漢時期的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學者及其學派,對於破除神仙宗教的迷霧,
正風俗、美教化、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發展發揮了良好作用,漢初陸賈指出:「人不
能懷仁行義,分別纖微,忖度天地,乃苦身勞形。入深山,求神仙,棄二親,捐
骨肉,絕五穀,廢詩書。背天地之寶,求不死之道,非所以通行防非者也。」東 漢
時王充,在《論衡》中有多篇論及天人關係、神形關係、醫藥史事、衛生保健、疾病
防冶,以及改變不良衛生時尚等等,在王充所處的時代,宗教意識氾濫,僅漢
光武帝二年(公元 26 年)「初制效兆於洛陽城南」時,所祠諸神多達 1514 種,
至漢章帝時這種風氣更盛,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王充力匡時敝,批判神仙說、
骨相說、以及感生巫術、迷信禁忌、不求實際的擇時擇地等,闡述富有哲理而又科
學的醫學見解,認為人壽命的長短與稟氣薄厚有關,並非命定。 「稱赤松、王喬 好
道為仙,度世不死,是以虛也。 」
「圖仙人之形,體生毛,臂變為翼,行於雲, 則
年增灸,千歲不死,此虛圖也。 」
5. 知識發展影響
  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有很大發展。《史記 ‧天官書》詳細記錄了周天的星座 ,
以及一些星體的運行情況。 《漢書 ‧五 行志》中記載了「日斑」(太陽黑子)。漢 武
帝時,太史令司馬遷和天文學家洛下閎等人製作「太初曆」,代替了秦代沿用下
來的顓頊歷。後來,劉歆作三統歷。東 漢時天文學家已認識到日蝕的原因,劉洪
撰「乾象歷」編繪了一幅月亮運行速度表。後世的曆法部是基於上述曆法而發展起
來的。氣象知識的積累,有監測儀器的研 製使用,對自然現象的科學解釋,對
運氣學說、病因學說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神農本草經》

6
「神農」本草經是神農著?

看法一:
《帝王世紀》有:“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宜藥療疾,著本草四卷”之說,故
使人以為《本經》作者是神農。如北齊顏之推《家訓》即謂“本草神農所述”。

看法二:
神農在歷史上是傳說中的人物,何況神農時代,尚未有文字,因此不能認為是
神農所著。
(1)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序中謂:“本經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
系仲景、元化等所記”。

(2) 南宋王應麟在《困學紀聞》中謂:“神農作本草非也。三五之世,樸略之風,
史氏不繁,紀錄無見。斯實後醫工知草木之性,託名炎帝耳”。

(3) 近代梁啟超在《古書真偽及其年代》中說:“此書在東漢三國間已有之,至
宋、齊間則已立規模矣。著者之姓名雖不能確指,著者之年代則不出東
漢末訖宋、齊之間”。

所以現代學者,一般都以為《本經》為東漢末年(約西元 200 年)之作品,非出


自一人之手,是集體所創作。在秦漢當時,為了使百姓對某事得到崇敬與信仰,
便假託古時某位聖賢所為。而託名給神農。

《淮南子 修務訓》所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
黃帝,而後始能人說”,所以《本經》上冠以神農二字,亦即此故。

古早人智慧結晶

《本草經》中所記載的藥物 365 種。包括草、谷、米、果、木、蟲、魚、家畜、金石等。其


中有植物藥 252 種,動物藥 67 種,礦物藥 46 種。
記載著 365 種藥的性味、主治等內容,還在其《序錄》中簡要地提出:
◎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
◎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注蠱毒,以毒藥。癰腫瘡瘤,
以瘡藥。風濕,以風濕藥。各隨其所宜。
◎若用毒藥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及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
◎病在胸鬲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
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

7
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得違越。

◎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
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

等基本理論及用藥原則。並總結了“藥有君臣佐使”,“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
根莖花實草石骨肉。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
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和合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良者,勿用相惡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等藥物配伍方法。

為了保證藥物品質,還指出要注意藥物的產地,採集藥物的時間、方法、真偽。製
成各種劑型,要隨藥性而定。用毒藥應從小劑量開始,隨病情的發展而遞增。服
藥時間應按病位所在確定在食前、食後或早晨、睡前服藥。如此等等,對臨床用藥
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補充:四氣五味、七情
四氣五味

四氣 寒涼與溫熱是兩種對立的藥性,其間又有程度上的差別,即溫次於熱,涼次於
寒。另外還有平性,即藥性平和,實際上藥性包括寒﹑熱﹑溫﹑涼﹑平五氣﹐然習
慣上則以四氣概之。四氣理論是醫家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
礎﹐用陰陽學說總結歸納形成的。因此四氣寓有陰陽含義﹐寒涼屬陰﹐溫熱屬陽。
如附子﹑肉桂﹑乾薑等藥性溫熱﹐用治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蒼白﹐脈微
欲絕等陰寒證。再如石膏﹑知母﹑黃連等藥性寒涼﹐用治高熱煩渴﹐面紅目赤﹐
咽喉腫痛﹐脈洪而數等陽熱證。一般寒涼藥多具清熱降火﹑涼血解毒﹑滋陰退熱
﹑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止痙等作用﹐主治實熱煩
渴﹐溫毒發斑﹐血熱吐衄﹐火毒瘡瘍﹐熱結便秘﹐熱淋澀痛﹐黃疸水腫﹐痰火
咳嗽﹐高熱神昏﹐熱極生風等陽熱證﹔溫熱藥多具溫中散寒﹑溫肺化飲﹑暖肝
散寒﹑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通經絡﹑引火歸源﹑回陽救逆等作用﹐用治中
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陽痿早泄﹐宮冷不孕﹐陰寒水腫﹐風寒痺痛﹐
血寒經閉﹐虛陽上越﹐亡陽厥脫等陰寒證。由於寒熱溫涼還有程度上的差別﹐如
當用熱藥而用溫藥﹐當用寒藥而用涼藥﹐則病重藥輕﹐達不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反之﹐當用溫藥而用熱藥反傷其陰﹐當用涼藥而用寒藥易傷其陽。如治療寒熱錯
綜的複雜病證﹐則又當寒熱藥並用。如治療真寒假熱證﹐則當用熱藥﹐真熱假寒
證﹐又當用寒藥。
近代有關藥物四氣的臨床觀察和理化研究證明﹐寒涼藥多具解熱﹑抗菌
﹑消炎﹑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及鎮靜﹑降壓﹑抗痙厥﹑鎮咳﹑利尿﹑抗癌
等作用﹔溫熱藥多具解熱﹑鎮痛﹑止嘔﹑止呃﹑抗菌﹑促進免疫﹑強心﹑升壓

