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2009春季論壇】偏遠 X-power 系列:文化力下鄉

讀報 教育: 為國小 兒童導 讀希望

講者:馮季眉(《國語日報》總編輯)
主持:黃秉德(政大 NPO-EMBA 召集人)
時間:2009.01.08(四)19:00~21:00
地點:政治大學公企中心綜合大樓 C202 教室
主辦:政大 NPO-EMBA & EMBA 校友會 & 公企中心
贊助:林仲鋆文教基金會

【第一階段:演講】

引言/黃秉德

2009 年論壇由「偏鄉 X-power」系列開場,第一場主題為「文化力下鄉—讀報教育:為國


小兒童導讀希望」。非常高興邀請《國語日報》總編輯馮季眉小姐與大家分享。 《國語日報 》
推動的讀報教育在國內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特別對偏遠地區來說,報紙能促使民眾
參與社會議題與脈動,同時讀報教育也影響了國小的教育創新,可以跳脫教科書,融
入更有創意。

記得小時候,都會投稿至《國語日報》,當文章刊登在報紙時,表示語文能力還不錯!
現在,《國語日報》則扮演更主動的角色,用專業與新聞服務,延伸影響學童的視野發
展,讓他們的發展進到一個更活潑的公民教育。對我個人而言,也加深我對語言的認識,
原來讀報教育推廣的不僅是語言教育而已,而是更全面的公民教育。

馮季眉

台灣讀報教育運動緣起

《國語日報》推動台灣讀報教育的機緣要從六、七年前說起。2001、2002 年,日本《朝日新
聞》記者松村先生來台灣進行亞洲讀報教育專題,日本在 20 年前開始推動讀報教育,
從國小、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學,甚至是社會大學,都有推動以報紙作為教材的讀報教
育計畫。因此,他想採訪其他亞洲國家的讀報教育,並將台灣列為其中一站,但問遍台
灣各大報社並沒有報社投入讀報教育。透過同業輾轉介紹,獲悉《國語日報》屬於教育性
質的報紙,於是有了第一次的接觸。松村先生進一步了解後,認為雖然《國語日報》沒有
進行讀報教育,但因報紙本身就是針對中小學生所編製的,內容皆考量到教育功能和
需求,他認為已經默默地在進行讀報教育了。但深覺慚愧,各國都如火如荼推動讀報教

Npo-emba forum 20090108 [http://npo-emba.org] 1


育,台灣卻仍是一片寂靜。

之後,我們開始蒐集國外資料,瞭解讀報教育如何進行,研究日本的推動模式,而最
早開始推動讀報教育的美國又是如何進行?在深入認識之後,我認為推動讀報教育《國
語日報》責無旁貸,因此在研議兩、三年後,開始在台灣推動讀報教育。

一份好報紙就是一本好的教科書

讀報教育的英文縮寫為 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最早是從美國開始推動的。美


國有很多內容很好的「質報」,很適合作為學生學習的素材,他們認為一份好的報紙其
實就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目前全美有 40%的公私立中小學、超過 10 萬所學校,在正式
課程中進行讀報教育;後來歐洲國家也開始推動 NIE,根據世界報業協會統計資料,
全世界超過 68 個國家在學校體制內推動讀報教育、用報紙作為學習教材。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國家想推動呢?因為,根據美國普遍實施讀報教育以來,學術研究
調查結果,對讀報教育都是正面、肯定的評價。試舉兩個最新的研究報告。

第一個研究是針對 2900 所學校的學生進行調查,學生運用報紙進行學習後,閱讀能力


比沒有進行的學生平均高出 10%。讀報教育活動對於弱勢家庭,尤其是美國有許多非英
語系的少數族裔家庭的孩子來說,成績進步更為明顯,數字高達 29%。另一項 2005 年
的研究,對象是小學三到五年級的學生,這些學生在接受讀報教育之後,平均閱讀測
驗分數提升了 8%。

讀報教育起跑 送報到山巔

2003 年教育部開始實施九年一貫教育政策,規範學生學習多種語文,除英語外還有加
上母語,因此原來國語文的上課時數受到壓縮。老師紛紛反映:課教不完、沒時間寫作
文、沒時間閱讀課外讀物,進而產生閱讀能力變差、作文能力下滑的現象。為瞭解真實情
況,當時針對國中、國小老師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八成的老師都認為學生語文能
力下滑,尤其在偏鄉更為顯著。

