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2田田3,
鱼戏 4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
① 这是一首汉乐(yuè)府民歌。
② 何:多么
③ 田田:莲叶茂盛的样子。
④ 戏:嬉戏,戏耍

[作品简介]
汉乐府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郊庙歌辞,
也就是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
厚薄。世称之为乐府民歌。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的修饰手法及铺陈、
对比、烘托等技巧来状物抒情。现存的两汉乐府民歌共三四十首,大多收在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

[译文]
江南到了可以采莲的季节,莲叶是多么茂盛鲜亮啊!那鱼儿们在莲叶间自由自在地嬉戏。鱼儿一会儿游到莲叶
东面,一会儿游到莲叶西面,一会儿钻到莲叶南面,转眼间又到了莲叶的北边。

[赏析] 。
这是一首优美的江南采莲曲。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表现了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样子,
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读者似乎也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
和的情景。
这首诗分“唱”、“和”两个部分。前三句是一人领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戏”字写鱼在水中的迅捷欢乐
神态,非常形象。这里既是写鱼,也有以鱼比人意,采莲人划着小船在莲叶间穿行,互相追逐嬉戏,宛如鱼儿在
水中游动,其划船动作之娴熟,船行之轻快,采莲人身姿之轻盈,心情之欢快,自然浮现在读者眼前。后四句是
众人和唱,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变化描绘出鱼儿们在荷叶间嬉戏游弋的动人情景,显得活泼、自然、有
趣,具有很强的音乐感。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写,却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全诗格调清新明快,语言简洁自然,意境优美隽永,犹如一幅曼妙的图画。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表现了
古代民歌朴素明朗的风格。读完此诗,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读者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
自己的心情也变得轻松愉悦起来。

[解说二]
这首诗的后四句用重复的句式,表现了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

1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
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东汉仍
设有乐府。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人采莲的诗。全诗格调轻快。犹如一幅曼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
欢快的鱼儿在嬉戏,还有那水上愉快地采莲的男男女女,闭上眼,采莲的女温润柔美的歌声仿佛萦绕耳旁,滑进
你的心间。那么秀丽的江南风光!那么宁静而又生动的画面!

“小船儿轻轻的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读完此诗,一股夏日的清新空气迎面扑来。我们隐约感受到了
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自己的心情也随着轻松起来。

全诗语言简练、朗朗上口是儿童初学诗品的佳作。让我们和江南的采莲人一起一边采莲一边愉快的吟送这首诗吧!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1,阴山 2 下。
天似穹庐 3,笼盖四野 4。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xiàn)5 牛羊。

[作品简介]
北朝是指公元 4--6 世纪,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五个政权所经
历的历史时期的总称。北朝人民主要过着游牧生活,有许多民歌流传下来。现存的北朝民歌大约有 60 多
首,大都收录在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注释]
1 敕勒川: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
2 阴山:即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3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蒙古包。
4 四野(可读 yǎ):草原的四面八方。
5 见(xiàn):同“现”,呈现,显露。
[译文]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帐篷,笼罩着辽阔的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
茫茫无际,每当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就露出藏在草中成群的牛羊。
[赏析]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发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2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高远辽阔的大草原,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诗
人对大草原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赞美之情。同时点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
草原以阴山为背景,阴山将草原衬托得十分壮阔雄伟。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浑奔放,也显示
出敕勒民族雄武、强悍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诗人抓住
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以浓墨重彩泼染了一幅北国风貌水墨图。诗中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
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蒙古包,把整个敕勒川都笼罩起来,以此来形容敕勒川极目远望,天野相接,
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也只有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一饱眼福。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三句紧承上两句,看似重叠,实则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
诗人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茫、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同时也显现出敕勒民族博大的
胸襟、豪放的性格。“天苍苍,野茫茫”,是说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风吹
草低见牛羊”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展现出一幅壮阔无
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大山、天空、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诗人的描写先从宏观着
眼,作总体的静态勾勒,使读者不免有空洞沉闷之感,但诗的末句,境界顿然升华,由静态转为动态,
由青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顿时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读者眼前似乎
浮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态图景: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多美
啊!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展现出中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在诗中,我们不但感受到大自然的壮阔,
更重要的是感受到敕勒人所独有的强悍、粗犷与豪放的原始魅力。
这首民歌语言简洁质朴,音调铿锵有力,句式自由奔放,意韵浑厚高远,言犹尽而意无穷,具有浓厚
的地方民族色彩,极具感染力。

望庐山 1 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 2 生紫烟 3,
遥看瀑布挂前川 4。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 5 落九天 6。
[注释]
1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2 香炉:庐山西北部一座高峰的名字。
3 紫烟:山上水气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紫色烟雾。

