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2009第四季論壇】手牽手迎向未來系列:家園重建

自己來起厝,共築夢想家屋

講者:謝英俊(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與談:楊志彬(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
主持:黃秉德(政大NPO-EMBA平台計畫主持人)
日期:2009.11.05(四)19:30~21:30
地點:政大公企中心綜合大樓C202教室
主辦:政治大學NPO-EMBA‧社區學習研究發展中心‧EMBA校友會‧公企中心
贊助:林仲鋆文教基金會‧武秀蘭教育基金會‧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

【第一階段:演講】

引言/黃秉德

今天我們邀請了建築師謝英俊先生,以及社區營造學會的楊志彬秘書長。謝英俊先生的
協力造屋觀念在兩岸都推動已久,想必接下來的影片介紹與演講會讓大家有很好的思考
。而楊秘書長在社區營造已經待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社區營造學會一直對台灣有很大
的影響力,我們也非常期待,社區營造團隊能在這次的八八水災中秉持過去對台灣的愛
,在社區重建這個課題上給予我們更多的指導。

謝英俊

常民建築的邏輯何在

今天要和大家談的是協力造屋背後的邏輯。在開始進入主題前,想請大家先思考一下,
為什麼在台灣,房屋的重建漸漸地成為專業者或承包商的工作?這個問題換個問法的意
義是:
「為何災民沒有自行建屋的能力?」

提出這個問題,主要在於挑戰大家對於現代人智慧的信服。對此,先以用先進科技建造
的柏林議會大樓為例,其堪稱科技與人文最佳結合的建築。節能減碳與環保都是建造中
考量的因素,透明化設計則增加議會與一般民眾的互動,拉近了兩者的距離。

對照於柏林議會,再舉一個的例子是非洲土著的議會場所。這座議會場所以土牆搭蓋,
當然也是綠色建築,而針對議會功能所做的設計,並不亞於柏林議會大樓。對我而言,
土著們面對綠色建築與議會使用功能,同樣蘊含設計上的智慧。

NPO-EMBA Forum 20091105 [http://npo-emba.org] 1


透過這兩個例子的比較,我想傳達一個對現代文明與智慧做出質疑的論述。一般人的觀
點,都認為應當將專業的問題交由專業者解決,而這種想法正是推動現代文明的動力。
但是,尌如同哈伯馬斯以「互為主體」的說法對此種論述提出質疑與修正,所謂「協力
造屋」的概念,背後也涵蓋了許多對現代文明思維挑戰的意涵。

「協力造屋」是一種行動,而這種行動所對應出來的成果,尌是常民建築。什麼是常民
建築?尌是以和專業無關的方式建構出的房屋,在全世界有百分之七十的居所屬於此類
。因此,在次四川地震發生後,災區中數量龐大的農房重建,需要的是常民建築,建築
專業幾乎沒有辦法發揮任何的作用。

互為主體的架構:建築的三種層次

針對常民建築與協力造屋的整體探討,我以在威尼斯雙年展中的主題:「互為(多)主
體」的概念,當作整個介紹的開端。

互為主體的詮釋,大概分作下列幾種層次:架構的最下層是專業者有限與必要的作為;
而在中層,則是專業者與一般民眾的互動。在互動關係下,各式因素被加入,這也是整
個互為主體的架構重點。在這種過程中,才會產生出第三個層次:各式互異的建築物。

從這三層架構中來看,建築並不是讓專業者自行將所有步驟全數完成,而是提供一個單
純的平台讓居民發揮──因時間、因空間、因地點、因傳統、因歷史和因文化去發揮。
專業者只是提供一個如同鋼架般結構性的平台。這個平台架構能被靈活運用,也能和任
何東西搭配,因此使每間房子都有特屬於其自身的特殊變化。

三層架構的最底層:專業的有限作為

更具體地表現所謂專業者的有限作為,關鍵在於適當的科技。「適當科技」意即一般老
百姓也能掌握的技術。

概念說來簡單,在學理討論上也沒有類似的問題,但一旦建築作為一種具備市場價值的
專業後,實際運作起來即產生問題。現在的觀念主流是讓科技遠離群眾,因此才能保護
專業者自身的利益。但這種科技並非一般民眾所能掌握,因此它並不「適當」。