8
﹑興奮中樞﹑改善心血管機能﹑促進細胞蛋白質的合成與代謝﹑改善營養狀態
﹑提高機體工作能力﹑興奮子宮及性機能﹐並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通
過實驗測定﹐熱證患者經寒涼藥治療後﹐植物神經指數下降﹐兒茶酚胺類和17
羥皮質類固醇排出量減少。
五味是醫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用五行學說總
結歸納而成的。藥物的五味是通過長期的用藥實踐所獲得的療效而確定的。它不
僅是藥物味道的真實反映﹐也是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內經》認為辛散酸收甘 緩
苦堅鹹軟﹐這是關於五味所代表的藥物作用最早的總結和概括。經後世醫家不斷
補充和發展﹐五味所代表的藥物作用及主治病證日臻完善。 辛味。能散能行﹐
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辛味﹐故辛味
藥多用治外感表證及氣滯血瘀等病證。 甘味。能補能和能緩﹐有滋補和中﹑調
和藥性及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甘味
故甘味藥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 酸味。能收能
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
止帶的藥物多具酸味﹐故酸味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
滑精﹐遺尿尿頻﹐月經過多﹐白帶不止等病證。 苦味。能泄能燥能堅﹑有清泄
火熱﹑泄降逆氣﹑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清熱瀉火﹑降
氣平喘﹑止嘔止呃﹑通利大便﹑清熱燥濕﹑祛寒燥濕﹑瀉火堅陰的藥物多具苦
味﹐故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氣逆喘咳﹐嘔吐呃逆﹐大便秘結﹐濕熱蘊結
寒濕滯留等病證。 鹹味。能下能軟﹐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瀉下或
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鹹味﹐故鹹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
瘰歷癭瘤﹐症瘕痞塊等病證。鹹味藥多入腎經﹐有較強的補腎作用﹐用治腎虛證。
還有些鹹味藥走血分﹐有清熱涼血作用﹐主治熱入營血的病證。
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及澀味。淡味能滲能利﹐有滲濕利小便的作用﹐一些
滲濕利尿藥多具有淡味。淡味藥多用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病證。由於《神農
本草經》沒有提到淡味﹐後世醫藥學家多宗五味之說﹐不言六味。澀味與酸味藥
作用相似﹐也有收斂固澀的作用﹐故本草文獻常以酸味代表澀味功效﹐或與酸
味並列來標明藥性。

七情

單行 是指用單味藥治病,選用一種針對性強的藥物即能獲得療效。
相須 即功效相似的同類藥物合用後﹐可以起協同作用而增強原有藥物的療
效。如全蠍﹑蜈蚣同是平肝熄風藥﹐二藥合用﹐能明顯提高止痙定搐的作用﹔麻
黃﹑桂枝同用﹐增強了發汗解表的功效﹔銀花﹑連翹同用﹐增強了清熱解毒﹑
涼散風熱的功效。
相使 即兩類藥性﹑作用不同的藥物﹐主輔相配後﹐輔藥可以助主藥提高功
效。此法與相須同是配伍中最常用的方法。如黃 配茯苓治脾虛水腫﹐黃 為健

9
脾利水的主藥﹐茯苓淡滲利濕﹐可以增強黃 利尿消腫的作用﹔又如石膏配牛
膝治胃火牙痛﹐石膏為清胃瀉火的主藥﹐牛膝活血消腫﹐引火下行﹐可以增強
石膏清火止痛的作用。
相畏 即兩種藥物合用後﹐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或功能被另一種藥物所抑
制。如甘遂畏大棗﹐大棗可以抑制甘遂攻伐脾胃的毒副作用﹐使其峻下而免傷脾
胃。半夏畏生薑﹐生薑可以抑制生半夏刺激黏膜的毒副作用﹐更好地發揮半夏降
逆止嘔的療效。(見十九畏)
相殺 即兩種藥物合用後﹐一種藥物能緩解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
如防風能緩解消除砒霜所引起的砷中毒反應﹐即防風殺砒霜毒﹐又如綠豆殺巴
豆毒﹐麝香殺杏仁毒等。相殺與相畏係屬同一種配伍關係的兩種提法。
相惡 即一種藥物能破壞另一種藥物原有的功效。如人參惡萊菔子﹐萊菔
子如與人參合用﹐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生薑惡黃芩﹐黃芩能削弱生薑溫中
散寒的作用。
相反 即兩種藥物同用﹐能產生原來不具有的毒性或劇烈的毒副作用。如
甘草反甘遂。

人參

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
益智。 久服,輕身、延年。一名人銜,一名鬼蓋。生山谷。
《吳普》曰︰人參,一名土精,一名神草,一名黃參,一名血參,一名人微,
一名玉精,神農︰甘,小寒;桐君、雷公︰苦;岐伯、黃帝︰甘,無毒;扁鵲︰
有毒。生邯鄲。三月生葉,小兌,核黑,莖有毛,三月、九月采根,根有頭、足、
手,面目如人(《御《名醫》曰︰一名神草,一名人微,一名土精,一名血參,如
人形者,有神。生上黨及遼東。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曝乾,
無令見風。

案︰《說文》云︰參,人參,藥草,出上黨。
《廣雅》云︰地精,人參也;《范子 計
然》云︰人參,出上黨,狀類人者,善。劉敬叔《異苑》云︰人參,一名土精,生
上黨者,佳。人形皆具,能作兒啼。

記載形式

根據藥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把它們分為三種類型:上品、中品、下品。

10
◆上等(養生之藥):
「上藥 120 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裕輕身益氣,不
老延年者,本上經。 」

大多屬於滋補強壯之品,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枸杞、阿膠、枸杞、葡萄、橘柚
等。

◆中等:
「中藥 120 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須羸者
本中經。 」

無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補虛扶弱,如百合、當歸、龍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
病,如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基本上是無害的藥,但劑量不能太高。

