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重大调整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然对女性高级人才的培养结

构提出新的要求。在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结构性失业逐渐显现的今

天,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女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大背景下来宏观

探究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探析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根源,改革高校的人

才培养机制使其更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是从源头上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二、文献综述

1 概念界定

女大学生就业

本文所指的女大学生是一般本、专科在读学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女学生。本文所探讨女

大学生就业是指一般大学女毕业生就业的情况,也就是女大学生在即将结束学习生涯,走

向社会之际的职业选择和落实情况。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产业结

构调整是指产业为适应经济发展而发生的变动。

2 国内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网上搜索,对现有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参考文献从

进行了初步的阅读和概括。

在现有的学者研究中,笔者并未查阅到产业结构调整下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关文

献,基于本文的研究课题,笔者着重考察了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和产业结构对大学

生就业问题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内容。

(1)女大学生就业

国内学术界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和探讨,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

个问题上。

第一,性别对女大学生就业或女性就业是否有影响的研究。,学术界基本认为,性别对

就业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性别在找寻工作方面的差异非

常显著,男性比女性找到工作的概率明显要大,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地位

(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2005);性别对工资的影响非常显著,大学里女性对自身学

1
习能力的培养普遍高于男性,但是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无论是第一份工作还是目前的工作 ,

女性的工资收入都低于男性,而且性别工资差别随工作年限的增加有扩大的趋势(纪月梅、

秦蓓,2004)。在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己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性别差

异思想、就业需求岗位矛盾、女大学生面临的性别歧视、法律对于女性就业的保障不足等几个

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第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对策分析。专家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女大学生

就业难的原因,大都从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以及女大学生自身方面找原因,或者分为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选择女大学生意味着高劳动成本。有不

少企业认为女职工退休早、加上生育和抚养孩子等因素,一生中实际在企业的劳动时间比男

职工少 5-8 年,女性的寿命长、多领退休金十年以上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效益

和竞争能力,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自然不愿意录用女性、女大学生。

② 认为女大学生预期劳动生产率等不如男大学生。即使教育和智力相当(迄今为止的

研究表明在一般智力上不存在性别差异)的男女大学毕业生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女生

未来的职业发展往往缺乏后劲,这是用人单位“ 重男轻女 ” 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李春玲 ,

2004)。雇主倾向于认为:女大学生的预期劳动生产率将低于男生,较低的预期投资收益

率使雇主不愿意录用女大学生。

③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女大学生的成功恐惧心理,角色冲突心理;就业观念

陈旧,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单位的层次、工作待遇和工作地点极为挑剔 (王莹华 ,

2007)。女大学生倾向于选择语言类或服务性的专业,以从事具体事务性的、与语言和形象

思维有关的工作。专业结构的局限使女生就业适应面窄,也造成了这些职业领域的拥挤。女

大学生自身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与较低的创业意识是造成自身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④ 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原因。社会性别歧视、社会政策法规不够健全、社会保障机

制尚不完善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⑤ 中国传统性别观念方面的原因。源于女性生理特征的高劳动成本是用人单位歧视女

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原因,对女大学毕业生的统计性成见及“重男轻女”的传统性别观念是女

生就业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⑥ 对女大学生培养方面的原因。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人才需求的脱节,导致女大学生

就业难。专业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某些专业设置不能与社会市场的需求接轨,

众多的学校还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地设置专业,合理构建人才资源配置体系。这种结

构性矛盾导致很多女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导致就业难的

2
境况(贺江平,2005)。

(2) 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国内学者关于产业结构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研究成果较少,笔

者将现有研究有关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从本质看,产业结构调整会为扩大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我国在加快产业结构从

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调带动转变过程中,素质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

更具从事服务业的突出优势。

从产业纵向关联的角度看,完整的产业链通常包括前期调研、研发设计、要素获取、产品

生产、市场销售、售后服务六个环节,而前期调研、研发设计、要素获取、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

均属于现代服务业, 它们对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要求更高, 这些领域应成为吸纳大学生

就业的主要渠道*(王欣,李天亮,2009)。

3 本文的创新之处

我国学者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研究已是非常详尽和细致,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

等不同学科都有相关的论述。但是,在产业结构对于女大学生就业影响这一个角度,仍然鲜

有涉足。因此,本文将尝试采用新的视角,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对女大学生就业提出新的

意见。

4 相关理论

三次产业划分方法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
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
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
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
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
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
知)
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是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就业弹性的

变化决定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就业所需要的资本投入和劳

动力成本构成就业的单位成本。如果经济结构中小企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经济所占比例

较大,资本比例较低,就业成本相对就低,就业弹性就高。在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稳定的前

提下,保持较高就业弹性对于就业和再就业增长更具现实意义。在经济理论中,一般用就

业 弹 性 来 分 析 就 业 的 难 易 程 度 。 ( http://baike.baidu.com/view/1431151.html?

