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20)
第㇐版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22 年 6 月 7 日
序言
2008 年,為了保護澎湖東西嶼坪的珊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開始接觸珊瑚
礁體檢,期待透過志工行動來守護台灣的海域。同時,也著手研究台灣的海洋
保育及海岸開發議題。有感於台灣海下的監測及資料不足,在中研院生物多樣
性中心陳昭倫博士協助下,我們展開「台灣珊瑚礁體檢」志工行動計畫,於全
台各地挑選樣點,進行⾧期監測。
環境資訊公開與棲地守護行動,㇐直是環資的核心精神,因此在選擇監測樣
點時,皆有地區所代表的環境議題與指標意義。我們期待透過與熱愛海洋的潛
水志工、教練、店家等的合作,將休閒運動與環境行動結合在㇐起,⾧時間累
積調查數據並輔以科學研究的分析,建構出台灣珊瑚礁保育的行動網絡。
海下訊息,我們邀請了⾧年擔任珊瑚礁體檢計畫的科學指導員——黃靖雲,著
手分析與梳理這些龐大的資訊。感謝這十幾年來,投入這項行動的各界人士與
支持者,期待透過這份報告,能夠為大家的努力與付出,留下紀錄,並轉化為
我們在海洋及海岸守護行動方向上,更有力的指引與支持。
願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陳建志
2022.5 月
1
摘要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自 2009 年開始統籌執行台灣珊瑚礁體檢,招募並訓練潛
水員成為公民科學家,共同參與全球珊瑚礁生態監測行動。監測範圍包括本島
的北海岸與東北角、東海岸、墾丁,離島則有綠島、蘭嶼、小琉球、澎湖嶼
態⾧期變化。
● 受人類活動與氣候變遷影響,半數以上區域珊瑚礁生態堪憂
我們設計了「生態健康紅綠燈」,以綜合各項數據,說明各地珊瑚礁生態系
的總體健康程度。其中健康岌岌可危的「紅燈」區域共有 3 處,為北海岸與東
北角、東海岸、小琉球;健康堪憂的「黃燈」區域也有 3 處,為墾丁、綠島、
澎湖嶼坪;而健康良好的「綠燈」區域則僅有蘭嶼 1 處。
北海岸與東北角、東海岸的活珊瑚覆蓋率逐年下降,推測與台灣本島的人類
活動密切相關,如海岸開發、水質優養化與遊憩行為等。而墾丁、綠島、小琉
球、澎湖嶼坪則受氣候變遷影響,皆曾發生大規模白化且造成活珊瑚覆蓋率下
見起色,顯示該地珊瑚礁可能承受較高的環境壓力。
● 高級消費者缺席與漁業垃圾普遍,顯示台灣過漁問題
肉食性的高級消費者因具有較高經濟及食用價值而易遭捕撈,在台灣各地珊
2
瑚礁數量皆稀少,而且漁業垃圾遍及各地,顯示漁業活動對生態造成衝擊,其
中又以北海岸與東北角的衝擊程度最高。
● 完全禁止採捕區域,物種豐度最高,保育效果較佳
在珊瑚礁體檢樣點中,完全禁止採捕保護區的潛在物種豐度較高,保育效果
較佳。在有限制開放採捕的分區多功能利用保護區和非保護區之間,則不易區
分差異。顯示除了劃設保護區,還需更多的科學研究及有效管理,才能確實發
揮保育效果。
● 為了確保海洋資源的永續發展,我們提出以下 3 點呼籲與建議
2. 加強漁業及休閒釣魚廢棄物管制、處理,積極清除海下廢棄漁具
3. 環評相關法規及海岸管理法等,應明訂海岸開發水下環境調查及評估項
目,並落實後續追蹤
3
目錄
序言 1
摘要 2
目錄 4
前言 5
開箱吧!珊瑚礁體檢 – 調查方法介紹 10
如何閱讀體檢報告 16
結果與討論 15
公民科學成績單 23
北海岸與東北角 29
東海岸 56
墾丁 64
綠島 75
蘭嶼 104
小琉球 115
澎湖南方四島 130
台灣珊瑚礁面臨的環境衝擊 140
整體而言 148
幕後推手們有話要說 175
特別感謝 180
參考資料 182
4
前言
歡迎來到珊瑚礁 美麗富饒的海下寶庫
珊瑚礁由許多小小的珊瑚蟲
建構而成,是世上基礎生產力最
高、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之㇐。
珊瑚蟲是刺絲胞動物,有輻射對
稱的管狀身體,㇐端生⾧於基
質,另㇐端則有數支觸手圍繞中
珊瑚蟲有輻射對稱的管狀身體,㇐端生⾧於基
央口部。牠們的體內住著行光合 質,另㇐端則有許多觸手圍繞著中央口部。(黃
作用的共生藻,其合成的醣類,
提供了珊瑚所需的生⾧能量—這正是珊瑚偏愛溫暖、乾淨淺水域的理由。此
外,珊瑚蟲也會揮舞觸手,捕撈有機質或浮游生物食用。
㇐株珊瑚通常由成千上萬隻的珊瑚蟲組成,珊瑚群體的生⾧型態多樣,有
分枝形、葉片形、團塊形、表覆形…等。依生理特性,分為能沈澱碳酸鈣形成
骨骼的硬珊瑚,以及分泌骨針的軟珊瑚,兩者皆能夠創造出複雜的空間結構;
共生藻製造的能量則透過食物網,傳遞給其他生物利用,成為許多海洋生物棲
息、攝食、繁殖、產卵、育幼的場域。
珊瑚礁蘊含著宏大的基因庫和生物多樣性,就已知物種來說,能見到超過
算,則物種可能高達百萬。富饒的珊瑚礁生態系提供人類豐沛的食物,也是漁
5
業、遊憩與觀光等經濟產業的根本。例如,美麗的珊瑚礁和沙灘總是吸引遊
客,帶來龐大的觀光商機;許多醫學新藥萃取自珊瑚礁生物,是炙手可熱的生
技業素材。而珊瑚礁的立體結構能削弱海浪力量,是最天然的防波堤,可省下
鉅額的海岸保護工程費用。因此,珊瑚礁的興衰深深牽動著人類生活、安全、
健康與文明的發展。
6
珊瑚交錯生⾧形成複雜的空間結構,同時行光合作用製造能量,透過食物網傳遞給其他
生物利用,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攝食、繁殖、產卵、育幼的場域。(謝宇新/
海洋出事了! 全球珊瑚礁體檢強化保育
然而,近年來,珊瑚礁面臨的生存威脅越來越嚴峻且多樣。除了二氧化碳
排放量節節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遷,使海洋不斷暖化及酸化。還有伴隨海洋
及大氣溫度異常而來的極端氣候,如熱浪、暴雨、龍捲風、強烈颱風,或是㇐
整年都沒有颱風…等。各地的人海互動,也可能造成區域間珊瑚礁面臨不同種
類、程度不等的壓力,例如過度漁撈、海岸開發、陸地逕流帶來陸源性污染,
以及漏油、船舶廢水、垃圾等海上污染。疊加的衝擊傷害,讓珊瑚礁日益脆
7
弱,易受到破壞而劣化。於是,活珊瑚覆蓋率降低,生物種類及數量減少,生
物多樣性及可供人類利用的海洋資源也隨之下降。
儘管世界已認知到珊瑚礁處於危急存亡之秋,但環境變化莫測,珊瑚礁面
臨的威脅有時單獨出現,更多時候是合併發生,複雜度超乎預期。因此,需要
更有效率且全面地收集珊瑚礁基礎生態資料,才可能了解其如何受影響,又可
能發生什麼後果。有鑒於此,珊瑚礁生態學家們設計了㇐套簡單、易懂、好上
手的珊瑚礁體檢(Reef check)方法,讓愛海人士在完成基礎學科及術科訓練
後,能成為監測珊瑚礁生態的公民科學家(Citizen scientists),投入保育行
列。
國家首次舉行了跨國際大規模的珊瑚礁體檢。這是史上頭㇐遭,研究人員可以
系統性地比較各國、各地區之間珊瑚礁生態系的健全度;同時也首次公認了
「過度漁撈」為全球珊瑚礁的頭號威脅。此後,許多國家和公民團體陸續響應
記錄全球珊瑚礁在氣候環境變遷下的動態。
這套方法推行後,越來越多國家、非政府組織和公民願意正視環境問題,
透過在地社群經營珊瑚礁體檢,⾧年定點執行生態監測。累積資料、瞭解海洋
時,同步開展保育措施和教育行動,吸引更多人關注海洋生態,並影響相關單
位,因地制宜地調整珊瑚礁資源管理方法(如海洋保護區、禁漁期、漁撈方法
8
管制等等)。在生態監測、資源管理和環境教育這三個面向下,建立知識基
礎,推動珊瑚礁保育實務。
細數 12 年數據 帶你看台灣珊瑚礁變遷
身為珊瑚礁生⾧蓬勃的亞熱帶海島國家,台灣也積極投入守護行列。1997
年,台灣珊瑚礁學會中的多位學者,發起了「台灣珊瑚礁體檢」,與潛水團體
稱環資)、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珊瑚礁生
態演化暨遺傳實驗室共同主辦,開始廣邀民間參與。2009 年之後,環資持續統
籌台灣珊瑚礁體檢,招募、訓練了大批志工,調查樣點遍佈全台各地,建立起
珊瑚礁生態的⾧期監測網絡,也累積可觀的生態資料。在這份報告中,環資盤
點、分析 12 年來的紀錄成果,邀請您㇐同瞭解台灣珊瑚礁的⾧期變化。
9
開箱吧!珊瑚礁體檢 – 調查方法介紹
◅ 調查時間、地點 ▻
2009 年起,環資開始招募並訓練珊瑚礁體檢志工,在台灣各地進行生態監
測。範圍包括本島的北海岸與東北角、東海岸、墾丁,離島則有綠島、蘭嶼、
進行 1 次監測,頻率高於其他地區,可提供季節性變化參考。
12 年來,環資在台灣沿近海域進行珊瑚礁體檢的樣點高達 53 處,惟部分
樣點因天氣、海象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難以⾧期執行監測。因此,本報告中
(柴口、公館鼻、將軍岩、石朗、龜灣、大白沙)、蘭嶼 3 處(玉女岩、母雞
西側、南側和東側)。2019 年後,新劃定之⾧期監測樣點包括墾丁的後壁湖、
告範圍。
10
◅ 調查方法 ▻
● 陸上準備
珊瑚礁體檢以「水肺潛水」監測水下生態,每次招募 8 名志工潛水員共同
執行。水下作業時,潛水員需保持良好的中性浮力,避免碰撞破壞珊瑚礁或是
驚擾生物,同時還要操作器材、觀察生態及書寫紀錄,不似休閒潛水愜意,加
上海況多變,為了安全順利執行調查,我們針對不同地區,設定了不同級別的
11
diver),到 100 支氣瓶經驗的進階開放水域潛水員(advanced open water
diver)都有。
招募到志工潛水員後,環資會安排至少 1 名「科學指導員」,辦理學科及
術科訓練,讓志工充分了解調查方法及需記錄的資料。並將參與者分為 4 組,
每組編制 2 位潛伴,分別為:佈線員、魚類調查員、底棲無脊椎動物調查員及
底質調查員,透過 4 組潛水員的分工合作,取得完整的珊瑚礁體檢數據。
● 海下工事
志工完成學科及術科訓練後,才能下海執行珊瑚礁體檢。首先,由科學指
12
導員評估、選定合適的珊瑚礁連續礁盤,佈線員再將穿越線起點固定於岩石,
類、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環境衝擊及底質。在 5 米間隔休息區內,則跳過
不予記錄。
◅ 調查標的 ▻
在佈線員、魚類調查員、底棲無脊椎動物調查員、底質調查員的通力合作
下,可以了解㇐處珊瑚礁的底質組成、棲息其間的指標性生物個體數量,以及
可能正遭遇的環境衝擊。需辨認、記錄的底質類群,包括生物及非生物,共 10
類;指標性生物則分為魚類和底棲無脊椎動物。其下再分別細分 9 類,總計 18
類,指標性生物的評選標準為:
(1) 對珊瑚礁的依存度高
(2) 是容易辨認的常見生物
13
(3) 具重要生態功能,其族群量的變化可能對珊瑚礁生態造成重大影響
(4) 經濟價值高,易受人類採捕
珊瑚礁體檢調查標的
5 海綿 石斑 棘冠海星 ㇐般垃圾
6 岩石 老鼠斑 大法螺
7 碎石 裸胸鯙 清潔蝦
8 細沙 隆頭鸚哥 龍蝦
9 泥沙 蘇眉 硨磲貝
10 其他
14
15
如何閱讀體檢報告
接下來的結果與討論篇章,我們將分別說明 7 個地區、25 個樣點,從
2009~2020 年的體檢結果,並討論相應之趨勢變化。體檢報告將以地區為主
體,先介紹樣點概況,再就各樣點呈現歷年紀錄之底質覆蓋率、指標性魚類和
底棲無脊椎動物族群數量,最後將指標性生物依照食性分類。不同地區之體檢
報告可分別閱讀,不互相影響。每㇐篇皆包含:
㇐ 、底質覆蓋率
從底質生物類群的組成比例,可以了解珊瑚礁生態系中的主力基礎生產者
為何。以珊瑚礁體檢而言,關注的底質類型為硬珊瑚和軟珊瑚,兩者的覆蓋率
合併稱為「活珊瑚覆蓋率」。除了活珊瑚覆蓋率的數值高低是重要參考,歷年
覆蓋率的穩定性也需評估關注。有時因先天地理條件或環境限制,活珊瑚覆蓋
率不㇐定高,但若能夠⾧期維持穩定,仍有可能支撐㇐個生態系。
底質生物的生⾧情形與海水水質關係密切,例如,硬珊瑚偏好溫暖清澈、
高溶氧的海水;營養鹽指標性藻類則在營養鹽濃度高時生⾧旺盛;泥沙過多則
會阻礙所有底質生物的生⾧。多年來,珊瑚礁體檢記錄底質覆蓋率動態,不只
能反映海洋環境的中⾧期變化,也有助於了解單次突發事件對珊瑚礁的影響,
以及珊瑚礁適應環境變動的抵抗力、恢復力與韌性。
16
二、指標性魚類族群數量
指標性魚類主要因食用價值而遭大量捕撈;蝴蝶魚、老鼠斑具觀賞價值,
受水族市場喜愛;隆頭鸚哥、蘇眉則因稀有而魚價高昂,但其生⾧緩慢,㇐旦
野外族群減少,復原時間極⾧,所以在台灣皆被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禁止捕
撈,是目前唯二列名瀕危的海洋魚類。另外,蘇眉也被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
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簡稱華盛頓公約),受到國際保護。
17
三、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族群數量
人類利用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的方式十分多樣,可食用者包括:馬糞海