◆下等:
「下藥 125 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
聚愈疾之病者,本下經。 」

多是有毒而性烈,可除寒熱,破積聚的藥物,如大黃、烏頭、大戟、巴豆、杏仁、甘
遂、楊桃等,不可久服。是一些可以有療效、但也有毒素的藥。

藥、食的配伍

「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
九佐使也。 」

對後世的影響

★當時智慧領先他國

《本經》是漢以前勞動人民在實踐中所積累的用藥經驗的總結。它所述的藥物主治
大部分是正確的,有一定的科學價值。而且有一些還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如用
水銀治皮膚疾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為中藥學的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

11
《本經》簡要地記述了藥學的基本理論,如四氣五味、有毒無毒、配伍法度、服藥方
法及丸、散、膏、酒等多種劑型,為中藥學的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所記藥物的
療效,大多樸實有驗,今尚習用,如黃蓮治痢、苦楝子驅蟲、麻黃定喘、當歸調經、
阿膠止血、烏頭止痛等等。最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理論。

★現代寶典

每一種藥物都列有異名、氣味、出處、主治。對處方用藥時應注意的藥性以及配伍、
禁忌都有詳細說明。而且還提到了包括內科、外科、婦科等170多種疾病的配方。
同時,在採藥、制藥及用藥方面也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 《本草》代表作始祖

它對我國藥物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歷代本草醫藥專書,都是以《本草經》所載
藥物為基礎增添修訂所成的。如南朝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唐代的《新修
本草》,宋代的《開寶草經》

《嘉祐本草》

《本草圖經》

《證類本草》,明代李時 珍
的《本草綱目》,如果追溯其本,無一不是從《神農本草經》發展而來。

《傷寒雜病論》
東漢未年張仲景撰,漢末建安間,疫癘流行猖厥,死亡甚重,張仲景在論
述自己編撰該書的背景、動機和依據時指出:“余宗族素多,向徐二百,建安紀
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
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衆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
臚藥錄,幷平脉辨証,爲《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此書撰成未久,即遭戰亂
而散佚,後經太醫令玉叔和重新整理編次,得以流傳。林億等《傷寒論‧序》說:“
自仲景于今八百餘年,惟王叔和能學之。”晉‧皇甫謐認為:“近代太醫令王叔和
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施用”:宋‧李昉《太平禦覽》引高湛的觀點:“王叔和編
次張仲景方論,編爲三十六卷,大行于世”:明清醫學家也多給予肯定和贊成。
因此,學者多認爲《傷寒雜病論》──分爲《傷寒論》與《金匱要路》二書者,乃王
叔和整理之功。此後,該書的書名、卷數及分合屢有變更,至北宋初,始見書分

爲二。開寶中,節度使高繼沖曾編錄進上,其文理舛錯,未嘗考証。此指” 《傷寒
論》,又,“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日,于蠹簡中得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
則辨傷寒;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幷療婦人”(孫奇等,《金匱要略方‧

12
序》),此為《金匱要咯》的祖本。英宗治平二年(1065),校正醫書局孫奇、林
億等重加訂定,即成爲宋以後所廣泛流傳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前者
專論傷寒,後者專論雜病。至于《傷寒雜病論》與一分爲二的宋以前原貌,已不可
確知。
《傷寒論》全書 10 卷,22 篇。六經病脉証幷治是該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
專門討論急性外感熱病──傷寒病的專著。張仲景吸取了《素問‧熱論》中的六經
分証法,以六經為綱。將病者的病狀、脉候,根據其虛實表裏寒熱來劃分爲六個
不同的病類,三陰三陽內連臟俯,外屬經絡,由于邪氣强弱以及病人體質的不
同,又有不傳、直中、循經傳、越經傳以及合病、幷病等不同情况,確立了傷寒病
辨証的綱領。在治療方面,依據其四診八綱所得的資料以及病因病理認識,確定
治療大法,將汗下吐和溫清補消八法靈活地運用于治療過程之中,或單用,或
同用,立法謹嚴,然後選方用藥,用藥 80 餘種,其方劑多選藥精當,配伍有
度,主治明確,療效顯著,被後世人尊爲“經方”。由于《傷寒論》的巨大成就,後
世研究者很多。其注本約有成無已系(《注解傷寒論》)、方、喻系(方有執《傷寒
論條辨》、喻嘉言《尚論篇》)、錢塘二張系(張志聰《傷寒論集注》、張錫駒《傷寒 論
直解》)三大注本體系。歷代包括日本等注釋、發揮、方論、歌括、雜著等 670 餘家
足見其影響之大。 
《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系討論內傷雜病的專著。全書 3 卷,
25 篇,系統論述了急性熱病之外的各科、各類疾病之病証的理、法、方、藥等。第
一篇爲臟腑經絡先後病脉証,是全書立論基礎,主要是以臟腑經絡學說爲基礎,
闡明各類証侯的發生變化及其與臟腑經絡的關系。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別論述百
合狐惑陰陽毒病、瘧病、中風歷節病、以及妊娠病、産後病、婦人雜病等 20 餘種、
類病証。所述病証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外科婦科病証各有專篇。在病因方面,
《金匱要略》明確地劃分爲三類,認爲:“千般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
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對後世病因學說有直接啓示。

  《金匱要略》現存最早版本爲元刻,注本頗多。以元代趙以德的《金匱方論衍
義》較早,而以清‧尤怡的《金匱要略心典》最爲著名,據統計歷代注釋、發揮、方
論及歌括也有百餘家之多。
  《傷寒論》

《金匱要略》不但在國內歷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數百家之多,爲 歷
代研究、治療急性熱病的醫學家所遵循,成爲他們發展、發揮醫學理論和醫療技
術的基礎、依據和教育後學的課本。在國外也有著廣泛而深入的影響,例如日本,
不但收藏和刻刊許多《傷寒論》之珍本,幷由日本再傳中國而發揮了巨大的影響,
而且日本學者研究、注釋《傷寒論》的著作,僅就先後傳到中國而現存者也有 60
多家。再如《金匱要略》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醫學家
之研究《金匱要略》而有專著流傳至中國者,有 10 餘種之多。關于將《傷寒論》
《金匱要略》幷作重編、方論者,日本名家之專著幷流傳中國者有近 20 種,由此

13
可見張仲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在日本的影響之廣泛和深遠。在日本現代醫學
昌盛的今天,日本學者仍給予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視,許多
醫學家在臨床醫療中,仍然十分重視該書原有方之應用,幷取得很好效果,運
用該書中成方製造的成藥,也爲日本醫界所信賴。

