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前言

在地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的今日,說是人類已經面臨了最緊要的存亡時刻,
真的是一點也不誇張。在四十億年前,冰與灰塵慢慢地形成地球,再慢慢地演化
成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地球花了漫長的四十億年,將自身的環境營造成前所
未有的生態平衡,但是人類卻只花了短短一百多年的時間,就將這完美的生存
環境完全的顛覆破壞殆盡,人類還真的不是普通的恐怖啊。縱觀前史,人類足跡
踏至之處,物種滅亡、森林砍伐殆盡,從來只有予取予求,完全沒有保育及生態
的觀念,尤其是西方工業革命後,各種原物料的需求大增,自是加倍地從大地
中截取。現在的八大工業國組織口口聲聲強調要挽救這瀕臨崩解的地球環境,
1997 年的京都議定書也標榜著「全球二氧化碳減量管制」,但是二氧化碳的排
放量還是持續的增加,臭氧層的破洞還是一年比一年更加擴大,南極冰棚也正
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融解,人類到了這種關頭,還真的無法了解自身所處的環境
已經不救不行了嗎?當真會發生消費完這個星球的資源後,再繼續消費下個星
球嗎?如果人類的科技能力允許的話,我想亦無可能啊。
我們都知道南極冰山肩負著調節地球氣溫的重責大任,當地球的溫度上升,
南極的冰山迅速融解,當其數量不足以為地球進行調節作用時,所有的惡行循
環便會開始接踵而至,海平面上升、氣候異常、聖嬰現象、溫室效應……等等吞噬
人類的大自然反撲行為便一波接一波地擁至。這些現象是肇因於人類的生活習慣
或能源的使用等等不良的行為所產生的,例如人類為了材料的取得或生活面積
得擴張,便拼命地破壞同樣具有調節氣候功能的雨林,人類社會的愈加發展,
雨林的消失就愈快。雨林的急速消失,對於整個地球的環境、生態鏈便是徹底地
遭至損毀,這種類型的生態破壞,並不是人類有能力可以百分之百地完全重建
的。
地球健康的惡化,是每一個地球居民的責任,絕對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置
身事外的,為了地球的環保,每一個人除了徹底改變生活習慣外,大眾運輸工
具的利用、日常生活節能或各方面的資源循環在利用都有助於減輕地球環境的負
擔。身為一個從事建築相關工作的地球人,自是應該由自身本業相關處加倍關心
著手改善,「綠色建築」、「城 鄉生態」都是現今建築人應當最為著重的課題 。
本次的期末報告,試以城鄉生態的因子探討為主題,略述何謂城鄉生態、都
市氣候、水循環及生物多樣化環境,期能對城鄉生態有更進一步之了解與認知,
進而能對地球環保有更深切的體認。

目錄
1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1、 城 生態…………………………………………………………3
1、 生態工程……………………………………………………………3
1、 生物多樣化的意義…………………………………………………
…3
2、 保護原生生物的意義………………………………………………
…3
3、 生態金字塔…………………………………………………………
…4
4、 保護表土的意義……………………………………………………
…5
5、 島嶼生態理論………………………………………………………
…6
6、 生態補償制度………………………………………………………
…6
7、 生態工程的展望……………………………………………………
…6
2、 都市氣候與生態……………………………………………………7
1、 都市生態指標………………………………………………………
…7
2、 都市氣候……………………………………………………………
…7
3、 都市空氣品質………………………………………………………
…8
3、 城鄉生態水循環計畫………………………………………………9
1、 河川水系的生態水循環計畫………………………………………
…10
2、 公園綠地系統的生態水循環計畫…………………………………
…10
3、 社區生態水循環計畫………………………………………………
…11
2、 生物多樣化環境設計……………………………………………12
1、 生態道路……………………………………………………………12
1、 生態道路概說………………………………………………………
…12
2、 動物穿越路徑設計…………………………………………………
…13
3、 防止動物入侵道路之設計…………………………………………
2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14
4、 都市道路的生態改造………………………………………………
…16
2、 水域生態與親水設計………………………………………………17
1、生態河川工法…………………………………………………………17
3、 生物多樣化棲地再造………………………………………………18
1、 都市綠地生態環境…………………………………………………
…18
2、 減少草坪而增加草原………………………………………………
…19
3、 廣植誘蝶誘鳥植物…………………………………………………
…19
4、 原生植物綠化………………………………………………………
…19
5、 物種多樣性綠化……………………………………………………
…20
6、 生態綠化……………………………………………………………
…20
7、 都市公園的生態綠化………………………………………………
…21
8、 自然演替式的「野生公園」…………………………………………
21
1、 城鄉生態
1、 生態工程

1、 生物多樣化的意義
1992 年在巴西里約召開的世界環保高峰會議,制訂了「生物多樣
化公約」,公約對於所謂的生物多樣化特別指明是針對:(1)生物系
多樣性(2)物種多樣性(3)基因多樣性等三個層級的保護對策。其
中生物系多樣性與物種多樣性已是大家公認之保護對象,但「基因多樣
性」則較不為人所知。
「基因多樣性」是表示某特定物種內之種、變種、亞種中,所含的基
因變異性。「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但是同種之內卻含有多樣化 的
變異因子,尤其同種生物在不同地域所產生的基因均非常特殊,這種
變異因子擁有演化成不同物種的潛力,是多樣化自然界很寶貴的資源,
但是這種基因的特殊性很容易受到外來品種入侵的擾亂。例如在景觀綠
化工程中,常見引進外來樹種的情形,這情形常會招致本土植物的弱
3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化。
生物多樣化的意義,並不只是以蝴蝶、蜻蜓來作為吟詩作畫,附會
風雅的目的,而是我們要體認到,少了一隻蝴蝶,缺了一種植物,就
象徵了我們的子孫就少了一份生存的機會。同樣的道理,在工程的生態
設計,也不是趕時髦的學問,能保有多一點生物多樣化的環境,多一
種野生生物出現在我們的四周,就多一份永續生存的希望。

