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西潮閱讀報告

1. 從西潮一書,如何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質與西方之現代價值亦可調和融合,並創新
了文化體系。 論析時要清楚指出引例內容出自書中哪個部分。
(英文序言之現代思潮例子: 自由主義 愛國主義 社會主義 …… 此題論述方式應先
分析英文版序言中,蔣氏如何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或近百年之中國變化已準備了與現代
之西方價值涵接,然後於西潮一書找出具體例子申述證明)

西潮一書以蔣夢麟先生的人生歷程說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特質。當中中國傳統文化特質與西
方之現代價值亦可調和融合,並創新了文化體系。例如西方價值的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社
會改革等思想。

英文序言的 Growth of Nationalism 說明了 1894 年的甲午戰爭,日本以小國的身份戰勝了中國,


這戰事震驚了亞洲和中國的人民。亦令中國的知道份子明白中國必須改革的重要性,而中國
人認為日本能夠富強起來是因為跟隨了西方的改革,故此,中國陸逐也有改革的聲音,更制
定了「富國強兵」的目標,這目標正正就是能夠改善中國窮困和弱兵的弱點。特別是日本跟
隨了普魯士的軍事訓練,令其兵力大增,當中也包含了帝國主義的元素。在這一方面,中國
也一直摸索和嘗試跟隨日本和西方的改革,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令中國人有此想法
都是因為民族主義的意識加強,軍事上的失敗令中國人更有統一的想法,對民族有更深的看
法。更加希望自己的民族不再受外國的欺負。

從西潮書中,我們可以找到有關的例子證明中國對民族主義的增長。例如第十章的美國華埠
中在美國的華人都是節衣縮食,辛勞工作,忍氣吞聲的。他們賺到的錢大可建大屋,享有富
貴生活,但他們並沒有這樣做,反而將錢捐獻給孫中山先生作革命之用或扶助在中國的親戚
。這行為正是中國的民胞物與傳統精神,而他們亦希望孫先生的革命能夠成功,於是作出捐
獻。而這目的是他們的民族主義精神,希望可推翻舊的政制,同胞能夠享有新的生活,不用
再受列強入侵,這都是為了自己民族和愛護自己民族才會做出的。由此可見,在西方思潮衝
擊下形成了新的愛國民族主義。

英文序言的 Growth of Liberalism 說明了除了民族主義,同時西方的自由主義都為中國帶來了


衝擊。自由主義和西方民主,還有西方放任主義是相應的。這些主義都慢慢開始在中國人心
中建立起來,而且發現西方的主義在傳統的中國儒家學校和道家學校的精神都不違背。西方
自由主義的思想和放任主義開始在中國更具規模。

而英文序言中的 Freedom of Thought and Free Inquiry 中說明了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西


方思想領導人民反抗家長作風,中世紀的制度,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而「科學」和「民
主」更成為年青人的格言。自由運動分為兩個主要主流,一個是思想的自由,另一個是自由
探問社會制度。而最初的趨勢發展,在政治上,會立憲法反對家長作風。在經濟上,工廠採
取不干預和自由競爭政策以及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資本者入侵我國經濟。

在西潮的第十四章,知識份子的醒覺提及到<<新青年>>這本青年雜誌鼓吹德先生與賽先生
(即民主與科學)。西方的思想開始湧入中國人民心中。<<新青年>>除了介紹新思想,還對舊
傳統作了批評,但是亦因為有批評,令中國也開始追上世界的新思潮,慢慢形成其新的文化
體系,不再只是局限在以前封閉的社會。

而在英文序言 The Bewildered Liberals 說明了很多中國的學者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因此


或多或少都會有了自由主義的思想。以孫中山先生為例,他就是強烈受到西方的自由主義和
美國民主的影響,而總括出「三民主義」,即民權、民生、民族。但當時中國對自己主義或
是美國民主這些詞派或思想都不是有很深入的了解。而且中國傳統精神都較為保守, 因為
沒有開放的態度,不可能有自由主義。不過,中國也慢慢地浸入了西方的思想。西潮書中例
子為證。

在第十五章-北京大學和學生運動中,作者提及了一些學生運動中就是受了西方思想影響而
掀起的。著名的學生運動,五四運動中,學生得知巴黎和會中中國以戰勝國身份但卻拿不回
山東半島的主權,於是由北京學生帶領下舉行示威,能令學生有所行動就是因為西方思想的
推動,中國學生明白那是他們應有的權利,權益,於是便據理力爭。但事實上傳統的中國人
受到西方思潮的衝撃而無畏地追求真理,實現民主精神,創立了中國自有的新文化體系。同
時,以 1925 年在上海發起的反英風潮為例,帶出工人掀起的風潮,都能使學生和應,表示
出工人和學生在運動中都發揮互相影響的角色,而且也得到社會不同階層人士的支持。這種
新風氣與西方思想傳入息息相關,而往後頻繁的風潮也成為中國的新文化之一。

英文序言 Socialistic Thinking 中說明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都陷入了西方的意識形態


中。民主對大西洋的國家來說是十分複雜和需要花時間明白,而且國內貧窮問題、文盲令整
個國家的形識形態更需要時間適應。年輕的知識份子都得知軍閥鬥爭、獨裁者統治、無產階
級和左派這些的思想。在中國共產黨,有些知識份子就是侵用領導的位置。

在書中第十三章的軍閥割據中提到辛亥革命後軍隊仍渴望得到更多的權勢而自相殘殺,你搶
我奪。後來特別是袁世凱,他威迫利誘孫中山先生讓總統的位置,然後更走回舊路,擅自稱
帝。最後失敗憂傷而死,但是軍閥的擾攘仍然持續不休。清政府被推翻後,大總統的地位就
是最高,故此軍人、各地方的人士都希望能坐上這位置。而大總統統領國家都是西方的價值。
由此可見,中國在此時的變化已準備好與西方價值涵接。

分析完西方的一些價值和簡單的例子介紹後,在書中仍可見到中國有不少傳統與西方有良好
的調和融合。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教育方面,在第三章的童年教育 可知作者童年沒有學校,
只有家塾,而且老師只命令學生朗誦同一篇的課文,他們並不明白課文的真正意思和違反老
師的命令,到幾年後,老師才會稍稍解釋課文的內容。有關中國的歷史轉變,作者只能從長
者口中聽取,私塾的老師都不會傳授有關的知識。又或者自己對大自然的觀察,而得出新知
識。這就是中國傳統流下的教育制度,但隨著西方的理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其他西方觀
念傳入後,年輕人的思想也產生變化。在辛亥革命前 8 年已有學潮的發生,此後還有大大小
小的學潮發生,一點值得留意的是在私塾時期學生都不敢反抗老師,而最徹底改革教育的就
是清廷廢除由隋朝留下來的科舉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仿西方的讀書制度。即不再著重背誦經
書,局限於四書五經。除此之外,中國也派出不少學生到外國留學,例如英國、美國、日本。
希望他們學習到外國值得中國仿傚的文化,再回流報效祖國。而令中國教育制度有如此改變
,西方思想的傳入發揮了很大的影響,中國人肯定自己民族的身份並且愛護中國,嚮往自由
主義,不想再受列強欺凌,於是尋求方法改革,形成中國教育上的新文化。

總括而言,中國傳統文化特質隨著環境和歷史的演變,慢慢演變出自己新的文化,與西方的
價值調和融合,形成中國獨有的文化。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