膽、大法螺、龍蝦、硨磲貝;可加工為工藝品的有:鉛筆海膽、大法螺、硨磲
貝;具水族觀賞價值的為馬糞海膽、清潔蝦;梅花參則可作為中藥材使用。僅
魔鬼海膽、棘冠海星尚無經濟利用價值,但具備生態功能。魔鬼海膽的族群數
量多,因可有效抑制藻類生⾧而受重視;棘冠海星雖不常見,但數量爆發時,
往往造成活珊瑚覆蓋率下降,需密切注意。
18
四、指標性生物食性類群數量
指標性生物的食性是其重要的生態功能之㇐,為了檢視生態系中營養階層
的穩定性,以及指標性生物與底質類群的連結關係,本報告將指標性生物依主
要食性區分並計算數量。食性類群可分為五大類,各類群指標性生物如下表:
【珊瑚礁生態系】指標性生物食性類別
石斑 魔鬼海膽 梅花參
19
老鼠斑 馬糞海膽
裸胸鯙 鉛筆海膽
蘇眉
大法螺
其中,食珊瑚性、食藻性生物屬於食物網中營養階層較低的初級消費者,
直接攝食沒有移動能力的基礎生產者,通常數量較多,且與活珊瑚或營養鹽指
標性藻類覆蓋率有對應關係。食肉性生物則捕食其他體型較小的生物,為營養
階層較高之高級消費者,需有㇐定族群的初級和次級消費者,才足以支撐高級
消費者生存。而食屑性生物因攝食各種生物碎屑或屍體,故常被稱為「海底清
道夫」,其營養階層較特別,介於初級消費者和高級消費者之間。其他類群則
僅有硨磲貝,主要營養來源由貝肉組織中的共生藻行光合作用提供,但也能濾
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營養階層介於基礎生產者和初級消費者之間。
20
21
結果與討論
22
公民科學成績單
● 志工社群穩定成⾧ 張開海洋守護網
量能穩定提升,除了每年完成調查的樣點、穿越線數量,參與調查的志工人次
及新進志工人數也逐漸成⾧,建立起潛水社群的支持系統。
23
次,可說是在同㇐批志工鼎力協助下,完成了該年任務。此後 5 年是推廣奠基
次。
高於重複參與人次(48 人次)!這代表著越來越多潛水員願意成為公民科學
家,加入保育珊瑚礁的行列。2016 年,珊瑚礁體檢範圍新增墾丁地區,全台樣
2017~2020 年,珊瑚礁體檢在志工支持之下茁壯,生態監測量能提升,每
社群影響力。
24
珊瑚礁體檢社群壯大進行式
● 歡迎下海! 體檢課程深淺皆備
近年來,海洋遊憩活動風行,親海成為日常,保育意識逐漸提升,越來越
「體驗課程」,由潛水教練帶領經驗尚不足以加入體檢志工的潛水員,㇐窺水
下調查的專業及有趣之處。同時,為了進㇐步扎根珊瑚礁體檢的專⾧課程,於
25
得 EcoDiver 生態潛水員的訓練官資格,為潛水經驗豐富且關心珊瑚礁生態的
潛水員,提供更深入而完整的教育訓練。
● 就近照顧 提升在地海洋生態監測力
除了招募潛水志工、推廣海洋生態知識之外,環資也積極推動在地社群認
養珊瑚礁體檢樣點,希望催生更多元且具地方特色的保育行動,創造社區發展
與生態保育的雙贏契機。目前與環資合作最久的是「小琉球海洋志工隊」,從
樣點合界,且加碼提高生態監測頻率,每年春季、秋季皆舉辦㇐次珊瑚礁體
「海洋公民基金會」與澎湖馬公的在地潛店「日日潛水」、「波賽頓海洋運動
俱樂部」、「海洋途徑潛水」和「興仁潛水」合作認養了樣點杭灣和山水,還
有其他樣點陸續評估中。最新加入的夥伴則是墾丁潛店「CTdiver」,2020 年
開始認養樣點後壁湖,與陽光潛水㇐樣走加碼路線,每年執行春秋兩季的珊瑚
礁體檢。
26
總計全台有 9 個不同的在地社群,認養了 8 處樣點,包括小琉球 3 處、墾
2017~2020 年的生態監測量能及志工參與人次注入強心針。而在地經營也發
揮了重要的監督功能,能更快察覺不當開發或污染,避免珊瑚礁受到迫害。
27
全台各地的認養夥伴們,其中包括潛水店家、非營利組織與在地社區。
28
北海岸與東北角
◅ 樣區背景 ▻
台灣的北海岸至東北角沿岸,屬於適合珊瑚附著生⾧的岩質地形,但僅能
原因在於:㇐、緯度較高,冬季水溫低於 18℃,能適應的珊瑚種類少、生⾧較
熱帶珊瑚物種慢。二、低水溫與較高的營養鹽有利藻類增生,與珊瑚競爭棲
地。三、此區水質混濁,陽光難穿透,因此依靠共生藻行光合作用取得營養來
源的珊瑚多生⾧於較淺海域。四、受風浪物理作用等影響,珊瑚難以沈積碳酸
鈣質礁體,加上生物侵蝕作用旺盛(如海綿、二枚貝…等穿孔生物),使得北
海岸至東北角難以呈現連續型礁體,雖然不是大片連續棲地,但蘊藏之生機仍
不容小覷。
環資在東北角的調查範圍西起野柳岬,東至龍洞岬。大約 50 公里的海岸線
號、龍洞 4 號。除了潮境公園和鼻頭受限於海底地形,僅能進行單㇐深度調查
之外,其餘 4 個樣點皆做兩個深度的監測。
࿓ 野柳
野柳為㇐突出於海岸線之岬角,形狀細⾧,向東北方延伸,由兩座向東南
傾斜的單面山相連而成,珊瑚礁體檢的樣點位於野柳岬東南側,在單面山延伸
29
區」,保育區面積約 2.83 km2,屬於分區多功能使用之保育區,有條件開放採
捕及販賣,同時位於野柳地質公園禁止水域遊憩行為之範圍。
࿓ 潮境公園
潮境公園與番仔澳位於㇐個海灣的兩端,潮境公園位於海灣的西北端,在
基隆八斗子漁港旁,由海洋科技博物館經營管理。2016 年時劃設成立「望海巷
每年 11 月至隔年 6 月,可以申請徒手採捕經濟型海菜(藻)。近年來因保育
有成,水下生態相當豐富,是北海岸與東北角海域的熱門潛點。
࿓ 番仔澳
番仔澳則位於海灣的東南端,與潮境公園遙遙相望。番仔澳於 2014 年時
件開放採捕及販賣。
࿓ 鼻頭、龍洞
相對於野柳、潮境公園、番仔澳樣點皆位於海洋保育區內,鼻頭、龍洞 1.5
海下,總是遊客如織。鼻頭樣點位於鼻頭角的北面,由鼻頭角公園入水,此處
海階地形深度淺、坡度平緩,大部分水域皆在 8 米以內。加上外圍有礁岩屏
障,受風浪影響小,水域平靜,是適合戲水的天然泳池,也是許多新手潛水員
的練習場。
30
在鼻頭角的南面即為龍洞灣,往東南方延伸至龍洞岬,沿岸有數個入出水
點,⾧年來潛水員習慣以編號稱呼。環資在龍洞灣內設置了兩處樣點,分別是
公園旁,海床為緩坡地形,2017 年才開始每年執行珊瑚礁體檢。龍洞 4 號的
入水點則在和美國小前方,海床為㇐較陡峭斜坡,體檢時會往南側及北側各拉
㇐條穿越線,是調查資料密度較高的㇐處樣點。
◅ 調查結果 ▻
A- 調查深度:2~6 米
∎ 珊瑚覆蓋率
31
☛ 野柳、鼻頭活珊瑚漸少 營養鹽藻類變動大
以各樣點的淺處珊瑚礁來說,野柳歷年的活珊瑚覆蓋率呈現緩慢下降趨
32
15%),但到 2020 年,僅剩 31%(包括硬珊瑚 17%和軟珊瑚 14%)。硬珊
至低覆蓋率(6%),仍須持續追蹤。
養鹽指標性藻類覆蓋率變化較大(1%~36%),硬珊瑚(2%~28%)和岩石
覆蓋率(29%~61%)也不穩定。2014 年之後,底質組成的覆蓋率變動範圍
較小,主要類別有硬珊瑚(32%~40%)、岩石(24%~38%)、碎石(15%
微幅下降,但目前變化還不甚明顯。
☛ 番仔澳珊瑚、藻類爭棲地 水質優劣是關鍵
番仔澳的軟珊瑚稀少,活珊瑚覆蓋率約等於硬珊瑚覆蓋率。2009 年記錄到
最低的活珊瑚覆蓋率(5%)和最高的營養鹽指標性藻類覆蓋率(54%);
33
指標性藻類則在 3%~38%之間,連帶影響了岩石覆蓋率(26%~76%)。由
於岩石是開放空間,只要條件適合,珊瑚便可附著生⾧。不過,部分藻類也會
伺機競爭棲地,㇐旦水質優養化,就更利於藻類進駐。
在 13%~25%之間 。
落在 40%~65%之間。
● 珊瑚潛在競爭對手? 營養鹽藻點名
東北角淺處珊瑚礁的底質組成結構,歷年來以營養鹽指標性藻類和硬珊瑚
的覆蓋率波動較大,顯示兩者在此區競爭棲地的情形較為激烈,而水質則在其
間存在關鍵影響,在各項水質標準中,可特別留意營養鹽濃度和濁度。當水溫
偏低、營養鹽濃度高、沈積物量多時,營養鹽指標性藻類的增生速度較快。拜
現代科技所賜,海水中的營養鹽和沈積物如今皆可以透過衛星加以遙測,營養
34
鹽濃度可透過測量葉綠素𝛼濃度來評估,葉綠素𝛼濃度代表著水體中浮游藻類的
生物量多寡,浮游藻類的生物量會隨著營養鹽濃度提高上升,因此可做為參
多。藉由這兩項指標可評估底質生物如珊瑚和藻類能夠接收到的陽光強度以及
乘載的沈積物負荷,㇐般來說,營養鹽濃度及濁度越高,越不利珊瑚生⾧。據
Administration, NOAA)的衛星遙測資料顯示,台灣沿近海域自宜蘭、東北角
以西,沿西海岸往南直到屏東車城的葉綠素𝛼濃度、濁度皆高,對北海岸與東
北角、澎湖、小琉球的珊瑚礁影響較大。
在北海岸與東北角海域,由於季節性的低水溫和湧升流帶來深海營養鹽,
冬季時可見到大量生⾧的藻類,如老梅綠石槽,這些藻類在水溫回暖後即快速
消失,為海岸生態的正常季節變化。生態調查時,由於代表意義不同,須將營
35
養鹽指標性藻類與季節性藻類分開檢視。所以,每年北海岸與東北角的珊瑚礁
體檢,都會安排在天氣和煦的 5 月以後進行。此時大部分季節性藻類已退去,
珊瑚礁體檢紀錄仍以營養鹽指標性藻類為主。
知識開箱 1
陸源性營養鹽和沈積物 如何影響珊瑚礁?
珊瑚擁有㇐套效率極高的內在資源循環系統。當珊瑚蟲產生碳氮磷代謝物,共生藻會回收利用其中的
氮、磷為營養素,並透過光合作用,將碳合成為醣類及氧氣。這些醣類、氧氣,又再供給珊瑚蟲生
⾧、代謝,形成緊密的共生關係。
透過緊密的共生關係,珊瑚可獲得生⾧所需的大部分能量,只要陽光充足,在水質清澈的寡營養環境
中,少有其他底質生物能夠與珊瑚競爭!但是,人類的陸域活動將營養鹽及沈積物注入海洋,造成水
質優養化——營養鹽濃度增加、沈積物提供更多有機質,創造了利於浮游藻類和大型藻類增生的環
境,威脅到珊瑚的優勢地位。當懸浮沈積物顆粒和浮游藻類阻礙了光線,珊瑚的受光量減少,共生藻
的光合作用效率也隨之下降。為了因應危機,珊瑚組織內的共生藻會增生,使外表顏色變深。此舉雖
可稍微提高光線利用率,但整體而言,仍難以彌補光線不足、光合作用效率低下的問題。同時,珊瑚
還要面臨來自大型藻類增生,競爭棲地空間的壓力,更加不利珊瑚生⾧。
在⾧期有陸源性營養鹽和沈積物注入的海域,珊瑚礁生態系隨著持續注入量、時間⾧短,將歷經幾個
演變階段——初期,浮游藻類、大型藻類增生,製造更多醣類和氧氣,提高了海域的基礎生產力。
但隨著營養鹽和沈積物濃度累積至臨界值,浮游藻類、大型藻類增生的效益逐漸飽和。此時,陽光已
難穿透水層,不論藻類或珊瑚,皆不易行光合作用,生⾧受阻,海域的基礎生產力開始下降,光合作
用產生的氧氣越來越少,水中溶氧消耗大於生產,逐漸形成了低溶氧的死區(dead zone),能適應
的生物慢慢減少,生物多樣性及豐富度皆低。
36
∎ 指標性魚類
37
☛ 鼻頭蝴蝶魚翩翩 番仔澳曾現老鼠斑
北海岸與東北角淺處珊瑚礁的指標性魚類以蝴蝶魚為主,石斑次之,裸胸
鯙、石鱸、鸚哥魚較少,但有穩定族群棲息,笛鯛、老鼠斑僅有零星紀錄。
38
野柳的蝴蝶魚於 2011、2015 年時記錄到 7.14~7.75 隻/100 m 2,為歷年
礁區附近可能棲息著少量笛鯛,因游動範圍較大或主動避開潛水員,不易觀
鯙僅有零星紀錄。
39
∎ 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
☛ 魔鬼海膽稱霸龍洞 與營養鹽藻密切互動
40
綜觀 5 個樣點,野柳、鼻頭的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數量最少,歷年所有
族群量最多。
2009~2020 年,番仔澳的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族群變動不大。魔鬼海
蝦、硨磲貝更少。
關。魔鬼海膽是食藻性生物,當環境中有其愛吃的藻類,族群也隨之繁榮,但
覆蓋率就降到 8.75%,可預期因食物來源不足,此處的魔鬼海膽將面臨衰退。
龍洞 4 號也記錄到了魔鬼海膽與營養鹽指標性藻類覆蓋率的互動關係。
兩者的消⾧十分明顯。
41
鬼海膽明顯增加,約有兩年時間差。考量魔鬼海膽發育到性成熟,約需 1~2
降,食物來源逐漸稀少,第三代族群是否能繼續擴張,有待觀察。
而野柳、番仔澳、鼻頭的魔鬼海膽,未受到營養鹽指標性藻類覆蓋率變化
的影響,原因可能出在礁區的魔鬼海膽量本來就少,即使食物來源增多,促進
生⾧繁衍的效果也有限;抑或是增生藻種並非魔鬼海膽能吃的種類,因此族群
量無明顯改變。
∎ 指標性生物 食性比㇐比
42
☛ 野柳保育區食肉生物最多 生態較優
將指標性生物分為不同的食性類群來看,可以發現野柳、鼻頭的指標性生
物組成皆以食珊瑚性生物為主,這兩個樣點的活珊瑚覆蓋率也較高。另外,野
43
柳的食肉性生物量為樣點中最多,顯示此處珊瑚礁有較多高級消費者棲息,生
態較為健全,可能與此區劃設保育區、限制漁業活動有關。
不過,同樣位於保育區的番仔澳,其食肉性生物的數量則低,2011~2012
類覆蓋率有關。2013 年以後,食藻性、食珊瑚性生物的數量互有消⾧,也與硬
珊瑚和營養鹽指標性藻類的互爭棲地有關。
點裡最高的。雖然此區的硬珊瑚覆蓋率在 10 年間逐漸下降,近年來食珊瑚性
生物量卻在成⾧。但若硬珊瑚覆蓋率持續走低,食珊瑚性生物也將因缺乏食物
來源而變少,需再持續觀測。
B- 調查深度:6~12 米
∎ 珊瑚覆蓋率
44
比起淺處,北海岸與東北角深處珊瑚礁的底質,其覆蓋率在年間變化幅度
較小。我們推測,這種現象與光線穿透度有關。隨著深度增加,海裡就越黯
淡,再加上此區水質優養化較嚴重、濁度高、光線更不易穿透。因此,依賴光
45
合作用製造養分的底質生物難以維生,能適應的物種數量少,⾧得也慢,棲地
競爭不似淺處珊瑚礁那般激烈,能活下來的物種不易被取代,使得深處珊瑚礁
的底質組成較穩定。另㇐方面,當深處珊瑚礁的底質組成出現大幅波動時,可
能代表著海域中存在未知的干擾。
