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2007 年第 4 期            厦门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4 2007
( 总第 182 期)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 &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Serial No. 182

唐代吐蕃内侵与河陇语言地理格局的演替 Ξ

李智君
( 厦门大学 历史系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 : 河陇地区 ,历史上是我国西北地区三大语系的绾结地带 ,因此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相互


接触与混化的情况司空见惯 ,但语言演变的具体形式如何 ,却并不清楚 。清理吐蕃内侵所导致的
语言地图变化可以发现 ,多民族杂居的地区 ,在拥有不同语言的民族政权发生更迭时 ,会导致该地
域民众语言的演变 。这种演变的动力在于民众语言与官方语言之间的差异与不同 ,而演变的方向
是民众语言向官方语言看齐 。其原因在于官方语言政策的强制性 ,但演变的速度取决于民众语言
的人群规模以及二者之间文化比较优势的大小 。
关键词 : 吐蕃内侵 ; 河陇 ; 语言地图
中图分类号 : K928.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8 - 0460 (2007) 04 - 0105 - 08

一个民族的语言 ,记录着该民族走过的漫长的历史道路 。语言也是民族的象征 ,是一个民族从


事一切精神活动和维持社会联系的必要基础 ,故语言在维持民族独立和统一方面的作用和地位至
关重要 。秦汉时期 ,汉语由陇右向河西的扩展和传播 ,主要是以军事手段拓展疆域 ,并通过移民屯
[1 ]92 - 99
垦、
守边来完成的 。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有一个反复拉锯的过程 。 汉语大规模占据
河西 ,因为缺乏被占据者一方的 ,或者说是非汉语语言民众一方的资料 ,研究者只能拟测汉语扩展
的空间范围 ,却无法了解被同化民众在民族语言变化时的内心感受 ,以及在强势语言影响下弱势语
言的适应和变化过程 。这对于语言地理学与社会语言学研究来说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与之
相反 ,吐蕃内侵给了我们研究这一个过程的机会 。吐蕃内侵过程之所以有样本价值 ,就在于吐蕃的
内侵和最后退出河陇都发生在唐代 ,因此唐人能够完整地观察记录这一过程 ,从而保留了一些该领
域研究的珍贵资料 。

一、
吐蕃内侵前河陇地区的民族语言及其分布

从民族地理角度来看 ,处于黄土高原 、
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的河陇地区 ,恰恰是亚
欧大陆内部的草原民族走廊和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走廊的交汇地带 。从古至今这里都是不同民

Ξ 收稿日期 :2006 - 09 - 28
作者简介 : 李智君 (1968 - ) ,男 ,宁夏彭阳人 ,厦门大学历史系讲师 ,历史学博士 。
・105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族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一块土地 ,区域内民族众多 。一般来说 ,民族语言的分布近似或等同于该民
族的分布 。在吐蕃内侵前 ,即 8 世纪前期 ,河陇地区的民族和语言的分布情况大致是 :
吐谷浑  吐谷浑通行的语言继承了鲜卑族的语言 ,即以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的鲜卑语为其民族
共同体的语言 。其官方所使用的文字 , 很可能是汉字 。① 圣历三年 ( 700) , 吐谷浑首领诺曷钵之孙
宣超“袭故可汗号 ,余部诣凉 、
甘、肃、
瓜、沙等州降”。然而把他们安置在什么地方 , 官员们意见不
同 “宰相张锡与右武卫大将军唐休 议徙其人于秦
, 、
陇、 丰、灵间 ,令不得畔去 。凉州都督郭元振以
为‘: 吐谷浑近秦 、
陇 ,则与监牧杂处 ; 置丰 、
灵 ,又迩默啜 ; 假在诸华 ,亦不遽移其性也 。前日王孝杰
自河源军徙耽尔已句贵置灵州 ,既其叛 ,乃入牧坊掠群马 ,瘢夷州县 ,是则迁中土无益之成验 。往素
和贵叛去 ,于我无损 ,但失吐谷浑数十部 ,岂与句贵比邪 ? 今降虏非强服 ,皆突矢刃 ,弃吐蕃而来 ,宜
当循其情 , 为之制也 。当甘 、肃、瓜、沙、 降者 , 即其所置之 , 因所投而居 , 情易安 , 磔数州则势自分 。
顺其情 ,分其势 ,不扰于人 ,可谓善夺戎心者也 。岁遣镇遏使者与宣超兄弟抚护之 ,无令相侵夺 ,生
业固矣 。有如叛去 ,无损中国 。 ”[2 ]6227 - 6228 对于内附的少数民族安置地的选择 , 历来都是很
’诏可 。
慎重的 ,对吐谷浑的安置也不例外 。争论的最终结果是把吐谷浑安置在河西凉 、 甘、 肃、 瓜、沙等州 。
吐蕃  吐蕃的民族语言 ,即古藏语 ,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公元 699 年 , 吐蕃论钦陵
与赞普器弩悉弄之间内讧 ,论钦陵兵败自杀 ,追随钦陵的“赞婆帅所部千余人来降 ,太后命左武卫铠
曹参军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将骑迎之 ,以赞婆为特进 、 归德王 。钦陵子弓仁 ,以所统吐谷
浑七千帐来降 ,拜左玉钤卫将军 、酒泉郡公 。壬辰 ,以魏元忠检校并州长史 ,充天兵军大总管 ,以备
突厥 。娄师德为天兵副大总管 , 仍充陇右诸军大使 , 专掌怀抚吐蕃降者 。 ”[3 ]6539 - 6540 由此拉开了吐
蕃入居河西的序幕 。至开元年间 ( 713 - 741) ,唐 、
蕃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 。在双方拉锯战中 ,
吐蕃逐渐分布到河西各地 ,还有相当数量的吐蕃人散布在祁连山地的河谷之中 。如《旧唐书・吐蕃
传》
记载了开元十六年 ( 728) 吐蕃在祁连城下败于唐军的情况 “
: 八月 , 萧嵩又遣副将杜宾客率弩手
四千人与吐蕃战于祁连城下 ,自辰至暮 ,散而复合 ,贼徒大溃 ,临阵斩其副将一人 。贼败 ,散走投山 ,
”[4 ]5230祁连城位于甘州张掖县 , 吐蕃“散走投山”大概是沿着甘州河 、
哭声四合 。 伏牛河进入到祁连
山谷底之中 。概言之 ,吐蕃自 7 世纪至 8 世纪初期逐渐定居河西 , 开元 、天宝年间常常出没于祁连
山地的河谷之中 。
突厥  突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突厥文大约于公元 6 世纪创制使用 ,其字母来源于