針對此一現象,《國語日報》發起「送報到山巔」公益活動,向各方募款,訂閱報紙送到
偏遠小學,希望能藉由閱讀報紙,強化小朋友的語文程度。然而,當報紙送到教室之後,
又陸續接到老師的一些反映:「報紙內容很好啊!但是他們不知道要如何教導學童讀報,
希望我們可以提供方法,帶領孩子讀報。」順應老師的要求,我們開始為老師上課, 也
是從那時開始,《國語日報》在媒體角色之外,加入了教育工作者的角色。

送報到山巔原本只是單純的公益募款活動,將資源送到需要的地方去,沒想到後來會

Npo-emba forum 20090108 [http://npo-emba.org] 2


演變成長期的投入,甚至是社會運動。因為發現,僅是提供報紙資源是不夠的,還要提
供教學方法才行;接著,必須檢視成效,對學童有何幫助?學童是否還有需要協助之
處?

讀報教育的目標:提升閱讀與寫作能力

很多人認為,報社推動讀報教育是為了提升報紙發行量,因此,目標必須更明確。

第一個目標,希望可以透過這份強調國語文的報紙,提升孩子閱讀與寫作能力。第二個
目標,一份報紙不是只有語文,包含各種多元內容,希望能促進學生思考力、判斷力。
當然,報紙是每天更新的閱讀素材,可以補足偏鄉地區閱讀素材的不足。

第三個目標,是要協助偏鄉地區的教育提升。第四個目標,希望透過讀報讓大家有個觀
念:學習不是只有課本,必須要跨出課本之外,瞭解世界各地,讓孩子與社會動脈相
連,擴展對世界的視野,這對下一代的公民素養培育將有所提升。

推動讀報教育的策略,第一是要確立公益本質。意思是,目前推動讀報教育的經費是以
募款或報社自籌來進行,並非商業行為或是為了增加報紙發行量。第二個策略,班級導
師是最重要的夥伴,計畫必須要靠老師才能推動。因此要做很多培訓工作、溝通工作。第
三,報紙本身需作革新。第四,必須要讓閱讀報紙走入課堂,成為國小課程的一部分。
第五,善用媒體、讓大家了解讀報教育在做什麼並爭取支持。第六,建構本土論述,之
前皆以國外案例說明讀報教育的好處,我們也準備在台灣進行相關研究,累積本土論
述。

讀報教育的推動模式,第一是培訓老師、為老師舉辦研習會。2004 年開始辦理老師培訓,
第一年在 3 個縣市辦理 7 場,場次一年比一年迅速增加。2008 年全省 24 縣市舉辦 240
場、參加的老師超過 2 萬人次。第二,研發相關教材。第三,擬定實驗班計畫,在國小成
立讀報教育實驗班,以實驗的方式進入教育體制、進入課程。第四,持續募款。第五,建
立溝通平台,設立網站,為老師舉辦教學觀摩、成果發表會等。

讀報教育實驗班誕生

讀報教育原則上是希望孩子人手一報,學習效果比較好。目前讀報教育計畫雖然還算普
及,但多半是班級訂報、一班一報為多,如果班級只有一份報紙,老師必須花更多時間
準備:事先選出素材、將教材影印,推動不易。推動初期,不知道錢在哪裡,所以只能
進行小規模的實驗計畫,無法一下子普及全台灣,但又希望讓讀報教育的理念、作法落
實,如此才能真正看到效果,因此規劃了讀報教育實驗班的實驗計畫。

Npo-emba forum 20090108 [http://npo-emba.org] 3


讀報教育的推動,老師是最重要的關鍵,因此採取公開甄選,由老師提出教學方案,
進行評比甄選。入選班級會成為實驗班的補助對象,《國語日報》提供實驗班師生每人一
報與相關教材。唯一的要求是,老師必須在忙碌的課程表中至少排出一堂課的時間,確
實進行讀報課程。

每個版面都能結合課程教學

有人問:讀報教育與媒體素養教育有什麼不同?其實是不一樣的。媒體素養教育只是選
用報紙的某一部分,比如廣告,用來教導辨別廣告的真實性、誇大渲染等,比較像是打
預防針,教孩子「解讀」媒體。而讀報教育則是從報紙的第一個版面到最後一個版面,都
可以跟教育結合。比如:氣象可以跟自然科學結合;新聞圖表能和數學結合;文學創作
能與語文科結合;時事評論、社論,能成為社會科的討論題目。報紙包羅萬象的內容,
可以跟所有的學習領域融合的。 。

