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2010 第一季論壇】偏鄉 X-Power 系列

從野球孩子到原青生涯

引言:洪智杰(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沈可尚(《野球孩子》紀錄片導演)
主持:黃秉德(政大NPO-EMBA召集人)
時間:2010.03.04(四)18:30~21:30(18:30~20:00放映《野球孩子》紀錄片)
地點:政大公企中心(台北市金華街187號)綜合大樓C202教室
主辦:政治大學NPO-EMBA〃社區學習研究發展中心〃EMBA校友會〃公企中心
贊助:林仲鋆文教基金會〃武秀蘭教育基金會〃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

【第一階段:紀錄片觀賞】

片名:野球孩子
導演:沈可尚
簡介:電影、廣告導演,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兼任講師。1999年的作品《與山》獲
得金馬獎最佳短片,更入圍法國坎城影展短片正式競賽單元,緊接著《噤聲三角
》也獲得金穗獎最佳實驗電影,以及日本山形影展亞洲焦點單元、台北電影節等
諸多影展肯定。2002年,他開始朝紀錄片領域發展,首部作品《親愛的,那天我
的大提琴沉默了》即參加加拿大HOT DOCS影展,在商業市場中發行亦獲佳績。

2003年,他在攝影上的表現也受到肯定,《終身大事》一片獲得金鐘獎最佳攝影
獎的提名,2004年擔任電影《神的孩子》攝影指導,再獲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提
名。2006年執導由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監製的紀錄片《賽鴿風雲》,破天荒地在全
球160個國家播映,除入圍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也獲金鐘獎最佳攝影提名,更
榮獲金鐘獎非戲劇類最佳導演。2009年完成的紀錄長片《野球孩子》再次入圍紀
錄片雙年展,更獲得台灣獎首獎。

沈可尚

每進行一個新的紀錄片拍攝計畫,尌像又一次開啟對這個世界重新學習的經驗,《野球
孩子》尤其是。

當我們都太習慣以攝影機之尊,以作者說故事之尊去詮釋議題,或用影像的技法形式來
限制觀眾和角色的溝通頻率時,一個不小心,被記錄對象的生命原味,尌會變成被加工
的罐頭,貼了標籤,調了味,甚至還有賞味期限,但《野球孩子》不太一樣。

NPO-EMBA Forum 20100304 [www.npo-emba.blogspot.com] 1


漫長的拍攝剪接過程中,我常常有一種錯覺,是這群可愛的孩子和曾經是孩子的大人們
在當導演。他們自在地、毫無保留地在我們面前把生命的瑣碎一一展開,指導我們該看
什麼、感受什麼,並且決定用什麼方法記錄下來。我們做的事很單純,決定在哪兒等待
,等待誰,然後開始等待……。

所以,這個有關於童年結束前,最後一段美好無比時光的故事。我確信是許多人共同書
寫出來的。

我自已呢?除了有一點童年早已遠離的無奈之外,更多的感觸是來自於孩子們那些純真
的生命細節,不斷喚醒我踩在這個世界上的姿態,應該簡單直接,有作夢圓夢的力氣;
人跟人之間的相處,應該像猴子一樣相親相愛……。

這些是孩子教我的。我很受用,也很感激。

【第二階段:演講】

引言/黃秉德

今天非常高興能夠讓「創造紀錄」及「捕捉紀錄」的人齊聚一堂。首先介紹至善社會福
利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至善基金會在台灣的原鄉角落裡有許多成績;第二位則是紀錄
片《野球孩子》導演沈可尚,很開心能邀請兩位到現場和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

沈可尚

其實我並沒有任何與非營利組織有關的經驗,也不太確定自己今天在這裡能夠貢獻什麼
,但我的職業是拍攝紀錄片,所以曾在部落待過,在一些離台北很遠、沒人喜歡久待的
地方生活,所以我看過台北以外的台灣。

鏡頭之外 誠摯陪伴

《野球孩子》這部片,從最初接觸這些孩子一直到離開,我在花蓮縣富源國小旁的租屋
處住了一年,目的無他,我想得到童年最真實、不被攝影機干擾、那些最純真的東西。
所以我和他們一貣生活、一貣上課,和他們的祖父母一貣喝酒、打獵、甚至捕魚,透過
認識這些孩子的家庭、和學校老師互動,慢慢了解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小小腦袋中
的思考,和從小生長在台北的我是不同的。

NPO-EMBA Forum 20100304 [www.npo-emba.blogspot.com] 2


受束縛的夢想

我沒辦法確實描述他們和我們的差異,但我的確看到幾個現象。仔細想想,隔代教養等
問題都是大家看得到的,但這些孩子令我掛心的是-「他們不敢作夢」。他們把自己的
夢想設定在比較典型的運動、唱歌跳舞等大眾對原住民常有的想像,讓我有點著急;而
隨著拍攝結束,兩年過去了,我也慢慢發現這些孩子的變化,家庭問題、村裡勞動結構
消逝、教育問題已帶給他們一些改變。

我常在想,我還會不會再回去拍這些孩子?這個答案,我想會是十年之後了。我想知道
,十年之後,這些孩子長大了多少,夢想實現了沒有,變成怎麼樣的人,而他們又是怎
麼看待這個世界?當初的純真他們還記得嗎?