阿拉米文的草体字母 。现在保留下来的古突厥文字主要是碑文 , 如《阙特勤碑》和《必 伽可汗碑》。
早在 7 世纪 ,就有大量的突厥人内侵并入居河陇及北部边塞 ,唐“于朔方之地 ,自幽州至灵州置顺 、
[5 ]5163
、化、 长四州都督府 ,又分颉利之地六州 , 左置定襄都督府 , 右置云中都督府 , 以统其部众”。
进入 8 世纪 ,到鄂尔多斯沙漠和北庭方面来归降的突厥及其部族不绝如缕 。景龙二年 ( 708) “婆葛
,
与阿史那阙啜忠节不和 ,屡相侵掠 ,阙啜兵众寡弱 ,渐不能支 。元振奏请追厥啜入朝宿卫 ,移其部落
入于瓜 、 ”[6 ]3045天宝元年 ( 742) 突厥部落五千余帐 ,驱驼马牛羊二十万 ,款塞归
沙等州安置 ,制从之 。
朝 ,玄宗“赋诗用纪其事”[7 ]3474 , 并将降户安置于“朔方河南之地 , 给其廪食 , 每岁仍费缯絮数十万
[8 ]2844
段 ,其河曲郡县 ,仓廪为之空虚”。 可见在故塞以北的河西和朔方河南之间 ,生活着为数不少的
突厥人 。
回鹘  回鹘使用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使用回鹘字母 。留存至今的《磨延啜碑》和
《九姓回鹘可汗碑》,都是用古突厥文刻成的 。开元三四年间 ,回鹘自北方南下 。 《旧唐书・突厥传》
载 : 开元三年 ( 715) 秋 “
, 默啜与九姓首领阿布思等战于碛北 , 九姓大溃 , 人畜多死 , 阿布思率众来