《傷寒雜病論》的內容
《傷寒雜病論》一書,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論雜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藥在
內的較爲完整的辨證論治原則,使中醫學的理論基礎與臨床實踐緊密地結合起
來。
確立辨證論治原則 《傷寒雜病論》中首次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原則,主要表現在
六經辨證和臟腑辨證兩個方面:
1. 六經辨證 “傷寒”在古代原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包括了一切外感疾病及各
種疫病。 《內經》將外感發熱疾病的原因歸之于 “傷寒”,幷叙述了外感疾病從太 陽、
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傳變的形式。張仲景在此基礎上,考察了整個外
感病的發展變化過程,根據病邪侵入經絡、臟腑的盛衰程度,患者正氣强弱以及
有無宿疾等情况,尋找發病的規律,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概括起來,就是以
六經論傷寒,即把外感發熱病在發展過程中各個階段所呈現的各種綜合症狀,
作爲辨證論治的綱領,即:病邪客于肌表,表現爲以“營衛不和”爲特徵的證候,
即爲“太陽病”;若邪正相搏于表裏之間,即爲“少陽病”;若邪由表入裏,表現
爲陽熱熾盛者,則屬“陽明病”。三陽病的特點是邪盛正不衰,故以表、熱、裏證爲
主,病程比較短。而三陰病則多爲臟腑本已虛損,或邪熱猖厥,從表入于裏,或
由于三陽病治療不得法,損及正氣而致,因此多見虛寒裏證,病程相對也較長。
張仲景還指出,由于患者的具體情况各异,外感病不一定是按照六經逐經傳變,
其中有傳與不傳,有循經傳或越經傳,還有直中某經,有一經病,也有二經、三
經的合病與幷病,還有因診治不當所引起的變證、壞證等等。所謂六經辨證,就
是把一切外感熱病的症狀分爲六大類。在證候變化方面,張仲景提出了虛實、寒
熱,這些又以陰陽爲總綱。在診斷傷寒病時,先別陰陽,然後分表裏、虛實、寒熱。
這樣,通過對六經證候的歸納,可以分清諸證的主次,認識證候的屬性及變化,
以此作爲施治的論據。
2. 臟腑辨證 《金匱要略》全書共有 25 篇,主要是以臟腑辨證論述內科雜病及
婦科的部分病證。其辨證論治精神與《傷寒論》一致,只是不以六經分證,而是以
病證分篇。依據病機相同,證候相似或病位相近的大體情况,幾個病合爲一篇,
如百合、狐惑、陰陽毒三者病機接近,因而合爲一篇;痙、濕、暍三病在初起時,
多有惡寒、發熱的表熱證,所以合爲一篇。有些不便歸類的若干病證也被合幷成
篇。書中對各種病證的辨證分類精細而切要,對病因病機及診斷、治療的論述均
非常精闢,充分體現了其“辨病脉證幷治”的精神。

14
《傷寒雜病論》對脉法的論述也很精闢,在全部 398 條原文中,有 145 條論及
脉,涉及到的脉型有 18 種,相兼脉 51 種,其中大多借脉象來說明病因病機,
同時脉象還被作爲鑒別診斷的依據。書中還有舌診的內容,開後世舌診之先河。“
舌胎”一詞,首見于該書。在病因分析方面,書中提到了“三因致病說”,認爲病
因分爲三類:“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爲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脉
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傷寒雜病論》還强調了預防疾病和防止疾病傳變發展,如提到“見肝之病,知肝
傳脾,當先實脾”,“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
即醫治之。”這是在辨證論治的具體過程中深刻體現幷發揮了《內經》的“治未病”
思想。
《傷寒雜病論》十分重視藥物劑量的變化,有些方劑儘管藥味組成相同,但由于
主藥劑量各异,其治療作用就不相同,桂枝湯和桂枝加桂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
證。也有些方劑,雖然藥味組成相同,但因藥物劑量不同,導致方劑的君臣佐使
的組合發生變化,出現不同的治療效果,如小承氣湯、厚樸大黃湯、厚樸三物湯
三方的組成便是一例。因此後人稱贊《傷寒雜病論》“藥味增减,分兩輕重,差之
毫厘,失之千里”。
《傷寒雜病論》中還非常注重藥物經過配伍所發生的協同作用。如全書共有百餘首
方劑使用了桂枝,桂枝與不同的藥物配伍,發揮的效用也不盡相同。 書中創立
的方劑,絕大多數都行之有效地流傳至今,被尊爲“經方”。目前不少經方仍被廣
泛地應用于臨床,如白虎湯、麻杏石甘湯、茵陳蒿湯、瓜蔞薤白白酒湯、炙甘草湯、
承氣湯、白頭翁湯、桂枝湯等。因此,張仲景被譽爲“醫方之祖”。强調藥物的炮製
和劑型《傷寒雜病論》對藥物的炮製方法非常重視,認爲通過炮製可以改變藥性,
達到增强藥物作用或减輕藥物副作用的目的。書中記載了多種炮製方法。如附子、
烏頭生用毒性大,所以一般都需要炮製;幹姜炮用有辛通而兼苦降的功效,等
等。書中所用劑型之多,遠遠超過了以往醫籍和簡帛的記載。其劑型選擇原則是
因病製劑。湯劑具有吸收快,藥力大,奏效顯著,能隨證加减藥味和藥量,適合
于複雜的臨床變化的特點,因此其應用最爲廣泛;丸劑藥性舒緩,適用于病程
較長而又難以速效的情况;散劑發揮效力比湯劑迅速,且無須煎熬,服用方便,
爲搶救危重病人的首選劑型。
此外,書中還記載了洗劑、滴耳劑等多種外用劑型,對某些劑型的加工方法還作
了較爲詳盡的記述。注重藥物的煎服方法《傷寒雜病論》十分講究藥物的煎服方
法,對煎藥的火候、時間、先煎、後入、綿裹、泡汁、烊、沖等具體內容均有詳細說明。
另外,書中還根據患者體質、病變部位、病情輕重、病程長短,以及髒氣盛衰、陰
陽消長等具體情况,提出了平旦服、空心服、先食飲服、頓服、分溫再服、日三服、
日三夜一服等不同的服藥法。經多年的實踐證明,這些煎服方法具有相當的科學
價值,是治療效果的重要保證。