《野球孩子》看似是部棒球電影,但對我來說,這是一部講述童年的故事,而「童年」
其實存在每個人心中,無論你住在都市或者鄉村角落,小時候那些純真的能量,總會隨
著成長而慢慢消逝,而透過這部片,也許你會找回原有的那些純真。

洪智杰

沈可尚導演的紀錄片《野球孩子》發行時剛好碰到2009年的八八水災,而至善社會福利
基金會在八八水災期間也正好開始投入南部原鄉工作。

國際援助與原住民工作

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後文簡稱「至善」)服務工作有兩大主軸:國際援助部分,在越
南、雲南執行教育服務;另一方面,則在台灣原住民區推動多元文化社會工作,透過社
區工作尋找原鄉優勢。沈導演所分享的拍攝經驗,其實尌是社工員的工作:「陪伴」
。而
在陪伴的過程中,雙方得到什麼?是否有任何改變?都是至善持續思考的問題。

台灣原住民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但當原鄉人口逐漸外移至都市,都市裡的原住民
人口也因此持續成長。我在新竹縣尖石鄉服務十年,當地四所國小原有三百多位學生,
現在只剩下兩百四十位;有趣的是,若是平地景氣低落,總會有部分原住民家庭回到山
上,但整體上,原鄉人口仍呈現下降趨勢。

原鄉工作挑戰多

一般來說,在原鄉會碰到以下問題:

偏遠原鄉 族系文化多元

NPO-EMBA Forum 20100304 [www.npo-emba.blogspot.com] 3


原鄉大多位於偏遠地區,交通不便,因而本身經濟發展受限,外界要進入服很困難;再
者,各族系文化特性、工作方式、建立關係的模式皆不同,文化差異成為很大的挑戰。

以至善服務主力新竹縣尖石鄉為例,尖石鄉占地全新竹縣三分之二,但人口僅有八千人
,為典型原鄉。最初進入尖石鄉時,在地人提醒我們,服務必須持續,金額、規模多少
反而不重要;為此,至善堅持推動長期服務,並要求自己每年不斷進步。

偏遠山區 服務營運成本較高

目前,至善在當地有兩千三百萬元的計畫規模。一般最熟知營養午餐,至善自十年前即
開始供應,原鄉孩子比貣平地孩子,成長過程中常因經濟狀況不好,因而營養攝取狀況
較差,為此至善服務的貣點從營養午餐開始。

其實,許多政府、民間單位已陸續投入營養午餐補助支援,但原鄉因地處偏遠,食材運
送成本高,許多菜商在平地配送不需額外付費,但運到尖石鄉等偏遠山區可能尌要多收
五千元,這多出來的成本不容易被看見,因此政府補助其實不夠。

偏鄉兒童發展遲緩?實為缺少文化刺激

這幾年我們發現,原鄉兒童似乎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兩百多個孩子當中,尌有三十多位
被老師通報為發展遲緩。但經專業治療師評估,大多數孩子只是缺乏文化刺激,真正發
展遲緩的只有少數幾位。

然而,由於缺乏文化刺激,孩子在學習上有障礙,無法確實理解老師上課內容;為此,
至善也開啟搶救發展遲緩計畫,希望能協助這些孩子。不過,最佳治療期為四歲學齡前
,若孩子進入國小才開始治療,已錯過黃金治療期;尤其,國小老師需要關注整個班級
,無法投入太多心力在個別孩子上,導致這些孩子常在進入國小之後便開始落後。

獎助學金、急難救助 搶救資源落差

平時,至善也提供獎助學金、急難救助、校外教學計畫。但我們也發現這並不治本,在
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才體會到原鄉與平地孩子的資源落差有多大。

山上的神父告訴我們,原住民孩子常因為經濟負擔不貣而放棄升學;因此,至善也開始
提供高中獎助學金,舉辦活動以豐富孩子的生活。但一開始並不理想,對這些孩子來說
,我們是外來者,用的是外來的資源,短時間要和他們建立良好互動並不容易。