除給予老師充分的發揮空間,亦會邀請經驗豐富的老師設計讀報教案、讀報教學方法,
提供老師參考。另外,會定期關心、前往實驗班進行教學訪視。每年舉辦一次成果發表會,
分享交流讀報教學成果。

全台 25 縣市 全面推動

讀報教育實驗班方案從 96 年學年度開始推動,現在是 97 學年度,是推動的第二個學


年。從去年到現在,在全台 25 各縣市都設有讀報實驗班,總共有 540 多個班級、一萬多
名學生。另外,讀報教育也受到地方政府的關注,開始投入資源,為縣內孩子進行讀報
教育。台北縣為全縣的國小班級訂報紙;桃園縣為全縣 3500 名偏遠國小的孩子訂報、一
人一報。

台灣目前讀報教育推動的不錯縣市: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彰化縣、高雄市、高雄縣、
屏東縣、澎湖縣等八縣市。以台北市為例,是在 12 個行政區中,每一行政區選兩個種子
學校、設立實驗班;台北縣為全縣 9100 個班級訂報,另外也成立十多個實驗班。目前全
台各縣市都設有實驗班,希望能成為推動讀報教育的種子。

讀報教育經費運用

經費主要由報社自行籌措,另外約有 30%,則向社會大眾募款。自籌部分主要是透過舉
辦專案活動收入而來,另外即是讀報教育教材的販售。讀報教材獲得好書大家讀、聯合
報讀書人、中國時報開卷獎等,列入優良的知識類讀物,銷售成績不錯,能適時提供持
續推動的經費。

Npo-emba forum 20090108 [http://npo-emba.org] 4


費用支出部分,最主要的還是教材的購買,再來則是師資培訓的講師費用。去年舉辦
240 場教師研習營,編輯同仁中只有 1、2 位負責,幾乎每天都得拎著包包下鄉,但這樣
還不夠,必須請外面的老師來替國小老師上課。

實驗班班級個案分享

我們贊助的對象,以偏遠、弱勢為優先。因此,國內的讀報教育與其他國家不同之處就
在於以贊助偏遠、弱勢為主,而不像其他國家以普及式的方式來推動。

1. 澎湖縣龍門國小:全校每班都是實驗班,六個班級共計 77 人。我們稱之為讀報計畫
實驗小學。
2. 基隆碇內國小五年六班 31 人:老師利用學校彈性時間讀報。對於比較欠缺學習成就
感的孩子來說,讀報是一個更有趣的課程,因而提升學習興趣、增加學習成就。這個
班級本來很多學科成績是同年級掛車尾的,實施讀報教育之後,老師覺得「真是太
神奇了!」有很多科目的成績開始往前提升。老師也因此發現,語文真的是很重要的
工具:當語文能力提升,理解其他科目的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3. 新竹縣田寮國小四年甲班 12 人:這是一所小型學校,全校只有 58 人。學生家長大
多是藍領階層,家裡缺乏課外讀物。很多人會感到驚訝,怎麼台灣還有這麼多資源
欠缺的情況。很多老師說,孩子們家裡根本沒有課外讀物,最多的文字出版品就是
農民曆,不然就是免費的經書。這些孩子在讀報教育中,進而了解閱讀的樂趣、學習
的樂趣。
4. 台中縣山陽國小三年甲班 32 人:老師會利用報紙文章或童詩來玩遊戲,讓孩子更
喜歡上課。
5. 嘉義縣的雙溪國小:雖然是所小型學校,但孩子資質都很好。透過讀報,他們開始
很積極的寫文章投稿,有很多文章都被刊登在報紙上了。
6. 嘉義縣新美國小一年甲班 3 人:是所有實驗班中最小班的,只有三個孩子。學校位
於阿里山鄉,都是原住民。加入讀報計畫時是一年級,老師讓他們讀報紙上淺顯易
懂的專欄,像是林良爺爺或看圖說話。校長說,這三個小孩一年級讀完時,程度已
經超出同校二年級學生許多。
7. 台南市龍崗國小四年甲班 18 人:家長多以養蚵為業,家庭背景以隔代教養、單親及
新移民居多。校長為全校訂購《國語日報》,周三晨光時間朗讀新聞,並鼓勵學生投
稿。讀報之後,20 年來終於有第一篇學生作品刊登在報紙上。
8. 台東市寶桑國小六年甲班 29 人:位於市區邊陲,大部分學生從來沒有讀報經驗,
因此非常珍惜能擁有一份自己的報紙,而且他們還會把報紙帶回去,教弟弟妹妹讀 、
或是拿家庭版等給爸爸媽媽看。
9. 花蓮縣學田國小三到六年級 36 人:家長都是種田的。老師申請實驗班的理由:孩子
的家長都在種田,覺得這些孩子的未來也是繼續種田。雖然沒辦法確定孩子未來一
定能夠到都市去發展,或找到很有成就的工作,但至少他希望,即使孩子留在家鄉