2、 保護原生生物的意義
「生物多樣化」的原點在於保有野生生物的多樣性。野生生物之物種
與基因,能在自然穩定環境下保有順暢的交流更替,是保障生物多樣
性的條件。野生生物在自然生態系中本來各佔有生態上的一席之地,而
維持一定的平衡,人類有意無意的將它大量移動擾亂,可能破壞固有
平衡,而產生一連串的威脅而危及原生生物。雖然野生生物滅絕的原因
很多,但其中的一項原因便是來自於人類引入外來種生物所引起的。
外來種生物所引起的浩劫,台灣也有血淋淋的教訓,那就是吳郭
魚之害。吳郭魚原產埃及,由吳姓及郭姓兩人引入台灣養殖,吳郭魚即
是因而得名的。由於吳郭魚成長迅速,繁殖力強,具有強烈的領域性,
善於河池底掘穴為巢,並捕食其它魚類的幼魚及魚卵,使得台灣所有
河川湖泊幾乎為之所佔據,嚴重威脅其他魚類的生存空間,破壞水域
生態平衡,對台灣原生淡水魚種造成莫大的創傷。
在植物方面,原生種植物消失最大的原因,是在於人類進行「單一
物種栽培」。大量單一物種栽培的農業,是生態上非常危險的作法, 一
旦產生了病蟲害或異常氣候,就可能面臨完全覆滅的命運。例如美國為
了全面大量栽培高生產性的雜交玉米,就摧毀了許多原生品種。過去美
國也曾引進中國栗樹,因而導致全美栗樹慘遭全面殲滅,因而促使了
美國檢疫制的盛行。

3、 生態金字塔
所謂「生態金字塔」,就是由食
物鏈關係來看生物界的組成(如右
圖所示)。生態金字塔的最底層為
支撐萬物的土壤,其上為分解者、
生產者及消費者所組成。分解者又
稱土壤生物,是蚯蚓、蟻類、細菌、
菌類等依賴死亡生物為食物的生物,
它們的角色是將生物屍體分解還原
成土壤。其上生產者,是指可以直
4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接吸取太陽能源,創造有機物的綠色植物。它生產有機物能源,提供所
有動物活動力之泉源,因此稱為生產者。消費者又可分為一次、二次、三
次…消費者,所謂第一次消費者就是直接自綠色植物吸取食物為生的
動物(如甲蟲、蝴蝶等),而依靠第一次消費者為生的稱為第二次消費
者(如螳螂、青蛙等),依此越高層次的消費者則依賴較高層次的動物
為主,如猛禽、鷹類是鳥類中的最高消費者(第四次消費者),牠必須
依賴鳥類、兔鼠、家禽等高級動物為主;虎豹類的肉食動物則是走獸中
的最高消費層。
「生態金字塔」的意義,在於表示
越低層級的生物環境越豐富,其數量
越多,反之越高層的消費者越需要大
量的自然條件,方能支撐其高級的消
費。猛禽、豺狼、虎豹之類的高級消費
者,看似兇猛,事實上因其豐富的自
然條件求之不易,因此生存條件反而
更顯脆弱,其數量越難以擴大。因此
我們不要以為砍下一些山林地來蓋社
區,或填塞一個水池作為農地,對生態影響不大,有時這小破壞剛好
損及高級動物因而不得為生。這種現象就如上圖所示,意味著生態金字
塔的基盤被挖掉一角而縮小其規模,居於生態金字塔最上層的高級動
物就可能因而死亡。
就「生態金字塔」的觀點來看,野生生物存在的數量與多樣性就是
生態環境的指標,尤其是金字塔上最高級的野生猛禽類是絕佳生態環
境條件的代表。一旦大自然環境受到創傷,首先遭到波及的就是這些最
高級的野生生物。正因為高級野生動物生存的脆弱性,人類對生態系的
破壞,不只限於大規模的開發行為,有時小規模的開發行為也會波及
生態金字塔的完整。

4、 保護表土的意義
地球上的生物,無論處於生態金字塔的何種層級,均必須依賴太
陽、大氣、水、表土等四項環境因子而存活,此四項因子就是所有地球生
態體系的根本。其中太陽、大氣二種因子,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較小,
水與表土二種因子則深受人類開發活動的威脅,尤其城鄉建設對水與
表土環境的破壞更是嚴重。此處則先談人類活動對表土之影響。
表土含有孕育植物之充足水分與養分,是構成生態系最重要的基
盤。無論是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或是昆蟲,均需依靠綠色植物
所創造的化學能源(即營養)而生存。沒有綠色植物就沒有動物,而所
5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有綠色植物必需依附於表土方得以生育,因此表土幾乎可以說是生物
之母。表土是由枯樹、落葉、動物屍體經微生物分解後形成的土壤。形成
一公分的表土約需 100 到 400 年的歲月,一般 30 至 50 公分厚的自
然表土,至少經歷了三千至兩萬年的歲月。
表土是生態系的基礎,無數的分解者肥沃了表土,提供了萬物生
長的養分。表土以下的無機土是完全無助於萬物成長的,因此為了確保
生物多樣化,首先必須防止表土環境受到破壞。表土的流失就是代表生
態系的破壞,全世界的農業所造成的表土流失,是一項非常嚴重的生
態問題。表土流失造成土壤貧脊,土壤貧脊造成農業大量依賴化肥農藥,
再造成食物污染。
造成表土消失的另一項最嚴重的人類活動,就是城鄉建設。例如高
爾夫球場、山坡地社區的開發,就是破壞表土最劇的例子。高爾夫球場
的開發,首先將原來的樹木、野草連根拔起,威脅了原生植物的生存,
在將表土全面刮除去填塞溝谷,斬斷了表土的養分與分解機能,接著
再鋪上全新的人工草坪,全面噴以人工化肥及除草劑。表土每形成一公
分,約需 100 至 400 年的時間,其中含有難以計數的分解微生物,就
算新球場的草坪如何的綠意盎然,卻也是個不折不扣的生態殺手。

