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第 8 卷第 2 期                 五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Vol. 8  No .

2
2006 年 5 月             Jo urnal of Wuyi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 ,2006

唐代官员常服制度考
李  怡1 , 潘忠泉2
(1. 北京科技大学  艺术教育中心 , 北京  100083 ; 2. 北京师范大学  古籍所 , 北京  100875)

摘要 : 唐代官员常服在继承前制的基础上 , 进一步巩固等级规范 , 品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品色制度和章服制度


上 , 紫 、绯 、绿 、青的常服制度已经确立 。常服制度化的实现 , 是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 、文明大交汇的直接
反映 , 是大唐帝国继承传统并结合自身需求进行内部调整的产物 。
关键词 : 唐代 ; 官员 ; 常服 ; 制度
中图分类号 : I20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 1513 (2006) 02 - 0051 - 05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 创造了富 其色紫 , 饰用玉 。五品以上 , 小科紬绫及罗 , 其色


丽 、博大的服饰文化 。其中 , 官员常服是传统 、西 朱 , 饰用金 。六品以上 , 服丝布 , 杂小绫 , 交梭 ,
域和时尚风格的最佳结合 , 是唐廷继承传统 、内部 双紃 , 其色黄 。六品 、七品饰银 。八品 、九品鍮
调整之后制度化的产物 , 从而颇具时代特色 。 ”①唐太宗时期曾二次下诏加以修定 。《唐会要》
石。
卷三一 “章服品第”条 : “贞观四年八月十四日 ,
一 诏曰 , ‘冠冕制度 , 以备令文 , 寻常服饰 , 未为差
等 。于是三品以上服紫 , 四品五品以上服绯 , 六品
常服 , 亦称 “燕服”、“讌服”、“宴服”, 本为 七品以绿 , 八品九品以青 。妇人从夫之色 。仍通服
古之亵服 , 百官可着此礼见 、拜会 , 但不得用于祭 黄。
’至五年八月十一日 , 敕七品以上 , 服龟甲双
祀及重大朝会 。自南北朝以来融入胡族因素 , 穿著 巨十花绫 , 其色绿 。九品以上 , 服丝布及杂小绫 ,
便捷 、舒适 , 遂逐步取代传统礼服的地位 。自隋代 其色青 。

开始 , 常服被纳入礼制 , 上至天子下至文武百官均 唐高宗时期 , 由于服饰紊乱 , 百官士庶每每不
可著之 。唐代百官常服承袭前制 , 为圆领袍服 , 因 依令式 , 因而又曾二次重新申明 , 尤其是上元元年
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 , 故称圆领襕袍 , (674 年) 之令 , 规定更为详备 。《旧唐书 ・舆服

同时 , 受胡族风尚影响 , 初 、盛唐时期流行窄紧直 志》: “龙朔二年 , 司礼少常伯孙茂道奏称 , ‘旧令


袖式样 , 中晚唐以来胡风渐弱 , 流行传统宽衣大 六品 、七品着绿 , 八品 、九品着青 , 深青乱紫 , 非
袖 。与常服配套的首衣是幞头 , 足衣为乌皮六合 卑品所服 。望请改八品 、九品着碧 , 朝参之处 , 听
靴 , 饰物有腰带 、鱼 (龟) 袋等 。 兼服黄 。
’从之 。
”此后 , “上元元年八月戊戌 , 诏 :
唐代为进一步巩固常服的礼仪规范 , 以示尊卑 一品以下文官 , 并带手巾 、算袋 、刀子 、磨石 。其
等级 , 在隋炀帝大业六年 ( 610 年) 规定的 “五品 武官 , 欲带手巾 、算袋者亦听 。文武官三品以上服
以上 , 通著紫袍 , 六品以下 , 兼用绯绿” 基础之 [1 ]
紫 , 金玉带 。四品服深绯 , 金带 。五品服浅绯 , 金
上 , 制定了详细的律令格式 , 品级的差别主要体现 带 。六品服深绿 , 七品服浅绿 , 并银带 。八品服深
[2 ]卷六 ○
在两方面 : 一是品色制度 , 二是章服制度 。 青 , 九品服浅青 , 并鍮石带 。

品色制度是以官员散官品级的不同而配以不同 上元元年令为唐代服色制度的整个格局奠定了
颜色 、质料 、纹样官服的制度 , 与之配套使用的还 基础 , 后世皇帝只是适时加以调整 。 ( 睿宗) 文明
有腰带制度 。唐武德四年 ( 621 年) 制定了初步的 元年七月五日诏 : “八品以下 , 旧服青者 , 并改为
[3 ]卷三一
常服规范 , 八月敕 : “三品以上 , 大科紬绫及罗 , 碧。
” 景云年间 (710 ~ 711 年) 又重申上元元

