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1999 年 12 月 广西师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Dec.

1999
第 20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College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20 No. 4

两《唐书・
李邕传》正补
●●罗清泉   

摘  要  新旧《唐书・
李邕传》对传主叙述互有异同 , 并有疏谬 。对照两传并利用其它文
献 , 可以确定李邕的籍里和生卒年 ; 证明他 “补益《文选注》”是讹误 ; 考辨他仕途坎坷遭遇
悲惨不是因为他险躁矜狂 , 而主要由于封建官场倾轧与残酷 , 他性格主要是刚毅忠烈 , 英风
豪气 ; 补充他与李白 、杜甫 、崔颢等盛唐文坛巨子的交往事迹 , 由此表现出的长者风范 , 以
及他诗文书法作品数量及流传情况 。
关键词  两《唐书・
李邕传》; 疏谬 ; 正补
中图分类号  K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5227 ( 1999) 04 0116 05

李邕是盛唐时期影响较大的人物 ,具有多方面的才华 , 但是仕途坎坷蹭蹬 , 遭遇很不幸 。史家都视他


为文学家 、
书法家 《旧唐书・
, 文苑传》
和《新唐书・文艺传》中都有他的传记 。仔细考察关于他的两篇传记 ,
参照其它一些资料 ,我们能够发现其中的疏谬 ,很有必要正之补之 。
李邕 ,旧书未载其字 ,新书云“字泰和”《唐诗纪事》
, 卷十七写成“太和”。“泰”与“太”在古籍中经常通
用 ,大抵不错 。其籍里旧书云是广陵江都 ,新书云是扬州江都 。据《旧唐书・地理志》之三所述 “
: 扬州 ( 广陵
郡) 大都督府 ,隋江都郡 。
”又说 “江都
, ,汉属广陵国 ,隋为江都郡 ,武德三年 ,改为 六
兄 州 , 七年改为邗州 , 九年

改为扬州都督府 ,皆以江都为治所 。
”故可知李邕是现在江苏扬州市人 。
对于李邕的生卒年 ,两书的传中均未具载 , 但我们可以依据传文的提示做大致的推断 。旧书云 “
: (天
宝) 五载 ,奸赃事发 ,又尝与左骁卫曹柳责力马一匹 , ……就郡决杀之 ,时年七十余 。

《旧唐书・
玄宗纪》载 “
: 天
宝六载正月辛己朔 ,北海太守李邕 ,淄川太守裴敦复并以事连王曾 、
柳责力 , 遣使就杀之 。
”天宝五载即公元
747 年李邕被人告发 ,到天宝六载即公元 748 年的正月在他的住所被人乱棍打死 。由此上溯七十余年 ,李
邕生年应在唐高宗调露元年即公元 679 年或略前 。而新书说李邕享年七十岁 ,那么他正好是 679 年出生 。
生卒年的确定对于我们发现传文中另外的错误很有用处 。
李邕的父亲是注《文选》
而享有盛名的李善 。两书《李邕传》的篇首对李善均有简略的介绍 , 而新书比
旧书更详细些 ,且多出下面这段话 :
邕少知名 。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意 。书成以问邕 , 邕不敢对 。善诘之 , 邕意欲有所更 。善
曰“
: 试为我补益之 。
”邕附事见义 ,善以其不可夺 ,故两书并行 。
《宣和书谱》
对李邕的介绍也照抄了这件事 。若按这段话理解 ,李邕也有一部《文选注》。李善的《文选
注》
重在释事 ,即解释典故名物 ; 与其父不同的是 , 李邕的《文选注》重在揭示阐发文章的含义 , 并且两书同
时流行 。细考之 ,这段话的真实性值得推敲 。遍查旧书《经籍志》与新书《艺文志》, 都看不到李邕的《文选
注》,旧书《儒学传》
附《李善传》
说“: 尝注解《文选》,分为六十卷 ,表上之 ,赐绢一百二十匹 ,诏藏于秘阁 。
”并

