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建构主义:

年级:三年级

教材:第十四单元 二、《一次成功的实验》

教学活动:

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将零食放在一个小盒子里,然后在小盒子上面剪出最多只能放进两只手的洞。接着,教
师让学生上前来从盒子里拿出零食,并看看有多少位同学懂得为人设身处地着想。(学生争
先恐后地将手伸进洞里拿零食,他们互不相让。)教师揭示课文。

步骤一(确定问题):

教师范读,学生跟着朗读。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内容大意。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

(i) 为什么三个小铅锤最后都能成功拉出来?
(ii) 课文中谁最懂事?为什么?

步骤二(自主学习):

教师让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当学生遇
到问题时,教师可以提供线索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接着,教师指示学生将答案写在纸
上。

(i) 为什么三个小铅锤最后都能成功拉出来?

参考答案:因为三个学生轮流将各自的小铅锤一个接着一个从瓶子里拉出来,
这样就不会使铅锤都塞在瓶口,取不出来。

(ii) 课文中谁最懂事?为什么?

参考答案:课文中女孩最懂事。因为她不像其他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将小铅锤从
瓶子里取出来,使铅锤都塞在瓶口。女孩肯为别人设身处地着想,她让其他两
名同学先将小铅锤从瓶子里取出来。

步骤三(协作学习,会话):

教师将学生分成六组,一组五个人。教师将系着绳子的小铅锤和瓶子分发给每组的组长。教
师指示学生讨论如果他们是课文中三个学生中的其中一名,他们会怎么把小铅锤成功地拉出
来。讨论后,学生上前示范将小铅锤成功地从瓶子里拉出来的方法。师生共同评述。

结课(意义建构):

教师拿出另一个放了糖果的小盒子。教师让学生上前来从盒子里拿出糖果,并看看有多少位
同学懂得为人设身处地着想。(同学终于学会为人设身处地着想,让其他同学先从盒子里拿
出糖果。)教师赞赏全班同学为人设身处地着想的好行为。教师总结然后结束教学。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