① 收稿日期 : 2005 - 11 - 22
作者简介 : 李  怡 (1976 - ) , 女 , 河南洛阳人 , 博士 , 讲师 , 主要从事艺术史 、艺术理论与中国古典文献研究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2 ・                  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年

年腰带之令 。《册府元龟》卷六 ○《帝王部 ・立制 志》: “自后 ( 开元九年) 恩制赐赏绯紫 , 例兼鱼


度一》: “睿宗景云二年四月制 , 九品以上一品以 袋 , 谓之章服 。
”随身佩鱼的目的 , 一是作为朝君
下 , 文武依上元故事 , 带手巾 、算袋 。武官咸带七 应见的凭证 ; 二是用来明贵贱 、辨尊卑 、严内外 。
事 韦占 韘 , 并足 。其腰带 , 一品以下五品以上 , 常服佩鱼自隋代已初具形制 , 在唐代变化较
并用金 。六品 、七品并用银 。八品 、九品共用鍮 大 。高祖武德元年 (618 年) 九月 , 改以往的银菟
石。
”唐玄宗在开元初年对腰带及其杂佩之制进行 符为银鱼符 : “永徽二年四月二十九日 , 开府仪同
归整 。
《唐会要》卷三一 “章服品第”条 : “开元二 三司 , 及 京 官 文 武 职 事 四 品 五 品 , 并 给 随 身 鱼
年七月二十四日敕 : 百官所带跨巾算袋等 , 每朔望 ”②虽将鱼袋配发给四品 、五品职事官 , 但退休
袋。
朝参日著 , 外官衙日著 , 余日停 。其年七月二十五 后要交回 。三年后 , 高宗皇帝人性化地调整了政
日敕 : 珠玉锦绣 , 既令禁断 。准式 , 三品以上饰以 策 : “ (永徽) 五年八月十四日敕 : 恩荣所加 , 本缘
玉 , 四品以上饰以金 , 五品以上饰以银者 , 宜于腰 品命 , 带鱼之法 , 事彰要重 。岂可生平在官 , 用为
带及马镫酒杯杓依式 , 自外悉断 。
” 褒饰 , 才至亡没 , 便即追收 , 寻其始终 , 情不可
唐德宗朝 , 对节度使 、观察使常服纹样重新定 忍 。自今以后 , 五品以上有薨亡者 , 其随身鱼袋 ,
制。
“贞元三年三月 , 初赐节度观察使等新制时服 。 不须追收 。
”[3 ]
卷三一此后 , 咸亨三年 ( 672 年) 五
上曰 , ‘顷来赐衣 , 文彩不常 , 非制也 。朕今思之 , 月三日 , 令京官四品 、五品职事官佩银鱼 。
节度使文 , 以鹘衔绶带 , 取其武毅 , 以靖封内 ; 观 武后时期将佩鱼范围扩大至地方诸州长官 。
察使以雁衔仪委 , 取其行列有序 , 冀人人有威仪 《旧唐书 ・则天皇后本纪》: “ (垂拱二年正月) 初令
也。
’” 卷三二后规定常参官朝会着大绫袍 。《通
[3 ]
都督 、刺史并准京官带鱼 。
”武则天建立周朝以后 ,
典》卷六一 : “贞元七年十一月 , 令常参官复衣绫 以玄武与 “武”姓相合 , 于天授元年 ( 690 年) 九
袍 , 金玉带 。至八年十月 , 赐文武常参官大绫袍 。
” 月 , 改内外所佩鱼并作龟 , 又初次规定按品级不同
时至晚唐 , 由于服色混乱 , 唐文宗不得不在上元元 分别用金 、银 、铜饰龟袋 。《旧唐书 ・舆服志》:
年令式基础之上详细定制 , 以适应形势的需要 : “久视元年十月 , 职事三品以上龟袋 , 宜用金饰 ,
   ( 太和) 六年六月戊寅 , 右仆射王涯准 四品用银饰 , 五品用铜饰 , 上守下行 , 皆从官给 。