收稿日期 :1999 03 30
116
没有提到邕注《文选》。新书邕传中说 “
: ( 善 ) 显庆中 , 累擢崇贤馆学士兼沛王侍读 。为《文选注》, 敷析渊
洽 ,赐赉颇渥 。
”据李善自己写的《上〈文选注〉
表》,文末所署时间是“显庆三年九月”,即公元 658 年 9 月 ,那
么李善的《文选注》
在此前便完成了 。而这时离李邕出生还差约二十年呢 , 怎么可能“书成以问邕”呢 ? 李
善于载初元年即公元 689 年卒 ( 据《文选》中华书局 1977 年版的《出版说明》) , 这时李邕才十岁多一点 , 要
他去阐明《文选》
篇中的深辞奥义 ,似不可能 。由此可知 ,这件事应是历史学家据传闻附会之言 ,当非信史 。
新书还介绍了李邕年轻时这么一件事 :
既冠 ,见特进李峤 ,自言 “
: 读书未彳扁 ,愿一见秘书 。
”峤曰 “
: 秘阁万卷 ,岂时日能习邪 ?”邕固请 ,
乃假直秘书 ,未几辞去 。峤惊 ,试问其奥篇隐帙 ,了辨如响 。峤曰“子且名家 。

这也是旧书本传中所没有的 。这段话似也有错 , 我们从李峤为内史为特进的年份便可考知 。旧书《李峤
传》载“
: 长安三年夏以本官平章事 ,寻知纳言 。明年 ,迁内史 ,峤后固辞繁剧 ,复拜成均祭酒 ,平章事如故 。 ”
新书《宰相表》对李峤的仕历载之颇详 : 圣历元年 ( 698 ) 知凤阁侍郎 , 李峤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久视元年
(700) 辛未峤守鸾台侍郎兼修国史 ,长安三年 ( 703 ) 闰四月峤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乙卯峤知纳言 , 四年
四月壬戌峤知内史事 ,六月丁丑峤为成均祭酒同凤阁鸾台三品 。李峤担任内史是在长安四年即公元 704
年 ,仅有两个月 。旧书《李峤传》
中说 “
: ( 峤) 景龙三年 ,罢中书令 ,以特进守兵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三品 。
”景
龙三年即公元 709 年 。由此可知 ,李峤以特进守兵部尚书时李邕已三十多岁了 。李邕 698 年既冠 ,时李峤
是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得到李峤的赏识 ,得假直秘书 ,遍览秘阁万卷 。
以上是李邕年轻时的事 ,尽管是传闻或有错误 , 但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资性超悟 , 才力过人 。特别
是与当朝宰相李峤相识 ,并以自己的才能让李峤惊讶与赏识 ,预示着李邕人生的转机 。
新书本传云 “
: 峤为内史 ,与监察御史张廷王圭荐邕文高气方直 ,才任谏诤 ,诏拜左拾遗 。
”从前所引《宰相
表》
得知 ,李峤是于武则天长安末即 704 年担任了两个月的内史 。而旧书云是“长安初 ,内史李峤及监察御
史张廷王圭并荐邕词高行直 ,堪为谏诤之官 ,由是召拜左拾遗 。
”据《旧唐书 、
张廷王圭传》知张是“长安中累迁
为监察御史 。
”故李邕诏拜为左拾遗的年份当以新书为是 ,即公元 704 年 。这样看来 ,李邕入仕的方式较特
别 。他并不是因科举考试得官 ,又非流外入流 , 也非以门资入仕 , 而是因当朝大臣的奏荐而得官 。邕与张
的关系还可补《旧唐书 、
张廷王圭传》
中相关的事 “
: 廷王圭素与陈州刺史李邕亲善 , 屡上表荐之 。邕所撰碑碣
之文 ,必请廷王圭八分书之 。廷王圭既善楷隶 ,甚为时人所重 。

