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传统游戏正在消逝

  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儿童游戏文化曾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丰富
多彩的游戏活动滋润着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游戏不仅使儿 童充
分展现了自己的智慧和灵感,使他们变得心灵手巧,而且还极大地促进了儿童的动
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那个时代的孩子没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也没有电 视、
玩具,唯一拥有的是宽阔的游戏空间和三五成群的伙伴。在林荫道上、房舍旁边,
处处可见踢毽子、跳房子、丢沙包、滚铁环、捉迷藏的孩子。

  现在,各种特长技艺的课外辅导和兴趣班几乎填满了儿童全部的闲暇时间。随
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科技的突飞猛进, 尤其
是电视等媒体的出现,儿童游戏在逐渐消失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作家陈村说:
“看着今天的孩子,我总会生出一点怜悯。他们不光缺少玩的时间,就是玩起来 也
很可怜。他们和机器玩,和从来没说过话的玩具动物玩。他们很少气喘吁吁,大笑
大叫。他们经不起输,更谈不上风度。人本来是应该和人玩,和活物玩的。电视
屏幕上的动物,即使是叫人开心的唐老鸭,毕竟不能给人以实物感。”

  在市区一中学任教的杨老师对此也很惋惜:“现在,每当我走进弄堂,会诧异
孩子们都到哪里去了。很少能看见‘捉对厮杀、舞枪弄剑’的场面。现在, 没有钱是
玩不了的。没有人养蚕、养鸡鸭鹅、养蝌蚪了。现在的孩子被一扇扇家门分割了,
被作业和课外艺术活动分割了。他们的手不再脏兮兮的,口袋里不再藏着 各种不
伦不类的东西,也很少闯祸。他们只有纸上的竞争。孩子们无疑比过去听话多
了。”

抖空竹

抖空竹原是庭院游戏,后经加工提高,有了竞技性质,并成为传统的杂技项目。分
双轴、单;轴,轮和轮面用木制成,轮圈用竹制成,竹盒中空,有哨孔,旋转发声,
中柱腰细,可缠绳抖动产生旋转。玩的人双手各拿两根两尺长的小竹棍,顶端都系
一根长约五尺的棉线绳,绕线轴一圈或两圈,一手提一手送,不断抖动,加速旋转
时,铃便发出鸣声。抖动时姿势多变,绳索翻花,表演出串绕、抡高、对扔、过桥
等动作,称作“鸡上架”、“仙人跳”、“满天飞”、“放捻转”等。也有用壶盖、酒瓶
等器具代替空竹的。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抖空竹”是中国传统杂技中,
以简单小巧,信手可得的物件,练出高超技艺的代表节目。它原是一项十分有趣的
民间游戏,在中国北方,逢年过节,人们特别是孩子们,都喜欢抖空竹,并能耍出
许多花样。
空竹俗称风葫芦,早为宫廷玩物,在古时候年轻女子玩空竹被视为高雅之举,
现代年轻女子表演空竹被视为绝妙之技。抖空竹在杂技节目中代表着中国的国粹精
品,演遍世界各地,占尽风头,早在 86 年就荣获“明日杂技艺术节法兰西共和国金
奖”,为中国赢得巨大荣誉。

风筝,亦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例:《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
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第一个风筝是鲁
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闽南语称风吹。风筝是一种 比空气重
的,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以
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 鸢’改称‘风筝’
现代以风筝,风琴作为统称,包括没有哨子的纸鸢。
风筝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 放风
筝是中国民间广为盛行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传统的娱乐风俗。
流行于中国各地,历史悠久,至今已有 2000 余年的历史,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
器。原用于军事上,相传春秋时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曾制木鸢飞上天空。后来,
以纸代木,称为“纸鸢”; 汉代起,人们开始将其用于测量和传递消息;唐代时,
风筝传入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到五代时期,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
声如筝鸣,因此又称“风 筝”。至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元代
时,风筝传入欧洲诸国。唐以前的风筝用丝绸制作,晚唐时改用纸制。
在古代,毽子一般用禽类羽毛和金属钱币做成。发展到现在,毽子制作的种类繁多,
除延用古代的办法以外,一般的说有四种。其一,用橡胶制作毽座,含毽底和毛筒
一次成型,

