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L O V E T H E F U T U R E . L O V E H O N G K O N G


文:阿藹
* 前言

.
國內著名藝術家艾未未因為其「特立獨行」,堅持要搜集汶川地震死難學生名單,結果被政權擄拐
了。不單他的人「被失蹤」了,他的名字也被中國的互聯網封鎖,搜尋無門,部份網友以「愛未
來」作為艾未未的代詞。


中國沒有艾未未這樣的人,就不會有未來。我們愛這個由擇善固執的人們創造出來的未來!

近月,由於搶奶粉、搶產房而製造了不少中港兩地的矛盾。有捍衞「本土價值」的朋友說,要跟中
國劃清界線,不要管深圳河對岸民不民主,食品毒不毒,讓那片土地自個兒腐化,最重要是保衞香
港的社會。有的更極端地認為,國內輸入的貨品和移民都是劣質的,要提防。

縱觀香港百年歴史,這個地方一直是逃離暴政和革命據點。辛亥革命,香港成為連繫清朝義士和海外
革命力量的橋頭堡;四九後,為了逃離共產黨的一連串政治迫害,我們的上一輩,紛紛在香港落地
生根,獅子山下的情懷由此而生;八十年代,大批香港人北上建廠,單程證制度落實後,每天均有
來港「家庭團聚」的移民;九七後,隨著自由行、CEPA等政策,兩地交往更頻,國內的資金、旅客


和移民湧入,同時,香港的文人、專業與投資也紛紛北上。

與此同時,中聯辦和中央政府,大至香港的民主進程、小至香港的國民教育和菜園村等,均事事介
入,諸多指點。的確,在這個處境下,我們更要愛香港、捍衞香港的自由、多元、包容等價值和堅
定地爭取民主。

然而,劃地設限並未能回應當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流動,相反,我們要讓新的成員了解這個城市


的歴歷史和價值,成為捍衞香港社會的一員。另一邊廂,我們要愛香港,秉持著自由民主的原則,在
北上的過程中,拒絕被權力物慾引誘同化,輸出香港的核心價值。

還記得去年跟北上文人梁文道夜話,當時他因為批評香港功能組別的選舉方式,被國內宣傳部下令
封殺,禁止他在國內主流媒體刊登文章,在跟國保周旋的過程中,對方曾威脅他說:「我們可以讓
你一無所有!」梁回答說:「我正打算出家,這正好送我一程!」

過去年幾,極權統治者已失卻道統,它唯一可以威嚇人民的,是物質上讓你「一無所有」,而在這
個時代,抗拒權力、物慾誘惑的道德勇氣更顯重要。在這個制度人心敗壞的國家,最基進的政治,
是大無畏的道德勇氣,是「真」、是「善」、是「美」、是「愛」。

今年初,中共以鎮壓「茉莉花革命」之名,擄拐、檢控大批文人、專家、藝術家、學者和維權人
士,有部份已經被控以「顛覆國家政權罪」,他們的家人甚至小村小鎮的鄉里都遭受到國保的恐
嚇。所有的反對派,甚至只是跟從憲法賦予的權利參與人大選舉的溫和改革派,也被定性為「敵對
勢力」。這個政權已經踰越了一切法律倫理道德的底線,剩下白色恐怖的手段。

人民最後的武器,就是道德良知,以及豁出來承受「一無所有」氣節。同樣地,要捍衞香港這個社
會、這裡的土地,要實踐愛,用力去愛我們的未來!

今年的特刊,我們嘗試為中港關係來一個定位,以探討新的政治實踐的可能性。我們訪問了幾名新
來港人士,打破社會對新移民的定型,尋找新的互動可能,並藉「以艾未未作為方法」的討論,開
拓新的中港連線。

此外,灣區「被」規劃和國民「被」教育,都挑戰著香港的自主權和核心價值,當「融合」變成一
種劃地劃過界和意識型態入侵的力量,我們是被動地去抗拒,還是主動地去建立「進路」,以抗拒
以經濟利益主導的「融合」,主動連結國內進步的民間力量,更積極地輸出香港抗爭組織經驗與熱
情?我們希望庫斯克和梁啓啟智的文章,能為大家帶來啓發,一起在威迫利誘的政治下突圍。
文:葉蔭聰

* 應該怎樣形容回歸以來的中港關係?
「回到祖國的懷抱」,怎麼還有人說河水不犯井水?
「溫水煮蛙」,青蛙似乎比較像被沸水燙,掙扎得頗
為激烈;「中港融合」,親北京人士為何埋怨有人搞
分裂?「溝淡香港」,怎麼有人說「本土」愈來愈
濃?