5、 島嶼生態理論
根據研究大部份的生物都不喜歡離開隱蔽的綠地環境太遠,亦即
所有的生物都有一定的行動範圍。由生物移動的行為模式來看,將許多
綠地系統連成一個網狀的交流路徑,對生態環境有很大的助益,這種
網狀交流的綠地計畫就是所謂的生態綠網構想。在現代的生態綠網規畫
原則中,已大大地借用了所謂的「島嶼生物地理學(Island
Biogeography)」理論。這理論原是保育生物學的新領域,但現在已
被應用於環境生態實質規畫的領域。其島嶼生物的理論所延伸出來的
「島嶼理論」,指出綠地配置對動、植物生態的影響,具有下列四項原則,
值得作為生態綠網系統規畫的參考:
(1) 面積效應(Area Effect):由於綠地面積越大,越能
維持健全的動、植物群落,因此大面積的綠地對生態較
有助益。
(2) 邊緣效果(Edge Effect):綠地外緣界線越長,越容
易受到外來衝擊,相同面積的綠地,圓形優於細長形,
方形優於長方形,因此形狀完整的綠地較有益於生態環
境。
(3) 距離效果(Distant Effect):綠地間的距離越接近,
越容易進行物種的移動,對植物群落的多樣化越有利,
6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因此綠地之間不應分斷太遠。
(4) 連結效果:眾多綠地間以帶狀綠廊相連時,可促進物種
的網狀移動,同時都市內的綠廊與河川綠地可擔負重要
的綠色走廊(corridor)功能。

6、 生態補償制度
生態上的「補償制度(Mitigation)」是一種維持生態總量管制的方法。
所謂生態上的補償制度是現代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確立的制度。是對於
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所採取的緩和及補償措施。其方法一般分為:「迴
避 avoid」
「最小 化minimize」
、 「補 償compensate」等三種。
、 「迴避 」
是檢討開發案本身對於開發地點之需要性,或是有無其他替代地可用;
「最小化」是當開發案無法「迴避」時,檢討其是否可以縮小規模的步驟;
最後的「補償」是當開發案無法免除其環境破壞時,所必須採取的補償
措施。「補償措施」就是以提供替代環境來作為補償環境損失的方法 。

7、 生態工程的展開
現代人喜歡高談闊論什麼「生態都市」、
「生態交通」、「生態建築」 、
「生 態
設計」等時髦用語。好像任何建設只要冠上「生態」的護身符,就可大肆
開發似的。事實上,任何人類的文明建設多少均會帶來對自然的破壞,
我們談的「生態設計」均不可能符合生態鏈下的自然生態。我們所謂的
「生態」,事實上只是要求降低、減緩生態破壞的消極意義而已,其涵意
應該較接近於日本最新的生態用語的「Ecological up」才對,亦即稱之
為「生態提昇」似乎較符合減緩生態破壞之意。

2、 都市氣候與生態

1、 都市生態的指標
為了維護良好的「都市自然生態」,首要工作莫過於維持都市內的
自然綠地品質,以求「生物多樣化環境」。所謂生物多樣化,並非單指 生
物數量與種類的多寡,必須是在自然生態鏈下自然繁殖的野生生物之
多樣化,才有生態品質上的意義。雖然在都市環境中也充滿著無數的生
物,例如老鼠、蟑螂、螞蟻、蜘蛛、蒼蠅、家蚊,甚至家貓、流浪狗、鴿子、
烏鴉、海鷗等,但這些盡是一些改變野性去適合人類行為及人造環境的
騎牆派生物,在人類剩菜剩飯的施捨下茍延殘喘的都市型生物,完全
不符自然生態鏈下的「生物多樣化原則」 。
由上可知,都市生態並非以「都市型生物」為傲,而是以「野生生物」
作為生態的指標。雖然野生生物的種類由魚類、昆蟲、爬蟲類乃至植物,
7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其物種範圍不可盡數,但目前的都市生態學,通常以野生鳥類的物種
數量作為都市生態上的指標。其原因在於野生鳥類較容易被觀察、被量
化,也因為鳥類是生態金字塔上較高級的動物,故以牠為生態的指標,
即可知道較廣的生態基盤結構條件。適於野生鳥類生存的環境,當然意
味著昆蟲、爬蟲、兩棲類動物、果實、花蜜等自然食物來源相當豐富,也
意味著具有良好的植生環境。因此以野生鳥類的物種數量,作為衡量都
市生態綠網系統品質的指標,是十分恰當的。

2、 都市氣候
台灣的農諺云:「正月寒死豬,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夫」,
這意味著台灣農曆一、二、三月的天氣十分寒冷,連豬、牛、插秧者都會
被凍死,但這句諺語在今日的台灣都市中卻失去了意味,因為都市的
氣溫變熱了。都市中大量使用能源再加上水泥高樓大廈的高熱保溫性能
使得農曆二、三月的都市氣候已不覺寒意了。二、三十年前只要某都市的
氣溫突破 30 度就成為駭人聽聞的大新聞,如今各大都市最高氣溫在
33、34 度的報導已經是稀鬆平常之事了。甚至會發現都市中的花朵比
鄉間開得早,在冬季中原本該消失的蚊蟲、蟑螂卻日漸在都市中出入頻
繁,同時也會覺得夏天的氣候越來越難耐,家家戶戶的冷氣排熱、公車
的廢氣,更加速了都市的悶熱。
都市環境由於綠地不足、人口過
渡集中,發散熱大,使得都市有如
一座發熱的島嶼,其發熱量在都心
區域產生上昇氣流,再由四周郊區
流入冷流補充氣流,使都心區呈現
日漸高溫化的現象,此即為都市的「熱島效應(heat island
effect)」 。
都市熱島效應尤其常使得都市中污染物隨著都市大量人工發熱上
昇候,遇到冷空氣而往四周下降,然後形成在圓頂罩內循環不散的現
象,此即所謂的「塵罩現象(dust dome effect)」,這使得都市上空
常有一呈圓頂狀的灰煙氣團罩著,使都市中的日射量降低、居住環境衛
生條件下降、空氣污染的實態更加嚴重,這些現象不但損及自然生態環
境,也不利於人類的生存。
緩和都市熱
島氣候最有效的
因子莫過於「都市
綠化」了,由右側
的台北地區的熱
8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島分佈圖(左為中午時間,右為午夜)可以觀察到公園綠地對都市氣
候的貢獻。圖中可看出大安公園、青年公園、中正堂、二二八紀念公園等
綠帶都是都市氣溫較低的區域,顯然綠地對於緩和都市熱島有明顯功
效。
此外,建蔽率與容積率當然也是影響都市熱島氣溫最重要的都市
因子。根據成功大學所作的研究顯示,象徵都市居住擁擠程度的建蔽率
與容積率因子,對都市氣溫果然有昇溫惡化的作用。每提高 10%的建
蔽率,都市氣溫約上昇 0.14~0.46 度;每提高 10%的容積率,都市
氣溫約上昇 0.04~0.10 度。大家都知道,提高建蔽率與容積率是直接
促進人口集中、交通排熱、用電密度的因素,也是都市氣候惡化的主因
其惡化的定量關係在此得到具體實証。也因此,為了緩和都市氣候,絕
不能任由地主、建商無度索求,放任都市建蔽率與容積率的無限膨脹。

