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201

2年 4月  古 代 文 明  Apr
il, 201
2 
第6卷 第2期  The 
Journal
 ofAnci
ent 
Civi
lizat
ions  Vb1
.6 NO.
2 


中国传 统学术】
 

“/
六\
 书”
 与 上 古 时期 的识 字 教 育 
张世 超  

提 要 :“六书”在先秦时期是应 识字教 学的需要 而产 生的,“六书”的社 会意义在 汉代 已与 


先秦 时期 不同,“六书”中的一些基 本条 例的 出现 ,可能旱 到 甲骨文时代,运用 出土的文字材料和 
传世 的识 字教科 书有助 于探讨西周至春秋 期间的识 字教育 问题。
 
关键词:六书;文 字体 系;识 字教 学;六 艺;字 书 

是 相 同 的 ,只是 个 别 的名 称 有 所 不 同 ,例 如 “
象 
事 ”和 “处 事 ”就 是 “指 事 ”,“象 意 ”就 是 “会 
意 ”,“象 声 ”和 “谐 声 ”就 是 “形 声 ”。说 明汉 人 
中国传统文字学理论中有 “六书”,对 “
六 
关于 “
六书”的说法是来 自各 自的师承,在先秦 
书”阐述得最详细的是许慎的 《
说文 ・叙》:“
周 
时期应该有一个古老的底本,《 周礼》一书只是 
礼八岁人小学 ,保 氏教 国子先 以六书 :一日指 
偶尔地语焉不详罢了。有人认为 “
六书”出 自汉 
事 ,指 事 者 ,视 而可识 ,察而 见意 ,上下 是也 ;
 
人是 不确切的 。汉人传下 的 “ 六书”名称 有所 
二 日象形,象形 者,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 ,日 
不 同。说明古人在传授 “ 六书”时更注重它的 
月 是 也 ;三 日形 声 ,形 声 者 ,以 事 为 名 ,取譬 
内容 ,而 不是 它 的形 式 (名称 )—— “六 书”是 一 
相成 ,江河是也 ;
四日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 , 
种实 用性 的文字 学理 论 。其 二 ,班 固在 说 到 “六 
以见指抵,武信是也 ;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 
书”时 日:“造 字之 本也 ”,古 来 的文 字 学家 们也 

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 日假借,假借者 ,
 
大都把 “
六书”视为 “
造字之法”,或者是 “
分析 
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比 《说文 ・叙 》
 
汉字结构的理论”。我们要指 出的是,“
六书”本 
更早的记载见于先秦时期成书的《周礼 ・地官 ・
 
来是 应识 字教 学 的需 要 而产生 的 。
 
保氏》: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 
六艺 :
一 日五 礼 ,二 日六乐 ,三 日五射 ,四日五驭 ,
 
五 日六 书 ,六 日九数 。”
 
《周礼 》中仅提到 “
六书”二字而已,连六  汉字隶变 以后 ,进入 了符号的音节表意文 
书的具体名 目都未说及。汉人 中说到 :“
六 书”
  字 体 系 。在 这 种 文 字 体 系 里 ,字 与 字 的 区别 完 
的还有二家 。班 固 《汉书 ・艺文志》日 : “古者  全 在 于笔 画 的多少 、长短 及 相互 搭配 位 置 ,一 点 
八 岁 人小 学 ,故周 官保 氏掌 养 国子 ,教 之六 书 ,
  的多少 、一横 画的长短都足以把一个字 区别为 
谓 象形、象 事、象 意、象声 、转注 、假借 ,造  另一个 字 ,典型之例可 以举 出 “
王”与 “
玉”与 
字之本也。
”郑玄 《周礼注》引郑司农 日:“
六书 :
  “主”、“土”与 “士”、“未 ”与 “末 ”来 说 明 问题 。
 
象形、会意 、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
”  因此,面对这一文字体系的人学习汉字时, 首先 
这里有两件事需要辩 明 :其一,将汉代 三  要记住那些由点 、
横、竖、撇、捺等笔画构成的基 
家 的说法 比较一下即可知道,他们所讲的 内容  本字符,记住字符与字符间的细微差别 ,
然后再 