* 香港要「死」冇咁易!
中港關係的複雜與混亂,遠超出任何簡單的歸類。
回想九七前在西方媒體有「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的說法,如今讀來有點啼笑皆非。不
過,「死亡」陰影一直濃罩著許多人。近日隨著內地
孕婦、現金派發六千元、灣區被規劃等議題,又再引 港這個資本主義城市連在一線,性質相似。在大國崛 最近「藝術公民」穿梭油尖旺遊客區聲援艾未未,亦
發了「抗拒中國大陸」、「守住香港」的說法,背後 起的風光下,城市變得愈來愈是權貴的城市,威權政 初步觸發了香港示威文化的新可能。我們不能小看這
還是對「死亡」的焦慮,要拯救那個面臨危難的「香 府與金融地產資本合謀,被壓迫者不只是底層工人, 些新可能,過去,在無意間,香港已與廣東珠三角地
港」。 也包括中產階級;因此,香港大學生抱怨買不起房 區共享了不少流行文化及政治文化,去年大家有沒有
子,國內大學生的前途亦淪為「蟻族」與「蝸居」的 注意廣州「撐粵語」運動的年青人在唱甚麼歌?喊甚
香港當然不算是生龍活虎,不過,正所謂:想死冇咁 命運,我們的命運比以前更相似與相連。 麼口號?
易!在我們捍衛那些「死了」或消失中的東西之時,
有沒有「新生的」事物,反而是我們視之不見的呢? 我以為,香港面向中國大陸,絕不能以「守」為本,
其中一種「新生」事物,我會稱之為香港人日常經驗 不能奢望把「兩制」來個假戲真做,而且,我們更要
* 扎根香港,改變中國 在「支援」角色上再向前推進。二十多年以來,民主
中的「大陸」,那不是媒體每天每夜論述的「大陸」
,而是我們經驗上碰到卻還未能完整論述的「大陸」 派以「六四」堅守自己的政治道德位置,不但建立了
我們太焦慮「大陸」的外來威脅,想念著那個即將失 香港的反對派,還恢復了中國大地上幾乎唯一的民主
,其中之一便是活生生的人群。 去的「香港」,少思考日常經驗中的「大陸」,更少 黨派(相對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民主黨派)。但是,
思考如何利用這個新形勢,創造新的香港。香港不是 今天形勢已不是八、九十年代了,不管主觀意願如
固有既存的,而是有待我們創造與發展的。從歴 史 上 何,香港跟任何中國大城市一樣,都融進中國的社會
* 「大陸」:活生生的人群接觸 看,香港能在多次革命運動發揮作用,全因不同群 及政治變動,都受到中央政權或多或少的支配;當中
體、社會及政治力量能相對自由運用香港的機會,而 最大分別的是,我們因有 或真或假的「一國兩制」,
除了比較多人懷著道德、情感、價值談論的新移民 港註冊登記社團,同時,與香港小部份民間團體如工 非香港自身有甚麼本質上的優勢。近年社會運動的本 所以還有多幾分的公民社會空間,關鍵在於我們如何
外,我們常忽略了其他群體。以我熟悉的大學校園為 會等,有密切的人際網絡聯繫。這幾年不少國內媒體 土呼聲,要追求的不是既有的生活方式,不是虛幻又 運用。
例,現在每年也有一千多名來自大陸的本科生,還有 人,受到一波又一波的打壓,也開始在香港開發境外 失落的黃金歲月,而是過去還未實現的承諾、充滿情
愈來愈多的研究生。這些大陸學子在二十年前的香港 輿論陣地。 感的當下,以及烏托邦的未來。只有擺脫戀物式(fet- 扎根香港,改變中國,才是新挑戰。
大學校園幾乎不存在,而且不少還會留港工作取得居 ish)的香港本土認同,在政治經濟大勢中尋找鬥爭的
留權,成為香港市民。雖然中聯辦也緊盯這些準知識 至於持單程證來港的,則更是多種多樣。他們大部份 伙伴,才能創造批判性的本土身份,持續與中央化的
份子,但把這些人視為「建制派投票機器」很難說得 並不政治化,只是他們人生路不熟,親北京政團及社 政權以及支配性的資本力量抗衡。
通,因為,他們畢竟是來接受高等教育的,即使他們 團的確能提供不少支援。不過,這並不等於他們便成
成了保守派,自命進步的香港學者、知識份子也是責 了「鐵票」,他們對國內不公平的政治及社會不公比 在香港,其實處處都是改變中國的可能,只是我們缺
無旁貸的。 我們更清楚,他們來了香港後,也在實踐與體驗那怕 乏想像力,思想上懶惰。我當了大學老師八年多,仍
還是很有限的公民權。至於每年數以千萬的國內自由 然很少考量在教學上如何配合大陸學生的取向及興
還有工作簽證。回歸以來,中國大陸來港工作的簽證 行遊客,更是千差萬別,他們固然來港消費,但也期 趣。我們的公民團體,少有連結在香港工作的大陸在
相對容易,不管是在香港大學畢業的大陸學生,還是 待體驗香港的不同,包括文化及政治,否則,「禁 職青年,以至來港活動的國內民間團體(某些穿梭中
直接來香港工作的。雖然不少人任職中資機構,但也 書」不會成為遊客恩物,個別旅客更以香港遊行作為 港兩地的學術機構及人物反而較主動),本地學生會
有不少人是為了遠離國內的政治控制(最簡單便是 景點。 更還沒有積極向內地生展開工作。至於利用香港的自
互聯網上的GFW了),又或者是尋求跟大陸既近且遠 由去創造跨越中港界限的媒體平台,或那怕是小小空
的一片地方,謀求個人或社會事業。事實上,多年 事實上,中國大陸已不單純是八、九十年代的發展中 間,則還屬實驗性質;面對中共挾著資本及政商關
以來,國內的NGO,都視香港為一個「活門」,在香 國家,尤其是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已經與香 係,系統性地攏絡本地媒體,我們還需更大的努力。
身受。我在港大演講時,會有香港學生起來要求以廣州話交
流。我回應說,我非常了解你這句話的意思,我理解你提的
問題,若沒有一些不滿與一些感受你不會這樣提,若只是交
流的話,大家一定會用大家聽得明白的語言,普通話英文都
可以,但你卻選擇自己的語言而不管對方是否聽得懂。我告