3、 都市空氣品質
另一項重要的「都市生態」指標,就是攸關人類生活健康的「都市空
氣品質」。人類在產業革命之後,從農業都市邁入工商業都市,都市 的
空氣污染在此變成嚴重的問題。台灣過去的都市空氣品質十分不良,大
部份時間裡都市天空的顏色均好像上了一層朦朧的鉛白色,連酷熱的
大晴天也無法晴空萬里。最近雖然在環保政策的厲行下,都市空氣品質
漸有改善,但大都會區維持空氣品質良好的天數比例依然不過半數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調查,台北 48%、台中 31%、高雄 21%)。在
高污染的日子裏,許多人容易咳嗽、嗜睡、作嘔、頭痛,老人、幼兒與心
肺疾病者首當其衝,死亡率大增。
都市空氣的高污染現象,尤其常常發生在氣溫「逆轉層」發生的日
子裏。所謂的「逆轉層現象」,是指空氣下層溫度低而上層溫度高的現象,
與一般下高上低的大氣溫度分佈常態不一樣。通常的大氣污染,會隨著
熱空氣上升氣流混入高空的冷空氣而擴散,但是在上高下低的逆轉層
發生時,污染的冷空氣就難以上升而擴散。當暖氣流移動至冷氣流之上
時,或暖空氣流入低溫地面時,或半夜地表附近的空氣由下開始冷卻
時,最容易發生「逆轉層現象」,而使空氣污染特別嚴重。
都市空氣污染有許多防治對策,例如工廠及汽、機車污染管制、發
展大眾捷運系統、提昇能源效率等等,但利用都市綠化政策來達成污染
淨化功能,則是都市生態上最有效的方法。此外,為了消除「逆轉層」所
引起的污染滯留現象,應可在都市計畫上特別考量來加以防範,例如
應該避免把高運量空氣污染的公路設於低窪地,而把高污染的工場區
設於高處;都市道路應以「逆轉層現象」最常發生的風向來配置,以吹
散污染物的滯留。另外,「都市風道」的規劃也可以有效的解解都市空氣
9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污染的問題,山谷地形風是自然形成的風道,因此山谷地形的都市,
最有條件善用山谷風之「都市風道」來解決都市空氣污染。例如台北都會
區的淡水河及基隆河就是都市風道的最佳通路,再加上基隆河谷所引
來的東北風道系統,如能以林蔭大道及公園綠地系統,將污染空氣加
強引導入淡水河谷出海,就可形成一個良好的「都市風道」系統。

3、 城鄉生態水循環計畫
人對水環境的需求基本上有下列四項,亦即(1)防洪治水的需
求、(2)水資源利用的需求、(3)休閒景觀的需求、(4)環境生態的
需求。過去我們只重視前三項需求,而很少關心到第四項的生態需求。
為了防洪治水,我們進行築堤、建壩、排水工程;為了水資源利用,我
們進行水庫、自來水、罐溉溝渠工程;為了休閒景觀,我們建造戲水池、
噴泉、海水浴場,但我們很少為鳥類、魚兒、昆蟲、水草開闢良好的水域
生態環境,甚至前三項工程建設常常建立在犧牲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更
糟糕的是,過去我們常視水為仇寇,常以圍堵的方式來治水、用水、親
水、排水,並以不透水的堤防、溝渠、涵管、鋪面將水與大地隔絕,設法
不讓河川氾濫、不讓大地淹水、不讓寸土寸地積水,甚至一滴水也無法
順利滲入土壤,使大地喪失了生態水循環的功能,使土壤微生物無活
動的環境。這些解決水環境的工程技術常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作
法,不但無法有效改善水患,同時也嚴重破壞了生物多化環境。

1、 河川水系的生態水循環計畫
濕地是處於水陸過渡地帶的特殊自然綜合體,具有強大的削減洪
峰、蓄納洪水和調節徑流的功能,是抵禦洪水、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重
要屏障。如果缺少濕地的蓄納洪水、削減和滯納洪峰的作用,便會造成
洪水流速急、水勢猛、洪峰間隔時間短等問題。
事實上,硬體的水利工程只是防洪計畫的最後一道防線,智慧型
的防洪對策,最好能以全河川水系的動態平衡來考量水環境循環,方
能達到良好的成果。尤其防洪系統必須善用水土保持及國家土地利用計
畫,才能兼顧防洪功能與生態、休閒、景觀的需求。以生態為考量的全河
川水系的防洪計畫,不但能保有最豐富多樣的生物環境,也是最經濟、
最有效的治水方法,同時也能兼顧都市與鄉村的生態水循環關係。
本來最好的水管理,是不要讓人類進入河川的活動領域開墾居住,
而應留為生態漁業、休閒之用,並善用河川自然系統以進行洪水管理。
然而,人類卻常常迷信工程技術萬能,而肆無忌憚地與大自然爭地,
造成河川被住家團團包圍,水被混凝土構造物所圍堵。不讓河川氾濫的
治水方式是違反生態的,保留湖泊濕地讓水作週期性的氾濫才是與水
10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相處之道,

2、 公園綠地系統的生態水循環計畫
水域環境是動植物生態最多樣化的區域。以公園綠地系統來結合水
域環境,最符合生態、治水、景觀、休閒功能的土地利用方式。因為公園
綠地可提供足夠水岸空間及濕地以作為河川滯洪及生態治理之用,而
水域環境又可供應綠地充分的養分與水源,可說是兩全其美。
兼顧休閒、景觀、防洪的公園綠地系統計畫,無疑是生態上最經濟、
最有效的土地利用模式。反觀台灣的公園綠地規劃,常以市政上土地分
割之作業方便來產生,常將生態潛力最佳的水域環境規劃為最人工化
的商業住宅區,再把公園綠地留設於遠離水域的市街地上,造成水岸
被人工物所包圍而無循環滲透去路,也使公園綠地遠離自然水岸而缺
水份之滋潤。水域與綠地是生態上最相輔相成的兩條件,在城鄉環境規
劃中若將兩者分開而設,顯然是暴殄天物的作法。

