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4

古诗词鉴赏

—— 高考语文应考专题指导
05 年广东高考题
五律 · 春日登楼怀归 ①
北宋 ·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
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 ② 遥清渭,沉思忽
⑴ 写出这首 诗颈联 中一 组对仗 的词 语。
自惊。
⑵ 从首句的 “聊” 到末 句的“ 惊” ,反映 了诗 人怎样
的感 情变 化?请 联系 全诗进 行分 析。
⑶ 北宋翰林 图画院 曾用 “野水 无人 渡,孤 舟尽 日横”
作为 考题 ,夺魁 者画 的是“ 一船 夫睡舟 尾, 横一孤 笛
”。 你认 为这幅 画能 表现这 两句 诗的内 容吗 ?请说 明
你的 理由 。
考查特 点:
1 .多是唐诗 宋词;(语 料选用)
2 .客观题变 主观题;( 考查形式)
3 .鉴赏形象 和表达技巧 ;(考点落实

4 .注重理解 与表述。( 训练方向)
写什么? 怎样写?
明确考纲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为何写?

即是从 内容、 形式 、思想 内容 三方面 入手 解答题 目


一、 (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塞下 曲 试用一 两句话 分
月黑雁 飞高, 单于 夜遁逃 析诗中 的人物 形
。 象。

欲将轻 骑逐, 大雪 满弓刀


。 菊花
诗中菊 花的形 象怎
飒飒西 风满院 栽,
样?抒 情主人 公的
蕊寒香 冷蝶难 来。
形象又 怎样呢 ?
他年我 若为青 帝,
报与桃 花一处 开。
94 年高考题

菊花 元稹 蝉 虞世南
秋丛绕舍似陶家, 垂绥饮清露,
遍绕篱边日渐斜。 流响出疏桐。
不是花中偏爱菊, 居高声自远,
此花开尽更无花。 非是藉秋风。

思考:两首诗分别写了 “菊花 ”“蝉 ”两种事


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自然景物:月亮——思乡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植物:菊花 ——坚贞、高洁的品格
如: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
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动物:杜鹃鸟 ——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如: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
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常见的意象还有:
梅花 (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冰清玉洁的梅
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松树 (高洁 、坚
贞 )、莲 (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梧桐
(凄凉悲伤 )、鹧鸪鸟 (其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
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
、蝉 (高洁)、鸿雁 (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浮云(比喻在外漂
泊的游子)、丁香(愁思或情结)等等。
一、( 2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
技巧
语言特点?
1 、 新。
2 、 朴。
3、 。 分析诗眼
4 、明快。 欣赏炼字
5 、含蓄或 藉。
6、 。
分析诗眼欣赏炼字
过香 积寺 王 维 注释:安禅指
不知 香积寺 ,数 里入云 闭目静坐,不
峰。 生杂念。毒龙
古木 无人径 ,深 山何处 指世俗欲念
钟。
泉声 咽危石
你认为 诗中,日
第三联色冷青
两句 的“ 诗眼” 分别是 哪一 个字
松。 ?请 结合全 诗简要 分析 。
?为什么
薄暮 空潭曲 ,安 禅制毒
龙。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
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
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
的景象。
( 注重形容词、动词 )
分析诗眼欣赏炼字
雨晴
雨前初见 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 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思考: “雨前未 见 花 间 蕊 ”是第一句原来的写
法,
这样改有什么特点?
“ 初”体 现了本 来有 花、有 春色 的,与
后来的 ”春色 过墙 “形成 强烈 的反差 ,更 突出
惆怅失 落之深 。而 ”未“ 显得 庭花未 开便 残或
花未吐 蕾遇雨 便落 ,与情 理不 符合。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一、修 手法

二、艺术手法

1 、表达 方式 2 、表现 手法

三、篇章结构
一、修辞手法
比喻、反复、比拟、借代、对比、夸张、排
比、对偶、反问、设问、通感、反语、烘托
、用典等
● 比喻: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
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
果。贺知章《咏柳》 :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
月春风似剪刀。 ”
。● 夸张: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
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
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
白《秋浦歌》)。
●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
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
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
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
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
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
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
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
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
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 2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醉 里且贪欢笑 ,要愁那得 功夫。近 来
始觉古 人书,信着 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 醉
倒,问 松我“醉何 如”。只疑 松动要来 扶
,以手 推松曰:“ 去!”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题 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 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 是男儿。
江东子 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 未可知。
记叙、议论、
描写、抒情

