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二〇一五年七月二十日~二〇一六年七月二十八日_瑞士(Switzerland)_琉森(Luzern)

戰獅

這隻戰獅無精打釆地垂頭,綣臥在池畔岩洞裏,似有無盡的悲傷,是否因肩上的斷矛深深刺痛
它的身?或因對所有消逝戰友的哀思傷它的心?

這座石雕戰獅(Löwendenkmal)位在琉森火車站以北約一公里的舊砂岩採石場裏,以馬克·吐溫筆
下世界上最悲傷的神情,表達出對一七九二年保衛法蘭西王室的激戰中八百多名的陣亡瑞士禁衛隊
兵深情的哀思。1

一八二〇年起由盧卡斯·阿洪(Lukas Ahorn)依巴特爾·托瓦爾森(Bertel Thorvaldsen)的設計,沿砂


岩峭壁鑿成這座長約十公尺,寛約六公尺的岩洞裏的戰獅石雕,其即使身心俱疲,仍以右前爪堅持
地保護著一面雕有瑞士十字國徽與另一面雕有鳶尾花法蘭西王徽的盾牌。池塘上映著其高貴的身影,
伴著池畔綠樹、青草、白鳶尾花的倒影;艷陽高照下,偶有微風輕拂;凝滯空氣中,似有涓涓流水
聲。仰望石雕上方鑄刻的拉丁文:『HELVETIORUM FIDEI AC VIRTUT(獻給忠誠與勇敢的瑞士)』,
一片肅穆,不禁感傷。

更感傷的是,當年法蘭西大革命爆發後,所有王室人員從凡爾賽宮移至圖勒里宮(Tuileries),當
瑞士禁衛隊與革命黨人激戰時,他們早己不知逃到哪裏去了,宮裏無人!

瑞士禁衛隊的忠勇之行,迴異於他國僱傭兵的腳踏兩船之行,因此遠近馳名。十三世紀時瑞士
人生活在高聳阿爾卑斯山脈圍繞的峽谷裏或大湖畔,耕種不易,祇能種雜糧,養牛羊,生活窮困。
為了改善生活,趁農閒而放牧牛羊時一起接受軍訓,以便組團赴鄰國當僱傭兵。無廣濶草原以養馬,
無馬便無騎兵,有手腳仍能當步兵。窮則變,變則通,變通出一個各排以不同角度持長戟的方陣,
密不通風,銳不可當,敵騎一見就落荒而逃。

轉戰各地的瑞士禁衛隊兵在萬籟俱寂夜裏驀然驚醒,不知身在何處,聽不到親人的呼喚,也聽
不到兒時玩伴的牛鈴聲,猶如此戰獅那樣悲傷。而回途見到的這隻陶製乳牛卻帶笑意,它的同伴們
正在山谷裏吃草,牛鈴聲清脆傳來。

戰獅的石雕 陶製乳牛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on_Monument.

2.1.1
二〇一六年三月十二日~八月二日_瑞士(Switzerland)_沃韋(Vivey)

湖畔明珠

長達七十五公里,寬達十四公里的日內瓦湖(Lac de Genève)像一尾躍身而拱背的鯨魚,北緣的日
內瓦位在尾端,洛桑位在拱頂處,沃韋位在眼珠處;南緣的幾個小鎮零散地緊貼著法蘭西阿爾卑斯
山的山麓。所有湖畔城鎮中,沃韋是最晶瑩的明珠。1

搭乘最高坡度達二十八·四度的無人駕駛齒軌車,跨越層層疊綠的廣濶葡萄園,直達八百零七公
尺高的朝聖者山(Mont Pèlerin)。俯視綠山藍水懷抱的沃韋,景色優美,難怪吸引盧梭、雨果、杜斯
妥也夫斯基、卓別林等名人到此居住。遠處的高山卻在漂渺雲霧裏,不見天際線,或許廣達五百八
十二平方公里,深達三百一十公尺的歐洲第二大湖的水量太豐沛,艷陽下大量的水氣昇華為雲霧,
模糊了逼近大湖南畔的高山。

湖畔公園裏有一座卓別林的銅像,一九五二年因其電影的強烈政治觀點被美國拒絕入境,無法
回到他活躍三十八年的電影舞臺,在此定居二十五年後鬱鬱而終。銅像後有一棟於一九八五年開幕
的食品博物館(Alimentarium),展覽創建於一八六六年的雀巢(Nestlé)的各式食品。銅像前有一根於一
九九五年暫時叉入湖面,二〇〇七年起永久樹立的銀叉,它高八公尺,寬三點三公尺,龐然立在湖畔,
曾是這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製造商為慶祝食品博物館十週年的新展覽品,今是此城的永久地標。