3
wtp=tt)

在我国,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成了全国就业难的一个缩

影,由于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不断降低,加上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大幅度增加,大

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变得越来越明显了。反映在指标上,就是就业弹性越来越低。

产业结构偏离度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相应的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

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 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之比与 1 的差,用公式表示为:结构

偏离度=GDP 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

佩第-克拉克定律

1940 年,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首次采用了三次产业

的划分方法,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

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

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将增加。人们总是由低收入的产业

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

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小,而第二、第三产业中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大;反之,人均国

民收入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

对越小。

三、研究内容

1 我国的产业机构调整现状

(1)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历程

新中国建立初期,针对实际情况,我国提出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尽快建立

比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的目标。从 1953 年开始,以大规模工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五

年计划正式启动。经过 60 多年的建设和不断地调整,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三次

产业结构比由 1952 年的 15.3:27.8:56.9 上升到 2008 年的 11.3:48.6:40.1。综观我国

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1961 年—1965 年

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纠正“农、轻、重”产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衡。第一个五年计划实

施初期,我国工业尤其重工业发展迅猛。1957 年我国提出了“要使我国工业在 15 年或更短

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宏伟目标。 1958 年开

4
始了“大跃进”运动。在建设过程中,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重工业的建

设上,片面强调“以钢为纲’,忽视能源和交通运输业 ;在重工业内部,则片面强调自给自足,

忽视协作配套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在追求“性产高速度、建设大规模”的错误下,导致我国产

业结构严重畸形:一是农业的基础地位被削弱;二是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相当落后;三是资

源供给困难;四是城镇失业人员问题伯益突出,居民收入难以提高。

针对这种局面,1961 年我国开始了对产业结构的第一次大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着重解决工业、农业、重工业之间,采掘业和加工工业之间的比例

失调问题,采取了先农业后工业、适当缩短工业战线,放慢工业增长速度的发展策略。

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1979 年—1954 年

经过第一次调整,我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的深层次问题,也没有处理好工

业与农业、重工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外加国际局势的变化,

我国又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致使我国农、轻、重的比例再次失调。第三产业中的商业、

饮食业、服务业更是被压缩到最低限度。1977 年,国民经济在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开始恢

复。为了急于恢复由于十年动乱造成的工农业生产落后的面貌,我国投入到新一轮大建设中,

重工业被拉伸,农业生产下滑,原材料、能源严重短缺,第三产业投入不足,产业结构矛盾

更为突出。

针对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状况,我国于 1979 年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了第二次调整。一是

增加基础产业的投入,重点发展交通、运输、电信等产业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农业,调动农

民的积极性;三是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扩大与民众生活相关的消费品的生产;四是

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1988 年—1991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工业生产每年以 10%的增速递增,尤其

加工工业发展过快,由于基础设施、原材料工业跟不上加工工业的发展速度,供求矛盾开始

突出,加上农副产品的供应增速跟不上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增长,通货膨胀开始出现并越发

严重。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出现严重倾斜。加工工业发展过快,基础产业中的能源供应、原

材料制造等产业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农副产品供应能力不足;

社会消费需求热点迅速转向电视机、冰箱等耐用消费品,导致产业结构“轻型化”。

1989 年 9 月,我国政府提出了治理整顿、全面深入改革的方针,着力对产业结构进行

第三次调整—优先发展农业、基础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在消除经济过热的同时,实行向部分

产业“倾斜”政策,支持重点产业,使得农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增加

5
了有效供给。

第四次产业结构调整:1997 年以后

第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尽管有效地增加了短缺商品的供给,抑制了通货膨胀,但未

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原有的深层次矛盾逐

渐暴露出来,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着经济发展的“瓶

颈”。同时,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1998 年我国政府选择了纺织、煤炭、钢铁、汽车和石化 6 个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工业