☛ 野柳、番仔澳 珊瑚領地漸減
不論是硬珊瑚或軟珊瑚,野柳的深處珊瑚礁覆蓋率都比淺處低。活珊瑚覆
野柳深淺兩處的活珊瑚覆蓋率皆呈下降趨勢,但時間點不太㇐樣。淺處珊瑚礁
另外,2017~2018 年時,淺處珊瑚礁的營養鹽指標性藻類覆蓋率在大幅
上升後快速下降,深處珊瑚礁也有類似情形,但時間點晚了 1 年。深處珊瑚礁
2017 年後,潮境公園才開始定期進行珊瑚礁體檢。此區以硬珊瑚為主,活
珊瑚覆蓋率與硬珊瑚覆蓋率差不多。幾年來底質組成變化不大,主要是岩石
(47%~59%)和硬珊瑚(32%~38%),營養鹽指標性藻類的覆蓋率則歷年
46
皆低(2%~8%)。
番仔澳的深處珊瑚礁跟淺處㇐樣,軟珊瑚很少,因此活珊瑚覆蓋率大概等
於硬珊瑚覆蓋率。不㇐樣的是,此處的活珊瑚覆蓋率略低於淺處,且 2011 年
☛ 保持穩定 龍洞珊瑚變動少
化還不能看出⾧期趨勢。深處的活珊瑚覆蓋率為 19%~27%。營養鹽指標性藻
2019~2020 年時 16%~21%,下降幅度較小。其他主要的底質尚有岩石(29
%~38%)、細沙(4%~18%)。細沙覆蓋率的變化與龍洞灣中央至外側海
床為㇐片沙地有關,由於細沙質輕,沙地範圍時時隨著潮汐流水變動。
覆蓋率較高(13%),硬珊瑚覆蓋率較低(20%);其他年份大致都保持硬珊
瑚 29%~41%,軟珊瑚 1%~6%。營養鹽指標性藻類的覆蓋率也較淺處珊瑚
礁低,且年間變化較小(1%~21%),其他主要的底質還有岩石(20%~
44%)、細沙(3%~19%)。細沙覆蓋率較高的原因與海灣對面的龍洞 1.5 號
樣點相同,都受到距離海床沙地較近的影響。
☛ 保育區內淺處珊瑚生⾧較好 但仍逐年減少
47
位於保育區內的野柳和番仔澳樣點,淺處活珊瑚覆蓋率高於深處;非保育
同:在野柳,不論淺處或深處珊瑚礁,活珊瑚覆蓋率都在下降,深處珊瑚礁的
下降時間點,約晚了淺處 4 年。在番仔澳,只有深處的活珊瑚覆蓋率下降,但
降幅小;龍洞 4 號只有淺處活珊瑚覆蓋率大幅下降,深處珊瑚礁的底質組成還
算穩定。
∎ 指標性魚類
48
☛ 潮境石斑大熱點 嚴防養殖「龍虎斑」入侵
潮境公園深處珊瑚礁的指標性魚類族群組成很特別,石斑最多(2.5~10.5
49
少,但也有穩定族群棲息。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石斑族群有好幾隻「龍虎
斑」。龍虎斑是龍膽石斑與老虎石斑的人工雜交種,因食量大、生⾧快速,且
肉質鮮甜、口感佳,廣受市場歡迎,是台灣養殖漁業的驕傲。不過,近年來,
從養殖場外逸及宗教團體不當放生的龍虎斑,逐漸入侵沿岸自然海域,大量捕
食其他原生種魚類。雖然牠們無法於野外繁殖,但因幾無天敵,食量大又⾧
與潛水志工共同發起「獵龍行動」,欲移除棲息於潮境公園海域的龍虎斑,並
進㇐步瞭解野外龍虎斑的族群及生理變化,希望避免此處珊瑚礁生態遭遇更強
大的壓迫。
☛ 蝴蝶魚仍是最大宗 其餘種類較稀少
淺處相似,蝴蝶魚最多,石斑、鸚哥魚和裸胸鯙有固定族群,石鱸、笛鯛和老
m2。鸚哥魚、裸胸鯙更少,不到 1 隻/100 m 2。
50
龍洞 1.5 號的蝴蝶魚約是 3~6.25 隻/100 m2,其他如石斑、石鱸、鸚哥魚
∎ 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
51
☛ 魔鬼海膽為主 龍洞族群受營養鹽藻影響
野柳的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數量最少,歷年來所有類別皆不超過 0.5 隻
52
蝦、龍蝦數量皆少,不超過 1 隻/100 m 2。番仔澳、龍洞 1.5 號與 4 號最多的
觀察到互動關係。儘管深處珊瑚礁的營養鹽指標性藻類覆蓋率上升幅度較小,
但魔鬼海膽的移動範圍大,因此數量與淺處差異不大。2017~2018 年,龍洞
指標性藻類覆蓋率則下降至 16%~21%。至於其他類別的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
物,只有清潔鰕有穩定族群,多達 6 隻/100 m 2。
時,營養鹽指標性藻類覆蓋率回復至低值(7~8%)。清潔蝦也有穩定族群,
∎ 指標性生物 食性比㇐比
53
☛ 保育區多高級消費者,生態較優
北海岸及東北角深處珊瑚礁中的食肉性生物較淺處珊瑚礁為多,在調查樣
點中,野柳和潮境公園的食肉性生物最多,這代表著高級消費者多,生態較健
54
全,可能與此區劃設保育區,限制漁業活動有關。不過,同樣位於保育區的番
仔澳,其食肉性生物卻比野柳和潮境公園低。而在番仔澳的淺處珊瑚礁中,食
藻性、食珊瑚性生物量歷年來互有消⾧;但在深處珊瑚礁,因為營養鹽指標性
藻類覆蓋率較低,食藻性生物少了食物來源,因此食珊瑚性生物較多。
☛ 營養鹽藻多多 龍洞養胖食藻客
食珊瑚性;2018 年以後,食藻性生物卻變得比較多。在主要底質硬珊瑚、岩石
的覆蓋率皆穩定的狀況下,可能的原因是,淺處珊瑚礁的營養鹽指標性藻類覆
蓋率明顯上升,食藻性生物也增加,導致棲息空間不夠,才外溢至深處珊瑚
礁。
55
東海岸
◅ 樣區背景 ▻
台灣東海岸以岩岸地形為主,峭壁懸崖之間,錯落著礫灘、沙灘。險峻地
勢自海岸延伸至海溝,坡度㇐路陡降,加上東北季風常帶來強風巨浪,較不利
於珊瑚蟲著生、發育。儘管黑潮源源不絕地送來乾淨溫暖海水,仍只能形成區
塊型淺礁,礁盤難以連續。環資在東海岸進行珊瑚礁體檢的調查樣點,包括石
梯坪、基翬及杉原。受限於地形,三個樣點皆僅調查淺處的珊瑚礁(深度 2~
6m)。
࿓ 石梯坪
位於花蓮縣南方的石梯坪,擁有正對東方的大型海岸階地。其海蝕地形發
達,海洋作用力較旺盛、強烈,不論是秋冬季的東北季風,或是春夏季的海上
颱風,強力的波浪及海流皆不斷改變著石梯坪海岸以及海下地貌。
࿓ 基翬
鄰近台東縣成功鎮的基翬,是㇐處開口朝南的小小港灣。不遠的北方,有
三仙台做屏障,使它在秋冬時較不受東北季風影響。海底地勢平緩、深度淺,
適合珊瑚生⾧,散布著好幾個大型岩塊。而離岸越遠,岩盤逐漸由沙地取代,
水流也較強。
࿓ 杉原
中爭議不斷、因而荒廢至今的美麗灣飯店,靜靜矗立其上。這片沙灘往水下延
56
伸⾧遠,蜿蜒的珊瑚礁盤突出於沙地之上。由於杉原缺少屏障,易受風浪影響
而攪動海底沙粒,使水下能見度不佳,是珊瑚礁體檢每年最需要碰運氣下水的
樣點之㇐。
◅ 調查結果 ▻
∎ 珊瑚覆蓋率
☛ 颱風來不來 掌握石梯坪珊瑚成⾧密碼
57
%~41%)、岩石(23%~52%)構成。比起基翬、杉原,此處硬珊瑚、軟珊
瑚、營養鹽指標性藻類覆蓋率的變化較大,可能是由於缺乏地形屏障,底質生
颱侵襲,提供了珊瑚生存的條件,覆蓋率隨之攀升。2018~2020 年,皆達 40
明顯上升,2020 年來到歷年最高點(41%),成為海域礁岩的主體。
☛ 海岸開發泥沙埋 基翬、杉原珊瑚呼吸難
58
礁岩的主要組成,約佔 20%~45%。值得注意的是,在 2014 年以前,基翬無
由於泥沙的主要來源是陸地,可能與海岸周圍進行的工程有關。而㇐旦被
泥沙掩埋,底質生物便容易缺氧死亡,為了瞭解泥沙覆蓋造成多大影響,2020
年環資決議除了將底質類型標記為泥沙,也額外記錄下方遭覆蓋的原生底質。
目前看來,基翬珊瑚的自淨能力還能應付泥沙干擾,但快速上升的泥沙覆蓋率
令人憂心,需密切觀察。
岌岌可危,來自陸地的泥沙已明顯影響了杉原的珊瑚礁結構。
∎ 指標性魚類
59
☛ 石梯坪魚族群量穩定 基翬、杉原紀錄零星
東海岸常被觀察到的指標性魚類族群為蝴蝶魚。2014 年,石梯坪記錄到 6
息。
明顯變化的情況下,數量稀少的情形或許與調查時的海況、能見度有關,也可
能是受到泥沙覆蓋率上升或其他環境因素影響,這個問題需要持續監測釐清。
60
杉原的指標性魚類族群組成與石梯坪、基翬相似,歷年蝴蝶魚族群量不超
錄到裸胸鯙的蹤跡,可能與此處礁盤地形扁平且突出於大片沙地之中有關,不
利裸胸鯙移入。
∎ 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
☛ 物種豐富度皆偏低 基翬多樣性小贏
東海岸三個樣點的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族群多樣性及豐富度都偏低。以
m2 為歷年最高,其他年份平均都不超過 2 隻/100 m 2。
61
儘管數量不多,基翬的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族群多樣性還是三個樣點中
最高的。比較容易觀察到的有魔鬼海膽、硨磲貝,歷年來曾記錄到魔鬼海膽(1
冠海星、清潔蝦、龍蝦,但數量稀少,不易發現。
杉原的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也以魔鬼海膽和硨磲貝為主。2010 年,魔鬼
∎ 指標性生物 食性比㇐比
☛ 生物數量普遍不多,基翬食肉客較少
東海岸三處樣點中紀錄到的指標性生物數量普遍不多,若將生物依不同的
62
食性類群分開來看,棲息於石梯坪和杉原的指標性生物以食珊瑚性生物數量略
高於食藻性生物;在基翬則食珊瑚性及食藻性生物數量約莫相等,且其他類群
(硨磲貝)數量較多,食屑性生物也有零星紀錄,但食肉性生物相較於石梯坪
和杉原數量較少。
63
墾丁
◅ 樣區背景 ▻
墾丁位於恆春半島,是台灣本島珊瑚礁生態最好的地區。1984 年設立墾丁
國家公園時,納入南灣海域、龜山經貓鼻頭、鵝鑾鼻北至南仁灣之間,離岸 1
公里內的海域,受國家公園法保護,成了台灣最早成立、保護最嚴的海洋保護
動。
2016 年起,環資開始在墾丁合界進行珊瑚礁體檢,每年春、秋兩季各㇐
次,調查頻率高於其他地區,可提供更高密度的生態監測資料,以及季節性變
化參考。合界位於恆春半島西岸,屬於國家公園海域特別景觀區,除了休閒潛
水和學術研究,禁止其他人為活動、採捕行為;船隻不能進入,也不准興建人
工設施。我們選擇的樣點在合界入水點右側,是㇐片完整寬廣的裙礁礁盤,坡
度平緩,偶爾出現海蝕溝。
64
◅ 調查結果 ▻
A- 調查深度:2~6 米
∎ 珊瑚覆蓋率
☛ 極端氣候感知前線 高溫海水致珊瑚大白化
65
季,覆蓋率穩定維持在 31%~37%,軟珊瑚則僅有 1%~2%,合計覆蓋率約
近年墾丁珊瑚礁至少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分別發生在
2016、2020 年,兩次都被認為與水溫異常升高有關。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
week。當年 7 月,墾丁珊瑚陸續發生白化,受影響的珊瑚分布範圍、深度,皆
由於缺乏歷史資料比對,當年活珊瑚覆蓋率是否下降不得而知。之後覆蓋率維
(La Niña)影響,全年沒有颱風途經,表層海水未被擾動,陽光不斷照射加
察到大量的白化珊瑚,許多珊瑚無法久耐高溫而死亡,覆蓋率明顯下降。我們
另外,營養鹽指標性藻類的覆蓋率也出現明顯變化,2019 年春季達到高峰
件,造成合界附近的海洋環境變化,利於營養鹽指標性藻類生⾧。受營養鹽指
間為 39%~61%。
知識開箱 2
67
量發生白化,而當 DHW 達到 8℃ week,該海域的珊瑚極有可能大量發生白化並導致
大量死亡。
∎ 指標性魚類
☛ 蝴蝶魚主場秀 石斑、鸚哥低調出演
淺處珊瑚礁的指標性魚類最常見為蝴蝶魚,歷年來數量為 3.75~11.75 隻
m2,其他指標性魚類則難以見到。
∎ 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
68
☛ 裙礁好住食物多 魔鬼海膽香火旺
合界的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以魔鬼海膽佔絕大多數,族群量以 2017 年
鬼海膽棲息躲藏,加上營養鹽指標性藻類和⾧在岩石上的草皮狀藻類皆是食物
鹽指標性藻類覆蓋率異常升高,但當年秋季即回到㇐般水平,顯示棲地環境應
未發生太大變化。2018~2019 年,魔鬼海膽的數量下降,可能是族群正常消
⾧過程。但調查紀錄目前僅累積 5 年,還無法看到完整的消⾧循環,需持續監
測才能確認。而除了魔鬼海膽,其他如硨磲貝、清潔蝦族群穩定,也曾記錄過
馬糞海膽、龍蝦和梅花參,但數量稀少難得㇐見。
69
∎ 指標性生物 食性比㇐比
☛ 食藻性生物助攻 硬珊瑚穩穩⾧
將指標性生物依食性類群檢視,合界的食藻性生物佔多數。而歷年來,此
海域底質組成甚為穩定,硬珊瑚㇐直是主要的基礎生產者和棲地建構者,顯示
食藻性生物有效抑制了藻類生⾧,有助於硬珊瑚競爭生⾧空間,也支撐食珊瑚
性生物的存續。因此,食珊瑚性生物量和活珊瑚覆蓋率㇐樣穩定;至於食肉
性、食屑性和其他類群的生物量皆屬零星。
B- 調查深度:6~12 米
∎ 珊瑚覆蓋率
70
☛ 2020 破紀錄高溫衝擊 深處珊瑚礁傷亡重
合界深處珊瑚礁主要的底質組成為硬珊瑚,覆蓋率比淺處珊瑚礁更高,
錄到兩次較低覆蓋率,應也與水溫異常升高事件有關。2016 年聖嬰現象引發夏
季高溫,導致大白化發生後,秋季的活珊瑚覆蓋率為 48%,新死珊瑚覆蓋率達
65%。然而,2020 年的夏季高溫再次造成史無前例的白化現象,當年 11 月,
已死亡多時、需記錄為岩石類別的硬珊瑚骨骸,也有許多硬珊瑚仍呈白化或發
出螢光。
2020 年 9 月,我們前往合界探查珊瑚白化情形,在淺處珊瑚礁穿越線上記
錄到 56%的硬珊瑚群體發生白化,深處珊瑚礁則有 72%的硬珊瑚群體白化。至
71
11 月再次記錄,淺處珊瑚礁已損失 10%硬珊瑚覆蓋率,且仍有 19%硬珊瑚呈
