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专题 1 网络基础

本专题内容:
通过学习本专题掌握 OSI 七层参考模型,以太网工作原理,Cisco 建网三层模型,
以及综合布线基础。
一、OSI 参考模型
1、概述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联)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定义的标准,它定义了一种分层体系结构,在其中的每一层定义了针对不同通信
级别的协议。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创立的。ISO 是由许多国家的标准化组织成员组成的,其中包括美
国首要的非政府标准化组织机构-美国国家标准化学会(ANSI)。
“开放”用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表示这个标准允许网络间的互连,只要求使用的通信软
件遵循这个标准,而无须考虑低层的硬件。
2、为什么要建立 OSI 参考模型
把网络分层有下面的优点:
1)简化相关的网络操作;
2)提供即插即用的兼容性黄蓉不同厂商之间集成的标准接口;
3)使工程师们能够专注于设计和优化不同网络互联设备的互操作性;
4)防止一个区域的网络变化影响另外一个区域的网络,每个区域的网络都能够单独快速地
升级;
5)把复杂的网络连接问题分解成小的简单的问题,易于学习和操
作。
3、OSI 参考模型
OSI 模型有 7 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
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OSI 模型在逻辑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低
层的 1、4 层关注的是原始数据的传输;高层的 5、7 层关注的是网
络下的应用程序。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是 OSI 参考模型的最低层。物理层负责通过通信信道传
输二进制数据流。信道可以是同轴电缆、光缆、卫星链路以及普通的
电话线。
在网络中,物理层为执行,维护和终止物理链路定义了电子,
机械,过程及功能的规则。物理层具体定义了诸如电位级别,电位变化间隔,物理数据率,
最大传输距离和物理 互联装置特性,
物理层涉及到通信在信道上传输的原始比特流。设计上必须保证一方发出“ 1”时,另
一方接收到的是“1”而不是“0”。在物理层,设计的问题主要是处理机械的、电气的和过程的
接口,以及物理层下的物理传输介质等。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通过物理网络链路提供可靠数据传输。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定义了不同的网络
和协议特性,其中包括物理编址,网络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流控。物理编址
(相对应的是网络编址)定义了设备在数据链路层的编址方式;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数据链
路层的说明,该说明常常定义了设备的物理连接方式,如总线拓扑结构或拓扑结构;错误
校验向发生传输错误的上层协议告警;数据帧序列重新整理并传输除序列以外的帧;流控
可以延 数据的传输能力,以使接收设备不会因为在某一时 接收到了超过其处理能力的信
息流而崩溃。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将数据链路层分成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
Link Control 的缩写)和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 的缩写)两个子
层。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管理单一网络链路上的设备间的通信,IEEE802.2 标准定义了
LLC 支持无链接服务和面向连接服务。IEEE802.2 在数据链路层的信息帧中定义了许多域
这些域使得多种高层协议可共享一个物理数据链路。数据链路层的介质访问控制网络介质的
协议,IEEE MAC 规则定义了 MAC 地址,以标识数据链路层中的多个设备。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任务是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的功能,使之对网络层显示为一条无
错的线路。发送方把输入数据分装在数据帧(data frame)里,按顺序发送各帧,并处理
接收方回送的确认帧(acknowledgement frame)由于物理层仅仅接收和传送比特流,
并不关心它的意义和结构,所以只能依赖各链路层来产生和识别帧边界。
几个常见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包括: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是 ISO 的标准和子集,
例如:同步数据连接控制(SDLC), D 信道链路接入步骤(LAPD),广域网(WAN)协议,
例如帧中继和 ISDN。
3)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提供路由选择及其相关的功能,这些功能使得多个数据链路被合并到互联网
络上,这是通过设备的逻辑编址(相对应的是物理编址)完成的。网络层为高层协议提供面
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网络层协议一般都是路由选择协议,但其它类型的协议也可在网
络层上实现。
网络层关系到子网的运行控制,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确定分组从源端到目的端的
路由选择问题。路由即可以选用网络中固定的静态路由表,也可以在每一此会话时决定,还
可以根据网络的当前的负载状况,高度灵活地为每一个分组决定路由。
网络层协议:
 X.25,一种面向连接的分组包交换协议,由 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
部)制定。X.25 在公用数据网络上(尤其是在欧洲)广泛的使用。
 IP(网间互联协议),是 D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为互联网工程
开发的网络协议之一,是互联网上主要使用到的协议。当学习 TCP/IP 时,会学
到更多的有关 IP 的内容。
 网间包交换协议(IPX),Novell NetWare 的网络层协议,是从 XNS 协议族演化
而来的。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实现了向高层传输可靠的互联网络数据的服务。传输层的功能一般包括流控,
多路传输,虚电路管理及差错校验和恢复。流控管理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问题,确保传输设
备不发送比接收调和处理能力大的数据;多路传输使得多个应用程序的数据可以传输到一
个物理链路上;虚电路由传输层建立,维护和终止;差错校验包括为检测传输错误而建立
的各种不同结构;而差错恢复包括所采取的行动(如请求数据重发),以便解决发生任何
错误。
基本功能:从会话层接收数据,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将它分成较小的单元,传输给网
络层,并确保到达对方的各段信息正确无误,而且这些任务必须高效地完成。
通常,会话层每请求建立一个传输连结,传输层就会为其创建一个独立的网络连结。
如果传输连结需要一个较高的吞吐量,传输层也可以为其创建多个网络连结,让数据在这
些网络连结上分流,以提高吞吐量。另一方面,如果创建和维持一个网络连结不划算。传输
层可以将几个传输连结复用到一个网络连结上,以降低费用。
传输层是真正的从源到目标“端到端”层。也就是说,源端机上的程序,利用报文头和
控制报文与目标机上的类似程序进行对话。