行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实行压、关、停、并、转。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

促进科技产业化,发展第三产业,实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应对

加入 WTO 后所面临的挑战。

(2)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持续下降,第

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上升;近年来,第三产业收入比重上升较快。产业结构演变的

总体趋势和世界上其它国家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基本一致。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除了以上的总趋势,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工业化过程是基本一致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

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缓慢上升。从表 1 可以看出,1952 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有较

大幅度的下降,从 1952 年的 50.5%下降到 2008 年的 11.3%;第二产业的比重则有较

大幅度的上升,从 1952 年的 20.9%上升到 2008 年的 48.6%;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较

慢,从 1952 年为 28.6%,2008 年为 40.1%。第二,产业结构中各产业变化过程曲折,

具有不平衡性。从整个的演变过程看,三大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尤其是在有的阶段,

第二产业发展迅速,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例如,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几

十年间则起伏不定,1952 年为 28.6%,2008 年为 40.1%,其间最高曾达到 2002 年的

41.5%,最低则降到 1979 年的 21.6%。第三,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和高度化。但与其

它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问题。如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也低于低收入国

家同期的水平,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还是比较滞后的。

表 1 我国各产业结构所占 GDP 比重表


年份 国内生 各产业所占 GDP 比重 年份 国内生 各产业所占 GDP 比重
产总值 (%) 产总值 (%)
(亿元) 第一 第二 第三 (亿 第一产 第二 第三
产业 产业 产业 元) 业 产业 产业

6
1952 ①
50.5 20.9 28.6 199 26638. 21.8 43.4 34.8
2 1
1962 ①
39.4 31.3 29.3 199 34634. 19.7 46.6 33.7
3 4
1970 ①
35.2 40.5 24.3 199 46622. 19.8 46.6 33.6
4 3
1978 3624. 28.2 47.9 23.9 199 58260. 19.9 47.2 32.9
1 5 5
1979 4038. 31.3 47.1 21.6 199 67884. 19.7 47.5 32.8
2 6 6
1980 4517. 30.2 48.2 21.6 199 74462. 18.3 47.5 34.2
8 7 6
1981 4862. 31.9 46.1 22.0 199 78345. 17.6 46.2 36.2
4 8 2
1982 5294. 33.4 44.8 21.8 199 82067. 16.5 45.8 37.7
7 9 5
1983 5934. 33.2 44.4 22.4 200 89468. 15.1 45.9 39.0
5 0 1
1984 7171 32.1 43.1 24.8 200 97314. 14.4 45.1 40.5
1 8
1985 8964. 28.4 42.9 28.7 200 10517 13.7 44.8 41.5
4 2 2.8
1986 10202 27.2 43.7 29.1 200 11725 12.8 46.0 41.2
.2 3 1.9
1987 11962 26.8 43.6 29.6 200 13687 13.4 46.2 40.4
.5 4 5.9
1988 14928 25.7 43.8 30.5 200 18308 12.2 47.7 40.1
.3 5 4.8
1989 16909 25.1 42.8 32.1 200 21313 11.3 48.7 40.0
.6 6 1.7
1990 18547 27.1 41.3 31.6 200 25925 11.1 48.5 40.4
.9 7 8.9
1991 21617 24.5 41.8 33.7 200 30067 11.3 48.6 40.1
.8 8 0.6
注:① 1952 年-1977 年还没有 GDP 统计
数据来源:《2009 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 2 中国与不同收入国家产业结构比较
单位:%
国家和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 2008 2000 2008 2000 2008
低收入国家 32 24.8② 24.1 27.7② 44 47.5②
中等收入国家 11 10.1 35.4 36.9 53.6 53
中低收入国家 11.9 10.5 34.9 36.6 53.2 52.9
高收入国家 1.8 1.4① 28 26.1① 70.2 72.5①
中 国 15.1 11.3 45.9 48.6 39 40.1
注:①2006 年数据。② 2007 年数据。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WDI 数据库——《2009 年中国统计年鉴》
(3)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

2007 年 3 月 19 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

7
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要

求“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明确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大

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科学调整服务业发展布局,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

业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优化服务业发

展环境,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的建议》对于产业结构问题,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总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

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

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

2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在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影响

社会和谐稳定,而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更是直接影响到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女性

人才资源的利用。为此,国务院、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都先后出台了相

关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4 年至 2009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 280 万、338 万 、