艷陽下銀叉閃亮刺眼,映得湖畔一片亮藍,但遠處仍是霧茫茫下的灰藍。耐心地等到傍晚,夕
陽灑其餘暉在整座湖面上,映成一條橘黃緞帶,也在整根銀叉上,鍍成金叉。景觀依天候而變,不
變的是那位激昂地演說的睿智諧星與那根靜靜地望著的唯一忠實觀眾,那一九四〇 年的《大獨裁者》
裏正演說:『machine men, with machine minds and machine hearts.』的經典場景似乎就在眼前。看著
人來人往,各執手機,如影隨形,渾然一體,前人是機器,今人不也是機器嗎?

卓別林的銅像 銀叉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evey.

2.1.2
二〇一六年五月六日~八月十日_瑞士(Switzerland)_伯恩(Bern)

綠玉與紅寶石

長兩百九十五公里的阿勒河(Aare)源自瑞士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阿勒冰河(Aargletschers),往
北流入瑞士中部的布里恩茨湖(Brienzersee)東端,由其西端流出後往西流入圖恩湖(Thunersee)東端,
由其西端流出後往西北流入瑞士西部的比爾湖(Bielersee)東南縁,由其北端流出後往東北匯入瑞士北
部的高萊茵河(Hochrhein)。其全長雖不如萊茵河與羅納河,但不流出境外,是境內最長的,且一萬
七千多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最廣。1

阿勒河攜帶大量氷清雪水與細緻砂石,侵蝕瑞士南部的石灰石山脊,塑成阿勒峽谷
(Aareschlucht);沈積在瑞士中部的幽深山谷裏,形成布里恩茨湖與圖恩湖;環繞瑞士西部與北部的
砂岩,沖擊其間高原,積成沼澤地。一八六八年起興建河道連接原本隔離的比爾湖,讓其承接沖刷
而至的泥濘,以便乾化沼澤地,開墾成今日的“瑞士果菜園”,雪水變肥水,不落外人田。

阿勒河蜿蜒密佈,沿線的湖泊翠如綠玉,其中布里恩茨湖是瑞士最翠綠與最純淨的,畢竟它是
第一個淨化雪水的湖泊;砂岩上建有古城,朱瓦綴滿古城,燦爛如紅寶石,其中一一九一年建在開
口朝西的袋狀蜿蜒處,一九八三年被登錄為世界遺產的波恩古城最壯麗。2

從波恩古城東望,一片蓊鬱綠林延伸至遠方的阿爾卑斯山脈,一條起伏的雪白天際線清晰可見,
見證這歷史上戰略位置重要的“阿爾卑斯之鑰”;閒逛在橫亙東西達六公里,歐洲最長的購物拱廊裏,
觀賞中世紀噴水池、酒窖、石雕、鐘樓,沈浸在盎然古意裏;漫步在阿勒河南岸,北望河畔的聯邦
國會大樓、砂岩陡坡、巍峨大教堂鐘樓,風景如畫。

鐘樓裏有個玩偶,五百多年來整點時出來透氣;鐘樓右斜前方一百多公尺處有愛因斯坦的故居,
或許他也出來透氣時,在玩偶的陪伴下細思著那震撼世人的相對論。其他人呢?暢飲著啤酒,或許
腦中無念無物,恍然過一生,真是一樣的中古氣息,養出異樣的人。

阿勒河畔的聯邦國會大樓 阿勒河畔的波恩古城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are.
2. http://whc.unesco.org/en/list/267.

2.1.3
二〇一六年五月六日~八月十九日_瑞士(Switzerland)_茵特拉肯(Interlaken)

雪白天際線

初中時喜歡在水彩畫專用紙上薄薄地鋪上清水後,抹上幾條藍與白粗線,欣賞漸漸渲染的藍天
與白雲。水乾了後,便畫上幾條或淺、或深的墨綠細線,描繪那高聳的中央山脈或遠而渺、或近而
清的墨綠天際線。舖好這層巒疊翠的背景後,才開始畫農舍、稻田、椰子樹……

從茵特拉肯向南遠眺更高聳的伯爾尼茲阿爾卑斯山脈(Bernese Alps),眼前的天然畫是不曾畫過
的,更藍的天與更白的雲的襯托下,無數條天際線是雪白的,構成層峰疊白的美景。遠而渺的最高
點是高四千一百五十八公尺的少女峰(Jungfrau),其東還有兩個高點,依次為高四千一百零七公尺的
僧侶峰(Mönch)與高三千九百七十公尺的艾格峰(Eiger),二〇〇一年三大名峰所處的少女峰-阿萊奇冰
河(Jungfrau- Aletschgletscher)自然保護區被登錄為世界自然遺産。1

