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

創造 工作機 會的經 濟發展 策略

政策撰稿小組

在全球化大的趨勢下,台灣的經濟發展已進入了新的階段,但是面對新的

環境,以及全然不同的挑戰,我們的整體經濟發展戰略如果還停留在舊時代的

思考,就會讓我們停滯不前,難以破繭而出。

過去,台灣整體經濟發展的舊戰略是:重視經濟成長,輕忽環境生態,並

強調壓低勞動成本的生產模式,以取得國際競爭力。不少台灣廠商在這種舊戰略

的思維下,面對國內勞工、土地及環保成本高漲,選擇維持原有的「降低成本」策

略,大量出走到後進國家—尤其是中國—以五倍、十倍或更大的規模,複製過去

在台灣成功的經驗,而不願接受新的挑戰,繼續投資台灣,積極參與台灣未來

的發展。但是,這種「到中國複製過去成功經驗」的策略,即使獲致成果,能享受

到利益的也只是那些赴中國投資及工作的企業主、高階管理及高科技人士,不少

台灣勞工因此而失業,台灣受薪階級的薪資因此而被拉低,台灣家庭間的所得

差距也因而擴大。

由於「到中國複製過去在台灣成功的經驗」蔚為風氣,使得到了 2005 年的時

候,台灣對外投資有七成以上集中在中國,成為全世界最依賴中國的國家(見

表一),亦比南韓及日本的比重為高(見表二),中國歷年來所吸引的外人直

接投資約為 5600 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台灣,而中國對台灣的併吞敵意既沒有

因此而稍有緩和,甚至還變本加厲,通過了形同宣戰的反國家分裂法。

1
表一:我國對外投資以投資中國比重最高

中國 香港 加勒比 日本 美國 歐盟

19 99 2 7 .7 2 .7 3 0 .1 2. 7 9. 8 1. 3
20 00 3 3 .9 1 .4 3 .2 4. 1 11.2 0. 8
20 01 3 8 .8 1 .3 5 .5 2. 4 1 5 .2 0. 6
20 02 5 3 .4 2 .8 5 .1 0. 3 8 1. 7
20 03 5 3 .7 7 .5 4 .9 1. 2 5. 4 0. 9
20 04 6 7 .2 1 .4 3 .0 1. 4 5. 4 0. 6
20 05 5 8 .7 1 .0 1 0 .6 0. 7 7. 8 0. 7
20 06 6 3 .9 2 .2 1 5 .2 0. 9 7. 1 0. 6

表二:各國對中國投資占其對外投資比重

2
臺灣 南韓 日本
2000 3 3 .9 3 % 1 2 .2 2 % 2 .0 4 %
2001 3 8 .8 0 % 11.29% 4 .6 4 %
2002 5 3 .3 8 % 2 4 .5 5 % 4 .8 8 %
2003 5 3 .6 6 % 3 3 .2 2 % 8 .5 9 %
2004 6 7 .2 4 % 3 8 .3 7 % 1 2 .9 6 %
2005 7 1 .0 5 % — —

這種「到中國複製台灣成功經驗」的策略對個別廠商而言,可能眼前的轉型

代價最輕,但是台灣社會整體卻付出很大的代價,因為這會使得廠商對台灣的

投資不足,大幅減少台灣產業升級的動能; 我認為,為了讓台灣全體人民能共

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未來台灣的整體發展策略,應該由放任廠商「到中國複製台

灣成功的經驗」單向開放政策,調整為鼓勵政府與人民「將先進國家成功的經驗

引進台灣」雙向開放政策,發展目標應由只追求高經濟成長率改為追求工作機會

創造的經濟成長、社會公平正義與環境生態並重的永續發展模式以提升人民生活

品質,經濟發展策略應著重工作機會的創造,藉發展精緻多樣的內需產業,建

設優質生活環境吸引世界各國人士來台消費、創業與生活,讓世界各國的雞蛋放

到台灣的籃子裡取代目前將台灣的雞蛋只放到中國的偏差現象。

在我看來,經濟戰略的願景正是推動台灣經濟轉型的戰略思考中,經常被

忽略,卻是非常重要的戰略元素。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梭羅(Lester

Thurow)教授曾經指出,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只有兩種賺錢的方法。第一種是:

趕快到低工資的開發中國家投資生產以降低成本;第二種則是:發展知識創意

經濟,生產別人無法生產的商品,以提高商品的附加價值。由於台灣廠商以往的

競爭力大多是靠低工資和低成本,因此很自然的,面對國內勞動成本上升時,

台灣許多廠商的立即反應是,靈活採取第一種做法,出走中國趕快降低成本。可

3
惜這種「降低成本」的策略太過容易,而大家都能做的結果必然使產品價格下降,

很快就會變成微利、甚至無利可圖的情況,更降低政府規範產業外移的效果。事

實上,以台灣在美國取得專利數目高居全球第四名的能力,我們不只應該,也

有實力發展知識創意經濟,走第二種「創造價值」的策略。可惜的是,當越來越多

廠商認識到,只是到後進國家投資以降低成本,卻忽略升級的重要性。我所以強

調「幸福經濟」,正是要台灣產業能夠跳出低成本競爭的削價紅海,而能向先進

國家的生產力與創新能力看齊,力爭上游,讓台灣的經濟發展能夠悠遊於知識

經濟的創意創新藍海之中。過去這些年,我們看到不少台灣廠商在這條轉型路上

走得相當成功,包括自行車業、紡織業、運動器材業、醫療用品業等等,都出現了

世界知名的品牌,也讓我們看到台灣經濟轉型後,令人充滿期待的未來。

面對全球化的衝擊,台灣經濟正處於轉型的關鍵階段。用台灣民間的話來說,

也就是台灣的經濟正在「轉大人」。做為一個國家領導者,在思考如何推動台灣 經

濟順利「轉大人」的時候,必須有面對問題的勇氣,然後基於所服膺的價值理念,

提出整套的戰略思考做為未來具體策略的指導原則,才不會陷入左右為難、甚至

自相矛盾的困境。我認為創造工作機會是未來經濟發展策略的終極目標,而具體

策略則分為珍惜傳統產業以維持工作機會,發展新興產業創造工作機會,發展

與先進國家更密切的經貿關係,以吸引外國資金、技術、高科技人才來台,以及

政府應做的:適度規劃產業外移,避免工作機會過度流失,推動綠色財政改革,

以建構一個有競爭力的租稅環境,及加強公共建設以提高國家競爭力。

1、 珍惜 傳統產 業維持 工作機 會

1. 協助中小企業進行在地轉型

4
為了增加工作機會,除了積極發展各項提升生活品質的內需產業外,也要

珍惜台灣既有的傳統製造業。傳統製造業中為數不少屬於中小企業型態,如何透

過研發或協助中小企業取得必要技術進行在地升級成為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或發

展成為具有在地特色的地方產業,擴大和國外產品的區隔,透過價值的創造提

供給員工較高的薪資。

若我們放棄傳統製造業,不重視中小企業的重要性,就會像以研究國家競

爭力而享譽國際哈佛大學波特(Michael E. Porter)教授所說:「忘了在台灣就地

升級的努力,使得台灣以往雖是全球傳統產業最大的出口國,但目前傳統產業

在台灣經濟的比重甚至低於某些先進國家,並造成不少勞工的失業。」所以, 我

們不應輕易放棄傳統製造業,更應積極協助中小企業繼續生存發展,以維持工

作機會,作為未來再升級和永續經營的基礎。

 政府協助中小企業成立各類型同盟,以加速推動產業創新、企業升級

研發創新及國際行銷。

 鼓勵中小企業提升技術及環保標準,對於中小企業因技術升級或污

染防制所從事的投資,政府應給予利息補貼。

 對中小企業申請外勞,依三 D(骯髒、艱苦、危險)行業特性或三班

生產需求,優先核配補充性外勞。

2. 提高製造業的附加價值

近十年台灣製造業在整體經濟比重逐步下降,由 1986 年占 GDP 的 39.35%

的最高點,下降到 2006 年的 22%。這種製造業比重下降的現象常被稱為產業空

洞化。製造業比重下降現象雖然已發生在先進國家,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不應注

意製造業的成長。若製造業發展太慢,其他部門的發展也隨之趨緩。

5
未來製造業的走向,應是運用知識與科技提升產品價值與強化全球分工。

過去,我國製造業所取得成就,以優良的製造能力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但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開發中國家的製造優勢將逐步取代我國的製造優勢,因此