① ( 北魏) 宋云《宋云行纪》
云“: 发赤岭西行二十三日 ,渡流沙 ,至吐谷浑国 。 ……其国有文字 ,况同魏 。
”载杨 
之撰 ,周振甫释译 《洛阳伽蓝记校释今译》
, 卷五 ,学苑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47 页 。
・106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 ]5173又《新唐书・
降。 突厥传》 云“: 默啜讨九姓 , 战碛北 , 九姓溃 , 人畜皆死 , 思结等部来降 , 帝悉官
[9 ]6048
之。
” 开元四年 ( 716) 六月 “拨曳固斩突厥可汗默啜首来献
, , ……拨曳固 、 回鹘 、
同罗 、
 、 仆固
[10 ]6719
五部皆来降 ,置于大武军北”。 独解支袭位后 “其都督
, 、
亲属及部落征战有功者 ,并自碛北移居
[11 ]2067
甘州界”。 凉州回鹘人口已有一定规模 ,势力渐盛 。①
至开元中期 ,居住于甘 、
同时还有其他的一些民族分布在河陇地区 ,如在灵 、
夏、盐等州就有为数不少的党项人 。西夏
人的民族语言为羌语 ,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在敦煌县城东面 500 米左右有城居的粟特人居落 。
在唐王朝统治下 ,被编入从化乡 。在 8 世纪中期 , 大约有 300 户居民 ,1400 人左右的人口 。在粟特
[12 ]52
人中 ,大部分是称用康 、
安、石、
曹、罗、
何、米、
贺、史等九姓的人 。 另外六胡州也居住着大量的粟
[13 ]249 - 279
特人 。 粟特人所使用的语言为粟特语 ,又名 利语 ,属印欧语系古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 ,文
字则是在古波斯安息王朝官方文字阿拉美文草书基础上根据粟特语发音创立的 ,是丝绸之路上的
[14 ]137 - 138
国际通商用语之一 。
汉人  自从汉代大规模地向西北边塞移民以来 ,汉人就长期生活于河陇的农耕地带 。关于唐
代西北汉语方言的特征 ,前人已有过出色的研究 ② ,限于篇幅 ,这里不再赘述 。
8 世纪前期 ,河陇民族地理格局是 , 秦昭襄王长城以内的陇上基本上是汉民族 , 少数民族数量
很少 。故塞以北的河西和塞上 ,在绿洲农业地区 ,特别是灵州 、夏州 、
凉州 、
甘州 、
肃州 、
瓜州 、
沙州的
城镇及其周围 ,主要是汉族从事种植业的生产 ; 在长城沿线 ,以及绿洲城市周边 ,即农耕区的四周 ,
则分别驻扎着双重军 、守捉和戍等军事组织 。内附的少数民族 ,定居在从鄂尔多斯高原到河西的广
阔农牧交错地带 。境内汉人与少数民族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 , 估计在天宝十四载 ( 755) 安史之乱
[15 ]140
前 ,周边民族移民及其后裔可能占河陇人口的五六或六七分之一 。
可见 ,吐蕃内侵前的河陇地区 ,虽然河陇地区多民族杂居 ,但其官方语言和民众语言均以汉语
为主 。语言地图自北向南呈现出的景观是 : 陇上基本是汉语的天地 ; 黄河与故塞之间 、
河西地区 ,以
汉语为优势语言 ,其中马赛克般散落着阿尔泰语系 、
印欧语系及汉藏语系的藏缅语等诸多语言 ,它
们一方面影响汉语 ,另一方面也受汉语强烈的影响 ,如粟特语的汉化和消失等 。这一现象既可以看
作是汉语官方语言对民族语言的强势趋同作用 , 也可以看作是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的趋同作用 。
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与边塞地区处于不同语言接触地带有关 ,也与唐对内附民族的安置政策有关 。
如对内附的突厥 ,安置的基本出发点是“因其归命 ,分其种落 ,俘之河南 ,散属州县 ,各使耕田 ,变其
[16 ]2361
风俗 。百万胡虏 ,可得化而为汉 ,则中国有加户之利 ,塞北常空矣”。 同时对“入唐蕃夷”
进行诗
书礼乐的教育 ,加速周边少数民族汉化 ,如中宗于神龙元年 ( 705) 敕“吐蕃王及可汗子孙 , 欲习学经
[17 ]778
业 ,宜附国子学读书”。

二、
吐蕃内侵与河陇语言地理格局的变化

唐王朝在“安史之乱”
的巨大消耗中 ,丧失了与吐蕃军事对峙的能力 。史称 “
: 还而安禄山乱 ,哥
舒翰悉河 、 ”[18 ]6087
陇兵东守潼关 ,而诸将各以所镇兵讨难 ,始号行营 ,边候空虚 ,故吐蕃得乘隙暴掠 。
经过一系列残酷的拉锯战 ,唐 、
蕃之间的势力范围和地域分界线日趋明朗 , 公元 783 年 , 双方约和 ,