88 
去记那些 由基本字符拼合而成的更复杂的字 。  的多少 、长短 、搭配位 置,而是其构形所表现 的 
而隶变 以前 的古文字 ,属于另一个文字体  形 象。我们从 《甲骨文编》“ 卓”字 中选出几个 
系 ,孙 常叙 先 生称 之 为 “
形 象 的音 节 表 意文 字体  字形,从 《金文编》“
马”字 中选 出几个字形 ,以 
系 ”。
 在 这一 体 系里 ,字 与 字 的 区别不 在 于 笔 画  见 这 种文 字 的特点 :
 

蜘 艄  
甲骨 文 “卓 ”字 


  金文 “属 ”字 

 嬖 零
 
无 论 是 甲骨 文 的 “车 ”字 还 是 金文 的 “马”
  志,可见识 字教 学在传统教 育 中的重要地 位。  
字 ,其 异 体 构 形 的 笔 画数 目、形 状 及 搭 配 位 置  可 是 在 古 代 文 献 中,有 关 识 字 教 学 的方 法 和 过 
差别都 如此之大,按后代 的文字观念很难承认  程 的记 载 却 殊 为 鲜 见 ,大 概 是 因 为识 字 教 学 是 
是同一个字,但 当年的人们却是把它们视为 同  初级教育阶段的内容,没有高深的大道理蕴涵 

个字 的,因为它们分别反 映了 “ 车”和 “ 马”  于其中,不受人们重视的缘故。  


共 同的形 象特 征 。
  据典籍记载,夏代 已有学校。《孟子 ・滕文 
面对这样的文字,人们要想学会认读 和书  公 上 》:
“设 为庠 序学 校 以教之 。庠 者 ,
养也;
校者 ,
 
写 ,首先 当然 要 知 道 哪 些 字 是 描绘 事 物 的外 部  教也 ;
序者 ,
射也。夏日校,
殷 日序,
周 日庠。
”《礼 
形象或特征,哪些字是会合两个或三个象形符  记 ・王制》:
“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 
号而表达一种意义……《周礼 》 上说保氏教育 “ 国  序。”据汉代郑玄之注,“东序”即 “
大学”,“
西 
子 ”的 内容 之一 是 “六 书”,实 际上 指 的是 识 字  序”即 “ 小学” 。夏代 的文字情况至今尚不清楚,  
教 学 。对 于先 秦 时期 的识 字 教 学 来 说 ,“六 书 ”
  是 否存 在 学校 教育 还有 待新 的材料 证 明 。
 
是如此地重要,因而 《
周礼 》讲到识字教学 时  商代则除了有典籍上 的记载外,还有大量 
只说 是 “教之 ”“六 书”。“六 书 ”在 先秦 时期 是  的 甲 骨文 材 料 可 以证 明。研 究 甲骨文 的人 在这 
为识字教学服务 的,而在普遍使用隶书的汉代 ,
  方 面颇 有发 现。上 世纪 7 0年代初,郭 沫若先 
许慎在 《说文解字 》中阐发 、运用 “ 六书”则  生在 一 篇文 章 中揭 示 了这 样 一项 发 现 :“
最 有趣 
是 为 了 引导 人 们读 古文 经 和 推 导 字 的本 义 ——   味的是,我又曾经发现 了一片练字骨 (
《殷契萃 
“六 书 ”的社会 意 义 已经 由识字 教 学转 变为 历史  编 》第一四六八片)
,内容是 自甲子至癸酉 的十 
文 字 学 研 究 了 。可 以说 ,如 果 抛 开读 经 和研 究  个 干 支 ,反 复 刻 了好 几 行 ,刻 在 骨 版 的正 反 两 
汉字 的历史,就汉代 的识字教 学而言,《说 文 》
  面。其中有一行特别规整,
字既秀丽 ,
文亦贯行 ;
 
所 阐发 的 “六 书 ”及 其对 文字 的分 析 ,
还不 及 “马  其 他 则 歪 歪 斜 斜 ,不 能 成 字 ,且 不 贯 行 。从 这 
头人为长”
、“人持十为斗”等说教实用。
  里可 以看 出,规整的一行是老师刻的,歪斜的几 
行是徒弟 的学刻 。但在歪斜者 中又偶有数字贯 
行而且规整,这则表明老师在一旁捉刀。这种情 
《周 礼 》 中所 列 的贵族 教 育 科 目有 “六 艺”,
 
。孙 常叙 :《孙 常叙 古 文字学论 集》,长春 :东北 师范 大学 出版 
但 几 千 年 来 ,在 一 般 人 的意 识 中始 终是 将 识 字 
社,1
998年 ,第472页。
 