《傷寒論》儘管主要是指導臨床各科,但其中亦有不少寶貴的養生學思想,這主

15
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天人相應的整體觀
這是張仲景養生學的基本出發點和指導思想。正如《傷寒雜病論·自序》“撰
用《素問》 、 《八十一難》 ”之語所雲,仲景之學。是在繼承了《內》
《九卷》
、 、
《難》學 術
思想的基礎之上而形成的。因而,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張仲景便自然地以
《內經》天人相應的整體觀作爲指導思想,幷且作了進一步的闡發,他曾指出:“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禀五常,以有五臟”(見《傷寒論·自序》),“夫人禀五
常,因風氣而生長,風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見
《金匾要略方論。臟腑經絡先後病脉證第一》)這些生動的描述,就很清楚他說明,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幷作爲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人類只有順應自然界氣候的發
展變化,才能得以生存,保持健康。由此可見,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是仲景養生學
的基本出發點和指導思想。

(2)防病、抗病重視保津液。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首先表現在津液具有固護機體、防禦病邪的功能。
如仲景在揭示太陽病轉入陽明的機理時,一再重申亡津液是其關鍵條件:“太陽

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正是其例。 何
以亡津液會導致病轉陽明?因爲律液乃陽明經的主要正氣,津液充則陽明固,
邪不可幹;津液亡則陽明虛,邪氣便可輕易陷入。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其次表現在津液能驅逐病邪,削弱病勢上。如“陽

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爲熱越。這裏的熱越,即言熱邪發越于外。 津液充沛,陽
氣暢運則汗出越邪,邪越則病順。故“陽明病,法多汗”,而津虧則無汗,邪不得
出,其病爲逆。又如溫熱病中小便常短赤灼熱,因爲人要通過小便排邪。熱邪一
除,小便即轉清利。“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故臨床可視小便斷吉凶。“小
便利者,其人可治”。因小便不僅顯示人體津液虛實情况,而且還能反應前陰這
條驅邪途徑是否正常。
津液所以能防病、抗病,還可體現在津液能調整由病邪所致的功能失調幷修
復損傷。如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
和則愈。這是因爲津液得到了補充。若津液鬱滯不行,其調和作用也難以順利發
揮。
由上可知,津液抗病作用及津液抗病思想在《傷寒論》中有充分反映。人們要
想不得病或少得病,必須重視保護體內的津液。如張景岳說:“五液充,則形體
賴而强壯。”人若津液不充,則筋枯髓减,皮槁毛脆,臟腑虛弱,即易爲病邪所
害。

(3)重視用飲食防病、治病。
這裏的飲食藥物系指既可食用,又能防治疾病的動植物及其加工品。據統計,

16
在《傷寒論》112 方中,一共使用飲食藥物 17 種,計有大棗、生薑、幹薑、香豉、
粳米、葱白、蜂蜜、赤小豆、猪膽汁、蜀椒、烏梅、猪膚、鶏子黃、鶏子(去黃)、飴糖、苦
酒、清酒。這些飲食藥物遍及 81 個方劑,占全書方劑總數的 72.32%。其中還有
不少純以飲食藥物命名的方劑,如十棗湯,猪膚湯等 6 方,加上藥食合名的方
劑(如幹薑附子湯)共 24 方,占全書的 21.43%。由此可見,仲景對食療是十分
重視的,幷已使其成爲其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4)時時刻刻注意保胃氣。
仲景認爲,機體的功能與胃氣的充沛與否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這是因爲機
體所需的營養物質有賴于胃氣的化生,治療疾病的藥物也需中焦受氣取汁以發
揮療效。爲此,他不僅重視脾胃陽氣的一面,也注意到了脾胃陰液的一面。 《傷 寒
論》六經病證的治則,總的說來,不外祛邪與扶正兩方面,在具體運用上,實際
包括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仲景于八法中,均不忘“保胃氣”,如汗法
的桂枝湯,用草、棗調補中焦,保護胃氣。下法的調胃承氣湯,用甘草緩急和中。
補法的炙甘草湯,以甘草、大棗補益脾胃。困苦寒清熱藥易傷人胃氣,則加入粳
米。甘草調補胃氣。
此外,仲景不僅重視以藥物“保胃氣”,在服藥方法上亦强調“保胃氣”。如他
主張藥時宜喝點粥,因爲粥有內充穀氣的作用,既可助胃氣以扶正,又可助藥
力以祛邪。
還有,仲景繼承幷發展了《內經》,“病熱少愈,食肉則複,多食則遺,此其
禁也”這一理論,注重疾病時期的調理。如他立專篇討論瘥後勞複問題,指出病
愈時,“脾胃氣尚弱”,尤需“保胃氣”。

(5)重視增强機體免疫力。
《傷寒論》中所用藥物非常廣泛,以《傷寒論》所用 112 方與 93 味藥來看,有
扶正祛邪免疫作用的人參、黃芪、白術、雲苓、當歸、甘草、大棗等藥物的條文不下
上百條。在其所載扶正祛邪藥物中,多有增强免疫機能、調理臟腑、補養氣血的作
用。現舉例如下:
人參:能鼓舞正氣,增强機體免疫力而增强抗病能力。《本經》用人參的條 文
68 條,如桂枝人參湯用于扶正祛邪,增强機體免疫力。
黃芪:可增强病毒誘生干擾素的能力,幷能通過促進細胞體液免疫反應,增
强吞噬功能。 《本經》用黃芪條 文 11 條,如黃芪桂枝湯,就是增强機體免疫力,
扶正祛邪的方劑之一。
甘草:《傷寒論》用甘草 69 次。實驗證明,甘草有抗變態反應作用,能延長移
植組織的存活時間,對枯草杆菌“一澱粉酶免疫小鼠的抗體産生有抑制作用,甘
草所含的 LH 作用于 T 細胞,有促進免疫作用。
大棗:《傷寒論》用大棗 40 次,也是在《本論》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種藥物,
藥理研究其含大量 AMP 樣物質,人口服時末梢血漿及白細胞內的 CAMP 含量

17
均明顯上升。免疫學認爲,免疫反應與分子生物學中的 CAMP 和 CGMP 有關,
故大棗對免疫功能有重要影響。
至于本論中運用較廣的其它藥物如芍藥、附子、桂枝、白術、茯苓、麥冬、猪苓等,
均不同程度地顯示了促進免疫,從而祛除邪氣。

