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16 年第 6 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No.6.

2016
第 32 卷(166 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Vol.32 No.166

基于 IPA 方法的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形象感知因子分析
1 2
李达立 张沁梅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 要:长沙湘江风光带是长沙市重要旅游区,被称为长沙的“门户”与“窗口”,在一定
程度上展示了长沙的旅游形象。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和 IPA 分析法对其旅游形象进行了有效分
析,总结出旅游者感知旅游形象的主要影响因子,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旅游形象的建议。
关键词: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形象;因子分析;IPA 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6)06-0067-07
DOI:10.13743/j.cnki.issn.1009-8135.2016.06.012

湘江风光带的开发是塑造长沙都市形象的重中之重,一直是政府和市民极为关注的大事。在“十三
五”期间,湖南将融入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构建以长沙市为中心,以张家界市为龙头,岳阳市、
怀化市、郴州市为增长极,以“一带(湘江风光带)四圈(长株潭、环洞庭湖、大湘西、大湘南)”为骨
架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随着长沙市发展的推进,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形象的深化研究就显得更加迫切。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多集中在景观设计、旅游功能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而城市滨水区旅游形象方
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印象(Impressions)、信任(Beliefs)、意见(Ideas)和期望
(Expectations)的总和(Crompton,1979)。其形象的测量是以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态度、倾向等行为基
础展开的量化研究[1]。
(一)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 Fohn. Hunt 博士首次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2]。在研究方法上,IPA 分析法广受学者和专
家的青睐。Mantilla 和 James1977 年最先将 IPA 框架作为发展公司和管理战略的工具 [3]。
1991 年,Chon、Weaver 和 Kim 将旅游形象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旅游休闲业的研究中 [4]。之后,该方
法又被运用到旅游形象的诊断和定位分析方面。具体研究内容如北京作为国际会议目的地形象的研究[5]、
美国弗吉尼亚旅游形象定位研究 [6]、美国拉斯维加斯作为会展目的地的形象研究 [7]。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比国外研究晚了 20 多年。研究者集中研讨了旅游目的地概念的定义和内
涵、影响因素、评估测量、景观设计 [8]。特别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因素方面有深入、透彻的分析:
宋章海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可感知性与不可感知性的概念 [9];谢朝武,黄远水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要素
系统分为 5 个部分[10];祁黄雄、蔡运龙则认为完整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体系应该分为山水景观建设、

收稿日期:2016-09-25
作者简介:李达立(1992-),男,湖北天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森林游憩与公园管理。
张沁梅(1994-),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工商管理。
基金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2015QZ004);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5CC1447);湖南省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JJ3179)阶段性成果
-67-
李达立 张沁梅:基于 IPA 方法的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形象感知因子分析
环境建设、城市规划建设、民俗文化建设和经济部门建设 5 个方面[11];苏进、张海霞等人从心理学角度
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因子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12]-[13]。
在国内旅游形象的研究上,杨永德等借助 IPA 法研究了旅游目的地以及会展旅游地形象[14]-[15],张宏
梅和陆林等则通过感知距离来研究旅游地形象的影响[16]。程金龙和吴国清指出了我国在此方面研究存在
诸多问题[17];陆杏梅以南京沿江地区为例,采用 IPA 法对城市滨水区旅游形象感知因子进行了分析 [18]。

二、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形象感知影响因子 IPA 分析

长沙湘江风光带在长沙城市格局中扮演着名洲名水角色,是长沙的特色与标志。湘江风光带将都市
商业的喧嚣繁华和天然生态的静谧、舒适融为一体。笔者以朱佩娟的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长沙湘江
滨水区景观资源评价与优化的资料 [19] 为依据,归纳出风光带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
(表 1)。
表1 长沙湘江风光带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
大类 类 别 基本类型 景观名称 地理位置
江天暮雪 湘江江心橘子洲
天文类型景观 气候型景观
麓山夕照 湘江西岸岳麓山山顶
自 洲岛型景观 橘子洲景区 湘江江心
然 地文类型景观 洲岛型景观 傅家洲公园 橘子洲北侧
景 洲岛型景观 柳叶洲公园 橘子洲与湘江西岸之间
观 湖泊型景观 桃子湖 桃子湖路
水域类型景观
湖泊型景观 后湖公园 岳麓区渔湾市后湖路
生物类型景观 园林型景观 万橘竞秀园 湘江橘子洲头
城市公园 南郊公园 南二环猴子大桥桥头
园林类型景观
历史名园 天心公园 天心区蔡锷南路
宗教建筑 开福寺 开福区开福寺路
建筑类型景观
人 景观建筑 杜甫江阁 西湖桥
文 遗址遗迹 新民学会旧址 岳麓区新民路
景 遗址遗迹 灵官渡 楚湘街江畔
观 名胜古迹 近代建筑 第一师范 天心区书院路
历史建筑 贾谊故居 天心区太平街
纪念建筑 东方红广场 岳麓区麓山南路
潮宗街、通泰 开福区、天心区
民俗风情 民族民俗 街、黄兴南路步
行街
(一)样本人口学特征基本境况
在分析中,选取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籍贯、职业类型和月收入状况为主要衡量指
标,其中女性略多;年龄阶段为 18~30 岁(66.0%),26~45 岁(28.5%);大专(18.5%),本科(65.5%)
占有一半以上比例。学生(41.5%)、经商/商务工作者(20.5%)、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员(14.7%)。从
游客构成来看,省外游客(43%)和长沙市内居民(25.5%)是风光带旅游的主力军。
(二)问卷信度分析
本文对重要性和表现性量表进行了检验,克伦巴赫信度系数 α 分别为 0.919 和 0.922,可见本研究量
表的可靠性均较高(如表 2 所示)。
表2 样本可靠性
重要性可靠性统计量 表现性可靠性统计量

