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人生的意義(book) 殷海光

價值層:
人有「意識」,會自覺地追求理想、道德和真善美等
價值﹔這層是人所獨有的。 [精神價值,天]
價值層
生物文化層:
人是高等生物,有文化,懂得籍禮儀、形式、物質工
具美化人的生活。(e.g. 餐桌禮儀、華麗的衣裳) 生物文化層

生物邏輯層:
人是生物,受生物法則支配。 (e.g. 食慾、性慾) [原 生物邏輯層
慾,人]

物理層: 物理層
人是物,受物理定律的支配。 (e.g. 地心吸力)

「人活在這世界上,首先必須要能生存」-殷海光

「君子謀道不謀食」 -《論語》 認為生物需要不及道德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 程頤 值之重要 → 陳義過高
「餓死首陽之山,義不食周栗」 - 伯夷、叔齊 (常見於宋明理學)

上層知識分子沒有吃飯的問題 ∴可以把精力花在價值層上 精神文化與現實脫節


但下層的勞動階層終日難得一飽 (生物邏輯層) (X 生物文化層)

「所以我們必須充實生物文化層才能談上一層的價值」-殷海光

殷海光的 dilemma:
滿足生物邏輯 ⊃ ~道德或理想
維持道德或理想 ⊃ ~滿足生物邏輯

殷海光的建議: 在滿足以下條件時,可捨義(價值層)而取生(生物文化層)
(1) 不可在自己的生存未受威脅時,為了實現利益而犧牲道德原則
(2) 不可為得到較佳生活或報酬而犧牲他人
(3) 因生活困難而被迫放棄若干做人原則時,必須作「道德的抗戰」,即盡量減少
放棄原則﹔而且要存心待機「收復失地」--- 即解決生活困難後須回復道德原則

人生的意義 (note) 殷海光


合情合理的現代生活態度:建基於「物質生活」安頓後的「精神生活」
理想人格: 某一階段滿足 → 自然推動 → 價值層

「衣食足而後知榮辱」- 管子 e.g. 名人(李嘉誠、比爾.蓋茲...) 熱心公益


「理想人格的造就不是一個靜止的過程,而始終在需要不斷得以滿足的動態過程中
進行」- 美國心理學家馬思洛(A. H. Maslow)

只講「節義」,寧願餓死 → 價值層與生物邏輯層間出現斷層
→ 傾向形式化、口號化、陳義過高
這種省略生物文化層,直接到達價值層的情況可分為下列兩種:

利他性 (^o^) 利己性 (/.\)


道德實體存在 (e.g.人命) 道德抽象理念 (e.g. 名節)
e.g. 在火場捨己救人 e.g. 岳飛放棄攻打金人、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 價值層的生活不能騰空而起,生物文化層亦不能與精神文化相脫離

道德:付出 + 主動 → 身教力量
應從人性(在可以滿足原慾、不脫離現實的情況下) 確立道德

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先親愛親人→ 仁愛所有的人民→推廣到愛護萬物

群體利益
個體意念不能強加於群體意念之中
(否則淪為「一廂情願」式的思考)

群體利益並不是一種以個人理念主導的價值觀

個人崇高價值影響群體的基本利益 / 整體利益 → 不義(公義) 行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