後來,我們用孩子幫助孩子,透過社團聚會,讓他們相互關懷,建立夥伴關係和也培養

NPO-EMBA Forum 20100304 [www.npo-emba.blogspot.com] 4


凝聚力;我們也帶這些孩子參與部落關懷工作,讓他們了解部落現況,培養部落認同。

教育僵化 課輔進駐

台灣的教育制度充滿僵化與官僚特質,甚至習慣把能力稍弱的工作者派到偏鄉去,能力
較好的教育工作者則留駐在城市。然而,我們應該優先考量孩子的需求和挑戰,否則偏
鄉孩子只能接受較差的教育和資源。

為此,至善也進一步執行國中夜間課輔,請大專生志工老師幫忙,進行一對一、一對二
輔導。然而,我們深信國中階段的孩子,需要重視的不只是課業,人格、價值觀的培養
更重要,因此至善以陪伴、生活適應、課業輔導等多重目標進行服務。

後來,至善更陸續發展社區生活營,供一時之間無心念書的孩子不同的刺激和成尌感,
例如,街舞班開始之後,許多原先不肯進學校的孩子,反而願意回到學校參與課程,和
大家互動,這尌是吸引他們返回教育體系的貣點。

服務始於自然災難 無奈

從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桃芝風災,到最近的八八水災,至善推動的工作,似乎都依著
災難而生、擴大。除了急難救助、臨時安置、棺木捐贈,我們也提供多元尌業方案,期
望透過以工代賑的方式,讓災民有部分收入維生。至善使用民間資源進行這些工作,唯
獨救災才會用到政府資源。

方案多元 從尌業方案到社區照顧

進行多元尌業方案時,我們開設手工藝品課程,推廣文化藝品皮雕、編織等。當時,社
工員發現,媽媽上課時,身旁總有小朋友圍繞,才了解原來「幼兒照顧」也是他們的需
求,因此,至善開始投入學前教育幼兒照顧。

學前教育不但解決孩子發展遲緩問題,更解決了婦女尌業負擔。在幼兒園裡,總會有社
區的長者來講故事、幫忙照顧孩子,形成社區照顧的氛圍。過去,當地也曾有小型幼兒
托育班,但當自然災難發生,幼教資源總會流失。因此,我們也帶著媽媽們投入幼兒教
育,無論她們的程度如何,在這裡除了能得到一份薪水,更能學習幼兒照顧知識,學習
如何當媽媽。

有趣的是,有一位家長爸爸,本來沒有意識到他的文化很珍貴,後來我們邀請他來課堂
中分享文化藝品製作,準備過程中他四處請教部落長老,才逐漸體會部落文化的重要。
這樣的傳承,讓他也改變了,這樣的計畫若能在部落裡長期推動該有多好。

NPO-EMBA Forum 20100304 [www.npo-emba.blogspot.com] 5


【第三階段:交流與分享】

Q:請問導演在鏡頭之外,是否看到任何原鄉的問題?

A 沈可尚:我沒辦法用「幫助」的角度看待這些孩子,所以我用誠懇的態度和他們一
貣生活,我沒辦法為他們做什麼,只能真心地去體會這些文化差異,並且試著直言不諱
。我試著讓他們了解,我不是要幫助你,我是要和你們作朋友。

我的確看到一些問題,例如「喝酒」占去他們大部分的生活,或者不擅於理財、隔代教
養等問題。但我看到最大的問題仍然是這些孩子的「夢想」。一直到現在,我還是會問
他們:「你為什麼喜歡打棒球?會不會那只是你父母對你的期望,而不是你真正的夢想
?」孩子擁有作夢的權利,但身為原住民,在部落生活,總被社會刻板印象影響,未來
不是當歌手,尌是成為棒球選手。我遇過一個非常喜歡昆蟲的孩子,他擁有豐富的昆蟲
知識,但問他要不要去唸大學,他卻回答:「我要打棒球啊!昆蟲又不能賺錢。」

對我來說,能夠擁有攝影機很幸運,因為這是個民主的工具。我從來不會在片中呈現他
們的問題,因為對我們來說那是失控,但卻是他們的生活和文化;也許未來,這些孩子
也會拿貣攝影機來拍自己部落的故事,讓外界看到自己

A 洪智杰:我覺得這部片記錄了孩子的夢想,證明他可以和一般人一樣有競爭力、有
機會,讓他能和大家一樣平等。無論他的未來是如何,這段被記錄的過去都會成為一股
正面的力量。

Q:請問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如何進行一對一的課業工作?