Npo-emba forum 20090108 [http://npo-emba.org] 5


種田,也能夠成為擁有現代知識的農夫,希望他們能透過讀報教育讓孩子擁有多元
知識與智能。

讀報教育推廣成效

針對桃園縣 11 個實驗班的調查結果,有 7 個班級老師認為對教學產生新的刺激與衝擊,


造成教學改變與創新。亦有助於班級經營,在讀報教育課程中,多半採取小組活動形式,
同學一起剪報,孩子間感情更好、更有默契。以前可能得花好多時間排解班級內糾紛,
但實施讀報教育之後,老師們發現:「哇!好輕鬆。」小朋友自己就會解決一些問題 !

曾有一個例子,男生罵女生,女生拿出報紙上讀到法律專欄內容告訴男生:「你涉嫌毀
謗。」男生說:「我又不是故意的。」但女生就說:「報紙上說即使不是故意的也是有罪。 」
從此,男生就不太敢亂罵人了。

另外,學習方面,閱讀力、說寫能力等等,都有正面、大幅度的進步。對老師則帶來激發
教學創新、教學成就感等改變。

學術研究調查

96 學年開始推動讀報教育實驗班,為瞭解實際推動成效,特別委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葉興華教授,擔任調查主持工作,問卷設計大致上分成閱讀認知、閱
讀技能、閱讀情意、公民素養、多元理解等方面的改變。

調查結果顯示,九成以上的兒童認為自己的智慧增加,認識更多字、閱讀速度更快。閱
讀技能上,大家也都有進步;閱讀情意方面,例如:提升閱讀興趣、寫作興趣、增加話
題等,比例皆有 80%、90%以上。

很多人以為閱讀報紙只是提升孩子語文能力,很會寫作文、很會閱讀。事實上,報紙不
是只有語文教育,很重要的效果在於:增加公民責任、公民素養,讓孩子們與社會脈動
接軌,知道公民素養為何?他們該如何參與社會。

讀報也有助於培養多元觀點,新聞報導會採訪不同人的看法,經過討論讓小朋友理解,
原來一件事情是有不同觀點的。

實踐教改的契機

政大新聞系退休教授、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提到,讀報教育固然對孩子的語
文學習很有幫助,但更重要的是公民素養。語文學習當然很重要,語文能力提升,就有

Npo-emba forum 20090108 [http://npo-emba.org] 6


好的工具,有助於其他領域的學習。但更重要的是,透過讀報教育、閱讀多元的報導,
能夠累積知識的視野、豐富生活的經驗、累積多元理解的能力。因此,他說:「讀報教育
就像是二次教改,做到了教育改革未達成的目標,比如孩子的品格改變等等。 」

優劣勢分析

推動讀報教育的劣勢是:經費不穩定。每一年推動計畫都無法確定、有很大的變數,而
且推動人力不足、人才不易養成。另外,國內不像其他國家是各大報業聯手推動,像日
本結合所有大報社一起進行,共同成立專門推動讀報教育的基金會,但在台灣只有《國
語日報》一家報社在推動,比較欠缺資源。況且目前僅獲得少數縣市政府的認可,仍需
要教育行政部分更全面的支持。

從優勢來看,讀報教育計畫獲得學校老師的支持,參與意願都很高。而讀報教育的創新
教學也能讓老師教學更有成就感。另外,孩子們也喜歡讀報教育。因為老師在教學時往
往是用遊戲的方式進行、帶他們讀報,讓他們覺得很好玩,和讀課本不一樣。再來是我
們吸引了許多學者進行讀報教育的研究,透過累積本土論述有利於未來讀報教育的持
續推動。

