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應用空間資訊推估人工林碳吸存之可適性分析
- 以國有林荖濃溪事業區為例
謝漢欽 1,*、汪大雄 2、何麗君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森林經營組副研究員,100 臺北市南海路 53 號,通訊作者。
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森林經營組研究員,100 臺北市南海路 53 號。
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森林經營組研究助理,100 臺北市南海路 53 號。

39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40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應用空間資訊推估人工林碳吸存之可適性分析
- 以國有林荖濃溪事業區為例
謝漢欽 1,* 汪大雄 2 何麗君 3

【摘要】本研究報告主要目的,在以林務局荖濃溪事業區 IKONOS、 SPOT5 及福


衛二號高解析度衛星影像的幾何糾正(配合數值地形資料)
、光譜輻射調整及影像
融合及接合處理。以本區之第三次森林資源調查、造林圖、1993 及 2003 年荖濃溪
事業區檢定小班地理資訊套合,探討人工林分邊界套合誤差並進行數化調整,綜
合上述相關地理綜合比對後,選定 2003 年檢定調查人工林相與 2002 IKONOS 融
合影像套疊,進行荖濃溪事業區人工林小班的邊界修正,比較個別林相面積的差
異。之後以荖濃溪事業區 IKONOS、SPOT 5 及福衛二號高解析度多譜衛星影像的
前處理。並以本事業區顯選定代表區(AOI 區)及全區之 2003 年檢定調查人工林相
與 2002 年 IKONOS、2003 年 SPOT 5 及 2006 年福衛二號多譜影像套疊,之後進
行人工造林地各小班 4 個光譜波段平均值、平均 NDVI、林齡級、樹冠鬱閉度為自
變數,小班每公頃蓄積量(二氧化碳吸存量),針對以上 3 種高解析度衛星影像,
依 4 個主要別林相,以逐步迴歸法建立多元迴歸推估式,評估遙測變項的貢獻量
及預測模式的顯著性分析及評估 3 種影像對碳吸存推估的功效探討,結果影響遙
測光譜環境變異因子地形,感測日期及大氣狀況及相關地理空間資料的誤差,引
起的不確定性仍高,應進一步處理後,其可適性才會提高。

【關鍵詞】森林調查、地理空間資訊、碳吸存、人工林、京都議定書

41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I、 緒言

自從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於 1997 年 12 月在日本京都發表,並於 2005


年 2 月 16 日於國際間正式生效,就象徵全球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抵抗全球暖化,及
低碳工業革命的新紀元。然過去 100 年來台灣的溫度上升速率約為全球平均 0.6
度的兩倍;過去 30 年間全球平均溫度上升突然加速至約過去的 3 倍,相當於每百
年提高 2 度,台灣的暖化也加速至相同的速率。台灣雖然不是簽約會員國,但仍
應時時記住善盡國際社會的責任,有朝一日國際社會也會要求依賴國際貿易甚深
的台灣(視同為附件一國家)
,必須承擔起因工業發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
的責任。

對於林業部門而言,因京都議定書中特別強調,厚植森林將大氣中二氧化碳
轉化成有機生物量貯存,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量之有利環境對策,備受各國政府
之重視。依據京都議定書條文之 3.3 及 3.4 規範(Article 3.3, 3.4)排放量計算,是以
1990 基準年為「淨排放量」,即人為排放量減去吸存量,而 1990 年後進行造林
(afforestry)、植林(reforestry)與伐木(deforestry)產生之排放淨值可與人為排放量抵
減。因此森林在全球暖化之環境議題中,如何增進人工林造林地與妥善經營現有
人工林使之增進生長淨量,並妥善利用木材,使之增進用材率與增長生命週期,
亦擔任了二氧化碳儲存和吸收的重要角色。