產業技術的提升,實刻不容緩。另外,過去我國在資訊電子業之全球分工的發展

模式上,已經取得統合及樞紐之地位,未來我國應更積極發揚這樣的角色。

 運用政府資源以及其他長期資金,投資新興產業。

 提升育成中心效能,以培育更多新世代企業家。

 排除不利於新興產業發展的法規及環境障礙。

 鼓勵企業有計劃地派遣人員到國外學習新技術。

 加速專利權審查及爭議處理,以掌握新技術的時效。

 國防支出合理運用於支持國內產業之科技發展。

 積極引進外國籍科技專家來台定居工作,並結合具有科技與管理

專業背景的海外臺灣人於其居住地協助國內廠商取得企業轉型與

升級所需的技術資訊,以及建立行銷管道。

 逐年提升政府科技研發預算。

 積極培訓研發人員,以提升製造業研發人員佔就業人口比重。

3. 推動農業升級與轉型

台灣加入 WTO 之後,農產品市場在商品自由化壓力下逐步開放,加上中國農漁

產品的走私,台灣農業部門生存與發展面臨嚴厲的挑戰。未來台灣農業發展除應

注重基本糧食供給維持必要自足率外,更應因應全球化後民眾對農業產品消費

6
所呈現的多樣化、注重高品質精緻的農產品。

 台灣農村正面臨年輕人口外流,從事農業人口年齡偏高,教育程度偏低,農

民家戶數多以及兼業化程度偏高的問題。此外,農民所得相對偏低,生活辛苦,

政府對農漁村公共建設投資不足,加上製造業污染物不當排放使得生活及自然

生態環境品質低劣。這些農村發展的問題必須儘速改善。

農業是台灣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農業發展關係著糧食供給、自然生態、能源安

全。當前農業發展逐漸從單純的糧食生產,轉型為結合生物科技、農產加工及行

銷的價值鏈的精緻農業。近年來,更逐漸蛻變為具有休閒及文化體驗的服務性產

業。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的地方特色產業,亦也與農漁業相關,越來越多的觀光休

閒農業與民宿結合,創造許多旅遊景點。

 農業轉型所帶來的商機和工作機會將為振興農村與改善農民生活注入活力。然

而,從農產品的生產到行銷,仍有不少障礙需要克服,例如:如何提升農業技

術,如何創造品牌,建立高附加價值的行銷管道以及精確掌握農產品市場趨勢,

避免搶種熱門農產品,造成生產過剩。同時,為了促進休閒生態農業蓬勃發展,

積極進行農村自然生態的保育以及自然生態景觀的營造就變得格外重要。否則自

然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觀光資源必然跟著流失。此外,溫室效應氣體所導致

的氣候變遷亦將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不小的衝擊,對未來環境資源如何合理的

利用將是一大挑戰。

我國農林漁牧業未來的發展應注重自然環境生態維護的責任。著重自然生態

的農林漁牧業,同時也可提供新鮮、有機的商品,與國外農產品形成區隔。我國

既有的農業生物科技能力,結合生態保育和生物多樣性的概念,運用生物科技、

自動化,以及產銷資訊系統,形成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農業。

7
農村應是綠色而充滿自然風貌,但我國的農村已被破壞,到處充滿未經規

劃的建築甚至工廠。未來農村建設必須兼顧維護生態及改善農民生活環境,結合

生態景觀與社區文化,建立生活圈規劃模式,發揮自然及地區特色,提供現代

化設施,讓民眾從事休閒活動,進行高科技農業及新鮮、有機農產品的生產與研

發。文學家、藝術家、想享受生活情趣的退休者等,也可住到農村,為農村注入新

的活力及資源。

發展精緻與有機農業、農漁休閒及生態旅遊產業,將可促進農業轉型與升

級,提高農業的附加價值,改善農漁民的生活水準,亦有助於縮小城鄉的所得

差距:

 基本糧食生產維持必要的自給率,以確保供應安全。

 調整休耕補貼,開發綠色油田,廣植能源作物,創造景觀花

海。

 輔導農漁民團體,推展農業企業化經營,推動農民赴國外發展,

並加強農業國際行銷,以開拓國內外市場。

 發展生態休閒農業,推動平民化老人照護體系,兼顧生活與生態

環境,維護農業永續發展。

 全面推動農漁畜產品產銷履歷制度,外銷農產品與歐、美、日同

步實施,讓安全產品與國際接軌。

 發展有機農業,推動健康飲食,增加有機農業生產面積。

 確保農漁業環境,讓生物多樣性成為台灣發展生技產業的利基。

 推動「地理標示」制度,禁止非產地農畜產品使用產地名稱,以提

升農畜產品的價值。

 擴大老年農民與農村婦女在地工作的機會。

8
 發展生態養殖,並推動漁業資源復育計畫,讓台灣漁業永續發

展,與自然生態共生共榮。

 擴大青年農業體驗及漂鳥計畫,引進農業生力軍。

 建購農地仲介制度,提供農地租售資訊、媒合服務,提升農地使用

效率。

 全面辦理豬隻死亡保險,杜絕斃死豬流入市場,確保農民與

消費者權益。

 徹底落實河川及海洋污染的防制,確保漁業資源安全及國民健康。

 建構綠色廊道,結合國家步道系統,推展山海生態旅遊。

 調整坡地農業經營管理政策,維護坡地資源永續利用。

 建立農地資源空間資料庫,規劃農業經營空間,兼顧農業發展與

農地資源有效利用。

 推動漁港功能多元化,發展休閒漁業及觀光漁業,提供國人海上

活動空間。

 推動責任制漁業,積極參與國際漁業組織,擴展對外漁業合作,

兼顧產業發展與資源永續。

2、 發展 新興產 業創造 工作機 會

全球化經濟的競爭下,一個國家若無法不斷有新興產業、商品或技術出現,

極難維持高所得國家的地位。新興產業種類繁多,政府不可能確知何種產業適合

9
在國內發展,因此,政府要加強營造新興產業發展的環境,由民間自己挑選發

展方向。而對於國際技術趨勢及我國現有條件,可能性較高的產業發展方向,政

府應優先提供其發展的環境。

1. 發展綠色潔淨能源產業

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宣布建立「非核家園」的國家。為了要早日達成「非核家園」

的終極目標,台灣必須建立以節約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及發展綠色潔淨能源為核

心的前瞻性能源政策,以促進綠色潔淨能源產業的發展。

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更是建立在環境正義基礎上之優質的經濟發展策略,不

僅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往環境友善的低碳經濟發展,且可提高自主能源的比重,

降低進口能源的依賴度,而改善能源供應的安全性。同時,發展綠色能源產業也

將對全球因應地球暖化的溫室效應氣體減量有所貢獻。

2. 發展文化創意及數位內容產業

面對國際競爭,提升產品及服務的競爭力是台灣產業在世界市場生存與發

展的關鍵。台灣擁有卓越的生產技術能力以及豐富的製造經驗,更是全球資訊產

品的最大製造供應地。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由於中國生產技術力的提升加上低廉

的生產成本,台灣的優勢正逐漸消失。為進一步提升「台灣製造」產品的價值,我

們必須在設計、研發、創新等領域努力,以提升台灣製造商品與服務業的國際競

爭力。提升「台灣製造」產品的價值,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發掘並利用台灣多元

且獨具特色的文化,結合創意設計,讓創意設計成為最具威力的競爭利器。企業

進行「產品差異化」過程中,更需借重設計意識的提升,從生活中體驗設計的價

值,才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10
與文化創意產業關係非常密切的數位內容產業,則是具有發展知識經濟與