①《资治通鉴》
卷 213 开元十五年 (727) 九月丙子条云 “ 契艹
: 初 , 突厥默啜之强也 , 迫夺铁勒之地 , 故回纥 、 必、思
结、浑四部度碛徙居甘 、 凉之间以避之 。 ”
② 最重要的成果当数罗常培 《唐五代西北方音》
: ( 科学出版社 1961 年版) ,邵荣芬 《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
:
和唐五代西北方音》( 载《中国语文》1963 年第 3 期 ,第 193 - 217 页 ) ,龙晦 《唐五代西北方音与敦煌文献研究》
: (载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1983 年第 3 期 ,第 114 - 121 页) 。
・107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于清水会盟中正式划界 。 “今国家所守界 , 泾州西至弹筝峡西口 , 陇州西至清水县 , 凤州西至同谷
县 ,暨剑南西川大渡水东为汉界 。蕃国守镇在兰 、 渭、原、会 ,西至临洮 ,又东至成州 ,抵剑南西界磨
[19 ]11529
些诸蛮 、大渡水西南 ,为蕃界 。
” 这条唐 、
蕃新界 ,基本上是南北走向 ,即北起贺兰山以北 ,沿贺
兰山南行 ,经六盘山和今甘肃清水县 、 成县 ,再西南至大渡河 ,东为大唐 ,西则吐蕃 。盟约中不仅明
确地划分了双方的分界线 ,还明确地规定了民众的归属问题 ,即“其兵马镇守之处 ,州县现有居人 ,
[19 ]11529
彼此两边见属 。汉诸蛮以今所分见住处 , 依前为定”。 这一盟约 , 断绝了河陇汉人的回归之
[20 ]1389
路 ,造成“华人百万皆陷于吐蕃”。 “自轮海以东 ,神乌 、 敦煌 、 张掖 、
酒泉 ,东至于金城 、 会宁 ,东
南至于上  、 清水 , 凡五十六郡 、
六镇 、 十五军 , 皆唐人子孙 , 生为戎奴婢 , 田牧种作 , 或丛居城洛之
间 ; 或散处野泽之中 ,及霜露既降 ,以为岁时 ,必东望啼嘘 ,其感故国之思如此 。 ”[21 ]66 - 67
吐蕃占据陇右后 ,强行推行蕃化政策 ,让汉人易服辫发 ,纹身赭面 ,以期达到民族同化的效果 ,
维护自己在陇右的长期统治 。 《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 P. 2762 + S. 3329 + S. 6161 +
S. 6973 + S. 11564) 载 “
: 〈上残〉□□□□, □□□□□衅 ; 河洛沸腾 , 十 □□□□□。 □□□脉 , 并南
蕃之化 ; 城 □□□, □□□□□。扶纳降和 ,远通盟誓 , □ 〈吾〉 离□〈材〉 产 ,自 □
〈空 ?〉□
〈桑〉 田 。赐
部落之名 ,占行军之额 。由是形遵辫发 ,体美织皮 ,左衽束身 ,垂肱跪膝 。祖宗衔怨含恨 ,百年未遇
”[22 ]399 - 410
高凤 ,申屈无路 。
诗歌作为反映社会生活最敏感的一根神经 ,对吐蕃内侵的反应十分强烈 。张籍《陇头行》 诗云 :
“陇头路断人不行 ,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兵处处格斗死 ,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 ,散放牛
”[23 ]4284 战争过
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 ,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 , 收取凉州入汉家 。
后 ,大量的边塞居民被迫离开土地 ,被掳掠到吐蕃境内 。长满庄稼的土地转眼间变为蕃人牛羊恣意
践踏的草场 。更令人痛惜的是 ,昔日汉家子孙而今却胡服异语 。“去年中国养子孙 ,今著毡裘学胡
语”,客观地反映了民族政权演替中的语言变化 。当唐王朝的统治从河西陇右退出之后 ,汉语已失
去官方语言的地位 ,取而代之的是古藏语 。生存在这里的汉人 ,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得不学习和接受
藏语 。这里固然有统治阶层的强迫和官方语言的正统垂范使然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 ,吐蕃虽然占据
了陇右河西之地 ,却缺乏为之服务的管理者和统治者 。因为青藏高原高寒环境下的土地承载力决
定了吐蕃的总体人口数量不多 ,其士卒的数量也是极为有限的 。而且吐蕃人从高原低压缺氧环境
中下来 ,对环境的适应比较困难 ,加之受到高原人所没有的一些疾病的冲击等原因 ,把大量的非吐
蕃人口吸纳到自己的作战队伍和管理队伍中 ,就成为战后管理河陇地区的必然选择 。而这些管理
人员 ,学说吐蕃语言恐怕就在所难免了 。这样的语言变化 ,不仅在少数必须学习吐蕃语言的汉语人
群中发生 ,在普通汉语民众之中也为数不少 。故司空图《河湟有感》云“: 一自萧关起战尘 ,河湟隔断
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 ,却向城头骂汉人 。”[24 ]7261如果说诗人张籍描绘的状况是战争过后不久的
状况 ,司空图所言恐怕是河湟陷落有些时日后的情形 。吐蕃占据河陇是以河湟谷地为基地 ,向东切
断河西和陇右之间的联系 ,然后分而取之 。所以河湟谷地最先陷落 ,汉人的吐蕃化程度相对要高一
些。“汉儿尽作胡儿语”,这里的一个“尽”字 ,除去河陇民族交流频繁 ,汉人与胡人在体质上没有明
