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18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9 期

睡虎地秦简《日书》 有“稷辰”,饶宗颐《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李学勤《睡虎地秦简〈日
书〉 与楚 、 秦社会》曾论证其为“丛辰”。关于丛辰的性质 ,裘锡圭《释 》( 原载香港中文大学国
际中国古文字学研究会编《古文字学论集》初编 ,1983 年 ; 收入所著《古文字论集》, 中华书局
1992 年) ,称其为早期建除家 , 并指出丛辰与楚建除第二套十二名有数名相合 。胡文辉《 〈日
书〉 起源考 — ——兼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法问题》 也认为它是一种建除 ,他比较了丛辰与睡虎地
秦简《日书》 另外两套建除的名称异同 ,发现丛辰与“楚除” 十二名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由此他提
出 ,楚除是从丛辰发展而来的 ,丛辰在三种建除中是最早的一种 。
李家浩《九店楚简释文与考释》根据楚除第二套与丛辰名称的相合 ,将楚除第二套改称为
楚丛辰 ,并指出秦简《日书》甲、乙种楚除 ,实际上是把建除和丛辰合在一起 ,共用一种古辞 。他
又比较了秦简甲种楚除的占辞与九店楚简丛辰的占辞 ,发现秦简甲种楚除的占辞是采用丛辰
的 。他在《睡虎地秦简〈日书〉“楚除”的性质及其他》《( 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 70 本第 4 分 ) 中
对此观点作了详细说明 。
以上 ,我们主要介绍了国内关于《日书》与古历法研究的情况 , 疏漏之处 , 敬望学界指教 。
海外的相关研究 ,笔者囿于条件 ,不能作详细介绍 ,俟日后时机成熟 ,再作介绍与评论 。


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
邓小南

( 北京大学历史系  北京  100871)

  国内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已经相当成熟 ,宋史领域的基本研究框架总体上比较稳
定 。众所周知 ,新课题与新研究的出现 ,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新史料的发现 ,而宋代与前后的许
多历史时期不同 , 也与它同时并立的一些朝代如辽 、 西夏不同 , 宋史学界所面临 、
所利用的材
料 ,也相当稳定 。
在这样一种总体背景之下 , 宋史研究所谓的“新进展”, 并非指具有“根本”性的变化 。不
过 ,虽非全新 ,还是有新作 、
新人 、
新论题出现 ,也有针对“老”
问题的新视角和新认识 。

一、
长时段的探索

近些年来 ,宋史学界开始力图摆脱以往习用的朝代框架 ,而努力使自己的研究在更长的时

① 本文是笔者在中国史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稿 。其中谈到的只是一些个人感觉 , 而没有机会具体涉及到诸


多学者与丰富的个案成果 ,叙述中难免挂一漏万 。限于文章体例 ,也未能将相关研究的出版信息一一注明 。敬祈读者见谅 。
文章在撰写过程中 ,得到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包伟民 、
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方诚峰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罗 楠的热
情帮助 ,谨致谢忱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 19

段— ——唐宋或宋元明 ———中找到意义 。
“唐宋”并称 ,是一个有着特殊意味 、特殊魅力的时间概念 。这既是因为两个时代在政治 、
制度 、思想以及文化成就上的连续性 ,牵动着国人对于“文明昌盛”的自豪记忆 ,也是因为两段
历史之间的明显反差和“断裂”( 对于“唐宋变革说”,近年间有许多再阐释 ,也有不少批评与质
疑 。对此有一些专门的学术史回顾 ,兹不赘) 。2001 年以来 ,北京大学 、
厦门大学 、
浙江大学先
后召开了题为“唐宋妇女研究与历史学”“、唐宋制度变迁与社会经济”“ 、唐宋之际社会变迁”