然欲明瞭台灣森林對二氧化碳儲量之貢獻程度,須掌握森林整體的現有蓄
積,對於不同個別林型、齡級及面積變動之森林對二氧化碳儲量之影響進行分析
(Hsieh., Wang. and Lin. 2003)。為能提供 IPCC 林地土地利用變遷及林業部門
(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ry;LUCF)國家級碳儲存變動與溫室氣體排放估算,本
研究企圖從檢測林分到區域尺度的林務局國有林高雄縣屏東林管處所轄之荖濃溪
事業區為範圍;應用 1995 年第三次森林資源調查之荖濃溪事業人工林型之蓄積
級、森林資源調查資料庫與林木生長資訊。以及使用 1993 及 2003 年檢定調查地
理資訊及其檢定調查資料庫,配合地理資訊的建立,矯正人工林蓄積與生長量模
式推估數據,建立可行的碳吸存估算模式,應用地理資訊系統之快速分析與試算
功能估算並比較不同調查尺度之人工林蓄積的消長與變化(京都議定書 Article
6.0)。

本研究 2006 年及 2007 年以林務局荖濃溪事業區為試驗區域(以國有林單一


事業區為尺度單元進行可行推估方法,若方法可行,則可以應用在其他國有林地,
進行碳吸存及變遷估算)以第三次森林資源調查(1993 年)
、1993 及 2003 年兩期

42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荖濃溪事業區檢定小班地理資訊,完成人工林碳吸存推估,並以兩期檢定調查人
工林相碳吸存差異分析與探討。有鑑於全島性森林資源調查與區域性檢定調查之
目的與尺度的差異,加上兩期檢定調查之間人工林面積、林相分類標準及蓄積量
不確定性大,造成碳吸存變遷評估誤差大。因此本年度(2008 年)開始運用遙測資料
進行綜合性評估。
有鑑於全島性森林資源調查與區域性檢定調查之目的與尺度的差異,加上兩期檢

定調查之間人工林面積、林相分類標準及蓄積量不確定性大,造成碳吸存變遷評

估誤差大。因此 2008 年本研究,運用 3 種高解析度遙測資料進行配合森林調查資

料進行大面積全面碳吸存量推估模式建立及其綜合性評估;期望獳提供政策形成

及環境價值評估的科學數據,據以提供政策形成及環境價值評估的科學數據。

II、 材料與方法

(I) 使用材料

本年研究目標在於應用高解析度航遙測影像,配合已建立的人工林林型及林相
地理資訊圖層,檢核國有林人工林地變遷資訊。使用荖濃溪事業區的高解析度航
遙測影像包括如表 1 依所示。

(II) 研究方法

1. 高解析度衛星影像幾何糾正

2. 高解析度衛星影像光譜調整及影像融合

3. 融合影像接合

4. 與不同時期人工林森林資源調地理資訊套合

5. 不同來源人工林分邊界問題探討

6. 使用 IKONOS 高解析度容合影像選取代表區域(AOI)進行林地面積調整及變比
較。

7. 先使用 AOI 區之 IKONOS、SPOT5 及福衛二號影像光譜資訊、NDVI 及檢定調


查資料人工林相,以小班為單元之林齡及樹冠鬱閉度當自變數,及班二氧化碳

43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吸存密度為應變數進行個別林相之二氧化碳吸存密度多元直線迴歸推估模式
的檢定及模式評估。若迴歸式解釋變異及顯著性高者,再以逐步迴歸法篩選有
利的變數。

8. 使用老濃溪事業區全之 IKONOS、SPOT5 及福衛二號影像光譜資訊、NDVI 及


檢定調查資料人工林相,以小班為單元之林齡及樹冠鬱閉度當自變數,及小班
二氧化碳吸存密度為應變數進行個別林相之二氧化碳吸存密度多元直線迴歸
推估模式的檢定及模式評估。若迴歸式解釋變異及顯著性高者,再以逐步迴歸
法篩選有利的變數。

9. 評估高解析度遙測影像的推估模式的可適性及變異原因,提出建議。

表 1 荖濃溪事業區人工林使用高解析度航遙測影像之拍攝日期、類型
及其空間解析度。
影像拍攝日期 數位影像類型 空間解析度

2001 1/5000 彩色正射影像 0.5 m


2005-11-07 捷鳥衛星影像* 0.7 m
2006-11-26** 福衛二號衛星影像 2m
2007-03-04 福衛二號衛星影像 2m
2007-07-21 福衛二號衛星影像 2m
2001.2002 IKONOS 衛星影像 1m
2003-12-25 SPOT5 衛星影像 2.5m
* 捷鳥衛星影像為荖濃溪事業區北部部分區域
** 2006 年拍攝之福衛二號影像,僅涵蓋荖濃溪事業區西半部區域

