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研究----秦始皇陵墓考古研究與保護性試探性搶救性被動型挖掘(方瑞達)

中文簡體版 中文繁體版 英語版 法語版

*********************************************
●● 秦始皇陵墓主要地下建築地宮等主體部分應當是大致完好,並不排除歷史上曾被盜掘,但是,有關項羽挖
掘焚毀秦始皇陵寢的事實或許有誤。
●●秦始皇棺 木質或金銅,也可能二者兼備,或是其他(石棺等)
●●秦始皇遺體基本上已經腐爛變質,可留有遺骨遺骸等殘留物,類似已出土的不腐女屍的可能性並不大。
●● 地宮內的防腐防護措施設備器物等,基本上已經老化或失效失靈。單純水銀等防腐並不足以保證遺體的長
久不腐不朽。
●●科學探測鑽探,考古研究雖然十分重要,但是,眼見為實,只有真跡實景才是最後實證。
●●也許會留給後人,讓他們做可能比我們現在做更穩妥適宜。

************************************************** ********************************************
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很多,至今保存的也不少。當然其中也有毀損盜掘的,包括地震,火災等自然因素,也包
括盜墓挖掘等人為因素。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今咸陽市興平市南位鄉茂陵村,距興平市城東 15 千米。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
打開茂陵園羨門,成千上萬的農民俑入陵園搬取陪葬物,屬於被盜之陵。

昭陵是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於陝西禮泉縣城西北 22.5 公里的九嵕山上。

明孝陵,坐落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鍾山風景名勝區
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

清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西,東距遵化市 26 公里,西至北京 125 公里,是我國現存規模龐大、體系完整


的帝王陵墓群之一。
清東陵於 1661 年(順治十八年)開始修建,歷時 247 年,陸續建成 217 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 15 座陵園。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東勝區 70 公里。現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
衣冠塚。並不是成吉思汗真正陵墓。

明十三陵自永樂七年(1409 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 2 百多年,先後修建了


十三座金碧輝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十三個皇帝的陵寢。

乾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 6 公里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

陝西鳳翔秦景公一號大墓是我國目前已發掘的最大先秦墓葬,總面積 5334 平方米,深 24 米。秦陵面積 25 萬


平方米,比它大約 50 倍。秦公大墓 1976 年發現,到 1986 年清理完成,整整挖了 10 年。
此外,還有其他陵墓,不一一列舉。
帝王陵寢保護,特別是遺體的保存防腐十分重大。古代屍體防腐保護很有看點。
還是以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屍為例,這具女屍全身裹各式衣著約二十層,為了防腐,然後從頭至足橫系絲
帶九道,臉部還覆蓋著面罩。經過多種處理後的屍體,最終導致千年不腐。
國外,1991 年,在阿爾卑斯山區發現了一具“冰人”屍體。這個冰人臨死時穿著鹿皮外套,外加一件防寒防雨的
草編大衣,頭戴一頂圓形小帽,成為不朽屍體,實屬罕見。

