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1

第二單元 流體靜力學 (Fluid Statics)

本單元學習的是流體靜力學,也就是無加速度的情況。無加速度可以是靜止,

或是等速。

流體的受力狀況有表面力(surface force),體力(body force)。

所謂表面力即是作用於流體的『界面』。這裡的界面是指我們所定的曲面或平

面,所以可以是虛擬的。就像我們在流體中任取一區域當作研究對象,這個

區域通常是一六面體(配合直角座標系),表面力即是作用六面體六個界面上

的力。

之前在第一單元介紹過的剪應力是另一種表面力。剪應力會造成流體形狀的

改變。在流體靜力學,一般皆是假設流體無變形,亦即無剪應力的作用。因

此,流體靜力學只考慮正向應力,即是我們熟悉的壓力。

體力則是與流體整個質量有關的作用力,通常是流體的重量。再有電磁場作

用的情況,體力可以是因電磁作用而產生的力。環工,土木不會碰到。

考慮一立方體流體區域如下圖所示:

1
中興環工
立方體的邊長是 dx, dy, dz。座標系的 x, y, z 軸如圖所示。若假設立方體中心

點處座標為 (x, y, z),壓力為 p。在各面處的壓力當然不會是 p。數學上有泰

勒級數(Taylor Series)。其作用是用來近似一連續函數在一特定點附近的函數

值:

若已知函數 f 在點 a 的函數值 f(a),則在 a 附近的 x 可用泰勒函數值近似

𝑓 ′ (𝑎) 𝑓 ′′ (𝑎) 2
𝑓 ′′′ (𝑎)
𝑓(𝑥)~𝑓(𝑎) + (𝑥 − 𝑎) + (𝑥 − 𝑎) + (𝑥 − 𝑎)3 + ⋯
1! 2! 3!

所以左側 y 平面上的壓力可如下計算:

𝜕𝑝 𝜕 2𝑝
𝑝𝐿 = p + (𝑦𝐿 − 𝑦) + 2
(𝑦𝐿 − 𝑦)2 + ⋯
𝜕𝑦 𝜕𝑦

上式中 yL – y = - dy/2。因為 dy 已經很小,所以 dy 的高次冪項皆可忽略。

𝜕𝑝 𝜕𝑝 𝑑𝑦
𝑝𝐿 = 𝑝 + (𝑦𝐿 − 𝑦) = 𝑝 −
𝜕𝑦 𝜕𝑦 2

同理,右側 y 平面處壓力 pR 為

𝜕𝑝 𝜕𝑝 𝑑𝑦
𝑝𝑅 = 𝑝 + (𝑦𝑅 − 𝑦) = 𝑝 +
𝜕𝑦 𝜕𝑦 2

左測壓力施於左側 y 平面之力是 pLdxdz(正 y 方向),右側壓力施於右側 y 平

面之力是 pLdxdz(負 y 方向)。所以 y 方向表面力的淨作用力是

𝜕𝑝 𝑑𝑦 𝜕𝑝 𝑑𝑦 𝜕𝑝
(𝑝𝐿 − 𝑝𝑅 )𝑑𝑥𝑑𝑧 = [(𝑝 − ) − (𝑝 + )] 𝑑𝑥𝑑𝑧 = − 𝑑𝑥𝑑𝑦𝑑𝑧
𝜕𝑦 2 𝜕𝑦 2 𝜕𝑦
2
中興環工
同理 x 方向表面力的淨作用力是

𝜕𝑝 𝑑𝑥 𝜕𝑝 𝑑𝑥 𝜕𝑝
(𝑝𝐵 − 𝑝𝐹 )𝑑𝑥𝑑𝑧 = [(𝑝 − ) − (𝑝 + )] 𝑑𝑦𝑑𝑧 = − 𝑑𝑥𝑑𝑦𝑑𝑧
𝜕𝑥 2 𝜕𝑥 2 𝜕𝑥

z 方向表面力的淨作用力是

𝜕𝑝 𝑑𝑧 𝜕𝑝 𝑑𝑧 𝜕𝑝
(𝑝𝐵 − 𝑝𝑈 )𝑑𝑥𝑑𝑧 = [(𝑝 − ) − (𝑝 + )] 𝑑𝑥𝑑𝑦 = − 𝑑𝑥𝑑𝑦𝑑𝑧
𝜕𝑧 2 𝜕𝑧 2 𝜕𝑧

全部表面力的作用合力是

𝜕𝑝 𝜕𝑝 𝜕𝑝
𝐹⃗𝑠 = (− 𝑖⃗ − 𝑗⃗ − ⃗⃗ ) 𝑑𝑥𝑑𝑦𝑑𝑧
𝑘
𝜕𝑥 𝜕𝑦 𝜕𝑧

體力是立方體內流體重量

𝐹⃗𝐵 = 𝑚𝑔⃗ = 𝜌V𝑔⃗ = ρ𝑔⃗𝑑𝑥𝑑𝑦𝑑𝑧

立方體流體所受的外力和是

𝜕𝑝 𝜕𝑝 𝜕𝑝
𝐹⃗𝑠 + 𝐹⃗𝐵 = (− 𝑖⃗ − 𝑗⃗ − ⃗⃗ ) 𝑑𝑥𝑑𝑦𝑑𝑧 + 𝜌𝑔⃗ 𝑑𝑥𝑑𝑦𝑑𝑧
𝑘
𝜕𝑥 𝜕𝑦 𝜕𝑧

梯度 (gradient)

數學上梯度的定義:

一純量多變數函數 f (x,y,z),當變動時,可能是單一自變數造成,也可

能是多個自變數同時的效果。為有所區別,乃有偏微分的定義。因此

𝜕𝑓/𝜕𝑥 是 f 在 x 方向的變動。整個 f 的變動則是全微分。

𝜕𝑓 𝜕𝑓
𝐷𝑓(𝑥, 𝑦) = 𝑑𝑥 + 𝑑𝑦
𝜕𝑥 𝜕𝑦

就如同向量的變動是各分量變動的和。所以定義梯度如下:

𝜕𝑓 𝜕𝑓 𝜕𝑓
∇𝑓(𝑥, 𝑦, 𝑧) = 𝑖⃗ + 𝑗⃗ + ⃗⃗
𝑘
𝜕𝑥 𝜕𝑦 𝜕𝑧

所以立方體流體所受的外力和是

3
中興環工
𝜕𝑝 𝜕𝑝 𝜕𝑝
(− 𝑖⃗ − 𝑗⃗ − ⃗⃗ ) 𝑑𝑥𝑑𝑦𝑑𝑧 + 𝜌𝑔⃗ 𝑑𝑥𝑑𝑦𝑑𝑧 = (−∇𝑝 + 𝜌𝑔⃗)𝑑𝑥𝑑𝑦𝑑𝑧
𝑘
𝜕𝑥 𝜕𝑦 𝜕𝑧

根據牛頓運動定律,外力的作用是引發速度的變異。本章是靜力學,無加速

度。

−∇𝑝V + 𝜌V𝑔⃗ = 𝜌V𝑎⃗ = 0

所以

−∇𝑝 + 𝜌𝑔⃗ = ⃗⃗
0

上式為一向量方程式,取各分量:

𝜕𝑝 𝜕𝑝
− + 𝜌𝑔𝑥 = 0 =0
𝜕𝑥 𝜕𝑥
𝜕𝑝 𝜕𝑝
− + 𝜌𝑔𝑦 = 0 =0
𝜕𝑦 𝜕𝑦

𝜕𝑝 𝜕𝑝
− + 𝜌𝑔𝑧 = 0 − = −ρ𝑔𝑧 = 𝜌𝑔
𝜕𝑧 𝜕𝑧

因為重力加速度在負 z 方向,所以 gz = -g

上式告訴我們,在同水深 (x , y 為定值)處,壓力一樣。這跟日常經驗符

合。在不同水深則有

𝜕𝑝
= −𝜌𝑔
𝜕𝑧

我們的座標 z 軸是向上為正,所以

𝑝2 − 𝑝1
= −𝜌𝑔
𝑧2 − 𝑧1

若 z2 比 z1 高,則 z2 – z1 為正。p2 < p1;反之,若 z2 比 z1 低,則 z2 –

z1 為負。p2 > p1。所以在大氣中壓力隨高度下降,在水中,壓力隨深度增

加。

4
中興環工
用立方體解釋流體靜力學你覺得取巧!我們看看 Munson 課本的說明:

在流體中不取立方體,改取一角錐如下所示:

上圖中角錐的受力有介面上的壓力作用(表面力)及流體的重量(體力)。在

x 方向上的作用力可忽略,為什麼?因此我們只考慮 y 方向及 z 方向的作用

力。

𝑑𝑥𝑑𝑦𝑑𝑧
∑ 𝐹𝑦 = 𝑝𝑦 𝑑𝑥𝑑𝑧 − 𝑝𝑠 𝑑𝑥𝑑𝑠𝑠𝑖𝑛𝜃 = 𝑚𝑎𝑦 = 𝜌 𝑎𝑦
2

𝑑𝑥𝑑𝑦𝑑𝑧 𝑑𝑥𝑑𝑦𝑑𝑧
∑ 𝐹𝑧 = 𝑝𝑧 𝑑𝑥𝑑𝑦 − 𝑝𝑠 𝑑𝑥𝑑𝑠𝑐𝑜𝑠𝜃 − 𝜌 𝑔=𝜌 𝑎𝑧
2 2

由圖形知 dy = ds cos, dz = ds sin。所以前二式變成

𝑑𝑥𝑑𝑦𝑑𝑧
𝑝𝑦 𝑑𝑥𝑑𝑧 − 𝑝𝑠 𝑑𝑥𝑑𝑧 = 𝑚𝑎𝑦 = 𝜌 𝑎𝑦
2

𝑑𝑥𝑑𝑦𝑑𝑧 𝑑𝑥𝑑𝑦𝑑𝑧
𝑝𝑧 𝑑𝑥𝑑𝑦 − 𝑝𝑠 𝑑𝑥𝑑𝑦 − 𝜌 𝑔=𝜌 𝑎𝑧
2 2

兩邊消去重複項

𝑑𝑦
𝑝𝑦 − 𝑝𝑠 = 𝑚𝑎𝑦 = 𝜌 𝑎
2 𝑦
5
中興環工
𝑑𝑧 𝑑𝑧
𝑝𝑧 − 𝑝𝑠 − 𝜌 𝑔 = 𝜌 𝑎𝑧
2 2

𝑑𝑧
𝑝𝑧 − 𝑝𝑠 = (𝜌𝑔 + 𝜌𝑎𝑧 )
2

若是在流體中的一點,則 dy = dz = ds = 0,所以

𝑝𝑦 = 𝑝𝑧 = 𝑝𝑠

由上式可知,在流體中任一點其壓力與方向無關。

注意:這裡只說任一方向上之壓力相等。並未說壓力在此方向上的梯度(變

化)相等。不要與前面的壓力梯度觀念搞混了。

這裡所講的壓力都是絕對壓力。理想氣體方程式中的壓力也是絕對壓力。什

麼是絕對壓力?從壓力為 0 開始量起的壓力稱做絕對壓力。我們熟悉的水銀

壓力計即是量測絕對壓力的裝置。但是這樣的裝置不好用。萬一水銀倒出

來,玻璃管破掉都很麻煩。所以工程上流體力學的壓力量測不是用這樣的裝

置。而是用壓力計。

這樣的壓力計也稱做乾式壓力計。讀數怎麼有正值,也有負值?這是因為其

量測的是相對於大氣壓力而言。也就是說,比大氣壓力多多少,或是少多
6
中興環工
少。這樣的壓力稱做『錶壓力』(gage pressure)。做題目時要注意給的是絕對