化。顯示傷亡慘重,剩下的群體才正從白化狀態中復元;且深處珊瑚礁的硬珊
瑚復元速度較淺處慢,分布於深處的硬珊瑚可能更難忍受高溫或劇烈的溫度變
化。
另外,深處珊瑚礁的營養鹽指標性藻類覆蓋率與淺處的變化相似。2019 年
40%。
∎ 指標性魚類
☛ 不只蝶魚 多樣魚族輪番秀
比起淺處珊瑚礁,合界深處珊瑚礁的指標性魚類族群較多樣。蝴蝶魚仍最
72
年秋季記錄到較多數量(1.75 隻/100 m 2),其餘年間不超過 0.75 隻/100
∎ 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
☛ 躲藏地形不如淺處 魔鬼海膽較少
合界深處珊瑚礁的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族群組成與淺處珊瑚礁相似,以
魔鬼海膽為主,但數量比淺處少,可能因為深處礁盤地形較少可供躲藏的岩縫
化,推測魔鬼海膽的族群量變化為正常族群消⾧,但同樣也需更⾧時間的觀察
紀錄才能確定。其他的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僅有清潔蝦和硨磲貝有穩定族
群,但數量較少。
∎ 指標性生物 食性比㇐比
73
☛ 食藻客漸少 珊瑚食客量則穩定
合界深處珊瑚礁的食珊瑚性生物數量與淺處相近,變化不大;食藻性生物
生物差不多,2019 年秋季後,數量就變得比食珊瑚性生物少。而食肉性、食屑
性和其他類群生物的數量則都很少。
74
綠島
◅ 樣區背景 ▻
位於台灣東南方,距離台東約 33 公里的綠島,又名火燒島。天氣好的時
候,站在台東海岸線就可以遠眺這座小島。由於位處熱帶,又有溫暖清澈的黑
潮流經,綠島的水溫鮮少低於 23℃,壯觀的裙礁圍繞著海岸線,孕育無數生
區,有條件開放採捕及販賣。柴口、石朗兩處,則再劃設小範圍的生態保護
點,分別做 2 種深度的調查。不過,小島天氣海況多變,很難固定樣點。因
公館、柴口、石朗、龜灣和大白沙。
࿓ 將軍岩、公館、柴口
將軍岩、公館和柴口樣點位於綠島北岸。柴口樣點位於全面禁採捕之生態
保護區內,將軍岩、公館樣點則為有條件開放採捕之漁業資源保育區。此區裙
礁發達,由海岸線向外延伸大片平緩礁斜坡,海底地形單純,但越往東邊海蝕
地形越多,海底也越崎嶇。冬天時受東北季風吹拂,風浪較大。
࿓ 石朗
石朗樣點則位於綠島西岸,南寮漁港外側,在全面禁採捕之生態保護區
內,此區海底溝壑多,呈階梯式向外海下降。春夏吹西南季風時海流較強,但
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較小。
75
࿓ 龜灣、大白沙
在綠島西南隅的龜灣、大白沙樣點,皆屬有條件開放採捕之漁業資源保育
區。海底為平坦礁平台,深度和緩下降。大白沙以南,越接近礁平台邊緣,地
形越不平整,溝槽多,底質也轉變為碎石沙地。
◅ 調查結果 ▻
A- 調查深度:2~6 米
∎ 珊瑚覆蓋率
76
77
☛ 北岸當心! 黑皮、蝕骨海綿虎視眈眈
位於綠島北岸的將軍岩、公館和柴口,底質組成皆以硬珊瑚為主,岩石次
之,軟珊瑚、藻類偏低。值得注意的是,此處常見兩種會造成珊瑚死亡的海綿
續擴張。在全球氣候變遷衝擊下,海洋無可避免走向暖化、酸化,而海綿向來
更能適應這樣的環境,部分種類甚至⾧得更好。因此,當珊瑚衰退,海綿將佔
據更多底質空間,進㇐步成為構築生物棲地的主體。原來的珊瑚礁將逐漸轉變
為「海綿礁」。只不過,海綿難以形成珊瑚礁般複雜的空間結構,製造能量的
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目前研究多半預期「海綿礁」的生產力、涵納生物量
和生物多樣性皆不如珊瑚礁。
目前,黑皮海綿和蝕骨海綿聯手佔據綠島淺水域,災情以北岸最甚。在珊
瑚礁體檢的淺處穿越線深度(2~6m),歷年海綿覆蓋率約有 0%~9%。尚須
持續追蹤其覆蓋率變化,並關注是否有往深處入侵之趨勢。
知識開箱 3
78
的淺水域,覆蓋率可高達 30%~50%。而在蘭嶼,研究人員於 2008 年時首次紀錄,在
全島周圍水深 2-3 米淺水域範圍,覆蓋率約在 10%以內。
正常的
硬珊瑚 覆蓋於硬珊
瑚表面的黑
皮海綿
覆蓋於硬珊
瑚表面的黑
皮海綿 正常的
硬珊瑚
蝕骨海綿則為黃褐至咖啡色。牠的出水孔周圍有㇐圈淺黃色,通常⾧在鈣質底質
上,能分解底質、回收利用鈣離子,並沿著侵蝕出的孔隙鑽入深處,不易剝離。只得靠
硬珊瑚與其競爭棲地,才能抑制生⾧。蝕骨海綿是何時入侵綠島珊瑚礁?如何入侵?缺
乏明確紀錄。但在深度 2~3 米淺水域,蝕骨海綿的覆蓋率已可與黑皮海綿匹敵,也造
成許多珊瑚死亡。蝕骨海綿在蘭嶼的分佈情形目前還沒有調查研究紀錄。
正常的
硬珊瑚
覆蓋於硬珊
瑚表面的蝕
骨海綿
79
正常的
硬珊瑚
覆蓋於硬珊
瑚表面的蝕
骨海綿
綜觀來看,2010~2017 年,將軍岩的活珊瑚覆蓋率些微下降。活珊瑚覆
指標性藻類和海綿覆蓋率皆不高,前者歷年覆蓋率不超過 9%,後者則不超過
80
64%。岩石覆蓋率在 2009 年時較高(44%),之後歷年約在 28%~36%。海
珊瑚覆蓋率高達 77%,主要組成為軟珊瑚(68%),其次為岩石(18%)和硬
到了 2015 年,不論軟珊瑚(30%)或硬珊瑚覆蓋率(18%)皆明顯下降,活
細沙覆蓋率(10%)也上升。推測這波活珊瑚覆蓋率大幅下降,可能與水溫異
常升高事件有關。
異常。顯示暖水團可能在綠島西面海域的滯留較久,或是生⾧於綠島西側的珊
瑚群聚對溫暖海水的耐受度較低。
這年完全沒有颱風途經台灣,表層海水未被擾動,陽光持續加熱水溫,熱壓力
6.79℃ week,刷新歷年最高紀錄。民間潛水員及研究人員頻頻回報珊瑚白化
災情慘烈,而實際損傷程度,則有待後續調查。
☛ 聖嬰現象影響 西南側珊瑚傷元氣
綠島西南側的龜灣、大白沙,底質組成皆以硬珊瑚、軟珊瑚和岩石為主,
瑚覆蓋率則為 71%~79%。
但聖嬰現象後,龜灣和大白沙的硬珊瑚、軟珊瑚覆蓋率皆大幅下降。龜灣
82
的活珊瑚覆蓋率從 2015 年的 85%大跌至 2019 年的 36%,跌幅達 49%,底質
53%,岩石覆蓋率降至 36%,營養鹽指標性藻類覆蓋率也回到低值(3%)。
∎ 指標性魚類
83
84
☛ 生態保護區奏效 柴口、石朗多樣性高
綠島淺處珊瑚礁的指標性魚類族群以蝴蝶魚最多,鸚哥魚次之,其他如石
鱸、笛鯛、石斑和裸胸鯙則較少。在北岸 3 個樣點中,指標性魚類數量相近。
超過 4 隻/100 m2。其他像是石鱸、笛鯛和裸胸鯙,在將軍岩和柴口較多,在
公館則未曾發現。
在綠島西南側,大白沙的指標性魚類族群量略多於龜灣,大白沙的蝴蝶魚
皆相當稀少。
以綠島全區而言,柴口和石朗樣點位於全面禁止採捕的生態保護區範圍
內,比其他樣點有更多類別的指標性魚類紀錄。雖然族群量不多,但顯示生態
保護區內可能有較高的物種多樣性。
85
∎ 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
86
87
☛ 岩石覆蓋率增 西南側魔鬼海膽年年多
與指標性魚類族群分佈相似,在全面禁採禁捕的生態保護區內,柴口和石
朗也比其他樣點有更多類別的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雖然族群量不多,仍顯
示出生態保護區保存了較高的物種多樣性。綠島淺處珊瑚礁的指標性底棲無脊
椎動物族群,以魔鬼海膽和硨磲貝為主,棘冠海星有零星紀錄。至於大法螺、
清潔蝦、龍蝦和梅花參,則僅見於柴口、石朗。
2014 年後,石朗珊瑚礁經歷兩波活珊瑚覆蓋率下降,導致岩石覆蓋率上升有
關。由於珊瑚礁中的岩石通常⾧著草皮狀藻類,這些藻類是魔鬼海膽的食物來
源之㇐,因此當食物變多,可能也會使魔鬼海膽的族群量上升。另外,活珊瑚
覆蓋率下降,供躲藏的隱蔽空間減少,調查員更容易觀察記錄到指標性生物。
其他棲息於石朗的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還有硨磲貝,歷年族群數量為 0.5~
西南隅的龜灣和大白沙,同樣有魔鬼海膽族群量上升的狀況,可能跟活珊
88
瑚覆蓋率下降、岩石覆蓋率上升有關。在 2019 年以前,龜灣的魔鬼海膽數量
復,後續魔鬼海膽族群數量的變化有待觀察。而硨磲貝歷年來在龜灣有 0.25~
∎ 指標性生物 食性比㇐比
89
90
☛ 吃肉吃屑族群少 藻類食客當道
將指標性生物分為不同的食性類群來看,綠島的 6 個樣點中,食肉性和食
屑性生物皆相當稀少,還有少量的其他類群(硨磲貝)。北岸將軍岩、公館、
柴口的食珊瑚性和食藻性生物的數量相近。石朗的食藻性生物量在 2015 年後
節節上升,龜灣、大白沙近年的指標性生物也以食藻性生物為主,且多為魔鬼
降、岩石覆蓋率上升的情形,使得生在岩石上的草皮狀藻類增加,以之為食的
魔鬼海膽數量也隨之成⾧。
根據研究指出,中等密度的魔鬼海膽族群可有效控制藻類生⾧,清出棲地
空間,讓珊瑚得以擴張領土;且魔鬼海膽啃食藻類造成的淺溝,也有利於珊瑚
幼蟲著生,對於提高活珊瑚覆蓋率皆有正面影響。
B- 調查深度:6~12 米
∎ 珊瑚覆蓋率
91
92
☛ 北岸波動大 公館須留意營養鹽藻變化
相較於淺處珊瑚礁,北岸深處珊瑚礁底質的變化波動較大,海綿覆蓋率則
39%。
增加(31%至 56%),軟珊瑚變動不大(4%~7%);相對地,岩石覆蓋率下
16%,可能會影響指標性生物族群變化,值得留意。
2010~2016 年,柴口的活珊瑚覆蓋率變化不大(39%~51%),其中硬
~6%,合計活珊瑚覆蓋率達 63%~64%;營養鹽指標性藻類覆蓋率則回復至
93
低值(4%~6%),岩石覆蓋率也維持在 22%~23%。
☛ 聖嬰衝擊後石朗復原 大白沙仍未痊癒
17%,合計活珊瑚覆蓋率回到 55%。
龜灣和大白沙深處珊瑚礁的底質組成類似,以硬珊瑚、軟珊瑚和岩石為主
瑚覆蓋率上升較明顯(達 48%)。爾後,因受到聖嬰現象影響,活珊瑚覆蓋率
94
的回復跡象。
∎ 指標性魚類
95
96
☛ 蝴蝶魚最常見 深處保育區內外生物量差異不大
綠島深處珊瑚礁的指標性魚類族群最常見為蝴蝶魚,其次為鸚哥魚,偶爾
可見石鱸,笛鯛和裸胸鯙僅零星紀錄。北岸將軍岩、公館和柴口的指標性魚類
隻/100 m2)。
在綠島的深處珊瑚礁,不論是全面禁止採捕的生態保育區,或是有條件開
放採捕的漁業資源保育區,記錄到指標性魚類的類別數量差異不大,各類別的
族群數量也差異不大。可能因深處珊瑚礁離岸較遠且深度較深,徒手採捕不
易,而 10 米左右的深度對漁船作業來說又太淺,因此不似淺處珊瑚礁的生態
保育區呈現差異。
97
∎ 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
98
99
☛ 石朗、龜灣、大白沙 魔鬼海膽數量變化大
北岸的將軍岩、公館和柴口,棲息於深處珊瑚礁的底棲無脊椎動物族群及
數量皆與淺處珊瑚礁相似,以魔鬼海膽和硨磲貝為主。歷年來將軍岩的魔鬼海
位於西側的石朗和西南方的龜灣、大白沙,魔鬼海膽族群量在 2018 年以
後有明顯變化。原因可能與淺處珊瑚礁相同,因活珊瑚覆蓋率下降導致隱蔽空
間減少,以及岩石覆蓋率上升使可食用的草皮狀藻類數量同步上升,因此魔鬼
海膽族群變多。3 個樣點中,又以石朗的活珊瑚及岩石覆蓋率變化最大,魔鬼
群,僅記錄到少量的清潔蝦和硨磲貝。
龜灣深處珊瑚礁的活珊瑚覆蓋率在近幾年微幅下降,在 2015~2020 年由
100
灣還有少量硨磲貝,歷年不超過 1.75 隻/100 m2。
∎ 指標性生物 食性比㇐比
101
102
☛ 石朗、龜灣和大白沙 食藻魔鬼海膽增幅可觀
將指標性生物分為不同食性類群來看,綠島深處珊瑚礁的食性類群組成與
淺處雷同。6 個樣點中僅有零星的食肉性和食屑性生物,還有少量的其他類群
(硨磲貝)。位於北岸的將軍岩、公館和柴口,因樣點中活珊瑚與岩石覆蓋率
相近,生⾧於岩石上的草皮狀藻類為魔鬼海膽的食物來源之㇐,因此食珊瑚性
和食藻性生物的數量相近。
降和岩石覆蓋率上升有關。值得注意的是,深處珊瑚礁的族群增⾧比淺處更可
觀,幅度落差達兩三倍以上。除了食物來源、礁盤能提供的隱蔽空間和魔鬼海
膽的移動能力之外,是否有其他因素能造成如此大幅度的族群量變化,仍需持
續觀察。
103
蘭嶼
◅ 樣區背景 ▻
位於台灣東南方、綠島正南方,距離台東市約 90 公里的蘭嶼,是台灣第二大離
島。受黑潮影響,全年海水鮮少低於 23℃,珊瑚礁綿延、包圍了大部分海岸線。環資
查。只不過島上天氣、海況多變,須依照當時狀況,選擇適合下水處。因此歷年來調
查過 13 個樣點,其中僅有南獅、母雞岩和玉女岩,累積了較多資料。
南獅、母雞岩和玉女岩都在蘭嶼北岸,裙礁發達,深度下降和緩,但有部分礁盤
因海蝕地形而不連續。南獅和母雞岩樣點分別位於同㇐海灣的兩端,玉女岩樣點則偏
西,在玉女岩旁、入水點的左側。
◅ 調查結果 ▻
104
A- 調查深度:2~6 米
∎ 珊瑚覆蓋率
☛ 海綿入侵淺水域 搶佔蘭嶼珊瑚生機
母雞岩、南獅和玉女岩樣點的底質組成相近,以硬珊瑚、岩石為主,但玉女岩的
根據當年的科學指導員紀錄,多是蝕骨海綿。之後,海綿覆蓋率雖略為下降,仍維持
105
覆蓋率未超過 7%。海灣另㇐端的南獅,自 2018 年才開始進行珊瑚礁體檢,僅累積 3
這樣的落差值得關注。
玉女岩淺處珊瑚礁的蝕骨海綿入侵情形(橘色線條圈起範圍)
幾年調查下來,在蘭嶼的珊瑚礁上常見到綠島也有的黑皮海綿(Terpios
hoshinota)和蝕骨海綿(Cliona spp.)。這兩種海綿覆蓋生⾧於珊瑚表面後,會造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海洋逐漸暖化、酸化,珊瑚生⾧大不易,相較之下海綿卻能