古代屍體防腐技術
古埃及木乃
人死後屍體會很快腐爛,主要是由內臟及軟器官腐爛並引起其他部位腐爛所致。如果將內臟及軟器官及時摘除
並輔助以其他措施,能夠相對容易的較長時間保存屍體。
古代木乃伊的製作便是其中的典型。首先是用融化的松脂塗在面部,保護面部形象,防止它乾燥得太快。接著
就是進行摘臟,伸進大腦將腦漿舀出來,最後把一些藥物和香料塞進空空的頭骨中去。接著就是取出內臟。
胃、腸、肝、肺等都要掏出來,然後用棕油作清洗液,洗淨胸腔腹腔。
其後是脫水過程。先填進用布包的泡鹼和其他臨時填充物,然後把它置於乾燥的泡鹼粉里約 40 多天,待吸乾
了水分後,取出裡面的填充物,改放用碾碎的藥品、桂皮、泡鹼、鋸末等填充的布包,最後縫上切口。
待屍體抹上牛奶、葡萄酒、香料、蜂蠟、松脂和柏油混合物後,就要對其包裹晾曬。 (乾屍)一般是掛到屋
外任其自然風乾,以達到長久保存的目的。當然,用香料浸泡屍體或者將其放在屍體周圍,除了消毒之外,還
對屍體保鮮有較好的作用。所以,古代人用特製的香酒沐浴,達到了屍體的防腐敗和防自溶的作用,也是防腐
的一大發明。
中國古代墓葬
秦漢時期規格比較高的墓葬如秦公一號大墓、馬王堆漢墓、西漢的幾座黃腸題湊墓的棺槨,用材幾乎全為松、
柏等松科屬類植物,黃腸題湊。
馬王堆漢墓長沙國丞相夫人 兩千多年過去屍體完好如初,也是一大奇蹟,後人嘆為觀止。
1972 年 1 月 16 日,震驚考古界的長沙馬王堆漢墓被發現,此墓深達 16 米,內中棺槨的邊箱中塞滿大量的隨葬
品等物,由文物上的文字可辨出此墓是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夫人辛追墓。當考古人員打開內棺材蓋,呈現在人
們面前的是一具沉睡了兩千多年卻顯得十分新鮮的女屍:外形完整無缺,沒有發生腐爛變質,全身柔軟而有彈
性,在往她體內註射防腐劑時,她的血管還能鼓起來。除眼球突出,舌頭外吐等體表變形之外,其他特徵完全
像剛死的鮮屍一樣清晰可見。屍體保存相當完好,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動,軟結蒂組織尚有彈性,引起
全球轟動。人正常死亡後,屍體在幾十小時就會變質,幾天后開始慢慢腐爛。動物屍體也是如此。醫學獸醫學
都是如此。屍體腐爛的程度快慢的取決因素:當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條件屍體腐敗也要受到來自內在和外
在的各種因素的影響。一般地說,屍體腐敗屍體腐敗的發生及進展的快慢,與地區、溫度、環境、體格、死因
等因素有密切的關係。這些因素的差別,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屍體腐敗屍體腐敗的發生與發展首先,屍體腐
敗主要是細菌作用的結果。而細菌繁殖發育的最好條件,是適當的溫度、濕度和空氣。環境溫度環境溫度在 2
5~30℃時,最適宜於細菌的繁殖。在這種條件下,屍體腐敗進展迅速。過高或過低的溫度不適宜細菌的繁
殖,因此屍體腐敗也就變慢。在溫度低於 0℃或高於 50~60℃時,細菌繁殖停止;屍體也不腐敗。適應的濕度
是細菌繁殖的重要條件,也是屍體腐敗得以進行的重要條件。屍體中水分含量 70%時,特別適宜於細菌繁
殖,屍體腐敗最易進行,而過於乾燥放過於濕潤的環境,都可使屍體腐敗變緩,甚至停止。空氣流通的環境,
能促進腐敗的發展,而水中的屍體腐敗較漫,埋在地下的屍體則更慢。當然,在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人體和
動物屍體腐爛變質是不同於上述的,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加以分析。不能一概而論,特殊情況也會產生特列。這
些都需要特別注意。古代帝王陵墓由於深埋在地宮,大都依山傍水而建,帝王屍體處理也多講究,比如,防腐
等,要全面分析,仔細鑑別,去偽存真,科學考證,才是正確的思路和方法。特別需要現代科技的加入,科學
技術的強大力量,會大大幫助和提高我們的視野和考古。不論專業人士,還是非專業人士,都需要強化歷史學
考古學科技工程學,科技考古學。譬如,地下紅外線探測儀,紅外線攝像儀,超聲探測議,紅外攝像微型探測
鑽探,等等。做到事半功倍。傳統技術需要高科技配合,二者都不可偏廢。