踢毽子

在 毛筒上套金属片和塑料片,在毛筒中插上鹅毛或其他禽类羽毛制作的现代工业
化生产的羽毛毽,大致可分为大毽、中毽、花毽和毽球毽。其二,用金属片为底,
以纸 剪成各种花色缨的手工制作的纸毽。其三,以各种色布条为缨,以大组扣为
底做的手工布毽。其四,以塑料做成的各色装饰性毽子。
  羽毛毽由底座加鹅毛或其他禽类羽毛加垫片制成。在一般日常的踢毽活动
中所使用的毽子,按照外观 尺寸来区分,可以大致分为大毽、中毽、花毽和毽球
毽。大毽是供一般初学者和平时娱乐所用。中毽使用范围最广,即可用于娱乐,也
可用于比赛。在中国竞技毽的 各单项比赛中只使用中毽,而不使用其他尺寸的毽
子。花毽的装饰性最强,使用的羽毛品种繁多,包括鹅毛、鸡毛、鸵鸟毛等等。毽
球毽飞行速度最快,其羽毛短 小、高度很低,一般使用鹅毛制作,只在毽球比赛
中使用。

板鞋竞速是由多名运动员一起将足套在同一双板鞋上,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
在同等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
  板鞋竞速在标准的田径场地上进行,场地线宽为 5 厘米,跑道分道宽⒉ 44 至
2.50 米。比赛板鞋 以长度为 1OO 厘米、宽度为 9 厘米、厚度为 3 厘米的木料制成
(以三人板鞋为例)。每只板鞋配有三块宽度为 5 厘米护足面皮,分别固定在板鞋
规定的距离上,护 皮以紧酵面为宜。第一块护皮前沿距板鞋前端 7 厘米,第二块
护皮在第一块护皮与第三块护皮的中间,第三块护皮后沿距板鞋末端 15 厘米。
  板鞋运动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在民间,关于
板鞋的传说还有一段激动 人心的故事:据说,明朝嘉靖年间,广西壮族女英雄瓦
氏夫人曾经以板鞋作为“秘密武器”,训练士兵之间的团结性以及协作能力。她让
三名士兵同穿上一副长板鞋 一起步跑,长期如此训练,士兵的素质大大提高,斗
志高涨,所向披靡,从而在战场上大败倭寇,为壮乡人民立了大功。后来,南丹县
那地州壮族人民模仿瓦氏夫人 练兵方法,开展三人板鞋竞技活动自娱自乐,相袭
成俗,流传至今。2005 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将“板鞋竞速”项目列为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会的正式比赛项,主要还是三个人要齐心一致才能胜
利。

丢沙包是中国大陆经典的儿童集体游戏之一。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极为风靡,但


进入 20 世纪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增多,丢沙包这种游戏已经淡出孩子
们的视线,但某些地区的小学体育课仍是常见的活动。

用碎布及针线缝成、用细沙塞满的沙包是用来作武器“投杀”对方的。在规定场地
内前后各一名投手用沙包投击对方,被击中者就罚下场,若被对方接住,则此人可
以增加“一条命”,或者让一个本已“阵亡”的战友重新上场。

两人分别站在两头丢沙包,其余的人就在中间躲来躲去。一般采取淘汰制,中间的
人若被沙包击中就得充当“投手”,如果用手直接抓住了丢过来的沙包则要加上一
次“生存机会”,游戏继续。这是不是有些像棒球中的“投手”?“常胜法则”只有一
条:我躲,我躲,我躲躲躲!
是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再到耳朵头顶,然后举高“小
举”、“大举”,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不许用手钩皮筋边舞边唱着自编的歌谣。
  
跳皮筋有挑、勾、踩、跨、摆、碰、绕、掏、压、踢等 10 余种腿部基本动作,同
时还可组合跳出若干个花样来。
  跳橡皮筋是在两脚交替跑跳中完成各种动作的全身运动。跳橡皮筋是少年
儿童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它具有经济、简便、趣味性强等特点,故易于
在广大学生中普及。跳皮筋一般是 3 人以上的活动。它的花样很多,但都是在基本
动作的基础上联合而成。在活动中也可以把基本动作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花样。

象棋,又称中国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由于
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中国象棋是我国正式开展的
78 个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为促进该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现将“中国象
棋”项目名称更改为“象棋”。此外,高材质的象棋也具有收藏价值,如:高档木材、
玉石等为材料的象棋。更有文人墨客为象棋谱写了诗篇,使象棋更具有一种文化色
彩象棋是一种双方对阵的竞技项目。棋子共有三十二个,分为红黑两组,各有十六
个,由对弈的双方各执一组。
  棋子种类说明如下表:
  
红方名称 黑方名称 每方棋子数 可以到达的范围
帅 将 1 己方九宫内
车 车 2 全盘任何位置
炮 炮 2 全盘任何位置
马 马 2 全盘任何位置
相 象 2 己方区域内(实际上是 7 个特殊棋位)
仕 士 2 己方九宫内(实际上是 5 个特殊棋位)
兵 卒 5 起始位置及向前一步的位置,敌方所有棋位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