訴內地生,大家首先要明白對方為什麼要提這樣的問題。我
* 編按 甚至遇到過一位香港醫生,他只堅持對我說廣州話,甚至不
願說英語。他認為,你不會說廣州話,來香港幹嘛?這讓我
一提起國內新來港移民,很多人都會想到「拖低工資,搶 很驚訝,因為一般醫生不會這樣的,這應該是極個別,可能
飯碗」、「排隊黨、搶奶粉」、「生仔機器、搶床位」、 那天很有情緒,醫生應該最重視人道、關心病人,診症不應
「被洗腦、五毛黨」、甚至是「民建聯票倉、中聯辦臥卧 該是政治表達。我盡量去理解這些情緒。
底」等刻板印象。然而,這種子烏虛有的對立,將會把我
國內學生會向我傾訴這些。我會跟他們說來香港主要是學
們帶到什麼境地?以下幾個新來港人士的訪談,希望敞開
習,而不是封閉自己,不是要扺抗,首先開放心靈和頭腦,
大家的想像,回到每個人的具體經驗之中,與這些社會新
走出自己的身份意識,有些問題可以學術地討論,抽離一
成員溝通,並邀約他們一起去捍衞香港這片自由的土地。 點,甚至把自己作為觀察對像。
我對一些香港或境外嚴厲批評中國政府的言論也很理解,而
且認為有些批評非常有用。
香港學生也應更開放地與國內學生交流,不能一下子就說你
問:你在香港做訪問學者期間有什麼活動?有甚麼體會? 被洗腦,你這樣攻擊,他們可能馬上就歸邊。而且,他們每
一個人都不一樣的,不能以整體的印象來概括。那一年到港
答:在香港做訪問學者的機會是很難得的,會出席公開演 大,剛好遇到學生會就六四辯論,那個學生會長陳一諤下
講,跟學生有很多交流,這些機會很重要。內地人,學者也 台,特別激烈,很多人捲進去了。有很多國內學生,都被香
好學生也好,我覺得他們應該與本地人有更多交流,現在還 港學生劃清了界線。
長平,國內資深傳媒人、前《南方都市報》副總編長平,在今年四月
「被退休」。十多年來,他一直頂著中宣部的壓力,在能力範圍內, 是有很多隔膜,這是因為他們成長背景差異很大,對一些具
體事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問:可否宏觀一點地分析一下最近有關新移民來港問題的爭論?
捍衞言論自由、批判社會不公。在2008年拉薩騷亂後,他就撰文提出
真相和公義,只能在一個有採訪自由和開放的輿論環境下才能彰顯。 答:我反對一切界線,我認為大陸學生到外面是好事。若人
香港學生應更多意識到香港與中國的關係。過去很多香港人
結果,他成為眾矢之的,被《中華網》等強國陣型打為西方的走狗, 類是平等的,不應因為國內政治制度不好而關起來,不要視
認為與中國的關係不強,認為保住自己的自由就可以,不覺
然而他沒有放棄批判社會。 之為洪水猛獸。這涉及人類平等的問題,若不分國族界線,
得中央政府是自己的政府,但從法律和實際的政治運作上
看,中央政府在九七後就是香港人的政府,它製訂的政策會 全世界人口裡面,每四個人就有一個內地人,這是正常狀
這次訪問,主要是因為過去幾年,長平經常來往中港兩地,而且他的 態。但因為政治制度,可能會有些不同,導致一些社會現象
影響到你,當它們管到你的地方政府,你就應該去關注和監
女兒也是在香港出生,他的經歷,為最近「國內孕婦來港產子」和「 督這個政府。再且,它也會影響地方政府的民主進程。 和行為有差別,若你覺得不好,就像有些香港人所講的劣質
新來港移民」的一些論爭,提供一個新的角度。此外,他對香港媒體 社會,其實那些人是第一受害者,接著才是香港人。這是從
生態的批判,可謂一針見血。 此外,內地的事件可能會影響香港,現在香港人看到的是經 原則的角度看。
濟方面的影響,購物、旅遊,其實這些不是孤立存在的。他
們會看到內地人生孩子、把醫院佔領,但他們沒有想到為什 至於具體的情況,可能會有你所說的情況,有些人是為政府
問:能不能談一下你的女兒,她是在香港出生吧?當初為什麼會 (問/整理:阿藹、葉蔭聰 答:長平) 麼美國人沒有結伙成群的來香港生孩子?其實內地人來香 工作,但有些人是身份迷失。但長遠來說,有些人會有所改
有這樣的決定? 港,一點不比美國人容易,亦比南非人和馬來西亞人更難一 變,我覺得交流很重要,我自己認識的內地人,不管是官員
些。生孩子不單止是生孩子的問題,它是一個內地境外移民 或學生,他們都承認香港好的地方,很少有人說香港不好,
答:之前沒有多想,當時剛好到香港大學做訪問學人,朋友 個資本家或者其集團的負面新聞。我甚至聽說有一個大商人 潮的問題,為什麼中國人都要離開中國?很多明星,像電影 這是基本的認知。
就提醒說不如順便去香港生。我太太胎位有問題,在香港公 打電話給報社說,有一些年青人到百佳抗議,這不好,你們 「建國大業」裡,最少有三份之一都不是中國國籍的,為什
立醫院的產費是三萬九,跟內地差不多,香港的醫院質素還 批評一下,那報社後來真的組織了文章來批評,這是很恐怖 麼呢?若中國不是現在這樣的情況,香港人根本不用擔心, 內地的情況與香港息息相關,把它關起來,它變壞一定會影
要比國內好。至於身份證的問題,當時沒有多想,過後覺得 很糟糕的事情。香港大大小小的媒體,都多多少少地受資本 根本不會有人來生孩子。很多事情表面看是具體問題,但卻 響到這邊,換句說,國內的人是否來香港,國內都會影響香
有這樣的身份挻好。 家的影響,但到這一步就很有問題。 與中國大陸的整體處境息息相關。 港。究竟是關起來讓它變得更壞,還是開放讓更多人來,這
兩個情況,哪一個對香港影響更壞?這很難說。再且,關起
其實我九二年結婚,十七年後才生孩子,為什麼過了那麼多 另一方面是,這些資本家同時跟權力有勾結,透過它們來影 至於內地學生,他們的心理更複雜。內地學生在很多事情 來的想法太不切實際,從法律上、從世界潮流上都不可能。
年才生,是因為覺得這個社會不夠好,若作為有責任的父 響媒體、控制媒體,我對這方面有一些了解,很不滿意。 上,是被蒙蔽的,他們看不到訊息,不了解情況,他們應該 大家應該看到這是他們的自由、一個大勢,然後再去討論如