一般在正常情況下,屍體一般入土半月不到就會腐爛,專家認為以下幾個原因可能是造成屍體不腐的原因:
首先,安葬時進行了嚴格的藥物處理。當時打開棺木時,裡面五分之一全是中藥。後因見光見風而消失。現在
知道的藥物就有麝香、冰片、木香、燈心草等。這些藥物起到了棺內殺菌、消毒、吸潮的作用。
除此之外,屍體表面還塗了一層乳黃色蠟狀藥物,腰部最厚處達到 3 毫米。雖然周身薄厚不均,但已經形成了
一個藥物蠟殼,既可殺死細菌、防止細菌入侵體內,又避免了體內水分的蒸發,起到屍體本身的殺菌、消毒、
保濕、保鮮作用。

秦始皇陵墓的發現和部分保護性挖掘(兵馬俑等)
現在秦陵佈置的測試剖面已由九條增加到了十餘條,僅在秦陵地宮就佈置了六條,最長的一條達一公里。科考
項目組將採用磁法、電法、重力法、彈性波法、地球物理綜合探測技術等諸多現代高科技手段進行測試。

號稱“中國陵墓之最”的秦始皇帝陵,其地宮地下考古勘探工作目前已有重大進展。有關人士稱,在秦陵封土邊
發現了七條墓道和兩個小型盜洞,但盜洞距地宮的中心部位尚有兩百多米,未見地宮遭大規模盜擾的跡象。
”(中國新聞網)
秦始皇陵墓的發現勘查,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取得相當大的成果,震撼世界。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秦始皇陵
考古勘探報告,筆者曾反复閱讀,感觸很深。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報告 2001-2003 [Report o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of the Qin Shihuang Mausoleum Precinct (2
001-2003)]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編
考古勘探與發掘第一節考古勘探報告一、環境考古資料與陵園研究的互動關係二、考古勘探程序與目標設計
三、考古勘探成果(一)陵園南部考古勘探成果(二)陵園陪葬坑的發現(三)陵墓封土至內城南垣間的石道
(四)陵園地下深層阻排水系統(五)陵園外城南門門址(六)陵園內城西門門址(七)陵園外城西門門址
(八)陵園西部內、外城之間的建築遺址(九)陵園外城北門遺址的探尋(一○)五嶺遺址考古調查(一一)
霸王溝的形成第二節內城南垣試掘報告一、概述二、地層堆積三、探方發掘情況(一)NN00T1   (二)
NN00T2   (三)NN00T3  四、遺物五、內城南垣出土建築材料上的陶文六、內城南垣建築結構七、廊
房建築結構復原蠡測八、小結第三節內城南部石道試掘報告一、地層堆積(一)ND00T1   (二)ND00T5
二、石道結構(一)ND00T1   (二)ND00T2   (三)ND00T3 (四)ND00T4   (五)ND00T5
三、石道的佈局與走向第四節 K0006 陪葬坑第一次發掘報告一、概述二、發掘目的與程序設計(一)發掘目的
(二)發掘程序設計三、地層堆積四、建築結構(一)邊壁與生土二層台(二)夯土二層台(三)前室與後室
(四)擋水牆(五)斜坡門道(六)木結構遺跡(七)封土與席紋五、陶俑(一)陶俑出土現狀(二)陶俑類
別(三)陶俑服飾六、車跡、馬骨及其他隨葬品(一)車跡(二)馬骨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報告(2000)》出版時間:2006-4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作者: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編著,秦


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編著

秦始皇陵寢考古研究涉及眾多學科,專業性極強。
,根據考古勘查探查,歷史學,考古學,古地理,古地質,地質學,地理學,民俗學,生物學,醫學,獸醫
學,動物學,化學,法醫學,酶化學,蛋白質學,細胞學,基因學,墓葬學,水文學,氣候學,土壤學,物理
探查學,化學檢測學,地質探測,遙感測繪,超聲檢測,物理鑽探,等等。根據《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報告 200
1-2003》,以及秦始皇陵博物院的相關研究資料,863 計劃項目等,大量數據,圖表,技術報告,勘探報告
等,對於秦始皇陵寢特別地宮的秦始皇棺槨.《秦始皇帝陵的物探考古調查--863 計劃秦始皇陵物探考古進展情
況的報告》段清波西北大學學報 2005 35 卷第一期。

