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8

編輯手札

  本期人刊做了一個新的調整,我們將每期固定



的「專題」改為不定期,一來在有限的資源下,可 若

讓策劃中的專題,有充分時間進行,再以最佳面目 堂


呈現;二來則可刊載更多讀者的投稿,使人刊不僅

能提供讀者心靈資糧,更能成為十方佛子共同交流

與耕耘的一方福田。

  師父聖開上人的智慧總是平展在簡單的文字

中,讀來卻大為受用,本期《習氣魔》一文,上人

提醒我們骯髒的心理,就是魔最喜歡的家,應該常

常把這骯髒的家,掃蕩乾淨……。雲水僧則在《慈

悲與固執》文中提到:「佛法強調悲智雙運,缺少

智慧引導的慈悲行,經常流於感情用事,只是滿足

個人宗教情感的衝動,實際上很難對自己及他人產

生實質助益……」都是佛子們最好的提醒。

  本期的〈西藏朝聖行〉下篇,是深度廣度俱佳

的宗教行旅記遊。〈在病中〉一文,特別邀請名作

家胡慧玲為文撰寫其車禍傷腳之養病期間的心路歷

程,是輕鬆面對逆境的最佳寫照。此外,本期受訪

的幾位人物,例如同時擁有企業家、詩人與居士等

身分的傳奇人物蔡奇蘭;以藝術為修行、化平淡為

力量的奚淞;樂觀豁達的音樂怪老子王秋貞和認真

研發竹炭技術、超越日本的廖招勝,在人生道路

上,雖然際遇不同,但他們始終面向光明,且磨礪

出各自崢嶸的異樣光彩,對同為「人身」的我們,

是最好的借鏡與鼓勵。

1

30 人乘佛教宗旨


第 推行人乘佛教 弘揚佛教真理
1

淨化社會人心 發揮慈悲濟世
建設人間淨土 創造人類幸福

目次
法語甘露
習氣魔 ............................................................................... 聖開導師 04
般若講堂
慈悲與固執 ........................................................................... 雲水僧 06
阿含與止觀講座──守田人和國王 ............................... 林崇安 10
修行的抱負 ........................................................................... 阿姜念 16
唐代高僧──圭峰宗密大師 ............................................ 蕭文真 18
臨終的當下 ....................................................................... 大願法師 22
招魂 ................................................................................... 大願法師 24
布施的福德與果報....................................................................貝葉 26
爐香讚 ........................................................................................悲渡 30
菩薩行處
奕睆居士的修行三帖 ...............................................................奕睆 38
一生成辦 ....................................................................................淨念 44
在病中 ................................................................................... 胡慧玲 48
轉念即得自在 ............................................................................淨念 52
菩薩來考試 ................................................................................淨雨 54
洩自己的底 ........................................................................... 柳成蔭 56
饒恕何其難 ................................................................................莊昇 59
歡喜心 .......................................................................................淨嚴 64
都江堰災後行 ................................................................... 大願法師 98
我也曾經想自殺......................................................................素心 101
人乘佛子
居士.詩人.企業家——蔡奇蘭的傳奇人生 .....................靖宇 65
藝海禪舟 人 乘 菩 薩 道
在他人以為紛擾的世界中,享受寧靜 ........... 人乘佛子 乘人之乘
................................................................ 徐偉 71 行菩薩道 直達佛地


音樂怪老子——王秋貞㕾 .................. 洪卓貽 77 般

雲水行跡 講
西藏朝聖行(下)──拉薩之旅 .. 王淨霖 83 堂
封面圖:奚淞《法華.油畫》


醍醐養生
補氣紫米捲 ........................................... 茉莉 90 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創刊
出版者:人乘佛刊雜誌社
素肉圓 ............................................... 陳素梅 91
創辦人:聖開導師
明潭采風
發行人:李文達(釋大願)
獨領風騷的竹炭手把杯 社長:胡靖宇
——廖招勝與澀水竹炭工作室 ....... 張清財 92 總編輯:張碧員
童子佛心 美術設計:徐偉
小蝸牛的自白 ..................................... 貝葉 103 特約作家:林錫霞.吳適意
編輯特助:周翊蓁.陳秀綾.王瓊涓.
觀音法門——慈悲心 ...................... 常憶 104
鄭雅尹
佛學英文教室
美編特助:陳國志.黃聿瑩.李若茞.
聖開導師與慈光山僧團(之5 之6) .................
洪嘉琪
............................ 文◎無名 英譯◎蔡澤生 106 電話:(049)2896352.2896025
佛子行三十七頌(第十一頌、第十二頌) ........ 傳真:(049)2898193
社址:55541台灣南投縣
.................................... 譯注◎莊昇.陳秀綾 110
魚池鄉東池村東興巷24-8號
慈光之聲
ADDRESS:
慈光山人乘寺大專學生獎助學金申請辦法 .... NO.24-8 TONG-HSING LANE,
....................................................................... 113 TO N G - C H I H V I L L AG E , Y U - C H I H
HSIANG,
頒發九十七年度中小學獎助學金 .... 果穗 116 NAN-TOU COUNTY, TAIWAN, R. O. C.
慈光山僧團活動報導 ....................張清財 118 法律顧問:趙建興律師
慈光山人乘寺佛教資訊網網址電子
慈光山九十七年幸福兒童成長園活動記事 ....
報:http://www.zgs.org.tw
.............................................................. 慧珍 120 投稿信箱:zgs.editor@gmail.com
郵撥帳戶:人乘佛刊雜誌社
第0209280-2號
印 刷 者:中原造像股份有限公司
助印芳名錄 ................................................. 125
行政院新聞局局版台誌字第2126號
中華郵政中台字第15號執照登記為雜
誌交寄

30


習氣魔

1 文◎聖開導師

  什麼是無明?無明是
多生累劫帶下的壞習氣,
這個習氣常常被魔利用,
喜歡摧殘人類,害我們
人類。當你的習氣一顯現
時,魔就來了。
  例如,當兩個人對立的時候,假使我們心理很光明,懂
得因果道理的話,所說的就是:「對不起!對不起!」這就
好了,業障就消除了。可是如果你偏偏不講對不起,而說:
「你算什麼?」「你算老幾?」以眼瞪眼,以拳還拳,就
打起來了,使得自己一家人受苦,乃至於家破人亡,這都是
「習氣魔」所害。
  我們這個骯髒的心理,就是魔最喜歡的家。我們應該常
常把這個骯髒的家,掃蕩乾淨,讓真正的自我,能夠存在
我們心中。「心」比如「地」,「心」又比如「田」,因
為「田地」是生長萬物的地方,我們心地就是生長萬法的地
方,所以心生一善升天堂,心生一惡下地獄。明白了這個道
理,就要警惕自己不要再被「魔」指使了,這樣才有幸福的
人生。

4




5

30


慈悲與固執

1 文◎雲水僧 圖◎若茞

  講習會中認識一位法師,他從事臨終關懷工作已久,曾
經處理過各式各樣臨終狀況,可謂是一位經驗老到的專家。
閒聊中,我問他在他所經歷過的各類臨終狀況中,何者是他
最覺得挫折的,他的回答竟是:「不信佛的臨終者,偏偏
遇到虔誠又固執的助念者。遇到這種狀況,我常不知如何是
好。」他舉一最近發生的例子,一位癌末的老太太,雖醫生
已判斷她隨時會捨報,但仍然有強烈求生意志,當眾人圍繞
她念佛時,以為大家在詛咒她早點死亡,因此極力排斥。
但是,她的家人是虔誠佛教徒,不顧她的抵抗,堅持要求助
念團體繼續為她助念,以致她憤恨到咬牙切齒,竟然真的將
一顆牙齒給咬斷了。我問他:「處在其中你如何面對?」他
回答:「我實在不忍心,只好出面制止,但是換來的是家人
與助念團體的白眼。」他表示這類情形並非偶發,幾次想在
一些講習場合針對這些強人所難的固執作為提出批判,卻又
擔心打擊助念者的發心,以及是否詆毀到佛法。我鼓勵他,
理性、善意、理據具足的建議,不僅不會毀謗到佛法,反而
是責無旁貸的護法作為,亦是有助於助念工作的更加清淨圓
滿。
  佛法強調悲智雙運,缺少智慧引導的慈悲行,經常流於
感情用事,只是滿足個人宗教情感的衝動,實際上很難對自
己及他人產生實質助益。部份西方宗教人士緊迫盯人的傳教
方式,常遭致民眾嫌惡,這是我們常常引以為戒的,奈何缺
乏理智的佛教徒,也常掉入這一盲點而不自知。慈悲的背後

6




7

30
所隱藏的傲慢與不尊重,往往是自身宗教推動上的殺手。佛

. 弟子實應體認,若因不當舉措,令對方怨怒三寶,結毀謗三

1

寶重罪,以致死墮惡道,這不僅違背當初慈悲助念的本意,
自己亦結傷害眾生的罪業。
  關於探病,《法苑珠林》卷九十五舉出幾點重要原則:
《十誦律》云:「看病人應隨病者先所習學而讚歎之,不得
毀呰,退本善心。」又《四分律》云:「為病人說法令其歡
喜。」又《毘尼母論》云:「病人不用看病人語;看病人違
病者意並得罪。」
  探病的目的正是為了令病者安住善念,使其不退轉,進
而令病者能賴此善念感生歡喜。臨終助念亦不離此原則,豈
可主客互換,將助念者的意志強加於臨終者身上。
  姑再從佛法契理契機的特質來談。若一味佛法能度盡所
有眾生,釋尊也不會說五乘佛法。眾生得度因緣,各個不
同,福德因緣未具足者,未必能直接受用佛法甚深功德,正
如《大寶積經》所說:「非器眾生說甚深法,是菩薩謬。」
甚深法雖殊勝,卻不可向不應機的眾生說,否則不僅易生謗
法、慢法之罪,亦妨礙該眾生未來受此法益的機會。淨土法
門雖殊勝,亦非每個人都受用;藥雖好,若不應病緣,與毒
何異?經典中亦記載數起眾生剛強難調的例子,即便佛示現
神通,該等眾生依然迴避,不受佛教化。遇此情形,佛菩薩
並不會因此放棄該眾生,只會應緣選擇可行方法,為眾生爭
取最大量的利益。例如《法華經》〈普門品〉亦揭示觀世音
菩薩以羅剎身度眾生的善巧。
  對佛法的尊重與實踐,貴在如實彰顯佛法度化眾生的功
德。因此所謂「應機施設」正是佛法慈悲本質的顯用。《華
嚴經》〈普賢行願品〉談到恆順眾生便說到:「我皆於彼
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

8
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又說到:「若令眾生生歡
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觀此,凡發心行菩薩道的佛弟
子,於自許慈悲利益眾生之餘,能不檢視自己的用心,是否


因固執於我執我見,反令眾生蒙受痛苦?戒之!慎之! 般


9

30 阿含與止觀講座




1 守田人和國王
文◎林崇安教授
作者簡介:國立中央大學教授,於圓光、法光佛研所等傳授佛學課程,
並於大溪內觀教育禪林教導內觀禪修和中文因明辯經,更多介紹請見
內觀教育基金會網站:www.insights.org.tw

  一般人都認為宗教是「勸人為善」。這只是一個粗淺的
看法,因為追究起來,善本身就有不同的層次,其間的差異
非常的大,就像教育一樣,小學教育和大學研究所的教育,
二者的訓練方式和重點就有所不同。佛法是站在究竟滅苦的
立場來看待「善」的問題。善的問題也就是道德的問題,佛
法將之歸類到三學中的「戒學」,如理而合法的,稱之為
「律儀」,不如理、不合法的,稱之為「非律儀」。眾生為
何會做出「非律儀」的行為呢?這是由於不能守護好自己的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這六根和外境接觸後會生
起種種善惡的心理,所以這六根又稱做「六觸入處」。為了
使眾生達成究竟的滅苦,佛陀引導眾生從「非律儀」走向
「世間律儀」,再從「世間律儀」走向「出世間律儀」。由
於佛陀能夠善巧地引導眾生一步步達成究竟的滅苦,所以被
稱做「天人師」。以下舉例說明佛陀如何以譬喻講解不同層
次的「律儀」。

做個盡責的守田人
  有一時期,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裡。園內有比
丘修行。每到黃昏的時候,比丘們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

10
聽開示。這一天,佛陀說:
  「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眼根於色境生起眼識時,種種
因緣產生了欲望、貪求、親昵、愛念、或者決定附著之處,


便應好好防護自己的心。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是令人恐怖畏 般

懼的險道,有障礙、有艱難。這些是惡人所依靠的,不是善 講


人所依靠的,所以自己應該加以防護。耳根、鼻根、舌根、
身根、意根,也是如此。」
  這兒佛陀直接指出,當一個人的眼睛看到色境生起眼識
時,如果順乎己意的就生起貪愛和執著,逆乎己意的就生起
瞋心和執著,這種以習性直接反應出愛恨的心理,就是惡人
所依靠的險道,這就是「非律儀」,這種心理是不對的,應
該加以防護。同樣的,耳根聽到聲音、鼻根聞到香氣、舌根
嚐到味道、身根碰到東西、意根想到種種的事時,如果生起
貪愛和生氣,依著習性放任自己的好惡,這種行為就是「非
律儀」,應該加以防護。佛陀接著用譬喻來說明:
  「就好比田裡有好的禾苗,守田人卻懶惰放逸,讓關在
欄中的牛跑出來偷吃禾苗。愚癡的凡夫也像這樣,六觸入處
……乃至於懶惰放逸。如果田裡有好的禾苗,守田人應內心
不懶惰放逸,不使關在欄裡的牛隻出來偷吃,假設走進田
裡,就將牠驅趕出來。
  所謂我們的心、意、識,多聞的聖弟子面對五欲功德

30
(色、聲、香、味、觸)應當好好地加以守護,盡心止息貪

. 愛、執著。」

1

  這兒佛陀用譬喻來說明,守田人放任牛隻偷吃禾苗是不
對的,好好守護牛隻才是正確的行為。同樣的,修行者要好
好守護自己的六根(六觸入處),不可以對色、聲、香、
味、觸等對象生起貪愛和執著。這種以「阻止」的方式來守
護,便是「粗品的世間律儀」。佛陀認為這樣的訓練是修行
的起步,還要更上一層,所以接著說:
  「如果田裡有好禾苗,守田人能不懶惰放逸,看見欄中
的牛跑進田裡去,就立即左手牽著牛鼻,右手拿著木杖,搥
打其全身,驅趕出田。比丘們!你們如何想呢?牛隻遭搥打
的苦痛後,從村莊至住宅,從住宅到村莊,還會像以前那樣
跑去偷吃田裡的禾苗嗎?」
  比丘們回答說:「不會的,世尊!為什麼呢?因為牠想
起以前進入田裡遭受捶杖痛苦的緣故。」
  世尊說:「比丘們!對我們的心、意、識,也應像這
樣,多聞的聖弟子對於六觸入處要極生厭離、恐怖,安住內
心,制伏此心,繫念於一處。」
  這意思是說,修行者遵守戒律時,還要運用智慧觀察:
「惡行之後便是苦果」,違背戒律後所得的利益甚少,所得
的苦果甚多,因而不再行惡,就像牛隻知道偷吃禾苗後便會
得到捶杖的痛苦,這種透過如理的思考而懂得守戒,便是
「中品的世間律儀」。但是佛陀認為這樣的訓練還不夠,還
要進一步觀察人間欲界的貪愛都是短暫而無常的,所以修行
者對於自己的六根(六觸入處)和人間的五欲要生起厭離、
畏怖,要修習禪定,制伏此心,繫念一處,得到色界或無色
界的安樂和寧靜。修行者用色界或無色界的定心,制伏欲界
的愛恨心理,這些心理一時不會現行了,這樣就擁有「細品

12
的世間律儀」。一個能遵守「世間律儀」的人,就像是好的
守田人,以世間的標準,算得上是善人了。



認清隨緣假合的琴聲 若
  但是,佛陀認為訓練到此還是不夠,所以,繼續以譬喻 講


來說法:
  「過去世時,有一位國王聽到未曾聽過的美妙琴聲,生
起了非常愛樂、貪著的心理,便問大臣說:『這是什麼聲
音?令人非常愛樂!』
  大臣回答說:『這是琴聲。』
  國王告訴大臣說:『去把那個聲音取來。』
  大臣接受命令,立即前往取琴過來,報告國王說:
『大王!這就是發出好聽聲音的
琴。』
  國王告訴大臣說:『我不
用這琴,去取先前聽見的可
愛的琴聲來。』
  大臣回答說:『這
琴是由眾多的部份組合
而成的,有琴柄、有
琴身、有琴柱、有
琴絃、有琴皮,
並有善巧彈琴的
人彈它,具備
眾多的因素,
才能發出美妙
的聲音,各部
份組合不齊,

13

30
是不會有音聲的。剛才所聽到的琴聲,久已過去,也轉而滅

. 盡了,不可能再把它取來。』

1

  這時,大王這樣說:『咄!何必用虛偽不實的東西!世
間的琴就是虛偽不實的東西,它使得世人沈迷、貪著。你現
在就把這琴拿出去,一片片的加以析破,丟棄到各方。』
  大臣接受命令,將琴析為百份,丟棄到各處。」
  佛陀這一譬喻是說,有的修行人不斷地禪修,已經壓伏
欲界的貪愛,獲得寂止(奢摩他),生起禪定之樂,但是
卻黏著在禪定的快樂之中,就像國王最初迷於琴聲的美妙
一樣。為了破除迷戀之心,就要像大臣一樣,看清美妙的琴
聲,是由眾多的部份組合而成的。禪修者要以內觀(毘缽
舍那)的智慧,仔細觀察禪定中的快樂感受,都是緣生而無
常、無我的。當禪修者以智慧如是觀察時,仍是屬於上品世
間律儀,還要努力達成止觀雙運,生起平等的正智,如實通
達身心的無我,所以,佛陀繼續說:
  「如是,比丘們!對色身、感受、想、思和欲求,要知
道這些身心現象都是無常、有為、心願所造、因緣所產生
的,原先說這些『是我,是我所有』,而今看清這些都不是
我、我所有。比丘們!應該生起這樣的平等正智,如實觀察
這些身心現象。」
  在此,禪修者要以智慧看清(1)從初禪到第四禪,所
有的感受都是依於色身的。(2)從初禪到滅盡定之間,大
多會有「想和感受」的現行。(3)將來所有感受的因,都
是來自思、欲求和心願。如是觀察從初禪到非想非非想處的
一切法,都是緣生而無常、無我。經由不放逸力,禪修者
生起平等的正智後,如實通達聖諦,當下永斷「見道所斷的
煩惱」,破除我、我所執,獲得出世間的「有學律儀」;獲
得有學律儀後,禪修者繼續用功,再以平等的正智滅除一切

14
「修道所斷的煩惱」後,便證得出世間的「無學律儀」。證
得「無學律儀」後,沒有比這更高的律儀了。佛陀的指引眾
生,便是要達到這一究竟的層次,到達這一層次後拔除了所