適應,某些種類甚至⾧得更好。因此,當珊瑚衰退,海綿可能佔據更多底質空間,取
代珊瑚成為構築生物棲息環境的主體,慢慢轉變為「海綿礁」。不過,海綿很難形成
如珊瑚礁般複雜的空間結構,製造能量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研究大多預期「海
106
綿礁」能容納的生物量、生物多樣性,比珊瑚礁來得低。
在珊瑚礁體檢的淺處穿越線深度(2~6m),歷年海綿覆蓋率最高也曾記錄到
17.5%。未來須持續追蹤其覆蓋率變化,以及是否有往深處入侵之趨勢。
∎ 指標性魚類
☛ 魚類多樣性:母雞岩居冠,玉女岩次之
在蘭嶼北岸較常見的指標性魚類有蝴蝶魚、鸚哥魚和笛鯛。3 個樣點中,以母雞
107
m2,鸚哥魚族群為 0.25~2.25 隻/100 m2,笛鯛則不超過 2 隻/100 m2。其他指標性
魚類如石鱸、石斑和裸胸鯙皆曾有紀錄,但數量不多。玉女岩的蝴蝶魚族群約為 0.75
m2 以內,石鱸和石斑族群的紀錄較少,數量零星。而南獅指標性魚類的族群多樣性、
紀錄零星。
∎ 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
☛ 母雞岩、玉女岩多樣性較高 硨磲貝、魔鬼海膽最常見
108
蘭嶼 3 處樣點的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數量皆少,其中以硨磲貝和魔鬼海膽較為
常見。綜觀族群多樣性,母雞岩、玉女岩高於南獅。歷年來,母雞岩曾記錄過的族群
包括魔鬼海膽、硨磲貝、清潔蝦、龍蝦、大法螺;玉女岩有魔鬼海膽、馬糞海膽、鉛
筆海膽、梅花參、棘冠海星、硨磲貝;南獅則僅有魔鬼海膽和硨磲貝。
∎ 指標性生物 食性比㇐比
☛ 母雞岩、玉女岩珊瑚食客多
將指標性生物分為不同的食性類群來看,由於蘭嶼北岸的底質組成以硬珊瑚為
主,母雞岩、玉女岩皆以食珊瑚性生物數量較多,其次為食藻性生物,還有少量的食
109
肉性生物,其他類群(硨磲貝)則以玉女岩的數量較母雞岩高。而南獅主要的指標性
生物為硨磲貝,其次才是食珊瑚性生物,食藻性和食肉性生物皆稀少。
B- 調查深度:6~12 米
∎ 珊瑚覆蓋率
☛ 珊瑚站穩腳跟 海綿勢力未擴張
蘭嶼北岸深處的活珊瑚覆蓋率與淺處相近,幾年來變動不大。母雞岩在 2011~
110
2020 年覆蓋率未超過 6%。而位於海灣另㇐端的南獅,2018~2020 年的活珊瑚覆蓋
率為 46%~56%,以硬珊瑚為多數;其他主要底質如岩石,覆蓋率為 28%~40%,
蓋率約為 4%~9%,略高於母雞岩和南獅。
∎ 指標性魚類
☛ 南獅深處魚較多 母雞岩多樣性蟬聯第㇐
與淺處相似,在蘭嶼北岸 3 處樣點的深處珊瑚礁中,以母雞岩的指標性魚類族群
111
鯛、石鱸分別不超過 1.33 隻/100 m2 和 0.25 隻/100 m2。南獅深處珊瑚礁的指標性魚
星,數量較少。
∎ 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
☛ 動物數量少 靠硨磲貝、魔鬼海膽撐場
112
在母雞岩、玉女岩和南獅深處珊瑚礁的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數量不多,族群多
∎ 指標性生物 食性比㇐比
☛ 吃珊瑚、吃藻都有 南獅食客平分秋色
蘭嶼北岸深處珊瑚礁的活珊瑚覆蓋率與淺處相近,底質組成也以硬珊瑚為主,將
棲息於其間的指標性生物依食性類群區分,也可觀察到與淺處相似的組成,母雞岩、
玉女岩以食珊瑚性生物數量較多,其次為食藻性生物,還有少量食肉性生物和其他類
群(硨磲貝)。而南獅指標性生物數量略高於淺處,其中的食珊瑚性和食藻性生物數
量相近,食肉性生物和其他類群(硨磲貝)的數量較少。
113
114
小琉球
◅ 樣區背景 ▻
位於台灣西南方的小琉球,是台灣唯㇐由珊瑚礁堆疊而成,經地形抬升後浮出海
面的離島。全島沿岸海域皆有珊瑚分布,但因地理位置正對高屏溪出海口,每天輸送
大量泥沙和民生、事業廢水入海。因此,當高屏溪流量大時,小琉球的海下能見度也
隨之降低。而㇐旦高屏溪流域受到污染,小琉球珊瑚礁更是首當其衝。
用之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有條件開放採捕及販賣。另外,杉福、漁埕尾和肚仔坪
也劃出小範圍的潮間帶保育示範區,須由合格解說人員帶領才可進入,且同㇐時間進
琉球區漁會發起離岸 3 海浬內海域不得使用各種刺網(流刺網、釘刺網…等),獲得
漁民支持,也經屏東縣政府及漁業署同意公告,相關規定持續沿用至今。
中在漁埕尾、美人洞和厚石 3 處樣點有較多連續資料,皆屬於有條件開放採捕之動植
物繁殖保育區。漁埕尾位於小琉球東側的漁福漁港外,也鄰近交通船主要出入港口白
沙港,海底坡度和緩,偶有沙地。美人洞位於小琉球北側,離海岸不遠處的海面,設
有箱網養殖區,珊瑚礁體檢的樣點位於箱網養殖區及海岸線之間。此處海底地形較陡
峭,礁盤也不連續。厚石則位於小琉球東南側,裙礁發達寬廣,形成大片平緩礁斜
坡。
115
◅ 調查結果 ▻
A- 調查深度:2~6 米
∎ 珊瑚覆蓋率
116
☛ 強颱重擊加暖化 漁埕尾、厚石珊瑚礁掙扎求生
2011~2015 年,漁埕尾的硬珊瑚和軟珊瑚組成比例變動頗大,活珊瑚覆蓋率為
覆蓋率明顯上升,高達 62%~87%。
2015~2016 年活珊瑚覆蓋率明顯下降,可能與水溫異常升高事件和強颱侵襲有
117
Heating Week(DHW,詳見第 49 頁知識開箱 2)的歷史資料顯示,受到 2015 年開
級颱風強襲。尤其莫蘭蒂的路徑特殊,由巴士海峽接近台灣,直撲小琉球,重擊珊瑚
礁,造成多數珊瑚斷裂破碎。那年 11 月,志工們不只目擊滿目瘡痍的海底,也記錄
Niña)影響,整年都沒有颱風途經台灣,表層海水未被擾動,持續受到陽光照射加
蓋率再下探 4%,且仍可觀察到明顯的白化現象,更不利於珊瑚礁復甦。
118
美人洞的軟珊瑚數量稀少,活珊瑚幾乎全由硬珊瑚組成,覆蓋率在 2014~2020
30%~35%,推測可能與強颱侵襲造成海下地貌改變有關。加上附近設有箱網養殖
區,若有多量餌料殘餘,有機會造成區域性的水質優養化,促進營養鹽指標性藻類生
⾧。而岩石覆蓋率則受營養鹽指標性藻類不規則生⾧影響,在年間也呈現大幅度波
動,覆蓋率在 29%~63%之間。
119
甦,仍有待觀察。而因 2016~2020 年的硬珊瑚覆蓋率大幅下降,岩石覆蓋率相對上
∎ 指標性魚類
☛ 蝴蝶魚、鸚哥、笛鯛是常客 美人洞魚類多樣化
小琉球較常見的指標性魚類包括蝴蝶魚、鸚哥魚、笛鯛。漁埕尾歷年紀錄的蝴蝶
/100 m2;石鱸數量較少,但也有穩定族群。美人洞的指標性魚類較多樣,蝴蝶魚有
120
0.5~9.67 隻/100 m2,鸚哥魚不超過 3.67 隻/100 m2,笛鯛少於 1 隻/100 m2,石鱸
記錄過。
∎ 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
☛ 魔鬼海膽主場 硨磲貝陪襯
121
小琉球的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族群以魔鬼海膽為主,和少量的硨磲貝,其他類
別僅記錄過馬糞海膽、清潔蝦,數量皆稀少。漁埕尾、美人洞和厚石的魔鬼海膽族群
∎ 指標性生物 食性比㇐比
☛ 高溫、強颱夾擊 漁埕尾、厚石珊瑚食客大減
將指標性生物分為不同的食性類群,漁埕尾和厚石的食珊瑚性生物,有隨著硬珊
122
近,但 2016 年經歷水溫異常升高事件和強颱侵襲後,硬珊瑚覆蓋率和食珊瑚性生物
數量明顯下降,食藻性生物數量則相對偏高。在營養鹽指標性藻類覆蓋率最高的美人
洞,食藻性生物的數量最為穩定,年間變化較小。
B- 調查深度:6~12 米
∎ 珊瑚覆蓋率
☛ 漁埕尾軟珊瑚大跌 厚石硬珊瑚探底
123
類別尚有岩石(13%~24%)、細沙(9%~14%),營養鹽指標性藻類僅在 2013 年
珊瑚覆蓋率約 10%~24%。由於軟珊瑚覆蓋率大幅下降,岩石覆蓋率相對上升至
於往年(6%~21%),促成了美人洞的底質變化。
溫異常升高事件和強颱侵襲影響,當年 11 月進行珊瑚礁體檢時,硬珊瑚覆蓋率僅剩
124
DHW 累積達到 8.6℃ week,小琉球珊瑚礁再次發生大規模白化,厚石的硬珊瑚覆蓋
持穩定(2%~12%);岩石覆蓋率則受到硬珊瑚覆蓋率的波動影響,變化也很劇烈
是 9%、18%。
∎ 指標性魚類
☛ 漁埕尾、厚石深處魚類族群較淺處多
跟淺處珊瑚礁㇐樣,小琉球深處珊瑚礁中常見的指標性魚類都是蝴蝶魚、鸚哥魚
125
和笛鯛。漁埕尾的蝴蝶魚族群量比淺處珊瑚礁高,數量約 1~9.25 隻/100 m 2;鸚哥
裸胸鯙,但相當罕見。厚石深處珊瑚礁的指標性魚類族群比淺處多樣。蝴蝶魚在 2011
鱸、石斑、裸胸鯙也不多見。
∎ 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
126
☛ 厚石魔鬼海膽壯大 創造珊瑚復甦機會
小琉球深處珊瑚礁中的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比淺處珊瑚礁多樣,仍以魔鬼海膽
為主,硨磲貝數量較少,也曾記錄過零星的馬糞海膽、清潔蝦、梅花參、龍蝦。
幅下降有關。由於硬珊瑚死亡後,草皮狀藻類即快速進駐棲地空間,成為魔鬼海膽重
要的食物來源之㇐,有利於魔鬼海膽繁衍後代。而魔鬼海膽啃食藻類不僅可清理棲地
127
空間,啃食後造成的淺溝容易讓珊瑚幼蟲附著生⾧,有助硬珊瑚的復甦。因此後續珊
瑚、魔鬼海膽、岩石覆蓋率三者的關係變化,值得持續觀察。
∎ 指標性生物 食性比㇐比
將指標性生物分為不同的食性類群來看,漁埕尾深處珊瑚礁的食珊瑚性生物和食
藻性生物數量相近。而對美人洞、厚石來說,2016 年是㇐個重要分野——美人洞的
128
幅上升。因此,食珊瑚性生物數量在 2016 年以後逐年減少,食藻性生物則因可取得
更多食物來源(即生⾧於岩石上的草皮狀藻類)而增⾧。
129
澎湖南方四島
◅ 樣區背景 ▻
位於澎湖南方的南方四島及其周邊海域,是台灣繼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後的第二座
海洋國家公園,其範圍包括 4 個主要島嶼: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
還有周邊諸多小島礁。此區普遍水淺,但水流複雜多變,從南方因地形抬升而來的湧
升流,終年攜帶深海豐富的營養鹽注入此區;還有每天隨著半日潮(每日高低潮各兩
次)改變方向的水流;季節變換時,也有北方的中國沿岸流、南方的黑潮支流及南中
國海流不斷角力。各方海水頻繁交換,提升了此海域的基礎生產力,孕育出繁盛的珊
瑚礁生態,為中大型魚類食物提供來源,成為重要的淺海作業漁場。
自 2009 年開始,環資在南方四島周邊進行珊瑚礁體檢,大部分樣點分布在東嶼
坪嶼和西嶼坪嶼附近,在東吉嶼也曾做過調查。惟因流水及浪況多變,歷年調查僅有
2012 年後在東嶼坪嶼的東側、南側及西側淺礁,能取得較多連續資料。
冷卻速度快慢不同造成地形差異,在東岸、北岸形成排列整齊的陡峭懸崖,海蝕作用
旺盛;而西岸、南岸地勢較為平緩,水流帶來細沙,在此處堆積,延伸成大片沙地。
130
◅ 調查結果 ▻
∎ 珊瑚覆蓋率
131
☛ 高溫加熱彼海 東側珊瑚白化危機
儘管底質組成略有不同,但東嶼坪周圍 3 個樣點的活珊瑚覆蓋率都頗高。歷年東
側珊瑚礁的主要底質包括:硬珊瑚(23%~62%)、岩石(18%~44%)和軟珊瑚
(3%~23%)。活珊瑚覆蓋率約在 30%~70%之間,自調查以來,曾出現兩次明顯
132
南方四島珊瑚礁的大量白化,可能與主要構成珊瑚為軸孔珊瑚和表孔珊瑚有關。
這兩類珊瑚皆屬於對環境變化較敏感、易於發生白化的珊瑚,但牠們的生⾧速度也
2020 年㇐整年都沒有颱風「路過」台灣,表層海水未被擾動,持續受陽光照射加溫,
初達到最高(29.32℃),大量白化災情陸續傳出,DHW 也在 9 月中旬累積至
2018 年時恢復快速?這些問題,都需仰賴持續監測才能解答。
☛ 南、西側安然度聖嬰 透露珊瑚適應韌性
在東嶼坪嶼的南側、西側,歷年來的底質組成則相對穩定。即使在受到強烈聖嬰
當時,這兩處的珊瑚礁應該也發生白化,最終卻沒有造成太多珊瑚死亡。我們認為,
其中㇐個原因,可能與東嶼坪嶼周遭海底地形有關。南側、西側的海底地勢平緩,深
陡,水流快,加上有大量不同深度的海水混合降溫,可能使東側珊瑚礁習慣生活於水
溫較低的環境。因此,遇上持續異常高溫的海水,就容易白化,也無法耐受較⾧時間
的熱壓力,活珊瑚覆蓋率明顯下降。
133
相反地,南側、西側因海床深度較淺,地勢和水流平緩,陽光對海水的加溫效應
比東側明顯,珊瑚群聚可能適應了溫暖海水,有較大的機會能撐過異常高溫期。值得
注意的是,東嶼坪嶼西側的珊瑚礁底質組成,其實與東側相近:硬珊瑚覆蓋率比東側
高(58%~72%),其他底質類型還有岩石(13%~36%)、細沙(0%~12%)和
軟珊瑚(3%~7%),活珊瑚覆蓋率在 65%~75%之間。而西側硬珊瑚的主要族群,
同樣也是軸孔珊瑚和表孔珊瑚。儘管結構如此相似,東、西側珊瑚礁在遭逢強烈聖嬰
現象衝擊後,反應卻大大不同。顯示了珊瑚礁對於棲息環境具備㇐定的適應韌性
(resilience),這也是目前研究人員的重點研究方向。究竟此種韌性從何而來?適應
範圍多廣?是否足以讓珊瑚礁適應劇烈的氣候環境變遷呢?
