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三國的貨幣戰爭

  曹操認為“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主張農業是一切經
濟活動的根本,所以極力提倡屯田。黃巾之亂之後,曹操推行屯田令和積谷法,
當年就得谷百萬斛。隨著曹操的一系列經濟改革,中原經濟得到了恢復。赤壁
大戰,曹操雖然大敗,後方卻沒有出現經濟波動。而早在赤壁大戰之前,曹操
就開始恢復發行五銖錢。曹魏政權的貨幣政策是以穩定物價為基礎,而且無論
經濟如何變化,始終堅持真實體現經濟情況這貨幣原則,因此曹操、曹丕、曹
叡三代政權的貨幣政策,都是在以穩定物價為原則上,以五銖錢以及以物易物
為法定貨幣的交替貨幣政策,政府再缺錢,也不鑄大錢。但蜀漢和東吳的貨幣
政策卻並非如此,尤其是蜀漢,貨幣成為政府盤剝百姓民脂民膏的吸血工具,
劉備為了戰爭的資金需求,進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進而引發了三國之間的貨
幣戰爭,以下我們以時間為先後順序,來討論魏蜀吳三方陣營的貨幣政策。
  曹操任丞相時,因為董卓的惡政,導致金屬貨幣的價值不被百姓接受,因
此以物易物的情形仍然嚴重,交易成本很高不利經濟發展與貿易,為了促進貿
易以及經濟發展,因此曹操決定罷用董卓的小錢制度,回復使用五銖錢,但卻
因為五銖錢的貨幣數量不多、貨幣供給量不敷使用,反而導致了物價緊縮,最
後造成穀物價格劇跌,使得最後曹操不得不停止使用五銖錢。
晉書食貨志:「至魏武為相,於是罷之(指小錢)還用五銖,是時不鑄錢既久,貨
本不多,又更無增益,故穀賤無已。」
  劉備攻劉璋占領蜀地的時候,
因為缺乏軍資、財政困難,因此開
始實施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發行
【直百五銖】為官方貨幣。直百五
銖的含銅量為原來五銖錢的三倍,
大約為 16.5 克重的含銅量,面值
卻是五銖錢的一百倍大。這意味著,
劉備用一樣的銅,卻能換取到百姓 直百五銖
三十三倍的物資以及勞務,變相的
搾取百姓以充實國庫。隨後,劉備所鑄的直百五銖含銅量越來越少,到後來一
個直百五銖的含銅量只有一個五銖錢。劉備單方面的鑄大錢,卻引發了整個天
下銅金屬價值的波動。因為在曹魏只值一錢的一個五銖錢,到了蜀漢化成新銅,
再鑄成新幣,就能值一百個錢了。按照貨幣流通的規律,曹魏的五銖錢必然大
量的流向蜀漢,導致了曹魏的貨幣數量進一步的下跌。蜀漢在本身經濟實力最
弱的情況下,通過發行「大錢」,不斷的搾取內部人民財富的同時,也吸納魏、
吳兩國的財富。貨幣戰爭與軍事戰爭相隨而動,互相配合。
蜀志劉巴傳注引零陵先賢傳:「初攻劉璋,備與士眾約,若事定,府庫百物,
孤無預焉。及拔成都,士眾皆舍幹戈赴諸藏,競取寶物,軍用不足,備甚憂之。
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更為官市。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
充實。」
  因此,曹魏、孫吳政府出現了“錢
荒”、再加上戰爭的因素使得物價、糧
價暴漲,眼看經濟即將崩壞之際,曹丕
面前只有兩個選擇:經濟崩潰,或者向
蜀漢一樣鑄大錢。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
吳國時,吳主孫權的選擇是鑄大錢。在
蜀漢實行幣制改革之後,孫吳乃於嘉禾
五年(公元二三六年)鑄造【大泉五
百】,超過了蜀漢的大錢,阻止了錢幣
外流,代價是物價上漲更加劇烈。 大泉五百