410 万,500 万,559 万,611 万,而 2010 届大学生毕业生将达 630 万。据教育部网站

的数据显示,截止 2009 年底,普通本专科在校女学生的人数达到 10825501 人,占到学

生总数的比重为 50.28%。加上历年来未就业的 100 多万,在 2010 年,至少有 700 多万

大学生需要就业,至少有超过 300 万的女大学生需要就业,供需矛盾失衡严重。

根据笔者对北京某高校 2010 级 93 名参加就业的女大学生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中的

数据中发现,只有 3.2%的女大学生,从事了第三产业以外的工作,其余 96.8%的女大学

生都从事了第三产业相关的职业。

3 女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分析

(1)我国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表 3 1992 年以来全国 GDP 及就业构成


年份 GDP 产业构成(合计为 100) 就业的产业构成构成(合计为
10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8
1992 21.8 43.4 34.8 58.5 21.7 19.8
1993 19.7 46.6 33.7 56.4 22.4 21.2
1994 19.8 46.6 33.6 54.3 22.7 23
1995 19.9 47.2 32.9 52.2 23 24.8
1996 19.7 47.5 32.8 50.5 23.5 26
1997 18.3 47.5 34.2 49.9 23.7 26.4
1998 17.6 46.2 36.2 49.8 23.5 26.7
1999 16.5 45.8 37.7 50.1 23 26.9
2000 15.1 45.9 39 50 22.5 27.5
2001 14.4 45.1 40.5 50 22.3 27.7
2002 13.7 44.8 41.5 50 21.4 28.6
2003 12.8 46 41.2 49.1 21.6 29.3
2004 13.4 46.2 40.4 46.9 22.5 30.6
2005 12.2 47.7 40.1 44.8 23.8 31.4
2006 11.3 48.7 40 42.6 25.2 32.2
2007 11.1 48.5 40.4 40.8 26.8 32.4
2008 11.3 48.6 40.1 39.6 27.2 33.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9》

将上表的数据带入结构偏离度计算公式‘结构偏离度=GDP 的产业构成百分比/结业的
产业构成百分比-1,得到结果:

表 4 1992 年以来全国产业结构偏离度
年份 结构偏离度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2 -0.63 1.00 0.76
1993 -0.65 1.08 0.59
1994 -0.64 1.05 0.46
1995 -0.62 1.05 0.33
1996 -0.61 1.02 0.26
1997 -0.63 1.00 0.30
1998 -0.65 0.97 0.36
1999 -0.67 0.99 0.40
2000 -0.70 1.04 0.42
2001 -0.71 1.02 0.46
2002 -0.73 1.09 0.45
2003 -0.74 1.13 0.41
2004 -0.71 1.05 0.32
2005 -0.73 1.00 0.28
2006 -0.73 0.93 0.24
2007 -0.73 0.81 0.25

9
2008 -0.71 0.79 0.21

第一产业偏离度分析

从上表 4 可以看出,我国从 1992 年以来,第一产业偏离度均为负值,表明该产业的从

业人员相对产值而言过多,生产效率偏低。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一产业的偏

离度有不断增高的趋势,从 1992 年的-0.63 到 2008 年的-0.71,其绝对值稳步提升,这

也决定了第一产业不但不能进一步吸纳劳动力,由于其劳动力过剩,必将成为劳动力的输

出源头。并且,从数据来看,农业还远远没有完全地释放劳动压力,再结合现状,决定了其

今后仍将成为劳动力的主要输出行业,而劳动力整体也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继续转

移。这也说明,我国今后的第二、三产业的潜在就业压力很大。

第二产业偏离度分析

从表 4 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偏离度从 1992 年到 2008 年之间不断的起伏变化,从

1992 年的 1.00 下降到 2008 年的 0.79,特别是在 2005 年到 2008 年之间,下降的幅

度更大,说明我国第二产业已经开始并很好的吸收第一产业的转移劳动力,但是基于第二

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存在一定的壁垒,导致劳动力无法自由流转,很难直接吸纳

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第三产业偏离度分析

由表 4 可知,我国的第三产业从 1992 年的 0.76 骤减至 2008 年的 0.21,并且低于同

期的第一、二产业。这说明,相对于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强。随着第

三产业产值的不断增加,就业人数的稳定提高,其结构偏离度不断下降,但仍然高于零。因

此,第三产业还有继续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产业结构偏离度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我国的第一产业由于结构偏离度为负并且绝对值较大,已经成为劳动力的净流出产业 ,