3
4 前川:山前面的河水。
5 银河:天河。
6 九天;天空最高处。

[译文]
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缭绕着紫色的云烟,远看瀑布犹如一条长长的白氛高高悬挂于山川之间。那激
越的水柱从峭壁上一泻千尺,恍惚间好像银河从云端坠落。

[赏析]
这首七绝,描写了庐山瀑布的壮观。首句从香炉峰写起,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
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
把山间烟云冉冉升起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次句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第一眼的形象,瀑布像
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
的形象。第三句又写瀑布的动态,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
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
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象奇特,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
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
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一个“落”字点出了瀑布倾泻的磅礴气势。可见,“疑是银河落
九天”这一比喻奇特,同时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全诗融情于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洋溢着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蕴含着他对祖国锦绣山河
的深切感情。诗人丰富独特的想象,使全诗字里行间飘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诗人又调动衬托、夸张、
比拟等修辞手法,更使全诗神采飞扬,浑然天成。苏东坡对李白这首《望庐山瀑布》推崇备至,评赞曰:
“帝谴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4
赠汪伦 1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 2 岸上踏歌 3 声。
桃花潭 4 水深千尺 5,
不及 6 汪伦送我情。
[注释]
1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
待他。临走时,李白作这首诗赠与汪伦。
2 闻:听见。
3 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
方式。
4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5 深千尺:很深,这里用了夸张手法。
6 不及:比不上。

[译文]
李白坐着船将要远行,忽然听到岸上有踏歌声。桃花潭水虽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厚谊。

[赏析]
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 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
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
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
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
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人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5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
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不及”二字用词之妙,将两
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
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他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
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
妙。这首诗就集中体现了他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 1 辞 2 白帝 3 彩云间,
千里江陵 4 一日还 5。
两岸猿声啼 6 不住 7,
轻舟已过万重山 8。
[注释]
1 朝:早晨。
2 辞:告别。
3 白帝:今重庆市奉节。
4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5 还:返回。
6 啼:鸣,叫。
7 住:停息。
8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译文]
清晨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船行了一天的时间,远在千里的江陵就出现在眼前。只听
见两岸山间的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响,不知不觉,轻快的小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赏析]

6
公元 758 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 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
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这句诗不仅写“朝辞”时的美丽景色,
更主要的是写白帝城地势的高入云霄。“彩云间”形容白帝城地势高峻,晨光迷人,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
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长江一泻千里
之势,同时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比衬,不仅表现出
诗人“一日”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暗处传神,值
得细细品味。
第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在这“两岸连山”的峡谷中间,此时飞舟上的诗人,两岸的风景一
闪而过,耳边只听得山间猿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
畅快而又兴奋啊!
第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江水
奔腾呼啸,滚滚东流,一叶扁舟顺着江水,箭一般地飞驶而下,就在这浑然一片的猿声中,轻舟已过万
重山了。而这一爷意蕴都蕴涵在这一“轻”字之中。
就全诗而言,诗笔奔放,快船快意,洋溢欢悦豪情,正是当时诗人欢快心情的写照,充满了积极进
取的乐观主义精神。诗中所表现出的写景与融情,浪漫与夸张,飘逸与豪放,皆达到至高境界。难怪乎
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I”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1,
万径人踪 2 灭。
孤舟蓑笠 3 翁,
独钓寒江雪。
[作者简介]

7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能诗善文,尤其擅长散文,他的诗多作于贬
谪之后,抒发抑郁不平的感慨,风格简练淡雅,语言峻洁流畅,感情沉挚,韵味含蓄隽永。

[注释]
①绝:绝迹,消失。
②踪:踪迹。
③蓑笠:蓑衣,斗笠。

[译文]
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了,万条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的渔翁,冒着漫天大雪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赏析]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这首诗描绘
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塑造了一个空灵、寂静、冷峭的意境,寄托了诗人清高而孤傲的情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先勾勒出广阔的背景图画,再将视角转向近处。“千山”、“万径”既突出
永州多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又把漫天的雪景写得无限开阔,远远超出视力所及,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山
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
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
气。“绝”字和“灭”字,把一切活动着的事物全从人的视野中抹掉了,余下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
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孤”与“独”表现了
他远离尘世,展现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
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烘托渲染出渔翁垂钓时的气候和
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氛围。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
达了诗人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一句一景,一词一态,使千山、万径、寒江、孤舟、独钓等景物相映
成趣,又共同呈现出渔翁的总体形象——孤独、渺小、高傲。诗人以画家的眼光,将一幅白雪皑皑、万
籁俱静的冰封雪压的奇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全诗不但情景交融,而且充满浓郁的诗意美。

