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臺灣通史(二)讀書會論證分析:柯志明,

《米糖相剋》
,頁 129-143
歷史學系四年級 49603040 洪才登

一、問題的提出(p129-130)
清付的米糖衝突 日治的米糖相剋
現象 政府應對 背景 問題的出現
商品作物(蔗)擴張 以安定為考量,獎掖 綠色革命 1. 儘管沒有威脅維生作物的問
過度,威脅到糧食作 米而壓抑甘蔗。 後,無飢荒 題,卻依然出現了「米糖相
物(米)生產,造成 問題。而米 剋」。
糧荒,引起社會動盪。 糖仍是臺灣 2. 川野重任更認為此問題「可
農業兩大支 做為臺灣一切農業問題的核
柱。 心。」
3. 但爪哇的米糖關係卻以共生
著名,可見米糖相剋問題並
非自然現象,需要加以解釋。

二、米糖相剋諸理論的檢討 Part 1:調和說的檢討(p130-138)


問 稻田昌植
後繼學者的補充 柯志明商榷
題 (p130-131)
爭 商品作物入侵 (川野重任,p131) (p131-134)
地 傳統維生作 a. 蔗田要在維生作物(米、甘蔗) 1. 1930 年付農民(包括非米農)

題 物,產生衝 退讓下才可能擴張 消費稻米不到總產量 30%、農
( 突。 b. 農民不可能放棄維生作物,故 民消費食物一半來自市場、消

田 商品作物擴張。 費的米 40%來自市場。
昌 2. ∴1930 年付米非維生作物而是

提 商品作物。1930 年付的米、蔗
出 關係非維生/商品作物關係,而

是兩種商品作物間的關係。 (前
提 a. b.不成立)

-1-
臺灣通史(二)讀書會論證分析:柯志明,
《米糖相剋》
,頁 129-143
歷史學系四年級 49603040 洪才登
問 稻田昌植
後繼學者的補充 柯志明商榷
題 (p130-131)
c. 南部旱田區的入侵已達極限。 1. 1908-1940 的統計資料呈現南北
d. ∵a. b. c. 蔗作面積同增減。1910 年付中期
∴甘蔗進入中北部水田區與 後,南北蔗田比例已大致穩定。
蓬萊米爭地。 並無並無南部停頓、北部增加之
狀況。(前提 c.不成立) (至此因
前提 a. b. c.皆不成立,川野之
爭地論證已經失效,以下 2-4 點
為討論實際的耕作面積消長狀
況)
2. 稻田面積 1923 年前大約維持穩
定,1923-1924 蓬萊米推廣城工
蟻後大幅上升。
3. 1920 年後的蔗田雖然持續增
加,但未擠壓稻田,如張漢裕所
言為新墾地。
4. 1925 年後蓬萊米的生產使蔗田
跟在來米田受到壓迫,蔗田持平
(停止擴張),在來米田減少。
到 1935 年後米生產管制和壓抑
米價才使蓬萊米擴張趨緩。
5. 故爭地問題非川野所謂「甘蔗進
入中北部水田區與蓬萊米爭地
(d.)」(由 1 論證 a. b. c.不成
立,並以 2-4 點說明實際狀況,
徹底否定川野的論斷 d.)
6. 實際的爭地是蓬萊米和在來米
爭地,但此爭地並非「相剋」,
而是互蒙其利而漸趨平衡。(因
為此問題非柯志明在此要處理
的問題,在此未進一步討論)

-2-
臺灣通史(二)讀書會論證分析:柯志明,
《米糖相剋》
,頁 129-143
歷史學系四年級 49603040 洪才登
問 稻田昌植
後繼學者的補充 柯志明商榷
題 (p130-131)
價 1. 因作物相對 (根岸勉治,p135) (p135-136)
格 價格高低而 a. 由於臺灣作物間轉作容易, 1. 同篇文章中的其他資料(帝國