显的差异外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人语言藏语化的倾向和规模 。
被吐蕃占据后 ,河陇地区的汉语语言如何发生变化 ? 对于当事人 ,他们的内心感受如何 ? 诗人
元稹《缚戎人》[25 ]4619 - 4620和白居易《缚戎人 ( 达穷民之情也) 》[26 ]4698 - 4699为我们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了
很好的材料 。诗中记述的两位“戎人” 有着相同的身世 ,同为陷落吐蕃的汉人 ,生活在吐蕃统治区分
别是“五六十年” 和“四十载”。排除“大将论功重多级”,故意视陷落同胞如同外人 ,缚来邀功请赏之
外 ,恐怕也与二位“汉心汉语吐蕃身” 的“戎人” 胡化程度较深不无关系 ,以至于边塞将士无法对其明
确识别 。当他们作为战俘与“戎羯”
一起被流放内地时 ,内心的冤屈和文化冲突促使他们道出了共
同的身世和遭遇 。元稹笔下的戎人显然是对汉人官吏诉说的 ,而白居易笔下的戎人是对同样被俘
・108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的同 伴 发 泄 的 。“其 中 一 虏 语 诸 虏 , 尔 苦 非 多 我 苦 多 。同 伴 行 人 因 借 问 , 欲 说 喉 中 气 愤
愤”[26 ]4698 - 4699 ,从中我们不难理解他们老鼠掉进风箱里 — ——两头受气的冤屈和气愤 。个中的原因
在于他们身处异族却对汉文化有着长久神圣的坚守 。这种坚守 ,表现在两个方面 :
其一 ,梦想有生之年回归有文化归属感的故里 。“自云乡管本凉原 ,大历年中没落蕃 。一落蕃
中四十载 ,遣著皮裘系毛带 。唯许正朝服汉仪 ,敛衣整巾潜泪垂 。誓心密定归乡计 ,不使蕃中妻子
”[26 ]4698 - 4699其中撕心裂肺的离别 ,不仅是要别土离乡 ,更要
知 。暗思幸有残筋力 ,更恐年衰归不得 。
离妻别子 ,去追求那份内心深处的文化归属感 。 “蕃候严兵鸟不飞 ,脱身冒死奔逃归 。昼伏宵行经
大漠 ,云阴月黑风沙恶 。惊藏青冢寒草疏 ,偷渡黄河夜冰薄”[26 ]4698 - 4699 ,如此劳心劳力 ,追求到的是
什么呢 ?“忽闻汉军鼙鼓声 ,路傍走出再拜迎 。游骑不听能汉语 ,将军遂缚作蕃生 。配向东南卑湿
地 ,定无存恤空防备 。
”面对这样的遭遇 ,内心的伤痛如此让人承受不起 “ : 念此吞声仰诉天 , 若为辛
苦度残年 。凉原乡井不得见 ,胡地妻儿虚弃捐 。没蕃被囚思汉土 , 归汉被劫为蕃虏 。 ”[26 ]4698 - 4699 过
去“何时是归年” 的期待 , 转眼成为“情归何处”的虚妄 , 真是“早知如此悔归来 , 两地宁如一处苦 。
[26 ]4698 - 4699
缚戎人 ,戎人之中我苦辛 。自古此冤应未有 ,汉心汉语吐蕃身”。 虽然白居易整首诗都是
围绕着从“归” 到“无归”的痛楚言说 ,但两处“汉语”“游骑不听能汉语”
, 和“汉心汉语吐蕃身”,还是
突出了语言的文化意义 。汉语是这位“戎人” 心目中“汉人”回归认证身份的“证件”,但在守边管理
者利欲熏心的邀功请赏面前 ,却无济于事 。从“其中一虏语诸虏”可以看出这位“戎人”是能够进行
双语交流的 。
其二 ,是对汉语言的坚守 。尽管老人“常教孙子学乡音”,但文化和语言的蕃化已不可避免 ,曾
经少壮皆“眼穿东日望尧云 ,肠断正朝梳汉发”的期盼和坚守 ,随着岁月的流逝 ,转变为“近年如此思
[25 ]4619 - 4620
汉者 ,半为老病半埋骨”。 对于出生于蕃落的年轻后生 ,老人的殷勤教导已无法挽回日益
胡化的语言和世风 。“老 者 倘 尽 少 者 壮 , 生 长 蕃 中 似 蕃 悖 。不 知 祖 父 皆 汉 民 , 便 恐 为 蕃 心  
”[25 ]4619 - 4620 ,老人担心的事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俗变羌胡语 , , 人多沙塞颜”[27 ]1842 , 恐怕是不
争的事实 。语言的变化 ,不仅在于汉人在胡人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还在于胡汉通婚后的语
言文化冲突 。如“恨凌辱兮恶腥膻 ,憎胡地兮怨胡天 。生得胡儿欲弃捐 ,及生母子情宛然 。貌殊语
异憎还爱 ,心中不觉常相牵 。朝朝暮暮在眼前 , 腹生手养宁不怜 。 ”[28 ]302 诗中母子之间的嫌隙恐怕
是诗人一厢情愿的猜测 ,但从“语异” 不难看出两代人之间的语言变化 。
诗人对语言的变化记述是相当准确的 ,这一点被史料所证实 。对于那些比较小或比较分散的
汉人聚落 ,如河湟谷地 ,其胡化程度是相当高的 。对于拥有庞大汉语人群的汉人聚落 ,胡化程度要
小的多 。如“开成之际 ,朝迁遣使还蕃 ,过凉 、
肃、瓜、
沙 ,城邑如故 。华人见汉旌使 ,齐夹道泣诉 ,问
[29 ]467
皇帝还念陷蕃生灵否 。当时已经再世 ,虽言语小讹 ,而衣服未改”。 开成年间 ( 836 - 840) 距凉州
陷落已七十余年 ,距沙州陷落也已五十余年 。河陇陷落后 ,在诸多散居的少数民族之间 ,形成了一
个个孤立的汉人聚落 。因为在凉州及沙州有着最大的汉人聚居地 ,所以他们胡化的程度较低 。虽
然衣服未改 ,但语言的“小讹”还是能够明显地感觉到 。
“小讹”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胡语对汉语的影
响 ; 其次是吐蕃统治区的汉语言与中原内地长期的隔绝 ,河陇地区的汉语言与内地语言的发展和变
化不同步所致 。