作 为受教 育与 否 、有 文化 与否 的基本标 志 的 ,因  参拙文 :《认 知文字 学的回顾与前 瞻》,《中国文字研究 》(
第8 
为识字是学习一切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启蒙的标  辑 ),郑州:大象 出版社 ,20
07年。
 
形 完 全和后 来初 学者 的描红 一样 。”
  的局 面 ,教 育开始 下移 。孔 子说 :“自行 束 惰 以 
郭 老 的这 一 观 点 在几 十 年 前 就 曾发 表 过 ,
  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 ・述而》)投到孔子 
他在 《粹》1
468片考释 中写道 :
“中第 四行,字  门下 的 人来 自社 会 各 个 阶层 ,他 当然 都 要 首 先 
细 而 精 美 整 齐 ,盖先 生 刻 之 以 为 范本 。其 余 歪  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但是 ,整部 《论语》中 
斜 剌 劣 者 ,盖学 刻 者 所 为 。此 与 今 世 儿 童 习字  没有只字提到孔子如何教学生识字。《说文》中 
之法无殊,足征三千年前之教育状况,甚有意  所 提到 的 “
孔 子 日 :一 贯三 为王 。
”和 “
孔子 日 :
 
味。
”其 目光之敏锐 ,令人钦佩 。说 “
足征三千  推十合一为士。 ”( 均见于 《说文》卷一上)恐怕 
年前之教育状况”,亦很有道理,但其负面的影  都 是 汉 人所 伪 造 ,因为 这 对 字形 的分 析 与 春秋 
响却是使学界 一些人误解了郭老 的意思,将契  时代及其以前 的文字不合,像孔 子这样熟悉商 
刻 的教 学 与 识 字 书写 的教 学活 动 混 为一 谈 。例  周古文献的人绝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论语》中 
如 张政娘 先 生 即认 为像 这样 的一类 习刻 材料 “都  不 讲识 字教 学 ,原 因大 概 是 识 字教 学 被 孑L子 等 
是 学 书 者 所 作 ”。
  有 人 说 ,这 就是 “当时 学 习  人认 为是 低层 次 的琐 屑小 事 。孑L子 瞧不起 做工 、
 
文 字 课 业 的情 形 ”
。  更 进 一 步,则 有 人 认 为 商  务农、经商之人,他培养学生 的 目标 是能实现 
代 的文字都是刻在 甲骨片上 的,商代 的书籍就  儒家 理想 的,能修 身 、齐 家 、治 国 、平 天下 的 “
君 
是 甲骨片。其实,商代 的甲骨契刻活动仅仅是  子”
。但 在众 多 的学生 中,总 难 免有 一些 人 学会 
当年 文字 活 动 中 的一 小部 分 ,契 刻 是在 书 写 基  了读 书 写字 后又 回到 生产 劳 动 中去 了。“
子 谓子 
础 上 的一 种 特 殊技 能 。 商王 朝所 选 定 的新 的刻  夏日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
《论语 ・雍 
手,必定是早已接受过识字、书写教育的人 。   也 》)从这 段 话里 透露 出来 的一些 消息是 ,孔子 
不 过 ,通 过 这 些 甲骨 习刻 文 字 材 料所 反 映 出的  在世 时 就 已有 些 人受 过 启 蒙教 育 后便 回到 生 产 
师 徒 传 授 时 的 细致 严谨 态度 ,可 以 想象  当年  劳 动 中做 “
小 人 ”去 了。至 战 国 时期 ,这 种 情 
识 字 、书 写教学 的情 形 ,倒是 它 的意义所 在 。
  况越来越多。《吕氏春秋 ・当染篇 》说 :“ (孑L
子 
甲骨 卜辞 中未 见有 关 识 字 教 学 的 记 载,但  与 墨子 )皆死 久矣 ,从 属 弥众 ,弟 子 弥丰 ,充满 
有 一 片 卜骨上 可 见 到 有 “
大 学 ”的 字样 ,看 来  天下 。
”如此 多 的学 生 ,当然 不能 都 去做 脱 离生 
周代的小学 、大学二级教育制度 ,商代似 已存  产劳动的 “ 君子”了。由于私学和平民教育的 
在。
  其实,只要注意到出土甲骨文字之发达形  发 展 ,改 变 了 西周 时 期 那 种 贵族 式 精 英教 育 的 
态 、其庞 大 的数量 以及使用 文 字者 的熟 练程度 ,
  格局 ,越 来越 多 的从 事 各 种 劳动 的平 民 具有 了 
就 可 以知 道 ,当年 掌 握 文字 的人 们要 经 过 系 统  读 写汉 字 的能 力 ,识 字 的人 群 空前 扩 大 。在 这 
的识 字 、书 写 的学 习和 训 练是 没 有 疑 问 的 。如  方面,考古学上的一个证明便是 出土的战 国时 
前 所 述 ,面对 形 象 的 音 节表 意 文 字 的识 字 教 学  期的文字往往写得 潦草 、简率 。这是未脱离生 
活 动要 以 “
六 书”之类 的理论 作 为基础 。
  产劳 动 的人 写字 的特 点 。
 