有的煩惱,超越了生死,不再輪迴於苦海之中了。 般

  佛陀講完經後,所有聽講的比丘們都高高興興地遵行佛 講


陀的教導。以上所介紹的是《雜阿含經》第1169經。

當致力於無學的律儀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對眾生的開示,仍然生動地保留在
《阿含經》中,當日眾生的煩惱,還是相同於今日眾生的煩
惱;當日滅除煩惱的方法,還是相同於今日滅除煩惱的方
法。佛陀所教導的正法是適用於每一個人的。眾生眼中的
「律儀」,和佛陀眼中的「律儀」,是有深淺的不同。「粗
品的世間律儀」,是來自聽聞力。「中品的世間律儀」,是
來自思維力。「細品的世間律儀」,是來自世間的修習力
(指止或禪定)。「有學的律儀」和「無學的律儀」,是來
自出世間的修習力(指止觀雙運)。一個能遵守「粗品和中
品」世間律儀的人,以世間的標準,算得上是善人了。但佛
陀指出,即使能遵守「細品」的世間律儀,仍然處在生死輪
迴的苦海之中。所以,佛弟子們應向上,致力於「無學的律
儀」,這樣才能解決生死的問題。

15

30


修行的抱負

1 文◎阿姜念 譯◎凡拉達摩法師

你說修行非常困難,那很好,那樣才會使你更精進。
∼阿姜念

學 生:在了解修法,開始要修的時候,我有很多理想和抱
負,但現在有些失望。
阿姜念:什麼抱負?
學 生:我想我會寫一本教毗婆奢那的書,對大眾講說正確
的修法,諸如此類的事。
阿姜念:想要做一場演講好,還是不要想好。那一樣比較
好?
學 生:不要想比較好。
阿姜念:你想的方式是無益於毗婆奢那的修行,你的心不是
用於毗婆奢那正確的所緣上,即使所想的都是功德。妄想是
煩惱,會使你偏離了當下。你對於修毗婆奢那有點灰心對不
對?
學 生:上星期我感到絕望,但現在又覺得沒什麼了,而有
時又會感到絕望。
阿姜念:你感到絕望,是因為你並不是十分了解修法,但修
行並沒有超過你的能力範圍,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要修了好幾
世的善行(波羅蜜)的原因。修行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為
什麼修行很殊勝,即使此生你沒有悟道,也是在積聚下輩子
的資糧(啟發智慧的因緣)。世間比毗婆奢那簡單的學科你
都要學習好幾年了,何況法比世間的學問還要難。

16





  你要繼續修行,即使這輩子不能達到目的,也是在為來
世積功累德,何況修行是你身為比丘的責任,這是法的責
任,佛陀為了圓滿菩提(佛智),捨盡了一切,他悟道了以
後,把法傳給我們,他悟道了並教導我們,使我們省下很多
氣力。我們只要按照他的方法修,只要你肯修行就可以得到
戒定慧的利益,在這裡你雖然打妄想,卻也沒有損失什麼。
  如果你有八正道中的戒、定、慧,你會從修行中獲益
的,即使僅得到一點利益。不管見法與否,對你都只有好處
的。你說修行非常困難,那很好,那樣才會使你更精進。佛
陀說:「學生為了正確了解修法,必須找一位見實相的老師
指導他正確的方法,學生也要明白老師所教的。」修行可以
幫助你了解理論,修了以後再去研究理論,你會更了解實相
的。

17

30 唐代高僧——




1 圭峰宗密大師
文◎蕭文真

  宗密大師久居陜西終南山圭峰草堂寺,世稱「圭峰禪
師」,又稱「草堂和尚」。他是中晚唐荷澤系下的禪門高
僧,也是華嚴五祖,更是中國佛教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以下
將他的生平梗概分六段敘述:

富豪子弟,棄儒從佛
  大師是果州西充縣(今四川省成都東)人,俗姓何。生
於唐德宗建中元年(西元780年),卒於唐武宗會昌元年(西
元841年)。自幼生長在極富裕的家庭,幼年接受儒家教育,
青年時期為了經世濟民的理想,致力攻讀儒學。十八至二十
二歲之間,接觸佛家經論,二十五歲那年,遇到了荷澤神會
系下的道圓禪師,與禪師言語相契,決定追隨道圓,棄儒入
佛。
  

感悟圓覺,歸向華嚴
  一日,因為赴府吏任灌的齋請,無意間得到《圓覺
經》,潛心研讀,解得義趣。宗密將讀《圓覺經》之心得稟
告道圓,道圓大力贊揚,認為《圓覺經》是諸佛菩薩賜予,
勗勉宗密竭力宏傳。經過宗密的發揚,《圓覺經》漸受重
視,終成為唐宋之後,佛教界不容忽視的經典。
  元和五年(西元810年)宗密來到襄陽,在恢覺寺遇到
重病的靈峰和尚。靈峰是華嚴四祖澄觀的門下,此時病已危

18





急,將自己珍藏的澄觀著作贈與宗密,這對宗密日後的思想
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些書包括了《華嚴經》八十卷本、以
及澄觀《華嚴經疏》六十卷、《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
卷。閱讀了這些著作後,宗密昔日讀經困惑之處,豁然開
通。此後,宗密遙尊澄觀為師,潛心研讀其著作,並在襄陽
開始講述《華嚴經》。
  隔年,宗密到東都洛陽,駐錫永穆寺,再講《華嚴
經》。不料此番講經竟引起「泰恭斷臂」事件,間接促成了
和清涼澄觀相見的機會。斷臂事件的緣起,應上溯至宗密在
襄陽的第一次講述《華嚴經》。善於講經說理的宗密,初次
闡述華嚴教理即精闢深入,感動信眾至深,以致於宗密離開

19

30
襄陽後,信眾沿途尋訪,一路跟隨至洛陽,再次請求宗密續

. 講《華嚴》,其中一信眾名泰恭,因聞《華嚴》之玄妙難

1

思,自慶所逢斯法,故自斷一臂以表誓願修學之決心。然而
此事卻引起官府的追查,帶給宗密些許麻煩,迫使宗密修書
向國師澄觀求救,希望澄觀能納自己於門下。
  澄觀回信直稱宗密為「法子」,肯定泰恭重法情摯,但
是懇切告誡後學,求法「當斷其情慮,勿斷其形骸。當斷
其妄心,無斬其肢分」。翌年,宗密赴長安,師事澄觀,
澄觀對宗密極為器重,大讚:「毘盧花藏能隨我遊者,其汝
乎!」

終南索幽,覽籍著述
  有澄觀的指導,宗密的思想更成熟、學問更精進。元和
十一年(西元816年)春,轉徙終南山智炬寺,發願「遍轉藏
經,願畢方下山」。十數年間,先後完成經疏數十種。

受賜紫衣,交游廣闊
  太和二年(西元828年)唐文宗誕辰的慶成節,宗密被
徵召入朝問法,得朝野一致敬仰。此殊榮使得更多高官、名
士與他交游。裴休、白居易、劉禹錫與賈島都與禪師交游甚
密。

政爭染身,菩薩本色
  宗密受賜紫方袍後,歸山草堂寺。太和九年(西元835
年),發生「甘露之變」,宗密因藏匿李訓而受牽連。李訓
曾任兵部郎中、禮部侍郎等職,與宗密一向友好,發動「甘
露之變」清除宦官未成,逃入終南山投靠宗密。宗密想將他
剃度,被門下制止,李訓只得逃向鳳翔,後被追殺。宦官仇

20
士良以藏奸之罪,逮捕宗密,欲置他於死地,宗密坦然說:
「本師教法,遇苦即救。不愛身命,死固甘心。」宗密面對
死亡時正氣凜然的態度,甚得中尉魚弘志欽佩,於是奏請釋


放。 般

  「甘露之變」後,宗密曾返鄉祭墳,應家鄉父老之請, 講


作了充滿孝道思想的《盂蘭盆經疏》。佛教流布中國的阻力
之一,為中國士人認為剃度出家是不孝父母。此書促進了佛
教與孝道的調和,加深了佛教的中國化,常被人與儒家《孝
經》相提並論。

涅槃寂靜,緇儀垂榮
  宗密於會昌元年(西元841年)正月六日坐滅於興福
塔院。俗歲六十二,僧臘三十四。唐宣宗追謚為「定慧禪
師」。宗密也以「習定均慧」總結自己。
  宗密傳法甚廣,出家弟子得度者有數千人。

21

30


臨終的當下

1 文◎大願法師

  臨終的當下,能否提起正念,將是決定往生何處的關
鍵,學佛者不可不知。學佛一輩子,臨終時無法提起正念,
豈不是徒勞無功。
  《六祖壇經》〈懺悔品〉載: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祖師一語道破;然,眾生仍執迷不悟。以為布施修福便
是修行,殊不知布施與解脫是兩回事,沒有直接關係。正如
前述「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修行不只是修
福而已,更應正視修慧的重要性。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九〈福慧說〉載:「修福不修
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兩者都是偏
執,學佛修行的目的是什麼?要自我認清,不可再執迷。否
則,無常到來,如何因應?
  「安然坐化」、「預知時至」,是禪、淨修行有成的示
現;往昔不少高僧、大德可為當今學佛者的典範。然,高
僧、大德非無由成就,不經一番寒徹骨,如何成就?從祖師
大德高風亮節的行誼中,可以見到他們是如何精進,難行能
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反觀時下學佛者,可曾自問修行
已到什麼程度?是否在道上下功夫?有否在名、利中追逐?
亦或沉淪在人我是非中。
  「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一口氣不來,

22





即是無常到來。佛門耳熟能詳的偈語:「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要
把握現今學佛的因緣,聚積的資糧愈多,往生的功德法財也
就愈多。筆者曾面對兩位親人、兩位居士捨報,既非每個人
都走得自在、灑脫,更非臨終有人助念,就可蒙佛接引西
方。師父聖開上人在世時,開示中常說到;「人,生時不
解脫,死了怎麼會解脫。在世時放不下,死了又怎麼會放
下。」臨終要如何放下、面對生死,是學佛者最大的課題。
  順治皇帝《讚僧詩》道:「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
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學佛一輩
子,未曾思惟過「誰是我?」、「我是誰?」也未免太冒
險了些。還是好好地老實修行,勇敢面對生死,免得臨終時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有鑒於此,何不效法印光大師把「死」字掛在牆上,時
時提醒自己。筆者以普賢菩薩之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
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
念無常,慎勿放逸。」與大眾共勉之。

23

30


招魂

1 文◎大願法師

  2008年7月16日,陸軍眼鏡蛇直昇機值勤時,在龍潭一處
民宅墜毀,兩位飛官不幸傷重身亡。次日,喻姓亡者九歲女
兒回到失事現場招魂,場面悲淒感人。年幼的心靈,無父何
怙?天倫永隔。
  電視上,經常看到意外發生現場招魂的畫面。但,人們
可曾想過,親人傷亡,家屬為何要「招魂」?招魂又為了什
麼?結論是,怕死者淪為孤魂,要引亡靈回家供奉。
  筆者認為,引亡靈回家供奉事小;七七四十九天後,亡
靈往生何處才是大事。意外身亡,事出突然。在心理沒有任
何準備下往生,親情、財物……大都難以放下;要往生佛國
談何容易。
  十年前,王居士曾對筆者敘述他親身的經歷。王居士
說:「一日,我依約把貨送到客戶位於六樓的住家。正在安
裝時,突然樓下失火,濃煙直往上冒。我立即衝往頂樓逃
生,當下罣礙、惦念的就是妻子、兒女、父母;自己若不幸
喪生,他們怎麼辦?腦海中突然浮現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
影像,趕緊稱念聖號。四下無人的頂樓,忽然有人上來;他
看見危急中的我,拿出一條繩子往上鉤。沿著繩索往下滑,
撿回一命。」
  學佛者未至成就,遇到大難,很難做到當下提起正念,
不受親情所牽纏。如同王居士,當下惦記的就是親人。所
幸,善根種子浮現,趕緊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而獲救。若是
一般社會人士,當下的心境,定是心亂如麻,驚慌失措。

24
  每個人的宿世因緣不同,果報也不同,不要存有僥倖的
心態。看、聞別人意外身亡或罹患重病,便自我安慰說:
「我不會那樣,我不會那麼不幸。」時下有一些人,以為皈


依學佛了,就可消災免難,無疾而終,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般

  「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來世果。」因果報應,絲 講


毫不爽,神通敵不過業力。佛陀十大弟子中的目犍連,神通
廣大,卻仍要承受宿世果報,被外道推下的巨石壓成肉餅。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載:「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
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唯有勤求懺悔,莫執著親
情不放,莫再造新殃。時時提起正念,淡化世俗習染。臨終
時,才能萬緣放下,如願往生佛國,解脫自在。

25

30


布施的福德與果報

1 文◎貝葉 攝影◎靖宇

  從前有個青年,家境本來富有,因揮霍無度又不事生產
而坐吃山空,很快便失去了一切,變得一貧如洗、三餐不繼
了。於是,他的妻子便要他去找朋友幫忙。他找了一位朋
友,對他說家裡的種種困難,朋友聽後慷慨借給他五百第納
爾(元)讓他去做生意。因他以前曾經是個珠寶商,所以就
拿著錢到了珠寶市集,在那裡開了一間珠寶店做買賣。
  有一天,他窮極無聊地坐在店舖裡,外面進來了三個
人,這三個人直接走到他的面前說:「我們想要找某某
人。」他一聽是父親的名字,便告訴他們:「某某人已死
了。」他們問:「他有子女嗎?」珠寶商答道:「他有個兒
子,就是在下。」他們又問:「如何證明你就是他的兒子
呢?」「不難,市集裡的人都知道。」他答道。他們說:
「請把他們找來為你證明。」於是,他就把市集裡的人找來
了,並且都為他做了證明。於是,這三個人就交給他一對鞍
囊,裡面裝著三萬第納爾,還有一些珠寶和金塊,並且說:
「這是你父親寄存在我們這裡的,現在原物歸還。」然後就
走了。過了一會兒,來了一位婦人,選購了一些珠寶,價值
五百第納爾,卻付給他三千第納爾。
  珠寶商拿了五百第納爾去找那個借錢給他的朋友,對他
說:「請收下我向你借的這五百第納爾,主已經幫助了我,
使我發了財。」「不要這樣。」他朋友說,「出於對主的
愛,我已把錢給了你,你就留著用吧!把這張紙條拿去,但
先不要看,等你回到家時再看。」他回到家裡,打開紙條,

26
上面寫著如下詩句:
初訪者家嚴,沙里是其名,
隨同有叔舅,買珠乃母親,


贈金本我願,免君難為情。 般

  意思是說:第一次到你店裡拜訪的人是我的父親沙里, 講


與他隨行的是我的叔叔和舅舅,後來到你店裡買珠寶的婦人
是我的母親,一開始贈送你金錢原本就是我對你的一片心
意,這一切的安排都是為了避免讓你感到難為情的緣故啊!
這雖是一則外道故事,然其惠濟濟人的博愛精神與佛教的慈
悲濟人理念卻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佛教布施的幾種情形和果報
  一、非法施:若以鞭打、用刑,將人關閉綑綁,或者以
不合法手段獲得錢財,並拿來布施的話,就會投胎到象、
馬、牛之中。這些人雖然成了畜生,要背重物、要被鞭策、
要被穿鼻、要被騎乘,但卻能夠得到好的住處以及好的飲
食,又能被主人看重,並有專人侍候。
  二、瞋心施:由於布施的人,其心歪曲而不正直,雖然
行施,卻會墮入龍胎。這些龍族會住在七寶的宮殿中。獲得
美妙的飲食,及俊美的配偶。
  三、傲慢施:以傲慢及瞋心來布施的人,將會墮入金翅
鳥中。金翅鳥經常能夠隨意自在,牠們以如意寶珠作為瓔
珞,種種所需無不如意,又能作種種的變化,神通廣大無事
不辦。
  四、貪污施:如果拿貪污、貪贓枉法所得的財物來布施
的話,就會墮入鬼神道中,作鳩槃荼鬼,雖為鬼神,卻能作
種種變化,而以色聲香味觸的五塵來自我娛樂。
  五、瞋狠施:一個瞋恚、狠戾、愛吃肉喝酒的人,若是

27

30
布施的話,就會墮入夜叉鬼中,雖為鬼,卻也能經常享受到

. 種種的歡樂、音樂和飲食。

1

  六、剛愎施:有些人剛愎自用,卻能夠布施車子、馬匹
等代步的工具。這種人會墮入虛空夜叉中,有大神力,飛行
速度快如風。
  七、妒心施:有一種
人嫉妒心強、又好諍論,
而能夠以好的屋子、臥
具、衣服及飲食來布施,
將來會生到宮觀飛行夜叉
中,因而能獲得種種的娛
樂,及身外的方便之物。
以上種種皆屬不淨心施。

幾種布施
  一、布施飲食:能獲
得力氣、好氣色、生命、
快樂及別人的瞻仰。
  二、布施衣服:能獲
得天生知慚愧之心、有威
德、長得端正、身心安
樂。
  三、布施房舍:能獲
得七寶宮殿樓觀,自然會
有色聲香味觸的娛樂。
  四、布施飲料:所生
之處不會有饑渴之苦,能
享受五欲之樂。

28
  五、布施橋梁、舟船及鞋:就會生在有車子、馬匹代步
的家庭。
  六、布施園林:將會獲得豪富尊貴,一切人都依止他。


體格相貌都端正,心中快樂,無憂無慮。 般

  以上種種都是由於布施,得生人中所獲得的果報。 講


  此外,若是有人布施修福德,而不喜好世俗的各種謀生
工作,死後就能生到四王天上。
  若是有人能布施,又能供養父母及諸伯叔和兄弟姊妹,
沒有瞋恨之心,也不好和人打官司,更不喜歡看到愛打官司
的人。這種人死了之後,就能生到忉利天、焰摩天、兜率
天、化自在天以及他化自在天中。
  若人布施時,能夠心不染著,厭患世間,一心追求涅槃
之樂,這就是阿羅漢及辟支佛的布施。
  若人布施,是為了成就佛道,是為了救度眾生,這就是
菩薩的布施了。
  最高境界的布施,不外三輪體空。
  再則,一切智慧和功德的因緣,都是由於布施而來的。
比如賢劫千佛初發菩提心時,都是以種種的財物來布施諸
佛,或是以花、香、衣服、淨水來布施,因此這種種的布
施,都是菩薩行者行菩薩道以至成佛的基礎。

29

30


爐香讚

1 講述◎悲渡 整理◎覺淨、秀綾

佛經裡的一段故事
  出家眾如果要學梵唄,不論擔任維那、木魚,或是鐘
鼓,大都是從爐香讚開始學。而人乘佛教修士的早晚功課,
也是要先唱爐香讚。在講爐香讚之前,先講一段和爐香讚有
直接關係的佛經(賢愚經)故事。
  佛陀時代有一個阿羅漢——聖者富耆那尊者。他證得阿
羅漢果後,想回去度他的家人(爸爸和哥哥)。於是他隨緣
托缽,回到故鄉「放缽國」。回家以後,富耆那尊者就向父
兄講解佛理,爸爸和哥哥聽了雖然心生歡喜,但也想要見佛
陀。問題是佛陀在「舍衛國」,距離非常遙遠,怎麼能見得
到呢?後來他們父子在家中樓上設了壇,準備一個香爐,點
上最好的香,向著舍衛國方向遙拜佛陀。當時,佛陀正在舍
衛國講經說法,由於父子的虔誠,香煙飄到了佛陀的頭頂上
方,結成一朵香雲蓋。佛陀知道這是遠在放缽國的富耆那尊
者和他父兄的遙拜祈求。於是,就運用神通去到放缽國,在
空中向尊者以及其父兄說法。
  因此,法會之前先唱爐香讚,點淨香,誠心禮請諸佛菩
薩降臨壇場,就是爐香讚的意義。