敕 , 详度诸司制度条件等 。礼部式 : 亲王及三 唐中宗时期又恢复佩鱼之制 。
“神龙元年二月 ,
品以上 , 若二王后 , 服色用紫 , 饰以玉 。五品 内外官五品以上依旧佩鱼袋 。
”[1 ]
但同时与滥授官职
以上 , 服色用朱 , 饰以金 。七品以上 , 服色用 同步 , 开始让散官佩鱼 , 然并未正式将鱼袋与常服
绿 , 饰以银 。九品以上 , 服色用青 , 饰以鍮 服色相连 。
《唐会要》卷三一“鱼袋”条 : “神龙元
石 。应服绿及青人 , 谓经职事官成及食禄者 , 年六月十七日赦文 : 嗣王郡王有阶级者 , 许佩金鱼
其用勋官及爵 , 直诸司依出身品 , 仍各佩刀 、 袋。
”此后 , “景龙中 , 令特进佩鱼 , 散官佩鱼自此
砺 、纷 − 。流外官及庶人服色用黄 , 饰以铜 始也 。然员外 、试 、检校官 , 犹不佩鱼”[4 ]
, 而且
铁 。其诸亲朝贺宴会服饰 , 各依所准品 , 诸司 “虽正员官得佩 , 亦去任及致仕即解去鱼袋”[1 ]
。睿
一品 、二品许服玉及通犀 , 三品许服花犀及班 宗朝将鱼袋之制与常服服色相连 。《唐会要》卷三
[2 ]卷六一
犀及玉 , 又服青碧者 , 许通服绿 。 一“鱼袋”条 : “景云二年四月二十四日赦文 : 鱼
同时 , 将常服纹样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太和 袋 , 著紫者金装 , 著绯者银装 。

六年六月 , 敕三品以上 , 许服鹘衔瑞草 , 雁衔绶 玄宗朝首先将佩鱼范围扩大 , 后许终身佩鱼 。
带 , 及对孔雀绫袍袄 。四品五品 , 许服地黄交枝 “至开元元年八月二十日 , 诸亲王长子 , 先带郡王
绫 。六品以下常参官 , 许服小团窠绫 , 及无纹绫 , 官阶级者 , 亦听著紫 , 佩鱼袋 。二年八月制 , 京文
[3 ]卷三一
隔织独织等充 。除此色外 , 应有奇文异制袍袄绫 官五品以上 , 依旧式佩银鱼袋 。
” 又 , “开元
[3 ]卷三二
等 , 并禁断 。
” 初 , 附马都尉从五品者假紫 、金鱼袋 , 都督 、刺史
品卑者假绯 、鱼袋 , 五品以上检校 、试 、判官皆佩
二 鱼 。中书令张嘉贞奏 , 致仕者佩鱼终身 , 自是百官
赏绯 、紫 , 必兼鱼袋 , 谓之章服”[4 ]
。章服制度确
章服制度是常服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 , 是官 立之后 , 一切检校 、试 、判 、内供奉官均可佩鱼
员随身佩戴鱼 ( 龟) 袋的制度 。《旧唐书 ・舆服 袋 , 官员退休后也不须交回 , 鱼袋成为常服中绯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8 卷第 2 期               李  怡 , 潘忠泉 : 唐代官员常服制度考 ・53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4 ・                  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年