学术研讨会 。国家社科基金启动了题为“唐宋之际经济结构变迁与国家经济政策的互动研究”
的重点科研项目 。作为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的项目之一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和兄
弟校所的一些学者也在共同讨论“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 等问题 。
相当一批研究选题集中在唐宋时期 ,例如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
唐宋思想的转型 ,唐宋法制史 ,唐宋变革期内的军政制度 ,唐宋中央监察制度的变迁 ,唐宋时期
的婚姻 、
家庭和财产法 ,等等 。历史学 、
文学史博士论文讨论唐宋官制礼制 、唐宋士人 、唐音宋
调者亦不乏其人 。
讨论唐宋时期的社会变迁 ,目前已经很少有学者将眼光仅仅拘泥于唐宋“之际”。不少学
者着眼于更长的时段 。具有通贯性质的高教版《中国文学史》,以隋唐至明代中叶为一个研究
单元 。多年前 ,很多老一辈史学家如陈寅恪 、 侯外庐都敏锐地把握到唐代中期的社会变化 ,将
其视为新阶段的开始 。而近年间一些欧美学者提出的中国“中叶史”(Middle Period) ,也是以 8
世纪中叶至 16 世纪中叶为研究时段 。
与唐宋之间的连续相应 ,学界以宋元乃至宋元明为研究段落的讨论也逐渐增多 。 《中国历
史上的宋元明变迁》( The Song2Yuan2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 Edited by Paul Jakov Smith
and Richard von Glah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一书集中了这样的一批成果 。 “唐宋”
并提 ,将宋作为一系列变化的整理定型期 ; 而“宋元明”的概念则将其视为一系列新发展的
开端 。

二、
专题史研究的活跃

专题史研究的活跃 ,是值得注意的学术现象 。许多以往被忽视的话题 , 由边缘进入主流 。


就宋史学界而言 ,社会史作为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或角度 ,对于专题研究的带动作用是显而易
见的 。
社会史研究的直接成果 ,既反映于以生活史 、
风俗史为题的研究如朱瑞熙 、 张邦炜 、
王曾瑜
等一批功力深厚学者的集体成果《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也反映于学者对社会矛盾的日常
调节机制 ,如社会救济 、赈灾等问题的研究 。一些传统上不被重视的题目 ,例如饮食 、 娱乐 、

常消费 、鬼神观念 、
民间巫术 、丧葬习俗与佛事活动 ,等等 ,有了不少描述性的文章 。也有学者
对于“基层社会” “地方社会” 作出细节的划分 ,注重讨论“宋人在其生活脉络中自然形成的人群
聚合”“、规范宋代基层社会秩序的经纬线” 以及基层社会内部与彼此之间的流动 、 沟通与联结
( 吴雅婷 《回顾一九八
: ○年以来宋代的基层社会研究》 ) 。相关的著述中也反映出社会史与文
化史研究的趋近与融通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9 期