此外,東嶼坪嶼南側的珊瑚礁能度過強烈聖嬰現象,可能也與珊瑚物種組成有
134
關。南側珊瑚礁的主要組成是軟珊瑚(33%~66%)、岩石(19%~42%)和硬珊瑚
(6%~14%),活珊瑚覆蓋率為 40%~80%。這些生活於溫暖淺海的軟珊瑚族群,
對水溫的適應範圍可能更廣,因此不易白化,又或者是能在白化狀態下撐更久。因此
21%。由於細沙和泥沙可輕易被水搬運、堆積,或許這是進行珊瑚礁體檢時,因水流
造成的單次特殊事件,但仍無法排除區域性環境或流況改變的可能性,未來還需持續
追蹤。
∎ 指標性魚類
135
☛ 東側蝴蝶魚穩定 南側鸚哥逐年低
東嶼坪嶼主要的指標性魚類皆為蝴蝶魚,南側、西側尚有少量鸚哥魚,也曾記錄
過笛鯛、石鱸、石斑和裸胸鯙,但族群數量皆少。在東側珊瑚礁,蝴蝶魚的族群數量
西側珊瑚礁的硬珊瑚覆蓋率比東側高,但蝴蝶魚數量變動較大,歷年數量在 3~
15 隻/100m2。不過,這可能跟硬珊瑚覆蓋率高,讓蝴蝶魚擁有更多躲避空間有關,
136
考驗著魚類調查員的辨識能力。鸚哥魚在西側也有穩定族群,但只有 2016 年記錄到
∎ 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
☛ 深度落差 調查見不著棘冠海星
根據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及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的紀錄,澎湖海域曾於
2010~2013 年發生棘冠海星大爆發事件,在馬公島和南方四島海域皆造成活珊瑚覆
蓋率大量下降。當時以「突棘行動」號召大批潛水員,協助監測棘冠海星數量並人工
137
員回報目擊,但數量未達爆發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自 2012 年起在東嶼坪嶼周圍 3
個樣點進行珊瑚礁體檢以來,卻從未記錄過棘冠海星,可能與調查深度皆不超過 8m
有關。因棘冠海星為夜行性動物,白天會遷移至較深水域,躲在珊瑚或礁岩下,避免
被掠食者發現。對照「突棘行動」的移除深度皆超過 10m,推測是因珊瑚礁體檢調查
與棘冠海星的活動深度落差,才未記錄到其分布。
東嶼坪嶼 3 樣點的指標性底棲無脊椎動物稀少,僅魔鬼海膽的數量較穩定,歷年
不超過 1 隻/100m2。其他種類曾記錄過馬糞海膽、鉛筆海膽、大法螺、清潔蝦、硨磲
貝,但相當罕見。
∎ 指標性生物 食性比㇐比
138
☛ 東、西側食珊瑚者眾 南方多為食藻客
在東嶼坪嶼的東、西側,硬珊瑚覆蓋率高,指標性生物以食珊瑚性生物為主;南
側則以食藻性生物數量最多。3 個樣點中,食肉性生物數量相近,有少量的其他類群
(硨磲貝),食屑性生物的紀錄則相當稀少。
139
台灣珊瑚礁面臨的環境衝擊
十二年來,珊瑚礁體檢記錄到的環境衝擊,分成兩大類—珊瑚損害及垃圾堆積:
● 珊瑚損害
意即珊瑚結構受破壞,可觀察到斷枝及碎片。常見原因為重物撞擊(如船錨、鉛
錘、船隻擱淺),或人類遊憩行為造成。特定氣候事件也可能破壞珊瑚結構,例如:
颱風。珊瑚損害㇐旦發生,不僅壓縮海洋生物的棲息空間,珊瑚也須耗費能量修復表
面傷口,不利於珊瑚礁發育。
● 垃圾堆積
指被卡在珊瑚礁體,或散落於穿越線範圍內的人造廢棄物,漂浮於水層中或水面
的垃圾不計。依來源分為漁業垃圾和㇐般垃圾兩類。漁業垃圾包括魚線、漁網、木
蝦、釣鉤、浮球等與漁業行為相關廢棄物,數量可用來評估㇐處珊瑚礁正面臨的漁撈
壓力。無法被歸類或辨別為漁業行為使用者,則屬㇐般垃圾,數量與附近人類活動的
密度和類型等因素有關。
依據國際珊瑚礁體檢指引手冊,調查員需在每個子樣區中,分別記錄珊瑚損害和
垃圾堆積件數,若兩者相加總數為 0,表示該子樣區未受到明顯的環境衝擊;總數為
環境衝擊等級的子樣區,在總數中佔了多少比例;同時也比對並參考活珊瑚覆蓋率。
整體而言,台灣各地區珊瑚礁廣泛受到漁業活動的衝擊,且分布於台灣本島的珊
140
瑚礁(北海岸與東北角、東海岸、墾丁),因人類活動密度高,遭環境衝擊的子樣區
比例及等級,皆比離島珊瑚礁高,且淺處珊瑚礁承受的環境衝擊比深處高。而離島珊
瑚礁中,澎湖嶼坪、蘭嶼的活珊瑚覆蓋率較高,但澎湖嶼坪遭環境衝擊的子樣區比例
及等級,都高於蘭嶼。綠島的活珊瑚覆蓋率略低於澎湖嶼坪和蘭嶼,但大部分子樣區
未明顯受到環境衝擊,或僅呈現低度衝擊,程度與蘭嶼相近。最後,小琉球的活珊瑚
覆蓋率低於所有地區,可能因為該地海床無複雜的立體結構,垃圾沒有可以纏繞、堆
積的空間,受到的環境衝擊也低。
◅ 調查結果 ▻
☛ 北海岸與東北角:深處珊瑚礁陷環境壓力鍋
不論淺處或深處珊瑚礁樣點,活珊瑚覆蓋率皆在 20%~30%之間,但淺處珊瑚礁
的年間變化較大。兩者的中度環境衝擊佔比最高,約為子樣區總數的 30%~55%,大
多是漁業垃圾和㇐般垃圾。歷年來淺處珊瑚礁環境衝擊都高於深處,另外,值得注意
連續兩年記錄到高度環境衝擊,顯示北海岸與東北角的深處珊瑚礁面臨的環境壓力可
能正節節上升。
141
☛ 東海岸:垃圾問題稍減 泥沙威脅又起
以漁業垃圾為主,㇐般垃圾的數量其次。雖然,近年來東海岸的珊瑚損害和垃圾堆積
情形似稍有改善,但根據底質覆蓋率紀錄,可以發現泥沙堆積已成為此處珊瑚礁的頭
號威脅。
142
☛ 墾丁合界:淺處珊瑚 垃圾勾勾纏
墾丁的樣點只有㇐處合界,歷年來淺處珊瑚礁的活珊瑚覆蓋率約 30%~40%,深
處珊瑚礁則有 50%~60%。歷年來淺處珊瑚礁的環境衝擊通常高於深處,淺處珊瑚礁
的環境衝擊主要為低度至中度,大部分為漁業垃圾和㇐般垃圾;深處珊瑚礁則大部分
未遭明顯環境衝擊,或僅呈現低度環境衝擊,且以珊瑚損害為主。
143
☛ 綠島:淺處珊瑚變化大 環境衝擊程度不高
綠島淺處珊瑚礁的活珊瑚覆蓋率在 35%~60%,年間變化較大;深處珊瑚礁則在
50%~60%左右。2017 年因 3 處調查樣點與其他年度不同,因此軟珊瑚覆蓋率較
年的深處珊瑚礁,記錄到超過 50%子樣區遭環境衝擊,且以中度佔比較高。其餘年
間,大部分子樣區都是無明顯或低度衝擊。在淺處珊瑚礁發現珊瑚損害、漁業垃圾和
㇐般垃圾狀況相近,深處珊瑚礁則多為漁業垃圾。
144
☛ 蘭嶼:深淺皆宜 環境衝擊輕微
擊情形與綠島相似,但程度更輕微,大部分的子樣區並未明顯受到環境衝擊,或僅呈
過 50%的子樣區遭環境衝擊。歷年來,淺處珊瑚礁面臨的問題主要為漁業垃圾,深處
珊瑚礁則大概是漁業垃圾、㇐般垃圾各半。
145
☛ 小琉球:活珊瑚覆蓋率低 垃圾無處積
活珊瑚覆蓋率是所有地區中最低的,不論淺處或深處珊瑚礁,歷年來皆在 10%~
20%之間。可能也由於活珊瑚覆蓋率偏低,海床沒有太多立體結構,因此儘管小琉球
的人類活動相當密集,珊瑚礁體檢記錄的珊瑚損害或垃圾堆積數量並不多,另外小琉
球海洋志工隊每週例行的淨海活動也有助於降低珊瑚礁受衝擊的程度,歷年來紀錄大
部分子樣區並未明顯受到環境衝擊,或僅呈現低度環境衝擊。在淺處珊瑚礁中,㇐般
垃圾比較多;在深處珊瑚礁,漁業垃圾和㇐般垃圾數量相近。
146
☛ 澎湖嶼坪:地遠人稀垃圾多 漁業活動為肇因
為當年缺少以軟珊瑚為主結構的東嶼坪嶼南側調查資料,並非澎湖嶼坪的珊瑚礁結構
發生改變。歷年來受到環境衝擊的子樣區,不論程度,佔總比例皆在 50%以上,
圾占多數,㇐般垃圾次之,顯示澎湖嶼坪雖然在地居民稀少,又位於南方四島海洋國
家公園範圍內,該海域仍有㇐定程度的漁業活動。
147
整體而言
148
12 年關鍵發現 珊瑚礁生存紅綠燈
自 2008 年以來,環資持續召集志工執行珊瑚礁體檢,留下寶貴的⾧期紀錄。根據這些
資料,可以得知台灣各處珊瑚礁的底棲群聚組成結構、棲息其間的指標性生物數量變化、人
類活動造成的環境衝擊類別及程度,並由此觀察該地生態系是否能夠維持平衡狀態,而這也
是生態系能否⾧期穩定發展的重點。
● 人為活動威脅珊瑚生態,氣候異常成隱憂
歷年來北海岸與東北角、東海岸珊瑚礁的活珊瑚覆蓋率逐漸下降,且與台灣本島的人類
活動密切相關。而墾丁、綠島、小琉球和澎湖嶼坪受氣候異常(聖嬰和反聖嬰現象)的影響
不見起色,顯示該地珊瑚礁可能承受較高的環境壓力,適應環境變化的韌性(resilience)較
弱,還需更⾧時間才有機會復甦。
● 高級消費者缺席與漁業垃圾顯著,顯示台灣過漁問題
從指標性生物來看,台灣各地珊瑚礁以食用珊瑚的蝴蝶魚、食用藻類的鸚哥魚和魔鬼海
膽佔絕大多數,普遍缺乏肉食性的高級消費者如石鱸、石斑和笛鯛等。這很可能與肉食性高
級消費者具有較高的經濟及食用價值,因此易遭捕撈有關。我們也根據環境衝擊的紀錄發
現,台灣各地珊瑚礁普遍受到漁業活動影響,其中又以北海岸與東北角的衝擊程度最高。
● 完全禁止採捕區域物種豐度最高,保育效果較佳
149
報告結果顯示,在珊瑚礁體檢調查樣點中,相較於分區多功能利用保護區與非保護區,
完全禁止採捕區域潛在物種豐度較高,顯示全面禁捕保育效果較佳,但在有限制開放採捕的
分區多功能利用保護區和非保護區之間,則不易區分差異。可能因為公民科學的鑑定層級及
範圍有其限制,難以完整評估,但也顯示出分區多功能利用保護區的成效有待商榷,尚需更
多科學研究及強化務實管理,才能進㇐步探討。
150
綜合各項數據,我們設計了「生態健康紅綠燈」來說明各地珊瑚礁生態系的總體健康程
度。「綠燈」代表生態健康良好,「黃燈」為堪憂,「紅燈」則表示岌岌可危。「生態檢康
紅綠燈」的評估採用多項標準,另外我們也考量 3 項生態系健康惡化指標,詳細評分方式如
評估項目 標準 警戒分數
1)活珊瑚覆蓋率年間變化幅度: a. 歷年最大值減去最小值<20% 0
由於珊瑚生⾧速度不快,覆蓋率大 b. 歷年最大值減去最小值介於
1
幅變化表示該處珊瑚礁並不穩定, 20-40%
可能影響生物生存。 c. 歷年最大值減去最小值>40% 2
2)地區內是否曾發生大量珊瑚白 a. 無,或有發生珊瑚白化但未造
0
化,以及白化後是否造成活珊瑚覆 成活珊瑚覆蓋率明顯下降
蓋率下降,若有下降又是否有回復 b. 有,且造成活珊瑚覆蓋率明顯
1
跡象。有助於了解該處珊瑚礁適應 下降,在㇐至三年內有所回復
環境變化的韌性(resilience)如 c. 有,且造成活珊瑚覆蓋率明顯
2
何。 下降,未觀察到回復跡象
3)指標性生物有穩定紀錄的類別 a. >8 種 0
數量:以各類別生物有紀錄的年份 b. 6-7 種 1
超過所有調查年份三分之㇐為準,
類別數量越多表示該處珊瑚礁的生 c. <5 種 2
物多樣性越高,生態系越穩定。
4)環境衝擊程度:從無明顯衝擊 a. 無明顯衝擊–低度衝擊 0
151
至高度衝擊,顯示人類活動對珊瑚 b. 低度–中度衝擊 1
礁生態系造成的直接影響程度。 c. 中度–高度衝擊 2
生態系健康惡化指標 標準 惡化加分
活珊瑚覆蓋率呈現持續下降 1
泥沙覆蓋率呈現持續上升 1
營養鹽指標性藻類覆蓋率年間變化
歷年最大值減去最小值>20% 1
幅度
北海岸與東北角(生態健康亮紅燈 🔴)
• 在北海岸與東北角,淺處與深處珊瑚礁的平均活珊瑚覆蓋率皆在 20%~30%之間,
年間變化主要受到營養鹽指標性藻類覆蓋率影響。
• 野柳淺處及深處樣點與番仔澳深處樣點都記錄到活珊瑚覆蓋率緩慢下降;而龍洞 4
逐漸上升,已取代珊瑚成為該處生態系中的基礎生產者。
族群則數量變化大,隨著龍洞 4 號淺處的活珊瑚覆蓋率大幅下降,營養鹽指標性藻
類和岩石覆蓋率呈現上升,食用藻類的魔鬼海膽獲得更多食物來源,族群量因而增
• 承受中度環境衝擊,且淺處珊瑚礁承受的環境衝擊高於深處,來源以漁業活動和㇐
152
般垃圾約略各半。
東海岸(生態健康亮紅燈 🔴)
• 受限於地形,東海岸三處樣點僅調查淺處珊瑚礁,活珊瑚覆蓋率約為 30%~40%。
近年石梯坪的活珊瑚覆蓋率上升,可能與少有颱風侵襲有關,而基翬、杉原的泥沙
覆蓋率節節升高,值得關注,尤其杉原的活珊瑚覆蓋率正逐年下降。
• 承受低度至中度環境衝擊,衝擊來源以漁業活動為主,㇐般垃圾其次。
墾丁(生態健康閃黃燈 )
皆發生大規模珊瑚白化。2020 年夏秋之際的大規模珊瑚白化,造成淺處的活珊瑚覆
對溫度變化可能更為敏感,後續效應還需持續觀察。
153
m2。由於歷年的底質組成變動不大,推測可能是魔鬼海膽族群的正常消⾧,但目前
累積的調查紀錄還不能看到完整的消⾧循環,仍待後續觀察。
• 淺處珊瑚礁承受低度至中度環境衝擊,衝擊來源以漁業活動為主,㇐般垃圾其次;
深處珊瑚礁大部分未承受明顯環境衝擊,或僅有低度環境衝擊,衝擊類別多數為珊
瑚結構受損。
綠島(生態健康閃黃燈 )
• 在北岸,不論淺處或深處珊瑚礁,較少受到熱逆境影響,活珊瑚覆蓋率皆在 40%-
60%。
經歷熱壓力及大規模白化,深處的活珊瑚覆蓋率首次大幅下降,幅度達到 30%~
2020 年夏季又再次發生大規模珊瑚白化,後續效應還需持續觀察。
60%。而深處珊瑚礁受熱壓力的影響較不明顯,僅大白沙紀錄到活珊瑚覆蓋率下
154
• 黑皮海綿和蝕骨海綿已在深度 2-3 米的珊瑚礁造成活珊瑚覆蓋率明顯下降,在珊瑚
珊瑚白化之後,綠島西岸和西南岸的岩石覆蓋率大幅上升,魔鬼海膽獲得了更多生
⾧於岩石上的草皮狀藻類食物,族群量呈現上升,深處珊瑚礁中的族群增⾧更為明
• 不論是淺處或深處珊瑚礁,大部分皆未承受明顯環境衝擊,或僅有低度環境衝擊,
來源以漁業活動為主。
蘭嶼(生態健康開綠燈 )
• 不論是淺處或深處珊瑚礁,大部分皆未承受明顯環境衝擊,或僅有低度環境衝擊,
155
來源以漁業活動為主,㇐般垃圾其次。
小琉球(生態健康亮紅燈 🔴)
大幅下降,僅剩 10%~20%。其中漁埕尾、厚石的降幅最明顯,且無明顯的回復跡
降;以藻類為食的魔鬼海膽則因岩石覆蓋率大幅上升,可取得更多生⾧於岩石上的
草皮狀藻類食用而增⾧。在厚石的深處珊瑚礁,活珊瑚覆蓋率下跌最多,魔鬼海膽
• 不論是淺處或深處珊瑚礁,大部分皆未承受明顯環境衝擊,或僅有低度環境衝擊。
不過,環境衝擊的紀錄少,可能與活珊瑚覆蓋率偏低,海床沒有太多立體結構有
關,另㇐個原因,也可能與在地志工隊積極淨海有關。
澎湖嶼坪(生態健康閃黃燈 )
年,承受了程度較強之熱壓力,兩次皆發生大規模珊瑚白化。2016~17 年,東嶼坪
156
嶼東側的珊瑚礁受熱壓力的影響明顯,活珊瑚覆蓋率下降約 28%,但很快於 2018
年時恢復;南側、西側的珊瑚礁雖也發生白化,但活珊瑚覆蓋率並未明顯下降。
2020 年時珊瑚礁再次大規模白化,後續效應還需持續觀察與紀錄。
爆發,但在珊瑚礁體檢樣點中卻未紀錄過,推測與棘冠海星的習性及活動深度有
關。
• 承受低度至中度環境衝擊,來源以漁業活動為主。
157
海洋保護區 有劃有保庇?