  云 : “纂组文绣 , 害女工也 。


”朕思以恭俭克 青的服色制度已成为固定的等级规范 , 服色成为衡
已 , 淳朴化人 , 每尚玄素之服 , 庶齐金土之 量官品的标志 。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价 。而风俗不一 , 逾侈相高 , 浸弊于时 , 其来 被五代 、宋 、明等朝广泛借鉴吸收 。
已久 。耗缣缯之本 , 资锦绣之奢 , 异彩奇文 ,
资其夸竞 。今师旅未戢 , 黎元不康 , 岂使淫巧 四
之功 , 更亏恒制 ! 在外所织造大张锦 、硬软瑞
锦 、透背及大繝锦 、竭凿六破以上锦 、独窠文 唐代官员常服及其制度化有着自身鲜明的特
纱四尺幅及独窠吴绫 、独窠司马绫等 , 并宜禁 点。
断 。其长行高丽白锦 , 杂色锦 , 及常行小文字 其一 , 唐代官员常服是汉族传统服装与来自西
绫锦等 , 任依旧例造 。其绫锦花文 , 所织盘 域胡服的完美结合 , 其制度化是南北朝以来民族大
龙 、对凤 、麒麟 、狮子 、天马 、辟邪 、孔雀 、 融合 、文明大交汇的直接反映 。唐代的胡服实际上
仙鹤 、芝草 、万字 、双胜及诸织造差样文字 , 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 、波斯等外国
亦宜禁断 。两都委御史台 , 诸州府委本道节 服饰 , 具有衣长及膝 、衣袖瘦窄的特点 , 领式有圆
度 、观 察 使 , 切 加 觉 察 , 如 违 犯 , 具 状 闻 领 、翻折领 、对襟开领等 , 腰间系革带 , 下著竖条
奏。
[6 ]
小口裤 , 尖靴 。唐朝官员常服正是在继承前制基础
唐穆宗时期 , 于长庆四年 (824 年) 三月颁布 上 , 同时汲取北方服装这些紧身 、适体的特点发展
赦书 : 演变而来 。
  应天下所贡奇绫异锦 、雕文刻镂一事 , 以 胡服的广泛流行与大唐皇室的胡族血统有关 。
上有涉逾制者 , 悉皆禁断 。至于丧葬 、嫁娶 、 “李唐先世本为汉族 , 或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
车马 、衣服 , 事关制度 , 不合逾越 , 委中书门 ‘破落户’, 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 ‘假冒牌’,
下明立科条 , 颁示天下 。有不守者 , 御史台及 既非华盛之宗门 , 故渐染胡俗 , 名不雅驯 。 ……李
[2 ]卷六五
出使郎官 、御史严加访察 , 节级科处 。 唐一族之所以崛兴 , 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 , 注入
文宗太和年间 ( 827 ~ 835 年) 更是几次下诏 中原文化颓废之躯 , 旧染既除 , 新机重启 , 扩大恢
加以督促 , 提倡节俭 : 张 , 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故欲通解李唐一代三百
  文宗太和元年五月 , 诏曰 : “衣服 、车乘 、 年之全史 , 其氏族问题实为最要之关键 。
”[7 ]
胡服深
器用 、宫室侈俭之制 , 近日颇差 , 宜付所司并 藏着唐室 “关中陇上一带的豪强劲旅那带有边塞烽
准仪制 , 令依品秩勋劳 。仍约今时所宜撰等 火和大漠风沙气息的刚强 、剽悍之中不无粗豪 、朴
级 , 送中书门下参酌奏闻 。逾侈之成俗法 , 令 野味道的勇武雄壮的精神气质”[8 ]
。同时 , 与传统
之不行 , 其来久矣 , 虽有是命 , 讫无一人行之 中原服饰相比 , 胡服没有森严的等级性 , 装饰自
者 ?” …… (太和七年) 八月 , 诏曰 : “卿大夫 由 、舒适且灵适方便 。
者 , 下人之所视 , 远方之所仿效 , 若非恭俭克 更为重要的是 , 自南北朝至隋代一直进行着的
己 , 廉贞化人 , 而望其服从 , 固不可得 , 况朕 民族大融合及多种文明大交汇的现实 , 是以常服为
不宝珠玉 , 不御纎华 , 逮于六宫 , 皆务俭薄 , 代表的胡服流行的根本原因 。唐王朝是在中国经历
卿大夫得不叶朕此志 , 率先兆人 。比年所颁制 了十六国至南北朝近三个世纪的大分裂 、大动荡及
度 , 皆约国家令式 , 去其甚者 , 稍谓得中 , 而 民族大迁徙 、大融合之后 , 在隋代短暂统一基础上
士大夫苟自便身 , 安于习俗 , 因循未革 , 以至 建立起来的 , 胡汉民族之间的交融渗透早已突破了
于今 。百官士族起今年十月服冬裘 , 以后其衣 单一 、因袭的传统格局 , 诸胡汉化与汉族胡化已成
服 、舆马并宜准太和六年六月十七日敕处分 , 为现实 , 而丝绸之路的重新畅通 , 将当时世界诸多
如故违制度 , 九品以上量加黜责 , 其布衣五年 文明形式引入唐朝 , 在积极吸收这些文明成果基础
不得举选 , 百姓 、军人各委州府长吏渐施教 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唐文明盛极一时 。正是胡族习
[2 ]卷六五
化。
” 俗 、异国文明与隋唐本土传统相互交流影响 , 使人
总之 , 唐朝官员的常服制度 , 经高祖定制 , 太 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 , 呈现出
宗 、高宗完善 , 玄宗 、代宗 、文宗等历朝皇帝维 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
护 , 虽屡有僭越现象 , 但总的来讲 , 紫 、绯 、绿 、 在隋唐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中 , 尽管都产生了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8 卷第 2 期               李  怡 , 潘忠泉 : 唐代官员常服制度考 ・55 ・