而且本身由于第一产业相关的农林牧渔业,并未达到相当的技术水平,所以对于从业者的

体力要求较高,而且待遇有限,对女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可以预见,对于促进女大学生就

业,农业可以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

第二产业由于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结构偏离度不断减小,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会有

所减缓,根据现实生活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工科等相关专业的女大学生也占到及

其有限,对于大部分的非工科女生而言,产业能够对女大学生的就业产生的促进作用也极

为有限。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如今第二产业的机械化操作也对女大学生参与第二产业就业

10
产生了极大的便利与促进。

至于第三产业,通过其结构偏离度的分析,再结合第三产业相关行业对于女大学生的

吸引力和其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都是女大学生促进就业的有力保障。

(2)我国就业弹性偏离度分析

表 5 1992 年以来全国产业生产总值及就业人数
年份 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产业就业人数(万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2 5866.60 11699.50 9357.38 38699.00 14355.00 13098.00


1993 6963.76 16454.43 11915.73 37680.00 14965.00 14163.00
1994 9572.69 22445.40 16179.76 36628.00 15312.00 15515.00
1995 12135.8 28679.46 19978.46 35530.00 15655.00 16880.00
1
1996 14015.3 33834.96 23326.24 34820.00 16203.00 17927.00
9
1997 14441.8 37543.00 26988.15 34840.00 16547.00 18432.00
9
1998 14817.6 39004.19 30580.47 35177.00 16600.00 18860.00
3
1999 14770.0 41033.58 33873.44 35768.00 16421.00 19205.00
3
2000 14944.7 45555.88 38713.95 36043.00 16219.00 19823.00
2
2001 15781.2 49512.29 44361.61 36513.00 16284.00 20228.00
7
2002 16537.0 53896.77 49898.90 36870.00 15780.00 21090.00
2
2003 17381.7 62436.31 56004.73 36546.00 16077.00 21809.00
2
2004 21412.7 73904.31 64561.29 35269.00 16920.00 23011.00
3
2005 22420.0 87364.58 73432.87 33970.00 18084.00 23771.00
0
2006 24040.0 103162.0 84721.40 32561.00 19225.00 24614.00
0 0
2007 28627.0 124799.0 103879.5 31444.00 20629.00 24917.00
0 0 9
2008 34000.0 146183.4 120486.6 30654.00 21109.00 25717.00
0 0 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9》

通过整理 1992 年以来中国统计年鉴就业增速和产业增速的相关数据,代入下面公式:


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速/产值增速,得出结果

表 6 1993 年以来全国各产业就业弹性
年份 就业弹性
第一产 第二产 第三产

11
业 业 业
1993 -0.02 0.13 0.30
1994 -0.07 0.06 0.27
1995 -0.11 0.08 0.37
1996 -0.13 0.19 0.37
1997 0.02 0.19 0.18
1998 0.37 0.08 0.17
1999 -5.23 -0.21 0.17
2000 0.65 -0.11 0.23
2001 0.23 0.05 0.14
2002 0.20 -0.35 0.34
2003 -0.17 0.12 0.28
2004 -0.15 0.29 0.36
2005 -0.78 0.38 0.24
2006 -0.57 0.35 0.23
2007 -0.18 0.35 0.05
2008 -0.13 0.14 0.20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分析

从表 5 可知,1992 年至 2008 年,我国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尽管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是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却在逐年下降。从表 6 可知,从 1993 年到 2008 年第一产业的产

值均呈负值或是较低,其产值增量远小于二三产业的产值增量。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分配

极低,因此决定我国的第一产业必须向集约化、高产值产业发展。这又决定了我国第一产业

的人数并不会显著增加,而第一产业劳动力不断流出的现状也决定了第一产业随着其自身

的发展和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在短

期内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其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需求数量极其有限。

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分析

从表 6 可知,我国的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变化起伏较大,这也显示了我国在这十几

年中不断变化的经济状况。可以看到,例如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

第二产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 1997 年到 2000 年,就业弹性急速下降。而 2007 年底爆

发的美国金融危机也对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产生了相似的影响。随着金融危机的消失,

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开始了一定程度的反弹。但是这也给了我们一点启发,第二产业的稳定

