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1

教学技能的掌握与演习

课堂教学技能就是教师顺利
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
它包括心智活动和动作技能两方
面,并且二者是交融一体、密不
可分的,是一种具有目的性、有
效性和习得性的活动方式。
导入技能的
意义、原则和要求
定义

“导”就是引导,“入”
就是进入学习。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
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教学活
动方式。
意义
• 可转变与推进新学习方式
• 调整学生学习心态
• 亲近师生之间的感情
• 激发教学激情
• 确立学生正确学习观
• 将学生引入正题
原则
1. 集中注意
2. 引起兴趣
3. 明确目的
4. 进入课题
要求
1.切题: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
点相适应,即针对性
2.引思:有启发性
3.有趣:趣味性原则
4.简练:考虑语言的艺术性
讲解与提问的
意义、原则和要求
讲解的意义
•揭示事物的本质属

•应用概念促进思维
活动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讲解的原则
 运用丰富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
 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
 联系已学知识加深理解记忆
 同时显示多种事例便于分化泛化
 显示相反事例及时巩固应用
 教学方法多样为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讲解的要求
•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方法
•明确教材中的基本
概念
•明确概念的内涵
提问的意义
• 能够提示学习重点
•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 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 有利于评价反馈,师生交流
• 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
• 能够培养学生参与和表达的能力
• 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提问的原则
 要准备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的多种
水平的问题,使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
 要特别注意明确问题的重点,问题的内
容要集中。
 要注意文体的表达用简明易懂的语言,
最好用学生的语言。
 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利用已学
过的只是把问题设计合理,并能预想到
学生的可能回答和你的处理方法。
 要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思考的进程提
问,把握提问的时机。
 要与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问,不用强
制回答的语气和态度。
 提问后不要随意地解释和重复,有使用
此稍微不同,问题的意思便会发生微妙
的变化。
 当学生理解不透题意或抓不住重点而不
能回答时,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回答,应
从不同侧面给予启发引导,培养他们独
立思考的隐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过程中教师
头脑临时浮现的
问题不要脱口而
出,要考虑他在
教学中的作用和
意义。
 学生回答后,教
师要给予确认和
分析,强化学生
的学习。
提问的要求
•清晰与连贯
•停顿和语速恰当
•指导与分配妥当
•提示与探询合理
反馈与强化的
意义、原则和要求
反馈的意义
• 迅速有效地处理学生学习上的
问题
• 调节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
• 更有针对性指导学生的学习。
反馈的原则
• 交往性:教师提供的练习,同学的评价。
• 情感性:言语、动作、表情的反应。
• 时空性:教学中的反馈必须留出时间,留
足空间,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使师生都
有思考的时空,达到有效调控的目的。
• 调控性:调控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
意;调控的方法,在于采取有效的刺激。
反馈的要求
•必须及时
•实施有效的矫正措施
•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反馈的
关系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

强化的意义
•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
学习力量
•使学生的正确行为得以巩固
强化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运用强化技能时,一定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
上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帮助学生采
取正确的学习行为,并以表扬为主,促进学生的学
习。
(2)恰当性原则
要注意运用强化技能应合适、自然、恰到好处。如
采用动作强化时,过分频繁的走动和接触学生会引
起学生的反感。要适合班级、年级和学生能力及特
点。
(3)情感性原则
教师要热情真诚,对学生充满希望、关怀和信任,
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4)及时性原则
当所期望的行为一经出现,教师就应抓住时机给予
奖赏,力求得到强化。对于学习行为或纪律行为较
差的学生,要注意强化他们的微小进步。
(5)间歇性原则
当期望的某种行为已经相当巩固了,要逐渐减少强
化的次数,直至最终在每一间隔时间后,偶尔给予
强化。这种间歇性的强化对于保持已养成的行为,
比经常强化更为有效。
强化的要求
(1)多样性
单调会引起学生乏味,故强化的方式要经常
变化,强化的类型要根据所授课内容的特点
经常变化,使用的语言也要变化,要又幽默
感。
(2)个性化
强化要顾及强化对象的个性及行为程度,强
化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表
现,注意以内部强化为主,促进学生主动学
习,多用正面强化,不用或少用反面强化。
(3)针对性
给学生的强化应明确、具体。不同性格特点
的学生用不同的强化方法,不同分行为用不
同分方法。要特别注意鼓励较差学生的微小
进步。
(4)实效性
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给予强化。强化的时间
对于强化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过早易使学生
慌乱,阻碍探究活动分进行,过晚易使学生
失去帮助的良机,甚至可能接受不了正确的
信息。
演示与板书的
意义、原则和要求
演示在教学中的意义
•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 通过观察演示直观材料来取
得,或直接的参加实验,实
践等活动。
• 鲜明,具体和生动。
演示的原则