3、 社區生態水循環計畫
人類的懲鄉環境充滿了建築物、車道、停車場、排水設施等人造物。
由於這些人造物均由不透水材料所組成,最容易斷絕大地之水循環機
能,因而造成土壤失水、植生環境惡化、洪水量大增的現象。我們必須設
法採用更生態的城鄉設計法,以維持良好的大地水循環功能,才能減
緩城鄉建設對地球的傷害。
在美國德州的 Woodlands 生態社區,是位於 Houston 北方松樹、
橡樹林地區的新生態市鎮,其採用的水循環設計可以為我們借鏡。

11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由上圖可知,該市鎮的基本設計為將高密度區與主要道路配置於
山脊或高處,而將雨水排水迅速排向低處。另一方面,洪水氾濫區則保
留為公園及開放空間之用,其中間地帶則充當低密度住宅區。除了以洪
水氾濫區的排水網路迅速排水之外,又利用住宅庭園、公園中的土壤及
水池設計來蓄留雨水。此市鎮全面採自然排水系統,巧妙地應用森林氾
濫區之土壤滲透及保水能力,來抑制雨水流出。此設計既不增加洪水,
也不會使河水位下降,同時可維持水質,並涵養 Houston 的地下水
(如下圖)。

12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2、 生物多樣化環境設計
1、 生態道路
近年來,每到颱風季節,政府當局就十分緊張,因為台灣的山區生態
破壞嚴重,隨時會發生土石流、坍方。1996 年賀伯颱風來襲,神木村的土
石流、林肯大郡災變、汐止大淹水、沿海城市地層下陷,令人膽戰心驚。當台
灣的平野地區,已被開發得面目全非後,如今林業、農業、建設業、休閒業的
魔掌又伸向山區,去糟蹋這亞熱帶山區豐富而多樣的生態寶庫。這些生態破
壞最大的幫兇,就是不當設計的道路交通建設。因為先有道路建設,才會引
破壞。沒有全盤的國土保育計畫,才會任道路建設有如微血管佈滿山區,引
來一窩風的濫墾、濫種、濫建、盜林、盜獵,造成台灣山區舉目盡是茶園、果園、
檳榔園的慘狀。

1、 生態道路概說
生態道路的目的,在於使交通建設對於自然環境的衝擊減到最低。尤其
當計畫道路無奈地必須穿過動植物棲息條件豐富的自然保護區域時,必須
改變道路的形式與構造,以減低對生態的衝擊。具體而言,在挖掘土方大的
山區路段盡量改以隧道方式,使地貌盡量維持原有狀況,讓生物保有最大
的移動面積。反之,在需要大量填土的區域應改採高架橋樑方式,讓生物得
以不受車禍之威脅而自由穿越其下(如下圖所示)。

13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台灣山區因為暴雨強度超大、持續造山運動、複雜地質、頻繁地震等特殊
自然景觀,加上延綿陡峻的山峰地形,實不宜採傳統道路開挖方式與擋土
結構道路,反而宜採橋樑與隧道並用方式,避開敏感地帶來完成才對,如
此不但對生態大有助益,對土石流、坍方的交通阻斷事件也可降低。
正常的生態道路規畫,在決定道路路線前必須進行審慎的生態計畫。在
計畫中概分為「路線計畫」與「概略設計」。所謂「路線計畫」,是依據法令所 規
定的自然保護區,以及現有國家保護生物棲息地,設定盡量迴避的路線。所
謂「概略設計」,是路線決定後,進一步對重要的生態環境影響區域及工程
上易發生問題的地方,以自然保育觀點來檢討道路形式及道路構造。

2、 動物穿越路徑設計
橋樑化、隧道化的道路是較為昂貴的交通建設方式,並非所有的路段均
得以如願採用。但是在無法高架化、隧道化的高自然環境路段,也必須考慮
其生態設計。其中最重要的生態考慮,就是在動物習慣移動的路徑上,開闢
所謂的「動物穿越路徑」,以保護其覓食、求偶、繁殖之安全,而通常動物的
移動路徑,以水路、林地、谷地為多。由於其移動路徑以垂直等高線為多,因
此通常與平行等高線設計的道路產生衝突。為此,必須因動物的移動習性來
設計其穿越道路,才能免除動物在穿越道路中遭到車禍而死亡。
箱型地下道原來是作為道路與水路、小道相交處的通道設施,無意中常
被狐、狸、鼬、貂、野兔等野生哺乳動物利用來作為移動路徑,因此在日後的
生態道路設計中,也常在適當之處,廣設箱型地下道做為野生動物移動路
徑。有時在既有箱型地下道上的溝渠上加蓋,並加種誘導型植栽,以使通道
接近動物的移動環境,減少其被分斷的障礙。
14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涵管式通道原來是作為排水之通道,向來也是各類的中小型動物的移
動路徑,在提供動物移動的生態設計上也是一大重點。涵管式通道通常設置
於小溪流上。排水兼用的涵管式通道,應於管底一側設計浮出的棚道,可以
讓動物不必涉水而過。假如通道出口設有集水井時,水井邊緣應設有階梯或
斜坡,好讓動物掉落水內後可自力爬出。另外對於兩棲類、爬蟲類動物常尋
求在有水池的地方產卵,而其日常生息則須要移動到陸上林地生活。當產卵
地與生息林地被道路隔開時,這些動物天性必然強行穿越道路,而慘死輪
下。其補償對策是在產卵地與生活林地間的道路下,設置涵管式通道以容許
其覓食求偶繁殖之必要移動。這種兩棲類、爬蟲類動物的涵管式通道,通常
廣設在河川、池沼、水田與林地之間。
另一種適用於山陵地或高台地的是路橋式通道。路橋式與箱型地下道式
動物穿越路徑的功能是類似的,只不過箱型地下道適用於谷地和低地,而
跨越路橋則適用於山陵地、高台地上而已。跨越路橋的尺度依動物的大小而
有所增減,路橋兩側護欄應以封閉的壁面結構為之,並覆蓋以植栽為佳,
讓動物見不到車輛來往,以防止動物移動的不安。路橋路面應覆以自然泥土,
路橋兩側盡量擴大,兩側並配置引導植栽,以誘導動物順利通行。出入口周
圍並應設置防護柵欄,以防止動物侵入車道內。
無論是箱型、涵管或是陸橋方式,均是較為勉強的動物穿越路徑,最自
然的動物移動方式,還是透過道路橋樑下的綠地生態路徑。這種方式通常是
在道路跨越河川或其他道路之處,在橋下多留出自然綠地,以作為動物移
動通道。現行道路立體交叉處常只容車輛通行,兩側常為水泥構造護壁,使
得動物難以穿越,其實只要將橋樑跨距稍微放寬一些,在車道兩側多留出
綠帶即可讓許多動物移動無阻。
不只是上述得路行性動物,對於鳥類飛越道路也應有安全的防護設計。
尤其地上覓食性及喜好草地環境的鳥類,常喜歡徘徊於道路兩旁草木地,
很容易與車輛衝突而造成死亡。在穿越樹林區的道路路段,一些低空飛翔的
鳥類最容易被車撞死。一般鳥類橫越道路時,通常有其固定的飛翔高度,像
麻雀、鶯、烏鴉、伯勞等飛翔高度約在兩米左右,橫越道路時很容易死於車禍。
為了防範此事,可在危險路段兩旁種植比車輛高的誘導飛翔之植栽,以引
開鳥類以免落入車陣內。