连接管理--TCP 协议的传输层负责建立和释放连接,由于存在丢失和重发包的可能性 ,
因此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流量控制和缓冲--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能以一个特定的速率接收信息。这一速率由计
算机的计算能力和其他因素决定。每个节点还有一定数量的用于存储数据的处理器内存。传
输层确保在接收方节点有足够的缓冲区,且保证数据传输的速率不超过接收方节点可以接
收数据的速率。
还负责保证提供给会话层的通信服务的可靠性。
5)会话层(session layer)
会话层就是会话开始和结束、以及达成一致会话规则的地方。
一封信一般由开头、正文和结尾组成。网络中的情况也是一样:首先通过一个程序初
始化网络通信,接着发送信息、接收信息,最后结束通信。
会话层得名的原因是它很类似于两个实体间的会话概念。例如,一个交互的用户会话
以登录到计算机开始,以注销结束。
会话层允许不同计算机上的用户建立会话关系。会话层允许进行类似传输层的普通数
据的传输,并提供了对某些应用有用的增强服务会话,也可以被用于远程登录到分时系统
或在两台机器间传递文件。
6)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层是处理有关计算机如何表示数据和在计算机内如何存储数据的过程。
OSI 模型中表示层是处理信息在计算机上的表示。换句话说,表示层处理计算机存储
信息的格式问题。表示层完成某些特定的功能。表示层服务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用一种大家一
致同意的标准方法对数据编码。
数据表示--表示层解决了连接到网络的不同计算机之间数据表示的差异。例如,可以
处理使用 EBCDIC 字符编码的 IBM 大型机和一台使用 ASCII 字符编码的 IBM 或兼容个人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数据安全--表示层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与解密使任何人,即使窃取了通信信道的人也
无法得到机密信息、更改传输的信息或者在信息流中插入假消息。表示层能够验证信息源,
也就是确认在一个通信会话中的一方正是信息源所代表的那一方。
数据压缩--表示层也能够以压缩的形式传输数据,以最优化的方式利用信道。通过压
缩从应用层传递下来的数据并在接收端回传给应用层之前解压数据来实现这一目的。
EBCDIC 和 ASCII 是使用广泛的两种编码方式,而 MPEG 是视频压缩和编码的标准。
7)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就是我们在计算机上用来完成某项任务的东西。
位于 OSI 协议栈的最高层,包含了一些应用程序,通过激活这些网络程序和服务来
实现有实际意义的功能。这些程序可由程序员专门针对单个网络规范和编制。应用程序也可
以是基于一个更普遍一般的工具,如 Web 站点开发工具等已被程序员改编用于特定目的
的工具。网络用户有一些普遍的应用需求。例如,大多数用户需要每天使用到 Email 与同事
联系,或者需要用到字处理程序来制作电子文档。
应用层包含大量人们普遍需要的协议。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定义一个抽象的网
络虚拟终端(network virtual terminal),编辑程序和其它所有的程序都面向该虚拟终
端。而对每一种终端类型都写一软件把网络虚拟终端映射到实际终端,所有虚拟终端软件都
位于应用层。
应用层的另一功能是传输文件。不同的文件系统有不同的文件命名原则,文本行有不
同的表示方法等。不同的系统之间传输文件所需处理的各种不兼容问题,也同样属于应用层
的工作。此外还有电子邮件、远程作业输入、名录查询和其它各种通用和专用的功能。
常用应用程序有:
 E-mail
 文件传输和访问
 Web 浏览器和服务器