《傷寒雜病論》對後世醫學的影響

一、中醫臨床重要經典——“醫方之祖”
我國傳統的臨床醫學都一致推崇《傷寒雜病論》,應該說這部經典名著,奠定
了各科臨床堅實的基礎。清初,中醫名家張志聰《傷寒論集注》則將《內經》、
《本 經》
(指《神農本草經》)、 《金匱要略》四種醫學典籍比喻爲儒家的 “四書”。 由
《傷寒論》

于仲景著述突出診療、方治,宋代研究傷寒學說的名家嚴器之稱仲景書爲“衆方
之祖”,成無己《傷寒明理論》評述仲景著作“最爲衆方之祖”。李東垣《內外傷辨惑
論》則譽之爲“群方之祖”。清初喻昌《尚論篇》對仲景方也明確認爲是“衆方之宗,
群方之祖”。汪琥《傷寒論後條辨》又譽之爲“方書之祖”。清代著名傷寒名家柯琴
( 傷寒來蘇集》作者)鄭重指出,學醫者不讀仲景書,則“不可以爲醫”。由此可見

《傷寒雜病論》的特殊重要性。

二、方藥施治 趨于規範
方藥施治,是臨床療效的重要保證。臨床醫學基礎包含“八綱”、八法 “ ”、“七方
”、十劑
“ ”等說。所謂“八綱”,指辨證中的“陰、陽、表、裏、虛、實、寒、熱”,是中醫
辨證中的八個基本綱領。八法 “ ”指“汗、吐、下、和、溫、清、補、消”主要治法。七方

”爲“大、小、緩、急、奇、偶、複”七種方藥配伍、組成。十劑“ ”指“宣、通、補、泄、輕、
重、滑、澀、燥、濕”十種藥劑功用分類法。這些屬于中醫基礎臨床多方面內容,在
《傷寒雜病論》近 400 個方劑中,均可獲得明顯的體現,後世醫學譽之爲“經方”
的代表,臨床醫學雖不斷有所發展、創新,但基本上難以超越上述所論治法之範
疇。
張仲景是東漢名家張伯祖的入室弟子,孫奇等整理《仲景全書》時指出:仲景
雖受業于同郡(河南南陽)張伯祖,而“識用精微過其師”,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
歷史上公認的。至于《傷寒雜病論》的方源,晋代《針灸甲乙經•皇甫謐序》指出:
“仲景本伊尹(伊尹曾著《湯液經法》,此書早佚)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
祖述大聖人之意乎!”成無己《傷寒明理論》亦有類似的載述。可見《傷寒雜病論》體
現了仲景最基本的治療術理和方法。他在治學方面,主張“勤求古訓,博采衆方”,
仲景方作爲伊尹方、神農方藥的繼承與發展,也是應予充分肯定的。
從方藥治病總的趨勢而言,《傷寒雜病論》爲後世提供了不可逾越的規範,醫
者人人必當遵循。

三、奠定了“辨證論治”堅實的基礎

18
中醫界共知,仲景著作爲後世醫學奠立了堅實而廣泛的基礎。比如說《傷寒論》
將“傷寒”病分爲“六經”病(指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予
以辨證幷分證治療。王肯堂《傷寒準繩》曾說:“仲景之法,凡雲太陽病者,皆謂
脉浮,頭項强痛、惡寒也;凡雲陽明病者,皆謂胃家實也;凡雲少陽病者,皆謂
口苦、咽幹、目眩也;凡謂太陰病者,皆謂腹滿、時痛,瀉利;凡曰少陰病者,皆
謂脉微細,但欲寐也;凡雲厥陰病者,皆謂氣上撞心,病吐蛔也。”這就指導讀
者在六經辨證中如何抓住證脉重點,將不同的病程階段、病位、症候的傷寒六經
病,予以分別施治。
在《金匱要略》中,仲景論述的病證很多,他在辨證方面,給後世以很大的啓
示。如該書根據“狐惑”病不同的症候,分別用湯藥及外治的熏法、洗法治療,幷
明確指出:“蝕于喉爲惑,蝕于陰(“陰”指生殖器部)爲狐。”在闡論“痙病”症狀以
項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甚則角弓反張爲主時,又根據症候特徵的不同,
分之爲“剛痙”、“柔痙”二種。痙病在“太陽病”中多見,仲景說,如果證兼“發熱
無汗,反惡寒者”爲“剛痙”;如果是“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則稱之爲“柔痙”,
通過這樣的辨證以指導不同證型的治法。又如書中將瘧疾分爲癉瘧、溫瘧、牡瘧、
瘧母等不同的證型,幷根據瘧疾不同的病名,各自列出針對性的方治。對于“虛
勞”病,根據辨證患者的臨床表現,分別用小建中湯、八味腎氣丸、黃芪建中湯、
薯蕷丸、酸棗湯及大黃,蟲丸等治療。又如治療“痰飲”病,仲聖分之爲懸飲(胸膜
積液)、溢飲、支飲、伏飲、肺飲等,分別予以辨證處方。水腫(仲景稱之爲“水氣”病
作爲常見多發病,《金匱》分之爲風水、皮水、正水、裏水、黃汗等,幷據臨床上各
種不同的症征,予以分別論治。再者,根據水腫病部位的差异,提示了後世醫家
廣泛遵循的治則,即“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對于黃疸病,則分之爲穀疸、女勞疸、酒疸、黑疸等,提示黃疸病因、病機、症候
的不同,在辨證中予以分別論治。而同樣是“便血”,仲景指出:“下血,先便後
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以上只是將仲景突出辨證論治的思想予以舉例說明,後世臨床醫學(包括臨床
各科)的辨證分型,均源自《傷寒雜病論》而有所變化與發展。我們過去所見《傷寒
論》