母,我一直懷疑是否要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來,這個疑問我 是受害者,成長了二十年不知道這事,來到香港終於可以看 何守護香港的核心價值、好的秩序與法律。
一直沒有答案,後來年齡也大了,到最後才做出這個決定。 言論自由主要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一個是政治權力,一個 到、可以談論,憤怒的應該是他們。但情況卻不是這樣,彷
這些想法,當然與我生活在中國社會有關係。當然,我對整 是資本權力,在香港在政治權力好一點點,比內地好很多, 彿是這些國內學生要為自己的身份辯護,甚至表現為為中共 問:你自己有什麼打算?目前你不能在國內媒體工作,有沒有打
個世界都不夠滿意,有點虛無主義。 在內地政治控制是公然的、系統性的、制度性,在香港市民 政權辯護,提出當時情況是否可以理解。這可能與他們受到 算在香港找工作?
可以反對,可以上街,政治控制好一些,但資本控制其實挻 的教育有關,可能與他們複雜的身份有關係,很多人到了境
現在孩子快到兩歲了,我希望他能在香港受教育。其實我對 明顯的。 外,面對的首先是自己的身份問題,我是誰?他們首先認同 答:我一直受愛國主義教育影響,早年有人問要不要留在美
香港的文化和教育也有不滿的地方,我覺得香港的商業氛圍 自己是內地人,而當你說內地很壞的時候,他就覺得自己身 國,我當時認為我在中國更有用。現在假如中國媒體給我機
太重了,商業主義壓倒其他領域。香港不單是地產霸權,有 在香港我比較多接觸關心內地的記者,他們大都很有正義 處其中。其實很多學生是為自己的身份辯護,這把事情搞得 會,我仍然會猶豫究竟應該選擇在香港還是在國內。即使我
點是資本霸權,但是談這些都不能跟內地比,世界很多地方 感、責任心,對我本人的情況也很關心,我從他們口中知道 非常複雜,而不純粹是一個歷史問題。他們會說我對國內也 決定留在香港,我還會繼續通過不同的方法給內地供稿。若
都比內地好,香港的教育系統還是比內地好很多。上周香港 香港媒體的困境,他們對香港媒體很多不滿。 有意見,但你不要這樣說,這時他們都有身份迷失。 留在美國,我對美國人起不了作用,若能選擇,我更願意在
社會談到了「洗腦」的問題,在內地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 香港,因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可以在這裡做一些事情。
香港還是會拿出來討論,還能成為一個問題。內地從稚兒院 至於媒體中上層,有些老一代的文人有愛國理想,我跟他們 問:所以我覺得,像你這樣的位置,與內地學生交流更有效。 現在國內媒體沒有給我這個機會。若留在香港,我主要還是
開始,就灌輸了很多很不好的東西,造成很多很不好的影 想法不完全一樣,我理解在境外老一代的有愛國情懷,這跟 在媒體與寫作方面發展,此外,我希望更多了解香港,也多
響。 歷史、他們的經歷和中共的統戰有關。我也在愛國主義教育 答:對,像你說的一樣,在香港我會遇到很多內地學生,他 向香港人介紹國內的情況。
下成長,認為自己要愛國,但我們的愛國是要批評政府,促 們會把我當自己人,找我傾訴,說香港人罵他們、歧視他
問:作為傳媒人,你對香港媒體生態有何觀察? 進言論自由的空間,推進民主。我們認為這樣是愛國的,可 們,我會跟他們解釋和交流。 其實我現在的想法跟以前有點不一樣,應該更自由一點。媒
能有些愛國人士認為我們不應該到處批評中國政府,要有建 體與寫作,可以在內地幹,可以在香港幹,也可以在美國,
答:譬如說媒體就比較多受到資本的影響,它可能就不登某 設性意見,但我覺得除建設性意見外,批評也很重要,所以 我也認為有些歧視是不對的,我也遇到過一些,自己也感同 甚麼地方都可以。
文:浮白 Tiger在北京出生及長大,2005年來香港讀大學,現
正就讀碩士課程。他在2008年底加入香港獨立媒
體網當特約記者,正值反高鐵的運動如火如荼,他
阿美比我年輕十歲,是一個來自湖北農村的姑娘。聽說, 每次都會跑去立法會拍照。每次開獨媒的特約記者
我哥是在深圳傳道是認識她,當時她才十六、七歲,初中 會,他都堅持用不鹹不淡的廣東話,談大學裡的宿
程度,在南山做美容按摩,我哥怕小姑娘在城市被欺負, 舍之爭,覺得事件分化了大陸和香港學生,校方反
一直勸她回農村,但她要供養弟妹讀高中和大學。他們於 而逃避了責任。此外,他也在跟馬屎埔的活動。其
2001年,認識兩年後結婚了,孩子也在翌年於深圳的醫院 實他還有一年便可領永久居民身份證,但他卻打算
出生。 回內地,反而獨媒的友好力勸他先取到永久居民身
份證,「買一個保險」才回國內。不過,因為私人
我媽對這場婚事很憤怒,一方面覺得與媳婦語言不通,一 理由,他沒有打算以後在香港長期工作及生活,不
方面對國內的女子有成見,覺得她們貪錢、貪圖港人的身 希望因為這張身份證而打亂他的計劃。
份。
六年之間,他有很大轉變,由一個帶著防範意識、
婚後,我哥一家一直在深圳南山居住,到2006年,結婚五
事事以「國家」的角度看問題的人,變成一個積極
年後,才成功申請到香港居住,女兒在2008年在香港出
參與香港本土運動的青年…… 2010年反高鐵圍堵立法會。(拍攝:Tiger)
生。我哥與父母家住得比較近,媽媽常常會到他們家幫忙
(圖:香港新來港婦女組織同根社)
打婦,但因為年事已高,沒有餘力照顧孫子,嫂子爸媽申
請了三個月的簽證到港幫忙帶孩子,結果反而增加了我嫂
與母親的矛盾。 問:跟本地學生有沒有溝通上的問題? (問/整理:莫不言 答:Tiger)