 汴河怀古
你学过 哪些诗歌
尽道隋亡为此河, 运用了 议论的表
至今千里赖此波 达方式 ?举例谈
若无水殿龙舟事, 谈运用 的妙处。

共禹论功不较多。
记叙、议论、 抒情、描

  赋 得暮雨送 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 雨里,建 业暮钟时。
漠漠帆 来重,冥 冥鸟去迟。
海门深 不见,浦 树含远滋。
相送情 无限,沾 襟比散丝 。
分析是否恰当?尾联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织
起来,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色巧
妙地结合起来。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
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
是绿肥红瘦。
分析是否恰当: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
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
情绪。
抒情 :在作品中 抒发作者的 主观情感和思

感受 。

抒情方 式:直接 抒情与间接 抒情。

间接抒 情:借景 抒情、情景 交融、托物言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思考: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
特点,就是 “寓动于静 ”或 “动中显静
”,请以第三联为例,对此做简要的
分析。
描写 :
用形象 性的语言 ,对人物、 事物、 景物
、环境 、和场面 做具体描绘 和刻画。

描写方 式:
动静结 合、虚实 结合、点面 结合、明暗 结
合、正 侧结合、 粗笔勾勒、 白描工笔、 乐
景写哀 、哀景写 乐
二( 2 )表现手法
1 、联想 - 想象 - 象征 - 渲染 - 铺垫 - 过渡 -
伏笔 - 照应 - 抑扬

[ 例 ] ⑴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
人?
⑵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⑶ 香雾云鬟湿,青辉玉臂寒。
何当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⑷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⑸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⑹ 无边 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
2 、虚实关系由实到虚 - 由虚到实 - 虚实
相生
动静关系以动衬静 - 由静
到动
[ 例 ] 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⑵ 长 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
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⑶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⑷ 众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
斜阳。
⑸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乐景情 - 以景 哀
触景生 衬
情 景
3 、 情景关 系 乐情 哀情
缘情写 景 - 情景 交
融 [ 例 ] 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⑵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
人。
……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勿近前丞相嗔

⑶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⑷ 已是黄 昏独 自愁,更著风 和雨。
三、篇章结构
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照应、悬念、铺垫
、卒章显志等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写景抒情诗
写景咏 景事物是形
即事感怀诗
物诗 情怀志是神
咏物言志诗
边塞诗

怀古诗
写景咏 物诗 :以自 然界的景物 为主要写作 对象
,在景 物中寄寓作 者的情感或某 种不便明 说的
志向一 类的诗歌。
1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
2 、游子逐客之悲凄征夫思妇之幽怨
3 、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
4 、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闲适之恬淡
5 、秀美河山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
1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
—— 杜甫《阁
夜》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文天祥《过零丁
洋》
2 、游子逐客之悲凄征夫思妇之幽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金昌绪《春怨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
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
纹平。小舟从此逝,江
海寄余生。 —— 苏轼
《临 江仙》
3 、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

人事有 代谢,往
[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
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遥岑远目,献
[ 辛弃疾《水龙吟》(片段) ]
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
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4 、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闲适之恬淡

西风烈,长风雁叫霜晨月。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
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
如海,残阳如血。 ——
《忆秦 娥 》 毛泽 东
黄芦岸白频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
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的烟波钓叟。
—— 《渔父词》( 白朴,字仁甫
5 、秀美河山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鸟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芙蓉楼送
辛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 雨后,天气 晚来 写景抒情诗