未來展望

雖然有一些現實條件的限制,但還是希望可以繼續為孩子導讀希望、繼續推動讀報教育。
希望經費來源能更穩定、更多元。96 年學年投入的經費是六百萬,今年 97 學年度大概會
投入一千萬以上。明年度,不知道經費在哪裡?但從教學現場的反應來看,應該是要擴
大去做,我們必須努力找經費。

在教育行政方面,也希望擴大。96 學年在 11 縣市設有實驗班,97 學年則擴及每一縣市;


有 8 縣市是非常支持的。希望未來繼續走下去,除所有縣市都有實驗班,也希望實驗班
計畫能擴大層面、對學生能有更大的影響力,因此也需要更多縣市更多的支持。

【第二階段:對話與交流】

Q:在推廣讀報教育的過程中,工作人員、記者是相當重要的一群。不知道《國語日報》是
否有針對他們進行教育訓練?

A:推動讀報教育仰賴的是同仁的熱情,基本上,會選擇來到《國語日報》工作的人,有
一些共同特質:關心兒童教育、願意在非營利組織裡工作。在非營利組織工作薪水無法
與民間企業相比,如果為了求名、求利是無法在非營利組織裡工作的!同仁們持續推動
的最大動力,來自於過程中獲得的快樂與成就感,特別是來自於孩子的改變,見證教

Npo-emba forum 20090108 [http://npo-emba.org] 7


育現場的改變與創新。

至於說編輯或記者同仁在專業之外,確實需要再做一些訓練。讀報教育對我們來說,都
是一邊做一邊學習。首當其衝的就是,許多同仁並非具備教育專業背景,因此必須先了
解教育領域,包括要如何指導老師來教學生讀報、教老師認識報紙、且必須要使用老師
慣用的語言等,媒體工作者的語言和老師的語言是不太一樣的。老師在實際教學時,告
訴他們教學活動設計、教法,比活動意義更為實際與重要。

另外,一方面聘請顧問指導,讓同仁更瞭解教育、讀報教育的推動方式。另一方面,也
會持續研究美國、日本等國家的讀報教育,與同仁分享。總之,希望能協助同仁增加讀
報教育的專業能力。

Q:請問馮總編認為讀報與閱讀書籍兩者間有何差別?從《國語日報》的角度來看,有沒
有什麼計畫能結合外部的提案、結合企業的贊助?

A:針對第一個問題,閱讀對孩子都是有益的。但閱讀報紙和閱讀書籍是不一樣的,報
紙的內容每天更新、內容資訊多元,包含各種文體,且刊登的文章具有一定寫作水平,
閱讀報紙可以增加孩子的多元知識、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而書籍可能是單一主題、文體,
接觸的訊息比較單一。

換言之,閱讀報紙和圖書最大的不同是,報紙比較能觸碰到真實的世界。因此,孩子每
天都能讀到社會真實發生的事情、瞭解社會脈動,國內也好、國外也好。這幾年我們著重
在增廣孩子們對世界的理解,因此特別編製一些國際版面,讓孩子對各國發生的事有
更多瞭解;另外,也開發國際兒童新聞版面,看看其他國家兒童發生什麼事情?怎麼
做事?怎麼表達想法?怎麼參與社會?這是報紙和圖書較大的差異之所在。

結合社會資源的部分,的確是我們想努力擴大的。確實有些企業和基金會表達興趣,主
動與我們洽談,但目前專責於推動讀報計畫的人力有限,沒辦法主動出擊,是我們面
臨的最大困難。

Q:《國語日報》在人才培育部分,除了國小教師之外,是否有考慮培訓志工、或結合文
化推動人士一起來參與?