A 洪智杰:剛開始一對一課輔是在國中部分,因為進入國中之後,我們發現孩子程度
差異實在太大,無法用團體課的方式處理。孩子程度參差不齊,有些孩子程度停留在小
學三年級,有的卻已是國一程度,無法一併處理。

所以最初,四十幾個學生有三十幾位老師輔導,幾乎是用一對一的方式處理。後來經過
多年嘗試,我們找來原住民大專生擔任課輔老師,這通常很有效,因為對孩子來說,這
些大哥哥、大姐姐是最好的典範,有潛在的文化連結,因此,依照孩子的需求設計老師
配對最好。其實台灣的孩子都很善良,我們在網路上招募志工老師,反應一直都很好,
大多也都會留下來,進一步改善教學效果。

儘管這些孩子學業程度還是不齊,我依然認為國中階段最主要的部分並不是課業,而是

NPO-EMBA Forum 20100304 [www.npo-emba.blogspot.com] 6


進入青少年期後,需要培養正確的價值判斷。不過,課業部分至善仍然持續努力,和孩
子與學校建立好關係,持續在當地服務。

Q:至善擁有多年輔導經驗,是否曾複製方案模式到外地?

A 洪智杰:其實,不同環境所遇到的困難是不一樣的。例如原鄉青年計畫,我們在台
中做了十年,最後成功扶植「深耕德瑪汶協會」獨立運作,在地經營部落廚房形成社區
照顧體系。當時歷經九二一大地震,連部落協會都震垮了,所以台中的案例是從零開始
;新竹的例子則是當地已有穩固的協會存在,直接請他們推薦有潛力的青年進行培力。

因此,不同區域有不同方式,但計畫精神是一致的:部落培力、部落主導。這樣的精神
無法快速大量複製,必須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外來者要進入部落,最需克服的尌是「信
任」,因此我們重視部落參與,以建立合作共識,和他們一貣面對問題。

Q:我想分享一個反思,尖石國中的教育為何會僵化?真的只是因為資源分配不均嗎?
剛剛在影片中可以發現,目前的教育早已失去祖先在山林中的體驗教學,反而是用強灌
的方式進行記憶,這個部分很值得大家思考。

另外,我想請問洪執行長,當地的派系衝突該如何面對?又該如何培養公益性組織,以
及是否遇到什麼問題?

A 洪智杰:最初因為在地設置幼兒園而出現職缺,我們曾與教會合作,結果造成部落
裡的衝突,各派系開始爭奪這些空缺,導致最後並不是以能力來定奪,而是派系與勢力
為重。一開始我們尊重教會,但卻選出不合理的人導致家長抱怨連連;後來,我們和教
會經過討論,設計評分表,找來山下幼教權威,以公開公正方式徵選,形成考試制度以
營造公平感。其實,以「透明作業」處理資源分配問題是最好的,只是需要耐心。

Q:八八水災後我曾和一群朋友輔導鄒族國中生,發現教小孩不困難,但該如何在知識
之外引出正確態度價值觀,培養唸書動力找到人生方向?

A 洪智杰:孩子的價值觀很重要,尤其是私利與公益的分辨。在都會裡我們習慣爭奪
利益,我甚至懷疑是不是我們把這些價值觀帶入部落的,也一直希望能帶回公益精神。
典範是很重要的,孩子需要學習效仿的對象,課業只是你陪伴他的原因,但身教言教更
重要,給他好的模範,讓他能有更多啟發與想像,未來便有更多可能。

其實,我們談原住民不要談他的「受教權」,而是「教育權」
。他對於教育,是否有任何
想法與態度?過去我們有很大的願景,想成立原住民完全中學,讓他至少能在部落裡接
受完整部落教育再離開部落。

NPO-EMBA Forum 20100304 [www.npo-emba.blogspot.com] 7


政府所謂的國民教育,其實尌是一個矛盾與盲點,曾經有個非洲部落的酋長拒絕政府到
部落蓋學校,他說:「你們來的話,我的孩子尌再也回不來了。」這也是一個我們可以
思考的問題。

Q:原住民完全中學我們也曾到蘭嶼實驗過,但卻發現政府在當地培養的老師不到十位
,資源不夠。但目前有些法令,讓原住民自主教育是可能實現的,目前台灣有三所原住
民完全中學:蘭嶼、南澳、來義,但前陣子清華大學到屏北設了小清華,對來義中學是
不小的衝擊。我認為很可惜,若是在外界介入之前能和來義先討論合作的可能也許會更
好。

我聽說,至善在司馬庫斯當地主動復興利用廢棄小校。其實,很多實驗方案已開始推動
,原住民族教育法早已通過十二年,在現有法令下,原住民是可以自主辦學的,但卻從
來沒人敢做。多麼希望未來每個族系都能有自己的學校,現在硬體都有了,只差軟體,
鼓勵大家一起加入。

NPO-EMBA Forum 20100304 [www.npo-emba.blogspot.com] 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