率 產生選擇的 所以農民對於作物價格相當 製糖臺中廠、臺南地區)
,使用
問 問題。 敏感,導致甘蔗價格與供給 相關係數分析卻無法得到相同

( 2. 米價高時引 往往受到對抗作物的影響。 的結果。這些案例中米、蔗、
稻 起蔗農轉作 b. 根岸以新高製糖彰化廠資料 糖、甘藷間的相關係數都不

昌 米,使製糖 為例進行相關係數分析。該 高。(指出論證 b 是孤證)
植 會社需付出 廠甘蔗收購價格與東京糖價 2. 重新驗證根岸勉治的資料可

出 更高收購價 相關係數為 r=0.55,與台中在 知:
) 格來確保供 來米價相關係數為 r=0.91(相 i. 糖價跟蔗價間關係數可正
應。 關係數是一種統計學的函 可負,可見關係不穩定,或
數,其值越高表示兩項數據 許彼此之間沒有明顯的關
之間關係越密切,此處可參 係(肯定根岸論點的一部
考張漢裕〈日據時代臺灣經 分)
濟之演變〉pp.86-87,這兩 ii. 從南北比較來看,南部蔗價
頁就是引自根岸勉治) 受對抗作物的影響不如中
c. ∵a. b. 北部高,表示南部製糖會社
∴真正決定蔗價的是米價, 對原料價格可能有較強的
而非糖價。蔗價的對抗作物 控制力。(修正根岸的全稱
即是米。米價抬高,糖廠則 論斷並提出可能的原因)
需抬高甘蔗收購價格,因而 3. (柯志明在此並未完全否認根
增加成本。 岸勉治的論點,只是指出他的
論證有問題。)

-3-
臺灣通史(二)讀書會論證分析:柯志明,
《米糖相剋》
,頁 129-143
歷史學系四年級 49603040 洪才登
問 稻田昌植
後繼學者的補充 柯志明商榷
題 (p130-131)
結 找出協調的辦 (p136-137) (p137-138)
論 法,達成合理 a. 川野發展根岸論點: 1. 川野或因處在準戰爭時期,對
/

政 的相對價格, i. 米、蔗土地生產力發展 於政治面沒有進一步的討論,



問 可共榮共存。 不一致又轉作容易,故 只停留在市場均衡的理想想
題 但本身對此無 難以形成均衡價格,價 像。

川 信心,建議糖 格關係不穩定。(我還沒 2. 川野的市場均衡模型是調和說
野 業官營。 看過川野重任的書,所 的最完美形式。但有兩個疑點:

任 以不清楚「生產力發展 i. 米、蔗均衡價格形成的實
提 不均」1是指什麼。此處 際基礎如何?調和說各學

) 只需要記得川野認為兩 者皆沒有交付,而川野似
者間難以形成均衡價格 乎交給「市場」決定,但
即可。) 在原料採集區內並無自由
ii. 米糖間的衝突即是兩者 市場。因此必須追問糖廠
適當價格比率難以形成 如何決定米、蔗相對價格。
的問題。(蔗價受米價影 ii. 米糖相剋的發生固然有政
響,但彼此間價格關係 治因素,但是否也有可能
不穩定,因而成為「問 是既存經濟制度的產物,
題」) 即是不平等分工的結果?
iii. 這只是過渡現象,終究 3. (此處柯志明並未認為政治問
會達到均衡。 題有誤,僅認為需要商榷,或
b. 米糖彼此之間是(農人基於 是否有其他經濟制度的問題。)
利益考量而選擇利益較好的
作物的)競爭關係,米糖之
所以相剋是被「政治化」:殖
民政府對本低家庭耕作式的
米作部門發展採消極態度,
對日本壟斷資本採行企業經
營方式的蔗作部門則是積極
態度。日本壟斷資本利用此
民族差別待遇將競爭問題轉
為「相剋」問題。