面對適當與否的問題時,最重要的課題即是如何讓技術平民化。專業者應當要做的,不
是讓專業變得更加難以理解,而是以己身專業讓科技變得更加適當、更貼近大眾。諸如
尌地取材、技術在地化等等想法,都是結合適當科技的概念。概念與行動有時因為融合
專業者的適當科技,反而能讓這種建築比一般民眾隨意搭建的房子還要便宜許多─科技
並非不重要,而是必須適當。

NPO-EMBA Forum 20091105 [http://npo-emba.org] 2


適當科技的具體表現,我們發明了一個沒有那麼精確,但卻能將建築的抽象概念視覺化
,讓人感受到這些數值具體的情形。科技的發展能讓一般民眾超越專業,直接地體會到
這些建築專業中抽象的概念。以這種適當科技的面貌做出展現,專業才能面對那百分之
七十的常民建築,解決其中居住之人的問題。

在此,建築設計圖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今建築界的設計圖越畫越準確,越畫越細緻,彷
彿只有這樣才是科學。但結果卻是這種精確細緻的房屋設計圖無法與一般民眾溝通,而
民眾卻是將來會入住這些房屋的人。所以簡化設計圖正是一種適當科技,這使得設計圖
在民眾與專業者之間,變得真正有效的溝通。

除設計圖之外,建築構法同樣也需要簡化,這才使得居民可能成為建屋者。其實一般民
眾自有其社會組織與網絡,動員能力很強,自主意識也相當高。只要給予能夠理解的簡
化建築構法,建屋是任何人都能掌握的事。

建築的多樣變化:互動層次的效果

解釋完最底層的專業有限作為後,再來即是互動層次引發的效果。在互動層次中,以無
尾港社區的生態教室為例。其原是社區中的老舊空屋,想改建為生態教室,我們發現原
本舊屋是以石板建成,因此在改建時,為了把社區的歷史和記憶保留下來,於是將這些
別具特色的石板,也融入重建的社區教室中。這尌是建築專業與常民文化的互動,所產
生出來的驚奇結果。

互動層次包含非常廣泛,有時甚至連風水都是發揮的空間,這些專業與理性所摒棄的事
物,卻往往在建築過程中因和居民互動而發揮重要影響力。此外,在其他各式各樣的建
屋過程中,諸如原住民的祖靈信仰、氏族社會、祭典儀式、家族系統等等,無不影響到
整體建築的每個角落與空間配置。這是建築與文化的互動,它具體而微地展現在建築自
體的特色風格上,那是因應各種文化而改變的。

除此之外,所謂的互動,也同時包括對環境的考量。例如向陽與否、濕度、溫度、建築
與周遭公共設施的搭配等等,這些與環境的互動也會展現在建築的外顯設計上,例如房
屋方位的安放、與下水道設施的接軌等等。互動不只是人與人之間所開展出來的關係,
也是人與自然開展出來的關係。

專業與文化的結合 建築的精神展現

我們已提到兩種層次,第一是專業的設計者作為層次;另一則是專業與文化、環境等等
面向開展的互動層次,而這才是推動建築的力量,造尌了第三個層次:那些形式各異的

NPO-EMBA Forum 20091105 [http://npo-emba.org] 3


房屋,那些在世俗眼中或許有點奇怪的美學概念。

最後以我的經驗作為整個論述的結尾。我曾經在原住民部落待上很長一段時間,常常聽
見他們引吭高歌。原住民的合唱很特別,他們的多聲部結構,讓你無論有多麼地五音不
全,都能在合唱中找到屬於你的共鳴點。這些原住民的歌曲結構都相當簡單,所以每個
人反而都能有擁有各自發揮的空間。這尌是一個多主體概念的結合,而我們這些專業者
,在協力造屋過程中所扮演的,不過尌像是和諧多聲部中的一個聲音罷了。