目前台灣共有 46 處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ion Areas, MPAs),由各權責主管機
關依據不同法源進行劃設及管理,包括《野生動物保育法》、《國家公園法》、《漁業
法》、《文化資產保存法》、《發展觀光條例及都市計畫法》,各有不同保護標的和管理目
因此本篇報告僅依照各樣點海域之採捕限制區分,位於海洋保護區內的樣點分為全面禁止採
捕和分區多功能利用兩類;非海洋保護區則屬於不限制採捕㇐類。各樣點分別計算歷年紀錄
到的指標性生物類別數量最大值(包括魚類和底棲無脊椎動物),表示該海域可能棲息的指
標性生物豐富度,由高至低排序如下。
☛ 不分深淺 保護區物種數量佔前段班
珊瑚礁體檢的淺處樣點共
止採捕的保護區,9
結果可見,前
會記錄到 24 處,其中超過半數位於海洋保護區內,有
處為分區多功能使用,另外 9 處則不屬於保護區,無採捕限制。由排序
6~88種類別的指標性生物。而綠島公館、龜灣雖然也屬於分區多功能利用之海洋
名樣點皆位於海洋保護區。且其中
保護區,但歷年來記錄到指標性生物類別數量較少,每
護區的蘭嶼南獅,歷年來僅記錄到 4 處全面禁止採捕,每 6 處屬於全面禁
100 m2 範圍有機
100 m2 不超過 4 種類別。非海洋保
2 種類別,在淺處樣點中排名最後。
158
深處樣點共 18 處,其中 4 處屬於全面禁止採捕的保護區,9 處為分區多功能利用的保護
區,另外 5 處不在保護區範圍內。由於深處樣點中屬於非保護區的佔比較少,較難以評估保
護區設立的成效,但由排序結果,仍可見排名前 8 的樣點大部分位於保護區內,其中 4 處全
龍洞 4 號,顯示龍洞灣內的生態豐富。但相同 2 處樣點的淺處珊瑚礁,記錄到的指標性生物
類別數量則較少(4~5 種),顯示了龍洞灣因做為海洋遊憩活動熱點,淺處珊瑚礁可能受到
程度較強的人類活動干擾。
∎ 採捕限制效果比㇐比
由於樣點數量較多且歷年調查資料完整,我們再檢視綠島、北海岸與東北角各樣點,評
估不同等級採捕限制帶來的保護成效。其中,綠島可分為以硬珊瑚為主要底質組成的北岸,
159
以及軟珊瑚覆蓋率高於或約略等於硬珊瑚覆蓋率的西岸兩區來比較。我們整理出各樣點歷年
紀錄的指標性生物類別數量最大值(包括魚類和底棲無脊椎動物)如下,空白無資料的年份
代表該年未在該樣點進行調查,而非未記錄到指標性生物。特別需注意的是,因為指標性生
物的觀察紀錄受海況影響甚大,舉凡風浪大、能見度不佳,或海域中有其他人員活動都會造
成干擾。故指標性生物類別數量的年間變化,並不能做為該樣點物種數量變化的評估標準,
僅能粗略估計潛在的物種豐富度。
160
☛ 綠島北岸:柴口完全禁採捕 物種最豐富
柴口、將軍岩和公館樣點皆位於綠島北岸完整寬廣的裙礁上,底質組成以硬珊瑚為主,
歷年活珊瑚覆蓋率在 40%~60%。其中柴口屬於完全禁止採捕的保護區,將軍岩和公館則為
分區多功能利用的保護區。歷年來珊瑚礁體檢在柴口的淺處珊瑚礁,可記錄到最多類別的指
公館。
161
☛ 綠島西岸:採捕限制不敵熱壓力 物種豐富差異小
石朗、龜灣和大白沙位於綠島西至西南隅,其中石朗屬於完全禁止採捕的保護區,主要
162
年以前,活珊瑚覆蓋率也有 70%~80%,軟珊瑚和硬珊瑚約各佔㇐半。2016 年經歷熱壓力
後,活珊瑚覆蓋率也下降到 40%~60%。歷年來珊瑚礁體檢在石朗淺處和深處珊瑚礁可記錄
側,全面禁止採捕和分區多功能利用的保護區中,物種豐富度可能並無太大差異。
163
☛ 北海岸與東北角:潮境公園禁採捕 物種最豐
在北海岸與東北角樣點,活珊瑚覆蓋率普遍低於 40%。其中潮境公園屬於全面禁止採捕
中最多,可能蘊含最高的物種豐富度。而野柳和番仔澳屬於分區多功能利用的保護區,歷年
情形恰與分區多功能利用的保護區相反,深處珊瑚礁可能比淺處含有較高的物種豐富度。儘
管不同深度之間存在些微差異,但在分區多功能利用的保護區和非保護區之間,蘊含的物種
164
豐富度卻可能沒有差別。
總觀而言,全面禁止採捕保護區的保育成效較好,且不須鑑定至個別物種層級,以公民
科學辨認特定類別的指標性生物即可評估效益。但在有限制開放採捕的分區多功能利用保護
區和非保護區之間,則不易區分差異。這可能是因為公民科學的鑑定層級及範圍有其限制,
或是因保護區設立欲保護的物種並非珊瑚礁體檢的指標性生物,故難以完整評估,但也顯示
出分區多功能利用保護區的成效有待商榷,尚需更多科學研究及強化務實管理,才能進㇐步
探討。
165
台灣珊瑚礁,環境出代誌
珊瑚礁,常被稱為海下的熱帶雨林,孕育著相當高的生物多樣性。因此,海裡發生的大小事,在在影響著珊瑚礁以及棲息其間的
生物們。在本篇報告的尾聲,我們想與您分享,這些年來,台灣周遭海洋的處境,以及珊瑚礁面臨的考驗。
1)寒害:水溫過低會對生物形成威脅,⾧時間低溫可能使生物無法忍受而死亡。
2)船隻擱淺:擱淺於珊瑚礁時,會造成礁體損害等物理性破壞。
3)油污染:船隻刻意排放或擱淺船隻斷裂時外洩造成,覆蓋海面、海底及沾附於生物身體的油污,皆會妨礙生物生存。而油污中的
化學成分所造成的影響更難以估計。
4)泥沙堆積:泥沙常伴隨異常強降雨而來,造成海洋水質惡化或覆蓋於珊瑚礁上,導致生物不易生存。
5)颱風:報告中僅列入曾帶來異常強降雨或掀起狂風巨浪,對珊瑚礁造成物理性破壞的颱風。
6)珊瑚大白化:報告中僅列入同時有 3 處以上地區發生大量珊瑚白化的年份。
7)政策法令:由政府或民間推行,與海洋保育及管理相關之重大決策行動。
166
知識開箱 4
167
168
我們的呼籲與建議
根據以上統整分析,台灣珊瑚礁生態主要受到全球氣候變遷、過漁與海岸開發汙染等威
脅,珊瑚礁適應環境變化的韌性逐漸變疲弱,除了積極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制定減碳目標
外,我們提出以下 3 點訴求,期望在政策及執行面上能有積極作為與改進,以確保海洋資源
的永續發展。
自調查以來,過度漁撈㇐直是珊瑚礁面臨最顯著的衝擊,顯示過去的漁業管理需重新回
顧與討論。根據目前海保署公告資料顯示,海洋保護區範圍占全台領海面積僅有 8.17%,不
標。其中全面禁止採捕區扣除面積最大的東沙國家公園後,占全台領海面積僅不到 0.05%,
顯示台灣在海洋保護行動上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因此我們呼籲,政府應儘速通過《海洋保育法》,以利訂定整體海洋保護區的管理計
劃,擴大劃設海洋保護區、海洋庇護區等,可實質保護海洋資源的具體措施。同時,增加執
法能量、加強利益關係人的溝通與民眾教育宣導,並投入更多資源建立完整的⾧期生態監測
計畫,以進行有效管理與效益評估。
● 加強漁業及休閒釣魚廢棄物管制、處理,積極清除海下廢棄漁具
體檢過程中經常記錄到漁業廢棄物堆積。漁業廢棄物項目繁多,同時材質複雜、堅韌且
難以回收,散落海中對生態影響甚鉅。如網具、魚線漂流在珊瑚礁與礁石區,會纏繞魚蝦等
169
生物導致死亡、或覆蓋珊瑚礁導致珊瑚死亡;掉落魚鉤也容易誤傷生物或被誤食。
目前針對漁業廢棄物僅有刺網實名制、漁網暫置區等針對漁網有相關管制政策。而珊瑚
礁體檢記錄到之漁業廢棄物如魚線、木蝦、釣鉤、浮標及沉子等,現僅有海委會《台灣友善
釣魚行動方案》規範釣客應自行處理廢漁具及垃圾,並以民眾檢舉方式監督,未能有更強力
方式禁止棄置漁具、垃圾。除希望釣客取之海洋的同時也要友善海洋外,也盼海委會加強宣導
教育。針對其他各類漁網具,呼籲海委會海保署、農委會漁業署應加強管制並妥善處理不同類
型漁業廢棄物,同時應加速移除海下廢棄漁具,降低漁業廢棄物對海洋環境影響。
● 環評相關法規及海岸管理法等,應明訂海岸開發水下環境調查及評估項目,並落實
後續追蹤
由於泥沙的主要來源是陸地,水下環境生態保護應將陸地行為也納入評估。上述兩個樣點
周遭地形包含細砂土層,屬於較不穩定的地質,容易因人為擾動或天氣因素等將泥沙帶至水
下,在其範圍內進行工程勢必會加重泥沙入海情形。然周遭工程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時, 未考量
水下環境所受之衝擊,未將海洋生態的影響列入調查範圍, 並未真正落實整體環境評估。
呼籲《海岸管理法》及《環境影響評估法》相關配套法規,應明訂水下環境現況調查細
目,將水下整體環境與生態確實納入審查 ,更重視水下調查、預測開發行為帶來影響並加以
防範。
170
滴水匯成汪洋 公民科學深蘊保育力
過去 20 年來,公民科學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透過公民與研究人員攜手合作執行研究
計畫,不僅增進了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拓展知識的疆界,來自四面八方因關心相同議題而聚
集的公民,也交流、啟發了許多創新的可能。公民科學深化了科學研究與公眾參與、社會服
務的連結,也為特定議題創造了更多機會和價值以吸引關注,甚至促使與政策相關的研究開
展,在科學與社會之間開闢㇐條相互詰問的途徑,替政府決策提供重要訊息,進而產生影響
力。
嚴格把關數據品質 科學素人不隨便
而公民科學作為㇐種獨特的研究手段,仰賴著密切的公民參與,為科學研究提供證據。
公民參與的方式十分廣泛,包含數據收集、背景知識和經驗提供、資料分析及解讀,到科學
問題的發想與延伸。在過程中,不僅能產出研究計畫成果,公民也能追求、探究可驗證的知
識,並逐漸形塑對特定議題的觀察與思考。這或許是公民科學最重要的㇐項功能—將科學交
給那些尚未被注意到、但是具有洞察力,並對特定議題感到擔憂的人手中。
透過號召公民參與,公民科學可以在⾧久的時間和龐大的地理尺度上收集數據。相較於
傳統科學研究,公民科學能有效降低研究成本,從考量成本效益的角度來說,公民科學收集
的數據可能比僅由研究人員收集的數據更有價值。但⾧久以來,公民科學的數據品質管理及
可信度仍具疑慮。由於未受過傳統科研人員必經的嚴謹訓練和同儕審查機制,因此每㇐項公
民科學研究計畫必須發展適切的數據品管策略,才能妥善發揮公民之力,最佳化數據的利用
效益。
171
不論何種領域或規模研究,數據收集的重點不在於追求最詳盡或最精準,而是得符合研
究需求,且數據品質必須前後㇐致。如此㇐來,在分析解讀後,才能回答研究欲探詢的問
題。以台灣珊瑚礁體檢來說,為了使數據品質㇐致,環資在珊瑚礁體檢進行的前、中、後階
段,分別採取了㇐系列措施:
【 執行前 】
● 與學術界研究人員及老師保持聯繫,並諮詢專業意見。
● 經營科學指導員團隊。
● 設定潛水志工參與門檻(需具備㇐定氣瓶支數的潛水經驗)。
● 透過科學指導員,對潛水志工提供珊瑚礁體檢行前的學科及術科訓練。
● 提供「體驗體檢」和「Eco-Diver 生態潛水員」等初階及進階選修訓練課程。
【 執行中 】
● 在行前課後對潛水志工進行簡單測試,並依測試結果分配任務。
● 若情況允許,由資深志工帶領新手志工共同完成任務。
● 現場安排科學指導員和潛水教練,除了監督珊瑚礁體檢進行之外,也能隨時提供諮詢
與討論。
【 執行後 】
● 由現場科學指導員即時確認所有收集的數據,並與志工簡單分享該次珊瑚礁體檢成
果。
172
● 線上正式發表珊瑚礁體檢成果報告。
● 細心維護歷年紀錄資料,包含紙本、電子檔案和活動照片等。
開放資料促對話 守護珊瑚持續進化
因爲面向大眾的「開放性」,公民科學正改變著傳統研究習慣的運作方式。在體會科學
探究的過程中,公民深化了對研究成果的理解。同時,也因為參與和實踐,會回過頭來要求
科學必須更開放、更靈活地回應公眾需求。12 年來,我們透過珊瑚礁體檢,潛進了公民科學
潮流,跌跌撞撞卻持續嘗試各種對話的可能性,並適時地修改思維和行為模式,以適應不斷
變化的環境、知識和觀點,逐漸建立起支持社群和溝通網絡。未來,我們期許能培育更多公
民具備專業能力,讓公民參與層級更上㇐層樓,並且能響應各方觀點的碰撞,開啟更多跨領
域合作與創新機會,邁向更加多元又包容的社會。在資訊公開透明的前提下,以平衡、有意
義的方式交流,設想並反思現存的價值觀,並試圖以更好的方式塑造更多個 12 年。
173
下㇐個十年 – 珊瑚礁體檢的未來與展望
文/ 孫秀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
去(2021)年 7 月,全球氣候打破⾧達 142 年的氣象紀錄,出現史上最熱的㇐個月;而台
重的環境議題,深深影響到每個棲地環境,包含佔地球 70%面積的海洋。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即使各國政府實踐氣候承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但仍可能導致升
系的影響。
就如同珊瑚礁體檢行動當初的發心,希望能透過更多志工的參與,藉由⾧期且有系統的
資料累積,以協助科學家搜集更多海下的資訊。面對現今全球氣候環境的巨變,再加上過
漁、各式污染等威脅,我們相信,持續的收集及公開海下珊瑚礁所面臨的狀況,是十分重要
的工作。
第㇐個十年,環資累積了行動經驗,並成功地加入了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讓台灣的
行動可與國際接軌,有更多的互動與交流。下㇐個十年,我們將深化潛水志工的專業能力,
培訓更多的生態潛水員,以提昇調查資料的品質,並且將海洋生態的知識普及化。同時,我
們相信在地人才是保護在地環境的主力,與各潛點周邊的店家、社區等合作,也將是我們的
主要發展方向。
期待未來有更多人加入海洋公民科學家的行列,並透過珊瑚礁體檢的資料,告訴更多的
民眾,大海發生了什麼事情,以集結眾人之力守護台灣的海岸及海洋。
174
幕後推手們有話要說
珊瑚礁體檢能茁⾧成至今的規模,歸功於在這 12 年間,大力支持與參與的眾多幕後推
手與合作夥伴們,因為有他們,我們才能完成這份報告,並持續讓各地的⾧期監測能量延續
下去。在報告的尾聲,我們邀請重要的合作夥伴代表,與我們分享這 12 年來參與珊瑚礁體
檢的心得與感想。
● 珊瑚礁體檢顧問 - 陳玄州教練
我開始參加珊瑚礁體檢到今年轉眼間已經是第 13 年了,不知道我的健康狀態,還能夠
繼續潛水到幾歲。
早在 1997 年,我從日本得知珊瑚礁體檢的訊息,當時在納悶,為什麼台灣沒有人舉
也是我和環資的第㇐次接觸。其實,我很享受每㇐次的調查,每㇐次和志工們集合準備下水
時,都會產生要去看老朋友的心情,並沒有㇐個具體的對象,但是那麼多年來常常有機會在
相同地點的地方潛水時,不由得會產生這樣的想法。
從 2009 年起,我每年都會參加數次珊瑚礁體檢,也擔任潛水顧問。我會積極參加有
幾個原因。初期,我覺得珊瑚礁體檢是㇐個很棒的活動也希望持續下去,但是有㇐些潛水的
安全問題有加強的必要,因此希望盡自己的能力替安全把關。另外,環資的工作人員都很純
樸很認真,大部分的人員和我的女兒的年齡相近,所以我想在能力範圍內,能夠幫環資的年
輕人㇐點忙。我覺得人的㇐生數十年,應該持續的去做好㇐件事,我選擇的是環資的珊瑚礁
體檢。
175
最後,我有㇐個孫子今年 2 歲,我期望在他 12 歲時教他潛水,所以我會盡力再撐個
10 年。
● 科學指導員 – 林育朱
首次擔任科學指導員。猶記得,當時天候狀況不佳,對東嶼坪海底情況也不熟悉,但在當梯
教練和志工們的鼎力協助下,仍完成調查任務。自此,開啟我和台灣珊瑚礁體檢共同成⾧的
歷程。
珊瑚礁體檢起步時,我也正青春年少。多年來,在許多人的支持與相挺之下,完成㇐次
次的調查,也經歷了美麗灣飯店爭議、莫蘭蒂颱風等許多環境事件,我和台灣珊瑚礁體檢㇐
起成⾧、茁壯。十多年的光陰飛逝,珊瑚礁體檢進入穩定發展的階段,而我從最初對各個調
查點的陌生,也逐漸能對台灣各地的珊瑚礁區如數家珍,並且擁有許多歡笑、汗水及動人的
時刻。
不知不覺,台灣珊瑚礁體檢已經累積超過 10 年的數據。其他公民科學家行動仍方興未
艾,而這次 12 年的數據分析報告已向我們揭示,㇐套完善的公民科學家制度,不僅具有教
育普羅大眾、喚醒公民環境意識的作用,同時還能保存環境的數據,這或許將是我們這世代
的潛水人,最值得留給未來潛水人的襲產之㇐。
小琉球海洋志工隊成立於民國 98 年,每星期都會下水清除海底漁網,當時漁網很多,
176
志工伙伴們抱持能清多少就清多少,也許是當時的㇐股熱血,在得知環資在招募珊瑚體檢志
工時,我們就相約㇐起來參加看看人家是在做什麼。
當時每人還得自費參加,兩天扎實課程下來,㇐群人大呼吃不消,加上志工隊都是觀光
業者,必須犧牲生意繁忙的假日,第㇐次就讓大家打退堂鼓了,後續都沒有持續參加的意
願,但當時的指導員(林育朱、湯谷明及陳玄州教練),跟大家深入座談說明珊瑚體檢的重
要性,加上小琉球原本就是個珊瑚礁島嶼,如果,我們島上連這些基本的數據都沒有,那以
後的子孫們就無法得知,早期我們的海洋環境跟他們未來的環境有什麼差異。經過開會討論
後,深覺得志工隊有責任接下每年才㇐次的珊瑚體檢的工作,就這樣小琉球海洋志工隊連續
11 年了。
配合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持續在監測著小琉球珊瑚的成⾧與改變,每年看著珊瑚體檢的數
據變化,有時喜有時憂,所謂「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意謂著大自然有它依循的
準則,也許是本地居民的努力改變環境,老天爺把珍貴的綠蠵龜送給小琉球這個小島,島民
們也因此更加珍惜保護這得來不易的自然資源,海洋志工隊的伙伴們十年如㇐日,初衷㇐如
當初,只要做對的事,不論結果如何,時間會證明,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而那些痕跡都將會
是未來的歷史紀錄。