性不强,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一般,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变动所产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虽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但也不可忽视。因此,尽管短期看来,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还

12
是较好,但是其稳定性是较大问题,无法保证长期永久给与就业上的促进作用。

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分析

从 1993 年到 2008 年,我国的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都是正值,而且第三产业的就

业弹性平均值比第一、二产业都高,并且一直比较稳定。可以看出,我国第三产业的对就业

的促进作用一直存在,并且比前两个产业有更好的表现。并且从 1992 年以来,特别是

2005 年之后,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速较大,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也一直在稳定上升。可以

看出,第三产业不仅有助于 GDP 的增长,也在拉动就业的方面有显著的表现。

产业就业弹性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通过上文对我国就业弹性系数的分析和总结,结合“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对于产业结构

调整的构想,可以得出未来我国的就业结构仍将进行调整。

随着第一产业的规模化和技术化,该产业从业人员将进一步闲置导致劳动力流出。结合

现实,应届女大学生在农林牧渔等行业的就业比例较低,因此第一产业在近期内并不能吸

纳更多的女大学生就业。

而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相对较高,具有表象上较好的就业吸纳能力。但是第二产业

中的采矿业、燃气及水供应业、建筑业等行业从其劳动性质和所要求的劳动者素质而言,对

于女大学生并无较大的吸引力。而我国现阶段的制造业仍是致力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

与大学生的职业意向也有较大的出入,但是在我国已经在要求进一步改造升级制造业,相

信在不久的将来,制造业走向技术密集型,也将为更多的女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相比较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也是现今女大学生择业的热门行业。如教育、

金融业、房地产业等服务性行业技术含量高,报酬丰富,工作稳定,对女大学生的吸引力更

加大。因此,从短期来看,对于女大学生而言,第三产业仍是就业的首选。这也与上文结构

偏离度的分析结构一致。

4 研究结论

结合对于就业弹性和结构偏离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第二、三产业的

发展都会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到促进作用。并且,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女大学生就业所面

临的现实困境,第三产业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合现实,我国政府正在制定一系列政策,抓住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后危机时

代历史机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201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我国把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基本出发点、把结构调整

作为主线,实现由生产型大国向消费型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调整产业结构的,大力发展第三

13
产业,注重居民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使我国

的经济增长促进人的发展为基本目标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加,如作为

服务业龙头的旅游、餐饮、家政、保健等产业具有巨大的就业容量。

根据前文的调查数据也可以发现,在现今的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选择参与第三产业

职业的女大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不少与新生活、新科技、新能源、金融等有关的行业,如网

络技术、广告策划、自由撰稿人、证券经纪人、律师、翻译等,将逐渐成为女大学生的主要就业

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将使得适合女性的工作越来越多,进而为女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空

间。

四、建议与对策

1 女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信,勇于竞争

女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是竞争取胜的关键。

首先,女大学生在学好“主修”课程,以及“副修”课程的同时,要积极参加“选修”课程

的学习,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学文科的女大学生要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修养,学理科的女

大学生要注重人文知识的修养;认真参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培养和增强自己的动手能

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热心社会活动,踊跃参加社团活动、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培养和锻炼自

己的社会工作能力、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清楚自己的长处

和弱点,在求职择业过程扬长避短,把握自身的性别优势。女大学生在语言、交际、管理方面

的能力略高一筹,要发挥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岗位和和地区,减少竞争中的盲目性,

多参与实践、实习的机会,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促使她们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

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注重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

要勇敢地面对社会,充分利用假期到社会上兼职,更多地熟悉和融入社会,培养自己的独

立创业能力。同时女大学毕业生普遍具有感知能力较强、形象记忆好、想象力丰富等独特性别

优势,这些优势使她们能够在管理、文秘、财务、导游、翻译、教育等众多领域发挥杰出的才能,

在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可以大显身手。

其次,女大学生也可以寻找不同的就业渠道,另辟新径,通过女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

就业难题。笔者认为,女性创办微小企业的成功率会更高,尤其是在贸易企业和家政服务行

业等领域。由于这些行业往往投资少、风险小,符合女性细腻、认真等特点,而且社会需求旺

盛,市场潜力巨大,女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大胆尝试。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

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女大学生就业会面临更难的窘境之中。随着国家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

14
度的加大,笔者认为自主创业是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第三、女大学生要降低就业的期望值,很多女大学生愿意选择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对选择单位重点考虑职业稳定、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有社会保障,就业仍然集中在文秘、老师、