44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III、 結果

(I) 使用荖濃溪事業區 2001 至 2002 年之 IKONOS 高解析度衛星影像,與 2001 年


拍攝製作之 62 幅本區彩色正射航照影像。 有鑑於本區位於中高海拔,山地地
形極為陡峭、崎嶇。以選取地面控制點,採用薄板樣條函數(Thin Plate Splines,
TPS)法,進行影像對影像的全區幾何糾正。使人工林區域幾何變形得到改善。

(II) 使用光譜調整 HIS 影像融合法(Intensity-Hue-Saturation Fusion with Spectral


Adjustment method),將全區 3 個可見光段與近紅外光段進行影像融合,可將
不同航帶或時間拍攝的影像波譜反應調整一致且不改變其波譜物理反射特性。

(III) 將融合影像進行接合(mosaic)
,再將影像從 WGS84 UTM 座標轉算成 TWD97
地圖投影座標,以利與相關地理資訊圖層套合。

圖 1 荖濃溪事業區人工林 IKONOS 融合影像及航攝正射影像

(IV) 針對本區人工林林型 1993 年第三次森林資源調查及 2003 年檢定調查地理資訊


圖層,選區代表區域(area of interest ,AOI)進行 IKONOS 高解析度融合影像
之人工林分周界的人眼判釋,比對 2001 年彩色正射航照影像。評估 IKNOS
融合影像及正射航照影像對人工林地面積變遷分析的效力。所得結果如下:

45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1. IKONO 融合影像與林班界套合良好。

2. 因為融合影像包含了 4 個多光譜段及全色段影像的資訊,光譜解析力對於植生
的判釋比彩色正射航照影像高。2001 年彩色正射航照影像與第 3 次森林資 源
調查之人工林分套疊,區界差異不如與 IKONO 融合影像套合來得好。

3. 將 1993 年第三次森林資源調查人工林分、檢定調查人工林小班及 2003 年檢定


調查人工林小班與 IKNOS 融合影像套疊比較。發現 3 者之間有所差異: 其中,
以 2003 年年檢定調查人工林小班與 IKNOS 融合影像誤差較小。判斷原因在於
2003 年檢定調查開始使用 1:5000 正射航照影像直接繪製人工林小班邊界,而
1993 年的森林資源調查及檢定資料是經由航照判釋後轉繪至 1:10000 基本圖,
是造成誤差的原因。其次 10 年之間人工林可能變動也是原因。

圖2 航攝正射影像與IKONOS融合影像的比較

46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圖3 不同時期森林調查林分空間資訊與IKONOS融合影像套會比較

圖4. AOI區人工林相分佈圖與IKONOS影像套跌展示

47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圖5.

圖6.

(V) 經由上述比較結果,本計畫採用 IKNOS 融合影像與 2003 年檢定調查人工林


小班進行,小班(人工林相林分)套疊,進行林分邊界的修正,與小班面積的
估算,比較並評估兩者的差異。AOI 試區 區 6 個林相經判釋調整小班邊界後
面積差異比較,如下表及比較圖。

48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圖 7. 面積差異比較

(VI) 選定 2003 年檢定調查人工林相與 2002 IKONOS 融合影像套疊,進行荖濃溪事


業區人工林小班的邊界修正,先以選定的 AOI 代表區域之修正後小班為單元,
進行各小班平均 4 個光譜波段平均值、平均 NDVI、林齡級、樹冠鬱閉度為自
變數,小班每公頃蓄積量(二氧化碳吸存量)
,依 4 個別林相(人針純、人針
混、人針闊混及人闊混)
,以逐步迴歸法,建立多元迴歸式,評估遙測變項的
貢獻量及預測模式的顯著性(包含迴歸適合度檢驗、顯著性、偏迴歸係數顯著
檢驗及殘差獨立性檢驗)
。所得結果如下:

圖 8 IKONOS AOI 區 NDVI 影像與人工林小班區塊套疊

49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4 個林相多元直線迴歸分析結果,以人工闊葉混合林林相,調整後迴歸判定係
數 0.92 及其顯著性較佳。其餘 3 個林相其調整後迴歸判定係數人針純 0.41、人針
混 0.26、人針闊混 0.08,解釋變異能力有限。進而選定人闊混林相進行向後逐步
迴歸分析,篩選有用的自變數。統計結果詳如下列諸表:
表 2.

