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

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汉荀悦《汉纪·惠帝纪》
作“诗謌”。 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
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
者多矣。” 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
好。”
“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
方式来表现,并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何其芳《关于写诗和读诗》)[1]
诗歌是一种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高度概括地抒发感情的文学体裁。[1]
诗歌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
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人主体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叹的文学体裁。
[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