3、 防止動物入侵道路之設計
除了要設計動物穿越路徑外,還必須有防止動物入侵道路之設計,以
減少動物誤闖道路而死於非命。通常動物入侵道路的習性及原因有以下幾點:
(1)日常生活行為的入侵道路模式:動物的築巢生活作息區與覓食飲水
區常不在同一處,因此常有日常的遷移行為。假如其遷移路徑受到道路分斷,
則必須找尋其他覓食飲水處,或是冒著危險強行橫越道路以求生存。
15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2)繁殖期產卵期的入侵道路模式:動物在求偶繁殖期間,比其他季節
的行動更頻繁,同時也更甘冒生命危險,肆無忌憚地穿越道路。
(3)分巢行動的入侵道路模式:狐、狸之類的動物子女,在成年之際會離
開父母的生活領域,另尋獨立生活,稱為分巢行動。這時的幼年動物由於生
活經驗不足,橫越道路時較容易慘死輪下。
(4)車禍死屍再引起動物入侵模式:像禿鷹、烏鴉之類的肉食動物,會覬
覦在道路中車禍死亡的動物死屍,常衝入道路中分食屍體。所以如果有動物
發生車禍而不能迅速排除處理,常會再引來肉食動物的再入侵。
設計防止動物入侵的柵欄時,必須在事故可能頻發的區段,依入侵動
物特性設置適合的柵欄形式。然而,絕不能一昧地以柵欄來圍堵動物移動,
務必同時設置上述動物穿越路徑與誘導設施,才不至於扼殺自然生態活動。
柵欄種類對各種動物的入侵防止效果如下表及次頁圖:
由於夜間道路及車輛的照明,可能使得鄰近道路的落葉樹木不落葉,
使得烏龜、螢火蟲不能產卵。許多鳥巢受到燈光不停照射,對產卵育兒行為
產生偏差。許多趨光性的昆蟲,受到燈的誘引而慘死輪下。補實昆蟲的動物,
更為了補蟲而闖入路中而一併歸天。因此,生態道路的照明設計,應採用不
使燈光外洩於周圍的道路設計為佳。

16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4、 都市道路的生態改造
生態道路規畫不只是在鄉村、山區、林地、國家公園等生態條件較佳的環
境建設,在都市盡為人工環境所包圍的環境中,亦有其發揮的的空間,其
中最有效的做法是道路地下化的設計。例如將一條鐵道或一條快速公路地下
化,以便將周圍綠地連結成一個綿延數公里的公園系統,因而形成一排可
以帶除污染空氣的都市風道,同時也可提供多樣化生態串連移動的方便。
過去我們的道路規畫均以車輛為主要考量,一切只為了讓道路交通通
暢,在都市道路到處設置天橋地下道,強迫老弱婦孺、殘障者爬上爬下,這
是多麼非人性的社會啊!現在的都市中,也到處存在許多值得生態改造的
17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道路,諸如被分斷的校園、公園、社區比比皆是。此外,快速道路及鐵路穿越
市區所造成的干擾與污染,也可以用高架化或隧道化的方式來改善,甚至
鄉間的高速公路也均有生態改善的餘地。台灣現在固然有許多立體化的交通
建設,但這些多是為了疏解交通量的工程考量(例如各都會區的鐵路地下
化),很少是為了創造綠地或為了引進、創造動植物棲息空間而做的生態建
設。我們的都市極端缺乏綠地,我們確實應該由生態來進一步考量交通的立
體化計畫才對。

2、 水域生態與親水設計
回首過去的水利工程經常以防洪排水的工程角度著眼,很少顧及生物
多樣化的環境設計,常使得河川直線化、河岸混凝土化、河深流速單一化,
因此造成動植物棲息環境喪失而水域景觀惡化的情形。當然這種現象不只台
灣如此,過去的歐美、日本也多有此現象。直到最近歐美、日本針對河川水域
的問題興起了一場生態革命,紛紛引進所謂的「生態河川工法」,針隊過去
生態設計不良的河川進行改造,以恢復最自然的河川生態為目的。