秋。明 月松间照, 清泉
石上流 。竹喧归浣 女,
莲动下 渔舟。随意 春芳
歇,王 孙自可留。
竹枝词 刘 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登科后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孟郊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又擎苍。锦帽
昔日龌龊不足夸
貂裘,千骑卷平冈。为
,今朝放荡思无 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涯。春风得意马 ,看孙郎。
蹄劲,一日看尽 酒酣肝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
长安花 。
云中,何日潜冯唐?会
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托物言 志 通过描摹自然界中的万物,
寄托自己的感情。既不停留
在事物的表面,又要切合所
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咏柳 贺知 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新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便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在唐代 ,有一批诗 人擅长
边塞 诗
描写边 塞生活,后 人称他
们为“ 边塞诗人” ,形成
了所谓 的“边塞诗 派”。
塞外风 光
边塞诗
卫国豪 情
征战之 苦
孰知不 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峡骨 香。 ——
王维 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 回——王翰
醉卧沙
黄沙百 战穿金甲 ,不斩楼兰 誓不还。— —王昌龄

碛里征 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 看——李益


可怜无 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 梦里人—— 陈陶

塞上长 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 斑——陆游


燕然未 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 天。——范 仲淹
思想感情:
出征士兵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
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
—— 对
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
矛盾:
慷慨从戍——久戍思

卫国激情——艰苦生

痛恨庸将——献身精
怀古伤情
怀古诗 怀古讽今
怀古论事
1、对历史理解做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
人不置身其中。
2 、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
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3 、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题乌江亭 杜牧 叠题乌江亭 王安

胜败兵家事不期 百战疲劳壮士哀
,包羞忍辱是男 ,
儿。江东子弟多 中原一败势难回
才俊,卷土重来 ,
未可知 。 江东子弟今虽在
杜牧为项 失败是历

羽而惋惜 史的必然
肯为君主卷土来
古代诗 歌鉴赏题一 般答题方略
寻找有效切入点,关注所有信息。
1 、由诗 歌题目入手
2 、从重 点词句突破
3 、与补 充注释结合
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 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 拜舅
姑。妆 罢低声问 夫婿,画眉 深浅
入时无 ? 村 行
马穿山 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
长。万 壑有声含晚 籁,数峰无语
立斜阳 。棠梨叶落 胭脂色,荠麦
花开白 雪香。何事 吟余忽惆怅,
与诸子登岘

人事有 代谢,往来 成古今。
江山留 胜迹,我辈 复登临。
水落鱼 梁浅,天寒 梦泽深。
羊公碑 尚在,读罢 泪沾襟。

[ 注]羊 公碑:后人 为纪念西晋 名


2 、了解 诗人经历、 思想和艺术 风格
九死不 悔:漫漫 长路的探索 ——屈原
世外桃 源:疲惫 灵魂的皈依— —陶渊明
诗中有 画:描摹 景物的顿悟 ——王维
强者宣 言:永不 放弃的宣言— —刘禹锡
委婉隐 晦:迷惘 无助的宣泄— —李商隐
以身许 国有万死, 一生不幸是 婚姻
——
3 、根据古代诗歌基本特点进行鉴赏

抒情 抒情是诗歌核心
性 抒情有直接间接

音乐 讲究押韵 平仄
性 格式
一般规律 : 记叙描写先画龙 - 议论
抒情后点睛
4. 借助意象 ,进入诗人描 绘的意境。

5. 按题材给 诗歌分类,以 了解主旨。


6 、掌握 诗歌鉴赏的 一些名词和 术语。
这首诗的 字(句), [ 语言技巧 ]
通过描写 景象(事物) [ 形 象 ]
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 思想感
情]
诗的 句, 运用手法, [ 语言技巧
]
描绘出 情景,塑造 了 形象,
[ 形象 ]
掌握诗歌鉴赏的术语
( 分析评价鉴赏方面的语言样式 )

诗的 句,运用 手法,
[ 语言技巧 ]
描绘出 情景,塑造了 形象,
[形 象 ]
从而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 思想
感情 ]
学以致用
西 楼 /曾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
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
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
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
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学以致用
塞下曲
/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 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
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
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
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 ”,听
问:谈 谈本 诗表 达技巧 上的 妙处。 ( 4 分)
到有人吹起了曲子 “折杨柳 ”,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
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
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
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谢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