壓力,還是錶壓力。

因為工程上量測多是錶壓力,是以大氣壓力為準。所以大氣壓力必須有一標

準。依美國國家標準局定義有標準大氣,是溫度 15 ℃,平均海平面高度處

的壓力定義為標準大氣。

標準大氣壓力相關數值

相關物理量 符號 數值

T 15 ℃
溫度

p 101.3 kPa
壓力

 1.225 kg/m3
密度

 1.789 × 10−5 𝑘𝑔/(𝑚𝑠)


黏滯係數

壓力與高度相關的題目

我們之前得到公式

𝜕𝑝
= −ρg
𝜕𝑧

上式之所以用偏微分是因為壓力不只是高度的函數,還是溫度,濕度,組成

7
中興環工
等的函數。若是在地球表面 1 km 高度內,溫度,濕度,組成幾乎是定值,

上式可寫成

𝑑𝑝
= −ρg
𝑑𝑧

若密度也是定值,則上式可直接積分

𝑝2 𝑧2
∫ 𝑑𝑝 = −ρg ∫ 𝑑𝑧
𝑝1 𝑧1

𝑝2 − 𝑝1 = −𝜌𝑔(𝑧2 − 𝑧1 )

在流體 z2- z1 即是水深 h。所以參考下圖

𝑧2 , 𝑝2

𝑧1 , 𝑝1

深度 z2 與 z1 的壓力差是

𝑝1 − 𝑝2 = ∆𝑝 = 𝜌𝑔(𝑧2 − 𝑧1 ) = 𝜌𝑔ℎ

我們可用上公式來量測壓力。U 管壓力計及適用此原理。

8
中興環工
來看看這樣的例題。

一 U 形管壓力計用來量測一氣槽

內的壓力。參考右圖。管中流體

比重 0.85,管中液體高 55

cm。當地大氣壓力是 96 kPa。

問槽內氣壓是多少?

圖中點 1 及點 2 壓力是否一樣?

9
中興環工
之前定義標準空氣密度是 1.225 kg/m3。水的密度是 1000 kg/m3。 因氣體的

密度是水的千分之一,所以點 1 及點 2 的壓力差可略。圖中顯示槽內氣體壓

力比大氣壓力還要大(因為右側液體柱較高)。所以槽內氣體壓力是

𝑘𝑔 𝑚 55
𝑝𝑡𝑎𝑛𝑘 = ρgh + 96 kPa = 0.85 × 1000 × 9.8 × 𝑚 + 96 𝑘𝑃𝑎
𝑚3 𝑠 2 100
𝑘𝑔
= 4581.5 + 96 𝑘𝑃𝑎
𝑚 − 𝑠2
𝑚
𝑁 𝑘𝑔 2 𝑘𝑔
1 Pa = 1 =1 𝑠 =1
𝑚 2 𝑚 2 𝑚 − 𝑠2

𝑘𝑔
𝑝𝑡𝑎𝑛𝑘 = 4581.5 + 96 𝑘𝑃𝑎 = 4581.5 𝑃𝑎 + 96 𝑘𝑃𝑎
𝑚 − 𝑠2
= 4.58 𝑘𝑃𝑎 + 96 𝑘𝑃𝑎 = 100.8 𝑘𝑃𝑎

類似但較複雜一點的例題。

一槽有水及空氣。空氣的壓力如圖

所示。當地大氣壓力是 85.6 kPa,

若 h1 = 0.1 m,h2 = 0.2 m,h3 = 0.35

m。水,油及水銀密度分別是 1000

kg/m3,850 kg/m3 及 13,600 kg/m3。

請問空氣壓力是多少?

架設氣體壓力是 Pa,則有

𝑃𝑎 + 𝜌𝑤𝑎𝑡𝑒𝑟 𝑔(ℎ1 + ℎ2 ) − 𝜌𝑤𝑎𝑡𝑒𝑟 𝑔ℎ2 + 𝜌𝑜𝑖𝑙 𝑔ℎ2 − 𝜌𝐻𝑔 𝑔ℎ3 = 𝑃𝑎𝑡𝑚


10
中興環工
將已知數值帶入,可得 Pa = 130 kPa。

重點注意:

在連續介質內同高度處壓力一樣。壓力往下增加(要加),往上是減少

(要減)

我們前面導出壓力隨高度的變率,也就是壓力在 z 方向上的梯度:

𝜕𝑝
= −ρg
𝜕𝑧

上式告訴我們,壓力與流體的密度及重力加速度有關。g 在地球表面變化的

速度遠小於密度。所以除非是考慮太空旅行,一般地表附近均假設 g 為定

值。若要求大氣層內不同高度的壓力,則要積分上式如下:

𝑝2 𝑧2
∫ 𝑑𝑝 = − ∫ 𝜌𝑔𝑑𝑧
𝑝1 𝑧1

上式左側積分不是問題,右側的積分 g 雖然是定值,但是密度可不一定。所

以若要積分必須找出密度與高層的函數關係。但是一般使用的公式是地表溫

度與高度間的函數關係,不是密度與高度。之前定義的氣體方程式定義了壓

力,密度,溫度間的關係:

𝑝 = ρ𝑅 ∗ 𝑇

則積分式可寫成:

11
中興環工
𝑝2 𝑧2
𝑑𝑝 𝑔
∫ = −∫ ∗
𝑑𝑧
𝑝1 𝑝 𝑧1 𝑅 𝑇

溫度與高層的關係簡單可定義為

𝑇 = 𝑇0 − 𝑘𝑧

T0 是地表(z = 0)溫度

所以積分式

𝑝2 𝑧2
𝑑𝑝 𝑔
∫ = −∫ ∗
𝑑𝑧
𝑝1 𝑝 𝑧1 𝑅 (𝑇0 − 𝑘𝑧)

𝑝2 𝑔 𝑇0 − 𝑘𝑧2
ln ( ) = ∗ 𝑙𝑛 ( )
𝑝1 𝑅 𝑘 𝑇0 − 𝑘𝑧1

𝑝2 𝑇0 − 𝑘𝑧2 𝑔∗
= 𝑒𝑅 𝑘
𝑝1 𝑇0 − 𝑘𝑧1

上式中,指數函數為正值,𝑇0 − 𝑘𝑧2 < 𝑇0 − 𝑘𝑧1 ,故 p2 < p1。

基本公式 ∂p/ ∂z = −𝜌𝑔 除了可用於計算大氣層不同高度的壓力,還有另一

重要用途,即是計算水面下平面或曲面所受的外力。

考慮兩種狀況:水平平面,非水平平面。若是水平平面,則平面上各處壓力

一樣。要計算受力就是壓力直接乘上面積即可。若是非水平平面,問題就複

雜了,這也是一般流力課本都有介紹的主題,考試常考的部分。來看看怎麼

處理。考慮如下的狀況:

12
中興環工
一平面上有壓力作用(如下圖所示)

我們只要在下方施一力跟上方壓力作用所產生的力一樣,則平版不動。重點

是如何計算下方力的大小,作用的位置。因為水平,所以計算力的大小不是

問題。位置也不是問題,就是中間點。來看另一狀況:

這時要計算平面下方的施力及作用點就有點難度了!

水面下有一平面(平版)。在不同深度,壓力不同;因此平面的受力計算要麻

煩一點。

13
中興環工
因為壓力隨深度而變,所以要計算平版上的總作用力要有一個方法。

作法如下:先定座標系。因為這樣做後面的計算,積分才好做。平版所在的

面訂為 y 軸(為何這樣定?)
,x 軸呢則是垂直於你所看到的這張紙,z 軸不

是重點。若你好奇,就是跟 y 軸,x 軸垂直的囉。如上圖所示。

因為平版上任意位置所受的壓力跟水深有關,所以在平版上任取一小塊,其

水深是 h。而該點的 y 軸座標是 y,因此有

ℎ = 𝑦𝑠𝑖𝑛𝜃

該小塊平面所受來自壓力的作用力是

𝑑𝐹 = 𝑝𝑑𝐴 = 𝜌𝑔ℎ𝑑𝐴 = 𝜌𝑔𝑦𝑠𝑖𝑛𝜃𝑑𝐴

整個平面的受力則是

𝐹𝑅 = ∫ 𝑑𝐹 = ∫ 𝜌𝑔𝑦𝑠𝑖𝑛𝜃𝑑𝐴 =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 ∫ 𝑦𝑑𝐴

注意:這裡只考慮靜水壓力。總壓力應該還有大氣壓力。但一般大氣壓力無

14
中興環工
處不在,所以常忽略。

上式積分可算出合力 FR 的大小。公式中 ∫ 𝑦𝑑𝐴 有特殊意義。面積 dA 相對

於 x 軸的一次矩(first moment)就是這樣計算。而計算的結果也就是整個面

積 A 形心(centroid)的 y 座標。

面積 A 相對於 x 軸的一次矩,可計算形心的 y 座標 (yc)

𝐴𝑦𝑐 = ∫ 𝑦𝑑𝐴

∫ 𝑦𝑑𝐴
𝑦𝑐 =
𝐴

所以合力的大小即是形心處水深壓力乘上整個平面的面積。

𝐹𝑅 =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 ∫ 𝑦𝑑𝐴 =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𝑦𝑐 𝐴

15
中興環工
合力會作用於形心位置嗎?

上圖顯示 FR 並不是作用於形心!(由不對稱可看出)。真是這樣?

假設 FR 的作用點之 y 座標是𝑦 ′ (有些書是用 yR 表示),則有下式:

𝐹𝑅 𝑦 ′ = ∫ 𝑦𝑑𝐹 = ∫ 𝑦𝜌𝑔𝑦𝑠𝑖𝑛𝜃𝑑𝐴 =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 ∫ 𝑦 2 𝑑𝐴

(𝐹𝑅 𝑦𝑅 = ∫ 𝑦𝑑𝐹 = ∫ 𝑦𝜌𝑔𝑦𝑠𝑖𝑛𝜃𝑑𝐴 =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 ∫ 𝑦 2 𝑑𝐴)

所以 𝑦 ′ 的座標是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 ∫ 𝑦 2 𝑑𝐴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 ∫ 𝑦 2 𝑑𝐴 ∫ 𝑦 2 𝑑𝐴
𝑦′ = = =
𝐹𝑅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 ∫ 𝑦𝑑𝐴 𝑦𝑐 𝐴