1
在此姑且作推論如下:應指蓬萊米推廣時甘蔗相對而言沒有能相抗的生產質量提昇,故兩者發展速度不一。而
轉作使耕作面積也不穩定。受到以上兩個因素影響,各期市場供應量與價格皆有波動而不穩定,難以形成均衡。
譬如,米價高時農人迅速轉作米糧,次期米價應供應量過多而跌落,使追隨米價的蔗價無法及時反應。
-4-
臺灣通史(二)讀書會論證分析:柯志明,
《米糖相剋》
,頁 129-143
歷史學系四年級 49603040 洪才登

總結對調和說的討論如下;
1. 米糖相剋並無關乎爭地問題。
2. 根岸的相對價格說只有孤證支撐,需要修改其論點或進一步的驗證。
3. 川野提出民族差別待遇的政治問題作為價格無法達到均衡的原因,但並未細究其運作。
4. 仍需要解決的問題有:
i. 如果價格比率的看法是對的,米、蔗均衡價格形成的實際基礎如何?
ii. 除去政治因素,是否有可能是既存經濟制度的產物,即是不平等分工的結果?

三、米糖相剋諸理論的檢討 Part 2:敵對說的檢討(p138-143)


1. 此處柯志明主要要解決前面提出來的兩點問題(4-i,4-ii)。
2. 敵對說大多較為粗糙,矢內原透過帝國主義理論模型來了解米糖關係,是結構上較完整
者,故以其進行討論。

敵對說(矢內原忠雄) 柯志明的實證/歸納/反駁

背 (p139)
景 1. 1920 年付末期及 30 年付,臺灣米糖衝突
的加劇是日本糧食問題的併發症。
2. 自 1910 年付末始,日本糧食不足的問題
開始浮現,甚至因米價騰貴而引起城市居
民的暴動(米騷亂)。於是被迫從殖民地
進口稻米。
3. 米輸出刺激了稻田的擴張以及米價的上
漲。嚴重時,總督府甚至直接介入,限制
對日米穀輸出,以減少對糖業的不利影
響。
4. 在日本的糧食危機下,臺灣糖業的競爭對
手非被關稅阻擋於外的外國糖業,而是本
地的米作產業。

-5-
臺灣通史(二)讀書會論證分析:柯志明,
《米糖相剋》
,頁 129-143
歷史學系四年級 49603040 洪才登

敵對說(矢內原忠雄) 柯志明的實證/歸納/反駁

價 (p139) (p139-140)
格 1. 柯志明在前面的討論指出: 1. 以《糖業統計》及《米穀要覽》上全

率  根岸的相對價格說只有孤證支撐,需 島性的米糖統計資料(1910-1938)
問 要修改其論點或進一步的驗證。 作驗證。

 如果價格比率的看法是對的,米、蔗 2. 米蔗價間的相關係數高(r=0.814)。
均衡價格形成的實際基礎如何? 但糖蔗價的相關係數也不低
2. 矢內原指出比價的機制:「以同樣的二作 (r=0.637)
。價格本應反應成本,而
水田、看天一作田或旱田種植水稻、陸 價格上漲時也可能因急於增產而增
稻、甘藷時能收穫的產品總價格為標準, 加收購價格,因此可以理解。但與根
決定收穫甘蔗的總價格」(p139) 岸、川野的說法略有出入。(根岸等
3. 米蔗比價乃是使蔗價與「同面積的米作收 人的說法是米蔗價關係數高,蔗糖價
穫總價格相等」。 關係係數低)。
4. 根岸跟川野只看到價格相關,但矢內原看 3. 再依矢內原指出的比價機制,將在來
到了收入的問題。 米田與蔗田的毛收入作相關係數分
析,發現高達 0.7142,而蔗田毛收入
與糖價相關係數只有-0.094,顯示糖
價與蔗價相關,但與蔗田收入無關。
蔗田收入乃視稻田收入而定。
4. 米蔗收入的比較(而非單純的米蔗比
價),才是了解蔗價如何制訂的關
鍵。

2
毛收入指商品賣出後尚未扣除成本的收入,稱為毛收入。柯志明在註 86 有說明這個相關係數計算上的問題,
有興趣可以參看。
-6-
臺灣通史(二)讀書會論證分析:柯志明,
《米糖相剋》
,頁 129-143
歷史學系四年級 49603040 洪才登