讚文講析
爐香乍爇 法界蒙薰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30
  爐香乍爇,也就是淨香爐的香剛燒起來的時候。法界蒙
薰,是說爐香乍燃,十法界已蒙薰習。諸佛海會悉遙聞,海
表示深跟廣,猶如佛菩薩的功德深又廣大;此句又表示香才


點上,十方佛世界的眾多佛菩薩,都已聞到,已知道。「隨 般

處結祥雲」,諸佛菩薩所到之處就是吉祥地,香煙處處結 講


雲,所以稱為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拜佛最重
誠意,有虔誠的心,諸佛就會現全身。有人會問:「是真的
嗎?我那麼虔誠,連半身都沒看過,何來全身呢? 」其實,
拜佛不要只想看佛。譬如陽光,不一定要看到太陽,才能感
到溫暖,從光明和溫暖,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太陽的存在。雖
然,在某種殊勝因緣下,確實得以看到佛的應化,但不要才
拜一下就想看到佛陀。只要與佛同在,心佛相應,佛就無所
不在。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要唱三遍。只要虔誠,香煙
就可以與佛陀相應,並感應諸佛菩薩降臨道場。

拜菩薩、敬菩薩
  皈依的時候,師父都會告訴我們,皈依以後,要「拜菩
薩、敬菩薩、學菩薩,做菩薩」。爐香讚的第一層意義就是
拜菩薩,敬菩薩。在學菩薩之前,必須要用香,為什麼要用
香來拜佛呢?在熱帶國家,人容易流汗,容易昏沈,用香可
以提神醒腦;印度用塗香,塗在身上或是用香湯沐浴。

31

30
  佛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修行人不能懈

. 怠,要精進,而最基本的修行功夫就是做早晚課。每個人其

1

實都有自己「早晚課」,什麼樣的「早晚課」呢?例如早上
刷牙、洗臉、漱口,晚上沐浴。但是,晨時打坐,或是早晚
念經共修,則是佛教徒清淨身口意的早晚課。早晚課時間不
一定要長,但一定要能夠反省、警惕、督促與策勉。每年四
月初八的浴佛節,浴佛,其實也是洗我們自己,洗我們的業
障、習氣、無明、個性,以及身口意三業的不淨,才是浴佛
的意義。同樣的,做早晚課也是以以佛法的功德法水、道德
馨香,除去身口意三業的污穢骯髒,清淨三業。

學菩薩——道德馨香遍法界
  現在講爐香讚的第二個階段(境界)——學菩薩。學佛
的人,要求道德馨香,就得發菩提心。修行的法門很多,但
最怕遇到問題就說:「我拜這尊佛,不知道佛有沒有在這
個地方呢?」中國有一個佛典故事,一位開悟的禪師,回
到原來的寺院,想度師父。師父雖然很認真地用功讀書,每
天唸經拜佛,但是對於修行尚未了解。有一天,師父坐在窗
前看書,古時窗戶是用紙糊的,剛好有隻蒼蠅在窗前鑽來鑽
去,儘管旁邊有個洞,蒼蠅卻一個勁兒往紙裡鑽,當然鑽不
出去。徒弟看到便對蒼蠅說:「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
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師父聽了覺得弟子像在指桑罵
槐。又有一天,師父身體不適,徒兒幫師父洗澡,徒兒以水
拍師父背膀說:「好一座大殿,可惜佛已經不靈了。」人的
身體就像一座大殿,心裡有一尊佛,心就是佛。釋迦牟尼佛
過去生在世修行時,有一世,家中大難很多,忉利天天王遂
變成人對他說;「你一身的災難及業障,就是因為學佛皈
依,度人助人,所以,別人的業障都背在你身上。因此,不

32





要再度人了,要不然到最後,不只是災難,還會下地獄。」
一般人聽了一定不敢再助人了。但是,佛陀卻回答說:「如
果我曾幫忙的人,都往生到善的地方,那我下地獄也沒關
係,菩薩但願眾生得離苦得樂。」當然,忉利天天王只是在
試鍊過去世修行的釋迦牟尼佛而已。一般人發菩薩心學佛,
碰到災難就怨天尤人不拜了;真正要學佛、作菩薩,當如釋
迦牟尼佛過去在世修行時,度人學佛皈依,幫助人興建道
場,認真行菩薩道。
  舍利弗(佛弟子)過去世曾在山上修行,有回進城,在
城門口遇到一位小姐哭得非常傷心,就問她為什麼哭?小姐
說,因為母親生病,醫生說母親的藥要加入修行人的眼睛。
舍利弗當下發心當菩薩,將左眼挖下,此時女孩卻大叫:
「非左眼,是右眼。」舍利弗想說這下麻煩了,挖了左眼尚

33

30
有右眼可看,再挖,就要看不見了。可是,一想到既然要當

. 菩薩,就挖吧!結果女孩卻嫌修行人修得不夠清淨,眼睛很

1

臭,便把眼睛丟在地上用腳踩破。舍利弗感嘆世間菩薩不好
做,幫了忙還被嫌棄毀謗,算了,不如回山!
  一個發心修行的人,不要只拜三天佛,只燒三柱香,三
天吃三把空心菜,就要求上西天。三柱香求的應該是如何幫
助別人,香代表道德,道德香代表道德香爐,一定要有爐,
才有香,也就是說修行人要照顧自己的身體才能修行。身體
是香爐,燈是法器,有香又有爐,才叫爐香讚。將香爐放大
一點,還可以代表一個家庭,香爐修行人,應將家庭的香爐
照顧好,道德馨香從家庭大香爐薰起;相同的,事業也是香
爐,也要照顧好;慈光山也是香爐,也要照顧好,咱們的道
德馨香、法香散發出去,就是「爐香乍爇 法界蒙薰」,諸佛
菩薩在法界都能聞到。道德的香,隨處結祥雲。發菩薩心修
行,走到那裡都與佛同在,到處都得到吉祥,虔誠行善,修
福修慧,學菩薩誠懇殷切現全身,就是「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
殷 諸佛現全身」。
  瞭解事情的真相與真理,透徹一切事務的實相,這就是
慧。如果對於事情的真理實相不瞭解,就會徬徨,即便是個
好人,也只能說是個有福報的好人,不能夠解脫。
  有個畫家來請教,希望法師指導他的畫,要如何才能突
破意境。他畫的都是枯葉枯土,有種殘敗、挫折與落寞的感
覺。我說,我對畫外行,既然來請教,當時就告訴他,四、
五年前他的畫作都是畫古董畫,當時的心情應該鬱鬱寡歡,
很不開朗。現在雖然畫枯葉枯土,卻和之前很不一樣。譬
如,一位貌美的小姐,和一位滿臉皺紋的老婆婆。老婆婆雖
然滿臉皺紋,生病潦倒,在藝術家的眼中,她為兒女、人生
付出的種種,其美遠勝於妙齡靚女的世俗美,因為藝術家要

34
能脫離世俗膚淺,看
到生命的美感。對於
生意失敗的人,藝術


家或許看到的是,他 般

曾經為生意奮鬥、努 講


力過的力道與刻痕,
也是美。藝術家筆下
的枯葉枯土、日落黃
花,雖然已是夕陽黃
昏,因為曾經絢美,
即便眼前落葉蕭條,
仍能看出畫家已體
會出生命更進一層的
美感。希望他能再突
破,因為他還沒有到
達究竟。
  修行也一樣,
對人生價值觀的評
判,起碼要有這種觀
念,事情不能只停留
在庸俗、膚淺的層
次。欣賞人生,不能
只論表面的美醜,這
也是學佛。所以一個
修行人,要提高生活
品質,佛法真理實相
的認識證悟,非常重
要。修行人,修福也

35

30
要修慧,福慧雙修,真理透徹以後,還要利益他人。



1
期 做菩薩——人生路上的大老闆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道德香雲蓋跟燒香道德香
雲蓋不同。拜菩薩、敬菩薩,是第一層次;學菩薩,是第二
層次,現在進一步說第三層次,做菩薩,這是最重要的。
  什麼叫做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有兩種意
思:一種是發菩提心的眾生;另一意思是有情覺,覺有情。
菩提就是覺;薩埵,就是有情眾生。什麼叫做覺?師父上人
當年行腳台灣時,走到一個地方,遇一居士,向居士化緣,
居士問:「請問法師,什麼是佛法?」師父答問:「還有沒
有第二個問題?」居士連忙站起來說,在這地方居住已數十
年,第一次碰到懂得佛法的法師。這個例子說明了覺悟的境
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覺悟的境界,雖然不能講,但是可以用言語來形容:以
「爐香乍爇 法界蒙薰」為例,這時香已經昇華到戒定真香,
真代表慧,因為有慧眼,才能透徹實相,所以這香是法香。
一真法界,所以法界蒙薰,此法界為十法界的心佛眾生,當
下並無差別,平等證道。「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是說眾生若知,自身與諸佛平等,自然能隨處結祥雲。
  常人有個習慣,要求安定、秩序、美感。最近與學校輔
導老師談輔導學生,實在很不容易。輔導的好,覺得安慰;
輔導不好,則灰心挫折。真正的佛法是在這不安定的社會、
無常中,求安定,求秩序、美感,但不執著結果一定如我所
願。因為,諸法當下,就是美感,並不是完成了或成功了才
叫美。有秩序的成功和沒有秩序的成功,回歸到法的實相
時,都是平等無差的。所以,求美求安,永遠不美不安;能
體認當下順逆境界都是美,當下就能安,此時即能隨處結祥

36
雲,到處都吉祥。「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此時的現全
身,就是我們的大圓鏡智,就是我們的覺性。南無香雲蓋菩
薩摩訶薩,如能修到「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像觀世音菩


薩時,可到十方世界去現身,像香雲蓋一樣,去加被眾生, 般

就是菩薩爐香讚。 講


  最後,講一個故事作為總結。有一天,閻王問兩個要去
投胎轉世的鬼:「投胎後,要給一千個人養,或者是要養一
千個人?」一個鬼希望被一千個人養,另一個則希望能養一
千個人。於是,閻王就說:「好,按照你們各自的意思去投
胎。」結果那個想被一千個人養的鬼,投胎做了乞丐,另一
個要養一千個人的鬼,當了大老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先
要有肚量,才有福。剛剛說的是物質上乞丐,有一種人,與
兄弟姐妹、同學同事、朋友吵架從來不肯說聲對不起,更別
說替人服務,甚至對別人微笑一下都做不到,這種人需要別
人關心他,如果得不到鼓勵,就活不下去,這就是心靈的
乞丐,只能四處向人乞討「對不起」、關懷、服務、微笑和
勉勵。做人要做大老闆,你不向我說對不起,我先跟你說對
不起;你不關懷我,我先關懷你;我有功德法財,你不勉勵
我,我勉勵你,這種人才是大老闆。做人要做老闆,不要做
乞丐。
  因此,從今天起,早上盥洗後,在書房或清靜的地方念
誦修法口訣:「在人生道上,我是個大富翁,不是乞丐,從
現在開始我要布施一切幸福、快樂、歡喜、寧靜給別人。」
此時要觀想自己能布施一切的功德法財,然後充滿信心的走
出房間,對見到的每一個人,親切的打招呼,就是布施微笑
給別人;晚上回來沐浴完再修一次「要做個大老闆,不要做
乞丐」,天天這樣修,保證能改變你的人生。一句話,一舉
足,都在布施,時刻不忘自己是人生路上的大老闆。

37

30


奕睆居士的修行三帖

1 講述◎奕睆

最方便又最究竟的法門——觀音法門
  什麼是觀音法門?在《楞嚴經》裡面說得很清楚:「爾
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
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
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
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
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
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
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
一悲仰。」
  這就是《楞嚴經》所提到觀世音菩薩的修持法門。觀世
音菩薩和文殊菩薩一樣,本來都是佛,倒駕慈航來說法、度
眾。而且,《楞嚴經》中提到的二十五種圓通,就是二十五
位被公認在修行上得到最大成就,達到無學位的菩薩,每
一位都在世尊的面前,報告修行的方法和怎樣入門、怎樣成
就!觀世音菩薩是最後壓軸,二十五個圓通當中最後一位報
告,報告之後,佛請文殊菩薩作結論,這二十五種修行方
式,哪一種最適合眾生。文殊菩薩肯定觀音法門是所有法門
之中,最方便又最究竟的。我們修觀音法門,因為因是從觀
世音菩薩的緣而來,所以,修觀音法門的過程中有禮佛、繞
佛,恭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持誦觀世音菩薩的心咒,一方面
是感恩,一方面是相應。

38
  所有的法門都在找本覺——如如不動的本性。六根對著
六塵,當根塵相觸的時候,有礙和無礙有很大的差別,觀音
法門最殊勝、最究竟,主要是因為它最無礙,而且在根、


塵相觸時也無礙。我們很可以了解,因為聲音,是藉著空 菩
來現前,藉著因緣來現前,而且現前的當下就消失了,這和 薩

色境不太一樣,例如眼睛看東西,一張桌子在那裡,再怎麼 處


看它還是在那裡;但聲音呢?剛才那個聲音,你才想要再去
聽它,就已經消失了,每一種聲音都一樣,瞬生瞬滅,所
以,很容易照見境的空性。從所觀照的對象,就是境,了解
境是空之後,再回來看這個能聽的是什麼,這個能聞的耳
根,到底是什麼?這個法門的一開始,先聽外在的聲音,聽
的時候,千萬不要去分別,不要去認識,那些都是妄想。只
是聽,其他的都不用反應,聽之後,慢慢、慢慢去找到底是
什麼地方在聽?是什麼地方知道我在聽,這個能夠知道的東
西,到底是什麼東西?一層一層地深入探討。(編按:了解
到能聞的耳根與所聞的音聲都是緣起性空,便逐漸能不對外
在音聲起分別執著。)

讓身心柔軟的靜坐
  靜坐前,先把坐姿調整好,雙盤、單盤、散盤皆可,然
後深呼吸,腰挺直,把身心放輕鬆,自自然然地坐(編按:
專注於一個善巧所緣)。靜坐時,最直接的反應是身體會有
脹的感覺。之所以會有膨脹感,是因為內氣充盈,若身體裡
面有很多氣,則體內運行便毫無阻礙,氣越大,則補充身體
缺乏的東西也就越容易,事實上,細胞的新陳代謝都必須有
氧氣參與。
  靜坐時,體內的氣飽和,每個細胞的新陳代謝就會特別
好,也就越能保持健康。修行好的人,到老都童顏鶴髮;走

39

30
路像輕風吹動般,沒什麼重量,就是修行來的,身體即使看

. 來有老化現象,但自主功夫反而越來越高。孩童雖然身體

1

柔軟度夠,卻還是有業力,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動物性的動
作,一個修持的人,卻能把這種動物性完全操控,並演化成
人性。所以,修行人和沒修行的人,即使身體柔軟性相當,
內涵也不一樣,有修行的人,不僅身體柔軟,心也柔軟,沒
有修行的身體,雖柔軟,有時心卻相當剛硬,就像有些瑜珈
學者,身體雖已練得相當柔軟,受到稍微數落,仍會動怒。
因此,心的改變比身體的改變更重要。以上所言,是靜坐的
自動功能,非刻意造成!

觀想禮佛
「禮佛一拜,罪滅河沙」,這句話是說禮佛可以滅掉的
罪,就像恆河中的沙數量那麼多;「念佛一句,福增無
量」,因為每念一句佛,就增加一份的光明智慧,增加一
份的定力,增加一份的福報,所以這是不可思議的。我們
說「千年暗室,一燈即明」,這間房子已經一千年都是黑暗
的,但是要破這個黑暗,只消一盞燈。只要點一盞燈,幾千
年的黑暗,瞬間就消失了,同樣的道理,念一句佛,就能破
千萬劫以來的無明,這句佛號要怎麼念?當然,是要以清淨
的心,以了了分明的念來持念。
  禮佛的過程,同樣是一拜,怎樣達到實相的禮佛?一般
認為有一個在拜的我,有一個被拜的對象,有一個在拜的行
為,這叫做三輪,能禮、所禮,以及禮佛的動作,也就是三
輪。當然,每一次拜下去的時候,可以消業,也可以增福。
消什麼業?像我們剛才坐得很好,感覺身體很輕安,好像每
個細胞都可以轉化;禮佛,其實也就是一種動中禪,當然要
保持一顆很平靜、很平等的心、了了分明的心。

40
  身心放得很柔
軟、很輕鬆、很恭
敬,這樣來禮佛,


就是動中禪,每個 菩
動作都要了了分 薩

明。拜之前,最好 處


依照《普賢菩薩行
願品》中那樣的觀
想。首先,可觀想
面前是最恭敬的佛
菩薩,和這尊佛菩
薩有關係的諸佛菩
薩眷屬都在祂的身
邊,例如我們把觀
世音菩薩當作禮敬
的對象,與觀世音
菩薩有關的諸佛菩
薩也都可以觀想在
面前,又如阿彌陀
佛是西方極樂世界
的教主,可以把祂
觀想在觀世音菩薩
的頂上,觀世音菩
薩教化遍十方三
世,亦遍十法界;
故與其有因緣的
聖者或眷屬無量無
邊,其教化的剎土

41

30
也無處不現,故可觀想。

.   你可以觀想在觀音的右邊有十方諸佛,在後面有種種經

1

典,在左邊可以觀想有很多聲聞緣覺,前面有護法空行除諸
障礙。有佛、有法、有依法奉行的聖者,有可以幫助我們排
除一切障礙、魔難的修行者。
  再來,就是「能禮」,就是我,不是只有我在修行,我
是和一切眾生一起修行。可以這樣觀想,面前是對我恩惠最
大的人,例如師長、父母、師父。後方則是我們的眷屬、學
生,右邊是同修的師兄弟、左邊是六道眾生,我們是為了這
些眾生,為了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而來修行。此時,
尤其不要忘了你的冤親大德,我們一切的痛苦都從冤親大德
而來,一切功德也從冤親大德而來,要修忍辱、修布施、修
平等心、修慈悲喜捨,如果沒有這些人來考驗,就沒有辦法
圓滿我們的資糧。
  所以,在禮佛的時候,要將冤親大德觀想在身邊,當作
我們的師兄弟一樣一起修持,一方面是要去除我們的分別
心、瞋怒心,另一方面要以感恩的心來禮佛,千萬不要和貪
瞋痴相應,這樣,每修一個法,過去的業力、冤債就會慢慢
的消滅。
  至於以實相禮佛,「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
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菩薩影現中,我今影現諸佛前,
頭面接足歸命禮。」這一切全都是觀想出來的,一切都是
心所造,都不離如來性海。所觀想出來的一切,我都頂禮。
實際上一切的法界,就是你心所含的內容;心所含謂之
「法」,心所含的範圍謂之「法界」。一個修持愈高的人,
他的法界愈大,心也就涵容的愈完整、愈圓滿,所以修行就
是怎樣勘破執著、消除對立。到最後,進入佛的法界,進入
覺性,到哪裡都沒有障礙,去到哪裡都行慈悲喜捨四無量

42
心,這樣就進入了佛的法界。
  所以,在禮佛的時候,盡量這樣做,不管速度,拜多慢
都可以,拜多快也可以,看是要有什麼作用。有的人坐到昏


沉了,那麼做幾個大禮拜,很快的拜幾下,讓自己有點喘, 菩
精神自然就會好轉;若身心調得很柔軟順暢,那慢慢拜就 薩

好,慢慢地拜,把法喜迴向給此處和你一起拜的眾生。一邊 處


拜一邊體驗身心所起的變化,有喜則迴向眾生,有苦則安然
忍受,但願我們所受的苦,能讓眾生離苦得樂。這樣愈拜身
心會愈柔軟,法喜也會慢慢產生。
  拜下去的時候,觀想要清清楚楚,起來的時候也一樣,
從上面一節一節地放鬆,一直放鬆到尾椎,我們必須要對身
體每一個地方都清清楚楚,每一個地方都讓它運動到,如此
一來,念頭到處,氣會活絡,就會促進新陳代謝。腳背要拗
彎,腳底要翻掌,能坐得下去就盡量坐下去,不要怕痠痛而
不敢坐,會痠痛都是「加持」,身體盡量放軟,盡量貼平,
額頭要貼在地上,動作不必快,以對每一個動作都清清楚楚
為準。重點不是拜多少次,一拜之中就已經禮千萬佛,一拜
就已經功德無量了,所以不要貪多,慢慢拜,一定要拜得清
清楚楚。
  以上三種法門,是有志實修者,天天都必須履行的功
課。老實修行,久之必能獲得身心寧靜,並開發智慧功德!