二次矩的定義

一面積 A 相對於一座標軸(這裡以 x 軸為例)的二次矩

16
中興環工
∫ 𝑦 2 𝑑𝐴 = 𝐼𝑥𝑥

上面這個定義明確,但不好用。因為二次矩會隨我們所選的 x 軸而變。這樣

每次都要重新計算,很煩的。因此而有平行軸定理。

平行軸定理

𝐼𝑥𝑥 = 𝐼𝑥̂𝑥̂ + 𝑦𝑐2 𝐴

有些書寫成

𝐼𝑥𝑥 = 𝐼𝑥𝑐𝑥𝑐 + 𝑦𝑐2 𝐴

補充資料

參考來源:

http://www.public.iastate.edu/~statics/examples/secmoment/secmoma.html

我們有圖如下:

17
中興環工
圖中黃色區域相對於 x 軸及 y 軸的二次距是多少?

一微小區域 dA 相對於一座標軸之二次距即是其面積與該軸距離平方的乘

積。因此,相對於 x 軸之二次距是

𝐼𝑥𝑥 = ∫ y 2 𝑑A

注意:因為是相對於 x 軸,所以 dA 相對於 x 軸的距離是 y。同理可得

𝐼yy = ∫ 𝑥 2 𝑑A

要求一面積相對於 x 軸的二次距,我們要找到一與 x 軸同距離區域。如圖

中之 dA 是我們找的區域。此區域的面積

dA = wdy

-
18
中興環工
上式中 w 是 x 軸上的距離,也就是兩曲線 x 座標的差。計算是右邊減去左

邊(為何?)

𝑦2
w = (𝑥𝑟 − 𝑥𝑙 ) = √2y −
16

所以相對於 x 軸的二次距是

𝑦=8
2
𝑦=8
2
𝑦2 2𝑦 7⁄2 𝑦 5
𝐼𝑥𝑥 = ∫ 𝑦 𝑑A = ∫ 𝑦 (√2y − ) 𝑑y = [√2 − ]
𝑦=0 16 7 80 𝑦=0

4096 2048 6144


𝐼𝑥𝑥 = − = = 175.5
7 5 35

二次矩平行軸定理

𝑰𝒙𝒙 = 𝑰𝒙′ 𝒙′ + 𝑨𝒓𝟐

上式說明一平面 A 相對於任一 x 軸的二次矩,即是該平面相對於通過其形

心 x’軸的二次矩,加上形心相對於 x 軸距離平方與面積乘積的和。

以上圖形為例。一平面 A,通過其形心的 x 軸與任一 z 軸。x 軸與 z 軸距

離 r。則 A 相對於 x 之二次矩是

∫ 𝑥 2 𝑑𝐴

A 相對於 z 之二次矩是

19
中興環工
∫(𝑥 ± 𝑟)2 𝑑𝐴 = ∫(𝑥 2 ± 2𝑥𝑟 + 𝑟 2 )𝑑𝐴 = ∫ 𝑥 2 𝑑𝐴 ± ∫ 2𝑥𝑟𝑑𝐴 + ∫ 𝑟 2 𝑑𝐴

= ∫ 𝑥 2 𝑑𝐴 + 𝐴𝑟 2 ± 2𝑟 ∫ 𝑥𝑑𝐴

任一平面相對於其形心的一次矩恆為 0。故最後一項為 0。得證。

任一平面相對於通過其形心軸線的二次矩是一定的,且有公式可以計算。這

樣我們計算相對於任意軸的二次矩就沒有問題。之前的公式

∫ 𝑦 2 𝑑𝐴 𝐼𝑥̂𝑥̂ + 𝐴𝑦𝑐2 𝐼𝑥̂𝑥̂


𝑦′ = = = 𝑦𝑐 +
𝑦𝑐 𝐴 𝑦𝑐 𝐴 𝑦𝑐 𝐴

∫ 𝑦 2 𝑑𝐴 𝐼𝑥𝑐𝑥𝑐 + 𝑦𝑐2 𝐴 𝐼𝑥 𝑥
𝑦𝑅 = = = 𝑦𝑐 + 𝑐 𝑐
𝑦𝑐 𝐴 𝑦𝑐 𝐴 𝑦𝑐 𝐴

上式告訴我們合力 FR 的作用點不是在形心 (yc) 位置,而是在形心更下面。

所以圖形沒有錯。但是這只是合力作用點的 y 座標,要確定作用點,還需要

知道 x 座標。同理可求 xR:

𝐹𝑅 𝑥 ′ = ∫ 𝑥𝑑𝐹 = ∫ 𝑥𝜌𝑔𝑦𝑠𝑖𝑛𝜃𝑑𝐴 =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 ∫ 𝑥𝑦𝑑𝐴 =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𝐼𝑥𝑦

(𝐹𝑅 𝑥𝑅 = ∫ 𝑥𝑑𝐹 = ∫ 𝑥𝜌𝑔𝑦𝑠𝑖𝑛𝜃𝑑𝐴 =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 ∫ 𝑥𝑦𝑑𝐴 =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𝐼𝑥𝑦 )

∫ 𝑥𝑦𝑑𝐴 稱做平面 A 同時相對於 x 及 y 軸的二次矩。同樣的平行軸定理:

𝐼𝑥𝑦 = 𝐼𝑥̂𝑦̂ + 𝐴𝑥𝑐 𝑦𝑐

(𝐼𝑥𝑦 = 𝐼𝑥𝑐 𝑦𝑐 + 𝐴𝑥𝑐 𝑦𝑐 )