數位經濟之指標意義,除可促進傳統產業提升其知識含量進而轉型成為知識型

產業,亦是提升臺灣整體產業競爭力的基礎。數位內容產業涵蓋內容軟體、網路

服務、行動應用服務、數位影音、數位遊戲、數位學習、數位出版與典藏、電腦動畫

等,是台灣新興且具高度成長潛力的產業。未來應建構台灣成為亞太數位內容設

計、開發與製作的重鎮,並帶動週邊衍生性知識型產業之發展。

文化創意及數位內容產業不但是附加價值高又勞力密集的產業更是低耗能

產業。因此,發展文化創意及數位內容產業不但有助於促進產業升級,且可創造

更多工作機會,又少傷害環境生態,完全符合新黃金三角的「永續發展」原則。

 政府應設立專責機構負責國家設計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同時政府應加

強產業對設計的了解與重視。

 文化創意設計人才培育應質量並重,設計課程應符合產業對設計人力

的需求。

 提升全民的美學素養與創造力以改變社會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認知。

 美學教育應向下紮根,於各級教育體系中,加強美學教育。

 營造優質設計環境或設立創意園區,吸引設計群聚進駐,提供異業互

動良好的氛圍。

 政府應鼓勵企業成立設計部門,並促進產學合作。

 積極推動「娛樂科技」(entertainment technology)的發展。

 引進國外先進數位學習科技,移轉國內進行應用與開發。利用數位學習

科技擴大職業技能訓練,促進產業升級以及減少失業人口。

 提升原住民文化園區、數位典藏、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保存等功能以強化

11
南島文化價值。

3. 發展生物及醫療科技 產業

生物科技之研究及產業的發展涵蓋農業生物技術、醫藥衛生技術、基因科技

等相關領域。生物技術產業亦是我國具有高度成長潛力的產業,未來應厚植國內

生物醫農製藥相關科技產業之基礎,量產具有創新性、前瞻性與本土性的生物科

技產品,促進我國生技產業之國際競爭力。藉由先進生物製藥技術的研發與引進,

則可提升我國生物科技產業的附加價值,促進產業升級。未來生物及醫療科技產

業發展的策略應重視下列幾項重點為:

 落實「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建立生醫領域產官學研互動機制,以帶

動台灣生技產業發展。

 鼓勵生醫領域的創新研發,政府人力與資源的投注應著重於難度較高

的新藥及高階醫療器材研發為主,並運用台灣資訊通訊科技的產業優

勢。

 提升智慧財產權價值是未來生醫產業發展的方向,政府應鼓勵生醫領

域原創性專利的研發,並藉智財銀行所累積各種專利以發揮應用乘數

效果。

 建構生醫創新產業聚落,藉南港生醫園區、新竹生醫園區、高雄生技園

區等的建立,帶動生醫產業的群聚效應,以吸引國際生醫大廠來台投

資。

4. 鼓勵金融服務業開發新產品

12
 因應未來台灣社會及經濟之變遷,政府應儘速調整過時的管制心

態,積極鼓勵金融業開發新產品。

 撤除不當管制,使國內外金融機構能在同一立足點上,於國內及

國外市場公平競爭。

 檢討現行稅制,建立我國金融商品課稅原則之一致性。

5. 打造良好創投環境

依美國專利與商標局專利核准件數,台灣一度排名世界第四,超過芬蘭及瑞

典,顯示台灣科技創新深具潛力;台灣創新的營運環境亦比北歐國家好,不僅

台灣人口多,市場規模較大,而且擁有更多具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這是台

灣未來的機會及優勢所在。

台灣科技創新發展目前遇到的瓶頸在於如何將優異的科技創新能力轉換成為

商品與服務的競爭力,其關鍵在於創業環境的好壞以及資金取得的難易。舉例說,

日本科技創新能力與專利數量,都是世界數一數二的,但日本經濟整體表現卻

不居於領導地位。相較之下,美國就擁有最好的創業環境,Google、MySpace 以及

Youtube 等新創事業成功的原因,不僅在於科技創新能力,更在於美國擁有豐沛

的創投資金以及快速又發達的商業機制。台灣有很強的科技創新能力,但目前創

業環境和資金取得仍有進步空間,導致個人或企業雖擁有最新的科技創新,卻

不容易商業化,無法創造更多的價值。

鑑於不少市場投資者不喜歡過高的風險,因此金融市場必須提供不同金融

商品以降低創投風險,創業投資基金即為其中最重要的工具。創投基金集合多人

的資金共同進行投資,因此具有規模經濟,不僅可以聘請專業人員對被投資之

企業詳加評估以降低風險,又可以同時投資多家企業而分散風險。所以創投是將

13
科技創新能力商業化重要的手段,近年政府不僅擴大開放證券公司、保險公司、

退休基金、以及金控公司等機構投資創投,行政院開發基金亦提撥一千億元資金

參與民間創投基金的投資案。未來還應解除對創投資金來源的限制,以協助創投

業進一步發展。

 培育中小型高科技新興及創意產業之創立。

 擴大科研經費使用範圍至創新、設計與服務,以提高產業應用效益。

 加強國家創新系統中產學合作,引導學術研發能量至產業界。

 擘劃新世代產業發展重點,聚焦投入產業效益較佳之項目。

 將產、學、研各種專利權集中成立智財銀行,建立產、學、研智慧財產權

付費共享機制,提高專利權研發價值,以提升台灣產品與服務的附加

價值並確保科技優勢。

三、 發展 與先進 國家更 密切經 貿關係

我們應選擇積極與先進國家合作,在全球經貿網絡的定位調整過程中,把台

灣變成一個資金、技術及高科技人才輸入國。高科技人才來台工作需要台灣有一

個符合先進國家標準的高品質生活環境,豐富的文化活動,多元且完整的教育

體系,好生活的地方。

 推動加入國際經濟合作組織。

 聯合其他國家在亞太地區設立自由貿易區。

14
 加強培訓國際事務與經貿人才,擴大與先進國家人才與智庫交流。

 營造有利於外商來台經營的工作環境,以吸引更多外資及人才。

 結合政府與民間企業力量,擴大對先進國家投資與技術合作。

 政府應協助產業與先進國家技術合作,以維持國內產業的多樣性。

四、 推動綠 色財政 改革建 立有競 爭力的 租稅制 度

綠色財政改革是推動永續發展一項最重要的政策工具,綠色財政改革不是

增稅,而是確立稅基的合理性,提高財政透明度,減少不符合「黃金三角」原則

的政府支出。其次,全球化大趨勢下,鑒於所得稅制度的良窳,不僅攸關政府施

政所需財源的取得,更牽涉我國在全球快速變化環境下的國際競爭力。推動綠色

財政改革的同時,我們亦將重新建構有國際競爭力的所得稅制。

1. 健全我國稅制,應從稅基的合理性出發,避免以往過度強調減稅的政策思

考。

 研議配套方案取消軍人、中小學教師免稅。

 二○○九年底即將期滿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中,不符合國際潮流的

租稅獎勵不宜延長;取消租稅獎勵所增加的稅收應優先用於降低個人

綜合所得稅以及營利事業所得稅。

 推動能源稅制,依租稅中立原則將依所得租稅負擔轉為對環境衝擊大

小決定租稅負擔。

15
2. 循序漸進推動綠色財政改革,以創造環保、能源與經濟三贏效果。

3. 「能源稅」應依不同化石能源別單位熱值與含碳量,並兼顧消費用途屬性及

環保節能效果等訂定稅額從量課徵。實施能源稅後,併同考量取消汽車燃料

使用費及油氣類貨物稅,並推動稅、費制度改革。

4. 能源稅收淨額應優先用於降低個人綜合所得稅、營利事業所得稅,以及提供

環境能源相關研究發展支出,以維持租稅中立,創造雙重紅利效果;其次

用於公共建設、人力投資及社會福利;並將部分稅收分配予地方政府,促進

地方發展。

5. 取消對能源密集產業直接補貼或租稅減免。

6. 獎勵產業採取清潔生產製程及環保技術。