43

30


一生成辦

1 精進念佛有感

文◎淨念

  講堂舉辦的精進念佛日已圓滿,到現在內心還是感動莫
名。精進念佛日之前的六天,每個晚上皆有共修念佛;從第
一天晚上開始,領眾的鐘聲就打到我的心坎裡,那種法喜無
法言喻,整個內心都感到清淨,二六時中念念皆只有佛號,
沒有任何妄想雜念,內心深處產生無比的法喜。
  每晚念佛共修,常住法師一再地啟發我們對阿彌陀佛的
深信切願,並能更進一步建立正確的發心。法師以歷代祖師
的事蹟鼓勵我們「見賢思齊」;其中提到蓮宗九祖蕅益大
師在二十四歲時開悟,通達經教,後來因為大病一場,不能
坐不能臥,痛苦莫名,因此發意西歸。在其所作的《彌陀要

44





解》裡,蕅益大師自敘:
「初出家時,宗乘自負,藐
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
下,後因大病……始知念佛
三昧實是無上寶王,方肯死
心執持名號」蕅益大師其萬
牛莫挽、堅定的信願,值得
我們學習。
  又如蓮宗十三祖印光大
師,出生六個月即患眼疾,
幾乎失明,少時習儒,考取
秀才,曾駁斥批評佛教,後生病數年,才反省過失,於二十
一歲時出家;在湖北蓮華寺任知客時,因曬經書,讀到《龍
舒淨土文》,知道念佛往生淨土是了生脫死的要道,隨即專
心念佛,眼疾竟也痊癒了,大師因此深信念佛功德的不可思
議,以後自修、度人,皆以淨土法門為依歸,常自稱「常慚

45

30



1

愧僧」。祖師行誼及對修行的
認真,真是我的好榜樣,這麼
有修行,還能如此謙虛、常懷
慚愧,何況身處滾滾紅塵的我
們,能不更用功嗎?
  這幾天念佛,心中有個想
法:「現在這個時間,講堂這
個地方,大眾這麼攝心念佛,
又在兩位很棒的常住法師帶領下,我們內心都攝受而專一相
續安住在佛號上,若我此時此刻往生,必定蒙佛接引,於西
方淨土蓮華化生,那就太有福報了」。
  幾天以來,感覺不少居士亦成長進步很多,這由大眾合
和的念佛聲,及七天都沒有缺席可以窺知,居士們必定感受
到了念佛的法喜和生死逼迫的苦,也警覺到不能再虛度光陰
了。尤其最後一整天,整顆心都融入清淨的寂靜中,大迴向
時,很多人都感動得流淚,我也淚流滿面,深深覺得彌陀悲
願對生處五濁惡世的我們太重要了,一旦往生西方,即圓證

46
三不退,待得無生忍,將來迴入娑婆,就不再有退墮輪轉的
可怖了!
  下午,大福法師為大眾開示,勉勵我們學習五大菩薩的


精神:要有彌勒菩薩的慈心,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及無我的 菩
精神,及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地藏王菩薩度生的大願,還 薩

有普賢菩薩的實行;並以師父 聖開上人的法語:「修行就是 處


在學習斷除習氣」,來提醒我們學佛要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雖然平時常住法師也常常提醒,現在法師再次提起,就更加
深刻了。
  感恩師父一再地苦口婆心地教導佛法,我一定會依教奉
行,每天用功作功課,絕對認真修行。總而言之,老實修行
最實在,算算自己的年齡,扣掉吃喝拉撒睡的時間,再扣掉
散心雜話的時間,所剩的生命也不多了;一定要把阿彌陀佛
緊緊地黏住,才有光明的未來,更重要的是來世要去極樂淨
土,一生成辦,想到此,歡喜充遍全身。我太幸福了,宿生
何幸,今逢人身,又遇正法,得聞彌陀淨土法門,將來求生
淨土,得不退轉,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於五塵中任運自然
地聽聞佛法,每天能遍至十方國土供養諸佛,修慧修福,相
信要圓滿菩
提行願必定
不久,這一
生,真得沒
有白來。

47

30


在病中

1 文◎胡慧玲 繪圖◎徐桐

  姍姍來病榻前,看著我車禍後粉碎性骨折、開了刀、置
入鋼管、上了石膏的右小腿,她說:「這個時候,最適合讀
芙烈達.卡羅的書。」
  墨西哥畫家芙烈達.卡羅,搭公車與電車相撞,多名乘

48
客喪生,她身受重傷,脊椎、肋骨、鎖骨、骨盆碎裂,右足
被壓碎,右腿斷成十幾塊,鐵條貫穿腹部……日後經無數次
手術和復健,躺在病床,她照樣畫畫。是的,我的痛苦,乘


以千倍萬倍,仍不及她的。想像她的遭遇並慶幸自己,成了 菩
我的止痛劑,間歇性有效。 薩

  羅斌來探病,建議我「常常對右腿微笑,對左腿說謝 處


謝。」開刀後十天,聽醫囑,掙扎下床,重新學走路。才走
三步,眼前一片昏黑,即不支倒床。舉步維艱哪。回首前
塵,自幼,我是優秀的短跑選手,喜歡打桌球、籃球、排
球;及長,也從騎單車、游泳、瑜伽,得到種種喜悅和平
靜。但我顯然一直忘了,忘了向雙腿致謝。
  六星期後,拆石膏。右小腿像發酵失敗且過期甚
久的麵龜,表面呈不規則狀腫脹,烏褐色,滿佈可
疑的斑點。我既驚且懼,又彷彿與失散多年的
至親重逢,滿懷深情但不敢立即趨前相認。
啊,我的可憐復可愛的右腿,好久不見!
  依羅斌之言,時時對她微笑,對左
腿說辛苦了。怯生生的腳踏實地,一步
一腳印。術後習走與嬰兒學步不同;後
者充滿探險的樂趣,前者則是一吋吋探
測踩地的力度與角度,一吋吋伴隨傷痛
的記憶。
  曾聽人說,「恐懼」是後天學來
的。果不其然。經此事故,我事事恐
懼。恐懼車輛,恐懼碰撞,看電影
DVD,不敢看打鬥場面不敢看飛車追撞
鏡頭不敢看嚴刑拷打劇情。某方面的想
像力特別發達,無論睜眼或闔眼,強迫

49

30
症似地連環設想各種意外、摔跤、疼痛的可能性。俗諺云,

. 「針刺到肉,才知痛。」痛生憐憫。我終於得知,我虧欠親

1

友許多關心,因為以前我不懂。
  學步進展緩慢,像蛞蝓,像樹懶,像蝸牛。所幸,我一
項項重新撿拾日常的幸福。比方說洗澡。裹石膏時,洗澡好
比搶灘戰,兩人三腳,層層防護,你掩我攻,緊張兮兮計時
讀秒;如今卸了石膏,賢夫可以一旁微笑,看我哼歌大洗特
洗,兩人都深覺人生幸福莫過於此!
  比起某些病人,我只算「行動相對不便者」,可以拄著
枴杖在起居室近距離趴趴走。即使如此,璐娜和賢夫輪班居
家看護,仍忙得像陀螺,忙三餐、忙遞茶水、忙開門關門、
忙市立圖書館借書還書……。有時候,晚上賢夫出門開會,
就把茶水、點心、無線電話、各式遙控器,圍置於我伸手可
及之處。我像沙堡中的皇后。
  但亦有可喜。以往我家分工明確,廚房歸我管,採開明
專制,我煮什麼,賢夫吃什麼,他只偶爾哼哼兩聲哀求國政
改革。如今迫於情勢,他蠟燭兩頭燒,也兼採買和料理三
餐。密集操練下來,熟生巧,巧生信心,信心生創意。他藝
高人膽大,自主性強,有意無意與我一國兩制各自表述,且
更換若干炊具,以示新人新政。我親眼目睹一個廚房拙漢,
蛻變成潛力無限的一代煮夫,他磨刀霍霍,準備邀請賓客,
舉辦一場完全不假手他人的處女宴。
  阿根廷盲眼詩人波赫士,向以博學強記著稱。多麼矛
盾,不是嗎?既盲眼且博學。我鍾愛背誦他的著名短文〈波
赫士與我〉:「我喜歡沙漏、地圖、十八世紀的印刷術、字
源學和咖啡的香味以及史帝文生的散文……」行將失明,他
又開始自學古英語,旁及古斯堪地那維亞語。日後他說:
「失明是封閉狀態,但也是解放,是有利於創作的孤寂,是

50
鑰匙和代數……」我行動不便,困居舊樓,受惠於高科技資
訊,以及親友的協助,封閉感大為減低,即使有,也是形而
下的。


  賢夫在廚房發現新舞台,我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之餘,乾 菩
脆,趁機學會日語的動詞分類,什麼五段動詞、上一段動 薩

詞、下一段動詞、カ行變格活用動詞、サ行變格活動詞、 處


ます形て形變化,──以前,我根本不敢相信有可能搞清楚
這些(所以現在您了解我的程度啦,)順便背了生字五百餘
個(但願滯留率有20%),敲鑼打鼓說要參加年底日語檢定
(雖然不知如果日檢過了,能怎樣?不過的話,當然是徒留
笑柄。)
  都說生病令人清心寡慾,我則不然。B赴麗江旅行,G到
爪哇出差,平日很少託人買物的我,竟也厚顏懇求:「請幫
我買漂亮染布,和手鐲耳環項鍊等民俗手工藝品,我要很多
很多……」今夏註定已毀,我一心期盼,秋天,老娘我重現
江湖時,要細心打扮,美艷登場。種種,不耐煩的心情,宛
若當年大學聯考前,每天都在筆記本立大志,考完試,我要
如何如何荒淫無道驕奢度日。或許,這也是某種囚犯的心情
吧。
  我蝸居的舊樓,窗明几淨。賢夫忙著照養我,除了三餐
和起居,還要熬老薑水、泡腳、熱敷、塗抹各色活絡筋骨的
藥膏、裹上彈性繃帶、輕輕按摩,我溫柔對雙腳說:「謝
謝,辛苦了。」也對其他好端端的肉身,周全致謝。一分驚
懼兩分陌生揉雜七分愛憐,日夜照養我的右腿。有時難免自
問:我是不是也應該,無微不至,如此照養我的靈魂?

51

30


轉念即得自在

1 文◎淨念

  幾天前得知大容法師將到豐原講堂弘法,講題是「安樂
妙法」。
  隨著時間的接近,一方面內心很歡喜,因為有殊勝因緣
得聞佛法,但另一方面,為家裡親戚等擾人塵事,搞得心力
交瘁,心情低落,所以,很期待聽聞法師演繹的「安樂妙
法」來思惟佛理,以降伏煩惱。
  法師藉著故事啟發大眾,深觀種種諸苦,皆由追求愛欲
的習氣所生起,又喜歡與人比較而自尋煩惱,例如:別人
有很多財產土地,而我沒有;人家的小孩聰明會讀書成績
好,為什麼我的小孩不專心,拿起書來就打瞌睡,還喜歡往
外跑;人家子女長大都很有成就,而我的子女卻比不上…
…。這種種比較心都是眾生心,若學佛不從內心下功夫,逆
境時,就無法深觀因緣生因緣滅、念念無常、念念無住的道
理,自然就不能調伏煩惱。
  法師又說,有世間福報的人,有所希求,雖然常能得到
實現,但若沒有調伏煩惱的能力,往往會欲求不止,追求更
多,心中雜染亦多;若是沒有世間福報、又不能知足的人,
煩惱就會更層出不窮了。所以,一定要學佛,得遇善知識,
聽聞佛法,瞭解萬法唯心,心念一轉,就能超越煩惱;以開
車為喻,遇到綠燈,一路暢通,當然心情愉快,不過,遇到
紅燈也不要影響到心情,換個想法,一路長紅也不差。
  之前,生活中發生很多不順心的事情,讓我覺得自己是
最沒有福報的人,因此很煩,聽了法師妙語如珠的開示後,
有如醍醐灌頂,心想:對啊,換個角度,轉個念頭,事情也

52
沒那麼糟,總有解決的辦法,於是,心情也隨之好了一大
半。
  總之,慶幸自己此生沒有白來,能遇到善知識又與諸善


友共修學佛,聽聞佛法,修學聖道,這才是真正的大福報。 菩
不管外在的境遇好不好,錢財多不多,只要內心知足,不去 薩

比較自己所沒有的,隨緣盡心盡力,就能自在,更棒的是, 處


下一站的方向,也很篤定踏實。所以,感恩天下的出家僧
寶,續佛慧命。有出家眾,我們在家居士才有清淨福田可植
福,且示光明的道路讓我們趨往,結未來解脫成佛的因緣。
感恩三寶,感恩!

53

30


菩薩來考試

1 文◎淨雨

  好友歐陽與幾位學佛的朋
友組了一個特別的服務隊,專
門為橫死在街頭的貓、狗等
小動物收葬安喪,因為他們不
忍這一群眾生橫死在街頭又無
法安息,所以發願要來幫助牠
們,同時,也提醒自己世間無
常,要及時修行。
  白天車水馬龍,收屍的工作不易進行,所以他們都在夜
晚行動,幾位朋友一起開著一台小轎車行走駛在市區的街道
上。每次發現目標時,常常都已是血肉模糊一片,有時必需
借助小鏟子等工具才能將屍身從柏油路面上挖起,有時,已
死亡多日,屍身被經過的車輛壓扁、曬乾發臭,這群發心的
志工們,仍不畏惡臭、辛苦,處理起的屍身分裝在小塑膠袋
子裡,在繞行所有路線後,再載往市郊的一處公墓,找塊空
地為牠們安葬,安葬前則會依佛教的儀式念往生咒及佛號,
希望牠們下一世能得人身好好修行,或者往生西方淨土。
  他們默默地做了好幾年,有一天卻遇到了一件奇特的
事。這一天夜晚,他們一行人一如以往的將小動物安葬後,
準備離開公墓。車子行走在一條不到二米寬的小路上,路上
都沒有路燈,只靠汽車本身的燈光來照亮前方,這是一條他
們已走過數百次的小路,也是前往公墓唯一的道路,平常
時,車子就不多,入夜後根本就沒有人車通行。

54
  但一起轉彎,他們突然看到一個人,站在路邊向他們招
手,不看還好,看了以後,三人全都嚇了一大跳,因為這個
人全身是血,好似出了大車禍,臉、手、腳、身軀都流著


血,駕車的朋友嚇得手發抖,不敢停車,車上同行的人也嚇 菩
得說不出話來,車子就往那人身旁開過去,三人就看著滿身 薩

是血的路人,從他們身旁經過,從後照鏡看去,那人還在向 處


他們招手,再一轉彎,那人就消失在黑夜的小路上,車子繼
續在黑漆的小路上前行了半公里。
  「那人會不會救不活?」「他怎麼會傷得這麼重?」「怎
麼晚了,他怎麼會一個人在這裡呢?」「如果救不活會不會被
他的家人告?」「會不會被賴是我們開車撞到他的?」一連串
擔心、害怕、猜疑,就在這行駛短短的五百公尺距離間,全
部閃過腦際,三人克服了嚇驚後,相互對望了一下,同時大
喊,「快停下來,轉回去救那個人」。
  駕車的朋友快速回轉,車上的三個人則都探出頭去,急
切地尋找那受傷人的影子,車開回到剛發現那人的地點,但
怎麼都找不到人,連地上都沒有流血的痕跡,但,這一條路
前後數公里都沒有叉路,人呢?怎麼不見了?三人下車地毯式
地尋找,大喊,足足找了一個多小時,都沒有找到半個人
影,那個全身受傷流血的人,受了傷在這黑夜裡,能去那裡
呢?
  歐陽等人來來回回在這條路上,整整找了三個小時後,
最後不得不放棄,那個人好像真的就這樣人間蒸發了。拖著
疲憊的身軀回家,後來,他們還是常常想起那天晚上發生的
事情。現今,歐陽仍和朋友們開著車,默默的幫小動物收屍
安葬,他們心裡常想,「那天菩薩來考試,沒有考過,下一
次,一定要考過」。

55

30


洩自己的底

1 文◎柳成蔭

  禪修最後一堂課──法談,本想站出來談談自己的「漏
氣步」,洩自己的底,給大家參考,當場終究提不起勇氣;
但是有些話不吐不快,只好借人刊的一角披露。
  皈依已經有不算短的時間了,禪修的功課一直沒做好,
想想覺得很慚愧,所以我頗能體會住持大願法師在上課時大
聲疾呼,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今天來洩自己的底,一方面表
示懺悔,一方面也與大家分享「漏氣步」的經驗以共勉之。
  最近一兩年才開始花比較多的時間禪坐;我一直都是單
盤,從來不敢想像可以雙盤;開始時,坐個十五分鐘腳不
麻,就很高興了;後來逐漸推進到三十分鐘,雖然腳會痠痛
會麻,還可以撐得住;有一次聽法師弘法,坐在拜殿上,雙
腳單盤,一個小時腳都沒有動,雖然很酸很痛很麻,還是忍
了下來,非常高興,因為有進步了。
  後來參加僧團辦的第九屆八關齋戒,住持大願法師教大
家暖身以及雙腿怎樣拉筋;師父慈悲,放下身段親自示範給
大家看,無非就是希望能幫助大家,我實在很感動,當場坐
在大殿的地毯上(沒有坐拜墊),一步一步做著師父所教的
拉筋動作,單盤之後,試著把另一腳扳上來,奇蹟發生了,
左腳居然可以扳到右腳上面,太妙了,我居然可以雙盤了!
這是我從來不敢想像的,太感謝大願法師了。
  回家之後,就一直雙盤打坐,試著坐十五分鐘,沒問
題;三十分鐘,可以撐下來;嘗試一小時,可惜沒有成功;
總是過了三十分鐘之後就疼痛加劇,越來越難受,最後受不

56





了,決定放棄,一看只有40分鐘左右,每次都這樣。在這過
程當中,開始還可以觀呼吸,但是常常很快就打妄念了,拉
回來,再從1開始數;後來疼痛加劇時,連呼吸都觀不了了,
猛打妄念,接著沒多久「放棄吧」的念頭來襲,就再也撐不
下去了。這樣的過程是不是跟大家很類似?一點都還談不到
「定」,不知道何時才能夠進入定的境界。已經達到「定」
的先進們,是否可以跟我們分享先前痛苦的經驗,給我們指
導一下?
  大願法師上課時「罵」大家坐沒幾分鐘,甚麼聲音都來
了,咳嗽聲、拜墊唏唏嗦嗦聲等等;這一點我頗能感同身