在左拾遗任上 ,李邕仗义直行 ,克奉职守 ,充分展示了他锋芒毕露 ,棱角峥嵘的个性特征 。旧书云 :
俄而御史中丞宋王景奏侍臣张昌宗兄弟有不顺之言 , 请付法推断 。则天初不应 。邕在阶下进
曰“
: 臣观宋王景之言 ,事关社稷 ,望陛下可其奏 。
”则天色稍解 ,始允宋王景所请 。既出 ,或谓邕曰 “
: 吾
子名位尚卑 ,若不称旨 ,祸将不测 ,何以造次若是 ?”
邕曰“不愿不枉 ,其名不彰 。若不如此 ,后代何以
称也 ?”
李邕这种不顾自己位卑言微 ,冒着身家性命的危险 , 气义凛然 , 追求留名青史的胆略与气魄 , 令人景仰 , 让
人深深体味到表现为强烈要求建功立业的盛唐士人们的精神风貌 ,这也是盛唐气象的一个最突出的方面 。
关于这种事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旧书《张昌宗传》
中得知 。张传中说 “
: 及则天卧疾长生院 ,宰臣希得相见 ,唯
易之兄弟侍侧 。恐祸变及己 。乃引用朋党 ,阴为准备 。人有片旁其事于路 ,左台御史中丞宋王景请按之 。则天
阳许 ,寻敕宋王景使幽州按部督屈突仲翔 ,令司礼卿崔神庆鞫之 。神庆希旨 ,雪昌宗兄弟 。
”这反映了武则天
的权诈 ,也足见武后对张氏二兄弟宠幸之深 ,宋王景 、
李邕之直行也难有什么结果 。这时已到了武后统治的
末期 。神龙元年正月 ,以桓彦范等五人为首的大臣发动宫廷政变 , 冲入玄武门杀死了张氏二兄弟 , 武后逊
位 ,中宗登基 。中宗在唐前期是个典型的昏君 ,毫无主见 ,即佞佛也炼食丹药 。李邕作为拾遗补缺的谏官 ,
一如既往 ,上书谏皇上尚长生之失 ,擢妖人郑思普为秘书监之误 。但中宗未予采纳 。
在中宗朝 ,武三思因桓彦范等人废了武则天并且进一步危及武氏而深怀愤怨 ,他凭借与韦皇后的暧昧
关系 ,在中宗面前日夕谗毁彦范等人 ,神龙二年 ( 706 ) 借机诬陷 , 将桓彦范等人斥出朝廷 , 不久又矫制诛杀
了他们 。李邕因与其中的张柬之相善 ,被贬为南和令 , 接着又贬为富州司户参军事 。李邕曾作《六公诗》,
117
咏叹“狄相五王”
即保证了武则天传位给李氏而不是武氏的最得力的六个人 : 狄仁杰 、
张柬之 、
桓彦范 、