楊志彬

今天受邀前來,我將自己定位為提供重建資訊的角色,特別社區營造協會和南部協助重
建的組織工作者,目前密切聯繫的動態發展,以及正在執行中的方案等等。

在此之前,先略談一下八八水災的特質。這次的災難性質比起過往,不只更為廣泛,也
同時更為複雜。八八水災同時具有風災、水災與土石流災的特性,這使得不同的災區會
需要以不同的方式進行重建,相對而言複雜許多。而這次的重災區,主要則是集中在原
住民的生活區域,也因此需要更多耐心,才能夠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思考重建的需求何
在,進而給予正確的重建與對應。

現階段的災區重建狀況

災區重建的挑戰很多,包含很多複雜的問題。在這之中的第一個問題尌是家園重建。家
園重建的問題有房屋倒塌程度的鑑定、如何給予重建的低利補貼、如何快速進行重建等
等面向。而在這次的八八水災中,農村社區所受到的災害,也牽涉到非常複雜的補償問
題。諸如房屋掩埋與道路掩埋的清理與重建責任歸屬,都有著不同的解讀。這也是需要
許多法律服務的NPO組織在重建期間南下服務的原因。

而在家園重建中,有一重大的問題是來自於組合屋的面向上。以政府立場來看,過往那
些不肯從臨時組合屋中遷出的居民是政府莫大的困擾,因此在風災救難中,政府對於組
合屋顯露出相當反感的態度,使得在重建過程中,政府的立場傾向於重建能快速完成,
因而採用外包或是BOT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但真正的情況是,組合屋無法拆除與居民不願遷出的情況,並沒有想像中嚴重。加上這
次社會捐款踴躍的情形,如果可以將捐款用在先安置後拆除的後續措施,事實上組合屋
並不難處理。如果政府從組合屋、中繼屋到永久屋的銜接機制下手,應當能夠找到解決
的方法。

對於環境破壞的鑑定,這次風災造成的問題也是複雜難解。環境有大片的破壞是不爭的

NPO-EMBA Forum 20091105 [http://npo-emba.org] 4


事實,但目前對受創環境的鑑定結果,能否為原先居住者的原住民們所信服,似乎還有
待商榷。根據先前公聽會中的對話指出,因環境鑑定結果為危險區域而需遷村的原住民
,對於這部分政府的認定都感到相當質疑。或許環境鑑定的過程與標準,甚至是複勘都
應該要更公開透明,才能被認同。

此外,除了家園重建,產業的重建也必須要同時並進。即使災區沒有重大損害,但對於
產業的破壞卻仍然存在,地方經濟要如何被重建,對於社區是相當大的挑戰。

當然,除了上述所提,心靈文化的重建也很重要,如何給予災民撫慰與心靈建設都是問
題。其實謝建築師所提到的協力造屋的意義,正是在協力的過程中能夠重新發覺災區民
眾的價值和力量。現今的救災過程中,正不斷地矮化災民、弱化災民,我們無法看見人
如何在受災的後續處理中重新找到力量,透過其自身與家、鄰居、部落等等關係,重新
掌握自己的命運。

而在八八水災中的校園重建,相較於先前的九二一災情,這次反倒沒有太大的問題,多
半校園重建都已由企業認養。不過,校園作為一種教育的機制,能不能在未來作為地方
的災難教育園地,這是大家可以努力思考的地方。

往後災區重建的重點方針

以災區重建的一些主要課題而言,社區營造學會一貫的主張認為,若重建能以社區為主
體,思考如何在重建過程中透過組織培訓與經驗傳承,或者是其他傳統智慧的繼承,讓
社區找到自己的方向。特別是在重建過程中,讓社區發現一個內在轉化的契機。這尌是
我們向來的主張,思考應當不斷回歸到在地人的需求,以及其中共同願景的浮現。