7. 推動新能源、再生能源,以及節約能源技術,落實綠色生產與消費型態,發

展低碳經濟體系。

8. 建立鼓勵廠商投資與激勵人民工作意願的所得稅制

 研議配套方案後廢止未分配盈餘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

 合理降低個人綜合所得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的差距。

 調降遺產稅稅率應反映資產外移的避稅成本,以創造資金回流的誘因,

擴大稅基增加稅收。

9. 提高政府部門綠色採購比重。

五、 加強公 共建設 建構優 質投資 與營運 投資環 境

16
  提升國家競爭力,除了建立有競爭力的租稅環境外,政府必須提升非貿易

財部門的競爭優勢。重要的非貿易財包括:法令制度、行政效率、社會治安、環境

生態、生活品質以及其他硬體基礎設施的數量與品質。由於非貿易財較不易感受

到外來的競爭壓力,其發展往往較為落後。此時,政府必須設法積極提升重要非

貿易財供給的數量與品質,不然它可能成為台灣未來發展的瓶頸。政府必須有足

夠且穩定的財源才能提供數量充足、品質良好的非貿易財。

1. 公共建設以長期夠用為原則,避免建設太多太大所造成的浪費。

2. 繼續推動民間參與國內重大公共建設,以提升公共服務水準,加速社會經

濟發展。

3. 政府開發的工業區及各種科技園區應有總量管制,以避免供給過剩。

4. 政府應協助廠商在工業區及各種科技園區附近開發完善機能的生活圈,提

供符合先進國家標準的教育與生活環境,以吸引更多人才。

5. 國有土地的管理與處分,應依永續利用原則考量全民使用之最佳利益,而

非僅考量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

6. 推動原住民部落社區更新。

7. 健全國土規劃,縮短城鄉差距,消弭南北失衡,並配合現代的資訊科技使

用,以減少運輸負擔。

8. 發展軌道運輸系統。

六、 適度規 範產業 外移避 免工作 機會流 失

17
2001 年,為了因應國際經濟不景氣的挑戰,新政府召開經發會,其中的兩

岸組達成了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政策的共識。令人遺憾的是,

雖然行政部門一再宣示「有效管理」是「積極開放」的前提,但實際上,行政部門

對廠商投資中國的各項管理機制,並未隨著環境與情勢的改變或新的需要而有

所調整。結果是「有效管理」不足,「積極開放」如洩洪般,導致台商投資中國金額

占我國 GDP 的比重從 1999 年的 0.5%快速增加到 2004 年的 2.2%,四年間急增了

快兩倍半。顯示單一的投資上限的規範已無法有效抑制台商赴中國投資,我們必

須找出更有效的機制才能有效抑制此種過度投資中國的趨勢。

19 99 年後台商投資中國占 GDP 比重呈現上升趨勢

2.50

樣本期間:1991-2005
2.00

1.50

1.00

0.50

0.0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由於廠商投資中國對國內現有產業結構完整性,高科技人才流失,工作機

會以及所得分配平均度都有不同程度影響,加上廠商投資中國若涉及敏感科技

更會對國家經濟安全有不同面向、不同程度的衝擊,加上中國對台灣深具敵意,

故行政部門對廠商投資中國或產業外移應有長遠整體的戰略規劃;於核准台灣

投資中國前做整體評估,舉行聽證會廣納各方意見,並於核准後從事追蹤且考

18
核。對相關產業和勞工所造成的傷害。

 臺灣與中國間產業分工只是台灣廠商全球佈局的一環,政府應由維持
科技優勢及減輕對台灣社會的傷害來規範台灣產業外移。
 政府應建立適當的產業外移管理機制,有效遏止廠商偷跑行為,確保
國內產業的完整性,發揮群聚效果,提升產業競爭力。
 赴中國投資的個案審查機制必須遵循動態管理的原則。審查的項目包括:
相對投資、政經風險、投資分散度、國內外投資比例、國內技術計畫、技術
輸出對產業影響、對失業、產業完整性以及國家經濟安全的衝擊,並以
租稅優惠及其他獎勵措施做為規範的政策籌碼。提高參與審核層級,除
產官學界外,應引進利害關係人。核准後亦應定期報告其投資進度。
 完成「敏感科技保護法」立法工作,以保護國人智慧結晶及技術不外流,
保持台灣產業的科技優勢。
 禁止政府資助財團法人及政府研究機構前往中國設立研發據點,並禁
止由政府預算補助所研發的技術移轉給中國。

七、 嚴格管 理外勞 仲介與 僱用

外籍勞工的引進雖然解決了國內三 D(骯髒、危險、艱苦)行業缺工的問題,
但也衍生產業轉型延宕、長期照顧制度發展不易、就業排擠、外勞逃跑、公共衛生、
勞動剝削、人口販運、社會治安等問題。以工業先進國家的經驗,引進外勞應有的
基本原則是:經濟效益最大、公共利益優先、輔助而非替代、社會成本最小。避免
企業或家庭形成外勞依賴,而將成本外部化。基於以上考量,對於外籍勞工引進
的原則仍應嚴守總量管制,採以下原則:

 促使產業改善就業環境增加使用本國勞工的誘因。
 公共工程經評估工程進度之必要後才准許優先引進外勞。
 三 D 行業經評估後必要部份允許引進外勞,但避免造成外勞依賴。
 鼓勵引進本國缺乏的專長、技術與職種之白領外籍勞工,提升國際競爭

19
力。
 嚴格禁止濫用、虐待、剝削、不當使用外籍勞工。
 對雇主、仲介課以加強外勞管理之責,減少外勞逃脫。
 查緝外籍勞工人口販運事件,保護人口販運受害者。

2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