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语言不是问题

(2010-06-10)

● 张春玉

  先讲两个真实的案例,今年 2 月,让学生写过这样一封私函:试写一封信给你国
外的朋友,跟他谈谈你学校里今年“全面防卫日”的情况,并说说国民教育的重要性。

  本以为这是一封很平常的私函,没想到交上来的作业却让人大跌眼镜。有的学生
把“全面防卫日”当成了学校的火警演习,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就是写他们怎么正上着
课突然听到火警的铃声,于是如何跟着大家从课室跑到了操场,间中看到校长、老师、
校工还有其他的同学怎么井然有序地到操场集合——这是一些全然不知“全面防卫
日”是什么的学生;当然,也有不少学生是知道“全面防卫日”的,他们说:学校为
了“庆祝”这一天的到来(请注意:学生用的是“庆祝”一词),早早就通知大家那
天学校的餐厅是不卖食物的,于是我们休息时集中在礼堂,班长把事先准备好的饼干
分发给每一位同学,大家边吃美味的饼干边做和“全面防卫日”有关的游戏……最后
的结论是,这样的一天很新鲜,他们不必一下课就跑去餐厅排队买食物,而是有人分
发饼干给他们吃……

  第二个案例是一篇报章读后感的作文,题目是这样的:据报章报道,艺术节举办
期间,一群学生在滨海艺术中心观赏舞台剧时,竟在剧场里,玩闹嬉戏、传简讯,甚
至讲起了电话,完全不顾及其他观众和表演者的感受。试针对这则新闻谈一谈你的看
法。

好学生身上同样出现的问题

  按照应考的“八股文”写法,是先引题表明观点,然后分析原因、指出危害,最
后提出解决办法。学生对这一套流程可谓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但仍不乏“雷人”之
语:为什么那群学生会在观赏舞台剧时玩闹嬉戏、传简讯,讲电话呢?一定是舞台剧
很闷,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再说,剧院里也没有贴出告示告诉人们不准玩闹讲电话
呀!——持此类看法的不在少数。很多艺术节的节目都是学校老师组织学生强迫他们
去看的,并不是学生自己要去看。而且艺术节的节目都很传统,现在都什么时代了,
我觉得家长和老师不应该强迫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毕竟时代不一样了——能说出如此
惊人之语的当然为数不多。在提出解决方法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在剧院里多贴
一些告示牌,让观众随时都能看到他们在剧院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当然,对干
扰他人的人,也有建议罚他们钱的。
  这就是我们的学生,他们是特选学校中三修读高级华文的学生,他们都是听话的
好孩子。他们上课不会随便讲话,不会不带课本,也不会不交功课,他们考试从不偷
看,他们有礼貌,见到老师总会行礼问候,他们对自己每个科目的要求都是拿 A1,拿
不到 A1,他们会伤心落泪。

  以前改学生作文,改得多是文字、语病,现在越来越多我所想象不到的问题,让
我面对学生的文章顿觉进入一种“无语”的状态。你不会担忧吗?当他们把“全面防
卫日”等同于火警演习或者如国庆日一般加以“庆祝”时;当他们把不讲剧场礼仪归
结为节目很闷时,当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现代社会家长、老师不该再强迫他们学习传
统文化时,你难道不觉得我们的教育响起了警钟吗?

  是不是我们平常的学习太功利了,对于一些非考试科目我们从来都不那么在乎?
是不是我们的某些课程和活动过于形式化了,种族和谐日就是穿上彼此的民族服装表
演个时装秀;国庆日就是穿“红白”、唱国歌、挥舞着小国旗看表演,然后各自放假
回家?我们有没有在平常的生活中让孩子们为新加坡而自豪?譬如“2010 世界因你而
美丽”的林晨阳,以及我们最近的女乒世界冠军……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过于迁就孩子
的兴趣而忽视了责任的灌输?为了提高兴趣我们想方设法借用十八般武艺,甚至不惜
自己扮小丑而求得课堂上苍白的笑声,为了提高兴趣我们拎着薯片糖果巧克力走进课
室,为了提高兴趣我们游戏教学、角色扮演,课上得热热闹闹,就像儿童手中的棉花
糖般漂亮却轻飘。我们力求通过报章读后感教孩子们去分析原因,可社会、家庭、学
校,谁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却唯独逃脱了自己;我们从学生时事论坛报告中看得到
百度、雅虎、谷歌的各类观点,却唯独听不到孩子自己的心声……我们的学生到底怎
么了?

  李显龙总理和教育部长黄永宏说,政府会投入更多资源聘请更多母语教师,为母
语教师提供更多援助,这当然是一席春风;然而,母语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援助?
我们的课堂教学和考试制度到底需要怎样的改革?是不是有了更完善的电脑教学系统、
更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电脑不是问题,语言也不是问题,问题在思想上。

作者是本地教育工作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