Cronbach's Alpha 项数 Cronbach's Alpha 项数

-68-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重要性可靠性统计量 表现性可靠性统计量

Cronbach's Alpha 项数 Cronbach's Alpha 项数


0.919 26 0.922 26
(三)IPA 分析变量提取
1.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
通过 KMO 检验和 Bartlett 球形检验来看,KMO = 0.879,sig. =0.000。因此该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各变量并非各自独立。(如表 3)
表3 KMO 和 Bartlett 检验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0.879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Bartles test of sphericity 2685.604
df 325
Sig. 0.000
2.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形象感知影响公因子的提取
提取的公因子变量反映的信息均在 50%~70%之间,因此公因子能基本反映所有观测变量的信息。
通过提取主成分对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形象感知影响进行分析,6 个公因子的初始特征值分别为:
9.026、2.734、1.645、1.549、1.074、1.01,解释了原始变量总方差的 65.529%。旋转后的特征值分别为
5.155、2.988、2.492、2.36、2.242、1.801,也同样解释了原始变量总方差的 65.529%,因此因子旋转前
后公因子解释原始变量总方差的能力相同。
表4 总方差解释

初始特征值 提取平方和载入 旋转平方和载入

合计 方差/% 累积/% 合计 方差/% 累积/% 合计 方差/% 累积/%

1 9.026 34.713 34.713 9.026 34.713 34.713 5.155 19.827 19.827

2 2.734 10.516 45.229 2.734 10.516 45.229 2.988 11.493 31.320

3 1.645 6.327 51.556 1.645 6.327 51.556 2.492 9.584 40.905

4 1.549 5.958 57.514 1.549 5.958 57.514 2.36 9.075 49.980

5 1.074 4.131 61.645 1.074 4.131 61.645 2.242 8.624 58.604

6 1.01 3.884 65.529 1.01 3.884 65.529 1.801 6.925 65.529

7 0.833 3.206 68.735

8 0.811 3.121 71.855

9 0.733 2.818 74.673

10 0.714 2.746 77.419

11 0.665 2.558 79.977

12 0.590 2.269 82.247

13 0.564 2.168 84.414

14 0.469 1.803 86.217

15 0.449 1.727 87.944

16 0.439 1.689 89.633

-69-
李达立 张沁梅:基于 IPA 方法的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形象感知因子分析
17 0.389 1.498 91.130

18 0.368 1.414 92.544

19 0.309 1.187 93.732

20 0.298 1.145 94.877

21 0.285 1.098 95.975

22 0.261 1.004 96.978

23 0.228 0.876 97.854

24 0.206 0.793 98.647

25 0.185 0.711 99.357

26 0.167 0.643 100.000


3.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形象感知影响公因子提取与命名
采用因子旋转法使因子分析产生更好的效果,旋转后因子载荷两极分化(或接近 0,或接近 1)可以
减少因子命名时的主观性。我们采用了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并且得到载荷矩阵。通过上述的因子分析最
终解释总体变量的 65.529%,保留观测变量公因子的载荷值大于 0.6 且公因子之差大于 0.3,剩下 18 个
因子,归纳为 6 个公因子并分别解释为: “文化节庆活动”、
“沿江生态与清洁”、 “历史文化资源”、 “旅游
基础设施与便利程度”、“亲水设施与活动”和“沿江休闲氛围”(见表 5)。
表5 因子提取及公因子命名
公因子 子因子(观测变量)(重要性) 因子荷载值