從高一千零三十四公尺的格林德瓦(Grindelwald)搭乘最高坡度達十四度的齒軌火車,由高二千零
六十一公尺的小歇德爾格(Kleine Scheidegg)進入艾格峰與僧侶峰底下的岩壁隧道,至高三千四百六十
六公尺,號稱“歐洲之巔”的少女峰山坳車站(Jungfraujoch)。齒軌鐵路全長約七公里,岩壁隧道長約五
公里,由阿拓夫·勾亞·瑟拉(Adolf Guyer Zeller)設計,一八九六年動工,一九一二年才通車。路軌與
其中間的齒軌延伸至天際,火車下的齒輪嚙合著齒軌,一齒一齒地往上爬。

上車前望著龐大的齒軌與齒輪,聯想著鐘錶裏嬌小的齒輪,瑞士人在機械與精密工藝上都大放
異釆,令人敬佩。沿線本是一片翠綠,不知不覺間已成一片雪白,一座座雪山忽近忽遠。下車後踏
在雪地上,俯視長二十三點六公里的阿萊奇冰河與其兩旁羣峰,白得耀眼,讓白雲失色,讓照相機
無法調光;仰望三大名峰的雪白天際線,艾格峰的垂直岩壁屹立著,僧侶峰對稱優雅,少女峰含羞
躲在簇擁羣峰後,無奈最高的她藏不住倩容。

當地曾傳說, 心懷邪念的老叟艾格覬覦純潔的少女,因此僧侣坐鎮其間,以防不軌。同為老臾
的我,不禁為他叫屈,那麼孤立挺拔的山峰,儼然已是守護羣峰的磅礡山門,為何老叟必不檢?難
道僧侶就不野?

三大名峰 阿萊奇冰河的頂端
1. http://whc.unesco.org/en/list/1037.

2.1.4
二〇一六年五月十六日~八月二十二日_瑞士(Switzerland)_沙夫豪森(Schaffhausen)

中流砥柱

前 萊 茵 河(Vorderrhein) 與 後萊茵河 (Hinterrhein) 源 自瑞士東南 部的 阿爾卑斯 山 脈, 在 賴 興瑙


(Reichenau)匯流成阿爾卑斯萊茵河(Alpenrhein)後往北流入瑞士東北部的博登湖(Bodensee)南縁。高萊
茵河(Hochrhein)從博登湖西縁流出,往西流至瑞士西北部的巴塞爾(Basel),這河段在一百六十五多公
里內陡降一百四十三多公尺,夏季流量逾每秒六百立方公尺,在沙夫豪森(Schaffhausen)附近形成寬
一百五十公尺,高二十三公尺的萊茵瀑布。1

從南岸的教堂俯瞰萊茵瀑布全景,湍急水流如萬馬奔馳,氣勢磅礡。最醒目的是河道中央的兩
塊巨岩,一萬五千多年來在洶湧波濤裏傲然矗立著,猶如中流砥柱。沿臺階而下,耀眼的陽光下閃
爍的水花如珍珠般噴濺,穿過洞口,撲面而來,涼水送爽,頓時振奮。

搭遊船到北岸,再搭乘另一遊船到巨岩前。沿臺階登上岩頂,在瑞士國旗旁,洶湧浪濤盡在腳
下,頗有騰波駕浪之勢,勁風冷水襲來,不禁飄飄然狐假虎威,幻想著自己亦是中流砥柱,正堅守
立足點,不畏狂風巨浪,特立獨行在倏息萬變的電磁場裏,不隨波逐流另闢虛擬美麗新運河。

六月十一日在九寨溝觀賞斑斕透澈海子懷抱裏的樹正、諾日朗、珍珠灘、熊猫海瀑布,最寬二百
七十公尺,最高六十五公尺,如在夢幻水境裏。似乎灰白堅固高樓圍繞的萊茵瀑布相形見絀,其實
不然。正如唐朝劉禹錫在《陋室銘》裏所言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陋
室何陋之有?瀑布不在寬,也不在高,萊茵河瀑布不宜與各展風情的世界名瀑相提並論,有中流砥
柱自成一景,親近自然,何絀之有?

儘管世界上還有很多壯觀瀑布,我還是最愛不寛也不高的長春祠瀑布。正如貝多芬的名曲裏所
吟唱的『我曾走過許多國家,尋訪名花,浪跡天涯,但我最愛這梅花……』人人各有所愛,最愛的
永遠是家鄉的。

萊茵瀑布 中流砥柱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hine_Falls.