大部份的爭執,都與帶孩子的方法有關。基本上,男家這邊(包括我)都認為嫂子父母寵壞了小孩,孩子要喝汽水 第二年上課,反而少與香港發生關係,很少出去玩,宿舍
答:首先當然是語言問題。第一年上課很少跟本地學生接
糖果就任由他吃,結果只愛吃零食不吃飯,到六、七歲還不能正正常常的吃一頓飯,後來上了小學,老師也發覺他
觸,只有一門課會碰到本地學生。一年級時,在我們學系 教室又很近,平時也不看報紙,跟香港社會沒甚麼交流。
有問題,要他作心理評估,發現他有過度活躍;除進餐外,孩子在公共地方的禮儀問題,也成為家庭的矛盾所在。
裡只有我一個內地生,我會跟他們學廣東話。我們的學系 我經常上網,當時主要用兩個系統,一個是facebook,一個
到小女兒出生後,直面嫂子父母帶孩子的方法,媽媽每天都血壓飊升。
比較多功課要求做田野考察,所以跟本地學生接觸較其他 校內網,明顯很分裂,雖然校內網也有反抗精神,但通常
內地生多,許多香港學生不願意溝通,只是覺得自己普通 很快會被刪。
其實一家人裡,我與嫂子一家關係較好,2003年更曾到他們湖北老家住了幾天。兄嫂移居香港,本來應該盡力幫忙
話說不好。其實,我自己也蠻被動,經常是他們主動來跟
嫂子適應新的環境,無奈我當時住在元朗,回港島的時間較我到深圳更遠。再且,香港的生活壓力與節奏,根本沒
我聊的。 我對香港的認識,主要是上某教授的課,他會講到香港規
法讓一個人分身去照顧其他的家庭成員。除我哥和父母外,在香港給予我嫂子最大的幫忙,大概是我哥的教友,他
劃,做field trip,去深水埗等等。後來是參與反高鐵運動,
們每個星期都有禮拜聚會,交流孩子入學、打預防針等生活須知。
問:當初為何會選擇來香港讀大學? 我們系很多學生老師也有參與,我們之前從規劃角度了解
香港,但參與了反高鐵也了解香港本土的概念。
為了處理家裡的矛盾,我與阿美有一兩次詳談。她並不喜歡香港,覺得這裡生活並不比國內好,她的妹妹跟一個搞
答:當年高考報志願,除了選香港某大學外,第一志願我
音樂的結婚了,對方收入不錯,妹妹自己開了美容店,而自己在香港就變成一個家庭主婦,身材走樣了,而且感覺
其實報了北京外語學院,但分數達不到,第二志願則是 我之前的意識形態是大中國,覺得香港及台灣是小地方,
自己很老(其實她當時才廿五歲),很沒用。
比較差的學校,所以不想去。我想,在北京生活了那麼多 別亂搞,趕快加入中國便好了。我之前也是支持民主化,
年,不如到外面去看看,其實當時也沒有特別想來香港。 對中國大陸很多不公平的事也很憤慨,不過,還是很大中
另一方面,我哥面對的家庭壓力也越來越大。一個年近四十歲的中年男人,過去幾年一直在深圳生活,回流到香
再加上,來香港也不像去英國那麼貴,離家也比較近。 國的。不過,在香港我慢慢才發現,一個地方的文化,一
港,儘管在大學找到不錯的工作,也不用供樓,但一個人照顧著另外五個對香港社會一無所知的人(嫂子父母、老
切的動力,你都應該要尊重,要了解。反高鐵改變了我。
婆和兩個孩子),完全被壓得喘不過氣。結果,女兒出生還未到一年,他就提出要回到深圳生活。
問:你來香港之前或剛來時對香港有甚麼印象? 我是北京人,坐高鐵從香港到北京,八個小時,這麼方
便,從利益上我應該支持,所以,我參與反高鐵的過程
這個決定,等於把兩個孫帶走,在家裡造成很大的矛盾與爭執,我媽一口咬定是我嫂做的決定,險些把她視為仇
答:對香港第一個印象是熱,很潮濕,哈,第一個印象, 裡,我也慢慢改變了自己的心態。最後是參與了inmedia,
人。因為事情影響兩老的心理健康,我和姐姐也捲進了戰團,對我哥諸多批評。不過在移居深圳後不久,我嫂又決
其實是九七回歸,當時還是小學,香港政府畫出那幅畫, 幫忙做過報導,訪問了一些人,令我對香港的認識與我預
定回到香港讀美容課程,並獨個兒在寄居在我媽家半年。
香港經濟騰飛呀,維港兩岸很繁華呀。平時我爸不說話, 期有很大差距。
但知道我要去香港,他就說,可能有人會找你當特務,你
撇開婆媳間矛盾不提。美容院的課程和實習,是我嫂來港四年以來,第一次進入香港社會。美容院的實習生,每天
要小心。我當時覺得很搞笑,他可能聽到一些傳聞,他那 問:你怎樣看香港未來?
平均工作十小時(連加班),每個月的基本工資才三千多,而實習生是沒有按客人數量計的獎金。因為她常常被本
句話在我心裡也產生了防範意識,每次講六四,我都會嘗
地的員工呼喝,會與她們保持距離。有一次她問我:「我發覺你們家不像香港人,你們都不抽煙,不講粗話的,我
試用特別理性的方式。我是北京人,知道一點點,但沒有 答:我不是很樂觀,我沒有很認真考慮過。香港是一個陣
的同事好誇張,不工作就圍在一起抽煙罵人。」她又解釋自己在美容院工作的目的是學人家如何經營這門生意,日
人為它定性,所以,我來了香港之後也會特別找資料,會 地吧,先達到「五十年不變」,即有些事情還沒變,要
後回國內開店。好不容易過了三個月的實習,她從觀塘店調到上水店上班,每天跨境上班,也結束了在我媽家寄居
強調理性分析。譬如說,我以前會想:你只看到北京學生 拿到民主,肯定超過五十年。另外一件事,我們要知道,
的日子。
的死,沒看到解放軍的死!我會防止自己輕易陷入某種情 我們不是香港的主流,現在不是,未來也不太可能是,很
阿美很少談政治,偶然會談到家鄉徵地糾紛,地方政府土豪如何不是。她很留意我家飯桌上的社會議題討論,譬如 感。不過,慢慢這個防範便消失,覺得這種防範也是一種 多人開始在改變,但速度會很慢。而且,共產黨的統戰做
說聽到我們在談論六四,她會追問究竟是甚麼回事?有一次,我在談新界丁權的問題時,她首次發表有關香港事務 意識形態。 得太好了,陳雲說有特務過來,但是,真正的問題不是特
的意見,說出自己在上水店的所見所聞,不明白為什麼大家都是香港人,都在這裡居住同工作,他們有權建屋,其 務,當帶有同一個意識形態的人過來,問題很嚴重。在內
他同樣付出的人卻沒有? 問:來香港讀書的過程有甚麼特定群體讓你融入香港? 地生的圈子裡,有三種人,一種是讀完便走,一半吧;另
一半是留在香港,留在香港的也有兩種人,有些人會進入
我心想,阿美在接著的選舉會有投票權了,她究竟會投給誰? 答:一開首甚麼也不知。浸會的香港內地生會幫忙辦身份 關係利益網絡,在中資機構工作,政治冷感,或支持建
證,辦電話卡等等。第一年大學有一個課程,叫人文素 制;另一種很積極投入民主運動,他們關心內地,不關心
質課程,要求我們做一些本地調查,我記得我們研究過香 香港,他們覺得在香港方便,但跟社會運動主流離很遠,
港妓女、鴨寮街等等。其餘便沒有甚麼課,學一下廣東話 他們也不行動,只有一股熱情,可能會投票,也許投給民
吧。 主黨。
未未
文:余在思