神秘莫測的秦陵地宮在司馬遷筆下僅留下極為簡略的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
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
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史記》;
秦始皇陵墓是否被盜掘焚毀過?根據現有資料來看,主要地宮被盜掘焚毀的可能性並不大。如果盜墓焚毀成
立,秦始皇陵基本上就存在了。
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二者兼有,或者另有其它。
秦始皇遺體完好嗎?各種分析研究,秦始皇遺體基本上已經腐爛變質,可能遺留一些屍骨遺骸,成為不腐古屍
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過,也有人做過各種預測分析,秦始皇遺體還保存完好。甚至還有人說,驪山並不是秦
始皇的陵墓。
考古研究,歷史研究,年代久遠,十分複雜,許多問題如入雲海,霧靄重重,眾說紛紜,難以定奪,並不奇
怪。眼見為實,只有最終進入地宮,才會得到歷史的真相。人體細胞骨骼肌肉組織等和岩石岩土畢竟有極大的
不同,花崗岩石灰岩沉積岩變質岩可以保持幾萬年幾百萬年之久,而有機體生物大分子很難保持這麼悠久的歷
史。泰山,秦嶺,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可以千萬年甚至億萬年,但動物機體很難保持如此長的時間,譬如,
古化石,古琥珀等。骨脊柱動物古人類化石或遺骨也曾發現過,例如中國猿人頭蓋骨周口店發現,等。作者曾
多次去過驪山,實地考查研究秦始皇陵寢佈置和地下結構,曾古代帝王陵寢研究.>>.,其中對於秦始皇陵墓陵寢
的考古研究。 ——————————————————————————————-秦始皇陵墓陵寢應當是大
部分保存完好,或主要部分接近完好,一些或部分的損毀和破壞,包括自然因素和外內因素等。陵墓周邊所發
現的並探明的陪葬坑等以及原始性建築有一定的損毀或破壞,特別地面建築等有人為破壞的痕跡,包括盜墓等
挖掘。地宮內陪葬人遺骨等可能依然可以發現,包括宮妃工匠等殉葬屍骨等遺骸依舊可見。秦始皇的靈木如若
木質,恐怕早已腐爛變質;如是金銅棺木,應有一定的防腐性,除鐵銅器金石器之外,其他隨葬物品大部分已
經腐蝕變質,很難有完美無缺的遺存。秦始皇遺體基本也已經腐爛變質,可能留有一些殘存物,骨骼等,或是
變形的古屍體,可能性也有,但是並不大。細胞基因變質衰變,是關鍵因素。不論是什麼防腐手段和技術,時
間長久很難阻擋人體細胞基因,生物大分子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水銀也不會永久性防腐(類似已經出土的古
屍,骷髏等),當時修建陵寢的各種防護防腐保護設備等大部分失靈或失效,腐爛變質,整個遺體軀殼難以完
整無損保存下來。水銀是自然界我們說自然界金屬裡面唯一的液態出現的金屬。而且是重金屬,它可以起到完
全跟自然空氣隔絕的作用。跟細胞上那個膜給它集合起來,它細胞膜不破了那細胞不就保持原來的結構了嘛。
所以內外它都能起到防止腐敗,或者防止細胞破得這個道理,不光是人體,其他都可以保存。水銀揮發在一定
時間內會發生。又稱水銀,在各種金屬中,汞的熔點是最低的,只有-38.87℃,也是在常溫下呈液態並易流動
的金屬。液態比重 13.595,蒸氣比重 6.9。汞很易蒸發到空氣中引起危害,因為: 、在 0℃時已蒸發,氣溫愈
高,蒸發愈快愈多;每增加 10℃蒸發速度約增加 1.2~1.5 倍,空氣流動時蒸發更多。汞不溶於水,可通過表面
的水封層蒸發到空氣中。水銀也就是金屬汞,會和氧氣發生反應生成氧化汞,即 2Hg+O2=2HgO,條件為加
熱。汞溶於硝酸和熱濃硫酸,能和稀鹽酸作用在表面產生氯化亞汞氯化亞汞膜。化合價為+1 和+2。與銀類
似,汞也可以與空氣中的硫化氫反應。汞具有恆定的體積膨脹係數,其金屬活躍性低於鋅和鎘,且不能從酸溶
液中置換出氫。一般汞化合物的化合價是+1 或+2,+4 價的汞化合物只有四氟化汞,而+3 價的汞化合物不存