2.1.5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十一日~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十九日_瑞士(Switzerland)_盧戛諾(Lugano)

雪國綠野

瑞士是白山連綿、銀妝遍地的雪國,其南緣卻是青山蔥鬱、陽光明媚的綠野。

盧戛諾是綠野上的“陽光之都”,也是我同事的故鄉。我們一起打拚十八年,週遊各國選購機臺,
悶坐廠房操作機臺,操我們者必昇高官。而我們卻常納悶,為何如此忙碌不已,仍徘徊在食物鏈的
最底層?還好外頭知我們者衆,我們穿西裝、打領帶正式親訪,他們見不慣黑手變紳士,必哄然剝
皮,還調侃我們,逕指他來自臺灣,我來自瑞士。

帶著我職涯裏最珍貴的回憶,從蘇黎世(Zürich)坐火車南奔盧戛諾,當年每週末他來回坐這段返
校或回家。火車一出花團錦簇的“花園之都”,便駛在阿爾卑斯山的山腳邊,右前方迎來連綿的清晰
青山,其後還有層疊的模糊白山;左前方出現四十公里長新月狀的蘇黎世湖(Zürichsee),對面的“黃
金湖岸”的座座宏偉別墅忽隠忽現在雨霧裏。經過楚格(Zug)後,青山前就出現楚格湖(Zugersee)、勞
瓦茲湖(Lauerzersee)、額諾湖(Urnersee)。青山漸遠離,白山漸逼近,盡賞變幻湖光山色的極緻。由
湖 盡 處 一 狹 長 平 原 上 的 埃 斯 特 費 爾 德 (Erstfeld) 進 入 五 十 七 公 里 長 的 哥 達 基 線 隧 道 (Gotthard-
Basistunnel),在這世界上最長的隧道裏正思潻黑何時了時,己到雪花紛飛的博迪奧(Bodio)。火車繼
續駛在冷峻白山圍繞的山谷裏,不知不覺間已駛入陽光燦爛的綠野裏。

那藉手機搖控的導遊指引我們到湖畔公園,遠處那孤立的聖蕯爾瓦多山(Monte San Salvatore)靜


靜地守護著這瑞士人最愛的養老地。1 經過他的高中,到他家庭曾歡聚的餐廳,侍者展示一小顆松露,
便點了松露義大利麵,祇聞一股香,嚐一口鮮,就依西方禮儀,點頭禮囋。其實一天裏能吃到一生
第一次吃的,這一天就值得慶賀,多好吃已不重要了。

翌晨登布雷山(Monte Brè),盧戛諾湖像深藍的彩帶,徜徉在墨綠邊緣綴滿枯黃的山谷裏,延伸
至天際。傍晚到廣瑒吃披蕯,那頑固的老兄拒吃不道地的美國披蕯,畢竟人家愛鄕情切,所有異鄕
的再像都不算家鄕的;我祇是過客,所有異郷的都吃不出彼此。

氣溫由冷轉溫,瑞士居民由冷漠的德裔變溫情的義裔。還沒到附近的義大利,就已感染到那兒
的熱情了。

聖蕯爾瓦多山、盧戛諾、盧戛諾湖 盧戛諾湖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ugano.

2.1.6
二〇一六年五月七日~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_瑞士(Switzerland)_繆稜(Mürren)

崖邊小村

曾遊過幾座號稱無車的絕美小村,都名不符實,或搭公車抵達,或搭船渡湖抵達後才發現有沿
湖公車,衹是禁駛車入村內而已,但特許的當地汽車或外來運貨車常擦遊客身而過,難免掃興。想
遊名符其實的,就遊繆稜吧!1

繆稜位在瑞士中部偏南伯爾尼茲阿爾卑斯山脈(Bernese Alps)裏高一千六百五十公尺的狹窄高原
上,西依高聳峻嶺,東臨陡峭懸崖,祇能從崖邊山谷搭纜車抵達,車子如何進得了?