OSI 参考模型为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提供基本框架.但模型本身不是通信方法,只有通过
通信协议才能实现实际的通信.在数据网络中,协议(protocol)是控制计算机在网络介质上进
行信息交换的规则和约定。一个协议实现 OSI 的一层或多层功能。
数据头附加在上层传输下来的数据之前,这个过程叫做封装;数据尾附加在上层传
输下来的数据之后。

二、以太网工作原理
1、概述
以太网是由 Xeros 公司开发的一种基带局域网技术,使用同轴电缆作为网络媒体,
采用载波多路访问和碰撞检测(CSMA/CD)机制,数据传输速率达到 10Mbps。虽然以太
网是由 Xeros 公司早在 70 年代最先研制成功,但是如今以太网一词更多的被用来指各种
采用 CSMA/CD 技术的局域网。以太网被设计用来满足非持续性网络数据传输的需要,而
IEEE 802.3 规范则是基于最初的以太网技术于 1980 年制定。以太网版本 2.0 由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Intel、和 Xeros 三家公司联合开发,与 IEEE 802.3 规范相互
兼容。
以太网结构示意图如下:
以太网/IEEE 802.3 通常使用专门的网络接口卡或通过系统主电路板上的电路实现。以
太网使用收发器与网络媒体进行连接。收发器可以完成多种物理层功能,其中包括对网络碰
撞进行检测。收发器可以作为独立的设备通过电缆与终端站连接,也可以直接被集成到终端
站的网卡当中。
以太网采用广播机制,所有与网络连接的工作站都可以看到网络上传递的数据。通过
查看包含在帧中的目标地址,确定是否进行接收或放弃。如果证明数据确实是发给自己的,
工作站将会接收数据并传递给高层协议进行处理。
以太网采用 CSMA/CD 媒体访问机制,任何工作站都可以在任何时间访问网络。在发
送数据之前,工作站首先需要侦听网络是否空闲,如果网络上没有任何数据传送,工作站
就会把所要发送的信息投放到网络当中。否则,工作站只能等待网络下一次出现空闲的时候
再进行数据的发送。
作为一种基于竞争机制的网络环境,以太网允许任何一台网络设备在网络空闲时发
送信息。因为没有任何集中式的管理措施,所以非常有可能出现多台工作站同时检测到网络
处于空闲状态,进而同时向网络发送数据的情况。这时,发出的信息会相互碰撞而导致损坏。
工作站必须等待一段时间之后,重新发送数据。补偿算法用来决定发生碰撞后,工作站应当
在何时重新发送数据帧。
虽然以太网和 IEEE 802.3 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但是两种规范之间仍然存在着一
定的区别。以太网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对应于 OSI 参考模型的第一和第二层,即物理层和逻
辑链路层;而 IEEE 802.3 则主要是对物理层和逻辑链路层的通道访问部分进行了规定。此
外,IEEE 802.3 没有定义任何逻辑链路控制协议,但是指定了多种不同的物理层,而以
太网只提供了一种物理层协议。
1、以太网和 IEEE802、3 的工作原理
在基于广播的以太网中,所有的工作站都可以收到发送到网上的信息帧。每个工作站都
要确认该信息帧是否是发送给自己的,一旦确认是发给自己,就将它发送到高一层的协议
层。
在采用 CSMA/CD 传输介质访问的以太网中,任何一个 CSMA/CD LAN 工作站在任何
一时刻都可以访问网络,发送数据前,工作站要侦听网络是否堵塞,只有检测到网络空闲