服饰文化的交流发展 , 却都没有达到唐代胡 、汉服 应为常著礼服 , 但因其礼节繁冗 、穿着不便 , 常服


饰共同发展这样的水平 。唐代多种民族交融 、多样 遂成为唐代的常用礼服 。正如陈寅恪所言 : “隋唐
文明碰撞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多元化的社 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 , 然究析其因素 , 不出三源 :
会文化结构 , 以及这种多元文化结构对社会审美价 一曰 (北) 魏 、(北) 齐 , 二曰梁 、陈 , 三曰 ( 西)
值取向和审美行为的渗透和影响 , 对唐代服饰形成 魏 、周 。
”[10 ]
于是 , 服制从汉魏之单一体系变成隋唐
独特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赵武灵王的 “胡 包括两个来源的复合体系 , 两套服式各自发展 , 互
服骑射”的实用目的相比较 , 唐代官员常服的文化 相补充 , 形成合谐的整体 , 其制被后世广泛借鉴吸
意义更加突出 。 收 , 一直沿续到明代才退出历史舞台 。唐代官员常
其二 , 唐代官员常服及其制度化是唐帝国对前 服是传统与时代的完美结合 , 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
朝官服体系发展趋势的认可和肯定 , 更是其结合自 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
身要求进行内部调整的结果 。唐初 , 制度尚不齐
备 , 车舆服饰仍沿袭隋朝旧制 , 直至高祖武德四年 注释 :
颁布调整衣冠服饰之令文 。“唐初受命 , 车 、服皆
因隋旧 。武德四年 , 始著车舆 、衣服之令 , 上得兼 ①此材料引自《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另 , 《册府元

下 , 下不得拟上 。
”[4 ]
这是自东汉明帝恢复 “礼制” 龟》卷六一《帝王部 ・立制度二》与此记述稍有差异 。
“武德四年七月十六日制 : 三品以上服大料细绫及罗 , 其
及隋炀帝 “宪章古制 , 创造衣冠 , 自天子逮于胥
色紫 ; 五品以上服小料细绫及罗 , 其色朱 ; 六品以上服
皂 , 服章皆有等差”[9 ]
之后 , 拟定的最系统的舆服
丝布杂小绫交梭 , 其色黄 ; 七品 、八品 、九品流外庶人
制度 , 使祭服 、朝服 、公服等体系较前代更为完
服细绫絁布 , 其色黄白者 。

备 。同时 , 自南北朝以来大礼服之外的日常礼服因

《唐会要》卷三一 “鱼袋”条 。此外 , 《册府元龟》卷六
为穿着舒适便利 , 日益受到重视 , 并在大多数场合
○《帝王部 ・立制度一》与此记载相同 。
《旧唐书 ・舆服
取代了传统礼服的地位 , 因此唐廷在隋朝定制的基
志》称 : “高宗永徽二年五月 。

础上 , 还面临着常服改制的问题 。
在形制上 , 唐室顺应历史潮流 , 对常服加以辨 参考文献 :
别并予以整理 。例如幞头 , 起初只是一块民间的包
头布 , 隋唐时期经过改良 , 唐朝更对巾子 、幞头两 [ 1 ] (后晋) 刘 等 . 旧唐书 : 卷四五 [ M ]. 北京 : 中华
脚等适时定制 , 遂为官员日常之首服 , 五代 、两宋 书局 , 1975.
以来成为有固定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 , 一直 [ 2 ] ( 宋 ) 王钦若等 . 册府元龟 [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流行到 17 世纪 , 才被满式冠帽所取代 。又如襕袍 1982.

衫 , 唐太宗时期正式确定以古制深衣为基础且施以 [ 3 ] ( 宋) 王溥 . 唐会要 [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98.