对 于传 统 的 “
六 书 ”,
古 文字 学家并 不满 意 ,
 
五 
因为 它不 能 用来 分 析解 释包 括 甲骨 文 在 内 的一 
切古文字。于是学者们批判 了 “ 六书” ,并且有  秦汉 时期 ,识字 已成 为学 童初级教 育的主要 
种 种新 的建 构。“六 书” 中 (包 括许 慎 对 它们 的  内容 。仅从 当时所编写的识字教材即可看 出人 
解 释 )确 实 羼 杂 有 后 代 的 文 字 观 念 ,但 如 果 我  们对识字教学的重视。秦代有三部字书 :李斯 
们承认 “
六书”是应识字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 ,
  所编 《仓颉篇 》
、赵高所编 《爰历篇 》和胡毋敬 
并且商代已经产生 了识字 教学活动的话 ,就可  所编 《博学篇 》
。汉代又有司马相如编的 《 凡将 
以推论 ,
“六 书”中的一些 主要 条例如 “象形 ”、
“指 
事 ”、“
形 声 ”等在 商代 就 已经 出现 了。
  ’郭 沫若 :《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 》,1
972年第3期。
 
张政娘 :《试释 周初 青铜器 铭文 中 的易卦 》,《考古 学报 》,
 
四  l
980年第4期 。
 
孙 培青 主编 :《中国教育 史》,上海 :华东 师范大 学 出版社 ,
 
西周 时期 的官学是包 括小学启 蒙教育 的,这  2
005
年 ,第 l
6页 。
 
参拙著:《殷墟 甲骨字迹研究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出版社 ,
 

点除 了典籍 记载外 ,还有大盂鼎 “ 余唯 即朕 



002
年 ,第27—28页。
 
小 学 ”和 师 嫠 簋 “在 昔 先 王 小 学 ”可 以证 明 。
  见 《屯南 》第60片,参 王贵民:《从殷墟 甲骨 文论 古代学校教 
春秋以降,私学兴起,打破了西周 “
学在官府 ”
  育》,《人 文杂志 》,1
982年第2期 。
 

90 
篇》、扬雄编的 《训纂篇 》
、贾鲂编 的 《滂喜篇 》
、  的 目的的 ,理 由如下 :
 
史游编 的 《急就篇 》
。这些字 书 自然也有规 范  一

、 最早 的识字课本如 《史籀篇 》
、《仓颉篇 》
 
文字的作用 ,但其最主要的功能还在于作启蒙  都 是 四言歌诀体 ,明显是从 《诗 》延续 下来 的 
的识字课本 。承战国时期文化发展的余绪 ,秦  语 言形式 。
 
汉 时 期 平 民 中接受 教 育 的人 更 多 ,上 世 纪 初 叶  二 、古 代 文 献 中的 记 载 表 明,凡 是受 过 教 
在西北地区发现的汉代木简中,就有 《仓颉篇 》   育 的人 ,都 能背 诵 《诗 》
,即使没 有能力 者 ,
 
的字 句 ,是 当年 屯戍 的士兵 书写 和诵读 的遗 物 ,
  也能整篇地背诵。《论语 ・子路 》: “子 日 :诵诗 
可 见 当年 的风 气 。 而秦 王 朝 的 “焚 书坑 儒 ”以  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
 
及 “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的政策 ,严重地打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1 980年 3月陕西长安县新 
击 了春 秋 战 国以来 的 高层 次 教 育 ,识 字 成 为 当  旺村 出土 的史 惠鼎 铭 文 中有 “日就月将 ”的字 句 ,
 