时,工作站才能发送数据。
在基于竞争的以太网中,只要网络空闲,任一工作站均可发送数据,当两个工作站发
现网络空闲而同时发出数据时,就发生冲突。这时,两个传送操作都遭到破坏,工作站必须
在一定时间后重发,何时重发由延时算法决定。
在以太网技术演讲过程中,很重要的进展是在 90 年代初引入的以太网交换技术和快
速以太网(100Base-T)技术。这两种技术都保持了传统的以太网的 CSMA/CD 特性,因而
与传统以太网兼容,保护了原有的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又使以太网的技术性能得以
大幅度的提升,提高了它的使用价值。
2、快速以太网
100Base-T 使用和传统以太网 10Base-T 相类似的集线器,但是网络布线要使用第
5 类 UTP(10Base-T 可以使用第 3 类 UTP),并且使用 100Base-T 的网络接口卡。从
10Base-T 到 100Base-T 的网络升级较为容易,接线长度也是 100m,使用快速以太网,
用增加 2 至 3 倍的投资可以得出 10 倍于传统以太网的性能。
使用集线器的特点是不管数据包要到达的目的地端口,它把接收到的数据包转发到
所有的端口,因而一个集线器上的所有端口形成一个广播域。集线器的峰值和积累的吞吐量
是相同的。在集线器上的多个用户共享 LAN 的有效带宽。集线器在同一时刻只容许有一个通
信会话。集线器上的端口数目增多时,就有更多数目的用户共享 LAN 的有效带宽,其结果
是减慢了网络的响应。
由 于 100Base-T 具 有 10 倍 于 10Base-T 的 带 宽 , 因 此 在 相 同 的 时 间 间 隔 内 ,
100Base-T 网络能够传送 10 倍于 10Base-T 网络所能传送的数据量。100BaseT 集线器
技术于 1995 年制订成标准。近几年来作为提高传统以太网的手段,单独使用或者和传统的
以太网配合使用,已逐渐普及。
3、千兆位以太网
对 LAN 的带宽需求是没有限制的。继交换的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技术以后,业界在
1994 年又提出了千兆位以太网的设想,并且在 1998 年上半年建立了在光纤和短程铜线
介质上运行的千兆位以太网技术标准,同时已由某些网络厂商推出了相应的产品。
千兆位以太网更显著地提高了传统以太网的原生带宽,比后者高出 100 倍,此外,
它具备以下特点:
1)千兆位以太网使用传统的 CSMA/CD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因此它和传统以太网,快速以
太网有良好的兼容性,容易互相配合在一起工作,网络的升级也很容易。
2)保护原有网络的投资。可以保留现有网络的应用程序、操作系统和网络层协议。原有的网
络管理软件也适用于千兆位以太网。
3)千兆位以太网是迄今数据速率最高的局域网,但是它和快速以太网等同一族的局域网
相同,是对数据通信优化设计的。因此,它不具备像 ATM LAN 所特有的多媒体通信的适用
性能。
4)千兆位以太网可用于多种传输介质。如短程和长程铜线、多模和单模光纤、在短程铜线(第
5 类 UTP)上的通信距离为 25~100m,在单模光纤介质上的通信距离为 2km。
5)以低的成本费用提供网络升级。它以 2~3 倍当前快速以太网的成本,提供 10 倍于后者
的性能。对用户和网管人员无需作新的培训,网管工具和应用程序可以保持不变。
6)千兆位以太网和 ATMLAN 是当前两种最新型的高速局域网技术,前者比后者易于实现,
立即能够收到提高网络性能的效果。