•科学性
•完整性
•目标性
演示的要求
(1)演示物应有足够的尺寸
(2)演示物应放在一定的高度上
(3)演示物要有适宜的亮度
(4)对演示的指示要确切
(5)实验操作要规范具有示范性
(6)复杂的实验应利用图解帮助学生观察
(7)语言讲解要与演示紧密结合
板书的定义
板书技能是教
师运用黑板以凝练
的文字语言和图表
等传递教学信息的
教学行为方式。
板书的意义
• 使知识条理化、系
统化
• 辅助课堂口语表达
•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增强记忆
板书的原则
•内容—简洁概括
•形式—美观大方
•结构—系统条理
•布局—协调合理
板书的要求
一、书写规范,有示范性
二、语言准确,有科学性
三、层次分明,有条理性
四、重点突出,有鲜明性
五、合理布局,有计划性
六、形式多样,有趣味性
好的板书设计会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
的印象,形成理解,回忆知识的线索。
充满情趣的板书设计,好像一幅美丽
的图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拨动着他
们的心弦,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
理解和记忆,增强思维的积极性和持续
性。
变化与管理的
意义、原则和要求
教态变化在教学中的定义
是指变化对学生的不同刺激。例:
• 变换教学活动方式
• 变换不同的教学媒体
• 改变课堂教学节奏
• 声音和声调的变化
• 身体的运动和适当的手势
• 表情和眼神的变化
教态变化在教学中的意义
•掌握和抓住学生的注意
•传递情绪和感情,并增
强语言所表达的内容。
教态变化的原则
1.有目的的变化。
2.非语言行为的运用必须明白、准
确。
3.非语言行为的运用要繁简适度。
4.非语言行为的运用要恰当掌握分
寸,不宜夸张。
艾伯特. 梅瑞宾 (美国心理学家)
教态变化的要求
• 教师在课堂上走动的次数、走动的位置、走动的
速度、走动的时间和各种表情与动作均适时、适
当和适度,既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师
生的情感交流,又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影响
学生正常的思维过程。
• 教师的面部表情要常带微笑,这对创造和谐的课
堂气氛,培育良好的智力环境,增强师生之间的
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 教师的眼神60-70%以上的时间要注视着全班学生,
•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身上,专心致志地
听课和思考。
• 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分析综合概念
之后,或对一个问题演绎、推理之后,
都有一个适当的停顿,以引起学生注
意、思考、回味、咀嚼、消化、巩固
所学的知识。
• 教师的声音和音速的变化与其他教态
的变化一样,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但必须做到:变化时明白、准确、繁
简适度,分析掌握恰当,不会夸张或
喧宾夺主。
管理的意义
• 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发展。
• 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的需要
• 维护课堂秩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形成学
生遵守纪律和秩序习惯的需要。
管理的原则
(1)目标原则
•要求教师在课堂用恰当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教学目标
•教师作为课堂管理者,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都要服
与教学目标
(2)加强激励原则
•努力营造和谐课堂气氛、学生有适度紧张感
•发扬民主、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允许学生犯错
•坚持以正面要求、鼓励、发扬积极因素为主,限制
批评为辅
(3)及时反馈原则
•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
确定教学目标和策略,预见问
题,确定管理对策
•教师不断运用即时信息调整
管理活动
管理的要求
(一)管理课堂秩序,建立良好行为标

(二)集中学生注意力,保证学习精力
有效投入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

(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
的课堂氛围
结课技能的
意义、原则和要求
结束技能的定义
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引导
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总结
、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的教
学方式。
意义
• 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 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
• 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使学生对知
识的领会向高一级升华。
水到渠成, 梳理归纳
过渡自然
及时性、概括
性、激励性
画龙点睛 原则
语言精练,
干净利落
照应开头,
结构完整 内外沟通,
存疑开拓
结束要有系统性,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

要有目的性、 要有实践性
针对性,突出
学习重点
要求
要有时间性
要有启发性

要有概括性,总结
规律,揭示本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