横襕为官员身服 , 成为既符合传统又有大唐特色的 [ 4 ] ( 宋) . 欧阳修等 . 新唐书 : 卷二四 [ M ]. 北京 : 中华


书局 , 1977.
新款礼服 。此外 , 为规范服制 , 唐高祖初步确立
[ 5 ] ( 清) 董诰等 . 全唐文 [ G].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3.
紫 、朱 、黄的服色等级 , 太宗将其调整为紫 、绯 、
[6 ] ( 宋) 宋敏求 . 唐大诏令集 : 卷一 ○九 [ G]. 北京 : 学
绿 、青 , 并公开强调服色尊卑有别 , 此后历朝皇帝
林出版社 , 1992.
竭力维护 , 最终确立了常服制度 。
[ 7 ] 陈 寅 恪 . 金 明 馆 丛 稿 二 编 [ M ]. 北 京 : 三 联 书 店 ,
常服制度化 、体系化后 , 唐代官服体系包括两
2001 : 344.
大类 : 一类承袭 “汉魏”、“山东”、“河西”旧仪 , [ 8 ] 霍然 . 唐代美学思潮 [ M ]. 长春 : 长春出版社 , 1997 :
包括式样已与东汉有些区别的冠冕衣裳等 , 用作祭 9.
服 、朝服和公服等大礼服 ; 另一类则继承了北齐 、 [ 9 ] ( 唐) 魏征等 . 隋书 : 卷一二 [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北周改革后的圆领袍衫 , 并融入时代因素 , 使其更 1973.
加规范化 、制度化 , 是为常服 。然唐代官员大礼 [ 10 ] 陈寅恪 .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M ]. 北京 : 中华书

服 , 除祭服偶尔用于祭祀等场合外 , 朝服 、公服本 局 , 1977 : 1.

[ 下转第 63 页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8 卷第 2 期                张  敏 : 中国古代民间法简论 ・63 ・

的社会必须是国家与社会自组织力量平衡互动 、给 [3 ] (日) 千叶正士 . 法律多元 - 从日本法律文化迈向一般

予民间力量相对独立空间的社会 。只有给予地方以 理论 [ M ]. 强士功 , 等 , 译 . 北京 : 中国政法大学出

相对的自主权 , 充分利用民间的本土化资源 , 才能 版社 , 1997 : 2.


[ 4 ] 田成有 . 乡土社会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 [ C ] / / 谢晖 ,
取得统治的合法性 , 维护好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
陈金钊 . 民间法 : 第一卷 . 济南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国家从来就不是万能的 , 国家永远不可能取代社会
2003 : 20.
的自组织力量或民间力量而独立发挥作用 , 社会秩
[ 5 ] 费孝通 .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 M ]. 北京 : 北京大学
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仅仅依靠国家的立法来维
出版社 , 1998 : 10.
护 , 社会中自发生成的民间法资源从来都是社会秩
[ 6 ] 列宁选集 : 第三卷 [ M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序和法治状态之不可缺少的部分 。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 译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72 :
801.
参考文献 : [7 ] 夏锦文 . 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价值取向 [J ]. 学习与
探索 , 2003 , (1) : 51.
[ 1 ] (法) 勒内 ・达维德 . 当代主要法律体系 [ M ]. 漆竹 [ 8 ] (美) 费正清 . 剑桥中国晚清史 : 上卷 [ M ]. 中国社
生 , 译 . 上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84 : 487. 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 , 译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
[ 2 ] 梁治平 . 清代习惯法 : 社会与国家 [ M ]. 北京 : 中国 学出版社 , 1985 : 24.
政法大学出版社 , 1996.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Folk La w of Ancient China

ZHAN G  Mi n
( School of History &Cult ure , Hunan Normal U niv.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 : Folk law is a new co ncept not st rictly defined.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used quite f requently by scholars of juris2
p rudence. In ancient China’s social life folk law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or an even more impo rtant role t han state law. It
mainly regulated t he social relatio ns of st ro ng local knowledge and folk color. It had notable distinguishing feat ures in terms
of content s and o bject s it regulated , mode of enfo rcement , develop ment t rend and ways of formatio n
Key words : folk law ; customary law ; folk no rms ; social co nt rol
[ 责任编辑  朱  涛 ]

[ 上接第 55 页 ]

An Exploration of Standardized Off icial Attire in Tang Dynasty

L I   Yi 1 & PAN   Zhon g - qua n2


( 1. Artistic Education Center ,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Beijing 100083 , China ;
2. Instit ute of Ancient Books , Beijing Normal U niversity , Beijing 100875 , China)

Abstract : Tang standardized official attire f urt her st rengt hened t he norms of graded hierarchy on t he basis of official attire of
p revio us dynasti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ades was mainly reflected in color and dress code. The four grades of p urple ,
crimson , green and black had been established. The instit utio nalization of t he official dress code was t he reflection of et hnic
merge and t he blending of civilizations since t he Sout hern and No rt hern dynasties. It was t he result of integratio n of t radition
and internal adjust ment in light of it s needs by t he Tang Empire.
Key words : Tang Dynasty ; officials ; antit hesis ; system
[ 责任编辑  文  俊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