将不同内容的探讨“还原” 到所处“社会”中予以认识的努力 ,近年来愈益突出 。学者们注


意到 ,不同层次 、不同形态的关系网络 ,决定着具体社会面貌的差异 。因此 ,今天的宋代社会史
研究 ,既考察“有形” 的内容 ,也着意于讨论看似“无形”却同等重要的内容 ,例如渗透于社会生
活各个方面的诸多错综复杂关系等等 。从《中国近世的家族与社会》《 、唐宋女性与社会》等论
文集中 ,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种状况 。
11 新的研究领域迅速发展 。得风气之先的是对于宋代区域 ( 例如太湖流域 、 福建江西等
地区) 、人口 、
移民 、
家族 、
基层社会 、 地方精英 、乡村势力 、
民间信仰 ( 美国 、
日本学者有不少研
究 ,国内亦有讨论国家祭典与民间祭祀 、 祈雨 、
地方神灵崇拜的著述及博士硕士论文) 以及妇女
史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对于理解宋代的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都有
积极的意义 。
妇女史研究 ,现在经常被称之为社会性别史研究 。所谓“社会性别研究”( Gender Studies) ,
实际上是一种理论概念的标记 ,强调所讨论的课题 ,并不仅仅是女性 ,而是人类社会规范与性
别有关的各类活动的方式与机制 。在当今的国际学术界中 ,这一领域已经成为多学科研究的
聚焦点 ,成为富于创新精神的领域之一 。在这一领域中 ,关注对象相当集中 ,研究视角和方法
理路却展现出多元的特点 。
对于婚姻制度 、
性别意识 、
文本写作 ( 例如女性的写作 、 男性作家有关女性及性别交往的写
作) 、
下层女性 、
边缘群体 、
身体文化 ( 例如生育 、
缠足) 乃至医疗史的关注 ,是近年来宋代性别史
研究的重要内容 。这些研究 ,不仅注意性别差异 ,也注意女性内部包括社会阶层 、
生活环境及
身份转换之间的差异 ,理念同现实之间的差异 ,同时也注意围绕性别问题而来的一系列关系 。
《唐宋女性与社会》中的一些议题 ,可能算得上国内这方面研究的代表 。
21 传统研究领域的新取向 。这些新的取向 , 有不少是受到注重关系结构 、
注重综合性和
整体性的社会史研究的影响 。近年间学界所强调的学科交叉或者说“科际整合”,也发生着明
显的带动作用 。
宋代思想史的研究取向在 20 世纪晚期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再限制于曲高和寡的纯粹
哲学史 、
学术思想史范围 ,其“视域”有了明显的拓展 。这一方面应该归功于“宋学”这一较“理
学”更为开阔的研究范畴的提出 ,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史的影响有关 : 研究者自觉地将思想的演
进置于政局演变 、群体关系 、
社会文化等问题相互作用的背景下去考察 ,宋代文化传承者身份
的下移 、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历程等问题都纳入了学者的视野 。与此同时 ,思想史研究的关
注领域 ,从仅仅注意创造性思想的出现 ,转而同样注意由“出新”变为“传统”的过程 ,从仅仅围
绕和瞩目于精英与经典 ,转为兼顾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
综合性研究 ,国内有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关长龙《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 葛兆
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 、 思想与信仰》, 还有不少对于荆公新
学、蜀学 、
新学与理学的消长等方面的个案研究 。与此同时 ,法制史研究也有明显的视角变化 。
有研究者选择以“争讼” 为窗口 ,来观察宋朝社会 ,观察利益关系调整的多元化趋势 ,探讨诉讼
在宋代社会由一种司法行为成为社会风尚的演变 。也有学者从案例出发探讨地方行政和民众
的关系 ,探讨地方政府民事审判职能 。
台湾学界先后编辑出版了《宋元时代的法律 、
思想和社会》《
、法制与礼俗》
等论文集 《宋代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 21