《金匱要略》注家中,沈明宗分析傷寒辨證,以細緻、全面著稱,他所撰《 傷
寒六經辨證治法》對清以後仲景學說研究者,具有很大的影響。

四、仲聖的辨病論治與通治方
中醫藥界,對仲聖在“辨證論治”方面的杰出貢獻,都一致推崇、遵循,仲景
的辨病論治,在《金匱要略》中有較多的闡論。舉例而言,《金匱》治黃疸病,仲景
說:“諸黃,猪膏發煎主之。”“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此處指“小柴胡
湯”。上述二段見《金匱•黃疸病脉證幷治》),所謂“諸黃”,指的是各種黃疸,其
中幷無辨證、分型的涵義。又如在《金匱•嘔吐噦下利病脉證治》中,有“諸嘔,穀
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之說,也就是說,各種病因所致的嘔吐,均可用小半
夏湯作爲辨病的“通治方”施治。對于外科“金瘡”病(指由金屬器刃損傷肢體,包

19
括傷後感染潰爛成瘡),仲景曰:“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這與後世外科專
著中所論金瘡相比,仲景突出辨病論治及運用通治方特色相當鮮明。值得一提的
是,張仲景對婦産科病證,頗多闡介辨病論治及通治方。如“婦人懷妊,腹中痛,
當歸芍藥散主之”、婦人髒躁,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

主之”(以上二段見《金匱•婦人妊娠病脉證》)。仲景又說:“産後腹中痛,當歸生
薑羊肉湯主之。(” 見《金匱•婦人妊娠病脉證》)同篇又說妊娠水腫用“葵子茯苓散”
通治。在《金匱•婦人雜病脉證》中,仲景說:“婦人諸風疾及腹中血氣刺痛,紅
藍花酒主之。”……
以上“辨病論治”的學驗特色十分顯著。可見仲景對各種病證,根據辨證後的
多種病名和具體症情,或突出辨證論治,也適當運用辨病論治,使讀者易于掌
握應用。這種辨證論治結合辨病論治(包括通治方的擬定與治療),體現治療大法
中的“圓機活法”,值得我們認真鑽研、實踐。
須予提出的是,張仲景在婦女醫療保健方面,十分注意“通治方”的運用。他
說:“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主之。又說:
” “妊娠養胎,白術散主之。(以上二

段引文均見《金匱•婦人妊娠病脉證》)這裏須予注意的是,以上兩條,說明妊婦
幷無病證,但當歸散與白術散二方的保健作用相當鮮明,迄今仍被醫者所尊崇,
也體現了仲聖“上工治未病”的診療特色。

五、反映我國早期醫學高水平的闡論
在世界傳統醫學中,中醫藥學的領先水平是國際公認的。我國傳統醫學的“高
水平”,主要反映于早期的經典醫著。如偏重于學術理論的《內經》 、
《難經》,和 以
臨床醫學爲主的《傷寒雜病論》。這些我國早期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迄今仍被 視
爲必讀之經典。仲聖在序言中也明確表白他是參閱了《內經》 、
《難經》等書,撰 成

了《傷寒雜病論》的。如《內經》上工治未病 ”思想,仲聖對此,既有所繼承,又有
所發揮。他在《金匱•臟腑經絡先後病脉證》中說:“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
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王”字,義同“旺”)不受邪。”這在五臟辨證中,
向讀者提示“治未病”的具體方法,其醫學診療水平之高,在于掌握了疾病發展
的規律,采取預先防治的措施。
又如醫學的辨證觀點,在《金匱要略》中亦有充分的體現。張仲景說,“夫人禀
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見《金匱•臟腑經絡先生病脉證》),提示讀者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待致病之邪。
《金匱•痓濕暍》中認爲:“太陽病,發熱,脉沉而細者,爲難治。同篇又說: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金匱》在
介紹“吐血”時曾說:“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脉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這是根

據脉證以推測疾病的預後不良。
在《金匱•嘔吐噦下利病脉證治》中,仲聖說:“下利後脉絕,手足厥逆,晬時
脉還。手足溫者死,脉不還者死。”同篇又雲:“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
名曰胃反,脉緊而澀,其病難治。”書中以脉診測預後,體現了臨床高層次的脉

20
證經驗。
此外,仲聖又闡論藥療與食療相結合,如前述婦科病證中的當歸生薑羊肉湯,
《金匱》治療胸痹的栝蔞薤白白酒湯等。
至于治療禁忌,張仲景在論述多種病證時,頗多經驗之談,如《金匱要略》强
調“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脉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等,凡此都能

說明《傷寒雜病論》臨床奠基的高水平。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它系統地分析了傷
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
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書中還精選 了三百多方,這
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
湯、麻杏石甘湯。這些著名方劑,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都證實有較高的
療效,幷爲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依據。後來不少藥方都是從它發展變化而來。
名醫華佗讀了這本書,嘖嘖贊嘆說:「此真活人書也」。 喻嘉言高度讚揚張仲景 的
《傷寒論》,說:「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

「如日月之光華,旦而復旦,萬古常 明」
(《中國醫籍考》)。歷代有關註釋、闡發此書的著作很多。特別是註釋、闡發《傷寒
論》的著作,竟達三四百種之多。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對亞洲各國,如日
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的影響很大。特別是日本,歷史上曾有專宗張仲景的古
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醫界還喜歡用張仲景方。日本一些著名中藥製藥工廠如
小太郎、內田、盛劑堂等製藥公司出品的中成藥(浸出劑)中,傷寒方一般也占
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顯是傷寒方的演化方)。可見《傷寒雜病論》在日本中
醫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整個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麻沸散的創製,是華佗的另一貢獻,他開創了我國乃至世界藥物全麻的最早
先例。近代西方學者並因此認為華佗是古代東方醫學的傑出代表者,堪稱與西方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相媲美。
※華佗的針灸術也有獨到之處。他的特點是:取穴精要,扎針深,重針感,療效
神速。他也是最早發現了夾脊穴,人稱『華佗夾脊穴』 。
※華佗在養生學上,可算是一位承先啟後的大師,他總結和發現了古代養生學
理論,創立了一套以『五禽戲』為中心的養生功法,從而將以往主要由方士、道家、
隱逸所推行的修煉術,轉變為民間可行的養生法。

華陀簡介
簡介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他的出生時間已無法考證,只知道
他在西元 208 年以前被當權者殺害。中國古代傑出的醫學家,被稱為“神醫”。

21
與董奉、張仲景史稱為「建安三神醫」人們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後世又以「華佗
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生 。