吳志孫權傳嘉禾五年:「春,鑄大錢一當五百,詔使吏民輸銅,計銅畀值,設
盜鑄之科。」
  此後又由於戰爭開支巨大,又鑄造了
【大泉當千】的錢幣,並對錢幣含銅量減
持。大泉五百重十二個五銖錢,但大泉當
千卻只重十六個五銖錢,最後更甚有【大
泉五千】面額的超級大錢。
通典食貨典:「孫權嘉平五年,鑄大錢,
一當五百,文曰「大泉五百」,徑一寸三
分,重十二銖。而使吏人輸銅,計鑄畢,
設盜鑄之科。赤烏元年,鑄一當千大錢,
大泉五千
徑一寸四分,重十六銖。」
  在與蜀國的貨幣貶值競爭下,吳國國內人民的經濟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劇烈的通貨膨脹以及只有大額貨幣無法找零造成的交易困難,使得吳國內部以
商人為主的團體開始激烈的反抗。在發現貨幣政策的錯誤之下,吳國趕忙停鑄
大錢,將已鑄的錢改為器物,已發行的責令上繳,政府以等價的五銖錢交換,
東吳走了一大段彎路,損失慘重,曹丕卻沒有犯同樣的錯誤。
吳志孫權傳赤烏九年江引江表傳:「是歲,權詔曰,謝宏往日陳鑄大錢,雲以
廣貨,故聽之。今聞民意不以為便,其省息之,鑄為器物,官勿復出也。私家
有者,敕以輸藏,計畀其直,勿有所枉也。」
  曹丕在貨幣戰爭打響的一開始,就認定,不能學蜀漢鑄大錢。面對蜀幣的
猛烈攻勢,曹丕逆向的選擇停用五銖錢,退回到以穀物等實物進行交易的以物
易物制度。曹丕在位的七年中,以物易物的交易制度一直存在。
晉書食貨志:「及黃初二年,魏文帝罷五銖錢,使百姓以谷帛為市。」
  實物交易是最大限度的減少貿易量的貨幣模式,是一種最落後的經濟制度,
但是在當時的三足鼎立的狀態下,卻成了制勝奇招,曹魏的經濟危機迅速得到
解決。曹丕可以採用“退回原始社會”的“野蠻打法”是依賴於曹魏強大的農
業經濟基礎。曹魏以農業為經濟之本,只把貨幣視為穩定物價以及交易媒介的
工具,堅持不通過貨幣政策來榨取人民財富。這種態度,導致曹魏和其繼承者
西晉所代表的中原勢力,雖然多次在對蜀、吳的軍事鬥爭中時常敗北,卻始終
不傷元氣,並最終贏得了整個鬥爭的勝利。
  中原勢力能在整個三國鬥爭中成為贏家,得益於曹魏贏得了經濟鬥爭的勝
利,而曹魏能贏得勝利,直接原因,就在於曹丕在關鍵時刻,採取了正確的貨
幣政策,打贏了對蜀漢的貨幣戰爭。
  到了曹叡時期,曹魏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的制度運行了一陣子後,又衍生
出了新的問題,因為稻穀、棉帛的品質難以控制,開始有人在交易的時候,將
稻穀泡水增加重量,或是將棉帛越做越輕,越來越多的圖利方式使得以物易物
的困難增加,百姓交易成本上升,因此曹叡再度的回復五銖錢的制度,當時三
國的軍事情況已逐漸明朗,曹魏陣營一統天下的局面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人口、
經濟問題也不如三國早期混亂,因此這次推行的五銖錢制度一直到延用到晉朝
都不再更動。
晉書食貨志:「至明帝世,錢廢谷用既久,人間巧偽漸多,競濕谷以要利,作
薄絹以為市,雖處以嚴刑而不能禁。司馬芝等舉朝大議,以為用錢非徒豐國,
亦所以省刑,今若更增五銖錢,則國豐刑省,於事為便。魏明帝乃更立五銖錢,
至晉用之,不聞有所改創。」
  
  從貨幣的觀點看過一次三國後,我們試著將三國幾個重大的戰爭決策一起
納入考量,發下了幾個有趣的觀點:
  東吳長期割據江東,憑著長江天險,幾乎沒有什麼大的戰亂;而西蜀在靠
著蜀道天險,也基本上與外界隔絕,經濟大環境也相對平穩。而曹魏地處中原,
以河洛地區為統治中心。其統治區域是漢末動亂的起點,也是天下諸侯必爭的
焦點所在。因此在建立之初就被兵災破壞的很嚴重。曹魏的經濟貨幣基礎,並
不好於吳、蜀,曹操剛當上丞相的時候,中原地區的經濟已經衰退到用穀物和
帛布等實物進行貿易了地步了。
  史書上有記載的戰役中,曹操有親自指揮的六十數場戰爭中,只嚐到十多
場的敗績,其中兩場是史書上有名的赤壁之戰以及漢中爭奪戰;有史學家認為,
這兩場敗仗的主因都在於曹操在尚未做好十足準備下,就急於進攻,因為赤壁、
漢中兩地都是主要的銅礦產區,在國內通貨膨脹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曹操急需
銅礦來改善魏國的貨幣制度。
  在三國時期,以當時有能力開採的銅礦區約在江夏、漢中以及蜀地一帶,
江夏是東吳的領地,而漢中及蜀地是蜀國的領地,魏國所屬的長江以北地帶是
沒有銅礦產區的,因此魏國的貨幣制度受限於銅礦資源的缺乏下,一直飽受通
貨膨脹之苦。
  208 年 6 月,曹操自封漢丞相後廢除董卓的小錢,重新回復五銖錢的制度,
但卻因為曹魏領地沒有銅礦產地,因此無法提高貨幣供給穩定物價,所以曹操
才會急於發動赤壁戰爭,企圖搶奪位於赤壁一帶的銅綠山礦產區。215 年,曹
操在尚未穩固其領地以北的政權時,選擇先攻打相對軍事力量較強的張魯,也
是因為張魯的領地漢中有豐富的銅礦產。同樣的,劉備入蜀後,南方有孟獲等
蠻荒民族、西方有東吳的戰事,為什麼卻選擇在 217 年主動發起戰爭攻打北方
軍事力量最強的曹操呢,我們推測這也有可能是因為劉備想要爭奪漢中的銅礦
產區。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