中国 の法制 と社会》
一书也在日本面世 。凡此种种 , 都反映出结合社会和思想来讨论法制的
趋向 。
31 原有议题中新的研究生长点 。所谓“研究生长点”, 通常是由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带动
起来的 。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加关注研究的视角和方式 ,注意拓宽 、 拓深宋史的研究领域 。
经济史 。近年来经济史方面成果相当丰富 。不仅有对于财政史 、 货币史以及财经监督等
方面的研究专著 ,也有对于商业资本 、 信用关系 、
商品供给与流通 、
海外贸易 、寺院经济 、
茶法 、
交通 ,以及对于经济发展与国家干预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中对单一的生产决定论有所突破 。
不少学者自“区域” 视角着手 ,兼采历史地理学的方法 ,研究区域性农业经济 、
市场经济 ,讨论大
一统帝国总的财政经济框架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对于宋代“积贫积弱”一类成说 ,也有学
者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
就整体趋势而言 ,经济史研究在研究取向方面愈益多元化 ,显现出不同的学术风格 。经济
史与社会史结合的研究方式 ,成为不少学者的选择 ; 与此同时 ,运用计量分析等经济学方法 ,使
研究更加精密的努力 ,成为日渐明显的倾向 。更重要的是 ,学界对于传统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开
始有认真的检讨 ,围绕“宋代经济革命说”以及宋代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评价的讨论 ( 例如李伯重
《“选精”“
、集粹”
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 ——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 李根蟠《长江下
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 —
—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等 ,有效地深化了我们对于该时
)
代的整体认识 。
政治史 。政治史通常注重时代的走势 , 注重通体性的研究 , 国内学界也占有整体上的优
势 。要把握宋代政治的发展脉络 ,一方面要突破宋人的“本朝史观”之限制 ,另一方面 ,需要提
炼“牵动”力较强的问题 ,而避免简单化 。
宋史学界对于赵宋“祖宗之法”“
、防弊之政” 的再认识 ,或许是研究中的“亮点” 之一 。许多
宋史研究者强调宋代“士大夫政治”对于皇权的限制 ,认为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理解宋
代官僚政治体系乃至文化繁荣的关键 ; 也有学者强调另一方面的趋势 ,指出宋代专制君权与忠
君观念皆处在逐渐强化的过程之中 。与士大夫政治相关 ,学界也有不少关于党争的讨论 。
宋代的政治史研究向来是后不如前 — ——南宋不如北宋 , 南北宋晚期不如前期 。但在最近
几年中 ,北宋晚期 、南宋晚期的政治史都受到国际性的关注 。
宋史学界对于政治史的个案讨论 ,长期以来集中在少数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 事件之上 。例
如北宋时期的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 王安石与王安石变法 ,南宋时期的岳飞 、
赵构与高宗朝政治 ,
等等 。近些年来 ,这些研究“点”
明显地丰富起来 。人物研究逐渐从个体走向群体 ,研究中愈益
重视多方面的“关系”,把个别人物与周边人物 、与事件 、
与学术思潮 、与时代联系起来 。王曾瑜
等学者从校勘整理相关资料 、 系统考辨人物事迹 , 到综合性深入研究 , 乃至撰写纪实小说 , 等
等 ,形成了从基础工作到深入研究再到普及较为完整的组合格局 。也有学者关注历史人物形
象变迁所蕴涵的“当代史” 的意义 。这反映出 ,传统的人物研究也在寻找新的问题生长点 。
制度史 。制度史研究中也出现了对于学界成说的再探讨 。我们看到 , 即使是宋代中央政
治制度中最关键 、 最核心的内容 ,也还有许多重要的“未发之覆”。对于宋代“二府” 之一枢密院
的研究 , 就是其中的一例 。以往对于文官制度讨论较多 , 近年来则有不少对于武将群体的考
察 。就一段时间内的趋势而言 ,宋史界关注的重点是地方和基层的行政制度 。对于宋代路制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9 期

以及相关行政制度的研究 ,集中了国际范围内许多学者的目光 。其中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


研究》
一书 ,通过中央制度的“地方化”
过程 ,来探讨财政制度在实际运作中产生的与制度文本
规定不同的多种变异 。除去对于路及州郡体制的考察外 ,还有许多对于县丞 、
县级公吏 ,对于
乡村基层组织衍变的基本趋势的考察 。
中央与地方关系 ,是制度史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政治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 ,促使历史
学者从新的角度考虑以往的问题 。围绕着沟通中央与地方的“信息渠道”这一总的论题 ,产生
了一些新的研究点 ,例如信息“不均衡分布” 条件下的政绩考察与“实迹” 问题 : 地方上的“父老”
缙绅 、
寄居士人与官方关系问题 ; 榜谕 、
粉壁 、
劝俗文 ( 劝学文 、
劝农文) 的沟通晓示作用问题 ; 信
息通进机构如通进银台司 、  门 、
进奏院以及邸报的运作形式问题 ……带动了对于信息上传下
达的环节 、
传布方式 , 作为信息载体的文书形式 、传递过程及其管理体制等一系列相关研究 。
也有学者在长期研究宋代监察机构的基础上 ,将台谏考察官员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处
理过程予以观察 。
当然 ,选题重点的变化 、
空白的填补并不意味着制度史研究有了质的进展 。在“过程”与
“关系”中把握制度 ,走向“活”的制度史 ,或许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
41 学科界限的打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传统学科领域的边缘或者交叉之处 ,比较容易产
生新的成果 。现代学科的划分 ,在带来了种种便利的同时 ,也造成了重重障碍 。众所周知 ,宋
代士大夫在文学 、 经术 、
政治方面的努力紧密地切合在一起 。赵宋的“祖宗家法”等内容 ,也是
存在于政治 、 社会 、
文化交汇的界面上 。相关研究要走向深入 ,无疑对于现代学科体制是个挑
战。
2003 年出版的余英时新作《朱熹的历史世界 —
——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以朱熹为
中心视点 ,而致力于“宋代文化史和政治史的综合研究 ,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
注重理学文献的政治解读 ,关注“内圣” 与“外王” 的衔接 ,致力于把理学“放回”
宋代儒学的整体
来理解 ,而不是将其“抽离” 出来 。当然 ,作者“仅仅强调理学系统中有必须通过政治解读才能
澄清的部分 ,但并不是将全部理学都化约为政治问题”。
2001 年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了题为“江南的城市工业和大
众文化 ( 960 —1850) ”
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讨论围绕宋代以来区域性经济发展与大众文化 、 民间
信仰 、
地方意识的关系 ,从经济与文化的交叉界面着眼 ,反映出学术领域新的发展趋势 。