公共厕所 0.802
进入方便程度 0.772
旅游基础设施与便利程度 安全设施 0.764
照明设施 0.721
停车位 0.695

湘江江水清洁 0.807
沿岸环境清洁 0.774
沿江生态与清洁 沿江自然生态 0.762
沿江绿化程度 0.650

展会博览会 0.821
文化节庆活动 演出活动 0.757
文化节庆活动 0.732

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人物事件 0.844

历史建筑 0.750
亲水设施与活动 水上活动 0.731
游船设施 0.699

沿江休闲场所 0.707
沿江休闲氛围
沿江休闲氛围 0.605
(四)提取的感知影响因子配对样本 T 检验
本文采取配对样本 t 检验,旨在弄清游客对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形象影响因子的重要性(用 I 值表
示)和游客对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景区的表现(用 P 值表示)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别。18 对因子差异均
十分显著。只有沿江休闲场所、文化节庆活动、演出活动三个方面的置信区间高于 0.05,其余影响因子
的置信区间都在 0.05 以内,说明这三个方面,游客的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表 6 显示重要
-70-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性均值与满意度之差除了演出活动项目外多为负值,表明目前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形象还不能满足游客
的期望。
表6 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形象的期望与表现的差异性分析和配对样本 t 检验结果
观测变量重要性 I 值 观测变量表现性 P 值 重要性与感知 双 尾 p 值
T值
均 值 标准差 方差 均值 标准差 方差 实际均值之差 Sig.(双侧)

沿江自然生态 4.110 0 0.902 0.902 3.260 0 0.952 33 0.907 -0.85 -9.932 0.000
湘江江水清洁 4.155 0 0.684 0.684 2.775 0 1.072 44 1.150 -1.38 -12.877 0.000
沿岸环境清洁 4.300 0 0.593 0.593 3.270 0 0.965 28 0.932 -1.03 -11.750 0.000
沿江绿化程度 4.110 0 0.752 0.752 3.610 0 0.884 20 0.782 -0.5 -6.259 0.000
沿江休闲场所 3.520 0 0.974 0.974 3.375 0 0.989 58 0.979 -0.145 -1.751 0.081
沿江休闲氛围 3.705 0 0.933 0.933 3.465 0 0.918 14 0.843 -0.24 -3.285 0.001
历史人物事件 3.575 0 0.959 0.959 3.165 0 0.960 41 0.922 -0.41 -5.366 0.000
历史建筑 3.375 0 1.120 1.120 3.005 0 1.014 95 1.030 -0.37 -4.229 0.000
展会博览会 3.070 0 0.759 0.759 2.875 0 0.950 73 0.904 -0.195 -2.444 0.015
文化节庆活动 3.270 0 0.721 0.721 3.140 0 0.913 55 0.835 -0.13 -1.738 0.084
演出活动 3.050 0 0.842 0.842 3.075 0 0.929 35 0.864 0.025 0.305 0.060
水上活动 3.235 0 0.904 0.904 2.980 0 1.022 17 1.045 -0.255 -2.967 0.003
游船设施 3.330 0 0.956 0.956 2.910 0 0.988 32 0.977 -0.42 -4.580 0.000
安全设施 4.035 0 0.959 0.959 3.215 0 0.873 26 0.763 -0.82 -8.801 0.000
照明设施 3.850 0 0.852 0.852 3.400 0 0.873 97 0.764 -0.45 -5.469 0.000
公共厕所 3.955 0 0.968 0.968 3.010 0 0.997 43 0.995 -0.945 -9.422 0.000
停车位 3.600 0 1.025 1.025 2.900 0 1.027 27 1.055 -0.7 -7.071 0.000
进入方便程度 3.965 0 0.888 0.888 3.345 0 1.054 29 1.112 -0.62 -7.104 0.000
属性群组均值 3.616 0 0.3789 0.144 3.156 7 0.201 14 0.040 -0.4593 -6.734 0.000
(五) IPA 总体定位结果
通过表 6 可以分别确立以上 18 个因子的重要性(I)及其表现性(P)的分值,坐标表示为 x(I,P) 。其
中,重要性组群的均值为 3.616。表现性群组的均值为 3.156 7,二者垂直相交于 0 点(3.616,3.156 7)。
然后,基于该交叉点划分四个象限。横轴代表重要性轴,纵轴代表实际表现轴。图 1 是完整 IPA 定位图。

图1 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形象感知印象因子的 IPA 定位分析


说明:

-71-
李达立 张沁梅:基于 IPA 方法的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形象感知因子分析
1)位于Ⅰ象限的因子:4(沿江绿化程度)、6(沿江休闲氛围)、15(照明设施)、18(进入方便程
度)、1(沿江自然生态)、3(沿岸环境清洁)、14(安全设施)。
2)位于Ⅱ象限的因子:5(沿江休闲场所)、7(历史人物事件)。
3)位于Ⅲ象限的因子:11(演出活动)、9(展会博览会)、10(文化节庆活动)、12(水上活动)、
13(游船设施)、8(历史建筑)、17(停车位)。
4)位于Ⅳ象限的因子:16(公共厕所)、2(湘江江水清洁)。
(六)IPA 分析结论
1.第Ⅰ象限(继续努力型)
根据 IPA 原理,游客对沿江绿化程度、沿江休闲氛围、照明设施、进入方便程度、沿江自然生态、
沿岸环境清洁、安全设施的感知影响因子对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地形象具有决定性作用。相对而言,各
影响因子的实际变现高于平均水平。但重要性均值与实际感知均值之差除演出活动项目外多为负值,表
明目前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形象还不能满足游客的期望,须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2.第Ⅱ象限(不刻意追求)
沿江休闲场所、历史人物事件两个因子的重要程度低于平均水平,但感知实际的表现高于平均水平。
说明以上两点可以维持现有水平,不必刻意花过多精力进行提升。但是当游客对以上两点的期望越来越
高时,就必须以更高的标准进行维护和建设,景区的管理水平也要不断提高。
3.第Ⅲ象限(低优先事项型)
按照 IPA 原理,活动、展会博览会、文化节庆活动、水上活动、游船设施、历史建筑、停车位几项,
可花费相对较少的人力和财力资源。
4.第Ⅳ象限(重点改进)
根据 IPA 原理,公共厕所、湘江江水清洁这些项目需要重点改进。

三、结 论

1.影响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形象的 6 个主要公因子分别为沿江生态与清洁、旅游基础设施与便利
程度、文化节庆活动、历史文化资源、亲水设施与活动和沿江休闲氛围,其中“旅游基础设施与便利程
度”是否完善为期望度最高的公因子。
2.游客对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形象的满意度不高,游客的期望与感知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3.据 IPA 分析可知:公共厕所和湘江水清洁需重点改进;演出活动、展会博览会、文化节庆活动、
水上活动、游船设施、历史建筑、停车位几方面可花费相对较少的人力和财力资源;维持沿江休闲场所
和历史人物事件的现有水平;沿江绿化程度、沿江休闲氛围、照明设施、进入方便程度、沿江自然生态、
沿岸环境清洁、安全设施等感知影响因子对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地形象具有决定性作用,必须在维持现
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黄震方,李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和推广模式[J].旅游学刊,2002,17(3):65-70.
[2] Hunt J D.Image-A Factor in Tourism,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D].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1971:72-93.
[3] Martilla J A,James I C.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J].Journal of Marketing,1977,41: 77-79.
[4] Chon K,Weaver P A,Kim C Y.Marketing your community: image analysis of Norfolk [J].The Cornell H .R.
A. Quarterly,1991, 31: 31-37.
[5] Go F , Zhang W.Apply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o Beijing as an international meeting
destination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7,35 (4): 42-49.
[6] Uysal M,Chen JS,Williams D R.Increasing market share through a regional positioning[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89-94.
[7] Baloglu S , Love C.Association meeting planners perceived performance of Las Vegas : an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J].Journal of Convention & Exhibition Management,2003,5(1):
-72-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13-27.
[8] 曹诗图,郑宇飞.宜昌市旅游形象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15-19.
[9] 宋章海.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0(1):63-67.
[10] 谢朝武,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2002(2):63-68.
[11] 祁黄雄,蔡运龙.区域旅游形象构建与景观规划——以临海市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3,22(1):83-88.
[12] 苏进.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机理初探[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37-38.
[13] 张海霞,阎顺,张旭亮.区域旅游形象主导因子的提取程序之探讨——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4
(1):80-83.
[14] 杨永德,白丽明,苏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比较研究:以阳朔旅游形象测量分析为例[J].旅
游学刊,2007,22(4):53-57.
[15] 宋子斌,安应民,郑佩.旅游目的地形象之 IPA 分析——以西安居民对海南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为例[J].旅游
学刊,2006,21(10):26-32.
[16] 杨明.旅游调研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技术探讨——以荷兰纳米根市(Nijmegen)旅游形象调研为例[J].旅游学
刊,2005(1):84-89.
[17] 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旅游学刊,2004(2):92-96.
[18] 陆杏梅,沙润,田逢军.基于 IPA 方法的城市滨水区旅游形象感知影响因子分析——以南京沿江地区为例[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2):120-125.
[19] 朱佩娟,马林志.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长沙湘江风光带景观资源评价与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1):86-90.
(责任编辑:李朝平)

A Factor Analysis of Xiangjiang Changsha Scenery Belt’s Tourism Image Perception Based
on IPA Model
LI Dali1 ZHANG Qinmei2
(1.Tourism Colleg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00,
China; 2. College of Economic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00, China )
Abstract: Xiangjiang scenery belt is an important tourist area of Changsha, known as the “gateway” and
“window” of Changsha. To a certain extent, it shows the tourism image of Changsha. In this paper, factor
analysis and IPA analysi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tourism image, the main factors of tourists’ perception were
summari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tourism image.
Keyword: Xiangjiang Changsha scenery belt; tourism image; factor analysis; IPA analysis

-7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