表 3.

50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表 4.

表 5.

51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VII) 以荖濃溪事業區 SPOT 5 及福衛二號高解析度多譜衛星影像的前處理。並以本


區之 2003 年檢定調查人工林相與 2002 年 IKONOS、2003 年 SPOT 5 及 2006
年福衛二號多譜影像套疊,先以選定的 AOI 代表區域之修正後小班為單元,
進行各小班平均 4 個光譜波段平均值、平均 NDVI、林齡級、樹冠鬱閉度為自
變數,小班每公頃蓄積量(二氧化碳吸存量)
,針對以上 2 種高解析度衛星影
像,依 4 個別林相(人針純、人針混、人針闊混及人闊混),以逐步迴歸法,
建立多元迴歸式,評估遙測變項的貢獻量及預測模式的顯著性分析及評估 3
種影像對碳吸存推估的功效探討。所得結果如下:

圖 9.

圖 10.

52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迴歸分析結果 SPOT5 及福衛二號的人闊混調整後迴歸判定係數分別為 0.28 及


0.17,解釋變異能力有限,如考慮(5)IKONOS 迴歸分析結果,3 種影像的 4 種人工
林相,則人工針葉純林林項調整後迴歸判定係數較高分別為:SPOT5 0.632 福衛二
號 0,527 及 IKONOS 0.41,其餘林相調整後迴歸判定係數皆小於 0.4,顯著性不高。
人工針葉純林分析結果如下表:
表 6.

表 7.

53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表 8.

(VIII) 以荖濃溪事業區 IKONOS、SPOT 5 及福衛二號高解析度多譜衛星影像的前


處理。並以本事業區全區之 2003 年檢定調查人工林相與 2002 年 IKONOS、
2003 年 SPOT 5 及 2006 年福衛二號多譜影像套疊,之後進行人工造林地各小
班 4 個光譜波段平均值、平均 NDVI、林齡級、樹冠鬱閉度為自變數,小班每
公頃蓄積量(二氧化碳吸存量),針對以上 3 種高解析度衛星影像,依 4 個別
林相(人針純、人針混、人針闊混及人闊混),以逐步迴歸法,建立多元迴歸
式,評估遙測變項的貢獻量及預測模式的顯著性分析及評估 3 種影像對碳吸存
推估的功效探討。所得結果如下:

54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表 9.荖濃溪事業區全區人工林使用衛星影像的拍攝日期、時間、感測參數及輻轉
換正參數。

全區 4 個林相 3 種衛星影像迴歸分析結果,除人工闊葉純林林相,在 3 種衛
星影像迴歸適合度(調整後迴歸判定係數)較高及顯著性高外,其餘都普遍偏低。
其中以 SPOT5 的迴歸式解釋變異較高 0.573、福衛二號 0.358、IKONOS 0.307。

將其進一步進行偏迴歸係數及殘差檢定,並以逐步迴歸分析法進行可靠自變
數的篩選。統計分析表如下:

經由逐步迴歸分析結果,SPOT5 光譜波段被選入的變數為微波紅外(SWIR)
及綠光段,兩個波段有利於人工闊葉純林多元迴歸推估模式的建立。

55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表 10.

56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表 11.

57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IV、 討論與結論

(I) 荖濃溪事業區之第三次森林資源調查、造林圖、1993 及 2003 年荖濃溪事業區


檢定小班地理資訊套合,人工林分邊界套合誤差並進行數化調整,發現三者空
間資料的差異顯著存在。本研究利用 3 種衛星影像中具有最高空間解析度的
IKONOS 影像融合正射影像,且因其可視性高於正射像片數位影像,以其為底
圖進行檢定調查地理資訊圖層的林分區塊驗證及調整,綜合上述相關地理綜合
比對後,選定 2003 年檢定調查人工林相與 2002 IKONOS 融合影像套疊,進行
荖濃溪事業區人工林小班的邊界修正,比較個別林相面積的頗有差異。在此前
提之下檢定調查空間資訊已存有誤差。