三、
研究条件的新积蓄

11 田野调查与资料范围的扩展 。目前宋史界所使用资料的范围 , 已经自“精英著述” 扩大


到文字 、图像与其他非文字的“边缘材料”,越来越多地利用地方志 、 文书档案 、
墓志 、
金石碑铭 、
诗词 、
笔记 、小说乃至书信 、
契约 、
谱牒 、婚帖 、账簿等文字资料 ,以及图像 、
历史遗存 、考古出土
文物等多方面材料 。人类学所注重的田野调查 ,也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运用的研究方式
之一 。社会史 、
民族史 、
历史地理 、 思想史 、
艺术史领域的研究者成为引领风气的先驱 。所谓
“拓展”,不仅反映于资料范围的扩大 ,也反映于学者对各类实物资料 、 情境场景的综合认识及
其与文献资料的互补和互证 。正是这种拓展 ,构成为学科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 23

21 资料建设与深层利用 。目前保存 、
整理 、
利用资料的手段 ,都与数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
史籍校点与整理 ,是大陆史学界的长项之一 。吴洪泽 、
尹波主编《宋人年谱丛刊》, 国家图
书馆编辑《宋代石刻文献全编》,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编辑《全宋笔记》, 为学界提供了研究便
利 。有关地方行政制度的资料整理 ,有李之亮《宋代路分长官通考》《、宋代郡守通考》等多种 ,
汇集了丰富史料 。也有一些电子数据库的建设 。
尽管宋史研究不具备其它断代史那样的“新材料”,但新的观念 、 新的问题 ,使得一些以前
即为人们知晓的材料不断被更深层次的开发 、 利用 。例如《名公书判清明集》,社科院历史所的
学者作了出色的整理工作 ,日本学者 、 美国学者也先后做了译注 ,台湾学界组织了专题的研读
班 ,出版了专门的研究著作《宋代社会与法律 — ——
〈名公书判清明集〉 讨论》。
31 资料研读与人才培养 。多年来 , 台湾 、
日本学者通过组织读书会 、 研习营 , 培养出不少
优秀学生 。台湾地区跨校的 、 师生共同参与的“宋代典籍研读会”,利用周末半日研读 ,已经坚
持了八年 。在此基础之上 ,2003 年 10 月 ,在东吴大学举办了“宋代墓志史料的文本分析与实证
运用”学术研讨会 。
大陆高校各类形式的读书课 ,是历史专业的传统 。近年来也组织了一系列针对性明确 、 强
化密集的读书讨论 。2003 年浙江大学历史系举办了首届宋史讲习班 ,九所高校的三十余名宋
史研究生参加 ,北京大学也组织了以“流动与秩序 : 中古时期的社会与思想文化” 为题的唐宋史
研究生读书讨论班 。主持这些读书班的 ,既有国内的宋史专家 ,也有来自海外的著名教授 。
对于学术普及事业的关注 ,也是宋史学界近年来的明显趋向之一 。从兼顾研究与普及的
断代史撰著 ,到纪实性小说系列 “以历史学家的睿知讲真实历史”
, ( 虞云国《细说宋朝》沈渭滨
序言) ,有效地沟通着“阳春白雪” 与“下里巴人”。