时受教育者 的一个主要 目标。多数人去学习文  说明西周时受过教育的人也是诵读 《诗 》的。
 
化 的 目的不再是 经世 纬 国,纵横 捭阖,而是供  三、春秋时期 的贵族们在外交的场合 常常 
日常应用或应朝廷需求做一个官吏 。 《说文 ・叙》 :
  “赋诗 ”,所谓 “赋诗”通常是借 《诗 》中的词 
“学 僮 十七 以上 始 试 ,讽 籀 书 九 千 字乃 得 为 吏 。
  句表 达 自己 的意思 ,以表 现 含 蓄 、委 婉 的风 格 ,
 
又 以八体 试 之 ,郡移 太 史 并 课 ,最 者 以 为 尚书  这 是当年贵族修养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 “ 赋诗 
史 。”说 的是 比较 普遍 的情 况 。
  却 往 往 断 章 取 义 ,随 心 所 欲 ,即景 生 情 ,没 有 
{g-
颉篇 》以下的这些识字课本,性质大体  定 准。”  这正与后代 的文人生吞活剥 、断章取 
相同。从完整地流传下来的《急就篇 》
可 以看 出,
  义地使用儿时背诵的 《百家姓 》、
《三字经 》
、《周 
它们 都是将 日常用字编成歌诀的形式 ,让学字  易 》等书一样。  
的人记诵 、默写,以达 到识 字的 目的。这种识  四、
孔 子 多次强 调 “
学 诗”,
他说 学诗 可 以 “多 
字 教 学 方 法应 用 了几 千 年 ,一 直延 续 到 清末 民  识 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 ・阳货》)恐怕也与 
初私塾里读的 《三字经 》
、《百家姓 》
、《千字文 )
。  识 字 有关 。
 
《仓颉篇 》已经散佚 ,除典籍上偶尔可见的  背 《诗 》
、默写既可 以学字,
又可以诵 《诗 》
, 
零辞残句外,在 《流沙坠简》、《居延 汉简 》里  固然是一举两得,但缺 点是 《诗 》中重复 出现 
也都 见 有 其残 文 。1
977年安 徽 省 阜 阳县 双古 堆  的 字太 多 ,一 些 常用 的,应 当掌握 的 字又 未 必 

号汉墓出土 《仓颉篇》残简,存有完整字近  在 《诗 》中出现 。一种专为识字记诵 而编写 的 


55
0个,是迄今所见存字最多的 《 仓颉篇  与  教 科书便 应 运 而生 了 。
 
其后编成的 《急就篇 》相比, 前者 以四言句为主 ,
 
而后 者则 以七 言句 为主 。
 
在 《仓颉篇 》之前,还有一部 《史 籀篇 》,
  [
作者 张世超 (
195
0年~ ),东北师 范大学文 学院教 
也已经散佚 。据王 国维先生考证,《 史籀篇》是  授 ,吉林,长春,1
30024
] 
春 秋 战 国期 间 流 行在 关 西 地 区 的识 字课 本 ,也  [
收稿日期:201
2年2月1日]
 
是 四言句 的歌诀 形式 ,
 他 的意见 是很 有道 理 的 。
 

责任编辑:曹胜高)
 
.   .  

/ \ 

在有专用 的识字课本之前,人们是用什么 
方 法进 行识 字教 学 的呢 ?
 
首先,通过背诵、默写一部分篇章来集中学 
。文物局文献 研究室 、安徽省阜 阳地 区博 物馆阜 阳汉 简整理组 
习文 字 的方 法 应 该 再 向上 推溯 ,换 句 话 说 ,在  《阜阳汉 简<仓颉篇>》,《文物》1
983年第2期 。
 
有专用的识 字课本之前,人们也是通过这样 的  王同维:《史籀 篇疏证》,《王 国维遗 书》(
第6册 ),上海 :上海 

方法识字的。其次,我们认为,从种种迹象看来,  古籍书店,1
983年 。
 
参李学勤:《史惠鼎与史学渊源》,《文博》,1
985年6期。
 
在早 期 (至少 是西 周 到春秋 时期 )的识字 教育 中,
 
朱 自清 :《诗言志辨》,《朱 自清全集 》(
第6卷 ),南京 :江苏教 
是通过背诵 《诗 》让学 生掌握汉字,达 到启蒙  育出版社,1
996年,第1
48页。
 

9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