晖、
崔玄日韦 、
袁怒己等 。赵明诚《金石录》
记有“唐《六公诗》,李邕撰 、
胡履灵书”
说明这组诗在北宋末尚能见
到 ,可惜现在已见不到了 。
唐隆元年 ( 710) ,玄宗诛平韦氏 ,清除内难 ,李邕被诏拜为左台殿中侍御史 “弹劾任职
, ,人颇惮之 。
”谯
王重福谋反 ,邕与洛州崔日知捕支党 ,迁为户部员外郎 。 “岑义 、
崔氵是恶日用 ,而邕与之交 。玄宗在东宫 ,邕
及崔隐甫 、
倪若水同被礼遇 ,义等忌之 ,贬邕舍城丞 。
” 新传 李邕这次遭贬实际是玄宗与太平公主激烈权
( )
力争夺的结果 。
“玄宗即位 ,召为户部郎中 。
”这就是必然的事 。
玄宗朝 ,李邕的仕途并不因他曾与皇上在藩时礼遇过而变得畅通 ,反而因与三位重要的宰相不协而风
波迭起 。在李邕担任户部郎中不久 ,时为黄门侍郎的张廷王圭与姜皎共援邕为御史中丞 ,事泄 。中书令姚崇
嫉邕险躁 ,因而拘成其罪 ,贬为括州司马 ,后又征为陈州刺史 。开元十三年 ( 725 ) ,玄宗封禅泰山返回 ,李邕
在汴州拜见 。
“累献词赋 、
甚称上旨 。
”向皇上献词赋在唐代是士子们获得官职与升迁的重要手段 , 皇颜大
悦对被贬外任已近十年的李邕当然是好消息 , 然而此时的宰相是张说 , 邕素轻张说 , 张说亦甚恶之 。正好
这时邕的仇人告邕赃贷枉法 ,下狱当死 。这里的罪名应不能成立 ,从许昌男子孔璋因此为邕辩护而给皇上
的上书可知 “
: 斯人所能者 ,拯孤血阝穷 ,救乏赈惠 ,积而便散 ,家无私聚 。
”孔氏与李邕素昧平生 ,因这次上书
孔氏流配岭南 ,最后死在贬所 ,他的话应是可信的 。李邕幸得孔氏之救而减死 , 贬为遵化尉 。后来随宦官
杨思冒力讨岭南贼有功 ,升迁为澧州司马 ,开元二十三年起为括州刺史 。在刺史任能够兴利除害 ,颇有政声 。
此时又遭到别人诬陷 ,玄宗已知其名 ,要求不要弹劾 ,他才免了一场冤枉 。接着又相继担任淄 、
滑二州的刺
史 。开元末 、
天宝初他上计京师 ,引起人们聚阡陌委巷而观的轰动 。他名声很大却久斥在外 , 乃至传说他
长相不同 ,眉目瑰异 ,特别是后生们想拜谒他 , 得到他的赏识以高自己身价 。内庭的宦官也到他的住所去
问候他 ,并索要他的新作的文章呈进皇上 。似乎李邕有好的前程了 ,却又被人阴中 ,以谗女冒不得留任京师 ,
出为汲郡北海太守 。
李邕的死 ,新传讲得比较明白 “
: 天宝中 , 左骁卫兵曹柳责力有罪下狱 , 邕尝遗责力马 , 故吉温使引邕尝以
休咎相语 ,阴赂遗 。宰相李林甫素忌邕 ,因傅以罪 ,诏刑部员外郎祈顺之 、
监察御史罗希  就郡杖杀之 。
”这
纯属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的莫须有 。这件事在旧书《李林甫传》也略有叙及 “
: 杨国忠以椒房之亲 , 出入中
禁 ,奏请多允 ,乃擢在台省 ,会按刑狱 。会皇太子良娣杜氏父有邻与子婿柳责力不叶 。责力飞书告有邻不法 ,引
李邕为证 。诏王钅共与国忠按问 ,钅共与国忠附会林甫 ,奏之 ,于是赐有邻自尽 ,出良娣为庶人 ,李邕 、
裴敦复
枝党数人并坐极法 。林甫之苞藏安忍 ,皆此类也 。
”实在太冤屈了 。直到代宗时 ,李邕才被平反 ,赠为秘书
监 。李邕与执政宰辅不协 ,主要是他们嫉他险躁 、
矜炫 、
放肆 、
狂妄 、
不拘细行 , 然而他的罪却经常是“赃贷
枉法”“
、奸赃事发”“
、语休咎谋不法”, 实际上却以阴中 、
诬陷 、
谗毁而成罪 。从前面的介绍我们可知 , 他作
谏官和监察官时甘冒生死逆龙鳞 , 每次政治动荡中他坚定地与维护李唐政权的臣僚们站在一起 , 参劾不
法 ,人颇惮之 ,是唐王朝耿耿忠心的直臣 。他做地方官时能兴利除害 ,重义爱士 ,名声很好 。可是两传中都
说他“豪侈”“所在纵求财货
, 、
驰猎自恣”, 然而他的财货与豪侈 , 并不是侵渔百姓 、
贪赃枉法所致 。李邕的
碑文 、
书法久负盛名 “人奉金帛请其文
, , 前后受巨万计 。
”“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
”这在唐朝
是正当收入 。李邕的不幸是性格的不幸 ,更是时代的不幸 。
《宣和书谱》卷八对这有很好的归纳 “
: 邕刚毅
忠烈 ,临难不苟免 。少习文章 ,嫉恶如仇 ,不容于众 ,邪佞为之侧目 ……卢藏用谓之如干将莫铘 ,难与争锋 ,
但虑伤缺耳 。
”掌权者可以用凭空的罪名排斥甚至灭杀自己忌恨的人物 ,不管他如何的忠诚与贤明 ,这就是
封建官僚制度的罪恶 ,这也充分暴露了开天盛世的黑暗一面 。
“杜甫知邕负谤死 , 作《八哀诗》, 读者伤之 。
”( 新书本传 ) , 这就是《八哀诗》之一《赠秘书监江夏李公
邕》。这首长诗以深情的笔调回忆了他的才能 、
一生行事 ,激赏他的刚贞气节 ,哀悯他的悲惨遭遇 。李白也
用李邕的事迹来抒发内心的不平与愤慨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 是李白在安史之乱前夕写的 ,先写了统
治者的无德无识贤愚颠倒 ,自己的遭谗受谤 ,接着写道 “
: 君不见李北海 ,英风豪气今何在 ? 君不见裴尚书 ,
土坟三尺蒿棘居 !”
充满愤怒激情地对社会进行控诉 。另《题江夏修静寺》也是李白写的纪念诗篇 , 诗云 :
118
“我家北海宅 ,作寺南江滨 。空庭无玉树 ,高殿坐幽人 。书带留青草 ,琴堂幂素尘 。平生种桃李 ,寂灭不成
春。
”对李邕的身后凄凉寄托了无限哀伤 。李杜二人对李邕的死的同情感慨 , 足见李邕的遭际在当时所具
有的典型性 ,对盛世文人充满追求与幻想的心灵里投下了浓重的阴影 。
旧传说邕能文养士 ,是贾生 、
信陵一类的人物 。以上引孔璋的上书中的话可以看出他乐善好施 , 仗义
疏财 。杜甫的哀诗中也写道 “
: 丰屋珊瑚钩 ,麒麟织成  。紫骝随剑几 ,义取无虚岁 。分宅脱骖间 ,感激怀
未济 。众归贝周给美 ,摆落多藏秽 。
”可见李邕财货的多和宝贵 ,他却视之如粪土 ,广泛施与 ,接济众人 ,足见
他磊落高旷 ,急于为人的胸怀 。对此我们还可补充一些材料 。
窦 《述书赋》《( 全唐文》
卷四四七) 在评得王维时有注云 “
: 时议论诗 ,则曰王维 、
崔颢 ,论笔则曰王缙 、
李邕 ,祖  、
张说不得预焉 。
”在这里被认为代表盛唐诗笔两大高手的崔颢与李邕有一段交往故事 。此事最
早见于唐李肇的《国史补》
卷上 :
崔颢有美名 ,李邕欲一见 ,开馆待之 。及颢至献文 ,首章曰 “
: 十五嫁王昌”,邕叱起曰 “
: 小子无
礼 !”
乃不接之 。
这件事也载于《新唐书・
崔颢传》,宋计有功的《唐诗记事》
卷二十一及元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一 。文字互
有差异 ,意思基本相同 。崔颢这首诗《全唐诗》
题作《王家少妇》
全诗为 :
十五嫁王昌 ,盈盈入画堂 。自矜年最少 , 复倚婿为郎 。舞爱前奚谷绿 , 可怜子夜长 。闲来斗百
草 ,度日不成妆 。
这是一首学习南朝乐府民歌 ,描写男女情人相思的诗 ,格调轻艳 ,反映了崔颢“年少为诗 ,名陷轻薄”( 殷王番
《河岳英灵集》
所评) 的特色 。程干帆先生在《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中认为这是崔颢向李邕行卷时投的诗
篇 ,因为不善于编辑 ,让李邕一展卷轴就看到了反感的诗 。这可以说明李邕受《文选》学的影响 , 对轻艳浮
薄的民歌体情诗的鄙夷不屑 。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
崔颢考》文末对这件事的真实表示怀疑 ,认为
“恐是传说之词 ,不可尽信 。
”理由大略是崔颢于开元十年至十一年进士及第 ,此前李邕已屡被贬谪 ,不在朝
已十多年 ,位名均不显达 。笔者认为 ,这种怀疑论证不够 。开元十年时李邕已四十多岁 , 位虽不显名却很
大 。这主要得力于他的诗文 ,尤其是碑铭写得十分出色 ,而且是个大书法家 。另外唐代举子的行卷对象并
不限于京洛的达官贵人 。傅先生另一部著作《唐代科举与文学》对这一情况有详细的描述 。书中认为 , 唐
代举人的行卷之风不单行于京师 ,还盛行于外地州府 。情况之一是向有文名的文人学者报献 ,主要是为了
取得他的指导 ,并因为他们在京都有种种人事关系 , 希望他们为作介绍 , 以得到京都名人的荐引 , 韩愈 、