8
鹿 柴1
[唐]王维
空山 2 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 3 入深林,
复照青苔 4 上。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后移居蒲州 (今山西永济)。王维出生
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叛军攻入长安时被俘,被迫任伪职。长安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注释]
1 柴(zhài):辋川的一个风景区。辋川在今陕西省蓝田县,是王维晚 年隐居的地方。他在这里
有一个很大的山间别墅,风景非常优美。柴,读作 zhài,同“寨”、“砦”,用于
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2 空山:指寂静的山。
3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4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译文]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影,只能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夕阳返照的光射入 幽深的树林,又映照在青
苔上。

[赏析]
此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空 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
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
得空廓虚无了。“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但闻”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
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
中。“人语响”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

9
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
更加突出了。
后两句以夕阳返照来反衬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乍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
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
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
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以明衬暗”更显其暗。傍晚的日色
不但未给青青的松林带来温暖和光线,恰恰相反,使青松变“冷”了,衬托出松林的幽暗和阴冷。林深树
密,阳光很少,待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这阳光充
满了生机,给人以温暖,一个“入”字,写出阳光的柔和、舒缓。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句句有景,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色。同时,诗中巧妙地运用
了反衬和对比的手法,烘云托月,于字里行间流露出无穷的诗情画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
山人语、深林夕照的静美画面。反复吟咏,令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所以昔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东坡林志》),而且这不是
一般的画,而是“真所谓有声画也”(《史鉴类编》)。

山 行1
[唐]杜牧

远上寒山 2 石径 3 斜,
白云生处 4 有人家。
停车坐 5 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 诗文集《樊川文集》共
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注释]
1 山行:在山中行走。
2 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 径:小路。
4 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 坐:因为,由于。

[译文]

10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因喜爱傍 晚的枫林,枫叶秋霜染过,
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 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
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远”字写出山路
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高而缓的山势。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
处风光。这里的“人家”照应上句的“石径”。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
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
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
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
全涛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
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
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
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
读者启迪和鼓舞。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 1 意不适 2,
驱车登古原 3。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作者简介]

11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
人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与杜牧齐名,后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
称“温李”。

[注释]
1 向晚:将近傍晚。
2 不适:不悦,不快。
3 古原:指乐游原。汉宣帝修建的游览地,在陕西长安城南。

[译文]
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乐游原。多么美好的夕阳啊!只是它已临近黄昏。

[赏析]
诗人于傍晚时分,乘车观赏乐游原。登高远望,感慨顿生。“向晚意不适”,诗人开门见山交代
了登临乐游原的原因,那是因为天将傍晚的时候,心情有些不痛快,于是“驱车登古原”。诗人到
乐游原干什么呢?无非是想看看夕阳西下的风景,排解心中的郁闷情怀,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写诗人登上乐游原的所见所感,即景生情。诗人带着几分赞美、几
分失落、几分遗憾,评说了这眼前美丽的夕阳。诗中透露出诗人的那份沉静、那份恬然,令读者
心中为之一振。或许积存诗人胸中,本要娓娓道来的万千话语就在他将要脱口而出的一刹那已化
为乌有了。或许黄昏时刻那一轮无限美丽的夕阳,令诗人惊叹和陶醉了。可以想见诗人从夕阳中
所得到的满足,从夕阳中所感受到的真正而伟大的美。而这种伟大、这种美正是诗人无力挽留美
好事物之时深长的慨叹,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爱惜光阴而心光不灭的一腔深情。
这首诗的美绝并非仅仅表达出诗人见夕阳时的心情,而在于能给人强烈的心理暗示。诗人吟咏
的岂止是夕阳呢? 诸多的人生感慨、情感情思又何尝不像夕阳一般? 这才是诗中美之所在、美之所
指。因此,诗中也蕴涵了这样一个主旨:夕阳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
光阴易逝,青春不再;人生迟暮,良辰美景皆己远去。夕阳是历经沧桑后的一种自然本真的回归,
那份平淡和恬静美得让人心醉。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之作。全诗寓情寓理于景,含蕴深远。语短情长,看似漫不经心,
寻常道来,细细品味却有着无穷之意。正是在这有意无意之间、不即不离之际,使诗歌的内涵和
意蕴大大增加,具有无穷的魅力。

12
所 见
[清]袁枚
牧童 1 骑黄牛,
歌声振 2 林樾 3。
意欲 4 捕 5 呜 6 蝉,
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清代诗人。袁枚认为诗人要有一颗赤子
之心,要写真情实感。他的作品多写日常生活的感受,风格灵巧清新,语言通俗流畅。

[注释]
1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4 欲:想要。
5 捕:捉。
6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呜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
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
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都被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
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着。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
蝉儿捉到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
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扇,j 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

13
全诗用叙述的方式,通过描述牧童的动作,表现了牧童“意欲捕鸣蝉”的生活情趣。

1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