20
中興環工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𝐼𝑥𝑦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𝐼𝑥𝑦 𝐼𝑥𝑦 𝐼𝑥̂𝑦̂ + 𝐴𝑥𝑐 𝑦𝑐 𝐼𝑥̂𝑦̂
𝑥′ = = = = = 𝑥𝑐 +
𝐹𝑅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𝑦𝑐 𝐴 𝑦𝑐 𝐴 𝑦𝑐 𝐴 𝐴𝑦𝑐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𝐼𝑥𝑦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𝐼𝑥𝑦 𝐼𝑥𝑦 𝐼𝑥𝑐 𝑦𝑐 +𝐴𝑥𝑐 𝑦𝑐 𝐼𝑥𝑐 𝑦𝑐


(𝑥𝑅 = = = = = 𝑥𝑐 + )
𝐹𝑅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𝑦𝑐 𝐴 𝑦𝑐 𝐴 𝑦𝑐 𝐴 𝐴𝑦𝑐

重點整理

𝑭𝑹 = 𝝆𝒈𝒔𝒊𝒏𝜽𝒚𝒄 𝑨

𝐼𝑥̂𝑥̂
𝒚𝑹 = 𝒚𝒄 +
𝒚𝒄 𝑨

𝐼𝑥̂𝑦̂
𝒙𝑹 = 𝒙𝒄 +
𝑨𝒚𝒄

上式告訴我們,如何計算相對於通過形心的二次矩公式一定要背。

一些規則形狀二次矩公式

21
中興環工
矩形

沿 x 軸長為 b,沿 y 軸長為 a 一矩形。其面積為 ab。其形心座摽如下:

形心與 x 軸距離若為 yc,則有

𝑏 𝑎
𝑎2 𝑎2 𝑏
𝐴𝑦𝑐 = ∫ 𝑦dA = ∬ 𝑦𝑑𝑥𝑑𝑦 = ∫ 𝑑x ∫ 𝑦dy = b =
2 2
0 0

yc = a/2。同理 xc = b/2。

Ixc 是相對於 x 軸位於形心的二次矩。二次矩公式

𝐼𝑥c = ∫ 𝑦 2 𝑑A

上式中的 y 是相對位於形心處 x 軸的距離。故公式變成

22
中興環工
𝑏 𝑎 𝑏 𝑎
𝑎 2 𝑎 2 𝑎 2
𝐼𝑥c = ∫ (𝑦 − ) 𝑑A = ∫ ∫ (𝑦 − ) 𝑑xdy = ∫ 𝑑x ∫ (𝑦 − ) 𝑑y
2 0 0 2 𝑜 0 2
𝑎
𝑎2 𝑎3 𝑎3 𝑎3 1
𝐼𝑥c = b ∫ (𝑦 2 − ay + ) 𝑑y = b ( − + ) = 𝑏𝑎3
0 4 3 2 4 12
1
同理可得 𝐼𝑦𝑐 = 𝑏3𝑎
12
𝑏 𝑎
𝑏 𝑎
𝐼𝑥𝑐𝑦𝑐 = ∫ 𝑥𝑦𝑑𝐴 = ∫ ∫ (𝑥 − ) (𝑦 − ) 𝑑𝑥𝑑𝑦 = 0
0 0 2 2

圓形

因為圓形為對稱,所以形心位於圓心。現計算 Ixc。這是在圓內一微小面

積 dA 相對於通過圓心 x 軸的二次矩。該微小面積具圓心距離 r,與 x 軸夾

角為 。則該面積與 x 軸的距離是 rsin。該區域面積是 rdrd。


𝑅 2π
𝐼𝑦c = ∫ 𝑥 2 𝑑A = ∫(𝑟cosθ)2 𝑟drdθ = ∫ ∫ 𝑟 2 (𝑐osθ)2 𝑟drdθ
0 0
𝑅 2π 2π
𝑅4 𝜃 1
= ∫ 𝑟 3 𝑑r ∫ (𝑐osθ)2 𝑑θ = [ + 𝑠inθcosθ]
0 0 4 2 2 0
2
𝜋𝑅
=
4

因圓是對稱,所以 𝐼𝑦c = 𝐼𝑥c

半圓形

半圓形非對稱,需先求其形心。同圓形取座標軸 x 軸是直徑,y

軸則是通過原心。 y = rsin,dA = rdrd


𝑅 𝜋 𝑅 𝜋
𝜋𝑅 2 2
𝑥𝑐 = ∫ 𝑦dA = ∫ ∫ 𝑟sinθrdrdθ = ∫ 𝑟 𝑑r ∫ 𝑠inθdθ
2 0 0 0 0

𝑅3 2
= (−cosθ)𝜋0 = 𝑅 3
3 3
4R
𝑥𝑐 =

23
中興環工
現求相對於形心 x 軸之二次矩。dA 相對於形心之距離是 rsin- 4R/3。

4𝑅 2 𝑅 𝜋
4𝑅 2
𝐼𝑥𝑐𝑥𝑐 = ∫ 𝑦 2 dA = ∫ (𝑟𝑠𝑖𝑛𝜃 − ) 𝑟𝑑𝑟𝑑𝜃 = ∫ ∫ (𝑟𝑠𝑖𝑛𝜃 − ) 𝑟𝑑𝑟𝑑𝜃
3𝜋 0 0 3𝜋