敵對說(矢內原忠雄) 柯志明的實證/歸納/反駁

米 (p141) (p141)
糖 對抗作物的市場一向限於本島,而且大多係供 1. 日治前期(1920 年付中期前)米作

剋 給耕作者自家消費,故其價低。亦因如此,所 部門多數仍是維生式經營,商品生產
的 定蔗價(原料費)低廉,與糖(出口商品)的 則多供應有限島內市場。落後的維生

濟 市場價格不成比例。(p141) 式經營(不交易)與有限的市場(需
機 求少)使米價偏低,無從抬高,生產

力停滯。
2. 這使基於米作收入而決定的蔗價也
偏低。糖業的成本低廉,有較大的利
潤空間。但若米價上漲或米田生產力
提高,使米作收入增加,甘蔗的收購
價格則必須提高,造成利益減少。米
糖相剋的真義即再於此:糖業的利益
在結構上與米作部門發展相牴觸。
解 (p142) (p142)
決 糖業資本主義擴張將會解決米糖相剋問題 1. 因帝國主義理論模型而過度高估糖

案 1. 透過殖民政府的補助與行政支持、以貸款 業壟斷資本力量。
等經濟手段牽制農民、擴大糖業會社的自 2. 資本主義擴張並未單向摧毀或同化
營農場來降低收購比率、營造大型水利工 其他其他生產方式,日本殖民主義下
程來強迫以甘蔗為中心的輪作等四種方 的臺灣農業生產大多仍仰仗家庭農
式,糖業資本可以輕易解決米糖相剋問 場。
題。 3. 糖業資本並未如矢內原所預測扮演
2. 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極可能大舉侵入米 「資本主義化」農村的先鋒角色,以
作部門,行土地集中式的大企業經營。 擴充自營栽植農場的方式解決米糖
相剋問題。
4. 相反地,他們依賴政府支持,壓抑米
價以阻礙米作部門發展。他們寄生於
非資本主義部門,意圖維持非資本主
義維生部門的落後停滯,以牟自己的
利益。

總結敵對說的討論如下:
1. 矢內原指出了米糖比價的形成機制(使蔗價與「同面積的米作收穫總價格相等」)以及米
糖相剋問題激化的原因(日本糧食問題的併發症)。
2. 矢內原的資本主義擴張論與事實發展不符,糖業資本仍依靠政府政策維繫米作部門的落後
來維持其利潤。

-7-
臺灣通史(二)讀書會論證分析:柯志明,
《米糖相剋》
,頁 129-143
歷史學系四年級 49603040 洪才登

四、總結
米糖相剋形成的根本機制在於糖業的利益在結構上與米作部門發展相牴觸。在原料指定採
集區內,糖廠以同面積的米作總收入和蔗作總收入相等的原則,決定其原料收購價格,因此米
作部門的發展,關係到糖業的成本高低。日治前期(1920 年付中期前)
,米作部門多數仍是維
生式經營,商品生產則多供應有限的島內市場。落後的維生式經營(不交易)與有限的市場(需
求少)使米價偏低,無從抬高,生產力停滯。這使甘蔗價格也偏低,糖廠因成本低而有高利潤。

但 1920 年付下半葉開始,因為日本國內發生糧食問題,進口廉價的殖民地米以壓抑國內
高昂的米價。但米出口擴張造成米價上漲以及米田生產力擴展,使得糖業的原料收購成本不得
不拉高,威脅到其利益。這就使得「米糖相剋」的問題尖銳化而浮上檯面。日治時期的米糖相
剋乃是兩種商品作物的競爭,而非如清付的米糖衝突般是商品作物對維生作物的入侵。而面對
「米糖相剋」的問題。臺灣的糖業壟斷資本則倚賴政府對米作部門的壓抑來維持其利潤(1935
後採取米生產管制、壓抑米價等措施,參見 p132)。

-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