1、 生態河川工法
近代的「生態河川工法」理論起源於歐洲。此理論在 1960 年代後期,由
Emst Bittmann 等人提倡「生物河川工法(Biologishe Wasserbau)」之
後,最早是以蘆葦、柳樹設計的護岸,應用到萊茵河河系。到了 1970 年後
半,瑞士更將其發揚光大,開始著手最新的河川生態改善工程,例如拆除
既有的混凝土護岸,改造成柳樹與石頭的護岸,或將直線河道改變成深淺
不一又易讓魚類棲息的蛇行形態河川。他們基於對過去河川工程的直線化、
混凝土化所引起的生態貧瘠化進行反省,全面展開河川的生態改造運動。這
種工法在瑞士被稱為「自然河川工法(Naturmaher Wasserbau)」,於
1986 年傳入日本後,被稱為「近自然河川工法」 。
河川的形態基本上是由水流侵蝕、搬運、堆積作用所形成。流水侵蝕泥沙
的部份會自然形成深水淵,而被侵蝕的泥沙則向下游搬運,並堆積成灘。以
人工護岸來說,在轉彎處水流必急,岸前必會形成深水淵,故在此處的護
岸應加深基礎,否則容易被水流掏空而破壞。這是因為河川基本上由連續蛇
行的水淵與淺灘所形成。所以,即使看來直線的河段中,最大水深線也必然
曲折蛇行。自然河川要維持河寬十倍以上的直線是不可能的,水淵與淺灘的
形態在自然蛇行河川通常是安定的,反而在直線化的河川中不得安定。直線
化的河川反而有潛在的危險性,常容易造成潰堤。
自然河川有深淺緩急不一的水勢,才有較好的生態環境。多數的魚類在
白天喜歡在淺水處悠遊找蟲吃,或啄食岩石上的青苔,在晚上則喜歡在流
速慢的深水淵內睡眠。由於水生昆蟲十分容易受流速與河床地質影響,因此
18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良好的水生生物棲息環境,除了不能有太污染的水質外,還要有多樣化的
流速、河床與河岸形態。此外,幼魚不能生長於流速大的環境,或為了躲避
大魚的功擊,必須躲藏於淺灘或石縫間。而成魚因為作息行為的需要,也必
須要有多樣化的環境,因此生態河川應該同時提供各種魚類生息的環境才
行。因此河川截彎取直,以推土機將河川底部推平,以混凝土固定河之三面
等非生態的做法,即使再投入所謂魚礁的人工混凝土塊,也難以挽回魚類
繁殖的環境。

3、 生物多樣化棲地再造

1、 都市綠地生態環境
都市中植生的成長環境充滿著各種壓力,對植物生態非常不利,例如
在都市環境中,樹葉、樹皮容易受到建築立面與路面反射幅射的灼傷、樹幹
容易受到車輛的碰撞;車輛的排氣污染,使得道路的鉛濃度為大氣中的數
倍至數十倍,嚴重影響行道樹的成長環境;植物根部的成長,受到建築與
道路基礎的限制,受到水管、瓦斯管、電信電纜線管的擠壓。植物所賴以為生
的土壤,受到建築物、道路、車輛、人畜的碾壓而堅硬如磐石,土壤熱容量變
大,土中的空氣水份毛細管變少,細菌、真菌、微生物製造養份的活動空間
變小。理想的植生土壤,必須有一半的孔隙來儲存空氣與水份,但是都市土
壤的孔隙率約只有 13%。
大部份的喬木必須成長 40 年以上才能穩定成為良材,但由於都市的
土壤堅硬、空氣水質污染、都市溫暖化、人工地面幅射、人為傷害等因素,使
得都市中的行道樹平均壽命只有十年(美國統計)。行道樹因為水份不足,
漸漸演化成沙漠性的保水習性,即成長減緩、樹葉變小、樹皮變厚、樹幹變短,
以減少水份蒸發,並保護樹幹中心組織,因此普遍都市中的樹木成長速度
較緩。另都市中有許多植栽的栽種方法,是在硬梆梆的土塊中挖出區區適於
根部大小的坑洞,然後填以鬆軟的腐植木來種植,這使得新舊土壤間形成
一道有如封閉的混凝土盆面,而讓細根無法伸長、雨水無法滲透消散,使植
栽常被水浸泡而死,這種現象稱為「茶杯現象(teacup syndrome)」,
這也造成許多的樹木僅是成長不良的裝飾品而已。為了解決這種茶杯現象,
必須考慮樹根的伸長範圍,充份以有機物、碎石、灰土等多孔質來改良植樹
土壤,有時甚至必須設置簡單的排水設施。

2、 減少草坪而增加草原
現代人類最荒唐、最不環保的園藝產物,那就是「草坪」。許多人以為 綠
草如茵的草坪十分美麗,因而流行在公園裡開闊視野的寬廣大草坪,並到
19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處開闢高爾夫球場,殊不知草坪是環境的殺手。由於草坪不容許其他植物混
種,沒有花朵、花蜜,沒有昆蟲藏匿,沒有鳥兒來覓食,它需要廣施化肥與
石灰,更需要大量用水與人工照料,是最破壞生態的園藝型態,除了人類
以外,沒有一種生物喜歡草坪。草坪的另一個特色就是,任何工地、操場、慶
典會場均可利用它瞬間地偽裝出綠草如茵的氣氛,只是可憐的人類,身處
毒藥覆蓋的草坪中還不自知,還以為自己是倘佯在自然裡呢!由於草坪是
違反生態系統的荒唐園藝,為了恢復生物多樣化的環境,人類首先必須去
除對草坪不正常的偏執。人人必須體認,原來整齊乾淨的草坪只是死亡的自
然,綠草如茵究竟只是一場夢魘。
所謂的草原就是雜草、野花叢生的當地原生野草地。它不像修剪過的草
坪是一片死寂,在野草地裏,老遠都可聽見蜜蜂與蟋蟀的聲音,甜根子草、
象草、狗尾草、蒲公英隨風點頭,人一接近,便有一群蟋蟀朝四面八方跳開。
搖曳的草原空中常有蜻蜓點綴,秋天一到,就有鳥雀來採收豐盛的草籽,,
貓與狗也可以隱身在長草中興奮地追逐田鼠。這種原生草地,不必施肥也不
必灌溉,可發現蚯蚓、蜈蚣、蚱蜢、螳螂、臭蟲、金龜子等有趣的草原性昆蟲大
量棲息於此,且許多野生鳥類也會尋蟲而至,我們的生態鏈也因而更豐富、
更穩固。

3、 廣植誘蝶誘鳥植物
生物多樣化綠地,應該能提供多樣化生物充足的覓食環境。所謂良好的
覓食環境除了生物鏈之間的相剋相食之外,也應該有多樣化的植物食物源
來引誘更多樣的生物棲息。過去林務局的經濟造林政策,常大肆整理林地,
實施單一樹種造林,使得林地失去立體多樣的植物生態,許多鳥蝶因此喪
失食物而滅絕。此外,在城鄉環境的綠地設計中,常因清潔管理之便,排斥
果樹及花蜜植物,而以少數物種的觀葉植物來充塞綠地,尤其是昆蟲食物
源的野花、野草植物多被割草機清理一空,進而被草坪所霸佔,使得鳥類無
果可食、昆蟲無草叢產卵、蝶類無花蜜可採、幼蟲無草葉可嚼,進而造成生物
種類數量下降。因此,今後為了生物多樣化環境,應在都市綠地系統內,盡
量減少草坪、多闢草原,廣植食草植物、蜜源植物及誘鳥誘蝶植物,以增加
多樣化生物環境的基盤。