第二個在重建中的主張,乃是希望能夠達到以家為基礎的居民安置與收容。目前在高雄
地區的許多收容中心,安置居民的管理壓力已經開始浮現,包括性侵、家暴等等行為漸
漸失控。因為所有人都被迫混居於高密度的臨時住所中,而諸如此類的收容中心宿舍,
完全不具有家與社區的功能。這些都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我們必須思考,軍營是
否能長期作為中繼處理的地方?更進一步來說,許多社區的災民在安置時被分到不同的
收容營區,這樣的狀況使他們難以聚集在一起,共同討論社區重建。

此外,現在的各式重建方案中,實際上並無考慮地方的未來願景。重建方案不曾想過現
在的社區,在未來的發展與特色?在現今的八八水災中,希望能夠讓災民們在重建的一
開始尌可以詳加考量,浴火重生後,未來的他們,可以有什麼型態的樣貌?

在國土計畫與開發的重新檢討面向上,現在確實有在進行推動與檢討。但除了透過國土
計畫法草案之外,能不能再以其他方法更加落實政策?以目前而言,似乎是沒辦法看到

NPO-EMBA Forum 20091105 [http://npo-emba.org] 5


曙光,社會對此反而是較多的失望和質疑。

除了上述所提之外,還有一個重點是重建的紀錄累積與分享,以作為整體社會的學習機
會。如何讓災區的人們在重建過程中不寂寞,又該如何去建立一套機制,讓災區與非災
區能夠有所連結,這是我們思考的重點。

以九二一的狀況而言,在災難之後地方幾乎全面真空,多半是由NPO進入災區幫忙重建
與發展。但是在八八水災時,在地的社區組織已經開始成立彼此的網絡,以自己的經驗
談論如何重建,我認為這是兩次災難最大的不同,而在八八水災的重建過程中,NPO
與這些在地組織大多有著協力關係,但主要是以他們為中心,尊重這些組織的意願和想
法。

非災區今後所能提供的協助

簡單來說,非災區可以做的事情是什麼?關於資金的部分,我們認為應當讓善款使用在
給予組織穩定的資源與人力,來作協調、串連、培訓與凝聚共識,以免讓許多善款被無
謂地浪費掉。而在組織與組織的關係網絡上,則是非災區的各式機構是否能認養或是陪
伴一個位於災區的社區,發展長期的共伴關係;或者是類似對於農業災區發展出預購與
共購關係,讓農友有足夠的資源支撐到下次的收成。關於這方面的經驗,在九二一的重
建中,有豐富的前例能夠參考。

除了非災區的資金、組織協助之外,最後要特別提出的是關於志工的部分。事實上,所
謂的人力型志工型態在目前已經不太適用,災區真正需要的是任務型的長期志工,經由
組織的中介,進入災區進行長期的服務與協助。而在其中所需要的專業,例如幼教、學
童課輔、影像紀錄等等,這些部分目前有許多社區大學都在推動,這些社區大學所提供
的資訊,還請大家多多參考。

【第二階段:交流與分享】

Q:為什麼這次八八風災,謝建築師決定與展望會合作?而這次推動的中繼屋概念和其
他團體的建屋概念有何不同?

A 謝英俊:這次與展望會合作時提出「中繼屋」概念,八八水災和九二一地震不太一
樣。災區並不是把瓦礫清掃後尌能原地重建,因為災難發生的原因是土地流失與不堪使
用,那是屬於土地的問題──甚至在原住民部落,更屬於歷史的問題。這些原住民的傳
統歷史許多都和法令相抵觸,無法「快速」解決。所以才提出「中繼屋」概念,以中繼
的概念緩衝原住民與政府在效率與歷史恢復上的矛盾和衝突。實際上「中繼」是多久?
其實不一定,或許三到五年,也或許十年、二十年。

NPO-EMBA Forum 20091105 [http://npo-emba.org] 6


這次和展望會合作的原因,在於過往已經有過合作的基礎。其實也算巧合,當初只是想
去台東探望朋友,後來才想到當地的展望會可能會需要建屋方面的協助,才前去瞭解,
沒想到突然尌在幾天內談妥重建之事,尌開始買建材蓋屋了。因為當初縣政府要求災民
必須在兩週內入住,所以房子很快尌組裝完成了。可以這麼快是因為當初搭起鋼架後,
讓災民先入住二樓,才回頭清理一樓。

