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
大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
需要。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
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形成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
才智的社会环境。它要求遵循“五个统筹”的指导原则,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
不同群众的利益,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

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的条件。和谐社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他们享发展机会,保证他们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
地参与市场竞争、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合理、和谐、融洽的人际
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开放,流
动机制不断完善,只要社会成员具备相应能力,就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得到相应的社会位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得力、稳定有序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诚实守信的传统
美德得以发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生活得到净化。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社会管理
体制和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的社会管理格局初步形成。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

和谐社会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各行各
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的活力在政策上、制度上得到保证,一切有利于社会
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一切劳动、知识、
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
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重要物质基础,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
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选择。社会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关注生态健康,促进人与自然的相融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最高表
现,建设和谐社会应关注生态健康、重视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和谐社会必须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才
能保持发展,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变成空
中楼阁,无存在基础。

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绿色增长为基调、以执政能力建设为保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以社会公平聚人气、以振奋精神求生机。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
个重要目标,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可以说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
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
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理清发
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才能保证科学发
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我们所谓的发展,不是片面的经济增长,而是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所
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
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
标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

期,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不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
下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绿色增长为基调

目前,我国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 3 倍,人均自然资源是世界平均值的 1/2,单位产值的排污量是世界


平均水平的十几倍。人均土地面积和自然资源缺少是制约中国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出路在于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倡导绿色 GDP,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节约能源和资源,实现
绿色增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体说,在经济发展上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发展循环经
济,提高产业的“绿色竞争力”,再也不能重复高排放、高污染、低收益的发展路子。在生态文明上,要有
绿色文化的意识,特别是要着力创办绿色社区、绿色家庭,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大对环境污染和大气污染的治理,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以执政能力建设为保证

党的先进性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完成,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建设和谐社
会的重要保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构建和谐社会,群众是基础,干部是关键。党群干群关
系融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要着力增强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管理社会事务、
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群众工作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六个方面的本领;要更新服务理念,转
变政府职能,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好政府“软环境”建设,跟踪落实重点项目,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
和改进党的领导。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
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要高度重视解决
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围
绕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理论分析,以有分析、有见解调研的
成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思想,始终牢记党
的宗旨,心连群众,情系群众,增强与群众同甘共苦的自觉性。作每一项决策、干每一项工作,都要善于换
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让群众气顺,让群众满意,努力创造一个安居乐业
的社会环境。只要干群一心、步调一致,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够兴旺发达。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和谐社会的建设,涉及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与体制机制不完善有直接关系。要从根
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各项改革,形成一个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和谐社会是活力迸发的社会,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强大活
力,提供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要以改革为动力,以改
革促和谐。

要抓住有利时机,着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不断克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要把改革的力
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
群众的利益,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从而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不断提高
社会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
控,搞好市场监督和管理。加强政府部门的专业化建设,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提高行政效率;推动社会决
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化,提高社会政策制定水平。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
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制度和信息支持系统。

要进一步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改革教育体制,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改革科技管理体
制,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风险。

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
度,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层次和企业素质;着眼于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资本、
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制和机
制,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及时将改革的成果纳入法律制度体系。按照确立制度、
规范权责、保障权益的要求,及时将比较成熟的改革举措和政策规定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化、制度
化;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
杂、更突出,必须重视并逐步解决前进中的这些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以社会公平聚人气

“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协调的社会。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公平与公正,维护公平、
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

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建设和谐社会,要妥
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处理好效
率与公平的关系,解决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更
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多地关心和帮助城乡特
殊困难群众,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民
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
治久安。
要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统筹兼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
因素;要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把实现社会公平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发展更多的社会公益事业,开辟更多的
扶贫解困途径,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健全矛盾调解机制,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综合运
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及时化解各种利益纠纷,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
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等事关大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逐步缩小不同阶层、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
收入差距;要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团和行业组织的作
用,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以振奋精神求生机

人是需要一种精神的,它体现某种“人格”、表达某种“境界”;既是一个“支柱”,又是一个“动力”。一个
人是如此,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精神支撑,离不开心灵的和谐、心态的宁静与安详,离
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亲和与友善、温馨的问候和主动的协助。但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格局及差异冲突一定程
度上造成人们的困惑、迷茫和惊慌,尤其是金钱价值观的冲击,对传统价值观的失望, 导致一些人精神支柱的缺
如。一些人见利忘义,唯财富、金钱是趋,个人主义恶性膨胀,“自我就是一切,他人就是地狱”。有的假公济
私、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精神空虚,寻求物欲的满足和感官的刺激,在
人们沉湎于动物性需求的时候,真正属于人的东西、人性的东西、崇高的东西则被遗忘了冷落了抛弃了。于
是有“飞车党”、“蒙面人”、入室抢劫、绑票敲诈„„。试问,如果人的心态不和谐,哪来社会的和谐。

有专家在谈到当今青年问题时说, 是什么让今天的青少年心灵蒙尘,让他们失却了感恩之爱,而选择暴戾与
邪恶的江湖“黑老大”作为心灵的审美标准定位呢?就是当前青少年存在可怕的信仰危机。 一方面,这一代
青少年对父辈权威认同感趋于淡薄,对父母的感恩心态不断消解;另一方面,他们又自觉不自觉地从社会吸
纳其他的文化,来做为自身的“精

神食粮”,这里面就有暴力文化的因子。暴力文化成了中国文化市场中极为盛行的舶来品,拿黑道仇杀素材
做“风格”,把暴戾与邪恶做“主题”。比如,香港来的一些所谓“江湖片”极为流行,许多黑道人物、杀
手、蛊惑仔、流氓都成了“英雄”,暴力行为也成了一种“美学”。于是,黑帮大哥和街头古惑仔们的形
象,渐然成为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的“审美崇拜”。

不难看出,和谐社会与精神文明密不可分。我们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抓思想道德体系和先进文化建
设,是促和求谐的重要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
理想,促进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实现社会的详和安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和
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需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旧框
框和旧思想的束缚,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知难而进、奋
发向上,自强不息,立志干成一番事业。要视野开阔,胸襟宽广,不封闭,不保守,不狭隘,不忌妒别人;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宽宏大度,能与习俗不同、风格不同、目标利益不同的人群和睦相处。要
有强烈的事业心,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能,积极承
担社会责任,克己奉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人的精神状态好了,精神境界高了,才能把和谐社会建设好。所以,构建和谐社会要以振奋精神求生机。

You might also like