宗元 、
刘禹锡等人在贬所 ,许多人向他们投诗献文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样看来 , 崔颢向李邕行卷是极有可
能的 。李崔之间这件事尽管结果不圆满 , 却可看出李邕对后辈诗人的热情与礼遇 。李邕与杜甫的交往更
体现这一点 。
李邕与杜甫相见至少有两次 。在哀李邕诗中 ,杜甫回忆 “
: 伊昔临淄亭 ,酒酣托未契 。重叙东都别 , 朝
阴改轩砌 。
”第一次是在东都洛阳 。第二次是在李任北海太守时的济南 。李邕是杜甫的前一辈人 , 他们洛
阳相见的具体经过我们已无法知晓 ,但杜甫却一直留有深刻的印象 , 不仅在后来相会时重温旧事 , 而且一
直引以为自豪 ,一生不能忘怀 。在他的《奉赠韦右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 “
: 甫昔少年日 ,早充观国宾 。读书
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 ,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 ,王翰愿为邻 。
”从中我们想象得出李邕对才
华初露的年轻杜甫的喜爱与赏识 。这与前面讲到的“崔颢有美名 ,李邕欲一见”,多么相似 !
正因为李邕不以自己年辈长 、
名气大为意 ,虚怀若谷 ,积极奖掖后辈人才 ,所以我们就能理解李白写的
一首《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 ,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行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 ,
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轻年少 。
初看似显唐突失礼 。但他们性格相似 ,遭遇相似 , 胸中的郁闷是相同的 , 更何况李邕那般怜才惜才呢 ? 可
惜现已无法考见这首诗的背景情况 。
杜甫与李邕另一次聚会是天宝五载在山东济南 , 同聚还有李白 、
高适 。李邕有诗《登历下古城员外孙
119
新亭》,杜甫有《陪李北海宴历下亭》,高适有《同群公出猎海上》《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及《同
李太守北池泛鹊山湖》。这次聚会时间较长 ,活动丰富 ,所有这些诗估计都是这次诗人盛会的作品 ,而核心
人物是年近七十的李邕 。以上也可看出后辈诗人对李邕的敬重与亲近 。
旧书传载他有文集七十卷 。新书《艺文志》
著录其《狄仁杰传》《
、金谷园记》一卷 , 文集七十卷 。
《狄仁
杰传》
与《金谷园记》
两均载见于宋朝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惜均已散佚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二
十四著录《李北海集》
六卷 ,明刊本 ,题广陵李邕泰和著 ,明梁奚谷曹荃元宰定 。丁氏云 “
: 邕事亦具《唐书》本
传 ,文集七十卷 《宋志》
, 已不著录 ,此曹元宰摭拾零奇 ,编为六卷 。

