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3

核磁共振攝影 (MRI)

第十二組
製作 :B101094127 鄒儲蔭
B108096068 汪開勛
報告 :B101094127 鄒儲蔭

1
前言
 核磁共振攝影(亦稱磁振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MRI )是近年來在
臨床診斷上相當重要的影像工具。

2
二○○三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發明者

Paul Lauterbur Peter Mansfield


3
優點 缺點
 任意切面  造價昂貴
 組織對比高  顯影劑仍有副作用
 多樣性的組織對比
 不能接近鐵製品
 顯影劑較穩定
 掃描時間長
 非侵入性
 噪音
 無放射線
 fMRI

4
原理 (1/12)
包立不相容原理 (1925 年 )
兩個完全相同的費米子 ( 自旋量子數為半數的粒子 ) 不可能
處在相同的量子狀態
MRI 造影條件
質子和中子至少要有一個是奇數 ( 不成對 ) ,這樣的原子自
旋會產生磁場

5
原理 (2/12)
 氫原子核
1. 質子自旋產生磁矩,氫原子核含一個質子無中子
2. 質子內帶有一正電荷,此電荷可視為不斷旋轉 (spin)
3. 電荷旋轉 = 電磁鐵

6
原理 (3/12)
 生物體內自旋原子含量與磁靈敏度
Isotopes with spin Mol/L Sensitivity
1
H 99.0 1
13
C 0.1 0.016
17
O 0.031 0.029
23
Na 0.078 0.093
31
P 0.35 0.066

7
原理 (4/12)
 人體含有無數氫原子,為何人體不具磁性 ?
氫原子排列不規則,磁矩相互抵消,淨磁矩為 0

8
原理 (5/12) - 如何讓人體產生磁性 ?
 質子在外加磁場下
1. 規則排列,順向多於反向 ( 一百萬個之中大約多了 5 個 )
2. 產生旋進 (Precession)

9
原理 (6/12)
 淨磁矩與外加磁場的關係
正比 : 外加磁場愈大淨磁矩愈大

 人體淨磁矩大小
地磁 = 0.5 Gauss
1.5 Tesla 磁體 ( 地磁三萬倍 )
1.5 Tesla 下,人體磁場約為 0.05Gauss 僅地磁十分之一

10
原理 (7/12)
 旋進 (Precession):
1. 氫原子核在外加磁場中,淨磁矩繞外加磁場軸向旋轉
2. 旋轉頻率與外加磁場成正比
3. 1.5 Tesla 下,氫原子的旋轉頻率為 63.866MHz

11
原理 (8/12)
 座標定義

12
原理 (9/12)
 射頻激發 (RF excitation)
1. 電磁波產生一橫向磁矩使人體磁鐵 (M) 偏轉

13
原理 (10/12)
 射頻脈衝 (RF pulse)
1. 電磁波的頻率需與氫原子的旋進頻率相同
2. 在 1.5 Tesla 下,此電磁波頻率為 63.866MHz 。此頻率
在無線電波範圍中,所以稱為 RF pulse

14
原理 (11/12)
 原子核磁距受 RF 激發後的軌跡

15
原理 (12/12)
 Free Induction Decay(FID)
1. 當 RF 去除後,人體磁鐵受外在主磁場作用,逐漸恢復原
狀態,即人體磁鐵平行主磁場
2. 此時在 xy 平面上逐漸消失的磁矩稱為 FID
3. 釋出電磁波,接收線圈擷取訊號經電腦計算後造影

16
核磁共振影像 (1/2)

17
核磁共振影像 (2/2)
 人類腹部冠狀切面

18
檢查須知
 卸下身上穿戴物品
 不能攜帶鐵製品
 身體必須保持不動
 有時會注射顯影劑 ( 少
量)
 因有噪音 , 會提供耳塞
 時間約 30~60 分

19
MRI 應用領域 (1/2)
 農業方面
1. 搜尋農產品中的水含量,如稻米中澱米與水分的分布比例
2. 台大食科所以 MRI 偵測,薯中含水量多少,口感最佳

20
MRI 應用領域 (2/2)
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
1. 腦神經活化時,血流會增加以補充氧氣
2. 帶氧血紅素與去氧血紅素之間磁導率不同
3. 含氧跟缺氧血的變化使磁場擾動而能被磁振造影偵測
4. 測量神經元活動所引發之血液動力的改變
5. 偵測人及動物的腦或脊髓中的反應區域

21
科學新知
 IBM 新顯微技術,解析度比目前 MRI 高一億倍
1. IBM Research 科學家 & 史丹佛大學奈米尺度探索中心
2. 合作展示一種新的磁振造影技術(發表於 PNAS )
3. 體積解析度( volume resolution )比傳統的 MRI 精細一億倍
4. 可觀測到菸草鑲嵌病毒(寬 18 奈米)並達到 4 奈米的解析度
5. 進一步開發後,也許足以揭開蛋白質的結構及其交互作用
6. 發展個人化醫療與標靶藥物治療

22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