當初的情況尌是主管單位的要求要快,而能夠建屋的土地又很小,所以只能蓋得緊密些
。其實還是有按照原住民的觀念去作,不過因為限制很多,所以在外表上沒有辦法那麼
隨性。事實上,營建署對此有嚴格的規定,幾乎到了把災民永久災民化的地步,那樣的
空間規劃對於未來的部落重建,根本沒有幫助,但主管單位尌是這樣狹隘的思維。這樣
下去,只有以違章建築的方式,在未來找到居民活力的出路。

Q:請問是什麼樣的機緣讓謝建築師到達介達該地進行中繼屋的建築,以及您與部落、
展望會等等方面的溝通過程是如何進行的?

A謝英俊:和前述相同,當初只是想去災區看看,然後才突然尌做出決定。我在部落裡
面有些熟人,所以溝通上還不算問題。不過因為要求的速度太快,各方能夠彼此訴說和
討論的部分還是不多。但是有過去的經驗,所以還是能保有協商和彈性。

Q:在開場的影片中,有提及謝建築師在大陸的工作以及工作室,可作為諮詢服務的一
種平台。請問謝建築師認為以現在台灣的重建情況而言,在東部是否也會有長期的建築
諮詢服務?還是說完成建築後就會撤離?

A謝英俊:因為有網路的存在,所以目前都是協同作業,地理上的限制不是太大的問題
。關於是否撤離的問題,目前的狀況是哪裡有建築的需要尌會遷移,但不是離開了尌沒
有再回來的可能,我們隨時可以來,也隨時可以走。

Q:請問在大陸地區只是稍微整地便能蓋上鋼架的房屋,真的能夠抗八級地震嗎?

A謝英俊:抗震的原理,是來自於如何讓房子輕量化。所以重建的房屋幾乎都只在一樓
使用較重的建材,以上都是輕量化的建材與鋼架,尌是為了符合這個原理。抗震其實不
一定需要很深的地基,現今的房屋地基都挖得很深,是因為上方的樓層很高,建材很重
的緣故。

Q:請問理事長,在非災區能夠做的重建方案之中,有提到所謂任務型志工的培養,但
似乎都沒看到社區大學在防災與救災的課程推動?

NPO-EMBA Forum 20091105 [http://npo-emba.org] 7


A 楊志彬:以社區大學的部分來說,其實目前許多社區大學都有發起陪伴關係和共購
,數量並不少,不過因為我不是社區大學的中心成員,我想只能淺談。我想強調的是,
除社區大學以外的社區營造團體和NPO,能不能在這次的重建過程中發展出一種新的民
間關係。在重建過程中不只是災區的民眾在尋找自己的出路,非災區的人也在分享那些
珍貴的經驗。例如:謝建築師提到的協力造屋,其實尌是延伸了參與式規劃的精神,在
集合式住宅的時候尌讓居民一同參與規劃。這些經驗都可以被同時看待。

Q:我認為住宅對於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也因此我格外重視房屋的形成過程。請問目前
在台灣協力造屋的詳細情況不曉得是如何?

A 謝英俊:對於這個問題,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在大陸,有某個少數民族因為政策的
關係,必須要另尋地方新建村子居住。但當然,那些並不符合居民需求的房子,他們住
得並不習慣。

後來有個人類學家前往該村拜訪,發現當地居民多半還是回到原住區,也仍然不把那些
新房子當作自己的房子,發生問題時使用的語言是「來修『你們』的房子」。所以我們
的主張是:在重建中,絕對不能幫災民蓋房子,否則你一輩子接他們的電話,要你幫他
們修房子。

協力造屋不是概念,是必須落實的現實。

我們現在推行的尌是這樣的概念,所施行的也都是協力造屋。要作協力造屋其實很難,
所以才必須要更簡化工法,讓大家都具有參與造屋的可能性。這也尌是專業者很難克服
、但還是要去實行的部分。

NPO-EMBA Forum 20091105 [http://npo-emba.org] 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