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Light a Candle for Kids

起因只是这张照片。
一九九九年摄于西藏昌都地区察雅县宗沙乡。当时考察当地民居,拍下了这个片子。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我们一行车行四天加上骑马一天到达的那里,当地
老百姓 和村长兴奋得不得了,50年来第一次有地区上面的人下来到他们那里,挽留我们住下。一起和我们下乡的是地区一位负责教育的副专员,所以我们顺便看了
那里的 小学,拍了照片。那时天气尚好,孩子们因为屋里阴冷,都在外面看书,即使冰天雪地的时候也是。晚上的时候突然暴风雪,副专员自己去学校宿舍看了一
下。回来 的时候就告诉我们,他把我们下乡带来的被子全部捐给学校了。刚准备下乡的时候,镇里很多人都建议自己带好被褥。因为下面条件很差,一般都住村民
家里,如果 不注意,经常会染病,很危险。所以那里一般下乡都带好自己的卫生用品和被褥。所以我们下乡之前每人买了一床新被褥放在车上,而且一路颠簸也可
轻点。副专员 说孩子们在学校宿舍(其实就是教室)都是和衣而睡,墙窗还漏风,手都冻的冰冷。他眼眶一热,就把被子全留给学生了。后来第二天清早,因为想
赶着暴风雪封山之前离开,也没有来得及再去小学看。一行人就这么离开那里,以后路上睡着乌黑的被褥再也没有人说过什么。那个副专员北京人,70年代自愿去西
藏,当时已经在西藏工作27年。已经不属于援藏干部之列,因为他就是想留在那里。一直在偏远艰苦的地方工作,期间在英国获得MPA,最后还是回到西藏。
一直感觉什么希望工程,支教之类离我很远。自从有了这张照片,时不时会想起那里的孩子。 2002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有个朋友要去甘肃天水拍摄关于沿海
地区支援穷困地区小学的记录片。我就自愿跟去了。
天水地区是伏羲故里,文化积淀深厚,在整个甘肃尚不是经济最差的地方,比起定西地区来算是不错的。看村落房屋建得都是规规矩矩,姑娘们长得也是远近
闻名的端正。但是在偏远山区基本景观就是荒凉的群山和人们整出的梯田种点东西,好歹能够糊口。 多年自然条件的恶化,使很多村子显得破落冷清,姑娘们也纷
纷外嫁,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和孩子。我们在天水地区采访了几个县,其中重点就是礼县双坪镇小学。
我们从天水出发一路在山区公路上颠簸,再弃车扛着摄影摄像器材登山大约3、4个小时,终于到达那个小学。为了记录那里孩子对生活学习,在小学附近的村
子呆了一天一夜。
双坪镇小学是新翻修的学校,各方条件说起来还算不错。教师们也基本民转公,算是稳定下来。教室里面的桌椅不知道用了多少年了。虽然装了灯,可是电压
不稳,而且时常断电,基本难以用上。好在阳光充足(我在天水七天,天天大晴天),孩子们受罪少点,不过看他们读书样子,基本都快贴着书本。
附近一般家庭收入每年400-500元,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学费自然都免。可是每年杂费每个学生还要100元。家里一般若是赶上婚事,喜事,翻修房子,生病,
天灾等等,基本就顾不上孩子上学。好多学生停停读读,所以每个年级学生年龄差别挺大。杂费里面很大一部分是书簿费。虽然搞过很多捐书给这里的活动,可是量
还是很少,而且经常教材不对口。所以教室里面还可以经常看到两个孩子共用一本书的情况。想想自己以前中小学的时候,每年总多下来一堆空白练习簿当废纸,顿
时觉得非常惭愧。
双坪镇小学是方圆十几里唯一的小学。住的最远的孩子每天单程就要走近两个小时的山路。我第二天早上6点半就赶去拍清晨孩子们上学的景象,可是发现大部
分学生已经到了学校,7点基本都开始早自习了,很多孩子5点就要起床。住的远的孩子一般都和村子里其他小孩结伴而行,路上有说有笑相互照应。
学校旁边有个简易篮球架,是孩子们全部的体育活动设施。旁边倒是有个修得堂皇的圣母宫,和学校成鲜明对比,是当地祈求风调雨顺的地方。说他们荒唐也
好,愚昧也罢,可是在这种自然条件下,上天的赐予几乎成为他们所有的期望。孩子上学上得再好,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又能改变多少?
这样的景象在全国可能都不算稀罕,偏僻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可是天水地区会成为我们的焦点,却是因为一位摄影师——王博。