在。金屬汞常溫下與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硫化汞(HgS);在高溫下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氧化汞(HgO)。化
學方程式分別是:Hg+S===HgS;2Hg+O2=高溫=2HgO。除此之外,汞還可以和銀、金等金屬的鹽溶液發生反
應,將它們置換出來。如汞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汞和銀:Hg+2AgNO3===2Ag+Hg(NO3)2。汞還能和具有氧化
性的酸(如硝酸)反應,如汞和稀硝酸反應:8HNO3+2Hg===3Hg(NO3)2+2NO+4H2O。除此之外,汞還可以和許
多有機物反應,並可以和強氧化性物質反應。地宮的防腐,比如水銀等可以起到一部分保護作用,但是,隨著
時代久遠,效果會大大降低。山地地宮本身可以起到一定防腐防變作用,但不能絕對防護防腐。地下水侵蝕,
岩土水腐蝕,空氣腐蝕等都可引起變質反應。古代的屍體保存技術很難到達現代遺體防腐保護技術。地宮裡的
各種防護保護時隔幾千年,基本上已經失效或僵化。秦始皇陵墓的勘探研究報告應當是比較可信和基本準確的
定位定點,個別地方可能有遺漏或錯位,誤差偏差等。因為整個陵區地宮面積很大,精確度難以避免誤差。秦
始皇帝陵園考古報告 2001-2003 價值極高。當然,從世界現有的科學技術,考古防腐技術等來看,挖掘防腐仍
然有一定難度,另外復原保護修復等。一旦開挖,相當多的物品會發生氧化等毀滅性的損害,現有的技術還不
能做到萬無一失。不過,挖掘防腐技術日漸成熟,以後會逐步開展這方面的工作。換言之,深埋防腐也有一定
的弊端,自然性腐蝕變質難以防止徐變,質變。 《方瑞達: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分佈研究》。古代防腐技術也
是難能可貴的,土方法也有其妙,不可低估。例如,已經出土的不腐的屍體等。對於文化遺產,特別是古代帝
王陵寢,涉及到歷史,文化,民族心理,民族風俗,民族葬儀,民族文化等多種因素。保護,延續,存在,為
歷史傳承十分重要。當然,歷史總是在自然必然前進的,對於文化遺產也要逐步穩健,保護和發展。特別對於
帝王陵寢,更是如此。但這並不是說,考古挖掘永遠不可能。事實上,搶救性,保護性挖掘在適宜的條件下也
可開展,自然需要許多硬件和軟件保證方可開展。考古學和現代物理現代化學現代生物學現代人類學現代醫學
現代動物學等緊密連接在一起。世界上沒有絕對永恆存在的東西,物質不滅,屍體保存可接近完美,但也很難
做到萬年不變永固不變。幾萬年之後,也會變成古化石。所以,只有在條件充分具備的情況下,方可以進行試
探性,搶救性,保護性被動型的挖掘工作,周密部署,精細規劃,完善開展。大規模考古挖掘則更是複雜巨大
的系統工程,需要相當的力量和技術支持,方方面面,缺一不可。只有全部到位,才可進行。否則,一旦開
挖,就會造成重大不可彌補的損失。諸如壁畫、彩繪、簡牘、織物等有機質文物的保護,更是世界性的難題。
貿然挖掘,整個自然原始景觀就會發生改變,很難復原。定陵挖掘的失誤和經驗教訓十分深刻,應當警惕和防
止。需要慎之又慎,精而又精。但是,認為深埋地下可以永久防腐變質的觀點值得研究推敲。時代越久,腐蝕
變質的可能性越大。空氣,溫度,水分,岩土,地質運動等都會產生各種物理反應化學反應生物變化。這些對
於陵寢的損壞影響難以避免。地宮地下環境保持平衡是有時間性的,而不斷變化則是長期的,徐變質變是必然
的。所以,隨著時代發展,社會經濟發展,考古保護復原技術的完善,特別各種現代高科技技術的大量採用,
帝王陵寢的挖掘也會穩健逐步開展。譬如,定陵的挖掘失誤,科學技術手段的落後,大規模挖掘的密封保護技
術,紅外線考古地下探測儀,古代墓葬地宮探頭,地宮鑽探紅外線探測儀,地下機器人,深基坑超聲探測儀,
地下建築聲光探測儀,地下建築自動紅外線攝像技術,空氣氧化的防護技術,日光風化防止,器物的防化防變
技術,屍體保護防腐技術,野外作業的考古挖掘恆溫和低溫保存技術,等等,科學技術對於考古挖掘保護修復
等至關重要,甚至關係到挖掘的成敗得失。並非單純是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關鍵是各種技術到位全覆蓋,不
留死角。這就如同 1974 年農民發現兵馬俑,而後進行的秦始皇陵寢的考古挖掘等一系列工作,特別是對於秦