四、
集体反思意识的增强

国内学界在中国古代史研究方面的学术积累相当深厚 ,但宋代的历史曾经因朝代的不强
不盛而受到冷落 ,宋史研究在一段时间内整体水平不高 。而同时在日本 ,在欧美 ,宋代在中国
历史上的重要性受到重视 ,在一些国际性研究计划的推动下 ,群体性的研究开始出现优势 。近
年来 ,我们在研究方向 、
取径 ,乃至议题的选择方面 ,许多是受海外学界的影响 。国内学界对于
这些内容有批评 ,有修正 ,但在国际汉学界宋史研究交流的平台上 ,我们能够主导潮流 、影响研
究取向的方面尚相当有限 。
近年来 ,国内外学界致力于对以往各种具有共识性的成说以及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
检讨 ,通过共同的省思 ,提出新见解 ,探索新方法 ,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就我们目前存在
的问题而言 ,其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有出色的学者 、 出色的研究 ,而在于我们的史学界作为一
个整体 ,学术组织和学术体制的运作方式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体现在我们进行理性的学术
批评与自我反省的能力 。
世纪之交提供了外在的机会 。我们看到一系列回顾展望性质的会议与文章 。2001 年 ,浙
江大学历史系邀请国内外一些中青年学者 ,召开了小型精干的专题研讨会 ,题为“近百年宋史
研究回顾与反思 : 制度篇”。会议反映出宋史学界自我质疑 、
突破陈说 ,要求借鉴社会科学研究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4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9 期

方法 ,转换研究范式的强烈愿望 。大家认识到“自觉的创新意识 、批判精神 、本土取向 、


全局观
念、学术史关怀 ,是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走向自觉”。
今天的宋史学界 ,已经涌现出不少富于创造性 、
具备持续发展潜力的议题 ,学术规范不仅
作为一种技术标准 ,而且作为一种学术意识 、学术境界 ,日益受到重视 ,从而使研究的学术品质
可以有所保证 。经过坚持不懈 、注重交流的群体性研究 ,相信能够出现具有我们的学术特点与
学术优势的一流成果 。

《宝善卷》
的刊印 、
传抄及其社会背景

潘素龙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善本库藏有明代手抄本《宝善卷》 一部 ,两函四册 ,经折


装 ,工笔彩绘插图 155 幅 ,楷书精抄 。每册上下织锦封面 ,红木镶边 ,装帧十分精美 。书中钤章
九方 ,分别为椭圆形朱文铁线“乾隆御览之宝”,长方形朱文铁线“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
, ,
正方形阴文“宝笈重编”“宜子孙”
, ,长方形阴文“寿”字 ,正方形朱文“太上皇帝”,圆形阴文“乾
隆鉴赏” 以及方形朱文铁线“嘉庆御览之宝”。
这部《宝善卷》 是明清两代宫廷大内藏品 , 专供历朝皇帝赏鉴 , 后流入民间 , 为藏家所得 。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被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 ) 图书室购进 , 作为珍品
秘藏至今 ,学术界和图书馆界同仁对此书知之甚少 ,迄今尚无专文对其进行研究和介绍 。

《宝善卷》 两函四册 ,册各一卷 。


第一卷是对儒佛道三教的综合介绍 ,重点突出三教教义中修心养性 、 抑恶扬善的思想 。首
页有景泰年间兵部尚书孙原贞篆书“宝善” 二字 。其次是礼部尚书胡 和礼科给事中张宁分别
于天顺五年 1401 年 和六年 1462 年 撰写的两篇序文 。全卷共分十七章 :11 宝善二字并序 ;
( ) ( )
21 宣圣遗像事迹记 ;31 释迦世尊遗像事迹记 ;41 道君遗像事迹记 ;51 客问治生 ;61 题 词句十
三章 ;71 佛道无生教诫序 ;81 总括颂 ;91 御书善恶八字 ;101 正心佛字 ;111 修心宝鉴 ;121 觉字
说 ;131 谨俭忍戒四字 ;141 八心颂 ;151 修真五诀除病颂 ;161 善恶二报门 :171 拔罪经图 。配有
彩绘插图二十幅 ,分别是孔子降生 、 为鲁司寇 、 颜曾问答 、周游七国 、 孔子视麟 、 没葬鲁泗上 ,释
迦托胎 、 降生 、
出家 、
成道 、 降魔 、
说法 、 度生 、涅  ,老子托胎 、 为周柱下史 、孔子问礼 、 关尹请著
书、
说清净经和西度流沙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