57

30
受,以前參加居士佛契,也是大願法師帶禪坐;我就是坐

. 沒多久,因為覺得坐得不對,就要移動身體,稍稍移動一

1

下,拜墊就出聲音,感到很不好意思,很氣那拜墊幹嘛那麼
容易出聲。後來禪修時不會出聲了,聽到拜墊唏唏嗦嗦的聲
音時,仍會想到以前的我。大願法師「罵」大家,是在刺激
大家;師父「罵」的時候沒有指名道姓,我自己就感到慚愧
了。
  有居士問說單盤和雙盤有甚麼差別,師父回答說你們看
看佛像的坐姿,不是都是雙盤嗎?我想我可以體會居士的問
題,以我的經驗,一開始沒有辦法雙盤,可以先從單盤坐
起,打基礎,但是要記住大願師父的話,要以雙盤為最終目
標。如今有大願法師教我們的拉筋暖身動作,以及大湛法師
教我們的「大乘禪功」,不論有無單盤基礎,雙盤應該很快
就可以上手的。大願法師一直勉勵大家說,天下無難事只怕
有心人,我也頗能體會;法師還說身體有很大的潛能可以開
發。我想這個階段我是受到身體的控制,日後身體經過一番
折磨,潛能開發出來後,就比較能夠控制這個色身了。
  師父說他了解大家都很忙沒時間修行,每天上班很累,
回家後看電視聽音樂,是因為「休息,要走更長的路」;我
在想這不是在說我嗎?每天下班回家,就是看電視甚麼的,
把修行放兩邊,休息擺中間,這樣下去,修行的路可就很長
很長,很難走得完了。
  感恩大願法師的教導,讓我能夠雙盤;修行的路才剛起
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
們要發心修行,此時我想起師父聖開上人禪詩中的一句話
「度生於法界,行者卻無心」,有心修行,行者無心,無心
插柳柳成蔭。

58



饒恕何其難 行


文◎莊昇
我虧欠別人的,當然要還,要坦然承受果報;但是別人虧欠我的,我
不再追究,希望就此了結這個因緣。希望這樣的心境有助於學習寬
恕、放下、解脫。

  大約十年前,首次拿筆將一部電影的感想寫出來,並蒙
人刊登出,就是「寬恕何其難」;前些天,在HBO看了一
部電影「意外的饒恕」,感動得流淚滿面,忍不住又動起筆
來。
  十年前的那一部電影是講一個父親拿槍到一位甫出獄的
服刑人家中,將他擊斃,然後自首。原來那位父親的女兒被
服刑人性侵,害得他家庭破裂;看到壞人出獄回到社區,他
一方面擔心一方面憤怒,因而先將他殺害。在法庭上,服刑
人的妻子非常氣憤,說她先生是因為小時候被叔叔性侵才心
理不健全,服刑期間已經矯正好了,被告將他殺害,她不甘
心。讓人感動的是辯護律師,他費盡心力查訪一切經過,發
現這個悲劇實在無解,因此向法官及檢察官提議,讓此官司
適度終止,只就非法持有槍枝一項論罪。
  「意外的饒恕」原名為「Crossroad:A Story of
Forgiveness」(十字路口:一個寬恕的故事),並且說這是根據
實際的案例改編的。雖然片名預告了結局,劇情仍然扣人心

59

30



1

弦,到最後才讓觀眾了解如何寬恕,我在此也忍不住先告知
結果,當事者的寬恕是「有智慧的慈悲」。
* * * * * *
  故事說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媽媽帶著女兒出門,在路
上發生車禍,車子被撞翻燃燒,雙雙死於非命。苦主村上先
生得知警察局的報告,說似乎是他太太的錯,便草草結案。
他實在不敢相信,因為他深知其妻開車向來非常守規矩且非
常小心。因此苦苦哀求一位很有經驗的律師幫忙,訪問幾位
目擊者,並查閱幾個路口的監視錄影資料,發現是一位高
中生在路上飆車,車速超過80英哩(相當於約130公里),應該
是禍首;於是,檢察官搜集充分證據之後,將高中生提起公
訴。
  一開始,辯護律師提出「認罪協議」,只要被告認罪,
原告同意,則被告兩個罪行各需服刑15年,可以同時服刑,
總共只需服刑15年;否則若經審判之後被告兩個罪行成立,
各為15年刑期,就要服刑30年(這是美國法律非常有創意有
智慧的變通,鼓勵被告一開始就認罪,可以降低刑罰,雙方
及法庭也可省下一大串的辯論審判過程)。但是苦主村上
先生非常氣憤,不同意這個「認罪協議」。在第一次法庭辯

60





論結束,走出法院外,村上先生唸高中的二兒子,很氣憤
地湊近毆打被告;被告忍了下來,沒有就此事提出告訴,因
為被告雙親希望保持低調,希望兒子能夠僅判15年。後來村
上先生要求單獨與被告見面,他想了解被告肇事後的反應。
雙方會面時,只見被告非常驚恐,全身顫抖的說「非常對不
起」。被告在家裡,曾向父母說過,他要面臨的不是法院的
辯護,不是15年或30年的刑期,他是下半輩子自己的良心。
  村上先生向來忙於工作,與兩個兒子溝通不良,尤其二
兒子沉醉於樂曲的創作,只有媽媽挺他。爸爸告訴他們終於
找到元兇時,二兒子激動地說那又怎樣,能夠挽回媽媽和妹
妹的生命嗎?事發之後,二兒子情緒一直不穩,甚至在學校
與人打架。村上先生去了二兒子的學校,發現校園裡有學生
在飆車,卻沒有人加以制止。
  於是村上先生邀請被告到學校演講,被告同意。被告上
台跟大家宣稱他很懊悔,不應該飆車,這樣的愚蠢行為害死
了兩個人,兩個家庭六個人的一生。二兒子在校看到被告上
台之後,憤而離開禮堂,並且離家出走。事後父子三人對
話,二兒子說爸爸做甚麼事都不跟他們溝通,獨斷獨行。帶
被告去學校演講,事先都沒有告知,把我當成外人、傻瓜。

61

30



1

  電視報導訪問了學生,發現有些學生把被告的懺悔聽進
去了,認為飆車實在不應該。其他學校也因此考慮邀請村上
先生帶著被告去演講。村上先生因而和兩個兒子溝通,懺悔
過去忙於工作,忽略了家庭,忽視與他們的互動,今後做甚
麼事之前一定會先跟他們溝通,並取得他們的同意。
  進行審判之前,法官看了看認罪協議,被告要服刑15
年,問雙方有無異議,村上先生說不同意,大家嚇了一跳。
村上先生說他們有了新的協議,請法官讓被告在法庭上講幾
句話,由被告當庭說出他的懊悔。村上先生說他不會忘懷被
告的過失,但是他原諒被告;若將被告送進監獄,對這個悲
劇只會更加惡化,沒有意義,不如讓他留在外面,他願意陪
著被告到各個高中去講他的故事,只要能讓一個人因此而免
蹈他的覆轍,也值得了。他並要求將被告的「重刑犯」紀錄
刪除。最後法官稱讚說這是了不起的協議,隨即宣判:刪除
被告的「重刑犯」紀錄,改列輕微的過失殺人;被告判以家
庭監禁二年,緩刑八年,三百小時的社區服務。法官特別告
訴被告,這是村上先生給他很大的恩典,要他好好珍惜。此
時觀眾的我已經淚流滿面。最後,村上先生的二兒子還向被
告道歉,因他之前揍了他。

62





  村上先生認為若將被告判重行服獄,這樣只是斷送了他
的一生,於事無補,反而是社會的損失;不如利用這個案例
去做宣導,阻止同樣的錯誤再發生,阻止悲劇再發生。面對
這個案件,他的寬恕是慈悲,作法則是智慧。
* * * * * *
  寬恕容不容易?「一命還一命,有甚麼意義」、「何必
計較那麼多」,這只是局外人的想法,看似容易。當事人的
感受,諸如:公平、正義、一報還一報、怎麼可以讓他逍遙
法外、我不甘心等等心靈的煎熬、掙扎,實非局外人所能體
會。寬恕與否,雖然只是一念之間的轉變,但這個一念的轉
變,實在不容易。當事人選擇不寬恕,是人之常情;選擇了
寬恕,值得敬佩;有智慧的寬恕,更值得學習。
  個人一直有一個觀念:往昔所造諸惡業,我虧欠別人
的,當然要還,要坦然承受果報;但是別人虧欠我的,我不
再追究,希望就此了結這個因緣。希望這樣的心境有助於學
習寬恕、放下、解脫。

63

30


歡喜心

1 文◎淨嚴

汩汩湧出的一口活泉,

一朵芳馥的蓮,

亭亭淨植於心間。

使靜定中的行者,

流露自在的笑;

漾著篤定的光芒。

隨時保持著起跑的姿態,

湧動正道的法輪滾滾向前。

64
居士.詩人.企業家——

蔡奇蘭的傳奇人生




採訪撰文˙攝影◎靖宇 佛

蔡居士愛好台灣文學,


以「鹿耳門漁夫」為筆名進行創作。
他寫詩、誦詩、填詞、寫作,
創辦台灣學文史營。他曾多次
獲世界詩人大會主辦國之邀,
到印度、韓國、美國等地
參加世界詩人大會。
並榮獲美國世界藝術文化學院頒贈
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65

30
  「我不在家,就在精舍;若不在精舍,就是在前往精舍

. 的途中。」二十年前,蔡奇蘭居士發心購地,又與居士們出

1

錢成立了台南文殊精舍。數年前,蔡居士將事業交由兩位兒
子管理;退休後,幾乎以精舍為家。精舍內大、小事務,只
要能幫得上忙的,他都會盡力而為。
  南台灣的夏日,陽光普照,花團錦簇,綠草如茵。頂著
烈日,蔡居士頭戴斗笠正推著割草機,在精舍後方的大草地
上割草。現年六十四歲的蔡居士,身體健朗,神采奕奕。精
舍內凡割草、打掃等工作,他幾乎包辦了一半。沒有絲毫架
子,看不出他是位曾創立地產、塑膠、證券、雜誌社等十二
家公司的企業家。
  蔡居士愛好台灣文學,以「鹿耳門漁夫」為筆名進行創

蔡奇蘭居士經常在精舍幫忙除草

66
作。他寫詩、誦詩、填詞、寫作,創辦台灣學文史營。作品
不僅刊登在各大媒體,並曾出版了十多本著作、音樂歌曲。


他曾多次獲世界詩人大會主辦國之邀,到印度、韓國、美

國等地參加世界詩人大會。2007年,世界詩人大會在印度舉 乘

行,他現場以台語朗誦張繼的「楓橋夜泊」、李白的「下江 子


陵」、杜牧的「清明」,將中文詩歌之美傳誦全世界,獲得
與會大眾的讚揚。他在台灣詩詞、文學上的成就,及推展
上的努力,榮獲美國世界藝術文化學院頒贈榮譽文學博士學
位。
  蔡居士指出:台語擁有七聲八調,音韻美、變化多,詞
彙比中文多出一倍以上,能深刻表達細微的感情;同樣一個
字,因為音調的不同而有多種用法。他強調,用音樂、藝文

蔡奇蘭,1944年出生,為了紀念與台灣歷史息息相關的出生
地鹿耳門,以及感念父親靠漁為生,遂取「鹿耳門漁夫」為
筆名。當完兵之後,父親賣了一條牛助他出外創業,從此投
身商場,發展商業奇才,從1970年開始,先後創辦各種事
業。1985年皈依聖開上人座下,學法修行,隔年購地創立
台南文殊精舍,在精舍的禪房內,一塊由上人題字的木匾,
寫著「奇蘭園」三字;文殊精舍林蔭樹下、此後隴田草間,
每見其執帚掃
地,農禪作務。
著有《臺灣白話
史詩》、《鹿耳
門漁夫詩集》,
其近作《歸隱田
莊》,更收錄多
蔡奇蘭在詩學上的努力及推展使他獲世界藝術
首修行詩鈔。 文學院頒榮譽文學博士

67

30
來表達思想、情感、理念,並

. 非他所獨創。三十多年前,師

1

父 聖開上人行腳期間,就曾以
「掃地歌」、「地球人」等佛
歌,來弘揚佛法。
  蔡居士擅長台灣「七字
蔡奇蘭曾出版台灣白話史詩及台語
仔」格式,將自己在佛法上的
詩歌集音樂專輯
體悟,創作出富含人生哲理及
佛教意理的詩作。例如:
世間人
日時爭名又奪利 只為心存貪嗔癡
睏中有誰了不起 生是糊塗死是迷。
勸世人
世間萬事總是空 死了江山換別人
百年世事三更夢 奉勸執著趕緊放。
勤修
五戒十善不簡單 袈裟披肩更困難
除去貢高與我慢 明心見性勝拜山。
讚師
慈光僧團真精進 聖開和尚種了因
在家居士佈施緊 莫讓醒潭伴山眠。
迷途知返
未聞佛法入岐途 善根自藏天邊窩
應酬交際路邊吐 早日回頭拜佛陀。

  他並寫有多首「勸世歌」:
日時爭名又奪利 夜間睏去像死屍
日夜相隔十二時 生是糊塗去是謎。

68
日時伊是做總統 統領三軍尚介紅
夜間睡去來做夢 夢中伊是小孩童。


日時伊是做田兄 要吃三餐著拼命

夢中伊是員外子 粗工幼嫻滿大廳。 乘

日時伊是總經理 公司全部都聽伊 子


夜間睡去像死豬 不知支票開何時。
日時伊是做粗工 頭家罵伊是憨人
夢中挖寶嫌金重 人生真是一場夢。

  蔡居士文思泉湧,他仿寫過勸學、教人的「三字經」及
台灣白話史詩。他回憶說,師父 聖開上人生前曾對他說「建
精舍,弘揚佛法,是利人、利己的事。」二十年來,蔡居士
身體力行後,家庭美滿,事業順利,修行精進,身心自在。
  近來,他讀
誦《佛說十善道
經》,對經文所
載「行十善的種
種好處」,覺得
對學佛者有很大
的助益。但,經
文深奧難解;因
此,他希望能改
寫成淺顯易懂的
台灣「七字仔」
格式,讓更多學
佛的人了解行十
善的種種優點。
  除此之外, 蔡奇蘭熱愛古典文學醉心七字仔創作

69

30
蔡居士還有二個心願。

.   其一:他希望以更活

1

潑、更生活化的方式,弘
揚佛法。他說:「生、老、
病、死」,人生四大苦,無
人能倖免;而人世間的婚、
喪、喜、慶,在家居士免不
了要參加這些活動,佛教可
利用這些機會來弘揚佛法。
以「病」這項來說,基督教
徒常會聚集一起去探訪病
友,在病床前為病人禱告或
蔡奇蘭常在台南文殊精舍自修讀書,至今仍珍
藏有聖開師父當年弘法的教本。 代禱;但,佛教團體好像做
得不夠。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載:「若
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
病福田,第一福田。」在這方面,感覺上佛教徒所做稍嫌
不足,可以再努力,以實踐佛陀的本懷。在亡者的告別式方
面,則應摒除哀傷,遵循法師們的開示,不要舖張,以亡者
之名做功德,回向亡者早日往生善道或佛國淨土。導迷信成
正信,增長智慧。
  其二:利用音樂、詩歌來弘法。他強調,最近慈光山僧
團將 師父上人的禪詩請人重新譜曲,即將出版發行。各精舍
可組織讚佛隊或合唱團,利用共修或辦活動時唱誦,讓與會
大眾自然而然地接觸佛法,啟發善根,皈依學佛。正如師父
聖開上人一再強調的「弘揚佛法,是利人、利己的事。」

70
在他人以為紛擾的


世界中,享受寧靜 藝

仲夏觀《平淡.光陰——奚淞個展》清涼有感 禪


文◎徐偉
那日在紫藤廬半透明的天光下觀賞奚淞,
畫裡畫外陽光一色,
虛靈卻很實在,平淡而富禪意,
確有一種東方宗教的意境。

71

30
  「如果不知道是畫家奚淞的作品,如果不是要參加座談

. 會,像這樣的靜物畫,我通常只會匆匆掠過,不會在意。」

1

在座談會中,某藝評家如是說。沒錯,在西方藝術裡,「平
淡」向來是藝術之不可取,藝術的價值在呈現一種「與眾不
同」的觀念想法、氣質、風貌……,簡言之,就是不凡。在
這樣的價值標準下,平淡的藝術,只能是不出色的作品。
  然而,從18世紀起,西方文化把世界做了前所未有的大
翻覆,且延續了300年,工業革命、地理大發現……等,一
連串的衝擊與巨變,自然也影響了藝術,直到現在,儘管只
就視覺而言,我們也終於有了見怪不怪的抗體,就如老子所
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再怪,也都不怪了,
呵呵!或許經過一陣歇斯底里之後,人心思「淡」,東方的
文化(兼美學)逐漸被重視!
  曾經有位朋友描述她
看過的一部日本廣告片,
在車水馬龍的東京街頭,
一位僧侶無視世界的瞬息
萬變,一意緩步經行。就
像奚淞自己說的:「我以
藝術作為修行」,一筆一
畫猶如一呼一吸地安般守
意,在我心裡,奚淞就像
那位僧侶。與其說他用寧
靜來對抗世界的紛擾,不
如說他能在別人以為紛擾

九層塔
油畫.麻布72*100㎝ 2003

72





南無大願地藏菩薩(局部)

花與慈悲之一 油畫.麻布89*130㎝ 2007

的世界中,享受寧靜。
  看奚淞的畫,我先想到兩個人,一個是西班牙寫實大師
安東尼奧.羅培茲.賈西亞 ( Antoni o L o pez Garcia ),一位
是弘一大師。兩人藝術風格完全不同,卻都讓我敬畏。安東

73

30
尼奧.羅培茲的寫實功力我只能以歎為觀止來形容,雖然他

. 描繪的對象可能比奚淞更隨意,有時就是隨便一個街景,有

1

時或是家中任一角落,看來不刻意擺置也毫無修飾,然而,
功力到了他這樣的程度,畫面似乎就能產生一種能量,能攫
獲(或震懾)人心。多年前我看過西班牙導演Victor Erice拍
的一部電影,片名《光之夢》,就是記錄他的這位好友安東
尼奧.羅培茲畫一株果樹的過程,片中能看出安東尼奧對光
線的執著,早已超出物體形象描述的層次。
  因此,我發現一位寫實的畫家,最後終會被物體形象外
的「空間」所吸引,能否繪出「虛空」,例如空氣、溼度、
溫度、氣味……等,很考驗人,也吸引人。清代笪重光在
《畫筌》中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
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
無畫處皆成妙境」。奚淞這些年來的畫中,也有這個大家都
發現的漸變,就是畫面主體愈來
愈小或愈來愈偏下,原本只是背
景的牆面或「虛空」,佔據畫面
愈來愈大,讓我想到唐朝的馬
遠,我想,奚淞在透過繪畫修行
的靜觀格物中,不期然竟與中國
文人畫「無畫處皆成妙境」的留
白藝術逐漸契合,也相應了佛法
所謂的真空即是妙有,當然,這
不過都是我自己的揣想罷了。
  我自己也畫圖,畫的是自然
生態,因此有時會在野外描繪動