4、 原生植物綠化
事實上「原生植物綠化」是執行綠地生態計畫上必須盡量遵守的原則。從
生態的觀點來看,原生植物是非常珍貴的,因為它擁有最珍貴的基因寶庫。
原生植物隨著土地一起演化,不僅是罪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種類,而且在
演化的過程中,亦與當地各種生物,大至走獸,小至土壤中有機微生物,
形成生物鏈中繁複的關係。但是現代景觀設計視常見的本土植物為賤,而以
20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引進外來種植物為習尚,造成原生植物生存空間後退,甚至引進不良傳染
病變,威脅生態平衡。

5、 物種多樣性綠化
少數物種大量栽培當然是人類在美觀、社會價值、文化傳統以及環境限
制等考量下的產物,這也因此造成了綠地生態的不穩定。台灣人因禁忌而不
種苦楝,因怕樹根破壞路面而少種榕樹,因懶於維護管理而大種黑板樹。景
觀設計師所採用的植栽大多侷限於一般人喜歡的少數樹種,甚至從不採用
地衣、蔓藤類植物來綠化,而嚴重造成生態上的貧瘠。
為了促進植物族群的穩定性,都市綠化一定要力求「物種多樣性綠化」
才行,即要求植栽的高歧異度(High Diversity)。一般而言,植栽歧異度
的考量包含了植物品種的多寡,以及各個植物品種在全體植物族群中所佔
的比例。一個最穩定、最理想的植物族群,應該擁有豐富的植物品種,並且
各植物品種的數量都約略相等。在都市綠化中,某一單品種植栽的數量最好
不要超過全體的 25%,最好各種品種植栽數量均低於總數量 10%較好,
即都市中最好有十種以上比重相當的樹種分佈。許多縣市政府票選出縣市花
樹,並到處大量種植做為其代表花樹,實在並非良好的生態綠化法。在一段
路上種滿相同的花樹固然壯觀,但在全縣市內以少數樹種來驅逐多樣化的
植物群落實非良策。

6、 生態綠化
在小綠地空間的多樣性綠化則利用是「生態綠化」的園藝方式。所謂生態
綠化並非以人類的視覺美觀來考量,而是為了建立穩定的植群社會,塑造
其自我調適的生態系,使綠地具有更高的涵養水源、淨化空氣、調節氣候、隱
蔽、美觀及提供生物棲地等功能。其具體的作法就是採用不同樹種、不同高低
喬木、灌木、草花、蔓藤混種的園藝,任由樹木枝條形態自由雜生成長,只作
最少的修剪管理,因此也可稱之為「多層次雜生混種」園藝。
「多層次雜生混種」是仿自最生態的天然林。最生態的天然林通常是多層
次、多樣的構成,常綠林中混有落葉林,落葉林中混有常綠林。由高喬木、亞
喬木、灌木、草叢、落葉層等組合構成的多層次、多樣環境,才是適於多樣性
生物棲息的林相。這種園藝有時看起來顯得荒蕪而雜亂無章,但這才是生物
最喜歡的棲息環境。
7、 都市公園的生態綠化
台灣的都市森林公園、環保公園是邁向公園自然化的第一步,其中以打
破圍籬、全面綠化、大量種植喬木為最大貢獻。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綠化的生
態品質不良,其中尤以生態綠化不足為憾。例如台北市的大安森林公園,其
綠地平坦毫無變化,遊園步道怖滿全區每一角落,人為活動干擾每一吋綠
21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景觀建築概論期末報告
城鄉生態因子探討
地,既沒有鳥類可棲息產卵的混合密林,也無昆蟲活躍的灌木、雜草原,其
生態品質十分貧瘠,可見我們的綠地品質確有全面改造之必要,而「生態綠
化」乃是首要之對策。
(1)應設立混合密林區:作為生物多樣化的
生公園規畫,一定要有幾處少受人為干擾的混
合密林區,以提供鳥類及動物築巢、睡眠、繁殖
的隱蔽屏障。在都市大型公園區內,應仿照天
然林之多層次喬木、灌木、地被植物混種之形式
來設立密林區,密林區的地形通常整形為多變
化的小丘地,並混種荊棘植物於密林區之四周,
讓人類少接近而減少干擾,同時任由落葉術樹
枝飄落滿地,進而腐化為沃土。如右圖。
(2)應設置適當的生態水池:都市自然公園
除了要有豐富而多樣化的綠地之外,還必須有
豐富的水岸環境,因為有了水岸環境才能引來
豐富的生物。尤其應在適當距離內廣設多處生態水池,好讓水岸昆蟲、鳥類
形成不同物種族群,而得以交流壯大。生態水池一定要盡量作成多樣化的水
岸環境,也要有豐富的水岸植物。
(3)應創造「濃縮自然」:生物多樣化的世界必須要具備多樣化的地形、地
質環境,尤其要有小生物可以藏身、覓食、築巢的多孔隙、多洞穴、多角偶、多
溫濕氣候變化的環境,才能滋養細菌、微生物,分解生物的屍體、排泄物,
進一步才能供養昆蟲、鳥類乃至人類的高層次消費生物。

8、 自然演替式的「野生公園」
發揮「生態綠化」到極至的綠地生態計畫,莫過於自然演替式的「野生公園」。
所謂野生公園乃順應生態學的自然演替法則,根據所在綠地區域的潛在植
被特性,以人為的方式誘導植物群落的生長,加速自然演替的過程,以建
設一種生態穩定、生命力堅軔、低維護管理成本的綠地方式。任自然遷移演化
的草原森林雖然看來像荒廢的土地,但卻是野生生物的天堂,也是自然力
的象徵。
本報告參考資料為「城鄉生態」林憲德著 1999 年 12 月初版

22
林建成 96390817
林挺立 9639082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