三、3 层设计

一个大型网络通常可以分为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其中,接入层主要完成各种类
型用户的接入;汇聚层负责汇集分散的接入点,完成数据复用、数据传送、数据交换功能,
提供流量控制和用户管理功能;而核心层完成整个网络的高速信息交互,实现和骨干网络
的互联。
1、层次化模型的好处
在网络设计中,使用层次化模型有许多好处,列举如下:
1)节省成本
在采用层次模型之后,各层次各司其职,不再在同一个平台上考虑所有的事情。层次
模型模块化的特性使网络中的每一层都能够很好地利用带宽,减少了对系统资源的浪费。
2)易于理解
层次化设计使得网络结构清晰明了,可以在不同的层次实施不同难度的管理,降低
了管理成本。
3)易于扩展
在网络设计中,模块化具有的特性使得网络增长时网络的复杂性能够限制在子网中 ,
而不会蔓延到网络的其他地方。而如果采用扁平化和网状设计,任何一个节点的变动都将对
整个网络产生很大影响。
4)易于排错
层次化设计能够使网络拓扑结构分解为易于理解的子网,网络管理者能够轻易地确
定网络故障的范围,从而简化了排错过程。  
2、3 层设计
1)核心层
主要是数据的交换,汇聚层和接入层的数据流的汇集。核心层交换机一般放在中心机
房。核心层要体现高带宽、高可扩展性、高可靠性和高速的交换能力。
核心层是网络的高速交换主干,对整个网络的连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层应该
具有如下几个特性:高可靠性、提供冗余、提供容错、能够迅速适应网络变化、低延时、可管理
性良好、网络直径限定和网络直径一致。
当网络中使用路由器时,从网络中的一个终端到另一个终端经过的路由器的数目称
为网络的“直径”。在一个层次化网络中,应该具有一致的网络直径。也就是说,通过网络主
干从任意一个终端到另一个终端经过的路由器的数目是一样的,从网络上任一终端到主干
上的服务器的距离也应该是一样的。限定网络的直径,能够提供可预见的性能,排除故障也
容易一些。分布层路由器和相连接的局域网可以在不增加网络直径的前提下加入网络,因为
它们不影响原有的站点的通信。
2)汇聚层
分布层是网络接入层和核心层的“中介”。分布层具有实施策略、安全、工作组接入、虚
拟局域网(VLAN)之间的路由、源地址或目的地址过滤等多种功能。
3)接入层
接入层向本地网段提供用户接入。
三个层次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核心层