向来服饰和语言往往是判断一个人文化归属的主要视听标志 。虽然在史料中我们很难找到汉
人在吐蕃占领区内藏语化的具体人数和程度 , 但从陷落州县的汉人服饰的变化 , 如《白氏长庆集》
云“
: 有李如暹者 ,篷子将军之子也 。尝没蕃中 。自云蕃法唯正岁一日许唐人没蕃者服唐衣冠 ,由是
悲不自胜 ,遂密定归计也 。”[30 ]40从中还是多少能够推测汉人吐蕃化的大概面貌 。虽然语言不像衣
服那样说换就换 ,但从“法”
定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吐蕃文化控制的力度 ,所以河陇民众语言的藏语化
倾向是应该有相当规模的 。
・109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大中三年 ( 849) ,唐王朝收复陇右诸州 ,约有千余陷落区的民众入朝觐见宣宗李忱 。 《新唐书・
[18 ]6107
吐蕃传》 载“ : 是岁 ,河陇高年千余见阙下 ,天子为御延喜门 ,赐冠带 ,皆争解辫易服 。 ” 《旧唐书・
宣宗本纪》 亦载 “: 七月 ,三州七关军人百姓 ,皆河 、 陇遗黎 ,数千人见于阙下 。上御延喜门抚慰 ,令其
[31 ]622 - 623
解辫 ,赐之冠带 ,共赐绢十五万疋 。 ” 比较二者记述的细节 ,有两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 一是
千余人的年龄是“高年”。穆宗长庆二年 ( 822) 刘元鼎入吐蕃时 , 亦有对高年的记述 “ : 元鼎逾成纪 、
武川 ,低河广武梁 , 故时城郭未隳 , 兰州地皆粳稻 , 桃李榆柳岑蔚 , 户皆唐人 , 见使者麾盖 , 夹道观 。
至龙支城 ,耋老千人拜且泣 , 问天子安否 , 言 ‘ : 顷从军没于此 , 今子孙未忍忘唐服 , 朝廷尚念之乎 ?
兵何日来 ?’ 言已皆呜咽 。密问之 ,丰州人也 。 ”[18 ]6102这里“高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在里面 , 一方
面高年有着对昔日旧主的感念和文化归属心理 ,另一方面作为汉人的文化归属标志 — ——语言在高
年口中或许正宗 ,但对于后生晚辈则未必尽然 。二是赐冠带 “皆争解辫易服” , 、
“令其解辫”。无论
是主动还是被动“解辫易服”,都反映出了陷落民众胡化之深 。
在吐蕃统治河西时 ,应该有一定数量的汉人或主动 ,或被迫学习藏语言和文字 。敦煌文书 S.
2736 号和 S. 1000 号卷子就保留了吐蕃统治时期供汉人学习藏语用的《藏汉对照词汇》。现存于河
西地区的公元 7 至 9 世纪的藏文写本 ( 编号共 317 卷) 里 ,共出现 137 名写者和校勘者的署名 。其中
可以确认是吐蕃人者 23 人 ,署名中保留汉式姓名 、 称谓者 38 人 , 署名中还保留汉姓但取用吐蕃名
[32 ]84 - 102
字的 26 人 ,署名中还有昭武诸姓及其他民族人士 36 人 。 由汉人及吐蕃化的汉人所占的比
例为 47 % ,加上吐蕃化的其他民族则高达 83 % ,而吐蕃人只占 17 % ,可见汉语和其他少数民族向藏
语演变还是有一定的规模的 。
由于河陇地区的生活环境明显优于“寒露之野 ,物产薄寡” 的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地带 ,迁移到河
陇的吐蕃人 ,从游牧转入定居农耕 ,如王建《凉州行》“ : 多来中国收妇女 , 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
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 ,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 ,那堪绕帐作旌
旗。 ”[33 ]3374当河陇被唐王朝收复之后 ,绝大多数居民都留在当地 ,宋人对此多有记载 ,如《邵氏闻见
录》 云“ : 吐蕃在唐最盛 , 至本朝始衰 。今河湟 、 邈川 、 青唐 、 洮、 岷 , 以至阶 、
利、 文、 政、 绵州 、 威、茂、
[34 ]144
黎、 雅州夷人 ,皆其遗种也 。 ” 又《宋史・ 吐蕃传》 载 : 吐蕃“自仪 、 渭、
泾、原、环、 庆及镇戎 、 秦州暨
于灵夏皆有之 。 ”可见吐蕃族帐在吐蕃内侵之后的地域分布 ,已经完全突破了故塞的限制 ,广泛分布
于河陇各地 。
陷落后的河西 ,其居民语言更趋复杂 。前揭《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载 “ : 河西创
复 ,犹杂蕃浑 ,言音不同 ,羌龙 末 ,雷威慑伏 ,训以华风 ,咸会驯良 ,轨俗一变 。 ”张议潮收复河西的
9 世纪后期 ,其语言状况是“犹杂蕃浑 ,言音不同”,同时居住着吐蕃 、 吐谷浑 、羌、龙、  末等民族 ,可
见语言种类不在少数 ,在张议潮“训以华风”之后 ,才“轨俗一变”“咸会驯良” , 。在吐蕃的统治下河
西语言的变化由此可见一斑 。
要之 ,吐蕃内侵之后 ,河陇语言地图发生了变化 。曾经语言地图色调相对单一的陇右 ,也有大
量的吐蕃移民生活在汉人社会之中 。在黄河与故塞之间及河西地区 ,民族语言的地域分布更趋复
杂 。有相当多的游牧民族也进入到绿洲地带从事农耕 , 打破了原有汉人在绿洲地带的分布格局 。
由此可见 ,吐蕃内侵之后 ,特别是唐蕃清水会盟之后 ,随着吐蕃对河陇统治地日趋稳定 ,河陇文化进
入一个“蕃化” 时期 , 即汉语有向吐蕃语言转化的趋向 。不仅汉人如此 ,其他少数民族也不例外 。