艾未未無緣無故在機場被公安捉拿,至今仍然下落不明。 * 臣民社會 蔡芷筠指出政治藝術應是the art of uncomfortable及the art of


一直以來,非官方的官方說法指艾未未涉嫌經濟犯罪,又 questioning,即是一種令到別人反省和質詢立場的藝術表
有傳艾未未個人道德敗壞,其作品是下三流、抄襲別人、 震懾,的而且確是當下中共對待異見者及統治人民的手 達,既然身處香港,為何我們不能影響自由行,建設一個
甚至以創作散播色情等等。最新近的指控是官方秘密安排 段。這套管治邏輯之所以能夠運作,背後必定有一定的社 特立獨行的城市,而要選擇擦邊球的方法?艾未未、塗鴉
艾未末與妻子路青見面後,指艾未未涉公司逃稅。這一切 會結構及意識形態驅使。林藹雲便試著提出三種對社會的 少女、光影少年,這都是在香港本身可以談論,可以作出
的莫須有,帶來國內外更大的驚訝。究竟誰害怕艾未未? 想像來分析艾未未獨特之處。 聲援的事;而國內開放自由行,國內的朋友來到香港,可
我們可以怎樣理解他/它?作為一種方法,我們又有甚麼 以透過香港的藝術創作來看到問題,並思考中國,這不是
思考? 首先,林藹雲認為當下中國社會有一種「臣民的社會結 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嗎?
構」在運作著。在這種結構下的「反抗」便是以上訪,甚
獨立媒體與藝術公民於四月三十日合辦了一次討論會:「 至自殘的形式來表達,例子有浙江錢雲會及拆遷自焚事
艾未未作為一種方法?」整次討論會分兩部份,第一部份 件。在臣民關係下,人民往往不會把身體看成為完全屬於 * 政治與道德
講者包括Co-China主持杜婷、獨立媒體網的林藹雲、商台 自己的,故傷害自己就在某程度上損害著身體所屬的天朝
節目主持人潘小濤與及社會藝術行動者蔡芷筠,講者主要 (中央)。另一種對中國社會的想像便是「虛擬公民社 要成為特立獨行的自然人,建設一個以香港為本位的中國
探索政治「擦邊球」或前衛抗議風格是否已到了一個終結 會」,這以劉曉波零八憲章事件為例子。儘管中國沒有公 城市,要具有道德勇氣。楊秀卓引述法蘭克福學派哲學家
的時刻;而香港在這種「可能的終結」形勢下的可能方法 民社會,但公民卻假裝自己有公民權,並在既有的法律和 Herbert Marcuse的理論指出,最基進的政治,乃最基進的
又是甚麼?而第二部份則有藝術公民的程展暐、藝術教育 憲政的框架下爭取改變。其實,「虛擬公民社會」,並沒 道德表現。楊秀卓認為從艾未未以至塗鴉少女身上,均能
工作者楊秀卓及作家廖偉棠,他們環繞艾未未到塗鴉少女 有直接挑戰政權的合法性,而且亦強調公民的義務,然而 看到一種以保存個人性及其想法不受外力所操控的勇氣。
這引旨,對談藝術介入政治的可能性。 這種「有規有矩」的抗爭,仍受到中共打壓。 我認為,談勇氣若作為一種人之稟性論,其實尚有許多有
待打開的空間,諸如勇氣若人皆有之,也是天賦的,那作
在「臣民」與「虛擬」的社會想像以外,林藹雲指出,艾 為有勇之人這自我認識是否可以是另一次啟蒙的開始?
* 率性的行動藝術 未未那破格的豬肉佬形象和超越常規且荒誕的實踐,正好
從藝術公民在研討會舉辦前一周所發起聲援艾未未的遊行
是對極權社會下真相之不可能的嘲笑。他質疑權力,拒絕
玩虛擬公民社會的遊戲,忠於自己,其行為藝術的意義, 看,大概楊秀卓從艾未未身上所看到的勇氣,及蔡芷筠的
杜婷以一個問題打開整個討論會的序幕:當胡佳被捉、譚
並非來自外在的政治語言,而是源於自己和參與者所賦予 直接建設香港成為特立獨行的中國城市並不是一種空談,
作人也被拿的時候,大家都在問「艾老師為何沒有被捉?
的意義。 也不宜對在香港處境下作藝術政治過份悲觀。程展緯從本
」一般認為,這是因為他的家庭背景及群眾的基礎強大,
港藝術家組成藝術公民的經驗作了一點梳理與分享,指出
所以保住了他。然而,也正因為此,這次艾未未失蹤,便
(圖片來自:http://www.flickr.com/photos/jiruan/5616232638/ 藝術家們由分散到集合起來,重新結合自己作為公民的身
彷彿宣告一個重要訊息,就是中共若要動你,無需理會你 CC BY-NC-SA 2.0) 份,雖是起步階段,但這一步卻是重要的一步。往後的步
有多雄厚的背景。這亦是艾未未被捉拿之所以如此觸目的 * 打造一個特立獨行的城市 履,我想需要公民們繼續的參與、討論及發展。
焦點所在。
潘小濤也認為艾未未的特立獨行,對中共來說,甚具顛覆
環繞著艾未未有許多事件,最為人所注視的大概要是他在 言系統。 性,他從馮小剛的《我把青春獻給你》中談及與艾未未駕
汶川地震後,前往當地作民間調查遇難學童的名單並向外 車的經歷,點出艾未未「自然人」的率性,正好挑戰著中
公開一事;後來他又主動為譚作人作供,期間被公安打至 在第二部份的討論會上,廖偉棠便指出,國內的藝術走向 共大一統的監控意識。也正正是為了維持一黨專政,它不
頭部受創等等。有評論曾說,從過去的事情看到艾未未是 了一種為藝術而藝術的「崇高」追求中,有點不屑那些拿 容許挑戰權力常規的行為。
老謀深算、拿捏安全界線有道的一個人,但杜婷卻指出艾 大眾熱話的事情來做藝術的人。艾未未有趣之處,就是他
未未是一個率性而行的人,他認為好玩便會做,完全不像 偏偏喜愛拿城中最熱的東西來創作。由此,艾未未與拜金 在這背景下,艾未未被捉拿,是否就表示香港從此要打擦
別人跟中央交手時機關算盡。艾未未曾說過,他甚至不愛 或純粹藝術這兩種與政治極之親和的做法背道而行,亦因 邊球呢?又或是,這種擦邊球再也沒有打下去的可能呢?
思考,因為思考是逃避事情的借口,愈思考便只會愈為自 為此,當艾未未被拿之後,曾與艾有交往的藝術友人都紛 蔡芷筠對比面書和新浪博客的經驗問道:為何我們生處香
己找理由不去幹應幹的事。 紛三緘其口,只有左小祖咒仍在一如既往地說著艾未未。 港要去打擦邊球,要曲線地做自己和表達自己的政治想法
從艾未未用「熱點」創作的作風看,廖偉棠提出,藝術政 呢?她認為,在內地,因為政治打壓和查禁,要動員才需
聽著杜婷口中的艾未未,若要把他作為一種方法來看待, 治的作為,不應該從一種潔癖的想像出發,怕藝術作品受 要曲線地去想東西;香港是一個自由的地方,應以更直接
其重點端不在個人或群眾行動的問題,而是艾未未那種率 到污染似的。 的手法去做事情,而非顧左右而言他。
性創作,讓你找不出可以完全地把握、理解和收編他的語
文:庫斯克 (通識科教師 http://kursk.xanga.com)

文:梁啟智
某個星期六早上出席了官方舉辦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諮詢會。會
場四五百個座位幾乎座無虛席,週末也有這個人數,證明大家還
是很關心這個題目的。