即日清供 油畫.麻布80*116.5㎝ 2007

74
植物,從前在野外畫風景,總是大而「畫」之,一旦細膩描
繪,才驚覺光線無時不在移動,更有趣的是,植物為行光合


作用,枝葉也會配合光線微調,我快速移動畫筆,怎麼也追 藝

不上光與植物的晷移。好 禪

不容易完成,非但發現植


物會動,甚至有著快得追
不上的狼狽與挫折感。對
我來說,那是一次生命中
的重大發現,那次的微觀
經驗,讓我當下更怖畏於
迅速變化的無常,而無常
竟是如此細膩、平淡、無
諍且無所不在地展現它的
力量。
  當然,看奚淞的畫,
我不會去在乎他的技巧,
或一般人所謂的寫實功
力,就像我看弘一大師出
願化春泥(三聯作之一)
家後的書法,由健勁轉為
油畫.麻布 板72*53㎝ 2008
平淡,技法完全銷融褪卻
後,有如花落蓮成,那
個如如本心也就自然現前
了,慈悲也能撼人,說是
平淡美的極致,一點也不
為過。比起弘一大師,我
以為,現下的奚淞,仍處
於銷融的過程,畫裡似乎
仍有一點點兒想說未說、 畫展中,奚淞與藝評家們暢談藝事。

75

30
傷逝耽美、虛無成愁的餘韻,還勾引著一些(自己或觀者)

. 塵緣凡心。是不經意流露,還是捨不得放,說不得,也像修

1

行,也是功夫。
  藝術史中,荷蘭曾出現三位大師,他們都是虔誠的教
徒,梵谷為了追逐日光去到亞爾,「光合作用」後,再以畫
作的能量遍灑全世界。林布蘭特(Rembrandt)的畫中,則常有
戲劇性的光束,既有來源也有指向,描繪對象往往停在聚光
束下,凝為時間的
停格,有時象徵著
西方宗教的永恆與
神聖。兩者的畫境
都極具震撼,我也
曾經瘋魔。然而,
隨年歲日增,維梅
爾(Ver meer)的
樸實,反而愈來
愈吸引我,他的畫中光線總有著不易察覺的細微跳動,卻又
溫柔無爭地落在樸實的居家人、物上,形成一種纖塵不擾的
寧靜。那日在紫藤廬半透明的天光下觀賞奚淞,也有同樣感
受,畫裡畫外陽光一色,虛靈卻很實在,平淡而富禪意,確
有一種東方宗教的意境。
  想要介紹奚淞,正因為他那平淡、寧靜的心,能善導人
心,調整我到自在無為。但我不想就近描述奚淞,寫他的
人太多,多的是名人作家,上Google搜尋,就有讀不完的奚
淞。看奚淞的平淡,也必須有顆平淡的心,而我求的就是這
個心。
  感謝奚淞,「以藝術作為修行」,對我來說,是很好的
啟蒙。

76
他不斷運用各類素材,製造世界獨一無二的樂器,
雖是業餘,也會保持精進不懈。
晚年習藝,進步也許比較慢,但樂音若響,五臟六腑就快活,
學音樂只是要帶給自己快樂,也把這樣的心情散播給大家。

文◎洪卓貽 圖◎洪卓貽、鄒心田

77

30



1

  走進魚池鄉熱鬧街道後,接著而來的是一幕幕鄉間小路
映入眼簾,沿途也由喧嘩轉為寧靜,少了人群的喧囂,魚池
鄉大林村給人的感覺很幽靜。我們沿著路線找到王秋貞老先
生樂器創作的地方,初見到人稱「樂壇怪老子」的他,樸實
的外貌沒有藝術家特質,卻有著一股濃濃的鄉情和親切的笑
容,他熱情笑談著身後數十支樂器的創作過程,協調的視覺
一點也不衝突,如不親臨造訪,很難想像各式各樣可以吹、
拉、彈、奏的樂器,全都來自王老先生的巧手。

財富盡失.人生歸零
  七十歲的王秋貞,沏著一壺道地老茶與我們分享,娓娓
訴說著他的高齡創作情懷。他說製作樂器並非他的事業,只
是精神寄託。年輕時的他,是數十甲地的大地主,從事高收
入的檳榔業,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但卻在十年前的一次失
誤,將所有財富一夕歸零。
  從富有人生逐漸走向平淡,人生的起伏,一路走來,點
滴在心頭。
  晚年的他仍須挑起照料一家人生活的重擔,六十歲那

78
年,職場退休後,為了貼身照料發生重大車禍的小兒子,開
始著手製作各式樂器,不僅與兒子形成良好互動,也讓創傷


後的小兒子喚起了片段記憶,因為在未發生車禍前,他那小 藝

兒子也是樂器製作高手,懷舊的二胡或現代搖滾的電吉他, 禪

都難不倒他。製作樂器對王秋貞而言,不僅能打發時間,又


可以拉近父子的距離,除此,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有了寄託。
即將退休享福階段,遭逢變故,擁有的瞬間失去,他在難過
之餘,只能化悲憤為力量,將注意力轉移到樂
器製作上,全心投入,就是不願回想輝煌
的過去,唯有認真投入,讓心境轉換,日
子才過得下去。

枯木逢春.化為天籟
  自從迷上樂器製作,他的取材更是多元

79

30
化,舉凡竹、木、水管、銅管、鉛管、蛋糕器皿、瓦斯爐器

. 具皆能發揮,其他像是九二一地震後的倒樹、舊建築木材、

1

樟腦樹或者少數的檜木等,也成為靈感來源,不僅環保也相
當保值。
  王秋貞自豪地說,他做成功的第一支樂器就是胡琴,且
早被有緣人收購,現場看到的皆是再製品。為了讓更多人喜
愛,他的樂器老少咸宜,大人小孩皆能演奏。不過有幾把特
別重,除了零件特別外,他說樂器「重」, 才能穩定音質,
不失真不走音。
  在眾多作品
中,他向我們介
紹其中一把自行
研發的樂器「下
胡」,乍看此下
胡的第一眼,外
型酷似中提琴,
顏色也較米白;
他情有獨鍾地介紹說,這是獨一無二的,聲音比中提琴來
得沉穩,屬於重低音型樂器,彈奏起來有濃濃的中國風,
和西洋的提琴有著完全不同的音感。不僅專業,他製作的每
把樂器皆附有調音功能,好的調音弦一條就得花上約台幣八
千元。他說為了製作好的樂器,金錢的付出能換來踏實的快
樂,很值得。現場琳琅滿目的樂器,有短笛、長笛、洞簫、
高胡、二胡、薩克斯風、嗩吶、小提琴、中提琴、下胡等,
五花八門,更令人佩服的是每種樂器皆能現場演奏,中國式
的樂器就吹奏中國風情民謠,他吹奏起西洋式樂器時,更散
發著濃厚的巴莎諾瓦風情,臨場感十足。

80
高齡樂團.娛樂人生
  身懷絕技的王秋貞常貢獻社會、造福人民,才氣更不吝


嗇與人分享,除了親手製作小型樂器供小朋友使用,閒暇之 藝

餘也常深入當地幼稚園,耐心教導小朋友彈奏,全身充滿音 禪

樂細胞的他,很快地就跟小朋友打成一片。在許多公開活動


場合,更不難看到「怪老子Live
Band 」三位成員的身影。平均年
齡七十歲的他們,無論是廟會或
大型社區活動,只要需要,他們
皆全力演出,並以各種奇形怪狀
的自製樂器,演奏台灣民謠,無
論掌聲多少,神情始終專注愉快,還可以接受現場點歌,素
人的氣質,造型逗趣的樂器,常常吸引群眾圍觀,他們相當
自信,從不怯場。儘管全心投入,王秋貞不為營利,純為自
娛,自製樂器也不販賣,如有人看中喜歡的樂器,他也很願
意割愛,酌收一點工本費便很知足,他笑著說越做越多就越
難保存,有人喜歡他也很開心。

81

30
  王秋貞不僅是樂器達人,廚藝更是了得,他幽默說到:

. 「沒辦法啊!太太在外工作,自己像是帶個小孩在身邊的

1

人,生活總是要過,自然練就了一手好廚藝。」他更自豪說
到,因學習能力好,從小到大沒有一件事情難得倒他。
  儘管製做過的樂器已經能組成一個交響樂團,王秋貞內
心還是有未完成的作品,他接下來想挑戰超大型樂器的製
作,大提琴就是其中之一。他說大提琴是國際性的樂器,如
果製作成功了,也意味著自己製作樂器的功力更躍進了一大
步。另一項更大的挑戰,是要把分榖機變成樂器,分榖機是
從前農夫將稻米分類的一種機器,外型大,他說利用風速轉
動,將高高低低的音符釋放出來,經過修飾後,必能成為動
人的旋律。與之前製作的胡琴、小提琴,只需花費兩天到一
星期工作天便可完成,相較之下,這類自行研發的樂器,從
沒有人做過,雖然設計藍圖早已建構在他腦裡,仍需花上數
個月的工作時間。儘管年邁,仍具世界觀的他說,將分榖機
製作成樂器,是史上頭一遭,如果成功了,也是將中國的傳
統文化發揚光大,有此豪情壯志,說他是魚池鄉「大林村之
寶」一點也不為過。

遇變而通.再登高峰
  因為生命的變數,在樂器製作上找到新生命力的王秋貞
表示:他會不斷運用各類素材,製造世界獨一無二的樂器。
雖是業餘,也會保持精進不懈。晚年習藝,進步也許比較
慢,但樂音若響,五臟六腑就快活,學音樂只是要帶給自己
快樂,而非壓力,他很樂意把這樣的心情散播給大家。
  一塊看似無用的木頭,經細工雕琢後,便可成為一把精
緻的樂器,堅韌的生命力,呈現在各種不同樂器上,老人、
老茶、老故事,仍有值得學習的、充滿熱情的生命原動力。

82
西藏朝聖行——

拉薩之旅




文◎王淨霖 圖◎多傑群培 行


到聖地不是為了遊山玩水,
而是到聖者曾經駐錫之地,讓自己的內心生起景仰,並須發下誓願:
願清淨教法常住!願生生世世得以重臨聖地,永得聖教甘露法雨!

【編按】:本文接續上一期人乘佛刊《西藏朝聖行——從青海入藏》。
作者以一修行者的身份朝聖,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無不引人入勝。

進入西藏——納木措湖
  終於進入西藏地方。抵達拉薩前,我們先在那曲停留一
晚,再從當雄前往納木措湖。這裡的地理風光相當奇特,從
鎮上車程行經近一個多小時才到達湖邊;但早從很遠開始,
就在峰迴路轉中不斷看到湖泊。抵湖邊的路有很多條(並非
鋪好的路),司機若只是順著前人的車跡,可會迷了路。對
我們搭車的人來說,以為看到就是快到了,其實還有一大段
超乎想像的距離。
  這種「看」和「達」兩者落差這麼大的經驗,真是難得
的體會。以往對於古德一再強調:解行並重或知行合一,只
覺得兩者的確有別,但對於那種不能並重或不能合一的問
題,到底有什麼不同,往往帶著一知半解的疑惑。此次行萬
里路,總算見識體會到了。

拉薩的大昭寺
  經過之前的高山反應,到了海拔3200∼3700的拉薩,對
我們如履平地。但據說,從四川驅車入藏或是搭乘飛機,

83

30
則必須經歷三天的反應期,一定得放緩步調,絕對不能趕行

. 程。否則,最慘的情形將會是每天躺在飯店房間看天花板。

1

  我們落腳在大昭寺旁的香巴拉飯店,除了臨近八角街,
每天都可以就近繞寺。第二天,我們四、五點即早起繞寺,
看到煨桑的儀式,以及修大禮拜的僧尼、善信們。典型的畫
面中,無論男女老幼皆手持念珠,
老人家們手中還轉著瑪尼輪,各自
默默地邊走邊持誦咒語,一圈一圈
繞行。許多藏人從海內外各地前
來,對他們來說,到拉薩朝聖是一
生中必須完成的任務,就像耶路撒
冷之於回教徒。
大昭寺前虔誠的大禮拜行者
  進入大昭寺必須買門票且有人
數限制,內部不准拍照。寺內一樣
有許多人在繞寺,人群熙熙攘攘。窄小昏暗的大殿中,最有
名的是從唐朝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經
歷了一千多年多次戰火與法難,據說為了避免文革期間的破
壞,曾將佛像藏在地底下而逃過一劫。現今許多遠從各地前
來的朝聖信徒,即是為了前往聖像前祈願。
  大昭寺內香火鼎盛,有各地的僧眾駐寺。偶遇寺中一位
長老親切招呼,我們以藏語交談,竟像是他鄉遇故知。巧的
是還遇到一位以前在印度三大寺修學,近年回到家鄉的藏
僧,他幫我們安排參觀大昭寺的僧眾辯經,並告知因人數不
多,無法像印度大經堂動輒千百人的壯觀情景。其實他不明
白,我們的心情是:雖看過印度的三千人大經堂,但在西藏
目前的環境中,還能看到繼續保有僧團的共住、共修,已經
相當不易了。

84
布達拉宮
  這是達賴喇嘛政教合一的宮殿,建築外牆為紅、白兩
色,紅宮代表宗教中心、白宮代表政治中心。唐朝以來,此



地即是絕佳的戰略地,可以全覽拉薩地區。歷來亦經過戰火 水

摧殘,現今年久失修,必須關閉大多數的殿堂。 跡


  僅餘可開放供參觀的一些房間,文物珍寶仍令人嘆為觀
止!歷代修塑的佛菩薩像及藏密
本尊聖像,皆極莊嚴宏偉。典藏
的法器、供物等在工藝的造詣上
非常高妙,尤其一些密乘本尊的
立體壇城打造得更是神乎其技。
  參觀時,身為教法修行者的 布達拉宮前街道上轉經繞塔的信眾絡繹不絕

我們尚需特別留意:當其一旦被
我們視為藝術品般看待時,容易
失去「助行觀修」的法味;而對
於一些較不熟悉的聖像、唐卡、
舍利塔等,卻常易受限於表面的
認知,在心念上無法確切把握而
心生禮敬。這樣的問題,或許即
布達拉宮的政治中心––白宮
是我們在面對佛教藝術文化發展
過程中,自身要如何精準地拿捏世俗化而不物化及俗化、神
聖化而又不神化及神秘化的兩難吧!

羅布林卡
  羅布林卡是達賴喇嘛的夏宮行館,保留了他的起居室
等。我們看到50年代的先進產品,如:電視、衛浴設備等,
對照現今的觀點看來,早已成為古董。在這樣的建築空間
裡,感受到的盡是歷史的痕跡。據說,公園中原有許多的奇

85

30
珍異木以及珍禽走獸,是以往各國使節的贈禮,現已成立了

. 植物園、動物園供民眾參觀。走在園中,一些演奏民族樂器

1

的藝人,熱情洋溢地招呼我們,駐足聆聽那遊牧民族特有
的、奔放高亢的吟唱。
  歌聲中,我不禁想起了多年前,親聞上師講述近五十年
前此地實際發生的故事,那是一段慘烈的經歷。當時,他們
一大群僧眾學院的同學們聚集在羅布林卡的大殿中,因達賴
喇嘛自西藏出走而演變成的抗暴事件。特別提到當槍砲聲隆
隆作響時,牆垣應聲而倒,前腳跨出即與牆後的同學天人永
隔……。
  而今歷史場景不復存在,經過重新整修的環境,保持著
平靜詳和的外貌。終於明白:歷史感並不會只是因為環境而
重現,而是完全依於心中的所思及所想現起。同伴們與我雖
處同一空間,但因我想起這個故事,意義便有不同。心中至
誠亟盼:漢藏兩族能夠跨越仇恨、誤解,以及愁情的藩籬。

朝禮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
  此行朝聖最重要的目的地是藏傳格魯派的三大寺,自明
清以來,許多極為著名的上師、喇嘛,在此修學成就,可謂
人才輩出。猶記生平第一次前往四大名山朝聖時,上師即開
示:到聖地不是為了遊山玩水,而是到聖者曾經駐錫之地,
讓自己的內心生起景仰,並須發下誓願:願清淨教法常住!
願生生世世得以重臨聖地,永得聖教甘露法雨!
  哲蚌寺和色拉寺較近拉薩市區,甘丹寺在郊區山上。三
寺各有其特色,哲蚌寺典藏的文物為各大寺之最,文革期間
寺僧誓命保護具有歷史價值及重大意義的文物,包括班禪喇
嘛當時特別設法保護的一套珍貴典籍。我們還看到身像高達
三層樓的八歲彌勒聖像。

86
  色拉寺的遊客較多,一方面寺院管理較有組織;一方面
是每天有固定的辯經活動,吸引大量外國觀光客。和印度三
大寺相較,西藏的僧眾更為年長、人數較少,因此分組的年



齡層較參差;但依照五部大論而 水

編班則是相同的。 跡


  我較感到興趣的是,辯經活
動開始前,我們參觀了寺內的各
個佛殿,其中有一尊文殊像姿態
較為特別。原本以為是塑像的問
題,後來才發現其傾身的角度都
哲蚌寺的彌勒菩薩八歲像
是隨著辯經場所在的方向,就像
是在側耳聽聞一般。寺中長老笑
稱,若有人不認真學習,就會被
告誡說:文殊菩薩都知道喔!結
果我們居然一致禁口,深怕被文
殊菩薩聽到什麼。
  甘丹寺是宗喀巴親自創建的
寺院,也是所有格魯派寺院真正 色拉寺辯經的喇嘛們互相問答切磋

的祖寺。所在的位置即名為甘丹
山,原意為兜率天之意。此係因宗喀巴過去世為彌勒菩薩
之上首弟子,發願在末法時代弘揚中觀思想,並以此建立宗
風,名為甘丹即紀念此一授記之典故。
  甘丹山上距一般人家住處頗為遙遠,據說早期未有道
路,僧眾上山修行便不想再下山,是個極佳的阿蘭若處。後
來歷輩達賴喇嘛親訪甘丹寺都必須騎馬,隨行者則是步行趨
之;雖然如此,一趟路程仍是不容易。一般的參訪者或要前
往寺院出家的僧眾,更是歷經路途險阻,考驗決心。我們現
在雖然已經可以搭車上山,但也很能體會高山仰止的心境。

87

30
  登上大殿朝禮,並未見到如

. 哲蚌寺等的宏偉規模。甘丹寺在

1

文革期間及其後的高壓迫害時,
被破壞得最嚴重,寺院建築幾乎
被夷為平地。現在正在重建當
中,寺中僧眾五百位,僅存三位
格西。但由於許多有名的上師皆
歷劫猶存的格魯派祖寺––甘丹寺
出自甘丹寺,因此近年開放後,
一些上師的外國弟子也漸漸回來護持。他們希望穩紮穩打,
不必一次恢復所有舊觀,重要的是人才的培養。
  或許是遠離塵囂吧!在這裡感受到較多的出世間味,而
非人世的俗情包袱。也或許是宗喀巴大師的宿昔典型、遺風
嘉行,提醒著後學堅定修行。而在佛殿中保有的宗喀巴大師
師徒三人的舍利塔,也讓我們入內朝禮。宗喀巴大師所存為
衣冠,因為真身的全身舍利(肉身不壞),在文革期間被丟
到河中已不知去向。這樣的無常著實令人感歎!然而,或
許正是因為此一逆增上緣,會讓後學們更珍惜教法精神的傳
衍,把握真正「毀而無毀」的真諦吧!