三、
小  结

河陇地区是汉藏语系 、阿尔泰语系和印欧语系的绾结地带 ,历史上操不同语言的民族在丝绸故


道上驰骋往来 ,语言的接触和混化司空见惯 。区域民众语言向来都是五方杂错 ,所以官方语言和普
・110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通民众语言不相一致也是常有的事 。这其中不仅有汉语官话与方言土语的差别 ,还包括不同语系
之间的差别 ,如汉藏语系 、
阿尔泰语系和印欧语系之间 ; 语族与语族之间的差别 ,如汉语与藏语之间
的差别 。河陇地区语言变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是官方语言的频繁更替所导致的民众语言的变化 。
二者变化的速率显然是有差异的 。官方语言是以统治民族的语言为正统 ,并随着民族政权的更替
很快就发生变化 ; 而本土民众的语言却不能说变就变 ,其必然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即民众语
言的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二者的差异正是民族地区语言演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演变的方向是
民众语言向官方语言看齐 ,其原因在于官方语言政策的强制性 。演变的速度决定于民众语言的人
群大小及二者文化比较优势的大小 。
从语言地理格局来看 ,秦汉的大力开拓 ,把汉语与其他民族语言之间的界限向北 、
向西推移至
汉长城一线 ,并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等言线 。虽然在秦昭襄王长城与汉长城之间还有为数不少的少
数民族语言点散布其中 ,但不影响汉语成为优势语言 。秦昭襄王长城以内的陇右 ,则基本上是汉语
的势力范围 。吐蕃内侵后强制性的“蕃化” 政策 ,极大地改变了这一语言地理格局 ,不仅汉长城一线
这一业已稳定的等言线向后退缩 ,甚至秦昭王长城与六盘山脉之间的陇右也分布着数量不少的吐
蕃人 ,此次语言的“蕃化”
程度可见一斑 。
区域民族政权的更迭所导致的语言演替 , 既有语言演变的一般性 , 也有河陇边塞之地的特殊
性 。单就河陇地区来说 ,不仅吐蕃内侵后能够以贺兰山 、
六盘山为界与唐王朝分庭抗礼 ; 历史上 ,或
以河西 、
或以陇右 、或以河陇为根据地 ,独立割据的各类政权也不在少数 。如东汉隗嚣在河陇的割
据、窦融在河西的割据 ,三国时韩遂 、马腾的军事割据 ,五凉政权的轮流坐庄 ,归义军在敦煌近二百
年的坚守 ,西夏近两百年的统治 ,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中间还不断地夹杂着从蒙古高原南下 、 西
去以及从青藏高原北上东侵的游牧民族长期的侵扰 。其中的原因 ,除去农牧交错的民族文化大背
景外 ,也与河陇有赖以割据的地缘政治基础有关 ,就河西来说 ,窦融在谋求独立时就已参透其中的
玄奥 “
: 天下安危未可知 ,河西殷富 ,带河为固 ,张掖属国精兵万骑 , 一旦缓急 , 杜绝河津 , 足以自守 ,
此遗种处也 。 ”[35 ]796血雨腥风的政权更迭 , 虽然给河陇地区的普通民众带来无尽的痛苦 , 但却在无
形中加速了语言和文化的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 ,语言演变的趋势并不意味着一次语言演变过程的
完成 ,或民众语言的彻底改变 。如吐蕃与西夏政权对河陇的统治 ,因为有为数众多的汉人存在 ,他
们都没有彻底改变汉语在这里作为第一语言的现状 。正是这一语言文化基础 ,使河陇民众始终保
持着大一统的国家理念 ,无论割据与分裂多久 ,最终还是走向统一 。