委員會諸公的發言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參與諮詢會的教育界朋友
應該大都有備而來,研究過那二百多頁的諮詢文件了,答問過程
本年年初,原來靜悄悄的灣區規劃諮詢引發香港社會強烈 主要集中於課程規劃和設計等問題,到我發表意見的時候,我提
反響。灣區規劃諮詢本身的種種問題已有不少論者談過, 出了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背後的意識形態問題。
例如諮詢文件內容空洞,概念堆砌缺乏闡釋,而公眾諮詢
所有課程都有其意識形態,現在的語文科目、通識科、經濟科、
又只得短短一個月,和閉門造車幾無分別。以城市發展民
歷史科等課程都隱含著一套思維模式。相比起這些科目,德育及
主化為準則,這次灣區規劃諮詢固然是不合格的。 國民教育科的意識形態更為突出,甚至可以說,它本身就是一個
意識形態科目。
然而香港社會對灣區規劃的批評遠遠不止於此。規劃原意
是要加強粵港澳三地之間的城市發展合作,卻引來破壞「 德育及公民教育科的課程理念是「以價值觀及態度為核心,孕育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抨擊。從中港民主進程的角 情懷,確立身份認同」。推行這種「價值觀」、「情懷」、「身
度出發,港人對灣區規劃的恐懼,更反映了中港政治之間 份認同」的教育之前,如果我們不攪清楚其意識型態的政治,那
的深層問題。 將會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 國家政治問題不是視而不見,就是犬儒應對的學生。那些所謂
的「價值觀」和「情懷」,根本就是威權統治者喂給人民的麻醉
自後過渡期以來香港政治出現了一個根本的改變:隨着政 藥、興奮劑。
治權力的轉移和內地的經濟發展,本地權貴紛紛發現向北 * 民主還是極權的國民意識教育?
香港仍有資訊自由,國民教育未必能完全麻醉學生,但大家不要
京效忠才是生存之道。如是者,一眾「忽然愛國」便需要
官方、建制派和中聯辦都說所有國家都有國民教育,可是他們沒 忘記現在香港也有不少人覺得發展是硬道理,並以此合理化六四
尋找機會顯示忠誠,而訓示港人向他們學習如何「愛國」
有解釋其他國家的國民教育是怎樣的一回事,然後便偷換概念, 屠殺。有了官方國民教育之後,這種向崇拜強權、崇拜利益的人
就成為他們最需要做的事情。中港城市發展的相互配合, 說別國有,我們也應該有,完全迥避了一些控制學生思想模式的 只會有增無減。
也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成為公眾議題;權貴本身對這些議題 魔鬼細節。
本身可能無甚認識,但透過訓示港人「不懂得抓緊內地發 即使學生沒有把官方意識形態照單全收,甚至厭惡官方國民教育
展機遇」,便可以營造自己比其他人更為「懂得國情」的 魔鬼細節是什麼?國民教育這東西,歐美國家有,內地、利比亞 的虛偽,但他們卻擺脫不了學校強制的課堂學習和評估,結果,
形象。 和北韓也有。當官員跟我們說引入國民教育很正常的時候,我們 他們可能會跟內地學生一樣,對於所謂的政治現實無奈忍受,在
必須問的是究竟我們引入的是民主國家形式的,還是威權國家形 鄙視國民教育的同時,把綑綁在一起的品德和人文精神教育也唾
類似的政治操作,在高鐵一役最為明顯;各個城市發展項 式的國民教育? 棄,這樣的下一代是我們想見到的嗎?
目本身的優劣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透過支持或反對這 我們可以看看海外跨境規劃的例子。
一般民主已發展國家的國民教育,都會教授該國的立國精神、憲 對於威權統治者來說,國民教育根本不是為國民服務的,而是為
些項目來把自己和批評自己的人區分,才是權貴的政治目
法精神、國民的權利、人民與政府的主僕關係等。民主國家的國 了控制國民以鞏固統治。目前,特區的國民教育,也是同樣的邏
的。港人不是傻瓜,看見權貴如此搬弄是非來確立政治地 灣區規劃提出借鑒三藩市灣區的經驗,然而三藩市灣區的 民教育的會宣揚民主精神。這種國民教育所服務的,是一個會有 輯──只要培養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情懷,而不要反思政治、法
位,許多人都會看不過眼。不幸的,是許多區域合作的計 跨境規劃是如何管治的呢?原來當地設有「三藩市灣區政 不同政治理念的政黨輪替執政的政治制度,是一個會有三權分立 制和政治上的醜惡事實,更不要質疑統治這個國家的政權。
劃本來很有需要,卻因為這些權貴加一把嘴而染上污名。 府協會」,由當地的各個市縣派代表組成。值得注意的, 的政治制度,是一個會保護國民基本人權的政治制度。他們也會
是協會訂明這些代表本身必需是各個市縣的民選官員(唯 教學生他們的國家的文化、山河和民族融和的好,但歸根究底還 美國開國元勳湯馬仕潘恩(Thomas Paine)的名言「愛國者的責任
平心而論,灣區規劃本身是否值得做?無論港人喜歡與 三藩市可由民選市長委派代表出任)。這種強調民選基礎 是一套強調民主精神和人文素養的國民教育。 是保護國家不受政府侵犯」肯定不會是特區政府培養學生對國家
否,珠三角的急速城市發展將會持續;而內地選擇多建工 的情懷的原意。
的格局,就和珠三角的灣區規劃大相徑庭。
廠還是森林公園,對香港的空氣質素有直接影響。就算香 特區的國民教育呢?仔細閱讀整份課程文件,國家範疇的部份來
港的規劃不理內地發展,深圳珠海還是會把道路橋樑建到 來去去都是「中華民族血濃於水」、「中華文化的精髓」、「了
當然,考慮到現時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成立一個民主、有 解國情」、「國民應盡的責任」、「國家當代社會和經濟發展」 * 這是我們認識的香港嗎?
邊界之處,香港政府想不建下去也不行。既然如此,不如
實權的灣區議會無疑是異想天開;粵港澳三地政治制度不 、「改革開放的奮鬥歷程,體會當中的憂患、掙扎、進步及成
早點參與內地規劃更好,最少可以多加一把意見,問題在 就」等偉大、光明、正確的字眼,至於立國精神、憲法精神、公
同固然是主因,灣區內的居民也沒有共同的歸屬感要為整 特區政府推行的國民教育硬生生地把中國特色的威權主義意識形
於如何參與。 民政治意識形態等問題,一概沒有。
個灣區的發展設想。話雖如此,我們仍有許多事情是可以 態教育塞入香港既有的教育制度之中,簡單來說,這是一場教育
做的,例如讓粵港澳三地的立法會和人大代表定期交流, 的「大陸化」工程。君不見現在的香港,六四、民主女神、艾未
灣區規劃惹來各方批評,規劃署解釋計劃其實旨在讓各城 就算在世界範疇有講民主、法治、人權等普世價值,課程竟然還 未等敏感題目漸成禁忌,民主女神會被食環署以無理藉口沒收,
也比單靠政府官員會面更有代表性。不過要做到這點,第
市交流意見,不存在香港「被規劃」云云。讓香港的規劃 要加一句「認同世界公民身份的同時,亦能從國家國情的角度理 艾未未塗鴉竟然要重案組偵辦,這是我們認識的香港嗎?
官員多到內地交流,潛移默化內地過於冒進的城市發展, 一件事是要讓所有的議員都可以拿到回鄉証。 解世界議題,作出理性判斷」。潛台詞就是普世價值不是不能
多談保護環境和以人為本,理論上是一件好事。但這兒有 說,但重點是「國情的角度」,就等於溫家寶口口聲聲說要追 為威權意識形態服務的國民教育,正正是要為這種逐漸加壓的統
兩個實踐問題:規劃官員並非民選,他們和內地官員談了 更重要的,是當港人參與內地事務有了正規渠道,中港政 求普世價值,但中國有特殊國情一樣。中國的特殊國情,就是無 治培養出新一代的順民。在這個開始溫水煮蛙的關鍵時刻,香港
治互動就有了新的框架。當港人可以和澳門人、深圳人、 日無之的貪污舞弊、無數上訪者被關押、良心犯名單一天比一天 人可以如何應對?
些什麼,市民無從稽考;而他們帶着怎樣的想法北上,這
廣州人、珠海人、東莞人和中山人坐下來一起談城市發展 長、六四死難者家屬仍然被打壓!這些當然不會在官方的國民教
些想法代表了誰,市民也無從問責。 育出現。
的願境,那些在香港自稱更為「懂得國情」的權貴就會變 國民教育是政治任務,政府未必會輕易放棄。即使我們阻擋了課
得多餘;當他們不能再把自己當作是「直通天庭」的中港 程,威權主義的國民意識,仍會在主流媒體、電視劇中滲入,市
城市規劃涉及價值判斷,但這些價值從何而來?粵港澳三 民、家長、教育工作者應該爭取在每一個陣地──包括輿論、互
地的政府首長都不是直選產生,他們所委任的規劃官員 關係代理人,他們的權貴位置也會隨之而動搖,香港的政 * 威權政府的麻醉藥、興奮劑 聯網、家庭、學校等等,培養下一代的獨立批判思維和對人性尊
又如何代表三地的居民的想法?即使延長灣區規劃的諮詢 治發展也就減少了一道枷鎖。如果能有這樣的灣區規劃, 嚴的重視。
期、公開更多協議文件,更詳細解釋理念內容,也只能提 達至內地、香港和澳門政治發展的三蠃,香港社會定會歡 在這種「國情」主導的國民教育之下,培養出來的是只會對著國
高認知程度,卻不能排解決策權誰屬的民主落差。對此, 迎之至。 家圖騰如國旗和國家隊感動(不論是真心還是假裝),而對當前 不為別的,只為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未來。
* 前言 文:葉寶琳(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幹事)