札什倫布寺
  位於後藏日喀則的札什倫布寺,歷來即是班禪喇嘛的駐
錫地。從拉薩僱車前往,因修路之故,需8∼10小時。一路上
盤山環繞,偶遇一些超載貨物的卡車,相當驚險。有些路況
不佳,甚至必須涉水。交通狀況難以想像,難怪朝聖之旅在
藏人社會一向被視為歷經生死關頭的一種堅決表現。
  因地處遙遠,札什倫布寺並不像拉薩的三大寺歷經許多
嚴重的破壞。據說也是因為當時寺中主動提供空間、資源做
為糧倉,所以建築物等皆未被破壞。也因班禪喇嘛未出走流

88
亡,現今的僧眾都受到相當好的照顧,包括每月領單金,可
以有很好的學習制度。由於歷輩的班禪喇嘛是格魯派首屈一
指的大學者,其舍利塔亦存放於該寺,因此,各地前來朝禮



舍利塔的人潮相當多。 水

  在日喀則住下一晚,發現街道仍保有世紀初的舊貌,建 跡


築主體和窗欞仍是藏式風格,雖然陳舊,但不像拉薩城已經
現代化,都是一些水泥灰白色的建物,早已不復西藏式的生
活風貌。僅管如此,新式建築帶來生活的便利性,遠遠超過
舊式的功能。文明進步和文化保存
二者一向難以兼得,令人難以取
捨。但可以確定的是,隨著社會的
開放與發展,文化保存必須歷經一
番掙扎的努力,不像現代化的生
活,總是悄悄無聲息地襲捲一切。

札什倫布寺的經堂

再見拉薩
  再進到拉薩市區,已開始了回程的準備。從全世界海拔
最高的貢噶機場離開拉薩,一趟圓滿的朝聖之旅即將畫上句
點。從高空中俯瞰拉薩聖城,心中有著一股對於「香格里
拉」的鄉愁。真正說起來,那應當是一種對於「心中日月」
的探索情懷(註),而非只是對於心外之境的追求。
  然而,因著這趟拉薩(原意「天神之地」)之旅,喚起
內心對於「朝聖」意義的重新詮釋。親身踐履至聖者所曾經
化現之處,因著緬懷之情,內心將生起「有為者亦若是」的
效法之感,生命的昇華也將由之而成!

註:香格里拉的藏語原意即是心中的日月,引申的意思是尋找內心的清
淨樂土。

89

30



1

補氣紫米捲
料理解說.攝影◎茉莉

材料:紫米2杯、枸杞、紅棗、粽葉。
調味料:黑糖少許。
做法:
❶將粽葉洗淨,剪成8∼10公分長的葉片數段備用。
❷紫米洗淨後放入電鍋內,再加入三杯水、枸杞、紅棗,蒸煮至熟。
❸待飯稍涼加入黑糖(微甜),以飯杓拌勻,挖取適量於粽葉上,將粽葉
捲起即成紫米捲。

紫米的食用法:①可當正餐吃。②可加胚芽米同煮。③紫米拌黑
糖可當飯後甜點。
紫米之療效:①可補腎益氣,平常胃弱的人最適合食用。②是女
性生理期間及坐月子的好食物。
枸杞之效用:①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功效。②具有降血糖、平
血壓的作用。
紅棗之效用:主養睥平胃、生津液、潤心肺、治虛損、緩陰血、
悅顏色。

90
素肉圓
料理解說◎陳素梅 攝影◎茉莉






材料:
餡=香菇、筍干、素肉燥、素火腿、冬茸絲。
皮=在來米粉、太白粉、蕃薯粉。
調味料:鹽、味精、沙茶醬、五香粉。
做法:
❶盛八碗水在鍋內煮開,加鹽、味精少許。
❷用一碗水調一碗在來米粉,然後倒入煮開的滾水裡攪拌均
勻,熄火即成米漿,放涼備用。
❸筍干先用水煮過,去除鹽份,洗淨切丁備用。
❹將香菇、素火腿、冬茸絲均切丁。油鍋熱先下香菇炒香再
加冬茸絲、素火腿、五香粉、沙茶醬、醬油拌炒,後再放素
肉燥及筍干,即成餡料。
❺米漿涼後將太白粉及蕃薯粉拌入,攪拌到沒有粉粒即成。
❻取小碗或飯碗,碗底墊保鮮膜,先放一層粉漿,中間放
餡,上面再放一層粉漿,放進蒸籠,蒸到變成透明,即成素
肉圓。
沾料:
❶可沾蕃茄醬或甜辣醬,醬油膏也可以。
❷可用醬油、冰糖、水煮開,再用太白粉水勾芡。
❸也可煮如做法2.的米漿,放涼後加蕃茄醬、甜辣醬。

91

30


獨領風騷的竹炭手把杯


1 ──廖招勝與澀水竹炭工作室
文.攝影◎張清財

  四年半前,朋友從日本帶回
幾塊竹炭片,並向廖招勝介紹竹
炭對未來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很大
的幫助,且是日本人極為重視的
保健聖品,此說引發廖招勝的探
索動機,也因此開啟他獨步全球的竹炭手把杯燒製事業。

竹藝工業頹圮.竹炭展現新機
  廖招勝曾經是銀行行員,離開工作十八年的銀行後,先
與同好投入瓶苗的培育研究,前後十三年之久,技術已成熟
到能大量培植有機金線蓮的幼苗。他談到以益菌對抗壞菌的
有機栽種法,益菌需要培養,使其活絡,才能有效對抗壞
菌。談到這個經驗,他的眼中自然流露自信的光彩,因為他
的用心研究與改進,累積了豐富的培養經驗。也許正是這分
自信與熱忱使然,儘管已年近耳順,眼前的廖招勝仍然容光
煥發,看來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
  竹子本是臺灣早期生活的必備品,竹藝工業也相當發
達,產品外銷,為國家賺進不少外匯。但近年,由於產業外
移大陸,又因生活型態的改變,連營建業搭建鷹架也以金屬
取代,造成竹子的用途日減。為充分利用竹子,並照顧竹農
的生計,林務局於五年半前進行竹子功用的研發,遂促使工
研院材料所陳文祈經理赴日取經,而開啟了國內燒製竹炭的
歷史。陳經理因受林務局委託,不畏冰天雪地的惡寒,前往

92
日本三顧茅廬,感動了日本竹炭的發現者──鳥羽曙,鳥羽
先生答應受邀來台教導國人燒製竹炭,並將技術傳了下來。
七十幾歲的鳥羽曙是在無意中發掘了竹炭,透過深入研究改



進後,竹炭逐漸普及到一般日本人的生活之中。因為效用甚 潭

於已有千年歷史的木炭,至今二十多年來,家家戶戶都在使 風


用,幾乎成了日本人的日常必備用品。

技術突破日本.鳥羽遠來取經
  國內竹炭史的開啟,要比廖招勝投入早一年左右。日本
傳入的燒竹炭技術,用的是土窯,而廖招勝用的則是機械
窯。從窯的設計到竹炭的燒製,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但廖招勝不屈不撓,不斷改進機械窯與燒製技術,終於在三
年前燒成了「竹炭杯」,這是日本到目前還無法突破的一項
技術。廖招勝慶幸自己並未跟隨日人土窯燒製的經驗走,否
則,也許充其量也只是達到日本的水準罷了。竹炭杯燒成
後,引起了日本的注意,一開始鳥羽曙不敢相信,來台灣實
地瞭解後,以為是原料差異,於是從日本運來竹子燒製,依
然能燒成,才肯定是技術的差異。鳥羽曙這三年多,前後來

四年生的孟宗竹是製作竹炭杯的原料

93

30
訪十七次,不斷訪問廖招勝,希望將此技術引進日本。可敬

. 的是,到現在,不願直接剽竊廖招勝的技術,鳥羽曙還鍥而

1

不捨地研究,預計五年後可見成果,這種君子風範與研究精
神,讓廖招勝頗為稱美。
  竹炭是竹筒經高溫無氧悶燒而成,用的是四年生的孟宗
竹,先將粗大的孟宗竹桿鋸成每截150公分高的長竹筒,整
截完整不剖開、不風乾,直接送入廖招勝自行設計的電腦控
制窯悶燒,燒後依比例均勻縮小二分之一而不裂,這便是廖

裁好長短一致的竹段(上圖)與初燒完成的竹段

94
先生的專利所在。創業之
初,燒製過程中,竹子總會
裂開,之後雖然不裂了,但



出窯後,竹炭杯倒入開水, 潭

僅三秒鐘便裂開,這問題一 風


直難以克服,良品率幾近於
零。經由不斷地摸索、嘗
試,延長燒製時間:由一小
時、二小時……,一直到四
天、五天;進行溫度控制調 檢查燒製好的竹炭杯

整後,良品率提升到一成、
兩成,以至現在的八成。然而,難度最高的手把杯的成功
率,到現在也還只有一成。悶燒四、五天後完成,出窯的竹
炭杯經研磨、拋光後上天然漆(避免杯子在空氣中龜裂與吸
附水分,由工研院的輔導建議,與天然漆結合),上天然漆
的過程繁複,前後共需上八次,每次要在恆溫下放置四、五
天才能乾,之後才能上第二次,因此做成一個杯子
需要一個半月以上。「成功沒有偶然,一定要不斷
累積、修正失敗的經驗。」廖招勝如
是說,過程無比艱辛,成果絕非一蹴
可幾!

竹炭產品繁多.
瀝水消炎退火
  成品中,最好
的製成手把杯、蓋
杯與竹炭杯,其次
做成刮痧板,再次級 竹炭杯未燒、初燒、成品大小變化

95

30



1

刮痧板

竹炭拼組

廖招勝示範竹炭導電

竹炭筒上撕貼
的供煮飯、燒開水使用的竹炭片(每片可重複使用
兩個月),殘餘的竹炭經打碎後成竹炭粒(可隨需
要做成不同大小的顆粒),可供做成枕頭、除臭包、除濕包
……等日常用品,也加工製成手工皂、內衣,充分利用所有
產品,半點不浪費。竹炭片經廖招勝的巧思,還做成木琴、
手機吊飾(十二生肖)、茶葉罐(可保存各種食品),並結
合藝術創作,供藝術家作為創作材料,做成一件件精緻生動
的撕貼畫作品,竹炭片經高溫燒製後,還可導電。

96
  由於小時候家家戶戶燒飯都用爐灶,常以竹為薪材,燒
的過程竹子末端會不斷冒出水泡,如果此時家中有人患口角
炎,將水泡沾來抹口角,有消炎的功效。這經驗讓廖招勝想



到,燒製過程中,可收集竹醋液。燃燒到130度時取的竹瀝 潭

水,冷卻後可直接飲用,是退火勝品,也有助眠效果(陪同 風


前去採訪的同修,剛好有感冒症狀,喉嚨痛得厲害,喝後果
見效果)。燃燒到180度以上,則收集竹醋原液(含43%的醋
酸),原液可供有機農業防治病蟲害;蒸餾後則可製成竹醋
液,可有效防蚊、殺菌、除臭,也可稀釋泡澡。
  採訪過程中不斷有遊客慕名前來參觀,廖招勝夫婦充分
分工,一人接待訪客,一位熱切為我們介紹,近三小時的採
訪、參觀,充分感受廖氏夫婦的誠摯熱情,這真是一個值得
造訪的地方,充滿臺灣勤懇踏實的古風!

在家中與來訪學生坐談

97

30


都江堰災後行

1 文.攝影◎大願法師

  筆者每年的大陸參訪,今年提前半年成行。出發前二
週,四川汶川地區發生大地震,災情慘重。出門前夕,負責
基金會的大掬法師問筆者:「此行是否計畫到災區?」筆者
回答說:「有此計畫,但能否成行,要看因緣。」
  今年五月二十六日,筆者依預訂行程前往淨土、天台宗
歷代祖庭參訪。各祖庭遍布九省,每天早出晚歸,遊走在山
嶺林徑間。沿途到處看到「抗震救災」的標語,各機場、火
車站,賑災人員錯身而過;各種媒體更是不停地報導災區的
消息與政府的救災政策……。
  從入境到決定前往四川災區,筆者不斷打聽消息,詢問
多位台商、教授與民眾,能否進入災區?同樣的答案是「不
清楚」。然,筆者仍鍥而不捨;後連絡上俗家住在四川綿竹
的某師,他告訴筆者,可搭乘客運進入災區。
  六月十九日上午,筆者從北京搭機前往成都。下榻後,
再次打聽之下,得知各災區對進入的車輛、
人員仍有管制,頓時讓筆者陷入兩難。因資
訊不明,若冒然前往汶川重災區,可能會
遭遇麻煩。再三考慮後,決定前往同是受創
嚴重的都江堰市。出發前,筆者曾在電視上
看到有位台灣旅客,在都江堰高空纜車援救
時,不幸摔死的報導。
  是日一早,乘坐計程車到成都茶店子客
運站,再轉搭前往都江堰市的班車。乘客坐

98





滿後,司機才發車;候車時,筆者觀望乘客的表情,雖不再
驚慌,卻雙眉深鎖,似心有千千結。
  因救災已告一段落,成都至都江堰市的高速公路,已開
放來往的客運車行駛。約一小時的車程,巴士下了交流道,
只見處處帳篷林立。下車後,一望,客運站已成危樓,乘車
處改在旁邊的臨時車站。
  步出車站,所見景象,令人怵目驚心。心神甫定後,找
來一位三輪車伕,請他帶筆者走訪市區。在市區繞了一圈,
耗去兩個多小時,看到的災情,與想像中的落差甚大。不少
大樓、商圈、店舖倒塌、受損,民房變成廢墟、危樓,千瘡
百孔。人行道上擺滿了地攤,折扣出售災後商品。多處嚴重
地區,已夷為平地,一片廢墟,幾處危樓正在進行拆除。
  一幕幕的景象,有如戰後的情節。筆者穿梭在大街小巷
間,看見大排長龍等候領取物資的百姓;街道、河岸、空
地,到處搭滿了帳篷。幾處帳篷集中處,設有臨時救護站,
接受看診;有處基督教會人員正在教唱聖歌。一早,街道馬

99

30



1

路已灑水清洗乾淨,預防疾病傳染。各交通要道,設有警力
維持交通秩序;熙來攘往的民眾,不再驚慌失措。地震已過
一個多月,因各地災情嚴重,所需組合屋數量龐大;或許生
產不及,只看見一處組合屋在施工,離實際目標距離遙遠。
  炎夏已近,這種住帳篷的日子,如何熬過?筆者不禁合
十為此苦難眾生默禱,願各省支援配合政策,早日完成災區
重建。
  921地震,台灣人民攜手走過了一段艱辛的日子,在政府
的政策與善心人士協助下,很快地完成重建。四川512大地
震,災區面積與傷亡人數遠遠超過台灣921千倍,要投入的人
力、物力、財力,更是無法估算。據媒體報導,中國官方已
擬定十八省對災區各縣、市提供救援,俾使早日完成重建。
  祈三寶慈光加被,災區民眾身心早日康復,走出陰霾;
罹難眾生往生善道或佛國淨土。(寫於2008.07.07)

100
我也曾經想自殺
文◎素心






  十七、八歲,對一個女孩子來說,正是荳蔻年華,洋溢


青春的時光。但於我卻是慘悽灰白,黯淡無光的年代。
  當年,莫名其妙地諸病纏身,說大病嘛,好像沒有,小
病卻是不斷,生不生、死不死,每天頭暈目眩,全身有氣無
力,不是這裡痛,就是那裡疼,也曾找醫生做檢查,就是找
不出病因。加上胃口不好,食慾不振,整個人看起來面黃肌
瘦,無精打采,病懨懨的樣子,老一輩的鄰居見了都搖頭,
說我是「囡仔丁」,意謂發育不良的「大人囡仔」,沒有年
輕人生動活潑的氣息。
  我這個樣子,母親相當心疼,常為我進補,買種種營養
食品給我吃,並帶我到處看醫求神問卜,還花錢改運。但不
管如何努力,我身上的病痛仍然如昔,一點也沒有改變。
  由於病苦的折磨,求醫經歷的挫折,見同齡女孩個個青
春躍動,活潑美麗,唯獨自己面色灰滯,骨瘦如柴,生不了
也死不掉,越想心裡越難過,內心鬱卒不已,竟然想要了斷
自己,一死百了,不再受此種種的折磨。繼而一想,死也許
痛快,但親人、尤其是辛辛苦苦把我拉拔養育的雙親,將會
多麼傷心悲痛,乃至肝腸寸斷,我怎麼可以自私地只求自己
痛快,自殺尋死,把痛苦悲傷留給他們呢?讓白髮人送黑髮
人,是多麼的殘忍和不孝啊!再想,既然我想自殺,殘害自
身,表示我將放棄自己的身體,不再在意它,那我何不做
「死觀」,把自己當作死人來面對呢;於是我自問:「一個
死了的人,還會在意身體健不健康,痛不痛苦嗎?死人會在

101

30
意別人憐憫的表情,或譏諷的言語嗎?青春美麗與否,對死

. 人來說有差別嗎?」答案當然都是NO!既然這樣,還有什麼

1

可哀怨和鬱卒的呢?想不到心念一轉,整個心地頓時亮了起
來,光明破除黑暗,自殺的念頭,消逝得無影無蹤。
  自此我不再哀怨,也不再痛苦,對於吃藥求醫,抱持隨
緣的態度,不再像以前一樣積極求醫,渴念痊癒,說也奇
怪,身體反而一天比一天好,不再長期遭受病魔糾纏了。
  後來學佛,才知道自殺的可怕。死了不但要墮地獄,遭
受比生前更勝百千萬倍的折磨和痛苦,也對不起自己百千萬
劫難得的人身,不知珍惜善加利用,利人利己,反而白白糟
蹋,愚痴莫此為甚。更對不起父母師長的生養教育之恩,兄
弟姐妹手足之情,及國家社會保護培育互助之惠。想來,真
是慶幸自己當時能發善念,及時踩下煞車,斷了自殺的念
頭,沒有鑄下人生中的大錯。
  反觀,近來社會瀰漫一股自殺之風,社會賢達、有識之
士,人人憂心不已,百思對策,期能有效防止,但它卻像瘟
疫般地不斷傳染蔓延。
  人要尋死的理由很多,依過去自己的經驗,長期身心遭
受痛苦,壓力太大或是過多的挫折,往往是引發自殺念頭的
媒介。筆者當年因自己善念發生,才遏止了自殺的行為。如
果我們常常思及父母、師長、國家、社會的四重恩,思恩念
報,反哺回饋都來不及了,又怎敢自私地逃避責任去尋死,
而辜負大眾施予的恩情呢?尤其,當今年輕人以為身體乃個
人所有,總喊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而任意胡
亂傷人害己的行為,更應該讓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是家庭、
國家、社會,乃至世界所共有的資產,而非個人所擁有。誰
也沒有資格任意傷害自己的身體,而不思圖報一切眾生施恩
成就我們的恩德。

102
小蝸牛的自白


文◎貝葉 圖◎朵蓮 佛



可憐的我!一隻小小蝸牛

卻必須背負這麼大的「家」到處遊走

並且生生世世

喔!誰來幫我

卸下這個世上最大的包袱?

放下吧! 難以割捨!

從無始劫以來

「它」就是我身體的一部份

如何是好?

可憐的我!一隻小小蝸牛

註:世間有一種東西最難割捨,那就是「情執」,它正是眾
生輪迴生死的根本,所謂「情不斷,生死不了」。

103

30



觀音法門 ── 慈悲心
1
文˙圖◎常憶

❶ 有一天,老法師開示說觀音法門。

❷ 如何有「慈悲心」呢?
「慈悲心」就是把眾生都當成觀音菩薩。

❸ 例如:看到黃狗……

104





❺ 當你這樣做時,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動作……

❻ 大家來練習「慈悲心」吧!