從格林德瓦(Grindelwald)搭齒軌火車上山到少女峰山坳車站(Jungfraujoch),近觀少女峰(Jungfrau)、
僧侶峰(Mönch)、艾格峰(Eiger)後,再搭齒軌火車下山到勞特布魯能(Lauterbrunnen)。從這座擁有七
十二條瀑布的“瀑布小鎮”搭公車往南進入勞特布魯能山谷(Lauterbrunnental),兩旁石灰岩懸崖矗立著,
串串晶瑩珠錬由天順崖筆直而降,飛濺成一片水霧,飄灑在綠野上;前方由四座高近四千公尺山峰
連成的長約八公里的西北向勞特布魯能山壁(Lauterbrunnen Wall)堂堂擋住山谷,到斯特黒爾堡
(Stechelberg)後山窮水盡已無路,便搭纜車上山到位在高原南部的繆稜。

入住旅館後走到後院往東仰視無所不在的三大名峰,它們不再逼近,從冷崚變成親切。翌晨走
在唯一筆直街道與許多蜿蜒小路上,清新的空氣拂在臉上,清靜的氛圍繞在身上。再搭纜車往西上
山到高二千九 百 七十公尺的雪爾峰(Schilthorn) , 峰上的旋轉餐廳是一九六九年《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裏〇〇七情報員勇破的雪山堡。2 盡賞三百六十度的雪山全景,三大名峰更
遠了,卻鶴立鷄羣,益顯其英姿,其實有時遠眺勝過近觀,山峰愈遠氣勢愈顯磅礡。

從繆稜以北搭單節車廂火車, 才兩站就到高原北部的格魯夏普(Grütschalp), 再搭纜車回勞特布


魯能。沿途仰視仍無所不在的三大名峰,俯視翠綠山谷與崖邊飛瀑,景觀絕美。

車廂比纜車大很多,不知如何運上?或許見怪不怪,瑞士畢竟是“火車王國”,火車無所不在,即
使在封閉的高原上仍自給自足,祇是出不了而已!

繆稜與三大名峰 西依高聳峻嶺、東臨陡峭懸崖的繆稜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ürren.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chilthorn.

2.1.7
二〇一六年五月十五日~二〇一八年一月一日_瑞士(Switzerland)_琉森(Luzern)

四語中立國

每個國家都有國際代碼,臺灣的是“tw”,中國的是“cn”,哪個的是“ch”?不又是中國,而是瑞士。

羅馬凱撒將軍於西元前五十四年在《高盧戰記》裏稱今歐洲西北部為貝爾傑卡(Belgica),西部為
凱爾提卡(Celtica)。凱爾特民族(Celt)散佈在凱爾提卡境內各地,其分支赫爾維蒂人(Helvetier)定居在
凱爾提卡東緣(今瑞士西北部的瑞士高原與德意志西南部的巴伐利亞)。四七六年西羅馬帝國覆亡後,
日耳曼民族分支阿勒曼尼人(Alemannen)往南越過羅馬人建成的日耳曼長城,侵略且同化赫爾維蒂人。
一二九一年瑞士高原上琉森湖東南方的烏里州(Uri)、北方的施維茨州(Schwyzi)、南方的翁特瓦爾登
州(Unterwalden)創建瑞士邦聯,以抵抗神聖羅馬帝國;一三三二年琉森湖西方的琉森州(Luzern)加入
邦聯,一起作戰擴張領土。一四九九年戰勝神聖羅馬帝國,一六四八年創建中立國。今瑞士涵蓋中
部以這四森林州為主的德語區、西部法語區、南部義語區、東部羅曼什語區,在德語區自稱為施維
茨(Schwiiz),但考量四族共和,在正式國際場合上不以四語之任一,反以拉丁語自稱為“赫爾維蒂聯
邦(Confederatio Helvetica)”,即“ch”。1

瑞士對外中立,對內也中立,後居民族竟以原住民族的族名定為國名,何等廣濶的胸襟!反觀
五千多年前發跡在東亞大陸上的華夏民族溯及既往,硬稱七千多年前早已定居在此的百越與南島民
族全歸我族類,何等狹窄的心態!一九〇二年梁啟超創造“中華民族”新名詞,以一族之名號召“五族
共和”,如何説服其他四族?愛好和平的漢族從未侵佔其他四族;曾貴為五族之首的滿族“東北易幟”
後已失原鄉;也曾貴為五族之首的蒙古族西征南伐後已失鬪志;生活大舞臺在中亞大陸的回族因被
滿族平定而名為“新疆”;與世隔絕而自成佛國之土的藏族從未侵略漢族而入主中原。各有所異,如
何以一概全?或許可仿效瑞士,創建中立且鬆散的“東亞大陸聯盟”,而非獨尊且緊綁的“中華聯邦”,
重回“秋海棠”之姿,完成“五族共和”之實。

身為南島民族原鄉的臺灣既自詡為亞洲瑞士,也可仿效瑞士追本溯源,創建“南島聯盟”,北至
日本治理的琉球,東達美國治理的夏威夷,南抵法蘭西治理的大溪地,以緩解四地治不由己的苦悶。

癡人說夢?聯合國不也是本同樣概念而創建的“世界聯盟”嗎?

琉森 琉森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witzerland.

2.1.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