A:這可分成兩部分來講。首先,目前最需要的是讀報老師-培訓國小老師的老師;另
外是閱讀志工,像是愛心媽媽。現在第一階段還是著重在讀報老師的培訓,希望能在國
小裡積極推動。未來第二階段,才會進行志工培訓。因為若能在國小體制內,將讀報教
育確實扎根、穩定推動,執行第二階段比較容易水到渠成。

Npo-emba forum 20090108 [http://npo-emba.org] 8


在第一階段,讀報講師都是報社兩、三同仁肩負,在一年的實驗班計畫之後,執行成果
不錯的老師經過工作坊培訓,也會邀請他們就近擔任區域工作坊講師。目前實驗班講師
有 12 位,若再加上社內的講師,講師群大概共有 15 位,分擔每年約兩、三百場的研習。

Q:先回應之前有關企業合作的問題。我想應該是《國語日報》真的忙於經營報社業務,
沒辦法再撥出人力來負責這些活動。對企業來說缺少了參與感,很難知道後續對企業或
慈善機構的影響力,或是,這些受補助的學生根本不知道贊助單位是誰。
我想提問的是,讀報教育的未來方向是什麼?《國語日報》未來的發展是否應該更普及,
不限於偏遠地區,即使是城市小孩也應該有機會來參與讀報教育?另外,是否應該向
上發展?比如說有專門供給國中生,甚至是更高年級的報紙?又或者,需要政策資源
等的重視與推動?

A:讀報教育在城市的反應跟偏鄉真的很不同。都市老師的資源比較豐富,也有比較多
的事情要做,會覺得自己已經夠忙了。在幾次研習會的互動過程中,感覺他們對讀報教
育的反應不是很熱烈。歸結原因,從教育部或縣市教育局、或基層老師,可能是對閱讀
重要性提升的觀念還不夠強,對閱讀概念可能比較狹窄,認為閱讀就是讀書,讀報紙
又是另外一回事。但觀察國外推動的情況,讀報紙十分普及,認為是很好的閱讀活動。
在國內推動不易,一是觀念的問題;二是比較保守的心態,會擔心是否圖利特定的報
社,因而不夠積極。

讀報教育離開國小之後呢?在國外,讀報教育是全面性的,所有主要報業都在推動,
國中、高中都有適合的報紙可以閱讀,沒有素材缺乏的問題。以日本為例,小學生可以
讀《朝日小學生報》等,中學生可以讀一般的成人報紙,如《朝日新聞》

《產經新聞》等 。
推動報讀報教育的基金會作為平台,每家報紙一起來推動、輪流分配,因此沒有素材斷
層的問題。在台灣,曾經和其他報紙高層商談過,其都贊同理念,但還是沒有投入資源。
可能大家還是有現實考量,擔心投入資源後回收有限,在不能確定對發行量提升有何
幫助下,其他報業投入讀報教育的意願仍舊偏低。

結語/黃秉德

在都市學校,會發現很多時候需要依靠家長的力量來創新,企業型基金會也常常扮演
支持與促成的角色。而《國語日報》選擇從偏鄉開始,有點是從鄉村包圍城市的態勢,而
這正反映了在台灣不易在體制內進行教育改革。很多城市老師們不僅受到體制的囿限,
更背負家長、社會壓力,因此很難進行自發性創新。

其實,政大 NPO-EMBA 平台計畫團隊希望能在今年與《國語日報》有更多的合作,看看


是否有可能與偏遠地區的基金會合作,讓《國語日報》真的能前進偏鄉,拓展偏鄉小朋
友的視野,看見更廣闊的世界。

Npo-emba forum 20090108 [http://npo-emba.org] 9


希望《國語日報》的計畫能夠繼續下去,也希望大家能一起共襄盛舉,把偏遠地區讀報
計畫的空缺補滿。雖然我們觀察的時間不是很長,但發現要去影響偏鄉學校的體制並不
容易,讀報教育能夠使得教育現場加入更多的創新與改變,真的算是蠻成功的例子。

在與偏鄉學校互動的過程中,發現真的是需要個別化,而不是一個普遍的概念。在偏鄉
的老師必須要應付許多個別的要求,但也看到《國語日報》能夠回應老師的需求,在小
篇幅中盡可能地提供多元的概念。在商學院的思維裡,這樣的成本效益就大得多了。因
此,如果有更多的讀報志工,看看是否能有更多的規劃與發展,推廣這樣的閱讀模式。

我相信讀報計畫是第二次教改,因為看來比第一次教改容易多了,容易接受、成本又低,
又能在正式教育系統裡執行。我也在思索,是否有可能結合各企業去認養偏鄉小學,將
讀報教育納進課輔計畫,成為課程的一環,讓讀報教育持續下去。

Npo-emba forum 20090108 [http://npo-emba.org]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