105

30


聖開導師與慈光山僧團

1 文◎無名 英譯◎蔡澤生

編按:緬懷聖開老和尚的導師行誼,慈光僧團的弟子們記錄了老和尚
創建僧團、度化弟子的種種事跡,自第29卷第3期(2008年3月10日出
版)起連載。

之5 歷經無常考驗

Witness1 the Ever-changing


Impermanence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1999年9月21日凌晨,臺灣面臨近
百年來最大浩劫--「921集集大地震」。在強震7.2級的巨大
撼動下,臺灣心腹之地受到重創,各地傷亡慘重,而位於震
央帶的魚池鄉文殊院亦遭嚴重災情。
As it is said, ‘The world is ever-changing and impermanent2, and
the land is vulnerable3 , in the daybreak4 of September 21, 1999,
Taiwan had confronted5 the most serious disaster6 of the century
---- 921 Ji-Ji strong earthquake . Under the 7.2 scale great shake7,
the belly part of Taiwan, as well as other places had been inflicted8
heavy losses and casualties9. Wen-Shu-Yuan is locating in Yu-Chi
village that happened to be in the epicenter10 and had suffered
serious damage from the shake.

【註解】
1.witness: vt. 目擊。
2.impermanent: adj. 不持久的,暫時的。
3.vulnerable: adj. 易受傷的。
4.daybreak: n. 黎明,破曉。
5.confront: vt. 面臨,遭遇。
6.disaster: n. 災難,不幸。

106
7.shake: n. 搖動,震動,地震。
8.inflict: vt. 給予(打擊),使遭受(損傷等)。
9.casualty: n. (事故,災難等的)死者,傷者,受害人。


10.epicenter: n. 震央。





九二一後,僧眾暫時遷移至「金天堂」,甫方整理好家園, 室


2001年7月又遭受桃芝颱風的侵害。雖然如此,但道場的建
立,不外是希望在這幻化苦難的人間,讓佛法彰顯它方便度
眾的效果。是以,大地震後的五年裡,文殊院僧眾在窘迫的
環境中,更積極籌劃重建工程,並繼續各項利益人群、弘法
利生的工作。

After the 921 earthquake, the Sa gha had moved to Jin-Tian-


Tang for temporary stay. Barely1 after the clean out and ready to
settle down, had2 the Sa gha suffered another damage made by
Tao-Zhi typhoon attack in July of 2001. However, the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monastery is only to manifest3 the effect of the
Buddhism of securing4 all beings against hardship and adversity5
in the illusory6 world. Thus in the following five years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Sa gha of Wen-Shu-Yuan, even under cruel7
conditions had been more active in planning the rebuilding of
the monastery as well as carrying on the various activities of
proclaiming the Buddhist truth and benefiting8 all beings.

【註解】
1.barely: adv. 僅僅,幾乎沒有。
2.had: 此處因為前面用了barely after, 所以要用倒裝句;原來的
句子the Sañgha had suffered 把主詞和動詞對調,改為had the
Sañgha suffered....。
3.manifest: vt. 顯示,表露。

107

30
4.secure: vt. 使安全,掩護,保衛(+from/against)。


5.adversity: n. 逆境,厄運。

1
6.illusory: adj. 幻覺的,迷惑人的,虛假的。
期 7.cruel: adj. 殘酷的,令人痛苦的。
8.benefit: vt. 對……有益,有益於。

之6 道場重建遠景

The Vision1 of the Monastery


Reconstruction

2003年底文殊院完成第一期重建工程後,僧眾即遷回原址運
作。為建立長久而堅固之道場,目前第二期整體工程仍在進
行縝密規劃,期以更完備而現代化的建設,來推動佛法教
育,傳播人乘福音,讓文殊院發揮全方位弘法教化的功能,
在穩定中紹隆佛種,恆轉法輪。
In the end of 2003, the first phase of Wen-Shu-Yuan reconstruction
was completed, and the Sañgha had moved back to former 2
location to continue operation. In order to build a long-lasting and
solid monastery,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is still
being under deliberate3 planning with vision that Wen-Shu-Yuan
will incorporate4 the state-of-the-art5 technology with complete
and integrated6 functions to drive the Buddhist education and
disseminate the Ren-Cheng Buddhism Gospel, to continuously
turn the Dharma Wheel and to have the Buddhist seeds flourish7 in
stable circumstances8.

【解說】
1.vision: n. 憧憬,願景。
2.former: adj. 早前的,舊時的。
3.deliberate: adj. 深思熟慮的,慎重的。

108
4.incorporate: vt. 包含,加上,併入。
5.state-of-the-art: adj. (科技、機電等產品)最新進的,最高級
的。


6.integrate: vt. 使成一體,使結合。integrated: (過去分詞當形

容詞用)整合好的。 學
7.flourish: vi. 茂盛,繁茂。 英

8.circumstance: n. 情況,環境,情勢。 教


邀 您 筆 耕
歡迎各種論文、散文、詩歌、小說、戲劇、圖
畫和攝影等作品。 您可寫下修行過程中,以佛
法正見,調伏煩惱、克服困境的心路歷程,使
有緣大眾,同獲法益。
二、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地址及連絡電話,稿
件請用稿紙單面正楷書寫,或逕投本社電子郵
件信箱。
三、本社保留刪改權,不願者請註明;需退稿
者請附回郵信封。
四、來稿經採用,略贈薄酬;欲發心贊助本社
者,請於文末註明「卻酬」。

投稿地址:55541南投縣魚池鄉東池村東興巷24-8號
電子郵件信箱:zgs.editor@gmail.com
電話:049-2896352 傳真:049-2898193

109

30


佛子行三十七頌

1 譯注◎莊昇、陳秀綾

編按:《佛子行三十七頌》的英譯導讀與講解,自第28卷第4期(2007
年3月10日出版)起連載,本期解說第十一頌與第十二頌。

第十一頌
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
故於自樂他諸苦,修正換是佛子行。
All suffering without exception comes from wishing for
one’
s own happiness. The perfect Buddhas arise from
the altruistic1 mind. Therefore, completely exchanging2
one’
s own happiness for the suffering of others is the
bodhisattvas practice.

【導讀】
這句偈可說是接續上一句(第10句)的;我與眾生沒有差
別,眾生皆苦你獨樂,這是樂不起來的。佛陀為了解決眾生
的生老病死苦,得以悟道解脫成佛;而相反的,秦始皇為
求長生不死,派人去求長生藥,他得到了甚麼?更痛苦了。
「於自樂、他諸苦,修正換」是說我們要調整心態,發願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就是諸佛菩薩的
願力。

【英文單字 Vocabulary】
1.altruistic: adj. 利他的,愛他的,利他主義的。
2.exchange : vt. 交換,對調。

110
【綜合幾個英譯,另寫的版本】
While all sufferings derive from the greedy desire for one’ s own
pleasures,


Perfect enlightenment is born from a mind intent on benefiting 佛
others. 學

Thinking of sufferings of all beings and one’
s own happiness, 文
To replace the thoughts of self with concerns for all beings is the 教

practice of the bodhisattvas.


【註解】
1.第一句和第二句可以是獨立的句子,但在此處文義的表達
上,應該用連接詞把它們連起來成為一個複合句,這樣句子
才有力量;所以在第一句開頭加了while。
2.追求自己的快樂不完全是錯的,錯在太貪太執著;一般英
譯沒有把「貪」的意思表示出來,此處特別加greedy一字。
3.佛陀就是正等正覺,故此處以prefect enlightenment來表示佛
陀的意思。
4.「修正換」不是真的拿自己的快樂換眾生的苦,而是指想
法的修正,故用replace thoughts來表示。

第十二頌
彼縱因貪親盜取,或令他奪一切財,
猶將身財三時善,迴向於彼佛子行。
Even if others, influenced1 by great desire, steal all one’
s
wealth or have it stolen, dedicating2 to them one’
s body,
possessions3 and virtues (accumulated4 in) the three
times is the bodhisattvas practice.

111
第 【導讀】
30

. 眾生很苦,苦出於無法脫離貪瞋癡,難免會做出惡行;當其

1 惡行加諸自己身上時,就是實現上一句偈「修正換」的時候

了,這時你想到眾生的苦,所以會在行善時,將功德迴向給
他。將功德迴向法界眾生,大家早日脫離輪迴,離苦得樂。

【英文單字 Vocabulary】
1.influence vt. 影響。此處的influenced, 是過去分詞(受到影響
的意思),當形容詞用。
2.dedicate vt. 以…奉獻,以…供奉;題獻(著作);迴向。
3.possession n. 所有物,財產。
4.accumulate vt. 累積,積聚。

【綜合幾個英譯,另寫的版本】
Even if someone out of greed had stolen our wealth,
Or had incited others to do so;
By our own body and wealth we conduct good deeds in three times
each day,
To return the merits to that person is the practice of the
bodhisattvas.

【註解】
1.out of greed 出於貪心。
2.incite 煽動。
3.「身財三時善」解讀為以自己的身體和財富,在每天早
晨、午時、黃昏三時所做的善事;然後將功德迴向。若是照
英譯的解讀將自己的身體財富和功德迴向,似乎不妥。
4.此處迴向,採用漢英佛學字典的解釋,用return the merits
to。

112
慈光山人乘寺大專學生獎
助學金申請辦法






【緣起】
慈光山人乘寺聖開老和尚畢生弘揚佛教真理,提倡淨化人
心,為紀念其行誼與德澤,鼓勵大專學生深入佛學研究,提
升人文素養,省思生命意義,確立人生目標,財團法人慈光
山佛教基金會特設立本獎助學金。

【申請資格】
凡就讀國內公私立大專院校及研究所肄業學生(不含在職專
班、進修部、空中大學、社區大學學生),上學年學業成績
平均八十分以上(家境清寒者學業成績得降低五分)、操行
八十分以上,依規定提出一篇文章者。

【獎勵名額及金額】
大學組每名壹萬元,研究所組每名壹萬貳仟元。名額依文章
成績及有關資料決定。

【文章內容及相關事項】
1.文章題目(各組別區分以九十七學年度學籍為準)
大 學 組 : 閱 讀 聖 開 老 和 尚 著 作 —— 《 佛 說 父 母 恩 難 報
經》、《羅雲忍辱經白話故事》,任選一書,書寫二千
五百字以上讀後心得一篇。閱讀書籍請至慈光山資訊網
「http://www.zgs.org.tw/活動訊息」下載。
研究所組:「試論佛法對於災後心靈重建」專題論文,字
數為八千字以上。

113

30
2.文章須未曾得獎及發表者,亦不得一稿數投、冒名頂替、

. 抄襲他人或妨害他人著作權。凡違反以上情事,經查明屬

1

實,立即取消申請資格,如已得獎,則追回獎學金和獎
狀,法律責任亦由申請者自行負責。
3.引用藏經或他人資料,須以引號標記,並註明出處。文末
須附參考書目。文中有關其他學科之專門術語,亦須解說
或附註。
4.請以中文電腦繕打,列印於A4紙張,並另附磁片或光碟。
5.得獎作品版權歸屬本基金會所有,並擇優發表於《人乘佛
刊》,或視情形結集出版,不另付稿酬。
6.文章請自留備份,恕不退稿。未達錄取標準者,亦不退
件。

【申請文件】
1.申請表一份。
2.已辦妥九十七學年註冊之學生證正反面影本一份。
3.九十六學年度上下兩學期正式成績單(含操行成績)一
份。
4.文章一篇二份。
5.文章之磁片一片(或光碟,限word檔)。
6.申請清寒獎學金者,請另附戶籍謄本和低收入戶證明。

【申請期限】
自九十七年九月一日至十月十日止(郵戳為憑),逾期或資
料不齊全者,恕不受理。

【申請手續】
1.申請表格請向慈光山人乘寺全省分支道場領取或至慈光山
資訊網「http://www.zgs.org.tw/活動訊息」下載,並請親

114
自簽章。
2.申請文件請寄「55541南投縣魚池鄉東池村東興巷24-8號,
財團法人慈光山佛教基金會」,信封請註明「申請大專獎



學金」。連絡電話:049-2896352、2896025 光


【頒獎事項】


得獎名單於九十七年十一月底公布於慈光山資訊網,另專函
通知得獎人至就近的慈光山人乘寺分支道場領獎。受獎學生
必須親自領獎,不得委託他人代領。

◎本辦法如有未盡
事宜,得隨時修訂
並再行公布。

115

30


頒發九十七年度


1
中小學獎助學金
文◎果穗 攝影◎大見

  六月的風,習習吹來,染紅了一棵棵鳳凰木;六月的
雨,陣陣落下,增添了幾絲絲離愁和感傷。知了高鳴時,學
校設計各式各樣的活動,為學生留下美好的回憶;驪歌清唱
中,學子收拾起行囊準備揚帆待發邁向另一個旅程,六月為
人間編織了歡笑成長與離別感動的季節。
  第十個年頭了,財團
法人慈光山佛教基金會仍
依往例,在這豐碩歡樂、
溫馨感人的季節裡頒發中
小學學生獎助學金。九十
七年度得到這項獎勵的學
生計有高中四十四人、國

116
中九十六人、國小一百零一人。十年來,基金會先後已陪伴
二千多位學生成長,分享他們成長的喜悅。
  各學校紛紛邀請僧團法師參加畢業盛會,齊為學生給予



更多的祝福。法師以「五心」迎接「五新」來鼓勵學子, 光

期勉他們能擁有「慈悲心、感恩心、知足心、謙虛心、精 聲


進心」,來面對「新生活、新學習、新歷練、新秩序、新成
長」,能夠有效、愉快地學習和成長,進而體驗、享受人生
的樂趣。
  其實,畢業只是一時的,獎勵也是極微少的。重要的
是,孩子們未來的路還很長,基金會用心真誠地陪伴他們在
成長過程中走一段,更希望他們能及早做好準備,有自信、
負責地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展現出生命的光輝,為自己的生
命新頁創造更豐富充實的內涵。

117

30


慈光山僧團活動報導

1 文◎張清財 攝影◎大見

盂蘭盆暨瑜珈燄口施食大法會
慈光山人乘寺為倡行孝道,成就信眾報恩孝行,使現世父母
增福延壽,多生父母、六親眷屬離三塗苦,於九十七年八月
十日(農曆七月十日),在地藏院舉辦「盂蘭盆暨瑜珈燄口
施食大法會」。
上午八點舉行「盂蘭盆法會」,會中氣氛莊嚴、清淨、平
和,與會者懷著無比虔誠心參與,個個法喜充滿。
下午三點啟建「瑜珈燄口施食大法會」,法師帶領信眾誦念
經咒,並施食令惡趣眾生,得以聞法受食,淨除業障,早離
惡趣,往生善道。

118





【活動預告】

「居士佛契日——進階禪修」
慈光山僧團為弘揚佛陀正法,增進居士解行並重、定慧等持,對禪修有更
進一層之體驗,於九十七年九月六、七兩日,在覺華園舉辦「居士佛契
日——進階禪修」。
「居士精進佛三」
九十七年十月十至十二日,將於彌陀院舉辦「居士精進佛三」,歡迎十方
善信參加。
「僧眾精進佛契日」
慈光山僧團於九十七年十一月三日至十一月十六日,舉行下半年度的「僧
眾佛契日」,屆時一切法務暫停,不便之處尚祈見諒。

119

30


慈光山九十七年


1
幸福兒童成長園活動記事
文◎慧珍 攝影◎黃弘鎮

  九十七年度慈光
山人乘寺埔里精舍暑
期幸福兒童成長園活
動,於7月12日揭開序
幕,此次安排一天半
的課程,大部份家長
都希望在漫長暑假中,讓子女參加有意義的活動,增長孩子
的善根、智慧,所以名額很快就滿了。
  第一天的活動在埔里精舍開演。林彥璋醫師別出心裁的

120
開園儀式,有點威嚴又帶些幽
默,與小朋友們約法三章,鼓
勵他們以合群、守規、認真、



感恩的態度學習。 光

  第一堂課「佛國巡禮」, 聲


由人航師父教導學佛禮儀和過
堂,讓小朋友們認識偉大的佛
陀,並以恭敬心禮佛、拜佛,
學會三拜、問訊禮,還學會用
齋的規矩。
  接著李素月老師設計的課
程──「愛護地球大家一起
來」,先放映環保影片後,再
透過布偶劇場的表演,了解我
們居住的地球,正因為全球暖
化的關係,造成海平面升高、
陸地減少、農作物減產、疾病傳染快速蔓延、天災頻傳、
生態浩劫迫在眉睫,他勉勵大家要建立共識,用行動搶救
地球,如節約能源,隨手關燈關水、惜福愛物、多素食少肉
食、飲食節度、
垃圾分類、資源
回收……等等,
大家一起守護地
球,感恩地球,
珍惜地球。
  王綉珍、曾
利貞老師,雙人
合作的成長課程

121

30
──「與時間競賽的人」,

. 介紹一位自幼因運動神經病

1

變,導致手腳肌肉萎縮,後
來又遭遇意外而雙腳截肢,
卻始終未向命運低頭的勇者
──俊翰的故事;陳俊翰
不因為身體的缺陷多病而氣
餒,他求學意志堅強,先以
榜首考上新竹中學,第一名
畢業後又考上台大會計系,
更考取台大法研所經濟法學
組榜首,接著又榮登律師高
考榜首,堪稱勵志典範,在
欣賞影片中,有不少人感動
地悄悄拭淚呢!
  午齋過堂後,半小時的
佛歌教唱,由林鴻傑、林麗珍老師指導,小朋友們興致高昂
地唱著「與佛同在」,還熱烈搶著到台前表演。
  下午是小朋友們最期待的陶藝課,第一階段,黃弘鎮老
師從認識材料性質、熟悉成型方式入門,說明如何運用材料
的「加」「減」功能──捏的方式是加,雕刻的方式是減。
第二階段就是實務操作,有手捏器皿、石膏模的壓模成型、
平板成型,作品有茶杯、佛像、九色鹿、蓮花、吉祥獸、花
器、水盤等,小朋友們不但收穫豐富,同時在陶藝課中,學
到觀察的能力,以及定心、耐心的功夫。
  賞鳥是老少咸宜的戶外活動,張清財老師精心策劃地藏
院禪林的賞鳥行,行前在精舍以簡報影片放映,並作鳥類生
態圖片解說,有時還搭配小故事,融入保育觀念,小朋友們

122




都聽得津津有味,關於賞鳥的注意事項,如:避免穿著太
鮮豔的衣服、只可遠觀不可近看,以免驚嚇鳥類、攜帶望遠
鏡、筆記本、飲用水、不喧譁、不吵鬧……,這些點點滴
滴,張老師總是不厭其煩地叮嚀。第二天早上六點半,在忠
孝國小門口集合,張老師還邀約幾位野鳥學會的專業老師,
分組協助指導解說,參加的小朋友和家長們真是有福了。

123

30



1

  王呈瑞老師的「我要快樂、我要幸福」是壓軸的一堂
課,影片中一對單親兄妹,一面照顧患糖尿病而行動不便的
父親,放學後還要到市場擺攤賣醬菜,影片啟發小朋友的善
心和孝心,少欲知足,能珍惜目前所擁有的快樂和幸福。
  一天半的活動中,香積菩薩們,默默地在幕後準備可口
的點心、香噴噴的炒飯、還有新奇的三色飯,讓小朋友在素
食DIY作飯團,大家的胃口特別好,都說比家裡的好吃。
  午齋後,在地藏院大殿頒獎,大真師父對全體學員勉勵
後,大家一起禮佛三拜,向佛告假,今年的暑期幸福兒童成
長園活動,終於圓滿地畫下句點。
  感恩一切!

12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