汇聚层

接入层

用户计算

四、综合布线

1、综合布线的优点

1)兼容性
综合布线系统将语音信号、数据信号的配线经过统一的规划和设计,把这些性质不同的
信号综合到一套标准的综合布线系统中。这个系统比传统布线系统大为简化,这样可节约了
大量的物质、时间和空间。
在使用时,用户可不用定义某个工作区(办公室或房间)的信息插座的具体用途,只要
把某种终端设备(计算机、电话机、视频设备等)接入这个信息插座,然后在管理间和设备间
的交连设备上做相应的跳线操作,这个终端设备就被接入到自己所需要的系统中(计算机、
电话机、视频设备等系统)去。
2)开放性
综合布线系统由于采用开放式体系的结构,符合多种国际上流行的标准。它对几乎所有
的著名厂商的产品都是开放的,如 IBM、HP、DEC、SUN 的计算机设备,AT&T、NT、NEC
等交换机设备。它对几乎所有的通信协议也是开放的,如 EIA-232-D、RS-422,RS-
423,ETHERNET,TOKENRING,FDDI,CDDI,ISDN,ATM 等。由于综合布线系统具
有广泛的开放性,适应范围大,使得更换设备及应用、操作系统时,布线系统不用重新更换。
3)灵活性
传统的布线方式,各个系统是封闭的,其体系结构是固定的,若要迁移设备或增加设
备是相当困难和麻烦,甚至是不可能的。
综合布线系统由于所有的信息系统都采用相同的传输介质、物理星形拓扑结构,因此所
有信息通道都是通用的。每条信息通道可支持电话、传真、多用户终端、10Base-T、
100Base-T、ATM 工作站及令牌工作站等。
4)可靠性
由于传统的布线方式,各个系统互不兼容,因此在同一建筑物中往往要有多种布线方
式,建筑物中总系统的可靠性要由各系统的可靠性来保证。如果各系统布线处理不当,还会
造成交叉干扰。综合布线系统采用高品质的材料和组合压接的方式构成一套高标准的信息通
道。所有的器件均通过 UL、CSA、及 IOS 认证,每条信息通道都要采用专用仪器校核线路阻
抗及衰减率,以保证其电气性能。系统布线全部采用物理星形拓扑结构,点到点连接,任何
一条线路故障均不影响其它线路的运行。
5)先进性
当今社会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使信息和话音传输界限己被打破,因
此现在建筑物如果还采用传统的布线方式,肯定是落后的。它不再能满足目前信息技术的需
要,更不适应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
6)经济性
综合布线系统比传统的布线系统优越,既节约了大量的物质、时间和空间。又保持投资
不会因更新、增加设备及其应用系统而失效。
2、 综合布线子系统设计
综合布线子系统包括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垂直主干子系统和建筑群
子系统。
1)工作区子系统
工作区指从由水平系统而来的用户信息插座延伸至数据终端设备的连接线缆和适配器
组成。工作区的 UTP/FTP 跳线为软线(Patch Cable)材料,即双绞线的芯线为多股细铜
丝,最大长度不能超过 5M;信息插座采用单孔和双孔超五类防尘面板。标准信息座均为墙
面明装。为使用方便,要求信息座附近应配备 220V 电源插座,以便为数据设备供电,建议
安装位置距信息座不小于 15 厘米,否则需做屏蔽处理。
2)水平子系统
水平子系统指从楼层配线间至工作区用户信息插座之间的部分,由用户信息插座、水平
电缆、配线设备等组成。综合布线中水平子系统是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
推荐采用 AMP 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走廊建议采用 PVC 槽,教室内、办公室内部、室外建议
用 PVC 管。
3)管理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提供了与其他子系统连接的手段,使整个布线系统与其连接的设备和器件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调整管理子系统的交接则可安排或重新安排线路路由、因而传输线路
能够延伸到建筑物内部各个工作区。是综合布线系统灵活性的集中体现。
管理子系统三种应用:水平/干线连接;主干线系统互相连接;入楼设备的连接。线路
的色标标记管理可在管理子系统中实现。水平管理区子系统管理水平布线及垂直主干的线缆