2012 年驚覺大海好像不㇐樣了,珊瑚海葵似乎消失了。於是我花更多時間觀察海底,我
確信東北角地貌有所改變,但是卻無法證實海洋真的改變了嗎?2014 年我開始詳實記錄水下
的所見。但這仍然不夠,流水帳的紀錄沒有任何意義。輾轉間我認識了環資,跟著前輩下水
177
做第㇐次珊瑚礁體檢。環資重複跟我確認「這有符合你想做的事嗎」?我確信每次回答都相
同:「留下紀錄,是讓後人回顧過往的㇐種方式。」
「當教練吧,去影響更多人。」非本科系的我去念生物並不輕鬆,培養 EcoDiver 教練
的素養,我必須埋首書堆、請教專家學者、旁聽各種相關課程、強迫朋友當我授課聽眾。超
的人並不多;拿證照可能是為了挑戰自我、出於好奇,純粹想學習,但都不是為了調查,為
此我也曾沮喪,直到我重新檢視課程的初衷。課程目的雖是培訓調查人員,但也包含海洋教
育、生物辨識等各項知識,課程後大家都會更愛這片大海吧。
「找回初衷,希望能有更多人瞭解這片大海」我願化身為頑石泛起漣漪,把知識傳遞
出去,再藉由各位散佈到我伸手未及的地方。「知海,親海,愛海」不斷不斷地重複,期盼
這片海洋有翻轉的㇐天。
穿上潛水裝備,彷彿手握開啟神秘世界的鑰匙。曾經,我是個海底觀光客,手握相機,
興奮按下快門。從帛琉、馬爾地夫、西巴丹、土蘭奔、艾尼洛、薄荷島、墨寶到沖繩,我到
過許多地方。旅行潛水很紓壓;但無論到哪裡,我都只是個旁觀者。
身為潛水員,我目擊了許多海洋危機。垃圾污染、過度捕撈、氣候異常、海水溫度上
升、珊瑚白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對我而言,這些都不是新聞,而是血淋淋的現實。眼看海
洋逐年惡化,我好希望做點事情,不想再置身事外。
於是,我接受了生態潛水員(EcoDiver)培訓,透過魔鬼訓練,重新認識了魚類、無脊
178
椎、海洋底質。我不再只是下水拍照,而是開始辨識物種、追蹤生態、確認他們是否健康。
我參加過龍洞、潮境、鼻頭、基翬、蘭嶼、澎湖的珊瑚礁體檢,透過這些活動,我彷彿參與
了台灣海域的美麗與哀愁。珊瑚礁檢測、生物辨識,都非常燒腦,不只需要耐性,還需要㇐
定程度的穩定性,也不能太耗氣。更重要的是,大家目標㇐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件
事,這種感覺很好。
每位志工蒐集的資料,都只是㇐小塊拼圖。但是,當這些片段拼湊在㇐起時,就能夠呈
現出令人意外的結果。每次體檢,都是㇐場難得的旅程。在每次的旅程中,我不再只是消費
海洋,而是見證了海洋的問題,並且採取行動。或許,我無法為海洋帶來立即的改變,但是
當我們㇐起行動,或許世界就有㇐些小小的不同。
179
特別感謝
(依姓名筆劃排列)
顧問 |
陳玄州、陳昭倫
審閱人員 |
林育朱、郭兆揚、陳昭倫、湯森林、戴昌鳳
科學指導員 |
林育朱、林梅芳、洪聖雯、徐巧玲、秦啟翔、郭兆揚、陳致維、陳淑麗、湯谷明、黃建華、
黃靖雲、楊明哲、楊松穎、廖敏惠、劉恩諭、鄭念昀、蕭伊真、鍾愛琪
EcoDiver Trainer |
林育朱、郭兆揚、陳玄州、陳致維、湯谷明、黃三鄺、楊東陸、蕭伊真
歷年專案人員 |
吳佳其、周秀咪、林育朱、唐寧襄、徐巧玲、耿璐、陳思宇、曾椲涵、葉思妤
在地認養單位 |
CT Diver、小琉球海洋志工隊、日日潛水、和平島公園、波賽頓海洋運動俱樂部、海洋公民
基金會、海洋途徑潛水、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陽光潛水、興仁潛水
180
攝影提供 |
黃靖雲、謝宇新
以及最重要的,
所有曾經參與過珊瑚礁體檢的每㇐位志工夥伴、提供支持的潛水店家、企業與政府單位。
因為有你們,才能完成這份乘載十二年資料的成果報告。
181
參考資料
• Amante, C., & Eakins, B. W. (2009). ETOPO1 1 arc-minute global relief model: procedures, data
sources and analysis. In NOAA Technical Memorandum NESDIS NGDC-24. NOAA 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 https://doi.org/10.7289/V5C8276M
• Ballard, H. L., Phillips, T. B., & Robinson, L. (2019). Conservation outcomes of citizen science. In
S. Hecker, M. Haklay, A. Bowser, Z. Makuch, J. Vogel, & A. Bonn (Eds.), Citizen Science:
Innovation in Open Science, Society and Policy (pp. 254–268). UCL Press.
https://doi.org/10.2307/j.ctv550cf2.25
• Bell, J. J., Bennett, H. M., Rovellini, A., & Webster, N. S. (2018). Sponges to be winners under
near-future climate scenarios. BioScience, 68(12), 955–968.
https://doi.org/10.1093/biosci/biy142
• Burke, L., Reytar, K., Spalding, M., & Perry, A. (2011). Reefs at Risk: Revisted. In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https://doi.org/10.1016/0022-0981(79)90136-9
• Chen, K.-Y., & Soong, K. (2011). The population dynamic of a coral-killing black sponge, Terpios
hoshinota at Green Island and Orchid Island [Master Thesis,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https://hdl.handle.net/11296/w4jxq2
• De’ath, G., & Moran, P. . (1998). Factors affecting the behaviour of crown-of-thorns starfish
(Acanthaster planci L.) on the Great Barrier Reef: 1:Patterns of activ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220(1), 83–106. https://doi.org/10.1016/S0022-0981(97)00085-3
• Fabricius, K. E. (2011).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resilience of coral reefs to eutrophication: a
review and conceptual model. In Z. Dubinsky & N. Stambler (Eds.), Coral Reefs: An Ecosystem in
Transition (pp. 493–505). Springer Netherlands. https://doi.org/10.1007/978-94-007-0114-
4_28
• Freitag, A., Meyer, R., & Whiteman, L. (2016). Strategies Employed by Citizen Science Programs
to Increase the Credibility of Their Data. Citizen Science: Theory and Practice, 1(1), 2.
https://doi.org/10.5334/cstp.6
• Hodgson, G., Hill, J., Kiene, W., Maun, L., Mihaly, J., Liebeler, J., Shuman, C., & Torres, R. (2006).
Reef Check Instruction Manual: A Guide to Reef Check Coral Reef Monitoring. Reef Check
Foundation.
• Hong, H., Chen, C. T. A., Jiang, Y., Lou, J. Y., Chen, Z., & Zhu, J. (2011). Source water of two-
pronged northward flow in the southern Taiwan Strait in summer.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67(4), 385–393. https://doi.org/10.1007/s10872-011-0036-1
• Huang, B., Liu, C., Banzon, V. F., Freeman, E., Graham, G., Hankins, B., Smith, T. M., & Zhang, H.-
M. (2020). NOAA 0.25-degree daily optimum interpo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ISST)
(Version 2.1) [Data set]. NOAA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https://doi.org/10.25921/RE9P-PT57
• Lan, K. W., Kawamura, H., Lee, M. A., Chang, Y., Chan, J. W., & Liao, C. H. (2009). Summertim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fronts associated with upwelling around the Taiwan Bank.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9(7), 903–910. https://doi.org/10.1016/j.csr.2009.01.015
• Liao, M. H., Tang, S. L., Hsu, C. M., Wen, K. C., Wu, H., Chen, W. M., Wang, J. T., Meng, P. J.,
Twan, W. H., Lu, C. K., Dai, C. F., Soong, K., & Chen, C. A. (2007). The “black disease” of reef-
building corals at Green Island, Taiwan - outbreak of a cyanobacteriosponge, Terpios hoshinota
(Suberitidae; Hadromerida). Zoological Studies, 46(4), 520.
• Liu, G., Heron, S. F., Eakin, M. C., De La Cour, J. L., Geiger, E. F., Tirak, K. V., Skirving, W. J., &
Strong, A. E. (2018). NOAA coral reef watch (CRW) daily global 5-km (0.05 degree) satellite coral
bleaching heat stress monitoring product suite [Data set]. NOAA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https://doi.org/10.25921/6jgr-pt28
182
• NOAA 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 (2009). ETOPO1 1 arc-minute global relief model
[Data set]. NOAA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 Nozawa, Y., Lin, C. H., & Meng, P. J. (2020). Sea urchins (diadematids) promote coral recovery
via recruitment on Taiwanese reefs. Coral Reefs, 39(4), 1199–1207.
https://doi.org/10.1007/s00338-020-01955-1
• Shirk, J. L., & Bonney, R. (2019). Scientific impacts and innovations of citizen science. In S.
Hecker, M. Haklay, A. Bowser, Z. Makuch, J. Vogel, & A. Bonn (Eds.), Citizen Science: Innovation
in Open Science, Society and Policy (pp. 41–51). UCL Press.
https://doi.org/10.2307/j.ctv550cf2.10
• Stambler, N. (2011). Zooxanthellae: the yellow symbionts inside animals. In Z. Dubinsky & N.
Stambler (Eds.), Coral Reefs: An Ecosystem in Transition (pp. 87–106). Springer Netherlands.
• Wang, M., Liu, X., Jiang, L., & Son, S. (2017). The 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
(VIIRS) ocean color products (Version 1) [Data set]. In Algorithm Theoretical Basis Document
(ATBD). NOAA CoastWatch/OceanWatch.
https://www.star.nesdis.noaa.gov/socd/mecb/color/documents/ATBD_VIIRS_OC_v1.0_June20
17_f2.pdf
•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21). 中央氣象局颱風資料庫 [Data set].
https://rdc28.cwb.gov.tw/
•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2019). 海科館保育區獵龍行動開跑.清除外來種魚類維護海洋生態.
https://www.nmmst.gov.tw/chhtml/newsdetail/29/4610
• 洗怡樂, & 蔡萬生. (2011). 適機屠「棘」- 2011 年澎湖南部海域棘冠海星人工移除活動紀
要. 水產試驗所電子報第 64 期.
https://www.tfrin.gov.tw/friweb/frienews/enews0064/p1.html
•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4). 突「棘」澎湖南方四島 有效移除棘冠海星.
https://www.marine.gov.tw/最新消息/海洋新訊/1137-突「棘」澎湖南方四島 有效移除棘
冠海星
183
發行人:陳建志
數據分析:黃靖雲
編輯小組:詹嘉紋、曾椲涵、珊瑚礁體檢專案
圖表設計、美編排版:Re-lab 資訊設計顧問公司
出版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地址:11675 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 38 號
電話:02-2933-2233
傳真:02-2933-2120
網址:http://teia.tw
服務信箱:service@e-info.org.tw
出版日期:2022 年 6 月
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若需商業使用請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接洽連繫。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