始皇陵寢和地宮的鑽探研究,大都採用了眾多最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和重大技術手段和技術措施,包括物理鑽
探,遙感等先進勘查技術,863 計劃項目等,對秦始皇陵以及地宮等進行的科學勘查,碩果累累。從而避免了
單純原始性的勘查挖掘,獲得了重大考古成就。因此可見,考古勘查挖掘保護技術的極端重要性。當然,鑽孔
遙測超聲遙感,和實際挖掘還有很大不同。後世的人們和全世界要想完整準確地清晰地看到秦始皇陵寢全貌實
景尚待時日。在人類已經開始登入月球登入火星,深海探測幾千米,地下鑽探近萬米的時代,對於探測考查挖
掘地下陵寢來說,應當是不會有太大的難處。當然,保護維護是首要的,一些古代帝王陵寢挖掘主要是保護為
主,被動型挖掘,而不是急於挖掘。即使各種條件成熟時候,也要謹慎而行。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更應當保護
為第一,在地下沉寂比貿然挖開更好保存。對於保護和挖掘都要考量,二者都不能偏頗。現時,主要是保護維
護,勘測勘查考查等,不急於其他工作,至於搶救性試探性被動型挖掘需要大量的工作鋪墊和相當時日,需要
時間積累和一系列程序和步驟,這都是十分重要的。也許會留給後人,讓他們做可能比我們現在做更穩妥適
宜。 (方瑞達 2012 年 7 月)
——————————————————————————————————————主要參考資料司馬遷
《史記》範文瀾《中國通史》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報告 2001-2003 [Report o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of the Qin
Shihuang Mausoleum Precinct (2001-2003)]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編《秦始皇帝陵的物探考古
調查--863 計劃秦始皇陵物探考古進展情況的報告》段清波西北大學學報 2005 35 卷第一期。袁中一《秦始皇陵
兵馬俑研究》 文物出版社 1990 年世界文化遺產之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墓,其規模
之大、陪葬坑之多、內涵之豐富, 為歷代帝王陵墓之冠。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
歷史文化寶庫,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葬豐富,著稱於世,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
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1961 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公佈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 1987 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具有全球突出價值、獨一無二、無
法替代、並不可再生的性質,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陳四海、梁勉:《秦始皇陵出土銀質義甲考》,
《秦文化論叢》第十二輯,三秦出版社 2005 年版。程學華:《秦東陵考察述略》,《秦陵秦俑研究動態》199
2 黨士學:《秦始皇陵叢考》,《秦文化論叢》第四輯,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6 年版。段清波:《秦始皇陵園的
地下園林》,《文物天地》2004 年第 12 期。段清波:《秦始皇陵的物探考古調查》,《西北大學學報》(社
科版)2005 年第 2 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