交接设备,负责水平区域内的线缆管理,水平与垂直线缆的交接。它可为网络的系统提供中
继的无源交叉跳线、有源网络设备和配套的电源设施。
水平管理设备间的设置应根据线缆及网络规划的实际需要来安排,在一层楼内,因线
缆敷设的距离超长可设多个设备管理间,而在楼层面积小时可多层共用一个水平设备管理
间。水平管理子系统应尽量设置在水平线缆辐射的中心位置,应考虑多种信号源交叉使用的
可能性,布线方式考虑使用壁挂式或落地式 19 英寸标准机柜。
4)垂直主干系统
垂直干线子系统由连接主设备间至各楼层配线间之间的线缆构成。其功能主要是把各分
层配线架与主配线架相连。用主干电缆提供楼层之间通信的通道,使整个布线系统组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垂直干线子系统 Topology 结构采用分层星型拓扑结构,每个楼层配线间均需
采用垂直主干线缆连接到大楼主设备间。
5)建筑群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是指楼宇之间的互联。考虑到传输介质暴露在室外且为高空架设,我们在
选择传输介质时考虑到了介质的强度、抗干扰性能、抗老化性能等因素,同时也考虑到将来
的扩展需要,传输介质选用多模光纤。
光缆布线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极高的频率带宽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而使用铜
缆做主干则存在可利用及开发的频率带宽有限的问题。此外,光缆还具有较高的传输距离和
防止电磁场干扰的能力。其敷设施工又远比铜缆安装简单,因此,是一种完全优选的主干布
线解决方案。当然,光缆布线系统在具有众多优越性的同时,也有成本高、接头工艺要求严
格,在网络信号传输过程中须进行光电转换,即须添置光电转换设备(收发器)。不难想象,
如果光纤到桌面,则每台电脑均需配置光电转换器,就目前光电产品的单价来看将是一笔
巨大的投资。因此,我们认为在电脑网络布线系统中,按照目前的网络发展速度、同时本着
节约工程投资的原则,采用光缆做主干、而水平布线系统仍采用铜缆,是一种即满足现在又
能兼顾未来发展的布线方式。
3、网线制作
1)概述
网线由一定距离长的双绞线与 RJ45 头组成。双绞线由 8 根不同颜色的线分成 4 对绞合
在一起,成队扭绞的作用是尽可能减少电磁辐射与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双绞线可按其是
否外加金属网丝套的屏蔽层而区分为屏蔽双绞线(STP)和非屏蔽双绞线(UTP)。在
EIA/TIA-568A 标准中,将双绞线按电气特性区分有:三类、四类、五类线。网络中最常用的
是三类线和五类线,目前已有六类以上线。第三类双绞线在 LAN 中常用作为 10Mbps 以太
网的数据与话音传输,符合 IEEE802.3 10Base-T 的标准。第五类双绞线目前占有最大的
LAN 市场,最高速率可达 100Mbps,符合 IEEE802.3 100Base-T 的标准。做好的网线要
将 RJ45 水晶头接入网卡或 HUB 等网络设备的 RJ45 插座内。相应地 RJ45 插头座也区分为
三类或五类电气特性。RJ45 水晶头由金属片和塑料构成,特别需要注意
的是引脚序号,当金属片面对我们的时候从左至右引脚序号是 1-8, 这
序号做网络联线时非常重要,不能搞错。双绞线的最大传输距离为 100
米。
2)制作过程
先用双绞线剥线器(用什么剪无所谓)将双绞线的外皮除去 3 厘米左右,剥线完成后
的双绞线电缆如图所示。
接下来进行对线。对线的标准有两个:EIA/TIA 568A 和 EIA/TIA T568B 标准(如
图四)。

对好线后,把线整齐,将裸露出的双绞线用专用钳剪下,只剩约 15mm 的长度,并


铰齐线头,照图五所示的位置摆放,将双绞线的每一根线依序放入 RJ45 接头的引脚内,
第一只引脚内应该放白橙色的线,其余类推。

确定双绞线的每根线已经放置正确之后,就可以用 RJ45 压线钳压接 RJ45 接头,做好


的 RJ45 头如图六所示:

因为网卡与集线器之间是直接对接,所以另一端 RJ45 接头的引脚接法完全一样。完成


后的连接线两端的 RJ45 接头要完全一致。
最后用测试仪测试一下。这样 RJ-45 头就制作完成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