护士等一些传统。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不仅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锻炼,更也没有勇气和

信心投入到高收入、高风险的行业中去。而女大学生受陈旧的就业观念束缚,宁愿放弃自己

的专业,也要追求体面、收入高的工作,这无疑延长了她们求职的时间,增加了她们就业的

难度,导致了她们在择业中“高不成、低不就”。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已成为女大学生顺利就业

的一道障碍,往往会给女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失落,也造成了女性人才的失衡和浪费。因此女

性在就业过程中必须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用开阔的心境面对更

多的职业选择。

2 高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有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及时、灵活地反映社会对专业人才的

需求状况。有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很少,甚至已经趋于饱和,但有些高校却仍在扩大招生。

正如工厂产品不能“适销对路”,“供过于求”一样,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加之大学生社会

实践失衡,造成人才的“积压”,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困难。

高校要积极主动地与市场接轨,用市场经济的思维去整合和配置现有教育资源,从产

业结构调整对女性人才的需求入手进行动态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教学方

法,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优势的培养,使女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与女大学生将来可能参与的就业岗位尽可能挂钩。高校要根据市场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未

来几年的发展预测来确定各个专业的招收比例,在学科方面调整中,高校教育必须能更好

地、主动地与产业接轨,因地制宜的调整学科专业。专业的设置更是要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

要出发。

高校也可以考虑开设女子课堂,加强女大学生的性别教育,塑造自尊、自立、自强、自信

的现代女性形象,促使她们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 一 2010 年)妇女与教育宏观政策明确指出:“国家的人才发

展战略要体现男女平等原则,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女性课

程”是针对女性受教育者的特殊生理、心理和社会际遇特点而设置的。女大学生的择业、就业

和创业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女大学生自身对这个问题也感到迷茫和困惑。许多女

生的就业意识模糊,谋职技巧更是欠缺,很难适应就业市场的环境。高校开设“女性课程”有

助于从校园起步加强女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全面提高女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养,为
15
她们培养自己的终身职业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

3 政府:大力扶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和企业,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从根本上说,社会发展程度影响着女性就业。只有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才能创造出

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就业

岗位,增加就业总量,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的经济环境,使女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岗位。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这符合世界就业结构变动

的总趋势。我国的第三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行业多、门类广,而且劳动密集、技

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能够吸纳大量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同时,投资少,成本低,

收效快。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的主渠道,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

途径。实践证明,如果第三产业经济保持 8%的增长速度,每年可以净增加 1000 万个以上

的就业岗位。因此,多数国家的就业人口都集中第三产业部门,第三产业已成为各国就业政

策重点扶持的产业部门。女大学生就自身的生理条件来说,大多数更适合第三产业。但就我

国的产业比例来说,三大产业比例严重不平衡,这使女大学生的就业受到了一定限制。因此,

要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女性就业的产业经济,开发适合女性特点的就业领域,在调整产业

结构中,积极发展包括商业、旅游业、金融、信息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拓宽女性就业渠道,

使女性就业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适合她们的岗位,提高女大学生

就业的数量和层次。

此外,政府还应强化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如对去边远地区和条件艰苦的单位和行业

工作的毕业生,在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优惠,还可以采取免还贷款等措施,鼓励女大学

生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

五、参考文献

14]李勇.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弹性的关联[J].改革,2007(03)

[1] 蒲艳萍. 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影响及国际比较 [J]. 现代财经, 2005(02)

[2] 陈盛盛.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J]. 云梦学刊. 2005(6)

[3] 娄丙林.从产业结构的演变看调整产业结构[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3,3(l):1-3

[4] 李恩, 杨元哗. 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07(15)

[5] 谢簧慧. 研究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5(02)

[6] 周浩杰.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探讨———以广州市 2008 届毕业生为例[J]. 产业

与科技论坛, 2008(7):10

16
[7] 李冠霖,任旺兵.从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演变轨迹及国际比较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就

业增长[J]. 财贸经济, 2003(10)

[8] 国家统计局编. 中国统计年鉴 2009[M].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9] 徐宏峰. 第三产业:我国就业增长的新引擎[J]. 经济问题. 2007(9):30-31,43

[10] 董世杰. 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 硕士论文. 2007(6)

[11] 张扬.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5):

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