財爺三月宣佈為香港永久居民派發 助會」,並要求每一個參加者都要提供一批有選舉權的香港永久居民
六千元,新移民團體遊行,他們不 的資料。在07年的立法會港島區補選期間,有中聯辦官員要求他們到
認同財爺亂派錢,更不希望派錢分 論壇公開撐葉太,民建聯又逐一打電話給家長為葉劉淑儀拉票。中方
化香港人。派錢及後真的觸發反新 官員在其他選舉又跟家長說如果選民建聯,子女好快會拿到身份證,
移民氣氛,Facebook萬人群組激發 他們甚至會打電話給仍在國內的居權申請者,叫他們有選舉權的香港
了香港右翼民粹力量,有說新移民 親戚選民建聯。
是「蝗蟲」,更有甚者說新移民都
是「共匪」,他們真的像間諜電影 林道成說,雖然現時許多來自國內的人都選擇加入這個會,但十二年
般,在生活中各個角落出現麼?或 來,爭取居港權家長協會每星期的遊行仍有數百位家長參與,這是因
者享受香港民主制度的同時,投票 為他們對內地官僚和貪污腐敗深痛惡絕,也會窮盡不同的方法去爭取
時卻支持親中派候選人?筆者嘗試 一家團聚。中共即使威迫利誘,爭取居港權家長十二年來毫無間斷,
檢視內地人從居權申請者,到準港 在建制外的爭取,就是要求香港應該捍衛司法獨立。沒有她們的堅
人至成為新移民的過程,看看中方 持,我們以為牢不可破的居權政策都不會得以改變。
如何以各種方法嘗試控制準港人。
* 透過「新家園協會」建立親中網絡
* 從居權名額說起
新家園協會,名字溫馨而親切,這卻是另一個政治工程。協會於去年
香港每日有150個單程證名額,可是審批權卻在中方。內地以什麼準
六月成立,董事會9名成員中,4人為全國政協,包括會長世茂集團主
則、申請人是否獲公平審批權,港方無從過問。據知在配額中,有90
席許榮茂、副會長恒基主席李兆基兒子,富二代李家傑、恒大地產主
個是因家庭團聚,其餘60個就是「其他理由」。當中包括「照顧年長
席許家印和中洲集團董事長黃光苗。協會在強勁後台力撐下,短時間
父母或無依靠子女」、「承繼遺產」,但最令人感到恐慌的是,竟可
就籌得一億作啟動基金。港府多年前關閉了幾間原由社福機構營辦的
包括「對共產黨有貢獻人士的後裔」,而這當中佔60個名額中多少比
新移民服務中心,現時協會就以社企之名,在香港和內地設立多個服
例,港方不得而知。
務中心,且由於董事會有政協委員,該會負責人更向本地傳媒明言可
當年港府為阻止合資格內地人來港,說若不人大釋法,就會有167萬 以向內地有關部門查詢已申請單程證的準來港人士資料。除了來港適
內地人來港,當時香港社會引起一陣恐慌。可是在過去十幾年,每日 應問題,協會更解決新移民的就業問題,她連結了重慶最大腳底按摩
新來港人士數目都不足150名。內地以居港權作為「禮物」送贈,香 企業富僑,建立合營公司,未來10年共同投資1.54億元在港設10間直
港是若取回居港審批權,可杜絕內地在審批居港權時的貪污,及統一 營店。
各省如今審批標準不一的情況。
* 結語
爭取居港權運動已有十二年光境,一心一意想家庭團聚的來不了,港
府竟突然於今年一月公佈,效法澳門政府做法,若父或母來港時子女 一直以來,親中的政黨和社團,以其建制政治資源,以「蛇宴」、「
不足十四歲,就可以使用原來每日150個來港定居的剩餘名額申請來 成本價吃喝玩樂團」等爭取街坊的選票,面對著這「社區福利主義」
港,據民間團體估計人數不足10萬,167萬的謊言,不攻自破。 的狀況,泛民議員一直以社工式接收個案的方法來與街坊建立更深層
的互助關係,與之抗衡。
* 中聯辦如何介入居港審批權
然而,泛民除一直沒法進入新移民的群體之中,這與親中的一條龍式
2007年1月29日,《南華早報》指,已故前民建聯主席馬力,將25名 威迫利誘手段不無關係,事實上親中的社團就希望能把這批新的票
爭取居權人士的個案交到中聯辦和內地公安局後,先後取得香港的居 源與香港社會隔離起來。學童上網計劃的醜聞告訴大家,親中建制最
留權,令人驚覺民建聯和中聯辦對居港審批權的角色。 怕給把「進入基層家庭」的機會給予泛民相關的社團,因為管治與控
制,正正就在這些最日常的場境裡進行。我們是要以隔離把這些新社
爭取居港權家長協會主席林道成曾向報章表示,自從民建聯介入了居 會成員送給親中陣型,還是透過溝通與對話把他們拉到民主自由的社
留權之後,一直都恐嚇家長,要加入中聯辦附屬的「促進家庭團聚互 會裡?大家認真想一想。

* 民間媒體,需要民間捐款 * 關於我們
我們相信,要保持媒體的獨立性,一定要財政獨立。自2005年創辦 「獨立媒體(香港)」是香港第
以來,我們從未接受過任何政黨和政府的捐款,亦沒有發展商業化 一個以推動獨立媒體運動為宗
的營運模式,我們希望透過個人的捐款,建立一個自主的空間。你 旨的組織,而我們於2004年開
可以透過下列途徑捐款: 始創立的「香港獨立媒體網」
(inmediahk.net),更有幸成
***每月小額捐款:數額自定,普遍為$50至$300不等,自動從閣下 為香港其中一個具有影響力的獨
戶口轉賬,非常方便,有興趣者請以以電郵聯絡我們; 立新媒體。

*** 支票:請把劃線支票(連同電郵地址),寄往「灣仔軒尼詩道
365號富德樓9F,獨立媒體(香港)」,支票抬頭請寫「獨立媒體(
香港) 」或「Hong Kong In-media」; * 出版資料

***銀行直接過戶:請轉賬至恒生銀行:221-543853-001,煩請把入 出版機構: inmediahk.net (LLC) 獨立媒體(香港)協作


數紙(連同電郵地址)寄給我們,以作紀錄。 版權聲明: 本刊物以共享創意(Creative Commons License)非商業、
引用出處條款流通。
編輯: 林藹雲
銀行戶口:恒生銀行:221-543853-001 排版: 關尚智
地址: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9樓「獨立媒體(香港)」 鳴謝: 葉蔭聰、長平、浮白、Tiger、梁啟智、庫斯克、葉寶琳
電郵: inmediahk@gmail.com 印刷份數: 5000份
電話: 2147-0788 出版日期: 2011年6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