(II) 3 種高解析度衛星影像,依 4 個主要別林相,以逐步迴歸法,建立多元迴歸式,


評估遙測變項的貢獻量及預測模式的顯著性分析及評估 3 種影像對碳吸存,探
討推估的功效,以多元直線迴歸建立二氧化碳吸存密度推估模式,結果除 AOI
區之人工針葉純林及全區人工闊葉純林,其解釋變異量達到一定的程度外,其
餘普遍不理想。其中以 SPOT 影像具有為紅外光段,其光譜及幾何偏誤亦較
小、穩定,所得成效較佳。此外究其不確定性原因在於:影響遙測光譜環境變
異因子地形,感測日期及大氣狀況及相關地理空間資料的誤差(包含空間即屬
性資料)。上述影響因子引起的傳播誤差之不確定性高,應進一步處理後,其
可適性才會提高。未來進一步研究將可利用內政部提供的 5 公尺空間解度的數
值高程資料,進行地形效應的常態化及部分輻射矯正處理,將有利於提高各類
林相的推估模式的可靠度。

圖 10.

58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圖 11.

V、 謝誌

本研究計畫(民國 95 年至 97 年)承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領域政策型科
技計畫經費支持;以及林務局提供第三次森林資源調查地理資訊及荖濃溪事業區
造林圖、兩期檢定調查地理空間及森林調查簿資料,計畫得以完成,在此一併致
最大的謝忱。

59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VI、 主要引用文獻
Cruickshank MM, Tomlinson RW, Trew S. 2000. Application of CORINE
land-covermapping to estimate carbon stored in the vegetation of Ireland. J
Environ Mgmt. 58:269-87.

Feng FL. 1999. Inventory for total amount of the sink of carbon: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aiwan forest carbon sinking. Taipei: Executive 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EPA-86-FA32-03-2215. 73 p. [in
Chinese].

Fujimori T. 2001. Ecological and silvicultural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New York: Elsevier. p 299-307.

Hsieh HC, Wang DH, Lin JC. 2003. Using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o estimate
changes in carbon dioxide sequestration of forest stocks in the Liukuei
Experimental Forest. Taiwan J For Sci 18(3):171-82.

IPCC. 1997. Revisied 199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IPCC. 2003. Good Practice for Landuse, 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ry.

IPCC. 2006.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Volume 4: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other land use. IPCC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programme.

Lin JC, Jeng MR, Liu SF, Lee KJ. 2002. Economic benefit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CO2 sequestration by the National Reforestation Program. 6.Taiwan J For Sci
17(3):311-21.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

Lin ED, Lee YE. 1998. Design the method of calculation sheets for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green-house gases. Beijing: Atmosphere Press. 168 p. [in Chinese].

60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Lin YJ, Liu CP, Lin JC. 2002. Measurement of specific gravity and carbon content of
important timber species in Taiwan. Taiwan J For Sci 17(3):291-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

Murray BC, Prisly SP, Birdsey RA, Sampson RN. 2000. Carbon sinks in the Kyoto
protocol: potential relevance for US forests. J For 98(9): 6-11.

Mohren GMJ, Garza Caligaris JF, Masera O, Kanninen M, Karjalainen T, Pussinen A,


Nabuurs GJ. 1999. CO2 Fix for Windows: a dynamic model of the CO2-fixation
in forests.11.Dutch: NL Institute for Forestry and Nature Research. 29 p.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Japan. 2005.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Inventory report of Japan.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Japa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Japan. 2006.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Inventory report of Japan.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Japan. ISSN 1341-4356.

Wang LJ. 1997. The loss estimation and adaptive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estry due to
climate change. Taipei: Executive 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EPA-86 FA44. 53 p. [in Chinese].

Wang SY. 1983. Commercial timber. Taipei: Association of Forest Products. p


28-116.[in Chinese].

Watson RT, Verardo DJ. 2000. Land use, 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ry,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A special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p 4.

Yang LC, Feng FL, Huang CU. 1998. Studies on strategy planning and impact
assessment of Taiwan forestry for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Taipei: Executive
Yuan,

61
97 年度森林碳管理研討會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EPA-86-FA44-03-75. 125 p. [in Chinese].


Yang SS. 1997. Estimation of carbon dioxide assimilation of forests in Taiwan. J
Biomass Energy Soc China 16(1-2): 1-1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

6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