華佗醫學造詣很深,醫療涉及面也很廣,比如傳染病、寄生蟲病、婦產科病、小兒
科病、呼吸器官病及皮膚病等。尤其在全 身麻醉和外科手術上有相當成就。華佗
是個深受人們愛戴的醫生,他的成就反映了二千多年前中國醫藥學發展的一個
側面。華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全身麻醉的醫生之一。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個施行
剖 腹手術的外科醫生。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他發明瞭一種能全身麻醉的藥物
即麻沸散。而歐美使用全身麻醉術是十九世紀初的事,比中國遲了一千六百多年。
他發明的“麻醉散”可以在手術時為病人減輕痛苦,這種麻醉散是前人從未使用
過的,可惜麻醉散的藥方早已失傳。華 佗的麻醉散為他順利進行各種手術提供
了條件。

小故事
華佗擅長施行手術,有一次,他為一個 20 歲的姑娘做手術,這位姑娘左腿膝
蓋旁生瘡,癢 而不痛,反復不愈,已經有七、八年了,請華佗診治。華佗從瘡中
取出一條蛇一樣的東西,然後在瘡口上敷上藥,七天后就好了,病人和家屬特
別感動。現在有人認 為,華佗從病人身上取出來的東西實際上是慢性骨髓炎的
死骨。又有一次,一個患有重病的老人請他醫治,華佗仔細檢查後對他家人說:
他的病已是根深蒂固,只能 剖腹手術治療,但術後病人存活期也不過十年,這
病又不會促使他早死,不如算了吧。病人由於受不了疾病的折磨,懇請華佗除掉
病患,於是華佗為他做了手術,症 狀得到緩解,但沒有過 10 年,這位病人還
是死了。

  華佗在內科診斷方面,醫術也很高明。他善於察聲觀色,根據病人的面目、
形色、病狀 來判斷疾病的輕重和能否治療。有一次,在一家酒店裏有幾個人正在
喝酒,華佗仔細察看其中一個叫嚴昕的男子,並告訴他最好不要多喝酒,快回
家去。這個男子在 回家的路上從車上跌下來,到家不久就死了。有位叫陳登的患
者,胸中煩悶,面色發紅,食欲不振。華佗給他診斷後說他肚內有蟲,就給他配
了些藥讓他喝下去,不 久這位陳先生就排出許多寄生蟲來。有一位官員患病已
很長時間了,華佗診斷後認為激他生氣可治好病,因而就留下一封信罵那位官
員。這位官員見了大怒,並派人 追殺華佗,沒追上,更加氣憤,吐出黑血,但
病卻好了。

正確診斷對於提高療效具有重要意義。華佗在治療中,根據不同情況對症下藥是
他 得到病人歡迎的原因之一。有一次,有兩個病人都患頭疼、發燒。華佗診斷後

22
給一人開了瀉藥,而給另一人卻開了發汗的藥。在旁的人迷惑不解,請教華佗。
華佗解 釋說,二位病人雖然病症相同,但一人是患外實(感冒),另一人患的
是內實,就是傷食。得病的原因不同,開的藥也不同。結果那兩人服了藥後,病
很快都好了。

著作
《後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藥」。人們稱他 為
「神醫」。他曾 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 可
惜沒能流傳下來。但不能說,他的醫學經驗因此就完全湮沒了。因為他許多有作
為的學生,如以針 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吳普本草》的吳普,著有《本草經》的李
當之,把他的經驗部分地繼承了下來。至於現存的華佗《中藏經》,那是宋人的作
品,用他的名字出 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當時尚殘存的華佗著作的內
容。

華佗高明之處,就是能批判地繼承前人的學術成果,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
創立新的學說。中國的醫學到了春秋時代已經有輝煌的成就,而扁鵲對於生理病
理的 闡發可謂集其大成。華佗的學問有可能從扁鵲的學說發展而來。同時,華佗
對同時代的張仲景學說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讀到張仲景著的《傷寒論》第十卷時,
高興地 說:「此真活人書也」,可見張仲景學說對華佗的影響很大。華佗循著前
人開闢的途徑,腳踏實地開創新的天地。例如當時他就發現體外擠壓心臟法和口
對口人工呼 吸法。這類例子很多。最突出的,應數麻醉術—酒服麻沸散的發明和
體育療法「五禽之戲」的創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藥品作為麻醉劑,在華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過,他們
或者用於戰爭,或者用於暗殺,或者用於執弄,真正用於動手術治病的卻沒有。
華佗 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又觀察了人醉酒時的沉睡狀態,發明了酒服麻沸散
的麻醉術,正式用於醫學,從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術的技術和療效,並擴大了
手術治療的範 圍。據日本外科學家華岡青州的考證,麻沸散的組成是曼陀羅花
一升,生草烏、全當歸、香白芷、川芎各四錢,炒南星一錢。自從有了麻醉法,華
佗的外科手術更加 高明,治好的病人也更多。他治病碰到那些用針灸、湯藥不能
治癒的腹疾病,就叫病人先用酒沖服麻沸散,等到病人麻醉後沒有什麼知覺了,
就施以外科手,剖破腹 背,割掉發病的部位。如果病在腸胃,就割開洗滌,然
後加以縫合,敷上藥膏。四五天傷口癒合,一個月左右,病就全好。華佗在當時
已能做腫瘤摘除和胃腸縫合一 類的外科手術。一次,有個推車的病人,曲著腳,
大喊肚子痛。不久,氣息微弱,喊痛的聲音也漸漸小了。華佗切他的脈,按他的
肚子,斷定病人患的是腸癰。因病 勢凶險,華佗立即給病人用酒沖服「麻沸散」,
待麻醉後,又給他開了刀。這個病人經過治療,一個月左右病就好了。他的外科
手,得到歷代的推崇。明代陳嘉謨的《本草蒙筌》引用《歷代名醫圖贊》中的一詩

23
作了概括:「魏有華佗,設立瘡科,剔骨療疾,神效良多」。可見,後世尊華佗 為
「外科鼻祖,」是名副其實的。

五禽戲
華佗也曉得養性之術,年紀雖大,但仍有壯容。他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
創造了五禽戲,他的學徒吳普一直學習,年至九十多歲,耳目仍然聰敏,牙齒
完整。

小八卦
陳寅恪曾提出一個說法,認為華陀的故事原型來自印度神話,隨著佛教傳入中
國,所以歷史上並沒有華陀這個人的存在.不過這只是聊備一說,雖然他提出
的說法的確也在後來引起正反兩面意見都有的爭議.贊成"華陀外來論"的還
有人認為華佗其實是波斯人.

2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