令 4R/3 = A
𝑅 𝜋
𝐼𝑥𝑐𝑥𝑐 = ∫ ∫ (𝑟 2 𝑠𝑖𝑛2 𝜃 − 2𝑟𝑠𝑖𝑛𝜃A + 𝐴2 )𝑟𝑑𝑟𝑑𝜃
0 0
𝑅 𝜋
= ∫ ∫ (𝑟 3 𝑠𝑖𝑛2 𝜃𝑑𝑟𝑑𝜃 − 2𝑟 2 𝑠𝑖𝑛𝜃𝐴𝑑𝑟𝑑𝜃 + 𝐴2 𝑟𝑑𝑟𝑑𝜃)
0 0
𝑅 𝜋
= ∫ ∫ 𝑟 3 𝑠𝑖𝑛2 𝜃𝑑𝑟𝑑𝜃
0 0
𝑅 𝜋 𝑅 𝜋
− 2A ∫ ∫ 𝑟 2 𝑠𝑖𝑛𝜃𝑑𝑟𝑑𝜃 + 𝐴2 ∫ ∫ 𝑟𝑑𝑟𝑑𝜃
0 0 0 0

𝑅
𝜋 𝜋 𝑅 𝜋 𝑅
𝑟4 2 𝑟3 2𝑟
2
𝐼𝑥𝑐𝑥𝑐 = ] ∫ 𝑠𝑖𝑛 𝜃𝑑𝜃 − 2𝐴 ] ∫ 𝑠𝑖𝑛𝜃𝑑𝜃 + 𝐴 ] ∫ 𝑑𝜃
4 0 0 3 0 0 2 0 0

𝜋
𝑅4 𝜃 1 𝑅3 𝜋 2𝑅
2
𝐼𝑥𝑐𝑥𝑐 = ( − 𝑠𝑖𝑛𝜃𝑐𝑜𝑠𝜃)] − 2𝐴 −𝑐𝑜𝑠𝜃]0 + 𝐴 𝜃]𝜋0
4 2 2 0
3 2

𝑅4 𝜋 𝑅3 2𝑅
2
𝐼𝑥𝑐𝑥𝑐 = − 2𝐴 (−𝑐𝑜𝑠𝜋 + 𝑐𝑜𝑠0) + 𝐴 𝜋
4 2 3 2
𝜋𝑅4 4𝐴𝑅3 𝜋𝐴2 𝑅2
= − +
8 3 2
4
𝜋𝑅 4𝑅 4𝑅 𝜋𝑅2 16𝑅2
3
= − +
8 3 3𝜋 2 9𝜋2
𝜋𝑅4 16𝑅4 16𝑅4
= − +
8 9𝜋 18𝜋
4 𝜋 16 16 4
𝐼𝑥𝑐𝑥𝑐 = 𝑅 ( − + ) = 0.10976𝑅
8 9𝜋 18𝜋

三角形

24
中興環工
先求左邊三角形相對於底邊的形心。左邊三角形斜邊的公式是

𝑎
y= 𝑥
𝑑

所以可得

𝑎x 𝑎x 𝑎x
𝑑 𝑑 𝑑 1 𝑑 1 𝑎2
A𝑦𝑐 = ∫0 ∫0𝑑 𝑦dxdy = ∫0 𝑑x ∫0𝑑 𝑦dy = ∫0 𝑑x 𝑦 2 |0𝑑 = ∫0 𝑑x 𝑥2 =
2 2 𝑑2

𝑎2 𝑑 𝑎2 1
∫ 𝑥 2 𝑑x =
2𝑑2 0 6𝑑2
𝑑3 = 6
𝑎2 𝑑
1 2
𝑎 𝑑 1
所以 𝑦𝑐 = 6
1 = 𝑎 。同理,右邊的也是 a/3。
𝑎d 3
2

現計算 xc。

先計算左邊三角形。

𝑎x
𝑎𝑑 2 ,所以 xc = 2d/3。同理右邊的 xc = (b-d)/3。
𝑑 1
A𝑥𝑐 = ∫0 ∫0𝑑 𝑥dxdy = 3

則整個三角形相對於 y 軸之形心

𝑎d 2d 1 1 𝑎b
× + (𝑏 − d) × 𝑎 × [ (𝑏 − d) + d] = × 𝑥𝑐
2 3 2 3 2

解之可得

𝑏+d
𝑥𝑐 =
3

𝑎 𝑎
𝑑 𝑑 𝑎 2 1 2
𝐴𝑦𝑐 = ∫ 𝑦 (𝑑 − 𝑦) 𝑑y = d ∫ 𝑦dy − ∫ 𝑦 𝑑y = 𝑎 𝑑
0 𝑎 0 𝑎 0 6
25
中興環工
所以 yc = a/3。

作法二

三角形左邊直線方程式為 y = 𝑎/𝑑 𝑥,右邊方程式則是 y =

𝑎
(𝑏 − x)。
𝑏−d

三角形任取一橫條區間,距 x 軸 y,高度 dy ,長度則是右邊 x 減去左

𝑏−d
邊。右邊之 x 座標是 b − 𝑦,左邊之 x 座標則是 dy/a。
𝑎

𝑏−d 𝑑 𝑏
所以此橫條面積是 [(𝑏 − 𝑎
𝑦) − 𝑎 𝑦] 𝑑y = (𝑏 − 𝑎 𝑦) 𝑑y

三角形面積則是
𝑎
𝑏 𝑎b
∫ (𝑏 − 𝑦) 𝑑y =
0 𝑎 2

上述答案正確。故觀念正確。

現求形心。

𝑎 𝑏 𝑎2 𝑏
𝐴𝑦𝑐 = ∫0 (𝑏 − ) 𝑑y y = 。可得 yc = a/3。
𝑎 6

現求 Ixc
𝑎 𝑏 𝑎2 1
𝐼𝑥𝑐𝑥𝑐 = ∫ (𝑏 − 𝑦) 𝑑y (𝑦 − ) = 𝑏𝑎3
0 𝑎 3 36

基本功有了,現在來看看一些例題。

一構造如下圖所示:

26
中興環工
儲水槽底部有一長 4 m,寬 5 m 的斜平板。若要計算儲水施於底部斜板的力

量,及施力點。兩圖對照後,題目就不難。要求施力,需先在板上找一小面

積,計算施於該小面積的力,然後對其積分即得整個施力。

取一小面積 dA,座標原點設於圖中點 A,dA 距離點 A 是 y。點 A 處壓力是

gD,dA 處壓力是 ρg(𝐷 + 𝑦𝑠𝑖𝑛𝜃)。dA 的面積是 wdy(假設板寬 w)。則施

於 dA 上的力 dF 是

𝑑𝐹 = 𝜌𝑔(𝐷 + 𝑦𝑠𝑖𝑛𝜃)𝑤𝑑𝑦

施於整個平板的力是

4 4 4
𝐹𝑅 = ∫ 𝑝𝑑𝐴 = ∫ 𝜌𝑔(𝐷 + 𝑦𝑠𝑖𝑛𝜃)𝑤𝑑𝑦 = ∫ 𝜌𝑔𝐷𝑤𝑑𝑦 + ∫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𝑤𝑦 2 𝑑𝑦
0 0 0

4 4 𝑦2 4
𝐹𝑅 = 𝜌𝑔𝐷𝑤 ∫0 𝑑𝑦 +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𝑤 ∫0 𝑦 2 𝑑𝑦 = 𝜌𝑔𝐷𝑤𝑦|40 +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𝑤 | =
2 0

42
𝜌𝑔𝐷𝑤(4 − 0) + 𝜌𝑔𝑠𝑖𝑛𝜃𝑤 = 1000 × 9.8 × 2 × 5 × 4 + 1000 × 9.8 ×
2

42
𝑠𝑖𝑛30° × 5 × = 392000 + 196000 = 588000 𝑁 = 588 𝑘𝑁
2

水面下曲面的受力

27
中興環工
不是所有水面下的面都是平面。曲面更常見。來看看曲面受力的狀況。

原則:山不轉,路轉。

若是直接計算曲面上的壓力作用,因為深度隨曲面而易,所以深度的計算不

簡單,壓力的計算也跟著複雜。此時可將曲面與其相處的流體合併來看。

圖中的水體所受的外力平衡時,則合力為 0。曲面上的作用力可分解成水平

及垂直兩方向,即 FH 及 FV。遊歷的平衡可得:

𝐹𝐻 = 𝐹2

𝐹𝑉 = 𝐹1 + 𝑊

力 F1, F2 及 W 均很好計算。故可計算 FH 及 FV。

例題 一直徑 6 英尺的水管,現在是半滿。請問作用於管壁上的力是多少,

方向為何?

28
中興環工
我們可切右半,即一四分之一圓。其受力如下圖所示:

F1 是作用平面的力,W 是 1/4 水的重量。這裡因為液面上是大氣,故沒有 F2

的力。圖中 AC 高是 3 英尺,AB 寬也是 3 英尺。F1 是形心處壓力乘上受

力面積。

𝐴𝐶 𝑘𝑔 𝑚 3 1 𝑚 1𝑚
𝐹1 = ρgℎ𝑐 𝐴 = ρg 𝐴 = 1000 3 × 9.8 2 × 𝑓𝑡 × × 3𝑓𝑡 ×
2 𝑚 𝑠 2 3.28 𝑓𝑡 3.28 𝑓𝑡
= 4099 𝑁/𝑚 = 4.1 𝑘𝑁/𝑚

𝜋 2 𝜋 3 2
W = ρg 𝑅 = 1000 × 9.8 × × ( ) = 6438.9 𝑁/𝑚 = 6.43 𝑘𝑁/𝑚
4 4 3.28

所以作用於管壁之力的大小是

F = √𝐹𝐻2 + 𝑊 2 = √4.12 + 6.432 = 7.6 𝑘𝑁/𝑚

與水平之夾角

𝐹𝐻 4.1
𝜃 = 𝑡𝑎𝑛−1 ( ) = 𝑡𝑎𝑛−1 ( ) = 32.6°
𝑊 6.4
29
中興環工
浮力

一物體浮於水中如圖所示:

若該物體的密度比水大(像金屬),為何還能浮於水中?這就是浮力所致。現

考慮如下狀況:

物體在水中的受力可如圖所示:

30
中興環工
我們在水中取一區域 ABCD,F1 是物體上層水的壓力造成,F2 則是物體上層

水的壓力造成。F3 及 F4 是兩側的水壓。W 是區域 ABCD 扣除物體體積後水

重量,FB 則是物體體積的水的重量。

因為物體靜止,所以水平方向合力為 0,因此 F3 = F4。垂直方向的合力亦

為 0,所以

𝐹𝐵 = 𝐹1 − 𝐹2 − 𝑊

若物體不是體積超大,也就是說,物體高度不大,則水密度可視為定值,則

𝐹2 − 𝐹1 = 𝜌𝑔(ℎ2 − ℎ1 )𝐴

而W是

W = ρg [(ℎ − ℎ ) 𝐴 − 物體體積]
2 1

𝐹𝐵 = 𝜌𝑔(ℎ2 − ℎ1 )𝐴 − ρg [(ℎ − ℎ ) 𝐴 − 物體體積]


2 1

𝐹𝐵 = ρg 物體體積

因此,浮力即是與物體同體積的水重。此即阿基米德原理。

31
中興環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