王博是一个摄影师,不是什么摄影家,他是最普通最底层的摄影师。以前一直在天水地区的著名景点麦积山石窟给游客拍点到此一游的照片为生。他自己在农
村长大,知道孩子们的疾苦。最开始他拍了些穷困孩子的照片,在他的摄影铺旁边展览,就有好心人希望直接给孩子们捐款。
逐渐的,他开始决定把这当成自己的事业,放弃在景区摄影工作,徒步走遍甘肃南部各个地区的偏远村落,拍摄小学、学生、以及失学儿童的照片。我见过部
分他拍的照片,最早他用的是凤凰相机,乐凯100的彩卷,用光、构图都不足一提,是再写实不过的写实照片。但是一张张照片累加起来的厚重感,不亚于看那些经
典的人文照片。据他称,自己也数不清出拍了多少照片,有五、六千张吧。
后来他又自费在全国展出。在北京的时候,他就住那种地下的旅舍,在公园里面展览。他每次展览都会带着不同地区小学学生的基础情况,包括学习成绩,让
好心人捐款给学生。在此期间,又有好心人送他了Nikon FM10相机和Pentax Z20相机,可是胶卷还依旧用的乐凯。就这样五、六年,他不是在大城市办展览,就是在
穷乡僻壤拍照片,家全扔给了他的妻子。
王博的办法都是让资助者直接对口汇给学生家庭,王博基本只是桥梁。地址统一为某某小学某某学生家庭。(很少直接寄到学生家庭地址,一方面没有具体地
址,另一方面村子里面很少有信,而且很可能拿到了也不知道啥东西,还得要找学校。)校长接到通知(通知一般都是以从遥远的地方带口信的方式,比较落后),
去镇上邮局一起取好几份汇款通知,或者托人拿来,或者邮局自己送来(比较难得,一般会积压很久)。回到学校,要家长拿着印章(很多不识字的倒会有印章,找
镇里刻的。因为那里交通不便,经常托人办事情,印章算是自己的授权证明。)或者按手印来他那取汇款单。家长自己再设法去邮局取汇款。所以中间人不经手钱。
资助人寄给学生问寒问暖的信也基本直接交给学生,当然有时候老师校长读给学生听,其中少不了问钱到了没有的事情。我趁摄像队不注意,私下里问过学生和家
长,都是笔笔属实,亲自取款,分文不少,所以很可靠。村里人厚道,有的直接拿给我自己家帐簿给我看。这样做的好处还可以保证收到的钱确确实实用于孩子教
育。
在天水,王博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我一路上听过不少他好出风头,个人英雄主义的话。可是王博做的好事也确确实实。在那些他走遍的乡村里,我们听到的
都是对他的好话。就是这个样子,中国很多地方,做事的人少,说事的人多,而且越不做事的人越会说事。
王博有时候也会代人把捐款直接捎给学生,这次我们随他来天水也是这样。加上校长收到的汇款,王博和校长决定搞一个活动,把孩子家长都喊上。一般成绩
好的学生容易得到资助,类似奖学金一样,发钱的时候王博也讲话鼓励一下学生好好学习。
当喊道学生名字的时候,孩子和家长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毕竟对他们来说是减轻了很大的负担,虽然每次只是区区一百元钱,可是他们可以一年都不用愁学
生上学的事情了。
并非所有人都那么幸运,有时候成绩差一点就是天壤之别。拿成绩做准绳的方法确实残酷一点,可是有能有什么好办法?我知道好的捐助人到孩子上中学还继
续捐。不过,经常是资助人捐了一次或者几次以后,自己也忘了这茬事情,让孩子们空空等待。每当学校举办这种活动,迟迟听不到自己名字的时候,孩子眼神里
面就会流露出早熟的那种失落感。
我要离开那里的时候快要傍晚了。夜幕就要降临整个山区和村庄。我知道,再过几个小时,我就可以回到舒适的天水市,那个时候,不知谁家的屋檐下又要经
历痛苦的抉择。或许对他们来说,上学还是不上学的抉择已经是普通生活中的一部分。可是对孩子来说,却如同白天和黑夜一样。
为更多孩子的未来点燃一盏明灯
支持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OCEF)和海外中国儿童援助基金会(OSCCF)

从现在到2009年11月6日美东时间下午三点之前,
通过America’s Giving Challenge活动每隔24小时向该两个基金会捐款$10,
更能帮助他们获得$50,000奖励捐款!
详情请见:
http://www.causes.com/index.html
http://www.osccf.org/
http://www.ocef.org/newocef/en/

yellowapple@mitbbs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