《北海集》单行本 ,仅此一种 ,不知刊于何
年代 。
《四库全书》
所采即此本 。
《全唐文》
卷二六一至二六五录存其文五卷 《唐文拾遗》
, 卷一六辑补八篇 。
《全唐诗》
卷二六一录存其诗四首 《全唐诗补编・
, 补全唐诗》
辑补三首 《续拾》
, 卷十二又补有四首 。
李邕在唐代是有代表性的书法家 ,善正行草书 。对后代影响很大 。
《宣和书谱》卷第八简要地介绍了
他的书法特色 “
: 邕初学变右军行法 ,顿坐刂起伏 ,既得其妙 ,复乃摆脱旧习 ,笔力一新 。李阳非谓之‘书中仙
手’”。裴休见其碑云 ‘
: 观北海书 ,想其风采’。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引吕总评其书云 “
: 如华岳三峰 ,
黄河一曲 。至于题署 ,当以邕为最 。
”所存墨迹 ,有宋宣和御府所藏行书十帖 《光王帖》
: 《
、检校帖》《
、奂上人
帖》《阎爵帖》
, 《
、永康帖》《
、披云帖》《
、谭永帖》《
、胜和帖》《
、葛粉帖》和《古诗帖》。此外还留存有许多碑刻 ,
主要有《李思训碑》《
、岳麓寺碑》《
、叶有道碑》《
、法华寺碑》《
、湍州石宝记》《
、李秀碑》等 。现存唐代刻石 ,保
存李邕的正书行书仍然不少 ,有的是宋府内库所无 。限于篇幅 ,不再一一详述了 。

Correcting and Supplementing The Story of


L i Yong i n New Ta ngs hu a nd Old Ta ngs hu
Luo Qingquan
  Abstract  There ar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 he S tory of L i Yong i n New
Tangshu an d Ol d Tangshu and t here are omissions and errors in t hem. Comparing t he two sto2
ries and utilizing ot her literat ures ,we can define where and when he was born and dead ,and
prove t hat Li Yong’s“supplemented Com ment ary to W en x uan ”
is false ,and text ually research
t he t ragedy of his office career not because of his arrogant and unbridled nat ure but because of
t he discordance and cruelty of feudal officialdom ,and his character is of fortit ude ,loyalty and
heroism. We supplement t he stories of his association wit h Li Bai ,Du Fu and Cui Hao who were
great poet s in t he flourishing Tang dynasty ,his manner as an elder and bot h t he quantity and
spread of his poems and handwritings.
Key words   T he S tory of L i Yong i n New Tangshu an d Ol d Tangshu ; omission and er2
ror ; correcting and supplementing

( 作者简介 : 罗清泉 ,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 ,研究生 ,南宁市 ,530001)

[ 责任编辑 : 翟建波 ]   

( 本卷终)   
12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