参考文献 :
[1 ] 李智君 .“海侵”
与“海退”: 河陇上古汉语方言地理的历史变迁 [J ] . 厦门大学学报 : 哲社版 ,2005 (6) :92 - 99.
[2 ] 欧阳修 ,宋祁 . 吐谷浑传 [M] ∥新唐书 : 卷 22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3 ] 司马光 . 圣历二年二月条 [M] ∥资治通鉴 : 卷 206.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6.
[4 ] 刘  ,等 . 吐蕃传 [M] ∥旧唐书 : 卷 196.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5 ] 刘  ,等 . 突厥传 [M] ∥旧唐书 : 卷 194.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6 ] 刘  ,等 . 郭元振传 [M] ∥旧唐书 : 卷 97.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7 ] 颜真卿 . 康阿义屈达干碑 [M] ∥全唐文 : 卷 342.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3.
[8 ] 杜佑 . 同罗 [M] ∥通典 : 卷 199 边防十五 . 长沙 : 岳麓书社 ,1995.
[9 ] 欧阳修 ,宋祁 . 突厥传 [M] ∥新唐书 : 卷 215.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10 ] 司马光 . 开元四年六月癸酉 [M] ∥资治通鉴 : 卷 21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6.
[11 ] 王溥 . 回纥 [M] ∥唐会要 : 卷 98.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12 ] 池田温 . 八世纪中叶敦煌的粟特人居落 [M] ∥唐研究论文选集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13 ] 张广达 . 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 [M] ∥西域史地丛稿初编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111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4 ] 林梅村 . 丝绸之路上的古代语言概述 [M] ∥西域文明 : 考古 、
民族 、
语言和宗教新论 . 北京 : 东方出版社 ,1995.
[15 ] 吴松弟 . 中国移民史 : 隋唐五代时期 [M] . 福州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
[16 ] 刘  ,等 . 温彦博传 [M] ∥旧唐书 : 卷 6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17 ] 王溥 . 附学读书 [M] ∥唐会要 : 卷 36.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18 ] 欧阳修 ,宋祁 . 吐蕃传 [M] ∥新唐书 : 卷 216.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19 ] 王钦若 ,等 . 盟誓 [M] ∥册府元龟 : 卷 98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0.
[20 ] 薛居正 ,等 . 吐蕃 [M] ∥旧五代史 : 卷 138.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6.
[21 ] 沈下贤 .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 [M] ∥沈下贤集 : 卷 10.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 第 1079 册 . 台北 : 商务印书馆 ,
1983.
[22 ] 荣新江 . 敦煌写本《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校考 [ M ] ∥归义军史研究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6.
[23 ] 张籍 . 陇头行 [M] ∥全唐诗 : 卷 382.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0.
[24 ] 司空图 . 河湟有感 [M] ∥全唐诗 : 卷 633.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0.
[25 ] 元稹 . 缚戎人 [M] ∥全唐诗 : 卷 419.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0.
[26 ] 白居易 . 缚戎人 [M] ∥全唐诗 : 卷 426.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0.
[27 ] 李白 . 奔亡道中之四 [M] ∥全唐诗 : 卷 18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0.
[28 ] 刘商 . 胡笳十八拍之十 [M] ∥全唐诗 : 卷 23.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0.
[29 ] 王溥 . 吐蕃传 [M] ∥五代会要 : 卷 30.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30 ] 白居易 . 缚戎人 [M] ∥白氏长庆集 : 卷 3.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 第 1080 册 . 台北 : 商务印书馆 ,1983.
[31 ] 刘  ,等 . 宣宗本纪 [M] ∥旧唐书 : 卷 18.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32 ] 黄文焕 . 河西吐蕃卷式写经目录并后记 [J ] . 世界宗教研究 ,1982 (1) :84 - 102.
[33 ] 王建 . 凉州行 [M] ∥全唐诗 : 卷 298.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0.
[34 ] 邵伯温 . 邵氏闻见录 : 卷 13[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3.
[35 ] 范晔 . 窦融传 [M] ∥后汉书 : 卷 23.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4.

[ 责任编辑 : 陈双燕 ]

The Tubo’s Invasion of the Tang’s Territory


and the Change of Language Geography in the Hexi and Longyou Region

LI Zhi2jun
(Department of History , Xiamen University , Xiamen 361005 , Fujian)

Abstract :Historically the three language systems are entangled in the Hexi and Longyou region. Cultural clash and syn2
cretism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re widespread. National regimes speaking different languages will speed up the evolvement of
their demos language in this region if they succeeds in occupying the region where many nationalities reside mixedly ,. The impetus
of this evolvement i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mos language and the official language and the orientation of this e2
volvement from demos language to official language is due to the compulsion of the official language policy. The speed of evolve2
ment rests on the magnitude of the throng speaking the demos language and the comparative cultural predominance between the de2
mos and the official cultures.
Key words :Tubo’s invasion , the Hexi and Longyou region , language geography

・112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